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经典著作读后感》3100字
太原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成果汇报
(经典著作选读)
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题目: 读《共产党宣言》和《实践论》后的感想 班级: 机自121202班
姓名: 贺建勇 学号:201212030207
指导教师: 赵丽华
读《共产党宣言》和《实践论》后的感想
虽然我看了两遍《共产党宣言》,但我觉得我理解的还是那么肤浅,还是不很懂 ,可能是因为我看的是电子书,内容不全,我看到的就是在《共产党宣言》中披露了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端,各种无情冷漠,马克思、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论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摧毁资本主义幽灵的使者和未来社会创造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成为无产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光辉起点。 《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虽然这样伟大的理论诞生于欧洲,德国,这样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收到了当时欧洲资本家强烈的反抗与扼杀,但它却受到了全世界受压迫的无产阶级广大人民群众的巨大支持,并坚强地存活了下来,到后来经过实践和时间的磨练与沉淀,越来越多的国家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岁月如梭,经过这么多年的继承与发展,《共产党宣言》展现了其独特的政治和社会魅力,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之火,穿越时空依然光芒四射、璀璨夺目。这一理论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序言中强调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历久弥新,永葆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共产党宣言》指出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它要经历产生、发展、壮大、衰退、腐朽、灭亡的全过程。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是与资本主义的灭亡同时产生的。小资产阶级反动的社会主义,不让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要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只能是痴心枉想。工商业只准国家办,不准私人办的生产方式,成为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基本生产方式。这和封建社会是一致的。谁夺取了政权谁为王、终身制、世袭制、个人集权制、等级分封制、科考举仕制,这些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出现了。
列宁可以看做是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并成功实践的第一人,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俄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胜利的设想,探索出了一条在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推到新的阶段。社会主义中国昂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我们中国在看到俄国的成功以后,决定探索和发展出一条属于中
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于是我们中国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用于本国学习和实践,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我们自己的政党,带领我们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我们有过悲伤,有过彷徨,有过迷茫,但我们更有过欢乐,有过甜蜜,而且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与发展,我们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过上了好日子,正奔向全面小康社会,小康社会,人民富裕了,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这就充分证明了我们中国学习《共产党宣言》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并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正确性。因此我们中国共产党就应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迎接着世界变局的挑站。 由我们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运用到实际,并成功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我想到了将理论运用到实践的重要性。读过了**的《实践论》,让我知道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论》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和原理。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讲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任何结论。要从大的方向观察事物,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列举事物的外在特性。从小的方面观察事物,探寻事物内在特性,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即探寻事物特性如何随推演变化的。划分事物的变化阶段、描述每个阶段的事物特性的变化观察手段,提取事物的特性,逐一记录。提取过程中,保持客观态度,不要有主观个人的想法。观察事物内在联系,描述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观察事物外在联系,看看事物与周边相关的联系,是如何区别与联系的,整体与局部是如何影响的。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反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摸索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合理预测。
《实践论》的提出根本意图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的因此,我们要注重将在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创新,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想法的正确与错误。同时我们还应知道,理论本就与缘实际 ,理论是在实践中通过劳动与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的,思维的星星之火确实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建立在将星星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基础上的。就拿当今时下比较受人追捧与敬仰的苹果公司的前任CEO——乔布斯。当初他建立苹果公司的时候,也是有了先前的创新思维,想建
立自己的公司,并由一个苹果而激发的苹果商标logo。因为他痴迷于软件,所以他就将自己投身于网络软件的世界,通过学习与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与知识实力,将自己的理想付诸于实践,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实现了自己理想。同时,我们从中不难得出如果他没有将自己的理论与想法付诸实践,就不会有今天的享誉世界的苹果公司,而同时也就不会有我们现在使用的受大多数年轻人狂热追捧的iPhone iPod itouch MacBook等高端帅气的数码产品。可见将理论成功用于实践是多么伟大的一件事请啊!
但同时我们也该好好想想,其实理论与实践本就是相辅相成,共同存在的,理论源于实际,再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如此如此,反复循环,这也不就是人类从在地球出现到现在为止,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吗?从原始人类的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到人类会用火,会保存火种,会钻木取火,人类有自己的想法,用于实践,再迸发思想的火苗,制陶器,陶瓷,多么伟大的创造。然后人类经过这几千年的实践-理论-实践的模式发展。才有了现在这么发达与繁华的时代。可见实践真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产生伟大的思想的有效方法。因此我们要勇于将自己的创新理论思维用于实践。但在这儿必须要指明一点,必须要在法律的范围内。不可逾越法律的鸿沟轻易尝试。要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能反革命反社会。应该有正确的理论指导。然后再将正确的理论用于实践。
读了《共产党宣言》和《实践论》确实让我得到一些感想和启发,从《共产党宣言》到俄国的社会主义的成功,从《共产党宣言》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种种的事实都讲述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更显示着中国共产党奋斗发展的辉煌。从民族独立,到人民解放,再到国强民富,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功用于实践,并不断发展创新,最终形成了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理论,走我们自己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已经给我们新一代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我们作为未来社会的继承人,建造者,怎能不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呢?
作文二:《马列经典著作读后感》1800字
马列经典著作读后感
在中学时代学历史时,就已经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所了解,知道了有《资本论》这本书,知到书中有剩余价值理论这个概念。其余的就不了了之了。直到今天,经过一个多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学习,才让我对资本论进行重新审视。经过十几天的仔细阅读,让我收获匪浅!
马克思《资本论》是一篇不朽的名著。
《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关于《资本论》的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在第二卷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
一。至于这个第三卷的内容,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
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
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内容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
《资本论》的体系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它的结构是“科学的辉煌成就”。《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研究的基础,以资本作为研究的主体,以剩余价值作为研究的中心,以资本内在矛盾发展作为研究的主线,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作为研究的目的。在抽象范畴上升到具体范畴的科学叙述方法的指导下,整个理论体系通过矛盾形态演化、范畴演进和规律转化,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特殊的社会历史性质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
《资本论》问世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成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必读书目。而且得到资产阶级学者的承认。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02年12月21日发表的文章《共-产主义后的马克思》,文章中承认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影响力。文章中一些论断还是客观的,给人启发的。文章讲到了1999年,BBC评寻千年伟人”,卡尔·马克思名列榜首,而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则分列二、三、四名,表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位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仍然得到学术界的尊重。”文章明确指出:“马克思在许多方面都是正确的:比如资本主义的许多问题、全球化和国际市尝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思想的方式等。
马克思很有先见之明。”“马克思遭到了误解。东欧和前苏联实行的共-产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扭曲。”“请你务必丢弃前苏联和东欧实施的共-产主义,但千万不要丢弃马克思。”“这位伟人在许多问题的看法上都是正确的,他应该得到更多的承认。”文章说:“马克思思想的影响力远远不止于人数日益减少的自封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许多假设、分析的特点和思维习惯在西方思想界甚至更大的领域都广为流传。”由此,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与伟大。
马克思的《资本论》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也指导着我们自我价值的实现。每一种学说,每一种论述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我们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全盘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
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分析马克思资本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我们要批判性的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以上,是我此次学习《资本论》一点所得所感!
作文三:《马克思经典著作读后感》2500字
马克思经典著作读后感
我用了几天时间通读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该章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为批判的标靶,以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为主线,涉及与历史发展和思想斗争相关的种种庞杂内容。因其理论内容具有独立的价值,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根据新的历史观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以下是我的读后感,因为理论水平有限,其不足之处恳请刘老师斧正。
本节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的出发点。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作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作为历史发展出发点。如何确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有机体,能否客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
第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
第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恩格斯“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
以上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关于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下面谈一下本人在通读之后,结合社会现实所作的思考。
生产活动是一个人存在的最根本、最具决定性的活动,生产活动的吞噬性应该为每一个立志献身精神生产的人所警惕。即便是精神生产活动,其生产方式也能左右生产者真正的生命样态:服务于商业文明、听从于文化学术体制的精神生产与大工业生产一般无二;码字的匠人与码砖的匠人殊途同归。
“交往”概念的使用蕴含了比“生产关系”概念更丰厚的内涵,它涵盖了生产关系仅仅侧重物质生产活动中的关系的内容,又体现出单个人、社会团体以及国家之间在物质生产和交换、市民社会的交际、文化精神领域的交流等层面的关系,启发了哈贝马斯的以“交往行为”为核心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有尚未被充分认识和挖掘的理论意义。
国家代表的不是单个利益也不是全体利益,而是共同利益。单个利益通常被外在的力量轻易抹掉,许多不同的单个利益又构不成全体
利益,全体利益在无数多的个体差异面前已经近乎退缩为零,任何假全体利益之名言说的论调都有值得怀疑的初衷。只有共同利益可言,共同利益体现出人与人之间不得不如此、只好如此的被动性,是彼此牵制彼此掣肘因而相互退让相互妥协的表现形式,因而国家就是“强迫”的代名词,国家在这种既成的“强迫”中应该容许妥协的各方在适度的范围内的斗争。如果一个国家又强调“强迫”又不容许斗争,那无疑这样的国家是最蛮横的,是根本不值得相关各方继续信守在它周围维持这样一个彻头彻尾的虚幻共同体形式的,说穿了它的本质就是“一个阶级统治着其他一切阶级”,一小部分人压制其他大部分人的专制。马恩在此对共同利益和国家的强调提示哲学从对“主体性”的探讨转向对“主体间性”的研究,透过“主体间性”的特征才能更准确地分析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意识形态的特征和本质。
历史已经证明,马恩关于共产主义实现条件的论断是科学而有预见性的。之前局部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实践被“交往的扩大”所消灭,而今交往的力量正在把“异化”“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使它摆脱“依然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可以说,当前世界市场的迅猛发展正在实现着“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的壮举,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世界正在达成一种资源的流动进而是生产状态的均衡,最后的格局就是各国各民族中都分化出两个世界,两个极端对立的世界。在这一世界性格局中的任何人,所要考虑的只是自身跳入哪一个世界中去的问题,在“偶然性”的支配下落入哪一个利益群体中去的问题,
根本不存在整体的演进、集体的福利,蛋糕已经瓜分竟尽,群雄逐鹿的时代已经结束,剩下的只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马恩已经明确地指出在未来的世界上,民族特殊性将趋于消灭,阶段关系将趋于简化,最后形成的格局就是全世界的无产者对抗整个旧世界、旧社会,“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针对活动迄今具有的性质,消灭劳动”。这样一幅宏伟的世界历史图卷预示了当今每个国家都必然践行的道路,这是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趋势同步进行的,生产力在私有制下按照经济社会的规律增长,“它尽可能地消灭意识形态、宗教、道德等等,而在它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地方,它就把它们变成赤裸裸的谎言”。可以预见,正是现今的生产活动所带有的“异化”性质,它遵照物质生产、机器和货币天生的扩张性,它具有的超出人们控制的吞噬力量,必将把整个世界带入一个全盘否定人性、全面取消“自主活动”的非人境地,“把所有自然形成的关系变成货币的关系”,到那时只有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才有勇气和力量起来打烂整个旧世界,消灭“劳动”强加在人身上的桎梏。
社会形态的复杂性,阶级斗争的持续性,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面前的顽固性,这些在历史进程中错综交叉运行的力量使得任何一个时段的关系成分都不是纯而又纯的,必然是混生在一起缓慢地向前推进的。然而推进的速度固然缓慢,但惟一的力量仍要靠不断的革命斗争来提供。封建的利益、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新生的经济体中就像暂时暗淡的火星一样,一有机会就会死灰复燃;上层建筑的斗争一起会持续
到从意识形态的底部将其繁衍的根基连根拨出为止,而这又必须依赖于上层建筑中外在的制度设计的保障才能实现。由此可见,社会演进只有从制度建设入手,进而支持意识形态变革,才能稳固上层建筑的形式和性质;有了上层建筑的保障,被赶入历史阴沟的余毒才不会沉渣泛起。
作文四:《经典著作傅雷家书读后感》2400字
精品文档
经典著作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一:
每个人都有着本人伟大的父亲,无论这个父亲是知识渊博的或只是一个只会下地耕作的农民,他们一样的伟大。在读傅雷家书的时候,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读着读着就让人对这么一份父子情钦佩。他们虽身隔万里,但父亲却经过儿子的信,深入地了解儿子,写下感人的信。信中有对儿子学业的指点,更多的是对儿子人生的指引。信中的话充满着父爱,蕴涵着真谛。
如今很多人都学会了隐藏本人,与其在阳光下光秃秃地奔跑还不如在阴暗的隧道里奔跑,你从未曾理解我,我也从不需求去解释,还有多少人可以像傅雷家书外面把本人的情感细细地表达出来?每个人都怕他人把本人看穿、都怕他人知道本人的每点每滴,由于咱们很需求本人的公家空间,拥有一个谁也闯不进来的中央。回想着本人从识字开始,网,到趔趔趄趄地步入大学,知识更是增长不少,即便本人的文笔多好,却吝啬得从不给父亲写一封信,小时候经常见面,大了就只靠这电话来沟通,简直都不用写信,就连朋友都只是发发E-mail,很少抓笔写字。如今即便情感是如许地众多,最多就是在本人的日志了通通宣泄完了之后就把那篇刚刚写好的日志删除,在生活里很多时候都在隐藏着本人的情感,从不敢轻易地让他人把本人的一切都看透。是古代的世
1 / 4
精品文档
态炎凉比以前重大了吗?还是人的认识发展得太快,社会跟不上步伐?
傅雷学生在信上不只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涵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咱们又何曾如此跟家里的长辈提及过这些成绩?在学校的生活,父母不知道,也不想让父母知道,更别说恋爱。不否认,咱们曾经都是乖乖孩子,也曾认认真真地听着妈妈的话,依照着父亲的指点去做事去学习,但是越长大越需求有本人的公家空间,有时候总觉得父辈们都是老一代的思维,不能理解咱们的想法,说了也白说或着受到批评,或许也是咱们太任性。很多时候咱们都是按着本人的意思与心境去做事,虽然每次都会撞得一鼻子灰甚至是遍体鳞伤,但是不论咱们是如许的任性,不论咱们曾经是如许地伤害了父亲,他总是自始自终地关怀着咱们,从不因咱们的一时不懂事而丢弃咱们,这种感情也叫父爱。无论咱们走得多远,总有那么一根线,牵着咱们,一头系在家的门前,另一头系在咱们的心上,无论咱们在里面生活得多累、多疲倦,总有那么一个港湾,让咱们的发动机有着驱动的能量,这是家的力量,也是由于家里的那一根顶梁柱——父亲!
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每一封家书都是文明遗产。只管咱们没有家书,没有像傅雷那样知识渊博,是著名文艺评论家又是文学翻译家。咱们的
2 / 4
精品文档
父亲很一般,但是咱们拥有的父爱却是不能用这些社会上的名衔来衡量,每一个父亲都是他们孩子的力量支撑。咱们没有家书,但是咱们有的是对父亲的惦念,对家的依恋,那是咱们精神的最终去处,也是一样的永久!
篇二:
父母是咱们身边最贴近的人们,他们时辰关心着咱们,在身边教导着咱们。异样是父母,傅雷经过书信的形式沟通。正是这一封封的书信,感动着咱们,打动着咱们。
傅雷是我国着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耿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西方文明素养,又经东方文明洗礼,既温厚凶恶,又端庄贤淑的西方女性。
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钻研精湛,个人的文明涵养极高。而他造就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求严厉的技术要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表现。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学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心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顺便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进步技艺的方法。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
3 / 4
精品文档
深的是增强个人涵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本人要求极严厉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本人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准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妙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绳、优异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良文明的组成部分。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逼真、天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由于写下的所有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心坎所想,思维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本人,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本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咱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本人吧。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只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4 / 4
作文五:《马克思经典著作读后感》2700字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
读后感
学院:食品学院
学号:姓名:时间: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开学伊始,博士阶段的课程循序渐进的开始了。6周下来,感触很多,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陈老师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这门课程。每次听陈老师的课,都感觉自己的精神和思想被一场风雨所洗涤。而马克思个人及其的他的思想理论更像是电闪雷鸣一般震彻心灵。作为一个理科生,对哲学的了解甚少,印象中的哲学认知,也仅限于本科阶段第一学年的公共基础课上所接受的一点点基础教育。因此对于《费尔巴哈提纲》的理解和认识局限于自身的主观认知和有限的知识水平之上。
提纲第一条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唯心主义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在整个《提纲》中,第一条集中地、明确地阐述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一切唯物主义的区别。马克思既坚持世界的物质客观性,又强调人的主体性、能动性,把原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理论中的合理因素结合起来,阐述了实践概念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实践是“真正人的活动”,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是实践关系,对于我们面前的物质世界,应当把它当作人的实践活动去理解。这表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以重视实践为特征,是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中含有人的因素,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够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人的需要达到客体的满足,从而提高实效性。因此,马克思在自己的实践观中将人这一主体贯穿始终,认为只有人才会实践,通过实践会得到很多认识,在此过程中萌生了认识论这一理论体系。当然,人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的各种理论有正确与非科学之分,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检验我们认识的正确与否,而且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当然,正确的认识必然会对我们的实践活动起积极的引导作用,反之,不科学的理论则会使之退步。这些观点足以证明马克思把实践与认识融合在一起,产生了科学的认识论。
关于第二条,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andliche)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里强调的是思维的现实性、力量、此岸性,可见,他的本意不在认识世界,而在改造世界。就是说,这一条是从一个侧面对实践问题的深入,说明只有实践才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并没有把人放在历史观中去考察和研究,而且不是指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人,均是非历史的存在物,以至于他的观点未能逃脱直观唯物主义的束缚。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认为他的这种认识是对人本质的一种唯心认识,在里面缺乏实践的观点,并没有考虑到人的社会属性。
通过认真解读《提纲》,马克思认为应该从本体论的角度去解释实践观。也就是说,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人在主宰着环境,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并不是环境或教育在改变着人。从理论上看,实践唯物主义的本质功能是要从人这一主体性方面去理解事物,而直观唯物主义只是考虑到了静态的感性直观,忽略了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从而反对直观唯物主义。从实践功能看,马克思提出的实践唯物主义认为实践的最终目的是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改造客观世界。结合自身个人思想转变如,硕士阶段毕业到参加工作,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统一过程,课本上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于实践工作中有一定的指导和认知作用,但是工业化生产所产生的问题,并不是仅仅凭借书本概念就可以解决的,还要从实际发生的问题,结合一定理论专业知识,总结操作经验,依托于现有理论认知的基础上对实际问题进行拓展摸索,最终达到理论上的反馈和实践过程的改造改进,完成统一,理解和掌握客观世界存在的一些规律,再拿这种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因此哲学的生命力在于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而且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
关于第六条,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 ——人类个体;
(2)所以,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 类" ,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 、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从第六条的理解出发,一方面就是要认识现实的人,要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出发,从生活中的各种现实条件来探索人的本质。因此,马克思理解人的本质首先是从实际活动的现实的人出发。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时代,要把人放在具体的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考察,从每个人所处的现实的环境出发。由于物质生产的社会化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成为某种特定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随着人的发展逐渐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又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相关,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与周围的人形成的社会关系也不相同。 所以个体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不是单一的,个人也就在这些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中承担着多元的角色。人除了是自然中的人,更是社会中的人,人只有在社会中才得以存在。此外,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在社会中所构建起来的社会关系。社会也是人组成的社会,这种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
另一方面,提高自身涵养,丰富自身精神。为了更好地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人,使人的本质为人服务。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精神状况。 教育是提高素质的必经途径:“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对社会中的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每个人的自身教育程度要高,知识储备要充足。所以从每个人的自身做起,通过接受教育,把
教育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提高自身的素质涵养、道德水平,在社会发展建设过程中成为一名优秀的能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的人。在自身与他人的和谐发展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的精神文明也应跟上步伐,用丰富的知识去改造社会,用高贵的精神影响社会中的人。
总之,将马克思《提纲》中的实践唯物主义融合在自己的科研工作和生活中,对自身科研工作中的探索科研问题,塑造自己的哲学思想,指导自身博士生活中怎样处理和分析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形成自己的哲学感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文六:《马克思经典著作读后感》1200字
马克思经典著作读后感
浅谈“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收获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中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光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让人心旷神怡。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
在思想上要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理想是人生观不断进取的精
神支柱和动力。历史上的胜利与成功。永远属于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人们。中国青年运动80多年和生动实践告诉我们,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青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期,才能有大作为。现在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当代中国的大学生也应该以此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神圣的职责,这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现。 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辨明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实际上,客观地正视思想文化、价值趋向多样化的现实情况,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书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作为青年学生装的行动指南,坚持提倡先进文化、先进思想道德的必要性和很需要性。因为只有统一的代表团先进事迹文化教育前进方向盘的思想感情来凝聚人心,才能使人明荣知耻,民挥其“导向”作用。**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性里,要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这看起来简单朴实的字眼,却是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体现,是优秀民族文化精髓的凝练。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观和主观世界观的行动指南。大学生要自觉的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性发展中国家融个起来,增强为祖国统一和为人民服务台的责任感,努力学习班,提高警惕本领 。早在1939年,**就说过,我们队伍 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本领恐慌实
际上是一种忧患意识、使命精神和内驱动力。
作文七:《马克思经典著作读后感》1600字
读《实践论》《反对本本主义》《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有感
——熊健东
马 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的旗帜,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学习之余,我抽空读了《实践
论》《反对本本主义》《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些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文献,并对其进行了学习,确实受益匪浅。我深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对世界认识的精辟深刻,他对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就我对读这三本著作的认识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在《实践论》一文中写到: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在我看来认识和实践是同步发展同步完成的,我们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例如爱迪生发明灯泡时就是通过一次次实践证明哪一种金属最适合做灯丝,通过无数次实践,取最优的结果,同时也证明了真理的客观性并获得了一系列的认识。而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正如习**所说过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样,如果光讲理论“谈”政治,有可能会延误大好的发展时机,如果老用以前的旧的思想谬理论,虽然当时算是真理,但是并不适用于当今时局,那么认识还是认识,并不是真正的真理,所以对于认识而言,要与时俱进,要实事求是。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更有实用价值,更接近于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其实《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也是阐述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观念的,《反对本本主义》是**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在当时,在红军中所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其主要表现为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党的“六大”决议案。时势是变化的,拿着胜利的经验以为就可以无往不胜,明显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物质运动论。在文中**写到: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对具体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只是生搬硬套现成的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的思想作风,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些都是本本主义的表现形式。不仅当年有本本主义的推崇者,现在也有不少。本本主义最大的危害就是它禁锢人们的思想,本来我们可以在实践中轻而易举的获得真理,但是因为有一些过时的教条,使我们顾虑太多而且大部分情况是将我们往错误的方向指引,多走弯路不说结果还不好。所以我们除了要在实践中不停验证现有的真理的普适性,还要尽量少受一些不好的旧思想旧理论的禁锢,这样我们才能发展的更快更好。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中的人》中别里科夫就是典型的被教条禁锢而死的人,我们应以此为鉴,给自己以警醒,反对本本主义才是实事求是。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这是**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写到的,正因为人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造成了每个人的思想认识有千差万别。这里说的思想,在我看来应给也是认识的范畴,思想是对客观事物认识之后整合成为自己的独有的见解,然而有的人对事物的认识深刻,有的却比较短浅,从而就产生了思想境界之分。正确的思想观念往往是在社会实践中得来的,而这样的社会实践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以前封建帝国的旧思想禁锢了我们那么久,但是民主的思想一旦被社会革命推广开来,就会迅速深入人心,并带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 最终结论是认知与实践是统一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
作文八:《经典著作诗经硕鼠读后感》3000字
经典著作诗经硕鼠读后感
经典著作诗经硕鼠读后感一
中华经典——《诗经》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诗经》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诗经》所蕴含的宝贵哲理,可以成为我们一生的文化资产。
今天,我读了诗经中的名篇《硕鼠》。《硕鼠》是一首政治讽喻诗。这首诗运用比拟手法把压榨人民的统治者惟妙惟肖地比作大老鼠,发誓要离开它,表现出了无比愤慨的阶级对立情绪。这个比喻把剥削阶级贪婪、残忍、寄生的本性以及人民的反抗意识反映得淋漓尽致。同时,作者又加以夸张,突出了硕鼠由于贪吃而体态肥硕,借以突出了剥削阶级的贪得无厌,使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这首诗共分三章,每章八行。各章均重叠硕鼠,把剥削阶级丑恶的面目揭露无余,也强烈地抒发了被剥削者切齿痛恨他们的仇视情绪。令我为之感慨万千。
更为重要的是,这首诗每章的末两句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表达了一种向往、追求没有剥削、压迫,充满欢乐的人间乐土的社会理想。这就是人们抗拒阶级压迫和剥削、追求幸福生活和美好社会的思想感情。后世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正是这样一片乐土。
是啊,这些不劳而获的人不种不猎,却占有大量财富,过着寄生的生活,而劳动者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太不公平了,
经典著作诗经硕鼠读后感二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字词解释,
硕鼠,鼫鼠,又名田鼠,这里用来比喻剥削无厌的统治者。
贯,侍奉。 “三岁贯女”就是说侍奉你多年。三岁言其久,女,同”汝”,你,这里指统治者。
莫我肯顾,此处为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翻译时可转为”莫肯顾我“,大意是你不顾我的生活。后文中的”莫我肯德“,”莫我肯劳“均属于此类情况。
顾,顾念,照顾。
逝,读为“誓”。
去,离开。
女,同“汝”。是“你”的意思。
适,到...去。
乐土,可以安居乐业的地方。下两章‘乐国’‘乐郊‘等也是同样的意思。 按,这种地方只是世人的理想,在当时实际是不存在的。
爰,yuán,,于是,在这里。
所,指可以安居之处。
德,表示感谢。用如动词,加惠。
直 ,同“值”。“得我直”就是说使我的劳动得到相应的代价。
劳,慰问。
“之”,犹其,表诘问语气。“永号”犹长叹。末二句言既到乐郊,就再不 会有悲愤,谁还长吁短叹呢,
号,快活,逍遥。
在上古汉语里,“麦”念mie,“德”念die,“国”念gue,“直”念tie。
莫我肯顾,德/劳,,句式均为宾语前置。
原文翻译,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的粮食,多年辛苦养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顾。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土。新乐土呀新乐土,才是安居好去处,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的麦粒,多年辛苦养活你,拼死拼活谁感激。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安乐地。安乐地呀安乐地,劳动价值归自己,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插的苗,多年辛苦养活你,流血流汗谁慰劳。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郊。新乐郊呀新乐郊,自由自在乐逍遥,
硕鼠赏析,
硕鼠全诗分为三章,意思相同。
头两句直呼剥削者为“硕鼠”,并以命令的语气发出警告,“无食我黍,麦、苗,,”老鼠形象丑陋又狡黠,性喜窃食,借来比拟贪婪的剥削者十分恰当,也表现诗人对其愤恨之情。三四句进一步揭露剥削者贪得无厌而寡恩,“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德、劳,。”诗中以汝、我对照,我多年养活汝,汝却不肯给我照顾,给予恩惠,甚至连一点安慰也没有,从中揭示了汝、我关系的对立。这里所说的汝、我,都不是单个的人,应扩大为你们、我们,所代表的是一个群体或一个阶层,提出的是谁养活谁的大问题。
后四句更以雷霆万钧之力喊出了他们的心声,“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诗人既认识到汝我关系的对立,便公开宣布“逝将去女”,决计采取反抗,不再养活汝,一个“逝”字表现了诗人决断的态度和坚定决心。尽管他们要寻找的安居乐业、不受剥削的人间乐土,只是一种幻想,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但却代表着他们美好的生活憧憬,也是他们在长期生活和斗争中所产生的社会理想,更标志着他们新的觉醒。正是这一美好的生活理想,启发和鼓舞着后世劳动人民为挣脱压迫和剥削不断斗争。
经典著作诗经硕鼠读后感三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二、学习两首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三、体会两首诗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学诗重在熟读背诵,一定要加强朗读教学,让学生在反复吟唱中和艺术美。
二、两首诗表现手法同中有异,可作比较式讲解。
教学时数 2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学习《伐檀》,重点体味古代奴隶们在对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强烈的责问和讽刺中所流露的愤懑不平的情绪。学习“兴”的用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新课
高二时,我们学习过一个诗歌单元,从形式看,除了**同志的《诗二首》外,其余的都是新诗。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新诗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格律的束缚,自由灵活,易学易懂。**同志在50年代初写给《诗刊》主编臧克家的信中指出,要学好旧诗,因为新诗是从旧诗发展来的。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星汉灿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座又一座不朽的丰碑。
现在,我们就从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学起,先学第1首,《伐檀》,板书,
二、疏通课文。
1.《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板书,汉代以后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即指当时15个王国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是《诗经》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部分,“雅”是朝廷乐曲,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有“周颂”、“鲁颂”、“商颂”。“雅”和“颂”,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
(3)《诗经》形式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常以重章叠句加强抒情效果。它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板书,“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写他种事物以引起下面的正题。
[经典著作诗经硕鼠读后感]
作文九:《马克思经典著作读后感》3900字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是否需要体系,近20年来,在哲学界的争论持续不断。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反体系的。他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强调他们的哲学是方法,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传统的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因为没有贯彻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思想,才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被体系化、教条化。他们认为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发挥其作用,避免重蹈传统的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被僵化、凝固化的覆辙,重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应体系化。 笔者认为,理论与体系不是绝对对立的,成熟的理论都需要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反对的是近代欧洲绝对真理式的体系,而不是任何理论体系,传统的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被教条化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并不是反体系的,重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体系。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前苏联演绎过来的。20世纪30年代,在斯大林的指导下,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在缺乏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原著,无充分理论依据的情况下,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从此,这一“先天不足”的教科书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准表述,它不仅在苏联,而且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中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标准本。20世纪50年代,我国按照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模式的主要内容和框架,补充了**的一些哲学思想,由艾思奇主编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几十年来,这一哲学内容和框架在我国一直视为标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被传授和运用。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随着现实与教科书理论的矛盾日益明显,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传入,随着我国学者对马克思原著越来越多的接触和研究,我国哲学界开始了对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反思。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国哲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即传统的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没有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没有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哲学史上实现的伟大的革命变革。这一系列的研究为在我国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引发了我国哲学界反体系倾向的产生。一些人认为: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传统哲学所担负的阐示世界普遍本质和规律的任务还有多大必要,虽然综合和整合学科知识的必要性依然存在,但已不可能以建构哲学体系的方式来进行”〔1〕。 哲学就其本性“是没有发展顶峰的,是反对哲学体系化的,顶峰使哲学发展终结,体系化则使哲学走向自我封闭”〔2〕。 由此认定我们已经处在“后体系时代”。笔者认为,我国哲学界对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思是有成绩的,对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质疑也是有一定依据的,但由此推出反体系的观点则是值得商榷的。综观反体系者的论述,他们的理由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我国哲学界对越来越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第一手资料的“文本核对”,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缺陷愈加明显。除带有旧唯物主义的痕迹、没有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外,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还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化、教条化了,几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作为僵化的教条和公式被运用,任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都被视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背叛,使得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背离时代、远离现实。于是我国哲学界的一些学者把这一问题归罪于体系,认为是苏联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严密体系窒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严密的教科书体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找不到切入点,体系是制约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罪魁。
其二,马克思、恩格斯都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与方法的矛盾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在批判和克服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的矛盾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因此,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它产生时起就是与体系相对立的。反体系者还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杜林的哲学体系和当时一些德国大学生动辄就建立体系的狂热进行批判为由,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是反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不可能以体系的形式来表现。
其三,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欧洲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但他们并没有去建立一个哲学体系,他们的丰富的哲学思想都内涵于他们的各类论著之中。所以,反体系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反体系的,象传统的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那样,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化完全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意。 正是基于以上几方面理由,我国哲学界一些学者对用理论体系去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十分反感,甚至发出了“少点体系意识,多点问题意识”的呼吁,使我国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需要体系的争论持续不断。
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提出哲学理论可以不需要体系,他们反对的是绝对真理式的体系。在近代欧洲,人们认为一种理论是否科学要以它的体系是否具有完整性和严密性来衡量,理论研究追求的目标就是力求建立终结某一学科的绝对真理式的体系。正是因为如此,在近代欧洲才会出现象牛顿那样伟大的科学家也不得不借助于“上帝的第一推动力”来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才会出现象黑格尔那样伟大的辩证法家,虽然通过他的辩证法宣布了绝对真理的不可能,但依然无法抗拒体系化传统的影响,不得不去建立一个绝对真理式的严密的体系。所以,在马克思以前的欧洲,严密的理论体系与绝对真理、教条紧密相联,这种绝对真理式的体系一旦建立就成为现成的教条和公式。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就是这种绝对真理式的体系,而这种无所不包的体系到黑格尔哲学达到了顶峰。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对黑格尔哲学的方法和体系的矛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这些批判是引导我国哲学界得出恩格斯反对建立哲学体系的重要理论依据。然而,如果我们细致分析就会发现恩格斯反对的是近代欧洲绝对真理式的体系,而不是反对任何理论体系。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黑格尔“不得不去建立一个体系,而按照传统的要求,哲学体系是一定要以某种绝对真理来完成的。所以,黑格尔,特别是在〈逻辑学〉中,虽然如此强调这种永恒真理不过是逻辑的或历史的过程本身,但是他还是发现自己不得不给这个过程一个终点,因为他总得在某个地方结束他的体系。??这样一来,黑格尔体系的全部教条内容就被宣布为绝对真理,这同他那消除一切教条东西的辩证方法是矛盾的;这样一来,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闷死。”〔 3〕从恩格斯的这一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先,恩格斯并没有反对建立任何理论体系,他反对的是近代欧洲传统的绝对真理式的体系,这种体系要求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为了达到理论体系的严密和完整,甚至借助于强制性的结构,所以,黑格尔“不得不给这个过程一个终点,因为他总得在某个地方结束他的体系”。其次,由于近代欧洲体系化思维方式的特点就是把具有严密完整体系的理论视为绝对真理,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体系、绝对真理、教条成为批判传统体系化哲学的同义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这种体系化哲学时,时常只提到“体系”,这就使一些学者误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是建立理论体系,这显然是一种误解。这一点在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中可以得到印证。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创造体系的’杜林先生,在当代德国并不是个别现象。近来在德国,天体演化学、自然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体系,雨后春笋般地生长起来。最蹩脚的哲学博士,甚至大学生,不动则已,一动至少就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4 〕从恩格斯的这段论述中,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近代体系化思维方式影响之深,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体系化哲学进行了批判,但人们依然以追求完整严密的体系为目标;其次,我们可以看到,恩格斯十分细致地把这种绝对真理式的体系打上了引号,以示它是传统意义的体系。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还指出:“这书的目的并不是以另一个体系去同杜林先生的‘体系’相对立,可是希望读者也不要忽略我所提出的各种见解之间的内在联系。”〔5 〕这段论述是引导我们许多学者认为恩格斯反对建立哲学体系的重要理论依据,但是只要我们了解杜林哲学就会发现杜林和黑格尔一样建立的是无所不包的绝对真理式的体系,但是由于批判的需要,恩格斯不得不跟着杜林先生走,为了避免人们因此认为恩格斯也在建立与杜林一样的无所不包的体系,所以,恩格斯才特别声明他“不是以另一个体系去
同杜林先生的‘体系’相对立”,可见,恩格斯在此反对的仍然是传统的绝对真理式的体系。
马克思也十分反感欧洲近代流行的体系化哲学传统,他深切地感受到片面追求完整严密的体系对近代哲学的制约,尤其是在黑格尔哲学中所暴露出来的体系与方法的冲突。马克思的新哲学正是在冲破黑格尔的体系并拯救其辩证方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6 〕在创立他的新哲学之初,马克思就明确了他的理论与传统的体系化哲学不同,指出:“我不主张我们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的预测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7〕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反对建立哲学理论体系,也没有宣称他们的哲学不需要体系,他们的所谓“反体系”的论述仅仅是针对近代欧洲僵死的体系化哲学而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并不是反体系的。
作文十:《马克思经典著作读后感》3700字
精品文档
马克思经典著作读后感
正如这本书的出版说明所言,该章节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章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他们论述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规律并根据这一规律论证了历史上存在的各种所有制形式依次更替的必然性,从而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章中还科学地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了国家和法对所有制的依赖关系,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同时还阐明了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提出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原理。他们还根据自己发现的历史规律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
理论的作用在于解释世界,然后通过指导实践活动来改变世界。首先,唯物历史观基本原理的产生是历史的、对各种观念批判继承的
产物,它能够逻辑严密地给出人类社会经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进而预测到下一个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然性。同时,唯物历史观的产生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质变,它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等各种观念、思想和概
1 / 6
精品文档
念,在论证了“物质决定意识”之后,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在这一历程中,“这些被捧上了天的、毫无用处的废物弥补了历史发展的不足”。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的出发点。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作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作为历史发展出发点。如何确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有机体,能否客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个人互不依赖,仅仅通过交换结合在一起”,“所有者通过物的形式,即通过货币统治非所有者”。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
第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生活条件,
2 / 6
精品文档
决定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里的环境指“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即生产方式。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都是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当然它也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是,它“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决定并制约着人的全部活动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领域和过程。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自身的发展。
第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恩格斯“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随着“(无产阶级)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使无产阶级的利益成为了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其使命在于使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个人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这样一来,“随着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私有制也就终结了”。
3 / 6
精品文档
以上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关于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下面谈一下本人在通读之后,结合社会现实所作的思考。
先谈私有制(它以某种形式客观存在)。在上层建筑层面,客观的“公”退“私”进(抓大放小,管理层收购等)以及《物权法》的出台说明了私有制以某种形式获得了确认和发展。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阶段,“劳动仍然是最主要的,是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力量”,个人自由只是在某个阶层(比如企业管理层)才存在。既然私有制“是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公有制之外的其他所有制形式的迅速发展壮大很难说不会妨碍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无产阶级的交往和联系是否得到加强。“个人(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是分散的和彼此对立的,而这些力量从自己方面来说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力量。”以我在国企的工作经历来看,工人的联合体工会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跟党委、行政相比较,工会始终处于弱势的地位,很难保障工人的各种权利。正因为如此,下岗、分流、降薪、非正常的加班这些现象得以普遍存在,生命的过度耗费更加深了我对“劳动是谋生的手段”这一论断的认识。
再次,谈一下生产力的保持。“只有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
4 / 6
精品文档
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既然竞争和扩大世界交往能够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我们不难理解**提出改革开放,并将市场经济定性为“工具”的初衷。“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像中的那种个人,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这说明发展生产力需要尊重客观规律,需要以既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为基础,而不能幻想打造空中楼阁。
最后,将着眼点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上。既然马克思主义历经百年,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必然具有超强的预见性,仍然能够高屋建瓴地指导我们的实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产生了分工。??分工的进一步扩大表现为生产和交往的分离,表现为商人这一特殊阶级的形成。(商业资本家的产生)”、“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各国开始处于竞争的关系中,展开了商业斗争,这种斗争是通过战争、保护关税和各种禁令来进行的??从此以后商业便具有了政治意义。(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在无产阶级的占有制下,许多生产工具必定归属于每一个个人,而财产则归属于全体个人。(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
5 / 6
精品文档
对所有制的规定)” 、“随着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私有制也就终结了。(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最后谈一下创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作中指出,要“根据现有的经验材料来考察和研究当前的现象和问题”,这便是对理论的与时俱进的要求。比如文中谈到的“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的增长以及作为二者基础的人口的增多”,其严密性便值得商榷。因为人口的增多不一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只能提高产品的绝对数量;当今真正提高劳动效率的是脑力劳动的产品(知识和信息);需要的增长的确依赖于人口的增多,人口因素至今仍然是营销管理考察的变量之一。另外,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无产阶级阶级基础的扩大:“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成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条件之一。这有利于实现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占有全部生产力。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