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下雪的早晨(完成)》1900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下雪了,你们高兴吗?老师这里有一些有关下雪的图片想和同学们
一起欣赏。(出示图片)
师:你能不能讲讲雪给你带来的快乐?
师:提到下雪,同学们描绘了一个银装素裹、充满欢乐的世界!可是著名诗人艾青却在一个宁静的冬日清晨,在那个白雪皑皑的世界,思绪飘得很远很远??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艾青的诗歌“下雪的早晨”。(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听读感悟
1.师:下雪了,多美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课文录音,在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什么画面?(生汇报)同学们想的真多呀。
2.请大家快速翻开书找一找,哪个小节是作者看到的,哪些小节是作者想到的?(生汇报,要求读)
三、走进诗境,感悟诗情
(一)学习第一小节,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1.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安静的、洁白的、美丽的)
你从哪里感受到的?(A: “雪下着下着,没有声音,雪下着,下着,一刻不停。”体会下雪是没声的、静静的飘落下来。B:“整个世界多么静,多么静”一句中,两个词语的重复使用突出了静谧的雪的世界。)
2.应该怎样读?(应该用轻柔的语调,语速较慢。因为诗人写道:“整个世界多么静,多么静。”)
3.指名读
4.真是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啊!谁想学着他的样子再读一读?
5.这个飘雪的世界多么美啊,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现它的静谧美好吧。(男女生比赛读)
(二)学习第二小节,想像体会孩子的可爱,揣摩作者的情感。
(过渡)这么美的早晨,看着飞舞的雪花,作者的思绪飞到哪里去了呢?
1.请大家读读第2小节,想一想诗人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
(学生自由读,想像画面,读后说说第2小节大意――引导学生说完整:夏日树林里的早晨,一个小孩在捉知了,蚂蚱,玩得多高兴啊)板书:夏天的树林
2.诗人想到了一个在树林里玩耍的孩子。这个孩子在干什么呢?
3.谁来读一读?
一个小孩,赤着脚,
他的脸像一朵鲜花,
他的嘴角发出低低的歌声
他的小手拿着一根竹竿。
4.你能想像孩子的心情吗?(这个孩子的心情怎么样?)
你能把这种高兴劲读出来吗?
谁还喜欢这句,试着读一读?
5.他仰起小小的头,
那双发亮的眼睛,
透过浓密的树叶,
在寻找知了的声音??
师:小孩子非常高兴,非常快乐,说说我们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谁想来试试?
6.他 的另一只小手,
提了一串绿色的东西——
一根 很长的狗尾草,
结了蚂 蚱、金甲虫和蜻 蜓。
师:同学们读的真让我陶醉!
7.刚才大家通过朗读和想像,对这个孩子有了很深的印象,你们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真、可爱、)
8.(播放背景音乐)谁来把第2小节连起来读读,让我们再来感受这个孩子的可爱形象?
(你想过吗?文章中这个小男孩写的是谁?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第一种可能:诗人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小男孩代表的是童年时的作者,表明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第二种可能:诗人想起了童年的玩伴,表明了作者对童年玩伴的思念之情。第三种是诗人假托对“一个小孩”的思念,表达他对少年儿童应有的生活状态的希翼??)
(过渡)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将“夏天的小男孩”描写得这么惟妙惟肖?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写作时溶入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真情实感。)
9.进行习作指导。
同学们以后在书写习作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将自己的亲身体验放置到作品当中的人物身上,将会使人物变得更加生动。
(三)学习第三小节,体会作者对孩子的关爱和期盼之情。
师:这童年的一切啊,作者都记得很清。作者还想到“我们很久没有到树林里去了,那儿??”(学生齐读第三节)
1.师:读到这里,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作者很怀念快乐的童年,怀念无忧无虑的童年。)
(想到童年的一切,作者也许会忧,也许会高兴。)
2.师 :是啊,作者一直都在怀念着童年美好的一切。
3.师:人们常在冬天时想着夏天,夏天时想着冬天,下雨时想着天晴的事,住在城里想着乡村的美丽等,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拿起你的笔记录下来,让它也成为我们的美好回忆吧。(学生仿写诗歌)
4、交流优秀作品。
哪位小诗人愿意朗诵自己的作品?
5、老师仿写的诗:
“雨下着,下着,淅淅沥沥,
雨下着,下着,迷迷茫茫。
绵绵的雨丝,洒在屋顶,
斜斜的细线,笼着村庄,
整个世界,多么轻柔,多么美妙。
看着雨丝在飘洒,
我想得很远,很远。
我想起原野绿草如茵,
一群孩子,撒腿欢奔,
老鹰、金鱼、蜈蚣、飞燕??
穿梭在碧野蓝天。
这一切呀,
我仍清清楚楚记在心间。”
四、抒发情感,美读背诵
(过渡)大家都读懂了诗人的心,你们愿意来抒发诗人的情吗?请把这份情感凝聚在我们的朗读中吧。让我们再来朗读全诗。(播放音乐)
五、总结
希望同学们能像诗人笔下的孩子一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成长!
[板书设计]
下雪的早晨
下雪 ———— 夏天的树林
安静、洁白 小孩 天真、活泼
喜悦和期盼
作文二:《教案《下雪的早晨》》900字
下雪的早晨
成都市双流县公兴小学:王峰
一、教学目的:
1、朗诵诗歌,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经历。
2、慢慢地、轻轻地读,体会这首诗描写的情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的中的1。
三、教学过程:
㈠、引入
1、师出示“早晨”,学生齐读后,师引导说喜欢什么样的早晨以及喜欢的理由。
2、请学生猜老师喜欢什么样的早晨,引出下雪的早晨。
过渡:老师心中下学的早晨是什么样的呢?闭上眼睛听老师讲。
1、朗读
①、老师配乐朗读这首诗。(语速平缓,带着沉思的心情),说听懂了什么? ②、学生朗读这首诗。要求不要高声,语速缓一些,读准字音。
③、师生合读这首诗。(老师以自己的情绪、语速、语调去感染学生。)
2、评议
①、指名读诗。(指导“下着,下着”、“多么静,多么静”)
②、评价,说出理由。
③、学生再读。(此环节中学生对诗的这种感觉不会轻易捕捉到,教师宜鼓励引导。运用一些:“你的朗读让我感到了雪花悠然飘飞的情景”、“如果你读的再慢一些,我们感觉会更加沉静”、“似乎那个小孩子就在我的身边,感谢你的朗读”等鼓励性的语言,学生会进一步揣摩、感受诗中的情景。) ④、配乐朗读。(分节进行)
3、感知
①、学生齐读这首诗。
②、说一说诗的感受。
③、从诗中你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第一小节)
④、配乐朗读第一节。
1、情景
①、师:我们看到了茫茫大地,看到了雪花漫舞的冬晨,而作者伫立窗前,想到什么呢? ②、学生读第二小节。
③、读过这一小节,你有什么感想?
④、播放音乐,放映夏季树林风光图片。
⑤、此时,你想做什么?
⑥、学生讲述自己的想法。
⑦、指导读出感情。
2、延伸
①、你们想对树林中的孩子说些什么?
3、感悟
①、学生自读第三节诗歌。
②、你可以猜想到作者此刻的心情吗?(有些怅然若思)
③、谁能通过这首诗感受一下诗人艾青的思想?(这一环节相对来讲困难了些,可以引导学生猜想当时作者的想法,从而理清作者的情感线索。学生的说法可能众说纷纭,也不必强求一致。这㈡、初学课文 ㈢、感知课文
正是诗的模糊性所在。)
㈣、拓展 积累写雪的诗、词。
1、《沁园春 雪》;
2、《江雪》;
3、《雪梅》;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四、板书设计
下雪的早晨
(艾青)
我————————看雪————————想小孩
(想到快乐的童年) (静) (夏天林中)
作文三:《下雪的早晨教案》3700字
下雪的早晨教案
篇一:下雪的早晨教学实录
《下雪的早晨》一课的教学实录及评析
一、新课导入:
师:雪,是大自然最壮美的景观。它牵动了多少诗人的情怀,引出了多少优美的诗篇。诗人艾青把对生活的思考融进了《下雪的早晨》中。(出示课件1,板书题目:下雪的早晨)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这首诗,什么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生:洁白的雪让大地变得很美。
师:哦,你感受到了冰雪的魅力。
生:我喜欢夏天树林里的那个孩子。
生:我觉得那个孩子十分顽皮。
生:我感受到这个下雪的早晨十分宁静,作者想得很远很远。
生:我喜欢上了那个夏天的树林,景色优美,还有活泼的孩子在玩耍。(检查课前预习,利于学生很快进入课文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诗人艾青一起走进这下雪的早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出示课件2)
二、示标
学习目标:
1、读懂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悟诗歌意境。
3、联系实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仿写诗歌。
【这个学习目标的设定,结合了新课程标准上的三维目标,有对学生
提出的目标的肯定,有方法上的指导,也有情感及习惯的渗透。】
三、导学新知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声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出示课件3)
2、学生读后自由交流。
师: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写出了下雪的早晨雪下得大,很静,也很白。
师:还有什么,
生:下雪的早晨雪下的大,还有个孩子。
生:写出了雪下的大,还写了树林里的早晨,一个孩子在捉知了,手里还拿了一跟狗尾草,串了蚂蚱,还写出了诗人对他的思念。
生:我给他减减肥。写出了下雪的早晨,作者想起了夏日树林里的一个小孩子,那个孩子一个孩子在捉知了,手里还拿了串一金甲虫、蜻蜓和蚂蚱的狗尾草,作者很想念他。
师:再来减减肥。
生:......
(【这样安排任务,让学生从整体来感知课文,对课文有大致的认识。让学生说出自己读了课文后印象的话。】
师;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是什么,
生:有时间、人物、事件......
师生总结主要内容:在一个下雪的早晨,诗人艾青想起了夏日树林里
的男孩正在玩耍的情景。
【这样做的目的是贯彻语文总——分——总的学习规律,强调学生先从整体感知课文,同时用教师的范读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习惯。】
过渡;这个下雪的早晨是什么样子的,你们喜欢这个早晨吗,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一小节。(出示课件4)
四、品读课文
(一)自读提示:
阅读第一小节:
1、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下雪的早晨,在诗歌旁边记下你的感受。
2、试着读一读,要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不动笔墨不读书,交给学生使用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检查阅读:
这是个怎样的早晨,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生:这是一个美丽的早晨。
师:你从哪里读出了美丽,
生:“洁白的雪盖满了院子,洁白的雪盖满了屋顶。”整个世界变得粉妆玉砌,远远望去,山川、河流、房屋,像铺上了厚厚的白毯子,很美很美。
师:你能把这样的感受放进诗句里,再读读吗,(指名读) 师:在大自然众多的儿女中,雪以她洁白晶莹的美貌、装点山河的神奇本领,赢得无数人的赞美。让我们一起走进下雪的早晨,去感受冰
雪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吧。(看课件5)
师:你刚才看到了什么,把你那一瞬间的感受说给同桌听听。 师: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收获。谁来说说,
生:我看到一片银白,白茫茫的雪盖满了大地,我很想到雪地上痛快地打个滚。
生:我看到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像鹅毛、像白色的蒲公英,又像飞舞着的玉蝴蝶。
师:你也深深地爱上了雪是吗,
生:我看到房屋戴上了白帽、树林披上了白袍、大地盖上了白毯,我仿佛来到了童话王国。师:好一派迷人的北国风光啊~“洁白的雪盖满了院子,洁白的雪盖满了屋顶。”这简单的两行诗包含着诗人最浓烈的爱~我们来深情地赞颂雪吧~(齐读第三四行)
最后,齐读全文。
(先抓住重点语句,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
体会作者的情感。再结合精美的课件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诗歌的意境,这样再去有感情的读文,学生就能把握好情感。)
过渡:在这美丽的宁静的早晨,在这个雪花飘飞的早晨,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中,作者的思绪飘到了很远很远。作者想到了什么,我们一起来学第二小节。
(二)品读第二小节。
1、出示自读提示(课件6):自由阅读诗歌的第二小节,小组合作解决以下内容:
1、在这个下雪的早晨,作者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2、交流描写小男孩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你有类似的经历吗,
2、结合自学提示,小组解决以上问题。
3、检查读书情况。
(1)引导学生引导学生说完整作者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夏日树林里的早晨,一个小孩在捉知了,蚂蚱,玩得多高兴啊。
(2)师:哪些诗句在写这个孩子可爱的样子,
(指名读)真是个天真顽皮的孩子。(齐读)
生:还写了孩子在树林里捉知了、蚂蚱。
师:(板书“事”)哪些诗句在写呢,(指名读)这是多么有趣的事情啊~(齐读)
3、师:诗句表现的就是一幅幅美丽生动的画面,(指黑板),在这里面选择你最感兴趣的诗句,好好读一读(板书“读”),读出
美,读出生动,读出有趣。在脑海中想象这样的画面(板书“想”),再用自己的话再四人小组内说一说。(板书“说”)
4、师:每个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阅读收获。 生:我最喜欢描写树林景色这几句。我读给大家听。(??)走进树林,深深呼吸,我闻到了泥土的芳香。小草上、树叶上,闪烁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仔细听一听,知了——知了——这是充满生机的一幅图画。
师:夏天树林里这幅七彩画卷真是生机勃勃。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小孩手上的狗尾草。我想,这个小孩一定在茂密
篇二:下雪的早晨》教学反思
《下雪的早晨》教学反思
泉湖学区永久小学田秀玲
艾青这首《下雪的早晨》是描写在一个下雪的清晨,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夏日里在林中无忧无虑地玩耍。从字里行间无不感染着我们,让我们想起了童年美好的时光,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的眷恋,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纯真生活的热切希冀。
本诗作者为我国著名诗人艾青,写于1956年,整篇诗文体现了那个特定环境中作者的心境。诗人假托了对一个小孩的思念,表达了对童年的期盼向往,那应该是脸像鲜花,眼睛发亮,脚踏露水,在大自然中尽情嬉戏。
根据诗歌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 了解作者,了解背景,“走近艾青”的实践活动
由于诗歌语言凝练,跳跃性较大,有学生不易读懂读透的地方。所以结合本课的重难点,课前我与学生进行了“走近艾青”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了艾青在诗坛的重要贡献以及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和创作背景,为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作了铺垫。
(二)营造氛围,引生入境,注重情感熏陶而又不乏学生自主选择
课上,我运用“范读”,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这不仅帮助他们准确把握诗歌感情基调,还使他们对诗歌的韵律美有了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使他们感到了学习诗歌是一种美的享受。并且引导选
择,让学生思维个性飞扬。在阅读教学中,我让学生身临其境自读感悟。
(三)结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深入浅出地渗透对意象的解读
意象和意境是诗歌创作或诗歌欣赏当中都是很重要的。我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深入浅出地渗透了这两个概念的教学。如在学习第2小节时,我注意启发了学生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本文来自:Www.bdfqY.cOm 千 叶帆文 摘:下雪的早晨教案)请学生反复朗读,读中想象,揣摩作者的情感,使学生明白了诗人是通过对孩子的描述,来表达他自己的情感。
(四)视听并重,开拓思维,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
在第1小节中,启发学生想像飘雪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引生入境。读第2小节时出示浓密的树林图片,让学生感受那郁郁苍苍、
树影斑驳的环境美,想像孩子在树林中玩耍的情景,感受孩子的可爱、活泼、无忧无虑。读第3小节时,通过图画引导,请他们想像这个孩子是谁,诗人为什么会在这个下雪的早晨想到他,我尽量激发学生大胆想像,力求他们通过丰富的想像去演绎诗人的情感,从而产生共鸣。
课讲完了,静下来慢慢思考,思考课前的精心准备和课中学生的反应,思考学生在课上对文章的理解和针对这种情况我需要把握的方向,进一步思考文中的意境和学生理解需要把握的要点。我想,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
1.一、二小节表面看语言明快,但自始自终都在表露着诗人忧郁、压抑,渴望从烦恼中解脱获得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感情,学生并未完全体会出来。
2.课前对写作背景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以至于课上对情感基调的把握不到位。
作文四:《下雪的早晨教案》2000字
《下雪的早晨》教学设计
大高中心小学 许金芹
〔教材分析〕
这首诗共三节,意境悠远:寂静的早晨,雪花纷纷扬扬,“我”的思绪也随着雪花飘飞得很远很远,想起夏天树林里的小孩拿着竹竿,哼着歌儿寻找知了的天真烂漫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诗人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林中小孩具体、形象的描绘,抒写自己内心的喜悦和期盼儿童永远快乐、永远幸福的疼爱之心,把自己对生活的独到思考熔铸于诗。全诗采用口语入诗,节奏和谐,自然流泻,朴素清新,精练流畅,形象生动,含蓄蕴藉,寓意深刻。 这首诗学生容易理解,读通顺,生字词也容易掌握。因而,教学重点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和意境,通过朗读想象意境,感悟意境,并进而创造自己的意境。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巩固生字,会读一个多音字;
2、能运用各种朗读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
3、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4、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经历,仿写诗歌,再创意境。
(二)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良好的生活情趣。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读书、识字、写字、背诵、与人交际、写作文,语文教学的“宗”即“熟读,精思、博览、多作”,于永正老师因而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目标简约,教学方法简单,教学过程简洁。
[课时安排]
一课时,如时间不足,可以上两课时,第二课时让学生尽情想象、仿写、朗读交流自己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大家来的路上冷不冷?进入冬天已经好长时间了咱们这里下过雪吗?你们盼望下雪吗?说说为什么喜欢下雪?今天就满足大家的要求请你欣赏《雪景》视频。说说你的感受吧?面对纷纷扬扬的雪花你会想到什么?你能背几句关于雪的诗句吗?
二、听读诗歌,想象意境
1、大诗人艾青曾写过许多想象丰富,意象独特,朴素凝练的诗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关于雪的诗歌《下雪的早晨》。闭上眼晴认真听,静静得想。你仿佛看到什么呢?
2、 老师读完了,你想说点什么?可以评一评老师读得怎么样?也可以说说你的一点点感受?
(抓住:宁静的早晨,雪花飘飞,作者想起夏天树林里捉知了的小孩等。)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所在,语文最本质的属性工具性。语文教学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读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也能让学生发挥想象,在头脑中构建自己的意境。]
3、学生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4、学生分节读。师生共同点评。
三、朗读品味,感悟意境
1、自由读,思考:诗人在下雪的早晨想到了什么?
2、指名读,正音,说说诗中的小孩给你留下一个怎样的印象?
(抓住:赤着脚,脸像一朵鲜花,嘴里哼着歌,一手拿竹竿,一手提蚂蚱、金甲虫、蜻蜓,正在寻找知了。)
3、小组互读,批批、画画,讨论:这首诗该怎样朗读。
4、学生交流后汇报,引导学生领悟朗读方法。
①谁来说一说,第一节该怎样读,为什么?(应该用轻柔的语调,语速较慢。因为诗人写道:“整个世界多么静,多么静。”)
②学生根据理解,再朗读第一节。
③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你打算用什么样的语调读?为什么?(第二节是作者想起另一个小孩,想到了夏天的树林,还记得这个小孩手上提的东西??应该读轻快、活泼一点,因为夏天的树林是充满生机的,太阳出来了,多么灿烂,所以应该欢快一点;这个小孩有一双发亮的眼睛,他应该很活泼,所以读来应轻快一些??)
④学生朗读,互相评价。
⑤哪个同学愿意上台表演朗读第三节?
⑥谁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读?(写了“很轻很轻的歌声”,作者正在想着这个小孩,语速要放慢;这一节写的是“下雪的早晨”,所以也要读得轻柔一点??)
⑦齐读第三节。
5、配乐齐读全诗。
6 、指导背诵;
7、同学们读得令人陶醉,能说说你从诗歌当中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吗?(内心的喜悦,对小孩的关爱,期盼儿童永远快乐、永远幸福。)
8、指导写字。
(“院”左右结构,左小右大;“竿”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每字练习两遍即可。)
[诗歌意境幽微,有的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读诗,最要紧的是透过诗句唤起诗情,走进诗境,学习、积累诗的语言。重朗读而“不求甚解”,便于让学生以自己的独特见解领悟诗的意境;熟读成诵,是促使学生语言内化的最佳途径。]
四、自由创作,走进意境
1、读了诗歌,你会想到什么呢?
2、人们常在冬时想着夏天,夏天时想着冬天,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学生畅言,如:下雨时想着天晴的事,住在城里想着乡村的美丽等。)
3、你能模仿课文把这些感受写下来吗?
4、学生练习;
如有困难,可先学老师仿写的诗:
“雨下着,下着,淅淅沥沥,
雨下着,下着,迷迷茫茫。
绵绵的雨丝,洒在屋顶,
斜斜的细线,笼着村庄,
整个世界,多么轻柔,多么美妙。
看着雨丝在飘洒,
我想得很远,很远。
我想起原野绿草如茵,
一群孩子,撒腿欢奔,
老鹰、金鱼、蜈蚣、飞燕??
穿梭在碧野蓝天。
这一切呀,
我仍清清楚楚记在心间。”
5、交流优秀作品。
[积累是为了更好地创作,在充分地听、说、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试着写一写,练一练笔,体验写诗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作文五:《《下雪的早晨》说课稿》600字
《下雪的早晨》说课稿
户县甘亭镇中心学校 张引奇
《下雪的早晨》这首诗是四年级上册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全诗分为三个小节,描述了宁静的早晨,雪花飘飞,我的思绪随着雪花飘飞得很远:想起夏天树林里的小孩天真活泼的喜悦心情和期盼之心。教授这首诗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意思,再让学生达成以下的教学目标:
1、 能用各种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诗句的意思。
3、 理解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引导选择,让学生个性飞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机会,促成他们个性化发展。运用学习方法:在朗读中体会,在讨论中理解,在交流中感悟,在批注中强化,引导学生有目的性学习。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选择往往会有很大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影响教学效果。教师有意而巧妙的引导学生选择,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联系生活、服务于生活
语文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如果说雪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话,那夏天对他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所以我让学生回忆夏天,说说夏天你们最想做什么,在他们脑中再现夏天的有关信息,再结合课文读,从而把文本和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变外部给予为内化生成。
三、拓展迁移
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交流“我们经常在冬天时想着夏天,在夏天时想着冬天,你们在类似的经历吗,”在交流中,同学们相互启迪,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这样的设计,注重了跨学科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社会,真正体现了大语文观。
作文六:《下雪的早晨作文》1300字
下雪的早晨
雪下着,下着,无声无息,
雪下着,下着,刻不容缓。
洁白的雪,铺满了院子,
洁白的雪,铺满了屋顶,
整个世界多么白,多么静。
看着雪花在飘飞,
我想得很远,很远。
想起了秋天的田野,
田野上的红霞,
到处都是落叶、果实,
太阳睁开惺忪的眼睛。
几个农民,穿着洒满土的布鞋,
从晨光中走来,
深深的皱纹爬上他们的脸庞,
曾经乌黑的头发也变得花白。
现在丰收了,他们来收割庄稼、摘取果实,
田野上好美——
高粱举着红灯在舞,
玉米咧开嘴巴在乐,
谷穗低垂着头,
向大地深深致谢;
树枝在秋风中摇曳,
黄叶从头顶飘落,
果树伴着秋风在舞,
满树的果实多像娃娃们天真的笑脸。
收割庄稼了!摘取果实了!
所有农民都忙开了。
农民们那忙碌的身影,
和这一切的一切,
我都记得很清。
我们很久没有到田野上去了,
那儿早已被冰雪覆盖,
也不会有什么人影,
更不会有什么农作物。
但我一直记得那农民,
和那田野上的庄稼和果实。
指导老师:李秀云
【每天一笑】
小明:“老师,我问个问题。”
老师:“滚出去!”
小明:“我真是问个问题!您看清楚,是数学问题啊!”
老师:“滚出去!”
小明:“现在的女老师真没有职业道德!”
小明说完走出了女厕所!写人的作文应注意什么】
在学生对写事的作文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有了大致了解和掌握之后,结合本册学习的写人的课文,我对写人的作文进行了指导。
写人是作文的基本命题。写人,可以侧重写人物的外部表现,即写他在做些什么,或者有哪些动人事迹;也可侧重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写他在一件事面前,在与别人交往中,或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的内心变化,和随之产生的喜、怒、哀、乐之情;也可以交错地写人的外部表现和心理活动。
写人的文章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交代清楚他是什么人,如他的年龄、性别、外貌、职业、性情,及与自己的关系。
2、要写出人物的特点,就是要写出这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只有把特点写出来了,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也才能与众不同,有新意。
3、要通过具体的事件来表现人物,决不能像老师给你写品德评语那样来写人。人物也就写好了。如当你读完《**舍身炸暗堡》以及《我的战友**》以后,你对这两位英雄就有了深刻的印象了。
4、要抓住人物细微的动作及其变化,给予具体,生动的描写。即抓住细节刻画人物,使原来比较平板、模糊的形象变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如《一夜的工作》中,**扶正转椅就是一个细节描写,它表现了**有条不紊的工作作风。
5、在进行人物语言描写时,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因为不同的年龄、职业、性格等的人物,他们所讲的话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所讲的话也是不同的。
6、要紧紧扣住人物的特点和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来写人,不要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马虎拼凑,拉拉杂杂,更不能重复罗嗦,画蛇添足,使人看了不知在说什么。
我发现学生缺乏写作素材、写出来的作文内容比较空洞,没有感染力,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平时缺乏细致的观察。于是,我专门用半节课时间训练学生对人物进行观察、叙述能力。
在课上,我和同学们共同创设了一个情景:一个公园管理员,逮住了一个逃票溜进公园的小男孩,当他得知小孩是某机关人员的孩子时,态度立刻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眉开眼笑,露出了势力的嘴脸。
作文七:《下雪的早晨》2500字
《下雪的早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首诗歌共三节,描述了诗人在下雪的早晨,看着雪花的洁白和整个世界的宁静,想到一个孩子夏日早晨在树林中玩耍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小孩的关爱、期盼和惦念之情。
全诗朴素清新,节奏和谐,形象生动,字词浅显,学生容易读通,容易掌握。因此教学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和展现诗人丰富而美好的情感世界,并联系实际,感悟生活中的意境。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及这首诗描写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经历,初步学会仿写或创作诗歌。 教学重点:
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及这首诗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普通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经历,初步学会仿写或创作诗歌。 课前准备:
1、积累有关雪的古诗和词语;
2、自主预习课文。
课前活动:相反
师:孩子们,上课前我们先来玩个小游戏好不好?这个游戏的名字就叫“相反”。你们做的、说的都要和我相反,记住了吗?
1、全体起立,注意听口令:向左转、向右转、弯腰、坐下。
2、师:我们可以做出相反的行动,那能不能说出相反的语调呢?试一试:我小声地说话、我重重地说话、我延长声音说话、我快速地说话。
4、看得出来,咱们4、3班的孩子很会动脑筋!刚才的游戏告诉我们,看似简单的行动和语言里都有丰富的内含,今天这节课上林老师希望孩子们用你最独特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最深刻的感受,好不好?
教学过程:
一、复习积累,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艾青写的《下雪的早晨》齐读课题,课下的时候老师让同学们积累了一些关于雪的好词好句,哪位同学愿意与大家分享一下呢?
(白雪皑皑 粉妆玉砌 白雪纷飞 漫天飞雪 银装素裹等等) 师:好词!我知道你一定是个爱积累的孩子!听了这些优美的词语,我们不由得还会想起许多千古绝句——
师:是啊,雪花洁白、飘逸,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墨客都用它来抒发情怀。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艾青再次走进雪的世界,感受诗歌的魅力,准备好了吗?
1、复习词语:或许、竹竿、浓密、飘飞、蚂蚱、滑冰、赤着脚、抛雪球
A、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B、讨论“赤着脚”在不同词语中的意思并尝试造句。
2、听写
赤着脚 竹竿 抛雪球 滑冰
同桌对照着大屏幕互批集体订正。
二、朗诵诗歌,感受意境。
1、迅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回忆一下上节课,第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师: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这首诗歌不仅写了实实在在的下雪的景象,还写了诗人产生的联想,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2、3小节,看诗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2、忆小孩,感悟境。
①看着雪花在飘飞,我想得很远很远。我想起了什么?听说咱们班的朗读能手很多,李老师啊特别想听听你们的声音。谁来读第二小节你的手举得最有力,很有自信的样子,你来读。其他同学看着书,
认真听,准备评。
谁来评价,评得非常中肯,听的人也很认真,起来读的同学更是勇气可嘉,把赞扬的掌声送给你们自己吧!
②看来诗人真的想得很远很远,在这些美好的回忆里,诗人首先想起了——(板书:夏天的树林)
师:是呀,早晨的树林,树叶结满了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面对这样的美景,那诗人记得最清的就是这个手提昆虫的?(板书:小孩)
③出示自学指导:(大屏幕)
A、找到具体描写小孩的诗句,用波浪线画出来。
B、仔细默读这些句子,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可以适当的批注。
汇报交流,师板书:(快乐、顽皮??)
A、生1:快乐。
师:你从哪里读出了他的快乐?从你微笑的表情和轻快的朗读中,我也能感觉到他的快乐!
B、生2:可爱。
师:把小孩最可爱的地方读出来吧。他的外貌、他的神态、动作,多么可爱啊!
C、生3:顽皮。
师:把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出来。果然是个顽皮的小孩呢! (指名读2)
⑥你们都是会读书、会理解的孩子。把你心目中的这样一个小孩,读给自己听一听。
A、自由读。
B、男女生赛读。
师:咱们来比一比,看谁读得美!男生先来(读得抑扬顿挫)。女生来(余音绕梁啊)。
C、师范读。
师:你们的朗读仿佛把我带进了那个美丽的早晨。我也想读了。想不想听我读啊?你们都读得那么好,不给我点鼓励的掌声我怎么敢读呢?现在我可以大胆地读了!(师配乐读)有谁发现我的读和你们的读哪里不一样?
D、生配乐齐读。
师:多么善于发现的孩子啊!我用音乐来渲染气氛,用动作来表达感情。其实,朗读的感情就在我们的轻重中,就在我们的快慢中,就在我们的动作中。全体起立,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3、创设境。
①我们很久没有到树林里去了,那儿早已铺满了落叶,也不会有什么人影,但我一直都记着那小孩子,和他的很轻很轻的歌声。记忆
的闸门一旦打开就很难停止,诗人还想起了——课件出示第三小节,齐读。
②雪花不停地飘飞着,像鹅毛、像蒲公英、像玉蝴蝶,一夜之间,房屋戴上了白帽,树林披上了白袍,大地盖上了白毯,我们仿佛来到了童话王国。
师:想一想作在冬夏的对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汇报,师适时板书:关爱惦念)
A、师生配合读。
B、听录音跟随背诵。
师:多么令人心动的诗歌,多么温暖的诗句,让我们静下心来,轻轻的再次感受这份美好,双手合拢放在桌上。
三、拓展延伸
1、师总结:聆听这份美好,我们仿佛看到飘飞的雪花,开爱的小男孩,感受到了那份期盼与惦念。
2、同样的雪景,不同的人却有着不同的感受,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柳宗元写的《江雪》(课件出示),一起读。你读懂了什么? 拓展材料: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四、作业
如果你看到一个这样的雪景,可能你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呢?只要你勤于练笔,说不定也会成为像艾青、像柳宗元一样的大诗人呢!今天回家就试着写一写,好吗?
老师相信你们都能行!
五、好书推荐
《雪孩子》
这是一个非常适合在冬夜温暖的屋子里与父母共读的故事。飘雪的夜晚好像充满了魔法,雪孩子把迷路的兔子送回了家。其实这是孩子们产生的心理想象,它能帮助孩子化解实际生活的困难。相信书中美丽的魔法之旅,会让同学们在读完后,嘴角勾起满足的微笑。
板书设计:
下雪的早晨
现实 下雪洁白安静
夏天的树林
回忆 关爱、惦念
天真、活泼的小孩
作文八:《下雪的早晨》29800字
下雪的早晨
教材分析:
《下雪的早晨》是著名诗人艾青在1956年创作的诗歌。这首诗共三节。第一节描写了寂静的下雪的早晨,在我的眼前展现了一幅: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白雪皑皑,银装素裹静谧的乡村雪景图。第二节,诗人随着雪花的飘飞,思绪也飘得很远很远。想起了夏天树林里的小孩赤着脚、像鲜花一样的小脸、轻轻的歌声,拿着竹竿、寻找找知了、捉蚂蚱的天真烂漫调皮的形象。这一节,诗人展现了一个个意象,正是这些意向承载了诗人的向往。第三节,又从夏天的场景回到下雪的早晨。对树林的怀念、对小孩的惦记更加反衬出诗人对天真快乐、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全诗诗人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林中小孩具体、形象的描绘,假托小孩,表达对儿童天真、快乐、幸福的羡慕,对美好纯真生活的期盼向往,把自己对生活的独到思考熔铸于诗。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体会诗歌描绘的意象、意境,发展学生的联想,唤起学生的创作欲望;
3.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抓住诗中的一个个意象,反复朗读,读中想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通过林中小孩具体、形象的描绘,对美好纯真生活的期盼向往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3分钟
我知道同学们能背很多首诗,我们一起比赛背一背怎么样?咱们随机出题,你们一句,我一句。(ppt)
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景象的?——雪
同学们喜欢下雪吗?你能不能讲讲雪给你带来的快乐?
提到下雪,同学们描绘了一个银装素裹、充满欢乐的世界!可是著名诗人艾青却在一个宁静的冬日清晨,在那个白雪皑皑的世界,思绪飘得很远很远??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艾青的诗歌“下雪的早晨”。
(二)听读感悟7分钟
1.你们愿意听老师来读一遍吗?3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2
(出示画面配音乐范读,使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
作者在第一小节中描写了自己眼中的雪景,二三小节诗人此刻却惦记着夏天树林里的一个孩子。请大家快速翻开书找一找,哪个小节是作者看到的哪些小节是作者想到的?
2.同学们你们喜欢早晨的雪景还是夏天树林里的孩子,喜欢哪个就把这个小节多读两遍,我们一会儿来交流。3
(三)走进诗境,感悟诗情
学习第一小节,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1.说说你最欣赏诗中的那一小节?10分
早晨
你来读读第一小节?(1生)
2. 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早晨?(安静的、美丽的)(1生)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1、感受早晨的“静”:学生抓住 “雪下着下着,没有声音,雪下着,下着,一刻不停。”体会雪悄没声的、静静的飘落下来的形态;“整个世界多么静,多么静”一句中,两个词语的重复使用突出了静谧的雪的世界。)
我们读的时候应该怎么读?(1生)
学生体会朗读时自然而然声音变得舒缓而恬静。
你来试一试?
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白雪世界?
学生可能先从语句“雪下满了院子,盖满了屋顶”整个世界充满了洁白与纯净,一片银色的世界,给人以纯洁、美丽的享受。
真是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啊!
谁想学着他的样子再读一读?(1生)
我体会到你声音的舒缓和恬静了。
3.这个飘雪的世界多么美啊,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现它的静谧美好吧。 (训练朗读能力。在有感情地朗读中陶冶情操。)
学习第二小节,想像体会孩子的可爱,揣摩作者的情感 15分
1.(过渡)这么美的早晨,看着飞舞的雪花,作者的思绪飞到哪里去了呢?请大家读读第2小节,想一想诗人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
(学生自由读,想像画面,读后说说第2小节大意――引导学生说完整:夏日树林里的早晨,一个小孩在捉知了,蚂蚱,玩得多高兴啊)板书
2.诗人想到了一个在树林里玩耍的孩子。请大家再来默读一遍第2小节,画出描述这个孩子的诗句。
3.大家再来自由读读描写孩子的诗句,请你静静地读,慢慢地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谁来读读诗句,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一个小孩,赤着脚,(淳朴、质朴)
他的脸像一朵鲜花,(为什么想一朵鲜花?说明了什么?)
低低的歌声
手握竹竿
(启发追问学生,让学生把看到的画面描绘出来,你能想像孩子的心情吗?) 你能把这种高兴劲读出来吗?1生
谁还喜欢这两句,试着读一读?1生
请同学们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这两句话。
有谁还喜欢其他的诗句吗?
4.仰起小小的头,发亮的眼睛寻找知了的声音??
指名说想像到的情景,你觉得这个小孩子高兴吗?快乐吗?
谁来说说我们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谁想来试试?
你觉得诗人还有哪些话没写出来?你能替诗人接着这句话把他捉知了的情景往下说吗?(启发想像孩子捉知了的情景――怎么捉?眼睛?耳朵?神态?动作?)突然,孩子发现了知了,他悄悄地挪动步子,猛地一下子,抓住了它! 还有哪些句子,带着你的感情读一读?
5.他的另一只小手,
提了一串绿色的东西——
一根很长的狗尾草,
结了蚂蚱、金甲虫和蜻蜓。
啊,同学们读的真让我陶醉!
6.刚才大家通过朗读和想像,对这个孩子有了很深的印象,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板书――活泼、可爱、天真、快乐、无忧无虑)
7.(播放课件音乐)谁来把第2小节连起来读读,让我们再来感受这个孩子的可爱形象?
8.你们觉得诗人喜欢不喜欢这个孩子?诗人喜欢这个孩子什么呢?
(诗人很渴望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诗人也希望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 学习第三小节5
1.语言描述:雪还下着,诗人还沉思着――虽然我们很久没有到树林里去了,虽然这孩子并不知道我正在想着他,但我一直都记得他那鲜花一样的小脸和很轻很轻的歌声,想着他此刻在雪地里玩耍的情景。我多么盼望像他一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啊。(学生抒发诗人的感情)
2.齐读
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小节,再次与诗人的心灵交流吧。(以既有的感情体验充满感情地朗读、背诵,对外抒发。)
(四)抒发情感,美读背诵
(过渡)大家都读懂了诗人的心,你们愿意来抒发诗人的情吗?请把这份情感凝聚在我们的朗读中吧。让我们再来朗读全诗。(学生自主选择)
这么美的语言,你愿意牢记下来吗?请把你最喜欢的小节背下来,和同桌一起分享。(播放画面和音乐)
希望同学们能像诗人笔下的孩子一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成长!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
(2009-12-16 21:24:08)
标签:
杂谈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小学 谢家芳
执教时间:2008年12月3日
上课地点:清水小学
一、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领悟“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特别含义,懂得“要想做成大事,先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道理。
2.能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体会反问句在语意表达上的作用;体会转折句式的用法;体会作者有条理有顺序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领悟“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特别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体会作者有条理有顺序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
1、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课后思考题。
2、教师:制作与教学相关的课件。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整体感知
1、师: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板书:陈蕃 薛勤)
(二)深究细读,品味感悟
1、师:概括得好。那么这篇课文中的两个人物都是怎样看待“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呢?快速浏览课文,勾出相应的句子。(学生勾画句子)
2、抽生汇报后,老师引生读句:陈蕃认为——;再引读:薛勤认为——(生读后抽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3、师:同样是“扫一室”与“扫天下”,两个人却有不同的看法,这是为什么?我们先来看看陈蕃是个怎样的人,就知道他为什么那么认为了。快速找出课文哪一段有介绍。(第1段)
4、齐读第1自然段,说说陈蕃是个怎样的人。(课件出示:东汉时代,有个青年叫陈蕃,他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却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
5、生汇报,师小结:抓住重点词或句子概括段意是很好的方法,以后要多尝试。再引导:什么叫“志存高远”? 那么“懒散”又是什么意思?
师再引:人志向远大又喜好读书是好事还是坏事?而生活懒散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这句话中前半句说优点,后半句说缺点,意思发生了转变,中间就用——“但”字把它们连接起来的。大家读一读,再体会一下。(生读句子)在这句话里,如果把“但”字去掉,还有哪些词可以替代它呢? (可、可是) (生每换一个词,师都让其放到句子里读一读,看是否通顺,同时体会转折的意思。) 老师读句子,认真听,仔细体会:看看作者重点要强调的是前半句的意思还是后半句的意思?所以,你在说话和写话时,前后意思发生了转折就可以用“但、可、可是”把前后句子连接起来,而且要把自己强调的意思放在关联词的后面。(生齐读句子:他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却很懒散。)
6、引生细究:课文中从哪里能具体地看出陈蕃的“志存高远”、“喜好读书”和“生活懒散”呢?认真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相应的句子。(“志存高远”用“——”、“喜好读书”用“﹋﹋”、“生活懒散”用“()”,生画句子,师巡视。)
7、交流点拨: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进行如下点拨:
(1)感受陈蕃的“生活懒散”:
师:哪些句子是说陈蕃生活懒散的?
生读出画的句子——屋子里乱七八糟,桌子上书呀、杂物呀什么都有,上面满是灰尘:地上到处是垃圾,墙壁上有不少蜘蛛网。屋里不仅肮脏,连空气也显得污浊。
师:默读这段话,看看自己能完成这道填空题吗?
作者先概括说陈蕃的屋里 ,然后,分别
从 、 、 三个方面具体介绍,最后,总述“屋里不仅 , 。”可见,这段描写是按照 的顺序写的。 师再引:屋子很乱,可薛勤看这间屋子却很有顺序哟。来,我们一起随薛勤走进屋子有顺序地看看:薛勤一进书房,着实吓了一跳。屋子里——乱七八糟,桌子上——书呀、杂物呀什么都有,上面满是灰尘:地上——到处是垃圾,墙壁上——有不少蜘蛛网。屋里——不仅肮脏,连空气也显得污浊。陈蕃的屋子怎么样?(也太脏了,而且还很乱。)
师引:默读这段描写,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屋子里乱七八糟,打上着重号。然后,抽学生来汇报,相机让学生用读表现自己的体会。
师:老师来读,闭上眼睛,随老师的读到陈蕃的书房看看,体会作者描写顺序,感受书房的脏乱。
师(小结):这么脏乱的书房让我们感觉到陈蕃确实——生活懒散。这么懒散的生活习惯可大大出乎薛勤的意外,所以文中说薛勤一进书房,着实吓了一跳。
(2)感受陈蕃的“志存高远”。
师:有哪些句子是说陈蕃志存高远的?
生读画的句子:一大丈夫活在世上,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要扫除的是天下一切不平之事,哪里会花心思去清扫小小的一间屋子呢?(出示相应文字课件。)
师:他究竟有多大的志向?(理解“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这是一句反问句,意思不变,你能改成陈述句吗?(生答后师小结板书:不扫 只扫)同样的意思,可作者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呢?(男生读原句,女生读改后的陈述句,体会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师小结:对,反问句更能表达出陈蕃的志向远大,表现他一心要扫天下的决心。(试读、抽读、齐读)
(3)感受陈蕃的“喜好读书”。
师:哪些句子是说陈蕃喜欢读书的?
生读画的句子——陈蕃见客人到来,就从自己的书房里出来接待。
师引: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师:还有吗?
生读画的句子:桌子上书呀、杂物呀什么都有。师引生说出理由。
(4)师(小结):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懒散得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你是陈蕃父亲的朋友——薛勤,看后你心里会想什么?会怎么做?看看书中怎么写的,用读来回答老师。
8、体会薛勤的观点
(1)引读5自然段,问:薛勤的观点是——(出示课件: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你是薛勤,你来对陈蕃说。(抽读,师随机评:我听出了你的急切,我听出了你的担忧。)这也是一句——反问句,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出薛勤的急切的心情强烈的语气。(齐读)老师引:这句话意思不变,你能改成陈述句吗?(相机板书:不扫 更 不能扫)
师:这里还有一句话表现了薛勤对陈蕃的担忧,“听着陈蕃这样的回答,薛勤心里暗想:——” (出示句子:此人年少而有大志,但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怎么能做成大事呢?)这也是一句——反问句, 你能意思不变,能改成陈述句吗?
师:你看,作者为了鲜明地表达薛勤和陈蕃对 “扫一室”与“ 扫天下”的看法,三处运用反问句。来,让我们再在读中体会体会。(读4、5自然段)男同学读陈蕃的话,女同学读薛勤想的和说的,老师读叙述的句子。
9、展开联想,了解陈蕃。
1、师:听了薛勤的一番话,陈蕃会有改变吗? 齐读最后一段,他又会怎么做呢?
2、师:陈蕃听了薛勤的劝告后成就自己的大事业了吗?(生摇头,表示不知道。) 我们来看一个小资料。(出示课件:陈蕃,东汉时期著名政治家,曾担任过太守、太尉、太傅等职。从政数十年,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e],被世人称为“不畏强御陈仲举”。) 看来,陈蕃真的成就了他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如果当初他不做身边的平凡小事,就难以成就日后的大事业。
(三)明白道理,拓展积累
1、师:现在我们再回到课题,“扫一室”仅仅指打扫一间屋子吗? 那么“扫天下”呢? (板书:平凡小事 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课题中的两个词语都隐含另一个意思,所以加了——引号。
2、师:“扫一室”“扫天下”中间加个“与”字表明这课就是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关系,我们把课题中的“与”字去掉,你能用关联词来说说“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关系吗?也可以说小事与大事的关系。(板书:不做小事,就难成大事;只有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
师:对,作者就是通过这个故事给我们阐明了大事与小事的关系,告诉我们:从小事做起。(板书)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把“他生活却很懒散”放在“但”后面重点强调?就是为了突出“从小事做起”的重要性。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前,到今天,它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
师:要成就大事,就得从小事做起——这是本课作者对“大与小”的思考,下面老师再送同学们几句有关大与小的名言——课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培养习惯,收获行为;培养行为,收获性格;培养性格,收获命运。(生自读再齐读。有时间,把
三、四句写在语文天地第二题后面。)希望大家下来也像老师一样去收集这类名言警句,并记住它们,经常告诫自己、提醒自己: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五、板书设计:
“扫一室”与“扫天下”
(平凡小事)(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陈蕃 不扫 只扫
(告诫) 从小事做起
薛勤 不扫 更 不能扫
不做小事 就难成大事
只有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10-12-29 13:33:42 [查看原文]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
灵宝市第一小学 张阳阳
教材分析:
《井底之蛙》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大与小”中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的是生活在浅井里的青蛙孤陋寡闻、夜郎自大,把自己看到的一个角落当作整个世界,当它知道鳖生活的东海无限宽
阔之后无地自容的故事。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见识短浅而又盲目自满的人。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语言。在反复诵读课文的过程中理解“夸耀、尽情、安然、瞠目结舌、渺小”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读懂课文,感受井底之蛙见识浅陋,目光短小,孤陋寡闻,只见一井之水,不知沧海之大,从而感悟寓意。
3、借助白话文,在诵读中初步感知文言文
教学重难点:
感悟、积累语言。在反复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井底之蛙见识浅陋,目光短小,孤陋寡闻,只见一井之水,不知沧海之大,从而感悟寓意。体会“用千里之遥,不能形容海的辽阔;千仞之高,不足以形容海的深度。”的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词语引路,回顾课文
出示词语:夸耀、分享、瞠目结舌、渺小
(1)男女生轮读词语。这组词语在故事中的描写对象是谁?(井底之蛙)
(2)回顾课文,用上面的词语填空:
浅井中的青蛙开始对东海之鳖( )自己的生活,并邀请鳖( )
自己的快乐,可是后来竟然( ),觉得自己非常( )。
【设计意图:把“词语复习”与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导入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旨在运用多种方式积累语言,并使学习过程变得自然、轻松、有趣。】
二、目标导航,明确方向
过渡语: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快活至极的井底之蛙后来“觉得自己非常渺小”呢?( 板书)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明白井底之蛙原来很快乐,后来觉得渺小的原因。
3、理解《井底之蛙》这则寓言的寓意。
三、学案引领,自主探究
出示自学提示,自主学习 :
1、默读课文,你觉得这是一只 的小青蛙,用“——”画出有关的词句。
2、井底之蛙原来很快乐,后来为什么觉得自己很渺小?画出有关的句子。
四、合作交流,互动释疑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1、读悟结合,体验“小”乐
出示重点段:“我生活在这里真快活!高兴时,我跃出井外,攀缘栏杆,尽情地蹦跳。疲倦了,我回到井中,躲在井壁窟窿里,安然休息。跳进井水中,井水刚刚浸没我的两腋,托住下巴;稀泥没过我的双脚,绵软舒适。环顾那些虾、蟹、蝌蚪,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快活。”
交流预设:
这是一只(快活的、骄傲的、满足现状的、洋洋得意的、霸道的??)青蛙。
找出重点字词(尽情、安然、绵软舒适)
【设计意图:“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和独特的体会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充分交流中,在集体智慧的碰撞中深刻感受青蛙的傲慢自大、洋洋得意】
指导朗读:
(1)现场模拟,理解“安然”
“安然休息”是怎样的一种状态?你能试着模仿一下吗? 生1:闭着眼睛,翘着二郎腿,哼着小曲,闭目养神。
??
(2)水到渠成,指导朗读
休息的惬意也令他陶醉不已呀!难怪青蛙这样夸道:(指名接读第二句、三句带动作读)
此刻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青蛙?(傲慢自大、洋洋得意等)可不,他恨不得天下所有人都知晓自己的快活生活,逢人就夸耀,见人就显呗。
(3)表演读第一自然段。(带上动作、表情夸耀一番。)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感受到青蛙舒适安逸的快乐生活,这一环节,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展开合理想象,模仿表演青蛙的神态,动作,使孩子深刻感受到了青蛙的傲慢自大、目光短浅,通过这一情感调动,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有滋有味,也为下文与海鳖目光远大的对比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2、迁移对比,感受“大”乐
过渡语:蛙有蛙的乐,鳖有鳖的趣。且听鳖的一番讲述:
(1)指名朗读鳖的话语。
(2)从鳖的讲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大海的认识体会海之博大,进而理解上述句子的含义。】
生1:我看到了无边无垠的大海、波涛汹涌的大海、??
生2:千里之遥,已经是很大了,可是海的大都不能用它来形容;千仞之高,已经很高了,海却比这还要深。大海真的好大啊!
??
过渡语:的确如此!阳刚之气的男生快快清清嗓音团结起来读出东海之鳖的自豪,浩瀚东海的气势和文字的音韵之美吧!
(3)男生朗读鳖的话语。
(4)出示课后的文言文,采用范读、自读、同桌互读等形式,读熟练。
四、归依文本,拓展想像
过渡语:如果你就是东海之鳖,生活在如此浩瀚的大海之中,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呢?能不能像青蛙一样用先总后分的段式说一说?
投影出示:
我生活在这里也快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生1:海鸥齐鸣,海鸟欢叫。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为我做伴,陪我嬉戏;波涛汹涌的海水给我挠痒痒,爽呆了!
??
【设计意图:营造轻松、愉悦的话题氛围,让学生在体悟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鳖生活在大天地中的大见识、大快乐,与青蛙的小眼光、小快乐形成鲜明的对比,拓宽了孩子的思维,强化了孩子对大与小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揭示寓意,触摸精髓
鳖的见识可真广啊!看来,大天地里有大视野,大见识,大智慧,大快乐。与海之大趣相比,井底之乐顿见渺小,青蛙渺小它小在哪儿?(众生说)
师:是呀,正因为它环境小,所以它视野小,见识小,快乐小。此刻,你又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青蛙呢?(眼界狭小、目光短浅)
生活中,人们经常用“井底之蛙”来比喻哪一类人呢?
【设计意图:用海鳖的大见识反衬出青蛙的小视野,深化了孩子对单元主题“大与小”的认识,又联系生活实际,使孩子对“青蛙”这一类人的认识更丰满了。】
六、链接生活,活学活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众生说)
如,学习时,除了______(课本上的知识以外),还______(要多看课外书,扩大知识面,学习更多的知识)。不然,就成了一只______。
看待问题时,除了 ______(看眼前),还______(要看得长远些)不然,就成了一只_____。
与人相处时,除了______,(看到自己的优点)还______(学习别人的长处。)不然,就成了一只_____。 ??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实效性强。】
师总结语:认识可真深刻!希望这个故事能像一颗智慧的种子,种在你心里,引领着你虚心好学、广闻博见、积极上进。
七、星级作业,挑战自我
∵复述故事。
∵∵背诵这段古文。
∵∵∵续写故事:
∵∵∵∵井底之蛙听了这些话,瞠目结舌,觉得自己非常渺小。于是??
【设计意图:作业这样设计不仅可以对文本进行拓展,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做到读写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八、板书设计
↙ ↘ 井底之蛙
目光短浅 傲慢自大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三
(一)故事导入
师:老师给大家讲个寓言故事,名字叫《井底之蛙》,请同学们认真听。(师生动地讲述
参考资料中《井底之蛙》的故事。)
[点评:学生喜欢听故事,课文中的《井底之蛙》在学生看来有些像古文,语言不够生动,情节不够吸引人。老师用故事的形式讲出来,很有必要。这样也会给学生以鲜活的印象,利于吸引学生进
一步学习探究。]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最想说什么?(指生简单说)
师:其实这个故事就在我们的课本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则寓言故事,(板书)――
井底之蛙。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师:老师讲的故事和我们的课文完全一样吗?(学生有预习基础,会说出他们的看法。)是的,我们自己读懂的课文,一定更有滋味。首先,请同桌两个人互相听读,检查预习情况。在同桌读的时
候,你要认真听,看他读得是不是正确、通顺。
[点评:同桌互相听读、检查预习情况的做法,给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的机会,在独立预习时遇到的困难,或是自己还没有发觉的错误,会在同桌的帮助下解决一些,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而且,
这样的互相听读,学生的注意力会十分集中,不会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效果非常好。]
2.师:刚才的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同桌两人拿不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提出来,大家一起学习。(学生可能会提出“夸耀”、“攀缘”、“环顾”等词语的意思是什么?“千仞之高”的“仞” 字或“商汤”这个词怎
么理解等。要先让知道的学生说一说,教师再给予认定。)
[点评:这一环节的设计,能够进一步扫清字词障碍。]
3.师:解决了字词问题,请同学们再来读课文,看能不能用三两句话把你读到的主要内容说出
来。(学生自由读,进行思考后,再找学生回答。)
[点评:这是又一次练读课文,是为了进一步把字词带回到课文中,同时又注意引导学生
对所读内容进行概括,这是在进行一种语文概括能力的训练。]
(三)精读理解,指导朗读
1.师:哪位同学愿把课文读给大家听?(指生读)请大家认真倾听,然后说说你对文中青蛙的
看法。
预设1:也许学生会直接说出“青蛙”见识短浅,盲目自大,它这样的做法是可笑的。这时可
以引领学生去课文中找一找能看出青蛙有这些表现的句子,然后进一步加深理解。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能反应青蛙目光短浅,盲目自大的句子或词语。(学生默读
完后进行交流,并随着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指导朗读。)
师:青蛙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满意极了,一有机会就要当众吹嘘一番。怎样才能读出青蛙那种骄傲自大的劲头?能不能让老师从你们的声音、表情上都感受得到?请同学们先自己练习读。
师:谁愿意把青蛙的话读给大家听。
(在点评的时候,看是否把握好对“夸耀”这一词的理解,感情是否到位。)
师:青蛙是这样的得意,一眼又浅又小的枯井,在它的夸耀下简直成了一座天堂。那鳖的
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它又是怎么说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请每个学习小组的2号同学把你读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其他3位
同学听完后进行补充。然后请每组的4号同学代表你们小组进行汇报。
[评一评: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并有理解提高的机会。这样安排小组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与表达意识,使合作更有实效,同时也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
师:哪个小组的4号同学代表你们组来和大家说一说?(汇报后大家评议补充。)
预设2:也可能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青蛙的做法是见识短浅的表现,而有些学生却有疑议,认为青蛙开始时的想法也是自然合理的,因为青蛙就该生活在浅井中。它对自己生活环境的满足也是符合
情理的。这时,我会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发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充分地思考: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课文,找出能说明你观点的部分,用直线画下来。
师:请认为“青蛙对自己生活环境可以满足”的同学和认为“青蛙的行为是见识短浅、盲目自大”的同学各派一名代表来说明自己的看法,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证明你们的看法是合理的。
(如果出现两种争议,我就给学生搭建辩论的舞台,允许他们进行争论,在各持已见的争论中,一定会对全文有进一步的理解,在争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学生也会逐渐明确:青蛙的想法有它的合理性,同时明确它对现状的满足,对自己角落的放大夸耀,也正说明了它盲目自大、妄自尊大的行为是
无知的行为,从而明确寓意。)
[点评:学生读文后,对课文内容产生不同的想法是自然合理的,教师适时引导他们阐明自己的观点,一是为了在争辩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能够水到渠成地揭示寓意,使学生的阅读感受逐渐与
作者的思想感情合拍,同时也会促使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大胆发表自己见解。]
预设3:如果学生对这一寓意有了充分的认识,我还想告诉学生:有知识的人更能认识到知识的可贵,而认为知识无用的人,都是无知的。也可引入与“井底之蛙”有相同寓意的寓言故事,如“夜?O自
大”、“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等。)
2.师:是啊,与鳖生活的大海相比,更能看出青蛙生活的浅井是多么渺小,青蛙当初的表现是多
么可笑,多么无知。看课文,当青蛙听完鳖说的话后,是什么表情?
师:你来学一学“瞠目结舌”的样子。
师:噢,现在,你就是这只“瞠目结舌”的小青蛙,此时你心里想的是什么?快和小伙伴说一说。
师:谁来把你刚才想到的,也说给大家听一听?
3.师:哎,可怜的小青蛙,从开始时的骄傲自大,到现在的“感到渺小”,这都是老鳖的话产生的效果。鳖的话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呢?看,老师这儿有一段古文,如果你读懂了,一定更有滋味。请同
学们读读试试。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请大家在听读的时候想一想这段古文说的是什么?然后说给大家听。
师:古文要读出古文的语调和韵味,听老师读一读,看和平时读课文有什么不同。
师:请你再来读一读,看能不能读出古文的韵味,表现出老鳖的语气。
(四)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自由说。)
《一枚金币》教学案例 (2012-03-16 11:04:20)
标签: 分类: 课堂教学
华文
楷体
一枚金币
体会
课文
郫县犀浦实验学校 程超
教材分析
《一枚金币》是十单元“金钱”主题首篇课文,本篇课文的教学既要抓住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理清思路,又要抓住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阅读理解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在感悟的同时,把重点放在课文两处“受不了”时人物的心情体会上,在此基础上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父亲的失望和痛苦的心情。最后,通过角色互换,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从而揭示主题,让学生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的金币,才懂得珍惜。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的不同特点,体会父亲、儿子“受不了”的心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展开联想等方法解决问题,真正地读懂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使学生明白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予以珍惜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甚至流血流汗换来的,要知道珍惜的道理。
2理解课文,感受老人和儿子的不同内心世界,体会“受不了”时的心情。 教学难点
了解人物特点,揣摩其在不同环境下的心情,展开联想,读出感受。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复述主要内容。
1、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一枚金币》,谁来说一说,课文围绕“一枚金币”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抽生答,教师相机板书: 老人 儿子)
二、 再读课文,把握人物特点。
1、师:文中的这位老人和儿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快速默读第1、2自然段,能不能从书中找到相关词语,把他们作上符号。
师:谁来说一说?教师随机板书。
(老人:辛勤 勤俭节约 儿子:花钱如流水 懒惰)
1:什么是懒惰?什么叫做“花钱如流水”?你是怎么理解的?
2:儿子花的是谁的钱?老人的钱是怎么得来的?
3:怎么样才可以叫做“辛勤劳动”呢?
4:老人是不是只靠辛勤劳动就有钱了?你怎么理解勤俭节约?
三、品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
1、这位辛勤劳动,省吃俭用的老人面对懒惰,花钱如流水的儿子,他又怎样的感受呢?
(教师板书:受不了)
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老人受不了的?
课件出示:
老人一辈子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到自己年老的时候,见儿子还是这样,再也受不了了。
师:齐读句子,你体会到什么?
师:你从哪个词体会出来的 ?
(生再读句子,全班读)
师:面对这样一个儿子,老人怎么说?
课件出示:
他躺在床上,把妻子叫来说:“把我们的财产随便给谁都行,就是不要给儿子,这懒鬼什么活都不干,一文钱也挣不来。”
师:同学们想一想,老人在说这番话的时候,他的心情怎么样啊?
(学生汇报:伤心、失望、痛苦、气愤、愤怒。。。。。)
师:同学们体会到这么多不一样的感受,非常好!
谁能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这句话?(先说体会,再朗读)
师:有的同学体会到了伤心,有的同学体会到了愤怒,有的同学体会到了老人对儿子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与失望,请大家带着自己不同的体会,再来读读这句话。(齐读)
师:是啊,老人此刻的心情是多么的愤怒和难受啊!让我们带着体会分角色朗读老人和妻子的对话。注意读的时候要揣摩不同人物的心情,读出不同人物说话的语气。
(师:叙述 男生:老人 女生:母亲)
4、师:这样懒惰的儿子,老人当然受不了了。于是父亲和母亲一商量,都同意让儿子自己去挣金币。那儿子挣回来了吗?
师:从我们上节课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儿子三次把金币交给父亲,第一次父亲-----(扔)儿子-------(笑),第二次父亲------(扔)儿子--------(又笑)第三次父亲-----(扔),儿子呢?-----(抓)
(师梳理板书)
师:第三次儿子为什么要抓金币?(自己挣的)为什么自己挣来的他就要抓?(挣得辛苦,不容易)
师:从哪些句子体会到这枚金币挣得很辛苦,不容易?带着这个问题,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边读边思考,找到句子勾画下来。
课件出示:
儿子听了妈妈的话,走了,真的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活。他帮着这个收割庄稼,又帮着那个盖房子,挣够了一枚金币,带回来交给爸爸。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道:“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他扔进火炉里去烧!”
师:自由读句子,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这枚金币挣得很辛苦?
(真的、整整、一个星期、当牛做马、苦差使)
师:带着体会,我们再来读句子。(齐读句子)
师:什么是“苦差使”?课文中的“苦差”指儿子干了哪些活?(课件出示图片) 师:这些活轻松吗?儿子怎么干的?(手磨出血泡、累得满头大汗、吃不饱饭,睡不好觉。。)
师:儿子干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活,他只做了这两件事吗?他还有可能做过什么? (帮别人翻土、种田;帮别人放牛放羊、帮别人洗碗带小孩。。。。) 师:儿子干了这么多活,如果我们用课文里的一个词来形容他,就是--------- ( 当牛作马 )
5、师:是呀,儿子为别人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活,他才挣到一枚金币,说明这枚金币-----------来之不易。所以,当老人把这枚辛辛苦苦挣来的金币扔进火炉的时候,儿子----------
(生齐读句子。)
师:此时此刻,你们体会到儿子什么样的心情?
(着急、绝望、愤怒、伤心等)
师:是呀,儿子的心情多么复杂啊!
师:现在假如你就是这位儿子,你想怎么向父亲说这番话呢?个人带着自己的体会练习练习朗读。
(生自由练读)
师:谁能把儿子当时复杂的心情读出来?(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分组读)
四、揭示主题,拓展延伸。
1、当父亲看见眼前的这一幕,他怎么说?(全班齐读老人的话)
课件出示:
(“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师:同学们,儿子现在明白了父亲为什么要三次扔金币了吗?
师: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一枚小小的金币,不仅让课文中的儿子明白了道理,也让同学们收获了很多很多,我相信大家将来一定会做一个用双手去创造财富的人。
《散落的钞票》教案设计
2013-11-27 17:06:18| 分类: 四上语文教案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散落的钞票》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人物的心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讲述在车站发生的故事。
3、感受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刻画性格的语句
4、感受路上行人真诚相助、拾金不昧的美好品德
教学难点、重点:
1、感受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刻画性格的语句
2、感受路上行人真诚相助的好品德。
教学步骤:
(一)质疑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
2.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钞票为什么会散落?钞票散落以后发生了什么事?最后结果怎样?)
3.从课题看,你认为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
(钞票散落以后发生了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帮助正音。
3.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是否读得正确流利。(如达不到这一要求,须继续朗读)
4.默读课文,想一想,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给各部分列个小标题。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在一个北风呼呼的日子里,过路行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把
被北风刮跑的钱“抢”了回来,送还主人的故事。)
5.同桌交流。
6.反馈。(钞票散落――路人抢钱――钱归原主)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教师:刚才大家在质疑时提出了“钞票为什么会散落”这个问题,作者在文中告诉我们了吗?是课文的哪个
自然段告诉我们的?(课文第一自然段。)
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都告诉我们什么了?
2.指名回答。
(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十一长假的一天)
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2、3自然段,边读边想:钞票散落以后,行人、立明和“我”各有什么反应?请画出相关的
语句。
2.全班交流讨论。
行人:
a)指名读画出的写行人反应的句子,理解词语“不约而同”、“喧腾”的意思。(教师板书过路行人:抢) b)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行人的句子。(先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朗读,再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
立明:
a)指名读画出的描写立明的反应的句子,理解词语“突如其来”、“焦急”的意思。(教师板书立明:焦急) b)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样的语速,什么样的语调来读,可让学生带上动作读,在读中体
会老大爷焦急的心情。)
我:
a)指名读描写“我”的句子,体会“我”此时的心情。
b)想像“我”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体会“我”的心情。
3.自由有感情地朗读第2、3自然段。
师:行人纷纷跑去抢钱, “我”歉疚地不知说什么好,事情的结果到底如何呢?
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
1.默读第4~6自然段,边读边做批注,看看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地方不懂?
2.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先由小组成员之间交流自己读懂的地方,再讨论各自的疑问,记录员整理好读懂的、
经过讨论后弄懂的以及讨论后还未弄明白的问题,在全班交流时进行汇报。)
3.汇报学习结果,在各小组汇报学习结果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a)通过对路人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感悟路人的内心世界及精神风貌。
(“从四面八方陆续朝老人走来,把?抢?来的钱都一一交在他的手里。”“聚集”“关切” “诧异”“壮汉不好意思
地……”)(教师板书:还)
b)从老大爷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中,体会老大爷的朴实、真诚。
(“喜出望外,不停地向众人点着头。”“情面难却”“微颤”“迟疑”“肯定”)(教师板书:喜出望外――迟疑――
肯定)
c)“我”的心情的变化。
(“我沉重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了。”)(教师板书:沉重――轻松)
d)理解“迟疑”与“肯定”,“沉重”与“轻松”的含义,感悟老大爷和“我”的心情的变化,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
友爱、互助和良好的社会风尚。
e)文中三处加引号的“抢”字与不加引号的“抢”字的含义有何不同?
(1.当时风大,动作必须要快,要抢先;2.这种行为表面看来是抢,而目的却是为了帮助老大爷追回钱,
是帮助的意思,这就不能叫抢,所以要加引号。)
4.设计复述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a)个人或同桌设计。
b)交流复述提纲,自言自语复述。
c)指名复述。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先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感悟朗读,然后请学生说说应如何去读,最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四)语言积累
1.读一读,理解句子的含义。
当金钱在人们心中高到不恰当的位置时,世界就倾斜了。↓
↓ 发财不是人生的目的,贫困不是穷人的耻辱。
幸福不在于拥有金钱,而在于获得成就时的喜悦以及产生创造力的激情。↓
2.交流课前搜集的与钱有关的名言、谚语,并适当谈点自己的见解。
3.选自己喜欢的与金钱有关的名言、谚语摘抄在摘录本上。
[
(五)联系实际,交流讨论
这件事发生在今天人们会怎么做?你会怎么做?说出理由。
(结合发生在本地的相同事件以及课前调查的周围人对金钱的观点谈一谈。)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回顾旧知
师:《毽子里的铜钱》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一位老人给了“我”两个山薯,令我终身难忘。
2.谈话引题
师:“我”拿出的是两枚怎样的铜钱?
生:亮晶晶、崭新的铜钱
师:对“我”和老人老人来说,毽子里的铜钱珍贵吗?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课文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出“铜钱”和“珍贵”两个关键词,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精读课文
1.学习老人的部分
(1)找出描写老人外貌的词语
生:“黑漆漆的手”、“满脸的皱纹”、“微微驼着的背脊”
师:从一个人的外貌我们常常可以了解到很多信息,从大家找到的词语中,可以看出老人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黑漆漆的手说明他生活很艰难;满脸的皱纹说明他年纪很大了;驼背说明他承受着生活的重担。(学生说得可能不够准确,教师可适时点拨)
师:对于这样一个生活艰难的老人,两枚铜钱珍贵吗?
生:珍贵
【设计意图】抓住老人的外貌描写,体会生活的不易,进而体会两枚铜钱的可贵,为后面理
解老人对“我”的爱做好准备。
【过渡】卖山薯的老人生活虽然不容易,可是他却白白送了两次山薯给“我”,这是为什么呢?
(2)第一次送山薯
师:当“我”伸长脖子看着山薯的时候,老人做了什么?
生:他拿了个山薯给我。
(出示句子:老人一声不响,却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烤山薯,往我手里一放说:“给你吃。”)
师:此时他的态度是怎么样的?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生:“一声不响”,“笑呵呵”,“一放”
个别读,注意读出老人对“我”关爱的语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一声不响”、“笑呵呵”、“一放”等词体会老人的慈祥对“我”的关爱。
【过渡】“我”拿到这个山薯后是怎样做的?
(出示句子:我十分感激,就慢慢地剥开了皮,万分珍惜地吃起来。)
生自学找出表示“我”的态度的词语,并进行个别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十分感激”、“慢慢地”、“万分感激”等词语谈体会,体会“我“对老人的感激之情。
师小结:同学们,我们刚才通过抓住关键词感受到了老人的善良和对“我”的关爱。下面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进行学习。(学法渗透)
【过渡】老人出于对孩子的关爱,给了“我”第一块山薯,那第二次又是为什么要送“我”山薯呢?
(3)第二次送山薯
(出示段落: 他好半天才明白我的意思,马上把铜钱放回我的口袋里,摸摸我的头说:“小姑娘,我怎么会拿你的钱呢?不过你的好心肠,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他又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给我说:“再给你一个。” 我摇摇头不肯接。他却把烤山薯塞进我的口袋里,向我笑着摆摆手,提着烘缸走了。望着他微微驼着的背脊,我心里空落落的,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
师:从哪些词语看出老人对“我”的关爱?
生:“马上”、“摸摸我的头”、“永远不会忘记”。
指名读第七段。
师:“我的意思”是什么意思?老人为什么说“我”好心肠?
生:“我”想把钱给老人,这是出于“我”对老人的尊重、关爱、那种虽然陌生但很亲切的,仿佛祖孙间的情感。
老人不要“我”的钱,说明老人在乎的不是钱,而是人与人之间那种美好的相互尊重和关爱,信赖的情感。(生表达不准确的地方,师可做点拨。)
师:虽然是再次得到山薯,可是“我”的心情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能找出来吗?
生:“空落落”、“丢失了什么东西”
师:如果你是那个得到山薯的孩子,你会怎么想?
生:我会觉得对不起老人,心里很愧疚。
生个别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第二次送山薯,“我”和老人的不同态度,体会一老一小互相关心,彼此理解的感情。
【过渡】为什么两次得到山薯,“我”的心情不同呢?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4)二婶少给钱对“我”和老人的影响
(出示段落:
隔壁的二婶走过来了,她挑了几个大的烤山薯,称一称正好要十个铜板。二婶说:“算九个铜板吧,我手里只有九个。”老人说:“不行啊,我要亏本啦。”二婶说:“下回补你就是了。”她就捧着山薯进去了。 老人愣愣地望着她家那扇门;我呢,愣愣地望着老人。他满脸的皱纹很深很深,很不快乐的样子,我心里说不出的难过,只想代二婶给他一个铜板,但是身边真的没有钱。看看手里吃了一半的烤山薯,结结巴巴地说:“老伯伯,我也没给钱呢。”)
师:老人为什么愣愣地看着二婶家?
生:他没想到二婶会少给钱,虽然已经提出反对,可是二婶却强词夺理,老人觉得很无奈。
师:“我”为什么愣愣地看着老人?
生:“我”觉得老人很可怜,他那么辛苦,却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同时“我”心里也不好受。
师:除了“愣愣”,还有哪些词语能表达“我”当时的心情?
生:说不出的难过,结结巴巴
生个别读。
师小结:同样的一个词语,表达的感情却不同,常言说:言为心声,情自出。通过朗读可以把我们的体会读出来。
【设计意图】二婶少给钱,给了“我”和老人巨大的冲击。抓住两个“愣愣”,体会“我”和老人不同的心情,再次感悟“我”和老人互相关爱的感情。
【过渡】铜钱对老人是珍贵的,对“我”也是珍贵的。课文中多次提到“我”与铜钱,谁能找出来?
2.学习“我”的部分
(1)生默读课文,找出以下三处:
(出示句子:
“我越发觉得心里不安,忽然想起毽子里面有两个铜钱儿。只是两个铜钱呀,怎么抵得过一个铜板呢?但我还是急急忙忙撕开毽子的包布,挖出两枚亮晶晶崭新的铜钱,递到老人手里说:‘老伯伯,给您。’”
“他好半天才明白我的意思,马上把铜钱放回我的口袋里,摸摸我的头说:‘小姑娘,我怎么会拿你的钱呢?不过你的好心肠,我永远不会忘记的。’”
“铜钱在口袋里丁丁当当地响着,伸手一摸,它们在烤山薯旁边,也热烘烘的。”)
生个别读,并谈谈感受。
师小结:铜钱虽然很小,可是它从“我”手上送到老人手上,又从老人手上返回我的口袋里。这一来一往之间,融入了一老一小多少深厚的情意啊!
【设计意图】通过两枚铜钱的去向变化,体会老人和“我”互相体谅的感情。
(2)引导学生找出“我”的心情变化的词语
师引导学生找出“我”的心情变化的词语。形式如下:
师:当“我”得到第一个山薯时。。。
生:充满感激
师:当“我”看到老人被占便宜时。。。
生:难过
师:当“我”得到第二个山薯时。。。
生:不安
师:当老人走时。。。
生:空落落的,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
(师相机板书:感激——难过——不安——空落落)
【设计意图】通过找出“我”的心情变化的词语,体会“我”作为一个孩子对老人辛勤付出的理解。
三、整体回顾读
(1)满脸风霜的老人,有一颗关爱孩子的心:
①老人一声不响,却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烤山薯,往我手里一放说:“给你吃。”
②老人笑了,他说:“小孩子嘛,送给你吃的。”
③他好半天才明白我的意思,马上把铜钱放回我的口袋里,摸摸我的头说:“小姑娘,我怎么会拿你的钱呢?不过你的好心肠,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他又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给我说:“再给你一个。”
(2)“我”小小年纪有着一颗体谅别人的心:
①我十分感激,就慢慢地剥开了皮,万分珍惜地吃起来。
②我心里说不出的难过,只想代二婶给他一个铜板,但是身边真的没有钱。看看手里吃了一半的烤山薯,结结巴巴地说:“老伯伯,我也没给钱呢。”
③我越发觉得心里不安,忽然想起毽子里面有两个铜钱儿。只是两个铜钱呀,怎么抵得过一个铜板呢?但我还是急急忙忙撕开毽子的包布,挖出两枚亮晶晶崭新的铜钱,递到老人手里说:“老伯伯,给您。”
④望着他微微驼着的背脊,我心里空落落的,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
师小结:这两枚亮晶晶的铜钱,两颗亮晶晶的心,使这一老一小永远感到温暖在心中。
【设计意图】整体回顾读,再次将“我”和老人的语句提炼出来进行朗读,加深对人物心情的理解。
四、感悟写法,升华主题
(1)感悟写法
生齐读首尾两端。
师小结:本文采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可以使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密,引起共鸣.
【设计意图】关注首尾两端,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2)分享感受
请学生谈谈对文中人物的感受,读完课文,你想对文中的谁说点什么? 生:“我”是一个懂得体谅别人的好孩子。
生:老人很辛苦,我们要多理解他们。
生:二婶应该把钱还给老人,要知道小贩赚钱不容易。
……
【设计意图】分享学文感受,提升本文主题——珍惜每个人的劳动和辛苦得到的金钱。
(3)联系实际
展示四张底层人民的图片,请学生谈谈感受。
册
15 落花生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著名作家许地山的一篇叙事散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尽管文章篇幅很短,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和深奥的语言,但是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1.本文在叙事材料的安排上很有特点——重点突出,详略分明。
全文一共有15个自然段,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而课文却只用了“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收获”这几个词语一带而过;而过收获节,仅仅是一个晚生的事情,但在课文中却占了很大的篇幅(3~15自然段)。就在“过收获节”(包括“吃花生”和“议花生”)这一部分中,一家人一边吃花生,一边议论花生,可作者一字未提花生做成的是品味道怎样,他们又是怎样吃的,也仅仅是在课文的最后提了一句“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议花生”这一部分。这正是作者在布局谋篇上的巧妙之处:作者从文章中心、主旨表达的需要出发,对裁料进行剪裁,
略写“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这三部分内容,而详细记述了“议花生”的过程,这样的安排,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使读者对于花生的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对于父亲所说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产生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体会。
2.本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即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做人的道理。
作者借花生这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平凡事物,从花生的生长特点中领悟到做人的深奥道理。由浅入深,以小见大,在平凡的事物中解读出深刻的道理。这既是本文的写作特点,又符合本学段所提出的新的学习要求——“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对于学生如何做人有所启示,又为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方法提供范例。
3.课文中父亲的一段话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父亲的话将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的对比,来突出花生本身的特点,然后再用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采用对比的手法可以更加突出事物的特别之处,使得事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便于读者去理解。
【教材位置】
《落花生》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三篇课文,属于“生活中的启示”这一专题。本组的训练重点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学生在中年级就学习了抓住关键的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并在本册的第四组中的前两篇课文中(《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学习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因此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该继续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为六年级继续学习“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做准备。
引导学生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借物喻人)运用到自己的习作练习中去,也是本课的训练重点。
【学情分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提出的学习目标,经过三、四年级系统的阅读训练,学生现阶段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有感情朗读、初步学会默读;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对课文中不理解地方提出疑问等等。根据教材特点,本课在教学中除继续运用以上学习方法外,还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理解程度的能力,以及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去体会深刻句子的方法,并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修改理由:
在备课的过程中,只有深入研读教材,弄清教材的特点、位置,才能准确把握本课教学的目标和重点、难点。对学生已知领域的分析也是备好课的前提条件。因此,我对本课的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进一步地思考和分析。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读播种、吩咐、便宜、石榴、茅亭、榨油等词语,理解“居然”的意思。
2. 能有感情朗读课文,重点朗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全家人议论花生的相关段落。
修改意见:这个教学目标可以去掉。
修改理由:第一自然段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作用不大,也不是本课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点,所以第一自然段可以略处理,以读代讲,不用作为教学的一个目标。
3.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体会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的用意,初步体会“对比”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修改意见:这个教学目标也可以去掉。
修改理由:在教学时,学生自己就能够领悟到这一部分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为了突出落花生的生长特点和可贵的品质。在教学时,教师点到为止,可以不作为重点去处理。因为本课我们学习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是详略得当、借物喻人,对比的写法可以先略处理。
5. 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6.在初步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修改意见:这个教学目标可以修改为:默读课文,在方格纸上写出本课的主要内容,在讲评中领会“详略分明”的写作方法。
修改理由:根据以下要求进行修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本课突出的写作特点是:详略得当。《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
别提出“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和“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根据以上要求,制定了这个教学目标,希望能找准“一举多得”的训练点进行语言文字的教学。
【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 体会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的用意,初步体会“对比”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3.在初步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修改理由同教学目标的修改理由)
【教学难点】
1.体会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的用意,初步体会“对比”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准备】课件、落花生生长过程的相关动画、作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质疑课题,导入新课”“整体感知”“重点深究”“拓展延伸,领会文章写作特点”环节。第二课时完成“总结全文”“交流小练笔”“拓展阅读”环节。本次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引发学生思考
1.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落”字故意写的比“花生”大)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课题书写的特点。
3.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猜测为什么要这样写课题?(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1:学生可能会猜测:这个“落“字一定有它的含义。
预设2:这个“落”字可能说明了落花生的特点。
4. 教师播放动画,演示花生生长的过程。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并交流花生结果的奥秘。
5.教师总结:同学们看,花生的花呈黄色,花开败以后自然脱落,子房柄迅速伸长,钻入土中,子房在土中发育成果实,所以在植物学上,花生又叫做“落花生”。一个“落”字,准确地概括了花生这种植物的生长特点。同学们明白为什么花生又叫“落花生”了吗?
二、结合预习,学习生字、新词。
1.结合预习,运用“冲关”形式,考查学生朗读词语和课文的情况。
(1)朗读词语:吩咐 便宜 石榴 尝尝 茅亭 榨油(出示课件) 重点指导:吩咐 便宜 石榴 尝尝的读音。(这3个词的第2个字都是轻声。)
(2)挑战第二关,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①指读
②教师相机指导:“种”是个多音字。买种、播种的“种”都读三声。 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播种“bō zhònɡ”是种植植物的全过程,包括买种啊,翻地啊,浇水啊,施肥啊,收割啊等等几个环节,而播种“bō zhǒnɡ”仅仅是种花生的一个环节,即播撒种子,根据这段话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在这里应该读“bō zhǒnɡ”。
教师小结:多音字的读音要根据意思来判断。
③同学们再来读读这段话,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学生疑问1:花生收获了是很平常的事情,这里为什么用“居然”一词呢?
预设学生疑问2: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是几个并列的词语,它们之间为什么用逗号而不用顿号呢?
④启发思考,解决学生关于“居然”的疑问:从“居然”这个词,能看出他的家人是想到还是没想到?为什么就没想到呢?
学生自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深入思考。
学生联系上下文,相互补充、交流,明确从以下三方面可以看出作者和他的家人没有想到花生收获了。
理由1:因为没过几个月,竟然收获了。这个时间比他们想的短。
理由2:因为它本身是亩荒田,开辟出来种花生,收获了。
理由3:这是他们姐弟几个第一次种花生,竟然收获了,意想不到。
⑤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居然”一词,体会作者姐弟几个的心情,并用一个四字词来形容这种心情。
学生交流:喜出望外、大喜过望??
⑥通过自由读、指读、齐读等方式指导学生带着收获之后的惊喜来读读这段话。
⑦启发思考,解决学生关于“逗号”的疑问
教师引导学生猜猜看,这里为什么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学生交流:这些事情都是种花生当中的一些具体阶段,每一步都隔了一定的时间。
教师小结: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产生的。如果是语气舒缓,而且是比较长的时间,就用逗号。
(修改理由:学贵有疑。这一环节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学生在读书、感悟中,自悟自得,体会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到之处。)
三、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修改为:
1.接读课文,结合预习收获,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啊? (三名学生分别读课文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第3——15自然段)
2. 学生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相机概括各部分的小标题。
预设:
有的学生概括为:这篇课文讲了作者家后园有半亩空地,一家人开辟出来种花生,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花生。父亲借花生教育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有的学生概括为:这篇课文重点写了过花生收获节时一家人谈论花生的好处,父亲借花生教育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相机板书:种花生
收花生
吃花生
议花生
4.引导学生比较、讨论,初步领悟详略得当的好处。
同学们关注刚才的这两种说法,你觉得哪一种更好?
通过交流,学生明确:虽然种花生、收花生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但是作者用寥寥数语就一笔带过了,而是用了13个自然段来重点写议花生这一部分。议花生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内容。这正是作者安排材料的精妙之处,这样安排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修改理由:详略得当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的表达特点。在引导学生感悟这一写作特点的时候,不是生硬的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悟自得。教师先引导学生结合预习,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在方格纸中写出本课的主要内容,再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成情况,相机指导,学生在对比体会中,在阅读感悟中,初步体会到文章那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
5.教师小结。重点部分写得详细具体,次要内容写得简略。这样安排就叫做有详有略,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呢?相信同学们学完课文后,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修改理由:这里是全文的初步感知阶段。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自己概括内容,对比感悟,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哪些内容是详细写的,哪些内容是简略写的。到学完全文以后,再让学生深入谈谈详略得当这一写作手法的好处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点研读 “议花生”的段落
修改为:
1.质疑讨论“议花生”的段落。
(1)教师渲染:那是一个天色不大好的晚上,我们全家一起过花生收获节。那天晚上我们和父亲都讨论了些什么?
(2)学生默读课文3—15自然段,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
(3)学生自由朗读,提出疑问。
梳理学生的质疑情况:
问题1:为什么父亲来实在很难得?
问题2:父亲为什么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最可贵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一样最可贵?
问题3:父亲说花生的可贵之处时,为什么还要谈苹果、石榴呢?
问题4:关于句子含义的理解。
??
(4)师生讨论交流,解决疑问。
教师启发谈话:学贵有疑。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修改理由: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如果能有问题意识,那读书会更有效。这里设计了一个质疑环节,初步让学生明白在读书的时候,一定要边读边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确实在学生学的基础上,老师去引导,大家去讨论。)
解决问题1:为什么父亲来实在很难得?
①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
②相机指导:对呀,父亲跟孩子一起吃饭是很平常的事,可是作者却说父亲来了,实在很难得,这是为什么呀?老师这里有一段作者父亲许南英的资料,同学们读一读,看能不能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
③学生读资料,解决疑问。
父亲在外奔波,为国为民,工作繁忙,难得回家。
④指导学生读出对父亲的敬意。
解决问题2:父亲为什么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最可贵的是什么?
①课件出示第10自然段,学生读课文。
②相机指导:在这一段话里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花生的可贵?
引导学生结合“埋、矮矮地、挖 ”等词语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
(板书:埋、矮矮地、挖)
解决预设问题3:父亲说花生的可贵之处时,为什么还要谈苹果、石榴呢? ①学生交流,明确:这是在拿苹果、桃子、石榴的生长特点和花生的生长特点进行对比。
②在交流中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父亲为什么要这样进行对比呢?有什么深刻的用意吗?
学生互相补充、交流,进一步明确: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我们更加体会到花生虽然不好看,但它却能够默默地给人们做贡献,给人们带来好处。这更可贵,更让人钦佩。
③教师小结:父亲说花生可贵是在于它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品质可贵,这正是父亲为什么说它最可贵的原因。
修改为:
(5)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花生的这份可贵。
①创设情境,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课件出示3-11自然段,配乐渲染情境。)
教师渲染: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个美好的夜晚,一起去聆听那次难忘的谈话。音乐起,师生合作读。
②教师再次范读父亲的话,全班齐读父亲的话。
(6)通过读中感悟,读中思考,学生交流: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父亲说这番话的目的是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是在教育孩子们不图虚名,默默奉献。
(板书:不图虚名 默默奉献)
(修改理由:创设情境,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样的设计,能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中句子的深刻含义。在朗朗读书声中,学生走进了文本,在反复的渲染读中,学生领会到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2.思考、理解课文的13自然段。
(1)启发思考:父亲的这段话同学们理解了,那作者当时理解了吗?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依据。
(2)学生读第13自然段。(课件出示)
(3)学生互相交流、补充:
重点讨论之1:什么是有用的人?
学生畅所欲言,交流:
①“有用的人”就是踏实做事,默默无闻的人;
②“有用的人”就是帮助别人,乐于助人的人;
③“有用的人”就是报效社会,对人民做出贡献的人。??
重点讨论之2: “只讲体面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畅所欲言,交流:
①只说好听的,不干实事的人;
②只图外表好看,对别人没有用处的人;
③穿的好,吃的好,却不为别人着想的人。??
修改建议:添加环节3
3.发散学生思维,多元解读父亲的话。
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写于上世纪20年代,90多年过去了,在当今时代,你是喜欢做苹果、石榴这样的人,还是喜欢做花生这样的人?
学生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自由畅谈,根据个人特点说说想法。有的学生喜欢做苹果、桃子那样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既讲体面又有用。教师此时应引导学生认识到,不管是做桃子、苹果这样的人,还是做花生那样的人,首先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修改理由:2011版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感受,教师应加强指导,但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这篇文章的写作年代距离学生比较遥远,在当今时代,学生怎样理解父亲的话,教师应该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交流,学生进一步明确,做人首先要做有用的人,有能力的话,可以做既有用又讲体面的人。)
4.讨论、理解最后一段话。
(1)指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课件出示)
(2)学生思考、揣摩“印”字和“记”字的区别,并进行初步交流。
(3)课件出示许地山的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印”字的含义。
①自由读资料。
②结合资料,进一步理解、揣摩“印”字的深刻用意。
学生通过讨论,明确:用“记”字不能够表现出父亲的话作者的影响;用“印”字可以看出作者牢牢记住父亲谈论花生好处的话,对作者的影响及其深远。
(4)教师小结:是啊,作者在抗日战争中,不辞辛劳,到处奔波,默默无闻为国奉献,也是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他用自己的行动印证了父亲的话。
(5)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作者的情怀。
加一个环节
5.回顾全文,深入理解详略得当的好处。
同学们,现在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具体写议花生这一部分,简略写其他三部分内容了吗?
学生交流:这样详略得当,能使重点内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拓展延伸,升华中心,深化认识。
1.将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列举身边具有落花生品质的人,学生举例子。
2.课件配乐出示杨善洲、胡忠、谢晓君、郭明义、王万青等人物像,教师介绍。
(这是杨善洲,退休后没有去昆明安享晚年,而是带着大家去山上植树,他要给乡亲们再造山清水秀。他就是具有落花生品质的人。这是胡忠和谢晓君,他们放弃了大城市安逸的生活进藏支教,用生命提携了藏区孤儿的成长。这是郭明义,一位普通的矿工,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自身血液的10倍多,先后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这是王万青,他自1968年医学院毕业后,就自愿到条件极为艰苦的草原工作,这一呆就是40多年。他视牧民为亲人,全心全意为牧民解除病痛。)
他们都是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让我们用掌声为他们精彩的人生喝彩!我也希望大家做具有落花生品质的人!)
(修改理由:虽然先前选的徐本禹、王顺友、林秀贞这几个人物很有代表性,但是离2012年还是远了一些。而近几年涌现出来的,如:“雷锋传人”郭明义、奉献一生的杨善洲,学生平日肯定通过各种媒体渠道都有所了解,是耳熟能详的。这些人物的例子更能打动学生,让学生所接受。)
修改意见:可以把介绍杨善洲、胡忠、谢晓君、郭明义、王万青等人物像,教师介绍这个环节去掉。
修改理由:让学生了解这些人物踏实工作、默默奉献的精神,对于学生是非常好的,但是只是老师在介绍,并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这个环节不是用语文的手段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而且像是在上思想品德课,所以可以去掉。
3.启发思考:对照课文的题目和内容,你认为《落花生》一课是一篇写植物的文章吗?如果不是,那这篇课文是写什么的呢?
学生交流:
①这篇课文借落花生告诉我们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
②这篇课文是作者的父亲许南英借议论花生的好处的来教育孩子们要做具有花生品格的人,要默默奉献,不图虚名。
③这篇课文是借赞扬花生的品格,实际上是赞扬社会上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
4.教师总结:是啊,这篇课文的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这种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同学们看,这些是生活中我们常见的事物,你从身边的这些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可以用上借物喻人的写法,试着选择一件事物来写一写。
(教师板书借物喻人,课件出示红烛、小草、春蚕、青松等图片)
板书设计:
15 落花生
详略得当
列出学生的疑问 借物喻人
种花生
收花生
议花生 埋 矮矮地 挖
不图虚名 默默奉献
尝花生
《桥之思》教学设计
2009-03-11 09:47:30| 分类: 课堂炼金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桥之思》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一、教材和学生分析
《桥之思》是北师大版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首散文诗,阐述了人们对桥直观上的认识和心智上的联想。通过图文对照,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心桥”的赞美。也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全诗共三节,分别写桥的功能、材料及样式,描述造型优美的桥,联想以尊重、谅解、关注和信任构建的心桥。本课以“桥之思”为题说明路桥虽不可少,但心桥更为可贵。课文内涵丰富,从桥的要素写到桥与人的关系,联系到人与人,
心与心的交流,语言朴实,却富有哲理。
鉴于学生对各种造型的桥的认识有限,课前组织参观“厦门市桥梁博物观”,观察身边的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桥,并充分利用网络架起时空桥梁,搜索与心桥有关的故事,搭起学生意义建构的“支架”,从而
直观、形象地获取知识。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八个生字,能理解“幽静、碧波粼粼、湖光水色、魅力、巍峨雄伟、浩然坦荡”
等词语;了解桥的功能、魅力。
2、能力目标:通过推敲、仿写、拓展等训练,培养学生语言的理解、运用、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增加学生对桥的了解,唤起学生对构筑心桥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借助课件的辅助,提高语言的感悟及运用、拓展能力,达到领会桥的功能,
欣赏桥的魅力,珍视心桥的可贵的目的。
三、教法、学法说明
借助网络课件构建的学习平台,采用图文结合、品读感悟、朗读体验、仿写训练、拓展迁移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
席。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厦门曾经是一个偏居于东南一角的很不起眼的小镇,是桥使她从封闭走向开放,是桥引来八方朋友,倾听鼓浪琴韵,流连椰风海景,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城市。桥成为我们生活中无所不在的朋友,桥把我们与世界紧密相连。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与桥有关的课文,今天我们将走进诗人樊发稼用语言构筑
的桥梁世界,去倾听桥引发了他怎样的遐思……(课件播放相关的主题网站信息,激发学习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 课前播放了一段桥梁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走进桥梁世界。通过一段导语,让学生畅谈对桥的认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
界,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
(二)认识不同的桥
1、欣赏各种各样的桥。(课件展示不同材料、样式的桥的图片)
A欣赏不同材料建造的桥,体会“各种各样”与省略号的呼应。
B欣赏不同形式的桥
(1)品读对各种桥的准确形容;
(2)赏析“横”与“跨”的差异;
(3)拓展其他形式的桥仿写并交流点评,有 的石板桥(带顶桥,铁索桥);(课件提供不同于
教材的形式的桥梁图片,供学生仿写训练。网络环境下可以自主选择,并打写交流)
(4)串联成排比句式,有 的石板桥;有 的带顶桥;有 的铁索桥;
(5)指导排比句的朗读;
2、理解桥的功能。
A“桥是路的连接和延伸。桥也是路,是没有路的地方的路”联系生活实际,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
的?
B小结:桥的基本功能就是沟通、交流,使没有路的地方有了路。
3、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排比句式的朗读和省略号的处理。
[对诗歌语言的赏析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学科特点的体现。从中感悟诗人对语言的锤炼,并
通过仿写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这次的仿写侧重于用词的准确,难度不大。]
(三)欣赏桥的魅力
1、欣赏桥的魅力,感悟语言的魅力
A分别播放古老的石桥和现代立交桥的视频画面,指导赏析,并用自己语言表达发现的美(课件播
放视频画面,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点击欣赏)
B出示课文的语段,与学生语言进行比较,结合九曲桥和立交桥图片,帮助理解“碧波粼粼、回旋别
致、湖光山色、巍峨雄伟、浩然坦荡”
2、展示其他桥的魅力,仿写
在 ,一座 的桥,更显出 的美。
至少选择其中一幅图,仿写并交流、点评。(课件出示其他桥梁的图片,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自主
选择,并打写交流)
[这次仿写加大了难度,从词语的表达上升到句段的写作,体现了教学的层次和梯度]
4根据男女音色差异,分别朗读不同风格的语段,体验桥不同的魅力。
[通过视频的感官冲击,将课堂置身于林林总总的桥梁世界,在发现美,表达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这正体现了新课标指出的: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
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四)理解无形的桥
过渡:“各种造型优美的桥,在给人方便的同时,装点着乡村和城市,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可是你认
为人类更需要什么样的桥?
1、组织学生分小组在电脑前浏览教师课前收集的有关心桥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心桥的概念。
2、学生根据生活体验,讲述所了解的关于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架设心灵
桥梁的故事(课件提供教师收集的相关资料,解决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通过协作学习,交流升华情感;网络信息,将文字形象化,将语文课堂与大千世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正体现了“小语文、大社会”的教育理念。]
3、为什么说“这样的桥越多、越普遍,我们这个世界就越和谐、越美好”?
[学生结合实际事例,可以从正反两面来阐述心桥的意义,引导学生对心灵之桥的理解和共鸣,尤其
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课文。]
4、“假如让你建造一座心桥,你愿意为谁建造一座什么样的桥?”
学生自由表达对世界的美好祝愿。
5在《友谊地久天长》的旋律中齐读诗歌第三节。
[让学生畅所欲言,畅谈对世界的美好祝愿,以此反馈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便教师相机指导。这样,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就完美地结合起来了。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
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五)作业设计
1、摘录好词佳句,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2、想象作文:写一篇未来的桥或心灵的桥。
3、收集世界著名的桥,制作一份电子板报。
4、访问教师推荐的相关网站,扩充对桥的认识。
[这样的设计,注重了跨学科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
观。]
作文九:《下雪的早晨学案》400字
《下雪的早晨》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领悟诗歌意境。
2、读懂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 3、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仿写诗歌。
【学习重难点】
1、读懂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
2、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仿写诗歌。
【学习过程】
一. 预习交流:
1.抄写下列词语。
盖满 赤脚 竹竿 浓密 蚂蚱
铺满 蜻蜓 抛雪球 滑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歌共几节?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了解作者资料。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小组合作交流,问题探究:
思考一:诗歌第一节描绘了怎样的白雪世界?
思考二:朗读第二节,看看作者在这个下雪的早晨想起了什么情景?
思考三:这个孩子是谁?诗人为什么一直对孩子惦念不忘?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在这个冬日的早晨,看着雪花飘落着,你想到了什么?拿起你笔记录下来。
五、达标测评:
1、背诵你喜欢的小节。
2、展示你仿写的小诗歌。
这节课我的收获是:
作文十:《下雪的早晨学案》1300字
下雪的早晨
一、看拼音写汉字。
yuàn zi chì jiǎo zǎo chén
( ) ( ) ( )
huá bīng pāo xuě qiú zhú gān
( ) ( ) (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蜻蜓 ( )的小路
( )的眼睛 ( )的声音
( )的树叶 ( )的雪花
三、填一填。
一( )小道 一( )草塘
一( )山峰 一( )平地 一( )小河 一( )房屋
一( )孩子 一( )蜻蜓 四、按要求写句子。
1.春天的南京是个美丽的季节。(修改病句)
2.看到这样的场景,谁不为之感动呢?(换成陈述的语气) 3.安老师很受同学们的欢迎。安老师和蔼可亲。(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他消失在风雪中
雪下得可真大,雪花像鹅毛一样纷纷飘扬。我们全家老少都围着火炉兴致勃勃地欣赏着电视节目。 “啪!啪!啪!”有人在敲我家的门,在这大年夜里,是谁到我家来?我打开大门,只见风雪中站着一个人,满身是雪,几(jǐ jī)乎成了雪人。“新年好!”他气喘吁吁(xū
yū)地说,“你家的信。”说着,从邮包里取出一封信交给跟在我后面出来的爸爸。爸爸连忙把他请进屋里,这时,我看清了他的脸上有一层细密的汗珠,连忙递上一杯热茶,爸爸热情地请他坐下暖和一会儿,可他
回答说:“不了,还有好几家的信没送呢,谢谢你们!”说完,他抹了一下额头上的汗,走出门去,骑着单车飞快地走了。
北风怒号(háo hào),雪花飞(舞 午)。我站在门前,望着他的身影渐渐地消失在迷蒙的风雪中。
1.把短文中( )里不正确的字和音节划去。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并造句。
兴致勃勃:
3.短文中的“他”是谁?他是什么时候送来的信?从哪里知道?用“ ”画出有关的句子。 六、下面的词语和诗句是描写四季中的哪一季的景色的,请连一连。
赤日炎炎 春 露似珍珠月似弓
枫叶似火 夏 草色遥看近却无
粉妆玉砌 秋 映日荷花别样红
鸟语花香 冬 争得梅花扑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