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套中人》9800字
《套中人》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 9 页 第 1 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诃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欣赏作品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揣摩作品的语言。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的社会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领会作品用幽默讽刺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导语
大家一定还记得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这样一条著名的“变色龙”。契诃夫笔下还有一个生活在沙皇专制统治下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人,似乎永远不会变化。他的“套子”是什么呢?又是怎样生活的?下面让我们一起关注这位世界级的特殊人物。
字词检查
生字
暖和(huo) : a.(气候、环境等)不冷也不热。B.使暖和。 .
憎恶(zēngwù):憎恨、厌恶。
祈(qí: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祷告自己的愿望。 .
安分(fèn):规矩老实,守本分。 .
规矩(jǔ):矩,a.画直角或方形的曲尺。B.法度、规划。本文中的意思是一定的标.
准、法则或习惯。
陶冶(táoyě):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辖(xiá)制:管束。 .
怂恿(sǒngyǒng):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缀(zhuì):a.用针线等使连接起来。B.组合字句篇章。C.装饰。
讥诮(qiào):a.责备。B.讽刺。 .
安然无恙(yàng):病。 .
滑稽(jī):语言动作引人发笑。 .
词语
默许:没有明白表示同意,但是暗示已经许可。
唉声叹气: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降服:投降屈服,本文中是“使……降服”的意思。
战战兢兢:a.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B.形容谨慎小心的样子。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孤僻:孤独怪僻。
兴高采烈:兴致高,精神足。
第 1 页 共 9 页 1
《套中人》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 9 页 第 2 页
体统:指体制、格局、规矩等。
素来:从来,向来。
消遣:用自己感觉愉快的事来度过空闲时间;消闲解闷。
合宜:合适。
谗言:毁谤的话;挑拨离间的话。
安然无恙:平平安安。
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孤僻:(孤独怪僻)
歹毒:(阴险狠毒)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解题和介绍创作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必须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初读课文,看看,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明确】 故事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1.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2.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33段)。
3.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第34-36段)。
第一部分。
别里科夫为什么害怕和憎恶与他人交往?“性情孤僻”是主要原因吗?
【明确】“性情孤僻”确实是别里科夫害怕与人交往的一个原因。但是我们还要进一步探究,别里科夫为什么“性情孤僻”?除了性格使然外,社会因素也许更为重要。他恐惧社会变革,沉湎在“怀旧”的虚幻中,不敢与真实的社会生活接触,最后发展为“害怕和憎恶”与他人交往。
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明确】 有形的套子——
衣着打扮:晴天穿雨鞋和棉大衣、带雨伞;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耳朵眼。
生活习惯:把雨伞、表、削铅笔的小刀等统统装在套子里;一坐上马车,总要支起车篷;睡觉蒙头;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无形的套子——
思想上: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 第 2 页 共 9 页 2
《套中人》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 9 页 第 3 页
论调上: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
插问: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 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时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作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时。』
(3) 职业上:教古代语言,歌颂过去。
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是否仅仅为了引人发笑?
【明确】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明确】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3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大多数老师是“有思想”“很正派”受过民主思想的陶冶的人,别里科夫只是“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两种人的对立总是以后者的胜利告终,有什么深刻的内在原因吗?
【明确】首先是社会因素,在沙皇专制政府严酷的统治下,正直、善良、思想进步的人们受到各种钳制,使他们难以同强大的专制机器(包括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专制卫道士)抗争;其次是个人因素,在反动政府的高压政策下,即使追求自由、进步的人们,身上也或多或少地带有某种奴性,使他们的抗争很软弱,往往屈服于社会压力,容易向黑暗政治妥协。当时俄罗斯革命的不彻底性就是明证。
小结
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刻画了别里科夫“可笑”的外表,反映了其丑恶的思想,以“形”显“神”,形神兼备,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的灵魂。
别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是因为他顽固地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生和进步的事物,因循守旧,保守反动。套子就是旧制度、旧秩序、旧习惯、旧规矩、旧思想……,套子就是条条框框。
第二部分。
作者用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写别里科夫的婚事,这一部分情节相对比较完整。试划分这一部分的层次。
【明确】 开端(从“可是”到“就讨厌他”):结识华连卡;P33-P34第一行 ⑤-⑥
第 3 页 共 9 页 3
《套中人》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 9 页 第 4 页
发展(从“现在”到“回家去了”):漫画、骑自行车事件;P34⑦-○16
高潮(从“第二天”到“哈哈哈”):与柯瓦连科争吵;P34-P36○17-○32
结局(从“这响亮”到“从此再也没起过床”):恋爱最后失败。○33
【明确】 漫画事件:神态——脸色发青,比乌云阴沉,嘴唇发抖;
语言——“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
心理——难堪极了。
骑自行车:神态——脸色发白;
语言——“还成体统吗?”“这怎么行?”;
心理——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
当面争吵:神态——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脸色苍白;
语言——“倒过来用脑袋走路”、“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心理——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自由恋爱很正常,可描绘别里科夫和华连卡在大街上手挽手逛大街的情景的漫画却令别里科夫感到难堪,这是为什么?
【明确】 因为这在别里科夫看来,是不合“规矩”,有失“体统”的。漫画强烈地讽刺了套中人的思想和生活。
柯瓦连科赶走别里科夫,别里科夫为什么感到“恐怖”?仅仅是因为“这还是他生平第一回听到别人对他说这么不客气的话”吗?
【明确】因为以前他一直压制着全城的人们,现在有人戳穿他的虚弱本质,使他感到震惊、恐惧。一个发展前进的社会真实呈现在他的眼前,以前他自欺欺人式的自信荡然无存。当他意识到进步的力量,以及自己的虚弱时,他感到“恐怖”。
全城人怕了别里科夫15年,为什么柯瓦连科不怕他?
【明确】 因为作者笔下的柯瓦连科是“新的史地教员”,暗示着他带来了新的思想。而且不止一个人不怕他,还有促狭鬼、柯瓦连科的姐姐以及敢于破陈规陋习的一些学生和教师,这说明新思想凉快的清风已经吹到这个沉闷的令人窒息的小城镇的上空,思想枷锁总有一天会被挣脱。
第 4 页 共 9 页 4
《套中人》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 9 页 第 5 页
作者写别里科夫的“恋爱”史,对揭示小说主题起什么作用?
【明确】 作家把他的主人公放在婚事的面前加以描绘和议论,对揭示别里科夫的丑恶本质,对于突出和深化作品的主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就连“结婚”的义务和责任别里科夫都不敢承担了!甚至连“求婚”、“允婚”的勇气都没有了!在别里科夫枯竭了的心灵里,连“该结婚”的念头也产生不出来了!至于真正的爱情,那就更是别里科夫所无法理解的。仅仅是一个“该结婚”的念头就弄得他一命呜呼了。——这就有力地突出了别里科夫的性格。在这里,作家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是意味深长的。别里科夫跟真正的爱情是无缘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契诃夫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是多么深入细致,对人物的刻画是多么准确、真实。别里科夫的下场告诉我们:思想保守、头脑僵化的人,必然要被送进坟墓,旧制度、旧秩序一定会被埋葬。
第三部分 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
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讨厌的人死了,为什么人们还“忧郁”、“谦虚”呢?
【明确】 课文末句就告诉了我们答案:“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埋葬了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说明只要沙皇专制制度存在,就有别里科夫的存在。要消灭这种装在套子里的胆小保守的人,就要消灭适合他们生存的那种制度。任何一个时代,胆小、保守是要不得的,应该勇于开拓创新,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潮流,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别里科夫的死因是什么?
【明确】因为被柯瓦连科摔到楼下,因为华连卡的纵声大笑,别里科夫从华连卡家里回来,一头倒在床上,“从此再也没起过床”,一命呜呼。他的死因有以下几种可能:(1)因为“结束了预想的婚事”,生活对他再也没有什么意义,他悲痛、伤心过度而死;(2)这样的事情大跌他“正人君子”的面子,平时就战战兢兢地活着的别里科夫,怕众人耻笑,怕上级鄙视,怕……漫画事件只是使他“难堪”,而这件事却使他“无地自容”,因此恐惧而死;(3)他“满心害怕和憎恶”地活在人群里,整日充满恐惧,“通宵做噩梦”,他想挣脱孤僻的“套子”要结婚,结果未婚妻的哥哥柯瓦连科摔他,未婚妻华连卡笑他,可以说,此时他已经对社会生活感到无比绝望,最终杀死了自己。
别里科夫死了,“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这个结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虽然别里科夫死了,但是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另外还有许多“套中人”活着,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阻碍社会进步变革的,是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要想让生活有新的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
总结别里科夫的形象
【明确】 别里科夫是典型的“套中人”。他性格封闭,思想怀旧,胆小多疑,全力维护现行秩序。他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且他认为自
5 第 5 页 共 9 页
《套中人》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 9 页 第 6 页
己有责任用套子约束别人,甚至乐于告密,思想上的保守僵化已经堕落成行为上的卑劣。
别里科夫式的“套中人”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又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实际上充当了沙皇专制统治的帮凶,别里科夫既是令人畏惧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风的可怜虫。尽管他狐假虎威,辖制着整个中学,甚至全城,但他自己又是如此惶惶不可终日,战战兢兢,六神不安,最后他竟死在他恋爱对象的大笑声里。别里科夫的形象昭示我们:沙皇统治的社会基础十分腐朽,你怕他,他能辖制你,你不怕他,他就一触即溃。
别里科夫尽管可憎可恨,本身却也是一个可悲可怜的受害者。他辖制别人,并不是靠暴力手段,而是给众人精神上的压抑。可以说,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既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维护者,也是受害者。
小说的主题应该怎样归纳?
【明确】可以从两个方面归纳:(1)社会的角度:揭露了沙皇政府对自由的压制、对人权的践踏、对民众的专制。别里科夫能辖制小城的人们,其根源就在于有反动政府的统治作为他的后台;(2)个人的角度:别里科夫作为一个小人物,既可恨又可悲,他思想上保守顽固,恐惧社会进步,甚至到了荒谬的地步,他在政治上成了反动政府的卫道士;他在现实生活中,也因为和众人格格不入而孤僻一生,最终孤独地死去。别里科夫个人的一幕幕丑剧、喜剧、悲剧,都是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造成的,因此,别里科夫的形象折射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小说是怎样用夸张与讽刺的手法表现人物的?
【明确】一方面是夸张人物性格本身,像别里科夫这样整天躲在“套子”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另一方面是夸张人物的作用,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这些夸张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展现了社会的真实本质。别里科夫是众多“套中人”的典型代表,而他对人们的压制,也是专制意识形态对民众的种种压迫的缩影。
讽刺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描写别里科夫可悲的下场。他生平最怕出乱子,结果乱子偏偏找上他,挺好的婚事让他自己无端搞出了“乱子”,这不是绝妙的讽刺吗?
赏析作品的讽刺艺术
讽刺是用嘲讽的笔触描写生活中的落后的事物的一种艺术手法。讽刺要突出描写对象所具有的逆情悖理、荒谬可笑的特征,使其无可隐蔽,以达到批评、谴责的效果。契诃夫是幽默讽刺大师,《装在套子里的人》是讽刺文学的典范。
1.作品用哪些艺术手段构成强烈的讽刺?
【明确】
(1)夸张变形画丑态
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突出他神经兮兮、荒唐可笑的外貌特征,嘲笑他憎恶现实,逃避现实的性格特点。
第 6 页 共 9 页 6
《套中人》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 9 页 第 7 页
写他对生活中任何细小的刺激都惊恐不安,写他睡觉时的惊恐,写几声清脆的笑声就结束了一切,都用了夸张变形的手法,突出了套中人的胆怯和虚弱。
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2)鲜明对照揭破绽
作品中的那张漫画是绝妙的讽刺。一个毫无人性、憎恶生活的人竟谈起了恋爱,这本身就是荒谬可笑的。漫画上面的文字,“恋爱”和希腊语“人”(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语,也是他躲避现实生活的套子)是互相对立、不可调和的两件事,硬是拉扯倒一起,显得特别逆情悖理。
又如别里科夫“忠告”柯瓦连科时说的一段话,荒谬绝伦的言论和一本正经的口吻,构成强烈的反差,造成幽默讽刺的效果。
在自行车事件中,这边骑自行车兴高采烈,那边脸色从发青到发白;在与柯瓦连科发生冲突的事件中,这边诚恳忠告,满嘴荒唐,那边横眉冷对,严辞斥责;别里科夫滚下楼梯后巧遇华连卡,这边一脸尴尬,惊恐万状,那边忍俊不禁,纵声大笑,都是运用对比手法构成强烈讽刺的例子。
(3)精妙细节显本质
精妙的典型细节,如别里科夫的口头禅“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活画出他胆怯虚弱的性格和依附于专制统治,甘当沙皇鹰犬的嘴脸。又如他从楼上滚下来时,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被人取笑的对象的心理活动,表现他虚弱、虚伪、自欺欺人的性格特征。
小结
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都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现,因为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总会有变革,有变革就会有反对变革的人出现,这些人中除了极端维护自己利益、仇恨社会进步,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对动旧秩序统治者外,更多的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小人物,他们对新生事物不适应、不理解,甚至满怀恐惧,他们主要在思想和行动上抗拒社会变革。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这样的人和事。这是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
整体把握
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当时担任宗教院检查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议,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在此之前,受欧洲进步文明思潮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制度的呼声日趋强烈,并付诸行动。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别里科夫就是作者在这种典型环境下刻画出来的典型人物。
装在套子里的人从性格、行为上讲,别里科夫封闭、怀旧、胆小、多疑,但他又无时无刻不在极力维护现行的社会秩序。
第 7 页 共 9 页 7
《套中人》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 9 页 第 8 页
他“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把随身带的东西都放在一个又一个“套子”里;他把自己的脸也“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坐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他“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不仅如此,他把和人交往也视为厌事,“他所去的那个挤满了人的学校,分明使得他满心害怕和憎恶”,跟“我”(布尔金)一块儿走路,“对他那么一个性情孤僻的人来说,显然也是苦事”。在尽量封闭、禁锢自己的同时,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教“古代语言”。他总认为过去什么都好,其实意味着对现实的恐惧、抗拒。所以作者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雨靴”“雨伞”都是他“逃避”“现实生活”的道具。他又胆小、多疑。“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又多疑,什么事都让他“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从他封闭、怀旧、胆小、多疑的性格行为上看,他的所谓“性情孤僻”,其实是“逃避”外界活生生的生活。人类在生活,生活总要向前发展,文明才能进步。他怕的就是这样的发展、进步,所以他干脆逃避生活,以今不如昔来安慰自己,甚至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可见他已经虚妄到什么地步!
他一方面在逃避现实,另一方面又极力维护现行秩序。他在思想上自觉和反动政府看齐。“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自然是御用报纸,专制政府镇压自由民主,不可能有宣传进步思想的新闻媒体存在)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即使官方批准的东西,他也觉得“包藏着使人怀疑的成分”,总担忧“闹出什么乱子”。至于“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当然引起他“心慌”,即使和他“毫不相干”,他也要“闷闷不乐”。
如果说他的悲剧是性格悲剧的话,那么他乐于告密,就表现出他人格的卑鄙了。他对自己的无耻行为总是振振有词:“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我不能不这样做。”他从思想上的保守僵化已经堕落到行为上的卑劣无耻了。
他就这样,在思想上行动上把自己和沙皇反动专制统治联系在一起了,压制着身边的人们,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都怕他”,“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这个“套中人”给人们带来多么大的精神压力和恐惧!
为了更好地展示别里科夫的性格,作者特意安排了结婚这种悲喜剧。像别里科夫这样厌恶别人、恐惧生活的人,居然要结婚,首先是一出让人发笑的喜剧,最后必然以悲剧告终。校长太太,也包括像布尔金这样的同事,都“撮合”“怂恿”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结婚。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结婚意味着他对生活的渴望,意味着他走出“套子”的尝试。但是要挣脱出既有的“套子”是很困难的,一桩小事,就让他的希望彻底破灭,就让他感到他和生趣盎然的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年轻活泼的华连卡“兴高采烈”地骑自行车,这在别里科夫的眼里是多么“大逆不道”的事情,“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迂腐、多疑、慎重的别里科夫一本正经地想找华连卡谈话,却碰上了她的弟弟,话不投机,别里科夫恼羞成怒,以告密相威胁,
8 第 8 页 共 9 页
《套中人》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 9 页 第 9 页
被摔到楼下,结果可想而知,婚事完了,别里科夫的性命也完了。──他身上的“套子”太厚重,已经不能让他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了。
当然,别里科夫并不是十恶不赦的恶人,他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更多的是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他的世界观就是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在客观上却起着为沙皇专制助纣为虐的作用。他辖制着大家,并不是靠暴力手段,而是给众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可以说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也是受害者。
其实,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都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现。因为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总会有变革,那么就会有反对变革的人出现。这些人除了极端维护自己利益,仇视社会进步,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旧秩序统治者外,更多的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小人物,他们对新生事物不适应不理解,甚至满怀恐惧,他们主要在思想和行动上抗拒社会变革。我们从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就可以发现许多这样的人和事。可以说改革开放的最大阻力,就是既有的各种“套子”。
关于练习
一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设题意图:这道题主要让学生通过分析人物,进而了解主题。
参考答案:第一问可参考“整体把握”。第二问可引导学生讨论:别里科夫的“套子”产生的原因,是自身原因还是社会原因?是教育的因素还是性格的悲剧?别里科夫躲在“套子”里是因为恐惧变革而逃避发展变化的社会,还是因性格孤僻而拒绝丰富多彩的生活?
二别里科夫“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结婚是不是表现别里科夫对生活的某种渴望?如果他结婚了,能否走出“套子”?
设题意图:这道题意在让学生了解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参考答案:可参考“整体把握”。重点让学生注意别里科夫想要结婚,最后又死于婚姻失败这一悲剧的内涵。可以提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别里科夫结婚了,他的生活会怎么样?婚姻是否会改变他的性格?他的婚姻是否会破裂,原因是什么,等等。 三在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 设题意图:这道题主要让学生跳出课文以外,从社会生活这个大的范畴来思考小说提出的问题。
参考答案:略。
第 9 页 共 9 页 9
作文二:《套中人》1900字
《套中人》内容提要
希腊语教师——别里科夫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无论什么时候出门上街,哪怕天气很好,他也总是穿着套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棉大衣。他的雨伞、怀表、小折刀总是装在不同的套子里,就连他的脸也好像装在套子里似的。他总想给自己包上一层外壳,以便与世隔绝。在他的思想里只有政府明确禁止什么事情他才觉得清楚,而批准的事,他却觉得有可疑的成分。他利用这看不见的法律控制着全城人们的自由,使得人人都怕他。然而,当他遇上瓦连卡姐弟以后他的命运发生了转变。别里科夫因为姐弟俩骑自行车的事情到瓦连卡弟弟面前发出警告,激怒了瓦连卡弟弟,将他推下楼梯,又被瓦连卡等人看到他的狼狈样,回家后别里科夫就一病不起一直到死去。
《醋栗》内容提要
尼古拉?伊凡内奇从十九岁起就在税务局里工作。然而童年时代在乡间自由自在的生活总是让尼古拉怀念不已。他整天坐在办公室里读报上的广告幻想自己回到了长了成熟醋栗的庄园,他心中的庄园包括四样东西:主人的正房、仆人的下房、菜园还有醋栗。为了他的梦想他开始攒钱,并成了财迷。在他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终于买了一个庄园,栽下醋栗照地主的排场过了起来。从此以后往日那个畏畏缩缩的可怜小职员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地主老爷,开始装腔作势的做好事,开始用大臣那样的口吻对教育等问题评头论足。
《关于爱情》内容提要
大学毕业的阿列兴为了还清父亲的欠债,放弃书斋里的工作而开始经营田产亲自下地干活。随后他被选为当地的荣誉调解法官,有时候坐车去城里参加法庭的一些审讯。在城里他结识了地方法庭的副庭长卢加诺维奇和他的妻子安娜?阿历克塞耶芙娜。很快阿列兴跟安娜?阿历克塞耶芙娜之间产生了暧昧的情愫,但是由于种种顾虑,他们彼此之间没有说穿他们的爱情,而是胆怯地、严密地把它掩盖起来。一晃就过了好几年,城里人已经对他们两的事情议论纷纷,随后安娜?阿历克塞耶芙娜出现了神经衰落症,并且对他的态度也变得很冷淡。最后,安娜?阿历克塞耶芙娜被送往疗养院,送行的时候阿列兴终于向她表明了心意,此时他才明白:所有那些妨碍我们相爱的东西是多么不必要,多么渺小,多么虚妄啊。
对《关于的几个问题》、《
结构上的“套子”》的研究综述
王富仁先生从小说创作时所选取的结构安排,叙述方式,人物身份安排,人物的问题根源,解决人物问题的方式,以及小说主题思想的确定几个方面对契科夫的《套中人》进行了解读。钱理群先生则主要从小说结构中的叙述方式这一角度入手,着重对小说开头的两处伏笔进行了层层深入的探讨。
关于小说的结构安排,两位先生有不同的观点。王富仁先生认为小说的开头对于人物的介绍作者有意写的比较随意,使读者有点自由的感觉,避免使一篇揭露“套中人”的小说也写得像一个“套子”。而钱理群先生则认为“布尔金讲的故事”作为小说的主体,被开头“别里科夫的故事”“套”了起来,使小说形成一个“套式结构”。
关于小说的叙述方式,王富仁先生认为布尔金和伊凡?伊凡尼奇这两个人物共同构成了叙述视角,同时,作者选取他们来叙述的目的是让读者对别里科夫这个形象既感到郁闷,同时又感到有那么一点可怜。钱理群先生也认为这两位叙述者的叙述姿态与叙述调子必然是既充满了嘲讽,同时又充满了悲悯。
关于小说人物的问题根源,王富仁先生认为别里科夫的问题的根本在于他对于人的自由意志的完全漠然无觉,他那绝对的狭隘和自私使得他对人没有起码的同情和爱,使得他将人的自由与专制政治统治对立起来。钱理群先生则认为别里科夫本身是对现行秩序、既成传统及其官方代表有恐惧的,这种恐惧导致了他的逃避,而逃避的方式是屈从,是自觉、不自觉的维护,因此别里科夫骨子里表现出来的逃避、屈从、维护的“奴性”是他问题的本质。
关于小说的主题思想,王富仁先生认为这篇小说既从别里科夫这样的人身上投射出作者对整个俄罗斯、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的担忧,同时又从具有独立精神的科瓦连科和具有真诚爱心的华连卡身上看到了人类对于自由的渴望和追求。钱理群先生认为小说由对“套中人”别里科夫的批判引向对“生活”本身,乃至对生活于其间的“自我”批判。而“古怪”兽医作为小说中的一位觉醒者,他的自我反省才是作者想要揭示的主旨:从根本上改变时代生活本身。
除了以上几个共同关注点,王富仁先生还对小说中别里科夫的身份安排以及对人们他的拯救做出了分析。他认为中学一般是国家专制主义统治最为严密的地方,为“套中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而希腊语则是他一个躲避的“套子”,只有在里面这个中学希腊文教师才会感到安全。当人们试图通过爱情将他从他的“套子”里拯救出来的时候,却没想到他越是爱上华连卡,就越是不安,越是缩进自己的“套子”里,而越是缩进去就越感到孤寂,越是无法摆脱华连卡的诱惑,他陷入了恶性循环,一直到“骑自行车事件”这最后一根稻草压死了这只骆驼。
作文三:《套中人》3400字
有时,“好人”比坏人更坏
——读《装在套子里的人》有感
记得徐志摩曾打过一个比方,大意是说,读一篇好文章就像嚼一枚青涩的橄榄,初时甚觉枯燥艰深,但耐住性子细嚼就会品出它的无限风味,令人齿颊留香,回味悠长。
我读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从第一次开始迄今也有十几年了,阅读感受也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最先是觉得别里柯夫可笑、可恨、可悲、可怜,继而发现专制政权的残暴冷酷,再后来痛心于民众的驯顺隐忍??而如今呢,我竟突然发现,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的话,别里柯夫才是真正值得现代文明社会公众效法的“坏人”,而那些自称受他辖制迫害的“好人”才恰恰应被我们指责,甚至唾弃!或者可以说,真正把社会风气搞坏的,其实不是别里柯夫这些人,而正是这些所谓问心无愧的“好人”们。
何出此言呢?!
文中有一点是大家都明确认识到的——别里柯夫和他周边的人群(如他的中学同事——即故事讲述者“我”——布尔金等人),无论在思想上还是生活上都是尖锐对立的。人们对别里柯夫是既恨又怕,都巴不得他早点死掉;别里柯夫对别人也同样充满恐惧和憎恶,若非迫不得已,他也是绝对不愿和其他人相交往的。有趣的是,这样截然相反的两类人,无论是别里柯夫也好,还是他的那些“对头”们如布尔金也好,莫不将自己定位为光明磊落的“好人”——别里柯夫说“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布尔金说“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他们这样自我评价时都是理直气壮、毫无愧色的,一点也不认为自己说了昧良心的话。那么对我们来说,到底谁才配得上“好人”的称谓呢?
我认为,评判一个“好人”,至少应该具备如下三条标准:
一、要有坚定的道德信念,敢于和破坏这种信念的“恶人”据理力争,甚至大打出手、拳脚相加;
二、不论自身境况如何,都应该勇于兼济天下,普度众生,而不是畏缩退避,独善其身;
三、不仅应心存善念,更应身体力行,重动机,更重结果。
我敢断言,凡是不符合这三条标准的,无论他怎么自我标榜,大言不惭,都脱不了暴露其假好人、伪君子的本相。 我们就以此为准绳,衡量一下别里柯夫和他周围的人们,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好人”吧。
首先,从坚持信念上来讲,别里柯夫信奉的是政府的法律政令和上司的态度、指示,布尔金等人信奉的是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然而,别里柯夫为了自己的信念可以拖着孱弱之躯和陌生人辩论,为此不惜和同事翻脸,真正做到了笑骂由人,我心如一;而布尔金等人呢,空抱着崇高的道义和理想,遇一点现实阻力就被人“降服”,违心地背弃了自己的信念和良知,这样的人也配侈谈“有思想、正派”吗?恰恰相反,正因为他们的怯懦和自私,才默许和纵容了恶人和坏事的层出不穷,即使说他们是助纣为虐似乎也不为过。
其次,别里柯夫明知未来的内弟科瓦连科非常讨厌自己,可他在自身道德感和责任心的驱使之下,还是硬着头皮去登门造访,郑重表达对科瓦连科的劝诫和担忧,丝毫不顾这会招致对方多大的反感;而包括“我”在内的小城其他人呢,他们躲在自己虚伪的“善心”幌子下,提心吊胆,不敢交朋友,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他们的卑怯,比起别里柯夫相去何止以道里计。而这,会对社会产生什么后果呢?有事实为证,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铭刻着一位叫马丁·尼莫拉的德国新教牧师(尼莫拉曾是纳粹的受害者)留下的发人深省的短诗:“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著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又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还是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最后,无论古今中外,“好人”总有一些聊以自慰的空洞口号为自己的自私胆怯做遮羞布,用自己“善良”的动机代替实实在在的为善的行动。就像他们常说的,“不作恶即是行善”。其实这是大谬,即如你路见不平,“想”拔刀相助,这就能证明你是好人了吗?小城中的人们甘于平庸委琐的生活,为一点私利而放弃了人生中许多快乐和幸福,但他们却从不自责,只心安理得地将一切归咎于别里柯夫“套子”的辖制;而别里柯夫在科瓦连科那里蒙受了人生中最大的羞辱,他又何曾诿过于谁吗?他只是跑回了家绝食而死!两相对照,我觉得别里柯夫真比小城里其他那些以“正派”自诩的人们有骨气的多。何况,别里柯夫死了之后,按理说那些受他辖制的“好人”们本该可以自由呼吸、扬眉吐气了吧,可事实是他们的生活很快就恢复了一潭死水的老样子,难道这也能归罪到别里柯夫的鬼魂上去?
专制统治确实残酷暴虐,英国有位思想家曾说“专制使人沉默”,但这责任不能只推给君主皇帝;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暴君之所以能够恣意妄为、生杀予夺,是因为他的治下有太多的奴才和顺民。我认为,如果剔除了别里柯夫所信奉的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不谈,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坚持原则、不屈不挠、行重于言、韧性战斗的精神,是值得活在当下的人们所借鉴和学习的。如果我们能把合乎人性的道德理念与别里柯夫式的践行态度结合起来,大概我们生活的世界才能逐步变得好起来。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多生动形象,以幽默讽刺的语言对人物进行入木三分的刻画。他的作品宛如一幅画卷,生动
展示了俄国19世纪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其中的社会意义不言而喻。
套中人:别里科夫
读罢《契诃夫短篇小说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别里科夫一边穿着雨衣,撑着雨伞,眼戴墨镜蜷缩在一个小小的蜗牛壳中,一边伸出手指“纠正”着“不合规范”的行为,嘴里不停念叨着:“千万别闹出什么事来!”
别里科夫被所谓的规范道德束缚,他视其为天理,整日担惊受怕,唯恐违背其中的任意一条。他的思想保守僵化,害怕一切的变革。他的内心封闭而阴暗,他逃避着现实,把自己关在套子里,并不断强制别人遵从他所谓的“规范”。一出闹剧,一个荒唐的婚姻,夺去了他的生命。“他躺在棺材里,表情安静而愉快,他似乎在为自己放进了永远不用再出来的套子里而高兴。”可悲!可叹!至死,他都戴着面具,面部表情都与心中感受不一致。或许,只有死,他才能永远躲进他的套子里,得到解脱。
别里科夫是可憎的,更是可悲的。他既是沙皇制度的保护者,也是受害者。顽固僵化的思想,卑劣阴暗的内心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
他的套子是沙皇制度,是他自己所谓的“道德”。
套中人:布尔金等人
比起别里科夫,我更痛心的是布尔金这些人。他们厌恶别里科夫,恨他.,但他们没有反抗,而是一味地顺从他,最后甚至怕他。面对别里科夫的无病呻吟,唉声叹气,他们一次次做出让步,把素无过错的彼得洛夫和叶果洛夫开除出校。女士们每逢星期六便不敢在家中演话剧,担心被他知道。整座城市被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牢牢地控制住,人们战战兢兢,不敢高声说话,不敢交友,害怕教穷人识字??多么可怕的影响!这仅仅只是别里科夫这些人造成的吗?他们制造了这片思想的阴云,可当时竟无人敢怒声呵斥他们,无人敢驱散这片阴云,还社会一片清明!
他们容忍谎言,容忍别里科夫的爱打小报告,把学校官僚化,让这本该教书育人的地方充满了腐臭味!不敢宣称自己站在诚实善良人的身边,反而笑脸迎人,口出谎言!一切就为了吃住享受,为了自己的一官半职!
如果说别里科夫是压抑思想的开始,那么布尔金这些人的行为,无非是助长了这些“套子式”思想的蔓延! 他们的套子是他们自己助长的封闭,阴暗的社会氛围。是他们无节制的容忍,对名利的贪恋。
套中人被套住的难道不就是他们的思想吗?
一如俄国的沙皇统治,中国长久以来的封建统治也如出一辙。统治者用所谓的儒(其实已改头换面)来统一思想,压迫文化,让中国人的思想趋于淡薄和苍白,把中国人的精神都装到“套子”里。读书人迂腐自守,顽固僵化,不知变通,死守着礼教与所谓的道德,在“套子”里“活活憋死”。百姓面对黑暗的生活,不敢反抗,容忍无度管制、侮辱,逆来顺受,害怕引火上身。长久下来,社会的气氛越来越压抑,人们也越来越懦弱、怕事,这个“套子”也越绑越紧。其实,不用八国联军侵华,封建统治也会自动崩溃。长期处于“套子”中的社会,早已从内部开始腐化,思想已经死亡,那么垮台是必然。
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的不仅是经济,更是思想。社会会改头换面,欣欣向荣,必是与思想的自由,精神的释放密不可分。打开国门,交流文化,思想的苏醒挣脱了“套子”,驱散了社会压抑,腐化的氛围,这样,别里科夫这样的人自然无所遁形,自然消亡。
这对我们现在的发展何尝不是一个启示呢?
拒绝教条式,套子式的思想,欢迎自由的精神思维。
拒绝懦弱地逆来顺受,欢迎勇敢地针砭时政,对抗“套子”!
作文四:《套中人》2000字
《套中人》学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沙皇俄国专制制度的黑暗和腐朽,理解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的社会意义; 2. 学习抓住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1. 重点: 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2. 难点: 用各方面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学习过程: 作者简介: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他八十年代开始创作,九十年代是他创作的盛期。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又译为《套中人》) 剧本《樱桃园》等。 写作背景:
契诃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它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
十九世纪末期,在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 字音、字形:
q í(祈) 祷 xiá( 辖) 制 讥qi ào(诮) yōu(忧) 郁 陶y ě (冶) 促xi á(狭) s ǒng(怂)y ǒng(恿) cuō(撮) 合 战战j īng(兢)j īng(兢) 胆qi a(怯)
安然无y àng(恙) 车p ?ng (棚)/(篷) 成f an (分) 纯cu ì(粹) 荟cu ì(萃) 忌hu ì(讳) 通xi āo (宵) a梦(噩) zēng 恶(憎) 孤p ì(僻)
谈笑风sh ēng (生) piān piān 起舞(翩翩) 缺h àn (憾) cuō手(搓) 打d ǔn (盹) 出b ìn (殡) 严j ùn (峻) 近义词填空:
1、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垂头丧气。(违背 违反)
2、他来到一位教师家里,总是坐下来,就此一声不响,仿佛在(考察)什么事似的。 (考察 考查)
3、况且,也该想到他的年纪,现在已经没有(工夫)来挑啊捡的。(功夫 工夫) 人物形象分析:
1、别里科夫有哪些套子?
生活上的套子:衣着打扮方面,生活用具、习惯方面。 思想上的套子:凡是政府规定禁止什么,他无条件拥护; 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他就闷闷不乐。 职业上的套子:教古代语言,躲避现实生活。 论调上的套子: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2、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形象?有什么典型意义?
别里科夫是一个为自己制造套子隔绝人世的可怜而又可笑的人物形象。他反对和害怕现实的一切变革,是旧制度、旧秩序、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沙皇反动政府的忠实拥护者。作者通过别里科夫的习性、言行及其遭遇,有力地说明了一切维护旧制度、旧秩序,阻碍历史发展、社会前进的反动人物,是注定要灭亡的。(这也就是本文的主题思想。)这一思想,不仅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就是在今天,也依然有其生命力。在现实生活中,别里科夫式的人物还没有绝迹,我们要跟抱着旧思想不放的人作斗争。
3、柯瓦连科兄妹俩在文中有何作用,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柯瓦连科和华连卡是作为与别里科夫相对立的形象出现的,他们代表有民主自由思想的进步力量,有正常的人类情感的人,敢于和“套中人”斗争的人。柯瓦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不但鲜明地展示了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水火不相容和他们所代表的新旧思想的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暴露了别里科夫“套中人”思想的虚伪、腐朽和反动,表达了作者鞭挞丑恶的旧事物,支持生活中的积极进步力量的立场。华连卡的笑声一方面是正常人对“套中人”越出常轨出洋相的嘲弄,另一方面也象征着追求自由生活的进步力量对窒息生命的反动势力的斗争的胜利。 社会环境分析:
4、埋葬别里科夫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可是别里科夫死后不久,为什么“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
结尾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含意,“大快人心”表现作者对新生活的向往与愿望,而不久“恢复旧样子”却是告诉人们愿望和现实还有距离。别里科夫是社会的产物,只要当时那样的社会还存在,就会有新的别里科夫存在,就会一切“又恢复旧样子”的。 写作手法总结: 1、用讥刺和嘲讽的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
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课文中,作者对别里科夫就是用这种笔法去写的。这种笔法,便叫讽刺手法,是文学的表现手法之一。
2、肖象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之一。作者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人物的外形、衣着等进行适当的描绘,这种描绘,叫做肖象描写。本篇文章作者对别里科夫做了细致的人物肖像刻画。
作文五:《套中人》5000字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必修五小说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通过预习,学生不难把握情节脉络,即别里科夫“套中人”的全方位介绍以及骑自行车事件、漫画事件、恋爱事件和最后的死亡,简洁明了。而学生也很容易受课文注解的影响,得出文章抨击沙皇黑暗统治的主题。 但是,学生对于小说情节的安排以及揭示的主题有没有疑问的地方呢?有没有需要教师“拨云见日”之处呢?有没有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呢?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于情节安排的矛盾性的质疑渐渐浮出水面:“这样封闭保守、时时谨慎、处处疑心的别里科夫怎么会谈恋爱呢?活泼开朗、充满着青春气息的华连卡怎么可能喜欢上可怕可恶的别里科夫呢?怎么可能?怎么可以?”学生的思维逐步开放,课堂的深度与生成性也就不断衍生。那么,作为语文教师为何不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发问”,作出一番有意义的文本解读呢? 恋爱情节的设置看似不合情也不合理,是相当矛盾的。如果只是让别里科夫停留在日常的生活中,他那如一滩死水般的生活到底是稳定的,平静到没有什么故事。没有矛盾,就没有故事,没有故事,那么别里科夫形象的特殊性着实有限。所有小说家都深谙:只有把人物推向非常规的情境,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示他最深沉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设置“恋爱”这一矛盾点,才能把别里科夫这个谨慎、保守、胆小、奴性的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地体现出来。“别里科夫谈恋爱,还差点结婚了”,应该是不大一样的。而拥有生活常识的读者大致都能体会,恋爱中的人们,往往是最温柔、最宽容、最没有戒备、最放松的。大概似乎也只能,凭借“爱”的力量才能把“套子”撕扯开来,让别里科夫活得像个人,而不是鹰犬或黑色有害物。
人的情感世界的深层探测是沿着因果性的逻辑线索进行的。如果没有“恋爱”,没有“华连卡”,没有“科瓦连科”,怎么会有后来充满戏剧性的“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滚楼梯事件”呢?故事的情节通过“恋爱”突转了,偶然性的事件成了诱发连锁反应的关键一环。别里科夫的这场无果的恋爱悲喜剧亦可谓是他在探寻生活的可能性,更准确地讲,就是契诃夫让他进入此境地,这不能不说是他的胆略和匠心所在了。构成情节,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制造一系列的偶然性,而每一次的偶然,又有着某种必然性。而巧合本身就是偶然,别里科夫的性格驱使着他的恋爱必然走向幻灭。所以,别里科夫最终在他所痴迷的“套子”里埋葬了自己。
情节,是小说极为重要的要素。它的终极目的是为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表现社会生活的。别里科夫生平最怕出乱子,结果乱子偏偏找上了他,挺好的婚事让他自己无端生出了“乱子”,因为恋爱生出的“乱子”。契科夫作为一个外科医生,以冷峻的眼光解剖了别里科夫,而且还用“显微镜”放大了他的种种“格格不入”,深刻地讽刺了保守顽固、恐惧进步、奴性十足的小人物,无情地揭露了沙皇政府对自由的压制、对民众的专制。对于这样偏向政治化的主题思想,大部分学生是不难得出的,因为他们手上的写作背景资料无不指向“揭露了沙皇专制统治的恐怖和黑暗,批判了顽固维护旧制度、旧秩序的反动势力,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但是,真的只能停留在这个层次吗?
作为一个本可以正常恋爱结婚的男人,别里科夫已经完全被体制化了,作为专制政府的卫道士,无时无刻不在极力地维护现行的社会秩序。就连“恋爱”都无法使他脱去制度为他披盖的外衣,说明这套子已经镶嵌进了骨肉,成为了永远都打开不了的枷锁。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大分界线。但是,小说中的别里科夫已经不会爱了,不敢爱了,不能爱了。即使他活着,何尝不是一具行尸走肉?当爱和制度比拼的时候,方能见出制度的“吃人”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讲,别里科夫的悲剧,何尝不是社会的大悲哀、制度的大悲哀、人性的大悲哀。揭示主题,是一件十分理性的事情。如果师生只是停留在“揭露制度的罪恶”的层次,实则是在以贴标签的方式来代替对文本人物的到位解读,而标签的意义就在于屏蔽而不是展开思考。模糊标签盛行的地方,理性易于枯萎。
小说教学,情节和主题是主轴,而小说的情节是为主题服务的。这是众所周知的理论。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想当然”地概述了情节,再“想当然”地总结了主题。其实,从情节到主题,是有一段路要走的,要有足够的鉴赏文本的眼光和耐心,才能使之一以贯之。所以说,课堂的有效性最关键的是摒弃“想当然”的思维怠惰,让分析的过程呈现出来,这样才能“拨云见日”。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设计思想]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一篇短篇名著。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胆小怕事、反对一切社会变革的保守分子——别里科夫的形象。传统教学往往按故事的时间顺序用两课时的时间从头讲到尾,这种教法费时多且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教学中,一个好的课堂切入点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为此,教师可打破小说时间顺序,设置情景,从别里科夫的葬礼切入,设置悬念,然后抽丝剥茧,层层分析,最后再回到葬礼,首尾圆合。
[教学目标]1 总结别里科夫人物性格,分析全城人害怕别里科夫的原因,体悟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提高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2 在与别里科夫的对比中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在诵读品味的过程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品味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
第一课时:人物形象分析
一、导入
穿过时光的云烟,我们看到,在一百多年前的俄国,有一场葬礼正在举行。奇怪的是,送葬的人们的悲伤好像是装出来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就让我们走进《装在套子里的人》,从这场葬礼说起吧。
二、初步感知,挖掘深层含义
1 切入:这场葬礼首先出现在课文倒数第三段,我们读一读。 (学生齐读倒数第三段)
师:这是谁的葬礼? 人们称他作什么? 明确: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2 人们为什么叫他“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的表现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 明确(学生回答) :
(1)穿着: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
用具、出行:晴天带雨伞,把表装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封闭。
(2)居家: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胆小多疑。
(3)引导学生齐读第一段结尾和第二段,列举别里科夫思想方面的表现:歌颂过去。官方禁止的才觉得一清二楚。违背法令的就闷闷不乐。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怀旧,极力维护旧秩序。
(4)请几个学生读别里科夫的标志性言语: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要求读出他可笑的担忧心情。
3 (1)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对周围的人们有什么影响?
明确:“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 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 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
(2)他是校长吗? 不是;他是市长吗? 也不是;他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可是他为什么能辖制全城“足足十五年”呢?
补充背景: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要求自由民主。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进行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密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明确:别里科夫之所以能辖制全城,是因为他的背后有强大的沙皇统治作为后盾,受沙皇政府的毒害,他的言行与思想都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他自觉维护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
三、继续探究,总结普遍意义
1 不过,幸运的是,别里科夫终于死了,大家有什么感觉?
明确:“大快人心”,大家从心里感到自由。
2 但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 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只要沙皇专制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腐朽反动的统治。
3 如果我们略去沙皇统治这一背景,文中的“套子”给人哪些启示?
明确:一个别里科夫死了,可还有更多的别里科夫活着。这个人不只是活在19世纪,他还活在21世纪。甚至还会活在下一个世纪。他也不只是活在俄罗斯,还有可能活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其实,在现实中,“骄傲”是一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套子”的束缚,大步向前。
四、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
1 难道当时那个社会就没有一点亮色了吗?(学生答:有。) 对。还有华连卡姐弟。下面分角色诵读相应的段落。
(1)品读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语言。请两个男生分别读:“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请两个女生分别读:“我们先走一步! 多可爱的天气! 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问:你从这两句话中读出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精神面貌?
明确:别里科夫恼怒,老气横秋,性情孤僻;而华连卡愉快,朝气蓬勃,活泼开朗。二人形成鲜明对比。
(2)品读别里科夫和柯瓦连科的对话。请学生分角色朗读二人的对话部分,并请朗读者谈朗读感受。
问:在这段对话中,二人在思想性格等方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你能总结出来并找出关键句给大家读读吗?
明确:守旧思想和新思想的对比。如:别里科夫:“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适宜的。”“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柯瓦连科:“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虚伪阴险和光明磊落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柯瓦连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背地里进谗言的人。”“报告他? 去,尽管报告去吧!”
2 全城的人都怕别里可夫,为什么华连卡姐弟不怕?
明确:华连卡姐弟是具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一种新生的进步力量,必然向旧势力斗争。
3 为什么要写华连卡姐弟?
明确:写华连卡姐弟,是为了反衬别里可夫,进一步揭露他套子式的思想和生活。以他爱情和婚事的失败来说明这样的人绝不可能从“套子”里爬出来。
“恋爱”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新旧两种思想斗争的过程,特别是他最后被华连卡的弟弟推下楼,最终郁闷而死,这充分表明当时的社会中别里可夫式的人物很多,但终将被送进坟墓,沙皇统治必将灭亡。
总结:
1. 别里科夫是不幸的可怜的“小人物”:( 1)无社会地位——某男子中学的一个希腊文教师,生活也不富裕;(2)生活中忧心忡忡,疑虑重重:出现在人们面前时,总是“战
战兢兢”,“满心害怕和憎恶”;经常“没精打采”,“闷闷不乐”,把自己装在一个个“套子”里。(3)没有家庭生活:他四十多岁了,仍孑然一身,经人怂恿撮合,差点结了婚,但喜事本来可能促成别里科夫的生活发生转机,但因他忧虑无穷,拖延不决,后来也果真“惹出麻烦来了”。他经受不了那些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麻烦”,由难堪而慌乱而恐怖,终于在女人的哈哈笑声中吓得一病不起,送了性命。
2. 别里科夫这种变态心理是白色恐怖吓出来的,是专制政治压出来的。小说有一段刻画别里科夫的心理描写值得我们注意:“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
3. 谁是别里科夫们的悲剧的导演者?正是那种封建专制的白色恐怖,造成了别里科夫们及其苟且偷生、怯懦多疑、因循守旧等奴性十足的畸形心态。毋庸讳言,别里科夫灵魂深处的劣根性在于庸俗和愚昧。作为一个人的独立品性,在他身上已所剩无几,骨子里充满了奴性,甚至丧失了判断是非善恶的起码能力。别里科夫唯上观念很重,只知道服从皇上、官府和上司,尊奉当局的法律、通告;他的唯古唯观念也很重,只相信祖辈传下来的规矩,一切都要维持老样子,把新鲜事物一律视为异端,难怪他选择教古代语言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终身职业。小说写到别里科夫“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全城都受着他的辖制呢!”你看,别里科夫不是很有威势和力量么?其实,那种社会氛围,那种政治压力的形成,决非一个小小的别里科夫所致。那种软弱自危的“怕”字总根源在于沙皇制度,
作文六:《套中人》2900字
《套中人》教案
—— XXX
教学目标:掌握别里科夫的形象特点 、分析本文语言的艺术特色。
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
研读课文, 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学重点,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的能力。
【教学思路】
首先分析第二自然段, 然后总结别里科夫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最后分析本文语 言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
[提问]
作家用了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写别里科夫的婚事, 初看起来, 好像与前文连接不紧, 这 一故事情节的设置妙在何处?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
作家把他的主人公放在婚事的面前加以描绘和议论, 对揭示别里科夫的丑恶本质, 对于 突出和深化作品的主题, 都具有重要意义。就连 “ 结婚 ” 的义务和责任 “ 别里科夫 ” 都不敢承担 了! ” 甚至连 “ 求婚 ”“ 允婚 ” 的勇气都没有了!在别里科夫枯竭了的心灵里,连 “ 该结婚 ” 的念 头也产生不出来了!至于真正的爱情,那就更是别里科夫所无法理解的。仅仅是一个 “ 该结 婚 ” 的念头就弄得他一命呜呼了。 —— 这就有力地突出了别里科夫的性格。在这里,作家只 讲别里科夫的婚事, 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 是意味深长的。 别里科夫跟真正的爱情是无缘的,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契诃夫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是多么深入细致,对人物的刻画是多么准确、 真实。
二、总结别里科夫这一形象
〔学生讨论,然后教师归纳。 〕
(一)人物形象
1.套子
学生默读,划出关键语句,并加上简批。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 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2.思考两个 “ 怕 ”
(1)别人 “ 怕 ” 别里科夫
提问:别里科夫是个中学的希腊文教员,为什么 “ 全城都受着他的辖制 ”?
(2)别里科夫 “ 怕 ” 别人
提问一: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请找出文中对别里科夫脸色的多处 描绘,说说其意义。别里科夫结婚的喜剧转眼间变成死亡的悲剧说明了什么 ?
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 “ 套中人 ” 。他的 “ 套子 ” 就是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社会的一切陈 规陋习。他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凡是违背法令,不合常规的事,都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且他 认为自己有责任用套子去约束别人, “ 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 。
A .别里科夫式的 “ 套中人 ” 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
小说描写的社会环境, 代表了两股历史潮流:专制主义的潮流和民主自由的潮流。 在民 主自由的新潮流面前,专制主义显得更加反动,别里科夫为专制主义所辖制,又辖制他人, 遏制着民主自由潮流的发展。
B .别里科夫又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许多人受着专制主义的辖制, 心里是非常反感的, 只是敢怒而不敢言。 别里科夫显然跟这些 人不同。 他把沙皇政府的一切看作是天经地义的, 把沙皇的政令当作评价是非的标准。 他还 以教育者自居, 管得很宽,唯恐别人出乱子, 认为自己有责任向别人进忠告。这样他把整个 中学乃至全城辖制了整整十五年。 别里科夫之类的套中人是一种社会现象, 这类人是沙皇专 制统治的一种社会基础,他们实际上充当了沙皇专制统治的成犬。
C .别里科夫既是令人畏惧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风的可怜虫。
“ 我们教师都怕他 ” ,而且 “ 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 ” 。他 狐假虎威, 辖制着整个中学,辖制着全城。但是他又是如此虚弱, 尽管他把一切都藏在套子 里,自以为 “ 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正人君子 ” ,但是他还是惶惶不可终日,战战兢兢,六神 不安。 一幅漫画就把他弄得难堪至极。在柯瓦连科这样的新派人物面前,他不堪一击。 更富 有戏剧性的是, 他竟死在他恋爱对象的大笑声里。 他丧失了一切生活之乐趣, 成为一具活僵 尸。作家用别里科夫的形象昭示天下: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极端腐朽, 你怕他,他能辖 制你,你不怕他,他一触即清。
D .别里科夫是一个完全漫画化了的象征性形象,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作家把别里科夫写成一个怪物, “ 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 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 , “ 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 ” ,连睡觉也藏在套子里。当然现 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样的怪人。 作家把别里科夫完全漫画化了, 显示他的套子何等荒诞, 他 唯沙皇意志是从,没有丝毫主见。
别里科夫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他也曾恋爱, 而且差点结了婚。 他也有自尊心, 遭到柯瓦连科的训斥,他心慌意乱;被华连卡大笑,他无地自容,以致一命呜呼。他有他的 思想感情,他有他的个性气质,他有他的生活逻辑,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四 、如何理解最后一部分(主旨)
最后一部分是写埋葬了别里科夫, 但生活中还有许多 “ 别里科夫 ” 。 说明只要沙皇专制制度 存在, 就有别里科夫的存在。 要消灭这种装在套子里的胆小保守的人, 就要消灭适合他们生 存的那种制度。任何一个时代,胆小、保守是要不得的,应该勇于开拓创新,适应新的环境 和新的潮流,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通过上面问题,明确胆小保守的危害性及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五 、分析文章语言的特色
〔先由学生概括归纳,然后教师明确。 〕
契河夫是幽默讽刺大师, 《装在套子里的人》表现出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
1.用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造成幽默讽刺效果。
描写套中人的外貌,就竭尽夸张之能事,特别是 “ 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 带上雨伞, 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 ” , 还要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 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 。 你看,简直是个神经病,荒唐、滑观可笑。这是艺术的夸张变形,然而正符合套中人的本质 特征,因而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
小说写一个促狭鬼画的一张漫画, “ 画着别里科夫打了雨伞,穿了雨鞋,卷起裤腿,正 在走路,臂弯里挽着华连卡 ” ,使得别里科夫的形象更加滑稽可笑。
此外, 写他睡觉时的惊恐, 写他滚到楼下安然无恙, 而响亮清脆的几声 “ 哈哈哈 ” 却就此
结束了一切事情,都是够夸张的,够幽默的。
2.荒谬绝伦的言论和一本正经的口吻,构成强烈的讽刺。
例如别里科夫正儿八经地对何瓦连科说的一段话, 判断是荒诞的判断, 推理是荒唐的推 理,但在别里科夫看来却是理所当然,而且出于善意,声称 “ 忠告 ” 。荒谬的言论与一本正经 的口吻,构成强烈的反差,加强了讽刺力量,令人捧腹大笑。
3.将套中人与新派人物联系起来,造成幽默讽刺的效果。
柯瓦连科与华连卡很新潮, 把套中人跟他们联系起来, 幽默讽刺就掀起高潮。 别里科夫 和华连卡的恋爱, 两个根本不般配的人却凑到了一块儿, 是奇事一桩; 这边骑自行车兴高采 烈,那边脸色却从发青变成发白;这边诚恳忠告却是满嘴荒唐,那边毫不领教,严词斥责, 把别里科夫推下楼梯,这边一脸尴尬,那边纵声大笑;凡此种种, 都构成了一幅幅绝妙的讽 刺画。
六、布置作业 1、准备写好《 “ 别里科夫之死 ” 专案组调查报告》系列文章:调查一:案发背景;调查二:别里科夫档案资料 .
七、板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
幽默 1.用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造成幽默讽刺效果
讽刺 2.荒谬绝伦的言论和一本正经的口吻,构成强烈的讽刺。
艺术 3.将套中人与新派人物联系起来,造成幽默讽刺效果。
作文七:《套中人》2600字
第二课时
【教学思路】
首先分析第二自然段,然后总结别里科夫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最后分析本文语言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研读课文,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学重点,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
二、同学讨论划分出这一部分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明确]
第二部分:写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婚事。
开端(从“可是”到“就讨厌他”):结识华连卡
发展(从“现在”到“回家去了”):漫画、骑车事件
高潮(从“第二天”到“哈哈哈”):与柯瓦连科争吵
结局(从“这响亮”到“从此再也没起过床):恋爱最后失败
[提问]
作家用了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写别里科夫的婚事,初看起来,好像与前文连接不紧,这一故事情节的设置妙在何处?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
作家把他的主人公放在婚事的面前加以描绘和议论,对揭示别里科夫的丑恶本质,对于突出和深化作品的主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就连“结婚”的义务和责任“别里科夫”都不敢承担了!”甚至连“求婚”“允婚”的勇气都没有了!在别里科夫枯竭了的心灵里,连“该结婚”的念头也产生不出来了!至于真正的爱情,那就更是别里科夫所无法理解的。仅仅是一个“该结婚”的念头就弄得他一命呜呼了。——这就有力地突出了别里科夫的性格。在这里,作家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是意味深长的。别里科夫跟真正的爱情是无缘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契诃夫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是多么深入细致,对人物的刻画是多么准确、真实。
三、总结别里科夫这一形象
〔学生讨论,然后教师归纳。〕
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他的“套子”就是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社会的一切陈规陋习。他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凡是违背法令,不合常规的事,都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且他认为自己有责任用套子去约束别人,“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1.别里科夫式的“套中人”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
小说描写的社会环境,代表了两股历史潮流:专制主义的潮流和民主自由的潮流。在民主自由的新潮流面前,专制主义显得更加反动,别里科夫为专制主义所辖制,又辖制他人,遏制着民主自由潮流的发展。
2.别里科夫又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许多人受着专制主义的辖制,心里是非常反感的,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别里科夫显然跟这些人不同。他把沙皇政府的一切看作是天经地义的,把沙皇的政令当作评价是非的标准。他还以教育者自居,管得很宽,唯恐别人出乱子,认为自己有责任向别人进忠告。这样他把整个中学乃至全城辖制了整整十五年。别里科夫之类的套中人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类人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一种社会基础,他们实际上充当了沙皇专制统治的成犬。
3.别里科夫既是令人畏惧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风的可怜虫。
“我们教师都怕他”,而且“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狐假虎威,辖制着整个中学,辖制着全城。但是他又是如此虚弱,尽管他把一切都藏在套子里,自以为“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正人君子”,但是他还是惶惶不可终日,战战兢兢,六神不安。一幅漫画就把他弄得难堪至极。在柯瓦连科这样的新派人物面前,他不堪一击。更富有戏剧性的是,他竟死在他恋爱对象的大笑声里。他丧失了一切生活之乐趣,成为一具活僵尸。作家用别里科夫的形象昭示天下: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极端腐朽,你怕他,他能辖制你,你不怕他,他一触即清。
4.别里科夫是一个完全漫画化了的象征性形象,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作家把别里科夫写成一个怪物,“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连睡觉也藏在套子里。当然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样的怪人。作家把别里科夫完全漫画化了,显示他的套子何等荒诞,他唯沙皇意志是从,没有丝毫主见。
别里科夫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也曾恋爱,而且差点结了婚。他也有自尊心,遭到柯瓦连科的训斥,他心慌意乱;被华连卡大笑,他无地自容,以致一命呜呼。他有他的思想感情,他有他的个性气质,他有他的生活逻辑,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四、分析文章语言的特色
〔先由学生概括归纳,然后教师明确。〕
〔明确〕
契河夫是幽默讽刺大师,《装在套子里的人》表现出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
1.用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造成幽默讽刺效果。
描写套中人的外貌,就竭尽夸张之能事,特别是“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还要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你看,简直是个神经病,荒唐、滑观可笑。这是艺术的夸张变形,然而正符合套中人的本质特征,因而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
小说写一个促狭鬼画的一张漫画,“画着别里科夫打了雨伞,穿了雨鞋,卷起裤腿,正在走路,臂弯里挽着华连卡”,使得别里科夫的形象更加滑稽可笑。
此外,写他睡觉时的惊恐,写他滚到楼下安然无恙,而响亮清脆的几声“哈哈哈”却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都是够夸张的,够幽默的。
2.荒谬绝伦的言论和一本正经的口吻,构成强烈的讽刺。
例如别里科夫正儿八经地对何瓦连科说的一段话,判断是荒诞的判断,推理是荒唐的推理,但在别里科夫看来却是理所当然,而且出于善意,声称“忠告”。荒谬的言论与一本正经的口吻,构成强烈的反差,加强了讽刺力量,令人捧腹大笑。
3.将套中人与新派人物联系起来,造成幽默讽刺的效果。
柯瓦连科与华连卡很新潮,把套中人跟他们联系起来,幽默讽刺就掀起高潮。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恋爱,两个根本不般配的人却凑到了一块儿,是奇事一桩;这边骑自行车兴高采烈,那边脸色却从发青变成发白;这边诚恳忠告却是满嘴荒唐,那边毫不领教,严词斥责,把别里科夫推下楼梯,这边一脸尴尬,
那边纵声大笑;凡此种种,都构成了一幅幅绝妙的讽刺画。
五、如何理解最后一部分
最后一部分是写埋葬了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说明只要沙皇专制制度存在,就有别里科夫的存在。要消灭这种装在套子里的胆小保守的人,就要消灭适合他们生存的那种制度。任何一个时代,胆小、保守是要不得的,应该勇于开拓创新,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潮流,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通过上面问题,明确胆小保守的危害性及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六、布置作业
根据本文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
1.用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造成幽默讽刺效果
幽默讽 2.荒谬绝伦的言论和一本正经的口吻,构成强烈的讽刺。
刺艺术 3.将套中人与新派人物联系起来,造成幽默讽刺效果。
作文八:《套中人》4700字
《套中人》教案 制作者:丁萍 共 6 页 第 1 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
2.欣赏作品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3. 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
准确深入地把握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高尔基说过:“文学是人学”。在大多数作家笔下,特别是经典小说家笔下,“人”永远占据着第一位置。回顾文学长廊,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作品,虽然我们已经淡忘了情节,但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如:中举后疯疯癫癫的范进,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孔乙己,脑后拖着小辫子的阿Q 。同学们会发现这些人都有一个共性:他们可怜又可笑。用鲁迅的话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同学们跨越国界,到俄罗斯去,参观一所学校,拜访一个人,这个人叫别里科夫。
师:不过当地人不叫他别里科夫,而叫他——
装在套子里的人 板书课文标题及作者
二、作者简介
这位作家叫契(qì) 诃(hē) 夫,我们曾在初中接触过他的作品。你们能告诉我是什么作品吗?对,《变色龙》。他的短篇作品大多取材于中等阶层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抨击沙皇专制制度。《变色龙》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见风使舵、专横跋扈的沙皇专制制度走狗的典型形象。
播放幻灯片:
除了熟悉这部作品,我们还要知道: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家。他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作品以语言精炼、准确见长,善于透过生活的表层的哲学,将人物隐蔽的动机揭露得淋漓尽致。主要作品有《小公务员之死》、《万尼亚舅舅》、《第六病室》、《樱桃园》等。
如果要更多地了解契诃夫,课下可以读读关于他本人的传记或作品集。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契诃夫为我们描绘的另类人物——套中人。
第 1 页 共 6 页 1
《套中人》教案 制作者:丁萍 共 6 页 第 2 页
(一)自读 初识套中人
请同学们翻看课本前面的彩色插图,画面中人物和周围环境相比,有哪些不和谐的地方?思考:人们为什么叫他“装在套子里的人”?
生:在夏天穿着厚厚的棉外套;在晴朗的日子里拿着雨伞,穿着雨靴。
师:如果我们在炎热的夏天,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遇见这样一个人,你会认为这是一个什么人?
生1:怪人。 生2:病人。 生3:精神病人。
是的,别里科夫就是这样一个怪人。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是小说中有的而图画中反映不出的套子呢?
三、进入课文
第一部分
①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 让学生找出相应句子
有形的套子——
衣着打扮:晴天穿雨鞋和棉大衣、带雨伞;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耳朵眼。
生活习惯:把雨伞、表、削铅笔的小刀等统统装在套子里;一坐上马车,总要支起车篷;睡觉蒙头;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无形的套子——
思想上: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
语言上: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
朗读:第4段
②全城的人为什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播放幻灯片
结合社会背景知识:
小说发表于1898年。
19世纪末期是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小说里的别里科夫正反映了这些人的灵魂。
课文第3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人民害怕他,第 2 页 共 6 页 2
《套中人》教案 制作者:丁萍 共 6 页 第 3 页
其实是被黑暗统治的政治空气压得喘不过气了。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将批评矛头直指扼杀一切生机的沙皇专制制度。
再思考:为什么作者要用“装”这个字呢?可不可以换成“锁”或“钻”?
【锁】:被动,【钻】:主动,【装】:主动+被动
鲁迅的小说往往取材病态社会里病态的人,将病苦揭示出来,以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喜欢批判国民的劣根性,这种劣根性在别里科夫身上也存在,那么你们可以从中看出别里科夫骨子里的什么性格呢?对,奴性。
别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是因为他顽固地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生和进步的事物,因循守旧,保守反动。套子就是旧制度、旧秩序、旧习惯、旧规矩、旧思想??他既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维护者,也是受害者。
划分段落
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板书
第一部分(第1-5段):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第6-37段):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
第三部分(第38-40段):埋葬别里科夫,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
第二部分
一个装在“套子”又不讨人喜欢的人,他有结婚的可能吗?
作者用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写别里科夫的婚事,这一部分情节相对比较完整。试划分这一部分的层次。
开端(从“可是”到“就讨厌他”):结识华连卡;
发展(从“现在”到“回家去了”) :漫画、骑自行车事件;
高潮(从“第二天”到“哈哈哈”):与柯瓦连科争吵;
结局(从“这响亮”到“从此再也没起过床”):恋爱最后失败。
探讨思考:
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有什么表现?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第 3 页 共 6 页 3
《套中人》教案 制作者:丁萍 共 6 页 第 4 页
①全城人怕了别里科夫15年,为什么柯瓦连科不怕他?
【明确】别里科夫,一个教希腊语的教师,辖制了全城人十到十五年。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怕他。华连卡姐弟在小说中是具有新思想、充满生命力的人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是新生活的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他们的出现给沉闷的生活带来了生气他们的出现,给人们新希望,使人们看到了新思想的力量。
②作者写别里科夫的“恋爱”史,对揭示小说主题起什么作用?
【明确】 对揭示别里科夫的丑恶本质,对于突出和深化作品的主题,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一事件表明别里科夫走不出套子。
在这里,作家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是意味深长的。别里科夫跟真正的爱情是无缘的。别里科夫的下场告诉我们:思想保守、头脑僵化的人,必然要被送进坟墓,旧制度、旧秩序一定会被埋葬。
(二)品读 再识套中人
别里科夫成为套中人有什么后果?
第一部分 套己
第二部分 套人 板书
第三部分 套死
第三部分
提问: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讨厌的人死了,为什么人们还“忧郁”、“谦虚”呢?
别里科夫死了,“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这个结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 课文末句就告诉了我们答案:“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虽然别里科夫死了,但是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另外还第 4 页 共 6 页 4
《套中人》教案 制作者:丁萍 共 6 页 第 5 页
有许多“套中人”活着,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阻碍社会进步变革的,是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要想让生活有新的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
(三)解读 三识套中人
总结别里科夫的形象:
别里科夫是典型的“套中人”。他性格封闭,思想怀旧,胆小多疑,全力维护现行秩序。他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且他用套子约束别人,甚至乐于告密,思想上的保守僵化已经堕落成行为上的卑劣。
别里科夫既是令人畏惧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风的可怜虫。尽管他辖制着整个中学,甚至全城,但他自己又是如此惶惶不可终日,战战兢兢,六神不安,最后他竟死在他恋爱对象的大笑声里。可以说,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既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维护者,也是受害者。
(四)悟读 分析文章语言特色
小说是怎样用夸张与讽刺的手法表现人物的?
【明确】夸张:一方面是夸张人物性格本身;另一方面是夸张人物的作用
讽刺: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嘲讽“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
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描写别里科夫可悲的下场。绝妙的讽刺
提问:作品中哪些句子体现强烈的讽刺?点拨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1)夸张变形画丑态
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嘲笑他憎恶现实,逃避现实的性格特点。
写他睡觉时的惊恐,写几声清脆的笑声就结束了一切,都用了夸张变形的手法,突出了套中人的胆怯和虚弱。
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2)鲜明的对照
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竟谈起了恋爱,这本身就是荒谬可笑的。
又如别里科夫与柯瓦连科时说的一段话,荒谬绝伦的言论和一本正经的口吻,构成强烈的反差,造成幽默讽刺的效果。
别里科夫滚下楼梯后巧遇华连卡,这边一脸尴尬,惊恐万状,那边忍俊不禁,纵声大笑。
第 5 页 共 6 页 5
《套中人》教案 制作者:丁萍 共 6 页 第 6 页
(3)精妙的细节描写
别里科夫的口头禅“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表现出他胆怯虚弱的性格又如他从楼上滚下来时,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被人取笑的对象的心理活动,表现其虚伪、自欺欺人的性格特征。
四、总结
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都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现,因为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总会有变革,有变革就会有反对变革的人出现,这些人中除了极端维护自己利益、仇恨社会进步,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对动旧秩序统治者外,更多的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小人物,他们对新生事物不适应、不理解,甚至满怀恐惧。
套种人不只是活在19世纪,他还活在21世纪,甚至还会活在下一个世纪。他也不只是活在俄罗斯,他还有可能活在中国,甚至世界各地。在现实生活中“骄傲”是一种套子,“妒忌”也是一种套子,“虚伪”是一种套子,“自私”也是一种套子。我们只有根除陋习,驱除心中斜念,才可能真正摆脱“套子”的束缚。
那么你还见过哪些套中人?
五、课后作业
1. 模仿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别里科夫写一个悼词。
2.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描写生活中的一个人身上的“套子”。
【教学反思】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意义和广泛社会影响的作品。小说自问世以来,以其精巧的艺术构思与深刻的思想内涵,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思考。据此,我设计了三个目标: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在阅读中,按照“自读——品读——解读——悟读”四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层推进。自读,初识套中人,是尊重学生最初体验的环节,以熟悉情节,初步了解人物形象为目的。品读,再识套中人,是细读文本,品味人物的喜怒哀乐。解读,三识套中人,是对人物背后的社会与人性进行理性思考。悟读,分析文章的写作风格,正确认识人物形象的意义。
整个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理解文本意义,建构知识并与现实碰撞,最终实现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并获得创新发展的目的。
当然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细节的品味还有一些欠缺,学生阅读与思考的时间也不够充分。
第 6 页 共 6 页 6
作文九:《套中人》2800字
思想的自由就是最高的独立。 ——费斯克
《套中人》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 2、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重难点】深度解读文本并挖掘其现实意义 。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他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2、创作背景: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当时担任宗教院检察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议,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转引自《契诃夫传》)在此之前,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制度的呼声日益强烈,并付诸行动。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进行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学习过程】
(预习法:这篇文章有一万多字,朗读一遍,需要40分钟左右。所以要安排学生课前熟读文本,疏通字词句。)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憎恶 祈祷 讥诮 撮合 谗言 怂恿 吃荤 瘦削 丧事 门闩 麂皮 辖制 战战兢兢 垂头丧气 瞟一眼 2、搜索一下全文,摘录文中的四字短语并领会其文本意义。
二、深度阅读(自读—解读—品读—悟读)
(读法法:设计自读—解读—品读—悟读环节,深度阅读,以探讨人物形象为主线,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由人物到主题。) (一)读其文(把握情节)
1、理清人物关系,在线上注明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设计意图:以主人公别里科夫为中心,串珠成链,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
①
②⑤ 瓦连卡柯瓦连科 ⑥ (二)识其人(把握形象)
1
思想的自由就是最高的独立。 ——费斯克
1、小说的主人公别里科夫给人留下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过文本之后,对别里科夫,头脑中一定会有一个模糊的印象,让学生把这种直观的感觉表述出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别里科夫具有怎样的典型性格?
(设计意图:有了对别里科夫的整体感知,进而引导学生揣其内心世界,悟其立体人格。并引导学生落实到描写人物的方法---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细节、环境描写等。)
(三)品其言(典型语言)
1、别里科夫的经典语言是什么?他在不同场合重复的这一语言,表现了他怎样的心里?
(设计意图:诵读经典语言。别里科夫的经典语言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这句话在文本中出现了9次,请同学们尝试读。他在不同场合重复的这一语言,注意应符合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封闭、胆小、多疑、守旧、害怕新生事物??读出别里科夫对一切没有被政府明令禁止的事物都觉得可疑、害怕的心理。用读的惟妙惟肖点活人物,学生心中皆有一个自己的别里科夫了。)
2、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别里科夫只是个中学的希腊文教员,又为什么“全城都受着他的辖制”呢?
(讨论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引导探究社会根源。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
(四)洞其神(典型环境)
1、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最终走向了一个怎样的命运?别里科夫的死是他杀还是自杀?
(设计意图:学生对别里科夫的死一定会产生激烈的争论。他杀---以柯瓦连科姐弟为代表的新生力量让他无处容身;自杀---性格决定命运,他是沙皇极端专制主义制度的殉葬品。引导学生深层次挖掘现实环境问题,正确理解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2、看文章的题目,你怎样理解题目中的“套子”?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题目内涵,把握主题。理解“套子”不仅是有形的,更多的是无形的,就是精神枷锁、思想牢笼,就是那种保守僵化,封闭禁锢,束缚人性健康发展的思想观念。)
三、拓展延伸
文章的结尾说:“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许多多,将来还不知道有多少呢?”一个别里科夫死了,可还有更多的别里科夫活着。这个人不只是活在19世纪,他还活在21世纪,甚至还会活在下一个世纪。他也不只是活在俄罗斯,他还有可能活在中国,甚至世界各地。那么你还见过哪些套中人?今天,我们重读这篇小说,又会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用文本作用于生活,让学生用阅读的经验提升对生活的认识、思考、提炼。同时,这个思考、提炼的过程又反作用于对文本的阅读,既加深了对文本典型性的理解,又丰富了文本的现实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于春风化雨中得以熏陶,感染)
四、巩固练习
按照以下例句,仿写句子:
别里科夫,你好可笑,可笑你这滑稽的行头,百年中无人可替。 别里科夫,你好 , 。
2
思想的自由就是最高的独立。 ——费斯克
别里科夫,你好 , 。 (设计意图:将对人物的理解深刻升华、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识。) 五、总结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以课本诗的形式对别里科夫进行总结,并提供作业示例指导。)
致别里科夫
沉重的希腊古文压弯了你的躯壳,
愚蠢的沙俄大衣裹住了一个没有血肉的灵魂。 权柄的黑伞怎能遮蔽太阳的光辉, 岸然的大盖帽也难掩住伪君子的面影。 你的墨镜全然滤去春天的色彩, 塞耳的棉花却敌不过飞鸟的齐鸣。 你有嘴,只会念叨残喘的文告;
而你的双脚,永远在污泥辙印中踽踽独行。 你活着——是一只口袋, 妄图将世界塞进你的套子; 你终于死去——遗憾那一抔黄土, 没能埋葬你那游荡的幽灵!
六、布置作业
自选一种形式(散文、诗歌、墓志铭等)对别里科夫进行总结
3
作文十:《套中人》4000字
《套中人》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
2.了解课文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3.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4.积极思考人生,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契诃夫。
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后期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写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以及十来个剧本,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猛烈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
1860年1月29日出生在俄国一个杂货店老板家。他从小生活困苦,靠当家庭教师维持生活和求学。1884年从莫斯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当了一名医生。与社会和人民的广泛接触,丰富了他的阅历,为日后的创作积累了素材。从入学的第二年开始,契诃夫便在一些幽默刊物上发表短篇小说。他截取平凡的日常生活片段,凭借精巧的艺术手法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不动声色地展示重
要的社会内容。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
契诃夫的小说内容丰富,其代表作有揭露统治阶级奴才的暴戾无耻的《变色龙》《普里希别叶夫中士》等;反映小市民庸俗与丑恶的《匿名者的故事》《跳来跳去的女人》等。《哀伤》《苦恼》《万卡》等真切地写出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剧命运;而《没意思的故事》《套中人》等则深刻地揭示出知识分子的空虚苦闷,向往新生的内心世界。他的剧作《万尼亚舅舅》《三姊妹》等与他的小说一样表面上并无离奇之处,大都讲述很普通的生活故事,然而细细品味,作品中蕴含着深邃的思想,人物的对白常常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他的最后一个剧本《樱桃园》发出了年轻的俄罗斯的声音:“永别了,旧生活!”“你好,新生活!”1904年7月15日,契诃夫病逝于德国。
2.相关背景。
《套中人》写于1898年,是契诃夫优秀的代表作之一。
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当时担任宗教院检察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议,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在此之前,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制度的呼声日益强烈,并付诸行动。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进行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身处这一恐怖环境中的俄国知识分子,正如高尔基《海燕》中所描写的,有在“乌云和大海之间”“勇敢地”“自由自在地”“高傲地飞翔”的海燕,但也有被“那轰隆隆的雷声吓坏了”“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岩底下”的海鸟与企鹅。
3.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4.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小说塑造了一个顽固维护旧制度、旧生活、极端恐惧和反对生活中任何发展变化的典型人物,真实反映了19世纪末革命风暴即将来临、沙皇专制政
府竭力维持反动统治、社会异常黑暗残酷的生活现状,表现作者对劳苦大众无限同情,对专制制度无比憎恶的思想感情,同时让人们坚信社会光明的未来,极大鼓舞起人们改变现实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合作探究
1.讨论: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别里科夫的形象──封闭、怀旧、胆小、多疑,唯政府之命是从,与周围一切事物敌对,是虚伪守旧的伪君子,成为一切害怕新生事物的人的代名词。
2.如何看待别里科夫的“恋爱风波”?
明确:从这场“恋爱风波”中,我们可以看到别里科夫连“结婚”的义务和责任都不敢承担了,就更不用说有“求婚”的勇气!在别里科夫枯竭的心灵里,连“该结婚”的念头都产生不出来了!至于真正的爱情,那就更是别里科夫无法理解的。──仅仅是一个该结婚的念头就弄得他一命呜呼了。这就有力地突出了别里科夫的性格。在这里,作家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是意味深长的。别里科夫跟真正的爱情是无缘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认识是多么深刻,对人物的刻画时多么准确到位。别里科夫的下场告诉我们:思想保守、头脑僵化的人,必然要被淘汰,旧制度、旧秩序终究会被埋葬。
3.别里科夫生活和思想上有哪些“套子”?
明确:(1)生活方面有形的套子。套鞋,雨伞,棉大衣,装怀表、小刀的套子,高高竖起的衣领,坐车支起车棚,用棉花堵耳朵眼,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字等。(2)思想方面的套子。教古代语言,老是歌颂过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千万别闹出乱子来”的口头禅等。
4.这些套子对别里科夫有什么影响?
明确:套子决定了别里科夫一生令人可笑、可厌的命运。
首先,契诃夫写生活套子把别里科夫套“蠢”。
本来,人在雨天出门,要打雨伞,穿雨鞋,这是生活常识。别里科夫竟天天装在这个套子里,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一年四季,不管天冷天热,有蚊子没蚊子,“床上挂着帐子。”他找对象,准备结婚,并不是出于内在情感需要,而是为了不乱“男大当婚”的俗套。他的口头禅就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即“千万别乱套啊!”他满脑子世俗成
见,一旦适应一种套子,一种生活方式,就把这种方式死搬硬套到各种生活之中,主观脱离客观,有着像堂吉诃德一样的愚蠢,套子已使他完全失去了主体意识,失去了理性。
其次,作者写反动套子把别里科夫套“坏”。
小说写于1898年,当时俄国沙皇政府实行白色恐怖和高压政策,经常颁发限制人们思想、行为的法律、法令。别里科夫是一个普通中学教师、其貌不扬,人们对其不屑一顾,大家甚至不能想象他是一个可以结婚的人。然而,他在沙皇各种套子的束缚下,心地变坏了,成为沙皇统治的鹰犬。他不但自己视报纸上的条文为金科玉律,而且还要求别人也落入圈套。“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轨、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如一个同事参加祈祷式去迟了,中学生顽皮闹事,“在教务会议上,他那种慎重,那种多疑,那种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简直压得我们透不过气。”由于他搬出沙皇的法律条文压人,随时都可能向上面汇报,出卖人,大家都怕他。“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这个城市在他生活的十五年间,全城的人“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足见别里科夫对人们危害之大。这个小人物凭借套子的威力,发挥着对人们的震慑作用。他在和柯瓦连科吵架时,口口声声要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并威胁说:“这事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这还会有好下场吗?”这完全露出了他一副沙皇套子忠实走狗的嘴脸。
最后,作品写反动套子把别里科夫套“死”。
别里科夫是在与柯瓦连科吵架后气死的。这个“气”有两个方面:一是气在受到了柯瓦连科的怒骂和怒推。柯瓦连科把他骂得很凶,推得很重,他口舌上无力抗衡,拳脚上也不能相迎,一副狼狈相,又遭到女朋友哈哈大笑的奚落,人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侮辱。二是气在柯瓦连科明目张胆地乱套,并毫无顾忌,这是他气死的主要原因。十几年来,城里人都对别里科夫敬畏三分,不敢乱套,惟独柯瓦连科压而不服,言谈举止大出格,大乱套,别里科夫感到无力制止,“礼崩乐坏”,他痛心疾首,结果忧郁不堪,气急败坏,得病而死。他死死抱住套子不放,极力维护套子,最终为套子献出了生命,成为反动套子的殉葬品。
5.作者是如何表现别里科夫的?
明确:语言、肖像描写;环境和场景刻画。
6.为表现别里科夫,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夸张与讽刺的手法。突出表现别里科夫神经兮兮、荒唐可笑的外貌特征及内心世界;通过鲜明对照和精当的细节描写,突出表现了主人公虚弱、虚伪、自欺欺人的性格特,充分表现出契诃夫作为幽默讽刺大师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给人以启迪的同时又给人以极大的美的享受。
夸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夸张人物形象,像别里科夫这样整天躲在“套子”里的人,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二是夸张人物的作用,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这些夸张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概括,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别里科夫是众多“套中人”的典型代表,而他对人们的压制,也是种种专制压迫的结果。
讽刺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描写别里科夫可悲的下场。他生平最怕出乱子,结果乱子偏偏找上他,挺好的婚事让他自己无端搞出了“乱子”。
7.为达到夸张和讽刺的效果,课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比喻、夸张、反复、反问、讳饰等。
8.挑选相关重点语段,学生阅读并深入体会。
9.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我们是不是“套中人”?如果是,如果看待“套子”?
套子是一种比喻说法,也可以说是规矩,它实际上是指限制人的思维、行动的各种思想观念、纪律、法律、制度和生活环境(生活圈子),它对人的要求是“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无规矩不成方圆。
必要的、合理的套子是保持社会稳定秩序、推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但是,套子也有负面作用,特别是落后、反动的套子,像枷锁,可以把人的手脚、思想套“死”。
契诃夫在作品中实际上提出了一个人的主体性问题。人是环境的产物,人也可以反抗环境。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人应该有理性,要敢于怀疑,善于反思,跳出洞穴,破除迷信、盲从、奴性意识,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总而言之,人生要有约束的规
矩,但不能作茧自缚;人必然进入生活圈子,但不能落入怪圈,这就是《套中人》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四、作业
把你自己对“套子”的认识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套中人
契诃夫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套子
讽刺 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