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舞龙舞狮作文300字》1800字
舞龙舞狮作文300字
舞龙舞狮作文300字
舞龙舞狮" 篇一:舞龙
农历十三的晚上,我和爸爸到步行街去看舞龙表演。在路上,我们恰巧遇到一条舞龙的队伍。长龙的前面,他们打着灯笼,扮成济公、蚌精、船夫的模样,挑着花篮,划着彩船。后面,跟着一大堆看龙的人群。
在一家店铺的门前,队伍停了下来。打着灯笼的灯头先向主人家祝福后,主人家就将早已准备好的烟酒,放入灯头的背篓中,并给每一位舞龙的小伙子敬酒。敬完酒后,舞龙表演也就正式开始了。
顿时,鞭炮声、锣鼓声,震耳欲隆。大人们不停的往场地中央扔鞭炮,小孩们点燃了手中的烟花筒,一致对准了舞动的巨龙。刹那间,整个舞龙场地,烟雾弥漫、火光四射。在鞭炮的火光和烟花筒的火焰照射下,只见那巨龙上下翻滚,时隐时现,犹如腾云驾雾一般。
舞龙可真是太精彩了,看得我心惊肉跳,不得不让我佩服那些舞龙的人们,他们真是太勇敢了。
篇二:看舞龙 陈强
今天早上,我爷爷要参加舞龙。我问:爷爷,您为什么要参加舞龙呢,每年元霄节都要舞龙,尤其是每逢龙年,大田就会举行一场大规模的迎龙活动,祈求风调雨顺,我当然要参加喽。爷爷回答。舞龙马上开始了,如果你想看就到城隍庙来,我们会在那里出发的。爷爷说。我心想:我还是去看他们舞得怎样吧。于是,我和爷爷一起来到城隍庙。
开始舞龙了,从城隍庙走出两条龙一条是白胡须的,一条是黑胡须的,我听妈妈说白胡须的是老龙,黑胡须的是年轻的龙。他们先走到派出所,我也跟了进去,只见两条龙相互缠在一起变成了一个大圆形,从上往下看像一根棒棒糖。接着两条龙又来到大田小学,只见两条长龙一会儿左右盘旋,一会儿上下飞舞,仿佛是两条真龙来到人间,让我目不暇接,心花怒放,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掌声和喝彩声。我想:我们的祖国不就像这飞跃的巨龙吗,
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次看舞龙。
篇三:舞龙
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角、须、爪,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吉祥的动物,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自古以来,龙就是帝王的化身,平民百姓是龙为传统的骄傲。
每年元宵节前后,全国各地人们都以舞龙来祈求来年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上溯至汉代,历史上早有记载,几千年来这一民俗代代相传,长盛不衰。
我非常喜欢舞龙表演,还喜欢收集一些有关龙的图片、资料以及演唱龙的歌碟,从中感受到了中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舞龙,亦称耍龙灯,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全国很多地区。龙的形象各有特色,一般用竹、木、纸、布等扎成,节数不等,多为单数。舞者各持棍子支起一节。由一个人持彩珠,戏龙作舞,龙头随彩珠,龙身各节随龙头上下左右翻腾。每节内能燃烛的称龙灯,不能燃烛称布灯。此外,还有用荷花灯、蝴蝶灯组成的白叶龙,用一条长板凳起舞的板凳龙和以人体组成的人龙等多种形式。
篇四:舞龙舞狮
放假了,同学们回家的回家,玩的去玩了。唯有我们学院舞龙舞狮队的队员们还在每天坚持训练,一天两练。
高高的条凳架在半空中,领师员握着绣球引导着一对霸气十足的雄狮在两米多高的条凳上上下窜跳,忽上忽下,时而站立,时而下俯。
因为和我搭档的狮头出去比赛了,我只能在一旁看着大家训练,心里实在是痒的厉害啊.........
说实在的,我们可以说都是各个省、市中优秀的运动员聚集在一起的。而龙狮队又是从这些人选出来的优秀者,看来练好龙狮也不容易了。这是真话,不管武术在好,两个人要是不能把劲合到一起,个人在出色也是白练了。
舞龙舞狮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孕育着中华文化。我越来越开始喜欢舞龙舞狮了,虽然这个假期不能全力投入到练狮子上,但是我们着对狮子一定会保持龙狮队中的第一狮~
篇五:舞狮
大年初四早上,二区图书馆前面早已聚集了爱看舞狮的人群。这里即将进行一场高桩舞狮汇演,爱看表演的,爱凑热闹的,全都陆陆续续聚集在这一片小广场内静静等候我向来对舞狮不感兴趣,是可看可不看的那种。不过答应了和MEI过来看看然后再拍相的,所以我还是耐着性子和老少人群驻足观看,心里则巴望着演出快点结束。
很庆幸的是,朋友BECKY突然出现了,所以后来就是心情非常HAPPY的和她神侃起来。大家兴奋地诉说着这几天的见闻,聊得最多的还是说看到了什么什么同学,同学又变得如何如何一阵阵感叹,一声声惊讶,一句句欢笑,带给我的是久违的放松和快乐~因为这样无所顾忌的谈话,只属于曾经的我们。
看完舞狮,我们便把最美的笑脸留在了金猪花展前~耶
作文二:《舞龙舞狮》7400字
一对舞龙舞狮运动的文化源头探究
体育在本质上是文化范畴作为一种人类非凡的文化现象,作为顺应和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一种方式,体育不仅在物质上,而且在制度上精神上滋养完善推进着人类的发展有许多学者经研究提出“体育是人类针对自己的身体所创造出的一种文化,归根结底,其结果要落实到身体上”的和“体育自身也在创造一种健康文化,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等颇有见地的观念,进一步论证了体育的文化底蕴
1.舞龙运动起源于中华民族的“龙文化”
早在远古时代,“龙”便是华夏氏族的图腾形象,并逐步演化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 显赫的地位中国龙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并且早已传播到东南亚日本以及世界上凡有华裔华侨聚居的一切地方,因此自古以来中华国土被世界人民称作“龙的故乡”,
舞龙又叫“龙舞”“龙灯会”“闹龙灯”等关于“舞龙”的起源,至今仍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以目前所有的资料看,龙的起源远远早于龙舞的出现,也就是说,尽管人们认为人类的求雨仪式是最古老的祭奠仪式之一,而龙的形象一直和求雨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但无论如何,舞龙运动的发展只是龙之历程的一个后发现象,一个带有延伸意义的现象从西周到战国,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极为灿烂的一页,但有关舞龙的记载却更加少见了但是在乐舞领域中,舞龙运动形式仍然没有出现在很少见的乐舞出土文物上,我们偶然可以见到舞人与龙并存的情形,但其中的龙却仍然处在纹饰的地位,尚不是人们手中供奉和举弄的“舞龙”
商代《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了先民作“土龙”求雨的风俗,“龙”字和“作”字连在一起的记载及史学家对此土龙求雨现象描述的“执物舞成龙的情形,他们身手相续,跃上伏下流动回环”可以说是最早的集体舞龙记录之一舞龙运动在汉代开始盛行,原因是多方面的汉代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国家强大,艺术表演等文化娱乐活动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汉代开始,中国的舞龙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在元明两朝时已经从根本上摆脱了“求雨祭奠”的活动目的,到了清代娱乐性舞龙就越来越多见于史料
舞龙运动的起源
舞龙又叫“龙舞”、“玩龙”、“龙灯”、“龙灯会”、“耍龙”、“玩龙灯”、“盘龙灯”、“闹龙灯”等。关于“舞龙”的起源,至今仍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从目前所有的资料看,龙的起源远远早于龙舞的出现,也就是说,尽管人们认为人类的求雨仪式是最古老的祭祀仪式之一,而龙的形象一
直和求雨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但无论如何,舞龙运动的发展只是龙之历程的一个后发现象,一个带有延伸意义的现象。比舞龙更早的是“假面”、“假形”之祭祀舞蹈。我国西北的新疆库鲁克山崖画中也有一幅双人舞图,其中一人头饰羽状饰物,单腿独立,一腿后举,如鸟之欲飞;另外一人双臂平展,正在迈步向前,头上没有饰物,却在双腿垂有尾饰,姿态很是灵动。古老的广西花山崖画中已经有明确的假形之舞人。他们动作整齐一致,头戴鸟羽之类的饰物,舞蹈史学认定它是包容着渔猎生活之审美观念的祭祀之舞。在祭祀舞蹈中模仿鸟兽,似乎是古老的中华乐舞中的常见现象。这些例子说明,我国有着非常古老的“假形”舞蹈传统。在我国古代崖画中几乎没有舞龙形象出现,但“假形”之舞为舞龙的起源做了充分准备。
龙,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表征,参与到艺术性的表演活动中,被记载于充满神秘色彩的神话里。神话传说中的龙形尽管已经非常活灵活现,但是还缺乏出土形象的支持。目前已知的夏代与龙有关的纹像,均出自今河南省西部偃师二里头文化中的早期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纹饰,其中许多图像还不具备今天的龙之形态,保留着蛇、鱼等动物的形状。
龙与雨似乎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止,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在商代,已经有了关于作“土龙”求雨的明确记载。甲骨文卜辞中有“龙”字。相关的《甲骨文合编》记载:“其作龙于凡田,又雨。”《殷契佚存》载:“十人又五口口龙口田,又雨。”
关于以上两则记载,人们的看法不同。有人认为这仅仅是一种“土龙”。然而一些体育史学家们认为这是商代先民作“土龙” 求雨的风俗, “龙”字和“作”字连在一起的记载,被认为有可能是最早的舞龙记录之一。因为“把15个人与龙连在一起,就使人想到那一长排人,将龙形舞起来的形象。学者王克芳认为:商代‘求雨时跳的主要是龙舞’。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两种看法的区别在于对“作”字的理解。前者将这个“作”字理解为结果而认为它是呈静态物的制作,而有的史学家结合着古代祭祀仪式多以强烈的动态形象呈现而认为,有可能是“执物舞成龙的情形,他们身手(或借器物和工具)相续,跃上伏下流动回环,也许正在创造着最早的集体‘舞龙’。”
从出土形象和文字资料两个方面看,目前我们都还没有见到商代“舞龙” 的确凿证据,但是,商代却流行雕刻有龙形的玉器。据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玉部》考
证,是“珑,祷旱玉也,为龙纹;从玉,龙声。”由此可知,商人观念里这种被称作“珑”的玉器已经被当作天旱求雨之礼器。商代青铜器皿上多种动物的奇特组合形象,昭示了龙纹作为青铜器纹饰中各种动物之化合物的综合特性。商代青铜器之龙纹千姿百态,形象怪异,奇妙难测,成为那一时期纹饰形象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结合这一点来看,从商代其他祭祀舞蹈高度活跃发展的事实中我们或许愿意推测,商代,也许是中国舞龙运动最早的酝酿期,而商代充满动感的求雨祭祀就是舞龙运动出现的最佳温床。
2、舞龙运动的显性发展时期
从西周到战国,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极为灿烂的一页,但有关舞龙的记载却更加少见了。这一时期是龙之形象在出土文物中大量出现并逐步定型的阶段,从西周礼器上环纹、云纹烘托之龙到东周末期青铜器上简练化、抽象化的卷曲之龙,整个龙纹的历程迈向了艺术审美的很高境界。但是在乐舞领域中,舞龙运动形式仍旧没有出现。在很少见的乐舞出土文物上,我们偶尔可以见到舞人与龙并存的情形,但其中的龙却仍旧处在纹饰的地位,尚不是人们手中供奉和举弄的“舞龙”。这一点,在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舞人动物纹”三色锦的画面上就可以清晰看到。其中的“舞人”,一般被认为是巫师。龙、风、巫师三者和谐相处,互相照应又各自独立,其中虽然看不到后世的舞龙,却较前代的材料更加明确了“龙风和鸣”、“人神共处”的意义。
对于中国舞龙运动发展历程来说,恐怕没有哪个朝代比汉代更加重要。这是因为汉代出现了形式比较完整的舞龙形象,并有了非常明确的舞龙求雨记载。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求雨篇》载:“春旱求雨……以甲、乙日为大青龙一,长八丈,居中央;为小龙七,各长四丈,于东方,皆东乡,其间相去八尺。小僮八人,皆斋三日,服青衣舞之……以丙、丁日为赤大龙一,长七丈,居中;又为小龙六,长三丈五尺,于南方, 皆南乡,其间相去七尺,壮者七人,皆斋三日,服赤衣而舞之……季夏 以戊、己日为大黄龙一,长五丈,居中央;又为小龙四,各长二丈五尺,于中央,皆南乡,其间相去五尺。丈夫五人,皆斋三日,服黄衣而舞之……秋……以庚、辛日为大白龙一,长九丈,居中央;为小龙八,各长四丈五尺,于西方,皆西乡,相间相去九尺。鳏者九人,皆斋三日,服白衣而舞之……冬,舞龙六日……以壬、癸日为大黑龙一,长六丈,居中央:又为小龙五,各长三丈,于北方,皆北乡,相间相去六尺。老者六人,皆斋三日,
衣黑衣而舞之。”
在上述求雨活动的记载中,出现了“舞龙”一语,对舞龙的细节,没有详细的描述。我们从中能够知道的是,舞者的衣服与所做的龙颜色一致,舞者为5——9人,人数与龙的长度成正比。汉代五行思想的盛行也在舞龙祭祀中体现出来,即所谓:春舞青龙,夏舞赤龙和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祭祀时如果日子不同,所舞之龙的颜色也就不同,而且舞者人数也不同。
除去求雨之外,舞龙还广泛存在于汉代盛行的“百戏” 中。东汉张衡《西京赋》里记载了生动的“鱼龙曼延”之戏。另据蔡质《汉仪》记载:“正月旦天子幸德阳殿,临轩……作九宾散乐。舍利兽从西方来,戏于庭极乃毕。人殿前激水,化为比目鱼,跳跃嗽水,作雾障目。毕,化成黄龙,长八丈,出水邀戏于庭,炫耀日光。以两大丝绳系两柱间,相去数丈,两倡女对舞,行于绳上,对面道逢,切肩不倾,又蹋局出身,藏形于斗中。钟磬并作,倡乐毕,作鱼龙曼延。”
从沂南画像石墓的乐舞百戏图上看,左为杂技表演和乐队,右为戏车和马戏,而“鱼龙曼延”之戏处于画面的中部,表明这是百戏中的主要节目。其中龙、鱼、豹、大雀从右向左耸踊舞动,龙在最前面。鱼龙曼延之戏处于乐舞百戏图的中心,并以龙为首,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龙舞的重视。《汉仪》记述的百戏场面更大,舞龙也更壮观,龙长八丈,比沂南画像石刻的龙长得多,不可能由一两个人舞,而必须有一队人协力合舞,其形式应当和今天的舞龙相近。在舍利兽、比目鱼的表演之后,舞龙以恢宏的气势,把演出推向高潮。
舞龙运动在汉代开始盛行,原因是多方面的。汉代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国家强盛,艺术表演等文化娱乐活动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汉王朝与四方诸国交往甚多,在接待四夷使者时百戏大规模演出,也有耀武观兵之意。此外,当时流行的神仙方术和广为宣扬的神灵怪异,也编造出一个虚幻的神仙世界。要在表演艺术中表现这个世界,就需要由人装扮或操纵那些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神灵动物,于是,汉代的乐舞百戏中有了“像人之戏”。“鱼龙曼延” 中的龙就是由人装扮的,属于“像人之戏”。由于以上原因,汉代百戏盛行,作为百戏中的精彩节目的“鱼龙曼延”备受重视。
一言以蔽之,汉代是舞龙的显性发展时期。也就是从汉代开始,中国的舞龙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3、舞龙运动在隋朝的发展
舞龙经历了魏晋后,被北朝的统治者当成了保留节目。《隋书·音乐志》:“及宣帝即位,而广召杂伎,增修百戏、鱼龙曼延之伎
陈殿前,累日继夜,不知休息”。“始齐武平中,有鱼龙烂漫、俳优侏儒、山东巨象、拔井种瓜、杀马剥驴等奇怪异端百有余物,名为百戏。”
隋朝,是中国古代舞龙运动发展史中的重要一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经过南北朝多年的割裂和战乱之后,隋朝一统江山,平安享乐的思想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弥漫开来。包括舞龙在内的演出曾有更为盛大的场面。《隋书·音乐志》:“大业二年,突厥染千来朝,炀帝欲夸之,总追四方散乐大集东都。初于芳华苑积翠池侧,帝帷宫女观之。有舍利先来,戏于场内,须臾跳跃,激水满衢,鼋、鼍、龟、水人、虫鱼遍覆于地,又有大鲸鱼喷雾翳日,倏忽化成黄龙,长七八丈,耸踊而出,名日黄龙变。又以绳系两柱,相去十丈,遣二倡女对舞,绳上相逢,切肩而过。”此外,还有杂技如顶竿、幻人吐火等。从演出的内容来看,与汉代的鱼龙曼延之戏非常相似:都是先由舍利兽的戏舞开场,激水、鱼嗽水或喷雾,化为八九丈长的黄龙,黄龙起舞,下面的节目都是绳技,演出时配以音乐等。
此类皇家举办的规模盛大的演出,缺乏比较形象的资料。不过,一般官僚、贵族观赏的“鱼龙曼延”之戏,可见于山东沂南画像石墓。此墓室东壁横额上有乐舞百戏,其中一组鱼龙曼延之戏有装龙、装鱼、装豹、装大雀和绳技、乐队等,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一次颇具规模的演出。此外又有顶竿、跳丸、戏车、马技等杂技,有专门乐队。与《汉仪》、《隋书》所描绘的场景相似。
4、舞龙运动在唐宋的发展
唐代是中国史册上辉煌的一页。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生活、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都给民俗体育领域中的舞龙运动以发展的契机。这种情况被诗人描绘得十分生动。李约的《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处于旱情严重侵扰的农民们在“水庙”前舞龙求雨的情形,诗中对于旱情的描写虽然仅寥寥几笔,却很传神:而“箫管迎龙”几个字,透露出此时的舞龙求雨,已经和从汉到隋的“百戏鱼龙”很不一样,是一种具有独立表演性质的龙舞。当然,龙和雨似乎天生就是紧密相连的,求雨时作龙、制龙、玩龙,是很古老的传统风俗,只不过唐代时农业获得大发展,舞龙求雨的风俗也获得了新的生机。这种情况渗透到唐代宫廷重大祭祀性活动中,每遇旱情,朝野都会采用舞龙的方式祈祷上苍,降临甘霖。最盛大的莫过于朝廷主持的“烛龙斋祭”。张九龄曾经作《奉和圣制烛龙斋祭》诗,仅从题目上看,就已经点到了“烛龙”,
大概与今天民间表演中的“火龙”相似。张九龄描写说祭祀时有“群灵鼓舞”之举,场面甚为动人和盛大。
应该说, “水庙”前的独立性质的祭祀舞龙以及宫廷主持的“烛龙斋祭”,说明了舞龙在唐代已经独立成型。甚至我们可以猜想,也许从唐代开始,舞龙就具备了传衍至今的大体形态。唐代舞龙运动发展水平应该相对较高,因为唐代舞龙已经有了不少自身的变种, “烛龙”大概仅是基本舞龙形态的变化之一而已。只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和舞龙表演转瞬即逝,在没有今天高科技记录手段之前多被历史所湮灭的缘故,唐代舞龙无法向今人证实它们的灿烂与辉煌。
宋代是深刻影响后来整个中国民间体育艺术的个朝代。但是作为舞龙运动来说,在宋代民俗艺术中虽有发展而主要特征则是继承。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对正月舞龙表演的盛况作了准确描述。词曰: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首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出了名的。从宋代舞蹈史来看,它也弥足珍贵。虽然这首词没有具体描述宋代鱼龙之舞是怎样舞,舞中有没有神妙的动作变化,但是它确认了宋代鱼龙之舞的存在。凤箫鼓吹,连绵不绝!月色之下,鱼龙舞长夜。新年第一夕的盛况,人们尽情尽兴的情态,美丽的元夕月色,都在词家的笔下跃然而出。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一夜鱼龙舞”这5个字,因为,“一夜”点明了表演者和观赏者们尽兴之极,欲罢还休。另外,从汉代起“鱼龙曼延”就在百戏中仅仅作为一个小小的演出片断出现,但是这里的鱼龙之舞却多少有些唱“主角” 的味道。
除去鱼龙之舞外,宋代也有龙舟类的表演。我国很早就有了端午节“龙舟竞渡” 的习俗。宋代时,已经有了明确的正月里舞“旱龙船” 的记载。这虽然不是舞龙,但也说明“龙”的形象在宋代民间表演艺术中已经存在。一般地说,宋代是中国民间艺术获得大转折的时代,由于商业的繁荣、都市文化的兴起,勾栏瓦舍里民间艺术讲唱游说,歌舞艺人吞刀吐火、旌旗翻扑、鬼脸变幻,呈现出一派新气象。乡村田野间,宋代民间舞龙队也风风火火,走街串寨,将普通人的娱乐到处传送。宋代舞龙就是在此大环境中发展的。目前虽然还没有更加详尽的材料说明那时舞龙表演的细节,但是从今天中国民间体育多数可在宋代找到源头的基本格局看,大体可以推测宋代民间舞龙运动也应该发展到了相当规模。
5、舞龙运动从求雨祭祀到民间娱乐活动的彻底转变
元明两朝,舞龙运动的材料更加稀少。诗人阎尔梅在《丙午元
宵》一诗中写到: “八宝龙灯舞万回,灯光趵璨百花台。”这“八宝龙灯”在元宵节期间演出,想必也是十分了得。从出演的时间看,元宵龙灯之舞的表演,至少说明了两点:其一,龙灯之舞的演出已经作为民俗节日里的娱乐活动出现;其二,龙舞表演不是此前的“鱼龙曼延”,而是往往带有明确的祭祀性质,所以,它大多数在“水庙”之类的场合出现。这首诗歌所描述的“百花台”,点明了元明时期的舞龙运动已经从根本上摆脱了“求雨祭祀” 的活动目的彻底转变成民间娱乐活动。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舞龙运动发展历程!这一转变的确切时间,因为历史资料的缺少目前还难以准确判断,但是这个转变的重要性却是不可置疑的。当然,这并不是说舞龙的祭祀性质从此之后就在历史活动中消失。清代舞龙就有祭祀和娱乐两条线索上的发展,不过娱乐性舞龙越来越多地见于史料。清人姚思勤的《龙灯》诗日: “灯街人似海,天矫烛龙蟠。雷 千声鼓,琉珠一颗丹。擘天朱鬣怒,照夜火鳞乾。衔曜终飞去,休同曼延看。” 最后一句“休同曼延看”,从史料的角度看最为难得。因为它告诉我们清代的龙灯表演性的“龙舞”已经和汉唐以来的“曼延”之戏完全不同了。诗中描述很细腻而又生动传神,表演时鼓声震天,龙身形象奇特,有“擘天朱鬣”之相,有“照夜火鳞” 之身。其舞动飞速,看者如山。表演中还有“琉珠”引导,表演到最后则是“衔曜”而去,引起无数人的感叹。因诗而论,尽管其中不乏诗人的想象与加工,但是清代舞龙表演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清代火龙之表演非常盛行,因此多引诗人大发感慨。清人的另外一首《龙灯》诗这样写到: “电澈一条火,波翻百面雷。回头笑鱼鳌,陈列上灯台。”汪大伦《龙灯》诗说:“鳞甲攸喷火,飞腾照夜分。市场沸如海,人影从如云。”
清代“舞龙”在表演上追求形神兼备,特别强调回旋婉转之态,讲究飞腾冲天之象,所以李渔在《龙灯赋》里说: “行将飞而上天兮,旦宇宙而不夜。不则潜而人海兮,照水国以夺犀。”以种类看,清代舞龙是我国舞龙运动发展史上的高峰。这从清代舞龙种类之多也可以得到证明。以上诗句已经点到的有火龙、烛龙、龙灯,此外还有“竹龙”。清人吴锡麟有专门的《竹龙》诗日: “岂是葛陂化,金鳞闪几重。笑他骑竹马,又欲舞仙筇。赤手一群扑,青云何日从。叶公能好此,婉转叹犹龙。”娱乐性、审美性的特征在以上诗句中传递得十分清晰,而这恰恰是清代舞龙对于中国古代舞龙的极大贡献。
6、舞龙运动的沉潜、飞扬与大发展
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于连年的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农业生产凋零,舞龙表演活动受到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舞龙运动重新兴起。但“**”期间,民间艺术受到极大摧残,龙舞表演销声匿迹。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龙的传人”之说再次深入人心,全国各地的民间龙舞表演再度活跃起来。随着各地旅游文化的开展,经济活动的频繁和整个社会活力的增加, “文旅结合,体贸联姻”给了中国龙舞运动以全新的发展机会。时至今日,舞龙艺术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形形色色、各具地域风格的造型和舞姿。按传统风俗习惯,在新春佳节和元宵节,各地多舞龙欢庆。有的民族在二月二“舞宝龙”,三月三“舞草龙”。广东浦北县在中秋之夜“舞蕉叶龙”,香港铜锣湾大坑一带在中秋之夜“舞火龙”。仅三峡库区的舞龙就分龙灯和彩灯两大类[ 。龙灯类有:蠕龙、正龙、火龙以及彩龙、板凳龙、稻草龙、旱季求雨的黄荆龙、祭悼用的孝龙等;彩灯类有:鲤鱼跳龙门、泥鳅吃汤圆、亮狮、开山虎、十八学士以及犀牛望月、猪啃南瓜、蚌壳精等,加上各种装饰类工艺品,有上百个品种。舞蹈套路丰富,因其道具不同而舞蹈各别,情趣各异。
作文三:《舞龙舞狮》700字
龙源期刊网 ://.qikan..
舞龙舞狮
作者:李利萍
来源:《家教世界 ·现代幼教》 2013年第 07期
设计意图:
舞龙舞狮是我国特有的民间传统习俗,体现本土文化特色。而麻绳、麻袋、老式被面花布 这种本土材料制作的龙和狮子更能吸引孩子们对舞龙舞狮的浓厚兴趣。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传 承,让孩子享受节日的愉快氛围,体验舞龙舞狮的乐趣?
我们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游戏、节庆活动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循序渐进地学习传统 文化。在舞龙舞狮游戏里渗透 “ 龙狮操 ” 的动作等,激发幼儿活动兴趣,体验与同伴友好合作游 戏的乐趣我们利用麻袋等制作成狮子和龙身,结合以往 “ 舞龙舞狮 ” 时的一些经验,在本次制作 时我又进行了一些创新,让龙头可以脱卸,龙和狮子上的毛和鳞片用图形来修饰,充分体现了 一物多玩的理念,激发了孩子自主活动的兴趣。
制作用具:
剪刀、大缝针、双面胶、细铁丝、粗铁丝、金色炳稀颜料。
制作材料:
龙:旧被面或花布、破麻袋、长度约为 30厘米的树杈, 100厘米的棒 6根。
狮子:竹编、麻绳、长方形纸盒、泡沫、蝶片、珍宝蟹壳。
制作步骤:
(一)龙的制作:
1.头:取用 4张草蒸垫用铁丝固定造型成龙头;在龙头的头顶、嘴唇与下颌部位编织上长 短不一的麻绳做龙鳍和龙须;再在头顶插入两根树杈当龙角,并用金色炳稀颜料上色;用布和 涂黑的乒乓球作眼睛;龙头后面缝上一块花布,并缝上三根布条与龙身前的三个小洞相连接。
2.身:将麻袋边缘拆开;对破的小洞用被面进行缝补,对于较完好的麻袋外侧可选用不同 的几何图形来装饰;麻袋与麻袋相接的部位可用漂亮的被面来缝接。
3.尾:在身子后面取适量的麻袋用布条扎紧做龙尾。
(二)狮子的制作:
作文四:《舞龙舞狮教案》1300字
精品文档
舞龙舞狮教案
教学目的
1.知道舞龙舞狮是中华民族一种民间习俗。
2.初步掌握龙的基本握法,发展学生的平衡与协调能力。
3.培养克服困难,坚强的精神和战胜自我的勇气。
教学重点、难点:龙的基本握法与站位
教学用具准备:
龙、音乐播放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体育委员集合整队,报告人数
师生问好
宣布课的内容,安排见习活动
准备活动:头部运动、扩胸运动、肩部运动、腹背运动、弓步压腿、踝腕关节
二、基本部分
学习舞龙基本方法:
1.持龙珠方法:
龙珠为龙队的指挥者,在鼓乐伴奏下,引导龙完成游、穿、腾、跃、缠等造型动作。
2.持龙头方法:
1 / 3
精品文档
持龙把者为整个动作的完成者,随时保持龙形、龙貌,展现龙的精神风貌。
4.持龙尾方法:
持龙尾者须轻巧灵活,反应敏捷,随时保持龙尾的摆动,体现龙的生气与活力 龙珠要求:1.双眼注视龙珠,环视龙及周边情况变化。
2.与龙头协调配合,保持1米左右距离。
3.龙珠应不停的转动
龙头要求:1.紧随龙珠,与龙珠协调配合。
2.刚劲有力,节奏分明。
3.舞动时不能碰擦龙身及舞龙者。
龙把要求:1.持把者,切不能露把,以免刮伤队友。
2.舞动时龙身要保持圆滑、顺畅。
3.龙身不能触地、脱
节、打折。
龙尾要求:1.舞动时时刻刻保持左右、上下晃动。
2.不可触地。
3.控制好弧度的大小
学习舞龙基本步伐:
教法:1.先示范再讲解
2.先徒手练习再拿龙练习
3.讲解-练习-讲解
2 / 3
精品文档
4.反复练习
三、结束部分
1.放松练习:原地自我放松
2.小结
3.收拾器材
4.宣布下课
舞龙舞狮课教案
项目: 舞龙舞狮 第周 第 1 次课 上课日期:
2016.1.20
第 1 次课
第次课
3 / 3
作文五:《舞龙舞狮的看法》300字
舞龍舞獅的看法
1. 從春節到元宵燈節,許多地方都有舞龍的習俗。龍在中華 民族代表了吉祥、尊貴、勇猛,更是權力的象徵。人們在 喜慶日子裏用舞龍來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 穀豐登。
2. 舞獅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 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獅子是祥瑞之獸,舞獅能 夠帶來好運,所以每逢春節或其他一些慶典活動,都會在 陣陣鑼鼓鞭炮聲中,舞獅助慶祈求吉利。
3. 獅子為百獸之尊 , 形象雄偉俊武 , 給人以威嚴 、 勇猛之感。 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 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 活動裏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樣如意,事事平安。
作文六:《舞龙舞狮活动反思》1900字
[标签:标题]2016
舞龙舞狮活动反思
舞龙舞狮活动反思这是一节美术活动,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习小组合作设计制作长龙和狮子。并能在同伴协助操作舞龙舞狮。感受舞龙舞狮带来的乐趣。在动手操作方面:对于我们班的孩子有一定的手工制作能力,他们喜欢剪剪、贴贴、做做、玩玩。他们的手工作品充满想象,富有创造性。而在合作方面:多数孩子性格活泼开朗,能主动参与游戏活动,并会与同伴合作游戏;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常常是其他幼儿游戏时的“忠实观众”;还有少数幼儿在游戏时会流露出一些不友好的举动。对于表演能力方面:我们班有一部分女孩子的表演欲望特别强,在集体面前不怕陌生,喜欢用各种材料装扮自己,有一定的自信心。相反,有些男孩子却表现得畏畏缩缩,缺乏男子汉的气魄。
针对本班孩子的特点我选择了这节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即能动手又能动脑,还从这个活动中了解到舞龙,又名(耍龙灯),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活动。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舞狮,也叫(耍狮子),它与舞龙一样,是我国的传统活动形式,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民间体育活动。又会在春节或庆典活动舞狮。在国庆期间,孩子们从多种途径(如电视里、欢庆的大街上等)亲眼目睹了这种热闹场面。这个活动结束
1 / 4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标签:标题]2016
后,所做的舞龙舞狮还能利用在区域和晨间活动中,可以让幼儿模仿舞龙、舞狮的动作,真是不亦乐乎。还让幼儿了解了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相关道具。照片中呈现了幼儿相互合作的能力,也说明我们班的幼儿是很团结的。还有活动后所做的舞龙,幼儿们真正舞动着呢~好漂亮的~也表演的很棒~
活动反思
活动结束了,我看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孩子们身上得到了发挥。这也是一位教师活动成功的最好表现吧。
在选择活动时正赶上刚刚过完春节,“年味儿”正浓郁,对于舞龙表演是我们乡村每年都会欣赏到的民俗节目,孩子们并不陌生,顺理成章的它就成了我的活动内容。接下来是让着孩子们都熟悉的舞龙走入活动成了我要思考的。它是孩子们熟悉的,那就要有充分的兴趣点切入活动中,让孩子玩起来。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只做了一条龙,其中“龙爪”还是用玉米杆做的呢,充分的体现了原生态。当孩子们看到这条“活龙”时,一下子兴奋了,都想一试身手。它给我的活动带来了成功的收获。
虽然这节舞龙活动已经结束,但是他经常回荡着孩子们快乐的笑声、积极的活动动态。当我们班的孩子
2 / 4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标签:标题]2016
们看到那条手工制作的龙时,还会不时的要求在户外活动时进行表演。这就是一节可以重复利用的活动,是一节抓住孩子感兴趣的切入点而即使的营造的内容,只要是老师用心观察,细心思量,就会将我们的民间游戏重新的“玩”起来。让我这个已经度过童年时代的教师,重温儿时的快乐与天真。
注:查看本文详细信息,请登录安徽人事资料网站内搜索:舞龙舞狮活动反思
看了该文章的人还看了:
大班毕业活动反思
毕业典礼在祝福声中圆满落下帷幕。通过这次活动,使孩子们对在园生活的回顾和总结,也包含了老师和家长对他们殷切的期望和衷心的祝福。为了能更好的开展这次的活
尺子的测量活动反思
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进行估计、交流、测量等活动,让学生通过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认识长度单位。在引入毫米时,我安排学生用尺子测量数学
中班体育纸球活动反思
中班体育活动《好玩纸球》教案执教人:杨清梅设计意图:《纲要》里指出重视和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
3 / 4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标签:标题]2016
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而在冷的冬天幼儿小
手都不愿意
4 / 4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作文七:《舞龙舞狮、旗袍等》5700字
中国是舞龙舞狮的起源地。自问世以来,舞龙、舞狮运动一直受到各
个民族人民的喜爱,代代相传,长久不衰,并因此形成了灿烂的舞龙
舞狮文化。长期以来,很多青年朋友都以为龙舞、狮舞就是春节、庙
会、庆典时喜庆的表演,殊不知它历经了几千年的传承流变,积淀了
深厚的历史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China is the original place of the Dragon Dance and Lion Dance. Since the births of them, they've always been favored by every ethnic group, which was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long lasting without stops, and thus a splendid culture of Dragon Dance and Lion Dance was gradually formed. Lots of people reckoned that such shows are certain shows at happy occasions such as Spring Festival, Spring Festival fairs and other celebrations. However, they failed to realize that the Dances had passed through thousands of years, which contributed greatly to its profound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they're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left by our ancestors.
China is home to the Dragon Dance and Lion Dance. The two performances have been weled by people from various ethnic groups for generations. These activities thrive and have formed a glorious dragon and lion dancing culture. Many young people know that the dragon dance and lion dance are performed during festivals such as Spring Festival,
Spring Festival fairs and other celebrations. But they don’t know that
after several thousand years the two activities have accumulated thick historical cultures and are extremely valuable cultural heritages handed down from Chinese people’s ancestors.
旗袍,是中国女性的传统服装,源于中国满族女性的传统服装。因为
满族人被称为“旗人”,所以满族人的长袍被称为“旗袍”。到了20
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的影响,经过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
妇女中流行起来。在中国,很多女性都喜欢穿旗袍。结婚的时候,新
娘不仅要订做一件中式旗袍作为结婚礼服,还要穿着漂亮的旗袍照一
套婚纱照,作为永久的纪念。对于中国的女明星们而言,旗袍也成为
她们参加各种重要活动的首选礼服。
Cheongsam, which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women's clothing, originated from Chinese Manchu women's traditional costume. The Manchu robes are called cheongsam is because the Manchu people are called“bannermen”. In 1920s, influenced by western clothing, cheongsam t through some improvement, and steadily gained popularity among the women. Now in China, women like to wear the cheongsam. When get married, the bride should not only be measured for a traditional Chinese cheongsam as a wedding dress, but also take a series wedding pictures as
a permanent memorial in that beautiful cheongsam. For Chinese female stars, cheongsam has bee their first choice to participate in various important activities.
Cheongsam is Chinese traditional women's clothing; it is evolved from the traditional clothing of Manchu women. Because of Manchu people are known as "bannerman ", the robes Manchu people wear are called "cheongsam". In the 1920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dress, cheongsam gradually came into vogue after improved. In China, many females are fond of wearing a cheongsam. When getting married, a bride not only places an order for a Chinese style cheongsam as her wedding gown, but also takes wedding photos in her beautiful cheongsam, providing long lasting memories. The cheongsam has bee the top choice for Chinese actresses when attending various important ceremonies.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中国剪纸有一千五百
多年的历史,在明朝和清朝时期特别流行。人们常用剪纸美化居家环
境。特别是在春节和婚庆期间,剪纸被用来装饰门窗和房间,以增加
喜庆的气氛。剪纸最常用的颜色是红色,象征健康和兴旺。中国剪纸
在世界各地很受欢迎,经常被用作馈赠外国友人的礼物。
Paper cutting is one of China's most popular traditional folk arts.Chinese
paper cutting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500 years. It was widespread particulary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eople ofen beautify their homes with paper cuttings. During the Spring Festical and wedding celebrations, in particular, paper cuttings are used to decorate doors, window and room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joyous atmosphere. The color most frequently used in paper cutting is red, which symbolizes health and prosperity. Chinese paper cutting is very popular around the world and it is often given as a present to foreign friends.
徐霞客一生周游考察了十六个省,足迹几乎遍及全国。他在考察的过
程中,从来不盲目迷信书本上的结论。他发现前人研究地理的记载有
许多很不可靠的地方。为了进行真实细致的考察,他很少乘车坐船,
几乎全靠双脚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为了弄清大自然的真相,他总是
挑选道路艰险的山区,人迹稀少的森林进行考察,发现了许多奇山秀
景;他常常选择不同的时间和季节,多次重游各地名山,反复观察变
换的奇景。
XuXiaketoured and investigated 16 provinces in his lifetime, covering almost the whole of China/ the whole country. When he was carrying out his investigations, he never took blind belief in the conclusions in the books. Instead he found a lot of unreliable points in the geographic
records taken by his predecessors. In order to make his investigations reliable and thorough, he seldom traveled by carriage or boat. Instead, he took long, arduous trips on foot almost all the time, climbing mountains and hills. In order to learn about the truth of nature, he always chose to conduct investigations in mountainous areas with dangerous roads and in lonely / untraveled woods, where he discovered a lot of magnificent peaks and beautiful sights.
"跳竹竿"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数百年前,当黎家人经过辛
勤耕作换的新谷归仓时,村里男女老少就会穿上节日盛装,家家户户
炊制新米饭,酿造糯米酒,宰杀牲畜,祭祀祖宗和神灵。酒酣饭饱后,
众人就会来到山坡上,点燃篝火,跳起竹竿舞。竹声叮咚,庆祝稻谷
丰登,祝愿来年有更好地收成。“跳竹竿”每年从开春之日起,直至
元宵,几乎夜夜篝火通明,欢跳不息,热烈气氛充溢着山坡和村寨。
The Bamboo Dance originated from Li People's memorial ceremony for their ancestou several hundred years ago. They used to have a grand celebration for bumper harvest, when they would dress themeselves in bright clothes, cook newly collected rice, brew rice wine, and kill domestic fowl and animals as offerings for gods and their forefathers. After a big dinner, they would gather at mountain slopes for the bamboo dance. Around the bonfires and at the thythmic and musical sound of the bamboo poles knocking, they danced merrily and anticipated another
good harvest the following year.The game starting on the first day of spring would last fifteen days till the Lantern Festival. During the period the villages, lit up with bonfires every evening with people dancing and dancing, were immersed in a festival atmosphere.
作文八:《舞龙舞狮[管理资料]》7600字
舞龙舞狮
一对舞龙舞狮运动的文化源头探究
体育在本质上是文化范畴作为一种人类非凡的文化现象,作为顺应和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一种方式,体育不仅在物质上,而且在制度上精神上滋养完善推进着人类的发展有许多学者经研究提出“体育是人类针对自己的身体所创造出的一种文化,归根结底,其结果要落实到身体上”的和“体育自身也在创造一种健康文化,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等颇有见地的观念,进一步论证了体育的文化底蕴
1.舞龙运动起源于中华民族的“龙文化”
早在远古时代,“龙”便是华夏氏族的图腾形象,并逐步演化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 显赫的地位中国龙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并且早已传播到东南亚日本以及世界上凡有华裔华侨聚居的一切地方,因此自古以来中华国土被世界人民称作“龙的故乡”,
舞龙又叫“龙舞”“龙灯会”“闹龙灯”等关于“舞龙”的起源,至今仍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以目前所有的资料看,龙的起源远远早于龙舞的出现,也就是说,尽管人们认为人类的求雨仪式是最古老的祭奠仪式之一,而龙的形象一直和求雨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但无论如何,舞龙运动的发展只是龙之历程的一个后发现象,一个带有延伸意义的现象从西周到战国,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极为灿烂的一页,但有关舞龙的记载却更加少见了但是在乐舞领域中,舞龙运动形式仍然没有出现在很少见的乐舞出土文物上,我们偶然可以见到舞人与龙并存的情形,但其中的龙却仍然处在纹饰的地位,尚不是人们手中供奉和举弄的“舞龙”
商代《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了先民作“土龙”求雨的风俗,
“龙”字和“作”字连在一起的记载及史学家对此土龙求雨现象描述的“执物舞成龙的情形,他们身手相续,跃上伏下流动回环”可以说是最早的集体舞龙记录之一舞龙运动在汉代开始盛行,原因是多方面的汉代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国家强大,艺术表演等文化娱乐活动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汉代开始,中国的舞龙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在元明两朝时已经从根本上摆脱了“求雨祭奠”的活动目的,到了清代娱乐性舞龙就越来越多见于史料
舞龙运动的起源
舞龙又叫“龙舞”、“玩龙”、“龙灯”、“龙灯会”、“耍龙”、“玩龙灯”、“盘龙灯”、“闹龙灯”等。关于“舞龙”的起源,至今仍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从目前所有的资料看,龙的起源远远早于龙舞的出现,也就是说,尽管人们认为人类的求雨仪式是最古老的祭祀仪式之一,而龙的形象一直和求雨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但无论如何,舞龙运动的发展只是龙之历程的一个后发现象,一个带有延伸意义的现象。比舞龙更早的是“假面”、“假形”之祭祀舞蹈。我国西北的新疆库鲁克山崖画中也有一幅双人舞图,其中一人头饰羽状饰物,单腿独立,一腿后举,如鸟之欲飞;另外一人双臂平展,正在迈步向前,头上没有饰物,却在双腿垂有尾饰,姿态很是灵动。古老的广西花山崖画中已经有明确的假形之舞人。他们动作整齐一致,头戴鸟羽之类的饰物,舞蹈史学认定它是包容着渔猎生活之审美观念的祭祀之舞。在祭祀舞蹈中模仿鸟兽,似乎是古老的中华乐舞中的常见现象。这些例子说明,我国有着非常古老的“假形”舞蹈传统。在我国古代崖画中几乎没有舞龙形象出现,但“假形”之舞为舞龙的起源做了充分准备。
龙,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表征,参与到艺术性的表演活动中,被记载于充满神秘色彩的神话里。神话传说中的龙形尽管已经非常活灵活现,但是还缺乏出土形象的支持。目前已知的夏代与龙有关的纹像,
均出自今河南省西部偃师二里头文化中的早期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纹饰,其中许多图像还不具备今天的龙之形态,保留着蛇、鱼等动物的形状。
龙与雨似乎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止,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在商代,已经有了关于作“土龙”求雨的明确记载。甲骨文卜辞中有“龙”字。相关的《甲骨文合编》记载:“其作龙于凡田,又雨。”《殷契佚存》载:“十人又五口口龙口田,又雨。”
关于以上两则记载,人们的看法不同。有人认为这仅仅是一种“土龙”。然而一些体育史学家们认为这是商代先民作“土龙” 求雨的风俗, “龙”字和“作”字连在一起的记载,被认为有可能是最早的舞龙记录之一。因为“把15个人与龙连在一起,就使人想到那一长排人,将龙形舞起来的形象。学者王克芳认为:商代‘求雨时跳的主要是龙舞’。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两种看法的区别在于对“作”字的理解。前者将这个“作”字理解为结果而认为它是呈静态物的制作,而有的史学家结合着古代祭祀仪式多以强烈的动态形象呈现而认为,有可能是“执物舞成龙的情形,他们身手(或借器物和工具)相续,跃上伏下流动回环,也许正在创造着最早的集体‘舞龙’。”
从出土形象和文字资料两个方面看,目前我们都还没有见到商代“舞龙” 的确凿证据,但是,商代却流行雕刻有龙形的玉器。据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玉部》考证,是“珑,祷旱玉也,为龙纹;从玉,龙声。”由此可知,商人观念里这种被称作“珑”的玉器已经被当作天旱求雨之礼器。商代青铜器皿上多种动物的奇特组合形象,昭示了龙纹作为青铜器纹饰中各种动物之化合物的综合特性。商代青铜器之龙纹千姿百态,形象怪异,奇妙难测,成为那一时期纹饰形象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结合这一点来看,从商
代其他祭祀舞蹈高度活跃发展的事实中我们或许愿意推测,商代,也许是中国舞龙运动最早的酝酿期,而商代充满动感的求雨祭祀就是舞龙运动出现的最佳温床。
2、舞龙运动的显性发展时期
从西周到战国,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极为灿烂的一页,但有关舞龙的记载却更加少见了。这一时期是龙之形象在出土文物中大量出现并逐步定型的阶段,从西周礼器上环纹、云纹烘托之龙到东周末期青铜器上简练化、抽象化的卷曲之龙,整个龙纹的历程迈向了艺术审美的很高境界。但是在乐舞领域中,舞龙运动形式仍旧没有出现。在很少见的乐舞出土文物上,我们偶尔可以见到舞人与龙并存的情形,但其中的龙却仍旧处在纹饰的地位,尚不是人们手中供奉和举弄的“舞龙”。这一点,在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舞人动物纹”三色锦的画面上就可以清晰看到。其中的“舞人”,一般被认为是巫师。龙、风、巫师三者和谐相处,互相照应又各自独立,其中虽然看不到后世的舞龙,却较前代的材料更加明确了“龙风和鸣”、“人神共处”的意义。
对于中国舞龙运动发展历程来说,恐怕没有哪个朝代比汉代更加重要。这是因为汉代出现了形式比较完整的舞龙形象,并有了非常明确的舞龙求雨记载。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求雨篇》载:“春旱求雨??以甲、乙日为大青龙一,长八丈,居中央;为小龙七,各长四丈,于东方,皆东乡,其间相去八尺。小僮八人,皆斋三日,服青衣舞之??以丙、丁日为赤大龙一,长七丈,居中;又为小龙六,长三丈五尺,于南方, 皆南乡,其间相去七尺,壮者七人,皆斋三日,服赤衣而舞之??季夏 以戊、己日为大黄龙一,长五丈,居中央;又为小龙四,各长二丈五尺,于中央,皆南乡,其间相去五尺。丈夫五人,皆斋三日,服黄衣而舞之??秋??以庚、辛日为大白龙一,长九丈,居中央;为小龙八,各长四丈五尺,于西方,皆西乡,相间相去九尺。鳏者九人,皆斋三日,服白衣而舞之??冬,舞龙六日??以壬、癸日为大黑龙一,长六丈,居中央:又为小龙五,各长三丈,
于北方,皆北乡,相间相去六尺。老者六人,皆斋三日,衣黑衣而舞之。”
在上述求雨活动的记载中,出现了“舞龙”一语,对舞龙的细节,没有详细的描述。我们从中能够知道的是,舞者的衣服与所做的龙颜色一致,舞者为5——9人,人数与龙的长度成正比。汉代五行思想的盛行也在舞龙祭祀中体现出来,即所谓:春舞青龙,夏舞赤龙和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祭祀时如果日子不同,所舞之龙的颜色也就不同,而且舞者人数也不同。
除去求雨之外,舞龙还广泛存在于汉代盛行的“百戏” 中。东汉张衡《西京赋》里记载了生动的“鱼龙曼延”之戏。另据蔡质《汉仪》记载:“正月旦天子幸德阳殿,临轩??作九宾散乐。舍利兽从西方来,戏于庭极乃毕。人殿前激水,化为比目鱼,跳跃嗽水,作雾障目。毕,化成黄龙,长八丈,出水邀戏于庭,炫耀日光。以两大丝绳系两柱间,相去数丈,两倡女对舞,行于绳上,对面道逢,切肩不倾,又蹋局出身,藏形于斗中。钟磬并作,倡乐毕,作鱼龙曼延。”
从沂南画像石墓的乐舞百戏图上看,左为杂技表演和乐队,右为戏车和马戏,而“鱼龙曼延”之戏处于画面的中部,表明这是百戏中的主要节目。其中龙、鱼、豹、大雀从右向左耸踊舞动,龙在最前面。鱼龙曼延之戏处于乐舞百戏图的中心,并以龙为首,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龙舞的重视。《汉仪》记述的百戏场面更大,舞龙也更壮观,龙长八丈,比沂南画像石刻的龙长得多,不可能由一两个人舞,而必须有一队人协力合舞,其形式应当和今天的舞龙相近。在舍利兽、比目鱼的表演之后,舞龙以恢宏的气势,把演出推向高潮。
舞龙运动在汉代开始盛行,原因是多方面的。汉代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国家强盛,艺术表演等文化娱乐活动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汉王朝与四方诸国交往甚多,在接待四夷使者时百戏大规模演出,也有耀武观兵之意。此外,当时流行的神仙方术和广为宣扬的神灵怪异,也编造出一个虚幻的神仙世界。要在表演艺术中表现这个世界,就需要由人装扮或操纵那些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神灵动物,于是,汉代的乐
舞百戏中有了“像人之戏”。“鱼龙曼延” 中的龙就是由人装扮的,属于“像人之戏”。由于以上原因,汉代百戏盛行,作为百戏中的精彩节目的“鱼龙曼延”备受重视。
一言以蔽之,汉代是舞龙的显性发展时期。也就是从汉代开始,中国的舞龙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3、舞龙运动在隋朝的发展
舞龙经历了魏晋后,被北朝的统治者当成了保留节目。《隋书?音乐志》:“及宣帝即位,而广召杂伎,增修百戏、鱼龙曼延之伎陈殿前,累日继夜,不知休息”。“始齐武平中,有鱼龙烂漫、俳优侏儒、山东巨象、拔井种瓜、杀马剥驴等奇怪异端百有余物,名为百戏。”
隋朝,是中国古代舞龙运动发展史中的重要一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经过南北朝多年的割裂和战乱之后,隋朝一统江山,平安享乐的思想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弥漫开来。包括舞龙在内的演出曾有更为盛大的场面。《隋书?音乐志》:“大业二年,突厥染千来朝,炀帝欲夸之,总追四方散乐大集东都。初于芳华苑积翠池侧,帝帷宫女观之。有舍利先来,戏于场内,须臾跳跃,激水满衢,鼋、鼍、龟、水人、虫鱼遍覆于地,又有大鲸鱼喷雾翳日,倏忽化成黄龙,长七八丈,耸踊而出,名日黄龙变。又以绳系两柱,相去十丈,遣二倡女对舞,绳上相逢,切肩而过。”此外,还有杂技如顶竿、幻人吐火等。从演出的内容来看,与汉代的鱼龙曼延之戏非常相似:都是先由舍利兽的戏舞开场,激水、鱼嗽水或喷雾,化为八九丈长的黄龙,黄龙起舞,下面的节目都是绳技,演出时配以音乐等。
此类皇家举办的规模盛大的演出,缺乏比较形象的资料。不过,一般官僚、贵族观赏的“鱼龙曼延”之戏,可见于山东沂南画像石墓。此墓室东壁横额上有乐舞百戏,其中一组鱼龙曼延之戏有装龙、装鱼、装豹、装大雀和绳技、乐队等,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一次颇具规模的演出。此外又有顶竿、跳丸、戏车、马技等杂技,有专门乐队。与《汉仪》、《隋书》所描绘的场景相似。
4、舞龙运动在唐宋的发展
唐代是中国史册上辉煌的一页。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生活、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都给民俗体育领域中的舞龙运动以发展的契机。这种情况被诗人描绘得十分生动。李约的《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处于旱情严重侵扰的农民们在“水庙”前舞龙求雨的情形,诗中对于旱情的描写虽然仅寥寥几笔,却很传神:而“箫管迎龙”几个字,透露出此时的舞龙求雨,已经和从汉到隋的“百戏鱼龙”很不一样,是一种具有独立表演性质的龙舞。当然,龙和雨似乎天生就是紧密相连的,求雨时作龙、制龙、玩龙,是很古老的传统风俗,只不过唐代时农业获得大发展,舞龙求雨的风俗也获得了新的生机。这种情况渗透到唐代宫廷重大祭祀性活动中,每遇旱情,朝野都会采用舞龙的方式祈祷上苍,降临甘霖。最盛大的莫过于朝廷主持的“烛龙斋祭”。张九龄曾经作《奉和圣制烛龙斋祭》诗,仅从题目上看,就已经点到了“烛龙”,大概与今天民间表演中的“火龙”相似。张九龄描写说祭祀时有“群灵鼓舞”之举,场面甚为动人和盛大。
应该说, “水庙”前的独立性质的祭祀舞龙以及宫廷主持的“烛龙斋祭”,说明了舞龙在唐代已经独立成型。甚至我们可以猜想,也许从唐代开始,舞龙就具备了传衍至今的大体形态。唐代舞龙运动发展水平应该相对较高,因为唐代舞龙已经有了不少自身的变种, “烛龙”大概仅是基本舞龙形态的变化之一而已。只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和舞龙表演转瞬即逝,在没有今天高科技记录手段之前多被历史所湮灭的缘故,唐代舞龙无法向今人证实它们的灿烂与辉煌。
宋代是深刻影响后来整个中国民间体育艺术的个朝代。但是作为舞龙运动来说,在宋代民俗艺术中虽有发展而主要特征则是继承。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对正月舞龙表演的盛况作了准确描述。词曰: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首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出了名的。从宋代舞蹈史来看,它也弥足珍贵。虽然这首词没有具体描述宋代鱼龙之舞是怎样舞,舞中有
没有神妙的动作变化,但是它确认了宋代鱼龙之舞的存在。凤箫鼓吹,连绵不绝~月色之下,鱼龙舞长夜。新年第一夕的盛况,人们尽情尽兴的情态,美丽的元夕月色,都在词家的笔下跃然而出。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一夜鱼龙舞”这5个字,因为,“一夜”点明了表演者和观赏者们尽兴之极,欲罢还休。另外,从汉代起“鱼龙曼延”就在百戏中仅仅作为一个小小的演出片断出现,但是这里的鱼龙之舞却多少有些唱“主角” 的味道。
除去鱼龙之舞外,宋代也有龙舟类的表演。我国很早就有了端午节“龙舟竞渡” 的习俗。宋代时,已经有了明确的正月里舞“旱龙船” 的记载。这虽然不是舞龙,但也说明“龙”的形象在宋代民间表演艺术中已经存在。一般地说,宋代是中国民间艺术获得大转折的时代,由于商业的繁荣、都市文化的兴起,勾栏瓦舍里民间艺术讲唱游说,歌舞艺人吞刀吐火、旌旗翻扑、鬼脸变幻,呈现出一派新气象。乡村田野间,宋代民间舞龙队也风风火火,走街串寨,将普通人的娱乐到处传送。宋代舞龙就是在此大环境中发展的。目前虽然还没有更加详尽的材料说明那时舞龙表演的细节,但是从今天中国民间体育多数可在宋代找到源头的基本格局看,大体可以推测宋代民间舞龙运动也应该发展到了相当规模。
5、舞龙运动从求雨祭祀到民间娱乐活动的彻底转变
元明两朝,舞龙运动的材料更加稀少。诗人阎尔梅在《丙午元宵》一诗中写到: “八宝龙灯舞万回,灯光趵璨百花台。”这“八宝龙灯”在元宵节期间演出,想必也是十分了得。从出演的时间看,元宵龙灯之舞的表演,至少说明了两点:其一,龙灯之舞的演出已经作为民俗节日里的娱乐活动出现;其二,龙舞表演不是此前的“鱼龙曼延”,而是往往带有明确的祭祀性质,所以,它大多数在“水庙”之类的场合出现。这首诗歌所描述的“百花台”,点明了元明时期的舞龙运动已经从根本上摆脱了“求雨祭祀” 的活动目的彻底转变成民间娱乐活动。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舞龙运动发展历程!这一转变的确切时间,因为历史资料的缺少目前还难以准确判断,但是这个转变的重要性却
是不可置疑的。当然,这并不是说舞龙的祭祀性质从此之后就在历史活动中消失。清代舞龙就有祭祀和娱乐两条线索上的发展,不过娱乐性舞龙越来越多地见于史料。清人姚思勤的《龙灯》诗日: “灯街人似海,天矫烛龙蟠。雷 千声鼓,琉珠一颗丹。擘天朱鬣怒,照夜火鳞乾。衔曜终飞去,休同曼延看。” 最后一句“休同曼延看”,从史料的角度看最为难得。因为它告诉我们清代的龙灯表演性的“龙舞”已经和汉唐以来的“曼延”之戏完全不同了。诗中描述很细腻而又生动传神,表演时鼓声震天,龙身形象奇特,有“擘天朱鬣”之相,有“照夜火鳞” 之身。其舞动飞速,看者如山。表演中还有“琉珠”引导,表演到最后则是“衔曜”而去,引起无数人的感叹。因诗而论,尽管其中不乏诗人的想象与加工,但是清代舞龙表演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清代火龙之表演非常盛行,因此多引诗人大发感慨。清人的另外一首《龙灯》诗这样写到: “电澈一条火,波翻百面雷。回头笑鱼鳌,陈列上灯台。”汪大伦《龙灯》诗说:“鳞甲攸喷火,飞腾照夜分。市场沸如海,人影从如云。”
清代“舞龙”在表演上追求形神兼备,特别强调回旋婉转之态,讲究飞腾冲天之象,所以李渔在《龙灯赋》里说: “行将飞而上天兮,旦宇宙而不夜。不则潜而人海兮,照水国以夺犀。”以种类看,清代舞龙是我国舞龙运动发展史上的高峰。这从清代舞龙种类之多也可以得到证明。以上诗句已经点到的有火龙、烛龙、龙灯,此外还有“竹龙”。清人吴锡麟有专门的《竹龙》诗日: “岂是葛陂化,金鳞闪几重。笑他骑竹马,又欲舞仙筇。赤手一群扑,青云何日从。叶公能好此,婉转叹犹龙。”娱乐性、审美性的特征在以上诗句中传递得十分清晰,而这恰恰是清代舞龙对于中国古代舞龙的极大贡献。
6、舞龙运动的沉潜、飞扬与大发展
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于连年的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农业生产凋零,舞龙表演活动受到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舞龙运动重新兴起。但“**”期间,民间艺术受到极大摧残,龙舞表演销声匿迹。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龙的传人”之说再次深入人心,全国各地的民间龙舞表演再度活跃起来。随着各地旅游文化的开展,经济活动
的频繁和整个社会活力的增加, “文旅结合,体贸联姻”给了中国龙舞运动以全新的发展机会。时至今日,舞龙艺术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形形色色、各具地域风格的造型和舞姿。按传统风俗习惯,在新春佳节和元宵节,各地多舞龙欢庆。有的民族在二月二“舞宝龙”,三月三“舞草龙”。广东浦北县在中秋之夜“舞蕉叶龙”,香港铜锣湾大坑一带在中秋之夜“舞火龙”。仅三峡库区的舞龙就分龙灯和彩灯两大类[ 。龙灯类有:蠕龙、正龙、火龙以及彩龙、板凳龙、稻草龙、旱季求雨的黄荆龙、祭悼用的孝龙等;彩灯类有:鲤鱼跳龙门、泥鳅吃汤圆、亮狮、开山虎、十八学士以及犀牛望月、猪啃南瓜、蚌壳精等,加上各种装饰类工艺品,有上百个品种。舞蹈套路丰富,因其道具不同而舞蹈各别,情趣各异。
作文九:《四川特色舞龙舞狮》1300字
陈楚翘 1030600005
舞龙舞狮文化在四川地区的传播 国际上广泛认同舞龙舞狮起源于广东佛山一带, 在广东地区也有成熟的发展。舞龙、舞狮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历代相传,长盛不衰,并由此形成了灿烂的龙狮文化。长期以来,很多人都以为龙舞、狮舞就是春节、庙会、庆典时的喜庆表演,殊不知它历经了几千年的传承流变,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四川,舞龙舞狮主要是以表演的形式来传播。许多文化传媒公司吧舞龙舞狮当做一种商业表演。如公司周年庆典,剪彩,公益活动,文艺演出等。近几年来, 越来越多的文化传媒公司成立了舞龙舞狮的表演项目, 这也侧面反映出四川地区人们对舞龙舞狮的喜爱. 与此同时,在四川少数名族地区,也有自己特别的舞狮文化—— 舞麻龙。
舞麻龙流传在四川济州龙溪一带羌族人民之中,是祭祖中的一项体育活动。近年来羌族人民对舞麻龙这项活动加以改进,剔去糟粕,取其精华,保留了耍花棒、龙凤相会、神棍戏麻龙、跳神棍、麻龙追彩霞等套路动作。表演者腰间系一串铜铃,女的手执一根扎有彩球和彩带的彩花棒,棒上镶铁环扣和铜铃;男的手中的彩棍,一端用麻扎成精美龙头,另一端用拖有7米余长的麻髯为龙身。锣鼓声起,龙首时低时昂,麻龙飞舞,花棍旋转,龙击花棍,球戏麻龙。龙身甩动中发出的啪啪响声,与腰间的铃声,棍上的铁环声,歌声、鼓声、呼喊声交织混合,风格独特。
为了发扬舞麻龙的文化, 四川省专门把舞麻龙作为少数名族特色体育项目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与此同时, 四川省内每年都会举办舞麻龙大赛, 加者为九男八女,每人腰间系一串铜铃,各执一根彩棍。男的彩棍顶端用麻扎成龙头,拖着的麻髯为龙身。女的彩棍顶扎彩球与彩带,下面还镶着铁环扣和铜铃。锣鼓声起,麻龙飞舞,花棍旋转,龙击花棍,球戏麻龙。铃声、铁环声、鼓声、呼喊声,交织一起,气氛热烈。经过改进,该项运动有耍花棒、龙凤相会、神棍戏麻龙、跳神棍、麻龙吹彩霞等套路。
在四川雷波县也有舞草龙的习惯, 耍龙灯、舞狮子、烟火晚会已经成为过年过节雷波县的保留节目. 每当庆祝节日的时候, 人们生龙活虎的打着打鼓。青龙、红龙进入广场. 青龙是一条大龙,由十几个人抬着满场跑。放声嘶吼,释放去年压抑,横冲直撞,踏平一年里一切坎坷。红龙是一条小龙,小伙子把它舞得上天入地,云飞雾离。如游大海,尽显真龙威风,傲视芸芸乾坤,舞出中华气概. 小伙子都是经过训练的,配合得天衣无缝, 小伙子们满头大汗依然精神矍铄,对未来生活无限希望,无限憧憬。一条草龙,龙身体里面点着蜡烛,飞扬跋扈,不可一世。人们争相钻过龙身,触摸龙须。人民满脸喜悦。远处孔明灯冉冉升起,丰收的愿望随灯升上天空。烟火在人群中爆发,把幸运、幸福、美好、美满洒向人群。礼花绽放,笑脸迎春。这也是一年最热闹的时候了.
至于舞狮, 也是在少数名族地区有很好的发展, 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许多小孩都自发的成立文艺代表团, 表演舞狮, 这种舞狮更倾向于单独一人表演. 这种表演多数用于庆祝新年, 庆祝丰收等. 同时, 他们表演不单单的是表演舞龙舞狮, 还会穿插着具有古城传统民族民间歌舞特色的优秀节目,以耍龙灯、舞狮
子、踩高跷、扭秧歌、溜花车等喜闻乐见的方式. 这种特色无视主要是在四川的藏、羌、回族所流行.
作文十:《舞龙舞狮音乐教案》4900字
舞龙舞狮音乐教案
篇一:舞龙灯教学设计教案
初一年“舞龙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七年级(上)第 二单元《中国龙吟》第三课时。
本单元内容《龙的传人》和《我是中国人》两首歌曲与《金蛇狂舞》、《红旗颂》乐曲鉴赏。本课时选用民间艺术舞龙灯来结合《龙的传人》与《金蛇狂舞》两个作品进行巩固与教学。
本单元所选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气息和深厚的精神内涵。《龙的传人》是中国台湾作曲家侯德健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作品,到了80年代初,这首歌流传到内地。歌中浓郁的中国情怀和鲜明的民族意识立刻在人们的心中引起共鸣,《龙的传人》迅速成为举国上下一齐咏唱的爱国歌曲。作品《龙的传人》与《金蛇狂舞》都跟中国图腾“龙”紧密相连,用舞龙灯把这两个作品结合起来,引领学生走进热闹、欢腾的民族文化殿堂,让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有更深刻的体会与理解。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对音乐的学习大多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对于单纯的教唱与欣赏,很难引
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与欣赏,本课从民俗文化舞龙灯着手,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在亲身参与之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相应的技能,体验收获的喜悦,激发兴趣,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引起对祖国民族文化的关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感受我国的舞龙艺术,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与热情,增强“龙的传人”的民族自豪感。
2、 通过简单舞龙阵势的了解与实践表演,能够体验《金蛇狂舞》所表现的中国民俗节日盛大场面和欢腾情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舞龙灯的欣赏与体验,感受民俗风情,了解民俗文化,让学生乐于关注、感受中国“龙”文化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欣赏与体验,感受民族文化和音乐,引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继承。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对舞龙灯的了解、参与感受民俗文化与民族音乐,在欣赏、表演活动中获得知识与喜悦。
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激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继承。 六、教法学法
欣赏法、引导法、律动体验法、游戏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课前意境 : 播放舞龙视频 一、组织课堂
师生问好. 二、歌曲回顾
【PPT内容:中国龙吟单元首页】
师:上节课我们学唱了歌曲《龙的传人》并欣赏了民族注意体验“合头换尾”的曲式结构
正如歌词里所说“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我希望大家把这首歌背下来,一直传唱下去。 三、新课导入“舞龙灯”
师:这首《龙的传人》唱出了华夏儿女对祖国母亲刻骨铭心的爱恋,同时也唱出了中国龙的文化、龙的精神。之前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有了系统的了解,龙的精神也是本单元的核心部分,那么今天老师将要向大家推荐一种关于龙的中国传统艺术文化——【PPT:舞龙灯图片】 生:“舞龙灯”
1、初步认识舞龙灯
师:在上个星期的校运会,初一二班的同学就为大家表演一段舞龙灯。大家还在哪些场合看过舞龙灯的表演,关于舞龙灯又都有哪些了解呢, 生:a、龙为了祈福、求雨
b、舞龙时都非常热闹、人声鼎沸 c、龙的形态各样,都很长 d、有锣鼓配乐
??
师:同学生对咱们祖国的民俗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刚刚大家
说得都对不对呢,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龙的世界,一起来了解舞龙灯这一民间艺术。
2、舞龙的传说及意义
舞龙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早在汉代(公元前205——公元219),就有杂记记载了这样的壮观场面:为了祈雨,人们身穿各色彩衣,舞起各色
学生活动 左右各分为台湾组与大陆组,分句式演唱并打节奏,最后一段两组合唱
从舞龙灯的服装、场景、形态、配乐等来进行分析并展开讨论
设计意图 丰富歌曲的演唱形式,引导学生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关注
让学生有初步印象,并带着问题去思考
大龙,各民族都有舞龙灯的习俗。相传,土家族在很早以前没有舞龙习惯。有一年,久旱不雨,来了一位鬼谷先生,说能帮忙求雨。后来被治水的金勾老龙听到后心想,凡间有如此能人还要我管什么水,~顿生嫉妒,便赌气将玉皇大帝命他在城内城外的下雨量倒改过来分。结果,倾盆大雨,水淹城内,房屋倒塌,淹死了许多人这事被当坊土地向玉皇大帝启奏后,玉皇大帝把金勾老龙打入铁牢,七天后斩首示众。观音菩萨知道此事向玉皇大帝求情保救老龙。没待观音开口,玉皇大帝就放阴剑把金勾老龙斩成九节。此后,鬼谷先生又来对土家人说:“老龙被斩,是和我赌气而丧命,但他对民间做了不少好事,他死了,你们要为他烧点香
纸。”于是,土家人就制作九节金龙,到各村寨起舞,叫人们敬奉,求老龙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久之,舞龙亦成为土家族的传统习俗。
学生回忆是否有听过舞龙的传说
增加学生对学习舞龙的兴趣
拓展学生对舞龙灯种类的认识
激励学生去了解民俗
代表着风调雨顺、国泰平安的愿望,因此用舞龙 灯庆祝年年风调雨顺、四季丰收表现欢快的心情。 当然,在不同场合,不同龙灯的种类代表的意义也 有所不同,我们接着往后看。 3、舞龙的风格及种类 中国自古都有南北划分的习惯 比如说,南拳北腿、南灯北歌等等 A、从龙灯的风格来看,也划分南北
南龙:江南一带,龙身比较重,龙头在整条龙最重的部份,有气势,不注重花俏,长度可上千米。 北龙:江北一带,轻巧,灵活多样,流传较广 B、种类:
烛龙、醉龙、竹叶龙、荷花龙、板凳龙、扁担龙、滚地龙、等近百种之多。龙灯的节
数一般为7节,9节和13节。
a、高跷龙——湖北省仙桃市,三大基本功:踩高跷的本事、舞龙灯的技巧、武术功夫。
b、香火龙——湖南汝城县,多在元宵节,虫灾发生时举行,杀虫,实用价值高
c、草龙——他佬族,用禾秆草编成,焚烧求雨
d、舞龙头——福建畲族,祭祖活动中的一种仪式,龙头木雕 e、泼水龙——湖南湘西土家族祭神求雨的仪式
分析、鉴别南北龙的差别
通过图片了解各种类型龙灯的区别
4、舞龙的阵势与行进
A、主要了解较为流行的北方布龙 神龙下凡 神龙出海 祥龙献瑞 直龙献瑞 神龙摆尾 迂回抢珠
B、观看初一二班校运会入场式舞龙视频
C、发挥想象,用怎样的方式来模仿龙的行进方式
5、实践活动
a、邀请学生学习舞龙灯的起跑动作——碎步 b、六到十名同学到教室中间空地,排成一列 c、右手小臂抬起,后者手掌搭在前者手肘上组成一列“长龙”。再选一名同学选一物件作为绣球,由老师带领队伍进行舞龙的阵势及行进动作的体验。 主要体验阵势为: 神龙下凡
神龙出海 直龙献瑞 迂回抢珠
最后配合乐曲《金蛇狂舞》进行表演 活动设计:两组对唱,逐渐递减 中间由学生进行“舞龙表演”
6、小结:
舞龙运动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活动,在这一次校运会中,初一二班正是抓住了这一文化特点,并结合民族传统音乐在众多创意中
脱颖而出。
类似于此类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比如说舞狮、腰鼓、秧歌、京剧等等,这些传统文化犹如龙的文化一样,只有靠大家的传承与发展才能长久地保留下去。 本星期任务:选择一种京剧角色进行了解,说出角色风格特点。
根据所学分析二班舞龙阵势
用手臂模仿龙灯的行进路线
中间空地学生自由练习,座位上 学生用手臂模仿路线
由老师点选舞龙阵势,绣球学生引领“手龙”配合音乐
通过简单方式参与体验
通过实践表演,体验《金蛇狂舞》所表现的中国民俗节日盛大场面和欢腾情景
篇二:土家龙灯教案
中班健康活动《土家龙灯》教案
设计意图:
龙灯是我们土家人民传统的民间游戏,每年元宵节我们德江人民便会举行龙灯比赛,这是家乡的特色之一。为了让孩子们对我们土家族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了解我国的民间艺术,将土家龙灯的特色传承下去,同时也为了激发孩子们热爱家乡的情感。这节课它具有鲜明的土家文化特色,将土家文化浓缩地揉进我们的课堂。让孩子亲身感受到家乡特色的传统与文化。
活动目标:
1、听信号练习走、跑交替,发展动作的灵活性。 2、在多人合作游戏中,发、感受互相配合所带来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让幼儿了解家乡的民间艺术,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
自作龙灯、舞龙视频、舞龙音乐乐器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舞龙的视频画面,引起幼儿的兴趣。
——他们在干什么,我们在过年的时候,总会在电视里看到好多人兴 高采烈舞龙、舞狮
二、学习舞龙,主动合作。
今天我们也来学学舞龙。 进行热身活动,活动一下。
1、小朋友自己学一学舞龙的动作(幼儿自由练习)
2、教师示范:舞龙有很多种,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下“蟠龙出海”。
3、教师先做一遍。讲解动作,手上动作:双手伸平,先向左,左手在上向上伸直,换右手在上伸直,向右伸平。 摇头摆尾 (左右摆臂、上下抖动、后面的人紧跟着龙头做动作彩龙旋转) 灵龙戏珠 (龙头跟着彩球灵活运动,后面的人跟着龙头运动) 首尾合一 (龙头与龙尾连接在一起围成圆圈状) 。
三、自作舞龙音乐。
1、听舞龙音乐节奏,出示乐器。
2、老师示范乐器的使用方法。
3、幼儿自己使用乐器
四、配合乐器舞龙。
1、老师出示自制龙灯。讲解龙灯的自作材料。
2、指导幼儿配合乐器一起玩舞龙。
五、活动结束,幼儿做放松运动。
篇三:一年级《狮子舞绣球》教案
第六单元 迎新春
第六课
教学内容: 《狮子舞绣球》
教学目标:
1. 欣赏歌曲《狮子舞绣球》了解歌曲风格特点。
2. 能为乐曲编配简单的表演动作,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感受锣鼓为歌曲增添的热闹气氛。
2. 通过用乐器伴奏进一步体会出民族打击乐器对烘托音乐情绪
起到的作用。
教学教具:电子琴,课件
教学方法:研究体验是创新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组织教学。
二、导入内容:
1、新年的时候人们敲锣打鼓、唱歌跳舞。我们来欣赏一段动画,看一看视频中描绘的是一项什么辞旧迎新的民俗活动,
2、聆听歌曲《狮子舞绣球》。
3、学生徒手随音乐表演自己记忆中的舞狮子动作。
4、提问:请你说一说这段音乐是什么情绪的,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聆听歌曲《狮子舞绣球》音频。
请学生找出歌曲中的锣鼓点,并在有锣鼓点处模仿敲击。
2、说出锣鼓点是什么歌词,并模仿演唱。学生模拟乐曲中的锣鼓点
3、边唱边拍出锣鼓节奏。再次聆听歌曲《狮子舞绣球》音频,在“七不愣登、八不愣登”处师生共同随音乐拍击节奏。
4.学生讨论并练习在歌曲过门处用乐器伴奏。
5.教师: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1)教师介绍歌曲中的 “小过门”。
(2)学生分组讨论过门处如何编配伴奏。随着歌曲《狮子舞绣球》音频,学生以组为单位随伴奏音乐进行练习。
6. 用乐器为歌曲伴奏(1)学生分组表演为歌曲伴奏。(2)教师评价后学生再次伴奏。伴奏范例:X X X
四、巩固与应用:
1.教师:打击乐器加入到歌曲中以后音乐挺热闹了,你们还有什么办法,让这首歌更丰富,
2.教师提供道具(红绸子和舞狮头饰),学生利用道具排练。
3.教师播放歌曲《狮子舞绣球》音频,学生表演。
4.教师评价后学生分组,一组用乐器打节奏,二组表演舞狮子,三组用红绸子表演。
5.学生表演过新年热闹场面。
五、反思小结:相关文化延展
六、体验性作业:聆听《春节序曲》和《喜洋洋》,师生共同将“福”字、春联、鞭炮等象征春节喜庆的物品布置在教室里。
七、板书: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舞龙舞狮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