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400字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指青少年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良好发展,能在学习和社会活动过程中与人建立良好关系,能谅解他人,辨别是非,在遇到困扰时能克服困难。
目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尚无统一公认的标准。综合心理学和医学的观点看,青少年心理健康起码应具有如下标准:
1. 身体健康,智力正常。身体健康、智力正常是衡量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是正常生活工作的基本条件。
2. 人格完整,意识良好。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怀坦白,言行 一致,表里如一,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并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善于调节自己的言行举止,使其性格、情感都能符合其年龄特点。
3. 乐于交流,善于结友。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结交知心朋友,与朋友能沟通心灵,友好相处,对矛盾和分歧,能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并有乐于助人的愿望和行为。
4. 情绪稳定,乐观开朗。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温度计;乐观能使人心情开朗。保持相对的乐观、稳定的情绪,就能在顺境中积极向上、谦虚谨慎,在逆境中意志顽强并能战胜困难。
5. 有所追求,积极进取。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承 担责任。
作文二:《青少年心理健康》2300字
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及解决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青少年正是学好科学知识、养成良好道德行为的关键时期。然而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犯罪的例子屡见不鲜。其根本原因就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得到重视。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一个人不仅要具备健康的身体,还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健康。一个人会犯罪,除过失犯罪外都是由于各种心理问题导致的,纵观近年来的青少年犯罪案例,其犯罪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盲目的冲动
盲目的朋友义气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腐朽的观念,是现代网络时代青少年精神空虚时的寄托,而朋友义气成了青少年的精神之柱。例如由暴力漫画改编而来的《古惑仔》系列电影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风靡全国,暴力血腥片段曾经为中国内陆的黑社会发展提供了模板。很多人以此步入了黑道生涯的发展,特别是对中国的80、90时代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影响,使得青少年犯罪成为一种潮流。
2、极端的逆反心理
在当今社会,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一方面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对子女娇生惯养,另一方面父母因为望子成龙、望子成凤心切,对子女高标准、严要求。由于年龄的差异、心理状态各异,两代人之间容易形成代沟,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亲子关系如处理不当,极易引起家庭内部的违法犯罪现象,如出现家长打骂子女,子女伤害甚至杀害父母、祖父母等案例。
3、自卑、孤独心理
多数青少年个性好强,喜欢表现自己。但是,有些青少年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无法在学校好好表现自己,感到自卑、孤独,于是他们便开始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网络游戏、网络交友和聊天便趁虚而入,占领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在网上,他们可以尽情地展现自我。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使他们受到不良事物的引诱而犯错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一旦他们缺钱上网,就可能引发财产犯罪。有的青少年与人发生矛盾,便盲目摸仿网络游戏中的打斗手段残害他人身体,导致青少年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甚至杀人案的发生。
4、网瘾
网络成瘾,又称网络过度使用症,主要是指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之外的事情都没有过多的兴趣,从而影响身心健康的一种病症。网瘾的高发人群多为12-18岁的青少年,以男性居多,男女比例为2:1,而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本身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意识也比较弱化,理解判断力差,自控能力也比较差。他们大多都处于青春期,反叛心理严重,对新鲜事物又充满了好奇,寻求刺激、惊险和浪漫,以满足这个阶段的人生需求,而网络出现之后,网络游戏、色情和聊天,恰好对应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自然就会网络成瘾。网瘾会导致青少年道德的弱化并危害青少年身体健康。
要预防青少年犯罪,消除青少年犯罪的思想根源,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矫正心理偏差、医治心理疾病,使青少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社会平安,我们应该采取如下对策:
1、塑造青少年良好的性格
许多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在性格上往往存在着许多缺陷。我们必须引导青少年
学会自我完善自己的性格。性格的自我完善,一方面是要肯定并发扬青少年自身性格中良好的一面,另一方面是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并主动而及时地克服自己性格的缺点和弱点。我们必须根据青少年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塑造青少年良好的性格。
2、要抓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法制课要作为必修课,配备专门的法制课教师,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同时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丰富多采的法制教育活动。笔者作为三门峡市依法治市讲师团的讲师曾被邀请到学校给青少年讲法制课,结合自己所办案例和青少年生活实际进行讲解,反映效果良好。通过这些法制教育,使广大青少年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知道什么行为是社会提倡和法律允许的,什么行为是法律禁止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的,做到知法、懂法和遵纪守法。
3、灵活应变,增强抗挫折的能力
每个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挫折是坏事,但有时也是好事,关键看一个人如何面对。有人在挫折面前意志消沉、自暴自弃,甚至走向极端选择了犯罪道路;有人历经挫折,越挫越勇,意志越来越坚强,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在挫折面前反应如何,往往体现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以及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因此青少年必须学会承受各种压力与挫折,善于运用各种合理的自我调节方式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青少年们需要找到合理的宣泄方式,培养自己坚强的性格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恢复自己的心理平衡。
4、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通过相互认知、相互理解而建立起来的心理联系。通过人际交往,一个人才能融入社会并得到社会的认同。一个人如果失去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将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有不少青少年因为受到社会上不法分子的引诱而走上犯罪道路,因此青少年在交友方面要非常慎重。有些失足青少年有较强的逆反心理,缺乏家长和老师们的关爱。父母和老师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心态,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了解他们,建立和谐的关系对其进行正确的疏导和教育。
5.加大打击力度,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黄色”、“灰色”和“黑色”这“三大污染”对青少年的感染和侵害,坚决禁止含有色情、暴力等音像制品。大力打击学校周边犯罪与学校犯罪,对青少年加强疏导教育,及时对其心理问题进行解决。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的引导和教育,对网络媒体以及社交平台加以监督,学校以及家长要积极与青少年进行交流,及时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的疏导。
14法学2班 王鹏兴 1403030101243
作文三:《青少年心理健康》3300字
青春期叛逆与亲子关系
摘要:青春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以其鲜明的生理和心理剧变为标志,有别于其他生长阶段。随着身体上生理方面的迅速生长乃至第二性征的发育,青少年在心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心理变化是变得叛逆,这也是为大家所熟悉的,主要表现为对成人权威的挑战,即对家长和老师产生质疑。这一时期的亲子关系如何呢?家长该如何面对孩子心理的急剧变化从而把孩子引导向好的方面呢?我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以及家长如何处理这一时期的亲子关系来阐述。
关键字:青春期叛逆;亲子关系;家庭教育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和儿童时期相比,由原来的服从、顺从和绝对的信任转变为拒绝服从、顺从和怀疑质疑。每一个理性的成人都应该为这种转变而愉悦,因为正是这种对权威的挑战,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不过遗憾的是,不在少数的成人却为此恼火、伤心,甚至感觉到绝望。
我现在在辅导一名初中二年级的男生学习语文,在与他的相处过程中,我能明显地感觉到他具有强烈的叛逆特点,尤其是他和他父母接触时,其叛逆的特点表现的更为显著。作为初二基础班的一名学生,他的成绩相对较差,基础不好,所以他的父母想多给他补补课,希望他有提高,可是这一行为却没有提前和他沟通好协商好,这个孩子是在父母的生生逼迫下去参加补习班的。据孩子自己说,他在这些补习班上什么也没学到,无非就是混时间罢了。而且,父母的这种不经过他同意就擅自决定安排他的时间的行为,引起了他的强烈不满,每次补习结束后他回家都不愿搭理父母,父母问他学习情况也不吭声,以沉默的方式应付父母。
更让他的家长头疼的还不只是学习问题,现在这个男生因为和他的妈妈发生过几次大的口角冲突,已经出现了离家出走的状况。在他离家出走时,他和一些他认为很仗义的社会青年混迹在一起,参与打架斗殴,并被学校给予留校勘察处分。这种情况是很危险的,一旦这个孩子由于身边的“哥们”的怂恿沾染上坏的社会习气如抽烟、喝酒甚至吸食毒品等,他的一生就基本有了污点。
作为他的家教老师,我总是想从思想上来纠正他对其父母的错误看法。每次上课时我都会提前半小时去,主要是想和他多聊聊,用一种很平和的、朋友式的关系来交流,我能感觉到他很喜欢向我倾诉他的内心苦闷。通过和他交流,我知道这个孩子其实明白他的父母对他的要求是对的,也理解父母的苦心,但他还是选择和父母以对抗的姿态相处。我问过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是因为他父母并不尊重他,跟他交流很少,而且通常是争吵不断,很少能平心静气地探讨一个问题。
和这个孩子沟通交流的过程里,我能感受的到他和父母之间那种深深的隔阂感,这种可怕的交流障碍正是阻隔两代人心灵距离的罪魁祸首。我认为他们两代人所要面对的其实并非只有孩子青春期的躁动和叛逆,还有母亲的更年期不安,当孩子的青春期遭遇母亲的更年期,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交流,他们的战火是必然燃起的。如果孩子的父母能真正地坐下来好好和孩子谈谈心,而不是对孩子大吼大叫,也许会收到更良好的教育成果。对于那些因为和青春期的孩子无法相处而烦恼的家长,我给予以下三个建议:
一、认真倾听,认真解答问题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无大事,尤其是辛苦忙碌一天回到家里,对孩子与学习无关的倾诉并无热情和耐心,或者敷衍了事,或者直接打断,以“今天考试没?几分啊?最高分多少?”取而代之。在家长看来,孩子的学习最重要,时间宝贵当然挑要紧的来问。问完话,吃完饭,孩子就得赶紧写作业去了。所以许多家长除了学习,对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人际交往几乎都不了解。曾经有个学生向我诉苦,因为胖,她在学校里被同学排斥,她心情很不好也影响到了学习。一次考试没有考好,父亲对她劈头盖脸一通责骂,她委屈地解释其中的原因,可
是却被父亲粗暴地打断了,并且说:“考不好,还要为自己开脱,你要不要脸。”我给予她安慰和鼓励,称赞她是勇敢的好孩子,告诉她与同学相处的一些技巧,事后也与家长取得了联系,进行了沟通。当她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的时候,学习上的问题也相应得到了解决。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认真倾听孩子的烦恼是多么的重要。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因为人际交往问题前来求助的占到80%以上,除了被排斥、孤立,还有早恋、暴力、交往恐惧等。作为孩子重要他人的父母,能够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十分重要。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正是认真倾听孩子的语言,认真解答他的问题。
二、尊重隐私,尊重他的朋友
不可否认,还是有家长会固执地认为孩子是他的私有财产,孩子的身体包括他的心灵,全部属于那个赐予他生命的人。青春期会出现的另一个让家长头脑发胀的现象就是所谓的早恋。尽管很多心理学家早已经大声地声明,青春期对异性发生兴趣,产生好感是可喜可贺的成熟的起步,但是仍然有不少家长把青春期异性交往当成洪水猛兽。孩子不能和父母讲,就背着他们偷偷交往,因为缺少引导,反而出现了更多的青春期性行为,因为缺少性知识,相应的少女堕胎事件也在增加。当事件曝光后,家长又将矛头指向自己孩子的朋友,认为他们的错误诱导是孩子变坏的根源。他们用种种方法,将自己的孩子孤立起来,接送上下学、没收手机、监听或拒接电话等,结果却使孩子愈发叛逆,甚至逃离家庭。
颖是一个品学皆优的高中女生,外型靓丽,很得男生爱慕,但她却和一个外貌平平、劣迹斑斑的男生走得最近。颖的父亲很快知道了这件事,并且严厉地教训了自己的女儿,说小小年纪不该早恋,而且还是跟这么一个人渣,简直不知羞耻。女儿委屈地为自己辩解,说自己只是想帮助这位男生,并不如父亲所说的那样。父亲固执地认为这是女儿的借口,看到一向优秀的女儿居然做出这样的事情,他早已气得发疯。两人的争执不断升级,最后,颖真的和这个男生走在了一起。事后她说:“既然他不相信我,那我就把它变成真
的。”每一个人,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具有了独一无二的特性,我们应该学习尊重这种特性,必须看到,他们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独特的、有思想的、有感情的人。颖是善良的,不幸的是,她的美好的愿望被错误地理解了,这无疑严重伤害到她的尊严。父亲在这一事件中的不理智行为最终导致了颖的“恋爱”,也粉碎了颖助人的美好愿望。
三、建立平等、相互信任的新家庭关系
父母绝对是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婴幼儿时期,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决定了以父母为主要管理者的家庭关系。当青春期悄悄到来的时候,一些父母可能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家庭关系,并没有意识到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家庭关系来适应孩子的成长。这个时候,就容易出现问题。
哲的父亲是一个能干的生意人,平时工作虽然忙,却一直没有疏忽对孩子的管教。他对哲很严厉,从生活习惯到学习习惯,哲都必须严格遵守父亲的规定,做不到就得接受处罚。哲一直很听话,八年级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哲在学校遭遇到不良学生的敲诈勒索,因为软弱和害怕,他不敢对任何人说起这件事。哲用学校买学习材料的借口不断向父母要钱,终于引起了父亲的怀疑。在证实这一切是谎言之后,哲的父亲惩罚了哲,而哲的辩解被认为是另一个谎言而受到更重的责罚。学校的压力和父亲的冤枉让哲看不到希望,他选择了自杀。当这个可怕的悲剧发生之后,哲的父亲痛不欲生,他恨自己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但一切已经太迟了。哲的悲剧在于父亲没有给他这样一个成长的环境,他的严格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哲自我成长的机会,他无法处理复杂的社会事件,也不知道该从哪里得到支持,因为他在家庭关系中始终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哲父亲的武断、粗暴、不信任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父母必须明白的是,当孩子步入青春期,这种平等、相互信任的家庭关系就变得尤为重
要。因为孩子要从单纯的家庭关系中走出来,面对更多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将在家庭的支持中学习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事件,而这一切都基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相处、互相信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斯·斯滕伯格在他的著作《青春期》前言中这样写道:我要举一个又一个的例子,来证明骚动不安并不是大多数青少年会遇到的问题,来证明大多数青少年可以和他们的父母有比较好的关系,以及证明青春期并不必然是一个充满压力的时期,诸如此类。诚然,只要科学地看待青春期,了解所谓“叛逆” 背后的真相,找到与青春期孩子沟通交流的正确途径,青春期着实是值得期待的一段美好时光。
作文四:《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2200字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早恋
早恋是指未成年男女过早建立恋爱关系的行为。年龄在18岁以下的青少年和中学生谈恋爱,属于早恋行为,是不提倡的。
青少年早恋行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朦胧性。早恋的青少年对于早恋关系的发展结局并不明确。他们主要是渴望与异性单独接触,但是对未来组建家庭、如何处理恋爱关系和学业关系、如何区别友谊和爱情都缺乏明确的认识。
2、矛盾性。有早恋关系的青少年内心也充满了矛盾,既想接触又怕被人发现,早恋的过程中愉快和痛苦并存。
3、变异性
早恋关系是一种充满变化、极不稳定的感情关系。青少年之间一对一的早恋关系缺乏持久性,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4、差异性
青少年的早恋行为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行为方式上,有的青少年的早恋行为十分隐蔽,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来传递感情,但也有的青少年很公开,在许多场合出双入对,俨然像一对情侣。在关系程度上,大多数有早恋关系的青少年的主要活动是在一起聊天,交流隐秘的感情,从人际关系来看,还没有超出正常的关系。有的则关系发展的很深,除了谈论感情以外,甚至发生性关系。在年龄喜好上,女孩儿喜欢比自己年龄大的、比较成熟的男性。在年龄相当时,多半是女孩儿采取主动。男孩儿喜欢年龄比自己小的女孩儿,在交往中体现自己的阳刚之气。
网瘾
网瘾(即网络成瘾),又称网络过度使用症,主要是指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之外的事情都没有过多的兴趣,从而影响身心健康的一种病症。网瘾的高发人群多为12-18岁的青少年,以男性居多,男女比例为2:1,而这个时期的孩子,本身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意识也比较弱化,理解判断力差,自控能力也比较差。他们大多都处于青春期,反叛心理严重,对新鲜事物又充满了好奇,寻求刺激、惊险和浪漫,以满足这个阶段的人生需求,而网络出现之后,网络游戏、色情和聊天,恰好对应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自然就会网络成瘾。所以很多人形象的称之为“电子海洛因”。
社交恐惧
社交恐怖症患者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任务。 社交恐怖症主要可以分成两类: (1)一般社交恐怖症:如果你患了一般社交恐怖症,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境中,你都会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你会发现周围每个人都在看着你,观察你的每个小动作。你害怕被介绍给陌生人,甚至害怕在公共场所进餐、喝饮料。你会尽可能回避去商场和进餐馆。你从不敢和老板、同事或任何人进行争论,捍卫你的权利。 (2)特殊社交恐怖症:如果你患了特殊社交恐怖症,你会对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场合特别恐惧。比如,你害怕当众发言,当众表演。尽管如此,你在别的社交场合,却并不感到恐怖。推销员、演员、教师、音乐演奏家,等等,经常都会有特殊社交恐怖症。他们在与别人的一般交往中,并没有什么异常,可是当他们需要上台表演,或者当众演讲时,他们会感到极度的恐惧,常常变得结结巴巴,甚至楞在当场。 社交恐怖症患者总是担心会在别人面前出丑,在参加任何社会聚会之前,他们都会感到极度的焦虑。他们会想象自己如何在别人面前出丑。当他们真的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感到更加不自然,甚至说不出一句话。当聚会结束以
后,他们会一遍一遍地在脑子里重温刚才的镜头,回顾自己是如何处理每一个细节的,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正确。 这两类社交恐怖症都有类似的躯体症状:口干、出汗、心跳剧烈、想上厕所。周围的人可能会看到的症状有:红脸、口吃结巴、轻微战抖。有时候,患者发现自己呼吸急促,手脚冰凉。最糟糕的结果是,患者会进入惊恐状态。 社交恐怖症是非常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种心理障碍。许多一般人能够轻而易举办到的事,社交恐怖症患者却望而生畏。患者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并认为别人也会那样想。于是患者就会变得过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而这样做,会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从而使得社交恐怖的症状进一步恶化。许多患者改变他们的生活,来适应自己的症状。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不得不错过许多有意义的活动。他们不能去逛商场买东西,不能建立正常的两性关系,不能带孩子去公园玩,甚至为了避免和人打交道,他们不得不放弃很好的工作机会。
正确引导
一、需要记录每天个人生活的状态,比如身体的反应和心理的反应,比如担心些什么,又渴望些什么?这对日后进行危机干预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也能防止一些心结凝冻在心底里,形成创伤。
二、有些人特别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想说就说出来,想写就写出来,甚至想哭就哭出来,这样能够缓解心理压力;而且尽量来接受他人善意的劝解和帮助,还可以通过运动,或者散步、聊天、逛街以及唱歌等等多种方式来缓解心理压力。
三、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人的帮助,还没有从困惑中走出来,抑郁的化解没有显著的效果,不妨主动申请,向有关的学校、医疗机构、精神疾病科、心理咨询中心等部门,提出心理援助的请求,这样危机就能缓解,痛苦的过程也越来越短,程度也越来越轻。我们出现心理危机,只要应对及时、正确,就能转化成人生资源,有利于我们自身在心理、生理方面的个人成长,也有利于帮助他人,可以理性的面对一切,以科学的态度,以高超的技能,,实施危机干预,尽快从危机向资源进行转化。
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向全社会各界,尤其向学校团体发出呼吁,我们需要警示安全人生危机,不管遭受任何重大的伤害,每个人都有好好生活下去的权利。生命需要保护,身体需要健康,我希望这个事件能够引起我们教育界的极大关注,生命存在、生命危机的自救、救助能够成为我们教育教学重要的研究课题。
作文五:《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志》1000字
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志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智力一般是?指人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的总?和。人群的智力?呈常态分布?,即天才与智?力低下者是?少数,大多数人处?于中间状态?。心理健康的?人智力是正?常的,智商多数在?85~115分之?间,他们能够适?应生活,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智力低下者?社会适应能?力差,常常不能适?应集体生活?与学习,心理压力大?,健康难以维?持。
(2)情绪稳定。心理健康的?人总是快乐?、满意、宁静等积极?情绪多于忧?伤、痛苦等消极?情绪。情绪本身具?有波动性的?特点,健康的人能?适度调节、控制情绪,避免狂喜、狂怒、忽悲、忽喜,心情多数时?间保持平静?、乐观、开朗。
(3)意志健全。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表?现在意志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上。心理健康者?在活动中有?明确的目的?性,并能适时做?出决定而且?自觉去执行?,还能保持长?时间的专注?。意志不健全?的人挫折容?忍力差,怕困难,做事三心二?意,缺乏自控力?。
(4)个性良好。性格是人的?个性中最本?质的表现,性格良好反?映了个性的?健全与统一?。心理健康者?个性相对稳?定,性格开朗、热情、大方、勇敢、谦虚、诚实、乐于助人;而心里不健?康者个性多?变,性格不良,表现出胆怯?、冷漠、吝啬、孤僻、敌意、自卑、缺乏自尊心?。
(5)人际交往和?谐。人际交往和?谐是指能与?人友好相处?,关系协调。心理健康者?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和他人?合作与共享?,理解与尊重?别人,待人慷慨与?友善,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心理不健康?者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斤斤计较,猜疑,嫉妒,退缩,与人格格不?入。
(6)自我意识正?确。主要指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符?合实际,有一定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悦纳自己。不健康者会?产生自卑,自负,极度的自我?中心,自我过分关?注,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距?离过大。
(7)心理和行为?年龄相符。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具备?不同的心理?特点,儿童的过于?早熟心理和?成年的太幼?稚行为常被?看作是心理?不健康的表 ?现。
(8)适应能力强?。心理健康的?人,热爱生活,能接受现实?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对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能以切实可?行的方式加?以处理。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暴自?弃。心理不健康?的人,面临新环境?,则会恐慌,束手无策。
作文六:《青少年心理健康特征》1000字
心理健康小知识 青少年心理健康主要特征
大量实践证明:人的身心发展和成熟与他生活的家庭、集体、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既依赖于良好环境的熏陶与引导,更需要各级学校德智体美劳教育的积极措施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成为适应未来所需要的建设者。
至于心理健康标准各国专家有不同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标准,而我国根据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应包括以下相互联系的八个方面:
一、智力正常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然和社会,头脑清醒,能以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现实的问题、困难和矛盾,既不回避也不空想。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与想象力以及各种操作能力等等。
二、情绪反应适度情感表现乐观而稳定,心胸开阔,对一切充满了希望,既不为琐事耿耿于怀,也不冲动莽撞,能保持平常心,以愉悦的情绪去感染人。
三、意志品质健全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有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自制力,既不刚愎自用,也不盲从寡断;在实践中注意培养自己的果断与毅力,经得起挫折与磨难的 验。
四、自我意识正确,有自知之明
在集体中自信、自尊、自重,少有自卑之心,也不傲视他人;对自己的优缺点有正确的评价与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开发自己的潜力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人生价值。
五、个性结构日趋完善
个性是一个人经常的、本质的和别人相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它包括心理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意志、人生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等)。人的生活条件、受文化教育影响、从事的生产与社会实践越是优越、丰富、完 善,人的个性结构的日益完善也就有了保证。目前整个教育系统都在进行着全面的改革,重视把青少年从以往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这就为人的个性结构的日趋完善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六、良好的人际交往
乐于和善于与人交往,能和大多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重视友谊也不拒绝别人的关心与帮助。与人相处时积极态度(如热情、坦诚、尊重、信任、宽容、融洽)多于消极态度(如忌妒、冷漠、怀疑、小性、计较);在新境中能很快地适应,与他人打成一片。
七、行为得体,生活态度积极
珍惜一切学习与工作的机会,行为上表现出独立自主,不以他人的好恶作为个人行为的依据,既不盲从,也不受诱惑,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八、反应适度
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和活动效率是积极、主动而富有成效。不冲动、毛躁、也不敷衍塞责。 以上是心理健康表现的众多方面,它们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但是青少年出于各自的年龄、生理、身体健康状况和具体生活条件、文化教育程度各方面存在的差异,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分析,要求初中生和高中生一样成熟是不可能的。
作文七:《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500字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全市中小学校进行的这项调查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明显呈现随年龄增长而递增的特点。从年龄结构上看,小学生表现为学习困难、情绪波动等方面,行动上有孤僻、任性的倾向;初中生表现为考试焦虑、青春期问题等方面,行为上学习热情下降,自闭倾向加重;高中生则集中在升学和人际交往上,行为一般表现为自信心下降,攻击性增强等。这些问题包括:
一是学习方面的问题。
这是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表现为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为求知欲下降,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部分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是人际关系问题。
主要在于学生未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表现为与教师的关系紧张,相互不理解、不信任;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学生孤僻、专横性格;同学间在寻求被接纳的归属感、理解和信任方面常常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孤独感,出现早恋。
三是青春期闭锁心理。
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
四是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弱。
情绪波动较大,表现为“说不得”“碰不得”,与他人相处困难。
作文八:《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15400字
心理卫生就是指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发展着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作出良好的适应。它是关于保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原则、方法及措施。
日常生活中,人们追求健康,注重生理卫生,却常常忽视心理卫生。事实上,心理卫生是运用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理论、方法和技术来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它对于保护人的身心健康,预防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培养完善健全的人格等具有重要意义。每一个人从其出生到整个个体的发展过程中都不能不讲究心理卫生。正如德国的心理卫生学家卡尔.赫希特所认为的:讲究心理卫生就是要注意加强脑力和创造能力的系统锻炼,注意社会条件的最佳化,消除劳动和空闲时的单调无味,防止提出过高或偏低的要求,避免神经系统的超负荷,其目的在于教会人们处理好和适应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与挫折,从而无损于健康。 智力与学习
智力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尽管智力的定义尚无定论,但它与学习的密切关系则是众所公认的。国内外学者的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智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着中等程度的相关,智力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就,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速度、深度和灵活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准备状态,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可教育性程度。
一、智力与智力结构
长期以来,智力是一个受争议的概念,至今心理学家对智力尚无公认的确切定义。几十年来国内外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不少关于智力的理论,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类:
1.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
法国心理学家比纳(A. Binet),智力测验的创始人,他认为:善于判断、善于理解、善于推理是智力的三要素。美国心理学家推孟(L. M. Terman)也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和他的抽象思维能力成正比。
2.智力是一种学习的潜在能力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智力就是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代表智力水平。智力高的学生,学习快,获取和保存知识多;智力低的学生,学习慢,获取和保存知识少。有人认为,智商在105以下的高中生不易考取大学,智商在120-125的高中生可考取理想的大学。
3.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认为,智力的本质就是适应,儿童认识的发展就是个体对环境适应的逐步完善和日益智慧化的过程。这一类解释认为:在一特定的环境中,智力高的人能很快地作出相应的反应,智力低的人则相反。
4.智力是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综合
把智力看成是一种整体的能力,是各种基本认识能力的综合。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D. Wechsler)与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对智力的定义反映了这种认识。韦克斯勒认为:智力是一个假设的结构,它是一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维,并有效地处理周围事物的整体能力。朱智贤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认识方面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感知记忆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包括想象力);创造力,即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5.智力就是智力测验所测的能力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抽象的概念,离开智力测验几乎无法了解智力的含义。这是一种操作性的定义,对智力的内涵并没有作出规定。例如,弗里曼(F. W. Freeman)指出,智力就是运用智力测验所得到的东西。希尔加德指出,智力是智力测验测定的结果。
我们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5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智力的这种观点应理解为:第一,智力与认识过程有关,但并非认识过程本身;第二,构成智力的各种认识特点必须比较稳定,那些变化无常的认识特点不能称为智力;第三,智力不是五种因素的机械相加,而是五种因素的有机结合;第四,智力是一种能力,而情绪、情感、性格、气质、动机、兴趣、意志等非能力的特征则属于非智力因素。
(二)智力结构的理论
智力究竟由几种因素构成的?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主张单因素,有人主张二因素,也有人主张多因素,形成各种不同的智力结构理论。了解这些理论,对于了解智力的本质,深化我们的认识都是必要的。
1.单因素论
主张智力单因素论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智力上有高低,但智力只是一种总的能力。例如,高尔顿、比奈、推孟等人都主张智力是单因素的,他们编制的量表只提供单一分数(智商),只测一种智力。
2.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 E. Spearman,1904)提出二因素说,他将人类智力分为两个因素:一是普遍因素,又称G因素,是在不同智力活动中所共有的因素;另一是特殊因素,又称S因素,是在某种特殊的智力活动中所必备的因素。二者相互联系,完成任何作业都需要G因素和S因素的结合。例如,完成一个算术推理测验需要G+S1,完成一个语言推理测验需要G+S2;完成第三种测验则需要G+S3。由于每种作业都包含各不相同的S因素,而G因素则始终不
变,因此G因素是智力结构的基础和关键,各种智力测验就是通过广泛取样而求出G因素的。
3.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L. Thurstone)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智力结构的群因素论。他认为,智力包括七种彼此独立的心理能力,即语词理解(V)、语词流畅(W)、推理能力(R)、计数能力(N)、机械记忆能力(M)、空间能力(S)和知觉速度(P)。瑟斯顿为此设计了智力测验来测量这七种因素,测验结果与他原来认为各种智力因素之间彼此无关的设想相反,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着正相关。例如,计算能力与语词流畅相关为0.46,与语词理解相关为0.38,与记忆相关为0.18。事实说明,各种智力因素并非彼此无关,而是存在相互关联的一般因素,这就与二因素论接近了。
4.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 P. Gvilford)提出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他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智力的第一个维度是操作,即智力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分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5个因素;第二个维度是内容,即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行为4个因素;第三个维度是产品,即智力活动的结果,包括单元、门类、关系、系统、转换、蕴含6个因素。把这3个变项组合起来,会得到4×5×6=120种不同的智力因素。吉尔福特把这些构想设计成立方体模型,共有120个立体方块,每一立方块代表一种独特的智力因素。
1971年,吉尔福特将智力加工内容中图形分为视觉和听觉两部分,智力因素为180种。1988年他又将智力活动过程中的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部分。至此,将智力分解为180种元素。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是当前西方比较流行的一种智力理论。它对我们认识智力结构的复杂性,把握各智力要素之间的关系,启发我们对智力结构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都具有积极意义。
5.阜南的等级层次理论
20世纪6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阜南(P. E. Vernon)提出了智力层次的因素理论。他认为,智力是按等级层次组织起来的,最高层次是一般因素,相当于斯皮尔曼的G因素;其次是言语-教育能力和操作与机械能力两个大因素群;第三层是小因素群,如言语-教育能力又可分为言语因素、数量因素等;最后是特殊因素,相当于斯皮尔曼的S因素。
其实,阜南的智力层次理论是在斯皮尔曼的G因素与S因素之间增加了两个层次,是斯皮尔曼二因素论的深化。
6.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 B. Cattell)等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根据智力的不同功能,将智力划分为两种: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指人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如注意力、知识整合力、思维的敏捷性等。晶体智力则是指人后天习得的能力,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如知识的广度、判断力等。从时间上看,流体智力在人的成年期达到高峰后,就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步衰退,而晶体智力自成年后不但不减退,反而会上升
7.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 J. Sternberg)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三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理论可分为三个分理论:情境分理论,阐明智力与环境的关系;经验分理论,阐述智力与个人经验的关系;成分分理论,揭示智力活动的内在心理结构。其中,智力成分结构有三个层次,元成分是高级管理成分,其作用是实现控制过程,包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计划、鉴别和决策;操作成分,其作用是执行元成分的指令,进行各种认知加工操作,如编码、推断、提取、应用、存贮、反馈等;知识获得成分,学会如何解决新问题,学会如何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三元智力理论是现代智力理论的代表之一,它与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契合,使智力理论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因素分析方法,为今后的智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情绪与学习
雖然我們都知道我們有情緒,但是極少的人能意識到情緒是桌子本身而不是遊戲桌上的牌。我們經歷的所有的事情都包含有情緒因素,從平靜到憤怒,從痛苦到高興,從感到放鬆到感到威脅。因為情緒會影響到我們對事物的理解,所以實際上情緒是我們生活的框架。每天,我們的情緒怎麼發展變化,我們的生活也就隨之發展變化。即使你用邏輯標準來衡量學生的作業,情緒依然起著支配作用。在比較糟糕的一天裡,你對某些學生或者某個特殊的評定標準的盛覺可能會使你認為某個計劃更有創造性,而另外的一個計劃可能組織得更好,還有一個計劃也達到了標準,而某一個計劃卻做得還不夠好。
??另外,我們總是記得那些承載了最多情感的事情。這是因為所有的情緒事件都得到了優先的加工 (Christianson, 1992),當強烈的情感發生的時候,大腦總會處於過度的激活狀態。情緒給予我們一個更活躍,更容易受到化學刺激的腦。Goleman(1995)認為杏仁核的激活越強,留下的印象就越深(Cahill, Prins, Weber, McGaugh, 1994)。實際上,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枝的神經生物學家和記憶專家Larry Squire認為,情緒是非常重要的,它們有自己的記憶通路。加州大學爾灣
分枝的神經生物學家James McGaugh以及一些研究夥伴對此都表示贊同。當情緒被壓抑或者以不正確的方式表達的時候,我們就會出現紀律方面的問題。做為老師,我們可以有意識地融入到學生們豐富的情緒之中。通常情況下;和講義相比,學生更容易記住一個朋友的死去,一次實地考察旅行,親手做的科學實驗。因此,好的學習過程不應該回避情緒,而應該包容它。
??喬治敦大學醫學中心的情緒研究者及獲獎的神經科學家Candace Pert說,「當表達情緒的時候…所有的系統都聯合起來成為一個整體。當情緒被壓制、否決,無處可去的時候,我們的網狀系統就會堵塞,不再分泌那些支配生理和行為的讓人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Pert, 1997, p.273)。
教學應用建議
??隨意地激發情緒反而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另外,極端的情緒通常也不能達到學校教育的目標。缺乏情緒和不可控的情緒一樣危險。有一句老話是這樣說的:「首先,控制好學生,然後再進行教學。」現在,神經學家們會告訴你怎樣隨時調動正確的情緒。調動情緒是學習的一部分而不是附加品。你可以使用音樂、遊戲、戲劇或者故事來調動情緒。下面列舉五個簡單的方法。
角色榜樣
??教師要成為熱愛學習的表率,他們要對工作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此如說,帶一些令人興奮的東西到課堂上來、製造懸念、微笑、講一個真實的情感故事、放映新的CD、讀書或者帶來一隻小動物。不管有關假期、為了減輕傷痛,還是關於實時服務,老師都應該參與到社區工作中去,讓學生了解什麼事情令你覺得激動。
慶祝會
??可以採用答謝、聚會、遊戲、會餐、音樂和娛樂等多種形式來舉行慶祝。在一次慶祝會上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展示學生的成果。比如說,當學生心裡對一件事情產生了心理地圖時,老師就可以叫他們站起來把「心理地圖」用張貼的形式展示給其他學生看。這樣做的目的可以發掘出至少兩件他們喜歡做的事情。當他們展示自己的心理地圖時,他們能指給其他學生看,同時又可以向其他同學學習。
然後演奏一些慶祝的音樂,大家共同享受美好的時光。最理想的是,慶祝會可以「制度化」,這樣以後即使沒有老師的參與,學生也能自己慶祝。
辯論
??組織一場辯論,可以包括爭論、對話,或者辯駁。無論何時,你只要組織兩組人員、充分激發他們的興趣、制訂好表達意見的方式,你就可以開始行動了!按照多數同意的方式分出勝負後,你就可以激發出他們的情緒,然後,把學生分成兩邊到外面去拔河。研究表明,在學習經驗之後立即調動起情緒,形成的記憶就更容易在以後的時間裡波提取,準確性也更高(McGaugh, Cahill, Parent, Meshes, Coleman-Meshes, & Salinas, 1995)。爭論可以在一對學生中展開,或者把它變成學業十項全能或者競技表演。戲劇也可以產生強烈的情緒:作品規模越大,收獲就越多,調動的情緒也就越強烈。比如,如果你們組志願進行一場全校性的表演,那就會有排演。壓力、樂趣、焦慮、期望、懸念、興奮和放鬆等一系列情緒發生。
有目的地使用儀式
??班級中的儀式可以迅速動員學習者。這些儀式包括有規律拍手、歡呼、朗誦、運動或者唱首歌。使用這些儀式來表示來到、離開、慶祝和活動開始。要讓儀式變得有趣、活潑,每周更換一次以避免單調枯燥。每當一隊完成了任務,他們就可以來一次歡呼,或者他們也可以在每一個成員到來的時候進行一次特殊的歡迎,在每天結束的時候又可以採用另外的儀式。顯然,儀式應該適合年齡的特點。
反省
??運用雜誌、討論、分享、故事與對人、事、物的反省可以個別化地調動學生。如果新聞中報道了一次災難,可以叫學生把它寫下來,或者對此談點感想。當前發生的事件或者個人戲劇表演效果也都不錯。如果合適的話,學生就可以和鄰桌或者同伴分享彼此的想法。要幫助學生與課堂上的活動和作業建立個體上的聯繫。例如,如果學生正在學習編寫刊物,就可以讓他們讀一下地方報紙上的「給編輯的信」,然後和他們進行討論,甚至評論。學生可以選一個他們熱衷的主題,
然後把稿投出去。
??好的學習應該調動情緒。情緒是一種學習形式,而不僅是一個附加物。我們的情緒是由遺傳精煉而成的,是一種智慧生活的產物。我們已經學習了愛什麼、何時去關心和如何關心、信任誰、自尊的喪失感、成功的興奮、發現的喜悅和失敗的恐懼。這種學習和教育的其他部分一樣重要。許多活動都會產生持續終生的有力影響,但是在每天的記分卡上幾乎很少有體現,情緒就是這樣一個領域。研究支持了調動適度情緒的價值,它們對於每個兒童的教育來說都是一個必要的無價之寶。
意志与学习
意志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进行起着调节、导向的作用。一方面用意志力量去战胜学习中的困难,自觉地、积极地为达到目标而努力活动;另一方面又控制那些与预定目的相矛盾的欲望或行动。数学家陈景润说:“攀登科学高峰,就像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
学生和科学家、登山运动员一样,在自己学习过程中,需要付出很大的体力、精力和智力。同时要克服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干扰。缺乏自制力和抗诱惑力的学生很难排除对学习的干扰,在学习动机斗争时,会犹豫不决,长此下去会造成焦虑、紧张,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最后必将导致学习成绩代下乃至学业荒废。
要完成学习任务,顺利地执行自己制订的各种学习计划,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就必须正视各种困难和问题,认真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名人或学者是在无困难、无问题的环境中成长的,也没有一个有出息的人是在一帆风顺的理想环境或不见风雨的温室里造就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寒中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可能没有困难和问题的,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才能取得广阔而又高深的学问,才能增长智慧和才干。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关键是靠坚强的意志。那么,该如何培养自己坚定的意志呢?
1、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许多事业上取得成就的人之所以能有成功的今天,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就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事业有了浓厚的兴趣。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喜欢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爱因斯坦也说过类似的话。看来,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2、确立远大的人生志向
学习的目的愈高尚,目的的社会意义愈大,就愈能形成巨大而持久的学习动力。而只有具有远大的目标,才能支持不懈地行动。李时珍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著书的宏大志向,他编著的《本草纲目》是祖国医药学宝库中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这部长达195万字的巨著,是他从35岁时开始撰写,前后用了整整27年时间才最终完成。在撰写过程中,他成年累月在深山野谷采药,访问过成千上万的樵夫、猎户、渔夫、药夫,阅读了近千种书籍,做了成千上万次试验,克服了众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倾注毕生的精力才实现了他自觉确定的行动目的。**同志少年时就志在改造中国,**同志少年时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们在学校学习时和长期革命实践中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因此,我们中学生应树雄心、立壮志,建设祖国而奋发学习。
3、坚持不懈,刻苦勤学
目的计划一经确定,就要满腔热情,信心百倍,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坚持不懈,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气概。光懂得道理和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学习、生活和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意志磨练。攀登科学高峰会碰到许多困难,要经历许多曲折和反复,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要有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毅力,只有这样,才能登上科学的高峰。就像患有瘫痪疾病的科普作家高士其那样,以顽强的精神进行工作和学习,他曾说:“知识犹如人体的血液一样宝贵,我的病不能降低学习的要求。”为了工作,他在四十几岁的时候,又开始学习第四种外文,并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写出了100多万字的作品,给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4、学会自制
要学会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为,既能克制自己的冲动,表现出应有的忍耐性,又能迫使自己排除干扰坚决地执行决定。如同学之间发生矛盾,自制力强的同学,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坚持说理,不和对方争吵;而缺乏自制力的同学,就可能吵得面红耳赤,甚至动手打人。又如,有的同学为了按时完成作业,任凭身边有人说说笑笑,仍能旁若无人地集中精力学习,表现出高度的自制力。所以,大家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喜怒无常,才能使学习贯彻到底。
5、掌握学习规律,发挥主观作用
人类学习的实质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学习规律必然反映学习的本质和过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习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人未能掌握客观规律,以致违背了客观规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出来。在学习中,只要不断地总结和掌握学习的规律,我们就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做学习的主人,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兴趣与学习
兴趣的本质及其对学习的影响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它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教育家赫尔巴特把发展广泛的兴趣视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并认为主要是兴趣引起对物体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它导向有意义
学习,促进知识的长期保持,并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动机。杜威也是兴趣问题最有影响的理论家之一,1913年出版了专著《教育中的兴趣和努力》,提出以兴趣为基础的学习的结果与仅仅以努力为基础的学习的结果有质的不同。但在西方,从行为主义兴起到认知心理学的革命以后,兴趣研究一直没有大的进展,兴趣在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中也缺乏应有的地位。80年代,西方关于兴趣的本质及其对学习的影响的研究开始复苏。当前,这一课题已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引起许多心理学研究者的重视和研究。本文将对西方近20年来关于兴趣对学习的影响,以及我们自己近些年来的有关研究予以简要的回顾,以利于引起我国学者对这一课题的重视和研究。
一、兴趣概念研究的发展
在当代西方兴趣研究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兴趣概念,即个人兴趣
(individual interest)、情境兴趣(situational interest)和作为一种心理状态的兴趣(Pintrich等,1996)。个人兴趣是由个体的倾向性引起的,一般说来,研究者把它看作不断发展的心理特点,并认为个人兴趣相对稳定,常常与知识的增长、积极的情绪和价值的增加相联系。例如,Schiefele(1992)认为,个人兴趣可以解释为个体相对长时间地朝向某一种物体、活动或某一知识领域。情境兴趣是由当前环境里的某些条件和刺激在个体中产生的兴趣,它常常对个体的知识和参照系统只有短暂的作用和边缘性影响。但情境兴趣也可能具有更持久的作用,并成为个人兴趣产生的基础。情境兴趣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发展为相对持久的个人兴趣。可见,这两种兴趣并不是独立发生的两分现象,它们在发展中是相互影响的。兴趣作为一种心理状态,这种概念反映了一种关于兴趣的相互作用和关联的观点,认为兴趣是个体的个人兴趣与有趣的环境特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心理状态。
目前,西方不同的研究者对兴趣概念的理论解释和操作不一样,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研究问题有关。在对文献进行系统地分析时,我们发现,在当代西方的兴趣研究中,绝大多数研究者把作为个性特征的个人兴趣和作为学习环境特征的材料的趣味性割裂开来进行研究,没有重视兴趣作为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特定研究情境中的个体与具体的刺激材料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有些研究者注意到个人兴趣与情境兴趣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但对这种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和各种因素影响兴趣产生的心理机制尚缺乏深入的理论探讨。在现有的兴趣研究中,对现实化的兴趣,即把兴趣视为个体在与环境刺激相互作用中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研究得很不够。其实,个性因素和学习材料的特性都只是兴趣发生的必要条件,抛开个体与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具体的相互作用,只研究某一个影响因素的作用,这是很不够的。我们认为这种研究思路不利于建立统一的兴趣理论,也不利于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目前一些研究者在呼唤更好的理论模式。如何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上把个人兴趣和情境兴趣统一起来,全面完整地揭示兴趣的心理本质?这显然是兴趣研究下一步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关于学习中兴趣效应的研究
(一)兴趣对学业成就的影响
西方的一些研究者分别研究了个人兴趣和情境兴趣对学业成就的影响。这些研究主要是运用相关的方法进行的。关于个人兴趣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Schiefele等人(1992)对一系列的研究结果所进行的元分析表明,兴趣和成就之间的相关,接近30%。然而这一关系也与性别、学科、年级因素有关,兴趣和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在高年级更强。这一结果与我国小学生数学能力协作组的
研究结果(1989,1990)相吻合。我国小学生数学能力协作组的研究表明:四年级和六年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态度和抱负水平与他们在相应的数学能力测验上取得的成绩有非常显著的关系;随着年级的升高,这三种非智力因素与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作用也有所增大,其中学习数学兴趣的作用,从四年级时的居第3位跃居到六年级时的第1位。关于情境兴趣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一些研究者提出,有兴趣的课堂教学和学习材料对学习成就有很大的影响。
(二)兴趣对文本理解的作用
对兴趣与学习的关系,研究得比较充分的课题是兴趣对文本理解作用,这是兴趣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与上述三种兴趣概念相对应,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有三条途径:第一条途径是把兴趣视为一种个性倾向或类似特质的变量,调查话题兴趣(topic interest)对文本的保持和理解的影响;第二条途径是把兴趣作为一种学习材料的特征,考察内容兴趣(text-based interest)对文本理解的作用;第三条途径是把兴趣作为一种具体活动中出现的现实化的心理状态,研究兴趣对文本理解的作用。总的说来,这些研究都支持这一结论:兴趣对文本的理解有积极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不因被试的年龄、文本类型(叙事的、说明的)、文本呈现方式(书面的、口头的)和理解测验类型(自由地、有提示地回忆、完形填空、多项选择和问题回答)的不同而有质的变化。
具体说来,研究发现兴趣对文本理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兴趣会促进读者在阅读文本时采取深度加工的策略,对所读内容建立更多的联系,对它进行更多的独立思考。兴趣高的读者会对所读内容表现出更强的推理能力。
Fransson(1977)的一项研究显示:对一个话题更有兴趣的学生表现出对文本更深的加工。他运用自由回忆和广泛的交谈,发现高兴趣的被试者不仅在文本的不同部分之间,而且在所读内容和先前知识或个人经历之间形成更多的联系。他还发现兴趣高的被试者对文本内容进行更多的独立思考。章凯与张必隐(1996)在一项研究中以大学生为被试者,结果发现高兴趣被试者比低兴趣被试者作出更多的正确的推论。Schiefele(1992)的研究结果表明:兴趣高的被试者比兴趣低的被试者在阅读文本时表现出更多的意义定向的(命题的)加工,而表现出较少的完全照字面的加工。
(2)兴趣对学习那些明确包含在文本中的知识时作用不大,甚至没有影响;而要求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理解时,兴趣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兴趣高的读者所获得的知识具有更高的迁移水平。
Schiefele(1990)在一项关于话题兴趣对文本理解水平影响的研究中,把文本理解水平分为三个层次,并以三种类型的问题来代表,即简单的知识性问题、复杂的知识性问题和深度理解的问题。结果显示:兴趣是影响文本理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在要求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理解时,兴趣的作用尤其明显,而兴趣对回答简单的知识问题却无影响。但研究者指出,这些结果还不能明确地说明兴趣高的被试是否真的获得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一种可选择的解释是,研究中所观察到的差异并不是文本加工期间产生的,而可能是回忆阶段产生的。低兴趣的被试者可能也能够回答深度理解的问题,但他们由于答题动机不强,而没有努力回忆。章凯与张必隐(1995)也得出同样的结论。但我们基于对兴趣效应的整体分析,否认了Schiefele(1990)的上述解释,认为兴趣对不同理解水平的作用效果产生于认知加工阶段,即文本图式的建构阶段,而不是在回忆阶段。
(三)兴趣对文本阅读中的理解监控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章凯与张必隐(1996)以大学生为被试者,研究兴趣对文本阅读中理解监控能力的影响。首先让被试者阅读一篇文章,然后对所读内容进行兴趣评定,并完成理解测验。测验的形式是对以文章的主要思想为内容的段落文本进行完形填空,并要求被试者评价自己所填词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兴趣高的被试者比兴趣低的被试者相信自己所填的词具有更高的正确性。这说明兴趣水平对文本阅读中的理解监控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de-Sousa与Oakhill(1996)研究了24名8到9岁儿童的兴趣水平对其理解监控能力的影响。两组被试匹配了单词阅读和词汇技能,但具有不同的理解技能,要求他们阅读一系列短段落,并测查理解监控水平。结果发现,兴趣水平对理解技能差的被试的理解监控测验成绩有着显著的影响,而对理解技能好的被试的理解监控测验成绩没有影响。
综合上述研究,我们认为,兴趣一方面改善了学习过程,另一方面也就改善了学习的结果,导致质与量上更优越的学习。这正像杜威(Dewey,1913)所说的那样,以兴趣为基础的学习的结果与仅仅以努力为基础的学习的结果有质的不同。在这种不同的背后隐藏着兴趣影响学习的作用机制,在理论上弄清这一问题是兴趣研究深入发展的需要。
三、兴趣影响学习的作用机制
关于兴趣影响学习的机制,在西方兴趣研究中出现了三种解释:注意与资源分配假设、认知策略假设和动机定向假设。
注意与资源分配假设是由Anderson(1982)首先提出来的。Anderson(1982)和Shirey & Reynolds(1988)指导的研究对兴趣效应提出了一种解释,他们假设对有兴趣的句子进行了更多的注意。Anderson等人(1984)假定读者更多地注意有趣的文本片断,集中注意的时间更长。但他们的研究结果并未显示对有兴趣的句子的更好记忆是以(有意识地)增加注意为基础的。Anderson等人的理论假设也受到Hidi(1990)的挑战。Hidi(1990)对注意必然导致更长的阅读和反应时间的假设提出质疑,她根据一些实证研究认为,注意有自动注意和选择性注意,与有兴趣的学习过程相联的是自动化的注意,而不是选择性的、有意识的注意,在有兴趣学习中,自动注意可以释放出认知能量,从而有利于产生一致性程度更高的表征,提高学习水平。
Entwistle与Ramden(1983)区分出深层加工策略和表层水平策略。
Schiefele(1989)认为,与兴趣定向的学习相对应的是深层加工定向,因此,高兴趣被试者比低兴趣被试者建构的表征在性质上更优越,随后也就更能够回忆出所学内容的基本成分。
Dweck与其同事根据成就目标的类型区分出不同的动机定向:掌握定向和绩效定向。这种理论认为,兴趣与掌握定向相联系,因而能够产生有差别的、创新性的知识结构。
此外,情绪心理学也十分关注兴趣和学习的关系。有一种观点认为,兴趣和快乐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构成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快乐使兴趣处于低阈;兴趣的紧张在转化为愉快时得到释放。二者的交替既可避免过久的兴趣紧张,又可避免过多的快乐松弛。
上述四种观点都有实验证据的支持,但都是仅仅涉及到某一个方面,对兴趣的作用机制缺乏整体性认识。注意与资源分配假设、认知策略假设都企图从认知的角度来说明兴趣的作用机制,但它们没有解释兴趣为什么与自动注意和深层加工策略相联系。因此只能是对兴趣作用的中介因素的一个说明。动机定向假设没
有说明兴趣为什么是与掌握定向发生联系的;情绪背景假设没有把兴趣和认知加工水平联系起来,无法对兴趣与理解水平的关系作出恰当的预测和解释。因此,还必须对兴趣的作用机制进行新的探讨。
四、学习中的兴趣效应和有关控制变量
在关于兴趣对学习影响的研究中,许多研究者对影响兴趣效应的有关控制变量考虑不够。国外的多数研究以学龄儿童为被试,控制了阅读能力和文本的易懂性,只有很少的研究控制了被试的智力水平和先前知识。研究表明,被试的阅读能力和文本的易懂性对理解的影响与兴趣对理解的影响是独立的,并且不同研究都得到一致的结果。但对先前知识与兴趣的关系的研究却并不是这样,对先前知识的研究所得的结果并不一致。Baldwinetal(1985)和Entin & Klare(1985)提出,兴趣和先前知识对理解都有显著的影响,但二者彼此独立地起作用;而Hare与Devine(1983)的研究表明,只有先前知识对理解有显著影响;Osako与Anders(1983)发现先前知识和话题兴趣都有微弱的作用(参见Schiefele,1992)。
Schiefele(1990)的研究控制了被试者的先前知识、智力水平和短时记忆能力。对控制变量的分析表明:高兴趣组和低兴趣组之间在理解上的差异不能归因于智力、短时记忆能力和先前知识这些因素;先前知识和短时记忆能力与理解不存在相关;言语智力和一般智力的指示量也仅在简单的知识问题上相关显著;而且兴趣与智力的作用是相互独立的。章凯与张必隐(1995,1996)在两项实验中均发现兴趣对文本理解的作用相对独立于先前知识的影响,并且不管先前知识的作用是否显著都是如此。
在上述研究中,研究结果之所以不一致,与不同研究者所用的文本的难度、被试者先前知识的多少、以及先前知识的测量方法等方面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在这些研究中,先前知识都是作为实验的控制变量,所用的统计方法主要是偏相关分析或协方差分析。这种实验设计不利于全面地研究学习中兴趣与先前知识之间的关系。
五、结束语
20年来,在西方教育心理学界,兴趣研究正从复苏走向复兴。研究兴趣对学习的影响是探讨情绪和认知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弥补认知心理学忽视人类认知中情绪因素的作用而只研究认知的不足,因而引起许多研究者的重视。这一倾向应引起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者的重视。总的说来,目前西方兴趣研究已得到许多积极的结果,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但它们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也不可盲目跟随。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对兴趣缺乏一种成熟的定义和理论,多数研究没有包括对兴趣的理论探讨,许多研究者是以“兴趣”的日常含义进行研究的。我们认为这是很不够的,理论认识上不去,实验研究就难免出现盲目状态。例如,多数研究对兴趣影响认知的条件缺乏整体的把握,没有重视影响兴趣发生的个性因素和情境因素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而是把二者完全割裂开来,无视具体学习条件下的相互作用过程;很多研究对影响兴趣和理解的有关控制变量考虑不够,有些研究虽然控制了先前知识水平,但对先前知识的测量需要改进;多数研究在理解测验中采用的是简单指标,尤其是用多项选择的形式,这些方法的使用被局限在学习的纯定量方面,忽视了理解水平的定性的或结构的指标。这种类型的指标不能对所获得的知识的结构特征提供任何清晰的信息,也没有考虑区分不同的理解水平,因而不能针对性质不同的加工水平得出任
何结论。总之,加强兴趣概念的理论整合和选择具有生态效度的研究方法是当前兴趣研究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解决它们是兴趣研究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性格与学习
人的性格各有其优势,不必羡慕别人,别人的方法未必适合你。但可以通过“互补”来自我调节,使人的智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丁智明是班上的数学尖子,他把学习时间全部花在数学竞赛上,让其他课目的老师为他捏了一把汗,期末考试前,他花上几星期的时间“抱佛脚”,各门功课考试最后都侥幸过关。
章成是丁智明的好友,本学期他参考丁智明的方法,结果期末考试有两门功课挂了“红灯”,他的自信心也受到重创。
不同的人在学习上用相同的方法,不一定会有相同的学习结果。
有些同学的学习成绩永远是一个相对值,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他的成绩会好些,而在竞争并不激烈的环境中,他也随大流——成绩平平过。
有些人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集中精力完成一件工作,因此他们参加一般性的考试,成绩往往很高。
有些人面对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先提笔勾了A,很快地又改成B,不一会儿又涂了改成C。几番折腾,等离开考场后才发现正确的答案是A。
有些人课堂上反应快,接受能力强,可不注意对知识的消化、整理,忽视细节,结果看起来学得不错,可是一点都经不起检查。
可见,人的性格与工作和学习确实有着微妙的内在联系。
性格的形成受先天气质和后天环境的影响,一般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表现为活泼、开朗、灵活;内向型表现为文静、爱思考、细致。两种性格类型都各有其优点和缺点,互为补充。
人的性格实在是很有意思的。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每次考试在班上都是最后一名,而且心甘情愿。是他笨吗?不,有人测试他的智商高达一百六十五,后来老师纠正了他性格中马虎、懒散等缺点,他很快成了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这说明他成绩差不是智力原因而是性格原因造成的。
更有趣的是创立了“路德新教”的德国的马丁·路德,他说:“我如果想把写作、祈祷或讲道弄得好,我必定要发怒那时我脉管中的血沸腾,我的悟性高。” 心理学家们经过实验和研究发现,外向型性格和内向型性格有着不同的理智特征,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格无形中会对人们的学习发生影响。外向型性格和内向型性格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中存在的差异如下表:
不同性格类型在理智特征上存在着差异,要通过“互补”来自我调节,才能既“场长”又“避短”,使人的智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弟子的性格差异。在他的弟子中高柴憨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子路鲁莽。他教导说,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说:冉求性格软弱,所以我要多鼓励他,鞭策他;子路好强过人,所以我要让他注意谦逊和忍让。
有人经过测试,对外向型和内向型的人的优缺点进行了“诊断”,提出了一些在学习上互补的方法,可供我们参考:
一、外向型
外向型的人虽然好胜心强,但性格开朗,所以对每次考试的成绩并不太介意,考坏了也不颓丧。在学习中不装懂,不管大小问题,不会就问,不足的是对所提的问题还没完全听懂,就马上说“明白”了,缺乏对问题深究细问的态度,常常是知道得多而不透彻。
外向型的人对考试成绩不太介意,是好的一面,但对答错的题目也往往置之不理,这便是缺点。根据老师的经验,每次发下考卷,只有把答错的题重做一遍,答错的重点记下来,对不会做的题能详细清楚地写出正确的答案,才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
外向型的人最大的缺点是缺少计划性,他们不论学习、工作,往往凭着情绪的波动而变化,忽冷忽热,忽紧忽松,即使有了学习计划,也不认真执行。所以,外向型的人最好编制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并认真地加以实行。
外向型的人比较合群,习惯于处身群体中学习,但要注意遵守学习纪律。
二、内向型
内向型的人最大的优点是善于思考,经常能够把情绪平静下来,保证学习计划顺利进行。
但内向型性格的人有着过分的因循守旧的倾向,时常为自己学习进展不快、考试成绩不好而费神,有时也爱坐在书桌前空想,白白浪费时间。热情和耐心是开启心灵智慧的两把钥匙,内向型的人要加强思维敏捷性训练。
学习上抓芝麻丢西瓜是内向型人的弱点,应当学会运用抓主要矛盾,以纲带目的学习方法。
内向型人常常出现自卑感。由于自卑感而产生的苦恼、忧虑会影响学习效率,并使学习进展缓慢,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但是,性格并非是非此即彼的。除了上述两种性格外,还有介于内向与外向之间的混合型性格,这种性格的适应性比较大。
性格的形成,除了先天气质外,主要是后天环境因素造成的。外向型和内向型性格各有其优势,不必羡慕别人,别人的方法未必适合你。只要能充分认识自我,加强自我修养和调节,努力学习,经常磨炼,就一定能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
作文九:《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1600字
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挫折教育
普洒小学:王云
一、讲座的目的和要求:
很多存在问题的青少年都存在不同情况的挫折经历和环境的适应不良,在现实生活中的挫折经历使很多孩子走上了逃避现实的道路(网络成瘾、打架逃学、伤人自杀等)。本专题主要讲述日常生活和教育引导中,应理性的认识挫折,尽力消除引起挫折的环境因素而避免挫折,另一方面,当经受到挫折的时候应该减小不良后果,提高对挫折的认识和容忍力。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二、讲座对象:全体教职工
三、讲座时间:2014年10月24日
四、讲座地点:学校办公室
五、主讲人讲话
怎样理解挫折 ,
在这里,我想主要谈谈青少年挫折教育问题。以及对挫折的理性认识。
古人说:“人生逆境十之八九”,的确,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活内容之一。对青少年进行挫折心理教育,目的是使青少年学会正确对待逆境、失败,培养百折不挠的精神。一方面青少年对社会的认识已有一定的深度,从各方面获取了大量的信息,容易产生不同层次的各种需求;但另一方面由于受情感、意志、认识和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以及社会、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个性发展还不稳定,心理发展尚欠成熟,一旦在追求自己的某项目标中不能得到满足,就容易产生挫折感。有时候可能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都会给青春期的孩子带来挫折感,举例:对视恐怖症、社交恐怖症、马加爵事件。挫折感也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情况,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不良后果,轻则
造成情绪波动,重则影响身心健康,一蹶不振,甚至会伤人伤己。因此,要注意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教育,引导他们正确面对挫折,学会在遇到挫折时能平衡自己的心理,开导自己,为自己解脱,从而更坚强,更豁达地面对挫折,面对困难。人们在社会中,总是存在一定的需要、欲望和期望。人的期望或欲望往往要超越现实条件而存在。由于现实条件的约束,在大多数情况下,挫折不可避免的。
1、什么是挫折(挫折的概念):
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个人需要得不到满足,目的不能实现的情绪状态。
2、挫折产生的意义:
(1)具有客观性,取决于主观认识和客观现实是否吻合。客观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主观认识和客观现实不吻合时就会对主观产生挫折。
(2)具有两重性:挫折是把双刃剑,刺伤你的同时也使个体成长
a、利:发现不足、引导创造、增长能力。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上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一帆风顺长大的孩子,很难创造出生命的辉煌。所以现在很多国家都在实施对孩子的挫折教育,目的就是使孩子得到锻炼,增。长其承受能力。举例:
六、讲教育故事
关于挫折教育,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在一些原始部族里,少年男子如果想拥有成年人的权利,被社会所接纳,必须要通过一次优胜劣汰的近乎残酷的考验;大人们把这些男孩放到一个没有人烟的、野兽经常出没的恶劣困境中,让他们品尝孤独和挫折的滋味,学会面对和战胜各种困难。只有经过千辛万苦奋力挣扎返回部族居住地的男孩,才能被证明已是个成年人,是个真正
的男子汉,他才能享有成年人的一切权利。这种考验可视为人类早期挫折教育的雏形。当然,这种以生命为代价的挫折教育,不免有些惨无人道。 现代社会里,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由于物质生活条件优越,就更加重视对下一代进行挫折教育。
日本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定期向学生供应清汤萝卜、粟粒煮成的“饥馑午餐”,目的是让他们了解父辈的艰苦生活。学校还规定了穿短裤、短裙的日子,这一天,哪怕气温再低,全校学生一律都要换短裤或裙子;在学校规定的穿长衣的日子,无论天气多热,学生们都必须换上长衣长裤??参加夏令营活动,让孩子背着很沉重的背包,到草原上走一走,尝尝吃苦的滋味;他们有时还把孩子放在荒岛上,让孩子懂得什么叫饥饿,让他们学会自己生存。 在韩国,家长同样也很注重从小锻炼孩子的意志。他们给孩子穿上羽绒服,让他们在冰窟窿里呆上一阵儿再出来,让孩子懂得“寒冷”的滋味。
作文十:《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2300字
当前,青少年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小小年纪,或自杀,或杀人,甚至于杀害亲身母亲,学校里发生的各种不良现象也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也时有发生,而且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趋向低龄化,这其中,固然有许许多多的因素使然,但从根本上来说,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令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们的孩子生病了。这病不在身体,而在心理。诚然,在成千上万的学生当中,发生这类过激行为的学生毕竟只占一小部分,然而,我们也会注意到:平时,老师们在谈起学生时,会谈到有些学生个性强,只能捧,批评不得;有些学生都已经是中学生了,还动不动就哭鼻子,显得极脆弱;有些学生总是无法与同学好好相处,同桌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个又一个,还时时要求调座位;有些学生总是独来独往,没有朋友,教师与之交谈,也很难打开其心灵之门……
1980年,我国心理学家首次试用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MMPI)对我国中小学生进行调查测试,发现有些被试的分数接近病理异常反应,存在相当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这样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因此,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避免学生问题行为发生,刻不容缓。
近年来,随着各级各类学校配备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成立心理咨询室,使我们透视到当代青少年内心世界的复杂,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学校及社会的关注。当今社会,教育的核心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或者说教会学生做人,使学生能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正确的方法处理日常生活。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是某一方面的单一作用,而是受家庭、社会、学校及其自身因素的综合影响。作为21世纪的教师,在履行教师义务的同时应当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作为首要任务,用自己的言行与智慧为学生的心灵营造一片万里晴空。
一、用爱心浇灌善感的心灵。
对爱抚情感的渴求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要。老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而,教师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学生交往、沟通、培养感情,通过自身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甚至通过眼神和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把爱传达出来,尤其要让那些对爱特别敏感的孩子们所感受到。教师还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等方法,多方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深入细致了解学生心理状况,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用爱心感化他们,培养百折不挠、勇于进取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师爱犹如一剂良药,能治愈学生内心的创伤;师爱犹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能照亮学生前行的路。
二、合理调节情绪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面对自身生理心理变化,生活、学习、家庭各方面的压力,故易出现情绪不稳、胆小怕事,有时焦虑不安、多愁善感、做事优柔寡断或易冲动、易反复等问题。教师首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理解、尊重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其次多举办一些集体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活动,多与同学交流,转移、分解注意力,减少苦思冥想的机会,减轻焦虑。同时,学会赏识、鼓励、表扬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浇花要浇根,治病要治本,“生锈的锁”只能靠“心灵的钥匙”去解开。多鼓劲,少批评,关注孩子的心理,帮助他们找到战胜错误的信心的根据地,从而战胜自我,才有利于身心健康。
三、培养良好行为
青少年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喜欢伪装,加上他们思考问题还不够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出现迟到、旷课、说谎、甚至打架斗殴等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人类的任何行为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所以要耐心听他们解释不良行为发生的原因,体会他们当时的感受,并给予他们必要的理解,切不可随意给他们下定论,否则,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精神负担。要帮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让他们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善解他人、减少矛盾,在日常的交往中学会为人处世。其次,还要改变班集体的氛围,增加班集体的温暖和乐趣。当然,教师要以身作则,做诚实的榜样,以理服人,杜绝暴力,培养他们对不良环境影响的抵御能力和自我约束控制能力,让他们明辨是非,不被别人不良行为所诱惑。
四、培养学生的耐挫力。
青少年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长辈宠着,溺着,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受不了。培养学生对挫折的容忍力极有必要。教师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多开展社会实践,加强集体教育和榜样教育,从种种小事中去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小树难以成栋梁之材。
五、教育学生认清自己的角色,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告诉学生:在家中,你是父母的孩子;在学校,你是老师的学生,是同龄人的同学。不要把家里惯出的毛病带到学校。有的学生在受老师批评时赌气,哭鼻子,这也就是没认清自己在校的角色,以为可以像在父母面前一样撒娇。在与同学相处时,总是不肯谦让,傲慢无礼。这样的学生势必不受同学欢迎。要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纷繁复杂,内在的、外在的、客观的、主观的因素使得他们幼小的心灵笼上了一层阴影,不能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这些心理障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犹如一把无形的伞阻碍了他们与“阳光”的接触,长此下去,只能使他们的世界越来越黑暗。为了使每个孩子都能以健康的心理去适应未来,教师应该义不容辞,用自己的光和热去融化一颗颗灰暗的心灵,让他们的心灵彻底释放,去沐浴金色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