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关于青春记忆的文章》2300字
彼岸花开
彼岸曾花开?,我从此岸来。携花与?君别,春日何迟捱,
?——题记
无意间从室?友那看到了这个DV剧?,心中突然间有种熟稔?的情节,那些关于生命?,爱情以及青春的往昔?与将来,瞬间将我扑倒?在赤裸裸的现实里。从?电影中出来,已是黄昏?,我心中满腹的幸喜与?忧愁,溢于笔端,想想?,在茫茫的路途上,年?轻的生命里,充斥着或?喜或忧的片段和剪辑里?,那些写满爱情的,奋?斗的,友情的画卷上,?又有几多的猝不及防,?又有几多的不如人意,?命运里从来没有准备,?没有彩排,来的时候静?悄悄,去的时候也毫无?声息,每一次给予的都?是自己的倾情表演。
?故事里,有人说,有我?的影子。我看后也不断?的感叹,海角天涯,距?离的宽泛,丝毫不会影?响在思维的缝隙,穿过?岁月,枕睡青春。
生?命
故事里讲述了一段?爱情,说实话,我几乎?从来不看偶像剧的,但?我还是停住了脚步,只?因这是一群学生,一群?和我们一样人的内心告?白。我反反复复地看,?品位每句台词,以及背?后的意义。
车男,一?个喜欢文学的辍学生,?家庭落魄,每日在破旧?的修车店里享受青春,?折磨耐性,却从来不丢?失年轻的昂扬之气。父?亲的去世,那个夜晚,?他在街头哭泣,那个空?旷而又寂静的街头,那?种问天不语,问地不答?的抵牾和仓促中,他有?种不能言说的绝望,那?段音乐是如此的平静而?哀伤。随身携带的日记?本里裹藏着自己的不为?人知的心事。记得前年?我只身去深圳的时候,?多么倔强,甚至带着所?有孩子应拥有的单纯,?想与现实打拼,将蓝天?都踩在脚下。是的,年?轻人这样,无可厚非。?他说,他对艾米说,如?此的人生态度,那么未?来就毫无意义。他对象?牙塔有种独特的深情,?所以他对艾米有太多的?不理解,对那些不珍重?命运的人感到叹息,甚?至是呐喊。有时,命运?和机缘如此不巧,他爱?这大学,爱一切有关这
?大学的树木与情境,然?而偏偏他只能凭着假证?在图书馆穿梭。他与艾?米,一个羡慕,一个混?沌,都长期浸淫其中,?不得逃离。钱钟书的围?城里,现实中我们都在?体味,却从来没人曾真?正地超越。
天空讲?述着蔚蓝,海水尝到了?苦和咸。这个故事再想?起,总带着一点点酸。?我仍漂在水中间,却总?也望不到彼岸。孤独过?着这几年,总有一些不?甘,梦想和现实,总有?一些远。
他说,面对?自己珍藏的爱情,两个?世界的人,最后终是无?功而返,注定要分离的?。爱情,有时候就像一?阵风,轻轻袭来,在某?些人的内心里或许波浪?滔天,但在脸庞下无半?点涟漪。其实,我不是?很理解,这个电影为何?把主题定得这般不堪,?甚至带有几分狼狈和残?酷。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人,有着我们各自彼此?的生活。韩凯说:这不?公平,~
命运当真不?能改变么?命运又当真?能改变么,也许,大概?是这样吧。 爱情
这?个话题从来不用回避,?在大学里,这唯一可能?发生纯正浪漫的地方。?记得去年老师放了一个?南阳理工学院的DV《?让我抱抱你》,情节相?比于此,稍逊了点,大?学里爱情似乎必须永垂?不朽,所以爱情都是主?线。《彼岸》里,车男?与安雨欣,韩凯和艾米?,依然如此。但这个影?片里多了些现实,比如?说艾米的堕落与挥霍,?甚至有几句台词也是触?目惊心:为什么要把我?带到世上,我想怎样就?怎样。安雨欣在回忆高?中时,也多次提到,高?中虽然枯燥无味,却还?有个目标,一到大学了?,反倒迷糊起来。生活?突然没了安排,自由了?,也就堕落了。有句夸?张的话,说,在大学里?奋斗从来都是一个人的?事,而堕落往往是一群?人的事,很有些道理。?爱情,就如张爱玲说的?,白玫瑰与红玫瑰,衣?领口的饭粘子,心口的?朱砂痣,可遇可求,在?大学里注定要瓜分些时?光。
爱情,我不敢妄?谈,原本自己就是一个?懵懂的人,在欣赏剧情?的同时,我也在思考,?我眼中的爱情,应该有?着怎样的蓝与紫。车男?,在我看来,也是个寡?言的人,对爱情,或许?也一无所知,也或许无?所不知。昏黄的路灯下?,樱花戏剧社,一次
次?的邂逅,以及那两年前?的笔迹,都在慢慢泄露?着他与安雨欣间的秘密?。他们的相逢里有着太?多的巧合,随机的概率?却又大得如此惊人。他?们相遇了。有人说,爱?情本身就是长跑,有耐?性的人才会有所收获。?也有人说,再美的爱情?,也有七年之痒。在整?个剧情里,除了等待,?就是安静的交谈,这在?很多人的眼里该是多么?的乏味啊~
想念,就?在回忆里变淡,也渐渐?变成习惯。没有你的日?夜没有安全感,曾经牵?着你的腕,走过海角天?边。那年夏天,阳光多?灿烂,仍然记得那一句?再见,当时我多么勇敢?。掩饰伤感和这悲剧的?遗憾,
泪水涌上的瞬?间,太突然,才体会爱?情,给我的悲欢。
爱?情就像玩农场,常在夜?半三更的时候查看希望?,看到有菜可偷时,倒?有些彷徨,又继续翻看?,然而等我们再回头时?,发现曾经驻足的地方?已经不在,甚至我们还?不得不去除草杀虫,而?在某些人眼里只代表我?们曾经来过,仅此而已?。花期已过,早已没有?什么可摘得了。
其他?
好久没有在这里写些?东西了,遇见这个电影?,也遇见了我特有的心?情。大二,浑浑噩噩,?就像车男说的那样,没?有了目标。自由的日子?太久,人就会生出惰性?。车男,给我的,我也?想起了曾经做梦的自己?。车男说,自从父亲离?开后,渐渐明白了,什?么是他该做的事,比如?说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提高自己,通过爱好也?可以养活自己。在熟悉?的校园里,我也曾像他?一样,想象着美好,可?往往很多时候,时间磨?灭了梦想,也浇灭了很?多的不切实际。
慢慢?地发现,日子是慢慢地?过的,厚积薄发,一而?十,十而百,才能有所?收获。 后记:这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深?深的打动了我。关于他?以及以后的故事,也许?还在蔓延。但不管怎样?,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谁也逃不掉的。 ?
作文二:《关于红色记忆的文章》1600字
福建永安,一个地处闽中偏西、曾是苏区边缘的的山城,因为今春以来“发现”大量红军遗留的抗日标语而引起关注。
据初步研究表明,这些标语是中央红军当年长征之前留下的红色印记。
这些被称为红色“活化石”的标语背后,隐含着一段不被人熟知的历史:这段历史和长征前北上的抗日先遣队有关、和红一军团、红九军团的军事行动有关。这些标语也从一个侧面证明:"红军长征,是一次高举着北上抗日旗帜的战略转移"。
当年,这块土地上,敌我激战后,淳朴的老百姓,用故乡的泥土掩埋了英勇牺牲的红军战士。如今,他们又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红军标语,让当年那些令人难忘的红色记忆永不褪色。
闽中小山村惊现红军标语
丙戌年正月,位于永安西南部的石峰村首先了发现红军标语后,很快就激起了当地居民和社会各界对那段鲜为人知的红色记忆的挖掘。经过初步考证,这些独具特色的红军标语,正是当年中央红军长征前夕,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等途经地处中央苏区边缘地带的永安时留下的。
8月17日,在永安当地媒体的陪同下,记者目睹了这些留在农舍的红色印记。
“红军是抗日反帝的军队”,” 拥护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白军士兵不打红军,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白军士兵同红军联合起来北上抗日”。
在距永安市56公里的小陶镇石峰村,记者看到了70多条这样的标语和一幅红军抗日漫画。他们分布在村里居民的五处老房子的墙壁上,这些标语的落款为“红军--产(宣)”或“红军--共(宣)”或“红军国”,部分标语末尾可以看到“1934年”的字样。
几处老房子由于其墙面大片脱落,一些落款为“红军”的大幅标语,有部分文字已经无法辨认。
在永安市洪田镇的马洪村,同样留存着多处红军标语群,标语内容与石峰村大同小异,但数量更多。
“红军是工农群众的武装”,“白军士兵你是工农出身,不要拿枪来打工农红军”,“欢迎白军士兵到工农群众中来实行土地革命”,“打倒不准士兵抗日的国民党军阀”,“欢迎保卫团弟兄回家来参加土地革命”,“白军士兵要想抗日,只有拖枪到红军中来”、“活捉土皇帝卢兴邦,消灭**的主力”,“白军弟兄,打日本为国为民死也光荣,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北方的白军弟兄,日本的飞机大炮正在打你们的家乡,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这些充满时代特征、抑扬顿挫的标语,写在当地居民老房子的墙壁上,饱经风雨沧桑,但乍一看,还是让记者顿觉激动。
记者注意到,这些红军原迹标语有的落款为“红军--反帝拥苏(宣)”、有的落款为“红共--宣”、“红共--支宣”或“红军--(农)”,还有的落款为“工农群众”。
在马洪村的上坪自然村,两面窗户大小的竹篾白灰小墙上留存着红军文告《士兵抗日六大纲领》,其内容为:“(一)、要求北上抗日,立刻停止进攻苏区,实行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不打红军,枪口对着日本帝国主义及汉奸!(二)、要求士兵的抗日集会结社言论行动自由,组织士兵抗日联合会,决定抗日大事与士兵□□问题!(三)、改良士兵生活待遇,要求□清□□,反对打骂,反对法西斯帝压迫和屠杀!(四)、约定红军,双方互派代表,订立停战抗日同盟!(五)、杀死不准抗日的长官,哗变到真正抗日的红军中去!(六)、不烧杀苏区的工农,反对国民党压迫民众抗日运动,联合全国同胞一致抗日。”
据当地有关部门初步统计,在马洪村,共发现红军标语150多条,它们多数保留在已经废弃的农舍。
据介绍,在永安市的青水乡等地,也保存有一批红军留下的标语。
永安“发现”的红军标语,引起了当地许多人士的关注。有人这样评论:“永安小陶石峰村红军标语,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红色奇迹!在这个荒僻、贫困的山区小村落,几幢残破衰败的旧式民居的粉墙上,大量的红军标语扑面而来,使人们不由自主地强烈感受到仿佛置身于那个火红的年代。一百多条红军标语和漫画清晰可见,就像一本沉甸甸的红色百科全书。”
据当地文史研究者初步判断,这些标语很可能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早的红军北上抗日标语,对研究红军北上抗日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作文三:《关于周扬文章风波的记忆》7800字
2008年11月12日, 中国文联、文化部、中国作协在人民大会堂联合举行纪念周扬百年诞辰座谈会。会上,有关领导和周扬的生前好友缅怀周扬光辉的一生。但与会者发言中较少提到关于周扬文章引起的风波。
所谓周扬文章的风波,是文学界乃至更大范围内为人所熟知的周扬《关于马克思主义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一文所引发的争论。
争论的背景
1983年3月14日,是马克思百年诞辰,中央决定举行纪念活动:开两个会,一个是纪念会,由党中央召开,时任中共中央****作报告;另一个是学术讨论会,由中宣部、中央党校、社会科学院、教育部联合召开,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顾问周扬作报告。
20世纪20年代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周扬成为党在上海的文化事业的领导人之一。30年代后期到延安,为**所倚重,又是党在延安的文化界领袖之一。1949年后成为党在文艺界的“巨头”,一直到他去世。在他身上,几乎浓缩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历史。在他60年的生涯中,尽管他兢兢业业地忠于自己的信念和事业,却仿佛一直带着枷锁在舞蹈。20世纪30年代,鲁迅将其列入“四条汉子”之一;50年代,**批评他“政治上不开展”;“**”前夕,又说他“与资产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落难中,被姚文元称为“反革命两面派”。“**”后复出,他以深邃的思考及对历史的反思,赢得人们的敬重,成为思想解放运动的领军人物,却因“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的争论,而最终郁闷成疾。
这样简简单单地梳理,就可以看出,周扬的一生,实际上凸显了20世纪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历史的几个最重要的命题:革命与知识分子,革命与人性改造,革命与革命队伍内部的斗争,革命政治的惩戒机制和知识分子的关系等等。这些重要命题,是在研究近现代中国历史,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时,都绕不开的。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文艺界主要领导人的周扬,在党内政治生活不健康、指导方针存在着严重失误的时候,不但宣传、执行“左”的理论,而且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伤文、伤人。在经历了“**”后,周扬从理论的高度,对自己在17年中的工作进行了痛切的反思,尤其对在“左”的路线指导下伤文、伤人的事情有了醒悟。这一切,使他能够采取客观地、公正地对待历史的态度。在那一个全民族反思的年月里,作为一位“人性回归”的理论家,周扬的反思有着深刻性与彻底性。他对待历史客观、公正的态度,不但获得了文艺界人士广泛的理解和尊敬,而且这反思也使他在理论上的探索充满了勇气。在“两个凡是”和思想解放的潮流的交锋过程中,周扬敢于突破理论上的禁区,以无畏的气概追逐真理。这一切,都记录在他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等文章中。
时至1983年,拨乱反正的历史进程已经5年了,与拨乱反正的历史进程相伴随的思想解放运动,冲击了以往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迷信的禁锢,促使人们对以往被曲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新的思考和阐释。周扬的思考在思想文化界起着开风气之先的重大作用。具体到撰写这篇学术报告,周扬也很想把几年来的思考融会贯通起来,用他的话说,要讲出一些新意来。抱着这样的想法,周扬没有接纳中宣部为他组织的起草班子,而是另外选择了王若水、顾骧和王元化。
王若水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成名的理论家,被**称之为“桌子哲学家”,与周扬就有交往。20世纪60年代,由周扬主持的“批判修正主义”的写作班子中,王若水就是其中的一员,而且担当了搜集“人道主义”与“异化”材料的任务――当然,那时是把“人道主义”与“异化”视为修正主义而加以批判的。而顾骧和王元化则是新时期崭露头角的人物。以顾骧来说,新时期文坛创作所触及的“人性与人道主义”这个敏感话题的作品,引起了格外的关注,也引起了针锋相对的争论。顾骧以其丰厚的哲学素养和对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论断的熟稔,以“文艺与人性浅识”为总题,连续写下了六篇揭示人性在文艺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文章,呼唤人性的复归,呼唤人道主义的复归。其论点不限于文学,实际上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十年浩劫对人性的摧残的控诉。因为上述他在新时期文坛的言论,有些是在周扬的观点上所作的阐发,有些是对周扬观点的补充,走进周扬的视野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更何况他还以其学人的品格给周扬留下过好的印象。
1978年12月,广东省召开文学创作会议,周扬应任仲夷之邀赴广州,在会上作了长篇讲话。这是他在“**”后复出第一次公开发表关于文艺问题的系统意见。讲话刊登在1979年2月《人民日报》上,分两天连载。顾骧读了这篇讲话,发现一个需要商榷的问题:周扬在文中引用了黑格尔的一个著名论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两个“凡是”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重要论题,也是一个确实令人难解、困惑的论题。文中,周扬解释前一个“凡是”是“反动”的,后一个“凡是”是“革命”的。在师从贺霖学习哲学时,顾骧曾就这个问题向贺霖请教过,因而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周扬的理解不符合黑格尔论题的本意,解释不确切,因而感到有必要提出与周扬讨论,以免以讹传讹。为此,顾骧写了一篇约三四千字的文章,摘引了一些材料,送给周扬参考。周扬读后,一方面觉得顾骧的说法“有道理”,另一方面又觉得“未能完全说服他”。之后,周扬见到顾骧就问:手头有无文章底稿?顾骧答:有。周扬说:你拿到《文艺报》发表吧,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但是,顾骧并没有照办。其中的原因是,由于周扬在一些理论问题的探索勇气,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在这年春天,又有要批判周扬的传说。顾骧考虑到发表这样的文章,会不会被人猜测为是点名批判周扬的信号?因此就把这篇文章压下来。不过,周扬后来还是接受了顾骧的意见,在出版《文集》第五卷时,将这段引文与解释删除了。以此事为契机,顾骧受到周扬的信任并为他捉刀代笔协助他作些文字工作。
王元化20世纪50年代曾是“胡风分子”。 1959年“结案”时,周扬因爱其才能,惜其厄运,曾让人转告王元化:只要他承认胡风是个反革命分子,即可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但王元化坚持认为这个结论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不予接受,结果被定为“胡风分子”,开除党籍,行政降六级。新时期以来,在反思“**”及批判极“左”思潮之后,启蒙教育受到广泛的认同。从学术界转向思想界的王元化,自觉地充当推手,再一次引起周扬的关注。
周扬这篇经他与3位起草人讨论写成的学术报告,1983年3月7日宣读以后,在引起强烈反响的同时,也引起了主管意识形态的领导人胡乔木的不满,并为此引发了一场争论,并引起了一场“清除精神污染”的运动。这是历经过那个年代的人所熟知的。
争论的焦点是文章的第四部分内容: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而这部分内容,恰恰是顾骧执笔的。
关于这场争论的是非曲直,近几年来,有关方面的当事人都有文章加以陈述,顾骧在其所著《晚年周扬》一书中,更是详叙其过程;他在此前接受我的采访时专门谈过这个问题。
理性的探索
1983年11月开始的“清除精神污染”运动,我仍在学校就读。波及到我所在读的大学时,同学之间多次传阅并珍藏的《人啊,人!》(戴厚英著)一书被强行没收了!取而代之的是胡乔木所著的《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
不过,在短短的“清除精神污染”之后,我们对胡乔木报告的学习也草草收场了;喇叭裤、烫发乃至于谈恋爱也在不知不觉中合法了。同时,我还注意到,媒体上即或偶尔还能读到对周扬的批判文章,但这一争论也淡出了。此后,胡乔木仍主持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工作,作了检讨的周扬似乎也照样在媒体亮相。这一切给人的感觉是,这一场争论似乎过去了。
好追根问底,大约是学历史人的癖好,我也不曾例外。因此,留存心中的这一疑团就成为挥之不去的存在,了解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就成为一桩心愿。
1985年1月,《人民日报》发表了顾骧的长文《兰叶春葳蕤――读周扬同志近两年来的文艺评论》。虽然文章在摘引、评述周扬复出后所发表的言论时,一次也没有提到《关于马克思主义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但是,读后还是能让人得到这样的信息:一,因为文章说周扬的“是非功过,需要历史地说明,才能科学地给以评价”,很有点要盖棺定论的味道――周扬可能不久于人世了。二,在《人民日报》以这样的版面发表这样长的文章,似乎是个信号――那场争论中周扬未免就是错的。
一年多以后,我来到北京求学,买到了顾骧编的《周扬近作》,内中不但收录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而且书末附上了顾骧的这篇文章。文章可以公开出版了,大约周扬并没有什么错。我还想,顾骧肯定是与周扬有很深渊源的人。
一晃又是10年过去了。1997年,我所在的《炎黄春秋》杂志社创始人之一温济泽告诉我:1998年是周扬90诞辰,为了纪念他,周扬的生前好友正在编辑一本回忆周扬的书,你可以向这本书的编委会约稿。我欣然从命。这样,我在书编辑过程中,就有幸读到了顾骧、王若水、王元化等人的文章,知道他们是周扬这篇文章的起草者。遗憾的是,顾骧的文章很长,不太适合在杂志上发表。还有,他只讲到开始起草文章,至于我所关注的其后的事情则留待下篇了。不过,在电话里他告诉我,早在1986年他就在《文汇报》发表一篇评述周扬这篇文章的长文《当代知识分子的心声――编后札记》。
孤陋寡闻的我赶紧找来读。这才知道,早在1986年,顾骧就对周扬的文章下了这样的断语:“这篇文章,是周扬在新时期10年中理论建树的高峰,或许也是10年中思想理论战线具有重要理论、学术价值的著作之一。”
仍然在电话里,我告诉顾骧我读这篇文章的感想。交谈中我知道,他正在写一本《晚年周扬》的书。那时,我也在文艺界前辈(包括顾骧)的鼓励下,尝试着摸文艺界的门道。因为顾骧是个很温和的人,也因为我还没有入门,所以说话就有些随便。我说:胡乔木与周扬在人道主义问题上的争论,不仅仅是两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理论风云的变幻。您作为“此道中人”,第一手材料出来,让我们后人研究这段历史就有更可靠的凭据。若能出版的话,我很希望您能将《兰叶春葳蕤》和《当代知识分子的心声》作为附录收入书中,以给像我这样的后辈留下历史的过程。
“那两篇文章已经收进书里了。书能出版的。”他依然笑笑说。
2003年7月,上海文汇出版社印刷精美、图文并茂的《晚年周扬》,已经摆放在我的书桌上了。
巧合的是,周扬和胡乔木这桩公案,也过去已经20年了。
也许是偏重于客观地提供史料,《晚年周扬》一书并不像另一位当事人王若水所著的《人道主义在中国的命运》那样,对周扬和胡乔木对峙的历史背景予以详尽的交代。而且,处于自谦的考虑,顾骧对自己在这场争论中的种种也提得甚少。其实,不管是对周扬文章的写作,还是坚持文章中的学术观点,顾骧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在经历了“**”践踏人的价值的恶梦岁月后,人们对“**”的反思首先在于重新思考人的价值,批判那年月所风行的“神道”和“兽道”――这是顾骧在当年写文章时用的两个词,意指个人崇拜和蔑视人的价值。有了这个前提,20世纪80年代初的“人道主义与异化”的大讨论才能风行全国。
作为一名文艺评论家,顾骧是这场大讨论的主要参与者。而王若水也先后写出数篇影响较大的文章。应当说,他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周扬的思考是合拍的。
“**”结束周扬复出后,的确如《晚年周扬》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不仅有“对历史经验的重视”,“客观地、公正地看待历史的态度”,而且在理论上探讨上有“勇气”,敢于突破禁区;在政治风浪中有“骨气”,不人云亦云。对于自己早年曾经严厉指责过的人道主义问题,周扬在作了真诚反思和检讨的同时认为,不仅应当大力提倡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而且应该用“异化”的理论来反思以前的历史,为党中央的改革开放方针作理论上的论证。
顾骧能够了解周扬伴随“时代思潮流动的轨迹”,所以在《晚年周扬》中,对胡乔木指责王若水是把自己的理论借用周扬这个“权威之口”合法化的说法进行了反驳。我看到的一个材料,也可以为顾骧提供论据。
1978年4月21日,在社科院哲学所谈到科研规划时,周扬就提出要对“异化”的概念加以研究。随他参加会议的秘书不懂“异化”这个概念,4月26日特意向周扬请教。周扬做了这样的解释:
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他认为有这样一个东西――精神,这种理念变成物质,就异化。异化和向反面转化有何区别?转化,年青变年老,春天转化为夏天,春天没有了,夏天转化为秋天,秋天没有了,然后转为了冬天。异化不同,它转化了以后,但原来的东西还在,并转过来统治它,这与转化不同。
比方,劳动产品,是工人生产的。结果产品被资本家所有,结果产品统治了工人,劳动的越多,越受统治。这是劳动异化。
上帝本来是人类脑子里的产物,结果上帝统治了人们。人们脑子的产物,人们手上的产物,都统治了人们自己,这就是异化。
这是属于辩证法范畴的事。了解了这个道理可以破除迷信(据谈话记录)。
周扬正是从“破除迷信”的角度出发,重新思考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倒是顾骧和王若水知道周扬在思考这一问题,所以,常常把自己发表的文章送给周扬“指正”。
而从《晚年周扬》所披露的两个细节来看,作为主管意识形态的书记处书记,胡乔木似乎对这一场讨论不甚预闻,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没有“与时俱进”。
第一个细节是,胡乔木在一次内部谈话中,仍然强调说:人道主义是修正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国外反动势力**的理论武器。
第二个细节是,在胡乔木到周扬家里谈周扬的文章时,关于“异化”问题始终不说一句,而后才在电话中向邓力群表示了关于这一问题的意见。在场的王若水认为,是胡乔木根本不懂这个问题,在查阅资料以后才说出意见的。从顾骧所描述的胡乔木在1983年10月才发现了王若水谈异化的文章来看,王若水的话倒也有根据。
以胡乔木的理论水平而言,的确不应该对这场通国皆知的大讨论如此漠视。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晚年周扬》将其归结为“左”的思维方式。翻看一下曾经与胡乔木有过交往的温济泽、秦川、胡绩伟、王若水、李锐、于光远等人的回忆,可知顾骧的结论是有道理的。
但是,胡乔木还有另外一面,也就是温济泽、王若水等人所说的“变来变去”的问题。他对人道主义讨论的看法就是如此。1980年,《人民日报》发表了汝信的《人道主义是修正主义吗?》,胡乔木表示赞赏,特意让秘书打电话给作者予以表扬。而当周扬的文章发表时他却激烈地反对,甚至不惜兴师动众。这其中的原因,有顾骧等人所说的“左”的因素。另外,胡乔木执掌意识形态领域多年,那种既定的政治上的思维模式使他的敏感性和责任心也就十分突出,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不能不表态,或者说总愿意表态。人在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时是多么的勉为其难,即使是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大学者形象的胡乔木,也不能例外。
关于这一点,《晚年周扬》用平实的语调所铺陈的一些事实,能引发人们的很多感慨。
深刻的反思
1983年的这场争论,至今已经25年了。在尊重人的价值、建设和谐社会已成为举国共识的今天,再来思索周扬和胡乔木的争论,人们可以平淡地说:胡乔木错了。
作为“此道中人”的顾骧,一直坚持认为周扬是正确的。他的理由是:“周扬同志是大理论家,他的报告如果一炮打响了,我们起草人不应该掠美;现在出了问题,我们理应站出来承担责任。”于是,他在中宣部的学习会上直言:周扬报告中引起批判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第四部分,是我执笔的。书中的这一细节,让我看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良知。
在我围绕这一争论所作采访的过程中,很多老同志都谈到了顾骧在当时这种个性独立的人文精神。当“清除精神污染”波及全国时,在中宣部“坐冷板凳”的顾骧仍然坚信“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他在给一位老同志的信中写道:
真理如阳光一样,谁也不能垄断。还是**同志说的好:“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而这一细节,在《晚年周扬》中却略过不提。正因为有这样的信念,顾骧后来才能写出《兰叶春葳蕤》、《当代知识分子的心声》这样掷地有声的文章。
周扬也更加赢得了人们的敬重。《晚年岁月》披露了第四次作代会期间,数百人联名致周扬慰问信的感人细节。大约在此前后,据郑海天相告,温济泽也让郑海天执笔写下了类似的慰问信,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名义送达周扬病床前。到1988年,甚至参与胡乔木批判周扬文章起草的龚育之,也“给当时一个方面的领导”两次“上书”,希望“对周扬一生为中国革命文艺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做出贡献,给予恰当的、肯定的评价”。
而此时,顾骧则在中央的授意下,以“手中捏着亡友的遗稿好比捏着一团火”的心情(周扬此时已成为植物人),编辑旨在收录《关于马克思主义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的《周扬近作》,以体现“中央为周扬平反之举”。顾骧那篇旗帜鲜明地为周扬平反的文章《当代知识分子的心声》,也是在编辑过程中酝酿写成的。《晚年周扬》中详细地披露了这一过程,使我们第一次了解到,早在1985年1月,中央就对这场争论有了结论。
1995年,《读书》杂志发表了一位老同志以“常念斯”署名的一篇回忆文章《老泪纵横话乔木》。作者忆起了与胡乔木交往的往事,感叹甚多。在盛赞胡乔木之余,作者特地表示:“近15年里,乔木与周扬、王若水的对立,我看恐怕乔木是错的。乔木反对提‘社会主义社会中同样有异化’,反对提出‘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在理论上,恐也未必对。”这是自顾骧的文章发表10年后再一次对这场争论的评价。
其后,王蒙、袁鹰主编的《忆周扬》一书出版,有关这场风波的当事人顾骧、王若水、王元化,以及预闻这场风波的于光远、温济泽、曾彦修、龚育之等人都写出回忆文章。另一方面,预闻其事的卢之超(时任中宣部理论局局长)也写出了回忆文章《人道主义问题――八十年代那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2002年出版的《胡乔木书信集》公布了胡乔木为自己的文章写给**的信及**的批语。学界在有了更多可资研究的材料同时,多少可以不再躲躲闪闪地直面这一场争论了。
现在,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央的执政理念。而构建和谐社会的诸种要件中,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观念,是其中之一。周扬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观念,在今天已为广泛承认,并付诸实施。而他在文章中所引用的“异化”概念,并论述的种种现象,在今天则成为写照。25年前他说:“由于民主化法制的不健全,人民的公仆有时会滥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转过来作人民的主人。这就是政治异化,或者叫权力的异化。至于思想领域的异化,最典型的就是个人崇拜。这和费尔巴哈批判的宗教异化有某种相似之处。所以,‘异化’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我们用不着对这个名词大惊小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应当不害怕承认现实。承认异化,才能克服异化。”在25年后“权力的异化”已经让人触目惊心的今天,在反腐败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的今天,读读周扬的这些讲话,还是能感觉到他作为一个理论家的思想高度,如果没有痛切的反思,是达不到这样高度的。
作文四:《关于记忆文章和专业课的方法-记忆方法》1800字
关于记忆文章和专业课的方法|记忆方法
话题:记忆 文章 教育学习
首先说明一点,记忆术并非没有实用价值,只是我们对此了解的还太少。国外就有人利用记忆术在60小时内记住了上千条法律条文。其次,记忆术不是魔法,你不要指望利用它一下子就记住你刚读完的文章或书籍永远不忘。记忆是需要过程的。但是总的来说记忆术并不容易掌握,它需要你不断的练习,研究。记忆文章尤其是专业文章时,难度很大。掌握基本记忆法后,你会发现记忆100个数字,比记忆100个字的文章要简单。但用记忆数字的方法记忆文章就很困难。我记得在学校上学时就发现,记忆诗歌,散文,记叙文等题材比议论文难度要小。古文看起来难记,但是和政治,哲学,经济学,财务管理,法律等专业课程相比,其难度可以忽略不计。而记忆这些专业课要么死记硬背,要么利用记忆方法。我学过一些记忆方法,用他们记忆数字,诗词还行。一用到专业课上就力不从心。我身边90%的同学都是用死记硬背来记忆这些专业知识的。背的头都大了,而且效果很差。可有一小部分同学,他们记得很轻松而且效果非常好。经我
软磨硬泡,一个朋友向我透露了一些秘诀。原来主要方法不在于记忆,而在于巧妙记忆。好多人知道记忆文章要提取一些关键词,然后记忆这些关键词,最后根据关键词把文章背下来。但是这些方法记忆诗歌,古文等还行。要记忆那些专业课就难了。原因有以下几条:(1)关键词找起来不容易,关键词取舍很难。你不可能把你背的文章中所有词都化为关键词,那样记忆起来太费劲了。另外你找了不少关键词,到底哪些更关键,哪些要保留,哪些要舍去呢,(2) 抽象词汇太多。抽象术语本身就不易理解,还有不少虽然不是术语,但仍然是抽象词。这些抽象词汇让我们感觉枯燥无味无形中增加了记忆的负担。形象的东西好记。可惜你学的大部分知识,是由形象,抽象组成的而且抽象占多数。(3) 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同时也是许多人没有注意到的一条。那就是逻辑链。任何文章都有逻辑性,专业课的逻辑性最强。总有一条或多条逻辑链贯穿其中。逻辑链就像一部电影的主线。电影情节根据这条主线而来。我们会觉得看过的部电影印象很深,尤其是喜欢的电影。那是因为这部电影的主线已扎根在脑中了,只是我们不太注意。所以背诵抽象专业文章需要找到该文章的逻辑链。形象的东西逻辑性往往不强,抽象的东西通常逻辑性很强。找到逻辑链就把握住了抽象文章的命脉了,记忆抽象文章就容易了。专业课不需要把教材一字不差的背下来。拿政经(政治经济学)来说。首先,用心听讲,通读教
材。根据各章节的目录和小结大致把握章节的内容。其次,找一本与教材配套的辅导书。归纳知识点。其实好的辅导书已经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归纳出来了。再次,就是根据重要性,把简答题,论述题划分成若干类。例如分成重要,次重要,不太重要。每到题答案都要仔细的读。然后,精简答案。不少题的答案很长,里面有许多水分。去掉一些不重要的叙述。最后,就是背诵知识点和那些简答论述题了。这时就需要用到记忆法了。最后一个步骤就是记忆法大显伸手的时候了。高手是这样记忆的:1 找逻辑链。注意一定要先找逻辑链而不是关键字。2 根据逻辑链提取关键字。3 抽象转形象。4 定桩法(数字桩,地点桩,文字桩等)注意文字桩尽量用题目和答案中的文字,少用外来文字。否则到后面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5 集成法,组界法(非常重要,如果不用的话背的东西一多很容易混淆,而且很凌乱。)6 合上书本,结合逻辑链回忆背诵的答案。7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率制订复习计划(很重要一定要及时复习)每一章节完成后利用脑图把该章知识点串一下。所有章节背完后,用脑图把所有的章节串起来。最后可以不看书本,根据脑图来复习回忆所背诵的知识点。千万注意:运用联想的时候可以尽量夸张,离谱。但是绝对不可以破坏逻辑链。一定要注意逻辑链是核心,不能被打乱,更不能破坏。我的朋友就用上述方法20天背完政治,考研政治得了87分。据他说每一个问答题就如电影
一个情节,而一个章节的问答题就如一部电影。因此可以牢记不忘。高手总有巧妙的方法来处理问题,就像解数学难题一般人用笨方法一两个小时也没解出来,就算解出来了答案也可能是错的。而高手只需巧妙的几个步骤就将题解答出来了。他的方法可能就像窗户纸一捅就破,可他如果不告诉你方法,你怎么也捅不破那层窗户纸。因此高手也往往比较自私。确实有人掌握了记忆复杂专业文章的方法,可是他们藏而不露。不过我相信我会从他们口中套出那些方法的。
作文五:《记忆中的元宵节-关于元宵节的文章》1600字
记忆中的元宵节-关于元宵节的文章
记忆中的元宵节-关于元宵节的文章
确切的说是25年前,我是哥哥姐姐的小尾巴,我是一个偷了别人的东西即使被抓住,顶多被数落两句不会挨人家巴掌的年龄。但是我胆小,天生的胆小,我就永远也做不成贼。
进年根儿,哥就让我看到谁家的猪食槽边有破笤帚,看人家不注意拿回家,眼看到正月十五,我也没那个胆量拿邻居的一个来给哥哥。
哥哥姐姐藏在屋后檐儿悄悄的说话儿,哥说:“你一共有了几个了,”
姐说:“我不总敢偷,才两个,是五保户和老烈属的,你呢,”
哥说:“你怎么竟偷好人的,怎么不去偷老四类的呢。我有好几个了,但是不跟你打伙计。”
我不知道具体要干什么问:“你们说什么呢”
哥哥姐姐吓的捂我的嘴:“别嚷嚷,晚上我们去扔火球,今
天火球节了。”
我和哥哥姐姐在街头排着队等着轧年高粱,轧了高粱面儿妈妈等着做元宵。好不容易挨到我家用碾子了,哥哥在前面拉,姐姐在后面推,我在后面跟着转圈儿,粘面一箩一箩过细了剩渣在轧,等姐姐说轧好了,月亮也被我们推圆了。
妈妈在抗上粘元宵,爸爸提着给我买的小灯笼到处转,在牛棚前点会儿,又到猪圈前亮下,鸡窝边儿,二门楼,凡是有檐的地方灯笼的光都到了。我问爸爸为什么,爸爸说今天实际上叫灯节,我们点不起整夜的灯,只好转一圈儿,心到神知了。
一家人团团圆圆热热腾腾吃完了元宵,哥哥姐姐象小贼一样抱着那偷来的破笤帚,领着我向村后的生产队秋收场去。这个时候我才知道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几乎全村的孩子都在这儿,大大小小只要没取媳妇没做媳妇的都来,每个人怀里都有哥哥姐姐那样的破笤帚,哥哥到了就喊:“谁有打火机啊”
亮了,他们手里的破笤帚都燃着了,这种用过的破笤帚徐徐的燃烧但是不起明火,哥哥姐姐们喊着号一起向天上仍:“十五十六扔火球喽,从此过年不发愁喽————”
上空如星球流动一样,飞上去又落下来,在飞上去在落下来。姐姐并没有参加到仍火球的其中,她紧紧的拽着我,哥哥还在那边喊:“春雁,看好云雁啊”
人们在欢呼跳跃着,光亮在天地间流行。这里是村里最大的光滑空场,是秋收后打完场的空地,没有树木和草剁,比较起来是最安全的,但是大人门还是知道危险的存在,有很多家的大人来了骂着拽走了自己的孩子。
虽然是个空场,都认为不会有事,但是还是远远的看见人群不跳了,黑压压的挤成了一堆,姐姐背着我挤着去看,原来一个叫二海的男孩棉袄着了,仍上去的火球没接着掉在了肩上,大家都挤着他往他身上吐唾液,在这村外,那是最珍贵的救火水。
那男孩被赶紧领回了家,我的爸爸妈妈也叫骂着来揪我们。回家后哥哥姐姐在爸爸跟前立正挨训:“你俩胆子也够大的,还敢带云儿去,有什么好玩的,啊,”奶奶护着哥哥说吼爸爸:“你吼什么,你小时侯不也这样吗,元宵节过的是个热闹,玩玩有什么了”.shengxin118.
我的记忆中最深元宵节也就是这个火球节,转的没完的石碾子,不粘的高粱面元宵,大人的呵骂,孩子的欢笑,还有那一声声的呼唤生活不发愁,还有那个二海和唾沫。
那样的火球节没过几个,包产到户没有那样的场子了,生活好了都有灯笼了,人们有的是娱乐,舞龙灯,踩高跷,迎财神接元宝,看电视玩电脑,没有危险,也在没有那样的呐喊。
如今,满院子里灯笼一大串,今夕何夕,亲人如此团聚,
不见旧时人,泪是春衫袖~
作文六:《青涩的文章记忆》5300字
回家
塞北的城市即使到了春天,天气也可以这样的没有道理。特别是今年的天更加觉得没道理!外地的同学就觉得这样的天简直是更加的没道理,但是这个世界哪有那么的道理让你去寻找呢!这时还有更加没道理的事情在林宁浩的心里,就像这凛冽的春风,还是往骨头里钻,让人无法逃避,只能坚强的面对。
今天下午没课,林宁浩不知道在心中为什么会生出那种无名的孤寂,仿佛在这个世界就剩下了自己的那种寂寞,无处诉说、无处寄托、无处给予、满足。看着校园荒芜,校园小径的匆匆行人,像是都在逃避一些什么似的,可他自己又怎么样去面对,怎么样去逃避呢? 这已经是大一下半学期了,可在宁浩的心里老实说还是找不到北,虽说没有生活习惯、环境适应方面的问题,可是最大的不适应还是心里的不适应。对前途的不可知、对感情永远不可把握,不知道是自己的软弱,还是自己的多愁善感。总之,让人过的不很惬意! 同个宿舍的舍友还都在午休,可现在已经是下午三点了,真不知道他们哪来的那么多觉,可自己到是没睡,可还不是陷入那种胡思乱想,到头来还是折磨自己!
还是出来走走吧,尽管天气不是很好,但心情又会好到哪里去呢?还不如所谓的不痛快到底呢,就这样吧!穿好衣服,走出外边看到的只是在大风中飘摇的种种万物,就像找不到方向的自己,任凭风的指挥,不停的变换着方向,并且没有一点不耐烦!人要是优这种精神就好了!
突然生出一个念头,还是回家吧,回家去看看老妈吧,在那里找到自己找不到的,在那里理清自己的思绪吧,在那里找到明天太阳生气的方向吧,天气好的话,还可以看到日出呢! 二
匆匆忙忙的上了公交车,找了个靠窗户的座位坐下,看到窗外流动的车辆、奔走的人流、
好像大家都有自己的方向与目的,注定自己只能是那一片飘零的叶子。心中不自觉的问自己回家要干什么呢?难道回家就可以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吗?长到这么大了,有什么难题莫非还得老妈的帮助吗?最近在宁浩的心中的确是有好多的疑问,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想不开!其实种种都与一个本班的一个恬静、美丽的女孩有关。
她有很有气质的外表、很有内涵的思想、很善良的一颗心,短短的剪发头,永远梳得那么整齐,发丝是那么的细腻,还有一张像瓷瓶的脸,白里透着很鲜艳的红,更加可爱的那双充满善良的眼睛,眸子黑得清澈见底,永远都闪着光亮的光芒,一个及其标志的鼻子,一个樱桃小口,很标准的东方女性,还有一个很秀气的名字叫雅静。其实宁浩和雅静一个班上课已经一个学期多了,可在上学期两人却没说过一句话,然而雅静给宁浩的最深的印象就是在迎新年的联欢晚会上,她那精彩的表演,是那样的落落大方。在整个晚会上,她是最耀眼的明星,是那种最不耀眼的明星,最安静的明星,就这样把那样的光辉找到了宁浩的心里,并且让他最经的一两个月的生活就这样的一直的阳光着,可最近当他提出要把这种光芒更加多的照到他这里时,雅静给出一个让他很是费解的答案,凭他自己的感觉是一种能够抓住的感情,可脚下又是空空的,像做梦一样,觉得已经在追寻了,可就是抓不住,同时也更加忘不了!已然觉得像那种感觉就像床前未尽未了的月光,一直在那里徘徊,离不开了!同时自己的心中也知道不舍得离开!
现在宁浩陷入一个很难的境地,不知道是该进还是该退。就这样退了,有很大的不甘心,同时也不想放弃这么好的一个女孩,可是就这样不退,多少脸上有点挂不住,老是这么纠缠着人家好像不符合自己的原则,也显得没教养。虽说人们说追女孩都要脸皮厚,可宁浩总也厚不起来,就是这样的一种矛盾不断地纠缠着他自己,他自己也曾经试着去解脱自己,比如用不断地通过运动来使自己自己得到不断的麻醉。在球场上,把自己交给了别人,也就是在那时自己能暂时忘掉烦恼!可现在要解决烦恼就得回家了,回家了···
三
不一会公交车就到达家了,与宁浩的复杂思绪比起来,公交车的行程路线是那样的简单,时间也是很短的,还没让宁浩怎么理清脑中复杂的问题,就悄然到达家门口了.从口袋里取出钥匙,家里没有一个人。因为爸妈还没有下班,要是平时回家就会早早的下了通知,告诉老爸老妈把回家的“必须品”准备好了,可这次没有,因为今天是非常规回家,就要这样悄悄地
突然降临,这样可以给老妈一个惊喜,让老妈的日子也有点惊喜。当然也算不上惊喜,只是没有平时那么平淡吧,有点乐呵的,因为宁浩家酒他这么一个孩子,虽说不是什么娇生惯养长大的,可也是家里的中心!
家里没人,宁浩就倒了一杯开水,坐在电脑旁边开了机随便的上网看看,可不一会的时间,就有开门的声音,是老妈回家了。可现在不到下班的时间啊,那怎么,老妈会这么早的回来呢?原来看到的是母亲一脸的苍白,宁浩最近是有点忙,连给家中的电话也少的很,有几次还是母亲主动给他打的电话呢。多少也让他感到有点不好意思,可也没想到,老妈就怎么病了,自己却还不知道,实在是不应该啊!最近把全部的心思都了雅静,宁浩顿时生出一份不好意思。宁浩的母亲看到儿子会突然回到家中,不由得有很大的惊讶,把一脸的疲惫在一瞬间退去,开口问道:“儿子,你今天怎么会突然回到家了,你最近可是很忙哦。”宁浩的母亲永远喜欢用这样开玩笑的口气和儿子说说话,俩人就像多年没见的朋友,可能宁浩这次回家再他心底的真实想法也就是找这位朋友回家来叙叙旧,把自己心中想的告诉母亲,可宁浩一时又说不出口,只好道:“哦,我没事啊,我就想回家看看。”以宁浩的母亲对儿子的了解,这绝非真话,可儿子不说,也就不去勉强了!于是就到厨房去给儿子去准备晚餐去了。
这时宁浩心中生出一种强烈的感动,天下最无私的是母爱啊,母亲永远是你可以在遇到
风浪时规避的港湾,在这里可以让你体会出你说不出来的温暖,可以让你收获是一次又一次的感动,我们总是在外边一次又一次的迷失自己,而又在这里一次又一次的找回自己,我们以后将要用何样的心去感谢和回报这份爱呢,用什么样的方式回报那只是我们这些作为孩子心中的念头,在母亲的心里就不需要我们来回报,刚才宁浩的母亲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典型的默默付出者,只是希望儿子能够开开心心的。宁浩被母亲的这种朋友式的母爱感动着,也就暂时把雅静的事情稍稍放在一边了。
一会便是吃晚饭的时候了,吃饭的时候母子俩人说着说着就说到现在的小孩上学难的问题了,说现在的折校费贵的吓人。这时宁浩就又不得不想起自己上中学时的那个艰难每天要起着自行车来回跑二十几里的路,冬天顶着寒风,夏天顶着太阳。艰难的度过了一个让人无法想象的中学时代,同时就又勾起了一段伤心的往事!
中学时代,宁浩是一个非常内向的孩子,很少的话也很小的朋友圈子,每天好像在认认真真地学习,可是也只有宁浩自己知道自己每天在干什么,知道自己的学习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最终的结果也正如他自己付出的那么多,落榜也是很自然的事情。那时宁浩还是一个每天都做着白日梦的少年,很懵懂,不是很具体知道一件不好的事严重后果。是母亲在背着巨大的压力陪着宁浩复读,在艰苦的环境下又复读了一年才让宁浩得以勉勉强强升入大学,母亲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只有宁浩自己知道。宁浩的日子就是这样有同龄人的相同体会,但更加有同龄人所没有的不同,那就是有一段朋友式的母爱,这份母爱足以厚重,足以他一生值得回忆与珍藏。也是母亲引导他由青涩走向成熟,由不懂事到懂得为自己的未来规划,宁浩脑中想着这些自然在吃饭的时候就没有和母亲多说话,这回母亲是真的看出儿子心中有心事,可她并没有直接了当地去问,简单的收拾了碗筷,于是就俩人就坐在那里看着电视机。
对于宁浩对他这位朋友也并不是敢于直接地把自己遇到的问题说出来,毕竟还隔着一定的东西,可不说显然就不够朋友。经过反复的挣扎还是老实说来吧,宁浩也想把自己的最近
纠缠不清的内心感觉痛痛快快地说出来,好给大家一个最终的解脱。
四
那是一个月高星稀的晚上,塞北的春天难得出现这样的晚上,这样的晚上也特别的适合的进行一段深情的谈话。宁浩又一次的把雅静叫了出来。因为他确实有千言万语对她说,现在的他们已经不是以前的那种陌生同学,而是可以互相开玩笑的好同学好朋友,可是发展的方向却没有向按照宁浩想的方向进行。雅静总是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对宁浩的关心,当做雨天的一把伞,永远可以为她遮风挡雨,但雨过天晴,理应就应该把雨伞收起来,放在角落了。可宁浩不愿意当那把雨天中的伞,他想当每天可以为她遮风挡雨的墙,可以依靠的墙,虽说现在的能力还不够,但就有这样的强烈愿望,就是这样的强烈愿望在支撑着宁浩最近的心情。
这时雅静已经从她的公寓楼出来了,还是带着一如既往的自信的调皮的微笑。笑着对宁浩说:有啥好事告诉我呢,在这样好的晚上千万别告诉我一个不好的消息哦。”雅静开的玩笑一向这样的落落大方,宁浩这时一脸的迷惑,被这句玩笑逗得不知该怎么好了。于是他艰难的说出一句难道我们就不可能吗?可雅静还是那句话,“不合适,也不应该”就是这句话使宁浩整整想了几个月的时间,因为雅静早就在两个月前,给出了这份答案。只是这样的答案又岂是一行时半会能够参悟的透的吗,所以宁浩在日日夜夜当中所想的。没想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这么长时间了,雅静还是这样的答案,难道自己在两个月当中所做出的努力,就换不来一点结果吗?那是不是这样的牵强要求又有些过分呢?宁浩真的给不出自己的答案,尽管在深夜不断叩打自己的心门,可自己连自己都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当局者迷吧!宁浩只能用这样的答案给自己以安慰。
其实雅静是那样的一个女孩,表面上不怎么上心,调皮捣蛋的,可她心中却有着大志。
她的外语水平很高,学习也很用功,有着一套很不错的学习方法。还那么开朗,在同学当中很受欢迎。其实在她心中也很是关心宁浩的,只不过这种关心只是出于对好朋友的那种关心。当宁浩有不开心的时候,她也会很着急的;当宁浩有什么缺点,她可以直言不讳地为他指出,让他改正;当宁浩在学习上有什么困惑时,雅静也愿意悉心为他讲解;其实每当这些时候,也是宁浩最开心的时候,只不过是这种幸福来的太突然,走得也太让人有所怀念,想一次一次的不断拥有,人就是这样的。
宁浩和雅静现在就是这样的一种关系,宁浩就是这样一种心情与状态。
五
宁浩与母亲就这样坐着,不知不觉中两集电视连续剧就完了,母亲起身给宁浩倒了一杯水,面带疑惑的说:“宁浩,你在想什么呢?怎么有心事也不和你老妈讲讲呢,最近真的长大了哈,连我都不告诉啦!”宁浩被母亲这一连串的问题问得,有种有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可宁浩还是细细的理清头绪,把自己最近与雅静的事情告诉了母亲。宁浩说完后,还觉得不好意思,可没想到母亲却笑了,是那种纯真的笑。
宁浩怀着不解的心境对母亲说:"老妈,你笑什么呢,是笑儿子没有出息吗?母亲把微笑止住,对宁浩说到:“这是好事啊,说明你现在懂得追求美好的东西了,有着向美好发起追求的勇气了,难道我能不为你高兴吗?宁浩被母亲说的,也腼腆的笑了。
接着母亲说到:“你们现在保持着这样的一种关系,就很好啊。有这样一位优秀的女孩能够把我的儿子当好朋友,我很骄傲啊!从此我更加相信雅静是怎么样的以为好姑娘,你们现在还不是能够给对方承诺的年纪,也没有这样的能力,做这样的朋友是对你们俩人的最好保护方式,能够在学习、生活方面互相的帮助,你们能够共同进步,这样的友谊是很难找到的,所以儿子你要很好的把握哦,不能有对不起人家雅静的地方,好好珍惜你们之间的友谊!”
宁浩这时抬起头对着母亲说:可我心里总是不能当好朋友地相处,心里总是乱乱的,总放不下什么,又像怕失去什么!"
母亲还是语重心长地说,:“那还是你的心里在作怪,你大大方方地当朋友处呀,再说感情的事情也是不能够强求来的,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尽你的能力去尽量关心照顾她,还有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人家雅静那么好的女孩也不会喜欢上这样颓废、这么没有魄力的男孩吧。你要在平时的相处中让她看到你的优点,你的善良、诚实、勇敢、正直都要在你们的相处当中体现出来,用你的点点滴滴去感动他她,即使你们成不了恋人,那在这个过程中你自己又增加多少价值呢,她又鞭策着你前进多少呢?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好好地把握啊!无论学习、感情上你老妈都是你最好的朋友,你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毫不保留地对你的老妈讲出来的,刚才说的事你自己再好好想一想,想想我说的有没有道理,我是你最坚强的后盾,我今天有些累了,先睡了,你也早点休息哦!”
六
宁浩坐在那里仔细回味母亲刚才说的话,想想的确是这么个道理。当然以后要尽量按着母亲说的去做,可最让他感动的是这样的一份朋友式的母爱······
母亲从小就把自己当那种知心的朋友来相处,就这样从小到大自己有什么话也不对母亲隐瞒,这样的一份母爱一直陪伴着宁浩长大,陪伴着他经历种种开心与不开心,陪伴着他懂得了许多许多,陪伴着他由一棵小草长大到一棵树苗,应该还会指导他直到树荫满满。
这就是宁浩想要回家找到的,找到朋友式的母爱,使自己不再像前几日的迷茫与无助。 可能别人会把母爱形容成各种各样的不同样子,可宁浩这里的母爱就是那种最亲切的朋友式的母爱,这种母爱也宁浩在遇到困难后,最好的避风港湾。时间也不早了,宁浩收拾了一下也就去睡了。
第二天早上,宁浩起了个大早,坐上车去匆匆赶去学校上课。早上的阳光格外的晴朗,同时宁浩的心情也变得好了许多,心中多了一份踏实,变得更加坚强去面对······
而这一切就来自于那样朴素的朋友式的母爱······
作文七:《偶然的记忆——关于外公与外婆_亲情文章》2000字
偶然的记忆——关于外公与外婆_亲情文章
作者:
晴非
自小以来,由于母亲嫁得比较远,如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一年大概就只过年回娘家一次。所以自打懂事以来,我去过几次外婆家屈指都能数得过来。后来长大了些,到外地学习,毕业后又去外地工作,数年都未返乡,自然也就没有再去探望外公外婆。
记忆中对外公外婆没有太深的印象,只是记得外公外婆为人很是和蔼慈祥。
年春节,我从外地返乡回来过新年,却意外的得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外婆已经走了,一年之前就走了。我不知道外婆具体是哪天走的,因为那时自己根本不在家。而父母在电话里是不会跟我提及这些事的,也许在她们眼里认为我还小,不应该去知道太多有关生死的事情,哪怕是关于自己的亲人。
现在想起来,当从母亲口里得知外婆离世这个消息时,自己那时候是很平静的,或者说是漠然的。没有伤悲,没有震憾,似乎外婆这个人无关乎于自己。我没有向父母再问起外婆过世这件事,父母也没向自己说什么,也许,大家都觉得没有多说的必要。
这年的年初三,母亲按我们当地的习俗又带着我和哥哥们回外婆家了,当然,还有好几个姨娘姨父和一大串溜儿的表哥表妹表弟表妹啥的,好生热闹。
穿过已被岁月磨磳得到处坑坑洼洼的青石板铺成的小路径直走进那座建于三十年代的老屋,堂屋内依然如同记忆中一般很是阴暗的,没什么变化,包括屋内屋外的摆设,除了厅堂中央,多了一幅像,那是外婆的遗像,照片里的外婆跟自己脑海里一直存在的外婆印象没什么差别。
外婆在笑着,在画框里微笑着。我也笑,很奇怪的感觉,好象一种久违的老友在见面时的那一刻会心的对视,在这虽然人满堂但却气氛却明显冷清了许多的老屋里,我笑着,对着画面上的外婆的头像微笑着。堂屋里还有一个老人,他是我的外公,几年未见,那副苍老的令人有些恐惧的面孔,浑浊的双眼里透着些许快乐的光彩,有些呆板和笨拙的招呼着满屋的子孙。
外公在八年以前就被医院诊断为了晚期癌症,辗转数家医院治疗数年都不见效,到了最后医生唯一重复的一句话就是拉回去吧,准备后事吧。
许多奇迹,我们相信,就会存在。曾记得有首歌里有这么一句歌词。
外公回家后不久,病情却奇迹般逐渐好转,而且,似乎身子骨还愈来愈硬朗的,连医生都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只是,这一切在外婆的突然离开之后全都改变了。母亲说,外公这两年变得有些痴呆了。
满屋子的人,几十个儿孙们、外孙个个轮流上去对外公祝福着新年,看着外公的表情,有些痴傻的笑容,突然感觉有些辛酸,也许,外公真的有些痴呆了。老了,确实,老了。一个孤寡的老人,守着一栋古老的房子,守着孤独的生命。几个舅舅和母亲们都曾说过要接外公过去他们各自的新居同住,可每次都被外公拒绝了。
外公说,外婆走了,所以,他要守着老屋,要守着外婆。
外公是寂寞的。虽然,此刻的儿孙满堂,但每个人都知道,这一日一过,老屋又只剩下了外公一人。没人有空朝夕陪在他的身边了,除了堂屋中遗相框里外婆的微笑。
外公和外婆的感情如何,我不得而知,只知道自懂事以来每每去外婆家,就发现他们两人早已分房而住,厢东与厢西,对隔而望。偶尔也会听到他们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相互争吵几句,言语却不粗暴或污秽,只是比较平和的争执,三五句之后定会有其中一方主动打住,一场争吵就此算结束了。
看着眼前的外公,再望着遗相框里的外婆,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感觉,外婆其实是幸福的。两人相守一辈子,世人都说,走在前面的那个是幸福的。
寂寞,那种风烛残年的孤寂,也许自己在老去那一刻才能真正体会那种心境,那种生命最深处的孤单与落寞。一天的热闹与喧嚣很快随着日落的来临来开始慢慢冷却了,按习俗接下来我们还得去大舅二舅大姨等亲戚家相互窜门。在大家跨出老屋大门准备离去那一刻,回头看见外公,外公正无力的倚在已斑驳腐朽大门门框上,张着只剩几颗牙的嘴含糊不清的说着,路上小心啊
姨父在门外不停的按着车喇叭,催促着大家快点上车。自己就那么犹豫着,犹豫着是否要给外公一个拥抱,但却最终还是选择了转身离去。
两年以后的今天,远在千里老家的母亲来电话说,外公走了。
我淡淡的回应:哦,知道了。
叭地挂下电话那一刻,我却开始泪流,抑制不住的泪流,我想自己根本也就没有停止流泪的打算。
为了外公,还是为了外婆。我不清楚,只是,我只知道,此刻满心腔的悲伤排山倒海般袭向我。
我突然想起那年欠外公的那个拥抱,想起外婆的微笑,想起小时候他们用独有的声调呼唤着自己的乳名。
芸
那一声长长的呼唤,似就重响在耳边。
悲怆,于是,再一次的泪流满面。
文章来源:://xie.uz.taobao.
作文八:《专业文章的记忆方法举例(关于速听)》1700字
专业文章的记忆方法举例(关于速听)
文章来源:笔画查询-记忆法应用://.yuehengji./2jy/jyfyy/180.html 人的大脑是由 140亿个脑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神经胶质细胞起着为脑神经细胞供给营养的作用。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神经胶质细胞并不仅限于供给营养的作用,它实际上还参与具体的精神活动。 脑神经细胞相互之间由可以传递信息的突触连结。如果将一个连结作为一个单位的话,整个大脑就是一个由 3万亿左右这样的单位组成的巨大的信息网。然而,尽管大脑中的信息网如此巨大,我们实际上却仅仅使用了其中的3%左右。
其余的脑神经细胞全都被白白地闲置了。对我们的大脑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浪费。速听能够唤醒我们大脑拥有的巨大的信息网,让这头“睡狮”疾如闪电般地飞驰。下面,我们来介绍其具体步骤:
速听通常是以几倍于正常听觉的速度将信息送入大脑的。长时间地持续这一过程,就会使传送给大脑的信息量达到一个巨大的数字。也就是说,有意识地给大脑增加了“大量信息高速流入”的负荷。
大脑将会设法处理从耳朵传入的这些信息,而方法却只有一个,即让处于大脑“语言区”的“维尔尼克中枢”内的脑神经细胞网络排列得更加紧密。
这里的“维尔尼克中枢”是人们在理解事物时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人们才管它叫“中枢”。那么,它平时都做些什么呢,原来每当你看或者听什么的时候,“维尔尼克中枢”也在同时对你正在看或者听的内容进行“跟读”。也就是说,由你的眼睛或耳朵看到的或听到的东西,你的大脑一定也在同时对它们进行着“重新解读 ”。
这一“跟读”过程平时都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因此,我们好像并没有感觉到什么。不过,现在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来试一下。比如说,你现在正在读这个材料,那么你的大脑中是否也正在复读呢,仔细体会一下,你肯定能发现自己大脑正在对它“跟读”。
1,鱼,大脑,140亿,脑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营养,参与,精神
大头鱼的大脑里面塞慢了许多钥匙和铃铛(14、0), 钥匙插在了脑神经细胞上,而铃铛则被粘在了像胶水一样的神经胶质细胞上,这些胶水般的神经胶质细胞像蛋白那样有营养,每餐吃这些鱼(参与),一定会显得很有精神。
2,鹅,脑神经细胞,突触,3万亿,信息网,3,
鹅的大脑里的脑神经细胞伸出了很多的突触,这些突触经过了3个晚上(3万亿)的生长,结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网,网上吊着许多花生(3,,83,花生)。
3,伞,其余,闲置,浪费,速听,信息网,睡狮,步骤
我的雨伞上趴着一条金鱼(其余),它在悠闲地写着字(闲置),这时一群狼从远处飞奔过来(浪费)想要吃它,金鱼跳到树上认真听了一下(速听),然后跳到正在网中睡觉的狮子身上,骑着狮子大步地逃走了(步骤)。 4,狮子,速度,持续,巨大的数字,负荷
狮子跑了起来,速度飞快,持续地跑了好多天之后累死了,金鱼找到一条巨大的树枝(数字),在狮子身上扫了几下,狮子就复活了(负荷)。
5,老虎,耳朵,信息,方法,语言,维尔尼克中枢,紧密
老虎从耳朵里发出一阵阵信息,这是它与同类沟通的方法,相当于人类的语言,这些信息的威力可以让你的耳朵立刻中暑(维尔尼克中枢),从耳朵里流出许多金色的米(紧密)。
6,牛,维尔尼克,理解,跟读,重新解读
牛的胃在饥饿的时候会冒出很多泥巴,这些泥巴长成一个个结(理解),跟着会流出很多毒水(跟读),必须重新把这些结解开,毒水才会消失。
7,鸡,无意识,有意识,材料,复读,跟读
这些鸡用跳舞的方式来举行仪式(无意识),其中有些仪式是用青菜泡到尿里(材料),然后用这些有毒的青菜服毒自杀,其它的鸡也跟着服毒自杀。
小结:
对于专业材料的记忆,因为涉及到大量的专业词汇,所以记忆的前提是要认真理解材料的意思,弄明白了、看熟了,然后再找出一些提示性的词语,运用各种方式的想象把这些词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通过对这些词语进行回忆,就能大致把原文的内容背出来。
对专业材料进行记忆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理解,完全不理解就进行记忆,效果是比较差的。
作文九:《转载 关于记忆文章和专业课的方法》1800字
转载 关于记忆文章和专业课的方法
原文地址:关于记忆文章和专业课的方法作者:_米7首先说明一点,记忆术并非没有实用价值,只是我们对此了解的还太少。国外就有人利用记忆术在60小时内记住了上千条法律条文。其次,记忆术不是魔法,你不要指望利用它一下子就记住你刚读完的文章或书籍永远不忘。记忆是需要过程的。但是总的来说记忆术并不容易掌握,它需要你不断的练习,研究。记忆文章尤其是专业文章时,难度很大。掌握基本记忆法后,你会发现记忆100个数字,比记忆100个字的文章要简单。但用记忆数字的方法记忆文章就很困难。我记得在学校上学时就发现,记忆诗歌,散文,记叙文等题材比议论文难度要小。古文看起来难记,但是和政治,哲学,经济学,财务管理,法律等专业课程相比,其难度可以忽略不计。而记忆这些专业课要么死记硬背,要么利用记忆方法。我学过一些记忆方法,用他们记忆数字,诗词还行。一用到专业课上就力不从心。我身边90%的同学都是用死记硬背来记忆这些专业知识的。背的头都大了,而且效果很差。可有一小部分同学,他们记得很轻松而且效果非常好。经我软磨硬泡,一个朋友向我透露了一些秘诀。原来主要方法不在于记忆,而在于巧妙记忆。好多人知道记忆文章要提取一些关键词,然后记忆这些关键词,最后根据关键词把文章背下来。但是这些方法记忆诗歌,古文等还行。要记忆那些专业课就难了。原因有以下几条:(1)关键词找起来不容易,关键词取舍很难。你不可能把你背的文章中所有词都化为关键词,那样记忆起来太费劲了。另外你找了不少关键词,到底哪些更关键,哪些要保留,哪些要舍去呢?(2)抽象词汇太多。抽象术语本身就不易理解,还有不少虽然不是术语,但仍然是抽象词。这些抽象词汇让我们感觉枯燥无味无形中增加了记忆的负担。形象的东西好记。可惜你学的大部分知识,是由形象+抽象组成的而且抽象占多数。(3)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同时也是许多人没有注意到的一条。那就是逻辑链。任何文章都有逻辑性,专业课的逻辑性最强。总有一条或多条逻辑链贯穿其中。逻辑链就像一部电影的主线。电影情节根据这条主线而来。我们会觉得看过的部电影印象很深,尤其是喜欢的电影。那是因为这部电影的主线已扎根在脑中了,只是我们不太注意。所以背诵抽象专业文章需要找到该文章的逻辑链。形象的东西逻辑性往往不强,抽象的东西通常逻辑性很强。找到逻辑链就把握住了抽象文章的命脉了,记忆抽象文章就容易了。专业课不需要把教材一字不差的背下来。拿
政经(政治经济学)来说。首先,用心听讲,通读教材。根据各章节的目录和小结大致把握章节的内容。其次,找一本与教材配套的辅导书。归纳知识点。其实好的辅导书已经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归纳出来了。再次,就是根据重要性,把简答题,论述题划分成若干类。例如分成重要,次重要,不太重要。每到题答案都要仔细的读。然后,精简答案。不少题的答案很长,里面有许多水分。去掉一些不重要的叙述。最后,就是背诵知识点和那些简答论述题了。这时就需要用到记忆法了。最后一个步骤就是记忆法大显伸手的时候了。高手是这样记忆的:1找逻辑链。注意一定要先找逻辑链而不是关键字。2根据逻辑链提取关键字。3抽象转形象。4定桩法(数字桩,地点桩,文字桩等)注意文字桩尽量用题目和答案中的文字,少用外来文字。否则到后面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5集成法+组界法(非常重要,如果不用的话背的东西一多很容易混淆,而且很凌乱。)6合上书本,结合逻辑链回忆背诵的答案。7根据艾宾浩斯遗忘率制订复习计划(很重要一定要及时复习)每一章节完成后利用脑图把该章知识点串一下。所有章节背完后,用脑图把所有的章节串起来。最后可以不看书本,根据脑图来复习回忆所背诵的知识点。千万注意:运用联想的时候可以尽量夸张,离谱。但是绝对不可以破坏逻辑链。一定要注意逻辑链是核心,不能被打乱,更不能破坏。我的朋友就用上述方法20天背完政治,考研政治得了87分。据他说每一个问答题就如电影一个情节,而一个章节的问答题就如一部电影。因此可以牢记不忘。高手总有巧妙的方法来处理问题,就像解数学难题一般人用笨方法一两个小时也没解出来,就算解出来了答案也可能是错的。而高手只需巧妙的几个步骤就将题解答出来了。他的方法可能就像窗户纸一捅就破,可他如果不告诉你方法,你怎么也捅不破那层窗户纸。因此高手也往往比较自私。确实有人掌握了记忆复杂专业文章的方法,可是他们藏而不露。不过我相信我会从他们口中套出那些方法的。
作文十:《关于抗日的文章:读《抗战记忆》有感》1600字
----------------------------------最新精选范文公文分享-----欢迎观看-----------------------------------------------
关于抗日的文章:读《抗战记忆》有感 面前摆放着一摞厚厚的《石景山报》,那是我最近一个时期积累起来的一期期XX区离休老干部“抗战记忆”。此前,虽然每一期文章我都看过,但仍然觉得有必要把它保存起来,留待日后再慢慢阅读。我为什么对此这么专注呢,一方面我本人参加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所做的采访活动,亲自接触了我们身边的抗日老战士,对他们的英雄事迹有着深切的感受;另一方面,作为国家今年的一项重大政治活动,我们把70年前的这场关系民族存亡的抗战历史重新回顾,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来激励我们自身及后代。作为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做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活的教材,使之成为大家的精神财富。
看“抗战记忆”的每一篇文章,你不能不为当年日寇的暴行所愤恨。从李连造老人的亲眼所见中,我们看到:鬼子一进村子,除了疯狂抢占掠夺,就是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杀人如儿戏,一会儿就杀害了8个人,其中有3对是兄弟,另有一位是游击队员和一个病人。这样的暴行,真是惨不忍睹。在鬼子侵占的地方,几乎每天都上演着这样的人间惨剧。他们的兽行,虽然早就被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然而,一小撮日本军国主义右翼分子至今不向受害国的人民赔罪道歉,妄图--------------------------------------------最新精选范文分享--------------谢谢观看--------------------------------------
----------------------------------最新精选范文公文分享-----欢迎观看-----------------------------------------------
恢复所谓 “正常国家”,实现它的黄粱美梦,我们怎能答应~
“抗战记忆”把我们引向了70年前那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这里有潜伏在宛平日寇身边的王木铎老人,当时他小小年纪(仅13岁)便成为一名地下情报员。利用电话交换手的工作做掩护,窃听敌特机关的通话收集日伪军事情报,为我军民采取行动提供了有力保障。不仅一次次使敌人的扫荡行动破产,而且还被我军民打得丢盔卸甲~当我们看到安茂林老人“生死穿越封锁线”的讲述时,我们不能不为当年这些出生入死的抗日英雄们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要知道,他们当年都是些十几岁的娃娃呀~现在,他们都已经是90岁左右的老人,我们应当向这些健在的老英雄们致敬~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一致御敌的正义战争。不分男女,不分老幼,他(她)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同仇敌忾打鬼子,誓报家仇国恨。在“抗战记忆”中,我看到了多位女英雄的动人事迹。无论是参加妇女自卫队的王金兰老人,还是十四岁参加妇救会的卫奠峰老人,以及当儿童团长的曹力平老人等等,她们以自己的瘦弱身驱,年纪轻轻就参加到这场艰苦卓绝的人民战争中来,同样担负起打鬼子,保家乡的壮举。我们也应当向当年叱咤风云的英雄女儿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最新精选范文分享--------------谢谢观看--------------------------------------
----------------------------------最新精选范文公文分享-----欢迎观看-----------------------------------------------
文/徐文光
--------------------------------------------最新精选范文分享--------------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