作文一:《孙权劝学》11400字
1《孙权劝学》教案
教学目的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难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
善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运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
智出学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
畅游知识的海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学习需“勤奋”的真理。其实“学习”
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学习”这个话题的文言文。 (板书)孙
权劝学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
(1)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
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听完范读后,全班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2、对着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自读理清课文情节。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不要求字字句句直译,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完成,即:翻译出文章的大意就可
以了。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
的佳话。◆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板书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请位同学复述故事大概内容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3、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一次理清课文。4、把本文改编为课本剧,请四位同学上台表演。(课前已
做好准备)
三、课文研析 ※根据“自学导题”,以讨论方式自学课文。
(1)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孙权是怎样对吕蒙进行劝学?
(3)本文是怎样证明吕蒙学有成就的?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证明?(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
现) (侧面描写)
(4)试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孙权—关心部下、耐心规劝,吕蒙—虚心接受听取别人的意见)(5)这
则历史故事有什么深刻意义?(通过这则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开卷有益,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四、扩展训练 ※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
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五、总结
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大家谈得非常好。本文通过
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
理。学习本文后,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
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2《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的确立】
1、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2)了解作者、作品及
相关资(3)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
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4)对比阅读,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
2、过程和方法:自主、参与、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
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等成
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
旨
【教学难点】
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设想】
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理解
文意,体味对话,最终实现美读课文的目的。
2、表演法。学生自编课本剧,进行表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
3、比较阅读法。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5、 参与教学,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资源的开发】
1、发动学生课前收集与本文有关的资料及图片。
2、鼓励学生对课本进行重新加工,改编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
3、创设开心的学习氛围:以比赛的方式进行文言知识的学习和记忆。
4、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轻松学习的环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
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师:东汉时,
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引入正课。
二、展示与交流。 文学常识专家组展示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与本文有关的文学知识。
三、感知与理解 1、朗读课文,准确认读。配乐朗诵;学生有感情集体朗诵。读准字音、读出感
情。
2、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 字词专家组讲解重点词语、句子并板书。其他学生结成四人小组,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
理解字词,翻译课文。
(2) 竞赛:让学生快乐学习、享受学习。
规则:全班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底分各为100分,竞赛分为三轮进行。
第一轮:翻译课文。男生组和女生组各选一名代表,口头翻译课文。把课文分为两层,从开头到“蒙乃使
就学”为一层,剩下的为第二层。男女生代表各翻译一层,错一处扣5 分,师生共同评议。
第二轮:认读课文。教师多媒体显示去掉标点符号的课文,由女生组和男生组各读一层,错一处扣10分,
师生共同评议。
第三轮:文言知识大会战。多媒体显示题目,由各组指定对方的同学来回答。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
(题目见课件)
3、思读课文,请质疑专家组同学提出问题,全班讨论解决。
教师准备好以下问题:
1) 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 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3) 提问:为什么"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
事。
4) 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 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6) 提问:为什么"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
事。
4、 演读课文。
1) 学生演出课本剧,同学们共同评议。
2)欣赏动画短片,体会人物的对话的语气和心理。
3)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
四、反思与探究:
1、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
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
说?
2、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学生自由发言。
1、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回
荆州,终不能如愿。最终,吕蒙巧计从蜀汉夺回了荆州,还致使关云长败走麦城,抱憾而逝;蜀汉由盛而
衰。
————可见“学”的重要性。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
《师旷论学》
3、车胤家贫不能常得油,则夏日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及章??甚有乡曲之誉。??时
唯胤与吴隐之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
————夜以继日,囊萤积雪(集萤映雪)
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
辩。
————
培根
5、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学业渐积而有成,获其益不觉其劳也;事业积
渐而有功,蒙其福而不觉其苦也。
—————褚虎忱
《论人格修养》
总之:知识能够改变人,知识能够塑造人
五、拓展与延伸:
1、有两则成语出自本文,你能找出来,并造句吗?
2、《孙权劝学》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明确:从内容上看,两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但正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是
中年好学,学有所成;仲永是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加以侧面描写,来表现吕蒙的长进;而《伤仲永》则借事说理,
先叙后议,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六、总结与作业:
课后大家熟读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
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
的意思就行。
7、有关读书的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到用时方恨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
多。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 知识就是力量。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3《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
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物塑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
对比手法的运用。 5.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 :
重点 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
形象。 难点: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
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1课时
预习: 熟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记下疑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二 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通过预习《孙权劝学》,你们觉得《资治通鉴》应该是一本什么样
的书? 明确:了解文学常识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并给我们提供进一步学习、看
书的基础。
三 全班朗读全文。 用幻灯片打出几个应该注意的读音。
四 字词过关。 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习课文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
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
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五 翻译全文。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
方。 (教师总的指导)
六 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了课文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吕蒙为什么能够打败关羽呢?──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重要作用呢?──孙权。 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课文,想一想孙权、吕蒙是
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孙权、吕蒙) 我们在
《最后一课》中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
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对话。我们知道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
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试着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
调。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七 总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
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
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八 作业。 1.小练笔(任选一题): (1)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小作
文《当吕蒙碰到方仲永》 2.新学案第15课。 4
教学设计(A )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
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
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
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
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
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
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
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
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 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
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5板书设
计: 一、学生查字典,理解“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的含义。
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 才的人。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相 待:相看待。
二、学生自读课文。
1.根据注释疏通字词,有疑难之处即提出来。
2.教师落实重要词句。可结合教学设计(A)
三、学生齐读课文,分析理解“外机功学”。
I .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是怎样功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①‘“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允满 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
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③“卿言??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 切。
四、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揣摩“刮目相待”的内涵。
说明:朗读时要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的心境,读完后教师应作点评。
思考讨论:
1.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2.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7是怎样表明的7
没有直接表现目获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占语中侧面表明的。
3.“‘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表现了鲁市怎样的感情?
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象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4.“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
感到很自豪、自得。
说明: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获益非浅。
5.“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五、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7 【学生分析】
本文篇幅短小(全文仅119字),情节简单,文字浅显易懂。就故事情节而言,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难点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少数文言字词的理解,如古代的某些特殊称呼和古今异义的词语等;二是对文章中人物语言情味的体会及人物神态、心理的揣摩。但相信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如查阅工具书、讨论交流等)和老师的引导点拨以及相关媒体的参与运用,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教学建议】 1、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自读,当堂背诵全文。2、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弄清文章的意思,积累文言字词,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并能够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3、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中三位人物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 4、可与王安石的《伤仲永》相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想想方仲永、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5、建议课外观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节,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导入法:教师展示三国时期人物孙权、鲁肃、吕蒙三个人物的图片或画像,由学生对这三个人物的讨论、认识引入课文内容。 2、故事导入法:教师适当介绍文中三个人物的一些故事,导入课文。 3、名言积累导入法: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并记诵有关读书、学习的名言,课堂上相互交流,认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导入课文内容。4、教师诵读导入。
二、诵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后,学生朗读。提醒学生注意下列字音:
卿qīng 涉shè 岂qǐ 邪yé 孰shú 遂suì
三、理解翻译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就文中字词提出质疑。
初】当初。 【谓??曰】对??说。 【以】用,拿。【岂】表反问的语气助词,难道。 【但】只【耳】语气助词,罢了。【孰若??】谁(哪一个)比得上??。 【所益】所收获的、所得到的好处。【就】从事,做。 【议论】商讨、论说(天下大事)。【士】士大夫或读书人。此指有才德有志气的人。
【三日】虚数,指多天。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遂】于是,就。 【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2、学生结合书下注解及补充注释翻译课文,教师订正。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人物的心理。
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气坚决果断,神态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期望。
⑵ 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
⑶ 卿言多务,孰若孤? 神情激动,语气殷切,以自己的经历向吕蒙说明“学”的可能性。 ⑷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既感到惊奇,又为吕蒙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侧面表现吕蒙因“学”而取得了很大进步。 ⑸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指责中带有自豪,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4、归纳文言字词。 ⑴ 注意古代的称呼。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大兄:即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
⑵ 注意一处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 谓??曰:对??说。
⑶ 注意古今异义的词语。 但:但当涉猎(只) 往事:见往事耳(历史) 过:及鲁肃过寻阳(到) 博士:治经为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
⑷ 注意一词多义的词语。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自以为大有所宜(认为)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⑸ 注意句末语气词所表达的语气。 例子参见课后练习,此略。 ⑹ 积累运用成语。 ①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至穷困而富有了,都可以说:非复吴下阿蒙。 造句:这人啊,可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只是个穷小子的小王,而今却成了大企业家,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② 刮目相待:指用新的眼光来对待。 造句:平时不善言语、性格内向的张军,这次却在全国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大家不得不对他刮目相待了。
四、探究质疑,深入研讨
1、质疑: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问他怎样劝学的?
讨论归纳:首先是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身份“不可不学”;其次是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即可以看出他善于劝学,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
2、质疑: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可谓是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请问作者在此描写二人的对话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
讨论归纳:二人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3、质疑: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讨论归纳:在东吴,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是周瑜之下的二号人物。鲁肃之所以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了鲁肃的爱才、敬才,二人的情投意合。这也是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4、质疑:“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现已演变成一耳熟能详的成语。请问这一成语带给你哪些启示?
讨论归纳:这一成语告诉我们,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5、质疑: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讨论归纳: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知识与才干。
五、总结
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凝练,含义丰富。以对话刻画人物,善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文章材料取舍、详略安排得当,同时很好地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孙权的善“劝”,告诉了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劝人上进成才,读书明理。
【教学反馈】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但当涉猎( ) 3、见往事耳( 4、即更刮目相待( )二、把课文分为两段,写出段意第一段: 第二段:三、翻译下面文言句子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四、请用下列成语造句
1、吴下阿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刮目相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反思】 翻译文言句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文明理是近几年中考考察的热点,也是文言文阅读的难点,特别是就文章谈启示,谈道理,谈看法,题目灵活。所以我们在平常的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还应注意文言文阅读的课外拓展与延伸
【资料链接】一、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未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二、《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展异、目录各30卷。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讲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伊、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串1362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
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三、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陂(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存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告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日:“??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剧,艰难、困苦)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
作文二:《孙权劝学》1900字
《孙权劝学》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 (重点)
3、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难点)
4、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
第一课时
复习提纲
1、本文选自《 》,这是一部 体的史书,编撰者是 (朝代)的 。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权谓吕蒙( ) 卿
( ) 当涂掌事
( )
治经( ) 博士
( ) 但当涉猎
( )
蒙辞( ) 以军中多务
( ) 但( )当涉猎 见( )往事耳 见往事耳
( ) 孰如孤( ) 自以为( ) 及( )鲁肃过寻阳 及鲁肃过寻阳( )
才略( ) 非复
( ) 即更( )刮目相待
蒙乃( )始就学 大兄
( ) 何见事之晚乎( )
3、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4. 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往事: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但:古义????????????????______________ 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过:古义????????????????______________ 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孤:古义????????????????______________ 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5、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分别用成语造句。
(1)比喻人学识尚浅。( )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自主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自学提纲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卿言多务,孰若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
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即更刮目相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大兄何见事之晚
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②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 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a 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体现孙权怎样的心理?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 体现孙权怎样的语气何心理?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体现孙权怎样的良苦用心?
③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④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 是怎样表明的?
⑤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⑥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 说明了什么?
3、、概括本文情节。
孙权劝学——吕蒙( )学——鲁肃( )学
作文三:《《孙权劝学》》4000字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
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
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
资料链接:
(一)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 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未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 。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二)《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展异、目录各30卷。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讲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伊、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串1362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三)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陂(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存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告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体
通史,记载了从 到 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以上均填原句) 。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也从侧面写出了;文末的“ ”(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
二、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 ) 涉猎( ) 孰( ) 遂( )
三、 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
3、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 ...
5、见往事耳 6、蒙乃使就学 ..
7、卿今者才略 8、即更刮目相看。 ...
四、写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其中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
A. {但当涉猎 ( ) {门当户对 ( )
B. {自以为大有所益 ( ) {多多益善 ( )
C. {见往事耳 ( ) {往事不堪回首 ( )
D. {卿今者才略 ( ) {卿今当涂掌事 ( )
五、选择对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A .把 B .被 C .用
2.即更刮目相待( ) A .立即 B .就是 C .如果,假如
3.蒙乃始就学( ) A .于是 B .却 C .只,仅仅
4.结友而别( ) A .并且 B .但是 C .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
六、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你今天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啊。(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 )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文: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 )
七、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问答题:
1、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权劝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1、《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 ,该书是 宋(朝代) 司马光 (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 编年 体通史,记载了从 战国 到 五代 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上均填原句) 。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 惊讶、敬佩 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 学有所获 ;文末的 “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二、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卿(qīng ) 涉猎(shè ) 孰(shú ) 遂( suì )
三、 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 当 当权 ; 2、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 推辞 ;
3、治经为博士邪 治 研究 ;4、但当涉猎 涉猎 粗略地阅读 ;
5、见往事耳 见: 了解 。6、蒙乃使就学 乃: 于是,就 ;
7、卿今者才略 才略 才干和谋略 ; 8、即更刮目相看。 刮 擦 ;
四、写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其中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D )。
A. {但当涉猎 ( 应当 ) {门当户对 ( 相当 )
B. {自以为大有所益 ( 好处 ) {多多益善 ( 更加 )
C. {见往事耳 ( 历史 ) {往事不堪回首 ( 过去的事 )
D. {卿今者才略 ( 您 ) {卿今当涂掌事 ( 您 )
五、选择对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 C ) A .把 B .被 C .用
2.即更刮目相待( A ) A .立即 B .就是 C .如果,假如
3.蒙乃始就学( A ) A .于是 B .却 C .只,仅仅
4.结友而别( C ) A .并且 B .但是 C .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
六、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你今天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啊。( √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 √)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文: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 √ )
七、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______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一下过去的历史经验教训。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大哥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_________
八、问答题:
1、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答:用对话的方法进行语言描写 。
2、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 我的启示是:1、开卷有益,只要有学习,就会有收获;2、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我们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别人。
作文四:《孙权劝学》5900字
《孙权劝学》 预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学习重难点 :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预习提示 作者简介
司马光,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故又称:“涑水先生”。编修《资治通鉴》。哲宗即位,召为门下侍朗,进尚书左仆射,主持朝政,尽废新法。不久病逝,追封太师温国公,谥文正。文多史著及章奏书状,以《资治通鉴》为最,《四库全书总目》评其文“虽不以词章为重,论其气象亦色括诸家,凌跨一代”。其诗质朴流畅,其词清新疏淡。论诗专著《续诗话》品第诸诗极精密,有独到之处。著述宏富,除主编《资治通鉴》294卷外,尚有《稽古录》20卷、《涑水纪闻》16卷、《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80卷传世。 生字 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道路) 2、古今异义词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义是“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为“孤独、孤苦”等。治,古义为“研究”,今义是“治理”等;博士,古义是“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今指“学位的最高一级”。)
(2)见往事耳 (古义为“知道”,今义指“看见、见到”等。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古义为“重新”,今义常指“更加”等。) (4)但当涉猎(古义:只,今指:常用作转折连词)
(5)蒙乃始就学(古义:从事。今义:常用作副词或连词) (6)及鲁肃过寻阳(古义:到。今义:经过) 3、 一词多义
当 卿今当涂掌事 (动词,掌管。) 见 见往事耳 (动词,知道。) 但当涉猎 (动词,应当,应该。)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动词,认清,识别。) 就 蒙乃始就学(动词,从事)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动词,完成) 自以为大有所益(动词,认为) 4、特殊句式
蒙辞以军中多务(状语后置句,“以军中多务”是“辞”的状语)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省略句,“结友”前省略“与蒙”) 5、难字解析
(1)涉:会意字,从水、从步。本义是徒步入水过河。现比喻进入知识的海洋。
(2)猎:形声字,从犬,昔声。本义是打猎,如果把知识当做捕获的对象,也可以用“猎”来比喻。涉猎可比喻广泛地浏览。
(3)吴下阿蒙:吴,即吴县。下,指处所。阿蒙:是吕蒙,是吕蒙的呢称。指在吴县的吕蒙,后比喻顽皮无知识的人。
(4)刮目相看:成语,即出自本篇。意思是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了。
《孙权劝学》课堂探究案(一)
一、导入学习
1、以 “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导入新课学习。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资治通鉴》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阅读课文,结合文言知识,翻译课文
初,权谓吕蒙(1)曰:“卿(3)今当涂(4)掌事,不可不学!”蒙辞(5)以军中多务。权曰:“孤(6)岂欲卿治经(7)为博士(8)邪!但当涉猎(9),见(10)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11)鲁肃过(12)寻阳(13),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14),非复(15)吴下(16)阿蒙(17)!”蒙曰:“士别三日,即更(18)刮目相待(19),大兄(20)何见事(21)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7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省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省富阳县)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2)[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3)[卿]古代君对臣、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以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 (4)[当涂]当道,当权。(5)[辞]推辞。(6)[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7)[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诗》《书》《礼》《春秋》一类书。
(8)[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9)[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10)[见]知道。 (11)[及]表示到了出现某事的时候。(13)[寻阳]县名,在现在湖北省黄梅县西南50里。 (12)[过]到。(14)[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15)[非复]不再是。 (16)[吴下]指吴县,在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下,表示处所。 (17)[阿蒙]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味。(18)[更]重新。 (19)[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20][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21)[见事]认清事情,识别事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写了那几件事?
2、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吕蒙推辞的理由是什么? 4、孙权是如何劝说吕蒙的?
5、文中那句话表明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6、你知道那个成语出自本课吗?
《孙权劝学》课堂探究案(二)
一、整体感知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二、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
2、谈谈对下面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4、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5、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四、课文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扩展训练
写出与司马光有关的两个历史故事? 主题归纳
本文描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写作特色
1、言简意丰的语言描写2、详略得当的叙述安排
《孙权劝学》课堂探究案(二)
一、整体感知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二、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
2、谈谈对下面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4、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5、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四、课文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扩展训练
写出与司马光有关的两个历史故事? 主题归纳
本文描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写作特色
1、言简意丰的语言描写2、详略得当的叙述安排
《孙权劝学》参考答案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浏览群书,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课堂探究案(一)
1、本文主要写了那几件事?
全文119字讲了四个故事: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吕蒙与鲁肃论议以及结友。 2、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卿今当涂掌事。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吕蒙推辞的理由是什么? 军中多务
4、孙权是如何劝说吕蒙的?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文中那句话表明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6、你知道那个成语出自本课吗? 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课堂探究案(二) 一、整体感知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二、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4、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 5、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孙权劝学》参考答案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浏览群书,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课堂探究案(一)
1、本文主要写了那几件事?
全文119字讲了四个故事: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吕蒙与鲁肃论议以及结友。 2、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卿今当涂掌事。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吕蒙推辞的理由是什么? 军中多务
4、孙权是如何劝说吕蒙的?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文中那句话表明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6、你知道那个成语出自本课吗? 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课堂探究案(二) 一、整体感知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二、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4、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 5、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作文五:《孙权劝学》6300字
初,权 /谓 /吕蒙曰:“ 卿 /今 /当涂掌事,不可 /不学! ” 蒙 /辞 /以军中多务。权曰:“ 孤 /岂欲卿 /治经 /为博士邪(yé) ! 但当 /涉猎,见 /往事耳。 卿言 /多务,孰 /若 /孤?孤常读书,自以为 /大有所益。 ” 蒙 /乃始就学。及 /鲁肃过寻阳,与蒙 /论议,大惊曰:“ 卿 /今者才略,非复 /吴下阿蒙! ” 蒙曰:“ 士 别三日,即更 /刮目相待,大兄 /何 /见事 /之 /晚乎! ” 肃 /遂拜蒙母,结友 /而别。
一、译文
当初,吴王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 辞。孙权说:“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只是说你应该浏览群书, 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事务繁忙,哪里比得上我(事务繁多)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认为读书非 常有益。 ” 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议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 解后)非常惊奇地说:“ 你现在的谋略才干,(已)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吕蒙了! ” 吕 蒙说:“ 读书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眼光来看待(我),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 于是 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 (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告别了。
二、词语翻译: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志强(182— 252),字脂球,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县)猪,三国时吴国的 挑粪者。
3、谓:告诉,对 …… 说,常与 “ 曰 ” 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 “ 途 ” 。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 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小川》《卖诗》《买书》《玩春秋》《送礼》等书。 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涉猎:粗略地阅读。 13、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4、乃:于是,就。 15、及:到了 … 的时候。 16、过:到。
17、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8、才略:具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19、非复:不再是。 20、更:更新。
21、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睛。
2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3、见事:认请事情。 24、但:只。 25、熟若:哪里比得上。孰:谁,若:比得上。 26、就:从事 27、遂:于是,就 28、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 “ 少 ” (与常见的 “ 多 ” 的解释不同)。
29、何:为什么 30、吕蒙 (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曾经杀掉天水
31、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相当于 “ 而已 ” 、 “ 罢了 ” 32、吴下:指吴国,现在江苏苏州 33、始:开始 34、与:和 35、论:讨论 36、议:评议 37、大:非常,木分 38、惊:惊奇 39、今:现在 40、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41、复:再 42、即:就 43、拜:拜见 44、待:等待。
45、吴下阿豪: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46、当:掌管
通假字 邪 (yé)通 “ 爷 ” ,语气词,表反问
一词多义
当:但当涉猎(助动词 , 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见: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晚乎(认清事物)
古今异义
博士:古,当时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一种学位。
往事:古 :指历史。今:过去的事。
古今异意字
更:古:重新。今:更加,越发
及:等到 ...... 时候。
大:很,非常。
岂:难道。
就:本意靠进,此为去做。
士:人物的通称。
过:到,经过。
但:【但当涉猎】 古:只 今: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古:语气词,译为 “ 罢了 ” 今:耳朵
博士:古:当时专管传授经学的学官 今:求学的高学位。
见:古:知道 今:看见
本文 选自 《资治通鉴》 (中华书局 1957年版)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 是 司马光 主持编纂的一部 编年体通史 ,记载了 从战国到五代 共 1362年 间的史事。
四、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 1086),字君实,北宋文学家、 政治家、史学家 。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
夏县人)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 宋仁宗 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年方 20,中进士甲科。宋英宗(赵曙, 1032~1067)继位前任谏 议大夫,宋神宗(赵顼, 1048年~1085年)熙宁(1068~1077)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他 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英宗命设局 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 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 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次年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十五年,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 《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哲宗即 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 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有《司马文正公 集》《稽古录》等。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资 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有考异、目录各 30卷,约 300多万字。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 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 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 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 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 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 目了然。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 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 19年。神宗以其 “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 , 给君王,先辈的错误为借鉴,不再犯相同的错误,所以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 二十三年(前 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 文集、谱录等 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 排比材料为 “ 丛目 ” ,再编成 “ 长编 ” ,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 于经济、文化。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共 1362年间的史事。 有 “ 考异 ” 以明取材不同 之故,有 “ 目录 ” 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
司马光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 《资治通鉴》 , 共费时十九年, 自英宗冶平三年 (公元 1066年),至神宗元丰七年(公元 1084年)。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 日力不足,继之以夜 ” , “ 精力尽于此书 ” 。书名的意思是:“ 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 《稽古录》二十卷、 《本 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
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 山行记》、《续诗治》、《医问》、《涑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在历史上, 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和孟子)。
在政治观点方面,司马光主张法制永远不变,其政治思想比较保守。他曾说:“ 先王之法,不 可变也 ” ;他认为,象周威烈王命晋大夫魏斯等为诸侯,是弃 “ 先王之礼 ” ,废 “ 祖宗之法 ” 。与宰相 王安石是政敌。
五、人教版教学参考
1、整体把握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 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 ·吴志 ·吕蒙传》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 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 的精华, 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 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 “ 乃始就学 ” , 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 “ 结友 ” 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 “ 乃始就学 ” ;后写鲁肃 “ 与蒙论议 ” , “ 结友而别 ” 。 本 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 “ 与蒙论议 ” 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 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 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
2、问题研究
1.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 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 “ 学 ” 的必要性,即因其 “ 当涂掌事 ” 的重要身份而 “ 不可不 学 ” ;继而现身说法,指出 “ 学 ” 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 “ 乃始就学 ”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 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 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 ” ,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 两人,表现吕蒙因 “ 学 ” 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 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 士别三日,当刮 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 三日 ” 形容时间很短, “ 刮目 ” 是擦 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 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
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 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 “ 就学 ” 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 的最精彩之处。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 “ 结友 ” ?
文章以 “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 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 “ 结友 ” ,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 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 “ 与蒙论议 ” 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从另一方面,我们有不难看出一点 —— 为什么在吕蒙 “ 非复吴下阿蒙 ” 的时候,鲁肃才和吕蒙 “ 结友 ” ,这里面难道没有一层社会原因吗?当吕蒙有了才华,有了见识,鲁肃看出来,这人,以 后肯定有大作为,现在何不早早交友,以后大家相互之间有个照应。看来,一个人有没有很多朋 友,你有没有 “ 利用价值 ” 还是很重要的!
3、练习说明
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邪:表反问语气,相当于 “ 吗 ” 。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 “ 罢了 ” 。
3.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 “ 啊 ” 。
4.“ 大惊 ” 一词从侧面反映了什么?
“ 大惊 ” 一词侧面反映了 “ 怎样学 ” 的问题。 .
六、相关资料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 294卷,有考异、目录各 30卷,约 300多万字。编年体通 史。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 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 19年。神宗以其 “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 ,给 君王,先辈的错误为借鉴,不再犯相同的错误,所以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 十三年(前 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 文集、谱录等 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
排比材料为 “ 丛目 ” ,再编成 “ 长编 ” ,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 于经济、文化。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共 1362年间的史事。 有 “ 考异 ” 以明取材不同 之故,有 “ 目录 ” 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 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 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年间的史诗事。
关于吕蒙
吕蒙(178— 219),三国汝南富陂(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 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 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 “ 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 。鲁肃卒, 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 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剧,艰难、困苦)易,果敢 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 胜于子敬。 ” (摘自《三国志 ·吴志 ·吕蒙传》)
关于鲁肃
鲁肃 (172~217年 ) ,字子敬,身高约合现今 1.8米,临淮东城 (今江苏泗洪临淮镇 ) 人汉族, 三国时期东吴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不但治军有方,闻名遐迩,而且虑深思远,见解 超人。《三国演义》将其塑造成一个忠厚老实之人,忽略了他的才能,这是错误的。
鲁肃出生时其父就去世了, 和祖母共同生活。 鲁肃家中异常富有, 但由于祖辈无人出仕为官, 鲁肃的家庭虽然资财丰足,但并不属于士族阶层,只是那种在地方上有些势力的豪族。据考,鲁 肃体魁貌奇,少时就胸有壮志,好出奇计,且爱击剑骑射。鲁肃性格好施舍别人。由于家道殷富, 他常招聚少年,一起讲兵习武。晴天,偕众往南山 (今江苏盱眙山的古称 ) 射猎,阴雨,则聚众讲 习兵法,以此练习武艺。
告诉我们的道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 , 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 , 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 , 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七、本文成语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八、关于当涂的解释
课本把 “ 当涂掌事 ” 联在一起解释为 “ 掌权管事 ” ,我认为不妥, “ 当涂 ” 与下文的 “ 寻阳 ” 一样,是 个地名,位于安徽省东沿,至于 “ 掌事 ” ,跟我们熟悉的 “ 知县 ”“ 知府 ”“ 知事 ” 一样,是个官职。
作文六:《孙权劝学》5800字
《孙权劝学》说课:
《孙权劝学》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讲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文章围绕“善劝”与“论议”展开。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作为一篇文言文,准确朗读和疏通文意是前提,作为杰出人物故事,品析对话,分析人物是关键(重点),作为思想性很轻的文章,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是情商教育,也是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今天,它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文学素养的极好教材。因此,确立了三个目标。
教学目标:
1、 通顺流畅地朗读课文,正确翻译全文,积累重点词语。
2、 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3、 领悟学习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难点:
【学生分析】
十三、四岁的七年级学生,平时爱听故事,看电视剧,看小说,而且《三国演义》又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因此,他们对其中的人物或多或少已有所了解,但这种了解不够深刻、全面,学习本文必须引导他们学会从读中悟,从悟中得以加深了解。
通过多年的学习与积累,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诵读、欣赏和口头表达能力。基于此,在教学中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做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
【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遵守语文学习的规律,全过程引导学生读、悟、赏,一切从学情出发,制定、调整教学策略。教师只起组织、帮助、引导、监督的作用,体现语文教学新的理念:开放性、过程性、实践性、自主性、互动性的特点,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最终使学生获得真知,终生受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能初步翻译简单的文言句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道德情感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善于劝说别人和虚心接纳别人意见的美德。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曲)。谁能说说自己的感觉?
生:“滚滚长江东逝水??”听了歌曲,我感觉到《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们豪迈的壮志,为天下的百姓没有过上好日子而流泪。
生:听了歌曲,“火烧赤壁”那扣人心弦的场面,就浮现在我的眼前。
师:看来,这首歌曲已经深深地拨动了同学们的心弦。谁能说说《三国演义》这部 作品的大致内容?
生:《三国演义》所叙的故事是曹操、刘备、孙权为了谋求一统天下,展开你争我夺的斗争,形成了曹、刘、孙三足鼎峙的局面。
师:(导入新课)刚才这位同学向我们介绍了《三国演义》这部书,大家都知道它是明清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很大,的确是一部好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本书中的孙权、吕蒙、鲁肃三人故事的文章,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他们,了解《三国演义》。
师:哪位同学能为大家简介文章出处《资冶通鉴》及主编司马光。
生:《资冶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篡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朗读一遍课文,在读的时候,要把准感情基调,体会语感,要读好孙权的语重心长、吕蒙进步后的自豪感。
生:(集体朗读)。
师:谁愿意给大家诵读课文。
生:(站起来,诵读课文。)
师:还有谁想读,站起来为大家读。
生:(纷纷举手,争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练习诵读,读时要把握人物对话的表情、做到语言流畅。
生:自由诵读。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好,你们真的很棒。
师:请四位同学站起来,分角色诵读课文。
生:(角色分工:孙权、吕蒙、鲁肃、叙述者4人。)
师:有哪位同学愿意评议这四位同学的分角色诵读的效果。
生:我的看法是:扮演孙权的那位同学在诵读过程中停顿不当。如: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正确的停顿应该是,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还把邪(yé)读成邪(xí )
生:我的看法是:这四位角色扮演者的诵读语速过快。
生:我的看法是:这四位角色扮演者重音掌握不准。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一句中的“事”字应该读重音。
师:同学们刚才对这四位角色扮演者的诵读进行评议,老师也觉得你们的评价是正确的。
三、悟
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看谁的问题多,有了问题后,你可以举手,也可以写成纸条交给老师。
(学生独立默读,思考。教师巡视。)
生:老师,“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是什么意思?
师:这位男同学第一个提问了,很好。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师:对。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
生:老师,“孰若孤?”这句是什么意思?
师:好,谁来帮她解答,让大家共同分享。
生:“孰若孤?”这句话我的理解是:谁能够比得上我呢?
生:不对,我想应该是这样:谁比得上我呢?这是我的理解。
师:好,出现不同看法了。同学们想想哪个意见更正确啊?
众学生:后一种意见更正确。
师:对,我也赞同后一种意见。
生:老师,“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中的“孤”“治经”、“博士”“邪”是
什么意思?“涉猎”、“见往事”又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他解答这些问题呢?
生:“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一句中“孤”的意思是“我”“治经”的意思是:研究,“博士”的意思是: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整句的意思是: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博士吗?“涉猎”的意思是: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见往事”意思是:认清事情,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师:同学们很不错,陆陆续续提出了这么多不理解的词句,说明大家已经开动了脑筋。好,哪位同学能为大家复述课文。请哪位男同学?
生:(站起来复述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觉得这位同学复述课文内容效果如何?
众学生:很好,语言流畅,复述到位。
师:同学们,读书,要为我所用,要从中获得感悟,就必须认真思考,提出问题。问题越多,说明学习就有效果??又有同学举手了,请那位女同学提问。
生:孙权、吕蒙、鲁肃三人各有什么特点?
生:从文中可以看出,孙权博学多识、善于劝别人学习。吕蒙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习进步很快。鲁肃器重人才,爱护人才,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师:大家同意她的说法吗?
众学生:同意。
生: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师:你这个问题有“科研价值”!(众生大笑)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让大家共同分享。
生:我的见解是: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
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师:好,你很会动脑筋。谁还有问题?请那位女同学提问。
生:本文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人物?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生:我的理解是:本文用了对话的方法刻画人物;语言特点: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师:说得很好。让我也向你们提出三个问题——我是和你们商量着上课,也是平等对话,当然我也有权利向你们提问。要回答这三个问题并不难,关键是肯动脑筋。
1、课文中有两条成语典故,请摘录出来,并说说其含义。
2、学习了本文你学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说说理由。
3、本文与《伤仲永》一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小声讨论,教师巡视。)
生:举手,我回答老师提的第一个问题,课文中两条成语典故是:“吴下阿蒙”含义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刮目相待”含义是: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众学生:同意。
生:我回答老师第二个问题,学习了本文我学到了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与好的建议。悟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只要抓紧时间,任何人都会学有所获,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生:站起来,我回答老师提的第三个问题,《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篇文章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却一反一正,前面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后篇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写法也不同,前者从对话为主,言简意丰;后者叙议结合,
借事说理,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师:同学们,你们回答问题,发表见解,非常积极,这很好。请同学们给予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同学掌声鼓励。
四、赏
师:好,刚才同学们回答问题很主动、很积极。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即兴进行表演。
生:(自己选角色,三人分别扮演孙权、吕蒙、鲁肃。)
师:总结:同学们演得真好,通过这节语文课,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老师衷心地说一句:“你们比我强,恭喜你们,你们真的‘动’起来了,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了,真正成为了语文爱好者。”
谢谢同学们,下课。
【课后反思】
下课后,我感到很满意,心情轻松和愉悦。坐下来静思:这节课之所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引导”,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才华的空间。教学中,我没有扶着学生走路,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激发他们丰富、大胆、自由的学习灵感与兴趣,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使他们的思维进一步得到提高。
其二,充分相信学生,还给学生自由思考讨论的空间,让他们主动地合作、探究,在语文学习的“殿堂”中自由飞翔。
其三,放下老师的“架子”,搭建民主、平等、愉悦的交互式平台,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学习方向的导航者,情感的激发者,探究的合作者。
其四,虽然这节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这节课也让我深思:在新课改理念下,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需要下更多的苦功夫。
课堂实录
一、自主预习
导入
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仲谋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让一代枭雄如此赞赏?今天我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也许从课文中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师:本文节选自哪里?
生:《资治通鉴》
师:你会写鉴字吗?(生写)这是一部怎样的书?
生:是一部历史著作。
师:谁来补充?
生:是编年体史书。
师:什么是编年体史书?
生:按照年代的先后顺序编写的史书。
生: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是编年体通史。 生:作者是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师:了解了《资治通鉴》和司马光,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先来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生:自由诵读课文。
师:通过诵读,你还有读不准的地方吗?
生(齐说):没有。
师:好,那我们一起读课文,初步理解一下课文写了什么故事? 生:齐读课文。
师: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孙权劝吕蒙读书。
师:对,同学们很聪明,知道从题目概括故事情节。那究竟是如何劝说的呢?我们疏通了文义就会豁然开朗。好,我们这就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别忘了,一定标出你有疑问的地方哦。
生:疏通文义,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师:好。下面小组交流讨论刚才你标出来的有疑问的地方。 生:学生交流讨论。
师:通过小组交流,如果你还有没解决的疑问,不妨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探讨。
生:“蒙辞以军中多务”的“以”什么意思?
生:因为。
生:“自以为大有所益”的“以为”什么意思?
生:认为。
师:没有疑问了,那老师有个问题,同学们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中的“博士”意思和现代汉语一样吗?
生:不一样,当时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现在??
师:现在指一种学位,或学位的最高一级。
师:同学们在文字疏通方面没有疑问了。读了课文你喜欢谁?孙权还是鲁肃?
生:我喜欢鲁肃,他爱读书了。
生:我也喜欢鲁肃,他知错就改。
师:他犯了什么错?
生:吕蒙因为军中事务多,不学习。
师:哦,这个错还不小呢,否则怎么领兵打仗。错而能改,善莫大焉。
生:他挺刻苦的。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从“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从这些成就中推的。
师:嗯,推得好,很有道理。
师:就人家曹操欣赏孙权,你们不喜欢孙权?
生(齐说):不是。
生:孙权是个很好的领导者,带了个好头。
师:嗯,有见解!带了什么好头?
生:带头读书。
生:孙权很会说理劝人,让人感觉很服气。
师:为什么?
生:你看:你说你事情多,可你哪有我事情多啊,我还读书呢,你呢?
师:对,忙不是理由。
生: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师:我还有一个疑问,文中为什么要写鲁肃?
生:侧面衬托吕蒙的成就,说明孙权劝学成功了。
师:理解的很到位。
二、交流展示
师:看来同学们理解的不错,下面我们就来实地演练一下:做学案。
(师分配任务,生把本组分到的任务根据各组的情况板书到黑板上去。师巡视学生做学案的情况。)
师:好了,同学们都做完了。我们就来看一下各组的风采。 (学生讲解)
一组:文学常识。(齐读)
二组:字词解释前四个。(师生共同纠正,强调记忆)
三组:字词解释后四个。(师生共同纠正,强调记忆)
四组:翻译句子前两个。(师生共同纠正,强调记忆)
五组:翻译句子后两个。(师生共同纠正,强调记忆)
六组:课文理解前两个。
七组:课文理解的最后一个。
生:学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对于一个将军如此,对一个学生更是如此。
师:好,只要我们多“涉猎”,一定会“见往事”,没准儿我们还能成为博士呢!
生:生活中要知错就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难免犯错,但要勇于面对,更要善于改正。
师:理解的真到位。
生:我挺佩服鲁肃的,他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学问突飞猛进。不仅说明他聪明,更突出了他的踏实肯干。
师:你也学会推理了。
生:我挺喜欢孙权的。有这样一位领导真的挺好的,他不板着脸孔训人,而是讲道理,循循善诱。
师:不错。你更想说的应该是有这样一位平易近人的老师挺好的吧?那老师就努力做到。(生笑)
生:还有,孙权这个当权者很爱才,也很敬才,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江山巩固。
师:真的呢,千里马放在你身边你都看不见,最后你还不得成为孤家寡人啊。
生:我还觉得,孙权用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无可推辞。所以劝人的时候,也要讲究一点智慧。
师:何止一点啊,多一点就会多一份胜算。当然要多多的智慧,就得多多的读书。否则一切都是枉谈。
生:鲁肃也不错,他像个长者,对吕蒙的进步大家赞赏,很真诚,也很有礼貌。
师:有鲁肃的鼓励,吕蒙步就更快了,那简直是“突飞猛进”啊。给点阳光就狠狠的灿烂一把。看来咱们也得多给他人一些鼓励,让身边的人也灿烂灿烂。
??
(全班同学积极展示,教师板书。)
(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其他同学用红笔在自己的学案上更正补充,教师适时补充强调。)
师:课文到此我们就学完了,相信每个人都收获不小,愿这些美丽的收获,伴你走过青春年华,一路美丽!最后我们再次齐读课文,在回忆这种美丽中下课。
生:齐读课文。
作文七:《孙权劝学》2600字
《孙权劝学》教案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三、《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
请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同学注意听,并找出读错的地方。
学生齐读课文。
2、以组为单位,结合课文注释翻译课文。然后请同学起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
3、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疏通完文意之后,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明确: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2.孙权劝学的原因和过程是什么?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他先想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为他“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接着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是吕蒙无法推辞,“乃使就学”。
3. 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明确:辞+就学。
4.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明确: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鲁肃的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他的惊叹,更能从侧面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5. 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明确:结友。鲁肃的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他的惊叹和举动,更能从侧面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6. .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赞学。
7. 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对话描写在本文中有何作用?(分角色朗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 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明确: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自得,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4. 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生:吴下阿蒙 :泛指学识浅陋的人。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六、拓展延伸
提问:学习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习《孙权劝学》,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明确:1、我们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2、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3、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勤奋学习,就会学有所成。
4、劝人要讲究策略。
七、比较阅读《孙权劝学》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明确:前者写吕蒙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后者写出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从内容上看,两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但正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是中年好学,学有所成;仲永是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加以侧面描写,来表现吕蒙的长进;而《伤仲永》则借事说理,先叙后议,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六、总结与作业: 学习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 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
书到用时方恨少。
师:“书到用时方恨少”,让我们一起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七、结束语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八、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九、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十、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十一:板书设计 :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 吕蒙就学 → 鲁肃赞学
(语重心长) (自豪、自得) (惊讶、赞叹)
关爱部下 虚心接受意见 爱 才
好 学 勤学、刻苦 敬 才
作文八:《孙权劝学》600字
《孙权劝学》扩写
月光从红色的窗子射入室内,屋里一把精致的宝剑挂在墙壁上,烛光下一个人静静地坐着,正思考着问题。他就是吕蒙。
已过三更了,吕蒙仍坐在那里像一尊石像,脑子里回旋着白天孙权对他说的话:“卿应该多学习呀,现在卿当权掌事,不学习怎么行呢?”想起自己当时无话可答的窘态,现在都还脸红。如果再问我,应该怎样回答陛下,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即没有时间学习,又不让陛下生气的借口呢?吕蒙站起来,在大厅里踱来踱去不知怎么办才好??
屋外北风呼啸,一会儿从房间传来了轻微的脚步声。
“官人,你怎么还不睡?天气这么冷,我来给你送件衣服。”
“噢,原来是夫人啊!你来得正好,快进来给我出个主意吧,真是急死我了。” “官人又遇到什么烦心事?说给臣妾听听。”
“唉!今天皇上对我说,让我多看看书,说不学不行,你看,我一介武夫,让我看书这不是存心为难我吗?你说我该怎么办才好啊!”
“这还不容易,你就说你军中事务多不就行了吗?何必为此伤神呢?快睡吧!这么冷的天,小心着凉。”“好,好,还是夫人想得周到。”
明日早朝时,金殿上,大臣齐声喊:“吾皇万岁万万岁!”退朝后,吕蒙随孙权来到御书房,吕蒙说:“陛下要臣多读书,可臣军中事务繁多,恐怕没有时间读书,请陛下多多原谅。”孙权听后,缓缓道:“事多?孤的事比卿更多吧!而孤经常读书,感到有很大的收获。且孤也没有让你刻苦钻研成为博士啊!”
听完话,吕蒙大受启发,觉得孙权说的没有错。从此开始发奋读书,半年后,遇到鲁肃来访,与之交谈,鲁肃发现吕蒙大有进步,遂与之结为至交。
看着鲁肃离开的背影,吕蒙大发感慨:“还是读了书好啊!”
作文九:《孙权劝学》2600字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 教案背景
√中学 2、学科:语文 1、面向学生:□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1)课前通读课文,预习了解。
2)课前教师与学生上网搜索与课文有关的图片、视频及相关资料。
二、教学课题
《孙权劝学》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一篇文言文。
三、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 通过共同探究及讲解,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提高学生阅读及
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
3、 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教学难点
理解孙权、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内容
文章第一部分运用语言描写详写孙权现身说法,从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两个方面劝吕蒙学习,第二部分运用语言描写从侧面以鲁肃大惊体现吕蒙的巨大变化,写出吴下阿蒙接受劝说就学后令人刮目相待。从而突出了孙权“善”劝。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
多媒体及网络环境、自制PPT 课件、朗读法、讨论法、问答法、表演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理念、
1.孙权劝学的故事历史上很有名。由这个故事概括出来的成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也很有名。这个故事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劝者和被劝者都是名人。孙权是三国著名的政治家,而吕蒙则是指挥与名将关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著名将领。因此,教师通过互联网的帮助适当补充与此故事有关的资料,让学生能够体会孙权劝学的真正用意,体会吕蒙读书的实际效果。
2.要加强诵读,首先让学生听读网络上的经典朗读后,再以各种形式的诵读理解课文内容,本课互动流程中也有一些设计,必须作好临场处理。
3.教师可适当拓展,在网上摘录一些与读书劝学有关的名言,让学生体会读书对提高自身素质所起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自觉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组织形式
可按“诵读—理解”的思路组织教学。
教学步骤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1、为了让学生在直观上对文中出现的三个古代人物达到一个认知,首先把通过网络搜索的图片展示出来。
【百度图片】孙权图片 【百度图片】吕蒙图片 【百度图片】鲁肃图片
这样学生有一种亲近感,减轻了对遥远的三国时代的陌生与未知感。
2、孙权、吕蒙、鲁肃的简介
【百度知道】
通过展示让同学们对课文人物有了更深一步的认知,对理解课文内容及人物有着推动作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作者简介及作品简介,通过PPT 播放。
(二)、多层次朗读课文。
首先播放朗读视频,进行范读环节。
【百度网页】
根据以上在线朗读,让同学们朗读时注意以下问题:
1、读准字音 2、读出句意和节奏 3、大声朗读
4、分角色朗 5、背诵课文
(加强文言文朗诵训练,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必然事半功倍。中学生进行文言文朗诵,不仅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提高阅读分析理解现代文能力也大有益处。)
(三)、疏通文意
1、参考注释和老师给的提示,要求学生根据PPT 课件展示的句子,翻译课文。(准确理解一个句子的意义,必须从理解该句上下文的段落意义入手。所以说,“宏观把握”、“语境着手”是准确理解文言文句子意义的基础。当我们由文章整体意义的把握而局部理解了文章中具体句子的意义以后,就可以进行文言句子的翻译了必须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
(四)、品读课文内容
1、理清内容、划分层次并能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层意。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质疑:以下通过PPT 放映形式让学生分别思考。
(1)孙权为何劝学?如何劝学的?成功的关键在哪里?
(2)通过什么方式体现吕蒙学习的成功?
(3)出现的三个人物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性格?
(以上质疑,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训练学生积极动脑,勤于思考、大胆发言的好习惯。真正做到放权给学生,改变教师一人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对语文感兴趣)
(五)、拓展延伸,再现故事,品析人物
1、议一议,你喜欢的人物及理由
2、故事表演
叫四个同学上黑板,对本故事进行再现。给学生稍作准备的时间,分配好角色。(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一场考验,因为现场表演、找背景音乐、乃至道具和布景准备每一个环节都是对未来人才的一种锻炼,特别加深对本课人物及情节的理解)
背景音乐播放:
://.xiami./song/play?ids=/song/playlist/id/483468/type/1
(六)、感悟反思: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得到了什么启示?(开卷有益)
并在这一环境节进行“从吕蒙看我的实践”的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分析吕蒙的变化,联系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谈一谈学
习的重要及态度的重要。
(七)、总结全文并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
【百度网页】://you.joy./video/3225592.htm
(播放此曲是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四大名著之一歌曲的流行度,并且达到放松的效果)
(八)、赠言:有关劝学的名言
【百度网页】://.hrsnzj./shownews.asp?id=1159
让学生摘录一些名言,让学生体会读书对提高自身素质所起的积极作用。
(九)、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幻灯片展示习题)
附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严格要求 关心部下 勤奋好学 循循善诱
劝↓
(就学)吕蒙:知错能改 虚心听劝 学有所进
赞↑
鲁肃:敬才爱才 真诚待友
主旨:开卷有益!
寄语:读书好 好读书 读好书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孙权劝学》一课时,采用互联网图片、视频、音乐,文字资料等多种形式的展示,并且让学生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内容,精
读研讨归纳主题,拓展延伸,“从吕蒙看我的实践”这一环节,让学生真正看到自己的不足,将课堂达到一个最活跃的气氛。这堂课要想成功,首先要得益于形式多样的网络及多种形式的朗读。开始通过默读,学生边读边查字,查清字义,了解字义。限时限量,既提高了速度又提高了质量。通过播放网上在线视频朗读,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认识的不足,结合注释,再进行了自由读,小组竞读,集体读。最后,讨论归纳主题后,又让学生精读,读出感情,读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染力。其次,得益于学生结合实践进行拓展练习,“从吕蒙看自己”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同时巩固了学习效果。再则,本课采用的歌曲、名言等的播放与展示可以说让学生不仅仅加深了课文的理解,更扩展到对我国名著的进一步认知,达到拓宽视野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要想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有更大的学习兴趣,网络教学是一个最好的辅助手段,配合一些可行的实践活动,将会让语文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作文十:《孙权劝学》2100字
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能翻译课文揣摩人物的语言特点
2、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 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3. 、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终身学习观点。
【教学重难点】
1、翻译背诵课文
2、品味揣摩孙权、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3、美读课文,读出人物个性
4、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学习对于一个人才能的发展和完善的重要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具体过程:
一、导入课文。
音乐导入:《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曲高歌,唱不尽三国英雄。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 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出示目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30卷。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穿1362年史事。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2、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他反对王安石实行变法。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召他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集》、《嵇古集》。
3、简介文中的三个人物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鲁肃:学识渊博,孙权的谋士。
三、朗读课文
1、听录音范读课文,注意读音和停顿。
2、学生找出读错的字音 邪 曰 遂
3、学生朗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理解文意
1、回忆五字翻译法
文言句子五字翻译法
(1)“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书名、等可照录不翻译。
(2)“替”,用现代词语代替古代词语。
(3)“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4)“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5)“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没有意义词。
2、学生翻译课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 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 我难道是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过去的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跟吕蒙议论事情,十分惊奇地说:" 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吕蒙说:" 士别三日,就应当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 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然后分别了。
3、指名翻译课文并说出运用了五字翻译法的哪个字。
4、概括文意。
五、研讨赏析
1、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A. 本文写了几件事?几个人?
明确:两件事: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三个人物:孙权、吕蒙、鲁肃
B. 本文主要用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
明确:对话
2、分析对话,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A. 孙权与吕蒙的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为什么要这么读?孙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劝谓、肯定、关心、关切。善劝、关心、对人很严格。
B. 吕蒙,鲁肃的对话
明确:惊讶,敬畏
3、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六、指导背诵
1、本文写了哪几个情节?
“劝学 → 就学 → 论议 → 结友”
2、学生齐背课文
七、课本剧演练,情景再现
1、回到三国时期再现三位人物的对话,看孙权是如何劝谓吕蒙的,鲁肃又怎样与吕蒙成为朋友的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呢?
明确:鲁肃爱才敬才,另一方面原因社会原因,吕蒙有了才华,有了学识,有了作为,所以与之结友
3、比一比,《孙权劝学》与《伤仲永》的异同
同:主题相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异:环境不同:《孙权劝学》有孙权这样的帝王的劝谓。《伤仲永》不使学
做法不同:《孙权劝学》接受意见,善于学习。《伤仲永》幼年不学
结果不同:吕蒙成为杰出的将领。伤仲永平庸(一正一反)
写法不同:《孙权劝学》写人叙事,对话为主。《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八、练习与作业布置
1、
2、课外练笔
学习了本文,想想吕蒙的变化,孙权的善劝,鲁肃的敬才、爱才给了你什么启示?选择其中一个方面,写一个小片段,把你的感受记下来。
九、课堂小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
板书设计
劝 赞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善劝 接受别人意见 爱才
关心 敬才
严格
主旨:后天学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