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鱼我所欲也》2300字
一、??????? 基本知识掌握
1.???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抉择,要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舍生取义”。
2.??? 本文气势磅礴,感情强烈,生动活泼,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他雄辩、善辩的才华。主要运用了排比、比喻、对比、对仗的手法,在论证方法上,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相结合。
二、??????? 文言词语积累
[欲]想要、需要。[舍]放弃。[生]生命。[义]大义,正义。[甚]超过、胜过。[于]比。[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有苟且偷生的意思。苟,苟且。[恶(wù)]讨厌,憎恨。[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如使]假如,假使。[由是]用这样(的手段)。由,用。[是故]因此。[独]仅。[心]指思想认识。[丧]丧失,丢掉。[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呼尔]轻蔑地、呵斥地,形容没有礼貌地吆喝。[与]给。[蹴(cù)]用脚践踏。[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屑,认为值得。[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辩]通“辨”,辨别,[礼义]这里指道德规范。[加]这里指好处。[奉]侍奉。[穷乏]穷困。[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呢”。[乡]通“向”,从前。[已]停止,放弃。[本心]本性,天良。
三、??????? 阅读理解与运用
1.? 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
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
2.“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3.? 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
4.“甚于生者”和“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
“甚于生者”指“义”;“甚于死者”指“不义”。
5.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
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
6.? 作者是怎样从反面申述观点的?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而这为生而无所不为的卑鄙无耻的做法,对于一个“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7.? 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为什么“贤者能勿丧”?
“义”是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面临生死考验时,贤者能固守“义”,而其他人做不到。
9.? 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10.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
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1)行路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11.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
“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
作用是通过事实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
12.“万钟”、“一箪食、一豆羹”、“义”三者哪一个更重要?
“万钟”指位高禄厚,是身外之物;“一箪食物,一豆羹”决定的是生命,它比“万钟”更重要。但二者与“义”比起来,“义”最为重要。
13.说明“乡为……今为……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一句式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综合运用了排比、对比、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一些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中却见利忘义的事实,摆出同一人今昔判若两人的表现,突出了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引人深思,表达了孟子对这种做法的坚决否定,从反面说明了“万钟”亦不应受之,应以“义”为重,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雄辩力量。
14.那些“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可饿死也不愿受辱,现在却为了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孟子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
15.“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而言?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
“本心”是“我固有之”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善”的本性。人失去“本心”的原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即贪恋身外之财,为自己谋取私利。
16.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鱼”和“熊掌”;“生”和“义”;“重义轻生”的人和“贪利忘义”的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人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
17.文中“乡为……今为……”作对比,摆出一些人今昔的不同做法,结合实际谈谈孟子所列举的事例的代表性及其意义。
有些人在民族存亡和革命危难之际,能够宁死不屈,舍生取义,而在革命成功、天下太平之际,却不顾廉耻、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甚至违法乱纪为亲戚朋友谋取私利,这就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他们确实丧失了原来的立场和品德。这些现象在今天仍存在于某些领导、干部身上。文章不但对当时的贪官污吏有揭露和批判意义,而且也提醒后人要时刻警惕和反省自己,不要贪图爵禄而做不合礼义的事情。
18.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举例说明。
南宋文天祥被俘,面对元统治者的威逼和利诱,宁死不屈,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并写出气壮山河的《正气歌》。
作文二:《鱼我所欲也》4900字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2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教学重点
本文所运用的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逻辑推理论证等方法。
教学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了解孟子关于“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二、作者作品简介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题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三、初读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2、注音
患(hu ān )、恶(w ù)、箪(d ān )、羹(g ēng )、蹴(c ù)。 3、学生自读、理解 四、精读理解
1、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所欲] “所”动词,相当于名次,意为“喜爱的东西”。 [得兼] 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wu4,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 2、齐读全段。
3、请学生概括本段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并且能够做到“舍生取义”。 4、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5、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6、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7、提问:“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8、提问:“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心”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 心。
9、分析本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本段首先由设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接着运用严密的的的逻辑推理展开分析论证。这个推理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是通过对喜爱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的分析阐明了为了“义”(有甚于生者)可以“舍生”(不为苟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也不做无“义”的事。第二步是假设推理,设想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们说厌恶的没有比死亡得厉害的,那么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么事都能干出来。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分析,得出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有甚于死者”的结论。最后进一步指出,“义”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所不同的只是贤者“求之”,所以“能勿丧耳”,而愚者“舍之”,所以就不再具备了。 五.堂清检测:
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要求:
中高层学生做到当堂完成本文背诵;低层学生做到当今能完成本文的背诵。 2、课堂上可以全班齐背或个别抽查的形式来落实背诵情况。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美读吟诵 二、精读理解
1、请学生研读第二自然段,注意以下的重点词语。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人 尔,助词。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h ú)四斗为一钟。万钟:指 很厚的俸禄。
【何加】 (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 “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钦”,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乡,通“向”,以前。为,为(之) 全句:从前为了 “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第二个“为”,wei2,动 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 2、齐读第二段。
3、研读本段、分析以下问题:
1)提问:传说古代有一个穷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最后宁可饿死。课文第2段用的就是这个典故。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
讨论并归纳: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2)提问:孟子曾有一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前面的哪一句?
讨论并归纳: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诱惑不了。 3)提问:为什么高官厚禄诱惑不了?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因为高官厚禄与礼义的价值不同,如果不符合礼义的高官厚禄则不能接受。比如说,叛变革命,到国民党去当大官,真正的共产党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出卖国家机密得到很多钱,爱国志土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贪污受贿得了很多钱,正直的干部是宁死不为的。
4)提问: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5)提问: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6)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7)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讨论并归纳: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 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4、研读第3段
提问: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四、细读分析
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学生讨论,明确: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 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
(2)师生讨论,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 (《四书章句集注》) 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五、品读赏析
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学生讨论,明确: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六、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
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学生讨论,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七、课堂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计划
作文三:《鱼我所欲也》2000字
(一)
1、选出加点词有错误的一项( ):
A 、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偷生) B、蹴尔而与之(蹴:脚)
C、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 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
2、选出与“所恶有甚于死者”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皆以美于徐公 D、生于忧患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你,而给你吃)
B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
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优厚的俸禄却不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者”的生活常理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具体生动,通俗易懂。
C 、第二段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来阐明不应该为物欲而丧失本心。
D 、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彻精辟。
5、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末段用一组排比句,表达了作者对“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的痛惜与贬斥之情。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句话中的“是心”指的是“舍生取义”这种思想。
C、本文从“主张舍生取义”和“反对见利忘义”两个角度论证论点。
D、文中用“行人弗受”与“乞人不屑”两个反面例子来证明“义”的重要。
(二)
1、选出加点词有错误的一项( ):
A、二者不可得兼(得兼:同时得到)
B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
C 、乞人不屑也(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D、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加什么)
2、选出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学而不思则罔 B、窥镜而自视
C 、呼尔而与之 D、执策而临之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心性)
B 、所恶有甚于死者(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D、故不为苟得也(所以我不是苟且偷生的)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B、文中第二段用“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人人都有“本心”。
C 、“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羞恶之心”,就是
对“义”的坚持。
D、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这些句式使得行文流畅,正反对比,论证严密,
语气连贯,突出中心。
5、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
这样写的好处是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B、文中能够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C、作者以浅显的类比,严谨的说理,阐述“生”与“义”的关系,指出“道义”不是高于“生命”。
D、本文从“主张舍生取义”和“反对见利忘义”两个角度来论证论点。
(三)
1、选出加点词没有错误的一项( ):
A、死亦我所恶(恶:厌恶)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得到)
C、乡为身死而不受(乡:乡亲) D、故患有所不辟也(患:患病)
2、选出与“今为宫室之美”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暮寝而思之 B、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何陋之有 D、小大之狱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万钟于我何加焉(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B、此之谓失其本心(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C 、贤者能勿丧耳(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D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也是不可以让它停止的)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舍生取义的人,批评的是见利忘义的人。
B、作者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问题,同时暗示“生”与“义”孰轻孰
重的关系。
C 、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
取义者也”。
D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贪生怕死的心。
6、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做到“舍生而取义”。
B、作者认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但是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大多数人还是能够
做到的。
C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该句中的“是心”是指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D 、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
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作文四:《鱼我所欲也》2900字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生字 箪(d ān ) 蹴(c ù) 羹(g ēng ) 死亦我所恶(w ù)
二、重点词解释
1、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
避 。4、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5、蹴:用脚踢。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词。7、乡:通“向”,从前。 .
8、何加:有什么好处。 9、恶:厌恶。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丧:遗失。 13、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 14、贤者:有道德的人。15、如使:假如。16、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
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17、勿丧:不丢掉。 18、奉:侍奉。...
19、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20、本心:天良,天性。 ...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从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6、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 鱼" 和" 熊掌" 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0)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11)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12)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13)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14)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 向与和今天比较等
(15)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16)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7)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18)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19)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20)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
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21)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22)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
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五、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
舍生而取义 比喻
2、“鱼”与“熊掌”分别比喻什么?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3、为什么行道之人、乞人不接受施舍?
因为这是侮辱性的施舍,受之有损人格。
4、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作文五:《鱼我所欲也》8100字
鱼我所欲也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5.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重难点】
重点:目标1、3 难点:目标4、5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自主学习方案】
第一课时
预习检测:
1. 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出自《 》,作者,战国时期 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
《 》(附“四书”:《 》《 》《 》《 》)
2. 给加点字注音:
(1)不为苟得也( ) (2)为宫室之美为之( 、 )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5)一箪食,一豆羹( 、 )
(6)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3、停顿示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乡为身死而不受
5、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苟得:________________)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避不也。(患:_____________)
蹴尔而与之(蹴:________________)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________________)
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________________)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_______________)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______________)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奉:_____________)
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____)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________________)
6、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
(1)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2)为: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3)而: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4)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
A、此之谓失其本心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8、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得之则生,弗则得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因得遍观群书。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
(3) 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译:
【课堂导学方案】
第二课时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预习及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1.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析]本题旨在从整体把握入手,抓住文章关键,同时初步了解作者说理的思路及其好处。
[参考答案]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3、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析]本题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理解本文的论证结构,从而对本文的逐层深入的论证思路有一个较深刻的把握。
[参考答案]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
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 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4、简要分析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
[析]论证方法是议论文三要素之一,好的论证方法,在说理中,可以起到事半工倍的效果,因此,阅读议论文,一定要揣摩其运用的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那就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进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读者心悦诚服。如:文章将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进行对比。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自然得出结论。
5、《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
[析]对待任何文化等遗产, 都应坚持批判吸收的态度, 既不能否定一切, 也不能全盘吸收, 设计此题, 主要目的便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古人、对待传统的文化遗产。
[参考答案]《鱼我所欲也》的论点是“舍生取义”。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坏事来。他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为利忘义的人。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当然,孟子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局限,应予剔除。
6. 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成果展示: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
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7. 我心目中的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1: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生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孟子可谓高屋建瓴。生3: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参与意识,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生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
8、再质疑:
9、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第三课时
一、理解课文
1、填空:
⑵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
⑶ “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4、《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5、《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6、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7、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
是:
8、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⑴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
9、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10、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1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 ,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 。
12、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13、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14、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走进中考训练:
二、阅读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1-4题。(10分)
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下同) 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 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4)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
4.请摘录原文申的语句,填写下表。(5分) 篇 目
《鱼我所欲也》
《过零丁洋》 体现中心(或主旨) 的句子 共同的追求
三、阅读下边文言文语段,完成15—18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15.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4分)
之 蹴 辩 已
16.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2分)
17.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 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 重论述了“ ”比“ ”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3分)
18.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 。(2分)
四、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19—22题。
19.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2)蹴尔而与之 蹴: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20.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妇拍而呜之(《口技》)
B. 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
译: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
译:
22. 本 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分)
答:
(六)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23~27题。(15分)
23. 下列加横线的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4分,每个2分)( ) ( )
A. 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B. 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
C. 得之则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 乡为身死而不受 便扶向路
E . 宫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24.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感悟】:
参考答案:自: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②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③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与”通“欤”,语气词。)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
6.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①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 )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 (宁愿 )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为了;接受)
③呼尔而与之 (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④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10. 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 译: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 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 (可是有的人) 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 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巩: ⑴ 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⑵ 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⑶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4、舍生取义、嗟来之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8、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9、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
10、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1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13、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 向与今天比较等
14、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3. (2分)(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各占1分)
25、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26、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2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作文六:《鱼我所欲也》13800字
鱼我所欲也
目录 原文 译文 作者简介 课文研讨 内容简析
艺术特色,主旨,内容思想 有关资料 编辑本段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通"避",下同)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
1. 选自《孟子 告子下》,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
2. 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珍贵的食品。
3. 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指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4. 辟:同“避”躲避。
5. 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义。
6.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在这里指代办法。
7.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
8.由是则生而又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9. 非独:不单,不仅。
10. 丧:丧失。
11. 豆: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12. 呼尔而与之:(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尔,助词。
13. 蹴cù:践踏。
14. 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15.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种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丰厚的俸禄。钟,古代的量器。则,连词,这里表示假设,翻译成如果。辩,同“辨”。
16. 何加:(有)什么益处。
17. 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
18. 得我:感激我。得,同“德”,动词。
19. 与:同“欤”,语气词。
20. 乡为身死而不受: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一箪食、一豆羹)。乡,同“向”,原来,从前。
21. 已: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
22. 本心:本性,天良。
23.是故:所以
24.能:保持
25舍生而取义者也:而,表并列
26.患:灾祸 编辑本段译文
鱼是我想要的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所追求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什么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坚持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如果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走投无路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也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因此被称之为“亚圣”。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基础上,提出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在人性方面,因袭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性善。(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孟子观点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不过他提出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商品经济的今天,都具有积极意义。
孟子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编辑本段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
作者先从正面来讲: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时也不避开它。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一箪食,一豆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二、问题研究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前面已讲过,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亏心事来。其实,仅对本文的结构进行一番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它的主旨是讲每个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简要分析如下: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行文至“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对这个观点的论述就结束了。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
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需要注意的是,作者举的失去“本心”的事例,并不牵涉生死,而只是富贵与“义”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所以,它和“舍生取义”的说法没有什么关系。从课文整体上看,人应该保有“本心”是本文论述的中心。“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反面论证。
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还是比较恰切的。
练习说明
一、背诵全文。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而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而取义”是最高要求。你的看法呢?与同学讨论一下。 此题意在让学生注意本文的结构与思路,从而大致理解本文主旨。
参见“课文研讨”中之“问题研究”。不过若有的学生坚持认为是“舍生而取义”,并能说出一定的理由,也没必要坚持让他放弃自己的意见。
二、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题意在让学生积累常用实词、虚词。
1.与,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
与,给。
2.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而,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
3.于,介词。表示比较。
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4.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
是,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三、结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此题意在让学生留心《孟子》文章之美,对《孟子》散文艺术特色有粗浅的体会。
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2.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3.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举的战争中的事例,《鱼我所欲也》中举的“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例子。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教学建议
一、孟子的文章语言自然流畅,善用排比句式,节奏感强,富有气势,适合朗读、背诵。可以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字词句后,让学生自己大致疏通文意并熟读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后,列出结构提纲,再背诵全文。
二、对于文中的重要概念,如“义”“本心”等,既要基本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也要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主要采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切忌只停留在概念上、书本中。 编辑本段内容简析
《孟子语录》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现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 编辑本段艺术特色,主旨,内容思想
:
《孟子语录》(以下简称《孟》)是一篇传统的语文教材,也是《孟子》一书中的代表篇章之一。但是,不仅很多教师在教学时误把“舍生取义”当作《孟》文的中心论点,而且不少教参和新编教材也多有此误。其实,“舍生取义”既不能统摄《孟》文本身的结构和材料,也不能与《孟子》全书,尤其是《告子》全篇的思想内容相吻合。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261章.
《孟》文本身的结构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论点应当是: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贤者能勿丧耳”。如果把《孟》文分成三段来分析,是不难说明这一观点的。
第一段包括两层,从“鱼我所欲也”到“故患有所不避也”是第一层。这一层的开头两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只是作为一个比喻,借以说明“我”“舍生取义”的果敢,只具有使文章生动形象,鲜明可感,富于气势的修辞效果(孟文的特色之一),完全没有使论点得以证明的论据作用。因为人能“舍鱼而取熊掌”并不能证明人就能“舍生取义”。所以,如果把上述两句换成“果敢地”三字放在“舍生取义”四字的前面作状语,是不影响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结构的。可见,这一层的重心全在后面的几句话中。后面几句中的“舍生取义”、“不为苟同”、“患有所不避”是同一个意思,即不贪生怕死。这些都是作为事实论据的,分别放在第一个分论点我“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前后,进行回环论证,即从事实得出结论,再用事实证明它(孟文常用的方法)。所以这一层不是用“舍鱼而取熊掌”为论据
证明“舍生取义”。而是用“舍生取义”,(即“不避患”、“不苟得”)为论据证明:“我”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
从“如使人之所欲”到“贤者能勿丧耳”是第二层,首先用“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两个假设反问句所蕴含的普遍事实,从反面证明第二个分论点:人们具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接着又用两个肯定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从正面论证分论点。然后顺承上文的事实论证,正反论证和酣畅的行文气势,概括性地提出了中心论点:“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体现了孟文的辩论色彩),可谓水到渠成,顺当明快。
概括上面两层可知:第一段是用“我”“人”的行为作事实论据,通过推究原因论证了中心论点。
承接第一段,文章的第二、第三段又用具体的事实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加严密有力。第二段(从“一箪食”到“乞人不屑也”)举出“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的事实证明饥者照样有人的“本心”:“所欲有甚有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第三段用反问排比句式,通过把“向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德)我而为之”作比较,深刻地提示了“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是失去了“本心”的行为,从而证明了他们也是有“本心”的,只是已经丧失罢了。“是亦不可以已乎!”是在中心论点得以充分论证后提出的一句号召,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批判性。
通过分析《孟》文的结构和材料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孟》文是用“我”“人”“行道之人”“乞人”“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者”的行为作论据,通过推究原因,然后概括提示出中心论点的。
从《孟》文的出处看,《孟》是《孟子》一书中第六篇《告子》中的第十章。《孟子》全书对人性的看法是人所共知的性善论。第六篇《告子》更是系统地,全面地,集中地阐明了人性善的哲学观:其中第二章指出:“人性之向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第六章又集中地指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紧接着第八章又以牛山上本来有繁茂的树木为喻,说明人皆有“性善”的“本心”,在有些人身上看不到善的行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善”的“本心”,只是因为它像牛山上的树木那样被砍伐殆尽了。正是这样,第十章《孟》与以上诸章在思想内容上一脉相承,论证了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恰如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所指出的:“此章言善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只有这样确认人皆有“本心”为《孟》文的中心论点,才能和《告子》全篇乃至《孟子》全书的思想内容相吻合,才有利于正确理解孟子“王道仁政”思想的哲学根源,才有利于把握孟文的艺术风格,才有利于把它作为论说文的范文进行教学。
这篇文章选自《孟子·告子上》,它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什么是“义”呢?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告子上》)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万章下》)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孟子是怎样提出和论证他的主张呢?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在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呢?孟子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几句论证说: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几句论证说: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几句论证说:通过这样的手段(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这样的办法(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指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指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通过以上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不过,上面的论证只是讲道理。为了使这种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着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篮,“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尔”是大声呼喝着,“蹴尔”是用脚踢着。这几句说:只要得到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饿死,如果是轻蔑地呼喝着叫别人吃,哪怕是饥饿的过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脚踢着给别人吃,那就连乞丐都不屑要了。《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似:“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可见,孟子写这段话是有根据的。“所恶有甚于死者”,当面忍受别人的侮辱比死亡更令人厌恶,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连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困低贱的乞丐都能这样做,常人更不用说了。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却见利忘义。这种现象该如何解释呢?文章第三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会上确实存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钟”是古代的计量单位,六斛四斗为一钟,“万钟”指丰厚的俸禄。为什么有人不问合不合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呢?万钟俸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房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因为给了所认识的穷朋友以好处而使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吗?华丽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现在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孟子警告说:“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可耻之事不是可以罢休了吗?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以顷刻而不省察于斯焉。”朱熹的评语很有道理。有些人在民族存亡和革命成败的危难之际,能够宁死不屈、舍生取义,而在革命成功、天下太平的宴安之时,却不顾廉耻、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甚至违法乱纪为亲戚朋友谋取私利,这不就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吗?他们确实是丧失了原来的立场和品德。因此,孟子指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不但对当时的黑暗政治和贪官污吏有揭露和批判意义,而且也提醒后人应该时时刻刻警惕和反省自己,不要贪图爵禄而干不合礼义的事情。不过,孟子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他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具有仁、义、礼、智等善心,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是后来“失其本心”,这样解释没有强调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他的唯心主义性善论的表现。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见《公孙丑下》)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
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编辑本段有关资料
《鱼我所欲也》赏析(唐满光)
这篇文章选自《孟子·告子上》,它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什么是“义”呢?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告子上》)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万章下》)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孟子是怎样提出和论证他的主张呢?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在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呢?孟子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几句论证说: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几句论证说: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
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几句论证说:通过这样的手段(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这样的办法(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指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指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通过以上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不过,上面的论证只是讲道理。为了使这种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着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篮,“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尔”是大声呼喝着,“蹴尔”是用脚踢着。这几句说:只要得到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饿死,如果是轻蔑地呼喝着叫别人吃,哪怕是饥饿的过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脚踢着给别人吃,那就连乞丐都不屑要了。《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似:“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可见,孟子写这段话是有根据的。“所恶有甚于死者”,当面忍受别人的侮辱比死亡更令人厌恶,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连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困低贱的乞丐都能这样做,常人更不用说了。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却见利忘义。这种现象该如何解释呢?文章第三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会上确实存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钟”是古代的计量单位,六斛四斗为一钟,“万钟”指丰厚的俸禄。为什么有人不问合不合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呢?万钟俸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房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因为给了所认识的穷朋友以好处而使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吗?华丽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现在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孟子警告说:“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可耻之事不是可以罢休了吗?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以顷刻而不省察于斯焉。”朱熹的评语很有道理。有些人在民族存亡和革命成败的危难之际,能够宁死不屈、舍生取义,而
在革命成功、天下太平的宴安之时,却不顾廉耻、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甚至违法乱纪为亲戚朋友谋取私利,这不就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吗?他们确实是丧失了原来的立场和品德。因此,孟子指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不但对当时的黑暗政治和贪官污吏有揭露和批判意义,而且也提醒后人应该时时刻刻警惕和反省自己,不要贪图爵禄而干不合礼义的事情。不过,孟子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他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具有仁、义、礼、智等善心,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是后来“失其本心”,这样解释没有强调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他的唯心主义性善论的表现。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见《公孙丑下》)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作文七:《鱼我所欲也》1500字
《鱼,我所欲也》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背诵默写课文2、掌握重点字词句;3、理解课文,明确重点。
教学过程:
一、背课文,理结构,明中心。
1、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 本文先用鱼和熊掌作比喻,有什么作用?
3、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
4、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是心”指的是什么?
二、通译课文,背诵重点字词句。 三、随堂检测
1、翻译重点字词:
(1)故不为苟得也( )( )(2)故患有所不辟也( ) ....
(3)如使人之所欲( )(4)万钟于我何加焉( ) ....
(5)所恶有甚于生者( )(6)万种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 ..
2、找出并翻译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种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
(3)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 )(4)乡为身死而不受( )
3、翻译句子(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4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______论证的
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
四、链接中考: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
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
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
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
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解释加点词语。(2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谓失其本心。
3.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4.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2
分)
五、理解性默写:
1、现在人们常用本文中的 , 来表明在关键时刻作出
正确的选择。
2、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 ; ; 。
3、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4、孟子在本文中,用取譬设喻的手法来阐述道理,其中: , 一句,则重点从舍利取义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了本文“舍生而取义”这个中心论点。
5、《鱼我所欲也》中证明义重于生的句子是
6、本文中出现的成语有: ;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
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答案:16.(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1分) (2)感激(1分)
17.(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分)
(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2分)
(共4分)
18.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2分)
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作文八:《鱼我所欲也》10200字
鱼我所欲也 04—— 11中考题
一、 2004年常州市
阅读下面《鱼我所欲也》选段,完成 1-3题。 (共 12分)
一箪食,―――――?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如涉及通假字,必须答出该字的意 思。 ) 2分)
(1) 万钟于我何加焉 () (2)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3) 乡为身死而不受 () (4) 是亦不可以已乎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2分)
3、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 (答题不得超出方格限定的字数。 ) (2分) 参考答案:
1、 (1)好处、益处、裨益等 (2)感谢、感激、感恩等 (3)从前、以前、 昔日等
(4)停止、抛弃、丢弃等(2分。答对两个给 1分。意思对即可。通假字如只 答出本字不得分。 )
2、 一碗饭, 一盆汤, 得到它就能生存, 得不到它就不能活。 (2分。 意思对即可。 )
3、人不能为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2分。意思对即可,从正面阐述亦可。 如是套用课文中的原句作简单翻译,最多只能得 1分。 )
二、 2004年广东省河源市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 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 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使人之所恶莫 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 由是则生而有 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 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 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3分 )
(1)苟: (2)辟: (3)丧: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4分 )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3.下面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
A.人皆有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B.舍身而取义 环而攻之而不胜
C.故不为苟得也 己克,公问其故
D.贤者能勿丧耳 陈胜者,阳城人也
4.简答:(5分 ) (1)孟子在文中阐明了怎样的观点 ?(3分 )
(2)在孟子看来, 什么情况下, 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 ?(请用原文回答, 2分 )
参考答案: 1. (1)苟且 (2)通“避” ,躲避 (3)丢掉、遗失
2. (1)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2)如果人们所喜爱的 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 呢 ?
3. A 4. (1)舍生取义 (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三、 2004年江苏省镇江市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1— 4题。 (13分)
[甲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
[乙 ]嗟夫!――――――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 )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 )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 ) ③然则何时而乐耶 ( )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3分)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甲段中的“本心”是指 ,乙段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体体现是 ;甲
乙两段都运用了的表现手法。 (3分)
4.甲段中孟子的思想和乙段中范促淹的思想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身体力行,
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请简述一例。 (3分)
参考答案:
1. (4分 )(1)益处 (2)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 (3)(既然 ) 这样,那么
(4)非, (如果 ) 没有 (每个词 1分 )
2. (3分 ) 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 (“呼尔” “蹴尔”的 ) 施舍,今天却为
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 (“向” 、 “得” 未翻译正确的,
每个扣 1分 )
3. (3分 )(1)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1分,答“义”也可以 ) (2)“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分,用自己的
话概括也可以 ) (3)对比 (1分 )
4. (3分 ) 本题不设统一答案。评分要点:人物、事迹、思想各占 1分。
四、 2004年自贡市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 2题。
鱼, 我所欲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鱼我所欲也》 )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分)
①患:②何不用也:
2.按要求填空。 (4分)①这段文字先设喻引出论点 ,然后从
两面论证论点。
② 文 中 所 说 的 “ 甚 于 生 者 ” 指 的 是 , “ 甚 于 死 者 ” 就
是 。
参考答案:
1.①祸患,灾难。 ②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2.①舍生而取义者也,正反。 ②义,不义。
五、 2004年桂林市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 8~13题。
(甲)鱼,我所欲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
手足, 子为 (愿意) 之乎?’ 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予
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
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无相忘
B.是义贵于其身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C.死亦我所恶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予观夫巴陵胜状
9.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指明其意义。
通 意义:
10.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断子之手足
A.人皆有之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吾欲之南海,何如 D.醉翁之意不在酒
11.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译文:
②万事莫贵于义也。译文:
12.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 证“万事莫贵于义” ,甲文则用论证 的观点。
13.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8. B
9. “辟”通“避”意义:躲避(全对才给分)
10. D
11.①不是只有贤明的人才有这样的认识 ②任何事都比不上“义”重要句式和 关键词“非、是” 、 “莫、贵”翻译对才得分。
12.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取义
13.万事莫贵于义 “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 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六、 2005年宿迁市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7-10题。 (15分)
[甲 ] 一箪食,一豆羹――――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曾子②之妻之市,其子随妻而泣。其母曰:“母还,顾反为汝杀彘③ 。 ”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 曾子曰:“婴儿非 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 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节选自《韩非子·曾子杀彘》 )
[注 ]①辩,有的版本作“辨” 。②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③彘:zh ì, 猪。 7.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4分)
①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与: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
③曾子之妻之市 之:
④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 止:
8. 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9. 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很多,请举出两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 (4分)
10. 从“曾子杀彘”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曾子怎样的教子思想?(3分)
参考答案:7. ①给,给予 ②同“德” ,动词,感激恩德 ③到,去,往 ④ 制止(或阻止,劝阻,劝止) (共 4分,每小题 1分,意对即可)
8. ①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它,万钟的俸禄对我们有什么 好处呢?(共 2分,其中“则”和“加”没有翻译正确的,每个扣 1分)②现 在你欺骗他(儿子) ,这是教他欺骗啊。 (共 2分,其中“子”和“欺”译错的, 每个扣 1分)
9. 示例:文天祥宁可为民族利益而死,也决不投降元朝做官;朱自清宁可饿死 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共 4分,写出人名得 1分,写出其事迹,且能体现“舍 生取义”得 1分)
10. 言行一致;或言而有信;或父母对孩子要起到表率、示范作用(3分,意对 即可)
七、 2006年广西省河池市 鱼,我所欲也,――――― ? 此之谓失其本心。 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2分 )
A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先帝不以臣卑鄙
B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人不知而不愠
C 、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
D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受任于败军之际
8、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2分 )
如 使 人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则凡 可 以 得 生 者 何 不 用 也 ?
9、翻译句子。 (2分 )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0、 《陋室铭》 、 《鱼我所欲也》两文分别表明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你 是怎样看待这种情趣和态度的 ?(4分 )
参考答案:7、 B8、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每 处停顿 1分,共 2分 )9、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失掉了 人的天性。 (2分,每半句 1分。 ) l0、示例:刘禹锡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 节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却是不可取 的。 (围绕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表明观点的 1分,能作分析 1分 ) 示例:孟子表 明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的人生态度,表现了一种高尚的气节,对当 时及后世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围绕舍生取义表明观点的 1分, 能作分析 1分 ) 八、 2006年浙江省金华卷鱼,我所欲也;―――――,贤者能勿丧耳。
20.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 (2)贤者能勿丧耳 ( )
21.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2. 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3分)
23. 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 (她)的事迹。 (不超过 20字) (4分)
参考答案:20. (1)通“避” ,躲避。 (2)丢掉
21.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具有的话,我就牺牲生命选取大义。
22. 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23. 略(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肯吃美国的救济粮)
九、 2007年安徽省芜湖市
[甲]鱼, 我所欲也, ――――人皆有之, 贤者勿丧耳。 (节选自 《鱼我所欲也》 )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 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
青。 ”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 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 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 传》 )
【注】①弘范:元军元帅。②扞(h àn ) :保卫。③泫(xu àn )然:水滴下的样 子。④捄:同“救”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2)天祥泫然出涕 涕: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19、 请从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的句子。 (4分)
答:①富贵不能淫:
②威武不能屈:
20、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1分)
21、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4分)
参考答案:17、 (2分) (1)通“避” ,躲避。 (1分) (2)眼泪。 (1分) 18、 (4分) (1)由此可见,人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所厌恶的有 比兀亡更严重的事。 (2分) (2)弘范于是用接待宾客的礼节来会见文天祥。 (2分) 19、 (4分)①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2分) ②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 (2分)
20、 (1分)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或“舍生取义者也” )
21、 (4分)甲文:通过比喻引出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得出 结论。 (2分)乙文:以时间为顺序,通过对话、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 (2分) 十、 2007年辽宁省 (一 ) 阅读 [甲 ][乙 ]两个语段,回答 10— 13题。 (10分 ) [甲 ] 鱼,我所欲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贼③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 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④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⑤而敢独止⑥?”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 入 有 义 之 国 ! ” 遂 班 军 而 还 。 郡 并 获 全 ⑦ 。 (选自《世说新语》 ) [注释 ]①荀巨伯:汉桓帝时人。 ②值:遇到。 ③胡 贼:胡人入侵的军队。 ④败:毁坏,舍弃。 ⑤男子:这里表示轻蔑的称呼。 ⑥止:停留。⑦全:保全。
10.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4分)
(1)故不为苟得也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不忍委之 (4)遂班军而还
11.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
12.请概括出 [乙 ]文所写的故事。 (2分)
13. [甲 ] [乙 ]两文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 的思想。 (2分)
参考答案 10. (1)苟且(注:使用语文版教材的学生还可以答为“苟且。这里
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 (2)祸患,灾难 (3)丢下,抛弃 (4)于是,
就 每词 1分。 11. (1) 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 (我就) 舍弃生命, 而选取 (或
得到)正义(2)朋友对荀巨伯说:“我现在就要死了!你可以离开了。 ”每句 1
分,大意正确即可。 12.荀巨伯在危难关头不抛弃生病的朋友。大意正确即可。
13.舍生取义
十一、 2007年浙江省嘉兴一箪食,一豆羹,―――――此之谓失其本心。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 ) (2)乡为身死而不受 ( ) (3)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 )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3分)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1、补出下面句子中括号里省略的内容。 (2分)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2、 《孟子》中有这样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你认
为其中的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行道之人”和“乞人”的行为?(2分)
参考答案
19、 (1)益处、好处(2)通“向” ,从前(3)侍奉(4)停止、放弃
20、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
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21、义;万钟或施舍
22、 “贫贱不能移”或第二句。
十二、 2007年济宁市(甲〕鱼,我所欲也;――――――贤者能勿丧耳。
(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普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
此修衣。 ”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
奚为不受?”曾子曰 :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
骄也,我能勿畏乎?
《说苑》 ) 7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4 分)
① 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辟
②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 赐 骄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 分)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 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9. 〔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 〔乙〕文中
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 的高贵品质。 (4 分)
10. 请你从〔 甲〕 〔 乙〕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 3 分)
参考答案:7.①祸患,灾难 通“避” ,躲避 ②赏赐 傲视 评分;大
对一个词语得 1分,共 4分。 8.①不仅贤人有之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
能够不丧失罢了。 ②先生您又不是向别人索要(城) ,别人主动送您一座城,
为什么不接受呢? 评分:每个要点 2分,共 4分。意思对即可。
9.舍身取义 廉洁自律 评分:每空 2分,共 4分。意思对即可。
10.答案示例:①当面对人身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身
取义的价值观。 ②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 评分:共 3分。观点
正确,答出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十三、 2007年滕州市 鱼,我所欲也―――――贤者能勿丧耳。
10.解释下列加点词。 (2分 )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11. 下面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 )
二者不可得兼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
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3.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请搜寻古今这样的“贤 者”的言或行去印证孟子的观点,完成下面的表格。 (3分 )
人物
言或行
14.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 则强调我们
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 ,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 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3分 )
参考答案 : 10. (2分 ) ①祸患灾难; ②同“避” ,躲避
11. (2分 )C 12. (4分 ) ①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于生命 的东西,所以我不傲苟且偷生的事。②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 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 13. (人物 1分,言或行 2分,共 3分 ) 示例: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 自由花;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 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愿领取美国的救济粮。??
14. (3分 ) 示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 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 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言 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 )
十四、 2008年河南省阅读下面两个语段 , 完成 16— 19题。 (共 10分)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 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 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谓失其本心。
18.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9.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 回答。 (2分)
参考答案:
16. (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 (1分) (2)感激(1分)
17. (1) 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 (2分) (2) 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2分) (共 4分)
18.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 (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 (2分) 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此之谓失其本心)
十五、 2008年莆田市阅读下文,完成 5-7题。 (12分)鱼,我所欲也;-―― 此之谓失其本心。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6分 )
(1)鱼,我所欲也。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6、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自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
7、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二段中阐述的观点(4分)
参考答案:5、鱼,是我所喜欢的。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 会饿死。 6、舍生取义 7、人为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7.略。 十六、 2008山东青――――――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______________)
②所 恶 有甚 于 死者 , 故 患 有所 不 辟 也。 (患 :_____________) (辟: _____________)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_)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______________)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简答题(5分)
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 ______________论证和 ______________论证的方 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 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 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 (3分) 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 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 (2分)
a . b. 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①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缺少 “苟且偷生”不得分) 。③祸患,灾难; “辟”通“避” ,躲避。③“乡”通“向” , 从前。④停止,放弃。⑤天性,天良。 (6个词,共 3分,每个 0.5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②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 人人都有, 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③用脚踢着 (或 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④(有人见了) ”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 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4个句子,共 4分,每句 l 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 应的分,每句有 2个或 2个以上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3)简答题:①道理举例(两空共 1分,每空 0.5分)答案示例:南宋末年, 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
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 值得后人学习的(共 2分,举例典型 1分,叙议结合 1分,列举其他,如抗” 非典”英雄等的典型事例,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②答案示例:a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b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十七、 2008年湘潭市鱼,我所欲也,熊掌,――――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 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2 分)
(1)所欲有甚于生者
(2)故患有所不辟也。
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2 分)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1、根据文意,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2 分)
12、 上面选段中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孟子观点的看法。 ( 3 分 )
参考答案:
9 、于:比 辟:通“避” ,躲避(或通“避”或躲避)
10、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思想) ,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11、鱼,比喻生(生命) ;熊掌,比喻义
12 、① 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 ( l 分)② 联系实际恰当,观点鲜明, 表达通顺,计 2 分。 .
分享:分享到新浪 Qing 8
喜欢
作文九:《鱼我所欲也》4400字
《鱼我所欲也》教学课例
水口一中 郑观奇
【教学理念】
用有比较地“教” ,引导有比较地“学” ;互动生成,快乐分享。
【整合设想】
雄鹰的眼睛不怕迷雾,真理的光辉不怕笼罩。历经时间的淘洗,孟子的思想历久弥 新。 《鱼我所欲也》这篇经典传统课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相对于初中阶段其他古 文,它在文字理解上有些难度,又以议论为主,其思想更是让学生难以理解。初中生学 起来难度很大。据此 在教学中找好切入点,使历史精华为现代化文明所用。进行探究 性学习并重视诵读,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氛围中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语言、 体会文意、 进行文化熏陶、情感陶冶和心灵净化的古文鉴赏整合,旨在探索怎样更好地落实语文课 程发展目标的路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掌握本文论证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欲望, 摒弃一己之私利, 将正义、 道义放在首位, 明辨是非, 永葆善良之心,堂堂正正为人。
【教学重点】
1、立足文本,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把握本文主旨,使学生得到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与思想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本课例为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
1、鉴赏法 2、探究法 3、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本
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孟子的“仁政”和“人和”的主张精妙地契合
了两千多年后的我们创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那种锐 意进取、百折不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更是激励着我们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 孟子伟大的人格魅力在其另一篇经典传世之作《鱼我所欲也》中更是淋漓尽致地得以体 现。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经典《孟子》 ,感悟孟子充塞天地的浩然正气和震撼古今的 凛然大义!继续体会《孟子》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的艺术魅力。
(说明:整合语文选材特点,宏观理解《孟子》 ,创设高远情景,为学生解读课文 营造感情基础,承上启下,点明本节课学习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积极思 维,形成阅读期待。 )
二、资料助读
1、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孟子·疼 文公下》 )
孟子因齐宣王不能用其治国之术,离开齐国。齐宣王派人挽留孟子说:“我欲中国 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 ”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严 辞拒绝。
2、 《孟子·告子上》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 :
(1) “善”是人的本性。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
(2)人有四种“本心”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 ”
3、 《吕氏春秋·贵生》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 ”东汉 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 ”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 理需求或欲望。
(说明:理解文本主题,我们要注意结合作者创作背景,作者经历以及一些相关资 料,这样能有助于我们对主题的理解更准确、更全面。这也是我们阅读较复杂文章应该 走的必经之路。 )
三、研读·感悟文本
师:孟子的文章大气磅礴,阐释道理深奥而透彻,这种效果得益于作者写作手法的 高妙,初识文本后,你感觉作者通篇都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
学生(齐答) :对比。
师:是啊,文本作者通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同学们探究一下:文本作者用对比 手法要阐释什么道理?小组合作探究后交流。
(说明: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师选取适当切入点,让学生善于 从文本中发现问题,通过分析、讨论,促进学生与文本深层次的对话,探究文本主题, 深层次品读文本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
生 1:作者开篇即用“鱼” 和 “熊掌”对比,说明“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 ; 接着用“生”和“义”相对比,目的是要说明“舍生取义” ,这样开篇,我认为作者阐
述的是人在选择两种“不可兼得”的东西时要“择优而从” 。
生 2:我认为这里同时还有一组对比:“舍鱼而取熊掌”与“舍生而取义”对比,这 组对比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义”的价值高于“生”的价值。
师:“择优而从”是人的正常心理。因为“义”的价值大于“生”的价值,所以当 我们遇到“生”与“义” “不可兼得”的时候,我们就要“则义而从” ,也就是要 “舍 生而取义” !这里生 2所说的对比,我们应称之为“类比” 。
资料显示:
类比是将一类事务的某些相同方面进行比较, 以另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证明这一事 物的正确或谬误。
板书或多媒体显示:
生 3:“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 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这里作者将“生”与“有甚于生者”的“义” “死”与“有甚于 死者”的“不义”相对比,正面论说“义”是“甚于生”的“所欲” “不义”是“甚于 死”的“所恶” 。
生 4:生 3说的是正面对比,我认为“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 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是反面对比, 依旧将 “生、 死” “义、不义”相对比,从反面论说“义”是“甚于生”的“所欲” , “不义”是“甚 于死”的“所恶” 。通过这样对比,道理论证“义比生更重要” , “义”是人生最高境界!
师:这两位同学的观点是——作者在此阐释的“义”是存在于世间的最好的东西。 那么这摸不着、看不到的抽象的“义”存在么?
生 5:存在。作者在后文中有两句话就举例论证有些人为了“义”而“由是则生而 有不用也” ;有些人为了舍弃“不义”而“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这两组对比举 例是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了“义”是现实存在的。
师:好!那么作者由上面的对比道理论证和对比举例论证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生 6:“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教师小结:行文至此,作者阐述了“义”是“甚于生”的“所欲” ; “不义”是“甚 于死”的“所恶” 。既然世界上有比生死更好的“义”存在着,那么,我们在对待“所 欲”时理所当然就要“则义而从” !也就是当“所欲”和“义”不可兼得时,要勇于做 到“舍欲取义” 。这是本文作者观点的一个部分。那么接下去的一句怎么理解呢?
所 欲
生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作者用“贤者”与 普通人对比:论述人人都有“是心” ,只不过是“贤者”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舍欲取 义”之心,而普通人则是常常丧失“是心” 。同时我认为这句话的目的也是在激励人们 崇高道义。
生 8:从资料助读方面来看, 这恰恰印证了孟子的 “性善说” , 我认为这体现了 “善” 是人的本性,我还认为这里的“是心”就是“羞恶之心” ,就是“义”——也就是“舍 生取义”之心。
师:这位同学说得好!能够联系助读资料来解读文本,这是我们学习高难文章应该 借鉴的方法。
板书或多媒体显示:
生 9:第二段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行道之人” 、 “乞人”不屑接受这“一箪 食” “一豆羮” ,因为他们以接受了这样有 的施舍为“羞” ,所以他们宁肯死也不接受 “一箪食” “一豆羮” ,这恰恰是他们有“羞恶之心”的表现。第二个例子说明“万钟则 不辨礼仪而受之”的行为是见利忘义、 丧失“本心”的表现。 这里有两组对比“一箪食、 一豆羮”与“万钟”对比; “生”之大欲与“利”之小欲相对比。资料显示中也将“生” 列为六欲之首,通过对比,我们明确了“羞恶之心”就是“义”的内涵。如果能将“生” 之大欲都放弃,那么世间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掌声)
生 10:我补充一下,作者最后运用对比论述的更是人应该保持“本心” ,也就是要 保持“羞恶之心” 。用“向” “今”三组对比句,指出为得到“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 识穷乏者得我”等身外之物而行“不义”是“舍义取利” ,是丧失了“本心” 。资料中孟 子言辞拒绝了齐宣王的厚禄,说明孟子也是这样有“羞恶之心”的君子!
师:同学们发言观点鲜明,一能以文本为依托,二能借助资料来阐释自己的观点、 使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综观全文,我们看到:“是心”与“本心”是统一的,人应该 无论何时都要保有“羞恶之心” ,只有做到时刻固守“本心” 、保持“羞恶之心” ,才能 够不为那些身外之物所累, 做到舍弃物欲、 情欲、 名欲等身外 “小欲” ; 进而做到当 “生” 与“义”不能“兼得”时舍“生”之“大欲” 。也就是只有固守本心,才能舍欲取义!
所 欲 择义 而从
义是
真实存在
比 生
死 对 比 义 不义 对 比
为
不为
义是
最优
比 赞者
普通人
是心
人 皆 有 之
这就是本文的论点。
板书或多媒体显示:
师:固守本心 , 不为利所动 , 不为势所屈 , 在生与义相冲突的时候 , 能够勇于做到舍生 取义!这就是大义凛然的孟子!让我们大声朗读课文 , 体会孟子的浩然正气。 (教师根据 具体情况指导朗读)
(说明:遵循阅读规律,从文本出发 , 培养学生朗诵文言的能力 , 在朗读中感受孟子 思想 , 强化理解文章主题。 )
四、品读·走进文本
师:文本作者在论证论点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语言特点是怎样的? 学生小组讨论后归纳:
生 11:第一段运用比喻论证,也是类比论证引出论点。
生 12:提出论点后正反对比论证论点,也是道理论证,接着是假设论证。生:第二 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生:语言上主要运用修辞:第一段先是比喻, 接着是对比; 第二段主要是排比增强语言气势,使说话人显得义正辞严。
师:我赞成同学们的回答。
所 欲 择义 而从
义是
真实存在
比 生
死 对 比 义 不义 对 比
为
不为
义是
最优
义的
内涵
对 对 比 本心 =行道人守 万钟
物欲 情欲
论点
固
守 本 心 舍 欲 取 义
板书或多媒体显示:
五、课堂总结
人,生而有欲。孟子以其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智慧告诉我们要固守本心、舍欲取义。 相信同学们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欲望, 摒弃一己私利, 将正义、 道义放在首位, 明辨是非, 永葆善良之心, 做一个大写的人。 最后让我们诵读全文, 再次感受孟子伟大的人格魅力。
六、作业
1.搜集“舍生取义”的实例不少于三个;
2.以“大气孟子”或者“舍欲取义”为话题,写一篇 400字以上的作文。
鱼
择优而从 类 推 比 理
生 义
舍生而取熊义
所 欲
择义 而从
义是 真实存在
比 生 死 对 比 义 不义 对 比
为
不为 义是
最优
比 赞者
普通人
义的
内涵
对 对 比 本心 =羞恶之心
行道人守 万钟
物欲 情欲 是心
固
守 本 心 舍 欲 取 义
比
作文十:《鱼我所欲也》3400字
《鱼我所欲也》复习
一、 重点字词理解
(一)通假字
1. 故患有所不辟也。
2.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二)词语
1. 二者不可 得兼 2.故患有所不 辟 也
3. 贤者能勿 丧 耳 4. 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5. 万钟 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6.万钟于我何 加 焉
7. 蹴 尔而与之 8.妻妾之 奉
9. 是亦不可以 已 乎 10.此之谓失其 本心
二、重点语句翻译
1. 舍生而取义者也。
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 呼尔而与之。
4.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6. 此之谓失其本心。
7.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三、 理解性默写
1. 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2. 《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 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3. 《鱼我所欲也》中体现
4. 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5. 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6. 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7. 文中与
四、课文阅读理解
1. 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什么?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什么?
2. 人的本心是什么?
3. 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4. 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 么?
5. 文中多次使用对比手法,请举例说明。
6. 写
7. 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8. 本文孟子用
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9. 本文所强调的
10.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
11. 列举奉行
12. 本文主要阐述了
14.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
15.
五.阅读下面两个语段 , 完成 16— 19题。 (共 10分)
(一)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 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1)万钟于我何加
.. 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 . 我与 得: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谓失其本心。
3.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4.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 5-7题。 (12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 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 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 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6分 )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自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2分)
3、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二段中阐述的观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 鱼我所欲也《孟子》 ,完成文后 1— 9小题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
.. 也。 (苟得:________________)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 . 有所不辟 . 也。 (患:______________) (辟:______________)
③乡 . 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_)
④是亦不可以已 . 乎? (已:________________)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 。 (本心: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答题(5分)
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 ______________论证和 _____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
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
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
(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
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 (2分)
4、 . 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一 箪 食 ( 2)一 豆 羹 (3)蹴 尔而与之
(4)万钟于我 何加 焉 (5)所 恶 有甚于死者
5、翻译句子(4分)
(1)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选文第一自然段,中用“鱼”比喻 ,用“熊掌”比喻 ,用“舍鱼
而取熊掌”比喻 。 (3分)
7、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 (1分)古今中外有许多的英雄人物具
有这样的品质,试举出一位,并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事迹。 (2分)
8、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中的“是心”指什么?(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2分)
9、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
何不为也?”的深层含义是什么?(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