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汉宫秋》》1700字
从《汉宫秋》的内容看它的主题
汉元帝时昭君和亲的故事,是我国古代作家写的最多的历史题材之一。元代马致远也创作了《汉宫秋》一剧,该剧的情节为:中大夫毛延寿怂恿元帝选择天下美女以充后宫,毛延寿任选择使,向王昭君索取贿赂,昭君不肯,十年不得见御。一天晚上,元帝宫中出游,闻琵琶声韵幽怨,寻之为昭君所奏,见其容貌美丽,性情温柔,乃大加宠幸,并下令杀毛延寿。毛延寿闻讯逃到匈奴,并向单于献上昭君图,挑唆单于向汉室索取昭君和亲,并以兵威作要挟,满朝文武无计可施。昭君为顾全大局,止息兵戈,割舍元帝恩爱,同意和亲。元帝无奈,亲送至灞桥饯别。昭君行至国界,竟跳江自尽。单于发觉受了毛延寿的欺骗,致此祸衅,于是将毛延寿绑赴汉朝处置。结果毛延寿被处决祭奠昭君。
《汉宫秋》表演的这个昭君故事,与历史上昭君和亲的事实全然不符,引起了人们对它主题思想的不同认识,至今颇多争议。大致来说,主要有三种看法:一是爱情悲剧论,认为该剧中主要表现的是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悲剧;二是爱国主义论,认为该剧表现的是王昭君的爱国主义精神,她为顾全大局,为防止战争,同意和亲,后又在两国边境投江自尽,以全自己的爱国之志;三是民族压迫论,认为该剧表现国势衰微,单于依仗兵力威胁汉元帝,文武百官束手无策,以此反映当时元蒙统治者对汉民族的压迫。三种观点中,当前以第二种看法占优势,论述较多。
本人认为,《汉宫秋》是一出爱情悲剧。《汉宫秋》杂剧之所以具有创造性,富有艺术生命力,就在于作者恰当而深刻地表现了这一主题。整个戏剧的情节都是服从爱情悲剧这一主题需要而组织和发展的。它可以分为选美、冷落、闻琵琶、宠幸、索亲、伤离别、惊梦、长相忆这一系列场面,这些场面步步紧逼,从开端、发展及至高潮和结束,都是紧扣主题。最能吸引和打动读者和观众心灵的正是那些有关爱情的描写。比如汉元帝听到昭君奏琵琶,随后见到昭君,汉元帝对昭君一见钟情,昭君进宫许多时日,终于见到元帝并得到宠爱,把所有之前受的委屈道出心来,两人情意绵绵,看到这里,读者和观众都为他们感到欣慰,为二人缠绵的感情而感到高兴。又例如当昭君决定去和亲时的那些对白和曲文,情意缱绻缠绵,特别是灞桥饯别,先是乐队奏《阳关三叠》,已够观众销魂的了,接着是元帝大段的抒情唱腔,更使场面的悲凉气氛浓到了极点,观众和读者都会为两人
的分别而感到哀伤。至于第四折,元帝在秋夜雁声中思念昭君的描写,浓墨重彩,更是爱情的升华,悲剧的至极。通观全剧的剧情节结构,《汉宫秋》是一本典型的爱情悲剧。
一些人着眼于昭君“情愿和番”是为了“得息刀兵”,她临行前留下“汉家衣服”,并说:“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忍着主衣裳,为人作春色”,特别是在“番汉交界”去处望南祭酒,投江自尽这些细节描写,因而认为《汉宫秋》的主题思想是爱国主义。这也需要分析。昭君是深爱着元帝的,如果自己不去和番,番汉交战,自己和自己爱的汉元帝都不会有好结果,为了自己心爱的人,她情愿牺牲自己。此外,“女为悦己者容”,昭君爱着汉元帝,所以愿意为他着汉服,理妆容,而离开了汉元帝,离开了自己爱着的人,她自然不愿着汉服为番人作春色。在昭君投江之前,她这样说:“汉朝皇帝 ,妾身今生已矣 ,尚待来生也 。”表明她投江自尽是为了忠于汉元帝,忠于自己的爱情。这些细节都是为了使昭君的形象完整动人而设的,也是为了创造悲剧气氛而设的,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再者,元杂剧在当时主要是给大众看的,也必然要有易于大众理解的主题,而爱情悲剧的主题相对于爱国、民族气节是更容易被平民大众理解和接受的。普通的平民大众更关注的是与日常生活相关联的故事,而爱情悲剧贴近生活,又易于触动平民大众的心灵。当代大戏剧家曹禺同志, 在他的剧本《王昭君》的后记里, 说了如下的话:“除了《昭君出塞》,还有不少写王昭君的戏。元朝马致远的《汉宫秋》就是一个, 但那是写汉元帝和王昭君的爱情的。戏把汉元帝写得很多情,什么‘不思量, 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之类。”这本是不经意地写下来的话, 唯其这样,就更足以说明《汉宫秋》给人的直觉就是一个爱情剧, 而且是以写爱情较为深切而受人重视的一个元杂剧。
综上所述,以客观现实的目光来看,马致远的《汉宫秋》是一出爱情悲剧,其爱情悲剧的深刻性使读者和观众深深为之动容,其爱情悲剧的成因也历来为世人所关注和探讨,《汉宫秋》实为元代杂剧中的悲剧典范。
作文二:《汉宫秋》2400字
《汉宫秋》读后感
在几乎每部悲剧中,从一开始就有一种在劫难逃的气氛。《汉宫秋》中王昭君的悲剧命运仿佛就如天生注定般,强大到使人无法抗拒,定数的力量总是让仁无法抵抗。
究其悲剧命运的来源,要分析昭君及其周围人的方方面面。一是昭君容貌出众,使其在秭归县众多女子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得以被勾选在册。若是长相不佳,昭君此后的生活该是完全不同的。二是奈何家道贫寒,无法拿出毛延寿索要的百两黄金。倘若家中宽裕,拿出钱财,就不会同毛延寿有诸多瓜葛。三是不幸遇到奸佞小人毛延寿。俗话说,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毛延寿这样一个贪婪卑鄙的形象,既是直接导致昭君悲剧命运的刽子手,又是挑拨胡汉关系的奸臣。四是汉文帝的昏庸孱弱,纵使心中很想将昭君留在身边,依然抵不过臣子的劝说和环境的压力。即使反对也束手无策,只得妥协让步,既然武力上不能将异族统治者驯服,就只能用爱妃和番和蕃方式来换取暂时的安宁。
虽然戏剧的主角是昭君和汉文帝,但是我认为毛延寿形象是整部戏剧中推动情节高潮发展与转折点变化的关键人物。在整部戏剧中,毛延寿共有三次出场,每次出场都使戏剧中的矛盾层层升级。第一折中,在昭君的画像上点破绽,致使昭君的美貌被埋没,汉文帝寻声发现昭君的惊艳之处,由此诏诛贪奸,直接导致了汉文帝与毛延寿自身的冲突。第二折中,毛延寿在戏剧中甚至叛国投敌,直接导致了单于与汉文帝的矛盾激发并且升级。这个人物将昭君、汉文帝与单于三个主角的关系变得复杂,矛盾也因为他的所作所为而逐渐激化,加速悲剧的发展进程。悲剧的种种矛盾,会使读者感到一种纠结和束手无策之感。既然命运不可违,人在宿命面前如羔羊般无能,那我们人人就只能当一个看客。戏剧中的矛盾层出不穷,读者在戏剧中面对这些矛盾时,会觉得人注定是个失败者,生活则是永恒的悲剧。
毋庸置疑,每个朝代都会有奸臣,但是因为汉文帝的昏庸无能,使这样一个贪婪、卑鄙的奸臣能在宫中作奸犯科,混得风生水起,这是一个朝代、一个国家的悲哀。“大块黄金任意挝,血海王条全不怕;生前只要有钱财,死后那管人唾骂。”这句话折射了元代贪官污吏贪污腐败之风盛行的状况,毛延寿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各家尽肯馈送,所得金银,却也不少。”该句则可看出当时的朝代贿赂这种不良习气相当普遍,不仅官吏受贿,百姓民众竟也麻木,竞相赠送金银给官吏。可见当时的行贿的现象是社会的普遍风气,毛延寿贪婪、嗜钱如命的性格与身处耳濡目染的环境脱不开关系。
最可怕的是,未收到贿赂后的毛延寿竟在昭君脸上点破绽使发入冷宫。卑鄙的种类有很多种,但是毛延寿卑鄙的程度已经达到了十恶不赦的地步。他认为放走昭君反倒便宜了她,故意点破绽使其打入冷宫。宫女在冷宫中耗费青春是受苦一世,在宫中人老珠黄远,备受冷落嘲弄远比在平民百姓间清贫却快乐地生活痛苦难熬地多。毛延寿深谙这一道理,因此他对昭君拒绝贿赂的复仇是十分恶毒的,不亚于致人于死地。他恃上欺下,侵害的对象是较低阶级的弱势群体,在他身上没有同理心,并且草菅人命。马致远在《汉宫秋》中揭露的人性之恶都在毛延寿身上集中体现,这与社会环境之恶无关。或者说,社会之恶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人物形象中的人性之恶,起辅助的作用,根本的源头还是人本性之恶。这种天生的由内而发的人性之恶,也是悲剧之所以是悲剧的原因之一。
除了毛延寿人物身上的恶,昭君的死给这部悲剧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她本是贫寒人家的女儿,不应卷入宫闱是非,然而命运就是如此幽默,让她不得不在悲剧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我想昭君出塞,不管是否是主动情愿,都是一种悲剧。在文中,昭君说过:“妾既蒙陛下厚恩,当效一死,以报陛下。妾情愿和番,得息刀兵,亦可留名青史。”她在面对和蕃的请求时,或许是所谓的爱国意识的驱使,但是其实也是在无奈的外部环境中妥协的表现。我们在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并未仔细描写昭君有非凡的胸襟和强烈的爱国精神,相反地,还表现了昭君对“与陛下闱房之情”的怀念与不舍,也曾担心“胡地风霜,怎生消受也!”。这些担心和不舍,使她的出塞显得更加悲壮、让人叹惋。正所谓自古红颜多薄命,一个美人
在国难当头之事挺身而出,这样的勇气总是让人唏嘘。悲剧中人物的自我意识被强大的外界环境制压下去,在与命运的尖锐冲突中,昭君选择了妥协与让步,直至毁灭、死亡。在第三折中,昭君黑水河边的自沉是戏剧中悲剧的高潮。鲁迅曾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汉宫秋》中在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美与丑、现实与理想的尖锐冲突后,伴随着昭君的一跳,将所有矛盾瓦解。生命的苦难与不幸总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美,更可悲的是,她根本不曾有机会反抗、否定,只是顺从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如飞蛾扑火般,注定毁灭与死亡却依然奋不顾身。当然,昭君虽然后来被册封为明妃,但她毕竟出身贫寒,身上带有中下阶级的局限性。她善良、容易妥协,我认为和蕃一事是对她的最后一击。理论上说,自杀是人的社会存在对自然存在的否定。昭君的跳河体现了君王昏庸、君臣软弱无能的社会现实对她的巨大摧残,在巨大的压力下,她选择了死亡。但是真正的勇气是痛苦地受难、坚强地承担、崇高地爆发,最后在毁灭中新生。昭君其实并非一个有勇气的人,只是迫于社会现实而变得看似坚强勇敢。
而在剧中,昭君的悲剧、昭君与汉文帝的爱情悲剧,也从侧面深刻反映了一代帝王的昏庸无能以及政治上的失败。文帝出场便说,“边塞久蒙议和策,从今高枕已无忧。”一个高枕无忧可见其缺乏清醒的政治头脑,整日昏庸苟活。从后文的和蕃事件可见,边塞的局势并不是真的如他所说的安宁,这只是他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话语。即使藩强我弱,汉文帝依然沉湎酒色,四处刷选美女以充实后宫,一个好色、费国事的昏庸国君形象跃然纸上。除此,姑息养奸、宠幸奸佞之臣也是他政治失败的重要原因。古人常谓国君要亲贤臣,远小人,然而汉文帝恰巧相反。直至遭到毛延寿的背叛,昭君被迫出塞,自沉在黑水河边,他才意识到身边无人的悲哀。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秋天的到来猝不及防但是却像仪式般不可或缺。
作文三:《汉宫秋》4500字
汉宫秋
第一幕
深宫内,画师毛延寿正在给昭君画像。
昭君入毛延寿画室,四下张望,惊叹于其精湛的画工。 毛延寿入
毛:哦,昭君姑娘先到了。我这作画的反倒来迟了。还请姑娘别介意哟! 姑娘请坐,待我整好画具,立刻开始给姑娘写真画像。
昭:不敢,倒是有劳先生了。
毛到画桌旁坐下,用笔慢慢舔着丹青,笑吟吟地说
毛:我毛延寿在宫中作画师数十年了 ,阅人可谓无数 ,似昭君姑 娘你这样绝色的,我也是第一次见到哇!
昭:先生过誉了,小女子颜容粗鄙,恐难登大雅之堂。先生之言,万不敢当。 毛:姑娘不要谦虚,以姑娘之貌,日后必定能飞黄腾达。 昭君摆好姿势,毛延寿仔细端详了一番,开始画像,一边画一边惊叹,不时呈痴迷状。画完
后,又仔细端详,改动几处,拿起画像,毛起身。
毛:昭君姑娘,延寿已将玉容绘成。请姑娘看看可否称心。 昭(笑问):这画的是谁啊?
毛(自鸣得意地):当然是昭君姑娘嘛!
昭:我,我怎有这般美丽!
毛(不无自负地):姑娘不必过谦,圣上从来都夸我有只神来之笔哩!(接着他用眼瞟着昭君,
拉长着腔调)不过,姑娘请再细看!
昭:唔!(眉头渐渐地收紧了,脸上现出了疑惑的神色,自言自语地说)这画像为何有眼无
睛呢?
毛:(无声地笑了,语意深长地说)画像至关重要的是点睛。留睛不点,是因为一点千金,一
点万金啊!皇上身边的付昭仪当初若非我赠她一双美目现在如何能夺冯昭仪之宠,昭君姑娘
乃明白之人。
(听到毛延寿这近似无赖的解说,看到他那卑鄙不堪的神情 ) 昭:(强压心头愤怒,深沉地说)原来点睛尚有如此多的奥妙,我王嫱虽为一介民女,却也知道嗟来之食
不可食的道理,看来画师一点千金的功夫,我是无缘领教的了。 毛:(手颤巍巍地指向昭君):你、、、、、、(脸色变冷,过后又强颜欢笑)姑娘请留步,延寿不
取分文成全姑娘罢了!
毛不迟疑,用画笔在左眼点了个较小的墨点,然后将画笔在清水 中浸了浸稀释笔尖上的墨汁,在右眼眶里点上个较大的淡淡的墨点 。
君保持着自己高傲的神情,鄙视地扫了毛延寿一眼 ,转身向画室外面走去。 毛延寿恨恨掷笔落地,并发出刺耳的奸笑声。
第二幕
昭君三年未曾被召见,无聊之余,在寝宫内即兴高歌,刚唱完,外院传来一阵掌声。
汉元帝入:(喜声道)好美妙的曲子,卿卿是何人啊!
昭君突然一惊,百感交集,一时不知该如何回话,呆在一边。 显:放肆,圣上在此!还不赶快叩见。
元帝见昭君亭亭玉立地站在那儿,深恐惊吓了美人,不由得蹙紧了眉头。 帝:(柔声说)卿卿别怕,你是何宫宫女,为何寡人从未见过你。 昭君婷婷袅袅地向前移动几步。
昭:(温驯柔美地)后宫待召王嫱王昭君参见皇上,适才小女子全神贯注于曲目,不知圣上
驾到,未曾迎接,还请皇上恕罪!
帝:(开心大笑)哈哈哈哈,不知者无罪。(上前几步,亲手去扶王昭君。)爱妃曲中何以竟
揉有怨望悲苦之意?
昭:皇上圣明!不过,皇上恕罪,小女子才敢说出来。 帝:恕你无罪,只管说来!
昭:妾以为陛下圣明,原该明察秋毫,不至为宵小所困! 帝:(不觉把脸沉了下来)卿家来宫中几年,怎知寡人所行所为为宵小所困!
昭:陛下息怒,妾言之有据,绝非信口雌黄。陛下请细思,妾入深宫已有三载,至今才睹天
颜是何道理!
帝:(转过身来,直瞪瞪地看着昭君,若有所思,接着恍然大悟,笑了)爱妃莫非有什么冤
情仔细说来寡人自会替 你作主的 。 昭:陛下确曾躬行节俭,黎民苍生无不感恩!然而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的呀!宫廷左右都
隐藏着贪鄙奸佞的小人 无所不为陛下却不察,臣妾入宫时画师毛延寿索
贿不成,点破妾之画像,掖庭总管便将臣妾贬入别馆冷宫。 帝:(沉声喝道)胆大包天,来人 ,快去将毛延寿的美人写真图尽数取来!
显:臣遵旨!
显出,不久,拿回一摞画卷,呈给帝。
显:毛延寿所画之卷尽在此,还请圣上过目。
帝接过细看,勃然大怒。
帝:奸贼毛延寿竟敢在后宫贪赃枉法,欺君罔上,传旨廷 尉速
将画工毛延寿斩首弃市、诛九族。
显:(犹豫上前)圣上息怒,毛延寿虽罪大恶极,但其丹青之术无人可比,若杀之,未免可
惜,请陛下三思而后行啊!
帝:大胆,如此狂妄之徒,岂能容之 ,你若再敢求情,便连同你一块罚!
显:臣惶恐,请陛下责罚。
帝:得了,得了,你下去吧!
显下。
帝转向昭君。
帝:(柔声道)爱妃快快平身。
昭:(感激不已)谢皇上为臣妾平冤!
帝:爱卿,我就封你个明妃吧!你说好不好?
昭:臣妾谢陛下喜爱,今后当尽心尽力伺候陛下。 两人携手相依同下。
第三幕
第一场
早朝大殿上。
礼部员外郎:启奏陛下,匈奴外使求见。
帝:准奏。
显:宣外使觐见!
外使进,礼部员外郎上前引荐。
礼:外使这边请。
外使站定。
礼:外使特来我国,所为何事?
使:大汉与我匈奴交战已久,我王深感战争对百姓与国家危害之大,愿两国商和,与大王共
缔和平之约。
帝:朕长久以来也忧心于此,如此甚好。可不知达成协议,呼韩邪单于有何要求?
使:我王久闻中原女子心善貌美,心中向往非常。也曾向皇上您请求与公主联姻。后因公主
年幼而搁置,我王深感遗憾。日前,我王从一画师处得到一幅美人图,画中之人貌美如花,
我王见后废寝忘食,日日思念,还望皇上下旨找到此女,以解我王相思之苦。
礼:(调侃道)还真是英雄难过美人关,没想到呼韩邪单于也如此眷恋于红颜啊!
帝:这有何难,不过是一女子,我大汉有的是,朕马上下旨寻找,大使放心,待朕找到,你
便即刻回国,以慰大汗啊!
使:我谨代表我王谢皇上之恩。
礼:今日我朝与匈奴结为友好邻邦,真是一大喜事。恭喜陛下,贺喜陛下。陛下的政行恩泽
四方,必定会留芳百世啊。
使者上前,礼部侍郎接过画卷,展开。
众人看见画上之人,脸上笑意顿褪,不由得倒抽了一口冷气。 元帝见众人眼色有异,招手示意显。
帝:石显,把画拿上来。
显:是。(颤声,迟疑着上前)
帝看了一眼,左手微颤了一下,嘴唇张开急着要说什么却又突然止住。 礼:使臣大人周车劳顿,臣请求陛下让大人下去休息。 帝:(缓慢地、苦涩着)朕准臣所奏。
第二场
昭君寝宫内。
昭:杏儿,北苑那边的消息打探得怎样啦?可有出什么岔子? 杏:回娘娘,北苑哪倒没什么事儿,不过今儿个奴婢倒是听到了关于朝上的一些事儿。
昭:你这婢子,如今越发没规矩了。后宫不得预政,你知道得怕比我都早,还敢打听这分外
的事儿,你怕是不要命了吧!再敢逾矩,仔细你的皮肉。 杏:奴婢知错,奴婢打御书房经过的时候听这消息是有关于娘娘的,便上了心。奴婢只是关
心娘娘,还请娘娘消消气,别伤了身子。
昭:罢了,罢了。你起来吧!也不是你的错,今后注意着就是了。凡事多长个心眼。(顿一
下,慵懒地)什么事,既然知道了就说吧!
杏:奴婢不知该讲不该讲,但求娘娘听了之后不要太过激动。我听御书房的小五子说,皇上
要将您送出去。
昭:(微笑,不以为意地)不会的,你听那小子胡诌。 杏:娘娘,是真的。今早早朝,匈奴的使臣拿着您的画像为他们单于求了你,皇上也在文武
百官的许了他。
昭:(踉跄着后退了一步)不,这不是真的,我不相信,圣上昨儿个才说要和我白头到老。
杏:娘娘,您别太过于伤心,注意身子啊!
昭;不、、、不会的!他不会这么做的。
杏儿轻叹了一口气,扶昭君下。
第三场
昭君独坐在床边,头低垂着。
元帝进。
帝:梦月,怎么情绪这么低落。
昭:圣上这段时间来有没有遇到什么烦心事?
帝:没,有你伴着,朕每天开心得很。
昭:陛下还记得五月端午晚上说的话吗? 帝:那怎么会忘呢? 常相随,勿相忘!
昭:陛下记得就好,记得就好。(越说越慢,若有所思)
第四场
元帝御书房内。
显轻叩门。
显:陛下!
帝:(压低声音)进来说话。
显:是。
显进,极力躲避元帝目光。
帝:何事?
显:(颤颤巍巍)五鹿充宗求见。
帝:宣。
显下,五鹿充宗上,立跪于地。
宗:陛下,臣五鹿充宗前来叩见。
帝:平身,有何急事,深夜进宫。
宗:北番呼韩邪单于的使臣因求婚不遂已传信边关。数日内将大肆南侵。我大汉兵微将寡,
炎刘江山危矣!臣因此夜不能寐,思之再三 觉得陛下应以江山社稷为重,切不可为儿女私情所困。
帝:你的意思我已明白,先回吧!待我思量再定。 宗:(毅然状)陛下!万不可一意孤行啊! 帝:(怒道)你给我下去,朕的事还由不得你来评说。 宗:万望陛下以大局为重啊!
帝:滚,来人啊!将这不识时务的臣子拖下去。 宗:臣对陛下的衷心,天地可鉴啊!陛下!(显上,拖走宗,叩下!)
帝神情愁苦,连叹数气。
帝:自古情义难两全,身为一国之君,我只能对不住你了,梦月,哎!此生终是无缘,待来
世吧,来世我定不负你。
第四幕
第一场
昭君即将启程远赴匈奴。元帝亲自相送,眼中尽是不舍之情。
昭:(决然地)妾意已决,陛下请回!(将元帝所送玉玦猛摔于地)
帝:梦月,我、、、、、、
匈奴使臣走向昭君。
使:娘娘请起銮驾,前途高远啊!
昭君点了点头,回头看了一眼,忍痛离去。 元帝仍在原地呆站着,宗上前
宗:陛下,请回吧!
宗与帝同下。
第二场
呼韩邪单于于半路迎接昭君,痴呆入迷地看着昭君。
呼:爱妃果真是国色天香,貌若天仙啊。
昭:(轻皱了一下眉,轻声说)大王请借我一杯酒望南浇奠,辞了汉家,便可长行而去。
呼韩邪单于猛地回过神,亲手斟了一杯酒,小心翼翼地递给昭君。 昭君将酒缓缓洒向南方。
呼韩邪单于微笑着拉了拉昭君的衣袖。
呼:时间不早了,纵使再不舍,也终须一别。走吧!快些上路渡过界河! 昭君微微点了下头,转过身来,对呼韩邪单于轻轻地笑。 第三场
呼韩邪单于宫内,呼韩邪脸色阴郁地坐在靠椅上。
毛延寿上前,屈膝展开一幅画卷。
毛:(谄媚地)大王,这是汉元帝的付昭仪,比王昭君更美,您瞧瞧是不是? 呼(眼中喷涌出愤怒,良久后,冷冷地说)现在汉元帝一定很想见你,来人,将毛延寿拿下,
押回长安,解送汉朝处治。
毛:陛下,陛下息怒!我这里还有更漂亮的女子供陛下欣赏,求陛下饶臣一命啊! 呼:饶你一命,笑话,饶你一命能换来绝色的王蔷吗?来人,给我马上拖下去。 第四场
汉宫内
元帝松开了紧蹙的眉,吩咐道
帝:来人,添些香啦!朕今晚就在此处歇息。
付昭仪上。
付:陛下近日瘦损了许多,原该多加保重才是!
元帝急抓住其手。
帝:明妃娘娘,想煞寡人了。
付昭仪轻轻挣脱其手。
付:皇上,我是蔷薇,不是明妃娘娘,陛下认错啦!
帝:(失望地低下头)哦,我忘了她已经死节啦!
付:陛下不要再如此伤心了,不然明妃娘娘在天之灵也不会安息的。您还有我,我会陪您走
到底的。
帝:还好有你,你跟她一样的善解人意,不然我都不知该怎样度过这些思念的日子啦!
付:臣妾惶恐!不敢与明妃相提并论。
帝:罢了!我今后便好好对你,就算作是对她的迟来的补偿吧! 付:如此也确算是对娘娘的补偿了,陛下也就不必再愧疚了。 帝:将毛延寿斩首,以其首祭奠明妃。
随后,帝长舒了一口气。
全剧终
作文四:《汉宫秋》5600字
摘 要:《汉宫秋》 是以汉元帝为爱情主人公的末本戏。 君王以爱情主人公的面目出 现, 突破了传统封建道德观念中君王以刑政教化为重的那个严肃、 无情形象的禁锢。 同时,渴望安定和平、幸福生活的生存意识的彰显以及戏剧中 “ 情 ” 的诗化处理方式 都增添了《汉宫秋》的魅力。
关键词:《汉宫秋》 汉元帝 生存意识 诗化方式
《汉宫秋》是 “ 元曲四大家 ” 之一马致远的代表作。明人臧晋叔把它列在《元曲选》 之首,清人焦循《剧说》更推崇其为 “ 绝调 ” 。《汉宫秋》是一个末本戏,以汉元帝 为主唱,他是一个从被蒙蔽到发现真相,处于难堪境地后更加凄怆孤独的人物。但 是,他的妥协决不仅仅是因为他软弱个性等个人因素,使元帝陷入困境的也不仅仅 是番王。 实际上, 作者的创作意图从未把批判的矛头鲜明地指向胡、 汉中的哪一家, 而是将《汉宫秋》作为命运人生观的一种文学图式,着意表现了一种困境,一种不 可逆转的沮势,与一种兴衰不定、生死无常的幻灭感。在传统的阅读中存在两大误 区:一是过分强调王昭君形象的历史内涵;二是走进了民族矛盾的犄角,从而使对 作家、作品的研究陷入了矛盾、尴尬的境地。笔者以为《汉宫秋》艺术魅力不仅在 于它本身所能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意蕴阐释,还在于作者对帝王形象的人性解读以及 生存意识的觉醒上。另外,作者对戏剧 “ 情 ” 的诗化处理方式也增添了《汉宫秋》的 魅力。
一、帝王形象的解禁
汉元帝,这位自诩 “ 嗣传十叶继炎刘,独掌乾坤四百州 ” 的堂堂汉室之胄,自以 为外有安邦之武将,内有定国之文臣,四境太平,天下无忧,又有昭君这样的佳人 相伴,该是何等的舒心惬意!可一旦呼韩邪单于来犯,满朝文武都成了 “ 忘恩咬主贼 禽兽 ” , “ 满朝中都作了毛延寿 ” ,这才深切地感到原来自己 “ 空掌着文武三千万,中原 四百州 ” , 帝王的荣光威严和不可一世之尊在刹那间崩塌下来。 当他仅想做个怜香惜 玉的情种,仅想和昭君做对小家子平民夫妻也不能时,这种原有的尊贵无比、美满 无边的帝王感觉就破灭得更彻底,由此带来的惶恐、悲伤、凄怆就更强烈。正像原 本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突然变得阴郁愁苦、忧心忡忡。汉元帝 也有相似的悲剧领悟。当其独恋椒房旧纱窗,幻听到孤雁哀鸣, “ 丧失 ” 的感觉就更 深入骨髓了。这种 “ 丧失 ” 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指失其所爱;另一方面则是原来 自足平衡的心理世界的丧失。作为帝王都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无法抗拒命运对人 的播弄, 无可奈何的他意识到了为人的悲哀, 领悟到了尊贵繁华的帝王事业的虚假。 帝王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历来被看作是儒家思想最有力的贯彻者和封 建制度的维护者,强调 “ 三纲五常 ” ,强调以理统情。而在《汉宫秋》中,作者大胆 地突破了世俗观念中对帝王的敬畏心理,不仅把帝王搬上戏剧的舞台,而且还把他 塑造成一个柔情无限的爱情主人公形象。张燕瑾先生说:“ 在剧作家的艺术构思中, 刻画昭君却是为塑造汉元帝形象服务的。人们有时错把昭君当成戏的主人公,那是 用感情倾向代替了对作品的实际分析。 ”[1]此言切中肯綮。一则元曲 “ 四大套 ” 的独特 体制,只能有一个主角一唱到底。基于这一点,作为《汉宫秋》主唱的汉元帝也就 成了帝、妃爱情的中心人物,而王昭君则是爱情的呼应者。二则从旦角和末角所占
的戏份来看,马致远对王昭君正面描写极少,而汉元帝的戏差不多占到了全戏的三 分之二。实则昭君跳黑水的殉情、两民族交好作为双方冲突的最后结束,着墨并不 多,前两折刻画她的形象时,也多是作为表现汉元帝对她痴情的背景来写,主角仍 是汉元帝。三则从人物形象刻画的精细程度上看,作者在剧中并没有深入挖掘昭君 的内心世界,而昭君被迫和番后汉元帝的愁肠百结、睹物思人的心理活动则是主要 刻画之处。综合以上三点可知,汉元帝是爱情的主人公并且是马致远重点描写的对 象。汉元帝作为全戏的主角,他非维护封建制度的 “ 伪君子 ” ,而是一位对情有着诚 挚追求的人。把《汉宫秋》看作是具有绝对寓托的作品,认为帝、妃之间的爱情只 不过是表达作品寓意载体的观点是不可取的。别林斯基曾说 :“ 悲剧作家想在一定的 历史环境中表现他笔下的主人公:历史赋予他历史环境,如果这一环境的历史人物 不符合悲剧作家的标准, 他就有充分的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思改变这个人物。 ”[2]《汉 宫秋》是文学作品,非是对历史的复原,作者只是借古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表 达他的思想愿望和审美趣味。另外,帝、妃作为人,同样有着对爱情的渴求。《礼 记 ·礼运》:“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3]明人张 琦在《衡曲尘谭 ·情痴寤言》中进一步阐释情爱:“ 人,情种也;人而无情,不至于 人矣,曷望其至人乎?情之为物也,役耳目,易神理 …… 生可以生,死可以死,死 可以生,生可以死,死又可以不死,生有可以望生,远远近近,悠悠漾漾,杳弗知 其所之。 ”[4]剧中的汉元帝善良多情,他惊艳于昭君姿色,沉溺爱河而难以自拔。在 他眼中,昭君 “ 诸余可爱,所事儿相投 …… 体态是二十年挑剔就的温柔,姻缘是五百 载该拨下的配偶,脸儿有一千般说不尽的风流。 ” (第二折, [梁州第七 ])第二折中 汉元帝的表现俨然为普通人中一痴情男子。即使如此,帝、妃恋还没有达到炽烈的 程度,三折、四折随着对汉元帝内心活动的逐步展现,戏剧才真正地表现了帝、妃 之间纯真、热烈的爱情。第三折为表达汉元帝对昭君生离死别、情意缠绵的复杂情 感,作者集中运用了 [新水令 ]、 [驻马听 ]等十只曲子,层层推进的情感抒发把戏剧推 向了高潮。第四折又尽是元帝在秋夜雁声中对王昭君的思念。那一句句撕心裂肺表 达相思之痛的唱词和说白更加突出了汉元帝 “ 情种 ” 的形象。可以说,这里的汉元帝 可与古今文学作品中任何一个痴情男女相媲美。帝王以爱情主人公的面目出现并表 现的如此深挚多情,《汉宫秋》突破了传统封建道德观念中君王以刑政教化为重的 那个严肃、无情形象的禁锢。、
二、和亲背后的人性关
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是蒙古贵族特权统治赖以维持的基石。早在忽必烈统治后 期就把全国人民分为蒙古人、色目、汉人和南人四等,南人即原南宋统治区域的汉 人。元朝法律规定:“ 蒙古人与汉人争,殴汉人,汉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 ”“ 如有 违犯之人,严行断罪 ” (《元史》卷一〇五《刑法志四 ·斗殴》), “ 诸蒙古人居官犯 法,论罪既定,必则蒙古官断之,行杖亦如之。 ” (《元史》卷一〇二《刑法志一 ·职 制》)。类似带有民族歧视性质的法律不胜枚举。汉族人民无论在法律、赋役、选 举、任官等方面都受到不平等的对待。但仔细欣赏《汉宫秋》我们就会发现,民族 矛盾在其中不过是一个淡淡的折光而已。马致远在剧中只是把它作为故事的背景来 写,并且在剧的结尾也调和了这个矛盾。实际上,从剧中所反映的汉、匈两民族对
待战争的态度中也可看出他们要求民族和平相处的意愿。且看匈奴主的想法。他在 楔子中自道:“ 今众部落立我为呼韩邪单于,实是汉朝外甥 …… 昨曾遣使进贡,欲请 公主,未知汉帝肯寻盟约否? ” 第二折开场说白中也说:“ 想汉家宫中,无边宫女, 就与俺一个,打甚不紧?直将使臣赶回。我欲待起兵南侵,又恐失了数年和好;且 看事势如何,别做道理。 ” 第四折昭君死前又言:“ 昭君封为宁胡阏氏,坐我正宫。 两国息兵,多少是好。 ”“ 我想来,人也是死了,枉与汉朝结下这般仇隙,都是毛延 寿那厮搬弄出来的。把都儿,将毛延寿拿下,解送汉朝处置。我依旧与汉朝结合, 永为甥舅,却不是好? ” ([收江南 ])从匈奴主呼韩邪单于的说白可知,匈奴始终是 希望和汉朝永远息兵交好的,即使在王昭君死后也未改其初衷。汉朝在昭君事件后 也同样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
民众饱受了战争状态下妻离子散、亲人惨遭杀戮的痛苦,帝、妃爱情只不过是 民族矛盾下无数个爱情悲剧的缩影。爱情是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感情,权力至高无上 的皇帝爱情得不到满足,甚至遭到外力扼杀的人生遭际更能隐喻民族矛盾下芸芸众 生的生存困境和悲哀。显然,马致远写这个剧的目的,并不是要恢复历史上昭君和 亲的目的,而是要通过帝妃爱情悲剧婉转表达更容易遭到战乱之苦的普通民众对安 定和平、幸福生活的深情呼唤。这是一种超越了民族偏见、超越了民族对立的一种 伟大的反映民众普遍生存需求的意识。
三、“情”的诗化处理
《汉宫秋》以其诗一般的语言赢得了古今观众的喜爱,并且被冠以“诗剧”的荣 誉称号。它的“诗剧”特征不仅表现在语言的凝练性以及富有节奏和韵律上,还表 现在“情”的处理方式上。
首先,戏剧的命名具有诗意和高度概括性。《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 秋》,这一题目给人以诗意的想象。“幽梦”多表现相思之情。相对于大雁生活的 群体性,“孤雁”蕴涵的是对伴侣的渴望,以“孤雁”称人,渲染了一种孤苦哀婉 的情调。“幽梦”与“孤雁”合用,象征性地表达了爱情的失意,而“秋”却进一 步奠定了其悲的基调。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哪堪、 冷落清秋节” (柳永 《雨霖铃》 ) , 秋有凄凉、肃杀的象征意味。“汉宫”则是对爱情主人公身份的暗示。《破幽梦孤 雁汉宫秋》以其八个字就凝练地概括了汉元帝和王昭君之间的悲剧爱情,表达了爱 情得不到满足的酸楚和凄凉。
其次,重抒情而轻叙事的诗性特征。《汉宫秋》中有王昭君与毛延寿之间、汉 元帝与满朝文武的臣子之间、匈奴与汉朝之间等各个方面错杂的矛盾冲突。然而作 者把这些冲突压在两折内叙述,如王昭君与毛延寿、元帝与毛延寿的矛盾冲突都用 一两句道白一带而过,毛的索贿、点破美人图等也都在暗场上处理等,但却用长达 两折的篇幅让汉元帝抒发他失去昭君的痛苦心情。由此可见,前两折的的各个矛盾 冲突并不是作者要表现的重点,它们只是作为汉元帝与王昭君爱情悲剧的背景出现 的。张先生认为:“注重抒发有代表性的情绪,却不专力于对人物形象进行个性化 的描绘, 这就决定了马致远的剧作重在抒情, 而不重视戏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 他是把冲突和情节的安排处理,为戏剧主人公的抒情服务,甚至情节结构有所疏漏 亦所不顾。”[5]这与诗歌重抒情而轻叙事的特点相暗合。
再次,在表达元帝对昭君的思念之情上,作者借用了虚实结合、意象、意境等 多种诗歌创作手法。 如第三折写灞桥伤别, 是全剧的高潮, 其中 [梅花酒 ]与 [收江南 ]二曲把情和景、实感与幻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把元帝生离死别的感情写的淋漓尽 致。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称其:“真所谓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 述事则如其口出者。”[6]情、景、事交融,为历代评论家所赞赏。第四折借孤雁悲 鸣写形神凄怆的汉元帝对昭君的思念。昭君去后元帝空对着美人图孤寂难眠,孤雁 的凄厉哀鸣更增添了元帝痛苦的离情,并引发了元帝无限哀怨的心灵独白。惨淡凄 凉的相思之痛呼之欲出,凄厉之景如在目前,情景相称,充满着浓烈的诗意。王国 维曾说:“元剧之最佳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 ”[7]《汉宫秋》 成功的意境营造, 是它在元杂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昭君和番事件的诗话处理是《汉宫秋》成为“诗剧”的必要准备。昭君 在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情愿和番以息刀兵,其中道出自己的真心:“但妾与 陛下闱房之情,怎生抛舍也!”(第二折 ,[哭皇天 ])、“妾身这一去,虽为国家大 计,怎奈舍不得陛下!”(第二折, [二煞 ]),其中充盈的是昭君对元帝浓重的依 恋。此外,昭君跳黑水前留衣裳、借酒望南浇奠的一幕以及殉情前的那一句“汉朝 皇帝,妾身今生已矣,尚待来生也”(第三折, [收江南 ]),尤为诗意地表现了她 对元帝情义深长的一面。马致远变昭君和番的积极意义而为消极的应对策略,昭君 也由历史上从容赴番积极促进民族和睦的高大形象一变而为身不由己的爱情失意 者。朱光潜先生说:“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须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文学 当作一种艺术看,也如此。”[8]马致远对昭君和番事件母题的改造,为《汉宫秋》 书写细腻的人情做了必要的准备。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昭君赴番的无奈,那么汉元 帝返咸阳路上及冷宫的抒情就达不到感人的目的,昭君悲壮且诗意的殉情更是无从 谈起。 “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9], 爱情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 伟大的情感,当用悲剧的形式传达爱情时,就更能达到强烈地震撼人心的效果。 《汉宫秋》为观众提供了广阔的解读空间,它对于理解战乱后元代统治下人民的 思想观念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 它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其中蕴涵的深层意蕴、 所体现的艺术魅力有待人们继续去挖掘。
参考文献:
[1]张燕瑾 . 马致远的创作道路 [A].中国戏曲史论集 [C].北京 :燕山出版社 .1995. [2]别林斯基著、满涛译 . 诗歌的分类和分科·戏剧诗歌 [A].别林斯基选集 (第二 卷 )[C].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0.
[3][汉 ]郑玄注、 [唐 ]孔颖达疏 . 礼记正义 [M].十三经注疏标点本 . 北京 :北京大学出 版社 ,1999.
[4][明 ]张琦 . 衡曲尘谈 [M].续修四库全书第 1743册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5]张燕瑾 . 元剧三家风格论 [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 ,1986年 , 第 4期 .
[6][7]王国维 . 宋元戏曲史 [M].北京 :东方出版社 .1996.
[8]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 (第二卷 )[M].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
[9]鲁迅 . 再论雷锋塔的倒掉 [A].鲁迅选集 (第二卷 )[C].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
社 ,2002.
作文五:《汉宫秋》3500字
马致远:
汉宫秋?第三折(1)
,番使拥旦上(2),奏胡乐科,旦云,妾身王昭君,自从选入宫中,被毛延寿将美人图点破(3),送入冷官。甫能得蒙恩幸(4),又被他献与番王形像(5)。今拥兵来索,待不去,又怕江山有失;没奈何将妾身出塞和番。这一去,胡地风霜,怎生消受也~自古道:“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6)。”
,驾引文武内官上,云,今日灞桥饯送明妃,却早来到也。,唱,
【双调新水令】貂裘生改尽汉宫妆(7),我则索看昭君画图模样。旧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长。本是对金殿鸳鸯;分飞翼, 怎承望(8)~
,云,你文武百官计议,怎生退了番兵,免明妃和番者。,唱,
【驻马听】宰相每商量(9),大国使还朝多赐赏(10)。早是俺夫妻悒怏,小家儿出外也摇装(11)。尚兀自渭城衰柳助凄凉,共那灞桥流水添惆怅。偏你不断肠,想娘娘那一天愁都撮在琵琶上(12)。
,做下马科,,与旦打悲科,,驾云,左右慢慢唱者,我与明妃饯一杯酒。,唱,
【步步桥】你将那一曲阳关休轻放(13),掩咫尺如天样,慢慢的择玉觞(14)。朕本意待尊前捱些时光(15),且休问劣了宫商(16),你则与我半句地俄延着唱。
,番使云,请娘娘早行,天色晚了也。,驾唱,
【落海风】可怜俺别离重,你好是归去的忙。寡人心先到他李陵台上(17),回头儿却才魂梦里想,使休题贵人多忘(18)。
,旦云,妾这一去,再何时得见陛下,把我汉家衣服都留下者。
,诗云,正是,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忍着主衣裳,为人作春色~,留衣服科,
,驾唱,
【殿前欢】则甚么留下舞衣裳,被西风吹散旧时香,我委实怕宫车再过青苔巷,猛到椒房(19),那一会想菱花镜里妆,风流相,兜的又横心上(20)。看今日昭君出塞,几时似苏武还乡(21),
,番使云,请娘娘行罢,臣等来多时了也。
,驾云,罢罢罢~明妃你这一去,休怨朕躬也。
,做别科,驾云,我那里是大汉皇帝!,唱,
【雁儿落】我做了别虞姬楚霸王(22),全不见守玉关征西将(23)。那里取保亲的李左车(24), 送女客的萧丞相(25),
,尚书云,陛下不必挂念。,驾唱,
【得胜令】那里也架海紫金梁(26),枉养着那边庭上铁衣郎(27)。你也要左右人扶侍,俺可甚糟糠妻下堂(28),你但提起刀枪,却早小鹿儿心头撞(29)。今日央及煞娘娘(30),怎做的男儿当自强~
,尚书云,陛下,咱回朝去罢。,驾唱,
【川拨棹】怕不待放丝缰,咱可甚鞭敲金镫响(31),你管燮理阴阳(32),掌握朝纲,治国安邦,展土开疆;假若俺高皇(33),差你个梅香(34),背井离乡,卧雪眠霜。若是他不恋恁春风画堂(35),我便官封你一字王(36)。
,尚书云,陛下不必苦死留他,着他去了罢。,驾唱,
【七弟兄】说甚么大王、不当、恋王嫱,兀良(37),怎禁他临去也回头望~那堪这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
【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38),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39),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40)。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41);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
,尚书云,陛下回銮罢,娘娘去远了也。,驾唱,
【鸳鸯煞】我只索大臣行说一个推辞谎(42),又则怕笔尖儿那火编修讲(43)。不见他花朵儿精神,怎趁那草地里风光(44),唱道伫立多时,徘徊半晌,猛听的塞雁南翔,呀呀的声嘹亮,却原来满目牛羊,是兀那载离恨的毡车半坡里响。,下,
,番王引部落拥昭君上,云,今日汉朝不弃旧盟,将王昭君与俺番家和亲。我将昭君封为宁胡阏氏(45),坐我正宫。两国息兵,多少是好。众将士,传下号令,大众起行,望北而去。,做行科,
,旦问云,这里甚地面了,
,番使云,这是黑龙江,番汉交界去处;南边属汉家,北边属我番国。
,旦云,大王,借一杯酒,望南浇奠,辞了汉家,长行去罢。,做奠酒科,云,汉朝皇帝,妾身今生已矣,尚待来生也。,做跳江科,
,番王惊救不及,叹科,云,嗨~可惜,可借~昭君不肯入番,投江而死。罢罢罢~就葬在此江边,号为青冢者。我想来,人也死了,枉与汉朝结下这般仇隙,都是毛延寿那厮搬弄出来的。把都儿(46),将毛延寿拿下,解送汉朝处治。我依旧与汉朝结和,永为甥舅(47),却不是好,
,诗云,则为他丹青画误了昭君,背汉主暗地私奔;将美人图又来哄我,要索取出塞和亲。岂知道投江而死,空落的一见消魂。似这等奸邪逆赋,留着他终是祸根;不如送他去汉朝哈喇(48),依还的甥舅礼,两国长存。,下,
〖题解〗
这一折表现的是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离别以及王昭君投水自杀的场面,突出地表现了汉元帝对王昭君的思念以及王昭君宁死不入番家的民族气节。作品对汉元帝的心理和感情表现得非常细腻,其中某些唱词十分精彩。
〖注释〗
(1)汉宫秋:全名为《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描写的是汉元帝与王昭君之间的爱情故事。
(2)番使:指匈奴使者。
(3)点破:指画得不美。
(4)甫:刚刚。
(5)形像:指画像。
(6)“红颜”二句:语出欧阳修《明妃曲》。
(7)生:语气助词,加重语气。
(8)承望:想到。
(9)每:们。
(10)大国使:指匈奴的使者。
(11)摇装:或作遥装,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风俗。远行者在离家前,选吉日出门,亲友送至江边,被送者上船一会儿又折回来,改日再正式启程。
(12)撮:弹瑟琶的动作。
(13)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人以此为送别曲。因诗中有“阳关”二字,故称《阳关曲》或《阳关三叠》。
(14)玉觞:玉制的杯。这里代指酒。
(15)尊:樽。
(16)劣了宫商:坏了宫商。指弹得不好。宫和商是古代五音中的两种,这里代指音乐。
(17)李陵台:李陵是汉代名将,兵败后投降匈奴。李陵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波罗城。
(18)贵人多忘:即贵人多忘事。
(19)椒房:古代皇后所住的地方。因以椒(一种香料)和泥涂壁,故称。
(20)兜的:陡然,突然。
(21)苏武: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达十九年后才回汉朝。
(22)别虞姬楚霸王: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战败后,与其妾虞姬诀别,感慨无限,十分凄凉。
(23)玉关:玉门关。这里是泛指。
(24)李左车:汉初著名的谋士。
(25)送女客:古代婚礼规定,女子出嫁时,家中有一人陪送至夫家,这人称为送女客。萧丞相:即萧何,也是汉初著名的谋士和丞相。
(26)架海紫金梁:元杂剧中常以此比喻国家栋梁。
(27)铁衣郎:指穿铠甲的战士。
(28)可甚:可堪,实际上就是不可堪(忍受)。糟糠妻下堂:指休掉妻子。这里是反用“糟糠之妻不下堂”的说法。糟糠妻,指共过患难的妻子。
(29)小鹿儿心头撞:形容心情因害怕而惴惴不安。
(30)娘娘:指王昭君。
(31)鞭敲金镫响:元人常用“鞭敲金镫响,人唱凯歌还”来形容得胜后的情景,这里用来
形容回宫时的情形。
(32)燮理阴阳:调和阴阳,比喻治理国政。过去都将燮理阴阳看做宰相的当然责任。
(33)“假若”句:意思是如像汉高祖刘邦那样艰苦奋斗。高皇,指汉高祖刘邦。
(34)梅香:元杂剧中对婢女的通称。
(35)春风:比喻皇帝的恩泽。画堂:古代的宫殿均饰有图画,因以称宫殿为画堂。又汉代未央宫中有一堂名画堂。
(36)一字王:辽代封王用一个字的,地位最高,如赵王、魏王。两个字的则次一等,如兰陵郡王。汉代无此制度,这里是借用。
(37)兀良:语气词,用于加强语气或指示方向。
(38)搠:操起。
(39)糇(hóu)粮:干粮。
(40)携手上河梁:语本《文选?李少卿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表示离别。
(41)寒螀(jiāng):寒蝉。
(42)只索:只想要。行:们。推辞谎:指推辞的话。
(43)火:伙。编修:掌管国史编修的官。(44)趁:追逐。这里的意思是欣赏。
(45)阏氏(yānzhī):匈奴对皇后的称呼。
(46)把都儿:蒙古语的译音,意为勇士。
(47)永为甥舅:汉与匈奴和亲,以甥舅相称。
(48)哈喇:蒙古语的译音,意思是杀。
作文六:《汉宫秋》1500字
《汉宫秋》是“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代表作,一汉元帝为主唱,演绎了一带君王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汉宫秋》以其诗一般的语言赢得了古今观众的喜爱,并且被冠以“诗剧”的荣誉称号。它的“诗剧”特征不仅表现在语言的凝练性以及富有节奏和韵律上,还表现在“情”的处理方式上。 首先,戏剧的命名具有诗意和高度概括性。《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这一题目给人以诗意的想象。“幽梦”多表现相思之情。相对于大雁生活的群体性,“孤雁”蕴涵的是对伴侣的渴望,以“孤雁”称人,渲染了一种孤苦哀婉的情调。“幽梦”与“孤雁”合用,象征性地表达了爱情的失意,而“秋”却进一步奠定了其悲的基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秋有凄凉、肃杀的象征意味。“汉宫”则是对爱情主人公身份的暗示。《破幽梦孤雁汉宫秋》以其八个字就凝练地概括了汉元帝和王昭君之间的悲剧爱情,表达了爱情得不到满足的酸楚和凄凉。
其次,重抒情而轻叙事的诗性特征。《汉宫秋》中有王昭君与毛延寿之间、汉元帝与满朝文武的臣子之间、匈奴与汉朝之间等各个方面错杂的矛盾冲突。然而作者把这些冲突压在两折内叙述,如王昭君与毛延寿、元帝与毛延寿的矛盾冲突都用一两句道白一带而过,毛的索贿、点破美人图等也都在暗场上处理等,但却用长达两折的篇幅让汉元帝抒发他失去昭君的痛苦心情。由此可见,前两折的的各个矛盾冲突并不是作者要表现的重点,它们只是作为汉元帝与王昭君爱情悲剧的背景出现的。张先生认为:“注重抒发有代表性的情绪,却不专力于对人物形象进行个性化的描绘,这就决定了马致远的剧作重在抒情,而不重视戏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他是把冲突和情节的安排处理,为戏剧主人公的抒情服务,甚至情节结构有所疏漏亦所不顾。”这与诗歌重抒情而轻叙事的特点相暗合。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s://gl.baidu.
再次,在表达元帝对昭君的思念之情上,作者借用了虚实结合、意象、意境等多种诗歌创作手法。如第三折写灞桥伤别,是全剧的高潮,其中[梅花酒]与[收江南]二曲把情和景、实感与幻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把元帝生离死别的感情写的淋漓尽致。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称其:“真所谓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者。”情、景、事交融,为历代评论家所赞赏。第四折借孤雁悲鸣写形神凄怆的汉元帝对昭君的思念。昭君去后元帝空对着美人图孤寂难眠,孤雁的凄厉哀鸣更增添了元帝痛苦的离情,并引发了元帝无限哀怨的心灵独白。惨淡凄凉的相思之痛呼之欲出,凄厉之景如在目前,情景相称,充满着浓烈的诗意。王国维曾说:“元剧之最佳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汉宫秋》成功的意境营造,是它在元杂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昭君是该剧中的主角之一。但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昭君自请出塞,生男育女;而剧作中则改写她留下汉家衣服,于番汉交界之处投江自尽。尽管从“忍看主衣裳,为人作春色”及“今生已矣,尚待来生”的自白中,流露出殉情以至殉节的意味,但这种处理,毕竟塑造出了一个更新更美的昭君形象。何况剧本还让毛延寿被解回汉朝受诛,大快人心。在元代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汉宫秋》的这些描写,客观上具有赞颂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强烈效果,这也许是马致远所始料不及的。
元杂剧中还有很多事描写昭君出塞的,但大多都散佚了。明清之后的昭君戏大多也都以《汉宫秋》为祖本。可以说,《汉宫秋》不论在内容还是艺术手法上,都是元杂剧中的代表作之一。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s://gl.baidu.
作文七:《[于秋旋汉宫秋月]汉宫秋》11100字
[于秋旋汉宫秋月]汉宫秋 篇一 : 汉宫秋
摘 要:《汉宫秋》是以汉元帝为爱情主人公的末本戏。第二折中汉元帝的表现俨然为普通人中一痴情男子。即使如此,帝、妃恋还没有达到炽烈的程度,三折、四折随着对汉元帝内心活动的逐步展现,戏剧才真正地表现了帝、妃之间纯真、热烈的爱情。第三折为表达汉元帝对昭君生离死别、情意缠绵的复杂情感,作者集中运用了[新水令]、[驻马听]等十只曲子,层层推进的情感抒发把戏剧推向了高潮。第四折又尽是元帝在秋夜雁声中对王昭君的思念。那一句句撕心裂肺表达相思之痛的唱词和说白更加突出了汉元帝“情种”的形象。可以说,这里的汉元帝可与古今文学作品中任何一个痴情男女相媲美。帝王以爱情主人公的面目出现并表现的如此深挚多情,《汉宫秋》突破了传统封建道德观念中君王以刑政教化为重的那个严肃、无情形象的禁锢。、
二、和亲背后的人性关
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是蒙古贵族特权统治赖以维持的基石。早在忽必烈统治后期就把全国人民分为蒙古人、色目、汉人和南人四等,南人即原南宋统治区域的汉人。元朝法律规定:“蒙古人与汉人争,殴汉人,汉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如有违犯之人,严行断罪”,“诸蒙古人居官犯法,论罪既定,必则蒙古官断之,行杖亦如
之。”。类似带有民族歧视性质的法律不胜枚举。汉族人民无论在法律、赋役、选举、任官等方面都受到不平等的对待。但仔细欣赏《汉宫秋》我们就会发现,民族矛盾在其中不过是一个淡淡的折光而已。马致远在剧中只是把它作为故事的背景来写,并且在剧的结尾也调和了这个矛盾。实际上,从剧中所反映的汉、匈两民族对
待战争的态度中也可看出他们要求民族和平相处的意愿。[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3][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明]张琦.衡曲尘谈[M].续修四库全书第174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张燕瑾.元剧三家风格论[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
[6][7]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8]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9]鲁迅.再论雷锋塔的倒掉[A].鲁迅选集[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篇二 : 汉宫秋的三个问题请问关于汉宫秋中女主角的身家背景?她面对爱情时的
汉宫秋的三个问题
请问关于汉宫秋中
女主角的身家背景?
她面对时的态度,及该爱情发生的详细故事为何?
她是如何跨越障碍的?
姓名:班婕妤
别名:班婕妤
生辰:前48年
民族:汉
祭日:前6年(也可能前2年)
籍贯:楼烦毡帐秋风迷宿草,穹庐夜月听悲笳。控弦百万为君长,款塞称藩属汉家。某乃呼韩耶单于是也。若论俺家世:久居朔漠,独霸北方。以射猎为生,攻伐为事。文王曾避俺东徙,魏绛曾怕俺讲和。獯鬻猃狁,逐代易名,单于可汗,随时称号。当秦汉交兵之时,中原有事;俺国强盛,有控弦甲士百万。俺祖公公冒顿单于,围汉高帝于白登七日。用娄敬之谋,两国讲和,以公主嫁俺国中。至惠帝、吕后以来,每代必循故事,以宗女归俺番家。宣帝之世,我众兄弟争立不定,国势稍弱。今众部落立我为呼韩邪单于,实是汉朝外甥。我有甲士十万,南移近塞,称藩汉室。昨曾遣使进贡,欲请公主,未知汉帝肯寻盟约否。今日天高气爽,众头目每向沙堤射猎一番,多少是好。正是:番家无产业,弓矢是生涯。为人雕心雁爪,做事欺大压小;全凭诌佞奸贪,一生受用不了。某非别人,毛延寿的便是。见在汉朝驾下,为中大夫之职,因我百般巧诈,一味诌谀,哄的皇帝老头儿十分欢喜,言听计从。朝里朝外,那1个不敬我,那1个不怕我。我又
学的1个法儿,只是教皇帝少见儒臣,多昵女色,我这宠幸,才得牢固。道犹未了,圣驾早上。嗣传十叶继炎刘,独掌乾坤四百州。边塞久盟和议策,从今高枕已无忧。某,汉元帝是也。俺祖高皇帝,奋布衣,起丰沛,灭秦屠项,挣下这等基业,传到朕躬,已是十代。自朕嗣位以来,四海晏然,八方宁静。非朕躬有德,皆赖众文武扶持,自先帝晏驾之后,宫女尽放出宫去了。今后宫寂寞,如何是好。陛下,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合无遣官遍行天下,选择室女,不分王侯宰相军民人家,但要十五以上,二十以下者,容貌端正,尽选将来,以充后宫,有何不可。卿说的是,就加卿为选择使,赍领诏书一通,遍行天下刷选,将选中者各图形一轴送来,朕按图临幸。待卿成功回时,别有区处。四海平安绝士马,五谷丰登没战伐,寡人待刷室女选宫娃。你避不的驱驰困乏,看那1个合属俺帝王家。第一折大块黄金任意挝,血海王条全不怕;生前只要有钱财,死后那管人唾骂。某,毛延寿,领着大汉皇帝圣旨,遍行天下,刷选室女,已选勾九十九名;各家尽肯馈送,所得金银,却也不少。昨日来到成都秭归县,选得一人,乃是王长者之女,名唤王嫱,字昭君。生得光彩射人,十分艳丽,真乃天下绝色。争奈他本是庄农人家,无大钱财。我问他要百两黄金,选为第一。他一则说家道贫穷,二则倚着他容貌出众,全然不肯。我本待退了他,不要,倒好了他。眉头一纵,计上心来。只把美人图点上些破绽,到京师必定发入冷宫,教他受苦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一日承宣入上阳,十年未得见君王;良宵寂寂谁来伴,惟有琵琶引兴长。妾身王嫱,小
字昭君,成都秭归人也。爸爸王长者,平生务农为业。妈妈生妾时,梦月光入怀,复坠于地,后来生下妾身。年长一十八岁,蒙恩选充后宫。不想使臣毛延寿,问妾身索要金银,不曾与他,将妾影图点破,不曾得见君王,现今退居永巷。妾身在家颇通丝竹,弹得几曲琵琶。当此夜深孤闷之时,我试理一曲消遣咱。某汉元帝,自从刷选室女入宫,多有不曾宠幸,煞是怨望咱。今日万机稍暇,不免巡宫走一遭,看那个有缘的,得遇朕躬也呵。车碾残花,玉人月下吹箫罢。未遇宫娃,是几度添白发。料必他珠帘不挂,望昭阳1步一天涯。疑了些无风竹影,恨了些有月窗纱。他每见弦管声中巡玉辇,恰便似斗牛星畔盼浮槎。是那里弹的琵琶响,是。是谁人偷弹一曲,写出嗟呀。快报去接驾。不要。莫便要忙传圣旨,报与他家。我则怕乍蒙恩把不定心儿怕,惊起宫槐宿鸟,庭树栖鸦。小黄门,你看是那一宫的宫女弹琵琶,传旨去教他来接驾,不要惊唬着他。兀那弹琵琶的,是那位娘娘。圣驾到来,急忙迎接者。恕无罪,吾当亲问咱。这里属那位下。休怪我不曾来往乍行踏。我特来填还你这泪揾湿鲛绡帕,温和你露冷透凌波袜。天生下这艳姿,合是我宠幸他。今宵画烛银台下,剥地管喜信爆灯花。小黄门,你看那纱笼内烛光越亮了,你与我挑起来看咱。和他也弄着精神射绛纱,卿家,你觑咱,则他那瘦岩岩影儿可喜杀。妾身早知陛下驾临,只合远接;接驾不早,妾该万死。迎头儿称妾身,满口儿呼陛下,必不是寻常百姓家。看了他容貌端正,是好女子也呵。将两叶赛宫样眉儿画,把1个宜梳裹脸儿搽,额角香钿贴翠花,一笑有倾城价。若是越勾践姑苏台上见他,那西施半筹也不纳,更敢早十
年败国亡家。你这等模样出众,谁家女子。妾姓王名嫱,字昭君,成都秭归县人。爸爸王长者,爷爷以来,务农为业。闾阎百姓,不知帝王家礼度。我看你眉扫黛,鬓堆鸦,腰弄柳,脸舒霞,那昭阳到处难安插,谁问你一犁两坝做生涯。也是你君恩留枕簟,天教雨露润桑麻。既不沙,俺江山千万里,直寻到茅舍两三家。看卿这等体态,如何不得近幸。当初选时,使臣毛延寿索要金银,妾家贫寒无凑,故将妾眼下点成破绽,因此发入冷宫。小黄门,你取那影图来看。我则问那待诏别无话,却怎么这颜色不加搽。点得这一寸秋波玉有瑕。端的是卿眇目,他双瞎。便宣的八百姻娇比并他,也未必强如俺娘娘带破赚丹青画。小黄门,传旨说与金吾卫,便拿毛延寿斩首报来。陛下,妾父母在成都,见隶民籍,望陛下恩典宽免,量与些恩荣咱。这个煞容易。你便晨挑菜,夜看瓜,春种谷,夏浇麻,情取棘针门粉壁上除了差法。你向正阳门改嫁的倒荣华。俺官职颇高如村社长,这宅院刚大似县官衙。谢天地可怜穷女婿,再谁敢欺负俺丈人家。近前来听寡人旨,封你做明妃者。量妾身怎生消受的陛下恩宠。且尽此宵情,休问明朝话。陛下明朝早早驾临,妾这里候驾。到明日,多管是醉卧在昭阳御榻。妾身贱微,虽蒙恩宠,怎敢望与陛下同榻。休烦恼,吾当且是耍,斗卿来便当真假。恰才家辇路儿熟滑,怎下的真个长门再不踏,明夜里西宫阁下,你是必悄声儿接驾;我则怕六宫人攀例拨琵琶。驾回了也,左右且掩上宫门,我睡些去。第二折某呼韩单于,昨遣使臣款汉,请嫁公主与俺;汉皇帝以公主尚幼为辞,我心中好不自在。想汉家宫中,无边宫女,就与俺1个,打甚不紧,直将使臣赶回。我欲待起兵南侵,
又恐怕失了数年和好。且看事势如何,别做道理。某毛延寿,只因刷选宫女,索要金银,将王昭君美人图点破,送入冷宫。不想皇帝亲幸,问出端的,要将我加刑。我得空逃走了,无处投奔。左右是左右,将着这一轴美人图,献与单于王,着他按图索要,不怕汉朝不与他。走了数日,来到这里,远远的望见人马浩大,敢是穹庐也。头目,你启报单于王知道,说汉朝大臣来投见哩。着他过来。你是什么人。某是汉朝中大夫毛延寿。有我汉朝西宫阁下美人王昭君,生得绝色。前者大王遣使求公主时,那昭君情愿请行;汉主舍不的,不肯放来。某再三苦谏,说:“岂可重女色,失两国之好”。汉主倒要杀我。某因此带了这美人图献与大王。可遣使按图索要,必然得了也。这就是图样。世间那有如此女人。若得他做阏氏,我愿足矣。如今就差一番官,率领部从,写书与汉天子,求索王昭君,与俺和亲。若不肯与,不日南侵,江山难保。就一壁厢引控甲士,随地打猎,延入塞内,侦候动静,多少是好。妾身王嫱,自前日蒙恩临幸,不觉又旬月。主上昵爱过甚,久不设朝。闻的今日升殿去了,我且向妆台边梳妆一会,收拾齐整,只怕驾来好伏侍。自从西宫阁下,得见了王昭君,使朕如痴似醉,久不临朝。今日方才升殿,等不的散了,只索再到西宫看一看去。四时雨露匀,万里江山秀。忠臣皆有用,高枕已无忧。守着那皓齿星眸,争忍的虚白昼。近新来染得些证候,一半儿为国忧民,一半儿愁花病酒。我虽是见宰相,似文王施礼;一头地离明妃,早宋玉悲秋。怎禁他带天香着莫定龙衣袖~他诸馀可爱,所事儿相投;消磨人幽闷,陪伴我闲游;偏宜向梨花月底登楼,芙蓉烛下藏阄。体态是二十年挑剔
就的温柔,姻缘是五百载该拨下的配偶,脸儿有一千般说不尽的风流。寡人乞求,他左右,他比那落伽山观自在无杨柳,见一面得长寿。情系人心早晚休,则除是雨歇云收。且不要惊着他,待朕悄地看咱。恁的般长门前抱怨的宫娥旧,怎知我西宫下偏心儿梦境熟。爱他晚妆罢,描不成,画不就,尚对菱花自羞。我来到这妆台背后,元来广寒殿嫦娥,在这月明里有。调和鼎鼐理阴阳,秉轴持钧政事堂,只会中书陪伴食,何曾一日为君王。某尚书令五鹿充宗是也。这个是内常侍石显。今日朝罢,有番国遣使来索王嫱和番,不免奏驾。来到西宫阁下,只索进去。奏的我主得知:如今北番呼韩单于差一使臣前来,说毛延寿将美人图献与他,索要昭君娘娘和番,以息刀兵;不然,他大势南侵,江山不可保矣。我养军千日,用军一时。空有满朝文武,那1个与我退的番兵。都是些畏刀避箭的,恁不去出力,怎生教娘娘和番。兴废从来有,干戈不肯休。可不食君禄,命悬君口。太平时、卖你宰相功劳,有事处、把俺佳人递流。你们干请了皇家俸,着甚的分破帝王忧。那壁厢锁树的怕弯着手,这壁厢攀栏的怕攧破了头。他外国说陛下宠昵王嫱,朝纲尽废,坏了国家。若不与他,兴兵吊伐。臣想纣王只为宠妲己,国破身亡,是其鉴也。俺又不曾彻青霄高盖起摘星楼;不说他伊尹扶汤,则说那武王伐纣。有一朝身到黄泉后,若和他留侯留侯厮遘,你可也羞那不羞。您卧重茵,食列鼎,乘肥马,衣轻裘。您须见舞春风嫩柳宫腰瘦,怎下的教他环佩影摇青冢月,琵琶声断黑江秋。陛下,咱这里兵甲不利,又无猛将与他相持,倘或疏失,如之奈何。望陛下割恩与他,以救一国生灵之命。当日个谁展英雄手,能枭项羽
头,把江山属俺炎刘。——全亏韩元帅九里山前战斗,10大功劳成就。恁也丹墀里头,枉被金章紫绶;恁也朱门里头,都宠着歌衫舞袖。恐怕边关透漏,殃及家人奔骤。似箭穿着雁口,没个人敢咳嗽。吾当僝僽,他也、他也红妆年幼,无人搭救。昭君共你每有什么杀父母冤仇,休、休,少不的满朝中都做了毛延寿。我呵,空掌着文武三千队,中原四百州;只待要割鸿沟。陡恁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见今番使朝外等宣。罢罢罢。教番使临朝来。呼韩耶单于差臣南来奏大汉皇帝:北国与南朝自来结亲和好;曾两次差人求公主不与。今有毛延寿,将一美人图献与俺单于。特差臣来,单索昭君为阏氏,以息两国刀兵。陛下若不从,俺有百万雄兵,刻日南侵,以决胜负,伏望圣鉴不错。且教使臣馆驿中安歇去。您众文武商量,有策献来,可退番兵,免教昭君和番。大抵是欺娘娘软善,若当时吕后在日,一言之出,谁敢违拗。若如此,久已后也不用文武,只凭佳人平定天下便了。你有甚事疾忙奏,俺无那鼎镬边滚热油。我道您文臣安社稷,武将定戈矛。您只会文武班头,山呼万岁,舞蹈扬尘,道那声诚惶顿首。如今阳关路上,昭君出塞;当日未央宫里,女主垂旒。文武每,我不信你敢差排吕太后。枉以后,龙争虎斗,都是俺鸾交凤友。妾既蒙陛下厚恩,当效一死,以报陛下。妾情愿和番,得息刀兵,亦可留名青史。但妾与陛下闱房之情,怎生抛舍也。我可知舍不的卿哩。陛下割恩断爱,以社稷为念,早早发送娘娘去罢。今日嫁单于,宰相休生受。早则俺汉明妃有国难投。它那里黄云不出青山岫。投至两处凝眸,盼得一雁横秋。单注着寡人今岁揽闲愁。王嫱这运添憔瘦,翠羽冠,香罗绶,都
做了锦蒙头暖帽,珠络缝貂裘。卿等今日先送明妃到驿中,交付番使,待明日朕亲出灞陵桥,送饯一杯去。只怕使不的,惹外夷耻笑。卿等所言,我都依着。我的意思,如何不依,好歹去送一送,我一会家只恨毛延寿那厮。我则恨那忘恩咬主贼禽兽,怎生不画在凌烟阁上头。紫台行都是俺手里的众公侯,有那桩儿不共卿谋,那件儿不依卿奏,争忍教第一夜梦迤逗,从今后不见长安望北斗,生扭做织女牵牛。不是臣等强逼娘娘和番,奈番使定名索取;况自古以来,多有因女色败国者。虽然似昭君般成败都皆有,谁似这做天子的官差不自由、情知他怎收那膘满的紫骅骝。往常时翠轿香兜,兀自倦朱帘揭绣,上下处要成就。谁承望月自空明水自流,恨思悠悠。妾身这一去,虽为国家大计,争奈舍不的陛下。怕娘娘觉饥时吃一块淡淡盐烧肉,害渴时喝一杓儿酪和粥。我索折一枝断肠柳,饯一杯送路酒。眼见得赶程途,趁宿头,痛伤心,重回首,则怕他望不见凤阁龙楼,今夜且则向灞陵桥畔宿。第三折妾身王昭君,自从选入宫中,被毛延寿将美人图点破,送入冷宫;甫能得蒙恩幸,又被他献与番王形像。今拥兵来索,待不去,又怕江山有失;没奈何将妾身出塞和番。这一去,胡地风霜,怎生消受也。自古道:“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今日灞桥饯送明妃,却早来到也。锦貂裘生改尽汉宫妆,我则索看昭君画图模样。旧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长。本是对金殿鸳鸯,分飞翼,怎承望。您文武百官计议,怎生退了番兵,免明妃和番者。宰相每商量,大国使还朝多赐赏。早是俺夫妻悒怏,小家儿出外也摇装。尚兀自渭城衰柳助凄凉,共那灞桥流水添惆怅。偏您不断肠,想娘娘那一天愁都撮
在琵琶上。左右慢慢唱者,我与明妃饯一杯酒。您将那一曲阳关休轻放,俺咫尺如天样,慢慢的捧玉觞。朕本意待尊前挨些时光,且休问劣了宫商,您则与我半句儿俄延着唱。请娘娘早行,天色晚了也。可怜俺别离重,你好是归去的忙。寡人心先到他李陵台上。回头儿却才魂梦里想,便休题贵人多忘。妾这一去,再何时得见陛下。把我汉家衣服都留下者。正是: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忍着主衣裳,为人作春色。则什么留下舞衣裳,被西风吹散旧时香。我委实怕宫车再过青苔巷,猛到椒房,那一会想菱花镜里妆,风流相,兜的又横心上。看今日昭君出塞,几时似苏武还乡,请娘娘行罢,臣等来多时了也。罢罢罢。明妃,你这一去,休怨朕躬也。我那里是大汉皇帝。我做了别虞姬楚霸王,全不见守玉关征西将。那里取保亲的李左车,送女客的萧丞相。陛下不必挂念。他去也不沙架海紫金梁,枉养着那边庭上铁衣郎。您也要左右人扶侍,俺可甚糟糠妻下堂。您但提起刀枪,却早小鹿儿心头撞。今日央及煞娘娘,怎做的男儿当自强。陛下,咱回朝去罢。怕不待放丝缰,咱可甚鞭敲金镫响。你管燮理阴阳,掌握朝纲,治国安邦,展土开疆;假若俺高皇,差你个梅香,背井离乡,卧雪眠霜,若是他不恋恁春风画堂,我便官封你一字王。陛下,不必苦死留他,着他去了罢。说什么大王、不当、恋王嫱,兀良。怎禁他临去也回头望。那堪这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
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陛下,回銮罢,娘娘去远了也。我索大臣行说1个推辞谎,又则怕笔尖儿那伙编修讲。不见他花朵儿精神,怎趁那草地里风光。唱道伫立多时,徘徊半晌,猛听的塞雁南翔,呀呀的声嘹亮,却原来满目牛羊,是兀那载离恨的毡车半坡里响。今日汉朝不弃旧盟,将王昭君与俺番家和亲。我将昭君封为宁胡阏氏,坐我正宫。两国息兵,多少是好。众将士,传下号令,大众起行,望北而去。这里甚地面了。这是黑江,番汉交界去处。南边属汉家,北边属我番国。大王,借一杯酒望南浇奠,辞了汉家,长行去罢。汉朝皇帝,妾身今生已矣,尚待来生也。嗨。可惜,可惜。昭君不肯入番,投江而死。罢罢罢。就葬在此江边,号为青冢者。我想来,人也死了,枉与汉朝结下这般仇隙,都是毛延寿那厮搬弄出来的。把都儿,将毛延寿拿下,解送汉朝处治,我依旧与汉朝结和,永为甥舅,却不是好。则为他丹青画误了昭君,背汉主暗地私奔;将美人图又来哄我,要索取出塞和亲。岂知道投江而死,空落的一见消魂。似这等奸邪逆贼,留着他终是祸根;不如送他去汉朝哈喇,依还的甥舅礼,两国长存。第四折自家汉元帝,自从明妃和番,寡人一百日不曾设朝。今当此夜景萧索,好生烦恼。且将这美人图挂起,少解闷怀也呵。宝殿凉生,夜迢迢六宫人静。对银台一点寒灯,枕席间,临寝处,越显的吾身薄幸。万里龙廷,知他宿谁家一灵真性。小黄门,你看垆
香尽了,再添上些香。烧尽御炉香,再添黄串饼。想娘娘似竹林寺,不见半分形;则留下这个影、影。未死之时,在生之日,我可也一般恭敬。一时困倦,我且睡些儿。高唐梦,苦难成。那里也爱卿、爱卿,却怎生无些灵圣。偏不许楚襄王枕上雨云情。妾身王嫱,和番到北地,私自逃回。兀的不是我主人。陛下,妾身来了也。恰才我打了个盹,王昭君就偷走回去了。我急急赶来,进的汉宫,兀的不是昭君。恰才见明妃回来,这些儿如何就不见了。恰才这搭儿单于王使命,呼唤俺那昭君名姓;偏寡人唤娘娘不肯灯前应,却原来是画上的丹青。猛听得仙音院,凤管鸣,更说甚箫韶九成。白日里无承应,教寡人不曾一觉到天明,做的个团圆梦境。却原来雁叫长门两三声,怎知道更有个人孤另。多管是春秋高,筋力短;莫不是食水少,骨毛轻。待去后,愁江南网罗宽;待向前,怕塞北雕弓硬。伤感似替昭君思汉主,哀怨似作薤露哭田横,凄怆似和半夜楚歌声,悲切似唱三叠阳关令。则被那泼毛团叫的凄楚人也。早是我神思不宁,又添个冤家缠定。他叫得慢一会儿,紧一声儿,和尽寒更。不争你打盘旋,这搭里同声相应,可不差讹了四时节令。你却待寻子卿、觅李陵。对着银台,叫醒咱家,对影生情。则俺那远乡的汉明妃,虽然薄命,不见你个泼毛团,也耳根清净。这雁儿呵。又不是心中爱听,大古似林风瑟瑟,岩溜泠泠。我只见山长水远天如镜,又生怕误了你途程。见被你冷落了潇湘暮景,更打动我边塞离情。还说甚雁过留声,那堪更瑶阶夜永,嫌杀月儿明。陛下省烦恼,龙体为重。不由我不烦恼也。休道是咱家动情,你宰相每也生憎。不比那雕梁燕语,不比那锦树莺鸣。汉昭君离乡背井,知
他在何处愁听。呀呀的飞过蓼花汀,孤雁儿不离了凤凰城。画檐间铁马响丁丁,宝殿中御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萧萧落叶声,烛暗长门静。一声儿绕汉宫,一声儿寄渭城,暗添人白发成衰病,直恁的吾家可也劝不省。今日早朝散后,有番国差使命绑送毛延寿来,说因毛延寿叛国败盟,致此祸衅。今昭君已死,情愿两国讲和。伏候圣旨。既如此,便将毛延寿斩首,祭献明妃。着光禄寺大排筵席,犒赏来使回去。叶落深宫雁叫时,梦回孤枕夜相思;虽然青冢人何在,还为蛾眉斩画师。 汉宫秋_《汉宫秋》 -鉴赏
自汉以来,笔记小说和文人诗篇,都经常提及昭君的故事。其中,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昭君故事时,增加了画工图形及毛延寿、陈敞、刘白等画工多人,因受贿作弊而同日弃市等情节。但是,比《西京杂记》稍后的《后汉书》并未采用这一传说;而此后的笔记小说和文人诗篇,却不仅采用这一传说,而且还把受贿作弊的画工,集中到毛延寿1个人的身上。唐代敦煌的《王昭君变文》是昭君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中的重大发展。《变文》一反正史的记载,把元帝时代的民族矛盾的形势描绘为匈奴强大、汉朝虚弱;把昭君出塞看作是朝廷屈辱求和的表现。其中,叙述了画工图形,单于按图求索,以及昭君到匈奴后,因思念乡国,愁肠百结,终不可解,直至愁病身亡等情节。马致远的《汉宫秋》显然不是取材于正史,而是在《王昭君变文》的基础上,汲取历代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和民间讲唱文学的成就,然后确定自己的创作意图,构思剧本的情节和人物的。《汉宫秋》特别渲染了强凌弱的气氛。匈奴的使臣,竟然敢于当面勒逼汉元帝:“特遣
臣来,单索昭君为阏氏,以息两国刀兵;陛下若不从,俺有百万雄兵,刻日南侵,以决胜负”。强敌压境,尚书竟只能规劝“陛下割恩断爱,以社稷为念,早早发送娘娘去罢”。元帝更是束手无策。于是,王昭君只落得“待不去,又怕江山有失;没奈何,将妾身出塞和番”。把王昭君放在匈奴强大、“专事攻伐”,汉朝虚弱、“只凭佳人平定天下”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这样写,一方面有利于揭示出产生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暴露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另一方面又有利于激发当时生活在金、元之际的汉人,使之回顾南宋灭亡前后的痛苦经历,便于借他人杯中酒,浇自己胸中愁。《汉宫秋》中所描写的上述形势,与金元之际国内民族斗争的形势相比,是有许多相似之处的。例如:金宣宗时,成吉思汗兵围中都,金王朝曾被迫以歧国公主和亲;元世祖时,伯颜丞相兵围临安,曾向南宋王朝强索大批宫女;灭南宋时,更是掳掠了大批后妃宫女北上。《汉宫秋》还别出心裁地把汉元帝作为全剧的主人公,并把发生这场爱情悲剧的根源,也归结到他的身上来。这一点,对于深化作品的主题,对于启发人们深入思考金元之际国内民族斗争的历史性变化,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汉元帝一出场,就自夸“联继位以来,四海宴然,八方宁静”,心中只为“后宫寂寞”而发愁。“百般巧诈,一味阿谀”的中大夫毛延寿投其所好,劝他“遣官遍行天下,选择室女”,正中他下怀。待毛延寿已叛国投敌,单于使者带着美人图,强索王昭君之时,元帝都还在做他的太平天子、风流皇帝的美梦。只知标榜自己:“忠臣皆有用,高枕已无忧。”根本无心理政:“我虽是见宰相,似文王施礼;一头地离明妃,早宋玉悲秋”。到兵临城下
之时,他又火烧眉毛干着急:骂宰相、斥武将,说什么“满朝中都做了毛延寿”。但是,朝中文臣武将都不买他的账,尚书居然假借“外国”人之口,说出了“陛下宠昵王嫱,朝纲尽废,坏了国家”的客观事实。因此,尽管元帝斥文臣、骂武将,尖锐刻薄,毕竟还是无济于事~他仍然是被迫“割恩断爱”,做了1个“别虞姬楚霸王”。《汉宫秋》还特别创造了王昭君在番汉交界处舍身殉难的情节。由于王昭君的慷慨殉难,既保全了民族气节和对元帝的忠贞,又达到了匈奴与汉朝和好,并使毛延寿被送回汉朝处死的目的。因此,王昭君以身殉难的悲壮之举,与那“只凭佳人平定天下”的屈辱求和之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全剧用明妃一女人的正气,充分地反衬出那些以“女色败国论”来文过饰非者的怯懦与无耻。昭君既有对元帝的眷恋之情,又能为“国家大计”而毅然地“出塞和番”,并不惜以身殉国难,这就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她的深切同情和高度赞扬;而对于以元帝为首的封建王朝来说,则只是深刻的揭露与辛辣的嘲讽。在《汉宫秋》中,毛延寿不再是一般的索贿作弊的画工,而是平时“一味谄谀”取宠、当阴谋败露时又不惜叛国投敌的中大夫。因为他,单于才能够于“遣使进贡,欲请公主”之际,按图指名,强行“求索王昭君”。因此,昭君是否出塞,不仅是元帝与朝廷文臣武将之间矛盾冲突的焦点,而且还是匈奴与汉朝之间矛盾冲突的焦点。所以,元帝与昭君的爱情悲剧已由个人的悲剧而深深染上了国家的民族的历史悲剧的色彩。真挚的爱情因朝廷无力抗御外侮毁于一旦,而“朝纲尽废,坏了国家”的昏君,“只凭佳人平定天下”的庸臣,却正是导致这出爱情悲剧的元凶、祸首。昭君“为国家大
计”而出塞和番,又为保全民族气节和爱情忠贞而殉难的壮举,便成了对这帮元凶、祸首的深刻揭露与辛辣嘲讽。这一方面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另一方面又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于是在悲剧之中又渗进了喜剧的意味,使人感到以汉元帝为首的封建统治集团的狼狈相极为可笑。这两方面相互映衬,不仅使剧本的情节更生动、丰富,而且使其思想内容也更真实、深刻。作者在第三折、第四折,还浓墨细笔地描写了元帝与昭君的生离死别,是怎样地使元帝悲怆凄恻,愁思郁结,无可排解。作者尽力刻画了风流皇帝温柔多情的一面,让他尽情倾吐了由生离死别而郁结于胸的哀痛。风流皇帝的温柔多情,不仅仅以其真挚深沉的感情引起观众对他的同情和怜悯,而且,还能激励读者认真思索:为何堂堂天子,大汉皇帝,连自己的爱妃都无力保全。我们还应该注意,《汉宫秋》对于元帝与昭君的爱情描写,是比较深刻准确的。《长生殿》的作者洪升曾说:“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因为帝王之家,钟情总是意味着玩弄女性。就《汉宫秋》来说,元帝对昭君的倾心相爱,首先是为昭君的琵琶声所吸引,接着便是为昭君的姿色所倾倒。技艺和姿色,是元帝爱昭君的基本原因和主要内容;对于王昭君舍身赴国难的精神,元帝却毫无感动之情,更无特别器重之意。霸桥饯别之后,他之所以“委实怕宫车再过青苔巷”,也仅仅是因为“猛到椒房,那一幅菱花镜里妆,风流相,兜的又横心上”。可见,作者并没有过分美化元帝对昭君的爱情,而是如实地写出了元帝爱昭君的具体内容及其局限性。这样,元帝对昭君的温柔多情与他对于治理国家社稷的昏庸无能,便构成了复杂而
又和谐的整体,自然而又逼真地刻画出元帝爱昭君的鲜明的个性特征。显然,汉元帝这样的艺术形象,对于我们理解历史上的风流皇帝,如陈后主、宋徽宗之流,无疑是具有深刻而普遍的认识意义的。元帝1类的昏君庸帝,作为国家社稷的代表,必然会导致“朝纲尽废,坏了国家”,落得国土难保全,民族失尊严,而他们对后妃的倾心相爱,也只能落得个蒙羞受辱,毁于一旦。因为,作为风流皇帝欲保全真挚爱情的愿望与作为昏君庸帝所造成的“朝纲尽废,坏了国家”的严酷现实,这二者已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就是《汉宫秋》所写的爱情悲剧的实质,也是产生汉元帝这样的艺术形象的社会基础。
作文八:《《窦娥冤》与《汉宫秋》》9800字
摘 要:由于《窦娥冤》与《汉宫秋》对母题原型进行了不同的继承和创新,以及作者自身价值取向的迥异,从而导致了两剧作不同的悲剧意蕴。通过《窦娥冤》与《汉宫秋》二者的比较探究,认识到我国古典悲剧意蕴并非只是悲苦的凝结,而是现实历史生活中个体命运、情感、生活等众多思想因子在传统文化背景以及传统美学情景中交融而成的典型。因此得出:我国古典悲剧具有多层面、全方位的文化视角,其悲剧意蕴突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显著特色和独特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 悲剧意蕴 母题原型
视角 价值取向
目 录
一、《窦娥冤》与《汉宫秋》两剧母题原型的比较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窦娥冤》与《汉宫秋》母题原型的追溯和演变???????????????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窦娥冤》与《汉宫秋》母题原型的继承和创新???????????????3
二、关汉卿、马致远创作价值取向的异同????????????????????5
三、《窦娥冤》与《汉宫秋》悲剧意蕴的比较 ??????????????????7
(一)在对母题继承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不同悲剧意蕴????????????????7
(二)在对母题原型创新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不同悲剧意蕴??????????????8
(三)在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不同悲剧意蕴????????????9
《窦娥冤》与《汉宫秋》作为元杂剧悲剧艺术的典型代表,具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色,但同时又有相同的特点。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各自代表了我国悲剧艺术发展的不同倾向,而相同特点则表示着我国古代悲剧视角从元杂剧开始由现实世界转向人性层面,而悲剧意识也由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转向关注个体命运的悲剧形态。这一转变使我国的悲剧精神同西方悲剧精神有了极大的不谋而合之处,而这种不谋而合的产生也为我国悲剧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一、《窦娥冤》与《汉宫秋》两剧母题原型的比较
(一) 《窦娥冤》与《汉宫秋》母题原型的追溯和演变
1.在西汉刘安撰的《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原文是:庶女叫天,雷电下击,景公台陨,肢体伤折,海水大出。
随后在《昭明文选》载梁江淹《识建平王上书》中又引用上典,有“庶女告天,振风袭于齐台”之句。而该文的唐代李善注中引用《淮南子》许慎的注又使我们看到了庶女故事更为具体的记载:庶女,齐之少寡,无子养姑,姑无男有女,女利母财而杀母,以诬告寡妇,妇不能自解,故冤告天。
这段记载和后来的“东海孝妇”的故事有极大的相似之处。都是小姑子诬杀寡嫂,引起上天变异。在《淮南子》之后,庶女故事演化成东海孝妇的故事。故可以推断窦娥故事的萌芽早在先秦就已经产生。
东海孝妇的传说出自《汉书于定国传》。这段传说和《淮南子》许慎注中的庶女传说相比,具有明显的血缘关系。“庶女”是孝妇的原型,“孝妇”是由庶女蜕变而来,但孝妇身上少了庶女原本的思想锋芒和反抗精神,它强调了孝妇之孝,于公之德,从而使这个传说符合了当时的封建礼教,使它在封建社会畅行无阻,广为流传!但原来庶女故事的基本情节,还是无法涂改的,它仍然保留了原来传说的人道主义精神。
到六朝、唐、宋,孝妇故事又一次得到了深化。血飞白练的情节在此期间得以出现。晋干宝的《搜神记》所记的“周青事”中:长老传云:孝妇名周青,青将死,车载十支竹竿,以悬五幡,立誓于众曰:“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既行刑已,其血青黄,缘青幡而上标,又缘幡而下云。
这与窦娥临刑前所说:“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的情节基
本一致。
孝妇登上历史舞台始于元代,在王实甫《于公高门》一本,似以于公为主谱“东海孝妇”之事,而后关汉卿的《窦娥冤》则把传说与现实结合起来写成一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孝”的悲剧。
关汉卿以犀利的眼光洞悉到悲剧发生的社会因素,把它从民间故事传说的位置上提高到一个广阔的现实社会视角层面来重构其悲剧意蕴,从这一点来讲关汉卿对原型母题既有意旨的升华,又有价值、视角层面的提高。
2.《汉宫秋》的母题原型是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出塞的故事流传已久,关于这个故事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中的《元帝纪》和《匈奴传》。
竟宁元年,??匈奴呼韩单于来朝。??诏曰: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於氏。 (《元帝纪》)
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王昭君字宁胡於氏,生一男??二女??。(《匈奴传》)
这两则记载表明:昭君是良家子,身份是“待诏”,在呼韩邪主动入朝求婚的情况下由汉元帝赐给呼韩邪,她在匈奴生了一男二女。昭君和亲的故事由此而来。
晋宋之际,文人学士记叙和咏叹昭君出塞故事的文学作品纷纷问世,影响较大的有葛洪编的《西京杂记》里的小说《王昭君》。在这一作品中首次出现毛延寿作画索贿的情节:宫人皆贿画士,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这一情节突现了王昭君洁身自好,不苟屈服的性格特点,点活了昭君形象。同时,我们从《后汉书》、《西京杂记》这两部史书的记载,可以看出昭君故事的完整轮廓:画工图形以供汉元帝选妃,由于索贿未遂而点破美人图,致使昭君不得见御而心含悲怨,恰逢匈奴求美和亲,昭君含怨应诏,后汉元帝见真貌而知其真相,悔之,不肯,遂杀死画工。很显然这是一个悲剧性的故事。昭君貌美却因小人作祟而得不到皇帝的宠幸。这很容易引起经常生活在失意之中广大民众的共鸣和同情。因此故事在民间叙事里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流传。从《乐府诗集》中的《昭君怨》到唐代李白、杜甫,宋代欧阳修、王安石咏赞昭君的诗作,它经过史传的书写、民歌的流传和文人的染指,从而使其原来的故事雏形得到润色和丰满,逐渐形成了完整而稳定的叙事话语为后代的文人阶层所接受。因而这一母题原型也就成了马致远创作《汉宫秋》的重要素材。
尽管昭君的形象在历代文学作品中是悲剧性的,但历代文人大多只注重描写昭君的个人悲怨,反复咏叹的是个人价值得不到社会认同的不幸遭遇,而将国家命运和昭君命运紧
密联系在一起的新的昭君形象,正是马致远《汉宫秋》中王昭君的悲剧形象。
马致远在处理这个“历史叙事”时把家国兴亡、民族大义和个体爱情、命运两个层面结合起来,既对原型母题进行了延伸和拓展又对昭君的个人形象主旨意蕴进行了全面的深化。从而使昭君这个悲剧形象既不同于历代文学作品中含悲抱怨的昭君形象,又有别于我国早期古典悲剧中薄命红颜的女性形象。她是一个植根于时代土壤之中,寄予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具有复杂深厚悲剧审美价值的女性形象。
《窦娥冤》与《汉宫秋》在对原型母题的继承上又有相同之处。二者在对各自的母题原型现实化时都改变了原有的视角取向,同时又都继承了原有的思想情感的根基,从而使它的价值取向更符合其自身创作的审美追求。
(二)《窦娥冤》与《汉宫秋》母题原型的继承和创新
1.《窦娥冤》对母题原型的继承
(1)孝妇是人间不幸的化身,她没有钱财权势,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亲人。
(2)她本身应受到世人的同情和颂扬,但却被社会的黑暗所吞没。
(3)她的冤情震怒上苍,使天地为之动容。
2.《窦娥冤》对母题原型的创新。
(1)对悲剧起因的改造:关汉卿把母题原型中诬陷窦娥,促使其悲剧产生的的小姑子改变成代表当时社会恶势力的张驴儿。他是元代特殊社会环境产生的黑暗动物。从而使其悲剧与当时社会环境紧密结合,大为加强了悲剧的社会意义和时代色彩,体现出关汉卿思想的深刻性及其在艺术上的深化。
(2)对悲剧制造者的深刻批判:关汉卿把母题原型中批判对象的含糊其辞改造成更为直接地揭露,对当时社会官吏的昏庸贪暴作了深刻的批判。剧中诬杀孝妇的太守是悲剧的直接制造者,可是以往几乎所有的传说都是维护他,什么太守不听“劝解”,什么“有司不能察”等。关汉卿的态度正好相反,他通过窦娥的控诉,尖锐的指出:“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因此他笔下的太守,昏庸贪暴,草菅人命,丑恶之极。从而戳破了粉饰官府、褒扬苛政酷刑的假面具。
(3)加深了窦娥的反抗精神:窦娥是作者所塑造的众多形象中最成功一个。但窦娥既不同于孝妇也相异于庶女,她身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反抗。她的反抗不是仅仅局限在为自己辨冤的狭小范围之中,不像庶女那样,目的只是为自己申冤,她的控诉矛头直指社会之不公、黑白之颠倒。赴“法场”一折,作者为她安排的第一曲,就迸发出雷霆般的轰鸣,震撼整个颠倒黑白的世界。“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这句话把她对
社会的一切丑恶的反抗都包笼无遗。同时她的反抗是发自本身的觉醒,是那么执著而顽强,从而使其发展成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深刻的悲剧形象。窦娥的大胆反抗精神,是关汉卿的创造性在思想上的突出表现,窦娥成为两千年来孝妇传说的最高典型,原来传说中隐含的人道主义精神在《窦娥冤》中成为锋芒毕露的批判武器。
3.《汉宫秋》对母题原型的继承
作者在创作《汉宫秋》时因袭了母题原型中的主要人物和基本的故事框架,剧中主要矛盾是围绕这三个人展开的。由毛延寿和昭君的矛盾牵出了昭君和汉元帝的矛盾,由汉元帝和毛延寿的矛盾引出了国与国的矛盾,从这一矛盾又引发了汉元帝和昭君的矛盾!这几重的矛盾冲突都是由母题原型中的人物引起的,同时这几重主要矛盾又构成了全剧的主要悲剧成因。
4.《汉宫秋》对母题原型的创新
(1)人物形象的改造:
A、对汉元帝的改造:作者通过提升昭君故事中汉元帝的配角地位,把剧作改编成末本戏,采用了汉元帝的叙述视角来揭示其悲剧意蕴。作为一国之君,担负着社稷安危的重任,“和番”之事本应激荡着民族大义和悲壮色彩,而在汉元帝的视界里却充盈着不尽的无奈和悲哀。《汉宫秋》并没有从元帝一国之君的身份来审视悲剧意蕴,而是将其下降到一个平凡个体的视角来揭示悲剧意识,使全剧表达出全新的悲剧内涵。其中汉元帝的悲剧是其剧中主要悲剧之所在。在汉元帝的身上既有一国帝王之悲又有一个平凡个体之悲,这两种悲相互交织从而演化出更多的题外之意,使汉元帝这个人物形象更加深刻而真实,使剧情更加丰富,主旨更加博深!在剧中,忠奸矛盾,番汉矛盾,君臣矛盾成为背景,江山美人两难,希望和幻灭逐一上演,互相交错,共同扩展开一个巨大的戏剧空间以展现汉元帝经受的心灵炼狱。
B、对昭君的改造:把一个因小人作祟未得帝见而含怨出宫,把个人利益看的高于一切的女子改造成为民族尊严,国家安危而牺牲自己的悲剧形象。在这个女子的身上作者既赋予给她普通人的爱恨情仇,又寄托了自身作为当时社会身肩保家卫国责任的士大夫的愿望理想,从而把昭君塑造成为一个崇高而又真实的悲剧形象;还昭君农家女儿之本色,将其身份提升为妃子,从而使昭君成为当时上下两层社会的完美结合;再改昭君出塞后生儿育女随遇而安的史实,为行至途中,思国怀家,留下汉服,悲愤投江,自尽殉国,从而突现其个体的崇高爱国精神。
(2)矛盾冲突的改造:在母题原型中矛盾冲突的焦点在于毛延寿,汉元帝和昭君的矛
盾冲突都是由毛的作祟而产生。而马致远把元帝、毛延寿、昭君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改变成国与国、个人与命运的矛盾冲突。汉元帝的悲剧根源在与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而昭君的悲剧根源则在于自身的现实和个人命运之间的矛盾。这样作者就摆脱了母题原型那种单一的国与国的矛盾而制造成的悲剧意蕴,把个人对命运的无力反抗之悲溶入其中,深化了剧作的主旨思想,加深了悲剧意蕴。
(3)出塞背景的改造:改昭君出塞前因画工作祟而不得见帝为俩人相遇,情好神笃;将呼韩邪主动入朝求美和亲改为匈奴雄兵压境刻日南侵满朝文臣武将穷无对策。
通过这番改造,马致远将母题中原本的悲剧意蕴从单一拓展为多层,从而使其剧本中不仅有夫主妻嫁——一代帝王的悲凄;王气暗收——王朝覆灭的悲哀;并通过昭君个体命运的突显,把自身生不逢时一代文人的悲苦也加以融汇。从而使全剧在更深层次上揭示了生命群体在挑战应战时的无奈和悲怆。这种悲怆是自然的,并不因你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就可以幸免,也不会因你是远离繁事的凡夫而得以逃脱。在这一层面上马致远无疑又把全剧的悲剧意蕴向更深层推进了一步,向个体和历史的自然之悲、原始之悲加以叩问!
二、关汉卿、马致远创作价值取向的异同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极为黑暗的时代。在蒙古族不断南下侵吞中原的进程中,推行毫无人道的民族清洗政策,所到之处,抢杀掳掠,使中原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因缺少长期吏治文化的积累而不懂的如何治国平天下,所以在政治上,蒙古统治者唯亲任用,用不懂吏治之道的蒙古人或色目人充当各地郡邑的正官,使得贪官污吏滋生,给广大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如果说,以上政治文化的劫难打断了中国知识分子长期以来所循的社会秩序,那么对长期以来有着“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情结的中原知识分子来说,仕途的被阻隔更是致命的创伤。因其统治者崇武轻文的民族习性,统治者极为轻视中原知识分子。他们不仅停止了科举,中断了知识分子的仕途之路,而且还把知识分子列为所谓的“八娼九儒十丐”之列,从而使知识分子处于民族压迫的最底层,在生活和精神上都饱受残害。即使后来科举恢复,但科场的不平与黑暗仍将绝大部分知识分子拒于仕门之外。在这个的文人饱受压迫摧残的黑暗时代里,为了谋生,关汉卿和马致远不得像其他文人一样,与民间艺人结盟,加入勾栏瓦肆的杂剧创作活动中。尽管如此关、马的的生活态度及各自的价值观念是截然不同的。
关汉卿生性乐观豁达,他适应社会,积极入世,放下知识分子的清高以乐观的态度从事创作和生活。他的散曲[南吕·一枝花]套数自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
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和这种思想观念相一致,创作之余,关汉卿“躬践排场,而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娼优而不辞”。他既是创作者又是实践者,正因如此,他可以广泛的接触社会生活,形成了乐观务实的生活态度和市民剧作家的入世情怀。
关汉卿现存杂剧18种,其中对小人物的成功刻画在其杂剧中占有相当比重。有:才貌双全的谢天香,济困扶危的赵盼儿,倔强气傲的杜蕊娘,有智勇双全、敢于再嫁的寡妇谭记儿,有感天动地的童养媳窦娥等。通过这一系列小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社会遭际,作者构造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现实社会生活画面,再现了当时社会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真实场景。
同其自身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相同,关汉卿从底层人物的平凡视角来审视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黑暗,关心民生疾苦,从而使自己的作品带有了强烈的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更把当时社会人生的悲苦情愁、命运的坎坷无奈展现的淋漓尽致。作者以乐观地态度面对生活,以现实地眼光直视苦难,把苦难的成因和生活的罪恶真实的再现出来,给人以本原的感受和明确的是非判断,让人清楚而真实的感受社会的黑暗和苦难的本原面目,以一颗布衣文士的正义之笔来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和下层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同时他对罪恶和苦难又充满了战斗的勇气,所以他笔下的人物虽然很渺小,但面对苦难时却勇往直前,顽强抗争,从不轻言放弃和后退,这也是作者生活态度在剧作中的体现.
和关汉卿乐观面对积极入世的态度相比,马致远经历了一个由积极入世到消极隐世的转变。“且念鸲生自年幼,写诗曾献上龙楼。”这一句正是马致远青年时代的生活记载和思想写照。青年时期的马致远,热衷于功名,有望于理想,满怀抱负而立志于仕途。晚年时由于经历了宦海的沉浮,看透了官场的险恶和黑暗,同时受全真道教的影响,马致远开始厌倦尘世消极退隐,力求在道教的无为世界中寻求心灵的安慰和精神上的超脱。但他的归隐思想又是矛盾的,中国传统文人“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的情结又时时困扰他。他想超脱尘世忘情自我,却又不能彻底的离开现实。在这种进退两难的处境中,马致远的思想倾向以消极避世为主,他的生活范围是狭窄的,并由此而形成了他以“自我”为关照中心的失意文人心态。
在马致远现存的7种杂剧中,最富现实性的两部作品是《荐福碑》和《青衫泪》,这两部作品集中而深刻的再现了知识分子面对坎坷命运的无奈心态。而《汉宫秋》则是通过汉元帝的口吻抒发作者的丧邦失家之痛。他把自身作为当时社会知识分子的责任和理想赋予在昭君的身上,从而使昭君这一形象在某一层面上成为自己的化身。作者也正是从这个视角出发来审视当时社会知识分子这一类人命运和生活的悲剧。但由于作者的思想忽醉忽
醒,所以剧中的悲剧意蕴也给人以朦胧之感,交织着许多的悲剧因素。他不似关汉卿把悲剧意蕴表达的那般单纯而明确,而是像其心态一样面对现实而又有所寄托,既想清醒的看待世界又把希望寄托给理想,从而使其剧作的主题思想意蕴具有多层意蕴的体现。
三、《窦娥冤》与《汉宫秋》悲剧意蕴的比较
(一)在对母题继承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不同悲剧意蕴
关汉卿把一个民间流传的孝妇故事,提升到社会价值的层面来审视,从而将一个弱女子个性化的人生悲剧,在结合观察现实社会环境的基础上深化为社会的普遍性悲剧。具体表现为:《窦娥冤》在对母题继承的基础上成功的描绘了一幅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社会生活画卷,这部作品纳入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喊出了高昂的反抗基调,浸透了鲜明的爱憎情感。作者把母体中所原有的,窦娥自身悲剧的自然悲剧意蕴加以深化,拓展为“本该受世人同情和颂扬的反而被社会所无情的吞没”这一深层悲剧意蕴。关汉卿正是通过这样的方法集中表达了当时下层人民的基本思想、情绪、要求和愿望。从而达到对现实的关照,揭示其悲剧的根源是黑暗的社会现实。窦娥之冤亦即当时人民群众的苦难和冤抑。
还表现于关汉卿在原有母题的基础上,把窦娥的反抗精神加以突显,使其成为促成自身悲剧的关键原因,这就在一定基础上揭示了在封建奴化统治之下,思想未曾觉醒的劳苦大众在面对黑暗压迫之时形成悲剧的必然。剧中窦娥对社会现存秩序的黑暗充满怀疑、思考、诅咒,但她却并不是一个超越时代的思想家,更不是一个思想的觉悟者。她的反抗并不是思想觉醒的使然,而是人性本原在罪恶压迫下的自然伸张,是一个善良而奴顺的时代产儿对世界的疑问和对自身冤屈的反抗。她的这种反抗是中国封建社会多年奴化思想统治之下在哪一时代的集中体现。中国封建的奴教文化使他们失去了思想的锋芒,却铸就了永往直前的性格。从这一层面讲,窦娥的悲剧更是一个性格悲剧。正是她那执着不屈的性格才使得其剧作悲剧意蕴得以深化,关汉卿正是通过窦娥的不屈反抗控诉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为下层人民的苦难和冤屈而向社会诘问!从而使其母题原有的悲剧意蕴和价值得以提升和拓展。这样不仅使作品母题本原的悲剧意蕴得以完美呈现,同时更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批判价值,以至演绎为带有时代特色的社会悲剧,从而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上寓含了从个别人生到普遍社会意义的悲剧意蕴。
《汉宫秋》的悲剧发展是以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的。自古后宫多粉黛,一个皇帝恐怕很难对一个民间女子有专一纯洁的爱情,人民对帝王的爱情则更是隔膜的。而《汉宫秋》之所以能引起观众和读者的欣赏和关注,在于剧中所塑造的这种特定的帝王爱情变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国运的危贻。出于对国家安定和人民生活安宁的向往,他们
才关注帝王的爱情。正是在这种联系上,帝王的爱情悲剧才牵系着人民的情绪。马致远在创作过程中不仅把一个通常从历史层面审视的有关家国兴亡的历史叙事,下降到从平凡个体和爱情的视角层面来关照,从人性本位的角度反映家国兴亡的悲剧,以突现个人与命运抗挣的悲剧意蕴,可谓以小寓大,而且其在对母题原型继承的基础上,把家国兴亡之悲,个体、爱情、命运之悲交相融汇,互为相依。其中作者以爱情为基调,以个体命运为视角,以家国兴亡为大局,层层相交,环环演进,把各种悲剧意蕴交织相汇,既有个体又有国家,既有爱情又有命运,从而使几种不同的悲剧意蕴交相渗透,演绎出了更为深刻的悲剧意识结构。
二者的相同之处是都从各自所处的时代现实的角度来审视母题原型的悲剧意蕴,把各自时代现实的悲剧因素和个人情感加以融入,从而达到原有的和现实的悲剧意蕴相互交融,使剧作不仅具有了母题原型自身的悲剧意蕴更增添了对时代与现实的关照,从而对母题原型原有的悲剧意蕴进行了深化和拓展。
(二)在对母题原型创新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不同悲剧意蕴
关汉卿在对母题原型内容改造的基础上,把窦娥的悲剧根源拓展为两个方面:
客观社会方面:关汉卿把对社会时适环境恶势力的典型代表“张驴儿”的批判进行了下移,把批判的矛锋直指太守——社会统治者。从而揭示了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窦娥悲剧的产生,并不是“张驴儿”这一类恶势力的存在而是当时社会统治者的昏庸黑暗。正是由于当时社会吏治的黑暗才滋生了“张驴儿”这一类的恶势力,致使广大的下层百姓遭受恶霸、苛吏的双重压榨。“统治者所提倡和颂扬的而又被其所否定和毁灭”这一深刻的社会悲剧意蕴,正是借助“太守”这一形象加以突现的。
主观个人性格方面:窦娥的悲剧不仅表现为自身的悲苦遭际,更表现其不断的反抗之中。她每一次的反抗都把其悲剧意蕴向前推进一步,正是其一次次不屈的反抗才使剧作的悲剧意蕴得以深化。从这一点来讲,窦娥的悲剧又是一个性格悲剧,是个人对命运执著反抗的悲剧。
马致远在创新的基础上,以昭君之悲来辅衬,把汉元帝的悲剧作为悲中之悲来点染。作者没有把元帝单纯化,在剧作中,汉元帝既是一国之主,担负着社稷江山安危的重任,又是一个生命个体,有着常人的爱恨情愁。并且,马致远通过两相高低对比:
一国之君(元帝) 底层宫女(昭君)
家国 个人
把家国兴亡之悲、个人命运无奈之感放在元皇帝、昭君身上,令其进行二难抉择,从
而突显其悲剧意蕴!
相同点:二人都以个人命运作为悲剧视角来切入,在结合多种悲剧元素的基础上来揭示更高层更博深的悲剧意蕴。从而使剧作的悲剧基础置于人本位的层面,把对“人”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抗争贯穿其中,使人读来如临其境,悲不胜悲。
(三)在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不同悲剧意蕴
关汉卿的剧作中小人物是其突显的主要对象,他通过社会底层小人物与社会时代大的现实环境所产生的悲剧冲突来彰显其悲剧意蕴。小人物本身的不幸遭遇自身即带有了原始的悲剧意蕴,而作者又把它同广阔的社会层面结合起来,把当时时代社会所存在的各种悲苦加以典型汇聚在这些小人物的身上从而形成了更为深广的悲剧意识,使作品的悲剧主旨更为深刻。马致远从其自身知识分子的角度出发来审视塑造汉元帝、昭君两个悲剧形象,从而赋予其特有的知识分子的理性意识,使得剧中主人公能在更高的思想层面来审视自己的生活和命运,他们更容易为家国大义而牺牲自身,在更高的层面上(家国兴亡)昭示了时代特有的文人悲剧心理。把时代那一环境下,知识份子渴望重现昨日风光而不得的无奈悲凉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相同点:关汉卿、马致远都是从个人的社会角色和各自的价值取向来突现悲剧意蕴。关汉卿通过当时社会底层人物的典型代表——窦娥所遭受的悲苦来突现人民大众的普遍苦难。马致远把昭君作为当时文人的代表来突显当时士大夫的理想愿望和命运抉择。
综上所述,《窦娥冤》和《汉宫秋》作为我国古典悲剧的典型代表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和特有的民族悲剧意识。这两部剧作不是单方位的为我们呈现悲苦,而是汇聚了众多的悲剧意蕴于一体,从而探讨了上至家国兴亡,下至个体命运等多方面的悲剧成因。把人性、人道、仁爱等传统文化中最古朴而自然的思想因子汇入其中,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反思。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3]葛洪.西京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5]王学奇.关汉卿全集注[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6]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蔡美云.关于马致远及其《汉宫秋》的新思考[J].戏剧,1999,(1):43-45.
[8]李渔.闲情偶寄[M]. 长春: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
[9]黄克剑. “悲”从何来?------就悲剧之“悲”对中西文学人文趣向的一个比较[J]. 文艺研究,2004,(3):65-67.
[10]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 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11]聂心蓉.独特叙述视角关照下的人生悲剧----《汉宫秋》悲剧艺术新探[J].写作,2007,(1):21-24.
作文九:《马致远 汉宫秋》700字
馬致遠 漢宮秋
故事內容摘要:
奸臣毛延壽因求賄不遂,醜化王昭君的畫像。後來漢元帝見到王昭君,封其為明妃。毛延壽事發叛國,引匈奴兵犯境索要王昭君。滿朝文武束手無策,面對漢元帝的質問,只勸漢元帝送王昭君與匈奴。漢元帝送昭君往匈奴和番。王昭君在番
[2]漢交界的黑江處投江自盡。匈奴單於將造釁者毛延壽送囘漢朝處置。漢元帝思念昭君,在夢中見到昭君逃囘,卻又被雁叫聲驚醒。最終在雁叫聲中不勝悲涼。 作者介紹:
馬致遠,1250年,1321年,,字千里,號東籬。中國元代初期雜劇作家,人稱「曲狀元」,河北東光人。與關漢卿,白仁甫,王實甫,一說鄭光祖,等人並稱元曲四大家。他大約是生於宋理宗寶祐四年,1255年,,卒年約在元英宗至治元年以後,享年七十歲左右。馬致遠以字行於世,名不詳。晚號「東籬」,以示屈原之志。馬致遠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同稱「元曲四大家」,是中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青年時期仕途坎坷,中年中進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後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馬致遠晚年不滿時政,隱居田園,以銜杯擊缶自娛,死後葬於祖塋。
心得感想:
詠柔: 馬致遠把人類至情,融入到戲劇創作的個性之中,體現了《漢宮秋》古典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特色。昭君沉江與雁叫漢宮的情節,馬致遠用人性
的內在力量,吸引並感染著觀眾,在悲愴、淒清的戲劇氛圍中,讓我們不能不搖撼心弦、淚濕青衫。
郁珊: 漢宮秋表現了愛國主義的思想傾向。第四折寫漢元帝在秋夜雁聲中對昭君的思念,也滲入了作者對民族矛盾中許多人家破人亡的感慨。決定于作者的歷史和階級局限,他不可能理解歷史上王昭君出塞和親的積極意義,對漢元帝過於同情和美化,感傷情調也較濃。
俊宇:
冠綸:
作文十:《《汉宫秋月》赏析》1900字
《汉宫秋月》赏析(2008-11-25 10:42:24)
标签:汉宫秋?孤雁?琵琶?悲秋?汉元帝?灞桥?杂谈? 分类:因有所思
孤雁横空林风肃,琵琶长绝美人涩
——浅谈《汉宫秋》中的意象
《汉宫秋》借“昭君出塞”这一历史题材,环绕着汉元帝、王昭君的形象,像人们揭示的主要是对历史、对人生的体悟,作者通过戏剧冲突,抒发自己无法主宰命运,只是能任由播弄的悲哀。
《汉宫秋》并不是一出以情节取胜的悲剧,它的戏剧冲突在第二折就基本上解决了,第三折是个尾声。而观众历来并不以矛盾的解决为满足,还要倾听第三折《梅花酒》、《收江南》等脍炙人口的曲子,细品第四折汉元帝被孤雁唤醒后的一整套抒情唱段,马致远是向来为人称道的文采派作家,《汉宫秋》不但文思精妙,文采斐然,尤擅长把外界景物的描绘同人物内心感情的抒发融为一体,因景生情,以情化景。
(一)、“悲秋”的情感母题
秋天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秋风萧瑟,草木枯黄,这种悲凉的氛围,正好给多愁善感的中国文人提供了一个抒发内心愁苦的机会,当他们把这种情怀融入笔端时,便产生了一种延续千年的特殊情感——“悲秋”情怀。
开创“悲秋”先河的是宋玉。他的《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一句制造了一种萧瑟冷落的气氛,并在这一气氛中抒发幽怨悲哀的情绪。《汉宫秋》就是在这种“迥野悲凉,草已添黄”的秋境里抒发苍凉无奈之情。
《汉宫秋》以“秋天”的意境作为结撰全剧的背景,突出秋的萧瑟悲凉,更使整个戏笼罩着荒寞的气氛,表达了作者对时代的体验和认识。所运用的意象极具悲凉之意,冷宫、琵琶、灞桥、孤雁等这些都统摄在“秋天”的意境之中,凄怆而又无可奈何的喟叹!
(二)、良宵寂寂,琵琶为媒
“琵琶”声幽咽,似乎是怨女的代言之物,白居易的一首《琵琶行》道出了闺妇之怨,己之心酸,青衫湿透只因“同是天涯沦落人”,此后的相知,竟不问,但得“相符何必曾相识”。
“琵琶”总给人以幽怨之觉,离情之意,痴情女子总被轻别离之人而伤。此后的《琵琶记》更是赵五娘的一曲悲歌:携一琵琶千里寻夫。
《汉宫秋》里,昭君被陷害入冷宫,夜深孤闷之时,弹得几曲琵琶消遣,谁知冷宫琵琶遇着富贵闲人,寂寞心恰逢寂寞主,便有了“特来特来填还你这泪搵湿鲛绡帕,温和你露冷透绫波袜。”,细品之,汉元帝也不是真心痴情,只是一时寂寞,有缘相逢,填补昭君的幽怨,也填补自己荒淫无耻贪婪的心。琵琶成了媒人,让这两“五百载合有的鸳鸯配偶”牵在了一起,但隐约中又暗含了别离。
(三)、大义和番,灞桥饯别
在马致远笔下,文武百官都是一批“干请了皇家俸”却不能“安社稷、定戈矛”的废物,平时“山呼万岁,舞蹈扬尘’,一旦有事便“似箭穿着雁口,没个敢咳嗽”,汉元帝只是个“空掌着文武三千队,中原四百州”临屈叫一声“不自由”,却要靠“割鸿沟”,获得苟安。这与楔子他一上场就说“边塞久盟和议策,从今高枕已无忧”形成鲜明反差,讽刺效果十足。昏庸无能的皇帝只能哀叹“一将难求”,万念俱灰只待王昭君大义和番。
由此,第三折写灞桥饯别,先写别离场景的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字字着色,语语声情。“銮舆咸阳”一下,以首尾相接,四环相生的叠句,抒发别后凄凉的想象,节促音哀,沉痛欲绝,,至【收江南】曲,下转语“不思量,除是铁心肠”见得这种因国家衰弱带来的民族灾难,绝不是汉元帝个人的悲哀,意境就更深沉广阔了。煞曲写元帝伫立凝望,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伫立多时,徘徊半晌,猛听得塞雁南翔,呀呀的声嘹亮,却原来满目牛羊,是兀那载离恨的毡车半坡里响。”,这与《西厢记》长亭送别折收尾相似,但境界更阔大,神情更逼真。
“灞桥”作为送别之地,古就蕴含着别离之意,有李白的“灞桥折柳”,再加上“阳关三叠”,送别之地更添别样凄苦。
(四)、挂图思美,孤雁破梦
挂美人图,“对银台一点寒灯”,与白居易的“孤灯挑尽未成眠”一样,写尽相思,突出其缠绵痴情的形象,第四折关目,从元帝挂图解闷,梦会昭君,到听孤雁飞鸣而哀伤欲绝,与《梧桐雨》写唐明皇还京,供养真容,梦见贵妃,听梧桐雨声而抒发悲情相类似。
人去楼空,孤雁哀鸣,“一声声绕汉宫,一声声寄渭城”,凄厉地伴他度过寂寞的黄。整个戏就在浓郁的悲剧氛围中结束,含蓄而深沉地传达出人生落寞、迷惘莫名的意境。
“雁”是传递相思的使者,“鱼雁传书”传的是相思,留的是等待,寄得是爱;“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这离别前的叮咛,以后全凭雁互传情愫了。
“雁”又经常带来伤感思念,“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又是一年雁回,秋风尽,等待的还是没有来。大雁阵阵,而失偶孤雁则更是悲凉。孤雁之鸣带给失偶之人的是难忘的情怀,无法排遣的忧愁,这声断衡阳的夜空里,秋风瑟瑟,林风潇潇,美人不再在,那青冢之恨,黒江之曲、悠悠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