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豁达超然的苏轼》2100字
超然的苏轼
——从《超然亭记》解读苏轼的人生态度
张丽 201511080939 文学院
摘要: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积极入世,虽然命途坎坷,但是他那对生活的超然态度,令世人钦佩。他在新旧两党之争中,屡遭贬谪,借亭台等记抒发感情、表达议论,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追求自然,寻求解脱、超然达观成为重要的主题。
关键词:超然、达观、积极入世、命途坎坷
一、苏轼的坎坷人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4岁。眉州眉山人。苏轼出生一个极富文化氛围的家庭,父亲苏洵是宋代著名的大散文家,母亲程氏也是有文化的女子,苏轼自幼承受家教,深受其父母的影响,勤奋好学。良好的家境环境使他很早就开始接触儒学,儒家正统思想“学而优则仕”深深的影响着他。但是他的做官入世的道路坎坷曲折。
嘉佑元年(1056),二十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科举考试。第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论》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然而,步入仕途后因为他强调执行政治改革与新旧两党都不合拍,卷入新旧两党之争,一生受尽倾轧。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苏轼不满意变法,尤其看到新法中的弊端就写诗讽刺。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投入监狱,后被贬黄州。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先后在密州、徐州等地任官,晚年更屡遭贬职,59岁被贬惠州,62岁被贬儋州。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为,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在这种坎坷的人生经历之下,他清楚的看到政治斗争中不可避免的阴暗与险恶,要想自己摆脱这种处境就要使自己在现实逆境中拥有一种精神的安慰,自备的思想是他最终的“武器”,如他从老庄哲学、佛禅玄理中使自己解脱,以此看待人生的苦难与欢乐,对待一切变故,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使心境得到平静,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超然亭记》文章赏析:
世先有铜雀台,而后有铜雀之传世;人则先有超然之意,而后方有超然台之扬名。正如清人林云铭所言:“他处亭台作记,多言先有亭台而后乐,此独因乐而有台,谓乐在本心,以台为寄,才是无往不乐游物之外本旨。”《古文析义》
苏轼的《超然亭记》一文,正如唐顺之评语所言:“前发超然之意,后段叙事,解义兼叙事格”;姜宝评语所言:“此记有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脱出尘寰之外之意,故名曰超然。此东坡所以为东坡也。”
“凡物皆有可观”作者以这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语开启全文,这六个字包含了极大的内涵,也体现出苏轼的博大容纳万物的胸怀。开篇不凡,然后又藉此发展出“苟有可观,皆有所乐”,在首段的最后点出主旨“推此类也,吾安而不乐。”
追求“超然”是苏轼的典型思想,在第二段苏轼环环相扣的体现出无法超然的世人被世俗之物所累。说明“求福而辞祸”难免不转化为“求祸而辞福”的道理。若问何以至此,即是“人之欲无求,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要做到不被外物所累,就要无视物之大小,“游于物之外”。如果“游于物内”,就“如隙中之观斗”,“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
不大哀乎!”
在第三段中苏轼终于开始继前文发展自己的思想,由人而及己,苏轼一生频频被贬谪,而且被贬的地点越来越偏僻艰险。遭遇这么多的打击,命途多舛,然而在这一段叙写自己的人生境遇的时候,我们没有看到他怨天尤人,没有看到他心灰意冷,没有看到他意志消沉,没有看到他自我麻痹。而是被他幽默的话语,达观的态度,超脱物外的人生观所感染。他从钱塘来到胶西荒芜偏僻的地方,生活清苦,但是他在这这样的环境中自得其乐,身体没有损害反而长胖了。“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人们都担心他被贬盗贼满野、岁不比狱讼充斥的地方会心情不乐,却不知“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最后一段点明此亭名为“超然”的深层含义,即是“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作者充分利用超然亭这个存在,寄托他排解内心悲苦,超脱物外的豁达心境。
三、解读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入世与出世。他宦海沉浮一生,从来没有抛弃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受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思想的影响,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所以他又开始像庄子一样逃离社会。旷达——顿悟——感伤,是苏轼文学作品中特有的情感模式,他一生屡遭艰危而无悔,身处逆境仍泰然。
他那仕途坎坷,命途多舛的一生和他潇洒飘逸而洒脱不羁的人生态度,在他的《定风波》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最可贵之处是他那种屡遭挫折却能够始终保持一种乐观豁达、超然脱俗的人生态度。正如他自己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矣。”苏东坡为韩文公所作的碑文何尝不也是为自己所作的碑文!
参考文献:
林语堂《苏东坡传》
金开诚《文坛全才:苏轼》
王怡波《论苏轼“人格”与“文格”的庄学底蕴》
郭梦雅《论苏轼的艺术人生》
唐鹏《苏轼政论散文研究》
瞿晴《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创作的影响》
冉冬梅《论庄子对苏轼人生境界的影响》
作文二:《苏轼的豁达和无奈》1400字
(2007-12-13 16:11:54)
转载▼
苏轼是北宋著名诗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聪明绝顶,少年得志,20多岁的时候步入仕途。在工作和生活中,苏轼口无遮拦,没有城府,常常语重伤人。苏轼性格直率,极易冲动,往往从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出发,针砭时弊,谏言献策。苏轼的诗句尤如匕首投枪,尖刻犀利,切中肯綮——“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终无术”;“东海若知明主意,应叫斥卤变桑田”;“岂是闻韶解忘味,而来三月食无盐”;“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X。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统治者容忍不了苏轼这样的人,因此苏轼屡遭贬谪。但是,苏轼不屈不挠,居然“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坦荡而豁达,“以见予之无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苏轼超然物外,没人能把他怎么样。苏轼的流放地惠州十分荒凉,生活相当艰苦,但是苏轼还是非常乐观:“罗浮山下四十春,卢橘黄梅次第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的意思是说,我虽然被流放到岭南,但是我的心理承爱能力很强,我照样生活得很快乐。不久,苏轼又写了一首诗,描绘自己惬意的生活:“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哈哈,这哪里是罪人的生活呀,简直是神仙过的日子,朝廷绝不允许苏轼这样下去。结果,苏轼又被流放到儋州,在海南岛这个不毛之地生活了3年。在周围邻居的帮助下,苏轼盖了几间草房,开荒种地,勉强度日。但是,苏轼还是不肯屈服:“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很懂生活,发明了东坡肉。苏轼也是个很有趣味的人,经常与苏小妹通过善意的嘲讽进行智慧游戏。苏小妹是门楼头,苏东坡就说:“未出门前三五步,额头已至画堂前。”苏轼的脸很长,苏小妹就回敬道:“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还未流到腮。”苏小妹是窝窝眼,眼眶深陷,苏东坡写道:“几次拭泪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苏东坡是个大胡子,苏小妹不甘示弱,回诗道:“几回口角无觅处,忽听毛里有声传。”
苏轼的诗词既豪放,又婉约,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需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很有才华,但是一生坎坷,并不是很顺利。苏轼是北宋朝廷的工作人员,担任过首都和地方官吏,赋诗作词只是一种闲情逸致。艾萧太盛椒兰少,政治险恶,官场难混,苏轼在晚年感到很无奈:人皆生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在古代,职业的选择余地很狭小,不象当今社会有那么多的行业。如果苏轼这样的人生活在现在,完全可以象鲁迅或韩寒那样,致力于写作事业,做一个别人管不着的文字工作者,小日子也会相当滋润。从某种意义上说,苏式的无奈是时代的无奈。时代不断进步,谋生手段越来越多样化,真是“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处处不养爷,爷干个体户!”
作文三:《豁达作文怎么写》2800字
豁达作文怎么写
豁达是一种宽容。当别人侮辱你的时候,你不要以牙还牙,更不要记恨他一辈子,甚至于暗地里给他穿小鞋。为此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一些豁达范文优秀例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豁达范文篇1
你知道,你爱惜,花儿努力的开。
你不知,你厌恶,花儿努力的开。
这次新年,我特意回母校一趟。
坐在车上,我望着车外的景物发呆,脑子里净浮现出儿时的画面:每天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去上学,路上碰到同学,敲他一下,然后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一本正经地走着。待他过头来
看自己时,却有忍不住笑了,然和他你追我赶的疯到学校;上课时总会不时地看看表,想,快点下课啊,我好赶着到小卖部买根冰棍,一边吃一边看《七龙珠》,或者时几个人一伙,来玩猫抓老鼠的游戏,再或者把早已准备好的画片拿出来拍直到老师叫自己的名字时,才发现还在上课,心里一阵惊慌。幸好同桌知道答案,来了一招千里传音自己才侥幸躲过一劫。作为报答,下课要么请他吃一根冰棍,要么故意输几张画片给他,抑或是让他当老鼠,自己做猫
这样想着想着,不觉车子已经到站。
从车上下来,我的心中既有欣喜,也有不安,多年不见的母校,究竟会怎样呢?
我走在儿时走过的道路上,虽然周围的景物没有太大的变化,但自己心中却早已没了儿时的感觉。
终于到了母校这所留下我几乎所有儿时回忆的学校,这所
教育了我六年之久的学校。我从她的容颜里分明感受到一种岁月的残酷和变迁。以前的教学楼更显残破之迹,墙上刻满密密麻麻的文字,只有那些早已高出我的松柏和那用惯的课桌,让我的心中有一丝温暖。我走进教室,看着墙上的字,听着窗外的鞭炮声,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
走到桌子旁坐下,我像回到了从前。我突然看到桌上有两个极不雅观的刀刻的字:豁达。我的思绪在飞驰,记忆在搜所,我终于明白,那是我六年的总结和思考。我明白,在这个本是新年的日子里,我应当是快乐的!
只是心中还有已点点难以释怀,和朋友的交往,和父母的沟通,和老师的交流,还有和自己的约定,让我的心忽的沉重。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耽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
那我的豁达呢?那在我曾经理解为把所有有害的东西都扔到深谷中,然后行走在康庄大道上的心情呢?我知道,我早在抚摸豁达二字时找到了!
所以,新年快乐吧!
豁达范文篇2
豁达需要一种胸怀。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许将整个世界都装进胸膛,把心当天地,一切欲望对你而言都渺如蝼蚁;而待在墙角里孤芳自赏,一切欲望对你而言都硕大如天。
假如你豁达,那你就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大气;就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豪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羁;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坦然;长安市上酒家眠的飘逸;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达观。谪仙李白,我从你的诗句中读出了你的豪迈洒脱,潇洒奔放。
假如你豁达,那你就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激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的恬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大度;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豪放。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自慰;来往一虚舟,聊随物外游的宁静。坡仙苏轼,我从你的词句中看到了你的才华横溢、浩然之气。
假如你豁达,那你就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逆境不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安贫乐道;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傲岸不屈;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昂扬奋进;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的老当益壮。诗豪梦得,我从你的诗文中悟出了你的气度恢宏、百折不回。
豁达是一种胸怀,豁达是一种宽容,豁达是一种坦荡,豁达是一种潇洒,常怀一颗豁达之心吧!
豁达范文篇3
人生中,如意之事只有十分之一二,不如意之事却又十分之八九。烦恼很多,快乐很少。但,即使是这样,也不要悲观厌
世,让一颗豁达之心伴你前行。
李白,那位被世人尊称为诗仙的男子。学富五车,拥有满腹的才学,对前程充满了希望。经人推荐进入官场,一心为国,为君,为百姓效力。无奈官场黑暗不得已怀恨离京。为此,他说出了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愤慨。但是失意与痛苦并没有占据他的内心,一句安能折腰事权贵坦然的接受了一切得失。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豁然为后人所流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豁达成为了千古绝唱。由此看来,豁达也不失为一条成功的捷径。
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难免会有些许小口角,小摩擦。这时,我们便需要一颗豁达的心,去建立,维护好我们的人际关系。
夕日欲颓,满天的霞光使得整个天空异常靓丽。独自一人在操场上散步,一阵清凉的晚风袭来,拂去了我一天的疲惫,也
捎来了两声故意压低的讨论。
那个林安,整天板着一张死人脸,想人家欠了她十万八万一样,真讨人厌。
就是,你知道吗?那天我不就是不小心弄湿了她的鞋,他就一下子跳起来了。
好心情一下子被破坏光了,我不懂,我的心情不好难道还要委屈自己笑脸迎人?别人弄湿了我的布鞋我就不能抱怨两句?况且他们平日里跟我的关系并不差啊,为什么要在背后说我坏话。心里转过几个情绪,有愤怒,又不解,也有难过。我想冲上去与他们理论,可是转念一想,我那样做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争执在很多时候并没有留下任何输赢,却失去了很多本该珍惜的感情。于是,我抬头给自己一个微笑,朝着反方向走去,期待在下个转弯的时候,我们可以给对方一个微笑。这,是属于我的豁达。
生活中,有时我们会遭到朋友的戏谑和误解,这时过多的
言词往往徒劳。此时莫不如留下一抹微笑给人更多的遐想空间。痛而不言是智慧,笑而不语是豁达。
在这纷扰的现实中,我们常常会因为这样那样的伤害而心痛不已,与其喋喋不休地抱怨,不如静下来沉思。流年似水让一颗豁达之心常驻心间,带领我们去领略不一样的美好。
看了豁达作文"的人还看过:
1.关于友善的作文
2.800字高中励志作文大全
3.高考满分作文励志篇
4.关于活在当下的作文
5.关于青春励志的作文
作文四:《品苏轼《水调歌头》的“豁达”之感》1700字
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水调歌头》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将“教会学生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为教学目标之一。但是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只是从最后一句入手,浅层面地讲解他的豁达之情。而学生对于整首词的理解也并不十分透彻,这主要还在于学生的知识和阅历还没有达到理解这首词的高度,同时对于诗词的背景也不了解。在此,笔者就从以上问题来谈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品出苏轼《水调歌头》的“豁达”之感。 一、以读促悟,体会豁达 在诗词教学中,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其原因之一在于诗词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学生在朗诵诗词的过程中,就可以直观地感受词人情感的变化。而苏轼的《水调歌头》更是具有音乐和节奏的美感。在教学中,笔者就先播放了一段《水调歌头》的音频,让学生跟着音频初步感受诗歌,尤其是诗歌前后基调的变化,从起伏的节奏和音调中感受整个情感的变化过程,从而感受苏轼的豁达之感;其次,笔者采用学生自主朗读,小组朗读以及教师带读的方式进行诗歌朗读。尤其是把握其关键的字词“几时、不知、何年……”等等。一句“明月几时有?”为开头,看似是作者对于宇宙、对于明月的追问,但后一句“把酒问青天”又体现着词人将月当作朋友的这一种情怀。“为什么要去问月呢?”学生可以在朗读中逐渐去思考这样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用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对于这首词究竟“问的是谁,究竟在问什么”的一个深入的思考。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基础,对于诗词的解读也能够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因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多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将课堂还给学生。 二、插入背景,帮助理解 在通过朗读的方式初步了解了《水调歌头》的基调之后,教师应该穿插一些写作的背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豁达之感。引导学生理解苏轼是在什么境遇下发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感慨,是理解苏轼“豁达”心胸的关键。 在此,教师就应该着重把握小字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片段来展示苏轼当时的境遇,或者采用PPT的形式,这样可以将背景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来。在作这首词时,是丙辰中秋,当时苏轼四十一岁,时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题说“兼怀子由”,当时苏轼与弟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苏轼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弟弟苏辙的别离,尤其是中秋佳节,孤身对月,抑郁惆怅之感溢于言表。在词的上阕中,首先通过营造自己孤身赏月的情景,再用“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来间接表明自己被贬,不知道当今朝廷如何的失望落寞之感。但正是有这样的情绪和境遇的寄托,才让苏轼下阕的抒情更显得豁达。上下阕的对比能够让学生更为强烈地感受到词人的心情变化,体会他的豁达。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将苏轼或者其他诗人类似的诗词进行对比,来体会不同诗人的风格以及情感。 三、把握关键,感悟豁达 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仅仅只是了解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最能体现词人豁达的词句,但是对于为什么体现出词人的豁达却很难说出一二。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进行引导,比如,“你们在遇到难过的事情时是怎么处理的?如果你的好朋友把你的东西弄丢了,你是什么心情?”从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感受词人在这样艰难的境遇中发出这样的感叹有多么不易。此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类似的诗句来理解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背后的超脱与豁达。同时,笔者也将这一句词与谢庄《月赋》中的一句诗“隔千里兮共明月”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月赋》中所要表现的情绪是一种“有我”的美好状态,而苏轼则是表现出一种“无我”的遥思。从时间和空间上也都体现出了苏轼的长远境界。 四、总结 苏轼的《水调歌头》可以说是古典文学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正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所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而苏轼的豁达之感也是这首词历久弥坚的主要原因。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这样的诗词能够从整体把握苏轼的个人以及他写作风格特征,这对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也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作者单位: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
作文五:《体会苏轼豁达乐观的情怀》2100字
[定位]
体会苏轼豁达乐观的情怀,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品味和鉴赏写景、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艺术特点。
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抒情色彩浓烈。这需要学生从语言入手,品味语言,理解文意,欣赏玩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切入]
1(怎样了解苏轼,读懂苏轼?
课前布置问题“你所了解的苏轼”。本文意蕴深远,哲理与诗情高度融合,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处境,就很难感受到他那种正直、傲岸的人格,也很难理解他矛盾痛苦、听任自然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的思想情感。
2(我们刚学过《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和本文有何一致之处?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本文是作者的同时期作品,都展示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赤壁赋》所反映的有两个方面意思:一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同《念奴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思相近;二是抓住时机欣赏江山风月,这亦同《念奴娇》的“一樽还酹江月”。在写法上,两篇文章都注意了景、情、理的交融。因此将二者进行比较阅读,有利于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深层次地把握作者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3(读了《赤壁赋》后,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文中作者的心绪有没有变化?作者的心绪变化在文中表现得比较明显,是引起主客问答的内在原因,也是全文的线索,直贯全篇以此切入,容易指导学生整体感知在学生初步感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问:“本文的旨趣何在?作者想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探究]
1(了解苏轼
A(学生陈述搜集的材料。苏轼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上颠沛坎坷。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
B(背景材料。苏轼被贬黄州。
2(诵读课文,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解读课文。
可围绕作者情绪的变化展开剖析。
A(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
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
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第一段先景后事,由事生情。
B(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第二段,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
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C(第三段感情如何?写曹操的用笔重点在哪里?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
写主客问答,主要是客的感慨,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为了突出像他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客通过几番对比,表达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
D(第四段感情如何?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观点的?
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变为喜悦。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
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E(结尾段感情如何?
客心悦诚服。心情更加喜悦。“喜而笑”“相与枕藉”。
3(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A(结合背景分析,讨论理解。“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进一步发问“本文的旨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怀”。这是深层次理解文章的关键。明确: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苏轼思想中两种情绪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
B(进一步发问:“为什么采用这种形式?”引出赋的特点。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写法上:“主客问答”“抑客伸主”。形式上:句式对衬整齐,声律和谐押韵。对第二点,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体味。
4(鉴赏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回顾[探究]2,结合具体段落,找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标志情、景、理三者转换的语句,品味感受。
[拓展]
阅读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古》,思考、讨论作者的时空观照。
人生到处知何处?
应是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此诗是作者和其弟苏辙的《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作者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实践要点]
对作品的进一步认识:《赤壁赋》很难说是一篇完全记实的游记散文,而是作者多次游览赤壁后所获得的强烈审美感受的一次高度浓缩和典型化,是作者勇于直面现实的深刻体悟,是对生命和宇宙真谛的大彻大悟,是自然美熏陶提升作者人格的最直观最生动的写照。
编辑点评:对原文探究深入、细致、精到。问题设计都很好,显示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可惜对语言揣摩不足,也缺乏与启发式教学相应的“自主”“合作”的过程。(刘真福)
作文六:《写苏轼生平的作文》15200字
写苏轼生平的作文
篇一:与“苏轼”有关的文章集锦经典作文素材
与“苏轼”有关的文章集锦经典作文素材—
一、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提到他,凡是有点文学常识的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
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王安石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被召还朝。这之后短短一两年内,苏轼从登州太守,拔升翰林学士,至上礼部尚书。
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有不能见谅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的唯一政绩便是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没过多久,王安石再度执政,他就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之后苏轼几次入朝、贬官、贬官、入朝??饱尝宦海沉浮之苦。一度曾被贬到惠州、儋州(在今海南岛),至徽宗建宗靖国元年(1101年)再次被召还京时,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从苏轼的履历来看,他做官是不成功的;他的主要功勋在文学
创作上。他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就现存苏轼的作品看来,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在人才济济的两宋王朝,他无论诗,词,还是散文,都是大家。
来生嫁给苏轼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这样卷帙浩繁的历史长卷中,文人有如宇宙的尘埃,你明明知道他们是存在的,可你想捕捉他们时,他们却又从你的身边倏忽而逝。只有才子,才能倾一生之能量在浩瀚历史中燃烧瞬间,留下一道耀眼的星光;而大才子是可以比恒星的,始终光照天宇,明亮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然而,在这些才子乃至大才子中,人品、才气堪与苏轼比肩者真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都说女人最容易被文字所打动,五千年来,真正用文字打动我心弦的惟有苏轼一人而已。才子佳人的婚姻,历来是婚姻的至高境界,那么,我要认真地,虔诚地,刻苦地??修炼今生,也许上帝受了感动,可怜我的一片苦心,让我转世投胎为一个才貌双全的美人,满足我千年等一回的愿望——嫁给苏轼。虽然他曾经有过三任妻子(姬妾尚不算在内),虽然他的妻子的寿命都不长,然而,我仍然愿意把生命浓缩成一束烛光,辉映在他的指间心上。哪怕只有十一年(他的女人总是跟十一这个数字紧密相关)。哪怕为此,历尽千年的情劫。
纵览古今,如苏轼般真性情者实乃凤毛麟角,这一点,从他对待妻子的情谊上可见一斑。第一任妻子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
后病逝,苏轼在她埋骨的山头亲手栽下了三万株松苗。三万株啊,要种多长时间,点点滴滴的泥水中,包含了多少情和爱~他是把自己那一缕相思化成了三万株万古常青的松树,经寒历暑,沐雨栉风,岁岁年年,生生世世,守侯在爱妻身旁。又是十年后,苏轼为王弗写下了那首令所有读懂了的人摧心扼腕、痛断肝肠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生时十年相伴,死后十年相思,王弗何幸,得如此优秀的男人“不思量,自难忘”,”年年肠断”~作为女人,得其中一个十年就已足矣,二十年乃至一生的魂牵梦绕,王弗地下有灵,也该笑得如鲜花般灿烂吧。何况此时的苏轼已于六年前娶了小苏轼十一岁的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了。苏轼并没有因有了新欢就忘了旧情。
再说王闰之。作为进士之女,嫁一个年轻貌美前途无量的书生应该不成问题;作为王弗的堂妹,她是应该了解甚至见过苏轼这个姐夫的。能以十一岁的年龄差距去做填房,除了崇拜和敬佩,大概就是感动于苏轼对妻子的深情厚谊了。不幸的是,二十五年后,王闰之又病逝了。这个陪着她宦海浮沉在黄州惠州儋州的穷达多变中绝无怨尤的贤德妻子、视前妻子如己出的贤德母亲的去世,使苏轼的情感再受重创。苏轼曾誓言生则同室,死则同穴,王闰之死后百日,苏轼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公麟(龙眠)画了
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并终于在十一年后由苏辙将停放在京西一座寺庙里的灵柩与苏轼埋在了一起,真正实现了生则同室,死则同穴的誓言。除了这两个妻子外,还有一个由侍妾扶正的王朝云。这个十二岁进门的丫头,几十年来侍奉在苏轼左右,在他最得意时,也在他最倒霉时。特别是在苏轼最后的海南流放的岁月里,在那些侍妾“树倒猢狲散”的时候,朝云的生死相依,更应该源于刻骨铭心的敬爱,这个比朝云大二十六岁的“白须消散”的“病翁”,能打动朝云的除了才气,应该就是深情了。朝云没有看错,三个妻子中,苏轼给朝云写的诗词最多,苏轼称之为“天女维摩”,以知己看
待。大概是上天也嫉妒苏轼如此得女人的爱恋吧,三十三岁的朝云在扶正了十一年后又病逝,苏轼将她埋在惠州城西的丰湖边上,俯瞰二人一起开辟的放生池,一湖净水,有如朝云的一片丹心,竟然令苏轼不忍重游。朝云死后,苏轼就一直鳏居,再未婚娶。他给朝云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每逢暮雨倍思卿”,在苏轼此后的日子里有多少夜雨孤灯,朝云就这样款款地走在暮年苏轼的深情里,直到永远。苏轼的所有真情都是实实在在地落到实处的,不像屈原,对美人空怀一腔爱恋,无一落到具体人身上,还得让后人来来去去地猜。(我一想到把个又老又丑的楚怀王比成美人,就怀疑屈原的审美水平。
每一想到苏轼对这三个女人的情和爱,我眼里心上总是有些潮湿,思绪软软地蔓延开来,弥漫成一片旷古的遐思 遐思中我又想到了苏辙。
苏轼的真性情还彰显于对弟弟苏辙的兄弟之情上。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面的小序上,写明了是“怀子由”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无眠的思念,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殷殷关切之祷告,无不流溢着手足深情,在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后,一个阴错阳差的误会使苏轼误以为皇帝要杀他,在心惊胆战中他首先想到的是弟弟,给苏辙留下了两首诀别诗,愿与子由“世世为兄弟”;自海南返乡途中,苏轼病重,念念不忘的是:归来之后始终不见子由。兄弟情深,以至于此,有兄如此,夫复何求,
这样一个重情重谊的男人,这样一个兄长和丈夫,普天之下,能有几人,怎不令无情的“豪杰”仰倒,怎不令游戏爱情的男人汗颜~应该说柳永和杜牧都是很有女人缘的,可到头来,不也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既是青楼,又是薄幸,更没见史书有过他们对妻子耿耿相思的记载。所以,千年的搜寻中,我要嫁给苏轼,嫁给一个有情有意的兄长,嫁给一个全心全
意爱妻子的男人。
苏轼的率真也可以理解为正直。在新旧两党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拼杀得如火如荼时,苏轼没有为了一己之私随风而倒,王安石的新法中有推行榷盐——食盐官卖的法规,盐价高得百姓买不起:“岂是闻《韶》不知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基于对芸芸众生的关爱,苏轼不完全赞成这个新法;当司马光要全部废除新法时,他又坚持说新法中有利于国富民强的部分,应有所保留,官场中挣扎了大半辈子了的苏轼,始终没有学会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并且一有不快意的事,便“如蝇在食,吐之方快”,此等坦荡胸怀,玻璃人生,才可以说是真正读过圣贤书的文人,才可谓书生本色。难怪他入狱后,无论政见上相容还是相悖者,都多方营救(这其中包括王安石和司马光),不是人格魅力,何能如此,一个征服了同性的男人,才是男人中的帝王,嫁给这样的男人,你就是王后,走到哪里,你都可以把骄傲写在脸上,把胸脯挺得高高,把腰枝扭得乱颤,把脚步走得铿锵;走到哪里,你都可以笑得日月生辉,山河添色。这样的男人,谁不想嫁呢,嫁给他,我不会像王弗,在他因诗获醉时,痛烧他的诗稿,我会做朝云,为他收拾行囊,伴他一路远行。
从才子的角度上看,李白无疑是大才子。但李白有点冷血。遍寻李白的文字,很少有涉及情谊的,更不要说男女情爱。李白是不屑于谈情说爱的。李白与杜甫曾有二十多天的同游蒙山,两人曾“醉眠秋共被,携手月同行”,这令杜甫铭刻于心,时时思念,
直接寄赠、思念李白的诗,就有十首,《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诗,写满了梦中的长相忆,而李白似乎只是在当时分别时留下了两首后,再也没有了后来。李白最爱的是他的酒,其次是他的游山玩水,再其次是他的牢骚。苏轼也爱酒,还爱喝醉,醉了便与朋友在“杯盘狼藉”后“相与枕籍乎舟中”大睡到天亮,真是如一张白云般洁净的心,他从不怕什么酒后失态,更不介意别人是否嘲笑,喝得酣畅,醉得坦然;他醉后也赋词:“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赋完后便倒头大睡。有人持此词以告太守:“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不是顺江脱逃了吗,害得有监视他行止职责的黄州太守慌忙寻找,坡翁却在床上鼾声如雷。一个如此悠然于心、忘怀于外的苏轼是以把杯为乐的,他是崇尚“诗酒趁年华”的。他“把酒问青天”,他“酒酣肝胆尚开张”,他“一樽还酹江月”,即使没有酒,“空杯亦常持”,他极少有“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愤懑,有的是“得之心寓之酒”的乐趣和对人生的透彻体悟。可以说,喝酒的态度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本性,狡猾的人总是推脱,推脱不了就耍赖——不是偷着倒掉,就是以水代酒;奸诈的人常常后发制人,看别人喝醉而幸灾乐祸。我倒不是说每饮辄醉的人就是好人,但很本色地喝酒的人,必然是坦诚率真的可爱之人。苏轼把他自己平摊在天宇之下,扒开自己的胸膛晾晒他如婴儿般的赤胆忠心,
千百年来,令人不忍伸手去捧。如此坦诚率真的人,总是可爱和可信任的,朋友信任,妻子更信任。一个与妻子“长相知,不相疑”的丈夫,古往今来,都是女人追求的终极目标。都说女人是为爱活着的,这话我深信不疑,我可以没有华冠丽服,没有香车别墅,但不能没有让我敬佩让我欣赏让我深信的人来释放我满腔的柔情,不能没有我的爱~
我想嫁给苏轼的理由当然还包括他的潇洒和旷达。苏轼是我知道的唯一一个“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人。在他的一生中,无论得意与失意,他都不愁眉苦脸,他总能从困苦中找到乐趣。贬黄州、没有官奉、只好开荒于团练营的东坡以糊口时,还自称“东坡居士”,大有“审容膝之易安”的乐趣。一次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独东坡仗藜徐步,引以为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如此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谁能作到,“也无风雨也无晴”,如此的举重若轻,大无大有,哪个能行,我知道,屈原做不到,李白也做不到。屈原耿耿于“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仿佛自己是泰山极顶上最高的一棵松树,整个一个孤标傲世,终于成为一个“风必摧之”的林中秀木也就不奇怪了。李白只会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样走投无路的时刻“拔剑四顾心茫然”,在奉诏入京,授待诏翰林时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
蓬蒿人”——几乎是得意忘形;还假惺惺地说什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侍奉的倒不是权贵,是皇上,是皇妃~苏轼不是,在几度浮沉的宦海中,他顶多感叹“人生如梦”,便去“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去了,连个牢骚也没有。即使在病中,也是一片笑容:“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消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看,这不是个捂嘴窃笑的老顽童嘛~“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真好像海德格尔是看见苏轼的人生,才触发的诗情。
苏轼的性情真是太能诱惑女人了,能诱惑女人的还有他的才气。散文上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比肩;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为豪放派鼻祖,千百年来堪与伯仲的只有辛弃疾;书法是“苏、黄、米、蔡”的“宋四家”之一;绘画以墨竹开南画派文人画之先河;能监修工程——苏堤;能烹饪出“东坡肉”、“东坡汤”等一系列食品;能采药配药、给百姓治病??我甚至找不出作为那个时代的人的苏轼,还有什么是不能的。可以说在其中任何领域能做出这样一个成就的,就堪称大才子,苏轼却钟天地灵秀于一身,揽人间才华于掌股,我遍览古今中外(也许我不够博闻)也未再得一人如此。他是上帝塑造在人间的一个绝版~
苏轼从宋代丰神秀逸地走来,衣袂飘飘,屐痕蜿蜒。他长须白面,细眼含笑地走在无数敬佩他、欣赏他、爱慕他的才女的香闺里、心窝中。佛说,修五百年方能同舟,修一千年才能共枕。从苏轼乘风归去的公元一一零一年算起,已有九百多年,当我也乘
风归去并转世投生时,应该有一千年了吧,在这千年的轮回中,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如我一样地期盼过,但我仍愿意倾尽我的全部虔诚来祈祷:来生让我嫁给苏轼,嫁给这个上帝唯一的骄傲。
篇二:苏东坡人物评论
一生就是一首诗
高一13班 骆勤飞
无法想象在两千多年的文学史册上缺少了他会是怎样一番情景:黯然失色,严重缺失,深深遗憾??中国古代文人中,受到后世喜欢的,苏东坡绝对排第一。陶渊明太淡泊了,他的那份心境一般人难以体验;李白太飘逸了,让人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杜甫太沉重了,让人不敢和他并肩而立,生怕自己的命途也会沾染舛运。所以我们喜欢苏东坡,他让人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而他又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人的才华,我们喜欢他也是理所当然,心甘情愿。
苏轼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在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苏轼的诗、词和散文都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但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他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千古绝唱均出自他的笔下。他开辟了豪放词派的先河。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让人读了回味无穷,历
久弥新。苏轼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始终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其实苏轼的创作与他的仕途是息息相关的。苏轼初踏仕途标志着他创作发轫期的开始。当苏轼苏辙苏洵父子三人诗酒唱和,结集为《南行集》时,就标志了苏轼仕宦生涯的开始,也是苏轼诗歌创作的发轫,比如《刑赏忠厚之至论》《和子由渑池怀旧》等都属于这个时期。 此段时期的苏轼涉世未深,诗歌的写作也限于江山景物、文物古迹,在凤翔时期,则写作了大量的人文题材的作品,如题画、品题书法等。 当苏轼兄弟重返京师时,已是神宗熙宁二年(1069),苏轼被任为杭州通判,直至乌台诗案,历知密州、徐州、湖州。此十年时光,可以称为苏轼生平及创作的第二个时期。此时期,苏轼在政治上较为激进,在创作方面,除了歌咏湖光山色的作品之外,也写作了大量的抨击新法之作,在艺术水平方面,由发轫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诗人以西湖风光、江浙山水为中心主题,写下了大量传世佳作,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已具有大家风范。此后,苏轼被贬黄州。他在狱中,写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格调凄惋。黄州流放,不仅使苏轼成为了东坡,并且使苏轼的人生观念、艺术创作、审美情趣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苏轼回朝后从诗人转为政治家苏轼在这期间写下许多虚虚幻幻,空灵飘渺的灵异诗。如著名的《登州海市》。晚年的苏轼思想也更趋于成熟,他时
时处处用佛老的思想看待这一切,形成苏东坡式的顿悟和解,同时也留下了《桄榔庵铭》《易传》《论语说》《书传》等名作。
苏轼的的确确是才华横溢的才子。苏轼的一生,就是一首诗,一支绝唱~
,
篇三:苏东坡作文材料整理-高一作文宝典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2.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3.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
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
5.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
6.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
7.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
8.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9.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江城子》
10.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江城子》
1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12.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八声甘州》
13.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西江月》
14.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西江月》
15.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西江月》
16.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临江仙》
17.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
18.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阳关曲》
19.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
20.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浣溪沙》
2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浣溪沙》
2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3.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龙吟》
2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25.人生如梦,一尊(通“樽”)还酹江月 。 《念奴娇?赤壁怀古》
2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
27.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西江月》
28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春夜》
3.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陌上花》
4.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陌上花》
5.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吉祥寺赏牡丹》
6.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游金山寺》
7.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惠崇春江晓景》
9.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0.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1.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澄迈驿通潮阁》
12.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庐山烟雨》
13.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有美堂暴雨》
14.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15.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东栏梨花》
16.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
1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18.尽见西山遮岱岭,迥分东野隔新罗。《登表海亭》
文句 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晁错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葕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前)赤壁赋》
4.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一)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二)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三)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
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
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本文来自:WwW.BdfqY.Com 千叶帆文摘:写苏轼生平的作文)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
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年幼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
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今安徽阜阳市治)。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海南儋州(古名单耳)(九死蛮荒吾不悔,兹游奇绝慰平生)为古代儋州的文化教育做出卓越的贡献。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
置。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御赐号文忠(公)。故有“历典八州,行程万里。”的荣誉之称。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
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晶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问的风毛麟角,不可能多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林语堂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1(全国乙卷话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千岁月,无人见得了。
——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2(湖北卷话题:买镜
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下,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 甚,扣舷而歌。“你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曾几何时,以为身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必依旧。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
——湖北考生《寻觅那片理想中的明镜》
3(重庆卷话题: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
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艰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朗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的长河。
——重庆考生《诗人?明月?黄花》
4(全国丙卷话题: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
很多人在困难面前抬不起头来,更谈不上有快乐可言。他们不会笑对人生,只有自暴自弃,快乐离他们很远。让我们看看苏轼,仕途的坎坷,造就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当他和同伴被贬时,同伴已是痛不欲生,但苏轼却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态笑对人生,这是何等的胸怀~有这种胸怀的人还担心快乐会走吗,有这种胸怀的人必定会有自己的幸福,会在人生的扉页留下光辉的一笔。
——陕西考生《我的快乐妙方》
5、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受住,化为温柔的
何须;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
6、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7、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8、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9、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
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10、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11. 全国三卷:忘记和铭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躺在一叶扁舟上,任由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沉沉浮浮。苏轼瞑目沉吟:忘了吧,你看那三国周郎,何等风流倜傥,意气风发,一代名将啊~如今,还不是随着这长江滚滚东流,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想到这儿,苏轼笑了,好,就让我忘记这郁郁不得志的愁怀,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就让我铭记那曾经有过的豪情壮志,凝成诗篇,然后让后人铭记。日落的余晖,映照在江面上,江面一片灿烂。
12.北京卷:说“安”
“乌台诗案”的惨酷经历使天真的东坡一度陷入精神的困境——他从监狱走向黄州,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
泼给他的浑身脏水,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向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他不得不深自闭塞,扁舟草履,垦荒种地,杂处于渔樵间。“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一首《卜算子》,真实地记录了东坡对于人生痛苦的反思。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他无情地剥除了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即便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利益或声名。在对痛苦的反思和超越中,他渐渐回归于澄明、空灵、淡泊与安然。
13.浙江卷:一枝一叶一世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作文七:《写苏轼的文章_写苏轼的作文》6600字
写苏轼的文章_写苏轼的作文
篇一:有关苏轼的作文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较全)
有关苏轼的作文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文章解读】
《赤壁赋》以文赋的形式,记叙自己夜游赤壁的情景,描写了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透露出自己思想中两个相互矛盾的侧面,探讨了宇宙人生的哲理,表现了作者对政治迫害的蔑视,对所追求理想的执著,及身处逆境却依然豁达开朗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赤壁赋》给人一种别样的享受:清风、明月、饮酒、赋诗、高歌,再加上洞箫相和,使得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仿佛进入美妙的神话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中根本感受不到苏轼被贬后的苦闷不平之情,这正是《赤壁赋》的美之所在;人生在世,要学得豁达,要活得潇洒。个人恩怨,你把它看得很大,它会把你压垮;不如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因为苏子对待得失是这样的:“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别人得了,我不羡慕;我没得到,我不遗憾,对人生得失如此达观,才使得《赤壁赋》带给我们纯美的享受,在文中看不到不平之气,充满眼帘的只是“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话题运用】
可用于“乐观”“豁达”“从容”“心态”“得与失”“完美与残缺”
“胸怀”“选择”“直面挫折”“执著”“穷而后工”“个性与人生”“责任”等。
素材一:
苏轼不同意“客”的“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变得喜悦。他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挂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写作应用话题】
1、胸怀
2、态度决定成败
1
3、珍惜拥有
4、人要坦荡、达观
5、变与不变
6、乐与悲
素材二:
凡夫俗子对待得失,无一时不患,无一地不患,而苏轼却道“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无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别人得了,我不羡慕,我没得到,也不遗憾,“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就是大自然赐给我的无穷宝藏,这就是对生命真谛的诠释。
【写作应用话题】
1、生命的真谛
2、得与失
3、人生的取向
4、守住心灵的那一轮月亮
5、过诗意的人生
素材三: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苦闷孤独。但生性旷达的他改变了人生的方向,开始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从文学上完成人生的追求。
【写作应用话题】
1、挫折,改变人生
2、转向
3、面对逆境
4、穷则独善其身
5、永不言败
6、人要适应现实
2
以“苏轼”为素材的高考优秀作文片断:
1、全国三卷: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
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遭遇挫折,缩小痛苦,才能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任平生”的大境界。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2、心灵的胜利 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从容应对惊涛骇浪;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他以旷达、疏狂的性情和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他猛然间豁然开朗,终于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霎时,他的内心已一片澄明。于是,所有的不幸与困苦,都在这旷达的胸中渺小得如同一缕游丝,一缕轻尘。那些世俗小人不懂,可江上的清风懂了,山间的明月懂了。在这场与邪恶的拔河中,苏轼取得了心灵上的胜利。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挫折,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他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与荆棘,可他却是一只
天生的荆棘鸟,越痛苦,唱出的歌声就越婉转,堪称天籁之音??犹如迎着寒风的一株寒梅,越是凛冽刺骨,他越是怒放芬芳,冷艳无比。
3、苦难成就辉煌人生
遭遇乌台诗案的苏轼,从高高的象牙塔上重重地坠了下来。不公的排挤与打击,若是换了别人,恐怕早已无法承受,可东坡先生却并未被这风刀霜剑所击倒, 3
而是用一种更为豁达的态度来接受这一切,纵然沿途道路崎岖,却依然不忘欣赏。在贬地扶风,他为我们留下了喜情荡漾的《喜雨亭记》。在贬地黄州,他更是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超然姿态,为后人留下了光耀千古的《前赤壁赋》。这才是享受生命啊~面对无情的打击,他扛起了重压,潇洒地自我调侃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直到晚年遇赦,回首这些年的颠沛生活,东坡继续自嘲:“九死南?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内心光明到如此,任外界花开花落,眼中都会自有一份美丽。
4、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名字都会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贬谪到黄州。“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苏轼站在赤壁面前,眺望如画江山,
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震灼古今的前后赤壁赋。
无论是诗,还是赋,都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是他内心最真诚的告白。
5、您,一人一笔,走遍天涯海角;您,壮志难酬,唯有寄托于文字。屡次遭贬,打不倒您的信念;艰难世事,造就了您的豪放诗作。您的杰作,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怀古伤今,只为报效国家;论史谈玄,方显男儿本色。
您把苦难研成墨,把贬谪当做笔,挥毫出一首又一首豪放旷达的词章。是您,凝望庐山,道出了“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是您,遥望苍穹,唱出了“西北望,射天狼”的气概;是您,对饮明月,吟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公婵娟”的人间祝福。
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您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苦并没有销蚀掉您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 4
洁月光交相辉映。一樽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赤壁带来了完美壮烈,这是诗,更是实。
您,苏轼,让世人领悟到:面对生活坎坷应乐观,面对人生浮
沉应有风度。
6、赤壁之下,多少英雄往事,多少骚客留情。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苏轼的笔下,以简极的笔墨跃然生辉,意境悠长,令我陶醉。景中有情苏子的人生哲理,虽有佛老思想的随遇而安、唯我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但也身处逆境而不消极颓废,豁达开朗,超然物外。在当时是难能可贵了~赋中对江山风景的热情赞美,对历史英雄的倾慕向往,对理想的追求,使我们受到感染。不愧为名作~合卷闭目,静心坐思,现代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困难与坎坷虽无穷尽,但是只要有开朗乐观的心态,辽阔旷达的胸襟,何畏之有,
7、湖北卷话题:买镜
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上,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你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曾几何时,以为身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依旧。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
——湖北考生《寻觅那片理想中的明镜》
8、全国三卷:忘记和铭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
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躺在一叶扁舟上,任由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沉沉浮浮。苏轼瞑目沉吟:忘了吧,你看那三国周郎,何等风流倜傥,意气风发,一代名将啊~如今,还不是随着这长江滚滚东流,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想到这儿,苏轼笑了,好,就让我忘记这郁郁不得志的愁怀,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就让我铭记那曾经有过的豪情壮志,凝成诗篇,然后让后人铭记。日落的余晖,映照在江面上,江面一片灿烂。
5
篇二:以苏轼为素材的高考满分作文
以苏轼为素材的高考满分作文 作文教学2009-04-30 15:35阅读431评论1
字号: 大 中 小
《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定风波 2005高考全国卷考生
一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树木上,岩石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树丛中跳跃的松鼠不见了,方才还在树林里聒噪的鸟儿不叫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走在雨中,有的撩起衣襟,擦拭不断打在脸上的雨水;有的小心翼翼,生怕弄脏了早已遍是污泥的鞋子;有的大步疾行,忽的跌倒在地上,溅起一片泥水,引来一阵惊叫??
风雨来得太意外了,人们猝不及防,方寸大乱。苏轼微醺,走在后面。这条沙湖道他已经来来
回回走了无数遍,小路曲折、泥泞,全然不像汴梁城里的那些宽
阔而平坦的大路。
汴梁,唉——他已经离开很久了。
二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房檐上,石阶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厅堂里谈笑的朋友不见了,方才还在檐下吵闹的孩子不见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大喝着他的名字,把仓皇走出的他一把抓住,推推搡搡弄上了囚车。
风雨来得太意外了,他猝不及防,方寸大乱。乌台的囚室外,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街上的人却不少,人们要看一看他——这个曾经一举高中榜眼,曾经被皇帝大加赏识,曾经春风得意的苏轼。梁城里的宽阔而平坦的大路上,一辆囚车在穿行,雨在他眼前下着,雨水在他心中流着??
三
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
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风雨任平生〉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
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
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诗。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
篇三:苏轼___作文
我想握住你的手
翻开书籍,被一缕缕书香所沉浸,仿佛跨越了千年岁月,来与你相会,苏轼,我想握住你的手,畅谈你那波荡起伏的人生。 少年时的你,风度翩翩,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当然能够稳居第一。但是你因为欧阳修为了避嫌(当时欧阳修认为是自己的弟子写的文章,因此给了第二),一流的文章得了第二。事后,欧阳修虽博古通今,但也不知道你所写的尧舜之典出自何方。回到家中,查了三天三夜,还是一无所获,最终不得不向你向你请教。你却对他说,那是你杜撰之典。要知道,在当时那个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是何等的重要,一个可以改变人生命运的时刻,你竟敢如此这般,打破常规,文为己用,可见你的勇气之大。苏轼,你的才学令人钦佩,你的勇气令人折服,我想握住你的手,对你说:“真不愧是少年天才”。
中年时的你,因与当朝宰相不和,离开中央,前往地方。在这期间,你政绩突出,人们爱戴,但却因乌台诗案差点要了你的命。
不过神宗爱才,众人求情,最后你被贬谪到了黄州做团练副使。从三品大员到如今的囚官,相差甚远。不过洒脱的你,满不在乎,在黄州临江而居。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时节,建成了你会客之所——“雪堂”。不仅如此,你还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前后《赤壁赋》等诸多名篇,流传后世。苏轼,我想在你被贬之际,握住你的手,对你说:“人生无常,祸福相依,不要在意世俗的名与利??”而你却是微微一笑,告诉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暮年时的你,在经历了宦海沉浮之后,早已将一切看透,饱经风霜的脸庞,仿佛成了写照。神宗仙逝,太后当权,新法废,旧法立,司马光出山,身为旧党一员,你很快又被重新启用。短短的三个月,一跃而上。你的人生总是与政局的不同而摇摆不定,命
运掌握在他人手中,这可能是在封建王朝中士大夫不可能改变的宿命。苏轼,我想握住你的手,告诉你:“世间险恶,轮回往复,何苦一次又一次的卷入这新法与旧法的政治漩涡中,倒不如寄情山水,解甲归田,过着神仙伴侣的生活,岂不乐哉,”你笑了笑,默不作声,我豁然间明白了,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是你们这些士大夫毕生的追求,赤子之心的你,怎么会在乎生死,我想正是你这样的性格,才是造成你曲折命运的根源。不过,正是你这样的性格,才会被后世人们喜欢。
我多想跨越千年,与你相会,与你一起举杯痛饮,畅谈你那曲
折的人生。在你失意之际,握住你的手,陪伴你,让你觉得并不
孤单。
作文八:《豁达苏轼悲底色》1600字
豁达苏轼悲底色
摘 要:从必修高中课本中领略到豁达苏轼其底色却是悲,进一步了
解苏轼。
关键词:苏轼;悲底色;梦想
高中必修五册,接触到苏轼的文学作品并不多,但却都是经典,一是《赤壁赋》,一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是《定风波》,我们深深为他的才气所折服,更为他在磨难中的豁达所折服。但细细品来,豁达的苏轼,其底色却是悲。
一、悲是苏轼的真正底色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看似豁达,实际上却是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悲哀中的无奈之举;《定风波》中“也无风雨也无晴”不仅豁达,而且有超脱之感,可是“一蓑烟雨任平生”却也是在对外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的一种听之任之;《赤壁赋》中“客喜而笑??不知东方之既白”看似问题解决了,却在《后赤壁赋》中要随鹤而去。
所以,悲是苏轼从未曾真正离他而去的伴侣。
二、悲色小探
这么一位优秀的人才,为什么悲却成为他的底色呢,
1.人生坎坷
苏轼的一生颇为坎坷,首先从生平上来看,他就是在不断被贬中做官。
刚开始不能容于新党,从而被贬。新党下台后,又不能容于旧党,仍然被贬。而旧党下台后,新党对他的打击更重,要把他放逐到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却又死在回来的途中。
其次,从思想上来看,当时执政的都不能和苏轼相合。因在新法的实施上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便被迫离京,看到新法对老百姓的损害而上书,便不容于朝庭。后新法失败,旧党上台,苏轼被召回,但他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所谓旧党与新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虽然心因磨炼而变得坚强,但悲的伤痕却清晰留下了。
2.英雄情结
虽然苏轼不被新党、旧党所容,但苏轼的理想却一直不灭。被贬黄州,却借“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来抒发他的执著。建功立业是他永远的追求,他的痛苦也正是在他理想的破灭上产生的,《定风波》如此,《赤壁赋》也如此。若没有他对英雄的执著追求,也便没有他的种种痛苦,在他那看似的豁达中,更透露的是无奈中的自我安慰,可安慰过后,这梦想在心中仍然滋生着。
3.怀才不遇
由于思想的不同,苏轼基本处于被掌权者排斥的境地,因此,是绝对的不遇。普通人的怀才不遇尚悲愤不已,更何况对于才子呢。苏轼绝对是才子,他的才,不仅表现在诗书画等艺术上,更是体现在他的思想上,体
现在他支持老百姓的利益上,更何况他还是一位有英雄梦想的执著者呢~所以他受到的伤害更大,所以他的坚守更难,悲伤更深。
4.家庭影响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苏洵
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家庭影响对苏轼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不仅影响苏轼的思想,还影响他的性格,影响他的品质,甚至可以说,正是家庭的影响,才让苏轼不会成为一个摧眉折腰的苟且者,而是成为一个真实地站着的人。
5.悲天悯人
元丰三年,苏轼在黄州城东开垦了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其子在苏轼过世之后,只有去颍州投靠苏辙为生。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苏轼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他秉持的是怎样的人生理念。他把老百姓放在心里,他对变法的反对也好,还是对不变法的反对也好,都是把老百姓作为利益的第一位。
三、千古同悲
苏轼不是孤独的,屈原在为梦想悲着,在为民生悲着;司马迁在为梦想悲着,在为民生悲着;甚至“诗仙”李白也在为梦想悲着,在为民生悲着。历史上,优秀的士人,都在为梦想悲着,在为民生悲着,这是中国士人的共同特点,这种悲深深地融入每一个士人的血液里。他们在忧虑中悲伤,他们在忧虑中拼搏,他们在忧虑中传
承??
(作者单位 河南省南阳市二中)
作文九:《豁达苏轼悲底色》800字
龙源期刊网 ://.qikan..
豁达苏轼悲底色
作者:刘书杰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3年第08期
摘 要:从必修高中课本中领略到豁达苏轼其底色却是悲,进一步了解苏轼。 关键词:苏轼;悲底色;梦想
高中必修五册,接触到苏轼的文学作品并不多,但却都是经典,一是《赤壁赋》,一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是《定风波》,我们深深为他的才气所折服,更为他在磨难中的豁达所折服。但细细品来,豁达的苏轼,其底色却是悲。
一、悲是苏轼的真正底色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看似豁达,实际上却是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悲哀中的无奈之举;《定风波》中“也无风雨也无晴”不仅豁达,而且有超脱之感,可是“一蓑烟雨任平生”却也是在对外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的一种听之任之;《赤壁赋》中“客喜而笑……不知东方之既白”看似问题解决了,却在《后赤壁赋》中要随鹤而去。 所以,悲是苏轼从未曾真正离他而去的伴侣。
二、悲色小探
这么一位优秀的人才,为什么悲却成为他的底色呢?
1.人生坎坷
苏轼的一生颇为坎坷,首先从生平上来看,他就是在不断被贬中做官。刚开始不能容于新党,从而被贬。新党下台后,又不能容于旧党,仍然被贬。而旧党下台后,新党对他的打击更重,要把他放逐到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却又死在回来的途中。
其次,从思想上来看,当时执政的都不能和苏轼相合。因在新法的实施上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便被迫离京,看到新法对老百姓的损害而上书,便不容于朝庭。后新法失败,旧党上台,苏轼被召回,但他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所谓旧党与新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虽然心因磨炼而变得坚强,但悲的伤痕却清晰留下了。
作文十:《苏轼的豁达改变了我的人生观》1200字
偶尔,路过居无竹这样的餐馆,总会有人吟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样的句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词,是苏轼掉亡妻王弗所写的。词中中无竹,但据考证自苏轼与多才多艺的王弗结婚后,常在竹下抚琴吟词弹唱。过去,我一直以为这只是文人的风雅,不值一提。
几年前,我去武汉参加一次笔会。随便顺长江而下到黄冈参观了苏轼笔下的赤壁。说来也巧,其实,我和另一位文友去黄冈也不是为了去参观赤壁,而是冲着**的林家大院而去的。车到黄冈,据说林家大院还有一些路程也就作罢了。
临近中午,从餐馆里往外看,一所极普通的民居上写着“陈潭秋旧居”。房门紧锁着,估计没有对外开放。不远处的苏轼的赤壁村就不一样了,石舫林立,颇有一些气派,虽占地面积不大,但视野开阔。赤壁是一座山丘,丘下有一座苏轼的雕塑。老人家手握书卷的很文气的站立着。
沿着山路而上,可看见不少石碑,上刻有书法作品。这时,才让人想起苏轼是宋代著名书法家。除苏轼之外,还有李鸿章、**的书法作品。我读过一些近代历史书籍对李鸿章一向没有好感。不过,见他笔下的字,倒也工整,堪称书法家,非你我所能习,不由得内心发出几声感慨。
在小山上开始寻找“赤壁”二字,一直没有寻见。后经园内管理人员指点,下得山来,绕过残墙断垣,终于在一处绿茵茵的池塘边上寻见了。哦,这就是“赤壁”呀,一点不壮观,那不足一米高的字,在阳光的照射下,令观者有一些失落。据说,在我们的站立的脚下,千年之前确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后由于长江改道,“赤壁”离长江一里之遥,再无浪卷风云的气象了。
回到家中,翻阅出苏轼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仔细阅读,我这才发现认识了另外一个苏轼,这个苏轼有血有肉,贴近平民生活。原以为苏轼是那个时代朝庭重臣,到哪里都是呼风唤雨。实际上,自乌台诗案后,几经周折,苏轼被贬为黄州副团练使,基本上是一个闲职,且其间他本人又患上眼疾,差点就双目失眠了。好在苏轼乐观向上,性格豁达,且又亲民,这才使他捱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日子。“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我原以为这是指苏轼游览了不少地方,原来这是指在梦中呵。这时,再来读《赤壁赋》将不再站在古人的角度来体会,而是以实地的体验来感觉,月光下泛舟江上的心境。“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细细品味,作者表现出了在逆境中的乐观。 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争名争利的,不能以“俗”而概之。若心胸坦然,视之若无,自会摆正心态,淡然视之。争一时之利,免不了愤懑填胸,小则小疾,大则折寿,何不“无故加之而不怒”呢?淡看人生,有如淡看风云,当浮云掠过,一切都是恬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