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唐雎不辱使命读后感》2100字
唐雎不辱使命读后感
唐雎不辱使命读后感(一)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战国策》,这个故事可谓是尽人皆知,但是其中也不乏破绽。
《战国策》本身只是介于子和史之间的一部书,更算不上正史,其中引用了很多民间故事和语言,本身可信度就不高。 疑问最多也最大的应属唐雎挺剑而起这一动作,唐雎可能带剑去吗,荆轲刺秦王是在公元前,,,年,而唐雎出使是在公元前,,,年,在史记中有记载说“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可见在这时,秦国侍卫都不能带剑上朝,而唐雎仅作为一个小国使节怎可能明目张胆带剑和秦王谈判呢,
而说唐雎拔出的是秦王的剑则更不可信,按常理来说,唐雎应该在殿下,怎能拔出秦王的剑呢,而且秦王也精通武艺,秦国的铸剑技术更是高超,荆轲刺秦王时,秦王只一剑就使荆轲倒地不起。连荆轲准备如此周全的专业刺客都无法刺杀秦王,唐雎一个瘦弱文臣怎能刺伤秦王呢,秦王何必害怕,秦王在此前经历了其弟长安君成峤和嫪毐发动的两次政变,并遭到荆轲刺杀,心理素质应该很强,也肯定会有准备,何况荆轲刺秦王反加速了楚国灭亡,唐雎是不敢做这样的举动的。
通读全文,只有三人对白,而且唐雎竟然和秦王相对而坐,唐雎挺剑而起时也没有旁人,看起来更象是秦王出使于安陵,而这样的事是绝对不会发生的,并且秦王完全没有必要“易地”,方圆五十里之地,在收拾完魏国之后它就应该灭亡了,秦国十年统一六国,军事力量雄厚,即使先后灭韩、赵、魏,其军事力量也十分强大,万余人足以荡平安陵。秦当时已有九鼎,灭六国名副其实,何必纠缠。
而且唐雎本身也有漏洞,既然先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已经让秦王有所准备了,秦王怎么可能还坐在那里,而且这三件事的时间顺序也有错误,唐雎这样的文臣说话怎可能如此没有逻辑,
以我来看这只不过是刘向自编自演的舞台剧罢了,假如秦王真是如此,又何以灭六国呢,
唐雎不辱使命读后感(二)
最近老师教了《唐雎不辱使命》,对于老师与教材对唐雎以及秦王的分析见解,我总是觉得怪怪的。不论怎么看,秦王都不像是一个贪生怕死之辈。想当年,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七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各国统治,必定有过人之处,怎么可能被一个小小的安陵国使者就吓得面如土色,屁滚尿流呢,再说,秦始皇常年在外出征,带兵打仗,什么大风大浪没有见过,肯定会有一些防身之术,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吧~他一个唐雎,又不是什么武林高手,说得好听点是一个外交官,其实不过是一个靠嘴皮子吃饭的人,会有什么“乾坤大挪移”“九阴白骨爪”,而且他要行刺秦王,总不会空手白刃吧,总得有个匕首什么的,堂堂的一个秦王宫殿,不会一个侍卫也没有,唐雎入秦宫没有进行全身检查,课文是不是太过于简洁,对于真正的历史,我们都无从考究,当年,到底在秦王宫殿,在唐雎和秦王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但我肯定的是,秦王不会因为唐雎的三言两语,就会对唐雎感到畏惧。秦始皇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他不会放过每一个与他有过节的人,唐雎也不列外。如果唐雎落进了秦始皇的手中,不知道秦始皇会有怎样的手段去报复这个人,只能说,唐雎的下场会很惨吧。
唐雎不辱使命读后感(三)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它记叙了秦王想不费一兵一马就把安陵国消灭,便对安陵君说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地换安陵,唐雎识破了秦王的唐雎的奸计,并用自己的胆识
与才智赢得了这场外交斗争的胜利。在这篇文章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第三段,是写唐雎以“土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之所以喜欢这段,是因为它最能表现出唐雎的胆识、才干、临危不惧、不畏强暴,为自己国家的尊严,可以置个人生死不顾,而且在唐雎讲“土之怒”那段更是畅快淋漓。唐雎虽不是把秦王杀死,但他把那种“土之怒”和那种精神也完全表现出来了。
第二段唐雎说“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就已经把秦王惹怒了,并引出“天子之怒”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这是多么危险的时刻呀,当时秦王已灭韩亡魏,可唐雎还毫不畏惧,并讲出“土之怒”:若土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秦王面对这样一段坚决的话,也不得不色挠。
在我看来“天子之怒”,也是不过仗着自己的权势搞得百姓家破人亡,生灵涂炭罢了,是以个人角度去大开杀戒。“土之怒”是以国家百姓为利益,牺牲自己,维护正义,是以国家的角度去铲除奸邪。这足以看出唐雎的临危不惧,以国家为大。
唐雎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那种“土之怒”更是要记住的,作为平民的我们怒也要“土之怒”,不求“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但也要怒的有用,怒的有尊严,为正直、忠义的事而怒。
作文二:《唐雎不辱使命字词》1400字
一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秦王怫然怒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3)秦王色挠
(4)长跪而谢之 。
答案:(1)盛怒、愤怒(2)曾经(3)屈服(4)道歉
二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逆: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谢: 曰
逆:违背 谢:道歉 10(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天下缟素 吴广素爱人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受任于败军之际
D(怀怒未发 野芳发而幽香
10( C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 l )故不错意也: ( 2 )长跪而谢之曰:
〔 1 〕通“措”,置。(2 )道歉
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 ? 太守谓谁
? 秦王不悦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B(
C、? 安陵君其许寡人 ?潭中鱼可百许头
D、? 愿终守之 ?愿借子杀之
7 、B
8、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且秦灭韩亡魏”一句中“且”的意思相同的
一项是( )(2分)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B且壮士不死即已《陈
涉世家》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阳马生序》 D存者且偷生《石壕吏》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以头抢地耳 ?长跪而谢之
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A、渔人甚异之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
亭也
C、公将鼓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8、?撞 ?道歉(2分。每格1分。) 19、C(2分)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使:
(2)以君为长者 以:
6、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 否,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若: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若: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若:
5、(1)派(令、命、派遣)(2)把
6、?像?及(比得上)?如果(假如)
、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虽千里不敢易也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7、解释加点词的意思。(6分)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 ?
?否,非若是也( )
?长跪而谢之曰( )
?寡人谕矣( )
8、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1)仓鹰击于殿上( )
(2)长跪而谢之( )
1)虽千里/不敢易也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7?交换?通“措”,置?扩充?这,这样?道歉?明白
8(1)“仓”同“苍”,青色。(2)道歉
作文三:《唐雎不辱使命试题》6800字
(二)、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22《唐雎不辱使命》测试题
(1)唐睢( ) (2)怫然( ) (3)休祲( ) 一、词语解释 (4)缟素( ) (5)徒跣( ) (6)色挠( ) 1、不辱使命 2、易安陵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3、其许寡人 4、大王加惠 (((1(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 ( ) (((5、甚善 6、虽然,受地于先王 (((2(唐雎不辱使命。 ( ) 3(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 ) ( ) ((7、弗敢易 8、因使唐雎使于秦 (((((4(长跪而谢之。 ( ) 5。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 ((9、故不错意也 10、请广于君 (((6(岂直五百里哉。 ( ) 7(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11、逆寡人者 12、轻寡人与 ((8(否,非若是也( ) (13、非若是也 14、虽千里不敢易 ((((四)、辨析下列句子中“于”字的含义:
15、岂直五百里哉 16、怫然怒 ((((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1(受地于先王
17、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18、免冠徒跣 (((((((3(请广于君 4(仓鹰击于殿上 19、以头抢地耳 20、庸夫之怒 ((((5(休祲降于天 6(何至于此 21、非士之怒 22、仓鹰 (((五)、下面几句中的“之”与“皆布衣之士也’’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句于有( ) 23、休祲 24、若士必怒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B(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25、缟素 26、色挠 C(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D(肉食者谋之。 27、谢之 28、寡人谕矣 ((E(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9、徒以有先生也 ((六)、下面对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二、翻译 A(当唐雎说出“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挺剑而起”时,“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这是秦王在生命危急关头采取的暂时退让的做法。这里也反映了秦王的狡诈。 (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B(秦王用自己“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话,表明自己不想吞并安陵的诚意。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C“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表明了秦王骄横狂妄,企图通过武力恫吓,4)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迫使唐雎“易地”。
(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D(唐雌陈述“士之怒”的三个壮举,目的是暗示秦王,他要效法三壮士刺杀秦王。 (6)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E(全文主要通过对话描写人物。
三、备战中考 (七)、下面是对秦王的三句话的不同理解,从中分别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 “不错意”( )
1(《唐雎不辱使命》选自《 》,是 (朝代)的 (人名)编辑的。 (1)因为安陵地方太小,不值得用武力吞并。 2(本文描写的主要人物是 ,他具有 的英雄气概。文中的“先王”是(2)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 指 ,“布衣”是指 ,是 的修辞手法;“寡人”是 。秦王2(“轻寡人”( )
的换地要求看似好意,实际上是一种 行为。而唐雎的不答应实际上是一种 (1)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认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 行为。
1
(2)希望你们尊重我的建议,不要采取顽固的态度。 3(“先生坐!何至于此!”( ) 10、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1)请您坐下来谈判!何必用动武的方式来解决这么一个小问题呢! (2)请您坐下来!你们不愿“易地”就算了吧,何必动武呢! 11、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二、关键问题 、本文选自哪部作品, 作者是 , 朝, 家 1、秦王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 12
这是一部 史,被鲁迅誉为 。 2、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13、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他是如何进行反击的,
。 3、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14、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 4、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 15、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5、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16、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6、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17、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7、如何理解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一句中“轻寡人 ”, 18、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2
19、、创新题
8、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战国策》中的辩士都十分讲究说话的策略。请你按下面设定的情境写话。 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你的父母、爷爷、婆婆等对你很关心,只是话多了些,你对此觉得不耐烦。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1)请你用一句话委婉地向家人表达你的意见。
(2)与臣而将四矣。
(2)作为同学,当你的好友遇到这种麻烦事时,你会怎么劝你的好友。 9、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3 分)
2
作文四:《唐雎不辱使命教案》3300字
唐雎不辱使命(共计三课时)
主备人:房艳锋 修改人:方莹莹 潘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学习对话形式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体会唐雎那种敢于与强权斗争,有理有节地坚决捍卫祖国的主权与领土的 完整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唐雎的外交艺术;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教学准备】 学生借助工具书预习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点拨讨论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辨析、说出课文中重要词语含义;
2、能够把文中重要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积累文言词汇,疏通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 1972年访问中国时,到南京考察,在南京长江大桥问陪同访问 的**总理尼克松:每天有多少人过桥?**:每天有五个人过桥
1
尼克松:满脸狐疑,**解释说:工、农、兵、学、商。可见,语言技巧在外 交场合是多么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极有性格的古人,靠自己的智慧和犀利 的言辞保全自己国家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 !
二、作者、背景简介:
1、《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 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简述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 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 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 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 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三、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jū) 怫(fú) 跣(xiǎn) 抢(qiāng) 祲(jìn ) 缟(gǎo)
傀(guī) 挠(náo)
(2)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
(3)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4)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2、学生朗读第一段,疏通以下字词,理解本段。
方法: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依托文本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个别语句及文言 活用现象,教师点拨。
安陵君其许寡人大王加惠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秦王不说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王的话,体会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 ?
2
②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
③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
④请概括第一段的段意。(写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
【反馈检测】
1、 检查注音
唐雎() 缟素() 怫然() 免冠()
韩傀() 休祲() 以头抢地()
2.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 》是西汉末年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篇 课后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烈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过程 ;
一.回顾导入 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回顾所学内容
二.讲授新课
1、学生自读课文第 2、 3、 4段,疏通文意
2、学生小组合作翻译,教师指导
3、重点句子强调
(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
(2)虽千里之地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
(3)秦王佛然怒大王能尝闻布衣之怒乎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4)怀怒未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5)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徒以有先生也。
三、合作探讨
3
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 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
因为当时的形势是敌强我弱,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所以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骟局
2、文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3. 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 唐雎表现了什么品质?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 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 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 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表现了他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 神
【反馈检测】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 故不错意也() 仓鹰击于殿上 ()
2、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①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古义:今义:
②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义:今义:
③虽千里不敢易也 古义:今义:
④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古义:今义:
3、阅读课文第 2、 3段,完成下列题
(1)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意在言外,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听话者只有凝 神谛听,用心揣摩,方能领会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试结合语境体会下列句子的“潜台 词”
①秦王曰:“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你如果还不肯换地,我就要踏平 安陵
②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 人,与你同归尽)
4
3、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 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课后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2、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 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 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 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表现了他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 神。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文章的语文,通过语言进一步的了解唐雎这位人物形 象。
二、合作探究
1、思考讨论: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行动和言语 ?
明确:面对唐雎的反击,秦王软弱了,“色挠”“长跪而谢之”以及他说的“徒以有 先生也”,都说明了他的外强中奸、色厉内荏的内心世界
2、秦王的反映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
明确:从侧面刻画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3、学生齐读课文,思考
(1)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试举例说明
明确:主要用了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夸张: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排比;夫专诸刺王潦也??苍鹰击于殿
5
上
对偶: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2)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呢 ?
明确: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体现了 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
(3)文中安陵君和唐雎各是怎样的人?在文中找出依据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 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三、 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 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四、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 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 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反馈检测】
1、找出表明秦王说话时的语气、态度变化的语句?这说明秦王有什么样的性格? 怫然怒 色挠,长跪而谢之 从这里可以看到秦王色厉内荏、前倨后恭的性格 2、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闻 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 《最后一次演讲》
3、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 迹
示例:(1)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2)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 辱(3)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4、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6
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 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课后反思
7
作文五:《唐雎不辱使命 译文》500字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
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作文六:《唐雎不辱使命全解》3300字
唐雎不辱使命全解
【阅读要点】 【语言卡片】 1.生字 雎(jū) 跣(xiǎn) 祲(jì 缟(gǎo) 傀(guī〕 n) 2.雅词 辱:辱没、辜负。 谕:明白。 加惠:给予恩惠。 错意:置意。 布衣:平民。 怫然:盛怒的样子。 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请广于君:让安陵君扩大领士。 秦王色挠:秦王变了脸色。 长跪而谢之: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谢,道歉。 3.通假字 ①故不错意也(“错”通“措”) ②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 ③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④寡人谕牟(“谕”通“喻”,明白) 4.古今异义词
①岂直(古:只,只是,今:不弯曲)五百里哉 ②休(古:吉祥;今:休息)祲降于天 ③长跪而谢(古:道歉:今:感谢)之曰 ④夫(古:用在句首,作发语词,表示要发表议论,不译出;今:夫人,丈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句段品味】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品味:秦王一开始向安陵君提出“易地”要求时,就用了发号施令的口气,所谓“其许寡人”,就是一定要 服从他,不得违抗,实际上是把一个明显的骗局强加于人,表现出十足的骄横。 2.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 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品味:在会见唐雎时,劈头就是严厉的质问,而且不容对方分说,就立即炫耀起自己“灭韩亡魏”的武功 来,透露出他完全可以用武力来吞并安陵的意思,但由于还想兜售“易地”的骗局,又虚情假意地称安陵 君为“长者”,用“不错意”来麻痹对方,显得极其狡诈。这样软硬兼施之后,又进一步向唐雎施加压力, 以所谓“逆寡人”“轻寡人”大兴问罪之辞。短短的几句话,其盛气凌人之态触目皆是。 3.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品味:唐雎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有意激怒秦王,为下面的斗争取得了主动的地位,同时也表达了维 护国土的强硬立场。 4.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白:“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 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 矣。若士必怒,伏尸二
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品味:面对秦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威胁,唐雎毫不惊慌,而是以非凡的机锋转问秦王 是否听说过“布衣之怒”,再就秦王的答话点出“士之怒”这个要害,然后慷慨陈辞,历数专诸、聂政、要 离三个刺客,以“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待到最后说出“若 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且“挺剑而起”时,秦王就只剩下“长跪而谢之”一条退路了。 好一个凛然正气不畏强暴的唐雎! 【课文赏析】 赏析:本文记叙的是战国末期的一个小故事。公元前 23O 年和前 225 年,秦国先后灭韩亡魏。安陵国 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国想用诈骗的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到秦国去谈判,唐雎在秦王面前,不
畏强暴,以死相拼,不辱使命。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 这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因为安陵只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小国。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 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 第二部分(第 2、3 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 2 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唐雎一到秦国,秦王就 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他一面装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灭 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唐雎对此则洞若观火,立即重申“受地于 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 步发展。 第二层(第 3 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骗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 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对此, 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 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说罢,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 第三部分(第 4 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长跪而 谢之”, 表示屈服。 这种表示虽属权宜之计, 但也反映出他确实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这件事情上的作用。 这是斗争的结局。 在这场斗争中,唐雎十分讲究说话的技巧,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一是“巧”在言
辞委婉,言之有“节”上。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是诈骗。当遭到安陵君拒绝后, “秦王不悦”,于是当着唐雎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并盛气凌人地责备安陵君“轻寡人”。对此,唐雎先用屈 从的口吻说:“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使会谈能够继续下去;又强 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然后从容地说明安陵君不肯易地是因为“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并非故意违背秦王 的意愿。这一句答得委婉,言之有理,言之有“节”,一个“守”字,含义丰富,既说明愿忠于先王的遗业,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宁“守”不“易”,这是一种崇仰先王、不为利诱的明显反映;又表明安陵国 并无扩张之意, 倒有御敌之心,这不仅婉言拒绝了秦王的易地要求, 还暗暗告诫秦王不要轻举妄动。“守” 是一种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具体表现,显示出安陵国土的神圣不可侵犯。“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 里哉?”这一反语,十分有力,表明安陵国非但不想易地,而且根本不愿意易地。因为安陵君明白秦王的 “易”即是“抢”的同义语。 可见,“守”是不畏强暴、 坚守国土的具体表现。 由于唐雎坚持原则, 言之有“节”, 从“道义”方面暗刺了秦王的不义,触犯了他的尊严,难怪他要“怫然怒”了。 二是“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秦王见诈骗不行,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 进行威吓。唐雎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进行回击。在这场围绕天子 与布衣之“怒”的交锋中,唐雎很快就由被动而变为主动。当秦王以“亦……尔”的口吻鄙视“布衣之怒”时, 唐雎立即驳斥: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提醒秦王正视“士之怒”。接着用语势强烈的排比句,列举专诸刺王僚、 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史实,对“士之怒”加以渲染说明。这三个史实,犹如锃亮锋利的匕首,直刺 贪生怕死的秦王心窝;又好似撼天动地的警钟,警告秦王必须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自蹈死地。但是,这 些有根有据的“士之怒”,毕竟是历史上的事,已经过去了,它对秦王虽有所触动(威胁),但还不足以 使利令智昏的秦王幡然悔悟。于是,唐雎又逼近一步:“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这是暗示他将效 法三人,刺杀秦王。这样就把血淋淋的史实,变成对秦王的直接威胁,迫使秦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危急 处境。 三是“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倘若唐雎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势必会存侥幸心理,绝不 会轻易折服。以行证言,就
能使“言”更富于慑敌的威力。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 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 得不“长跪而谢之”。 总之,在这场斗争中,唐雎的说话技巧是十分高明的。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 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论敌,不辱使命。当然,如果唐雎手中没有真理,没有尊重客观 实际的科学态度,那么,说话技巧再高明,充其量也只能是诡辩而已。
作文七:《唐雎不辱使命翻译》700字
《唐雎不辱使命》翻译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加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这再好不过了,虽然是这样,但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我愿意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不高兴。于是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说完(唐雎)挺剑而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作文八:《唐雎不辱使命》7000字
一、2007年宁波市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以头抢地耳 ②长跪而谢之
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A、渔人甚异之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公将鼓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0、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1、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2分)
(一)18、①撞 ②道歉(2分。每格1分。) 19、C(2分) 20、韩、魏灭亡了,安陵却凭五十里地保存了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2分。关键词“以”、“徒”、“以”各0.5分。)
21、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2分)
二、2008年浙江温州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秦王怫然怒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3)秦王色挠 (4)长跪而谢之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8.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4分)
16.(1)盛怒、愤怒(2)曾经(3)屈服(4)道歉
17.安陵国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18.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
三、2008哈尔滨市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9.(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逆: 谢:
10.(2分)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天下缟素 吴广素爱人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受任于败军之际
D.怀怒未发 野芳发而幽香
11.(4分)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12.(2分)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9.逆:违背 谢:道歉
10. C
11.(1)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2)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12.答案要点: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
四、2008徐州市
唐雄不辱使命
(一)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节选自《唐雄不辱使命》)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 l )故不错意也: ( 2 )长跪而谢之曰:
7.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①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 ② 太守谓谁
B.① 秦王不悦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C、① 安陵君其许寡人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D、① 愿终守之 ②愿借子杀之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 分)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9.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2 分)
6、〔 1 )通“措”,置。(2 )道歉
7 、B
8 、 ( 1 )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 2 )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9.蔺相如完璧归赵(或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令楚王白取其辱)等言之有据即可。
五、2009天津
唐雄不辱使命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对下列选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交换
B.秦王怫然怒 怫然:盛怒的样子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谢:感谢
2.下列句子中表达反问语气的一项是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B.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C.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D.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C.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答案:1、D 2、C 3、B
六、2009四川凉山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着,徒以有先生也。”
15.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2分)
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
以五百里之地易早安陵 易:
岂直五百里哉 直:
长跪而谢之 谢:
16.请在文章里找出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和他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并将其抄写下来。(2分)
17.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18.简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2分)
19.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写出该句话的“潜台词”。(2分)
15.(2分)加重语气的助词(可译为恐怕、大概、一定要)交换 只(仅仅) 道歉
16.(1分)“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或“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安陵君不听寡
人言,何也,轻寡人与?”
17.(4分)(1)安陵君于是就派唐雎出使秦国。(两个“使”1分、翻译通顺1分)(2)
(2)胸怀愤怒尚未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预示吉凶的征兆。(“休祲”1分,翻译通顺1分)
18.(2分)用反问激怒秦王,揭穿秦王的骗局,维护本国国土的尊严。
19.(2分)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七、附课外阅读一篇(12分)
东坡食汤饼① 陆游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
【注释】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③南迁:贬谪到南方。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⑤鬻:卖。⑥恶(cū):通“粗”。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⑧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恶不可食 (2)徐谓黄门曰 3)秦少游闻之
20.找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例句: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
A.录毕,走送之 B.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辍耕之垄上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22.从苏东坡的言行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 的人。
19.(1)吃(2)告诉、对??说(3)听说、听见
20.A
21.黄门公(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东坡已经吃完了(面条)。
22.豁达(乐观、洒脱)
八、 2005年大连市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使:
(2)以君为长者 以:
6、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① 否,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若: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若:
③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若:
7、面对强秦的无理指责,唐雎是如何应对的?(2分)
5、(1)派(令、命、派遣)(2)把
6、①像②及(比得上)③如果(假如)
7、(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重申安陵君“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立场,断然拒绝“易地”。)
九、2005年福州市
6、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虽千里不敢易也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7、解释加点词的意思。(6分)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②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③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
④否,非若是也( )
⑤长跪而谢之曰( )
⑥寡人谕矣( )
8、本文讲述了 的故事,表现了唐雎 的精神。(4分)
9、文中描写秦王神态的词语有“不悦”、“ ”、“ ”,表现了秦王 和 的特点。
6.(1)虽千里/不敢易也(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7.①交换②通“措”,置③扩充④这,这样⑤道歉⑥明白
8.唐雎出使秦国,维护国家利益(唐雎不辱使命) 不畏强暴(忠贞爱国)
9.怫然怒色挠 骄横凶暴 色厉内荏
十、2004年黄冈市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8、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1)仓鹰击于殿上( )
(2)长跪而谢之( )
9、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10、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
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2分)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11、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3分)
12、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8(1)“仓”同“苍”,青色。(2)道歉。
9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安陵君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10(1)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11、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
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12、示例:(1)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2)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作文九:《唐雎不辱使命整理》1700字
唐雎不辱使命
主备人:刘秀文 审核人:李团 吴海红
教学目标:
1. 了解《战国策》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字词。
2. 把握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写人的方法。
3. 学习唐雎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字词,翻译课文。
2. 把握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写人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吗?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这样的游侠之士的故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唐雎不辱使命》。
二、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
三、了解《战国策》(同学展示课下搜集的资料)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由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
四、一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2. 指名学生轮流朗读课文,其余同学注意听,发现错误,随手在书上做标记。
3. 指名学生纠正,老师板书于黑板一侧。
4. 学生齐读板书的生字两遍
弗fú 雎jū 怫fú 跣xi?n 抢qiāng 傀guī 祲jìn 缟g?o 挠náo 谕yù
五、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逐段快速疏通文意。
2.学生提出自己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句,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解决,解决不了的再班内解决。
教师点拨:
(1)重点词语
虽然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岂直五百里哉 抢地 .......
秦王色挠 休祲降于天 长跪而谢之 寡人谕矣 徒以有先生也 .......
(2)重点句子
1.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3.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4.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5.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6.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六、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1.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同学抢答,意思对即可,不求统一答案。
2.秦王、唐雎各是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同学分析,教师引导点拨: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这句秦王用命令的口气,把一个明显的骗局强加于人,可见其骄横强暴。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拼命,被迫屈服,表现了他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3)“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4)“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有胆有识、敢于斗争的精神。
??
追问:通过刚才的分析你觉得本文主要是采用什么方式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指名答明确:对话。
七、合作探究:
师过渡:
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潜台词”是什么?
1.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 与臣而将四矣。
师提醒:潜台词就是话里的话。
小组讨论后出代表发言明确:
1. 你最好把你们的土地割让给我们,不然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八、课堂小结:
唐雎真不愧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外交家。他不辱使命,用自己的凛然正气、机智勇敢地战胜了秦王。
九、布置作业:
必做题:
1、归纳整理文章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积累在笔记本上。
2、写一段对话描写片段,突出人物的鲜明个性。
选做题: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十、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唐雎:凛然正气 不畏强暴 敢于斗争 有胆有识
秦王:骄横强暴 狡诈阴险 盛气凌人 色厉内荏
作文十:《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1700字
《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
秭归县实验?中学 李作翠
一、 教材分析
《唐雎不辱使?命》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精?彩的对话描?写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个性化的语?言,传神的细节?,让唐雎的形?象栩栩如生?,光彩照人。它能使学生?在兴味盎然?的品读中受?到“士”的精神的激?励和感染,同时也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探寻“士”文化的窗口?。
二、 学情分析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的关键时?期,如今,优
越的生活?条件,宽松的成长?环境,让学生模糊?了自己的责?任和
使命。课文《唐雎不辱使?命》对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品?味,加强
学生的?人文修养,是非常难得?的教科书。学生循迹人?物的语
言,能从中领悟?民族文化精?神,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情
感方式、价值观念,让他们学着?以一个英雄?的姿态完成?生活赋
予他?们的各项使?命。
三、 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方法的选择?
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
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多种方式诵?读文章,读出人物语?气,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
物形?象。
3、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培养学生的?国家尊严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其中,理解人物对?话、品读是“士”的精神是重?点,品味对话艺?术,读出“士”的形象是难?点。
为了实现我?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角色品读法?、表演朗读法?让学生入情?入境朗读课?文、品味语言,说出自己的?真切感受,达成目标也?就水到渠成?。
四、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导入激趣
通过对题目?中“使命”一词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唐雎此次出?使所肩负的?责任的兴趣?,进入本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阅
读兴趣,也没离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可谓一箭双?雕。) (二)读懂文章、理解故事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之后?教师检查学?生字音、断句等基础?知识,然后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听?读思考: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设计意图:夯实文言基?础知识,提升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
2、秦王以大易?小是天大的?好事,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呢?,教师抛出这?一问题,激发学生品?读人物语言?,识破秦王的?骗局。明确唐雎此?次出使关乎?国家存亡,责任重大。
3、那么唐雎完?成了使命吗?,请同学们用?文中的句子?做依据回答?,引入对文章?最后一段的?学习和理解?。初步感受唐?雎的力量。
4、那么,面对强大秦?王,唐雎如何取?得这场斗争?的胜利的呢?,自然引入对?唐雎与秦王?斗争过程的?品读。
(设计意图: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士”的力量)
(三)、品读对话,感悟“士”的精神
这个环节,我首先采用?比较唐雎的?拒绝与安陵?君的拒绝在?态度、语气上的不?同,感受唐雎说?话有理有力?的特点、不卑不亢的?态度、勇敢无畏的?精神。然后我采用?师生演读的?方式,把学生带入?斗争的情境?,并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士?的内涵,在情境再现?中感悟“士”的精神。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再现?鲜活的历史?和人物,融入个性化?的情感体验?,突出本文学?习的重点)
(四) 品评人物,深化“士”的内涵
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道?的有关“士”的故事,进一步理解?
“士”的精神。再赋予“士”的精神以时?代意义,让学生明确
?: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不?受侵犯是全?世界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
最崇高的?使命。从而深化“士”的内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爱国主意精?神和历史责?任感) 五、 教学预期
本课教学设?计力图展现?以下亮点:
1、 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体验为主?线,思路清
晰,重点突出。
2、 教学环节紧?凑,设问巧妙精?当,教学过程流?畅。 3、 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4、 在理解和感?悟“士”的精神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积?累和实
际,有效深化“士“的内涵,拓展教学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