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欧阳修阅读答案》2800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 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其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子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馀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准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丕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选自《欧阳修》,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其言深厚而雄博??? ???????? 厚:扎实??? B.以偿其素志????? 素:向来
C.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盛:兴旺??? D.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 贵:珍贵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称道“韩文”的一组是(??? )
①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②当尽力于斯义,以偿其素志③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④于进小为喜、退不为惧者⑤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⑥韩氏之义、之道,万世所共尊
A.①③④??????????? B.②③⑤??? ?????????? C.①⑤⑥?????? D.①③6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初应试科考的人大都推崇“时文”,古文不受重视,韩愈的义章冈尤人赏识而一直被埋没。
B.欧阳修得到脱落的韩文六卷后,一方面进行搜集、整理、校订、补缀,另一方面苦读韩文,进步很快,终于因此而步人仕途。
C.在作者等人的大力提倡下,整个社会形成了“学者非韩不学”的局面,本文还交代了“韩文”流行于世的原因。
D.这篇文章写得很朴实,没有丝毫的掩饰做作,感情深厚,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韩愈文章睥珍惜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译文:
(2)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小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译文:
阅读答案:
【答案】
1.D 贵:被……看重
2.D ②说的是作者自己的愿望,④是说作者对仕途进退无所谓,⑤说的是作者自己订正“朝文”。
3.B “另一方面……步入仕途”不符合文意。
4.⑴也许是时间越久意义越显明,不可磨灭,即使暂时被埋没,但最终还是会光耀世世代代,这是“道”决定的。(关键词:明、虽、无穷、当然)
⑵我做官,晋升时,我不会为之高兴;降职时,我也不会为之惧怕,大概是我的志向早已经定下了,并且所学到的也应该是这样的啊。(关键词:仕、志、盖、宜然)
【解析】参考译文:我年幼时家住汉东,汉东这个地方偏僻闭塞没有求学的人,我家里又贫穷没有藏书。州郡南边有一大户人家姓李,他的儿子李免辅很好学。我小的时候,常常到他家游玩。 (有一天)在墙壁间看见一只破烂的竹筐里装着一些旧书,我打开来看,得到唐代的《昌黎先生文集》共六卷,它们已经乱七八糟没有次序,于是我向李氏请求带这部书回家。读了这部书,我发现该书见解深刻而且宏伟博大,但是我因年纪还小,不能穷究它的意义,只是徒然地看着它浩瀚无边。好像很值得珍惜。
那个时候,天下求学的人都把杨忆、刘筠的作品当做标准的“时文”,(认为)能写这种文章的人就能科考高中。获得名声,并用它来夸耀当世,没有称道韩愈的文章的。我也正要考取进士,把学习礼部规定的诗赋作为自己应做的事情。十七岁时到州里考试,被有司取消录取资格。我于是拿出所珍藏的韩愈的文章来重新阅读,就忍不住喟然长叹道: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程度才罢休啊!就奇怪当时的人不称道韩愈之文,又想起自己也没有时间学习它,只是时常在心中默念着,认为要通过考取进士取得俸禄来赡养双亲,取得俸禄后,就要尽力学写这样的文章,以实现自己的夙愿。
过了七年,我考中进士。在洛阳做官。当时,尹师鲁这些人都在这里,于是我们就一起写作古文。我就拿出所收藏的《昌黎集》来增补连缀它,又向别人求取所拥有的旧本来校对审订它。那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趋向于写作古文,韩愈的文章于是就流行于当世,到今天有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非韩愈不学,可以说是盛事了啊!
唉!道,本来就有流行于远古却止于近代,在过去被忽视而在今天被看重的现象,不仅仅是世俗的喜好或厌恶让它这样的,也有它理当如此的方面。所以,孔子、孟子会惶恐不安于一时,却被千世万代学习效法。韩愈的文章被埋没不被人看重达二百年之久,但到今天却被普遍重视,这又不仅仅是喜好或厌恶所决定的,也许是时间越久意义越显明,不可磨灭,即使暂时被埋没,但最终还是会光耀世世代代。这是“道”决定的。
我开始得到韩愈的文章,是在它被埋没被废弃的时代。我本来就知道它不足以用来追逐时人所喜好的以求取权势和利益。于是就接近它、学习它。那么我所做的哪里是因为急于追名逐利呢?也只是久已有志于此罢了!所以,我做官,晋升时,我不会为之高兴;降职时,我也不会为之惧怕,大概是我的志向早已经定下了,并且所学到的也应该是这样的啊。
《昌黎先生文集》的版本来自四川,文字雕刻比现在世上流传的本子精美,但是脱落和错误特别严重。在三十年中,每听到别人有善本,我必定找来订正。最后残缺的卷帙,现在不再补上,是因为不肯轻率地增加。我家中藏书万卷,只有《昌黎先生文集》是旧物,唉!韩愈的文统和道统,是万代共同尊崇的东西,是天下共同传颂而亨有的遗产。我对这本《昌黎先生文集》,只因为它是我的旧物而特别爱惜它。
作文二:《《欧阳修传》阅读答案》900字
《欧阳修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3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修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苏轼叙其文曰,“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识者以为知言。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节)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更若役,复若赋 D.奖引后进,如恐不及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解析, A项中的两个“而”均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B项中前一个“则”为连词,引出假设情况下的结果,后一个“则”为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C项中前一个“若”为动词,“跟……一样”“如同……”,后一个“若”为代词,“你的”。D项中前一个“如”为副词,“好像”,后一个“如”为动词,“到、往”。
答案, A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至以荻画地学书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因取旧案反覆观之因拔刀斫前奏案
C.未为人知若属皆且为所虏
D.谓必显于世得复见将军于此
解析, A项中前一个“以”为介词,“用”,后一个“以”为介词,表原因,“因为”。B项中的两个“因”均为副词,“于是”。C项中的两个“为”均为介词,表被动,“被”。D项中的两个“于”均为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等,“在”。
答案, A
作文三:《浣溪沙欧阳修阅读答案》300字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1)上片描绘的色调和谐、情趣盎然的湖上游春图,经“逐”、“拍”等字的点化,顿使形象呼之欲出。请分析“逐”、“拍”二字的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词的下片有及时行乐的消极情调,你同意吗?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
解析:
(1)“逐”刻画了堤上游人对水上画船的热衷之情。“拍”刻画了春水活泼泼的生命。
(2)不同意。词的下片虽有及时行乐之意,但词人一生怀忧时之情与愤时之意,实是在借酒浇愁,在沉醉中吐胸中郁闷,而获得精神的片刻快慰。
作文四:《《秋怀欧阳修》阅读答案》400字
《秋怀欧阳修》阅读答案
(“128815”);《秋怀欧阳修》阅读答案
秋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1)请简析这首诗的结构特点。
答:
(2)颔联常为人击节称赞,请说说它的妙处。
答:
参考答案:转载请注明:“学优网”
14((1)?首联以问句起,并列一对矛盾——节令风物好,但心#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gkstk.end#情不好。?颔联承首句,铺叙节令风物的迷人。?颈联承第二句,陈述心情黯然的原因。?尾联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归耕南亩。
(2)颔联承首句描绘“节物”,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十字咏尽秋日佳趣。以纯白描的手法,写了市井,写了自然,不仅写出了典型的季节风物,也写出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喜爱之情,出语平淡而寄情深邃。以乐景衬哀情。
作文五:《《浣溪沙欧阳修》阅读答案》300字
浣溪沙
欧阳修
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11.阅读上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1)请赏析“溶溶春水浸春云”中 “浸”字的妙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1)(2分) “浸”是浸泡,倒映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春水倒映着云影的情景,(1分)表现出湖水的清澈。(1分)
(2)(2分)表达了作者对春光的深深眷恋(或游兴未尽的留连之情);(1分)无计留春的惆怅之情。(1分)
作文六:《《秋怀欧阳修》阅读答案》400字
秋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1)请简析这首诗的结构特点。
答:
(2)颔联常为人击节称赞,请说说它的妙处。
答:
参考答案:转载请注明:“书村网”
14.(1)①首联以问句起,并列一对矛盾——节令风物好,但心情不好。②颔联承首句,铺叙节令风物的迷人。③颈联承第二句,陈述心情黯然的原因。④尾联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归耕南亩。
(2)颔联承首句描绘“节物”,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十字咏尽秋日佳趣。以纯白描的手法,写了市井,写了自然,不仅写出了典型的季节风物,也写出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喜爱之情,出语平淡而寄情深邃。以乐景衬哀情。
作文七:《踏莎行(欧阳修)阅读答案》500字
踏 莎 行 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⑴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3分)⑵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3分)答:⑴远行客子的思乡之情。(“远行客子”1分,写“离人”“行人”“旅人”均可,“思乡”2分,共3分)⑵①“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③“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④“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景在想象中扩大了范围,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层层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找对句子给1分,分析出了句子的作用给2分,共3分)
作文八:《《梦中作欧阳修》阅读答案》600字
(2010?全国Ⅱ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
(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故答案为: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作文九:《欧阳修《秋怀》阅读答案》800字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秋怀
(宋)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注:欧阳修 北宋文坛领袖,居位时边境受侵,朝内统治严酷。
8. 名家云:“欧阳公文字好者,实而有条理。即章法严谨,丝成茧成。”请你就本诗的“章法结构”上的特点做一具体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本诗语言精练,但蕴情丰富,试就其情感意蕴做一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书村网整理
8.参考:结构严谨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它就像蚕吐丝成茧,层层倾吐一丝不乱。
首联用反问句式,点明自己热爱自然而又心绪黯然的矛盾,不能不引起读者的疑问。2分。颔联承首句描绘“节物”,咏尽节日佳趣。1分。颈联承第二句做了回答,因“感事”(感叹国事,连鬓发都因悲忧而变得斑白了)和“包羞”(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国无补的苟且生活。1分。尾联表明抉择,不想“黯然”,就愤然思归(鹿车,借用佛家用语,以喻归隐山林。我何日才能驾起鹿车,回到颍东去过躬耕田亩的生活呢?2分。
9.参考:对自然的热爱;感叹国事衰微、对与世浮沉的苟且生活的厌恶;对归隐山林、过躬耕田亩生活的渴盼等。“情感意蕴”答两处3分,三处4分。适当分析1分。
作文十:《欧阳修文集阅读答案》1500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范希文传
公讳仲淹,字希文。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入学舍,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遂中乙科,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
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其所有为,必尽其力,曰:“为之自我者当如是。其成与否,有不在我者,虽圣贤不能必,吾岂苟哉!”
天圣中,晏丞相荐公文学,以大理寺丞为秘阁校理。以言事忤章献太后旨,通判河中府。久之,上记其忠,召拜右司谏。当太后临朝听政时,以至日大会前殿,上将率百官为寿,有司已具。公上疏言天子无北面,且开后世弱人主以强母后之渐,其事遂已。又上书请还政,天子不报。及太后崩,言事者希旨,多求太后时事,欲深治之。公独以谓太后受托先帝,保佑圣躬,始终十年,未见过失。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
自公坐吕公贬,群士大夫各持二公曲直,吕公患之,凡直公者,皆指为党,或坐窜逐。及吕公复相,公亦再起被用,于是二公欢然相约戮力平贼。天下之士皆以此多二公,然朋党之论遂起而不能止。上既贤公可大用,故卒置群议而用之。
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其为政,所至民多立祠画像。其行己临事,自山林处士、里闾田野之人,外至夷狄,莫不知其名字,而乐道其事者甚众。及其世次、官爵,志于墓、谱于家、藏于有司者,皆不论著,著其系天下国家之大者,亦公之志也欤!(选自《欧阳修文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夜昏怠——怠:困倦
B.弱人主以强母——弱:看轻
C.宜掩其小——小:微小
D.皆以此多二公——多:称赞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范仲淹具有“大节”的一组是(???? )
①慨然有志于天下
②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
③其所有为,必尽其力
④公为人外和内刚
⑤临财好施,意豁如也
⑥其为政,所至民多立祠画像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仲淹幼年丧父,家贫无依,母亲改嫁,他感伤家世之变,离家求学,严格自励,学有所成。
B.天圣年间,因为上书言事触怒了章献太后,范仲淹受到贬官的处分。他反对太后亲政,上疏请求还政,但没有得到回复。
C.因为吕夷简的事情,范仲淹被降职,士大夫们认为他的做法是错误的。直到吕夷简恢复丞相之职,他们才改变原来的观点。
D.范仲淹少有大志,胸怀天下,为人和气刚直,为官清正廉洁,造福一方,深得人心,受到人们的敬仰。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成与否,有不在我者,虽圣贤不能必,吾岂苟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既贤公可大用,故卒置群议而用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C
2.A
3.C
4.(1)过了五年,精通了六经的主旨,写文章、谈问题一定遵循仁义根本。
(2)那事情成功与否,有时决定权并不在我这,即使是古代圣贤也不能说必定成功,我哪里敢马虎啊?
(3)皇上已经认为范先生有贤才可以重用,所以最终搁置众议而任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