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网络社会中的生活》12800字
网络社会中的生活
一、中国语境下的网络化生存
20世纪发明并发展起来的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网络技术,正在影响着人类的文明进程。网络以及网络化趋势的出现和扩张,不但最大限度地整合了现代科学技术,还连接了人类的群体、组织、社会与文化,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互联网不仅成为一种人们用以在网上结成电子共同体的强势技术工具,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人类的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从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渗透进入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国内国外学者针对此种现象提出“数字化生存”、“网络化生存”和“符码化生存”的概念,它们显然是相对于传统社会的“规范化生存”和“名词化生存”而言的(根据我的理解“规范化生存”、“名词化生存”,应该是指传统社会中按照规定范式进行生产生活,强调的是效率与信誉等)。它们的出现,不仅是信息化社会时尚的一种表征,也是对人类生活意义的深层思考的一种反映。
网络化生存不仅是一个全球性的学术术语,而且是一个中国语境问题。从中国语境来看网络化生存,有其直接现实和指导现实的意义。
(一)网络化生存的语境问题
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从具体性来说,“网络化生存”必然存在一个中国语境的问题。相对于网络化生存的世界性和全球化而言,中国的网络化生存问题就是具体的、特殊的。中国人的网络生存状态是处于中国这个独特人群和地区范围内的。从整体性上说,也能推出“网络化生存”的中国语境问题。科学实践的本质常常表现为整体性,而不是孤立的行为性或单纯的、经验的对应性。中国的网络化水平可能还不能与美、日、英等发达国家相比,但中国发展潜力巨大,而且在很多方面显示出异质性来,完善对网络化生存的研究,必须考虑中国语境。
(二)网络化社会背后的生存论自觉
“网络化生存”以虚拟现实空间——网络社区为栖身之所。网络空间兼具“诗性”与“本真”双重特质,人们在网上得以“诗意地栖居”,放松心情。 “网人”在网络上拥有自己最本我的希望,成为自己所能是的东西,这正是完善的“网络化人生”,虽然现实可能不尽如此。“网络化生存”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语境下的人类生存体验。生活在网络化社会中的“网人”需要建立自己的生存自觉或对生存观进行反省。
(三)网络化对中国现实语境经济与社会关系的影响
关于网络技术,存在三种基本理论价值向度:信息技术决定论、信息技术悲观主义、信息技术温和论。信息技术对中国的现代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不一定是推动的主要动力,也不是制约的唯一因素。因为具有独特传统文化、价值系统和利益取向的中国社会结构,是异常复杂的。
(四)网络化对中国传统生存哲学的挑战
网络社会带来“文化趋同”的现象,实质是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竞争上的不平等,在现代社会跟具体说就是信息资源占有的不平等。从生存哲学的角度来看,网络化社会的到来首先将对中国传统的人生观、交往准则等形成挑战。关于如何安身立命,古人有自己的见解。孔子、庄子、墨子等思想家的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影响深远。目前,“网络化生存”的虚拟人生现象对中国传统生存哲学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顺应天命”、“出世”、“严守礼教”等思想的没落和“兼相爱”、“仁义”、“诚信”等思想的发扬。研究网络化生存,以具体的"网人"生存状况为经验基础不断地在中国语境下生成自身,力求创造出新的生存哲学来。
二、网络社会中的社会生活
(一)网络社会的媒介生活
随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和传媒在数字化、网络化意义上的深化,媒介元素不仅成为了现代性工具条件,而且越来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重构与塑形载体。当代社会生活在印刷和电子媒介的影响下,正在或将要朝着现代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呈现或延伸,人类生活史也在媒介技术的变迁演进中不断获得新生。
现代网络化媒介生活的特质有以下八项:虚拟现实性,即借助网络平台,虚拟日常生活世界,沟通现实与虚拟社区;时空延伸性,因为媒介是人体或知觉的延伸;秩序二级性,组织化媒体是有序的,个体化媒体更多是无序的;公私两域性,公域与私域是相对于机构性媒介而言的,在网络空间中界限已被模糊;主体自由性,即网络交往的高度随意性和隐匿性;传受交互性,即传统媒介更多的是单向传播,网络传播更有利于双向互动;权力流动性,在传统模式下,职业传播者拥有强大的媒介权力,网络使得个人成为媒介生活权力的载体;全球多元性,体现在时效性和空间覆盖性强,但会产生文化霸权主义问题。
作为现代社会的结构性要素与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媒介主义化元素,传媒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社会发展质量和人民生活幸福的尺度之一。媒介化生活中的幸福观有别于传统社会中过分偏重衣、食、住、行、用等物质资源和易于满足的心理倾向和价值观念,是一种是一种注重个体自由选择、审美愉悦和具有多元化诉求的幸福观念。它植根于东方文化传统,是具有“全球化”、“西方化”一味的开放社会的幸福观。
网络传播作为一种现代性因素,对当代人生活方式的影响和作用日益凸显。相对于传统媒介,网络传传播是一种以大众传媒为形式的人际传播,兼有以往大众传媒和人际传播的特点。受众由大众过渡到小众,最终将面向个人,更加应和个人需求的发展。互联网在实现了从传统大众传播的单向度传播向网络传播的多向度传播的转变后,也极大地拓展了现代性生活空间,提供了更多自由选择生活的机会。
如何在媒介化生活中获得自己的快乐,从根本上说,有两个维度,即通过个人感性或理性的选择行动和借助他者(他人、媒介、社会)的力量来实现目标,具体有六个方面:使媒介化生活由繁杂变简单,在复杂型媒介生活中追求明快的生活;使媒介化生活由理性变感性,在理性化媒介生活中寻求“感官化的幸福”;使媒介化生活由喧闹变宁静,在混沌的媒介生活中寻求安静的慰藉;使媒介化生
活由单一、封闭变为多元与开放,在后现代的媒介生活中寻求自由的元素;使媒介化生活由小乐变“至乐”,在图像化的世界中寻求快感;使媒介化生活由无度变节制,在充满诱惑的虚拟空间中摆脱“丰富的痛苦”。
(二)网络社会的家庭生活
互联网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集中体现,它的出现和长足发展正在或将要对人类家庭功能产生深刻影响。家庭信息化,就是指在信息技术背景下人们利用家庭拥有的信息资源或信息工具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实现家庭生活现代化的过程或状态。家庭信息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也是一种现代生活状态,还是显示未来社会家庭变迁趋势的象征。生活质量是指人们在特定生活状态下的心理感受,是对生活的满意感和对社会的反馈行为。一方面,信息消费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家庭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即家庭信息化程度的高低会影响生活质量。家庭信息化的进展,取决于国家信息能力和家庭成员信息能力这两种能力的提高上。虽然我国目前信息化水平还不是很高,且存在城乡差别与东、西部的鸿沟,但发展趋势是肯定的,是现代家庭追求生活方式多样化和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还会引发新信息消费,对家庭信息化、网络化起到促进作用。
在家庭休闲娱乐功能方面,网络休闲开始兴起。美国学者里夫金说过,工业革命主要是增加了物质产量,而信息革命的主要贡献是将休闲时间的大量增加,“时间自由”取代“物质积累”而形成人们的主要价值观。传统家庭中的闲暇、学习与工作在性质上、功能上和时空分布上都泾渭分明。从活动性质和功能上来看,工作和学习具有强制性和外在规定性,而闲暇是指由个人自由支配并对职业劳动和专业学习的补偿性活动。从空间上来说,劳动工作场所和学习场所是与家庭休闲娱乐场所相分离的。从时间上来看,只有在学习工作外的时间才叫闲暇。而互联网的出现,让三者出现了重叠、交融,使三者的时间相对都延长了,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生活质量。但同时也由此产生了上网成瘾等新的家庭娱乐病症,使之成为了网络技术的异化对象。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它们。长时间使用网络并不意味着上网成瘾,关键是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合理调节网上活动和进行科学的时间安排。
互联网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集中体现,它的出现和长足发展正在或将要对人类消费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唐魁玉教授认为网络消费时尚是指目前正在流行的网上消费行为的总和,包括网络消费者或网络信息服务对象所使用的时兴网语、交易方式、商务风格、思维方式等。符号消费是大众生活的时尚,前大众时代的时尚追求是一种刻苦努力的模仿,而大众时代的时尚追求则是转瞬即逝的欲望的消费和折射。从某种程度上说,在线网络消费就是一种能够满足各种消费需求和欲望的时尚化“符号消费”。然而,当今的网络消费者以青年人为主,充满活力而理智不足,支付能力与欲望需求不相匹配,面对高额网费账单,只能痛并快乐着。网络消费时尚同生活质量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联系:首先,网络消费作为一种时尚化指数,对迈向现代化的中国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次,生活质量一旦得到提高,还会引发新的消费时尚,尤其对丰富更加时尚化的网络消费形式有促进作用。由于互联网具有现实性、虚拟性、共享性等传播特质,所以,网民的消费观念对其网络消费行为的影响也很大。
(三)网络社会的政治生活
众所周知,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的改革一直存在着一个“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的“结点”,现在仍未解决这个问题。有学者提出,可以建立以“网络化民主法治政治生活”为基点的“网络化政体”。网络传播对政治生活的负面影响剖析:第一,网络传播有时会出现背离政治社会化的结果,降低国家的凝聚力。政治信息通过网络能够快速地在世界各国流动,信息快速收集的同时,西方政治价值观念、信仰等也随之而来,存在着分化社会、分裂国家的风险。第二,网络传播的便利性、隐蔽性促使行政决策权走向集中。网络的运用可以减少行政运行中的信息的传达层级,使信息更快速地从地方集中到中央,且难以得到监督,政府对社会的控制也会随之加强。第三,当民主借助网络实现时,一部分人将被剥夺更多的民主权利。网络社会中,人们利用信息能力的不平等,会造成其民主权利的进一步不平等。第四,网络传播中的政治欺骗问题使决策民主受损。所谓政治欺骗,是政治力量采用的一种混淆视听,影响公众对特定事件的认知和判断,从而引导舆论或公众支持自身利益与要求的行为。
在未来的网络社会中,网络传播渗入到人们政治生活中,一方面会提高公众的民主政治生活质量,从“冷漠式政治”向“参与式政治”过渡;另一方面也会不可避免的是社会控制变得困难。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工业化还没有完全完成,但与此同时还面临着信息经济与信息社会浪潮的冲击。在社会由“农业——工业——信息业”的双重转型过程中,社会结构的耦合度不高,脆性较大,社会运行机制不稳定,会产生许多新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哈弗大学教授亨廷顿说过,社会动员和政治参与扩张的速度偏高,政治组织化和制度化的速度偏低,其结果只能是政治不稳定和无秩序。经典社会学家认为,合法的强制力量是贯穿政治体系活动的主线,并使之具有作为一个体系所特有的重要性和凝聚力。只有国家这一公认的权力主体才可以采用强制手段并基于这种权力要求人们服从。
面对政治生活困境,从国家、政府宏观调控层面需要做到:认识到构建网络化民主法制生活的重大意义,制定和实施网络民主参议规划,规范民众的网络政治生活,调动参政议政热情,推动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产品的推广使用,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从个人层面上讲,个人要有自我参政主体的意识,自觉学习如何使用互联网与世界进行沟通,了解世界,开阔视野,提高政治素养,端正态度,遵守法律法规与伦理。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速,网络作为一种具有虚拟现实性和交互性等现代性特征的信息传播载体,已经进入人类日常生活世界的各个层面。政治社会化是指人类社会出现阶级、国家等政治现象后,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接受现存的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观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网络传播对公众政治社会化的影响表现在:有助于社会成员顺利实现自身的政治社会化;有助于促使社会成员开始新的社会化;有助于培养公众的现代政治理性;有助于公众之间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网络传播拓宽了公众政治参与的渠道,也改变了公众政治参与的方式。
美国著名学者卡尔·科恩认为,民主需求通过具体设施以便进行有效的参与。诚然民主的物质条件十分关键,但当前时代的突出特点是工具的高度完善而目标极度混乱,技术不会塑造价值,也不会产生理想和人文精神。所以,当我们谈论信息网络时代公众政治生活的前景时,必须要认识到,技术与公众政治参与意识
及参与素质的提升相辅相成才是未来政治生活得到良好发展的的必要因素。
(四)网络社会中的交往生活
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与人之间以一定的手段为媒介的、互为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人们的交往最初是作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作为人的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而产生的。
人类社会的早期, 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人对自然界的全面依赖关系制约着人类的交往, 表现为不仅是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方式、交往活动严格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而且个体在很大程度上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即家庭、氏族等人所依附的宗法制度、封建等级制度。
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 生产力高度发展, 商品经济日益繁荣, 人们的交往突破了狭隘的地域局限, 生产的社会分工和协作使人们彼此联系得更加紧密, 商品的流通和交换又使人们以普遍的时序性和空间的流动性产生广泛的间接交往, 人们的交往开始以个体的面貌出现,这是交往的一种进步。
当然,网络时代不同于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 它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 以网络经济为支撑, 以网络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得以借助于技术手段, 突破各种的限制, 使主动交往成为可能。同时, 网络空间的出现促进了交往方式的革命, 它克服了以往受时空限制的“点对点”的交往的局限性, 实现了“点对面”甚至是主体之间的全方位的交流。过去人们只能在某一特定的时刻与一人或几人在特定的地点进行交流, 在网络时代, 一个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的地点就任何内容同自己所选定的对象进行交往。
总的来说,网络时代对人们的交往生活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交往的内容、交往的形式和交往的观念。
1.交往形式的变化
由于卫星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可以轻松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迅速便捷地交流思想、信息,从而把世界连接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地球村”结构。在超越时空的虚拟世界里,以往的“主——客”的交往方式将被“主体——主体”之间的交往方式所取代,每个人在网络中既是中心又不是中心,每个人都充分具备与任何一个人交往的条件。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上交友、聊天等将成为一种交往的重要形式, 这种形式可以把自己的思想与感情与虚拟化的对象进行交流,使自己的情感得以渲泄;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性,网上学习将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人们可以从互联网上得到各种信息和知识,来提高自己;
由于网络的快捷性,人们可以瞬间把重要的信息传达给有需要的人,人们便可将更多的时间节省下来, 投入到其他方面。
总之,网络时代的交往形式同过去进行比较, 缺少了直接性和真实感, 而具有了间接性、匿名性和快捷性。在激烈的竞争中, 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生活和工作的巨大压力, 网络为缓解这种压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交往内容的变化
在农业和工业时代, 人与人交往的内容最主要的是为了满足物质上的需要。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尤其是随着网络在生活中广泛应用, 交往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
从交往内容的层次上来讲, 网络时代的交往不再局限于物质方面, 而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人们将以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 进行交流,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使人们交往的内容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尽情挥洒自己对人对事的不同看法, 表达自己的喜悦、激动、痛苦和愤怒等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
从交往内容的丰富性上来讲, 由于网络时代的许多交往是通过互联网完成的, 许多过去不可能实现的交往变成了现实, 包括过去不可能交往的对象,不可能交往的事项。例如, 在网上与他人的交流与对话、远程的医疗、远程的学习、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等等。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交际结成未曾谋面的朋友, 彼此相互交流,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上相互帮助;一个科研人员可以在聊天室里与同行交流一些信息,进行讨论;一个人申请到自己的E-mail 地址后,可以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的互联网上接收到他人发来的邮件,及时地沟通信息。
3.交往观念的变化
人们的交往观念反映了交往的价值取向, 不同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具有不同的交往观念。但观念的变化主要是受到生产方式的影响。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 信息的传达方式更加快捷和便利, 人们的需要向高层次发展, 人们的交往观念发生了变化。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向凸现人的个性的方向发展
网络向人们展示了广阔的发展自我的空间, 这个虚拟的空间使人性中的潜能得以发挥, 使交往中的个性化趋势将更加明显。网络信息的传播能够摆脱观念和器物的束缚, 真正拥有自己的话语权。
过去人们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受众, 尽管有选择何种信息的自由性, 但却无法利用媒介主动传播个人的信息, 而在网络时代, 网络上任何一个用户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人们交往的平等观念更加突出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人们的网上交往无须考虑自己或对方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宗教信仰等现实生活中无法回避的因素,不必顾虑世俗间的偏见和利益冲突, 避免了现实世界的危机和压力, 缓解了各种矛盾引发的面对面的冲突,人们的交往更深层次地体现为“自然之我”的渲泄,心灵的沟通成为思想意识联系的纽带。
网络为人们的交往生活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它促进了不同文化形态间的交流与对话, 扩大了人类社会实践的范围, 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增强了实践主体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 网络时代的交往生活也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 需要我们加以研究。
1.伦理学问题
网络时代的开放性,使信息传播的内容非常繁杂,出现了信息传播失范、垃圾信息日趋泛滥的现象,这些对于青少年的消极影响是非常大的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道德问题。
首先,网络的共享性和扩散性的特点,比较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设置陷阱,制造虚假信息。它给人们带来自由和便利的同时,也成为一些人的无聊情绪的发泄场所。由于世界各国对不良文化认定的尺度的差异性,这就为淫秽、色情、暴力等内容轻而易举地进入互联网打开了方便之门。
其次,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使人与人缺乏真诚的交往,个人无须在交往中负任何的责任,也不承担任何的社会义务。这往往使个人主义藉此无限扩张,若无高尚
的文化理念加以配合, 其结局必然是走向个体生命的冷漠。在人的精神无所慰藉的时候,生命将失去意义和价值, 随之而来的是人生的苦闷感、孤独感和空虚感, 这种体验通过网络扩散开来, 就会像电脑病毒一样侵蚀人们的心灵。
再次,网络带来了“交往异化”的问题。网络本质上是一种间接交往,交往主体所直接面对的是电脑和网络,其次才是交往对象。这种间接交往方式失去了面对面交往中所普遍使用的手势、表情、眼神等体态语言的交往形式,从而阻碍了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及精神交流, 造成了交往的“异化”。
2.心理学问题
首先, 由于网络的文化传播主要是藉信息高科技的发展而发展, 这使人们容易对高科技的神奇功能产生莫名的崇拜和敬畏, 加上传播手段、方式的隐蔽性,人们往往会由此而产生某种狂热心理、偏执心理、迷恋心理和迷茫心理, 从而在高科技的工具性世界里, 丧失对价值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其次,网络尽管扩大了人际交往,同时也带来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冷漠和疏远,人们一旦从虚拟世界进入现实世界就产生种种的心理障碍。
此外,网络人际交往具有匿名性的特点,由于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承担任何的责任,人们往往在言辞上非常直接坦率。当一个人的某种行为习惯养成之后, 可能转换成个人的人格特质,在网络生活中养成的攻击性的特点, 可能强化其人格特质中的攻击性的因子,形成攻击性的人格。许多人在交往时经常扮演与自己实际身份和性格特点相反的角色,又会引起角色冲突,当冲突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心理危机,导致多重人格障碍。
3.社会学问题
首先,关于人的社会化问题。经由社会化,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交往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网络的虚拟性的特点,使人的社会化遇到了冲击。尤其是对青少年来讲,他们正处在个性的形成、社会角色的培养时期,网络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其次,关于文化问题。网络时代的不同形态的文化在交流过程中所引发的文化失范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由于网络的开放和自由以及历史和技术的原因,强大的西方传媒可以凭借其实力轻而易举地进入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并产生广泛的影响, 这使较为落后国家的本土文化在传播中难以抗衡和竞争的。伴随着文化的传播而来的是蕴藏在其中的西方文化理和价值观。据数据显示,在互联网上英文内容约占95%,法文占3%,世界上其他众多的不同语系只占2%。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方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信息在网上居于主导地位。无论外来文化的影响效应如何,都会在被传播的地区和国家引起某种紧张,严重的会导致社会动荡和精神危机。
再次,网络犯罪问题。网络人际交往,往往给人以虚假的安全感。一些心怀叵测的人利用善良人们的信任,实施生活中的欺诈和暴力犯罪。在形形色色的网络信息中, 既有肆意传播的不良信息,还有层出不穷的色情网站,更有防不胜防的网络黑客侵入或病毒的攻击。
因此,对网络时代的社会交往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使人们认识网络社会的真实性和虚拟性的双重属性,发挥网络的积极心理效应,克服可能伴随的消极的影响。
4.应对
首先,在网络时代应加强网络的立法,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秩序。同时, 积极开展网络伦理教育,使公众树立社会责任感,恪守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公德,
遵循网络社会的网络伦理,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氛围。
其次,我们要从文化未来发展战略的角度,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在汲取外来文化精华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在网络上建立起信息更多、质量更高的中文信息,宏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再者,要对网络时代的社会交往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使人们认识网络社会的真实性和虚拟性的双重属性,发挥网络的积极心理效应,克服可能伴随的消极的影响。
(五)网络社会中的恋爱生活
1981年,戴安娜与查尔斯的梦幻婚礼全球电视直播;2011年,凯特与威廉在数亿名YouTube用户的注视下步入婚姻的殿堂。而就在这在互联网迅速崛起的30 年多年,我们对于“爱情”的定义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当80 后还在公园里绞尽脑汁地制造邂逅时,一脸稚气的00后已学会对着一个陌生的头像打情骂俏。用冷冰冰、纯逻辑的机器来孕育这个世界上最温暖、最不可捉摸的情感,这究竟是网络时代的最大悖论还是水到渠成的情理中事?
不过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的确令现代人求偶的方式或途径发生了巨大改变,也因此成全了许多人。来自牛津大学网络研究所的调查报告证实了这一说法:在1987 年以后建立关系的英国情侣中,有22.6%是依靠互联网找到另一半的。与人们想象中的情况截然相反,网恋反而更容易开花结果。在网上,人们通过某一类型的网络空间相识,而会进入这某一类型的空间,往往是基于兴趣爱好或者某种生活联系,相遇的男女的兴趣爱好、人际关系、生活空间多有相似或重合的地方,因此发展为情侣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了。
正如美国著名交友网站OKCupid 创始人兼CEO山姆·亚甘介绍,网上约会曾是人们在现实中受挫后寻求补偿的无奈之举,如今它已成为扩大人际圈、远程交友的重要手段。
网络可以成就爱情,同时也对于恋爱关系的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恋人们可以发送电子邮件,可以QQ聊天,可以微博了解对方的最新动态,还可以在微信朋友圈里秀恩爱······总之在网络时代,恋人们可以可以通过各种便捷的方式联系到对方,这对于男女朋友之间,尤其分处异地的恋人们的恋爱关系的维护,无疑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三个事实:
1.网络信息交流对于我国青少年爱情观的影响愈大。
当代中国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他们是在互联网下生活的一代,网络环境所传播的一些爱情观念对于经常上网且正处于爱情朦胧期的青少年来说,已经影响到了他们的爱情观。
青少年在网上摘取信息,交异性朋友,谈情说爱,不必顾及他人的关注。在网络的庇护下,男女双方无需彼此坦诚,更不必担负责任,没有面对面的尴尬,也没有被伤害的顾虑。对青少年爱情观影响最大的交流形式就是网恋和网婚,因为其浪漫性、易逝性、多元性、游戏性,受到相当一部分偏低龄人群的欢迎。
2.网络影响对爱情对象的选择
电影电视剧中的人物性格对于观众的择偶标准上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举个例子,今天放部韩剧,你喜欢上“暖男”;明天再放部偶像剧,你喜欢上“腹黑男”,这也说明人们在爱情这方面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和诱导。
(此现象仅针对小部分人群)
此外,传媒向人们展现的是理想化的爱情,理想化的条件择友标准会使人在实际生活的感情上碰壁,影视中的人物的性格成为他们的择偶标准,或赞赏或鄙弃。而且有时候对方的内在美很少去发现,只是一味的追求感官的欣赏和快乐,成为所谓的“颜控”。
3.网络影响看待爱情的态度
网络上曾经流行过一个笑话,具体是这么说的——
看了《这个杀手不太冷》,知道了年龄不是问题;看了《断背山》,知道了性别不是问题;看了《金刚》,知道了物种不是问题;看了《人鬼情未了》,才知道连死活都不是问题!你说还有什么理由不能在一起?
社会中的话题不断在影视中展现,网民们也在电脑旁、影院中观赏着一幕幕人间悲喜剧。除了“婚外情”有悖道德以外,在不违背道德的情况下,师生恋、姐弟恋、老少恋登早已不再是问题讨论的话题,而近年来,随着耽美小说的盛行,同性之恋在大学生中支持率也已经越来越高,即使偶尔会存在伦理问题。由此可见,虚拟的爱情故事对大学生的爱情观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媒体的影响,性方面的问题、知识的传播,大学生的观念更加的开放与大胆,他们逐渐能够理解许多在传统道德所不能容忍的一些行为,并予以实践。现代人性观念越来越开放,这和传媒是分不开的。
到这里,就不得不谈一谈一个网络时代的产物——“网恋”。“网恋”,即是指个体以超越时空限制的网络为工具或载体,与情感对象相识、相知、相恋,进行虚拟或虚拟与现实兼而有之的情感互动过程。网络具有以下特征:
?网络交往的非“面对面”
对于面对面的互动,它本身便是一种社会制约,具有真实性,双方必须按照应有的角色规范去扮演。如果不按照规范去行动,双方的互动可能无法顺利进行,甚至还会受到一定的“惩戒”。
对于熟人而言,是否面对面对双方来说没有实质的影响,因为双方的行为规范已经事先确定下来了。但是对于陌生人而言,非面对面的意义甚大,因为在网络空间中所有面对面交往中可见可感制约交往的因素部分或全部地消失了。也就是说,人们对“脸”或“面”已经不那么在乎了,即便是丢脸也不会觉的那么难堪,因为这时的“脸”或“面”已经没有意义了,它只是虚拟的“脸”,而不是那个真实的“脸”。
?网络交往的符号化
正如作家朱利安·迪贝尔所说的,“圆熟流畅、多姿多彩的词句代替了深情而迷人的棕色眼眸,性格描述中频频出现的错别字起到的破坏性效果,与黑毛衣上的头皮屑差不多。”网络中人们的喜怒哀乐、嬉笑怒骂都是通过键盘的敲打传达给对方的,甚至人们的身份也具有符号性,在网络空间中不同人际交往情景的个体可以随意组合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比如,有的女扮男,有的老扮嫩。由于交往主体以及内容的符号化,给个体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发挥余地。
?网络交往的匿名性
现实社会中我们多半和互知“底细”的人交往,即便是不认识,我们大多也因某种社会关系知道该如何与他交往。比如在一个大的公司中,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互相熟悉,但相同的组织成员身份也使得彼此知道该如何交往。
但是在网络社会中人们是互相不知道彼此身份的,这是一个“假面舞会”,
每个人呈现在他人面前的只是一个虚拟的ID,就连性别也是隐匿的。因此,在现实社会中,因为禁忌、利益、关系等考虑,有些事情、观念、想法,我们难于启齿告诉身边的亲人、朋友等,但在网络上我们可以毫无顾虑地向一个素昧平生的人讲述。
当然,“网恋”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 网络恋爱具有超俗性
现实社会中“面对面”的恋爱方式往往是双方先接触,在对外貌等感性的方面了解后再决定是否继续交往。因此,现实中的爱情难免带有功利主义色彩,往往受到一些世俗性因素的制约。
而网恋是双方先通过精神交流,若能情投意合才决定接触。与传统恋爱相比,网恋通过网络社会互动的“去角色化”过滤了金钱、身份、地位等因素,摆脱了附加在爱情身上的诸多非爱情的东西,给个体追求真爱提供了空间。
?网络扩大了择偶空间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多元文化的存在往往给个人带来迷茫,工业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原子化”使个体感到脆弱;同时城市生活的高度异质性又易导致人际间的冷漠,个体体会不到参与感、融入感,现实社会交往遇到巨大困境。
但是网络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通过一根网线就可以使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瞬时链接起来,扩大了人们的交友范围,提高了爱情的幸福满意度。
同样不可置否,“网恋”也具有一定的危害。
?网络恋爱的不确定性、欺骗性
正如学者曾坚朋运用戈夫曼的“戏剧论”认为,网恋也有“前台”与“后台”之分。在“见光”之前所有的网上交流都属于前台,但等“下载”到现实中后,所有的谈婚论嫁都要接受现实的检验。
首先是鉴别“前台”中交流的信息是否真实。若双方在网络上表现的是真实的自我,预期与现实状况相符,那么现实中的交往就有可能持续下去;若双方输出的信息都不真实,或者有一方信息不真实,造成预期与现实的反差,那么可能就会“见光死”。
其次是看双方的资源状况是否充足到支撑“网事成真”的成本。一方面是物质性的固定成本,比如双方克服地域限制的信息成本、交通成本,以及结婚所必须的房子等设施成本;另一方面是精神性成本,比如生活习惯的适应性、双方父母是否应允等。如果双方的资源总和大于成本,那么双方就有“喜结良缘”的可能性。若双方的资源总和远远小于成本,“网事”往往就不能成真。
所以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欺骗性,社会恶性事件频发。
?摧毁家庭的“高科技炸弹”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许多对自己的感情不满意,但是又不愿离婚的已婚男女喜欢在网络上寻找真爱的伴侣,毕竟这与现实的情感“越轨”相比危害小的多。现实中已婚群体的网恋已逐渐增多,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婚外恋,由于已婚群体网恋的纯精神性和网恋的虚拟性,这部分群体的网恋常常受到道德舆论的忽视。
但是已婚群体的网恋导致的家庭角色冲突问题是不可忽视的,而且它正悄无声息地危害着家庭的和谐与稳定,成为破坏家庭的“高科技炸弹”。由于网络自身的虚拟性等特点,网络恋爱不可避免的会给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危害,对现实婚恋存在一定的冲击。
个人的建议
?建立安全的网络交友平台
建立严格的网络监管系统,减少不良影响源。网民应选择权威、安全的网络交友平台,多让虚拟情感接受现实检验,同时增强防范意识,提高鉴别能力。
?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网络不是恋爱的唯一渠道,明智的做法是在网上相识,在现实中相处,在生活中相恋。
?增强家庭成员的角色意识
夫妻双方应明确与已婚人士相对应的权利与义务规范,以及对方对该角色的期望。培养家庭责任感,加强道德约束;同时注重情感沟通,提高婚姻生活质量。
作文二:《网络生活中的道德》8600字
本文由万里19890111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大学生网络道德
虽然现实生活的多样化使得互联网成为大学生发泄情绪、 恶作剧的园地之一, 但大学生 对网络保持了理智、清醒的认识态度,对网络环境的不良现象有着充分、足够的认识,对整 治网络环境在心理上也有了较好的准备。但是也存在下列问题: 计算机互联网 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使当代大学生们尽情地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各种便利, 与亲朋好友 相互交流沟通;了解国内外的最新新闻、科技动态;点评天下大事,关注祖国命运等等,极大 地丰富了业余生活。但同时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也比较严重,黑客的攻击、黄色信息的传播 和西方文化的渗透对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网上金融诈骗,虚假广告,侵犯商业秘密和信 息产权(版权),盗取国家机密,散布电子谣言,宣扬反动、迷信、色情、暴力等网络犯罪时有 发生。这就要求高校采取关注网络、正确引导学生心理和制定规范、约束学生网络行为等系 列措施加以控制和打击,确保高校校园网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和信息安全的传输。
大学生对网络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健康的认识
青年大学生迷恋网络以及利用网络弄虚作假现象严重 互联网对于易于接受 新事物的青年大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有的学生因为过分投入而染上“网络毒瘾” ,上网 精神亢奋,下网精神倦怠。长时间上网不仅影响学习,而且因为吃不好,睡不好,导致身体 素质严重下降。同时,调查显示:利用网络弄虚作假已不足为鲜,曾经一次以上把网络上的 文章下载下来当成作业交给老师的大学生占上网人数的 50%左右,更有甚者在网络上购买学 士、硕士论文,这种现象不仅是表示着某一名学生的堕落,而且意味着学术精神在青年大学 生群体中的沦丧。 网上大学生不文明行为普遍 “网络社会”中,主体往往在“虚拟实在”的情形下
进行。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地位、容貌谈吐被抛在一边,其身份、行为方式、行为目标等都能 够得到充分的隐匿篡改。在网上,一个人不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可以滥用自己的 权利。由此,不文明行为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日益增多。调查显示:80,以上的同学看到 过不文明的网络信息,90,的同学遇到过网上不文明现象,比如谩骂和恐吓。30%的大学生 曾经在 BBS 上对别人进行过恶意攻击和散步虚假消息。
一?网络成瘾问题
近日在全国人大政协代表杨澜称各个时代都会有让人上瘾的事。她从一份调查了解到, 66%喜欢网游的中学生处于枯燥学习之后的郁闷和压抑中,他们从网络上需找一种抒发的渠 道;还有一类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照顾,到网上找朋友,寻找归属感。所以,解决孩子的 网瘾问题应该从青少年心理的疏导,亲子关系知识的普及开始。业界人士认为,网瘾一直把 网游当作出头鸟,青少年家长以及监护人是在推卸责任。
案例 1.十四名网瘾患者捆绑教官后逃跑 1.十四名网瘾患者捆绑教官后逃跑
一组年轻的中国网瘾患者将自己的督导员捆绑在床上之后, 从一个接受治疗的训练营逃 脱了。据《环球时报》报道,他们反对训练营内的强制军事锻炼。该报道说,由于无法支付 出租车费, 十四名年龄在十五至二十二岁的网瘾患者在逃跑时被警察抓获, 这些人是上周从
中国东部江苏省的康复中心逃脱的。 《环球时报》说,十三名网瘾患者的的父母从当地警察 局领回了孩子之后,已经将他们送回了淮安网络成瘾治疗中心。据官方媒体的报道,在中国 各地有许多未登记的互联网治疗中心。 广西南部地区法院上个月判处两名在训练营中打死了 一名十五岁网瘾患者的教官十年徒刑。
2. 网瘾少年犯晕坠楼
本报讯(记者谭秋明)昨日下午 3 时许,16 岁的小胡蹲在制衣厂三楼阳台抽烟,站起来 时一阵犯晕坠落到一楼的瓦砾堆上。据了解,小胡身上多处受伤,最为严重的一处是腰椎断 裂,如不及时手术恐瘫痪。小胡妈妈称儿子平时爱上网,早晚颠倒而患上贫血,贫血可能
是 其犯晕的原因,而祸根则是怎么都戒不掉的网瘾。 事情发生在海珠区赤沙小学附近的一家制衣厂。据目击者涂先生称,当时,小胡蹲在制衣 厂三楼的阳台上抽烟,“样子看起来不开心。”有路人以为他要跳楼,主动喊话劝阻。过了 几分钟,小胡站起来,身子一晃就掉下楼了,落地时跌在一个瓦砾堆上,“人还清醒,表情 十分痛苦。” 下午 4 时 30 分,记者在解放军四二一医院见到了小胡。他神志清醒,“我不是想不开要 跳楼。”他说,坠楼的厂房是他们家租的制衣厂,制衣厂由小胡妈妈经营,当时,他蹲在 3 楼阳台上,“就是想抽根烟,站起来时,头脑晃了一晃没站稳。” 小胡妈妈表示,“他爱上网打游戏,整天不好好睡觉,得了贫血,总说犯晕。”小胡妈妈 认为小胡这次失足坠楼是贫血惹的祸,而祸根却在网瘾上。
戒网方法 心理医生专家来支招: 心理医生专家来支招:防治孩子网瘾
如今网瘾是一个令许多家长头疼的事, 不少孩子因长期无节制的上网而患上了网瘾, 不 仅影响他们的学习,还会危害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家长对此非常焦急不知道该怎么办,那么 不如让我们一起听听心理医生专家的对策吧。 心理医生专家认为,若想帮助孩子摆脱网瘾欲救治孩子,首先要给孩子一个和谐的家庭。 据专家介绍, 曾有一对夫妻家庭关系不和, 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嘴打架, 最后闹到分室而居, 谁也不理谁。 上初中的孩子因此得不到家庭关爱,就出去上网,久而久之,患上网瘾,经常偷家里的钱 逃学去上网,甚至发展到对父母扬言:再管得宽,就找人来收拾你们。无奈之下,父母只好 请人将孩子绑起来,送到医院强制戒网瘾。 对此,专家表示,不要等到孩子网瘾成型后才加以重视,而是先要改掉家里的不不良影响 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逐渐戒掉网瘾,而不是采用强制的 手段。具体的网瘾家庭防治措施如下: 1、寻找子女迷恋网络的原因(如性格内向、成绩不如意、人际关系冲突等);
2、将“因迷恋上网而失去的重要人和事”列表,认识事情的严重后果,逐渐减少并限定 上网时间,将原来上网时间错开,打乱原有的心理秩序,避免网络成瘾; 3、规定每天与家人、朋友交流 1 小时;让孩子身上携带积极提示卡,及时记录其变化和进 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积极鼓励; 4、对孩子上网前和下网时进行心理暗示(例如,上网,这段时间是属于你的;该下网了, 还有重要事情等你去做呢; 5、 帮助子女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网瘾的危害;帮助子女寻求网络之外的替代性爱好(如运动、 音乐、舞蹈、绘画等; 6、把电脑放在客厅而不放在卧室,有利于家长监控;了解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和网络知 识,并主动与孩子一起使用网络;一旦孩子过度使用网络,寻求专业机构的干预。 最后,心理医生专家建议,孩子患上网瘾,着急的家长要懂得寻找自身存在的问题,与 孩子一起纠正问题。
二.从“人肉搜索”看网络道德 人肉搜索”
近来,从“网络虐猫事件”到“很黄很暴力”事件,从女白领的“死亡博客”到“赤裸 特工”事件,成千上万的网民集体发起大规模的“人肉搜索”,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对 这些事件的当事人进行“调查”“审判”,结果往往是公布个人信息令其无所遁形,有时更 伴随过激性攻击言辞与行为,令这些“搜索对象”的身心遭受恶性压力。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认为,越来越多的“人肉搜索”事件正在向私刑的性质发展, 亟待接受法律的规范。“人人都可以作道德评价,但是不能人人都来当警察。”更多来自法 律界、社会学界、互联网领域的专家呼吁,提供“人肉搜索”功能的网站应当自我约束,并 承担起保护每一个上网公民隐私权的法律责任。
从信息提供走向“网络暴力”,
“很黄很暴力”事件,成了 2008 年初国内最受关注的网络事件。仅仅因为在接受央视 采访时说了一句 “很黄很暴力”, 北京一名 13 岁的中学生成为 “人肉搜索”的受害者之一, 她的个人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全部曝光,网上还出现了大量“恶搞”其个人形象的视频片 段??尚未成年的孩子在遭遇了“人肉搜索”的无妄之灾后,身心严重受伤。 然而,人人可以参与,让人人都能成为“网络侦探”的“人肉搜索”,依然是互联 网上最为“一呼千应”
的游戏。窥探网络事件、网络人物的背后细节、隐私、背景,也成为 互联网上一些群体最为热衷的活动。 互联网专家指出,一般来说,“人肉搜索”的起因是一起事件,在雅虎、百度等传 统搜索引擎上无法找到明确的答案, 于是动员社会更多的群体参与搜索, 提供信息的一种机
制。这些事件可以是犯罪行为,如撞人后逃逸,或者是不违反法律,但为主流道德观所憎恶 的行为,如丈夫婚外恋导致妻子自杀。 “人肉搜索”的对象几乎没有限制,物、事甚至人都可以称为搜索的“猎物”,但 最具争议的还是对人的搜索。 来自五湖四海、 成千上万个人通过不同途径从不同角度对同一 个人进行搜索挖掘,很快就能掌握这个人的所有信息。 “网络侦探”们在寻找事实真相的同 时,往往也“人肉”出了当事人的照片、地址、电话、身份证号码等更多个人隐私。 由于互联网覆盖面广, “人肉搜索”的效率和成功率要比传统搜索方式高很多,热 衷于此的网民往往通过“人肉搜索”成群结队公开评论,甚至通过各种方式入侵当事人的现 实生活,已带有“网络暴力”倾向。
游走在道德界限内外
“人肉搜索”处于互联网规范与现实社会法律监管的真空地带,今年以来事件频发, 引起了社会各方强烈关注。 “"人肉搜索"是网络优势的体现, 这是一种不可控的自由。 “拼 ” 命地去曝别人的隐私其实就是为了正义。” “很多时候那些不道德的事情让人感到气愤,之 所以要把他找出来就是想给他点教训。”互联网上,“人肉搜索”不乏大量支持者。 一个在网上多次参与“侦破”并自称“网络福尔摩斯”的上海女白领说:“"网侦"有时 就是为了证明这个世界的美好。”她举例说,自己第一次参与网上侦破,缘起于网上著名的 “海艺学生虐师事件”。 “当时就和网上的好友一起通过视频截屏以及服装上的细节来进行 分析排除,最后大家得出了该学生到底来自哪所学校的结论,最后在大家的声讨下,这个学 生终于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向老师道了歉。” 反对者则指出,在大量“人肉搜索”事件当中,“网络侦探”们已经超越了法律与道德 的底线,侵犯当事人隐私权,而“人肉搜索”的衍生产品往往是威胁、中伤、暴露隐私等对 当事人造成严重精神伤害的违法行为。 上海社科院互联网研究中心的张健敏说,以“很黄很暴力”事件为例,被搜索者仅仅 是个孩子,她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仅仅是因为某些话说得不够得体,就沦为“人肉 搜索” 对象, 遭遇了肆意的攻击、 侮辱, 这种行为暴露了我国互联网文化的某些畸误与偏差。 社会学家于海也认为,执行“人肉搜索”的“网络侦探”们往往是借着“行善、寻找 真相”的名义去追究别人的过错,却在这一过程中越过了道德界限,其性质类似于“执行一 种私刑” ,从而违反了另一种更大的正义,这是互联网上可能发生的事情
三.网络犯罪问题
案例
2003 年金融计算机网络犯罪典型案例-人民日报 (2003 年 12 月 8 日)[人民日报] 10 月 5 日 13 时 12 分,定西地区临洮县太石镇邮政储蓄所的营业电脑一阵黑屏,随即 死机。营业员不知何故,急忙将刚刚下班尚未走远的所长叫了回来。所长以为电脑出现了故 障,向上级报告之后,没太放在心上。17 日,电脑经过修复重新安装之后,工作人员发现
打印出的报表储蓄余额与实际不符。经过对账发现,5 日 13 时发生了 11 笔交易、总计金额 达 83(5 万元的异地账户系虚存(有交易记录但无实际现金) 。当储蓄所几天之后进一步与 开户行联系时,发现存款已经分别于 6 日、11 日被人从兰州、西安两地取走 37(81 万元, 他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10 月 28 日向临洮县公安局报了案。 于 县公安局经过初步调查, 基本认定这是一起数额巨大的金融盗窃案,随即向定西公安处汇报。 11 月 14 日 22 时,张少强在其住所被专案组抓获。经过审问,张少强交待了全部犯罪 事实。10 月 5 日,张少强在会宁利用笔记本电脑侵入邮政储蓄网络后,非法远程登录访问 临洮太石邮政储蓄所的计算机,破译对方密码之后进入操作系统,以营业员身份向自己 8 月末预先在兰州利
用假身份证开设的 8 个活期账户存入了 11 笔共计 83(5 万元的现金,并 在退出系统前,删除了营业计算机的打印操作系统,造成机器故障。第二天,他在兰州 10 个储蓄网点提取现金 5(5 万元,并将 30(5 万元再次转存到他所开设的虚假账户上。10 月 11 日,张少强乘车到西安,利用 6 张储蓄卡又提取现金 1(8 万元。 至此,这件远程金融盗窃案告破,83(5 万元完璧归赵。 这件案子让我们警觉,使用网络的工作人员,甚至包括某些行业的专业人员在内,缺乏 基本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才让黑客有机可乘。 当前,网络的应用在社会生活中已显得举足轻重。与此同时,从 1986 年我国发现首例 利用计算机犯罪案件以来, 涉及计算机网络的犯罪逐年大幅度上升。 在这些网络犯罪案件中, 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使用者安全意识淡薄造成的。 公众缺乏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重应用轻管理, 尤其不重视网络安全问题。 即使是某些涉及到民生的行业也是如此, 制定的安全规章制度不 执行,负责的管理人员保密意识不强,普通的工作人员又缺乏专门的安全防范知识,当犯罪 发生时不能及时发现并制止。这些都造成了网络领域内犯罪现象的急剧增长。 网络安全专家把网络犯罪归纳为五性:隐蔽性、智能性、连续性、无国界性和巨大的危 害性。张少强案也告诉我们,网络联结的广阔性一旦管理不善,可能就成了它的弱点,即使 这种管理不善是在一个偏僻乡村的网点, 它也可能成为黑客进入网络核心的一条捷径。 如果 网络是无处不在的,那么,它的安全管理也应该是无处不在的。 世界上第一例有案可查的涉计算机犯罪案例于 1958 年发生于美国的硅谷,但是直到 1966 年才被发现。1 中国第一例涉及计算机的犯罪(利用计算机贪污)发生于 1986 年,而 被破获的第一例纯粹的计算机犯罪 (该案为制造计算机病毒案) 则是发生在 1996 年 11 月 2。 从首例计算机犯罪被发现至今, 涉及计算机的犯罪无论从犯罪类型还是发案率来看都在逐年 大幅度上升, 方法和类型成倍增加, 逐渐开始由以计算机为犯罪工具的犯罪向以计算机信息 系统为犯罪对象的犯罪发展, 并呈愈演愈烈之势, 而后者无论是在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还是犯 罪后果的严重性等方面都远远大于前者。正如国外有的犯罪学家所言, “未来信息化社会犯 罪的形式将主要是计算机犯罪, ”同时,计算机犯罪“也将是未来国际恐怖活动的一种主要 手段
总结
一.加强立法 加强立法
从 1986 年 4 月开始,我国相继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系统安全保护 条例》、《计算机系统安全规范》、《计算机病毒控制规定》、《互联网安全条例》、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内容服务管理方法》等一 系列规定和法规,并在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条文中写入了 有关计算机信息安全方面的条文。但这还远远不够。不久前,由于国外一些公司和组织
利用中国的一些网站发送垃圾邮件, 致使有关中国电子邮件服务商的地址受到国外监控 机构全面封杀,使我们更加认识到互联网并不是完全自由和绝对开放的,互联网不会成 为没有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自由自在的世界。因此,我们应该做到:1、推行实名制,从 上网注册一人一个注册号码抓起,真正使网上的虚拟和真实的社会结合起来,解决真实 身份隐藏的问题。 各具体单位应该根据相关的法律、 2、 法规制定自己的具体实施条例, 在执行中不断完善,最终形成通用于全国的法律。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形式、方法、途径)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形式、方法、途径) (一)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 我们要以“两课”为主渠道,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意识。首先,要树立 网络道德意识。 也即认识到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调 节器。一定的道德规范,不仅体现着自身的利益和需要,也是每一个大学生在网络 社会立身处世的根本。其次,要处理好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在网络社会中,目的和 手段应当都是正当的。第三,要处理好大节与小节的关系。小节与大节只是相
对 而言的,在一般情况下彼此间不仅没有绝对界限,而且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大 学生应记住并实施一句古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2 教育大学生讲究网络礼仪 目前的网络礼仪主要有以下组成部分:(1)问候礼仪,指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交 往的起始中,问候和称呼对方时应遵守的规则。 (2)语言礼仪,指大学生在网络社 会交往中语言表达应遵循的规则,这些礼仪可以表明一个人的态度的情感。(3)交 往方式礼仪,指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中所采取某种交往方式时应遵守的规则。 网络礼仪是在网络相互交往中所形成的,与网络社会的特点相适应,网络礼仪是大 学生行为文明程度的标志和尺度。 3 要求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虚拟的网上活动与现实社会的活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大学生的自由在本质 上是理性的,必须具有道德意识,不能认为匿名、数字化式的交往就可以随意制造 信息垃圾、进行信息欺诈。大学生应当遵守以下网络道德规范:(1)利用网络为社 会和人类做出贡献,不应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2)做到网上行为诚实守信,不应在 网上发布虚假信息;(3)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不应未经许可而使 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4)尊重他人的隐私,不应窥探别人的文件或泄露相关秘 密;(5)慎重使用计算机,不应干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6)科学选择网络资源,不应浏 览黄色或反动的网络信息。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 首先,坚持“绝对自由”与“相对自由”相结合的原则。网络“虚拟空间” 为大学生个性的发挥提供了充分的自由。但是大学生的自由又是相对的,犯罪是 要受到制裁的,也即“相对自由” 第二,坚持传统道德与网络道德相统一原则。 。 虽然网络道德是顺应“虚拟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伦理要求,它与植根于物理空 间的传统道德有所不同,但绝不能片面强调网络道德教育而忽视传统道德教育。 第三,坚持国家利益和国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任何跨国界的信息传输,都是涉及 进出口的行为,应当遵守进出双方国家的法律。第四,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 则。大学生对网络的无限使用权和资源获取权最终要产生社会影响,因此必须负 社会责任。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
一、加强理论研究,增强教育的系统性。必须加强网络道德理论研究,克服过 分崇尚科技理性、工具理性的倾向。将注意的焦点从纯粹的网络技术转向学生自 身,从“技术地解决”转向“伦理地关注”和“伦理的解释”,力求在开发和使用 网络技术的同时明确地把“以学生为目的”的伦理精神注入其中,使网络化的社 会生活、交往方式不致陷入“技术因素大于人的因素”的伦理困境。二、指导规 范操作,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大学在进行网络道德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网络道德 规范操作,可以极大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高校要在注重网络道德的教育 切合实际的同时,创造具有普遍化、标准化技术背景的监督环境。将加入网络规 定为一种资格,为获此资格,大学生必须先行付出相应代价和做出遵守相应规范的 承诺。注重国际化也是赋予网络道德以可操作性的一种必然趋势。三、加强制度 建设,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根据网络社会大学生网络行为展开的道德需求,高校在 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倡导网络道德礼仪新风的同时,要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有 针对性地制定网络道德约束机制,即通过利益调控机制和法律制裁手段等强制措 施来促进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施。这些制度包括《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 《校 园网文明公约》 《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另外,还应通过舆论来实现网络 道德教育,激励大学生做有道德的网络主体。四、着眼长远发展,增强教育的持续 性。 必须将网络和大学生看作是不断完善的社会存在物。 强调大学生作为人的 “类” 意识,强调任何局部网络的利益和发展机会不应以损害其他局部为代价,才能使 得网络中的各种资源、尤其是信息资源的分配、使用格局逐渐趋于协调、稳定。
总之,网络的信息和现实的信息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网络道德实际上是现实社 会中道德问题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的一种体现形式。 因此,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十分重要。 作为大学生,应以树立高尚的网络道德为目标,努力营造网络文明的良好环境。
本TXT由“文库宝”下载:://.mozhua.net/kubao
作文三:《我的网络生活作文》3600字
我的网络生活作文
作文一:我的网络生活
我九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了网络,这个虚拟的网上世界让我惊叹。网络象一本百科全书,样样齐全,可以聊天、玩游戏、看电影、做大头贴还可以读书、购物呢~用处说也说不完~
我渐渐地喜欢上了网络,在网上冲浪别提有多快乐了。在网址之家里面,我找到了好多有趣的网站,如小精灵儿童网站、创新作文网、61届趣味游戏我还自己学着制作了一个网页呢,名字叫做柠檬家庭,我的网名叫做阳光柠檬,欢迎大家来浏览哟~
在网站的论谈上,我认识了很多五湖四海的朋友,我们一起聊天,还相互发电子邮件。我在论谈上积极地发贴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大家的拥护和肯定,终于当上了儿童娱乐版的版主。当上版主很辛苦,也很快乐,我学习管理版面,将优秀的贴子加为精华,把质量不好的贴子删除,忙的不亦乐乎~
玩益智游戏提高了我的大脑灵活性,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让我越来越机灵。
放假了,心里最想念的是同学们。平时见不着面,只能打电话沟通,想见面还得提前约好,多麻烦呀。现在只要在QQ上或者POPO上就可以和同学们自由地聊天了,还可以通过摄像头的视频聊天看到对方呢~
现在,网络是我的小家了,去博客看盾,进论谈玩玩,那日子别提多舒服了~
现在的科技多发达呀~以前大老远的写信,要好多天才能收到,现在一封伊妹儿就马上OK了~网络的发明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多么大的方便~办公离不开网络,生活处处关于网络,我的网上生活也过火了~
作文二:我的网络生活
我是在三年级时接触网络的。当时,我真是高兴极了,网络实在给予了我太大的帮助了。资料图片、古诗名著、获奖作文只要我百度一下,就都找到了,多么好的网络啊~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我的哥哥玩起了网游??水浒Q传。我看着那生动活泼的游戏画面,不禁被网游迷住了
每到周末,我就开始疯狂的玩,一玩就是一个下午。上课时间走神,总想着怎样才能让游戏中的角色升级。虽然我想克制自己,但网络游戏太吸引人了,这使我不能自拔了。想起游戏里的角色越来越厉害时,我就越来越想玩。以致每到离开游戏时,我就会发脾气。甚至到了无所事事,在床上想着游戏里的故事。爸爸妈妈急坏了,给我设上了上网密码。一次爸爸妈妈不经意的对话,又让我窃取了密码。我疯狂的玩着,直到我的眼睛已经戴上200度的眼镜时,我才倏地一下醒了过来,只是,我已经失去的太多太多了
于是,我得出一个结论:玩网游也得有分寸。要把现实生活和网络虚拟世界区别开来,如果一位沉溺在其中,则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网游只能作为在疲惫的学习后的一种消遣,一种放松方式。这才是网游的真正目的。
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憎恨着网络,因为它毁了我那最动人、最美的眼睛啊~
然而改变我对网络的看法,是在一个新年的中午
新年,是热闹的日子,我不禁要挥动笔墨了。为了能写出一篇佳作,我去网上找优秀作文参考。就是这个时候,我找到了小荷作文网,现在回想起来,我是多么幸运的啊~
小荷作文网,你也可以投稿。投稿,我的好奇心驱使我点开了注册网页,我连忙注册好自己的账号,便迫不及待找来自己最好的一篇作文??《会跳舞的鸡蛋》投了稿。当看到网页上出现我的名字时,那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我连忙道百度,搜索韩梦恬这个名字,没想到,竟然出现了我那篇文章和我的名字。我太高兴了,迫不及待的告诉奶奶,我上网了,大家都知道韩梦恬这个人了~
以后,我经常在小荷作文网发表自己的文章,并且爱上了写作,这大大地提升了我的写作水平,同学们那一句句充满鼓励的点评,让我更加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六年级时,一位好姐经常指导我写作,我亲昵地称她为小幽姐,在小幽姐的帮助下,我的作文越写越好了~后来,我还交了一个笔友,我们在网络上用点子邮箱相互联系,我们每天都把自己今天的趣事分享给对方,因此,我们每天都会得到两份快乐~
此时此刻,我已经爱上了网络。但已不是幼时无知的沉迷了。我们一定要看到网络的益处,并去善用它,相信,网络一定会是你很大的宝藏。
作文三:我的网络生活
网络的世界多姿多彩,它如同一个大的蜘蛛网,把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在一起。透过网络,我分明看到了一个迅速发展着的世界,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
我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在学习方面,自然少不了网络这个好帮手。查阅资料,课后探索。美文积累网络丰富了我的学习生活~
一本书记载的内容往往是有限的,当你觉得你所触及的知识面太小,无法应需表达上的需要时,这时,你尽管在网络的世界里畅游吧,网络里为你提供了无数的好的文章。好的书。保管你看个够。参考。借鉴。模仿。无形中也大大提高了你的作文能力。
我喜欢看新闻,网上的时事热点总逃不过我的眼睛,看的东西多了,就急于在脑子里理出头绪,有一种急切的想要表达的欲望。于是我开始了我的写作之旅。
我想象着我是一条鱼,游弋在题海的鱼。我迫切的需要更多的知识。让自己强大起来。我是一只船,乘风破浪到天尽头,撷取属于我的最美的夕阳。如今的我,却仿佛是一片云,只
有比别人懂得多,做得多,学得多,才能大放异彩。
网络,给了我学习的中介,让我获得更多课上无法得到的知识。给了我一个写作的天地,给了我一个创造梦想的舞台,好好的利用网络,一定会为人们做出更多贡献。
作文四:我的网络生活
噢~网络,简直不可思议,我的心仿佛被她牵引着,我不能自拔了。这是我发自内心最深处的感慨,我至今记忆犹新。
是她,一定是她那个无形而又有形的网络,她改变了我的生活,让我充实地度过每分每秒,花样年华也不再有悔。
网络,因为生活中有了你,我终于从封建习俗中冲出;因为学习中有你,一向被动学习的我也踏进了主动求知的门槛;因为社会中有你,我从幼稚开始逐步步入成熟;因为人生中有你,一向感动生活无味的我开始迈上了有滋有味的人生之路网络,是你给了我展翅的双翼,给了我腾飞的欲望,给了我翱翔太空的信念。
不错,网络,就是你,你改变了我许多生活,也赏赐给我许多的财富。
曾记得,在一段时间我由于憎恶世态炎凉,看不惯一些现象,也不忍目睹那些灯红酒绿的
花花世界,于是,我开始沉默寡言了,几乎不与人交谈,一个沉默是金的花季男生就这样降临了。当然,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无奈,可又该如何是好呢,直到有一天,我也不知是什么缘故,我脑中突然冒出网络这个名词,欲望一来,要抑也抑制不住。我冲进了一家名为半兽人的网吧,我上网了。在网上,我结识了许多朋友,我见识了许多世面,我不再感到孤独寂寞了。于是,我敞开心胸与人交谈,经过网友的开导,我心中的阴霾在逐渐散开,我开始我的新生活。
就这样,我时而去光顾这家网吧,在这个虚拟的我的世界里,我学会了许多:人生是有意义的,只在于你的行动;生活是多彩的,只在于你的心灵;一切皆有可能,只在于你的信念;要相信自己,要坚信自己会有美好的未来当然,网络中的收获远不止这些,但我不能一一而论。总之,网络是她改变了我的一切。
作文五:我的网络生活
信息时代的步伐越来越快,在网上的时间越来越多。我,一只小网虫,感受到了网络的多彩,网络的快捷,网络的神奇,网络的丰富,网络的无距离感。
对于网络我虽不是滚瓜烂熟,但也略知一二嘛~网龄都一年了,也算是个老客呢~我对QQ情有独钟,希望能在网上结识天南地北的朋友,我的好友列表中也快装不下五湖四海的好友了:各行各业的老板;各个小学的教师;天津南开大学的大学生从他们那里我知道了:北京大学的生活,上海城市的繁华QQ里最好玩的还是宠物呦~那可爱的宠物baby,那一
个个滑稽可爱的动作,逗得我哈哈大笑~
网络也把知识传递给我。奥运健儿的佳绩,金鹰奖的评选,藤子不二雄的漫画--《哆啦A梦》,五彩的童话世界让我津津有味的欣赏。而且,网上知识是我学习最好的帮手。我在电脑上了解到霍金、爱迪生、哥白尼等。有难理解的智力题,,上电脑,大家会齐心协力帮你解决,给你一个好成绩。
网络,网络,它网罗了整个世界,也网络了我这个在网络里享受阳光,享受新鲜空气的小网虫。
作文四:《关于网络的作文:网络改变生活》1000字
关于网络的作文:网络改变生活
关于网络的作文:网络改变生活
网络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一张四通八达的大网。它无所不能,缩短了世界各地的距离,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为人们提供了无以数计的便利。
很久以前,要想和住在遥远的地方的亲人说话,就必须骑着马赶到那里才行,既耗时又费力。20世纪初,要想和住在遥远的地方的亲人说话,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实现,就是太费时间了。而在这辉煌的21世纪,只需打开微信,打出想对那个人说的话点发送,对方就收到你发的消息了。
从古代的烽火台,到现在的仅仅几秒钟就能把消息传递到千里之外;从跋山涉水才能和亲人见一面,到不管在地球的任意角落两个人都可以面对面聊天??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的生活也越来越方便。网络,你是人类的“好帮手”你是新世纪的明星熠熠闪光!
我第一次接触网络是在三岁时,妈妈正在厨房炒菜,听到QQ有新消息,自己又忙不过来,急的手忙脚乱(因为当时爸爸发货正和厂家联系,妈妈怕有新消息)。她急中生智让我替她看消息。我的好奇心顿时升到了顶点,蹑手蹑脚地走到电脑旁,好奇地盯着未关掉的对话窗口。“嘀嘀嘀”电脑发出新消息提醒,可那时我还不知道这是消息提醒,还以为是电脑想跳舞,就跟着手舞足蹈开了。这就是我第一次接触网络的趣事。
后来,我发现了一块“绿洲”——网络还有玩游戏的功能!开始时,我是看爸爸玩,看得津津有味,还不时“指教指教”他。当他因为失误在游戏中死亡,我就会毫不留情地说:“你看你,多不会玩,还没有我玩的好呢!”逐渐,看别人玩游戏已满足不了我的需求了,开始偷偷的自己玩。可我当时还小,不久就被家人发现了。他们见我追求起游戏,就让我玩益智游戏。这种游戏是让英语、数学、语文那些枯燥乏味的东西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变得生动有趣。这种益智游戏深受我的喜爱。
而现在,我对网络的最大兴趣就是校讯通博客了。写博是一种倾诉、一种交流、一种学习。在博客的国度里,没有功利、没有束缚,你可以毫无遮拦的释放你的感情,可以毫无顾及的发表你的评论,可以虚心的欣赏他人的博文,可以??它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入博不到一年,已经有7篇文章得到了校讯通推荐,这对我是极大的鼓舞!它现在是我展现作文的圣地!
任何物质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网络也是如此。虽然它为人们提供了不可估量的便利,可过度使用它会有一定的害处,比如会降低我们的视力等。所以,我们要适当使用网络,做一个绿色上网的小天使!
作文五:《作文;生活中的DIY》300字
挑战自我,心拥勇气,切莫亦步亦趋。顾虑如我们身上的包 袱,包袱越多,便举步维艰,而之难而进的精神就如我们飞行的 翅膀, 载我们飞到远方。 谭嗣同若没有敢于为变法赴死知难而进 的勇气,就不会有“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 ”的 好言。
挑战自我,心拥勇气,书写人生奇迹。贝多芬双耳失聪,但 他用勇气直面命运, 用音乐去传达思想与感情, 扼住生命的咽喉, 奏响悲壮激越的《命运》交响曲。六小龄童,前半生演猴戏,后 半生传播猴文化, 他用行动告诉我们求取真经要知难而上, 矢志 不移;求取真经要披荆斩棘,拼搏进取;求取真经要需要积极乐 观, 永不言弃。 郑和挑战自己, 不畏航行路上之艰辛, 七下西洋, 名垂青史。挑战自己,心拥勇气,书写自己的人生蓝图。
作文六:《生活中的作文》3000字
精品文档
生活中的作文
生活中的美 “美”这个字,不止是形容外表,在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在清冷的大街上,一团纸孤单的随风奔跑着,显得那么无助。
一辆车子驶过,带起一阵风,纸团飘啊,飘啊,飞到了一只红皮鞋脚下,那是一个很美的女孩,大眼睛神采奕奕。纸团满以为这个漂亮的小姑娘会帮它回到自己的家——垃圾桶,但它想错了,红皮鞋轻轻一脚,将纸团踢得打滚,而垃圾桶,此时就站在旁边,离女孩不到一米的地方,无奈的看着翻滚的纸团。
接着,纸团飞到了英俊的小伙子脚下,飞到了慈眉善目的奶奶脚下,飞到了大胡子司机叔叔的脚下。
纸团满以为这些长的美的人,会送它回家,可是,它受到的待遇又是怎样的呢:小伙子踩了它一脚,老奶奶白了它一眼,司机叔叔开着汽车无情的轧向了它??
纸团绝望了,它知道他的家——垃圾桶就在不远处,他想结束流浪的生活,他想回家,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够送它回家,没有。
调皮的风儿掀起纸团的衣角,又让它飞翔。
事情发生了转机,纸团慢慢地降落在了一个小布鞋前,这个女孩长相一般,左半脸还有一块紫红的胎记,就因为这胎记,伙伴们都嫌她丑,不和她玩。
1 / 5
精品文档
纸团抬头一看,女孩的胎记是那么狞恶,它害怕了,害怕她像前几个人一样虐待它。
女孩蹲下了,轻轻抚摸着纸团,说:“小纸团,你一个人待在这里一定很孤单寂寞吧!我送你回家。”说着,她用小手轻轻捏着纸团,将它送回了家。那时的美女孩,真美。
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外表在心灵面前只会无地自容,生活当中,,有很多,当你扶起摔跤的小妹妹时,当你捡起一片纸屑时,当你帮助了别人而不求回报时,你,就很美。
生活中的快乐 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不同的事,有伤心,悲哀,难过,但是只要哭一哭,然后再自我安慰一下,就可以再重新笑起来,重新爬起。
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活得很顺利,没有人走的是康庄大道,坐的是驶在风平浪静的海上的小船,偶尔也得被玻璃片或小碎石划破脚,偶尔也得尝试一下被狂风卷卷起来却又安全的活下来的刺激心情。这个世界上没有神,所以没有十全十美。
我自认不是一个乐观的人,也没有什么顽强,独立的精神。当我遇到什么困难或麻烦时就会往坏处去想。比如做试卷的时候只剩下5分钟,我就会很担心:要是来不及做完试卷怎么办?这次考试肯定会考砸了,回到家肯定会被骂了??连未来的事我都想到了。不停的担忧来担忧去,结果
2 / 5
精品文档
却浪费了最后几分钟,还是没来得及做完试卷。垂头丧气地交上试卷,心中满是低落,脑袋还再不停地转来转去:要是刚才的判断题再仔细点就不会错了,要是??这时便会勾起一抹苦笑安慰自己:再也没有要是了,因为世界上没有多啦A梦,所以没有时光返回机。不过转念一想,如果自己不是一直在担心时间很紧迫之类的问题,可能会抱着平静的心态去做试卷,或者抱满信心地认为几分钟已足够了,可能就会在最后关头把试卷做完,而不是走马观花,马马虎虎的做完试卷,以至于犯了一些不该犯的错。
就像是两个走在沙漠上的人,一个人对着仅剩的半瓶水忧愁地说“:唉,只剩下半瓶水了。”而另一个人却持着不同的心情,他看着那半瓶水开心地说“:啊,太好了,还剩下半瓶水!”这两个人面对着相同的局面,对待的态度却有着天壤之别。如果你是像第一个人那样想的话,就只能感觉到恐惧和对生活的不甘;要是你是像第二个人那样乐观地想,那么你就会觉得上天的仁慈和对生命的热情。两种不同的态度,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尝试用笑容去迎接任何事物,遇到困难的确是很难解决,先不要自寻烦恼,试着从另一个开心的角度去观察,别往死胡同里钻,幸运之神可能就会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的哦。你就会发现,原来不是上帝对你不好,而是你没有察觉到生活中的无限快乐。
3 / 5
精品文档
热爱生活 生活还像一杯红酒,热爱生活的人会从中品出无穷无尽的美妙,将它握在手中仔细观察,它的暗红色中有血的感觉,那正是生命的痕迹;抿一口留在口中回味,它的甘甜中有一丝苦涩,如人生一般复杂迷离;喝一口下肚,余香沁人心脾,让人终生受益。
人要高瞻远瞩,应走出生活里的山谷与阴影,进入一望无际的高原,然后沉浸在那阳光里,让灵魂翱翔,让内心充满伟大的梦想,让生命、生活和热情恣意奔放。
生命不是一篇“文摘”,不接受平淡,只收藏精彩,她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一个“连载”,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她都不会在你背后留有空白;生命也不是一次彩排,走得不好还可以从头再来,她绝不给你第二次机会,走过去就无法回头。
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历久弥香;青春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向往编织的彩虹——绚丽辉煌;青春是用永恒的执着和顽强的韧劲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固若金汤。
生活中的发现 在生活中,有许多奇妙的事情发生。然而,这些奇妙的事情都可以用科学原理来解释。
有一天,我正在客厅看电视,妈妈叫我把晒干的毛巾挂到洗手间的毛巾架上。由于还惦记着精彩的动画片,我随手把毛巾往脸盆边沿上一放便又去看电视了。
4 / 5
精品文档
过了一会儿,我想用毛巾洗一下脸,跑去一看,却发现刚才还干干的毛巾现在正躺在脸盆里“洗澡”了!真奇怪,我并没有将毛巾放入水里,它怎么自己“溜”进去了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向爸爸讨教。爸爸却反问我:“你是不是将毛巾的一小截放入水中了?”我点点头,但心想,这和毛巾湿透了有什么关系呢?爸爸接着说:“这就对了。毛巾有很多小孔和缝隙,水会顺着这些小孔和缝隙向上渗,像人爬杆一样,这种现象叫毛细现象。不信,你把一根细点的吸管插入水中,看看有什么发现。”
我半信半疑地找来一根喝口服液的吸管,然后将它的一头插入水中。不久,我发现水面以上的细管里真的有了小水柱,并不断地往上升。于是,我又找来一些粗细不同的细管插入水中,结果发现最细的管水中的水“爬”得最高。由此,我想到了医院抽血的时候,护士阿姨用的也是一根根细的管子,其实这也是利用的毛细现象。
其实在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这样的奇妙现象,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思考。
5 / 5
作文七:《生活中的作文》2300字
生活中的作文
徐家良
徐家良,上海市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1959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8月起,先后在上海市第六师范学校、上海师资培训中心任职。
人类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生活需要人与人之间有沟通、交际,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际依赖表达自己的思想,了解别人的思想。所以,表达乃生活之需。
写作是表达方式之一。从教学的角度说,为生活之需的写作,可以称为“生活中的作文”。
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中,有一种“生活作文”的提法。我不清楚它的含义究竟是什么。至于,我提及的“生活中的作文”有它自己的含义。
“生活中的作文”是实践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教育家,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他的基本理念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要用生活来教育,要为生活而教育。他充分论述了生活中包含的教育意义,生活需要教育、教育必须作用于人的生活的辩证关系,他把“生活”视为教育的源泉和“中心”。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来源于生活,依据生活,且为生活服务。”“整个社会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他对教育怎样与生活联系作了形象的比喻:“一个学校要有美满的生活,必须和知识的源泉——社会生活通根水管,使得知识源源而来。”
学校教学生写作,自然应该把横在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墙”拆除,形成“四通八达的教育”,令写作的话题“依据生活”,令写作的动机“为生活服务”。
“为生活服务”的写作动机是学生能最长远地保持写作兴趣的动力。马斯洛的“动机论”,认为需要有高低层次的不同,最低层次为生理需要,依次向上是安全、爱和归属、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类动机的发展和这些需要的满足有密切关系。学生写作为“生活服务”,正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我们通常说到的学生写作上会碰到的种种困难:如没话可写,也没兴趣去写:没鲜活的思想展现,也没表达自我的愿望……凡此种种都为缺失动机而造成的动力性困难。“生活中的作文”把写作跟生活联系起来,旨在赋予写作的动机,变无病呻吟为因需而作,使写作有明确的意图、目的、价值,心中也有明确的阅读对象。
有教师教学生写启事。结果,学生为自己、为社团在校园里张贴出了各种各样的启事。为失物贴出了寻物启事,为校电视台贴出了招聘启事,为小报贴出了征稿启事……学校在大门口,安装了一座大型的电子显示屏,天天播发新闻。国家新闻来自当天的报纸,校园新闻则来自各年级学生写的新闻稿。三年级学生过10岁生日,说是要给自己留下点成长的痕迹,于是,教师顺水推舟,教大家写一本自传体的成长纪录,从出生写起,故事一个接着一个,取名字的故事,换牙的故事,整整一天离开妈妈的日子,有了第一个新朋友,第一次拿到老师发的奖品……一本成长纪录厚厚的,全是自己的故事,可以一本一本写到老。五年级学生在毕业前夕分班编写了一本本“班级人物志”,写五年同窗好友的故事——有过欢庆,有过冷淡,有过疙瘩,有过甜蜜,把栩栩如生的回忆一一记了下来,留给母校,载入校史,让母校为有过这样一群学子而骄傲。
写自己的生活,只要让写下来的东西不成为躺在老师抽屉里的作业,学生的话匣子里就有说不完的人和事。
这就是生活中的作文的魅力。
帮助学生排除了动力性的写作困难,他们或许有了滔滔不绝的话语欲表达,却又不等于他们就能表达好,他们还会碰到一些能力性的困难。例如,有话而无从说起,理不清写作
的头绪。再如肚子里想得明明白白了,笔下仍是空白一片,找不到可以用来准确地表情达意的词和句。
因此,提高写作能力还要仰仗于读书。读书,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写作得有材料,冰心曾用小孩玩积木打比方,她说:“比方小孩玩积木,木头越多,摆的花样就多。一块积木摆不出东西来,两块就有了对立面,三块可以搭个过门,四五六块就更好,可以摆个比较复杂的东西了。拿词汇来说,你没有积累到相当多的话,就没法挑选,更不能因时因地制宜地把它放在适当的地方。”冰心还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的好句子。西方有一句话:模仿是最深的爱慕。”(冰心《谈点读书与写作的甘苦》)
读书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多读书。举个例子说吧,小学语文课本里有篇《爬山虎的脚》,叶圣陶先生不但用极其精湛的语言描写了爬山虎的脚,而且在描写爬山虎的叶子上也是小学生学习的典范。他写道: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很小,是嫩红的,不几天就变成嫩绿的。叶子长大了,绿得那么鲜艳,让人看着非常舒服。它们一顺儿朝下,均匀地铺在墙上,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叶先生写爬山虎的叶子总共用了五句话,是一种铺叙的写法。从“刚长出来”写到“长大”:从“嫩红”色写到“嫩绿”色,写到“绿得那么鲜艳”;从颜色又写到形态,“一顺儿朝下”,“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末了,还写了一墙好看的“波纹”。五句话,没有—个是多余的词,没有一个是多余的句子,去掉哪一个都不行。
读这样的课文就是要好好学习作者怎样把最好的词句放在了最好的地方。读懂了作者表达的意思,再把这些词语和句子背下来,存进自己的语言仓库。
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无论成人还是孩童,都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通道。小学写作教学应该起步于阅读,而不是到写作课上才想着教学生怎样写作。“多读”是写作教学的一条宝贵的传统经验。广泛阅读,读经典之作,积累别人的表达方式,就像积累财富一样,到需要用时,手头就宽裕,用起来就方便了。
读书,也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作文八:《网络是我生活中的快乐》600字
网络是我生活中的快乐
2009-08-13 20:58
时间从指缝中流逝,岁月在网络上划过,触网后的日子变得充实而美好。在这神秘的海市蜃楼里,我认识了许多朋友,陪他们欢笑,陪他们忧伤,陪他们度过了许多快乐与惆怅的日子。
“人与人相识,靠的是一种机会,人与人相爱,靠的是一份坦诚。”这句话永远记在我心中;它不但适用于现实中的人们,同时也适用于网络,虽然网络是虚拟的,但在这虚拟的世界中也存在真实的一面。
有很多人不相信网络,说网络是虚拟的、说网络不现实。其实大家都很清楚,现实的生活也一样有虚伪,一样也不现实的东西吗?你若问我相信网络有真情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相信 ”。? 我觉得网络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沟通方式,这种方式只不过是让你我彼此的沟通更快速,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交往互来的平台,在这种交往中认识,有人觉得不现实,我认为这种交往很好,至少在网上可以认识远方的朋友,如果是在生活中我是认识不到远方的朋友的。
当然不管在现实也好、在网络中也好,我觉得都要做到以诚待人才行。如果朋友带来一个陌生人介绍你们认识,你对这个陌生人一无所知,还是要经过了解才能成为好朋友。而在网上我们什么话都可以说,心情不好可以找个人倾诉,心情好了也可以找个人开开玩笑。不用象现实生活中那样每天为了生活带了一个面具,刻意的伪装自己。
其实网络并不是只有虚伪或者说不现实的,只要相信自己、相信对方以诚交朋友、以你心换彼真心。只要你是真诚的我相信任何人在网络里都可以,找到真诚而现实的朋友
南山
作文九:《我生活中的好朋友——网络》500字
现在科技发达了,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脑,有了电脑当然都上了网。
我们家也是这样,网络的好处可多了!有时网络可以帮我们休闲娱乐;可以帮我们增长知识;可以帮我们放松压力等等。
记得有一次,让我们回家查找孔子的资料,我翻了好几本书,都没有找到他的资料,怎么办呢?正当我没有头绪的时候,妈妈说:“咱们家不是有电脑么,你上网查一下不就得了。” “啊!对呀,我怎么把电脑给忘了呢。”于是我做到电脑前打开电脑,到百度网上查:孔子。点击查找,啊可真多呀,于是我赶快拿出本来,把重要的记录了下来。第二天,老师还夸我查的不错,这可都是网络的功劳啊!
不过不要常时间的上网,这样对眼睛不好。记得上四年级的时候,老师组织我们开了一场辩论赛,题目是: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我们是正方,开卷有益,我们查了许多资料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我们做好准备,开始了,我们好几次说的对方卡壳了,所以最后还是我们赢了。虽然是我们赢了,但是他们说的也不是全都不对,书也有坏的,正如网络,凡事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所以我们要避开坏的一面来利用好的一面。上网上多了会
上瘾,所以我们要该的时候用,不该用的时候不要用。
作文十:《网络生活中的那些诗歌“小菜”》500字
E网投稿:
网络生活中的那些诗歌“小菜”
欢跳的中哥
曾经一度以为,诗歌已退出人们视线,而实际证明,诗歌在我们的网络生活中依然存在,只是与以往相比,形式上已经改变很多,虽然不唯美,甚至是过于直白,但内容却更贴近网友们的网络生活,给网友们无数快乐回味。
出于不受太多干扰、或是其他原因,许多网友在用QQ聊天时,选择了“隐身”设置,就比如一个聊天群中,虽然一登陆进入,群友头像都是灰色状态,其实大部分网友都在隐身状态,平时无声无息,但一有感兴趣的话题,会成群“跳”出来抢话。而不知什么时候,有关“隐身族”的网络小诗就在桐乡网民中流传:
他(她)们隐着身,
张开智慧的双眼,
默默地看着
一行行字
一张张图
从群话框中跳出。
他(她)们隐着身
怀揣着各种目的
有的满足了猎奇之欲
有的满足了窥探之梦
有的满足了瞌睡之乐
有的满足了安静之心??
在我市一些网络论坛上,常有一些活跃分子,热衷于举办各类群体活动,给网民的生活平添了不少乐趣,于是又有网友盛赞,
秋光盈盈的季节
我们不骑马
不骑牛
不开车,
以青春的脚步
一步步
一步步
一步步
去丈量快乐。。。
潮气四溢的岁月
我们不叹息
不颓废
不贪睡
以激荡的豪情
一分分
一分分
一分分
去瓜分甘甜。。。
Rafael
欢乐吵闹间,自有一番甘苦蕴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