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感于老舍先生的文章》2100字
《福星集》(散文集)1958,北京
《茶馆》(话剧)1958,戏剧
《上任》(短篇小说)1958,作家
《四世同堂》(长篇小说,又名《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上下册,1959,百花;1—3部,四川人民
《正红旗下》(长篇小说),人文
《老舍小说集外集》1982,北京
《老舍文艺评论集》1982,安徽人民
《老舍选集》(1—4卷)1982,四川人民
《老舍戏剧全集》(1一4卷)1982,戏剧
《老舍新诗》1983,花山
《四世同堂补篇》(长篇小说)1983,百花
《老舍散文》1984,百花
[课文]
《母鸡》 《我的母亲》 《养花》 《我们家的猫》 《济南的冬天》 《骆驼祥子——祥子买车》 《草原》 《北京的春节》 《林海》
舍的散文无论写人、写景、写情、写事,感情真挚,爱憎分明;简而明,短而精,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且幽默诙谐,耐人寻味,同他的小说、戏剧一样,也有着老舍独具一格的特色。 1966年老舍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主要讲了草原又绿又广阔的特点,这段中心句是: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载于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人民日报》 )
作品《草原》赏析
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在《草原》一文中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意蕴、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现举例分析如下:
一、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这两者是自相矛盾吗?其实,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显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
“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
前句是近看描写:
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草的生命,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热爱和赞叹。
后一句是远看描写:
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
再说汽车在前进,视野中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
二、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惊叹”与“舒服”,“愿久立”与“想坐下”是互相矛盾的。其实,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静立不动”,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诱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正是这矛盾的笔触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特定境界里的丰富的内心感受。
三、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既然“看不见什么东西”,怎么还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呢?其实,这是运用了一种叫“舛(chuǎn)互”的修辞手法。它对某一事物既全面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是为了更真切地衬托和强调“初入草原”时的静感。这是以声写寂,以动衬静,从而突出了辽阔草原寂而不死,静中见活的生机。
老舍的《草原》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烈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充分体现了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这是本文的主题思想,亦即文意所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平等的民族政策,形成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家庭。老舍通过记叙访问草原的情景,反映民族友爱的主题,提炼出这一文意,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关系的真实本质,十分正确。
老舍按照初入草原、欢迎远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主客话别的顺序记述,注意突出蒙古族人民远出相迎、热情款待、亲切联欢的场面,字里行间渗透着蒙汉人民间的血肉深情。 值得研究的是作者在提炼文意的过程中,把文意浓缩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两句诗,寥寥十四字,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回味不尽的余地:
内蒙古草原空气新鲜,天空明朗,广袤无边,一碧千里,到处是翠色欲流,令人陶醉,岂不是与“天涯碧草”贴合相应了吗?诗句中的“何忍别”、“话斜阳”正是“蒙汉情深”的体现和写照,它又与上文蒙族牧民纵马奔驰,以主人的身份远出迎客,盛情款待,歌舞娱宾的描写有机勾连,桴fu鼓相应,实在恰到好处。
同时,作者引诗作结还收到了揭示题旨、深化文意的效果。“蒙汉情深”“深”在哪里?作者一行刚刚踏上草原,就从心底里油然升起热爱之情;牧民远出迎客,欢呼,握手,敬酒,唱歌,表演,双方亲如一家,融洽无间,更加显露了蒙汉间的深情厚谊。尤其是“何忍别”突现了主客双方的内心世界,两情依依,不忍分别,自然“情深”了,而“话斜阳”则展示了主客双方的动人情态,话语绵绵,难分难舍,不是“情深”会如此吗?完全可以说,引诗是对蒙汉民族间兄弟之情的凝炼概括,也是对文意的进一步拓展和强化。
另外,引诗中的“天涯碧草话斜阳”仿佛一个特写镜头:
主客双方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依恋不舍地娓娓交谈,时间不停地推移,夕阳渐渐西沉,他们竟浑然不觉,这是蒙汉情深的形象映现。
作文二:《有感于老舍先生的文章》3600字
读老舍先生的数篇文章有感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他写过很多著名的文章,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集》、《我这一辈子》和《茶馆》等。我了解到他的生平,他注重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还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虽然他获得很多荣誉,但他却是一个挺可悲的人,他在“**”中受尽打骂屈辱,最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投湖自尽。从他
身上,我看见了文人的气节,也看到了中国当时的黑暗。
《骆驼祥子》,一个车夫悲惨的经历。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著名的作品,《骆驼祥子》虽然没有任何让人落泪的感人情节,它从头到尾用平平的语调叙述,但是在
你阅读的时候和看完这本书的时候,不得不为祥子这个人物经历感到无比的伤感。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一个车夫在三十年代谋生的故事。祥子十几岁就从乡下来到城里,那时的他单纯而坚定,他有一个最简单不过的梦想,那就是:挣钱,买自己的车。在他努力朝着目标奋斗了几年之后,他终于有了自己的新车。却因为他的单纯而入了虎口——被军队抓了起来,让他无法用他的车子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虽然他日后逃了出来,临走前还偷了三只骆驼,买了三十多块钱,可是他的梦想已经破灭了。车没有了,一切又要重头再来了。这次的经历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他很想再次站起来,可是他的力气远不如从前大了,他的愿望变得更加简单了,那就是:本本分分的赚钱,再不奢望什么了。没想到,他又遇上了一件倒霉的事情,为了帮助自己拉车的主人,他再次被别人骗,买骆驼的钱和自己辛苦赚的血汗钱全让一个缺德的侦探给骗走了。他又再一次掉进痛苦的深渊,他似乎有点绝望了。车行老板刘四爷的女儿虎妞耍了一个小小的手段让祥子不得不和她结婚,虽然祥子不喜欢她。当虎妞真的怀孕的时候,他以为可以好好的当爸爸了,可是,最后他还是无法如愿,虎妞却因为难产而死。在虎妞怀孕的那段时间里,他认识了小福子,一个同住在大杂院的穷苦人家的姑娘。他们渐渐产生了真挚的感情。虎妞死了之后,他并不是非常的难过,唯一让他很伤心的是,孩子没有了。小福子想跟他走,由于他们两人都没有开口,导致了这个机会的错失。当祥子又一次在外拼搏不成反遭人骗的时候,他去找小福子,发现她已经自杀身亡,这又是一个多么沉重的打击啊!虽然他还不算老,他完全还要能力从新开始,可是他的心早已经是白发苍苍的了,他已经无力再次站起来,去实现他那最简单的愿望了。从此以后祥子就堕落了,以前的善良正直不见了,他憎恨任何人。拉车也不去了,吃喝嫖赌的恶习也染上了,他可以为金钱出卖朋友,彻底沦为了行尸走肉。故事没有讲述祥子将来的命运,却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想象。他会有一个凄惨飘零的晚年,还是会再重新开始呢?我们都希望是后者。但是,他真的可以得到后者的结果吗?显然是不可以的,因为在那个时代,中下层的劳动人民,他们的生活不也一样吗?老舍先生的《我这一辈子》里的主人公和《月牙儿集》里的主人公,他们不都是那个时代的见证吗? 在那个时代,像祥子那样的中下层得劳动人民,饱受生活的煎熬,再加上上层社会里的种种的压迫,他们被压迫到几乎喘不过气来,但他们却是无力反抗,只能努力去只能接受样的环境。有些人可以苟且存活下来,但是他们都像祥子一样失去原本的善良,堕落了;有些人承受不了这么强大的压迫,甚至死去??这就是那个年代的中下层劳动人民的命运——无力反抗,最终走向思想和
身体的死亡。
《四世同堂》,抗日战争环境下的小羊圈
这是老舍先生写的另外的一篇名著,这是一篇正面描写抗日战争,可以喻为一道反法西斯的伟大历程及生活画卷。该著作是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辅以小羊圈中各色人物的荣辱沉浮, 描绘了日伪统治下北平社会的广阔画面和北平人民痛苦、屈辱、悲惨的生活情景,歌颂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勇敢的抗争精神,鞭笞了日寇的凶残和汉奸走狗们的罪恶,同时对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
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四世同堂》中,我最佩服的是钱先生.他不但先后遭受丧子和丧妻之痛,还曾被日本人打到奄奄一息,但他面对这些却没有丝毫的退缩,试问,我们这些像他一样的柔弱的书生可以做出他那样的事了吗?他的这种毫不退缩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去学习。有些人会大声地说,他只是时代环境决定的,我们又没有那种环境,怎么能做呢?但是,当我们真的遇到的时候,你们还敢这样说吗?姑且抛开他的政治观点这方面不说,只是论他的坚强勇敢,就是全书不容忽视的一道风景了。钱先生他有知识有文化懂事理的人,虽然是柔弱书生,却是那个时代的一位不可多得的革命战士。旧中国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钱先生这样的人,才使中国能够摆脱帝
国主义束缚,勇敢地站起来,走向光明,以崭新的面貌面对新的挑战。
瑞宣和瑞全这两个人物也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我觉得他们两人与巴金先生《家》中的觉新,觉慧极为相似。瑞宣是祁老太爷的长孙,虽然他和瑞全一样希望去参加革命,但是由于放不下那个家。我还记得,当时瑞全决定要去参加革命的时候,瑞全叫瑞宣和他一起去参加革命,他却语重心长地说:“你可以去,我不可以,我还要照顾这个家。你去尽忠吧!我来尽孝!”而瑞全则不同,他敢想敢为,毅然帮助王排长离开北平,还亲手杀了自己的初恋——做了特务的招弟。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当时的有志青年的那种为自己的理想和那种勇敢地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高大形象。当我在为瑞全的行为感叹的时候,也为瑞宣他的无奈而感到
一丝的惋惜之情,他无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东西。不过,他应该在瑞全身上感到一丝的欣慰和满足吧!
在本书里,让人不禁对于那些汉奸的行为咬牙切齿,对于他们的死,我感到无比的痛快!虽然他们的出现是因为日本人的到来,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们的贪欲和对于名利的不择手段地追求。冠晓荷,大赤包,祁瑞丰,蓝东阳和胖菊子,这些都是中国人的败类啊!他们为了自己利益的贪婪和渴望,这也导致了他们直接通向了死亡之路。其实不仅仅是当时的汉奸,现在的那些腐败的官员也是一样,都是因为一个贪字,最后让他们走向死亡的道路!虽然他们都会风光一时,但是他们最后还是会步向灭亡的
结果。
中国人是痛恨日本人的,看完《四世同堂》后,更加确定中国人对日本人是多么地恨。但是在那个年代,中国人却又是那么无助的,他们很多人没办法去发泄自己对日本人的憎恨,一部分人只能通过去参加革命,用生命去发泄他们的憎恨。总的来说,老舍
先生的这本著作像是一本中国式的《战争与和平》。
《月牙儿集》,一个失足的女性的“控诉”
老舍取月缺之时,“月牙”之形,唤“月牙儿”之名,疼爱,希望之义溢于言表;唤“女”为“儿”,更显老舍对其的期望之深。
然而,这么美好的东西,却遇上了一个“黑暗”的世道,所以得到一个悲惨的命运。
月牙儿的冰清玉洁和柔美正如她的心地一样纯洁善良,自爱自重;月牙儿悬浮在空中无依无靠,正如她的孤苦伶仃可怜无助;当月牙儿微弱的光被黑暗所吞没的时候,正如她无力挣脱黑暗社会带给她的恶运。老舍以美好的、诗意的意象却遭逢摧残,这强烈
的反差使内容产生了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所以更能从内心深处打动读者,揭批罪恶。
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感受到“月牙儿”的无奈,也为她感到无比的感伤。迫于生计,她不得不做暗娼。虽然她生活在麻木、无奈的生活当中,但是她仍然没有不顾及母亲的生存,甚至当她被抓进狱中,她还时时惦念她的母亲。其实,这是一个极其普通老百姓形象,她有着中国女人特有的隐忍、负重,有过微弱的抗争,也有过少女单纯情意,有着面对那无奈的现实的那种消沉和颓废,更有着那种永不泯灭的“善”意。“月牙儿”几乎是一个没有个性,对痛苦上的生活无怨无诉,一直奉行着“这一切都是命”、“羞耻又不是我造出来的”的女性。但是,她却又是一个极其典型的形象,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出她的性格。让读者看完后,无法不为她的悲惨命运感到悲伤。在那个时代,她无法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她一直都在默默地接受着生活所对她的折磨。即使是现在,我们依然有着不少这些失足妇女,她们为生活所迫,我们只能为她们感到叹息,只因我们对此无能为力。若要改变这个现象,政
府还需要不少的努力。
月牙儿从一个不谙尘事的小姑娘,成长为一个单纯而热烈的少女,最后被迫从妓。这一切,老舍先生用平静的词句中演绎,他只用了一句“装了一身新的行头,上了市”。这种含蓄的表达,更能倾露老舍先生对月牙儿的同情和怜惜。含蓄中蕴藉明朗,含蓄里同样也含有那难掩沉痛和悲愤。她之所以变成这样,全是由于生活所迫,她无力去改变,而当时的时代也注定她那种中下层人
士难以有力去改变。
看完他的这三部作品,我发现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在文章中虽然叙述得较为平淡,但无处不存在着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他写了很多劳苦大众的形象,他们在那种环境下,做出了他们不同的选择,但是仍无法和无力摆脱他们的那悲伤的命运。我为他们的遭遇感到无比的伤感,也为老舍先生能写出这种著作而感到称赞,他写出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和
中下层人士的无奈选择,让我们好像处于那个时代一样,真的是很好的作品。
作文三:《有感于老舍先生的文章》600字
人们常说,念书要读透:把书发掘的很深.读精:把书中的好对象都取出来,提炼出来.读杂;什么都得读.这样,常识才气博大博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做考不倒之人.可本日我读了老舍的书,颇有另感,说来与君共享.作文网高中
先谈读什么书,有人喜好文学类,有人喜好柯斫培,等等各不沟通.他们都与许多书有深挚的友好,可老舍差异,他说和本身有友好的书不多.他不喜好三字经一类的书,也厌恶公式类的古板书.提及来还真有一番原理,为什么要读不喜好的书呢?书就是满意我们的精力需求,可书也得有的放矢.就说我吧,泛泛拿起些言谈轶事的嘲讽小说,便爱不释手,读得孜孜不倦,可以望见那些死板的笔墨,即刻两眼无光.一篇文章多时才读进一些,就是由于漫不经心.以是选书读也不能拿来就读,要分明选择,但也不能太挑剔,也要学会实行,大概某类书逐步地就会和你的味口了.有一次我有时中借了一本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早年认为这类书索然无趣,可专心读了泰半,却也有那么些味道.便把这类书都翻了一遍,才得偿所愿. 900字作文
接着,谈谈奈何念书,我常常读到一段出格好的文章会与别人配合浏览咀嚼一下.老舍说他念书没体系:有什么读什么,不要看的别读,读得快,也不要决心去记,让书记着本身,读完了,别去评述······我也认为念书得自由,要为所欲为,书中的英华老是在不知不觉中,灌入我们的大脑,润泽我们的心里,强行塞下去的反而没有效,统统照旧灵活烂漫的好. 老舍老师喜好自由自在、不受羁绊的念书,这一点倒还真与我心有灵犀呢.
作文四:《读老舍先生的数篇文章有感》3600字
读老舍先生的数篇文章有感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他写过很多著名的文章,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集》、《我这一辈子》和《茶馆》等。我了解到他的生平,他注重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还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虽然他获得很多荣誉,但他却是一个挺可悲的人,他在“**”中受尽打骂屈辱,最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投湖自尽。从他身上,我看见了文人的气节,也看到了中国当时的黑暗。
《骆驼祥子》,一个车夫悲惨的经历。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著名的作品,《骆驼祥子》虽然没有任何让人落泪的感人情节,它从头到尾用平平的语调叙述,但是在你阅读的时候和看完这本书的时候,不得不为祥子这个人物经历感到无比的伤感。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一个车夫在三十年代谋生的故事。祥子十几岁就从乡下来到城里,那时的他单纯而坚定,他有一个最简单不过的梦想,那就是:挣钱,买自己的车。在他努力朝着目标奋斗了几年之后,他终于有了自己的新车。却因为他的单纯而入了虎口——被军队抓了起来,让他无法用他的车子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虽然他日后逃了出来,临走前还偷了三只骆驼,买了三十多块钱,可是他的梦想已经破灭了。车没有了,一切又要重头再来了。这次的经历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他很想再次站起来,可是他的力气远不如从前大了,他的愿望变得更加简单了,那就是:本本分分的赚钱,再不奢望什么了。没想到,他又遇上了一件倒霉的事情,为了帮助自己拉车的主人,他再次被别人骗,买骆驼的钱和自己辛苦赚的血汗钱全让一个缺德的侦探给骗走了。他又再一次掉进痛苦的深渊,他似乎有点绝望了。车行老板刘四爷的女儿虎妞耍了一个小小的手段让祥子不得不和她结婚,虽然祥子不喜欢她。当虎妞真的怀孕的时候,他以为可以好好的当爸爸了,可是,最后他还是无法如愿,虎妞却因为难产而死。在虎妞怀孕的那段时间里,他认识了小福子,一个同住在大杂院的穷苦人家的姑娘。他们渐渐产生了真挚的感情。虎妞死了之后,他并不是非常的难过,唯一让他很伤心的是,孩子没有了。小福子想跟他走,由于他们两人都没有开口,导致了这个机会的错失。当祥子又一次在外拼搏不成反遭人骗的时候,他去找小福子,发现她已经自杀身亡,这又是一个多么沉重的打击啊!虽然他还不算老,他完全还要能力从新开始,可是他的心早已经是白发苍苍的了,他已经无力再次站起来,去实现他那最简单的愿望了。从此以后祥子就堕落了,以前的善良正直不见了,他憎恨任何人。拉车也不去了,吃喝嫖赌的恶习也染上了,他可以为金钱出卖朋友,彻底沦为了行尸走肉。故事没有讲述祥子将来的命运,却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想象。他会有一个凄惨飘零的晚年,还是会再重新开始呢?我们都希望是后者。但是,他真的可以得到后者的结果吗?显然是不可以的,因为在那个时代,中下层的劳动人民,他们的生活不也一样吗?老舍先生的《我这一辈子》里的主人公和《月牙儿集》里的主人公,他们不都是那个时代的见证吗?
在那个时代,像祥子那样的中下层得劳动人民,饱受生活的煎熬,再加上上层社会里的种种的压迫,他们被压迫到几乎喘不过气来,但他们却是无力反抗,只能努力去只能接受样的环境。有些人可以苟且存活下来,但是他们都像祥子一样失去原本的善良,堕落了;有些人承受不了这么强大的压迫,甚至死去??这就是那个年代的中下层劳动人民的命运——无力反抗,最终走向思想和身体的死亡。
《四世同堂》,抗日战争环境下的小羊圈
这是老舍先生写的另外的一篇名著,这是一篇正面描写抗日战争,可以喻为一道反法西斯的伟大历程及生活画卷。该著作是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辅以小羊圈中各色人物的荣辱沉浮, 描绘了日伪统治下北平社会的广阔画面和北平人民痛苦、屈辱、悲惨的生活情景,歌颂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勇敢的抗争精神,鞭笞了日寇的凶残和汉奸走狗们的罪恶,同时对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四世同堂》中,我最佩服的是钱先生.他不但先后遭受丧子和丧妻之痛,还曾被日本人打到奄奄一息,但他面对这些却没有丝毫的退缩,试问,我们这些像他一样的柔弱的书生可以做出他那样的事了吗?他的这种毫不退缩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去学习。有些人会大声地说,他只是时代环境决定的,我们又没有那种环境,怎么能做呢?但是,当我们真的遇到的时候,你们还敢这样说吗?姑且抛开他的政治观点这方面不说,只是论他的坚强勇敢,就是全书不容忽视的一道风景了。钱先生他有知识有文化懂事理的人,虽然是柔弱书生,却是那个时代的一位不可多得的革命战士。旧中国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钱先生这样的人,才使中国能够摆脱帝国主义束缚,勇敢地站起来,走向光明,以崭新的面貌面对新的挑战。
瑞宣和瑞全这两个人物也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我觉得他们两人与巴金先生《家》中的觉新,觉慧极为相似。瑞宣是祁老太爷的长孙,虽然他和瑞全一样希望去参加革命,但是由于放不下那个家。我还记得,当时瑞全决定要去参加革命的时候,瑞全叫瑞宣和他一起去参加革命,他却语重心长地说:“你可以去,我不可以,我还要照顾这个家。你去尽忠吧!我来尽孝!”而瑞全则不同,他敢想敢为,毅然帮助王排长离开北平,还亲手杀了自己的初恋——做了特务的招弟。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当时的有志青年的那种为自己的理想和那种勇敢地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高大形象。当我在为瑞全的行为感叹的时候,也为瑞宣他的无奈而感到一丝的惋惜之情,他无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东西。不过,他应该在瑞全身上感到一丝的欣慰和满足吧!
在本书里,让人不禁对于那些汉奸的行为咬牙切齿,对于他们的死,我感到无比的痛快!虽然他们的出现是因为日本人的到来,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们的贪欲和对于名利的不择手段地追求。冠晓荷,大赤包,祁瑞丰,蓝东阳和胖菊子,这些都是中国人的败类啊!他们为了自己利益的贪婪和渴望,这也导致了他们直接通向了死亡之路。其实不仅仅是当时的汉奸,现在的那些腐败的官员也是一样,都是因为一个贪字,最后让他们走向死亡的道路!虽然他们都会风光一时,但是他们最后还是会步向灭亡的结果。
中国人是痛恨日本人的,看完《四世同堂》后,更加确定中国人对日本人是多么地恨。但是在那个年代,中国人却又是那么无助的,他们很多人没办法去发泄自己对日本人的憎恨,一部分人只能通过去参加革命,用生命去发泄他们的憎恨。总的来说,老舍先生的这本著作像是一本中国式的《战争与和平》。
《月牙儿集》,一个失足的女性的“控诉”
老舍取月缺之时,“月牙”之形,唤“月牙儿”之名,疼爱,希望之义溢于言表;唤“女”为“儿”,更显老舍对其的期望之深。然而,这么美好的东西,却遇上了一个“黑暗”的世道,所以得到一个悲惨的命运。
月牙儿的冰清玉洁和柔美正如她的心地一样纯洁善良,自爱自重;月牙儿悬浮在空中无依无靠,正如她的孤苦伶仃可怜无助;当月牙儿微弱的光被黑暗所吞没的时候,正如她无力挣脱黑暗社会带给她的恶运。老舍以美好的、诗意的意象却遭逢摧残,这强烈的反差使内容产生了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所以更能从内心
深处打动读者,揭批罪恶。
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感受到“月牙儿”的无奈,也为她感到无比的感伤。迫于生计,她不得不做暗娼。虽然她生活在麻木、无奈的生活当中,但是她仍然没有不顾及母亲的生存,甚至当她被抓进狱中,她还时时惦念她的母亲。其实,这是一个极其普通老百姓形象,她有着中国女人特有的隐忍、负重,有过微弱的抗争,也有过少女单纯情意,有着面对那无奈的现实的那种消沉和颓废,更有着那种永不泯灭的“善”意。“月牙儿”几乎是一个没有个性,对痛苦上的生活无怨无诉,一直奉行着“这一切都是命”、“羞耻又不是我造出来的”的女性。但是,她却又是一个极其典型的形象,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出她的性格。让读者看完后,无法不为她的悲惨命运感到悲伤。在那个时代,她无法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她一直都在默默地接受着生活所对她的折磨。即使是现在,我们依然有着不少这些失足妇女,她们为生活所迫,我们只能为她们感到叹息,只因我们对此无能为力。若要改变这个现象,政府还需要不少的努力。
月牙儿从一个不谙尘事的小姑娘,成长为一个单纯而热烈的少女,最后被迫从妓。这一切,老舍先生用平静的词句中演绎,他只用了一句“装了一身新的行头,上了市”。这种含蓄的表达,更能倾露老舍先生对月牙儿的同情和怜惜。含蓄中蕴藉明朗,含蓄里同样也含有那难掩沉痛和悲愤。她之所以变成这样,全是由于生活所迫,她无力去改变,而当时的时代也注定她那种中下层人士难以有力去改变。
看完他的这三部作品,我发现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在文章中虽然叙述得较为平淡,但无处不存在着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他写了很多劳苦大众的形象,他们在那种环境下,做出了他们不同的选择,但是仍无法和无力摆脱他们的那悲伤的命运。我为他们的遭遇感到无比的伤感,也为老舍先生能写出这种著作而感到称赞,他写出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和中下层人士的无奈选择,让我们好像处于那个时代一样,真的是很好的作品。
作文五:《读老舍先生的数篇文章有感》900字
读老舍先生的数篇文章有感
《骆驼祥子》
一个车夫悲惨的经历。《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著名的作品, 《骆驼祥子》虽然没有任何让人落泪的感人情节,它从头到尾用平平的语调叙述,但是在你阅读的时候和看完这本书的时候,不得不为祥子这个人物经历感到无比的伤感。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一个车夫在三十年代谋生的故事。祥子十几岁就从乡下来到城里,那时的他单纯而坚定,他有一个最简单不过的梦想,那就是:挣钱,买自己的车。在他努力朝着目标奋斗了几年之后,他终于有了自己的新车。却因为他的单纯而入了虎口——被军队抓了起来,让他无法用他的车子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虽然他日后逃了出来,临走前还偷了三只骆驼,买了三十多块钱,可是他的梦想已经破灭了。车没有了,一切又要重头再来了。这次的经历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他很想再次站起来,可是他的力气远不如从前大了,他的愿望变得更加简单了,那就是:本本分分的赚钱,再不奢望什么了。没想到,他又遇上了一件倒的事情,为了帮助自己拉车的主人,他再次被别人骗,买骆驼的钱和自己辛苦赚的血汗钱全让一个缺德的侦探给骗走了。他又再一次掉进痛苦的深渊,他似乎有点绝望了。
车行老板刘四爷的女儿虎妞耍了一个小小的手段让祥子不得不和她结婚,虽然祥子不喜欢她。当虎妞真的怀孕的时候,他以为可以好好的当爸爸了,可是,最后他还是无法如愿,虎妞却因为难产而死。在虎妞怀孕的那间里,他认识了小福子,一个同住在大杂院的穷苦人家的姑娘。他们
渐渐产生了真挚的感情。虎妞死了之后,他并不是非常的难过,唯一让他很伤心的是,孩子没有了。小福子想跟他走,由于他们两人都没有开口,导致了这个机会的错失。当祥子又一次在外拼搏不成反遭人骗的时候,他去找小福子,发现她已经自杀身亡,这又是一个多么沉重的打击啊!
虽然他还不算老,他完全还要能力从新开始,可是他的心早已经是白发苍苍的了,他已经无力再次站起来,去实现他那最简单的愿望了。从此以后祥子就堕落了,以前的善良正直不见了,他憎恨任何人。拉车也不去了,吃喝嫖赌的恶习也染上了,他可以为金钱出卖朋友,彻底沦为了行尸走肉。
故事没有讲述祥子将来的命运,却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想象。他会有一个凄惨飘零的晚年,还是会再重新开始呢?我们都希望是后者。但是,他真的可以得到后者的结果吗?显然是不可以的,因为在那个时代,中下层的劳动人民,他们的生活不也一样吗?
作文六:《感于老舍先生的文章》4600字
《赵子曰》(长篇小说)1928,商务
《二马》(长篇小说)1931,商务
《文学概论讲义》(理论)1931,齐鲁大学文学院 《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1934,生活
《猫城记》(长篇小说)1933,现代
《离婚》(长篇小说)1933、良友
《老舍幽默诗文集》1934,当代
《赶集》(短篇小说集)1934,良友
《樱海集》(短篇小说集)19Z9,人间
《蛤藻集》(短篇小说集)1936,开明
《老牛破车》(创作经验)1937,人间
《三团一》(曲艺集)1938,重庆独立出版公司 《骆驼祥子》(长篇小说)1939,人间;修改本,1955,人文 《火车集》(短篇小说集)1939,上杂
《残雾》(话剧)1940,商务
《文博士》(长篇小说,又名《选民》)1940,香港作者书社 《张自忠》(话剧)1941,华中图书公司
《大地龙蛇》(话剧)1941,国民图书出版社 《剑北篇》(诗集)1942,文艺奖金管理委员会出版部 《归去来兮》(话剧)1943,作家书屋
《国家至上》(话剧)与宋之的合著,1943,南方印书馆 《谁先到了重庆》(话剧)1943,重庆联友出版社 《桃李春风》(话剧,又名《金声玉报》)与赵清阁合著,l943,中西书局
《贫血集》(短篇小说集)1944(文聿出版社 《火葬》(长篇小说)1944,晨光
《惶惑》(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1部)1944,良友 《偷生》(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2部)1946,晨光 《东海巴山集》(短篇小说集)1946,新丰出版社 《微神集》(短篇小说集)1947,晨光
《月牙集》(短篇小说集)1948,晨光
《方珍珠》(话剧)1950,晨光
《龙须沟》(话剧)1951,大众
《老舍选集》1951,开明
《春华秋实》(话剧)1953,人文
《老舍短篇小说》19567,人文
《福星集》(散文集)1958,北京
《茶馆》(话剧)1958,戏剧
《上任》(短篇小说)1958,作家
《四世同堂》(长篇小说,又名《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上下册,1959,百花;1—3部,四川人民
《正红旗下》(长篇小说),人文
《老舍小说集外集》1982,北京
《老舍文艺评论集》1982,安徽人民
《老舍选集》(1—4卷)1982,四川人民
《老舍戏剧全集》(1一4卷)1982,戏剧
《老舍新诗》1983,花山
《四世同堂补篇》(长篇小说)1983,百花
《老舍散文》1984,百花
[课文]
《母鸡》 《我的母亲》 《养花》 《我们家的猫》 《济南的冬天》 《骆驼祥子——祥子买车》 《草原》 《北京的春节》 《林海》
舍的散文无论写人、写景、写情、写事,感情真挚,爱憎分明;简而明,短而精,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且幽默诙谐,耐人寻味,同他的小说、戏剧一样,也有着老舍独具一格的特色。 1966年老舍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主要讲了草原又绿又广阔的特点,这段中心句是: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载于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人民日报》 )
作品《草原》赏析
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在《草原》一文中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意蕴、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现举例分析如下:
一、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这两者是自相矛盾吗?其实,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显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
“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
前句是近看描写:
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草的生命,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热爱和赞叹。
后一句是远看描写:
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
再说汽车在前进,视野中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
二、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惊叹”与“舒服”,“愿久立”与“想坐下”是互相矛盾的。其实,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静立不动”,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诱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正是这矛盾的笔触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特定境界里的丰富的内心感受。
三、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既然“看不见什么东西”,怎么还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呢?其实,这是运用了一种叫“舛(chuǎn)互”的修辞手法。它对某一事物既全面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是为了更真切地衬托和强调“初入草原”时的静感。这是以声写寂,以动衬静,从而突出了辽阔草原寂而不死,静中见活的生机。 老舍的《草原》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烈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充分体现了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这是本文的主题思想,亦即文意所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平等的民族政策,形成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家庭。老舍通过记叙访问草原的情景,反映民族友爱的主题,提炼出这一文意,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关系的真实本质,十分正确。
老舍按照初入草原、欢迎远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主客话别的顺序记述,注意突出蒙古族人民远出相迎、热情款待、亲切联欢的场面,字里行间渗透着蒙汉人民间的血肉深情。 值得研究的是作者在提炼文意的过程中,把文意浓缩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两句诗,寥寥十四字,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回味不尽的余地: 内蒙古草原空气新鲜,天空明朗,广袤无边,一碧千里,到处是翠色欲流,令人陶醉,岂不是与“天涯碧草”贴合相应了吗,诗句中的“何忍别”、“话斜阳”正是“蒙汉情深”的体现和写照,它又与上文蒙族牧民纵马奔驰,以主人的身份远出迎客,盛情款待,歌舞娱宾的描写有机勾连,桴fu鼓相应,实在恰到好处。
同时,作者引诗作结还收到了揭示题旨、深化文意的效果。“蒙汉情深”“深”在哪里,作者一行刚刚踏上草原,就从心底里油然升起热爱之情;牧民远出迎客,欢呼,握手,敬酒,唱歌,表演,双方亲如一家,融洽无间,更加显露了蒙汉间的深情厚谊。尤其是“何忍别”突现了主客双方的内心世界,两情依依,不忍分别,自然“情深”了,而“话斜阳”则展示了主客双方的动人情态,话语绵绵,难分难舍,不是“情深”会如此吗,完全可以说,引诗是对蒙汉民族间兄弟之情的凝炼概括,也是对文意的进一步拓展和强化。
另外,引诗中的“天涯碧草话斜阳”仿佛一个特写镜头:
主客双方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依恋不舍地娓娓交谈,时间不停地推移,夕阳渐渐西沉,他们竟浑然不觉,这是蒙汉情深的形象映现。
许多MM在减肥的过程中困难重重,用尽方法却瘦不下来,其实只有在数不清的技巧,推敲中找到属于跟适合自己的最佳方式,才能在健康的瘦身道路上走下去,下面一些瘦身的小技巧,一定可以帮到你~
1、慢慢吃
我们都曾在美味佳肴面前狼吞虎咽。等你发现自己吃撑的时候,已经为时太晚了。然而当发现自己因为吃得太撑感到不适时总是为时已晚。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需要大概20分钟,才能接收到“已经吃饱了”的讯息。营养学专家Wesley Delbridge表示。“在吃第二碗饭前,不妨先喝上一杯水,等个十几分钟。”他说,“让你的大脑告诉你,你是否已经吃饱了。“
2、切碎你的食物
不论是享用牛腩、三文鱼、面包圈还是鸡蛋卷,在食用之间都可以尝试把这些食物切成碎片。近期,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表明,被给予切好的面包圈的参与者,比直接食用完整面包圈的参与者,在试验中吃的要少得多。在20分钟后的免费午餐招待中,那些吃面包圈切片的参与者仍然吃的比较少。研究人员表示,预先切好食物能使食用过程中的每一次咀嚼都更加舒适,因此能够一定程度上实现对饮食量的掌控。
3、饭后刷牙、剔牙
“一旦结束午餐或晚餐,应当立刻使用牙刷或者牙线。”匹兹堡Nutrition CheckUp的营养学家Heather Mangieri如此建议道。
当你感到牙齿清洁、口气清新时,你就不会再没心没肺的呆在厨房吃个不停了。
久坐族常常都有恼人的“游泳圈”,不仅仅影响美观,还很难减,这可怎么办呢,来看看小编推荐的10个最佳的瘦腰运动吧~总有适合你的一种,还等什么,赶紧动起来吧~
1、简易坐扭转
这个体式可以很好的帮你拉伸脊柱并消除背痛,然后帮你按摩腹部减少腰部的赘肉,来促进消化器官的蠕动。
盘腿坐在一块折叠的毛毯上,骨盆水平,挺直腰背。吸气向上拉长脊柱,随着呼气的时候拉伸着向右后方转,左手放在右大腿上,右手放在身后毛毯边缘,保持30秒,然后收回。相反方向重复同样的动作。
2、半鱼王
这个扭转可以很好的作用在腹部区域,把横膈膜及腹腔带进行一个强烈的扭转,它的扭转力度会非常强大,帮助收紧腰腹肌肉。
这是一个更为高级的扭转体式。我们需要让一腿折叠在下方,让脚掌竖着立在地面上,上面的脚跨过来放在膝盖的外侧,脚尖和膝盖在一条线上,上面腿应该是垂直的。可以把臀部下面垫上一个毯子,以防骨盆不会向后部倒,使背能向上立起来,随
着呼气的时候转,同样吸气拉伸脊柱,呼气把中背部推入体内,增加扭转。快速瘦腰一:“椅子运动”像是坐在椅子上那样,双手做扶扶手的姿势,后背靠在椅背上,注意其实没有椅子,只是自己想象着坐在椅子上。之后身体慢慢下蹲,感觉屁屁真的坐在椅子上一样。在做这个动作时腰部要用力,脚的位置不动,让大腿来承受身体的重量。
3、自行车运动
身体平躺在地板上,双手放于脑后,左腿膝盖弯曲并尽量向胸部靠近,右手肘向左腿膝盖靠近,右侧肩榜随之抬起。之后换另一侧重复进行这个动作。
4、交错腿运动
身体平躺在地板上,双腿交叉,双手抱头,之后交叉的双腿慢慢抬起,尽量向上抬,使双腿与地面呈直角,头部也随之慢慢抬起。当抬到最高点时停顿呼吸一次,之后重复进行这个动作。
5、健身球运动
让自己躺在健身球上,使下背部接触健身球,双手交叉放于胸部,也可以抱头。腰部用力抬起上身,使身体离开健身球,注意保持平衡。之后再躺下来,重复进行这个动作,像在健身球上做仰卧起坐一样,对于瘦腰腹很有效果。
6、蜘蛛侠式
这款动作可以运用到腹肌上的全部肌肉,也能兼顾到小腿、大腿、胸部、背部、手臂、肩膀的肌肉。先是俯卧撑的姿势,手
臂要伸直,保持手肘和肩膀在同一条直线上,从侧面向前提拉右腿,如图中的方式,让膝盖尽量靠向右臂手肘,到极限的位置时再放下腿;之后换左腿,提拉再伸直,循环反复,两侧各15个算一组。
作文七:《老舍先生文章有感》4500字
读老舍作品感受
我读老舍先生的作品并不多,以往读过他的《月芽儿》,《驼骆祥子》,这个还看了电影,还读过一些他很少的散文,如《济南的冬天》等,以及一些谈写作方面的文章,说明我和这位作家早有一定的缘分的。
最近,学校的一位中学生,班上的图书馆理员,借给我两本好书 ,有一本就是《老舍作品精选》,有五百多页,用了一个星期时间,通读了一遍。每感到会心之处,我都把那些好句子抄在了笔记本中。
读英国人——胖子不是一口吃起来的
昨晚,读老舍的散文《英国人》,有一段跳到我的眼前,喜至不尽,当时还抄在了读书笔记本子上,到了学校,为了体会它的好处,又在一个读书笔记本子上再抄了一遍。
他们不爱着急,所以也不好讲理想。胖子不是一口吃起来的,乌托邦也不是一步就走到的。往坏了说,他们只顾眼前;往好里说,他们不乌烟瘴气。他们不爱听世界大同,四海兄弟,或那顶大顶大的计划。他们愿一步一步慢慢的走,走到哪里算哪里。成功呢,好;失败呢,再干。英国兵不怕打败仗。英国的一切都好像是在那儿敷衍呢,可是他们在各种事业上并不是不求进步。这种骑马找马的办法常常使人以为他们是狡猾,或守旧;狡猾容或有之,守旧也是真的,可是英国人不在乎,他有他的主意。他深信常识是最可宝贵的,慢慢走着瞧吧。萧伯纳可以把他们骂得狗血喷头,可是他们会说:“他是爱尔兰的呀!”他们会随着萧伯纳笑他们自己,但他们到底是他们——萧伯纳连一点办法也没有!
老舍先生在这一段文字中,用了极通俗的句子,胖子不是一口吃起来的,乌托邦也不是一步就走到的,它真的打动了我的心!是说到了我心里的句子,我心服口服。
这样的道理,过去自以为懂得,经过一定的经历之后,体会得才会更好一些。我对爱情、工作、还有个人爱好的文艺方面,有过急于求成的心理,恨不得一下子让自己吃过胖子一般。老舍先生的话,和农村人说的一样,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心急了挖的井是岔口子等,有一曲同共之妙用。
读老舍先生这一段时,我又想到了**曾经讲过和敌人作战时,战略上藐视,一十当一;战术上重视,一一当十。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仗要一仗地打,这样看问题做事,是真正的智慧!
老子也有一段教导特别好:“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哲学里有一个质量互变,从一定的量变到质变,一定要重视量的积累。
读老舍智慧句子,联想到了一些哲人,他们看法是相同的。
我在一段时间里,恨不得一夜能写个好作品;拿起一本书读的时候,就想一下子把整个书读完,事实上,这种心急读书是根本读不好书的,书是世界上的宝物,犹如对人精神营养的极佳品,需要慢慢地去咀嚼品读,慢下来,才能好好地消化吸收。世界上不只是写作读书,需要这种慢功夫,就是治国也是一样,以往人们恨不得一下子实现共产主义,事实证明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少一步都是不行的。
读老舍这段,也解放了我的思维,也可以把一个难办的事情,由多化少化成小节,一小节一小节地完成,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屈原《离骚》的句子: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这说明做任何事情,要按一定的规矩来,想走捷径是行不通的。
一个真正热爱读书的人,热爱创作的人,一定要自己真静下心来,真正读上几本中外的名著好书,也许只有,在读书写作方面,才能有一点小小的进步,这是老舍讲的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给我的最大的启发。
读老舍先《敬悼许地山先生》——许地山先生读书的痴劲
我曾读过许地山先生一篇散文,《荼蘼》,被文中那种爱的哲理诚服,想许地山先生为什么能创作出那样美的作品?
昨晚,我读作家老舍先生一篇文章《敬悼许地山先生》,才找到了答案。
不过,你不要让他独自溜出去。他独自出去,不是到博物院,必是入图书馆。一进去,他就忘了出来。有一次,在上午八九点钟,我在东方学院的图书馆楼上发现了他。到吃午饭的时候,我去唤他,他不动。一直到下午五点,他才出来,还是因为图书馆已到关门的时间的原故。找到了我,他不住的喊“饿”,是啊,他已饿了十点钟。在这种时节,“玩”字是用不得的。
这就是说许地山当时进图书馆看书,读到了好书,一直读下去,读了将近十个小时,想现在的人读书,有那一个能一直坐九到十个小时连续地读,这样的人恐怕并不是很多的。
这就说明许地山先生读书,有一种特别的痴心,我曾看过一些中外名人的传记,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他们爱的事情,有痴之心。
《红楼梦》开篇有这样的句子:“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们现在的读者能读到《红楼梦》的小说,可知曹雪芹当年创作这本小说的时候,是怎么一种痴劲儿创作的,没有这种痴劲儿,是无法完成这本小说的。根据红学大师周汝昌在百家讲坛讲,他当时创作《红楼梦》的时候,连纸都没有,就用一些旧书的背面一个字一个字写起来的,这足见当时创作的艰难,可是他一心一意要写成这本小说,最终克服一切困难,就是这个痴劲儿完成了这本小说的创作。
蒲松龄在他的一篇小说最后有一个点评,并对艺痴有一段议论: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这种痴劲儿,就是一种真正的热爱,像陕西作家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等老师,他们为什么能写出好作品,主要原因对文学是真正热爱,用贾平凹老师说的话,热爱书中的人物,善待它,它就会听作者的话,跟作者有很好的合作,如果作者不喜欢它,他不会走进作者的创作的小说的人物之中,成为小说中有生命有感情的人物。
如果真正爱一件东西,那是了不起的。我们平常说心爱神知,只要心中真正有这么一个爱的念头。
贾平凹老师写过一篇散文《红狐》,有一个人喜欢一把古琴,时是长了,古琴不弹,竟自己发出世界上最优美的旋律声,这就是对古琴真正热爱的结果。
读老舍先生这篇文章,我悟出了读书写作,要有一种痴劲儿,或说痴心,把一本好书,或在写作过程中,把每一个中国汉字看成有生命的人一般,它是有人的全部感情,或哭或笑,如在眼前,这样读书或写作,自有境界出现。
许地仙本身对创作有痴爱之情,同时,他还是一位能鼓励身边的作者把创作坚持下来的人之一,这和他的痴心读书写作是一致的。老舍在的文中写道:“在他离英以前,我已试写小说。我没有一点自信心,而他又没工夫替我看看。我只能抓着机会给他朗读一两段。听过了几段,他说“可以,往下写吧!”这,增多了我的勇气。他的文艺意见,在那时候,仿佛是偏重于风格与情调;他自己的作品都多个有些传奇的气息,他所喜爱的作品也差不多都是浪漫派的。他的家世,他的在南洋的经验,他的旧文学的修养,他的喜研究学问而又不忍放弃文艺的态度,和他自己的生活方式,我想,大概都使他倾向着浪漫主……”像老舍这样一位大作家,都在写作中曾经没有过自信心的时候,许地仙先生就鼓励他,我只能抓着机会给他朗读一两段。听过了几段,他说“可以,往下写吧!”这,增多了我的勇气。
这样我联想到,小作者,虽小,也不能失掉自信心, 一定要真正先把写作的自信心增加起来,要不然是进行不下去的。
有了自信心,坚持写作,这也算是个人真正爱好写作。
老舍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动情地写下了一段话:啊,地山!你记得给我开的那张“佛学入门必读书”的单子吗?你用功,也希望我用功;可是那张单子上前六十几部书,到如今我一部也没有读啊!
从老舍写的句子中,说明读书,对于作家是多么重要的事啊?作家为什么能成为作家,能写出好作品,首先是读了不少书的人,而且是大量地读书,我想这方面老舍、许地仙俩位大师都是我们现在人学习的榜样。
我读到老舍先生这一段关于读书的句子时,真想一口气读六十本,把手中要写的的停下来,全心去读。
读书一定是对书真正的爱,是一种如醉如痴的读书,像老舍、许仙俩位大师那样,只有真正的痴心地读书,用心读书,是真正热爱读书这件事,把书当作老师,当作好友,当作知心爱人一般,只有这样,也许能真正走进书中的美好世界,这是老舍作品,在读书方面给我的一个启示。
对老舍先生创作一点了解
原来读过一些老舍先生的作品,老舍写的作品同情穷苦的人,如《月芽儿》,《骆驼祥子》等,怎么写得那么感动人!
昨晚读老舍先生一篇长文〈八方风雨〉这时候,我已移住白象街新蜀报馆。青年会被炸了一部分,宿舍已不再办。
夏天,我下乡,或去流荡;冬天便回到新蜀报馆,一面写文章,一面办理文协的事。文协也找到了新会所,在张家花园。
物价象发疯似的往上涨。文人们的生活都非常的困难。我们已不能时常在一处吃饭喝酒了,因为大家的口袋里都是空空的。文协呢有许多会员到桂林和香港去,人少钱少,也就显着冷落。可是,在重庆的几个人照常的热心办事,不肯教它寂寞的死去。办事很困难,只要我们动一动,外边就有谣言,每每还遭受了打击。我们可是不灰心,也不抱怨。我们诸事谨慎,处处留神。为了抗战,我们甘心忍受一切的委屈。
读这样的文字,我才知道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很多作品,都是一个很动乱的战争年代写的,常有生命的危险,生活也是极没有保证的,可是竟在这么一战乱艰苦时斯内,老舍先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创作了很多好看的小说,让我不由得敬佩这位一位大作家。
我的身体也越来越坏,本来就贫血,又加上时常“打摆子”(川语,管疟疾叫打摆子),所以头晕病更加重了。
不过,头晕并没完全阻止了我的写作。只要能挣扎着起床,我便拿起笔来,等头晕得不能坐立,再把它放下。就是在这么挣扎着的情形下,八年中我写了:
鼓词,十来段。旧剧,四五出。话剧,八本。短篇小说,六七篇。长篇小说,三部。长诗,一部。此外还有许多篇杂文。
这点成绩,由质上量上说都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把病痛,困苦,与生活不安定,都加在里面,即使其中并无佳作,到底可以见出一点努力的痕迹来了。
读到上面的文字,说明老舍先生是真正热爱写作,是真正努力写作的作家。文中提到他头晕贫血,打摆子等,身体很不舒服的时候,还在写作。
我有过这样一些瞬间,想写些东西,如下班回家,晚上想写些什么,就推到明天再写吧,可是明天也没有写。或说上班有些累了,实际上并不累,都是自己想错了。
老舍先生害病的时候,都没有放下创作,这说明他是一位真正有意志的人!
不过,写作的成绩虽不好,收入也虽欠佳,可是我到底学习了一点新的技巧与本事。这就“不虚此写”!一个文人本来不是商人,我又何必一定老死盯着钱呢?没有饿死,便是老天爷的保佑;若专算计金钱,而忘记了多学习,多尝试,则未免挂羊头而卖狗肉矣。我承认八年来的成绩欠佳,而不后悔我的努力学习。我承认不计较金钱,有点愚蠢,我可也高兴我肯这样愚蠢;天下的大事往往是愚人干出来的。
老舍先生这一段说,说得非常实在。想爱好写作的人,确实要失去一些东西,就是常人世界的一切,这个不要计较的。天下的大事往放是愚人干出来的,这是真的!
因为我知道老舍先生当时创作艰难不易,有了这个理解之后,现在我读老舍的作品的时候,完全是一种拲敬心来读,感受到老舍先生给我们现在的人启示最大,人生总要不怕困难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总能为社会做出一些益的事情来,相信一个人的努力是真正起作用的,是有它的意义的。
今晚写出上面的文字来,是为了用老舍先生来激励自己的读书写作和工作,人真正的是内心的意志坚强,它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人一直顽强向着一种理想的境地努力,坚信,通过努力一定会实现的,只是要求一小步一小步的走去,无中生有,积少成多。
作文八:《老舍先生的资料》12100字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姓舒舒觉罗氏,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期间受到迫害,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终年67岁。夫人胡絜青(1905-2001)。
, 笔名来历
, 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絜青、絜予、口青等笔名。因为老舍
生于阴历年底,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含有庆贺新春、前景美好之意。舒庆春上学
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
我”,亦有“忘我”的意思。
, “老舍”这一笔名,是他在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首次使用的。
在“舍予”前面添“老”字,而后面去掉“予”字,便成了现今人们熟知的“老舍”。这个“老”
并不表示年龄大,而是含有一贯、永远的意思
, 老舍
, ,合起来就是一贯、永远“忘我”。他用“老舍”这一笔名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以致
不少人只知道他的笔名。
老舍子你小传
人生经历
, 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襁褓之中的老舍,
家曾遭八国联军的意大利军人劫掠,还是婴儿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
免于难。老舍九岁得宗月大师资助始入私塾。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
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于1918年毕业。
工作经历
曾任小学校长(北京东城区方家胡同路小学)、中学教员(北京市第一中学)、
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讲师,任教5年。
相关事件
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在大杂院里度过的童年生活使老舍从小就熟悉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如曲艺、戏剧),这些都是他将来倾向于写作平民生活和长于话剧创作的生活基础。
1918年老舍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老舍正在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任校长。“五四”对他的思想和人生道路的选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24年夏,赴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并从事文学创作。1926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
哲学》在《小说月报》17卷第7号上连载时,署名为“舒庆春”。但自第8号起连载上的署名改为“老舍”,直一小说全部载完。这标志着老舍文学创作道路的开端。接着,又发表了《赵子曰》《二马》,从而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929年,老舍取道新加坡回国。在新加坡写了中篇小说《小坡的生日》,这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描写了生活在新加坡的华侨少年与各被压迫民族的小伙伴一起,反对强权奴役的故事,体现了团结奋斗、强国救民的思想境界。
1930,1936年,老舍先后在山东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在济南这座温和朴实的古城里,老舍和普通的教员、记者、车夫、厨子、说唱艺人、民间拳师为友,汲取民间养分,创作了4部长篇小说—《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还出版了包括《黑白李》《微神》等15部短篇小说在内的短篇小说集《赶集》以及幽默诗文集《老舍幽默诗文集》,以及散文《趵突泉》《济南的冬天》《济南的秋天》等,并翻译发表了大量外国文学。此间,他看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日本帝国主义的肆意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行径,创作了长篇小说《大明湖》,为济南人民以及所有蒙受侵略之苦的祖国人民抒发愤慨。在这部小说里,他第一次描写了共产党人的形象。1934年秋,赴青岛任山大中文系教授,讲授高级作文、欧洲文艺思潮、外国文学史、文学概论等。期间,他结识了当时聚集在青岛的许多文朋诗友。1935年,老舍与洪深、王统照、臧克家等朋友一起发起在《青岛民报》附出《避暑录话》周刊,题名语意双关,一是避时令之暑,二是避“当局”之“暑”,所刊诗文俱出名家,不但文字生动活泼,常有精美之作,而且立意精到,令读者刮目相看,于是在青岛一纸风行,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从济南到青岛,老舍除了教书便是写作,写下了6部长篇小说:《大明湖》(原稿在“一?二八”战火中被毁)、《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祥子》,以及多篇中短篇小说。《骆驼祥子》完成于1936年夏,发表于同年9月至翌年10月的《宇宙风》,1939年由上海人间书屋出版单行本,1943年后被译为日文、英文、法文、德文、瑞典文、捷克文,是老舍的代表作。
1936年老舍辞职,从事专业写作。在山东工作和生活的这段时期,是他一生中创作的旺盛期之一。他先后编了两个短篇集《樱海集》《蛤藻集》,收入中短篇小说17篇。创作了《选民》(后改题为《文博士》)《我这一辈子》《老牛破车》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长篇杰作《骆驼祥子》。期间老舍大女儿在济南出生,起名舒济。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的炮声使老舍无法再埋头于创作。 8 月 1 日 第三个小女孩舒雨出生后,青岛形势危急。在接到齐鲁大学文学院的聘书后,全家搬到齐大校内现在的常柏路 11 号。 11 月 15 日 ,日寇炸毁黄河铁桥,济南危在旦夕。决不能当汉奸,坚决去抗战,老舍毅然提起小衣箱,告别妻儿,离开常柏路 11 号温馨的家,奔向武汉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去。 在1938年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中,老舍担任负责人――总务部主任。之后,又转到重庆,“**”在艰难困苦中顽强坚持七年时间,直到抗日战争取得彻底胜利。老舍以满腔热情和耐心细致的工作,团结各个方面的文艺家,共同致力于推动抗战的文艺活动。并以笔为武器,进行多种文艺形式的创作。长诗《剑北篇》用大鼓体写成,《王家镇》《忠烈图》用京剧形式写成,《残雾》《归去来兮》《面子问题》用话剧形式写成。先后出版了短篇集《火车集》《贫血集》,长篇小说《火葬》,完成了长篇巨著《四世同堂》的前两部《偷生》和《惶惑》。同时,还撰写了大量杂文、散文、诗歌。
抗战胜利后,1946年,老舍和曹禺作为我国民间第一批文化人应邀赴美国访问和讲学。在美国,做了多次公开演讲,为增强大洋彼岸的人们了解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在此写成《四世同堂》第三部《饥荒》和另一部长篇小说《鼓书艺人》还有《断魂枪》。还协助美国友人翻译他的一些作品。《四世同堂》是老舍完成的规模最宏大的作品,约一百万字。以北平一叫“小羊圈”胡同里多种人物,特别是以祁家祖孙四代为中心,展开错综复杂的画面与情节的描写,表现了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经历,以及他们在幻想破灭后,终于
觉醒,坚决抗战的过程。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汉奸的无耻,也写出了知识分子的善良、懦弱和苦闷,以及下层市民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决心。包含着老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留下了一座伟岸的纪念碑。
1949年10月,老舍回到祖国。创作话剧《方珍珠》。1951年,又创作了歌颂人民政府为普通市民办实事的《龙须沟》。该剧上演后,老舍获得了北京市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之后,他还创作了歌剧《消灭细菌》《大家评理》,话剧《生日》《春华秋实》等。
建国后,老舍政治热情十分高涨,他先后担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文联主席,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文联主席团成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第一、二届人大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主席团成员,全国政协三届会议常务委员等职。自1950年至1955年,老舍创作了大量的话剧、京剧、儿童剧。其中话剧《茶馆》把老舍的话剧艺术推向了高峰,成为我国戏剧艺术殿堂的一颗璀璨明珠。
1961年至1962年,老舍创作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遗憾的是未完成,就被迫停笔。
**中,同许多老一辈爱国文艺家一样,老舍遭到了恶毒攻击和迫害。1966年,他被逼无奈,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终年67岁。
编辑本段主要著作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余万字的作品.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二马》《猫城记》,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月牙儿》《赶集》《樱海集》《东海巴山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其中有大量被选入教育课本。爱情
胡絜青和老舍都是满族正红旗人。胡絜青自幼好强,向母亲提出要上学,将来凭本事吃饭。就这样,她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女子分校和北京师范大学读书。老舍24岁时去英国东方学校教汉语。后又在新加坡一所中学教了半年书,1930年回国,住在好朋友白涤洲家。
老舍一家合照
1930年,北师大音乐老师带胡絜青到白涤洲家中,请老舍到北师大演讲,老舍欣然应允,这是胡絜青与老舍的第一次见面。尔后,朋友们便极力撮合这门婚事。后来,老舍回济南教书。放寒假时,他给胡絜青寄来一封长信,介绍了自己的身世。信中说:“你给我的第一印象,像个日本少女,你不爱吭声……你我都是满族人,生活习惯一样。你很好学,我对外国名著、外国地理、历史、文学史也很了解,彼此有共同语言,能生活到一起。”
老舍还在信中提出“约法三章”:第一,要能受苦,能吃窝头,如果天天想坐汽车就别找我。第二,要能刻苦,学一门专长;第三,不许吵架,夫妻和和睦睦过日子。 老舍还说:“我没有欧洲人的习惯,出去时,夫人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打伞,我不干。如果心里有气,回家就打太太我也不干。我愿建立一个互相友爱、和和睦睦的家庭。” 此后,老舍一天去一封信,连续写了一百多封信。
胡絜青与老舍第一次拥抱,是在中山公园后面的小沙滩,这是在那个守旧的年代,两人做出的“大举动”,也是他们人生道路上同风雨、共患难的开始。 1931年夏天,在灯市口一家三层楼的旅馆里,在罗常培先生主持下,胡絜青和老舍结了婚。结了婚后的第二天,老舍对胡絜青说:“我有一句话必须说清,平日,如果你看到我坐在那儿不言语,抽着烟,千万别理我,我是在构思,绝不是跟你闹别扭,希望你别打扰我。”他又说:“咱们要和睦相处,决不能吵架拌嘴。”这句话成为老舍夫妇恪守的信条,他们共同生活了35年,从没有红过脸。
伦敦故居
1924年至1929年老舍在伦敦教过5年书,其间住在圣詹姆斯花园31号,现挂有英国专
老舍伦敦故居
门用来标记故居的蓝色门牌,受英国政府保护。
北京故居
从1949年到1966年老舍去世,他居住在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是一座栽着柿子树的四合院,被称为“丹柿小院”。后被国务院改建为“老舍纪念馆”。
1997年7月老舍家属有偿将老舍故居捐献给国家。捐献交接仪式在北京市政府举行,市领导及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出席,老舍夫人胡絜青携子女出席。
1998年北京市文物局对老舍故居进行落架修缮。
1998年5月18日“老舍故居筹建处”开始组建,
1998年6月4日召开第一次老舍纪念馆筹建会。随后进入紧张的筹建工作。
1998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示“同意将
丹柿小院--老舍北京故居
老舍故居改建成老舍纪念馆”。
1999年2月1日,老舍诞辰100周年前夕,老舍纪念馆正式对社会开放。
目前,老舍故居已被确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济南故居
老舍济南故居一处在济南南新街54号,保存完整,已成为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一处在山东大学西校区(原齐鲁大学)办公楼。
老舍来济南时第一年还是单身,学校安排他住在办公楼二楼西头阳面第一个房间居住,包括《济南的冬天》在内的系列散文《一些印象》诞生于此,以济南为背景的20万字长篇
小说《大明湖》也诞生于此。1997年老办公楼意外失火被毁,后按原外观重建。老舍一生67年,他先后在北京度过了42年,剩下的25年是:英国5年、新加坡1年,山东7年(上个世纪30年代)———济南4年半、青岛2年半,汉口半年,重庆7年半,美国4年。然而,在老舍的散文里没有写过纽约,也几乎没有写过伦敦(写了一点留英回忆)、新加坡,写汉口、重庆、成都的极少,写青岛的有二三篇,就是第一故乡北京也写的不多;唯独济南,他不但写了,而且是长长的系列,而且,写得那么动人,富有诗意~这实在是老舍写作中一个奇特的现象。
如今在济南大明湖南岸,建有“老舍与济南陈列馆”。
青岛故居
青岛老舍故居暨“骆驼祥子”博物馆位于黄县路12号,1934年至1937年,老舍在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期间,曾在此居住,并在此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长篇杰作《骆驼祥子》以及小说《文博士》《我这一辈子》等一批优秀作品。
, 与诺贝尔奖
, 舒乙首次披露:1968年老舍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为文学大国,始终没有
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原因除了政治偏见以外,还因为中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
外文的太少,在交流上存在着技术上的难题。而老舍当时在中国作家中恰恰是作品
被译介最多的,连瑞典文的也有。另外,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程序也很复杂,先是由
国际著名学者进行提名,被提名者可能有几百人,然后层层筛选,最后剩下5位候
选人,再由评选委员秘密投票,得票最多的就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老舍在1968
年被提名,到了最后5名还有他;秘密投票结果,第一名就是老舍。
, 但是在1968年,中国已经进入了“**”高峰。各国谣传老舍已经去世,瑞典就
派驻华大使去寻访老舍下落,又发动其它国家进行联合调查,中国官方当时对此没
有答复(编者注:老舍死于1966年8月24日),瑞典方面断定老舍已经去世。由
于诺贝尔奖一般不颁给已故之人,所以评选委员会最终决定在剩下的4个人中重新
进行评选,条件之一,最好是一个亚洲人东方人。结果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成了日本的川端康成。
, “**把一切都化为乌有~”舒乙感慨,沉默,这个悲哀的事实是在当年庆祝川
端康成获奖宴会上,由瑞典大使透露出来的。舒乙同时列举出两个证人:一个是瑞
典大使馆文化参赞。另一个是已故作家萧乾的夫人文洁若。萧乾夫妇曾经到过瑞典,
证实过此事。
, 舒乙,曾经是攻读林产化学工艺木材水解专业,而在自己的父亲的死后,却选
择了从事文学工作。依靠父亲生前的成就和声誉,获得了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的职
务。可当老舍颠沛流离的时候,他的妻子和儿子舒乙都和他划清界限……
, 《文坛轶事》之第十七:老舍的另一面
,
, 老舍的另一面
, 作者:信力建
, 转帖自《猫眼看人-凯迪网络》2010-10-29
,
,
, 在现代作家中,老舍应该算一个厚道人,老舍出身贫困,他的这种出身使他总有些
忧郁。总有些悲观,总有些疾恶如仇,总有些冷眼看世界,使他自觉地和穷人站在
一起,同情他们,怜悯他们,为他们鸣不平,成为他们的代言入。 ,
,
人民艺术家老舍 老舍故里
老舍先生笔下的平民世界为中国现代文学贡献了一份珍贵的遗产,成为能够跻身
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作品,享有巨大声誉。车夫祥子,月牙儿姑娘,倒霉一辈子的老
巡警不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典型人物而家喻户晓,老舍先生的人文思想和人道
主义思想同样感人至深。
,
,
, 老舍的珍贵遗产:骆驼祥子、茶馆、四世同堂
同样的道理,他比较顺理成章地欢迎和接受革命带来的巨变,也是缘于他出身穷
人。可就这么一个厚道人,经过解放后的改造,也变成一个在历次文艺斗争中无役
不与的“战士”,显露出其好斗的另一面。
,
, 史料足以证实:仅在50年代,老舍就几乎身临其境地参加了文艺界所有的政治斗争:
从批判俞平伯的“学术错误”开始,到批判胡适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再到批判
胡风“反革命集团”,批判“丁、陈**集团”,批判章伯钊、罗隆基、徐燕荪、吴祖光、
赵少侯、刘绍棠、邓友梅、从维熙等人的右派言论。
, 无论是否自觉自愿,在有关的批判会上,作为与会者的老舍,须“痛斥”批判对象,
表达自己与“党和人民一致”的坚定立场;有时,还须以一位文艺界的代表、具有某
项领导者的身份,在报刊上公开发表措辞激烈的批判文章。
,
,
, 老舍的另一面:“好斗”
,
,
, 不妨先看看胡风事件中他的表现。胡风事件是一桩典型的文字狱,可老舍对其却不
遗余力地进行抨击。
, 先是1955年5月25日,老舍以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的名义,与副主
席张季纯、曹禺联名发表文章,拥护“声讨胡风反革命集团”。声明说,《关于胡风反
党集团的第二批材料》“使我们更深刻地认清了胡风的反革命罪行。……胡风的反革
命面貌和手段,是何等的阴险和令人不能容忍~我们要求依法取消他的第一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资格,开除他的中国作家协会会籍,撤销他所担任的一切职务~
我们要求大张旗鼓地把斗争进行到底,彻底搞清胡风的政治背景”。接着老舍又自己
操刀写下《看穿了胡风的心》,就并非简单的表态文章了。首先,在与胡风交往的二
十年时间里,他对作为老朋友的胡风就已经有“心地褊狭,目空一切”的印象。看了
舒芜发表的“胡风信札”,才知道胡风是要“用铁筋皮鞭”毒打党内的作家和进步作家
们,杀人不见血~他认为,除了“受过美蒋特务训练的人”,没人会有如此心肠。老
舍从那些信札,还看出来胡风“是要镇压革命,去作文坛的暴君”~他有 “一颗极端狂
暴狠毒的心”。而且,老舍在看了揭露“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第二第三批材料以后,接
连写了《扫除为人民唾弃的垃圾》和《都来参加战斗吧》两文,认为胡风集团“是一
伙牛鬼蛇神,为人民唾弃的垃圾~他们天天吃着人民供给的粮食,却仇恨人民民主
专政的一切,干着颠覆人民政权的罪行。这些破坏人民事业的暗藏的反革命罪犯,
应依法予以严惩”~其帮凶形象,至今读来仍栩栩如生。
,
,
, 历尽磨难的胡风 梅志:生死相依
再来看看他对另一桩冤案“丁玲、陈企霞**集团”的赤膊上阵。 , 1957年6月至9月,中国作家协会陆续举行了27次党组扩大会议,“批判丁玲、陈
企霞**集团”。老舍先后共参加了20多次作家们的辩论会,他“感谢作家协会党组
给我这种机会,使我受到永难忘记的教育”。他在《个人与集体》的发言中,批判“丁
玲在作协与文艺界里面,破坏团结,搞小集团”,是“惟我独尊的恶霸作风”。“丁玲的
行为不但自绝于作家,也自绝于人民,除非她马上低头认罪,悔过自新。”他劝丁玲
不要再“花言巧语,不老实交代问题,仅作抒情的独白,企图以美好的修辞,声泪俱
下的做派,邀得大家的惋惜与谅解。……说真话吧,只有挖净你的个人主义的根子,
洗清你的灵魂,你才能看见社会主义”。最后,老舍感谢作协党组邀请他参加党组扩
大会议,使他受了教育。
,
,
, 丁玲 丁玲与胡也频
看老舍写的那些批判文章,会发现这种讽刺加幽默的老舍式批判,可能更让被批
判者哭笑不得。他的方式也并不都是以前听有些人常说的,用的多是温和、轻描淡
写的词句。另外,看得出来,老舍对发言是做了准备的,批判时并非无的放矢。以
他1957年9月17日在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扩大会议上的发言为例,他认为“右派”分
子,虽已“节节败退”,但“**小集团还未完全崩溃,彻底认罪”。他听了“右派”们的
检讨,觉得他们“必须端正态度,学会忠诚老实 ”。老舍平时对丁玲的“优越感”是看不
惯的,至少要煞煞她“狂傲”的锐气。“丁玲一向看不起我们,今天依然看不起我们。
她的优越感使她在交代自己的罪过的时候,还想向我们示威,叫我们看看她怎么心
细如发,会做文章。她若是不能忘了她的狂傲,忘了自己的面子,就不会忠诚老实。”
他还特别提醒:“各**小集团的男女老少,必须老老实实地把心灵中的垃圾倾倒净
尽,重新做个干干净净的人~
,
, 老舍对那些落难文人的深文周纳,有时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譬如,当时被打成“右
派”的青年作家从维熙就曾回忆:他当年在《长春》月刊发表的小说《并不愉快的故
事》,“不过是揭露农村生活的真实一隅,却首先被长春市文学界声讨,视为一株?大
毒草?。此篇声讨文章被《北京日报》文化生活版转载,我尊敬的前辈作家老舍在《北
京文艺》上著文时竟说:?从维熙写《并不愉快的故事》,意在煽动农民造反。?(我
非常尊重老舍先生在?**?中的太平湖之举,老人为后代文人作出不甘屈辱的示范。
但为了尊重1957年历史真迹,请原谅我写上了这一笔。)”老舍的原文是这样的:“我
们看一看这些人的创作实践,不是就很清楚吗:刘绍棠的《田野落霞》,把农民、党
员、干部写得无可再丑;从维熙的《并不愉快的故事》,竟煽动农民闹事,反对农业
合作化。难道能说他们脑子里没有什么思想支配吗,我看这就是资产阶级右派思想
作怪的结果。……《田野落霞》和《并不愉快的故事》能给人们什么教育呢,只能
教育人们去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这不是很清楚的事吗~”过来人都知道,在
那个年代,如此“上纲上线”,足以将丛维熙送进地狱——这岂是一个厚道人所应做
的,
,
,
, 从维熙 老舍
, 老舍的“上纲上线”足以将丛维熙送进地狱
,
老舍的经历告诉我们:在那样一个专制独裁的土壤上,什么样的恶之花都会长出
来——哪怕象老舍这样曾经的厚道人。
,
, 2010年11月4日于听雨斋
,
, 说明:我转帖此文,并不意味我赞成作者对老舍的“上纲上线”,因为在那个特殊的
年代,老舍也是自身难保啊~我转帖此文的目的是:希望在我国这个古老的礼仪之
邦,永远开放“善之花”,永远结出“善之果”~如此而已。
1.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再锋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磨,也会生锈。
2.熟才能生巧。写过一遍,尽管不像样子,也会带来不少好处。不断地写作才会逐渐摸到文艺创作的底。纸篓子是我的密友,常往它里面扔弃废稿,一定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3.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许就能成个好作家了。
4.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5.没有民族风格的作品,是没有根的花,它不但在本乡本土活不下去,而且无论在哪里也活不下去。
6.一个作家实在就是个全能的演员,能用一支笔写出王二、张三与李四的语言,而且都写得恰如其人。
7.最伟大的牺牲是忍辱,最伟大的忍辱是反抗。
8 . 北京的春风能把春天吹跑 。
9.生命是不容易得来的,也不能轻易地舍掉。
创作风格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作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但除了特定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 的主题和内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又名《义和团》),再现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老舍在茶馆
“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作家,废弃了封建士大夫笔下的文言,也没有采用话本小说、戏曲说白中的近代白话,而是从现代口语中创造便于反映现代生活、表达现代人心理活动的现代白话,作为新的文学语言—老舍对此作出了卓越的成绩。他是北京人,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更重要的是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汲取和提炼文学语言。注意汲取,避免了生造硬凑合过于欧化的学生腔的毛病;讲究提炼,能够脱离粗糙的自然形态,克服照搬滥用方言土语的弱点。他所使用的是一种真正艺术化了的活的语言。老舍的小说和散文,都可以琅琅上口,话剧的对白,更是活泼传神;作品中许多人物的语言,具有各自的性格特点。他很好地解决了语文脱节的问题。在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方面,在创造新的文学语言方面,他在现代作家中,是十分突出的。老舍认为作家的风格首先体现在语言上,他的语言的确成为表现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连他的理论文章的语言都是很有个性特征的。他在这
方面的贡献,还超出了文学创作的范围。早在30年代,就有人主张以他的作品作为“宣传纯正国语的教本"(《老舍致赵家璧信》),他的文字一直是现代汉语教科书中经常引用的范 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因此较早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间流传的狭小圈子,为广泛的读者所喜爱。后来又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他取材于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娴熟地运用“京味”十足的文学语言等特点,受到一些后起者的仿效。
老舍生前没有随时将作品结集出版。散佚的篇章为数较多。30、40年代,出现过不少未经作家本人同意的盗版书,内中错误颇多,间或夹杂别人的作品。50年代前半期,作家对有些作品(如《骆驼祥子》、《离婚》),作了修改,形成不同的版本。从70年代末期起,搜集整理老舍作品的工作,引起普遍注意,陆续出版了《老舍诗选》(1980)、 《老舍小说集外集》(1982)、 《老舍论创作》 (1980)、 《老舍论剧》 (1981)、 《老舍曲艺文选》 (1982)以及《老舍文艺评论集》 (1982)等等,所收的大多是散见于报刊的篇什。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0年开始编辑出版的《老舍文集》,收录了作家1925至1966年的文学著述,按文学体裁分类和写作年代编次,并且根据初版本或者其他版本作了校勘,加上简单的注释,是迄关于老舍及其作品的评论研究文字,2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30年代中期起逐渐增多,到了50至60年代,老舍每有新作问世,都立即引起评论界的广泛讨论。李长之、朱自清、王淑明、赵少侯、叶圣陶、巴人、常风、许杰、以群、田仲济、吴组缃、周扬、焦菊隐、光未然、李健吾、梅阡、张庚、凤子等人,都先后写过评论。从70年代末期开始,报刊发表许多回忆老舍的文章,系统全面的研究也日益开展,除了继续分析评价老舍的代表作品,对于他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都分别作了综合的探讨。 国外关于老舍作品的翻译出版和研究,都较活跃。
作文九:《老舍先生的喜好》3000字
老舍先生的喜好
07新闻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老舍先生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四十曾自拟小传:舒庆春,字舍予,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亦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时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也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也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不过,已不可能。
老舍先生的自传,语气诙谐谦虚,态度随意淡然,由此可看出先生是个随意淡泊之人,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那么,这样的老舍先生有着怎样的喜好呢?让我们来一起探讨。 老舍先生爱好广泛,总结起来有十九项:1、打拳 2、唱戏 3、养花 4、说相声 5、爱画 6、玩骨牌 7、和孩子们交朋友 8、下小馆 9、念外文 10、写字
11、养猫 12、旅游 13、行善 14、分享15、起名字 16、自己动手 17、给人温暖 18、收藏小宝贝 19剖析自己
我们在此只探讨四个:
打拳:老舍先生出身坎坷,因此身体不好,并且在22岁时生过一场大病,差的死掉,好了之后就很重视锻炼身体。老舍先生生活极有规律,早睡早起,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打拳。当年在伦敦讲学时,一位朋友拜访他,看到老舍先生一个人在室外做模仿动物的舞蹈,他对陈先生说:这叫“昆仑六合拳”,既能健身,又能防身。他让陈先生打他一拳,陈的拳伸出后他胸部一收,顺势把陈先生撂倒了。1933年他在济南教学时,曾结交了一位著名拳师,还购置了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摆在住处,犹如一位威风的武士。由于和拳师结交,老舍先生知道很多拳师的传奇故事,这也正促使老舍先生写出了短片小说《断魂枪》,又成了他的一
篇代表名作。
养花:老舍先生爱养花是很早就知道的,因为小学课本里正收录了老舍先生的一篇名为《养花》的散文,散文不长,但读起来很有味,使人印象深刻。老舍先生和养花是有些渊源的,老舍的父亲是八旗护城的卫兵,在八国联军打北京时牺牲了,他就十分喜欢养花。老舍先生自己曾专门写文章说:如果说早逝的父亲对自己有什么影响的话,最主要的一条就是父亲爱花的习惯传给了自己。老舍的哥哥比他大8岁,不好找工作,后来请到家里帮助养花。而妻子胡女士也酷爱文艺,嗜绘画书法,师承齐白石,后为中国花鸟画研究会顾问,自然也是爱花。而老舍先生是老北京,老北京的一般住户,家中都养三种植物:枣树、夹竹桃、石榴树。枣树直接栽在院里,而夹竹桃、石榴树要栽在盆里,这两种植物开红花,有一种喜庆气氛。种种原因构成了老舍先生养花的喜好。在哥哥的指导帮助下,老舍先生养了300多盆花,100多个品种,足见其爱花的程度之深。
但是,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再意,只要开花。对花老舍先生也很有感情,看到一棵好花死了,会难过的流泪。花开了会热情邀请亲朋好友来一同观赏,分享开放的喜悦。喜悦中,会把心爱的花拱手送人,毫不吝惜。老舍先生喜爱花,爱养花,并把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老舍先生的好朋友叶浅予给他画过一幅速写,画中老舍先生身着中式服装,周围聚簇着各种花卉,表达了老舍先生爱花的情怀。芳香四溢的茉莉花是老舍先生的化身。老舍先生曾在带学生到中山公园看花时,让小学生对盛开的花朵鞠躬,把花当成人最亲近的朋友。并对孩子们说,“花儿也是有生命的,就像儿童一样可爱。”当了作家以后,他总在自己的案头摆上一瓶花,即使抗战时期,无论物质生活多么困难,写作环境多么恶劣,老舍也不忘在破方桌上用酒瓶子插上一两枝鲜花,实在找不到鲜花,也要寻一撮竹叶插在瓶中。这是他不可或缺的点缀。
爱画:老舍先生究竟从何时开始与书画结缘的呢?资料表明,学龄前他能接触到的绘画作品就是父亲留下来的那张《王羲之爱鹅》画匠画,和年年更新的灶王爷像、门神一类通俗画品了。读北京师范时他受到了正规美术课训练,并接受过方还校长的书法条幅。师范毕业后担任劝学员和通俗教育研究会会员期间,负责审核取缔过有伤风化的画报、画片等,并在1921年与同班绘画特长生、挚友、后成为画家的颜伯龙合作编印了练体操的教本《舞剑图》。在英国任教及在1929年归国途中,他参观过欧洲一些著名画廊和博物馆陈列的名画,其中包括被劫掠
到英国的那套“每一笔都像刀刻”般“画得硬”的“举世钦敬的杰作”——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烈女图》并购买过一些零星画片和画报等。
上世纪30年代,老舍任教于齐鲁大学,他频繁参加济南文化界的活动,看画展,推介画界朋友的作品,给他们出版画集和办画刊撰写发刊词或序言是其重要内容,他的绘画收藏也逐渐增多。老舍先生公开发表观画感或评论也由这时开始。1931年与擅画的胡絜青结婚,从此与绘画更加亲密。抗战开始至40年代,由于他担任全国“文协”的总管家,社交活动很多,与画界朋友交往更频繁,结识了一大批新老画家,如张善子、李可染、徐悲鸿、林风眠、赵望云、丰子恺、、、、、、都成了他的朋友。“文协”举办书画义卖,画家举办画展,老舍必到,每每乐此不疲,一看就是两三个小时,并尽力为之推介、鼓噪建国初始,他关心画家生活,调理老画家们的思想情绪,还经常亲自开列贫困画家名单,送赈济款或自掏腰包给予照顾,并与老画家们交谈中国画的出路与创新等问题,一起建立了“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及“北京中国画社”。除此前交下的一大批老画家朋友外,老舍又结交了许多年轻的画家。他频频走进绘画展览馆,发表赏画心得观画感,对新中国绘画事业的发展和创新成绩予以称赞,对其中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希望。他还为许多画家的画稿题辞赠诗。这一切都很自然让人想到:身为文学家的老舍是新中国绘画事业的铺路者和园丁。
养猫:老舍先生的散文《我们家的猫》也是收入小学课本的文章,文章细腻温情。但是,老舍先生养猫,却不是爱猫那么简单,他对猫,更多的是懂得。猫的可爱而且可敬的时候,是它们蹲在老鼠洞旁屏息凝视的时候,还有母猫生了小猫之后。这些时候它们是很尽职的。这是它们的天性,这些天性很招人喜欢。但糟糕的是,猫也有不怎么可人疼的天性。猫是反复无常的典型。老舍常说,猫是天下最顽固的家伙。它想干什么,你不让它干,你绝对办不到。你想让它干什么,它也绝对不会干。
这就是说,猫是有复杂性格的小动物。按照文学的惯例,性格复杂往往是文学描写的好对象。因为这个,老舍先生养猫,并把猫写进作品里,让它们变着花样地扮演角色,有时是温柔可爱的,有时是招鸡逗狗的,有时是好吃懒做的,有时是慈爱至上的,有时是好施狡猾小计而自讨苦吃的、、、、、、总之,是些常常出错的淘气鬼。猫是老舍写幽默文字的好材料。但要说老舍先生纯粹是为了写作而养猫也不尽然,老舍先生还是很喜欢猫的,从他的描述语气就可以看出,哪怕猫
闯祸了,他责备的语气也是宠溺与无奈的,因为他深知猫复杂的天性,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老舍先生作为中国现代作家中创作领域涉及最全、同时也是文化底蕴最深厚的一位作家,这与他丰富的生活爱好、情趣有莫大关系。这些生活情趣和爱好非但没有浪费时间,贻误老舍先生的创作实践,在很大程度上还成就了老舍先生厚重的文化事业,活跃了老舍先生繁重写作历程中的精神状态,提高了写作效率,丰富了写作题材,开阔了写作视野。
作文十:《老舍先生的爱情》1000字
老舍先生的爱情
老舍3岁那年,没了父亲,母亲靠给人洗衣服养活他。到9岁,他还不识字,后半生就将是一个提篮沿街卖樱桃的小贩吧。好心的刘大叔资助他。供老舍上学。中国多了一位作家。
刘大叔是有钱人,也是大善人。他办贫儿学校、粥厂,把钱都施舍出去。刘大叔后来出家为僧,人称宗月大师。他坐化后,烧出许多舍利子。
宗月有个女儿,小时候。老舍常去刘家玩,爱上了她。海棠花开的时候,两个小儿女说过一句两句没有意思而甜美的话。富小姐和胡同贫儿,身份相差太远,谈不上婚嫁,但知道她没有定亲,这让他安心。
后来,老舍出了国,刘小姐随父出家为尼。过了好些年,老舍回国了,刘小姐成了暗娼。其间,发生过什么事,无从推测。可能那尼姑庵本来就不干净,刘小姐错入了虎口:或许她是“一向吃好的穿好的惯了,为满足肉体,还得利用肉体,身体是现成的本钱”……总之,一个黄花大闺女,想伴着青灯古佛过一辈子,哪有那么容易。全世界都是“嘿嘿”冷笑的恶势力。
他千辛万苦地找到她。她剪了发,脸上有很多粉和油,洗净了,大概像一个病中的产妇。她始终不正眼看他,虽然脸上并没有羞愧的样子——她应当有吗?
他还爱她,但这爱成了苦酒,折磨他。他们原本门不当户不对,现在仍如此,只是高低掉了个儿。朋友看出他的悲痛来,没直说,假装闹着玩地暗刺他,意思是,她不配他。
她不配?她本来不是大小姐吗?她沦为赤贫,不也因为她父亲的慷慨施舍吗?而老舍,其实也是受益人之一呀。不过,给是自愿的。得到的人,不欠他们家什么。反之,如果邀恩图报,那她就是无赖小人,受惠者会更加心安理得。
老舍没娶刘小姐——是他想娶而刘小姐不肯,还是他根本没打算娶?他再爱她。大概也不能把一个暗娼用大花轿接回家。我们很难知道事情的真相了,他的记忆被打散了,放在他的小说里、散文里。一幅最美的画,碎纸机里走一遭,也就变成纸屑,什么也拼不出来。老舍34岁,才在朋友劝告下结了婚。
他一直记得她。她是为弟弟们给虎妞下跪的小福子,祥子爱过她,这爱情不因为一个是车夫一个是暗娼,而稍减其美或者震撼。她也是月牙儿,清清醒醒、明明白白地走另一条路,因为“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是女人得卖肉”。她是他的记忆,一点点地融入到他的文学作品中。
老舍老在提海棠花,“她家里的那株海棠花正开成一个粉白的雪球”,“第一次见着她,便是在海棠树下。开满了花,像蓝天下的一大团雪,围着金黄的蜜蜂”。他想在死后,葬在海棠树下,或者……他什么也做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