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破阵子赏析》2100字
破 阵 子
为陈同甫作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一、填空
1、这词首融梦幻(梦境、理想)与现实于一体,富于浪漫色彩。
2、表达作者爱国激情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直接表达词人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词句是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
3、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着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两个细节中可以看出。
4.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_可怜。表现作者为现实而悲叹,对人生而感叹的句子是可怜白发生
5、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战斗情绪的两联是“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6、这首词塑造了一个 忠勇(爱国)失意的将军(壮士)的人物形象。
7、这词表达了作者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用原文填空)的雄心壮志,根据你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这种雄心壮志指的是 收复失地,统一中原,并使自己名垂青史。
8、词中描写的军中生活情景有看剑、吹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 等。
9、这首词的上片描述了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等军营生活;下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写了战斗场面
10、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生活情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作者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
二、重点句子理解、赏析
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答:示例:士兵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甘情愿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2、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答: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答:营造了一种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4、赏析“沙场秋点兵”一句的表达效果(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答:五个字紧凑有力,写得肃穆威严,展现出一位豪情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渲染出战争浓烈的气氛。其中“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将士出征增添了肃杀之气。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写出了作者收复失地、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赢得青史留名的理想
6、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答: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7、赏析“可怜白发生”一句
答:凝聚着作者万千感慨,词意急转直下,作品就在这力重千钧的转笔中收尾,有如重锤猛击在铜钟之上,震荡着读者的心。其中“可怜”两字极为沉痛,为壮志难酬表现出极大的惆怅和愤慨。
8、“可怜白发生”的慨叹与前面的豪壮格调形成巨大反差,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有心为国家出力,希望收复祖国山河,但却不被朝廷重用,心中非常痛苦(报国无门的失望之情)(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9、“吹角连营”与“霹雳弦惊”描绘了什么样的场面?
答:军队驻扎的壮阔场面和激烈的战斗场面
10、结尾一句“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壮志难酬苍凉沉郁的思想感情
11、“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是什么场面? 答:比喻;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12、理想与现实往往是矛盾的。这首词中,作者在理想与现实中各是怎样的形象呢?请分别加以概括。
答:理想中(或梦境中):雄姿英发,驰骋沙场,忠恿无比,气概豪迈的将军形象。 现实中:隐居乡间,忧虑国事,为报国无门而苦闷,为壮志难酬而悲愤的诗人形象
三、主旨(中心)提炼
1、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2、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答:(1)从内容(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2)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3)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4)从塑造的形象上看,塑造了一位爱国失意的将军形象。
3、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四、词风特点
1、本首词是豪放词的代表作,结合作品内容、风格,说说豪放词的特点。
答:豪放词:本词写的是军中的生活情景,骑马狂奔,沙场点兵都是豪壮之举,风格雄浑、豪放;婉约词:生活范围狭窄,情感抑郁低沉,风格委婉、秀丽。
作文二:《破阵子赏析》3400字
词以两个二、 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描述,表现了七 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描述, 八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 八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 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 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 体会人手的"潜台词 ,去想象人手所处的环境。 体会人手的 潜台词",去想象人手所处的环境。为什么要吃 潜台词 之后, 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却睡觉,而要 挑 而且吃 醉 , 醉 之后 为什么不却睡觉,而要"挑 亮了"灯 ,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 灯","挑"亮了 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 , 挑 亮了 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总是只要细读全词, 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总是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 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 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时无声胜有声"。 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 。用什么样 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手的内心世 的 "说明 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手的内心世 说明 界呢, 界呢, "挑灯 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更深人静、万簌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更深人静、 挑灯 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 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 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 醉 之 挑灯", 看剑"。 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 ,又继之以 看剑 。看 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 挑灯 又继之以"看剑 纯慈ィ芩闼帕恕,找蝗胨讲潘氲囊磺校?来看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 为梦境。 梦 了些什么 也没有明说, 了些什么, 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 梦回吻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 头:"梦回吻角连营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 梦回吻角连营 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 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多富有鼓舞人 们投入战斗的魅力。而那位壮士, 们投入战斗的魅力。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 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 醉里"、 梦 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 醉里 、"梦 所想的一切弦变为现实。 里"所想的一切弦变为现实。 所想的一切弦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 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 不讲对仗 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权工、 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权工、
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 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 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八百里分麾下炙 八百里分麾下炙, 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 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饮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 塞外声 :兵士们欢欣鼓舞,饮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 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 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热电厂成整齐的 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 沙场秋点兵 这个"秋 沙场秋点兵"。 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 。这个 秋" 字下得多好~正当 秋高马壮 的时候, 点兵 出征, 秋高马壮"的时候 点兵"出征 字下得多好~正当"秋高马壮 的时候,"点兵 出征,预示了 战无不胜的前景。按谱式, 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 《破阵子 战无不胜的前景。按谱式, 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 《 脚完全相同的两"片 构成的 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 构成的, 过片", 脚完全相同的两 片"构成的,后片的起头,叫做 过片 ,一 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 找意 找意", 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找意 ,从而显示出 这是另一段落,形成 岭断云连 的境界。 岭断云连"的境界 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 的境界。辛弃疾却往往突破 这种限制,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 《贺新郎 这种限制,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 《 也是如此。 沙场秋点兵 之后,大气磅礴,进贯后片。 马 沙场秋点兵"之后 也是如此。"沙场秋点兵 之后,大气磅礴,进贯后片。"马 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 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将军率领铁骑,风驰电掣般 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 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 "的卢马 的飞驰和 霹雳弦 的巨响中, 的卢马"的飞驰和 霹雳弦"的巨响中 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 的卢马 的飞驰和"霹雳弦 的巨响中, 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 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 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入云,欢声动地, 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入云,欢声动地, 旌旗招展。 旌旗招展。 这是一场院反击战。 但也是好"名"的。 这是一场院反击战。 击战 那将军是爱国的, 那将军是爱国的, 但也是好 名 的 一战获胜,恢复功成, 了却君王天下事", 一战获胜,恢复功成,既"了却君王天下事 ,又"赢得生前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 身后名",岂不壮哉~ 身后名 ,岂不壮哉~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 壮词 壮词"。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 。然而在那个被投降
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 壮词 的土壤, 壮词"的土壤 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 的土壤,以上所 写,不过是词人的理想而已。词人驰骋想象,化身为词里的 不过是词人的理想而已。词人驰骋想象, 将军, 刚攀上理想的高峰, 忽然一落千丈, 跌回冷酷的现实, 将军, 刚攀上理想的高峰, 忽然一落千丈, 跌回冷酷的现实, 沉痛地慨叹道: 可怜白发生 白发已生 可怜白发生~ 白发已生, 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 想始终无法实现,想到自己空有凌云壮志, 想始终无法实现,想到自己空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 报国欲死无 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 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 ,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 战场 (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 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 , 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 , 只能在"梦 中驰逐沙场 快意一时。 中驰逐沙场, 快意一时。 只能在 醉里挑灯看剑", 醉里挑灯看 只能在 梦"中驰逐沙场, ~~这外境, 这外境, 可怜"的 然而又有谁 可怜 他呢,于是, 然而又有谁"可怜 他呢,于是, 可怜"他呢 这外境 的确是"可怜 的。 的确是 可怜 他写了这首"壮词 ,寄给处境同样"可怜 的陈同甫。 可怜"的陈同甫 他写了这首 壮词",寄给处境同样 可怜 的陈同甫。同甫是 壮词 陈亮的字。学者为龙川先生。为人才气超迈,议论纵横。 陈亮的字。学者为龙川先生。为人才气超迈,议论纵横。自 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 称能够 推倒一世之智勇, 推倒一世之智勇 开拓万古之心胸", 开拓万古之心胸 , 他先后写了 中 《 兴五论》 上孝宗皇帝书》 积极主张抗战, ,积极主张抗战 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 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 , 降派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十五年( 降派的打击。
作文三:《破阵子赏析》600字
《破阵子》赏析
1.赋壮词:表达雄心壮志的词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
说明作者虽已隐居乡间,但心中仍在忧虑国事,不忘战斗生涯。
3.诗人做梦的内容: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4.赏析“秋”这个字
答: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5.表达作者雄心壮志的句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答: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
7.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答: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8.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哪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答: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9.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10.“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答: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11.为什么说《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答:“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号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1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划分节奏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作文四:《破阵子赏析》700字
破阵子赏析
破阵子这首诗是辛弃疾写给自己的好友陈同甫的一首雄壮的词,以写军中生活为主。上阙的“醉里挑灯看剑”中的“挑灯”一词点名了时间为深夜,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刻,作者酒醉后难以入睡,独自挑灯看剑。现在我们都认为酒醉后会昏昏欲睡,然而作者却拿起了剑。这说明了作者对边塞以及沙场的怀念以及雄心壮志。当睡着了之后,依旧是“梦回吹角连营”。作者连做梦都会梦到战场和军营,由此可见作者是有多么想回到军营中,回到战场上杀敌报国。作者梦到了军营中响起的号角声,这点明了梦到拂晓时分的场景。号角有着鼓舞群众,催促战士们奋勇杀敌的作用,因此体现了作者的慷慨激昂和勇往直前。这两句词一个看一个听,仿佛梦境和现实合为了一体。“八百里分麾下炙”和“五十弦翻塞外声”写出了战士们兴高采烈,分牛肉,奏乐曲,振奋人心的场景,作者描绘时用了虚拟的数字体现了一种豪情壮志,同时暗示了战争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的。前两句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体现了作者的怀念之情以及战士们的斗志昂扬。饭后,战士们“沙场秋点兵”,“秋”一字体现了当时氛围的严肃以及战争的激烈,而“点兵”则预示了好的结果。下阙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惊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良马驰骋战场,强弓劲矢如霹雳般齐发,更是有一种气势磅礴,英勇无比之感,体现了将士们冲锋陷阵的气概,也印证了题目中的“壮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中的”天下事“无疑是指收复失地的大业,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再一次踏上战场的渴望。这两句意味着将士们的胜利,然而却在末句“可怜白发生”中,所有的欣喜,所有的豪情壮志都一落千丈,作者笔锋一转,写出了他内心的悲愤,说明了这是现实而并非梦境,作者为自己的踌躇满志却不能一展抱负而悲叹。这首词作者把现实写的悲凉,而把梦境写的激昂,做了极大的对比,以宣泄自己英雄迟暮的悲愤之情。
作文五:《《破阵子》赏析》1800字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小序:
1【陈同甫】
这首词是辛弃疾写赠他的好友陈亮的,同甫陈亮的字。二人都是南宋著名的词人,又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共同的志向让他们成为了知心朋友。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已经辞官在山西上饶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据《历代诗余》卷118引《古今词话》,认为此词是“陈亮过稼轩,纵谈天下事”别后所作。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2赋壮词:表达雄心壮志的词
上阕: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看剑:雄心的体现,上阵杀敌。
梦回:回到战场,梦中来写心事,下文书写的内容是旧梦重温。 上句在看,下句在听。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八百里:牛名 翻:演奏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 塞外声:悲凉的军歌
麾下:部下
炙:烤肉
倒装:分麾下八百里炙
沙场秋点兵。
点兵准备出战
秋:点明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氛围
下阕:
马作的(dì)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的卢:骏马
作:如
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
的卢飞快、霹雳弦惊:战争激烈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天下事:收复中原
了却君王天下事:斗争获胜,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
可怜白发(fà)生!
由梦到了现实,愿望成了幻想
前九句的豪情壮志,恰恰加重了最后一句失落的情感
梦境—现实
壮—悲
全诗批判了南宋朝廷的无能,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内容赏析】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
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上句是看,此句是闻。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晋书》载:王顗有牛名八百里,常莹其蹄角,王济与王顗赌射得胜,命左右探牛心作炙。“麾”是军旗。全句的意思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古代的瑟有五十弦。李商隐诗:“锦瑟无端五十弦。”这词里的“五十弦”,当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指演奏。“
塞外
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相传三国刘备在荆州遇厄,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三国志·先主传》引《世说》)。“作”,作“如”解。“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天下事”指收复中原。收复中原,不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末句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
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起了变化,使全首词成为悲壮的而不是雄壮的。前面九句是兴高采烈、雄姿英发的。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也同样是陈亮的悲愤。
辛弃疾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宗师。在这首词中表现的艺术风格有两方面:一是内容感情的雄壮,它的声调、色彩与婉约派的作品完全不同。二是他这首词结构布局的奇变。一般词分片的作法,大抵是上下片分别写景和抒情,这个词调依谱式应在“沙场秋点兵”句分片。而这首词却把两片内容紧密连在一起,过变不变(过变是第二片的开头)。依
它的文义看,这首词的前九句为一意,末了“可怜白发生”一句另为一意。全首词到末了才来一个大转折,并且一转折即结束,文笔很是矫健有力。前九句写军容写雄心都是想象之辞。末句却是现实情况,以末了一句否定了前面的九句,以末了五字否定前面的几十个字。前九句写的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决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作文六:《破阵子赏析》400字
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描述,表现了七八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手的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权工、
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这是一场院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好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
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几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忠勇的将军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宏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
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
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戛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李白有一首《越中览古》:
作文七:《电影《画壁》里的宋词《破阵子》赏析》1800字
电影《画壁》里的一首宋词——《破阵子》赏析
介绍:电影《画壁》里,进京赶考的书生朱孝廉,巧合之下来到兰若寺,在兰若寺里,朱公子观壁画时顿梦入画壁,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仙女牡丹。出画壁时被守卫发现,连累牡丹受罚。出画后的朱公子决定再入画,救牡丹。再入画壁后,被画壁里的统治者“姑姑”以风花雪月、声色犬马迷惑,企图令其留在画壁中。朱孝廉意志坚定,只是想救出被自己连累的牡丹。当晚,于书房内写出此首《破阵子》。此首《破阵子》为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病所作。朱孝廉用此词表明自己意志坚定,自己志向远大,必不会被这画壁中的风花雪月所迷惑。
(电影里约在第50分35秒出现此词)
破阵子
辛弃疾
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鏊。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赏析:
背景:这首词作于宋淳熙五年(1178)。词中作者借为范如山祝寿的机会,劝说他不要仿效范增和范蠡,鼓励他应该去泸溪,施展自己的才干,锻练自己的能力,准备为收复祖国失地建功立业。范南伯,名如山,是辛弃疾的内兄。范氏一家都是很有民族气节的人,他父亲范邦彦曾仕金为蔡州新息县令,后率豪杰开城迎宋军,举家归宋。他很钦佩辛弃疾的忠心赤胆而把女儿嫁给了辛。辛跟范如山“皆中州之豪,相得甚”。范如山是个有才干的政治家,刘宰《故公安范大夫行述》说他“治官如家,抚民若子”,极受百姓拥护。他颇有忧世之心,常思恢复北土,但感于政治腐败,当道非人,又很想学陶渊明“躬耕南亩”,隐居不仕。淳熙五年(1178年)六月,南宋主战派名相张浚的儿子张拭(自号南轩),任荆湖北路安抚使,颇想干一番事业,因范如山从金人占领区来,“知其豪杰,熟其形势”,便请他担任泸溪县令(即所谓“辟宰泸溪”)。范如山并不相信朝廷真能有所作为,故“迟迟未行”。辛弃疾当时正任湖北漕运副使,很希望范能出仕荆湖,“因作此词勉之”。词的主题就是劝他以国事为重,“万里功名莫放休”,时时挂念“君王三百州”,努力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内容:一开篇作者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掷地刘郎玉斗”。鸿门宴上刘邦令张良献玉斗给亚父范增,范增痛感项羽不听劝告放走刘邦,贻下后患,而将玉斗置于地,拔剑撞而破之。另一个是,“挂帆西子扁舟。”春秋吴越之争时,范蠡献西施于吴王,以瓦解吴王斗志;灭吴后,不受越封,复取西施乘舟游五湖而不返。写法都是似明而暗,一看便知是用典,但真正的用意却没有直接说出来,甚至连范增、范蠡的名字都没有出现。作者用这两个典的意思,主要因范增、范蠡都与范如山同姓,又都是才智出众,有胆有识的谋士,因而即以二范比如山,希望他成为二范那样的人物,能竭诚尽智为自己的君国作出应有的贡献。这个看来隐
晦的开端,不但艺术上很有特色(隐含范如山姓氏,却不出一范字),从词的主旨说也是很好的开端,有了这个开端垫底,下面几句正面劝勉的话就显得很有力量,很动感情了。“千古风流”应在我辈身上,不要轻抛建功立业(“万里功名”)的时机,要时时想到大宋的万里江山(“三百州”)呵!
下片,针对范如山“迟迟未行”的思想活动,进行劝勉。一方面称赞了范的大才宏志,预言他定能有所成就,一方面劝告他不要嫌泸溪令职位低小难以发挥作用。而应当以之作为搞大事业的起点。为了同时表达这两方面的意思,作者选用了四个典故。一是:“燕雀岂知鸿鹄”。陈涉辍耕垄上,慨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故事,借此表明自己理解范的志向,他的不愿就任是想有更大的作为。二是:“貂蝉元出兜鍪”。用的南齐将军周盘龙的故事。周年老不能守边,还朝为散骑常侍(皇帝侍从,能预闻要政),世祖戏问他:“你戴貂蝉(近侍贵臣冠饰)冠比起戴兜鍪(战盔)来如何?”周答:“此貂蝉从兜鍪中出耳。”意思是说我成为近臣是在战场上拚杀得来的,不是靠了恩宠。这里表示自己理解范有更大的才能,想得到更能发挥作用的位置,但是想得到更大的尊荣,要想得到参预朝政的要位,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多作表现,积累“战功”。三是:南朝宋大将军宗悫的故事。宗晚年为豫州刺史,典签多所违执,宗怒叹“得一州如斗大,竟遭到典签的慢待!”辛借此表示自己体会到范的心情──以大才而屈居小小泸溪,且行动不能自主,难有作为。但也是劝他:宗悫都难免屈居下位,受小人之气,何况你我。典签,本为地方文书小吏,但南朝时,多由帝王亲信担任,以监视地方大员,号为“签师”,颇有实权。四是《论语·阳货篇》:孔子至武城,闻弦歌之声,认为割鸡无需用牛刀的故事。作者反其意而用之,鼓励范南伯不妨以牛刀杀鸡,一试身手,把泸溪治理好,以显示自己的才能。
作文八:《九年级上词的赏析之破阵子》2100字
九年级上词的赏析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解题:破阵子 ——词牌名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题目 赋:记叙
“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具体指:
(1)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 这些都极勇猛、雄健。
(2)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3)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一、知文常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有《稼轩长短句》,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一生积极主张抗金北伐,在词作上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
二、重点字词解释
1、挑灯:挑起油灯的灯芯,使灯光明亮。 2、梦回:梦中回到
3、吹角:军队中吹号角的声音。古时候吹牛角以发号令。
4、连营:扎在一起的众多军营。
5、麾下:军旗下面,指军营里。
6、炙:切碎的熟肉。
7、五十弦:原指瑟,这里泛指各种乐器。
8、翻:弹奏。 9、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战歌。
10、沙场:战场。 11、作:像??一样。
12、霹雳:特别响的雷声。
13、了却:了结,把事情做完。
14、天下事:这里指收复北方的国家大事。
15、可怜:可惜。
三、词句翻译
在酒醉中,我挑亮油灯,端详宝剑,梦中回到接连响起号角之声的军营。在军营中,分赏给部下大块烤熟的牛肉,各种乐器演奏着边塞雄壮的军歌。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正在检阅军队,准备出征。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的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博得我生前死后的美名,只可惜我早生白发。
四、整体感知 句子赏析
1、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理解:一、二句写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接连响起号角之声的军营。把镜头定在了军营之中,这正是作者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生活情景。
问题: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通过“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理解:三至五句每句写一事: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翻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指挥战斗。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极雄豪、壮美的行事,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 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问题一:“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问题二: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 有什么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问题三: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你看那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精神抖擞,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准备出征。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选择快马、强弓两件典型事物,运用比喻,分别从听觉和视觉(感觉方面)两方面,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战事紧张和顺利的战斗场面。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理解:他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率师北伐,统一南北,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写到这里已达到这首词的最强音,它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但结语却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所以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
问题一:根据你掌握的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 “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问题二: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
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
问题三:“可怜白发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感情从豪壮中陡然跌落,变为悲壮,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何等悲愤!何等苍凉!
五、知内容 悟情感
通过描绘梦中军营中的生活,抒发了作者渴望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五、明写法:
本首词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艺术成就极高。
其一,构思层层递进。
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梦境中又展现了“战前准备、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动的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领略到作者运笔自如而又章法严谨的特色。
其二,结构奇特巧妙。
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篇抒情。这首词打破了这种格式,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描写梦境,梦境里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志难酬,沉痛悲愤,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
作文九:《[辛弃疾破阵子赏析]辛弃疾《破阵子》赏析》2700字
[辛弃疾破阵子赏析]辛弃疾《破阵子》赏析 篇一 : 辛弃疾《破阵子》赏析
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
活。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上句是看,此句是闻。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晋书》载:王顗有牛名八百里?,常莹其蹄角,王济与王顗赌射得胜,命左右探牛心作炙。“麾”是军旗。全句的意思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古代的瑟有五十弦。李商隐诗:“锦瑟无端五十弦。”这词里的“五十弦”,当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指演奏。“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相传三国刘备在荆州遇厄,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作”,作”如”解。“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天下事”指收复中原。收复中原,不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末句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
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起了变化,使全首词成为悲壮的而不是雄壮的。前面九句是兴高采烈、雄姿英发的。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也同样是陈亮的悲愤。
辛弃疾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宗师。在这首词中表现的艺术风格有两方面:一是内容感情的雄壮,它的声调、色彩与婉约派的作品完全不同。二是他这首词结构布局的奇变。一般词分片的作法,大抵是上下片分别写景和抒情,这个词调依谱式应在“沙场秋点兵”句分片。而这首词却把两片内容紧密连在一起,过变不变。依它的文义看,这首词的前九句为一意,末了“可怜白发生”一句另为一意。全首词到末了才来一个大转折,并且一转折即结束,文笔很是矫健有力。前九句写军容写雄心都是想象之辞。末句却是现实情况,以末了一句否定了前面的九句,以末了五字否定前面的几十个字。前九句写的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决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篇二 : 辛弃疾《南乡子》赏析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即北固楼,在北固山上。有怀,有所怀念。这首词怀念的是孙权,跟苏轼怀念周瑜差不多。
上片“何处望神州,……不尽长江滚滚流。”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但是中原还是看不见。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就是长江,多少兴亡事情已经过去了。
下片“年少万兜鍪,……生子当如孙仲谋。”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的用意在哪儿呢,就是为了讽刺当时的朝廷,所以他说话不那么直率。他讽刺当时南宋朝廷无能,不但不能光复神州,连江南也快要保不住了。辛弃疾生于南宋时代,国家已经只能偏安江南,所以他借古喻今,颂扬孙权。他说孙权的好,也就是说朝廷的坏,无力抵抗敌人。因此,辛弃疾的词全是讽刺。委婉地暗示了对于朝廷的不满。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是倒装句法,即前一句可以移到后面去说,后一句可以移到前面去说,成为:“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为什么不这样说呢,这就跟词调有关系,因为这种词调规定头一句只能五个字,第二句七个字,所以只能倒过来说。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这是问答句,先问后答。这两句跟下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两句一样。
“不尽长江滚滚流”,这句话很好,在说千古兴亡事总在那里变化着,而只有长江滚滚流,永远不变。另外,这句话是杜甫《登高》诗中的,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辛弃疾用了现成的句
子摆在这里,很合适。“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是问答句,“不尽长江滚滚流”是人家的话;这跟下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是问答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又是人家的话对衬起来了,对得很好。
“天下英雄谁敌手”也隐含着一个典故。据《三国志?先主传》载,曹操曾经对刘备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里辛弃疾运用原话,再加上孙权,成为三人。
“年少万兜鍪”,这句话为什么不说一万个士兵,而说万兜鍪呢,这就是以物代人,因为士兵的特征,除了战甲以外,头盔也是特征之一,所以拿头盔当士兵。这样写非常形象。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隐含着很深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不如孙权。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直说了就有生命危险。我们这样去体会,就知道辛弃疾写这首词的真正用意了。他对当时朝廷的不满,也就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好些词,都是怀着这种心情写的。
作文十:《[破阵子晏殊赏析]晏殊破阵子赏析》5200字
[破阵子晏殊赏析]晏殊破阵子赏析 篇一 : 晏殊破阵子赏析
晏殊破阵子赏析 为了提高您的诗词鉴赏能力,查字典语文教学设计频道小编为您搜集了晏殊破阵子赏析,希望可以与您一起分享!
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嬴,笑从双脸生。
此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那时每年有春秋两个社日,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极一时一地之盛。闺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连女红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唤妹,门外游玩。词篇开头一句,其精神全在于此。
按民族“花历”,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节应三信有三芳开放;按春分节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梨花落后,清明在望。词人写时序风物,一丝不苟。
当此季节,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春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在言外。清明的花信三番又应在何处?那就是桐花、麦花与柳花。所以词人接着写的就是“日长飞絮轻”。古有诗云:“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可以合看。文学评论家于此必曰:写景;状物!而不知时序推迁,触人思绪也。
当此良辰佳节之际,则有二少女,出现于词人笔下:在采桑的路上,她们正好遇着;一见面,西邻女就问东邻女:“你怎么今天这么高兴?夜里做了什么好梦了吧!快说来听听!”东邻笑道:“莫胡说!人家刚才和她们斗草来着,得了彩头呢!” “笑从双脸生”五字,再难另找一句更好的写少女笑吟吟的句子来替换。何谓双脸?盖脸本从眼际得义,而非后人混指“嘴巴”也。故此词,美在情景,其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无伦,而别无奇特可寻之迹;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尽出,天时人事,物态心情,全归于此。
篇二 : 破阵子晏殊翻译赏析阅读答案
,这是北宋婉约派词人、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晏殊所创作的一首词作,这首词通过描写清明节的一个生活片段,反映出了少女身上独有的一种青春活力。
原文: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字词解释:
?破阵子:《破阵子》,唐教坊曲,一名《十拍子》。陈旸《乐书》:”唐《破阵乐》属龟兹部,秦王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旆。外藩镇春衣犒军设乐,亦舞此曲,兼马军引入场,尤壮观也。”按《秦王破阵乐》为唐开国时之大型武舞曲,震惊一世。玄奘往印度取经时,一国王曾询及之,见所著《大唐西域记》。此双调小令,当是截取舞曲中之一段为之,犹可想见激壮声容。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唐太宗李世民任秦王时制大型舞曲,名《破阵乐》。本是七言绝句,后因旧曲名,另倚新声。始见晏殊词。
?新社:社日是古代祭土地神的日子,以祈丰收,有春秋两社。新
社即春社,时间在立春后、清明前。
?碧苔:碧绿色的苔草。
?飞絮:飘荡着的柳絮。
?巧笑:形容少女美好的笑容。
?逢迎:相逢。
?疑怪:诧异、奇怪。这里是”怪不得”的意思。
?斗草:古代妇女的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所谓”武斗”。王建《宫词》,吟咏斗草游戏的情状:”水中芹叶土中花,拾得还将避众家,总待别人般数尽,袖中拈出郁金芽”斗草除有”武斗”外,还有”文斗”。所谓”文斗”,就是对花草名,女孩们采来百草,以对仗的形式互报草名,谁采的草种多,对仗的水平高,坚持到最后,谁便赢。因此玩这种游戏没点植物知识和文学修养是不行的。
?双脸:指脸颊。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翻译:
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飘落的梨花告知清明的到来。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怪不得我昨晚做了个春宵美梦,原来它是预兆我今天斗草获得胜利啊!不由得脸颊上也浮现出了笑意。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阅读
试题:
1(词的题目中应该填入的一个字是 ,作者晏殊是 派的代表词。
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感受,传神地绘景,生动而鲜活,明媚秀润。
B(”三四点”、”一两声”或为写实地,更透出幽静与悠长。
C(词的下片写少女嬉戏,活泼天真,洋溢着清新的生活气息。
D(整首词语言通俗,激情昂扬,境界阔远。
3(联系作品上、下阕内容,试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答案:
1. 春 婉约派。
2.
3.答题要点:描写了燕子、梨花、碧苔、黄鹂、飞絮、女伴巧笑以及斗草输赢游戏等,勾画出明媚、欢快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一改传统诗词中伤春惜时的老套。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创作背景:无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赏析:
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那时每年有春秋两个社日,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极一时一地之盛。闺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连女红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唤妹,门外游玩。词篇开头一句,其精神全在于此。
按民族”花历”,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节应三信有三芳开放;按春分节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梨花落后,清明在望。词人写时序风物,一丝不苟。当此季节,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春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在言外。清明的花信三番又应在何处,那就是桐花、麦花与柳花。所以词人接着写的就是”日长飞絮轻”。古有诗云:”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可以合看。文学评论家于此必曰:写景;状物~而不知时序推迁,触人思绪也。
当此良辰佳节之际,则有二少女,出现于词人笔下:在采桑的路上,
她们正好遇着;一见面,西邻女就问东邻女:”你怎么今天这么高兴,夜里做了什么好梦了吧~快说来听听~”东邻笑道:”莫胡说~人家刚才和她们斗草来着,得了彩头呢~”
“笑从双脸生”五字,再难另找一句更好的写少女笑吟吟的句子来替换。何谓双脸,盖脸本从眼际得义,而非后人混指”嘴巴”也。故此词,美在情景,其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无伦,而别无奇特可寻之迹;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尽出,天时人事,物态心情,全归于此。
个人资料: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篇三 : 《破阵子》晏殊赏析
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
《破阵子》晏殊译文:
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正惊疑着昨晚的春宵美梦,原来是今朝在斗草中赢出,不由得双颊上生笑。
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那时每年有春秋两个社日,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极一时一地之盛。闺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连女红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唤妹,门外游玩。词篇开头一句,其精神全在于此。
按民族“花历”,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节应三信有三芳开放;按春分节的三信,正是海棠花、
梨花、木兰花。梨花落后,清明在望。词人写时序风物,一丝不苟。当此季节,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春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在言外。清明的花信三番又应在何处,那就是桐花、麦花与柳花。所以词人接着写的就是“日长飞絮轻”。古有诗云:“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可以合看。文学评论家于此必曰:写景;状物~而不知时序推迁,触人思绪也。
当此良辰佳节之际,则有二少女,出现于词人笔下:在采桑的路上,她们正好遇着;一见面,西邻女就问东邻女:“你怎么今天这么高兴,夜里做了什么好梦了吧~快说来听听~”东邻笑道:“莫胡说~人家刚才和她们斗草来着,得了彩头呢~”
“笑从双脸生”五字,再难另找一句更好的写少女笑吟吟的句子来替换。何谓双脸,盖脸本从眼际得义,而非后人混指“嘴巴”也。故此词,美在情景,其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无伦,而别无奇特可寻之迹;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尽出,天时人事,物态心情,全归于此。
这首词以轻淡的笔触,描写了古代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副情(,趣盎然的图画。
词的上片写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季节与景物的关系,给人以具体的印象。行文轻快流丽,蕴含喜悦的情意,为全词的明朗、和谐、优美的基调打下了基础。“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春水池塘,点缀那末三四点青苔,密林深处,不时传来莺儿的歌唱。“日长”,表明季节已开始变化,多少有点惜春的意味。柳絮在空中飞舞,显示出
晴和的景象。“碧苔”、“黄鹂”、“飞絮”,看来似乎是极其常见的自然景物,经词人稍加点染,宛如一轴初夏风光小幅,特别惹人喜爱。
清明时节后,天气渐渐转暖,海棠梨花刚刚开败,柳絮又开始飞花。春社将近,已见早燕归来。园子里有个小小的池塘,池边点缀着几点青苔,在茂密的枝叶深处,时时传来黄鹂清脆的啼叫。
下片写人。“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趁着这春暮夏初的季节,少女们停了针线,来到这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时,东边邻居的女伴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她们正好在那条桑田小路上相逢了。“巧笑”二字,捕捉到了“东邻女伴”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态的描写,由内心到外表塑造了东邻女这一形象。内心真情流露的一刹那,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读时,使人有似曾相识之感。“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少女们相逢的时候,兴高采烈,欢欢喜喜的,随着,一块儿玩着那斗草的游戏。词中主人公胜利了。这位天真的少女充满着青春的欢乐。她忽然想起昨天夜里做的那个好梦,认为那原来是“斗草赢”的兆头,脸上又飞起了笑容。词中没有正面来描写斗草的活动,只用一笔点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这位少女不仅聪明,富于想象,而且心灵是那样纯洁无瑕。
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汉族,抚州临川文港乡人。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岁时过世。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
均出其门下。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删次梁
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一说删并《世说新语》。主要作
品有《珠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