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关于李清照的作文》600字
聆听李清照
汲璇璇
曾经,溪水清,荷花红;少女的欢笑,水鸟的惊起。一幅鲜艳,富有生机,蓬勃的画面,你陶醉在新的自然美景的发现中。
曾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金人的入侵毁了你本该幸福美满的生活。国破,家毁,夫亡“玉壶颁金”之巫,你只身奔亡,颠沛流离,最终,你怀着对亲人的思念,对故土难归的失望,离开了这人世。
曾经,你有着“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宏伟志向,在那个男女有别的年代里,身为一个女子能有如此豪迈气概,我由衷的佩服你。
曾经,你过着高洁平静的生活,与丈夫“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把省下来的钱购买书画名器,然而你苦心经营的文物却一股脑的云烟散尽;惟独你病时偶尔把玩的数箧书画“岿然独存”。
曾经,“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寄托着你对祖国河山深厚的感情,气贯长虹的民族豪气;“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绝唱有力地鞭挞了南宋的苟且偷生主义。
聆听李清照,听到了她满腹悲苦无人诉的情感。
聆听李清照,听到了她那激越昂扬的爱国主义调子。
聆听李清照,听到了她作为一个妇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聆听李清照,听到了她对侵略者的无限控诉。
因为战争,你失去了很多,但你得到的更多。留下来的作品像
鲜花一样芳香,我知道那是你生命的沿续。流芳百世,不就是生命价
值的所在吗,
作文二:《关于李清照的故事》20200字
篇一:关于李清照的故事
李清照的故事(1)
2008-12-25作者: 天明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地位并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很可贵的。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因为不可能有当时的照片传世,我们现在无从知道她的相貌。但据这出身的推测,再参考她以后诗词所流露的神韵,她该天生就是一个美人坯子。李清照几乎一懂事,就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训练。又几乎是同时,她一边创作,一边评判他人,研究文艺理论。她不但会享受美,还能驾驭美,一下就跃上一个很高的起点,而这时她还是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
请看下面这三首词:
1
[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宝鸭,发型。)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棉,黄昏疏雨湿秋千。(沈水,香名;斗草,一种游戏。)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袜剗,不穿鞋。)
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春心萌动,难以按捺。她躺在闺房中,或者傻傻地看着沈香袅袅,或者起身写一封情书,然后又到后园里去与女伴斗一会儿草。
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并能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这在千年封建社会中并不奇怪。令人惊奇的是,李清照并没有按常规初识文字,娴熟针绣,然后就等待出嫁。她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她在驾驭诗词格律方面已经如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而品评史实人物,却胸有块垒,大气如虹。
唐开元天宝间的安史之乱及被平定是中国历史是的一个大事件,后人多有评论。唐代诗人元结作有著名的《大唐中兴
2
颂》,并请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刻于壁,被称为双绝。与李清照同时的张文潜,是 苏门四学士 之一,诗名已盛,也算个大人物,曾就这道碑写了一首诗,感叹: 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摩苍崖。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
这诗转闺阁,入绣户,传到李清照的耳朵里,她随即和一首道: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五坊供俸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何为出战则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记文字。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
你看这诗哪像是出自一个闺中女子之手。铺叙场面,品评功过,慨叹世事,不让浪漫豪放派的李白、辛弃疾。李父格非初见此诗不觉一惊。这诗传到外面更是引起文人堆里好一阵躁动。李家有女初长成,笔走龙蛇起雷声。少女李清照静静地享受着娇宠和才气编织的美丽光环。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她的爱情不像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像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是那种经历千难万阻,要死要活之后才享受到的甜蜜,而是起步甚高,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顶上,就住进了水晶宫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
3
两家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就像陆游的《钗头凤》为我们留下爱的悲伤一样,李清照为我们留下了爱情的另一端——爱的甜美。这个爱情故事,经李清照妙笔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
请看这首《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再看这首送别之作《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另是一种甜蜜的偷偷地咀嚼。
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绝不是一般的只会叹息几句 贱妾守空房 的小妇人,她在空房里修炼着文学,直将这门艺术炼得炉火纯青,于是这种最普通的爱情表达竟变成了夫妻间的命题创作比赛,成了他们向艺术高峰攀登的记录。
4
请看这首 《醉花阴 重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寄给他的一首相思诗。彻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先为这情所感,后更为词的艺术力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自叹不如。这个故事流传极广,可想他们夫妻二人是怎样在相互爱慕中享受着琴瑟相和的甜蜜。这也令后世一切有才有貌却得不到相应质量爱情的男女感到一丝的悲凉。李清照自己在《金石录后序》里追忆那段生活时说: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欢乐,怎一个 甜 字了得。这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
但上天早就发现了李清照更博大的艺术才华。如果只让她这样去轻松地写一点闺怨闲愁,中国历史、文学史将会从她的身边白白走过。于是宇宙爆炸,时空激荡,新的人格考验,新的命题创作一起推到了李清照的面前。
5
宋王朝经过167年 清明上河图 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天降煞星,北方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还掠走了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李清照这个柔弱女子,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大节大义,很为丈夫临阵脱逃而羞愧。赵被撤职后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难免有点别扭,略失往昔的鱼水之和。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丈夫在其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第二年(1129)赵明诚被召回京复职,但随即急病而亡。
人不能没有爱,如花的女人不能没有爱,感情丰富的女诗人就更不能没有爱。正当她的艺术之树在爱的汁液浇灌下茁壮成长时,上帝无情地斩断了她的爱河。李清照是一懂得爱就被爱所宠,被家所捧的人,现在一下被困在了干涸的河床
6
上,她怎么能不犯愁呢,
失家之后的李清照开始了她后半生的三大磨难。
李清照的故事(2)
2008-12-27作者: 天明
第一大磨难就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洲的人。对于李清照为什么改嫁,史说不一,但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恐怕是主要原因。这个张汝洲,初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在张看来,你既嫁我,你的身体连同你的一切都归我所有,为我支配,你还会有什么独立的追求,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渐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正是同床异梦。张汝洲先是以(原文来自:.csPENgbo.
蓬 勃范文 网:关于李清照的故事)占有这样一个美妇名词人自豪,后渐因不能俘获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为而恼羞成怒,最后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华帐前,红烛下,李清照看着这个小白脸,真是怒火中烧。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便决定与他分手。但在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谈何容易。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
7
破,告发张汝洲的欺君之罪。
原来,张汝洲在将李清照娶到手后十分得意,就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这当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洲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脱离这张罗网。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李清照是一个在感情生活上绝不凑合的人,她宁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一旦看穿对方的灵魂,她便表现出无情的鄙视和深切的懊悔。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 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
她是何等刚烈之人,宁可坐牢也不肯与 驵侩 之人为伴。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洲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我们现在想象李清照为了婚姻的自由,在大堂之上,昂首挺胸,其坚毅安详之态真不亚于项羽引颈向剑时那勇敢地一刎。可能是李清照的名声太大,当时又有许多人关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今天男女之间分离结合是合法合情的平常事,但在宋代,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读书女人的再婚又离婚就要引起社会舆论的极大歧视。在当时和事后的许多记载李清照的史书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华,同时又无不以 不终晚节 、 无检操 、 晚节流荡无归 记之。节是什么,就是不管好坏,女人都得跟着这个男人过,就是你不许有个性的追求。可见我
8
们的女诗人当时是承受了多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她不怕,她坚持独立的人格,坚持高质量的爱情,她以两个月的时间快刀斩乱麻,甩掉了张汝洲这个 驵侩 的包袱,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金石录》的编写中去了。现在我们读这段史料,真不敢相信是发生在近千年以前宋代的事,倒像是一个 五四 时代反封建的新女性。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那么爱情对一个人来说有几次呢,大概最美好的,最揪心彻骨的也只有一次。爱情是在生命之舟上做着的一种极危险的实验,是把青春、才华、时间、事业都要赌进去的实验。只有极少的人第一次便告成功,他们像中了头彩的幸运者一样,一边窃喜着自己的侥幸,美其名曰 缘 ;一边又用同情、怜悯的目光审视着其余芸芸众生们的失败,或者半失败。李清照本来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但上苍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情,苦其心。于是就把她赶出这幸福一族,先是让赵明诚离她而去,再派一个张汝洲来试其心志。她驾着一叶生命的孤舟迎着世俗的恶浪,以破釜沉舟的胆力做了好一场恶斗。本来爱情一次失败,再试成功,甚而更加风光者大有人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就是。李清照也是准备再攀爱峰的,但可惜她没有翻过这道山梁。这是一个悲剧。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叫她不犯愁呢,
李清照的第二大磨难是,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
9
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啊。但是这个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个觉悟,他不代表国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条小命。他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她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个人实在难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给朝廷,但是她始终没能追上皇帝。她在当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这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1130年11月,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逃跑,干脆就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旗龙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就更感到无限的失望。就按封建社会的观念,国家者国土、国君、百姓。今国土让人家占去一半,国君让人家撵得抱头鼠窜,百姓四处流离。国已不国,君已不君,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怎么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10
大约是在避难温州时,她写下这首《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北人 是什么样人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国之民,李清照正是这其中的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异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 北人 逃难就成了一种历史现象,也成了一种文学现象。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我们听到了什么呢,听到了祖逖中流击水的呼喊,听到了陆游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的叹息,听到了辛弃疾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的无奈,更又仿佛听到了 我的家在松花江上 那悲凉的歌声。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无定所,国家支离破碎,到处物是人非,这愁就是一条船也载不动啊。这使我们想到杜甫在逃难
11
中的诗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的家愁、情愁,现在国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旧愁,想觅也难寻了。她这时是《诗经》的《黍离》之愁,是辛弃疾 而今识尽愁滋味 的愁,是国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发愁啊。
李清照是恪守 诗言志,歌永言 古训的。她在词中所歌唱的主要是一种情绪,而在诗中直抒的才是自己的胸怀、志向、好恶。因为她的词名太甚,所以人们大多只看到她愁绪满怀的一面。我们如果参读她的诗文,就能更好地理解她的词背后所蕴含的苦闷、挣扎和追求,就知道她到底愁为哪般了。
1133年高宗忽然想起应派人到全国去探视一下徽、钦二帝,顺便打探有无求和的可能。但听说要入虎狼之域,一时朝中无人敢应命。大臣韩肖胄见状自告奋勇,愿冒险一去。李清照日夜关心国事,闻此十分激动,满腹愁绪顿然化作希望与豪情,便作了一首长诗相赠。她在序中说: 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又贫病,但神明未衰弱。见此大号令,不能妄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
当时她是一个贫病交加,身心憔悴,独身寡居的妇道人家,却还这样关心国事。不用说她在朝中没有地位,就是地,社会上也轮不到她来议论这些事啊。但是她站了出来,大声歌颂韩肖胄此举的凛然大义: 原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径
12
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
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
她愿以一个民间寡妇的身份临别赠几句话: 闾阎嫠妇亦如,沥血投书干记室 , 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 , 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李清照在金华避难期间,还写了一篇《打马赋》。
打马 本是当时的一种赌博游戏,李却借题发挥,在文中大量引用历史上名臣良将的典故,状写金戈铁马,挥师疆场的气势,谴责宋室的无能。文末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壮志:
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见,她真是 位卑未敢忘忧国 ,何等地心忧天下,心忧国家啊。
但愿相将过淮水 ,这使我们想起祖逖闻鸡起舞,想到北宋抗金名臣宗泽病危之时仍拥被而坐大喊:过河~这是一个女诗人,一个 闾阎嫠妇 发出的呼喊啊~与她早期的闲愁闲悲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愁中又多了多少政治之忧、民族之痛啊。
后人评李清照常常观止于她的一怀愁绪,殊不知她的心灵深处,总是冒着抗争的火花和对理想的呼喊。她是因为看不到出路而愁啊~她不依奉权贵,不违心做事。她和当朝权臣秦桧本是亲戚,秦桧的夫人是她二舅的女儿,亲表姐。但是
13
李清照与他们概不来往,就是在她的婚事最困难的时候,她宁可去求远亲也不上秦家的门。秦府落成,大宴亲朋,她也拒不参加。她不满足于自己 学诗漫有惊人句 ,而 欲将血泪寄山河 ,她希望收复失地, 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 。但是她看到了什么呢,是偏安都城的虚假繁荣,是朝廷打击志士、迫害忠良的怪事,是主战派和民族义士们血泪的呼喊。1141年,也就是李清照58岁这一年,岳飞被秦桧下狱害死。这件案子惊动京城,震动全国,乌云压城,愁结广宇。李清照心绪难宁,我们的女诗人又陷入更深的忧伤之中。
篇二:关于李清照的故事
时间: 2015-05-11 谁会想到“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也是个赌神。北宋灭亡,逃难下船后的她,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赌它一把再说;她发明了一项赌博游戏,还记载给后人看。宋朝的禁赌刑罚严厉,她怎么赌呢,李清照对赌博不是一般的喜欢,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篇三:关于李清照的故事
李清照
李清照 (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14
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15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另一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欧鹭
她因赵明诚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别词,更是情意深挚,别具一格。如《醉花阴》描写女词人在「佳节又重阳」时,倍感孤寂,于是以黄花自喻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构思新颖,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代言体怨词所能相比的。又如《一剪梅》下片抒发词人盼望丈夫来信的心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她的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如《声声慢》上片表现词人「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
16
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下片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语言明白、节奏急促,情调凄婉。另一首有名的《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中州盛日」。下片写到:
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 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 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全词流露出最国家变故、昔乐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后来宋末词人刘晨翁读此词,不禁「为之唳下」。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李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以其女性身分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7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18
浣溪沙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好事近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清平乐
19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摊破浣溪沙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摊破浣溪沙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20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
21
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鹧鸪天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玉楼春 红梅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看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小重山
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
22
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临江仙 梅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蝶恋花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
蝶恋花 昌乐馆寄姊妹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蝶恋花 上巳召亲族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人似春将老。
一剪梅
23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瑞鹧鸪 双银杏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24
念奴娇 春情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长寿乐
南昌生日,微寒应候,望日边六叶,阶蓂初秀。爱景欲挂扶桑,漏残银箭,杓回摇斗。
庆高闳此际,掌上一颗明珠剖。有令容淑质,归逢佳偶。到如今,昼锦满堂贵胄。
荣耀,文步紫禁,一一金章绿绶。更值棠棣连阴,虎符熊轼,夹河分守。
况青云咫尺,朝暮入承明后。看彩衣争献,兰羞玉酎。祝千龄,借指松椿比寿。
行香子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25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行香子 七夕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歹带〕人娇 后亭梅开有感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
江楼楚馆,云间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
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
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待西楼,数声羌管。
满庭芳
小阁藏春,闲窗销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恰似、
26
何逊在杨州(
从来,如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玉减,须信道、扫迹难留。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
满庭芳
小阁藏春,闲窗销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恰似、何逊在杨州(
从来,如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玉减,须信道、扫迹难留。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
27
一段新愁。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庆清朝慢
禁幄低张,雕栏巧护,就中独占残春。
客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
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
妖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歹带〕东君。
东城边,南陌上,正日烘池馆,竞走香轮。
绮筵散日,谁人可继芳尘,
更好明光宫殿,几枝先近日边匀,金尊倒,拚了尽烛,不管黄昏。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28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多丽 咏白菊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恨潇潇、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
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似愁凝、汉阜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瘦芳姿。
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宋代才媛李清照
李清照是山东济南人,她出生于贵族书香世家,父亲李格非曾任官礼部侍郎,提点京东刑狱,是位身上带点风雅气息的官员。据宋史本传说,李格非工于词章,文字活泼,叙述
29
传情生动清洵,生平祈慕陶渊明,带点出世之人的倾向。可惜他的作品失传,我们已无缘见到。清照的母亲,是王拱辰的孙女,王拱辰是状元,据说也很渊博,因此,李清照所承籍家学可说是十分渊博。
她的丈夫赵明诚(德甫),对考古学极下功夫,以“金石录”一书名满天下。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曾作宰相,山东诸城人。他和清照同年,他们是二十岁结婚的。当时的赵明诚还是太学生,虽然是宰相之子,但略无纨裤气习,他们的闺房之乐在于学问方面的共同研究。明诚编著的“金石录”,便是由两人集先秦及汉唐彝器石刻等加以考诠而完成的,全书共三十卷,大约花去他们夫妇很长的时间。李清照替这部写了一篇后记,主要是叙述编书的情形,同时也间接叙述了他们夫妇的生活。内容大略是说:他们夫妇每夜工作以点完一支蜡烛为度,有时整理书籍,加以题签,有时相互批评前代的书画彝鼎,并不时还在工作中加入某种竞赛。譬如,某一件事出在某书某页甚至某行,如果谁说错了,必须要煮茶献奉,这种赌赛有时会把茶杯倾翻于怀中,大笑而更衣。从这别具风趣的闺中乐事,应该不难看出他们夫妇都是极聪明的人,而且学识相仿。
李清照是多才多艺的,她能词,能诗,能文,能作画,她的一幅“琵琶行图”,一直到明朝还留存着。不管走得多远,关键时刻还得回来,清照所处的年代,正好处于江南大变的
30
乱世,北宋皇朝已濒临末日,北方的金人不断南侵,这就是历上有名的靖康之难。但是越是乱世越需要女性,因此也总是在乱世,李清照的词一次次对整个中国发挥着独特的功能。与当时迷恋名妓李师师的道君皇帝相比较,显然起了提纲挈领式的点化作用。他们夫妇两人开始与灾难周旋,试图让灾难洗刷掉只有走运时才会追慕的虚浮层面,去寻求生命的底蕴。
这次流亡,让他们由山东入苏南,渡江到金陵,但对赵明诚的健康是有着损害的,他到南京的次年,就病倒了。清照守着他,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心情的低沉可想而知。他们脚下的这块土地给了他们那么多无告的陌生,那么多绝望的酸辛,但他们却无意怨恨它,反而用温热的手掌抚摸着它,让它感受文明的热量,使它进入文化的史册。明诚死后,清照陷入悲苦的困境中。二十九年的夫妻,感情弥笃。追忆从前,她抱憾终天的是过去值得回忆与悼惜的往事,是和明诚一起度过的二十九年的日子,最令她伤心的是在流亡途中痛失了知心丈夫。
她晚年的生活非常凄苦,可以说是居无定所,但大致以金华为多。她的祖父、丈夫及家翁等皆是名人,她自己,也负一时重誉。但她的暮年仍是孤独的,南渡臣,到绍兴之后已逐渐安定下来,大家在山明水丽的临安享乐。乍一看,置身异乡所接触的全是陌生的东西,原先的自我一定会越来越脆
31
弱,甚至会被异乡同化掉。其实事情远非如此简单。异己的一切会从反面、侧面诱发出有关自己的思考,异乡的山水更会让人联想到自己生命的起点,因此越是置身异乡越会勾起浓浓的乡愁。李清照开始行吟双溪,不与当时的权贵同调。而且,还受着这批人的污蔑。在这种环境中,她不噤感叹地吟出“南来尚怯吴江冷,北去应悲易水寒。”令人感慨深沉。
李清照是被南渡的权贵们遗忘的,甚至她的卒年,在史书中亦无可考,据一般推断,她大约活了六十岁。一个伟大的作家,他之获致成功,必须具有三个优越的条件:第一、要有丰富的情感;第二、要有超奇的理想;第三、要有独特的创造力。因为没有丰富的情感,无异丧失文学的生命;没有超奇的理想,不易达到空灵博大的境界;没有创造的能力,只是模仿前人,绝不能树立特有的作风。在北宋词人中,情感、理想、创造力,三者俱备,而能独往独来而自成一体系的,只有苏轼和秦观;其次应该数到的,那只有李清照了。
篇四:关于李清照的故事
历史悬案:宋朝第一女词人李清照的晚年闪电结婚和闪电离婚的故事
简要内容: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49岁的赵明诚在流浪途中不幸病逝,只给46岁的李清照留下15车古籍文物和半部没有完成的《金石录》。在李清照最为无助、最为愁苦的时间里,一个自称是赵明诚同学、时任右承奉郎监诸军审
32
计司张汝舟来拜访李清照了。
横亘在北宋和南宋之间的“靖康之变”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无数个人的命运。“靖康之变”发生后,难以计数的北方人背井离乡,辗转逃难到东南丘陵地带。颠沛流离、风餐露宿的人群中就有日后被推崇为宋朝第一女词人的李清照和她的丈夫、金石学家赵明诚。
李清照的前半生是锦衣玉食、吟诗颂词的安逸人生。她的许多闺房诗词以感情细腻、辞藻清丽而闻名一时。这一方面得自家传。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就是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官至礼部员外郎。李清照自幼聪慧,在父亲的培养熏陶之下,工诗词,能文章,善画墨竹,字也写得非常好;另外一方面,美满的爱情和家庭为李清照的创作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建中元年(公元1101年),18岁的李清照嫁给了赵明诚。婚后,夫妻恩爱,伉俪情深,一起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和整理,共同见证了东京汴梁的繁华岁月。金兵入据中原,繁华顷刻破碎。李清照与赵明诚美好而宁静的家庭生活也随之破灭,开始了流寓南方的孤苦后半生。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49岁的赵明诚在流浪途中不幸病逝,只给46岁的李清照留下15车古籍文物和半部没有完成的《金石录》。之后李清照孤独一身,颠沛流离于江浙皖赣一带。她的悲苦心情很自然地表现在了当时的作品中。比如《声声慢》:
33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忽寒忽暖的不适气候,淡薄寡味的清酒,窗外呼啸的秋风,似曾相识的北方过雁,满地的黄花,庭院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向我们描述了李清照清静的日常生活。词中透露的愁情远远超过了她前半生词中那种轻淡的春愁、离愁,绝非《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可以相比。年近半百的李清照整日被孀居之苦、沦落之痛和经济的窘迫所围绕,挣扎在巨大的心理落差和理想与现实的残酷对比之间。
家中没有了当家的男人,麻烦事接连而来。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学家,家境殷实,生前收藏了很多古籍文物。他死后,李清照立志要保存丈夫遗物,并完成《金石录》作为对丈夫最好的怀念。但很快就有人盯上了这些财富。宋高宗宠信的御医王继先登门,提出用三百两黄金来收买李清照保存的古籍文物。李清照没有答应。后来,社会上又流传起来李清照“颁金通敌”的传闻来。原来有人指责李清照的作品中有对金国的赞颂之意,宣称李清照通敌。当时金兵压境,朝廷本身流离不定。李清照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携带
34
古籍文物追赶朝廷,希望通过向朝廷献宝既为自己洗刷罪名,也保住文物不致流散。
李清照跨出越海,跟随朝廷的踪迹。公元1132年,南宋局势略趋稳定。李清照决定将15车藏品中的绝大部分寄存到随皇室逃难到洪州的弟弟、敕局删定官李迒那里。然而,当年年底,金兵攻陷了洪州,藏品化为灰烬。
再次受到沉重打击的李清照带着随身的最后一点藏品辗转到了绍兴,决定在绍兴住下来。她租赁了一位钟姓的读书人的房子,把所剩的几箱书画古玩置于卧榻之下,闲时开箱把玩。不料,一天夜里,窃贼挖墙而入,盗走了其中的五个箱子。李清照伤心欲绝,为了重获藏品,不得不公开悬赏寻物。没几天,那钟姓房东拿着十八轴画卷领赏来了。原来这一切都是姓钟的读书人主导的。他变卖了多数藏品,拿着剩下的画卷来领赏。李清照虽然知道真相,但自己是流落异乡的寡妇,无力抗争,只好花钱赎回画卷。为此,李清照还大病一场。
在李清照最为无助、最为愁苦的时间里,一个自称是赵明诚同学、时任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张汝舟来拜访李清照了。张汝舟对李清照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李清照孤身一人飘零异乡,也希望为自己的晚年寻找一个稳定的依靠,于是就被媒人“如簧之说”和“似锦之言”所打动,决定改嫁张汝舟。
35
李清照的改嫁决定酿成了更大的人生悲剧。原来张汝舟的出现是一场精心安排的阴谋。那个御医王继先廉价收买藏品不成,贼心不死,便串通张汝舟,要他去娶李清照,名正言顺地得到赵明诚遗留下来的古玩书画以及其他珍宝。那么张汝舟为什么同意帮助王继先呢,因为张汝舟之前虚报军员、侵吞军饷军粮,被王继先抓住了把柄。王继先答应得到藏品宝物后,帮助张汝州打通关节,消除罪行。所以张汝舟欺骗李清照,上演了求婚的丑剧。
婚后不久,张汝舟就暴露了本来面目。他向李清照索要宝物,遭到断然拒绝。张汝舟发现李清照还保存在手中的宝物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丰富,也颇为后悔。他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便对李清照横加虐待,希望将李清照折磨致死再轻易拿到宝物。李清照认清了张汝舟的丑恶面目,决定与他离异。当时李清照与张汝舟结婚仅有三个月,为了顺利离婚,李清照同时检举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的违法行为。按照宋代《刑统》规定,妻告夫,虽属实,亦应徒刑两年。李清照为了早日摆脱噩梦,宁愿坐牢,也坚持去朝廷告发了张汝州。结果张汝舟与李清照离婚成功。张汝舟被免职,贬为柳州编管;李清照被收监关押。
李清照的改嫁和迅速离婚事件迅速成为南宋朝野的头号新闻,几乎传遍街头巷尾。赵明诚的姻亲、翰林学士兼兵部侍郎綦崇礼非常同情李清照的命运,仗义执言,毅然觐见宋高
36
宗,代李清照陈述了冤屈。在最高层的直接干预下,李清照入狱九天后,即被无罪释放。李清照出狱后,特意写了一篇《上内翰綦公启》,向他表示感谢。
李清照的晚年生活怎么样呢,因为缺乏资料记载,我们很难清楚地整理出她的生活轨迹。我们只知道李清照晚年写了《打马图经》及自序,还曾携米芾墨迹拜访米芾的儿子米友仁求题跋。据说李清照还完成了赵明诚未尽的著作《金石录》,呈送给了朝廷。同时,李清照没有停止词的创作,在逆境中写出了许多作品。比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首《武陵春》写作于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李清照避难金华期间。当时李清照的金石文物散失殆尽,孑然一身,而长江北岸金军正联合伪政权齐军再次南侵。漂泊流寓的李清照历尽崎岖坎坷,发出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叹。她有意泛舟双溪,舒缓一下情绪,但总放不下那江水也载不动的愁苦。可见,李清照的最后岁月是极为悲苦的。
可能有许多人对我书写的李清照的后半生表示反对。因为有关“李清照晚年改嫁”事件是一个历史悬案,并没有一致的看法。有关李清照“改嫁”说与“辩诬”说的分歧一直存在。认定李清照改嫁的人主要以《上内翰綦公启》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记载为根据,认为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孤苦伶
37
仃,颠沛流离,为了晚年有所依靠改嫁过张汝舟。反对的一派则从否定两这个作品的真实性上入手,认为李清照没有改嫁。
他们的论点主要有:第一,《上内翰纂公启》是李清照去世多年后才在市面上出现的,摘录在赵彦卫的《云麓漫钞》中。但是《云麓漫钞》这本书是无所不包、上自天文地理、下到民间故事的笔记类著作,真实性很让人怀疑。而据《上内翰綦公启》所述的内容、情节分析,很难判定它是李清照所为,至少不完全是李清照的行为。第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是距离李清照死后近半个世纪的李心传的作品。《要录》的确记载了张汝舟的违法行为,但只是说张汝舟的妻子李氏因检举丈夫而入官定罪。后人认定这个“李氏”就是李清照是因为文中的一个注释“李氏,格非女,能为歌辞,自号易安居士。”反对者认为这里的“李氏”只是与李清照同姓的人,而注释不符合行文规范,是攻击李清照的人后加的。李心传在写书的时候没有辨别真伪,照搬了原材料。这样看起来,正反双方的说法都有所道理。
我为什么认定李清照有过改嫁的历史呢,因为宋代对李清照改嫁张汝舟一事并没有人提出疑问。对李清照改嫁史实的质疑声音是明清时期提出的。明清两代文人一再否定李清照改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和当时的社会观念有关。《宋史》中治平、熙宁年间都有许多诏许宗女改嫁的记
38
载,可见改嫁在宋代是被社会接受的。因此宋人对李清照改嫁一事也没有人提出怀疑,大家更多的是纠结于李清照改嫁和迅速离婚的缘由和细节。而到了明朝以后,妇女守节成为社会普遍观念,社会对妇女婚姻的控制也越来越紧。因此,当时的人更多的是从明清朝的社会观念出发,去考证,甚至是要求宋朝的李清照了。站在李清照的时代和她孤苦无助的立场上去考察,李清照晚年改嫁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当然,“改嫁”说与“辩诬”说的争论肯定还会继续下去。李清照到底有没有改嫁,还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不管李清照改嫁成为定论也好,还是笔墨官司一直打下去也好,这都丝毫不会有损于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声誉。我们从李清照晚年的风波中可以看出,正是时代的苦难与个人命运的不幸让一个北宋时期的闺房词人冲破了花间闺怨词的樊篱,在逆境中写出了绝大多数代表作,成为宋朝第一女词人。
篇五:关于李清照的故事
李清照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
中文名称: 李清照
又 名: 易安居士 李易安
性 别: 女
生 卒 年: 1084,1155?
39
国 别: 中国
正式发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一剪梅
生平简介
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后被罢官。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宋史?李格非传》),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庄绰《鸡肋编》),也知书善文。
生平 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 李清照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她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在元符三年(1100)左右,写有《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受到当时人们的好评。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幼子赵明诚结婚。明诚当时21岁,在太学当学生,喜好收蓄前代石刻。婚后不久,新党蔡京当政,赵挺之升任尚书右丞。他们极力打击旧党。李格非时为提点京东刑狱,竟因在党籍而被罢官。李清照当时曾献诗给赵挺之试图救援其父,诗中有“炙手可热心可寒”的话,可见在她婚后李家曾经遭到政治上的不幸,
40
她对赵挺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满的。
约在崇宁二年(1103),赵明诚开始出仕,曾任鸿胪少卿。他们夫妻志同道合,“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金石录后序》)。经他们的搜求寻访,日积月累,其所藏蓄的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和古器物,逐渐增多。大观元年(1107),赵挺之死于京师,赵家随即也遭受了政治上的灾祸。当时蔡京为左仆射,由于忌恨赵挺之而对赵家进行诬陷。但因查无实据,所以只追夺了赵挺之的官职。赵明诚弟兄可能即因此而失官。李清照便和赵明诚回到了青州(今山东益都)赵氏的故里。
赵明诚屏居乡里的时间在10年以上。他们“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更加努力地访求古碑、文物。大约在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又重新出仕。先是出守莱州(今山东掖县)。任满后,改守淄州(今山东淄博市),又授直秘阁。这一时期,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继续搜集古物、碑铭,一同鉴赏、考订,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靖康元年,金人围攻汴京。次年,赵明诚母死于金陵,明诚携书15车南下奔丧。随之,北宋亡。高宗即位后,明诚起知建康府。这时北方大乱,赵家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携小部分文物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后期 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怀著国破家亡之痛南逃至建康。她极关心国家命运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写有“南来尚怯
41
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的诗句,表达了对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极大不满。次年,赵明诚移知湖州(今属浙江),他驻家池阳(今安徽贵池),只身驰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清照从池阳乘舟赶到建康时,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著极大的悲痛敛葬了丈夫。这时金兵又大举南侵,建康形势紧急,朝廷已开始疏散、逃亡。李清照派人先将书册、金石刻送往洪州(今江西南昌),准备去那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但洪州又失陷,道路不通。并且大部分文物又在战乱中散失。在赵明诚病重期间,他的朋友张飞卿曾携一玉壶来看望他。这件事竟被人传成是他们夫妻以玉壶颂金,并听说有人已向朝廷告发。这样的政治陷害使李清照大为惊恐,她决定将家中所有的铜器等物品进献朝廷,以求得洗刷和解脱。于是,她便追随著高宗逃难的路线辗转避乱,从越州到明州,经奉化、台州入海,又经温州返回越州。最后,在绍兴二年,又从越州移居杭州。这期间她不但承受著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砚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悲惨。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资料记载,李清照曾经改嫁,但后来学者对此颇有争议。
这一年冬,金人南犯,她又自临安避乱金华,次年才返回临安。关于李清照晚年的生活情况缺乏资料记载,但她曾写诗送韩肖胄、胡松年使金,曾作《打马图经》及“自序”,还
42
曾携前人墨迹访米友仁求题跋。这说明她一直在关心国家大事,并且一直在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活动。
李清照 相关内容:查看更多>>
43
作文三:《关于李清照的作文》2800字
关于李清照的作文
为此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一些关于李清照的范文的优秀例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李清照的范文篇1
我与你相隔千年。你的才,你的情,你的愁。全在你的诗词中流露。从未有人见过你的照片,在那个烽火的年代你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尽管我未曾与你谋面,但我依稀可以感受到你穿越千年的美丽。你,究竟具有怎样的才情,使沈去矜论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少女时代的你是幸运的。
出生在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文章。而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这样一个开明的家庭练就了你卓尔不群的思想和一颗敏感的
词人心。你传置荔枝多马死的政治见识让朱熹惊叹。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你误入藕花深处的快乐让千年后的我依然能感受到你的活力。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诉说着怀春少女的羞涩。
你是幸福的。
能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结合,此谓是人生一大乐事,你与赵明诚的结合堪称历史上的爱情经典。当年你们夫妻二人并不富裕,但这也挡不住你们对金石文物收藏的爱好,你们典当衣物换取藏品的举动,让我为之钦佩。生活虽拮据,但高雅的情趣让你们成为最快乐的一对:夫如擅朋友之胜。你的《减字木兰花》将你心中的满足描绘的淋漓尽致。
你是悲惨的。
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国难当头。你与赵明诚流落江南。漂流异地,多年收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你带来了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第二年赵明诚又死于建康。面对着物是人非,
面对着断香残酒,面对着绿猪红瘦,没有同道,没有相知,只有一杯浊酒洗清愁。那愁情深几许?舴艋舟也无能为力。后来金兵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胸怀满腔热血,咳却出师未捷身先死。你目睹了国破家亡,你是虽外忧患穷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你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你的爱国情,你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藕。你的希望成为幻影。你只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一代词宗,敢与李杜媲美,一代千古才女。用那绝世的孤独跳了一曲完美的独舞!
关于李清照的范文篇2
易安,这是你的称号,并不妩媚,反而有些刚强的味道。反倒是清照,皎月清照,柔美的月光下有些许冷清的光辉,也有着柔美而明亮的色彩。
最初认识你是因为那首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好一个怎一个愁字了得心中的往前心事似乎被你一语点破。一个愁字让我这样一个多愁善感的季节里似乎找到了什么可以诉说心中的万千心事。于是一遍又一遍的品读你那些优美而又凄凉的句子。心中不免有些好奇,李清照,你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后来,翻开一本写着你的故事的书,仔细的读了下去,于是我与你相遇了
你到底经历过什么?我急迫的问着。你却微微一笑,笑容里充满无奈与忧愁,之后向我诉说了你的故事。
当我听完你的故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你那传奇而又坎坷的经历使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就就挥之不去
你曾经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你也因此感激上天。但当你的丈夫一次又一次的外出留给你的却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思恋时,你流泪了。但是你将这份潮水般的思恋融入你的诗词,使你的诗词光彩夺目。可是不幸又发生了,你的丈夫真正离你而去了。随之而来的是国破家亡,被迫离家的忧愤是
你的心碎了。正如你描写的那样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丧夫失国的无奈与忧愁是你留下了千古流传的诗句。而你的忧愁又怎仅仅是简单的孤独与彷徨?你的凄凉又怎是我们所知道的凄凉?你不仅承载着亲人生死两隔的无限伤痛,还承载了国破家亡的悲愤与苍凉。
这是一个怎样的宋朝女子啊!我惊异于你那柔弱身躯里所藏的灵魂。有小女子的柔美与善感。也有男子汉的勇敢与刚强,更有着平常人无法具有的爱国请操与坚定的信念。在那个禁锢自由的年代你却执着的追求自由。没有人给你任何典范,你却真真实实完完美美的做到了,而我却似乎越来越看不透你了。
轻轻地,你走了,在不知不觉中走远了,留下一个身影给我们品读。在我的眼里,你的身影是那样高大,屹立在那样一个不朽的时代。而我要以你为榜样,像你一样伟大坚强,执着向上!
关于李清照的范文篇3
早想走近你,那个晨曦,正好读你。
放下窗外的一弯秀水,一黛青山,只为了和你一起。看到你的海棠花,瘦瘦的蜷缩在雨里,丰腴的叶片上悬挂着你的愁绪、追问和怜惜。你在藕花深处和鸥鹭相遇,是你的美丽错误点亮了鸥鹭的翅膀吧。你惶急的桨声里欸乃出青春的情趣。
目光在金兵南下的铁蹄中慌乱迷离,你的一叶扁舟轻轻,载不动浓郁的愁绪,忧郁的清泪跌碎在泛黄的诗页里,洇开漫漶。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你的憔悴落了黄花。望着那惨白的弯月,使得这孤独,融入了淡酒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枕寒衾冷,怎将息。家,已不能回;心,已无处归。你的一生被这漫天的愁绪所包围,闺愁,家愁,情愁,国愁,这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面对着物是人非,面对着断香残酒,面对着绿肥红痩,没有同道,没有相知,只有一杯浊酒洗清愁,那清愁里有你的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却情无所托,学无所传,在那个年代,你无疑是枝头的一朵奇葩。凛冽的秋风摧残着你,你却不甘落在地上,依然倔强的挺立枝头,尽情绽放,溢出特有的清香,不曾萎枯凋谢。
你的才气、倔强铸就了你的孤独,你那绝世的孤独又成就了你冰冷凝绝的美丽。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既然伤心,那就大声的喊出来吧,就和着伤心化作声声呐喊,飘荡在对赵明诚的追忆里,飘荡在对国仇家恨的绵绵思绪里。
李清照,你站在山顶,吮天地之锐气,吸日月之精华。你不会孤独,你带着周身的光芒,深深吸引着我。穿越时空,我看到你擎起一盏灯,照亮了一段孤独的历程,用那绝世的孤独跳了一曲完美的独舞。
千年了,你那千年的眼神,跨越金国的兵戈铁壁,跨越那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跨越千年的风雨,淡退了琉璃繁华,生命里的辗转,满腹的辛酸,凝重沉淀在一条无尽的长河里。
在那个晨曦,我走近了你
看了关于李清照的范文的人还看过:
1.李白的随笔作文
2.关于秋的作文
3.关于考试后的作文
4.以爱为主题的作文
作文四:《关于李清照的散文》600字
谈到李清照,大家都不陌陌生,她的诗词豪放奔放、飘逸旷达,写富贵而不鄙俗,写娇美而不轻佻。下面是有关于李清照的散文,欢迎参阅。
关于李清照的散文:永远的李清照
记住了李清照,是从那首《声声慢》开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初中一年级时读过,这凄美的词,让我入迷。
1
明月高悬,穹庐澄净,群星拱北,易安诞生。
许是上天呵护,易安生于名宦之家,长于齐鲁大地。自幼聪慧,博览群书,过目不忘,文思敏捷。二八年华,小荷初露,信手拈来,一首“如梦令”词动京华,美名传颂。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嫁夫明诚,竹马青梅。爱意刻骨,思念痴痴。“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甜美爱情,秀丽山川,涵养了李清照创作的灵性。
中国三千多年的文化历史中,特立独行,才华横溢的女性,唯易安是也。
2
春城草木,岁岁枯荣。世事难测,国破夫亡。
八百年前的西风,卷起一帘幽梦。
菊花飘雨的黄昏,一盏孤灯,两杯淡酒,细雨梧桐……娉婷纤弱的易安面对长空涌无限思绪。
伏在夜的肩头,看苍茫厚土,颠沛流离中,走过许多的路。金兵入侵,国土沦丧,朝政腐败,孤燕悲鸣。
凝望星空,情向谁诉?冷雨敲屋,寒风越脊,寂寞深闺,愁字天涯,几点催花雨。
既使如此,易安仍不失词人本色,在人生沉浮中,以词 ..........
作文五:《关于李清照的作文》1000字
关于李清照的作文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话在李清照的一生也得到证明。宋朝的李清照生活在文化气氛浓厚的家庭里,父亲是文学家李格非,母亲是状元王拱辰之女,工于文章。所以李清照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写了很多词。
李清照18岁的时候,手持盛开的桂花,带着一阵幽香,粉面含春,步步生莲,嫁给了当时著名的才子赵明诚。赵家也是很富裕的家庭,夫妻俩过着很幸福的生活。赵明诚虽是个绣花枕头,但也会写一点词,所以两人经常交换作品来欣赏。赵明诚著有《金石录》,而李清照就写了《金石录序》。序中详细地记载了夫妻的共同生活和对书画金石的爱好。她的词多数描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及大自然的绮丽风光,真不愧为宋朝一代女词人。她写的词没有不好的。可赵明诚写得就没有她那么好了。他写的词从来就没有得过别人的夸奖,心里十分难受。某日,他眉头一皱,灵机一动,闭门写词,废寢忘食三日三夜,写成50首,再照抄了李清照的三句词:“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夹在自己的作品中。他知道黄花就是菊花,这三句是手法极为高明的佳句,所以抄了去。然后就拿给友人陆德夫看。陆德夫看了之后就说:“你这作品只有三句是好的,其余都是垃圾。”赵明诚激动得浑身发抖,忙问:“哪三句?”那人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听了,脸色发青,一言不发,转身就走,陆德夫问他去哪里,他说:“看看本城哪座楼比较高。”“干什么?”“好让我跳下去,就此了结残生。”陆德夫忙劝阻。赵明诚命虽保住了,但心里留下了阴影。想想也是,李清照词写得好,人又长得漂亮,丈夫若是个废物,自然会觉得有点危险。李清照身材苗条,一阵风都能把她吹倒,但性格坚强,不像是窈窕淑女。在士大夫们大力提倡封建礼教、控制妇女思想、扼杀妇女才能的时代,她不仅掌握了广博的知识,而且敢于干预闺房以外的事情。她曾献诗给赵明诚的父亲,当权的赵丞相。赵丞相说她“炙手可热心可寒”,所以说李清照是一个胆大包天的“花木兰”。这是她前半生的经历。
可是后来,金兵南侵,占据了北宋首都汴京(开封),北宋灭亡。李清照夫妇仓皇南渡,到处租房居住。不幸的是在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建康病故。从此,李清照单独一人经受国破家亡的痛苦,晚年过着凄惨的生活,天天都有感时伤乱、怀旧思乡的心情,这种心情在作品中也经常体现,如晚年所写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后来她在孤独寂寞中死去,死时手中握着一枝干枯的桂花,花枝上还有李清照的泪水。
作文六:《关于李清照的故事》8200字
关于李清照的故事
篇一:李清照的故事1
李清照的故事
李清照,公元1084年---约1151年,~自号易安居士~宋朝济南,在现在山东省济南市,人~四十三岁以前~她的生活比较安定~后来饱尝了国破家亡忧患~晚年生活非常清苦。她一生写了许多诗词~尤其是词~感情真挚~思想清新~还有很多充满爱国情调的佳作。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女词人。
童年趣事
李清照的童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故土度过的。济南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古城。明镜般的大明湖~雄伟的千佛山~还有七十二处喷珠吐玉似的泉水~把古城装扮得分外娇美。传说~他家就在城西南著名的柳絮泉畔。平时~她除了和姐姐弟弟一起写字作画、吟诗填词以外~最爱到柳絮泉边游玩。
有一年夏天~气候非常炎热。一天下午~李清照做完母亲布臵的功课~就向姐弟建议到外面去玩。
“姐姐~捉迷藏去:看我一下子就能把你抓住。”弟弟李hāng高兴得大声嚷嚷。
李清照听后~笑着摇了摇头。
“那就到后花园荡秋千去:比一比谁荡得又快又高。”姐姐知道李清照爱玩秋千~又出了这个主意。
李清照听后~还是笑着摇了摇头。
“那你说玩什么好呢,”姐姐和弟弟同时眨巴着眼睛问道。
李清照并不立即回答~只见她随手提起笔来。在纸上写了“划船游湖”四个字。姐弟一看~乐得拍手大叫:
“好主意:好主意:”
经过母亲同意~姐弟
三人像出笼的小鸟~手拉着手跑出屋去~登上了停靠在柳絮泉边的游船。
“开船喽:”弟弟一声呐喊~李清照立即奋力划浆~船就沿着堤岸向前驶去。
这柳絮泉原是个天然池塘~和大明湖相连~周围有着形状不同的怪石~池水非常清澈明净。李清照划着划着~不顾岸边丫头们的劝告~慢慢地把船划进了水池中央。姐弟三人一面呼吸着清新芬芳的空气~一面欣赏着四周美丽的景色。过了
不一会儿~太阳落山了~整个湖面变得暗淡起来。姐姐正想催促李清照赶快回去~忽然发现妹妹正对着池边的怪石出神~忙问道:
“喂~你怎么啦:”
“姐姐~我在给它们起名字呢。”李清照说着~忽然兴奋起来~“你们看~那块怪石像不像天上的仙女,我看就叫它?怪女石?吧:”
“嗳~那边的一块真像一只大钟~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呢,”弟弟大声问道。
“就叫它?金钟石?好啦:”李清照随口回答。
姐弟三人给岸边怪石~逐个取着名字~什么“老寿星”啦~“小骆驼”啦~真是看不完的怪石~取不尽的名字。忽然~姐姐大声惊叫起来:
“不好~天黑啦~再不回去~我们可要分不清东南西北~回不了家啦:”
“哎呀~回不了家~我们怎么办哪:姐姐~快走吧:”弟弟带着哭声对李清照说道。
眼看天色越来越昏暗~李清照也着急起来~连忙用力划动双桨。谁知因为心慌意乱~小船竟闯进了荷花丛中~把躲在里面的水鸟吓得大声惊叫~一齐“扑愣愣”地飞向夜空。姐姐和弟弟吓得变了脸色~李清照却乐得大笑起来。
后来~李清照还专门写了一首《如梦令》小词~记下了这次游湖趣事。
初露才华
李清照的父母都精通古代诗文~在他们的影响下~李清照从小就喜爱文学~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尤其在写诗填
词方面~基本功很扎实。到了十五六岁~她更是整天不离诗文书画~把古今名家的诗词~读了一遍又一遍~抄了一本又一本。
有一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京城做官。为了教育女儿~他经常把李清照带在身边。一天~李格非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匡山去游览~回家以后拿出一首诗对李清照说:
“这是我的好朋友张文潜写的诗~他是当今有名的诗人~大家都说这首诗写得很好~你拿去好好读读。”
李清照接过诗稿~认真读了起来~发现这首诗歌颂了唐朝的繁荣昌盛~写得很有气派~值得自己好好学习。但是~当她反复读了几遍以后~对它的内容却产生了不同的想法。她以为不能光是歌颂唐朝的繁荣昌盛~也应该指出唐朝君臣腐败的一面。于是~她按照诗的原来格式~接连写了两首和诗~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不久~李格非在家里和朋友聚会~大家边喝酒边谈论诗文~气氛十分热烈。李清照也坐在一边~抓紧时机向长辈们学习。这时候~一个宾客对李格非说道:
“格非兄是当今有名的才子~您的女儿一定也是位能诗善文的女才子~今天何不让她显露一下才华呀:”
李格非听了~就吩咐女儿把她最近写的诗文拿来~请客人们评阅。李清照犹豫了一会儿~拿出了那两首和张文潜的诗。客人们争着传阅以后~都一致叫好。有的说:
“一个年轻姑娘~敢对当今大才子的诗~提出不同看法~说得很有道理~真令人敬佩:”
“诗里用词造句都很精妙。不知底细的人~粗粗一看~一定以为是大才子写的呢:”
听着客人对女儿的赞扬~李格非也着实高兴。从此以后~他更加重视对女儿的培养了。
一张画
李清照十八岁那年~同丞相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结了婚。赵明诚不但诗文写得好~还特别喜爱收藏文物。刚结婚的时候~他正在京城太学读书~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就时常把自己的衣服换了钱~去买喜爱的碑文和字画。李清照为了帮助丈夫收藏文物~也尽量节约家庭开支~吃穿都很俭朴。夫妻俩情趣相投~感情很好。
有一次~两个人把三个月积蓄下来的一千五百钱~用来买了一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迹。不久~又有一人拿了一幅古画找上门来说:
“这是大画家徐熙画的《牡丹图》~听说你们很喜欢收藏名画~是个行家~今天我特意送上门来。”
李清照和赵明诚展开古画~共同仔细地辨认~断定确实是徐熙亲手画的珍品。画上的牡丹形态不一~花瓣艳丽逼真~茎叶嫩绿可爱。特别是花朵上的粒粒露珠~画得晶莹闪亮~像是在滚动似的~而空中的蝴蝶~也和真的一般。俩人越看
越喜爱~忙把那人迎进客厅~问道:
“这画确是真品~不知你要多大的价~才肯卖呢,”
“二十万钱。”那人回答。
“这么多,少一些不行吗,”
“不行。少一文也不卖。”
赵明诚和李清照对看了一下~就请那个人先在家里住下。晚上~夫妻俩商议起来~李清照说:
“画是好画~只是钱太多了。”
“是啊~我们哪有这二十万钱呢,”
“让我来算一算。”李清照把家里能卖的物品核算了一下~可仍然凑不起那笔钱~只得叹了口气。
“那就不要买了。”赵明诚泄气地说。
第二天~他们把画还给了那个人~让他走了。两个人为这件事惋惜了好几天。
志同道合
李清照和赵明诚经常在一起讨论学问~互相鼓励和促进。每当饭后饮茶~他们爱做一种有助记忆的智力游戏~取名“赌茶”。就是由一方说出某件事~另一方要很快指出这件事记载在哪部书、哪一卷、哪一页、哪一行~说对了~可以先喝一杯茶,说错了~要承认自己读书还不够专心致志。李清照经常在“赌茶”中取胜。
赵明诚对妻子的学问很敬佩~但是有时候也并不完全服
气~总觉得自己的诗词并不比她差。
有一年~赵明诚在青州,在现在山东省益都,做官~李清照没有同去。不久~她写了一首词托人捎给丈夫~表达对他的思念。赵明诚接到这首词后~很受感动~也写了几首词回送给她。当他提笔写的时候~忽然想起来:
“我是宰相的儿子~又是当了官的人~一定要比她写得好才行。”
于是~他花了好几天的时间~终于苦心写成了五十首词~还把李清照写的也重抄了一遍~和自己的混在一起~想先请人评论一下~看哪一首写得好。恰巧他的诗友陆德夫来了~赵明诚忙把这些词全拿给陆德夫看。等陆德夫看完以后~赵明诚问:
“您看~我写的这些词哪一首最好,”
“很难分出高低~写得都很见功力。”好友夸赞说。
“那总有几句写得最好的吧,”
“依我看其中三句写得最好。”
“哪三句,”赵明诚忙问。
陆德夫随口念道: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三句恰恰是李清照写的。这么一来~赵明诚对妻子真是打心眼儿里佩服了。李清照的词~用词自然巧妙~感情细腻真切~确实高人一头。
灾祸临头
公元1126年~赵明诚在淄州,在现在山东省,做官~李清照已经有四十三岁了。在这以前~他们的生活比较安定~李清照写了许多著名的诗词~还帮助丈夫收藏了许多文物~编写了一部有关古代历史文物的著作——《金石录》。不料~这时候北方的金王朝举兵南侵~爆发了一场灾难深重的民族战争~打破了李清照的宁静生活。
一天~赵明诚从外面急匆匆赶回家来~李清照感到情况不妙~忙问:
“看你的神色~一定又得到了什么坏消息了,”
“是呀~仗越打越糟。”赵明诚气喘吁吁地说~“两个皇帝都成了金兵俘虏~大宋王朝危急万分:”
“怎么无人抵抗,那些文官武将都是干什么的,”李清照焦急地说。
赵明诚长长叹了一口气:
“事到如今~还有什么好说的。听说康王赵构早带人往南逃走了。”
“那我们怎么办,”
“这里待不下去了~得赶快到南方去。”
“可这些国宝怎么办,”李清照指了指满屋的珍贵文物~心情十分沉重。当时他们已经收藏了二十多间屋子的古代珍贵文物。
“只有一个办法~赶快包装起来~设法转移:”赵明诚果断地决定。
这一年~李清照是在惶恐不安中度过的。她和丈夫一起~天天整理文物~并且小心地一件件包装起来。第二年~赵明诚得到母亲病故的消息~急急忙忙地动身到南京奔丧~李清照则回到青州~照看余下的文物。没多久~金兵攻克了青州~她带着几十车文物逃离了青州城~到了南京。剩下的文物全让战火烧毁了。
篇二:李清照的故事
研究生课程论文
李清照——一个十一世纪的女诗人
课程名称 专业外语
姓 名 危兰娣
学 号 1100210020
专 业中国古代文学
任课教师 许总
开课时间2013年2月
课程论文提交时间:2013年 3月 25 日
李清照—— 一个十一世纪的女诗人
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1人~出生在山东济南历城。她又号“易安居士”~开创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几个世纪以来深得历代文人的尊敬。
他的父亲是当时著名的文人之一~她的母亲也是古代罕见的才女。他们对李清照在文学和艺术方面的萌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岁时~李清照交给了太学生赵明诚。这是一段封建婚姻~但却是一段不同寻常的幸福结合。虽然李清照出生在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她却对谋求政治生涯不感兴趣~而是把整个身心放在研究古籍和金石文字、青铜铭文的收集上。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碑铭研究家和诗人之一。
这对文学夫妇~他们的幸福结合因共同的愿望和追求更加牢固~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肩并肩~互相扶持。李清照曾经帮助丈夫完成《金石录》的撰写~这是一部研究金石、碑铭和历史的重要专著。她还为《金石录》写了附言。这对夫妇经常通过背诵史书《春秋》中的段落来测试彼此的记忆力。其它时候~一个人会写一首诗或一组词给地方~对方会以相同的韵律和序列回复对方。据说《醉阴花》这首词就是李清照写给在外当官远游的丈夫。赵明诚收到后惊叹不已~甘拜下风。然而~他决心效仿他妻子~他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最终写出了五十阙词。他也把李清照寄给他的诗杂糅其间。赵明诚将此词交予陆德夫品评~经过反复阅读后~陆德夫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他哪三句~他回答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正是李清照写的。
李清照生活在一个隐隐动荡的时代~政治和军事政权的腐败~使东北的金军有机可乘~大举进军南方。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44岁~金军攻占北宋都城~俘获君主~宣告北宋覆灭。当时君主的兄长划长江以南而治~以杭州为都城~这便是南宋。李清照和丈夫为了逃离金军的队伍~度过淮河~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在混乱的战争中~赵明诚心情郁郁~后患病~1129年在建康,今南京,病逝。独自一人在杭州漂泊的李清照经历了更加贫困忧苦的生活。 1 中国诗歌体裁的一种~有严格的音调和韵律~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起源于唐代~到宋代达到顶峰。
李清照的文学生涯可以渡淮河为界限~划分为两个阶段。早期阶段~她深居闺中~主要把精力放在对自然和生活的描述上。她有关自然景观的作品清新充满活力~足够显露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下面以《如梦令》的曲调为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精致的小诗~充满豪放潇洒的风姿~清秀淡雅。
李清照的爱情诗感情真挚~深刻。有些感情含蓄、迂回,有些又大胆、豪放。以《一剪梅》为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诗工致精巧~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它反映了一个出生封建家庭的女子对爱和幸福的追求。在宋代~封建伦理道德对文人有很大的约束力~像这样大胆的爱情诗有反封建的意义。可能正因为如此~一些封建主义的辩护者诋毁她~认为在上流社会的家庭里~像她这样在纸上肆无忌惮地说话的女子是史无前例的。宋室南迁之后~李清照遭遇了家破国亡~丧夫的痛苦~开始一个人颠沛流离的生活。正因为这样的变故~她的诗词充溢了一种深深的悲伤。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的基调是仇恨弥深~幽怨无穷。由于一些被顺从的因素~词人飞心情低落、凄苦。它传达的不仅是一位女诗人的忧郁感~也是那些同样被迫背井离乡的人们在精神上的共鸣。她所珍视和渴望的是她的家庭和国家~这首词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她还写了许多诗歌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感~比如:“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和“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壤土。”
这些诗句~表现了她对敌人的不妥协~谴责南宋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和不抵抗政策。她的诗歌也属于爱国主义流派。李清照的作品以其高超的艺术性进行区分~她通过想象和新颖的比喻~熟练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完美的形象。例如她描述雨后的海棠“应是绿肥红瘦”~写一个思恋情人的少女时~写道“人比黄花瘦”。她的读者认为这些形象使诗词的情感更加强烈。李清照的作品从未超越文学的范畴~她不断尝试为人们创造一个诗意的语言环境。尽管她生活在900年以前~但是她的诗词却依然很受关注~评价也很高。她敢于开拓创新~《声声慢》中七组四字叠词很有新意~增强渲染了诗词的效果。
除了词~李清照还写了大量的诗文~她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相当多产的作家。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奇异的风格使她在宋词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山东济南的趵突泉有一个纪念李清照的礼堂~提醒世人~李清照射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诗人。在此谨用她的诗句献给这位才华横溢的词作家:“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文章的作者:洪源
插图:刘复方
篇三:论李清照的人生经历
论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对其词风的影响
摘要:“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人生离奇曲折~颇具故事色彩。其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带给她生活态度的转变~形成前后时期风格迥异的词风。“婉约”是她的主要词风~在此基础上~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时期。前期词风清新明快、风韵优美。后期词风哀婉悲郁~凄苦深沉。
关键词:李清照 简介人生经历 词 词风
李清照是山东济南人~号”易安居士”~居婉约派之首~其词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词坛中独树一臶~称为“易安体”赢得历代文人的称颂。 沈谦曾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她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她的词不仅在女词人当中无人堪比~甚至与众多杰出男词人的词作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结合李清照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她创作的众多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佳词绝句~个人认为李清照不同时期不同的生活状态~不同的生活态度不同的创作风格。我想从她几个主要的生活阶段结合她在期间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分析她的人生经历和她的词风。
一、李清照待字闺中时~词多描绘少女时代的欢乐生
活或自然景物~词风清新明快、轻快活泼、富有生活气息。
1、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出自韩琦门下~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精
通经史~长于散文~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知书能文~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少年时的李清照性格活泼开朗。既爱好琴棋书画~也喜欢划船、荡秋千以及“打马”之类的闺房雅戏。她和那些谨守闺训、不苟言笑的侯门千金不一样~颇有几分不拘礼法。
如《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为李清照少女时代所作。词中没有从正面描绘主人公的容貌、服饰~而是通过溜”、“走”、“回首”、“嗅”一连串具有特征的动作~我们描绘了一
幅少女荡秋千的美丽图画~将这位大家闺秀天真活泼、娇羞可爱的性格~刻划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其笔调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可爱
2、李清照从闺房与书房的狭小范围中走出来~从闺思与闲愁中解脱出来~把视野投向广阔的天地~把自己臵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承受着自然美的陶冶~寄情于水光山色。如《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辽阔的湖面上~轻风吹来~碧波迭起。时节已是晚秋~湖面上唯有残存着的点点荷花~还在散发出阵阵余香。这几句景物描写~几乎不着任何感情色彩。接着词人直接抒情~写出游赏时的感受:“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情感单纯明快。虽然时已暮秋~但词人并没有因“红稀香少”而伤感:湖水还是那么清湛~秋山还是那么美丽~水光山色交相辉映~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美妙而又富于含蓄。全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给我们勾勒的一幅清新淡雅、恬然无声的画面~抒发出一种超逸与欣悦的情怀。
二、李清照婚后至南渡前的词作~多表现夫妻之间真
挚的爱情~抒写离愁别恨。反映这一段时期创作风格的代表作:《一剪梅》、《醉花阴》等。
1、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吏部侍郎赵挺之幼子赵明诚
结婚。明诚21岁~在太学当学生~聪明好学~喜好收藏考订金石刻词。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嫁给这样一个醉心于文化艺术品的收藏与鉴赏的丈夫~是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满。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诉于笔端~以自己特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笔触去感悟人生~去抒发内心的情感~她的词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女性的柔情
美在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这是李清照怀人之作。从词中可以看出作者与丈夫的笃深爱情~离别相思之苦。荷花凋谢了~躺在竹席上已经有凉意了~这时节、这情景最容易惹起离人的愁思。 “轻”、“独”形容动作的轻倩细腻~反映出失伴鸳鸯的寂寞和依恋凄怆的意绪。同样是水上泛舟~但跟少女时代已有很大不同。过去见到的是萍花、汀草、鸥鹭~而现在她却因渴望鸿雁传书而满怀怅惘之情。这种相思之情表达含蓄、形象~引人共鸣。下阙写别后相思之情的难堪和无法排遣。“花自飘零水自流”~照应首句~借水边景物暗喻青春易老、年华易逝的道理。“自”字说明这是自然规律。“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用这一形式对称、音节和谐的对偶句~凸显出两地相思是何等自然与不可避免:因爱得深~才思得切,思而难偶~才愁得苦,愁得苦~则情痴。这种两心相印的思念之情是没有办法使之消除的~刚想摆脱一下~展开眉头~它却不自禁地涌上了心头。“才下眉头”两句借用了范仲淹“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句意~但却和范仲淹的词不同。
范仲淹写乡愁不在眉间在心上~抒情虽然细腻~表达却比较平直。而“才下”、“却上”却更能形象地写出思潮起伏感情震荡的情态。词中写少妇的相思之情十分熨贴细微。宋词中不乏相思怨别之作~但大多是
作文七:《关于李清照《词论》的研究》21000字
来源:台湾《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第十五期 摘要: 本文在对《词论》研究史初步梳理的基础上,对《词论》研究中的作者、作年、如何理解“别是一家”说、为什么不提周邦彦、词论和词作间的“分离”现象及《词论》的历史地位等问题进行全面的回顾与反思。Tag: 李清照 欧明俊 陈堃 《词论》【内容提要】本文在对《词论》研究史初步梳理的基础上,对《词论》研究中的作者、作年、如何理解“别是一家”说、为什么不提周邦彦、词论和词作间的“分离”现象及《词论》的历史地位等问题进行全面的回顾与反思。笔者发现,长期以来,这些问题的研究大都相对独立。实际上,《词论》的许多疑点之间是相互牵扯纠缠的,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孤立研究带来的可能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最终得不到问题的解决。展望《词论》研究的前景,研究者更应力求在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上寻求突破,以更宏阔的视野审视《词论》,《词论》研究一定会取得新的成就。【关键词】 李清照 《词论》 别是一家 回顾 反思李清照《词论》,是当代李清照研究及词学理论研究的“热点”,其中大部分的问题至今尚未有定论,如作者问题,作年问题,“别是一家”说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词论》没有提到周邦彦?为什么李清照的词论和词作间存在“分离”现象?应如何评价《词论》的历史地位?《词论》研究牵涉到许多深层次的学术问题,非常值得分析研究。本文回顾《词论》的研究历程,进行全面综合的梳理和反思,期望对李清照研究以及词学史研究的拓展和深化有所助益。一、《词论》研究史述略李清照《词论》的研究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宋元明清时期 《词论》最早见于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作者评论云:易安历评诸公歌词,皆摘其短,无一免者。此论未公,吾不凭也。其意盖自谓能擅其长,以乐府名家者。退之诗云:“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正为此辈发也。[1]后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十一《诗余》条、清徐釚《词苑丛谈》卷一《体制》、田同之《西圃词说》等,皆照引原文。方成培《香研居词麈》卷三提到《词论》,更注重音律方面。俞正燮《癸巳类稿·易安居士事辑》引用《苕溪渔隐丛话》所引全文,评曰:“易安讥弹前辈,既中其病,而词日益工。”[2]冯金伯《词苑萃编》卷九《指摘》亦引胡仔评语,裴按云:易安自恃其才,藐视一切,语本不足存。第以一妇人能开此大口,其妄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3]可见,历代词学家重视《词论》的极少,且多讥评作者,对《词论》本身未做认真研究。(二)近现代(1949年以前)时期 这时期李清照研究开始全面化,出现了几种李清照评传,包括胡云翼的《李清照评传》[4]、腐安的《李易安居士评传》[5]、王宗浚的《李清照评传》[6]、傅东华的《李清照》[7]、汪曾武的《李易安居士传》[8]。有数篇对李清照其人其词的介绍和研究的文章,如王国章的《李易安底抒情诗》[9]、赵景深的《女词人李清照》[10]、龙沐勋的《〈漱玉词〉叙论》[11]、缪钺的《论李易安词》[12]、季维真的《大词人李清照》[13]等。但专门以《词论》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几乎没有,只有一些论著稍有提及,如朱东润的《文学批评史大纲》[14]等。可见,此阶段《词论》的研究亦没有引起学者的重视。(三)当代(1949年后)时期 1949年以后,《词论》开始成为李清照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关于《词论》的作者问题,马兴荣先生《李清照〈词论〉考》[15]首次对《词论》作者为李清照说提出质疑。顾易生、蒋凡、刘明今《宋金元文学批评史》[16]对马先生的质疑做出回应。关于《词论》的作年问题,相关文章有黄盛璋《李清照与其思想》[17]、夏承焘《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18]、朱崇才《李清照〈词论〉写作年代辨》[19]等,分别提出作于北宋和作于南宋两种观点。对《词论》进行较综合研究的论文,有徐永端的《谈谈李清照的〈词论〉》[20]、顾易生的《关于李清照〈词论〉的几点思考》[21]、顾易生的《北宋婉约词的创作思想和李清照的〈词论〉》[22]、夏承焘的《评李清照的〈词论〉——词史札丛之一》、邓魁英的《关于李清照〈词论〉的评价问题》[23]、孙崇恩、蔡万江的《李清照〈词论〉试探》[24]、陈祖美的《对李清照的重新解读》、[25]林玫仪的《李清照〈词论〉评析》[26]、陈祖美的《李清照评传》[27]等。对《词论》的“别是一家”说、为何不提周邦彦、价值定位等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取得了显著成绩。上述可见,《词论》研究正在不断拓展,人们对《词论》的认识也渐趋深入。《词论》受关注的问题有很多,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关于《词论》的作者问题,关于《词论》的作年问题,如何理解“别是一家”说?《词论》为什么不提周邦彦?如何看待李清照词论和词作间的“分离”现象?应如何评价《词论》的历史地位?这些大的方面中,又各自包含着许多小的问题,且这些问题本身又相互交缠牵扯,《词论》研究疑点重重,许多问题难有定论,有必要做系统的梳理反思。二、关于《词论》的作者问题马兴荣先生《李清照〈词论〉考》认为:从世传为李清照的《词论》的出处来源、流传情况以及《词论》本身存在不应有的疏失和《词论》的主张并不指导李清照的词作三个方面来看,可以说《词论》的作者并不是李清照,它是一篇托名伪作。如果是李清照作品的话,那就一定是经过别人的严重篡改,或者是在流传中,产生了严重脱误。马先生说理由大概有四:一、《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所载的世传李清照《词论》这一条,未载来自何书,仅云:“李易安云”,显然就是来自“闻见”,是师友闲谈、口耳相传的东西。因此不但它的内容可能违真失实,也可能张冠李戴,甚至是托名伪作。这就是说,胡仔在编纂《苕溪渔隐丛话》时,特别是编《后集》时,是选择不严,考辨不精的。据此可知《后集》所载的李清照的《词论》的真实性是可疑的。二、再从金、元、明、清历代众多的笔记、词话来看,其中谈到李清照这篇《词论》的,只有徐釚的《词苑丛谈》、田同之的《西圃词说》、冯金伯的《词苑萃编》、俞正燮的《癸巳类稿》、方成培的《香研居词麈》等几种,其他数十种重要的笔记、词话都谈到李清照,或谈到李清照的词作,但是就没有提到这篇世传的李清照的《词论》。即如明代的杨慎,极为博学,所见甚广,他著的《词品》也多引《苕溪渔隐丛话》,也论到李清照及其词,但也没有提到世传的李清照这篇《词论》。可见金、元、明、清历代的词学家们对这篇《词论》一般是不注意的,更谈不上承认它了。三、《词论》中没有提到《花间集》,没有提到周邦彦,不知道王安石、曾巩作过词,上述这些疏失是很显然的,同时,这些疏失也不可能出现在家学渊博、藏书极富、颇负文名的李清照笔下。因此,从《词论》本身考察也使人不得不对这篇《词论》的作者提出疑问。四、理论和创作是有密切关系的,就现存的、大家公认的《漱玉词》来看,很大部分并不受世人所传的《词论》的理论指导。[28]顾易生、蒋凡、刘明今《宋金元文学批评史》对马兴荣先生的观点持不同态度,试与马先生的观点逐条对比:一、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的编辑似有不成文体例:凡文学批评资料之间接得诸诗话、笔记转述的,大都注明所据书名,而直接引自其说者本人文章著作的,则往往不举出处。二、至于自宋迄清的论著中谈到李清照《词论》的不多,这是古代文学批评家多着重评说创作而对理论不够重视的风气使然。即如刘勰《文心雕龙》这样煌煌巨著在有些时期的遭遇也颇为冷落呢!三、传本李清照《词论》中对某些作品与词人未曾提及,既难以确定这些是否为录载时之阙遗,更不能设想在一篇论说之内定是面面俱到。如晁补之《词评》、李之仪《跋吴思道小词》都是比较完整的词论,但后者推《花间集》为宗而不提南唐君臣词与苏轼,前者列论宋代七位词家也不及周邦彦。王安石、曾巩作过词,而数量不多。所谓“不可读也”,便是对王词与音律关系的评估。[29]马兴荣先生的质疑,多为推测,没有铁证,故难以得出明确结论。但极有理论价值,给我们进一步研究展示了另一种可能和方向。《词论》研究中的许多争论点,都在文中得到了梳理。不仅如此,马先生对《词论》作者真伪性提出的具有逻辑性与合理性的假设,提醒我们在面对古人记载文字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足够的警惕。而《宋金元文学批评史》提出的反驳,也是有其道理的。双方各执己见,实难定论。通过这两种论点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词论》作者的真伪问题,已经不是单一的疑问,它牵引出其他许多问题,如历代词论家对《词论》的忽视,就涉及《词论》在词学史上的地位问题;为什么《词论》没有提到《花间集》、周邦彦?为什么李清照的词论和其创作是“分离”的?这些问题无法解决,《词论》是否出自李清照之手,就难以判断。诚如马兴荣先生所言,《词论》疑点甚多,但是历代评论者在谈到李清照时,虽没有承认《词论》是出自易安之手,但也没有人质疑。在无定论之前,我们不妨暂将其归入李清照名下。三、关于《词论》的作年问题《词论》究竟写于北宋还是南宋,也是讨论的一个热点。黄盛璋《李清照与其思想》云:“这篇词论写作时间可能相当地早,从所批评的作家来看,是在他以前,至少比他长一辈,连苏门四学士只提到秦、黄,而没有晁、张,因为晁、张逝世都较秦、黄晚,写作时间属于北宋应该可以肯定。夏瞿禅师曾面告作者,他以为这是她少年的作品,后来看法可能有改变,所以没有遵照这个标准。夏先生这个推测是有理由的。根据上文第一节的分析,她的前半生在北宋时代生活上一般是美满如意的,本身没有遭遇到什么大的波折或困顿不顺之境,因此她骄傲目空一切,轻视前辈的成就,词论的口吻是和她早年的情况相符合的,由于处处想逞才华,显本领,长调铺叙只不过是符合社会声乐的需要,而讲尚故实掉书袋也并不足以表现她的才能,结果就只有向字句和词意上创造新奇,压倒别人。南渡以后,政局发生很大的变化,生活上也受尽折磨,以忧患余生之人,饱尝了人间滋味,少年和中年的锐气和棱角应该磨了差不多,于是由灿烂而归于平淡,创作的风格也就由新奇而一变为浅近平易,她的创作和她早期的理论有了距离,从社会的发展、个人性格和生活的改变,是可以得到解释的。”[30]夏承焘《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云:“她这篇词论批评北宋词没有提到靖康乱后的词坛情况,在批评秦观时,还要求词须有‘富贵态’,看来这是她早期的作品;又,词论要求填词必须协五音六律,运用故实,又须文雅、典重,这和她后期的作品风格也不相符合;我认为她后期的流离生活已经使她的创作实践突破了她早期的理论。”[31]陈祖美《对李清照〈词论〉的重新解读》则说:“元祐末年只有十岁的李清照,当时不大可能研读晁补之此作。而在赵、李屏居青州的最初四五年,晁补之恰在缗城(今山东金乡)守母丧。大观二年(1108),是晁氏闲居金乡的第六个年头,这一年他重修了其在金乡隐居的松菊堂,可能就在是年或下一年,清照有偕明诚往金乡的可能。这期间她既研读了《评本朝乐章》,从而写作了《词论》,又写了一首从内容到形式都能体现‘别是一家’的寿词。此词调寄《新荷叶》,不见于《全宋词》,而是孔凡礼从《诗渊》第25册觅得的,载于其《全宋词补辑》的第26页。这当是李清照词学主张的具体实践,也是她怀着敬意为晁补之所写的一首寿词。这就是笔者对李清照《词论》写作背景的推断。”[32]以上观点都是坚持《词论》是作于北宋的代表,对其论据进行罗列,大概有这么几点:一、从所批评的作家来看,只提到苏门四学士中的秦、黄,而没有晁、张,也没有提到周邦彦。二、从《词论》的口吻来看,比较吻合李清照早年的性格。三、从《词论》批评的主要对象来看,主要是北宋词为主,而且也没有提到靖康乱后的词坛情况。四、《词论》的观点与李清照南渡后的创作并不一致。五、《词论》的观点似乎是受了晁补之《评本朝乐章》的影响。而与之相反的观点,以朱崇才的“南宋说”为代表:朱崇才《李清照〈词论〉写作年代辨》认为,《词论》作于北宋证据不足,逐条进行反驳后,他提出自己的见解:一、《词论》力斥“亡国之音”,与南渡后的社会背景合拍。二、“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等语,似为南渡后追记之辞。三、 《词论》所标榜的“五音”、“五声”、“六律”、“清浊轻重”等,在北宋末年才逐渐完善。四、《词论》出于《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而不是前集。五、北宋后期,苏黄是非常敏感的话题,李清照身份特殊,此时不太可能写作针对苏黄的《词论》。六、《词论》可能是针对南宋词坛的现实而发。[33]从这两种观点的交锋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直接和间接涉及的问题有:为什么《词论》中没有提到周邦彦?为什么李清照的理论与创作是“分离”的?李清照写《词论》是否受到晁补之的直接影响?同作者真伪问题一样,这些连带性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我们就很难给《词论》的写作年代下定论。四、如何理解“别是一家”说? 《词论》的理论核心,就在于提出词“别是一家”说,到底如何看待“别是一家”?其中涉及的问题又有很多,包括: 词在诗之外“别是一家”,符合词体发展的方向吗?诗词之疆界究竟该如何划分,这种划分有必要性吗?词是否应该注重“音律”?这些问题彼此缠绕,有必要研究清楚。关于“别是一家”的辩论中心之一在于《词论》对于诗词之间的划分是否合理? 夏承焘《评李清照的〈词论〉——词史札丛之一》云:“我在上文说过:词和诗原应该各有其不完全相同的性能和风格;但在李清照那个时代,词的发展趋势已进入和诗合流的阶段,不合流将没有词的出路。”[34] 杨海明《李清照〈词论〉不提周邦彦的两种探测》也认同这种观点:“这种‘别是一家’的理论,是对《花间》以来的词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从诗与词在形式上的(以及体制风格方面的)某些区别而言,它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但是从总体上看,却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词自从脱离了音乐之后,便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抒情诗了。而诗的任务就应是抒发作者的情志,反映广泛的社会矛盾;这样,就不应该对它的题材、思想、风格、形式限制得过窄、过死。特别在激烈的社会矛盾面前,词要与诗一样担负起反映现实、参加战斗的任务;这样,强分诗、词界限的论调就显得陈腐落后了。”[35]他们认为,《词论》对于诗词之间界限的划分过于狭隘,束缚了词的发展,是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一些学者则提出相反的观点。黄盛璋《李清照与其思想》云:“在词还可以‘倚声’的时代,它仿佛同现在的词曲一样,词调也就等于歌曲的乐调部分,一支歌曲所以成为名歌,曲谱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词若不协音律,就不成其为词,犹如现在歌曲缺乏音乐之美,不成其为歌曲,如何能说不是缺点?”在举出几例后,黄盛璋先生总结说:“苏轼是当时文坛泰斗,影响很大,他的作品一出,是人争传诵的。他的词不协音律,在词可以付诸歌唱的时代是很容易识别的,因此这个缺点差不多是尽人皆知,这是严重违反社会娱乐需要与乐伎要求的,所以周邦彦一出就非常注意此点,对音律非常考究。‘下字用意,皆有法度’,这是时代要求如此,清照强调词要严格遵守音律,实际上也是基于这种时代要求与词的特点提出来的。”[36]黄墨谷《谈“词合流于诗”的问题——与夏承焘先生商榷》提出了与夏承焘先生不同的观点:“词从它一开始产生时,就是以语言与音律的结合体形成的形式。音律是词的主要构成部分,词的语言在一定的词的音律里自由奔放,然后才能制作出激动人心的歌词。……根据北宋苏东坡的那个时代词的发展情况,我认为有人提出词到苏东坡时期就趋向解放音律,夏先生提出词到北宋末不合于诗,便没有出路,是缺乏事实根据的。此要协律,词要合乐,词要歌唱,这是词体形式的特点,提出取消词的音律,取消合乐歌唱使合于诗,这是取消词体的独立性。”[37]此观点与黄盛璋先生的观点是相似的。 这些论点的罗列,给我们的提示是:我们在研究《词论》的“别是一家”,《词论》的重“音律”时,应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探讨,应重视词的原生态。我们今天多是从题材、内容、风格、艺术手法等方面研究词,而词在宋代,还是以歌唱为主的。正如当下流行歌曲一般,曲谱是最重要的部分。可以说,我们和宋人对词的认识角度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我们不能责备《词论》对“音律”的重视,因为在当时,发出这样的议论完全是自然的,是符合时代要求的。邓魁英赞同黄墨谷的观点,在《关于李清照〈词论〉的评价问题》一文中说:“‘和诗合流’,就等于说词与诗汇合为一,也就是夏先生所说的‘打破诗词界限’。那样做的结果要么是取消了词,使词变成诗;要么连诗也取消了,诗、词合为一种既不象诗,又不象词的东西。宋代文学史上不曾,也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事实上,苏轼只是将诗、文的题材带入词中,使词能表现更广泛的内容;将诗、文的体制纳入词中,使词有了更丰富的语言和手法;不拘于清丽婉约的传统风格,提高了词的意境。这是词的提高与革新,而不是词被诗同化。”[38]邓魁英之论的提示我们注意的是,“诗词之间的界限”,既是内容的,又是形式的。陈祖美《对李清照的重新解读》也对此问题进行了阐释:“这里必须强调指出的是,如果在《词论》中,读不出作者对于诗词题材的严格分工,那就势必造成对其作品(词)的误解,甚至曲解。比如她的《声声慢》,如果把它理解成借憔悴的黄花、雨中的秋桐和不再为她捎书的鸿雁,表达其中年被疏无嗣的隐衷,就很符合作者对于词的题材规范,而象以往那样,大都把这首词说成是表达国破家亡的苦闷,从而把‘雁过也,正伤心’等句,等同于朱敦儒南渡以后写的‘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临江仙》)、把‘梧桐更兼细雨’诸句,说成与张炎的‘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清平乐》)一样,都是表达对时事的忧虑云云,无疑都是牵强附会之词,因为这远远超出了李清照为其词所规定的思想情愫。如果正读懂了《词论》,就会知道,这样去拔高李清照,恰恰违背了她对于词的理论主张。” “ 同时还应该看到,《词论》对于词在格律方面迥异于诗的独特要求,无疑是基于时人对于词合乐、应歌的现实需要;而李清照对于词的题材内容的界定,则从另一方面强化了词的自身特色。她从两个方面所花费的苦心,集中到一点,就是不遗余力地为词争取生存权。如果没有李清照对于词之为词的特质的强化,那么在已经出现的‘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及对词的格律有所突破的现实面前,词不但会处在作为‘诗余’的名实相当的附庸地位,久而久之,随着其自身特点的弱化和消逝,在失去其独立存在的必要性之时,也就是被诗取代之日。”[39]可见,《词论》所划分的诗词疆界,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题材之间的不同,二是格律方面的差异。笔者要补充的是:首先,《词论》对于诗词题材内容的要求,和对声律的要求一样,是符合当时的背景的。众所周知,宋代文人对词是轻视的,称之为“小道”,因此,陈祖美提醒我们,在研究李清照词的时候,不可以拔高李清照,因为这“恰恰违背了她对于词的理论主张”。其次,词与诗的区别,在李清照时代,光以题材来区分,已经出现了困难。因为许多原本出现在诗歌中的重大题材已经开始融入词中,“以诗为词”、“以文为词”已经不是“合理不合理”的问题,而是客观存在的趋势。但是,词并没有因此从历史上消失,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以诗为词”、“以文为词”都是一种题材上的融合,而并非形式上的统一。可见,词之所以区别诗、文,不应以题材内容为主要划分标准(若以此为标准,诗、文之间又当如何划分呢?),而更应该是一种形式上的区别。方智范、邓乔彬等著的《中国词学批评史》中《李清照〈词论〉的本色理论》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一种文艺形式,原本应有它的特殊性和独特的风格。虽说,词在广义上也属于抒情诗的一种,但是,它极富于变化的句式、句法、声律、叶韵等特点,密切配合乐曲之优长,又确非诗之所有,较诗更适宜表达宛转曲折的感情,故前人谓‘词之言长’。况且,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词也确实形成了不同于诗的风格特色或表现手法,如婉约、铺叙等。”[40]其中所论述的句式、句法、声律、叶韵、风格特色、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是对词的艺术形式的一种描述。并且《词论》的作者本身也是注意到这一点的,因为她强调的不仅是诗与词的区别,还有词与文的区别。众多论者一直以来都关注《词论》中提到的诗、词的分别,而忽略了词与文的区别也是作者所关心的。因此,要真正理解 “别是一家”,就应该看到《词论》对词体独立性的强调,不仅是针对诗,还针对文。另外,李清照强调词“别是一家”,不仅是将词体与诗文相比,显示出词体的个性;还将情致、典重、故实等作为词体应有的特质加以强调,崇雅正,反郑卫,这与苏轼的“自是一家”,又存在着承继关系。苏轼的“自是一家”说强调词体内部的风格创新,李清照的“别是一家”说主要强调词体的雅正,与苏轼一样,其主张皆是对盛行的艳俗词风的反拨。此点论者多忽略。我们在理解“别是一家”时,应看到李清照强调的不仅仅是词体与诗、文在音律上的区别,还有对词体内质的重视,且这一点尤为重要。“ 别是一家”,还牵涉到关于“重音律”的问题。谢桃坊《中国词学史》中对此进行了清理:“关于词的音律问题,李清照提出了系列音韵学和乐学方面的概念,以说明词与诗文的区别。她对这些概念及其运用并无稍为具体的解释,以致争论不休,给后世词学家造成理论的迷乱,我们如果辨析这些概念的内涵及其互相关系,以及它们与词律的关系,可以有以下两点认识:(一)‘五音’、‘六律’是古代乐律中的一对概念,用以强调词的入乐性质,要求作词者必须懂得音乐,识音律音谱。词如果不协音律就成为‘句读不萁之诗’。南宋词人杨缵总结的《作词五要》,第一要择腔,第二要择律,第三要按谱填词,都是属于词在音律方面的基本要求。作词要懂得‘五音六律’,才能对各调的声情有所了解,才可能按照音谱的要求倚声制词。(二)‘五声’是指字声的发音部位——喉、齿、舌、鼻、唇;‘清浊’是指字的声母的发音方法,清为阴,浊为阳;‘轻重’是指字的韵母发音方法,即开口呼为轻,合口呼为重。……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李清照虽然提出了许多等韵学概念,然而其举例说明却只限于每词调用韵的平仄和四声的要求。这样的要求,凡是能辨识字声平仄和熟悉韵部的人都能掌握,并不难。从宋人作词的情形来看,这样的要求是接近创作实际的。”[41]林玫仪《李清照〈词论〉评析》也谈到这一点:“由上文分析,可知‘句读不葺之诗’,乃指其不称体,而‘又往往不协音律’方是斥其不协乐,用一‘又’字,正明白表示其分属二事。实则易安之评骘诸家 ,自有其层次:晏、欧、苏三人以诗为词,又往往不协音律,可谓既不称体又不协律;柳永虽然协乐,却不雅伤格,就称体来说,不免稍有欠缺;唯有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四家,既协乐又称体,方属知词者。娓娓叙来,条理井然,可见其批评体系之完整。唯是晏、秦诸人虽然合乎标准,在文字上仍不免有小疵,基于求全责备之心,易安亦一一提出针砭,可见其要求之谨严。前人颇有因而斥其狂妄者,但由上文之分析,易安对词为音乐文学之特殊性既有如许深刻之了解,故其标准谨严不无道理。一般学者评述易安《词论》,皆偏重于其对音律之严格,而忽视其对称体之要求,故将‘句读不葺之诗’、‘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 ’云云,都曲解为不合音律,甚至责其‘不适当地过分强调音律,把形式绝对化’,皆属偏颇之论。”[42]李清照重“音律”与重“格律”常被混为一谈。其实李清照重视的,是词的入乐可歌,是“音律”,而非强调作为新体格律诗的“格律”。蒋哲伦、傅蓉蓉《中国诗学史》(词学卷)就提到这一点:“‘别是一家’首先强调的是词应该合于音律,这是词区别于诗的关键之一。词自诞生之日起,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欧阳炯《花间集序》称‘名高白雪,声声而自合鸾歌;响遏行云,字字而偏谐凤律’,已将词之合律放到了重要位置上。北宋中期人们关于苏轼词是否合律又有一场大争论,可见词与乐合的重要性。李清照对合律的要求极高。在她看来,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它所要遵守的不仅是平仄格律,更要符合音乐声腔特点,与宫调声律相应和。”[43]由上述观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首先,《词论》对词的要求不只局限在平仄格律上的,更重要的是对音律的重视,即词的入乐可歌。其次,李清照的要求并不苛刻过分。再次,这种要求是符合词的发展方向的。五、《词论》为什么不提周邦彦?《词论》为什么不提周邦彦,是争论的又一热点:徐永端《谈谈李清照的〈词论〉》说:“有趣的是李清照在《词论》中虽然‘历评诸公,皆摘其短,无一免者’,其实倒有一位大师是免了的,这就是做过‘大晟乐正’的周邦彦。为什么呢?很清楚,她对这位精于音律的大词家没有微辞,实在挑不出毛病。”作者进一步论述:“能不能说因为李清照感到周邦彦与他同时代,李比周小二十多岁,故对这位前辈回避一下,所以只字不提呢?不对。因为贺铸同样也比李清照大二十多岁,也是李清照的老前辈,李清照却直言不讳地说:‘贺苦少典重’。可见李清照是无所顾忌的。她说话很干脆,认为有疵病,就要指出,没有的话,也不洗垢索瘢。”[44]邓魁英《关于李清照〈词论〉的评价问题》中持相同观点:“贺铸死于宣和七年,周邦彦恰和他同时,而且当时又是周贺齐名。为什么李清照《词论》中涉及了大晟词人,提到了同时的贺铸,却不见周邦彦的名字呢?这到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胡仔曾说:‘易安历评诸公歌词,皆指摘其短,无一免者’,我想或者正是因为周邦彦的创作实践和李清照的词学主张没有什么矛盾,所以才能不在她的‘指摘’之列。[45]邱世友《词论史论稿》的观点也是如此:“李清照维护作为声诗的词的声律外部特征,不标举同时期的周邦彦,而客观上则以清真为论词的依据。这是词家自当审察,无庸拟议的。青山宏先生《唐宋词研究》说:‘李清照为什么在其词论中没有论及周邦彦?这是因为周邦彦的词正是满足了李清照认为的词的条件’。所说很有道理,只是难做一番实证。”[46]上述观点,概括起来,就是认为,周邦彦的词完全或基本符合李清照的审美观,李清照认为对他没有可指责之处,所以在《词论》中只字不提。但是,有些论者往往就此又发出另一个疑问:如果周邦彦的词作完全符合李清照的审美要求,那么为什么李清照不发一赞语呢?关于该问题,还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探讨:首先是关于周邦彦的创作完全符合李清照的审美标准,这个命题本身具有多大程度的合理性?即,清真词一定完全符合《词论》的审美规范吗?这个问题,近几年来已经开始被一些论者所重视。施议对《李清照的及其易安体》:“有关作年问题,因未有可靠材料佐证,暂勿考。有关周邦彦创作实践与李清照理论主张的关系问题,则值得认真探讨。论者曾就陈振孙、张炎、沈义父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周词的评论,谓前人所说与李清照《词论》中所要求的协乐、高雅、典重、铺叙、故实……,极相一致。因而进一步推断:周邦彦正是主张‘当行本色’的词家中间的典范人物,所以才避免了李清照批评。就某一个侧面看,这一推断并不错。但是,如果因此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认为李清照的《词论》就是周邦彦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却未必妥当。周邦彦的创作,和李清照以及其他歌词作家的创作一样,其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和艺术表现方法,都并不那么简单划一。评论家既可以从中找到与李清照的理论主张相符合的特征,又可以找到相对立的特征。……当然,周邦彦的创作在许多方面所体现的特征,与李清照的理论主张相一致,这是不可抹杀的客观存在。但是,这种一致性,并不能说明李清照的《词论》就是周邦彦创作实践的总结。除了周邦彦,李清照的理论还可以从秦观的创作中找到依据。例如‘主情致’,这既是秦观词的一个特征,也是李清照所追求的艺术境界。李清照的理论主张在北宋词人中所出现的这种一致性,正好体现了李清照《词论》所具有的普遍性。说明:她的《词论》不仅符合自身创作实际,而且也符合北宋词坛歌词创作实际;她的《词论》是发展期歌词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同时,这也说明:她的《词论》并非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产物。至于《词论》为何不曾提及周邦彦,各种解释仅是一种推测,其真正原因仍不得而知,不必过早作出判断。”[47] 从施议对的论证过程中,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几个观点:一、周邦彦的创作并非简单划一的,我们可以找出与《词论》相符合之处,亦可找出不一致的地方。二、除了周邦彦,《词论》的观点也可以从他人那里得到印证,而这充分说明了《词论》的普遍性。三、正因为《词论》理论的普遍性,我们不能因为周邦彦词符合了其中的许多要求,就由此推断出,《词论》不提周邦彦是因为周邦彦的创作完全符合其理论,或者说,《词论》的写作就是以清真词为审美标准和依据。的确,众多论者都认为《词论》不提周邦彦是因为清真词正好符合了作者的审美要求:协乐、高雅、典重、铺叙、故实等等。但是似乎都忽略了一点:周邦彦之所以被称为“大家”, 其词作必定是时代共性和自身特性相结合的统一。《词论》又正好是对时代共性的一种概括和反映,周词中必定有符合词论的地方。因此,在论证《词论》为什么没有提到周邦彦的时候,还有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周邦彦的词是否“完全”符合《词论》的审美标准?第二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如果《词论》确是李清照所作,并且李清照是在知道周邦彦词的基础上完成的,那么《词论》不提周邦彦是否有除了文艺以外的原因?关于这一点,也有研究者在思考:顾易生《关于李清照〈词论〉的几点思考》说:“窃按李清照《词论》之不提周邦彦盖别有其原因,周、李在精审音律、严辨四声方面或许志趣相近,却更有‘道不同不相为谋’者”。因为 “《词论》虽专谈艺术,不及政治;然以当时的政治气候、李清照的处境和周邦彦的身份,李清照的不提到周邦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褒嫌趋附,贬疑攻讦,皆非所屑为。”[48]此观点无论是否完全成立,都给我们这样的提醒: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以“纯文学”的视角来看问题。对于《词论》为什么不写到周邦彦这个问题,论者都是在《词论》的理论与周邦彦的创作之间打转,而对李清照对周邦彦可能采取的态度,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如果李清照知道周邦彦,就不可能不佩服他,如果知道他而不写他,就是因为李清照不轻易对人发赞美之辞。可是我们忽略了这样一点:即使李清照写《词论》时,她已经知道了周邦彦的大名,也可能欣赏他的词作,但是,李清照是否有可能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而不写他呢?这也是有可能的。可见,“纯文学”视角对我们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束缚。以上论点多是在“李清照知道周邦彦”的前提下得出的,概括起来,大致如下:一、周邦彦的创作完全或基本符合李清照的审美要求,李清照对他无可指责,所以在《词论》中只字不提。二、《词论》不提周邦彦可能有除了文艺以外的原因,如政治立场的考虑。而在这里,笔者想发出的第三个疑问是:在写《词论》时李清照一定了解周邦彦吗?即,在《词论》写作的年代,周之名气已大到非写不可的程度吗?杨海明《李清照〈词论〉不提周邦彦的两种探测》一文就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要么是李清照读过不少周词,只因她不肯对别人轻下赞语,所以采取了避而不谈的办法;要么有时由于她未及读到较多的周词,所以无由评论。这两种假设中,自又只能选择一种——关键在于进一步探求《词论》的写作时间。如果它确是作于李清照屏居乡闾之时,那么不提周氏的原因即在于读周词的不多;如果它作于随夫出守莱州到‘靖康之变’前(1121—1127)的一阶段内,那么她是有机会‘补读’周词的了,但此时却仍不肯轻赞一词,这就只能从其个性和心理的原因上来揣度了。文献不足,我们的探索自只能暂且到此为止。”[49] 杨先生看到了要解决该问题的关键之一——《词论》的写作时间,如果是在早期,那么周邦彦可能尚未成名,未提到是完全有正常的;如果是在晚期,并且周邦彦已经成名,那么就又有两种可能:周词符合李清照的审美标准,所以她不加批评;或者李清照不愿意对别人下赞语。这样的推测,也是合理的。《词论》为什么不提周邦彦的问题,涉及了《词论》的作者真伪问题、作年问题。大部分论者在论述这三个问题时,都采取一种“各个击破”的方式。例如,在论述作年问题时,若论者认为《词论》作于北宋,就将不提周邦彦作为一个重要论据,那么,就等于间接认定《词论》不提周邦彦是因为还未读其词。可是事实上,《词论》不提周邦彦该论据本身就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带着这样的未知论据来论证另一个未知论点,得出的结论必然是难以服众的,驳其论者往往就从论据入手反驳。同时,杨海明先生还列出了一系列耐人寻思的统计:“在此,我们不妨再来排比一下宋代出版的周词情况:《清真词》二卷、续一卷,《注清真词》二卷。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清真诗余》二卷。见《花庵词选》及《景定严州续志》。《片玉词》二卷。有强换序。《圈法美成词》。见《词源》。《详注周美成片玉集》十卷。陈元龙注,刘肃序。《三英集》,乃周词和南宋方千里、杨泽民词合刻。上列词集中,时间可考的有强焕序本《片玉词》,成于1180年;刘肃序本《片玉集》,成于1211年,均在周氏、李氏死后很久才出。其余各本,时间还要迟些,因为陈振孙、黄升、张炎、方千里、杨泽民诸氏均生活在南宋后期,他们所见到的或与之合刻的周词本子,自然不会太早。因此可以这样说:当周氏活着时,他的词还未见有印刷出版的。这样,光凭口传或手抄,李氏当然不易多接触到它们了。如果上述推理还嫌证据不足的话,那么还另外可以找到旁证。我们不妨从产生于周氏逝世前后的一些词话中来看一下周词流传的情况。先看三部较早的词话(据赵万里辑本):杨绘《本事曲》,时间早于周氏,自不必论。杨湜《古今词话》,与周氏同时代而略迟些。现存十条词话,中有三条论及万佚咏而无一条论及周。当然,这些辑本已非完璧,不能反映全貌。下面再看两本完整的词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后集共一百卷,内列词话甚多,然仅一处(前集卷五十九)提及周词,且是批评它的用词不妥。吴曾《能改斋漫录》第十六、十七卷专论词,共有六十八条词话,也仅一处提到周词。这两部词话均撰于南宋初,距周氏逝世已有年矣。然而,就连它们都未对周词加以重视和褒扬。这就可以说明,李清照《词论》之漏掉周邦彦并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这种现象的发生,只能从周词在当时流传还不够广泛这个假设去求得解释了。 ”[50] 杨先生罗列的书目及数据,是很有意义的,它给我们的提示是:周邦彦文学史上的名声和地位是后人逐步“追加”上去的,他在当时的影响未必有我们今天看来那么大。如果该论点成立的话,那么《词论》为什么不提周邦彦这个问题就是非常简单了:因为周在当时的影响并非大到足以让李清照注意到他的地步,而这是极有可能的。六、如何看待李清照词论和词作间存在的“分离”现象? 理论与创作“分离”之问题,归根究底,是《词论》之“苛评”引发的问题。《词论》中批评了许多“前辈”人物,甚至包括了大名鼎鼎的苏轼,这引起了后人的不满,因此人们不禁猜测:李清照对前代名词人的创作都有所指责,那是不是表示她只对自己的创作充满自信,认为只有自己的词作才能达到《词论》中的标准呢?在一番对比之后,人们发现,李清照的理论和创作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是“分离”的。这里首先讨论关于“苛评”的问题。李清照之所以被人斥为“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主要原因在于她对于苏轼等人的指责。苏轼乃其父之师,论情论理,李清照都应该避讳,应该采取更委婉含蓄的批评方式——这是批评李清照之人的看法。但是,论者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即批评立场与批评对象的问题。如果李清照是站在后生晚辈的立场上,她应该回避;而如果李清照是站在维护词的发展的立场上,她就应该直言批评,而且完全有理由从对世人最有影响力的一批词人入手,以起到更佳效果。同样地,如果李清照把她批评的对象,定位在苏轼、秦观等人身上,专门挑剔他们的不足,以反衬出自己的才气,那么她的态度我们应该批评;但是,如果李清照的批评对象是词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她的批评方式就我们不应该过分指责。而我们对于批评者,如果在未理解其批评立场、批评标准、批评对象的前提下就加以全盘否定,我们的批评是否也是一种“苛评” 呢?徐永端《谈谈李清照的〈词论〉》说:“李清照是由北而南的转折时期的大家,她的论词也是带有总结性的。在她时期的词坛上,已有柳永、周邦彦诸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对于词的音律下过功夫,作了研究和推进,词的音乐美已有很大发展,到南宋则有更大发展。一种艺术形式总是由粗而精不断完美的。北宋初期的晏、欧他们在词的音律方面的讲究本不如他们的后辈,李清照从音律上指出他们的缺点也是很自然的。”[51]在肯定《词论》总结性成就的同时,指出了李清照对晏、欧的批评的是合理的。谢桃坊《中国词学史》则说:“苏轼曾欣赏柳永某些雅词‘不减唐人高处’,又基本上否定其俚俗纤艳之词,规戒秦观不要‘学柳七作词’(《高斋诗话》)。关于苏轼改革词体,‘苏门四学士’中的张耒曾讽刺说‘先生小词似诗’(《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二);晁补之则以为‘东坡词,人多谓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复斋漫录》,《苕溪渔隐丛话》后卷三十三引)。陈师道又指摘苏轼‘以诗为词’(《后山诗话》)。到了李清照的时代,晏殊与欧阳修以小令为主的凝炼的表现方法在长调大量流行之后已经较为陈旧了。在士大夫文人看来,柳词过于俚俗粗率,苏轼以诗为词的作法更为坚持传统作法的词人所不能接受。李清照从词坛的现实情况和自己关于词体的观念而提出了词体艺术的规范。”[52]谢桃坊先生对李清照的“苛评”是抱着理解态度的。的确,我们从苏轼对柳永的态度中可以看到苏轼对柳永词中存在的一些过于俗的东西是不满的;而苏轼本人对词的改革,就连弟子也是不欣赏的,张耒、晁补之、陈师道都委婉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晏、欧的创作中存在的不足也是众所周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词论》的作者只不过说出了大家很想说却不愿说出口的话,其诚实的态度是令人佩服的。这种难得可贵的批评态度和批评方法是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的。张进《李清照〈词论〉与曹丕〈论文〉》说:“李清照采取的正是鲁迅所说的‘指其所短,扬其所长’的批评方式。其目的在于通过评析、对比各名家词之长短得失,来表达自己的词学主张和审美理想。”[53]笔者认为,《词论》如真出于李清照之手,其理论与创作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也是很自然的。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李清照的审美追求和欣赏标准,但不能将之与李清照词一一对应。这与周邦彦词是否完全符合《词论》的审美要求是一样的,李清照和周邦彦一样,都是宋词名家,其创作风格是多变的,易安词中一定有符合《词论》标准的地方,也必定存在与之不尽相同之处。任何人都无法完全做到理论与创作的完全统一。例如评论《词论》的胡仔,从语气上看,他对李清照是嘲弄的,但是他自己的创作就明显不如李清照。从古至今,李清照的评论者不在少数,评论者每个人都对《词论》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实际上评论者的创作很少能达到李清照的水平。因此,我们拿理论与创作的统一去要求李清照,对她而言,也是一种“苛评”。《词论》的作年问题必然牵涉到理论与创作的关系问题。《词论》创作的时间未能确定,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推测:一、如果《词论》创作于李清照生命的早期,对作者后来的创作就是一种指导;二、如果作于中期,对作者早期的创作就应该是总结,而对后期的创作就是指导;三、如果作于晚期,就是对作者一生创作的总结。可见,《词论》创作是早期、中期,还是晚期,与创作的关系即不同,引发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这一点是应该考虑的。七、应该如何评价《词论》的历史地位?怎样看待《词论》的历史地位才是客观与合理的呢?这也是一直以来研究者探讨的问题之一,该问题涉及到:《词论》是否是第一篇较系统的词论?《词论》中的观点是李清照所独创的吗?《词论》的价值究竟有多大?首先是关于《词论》是否是“第一篇较系统的词论”的讨论。大部分论者都是持肯定的态度的。黄盛璋《李清照与其思想》说:“词从唐、五代发展到北宋,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质与量都极为可观,可是有关词的理论却贫乏到可怜。北宋可说是词的极盛时期,但在清照以前,把词看成与诗文一样,从理论上加以研究是没有的,虽然也有一两个人偶尔评论过有关词的创作的话,但都零星不成体系。把词当作艺文学中一种体裁来进行分析讨论,指出这种体裁的特点,得出一套有系统而完整的理论,并对以前著名的作家作一个总结式的批评,逐一分析他们利害得失,不能不以清照这一篇最为完备、全面,说它是词学史上第一篇词论丝毫没有过分。”[54] 顾易生《北宋婉约词的创作思想和李清照的〈词论〉》说:“这篇词论也可说是词史上第一篇完整的独立宣言,也是婉约词的第一阶段的理论总结。”[55]蒋哲伦、傅蓉蓉《中国诗学史》(词学卷)说:“在词学史上,对于词的独特性的认识虽不自李清照开始,如李之仪就说过:‘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自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见《跋吴思道小词》),但对此问题作出系统理论阐述的,李氏却是第一家。”[56]这些观点都是有其依据的,“较系统”不难理解,因为《词论》的确建立起了自己的审美规范,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可以算得上是系统的理论体系。但是,若断定其为“第一篇词论”,就需要斟酌了。再退一步说,即使《词论》是第一篇系统的词论,我们可否将其视为李清照一人的独创呢?当然不能,我们应看到《词论》的承继性。关于《词论》的产生背景,方智范、邓乔彬等著的《中国词学批评史》中《李清照〈词论〉的本色理论》一文这样阐述:“李清照写这篇《词论》时,词的发展已有三百年左右的历史。其间作手辈出,篇什亦夥,创作实际已为批评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基础;况且,苏轼的诗化主张及其革新给词坛带来的强烈震动,又促使人们对词的体性、功用等问题进行认真思考,一时间议论纷纷,评词成风,在为建立比较系统的批评理论提供思想材料的同时,也提出了其迫切的需要。李清照的这篇《词论》,便由此应运而生。”[57]充分肯定了《词论》产生的时代性和历史继承性。陈祖美《对李清照〈词论〉的重新解读》一文推断《词论》产生很有可能是受了晁补之的影响,《词论》中的观点,不全是李清照一人的独创。提到“别是一家”,人们很容易联想起苏轼的“自是一家”之论。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呢?研究者注意到了这一点。陈祖美的观点就很有代表性,《对李清照的重新解读》中论述到:“在推尊词体的问题上,李、苏又有着惊人的共识,或者说在这个问题上,李清照是打心眼儿里佩服苏轼的。《词论》对柳永和秦观的批评,所接的基本上是苏轼的话茬儿。词史上是这样两件趣事常被提及……苏轼不仅自己与继承‘花间’词风的柳永分道扬镳,也不赞成他的门人秦观沾染‘柳词句法’,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清照《词论》也批评的柳词内容有猥亵低俗之处。由此可见,从内容上维护词的纯洁和尊严,李苏之间不但无枘凿之乖,还颇有点苏唱李随的味道。”[58]“别是一家”说,和苏轼的“自是一家”说确存在共同点,即在词的题材内容上的崇雅正、反郑卫倾向,提倡词的纯洁和雅化,维护词体的尊严。顾易生、蒋凡、刘明今《宋金元文学批评史》进一步说明:“词在初期,一般被视为诗之附庸。北宋晏殊、欧阳修等大家致力于作词,词的地位大有提高。张先之词受到人们的爱好程度大大超过其诗,曾引起苏轼的慨叹(见苏轼《题张子野诗集后》)。这未尝不反映张先在词学所倾注心血多于其诗。自柳永以专业词人自豪,苏轼力图在词坛盛行‘柳七郎风味’外‘自是一家’,别树旗帜,都说明这块文艺园地受到作者的重视。晁补之、张耒说秦观”诗似小词“、苏轼‘小词似诗’,陈师道的‘本色’论与李之仪的‘自有一种风格’论,都反映词与诗有分庭抗礼之势。而李清照的‘别是一家’说,明确宣布词的独立存在,词有其独特创作规律,连学际天人、文如西汉的诗文大家于此尚是门外汉。其论偏激,也许是对词之为诗之‘馀技’‘末技’等说有激而云然,突出词学门庭的森严,使人再不敢小觑了。”[59]我们可以看出,《词论》中的种种观点,不是李清照独创的。她的观点与苏轼的“自是一家”说、晁补之、张耒等人的观点,以及陈师道的“本色”论与李之仪的“自有一种风格”论等,都有许多相似。我们虽然无法断言《词论》的所有观点都来自前人,但是多多少少受到前辈的影响则是肯定的,否则,《词论》与前人之论中存在的许多相似处当如何解释呢?退一步说,即使李清照没有谈过前人词作,其观念全为独创,亦不应过高评价,因为《词论》毕竟时代在后。《词论》究竟是不是“第一篇较系统的词论”其实牵涉的,是关于《词论》在同时代词论中的地位问题。《词论》从南宋至清,马兴荣先生《李清照〈词论〉考》中征引一些相关资料,马先生在文中以此作为论述《词论》可能是非李清照所作的论据,同时也是提醒我们,《词论》在宋元明清各代是一直受到轻视甚至忽视的,而且从评论上来看,《词论》受到的贬多于褒。那么《词论》在词学史上的实际地位,就远不如我们所想的那么高。文化的价值不可能是不变的、静止的,因此我们对于文化的价值定位,就应该做动态的考察。这种考察应该包括,“当世”价值、身后价值、历时价值、“现在”价值。只有这样综合评价,才是客观、公正、科学的。因此,我们在评价《词论》时,应该将这几方面结合起来:首先,《词论》并不是完全的独创之作,它的许多观点可能直接承继前人或间接受其影响,李清照在世时,《词论》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词坛上几乎没有任何反响。因此,“当世”价值是有限的,或者说只具备 “潜价值”。其次,李清照去世后,《词论》被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魏庆之《诗人玉屑》收入,但是并没有受到应有的赞扬,反而是讥评。因此,《词论》在李清照身后的“盖棺定论”,评价也是极低的。再次,从后代的评论来看,也都是贬多褒少的,自宋至清,《词论》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力;最后,在当代,我们对《词论》的评价是很高的,甚至称其为“第一篇系统完整的词学理论”,或称赞其对词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这样的评价与历代对《词论》的评价不相符合。因此,我们对《词论》的价值认定,既不能过分贬低,也不应该过分拔高。八、对《词论》研究前景的展望《词论》研究到了今天,已经相当成熟和深入,研究者对《词论》可能存在的问题,多做了透彻细致的分析。但是,《词论》研究细化的同时,综合化方面则相对不足。研究者致力于集中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却往往忽略了问题之间的牵涉和盘结交错。《词论》留给我们太多的疑点,如果我们不先将这些疑点之间的关系理清,可能会陷入更加迷惘之中。《词论》的每一个问题都牵扯到了其他各个方面。如作者真伪问题,就可以引发许多问题:如果《词论》不是李清照所作,那么“理论与创作间的分离”就不再是问题,而作年问题也会有相应的变化,其他问题也要进行重新解读。如果《词论》确是出自李清照之手,究竟作于其生命的早期、中期、晚期,对其创作是指导还是总结,成了问题,而为什么李清照不提与她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的周邦彦也就必须连带着思考:如果创作于其生命的早期,周邦彦可能还未成名,不写他是正常的;如果创作于周邦彦成名后,那么不写他就又有许多可能性:或许因为其创作完全符合她的理论;或许因为李清照性格上的原因;或许因为双方政治立场的不同;或许周邦彦在当时名气并非大到引起李清照的注意。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应该将它们联系起来考察分析,因为这些问题是彼此制约的,我们如果只是“各个击破”,只会顾此失彼。而事实也恰恰表明,许多研究者采取这种策略时,反驳者很容易从另外的未解决的问题出发,驳倒原命题。这也是《词论》研究一直受到关注的原因之一。展望未来,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会有更多的《词论》研究的优秀成果面世。我们并非不需要“定论”的得出,但首先必须反思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力求在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以更宏阔的视野审视《词论》,《词论》的研究一定会取得新的成就。[1] 胡仔撰,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2] 俞正燮撰,于石、马君骅、诸伟奇校点《俞正燮全集》第二册,黄山书社2005年版。[3] 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第1972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4] 《晨报副刊》,1925年8月。[5] 《采社》1931年10月第6期。[6] 《国风》半月刊,1934年。[7] 傅东华《李清照》,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8] 《国艺》1940年6月第5、6期。[9] 《学灯》,1924年3月1日。[10] 《复旦学报》1935年第1期。[11] 《词学季刊》三卷一号,1936年3月。[12] 《真理杂志》一卷一号,1944年1月。[13] 《妇女月刊》1944年3卷4期。[14] 朱东润《文学批评史大纲》,开明书店1946年版。[15] 《柳泉》第1辑,1984年第6期。[16] 顾易生、蒋凡、刘明今《宋金元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17] 《山西师院学报》1959年第2期。[18] 《文学评论》1961年第4期。[19] 《南京师大学报》2003年第6期。[20] 《文学遗产》1980年第1期。[21] 《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22] 《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第2期。[23] 《李清照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24] 《东岳论丛》1984年第6期。[25] 《中华词学》第1辑,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26] 林玫仪《词学考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版。[27] 陈祖美的《李清照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28] 原刊《柳泉》1984年第6期,又载《词学论稿》第197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29] 顾易生、蒋凡、刘明今《宋金元文学批评史》第59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30] 《山西师院学报》1959年第2期。[31] 《文学评论》1961年第4期。[32] 吴熊和等主编《中华词学》第70页,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33] 《南京师大学报》2003年第6期。[34] 《李清照研究论文集》第272页,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年版。[35] 《唐宋词论稿》第263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36] 《山西师院学报》1959年第2期。[37] 《李清照研究论文集》第273页,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年版。[38] 《李清照研究论文集》第290页,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年版。[39] 《中华词学》第1辑第74—75页,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40] 方智范、邓乔彬等著的《中国词学批评史》第5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41] 谢桃坊《中国词学史》第67页,巴蜀书社2002年版。[42] 林玫仪《词学考证》第328页,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版。[43] 蒋哲伦、傅蓉蓉《中国诗学史》(词学卷)第73页,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44] 《文学遗产》1980年第1期。[45] 《李清照研究论文集》第293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46] 邱世友《词论史论稿》第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47] 施议对《宋词正体》第241—242页,澳门大学出版中心1996年版。[48] 《文学遗产》2001年第3期。[49] 杨海明《唐宋词论稿》第304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50] 杨海明《唐宋词论稿》第307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51] 《文学遗产》1980年第1期。[52] 谢桃坊《中国词学史》第66页,巴蜀书社2002年版。[53] 《人文杂志》1995年第4期。[54] 《山西师院学报》1959年第2期。[55] 《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第2期。[56] 蒋哲伦、傅蓉蓉《中国诗学史》(词学卷)第73页,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57] 方智范、邓乔彬等《中国词学批评史》第5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58] 《中华词学》第1辑,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59] 顾易生、蒋凡、刘明今《宋金元文学批评史》第60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作文八:《关于李清照的资料大观》19600字
关于李清照的资料大观
李清照 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五/六年,(1151—5/6,) 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明水镇)人。
一、家人?弟子
父:李格非,字文叔,为当时著名学者,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出自韩琦门下,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首。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后因列于党籍而被罢官。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生卒年无考,《宋史?李格非传》仅载:“卒,年六十一。”有一子一女。
母:王氏,一说是状元王拱辰孙女,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知书善文,有的学者推测是后者,在生下李清照后不久亡故,而前者是李格非续娶之妻,李迒生母,李清照继母。
弟:李迒(hang),任勅(chi)局删定官。
夫:赵明诚,生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卒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 八月十八日,年四十九岁。赵挺之幼子,字德父(夫、甫),性急,为金石考据家,官至江宁(今南京)知府兼江南东路经制使。
公:赵挺之,字正夫,谥号清宪,官至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丞相),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人,移居青州,有三子一女。
婆:郭氏,东平(今山东东平)人,濮州知府、提点夔州刑狱郭概的女儿。
叔外公:王珪,李清照幼年时封岐国公,不久因病逝世。
表姐:王氏,宋奸臣秦桧之妻,但李清照一直耻其夫妇为人,无往来。
女弟子:韩玉真(玉父),小时曾向李清照学诗,身世也很坎坷,曾全力资助夫婿林自建赴京赶考,考中后却被抛弃,韩四方奔波万里寻夫,留有感怀诗《题漠口铺并序》一首传世。
据陆游文中所记,她晚年欲将所学传孙氏女,孙氏以文非女子所应学予以拒绝。
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
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时,与赵明诚结婚。明诚当时21岁,在太学当学生。
崇宁元年(1102)婚后不久,新党蔡京当政,赵挺之升任尚书右丞,他们极力打击以苏轼为首的旧党(元祐党),李格非因在党籍而被罢官。
大观元年(1107),赵挺之死,蔡京由于忌恨赵挺之而对赵家进行诬陷。赵家弟兄因此而失官,李清照便和赵明诚回到了青州赵氏的旧居。因仰慕陶渊明,取其文《归去来兮辞》之题名书房为“归来堂“,取文中的“审容膝之易安”而自号易安居士。
大约在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又重新出仕。先后出守莱州(今山东掖县)、淄州(今山东淄博市),又授直秘阁。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开始编写《金石录》。
靖康元年(1126),金人围攻汴京,次年三月,赵明诚母死于南京,明诚南下奔丧。随之,北宋亡。高宗即位后,明诚起知江宁府(今南京)。十二月,青州兵变,归来堂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携小部分文物共十五车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至南京夫妻重聚。次年,赵明诚移知湖州(今属浙江),他驻家池阳(今安徽贵池),只身驰赴建康(江宁府改名,今南京)受命,不幸病倒。当清照乘舟赶到建康时,明诚已经病危,八月十八日卒,年四十九岁。
这时金兵又大举南侵,朝廷已开始疏散、逃亡。建炎三年(1129),李清照派人先将大部分书册、金石刻送往洪州(今江西南昌),准备去那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但洪州兵乱,尽散失,身边仅余数箱。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绍兴),居钟氏之家,被邻家钟复皓盗去五箱,至此,所有图书文物大部散失。
在赵明诚病重期间,他的朋友张飞卿曾携一玉壶来看望他,张后来投了金。这件事被人传成是他们夫妻以玉壶颁金,并听说有人已向朝廷告发。这样的政治陷害使李清照大为惊恐,
她决定将家中所有的铜器等物品进献朝廷,以求得洗刷和解脱。于是,她便追随着高宗逃难的路线辗转避乱,从越州到明州,经奉化、台州入海,又经温州返回越州。 最后,在绍兴二年(1132),又从越州移居杭州,1134年避乱金华,次年才返回临安。她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悲惨。
绍兴十三年(1143年)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开禧元年(1205)刻书。
越十余年,大约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或者以后,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享年至少73岁。
三、作品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从风格上看,主要是诗慨言志,词婉道情。从艺术成就上看,她的词超过了诗和文。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晁补之的大力称赞。元符三年(1100)左右,写有《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长诗,受到当时人们的好评。
十余岁时作《如梦令》 ( (尝记溪亭日暮) ,轰动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
词的成就最大,被称为“易安体”,从南宋起就不断有人学习和效仿。风格婉约,但偶有《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这样的豪放之作。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诗、文虽留存不多,讲历史,谈世事,论文艺,题材范围比较宽广。南宋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表现出密切关怀国家命运的高度爱国精神。
部分诗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广为传诵。
也有如《偶成》、《春残》这样的思人怀乡的清深之作。晚年有五首写给皇帝、后妃的节日帖子诗,皆美化阿谀之语,俗甚。
其文存数篇,早年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金石录后序》一文追忆一生,情深意切,更是研究李清照的珍贵资料。晚年有《打马图经》并《序》,又作《打马赋》,虽为游戏文字,却语涉时事。借谈论博弈之事,引用大量有关战马的典故和历史上抗恶杀敌的威武雄壮之举,热情地赞扬了像桓温、谢安等忠臣良将的智勇,暗讽南宋统治者不识良才、不思抗金的庸碌无能,寄寓对收复失地的愿望,抒发了个人“烈士暮年”的感慨。
赵明诚所撰《金石录》,李清照“亦笔削其间”。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现存作品不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等。
有文6篇,残句2则,诗18首,残句15则,词88首,残句13则,佚词1传世,包括存疑词14首,残句1则,误题词29首,残句2则。
李清照工书,能文、画,兼通音律。
四、研究
从宋代开始,人们已重视对李清照的研究,1984年举办了“全国李清照研究学术讨论会”,后又成立了“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在各地成立了李清照研究会或李清照学会。李清照研究会即位于山东济南李清照纪念堂内。
研究专家旧有毛晋、王鹏运、况周颐、胡云翼、李文裿、张寿林、傅东华、魏尧西等,今有唐圭璋、王仲闻(学初)、王延梯、黄墨谷、黄盛璋、平善慧、刘乃昌、陈祖美、刘瑜、徐北文、孙崇恩、徐培均、王璠、周桂峰、刘瑞莲、于中航、佘雪曼等等。
据我现在掌握的资料,中国大陆及港台,现在至少已经有近二百部关于李清照的研究论
文集、专著、小说、词评等出版。
李清照的诗词作品被世界各主要国家翻译,各国出版的百科全书,在文学成就的部分中,都对李清照有评介。出了专著的至少就有英、德、日、俄四种文字,尤以美国人肯尼思?雷克斯罗思(王红公)著书,台湾人钟铃翻译,纽约新闻书局1979年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获得世界的公认。
五、争论焦点
1、改嫁辩
最早提出易安曾改嫁张汝舟之事见于她生前所出的宋人著作,始自明、清有人为其“辩诬”,迄今难有定论,但自黄盛璋《李清照事迹考辩》后,今人多倾向于改嫁说。
据李清照所著《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及南宋人所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资料记载,李清照孤独无依之中,绍兴二年夏(1132),曾再嫁张汝舟,秋八月离。张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直至拳脚相加。张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后发现张还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经查属实,张汝舟被除名编管广西柳州。李清照虽被获准离婚,但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三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后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关押九日之后获释。此段婚姻前后不满百日。
对于此事,明、清始有人著文反驳“辩诬”,至今对此还颇有争议。其实,妇女改嫁在宋代前期并不少见,不管她是否真的改嫁都不影响李清照的人品,追求自己幸福的人是勇敢的,我们应该尊敬,只是所选非人罢了。
近年又有一新说,言其是被逼婚,既非自愿,谈何改嫁,此说挺有意思,改嫁就改嫁嘛,难道不是心甘情愿,就不是婚姻了吗:)
2、金石情缘论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李、赵的婚姻是金石良缘,夫妻情深,但自20世纪的60年代,王汝弼先生的《论李清照》开始提出疑议,认为两人感情上有矛盾,特别是李对赵不满, 由于六十、七十年代特殊的政治环境,王先生提出的这一新鲜的话题便久被搁置。直到1989年,朱淡文在《论李清照〈漱玉词〉中的爱与忧郁》一文才重申王先生的看法,认为“赵明诚有不止一个侍妾”,而“余性不耐”、“侯素性急”(《金石录后序》)诸语,显示了两人的性格差异。同在1989年,陈祖美先生发表《对李清照内心隐秘的破译———兼释其青州时期的两首词》,在王汝弼先生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赵的“纳妾”问题及其对李内心世界的影响,并由此对《凤凰台上忆吹箫》与《声声慢》二词进行了新的诠释,此后,陈在一系列相关论著中,重申了她对赵明诚纳妾问题的坚定看法,并对李清照内心隐秘进行了开掘,对其许多词作做了新的阐释。提出赵有“天台之遇”,出现过第三者插于其间,李也因此发出“婕妤之叹”,两人关系曾出现裂痕。
陈的观点日渐引起关注,特别是其《李清照评传》出版后,反响更热烈,或支持,或反对。其中1998年到2001年,讨论的论文更多,形成了一个争鸣的小高潮。有的反对者基本认同赵明诚纳妾之说,但不同意纳妾给赵、李感情造成伤害,有的则坚决否定赵明诚纳妾之说。
就宋人纳妾的普遍习俗和赵明诚无嗣的特殊情况而言,赵明诚纳妾与不纳妾都有可能,但现在既无直接史料“证真”,也无确凿的史料“证伪”,既不能肯定赵纳了妾,也不能咬定赵没有纳妾。这个问题只能存疑,最终的结论还有待坚确史料的发现。
六、其他小知识
1、清照雅称美誉知多少,
字:古代女子基本无字,即使有也少有姓名字号传世。
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居青州时,因仰慕陶渊明,取其《归去来兮辞》一文中的“审容
膝之易安”而号,故人又称李易安,自题易安室。
藕神:李清照曾被尊为藕花之神。
正宗第一:正宗易安第一,旁宗幼安第一(明人徐士俊)
婉约宗主: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清人王士禛)
博家之祖:李清照精于棋类、打马等各类智力游戏。曾发表《打马图经》等作品。
古今才妇第一:称古今才妇第一,不虚也(明人陈宏绪)
闺秀词惟清照最优(明人周济)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清人沈谦)
她是乐府词坛最有力的健将,乐府词的发展,至她始达于最高的造诣与成功(民国胡云翼《中国词史略》)
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在意境一方面,在风格一方面,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民国郑振铎《中国文学史》)
词家三李:李白、李煜、李清照
宋代四大女词家:李清照、朱淑真、张玉娘、吴淑姬
济南二安: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辛弃疾字幼安,皆济南人
2、清照为什么被人戏称为李三瘦,
第一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第二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第三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
3、李清照的生辰,
目前,较一致的意见是北宋神宗元丰七年甲子,即:公元1084年。
李清照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建中辛巳即公元1101年。又云:“呜呼,余自少陆机做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间,患得患失,何其多也”。陆机二十做《文赋》,少二年,即十八岁。蘧瑗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过两岁即五十二岁。中隔三十四年。学术届由其出嫁之年上推十八载,即得出上述结论。
4、李清照的卒年,
不祥,据陆游《渭南文集》卷三十五《夫人孙氏墓志铭》文中所记,李清照晚年欲将所学传“十余岁“的孙氏女,孙氏言文非女子所应学予以拒绝。孙氏绍熙四年(1193)卒,年五十有三,推算当生于绍兴十一年(1141),她十岁时即绍兴二十一年(1151),由此李清照的卒年大约在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辛未至年绍兴二十六年丙子(1151,1156)李清照为六十八至七十三岁。据各方推测,不大可能早于绍兴二十六年丙子。
5、李清照有后人吗,
史书明载:“赵君无嗣。” 责任是否在清照,未必。有理由相信,该负无嗣之责的是赵本人。不仅清照从未生育,赵的姬妾也概无生育~史书还记载,赵只有两个亲侄子,连可出继的都没有。很早就替他背上不生麟儿十字架的,却是李清照。并因此被迫同丈夫分居几年之久。
6、《漱玉词》的来历,
漱玉词由济南李清照故居前的漱玉泉得名,是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泉水清澈见底,泉水自池底涌出,溢出池外,跌落石上,水石相激,淙淙有声,犹如漱玉。相传李清照早年曾在泉边洗漱。该泉自今仍在流淌,现在济南趵突泉公园内的李清照纪念堂门口。
7、李清照纪念地知多少,
1(山东章丘明水镇清照园:百脉泉公园内,百脉泉边,建于1997年。
2(山东济南李清照纪念堂:趵突泉公园内,漱玉泉旁,1959年在原丁公(丁宝桢)祠处辟建而成。
3(山东青州李清照纪念馆:范公亭公园内,洋溪湖畔,为宅居原址,建于1993年。
4(浙江金华李清照纪念堂:八咏楼内,绍兴四年(1134)李清照曾避居金华,登楼作《题八咏楼》诗,1994年将正厅改为李清照纪念堂。
5(浙江杭州清照亭:西湖环湖南线景区柳浪闻莺公园内,因李清照曾在清波门一带居住过,故“清照亭”择地于清波门水杉林的小溪边,2002年开放。
6(山东济南清照亭:历城区蟠龙山森林公园内,2004年开放。
李清照曾被尊为藕花神,供奉于济南大明湖畔的藕神祠。
在山东济南泉城广场、河南开封滨河路、北京中华世纪坛三层环廊(,)有她的全身雕塑。
在山东章丘明水镇有清照路,路上有两座“李清照故里”的石牌坊,当地有多家以“易安”、“清照”命名的旅馆、饭店、门市等等。当地酒厂还生产以“清照”命名的系列白酒。
8、李清照有遗物吗,
1(中禾琴:全琴题刻书法潇洒得体,琴面与琴底衔接处有33裂过重修的痕迹,琴音色清纯明亮,实为难得的珍品,收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编辑的"中国名琴荟萃"中。资料表明,很可能是李清照的琴。
2(正吟琴:神农式,据传此琴原为李清照遗物。琴背原刻两行阴文鎏金隶书楚词体诗句:“囗山之桐,斫其形兮,冰雪之丝,宣其声兮。囗囗囗囗,和性情兮,广寒之秋,万古囗兮。”文字十分俊美。
3(绘画:据史料记载,到明代还有人收藏有李清照画的竹。可惜现今已无处可寻。
?李清照
【简介】(,,,,—约,,,,) 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后因被列入元祐党籍而罢官。母王氏,亦知书能文。李清照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工书能文,兼通音律。建中靖国元年(,,,,),,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夫妻志同道合,感情甚笃。喜好收藏金石碑帖,共同搜求寻访,鉴赏研究。夫妇也都爱好诗词,时相唱和。约在崇宁二年(,,,,)赵明诚出仕。高宗即位后,知建康府。靖康之难,李清照面对国破家亡的处境,于建炎二年(,,,,)避难至建康。次年,赵明诚病逝。李清照只身漂泊杭州、越州、金华一带,过着辗转无依的生活。文物书籍丧失殆尽,境况极其悲惨。最后在孤寂、抑郁之中了却残年。诗、词、文兼擅,以词的成就最高,并有《词论》传世。在《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强调协律,崇尚典雅,讲求情致,代表了传统的婉约词派的观点。词集名《漱玉词》,内容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社会相对承平,生活条件优越,题材多反映闺阁生活及离别相思之情。在不少词篇里,描写刻画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美好事物和自由生活的热爱。后期词作多抒写在遭到国破、家亡、夫死以及政治上的打击等一系列的灾难之后,极其悲痛的心情。客观上反映了时代的、民族的灾难和不幸。词的风格也一反前期的清快、明丽,表现出深沉凄凉的特点。李清照长于抒情,巧于构思,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她以“寻常语度入音律”,虽明白如话,却非常优美清丽,既能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又能创出新意。她是第一位专门致力于抒情的女词人,把闺情词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突出的地位。现存诗文和词集皆为后人所辑。有毛晋汲古阁用明钞本刊刻《漱玉词》,《四库全书》用毛刻本。近人赵万里辑校《漱玉词》,收词,,首。有中华书局本《李清照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本《李清照集校注》。
【详细介绍】
生平 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 李清照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她工书,能文,兼通音
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在元符三年(1100)左右,写有《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受到当时人们的好评。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幼子赵明诚结婚。明诚当时21岁,在太学当学生,喜好收蓄前代石刻。婚后不久,新党蔡京当政,赵挺之升任尚书右丞。他们极力打击旧党,“籍记元?党人姓名,不得与差遣”。李格非时为提点京东刑狱,竟因在党籍而被罢官。李清照当时曾献诗给赵挺之试图救援其父,诗中有“炙手可热心可寒”的话,可见在她婚后李家曾经遭到政治上的不幸,她对赵挺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满的。
约在崇宁二年(1103),赵明诚开始出仕,曾任鸿胪少卿。他们夫妻志同道合,“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金石录后序》)。经他们的搜求寻访,日积月累,其所藏蓄的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和古器物,逐渐增多。大观元年(1107),赵挺之死于京师,赵家随即也遭受了政治上的灾祸。当时蔡京为左仆射,由于忌恨赵挺之而对赵家进行诬陷。但因查无实据,所以只追夺了赵挺之的官职。赵明诚弟兄可能即因此而失官。李清照便和赵明诚回到了青州(今山东益都)赵氏的故里。
赵明诚屏居乡里的时间在10年以上。他们“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更加努力地访求古碑、文物。大约在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又重新出仕。先是出守莱州(今山东掖县)。任满后,改守淄州(今山东淄博市),又授直秘阁。这一时期,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继续搜集古物、碑铭,一同鉴赏、考订,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靖康元年,金人围攻汴京。次年,赵明诚母死于金陵,明诚携书15车南下奔丧。随之,北宋亡。高宗即位后,明诚起知建康府。这时北方大乱,赵家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携小部分文物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后期 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南逃至建康。她极关心国家命运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写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的诗句,表达了对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极大不满。次年,赵明诚移知湖州(今属浙江),他驻家池阳(今安徽贵池),只身驰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清照从池阳乘舟赶到建康时,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着极大的悲痛敛葬了丈夫。这时金兵又大举南侵,建康形势紧急,朝廷已开始疏散、逃亡。李清照派人先将书册、金石刻送往洪州(今江西南昌),准备去那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但洪州又失陷,道路不通。并且大部分文物又在战乱中散失。在赵明诚病重期间,他的朋友张飞卿曾携一玉壶来看望他。这件事竟被人传成是他们夫妻以玉壶颂金,并听说有人已向朝廷告发。这样的政治陷害使李清照大为惊恐,她决定将家中所有的铜器等物品进献朝廷,以求得洗刷和解脱。于是,她便追随着高宗逃难的路线辗转避乱,从越州到明州,经奉化、台州入海,又经温州返回越州。最后,在绍兴二年,又从越州移居杭州。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砚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悲惨。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资料记载,李清照曾经改嫁,但后来学者对此颇有争议。
这一年冬,金人南犯,她又自临安避乱金华,次年才返回临安。关于李清照晚年的生活情况缺乏资料记载,但她曾写诗送韩肖胄、胡松年使金,曾作《打马图经》及“自序”,还曾携前人墨迹访米友仁求题跋。这说明她一直在关心国家大事,并且一直在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活动。
创作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从艺术成就上看,她的词超过了诗和文。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从李清照北宋时期创作的为数不多的诗、文中可以看出,她的生活领域和精神境界是比封建社会一般女子宽阔的。基于对北宋王朝现实政治的清醒认识,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中,她提出“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青今具在”,主张吸取唐王朝天宝之乱的历史教训。宣和三年写于莱州的《感怀》诗,表达了对于官场庸俗生活的厌恶。另外,在早年她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认为词分五音、五声、六律,又分清浊轻
重,因称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称柳永词,“变旧声作新声”,“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是宋代的重要词论。总之,她的诗、文讲历史,谈世事,论文艺,题材范围比较宽广。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翦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王灼说: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碧鸡漫志》卷二)。这种批评正说明了李清照词的意旨在客观上是违背了封建规范的。
到南宋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她的诗文的思想性提高了,表现出密切关怀国家命运的高度爱国精神。如《咏史》诗和《夏日绝句》,通过对嵇康“至死薄殷周”、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的赞扬,批判了伪楚政权,指责了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政策,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绍兴三年(1133)写的《上枢密韩公诗》,表现了作者对北方的家乡和人民的怀念,并勉励使者充分估计使命的艰劬,勇敢地维护朝廷的尊严。她在绍兴四年写的《打马图经自序》和《打马赋》,真实地记录了人们在战乱中的“流离迁徙”,表现了主张秣马砺兵、抗击金人、恢复中原的爱国思想。这一时期她创作的很多诗、文都是针对时事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词论》极重视词的特殊格调和协律性,所以能够独辟门径,在丰富词的表现手法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李清照是抒情的能手,她创作了不少优秀的抒情词,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闺中生活和流落异乡的思想情感。她巧于构思,常常选取一些生活片段写入词中,极具体、细致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武陵春》通过“也拟泛轻舟”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矛盾,来表现自己的痛苦处境。她又善于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写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将抽象的内心活动形象化,如《永遇乐》中以“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写自己情怀之恶;《一翦梅》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情状来写相思之深。她的抒情既委婉、含蓄,又极其自然,毫无矫揉造作的毛病。她的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象《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即被称赞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黄了翁《蓼园词选》),很值得重视。
李清照词的语言更是独具特色,优美、精巧,却不雕琢求工。她在遣词造句上很有创造性,象她笔下的花树是“宠柳娇花”,“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又以
“黄花瘦”比人,都十分新颖、清丽。她还常常以“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语入词,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正像彭孙?所说:“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金粟词话》)。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李清照的词富有音乐美,她极注意“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词论》)。还讲究舌、齿音的交错和叠字的连续运用,像《声声慢》的开头一连用了14个叠字,其独创性为历来评论者所盛赞。李清照的词被称为“易安体”,从南宋起就不断有人学习和效仿。
作品集 李清照的文集在当时就曾刻印行世。《直斋书录解题》载《漱玉集》《易安词》。
《简爱》是一本具有多年历叱的文学着作。至今已152年的历叱了。它的成功在于它详细的内容,精彩的片段。在译序丣,它还详细地介绍了《简爱》的作者一些背景故事。
仍丣我了解到了作者夏洛蒂,勃郎特的许多事。奵出生在一丢年经济困顿、多灾多难的家庭;屁住在一丢进离尘器的穷乡僻壤;生活在革命势头正健,国家由农民向工业国过渡,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壮大的时代,这些都给奵的小说创作上打上了可见的烙印。
可惜,上帝似乎毫不吝啬的塑造了这丢天才仧。有似乎急不可耐伸出了毁灭之手。这些才华横溢的儿女,都无一例外的先于父亲再人生的黄金时间离开了人间。惜乎,勃郎特姐妹!
《简爱》这本小说,主要通过简。爱不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丢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丢性自由、主张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头的坚强女性。
简。爱生存在一丢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仍小就承叐着不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然而,奵并没有绝服,奵并没有自我摧毁,并没有在侮辱丣沉沦。所带来的种种不并的一切,相反,换回的却是简。爱的无限信心,却是简。爱的坚强不层的精神,一种可戓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不并,在学习生活丣,简。爱仌然是承叐着肉体上的叐罚和心灵上的催残。学校的斲主罗可赫斯特不但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诋毁奵,而丏把奵置于耻辱台上示众。使奵在全校师生面前丞尽了脸。但简。爱仌坚强不层,化悲愤为力量,不但在学习上飞速进步,而丏也取得了师生仧的理解。
不久,简。爱又陷入了爱情的旋涡。丢性及强的奵同样保持着丢人高贵的尊丠,在情敌面前显得大家闺秀,毫不逊色,对于英格拉姆小姐的咄咄逼人,奵仍容面对。
同样,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奵仍不因为自己是一丢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奵认为他仧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奵是仆人,而不能叐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奵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叐到丐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感到自惭性秽,同时对奵肃然起敬,并深深地爱上了奵。他的真心,让奵感劢,奵接叐了他。后来,简。爱发现罗切斯特已有了妻子,奵的自尊自重再次出现,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他,奵对爱情的与一,让我敬佩。
最后,简。爱得知,罗切斯特为了拯救在活丣的妻子不并双目失明。躯体丠重残疾,完全両失了生活能力,而同时又妻亡财毁。简。爱全身心的爱再次投入了他的怀抱。。。。。。
仍这本乢丣,可以看出它塑造了一丢体现新兴阶级的某些要求的女性形象,刻画了工业革命时期的时代精神。
简爱读乢心得1000字二:
前几天,我刚读完了一本乢,乢的名字叫做《简?爱》。
这本乢的作者叫夏洛蒂?勃朌特,奵有丟丢妹妹,奵仧都是女强人。夏洛蒂?勃朌特我对奵有些了解,因为我学过一篇关于奵的课文。所以,奵的代表作《简?爱》我
也就自然而然的知道了。
我曾经听说过《简?爱》的小部分故事,只知道简?爱和一丢比奵大四岁的约翰打起仗来,使自己浑身上下伤痕累累,痛苦不堪,还被里德舅妈关在红屋子里,对此,我一直以为简?爱是一丢自不量力的人。
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乢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简?爱是那么不平凡的一丢人,奵是一丢坚强、善良、勇敢、具有吸引力的小女孩。
刚开始看简?爱时,才发现,原来简?爱是一丢弱小的女孩,奵常常叐到别人的欺负。但是,奵被自己的舅妈的儿子欺负的时候,自己的舅妈却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经过自己的反抗,小简?爱终于可以离开自己的舅妈,离开别人的欺负,来到了劳渥德。
令小简?爱意想不到的是,自己的舅妈屁然告诉劳渥德的牧师,说奵是一丢小骗子,是一丢坏孩子。简?爱虽然小,但奵知道尊丠,奵虽然知道自己蒙叐了不白之冤,但是奵知道自己的力量小,根本就不能抵抗,但是我知道,奵心丣有一团怒火正燃烧起来,跟加强了奵要永进离开里德舅妈的意念。
在劳渥德的时间里,戒许简?爱奵觉得很苦,但值得佩朋的是,简?爱失去了自己最奶的朊友——海伦以后,我发现奵发的更坚强了,也让我对奵有些刮目相看。
在劳渥德所学到的东西,可以让简?爱当上一名家庭教师,而奵工作的地斱,也就是在桑菲尔德府。接下来的时间,简?爱在
桑菲尔德府不仅遇到了天真活泼的小阿黛勒,也使奵找到了自己的爱情,虽然在寻求爱情的这段时间丣有酸,有甜,有苦,有辣,但奵终于熬过来了,并和奵的爱人并福地生活下去。
乢的末尾就是这样,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结果,也是夏洛蒂?勃朌特的结果。乢
丣的简?爱虽然不美,但是奵淳朴、善良、坚强,最终赢得自己的爱情,这不就是奵真正的美吗。
其实,我仧看到的简?爱就是夏洛蒂?勃朌特的化身,奵告诉了我仧要学会坚强,这不正是我仧通往成功的道路的需要吗?
简爱读乢心得1000字三:
《简?爱》一反传统小说丣以温柔美丽的女子做主角、以浪漫劢人的爱情传奇为故事的旧格式,写出了一丢出身低微、相貌平平的女子不不公平的命运抗争的故事。
主人公简?爱是不并的,奵自幼失去父母,唯一爱奵并领养奵的舅舅又过早地弃奵而逝。奵刜涉人丐,便过着寄人篱下、仸人驱使的悲惨生活,饱尝了人情冷暖、丐态炎凉的痛苦。为了逃避丠酷的现实,奵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奵酷爱的乢和大自然上。乢两富了奵的感情丐界,陶冶了奵的性情,苦难又磨炼了奵的意志,使奵养成了坚毅倔强、外柔内刚的性格。
小说丣,简?爱不桑菲尔德府的男主人罗切斯特的爱情波折,使简?爱的丢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简?爱发现自己爱上了罗切斯特时,奵很清楚地意识到,横在他仧之间的鸿沟。罗切斯特出身名门,十分富有,是英国上局社会的绅士,奵出身卑微,不名一文,只是一丢地位不佣人差不多的家庭教师,但是,奵没有因此而气馁,而妄自菲薄,奵勇敢地向自己、向罗切斯特承认了对他的感情。在结婚仦式上,奵才知道罗切斯特已经结过婚,原配妻子尚在人间。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丠和婚姻的庄丠、合法、纯洁,奵不顾罗切斯特的再三恳求,强忍内心的巨大伤痛,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罗切斯特,遁入无依无靠的茫茫人丐。
在金钱面前,奵也有不俗的表现。在获得叔叔的遗产,一夜之间由赤贫发为富
有的时候,奵立即就把大部分的遗产转赠给贫困的表哥、表姐。在奵的心目丣,亲情比金钱更为重要。
简?爱这位离经叛道的女性,虽然并不美丽,但富有挑戓和抗争的丢性,使奵充满了魅力。奵聪明奶学,自尊自爱,尽管社会地位卑微,奵决不自甘堕落。奵认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奵为争取平等地位,为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而抗争、奋斗。仍很小的时候起,奵便敢于向欺压奵的人反抗,哪怕因此而招致丠惩,也不畏惧。奵那不层不挠,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使那些欺侮奵的人胆戓心惊。
在爱情斱面,奵仍不奴颜婢膝,也不一味地迎合讨奶,奵鄙视那些浑身铜臭、以门第出身论人、一味追求虚荣的上流社会的庸俗之辈。奵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奵仍来没有沦为爱情和物质的奴隶,也没有陷入感情的旋涡,而不能自拔。简?爱为维护公道、维护丢人尊丠,所作的不层不挠的斗争,不仅赢得了罗切斯特的尊敬,也使得简?爱这一形象具备了经久不衰的价值。
《简?爱》为千千万万叐欺压的下局平民喊出了心声,为千百年来在男尊女卑社会里饱叐欺凌的姐妹仧喊出了心声,这是它至今仌然是各国的读者最喜爱阅读的小说之一的主要原因。
简爱读乢心得1000字四:
曾经有一份挚爱,漂洋过海来到我面前,那便是《简爱》。它通过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头的坚强女性。她所象征的女性理想和追求已超越了时空,成了人们心中的永恒。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
在这本书里渗透着最多的就是女性的独立意识。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简爱的独
立,早已被扼杀在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里;如果她没有那份独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开始了有金钱、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没有那份纯洁,我们现在手中的《简爱》也不再是令人感动的流泪的经典。为什么《简爱》让我们感动,——就是她独立的性格,令人心动的人格魅力
本书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是姐妹,但是虽然她们生活在同一生活环境,和家庭环境中,性格却大不相同。夏洛蒂的性格比较温柔,很清纯,更加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得不到父母太多的关爱,再加上她容貌不美,身材也很矮小。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很深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为她内心深处的自卑的补偿。
她所描写的简.爱也是一个容貌不美,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她坚定不移的去追求美好的生活。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她从不因为自己的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在罗切斯特面前感到自卑,相反的,她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的是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而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这样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我要牢牢守住这个立场”。这是简爱告诉罗切斯特她必须离开的理由,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东西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试问哪个女人能够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所欺骗呢?简爱承受住了,而且还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非常强大的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说设计了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他自己也成了一个
残废,但我们看到,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矛盾,而同时获得满足——她在和罗切斯特结婚的时候是有尊严的,同时也是有爱的。
在这里,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如何赢得了男贵族爱情的平民女子的灰姑娘的故事,而是勇敢的走出了灰姑娘的童话,迈向一个有着新女性、真女性的文学道路的起步。简?爱藐视财富,但她却认为,“真正的幸福,在于美好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纯洁的心灵”。我尊重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严,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简爱读书心得1000字五:
简?爱是个孤儿,从小寄养在舅母家中,受尽百般欺凌。后来进了慈善学校洛伍德孤儿院,灵魂和肉体都经受了苦痛的折磨。也许正是这样才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她以顽强的意志以成绩优秀完成了学业。为了追求独立生活,她受聘在桑菲尔德庄园任家庭教师。故事的重点是身份低下的家庭教师简?爱与男主人罗切斯特之间历经磨难的爱情。这段爱情因男女主人公悬殊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的差异而充满了激烈碰撞,也因两人志趣相同、真诚相爱而迸发出灿烂的火花。作者以简?爱鲜明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叙事风格娓娓道来,真实而有艺术感染力。特别是简?爱的独特个性和思想,爱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她有顽强的自尊心。在打动身为贵族的男主人公的同时,也紧紧抓住了我们读者的心。
简?爱作为爱情小说的女主人公是以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出现在这部十九世纪的文学作品中的。以往爱情故事的女主人公都是些美丽温柔、高贵贤淑的女子形象。而简?爱,她"贫穷,低微,不美,矮小",但她拥有的一颗智慧、坚强、勇敢的心灵,使那些外在的美在这内在美面前黯然失色。更为可贵的是简?爱并不因为自己的贫穷和外貌而自卑,相反,她勇敢坚定:"我和你的灵魂是平等的。""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我现在不是凭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血肉之躯跟你讲话--这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仿佛我们都已离开了人世,两人
一同站立在上帝的跟前,彼此平等--就像我们本来就是的那样!"
也正因为此,简?爱敢于去爱一个社会阶层远远高于自己的男人,更敢于主动向对方表白自己的爱情--这在当时的社会是极其大胆的。幸福不再是某个人、某个阶层的专利,她属于芸芸众生的每一个人。只有两个相互对等的灵魂才能组成一份完整的爱情,所以简?爱坚持,自身的独立与追求爱情的完整是不能分离的。
小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虽然我觉得这样的结局过于完美,甚至这种圆满本身标志着浮浅,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同时引起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共鸣。
简爱读书心得1000字六:
在这一次的寒假读书计划书单中,我选择了《简爱》这本书。在这之前,我读过她的压缩英文版,就一直想知道简爱这个貌不惊人的弱小女子是怎么样为自己赢得尊严和爱情的,而今天,终于要揭开谜底了。
打开书架,取出那本阿姨送给我的那本《简爱》翻了起来。在朦朦胧胧的迷雾中,出现了一个弱小的身影,慢慢地走近了。
简爱的第一个身份是里德太太的侄女。她从小受尽两个表姐和表哥的欺负,总是待人受过。而且“无论怎么讨别人的欢心,都有人从早到晚地骂我淘气、阴暗、讨厌、鬼头鬼脑”。这种强烈的不公终于在简的心中激起了她的反抗。当约翰表哥又一
次无缘无故得教训她时,她愤怒的指责他像罗马的皇帝,大声斥责他的凶恶,并用自己的力量让这个恶棍尝到了挨打的滋味。她是勇敢的,不仅因为她鼓起勇气教训了约翰,而是她冲破了长期以来一直束缚着她的那个服从长辈的观念。她勇敢的站起来,诉说心中的不公平,控诉以恩人自居的舅妈的罪行。她一针见血地骂她是伪善的女人,把她斥责得抬不起头。面对强权,她开始反抗,也开始走向成熟。她学会了独立。
当走出舅妈的家时,简爱的心情是阴暗的。因为她从种种蛛丝马迹中已经领悟到第二个住所——劳渥德慈善学校对她不可能会轻松。果然,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伤害了她的自尊心。但她并没有下决心与全世界作战。她对谭波尔小姐和好朋友海伦彭斯都有极大的热心和热爱。在劳渥德,她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区别对待。这给她的反抗蒙上了一层是非和正义。她以别人对待她的方式对待别人,她成熟了。书中,她对自己的性格和自己的反抗有了一个定位:“当我们无缘无故的挨打的时候,我们应该狠狠的回击——狠狠的回击,教训教训打我们的那个人,叫他永远不敢这样打人”。随着成长,简爱的反抗精神真正的散发出光芒。
简爱一生的转折发生之处便是桑菲尔德府。她来到这里,做了一名家庭女教师。而18岁的她,渐渐地与主人罗切斯特产生了爱情。罗切斯特家召开宴会,简爱以不卑不亢的态度与贵族的小姐太太们相处,为自己赢得了尊严。她对罗切斯特的爱情是炙热的,也是强烈的。但她决不会因此失去原则。当她误认为主人要娶一位贵族小姐,又要同时把她留在身边,使她成为无足轻重的人时,她愤怒地反驳了罗切斯特。“只要上帝赐给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会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我现在同你讲话,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她的愤怒,她长期忍耐的情感终于爆发出来。在这个时候,她的愤怒的斥责,正是使我们感到敬佩的。她爆发而出的话语正是她反抗精神的折射。简爱的精神,它的灵魂的光彩发挥得淋漓尽致,是她的形象美丽而光彩夺目~
而命运似乎还要考验简。在她与罗切斯特的婚礼上,她才发现罗切斯特早已娶妻。她不顾内心的反抗,情感的痛苦毅然出走。她心向上帝和光明,心向自然和神圣的
大地之母。她用法律的条款约束自己,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光明的天堂。她出走后的三天,虽然经受痛苦的流浪,但她的心在和平的保护中,她的灵魂是纯洁的,她的生活处境越是穷苦,她的心灵就越像一个仙女般纯洁。她孤独,但不寂寞。她贫困,但不潦倒。她是自立而独立的。她为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首华彩的乐章~
命运是公正的。简最后与罗切斯特获得了幸福的结局。而她的精神也如经久不衰的珍宝,永不褪色。
最后,伦敦的迷雾又加深了。那个瘦小但坚强的身影远去了。我合上书。19世纪的英国渐渐如一艘航船从思绪的海洋中退去。
简爱的一生,从幼稚到成熟;从柔弱到坚强;从懵懂到智慧,她改变了许多,成长了许多。而我们,也在成长,也在从幼稚变成熟,从懵懂变智慧。
简爱的一生,不变的是她的反抗,她的精神。而我们,让我们保留一点不变的精神,总有一天,它会像金子一般发出光芒。
简爱的精神,经历风雨,经历时间,至今未变。
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奷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丢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两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 ——题记
刚刚读完《简爱》这部丐界文学名著,我想仸何认的心情都将久久不能平静。这是英国文坛一位女作家夏洛蒂勃郎特写的一丢叫简爱的女子的传记,也是作者自己的缩影。乢丣简爱仍盖兹海德到慈善学校,又到桑菲尔德庄园,经历了许多苦难和曲折,最终获得了自己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和爱。
乢的前半部分是讲简爱的童年生活,在盖兹海德的养母家,奵一点也不合群,更得不到仸何人的尊重。但是奵并不甘心,奵想努力争取超过别人,以证明自己不是一丢坏孩子。但是奵却被送进了慈善学校——劳沃德学校。那里的饮食条件很差,住宿条件更差。每天的食物不但少,而丏是烧糊的。奵仧穿的衣朋和袜子是最差的,这所学校的校长是reader8.一丢叫布洛克尔赫斯特的牧师,这丢狠毒的校长给学
生制定的校规苛刻无比,奷:不能留卷发,天然的卷发也不能留,也不能梳辫子。很薄的袜子坏了不能换,一定要自己缝补。但校长却认为这些规定是基督徒的义务和美德,把孩子仧生活丣很普通的事看作是丐俗的傲气,把奵仧身穿破衣看作是应有的朴素,把孩子仧的叐苦看作是培养坚韧的意志。这些使仸何走近这所学校的人都感到愤怒无比。
劳沃德学校奶似一丢监狱,把那些女孩都关在痛苦之丣,又奶似一丢火炉,激发了简爱反抗的怒火。奵为朊友海伦彭斯的遭遇而打抱不平,并告诉奵该爱的人就要去爱,该恨的人就要去恨,不能因为他的权利大戒小而束缚自己的感情。在一丢春天里,可怕的瘟疫在劳沃德蔓延开来,斑疹伤寒被吹到了拥挤的教室和宿舍,还没到五月,学校就成了医院。简爱的朊友死了。劳沃德的卫生条件暴露了之后,不得不被关闭。一些有钱人出资又重新建造了一所学校,简?爱的生活有了转机。后来简爱又经历了欢乐、痛苦和种种波折,努力寻找着奵心丣的那仹爱,最后,奵找到了。
《简爱》的故事的确让人感到一丝温馥和慰籍,让人明白爱的真谛。也特别适合仍小生活在物资充裕,被爱包围的独生子女仧来读,来领略简那自尊、自强、自立、平和宽容和充满怜悯爱心的精神丐界。
爱情、亲情和怜爱之心是人类最两厚也是最重要的精神财富。缺了它,等于白活一丐。学会爱人,感恩很重要。
《简爱》这本小说是以简的性格为脉络的,这样的结尿是为简的性格取向朋务的。但是对于罗切斯特呢?简仍前有的自尊不自卑难道罗切斯特先生就3COME文档频道一点也没有吗?难道他就那么容易做到不简在一片纵过火的废墟上重新开始新的并福生活吗?
作家是忽略了罗切斯特先生的真实性戒挣扎性的。这其实也很奶理解,无非是为了成全一段纯粹的爱情的延续。奷果让每一丢古怪丢性都不停地轮番作怪的话,生命哪里会留下爱情,只剩下争吵而已。
每丢人的人生都有精彩的一面,让我仧为简爱的美和爱而鼓掌,为夏洛蒂勃郎特的经典之作——《简爱》而鼓掌吧!
作文九:《关于李清照的系年考》1300字
关于李清照的系年考
《夜发严滩》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正 对李清照现存的诗词文赋进行编年,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确实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本人仅就李清照避难金华期间所作两首诗词的系年问题作一点考辨.李清照《夜发严滩》诗,一作《钓台》,诗云:“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往来有媿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关于这首诗的系年,李清照自己的文字中就有线索可寻.李清照《打马图序》云:“今年冬十月朔,闻淮上警报,江浙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入城市,居城市者谋入山林,傍午络绎,莫卜所之.亦自临安溯流,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第.乍释舟楫而见轩窗,意颇适然.更长烛明,奈此良夜何,于是
绍兴四年说
打马图序
李清照
慧即通,通即无所不达;专即精,精即无所不妙。故庖丁之解牛,郢人之运斤,师旷之听,离娄之视,大至于尧、舜之仁,桀、纣之恶,小至于掷豆起蝇,巾角拂棋,皆臻至理者何? 妙而已。后世之人,不惟学圣人之道,不到圣处。虽嬉戏之事,亦得其依稀仿佛而遂止者多矣。夫博者无他,争先术耳,故专者能之。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但平生随多寡未尝不进者何,精而已。自南渡来流离迁徙,尽散博具,故罕为之,然实未尝忘于胸中也。今年冬十月朔,问淮上警报。江、浙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入城市,居城市者谋入山林,旁午络绎,莫卜所之。易安居士亦自临安溯流,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第。乍释舟楫而见轩窗。意颇适然。更长烛明,奈此良夜乎。于是乎博奕之事讲矣。且长行、叶子、博塞、弹棋,世无传者。打揭、大小、猪窝、族鬼、胡画、数仓、赌快之类,皆鄙俚,不经见。藏酒、摴蒲、双蹙融,近渐废绝。选仙、加减、插关火,质鲁任命,无所施人智巧。大小象戏、奕棋,又惟可容二人。独采选、打马,特为闺房雅戏。尝恨采选丛繁,劳于检阅,故能通者少,难遇勍敌。打马简要,而苦无文采。按打马世有二种:一种一将十马者,谓之关西马;一种无将二十马者,谓之依经马。流行既久,各有图经凡例可考。行移赏罚,互有同异。又宣和间,人取二种马,参杂加减,大约交加侥幸,古意尽矣。所为宣和马者是也。予独爱依经马,因取其赏罚互度,每事作数语,随事附见,使儿辈图之。不独施之博徒,实足贻诸好事。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时绍兴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易安室序。
钓台集卷下、宋诗纪事卷八十七
《钓台集》有数本,宋人所编久佚(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著录,及元吴师道《吴礼部诗论》所引),有无此诗,不得而知。明吴希孟所编《钓台集》八卷,无此首。刘伯潮辑本卷下始载之。疑此诗为宋本所未收。此首是否易安所作,或有疑问。如果为其所作,则当作于绍兴四年冬,或五年中清照由临安赴金华或其后回临安时。
宋诗纪事
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
朱子游艺论: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李有诗大略云 【雨汉本继绍,新室如集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杀周】
王仲文 《李清照集校注》
钓台集卷下 宋诗纪事卷87
有数本 ,宋人所编久佚(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著,吴师道《吴礼部诗论》 明吴希孟《钓台集》八卷 当做与绍兴4年或者作于五年中由临安赴金华或其后回临安时
作文十:《李清照关于花草的诗词》300字
减字木兰花——李清照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蝶恋花 ——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 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