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陈之藩-河边的故事》3000字
河边的故事
陈之藩
有一位法国哲人为人道主义下的定义最好。他说:“一个人于河中快淹死,一百个人跳入河中相救,这一百个人也许会因而淹死;而仍救不上那个人来。以一百比一,是件不理智的行动,我们把这种行动叫做人道主义。因为救得不是那‘一个’,而是救得是哪个‘人’”
这种人道主义的昂扬,是人类文明一大进程。由于人道主义的出现,率兽食人的社会才绝迹于人间。由于人道主义的觉醒,以人祭天的牺牲才消弭于人世。我们在读斯威夫特的大文《一个建议》时,才会觉出他原是骇世之笔。斯威夫特建议英国把街头上的孩子当牛一样杀掉,论斤成堆去卖,一则可以整顿市容,二则可以餍足胃口。
这种人道主义的思潮源流越来越长,波涛越来越大,我们虽然未断过战争的惨剧,然而还没有把人道主义置若罔闻,在混乱的迷雾中依然有不世出的奇星:甘地摩顶放踵,纺线晒盐,为无助的奴役生活而向人间乞求人道的怜悯。托尔斯泰则弃家摒产,砍柴补鞋,为无助的苦人生活而向人间乞求人道的怜悯;史怀哲则献身瘴疫,行医非洲,为无助的土人的苦痛生活而向人间乞求人道的怜悯。这三个巨人,是人道的光芒,竟同现于斯世,使砍伐赢耳,怆呼盈野的漆黑二十世纪出现令人仰望,令人深思的炫目光芒。我们纵有苦痛,然而无理由悲观,我们纵然哀伤,然而无须乎绝望。
……
这两个都已作古了,唯一的生者,是史怀哲,卅岁时已是文学院长,他弃文学院长不做,而去学医,他要去非洲为土人治病,朋友苦劝他,这是大将拿着来复枪上前线,是得不偿失的。然而他说:“西方文明欠非洲土人许多债,我要以身相赎。”在蛮荒野漠已五十年,非洲的病人不见得能痊愈几个,而他的拙行却为人道主义增添了光芒。
这三个人不是凭空跳出来的,是看见了有在河中挣扎的人,才有他们在岸上的勇者。我们的现代文明,实在是在挣扎中,匈牙利不过是个很小的象征而已,而由这个小的象征,我们可以看出这整个文明的病弱与瘫痪。
汤恩比认为一个文化之免于死亡,只有自我的觉醒与努力,这三位先知者并不理智的傻行,实是现代文明的一种觉醒,是这个垂危的文明有线回升的希望。
我们要向上苍祈祷,启示我们如何抛却小智小利,宁取拙言拙行,不然,岂仅布达佩斯千万英雄的血,会白白流尽,就是我们这些岸上的观者,也终将卷入汹涌的狂流。
陈之藩--哲学家皇帝2007-12-27 23:16到此做工已半月,不像是做工,像是恢复了以前当兵的生活。如果我们中国还可以找出这样紧张的工作,那只有在军队里了。同事里有
从韩国刚当过兵回来的,有远从加州大学来的学生。我问他们,美国做工全这样紧张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这里可能是最轻闲的。”
如不置身其中,可能怎样说也不容易说明白。一旦在日光下整整推上八小时的草,或在小雨中漆上八小时的墙,下山以后,只觉得这个人已瘫下来,比行军八小时还累。
今天下工后,已近黄昏,我坐在湖边对着远天遐想。这个环境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大匠造物时,全用蓝色画成了这个“太平湖”。第一笔用淡蓝画的湖水;第二笔加了一些颜色,用深蓝画出青山;第三笔又减去一些颜色,用浅蓝画出天空来。三笔的静静画幅中,半躺着一个下工后疲倦不堪的动物。我想整个美国的山水人物画,都可以此为代表。
虽然,眼前景色这样静,这样美,但我脑筋中依然是这一日中,同事们的紧张面孔与急促步伐的影子。我的脉搏好像还在加速的跳动。我昏沉沉的头脑中得到一个结论:“这样拼命的工作,这个国家当然会强。”
中学生送牛奶,送报;大学生做苦力,做苦工,已经是太习惯了的事。这些工作已经变成了教育中的一部分。这种教育是让每一个学生不由自主的知道了什么是生活,也知道了什么是人生。所以一个个美国孩子,永远独立、勇敢、自尊,像个哲学家帝王。
希腊哲人,想出一种训练皇帝的办法,这种办法是让他“从生硬的现实上挫断足胫再站起来,从高傲的眉毛下滴下汗珠来赚取自己的衣食”。这是做帝王必经的训练,可惜欧洲从来未实行过这种理想。没有想到,新大陆上,却无形中在实践这句话,每一个青年,全在无形中接受这样皇帝的训练。
做卑微的工作,树高傲之自尊,变成了风气以后,峥嵘的现象有时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耶鲁大学有个学生,父亲遗产30万美金,他拒绝接受。他说:“我有两只手,一个头,已够了。”报纸上说:“父亲是个成功的创业者,儿子真正继承了父亲的精神。”
青年们一切都以自己为出发,承受人生所应有的负担,享受人生所应有的快乐。青年们的偶像不是叱咤风云的流血家,而是勤苦自立的创业者。富兰克林自传,是每个人奉为圭臬〔圭臬(guīniè)〕即圭表,我国古代天文仪器。这里比喻准则或法度。的经典。
我们试听他们的歌声,都是钢铁般的声响的:
──人生是一奋斗的战场
到处充满了血滴与火光
不要做一甘受宰割的牛羊
在战斗中,要精神焕发,要步伐昂扬
──郎法罗
我很钦佩在绿色的大地上,金色的阳光中,一个个忙碌得面颊呈现红色的青年。
然而,我在湖边凝想了半天,我总觉得
,这个美国青年画幅里面还缺少一些东西。什么东西,我不太能指出,大概是人文的素养吧。我在此三四个月的观感,可以说:美国学生很少看报的。送报而不看报,这是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
哲学家皇帝,不仅要受苦,还要有一种训练,使他具有雄伟的抱负与远大的眼光,可惜这一点,美国教育是太忽略了。忽略的程度令人可哀。
爱因斯坦说:“专家还不是训练有素的狗?”这话并不是偶然而发的,多少门专家都是人事不知的狗,这种现象是会窒息死一种文化的。
民主,并不是“一群会投票的驴”;民主确实需要全国国民都有“哲学家皇帝”的训练。在哲学家皇帝的训练中,勤苦自立,体验生活那一部分,美国的教育与社会所赋予青年的,足够了;而在人文的训练上却差得太多。
晚风袭来,湖水清澈如镜,青山恬淡如诗,我的思想也逐渐澄明而宁静。
天暗下来,星光,一个一个的亮了。
选自陈之藩-(一星如月)一书。
熊
十來歲,每當暑假一到,我父親總讓我背唐詩,這對當時的我來說,不只是一種負擔,可以說是一種痛苦。一首律詩竟長至八句。最多我只能背得出前半來。父親此時一定是怒目而斥;甚至拳腳交加,我挨一頓大打。
一個暑假,幾乎是天天如此,而個個暑假又是如此。一直到有一天祖母向全家閒談時,說了一個熊的故事,把父親整個的教育法都改變了。
她說:熊最愛吃蜜,而野蜂的蜜,多是藏在樹窟窿裡。熊白天總是到森林裡尋找大樹窟窿;他們一嚐之下,是甜的,便斷定是蜜。卻捨不得吃。然後他們回「家」把自己的小熊一個一個的運了來。讓小熊吃。小熊吃飽了蜜,大熊也好像吃飽了似的。然後再把一堆小熊運回家去。
小熊吃蜜時,大熊四處張望,保衛著小熊。這時如有人靠近,再危險不過了。大熊怕人侵佔他的小熊,就會打死、咬死或壓死這個來人。
東北的農夫想出了一個主意:把藏在大樹窟窿裡的蜜挖走,換上大糞。
大熊再帶著小熊來時,小熊嚐到糞,即不吃。大熊就打小熊,強迫他吃;小熊還是不吃,大熊就急起來,把小熊拍死,扯爛。
等到大熊把小熊一個個的扯爛以後,他自己一嚐,原來並不是蜜。於是大熊重新坐下來,把自己扯爛了的孩子屍骨往一處堆砌,他或者以為重新砌到一起,小熊還會活的。這時候,你會聽到大熊的哭聲。
這是一個聽來令人很不舒服的故事。祖母說得有聲有色,好像她曾經親眼目睹似的。
父親聽完了這個熊的故事並沒有說什麼。但以後,我顯然覺得出我再沒有因背不出唐詩而挨打。
仔
細想來,人類的好多思想,都是藉這種模糊的比類方式來傳達,來發展的。
作文二:《百读不厌的陈之藩》3100字
很庆幸,还在博客时代我就读到了陈之藩。偶然逛到刘苏里的博客,他在一篇博文中提及了陈之藩的名篇《失根的兰花》,引用了其中的一段:“宋朝有位画家叫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自行枯萎了。”他将海外飘零的人生阅历溶于这短短的几句话之中,那种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直击心扉。于是就爱上了他的文字,急切地去找他的书来读,幸运地找到了他早期的代表作品台版的《剑河倒影》、《旅美小简》和《在春风里》。读完了这三本书,我珍藏的作家名录里又新添了一位成员!
那时大陆出版的陈之藩的作品很少,先是只有《寂寞的画廊》,然后《散步》,然后才是引进的《剑河倒影》以及后来黄山书社出版了他的一套文集,每一本我都想方设法地搜罗珍藏。他还有一本书叫《大学时代给胡适的信》,碰巧我一位朋友有台版的复印本,他知道了我想要,也复印了一份给我。主要在这本书的基础上,我写成了一篇长文《在春风里:胡适与陈之藩》,那是我极为用心的一次写作,我记得写毕,一位朋友读完,说我的行文风格都颇类似陈之藩,其实那是我整天浸润在他的文字里不自觉地被他饱含深情的文字所感染的结果。
陈之藩是科学家跨界文学的典范,我读他的文字,经常惊叹于一个理科出身的人怎么会具有如此细腻感性丰沛的文字,或者这归功于他成长时期经受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但我觉得更多地还是得因于他个人的一种禀赋吧,他是一个具有诗性特征的人!他的文字不仅具有诗意,他也写了很多很多的诗人,他那么热爱他们,赞美他们,饱含着同情地理解他们!他在好几篇文章中都写到了布莱克、提及了布莱克,令人印象深刻。在于他,他是被布莱克诗画中诡异的神秘气象所深深吸引,而作为读者,却是被他写布莱克的文字中的诡谲磅礴所震撼。布莱克作为十八世纪的神秘主义者,终其一生都处于一种见神见鬼的神经过敏儿童时期,但凡稍具理性而心思枯燥的人,对这样的不着调都会嗤之以鼻的吧,但陈之藩不然,虽然他具有科学家的身份,但他细腻丰富的感性却敏感地捕捉和接受到了布莱克诗画中所传达出来的那种神秘的气息,并为之着迷。他心中布莱克的诗歌是“神的声音,天使的声音,幽灵的声音,化成几颗星点落入人间寂寞的湖心,那即是布莱克的歌唱。”由布莱克的画《时空之海》他又联想延伸至爱因斯坦的时空观,于是他又回到布莱克的那首《无邪的占兆》:“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在这首诗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之间他发现了两者之间的奇妙的联系,他说如果用诗的语言来说明爱因斯坦的时空观,没有比这首诗更加神似的了。而他又忽然用陆游的那句“三十万年如电掣,断魂幽梦事茫茫”来结文章,简直有如神来之思,直叫人目瞪口呆恍惚不已。这就是陈之藩文字的魅力,古今中外、科学文学,在他文字间都是没有分明的壁垒的,他遨游其间,穿梭自如,将诗的激情和韵味与哲学理性的思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带给读者无限瑰丽的想象空间。
在陈之藩的人生历程中,有一位重要的人物,那就是胡适。从他大学时代和胡适通信开始,两人保持了长达近二十年的忘年友谊。《在春风里》这本书是写他与胡适在1949年之后的通信往来情形,文字间读到的是两颗仁厚、纯良、悲悯、真挚的心灵互相碰撞而产生的人类最美好的情怀,有一些段落每读一遍都要眼眶湿润。陈之藩之于胡适算是一个晚辈,他仰慕胡适的为人但并不一味抬高和奉承他,他们两人的友谊是建立在互相平等的基础上,陈之藩也并不避讳对胡适有些方面的批评,常常在胡适面前直言坦诚他对文言以及律诗的喜爱,胡适也并不以为忤。和差不多同一时期和胡适有交往的唐德刚笔下的胡适比较,唐德刚下笔过于轻佻,而胡适被其刻画得过于困顿、潦倒。陈之藩则用本色文字来写胡适,他笔下的胡适则是极具丰神,“柔如流水,温如春光”,他说:“并不是我偏爱他,没有人不爱春风的,没有人在春风中不陶醉的。因为有春风,才有绿杨的摇曳;有春风,才有燕子的回翔。有春风,大地才有诗;有春风,人生才有梦。”那种春风拂面的感觉就连读者也渴慕不已。在胡适逝世三十多年后,香港重版《在春风里》,编辑让陈之藩为此版写一序言,童元方在《“我们都是看你的文章长大的”》一文中说,这一篇序陈之藩断断续续写了两年,每一提笔,就沉浸在与胡适先生的各种回忆里,“头也歪了,眼也直了,坐着发呆。......我看着他一边流泪,一边写的情况,我自己也心酸,忍不住陪他哭了。”
我喜欢读他怀人的文字,笔触饱含深情,却又竭力克制,不使之流于哭天抢地、锥心泣血,但这种文字间的感情的张力却更能感动人。读到他悼念雷宝华先生的文章《把酒论诗》,文字一清如水,看似平铺直叙,却内蕴着极深厚的感情。从雷宝华撰写的一幅对联“理直气和,义正辞婉/境由心造,事在人为”写起,写他和雷先生多次把酒论诗的情形,那种性情相投、酣畅淋漓读来令人不胜向往。雷先生遽然离世,他赶赴台北悼念,丧仪完毕,他随着客人退出,走在路上,一人说,“雷家出了两代总经理,一位把台糖公司振起,一位把台机公司救活。怎么会六个榻榻米大的客厅,身后萧条如是!”陈之藩说:“这怎么是萧条,这是干净。雷先生作诗都不浪用一个字,何况作人。他,气和,但气和的背后是理直;他也词婉,但词婉的下面是义正。”这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深切的理解啊!他背诵雷先生的五言古诗给一起的人听:“残阳入崦嵫,倦鸟归林薄……”有人说听不清楚,他译成白话:“夕阳下山了,倦鸟回林了”,“这个世界更寂寞了”,故人逝去的落寞和悲凉尽在此中!
说陈之藩是一个有着诗性特征的人,并不是说他是一个诗人,而是说在他的文字间在显露着丰沛的诗意,即使作为一位科学家,下笔写诸多的科学巨擘,不仅散发着理性和思辨的光采,其间流露出来的感性和人性的光辉,也是极具媚丽的!比如爱因斯坦形容他那最著名的方程式,说左边坚实如钻石,右边软弱如芦草。陈之藩由这样的比喻联想到自己那随风而逝的故友巴弧天。巴弧天在和陈之藩一次聊天时说“鱼戏藻”对什么好呢?该对“鳖爬沙”吧,因为“鱼戏藻”这么美丽而轻巧的句子只能对像“鳖爬沙”那么拙笨的。陈之藩说,“鱼戏藻”就是广义相对论等号左边的钻石,而“鳖爬沙”就是右边的芦草了。科学和文学,理性与感性就这样浑然一体,令读者沉醉!
在一篇《日记一则》的文章中,陈之藩写到他带着电脑数据与图表特地从台南飞到香港与杨振宁讨论狄拉克的一个单冲函数的问题。整个讨论似乎都是专注于单冲函数的问题,但在文中陈之藩却以一笔带过,转而以自己的青少年时期来反衬杨振宁,而背景则是烽烟四起的抗战时期。在这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文章中,他形容杨振宁为“天上的彩虹,漂漂亮亮的”,而自己是“地上的溪水,曲曲折折的”。这样的比喻并不是自卑的,不代表两人成就的高低,而是喻彩虹的环境的单纯和溪水遭遇的复杂,蕴含着他对自己人生的感慨,以及千般未曾言说的坎坷与辛酸,但也仅止于此,并不过多的自怜。在文章的结尾,他这样写道:“挂上电话,并未拉上窗帘,外面是万点晶莹;不是繁星在天,就是灯火在地。时与空已化为混沌,梦与醒渐分不开。狄拉克的图线又袭来脑际。睡了。”以狄拉克的单冲函数开篇,画了一个圈,又以狄拉克的单冲函数结尾,中间是他和杨振宁的一生。整篇文字起伏跌宕,而结尾更是神来之笔。
陈之藩早期的文字语言华丽多姿,感情澎湃,沛然莫之能御,如《旅美小简》等,思考问题层次分明,表达手法多样,展露出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横溢才华。而他后期的文字,既如漫天的华彩隐隐收拢在浩渺的烟波之中,清光凝定,又如一泓秋水,不染一丝尘埃!龙应台曾说“陈先生的散文是我们好几代人的共同人文记忆,可以说,他和朱自清、徐志摩一样,代代相传,在我们不灭的温馨记忆里。”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图书馆)
责任编辑 李 淳
作文三:《寂寞的画廊 陈之藩》2500字
寂寞的畫廊 陳之藩
「你為甚麼去南方,」
「我為甚麼不去,」
於是我像一朵雲似的,飄到南方來。
佛格奈的小說給我一個模糊的印象:南方好像是沒落了的世家。總是幾根頂天的大柱,白色的樓,藍色的池塘,綠色的林叢,與主人褪色的夢。
我在路上看到一些這樣的宅第,並看不出沒落的樣子,南方人的面型也似乎安祥而寧靜的多,但也看不出究竟有甚麼夢。
於是,像一朵雲似的,我飄到密西西比河的曼城,飄到綠色如海的小的大學來。
校園的四圍是油綠的大樹,校園的中央是澄明的小池,池旁有一聖母的白色石雕,池裏有個聖母的倒影。穿黑衫的修士們在草坪上靜靜的飄動,天上的白雲在池中靜靜的悠遊。
這是個學校呢,還是寺院,我正在一邊問自己時,已經坐在校長的面前了。
我面前是一個紅紅的面龐,掛著寂寞的微笑;是一襲黑黑的衫影,掛著寂寞的白領。我在路上時即想出了第一個問他的問題,怎麼知道我,聘我來教書;他已先我而說了。
「去年在此是一位杜博士,我們很喜歡他。他走了。所以請你來。」
「他不喜歡此地嗎,」
「他也喜歡此地,但他走的原因是因為這裏寂寞。」校長低下了頭。
「寂寞,」我心裏想:「好像這個世界上還有地方不寂寞呢,」
校長已為我找好了房子,一位修士陪著我走了十分鐘路,走到另一片綠叢,有一石頭壘起的小樓,猛看去,像一白色的船在綠海藍天
61
之間緩緩前行。
一位老太太靜靜的開了門,帶我們走到我的住室。
我沒有辦法不喜歡這樣安靜,柔和,潔淨的房子。我安頓下來。
我的房子很像一個花塢,因為牆紙是淺淺的花朵,而窗外卻是油綠的樹葉,在白天,偶爾有陽光經葉隙穿入,是金色的。在夜晚,偶爾有月光經葉隙洩入,是銀色的。使人感覺如在林下小憩,時而聞到撲鼻的花香。至於那白色的窗紗,被風吹拂時,更像穿林的薄霧了。
我愛這個小屋。
搬進的當晚,我已經知道了老太太的三代。第二天她又為我溫習一次。在一陣蒼涼的笑聲後,我總是聽到她不改一字的這樣說。
「我大女兒嫁給第一銀行的總裁,我二女兒嫁給皮貨公司的總理,我缺少第三個女兒,不然,我一定有個女婿是美國的總統了。
「我的丈夫是曼城有名的醫生,五年前他死了。我不想賣我這四十年的房子。等我去了以後,給我兒子,把他的診所搬到這個房裏來。這兒不是很像個療養院嗎,
「我不論你當什麼教授,我也稱呼你孩子,我是老祖母了。你祖母有我大嗎,我已七十八歲了。」
每天我回來,她向我背一遍身世。但半月來,我既未見過她的女兒,更未見過她的兒子,只是禮拜天,似乎有一個小孫來接她去教堂。
每天早晨,我只聽到她在廚房的弄盆碗聲,每天下午我回來,她總是在她屋裏,大嚷一陣。
「我的孩子,桌上有你三封信,三封啊,」
我一邊拆信,一邊上樓,一邊心酸。我每天可以接到一信,而我們的房東老太太正像每個老年人一樣,在每一年盼望著有一天兒子的聖誕卡片可以和雪花一起飛到房裏來。一年只這麼一次。而有時萬片鵝毛似的雪花,卻竟連一個硬些的卡片也沒有。
這樣大的一所房子,樓下是鋼琴、電視、吊燈、壁爐、雕花的大收音機,厚絨的沙發,沉重的桌椅,點綴得典雅而大方,每件東西全
62
在訴說它們的過去的光榮,與而今的蕭瑟。
而樓上,這六七間大房,出出進進的卻只有兩個生物,老太太與我。
夜很深了,老太太還有時敲敲我的門:「孩子,夜裏涼,不要凍著。」我有時也去敲敲她的門,道聲晚安,我並不怕她寂寞,我實在怕她死在屋裏,而無人知。
如此老太太每天回憶一遍她的過去,我複習一遍她的過去。
其實這個房子與它主人的昔日,不必由老太太每天訴說的。由房內的每件事物,都可以看出一個故事來。
多少年前,一定是一年輕的醫生,帶著一美麗的愛人,風塵僕僕的看過很多地方,忽然發現,這綠色的山坡,碧色的叢林,幽美誘人。
於是,買地、雇工、砍樹、奠基,把他們夢寐了多年的雲朵裏的小屋,在褐色的地球上建立起來。
這片叢林,自是不再寂寞了。以後除了春天的鳥聲與秋天的蟬聲,還有女人的語聲與孩子的笑聲;除了綠色的葉子,還有花色的衣裳了。
紅木的大床,可以說明這對情侶的愛與眠;灰色的壁爐,可以說明他們的談與笑;鋼琴是女兒上學時才抬進來的;燈籠是給兒子過生日才買來的;為慶祝他們的銀婚,開了個特別大的晚會,也同時抬來這厚絨的沙發;為慶祝他們的金婚,人家送來這巨幅的油畫,掛在牆上;為慶祝他們的鑽婚,才點綴上這雕花盒的老收音機。
以後女兒像蝴蝶一樣的飛去了。兒子又像小兔似的跑走了。燕子來了去了,葉子綠了紅了。時光帶走了逝者如斯的河水,也帶走了沉疴不起的丈夫。
在鏡光中,她很清楚的看到如霧的金髮,漸漸變成銀色的了。如蘋果似的面龐,漸漸變成不敢一視了。從樓梯上跑下來的孩子,是叫媽咪,從門外走來的孩子叫起祖母來了。而逐漸,孩子的語聲也消失了。
63
這是最幸福的人的一生,然而我卻從她每條蒼老的笑紋裏看出人類整個的歷史,地球上整個的故事來。
這個故事只能告訴我們無邊的寂寞。人們似乎贏得了一切,又似乎又一無所有。草叢間的幼蟲不斷的湧到,廢墟上的花朵不斷的浮現,樓上孩子的哭聲,一個跟著一個的到來,然而征不服這永世的寂寞。
人生中,即使是最得意的人們,有過英雄的叱咤,有過成功的殊榮,有過酒的醇香,有過色的甘美,而全像瞬時的燭光,搖曳在子夜的西風中,最終埋沒在無垠的黑暗裏。
一位哲人說的好,人類的聲音是死板的鈴聲,而人間的面孔是畫廊的肖像。每一個人,無例外的,在鈴聲中飄來,又在畫廊中飄去。
我看不出有誰比這位老太太再幸福,但我也看不出還有誰比這位老太太再寂寞。
同樣的故事,同樣的戲臺,同樣的演員,同樣的觀眾,人類的滑稽戲在不憚其煩的一演再演。且聽:
「你永遠愛我嗎,」男的問。
「永遠。」女的答。
但請問甚麼叫永遠,
不僅戲中充滿了這些不具意義的句子,而且有些不知所云的句子,用黑字印在白紙上。
東方的紙上說:古有三不朽。
西方的紙上說:不朽的傑作。
但請問,什麼是不朽,
永遠不朽的,只有風聲、水聲,與無涯的寂寞而已。
「你不要著了涼。」老太太又敲我門了。
「謝謝你,我還沒有睡,今夜我想多看些書。」
我翻開吳爾夫的《無家可回》,翻書頁的聲音,在這樣靜夜,清脆得像一顆石子投入湖中。
64
——民國四十六年十月一日於曼城
,引自《陳之藩文集》,遠東圖書公司,2000年1月版,
65
作文四:《陈之藩》4100字
科学家身份的散文大家——陈之藩
“陈先生的散文是我们好几代人的共同人文记忆,可以说,他和朱自清、徐志摩一样,代代相传,在我们不灭的温馨记忆里。”
——龙应台
陈之藩,(1925—2012) ,字范生,男,河北霸县(今霸州)人,长期旅居美国,后定居香港。天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电机系学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著名散文家、科学家。陈之藩曾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副研究员,休斯顿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波士顿大学研究教授;原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系荣誉教授。著有电机工程论文百篇,《系统导论》及《人工智慧语言》专书二册。陈之藩深具人文素养,擅长写作散文,著有《大学时代给胡适的信》、《蔚蓝的天》、《旅美小简》、《在春风里》、《剑河倒影》、《一星如月》、《时空之海》、《散步》、《寂寞的画廊》等多部散文集,其作品在港台两地颇收欢迎,六、七十年曾入选台湾地区国文课本,影响了港台两地几代人。
少年时代
陈之藩于上世纪20年代中期出生于一个中落的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农忙时还要背着小镰刀割麦穗。据陈之藩在《春联》一文中回忆,有一年到农历过年时,因为父亲在外面借了债,躲上门讨债的债主,写的一手好字的小之藩便带着大妹妹到街头去挥毫卖春联,顺便赚几个钱贴补家用。
少年时期的陈之藩天资聪颖,十二岁那年,考入北平进德中学就读。毕业后,再考取北平市立第五中学。上学期间,陈之藩各门学科都很优秀,尤其是国文,一向在班上是第一。高中毕业后陈之藩曾短暂加入军队。后来又想念书,由于当时政府只以公费奖励学生学理工,于是报考了西安的西北工学院,并顺利通过入学考试。
当时正值抗战时期,除了北大、清华和南开在昆明组成的西南联大,在西安还有一个西北联大,由北洋大学、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组成。西北联大存在的时间很短,没多久就分成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和西北医学院。陈之藩当时就读的西北工学院,校长是李书田,就是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现任美国能源部部长的朱棣文的外祖父。当时,陈之藩从北京出发,坐京浦路到安徽亳县,然后走路西北上,走了十天过了几个地方,又坐火车过通关。过通关的时候,陈之藩与他的同学趴在用来运动物的火车里,火车没有窗户,身边到处是鸡屎牛粪,黄河对岸的日本人拿着枪乱扫。过了通关,经过华山,就到了西安。抗战胜利后,各校开始复校,陈之藩就又开始沿着原路返回。
与胡适的交往
1947年,陈之藩在天津北洋大学电机系读书,有一天在广播里听到北京大学校长胡适《眼前文化的动向》的演讲,觉得与他的意见有一些不同的地方,遂给他写了一信。胡适很快回信,彼此的通信由此开始,陈之藩回忆:“他的诚恳与和蔼,从每封信我都可以感觉到。所以我很爱给他写信,总是有话可谈。”在陈之藩给胡适的信中,充满了对中国时局的关注。后来陈之藩将1947年前后给
胡适的13封信集成《大学时代给胡适的信》一书。
和胡适通信之后,陈之藩到北平东厂胡同和胡适见过一次面。虽然那时候是夏天,但陈之藩竟然是穿短裤去的。他们只聊了一会儿,训导长贺麟来了,要跟他商量学生闹学潮的事,陈之藩就告辞了,和胡适实际上没说多少话。但从此开始两人的忘年交。
1948年,陈之藩在北洋大学毕业后,由学校派到台湾南部高雄的台湾碱业公司工作,后进入梁实秋主持的国立编译馆。随后陈之藩的命运再次因为胡适而发生了转折。有一次已定居美国的胡适回台湾,鼓励陈之藩赴美留学,知道陈之藩经济拮据,胡适回美后就寄了一张支票,用作美国要求留学生交的保证金。那时陈之藩还没有钱买去美国的单程飞机票,又不好意思向胡适借路费,便延迟了一年赴美。后来他遇到了台湾世界书局的老板杨家骆。杨家骆帮助他出了一本物理学专著,给了他5000台币、当时大概合1000美元的的稿费,使他有了去美国的路费。
1955年,陈之藩到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念书。到了美国,他就直接去找胡适。那时是清早,陈之藩给胡适打电话,胡适刚起床,家里只有茶叶蛋,陈之藩就在胡适家吃了一个茶叶蛋。两年半之后的暑假,陈之藩几乎天天去见胡适。这个留学阶段的陈之藩最享受的就是与胡适海阔天空地闲聊。在这种日常生活漫无目标的闲谈中,西南联大的往事是他们经常谈及的,后来陈之藩曾回忆闲聊时的情形:“比如西南联大四个教授:闻一多、费孝通、潘光旦、吴晗,他们写给马歇尔的信,四个人写的都好,都在水准以上。胡适蛮喜欢闻一多的。我就不问吴晗了,我不问,他也不会说,因为吴晗跟他的关系太近了,因为是他推荐吴晗到清华教书的。我问他潘光旦怎么样,他说潘光旦很有个性。我说费孝通,他就说油腔滑调。我很佩服费孝通,很受他的影响。我们那时候念的差不多就是费孝通从英国写的那些,我的文章很受他的影响,也没想过胡适会说他油腔滑调。”
1962年2月24日胡适去世后,陈之藩含泪以信的形式连写的9篇纪念文章。
科学家的文学情怀
1957年陈之藩获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硕士,赴田纳西州孟菲斯基督教兄弟大学任教授,上课非常风趣,常常引起学生哄堂大笑。到孟菲斯后,陈之藩又再动笔,此时的文章即是《在春风里》。陈之藩还写了一些文章寄到台湾发表。后来有出版商把这些文章加以整理,结集出版,这样就有了《旅美小简》这本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春风里》和《旅美小简》在港台地区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台湾,因为其作品被收入到国文课本中,是中学生必读篇目,一代代台湾人都说,是读着陈之藩的文章长大的。当时港台关系紧密,所以在台湾影响很大的书同样会在香港受到欢迎。
1969年,在美国任大学教授的陈之藩获选到欧洲几个著名大学去访问,于是接洽剑桥大学,可惜该年剑桥大学唯一的访问学者名额已选妥。陈之藩不想到别的大学,索性到剑桥大学读博士研究生。一到剑桥大学,每个人都叫陈之藩为陈教授,并在他的屋子前钉上大牌子,“陈教授”。在那里,陈之藩写下了《剑河倒影》。陈之藩说:“剑桥之所以为剑桥,就在各人想各人的,各人干各人的,从无一人过问你的事。找你爱找的朋友,聊你爱聊的天。看看水,看看云,任何事不做无所谓。”
陈之藩的专业是电机工程,著有电机工程论文百篇,《系统导论》、《人工智
慧语言》专书二册。但他常对朋友说:“我现在不大爱看的,恐怕是几年后电脑在半秒钟即可解决的问题;而我爱看的,是一百年以后电脑依然无法下手的。回溯起来,罗素上千页的《数学原理》的成百定理不是由60年代的电脑五分钟就解决了好多吗?可是罗素的散文,还是清澈如水,在人类迷惑的层林的一角,闪着幽光。”陈之藩在香港中文大学讲《科技时代的思想》时讲过:“我们把科学所描述的世界与我们感到的真实世界相比较,就知道科学成就之可怜了。与人最接近的是他的心灵,科学似乎并无所知。”他反思科学与文艺的关系:“用计算机可以把莎士比亚的句法排列与比较,但计算机写不出《哈姆雷特》来;用计算机可以把梵 高的笔法解析,但计算机却画不出《星夜》;用计算机可以模仿贝多芬,但却创作不出《田园》来。”
陈之藩不仅写散文,还译诗。他翻译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不朽名句: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他在《时空之海》中说:“如果说只许用诗来说明爱因斯坦的时空观,也很难找出比布莱克这几句再神似的了。”
晚年在香港,陈之藩写成了《散步》和《思与花开》两本散文集。著名文学批评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子善是第一位把陈之藩的散文传播到内地的人,他最推崇的是陈之藩晚年的两部作品。他说:“很多人也常常把陈之藩称为科学家身份的文学家,他的后半生很显然对写作更有兴趣,但在写作中,科学家身份还是会出现。”
陈氏散文
陈之藩的散文,文字非常精简不花哨,他把中国古诗的传统放到了散文里面,所以他虽然写的是散文,但他在意每个字,每个字似乎不能多不能少。
陈子善评价陈之藩的散文:“最大特点就是浑然天成,他比较讲究怎么把白话文写得漂亮。他的文字很干净,就算是抒情也是很含蓄,非常节制,但一看就被打动。所以他的文章被选入课本是非常好的。他的写作,受到的最大影响还是来自于胡适,但后期的散文有很多哲学理念。”
在陈子善眼里,陈之藩的《剑河倒影》和其他散文集记录了他自己历年思潮的起伏,是一个不断摸索的灵魂在历史湍流的翻腾中所溅起的浪花。陈之藩在他作品中所研究、所思量的,无论涉及宏观的宇宙世界,还是微观的人间琐事,都再清楚不过地显示了一个海外自然科学家的人文修养,一个海外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识见。传统的根基与哲学的思辨相结合,科学的知识与隽永的文采相交融,使陈之藩的散文呈现出夺目的异彩。时光在流,世事在变,文坛上各领风骚三五年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而陈之藩散文的魅力却仍然那么新鲜和强烈,可以说是一个相当特殊的文学现象。
爱因斯坦与裸体梦露
在陈之藩的办公室里,电脑桌的正上方的墙壁上,有一张大幅的照片。照片上的爱因斯坦一头爆发。有趣的是,爱因斯坦挂像的对面,是一大一小两张梦露的裸体艺术照。有人问为什么,陈先生说:“好看。”又问:“童教授没意见吗?”他笑答:“童教授有什么意见?童教授每天都来。”童教授是陈之藩的太太童元方,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陈之藩一生有过两段婚姻,原配王节如大他七八岁,第二任妻子童元方小他将近三十岁,两人曾因“忘年恋”轰动一时。两人相识、相恋都已中年,且各有
婚姻。1997年,陈之藩还被童元方当时在台湾的丈夫控告妨害婚姻及家庭,最后以不起诉处分。在王节如过世、童元方和前夫离婚后,童元方与陈之藩将近二十年的爱情长跑方修成正果。2002年,79岁的陈之藩和50余岁的童元方在美国结婚。可谓苦恋。
在作品中,陈之藩时常提起与梦露“朝夕相对”的爱因斯坦,这在他的散文《谢天》里可以见到。他常说,爱因斯坦的谈话里总给听众一个印象,他的贡献不是源于甲,就是由于乙,而与爱因斯坦本人不太相干似的。就连那篇亘古以来崭新独创的狭义相对论,并无参考可引,却在最后天外飞来一笔:“感谢同事朋友贝索的时相讨论。”也许正因如此,爱因斯坦无论是在陈之藩的办公室还是心里,都有如此重要的位置。
这,就是科学家、散文家陈之藩。
作文五:《《品读》 《失根的兰花》陈之藩》300字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陈之藩,字范生,河北霸县(今霸州)人。天津北洋大学电机系学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他从事电机工程学研究,同时深具人文素养,其散文作品入选两岸三地的中学语文课本。 2012年2月25日下午三点陈之藩先生病逝香港威尔斯医院,享年八十七岁。《失根的兰花》是其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落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本来是怀着闲情逸致去赏花,不料看着“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花简直没有两样。”“我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他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 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宫殿阶台, 或者亭阁栅栏。”一抹兰花,深深触动了他心中的思乡之情,情感难以自控,表达了陈之藩先生身处异国却深爱着祖国的刻骨铭心,无法排遣的思念之情。 (《品读》 《失根的兰花》陈之藩)
作文六:《散文:钟声的召唤—陈之藩》1400字
每到星期日早晨,整个美国改换了样子。喧哗市街,安静得不见一人,人呢,都到教堂去了。
美国人如果听到钟声而不去教堂,他们会不安,好像做了亏心事。
到教堂做什么去呢?听骂。牧师或神父们在骂下面的这一群人,不是骂自私,就是骂骄傲,使台下的人抬不起头来,有的甚至哭泣。早晨走进教堂时,好像自己是个污秽不堪的人,出来的时候,觉得已清涤了自己。
每隔七天,有这么一天。我曾问一个美国同学“:你们为什么这样笃信宗教
他答说“:我倒要反问你为什么不信了。”
的确,我找不出我不信宗教的理由。如果有,大概也是听别人宣传的。比如,有人说“:宗教是中世纪的尾巴,用宗教救社会是开倒车。” ? 有人把牧师与和尚当成社会的寄生虫。有人把欧洲有一段时期叫做黑暗时代。有人主张以美育代宗教,有人主张以科学代宗教。年岁长些,思想逐渐不敢生吞活剥。
我慢慢觉悟到宗教不是上面那些人所说的那么简单的事。人世有许多问题,是有史以来从未得到解决的,这个解决,在未来也毫无希望。什么问题呢,就是吵嚷已久的那两个:上帝存在与灵魂不灭。这两个问题,在人类的脑筋中占着绝对重要的地位,而不能求得解决。
一个科学家走来,你可以问他“:为什么研究科学,宇宙原来是乱糟糟的,本来是乱糟糟的东西,你从中找的什么条理科学家答说“:我相信宇宙是和谐的。”这一个信念,不能证明。可是这一句话可以换另一个方式说,所谓宇宙和谐是承认上帝存在。
爱因斯坦的宗教观念即属如此。胡适之先生在他的早年,提出了一种不朽主义,不朽主义即是一个人的任何作为都会不朽,吐一口痰,可以发生无穷的影响,说一句话,可以发生无尽的效用,所以一个人的言行要审慎。这是对社会很卫生的一种哲学。胡先生是不信宗教的人,可是我如果向他借此不朽主义的解释,以解释灵魂不灭,我真看不出有什么矛盾的地方。
上帝存在与灵魂不灭,我们作了一番名词解释以后,即感觉意念清澄了许多;而经过这番解释,我们忽然发现宗教原是社会存在的很必要的因素。
小泉八云在文学讲话里批评雪莱说:“宗教是千万人,千百年的经验,雪莱硬与此经验抗衡,一定要食应食的恶果。” ?, 每一个古老的文化,都是伴随宗教而发生,宗教对社会的维系,发生了重要的作用。
可惜,科学家们并不全是爱因斯坦那样智慧澄明,普通人们也没有胡适之先生的看法那样透辟。于是先知者发明了许多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方法,此方法即是一套神话与一套哲学,借此产生宗教对社会所发生的作用。
宋儒想借一个人数十年的修养,达到宗教对社会的维系作用,可惜此法太迂阔,对竹静思不知多少年,才能达到不愧屋漏的境界(朱熹理学)。最聪明的人,是释迦,是耶稣,他们编造了许多神话,以求得宗教对社会维系的效用,这个方法竟维系了人类的文明,产生了灿烂的文化。
心即是佛。真正信教的人,是无神者,是呵佛骂祖者,因为他们已经懂得一个宗教的起源与它的作用,无须神仙作为媒介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一本名著小说,叫做《阿达诺之钟》,形容阿达诺城经盟军解放后的当地老百姓对解放他们的盟军的要求,不是面包,而是那个城中被纳粹抢走去筑炮的一口钟,虽然炮火之余,他们正在饥饿线上。
这个故事可以告诉我们,有一种需要甚于面包者,即是那悠扬的钟声。人,原是需要钟声的。钟声表示什么?表示上帝存在,表示灵魂不灭。
有信念才有追求真理的热诚,才有追求真理的根据。灵魂不灭,才不会贪图现世的享乐,才不至使社会瓦解。
教堂有钟声,古寺也有钟声,钟声响时,我也请朋友们想一想。
一九五五年七月七日
陈之藩
作文七:《自己的路,自己走》600字
龙源期刊网 ://.qikan..
自己的路,自己走
作者:张钲辉
来源:《语文世界(小学版)》2014年第07期
倚在冰冷的护栏边,一阵寒意向我袭来。可是,没有人陪伴的苦恼,却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
小时候,我最害怕走夜路。一盏老式路灯发出昏暗的光,孤独地照着这条长几百米的小道。夜,静极了。我独自走在这条小路上,一条流浪狗从我的身旁一闪而过,吓得我腿都软了。陪伴我的,只有满怀的恐惧和被路灯拉长的影子……可那又怎样,自己的路,自己走! 后来,我进了一所武术馆学习武术。没有了父母的照顾,我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晚上,我躺在床上,怎么也无法入眠。我望着窗外苍白的月光,听着风吹榆树发出的声响,孤独感涌上心头。可那又怎样,自己的路,自己走。
现在,学习和比赛的压力时刻伴随着我。我常常梦见自己在写家庭作业,在背诵演讲稿,在参加武术比赛……这一切,都是我现实生活的写照啊。可那又怎样,自己的路,自己走。 自己的路,自己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过黑暗,迎来光明。
(指导老师 蔡福兴)
[小编辑点评]
作者以亲身经历讲述自己从小到大,一路走来,在逆境中学会了坚强。段尾的“可那又怎样,自己的路,自己走”, 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坚信黑暗的前方就是光明,只有坚持才能成功。
(徐一丹)
[小编名片]
徐一丹,黑龙江省哈尔滨德强学校小学部五(四)班的学习委员,酷爱书画,擅长写作,被同学们称为“小才女”。
作文八:《自己的路自己走》2200字
自己的路自己走
自己的“路”自己“走”
——谈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及创新能力
前些天~听到一位老师在苦笑着大发感慨:“这次的作文真好批啊:”我不禁奇怪~都说:“写作文是学生一大难~批作文是老师一大烦”怎么又……,原来~这位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2017年的我》~交上来的54篇作文中~竟有30多篇都套用了同一个模式:“我睡着了~梦见……醒来~原来是个梦。”
我不禁想起当前作文教学“为学生铺好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状况。这样的作文教学无视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使学生不能把自己与众不同的思路或创新的想法表现出来~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扼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所以往往没有“新颖之作”产生~也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指导方法。 作文课上~教师应多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时~应尽可能地利用周围事物让学生亲身体验~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开启想象的大门。比如让学生走出
1 / 5
课堂~到图书馆、公园、田野、溪边去完成作文,也可在实物描写时让学生带来喜欢的玩具、相片等,还可在作文前开展一些“体育游戏”、“智力游戏”等,为唤起学生创新的灵感~还可采用听音启发想象法:听音乐声、车声、鸟声等~启发学生由声音想象到有关的事物,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情趣与现实生活等因素将命题作文改成半命题作文~甚至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师出题学生做的做法~向学生征集命题~教师点拨等等。写作时~可以采取学生自己想~老师帮着想的方法~也可以集体组成智囊团~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既可以“强强联手”也可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让学生先想后说~说好了再写。这样~真正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上~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写~尽情的展现学生的个性。 其次~要巧用范文~激发学生的独创精神。
有人认为范文只会让学生重复他人的思路~束缚学生的个性发挥~还易使学生产生懒惰心理。我觉得让“白纸一张”的小学生去自探写作之路何其难也~运用范文可以让学生学一点写作技巧~利大于弊。但范文的选择一定要讲究~范文的主题可以与学生作文的要求类似~也可以尽量把学生的作文当作范文~还可以从身边的报纸杂志上挖掘出具有鲜明时代性~反映当代小学生写作水平的作品展示出来。这样不仅能教会学生欣赏作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新题材、新构思、新手法。
2 / 5
第三~作文评改方法要灵活~给足学生自信心。 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反复思考~反复修改~完成了一篇作文~实属不易~作为老师~不可随意否定其成绩~要以人为本~面对每一个学生~从他们的实际水平出发~给学生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成功的等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个修改作文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所以~我建议~作文评改采用“典型评析——互评互改——展示交流——评语激励”的步骤进行。
1、典型评析。 教师从学生的作文中选择出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作品~指出其优缺点以及修改的方向。当然~评析时要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前提~引导学生自己也去读一读~划一划~批一批~再说一说~议一议~鼓励学生自主修改~进行创造性发挥~为互评互改打下基础。
2、互评互改。 这一环节教师要给足学生时间~让他们认真地读自己或好友的作文~然后依据“典型评价”的思路、方法进行修改。也可以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小组的其他组员听~征集组员的意见进行修改。
3、展示交流。 学生拿出修改好的作文读给班里的同学听~教师鼓励全班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点评~发掘优点~指出不
3 / 5
足。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限制学生~使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认知水平、审美角度去评价作文。这样不但帮助学生修改了作文~还为他们提供了表现、研究、创造的机会~一举多得。
4、评语鼓励。 就是请对方在自己的文尾写上一段鼓励性的评语~学生看过评改和评语后~也在文末写出自己从这次作文评改交流中得到的感受。这样~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别人的欣赏~自己也从中得到创作的动力。
以上整个评价活动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尽情的表现~做到了“有话就说”,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均得到了发挥。
最后~共同体验创作乐趣。学生成功了~应该让他们品尝乐趣~可以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读给其他的小朋友听或念给父母听~同学互相评赏后还可以把精彩的篇目排练成小话剧演出~有创意的作品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投稿。这样通过读稿~评稿~演稿~投稿~能够强烈地激发起学生写作文的热情。这样坚持下去,相信学生的作文质量会有质的飞跃。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打破常规,大胆创新~想办法为学生设计出更多科学的、新颖的、具有灵活性和启发性的教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用自己独到的见解~描述眼中的
4 / 5
世界。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在乐思善写中提高创新能力。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当然~要做到这几点~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不但要多给学生大胆写、自由练的机会~还应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学习~跟上时代步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兴趣习作的引路人。
自己的路自己走
5 / 5
作文九:《自己的路自己走》600字
自己的路自己走
“走自己的路让,让别人说去吧~”但丁的这句名言,我们经常可以听见,所以并不感到陌生,那么我们在生活中是否这样去实践他那,
答案是肯定的。
我想大家都对贝多芬多少有所了解,他在学拉小提琴时,技术并不高明,他宁可拉自己的曲子也不做技巧上的改造。
苏格拉底曾被人说他是“让青年坠落的腐败者”
牛顿在小学成绩一团糟,他曾被老师同学“呆子”
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映迟钝,不合群,满脑袋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
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托尔斯泰读大学时英成绩太差而被劝退学,老师认为他 既没读书的头脑,有没有学习的兴趣。
试问
如果他们不坚持自己的路,被别人的评论所左右,怎么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人生的成功当然也包括成功,成名的意思,但是这并不是你很出名才算成功,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第一,只要你超越自己努力的走下去,我相信你会笑到最后,你就是第一。其实如果你担心自己比不上别人,只想功成名就,那么世界就没有一代又一代的伟人了。
契诃夫说过“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会因为有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乱,所有的狗都应该叫,就让它们各自用自己的声音叫好了。
不管是谁的叫声,都要大声的叫出来,不管自己的想法怎么样,都要坚持自己的感觉,不管自己怎么样都要大胆的走下去。只要你觉得满足,感到你的一生充实高兴就行了,不是吗,
所以说,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是在于你是否努力的去实现自我,喊出自己的声音,走出属于自己的路,顶着属于自己的天。
作文十:《自己的路自己选》4000字
采访手记:
她是香港影、视、歌三栖艺人,然而我们对她最深的印象,还是在叶念琛导演的爱情电影三部曲里,她分别演过三个性格迥异的女主角,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阿宝”。但是无论是“小娇妻”阿宝、“邻家小妹”阿宝还是“万人迷”阿宝,都不像眼前这个女孩。她的坚强、独立,甚至有点大女人的气场都让我们惊讶,不过她的直率让我们相信,这才是真正的邓丽欣。
我从影以来都没演过这样的角色
――专访香港人气影星邓丽欣
采访/雨萍;文字编辑/张璐
摄影师/ mic-GO;化妆/cyruslee;发型/ vincepang
小资CHIC!:欢迎邓丽欣,你在刘镇伟导演的新片《东成西就2011》中饰演了一个大反派,听说你看完片子自己都吓坏了是吗?
邓丽欣:对,那个造型把我吓坏了,试完造型导演才告诉我要演什么,我从影以来都没演过这样的角色,挺特别的。拍这个戏的整个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学习。
小资CHIC!:饰演一个和自己反差这么大的角色,你觉得最困难的是什么?
邓丽欣:我演的是陈奕迅的影子,是他的心魔。这个角色的情绪起伏很大,她每次出来都很神秘,而且一出来就没有好事发生。一看她的外形就知道她不是一个正常人,所以我需要一点时间了解这个角色,否则就没法表现。还好每一场戏导演都和我说的很清楚。我认为导演非常重要。
小资CHIC!:平常你演戏的时候入戏快吗?
邓丽欣:还行。我平常看剧本都很仔细,只要了解了,我就可以很快进入角色。也有些时候我怎么都看不明白,就需要时间多考虑一下。
小资CHIC!:你最近还有一部电影叫做《公主的诱惑》在2012年的情人节档期上线,你觉得你在戏中最大的看点是什么?这个角色和你本人像吗?
邓丽欣:我演的这个角色有一点男孩子的性格,她很直接,有什么说什么,甚至有一点粗,她有很多弟弟妹妹要照顾,所以她像个男人一样,我觉得她挺可爱的,但是跟我也不太像。
小资CHIC!:你是不是属于比较小鸟依人的类型?
邓丽欣:其实也不是,我的样子看起来可能比较小鸟依人,但我还是比较坚强、独立的。
小资CHIC!:听说你在这部影片里面还有献唱的内容?
邓丽欣:对,我演的是一个酒吧的歌手,当然要在酒吧里表演节目。我演唱了主题曲《不爱不散》,这是我的第一首国语歌,那个旋律第一次听我就能记得很清楚,所以我感觉我和这首歌很有缘分。
小资CHIC!:这是一首爱情歌曲,我们知道你和方力申的爱情一直很稳定,你唱这首歌的时候会不会和自己的感情生活联系在一起?
邓丽欣:这首歌既有幸福又有悲伤的感觉,我倒没有和自己相联系。我是一个工作和生活分的很清楚的人,工作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最幸福的是能让我做自己喜欢的事
――专访香港人气影星邓丽欣
采访/雨萍;文字编辑/张璐
摄影师/ mic-GO;化妆/cyruslee;发型/ vincepang
小资CHIC!:回顾进入演艺圈的这些年,你从模特到歌手到演员,你觉得自己一路走得顺利吗?
邓丽欣:我觉得很顺,我一直都挺感恩的,有很多人帮助过我,也曾经遇到过一些低潮,你们也会听到我一些负面的新闻,但是那些都是让我成长的经历。我觉得最幸福的是能让我做自己喜欢的事。
小资CHIC!:在2011年劲歌王的颁奖礼上,你获得了人气歌手奖,还获得了“全能艺人”的称号。做演员和做歌手,你自己更偏重于那一块?
邓丽欣: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几年前我会很难回答,因为演戏和唱歌对我来说都很重要,总有时间不够用的感觉。但是这几年来内地发展,拍的戏比较多,可能今后我会偏重于演戏多一点。我觉得不可以贪心,现在我要专心把演戏做好,再考虑唱歌。
小资CHIC!:我们听说你以八位数高价签约内地海润影业,这个数字可靠吗?
邓丽欣:呵呵,数字不重要,重要的是签了哪家公司,今后有什么发展,有什么新的挑战。我觉得对我来说机会是最重要的,钱的事情太表面了,我们就不说了,呵呵。其实有机会就有钱了。
小资CHIC!:最近你专攻内地市场是不是在向方力申看齐?我们知道他也在进军内地市场。
邓丽欣:应该没有关系吧,几年前我就有这个想法,只不过今年刚好有了比较好的时机,和他没有直接的关系。
小资CHIC!:这两年有很多香港艺人来内地发展,你觉得香港和内地的娱乐圈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邓丽欣:最大的不同就是香港比较小,内地比较大,机会比较多,我来这里以后见识也比较广了一些。
小资CHIC!:娱乐圈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隐藏着诸如咸猪手、潜规则这样的不光彩事件。作为一个漂亮的女艺人,你认为怎样才能保护自己?
邓丽欣:我刚入行的时候,好多人告诉我娱乐圈很黑、很复杂,要我小心。但是我到现在已经入行9年了,可以说我从来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我个人认为就算遇到这样的事情,一定是有办法避免的。自己的路是可以自己选的。不要迷失自己,要始终知道自己的方向。
时间是要自己安排出来的
――专访香港人气影星邓丽欣
采访/雨萍;文字编辑/张璐
摄影师/ mic-GO;化妆/cyruslee;发型/ vincepang
小资CHIC!:艺人走红之后会出现很多负面新闻,你在遇到负面新闻和不愉快的事件的时候,一般会怎么来应对?
邓丽欣:我两年前曾经遇到过“不雅照”事件,在香港有过很多负面新闻。其实对于这些我已经适应了,这些事本身已经不能影响我了,就是害身边的人为我担心让我比较不安。我觉得网上乱传乱登的风气真的不太好,很多人还以为那照片真的是我,我后来不得不找律师去处理。
小资CHIC!:你在演戏的时候经常会和男主角传出绯闻,是因为入戏太深吗?
邓丽欣:没有。其实所谓的绯闻都是炒作,我只要演好我的戏,不会理会那些。我这个人比较乐观,喜欢把什么事都想得美好,因为平时工作压力很大,所以更要想办法让自己开心一点。
小资CHIC!:前一阵的时装秀上,你曾经发生和杨幂撞衫的事件,当时你觉得尴尬吗?
邓丽欣:没所谓啦。只是当时我觉得很突然,我到现场很久了,已经准备坐下来看秀了,突然听见同事说我的衣服和她的挺像,就看见她在我对面坐下,呵呵。其实没什么啦,女艺人经常会撞衫、撞鞋,说明大家品味相似,也挺好的,同样的衣服每个人穿都有不同的感觉。
小资CHIC!:你之前的形象一直比较“玉女”,最近开始走性感路线是吗?
邓丽欣:没有啊,只是在上一年出了一张跳舞的专辑,形象比较性感。其实我平常不是那样的,我也没什么好性感的,呵呵。
小资CHIC!:你怎么看待性感?
邓丽欣:性感不是穿的少,我很喜欢舒淇,她不一定是穿的少的时候才性感,她的味道、眼神、嘴巴,一个表情都可以很性感。
小资CHIC!:通过这些年在娱乐圈的打拼,现在的你给自己一个什么样的定位?你是全能型的艺人吗?
邓丽欣:如果能做到,我当然希望自己是全能型的。因为一路走来我尝试了很多东西,像唱歌、演戏、写歌、写文章。如果大家能认同,我希望能做到全能。我将来还希望能做个编剧,导演个电影,这些也是我的梦想。不过目前我最喜欢的工作还是演员。
小资CHIC!:你有这么多的才能和兴趣,但是你有这么多的时间来完成吗?
邓丽欣:其实没有,呵呵。不过时间是要自己安排出来的。我以前也试过在拍戏的时候写歌,在拍戏休息的时候想歌词,只要脑子不停,很多事情可以同时做的。
很享受一个人的时间
――专访香港人气影星邓丽欣
采访/雨萍;文字编辑/张璐
摄影师/ mic-GO;化妆/cyruslee;发型/ vincepang
小资CHIC!:你好像说过自己很想做一个女强人,你觉得女强人应该是什么样的?
邓丽欣:女强人是“强”,但不是很“硬”的感觉。强就是能做很多不同的事情,在我心目中,女强人工作很成功,但是也有一个很好的家庭,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她都能驾驭得很好。这就是我的目标。
小资CHIC!:你好像说过生了小孩之后就会退出娱乐圈,你是怎么规划自己的人生大事的?
邓丽欣:我觉得人生如果全是工作就没有意义了,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还是要建立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孩子。以前我说过生完孩子就会退出,但是现在也不一定,还是希望自己能各方面兼顾。
小资CHIC!:你是一个怎样个性的人?
邓丽欣:我是一个独立的人。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挺麻烦的,可能我比较执着,如果我想做一件事情,什么也改变不了我的想法。但是在工作中我也希望和大家和睦相处,所以大家可以和我商讨,但最后我自己会做决定。
小资CHIC!:除了唱歌、演戏和写书,你平常还喜欢做什么事情?
邓丽欣:我很喜欢一个人看电影,或者看看书,和朋友吃吃饭聊聊天,喜欢比较安静的事情。
小资CHIC!:你喜欢看自己演的电影吗?
邓丽欣:电视上正好放的时候就看一下,如果看到以前演的不好的地方,以后就改进。
小资CHIC!:你会经常出去旅游吗?
邓丽欣:没有经常,但是有时间一定会去。我很喜欢旅游,但是放假的时间不多。不过我的工作本来就可以去很多不同的地方。
小资CHIC!:你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吗?
邓丽欣:我是的。我完全是。
小资CHIC!:你会一个人去流浪吗?
邓丽欣:小时候想过,但是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勇气了。
小资CHIC!:你觉得你自己“小资”吗?
邓丽欣:我平时很享受一个人的时间,自己安静下来可以思考很多问题。这也算小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