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康熙传》读后感》2400字
《康熙传》有感
康熙大帝,即爱新觉罗·玄烨,是历史山上在位最长的一位皇帝,也是我认为在众多皇帝中最有风度的一位男皇帝,而当我读了《康熙传》这本史书后,对康熙的崇敬之情更是油然而生……
首先他的风度表现在“孝”字上。玄烨8岁丧父,10岁丧母,是祖母孝庄皇太后一手带大的。祖母很是宠爱这个小孙儿,更是注重他的成长。玄烨还不到5岁,孝庄就派侍女苏麻喇姑专门教他满语。此外,玄烨的“饮食,动履,语言,”都以帝王的标准,皆有规矩。太皇太后呕心沥血地辅佐和培育他,提醒他行走坐卧应当如何有规矩;叮咛他何为人君,如何行政用人,治国平天下···可以说是玄烨最亲,最敬重的人,所以祖孙二人的感情特别深厚。在孝庄晚年,玄烨经常会陪她去汤泉修养。有一次,在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小路泥泞,马车很不好走。为了皇阿奶的安全,玄烨跳下马车,亲自推车。他脚曼在泥土中,雨水打在脸上,一步一滑地吃力走着,孝庄看着很是心疼要他还是上来吧,但玄烨却已坚定了信念,就这样一直推到了汤泉地。这时,有人悄悄地告诉他,皇后和他视为掌上明珠的唯一嫡子——年仅2岁的小阿哥承祜突然病亡。闻这一噩耗,玄烨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多日情绪低沉,郁闷难解。但为了让祖母安心疗养,他始终不敢告诉孝庄,脸上也没露出丝毫痛苦。玄烨对祖母的孝心与敬重十分深刻,体贴。在祖母面前,丝毫感觉不到他是一位皇帝,没有架势,没有尊贵,只有一片热枕的孝心,纯朴的情意。作为一个皇帝,这是非常难得的!
其次,康熙帝的风度便体现于他的“节俭”。他认为,良好的社会风气的树立是保证民生安定的重要前提。所以,康熙本人就是这样一个勤俭朴素的人。一个外国
人看到了康熙个人日常生活曾写下这样的感受。他说:“中国皇帝或者因为他拥有无穷的财富,或者因为他疆土的广阔富饶,说他是一位最有势力的君主也许是没有人反对的。尽管是这样,他真正用于自己身上的一切远远谈不上奢侈。就其个人有关的方面看,那种恬淡素朴简直是没有先例的。除了循例供奉的东西外,他毫无奢求,他满足于最普通的菜肴,从未有过丝毫的过度,他的淡薄超过了人们所能想象的程度……他的衣着除了几件宫廷常见的过冬黑豹皮袄,雨天毡制外套(在中国视为最粗制的服装),夏天的麻布短褂外,就剩几件最平常,最普通的丝绸衣服……总之,在它周围的一切,人们丝毫感觉不到那种其他亚洲君主处处都要摆出来的穷奢极侈的排场。”这就是那个外国人对中国皇帝康熙的评价。是的,康熙不为个人妄费分文,完全是处于贤明地节约,以便把金钱用于的国真正的需要。他深信君主的威信和真正伟大应当较少的借助于外在的豪华,而更多的是在与他道德的光辉。我想这样的伟大是很多皇帝做不到的!
而最让我钦佩的还是康熙的才智。在先帝病逝前曾委托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位大臣一同辅佐还未亲政的小皇帝玄烨。一开始,四个元老有事共同商议,齐心协力辅佐小皇帝。可当资望最高,位列班首的索尼一病逝后,鳌拜便开始滥用康熙皇帝的权威,胡作非为,愈益嚣张,专横跋扈,甚至就连比他行位高的遏必隆都要让他三分。眼看鳌拜的爵位一加再加,害死苏克萨哈,私自划分土地,欺君专权,威慑群臣,堵塞言路,根本不把孝庄太后和玄烨放在眼里。但朝廷的文武百官大都出于鳌拜门下。鳌拜“一切政事,先于私家议定,然后施行”康熙几乎成了傀儡。这一切,却是年轻有为的康熙化的无法忍受的,康熙清楚如若不除掉鳌拜,他就不能整肃朝纲,也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旨意推行政务。于是,在康熙八年,也就是在玄烨16岁那年,经过他的反复思虑,他感到要想从鳌拜手中夺
回权力绝非易事。毕竟鳌拜是三朝元老,功赫显著,所有兵力大权都掌握在他的手中。又是先帝精心挑选的辅佐大臣,经过多年的培植,私党盘根错节,他们已严密地控制着中央各个要害部门,针插不入,水泼不进。既然硬拼拼不赢,就只能智取了。于是聪明的玄烨用了古人的韬晦之计。他竭力装作酷爱戏耍,无意于正式的样子,精心选出一批年轻力壮的侍卫,天天和他们一起耍弄练习摔跤的一种布库戏。即使鳌拜上奏朝事,玄烨也从不回避。鳌拜屡见这种情景,真以为康熙年少幼稚,好耍武艺,还没有把心思用在政务上。从此,鳌拜“心意坦然”,他经常在宫中出出进进,从不戒备。一天,康熙觉得时机成熟了,遍布好阵,一切准备就绪,只见鳌拜旁若无人,大摇大摆地独个儿入朝上奏,康熙来了个冷不防,急用眼神暗示,蓦地小侍卫们一拥而上,擒住鳌拜。一时鳌拜被弄得晕头转向,当他还没有明白过来时,小侍卫们早已七手八脚迅速地把他捆绑起来了。之后康熙立即命议政王大臣等勘审鳌拜罪行。最终,经议政王大臣康亲王杰书等勘问议定鳌拜罪行三十款,应判死刑。但康熙对鳌拜结党专权一案的处理是十分通情达理,有策略的。当他看到鳌拜为救自己的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累累伤痕,油然萌生了怜悯之情,于是宽恕了鳌拜的罪行,改为终身监禁。在智斗和处理鳌拜专权案中,年轻的康熙皇帝已开始显示出机智,沉着,勇敢与正直的本色,更是让大臣们刮目相看。在他缔造为来的伟业中,终于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在康熙即位的六十一年里,雄心勃勃的他以自己的智慧与勇气,果断与胆略在平定三藩,劲旅拒沙俄,御驾征漠西,驱逐准葛尔等事件中,依依得到了历练并且取得了胜利。真正实现了国家富强,天下太平,百姓安康的社会局面。也开创了自封建社会以来的最后一次盛世——“康乾盛世”。在小康熙8岁时的一次临朝,当这种官员的面,太皇太后问他有什么愿望,他的回答是:“惟愿天下定安,生
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赢得全体官员的一致颂扬。果然,还不到二十年,一幅盛世便展现在眼前。康熙帝统一了汉,满,蒙为一家;又广泛恩拢重视汉族有才的文人,几次举办科举考试;他还图强学习西术,使得中国的物理,数学等科技文化均得到了提提高和发展;和西方人进行文化友好往来……
康熙大帝一生勤俭朴素,爱抚人民。为国家的繁荣,百姓生活的安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风度,他的胆略,他的才智和他的学识以及他对帝国作出的一切将永远的留在历史的长河中,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作文二:《[终稿]《康熙传》读后感》2400字
《康熙传》有感
康熙大帝,即爱新觉罗?玄烨,是历史山上在位最长的一位皇帝,也是我认为在众多皇帝中最有风度的一位男皇帝,而当我读了《康熙传》这本史书后,对康熙的崇敬之情更是油然而生……
首先他的风度表现在“孝”字上。玄烨8岁丧父,10岁丧母,是祖母孝庄皇太后一手带大的。祖母很是宠爱这个小孙儿,更是注重他的成长。玄烨还不到5岁,孝庄就派侍女苏麻喇姑专门教他满语。此外,玄烨的“饮食,动履,语言,”都以帝王的标准,皆有规矩。太皇太后呕心沥血地辅佐和培育他,提醒他行走坐卧应当如何有规矩,叮咛他何为人君,如何行政用人,治国平天下???可以说是玄烨最亲,最敬重的人,所以祖孙二人的感情特别深厚。在孝庄晚年,玄烨经常会陪她去汤泉修养。有一次,在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小路泥泞,马车很不好走。为了皇阿奶的安全,玄烨跳下马车,亲自推车。他脚曼在泥土中,雨水打在脸上,一步一滑地吃力走着,孝庄看着很是心疼要他还是上来吧,但玄烨却已坚定了信念,就这样一直推到了汤泉地。这时,有人悄悄地告诉他,皇后和他视为掌上明珠的唯一嫡子——年仅2岁的小阿哥承祜突然病亡。闻这一噩耗,玄烨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多日情绪低沉,郁闷难解。但为了让祖母安心疗养,他始终不敢告诉孝庄,脸上也没露出丝毫痛苦。玄烨对祖母的孝心与敬重十分深刻,体贴。在祖母面前,丝毫感觉不到他是一位皇帝,没有架势,没有尊贵,只有一片热枕的孝心,纯朴的情意。作为一个皇帝,这是非常难得的,
其次,康熙帝的风度便体现于他的“节俭”。他认为,良好的社会风气的树立是保证民生安定的重要前提。所以,康熙本人就是这样一个勤俭朴素的人。一个外国人看到了康熙个人日常生活曾写下这样的感受。他说,“中国皇帝或者因为他拥有无穷的财富,或者因为他疆土的广阔富饶,说他是一位最有势力的君主也许是没有人反对的。尽管是这样,他真正用于自己身上的一切远远谈不上奢侈。就其个人有关的方面看,那种恬淡素朴简直是没有先例的。除了循例供奉的东西外,他毫无奢求,他满足于最普通的菜肴,从未有过丝毫的过度,他的淡薄超过了人们所能想象的程度……他的衣着除了几件宫廷常见的过冬黑豹皮袄,雨天毡制外套,在中国视为最粗制的服装,,夏天的麻布短褂外,就剩几件最平常,最普通的丝绸衣服……总之,在它周围的一切,人们丝毫感觉不到那种其他亚洲君主处处都要摆出来的穷奢极侈的排场。”这就是那个外国人对中国皇帝康熙的评价。是的,康熙不为个人妄费分文,完全是处于贤明地节约,以便把金钱用于的国真正的需要。他深信君主的威信和真正伟大应当较少的借助于外在的豪华,而更多的是在与他道德的光辉。我想这样的伟大是很多皇帝做不到的,
而最让我钦佩的还是康熙的才智。在先帝病逝前曾委托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位大臣一同辅佐还未亲政的小皇帝玄烨。一开始,四个元老有事共同商议,齐心协力辅佐小皇帝。可当资望最高,位列班首的索尼一病逝后,鳌拜便开始滥用康熙皇帝的权威,胡作非为,愈益嚣张,专横跋扈,甚至就连比他行位高的遏必隆都要让他三分。眼看鳌拜的爵位一加再加,害死苏克萨哈,私自划分土地,欺君专权,威慑群臣,堵塞言路,根本不把孝庄太后和玄烨放在眼里。但朝廷的文武百官大都出于鳌拜门下。鳌拜“一切政事,先于私家议定,然后施行”康熙几
乎成了傀儡。这一切,却是年轻有为的康熙化的无法忍受的,康熙清楚如若不除掉鳌拜,他就不能整肃朝纲,也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旨意推行政务。于是,在康熙八年,也就是在玄烨16岁那年,经过他的反复思虑,他感到要想从鳌拜手中夺回权力绝非易事。毕竟鳌拜是三朝元老,功赫显著,所有兵力大权都掌握在他的手中。又是先帝精心挑选的辅佐大臣,经过多年的培植,私党盘根错节,他们已严密地控制着中央各个要害部门,针插不入,水泼不进。既然硬拼拼不赢,就只能智取了。于是聪明的玄烨用了古人的韬晦之计。他竭力装作酷爱戏耍,无意于正式的样子,精心选出一批年轻力壮的侍卫,天天和他们一起耍弄练习摔跤的一种布库戏。即使鳌拜上奏朝事,玄烨也从不回避。鳌拜屡见这种情景,真以为康熙年少幼稚,好耍武艺,还没有把心思用在政务上。从此,鳌拜“心意坦然”,他经常在宫中出出进进,从不戒备。一天,康熙觉得时机成熟了,遍布好阵,一切准备就绪,只见鳌拜旁若无人,大摇大摆地独个儿入朝上奏,康熙来了个冷不防,急用眼神暗示,蓦地小侍卫们一拥而上,擒住鳌拜。一时鳌拜被弄得晕头转向,当他还没有明白过来时,小侍卫们早已七手八脚迅速地把他捆绑起来了。之后康熙立即命议政王大臣等勘审鳌拜罪行。最终,经议政王大臣康亲王杰书等勘问议定鳌拜罪行三十款,应判死刑。但康熙对鳌拜结党专权一案的处理是十分通情达理,有策略的。当他看到鳌拜为救自己的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累累伤痕,油然萌生了怜悯之情,于是宽恕了鳌拜的罪行,改为终身监禁。在智斗和处理鳌拜专权案中,年轻的康熙皇帝已开始显示出机智,沉着,勇敢与正直的本色,更是让大臣们刮目相看。在他缔造为来的伟业中,终于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在康熙即位的六十一年里,雄心勃勃的他以自己的智慧与勇气,果断与胆略在平定三藩,劲旅拒沙俄,御驾征漠西,驱逐准葛尔等事件中,依依得到了历练并且取得了胜利。真正实现了国家富强,天下太平,百姓安康的社会局面。也开创了自封建社会以来的最后一次盛世——“康乾盛世”。在小康熙8岁时的一次临朝,当这种官员的面,太皇太后问他有什么愿望,他的回答是,“惟愿天下定安,生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赢得全体官员的一致颂扬。果然,还不到二十年,一幅盛世便展现在眼前。康熙帝统一了汉,满,蒙为一家,又广泛恩拢重视汉族有才的文人,几次举办科举考试,他还图强学习西术,使得中国的物理,数学等科技文化均得到了提提高和发展,和西方人进行文化友好往来……
康熙大帝一生勤俭朴素,爱抚人民。为国家的繁荣,百姓生活的安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风度,他的胆略,他的才智和他的学识以及他对帝国作出的一切将永远的留在历史的长河中,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作文三:《《康熙大帝》读后感》1700字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康熙大帝》读后感
让目标成为动力
读《康熙大帝》后感
苏联的第二代领导人斯大林说过:只有伟大的目标,才能产生伟大的力量。而我今天介绍的康熙帝,则很好的验证了这句话。
康熙全名是爱新觉罗炫华。在我看来,康熙帝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帝王之一。康熙在一次临朝时,当时的太皇太后问他有什么愿望,康熙就说:唯愿天下太平,生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在此后康熙的行政原则都按照这个目标。
康熙自小就聪慧好学,他在晚年时曾回忆说:逐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诵读。日暮理事稍暇,复讲论琢磨,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康熙在出巡时亦不忘记带上讲官(即给康熙传授知识的官员),在路途上学习。在当时,康熙重视西方科技,他曾经向外国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地理)农业,并在宫殿里亲自试种水稻,培育出一种当时算得上优良的水稻。法国的传教士白晋向路易十四赞扬康熙是难得一见的少年博学之君王。康熙的这种精神很值得所有的中国人学习。
清初是一个战乱频繁的年代。康熙因下令撤藩使得吴三桂带兵造反。吴三桂的兵马席卷了半个中国,但康熙给那些将领下令剿抚并用,以剿为主,以抚为辅,并且每到一处都要安抚百姓。康熙这样做是为了减少人员伤亡。到了战事的后期,吴三桂的许多手下都因为康熙的宽裕仁厚而归降,归降的一些将领得到了重用。在这里,康熙的行政仁厚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为后来收复台湾奠定了基础,也是盛世到来的原因之一。
康熙的爱民如子不像历史的多数帝王那样只挂在嘴边。在康熙十六年九月二十八日出巡时,见一农民饿得快死,就派人妥善照料他,至他康复为止。康熙在巡视洪灾地方,见百姓以水藻充饥,他就亲自尝一下,百姓艰苦,永记于心。在康熙晚年,中国人口已达到一亿三千多万,这是盛世到来的标志。如果是换了其他的帝王多数会以此为傲,但康熙想到的是如何继续然人民丰衣足食。
1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吏治的好坏关系到民生。康熙时期贪官很多,吏治腐败。于是康熙就很下决心激清扬浊。从而掀起穆尔赛案和葛礼)张伯行互参案这两件轰动全国的案件。下面我就介绍一下葛礼)张伯行互参案。康熙五十年,江苏省乡试舞弊,其中总督葛礼受贿于科场,他却被康熙任命审查舞弊案。当时,同审官员张伯行向康熙举报葛礼,但却被反咬一口,当时被任命查案的官员都被收买,把矛头指向张伯行。康熙后来派人暗查,最后这件案子以康熙的明判而结束。
到了康熙晚年,康熙以隐忍宽纵,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处理吏治,令腐败之风欲禁不止,失去了康熙帝原有的目标。
对于我们,应该确立一个目标,并且付诸行动。因为就像斯大林所说的:只有伟大的目标,才能产生伟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 (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3、《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4、《群众路线教育时间活动 党员干部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5、《**上海讲话实录》(人民出版社)
2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作文四:《康熙大帝读后感》4500字
康熙大帝读后感
康熙大帝读后感(一)
“读一本书,不能书上怎么说就怎么理解,读书要加入自己的思考,了解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这句话看似简单,但是真正做到的又能有几人。怀着这样的心情读了二月河的《康熙大帝》,现在就这本书来说一下他所写的康熙大帝。
在二月河的康熙大帝中,他给我们展示了被人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的风采与才智。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他8岁登基,国家的内忧外患迫使他磨练出了坚毅、沉稳的性格。他少年老成,小小年纪就在政治舞台上独当一面。他采用欲擒故纵的计谋,杀了飞扬跋扈、居功自傲的鳌拜,那年他年仅15岁;他采用稳扎稳打的战略,拔掉了造反的“三藩”: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那年他也才32岁;他采用诱敌深入的谋略,一举消灭了葛尔丹,平定了叛乱,那年他也不过34岁。随后他又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拉开了中国历史上150多年的“康乾盛世”。
在这本书看来,康熙一生无愧于“大帝”二字。在他在位期间,他巩固了帝位,肃清了朝野,平定了四方,统一了全国,开拓了疆域。这本书从充分赞扬了他的业绩。我个人认为看这本书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康熙的识人、谋事胆略、帝王心术这几个面。
在识人上,康熙先后从潦倒举子中检拔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从臣僚中检拔出小于成龙、傅鸿烈、郭琇、陆陇其、魏东亭等一班能臣,从草莽中检拔出刘铁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从皇子中甄别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时,也把一批有可能成为贪官污吏的人员罢黜。可以说他在识人方面是相当的成功的。
在谋事上胆略上,康熙容忍鳌拜专横不法,不与正面冲突,暗自积蓄自己的力量,为自己赢得亲政时间;在撤除三藩上,先礼后兵,谋定而动,将手握重兵的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逐一扫除,同时他知人善任,恩威并举,尤其在对待王辅臣父子、傅鸿烈、西疆葛尔丹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说到帝王心术,圣明如康熙者也是不够光明磊落的。比如,像魏东亭、索额图,大概还有明珠这样的大臣们的私邸里,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线。这也是无可厚非之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作为帝王,这是他成功御下的基础,也是他维护王权的手段。同时,只有他了解了臣子才能人尽其才,对于庸人不滥用,对于能人也不埋没
在对待大臣节操方面,康熙首重一个忠字,这从对待李光地和编修《贰臣传》就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当时属于大学者,名满天下,尤其是在收台湾上有赞善之功,所以康熙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但是终其一生却没能进上书房,也就是说康熙没给他“宰相”名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康熙只取他一个忠心,却不齿他的节操。看似有些迂腐,至少现代人看来是这样的。但是这也是康熙对个人操守方面的坚持。也是对当时大臣的一种警示。
这本书因为虚构成分多,历史上的很多史实在这本书里并不能看到。它既不同于清史演义,也不像宫廷演义,出版社以及他本人是把它定义为历史小说的。可是我们同样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康熙,了解历史上的康熙王朝。虽说是不完整的,有虚假的,可是我们可以拿他同其他历史传记比较,既可以了解事实,又更加有趣味性。就我给人而言,太枯燥的传记我是看不下去。
在传记之外人们对康熙也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那些不识字是人,也从电视上或者长者口中了解的一些有关康熙的事。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我们同样看到了一个无愧于大帝二字的“康熙”。人无完人,尽管传记以及电视剧中都把康熙说成了完美的“千古一帝”,而他也是朝着自古第一完人努力。《清史稿》对康熙皇帝的评价是:“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大多数人的看法也是:
康熙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从他的政绩不难看出。的确从帝王的角度看,他相当的成功。赞美他是应该的。
但是从时代的发展看,康熙帝延误了历史的进程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谓的“康乾盛世”只能说是落日的余辉。中国近代的落伍,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一个巨变时代,却拒绝了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在人为的延长已经衰落的封建社会。对于这些评价,我并不太感冒。这些对于我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属于康熙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活在现实,对于历史,对于传记,我们可以去也应该去读去了解。我们要追求真相,但也不能钻牛角尖。我们要做的是了解史实的同时学习其中可以用于当世的东西。即在读书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对于康熙,我们不可能像他一样做一个帝王,可是我们可以学他的识人处事,学他的博学多才。他可以从弱势走向巅峰,我们也可以从平凡走向成功。
康熙大帝读后感(二)
二月河的《康熙大帝》,既不同于清史演义,也不像宫廷演义,出版社以及他本人是把它定义为历史小说的。因为虚构成分多,历史上的很多史实在这本书里并不能看到。那么,这部书的看点在哪里呢,我觉得应该注意几个主要人物,以及由这几个人物所贯穿的故事情节。
先说康熙,这个曾被后人号称为“千古一帝”的清朝皇帝,其作为确实不同凡响。八岁登基,十六岁铲除政治对手权臣鳌拜,十九岁清三藩,不到三十岁就力主收复台湾,此后三次亲征,六次南巡,个人功业彪炳史册。更难得的是,康熙一生中并没有多少被后人诟病的事情。
所以,看《康熙大帝》,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康熙的识人、谋事、胆略、帝王心术这几个方面。
在识人上,康熙先后从潦倒举子中检拔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从臣僚中检拔出小于成龙、傅鸿烈、郭琇、陆陇其、魏东亭等一班能臣,从草莽中检拔出刘铁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从皇子中甄别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时,也把一批有可能成为贪官污吏的人员黜落掉。比如,进士科考试过后,他上街私游,发现一名举子口出狂言,说本科自己一定能中,而且还说已经得到了上书房大臣明珠的允诺,等到考官把中试名单交到皇帝手中时,康熙果然看到名单中有那个举人名字,于是提笔就划掉了,跟随的大臣马上进谏,说国家取士有法度,不能仅凭某人那一句话就随意更改,康熙马上说到:我岂是为了他口出狂言,而是看到他脚下踩了一枚测字先生掉落的铜钱。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谋事上,康熙容忍鳌拜专横不法,不与正面冲突,为自己赢得亲政时间;在撤除三藩上,先礼后兵,谋定而动,知人善任,恩威并举,尤其在对待王辅臣父子、傅鸿烈、西疆葛尔丹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在胆略上,一个撤除三藩、一个稳西疆、一个收台湾就可以看出来。
说到帝王心术,圣明如康熙者也是不够光明磊落的。比如,像魏东亭、索额图,大概还有明珠这样的大臣们的私邸里,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线。皇帝不相信任何人由此可见一斑,看来“孤家寡人”四字真不是虚设;在对待索额图、明珠党争问题上,康熙皇帝也是视而不见,对于皇帝来说,大臣有一点党争未必是坏事,他们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这比你们团结一致糊弄皇上好得多,可以起到监察部门起不到的作用。在对待皇权上,康熙皇帝是最最重视的,其他尤可,唯皇权一日不可旁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也是他破釜沉舟也要撤藩的决心所在。在对待诸皇子们,康熙对待这些皇子们应该说还算是公平的,首先我都给你事做,通过做事来历练、来甄别各人的能力。那么康熙皇帝心目中的接班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从书中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应该是敢用事,不越位;有毅力,能循法;善克己,堪承业。皇八子锋芒毕露,对皇权有威胁,拿掉;原太子优柔寡断,做事乖戾,拿掉;
长子起非分之想,拿掉。只有皇四子用邬思道计谋:拼命做事,不争是争。最后获得康熙青睐。在对待百官上,康熙临去世前把那些得力大臣统统贬官黜落甚至送进监狱里,目的是即为新皇帝留下人才,又给新皇帝留下施恩的余地,同时也避免那些大臣因拥戴之功而恃功倨傲,新皇帝不好驾驭,真是一石数鸟。
在对待大臣节操方面,康熙首重一个忠字,这从对待李光地和编修《贰臣传》就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当时属于大学者,名满天下,尤其是在收台湾上有赞善之功,所以康熙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但是终其一生却没能进上书房,也就是说康熙没给他“宰相”名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康熙只取他一个忠心,却不齿他的节操。从书上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孝、友、信这些方面行止有亏,被时人所诟病。而对满清入关有大功的原明朝大臣洪承畴、钱谦益等人,康熙全都打入到贰臣传中,给后世走投降道路的大臣一个警示。
伍次友这个人虽然书中着墨不少,但是我觉得人物描写并不丰满。从初为帝师到真相大白,其人始终被蒙在鼓里,我觉得这不是一个识穷天下、学贯古今的潇洒才子缩影表现出来的木讷。尤其是在与邬思道相比,更加明显。
明珠应该是个幸运儿,从他大难不死那一刻就注定了其人必将有后福。从他的绰号“琉璃蛋儿”,就可以看出这人的为官之道。书中对其人正面描写并不多,反面描写到不少,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但是明珠惯用的手法就是拆毁别人的婚姻,像伍次友与苏麻喇姑,周培公与阿锁,属于十足的小人之尤。本来高士奇也在他的打击之列,奈何高士奇棋高一着,拿皇帝之命封住了他的嘴。在与索额图党争中、在任命官吏中,他的故事也不少,描写也很到位,很有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地方,不妨多看看。
康熙大帝读后感(三)
今天我读完了《康熙大帝》(惊风密雨),其中的康熙大帝,为人打抱不平的江湖大盗“云娘”,机智敏捷的太监小毛子,鲁莽的小伙子“青猴儿”,从儒弱书生变成了军师、对人毫不留情而又聪明机智的周培公,“犟驴子”姜立子(后来被皇太后命名为武丹),奸诈狡猾的汪士荣,擅长伪装的“假朱三太子”杨起隆,反贼吴三桂等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假“朱三太子”杨起隆,他不平凡的身世让我特别留意,因为他是个假的朱三太子~真的朱三太子早已去世,杨起隆是从一个已死的太监的怀里找了一个小匣子,匣子里就是那个能证明持有者是朱三太子的一个玉玺,还有更易被人拿走、同样能证明朱三太子身份的并可以当武器用的精钢骨扇。因为持有了这几样宝贝,杨起隆便成了“朱三太子”。
我还很喜欢太监小毛子。他很会迷惑人。康熙出了场“苦肉计”,可惜得很,只能让小毛子挨打了。“朱三太子”在宫里安插的奸细黄四村和阿三来了,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地想把小毛子拉到“朱三太子”的麾下,结果是黄盖降曹操,最后,被识破后小毛子又逃了回来。
我喜欢这本书。
作文五:《康熙大帝读后感》3500字
《康熙大帝》读后感
新时期以来?, 长篇历史小?说创作一直?呈现着兴旺?发达、长盛不衰的?态势。转业军人出?身的二月河?( 原名凌解放?) , 以1985?年出版的《康熙大帝》第一部《夺宫》而异军突起?, 随后他的 《康熙大帝》的后三部的?相继问世, 使他成为长?篇历史小说?创作队伍中?的一名佼佼?者。
我觉得如果?要创作出令?人念念不忘?的作品,首先重要的?就是作者的?写作态度,只有作者自?己把写作当?回事了,别人才会去?把他的作品?当回事。二月河本是?布衣,从小到大,酷爱读书的?二月河广泛?涉猎和阅读?了中外历史?文学著作,多年浩瀚书?海的畅游和?研读,以及长期红?学研究的学?术熏染和写?作磨砺,使得他对传?统道德与传?统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理性认知,以至于他出?手便直取宫?廷帝王题材?。而这种个人?体验,在创作中表?现为作家独?特的认知和?生命表现,这也常常决?定了作家作?品的与众不?同之处。二月河的写?作主题是离?今天数百年?之遥的封建?社会,他收集第一?手资料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为了达到最?真实的写作?效果,二月河“读破”一部《清史稿》、积极寻找当?时清朝人生?活起居的记?录,并掌握了许?多有效的清?文化知识。二月河自己?曾说:“《康熙大帝》的出现看去?是有些怪,但我可不愿?让千百万爱?这书的读者?认为我是个?不可思议的?怪作家。假如这世上?有人曾经始?终和我同路?跋涉过艰难?人生,他就能告诉?你,我其实原来?是个痴人。他会告诉你?我是怎样一?个读书狂,在二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我曾在凌?晨一点半前?睡觉,告诉你我曾?被管理员遗?忘关扣在图?书馆中而不?自知晓,告诉你我捧?书走路,踢掉了脚指?甲,血流殷道而?浑然不觉”,这种近乎自?虐地努力搜?集文献的工?作态度,才使得今天?帝王系列小?说中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都显得有?据可查,真实可信,也正是这样?痴迷的写作?态度才使得?这部小说能?取得如此的?成就。
其次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二月河对?于写作题材?的把握,二月河从清?朝帝王中选?取康熙作为?艺术表现对?象, 可谓是既具?历史眼光又?具艺术眼光?的。清王朝距今?并不十分遥?远, 通过各种媒?介, 我们对自鸦?片战争以来?它的腐败、昏庸、愚钝、丧权辱国知?之较多, 而对他们的?父祖中就有?这样一位有?作为的皇帝?的功业, 却知之不详?。一方面, 可以对历史?有更全面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可以从清王?朝前后期形?象的巨大反?差中, 总结出很多?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另一方面,从艺术的角?度看, 康熙在纷纭?复杂的斗争?形势中创造?了业绩,,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统治中真正?能够建功立?业、彪炳青史的?帝王, 屈指可数, 而康熙在我?看来绝对是?可以算得上?事其中之一?的。康熙的功业?表现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作品全方位?地塑造了这?个帝王形象?,着重表现了?康熙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他少年即位?, 而面临的国?内政局十分?严峻,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这个少年才?俊,年轻的皇帝?, 却能审时度?势,大胆决断, 精心策划, 周密部署, 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正像《雍正皇帝》第一部第九?回对康熙所?作的概括?“他精算术, 会书画, 能天文, 通外语, 八岁登极, 十五岁庙谟?独运智擒鳌?拜, 十九岁乾纲?独断, 决意撤藩, 四下江南, 三征西域, 征台湾, 靖东北, 修明政治, 疏浚河运, 开博学鸿儒?科, 一网打尽天?下英雄,是个文略武?功直追唐宗?宋祖,全挂子本事?的一位皇帝?! ”这也就是作?者在《康熙大帝》中要向我们?展示的一位?帝王形象,我觉得如果?作者去描述?一个已经被?人忘记姓名?的人物,那么他作品?的知名度肯?定会大打折?扣,甚至会被当?成一篇野史?来仅供参考?。
在整篇作品?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表现人物?形象所用的?艺术手法,首先是真实?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历史小说一?定要遵从历?史的精神,描绘出时代?的风雨和变?化,但又不能把?它写成流水?帐,成为纯历史?的图解,从二月河的?帝王小说中?我们感觉到?,作者正是牢?牢的抓住历?史与艺术这?两个维系作?品成功的关?键,融历史于艺?术创作之中?,把艺术的精?神与历史真?实紧密地结?合在一体,做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这正如作家?
自己所言:“历史小说是?历史科学与?小说艺术的?有机结合,作家追求的?不是历史原?著,而是艺术成?果,即历史小说?”。无论是第一?卷《夺宫》中智斗鳌拜?集团,还是第二卷?《惊风密语》中的平定三?藩和与朱三?太子杨起隆?的斗争,也无论是第?三卷《玉宇呈祥》的东收台湾?,西平葛尔丹?还是第四卷?《乱起萧墙》中的皇位之?争,对于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艺术处理?,作者写来都?显得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时而壮烈激?昂,时而缠绵悱?恻,时而狂涛巨?浪,时而和风细?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高潮?的来临,总是在波澜?起伏的状态?下急速向前?推进。再次
这些人物让我佩?服的是作者?对于人物的?描写。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粗?略算来有一?百多个,的?言行举止,气质禀赋无?不形神兼备?,各具其态。在作品中,作者尽力的?给我们塑造?康熙这个一?代英主的艺?术形
象,从不同侧面?刻画了他的?睿智聪明,博学多才,却又不乏阴?险狡猾、心狠手辣的?性格特征,展现了清代?“熙朝盛世”的根本力量?和原因所在?。此外在文人?方面,伍次友的豪?迈明爽,周培公的儒?雅果敢,高士奇风流?倜傥、放荡不羁 ;武士方面,魏东亭的赤?胆忠心,施琅的拔箭?啖珠,牛驴子的友?情为重,还有与康熙?相对形成另?一阵营的鳌?拜,吴三桂,朱三太子杨?起隆、延平王、郑经等作人?物也无不栩?栩如生,情态逼现,呼之欲出。还有最后的?一点就是这?部小说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人说:“生意人像初?二女生一样?迷恋琼瑶一?样迷恋二月?河的
小说。”有人说是因?为二月河的?小说折射生?意人的生活?。他笔下的旧?日官场和今?天的商界有?太多相似相?近的地方了?。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但不丰满?,故事强烈但?少余味,宫廷内外一?个圈套连着?一个圈套,一个陷阱通?向另一个陷?阱,满途荆棘人?人自危。连皇帝老儿?在内无论男?女老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同谋?就是死敌,六亲不认。还有人说二?月河的作
而是品?非常审美地?宣誓着残忍?的历史智慧?,这种历史智?慧并不来自?冠冕堂皇的?政治修辞,来自杀?机四伏的政?治实务,以壮丽的笔?法写厚黑故?事。二月河确实?可推为当代?第一人。如《雕弓天狼》中写到:“遭疑忌”、“弹权臣”、“络人心”、“遭毒手”、“天威不侧”、“贬爵轶”、“赐自尽”等等。其实对于以?上他人的观?点,我之前是没?有意识到的?,但是就只是?作者这样写?作的勇气就?足以让我折?服,我所读到的?小说中,从来没有一?部小说能这?么集中地把?宫廷斗争写?绝,。而二月河,写的气势恢?弘,一气呵成。二月河的历?史小说,是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人?性,不是要仅仅?用些历史事?件给小说当?背景,而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现代性阐释?,直接指向现?代社会,给现实生活?中的读者带?来某些启迪?。
但是我个人?觉得,这部小说也?是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的,比如,二月河小说?中的爱情故?事。其实,二月河自己?也承认他不?会写女人,不会写爱情?故事。但是他作品?中的爱情故?事并不在少?数。奇特的是,他作品中的?爱情故事结?局皆大欢喜?的很少,要么是英雄?才子拯救落?难孤女,要么贤慧才?德的女子救?了英雄才子?,之后抱憾终?生。这种模式在?二月河的作?品中可谓洋?洋大观: 伍次友—苏麻喇姑—李云娘,勒敏—玉儿,弘历—嫣红—英英,胤禛—小福,胤祥—阿兰,周培公—金锁甚至和?珅—吴姐,一个又一个?的爱情故事?无不掩映在?“落难”、“相救”、“遗憾”的影子里的?。而三位帝王?尽管都拥有?三宫六院,嫔妃成群,但无一不落?入“三角恋”、“婚外情”的而在某些?情节的设计?上,二月河更是?存在着重复?现象,特别是皇子?蒙尘民女相?救这一情节?,小说前后使?用多次。另外如几处?人名、辈分的前后?矛盾等等,也都是技术?上完全可以?避免的错漏?。
综上所述,二月河的历?史小说既做?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加?工的完美统?一,又兼顾了读?者的审美需?求和作品的?艺术价值,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当今?社会现实意?义,真正做到了?历史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结合。所以就是说?它达到了中?国历史小说?创作的一个?新高度也实?不为过。
魏麟权
12405?6027
作文六:《康熙大帝读后感》3200字
读《康熙大帝》有感
在丁酉年春节假期, 我有幸拜读了阎崇年先生所著 《康熙大帝》 一书, 颇有感触。
康熙帝,名爱新觉罗·玄烨,为清王朝第四位皇帝,满族入关后 的第二位皇帝, 八岁登基, 十四岁亲政, 在位六十一年。 他施行新政, 勤于国事,好学不倦,御敌入侵,使山河统一,人间兴盛,创康熙盛 世。 康熙帝一生极富传奇色彩, 为中国历史和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 献, 研究他的人生轨迹, 不仅会对我们个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成长 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接下来我会按照四个部分阐述我从书中得到的收获。
伟大时代,少年天子
康熙帝生于 1654年, 卒于 1722年, 正好是 17世纪中叶到 18世 纪上半叶,处于西方大国崛起的两次浪潮之间,具体言之,就是处于 葡、西、荷和英、法、美两次发展高潮之间,这给康熙朝提供了宝贵 的独立发展空间,六十多年来几乎没有受到西方列强的干扰。澳门、 台湾虽然一度形势紧张, 但都没有影响朝廷大局。 我认为这是康熙帝 能够一展身手、大展宏图的重要因素。
我将那个时代称为“伟大” ,不仅仅是说国内的形式稳定、百业 待兴,更重要的这是影响世界文明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1588年, 西班牙舰队与英格兰舰队发生了大海战, 此时清太祖努尔哈赤刚刚起 兵五年,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 1688年,英国进行了“光 荣革命” ,西方列强逐渐崛起,世界的政治格局在悄然发生变化。
处于那个时代的康熙从少年时代就注定与众不同, 肩负着 “打江 山”和“坐江山”两个重担。按照常理来说,康熙帝少年贵为皇子, 本应享受着 “锦衣玉食” 的生活, 但是他八年的皇子生活却充满不幸。 康熙帝两三岁就到宫外避痘,四五岁时出天花,九死一生,幼小的年 纪经历生死的考验,这是多么可怜啊。而且他八岁痛失皇父,十岁痛 丧母亲, 对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灵打击和精神创伤。 “祸兮, 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祸,固然使人痛苦,却增强人的意志;福,固然 使人快乐,却腐蚀人的精神。童年的经历使少年康熙变得坚毅果敢。 顺治十八年,顺治帝驾崩,皇三子玄烨继位,定年号康熙。康熙 帝即位时年仅八岁,不谙世事,故有四大臣辅政:索尼、鳌拜、遏必 隆、苏克萨哈。初期,四大臣尚能同心同德,使社会安定,但是随着 时间的推移,索尼年老过世,苏克萨哈被诛,遏必隆性格软弱,形成 了“鳌拜列首”的局面。从此之后鳌拜自我膨胀,结交党羽,与康熙 的矛盾不断加深。 康熙帝经与孝庄太后秘商之后, 决定铲除鳌拜集团。 康熙帝同侍卫索额图,在宫中召集满洲少年,组成宫廷卫队,天天演 习摔跤,鳌拜以为康熙市少年玩耍,并不在意,一日,鳌拜奉昭到内 廷观看“布库”游戏,康熙帝不露声色,命满洲少年将鳌拜擒补,公 布其三十大罪,鳌拜集团宣告破灭。
削平三藩,统一台湾
在康熙帝擒拿鳌拜之后, 遇到了人生第一次大的挑战与考验, 也 是他的祖父、 叔祖父、 父亲留下的, 已经积累了数十年的包袱—— “三 藩” 问题。 而康熙帝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已经表现出了一位杰出政治家
的素质。
所谓“三藩” ,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 忠三个地方割据势力,尤其以吴三桂势力为大。顺治元年,吴三桂在 山海关投降了多尔衮, 使清兵入关, 为大清王朝入主中原做出了贡献, 但是在封藩之后却权势日长,拥兵自重,在自己的独立王国里,设立 关卡、私行铸钱、圈占土地、掠买人口。这种“国中之国”的做法与 统一大一统王朝的矛盾是根本性的,冲突不可避免。
年仅二十岁的玄烨在深思熟虑之后力排众议, 决意撤藩, 强化皇 权。此令一下,吴三桂等人愕然,举旗反清,吴军很快由云南,出贵 州,经湖南,攻四川,短短几个月,战火燃至十几个省份。而康熙帝 虽然年少气盛,却镇定自若,对这场战争精心筹划,镇定指挥。他集 中兵力,打击重点,任用汉臣,严肃军纪,亲自部署,亲自指挥。经 过八年的平叛战争,康熙帝取得了削平三藩的胜利,举国上下,一片 欢腾。
康熙帝的另一功绩便是统一台湾。 康熙帝统一台湾, 正值三十而 立之年。此时,他已亲政十六年,经过八年艰难平定三藩的磨练,他 更加成熟,更加坚定,也更加睿智。
康熙二十年,延平王郑经病故,而其长子被宠臣冯锡范所杀,冯 锡范立郑经次子郑克塽继位, 此时郑克塽仅仅十二岁。 康熙帝抓住了 这个等待了二十年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决定兴师,统一台湾。他 任用降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 总兵官。 康熙二十二年, 郑克塽投降, 至此,金瓯完整,国家一统。
在我看来, 康熙收复台湾对当今中国的执政者有十分重要的借鉴 意义。 现在的两岸关系趋于缓和, 但是仍然有部分**势力从中作梗, 企图分裂。对于台湾问题,我觉得,政府一方面要加以安抚,不断强 化 “一个中国”的概念,另一方面也要强化海军力量,做好武力收 复的准备,因为从历史来看,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是大家的愿望,但是 实现难度十分之大, 历史上也没有先例可以借鉴, 无论是郑成功还是 施琅都是以武力收复的台湾。 我们渴望和平, 但也绝不放弃用短暂的 战争换取长久的和平与统一。
抗俄签约,北疆长城
顺治十五年, 沙皇俄国占领了尼布楚地区, 在黑龙江地域捕捉人 质、 掳掠妇女、 劫掠貂皮, 无恶不作。 康熙帝削平三藩、 统一台湾后, 将战略目光转注北疆。 在康熙二十四年和二十五年, 对雅克萨地区分 别发动了两次自卫反击作战,俄军死伤殆尽,无力拒守,围城日夕可 下。 而康熙帝在清军兵迫雅克萨城的同时, 表现出和平谈判解决两国 边境问题的愿望。 彼得大帝鉴于俄军在雅克萨城下失利, 而其战略重 点在西方,雅克萨离莫斯科辽远,接受了康熙帝的谈判建议。康熙二 十八年,索额图一行前往尼布楚,经过双方的唇枪舌战,双方划定中 俄东段边界,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同外 国签订的平等条约,是康熙帝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
此后, 康熙帝又着手解决北方蒙古的难题。 蒙古首领葛尔丹公然 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 ,这种狂妄野心是康熙帝断 然不能允许的。康熙帝为了和平解决同葛尔丹的矛盾,恩抚为主,平
乱其次。然耐心劝说均不奏效,康熙帝决定剿灭葛尔丹,先后三次御 驾亲征,葛尔丹兵败身死。
领土主权,必须保卫;国家尊严,必须维护。康熙帝以其顽强意 志,调动各族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保卫了领土完整,奠定了国家版 图,得到历史肯定,收到万世赞扬。康熙帝的做法同样值得当代中国 所借鉴,无论是什么样的国家,无论是什么样的矛盾,只要涉及领土 领海领空,中国绝不让步。
立废太子,悲苦而死
康熙帝一生最烦恼、最失算的一件事,就是皇太子的立而废、废 而复立、立而再废。清朝皇位继承,无论是实行汉族那样的嫡长继承 制, 还是满洲贵族公推制, 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没有跳出 “家 天下”的死胡同。从这个角度看,只有结束帝制,实行共和,才是历 史趋势,世界潮流,民众之所望。
康熙六十一年, 康熙帝在北京畅春园病逝,享年六十九岁。毫无 疑问,大清的根基是康熙奠定的,大清的盛世是康熙开创的,但是, 康熙帝的晚年却在“悲苦”中度过,无论是皇子夺储,还是明索两相 结党,都使得康熙帝心身忧劳,抑郁成疾。
封建制度在清朝已经是穷途末路, 但是康熙帝却能在这样的制度 下有如此的作为, 对中华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无论是在中国 历史上的纵向比较, 还是在同时代的世界范围进行横向比较, 康熙帝 的功绩都不亚于 “秦皇汉武” 和 “唐宗宋祖” , 也不逊于 “路易十四” 和“俄国沙皇” ,堪称“千古一帝” 。
以上四个部分是我按照康熙帝一生的经历所得到的感悟和体会, 从《康熙大帝》一本书中,我体会到了历史的波澜壮阔,大清王朝的 兴盛衰亡, 也品味了康熙大帝一生的酸甜苦辣, 汲取了宝贵的经验教 训,对我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很大帮助。
作文七:《康熙大帝读后感》2600字
《康熙大帝》阅读心得
简评康熙:
他是一代千古雄君。他恢复了祖国的统一,他开创了清朝的太平盛世。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康熙大帝。
康熙的一生无愧于“大帝”这两个字。他做了61年皇帝,是中国古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寿命最长的一位皇帝。他8岁登基,国家的内忧外患迫使他磨练出了坚毅、
沉稳的性格。他少年老成,小小年纪就在政治舞台上独当一面。他采用欲擒故纵的计谋,杀了飞扬跋扈、居功自傲的鳌拜,那年他年仅15岁;他采用稳扎稳打的战略,拔掉了造反的“三藩”: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那年他也才32岁;他采用诱敌深入的谋略,一举消灭了葛尔丹,平定了叛乱,那年他也不过34岁。光这些轰轰烈烈的成就,就足以使他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也许有人会说:“他的这些成就,不都是因为他的文臣武将们给他出谋划策吗?” 那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你错了!” 康熙幼年时即拜师学艺,后又经江南著名才子伍次友所点拨,饱览孔孟诗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通晓七种夷语,精通四书五经,《三国》都能倒背如流,而且他对当时并不流行的物理、几何、天文等知识都有非凡的造诣------所以他能在以后的各场大大小小的战事中得心应手,出奇制胜。
《康熙大帝》阅读心得
二月河的《康熙大帝》,既不同于清史演义,也不像宫廷演义,出版社以及他本人是把它定义为历史小说的。因为虚构成分多,历史上的很多史实在这本书里并不能看到。那么,这部书的看点在哪里呢?我觉得应该注意几个主要人物,以及由这几个人物所贯穿的故事情节。
先说康熙,这个曾被后人号称为“千古一帝”的清朝皇帝,其作为确实不同凡响。八岁登基,十六岁铲除政治对手权臣鳌拜,十九岁清三藩,不到三十岁就力主收复台湾,此后三次亲征,六次南巡,个人功业彪炳史册。更难得的是,康熙一生中并没有多少被后人诟病的事情。
所以,看《康熙大帝》,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康熙的识人、谋事、胆略、帝王心术这几个方面。
在识人上,康熙先后从潦倒举子中检拔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从臣僚中检拔出小于成龙、傅鸿烈、郭琇、陆陇其、魏东亭等一班能臣,从草莽中检拔出刘铁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从皇子中甄别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时,也把一批有可能成为贪官污吏的人员黜落掉。比如,进士科考试过后,他上街私游,发现一名举子口出狂言,说本科自己一定能中,而且还说已经得到了上书房大臣明珠的允诺,等到考官把中试名单交到皇帝手中时,康熙果然看到名单中有那个举人名字,于是提笔就划掉了,跟随的大臣马上进谏,说国家取士有法度,不能仅凭某人那一句话就随意更改,康熙马上说到:我岂是为了他口出狂言,而是看到他脚下踩了一枚测字先生掉落的铜钱。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谋事上,康熙容忍鳌拜专横不法,不与正面冲突,为自己赢得亲政时间;在撤除三藩上,先礼后兵,谋定而动,知人善任,恩威并举,尤其在对待王辅臣父子、傅鸿烈、西疆葛尔丹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在胆略上,一个撤除三藩、一个稳西疆、一个收台湾就可以看出来。
说到帝王心术,圣明如康熙者也是不够光明磊落的。比如,像魏东亭、索额图,大概还有明珠这样的大臣们的私邸里,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线。皇帝不相信任何人由此可见一斑,看来“孤家寡人”四字真不是虚设;在对待索额图、明珠党争问题上,康熙皇帝也是视而不见,对于皇帝来说,大臣有一点党争未必是坏事,他们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这比你们团结一致糊弄皇上好得多,可以起到监察部门起不到的作用。在对待皇权上,康熙皇帝是最最重视的,其他尤可,唯皇权一日不可旁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也是他破釜沉舟也要撤藩的决心所在。在对待诸皇子们,康熙对待这些皇子们应该说还算是公平的,首先我都给你事做,通过做事来历练、来甄别各人的能力。那么康熙皇帝心目中的接班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从书中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应该是敢用事,不越位;有毅力,能循法;善克己,堪承业。皇八子锋芒毕露,对皇权有威胁,拿掉;原太子优柔寡断,做事乖戾,拿掉;长子起非分之想,拿掉。只有皇四子用邬思道计谋:拼命做事,不争是争。最后获得康熙青睐。在对待百官上,康熙临去世前把那些得力大臣统统贬官黜落甚至送进监狱里,目的是即为新皇帝留下人才,又给新皇帝留下施恩的余地,同时也避免那些大臣因拥戴之功而恃功倨傲,新皇帝不好驾驭,真是一石数鸟。
在对待大臣节操方面,康熙首重一个忠字,这从对待李光地和编修《贰臣传》就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当时属于大学者,名满天下,尤其是在收台湾上有赞善之功,所以康熙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但是终其一生却没能进上书房,也就是说康熙没给他“宰相”名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康熙只取他一个忠心,却不齿他的节操。从书上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孝、友、信这些方面行止有
亏,被时人所诟病。而对满清入关有大功的原明朝大臣洪承畴、钱谦益等人,康熙全都打入到贰臣传中,给后世走投降道路的大臣一个警示。
伍次友这个人虽然书中着墨不少,但是我觉得人物描写并不丰满。从初为帝师到真相大白,其人始终被蒙在鼓里,我觉得这不是一个识穷天下、学贯古今的潇洒才子缩影表现出来的木讷。尤其是在与邬思道相比,更加明显。
明珠应该是个幸运儿,从他大难不死那一刻就注定了其人必将有后福。从他的绰号“琉璃蛋儿”,就可以看出这人的为官之道。书中对其人正面描写并不多,反面描写到不少,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但是明珠惯用的手法就是拆毁别人的婚姻,像伍次友与苏麻喇姑,周培公与阿锁,属于十足的小人之尤。本来高士奇也在他的打击之列,奈何高士奇棋高一着,拿皇帝之命封住了他的嘴。在与索额图党争中、在任命官吏中,他的故事也不少,描写也很到位,很有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地方,不妨多看看。
对鳌拜这个人应该怎么看,我觉得是阅读本书需要注意的地方。从历史的角度来说,鳌拜应该是权臣,有曹操“狭天子以令诸侯”的味道,总的来说还算不上奸臣,这里面有分别。
还有一个需要关注的人物是高士奇,应该说此人属于大清的“东方朔”,机智诙谐,才思敏捷。关于他的发迹,很有一些故事,也是我比较喜欢阅读的地方。
书中另一个看点就是诸皇子们斗力斗法,一个是大阿哥与三阿哥之间的恩怨,另一个是二阿哥、四阿哥、十三阿哥与八阿哥集团的斗争,很有看头。皇太子的失败,大阿哥的失败,八阿哥的失败,四阿哥的最终成功,这些都是很耐人寻味的。
当然,我更喜欢的是书中揉进了许多古人的轶闻逸事,给本书增添了不少阅读的情趣,这也是本书较之后来的“张居正”、“曾国藩”那些历史小说更能引人入胜的地方。
作文八:《康熙王朝读后感》1500字
《康熙王朝》读后感
二月河编著的康熙王朝已被拍摄为电视连续剧,电视剧很久以前就已看过。在部队,休息时为了打时间,偶然看了这部著作,但没看完。今年寒假,我终于有机会,准备一窥这本百万字的鸿篇巨著。说来惭愧,我没有去借书籍,也许是如今的互联网太过于方便,我索性利用家里的网络从网上下载了一本《康熙王朝(全四卷)》,最终,也因为时间关系,我只读完了前两卷,第三、四卷只是走马观花一扫而过,虽如此,但意料之中的是,书籍和电视真的是大相径庭,看电视绝对没有读书那股沁人心脾和震撼人心的感觉。读罢,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超凡脱俗。
这本书共分为四卷:夺宫、惊风密雨、玉宇呈祥、乱起萧墙。
首卷“夺宫”主要讲述少年康熙玄烨八岁登基,在祖母孝庄皇太后的辅助下,通过制约、均衡四位辅助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孤立鳌拜势力,聘用良师伍次友,任用魏东亭、索额图、吴六一、苏麻喇姑等贤臣,最终铲除鳌拜、稳定朝纲、巩固皇权。内容很简单,但过程却一波三折。字里行间,我也读出了很多道理:
1、玄烨八岁登基,至十四岁方才铲除鳌拜,这六年里康熙厉兵秣马、积攒实力,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可见,预
则立不预则废,做大事前一定要做足准备。2、索尼死后,鳌拜便无所顾忌,足见,除强不一定安邦,均衡各种势力才是安定之本,隐约之间,我也明白了当年乾隆不杀和珅之理,实乃怕纪晓岚、刘墉的势力得不到制衡会引来朝局动荡。3、鳌拜,已经权倾朝野,但野心不改,最终伦为阶下囚,所谓人要知足常乐。4、伍次友,无心做官,甚得康熙宠爱,苏麻喇姑钟爱,原因无外乎他的博学多才与刚正不阿,由此可见一个鲜明的特点往往会是成功的开端。
第二卷“惊风密雨”。讲述的康熙八年,北有罗刹略地烧杀,西有葛尔丹擅自称王。南有三藩离心离德,东有台湾骚扰海疆。康熙沿着伍次友定的治国方略,先收东南,再平西北,任用水师提督施琅,收复宝岛台湾。图海与周培公携八旗劲旅,扫平西北隐患,魏东亭和武丹抓获假朱三太子杨起隆,挥师西南,三藩势力终得解除。且看其中韵味:
1、盛世奖少罚多,乱世奖多罚少,打胜仗,不仅要攻克城池,还要攻克人心,把握人性的弱点,奖罚得当,没有成功不了的事。2、如果说康熙王朝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位贤臣出现的话,这儿就不能不提周培公。一番意外,他原本因避讳问题名落孙山,后因偶然得以赐进土出身,赏兵部主事衔。看来,成功不等于有能力没失误,机会还是很重要的。
第三、四卷分别是“玉宇呈祥”、“祸起萧墙”。主要讲述的是大清帝国一番血雨腥风之后,终于天下太平,如果说
前面讲述的是宫廷争斗、国家大事,那这儿讲的便是民间疾苦。康熙十六年,连年阴雨,黄河决口,百姓苦不堪言。康熙命治河总督靳辅治水,靳辅手下陈潢陈天一乃治水奇才,解决与于成龙一次次的矛盾纠纷,终得解决水患。如周培公一言:不能安民,不可言撤藩;不能聚财,不可言兵事。水患一解,连年丰收,国库充裕,扫平西北葛尔丹乃剑拔弩张。皇上御驾亲征,三平葛尔丹,最终迎来康熙盛世的局面。乾坤定,众皇子争夺皇位之事,这两卷因为时间关系我只是看了个大概,但是其中韵味还是能参略一二:
1、于成龙是个好官,但却成了勒辅治水的主要障碍,可见好与坏只是一念之间,关键是能不能用对地方,诚如陈潢临终所言,于成龙是个好官,但不会治河。2、高士奇,我网上查过,这人善始善终,死后,被封谥号文恪。好的结局是有原因的,就在于他的处事之道很有分寸,对人对事都能做到收放自如。3、康熙帝大兴文字狱,这是他过之始,人无完人,当人一旦安逸下来,就有可能正在走向衰败。
最后,我的感想是:趁年少,我们应多吃苦,敢闯敢拼,融入军大生活,以十足的精神迎接百般挑战,就犹如康熙帝这恢宏的一生,大事小事堆积如山,但关键的就那么几步!
2014年2月11日
xxxxx
作文九:《《康熙大帝》读后感》1500字
《康熙大帝》读后感
近日,在花费了近乎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把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康熙皇帝一生经历读完,感悟颇多。对于这样杰出的皇帝,有太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我们平时了解到的不过为表面的“康乾盛世”,却忽略了盛世背后的意义,更不用说能领悟到一代帝王独特的品格。为了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康熙生平的经历,同时我也观看了十多年前所拍摄的电视剧《康熙王朝》,两者同时观看,那种触目惊心的效果显示得淋漓尽致。
康熙大帝作者二月河本为一布衣,他的突出成就是创作清代“帝王系列”历史小说,而从本书本可以体现到作者独特的认知和生命表现,这样杰出的才华注定了本书作者能为后世人所景仰。
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十五岁智擒鳌拜,裁撤三藩,收复台湾,三征葛尔丹。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顺治为了测试各阿哥的能力设置了一场廷试,并从中试出了玄烨的才华,试出了顺治的储君人选。考核完玄烨睡在龙椅上,顺治让龙椅因他而动,这是自前明皇帝起就未移动过的龙椅,却为了玄烨,打破了这个规矩。或许是“天之神器”的威力;或许,是“天上星星、地上龙脉”
的灵力,总之,这样做,暗示得不能再明显了,玄烨就是大清王朝第
三代接班人。 这样一个光照先列的皇帝,小时候也是一样的与众不同。在众多阿哥之中玄烨的见识和胆量都是无与伦比的,即使登基后面对鳌拜的权势之大,他也没有犹豫片刻,而是厉兵秣马,积攒实力,然后将鳌拜一举歼灭。登基后的康熙这时候虽也显示出了年少无知,但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能有这种见解确实是难为一见。陪伴康熙年少到长大的好朋友魏东亭,查阅历史后得知历史上并无此人,魏东亭是二月河虚构的,魏东亭原名为其原名为曹雪芹之祖父江宁织造曹寅。 康熙的一生是历经风波的,撤三藩、收复台湾、平定葛尔丹这三大目标是康熙执政后20年内须完成的任务,一生忙忙碌碌,这三大目标的完成可谓是历尽艰难。其中更有假朱三太子杨起隆勾结朝臣建立党羽,打着反清复明口号谋反篡位,皇权得失正如千钧一发。而康熙后期的传位争议也是康熙一生经历的一大难题。康熙帝立皇后所生的一岁的皇次子胤礽为太子,但数十年后由于太子本身的素质问题及其在朝中结党而废太子。废太子后众皇子觊觎皇位,皇子之间矛盾更加尖锐,故太子废而复立,但康熙仍无法容忍其结党,三年后再废太子。最终在康熙六十一年临终时传位于皇四子胤禛,即乾隆。
纵观康熙的一生历经风波最后仍能化险为夷,其一重要原因是康熙懂得任用贤才,每一个时期都有一位能担当康熙手足的贤臣。康熙统治的时代,文臣有索额图、明珠、伍次友、熊赐履、高士奇、陈廷玉,武有魏东亭、武丹、姚启圣、图海、施琅、飞扬古等,可谓人才济济。再加上康熙在选贤任能上不拘一格,不少身份卑微的有才之士,
纷纷脱颖而出,为康熙盛世奠定了人才基础。康熙用人的技巧,在于他懂得臣子的真正需要,不是单纯从职位和金钱方面去满足。同时他懂得实现对臣子最好的监督是让权力相互制衡,明珠和索额图就是制衡的一个典例。康熙知人善用,人才层出不穷,但主子与奴仆的深严的等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选拔、任用和才能的发挥。康熙是明君,而且精于驾驭之术,变着法儿要臣子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然而,深深参悟了“伴君如伴虎”的臣子们,在敏感和关键问题上,一无例外地选择了沉默和保留。对与这种局限完全是由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和严明的封建等级制度所导致,康熙纵使作为封建体制里的最高统治者,他有意识但也无法摆脱这种体制所存在的局限。
诚然,人无完人,康熙的一生也做过深受后世所批判的“文字狱”,但《康熙大帝》作者二月河在编写本书时对康熙给予的更多是赞扬的态度。读完本书后,我是观点是,康熙在位62年来所创下的贡献,绝对可以论为一代明君。
小模样儿写于2014.5.17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
作文十:《《康熙大帝》读后感》26600字
康熙大帝
电视剧康熙大帝
个人小档案
姓名:爱新觉罗〃玄烨
庙号:清圣祖
年号:康熙
父亲:爱新觉罗〃福临
排行:第三子
生母:孝康章皇后
子女:35子,20女
生地:紫禁城景仁宫
属相:马
生时:顺治十一年,1654,三月十八日(5月4日)
崩时: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12月21日)
享年:68岁
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陵寝:景陵
嗣帝:胤禛
编辑本段生平介绍
生于忧患,早承大统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巳时,10时左右,,于北京紫禁城的景仁宫诞生。他身上有满洲、蒙古和汉人的三种血缘。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康熙帝的童年,竟遭遇了诸多的不幸。
玄烨两三岁时就到宫外避痘,四五岁时出天花,没有特效药,发烧,疼痛,烦躁,恐惧,全靠他自身的抵抗能力,和保姆、太监的精心照料,才九死一生,躲过一劫。幼小的年纪,面临生死的磨难。这场病灾,还使玄烨脸上留下麻子,对于康熙帝来说,这是一种终身的生理遗憾,也是一种终身的心灵痛苦。
玄烨童年还一直受到皇父忽视。从2岁到7岁的6年间,他的皇父顺治帝上演了与董鄂氏的爱情悲喜剧,在玄烨成长的6年里,皇父根本无心、也无暇顾及他,没有给予足够的关爱与教育。
不幸接踵而至,八岁时玄烨痛失皇父。此前玄烨虽然被皇父冷落,但毕竟是有皇父的庇护。但他8岁,7周岁,的时候,年仅24岁的皇父竟然与世长辞。玄烨在乾清宫给皇父守灵、默哀、祭拜、哭号。这给幼小的玄烨,造成巨大的心灵打击和精神创伤。
十岁时玄烨又痛丧母亲。玄烨继位的第二年,生母佟氏就病死了,这时康熙帝才10岁,9周岁,。佟氏去世后,玄烨昼夜守灵, 擗踊哀号,水浆不御,哭无停声 ,《清圣祖实录》卷八,,宫廷近侍,皇室近亲,耳闻目睹,无不感动。 一个年龄才9周岁的孩子,两年之间,父母双亡,形影相吊,实在可怜,应当说是人生幼年之最大不幸。
但是,玄烨在不幸面前,没有怯馁、退缩、消沉、颓废,而是变不幸为有幸,勤奋学习,磨炼意志,培养了自信、自立、自强、自励的精神,成为康熙帝成长中的宝贵动力。
皇帝有才,能文能武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的、为数不多的封建政治家,还是多才多艺的学者。钱宗范在《康熙》中说:?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自然科学方面的数学、天文、历法、物理、地理、农学、医学、工程技术,人文方面的经、史、子、集,艺术方面的声律、书法、诗画。他几乎都有所研究。他写出了八九十篇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论著,他亲自审定了多种历史方面的书籍,他还精通多种民族语言。?。
康熙的汉文水平很高,中国历史知识丰富。?城高千仞卫山川,虎踞龙盘王气全。车马往来云雾里,民生休憩在当前。?他的这首《登高诗》被誉为帝王诗。康熙六巡江南题词很多,如为济南趵突泉题?激湍?、?源清流洁?,为珍珠泉题?清漪?、?润物?,为镇江金山龙禅寺题?江天一览?,为济南省城书院题?学宗洙泗?,为钱塘江龙王庙题?恬波利济?,为陆秀夫祠堂题?忠节不磨?,为米芾海狱庵题?宝晋遗踪?。题词充分表明康熙高深的汉文水平和丰富的中国历史知识,题词的书法也很好。康熙善学。宣城梅觳成、泰州陈厚耀入值南书房,康熙教过他们算学。
康熙崇儒尚佛。自幼就对儒家学说充满浓厚兴趣,认为?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倦?。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他在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中,明确宣布清廷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康熙帝的这一态度为清朝内部持续数十年的文化纷争,也是治国方略的纷争,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康熙也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每当天下发生灾祸,康熙常常视为对当政者的警示。比如康熙十八年发生地震,康熙下诏说:?朕躬不德,政治未协,致兹地震示警?。因此要求臣下自省,廉洁。康熙二十六年,天下大旱。康熙下诏说,这都是由于自己缺少凉德?不能上格天心?而造成的。
康熙善射。他晚年对近御侍卫说:?我自幼至老,用鸟枪弓箭射死老虎135只,熊20只,豹25只,猞狲10只,麋鹿14只,狼132只,吹哨引来而射死的鹿几百只。射获其余野兽不计其数。曾一天之内分秒不停射兔318只,平均每4分钟就能射死一只兔子。?
康熙有丰富的水利知识。他六巡江南视察河工,对每项水利工程都能作出具体指示。他最后一次南巡,康熙四十六年一至三月,是亲自考察泗州西溜淮套是否可以开河才去的。经过实地考察,他正确地予以否决。
铲除鳌拜,集中帝权
康熙即位之时,清朝处于虽然建立,但国家正百废待兴的局面。而康熙虽然当了皇帝,但因为年幼,国家大事的决断基本掌握在四位辅政大臣手中。这四位辅政大臣,索尼居首位,总掌启奏批红等大权,但年老力衰。排在第二位的苏克萨哈富有才干,但与鳌拜不和。其后的遏必隆则为人圆滑,不与人争锋。对权力最有野心的是鳌拜。此时兵部左侍郎密助年幼的圣祖康熙主政于朝,逮捕鳌拜,力赞提督施琅请设官镇守议,出师于台。庚戌以协助圣祖统兵征剿获胜、平定‘三藩’克振军威有功,九年八月遂赞襄机务协助国朝举贤才振纲目、定国是正人心,劳绩茂著,深受圣祖玄烨倚重。为了在索尼退下之后掌控朝政,鳌拜一方面拉拢遏必隆,一方面借圈地事件打击苏克萨哈。在处理朝政时,鳌拜十分专横,根本不将康熙帝放在眼中。
康熙以退为进,在祖母的支持和帮助下,一方面避免与发生正面冲突,一方面韬光养晦,专心学习治世本领,并寻找适当时机剪除鳌拜。
1667年6月,索尼去世。十二岁的康熙决心废除四大臣辅政体制,实行亲政。7月,实行亲政大典。不过,康熙虽然亲政,但原有辅政体制却未能发生变化。为了使康熙能够及早亲政,并迫使遏必隆和鳌拜也交出权力,苏克萨哈在康熙亲政第六天上书请求退隐。在康熙尚未做出反应之际,鳌拜罗织了24条罪状陷害苏克萨哈,并强迫康熙将其处死。清除了苏克萨哈后,鳌拜更加肆无忌惮,朝廷所有政事,均由其决断,对于康熙帝的有些诏令,他也敢公开抗旨。这些使康熙意识到该是剪除鳌拜的时候了。康熙考虑到鳌拜亲信党羽遍布朝野,所以决定设计将其铲除。
康熙一方面在表面上麻痹鳌拜,一方面选择一群身强力壮的少年练习扑击之术。1669年5月,康熙决定采取行动。他首先将鳌拜的党羽以各种名义派出,削弱鳌拜的势力,然后派人将鳌拜召入宫中擒获。鳌拜的党羽在此之后也被一一擒拿。
他下诏说:?鳌拜愚悖无知,诚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战功,贷其死,籍贯没拘禁。? 也就是说,鳌拜因立过许多战功,所以免于一死而终身监禁。对于其党羽也给予了不同的处罚。同时恢复了苏克萨哈的职位。这种措施稳定了满清的朝局。康熙剪除鳌拜后,废除了辅政体制,收回了朱批大权。自此才真正开始了亲政。
加强皇权,制度完善
明朝朱元璋时废丞相制度,加强了皇权,但皇帝工作压力也变大,后来又设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朝政,明朝后期皇帝大多怠政,内阁权力膨胀,俨然又成宰相,清承明制,仍不设宰相,康熙帝勤于政务,每天举行?御门听政?,内阁权力受到限制,康熙又设南书房取代原来的议政王会议,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他表示?天下大权当统于一?,《清圣祖实录》卷275,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辛未,,?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清圣祖实录》卷284,康熙五十八年四月辛亥,。为此,他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限制满洲贵族的权力,如剥夺各旗王公干预旗务的权力,破除?军功勋旧诸王?统兵征伐的传统,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政治影响等。另一方面,康熙将用人之权、奖惩之权亲自控制,不许大臣干预,并设立密奏制度,以广泛体察下情。这种统治方式为被雍正、乾隆二帝继承和发展,并为清朝其他皇帝沿用。
康熙帝在加强皇权的同时,也着手完善满清官僚政治制度。有两个现象值得特别注意:一是康熙九年八月将内三院改为内阁,从此内阁作为满清法定中央政府、作为官僚政治的重要象征,其地位稳定下来并一直存在到清末,二是康熙二十三年开始纂修《大清会典》。这是清代第一部重要的政典。《大清会典》于康熙二十九年完成,共162卷。从此,清朝官僚政治的运行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初步实现了政治运作的规范化。
经济发展,百姓富足
康熙认为?家给人足,而后世济?,在继续采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的同时,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体现了他仁爱的一面。其一,是废止?圈田令?,即废止满清贵族圈近京州县田地的特权,将土地让与百姓耕种,康熙在诏书上说:?自后圈占民间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已圈者,悉令给还民间?,其二,延长垦荒的免税时间。清初规定垦荒三年内免税,以后改为六年,康熙十二年重申新垦荒田十年后征税。这一政策刺激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使耕地面积迅速增加。其三,实行更名地政策。对于农民耕种的原先属于明朝宗室的土地,康熙下诏农民可以不必支付田价,照常耕种。?原种之人,令其耕种?,永为世业,号为?更名田?。这些农民成为自耕农。这一政策将直隶、山东、山西、湖广、陕西、甘肃等地废藩田改为民地,自耕农大量出现。其四,改革赋役制度。1646年,顺治三年,,清廷以明万历时旧籍为准,着手编纂《赋役全书》,到1657年,顺治十四年,完成。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至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删除全书上的田赋尾数,重新编成《简明赋役全书》。为了防止地方官吏的私征滥派和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在催征办法上也不断改变,如从发给花户?由单?到?串票?,二、三、四联等串票,,再到?滚单?等。
此外,康熙还重视兴修水利,大力修治黄河,终将?淮黄故道,次第修复?,暂时缓和了黄河中下游和沿淮各地多年水患的威胁,保证了百姓的耕种。
维护统一,捍卫主权
平定三藩
所谓?三藩?,是指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自清初以来,他们各霸一方,形成几股割据势力。?三藩?都拥有大量武装。特别是吴
三桂,?功最高,兵最强?,积极储将帅,习武备,使?四方精兵猛将,多归其部下?。他们仗着自己日益壮大的力量,飞扬跋扈,不听约束,给满清以很大威胁。而且所耗军费巨大。
1673年三月,以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最后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
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并于次年派将率军进攻湖南,攻陷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他又派人四出散布檄文,煽诱鼓动。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等许多地方大员纷纷叛清。接着,福建耿精忠亦叛。在短短数月之内,滇、黔、湘、桂、闽、川六省陷落,一时局面相当严重。随后,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等也相继反叛,变乱扩大到广东、江西和陕西、甘肃等省。
叛乱消息传到北京后,年轻的康熙帝对?三藩?之乱采取了坚决打击的措施。康熙帝对三藩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他下令停撤耿、尚二藩,把主要矛头对准吴三桂。康熙意识到,部队军纪败坏,八旗兵攻破城池后,残害百姓,掳掠妇女,这样下去,部队将失去民心。于是,康熙召集众将,申明纪律,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
1676年,康熙十五年,十月,福建耿精忠在清军进攻下,被迫投降。广东的尚之信也于1677年投降。闽、粤以及江西都先后平复。1678年八月,吴三桂死,其部将迎立其孙吴世璠继位,退居云贵。此后,清军先后收复湖南、广西和四川。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云贵悉平。
收复台湾
从康熙元年,1662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廷对郑氏,以抚为主,双方先后有12次谈判。康熙初年,朝廷派出官员同郑经代表会谈,谋求统一。但郑经提出:照朝鲜例,不剃发,江日升《台湾外纪》卷六,。清廷见谈判不成,便于康熙二年,1663年,发动军事攻势,攻占金门、厦门。郑经往铜山。康熙三年,1664年,,清军攻铜山。郑经不敌,退到台湾。清廷命施琅率军进攻台湾,因遇台风,无功而返。
康熙八年,1669年,六月派刑部尚书明珠前往福建泉州议抚,在分管兵部的东阁大学士,宰相,潘湖叟黄锡衮的支持下,施琅,乃分管兵部的内阁大臣潘湖叟黄锡衮的妹夫,的真知灼见打动了康熙和朝中大臣,清廷终于决定收复台湾。并派员持皇帝诏书到台湾,同郑经谈判,郑经不接诏书,只派官员谈判。清朝要求郑经:剃发归命,自当藩封,永为柱石。郑经仍坚持以前主张。明珠见郑经没有诚意,中止谈判,回到北京。
三藩之乱期间,郑经支持福建的耿精忠叛清,并趁乱进攻大陆。清朝在东南沿海实行海禁政策,沿海居民迁徙,寸板不许下海。这是一把双刃剑,虽然限制并打击了郑经集团,但是同样不利于大陆沿海居民。
在三藩刚刚平定不久,割据台湾的郑氏家族发生内乱。起因是1662年郑成功病逝后,其子郑经立。1681年,郑经死后,其部将冯锡范等杀死了郑氏的继承人,改立郑经次子克塽继承延平王位。郑克塽年幼,成为冯锡范的傀儡。康熙在此情况下,决心为了国家统一收复台湾。1681年七月,康熙下诏?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与将军总督等统舟师进取澎湖、台湾?。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琅率兵两万余人,乘战船二百余艘出征。郑克塽则派勇敢善战的刘国轩守澎湖,所率兵将战船与施琅相当。两军展开激战,历时七昼夜。施琅右眼负伤,游击兰理中炮?腹破肠流出,为掬而纳诸腹,持匹练缚其创。理呼杀贼,麾兵进?,《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一〃兰理传,。澎湖大战,郑军大败。清军击沉敌船159艘,郑军死伤12000人,浮尸遍海,刘国轩仅率31艘船逃回台湾。
澎湖战败,郑克塽等极为恐慌。施琅进行政治争取工作,对被俘的台湾兵将,优礼相待,赏给银米。800名伤残者医治之后,释放回台,令他们宣示招抚之意,台湾民众?莫不解体归心,唯恐王师之不早来?,阮锡《海上见闻录》,。郑氏已无抵抗能力,于7月27日向清军奉表纳降,呈交延平王金印和户口土地册籍。康熙接受投降,优待郑氏,称:?尔等从前抗违之罪,全行赦免。仍从优叙录。?,《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一十一,。郑氏人众俱得妥善安臵。台湾遂告统一。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始设台湾府与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属福建省,并在台湾设巡道一员,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在清朝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下,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更加密切。
抵抗沙俄侵略。
沙皇俄国本是一个欧洲国家,与中国并不接壤。但是自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沙俄的哥萨克骑兵开始越过乌拉尔山进入了亚洲地区。五年后,他们建立了一座叫做?托博尔斯克?的城堡。成为了沙皇俄国在西伯利亚的扩张基地。
明崇祯十六年,当明朝与皇太极统帅的八旗军队,在山海关外激战的时候,沙皇俄国的一直带有侦察小股部队,首次进入了黑龙江流域。顺治六年,1650年,,沙皇俄国派出了一支70人的部队,占领了清朝的雅克萨城。八年后,沙皇俄国的军队更是进一步占领了清朝设防空虚的尼布楚城。沙皇多次遣使来华,要求建立外交和通商关系,但因俄国侵占中国领土等问题而遭到清政府拒绝。
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帝派官到雅克萨,与俄方交涉,但无结果。于是,康熙帝一面继续运用外交谈判手段,一面进行军事反击准备。
经过充分的准备,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四月二十八日,康熙帝派都统彭春、副都统郎坦、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建义侯林兴珠等,统领满、蒙、汉、达斡尔人组成的军队2000余人,分为水陆两军向雅克萨城进发。在当地各族部民的帮助下收复了雅克萨,但清军没有派兵驻守,仅毁城堡后,便回 雅克萨之战中清军使用的无敌神威大将军炮
军黑龙江城。
俄军撤到尼布楚后,派人前来侦察,得知清军撤走。同年六月,托尔布津带领700余人,携带大炮和弹药,重新侵踞雅克萨,并重建被毁的雅克萨城,城上架炮,城外挖壕,壕外竖栅,直到江边。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五月二十八日,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等率军2000余人,分水陆两路,进军雅克萨城,再次发动自卫反击战,并取得胜利。
当时还很贫弱的俄国一时无力在东方大规模用兵,遂希望议和,康熙接受了俄国的议和请求。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五月,康熙帝派遣索额图前往外蒙古与沙俄谈判,沙俄暗中驱使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因溃卒弥漫山谷,使团无法行进。经奏准,使团回京,并告俄方。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四月,索额图再次前往尼布楚,俄国则派出以戈洛文为首的使团,经过激烈谈判,索额图按照康熙帝旨意,做出一定让步,双方于七月二十四日,9月7日,,签订《尼布楚条约》,根据条约,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和直达于海的外兴安岭为中俄边界,外兴安岭和乌第河之间土地的归属另行议定,此外雅克萨地方俄人所建城堡须尽行拆毁,以后双方不得收纳对方逃亡人口,拿获后即遣返,双方进行贸易互市,两国永敦邦谊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同外国签订的平等条约,表明康熙帝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
使节和商队来到北京,清政府还在北京建立了俄罗斯馆供俄人居住。中国东北边 此后,俄国多次派遣
疆得到170余年的安定。
三征准噶尔
清初,西北方居住的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漠北喀尔喀蒙古内部又分为扎萨克图、土谢图、车臣等三部。漠西厄鲁特蒙古内部又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清军入关之前,漠南蒙古就已归附清朝,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各部,也与清政府关系密切。
厄鲁特蒙古的准噶尔部,从17世纪中叶以后逐渐强盛起来。特别到噶尔丹为汗时期,势力更加强大。他不仅统治了厄鲁特四部,而且占领了天山南路各回城,势力达到青海、西藏地区。为了实现割据一方的野心,噶尔丹与正在对外扩张的沙俄勾结起来,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春率三万劲旅东进,对喀尔喀蒙古发动了突然进攻。噶尔丹这次发动东侵喀尔喀的战争,正是受到沙俄暗中驱使的,以此干扰中俄尼布楚谈判,直接影响边界画定,让清廷改变态度,损失不少领土。在清政府的帮助下,噶尔丹暂时退兵。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五月噶尔丹在沙俄的支持下,自科布多起兵,向内蒙古大举进攻,于六月直抵距京师350公里的乌兰布通。康熙帝了解噶尔丹无意和解,便决定亲征,虽然康熙因染病而回銮,但康熙帝之前部署严密,准备充分,清军战术得当,取得了乌兰布通之战的胜利,但福全误中敌计,坐失战机,没有达到全歼的目的。噶尔丹逃跑,康熙帝决定再次亲征。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第二次率军亲征噶尔丹,在昭莫多击败噶尔丹,噶尔丹丢弃佛像、经卷,仅率二十余骑逃脱。噶尔丹精锐丧失殆尽,成为大漠游魂。但噶尔丹不甘心失败,继续制造麻烦,于是有康熙帝第三次亲征。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帝亲征到达克鲁伦河北岸的托诺山。噶尔丹在众叛亲离下死于逃亡途中。康熙帝闻报噶尔丹兵败身死,即不战班师回京。
噶尔丹叛乱被粉碎以后,喀尔喀蒙古各部又回到了原来的居住地。清政府设臵将军和参赞大臣率兵驻守科布多和乌苏雅台等重镇,加强了对喀尔喀蒙古地区的管理和统治。
进兵安藏 噶尔丹死后,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成为准噶尔部的统治者。随着他的统治地位的巩固和地盘的不断扩大,又滋长了分裂割据的野心。策妄阿拉布坦在沙俄支持下,派兵侵入西藏,在西藏大行屠杀,抢劫财物,毁坏非黄教寺院五百多所。
清廷接到奏报后,于康熙帝五十七年,1718年,五月,派侍卫色楞统率大军入藏,征剿准噶尔部。准噶尔兵佯败佯退,诱其深入,色楞有勇无谋,轻敌冒进,不知敌情,不适气候,遭遇伏兵,突围不成,相持月余,弹尽粮绝,于九月中全军覆没,色楞等阵亡。这次因轻敌而失败,为清军再次进藏,提供教训。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正月,康熙帝不顾一些人的反对,毅然决定:派皇十四子胤祯为抚远大将军,统率三路兵马,动员号称三十六万之众,进军青海,指向西藏,希望一举解决西藏问题。清军兵锋强盛,准噶尔军势大衰,加上藏人对准部残虐的不满,策妄阿拉布坦所遣将领策零敦多布等力竭势穷,仅余数百人,狼狈逃回伊犁。
拉萨僧俗欢迎清军的到来,?男女老幼,襁负来迎。见我大兵,群拥环绕,鼓奏各种乐器 ?,《清圣祖实录》卷二九一,。此后,清政府分兵驻藏,并任命康济鼐和颇罗鼐二人分理前后藏事务。 文化昌盛,礼教复兴
一、笼络汉人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是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在封建时代,读书的人很少,但他们有知识有文化,能说会道,在群众中很有影响。统治阶级管理全国,必须依靠他们。
清朝是少数民族之一的满族的贵族建立起来的。满族知识分子很少,统治者要想管理好泱泱大中国,不依靠广大的汉人知识分子绝对不行。然而,清廷入关后,虽然随着其军事斗争的节节胜利,抗清斗争逐步被镇压下去,汉族知识分子纷纷向清朝靠拢,但仍有相当一批汉族知识分子对清朝持反抗或不合作态度。长此以往,清朝将很难长期保持其统治。顺治朝已经对汉人知识分子进行笼络,康熙帝加大了力度,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他的手段主要是抓住汉人知识分子的心理,通过多种手法,冲淡汉人知识分子对清王朝的仇恨心理,使汉人知识分子增强对清朝的好感。具体来说有如下六个方面:
1、祭祀历代帝王。明洪武六年,礼臣请专祀历代帝王中的16位创业之主。顺治二年增祀辽太祖、金太宗、世宗、元太祖、世祖、明太祖,共22位。康熙六十一年,康熙下令,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全部入祀。崇祯帝虽是亡国之君,但没有过失,也应入祀。入祀国君激增到143位。
2、康熙十六年至四十六年康熙六次南巡。六巡期间给大禹、季札,春秋时吴国人,、董仲舒、焦先,三国时魏人,、周敦颐、范仲淹、欧阳修、胡安国,北宋人,、米芾、宗泽、陆秀夫等历代很有影响的汉族贤人题词写匾,颂扬他们。此外他还祭奠大禹陵、明孝陵,祭祀孔庙,唤起汉人知识分子对清朝的好感。
3、利用教育机构和科举对学生和举子灌输程朱理学。令国子监讲程朱理学并刊行宣扬理学的《理性大全》,童试规定要默写充满封建思想的《圣谕广训》,以理学控制汉人知识分子思想。
4、以选官为诱饵。科举考试是选官途径。康熙帝除按惯例举行科举考试外,还在康熙十八年,1679,例外举行由外官推荐举子的博学鸿词科考试。举子多数是隐没于山林的明代遗民,其中一些讲民族气节的汉人知识分子如顾炎武、黄宗羲、魏禧等坚决不参加。傅山不去,被抬到京郊还是不愿进城考试。只143
名应试。试题一赋一诗,取中50人为翰林官,其中有名的有朱彝尊、汪琬、汤斌、毛奇龄等。康熙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康熙帝南巡杭州,又例外召试士子。中选者赐白金,赴京录用。
5、修《明史》。修《明史》始于顺治朝,其目的是安慰明朝遗民。该书雍正续修,乾隆朝完成。修《明史》过程也是吸纳汉人知识分子的过程。例如万斯同,初不参加科举,不参与《明史》修撰。但康熙十八年,1679,应徐元文聘请,还是参加了,只是不署衔,不支俸。
6、宴请。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帝于畅春园举行千叟宴,邀请年逾65岁的老人参加,不论满汉,即兴赋诗,给人以满汉融洽和乐的印象。康熙强调兴礼教。他在康熙十八年下诏说:?盛治之世,余一余三。盖仓廪足而礼教兴,水旱乃可无虞。比闻小民不知积蓄,一逢歉岁,率致流移。夫兴俭化民,食时用礼,惟良有司是赖。?
二、编修文化典籍
在康熙倡导之下,编成了收字四万七千多的《康熙字典》以及一百八十卷的《大清会典》,一百零六卷的《佩文韵府》,一百二十卷的《历代题画诗类》,九百卷的《全唐诗》,还策划了一万卷的《古今图书集成》,到雍正时期完成。但是,康熙帝在加强文化建设的同时,大兴文字狱以加强思想专政。著名的有《明史》案、《南山集》案。因为他开了个坏头,雍正和乾隆二帝都跟着干了,杀害了很多抗清人士,毁了不少图书。
三、 兴建皇家园林。
康熙先后兴建畅春园、避暑山庄、木兰围场等,乾隆又大兴?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圆、万寿山清漪园,后改名颐和园,和圆明园等,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推向高峰。 对内安抚,民族团结
在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上,康熙帝以抚慰为主,加强了边疆少数民族对满清的向心力。比如土尔扈特蒙古虽然受到沙皇俄国的控制,但仍心向中央政府,多次派人奉表入贡。
在西藏问题上,清军平定西藏的动乱后,还护送被认为是真达赖的噶桑嘉措,从青海入藏坐床,满汉大臣、蒙古各部首领、西藏黄教上层喇嘛、贵族,齐集布达拉宫,为六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举行隆重的坐床典礼。这也解决了达赖化身转世承袭的问题。
立废太子,悲苦而死
康熙帝在他青壮年时期确是很有作为,为清王朝的巩固和国家的繁荣宵衣旰食,功勋卓著,不愧为封建时代的伟大帝王。但到晚年,由于众多的皇子争夺帝位,把他搞得心力交瘁。
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十三日,只有22岁的康熙帝亲临太和殿,参照汉族的?嫡长制?,册立刚满周岁的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康熙帝特别关心皇太子的成长,比对众皇子的教育倾注了更多的心血。皇太子天资聪颖,学业进步很快,而且身体健壮,眉清目秀,一表人才,康熙帝非常喜爱。 胤礽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帝三次亲征噶尔丹,先后有十多个月的时间不在京城,他命22岁的皇太子胤礽坐镇京师处理朝政。皇太子不负众望,令康熙帝也很满意,从此对皇太子充分信任,寄予莫大希望。
这时,康熙帝自己进入中年,皇子们逐渐长大成人。太子与索额图结成一党,威胁到了皇权。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康熙帝分别册封成年诸皇子,相对削弱了皇太子的力量。同时,诸皇子及其党羽共同盯住并打击皇太子及皇太子党。于是,在皇帝与储君、诸皇子与皇太子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日益加剧。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月,康熙帝以索额图?议论国事,结党妄行?之罪,令宗人府将其拘禁,不久死于幽所。又命逮捕其诸子,交索额图弟弟心裕、法保拘禁。康熙帝严惩索额图,打击并削弱外戚势力,给皇太子敲警钟。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五月十一日,康熙帝巡幸塞外,命皇太子、皇长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皇十五子、皇十六子、皇十七子、皇十八子随驾。在巡幸期间,发生了几件事,促使康熙帝与皇太子矛盾激化。
第一件事:胤褆等皇子向康熙帝报告了许多皇太子的不良表现。这些报告,有些是不实之词,但是康熙帝深信不疑。
第二件事:7岁的皇十八子胤衸患了急性病,康熙帝十分焦虑,皇太子却无动于衷。康熙帝一方面疼爱年幼的皇十八子,一方面又回想起十多年来一直耿耿于怀的一件事: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乌兰布通之战前夕,康熙帝出塞,途中生病,令皇太子与皇三子驰驿前迎。胤礽到行宫给皇父请安,看到天颜消瘦,竟没有忧戚之意,也没有良言宽慰。康熙帝认为皇太子冷漠无情,缺乏仁义之心。所以在胤衸病死的当天,康熙帝就下令拘执胤礽。
第三件事:在返京途中,康熙帝发现皇太子夜晚靠近他的帐篷,从缝隙向里面窥视,便立即怀疑皇太子可能要?弑逆?。于是康熙帝下决心立即废掉皇太子。
皇太子从康熙十四年,1675年,初立,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初废,长达33年之久。这时康熙帝55岁,皇太子35岁。为了培养皇太子,康熙帝可谓费尽苦心。废皇太子一事使康熙帝心力交瘁。这时,康熙帝已经进入老年,而接班人却变得更加渺茫。
储位空缺,诸子纷争愈演愈烈,使康熙帝认识到有必要把这个缺位补上,以堵塞诸子争储之路。鉴于朝中保奏皇八子的势力大、呼声高,康熙帝考虑唯有用嫡长子抵制一途可行。所以,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初九日,以复立皇太子胤礽 ,遣官告祭天地、宗庙、社稷。次日,康熙帝分别册封诸皇子,试图以此促进皇太子与诸皇子以及诸子之间的团结。
然而,皇太子复立,原有的君储矛盾并未解决,皇帝与太子的矛盾终于又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康熙帝决定再废皇太子。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日,康熙帝巡视塞外回京当天,即向诸皇子宣布再废皇太子。康熙帝第二次废黜皇太子不像第一次时那么痛苦。因为他发现,立皇太子就难免有矛盾,不立皇太子可能更好。
康熙帝因其诸子皇位继承纠葛,大伤元气,郁结成疾,病情日重,于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在北京西郊的畅春园抱憾而死。
康熙晚年被立废太子的风波搞得心力交瘁,加上他晚年得了中风,半身不遂,精力不济,内政外交渐废,吏治逐渐败坏。清初除征地丁粮外,对火耗不加禁止。有人认为放纵征收火耗容易助长官员的贪欲,应当取消,但康熙帝认为官员薪俸薄,容忍了这种做法。他说:?诸臣为秀才,皆徒步布素,一朝得位,便高轩驷马,八驺拥护,皆何所来赀,可细究乎,?结果助长了腐败,导致康熙末年亏空巨大。康熙五十八年,1719,国库储备47368645两,康熙帝死的那年,1722,,国库仅有银八百万两。 编辑本段康熙功绩,千古一帝
康熙一生对中国历史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概括说来,共有八点:
第一,削平三藩,巩固统一。
第二,统一台湾,开府设县。
第三,抵御外侵,缔结和约。
第四,亲征朔漠,善治蒙古。
第五,重农治河,兴修水利。
第六,移天缩地,兴建园林。
第七,兴文重教,编纂典籍。
第八,吸纳西学,学习科技。
中国历史上堪称千古一帝者:前有唐太宗,后有康熙帝,
编辑本段六大缺憾
康熙帝既有功绩,也有缺憾。康熙帝的缺失,可以列出很多。如台湾内附后开放海禁,但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突然宣布商贾"南洋不许行走",此一决策,大有失误。又如晚年禁止天主教传布,则切断了中国与世界文化的联系。再如禁止采矿使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也使手工业材料发生缺乏,对社会经济发展不利。另如限制新武器的试验、制造、配臵,影响军力的强盛等。但归纳来说,主要在五项制度方面有缺失。
清朝开国?二祖一宗?就是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和世祖福临,还有多尔衮,,他们在建国时、在入主中原后,于制度的设计,存在严重缺失。康熙帝在位时间久、皇权威望高,他应当、也可能对其弊端做出重大改革。康熙朝虽遇到新问题,但他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缺乏原始创新,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他的长处主要是解决传统的问题,比如勤政、治河、农桑、尊儒,善于在前人走过的道路上再前进一步,或者恢复起来,或者更加完善。他没有对自己遇到的各种新问题作一个整体的认识,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总体性的反思和回应。最后清朝灭亡正是下述新问题交织的结果。
一、八旗制度没有彻底改革。八旗制度在打天下时起过积极作用,但对治天下呢,这就表现出清朝"二祖一宗",还有多尔衮,在八旗制度的设计上有严重的缺失。当时只考虑到旗人政治、经济、社会利益而埋下隐患。
二、皇位继承没有建立章法。清朝的皇位继承,没有采取明朝的"嫡长制"。清太祖、太宗朝是"贵族公推制"。顺治朝是"皇帝遗命制"。康熙帝则采取"立皇太子制"。他将二岁的胤礽册立为皇太子,作为皇位的接班人。事与愿违,康熙帝两立两废皇太子,闹得朝廷纷争,个人健康受损。英国在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发生"光荣革命",走向君主与议会共同统治的历史。清朝却在"家天下"的圈子里转悠。其结果,雍正帝实行"秘密立储制",慈禧太后实行"懿旨确定制",路子越走越窄,最后走向灭亡。
三、吸纳西学没有进行推广。康熙帝当时的主要社会矛盾,不是东西问题,而是满汉问题。他是中国历史上既了解西方科学文化,又精通中华传统文化的唯一的封建君主。他学习西方的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音律学、医药学、解剖学、测绘学等。还建立蒙养斋,被西方称为 "皇家科学院"。但康熙帝仅仅局限在个人兴趣、个别皇子、个别官员的研修,没有成为政府行为,也没有形成国策。
四、人口发展没有长远之见。清承明制,丁纳银,地交赋,丁银与地赋分征。康熙朝的人口,随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开始较快地增长。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规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清圣祖实录》卷二四九,这个规定的积极意义是,减免新生人丁的"人头税"。他的儿子雍正帝又规定"摊丁入地",从此免除了"人头税"。这项政策的正面影响是,免除丁银,减轻人身依附,促进人员流动,负面影响是,刺激人口,过快增长,乾隆时达到三亿,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全国人口达到405 923 174人。人口猛增,解决的一个方法是奖励垦荒,而大量垦荒又破坏生态平衡。一项重大政策的制定,要考虑长远的后果。这点康熙帝当时是不能认识到的,只是后人回顾历史,从中取得一点教训。
五、文化差异没有根本弥合。康熙帝为了解决满汉之间的文化冲突,采取许多措施,做了很多事情。弱化议政王大臣的权力,就是削弱满洲贵族权力的一个措施。康熙朝有过两起文字狱,皆因民族问题而起。清朝最后还是于民族问题、特别是八旗群体特殊化、尤其是八旗贵族掌控朝纲的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孙中山"驱除鞑虏"的纲领,虽然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却反映了埋在汉人心中的积怨。清朝最后还是在"文化"问题上翻了船。
六、东北开发及驻防。由于民族文化差异矛盾,康熙与其之前之后的满清统治者一样,严防汉人及其他民族移居东北,逐渐造成东北特别是外兴安岭以北人口愈发稀薄,驻防更加松散,为沙俄之后吞并外兴安岭库页岛等留下了隐患。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逐步恢复经济,清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最富庶的帝国。清初人口从明末的五、六千万急剧下降,1661年,顺治十八年,,全国人丁数字是1913万,到1711年,康熙五十年,,增为2462万。这只是丁数,不是人口总数。
此外,根据官方统计数字,康熙六十年,也就是1721年,垦田面积从1651年顺治时期的2,90亿亩增加到了7,30亿亩。像抛荒严重的两淮地区,至康熙中期已?无尺寸之荒芜?。因遭三藩叛乱而更加残破的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到康熙晚年也开垦无遗。相应的是粮食价格从顺治时期的斗米二钱(银) 在康熙年间降到了0.5到0.6钱(银) 。
另一方面,康熙平定内乱,将台湾收回,使中国的疆土进一步扩大。当时清朝的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到曾母暗沙,北达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总面积为1300万平方公里。
以上我们充分肯定了康熙帝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作为,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他就没有缺点和错误了。实际上康熙帝还是有不少局限性,如极力维护满洲贵族的经济、政治特权,制造?文字狱?以钳制知识分子思想,由禁传教士而导向?闭关锁国?等等,这些都是他犯下的严重错误。
史学家史景迁批评康熙有三:一是皇位继位的纠葛有点进退失据,二是康熙虽喜爱西学,任用耶稣会士,并允传教,但对西方并不信任,因而有礼仪之争以及导致雍正的禁教,三是康熙以轻徭薄赋自豪,以此彰显盛世,但其永不加赋的政策按耕地面积缴固定税金,与人口无关,于是人口虽增,亦不加赋,为康熙的继承者造成财政困难。[2]
清史稿的评价:
《清史稿》对康熙皇帝的评价是: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于戏,何其盛欤,
编辑本段后妃
康熙帝有皇后3位分别为:
孝诚仁皇后,1654-1674,,赫舍里氏。
孝昭仁皇后,,-1678,,钮祜禄氏。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孝恭仁皇后,1660-1723,是雍正帝生母,雍正帝即位后,尊为皇太后。
另外,康熙帝有皇贵妃3位,贵妃1位,妃11位,嫔10位,贵人12位,无封的庶妃4位,常在10人,答应9人。
编辑本段子女
康熙帝是清朝皇帝中子嗣最多的。
康熙帝有皇子35人,《清史稿〃皇子世系表》只提供有齿序的24子的情况。这24子,当皇帝1人,封亲王11人,封郡王5人,封贝勒3人,封贝子1人,4人早殇。
有皇女20人 ,其中12人早殇,其余8人封为固伦公主或和硕公主。
编辑本段诗词作品
传世的诗歌有1100多首,题材、内容相当广泛。诗中写得最好的是他征讨噶尔丹、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抗击沙俄等期间所写的篇章,如《瀚海》、《夜至三鼓坐待议政大臣奏事有感而作》、《赐奉命大将军杰淑二首》、《收复岳州作》、《滇平》、《中秋日闻海上捷音》、《赐宁古塔将军巴海诗》、《入喜峰口》、《山海关》等等。了解农事、关心民瘼的题材,在康熙诗中也占有很大的比例。
孝懿仁皇后逝世后,康熙为悼念亡妻,作诗如下:
《恭挽大行皇后诗四首并序》
大行皇后秀钟华阀,德备壶信,克孝克慈。顷者正位翟愉,甫承册命,遂婴笃疾,莫挽徽音。时属新秋,候当阑暑,惊璇霄之月坠,伤碧落之星沈。物在人亡,睹遗褂而雪涕,庭虚昼永,经垂幕以怆怀。悲从中来,不能自已,握管言情,聊抒痛悼。
森森万象眼轮中,须识由来是化工。
体一无终而无始,位三非寂亦非空。
天门久为初人闭,福路全凭圣子通。
除去异端无忌惮,真儒若个不钦崇。
此诗写与康熙1696年,是他亲征葛尔丹时,自帅中路大军追敌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温度尔汗一带,给叛军以毁灭性的打击,命裕亲王福全、皇长子胤褆帅师征厄鲁特,锡之以诗
万国勤怀保,三阶愿治平。寰中皆赤子,域外尽苍生。
小蠢忘帲冒,天心解斗争。执迷思梗化,伐罪事专征。
武略期无敌,王师出有名。亲藩分鈇钺,长子拥麾旌。
貙虎资郎将,貔貅壮禁营。玉戈凝晓色,金甲耀秋晴。
获丑宁遗类,筹边重此行。据鞍军令肃,横槊凯书成。
烟火疆隅堠,牛羊塞上耕。遐荒安一体,归奏慰予情。
这三首诗是康熙三十五年三月康熙第一次亲征葛尔丹途中所写。
行殿示诸皇子
师行日已远,边马风萧萧。眷言靖疆宇,宁惮道路遥。
彼寇邻北藩,谲谋声动摇。除恶必拔本,稂莠隳良田。
外攘内斯安,务令金甲销。吾民息转输,丁男无弊调。
一劳方永逸,所戒怠与骄。天心鉴此诚,雨旸时以调。
示诸皇子
勤俭守家法,为仁勉四箴。读书须立体,学问便从心。
佻达愆非浅,浮华罪渐深。人皆知此道,何必论古今。
河套西望
往代存虔议,今为我外藩。河环沙碛暖,境洞草滩繁。
错落延绥接,迷离朔漠吞。时巡曾不到,特示抚柔恩。
此诗作于1696年,是时康熙亲帅六师,出居庸关,由大同至河套,目的在于消灭叛军,统一祖国,平息硝烟。
塞上宴诸藩
龙沙张宴塞云收,账外连营散酒筹。万里车书皆属国,一进剑佩列通侯。
天高大漠围青嶂,日午微风动彩旄。声教无私疆域远,省方随处示怀柔。
此诗是康熙出塞巡边。在塞上宴请蒙古贵族土公对所作。
编辑本段电视剧康熙大帝
康熙王朝/康熙帝国/康熙大帝
康熙王朝影片类型:连续剧、古装剧
国家地区:大陆
上映:2001年
第一集
晨曦未露,六岁玄烨已在冰天雪地之中,赶往蒙馆读书,但仍迟误了半个时辰,帝师魏承谟鞭责陪同玄烨念书的儿子魏东亭。顺治皇帝下旨,令众皇子廷试,并视廷试情况奖罚师徒。其实,此举乃是顺治有意向佛,挑选接位之子,并请僧人行森大师相助。玄烨在廷试中顶撞顺治,被罚站立应试。顺治爱妃鄂贵妃病危,提出想要一个孩子,顺治准备将玄烨过继给她,引起玄烨生母佟妃不满,向孝庄太后哭诉,孝庄太后决定将玄烨带在自己身边。玄烨廷试表现优异,令顺治和行森惊叹不已,被奖,并可在龙椅上睡觉。少女苏麻喇姑被孝庄太后怜爱,收在自己身边,并叫她做玄烨的姐姐,陪伴玄烨。不料,玄烨突生恶疾天花,病情危急。在行森的挑唆下,加上鄂贵妃病势加重,顺治更加坚定了皈依佛门的心意。玄烨突生天花,顺治疑是曾生过天花的苏麻喇姑所染,令宫内太监将她拉出去办了。
第二集
宫内太监准备将苏麻喇姑活埋,幸亏孝庄太后赶到,加以阻止,并令苏麻喇姑出宫。顺治为鄂贵妃和玄烨病情所困,向佛之心日重,久疏朝政,令大臣万分着急。在行森的建议下,顺治为鄂贵妃举行佛法道场,宫廷内弥漫氤氲佛声。全国四方急奏高积,众大臣无奈之中,闯入道场,企图劝驾。孝庄太后也是万分悲急,令大臣改朱批为蓝批,处理朝政事务。苏麻喇姑上山采集天花良药芨芨草,在宫廷外跪站一天,终被叫进宫内。玄烨服用以后,病情开始好转。孝庄太后令佟妃送同样的药给鄂贵妃。在顺治面前,佟妃却说这药原是牛服用的,于是被顺治斥退。玄烨病愈,孝庄太后欣喜之余,说救命恩人是苏麻喇姑,苏麻喇姑又被召进宫伺候玄烨。鄂贵妃终于病逝,顺治在灵堂中决定皈依佛门。大臣索尼闯宫被阻,在大堂外大喊大叫。
第三集
顺治终于给索尼开了门,并说日出之前决定归宿。众大臣遂相告孝庄太后。孝庄太后令索尼寻找行森师爷玉林秀,请他收治行森,并对宫廷防备作了安排。孝庄太后和顺治母子在挂有祖宗画像的大堂内相见,孝庄太后怒斥顺治,并向顺治跪下哀求,但顺治终无意皇位,向心佛国。孝庄太后决定毒死顺治,将准备好的毒酒递给顺治。顺治正欲喝下,被躲在门外偷听的玄烨冲进夺下。孝庄太后怕毒酒一事影响玄烨一生,将此事问玄烨,玄烨机灵作答,说出自己的想法,令孝庄太后非常欣慰。孝庄太后与玉林秀相见,将皇帝在行森引诱之下想当和尚之事实情相告,玉林秀愿以佛门法规收治行森。
读后感:
1.虽然觉得三部之中《雍正皇帝》写得最好,但是结局雍正的死因掰得有些离谱。而且从三个皇帝的成就来说,我更加敬重康熙。
康熙其实童年还蛮惨的。有一个没有担当的阿玛,有点挫折就只会逃避。,不管有没有出家,死亡也是一种逃避。疾病只是他消沉放弃损友而已,否则二十出头的人,怎么可能如此羸弱,,
天花差点要了他的命,好容易熬过来才消停没几天,年仅八岁又要担起一国之君的重任。如此年幼,朝堂之中又有鳌拜这样的狼虎之臣。纵观历史,有多少儿皇帝就这样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有的甚至悲惨到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说得没错,时势造英雄。若是没有从小就生活在危机中的历练,或许,他也会和他的子孙一样,变得好大喜功,骄奢淫逸。也就不会有它令人称奇的一生了。
八岁登基,十四岁的亲政,十六岁铲除鳌拜,二十岁平定三藩……
真的很难比较,与之相应的年龄我们都在干些什么……
有人说,康熙身为一个帝王,他是成功的,但是身为一个父亲,他是失败的。为了一个不成器的儿子,搞得整个朝廷人心惶惶,乌烟瘴气,为了一个没有能力的储君,让其他优秀的皇子心寒,继而忿忿不平,隐忧重重。
但是,我觉得一个人总会有些小瑕疵。千古一帝在脱去光环后,也只是一个平凡的、渴望亲情的人。
而且,相较于与之齐名的汉武大帝,所有爱他的和他爱的皇后妃子没有一个好下场,如此主观的残酷。康熙对两废两立的太子和他早逝的赫舍里皇后还是在尽一份,身为父亲和丈夫的责任。即使这种宠爱不计代价,造成不良的后果,我们也不乏抹杀他的人性的一面。并且他还有还有身为帝王的无奈。对亲身骨肉用尽权术,我想最伤心难过得还是他自己吧……
另外,身为一个君王,他绝对是一个难得的好皇帝。他亲征前线,与将士同甘共苦,粮草不足的艰难时刻,带头每天只吃一餐饭,微服私访体恤平民、看不到贫病交加时的真情流露,他惜才如金,不理清规,对亦友亦师的布衣才子伍次友的敬重有加,对他的贴身侍卫魏东亭等一班忠臣关爱备至的谆谆君王意,他为黄河、淮河泛滥时的不惜重金痛下决心的整治,他为统一台湾时的精心布局而呕心沥血。
你能想象一个君王、九五至尊、天之骄子,在烈日下,带着草帽,穿着布衣,与修建和低的老农一同饮粗茶,嚼窝头的场景吗,这甚至是现在的一些干部,人民的公仆都做不到的。
在那样一个以君为天的封建专制时代……一个万民称道的好皇帝……一个末代盛世的开创者……
虽然二月河的这套小说受到不少历史学家的口诛笔伐。但是,这的确是一本着的称道的历史小说。不敢说他百分之百地再现王朝盛世,但是仍能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2.
《康熙大帝》读后感
?读一本书,不能书上怎么说就怎么理解,读书要加入自己的思考,了解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这句话看似简单,但是真正做到的又能有几人。怀着这样的心情读了二月河的《康熙大帝》,现在就这本书来说一下他所写的康熙大帝。
在二月河的康熙大帝中,他给我们展示了被人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的风采与才智。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 他8岁登基,国家的内忧外患迫使他磨练出了坚毅、沉稳的性格。他少年老成,小小年纪就在政治舞台上独当一面。他采用欲擒故纵的计谋,杀了飞扬
跋扈、居功自傲的鳌拜,那年他年仅15岁,他采用稳扎稳打的战略,拔掉了造反的?三藩?: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那年他也才32岁,他采用诱敌深入的谋略,一举消灭了葛尔丹,平定了叛乱,那年他也不过34岁。随后他又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拉开了中国历史上150多年的?康乾盛世?。
在这本书看来,康熙一生无愧于?大帝?二字。在他在位期间,他巩固了帝位,肃清了朝野,平定了四方,统一了全国,开拓了疆域。这本书从充分赞扬了他的业绩。我个人认为看这本书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康熙的识人、谋事胆略、帝王心术这几个面。
在识人上,康熙先后从潦倒举子中检拔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从臣僚中检拔出小于成龙、傅鸿烈、郭琇、陆陇其、魏东亭等一班能臣,从草莽中检拔出刘铁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从皇子中甄别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时,也把一批有可能成为贪官污吏的人员罢黜。可以说他在识人方面是相当的成功的。
在谋事上胆略上,康熙容忍鳌拜专横不法,不与正面冲突,暗自积蓄自己的力量,为自己赢得亲政时间,在撤除三藩上,先礼后兵,谋定而动,将手握重兵的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逐一扫除,同时他知人善任,恩威并举,尤其在对待王辅臣父子、傅鸿烈、西疆葛尔丹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说到帝王心术,圣明如康熙者也是不够光明磊落的。比如,像魏东亭、索额图,大概还有明珠这样的大臣们的私邸里,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线。这也是无可厚非之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作为帝王,这是他成功御下的基础,也是他维护王权的手段。同时,只有他了解了臣子才能人尽其才,对于庸人不滥用,对于能人也不埋没
在对待大臣节操方面,康熙首重一个忠字,这从对待李光地和编修《贰臣传》就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当时属于大学者,名满天下,尤其是在收台湾上有赞善之功,所以康熙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但是终其一生却没能进上书房,也就是说康熙没给他?宰相?名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康熙只取他一个忠心,却不齿他的节操。看似有些迂腐,至少现代人看来是这样的。但是这也是康熙对个人操守方面的坚持。也是对当时大臣的一种警示。
这本书因为虚构成分多,历史上的很多史实在这本书里并不能看到。它既不同于清史演义,也不像宫廷演义,出版社以及他本人是把它定义为历史小说的。可是我们同样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康熙,了解历史上的康熙王朝。虽说是不完整的,有虚假的,可是我们可以拿他同其他历史传记比较,既可以了解事实,又更加有趣味性。就我给人而言,太枯燥的传记我是看不下去。
在传记之外人们对康熙也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那些不识字是人,也从电视上或者长者口中了解的一些有关康熙的事。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我们同样看到了一个无愧于大帝二字的?康熙? 。人无完人,尽管传记以及电视剧中都把康熙说成了完美的?千古一帝?,而他也是朝着自古第一完人努力。《清史稿》对康熙皇帝的评价是:?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大多数人的看法也是:康熙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从他的政绩不难看出。的确从帝王的角度看,他相当的成功。赞美他是应该的。
但是从时代的发展看,康熙帝延误了历史的进程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谓的?康乾盛世?只能说是落日的余辉。中国近代的落伍,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一个巨变时代,却拒绝了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在人为的延长已经衰落的封建社会。 对于这些评价,我并不太感冒。这些对于我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属于康熙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活在现实,对于历史,对于传记,我们可以去也应该去读去了解。我们要追求真相,但也不能钻牛角尖。我们要做的是了解史实的同时学习其中可以用于当世的东西。即在读书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对于康熙,我们不可能像他一样做一个帝王,可是我们可以学他的识人处事,学他的博学多才。他可以从弱势走向巅峰,我们也可以从平凡走向成功。
3.
这一阵拜读了二月河的《康熙大帝》,以至于这部小说让我看得如痴如醉、废寝忘食。思想完全融合到一代帝皇康熙的故事情节中,为他的八岁即位所惊讶,为他十四岁的亲政而惊叹,为他十六岁果断铲除鳌拜所折服,为他二十岁独自平定拥有南方重兵的吴三桂而欢呼。
无论是他的亲征前线,与将士同甘共苦艰难时每天只吃一餐饭,还是微服私访体恤平民、看不到贫病交加时的真情流露。无论是他惜才如金,不理清规,对亦友亦师的布衣才子伍次友的敬重有加,还是对他
的贴身侍卫魏东亭等一班忠臣关爱备至的谆谆君王意。他为国库亏空前线告急时的焦虑如焚,他为黄河、淮河泛滥时的不惜重金痛下决心的整治,他为统一台湾时的精心布局而呕心沥血。
他事事以历代的过错教育身边大臣,他嫉恶如仇、奖罚分明,他通晓诸子百家、史、书、诗、词、音律。他还以前人百年未有的气概与胸襟,处理了极其复杂的西藏问题和蒙古事物,扩大了中国版图。正如书中所言,这样的一代君王是五百年以来很少遇到的。所以,如我这等泛泛之辈,这样粗浅的水平所能详情描述的。
所以,我只能从中认识到一代君王他之所以能够成为后人眼中的伟人,除了他有先天所具有的才能外,他更具有惊人的智慧、过人的胆略以及悟性。我更认识到了,康熙之所以能政权稳握,是因为他懂得了学习,才会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懂得了借鉴,他人的智慧就变成了他的智慧,他懂得了利用,才会让别人的胆略变成了他的胆略,最后他懂得了控制,于是,他就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伟岸,
说出来我不怕人耻笑,真的我从未认真地读过这样和历史书,每当电视中在播放这样的剧情,我很反感地转换到新闻台,我不想一集集地让人家吊足了胃口,我讨厌看哪些虚构了的三宫六院的纷争,也不想听到哪些夸张极了的媚态与装束。
4.
《康熙大帝》已经读了两遍,电视剧看了好多次,以我个人的观点,对书中康熙的一生,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特别是孝庄印象更为深刻,没有孝庄就没有康熙,也就没有康熙盛世。
康熙在少年时便浸泡在权利漩涡中,为他以后执政奠定了基础,少年时在孝庄皇太后的力挺下,继承皇位,之后便和鳌拜集团开始长时间的较量。期间失败过,以自己的手段和想法,想一举歼灭鳌拜势力,可惜他败了,败的很残。在大臣面前丢了面子,使得有些左右不定的大臣慢慢向鳌拜势力靠拢,幸好他有孝庄皇太后,孝庄绝对是一个厚黑高手,很轻描淡写的化解了危机,同时也给鳌拜一个提醒,那就是我孝庄还活着,你们这些大臣别不把我放在眼里。并狠狠的批评康熙的作为,鳌拜势力早晚要铲掉,只是你现在羽翼未丰,欲速则不达,现在要积累你自己的力量,等待时机。
在康熙没有执政之前,为了放松鳌拜集团的警惕,康熙是下了功夫的,穿走与京城,与一些学子交朋友。期间有个我个人认为比较经典的情节。一天康熙和近身侍卫魏东亭在街市上,遇到了来京赶考的一个才子,聊的很是投缘,过后魏东亭说,此人今后可以为皇上效力,康熙笑答,此人永不录用。魏东亭很是不解,康熙说,我刚才掏手巾擦脸,无意带出一颗金瓜子掉在地上,此人以为我没看见,便挪脚踩在上面一直没有动身。这样的人如果当官,既是大贪,纵使他才华再高也不能用,不能让他祸害老百姓。 一次在茶馆,忽听外面卖豆腐脑的小姑娘唱曲,大概是有冤屈到京城告状的,康熙便把此女叫到楼上,问原因,姑娘如此这般把原委告诉了康熙。里面有个情节,这个卖豆腐脑的姑娘并不识字,她的唱曲是个文人帮她写的,她们是怎末认识的,原来是文人在街头又冷又饿,小姑娘给了他一碗豆腐脑,他为了报恩就给小姑娘写了唱曲,康熙拿过唱曲一看,文字功底不错,无意间发现背面有字,仔细一看不由的一惊一喜,原来背面是康熙的老师伍次有先生写给康熙的,用现在的话叫推荐信。康熙立即交代魏东亭,即刻召见此人,并委重任。这个人就这样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得到了康熙的赏识,然而康熙更赏识他的是,此人并没有利用自己老师伍次有先生写的介绍信,反过来他要是拿着介绍信找到康熙,大小都会给他个差事做,因为康熙的老师在外云游就是为了给康熙找人才,康熙相信自己的老师,也自然相信老师推荐的人。利用手里的介绍信和不用介绍信,让康熙看出了此人的人格魅力,宁折不弯的个性,和文人应有的骨气。
5.《康熙大帝》读后感——二月河人物系列评论,阿琐
二月河系列评论,阿琐,1,分类:二月河系列,女子
草蛇灰线,伏延千里。
这句话用来描写阿琐的故事是很恰当的,也体现了二月河深厚的红学功底。
对于阿琐的描写,就如同是速写、是白描,淡淡几笔,却深深刻在读者的心中。
仔细搜索全书,阿琐正面出场四次,侧面出场数次。
阿琐的四次正面出场中,两次分别是在康熙2的第一章和最后一章,这充分说明了这个人物对于情节的意义。
初遇
第一回中,阿琐和周培公初识,细想起来是一场混乱,刘一贵调戏阿琐,周培公挺身而出,但恶人势大,竟反而被打,幸得龚荣遇相助,兄弟见面好不开心,阿琐此时,早已下场,总不叫人太惦记。 其实,第一回细细咂摸,已经埋下了第二部的所有主要主线:傅宏烈这个人物和三藩紧连,此外,还牵出了小张良汪士荣,顺便连汪士荣的性格一并概 括了。一封荐书,不着痕迹交待了伍次友的行踪和明珠当下的权势。平西王的近况,埋藏在街头巷尾的碎语中。他乡遇兄,却又联着第二部极其重要的平凉王辅臣。 这些人物在第一回匆匆闪现,其实都是要再相见的,而今后的每一次相见,都是第二部中重要的情节:定情、点兵、劝降,没有一场不叫人难忘。
倾心
第二次相见时,阿琐正如其名,将周培公的命运,和康熙锁在了一处。康熙手中一粒并不起眼的金瓜子,从此成了书中最重要的物件之一。
那是周培公一生事业的最低点,此时的关怀,也最是教人难忘。
彼时是培公仗义相助,此刻是阿琐赠食赠簪,易地而处,两人心地竟如此相似。
?他是一个刚直的男儿,你是一个良善的姑娘。?
少年康熙的评论很是朴质,难得没有帝王的味道。
之后的事情多少有些小说的痕迹,待到周培公乩仙为诗,湘鄂会馆众人刮目相看时,阿琐已然收摊离去。 定情
再见面,周培公已然成了周大人。
这声大人,说明阿琐一直知道培公的消息,但她却不去找他。
培公呢,左打听、右打听,门前徘徊几次,始终迈不开那一步。若不是阿琐此时突然开门,恐怕周培公也未必敲得那一下门。
想想如周培公般经天纬地之才,也有如此青涩羞赧之形容,真是可爱。
那是他们一生中相处时间最长,假如周培公吃饭速度比较快的话,,也是说话最多的时刻,荒凉的野地,寻常的故事,将要成为两人记忆中最美丽的亮色。
只是,相较之下,培公的内敛胜过了阿琐。阿琐对培公的称呼,从大人到先生到你,周培公赠银时,她也暗示过,我该怎么向爹说。周培公呢,却毕竟不如高士奇的大胆直白,即便如此,他也说了有一日要登门拜访,临走时,他终于叫出了阿琐的名字。
然后,阿琐被培公的注意逗乐了,红着双颊回眸一笑。
这一笑,竟成了幸福的句号。
诀别
如果知道后来发生的事,我想,周培公是不会在那天那么羞涩的。
他或许想着爱情可以慢慢来,但乱世中,一切变化太快,不由得他。
康熙中对阿琐记述以侧面描写为主,规整了一下,事情或许是这样的。阿琐家中遭变故,当是和刘一贵有关,阿琐后来许是没入理亲王府,她当时未尝不想寻周培公,但二人的关系尚未挑明,一方面要见周培公难,另一方面在王府被拘,身不由己,加上心中多少存着顾虑,也就错过了。
周培公阅兵时,刘一贵大叫阿琐,明珠此时就留心了,回去一查明白了事情原委,便心生报复。后来阿琐被果亲王认作养女,又嫁何桂柱,当然都是明 珠的策划。他知道周培公和伍次友的关系,才会遣余国柱多次提亲,其实,此事十九不能扳倒周培公,明珠此举,只能说明他的心思龌龊。
总之,明珠成功了,沙场征战,周培公定是想过是否不能活着见阿琐,阿琐甚至听到过培公殉国的讹传。但即便心历了生死,他们也断然想不到,再见面是这样的情况。生生看着心爱的人嫁作他人妇,偏偏一切看起来只似误会,无人可怨,无可挽回。
他们的爱情,就此终结。
经典台词:
康熙:当朝大学士,统共有五位,朕不得不罢免四位,六部尚书,朕不得不罢免三位。看看这七个人吧,哪个不是两鬓班白,哪个不是朝廷的栋梁,哪个不是朕的儿女亲家,他们烂了,朕心要碎了,
祖宗把江山交到朕的手里,却搞成了这个样子,朕是痛心疾首,朕有罪于国家,愧对祖宗,愧对天地,朕恨不得自己罢免了自己,还有你们,虽然个个冠冕堂皇站在干岸上,你们,就那么干净吗,朕知道,你们当中有些人,比这七个人更腐败,朕劝你们一句,都把自己的心肺肠子翻出来,晒一晒,洗一洗,拾掇拾掇,
记得康熙第二次亲征葛尔丹时,孝庄太后力荐宝日龙梅随营试驾,当时容妃就站在那里,很难过的样子。她只是说:求皇上把我们的女儿带回来叭,我记得康熙那时候表情眉头紧锁,他好像也不愿意带着宝日龙梅,但是他还是遵循了孝庄太后的话,说容妃你还是侍候老祖宗叭,试想如果试驾的是容妃,老祖宗就不会托付给她懿旨,她也根本不会有后面的境遇。哎,我也清楚的记得宝日龙梅脱下外袍时,康熙表情有一瞬间很无奈,但是还是抱住了宝日龙梅,那时候我的心为容妃狠狠痛了,,居然康熙还说套册封宝日为宝贵妃,要与她白头偕老,我的心再次为容妃而痛,真的很想不通,我只是就这部电视剧情节来谈的,但是我着实对于容妃至今无法释怀,,
我真的很想不通为什么蓝齐儿离开了皇宫,康熙对待容妃完全不如曾经了,难道以前只是为了看望蓝旗儿才去的容妃宫嘛,
还是始终无法面对她,无法面对她狠心伤害的一个贤惠善良的女人,我看了康熙王朝有很多很多遍,我想康熙首先动情的女人是苏麻喇,因为他的爱没有得到苏麻喇的理解和回应,作为一个男人,内心应该是深深受伤了。他应该紧闭自己的内心。应该很久很久的时间里都没有女人可以真正入他的眼睛。直到……直到……容妃入宫叭,她的温淑、端庄、清丽、细致、才情、想必吸引了他叭,
无论看多少次,还是会难过会遗憾会伤心,即使我直到这根本只是编剧的杜撰,但是我一直被这段感情所纠结……
2.
记得伍次友离开时
苏嘛拉姑就对他说为什么不跟皇上要她
证明了她对伍次友的爱
可是为什么最后那封信是写
三十多年来我只爱过一个人,就是我的弟弟,玄烨。我一直不敢说,只因为你是我的主子。而且孝庄应该很明白这个丫头的心思,照理说:苏嘛应该是爱上了皇上。
那到底是爱了谁,,,,
还是她情变了。
然后从另一方面可以推论她是爱皇上的。
记得她跟东亭说了嫁了皇上是把她从火坑里面推。苏嘛或许过于了解皇上的苦衷和无奈,也料到自己嫁了皇上或许会跟容妃一样的下场,虽然皇上很爱她,但他是天下的男人,不是自己的男人。与其双方痛苦还不如一个人痛苦,确实很适合苏嘛的性格。
唯一遗憾的是
那个张廷玉竟然没把苏嘛写信又烧信的事告诉皇上
而且那个张廷玉也没把老祖宗的话全说完。
媚儿,花,春暖时又活过来了,也应该是暗指应该再启用明珠。【明珠倒台,老祖宗就说媚儿死了,问他那课又快死了,应该是暗比喻为明珠】
3.
康熙和苏嘛拉姑—不得不说的故事 文秋水伊人 / 311
康熙帝大家太熟悉了,关于苏嘛拉姑可能就不太清楚。
电视荧屏上关于苏嘛拉姑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央视热播的《康熙王朝》,陈道明主演的康熙大帝,大气磅礡,很不错,我看了几遍。另一个是宁静主演的《孝庄秘史》。
两部电视剧中都有苏嘛拉姑这一人物。前一个苏嘛拉姑是茹萍扮演的,茹萍没什么名气,也不算美貌,但很有知性。
后一个苏嘛拉姑是胡静演的,胡静号称中央戏剧学院的四小花旦,前段时间,嫁给了马来西亚的首富,据说婚礼办得那叫叹为观止,祝贺又一个美貌女明星向豪门的成功转形,哦,貌似我走题了。废话少说,转到正题,说实话,我还是倾心茹萍扮演的苏嘛拉姑。胡静扮演得苏嘛拉姑,顶多是一个美貌的小丫环兼孝庄的心腹,茹萍演出了苏嘛拉姑的内涵与不凡,因为,苏嘛拉姑本身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丫环。
话说苏嘛拉姑也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家乡闹了灾荒,无路可走,就卖身进宫当了宫女,因为聪明玲俐被孝庄看中当了贴身小宫女。
当时,康熙帝也就是小玄烨得了天花,这在当时,那可是不治之症呀,这可把孝庄给急得呀。这时,苏嘛拉姑说话了:?婆婆,我弟弟也是得了这个病,后来吃了一种叫芨芨草的东西就治好了。?孝庄一听大喜,连忙派人去找芨芨草熬药。说来也神奇,宫里的御医都束手无策的病,竞叫苏嘛拉姑这个小宫女给治好了。
从此,孝庄把苏嘛拉姑视为玄烨的福星。看得出来,康熙帝自小就与苏嘛拉姑结下了不解的缘份。孝庄亲自给苏嘛拉姑下了一道诣旨:从此,玄烨既是你的主子,也是你的弟弟,你要像照顾弟弟一样的照顾他,你要永远记住。
苏嘛拉姑痴呀,跟《红楼梦》的袭人有得一拼。《红楼梦》里是这样描写袭人:这袭人亦有些痴处,伏待贾母时,心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伏待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宝玉。苏嘛拉姑也是如此,伺候孝庄时,心中只有一个孝庄,现在伺候玄烨,心中只有一个玄烨,她的主子,她的弟弟。
转眼间,时光飞逝,康熙帝已长成一翩翩少年,苏嘛拉姑也出落得更加秀美。孝庄因极喜欢苏嘛拉姑,便下旨把苏嘛拉姑赐给康熙帝为妃。
这可把玄烨乐坏了,玄烨和苏嘛拉姑打小一块长大,苏嘛拉姑又救了他的命,缘份啊,别提我们康熙帝多喜欢苏嘛姐姐了。可人家苏嘛拉姑不愿意了,竟然象《红楼梦》里的鸳鸯一样,绞发明志。
苏嘛拉姑跪在孝庄面前,这样说道:?老祖宗曾经让丫头发誓,把皇上看作主子,看作弟弟,丫头这么多年一直没有非份之想,老祖宗让丫头不喜欢就不喜欢,让丫头喜欢就得喜欢,丫头是个人做不到,丫头不愿为妃,情愿一辈子伺候老祖宗。?唉,孝庄太后没办法呀,这桩美事只好作罢。
看到这儿,我们都以为是康熙帝自作多情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哦,苏嘛拉姑只是把康熙帝当作主子,当作弟弟,并没有男女之私情。
转眼时光又飞逝多年,康熙帝已经后宫嫔妃无数,儿孙成群缠绕膝下。
苏嘛拉姑枯守着青灯黄卷也慢慢老去。临终前,写了张纸条想转交给康熙帝,纸条上写着:苏嘛这辈子,唯一爱的就是我的主子,我的弟弟玄烨。可是写好了,苏嘛拉姑又把撕掉了,带着这个秘密离开了人世,离开了她一辈子深爱的玄烨。看了这里,我真是唏嘘不已。
原来一直以为爱不过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相厮守这种,或是更高层次的?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看了《康熙王朝》才明白,爱一个人并不一定要拥有,远远地守望也是幸福,像苏嘛这样,一生的守候着,直到呼吸停止的最后一刻。
很多人会疑惑,苏嘛拉姑既然深爱着康熙帝,康熙帝同样爱着苏嘛,甚至从心底里,把她当作红颜知已,若,他俩结合或许会成为清代历史上又一段佳话。
可惜,苏嘛拉姑心底深爱的这个男人,他不是普通的男人,他是大清王朝高高在上的君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天下所有的女人,也是朕的。
她深知,注定这个男人,不会永远地只属于她一人。他在她的眼里,是高处不胜寒的可望而不可及,是盛开在绝壁间幽谷兰花的凄美。
这个高高在上的男人在她的心里,是所有,是唯一,是永远。那,她呢,她在他的心里是什么,只是一个女人,充斥他后宫的一名妃子,为他繁育皇室后代的女人而已。
幸运点,他会对她另眼相看些,相对其它如花似玉的嫔妃。但,这又如何,他是天下人的皇上,他是偌大后宫女人们的唯一男人。
若是换作其它的女人,从待女的身份一跃成为皇上的妃子,这是何等的荣耀,不喜极而泣才怪呢。
苏嘛拉姑是个不凡的女人,正是体现这点上,她不愿自己的爱情从最初就像个倾斜的跷跷板,所以,她宁愿选择不作他的妃子,不作她的女人,在冷清的宫庭中伴着青灯黄卷,终其一生。
苏嘛从注定不做他的女人一刻起,这个男人同时也永远地镌刻在她心中,如同她胸口鲜红欲滴的朱砂痣,生前和她一起呼吸起伏着,死后仍然完好的熨贴在她微温的肌肤上。
她并不是不想做他的女人,一旦做了他后宫中的女人,她害怕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任凭它们疯狂的流泻,伤了自己,更伤了他。因为,他不是可以给她唯一爱的男人,他有他的大清江山,他有他的大清子民,他有他的其它女人们,他的爱不是,也不能独独地给她一人。
既然不能完全拥有你,就让我做你的红颜知已,中间隔着些距离,只要可以远远地守望你,我亦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