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林则徐的评价》2500字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过程: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由来已久,到19世纪30年代末,输入量达到惊人的程度。鸦片贸易与英国政府和整个英国资产阶级形成了密切的利益关系。1839年1月,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奉旨禁烟,并进行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1840年6月,英国侵略者为保护鸦片贸易,依仗其船坚炮利,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英军先后攻陷舟山、虎门、厦门等地,并霸占香港岛。1842年,英军进逼南京。军事失利的清朝与英方交涉,中英和约谈判开始, 签订《南京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中英《南京条约》共13款,主要内容是:
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2、五口通商。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3、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4、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5、中国海关关税应与英国商定。
6、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7、领事裁判权,严重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
鸦片战争的后果(影响)
结果:清政府战败,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
① 经济: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产品和对中国丝、茶等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始进入半封建社会。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② 政治:鸦片战争以前中过是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以后,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③ 社会矛盾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促成太平天国运动。
④ 革命任务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思想文化上:鸦片战争后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如何看待鸦片战争时期的和战之争
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内部分为禁烟派和弛禁派两派,许多大地主、大贵族、大鸦片商勾结在一起,为了自身利益的考虑,结成主和派。在朝廷中以军机大臣穆彰阿、直隶总督崎
善为代表组成了一个鸦片输入受益集团。他们向皇帝提出弛禁鸦片,主张允许鸦片合法输入,准令外商将鸦片照药材纳税,内地种烟、听民自便;民间吸食、一律勿论。
而朝廷的有识之士则组成了禁烟派,以湖广总督林则徐为主要代表,他们痛陈鸦片的害处。林则徐尖锐的指出:鸦片泛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充饷之银。坚决要求狠狠打击烟贩烟民,彻底断绝烟祸。
狼烟未起,禁烟派主战,弛烟派主和。主和派在英军逼近天津时,非但不整军备武,积极备战,反而大肆攻击主战派,认为正是他们的无识挑起战端,并故意夸大敌人的威胁,怂恿皇帝议和。最后软弱无能的皇帝听信了主和派,将林则徐、邓廷祯撤职,改派崎善为钦差大臣去广东议和。
林则徐的评价 :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带头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是言行一致的爱国者。他领导的禁烟斗争,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对鸦片烟毒的深恶痛绝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畏强暴的民族,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林则徐是一位以身许国的政治家,不但在侵略者面前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而且在遭受国内政敌陷害打击的时候,始终坚持爱国理念。他一生清廉自好,恪尽职守,兴利除弊,锐意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
林则徐用心谋求兴国之道,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者。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和研究外部世界,最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近代中国始终面临两大主题:一是抵御列强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二是推翻封建统治,寻求符合世界潮流的富强之道。林则徐得到后人的尊敬和普遍赞誉,就在于他在认识和处理中国近代这两大历史主题上,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列。今天我们纪念林则徐,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改革进取精神和勤政为民的思想。
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他的主张思想在当时得不到实行!
评价慈禧太后:
正面评价: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维掌控着中央集权帝国的局面,中国因得免于陷入割据乱局。她破除满汉界限,大力起用李鸿章、张之洞等名臣,开办洋务运动,造成所谓“同治中兴”气象;执政后期,发布新政诏书,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开始宪政改革等举措。社会改革方面,显著者有:废除满汉不通婚禁令,禁止妇女缠足等。
负面评价:她为了维护其统治目的,镇压太平天国。在她执政的40多年中,以她为首的清政府签订了众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慈禧皇太后的执政及决策,于上均有不可推卸之责任。慈禧皇太后诸般考量均以个人权位为重,结果严重损害国家利权以及无辜人民生计,堪称其主政期间最大的过失。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她依然花巨资兴建颐和园以庆祝60大寿。放在清国事日非的历史脉络下加以检视,突显出慈禧皇太后重视个人虚荣以及清廷威仪甚于国家兴衰的贵族心态。1898年,她彻底扼杀了戊戌变法,囚禁光绪,使中国依旧沉沦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
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要从两方面评价,要看到她的对历史和当时社会的积极推进作用和功劳,也要看到她做出的对历史发展、人民和社会的消极作用,总而言之:慈禧太后是一个过大于功的女人,她领导了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向列强屈服,这已经使她无法被中国的人民们原谅.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遭到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体制落后于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作文二:《林则徐的评价》10900字
打破林则徐的“高大全”:仅是旧时代最好的产品
2009年11月16日 14:07凤凰网历史综合【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9条 关于林则徐,我们长期将其作为一个“高大全” 的历史英雄来看待,他已经被神化了,他被认为是不可战胜的。以致不少人至今仍然认为如果鸦片战争中道光皇帝信任林则徐,中国不会输,或者输的不会这么惨。而为了更好的审视那段历史,林则徐的神话应该被打破了。 英军北上并非惧怕林则徐的武力
人教版的历史教材上写道“1840年6月,英军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由此爆发。广东防御严密,英军无隙可乘,就沿海北犯,进攻厦门。”这描述使不少学生相信林则徐一定能打败英军,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是因为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打压广大爱国群众和官员。其实把英军北上的原因归于林则徐防御严密,无隙可乘只是一厢情愿。
英军北上的实际原因是英军执行了外相巴麦尊的训令而已。1840年2月20日,巴麦尊致海军部的公函中称,在广东“不必进行任何陆上的军事行动”,“有效的打击应当打到接近首都的地方去”。同日。巴麦尊给懿律和义律的训令中,提到了他和海军大臣各颁给伯麦的训令,其中规定作战方案为“在珠江建立封锁”,“占领舟山群岛,并封锁该岛对面的海口,以及扬子江口和黄河口”。
事实上,英国侵略军的侵华作战行动,正是按着上述训令进行的 6月下旬,英国兵船封锁珠江口。7月初,以小部兵力进犯厦门,切断厦门与台湾交通;主力进攻并占领浙江定海。接着以一部分兵力驻守定海,其余继续北上。8月初到达天津的自河口,向清政府提交《巴麦尊子爵致中国皇帝钦命宰相书》。而“广东防御严密,英军无隙可乘,就沿海北犯,进攻厦门”这一说法缺乏充分的史料证据
林则徐对战争估计严重不足
林则徐被誉为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至少拥有四名翻译,终日为他翻译英文书报,他本人也将这些情报采撷成册,以供参考。可是他对战争的规模严重估计不足。1839年9月1日,林则徐在给道光的夹片中写道:“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至多不过是“私约夷阜一二兵船”,“未奉国主调遣,擅自粤洋游奕,虚张声势。” 而1839年10月至11月间,英国政府已经做出了侵华的决定。英国的舰队和团队从英国本土,南非,和印度不断地驶往中国。我们不能期望林则徐在英国决定侵华之前,林则徐就能预见到战争的到来。但是1840年6月中旬,英军抵达广东沿海的战舰已达四艘,而林则徐在奏折上却说:“伏查英夷近日来船,所配兵械较多,实仍载运鸦片”,把即将到来的鸦片战争,当作一次大规模的鸦片走私。这不能不说是林则徐犯的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
林则徐的书生议兵
1839 年9 月, 他给皇上的奏折中, 居然说:“夷兵除枪炮之外, 击刺步伐俱非所娴, 而腿足裹缠, 结束严密, 屈伸皆所不便, 若至岸上更无能为, 是其强非不可制也。”次年8 月, 定海失陷, 林则徐还这样激励军民杀敌, 说英国人的膝盖是不能弯的, 所以“一仆不能复起”。由此可见林则徐对英军的陆军作战能力严重低估。因此林则徐主持修建的官涌两座炮台根本就没有防御敌方从炮台侧后方发起地面攻击的设施。
结果, 战事一开, 这两座炮台在英军战舰和登陆部队的双重攻击下, 很快陷落。更荒谬的是,林则徐还认为茶叶和大黄“实为外夷所必需”, “外国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林则徐对于英军的坚船利炮的认识也严重不足,他称:“盖夷船所恃,专在外洋空旷之外,其船尚可转掉自如。若使竟进口内,直是鱼游釜底,立可就擒。”林则徐的对付英军舰队的战术中竟有“在接敌过程中,如炮力所及,即先开炮,至鸟枪可及,兼用鸟枪,再近可抛火罐,施喷筒。火罐应在船桅上抛出,喷筒应在船首施放。”而实际上英国舰队的舰体十分坚固,不少船舰外包有金属材料。
鸦片战争中,清军的火炮对英舰都难有大效。而鸟枪,火罐,喷筒又有多大用处。最匪夷所思的是林则徐设想“交战时,水手半身在水,划桨而行以近敌。接近后用大铁钉将小艇钉在敌舰舰体上,然后放火燃烧。”
林则徐没有改革中国
大家普遍认为林则徐具有改革中国现状的进步思想,不过林则徐复出之后,并没有改革中国的行动。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上写道“他后来又做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他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继续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
林文忠无疑的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尚以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这其中有道德上的指控,不过可以看出一个事实:林则徐作为一名一品大员,已有充分的权力和能力,但他对于改革没有实际行动,连公开宣传都没有。当两广总督徐广缙,写信问林则徐驭夷之法,林则徐回答说:“民心可用”。这无疑是高调和空谈,丝毫没有谈到改革。而林则徐病危中口授,其子林聪彝笔录的遗折,仍是臣子对君主的一片忠诚,看不出我们希望的新气象。
林则徐无疑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且他的思想和能力在当时的社会可以说是一流的。但是林则徐并没有达到历史对他提出的要求。林则徐没有打破士大夫的天朝迷梦,而是使他们相信民心可用,只要官员都像林则徐一样,中国是不会输的。
两个林则徐:一个是宣传的英雄 一个是普通士大夫
2009年11月16日 15:02凤凰网历史综合【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6条 鸦片战争的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我们虽拚命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逃不脱的。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起始维新呢?此中原故虽极复杂,但是值得我们研究。第一,中国人的守旧性太重。我国文化有了这几千年的历史,根深蒂固,要国人承认有改革的必要,那是不容易的。第二,我国文化是士大夫阶级的生命线。文化的摇动,就是士大夫饭碗的摇动。我们一实行新政,科举出身的先生们,就有失业的危险,难怪他们要反对。第三,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无论在那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是他们怕清议的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就是个好例子。
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战百胜的。他所用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可惜奸臣琦善受了英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英人未去林之前,不敢在广东战,既去林之后,当然就开战。所以士大夫想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中国的古法不行,是因为奸臣误国。当时的士大夫得了这样的一种印象,也是很自然的。林的奏章充满了他的自信心,可惜自道光二十年夏天定海失守以后,林没有得着机会与英国比武,难怪中国人不服输。
真的林则徐是慢慢的觉悟了的。他到了广东以后,他就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他在广东所搜集的材料,他给了魏默深。魏后来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这部书提倡以夷制夷,并且以夷器制夷。后来日本的文人把这部书翻译成日文,促进了日本的维新。林虽有这种觉悟,他怕清议的指摘,不敢公开的提倡。清廷把他谪戍伊犁,他在途中曾致书友人说: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不此之务,即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觌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令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这是他的私函,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写的。他请他的朋友不要给别人看。换句话说,真的林则徐,他不要别人知道。难怪他后来虽又作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他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无疑的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士大夫阶级既不服输,他们当然不主张改革。
主张抚夷的琦善、耆英诸人虽把中外强弱的悬殊看清楚了,而且公开的宣传了,但是士大夫阶级不信他们。而且他们无自信心,对民族亦无信心,只听其自然,不图振作,不图改革。我们不责备他们,因为他们是不足责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重读蒋廷黻先生写于68年前的大作《中国近代史》,我们仍然感到耐读、大气,令人荡气回肠。这段“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的文字见诸于该书的第一章第四节。这一节写的是处在“中古”状态的清王朝,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已经“近代化”的西方侵略者,在鸦片战争中被西方列强打败而不知民族危机、不思国家内政改革,白白浪费了20年的光阴,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有洋务派开始近代化的努力。那么,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起始维新呢?蒋廷黻先生探讨了个中的缘由,提出了“士大夫误国”的观点。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封建舞台的主角仍然是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他们的所作所为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基本走向。这个阶级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人,一类是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国人,一类是仍然闭目塞听、妄自尊大的守旧派,他们占中国官僚层和知识层中的大多数。政府官员中的“主抚”派如琦善、耆英诸人,自然不可能振作和改革,蒋廷黻先生说“我们不责备他们,因为他们是不足责的”,那么,象林则徐那样先进的中国人为什么不公开提倡改革呢?蒋先生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劣根性的角度深刻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为我们勾画了“两个林则徐”的形象,“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当然前一个林则徐是被理想化的非真实的林则徐。
但问题在于,对林则徐的这种理想化的认识一直延续至今。说起林则徐,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涌现睁眼看世界的民族英雄的形象。蒋先生的这段文字告诉了我们: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也是有一个过程的,他对世界大势的认识也是随着中国的战败而逐步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这使我想起了林则徐的一道奏折。当时,鸦片战争马上就要打起来,英国人已经出兵。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了一道奏折:“彼之所至,只在炮利船坚,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致其死命,况夷人异言异服,眼鼻毛发皆与华人迥殊,吾民齐心协力,歼除非种,断不至于误杀。”
林则徐还建议道光帝断绝中外贸易,假如中国人不把茶叶卖给英国人,英国人就会患病或是消化不良而死去。
今天,我们会认为这是个笑话,在当时,这是我们民族最先进的人,站在第一线的力量,民族最清醒的力量,对世界的认知尚且如此。
现在,很多人说鸦片战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道光皇帝的昏庸,把林则徐撤职了,用了一帮投降派。道光把林则徐撤职了,从历史上成全了他,保住林则徐的英名。林则徐的运气也真好,咸丰即位的时候,有个御史举荐林则徐,咸丰当即下令教林来京“协办夷务”,可是林则徐病大重,不久就死了。我们可以设想,假如林则徐与英国人开战,他会获胜吗?林肯定会战败,少不了以签定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那时候,我们还会称林则徐是民族英雄吗?
历史的残酷性也在这儿:历史不记过程,只记结果,道光励精图治,但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是他签的,历史耻辱柱上的第一人就是他。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是剿夷派的领袖,只是因为未曾签过城下之盟,近代第一个民族英雄就非他莫属。
这是中国历史最复杂、最痛苦的一部分,我们往往不能直面,通常是找几个替罪羊,说我们近代本来不错,就是几个坏蛋把国家、民族给出卖了,于是,整个民族得到精神上的解脱。
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光阴,林则徐又该承担多少责任呢?林则徐看到了中外的悬殊,虽然他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中国的武器装备不如外国人、要“以夷制夷”上面。因此尽管他在广州也有仿制西洋战船、大炮的举动,可是他不能振臂一呼,使“向西方学习”成为一种社会的舆论和行动,相反,林则徐还要遮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中国人一直存在于一种迷幻的错觉之中。在这种错觉之中,林的自身形象得到了维护,可是一个民族从落后中奋起的时机却被耽搁了。
诚然,我们用今人的眼光和思路来评价林则徐,可能有失公允,中国旧文化的力量实在太强大了,国人在没有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之前,是不会轻易改弦易辙的,仅凭林则徐一人的力量毕竟有限。
但是,林则徐终究没能冲破旧文化的藩篱,他的行为给中国传统文化作了一个最好的注脚。
林则徐出生那天晚上,林宾日“梦中亲见凤凰飞”,这使他立即联想到有“天上石麒麟”之称的南朝才子徐陵(字少穆),以为是吉兆,因此在给儿子取名“则徐”之余又给字“少穆”,“石麟”。
乾隆年间之后,英国来华使臣晋见中国皇帝拒不行跪拜之礼,是因为人家不愿接受这种“侮辱”礼仪。可是,中国人却认为洋人的膝盖不能弯曲,所以才没下跪。可叹的是,林则徐也有这样的看法。当然,他不相信英国人是天生的膝不能弯,而是他们腿打绷带使然。在鸦片战争之前的1839年9月,他给皇上的奏折中,居然说:“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
次年8月,定海失陷,林则徐还这样激励军民杀敌,说英国人的膝盖是不能弯的,所以“一仆不能复起”,大家奋勇争先,跟杀猪宰羊一样去砍杀那些上了岸就连路都不会走的异类吧。林则徐对人家的坚船利炮与后勤补给似乎也看不上眼,“英国要攻中国,无非乘船而来,它要是敢入内河,一则潮退水浅,船胶膨裂,再则伙食不足,三则军火不继,犹如鱼躺在干河上,白来送死”。
就是因为这些荒谬的看法,林则徐认为英军尽管在海上有实力,但毫无陆战能力,因而不会舍舟登岸,从陆上发动进攻。即使有这种攻击,也绝非清军对手。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林则徐主持修建的官涌两座炮台根本就没有防御敌方从炮台侧后方发起地面攻击的设施。结果,战事一开,这两座炮台在英军战舰和登陆部队的双重攻击下,很快陷落。
人们常说,一个偶然的事件往往会改变整个历史的走向。1839年7月7日一伙英国水手划船到九龙尖沙嘴的小酒馆酗酒后闹事,捣毁了村民的一座神龛,遂引发斗殴。结果当地村民林维喜伤重不治。这件在中国境内发生的刑事案件,如果是发生在一伙中国人之间,中国的官府就象做1+1=2的算术一样好处理,可它却是发生在英国人和中国人之间,那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中国司法问题了,而和英国的法律及其文化背景有了必然的纠葛。
当时,在处理这一案件的指导思想上,林则徐按照通常的做法,要求义律按大清律将那些参与斗殴的水手,交出一人为死者偿命;而义律则同意赔偿死者家属,惩办所有参与滋事的水手,但拒绝只以其中一人被判极刑顶罪。在这一法律纠纷中,大清律与英国法律在此发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它也是英国人后来坚持要从清廷获得治外法权的最初原因。 负面评价:
禁烟侧面
一、林则徐偏见的侧面:蔑视洋人士兵
但任何人都难免有时代局限,相对开明的林则徐也不例外。比如:他认为洋人士兵因为脚上有绑腿而无法弯曲膝盖。1839年9月,他给皇上的奏折中说:“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这实际也是当时通行的一种荒谬见解,洋人腿不能弯曲,故只长于海战,一登岸就无可作为。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定海沦陷后,林则徐鼓励军民奋勇杀敌,仍然认为英国人膝盖不能弯,“一仆不能复起”,可任大家宰割。对洋人的坚船利炮,林则徐也有着奇怪的幻想:“英国要攻中国,无非乘船而来,它要是敢入内河,一则潮退水浅,船胶膨裂,再则伙食不足,三则军火不继,犹如鱼躺在干河上,白来送死”。 基于这些偏见,林则徐相当小看英军的陆战能力,他在官涌主持修建的两座炮台,也根本没有防御敌方从侧后发起地面攻击的措施。结果,战事一起,英军很快就在港口战舰和登陆部队的夹击下,陷落炮台。林则徐认为洋人嗜吃牛羊肉,若无从我国进口的大黄、茶叶以辅食,将会消化不良而死。在与道光的一份奏稿中他写道:“况茶叶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而在一份拟
交英女王的文书中,他又再次强调:“大黄、茶叶、湖丝等类,皆中国宝贵之产。外国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
这些偏见,难免会使林则徐自信心“爆棚”,加上对国际外交惯例的不熟悉,从而做出一些莽撞的事儿来。
二、林则徐莽撞的侧面:禁毒急功近利
有个中国船夫仅仅因为身边带着一封欧洲文字的信件,就被处死。在林则徐广州禁毒的行动中,部分海外史家对其两个做法略有微词,认为实在莽撞了。
一是他在禁烟初期,对广州外国商馆进行封锁,严密隔离一切外侨。这种做法实在是一竿子打倒一船人,被隔绝的人中,不少并未染指鸦片贸易。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则徐此种做法,实际上已酿成了一个不小的外交事故。
当时的广州外国商馆可谓弥漫着“林氏恐怖”,有个中国船夫仅仅因为身边带着一封欧洲文字的信件,就被处死。同时,食品,甚至于一桶水,都不能被带进商馆。封锁中途,交涉到矛盾激化时,林则徐还找工人去商馆周围砌墙,彻底将商馆变成监狱。直到英方商业代表义律妥协,才解除封锁。
林则徐禁烟主要只针对英方商人,而不太注意扑杀中国方面的鸦片走私势力,对吸食鸦片者也只有惩戒而无引导之术,结果虽然缴获了大量鸦片,但并未使鸦片走私绝迹。1839年6月的《澳门月报》记载,就在同年9月,鸦片贸易又再度活跃,且有上万箱鸦片已经运到中国海面。
林则徐另一个莽撞的做法在查缴鸦片后,要外商写保证书,以后永不夹带鸦片,违者处死。起先,外商愿意个人写保证书,但是林则徐要求,保证书不但对签署者有效,对其船上所有人都有效。换言之,船主若签署这个保证书,等于是替将来所有在他船上的人都签署了“生死状”。结果对方拒绝,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
顺便说一下,我在这里使用的“莽撞”形容词,丝毫没有贬义,只是一种客观形容。事实上,林则徐当年的莽撞,也是出于一腔爱国
热忱,以及对鸦片的痛恨。正如早年对林则徐颇有微词,但晚年已经有了谅解的历史学家蒋廷黻所言:“??英国虽不反对禁烟,但反对中国再用林则徐用过的方法。这样一来,禁等于不禁,因为以中国的国力及国情,用文忠的方法尚有一线之望,不用则全无禁烟的希望”。
三、林则徐遮掩的侧面:谎报战功
1839年穿鼻战役后,关天培报告林则徐,中方大胜,击沉几艘英国船,并造成英军50多人死伤。然而,其实英军此役无任何人员损伤。参与此役的一个英方军官事后在书信中更刻薄地嘲笑说:“中国炮台上似乎是在放烟花”。按常理,林则徐应该调查真实战况(当然,也有可能被蒙蔽),却全盘按照军方的报告,上奏汇报大捷。这种做法,当然大大激发了道光皇帝的战斗热情,林则徐等也很配合,不断奏报大捷,更敞开了说大话,比如“接仗六次,俱系全胜”云云,把道光皇帝的胃口吊得很高。
1839年9月,已经清楚双方军事实力,明白“扛不住”了的林则徐又上奏说:“英国商人苟知悔悟,尽许回头”。结果道光皇帝批示道:“不应如此,恐失体制”,弄得林则徐进退维谷。实际上,1840年时,清朝无论是八旗兵还是绿营兵,将领腐化,装备落后,完全无法抵挡任一个西方强国的军队。
弛禁与严禁
朝廷分为禁烟前开始分为弛禁与严禁两派。弛禁派许乃济主张:
1)干脆将鸦片贸易合法化,按药材名目进口,只许以物易物,不许换成白银。同时课以明税,堵死关吏索贿空间。如此即能使得关税低于贿赂,外商必然乐从,而且以物易物贸易也防止了白银外流。 2)禁官不禁民,禁止文武官吏兵丁和士人吸食,但不禁止民间贩卖和吸食。 3)“买船不如造船”,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种出大烟来和洋货竞争。鬼子无利可图,自然不禁自绝。 严禁派的主张则由林则徐的好友黄爵滋提出,得到林则徐的赞同,前文已经提到。他主张“今欲加重罪名,必先重治吸食”,建议皇帝给烟鬼们下个最后通牒,在一年内戒断。过期不戒者,平民处以死刑,官吏罪加一等,本人处死,
子孙不准参加科举考试。并主张以邻居互保制度实施这一政策,举报者给奖,包庇者治罪。
为什么林则徐那天朝第一能臣会看不出黄策的荒唐,提出任何明白人都该想到的上述芦策来?后来的事态发展提示,他似乎不是看不出黄策不可行,也不是想不出芦某这庸碌白丁能想到的必要措施,而是实行“老太太吃柿子——专拣软的捏”的避实击虚乖巧方针。 此中利害一目了然:要杜绝走私,就得澄清吏治,切实整肃海关和水师,力主此策只会得罪朝中利益集团,而且,此策在那种烂污社会中缺乏可行性,坚持它反倒会把自己白白搭进去。相比之下,拿捏毫无能量的烟鬼们易如探囊取物,即使不成亦无大患。这或许就是他在此事上突然表现出“一过性糊涂”的原因。这虽是毫无过硬证据的诛心之论,但舍此我还真无法解释林何以“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历史罪人
在中国,凡读完中学的人都知道,林钦差赴任后,不去深入调查鸦片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和流入的渠道与路径,也不细查贩运鸦片的英商有何强大的国家背景,更不认真评估禁烟后所能产生的严重国际反响及其对自己国家可能产生的祸害,其上任伊始,就拍脑门做决定,实行了对境内外鸦片贩子“入即正法,船货归官”的铁腕政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强硬手段,从英国鸦片商人手中缴获了 2 万多箱鸦片现货,于 1839 年 6 月 3 日,在虎门沙滩上掘池予以全数销毁。林钦差以为,只要肃清了市面上的鸦片,也就一锤搞定了盘踞广州及其近海的鸦片贩子,并能一举铲除鸦片对天朝长达百年的祸害。事过一年竟招致英国人用坚船利炮一举轰塌了天朝的国门。越洋而来的英军在天朝境内为林则徐一手制造的鸦片贸易纠纷,与清军打了一场洋枪洋炮对大刀长矛的不对称战争,最终迫使清廷五口通商门户洞开,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这,恐怕是昏聩蒙昧的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时看着销烟池中翻起泡泡时所无法想到的。
现在回过头看林则徐在钦差大臣任上的所作所为,他其实丝毫没
有顾及自己的强力禁烟举措给国家招惹的战祸究竟有多大的危害,其禁烟所选用的是最简单、最粗暴,也是最不要动脑子的专制政府一贯使用的愚蠢方法,其所用的主要手段则是对付本国当惯了亡国奴的民众一用即见效的暴力手段。他在对付后面有英帝国撑腰的鸦片贩子时所选择的政策措施,更是毫无技术含量和外交智慧可言。当他把自己制定的“入即正法,船货归官”的禁烟措施付诸实施之后,其给国家招来战祸的结局也就被历史性地注定了。林钦差为了治愈鸦片给满清王朝带来的沉疴,冀望治社会百年痼疾而一年大功告成,其情真意切可嘉,其昏聩愚蠢则透顶。假设当时林钦差不是把英商的鸦片强力缴获并将其扔在虎门的池子里销毁掉,而是稍微照顾到英国鸦片贩子的利益,悉数予以平价赎买后再行销毁以示天朝为禁绝鸦片不惜血本;或者根本就不用销毁而作为百姓的极端奢侈的消费品由国家来垄断限量经营,一如当今中国的烟草专卖局出售中华牌和熊猫牌香烟那样给朝廷带来暴利;接着再与英国人谈判禁绝鸦片的时间表或给予逐年减少的配额进口直至取消进口,并辅之于建议英国人用其它更适用的商品来逐渐取代鸦片贸易,以实现英国对华贸易的收支平衡;如此循序渐进地把鸦片对天朝的危害降至国家可以承受的程度。与此同时,则奏请皇上徐图国家制度改良而逐渐赶上英国的先进制度,使国家军事实力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强大到足以和英国抗衡的程度。那么,这场令后来的中国人痛彻肝脾悔断肠的鸦片战争还能打起来吗?如果历史是按这样一个最简单的假设来发展,中国的近代历史还会是这个样子吗?对这些个的问题,我相信任何一个稍微聪明的中国人和极端愚蠢的英国人都会给出自己的答案:不会!因为当时的历史事实是,英国国会在表决对大清朝的战争拨款法案时,在有近600 人投票的国会中,并不是一边倒的支持这场肮脏的战争,竟然是以 9 票的微弱多数而通过这个法案。如果林则徐在禁烟的过程中不是那样一味蛮干不顾后果,完全无视当时的世界特别是强大的英帝国正在按西方世界的丛林规则运转,英国国会的对华战争拨款法案原本是不可能被通过的。不管人们现在对林则徐如何尊崇,无情的历史事实极为清楚地表
明,是林则徐无视英国鸦片商人及其背后的英国国家利益的暴力销烟行动,才招来了用现代化洋枪洋炮武装到牙齿的英国军队,是林则徐的历史局限性决定了他与先行进入人类文明新阶段的英国人打交道时,以落后文明的方式来草率处理有国家背景的商业纠纷才引发了祸国殃民的鸦片战争,从而陷大清朝于万劫不复的深渊。以当今美国如此强大的国力和科技、文化水平,迄今仍奈何不了区区白粉对国民的毒害,尚要在国内尝试了种种先进禁毒手段之后,最终去缅甸的金三角和哥伦比亚丛林清除毒品生产的源头,并事先安顿好种植罂粟的烟农再来谈禁毒的问题。以此反观林则徐代表腐朽没落的满清王朝来禁毒,其用专制政府一贯迷信的暴力手段来查禁鸦片,其必然的结局是,无论他虎门销烟之后英国军队是否打上门来,这样的禁烟举措也难逃最终失败的命运。这是因为,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如果仅仅用暴力手段就可以消灭毒品对人类的危害,别说满清王朝早在林钦差禁烟之前一百年就能够消灭鸦片对天朝的危害,就是美国这个当今世界的霸主也早把参与毒品贸易的人赶尽杀绝了。所以,我们现在无论从那个角度看,林则徐在钦差任上放任使用国家暴力的禁烟之举,其实是一个昏聩蒙昧的专制王朝的官员,不讲科学、不会外交、不认清形势、不顾国家安危的草率而又鲁莽的愚蠢之举,其行为除了表明清廷禁绝鸦片的坚决态度并附带着给国家招来祸国殃民的战乱之外,毫无可取之处。
林则徐最终历史定位
林则徐乃是标准的忠臣和清官,他青正廉明、公正无私、事必躬亲、忠君爱民。林则徐从庶吉士开始他的宦途,终身勤劳王事,兢兢业业,踏踏实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办事认真,一丝不苟,两袖清风著称。宦游几十年,历任各地方面大员,但退休之后却两袖清风。全面看他的一生,林则徐禁烟,治水,平乱,建设边疆,都做出
了卓越的贡献。而其私人的节操,则为海内外公推。在平息云贵汉回纠纷时,林则徐坚持:“只分良莠,不分汉回”,那又是极难可贵的民族平等胸襟。在东河治理水利,他极精明干练,调查者认为“向来河臣查验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而在伊犁充军路上,他还被临时抽去督办治河,功成后继续去伊犁充军。在路上,他写出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千古名句,这也是他一生的浓缩写照。但是林则徐也有致命的缺点,就是好大喜功,做事容易冒进冲动,而且奏折写的不够真实,甚至到了胡编乱造的程度。他的这个缺点最后导致道光皇帝的决策失误。他是禁烟的大英雄,但他也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按孟子“知人论世”的说法,就林则徐的一生来看,即使有种种时代局限,他仍不失为慷慨磊落、高风亮节的一代杰士。
作文三:《林则徐的故事》3000字
林则徐的故事 虎门销烟 1839年6月3日,天刚蒙蒙亮,广州城就沸腾起来了。城门旁张贴着一张大布告,人们纷纷 前来围观。有的人大声宣读着:“钦差大臣林则徐,遵皇上御旨,于6月3日在虎门滩将收缴 的洋人鸦片当众销毁,沿海居民和在广州的外国人,可前往观瞻……”老年人边听边点头, 笑盈盈地捋着胡须。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 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呀~” 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起劲地舞着狮子和龙灯;孩子们用竹竿挑着一 挂挂鞭炮,劈里啪啦,震耳欲聋。浩浩荡荡的人流,向虎门滩涌去。 前往虎门滩的群众,经过英国洋馆。那里,过去英国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可今天,洋馆 却死一般寂静,几个在窗口向外探望的英国商人,见人海如潮,喊声震天,吓得赶忙把头缩 了回去。 虎门离广州城约有一百多里地,人们冒着6月的骄阳,经过长途跋涉,前来观看。虎门海滩 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虎门滩高处,挖了两个15丈见方的销烟池,池子前面有一个涵洞?,直通大海,后面有一 个水沟,往里灌水。池子周围搭了几个高台,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文武官员,在高台 上监督销烟。 销烟民夫先把池子灌上水,然后把一包包海盐倒入池内,再把烟土切成四瓣扔进水里。等烟 土泡透后,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不一会儿,池子像开了锅似的,黑色的鸦片在池 子里翻来滚去,一团团白色烟雾从池子里往上蒸腾,弥漫了整个虎门滩。围观的群众欢呼跳 跃。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通向大海的涵洞被打开了,销毁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 许多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天动地的场面,都非常震惊,便恭恭敬敬地走到林则徐的台前,摘下 帽子,躬身弯腰,表示敬畏。林则徐浩然正气地对他们说:“现在你们都看到了,天朝严令 禁烟。希望你们回去以后,转告各国商人,从此要专做正当生意,千万不要违犯天朝禁令。 走私鸦片,自投罗网。”商人们洗耳恭听,连声称是。 两万多箱鸦片,23天才全部销毁。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外国侵略者
的威风。 林则徐流放新疆大有作为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以虎门销烟、奋力抗英而闻名中外,成为一代名臣、民族英 雄,为后人称颂。但也是因为禁烟和抗英,使林则徐成了朝廷的一名“罪臣”,遭受了5年悲壮的 流放生活。 功臣当了“替罪羊 替罪羊” 功臣当了 替罪羊 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功绩,最初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充分肯定。 1839年7月28日,道光帝阅毕林则 徐的虎门销烟报告,欣喜万分,誉为:“可称大快人心事!”不久,林则徐过55岁生日,道光帝又亲笔 书写“福”、“寿”二字的大楷横匾,差人送往广州,以示嘉奖。不久,林则徐先后被任命为两江总 督、两广总督。 但时隔不久,林则徐所面临的形势就迅速恶化起来。1840年6月,英军派舰队封锁珠江口,进攻 广州。 林则徐严密布防,使英军的进攻未能得逞。 英军受阻后沿海岸北上,于7月5日攻占定海,8 月9日抵达天津大沽口,威胁北京。这时,道光帝惊慌失措,急令直隶总督琦善前去“议和”;又命 令两江总督伊里布查清英军攻占定海的原因,究竟是由于“绝其贸易”还是“烧其鸦片”,意欲将 林则徐作为“替罪羊”。 从此,各种诬陷、打击和指责连续降临到林则徐的头上。琦善是妥协派的骨干,当然不会错过 这一陷害和打击林则徐的机会。他声称英国所不满的只是林则徐一人,只要清廷惩治林则徐, 所有问题都可解决。其间,林则徐两次上奏,大胆陈述禁烟抗英的合理性和正义性。道光帝翻 脸,指责林则徐简直是一派胡言,实在可恶! 9月29日,道光帝下旨,革了林则徐的职,并命令“交部严加议处,来京听候部议 ”。 这只是林则徐 受到的初步惩罚,后面还有更严重的惩罚在等待着他。10月25日,林则徐又收到吏部文件,通知 他暂留广州,等待新任钦差大臣琦善的审问和发落。 1841年5月1日,林则徐又接到圣旨:降为四 品卿衔,速赴浙江镇海听候谕旨。到镇海后,林则徐积极参与了当地的海防建设事宜,力图“戴 罪立功”。 不久,接替琦善的靖逆将军奕山在率军与英军作战中打了败仗。为了开脱罪责,他竟 造谣说,英方是愿意议和的,他们恨之入骨的只有林则徐一人。 言外之意,就是必须再次惩办林 则徐,英方才能罢兵议和。 道光帝求和心切,便把广州战败的责任再次归罪于林则徐,说他在广 州任职时没有积极筹划防务,以致英军发起进攻后,奕山招架不住。6月28日,道光皇帝下旨,革 去林则徐“四品卿衔”, “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遣戍途中治水患 林则徐再次遭到惩办,真是晴天霹雳。他深感报国壮志未酬,却身蒙不白之冤,心中充满悲伤和 愤慨。他自制印章一枚,上刻“宠辱皆忘”四字,意欲把以往皇帝对自己的所有宠爱和屈辱统统 抛到九霄云外,对仕途心灰意冷,今后但愿能为民众多做些好事。1841年7月14日,他怀着忧郁 伤感的心情,一一告别前来送行的友人,凄然乘舟离开镇海。 但是,林则徐毕竟做过高官,也不是平庸之辈,只要有机会,他还是会去 “戴罪立功”。在路过扬 州时,林则徐接到道光帝的谕旨,要他推迟赴伊犁,先到河南开封去协助治理水患。 原来,这年8月初,黄河水势猛涨,开封西北祥符堤防决口,淹没了河南、安徽所辖六府十余县, 开封城被洪水围困,当地官员惊骇万状,束手无策。清廷急命军机大臣王鼎赶赴河南治水。王 鼎是林则徐的至交,他乘机向道光帝提出:林则徐做过东河河道总督, 是治河能手,可以让他到
河南协助完成抢堵决口的任务。 王鼎的请求得到道光帝的批准。 林则徐接到谕旨后奔赴开封 城,旋即来到堵口工地,投入治河工程。他日夜奔波,亲自督率民工挑土筑坝。经过6个月的艰 辛努力,1842年3月19日,坝口终于合龙,制住了水害。 到开封治河效力“赎罪”,本是道光帝给林则徐许下的诺言,但这一出自圣口的诺言却没有兑 现。林则徐抢堵黄河决口,功劳最大,理应可以受赏免罪。王鼎也上奏道光帝说:林则徐治河认 真得力,论功行赏应是第一,请皇上撤销对他的处罚,委以重任。 但道光帝居然食言不认账,就在 河工合龙之日下达了继续惩治林则徐的圣旨:“林则徐于合龙后,著仍往伊犁。” 林则徐的诗 1、天山万笏耸琼瑶, 寻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青山相对笑, 满头晴雪共难消。 2、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林则徐 3、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清)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生平介绍 林则徐1785年生。 嘉庆三年(1798年), 林则徐中秀才, 就读鳌峰书院。 嘉庆九年(1804 年)中举,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后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 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先后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嘉庆二十五年(1820
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浙江杭嘉湖道,任上修海塘,兴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声。 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 世界的第一人”。 青少年 林则徐于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侯官鼓东街(今福 州市鼓楼区中山路)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 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入无法维持生活,于是,母亲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 在科举时
作文四:《林则徐的教案》3900字
课题:民族英雄与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林则徐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是历史人物—林则徐的教授。通过对林则徐身份、生平活动的讲授,使同学们对林则徐有深入的了解。
? 重点分析:
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的原因,措施,以及结果是重点。虽然提及林则徐同学们脑海中的第一印象与之串联在一起的就是禁烟运动,但多数同学对于禁烟运动的具体细节以及引发的一些问题却未曾有过认识与思考。通过对此重点内容的学习,可以更好的帮助同学加深对历史史实的了解。
? 难点分析:
首先是林则徐与道光帝对待禁烟与战争两个问题上的精神境界的区别,同学较少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其次是林则徐的经世致用的思想与主张,包括他的作品《四洲志》。在以往的教学以及学习普遍存在的认识中,大多提及与林则徐有关的是他在禁烟运动中的创举。因此学生对他的先进思想与作品了解甚少,接触不多,会成为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内容的教学对象是高中生,在经过初中的历史学习后,学生已经有了历史学习的基础,对一些基础的历史史实已经有了些感性的认识。通过以前对鸦片战争的学习,学生可能或多或少对林则徐有些了解,但值得注意的是,同学只能对林则徐这个历史人物做一个简单的定义—伟大的民族英雄。这种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是比较空泛的。而高中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学习应该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每个历史人物的学习应该是丰富的。同时高中学生已经是具备了一定的探究性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对历史人物的学习,高中学生可结合人物的生平与事迹,进行思考与联系,使他们对人物的认识更加饱满。
【教学目标分析】:
?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林则徐的生平。
2. 了解禁烟运动的史实,包括禁烟运动的原因,措施,结果。使同学们在学习史实的过程
中感受到林则徐的形象与精神。
3. 理解禁烟运动后,面对英国的挑衅与发起的战争,林则徐与道光帝是怎样的态度。培养
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法全面的思考问题。
4. 了解林则徐的经世致用的思想与《四洲志》,丰富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全面认识。
?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让学生自己在课前查找有关林则徐的资料,使学生学会收集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究
意识并加强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2. 通过小组讨论林则徐与道光帝对待禁烟与战争问题上的精神境界的区别,激发学生的历
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性的学习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这个民族英雄当之无愧,学习林则徐崇高的精
神境界。
2. 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的热情与思想。
【教学环节】:
教师首先向学生简要介绍并提问:关于发生在160多年前的鸦片战争,我们并不陌生。西方为打开中国市场,扭转与中国的贸易逆差,于是,英国商人便开始利用鸦片这种特殊商品作为牟取暴利的手段。自19世纪初开始,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不断增加,鸦片的大量输入,不仅使中、英之间的贸易逐渐发生变化,而且严重破坏中国的社会经济,腐蚀中国人的心灵。在当时中国被鸦片所困扰时,同学们知道有哪些著名的主张禁烟的代表人物吗?在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主张禁烟的著名代表人物—林则徐。
一、 林则徐生平简介
教师向同学们简要介绍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福建侯官人。他出生在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入无法维持生活,于是,母亲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在科举时代,林则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宦之途发达上升。林则徐性聪颖,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较早地读了儒家经传。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嘉庆九年(1804年),20岁中举人。父亲的谆谆教导使林则徐的学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此后由于家庭日难,外出当塾
师。在十一年(1806年)秋,应房永清之聘到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这里的鸦片烟毒引起他的注意。同年,受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招入幕府。他在张幕中获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礼、乐等知识以及官场经验,为他日后的“入仕”准备了些必要条件。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会试中选,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入了官场,实现了父母所期望的入仕做官。曾任历官道员,按察使,布政使,东河河道总督,巡抚,以干练廉明闻名。林则徐办事兢兢业业,是当时官场中最廉明能干、正直无私受群众爱戴的好官。
(教师在教授这段内容的时候应主义尽量用口语化的语言,能够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林则徐的生平)
二、 林则徐与禁烟运动
1. 林则徐在禁烟运动前对于鸦片的主张
教师向同学们讲授:早在1838年7月,林则徐就遵旨筹议《严禁鸦片章程》六条,赞同黄爵滋的禁烟主张。并且林则徐在两湖地区厉行禁烟,成绩斐然。
教师向学生提供阅读资料:
林则徐:“论死之说,私相拟议者,未尝乏人,而毅然上陈者,独有此奏。然流毒至于已甚,断非常法之所能防,力挽颓波,非严蔑济。”
通过阅读此段文言文,使学生感受林则徐对禁烟的坚决态度。同时向学生传达出林则徐早先对待鸦片的态度,这样可以为接下来讲授林则徐禁烟的事迹做好铺垫,也是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是有着过渡性。
2. 林则徐与禁烟运动
教师先向同学们播放一段有关林则徐禁烟运动的简短视频。(视频内容大约5至8分钟) 教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道光帝会命令林则徐进行禁烟?
在同学们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由于道光帝深感鸦片的输入已造成军队瓦解,财源枯竭的严重威胁,因此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前往广州查禁鸦片。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让学生了解林则徐禁烟运动时期所采取的措施。
措施内容:整顿海防,防御外国人入侵;严拿烟贩,惩办不法官吏;严禁国人贩卖、吸食鸦片,凡吸食者要立即呈缴烟土烟具,限期戒除;要求外国烟贩呈缴所有鸦片,出具甘结,保证“嗣后来船永不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
并且联系林则徐在禁烟运动前的主张。思考下面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虎门销烟这一壮举?它说明了什么?(可以指导学生从林则徐禁烟的措施以及他对待禁烟的态度去思考)加深学
生对疯狂的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的认识,并且强化学生对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壮举的肯定。同时突显出林则徐民族英雄的形象。
3. 禁烟运动后的林则徐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课文内容:英国商务监督义律指使大鸦片贩子逃跑,并阻止英商呈缴鸦片,具结保证书。林则徐派兵包围商馆,断绝广州与澳门交通,并下令暂停中英贸易。义律即改换手法,命令英商缴烟,同时劝告美国商人缴烟,声称烟价一律由英国政府付给。义律以此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制造借口。
并提问:英国人对于禁烟运动的态度怎样?由此提出,禁烟运动虽然取得了显著效果,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但英国对中国禁烟运动进行抵制和破坏,并作为英国政府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有关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后,对待鸦片输入的态度):
课文内容:在虎门销烟后,林则徐下令恢复中共之间的正常贸易,但严厉禁止鸦片的输入,要求进口贸易的外国商船一律出具不带鸦片的甘结。面对英国的武装挑衅,林则徐坚决抵抗。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有关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受到道光帝革职查办的有关内容: 定海失陷,清政府大为震动。道光帝动摇了当初的禁烟和抵抗政策。清政府把英军发动侵略战争的责任归罪于林则徐在广东缴烟,道光帝本无抗战决心,加之妥协派在耳边的聒噪,便任命琦善前往天津海口与英军谈判。琦善宣扬失败的情绪,说英人“船坚炮利”,是无法战胜的。他向英国侵略者表示,林则徐等人在广东查禁鸦片是“操之过急”,实属“办理不善”,保证要“治其重罪”。道光帝于1840年9月17日任命“退敌”有“功”的琦善为钦差大臣到广东继续办理与英军的交涉;同时,以“办理不善”的罪名将林则徐邓廷帧革职查办。
并让同学进行小组讨论:林则徐与道光帝在对待战争问题上的精神境界的区别,并让每组派代表作总结发言。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再次突显林则徐的人物形象。
三、 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
通过以上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林则徐与禁烟运动的卓越成绩,也深化了林则徐民族英雄这一身份在同学心中的地位。(教师承上启下)林则徐禁烟的主张与胆识与他的经世致用思想主张是分不开的。一个人有怎样的思想才会指导他有怎样的行为。
教师向学生提供资料阅读(《四洲志》的某些选段)。让同学先自己总结归纳林则徐的思想。
并讲授:林则徐提倡经世之学,他组织幕僚翻译英人慕瑞《地理大全》,经他润色,编成《四洲志》。在《四洲志》中,林则徐提出了许多的主张。如他主张严办外国鸦片贩子的非法活动,但不禁止外国商人进行正当的贸易,提出“奉法者来之,抗拒者去之”的正确方针。
他在一定程度上看出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并建议利用这种矛盾,以孤立英国。针对中英双方军事力量的特点,认为中国必须坚持“以守为战”、“以逸待劳”的作战方针等等。这些都表明了林则徐具有远大眼光和务实的精神。教师向学生提问:林则徐的思想与他领导的禁烟运动有怎样的联系?(可指导学生根据《四洲志》中林则徐的一些主张来思考)
最后教师总结,林则徐不仅是民族英雄,而且他的经世之道也引领了中国当时社会风气的转变,他是伟大的爱国者与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
【总结与思考】: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对林则徐的生平事迹有了详尽的了解,对他的思想主张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使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在大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历史人物,以及认识到历史人物的思想与他的行为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评价分析】:
课后思考题:
1. 结合史实,如何评价林则徐?
2. 你是怎样看待林则徐的经世致用思想?他的思想与他在虎门销烟中的创举有怎样的联
系?
作文五:《林则徐的故事》500字
意 问 坐在 旁边 的广东 水 师 提督关天培 : “ 我们扣 了他们 多少条鸦 片船 ?” 关天培大声 回答 : “ 2 ,每条船装 10 多箱 ! 2条 00 ” q 林则 徐突然用严厉 的 目光 盯住 义律说 : “ 这就是说 ,13 箱 这个数 目还 07 到鸦片总数 的二十分之一 ,是 吗?”
义 律 哑 E无 言 。 l
过 了一阵 ,林则徐又微笑着 问 : “ 你们 的鸦 片老板颠地 呢?” 义律 早 已指 使颠 地 和伍 绍荣 化装 潜逃 ,所 以他 随便 地答 道 : “ 从 澳 f 我 时 ,没有见过他 。” 只见林则徐厉声下令道 : “ 把逃犯带上来 !” 义律一惊 ,只见颠地和伍绍荣像两 只癞皮狗一样 ,被 士兵押 了出来 。
义律又羞又恼 ,咆哮着说 : “ 我要抗议 你们拘禁无辜 的英 国公 民! ”
林则徐 一拍桌子 ,大声喝道 : “ 什么 叫无辜 ?颠地 私贩鸦 片 ,拒不缴 勾搭汉奸 ,化装逃跑 ,这是 ‘ 无辜 ’吗 ?领 事先生 ,对这样 的罪 犯 ,你 但
贼 被惫下头无可。地在旁不作。 义 问 了,话说颠缩一,…声伍 律得 低 敢 绍
如土色 ,两脚发抖 。义律 的阴谋彻底失败 了。
作文六:《林则徐的家风》300字
作者:苏咏鸿肖曼
2015年07期
我国有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优良传统。从为官之日起,林则徐就牢记父亲“不妄取一文”的家教,并奉行终生。他曾写过一幅有名的对联告诫后代:“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这幅对联的意思是,如果子孙后代像我这样,我把钱留给他做什么?他贤良能干的话,有太多的钱反而损害了他的斗志;如果子孙不如我,我把钱留给他做什么?他愚蠢无能的话,有太多的钱反而更增加他的过错。
他的玄孙林崇镛在《林则徐传》中这样评价他,“任事而不牟利,尽瘁而不热中。”这既是对林则徐为官品行的概括,也体现了良好家风的传承,正应了那句老话,“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ccdi.gov./yw/201503/t20150309_53048.html)
作文七:《林则徐的名言》2700字
林则徐的名言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林则徐名言
1、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容乃大千秋几,无欲则刚百世师。比武守疆驱虎豹,论文说理寓诗词。为官首要心身正,盖世功勋有口碑。
4、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5、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6、状开元景三阳态,探得花香一树春。
7、社燕逢春留好语, 地无寒谷春常在。
8、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9、师敌之长技以制敌。
林则徐50多岁的时候,还写了一个“十无益”。他将一些常被人们看作有益的东西,分别做了界定,也就是说,如果不满足某种条件,一些看来有益的事情,很可能没有益处。我们通过林则徐的界定就会发现,世上没有绝对之物,任何事物的效能都是有条件的。这“十无益”既是林则徐自己的修行标准,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原则。
一、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点评:儒家把“人”等同于“仁”,认为人之为人,在于为仁。仁者何也,善也~天地正气,人心仁善,这是亘古不变的宇宙运行、万物生长的“万有引力定律”。如果心存不善,逆天而行,无疑是自取灭亡。“风水无益”,即谓如若为人不善,多行不义,其不仅上愧祖宗,更是下损子孙。所谓心存不善,无好后果。若因一己之不善,害祖宗声誉,殃及子孙,岂不是罪加一等,十恶不赦~
二、父母不孝,奉神无益
点评:人生于世有三种最伟大的“爱”。一为“亲人之爱”,一为“爱人之爱”,一为“朋友之爱”,或者简言之,亲情、爱情、友情。亲情温馨,爱情缠绵,友情z真挚,而如果要辨明三者之间哪一种最为无私,莫过于亲人之爱——父母之爱~父母对于我们的爱,比山高比海还深,父母对于我们的恩,我们三生也报答不了~百行孝当先。一个人无论你取得多么伟大的成就,头上戴了多少光环,但是如果对父母不孝,所有的荣誉都将黯然失色。“奉神无益”,如果对父母不孝,无论你对神是多么虔诚,多么的敬仰,一切都是假的。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父母之圣,神明犹所不及。如要敬神,何必舍近求远~
三、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点评:兄弟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包括堂兄弟姐妹在内的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倘且不能与之和睦交好,何必言友。许多人(包括我)有这样的经历,就是于外交友彬彬有礼,坦诚相待;于内与兄弟姐妹却难以倾心相交,甚至恶言相向,实在令人惋惜。如今提倡优生优育,许多人少了兄弟姐妹,若有幸能有一二兄弟或姐妹,岂可不好好珍惜,
四、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点评:孔圣人说,古之学者读书为己,今之学者读书为人。意思说古代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自己,今天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别人。为人若何,为父母、为市场、为金钱名利、为工作职业,读书成为一种工具,读书沦为达到他人的目的的一种手段。现在我们要认识到读书不是为了别人而读,读书是为自己而读~为己若何,修学储能,内修仁德,外修礼仪。用现代人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实现人自身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简单说,读书是为了修身正行~如若读了满腹圣贤之书,但依然“行止不端”,学识上是大学生,品行上却是小学生,可谓读书无益,枉读诗书了。
五、作事乖张,聪明无益
点评:“作事乖张”乃谓为人处事不讲情理,偏执、不驯服,处处与众迥异。有句话说,人不怕你聪明绝顶,就怕你不讲道理。如果为人不善,居心不良,“聪明”就会为虎作伥,成为作恶的工具。雄狮百万能伏,国贼一个可畏。难怪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敬,谨慎而亲仁,泛爱众,学友余力,则志于文”,学做人在求智慧之先,圣人一片苦心,可见一斑。
六、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点评:博学为何,通古至今,纵横捭阖,只为修己身。若以读书为装点门面,以博学作夸耀之本,心高自傲、不可一世,以为莫己若者,纵然读尽天下古今之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有何益,徒增一恨耳~
七、时运不济,妄求无益
点评:这里不是宣扬宿命论,不是奉劝人知足而止、不思进取。有句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所谓时势造英雄,人要成事,不仅仅要知己之所能为,更要知彼之所能为否。时运不济,就是客观条件还不足以成为满足实现主观要求的条件,妄然求取,非但无益,而且有害。**不是说过,要实事求是吗,要让主观的愿望同客观现实统一,要把“求”同“时运”结合起来,学会等待时机,切莫大胆妄为。
八、妄取人财,布施无益
点评:青年**再《讲堂录》写到:货色两关打不破,其人不足道也。货者,财也。钱财是身外物。仗义疏财,是豪杰的行为;爱财如命,难成大器。**一生不爱钱、不拿钱,不碰钱,前辈之风,后人真是难以企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无功不受禄,妄取人财,与谋财害命差之不远。妄取人财,拿来布施,无异于先饱私囊后,借花献佛博取善名,典型的伪君子~然而君不见现实社会中多少所谓企业家、实业家,借造假造劣来赚取巨大利润,后又拿出“九牛一毛”来做慈善,名利两得,不亦卑鄙乎~
九、不惜元气,医药无益
点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当惜爱之。外躯内气,养身莫过于养气。孟子说,“吾善养我浩然之气。”**又说,不为浮誉所惑,则所以以养其力者厚,不为流俗相惑,则所以制其气者重。如何养气,唯有制欲。色欲、食欲、财欲,人生于世,天下无处不有欲。若纵欲而行,伤身十分,更是有伤元气,虽灵芝妙药,服之无益。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以养浩然之气,诚哉斯言~
十、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点评:此句言如若生活放纵奢侈,荒淫无度,虽然屡屡行善多积阴德,也是枉然无益。阴鸷,即积阴德之意。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若有骄奢淫恶之恶行而虽有善行亦无益于己,无济于事。达人先自达,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从艰苦朴素开始。
作文八:《林则徐的眼光》2300字
给我三千人马,我愿死守珠江水口,打不退洋人,我甘愿粉身碎骨,死而无怨。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是一个爱国志士,传统文化下的理想官员,同时谙熟政治形势和规则,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
“给我三千人马,我愿死守珠江水口,打不退洋人,我甘愿粉身碎骨,死而无怨!”在电影《林则徐》中,关天培在虎门炮台自刎后,林则徐找到钦差大臣琦善,慷慨陈词。
让历史把机会交给林大帅,他就能打赢这场鸦片战争吗?未必!这一点连林则徐本人都承认。
1840年,英国人进逼北京,林则徐被贬谪,在充军新疆的路上,他给朋友写了一封信:“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令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他早已看清中英实力的差距,而且也明白跟英国人打,中国必败无疑。林则徐还特地嘱咐他的朋友,这封信不要给别人看。他知道中国的不足,应该及早改革。
当时他是戴罪之人,也许发表这样的言论不合时宜,至少有推卸责任的嫌疑。但是林则徐是真的不想让人知道实情,特别是不想让清朝官员们知道实情,因为他后来东山再起,又做过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这件事也没有提过。
突破夷夏之防
林则徐富有闽人那种独特的海洋精神,开放而且敢于冒险。在同时代的官员中,林则徐被认为是最了解“外面的世界”的人,但这是建立在全国对世界认识肤浅的基础上的。
林则徐的学习精神要超过他的同僚们,他深感对外了解不多,迫切需要了解外情,对“沿海文武大员并不谙诸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来历”的状况大为焦虑。他在南下广东时,带了一位在“理藩院”任事、曾在印度受过教育、会英文的老人随行。到广州后,他又将几名会英语的华侨、澳门教会学校学生招入帐下,在行辕翻译西方书报。这些人不是学过夷文,就是做过夷事,有“汉奸”嫌疑,林则徐敢用他们,的确惊世骇俗。
他先是招人翻译《澳门新闻纸》、《新加坡新闻纸》等报纸,着重了解鸦片的生产、销售,西方对中国禁烟的反应等。后来,林则徐又对世界历史、地理、制造等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或许,他已隐约感觉到这比鸦片更重要。他令人将1836年英国出版的《中国人》译成中文,名为《华事夷言》,成为了解“夷情”的重要文献。1839年6月17日,林则徐在虎门接见了美国传教士卑治文,表示想得到地图、地理书和其它外文书,特别提到想得到英国传教士马礼逊所编《华英字典》。
1839年底,林则徐在天后宫接见了一队遭遇风难的英国船员,船医希尔生动记述了当时的情景,颇能看出林氏的思想与作风。据希尔记述,“为了向我们表明鸦片生意的可耻及最近几年来它的增长”,林则徐交给他们一些附有部分中译的英文的关于对华鸦片贸易的书,上有详细的鸦片销售量。林则徐还详细问了他们一些外国情况,尤其要他们将生产鸦片的地名一一写下。当提到土耳其也出产鸦片时,林则徐问土耳其是否属于美国或是美国所属之地。当他听说土耳其不属美国,且距中国有一个月航程时甚表惊讶。
林则徐还交给他们一份致英王照会,这份以天朝上国口吻写就的照会让后人颇不以为然。但林则徐本人的态度还是很值得肯定的,他跟英王高姿态,却虚心地问希尔照会是否有不合适的地方。希尔等知趣地回答说有些语法错误,于是林则徐要他们到里屋修改信件,还给他们送上茶点。堂堂大清国的“钦差大臣”竟如此厚待外夷,严重违反当时森严的“礼制”,确实够大胆。
关注国际国内
让人更为诧异而且今天更应该重视的是,林则徐开始注意到“国际法”。在1839年7月,他组织了对瑞士法学家滑达尔的国际法著作《各国律例》的翻译。虽然他仍不曾也不可能放弃中国是“天下之中”、“天朝上国”的观念,仅仅是从对夷斗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策略角度翻译、利用“国际法”的,但这毕竟是中国注意到国际规则,与国际接轨,开始放弃天朝规则而进入国际社会的开始,意义重大。
1839年底,林则徐又开始组织翻译英国人慕瑞1836年在伦敦出版的《世界地理大全》,译名为《四洲志》。此书介绍了关于世界几大洲的新知,对近代中国“走向世界”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同时,为了克敌制胜,林则徐还组织编译了有关西方近代船舰、火炮的资料,并试图“师夷”仿造。
在贬往新疆的途中,林则徐路过扬州,和老朋友魏源见了一面,并把自己手里的《四洲志》、《澳门月报》和《粤东奏稿》等资料交给魏源。秉承林则徐意愿,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魏源编纂了百卷《海国图志》。《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各国情况最为详尽的一部书,更重要的是,还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当时被认为是“溃夷夏之防”,甚至是“以夷变夏”的大逆不道思想,受到时论的猛烈抨击,这本书最终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海国图志》传到日本后,启发了日本的进步人士,竟间接促成了明治维新。
历史学家范文澜称赞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他的举动石破天惊,足够让人警醒,他的问题在于没有向国人挑明向“蛮夷”学习。林则徐熟悉中国官场,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出手,什么时候疾呼没用,一位了解清政府腐败的外国学者说道:“他的任务是毫无希望的。”但林则徐的功绩依然卓著,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他的著作里谈道:“他的广州之行是为了建立一项新的外交政策,为广州贸易制度改革或更现代化的机构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为了同西方不可避免的、日益增加的接触做好准备。”
作文九:《林则徐的评价》4100字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学生:何慧敏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侯官(今福州市)人。早年家境贫寒,受过良好的教育。林则徐从政四十年,历官十三省,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史学家称他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人。 进士出身,先任江苏廉防使修,后历任云南乡试正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江苏、陕西按察使,湖北、河南布政使,云贵总督等职。道光时奉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办禁烟事。后被遣戍伊犁,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悲壮诗句。此后皇帝再任命他为钦差大臣,他抱病起程,途中死于广东普宁行馆,终年66岁。 他的主要成就有五点。
第一点是林则徐能够放眼看世界。千古未遇的西方资本主义强敌入侵,促使林则徐最先从封建的闭关自守的昏睡状态中觉醒,以全新的态度放眼看世界。林则徐赴广州主持禁烟后,在与侵略者斗争的实践中意识到自己对西方知识的贫乏、国人对王朝之外世界的无知,他急于改变“沿海文武大员并不谙诸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来历” 的状况,于是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收集外文报刊、书籍进行翻译,以求获得有价值的情报,加深朝廷、国人对“西洋”的了解。通过分析外国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他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才能抵御外国的侵略。
他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他提出为了改变军事技术的落后状态应该制炮造船的意见;他亲自主持并组织翻译班子,翻译外国书刊,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参考消息”;为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能较为系统得介绍世界各国的情况,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为了满足当时对敌斗争和对外交涉的需要,又组织人迅速编译了《国际法》,这在中国国际法学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标志着西方国际法著作开始正式传入中国,标志着近代国际法开始在我国应用于对外交涉,标志着中国近代国际法学史的开端。
从理论上说,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杰出的民族英雄,也是中国引进国际法的第一人,是中国近代外交事业的先行者、中国国际法学的开山者。其次他也在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带了头,成为中国近代传播西方文化、促进西学东渐的带头人。 第二点是他在治理水利方面。可以这样说林则徐不仅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同时还是一位出色的治水专家。在其仕宦生涯中,十分重视并努力举办水利事业,兴修浙江、上海的海塘、太湖流域各主要河流等水利工程,治理运河、黄河、长江。林则徐治水注重深入实际,事必躬亲,同时还重视赈灾济贫,这些都是其“重民思想”的反映。他曾著《北直水利书》,该书所含内容除经济之外,也有治水方略,后来林则徐的学生冯桂芬将《北直水利书》改编成《畿辅水利议》。
道光十一年十一月廿二(1831年12月25日),林则徐擢升东河河道总督。到任后,林则徐立即补修治水方面的知识,验催河工,保持质量,处分办事不力之官员,下令检验河堤料垛,他向道光帝呈上的奏折中表示:“周历履勘,总于每垛夹档之中,逐一穿行,量其
高宽丈尺,相其新旧虚实,有松即抽,有疑即拆,按垛以计束,按束以称斤,无一垛不量,亦无一厅不拆。”
林则徐做事如此认真,令贪官无可作假,桃汛来时,两岸安然无恙,道光帝多次称赞。当林则徐的对治水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日丰,诗人张际亮向林则徐提议将黄河河道改道北流,从山东利津入海。林则徐也有同感,但民意和官员都反对此治河方略,加上林则徐不能独揽全局,张际亮之提议遭否决。直到林则徐逝世前不久,还表示张际亮的治河方略是对的。林则徐逝世后,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循大清河至利津入海。 第三点是林则徐安定了陕西。道光二十六年七月,林则徐任陕西巡抚后,便上书皇帝,宣称陕西“ 东北毗连晋豫,西南壤接川甘,道路纷歧,奸究易于出没。如佩执凶器之刀匪,此拿彼逃,最为民害”。并表示决心要把“除暴安良”“严缉捕以靖地方”作为接任陕西巡抚后的“首务”。当时刀客的活动主要在关中地区,尤以渭南、富平、大荔、蒲城一带最盛行。他们“有窝巢以为藏身之固,有器械以为抵御之资”。所以“不独兵役避其凶锋”,即州县营员亦“ 惜费惮劳”,“ 望而却步”。林则徐上任后,对地方官吏兵勇的所谓“锢习”,首先是剖析开导,务令极力破除,增强他们缉匪的勇气和信心,然后以“马得讽纠众夺犯伤差案”,从渭南刀客下手。此案原发生在五、六月间,七、八月林则徐正式接任后,便 亲提研鞠,除判首犯马得讽以斩刑、就地正法外,并且将刀客赵恩科子、史双儿等人,不分首从,发云贵两广极边烟瘴充军。到了年底,由于林则徐积极督剿,在关中东部各县以及陕北的安塞等县,又相继缉获146 人,其中明确称为“刀匪”的有46人,均从严惩处 。对林则徐积极镇压刀客的行动,道光帝朱批“所办甚好”,大加赞赏。 在镇压了“刀客”之后,林则徐采取了一系列赈灾措施。一方面,把西安府等地的一百多万石存粮向贫民发放,对于无力购粮的极贫户与老弱病残者,由官方收养,省城西安就收养极贫百姓三四千人,再就是劝绅商富户出钱出粮救济其所在村寨的贫困户,并令地方官与各地富户收买、质押耕牛,以免影响耕种;另一方面,向清廷连上《被旱各属分别缓征折》和《咸宁等十二州县应征粮石展限奏销折》,请求朝廷缓征钱、粮。他为了从根本上免除灾荒,筹议兴修关中水利,命陕西督粮道张集馨对《关中胜迹图志》一书加以研究,而提出方案。虽然这一计划终因费用太大,未能实现。但是他通过上述多种办法,终使陕西局势得到暂时的稳定。
第四点是林则徐防卫新疆。他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林则徐所译资料中发现了沙俄对中国的威胁,于是就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防塞论”的先驱。于是他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他还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人们为纪念他的业绩,称为“林公井”“林公车”。林则徐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胁的严重性,临终时曾大声疾呼,告诫国人:“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 果不其然,六十余年之后,数百万领土已被蚕食鲸吞,历史证明了林则徐是正确的。
第五点是林则徐在广州虎门的禁烟硝烟。道光十八年(1838年)9月,林则徐在两湖总督任内向道光皇帝上书言事,痛陈西方国家对我国大量倾销鸦片的危害,“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道光读后深为所动, 即于同年12月31日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
在广州禁止鸦片的过程中,林则徐意识到英国殖民者不但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还蓄谋想要要用武力侵略征服中国。为抗击鸦片侵略,战胜敌人,他进行了大量的“师夷之长技以制敌”的军事变革实践。林则徐在广东一边禁烟,一边积极备战,修建炮台,拉拦江木排铁链,相信“民心可用”,招募五千多渔民编成水勇,屡败英军的挑衅。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 自道光十九年(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查禁鸦片起,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10月清廷革林则徐两广总督职止,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抗英军事斗争共19个月。5月18日,实用了34天,共收缴烟土19187箱,又2119袋,总重量1188127公斤。 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
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虎门销烟,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理所当然地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毫无愧色地成为历史巨人了。销烟的正义行动,取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虎门海滩每天都有上万人观看,人们无不拍手称快。外国人看到这情形,也对林则徐禁烟的果断表示钦佩。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中的光辉一页,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壮举,严厉地打击了外国鸦片贩子,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林则徐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虽然作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镇压过少数民族起义,但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这是他一生活动和思想的主流,林则徐不愧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 他从政为官四十年,先后担任多职,但他的正直清廉,为他的人民所敬仰,并赢得“林青天”的美誉。林则徐一生在14个省担任过多种官职,他的非凡之处,是时时处处都表现出一丝不苟的责任感。有了责无旁贷的献身精神,办法总比困难多。当时有人评价林则徐 “ 无一事不认真 , 无一事无良法 ”。虽然林则徐的实干精神挽救不了清王朝砚灭的命运,但林则徐殚精竭虑地干成的每一件实事不管是在局部上还是在具体问题上,给国家、给老百姓带来的好处是不可否认的。林则徐每任一职、每做一事,从来没有敷衍马虎过。实干加智慧,贯穿于林则徐为官从政的全过程,或者可以说是林则徐的一生就是实干加智慧的一生。 但是我们对待林则徐也应该一分为二得看,同许多伟大历史人物一样,林则徐是人,不是神,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林则徐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行将解体、外国资本主义人侵、国家独立受到严重威胁的时代。他和爱国开明的封建士大夫魏源、龚自珍等人一起,矢志探索挽救腐朽的清王朝,臻国家于富强和外御强敌、捍卫国家独立、民族生存之道。他把反对外来侵略和维护清朝统治当作解除“内忧外患”的两大重任。他以年高病弱之身,毅然应诏前往桂林镇压天地会起义,足以说明他的封建正统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林则徐的局限性恐怕主要在此。
总之,林则徐成就了自己,也奉献了自己,我们应该报以敬佩之情。
作文十:《完整的林则徐》12100字
如果你有机会去大英博物馆参观的话,你就会看到一尊林则徐的蜡像矗立在世界各国历史伟人之中。可你知道吗,这尊蜡像,却是在林则徐虎门销烟不久后的1841年,由英国杜莎夫人制作的。是什么样一个人,能让原本烧了英国人230多万斤鸦片以后,还有英国人把他制成蜡像敬仰起来?
历史传到了今天,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不得不承认,尽管林则徐禁烟时在许多外交细节问题上尚欠考虑,尽管有些举措被人视为蛮干,但他那种胆识和魄力却是有目共睹。他是世界禁毒的先驱,虎门销烟数量之大、时间之长,在世界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当时,他这一壮举震动世界,现在仍被世界禁毒运动作为光辉的榜样来学习,目前的国际禁毒日是每年的6月26日,就是林则徐虎门销烟结束的日子。
1
在福州市中心老城区的中山路19号,有一栋极普通的民宅,临街的一堵红色照壁上写着一行大字——林则徐出生地。进入院内,来到一间极普通的房间里,一张挂着蚊帐的木床映入眼帘。据导游介绍,清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林则徐就出生在这张床上。在狭窄的小院里四下看了看,我知道,林则徐出生在一个不太富有或者是比较贫寒的家庭里。
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是嘉庆时的岁贡生,为了生计在当地做教书先生,于邻居罗氏的一间屋里开设书塾。后来虽然中了举人,但没有门路无法挤进官场,只得仍当他的“小学教员”挣点小钱。虽然中了举人可以领点微薄的官粮,但膝下一共生有11个子女,人口众多,僧多粥少,甚至三餐都无以为继。为生活所迫,林则徐的母亲只好以女红这项手艺贴补家用,后来她还把这一手艺传给女儿,才能勉强维持家庭生活。
家庭的贫困,使林则徐从小就懂得了生计的艰难。他每天去书塾之前,都先把母亲和姊妹的工艺品拿到店铺寄卖,放学后,再到店铺把钱收回来交给母亲。贫苦的童年,使他日后升至高官都能保持节俭的习惯。
林则徐从小就聪颖过人,他的早期教育也“因穷得福”。在他4岁时,由于家里孩子太多照顾不过来,只好由父亲“怀之入塾,抱之膝上”给学生上课。这样,他从四五岁时就开始读“四书五经”了。到嘉庆三年(1798年),年仅14岁的他就考上了秀才。这期间,父亲不仅教授他的才学,更注重培养他做人的道德。忠君、爱国、孝悌,这些儒家基本教义,从小就在林则徐的脑海里扎根。考上秀才后,他就进了福建著名的遨峰书院读书,受教于治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他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
嘉庆九年(1804年),20岁的林则徐一考中举,但由于家境艰难,他开始外出当塾师。在1806年秋,应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之聘到其任所当幕僚,专责处理商贩洋船来往、米粮兵饷的文书记录。那时厦门走私鸦片问题严重,历任厦门海防同知都是贪官污吏,外商贿赂成风,无人打击走私。林则徐对鸦片走私、烟贩贪鄙等情况有所了解。不久,他的才智为福建巡抚张师诚赏识,招其为巡抚的幕僚。张师诚是封疆大吏,对典章大政等政治学问均有所知,他将自己公事上的知识、经验一一传授给林则徐。
嘉庆十六年(1811年),年仅27岁的林则徐考中进士,殿试二甲第四名。接着他入翰林、授编修、任国史馆修撰、上书房行走、清秘堂行走、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林则徐外放任浙江杭嘉湖道。在任期间,他积极选拔人才,上书朝廷建议兴修海塘水利,但却遇到各种阻力,难以应付,不禁生发出“支左还绌右”、“三叹作吏难”的苦闷。终于,他在次年七月借口父病辞职回乡。当官期间,他自觉性情过于急躁,请人写了“制怒”两个大字悬挂堂中以自警。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48岁的林则徐升任湖广总督,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封疆大吏之一。道光十八年(1837年),鸿胪寺卿黄爵滋上疏道光帝提出严厉禁烟,林则徐坚决支持黄爵滋的主张,提出六条具体禁烟方案,并率先在湖广实施,成绩卓著。他在武昌、汉口、长沙等地设立禁烟局,收缴了大量烟土、烟枪的同时,还配制了戒烟的药丸、单方,免费发给吸烟成瘾的人服用,获得了很大成效。八月,他上奏指出,历年禁烟失败在于不能严禁。警告“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道光皇帝向各地的督抚、将军(相当于现在各省的省长和大军区司令)征求意见,结果是,报回来的29份奏表中,只有9份赞成黄爵滋对烟贩处死刑的意见。看来,各地大员们禁烟的决心还都不太大。
就是在这种举棋不定的情况下,道光皇帝才把他信任的湖广总督林则徐召进了北京。
林则徐道光十八年九月应召进京,在连续八次召见中,力陈禁烟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十一月,以兵部尚书(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衔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并节制广东水师,查办海口。
就这样,林则徐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从而开启了荡气回肠的中国近代史。
2
道光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1939年3月10日),林则徐到达广州即着手禁烟,禁烟过程粗略叙述如下:
1、通令停在零丁洋面上的22艘夷船将所有鸦片三日收缴,否则断绝水上交通,断其食品供应;
2、撤去包庇烟贩的广东水师总兵韩肇庆之职;
3、传令英商出具不贩卖鸦片的甘结(不再贩烟的保证书);
4、英商未按期交付,派兵监守英国领事义律驻住的洋馆(实如囚禁),并在英馆前当着义律的面处死中国几名烟贩以示震慑;
5、二月十四日(3月28日),英商允诺交出鸦片20283箱;
6、二月二十七日(4月10日),林则徐和两广总督邓廷桢从广州坐船去虎门亲自验看;
7、至四月初六(5月18日)悉数缴齐,共19187箱零2119袋;
8、自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至五月十五日(6月25日)止,22天时间里,在虎门镇郊外,将收缴的2376254斤鸦片全部销毁。
林则徐到广州仅三个多月时间,就大刀阔斧地办成如此棘手的大事,让中外震惊的同时,也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笔者实地探察了广州和虎门的地理形势,几十公里的陆路和水路,珠江口外还是辽阔的海域,在当时全以马车木船当交通工具的时代,信息传递得需要时间;而且,英国人又找出种种借口故意刁难和拖延,当地衙门里的官员又都是生面孔。在这样纷繁复杂的情况上,林则徐能取得如此成就,主要得益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一是表现在他的一身正气,史载林则徐一生处事刚直不阿,每到一地,凡奸邪小人纷纷敛迹。他还没到达广州,臭名昭著的英国烟贩查顿就吓得逃离了广州;二是他的亲和力,他每到一个新地方,都能把当地官员紧紧地团结在自己周围。两广总督邓廷桢,本来是赞成许乃济弛禁主张的,林则徐到达广州后,在他的感召下,邓廷桢转而坚定地站在林则徐一边,坚定地执行林则徐制定好的一切禁烟行动。 但是,腐朽的清王朝,绝不是一两个能臣能够扭转没落总趋势的。各省封疆大吏们思想、行动不统一,深宫里的道光还以为自己是世界的老大而固步自封,就连林则徐本人也对中国以外的世界知之甚少。所以,他的虎门销烟注定只能是为清王朝打了一针并无效果的强心剂。
这里还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狡猾的英国领事义律,在林则徐强势禁烟时,为他后来的反攻埋下了伏笔:那就是,在林则徐断绝英商们的食品供应,逼迫他们交出鸦片时,义律却答应英国商人们让他们全部交出鸦片,所有的损失都由英国政府埋单。这样,本来是中国和英国商人之间的矛盾,一下子变成了中、英政府之间的矛盾了。
3
从到达广州的第一天开始,到英国人赖在广州海岸不走、双方磨擦不断之时,林则徐抓紧时间对国外知识进行恶补。他派人四处购买海外书报地图,英文看不懂,就请懂外语的人给他翻译,到澳门可以买到中文版的报纸,但数量很少。不过,经过这顿恶补,他竟搜集了许多从来没看过的资料——这,可能就是他真正睁眼看世界的开始。这时他才隐约地知道,中国早已不是世界的老大了。
从1840年6月9日,英国第一艘战舰“鳄鱼号”开到广州附近的金星门洋面,到6月末,英国“东方远征军”海军少将司令懿律带领的17艘战舰、27艘运输船、四艘武装汽船、一艘运兵船和4000多名士兵陆续开到广州洋面,一时间战争阴云密布。
而广州在林则徐及水师提督关天培的精心准备下,200多门大炮排列在横扼珠江口的大角炮台和沙角炮台上,数十艘战船及水师官兵、5000多乡勇也日日操练,甚至还在珠江口的险要处安设封江的大铁索。
在战争阴云密布的日子里,从广州到北京,六百里快马信使不绝于道。每天,林则徐的奏书和道光皇帝的上谕如穿梭一样在路上流动。保存到今天的,我们可以在林则徐的《两广奏稿》中看个大概。可以肯定地说,从道光到满朝大臣直到身处前线的林则徐,对英国和英国军队战斗力的了解简直少得可怜。林则徐甚至在奏稿上对皇上说,英夷之兵尽皆用布裹腿,致使其腿不能屈,上岸就会跌倒云云。
一个人,当他慢慢地进入剧情时,他还不知道自己演的是悲剧角色。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他还会跟着剧情亢奋起来,甚至每一个细胞都在沸腾。可是当大幕徐徐降下,卸了妆退下舞台之后,他才会猛然醒悟,自己演了一出多么可笑的悲剧。
林则徐的角色演得非常成功,他几乎把身边的所有人都发动起来了,在邓廷桢、关天培一文一武的精心布置下,从虎门到广州城下,布置得壁垒森严。经过九龙湾和穿鼻洋两次交手,英国兵船无法靠近广州一步,更不用说登陆了。
狡猾的英国人见广州久攻不下,决定改变战略。他们知道,中国海岸线漫长,口岸众多,不可能有那么多林则徐和关天培把守。于是,七月初,英国舰队的40余艘战船从广州洋面向北开去,一路上向中国海岸城镇开炮骚扰。7月16日封锁宁波和长江口;8月2日,浙江定海城陷落;8月13日,英舰抵白河口直指天津。
中国海岸线炮声轰轰的同时,各地弹劾林则徐的奏章也雪片一样飞到北京,说他轻启外衅,应该革职查办。10月3日,朝廷降下一旨,将林则徐、邓廷桢革职,另派琦善赴广州接任。此时林则徐仍然以为主要是各地官员作战不利,向道光上书,愿去浙江御敌,戴罪立功。
琦善于10月29日到达广州,执行道光皇帝与英国人不战不降的圣旨。结果,英国侵略者采取边谈边打的无赖手段,不久,广州大角和沙角炮台失守,英军近逼广州城下。到1841年,英军相继攻陷厦门、舟山、宁波。谈谈打打到1842年的6月,英国战舰冲入长江口,攻入上海城。之后长驱直入,7月中旬攻陷镇江,封锁住了中国南北大动脉大运河。
满清王朝里大小官员的禄米,京城内外八旗子弟的口粮,有一半是靠大运河从南方运过来的,英国人扼住大运河,就扼住了清朝的经济命脉。这一回道光皇帝才彻底服输,赶紧派出全权代表和英国人和谈。
城下之盟怎么会有公平,于是就是割地赔款。于是,中国学者为这一历史时刻做出定性:中国,从此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4
道光二十年九月八日(1840年10月3日)广州战火还在燃烧,一道圣旨下来,林则徐和邓廷桢同时被革职。到1841年4月,清廷赏林则徐四品顶戴去浙江军营效力。在广州的半年时间里,他亲眼看到了琦善布置失当,大角和沙角炮台陷落;他的爱将水师提督关天培壮烈牺牲,他的心情无比沉重。
6月10日,林则徐到达浙江镇海前线,亲自查阅江海形势,察看铸炮、炮位安放和试炮情况,并将自己在广东搜集和研究的制炮技术,以及八种战船图式交给当地守官。可惜的是,他在镇海只呆了33天,就接到又一道圣旨,将他发配新疆伊犁充军。
就在圣旨下来的前一天,林则徐与老相识黄冕等人喝酒,席间,有人送来一封信,打开一看,是浙江巡抚刘韵珂写给他的,告诉他,朝廷已经下文,把他发配到新疆了。林则徐看后不为所动,把信揣在怀里继续和大伙畅饮,言谈举止无异常时。第二天,军营中传出林则徐被遣戍伊犁的消息,黄冕哪里肯信,说:“昨天我们还在一起喝酒呢。”就去问林则徐,林则徐说:“这是真的,昨天在席上我收到的信就是这事儿。”众人听了,无不佩服林则徐的淡定。远戍万里以外的大西北,又是官位一捋到底,这么大的事情,他竟然不动声色。
林则徐是携家带口踏上远赴西北征途的,全家人坐着马车从镇海到杭州,然后顺大运河乘船北上。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他见到了好友魏源,促膝长谈竟夜。两位都是讲求经世致用之学的,而且都在地方上为官多年,也都走了中国许多地方,深感大清国要抵御外侮,要想强大,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将一事无成。
临别之时,林则徐考虑到此去伊犁路途遥远,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或能不能回来。于是他郑重地把他搜集的外国资料,还有没翻译完的《四洲志》全部交给了魏源,希望魏源能继续完成自己的事业,把这部书编完并刻印出来,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外面的世界。
这时,正赶上黄河决口淹了开封城,河道总督王鼎以林则徐熟悉治河为由,向朝廷奏请留林则徐协办河工,效力赎罪。1842年3月,在决口即将堵住时,王鼎上书说林则徐治水有功,请将功抵罪,可是想不到的是,朝中下来谕旨,着林则徐于决口合龙之日即启程仍去伊犁。 林则徐没有怨言,继续西行,取道洛阳到达西安。在西安,他得了一场严重的痢疾,差一点儿丢了性命。八月十一日,病情稍有好转,他就在这里告别妻子,只带着三子和四子西去。在告别家人时,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成为他传世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十月十一日,林则徐出了嘉峪关,一路上冰天雪地,他顶着大漠风沙,于十二月十日到达了伊犁,在这里度过了三年多的流放生涯。
2010年秋,笔者曾亲到新疆伊犁,在惠远古城参观了清代伊犁将军府旧址,古城残破的土墙,似在述说着遥远的故事;在伊宁市内,还参观了林则徐纪念馆,馆前那条街,路牌上居然写着的是“福州路”,我想,这是伊犁人民为了慰藉林则徐远离家乡那一片思乡之苦吧。
其实现在的惠远古城,早已不是林则徐当年流放地的古城了。当年那座古城位于伊犁河畔,1871年到1881年沙俄侵占伊犁的十年间被毁弃,现在只剩一片废墟了。现在的惠远古城,是光绪八年收复伊犁后,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仿照故城样式,在故城北十五里处新建的,但这丝毫不妨碍新疆人民怀念林则徐。
5
林则徐于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1842年10月21日)进入新疆境内,到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初六(1825年12月4日)在哈密接到获释谕旨,他在新疆一共生活了三年零两个月的时间。今天,当我们去新疆旅游时,会看到有好几个地方都建有林则徐的塑像,是什么原因,让他的形象留在新疆人民的心中?
笔者循着历史人物的足迹,大致弄清楚了林则徐在新疆的行迹和心路历程。他是个不计个人得失,“宠辱皆忘”,没有因为流放而消沉,反而一直怀着一颗爱国之心,为新疆的民生做出了很大贡献的人。
当时,他就像中国**时期被下放的走资派一样,无职无权,并且,连通信的权力都被限制。从内地发来的信件,常常被人撕开信封;他想往内地写信,得用将军布彦泰的官封才能寄出。但是,凭着他的人格魅力,布彦泰对他很赏识,一到伊犁就让他负责粮饷。
伊犁位于西北边陲,与沙俄交界,边防地位十分重要,而当地多牧业,军队的粮饷是一件很大的问题。于是,他极力建议布彦泰在当地勘察、开垦荒田。在他的谋划下,到1843年秋,在惠远城东三棵树及红柳河湾(今伊宁市西英也尔乡)一带,开垦粮田3万多亩,安置汉民571户;在阿勒卜斯地区(今西宁县东阿热博孜农场一带)开垦粮田16万余亩,安置维民500户。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五月,在惠远古城东的阿齐乌苏有一大片田地,因为水渠损坏多年无法种植,林则徐积极帮助布彦泰将水渠修复。修渠的钱不够,他就捐出自己的俸银,并亲自设计督修,使大渠的6里长的龙口工程得以顺利完工。关于这一水利工程,1993年台湾出版的第三期《故宫文物月刊》载文,披露了当年布彦泰奏报的《开垦阿齐乌苏地亩渠道图》,描绘了从哈什河龙口至惠远城全长四百余里的农田灌渠。时称“阿克乌苏大渠”,又称“皇渠”,1966年改称“人民渠”。经过整修,现在大渠灌溉面积达80万亩,至今仍在造福伊犁人民,当地人民都亲切地称它为“林公渠”。
因为垦荒的成绩卓著,布彦泰向朝廷奏了一本,说林则徐“赋性聪明而不燥,学问渊博而不泥,诚实明爽,历练老成……窃谓人才难得,如林则徐之遣戍伊犁,实为应得之罪,然以有用之才置之废闲之地,殊为可惜”。希望皇帝重新重用林则徐。
可是,让布彦泰和林则徐想不到的是,不久,从朝中下来一纸诏令,不但没有赦免他,反而让他去遥远的南疆踏察田亩。
道光二十五年初,林则徐到达南疆,行程两万里,勘察了库车、乌什、阿克苏、和阗(今和田)、叶尔羌(今莎车)、喀什噶尔(今喀什)和喀喇沙尔(今焉耆)七城垦地,中经圣吉沙,遍历南疆八大城,勘地60余万亩。9月间,他到达吐鲁番所辖的托克逊之伊拉里克(今伊拉湖)勘地11万亩。10月间在哈密以东塔尔纳沁(今沁城)勘地6万亩。他到各地勘察地亩,捎带还勘察水源,帮助当地人民兴修水利,解决粮田的灌溉问题。
笔者曾于2010年秋亲自走了一次南疆,从吐鲁番到托克逊,经阿克苏、乌什、库车到喀什,然后从喀什到和田,一路上满眼戈壁大漠,地理条件非常艰苦。难以想象的是,当时已经61岁高龄的林则徐,多是骑马或坐马车,是如何走了这么远、这么艰险的道路啊!
林则徐走遍西疆和南疆,接触到了广大底层百姓,他深知当地少数民族下层人民的困苦,由此,催生了他的一腔怜民之心。他有一份奏稿,里面写道:“南路八城回子(指维吾尔族人)生计多属艰难,沿途未见炊烟,仅以冷饼两三枚度一日,遇有桑葚瓜果成熟,即取以充饥。其衣服褴缕者多,无论寒暑,率皆赤足奔走。”他在诗里慨叹道“穷边鸿雁倍堪怜”,一颗同情心溢于言表。
所以,他在哈密勘察田亩时,有100多位百姓拦住他跪地告状。原来,是扎萨克郡王侵占民田,鱼肉百姓。老百姓忍无可忍,才告起状来。林则徐知道老百姓所告的人,是康熙册封的,得到历代皇上恩宠的少数民族郡王,弄不好要出乱子。但老百姓的困苦他不能不管,于是他毅然接受了这个案子。
经过仔细调查,他发现,老百姓所告的内容属实。于是他亲自找到那位郡王进行劝说,经过调解,最后终于使那位郡王退回了所强占的一万亩耕地。对此,老百姓对林则徐感恩戴德,齐呼“林公活我”。
6
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初六(1845年12月4日),林则徐在哈密接到获释谕旨,令他以四品京堂候补回京。走到玉门关,他与前来接他的长子林汝舟相遇。因为旅途劳累,父子俩准备在玉门休息几天。由于小旅店很脏,林则徐派人请求当地知县想借行馆小住,知县听说他只是一个谪官回京候补的便一口回绝。两天后,知县突然看到邸报,林则徐已被实授为陕甘总督了,于是大惊失色,慌忙到旅馆亲请林则徐到行馆去住。林则徐执意不肯,知县便说请他去看玉门风光。待到林则徐回来时,他的行李等物品早已被人搬到行馆,他就只得到行馆去住了。
林则徐到达西安才知道,原来关中大旱,河道干涸,田地荒芜,百姓背井离乡。一些胆大的人加入渭北的“刀客”队伍杀富济贫,与官府对抗。这年三月,林则徐被任命为陕西巡抚,他开始了赈灾和镇压刀客的大量工作。他首先大施仁政,开仓放粮救济灾民,还向陕西富户劝捐,募集资金救急。另一手是奖励镇压刀客的官员,有成绩的人加官晋爵,无力的人撤职。渭南知县徐炳涛镇压刀客有功,林则徐上专折为其请功。两手抓两手都硬的效果果然明显,不到一年,地方的治安就好转了许多。 多年的积劳,使林则徐的身体健康每况愈下,终于病倒在任上,只得向朝廷告假三个月休养。可是,在他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时,云南的天地会闹得很凶,他便像一个救火队员一样,又被朝廷从病床上拉了起来,去署理云贵总督。
林则徐在云南只有两年多时间,但却做了许多工作。他以处理人“只分良莠,不分回汉”的一贯手法,化解了多年的多起汉、回、彝之间的民族矛盾,平息了几起棘手的“群体事件”。再有一点却是史学家们不大注意的地方,那就整顿云南矿业。云南的铜矿和金矿在清雍正、乾隆间得到迅速开发,在全国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到了嘉庆道光年间,由于管理不善,逐渐衰落,特别是到鸦片战争前后,由封建官僚控制的许多老矿因为层层盘剥大多倒闭,新矿又难以开办。为了恢复生产,林则徐大胆向朝廷建议,“招集商民,听其朋资伙办,成则加奖,歇亦不追”,鼓励开办新矿,认为这样做,“官有督率之权而无著赔之累”。这种让商人集资办矿办厂的想法,带有资本主义萌芽的进步意义,而“朋资伙办”又带有现代股份制的苗头。
可惜林则徐这些整顿矿业的想法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完全实现,就因为身体原因再一次恳请退休。1849年10月,他离开云南向故乡福州奔去。这是他自道光二年复出以来,离开乡27年后才又回到故乡。
在路过长沙时,他会见了晚清名臣左宗棠。当时左宗棠只有30多岁,还是一个未出仕的举人,他们一老一少在湘江的一条船上长谈一昼夜。原来此前左宗棠曾有到云南林则徐处当幕僚的想法。林则徐知道左宗棠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路过长沙特地会见他。他和左宗棠从鸦片战事谈到西北边防,谈到新疆“屯政不修,地利未尽,以致沃饶之区不得富强”的现状,忧虑将来新疆有可能被虎视眈眈的沙俄所侵犯。也许正是这次长谈,才使后来的左宗棠对新疆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
1850年4月,林则徐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在福州西湖的文澡山买了五间排式的木结构房屋。正门朝南,门前小河,他想在这里颐养天年,从此可以不问世事了。可是他在家里只呆了半年多,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就有一道圣旨下来,让他再一次担当钦差大臣去广西平定那里的民变。
原来,这年7月,以洪秀全为首的拜上帝会成员集合一万多人在桂平金田村准备起义,未正式起义前就在思旺和金田村附近两次大败清军,声势浩大。
11月5日,林则徐抱病从家乡启程,16日到达广东潮州府城,突患重病,上吐下泄,勉强继续前行至普宁县城,实在病不能起,22日,病逝于普宁文昌阁,终年66岁。
7
蒋廷黻在他的《中国近代史》上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我们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了还不明了失败的原因,不力图改革,才是我们民族的致命伤。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都认识到,即使没有虎门销烟,中、英这两个不同文明和不同质的经济体是一定要碰撞的。
正是这种碰撞,震动了延续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惊醒了身处风口浪尖的林则徐。他才在广州禁烟最忙碌的两年里,拼命地寻找外文书报。“凡以海洋事进者,无不纳之所得夷书,就地翻译”。他从《澳门新闻纸》、《澳门月报》、《四洲志》等书报中有关英国及其他国家政治、军事、地理、历史、法律、经济、文化等方面,搞成“文摘”一样的东西让手下人去看,他甚至还把他认为重要的东西上报给皇上去了解。
但是我们看到,既落后又保守的清朝统者们并没有真正地觉醒过来,待到《南京条约》墨迹一干,照样得过且过起来。就是林则徐,也只是在军事科学技术上提出“师夷”,而从来没提出过从顶层设计上去“师夷”,即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
这一点他就不如与他同时代的福建巡抚徐继畬了。徐继畬在任期间,从一个美国人手里得到42张“海图册子”,然后参考其他世界地理图书,编写成一部10卷本的《瀛环志略》于1848年刻印成书,旨在向中国人介绍中国以外的世界。书中有一段话:“华盛顿,夷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美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界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他可能是我国从政治体制视角看世界的第一人了。
正是这种观念上的区别,林则徐回乡养病时,他们两个人终于引发了一场冲突。
事情起源于“神光寺事件”。英国一个传教士和一个医生到福州城内的神光寺租房居住,事先得到侯官知县的批准,但按当时清朝规定,福州城内不许外国人定居。徐继畬得知后,一面训斥侯官知县,一面劝说两个英国人迁出,但那两个英国人以没接到香港总督批示为借口拖延时日。于是寓居福州城内的林则徐坐不住了,他联合士绅上书徐继畬要求他用强硬手段赶走那两个英国人,还有激进的市民跑到神光寺闹事。为了防止因此事惹出外交事端,徐继畬马上派出兵丁将神光寺围了起来,此举既防止闹事的市民进入寺内,也劝说人民不要到寺内看病,不让人进寺内为两个英国人修漏雨的房屋。
没想到林则徐因此大发脾气,鼓动当地官员联名上书,弹劾徐继畬向洋人妥协。最后,那两个洋人虽然被逼跑,但徐继畬本人也被革职,以四品顶戴回京候补。之后给了徐继畬一个闲官算是起复了。
当时,正赶上美国要为华盛顿建纪念碑,向各国发信征集纪念物。1853年,在宁波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的推荐下,徐继畬《瀛环志略》中那段赞美华盛顿的话被刻成碑送给美国,得到美国人的高度赞扬。同时,也正是因为碑上这段话,重新起复的徐继畬再一次遭到大臣们的强烈弹劾,最终被贬回老家。今天,虽然中国的这通碑仍镌刻在华盛顿纪念碑的第十级墙壁上,但徐继畬那些文字里所表达的思想,一直在叩打着每一个中国改革家的心灵。Ω
1 ◎新疆乌鲁木齐红山公园里的林则徐像
2 ↑◎福州林则徐出生地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中山路19号的林则徐出生地纪念馆,是林则徐出生和幼年生活、学习的地方之一,1997年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6月26日,福州市人民政府在馆内开辟了“福州市禁毒教育基地”。 3 ↑◎福州林则徐母家故居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的文儒巷。
4 ◎福州林则徐祠堂正门
现辟为林则徐纪念馆,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澳门路16号。原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1982年按原样修复,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正门上横额刻“林文忠公祠”。庭置执事牌。仪门厅后石道直达御碑亭,内有光绪三十一年立的道光三十年“圣旨”、“御赐祭”、“御制碑文”等3块青石碑。亭北为树德堂,中祀林则徐坐像。堂西为南北花厅,厅西有两层的曲尺楼,原为林家子弟读书处,楼前有草坪、鱼池、假山、花木,全馆为古典式园林建筑。今堂、厅、楼均辟为林则徐生平展室,分林则徐生平事略,林则徐与鸦片战争,林则徐与救灾、水利,放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手迹等部分。
5 ◎虎门海战博物馆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海口东岸的威远炮台旧址附近,是一座专题性与遗址性相结合的博物馆。前国家主席**题写馆名。馆以鸦片战争古战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虎门炮台旧址为依托,利用文物史料,向人们展示当年中国人民抗击英国侵略的悲壮情景。该馆背山面海,环境优美,占地面积2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由陈列大楼、宣誓广场、观海长堤等组成纪念群体。馆内主要陈列有《鸦片战争海战》陈列和《虎门海战》半景画。《鸦片战争海战》陈列形象地表现了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军事力量的对比及中国军队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史实,歌颂了中国军民在反侵略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崇高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虎门海战》半景画,以写实的绘画与逼真的地面塑形,与现代声、光巧妙结合,生动地再现1841年2月26日虎门海战的悲壮场面。海战博物馆是虎门炮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三大禁毒教育基地之一。
6 ◎虎门林则徐纪念馆大门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口村南面的林则徐销烟池旧址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区面积近4万平方米,收藏的文物主要有:销烟池木桩、木板、鸦片烟具、林则徐手迹等。
7 ◎伊犁林则徐纪念馆
位于新疆伊宁市经济合作区福州路1号,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展厅面积800平方米。以林则徐生平及谪戍伊犁事迹为主题,陈列事物千余件,突出展现了林则徐伟大的爱国主义和世界禁毒先驱的丰功伟绩。1999年被评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被命名为自治州禁毒教育基地,2008年3月向社会免费开放。
8 ◎新疆伊犁将军府(惠远古城内)
清政府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统一了西域之后,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设立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是为新疆地区最高长官。1764至1777年清政府在伊犁河谷修建了惠远、绥定、宁远、拱震、塔勒奇、广仁、瞻德、熙春、惠宁等城,历史上称为伊犁九城,伊犁将军府设在惠远城。1871年,沙俄大举进犯伊犁,占领并彻底破坏了惠远等九城。1881年清政府收复伊犁。1882年在旧城西北约7千米处重修了现今的惠远城。城内有将军府、参赞大臣衙署、领队大臣衙署、绿营兵总公署、现事同知和抚民同知衙署等建筑。街市繁华,有“小北京”之称。至1912年历时150年,共有33人、48人次任过伊犁将军之职。其中颇有建树、影响较大的有明瑞、阿桂、松筠、长龄、奕山等。2001年国家文物局投资进行了全面维修。主要建筑有军府大门、将军府正殿、将军亭、东西营房、客房、书房等。大门单檐硬山布瓦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抬梁式木结构建筑。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 ◎林则徐在新疆伊犁的戍所
10 ◎林则徐辞官后捐建的读书处——桂斋
桂斋,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西湖公园内,林则徐建李纲祠堂时,在祠堂架三椽,植桂两株,取李纲晚年在福州住所的名称,曰“桂斋”。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称“林文忠公读书处”,后又在斋旁建室一间和禁烟亭一座,篆书石刻“林则徐读书处”嵌于墙上。1985年,为纪念林则徐诞辰200周年,重建桂斋,移读书处于斋后。
11 ◎福州林则徐故居仅存的一栋房子
林则徐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西湖南区通湖路167号,又称“云左山房”,总面积3405平方米,系清道光初年林则徐为官后购置的旧房屋。正座计三进,面阔五间,东西各两进。大门额题“尚书第”,门内有照壁;一进为厅堂,旁边会客;二进有楫斗楼等,为林则徐父母居室;三进有两层五间排的“七十二峰楼”,楼下住林则徐夫妇和其长子,楼上为书房。1948年6月,“七十二峰楼”等毁于大洪水,现仅存的第二进的大厅和楫斗楼正在大修,还未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