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作文:蒙古人》500字
他,是世界里史上最具影响力,也是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他,创造了世家最大的,横跨欧亚大陆的;他,创造了名族的历史与一个的帝国的不朽神话;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实干家,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它的帝国是如何崛起的;他,就是一代天骄—— 有人这样评价过他!
我不如成吉思汗。不要以为蒙古大军入侵欧洲是亚洲散沙在盲目的移动,这个游牧民族有缜密的军事组织和生思熟虑的指挥,他们要比自己的对手精明的多。我不如成吉思汗,他的四个虎子都争先恐后的为父亲效劳,我没有这种好运。————拿破仑·波拿马
蒙古人在战场上取得如此伟大的胜利,靠的不是众多的兵马,而是严谨的纪律、制度和严密的组织。也可以说,这些辉煌的成就来与成吉思汗的指挥艺术。————印度前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小 荷 作文网
如果把有关战争的记载都从历史上抹掉,只留下成吉思汗战斗情况的详细记录,且被保存的很好,那么军人将任然拥有无穷无尽的财富。从哪些记载中,军人可以获得有用的知识,塑造一支未来战争的军队。这位令人惊异的领袖的成功使历史上大多数指挥官的成就黯然失色。————美国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蒙古族,是个伟大的名族!我为我是蒙古人感到自豪……
作文二:《丑陋的蒙古人》9700字
丑陋的蒙古人文/科尔沁夫
噗的一声,我把一口血喷在了地上,蒙古人吃惊的发现,原来科尔沁夫的血是红的,并且很热,有些烫手。
——题记
有的时候很怀疑,我到底能不能把这篇文章写下去。如果马尾巴注定提不起豆腐来,我又何必费这份力,可我这个人又是一个答应了人家就一定要办到的人,自己给自己定的道德标准往往成了自己的羁绊。这让我有些为难。前几天,我在网上告诉几个蒙古朋友说我想写一篇文章——《丑陋的蒙古人》,提纲都打好了,但却迟迟动不了笔:找不着感觉,也觉着有些缺乏动力。
一个民族要是没出息,那就是任人怎么骂也提不起精神气儿来,训斥和劝告也都是没什么味道的屁,他只是躲到一个角落里继续喝他的酒去,喝高了,再豪情满怀的唱几首蒙古歌,今天一天就算是心满意足,明天再继续浑浑噩噩的混下去。如今的蒙古人就是这个德行。
这个开头重写了好几遍,为的是找到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只有我自己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不容易。蒙古对我来说,就像是我那不乏英雄气概,却又整天喝酒买醉的aabu(父亲)一样,叫人既爱又恨。毕竟中的毕竟,蒙古人还算是这个世界上比较诚实和热情的人群,和这种人交往,多数情况下不会吃亏,更何况,人家的老祖宗又是打遍了欧亚,英雄盖世无人能敌的老成吉思汗;可也就是这个民族的种种臭德行,让我这个蒙古子孙不骂一骂都觉得冤枉,都觉得对不起蒙古的列祖列宗。
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到建立蒙古帝国,形成蒙古民族至今,除了几次大规模对外扩张以外,蒙古人很难让人用其它的方式想起,辉煌总是短暂的,也容易使人忘却,但辉煌过去以后的沉寂和衰落却是深沉而持久的。想想看,如今的蒙古是一个富裕和繁荣的民族吗?蒙古人的心中还存在多少自豪感和自信心呢?毋庸置疑的是,在当今世界上,蒙古人是非常贫困的民族之一,面对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世界,蒙古人也表现出了极其严重的迟钝;面对未来我不敢想象,偌大一个地球,将来还有没有蒙古人的存身之处?! 其实,如今蒙古人的处境到底如何,以及如果这种状态继续持续下去的话,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每个蒙古人心里都很清楚;可是如今的蒙古子孙们除了酒桌上的豪情以外,从老祖宗那里什么优良传统都没继承下来,而老祖宗给我们遗留下来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我们的文化,也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你我所共有的民族性格。凡是对蒙古和蒙古人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蒙古人所生活的地理环境资源是很丰富的;其次,蒙古人生活的天然的流动性也决定着蒙古人的眼界不应该狭窄;再次,从近现代史上看,按照人口比例来说蒙古人也并不缺乏人才。那么,是什么原因是蒙古人在经历了初期短暂的、暴风雨般的荣耀和辉煌之后,却陷入长久的沉寂和衰落呢?是什么样的根本因素制约着蒙古人的进步和发展呢?笔者的看法是:文化,或者说是民族性格。
前一段时间阅读《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美]赛缪尔·亨廷顿 劳伦斯·哈里森主编,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使我深受启发。本书中最引人注目的观点是:“关于文化在人世间地位,
最明智的说法或许就是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的两句话:‘保守的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于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开明的说,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变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沦’”。简单的解释可以是,社会的发展取决于社会制度,而“文化是制度之母”,人们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决定着人们如何组织社会生活,如何实现社会进步。政治的主要作用其实并不是直接改变社会制度,而是通过对文化——也就是人们的心态和价值观念间接的对社会发生影响。
本书的多数观点涉及众家之言,是对文化之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多角度观察,其中存在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不发达是一种心态”,指出了文化对社会进步的核心制约作用。对于社会进步,学者们则认为就是“走向经济发展和物质福利、社会——经济公正及政治民主”,相信这也是符合绝大多数人的理想的。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在于尝试从蒙古文化,或者说是民族性格/精神中间寻找蒙古人落后的历史根源。在这里,我要说明的是,我所指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或者民族性格指的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思维模式,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它“从纯主观的角度界定文化的涵义,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它不等同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也不是科学和技术,而是诸如我们对于生活的看法,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如何理解爱情和英雄性格,对道德的看法等等价值形态。
冠以“丑陋的xx人”之名进行民族文化整体性批判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所谓文化批判,或者说对民族性格的批判,说白了,就是得罪人,就是骂人,骂一大群人,其中甚至包括自己的老祖宗。对于蒙古人这种自傲和崇拜祖先的民族来说,这是一种大忌,所以我实在不知道我的蒙古同胞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我的批评。但我也知道,凡是在近代史上能够逐步摆脱贫困,实现社会进步的民族,在不同程度上都进行过文化改革或者改良;而且,文化改良/改革还是促成社会改良/改造的核心因素。远的不说,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明显的例子。
我并不打算说蒙古人的文化都是不好的东西,但毕竟如同我以前说过的话:蒙古人应该成为一个善于自省的民族,没有自省,就没有发展;所以,如同其题目一样,这篇文章的内容也将同样令人感到沉重和不快。作为一个血统还算是纯正的蒙古人,我要强调,我做的只是一种显浅的尝试,只是一个抛砖引玉的行动,也许蒙古人中还有(也应该有)比我更有头脑的人物,把这种努力继续下去。要知道,在民族的文化改良/改革中,总得有几个干将,总得有几个出头鸟去干些别人看不起的蠢事,遭人唾弃和谩骂,这可是个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批判蒙古人性格中存在的重要缺陷,这些毛病存在于我们头脑中已经有几个世纪了,正是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观念和潜意识制约着蒙古社会的进步,你很容易从这种性格中推断出来今天蒙古人的命运。听好,我要开骂了。
镜子呵,这竟然是我的形象,我怎么这样难看!
——题记
一、自命不凡的个人英雄主义
英雄主义几乎可以说是蒙古人民族精神的核心,民间故事中有无数个这样的例子,这些人物几乎都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孤胆英雄”,或者是为了被夺走的恋人,或者是为了解救穷苦百姓,只身一人去同蟒古斯或者统治者作战,蒙古人对这类人物总是怀有无上的敬佩和崇拜。这种英雄性格不仅熔铸了蒙古人的性格,也给其他民族的人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实事求是的讲,这种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豪迈气概的确令人敬佩。
然而,在蒙古人民族性格形成的过程中,这种个人英雄主义也在很大程度上逐渐被夸张、异化成为一种无知的、极度膨胀的个人极端意识。
1、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观察,就会发现很多蒙古人在骨子里认为自己生来就是做大事的英雄,具体的说,这种意识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不屑于具体平凡的事务;
——拥有过分强烈的个人意识,喜欢自吹自擂;
——为人固执倔强,不肯采纳别人的意见;
——容易被吹捧所麻痹,盲目的狂妄自大;
——一旦自己稍有成功,这种傲慢自负的情绪就会溢于言表,谁也瞧不起,看不到天外有天,看不到别人的更大的成功。
2、由于蒙古人个个认为自己是不可一世的英雄,所以在蒙古人憨厚朴实外表的掩盖之下,相互之间的嫉妒、怨恨和猜忌也是非常极端的,并不比别的民族更少,甚至更加严重,这种情绪严重的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忠诚度,也导致缺乏协作,妨碍着蒙古社会的统一和整合,当然,这同样会导致缺乏宽容,尤其是对失败者的宽容,谁只要失败了,谁的朋友就会马上离他而去。翻开蒙古史看一看,蒙古高原上什么时候不是战乱频仍,自相残杀,任何一个部落被征服,付出的代价都是全部被虐杀或者奴役,其残酷程度绝对令人发指;如果说曾经拥有过短暂的和平,也是因为有更强大的部落通盘征服了其他弱小的部落。非常典型的例子是,铁木真的父亲被塔塔儿人害死以后,他的族人就都离开他投奔到别的部落里去;在他与王罕的战役失败以后,逃命的途中跟随他的家臣绝大多数也不是蒙古人,而是一些别的民族的人。这种结果,就是在成吉思汗以后的时代也未能幸免。我们必须痛心的承认,团结和协作,永远是蒙古文化中缺少的重要一环。在这种情况下,工于心计的异族统治者只要采用离间计,或者公开称赞或者封赏蒙古人中的一个部落,或者给予某个部落某种特殊的权利,就很容易在蒙古人中播撒下不和的种子,挑起蒙古人内部的争端,令其内斗,相互攻杀,从而达到弱化蒙古民族的目的。
3、自命不凡的个人英雄主义所导致的另一个恶果是,蒙古人非常缺乏承认自身不足的勇气,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某种意义上很脆弱,如同坚硬而易碎的瓷器,脆性很大,失败后容易陷入自卑和自我怀疑,很容易一蹶不振。蒙古人很容易被盲目的激情所驱使,计划去做一件大事,然而事前却很少会认真评估其风险和后果,他们认为这种评估是胆怯的表现。如果凑巧做成了,蒙古人会很骄傲和得意,认为天下所有的事不过如此,个人英雄主义的虚荣会得到很大的满足;如果失败了,蒙古人倒是很少像汉人一样诿过于他人,他会闷头喝很多酒,在醉意中自怨自艾下去。
4、自命不凡的个人英雄主义所导致的第四个恶果是对酒精等麻醉性药物产
生深刻依赖。既然认为自己是英雄,那么肯定不会愿意过平凡的日子,像个庸人一样碌碌无为,他总得追求不平凡,追求冲动和刺激,然而现实生活又提供不了太多的冒险机会,这样,为了从平凡中创造冲动,蒙古人就会喻形于酒,豪饮无度;酒桌上的竞争,也在一定程度提供了一种战斗拼杀的氛围,能够充分体现出英雄气概。我认为这就是蒙古人酗酒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原因。当然,蒙古人善饮的原因不仅限于此,寒冷的气候和单调的生活也许都能提供充足的理由,然而在我看来,前者是更为深刻的原因。从遗传上来讲,还没有证据表明蒙古人的身体比别的民族更喜爱酒精和更善于分解酒精,而医学的有关统计已经表明,蒙古人患肝脏疾病的比例与别的民族相比很高。整个民族集体性的嗜酒如命的确是一件可悲和可怕的事情,而这种恶习肯定还要对蒙古人的后代和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这里,我希望和同胞们同温成吉思汗箴言中反对酗酒的一段:“酒醉的人,就成了瞎子,他什么也看不见,他也成了聋子,喊他的时候,他听不到,他还成了哑巴,有人同他说话时他不能回答。他喝醉了时,就象快要死的人一样,他想挺直地坐下也做不到,他象个麻木发呆头脑受损伤的人。喝酒既无好处,也不增进智慧和勇敢,不会产生善行美德:(在酒醉时人们只会)干坏事、杀人、吵架。(酒)使人丧失知识、技能,成为他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和事业的障碍。他丧失了明确的途径,将食物和桌布投入火中,(掷进)水里。国君嗜酒者不能主持大事、颁布训诫和重要的习惯法;将士嗜酒者不能掌管十人队、百人队或千人队;卫士嗜酒者将遭受严惩。”
我必兴起那残忍暴躁之民,焚烧你们的屋,劫掠你们的财物和妻女,必令你们伤心哭泣,然后让你们知道悔改。
——题记
二、鲁莽暴躁的尚武精神
谁都知道蒙古人是游牧民族,蒙古人所生活的欧亚大陆腹地的草原带并不是适合耕种的土地,地理环境决定着历史上蒙古人的生活方式必须是所谓的“逐水草而居”。然而游牧经济却是一种非常单一的经济,生活中的许多必需品无法从牲畜身上获得,比如说茶叶、铁器等等,获得这些东西有两种途径,一个是贸易,一个是掠夺,而在古代,贸易这种方式是非常脆弱的,它受到气候、交通、国家/民族关系等太多因素的影响,不如掠夺来得痛快和方便,所以对蒙古人的祖先来说,通过战争进行掠夺,也是一种重要的生产方式。也就是说,并不是蒙古人天生野蛮,只是情非得已,对此,忽必烈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大致意思是说,我朝在建立之初,攻城掠地之后,从不驻守,只是为了获取有用之物。
可以这样说,地理环境的制约,游牧的生活方式,通过漫长的历史沿袭逐渐培养了蒙古人的尚武精神,从而赋予了蒙古人勇猛顽强、活跃粗放的精神气质,然而,凡事有其利必有其弊,这种尚武精神也对蒙古人性格中带来了很多负面因素: ——处理事情简单化,冲动,不考虑后果,认为激情可以解决一切。这个特点是蒙古文化的一种非常突出的特点,也表明它是一种非常感性的文化。冲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是创造力的源泉,民间故事、诗歌、歌曲作为蒙古人用来传承文化的主要载体,其优秀和丰富程度是这种寓于冲动之中的创造力的证明。生活在这样
文化中的人们可能成为最令人敬仰的优秀人物,也可能成为令人憎恶和畏惧的破坏者——蒙古历史已经说明了这一切。在实施了大规模的征服和屠杀之后,蒙古人的统治对于广阔的欧亚大陆贸易和文化的交流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冲动和残酷,是早期蒙古人成功和短命的统治的最佳解释。
——讨厌繁文缛节,和复杂的理性思维;文化教育水平低,却又看不起文化人;鲁莽,豪爽,暴躁,不拘小节,喜欢直来直去;缺乏理性,缺乏冷静的分析能力和洞察力,因而也就平庸和迟钝。蒙古人几乎不喜欢什么形而上的、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实际功用的思想,蒙古人在内心深处的哲学是不成文的实用主义,只有对现实生活有用的思想和技能才会受到重视,所以早期的蒙古人在每攻下一个城市以后,没有受到屠杀并被带走的俘虏中一定会包括各种工匠和手艺人。然而使一个社会能够保持长久稳定和发展的思想恰恰是那些表面上没什么用处的理论,这些理论站在人类思维的背后,通过想象力和建立假说,直接刺激着新方法和新技能的诞生。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的发达,恰恰是在复活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列宁曾经清楚的表达过类似的思想,他认为,一个民族要想前进,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性思维。而这一点认知恰恰是蒙古人所缺乏的。从成吉思汗时代起,蒙古人就没有重视过教育,也许是那时候的蒙古人认为自己天生就是统治者,只要孔武有力,就可以取得天下,没有必要理会软弱的臭乳酸文,然而几百年过去了,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蒙古人的尚武轻文已经给子孙们带来了无穷的遗害。
——残忍,暴躁,一定程度上的放肆无礼和自由放纵。这些特点几乎不用多说,人人都知道蒙古人的酒后闹事是出了名的,他们也很少有耐心去听观点不同的人的解释,而在历史上,蒙古人的纵情屠杀也给足够多的民族的子孙后代提供了憎恨蒙古人的理由,虽然当代世界主流的价值观念是平等和宽容,但把这种仇恨记忆了几个世纪的仍旧大有人在。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汉族人在其早期的典籍,比如说在孔子、老子、墨子等人的思想中,已经发展出了克制个人的情绪和欲望,遵守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所谓‘克己复理’),以及作为君主必须尊重和爱护人民的思想,然而在蒙古人的文化中,却始终缺乏这一点,有关治国之术,有关成为一个明智的君主的伦理学,在蒙古人的心目中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成吉思汗在西征中,能够停止其杀戮,是来自于长春真人邱处机的劝告。
在我所了解的范围内,与年轻一代的蒙古人有所不同,有些上了岁数的老年蒙古人对于祖先的嗜杀,并由此对成吉思汗持有另一种看法,认为老成吉思汗骑着马,挥舞着马刀东拼西杀,到处播撒蒙古人的种子,每攻下一地,就留下一些蒙古人管理和驻守,在蒙古帝国灭亡以后,这些蒙古子孙就得受人家的报复和压迫,不是什么好事。
蒙古人呵!你天生就只能匍匐在大汗和喇嘛们的脚下吗?
——题记
三、奴性的权威主义伦理
蒙古人伦理观的来源主要是萨满教和藏传佛教。萨满教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祖先崇拜,作为一种经验主义的学习方式,一代代的蒙古人从祖先处理人际和社会问题的方式方法中学到做人的规范。而对于藏传佛教的批判够多的了,有些学者甚至把它称作“蒙古之癌”,认为是它使蒙古人变得怯懦和缺乏进取,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对的;从另外一个方面说,藏传佛教毕竟又是蒙古人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唯一的复杂思想体系,对于蒙古人的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蒙古人的许多学科、技艺(其中包括医学)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他的启发和滋养。对于这两种伦理观念对蒙古人人格的不利影响,我们应当说,问题的核心不是在于这些伦理道德观念正确与否,而是在于它能否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这两种观念带给蒙古人的所有不利影响的核心就是一种可悲的奴性,这种奴性相对于蒙古人的英雄气概来说犹如水之与火,它消灭了为自己和民族奋斗的、敢于反抗的精神,消灭了民族的自尊心和前进动力。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性格,对于统治者来说,蒙古人是容易统治的蛮族。“佛是戎神,理当供奉”,意思是说,佛是那些蛮族信仰的神,佛要求他们忍耐和恭顺,所以要统治蛮族,就得供奉蛮族所信仰的佛。这样的民族性格是蒙古人所不自觉的精神枷锁,只要蒙古人还保持着这样的性格,蒙古人就永远摆脱不了受统治的命运。
前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对传统毫无批判的继承,对祖先神化的恭敬,以及对祖先缺点的文过饰非。在蒙古人的心目中,那些逝去的祖先都是神明,他们所说的话和遗留下来的传统都是不可更改的。基于这样一种信念,蒙古人的文化表现出很强的僵硬和缺乏变化,当生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祖先所提供的经验无法解决新的问题时,这种文化的弱点就会暴露无遗,就会发生民族整体性的社会适应不良,民族的进步也会受到严重的阻碍。毫无疑义的,蒙古人的生活方式在几个世纪以来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化和创新,与这种对祖先崇拜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毫无理由的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的动力,缺乏怀疑权威的勇气,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懒惰和自私。蒙古人生活的突出特点就是混日子,他们不喜欢生活的变化,更不会主动的寻求变化。显而易见的危机来临,也不会想到避免;显而易见的机遇来临,也不会想到把握。既然祖祖辈辈都是游牧,今天也没有什么理由改变。只要这是祖先定下来的事,即使它在今天看来非常的不合时宜,甚至有些愚蠢,也不能改变,这就叫保护“传统”。
——极端的个人崇拜,对统治者、成功者的盲目追随。最为明显的例子是,在蒙古人的群体中,你永远无法通过理性来说服蒙古人做一件对大家都有利的事情,尽管你的主意很妙,可行性也很强,但蒙古人对你的说教非常冷淡,你以为自己是缺乏感染力,就进一步的努力说服,你很快就会发现,蒙古人永远无法通过理性来说服,最终的结果是,蒙古人都疏远了你,你似乎在某些方面冒犯了他们。实际上,这并不是你的错,而是因为在蒙古人中存在一种约定俗成的等级关系,在他们中间,总是因为个人之间的信任关系而存在一些领导和权威人物,这些人或者是家庭出身比较高贵,或者是比较富有,或者干脆就是能打架。你如果发现不了这些关系,不能找到这些头面人物,说服他们来帮助推进你的计划,是什么也干不成的。
——缺乏反省自身的能力。蒙古人把判断的权利几乎都交给了自己信任的权威人物,所以蒙古人也就缺乏了解自己的能力,不善于也不能够对自己的未来作主。他们把自己的激情和努力全无保留的贡献给了领导者,但却无法确定,他们所信任的权威人物将要把他们带到哪里,而承担这种后果的却是他们自己。
下面这几个弱点则是藏传佛教带给蒙古人的:
——对痛苦和不公正的麻木,奴性的忍耐。在压迫和暴政面前,蒙古人已经从佛爷的教诲那里学会了无休止的忍耐,他们认为这会给他们的来生带来好运,因此他们从不会计较今生的得失。
——无原则的善良、人道和柔顺,缺乏风险意识的热情和慷慨。以前曾经看到不少议论,说是蒙古人比较“傻”。所谓“傻”者,我想也就是我们在这刚刚提出的性格特征。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在他的散文中也曾提到这种对蒙古人的评价。在我看来,蒙古人的这种性格主要来自蒙古人的古代生活方式,并在后来被藏传佛教加以强化。对所有人不加防备的热情,既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优点,也是我们极大的劣势,我们既因为这种热情而受人尊重,也因为这种热情而遭受嘲笑。毫无疑义的,这样的性格在今天这样的世界上是绝对要吃亏的。然而我们也并不主张我们的同胞们变得奸诈狡猾,逢便宜就占,还是那句话说得好:朋友来了有好酒,坏人来了有猎枪。
——表面化的谦逊恭顺和表面化的忠诚和诚实。藏传佛教对人的谦虚、不炫耀的要求显然制约了蒙古人的自吹自擂,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好事。然而可悲的是,蒙古人实际上并没有理解谦虚和谨慎在道德上有什么重要性,这种表面文章相反给蒙古人的各拉山头、自许英雄的内斗提供了很多障人耳目的烟幕。 骑士制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随之而来的是诡辩者、经济学家和计算机的时代。
——题记,埃德蒙·伯克的话,引自萨谬尔逊《经济学》的第一章
四、文化中的重要缺憾
蒙古人的文化有其脆弱性或者说弱点,当代的蒙古子孙们对此也有不少扼腕痛惜的人士,我实在不知道蒙古同胞们会对我这篇文章做出什么反应,说实在话,我也是要冒一点的风险的。有人对我说,蒙古人现在本来就没有什么自信心,你再一批判,蒙古人就更无地自容了。我的看法是,民族之病已经久矣,我们不能因为怕疼,就拒绝医治,所谓“讳疾忌医”,就是指的这个意思。如果说蒙古同胞们在读了这篇拙文以后,能够有所动容动心,那么实在是科尔沁夫的大幸,更是民族的大幸。
简单的说,在我看来,蒙古文化的改良/改造需要的正是有头脑的、开明的蒙古族知识分子作为开路先锋,他们处在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临界点上,通过自己的体验和对比,找到自己民族文化中的缺憾,教导自己的同胞,接受这些对于自己民族的批评,才能对蒙古民族的延续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从我的观察来看,现代蒙古文化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憾。这些缺憾的弥补,非常需要蒙古族知识分子们从外来文化中介绍吸收到蒙古文化中来。重要的是要记住,这不是一个两个人的事,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是需要一批人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的:
1、缺乏辩证思维,不知变通和计谋。辩证思维是人类思维最高的形式,在这方面,或许蒙医学的理论会是个突破口;它是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遗产,可惜的是长久以来没有超越医学进而指导蒙古人的思维。要知道,如果说我们没有什么现实的资源可以利用,那么头脑就是最有用的资源了。
2、西方式的人文和科学精神。事实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民族是在学习了
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以后才获得社会文化和经济的重大发展的,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化发展有两个主要特征:一个是人道主义或者说人文主义,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创造力的尊重;一个是对事物客观的科学态度。这不是说用西方文化取代蒙古人自己的文化,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因为学习西方而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文化。从本质上说,文化没有正宗不正宗的,蒙古人自己的文化难道都是蒙古人原创的吗?要知道,藏传佛教就是借鉴来的呵。早期蒙古人与现代蒙古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能够开明的吸收和包容不同的文化,这也是我们的祖先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3、市场化的思维。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为止发展出的运行最为成功的经济制度,蒙古人不能无视全球化的市场经济对自己民族命运的影响。
醒来吧!蒙古人们!为了你自己和你所挚爱的民族。
姓名:科尔沁夫
蒙古族。作曲专业本科出身,大学毕业后进入《音乐生活报》,历任海外摇滚乐、中文流行乐等版面编辑记者四年。期间除为多家音乐杂志、时尚杂志撰写乐评专栏外,尚参与了《绝对现场》、《MTV天籁村》等多个电视音乐栏目的策划工作......
著名乐评人、2005超级女声成都唱曲评委
蒙古族,199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作曲系本科。
大学毕业后,先后于《音乐生活报》、《21世纪环球报道-明星周刊》、《21世纪环球报道》等音乐、娱乐、时政传媒任职记者编辑,2003年参与策划、创办《音乐周刊》并任职主笔。8年间撰写了大量乐评文字、人物报道,口碑极佳。 现以独立乐评人的身份出任央视音乐电视大赛、音乐风云榜、【V】华语榜中榜、音乐传媒大奖、MusicRadio中国TOP排行榜、学会奖、MTV超级盛典等主流乐坛颁奖评委,并主持“唱片评审团”等媒体乐评专栏。
偶有词曲作品问世,收录于金海心专辑《那么骄傲》中的《过去》、收录于王子鸣专辑《感觉爱情》中的《感觉爱》、电视剧《来来往往》片尾曲《你是否明白》、中韩合拍电视剧《就像美丽蝴蝶飞》片尾曲《月光海洋》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作文三:《蒙古人的厉害》700字
蒙古人创下的12个世界之最
蒙古人创下的12个世界之最
1.创建了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帝国
2.发动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
3.最早建立了运输联络系统
4.将军事艺术推向冷兵器时代的最高峰
5.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成功者
6.世界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
7.最早实行政治民主的帝王
8.千年来世界最富有的人
9.世界上受祭祀最多的帝王
10.奉行宗教信仰最自由的政策
11.最早提出并实践了全球化
12.一生留下最多的谜 成吉思汗
横扫欧亚大陆之后,人们对他的评价
恩格斯:成吉思汗在中世纪踏碎了欧洲人的心灵
孙中山:纵观历史,成吉思汗时期远比中国最强盛时期更强大
**:要保存成吉思汗时代的荣耀
拿破仑:我不如成吉思汗,他的四个虎子都争着为其效力,我无这种好运
华盛顿:欧洲人称其为“世界之鞭”他是名副其实的“人类之王”。世界秩序因他而改变。人类的世界观因他而升华。
哈伯斯:起于灾难而终于卓越,除了耶稣,恐怕再难有人与成吉思汗匹敌。
华盛顿:成吉思汗的成就就是现在企业成功的典范,他把企业追求卓越与员工的忠诚有效地结合起来,因此受到企业家和普通员工的青睐
。
法国东方史学家 格鲁塞 :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几乎将亚洲全部联合起来,开辟了
洲际的通道,便利了中国和波斯的接触,以及基督教和远东的接触。
著名元史学家 韩儒林 : 成吉思汗把东西交通大道上的此疆彼界扫除了,把阻碍经济文化交流的堡垒销平了,于是东西方的交流开始频繁,距离开始缩短了。
韩国前总统 金大中 : 由于有了蒙古人,人类才第一次拥有了世界史,而蒙古人倔强不拔、勇猛无敌的精神和机制敏捷的性格塑造出了伟大的成吉思汗,网络还未出现的7百年以前的蒙古人打通了世界各国的关系,建立了国际关系新秩序。
美国评成吉思汗为千年风云第一人.
美国周刊:世界影响最大的人物 美国:千年风云人物成吉思汗
作文四:《《真实的蒙古人》》500字
《真实的蒙古人》转自蒙古青年论坛
蒙古人不动声色,其实他心里都知道。
蒙古人是最敏感的,他能从你对他所做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感受到你的真实的心意,哪怕是极其细微的连你自己都没有感觉到的时候。
蒙古人是宽容的,他决不斤斤计较细节上的得失。当蒙古人把你看作朋友的时候,他只是一门心思、一相情愿、一无保留地对你好,从来不盘算付出和得到;他单纯地把能拥有你这么一个朋友作为他的快乐。
蒙古人是坚忍的,有超越常人的忍耐力。也许因为草原的辽阔和静默塑造了蒙古人宽广沉默的心灵;也许因为千百年来与残酷而又仁慈的大自然的直接面对,养成了蒙古人谦卑和尊崇的性格。这种宽容和忍耐,还因为在蒙古人的视野里,人的社会并不是全部,天地自然才是更广阔的存在;因为蒙古人懂得这个世界绝非完美,而人并非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因为蒙古人相信天道无言,人世天道一如日月。所以,在蒙古人看来,困囿于人和人之间的锱铢得失是可笑的。
但是如果你把蒙古人的宽容和忍耐看作愚钝和麻木的话就错了。
当你不友好的挑衅和贪婪伤害到蒙古人那宽厚粗糙的表面下最柔软神圣的部分的时候,所引发的猛烈的还击力量,让人震惊。蒙古人的出击也象蒙古人的友好一样直截了当、义无返顾、不留退路。
蒙古人的简单心灵,在精明的现代社会是一种憨执,也是一种奢侈;他以他的磊落、血性和天真,冲击着精于算计的聪明人的猥琐、冷漠和市侩。
作文五:《河南的蒙古人》5300字
河南的蒙古人 (待整理)2008-03-11 23:39河南的蒙古人
南阳的蒙古族是河南省蒙古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境内有蒙古族6万人,占全省蒙古族人的90%以上,在各少数民族中人口仅次于回族,居第二位。分布于13个县(市、区),其中,尤以镇平最多,占全区的50%以上。在1000人以上的县(区)为:淅川、南召县、社旗、内乡、新野、卧龙。其他诸县多在百人左右。
一、 来源与分布
在南阳境内的蒙古族中,以王、李二姓为最多。他们来自两个截然不同的宗脉:一支是自称为元代皇室后裔,在元朝覆灭以后,流落到这里的王姓,分布在镇平、内乡、淅川、南召几县境内;另一支是元代功臣木华黎的后代,最初落居在洛阳西陡沟一带,后世中一支迁到唐河、社旗境内的李姓。这两支元代贵族的后裔,于明代初叶,因故滞留于内地,在群众的掩护下,更名易姓,与汉族通婚后繁衍生息,发展至今。此外,尚有一部分国家职工,因工作调动或由于婚姻关系,从外地迁入境内。
据镇平的王姓族谱记载,他们的祖先铁木花儿,在晁陂单传四世,至五世祖王东溪生四子,辂、轲、轼,第四子夭殇。三个儿子的后代分散在镇平、内乡、南召、南阳诸县。这一支王姓的始祖无真实名字,号“二老”,二世祖号“大老”,三世祖名贵,四世祖名宗祥。他们的墓碑上只有“王公之墓”,均没有名字(名字是五世祖墓碑上才出现的),有明显的隐讳之意。只有二世祖的墓碑文字较多:
昔元纪,自文宗殂,顺帝御极,明主由和阳渡江,取太平路(今安徽应涂县)逼燕京,元帝奔应昌,逐移祚。公睹乞运迭嬗,克自保重,游冀北,走覃怀,率江左,渡河南,偕先大人经历殆尽,卜居晁陂。
此碑立于明嘉靖十一年,清咸丰六年重刻,文词虽有隐讳,但大意却明确记录着他们是元代的后裔。在王姓家庭中,广为流传的祖先牌位对联是“宗祖蒙古,元迁燕京,明卜镇邑;初由二老,业创晁陂,统垂赵营”,末尾的地名可随着各自所居住的村名,自由变更。横额是“我祖是皇”,对宗族的来历刻骨铭心,世代不忘。
1942年,十九世孙王元继在续修家谱时,为追本溯源,考查宗族历史,曾进行过许多调查,还下决心开掘始祖坟墓,打算从中寻求文字根据,但没结果。谱中记载:
族谱乃一姓之大典??急遽从事,恐遗后悔,故壬午之春,约同族众,于始祖墓所,开一隧道,寻觅墓志,以证实事,乃连掘数隧,均属堆土成坟,地层不变,俨然疑冢,于此益征先人真亡国之族,而惧祸心深也。
再者族谱前面列有自十九世起,后续宗派四十字:“元运兆昌,邦基安康,铭勋建功,道普德常,崇儒作士,化庆朝堂,登策文武,炳辉典章,海中永清,天廷之光。”字里行间不仅流露对元室宗祖的赞扬与追思,更兼有对下世子孙的慰勉和期望。近年来,两支王姓家
庭中竞相洗印谓之成吉思汗的一幅半身画像照片,对其倍加珍爱,显示出怀念先祖的至诚。
另一支王姓的先祖相传为司(四)陀王,亦有称镇殿王的。淅川(原属邓县)现存始祖墓碑的正面写道:“镇殿始祖考王公讳成、妣孙氏恭人之墓”,碑的序文中有“吾家始祖王
公讳成者,本元宦也”等辞句。
1985年8月,在淅川九重王氏祖茔出土了明万历六年(1578年)《明唐府典仪正王诏墓志铭》一方。铭为正方形,边长60厘米,楷书铭文1202字,有扣合严密的上盖,篆书“明将仕郎王公墓”七字。文中详细记述了王诏的生平事迹,上溯先祖成及曾祖、祖父史料,记录其子孙的名字,为王氏宗族六代的信史。王诏墓志的文字记录,叙事之详前所未有,当为蒙古族源流支脉的最宝贵资料。
社旗的李姓中也有一支蒙古族后裔。李姓本居唐河县李店乡(现归社旗姚冲)。蒙古族人李允中墓碑有:“溯我李氏,系明洪武初年,始祖文秀由洛阳西陡沟徙唐之北半陂村的记载。”李家早年与洛阳孟津麻屯乡军帐村李学仁有联系,据该处族谱记载,始祖讳孔温窟哇,札刺尔氏,蒙古部人,佐元太祖殉难。谥忠宣并追封鲁国王,世居斡难河之东,长子木华黎,次子袋孙,三子无传,二世祖木华黎,谥忠武,赐东平县,赐鲁国王,享年五十四岁,赐庙祀于东平,敕题其碑“元勋世之碑”。子孛鲁及四、五世均袭王爵,六世祖迁移松江为万户,八世祖可用。洪武初因款附意缓,谪戌洛阳易李姓,子二:英、茂。九世祖英讳文秀,札刺尔氏易姓李。洪武年间,时以流寇猖獗,岁次歉收,克勤克俭,肩负两担,迁徙外乡。李文秀南迁来到唐河(今属社旗县)境内落籍,乃为这一带李姓的始祖。
附:洛阳地区的李姓蒙古族资料:
洛阳地区的蒙古族一律姓李。这支蒙古人多居住在孟津县。孟津县麻屯乡君帐村老人李学仁@@藏的《李氏族谱》云:李出有元,札刺尔氏。自始祖忠宣生忠武,以开国勋封鲁。忠武生忠定,食采东平,遂居州之阳谷马儿庄。忠定子七,可传者长忠烈,次武靖王霸都鲁,子五,长子忠宪安童,忠宪生司徒兀良台,司徒生文忠拜住??这里的忠宣、忠武、忠定分别指孔温窟哇、木华黎、李鲁。稍有不同的是,李鲁长子塔思没有忠烈溢号,霸都鲁乃其三子而非次子。霸都鲁只直四子而非五子,其他都与《元史》吻合。木华
黎是元代颇有权势的家族,他本人及父亲、儿子均曾封王,孙子拜住、玄孙安童任过右丞相,一门显赫,职高位崇,受封于鲁,定居东平。霸都鲁的六世孙怀远任松江(今属上海市)万户府,怀远之子咬儿袭父职,举家迁往松江。明军占领松江,咬儿之子可用因“款附意缓,滴戌河南??世居洛县之南关,是为河南祖。”所谓
“款附意缓’云云,分明是说投降迟了,因此获罪滴戍河南。由于他们是胜朝遗民,不敢再姓札刺尔氏,以免招来祸患,于是“易氏日李,从木从子,志所自也。”取“札”的偏旁“木”字,下面加上“子”字,就成了“李”字,表示仍是札刺尔氏的子孙,这就是洛阳一带蒙古人改姓李氏的由来。作家李准即孟津的蒙古人、他自己就说,“姓札刺尔氏,不讳其祖为鞑人。”
二、 风俗习惯
南阳的蒙古族,因先祖是更名易姓隐避下来的缘故,对于故有的传统文化、语言、文字以及带有民族特色的各种风俗习惯等,一贯被视为禁忌,隐讳很深,致使断绝了流传。但因该支蒙古族在元代均为仕宦名门,其子弟多有文韬武略者。明代时其社会政治地位跌落以后,为隐蔽民族成分,数代人忌习文事。九重王诏墓铭中“曾祖铎,祖纪,咸有潜德”,到了嘉靖年间,他的父亲王希周就曾出任四川垫江主簿,王诏本人虽不曾出任,但也出钱捐了个唐王府“典仪正”的头衔。他的三个儿子有两个为邓州儒学的庠生。到了清代,入学的、出仕的代不乏人。在风俗习惯方面,镇平晁陂等地,惟一保留下来的是本姓不能通婚。他们
长期坚持同姓同族是一家,通婚即为乱伦的传统。社旗李店乡李姓蒙古族更有特殊的礼俗:
(1) 亡人家属于当天晚上,列队为其向北方送行,称为“送路”。而不例行当地群众送亡人去附近的土地庙报到(报庙)的习俗。(2) 亡人绝气以后,横向停尸于正房明间,与汉族的竖向停尸不同。(3) 各家都供奉一幅身穿蒙古贵族服饰的老少两代人的画像,称为大仙。(4) 除夕之夜,在祭祀先祖的时候,还要把一根用红绸裹着的扁担供在先祖牌位之前,一并受众人膜拜。据说是为了纪念先祖李文秀用一根扁担挑着儿女来唐河的艰辛经历。
内黄 清丰 的蒙古族人
河南内黄 清丰 的 董.李.马.关.陈 五姓蒙古族人是当年豫王铁木黎为了逃避明兵追捕,令五子改姓,随其妻姓:铁木清(董清)、铁木明(李明)、铁木能(马能)、铁木杰(关杰)、铁木俊(陈俊),分居五处,这便有了今日的豫王铁木黎为了逃避明兵追捕,令五子改姓,随其妻姓:铁木清(董清)、铁木明(李明)、铁木能(马能)、铁木杰(关杰)、铁木俊(陈俊),分居五处,这便有了今日的 五姓并《五姓宗谱》。经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满昌等三位学者,2007年2月r对《五姓宗谱》进行考证,确认元朝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五代曾孙铁木黎后裔在今河南内黄、清丰一带。
史记记载,忽必烈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四子拖雷的儿子,即成吉思汗的孙子。当时,元世祖忽必烈第七子西平王奥鲁赤的曾孙铁木黎任御史中丞,赐豫王封地河南。
大元帝国于一三六八年覆灭,当时中国各省的蒙古人为了逃避明王朝的追杀,隐姓埋名四处逃难。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满昌、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族哲学史教授武国骥,内蒙古科技出版社民俗学博士、研究员布林特古斯三位学者,对现存于河南内黄、清丰县大清时期的《五姓宗谱》考证后认为,豫王铁木黎由于来不及后撤,隐居到今内黄县、清丰县一带。
大元豫王铁木黎第二十三代子孙,即铁木明后裔内黄县卜城乡马次范村村名李希顺告诉记者:“直到清初后裔才得以公开身份,并立碑祭祖,凭吊古贤,《元御史中丞河南行省右丞文贞公墓》对这段史料也有明确记载,我们五姓家族的族称应是蒙古族。”
目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研究所认定了河南省内黄县等地区有关成吉思汗后裔一事。他们还称:这段史实,
平顶山地区的蒙古族人
平顶山地区的蒙古人姓马、宣二姓。市效北渡乡荆山村有一千三百六十多人,已延续二十八世,全姓马。叶县廉村乡宣疙瘩村有数百人,全姓宣。其他村庄还散居有不少宣姓的。 马庄村有一百多人,全姓马。他们分别是元朝蒙古族官员马秃塔儿、宣贴木儿的后裔乾隆时修的《叶县志》提到马秃塔儿时说:到正间累官昭勇大将军,@@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追
封范阳郡侯,侨居于县北荆山下。马氏祖坟至今仍完好无损,其中
一通石碑写道:
先始祖范阳侯(即马秃塔儿),有功于元,敕赐荆山。明兴,马氏子孙俱以胜国名臣之后获罪新朝(指明朝),因仆茔中碑石及一切天禄辟邪翁仲之属而埋之,隐胜名不仕。久而失记,不知墓碑所在。
明朝推翻了元朝,原来高贵显赫的蒙古人,一下子从峰巅跌入了谷底。马秃塔儿的后人因得罪新朝而招致罪戾,便推倒了祖坟中的石碑、翁仲,隐去了本来姓名,不敢出仕,摘取其祖先马秃塔儿的马字为姓,以免明朝统治者识出他们的庐山真面目。宣帖木儿的后人也照此办理,改称宣姓。
###中牟校氏蒙古族见下面链接:
://tieba.baidu./f?ct=335675392&tn=baiduPostBrowser&sc=2812993103&z=282626031&pn=0&rn=30&lm=0&word=%D6%D0%C4%B2%CF%D8#2812993103
蒙古族在滑县2008-10-03 20:12
河南省滑县的内蒙古右其特殊的历史情况,在沉没五百年后的今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落实各项民族政策中于一九八五年底又重新浮现出来,除外地来的转大寨乡一户蒙古人外,牛屯乡张营村500余人可姓,均属此类情况。
据获县《狮子营五性坟墓文》(清道光十年即公元J 835年)现保存碑文和获嘉县狮子营私人家谱《袭职小谱云》记载,其可姓蒙古族祖藉是关东迈阳城人。自元朝入中原,系元大祖宗室,1368年元朝覆灭明朝兴立时,睿(张营村可姓之祖)未能东归,投顺明朝。此后,在白沟河大战中建功,被册封为百户官;洪武二十一年(公元J389年)并滑县宁山卫。睿死后,在获嘉县洛周建立坟墓,传两世至旧公,生有五子、依次为哈利、吐礼、忽泰、失同、把都。明弘治十四年(公元)502年),奉“凡夷狄归顺之人,即为中国(汉族)之民,必依中国(汉族)之姓,无论伯叔兄弟,俱烈本国百姓任其姓,不尊者斩”的圣旨,其旧公之五子分别改姓为:哈利改姓可、吐礼改姓王、忽泰改姓冯、失同改姓石、把都改姓张、一家分为五姓后,王姓与石姓俱失传。从明弘治十四年(1502年)该族人认姓起,至清朝道光(公元1821年)的三百年问,历经两个朝代,他们(蒙古族)分居耕渎。随着人丁日盛,本故人相迁多有不相识者,以使知其源本者忧愁悲叹,故于请道光十年(公元)83J年)经可、冯、张三姓族人商议,决定继承旧公之志,立碑撰文,铬记其源流,宗派,以晓示后世子孙。后滑县张营村可姓因坟地穴满,于光绪十三年(公元1888年)捐资立了可姓碑,并由哈利七世孙可天思拟文。对于获嘉县可姓与滑县可姓的祖迁问题,我们分析认为;获嘉县志中“今滑县之可姓想系其子孙之分居牛屯者”的记载是符合史实的。
可姓蒙古族居住牛屯镇张营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他们基本上汉化了,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上同汉族基本一样,在婚姻关系上也元任何禁忌,以致在登记填表上也以“汉族”填写,所以,可姓蒙族在滑县沉没了。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党的民族政策得到了进一步落实,各民族之间空前团结,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他们才无忧无虑的提出了恢复自己民族的要求。
一九八五年以来,可姓人接连向乡政府,县统战部反映要求恢复其蒙古族。根据乡党委均申请报告,县委统战部,县民族宗教局于一九八五年元月下旬派人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报告上报省市委统战部,宗教局。按照国务院(1981)民政字第610号文件规定,滑县人民政府经过研究于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日以滑政 (1985)154号文件下达了《关于恢复我县牛屯乡张营村可姓蒙古族的通知》。县委统战部,县政府办公室、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并邀请县人大,县政协负责同志协同张营村党支部,村委会于一九八六年元月五日在张营村召开恢复可姓蒙古族的庆祝大会,会上公布了政府通知。以此,张营村可姓蒙古族又浮现出来,他们摆宴喝酒,塔台唱戏,热闹非常,以示庆贺。
作文六:《蒙古人的姓氏》9300字
按照一般的逻辑思维,朋友都以为我姓“图”,其实我姓“杨”。此时朋友又会说:那你叫“杨·图力古日”?囧啊~~~~
在蒙古族中的名字中,有些人的名字中不包含姓氏,姓和名是完全分开的。比如我,“杨”和“图力古日”是分开的,“图力古日”只是我的名。当然,也有姓和名在一起的,比如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她叫黄塔娜。
这时又有朋友问我:既然你是蒙古族,有为什么有一个汉姓呐?
大家这样理解的话,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此“杨”非彼“杨”。下面就简单的介绍一下蒙古族的姓氏。
蒙古族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跨省民族,其中居住在辽宁、黑龙江、吉林、云南、四川等地的蒙古族现在一般用汉族姓氏,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的蒙古族人也有汉字单姓。
历史上,蒙古族人改用汉姓的原因有多种,情况各不相同。
情况一:“赐姓改姓”。如元朝末年,名叫伯颜帖木儿的蒙古将领作战英勇,曾率兵多次打败农民起义军。不过,有一次打了败仗,于是归附明朝。明太祖佩服他的武猛,就赐给他“张”姓。他的后代一直从军,传至玄孙张晟,官至都督事。
情况二:躲避战祸。元朝末年,部分蒙古贵族在辗转逃难中改姓避祸。
情况三:音译汉。蒙古族人汉姓的另一个由来就是把蒙古族多音节的族姓按语意译为汉姓。如:蒙语“锡拉特”意为黄,译为“黄”姓;“查干”意为白,译为“白”姓;“阿拉坦”意为金,译为“金”姓等。还有的取谐音汉字为姓,如:父名为布仁,则取“布仁”首字“布”为姓;父名为“呼德”,则取“呼德”首字的谐音“胡”为姓等。还有的蒙古族人直接使用汉姓。
下面我就把蒙汉姓氏的对应表贴出来,如果你是蒙古族,如果你有汉姓,那么按照这个表大家可以找出自己在古蒙语中的原始姓氏。
斡孛格(蒙古姓) 汉语姓
乞颜 齐、祁、陈、秦
孛尔只斤 鲍、包、宝、博、奇、罗、波 纳古斯 那 肖德 肖 客烈亦惕 和、何
汪古惕 汪、王 弘吉喇惕 帖良古惕 兀良哈 满楚古得 杜尔伯特 和硕特 郭尔罗斯 呼和淖如得 伊斯得 夏日高勒 梅日根哈拉 闫忽德 泰亦赤兀惕 胡勒目斯 杜格庆 海那赫 周尔那德 华努特 敖勒高努德 白如徳 海勒图德 赖哈图德 李莫斯日 都如德 亦日呼德 朱勒豁得 兀济叶惕 乌珠穆沁 巴尔虎 召蒙岱 克什克腾 木斯臣 宝勒格沁 席热臣 包日罕特 洪
铁、车
乌、吴、于、魏 满
杜、司 和
郭、高、何 和 伊
夏、黄、何 梅
闫、门 戴 胡 杜 海、毕 周 华
敖、赵、王 白 海
赖、赵 李
杜、霍 伊
朱、周、康 武、吴 乌、武 巴、胡 赵 和、何 穆 暴 席 包
台本 邰、伍 通事纳尔 佟
唐古特 唐、夏、项 夏那日 夏、项 朱理真 朱 忽思慧 忽、胡 泰亦什 师 呼和绍布 和、付 海拉苏 海、俞 萨都喇
扎喇亦尔 毛忽来 蔑尔乞德 撒勒只兀惕 塔塔尔 巴雅兀惕 席勒特德 永谢布 翁高德 瓜勒给亚 楚勒呼德 森吉德 察哈尔 努图格沁 强科勒 宫固如徳 锡勒朱徳 索很 达日呼德 楚兀日出德 朝鲁图德 斡恩真 速勒吉德 杭锦 昂沁 宰桑 亦鲁特 扎兰努德 哈日努特 莫勒图特
布忽纳惕 巴鲁喇斯 萨 赵、季
牟、何、李 穆 蔡、马
戴、谭、白、王 白、富 邢
云、荣、永 敖 关
褚、邱、陈 沈
常、张、白 欧 乔 孔、宫 谢、邢 宋 戴 常
乔、晁、曹、石 温 孙
康、韩 安 翟 尹 张 韩、哈 孟 全 胡
斡罗纳尔 多 那牙勤 关 土默特 万 土尔扈特 段 哈达努德 冯 埃日德 金
斡亦喇惕 林、刘、张 朱嘎沁 钱 准噶尔 左、朱 温德日格庆 达郎古德 俄格德格 呼勒都古德 都仍太本 努克楚德 尼格斯尔 浩齐特 杭席古德 哈荣古德 纪勒格勒德 呼热特 陶日根席日 阿都沁 兀和日沁 陶高沁 豁尼沁 哈日玛赤 塔日阿沁 兀纳嘎沁 博斯沁 特木日沁 陶格沁 珠勒沁 瑙木沁 扎格斯沁 萨日塔兀勒 明安 兀苏德 巴克西纳尔 沙毕纳尔 席日努德 宝古 阿拉图德 辉特 高 梁 宁 董、胡 满 姚 伊 陈 贾 罗 藤 袁 段、黄 马 牛 郭 杨、霍 谢 田 鞠
卜、戴 铁 齐 邓 弓、宫 于 越、岳 千、钱 徐 师 苗 黄、金 鹿 金 冷
嘎勒楚德 霍
尼出古惕 白、倪
兀亦桑 周、魏、吴
忙忽惕 何、贺、马鄂、乌 布里牙特 甫、全 敖汉 白 亦赫君 孟 固兀日 白、顾 朱日其德 康 俄勒特德 胡、白 嘎察古特 李、甘
翁牛特 高、包、敖 喀喇沁 乌、韩 扎勒楚特 陶、秦 斡鲁徳 王、单 卧特日古斯 金 毕德兀德 狄 何勒楚德 宦 格根托如勒 刘
宁嘎德 王、宁 哈吉古特 柴 俄勒斯特 梅 嘎树努德 赵 哈布哈沁 陈
失宝赤 宫、龚 希日木德 岳、铁 囊嘉 王、南 塔布囊 乌、吴 阿巴嘎纳尔 安、岳 宝日努德 吴 沙吉盖 潘 巴亦拉葛赤 边
敖陶格图 林、丁
蒙古人的姓氏起源
很多人也包括少数蒙古人都认为蒙古人是没有姓氏的.其实不然!每个蒙古人都有自己的姓
氏.有的是以部落名为姓,有的以职业为姓,有以山川河流为姓等等,,,,,,北元时期后,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蒙古人逐步弱化.此间,除漠北哈喇哈蒙古外,其他决大多数的蒙古部落逐渐融入华夏文化.在长期交往中,特别是到了清末,蒙古衙门衰败,蒙民转由汉衙门管理.在汉衙门的"要求"下,蒙古人将自己的姓氏中的某一个音节转译成一个汉字或已其他方法为自己"造"汉姓.本人的"奇"姓就是这样产生的
蒙古族姓氏的汉语姓
乞颜 -奇、齐、祁、钦、计、陈、秦 纳古斯- 那 肖德 -肖
客烈亦惕 -和、何
孛尔只斤 鲍、包、宝、博、罗、波、太、他 汪古惕 汪、王 弘吉喇惕 洪 帖良古惕 铁、车
兀良哈 乌、吴、于、魏 满楚古得 满 杜尔伯特 杜、司 和硕特 和
郭尔罗斯 郭、高、何 呼和淖如得 和 伊斯得 伊
夏日高勒 夏、黄、何 梅日根哈拉 梅 闫忽德闫 门 泰亦赤兀惕 戴 胡勒目斯 胡 杜格庆 杜 海那赫 海、毕 周尔那德 周 华努特 华 齐木德 齐
敖勒高努德 敖、赵、王 白如徳 白 海勒图德 海 赖哈图德 赖、赵 李莫斯日 李 都如德 杜 霍 亦日呼德 伊
朱勒豁得 朱、周、康 兀济叶惕 武、吴 乌珠穆沁 乌、武 巴尔虎 巴 胡
召蒙岱 赵
克什克腾 和、何 木斯臣 穆 宝勒格沁 暴 席热臣 席 包日罕特 包 台本 邰、伍 通事纳尔 佟
唐兀惕 唐、夏、项、杨、余 夏那日 夏、项 朱理真 朱 忽思慧 忽、胡 泰亦什 师
呼和绍布 和、付 海拉苏 海、俞 萨都喇 萨
扎喇亦尔 赵、季 毛忽来 牟、何、李 蔑尔乞德 穆
撒勒只兀惕 蔡、马 塔塔尔 戴、谭、白、王 玉理巴雅兀惕 俞 、白、富 席勒特德 邢
永谢布 云、荣、永 翁高德 敖 瓜勒给亚 关
楚勒呼德 褚、邱、陈 森吉德 沈
察哈尔 常、张、白 努图格沁 欧 强科勒 乔
宫固如徳 孔、宫 锡勒朱徳 谢、邢 索很 宋 达日呼德 戴 楚兀日出德 常
朝鲁图德 乔、晁、曹、石 斡恩真 温 速勒吉德 孙 杭锦 康、韩 昂沁 安 宰桑 翟 亦鲁特 尹 扎兰努德 张
莫勒图特 孟 布忽纳惕 全 巴鲁喇斯 胡 斡罗纳尔 多 那牙勤 关 土默特 万 土尔扈特 段 哈达努德 冯 埃日德 金
斡亦喇惕 林、刘、张 朱嘎沁 钱 准噶尔 左、朱 温德日格庆 高 达郎古德 梁 俄格德格 宁
呼勒都古德 董、胡 都仍太本 满 努克楚德 姚 尼格斯尔 伊 浩齐特 陈 杭席古德 贾 哈荣古德 罗 纪勒格勒德 藤 呼热特 袁
陶日根席日 段、黄 阿都沁 马 兀和日沁 牛 陶高沁 郭 豁尼沁 杨、霍 哈日玛赤 谢 塔日阿沁 田 兀纳嘎沁 鞠 博斯沁 卜、戴 特木日沁 铁 陶格沁 齐 珠勒沁 邓 瑙木沁 弓、宫 扎格斯沁 于
萨日塔兀勒 越、岳 明安 千、钱 兀苏德 徐 巴克西纳尔 师 沙毕纳尔 苗
宝古 鹿 阿拉图德 金 辉特 冷 嘎勒楚德 霍 尼出古惕 白、倪 兀亦桑 周、魏、吴 忙忽惕 何、贺、 马鄂 乌
布里牙特 甫、全 敖汉 白 亦赫君 孟 固兀日 白、顾 朱日其德 康 俄勒特德 胡、白 嘎察古特 李、甘 翁牛特 高、包、敖 喀喇沁 乌、韩 扎勒楚特 陶、秦 斡鲁徳 王、单 卧特日古斯 金 毕德兀德 狄 何勒楚德 宦 格根托如勒 刘 宁嘎德 王、宁 哈吉古特 柴 俄勒斯特 梅 嘎树努德 赵 哈布哈沁 陈 失宝赤 宫、龚 希日木德 岳、铁 囊嘉 王、南 塔布囊 乌、吴 阿巴嘎纳尔 安、岳 宝日努德 吴 沙吉盖 潘 巴亦拉葛赤 边 敖陶格图 林、丁 蒲甘 蒲 普鲁 杨
作文七:《蒙古人的作品》1400字
美丽的大草原
世界上还有几个民族住着蒙古包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民族是用马奶招待客人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民族是穿着大袍、腰带、靴子呢?
传说在仕尔伯特人游牧的地方,有一座高耸入云的纳德山。山顶终年积雪,云雾弥漫,泉水泛涌而成的山湖,清澈如镜,人们都说这是天神的隐居的地方。一天,一位年轻的猎人在山顶湖岸忽然发现一群仙女在湖中嬉戏,那婀娜的身姿,动人的笑语,使猎人惊羡不已。他悄悄拿来一副套马的皮挎索隐身窥伺。仙女们尽情的追逐戏耍,丝毫不觉。猎人飞来皮挎索套住其中一名仙女,其他人惊慌躲入云端。猎人向仙女求爱,仙女答应了。不久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便成刀绰罗斯家族的祖先。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现在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蒙古族的传统民族白节、祭敖包、那达慕、鲁班节、燃灯节等。在节日上都有各种不同的习俗。例如:那达慕大会时,会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蹈以及物资交流等。解放后,又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田径、球类比赛、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播放电影、交流生产经验等,成为蒙古人民喜爱的盛会。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现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县蒙古族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白节是蒙古族最重要的节日,相当于我们的春节,亦“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扒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衣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
蒙古包是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 穹庐”、“毡帐”或“毡房”等。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纳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织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可大功告成。白白的蒙古包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仿佛绽放的一朵朵白莲花。蒙古包最大的优点是拆装容易,室内使用面积很大,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用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蒙古族语属阿尔泰语系,分布于蒙古国和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古国境内的蒙古语属喀尔喀方言,使用人口约180万。现代蒙
古语的主要特点:元音丰富而辅音较少语音结合比较自由,音节种类较多。绝大部分辅音既可以出现在音节首,也可以出现在音节末。蒙古国于20世纪40年代采用基里尔字母为基础的新蒙为文,从上到下连写,从左到右移行。
蒙古族艺术分为民歌、乐器、曲艺三大类。而名人有忽必烈、明安图、孝庄皇太后等。特产主要是羊肉、羊奶、马奶。
美丽的草原,我们的家。
作文八:《蒙古人的性格》800字
蒙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提起蒙古族,你就会想起草原和骏马。 袋占族是一个心胸宽广的民族,自古就拥有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粗t 奈爽、热情、待人诚恳、能歌善舞、坚忍不拔的群体性格特征。在腾格尔那首 传遍世界的《蒙古人》中,反复吟唱的只有一句歌词:“这就是蒙古人思念故 乡的人。”蒙古族人的故乡在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 原是蒙古族的精神家园。无论他们在哪里,无论他们干什么,在他们的灵魂 深处,都寄托着对故乡深沉的爱与思念。作为对这种忠诚的回报,故乡则赋 予蒙古族人以苍莽草原般宽广的胸怀和蓝天一样的坦诚。无论是在马头琴 低沉的旋律里,还是在民歌悠远的长调声中,或是在骑手和摔跤手雄健的身 姿里,你都能感受到那种洋溢在整个生命中的开朗与豪迈,那种渗透在血液 中的因极目草原和天空遥远的交界处而产生的超越的目光。
蒙古族人曾经征服了世界上他们所能到达的地方。但是,当铁骑的烟 尘散去,他们留给世界更多的却是宽容的背影--这一点,最具体地表现在蒙古大汗们对各种宗教兼容并包的政策上。
蒙古人的性格,他们心胸宽广,性格热情豪爽,办什么事情都很开朗乐观地去面对。 蒙古族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由于他们是放牧民族,脸部为能经受 住风沙的吹打,颧骨处肌肉特别坚硬,皮质也较厚,脸色大多晒成酱红色,颧 骨处毛细血管外露。不论男女他们大多眼睛较小,基本上是长眼型的细眯 眼、眯缝眼、三角眼,眼珠多呈黄褐色;宽鼻型较多,少量有鹰钩鼻;耳朵大多 数是长阔型;男子脸型多为申字、用字型;女子多呈田字型即圆形或椭圆形;老年人喜留胡须。
蒙古族一向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蒙古民歌具有民族尸乐的独有风格,无论是高宄嘹亮,亦或是低吟回荡,都充分表现出蒙古族人质 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
舞步轻捷,风格独特动作少,翻腕来农现紫族姑娘欢快优美执情.动作多以抖介人人优夫、热隋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脑,愧捷洒脱,面出蒙古族男性割俾英武刚劲有力之美妥造i抜
作文九:《蒙古人的文献》3200字
蒙古人的文献——13世纪至17世纪
在我国北方草原诸民族中蒙古人所遗留下来的蒙古文文献,无论其存在的历 史,还是所遗留下来的数量而言不仅悠长,而且极为丰富。无论现在生活在中国 的蒙古人,还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蒙古人,甚至移居世界各地的蒙古人都为自己祖先丰富多彩的书面文字、文化而倍感骄傲。然而,我们不能不感到遗憾的是,蒙古人的祖先们的起伏跌荡的历史、旷日持久的战乱并未很好地促进其民族的良性发展,这就使我们对古代畏兀体蒙古文文献(下一律称蒙文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带来了众多的困难和障碍。但是由于各国蒙古学家们从18世纪开始搜集整理、研究发表蒙古人的书面文献、石刻文献等等不仅为我们今日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丰富的文献资料。据我们了解,各国蒙古学家们从1225年《成吉思汗石文》到16世纪末为止所发现的的蒙文文献就能达217件。从这些遗留下的,或全文,或残缺不全,或点滴的各种蒙文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蒙古游牧民族拥有的丰富而灿烂的历史和文化的演义变化。为了叙述之方便我们在本文中以朝代为序将古代蒙文文献的出土和发现地点为基本线索,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新近发现的蒙文文献作以概要介绍。
大蒙古国时期(1206-1271)
文本文献
1、青册(KOk debter,阔阔·迭卜帖儿): 十三世纪初问世。该书是纪录成吉思汗“大扎撒”( YasaG, JasaG)的畏兀体蒙古文笔录,内容为纪录大蒙古国所有的司法决议,包括成吉思汗本人的法律训言(Bilig)都被保存起来以备用作将来司法判决的判例。所有有关部众分配的事例也记载在里面。由此可见《青册》是一个法典与人口登记的真实笔录。该书是成吉思汗母亲的养子大断使官(Jarquci)失吉忽秃胡的领导下编写而成。术外尼是知道大扎萨内容的仅有的波斯史家,他说,“有很多扎萨条文。” “以免冗长”,他说的很少。到元代时成吉思汗的法律训言仍然有特别的影响。据波斯史家拉斯施特说,当元成宗铁穆耳(1295-1307在位)与其长兄晋王甘麻剌为继承皇位而激烈斗争时,他的母亲阔阔真哈敦提出,“忽必烈合汗曾经吩咐,让那精通成吉思汗的必里克(bilig, 法律训言)的人登位” 。于是诸王都背诵成吉思汗的必里克,以当场的长辈们予以裁决,结果铁穆耳背诵的最好,因此被选作可汗。1 由此看来,成吉思汗的大扎萨在元代时期仍然被保存的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威力。据有的学者说,该书的原本保存了三代。
2、蒙古秘史(MongGul-un niGuca tobciyan):亦称《元朝秘史》。此书原文是畏兀儿体蒙古文,作者佚名。书后写“鼠儿年七月写毕”,对这一年分学界有不同看法,分别认为是1228年戌子、1240年庚子、1252年壬子和1264年甲子。主要内容为成吉思汗先人谱系,成吉思汗生平业绩和窝阔台汗统治时期的历史,个别内容涉及窝阔台汗以后的史实,看来不是一次成书,而是经过了不止一次的补充和修改。 2 原文明初散失,在罗藏丹津的蒙文《黄金史》遗留了三分之二1 (波斯)拉施德:《史集》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85年汉译本,第375-376页。 2 YekemingGadai Yirincin-u sergUgelte : MongGul-un niGuca tobciyan , kOke qoda, 1987,
左右的佚文,现存的文本是明四夷馆的汉文音写本。
3、《萨迦格言》,又译成《善说宝藏》(sayin UgetU erdeni-yin sang neretU Sasdir),吐蕃萨迦派高僧贡噶坚赞(Kun dgav rgyal mtshan ,1182-1251)著,原文为藏文,蒙古文译本于1269年前完成。关于蒙文译者密咒大师索南戈拉的生平文献资料没有什么记载,故暂无法作详细介绍。《格言》共457段,每段4行,共1828行。1921年至1931年间匈牙利蒙古学家李盖提(L. Ligeti)在内蒙古旅行考察期间从喀喇沁旗公爷府获取蒙文译文。原件今收藏在匈牙利科学院图书馆(布达佩斯国立图书馆)。《萨迦格言》是中世纪蒙古语标准语重要文献,从十三世纪以来在藏蒙地区广为流传。
4、此外,于公木虎年(1254)忽必烈给西藏僧侣的《藏文诏书》(jav sa bod yig ma)和鼠年(1264)《珍珠诏书》(mu tig ma)等两份文书的原蒙文件虽然丢失,但其完整的内容被保存在藏文文献中,被学界认定为对研究蒙藏佛教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的珍贵文献。
5、黑城蒙古文献残片:1907年到1909年间俄国东方学家柯兹洛夫(P.K.Kozlov,1863-1935)率领俄罗斯皇家地理学会探察队到中亚激东部藏区进行了考察,并从死城哈喇浩特(即“黑城”又名“黑水城” ,位于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南)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西夏文书籍及其残片,西藏、蒙古等民族的文献和残片。这是二十世纪轰动世界文坛的重大发现。然而,其中发现的蒙古文文献只有17件。对此过去虽有一些研究,但对其文字、内容直到目前我国学术界,尤其在研究蒙古语言文学的学者中知之者很少。匈牙利蒙古学家卡拉·捷尔吉(D.kara GyOrgy) 于2003年在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所编《东方文献》(第9卷,第2辑)上发表了从哈喇浩特出土的19件(包括回鹘文1件),蒙古文印刷品和手稿文书 (大部为残片)的全部照片及
3其拉丁文转写,并撰写评注, 为学术界提供了极为珍贵的中世纪蒙文文本文献,
可谓功德无量。这些文献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有早期借贷文契、寺院经济、契约文书、信件等蒙古社会经济文书外也有佛经故事、入官,推官等官方文书,尤其其中发现的成吉思汗与阿鲁剌惕氏的孛斡儿出那颜(G110背面)、忙兀惕部的智者之间对话的残片是属于成吉思汗至理名言的具有诗歌韵律的早期文献。另有《也先帖木儿给西域火洲之地官员的令旨》是蒙古统治者管理西域的范例之一。
6、伏尔加河畔发现的桦树皮文献《母子情感歌》
1930年,在中世纪属于金帐汗国或术赤兀鲁斯(约1243-1502)领土的原苏联伏尔加河右岸下游的一座古墓葬中有一位农民发现了带有装订线的25叶桦树皮文献,25叶中的13面写的是畏兀体蒙古文。这是十三世纪末的文献,学术界将其称为《金帐桦树皮文书》,亦称《母子情感歌》。这首情感歌叙写了一个蒙古普通劳动妇女送儿子服兵役时的嘱咐和出发远征的儿子思念母亲、家乡的思想感情,是来自民间的一首对唱歌。原件今收藏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艾米塔尔(Ermitar)博物馆。
石刻文献
pp.81-83.
3 G. Kara, Mediaeval Mongolian Documents from Khra Khoto Xiyu in the St. Petersburg Branch of the Institute of Oriental Studies. Manuscripta Orientala, Vol.9, No.2 June 2003,
St.Petersburg..
1、 《成吉思汗石》,亦称《也松格碑》,1224-1225年立。内容为成吉思汗之弟合萨尔次子也松格跟随成吉思汗西征返回途中在不哈速赤忽之地举行盛大庆祝大会时,也松格远射335仗之地,为此立碑纪念。19世纪初俄国人发现于蒙古额尔古纳河上游。石碑今收藏在圣彼得堡市艾米塔尔(Ermitar)博物馆。国内外很多学者研究过此碑文。《成吉思汗石》是迄今为止的所有发现中,实属第一部蒙古文文献,它向我们展示了蒙古书面语使用20年间的书法模式,具有很高的文献学价值。
2),此外,大蒙古国时期的碑刻还有《十方大紫微宫圣旨碑》(蒙汉合璧,1240)、《贵由汗玺文》(蒙文,印文保存于梵蒂冈档案馆,1246)、《释迦院碑记》(蒙汉,1257)、《蒙哥汗圣旨碑》(立于河南登封少林寺,蒙汉合璧1253)、《忽必烈汗鸡年圣旨碑》(立于河南登封少林寺,蒙汉合璧,1261)、《忽必烈汗龙年圣旨碑》(立于河南登封少林寺,蒙汉合璧,1268)等等。
作文十:《蒙古人过年的习俗》6200字
精品文档
蒙古人过年的习俗
伟大,强悍而历史悠久的蒙古族是活跃在我国北方的古老游牧民族,牧民称牛,马,山羊,绵羊,骆驼为“五畜”。蒙古族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五畜”。草原和牲畜是蒙古人生命的源泉。任何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节日和节庆活动。每个民族在其历史演变中都会创造出本民族的文化。“五蓄过年”等一些礼仪习俗形式正式在次基础上产生发展,传承至尽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五蓄过年”等蒙古族有关生蓄的礼仪习俗形式,内容的介绍,分析,阐述其文化背景和意义。
游牧民的生活方式,习俗传统,思维观念与生态环境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作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游牧民把自己看成是自然之子,人和自然有着天然的亲和情感。内蒙古早在蒙古汗国建立的时期就享有“游牧民之国”的声誉。其驯养生蓄的种类以相当完备。据《契丹国制》载:“正北至蒙古里国??每四季出行,惟逐水草,所食为肉酪而以。不与契丹征战,惟一牛,羊,驼,马皮毳之物与契丹交易,南至上京四千余里”。牛,马,驼,山羊,绵羊,被称为“五畜”。“五畜过年”等礼仪形式正式在此基础上产生并发展传承至尽的。
蒙古族游牧民以“马背上的民族”著称于世。其游牧迁徙,自然离不开马。马曾经是蒙古游牧民的生活保证,马的
1 / 11
精品文档
身上不仅仅包含着蒙古人的全部感情和热情而且也寄托着,传承着,充分体现着历史上代代蒙古人的理想,追求,事实上它以形成了蒙古族的一种精神表征,一种生动的有生命的象征。蒙古族养牛的历史非常遥远。古代牛为第二蓄种,游牧迁徙之时,战事频繁牛都是搬运辎重的依仗。对牛乳榨取游牧民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称奶食品为白食“查干伊得”以及纯洁,崇高的食品。只从牛乳榨取的有约几十种,有:奶酪,奶油,奶酒,奶豆腐,白油,酸奶,奶皮子等。另外还有红食“乌兰伊德”即红色食品之意。其中以牛羊为主。羊在近代蒙古族经济中属于重要地位。蒙古羊为我国的三大羊种之一。蒙古人食肉以羊为主,因此游牧民往往以草场,季节的变换而改变放养方法,以稳住羊群吃草,为的是让羊群抓好秋彪,经济上少受损失。骆驼为蒙古族驯养的家蓄之一。双峰驼是内蒙古特产。有些地区称赞骆驼有鼠的耳朵,牛的蹄瓣,虎的抓,兔的嘴唇,龙的脖颈,狗的大腿,,蛇的眼睛,马的鬃领,羊的绒毛,猴的屁股,鸡的冠子,猪的尾巴。骆驼是集十二属相为一身,骆驼是与牧人的生活相伴的吉祥物。
游牧民生存依赖于生蓄,而生蓄的繁殖存活依赖于草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并不是在茫茫草原上随意放牧,而必须受至于环境条件,必须遵从大自然的规律。草场的生长具有鲜明的周期性,因此游牧方式也有多种形式。现在主要
2 / 11
精品文档
是一年之中搬迁两次,即冬营盘和夏营盘。游民迁徙各季营地的规律,时间的分配,路线和范围的划定,一般说来是比较固定的。但也要看水草是否丰足而定。还有一种方式是走“敖特尔”,即走场游牧之意。走“敖特尔”是除了下场以外,选择其他牧场游牧。其目的是为了生蓄更好的抓膘。在新的一年为了风调雨顺,草场好,自家的生蓄彪肥,体壮,使放牧者更受到他们的尊敬和爱待。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查干萨日”?有“五畜过年”这一习俗,这是游牧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游牧文化滋养了游牧民对大自然的水草情怀。水草情怀就是热爱大自然人与大自然和蔼相处。如每年的“五蓄过年”用的茶,牛羊肉,酒,米,奶制品等备好。大年除夕之夜一定把自家的圈牛犊的地方和羊圈打扫的干干净净。(一般大蓄没有固定的大扫地方。)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把自家的牲畜头数点清,一头牲畜也不能缺。如有缺的必须找回来。当然也不允许别人家的牲畜在自家过夜。把全部牲畜饮了水,草料尽量满足供给吃饱,围着生蓄点燃一些松柏,有的牧户还点上卓拉?(用油燃着长命火)。初一早上祭天的时候牧户都要燃起以“五畜群”命名的卓拉(偿命火)它们是羊群卓拉?,牛群长卓拉,马群卓拉,驼群卓拉。初一早晨不能对着牲畜大声喊叫,更不能打马牲畜。牧民穿着节日的盛装,其中的长者鲜奶和奶制品黄油涂抹在被称呼为是神的坐骑的牛,马,羊,驼的头部,进行“米拉礼”仪式?,保佑
3 / 11
精品文档
人蓄兴旺,生活美满,牧民们慢慢的把自家的牲畜向着五畜吃草的操场赶去。到了晚上,生蓄回家的时候牧户都要把自家的牲畜赢回来,主人和长者手里端着奶制品,嘴里不停的念着祝福语?。
对于生存在茫茫草原的游牧民来说,生态环境赋予了他们以畜牧业为生计的主要手段,使他们为之倾注全部心血,情感,技术,期望,从而获得感情上的满足,精神上的享受,经济上的收获。蒙古族过白月表面上是人和牲畜共度,实际上是从精神上达到了一个高度。人和牲畜都是动物范畴。当然人是高级动物不能等同于牲畜。但是他们也有共同点,那就是要生存,要吃,只不过生存和吃的方式有所不同。人有思维,有想法,这是人和动物有所区别的一面。因此,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文明不仅仅落实到行动上,还要表现在意识与精神的寄托上。游牧民忌讳举杯就唱,端起碗就吃,甚至吃水果,品尝点心也必须是先敬天,敬地,敬祖先,否则他们认为这是“秃尾的驴,缺牙的猪,是牲畜。”众所周知蒙古族举起酒杯首先要用无名指点三遍酒盅里的酒来敬天,敬地,敬祖先。同样游牧民一日三餐的喝茶,吃饭,都必须先敬天,敬地,敬祖先。他们用此行动来进行意念的沟通。人类文明告知我们游牧民的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热爱大自然,他们认为我生的土地像金子,哺育我的水像神水。孩子们看着长者们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的举动而长大成人。因此他们
4 / 11
精品文档
对苍天,对大地,对祖先有着一中感恩之情。一生一世不知不觉的为自然环保做着贡献。他们通过心理上的精细表述,再从形象上渗透到实际行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拨下了环保意识的种子。这也是蒙古高原的生态环境与大自然所培育的蒙古游牧文化,心理素质,审美观念等所具有的特定感情。必然使其将崇拜苍天,崇拜大地,崇拜祖先,同样也是蒙古游牧民的民族精神,心理与审美价值取向的一个心灵象征。
游牧民经济带有分散性,它所采取的基本的经济形式是整年分散的游牧,大部分或绝大多部分是携家带口的随牧群移动。游牧经济需要定期的迁移组合。蒙古族游牧民旧举人烟稀少,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人际之间的交往不甚密切,通过聚会,沟通了信息,强化了社会集体意识。加强了民族的内聚力。因此,蒙古族游牧民的民间节日习俗是社会群体意识的传统的反映。也有维系,调节,加强了社会联系的功能。“草原上的一切生命包括人,蓄,草等都是在相互依存中繁衍和生存的。草原孕育着生命,牧民呼唤着生命的繁衍。”所以畜牧业是蒙古族牧民成长,繁衍传承的物质文化之源。
“五畜过年”礼仪习俗是游牧文化特定行为模式和道德规范,虽然没有成文的法律规定,但却是每个人都要遵循的。通过“五蓄过年”民间节日习俗来表彰放牧者,感谢他们在一年之中的辛劳劳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和查哈尔地区就有
5 / 11
精品文档
给五蓄过年的“五蓄过年”习俗。“五蓄过年”是农历的正月择吉日即可。“五蓄过年”不仅仅是一两农户家的事,而是几户甚至十几户牧民联合起来举行庆典活动。有牧户中的长者牵头和大家商议“五蓄过年”的地点,对于游牧民来说,什摸地方水草茂盛就可以放养更多的生蓄,哪里就势他们的家,他们的经济生活和物质基础是单纯的依靠自然界水草茂盛的环境而生存。搞“五蓄过年”同样也一般在水草好生蓄站的住的地方草地上举行。游牧民的社会界限是经常变动的,可能一些人在某个时期完全是独立,分散的,而到了某个节日,某个地方则必须与其他人结合成强大的群体即避免了各种冲突因素,又增加了娱乐项目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五畜过年”习俗就证明了这一点。牧民各自带着节前准备的茶,肉,酒,米,奶制品,牵着马赶着勒勒车,车上拉着临时帐篷。日出之前,大家到指定的地方集合。先到的把铁锅支起来,随后大家把带去的茶叶放到刚刚融化的冰水里煮奶茶。茶快开之时,牧马人,放牛的放骆驼的人们把蓄群按先后顺序赶过来,所有参加庆典的牧民也靠拢在集会中心。在临时帐蓬外面长者们点燃松柏枝,手里端着奶茶和奶制品“德吉”?,颂念祝福词:“千头羊,万头马,千千万万,万万千千,膘肥体壮”。然后大家敬供苍天,敬供大地,敬供东西南北等各个方位。完成仪式后,牧马人,牧羊人,放牛,放骆驼的人从畜群旁边走过来。大家一起迎上前去问
6 / 11
精品文档
候“牲畜过年好?畜群好吗?”放牧者回答:“好!好!蓄群过年好!”互相问候完大家按着年龄的大小并排做在牛皮垫上。在野外喝完了茶,拿起煮好的手把肉的德吉,敬苍天,敬佛主,敬祖先,进行“撒查礼”仪式?,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阳光普照,鲜花盛开,绿地葱葱,牲畜兴旺。大家动手煮饺子,蒸包子,还在羊肉汤里煮小米粥。
吃喝准备完毕,长者带头提着套马竿上马,青少年们紧跟其后,每个人手里握着招福剑,招福袋,哈达,奶制品等。青少年们跟随长者们一起颂念:“获来!获来!?福星高招!获来!获来!五畜兴旺!获来!获来!”大家一起同声喊唱,顺时针骑着马绕五畜一周,返回原地时,各自把家里的头马头羊和命名为神的坐骑的牲畜赶回家。“五畜过年”习俗还有娱乐功能,举行完祝福仪式后:“男儿三技”比赛开始。他们在雪地上摔跤,射箭,赛马,优胜者获奖。同时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尽情娱乐,放歌纵酒,劳累得到松弛,烦恼得到解脱,使人的精神欢娱,积劳顿消,夕阳西下的时候牧民们才准备回家。把五蓄从过庆典的草场赶回来,点燃松柏,有长者举起招福剑,招福袋,嘴里不停的念着祝福语。顺时针围着五蓄绕三圈以后再回家。牧民们很重视这个“五蓄过年”习俗,因此参加庆典的人都要穿上节日盛装,每个人面带微笑,相互祝福为好,参加庆典者不能大家斗欧。不讲讳言忌语。五畜过年这一天是放牧人最受尊敬的一天,请他们坐上主桌。
7 / 11
精品文档
所有茶和饭德吉请放牧者品尝,同时送给他们一些“吉祥如意”的祝福。
回家时大家把“五畜过年”用剩下的供品各自带回家,参加庆典的牧民快到家的时候,家里人出门迎上前去问候“五蓄过年好吗?”来者答到“过年好!”“今年的生蓄一定兴旺,健壮,仔蓄肯定更茁壮。”从这一问一答中可以得知,生蓄是游牧的一种财富。一种货币,同时也是牧民的一种特殊生产资料。牲畜不同于土地,因为土地不具有扩大再生产的性能,而生蓄却具有这种性能。扩大再生产,主要依赖生产牲畜的繁殖。牲畜是一种循环产品,不是最终产品。做为一种活的生产资料,游牧民对牲畜的头数就有了一种强烈的要求。他们需要广泛的领土区域,繁殖牲畜成为游牧民的唯一的追求。蒙古族称春节为“查干萨日”。
蒙古游牧民通过本民族的文化寻找到自我位置,并以其为基点来选择管束自我的行为方式。游牧民对大自然的崇拜,有力地约束了人类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并把人类和自然本身同化为一个整体。
游牧民对大自然不会用科学数字描述它、了解他、研究它,他们从古至今只认为:万物有灵,也就是说,从游牧文化的产生、发展、变迁的过程中,由此给大自然一切事物充分的尊重。“五畜过年”习俗正是这种尊重的一种集中体现。它不仅仅是对牲畜的尊重,对自然的崇拜,使人类与自然融
8 / 11
精品文档
为一体,更强调了人类在自然中的特殊存在,因此,我们在研究民俗学,追踪研究民族传统的非物质文化方面更应该全面、深入地把握该民族的文化特征,特别是游牧社会历来有一套比较完整而且十分具体,系统而科学的习惯法,在现代社会中所有效发挥的实际作用。
?:“查干萨日”即蒙古语“春节”。
?:“卓拉”,即用黄油燃烧的佛灯,也称“长明灯”。
?:“羊群卓拉”,五畜中的山羊和绵羊同属一个羊群,因此用一盏灯来供奉。
?:“米拉礼”,即涂抹礼仪,是游牧民表达自己的对牲畜的感恩之情,并希望得到神保佑与庇护而举行的仪式。
?:“祝福语”,用有节奏的韵律咏颂,主要表达美好心愿。
?:“德吉”,指蒙古人崇尚的食品中的最先被享用的部分。
?:“撒查礼”,向苍天,大地,山水,神灵,动物等祭酒、鲜奶等物品。
?:“获来”,招福之意,用有节奏的韵律说唱。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至于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至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
9 / 11
精品文档
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
10 / 11
精品文档
感 谢 阅 读~
1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