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伤仲永》2500字
《伤仲永》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邑人___扳___环谒___泯然___
2.解释加点的词
⑴ . 世隶 . 耕 ( ) ⑵ . 未尝 . 识书具 ( )
⑶ . 借旁近与 . 之 ( ) ⑷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 )
⑸ . 稍稍
.. 宾客其父 ( ) ⑹ . 余闻 . 之也久()
⑺ . 从先人还 . 家 ( ) ⑻ . 受之天也 ( )
⑼ . 卒 . 之为众人 ( ) ⑽ . 今夫不受之天()
⑾ . 泯然众人
.. 矣 ( ) ⑿ . 日扳 . 仲永环谒
.. 于邑人 ( ) ( )
⒀.称 . 前世之闻() ⒁ . 父异 . 焉()
3.解释下列多义词。
父利其然也() 贤于材人远也()
A 、然 B 、于 于舅家见之 ()
泯然众人矣() 环谒于邑人 ()
4.翻译下列句子
1) .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
2)父利其然也。 译:。
3)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译:。
4)邑人奇之 译:
5)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译:。
6)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译:。 5.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 _代的王安五。他字 _,号_,是杰出的_家、 _家,是唐宋 八大家之一。
6.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A 、借旁近 /与之 B 、金溪民 /方仲永
C 、父 /利其然也 D 、余闻之 /也久
7.课内语段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 , 世隶耕。仲永生五年 , 未尝识书具 , 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即书诗四 句 , 并自为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 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
⑴ . 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
⑵ . 解释词语。
①传一乡秀才观之 ______②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④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
⑶ . 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⑷ . 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
⑸ . 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 “ 泯然众人矣 ” ?
⑹ . 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⑺ . 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
⑻ . 仲永的父亲 “ 不使学 ” 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
⑼ . 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周 处
周处年少时, 凶强侠气, 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 山中有白额虎, 并皆暴犯百姓 。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馀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 蛟, 蛟或浮或没, 行数十里, 处与之俱, 经三日三夜, 乡里皆谓已死, 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 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陆机、陆云),平原不在,正 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 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选 自《世说新语》)
6.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 或以钱币乞之。
B. 并皆暴犯百姓 。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C. 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D. 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7. 下列加点的“以”字与“具以情告”中“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 以光先帝遗德。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D.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8.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周处与山中的白额虎、 水中的蛟龙被义兴的人称作三个祸害, 家乡的人劝说他杀虎斩蛟, 想用借 刀杀人之计,是希望他在除害过程中被虎蛟吃掉。
B. 周处杀死蛟龙后,从家乡人庆祝他已死的举动中,才明白自己被乡人讨厌,因此下决心改正 错误,后来成为了一名忠臣。
C. 周处知道乡人厌恶他, 就想改正自己的错误, 但是又担心太迟了, 因此去找了当时的名 人陆机、陆云,经过清河的开导,他才开始改过自新。
D. 周处自新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有过错并不可怕,关键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和行动。
小石潭记
作者:柳宗元【唐代】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 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 近岸, 卷石底以出, 为坻, 为屿, 为嵁, 为岩。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 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 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2.⑴ . 属于 ⑵ . 曾经 ⑶ . 给 ⑷ . 完成 ⑸ . 名词用作动词,意思以宾客之礼相待 ⑹ . 语气 助词,表停顿 ⑺ . 跟随 ⑻ . 承受 ⑼ . 最后 ⑽ . 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⑾完 全 ⑿牵、引;拜访 ⒀相当 ⒁对 …… 感到诧异
3. A 这 …… 的样子 B 比 在 到
4.略
5.北宋;介甫;半山;政治;文学
6. D
7. ⑴ .“ 扳 ” 通 “ 攀 ” , pān, 牵, 引 ⑵ . ①观看, 观赏。 ②完成。 ③文采和道理④有人 ⑶ . 略。 ⑷ . “ 仲永生五年 , 未尝识书具 , 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即书诗四句 , 并自为其名。 ”“ 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⑸ . 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 ⑹ . 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 ⑺ . 如①忽啼求之 ②即书诗四句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⑻ . 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⑼ . 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 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
作文二:《伤仲永》2900字
伤仲永练习题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7分 )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 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 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 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 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
李贺作诗
(李贺 ) 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 (当时著名文人 ) 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 素构 (早就构思好的 ) ,自目曰《高轩过》 ,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 (带着小僮仆。奚, 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 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 (牵强符合 ) 程课 (固定的格式 ) 者。及暮归,足成之 ……(母 ) 见所书多, 即怒曰:“ 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
1、 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2.仲永的最后结局是 “ 泯然众人矣 ” ,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时的相同 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
3.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4. 《 李 贺 作 诗 》 选 段 中 与 《 伤 仲 永 》 选 段 中 “ 指 物 作 诗 立 就 ” 一 句 意 思 相 近 的 句 子 是
二、 (伤仲永原文)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 .其 . 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 . 真不知马也
B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蒙乃始就 . 学
C .卒 . 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 . 获有所闻
D .得为 . 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 之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 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 个阶段;说理部分 点明了方仲永 “ 泯然众人 ” 的原因是 “ ” ,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4.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5、用 “/” 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 (2分)
余 闻 之 也 久。
6、方仲永 “ 卒之为众人 ” 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分)
7、作者说:“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事例,谈 谈你的看法。 (3分)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
(1)其文理
.. 皆有可观者 (2)贤 . 于材人远矣
9.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
A. 仲永之 . 通悟,受之 . 天也 初极狭,才通人
B. 未尝识 . 书具 默而识 . 之
C. 父异 . 焉,借旁近与之 渔人甚异 . 之
D. 忽啼求之 . 予尝求古仁人之 . 心
10. 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2分 )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1. 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2分 )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 “ ” ,最终 “ 泯然众人 ” 的实例,说明 。
12. 在课后 “? 仲永泯然众人 ? 谁之过 ” 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 “? 仲永泯然众人 ? 父之过 ” ,请你结合 文意,谈谈 “ 父之过 ” 的理由。 (2分 )
13. 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 其 /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B. 余闻之 /也久
C. 即书 /诗四句,并自为 /其名 D. 父 /异焉,借旁近 /与之
1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 )
(1)世隶 . 耕 ( ) (2)即书 . 诗四句 ( )
(3)父异 . 焉 ( ) (4)称 . 前时之闻 ( )
15. 翻译下列句子。 (4分 )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
16. 后天的学习很重要。请你把方仲永的故事提炼成一个论据来论证这个论点。 (2分 )
答:
1.他们小时都很聪明。 (意思对即可给分 )
2.回答要点:(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以上两点,只要答对一 点即可得满分,能从其它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 (1)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 或: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接待他父亲; 或:渐渐地以他父亲为宾客。 (2)那诗的文字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3)这孩子要呕出心才会停止 !
4.援笔辄就如素构。
2. (1)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 前的名声相称。 (3)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3.时间 三 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 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 (方仲永便如此 ) 。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 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 (联系实际 1分,二者关系 2分,关系阐述清楚严谨 者可酌加 l 一 2分 )
5、余 /闻之也久
6、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7、略,能言之成理即可。
(二 )(10分 )
8.(1)文采和道理 ;(2)胜过、超过。 (2分 )
9.C (2分 )
10.(他 ) 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 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2分。 “ 卒 ”“ 众人 ”“ 受于人 ”“ 不 至 ” 必须译正确,译错一处扣 0.5分 )
11. 受于人者不至 ; 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2分。每空 1分 )
12. 因为仲永的父亲 “ 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贪图钱财 (贪图小利 ) , 目光短浅, 而 “ 不使学 ” ,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 (结合原文 1分,说出理由 1分,共 2分 ) 13.D 本题是对学生文言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考查,腻乎较容易的题目。在四个备选答案中:A 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 “ 其涛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 8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 “ 余闻之也, ,久 ” , C 项 正确朗读节奏应为 “ 即 /书涛四句,并 /自为其名 ” , D 项朗读节奏划分正确。故正确答案选 D) 项。 簧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先要准确理解文甸的意思 ; 然后,结食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及具 体的语境加以分析,就能够进行正确划分。
14.(1)属于 (2)书写 (3)感到诧异 (认为奇怪 ) (4)相当 (2分 )
151.(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水题诗。 (2分 )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分 ) 16. 简述这个故事即可。如:自小天资聪明的仲永,因为没有后天的学习,不也同样落得 “ 泯然众 人矣 ” 的下场吗 ? (2分 )
作文三:《伤仲永》2300字
《伤仲永》
一、基础知识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指定的词。
⑴ 未尝识书具 尝:_______ ⑵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族:________
⑶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_______ ⑷ 从先人还家 先人:__________
2、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注音。
⑴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⑵ 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 泯()然众人矣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⑴ 即书诗四句 , 并自为其名 其 :________ ⑵ 其诗以养父母 、 收族为意 其 :__________ ⑶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其:_________⑷ 稍稍宾客其父 其:________________ ⑸ 父利其 然也 其:___________
4、按原文填空。
⑴ 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 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 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 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二、阅读测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 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 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混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 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 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字词。
⑴ 邑人:________ ⑵ 利其然:___________ ⑶ 扳:_________⑷ 环谒:
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字词并给画线字注音:
⑴ 称() ___________ ⑵ 泯然() 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A、悄悄地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B、悄悄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钱物求他作诗。
C、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D、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物请他作诗。
4、下列译文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
A、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B、从先人还家:从父亲那里回家。
C、还自扬州:还自己到了扬州。
D、泯然众人矣: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5、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具体做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 _____________。
9、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 5岁到 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 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可汗大点兵 2、愿为市鞍马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 4、将军百战 死,壮士十年归。 5、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6、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7、雄兔 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8、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八)、理解性默写
1、《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
2、《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预备情形的几句
是:
3、 《木兰诗》 中写爷娘、 姐姐、 弟弟迎接木兰归来的诗句是:
4、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这个成语意思
是
5、《木兰诗》中简写木兰奔赴战场的两句:
6、 《凉州词》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 诗是:
7、《木兰诗》中写征途遥远行军神速的语句是 :
8、《木兰诗》中体现木兰战功卓著的是:
9、《木兰诗》中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和军营寒苦:
10、《木兰诗》中描写木兰辞别父母踏上征途情景、思念亲人的诗句
是:
三、内容及写法理解
1、《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诗歌描述了什么事情?
2、你从文本中可以看出木兰是个怎么样的人?
3、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各举例 1个。
4、文章开头为什么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
6、“旦辞爷娘去,。。。。。黄河流水鸣溅溅。”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作文四:《伤仲永》4500字
5. 伤仲永
洮北二中 孙荪
●基础巩固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邑 . 人___扳 . ___
环谒 . ___泯 . 然___
2、给形似字注音组词
谒()___泯()___悟()___稍()___葛()___岷()___晤()___俏()___揭()___抿()___捂()___销()___ 3、①《伤仲永》的作者是 (朝代)政 治 家 、 文 学 家 写 的 《 》 。
“伤”在这里的意思是 。本文 在表达方式运用上采用 。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 。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 世隶 . 耕______
2. 未尝 . 识书具______
3. 即书 . 诗四句______
4. 收 . 族为意______
5. 宾客
.. 其父______
6. 余 . 闻之______
7. 令 . 作诗______
8. 称 . 前时之闻______
9. 泯 . 然众人矣______
10. 固 . 众人_____
5、翻译系列句子
1.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2. 并自为自名。
3.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4. 父利其然也。
5. 贤于材人远矣。
6.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强化提高题
阅读课文相关段落,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 , 世隶耕。仲永生五年 , 未尝识书具 , 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 之 , 即书诗四句 , 并自为名。 其诗以养父母、 收族为意, 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 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 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 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6. 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
1
7. 解释词语。
①传一乡秀才观 . 之 ______
②指物作诗立就 . ______
③其文理
.. 皆有可观者 _____
④或 . 以钱币乞之 ______
8. 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9. 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 (用原文回 答)
10. 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 矣”?
11. 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 么?
12. 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 请举两例。
13. 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 其具体做法怎样?
14. 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___ _属于侧面描写的有____
A. 未尝识书具 , 忽啼求之。
B. 即书诗四句 , 并自为其名。
C.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 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 乞之。
F. 父异焉。
15. 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 理?
16. 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 . 课文在叙述故事后还有一段议论, 以 往的课文删去了这一段, 我们今天所读的教 材没有删, 你认为删了好还是没删好?为什 么?
(2) . 结合社会现状和自身实际, 请你思考:成才的关键究竟是什么?
●课外延伸题
(一)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 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
2
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
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 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 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 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 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 为通儒。 性卒, 门人事冕如性。 时冕父已卒, 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 买白牛驾母车, 自被古官服随车后。 乡里儿 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17.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辄() 琅()
恬() 儒()
18. 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窃 . 入学舍
②听已 .
③冕因 . 去依僧寺以居
④录 . 为弟子
19. 翻译下列句子
①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
②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20. 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 质?用自己的话回答。
21. 读完此文后,你获得什么启示?
(二)
黔之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 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 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 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 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 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 计之曰:
2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1)蔽林间窥 . 之
(2)驴不胜 . 怒
(3)以为且 . 噬己也
(4)技止 . 此耳
23、翻译下列句子。
(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24、读了柳宗元的《黔之驴》这篇寓言,你 有哪些收获 ?
25、文章的标题虽是黔之驴,实际上描写老 虎的情节很多, 请你发挥想象, 根据老虎的 一个动作,来写一写驴当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中考模拟题
一.古诗文默写。 (给条件默写)
1. 《 木兰诗》 中描写战场生活艰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论语〉十则》中,与“举一反三是智 慧 的 摇 篮 ” 含 义 相 近 的 语 句 是 。
3. 《观沧海》中曹操运用丰富的想象,抒发 自己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句子是
; 。 4. 《孙权劝学》中从侧面表现吕蒙读书学习 确有成效的句子是:
5. 《木兰诗》描写边塞夜景,表现军中苦寒 生活的句子是:。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试题。
错也是对
刘墉
小时侯,父亲常教我写毛笔字, 每当我 写到一半,对其中一笔不满意而懊恼迟疑, 父亲总会安慰我:
“上一笔没写好,可以用下一笔去救。 练字的人,不但要会写好,还要懂得救好。 因为如果你会救,就无所谓错误了! 错也是 对!譬如一个人写‘太’字,第二笔写歪, 别人认为没办法写好, 却见他将最后两笔也 改了个角度, 结果不但漂亮, 而且妙极了! ” 父亲还说有一次康熙皇帝出巡, 到了西 湖,灵隐寺的主持求皇帝写幅字,康熙原想 题“灵隐寺”,但落笔时不小心,将“灵” 字上面的雨 (繁体字的 “灵” 字上面是 “雨” 字头)写大了,下面纸幅有限,怎么也不能 把“灵”字写完,旁人都捏把冷汗,却见皇 帝气定神闲, 大笔一挥, 改写为 “云林禅寺” (繁体字的 “云” 字上面也是 “雨” 字头) 。 那幅字至尽仍挂在西湖, 大家只觉得笔飞墨 舞,是幅好字,有谁会去计较那是写错之后 的权宜之计呢!
我当时太小,听不懂,直到有一天父亲 带我去看漫画家表演——
只见台上挂着一大张白纸, 漫画家邀观 众上去, 随便画几笔, 然后立刻根据那几笔, 改成一幅画。有些观众存心找麻烦, 故意东
勾一圈,西画一条,大家这么想,都认为画 家会被难倒,却见画家略一思索,就解决了 问题。
我开始了解,这世上一般人认为错的 事,不见得就是错,有些人不但能将错变为 对,而且对的比别人对的还要好。
所以在中学,我试着在作画没有灵感 时,把纸折皱,摊在地上看那折痕,前看, 后看,左看,右看,居然能看出许多美丽的 山峦和川流。
后来在大学教课, 我也常将纸随便 “团” 一下,丢在桌上,让学生运用想象,去寻找 美的造型。 我发觉用这种方法创作的画, 常 能打破自己惯用的格式,开展出新的面貌, 尤其喜爱临摹的学生, 往往能因此脱离古人 的窠臼。
我更发现, 有时候在作画之前想要使用 宣纸, 不小心拿错了纸, 却很可能因为纸性 不同, 产生许多意外的好效果, 远非平日所 能想见。
如此说来, 那错, 不也就是另一种对了 吗?
......
从写毛笔字、画漫画、到学国画,我深 深领悟了这个由错误中寻对的道理, 且用在 我的生活中,经过许多坎坷、风浪,一次又 一你俩在证明父亲的那句话:“如果你会救, 就无所谓错误了!错也是对!”
1. 写出此文的线索。
2. 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3. 谈谈你对 “这世上一般人认为错的事, 不 见得就是错”的理解。
4. 摘出全文的主旨句。
5. 说说你读了此文之后受到的启示。
4
参考答案
伤仲永
1. 略。
2. 略。
3、北宋 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 哀伤、 叹息 记叙议论相结合 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 .1. 属于 2.曾经 3.写 4.聚, 团 结 5.以宾客之礼相待 6.我 7.让,使 8. 相称,相当 9.灭,尽 10.本来
5. 略。
强化提高题
6. “扳”通“攀” , p ān ,牵,引 7. ①观 看, 观赏。 ②完成。 ③文采和道理④有人 8.略。
9 “仲永生五年 , 未尝识书具 , 忽啼求 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即书诗四句 , 并 自为自名。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 有可观者。 ” 10.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 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1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 12.如①忽啼求之 ②即书诗四句 ③自是指物 作诗立就 13.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 14.正面:A B C ; 侧面:D E F 15.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 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
16. ①探究性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如:删去则行文更简洁, 让读者通过事例去 体会所说明的道理, 更耐人寻味, 引人深思。 不删, 则文章叙事说理步步推进,并辨证地 说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
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性,使读者理解更 深刻。 ② 探究性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如:一个人的成功是基于多种因素的,只是 它们各自所占的比重不等而已。 也许有人会 说:天赋是成才的关键,没有天赋,不能成 才。也许有人说:天赋有利于成才。也许有 人会说: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天赋不足, 后天可以补偿。??
课外延伸题
(一) 17.zh é lǎng tián 18. ①偷偷地 ②完毕 ③于是 ④收 19.①有人牵着牛来 责备他让牛践踏了庄稼, 他的父亲大怒, 拿 起鞭子打他。 ②乡里的小孩子都在路旁讥 笑他,王冕自己也笑了。 20.勤奋好学, 孝敬父母。 21.刻苦学习,发奋读书;孝敬 父母,文明礼貌。
(二)黔之驴、
22、 23略 24、 (1)对于那些貌似强大的 东西,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会 取得胜利; (2)人一定要有真才实学; (3) 做事一定要知己知彼; (4) 做事要持之以恒。 25、略(想象要合理,符合驴的性格特点) 。
中考模拟题
古诗文默写:1、略 2、⑴温故而知 新,可以为师矣。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朔气传
5
金柝,寒光照铁衣
二、 阅读 1. 父亲的 “错也是对”那句话。 2. 以时间为序, 按不了解父亲的话到开始了解 父亲的话这个思路行文。
3. 这句话蕴含着这样一个哲理:有时候对错 是相对的, 对一件事情我们不能简单地判断 对错, 要换个角度来思考,它启发我们不要 囿于常规,创造性思考问题。 4. 主旨:“如 果你会救,就无所谓错误了!错也是对!” 5. 结合原文谈自己感受,言之在理即可。
6
作文五:《伤仲永》3700字
《伤仲永》导学案
教师寄语 百川东到海 , 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 , 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探讨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知识。
2.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岁能诗,但到二十岁却“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结合自己谈谈体会
知识链接
1. 本文用
2.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 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 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
3.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 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 一语道破了“活到老, 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 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 个庸才、甚至蠢材。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 “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 被誉 为 “发明大王” 的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鲁迅说 “哪 有天才, 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到了学习上。 ”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说 “业精于勤荒于嬉” 这些都说明世上没有绝对的天才,天才出于勤奋,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 才,而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伤仲永》一文,看看王安石为何对仲永哀伤叹息。
二.自主学习:
1.读课文,查字典。
在文中()内给加点字注音,在【 】给加点字解释;
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 【 】 耕。 仲永生五年, 未尝 【 】 识书具, 忽啼求之。 父异 【 】 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 】其名。其诗以【 】养父母、收【 】族为意 【 】,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 】皆有 可观【 】者。邑人奇【 】之,稍稍【 】宾客【 】其父,或
【 】以钱币乞【 】之。父利【 】其然【 】也,日扳()仲永环谒 ()【 】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 从先人还家, 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 令 【 】 作诗, 不能称 () 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 】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 】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 】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 】于材人【 】 远矣。卒【 】之为【 】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 】也。彼其【 】受之天 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 】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 】众人, 又不受之人,得【 】为众人而已耶()?
2.读课文,弄清节奏与停顿:(试着划分节奏)
①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⑤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⑥ 余闻之也久。
③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⑦ 卒之为众人。
④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对照注释,理解词语,翻译课文:
积累虚词,精确翻译:
之:
①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 ③余闻之也久()
④邑人奇之() ⑤或以钱币乞之() ⑥仲永之通悟()
⑦传一乡秀才观之()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于:
① 环谒于邑人 () ② 于舅家见之 () ③ 贤于材人远 () ④受于人者不至 () 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 父异焉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邑人奇之 4.稍稍宾客其父 5.父利其然也 6.伤仲永
三 . 合作探究 :
朗读课文,深入理解 :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 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 ' 泯然众人 ' 的原因是什么 ?
(3)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
(4)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读了文 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四 . 课堂小结 :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 5岁到 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 系。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
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扬后抑,对比鲜明,表达 了作者的惋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由此看来, 人的成长, 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 不学习, 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 办不到。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 望我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 韩愈
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老子 ·道德经》
5.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鲁迅
6.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
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2、一词多义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借一乡秀才观之
以钱币求之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受之天 也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父利其然也然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泯然众人矣
3、词类活用
① 邑人 奇 之 ② 宾客 其父 ③ 父 利 其然 ④ 伤 仲永 ⑤ 父 异 焉 ⑥ 不能称前时之 闻
4、古今异义字
古义:
或
今义:今义:
古义
文理
今义:
词类活用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 。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 。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 。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 。
特殊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五 . 达标检测 :
(一)基础部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①未尝识书具()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从先人还家()
2.给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注音。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②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泯()然众人矣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也()
4. 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bān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yè
C、泯然众人矣 m ǐn D、不能称前时之闻 chèn
5. 对“伤仲永”的“伤”正确的理解是()
A、中伤 B、受伤 C、哀伤 D、伤心
6.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中的“文理”的正确理解是()
A、 文章的条理 B、文采和道理 C、文采和条理 D、文章的道理
7. “邑人奇之”中的“奇”的意思是()
A 、奇妙 B、特别 C、以??为奇 D、奇怪
8. 课文填空 :
王安石,字 号 ,
世称 ,著有《 》,北宋杰出 家、 家 家,是
之一。宋神宗时拜相,被列宁称为“ ”。
唐宋八大家:
【主题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 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 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⑤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 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 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 ②笈:书箱。 ③庵:茅草小屋。 ④荆:这里指荆的枝条。 ⑤ 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负笈从师,不惧险阻 ()
(2)或依林木之下 ()
(3)门徒悦其勤学 ()
(4)常以净衣易之 ()
8.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教学反思:
学习文言文重在词语、句子的积累。这篇文章的语言十分精当,言简意深,所以要注意引导学生熟 读背诵积累语句,为写作积累语言。文言文教学阅读文本是教学的根本。一篇文章能够读进去,读 明白,才谈得上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引导学生读进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在此基础 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学习才能有所获、有所得。
作文六:《伤仲永》2100字
《伤仲永》复习题
一、基础知识题
1、填空:《伤仲永》的作者是代的 ________。他字 ,号 ,是杰出的家、 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按原文填空。
⑴ 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青 年 仲 永 已 变 得 很 平 庸 了 , 表 达 这 个 意 思 的 句 子 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3)仲 永 的 父 亲 “ 不 使 学 ” 的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 具 体 做 法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的例子,来说明
(5)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
(6)点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的三个字是
(7)点明方仲永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
( 8)、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
(9)、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
(10)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
(11)作者认为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邑人() 环谒() 不能称()
世隶耕() m ǐn 然() 或以钱币 q ǐ之()
三、写出文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
四、回答问题
1、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2、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3、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4、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眼中的方父:
我最想对他说:
5、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语文活动课上,老师让你组织一场即兴演讲,题目是“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你就为自己设计一个简 短的导入语吧! 我的开场白:
②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
6.选出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 B.稍稍宾客其父(客人)
C .泯然众人矣(常人) D.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
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或以钱币乞之”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A .扶苏以数谏故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 .皆以美于徐公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8.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父亲的做法是不同的,是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
B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白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C .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
D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就是该接受别人教育的时候,他没去啊)
9.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来却因其父“不使学”反落为平庸无奇之辈。
B .作者先后三次和方仲永见面,发现他的文才下降很快,一次不如一次。
C .《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D .《伤仲永》中,作者认为天资一般的人如不接受教育结果将更加糟糕。
10.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 .《伤仲永》详写了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了他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B .“世隶耕”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为写他到我家来求见我作铺垫。
C .《伤仲永》结尾部分先分析一般人,再总结方仲永的悲剧,由一般到特殊。
D .《伤仲永》的语言平实、精当,叙述故事冷静客观,不带任何私人感情。
五、译文
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他忽然 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奇 , 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 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 并且题上自 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 品让他作诗, 他能立即完成。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很奇怪, 渐渐地请 他父亲去做客, 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 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 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 我随先父回到家乡, 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 他已经十二三岁 了。让他作诗,可是,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 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先天的才能, 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 他最终成为一 个平凡人, 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 如此有才智的人, 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尚且要成为平凡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 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作文七:《伤仲永》5300字
1 二次备课
五、伤仲永
王安石
主备人 :王芳扬
备课组成员:曹良 石文艳 王芳扬
目标分析: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 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 思想观点。
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 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3、几个句子的停顿,几个用法特殊的词,几个难句的大意。 教学过程:
分课时设计:三课时
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备课时间:3月 10日
授课时间: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 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 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 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 随着时间的流逝, 销蚀成一个庸才、 甚至蠢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 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
1、 仲永 /生五年 2、 借旁近 /与之, 即 /书诗四句, 并 /自为其名
3、其诗 /以养父母、 收族为意 4、自是 /指物做诗 /立就,其文 理 /皆有 /可观者
5、传 /一乡秀才 /观之 6、日扳仲永 /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 /久 8、其 /受之天也,贤于材人 /远矣
3、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 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 来给 大家谈谈?
————本文选自 , 作者王安石 (1021— 1086) , 字介
2
二次备课
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 万言书, 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 取得一定成 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 号“文”。著有 、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题解
本文是一篇随笔。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是散文的一种。 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 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 自由朗读课文一 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 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 参考老师补充注释 (可 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 “养父母”养:赡养。 2、 “传一乡秀才观 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 永)学习。
2、 “还自扬州” 倒装句, 正确的语序是 “自扬州还” :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 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 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 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 要“哀叹”仲永了吗?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 “泯然众人” 的故事, 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 之情。 那么, 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
3 二次备课 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 备课时间:3月 10日
授课时间:
一、复习。
二、全班齐读课文。
三、把握课文内容: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四、学习第一阶段(1)
(1) 文章首句交代了什么?
———交代了籍贯、身份、姓名、家世。
(2)介绍方仲永的家世有什么作用?
-----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 使学” 的必要铺垫, 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 又暗示了造成他命 运的家庭背景。
(3)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 可观者”。
(4)“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
(5)“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 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6)“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 的杰出才华。
(7)“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 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8)“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9)方仲永的父亲为什么不让儿子读书学习?
——原因主要有二:(1)贪财 (2)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10);朗读、尝试背诵。
五、学习第二、三阶段(2)
(1)请一位学生朗读。
(2)开头一句有何作用?
_______承上启下(过渡句)
(3) 方仲永后来有何变化?他的结局又是如何?(原文回答) ————一“见”,一“闻”,一“问”。仅以一“见”一“闻”一 “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 原因是 “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 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原因是作 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受之于天’’而“卒之为 众人矣” , 是因为 “其受于人者不至” , 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4 二次备课
六、学习第(3)段。
(1)男同学朗读。
(2)这一段又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议论。
(3)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 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作者认为, 二者之间, 后者更为重要, 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 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4)从这一段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才观?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 即使是天赋很高的 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八、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 你认 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 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 写这一阶段呢?
————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 理由:这样安排暗含了 文章的主旨, 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详写这一阶段, 意在说明一方面 “仲 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 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 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 要性。
九、默读全文。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 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 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 读了文章后, 又有什么感受和 启发?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 5岁到 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 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 人的成长, 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像方仲永 这样天赋高的神童, 不学习, 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 我们这样的 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 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 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 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十、即堂完成课后练习四。
十一、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5条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少年时期 : 天资聪颖
长大之后: 泯然众人
教学反思:
5
二次备课 第三课时 课内检测题
备课时间:3月 10日
授课时间: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0分,每空 1分) 邑人( ) 环谒( ) 不能称( ) 日扳( ) 泯( )然 卒 之为众人( )
或以钱币 q ǐ之( )仲永( ) 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夫 不受之天( )
二.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40分,每空 2分)
世隶耕(属于)未尝识书具(曾经) 即书诗四句(立即、马上)邑 人奇之(同县的人)
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称前时之闻(相当)收族为意(聚,团结) 卒之为众人 (最终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受之天也 (承受 ) 泯然众人矣 (消失 ) 日扳 仲永环谒于邑人 (通“攀” ,牵,引 ) 父异焉(对??感到惊异)稍 稍宾客其父(渐渐) (以宾客之礼相待)父利其然也(以??为利) 邑人奇之 (对??感到惊奇)贤于才人远矣 (比)则其受于人者不至 (没有达到要求) 伤仲永(哀伤,叹惜)
三、 .翻译下列句子。 (21分,每题 3分 )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翻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 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 有的人还 花钱求仲永题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翻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 每天强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 人,不让 (他 ) 学习。
3、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翻译:仲永长到五岁,还不曾认识笔、 墨、纸、砚。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翻译: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 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5、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翻译: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 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6、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翻译:(仲永 ) 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 题上自己的名字。
7、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翻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四、用原文填空。 (8分,每空 1分)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未尝识书具,呼啼求之” ;少年仲永 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仲永已变 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泯然众人矣” 。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 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 “父利其然”中“其”指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 文中最能体现方仲永非凡天资的句子是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仲永生五年 , 未尝识书具 , 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即书诗四句 , 并自为其名。 ” “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 二次备课 (4) 仲永的父亲 “不使学” 的原因 . 父利其然也其具体做法是日扳仲 永环谒于邑人。 。
五.回答问题。 (每题 3分,共 21分)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1) 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是十 二三岁时的方永才能衰退, 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 他完 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 ,原因是什么?
答: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 邑人” ,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其 受于人者不至” ,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答: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
(4) .文章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答: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对“未尝识书具” 、 “不使学”作必 要的铺垫,同时也是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5)结尾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答:(5)点明主旨,
(6)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7)全文并没有作者的议论,那么作者哀伤和失望之情是怎么表达 出来的?
答:童年的方仲永,天赋超人,能“指物作诗立就”作者听说了这些 事。可当亲眼见到时却已“不能称前时之闻” ,再次见面已“泯然众 人矣” ,对比之中作者的失望哀伤之情渗入其中。
作文八:《伤仲永》4100字
导学纲
5伤仲永 第一课时 七年级 茹老师 李老师
预习纲
一、预习内容:
1、简单了解本课的作家
2、掌握本课生字词,并朗读课文。
3、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并能流利地翻译全文 。
二、预习方法: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读正确,要求:先在文中划出生字,并查字典把正确的读音 写在书上。
3、读流畅,要求:先用“/”在下文中标出节奏,再朗诵,朗读 时要读好停顿并把握语气。
三、预习要求:
积累文章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纲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并能流利地翻译全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对课文熟读成诵。
二、学习流程
(一 ) 、尝试交流 :
1、文学常识
王安石:北宋 ___、 ____、 _____。宇 ____,晚号半山。唐宋八 大家之 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 石二十岁中进士, 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 后来新法被废, 王安石忧愤成
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 洵, 苏辙三人称为三苏) 、 欧阳修、 王安石、 曾巩 (曾拜欧阳修为师) 。 (分 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
2、读音
隶 ( ) 扳 ( ) 谒 ( ) 邑() 矣 ( )
泯 ( ) 称 ( ) 卒 ( ) 焉 ( ) 耶 ( )
(二 ) 合作解难
1、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也
2、解释重点词并翻译整个句子
①世隶耕 隶:②未尝识书具 尝:
③并自为其名 为:④指物作诗立就 就:
⑤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⑥或以钱币求之 或:
⑦环谒于邑人 环谒: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 ;
⑨泯然众人矣 泯然:⑩受之于天 受:
⑾贤于材人远矣 贤: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得:
3、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 用法。
之:
① 忽啼求之:② 借旁近与之:
③ 余闻之也久:④ 不能称前时之闻:
⑤ 卒之为众人:
于:
① 环谒于邑人:② 于舅家见之:
③ 贤于材人远矣:④ 受于人者不至:
其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也:
4、流利地翻译全文。
5.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4运用提升
① 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
②
②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A 、 ; B 、 。 C
③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 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 句子是:
5梳理思考
收集有关天才的名言至少 3则。
实践纲
一、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隶 ( ) 扳 ( ) 谒 ( ) 邑 () 矣 ( ) 泯 ( ) 称 ( ) 卒 ( ) 焉 ( ) 耶 ( )
二、 《 伤仲永》 的作者是 ____代的王安石, 是杰出的 _______ 家、 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选择题
1.解释加点的字。
(1) 未尝识书具 () (2) 指物作诗立就 () (3) 不能称前时之闻 () (4) 稍稍事言其父 ()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C.父 /利其然也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导学纲
七年级 5伤仲永 第二课时 茹老师 李老师
预习纲
一、预习内容:
1、 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3、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学习。 二、预习方法:
熟读,品析
三、预习要求:
仔细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学习纲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二、学习流程
(一)、尝试交流: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 的?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3.“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 那些方面?
4.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 什么样的人?
5.“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 因是什么?
(二)、合作解难
1、 文章最后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怎样认识“受之天”与 “受之人”的关系 ?
2、赏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感悟本文笔 墨凝练、言简意赅的效果。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三)运用提升:
1、本文叙议结合,第 1、 2段叙事,第 3 段议论。文章采用寓 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请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2、本文对方仲永成长的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 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3、本文叙事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梳理思考
本文以 的实例,方仲永五岁作诗能“ ”,而且 “ ”; 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 ”; 二 十岁就“ ”。说明 的重要性。文章分 两 部 分 :叙 事 部 分 写 方 仲 永 幼 年 时 天 资 过 人 , 却 因 其 父 “ ” 而最终“ ”, 变得平庸 无 奇 ; 议 论 部 分则 表 明 作 者 的 看法 , 指 出 方 仲 永才 能 衰 退 是 由 于 “ ”, 强调了 的重要。 文章通过方仲 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实践纲
一、基础知识积累
1.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 即书诗四句() 自为其名() 邑人奇之() 环谒于邑人()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理解其多种含义:
以:其诗以养父母、 收族为意 () 或以钱币乞之 ()
3.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 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少年仲永 才能大不如前, 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年仲永已变得 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仲 永 之 所 以 会 发 生 如 此 大 的 变 化 , 是 因 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 个 事 例 告 诉 我 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4. 《伤仲永》的“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作者 “伤”的原因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 ]
A. 他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仲永的天赋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
B.“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
C. 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D. 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
答案
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 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明确: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 诗立就”,“文理可观”。
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明确:“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 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明确: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 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明确:“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 可叹的愚昧无知之人。明确:过渡。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 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 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 方仲永“卒之为众人”, 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明确:这里所说的“受之天”,是指 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 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 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 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 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明确: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 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 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 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 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参考答案
1.( l)曾经 (2)完成( 3)相当( 4)渐渐 2. C 3. B
4. (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2)他 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5.(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永才能衰退, 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 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
作文九:《《伤仲永》》1700字
5 《伤仲永》教学设计
河北围场县蓝旗卡伦中学 李智伟 黄殿林
【教学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法】合作探究、诵读品味。
【教法】引导对话、感悟体验。
【课前准备】学生: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文意,组织辩手、辩词。
教师: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
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
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1.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2.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生问生答、师生对话)
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4.相信大家通过读文与听故事你肯定认识了仲永这个人,那么你认识到了一个 的方仲永呢?
5.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学生小组分析,教师明确:
(1)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
(2)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
(3)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仲永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三、巩固训练,交流感悟
1.朗读全文,深入感悟。
2.学生交流自己读文所感。
四、课下准备,参与活动
根据课始时的分组情况及学生此时意见将学生分成两组。要求学生明确辩题,确定辩手,搜集材料,准备课堂辩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通过辩论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天资聪颖”“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的方仲永,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研读、品味课文,对文章所昭示的道理做以深入感知。
二、精读研析
请大家细读课文,分组讨论分析:
1.课文可分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是哪个部分?
2.叙事有详有略,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明确:
(1)可分两部分,先叙事,后说理,由事入理。两部分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议论、说理。
(2)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体验反思
活动一:辩论
题目:成才的关键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
(学生通过辩论明确“受于天”与“受于人”的关系,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教师适机点拨,让学生学习本文说理的方法,通过列举名人、身边人的事例;列举名人名言、讲道理等初步体会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活动二:审视自我,超越自我
通过刚才的辩论大家认识到了天资与后天教育各自对成才的作用,请你审视一下自己,你属于哪类人呢?学习了《伤仲永》这篇文章你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何设想?(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交流己见)
四、教师小结,情感激励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为学》一文中所言“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也正如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样,后天努力,后天学习,后天教育至关重要。相信大家定会以仲永为鉴,从今做起,努力学习,刻苦拼搏,拼搏的路上,肯定会遇到挫折,请大家记住:“相信自己,无论遇到多少坎坷,最终于你的永远是希望!爱拼才会赢!”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片段,余音中结束本课。)
作文十:《伤仲永》1600字
《伤仲永》阅读理解题
姓名:班级:
一、填空题
1. 《伤仲永》选自 ,是 因惋惜方仲 永而写的一篇短文。 “伤” , 这里有 和 的意思。文章阐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 才能不断进步; 则必然才智枯竭,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2. 从体裁来看, 《伤仲永》属于 。文章明显分为两大部分:第 一部 分 ,第二部分 ,提出作者的见解 。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邑 . 人() 环谒 . () 不能称 . () 日扳 . () 泯 . ()然 卒 . 之为 众人() 或以钱币 q ǐ之()仲 . 永() 得为众人而已耶 . ()今夫 . 不
受之天()
三、 .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⑴世隶耕()⑵未尝识书具() ⑶即书诗四句()⑷邑人奇之 ()
⑸ 环谒于邑人()⑹称前时之闻()⑺收族为意()⑻卒之为众 人 ( )
⑼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⑽受之天也 ( ) ⑾泯然众人矣 ( ) ⑿父异焉 ()
⒀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⒁稍稍宾客其父() ()⒂父利其 然也()
⒃邑人奇之()⒄贤于才人远矣()⒅则其受于人者不至()⒆伤 仲永()
四、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6、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五、用原文填空。
(1)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少年仲永才能 大不如前,表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 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方 仲 永 由 天 资 过 人 变 得 “ 泯 然 众 人 ” 的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父 利 其 然 ” 中 “ 其 ” 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 中 最 能 体 现 方 仲 永 非 凡 天 资 的 句 子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仲 永 的 父 亲 “ 不 使 学 ” 的 原 因 其 具 体 做 法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是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 个事例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六、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 ,原因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4) .文章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5)结尾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6)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7)全文并没有作者的议论,那么作者哀伤和失望之情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七、对本文的写作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夹叙夹议、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B. 寓事于理、先抑后扬、对比的手法
C. 就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八、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B. 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条件。
C. 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
D. 本文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弊病。
E. 本文强调了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天才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大有作为。
九、 《伤仲永》一文采用了 ________和 _________ 两种表达方式。
十、方仲永的故事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请写出其对不同人的启迪。
对家长:
对学生:
对教师:
十一、 “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