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作文,一次有益的尝试》4300字
作文,一次有益的尝试
篇一:快速作文教学的有益尝试
快速作文教学的有益尝试
近几年,隆昌地区中学语文学科组在作文教学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并发挥集体智慧,开发出校本教材《快速作文指导与训练》一书,供教师和学生参考。
所谓快速作文,就是要求学生在45分钟内快速审题,快速选材,快速立意,快速布局谋篇,快速修改,不列提纲,不打草稿,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极大地提高了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学生在明确的目标的指引下,脑神经细胞处于高度的积极的活动状态,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和效率感,把竞争意识引进课堂,从而达到积极主动完成写作任务的目的。
我校快速作文的写作流程如下:
第一步:快速思维。
包括审题、立意、选材、谋篇等环节。这方面要弄懂题目要求,明确写什么,知道怎么写,确定中心,选择材料,分清主次。这一步一般在5分钟左右完成。
第二步:快速表达。
根据构思好的提纲边想边写,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写作技巧,
书写快速认真,注意结构形式。表达过程中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不查字典,不问老师同学,待修改时再查再问,以免影响自己的思维和打扰他人的写作。这一步一般在25分钟左右完成。
第三步:快速修改。
要求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自评到互评。评改中运用常用的修改
符号,写出赏析和互评评语,并有适当的旁批。评改着重从中心是否明确,材料是否恰当,结构是否完整,表达是否得体,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准确等方面进行,做到浏览快速,删多补漏,斟字酌句,少改多就,反馈及时。这一步一般在15分钟左右完成。其中,自评5分钟,互评10分钟。
通过几年的尝试,学生的快速写作素养基本形成,作文能力稳步提高,语文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篇二:循环日记:一种写作训练的有益尝试
龙源期刊网 .
循环日记:一种写作训练的有益尝试
作者:施正芳
来源:《教师教育》2013年第02期
日记短小精悍,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而循环日记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基础之上,又突破了作文的固定课时等,无疑是一种写作训练有益的尝试。
创新的规则
所谓“循环日记”,就是由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分组轮流写作,不断循环进行的一种写作方式。
1. 引进竞争,公平分组
全班40名学生,我把他们分成8个小组,每组5人。先聘出各小组的组长,然后由组长选组员。各组长先挑选1人。选完后,再依次选第二人,第三人,第四人。
2. 创意设计,积极合作
由于每一组几个成员共用一个日记本,为了更好地发挥团队合作精神,要求每个组都要起一个有自己特色的名字,并制定一个共同努力的目标,写上积极向上的口号,也可以写激励自己小组的前言。这样的合作充满着诗意、童趣,蕴含着孩子们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更体现着一种合作精神。
3. 实行减负,师生同乐
每5人共用一个笔记本,一周一循环一评定。写作“解放思想”,少讲规矩要求,让学生尽情发挥,畅所欲言,可以写身边的人和事,可以审视自己的心灵,可以浅谈社会现象??我每天只批阅8篇日记,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童真童趣”上,多发现其情感和态度的闪光点,哪怕只有一句话,也给予肯定和鼓励。而学生在写作的同时,事先阅读其他同学的日记,学习他人的写作技巧,还需要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受。老师在批阅、评改习作中获得乐趣,学生在阅读、体会中得到成长,真正做到了师生共同感受写作乐
趣,其乐无穷。
欣喜的收获
1. 一石激起千层浪
活动伊始, 学生热情高涨, 群情振奋。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同学们有的谈谈生活趣闻,有的写写校园活动,有的叙述同学情谊,有的议议读书益处??同学们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实
篇三:作文教学中的几点有益的尝试
作文教学中的几点有益的尝试
湖北省监利县新沟镇新建中学 邓爱明 联系电话:13437218339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的有效途径。作文教学怎么落实,语文教材中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在教学实
践中,我曾多次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在活动中开始写作。
以一次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为例,课堂上我们主要开展了三个活动:
(1)播放歌曲《青春啊,青春》,由教师讲述名人青春时期的故事。(2)学
生分小组展示歌颂青春的诗歌散文和有关青春的格言,师生齐
品味共铭记。(3)
畅谈青春的酸甜苦辣,全班合写一篇青春宣言。
通过以上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学生对“青春”这一字眼的理解更加深
刻了。随后以“青春’’为话题的作文,学生思维活跃,选材广泛,有的以歌颂青
春、赞美青春为主题,写出了抒情性散文,有的以青春为话题,结合自己成长
中的心路历程写成了说理性议论文,还有的从青春的短暂易逝的角度反向立意,
列举了人们种种浪费时间的表现,突出了“青春”的珍贵,激励人们珍惜美好的
青春年华。
(二)结合课后练习,在练笔中不断提升作文能力
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高水平的作文能力也不能指望学生
一蹴而就,对此,语文教材其实早已将这一理念渗透在课文的练习之中。
仅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为例,编者就设计了以下四个比较
好的练笔活动,如:(1)作者说:“其实地上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并结合社会和人生,以这句话为话题,写
片段作文。——(《故乡》)
(2)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
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孤独之旅》)
(3)想象一下,菲里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于勒,他们会怎样,
试写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我的叔叔于勒》)
(4)阅读课文《心声》,提取小说主要情节,把课文缩写成300字以上的
故事。 ——(《心声》)
教师结合课后练习布置学生练笔,既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
的想象力和对人生的感悟。比如在《我的孤独》练笔中,很多同学回忆起自己
独处时的经历,心理描写细腻真切。还有的同学认识到了孤独和寂寞,既是一
种痛苦的煎熬也可以成为人生的垫脚石,它恰似成长中的催化剂,可以让我们
的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灿烂多彩,立意新颖别出心裁。
(三)多与优秀作文比较。在比较阅读中容易得到审题、选材、
构思和语言等方面的启发 。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认识到:多读名家名篇固然重要,然而阅读中学生优秀作文也不容忽视,这是因为同龄人的作文,生活体验和语言风格大体相似,因而也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是学生最直接的作文借鉴。
以一次期中考试为例,写作题目是:《一件令我,试卷评讲时,我抓住学生比较关心的分数入手,启发学生:为什么同样一次作文,有的同学得分高有的同学低?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写这篇作文才能打动阅卷老师得高分呢,
带着这样一些疑问,我随机从一本《优秀作文大全》中找到了一篇同题作文《一件令我难忘的事》,要求学生一边认真听读,一边仔细比较自己与同龄人的差距。在这篇优秀作文中,小作者主要记叙了一次学校运动会的经历,从中表达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主题,通过比较,学生明确:要写好记事作文,应该注意几个方面:
第一、选材要精,最好是选自己熟悉的事来写,对于学生而言,选取学校生活来表现自然会得心应手,最能表达出真实情感,所以千万不要以为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关键是要有一颗发现美、感受美的慧心,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第二、叙事要清楚具体,以本次作文为例,要写好一件事必须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交代清楚,叙述明白,这样,整篇文章才会具体完整,学生也不再为篇幅字
数发愁了。
(四)注重平日语言积累,多摘录美词、美句、美段,夯实基础
一篇成功的作文,离不开生动优美的语言,翻开我们的学生习作,语言苍白贫乏、枯燥无味的毛病大量存在~怎样才能让同学们的语言亮丽起来呢,有一句名言道出了其中的真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惟有平日多积累、多摘抄、多背诵,才能使我们的语言表达真正进入挥洒自如、左右逢源的境界。在摘抄积累中,我建议学生分门别类做好收集整理。
如写人物的好词语: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纯真无邪、欢呼雀跃;又如写情绪类:喜形于色、心花怒放、心旷神怡、眉飞色舞;写读书生活:如饥似渴、全神贯注、茅塞顿开、字斟句酌??另外还要多记住一些好开头、好结尾等。
(五)、多鼓励,巧引导,让学生勤于动笔,乐于表达。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各种学习情境,呵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随时练笔,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感受。
(1)、范文引路。每次作文指导课,在班级中挑选出3--4篇优秀习作,由教师或学生当堂朗读,然后师生互动,找出成功与不足之处,这样既可以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又能极大地增强被表扬学生的写作信心。
(2)、美文共赏。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将学生习作展示出
来,供大家欣赏品味,每月1--2期,既可以从作文本上选取,还可以让学生投稿。
(3)、报刊推荐。对于特别优秀的作品,不妨向校刊、报社推荐,将学生的作品变成印刷品,从而带动更多的同学写作,点燃他们心中想当“小小作家”的美丽梦想~
当然,好作文决非一日之功,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平日多积累,多练笔,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另外,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一些作文技法方面的指导也很有必要。比如怎样拟题立意,怎
样布局谋篇等。再如语言的锤炼,不妨让学生多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自已的文章更加生动出彩。在写人类的作文中,要求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其性格特点;在叙事类作文中,要求学生抓住记叙要素,写清楚事情的过程,从中凸显事件意义。总之,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一定要悉心呵护学生的创作积极性,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提?a href=“://.bdfqy./zirano/oo/”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霾煌 南白饕 螅 蚪ソ 炔酵平 貌煌 愦蔚难 寄芴逖榈酱醋鞯睦秩ぃ?/p>
作文二:《一次有益的尝试作文 一次有益的尝试》10300字
作者:高自省
史学月刊 1995年11期
尼翁会议是1937年9月10日至14日英、法、苏等九国在瑞士小城尼翁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对当时意大利法西斯在地中海的海盗行径进行制裁。由于与会各国的合作精神和强硬态度,使这次会议基本获得成功。这次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受法西斯威胁的国家建立集体安全的一次有益尝试,对30年代的国际关系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法对德、意法西斯推行“绥
1
靖”政策,但为什么在1937年间它们在尼翁会议上却要联合包括社会主义苏联在内的力量来对意大利法西斯的海盗行径进行制裁呢,在国外,有人认为:尼翁会议仅“是一个偶然事件”?。但历史证明,尼翁会议是当时世界政治舞台上各种矛盾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尼翁会议是英国帝国主义和意大利法西斯在地中海上的矛盾长期发展的结果。
30年代中叶,由于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和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意大利法西斯在地中海上的地位不断加强,直接威胁了地中海航道的安全,打击了英国在地中海上的利益。于是,英意双方在地中海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斗争。意埃战争爆发后,意大利又在多德卡斯群岛设置要塞,并宣称要打破地中海上的力量均势?。西班牙内战的爆发,使地中海上的局势更趋复杂和紧张。墨索里尼说:“意大利是地中海中的一个岛……如果说地中海对于其他国家是一条通道,那么对我们则是生命。”?英国则反驳道:“这种说法并没有充分说明我们的利益。”“我们申明,在这些水域(指地中海——引者注)的自由通航,对英联邦各国也是有名符其实的重大利害关系的。”?为了加强在地中海上的力量,英国决定“毫不拖延继续把塞浦路斯发展成一个新的海空军基
2
地”?。随着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武装干涉的不断加强,英国在地中海西部及直布罗陀海峡的利益受到严重威胁,英国特别害怕德意夺取距直布罗陀海峡只有250哩的巴利阿群岛并在此建立军事基地。为此,1937年1月2日,英意签订了地中海协定。在这个所谓“君子协定”中,双方除了“保证”在地中海地区尊重相互的权力和利益外,还特别强调双方“无意变更或期待变更地中海区域内关于国家领土主权方面的现状”?。但协定签订仅两天后,意大利法西斯就派遣大批军队进入西班牙,使“君子协定”遭到破产?。
尼翁会议前,由于英国拒绝从法律上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吞并,再加上德、意对西班牙武装干涉的进一步加强,双方在地中海上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墨索里尼多次在电台和报刊上叫嚣:“重建罗马帝国的光荣业绩。”?意大利法西斯威胁英国:“如果墨索里尼的所谓不满没有得到平息”,那么就“不止是报界的运动了”?。在这期间,意大利法西斯以英国准备进攻意大利为借口,积极在地中海沿岸部署军队和进行军事演习。到1937年8月,意大利法西斯仅在利比亚的驻军就达六万人,其中四万人是摩托化部队?;扬言对英国要“先下手为强”(11)。
3
在意大利的强硬攻势面前,英国总是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希望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直到1937年7月,英国首相张伯伦还写了一封“调子十分友好”的私人函件给墨索里尼,“表示愿意进行会谈”(12)。英国的妥协退让被意大利看成是软弱可欺。于是,地中海上就出现了英、法、苏等国商船被意大利潜艇袭击的海盗行为。意大利法西斯妄图以此迫使英国作出更大的让步,断绝西班牙共和国与各国间正常的贸易往来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西班牙共和国的援助,从而尽快结束西班牙内战,控制西班牙这个地中海上举足轻重的国家。
1937年8月,意大利向本国潜艇发布命令,攻击驶往西班牙政府控制的港口的任何国籍的油船。8月10日,英国油船“英国下士”号在西班牙海岸附近遭到袭击。于是,英国根据自己掌握的确凿证据向意大利提出警告,意大利竭力推卸责任,企图混水摸鱼。此后几天中,其他国家的船只也都先后遭到潜水艇的袭击。这时,英国政府连忙发表声明:“如有潜艇不发出警告便袭击任何英国商船,英国军舰有权对该潜艇进行还击。”(13)接着,法国政府也采取了保护海上运输的措施。但英法各自的单独行动并没有奏效。到8月底,各国商船在地中海上遭到袭击的次数仍在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终于被迫对意大利采取更为强硬的抵御方策”(14),
4
英法开始商谈共同对付这种海盗行径的办法。
当时,促使英国对意大利法西斯在地中海上的斗争采取强硬态度,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这就是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英国在对商品市场和原料基地的争夺中不得不采取更积极的态度。1937年的经济危机和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不同点在于它是在日本已经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德意法西斯已把它们的经济转向战时轨道、其余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大都开始按战时规范来改造自己的经济的时候爆发的。因此,英国垄断资本借以摆脱危机的资源和方法要比前一次经济危机期间更少。这样,地中海这个通向中近东、印度洋沿岸及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咽喉要道作为大英帝国的“生命线”比平常更加显得重要。当然,它也就更加不能容忍意大利法西斯在地中海上的海盗行径了。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在1937年7月19日的议会发言中“重申了我们捍卫我们自己在地中海的利益”,反复强调“地中海是我们的交通干线”,声明“任何大国均不应独占红海东岸”,更不允许独占地中海(15)。
其次,尼翁会议也是当时世界反法西斯潮流作用的结果。
5
1935年7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会议揭穿了法西斯的实质,号召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在各国共产党和各进步组织推动下,世界人民展开了波澜壮阔的反法西斯斗争。1936年1月,法国“人民阵线”公布了自己的纲领,在对外政策方面呼吁与苏联及其他一切受法西斯威胁的国家联合,“建立集体安全制度”(16)。“人民阵线”在4月和5月的众议院选举中获胜,组织了包括共产党人在内的“人民阵线”政府。1937年6月,社会党领袖勃鲁诺辞职,由右派激进党人沙丹组织政府。他慑于广大群众的巨大压力和法西斯的战争威胁,不得不一再发誓效忠于“人民阵线”的纲领(17)。因此,当时的法国政府在尼翁会议召开前后一直扮演着比较激进的角色。首先提议召开尼翁会议的是法国,坚持邀请苏联参加会议的也是法国。
意大利法西斯在地中海上的海盗行径,不但严重地打击了英法在地中海的利益,也严重阻碍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西班牙共和国的支持。从1936年10月到1937年7月间,法西斯舰队共拦阻苏联援助西班牙船只96艘,其中击沉3艘。1937年8月以后,苏联由黑海港口运往西班牙的技术装备大大减少(18)。因此,给地中海上的法西斯海盗行径以有力的打击,也是当时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一个共同愿望和要
6
求。
意大利法西斯在地中海上的海盗行径,还严重威胁了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利益和安全。据统计,西班牙内战期间,法西斯在地中海上共击沉船只53艘,俘获了总排水量达65万吨的348艘船只,此外还拦阻了近千艘船只(19)。这些船只当然包括属于地中海沿岸各国的船只。因此,在尼翁会议期间和会议以后,它们也都能够采取积极的合作态度。这也是尼翁会议之所以能够获得基本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社会主义苏联的参加,使得尼翁会议的反法西斯性质和作用大大加强了。起初,英国企图将这次会议作为双方会谈、和平解决英意在地中海上争端的“良好开端”。所以,英国明知地中海上的一系列海盗行径都是意大利法西斯干的,并曾向意大利提出过抗议,但它仍准备打着同“不明国籍的”“汪洋大盗”作斗争的旗号,拉德、意法西斯来一起参加会议。为此,英、法不但向德、意发出了邀请,还把会议地点由日内瓦改在邻近的一个小城尼翁(20)。1937年9月6日,即英法向各国发出邀请的第二天,苏联向意大利发出照会,对意大利潜水艇击沉苏联船只“季米良采夫”号和“布拉哥耶夫”号提出强烈抗议,并以确凿的材料证明这两艘船只的确是被意大利潜水艇击沉的(21)。这样,“蒙面汪洋大盗”
7
的面纱被撕下,即将召开的尼翁会议的矛头直接指向了意大利法西斯。在这种情况下,德、意便拒绝了英、法的邀请。苏联的照会为英、法对德、意作的妥协和让步造成困难,从而促进了尼翁会议参加国对意大利法西斯采取强硬方针。
二
如前所述,1937年的尼翁会议是由深刻复杂的因素所导致的。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在会议整个进程中打上各自的烙印。
1937年8月底,法国政府向英国政府发出照会,建议英法合作筹备一次在日内瓦举行的地中海国家会议,共同研究确保地中海航行安全的最好办法。英国接受了法国的建议,并于9月2日召开大臣会议,具体研究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关问题。在英国大臣会议召开前夕,传来了英国驱逐舰“哈沃克”号遭到潜水艇攻击,油船“伍德福德”号被鱼雷击沉,1人死亡、6人受伤的消息。英国对此无比愤慨,促使其最后下定决心对地中海上的海盗行为进行制裁。
9月2日以后,英、法迅速着手进行会议的筹备工作。
8
当时,法国坚持排斥意大利、而让苏联参加会议,英国则坚持让德、意和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参加。双方经过妥协,于9月5日向德、意及地中海沿岸其他国家:南斯拉夫、希腊、埃及、土耳其和黑海沿岸国家苏联、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均发出了会议邀请,并最后确定了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由于苏联9月7日的强硬照会,9月9日意大利表示拒绝参加会议,并希望将地中海上的海盗行为问题提交“不干涉”委员会解决,遭到英、法拒绝。9月10日上午,英、法代表在日内瓦给意大利发了一封急电,告知其会议正在准备着手进行工作。这实际上是最后通知意大利:不管它是否到会,会议都将按时召开。
9月10日下午,会议在距日内瓦24公里的小城尼翁开幕。除意大利和德国外,所有被邀请的国家都按期参加。英国代表艾登提议:由倡议召开会议国家的首席代表、法国外长德尔博斯担任会议主席。在会议开幕式上,德尔博斯致开幕辞,苏联等国代表作了发言。德尔博斯在开幕辞中表示了对地中海上的海盗行为的义愤及同这种海盗行为作斗争的决心。他说:“我们不能听任当前在地中海存在的不安全状态继续下去,那样将会引起严重的危险。”(22)苏联代表李维诺夫在发言中谴责“一个欧洲国家的政府”进行有组织的海盗活动。他说:“所有的地中海国家一定会希望参加这个
9
会议。除了那些认为自己已得到保证不会受到海盗袭击的国家,这或者因为他们自己就组织过海盗活动,或者因为他们同海盗们关系亲密无间。”(23)对李维诺夫的发言英国代表表示担心,说:“会议无疑是愿意将所有的情况通知德国和意大利的。”(24)
接着,会议将英、法预先拟定的计划草案告诉各国代表。在讨论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在土耳其和苏联的联合巡逻问题上产生困难,使会议陷入僵局。9月11日上午的会议上,法国表示愿意提供更多的驱逐舰,以便在地中海上共同担负巡逻任务。由于法国的积极态度,会议对英、法原来的计划草案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修改:变英、法协助较小国家巡逻为较小国家帮助英法巡逻;英、法获得了巡逻海军的指挥权;保留请求苏联在爱琴海帮助巡逻的权力。修改过的计划虽然将苏联排斥在爱琴海巡逻之外,但为了顾全大局,苏联作了让步。会议于9月11日晚达成了全面协议。英国宣布愿意提供35艘驱逐舰,法国宣布愿意提供28艘驱逐舰,其他国家总共提供25艘驱逐舰。同时,会议发表了九国决定向巡逻人员发出的命令,授权他们开火打击任何袭击非西班牙船只的潜水艇,及其他在地中海上活动的潜水艇。
10
9月12日,会议将达成的协议全文交给意大利,想在协定正式签订之前征得意大利同意。到9月14日,意大利方面仍没有任何表示,与会各国代表认为不能再等下去了。当天,各国代表便在协定上签了字,会议到此结束。
9月14日在尼翁最后签署的协定除前言外共分九款。主要内容如下:第一,谴责法西斯潜水艇在地中海上袭击商船,“构成违反最基本人道原则的行为,应恰当地以海盗行为来对待。”第二,缔约各国决定对这种海盗行径采取集体行动,给予严惩。但“协定”拒绝给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船只以保证。在尼翁会议期间,苏联代表坚持西班牙共和国的船只也应在保护之列,但遭到会议否决,理由是如果给西班牙的船只以保证,有可能被认为是对西班牙内战的干涉。第三,对各国在地中海上的巡逻区域作了规定。但协议又规定“除第勒尼安海的监视须另作特殊规定”,给意大利保留了巡逻的区域,为以后将意大利拉入尼翁协定创造了条件。第四,缔约各国同意不派遣本国潜水艇在地中海上活动(除非有一只水面船只陪同)。这一规定是实施尼翁协定的一个重要保证,它使得意大利法西斯失去任何混水摸鱼的机会(25)。
此外,当时水面舰艇和飞机袭击各国船只的事件也经常发生。尼翁会议筹备期间,英、法曾商定会议首先集中精
11
力解决潜水艇袭击船只的问题;关于水面舰艇和飞机袭击船只的问题,则到以后国联大会开会时再研究。在1937年9月间的“国联”日内瓦会议上,参加尼翁会议的各国代表就水面舰艇和飞机袭击船只问题交换了意见,于9月17日签订了“尼翁”协定的补充协定。该补充协定作为尼翁协定的一个组成部分,按尼翁协定的原则规定了对袭击船只的水面舰艇和飞机的制裁措施(26)。
三
参加尼翁会议各国的合作态度及会议采取的一系列集体安全措施,使尼翁会议曾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首先,尼翁会议暂时遏制了意大利法西斯的侵略。尼翁会议以后,英、法在其他地中海、黑海国家的协助下,在地中海各主航道上进行巡逻。地中海上的所谓海盗潜水艇袭击船只的事件不再发生了。1937年10月15日,即《协定》签订一个月后,艾登在群众集会上曾宣布:“会议通过的措施证明是有效的,在公海的海盗行为停止了。”(27)
尼翁会议召开之前,意大利认为没有它的参加,会议注定要失败。尼翁协定的签订使意大利法西斯“十分惊讶、
12
怀疑和愤慨”(28)。墨索里尼“在最初24小时内不知说什么是好”(29)。“意国当局对于地中海协定(指尼翁协定——引者)的愤慨以及意国报纸的恶毒评论,正是墨索里尼遭受了打击后抑制不住愤怒的表示。”(30)起初,意大利提出修改“协定”,但遭到拒绝。德尔博斯坚持意大利方面“不能提出什么要求”(31)。到1937年9月底,根据尼翁协定的规定,意大利才分到了巡逻任务,参加了尼翁协定。尼翁协定打击了意大利法西斯的侵略凶焰,以至于在1937年9月间的国联会议上,没有一个国家赞成从法律上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吞并。
这种局势使得意大利法西斯惶惶不安。尼翁协定生效仅两天后,意大利政府向法国作出保证:不再向西班牙派遣军队,接着又向英国作出同样的保证(32)。1937年10月,意大利驻英国大使格兰迪通知“不干涉”委员会说,他已授权接受英、法等国提出的关于从西班牙撤退外国军队的建议(33)。面对尼翁会议后的这种局势,德国也建议意大利:“凡同西班牙冲突有关的措施都要谨慎对待。”意大利表示接受,保证以后“将更加慎重”(34)。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解放》周刊发表评论指出:尼翁会议“是一年来英、法各国对于西班牙战事的处置中一个值得赞助的事件,因为
13
它使德、意向西班牙公开运输军火与军队的行动更加困难了”(35)。尼翁会议“无疑地对于侵略狂的意大利是一个重大打击。消灭了墨索里尼在地中海上的凶焰”(36)。
其次,尼翁会议在当时也增强了英、法之间的团结,促进了英、法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合作。
自从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后,由于英国继续推行对欧洲大陆传统的“均衡”政策,法国也置英国利益于不顾来保全自己在欧洲的地位,两国始终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1933年2月,英国在日内瓦裁军会议上抛出“麦克唐纳计划”,其目的是以裁减法国陆军来满足叫嚣“军备平等”的希特勒的要求。1935年3月,德国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和关于建立一支50万人军队的方案,这意味着德国将拥有比法国更为强大的武装部队。而英国实际上采取了默许的态度。1935年6月,英国背着法国与德国共同破坏凡尔赛协定,签定了英德海军协定,允许德国拥有与法国相等的舰队。如果说在怂恿德国方面英国一马当先的话,那么,在地中海上怂恿意大利方面法国则是走在前面的。1935年1月,赖伐尔与墨索里尼签订了关于合作和消除争端的协定,使意大利在地中海及红海沿岸的势力得到加强。意埃战争爆发后,法国则“不做任何损害现存法意关系或使法意关系疏远的事”(37)。只是
14
迫于英国的压力法国才参加了对意大利法西斯的制裁活动。赖伐尔承认:“我把这个埃塞俄比亚赠送给他(指墨索里尼——引者)了。”并说:“我把意大利的侵略矛头引向一边,因而拯救了法国。”(38)法国将意大利法西斯的侵略矛头引向地中海——红海这一大英帝国的“生命线”,“拯救了法国”,却损害了英国的切身利益。艾登在评论这一时期时认为:“自从30年前结为‘协约国’以来,英法关系没有比目前更糟了。”“我们已离心离德,互相攻击起来了。”(39)德、意法西斯正是利用这种局势在准备世界战争的过程中步步得手,使英、法在国际事务中的信誉日益低落,并对两国本身都造成了严重威胁。
1936年1月,继霍尔后艾登任外交大臣,英法关系开始有了某些改善。双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开始能够采取基本一致的立场。例如,在英、法共同促使德、意法西斯“确实”履行“不干涉”协定,不从法律上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占领,特别是最后在对付地中海上的所谓“海盗”问题上,双方在尼翁会议期间采取了合作和对意大利的强硬态度,以至当时人们感到,好象“英国当局终于醒悟到对意妥协让步之失策了”(40)。尼翁会议闭幕后,英、法海军参谋部继续保持联系,双方商定在尼翁协定有效期内,两国军队能够访问对
15
方的港口,在彼此的领土上飞行或着陆,而不需经事先通知和例行的外交许可(41)。至此,英、法在“二战”全面爆发前在反对德、意法西斯的合作方面达到了高峰。正像艾登所说:“它(指尼翁会议——引者)已经鼓励了法国人和我们自己,去同心协力处理我们非常艰巨的工作。”(42)
尼翁会议以后,“80舰英、法驱逐舰再加上强有力的大队飞机,在地中海巡逻的壮观,无疑使欧洲的舆论发生了一种深刻的印象”(43)。“大大提高了我们(指英法——引者)在各国中的威信,……有助于我们重振国威。”(44)当时,英、法的合作不能不是德、意法西斯在准备世界战争道路上的一大障碍。在这方面,丘吉尔的评价是颇有见地的:尼翁会议“证明英法的联合势力,如果表现时具有信心和准备不辞使用武力,对于独裁者的心理和政策可以发生何等强烈的影响。在这个阶段中,诚然不能说这种政策一定可以阻止战争发生,也许它可以很容易使战争延迟发生。事实证明:一方面各种形式的‘绥靖政策’,只鼓励了侵略,和增加了独裁者对他们本国人民的权威,而另一方面,每当西方国家有任何兵来将挡的强硬表示,紧张了的时局立刻缓和化。”(45)
此外,尼翁会议由于是在德、意法西斯拒绝到会的情况下,由西方民主国家和社会主义苏联的共同努力取得成功
16
的,法西斯是会议的矛头所向。这样,尼翁会议就为这个时期西方民主国家和社会主义苏联之间可能的进一步的接近、从而实现集体安全开辟了一条现实的道路。因为当时德、日法西斯已经签订了**产国际协定。意大利法西斯也正在准备加入。它们在“对付苏联威胁”的口号下进行着发动世界大战的最后准备工作。尼翁会议向人们表明:法西斯不但是苏联的敌人,也是英、法等西方民主国家的敌人,是整个人类的公敌;反对法西斯的侵略和扩张,是整个先进和进步人类的共同事业。虽然后来英、法没能循着尼翁会议的道路走下去,但在当时,由于尼翁会议的成功,的确出现了可以作为西方民主国家与苏联合作,对法西斯采取强硬政策,从而阻止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起点。基于此,当时人们有理由认为:尼翁会议“不能不是西欧政局的转机”(46)。
尼翁会议有其积极的历史意义,但也不能否认英、法的帝国主义目的使尼翁会议具有不彻底性。这些不彻底性直接限制了尼翁会议在当时有可能产生的更大的作用和影响。
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的武装干涉是造成地中海上复杂局面的根本原因,当然也是地中海上所谓的“海盗”问题的根本原因。英、法实行的“不干涉”政策,怂恿了德、意对西
17
班牙的武装干涉。在尼翁会议期间,英、法的立场并没有跳出“不干涉”的圈子,“对意大利还存在着‘可以和平合作’的幻想”(47)。例如:英、法拒绝西班牙共和国——地中海沿岸的一个重要国家的合法政府参加会议,拒绝给他们的船只以保证。英、法(主要是英)还作了种种准备,试图让意大利参加尼翁会议和将意拉入尼翁协定,如更改开会地点,为意划留巡逻区域等。这就使尼翁会议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法西斯对地中海航行船只的威胁,更“不能制止墨索里尼的战争,还不能澄清笼罩着地中海的黑漫漫的战云”(48)。至于尼翁会议以后不久,英、法不但没有沿着尼翁会议的道路走下去,相反却极力全面推行对德、意的“绥靖”政策,更使得尼翁会议在当时的作用和影响丧失殆尽。
1938年初,主张集体安全与合作的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在张伯伦的压力下被迫辞职,由张伯伦推行“绥靖”政策的得力助手哈里法克斯接任外交大臣。法国推行“绥靖”政策的魁首达拉第也于4月上台。4月16日英意签订协定。英国正式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占领及其在西班牙的“特殊利益”。英国还利用自己的影响使其他国家也采取同样立场。这标志着英、法在地中海问题上对意大利的彻底妥协。到此,尼翁协定就完全失去了它存在的实际意义。英、法对德、意法西斯的步步退让,使自己丧失了盟友,丧失了战略要地,
18
丧失了阻止德、意走向世界战争的一切机会,最后,不得不自食其果。这是多么惨痛的历史教训啊~
注释:
?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233页。
????? 参见艾登:《艾登回忆录——面对独裁者》,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420、425、422、422、433页。
? 《国际条约集》(1934-1944),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120页。
???(11)(12)(13)(15) 艾登:前引书,第448、449、452、449-450、452、457、449页。
(14) 徐冰:《地中海——又一新的火药库》、见《〈解放〉周刊》合订本,第一卷,第19期,第18页。
19
(16) 参见《世界现代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58页。
(17) 苏联科学院:《世界通史》第九卷上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75年中译本,第460页。
(18)(19) 参见〔苏〕F?A?德波林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二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中译本,第84-85页。
(20) 因为德国已退出国联,国联未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占领,日内瓦是国联总部所在地,故德、意都不会到日内瓦开会。
(21) 参见〔苏〕列?库达科夫:《现代国际关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中译本,第403页。
(22)(23)(24) 艾登:前引书,第465、466、466页。
(25)(26) 《国际条约集》(1934-1944),第149-154页。
(27)(28)(29)(31)(32)(33) 艾登:前引书,第473、468、
20
469、470、474、474页。
(30) 《〈解放〉周刊》合订本,第一卷,第19期,第18页。
(34) 〔苏〕F?A?德波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二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中译本,第42页。
(35)(36) 《〈解放〉周刊》合订本,第一卷,第17期,第2、2页。
(37)(39)(41)(44) 艾登:前引书,第233、317、469、468页。
(38) 〔苏〕列?库达科夫:前引书,第381页。
(40) 《〈解放〉周刊》合订本,第一卷第19期,第18页。
(42)(43)(45) 见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二册,商务印书馆,1948年中译本,第180、181页。
21
(46)(47)(48) 《〈解放〉周刊,合订本,第一卷,第19期,第18、18、18页。
作者介绍:高自省,1954年生,河南鹤壁教育学院讲师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您的在线图书馆
22
作文三:《一次有益的作文教学尝试》2000字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似乎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有一个共识:作文教学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学生也普遍反映,进行作文训练主要有三大困难:一是材料搜集难,二是文章布局难,三是语言组织难。我认为,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不能只是简单地向学生提出作文的目的要求,也不能给以学生漫无目的的自由发挥(给出题目后便了事),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解决写作材料的问题,首先要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为了方便说明问题,这里有必要先介绍我在一次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搜集材料的实录: 师:“在生命的长河中,每时每刻都有感动存在。父母牵挂的目光、一天一天憔悴的背影是一生一世的感动;朋友的信笺、一条祝福的短信是温暖心灵的感动;夕阳中,看着一对满头白发的夫妻相互搀扶着走向路的尽头,这也是一份感动……感动究竟是什么?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种答案……” “同学们,你们心灵深处的感动是什么呢?能以小故事的形式与大家分享一下吗?” 生A:“我来说一下,最让我感动的是汶川大地震废墟里一位母亲用身体庇护一个三四个月大正熟睡着的婴儿,母亲已经遇难,随行医生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发现一部手机,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让所有人落泪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里,我看到了母爱的伟大,我因她而感动。” 老师:“的确,可怜天下父母心,成全子女的生存,而自己却遇难,让人感动,让人落泪。谁说一说与自己相关的,哪怕是一件让人感动的小事?” 生B:“我上小学时,妈妈每次在我放学时来接我,不管天晴下雨,从来不迟到。最让我感动的是,下雨时,她那把伞总是向我倾斜,自己肩头却被雨淋湿了。” 生C:“去年秋季期,我转学到父亲打工的所在地读书。在那边,我感到很孤单寂寞,有一次接到我们原班好朋友电话,一句‘我想你’让我感动了好久。这学期,我又转回来了。” 老师:“这的确是我们生活中的小事,父母的关爱之情,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也让我们感动。那么,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课文,有什么细节让你感动呢?” 生D:“朱自清的散文《背影》里的父亲蹒跚着身体翻过栅栏为‘我’买橘子,这一细节让我感动。” 生E:“我记得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里面有这一个细节让我感动:当猎狗接近地上的小麻雀时,老麻雀像石头一样落在猎狗面前,它只是为了用自己的一死,救回小麻雀的命。” 生F:“我也看过类似的一篇文章:某探险家将拳头塞进猎豹的口腔使猎豹窒息而死。探险家艰难地爬起来,看着这只尽管双目圆睁、却已一动不能动的猎豹,带着一身伤痛,踉跄着回到营地。他找到助手一起来收抬猎豹的尸体,可回到事发地点,他们惊奇地发现,猎豹竟然不见了。他们循着血迹,追到一棵大树前,只见树根下有一动物巢穴,猎豹就在里面,美丽的豹纹清晰可见。他们鼓捣了老半天,没有动静,原来,猎豹已死去了。待他们把死猎豹拽出来,都楞住了,原来,母豹的身后居然还有两只没睁眼的、嗷嗷待哺的小豹。此时,探险家们明白了,猎豹之所以死不瞑目,是放不下自己的孩子,至于拖着重伤的垂死之身回到巢穴,是为了给两个饥饿的孩子喂上最后一口奶!” 生G:“我们曾学过的《班羚飞渡》一文,课文里有这样一细节也让我感动——面临全族灭绝的关键时刻,班羚们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一半的办法来赢得家族的生存机会。老班羚们会那么从容地面对死亡,即使自己被摔得粉身碎骨,也心甘情愿,因为它们用生命为下一代开通了生存的通道。这种为下一代的牺牲精神让我感动。” 生H:“我们学的《出师表》一文中,诸葛亮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篇《出师表》辞情恳切,感人肺腑,他对刘备父子的一片忠诚让我感动……” 老师:“是啊,人间自有真情在,动物亲情也感人。父母的关爱之情,同学间的友爱之情,都足以让我们感动一生一世。同学们从生活中,从书本中发现了这么多让人感动的人和事,很好。请同学们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600字以上。” 以上是我本人的一次作文教学实录,我自认为是比较成功的一次作文教学。在作文之前,我先给学生念了一段优美小散文的开头,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发问,让学生自由发言,并不是直接地布置作文。学生还以为我在跟他们是在聊天扯闲呢。其实,我这样做,首先解决了学生心理上的负担,能让他们畅所欲言,把相关的事和感受毫无保留地说了出来。其次在讨论中,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生活,大量地搜集了作文素材,解决了学生作文素材难的问题。最后通过学生的自由讨论,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增强了学生习作过程中的书面表达能力。写作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作文。要写好一篇好作文,关键是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让他们在写作中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教师要指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注重积累,“厚积而薄发”,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写身边的人和事。 这是我的一次作文教学的有益尝试,不但激活了学生的写作思维,而且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话可说。
作文四:《一次有益的作文课尝试》1400字
一次有益的作文课尝试
每周一的语文晚自习,我都是从来不讲课文,也不做作业,而是指导学生训练作文。这天又是周一,我临时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作文教学方法,而是请学生讨论怎样讲一节作文课,并推选一名同学以“留住这片绿色”为话题,说说如何指导同学们写作。
我说:“关于环保的作文以前大家写过,老师也讲过。这次有个例外,老师想请同学们站在老师的角度,考虑怎样讲课。”同学们议论纷纷,一会儿,万琳同学站了起来,我问:“你打算怎样讲,”她说:“我到讲台上说。”说罢,她抱着一撂书走到讲台,我感到很震惊,就让在一边坐,看她怎么说。
万琳同学模仿我平时讲课的方式,首先导入作文课。只听她以诗一
样的语言展开了序幕:“大海的蓝色,照映到天空,所以天空是蓝色的;小草的绿色感染了生活,所以生活也是绿色的,同学们,你们能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你们心中的绿色生活吗,”同学们感觉新奇,表现活跃,纷纷描述了自己心中的绿色生活画面。
“既然大家都认为你们心中的绿色生活那样美好,你们觉得该做些什么有益的事情去维护这片美好的绿色呢,”
“现在绿色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远,虽然大家都很重视环境保护,可是为什么还有破坏环境的问题,你们见过哪些破坏环境的事情呢,”
“现在就是因为有人破伐树木、捕捉动物,才导致环境日益恶化,如果有人正在砍伐树木被你看见,你会怎么对这个人说呢,”
“顺便问一下这位同学,你破坏过环境吗,可要诚实哟!全班同学都看着你呢!你今后打算怎么做,”
“谁还能给我们大家讲讲你身边的,就是你曾经见过的或发生在你身边的一些关于环境的问题,可以讲保护环境,也可以讲不保护环境的。”
“接下来,请大家收集一下关于维护绿色生活的标语,以告诫人们
不要破坏环境。可以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小草、大树比喻成能说话的事物,这样能使你的标语更加生动,更加引人入胜。”
“绿色的生活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学了这一课,同学们告诉我,你们有什么感想,可以大胆谈,不要紧张。”
“此刻,你的心里一定有很多的想法,那么,请大家把你此时所想的、想说的,以‘留住这片绿色’为话题,写一篇。”
万琳同学分步设疑、逐层深入、旁征博引、启发诱导,同学们与她配合默契、发言积极,45分钟到了,万琳同学水到渠成地完成作文结束语。我在一旁惊讶、点头、赞许,她真不简单,比我讲的还要好,课下调查同学们,十有八九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她语言优美、结构清晰、逐层深入、知识丰富、亲切自然,我给她的评价是:善于启发、机智灵活、准备充分、知识丰富。我突然明白: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不正是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吗,我原来的打算只是让万琳回答一个问题,其他同学也谈谈。没想到的是,她竟能胜任一个教师角色,独自导演了一堂作文课。她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她联系生活、联系自身,学以致用,融作文教学与德育训练于一体,她只用了十多分钟的时间准备,不能低估了学生的智慧,特别是众人的智慧,中国有句老话: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集中全体学生的智慧,将会远远超过一个专业教师的水平。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的角色应是一个参谋者、一个促进者,学生是演员,学生也可以是导演,教师给他们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
无意中的一次变动,完成了一次有益的尝试,这也使我更加坚信新课改解放学生的威力,我们做教师的何乐而不为呢,
信息:随州市曾都区尚市镇二中
作文五:《一次有益的尝试》2000字
一次有益的尝试
作文评改一向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往往是老师在台上评得口干舌燥,学生在台下也听得不亦乐乎,但评完了也就完了,修改却难以落到实处。我们也曾试着让同学自己评改,试图让他们自己体会优秀作文的妙处,可他们要么是一言不发,要么是老生常谈的几句空话,套话,应付了事,结果还是劳而无功。究其原因,我觉得关键在于我们总是挑选相对优秀的文章加以评析,同学听完感叹一声“不错”“真好”却学不到什么切实的东西,所以一到修改自己的文章就又一筹莫展了,而且同学面对比自己高出很多的作文往往会产生一种自卑感,“我可写不来这样的作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修改作文的积极性,我们学校生源不是很好,我教的又是一个普通班,同学的作文水平很差,因而这一问题也就更加突出。我想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评改有一定问题的文章呢,
于是,我从同学作文中挑选出三篇较有代表性问题的文章,打印出来发给同学,让他们分组讨论,并提示大家从语言,立意,选材,情节,结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同学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你争我抢,使课堂真正由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就这样一节课很快结束了,我做了简单的总结,并留下作业:修改今天我们讨论的文章。第二天同学们便交上了修改好的作文,虽然还并不能令人完全满意,
但看得出来,他们是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的。
下面是我们所讨论的文章中的一篇和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发现世间还有爱
当你遇到困难时,当你遇到危险时,又当你遇到麻烦时,如果有人向你伸出援助之手,你会发现世间处处有爱。
“快去,快去,过去看看出什么事了。”“好象出车祸了。”只见两个妇女边跑边说地奔向了那边的人群中。我怀着好奇心跑去一看,一个妇女被一辆汽车撞晕在马路上,肇事者已经跑了。一辆没有玻璃的出租车和拧成麻花似的自行车倒在马路上,很显然这起交通事故非常严重。“1、2、3……”一共三十多个人围在一起,却没有一个人去报警,没有一个人去叫救护车,都瞪着眼看,有的交头接耳的说个不停。看到这一幕,让我内心感到十分的悲痛,“难道这世间的爱就不存在了吗,那美好的人间就没有了吗,”
看见发生了这种事,立刻向周围询问:“谁有手机,哪位同志有手机,”那个男子似乎已经不耐烦了。“我有,我这里有手机。”一个穿着十分富裕的阿姨从人群中走了过来。”“谢谢。”男子漏出一丝感谢
的微笑,举起手机拨着号码,叫来了救护车,接着有报了警。希望警方能把肇事者抓住,还妇女一个公道。一个非亲非故的人,一个毫无关系的人,一个心里充满爱的人,出现在眼前,我内心感到十分的高兴。原来世间还有爱,还有美好的人间。
有了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没了爱世界将会变成冷漠得人间。事情就是这样的简单,又是这样的复杂。就象一首歌中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得人间”就让我们都来献出一点爱,让我们的世界变成充满爱的海洋吧。
同学提出的问题有:
第一段中的排比据重复缺乏层次感。
“只见两个妇女边跑边说地奔向了那边的人群中。”一句中的“只见”二字没必要可去掉。
“一辆没有玻璃的出租车和拧成麻花似的自行车倒在马路上”“没有玻璃的出租车”表意不明,使本来就没有,还是撞碎了。
“远远的望去,一个开着摩托车的男子,飞一样的奔了过来,”一举与上文衔接不好。
“一个穿着十分富裕的阿姨从人群中走了过来。……男子漏出一丝感谢的微笑,举起手机拨着号码”“富裕”“举”使用不当。“漏”字错误,且给人一种奸诈的感觉。
出租车与自行车相撞能否把车窗玻璃撞坏;这算不算“严重”的交通事故;司机逃跑了,为什麽把车留下;自行车会不会变成麻花状等。
抒情部分像是喊口号,生硬,虚假。
叙述太多,缺乏必要的描写,因而不够生动等等。
涉及到语言、情节的真实性、抒情与叙述的关系和衔接、表达方式的使用等等许多方面,但同学不可能分析得如此明确,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具体的指导,使他们明确自己评改的角度,这将有助于同学提高评改和写作的水平。一节课很快结束了,同学们兴犹未尽。
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但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的一些问题,首先所选的文章呈现出来的问题必须在整个班级当中有代表性,其次必须征得作者的同意并且不能总是选用同一位同学的作文,即使他同意也尽量不要这样做,否则极有可能伤害同学的自尊心,以至产生抵触心理。最后,教师要及时地归纳总结,调整讨论的
方向和内容,当然,以什么为重点,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定,也可以据所选文章的情况而定,这在讨论的过程中要加以引导,但要注意不要打消同学发言的积极性。以上希望能给大家在作文评改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也希望大家给予批评指正。
作文六:《一次有益的尝试》1100字
这是徐雪莉老师2004年于浙江省湖州市中学优质课评比获一等奖的上课实录。整堂课剔除了那种“教师对课文作琐碎的、微言大义的分析,学生则对众多知识点细嚼慢咽,机械记忆”的常规授课法,而是由教师引路,让学生沉浸到课本独特的语言环境中,在浓浓的人文氛围里得以熏陶感染,在与作者、同学、老师的交流中,从情感、思维和行动等多个角度,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实现高效学习之目的。
当“新课程标准”在教改领域并结合新教材在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语文教师又该如何将新课标理念贯彻并实施在语文教学之中呢?执教者在此作了一些有益尝试和探索。这堂课在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方面概括起来有这么一些特点:
1.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强调互动、对话。这堂课以讲故事为切入口,通过学生讲、老师讲,在师生双方的互动、沟通、对话中与课文作者交流,从而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讲的过程中理清课文线索,品味课文独特的语言魅力,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对课文的情感体验。
2.重视教材,发掘教材的人文因素。《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表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余秋雨先生的这篇散文本身就是一篇情文并茂、文质兼美、有着丰厚人文底蕴的文章。执教者重视教材的人文因素,紧扣课文,通过文学形象说话,由“夕阳西下,朔风凛冽”中破败的僧人圆寂塔,想到塔的主人――罪人,把持中国最灿烂的古代文化,用石灰遮盖,砸碎雕塑;从外国冒险家手中接过极少的财物,就让他们运走难以计数的文物。在作者愤怒质问中,我们感到“一个民族的伤口在滴血”,展示出的是被野蛮践踏了的破碎文明,历史的沧桑厚重感油然而生。在感受作者特有的政治文化使命感中,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
拓展教材,引入大量的源头活水,让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强调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设计者把视野拓宽到教材之外,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地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素材,为学生打开一扇又一扇窗口,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发展创新。从课堂导入时一连串现当代浙籍作家的引入,到讨论史学家与文学家在记事方面的差别时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的引用;从对课文表现手法的探究到余秋雨整个散文特色的点击,都能感受执教者在这方面的积极尝试和探索。至于最后高考优秀作文的引用,也较好地体现了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新理念。当代高中生直接面临着高考,教学中不能应试教育,不能唯高考,但绝不能脱离高考。
当然这堂课上得比较平稳,似乎太“顺”。如果能够为各种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一些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那将会更好。
浙江湖州中学 313000
作文七:《一次有益的尝试》700字
一次有益的尝试
作者:孙琳 投稿时间: 2012-10-31 11:05:12
这件事发生在小学六年级国庆节。
那一天,老师安排我们中队举行一次活动,用这次活动赚来的钱捐给边远山区的一所小学。
同学们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卖报”。对,这是个好主意。可是,谁去买便宜报纸呢,“我去~”一个同学站起来:“我爸在邮局,一定会买到的。”报纸解决了。来到学校,同学们正在议论,“老师来了。”一个同学大喊起来。大家马上坐在位子上。老师进来说:“这次活动地点定在西单附近。”说完老师开始发报纸,一人30份,每份4角。这么多的报纸真重。我们小队拿着报纸来到西单地下通道里,可谁也喊不出声。连男生也红着脸,不好意思叫卖。副小队长冯欢的大字写得最好,队员们决定让冯欢写个板子。果然卖出了6份,可这样太费时间,小队长雷佳音首先拿着1份报纸喊了起来:“卖报,卖报,叔叔买张报纸吧~”那位叔叔买了1份。嘿,这办法真管用。几个男生也喊起来了。怎么办,我看了看冯欢,冯欢说:“咱们也喊吧~”我也点了点头,可不知为什么,我的声音小得连自己也听不见。雷佳音说:“你这样可不行。把你平时喊叫的声音拿出来。”我心里像揣了一只小兔子似的,紧张极了。这时,雷佳音喊起来:“卖报,卖报。”一个阿姨走过来问我:“这份报纸多少钱,”我说:“4角。”阿姨给了我4角钱,就这样,我的第一份报纸卖了出去。我也学着雷佳音的样子喊了起来,不知不觉,我的声音越喊越大,报纸的重量也一点点减轻了。
到了11点半,我们陆续回到学校,老师把钱集中起来一数,一共有130多元,同学们高兴地叫了起来。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万事开头难,但只要你认真大胆地做,一定会取得成功。
评语
作文八:《一次有益的尝试》3600字
子计算机技术在 会 计 领 域 , 从 1993 年开始试行会计电算 业
的广泛应用 , 对审计监督提 化 。审计中 , 审计组把对企业电算
化会计信息系统评审作为工作重 出了新的挑战 。为适应形势 电
点 ,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 发展需要 , 探索会计电算化审计的 一是对企业电算化会计系统 路子和方法 , 我们于 1998 年 10 月 一 次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 。设计内部 () 份对淄博牵引电机 集团股份有 控制测评表 , 共确定了 15 个关键 限公司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进 控制点 , 重点测评以下内容 : 凭证 行了试审 。通过审计揭示了企业内 编制录入制度是否健全 ; 录入人 部控制制度和电算化系统管理中 有 益 员 、复核人员是否有明确的分工 ; 存在的一些问题 , 提出了改进意见 业务分工和系统进入是否有严格 和建议 ; 查纠了各类违规问题 , 促 的密码控制 ; 报表编制审核程序是 进了企业依法经营 ; 探索和摸清了 否齐全 ; 正式报表的编制输出是否 电算化审计的路子和方法 , 为今后 的 经过审核 ; 凭证的过账 、汇总等计 电算化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 算机处理是否准确 ; 已记账凭证的 益的经验 。 限制修改功能是否设置 ; 凭证 、账 () 淄博牵引电机 集团股份有 务数据文件是否有脱离系统修改 () 限公司是国家控股的大型 一企 尝 试
?杨统海 孙焕军
是要审查发票内容与出票单位是否相符 。二是发票数额 审计人员认为这里面可能存在问题 ,决定外出核对 。因 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 。三是发票注明的款项与会计列支 出具发票的单位较分散 , 逐个核对时间来不及 , 即使发
票是假的 , 也查不出这些款项去向 , 所以审计组没有核 的科目是否相符 。如有比例控制的宣传费 、代办费 、招待
对发票而是去该单位开户银行核对开出的转账支票 。结 费等有无串户现象 ,固定资产有无挤列费用 。四是对非
果发现这些支票的收款人竟为被审单位自身 , 与发票 、 正式发票 、收款收据列支的款项 , 要从其共性中找疑
支票存根截然相反 ,查出了该单位利用这种“阴阳支票” 点 。如某单位列支各代办点租赁费所附的非正式收据格
虚列支出转移资金私设小金库 50 余万元的违纪事实 。 式竟相同 , 且号码相联 , 经查 , 收据是该单位自己购买 ,
七 、从相关单位入手 ,打外围突破 。近几年 ,违纪开 找业务单位盖收款章 ,虚列租赁费购建固定资产 。五是
支有通过资金划拨或业务关系下移 、外移趋向 , 因此审 年底大额费用支付要逐个落实 。转账支票付款业务 ,要
计要发挥体系的整体效能 , 综合利用审计成果 , 打破科 从结算银行入手查看支票结算联的最终去向 ,其收款人
是否与发票相符 。有无利用这种“阴阳支票”转移资金 、 室界限 , 各专业审计处室上下级审计机关相互配合 , 互 私设小金库现象 。如某单位年终决算前频繁地使用转账 ,共同防范会计造假行为 ,提高审计质量 。如少数 提线索
支票结算支付大额费用 ,这些付款业务 ,账务处理正确 , 保险行业的账外资金多数在各类信用社 、储蓄所开户 , 所附原始发票正规 , 章证齐全 , 该单位也确有发票内容 在银行信用社审计中要注意积累 ; 一些虚假赔款 , 事故 () 如煤炭费 、印刷费 、租赁费上的开支项目 ,转账支票存 车辆定点修理方面的违纪问题 , 在被审单位查不到 , 可
从其相关的业务单位入手寻找突破线索 。 根签发日期 、收款人 、金额与原始发票一致 ,与银行对账
()单核对也无出入 ,单从账面看这些业务真实合规 。但是 作者单位 :莱芜市审计局 青岛市证券交易中心
37
财经广角 山东审计 1999 1? ?
我国商业连锁经营的问题与对策
?李存先
十年代以来 , 随着商业企业的改革 , 连锁经营开 ,规模效益难以达到 。 低
始起步 ,进入 1995 年形成了高潮 ,全国发展趋势 五是有的企业在组建连锁的条件不具备或不完全 九迅猛 。这一方面表明连锁业在我国商业中发展有 充分的条件下盲目上马 , 硬件设施跟不上 , 软件管理跟
不上 , 造成企业经营无特色 , 管理不规范 , 内部关系混 很大的潜力 , 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在这种发展的背后 , 不
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尤其是在传统体制中遗留 乱 ,如总部与分店业务协调不到位 ,配送率低 ,总部对分 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的情况下 ,制约着连锁业的发展 。 店的培训薄弱 , 服务意识差 , 分店对总部抵触或依赖性 一是连锁业发展的行业单一化 。近几年发展比较快 的行强等 。
业主要在商业零售业 , 尤其是食品业和副食业 , 餐 饮业连锁商业作为商业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已受到政 刚刚起步 , 发展比较慢 , 在服务业和其它行业基本 上还府部门的重视与扶持 。同时 ,商业连锁业的发展也是社
是空白 。在发展形式上主要选择了直接连锁方式 , 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所必须的一部分 。发展是关键 ,改 其它连锁形式尚未得到普遍推广 。 革是重点 。只有提出问题 ,进一步解决问题 ,才能更好地
使我国连锁业得到发展 。 二是已推广连锁的企业改革中 ,传统的商业管理体
(1) 从宏观角度看 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经营连锁自身具有两权合一的特
点 , 掩盖了计划体制政企合一的弊端 ,“几统一”的管理 在经营形式上 ,要分步到位 。商业企业在连锁建设 方式 ,似乎围绕着传统体制的圈圈转 。 的推动下 , 投资欲望膨胀 , 希望在短期内获得规模的扩
三是在连锁体制改革中 ,投资主体面临的资金压力 大 。但是 ,一般连锁企业在构建连锁商业同时 ,应按规律 大 ,起步投资大 ,见效慢 。 办事 ,网的形式应遵循由点到面 ,由面到网的过程 。在发
四是在行政性地域界限 、行政界限没有打破的情况 展形式上 , 采用单店 —分店 —连锁店这样的方式 , 以避 下 , 行业间重复建设 , 盲目经营 , 追求市场 , 放弃主业优 免规模扩大导致的管理失控和经营不善形成的连带损 势等造成的浪费 , 使连锁业发展的集约化 、市场化程度 失 。零售网是连锁企业发展的目标 ,但不是终极目标 ,连
迹象 ;明细账是否每月打印 ;数据文件是否备份 ;保存是 99 % , 可接受错误性最高比率为 5 % , 估计错误 确定为
否符合规定 , 有无安全保护措施 ; 计算机是否有防病毒 属性最高比率为 1 % 。如 1998 年 1 月份全部会计记账 的措施 ;系统崩溃时的应急维护措施是否健全等 。 凭证共 1024 张 , 按照固定样本抽样方法确定样本容量
二是采取“机对机”的方法进行会计数据转换。按照 ( ) 为 180 张 ,采取概率比例抽样方法 P P S抽取 180 张记 E IA 辅助审计软件的数据库模式 , 对企业 1997 年和 账凭证 , 与所附原始凭证进行核对 , 经过审核未发现明 1998 年 1 至 9 月份的会计数据进行分析 、整理 , 使之符 显错误 。
合审计软件的要求 ; 使用 E IA 辅助审计软件提供的数 四是“人机对话”审查会计数据 。通过 E IA 辅助审 据转换功能 , 对企业会计数据进行转换处理 , 将会计数 计软件提供的功能 ,对转换到计算机内的会计数据进行 据置入 E IA 辅助审计软件中 ; 运用微机辅助审计软件 详细检查 ,包括销售税金的计算 、材料成本差异的结转 、 进行记账 、结账 、汇总报表等账务处理 ,将处理结果与企 会计分录的合规性以及根据审计人员现场提出的各种 业使用的电算化会计软件处理结果进行核对 ,检查企业 疑点问题进行排查等 , 找出存在的差异 , 作好审计记 会计电算化软件程序设计的准确性 。同时对全部记账凭 录 。根据发现的线索 ,对企业已生成的会计报表 、总分类 证进行借贷平衡性审查 ,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找出线索 , 账和明细账进行审查核对 , 确定问题的数量和性质 , 记 并与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进行核对审查 , 查清核实问 录审计工作底稿 。
题 。 五是利用计算机对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证明材料等
三是采取抽样法对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进行抽样 进行整理归集 ,对企业收入 、成本配比情况进行检查 ,对 审查 。借助辅助审计软件 E IA 提供的抽样功能 , 对 销售形势进行趋势分析 ,辅助完成对企业总体经济情况
的审计查证 。 1998 年 1 、3 、5 、7 、9 五个月的记账凭证进行了抽样审
(作者单位 :山东省审计厅综合处) 查 , 样本的选择采取固定样本容量确定方法 , 置信水平
38
作文九:《一次有益的尝试》3300字
一次有益的尝试
一
次有益的尝试
文章编号:1003—1324{2003l0l一0008—02
王宝国
“探索全新理念的合作模式,实施强强联合的资
源对接,搭建信息共享的交流平台,谋求互利互惠的
双赢目标”.这是中国建材报社资深编辑对山东省
建材办和中非集团联合举办的山东建材工业发展合
作洽谈会的概括和描述.这次洽谈会,中非集团总
经理谭仲明博士亲自挂帅,带22家科研,设计和工
程建设单位的61名专家,与来自山东87个企事业
单位的一百五十人进行了交流和接触,达成合作意
向20多个.会议成效斐然,企业参会的积极性和会
后的反映出乎意料.
山东是建材大省,既是资源大省,生产大省,也
是消费大省.但是大而不强,建材产品的附加值低,
技术含量低,水平档次低,总体上与江浙一带有明显
差距.拿水泥来说,2001年山东水泥产量6931万
吨,居全国第一位,占山东建材工业经济总量的
30%,其中新型干法水泥仅占全部产量的10%,低
于全国17%的平均水平,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
立窑水泥占据主导地位.为适应水泥工业结构调整
的要求,江浙开始了新一轮的水泥结构调整革命,
2001年浙江一年新开工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32
条,是山东当时全部生产线的3倍,2002年上半年
江苏新开工同类生产线近20条.与此同时山东则
反映迟缓,与江浙皖交界的枣庄,临沂这两个水泥大
市没有一条新型干法生产线开工.可以预料,2003
年下半年起山东水泥南下的通道将被阻隔,南方的
市场将重新洗牌.山东水泥工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
形势.在新型建筑材料,卫生陶瓷,建筑陶瓷领域的
情况大同小异,同样缺乏竞争力.山东人勤劳勇敢,
淳朴务实的性格世人称道,在市场经济上见事迟,反
映慢的特点也路人皆知,产业升级滞后已成为山东
?
8’《山东建材》2003年第24卷第1期
建材工业由大变强的重大障碍.
中非集团是我国唯一从事建材及非金属材料的
科技型的大型企业集团,是国务院确定的120家大
型试点企业集团之一.集团拥有国家级的科技设计
院所12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687人,教授级高工
319名.集团拥有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与应用开发
体系,国家确定的建材行业的四个国家级工程研究
中心三个设在该集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助的中
国非金属矿发展中心也设在中非集团.多年来,他
们承担了国家大量的重大科研,设计及产业化任务,
产品与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业,机械电子业,军工
业,信息业,医疗设备,化工及环保产业.此外,6个
国家级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8个国家级计量认
证测试单位,8个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标准技
术归口单位也设在中非集团.这些国家级科研设计
机构,产品检测中心的业务范围覆盖了建材工业的
全部,这就确定了中非集团在中国建材工业的龙头
老大的地位.做为企业,中非也要在市场竞争中生
存和壮大,也有扩张和发展的要求,抢滩登陆潜力巨
大的山东市场是他们既定的目标.
山东建材工业由大变强缺少的是科技的注入.
山东众多的建材企业,产品单一,品种落后,竞争力
差,都有上新产品的愿望,但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新
产品,新项目.受孔子”父母在不远游”思想的影响,
山东人走不出去,对外面的世界认识不够;受”小人
喻于利,君子喻于义”的熏陶,骨子里缺少竞争意识.
表现在建材工业上是产品的研发能力不强,产业升
级换代滞后,总是比江浙一带慢半拍.中非集团作
为中国建材工业的领头羊,信息的把握和产品的研
发能力是他们的强项,以此立于中国乃至世界建材
工业潮头.显然,双方优势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客
观上,山东有成为中非研发基地的要求,中非具有为
山东建材工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的实力;山东有从
中非获取发展能量的渴望,中非则有在山东获得壮
大的需求.双方间强强联合的资源对接相得益彰,
互为补充,互为需要.
实现联合,需要搭建一个对接的交流平台,我们
选择了联合举办发展合作洽谈会的形式.双方本着
“诚信为本,务求实效,互利互惠,谋求双赢”的原则,
经过紧张有序地筹备.于10月27日至28日在济南
进行了双方的第一次对接.
中非集团的各路英豪率先登台亮相.他们就中
国水泥工业投资发展趋势,水泥新型干法工艺和装
备技术现状及展望,玻璃纤维工业发展,陶瓷材料现
状与发展,新型混凝土及其制品现状及发展方向,国
内外非金属矿产业现状与深加工技术等21个专题,
作了既具有现实性又具前瞻性的报告,报告人运用
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深入浅出又形象逼真的讲解
获得了在场听众的热烈欢迎.听众神情专注,会场
秩序井然.中非集团专为会议准备的150套专题报
告汇编会前即分发一空,成为会议人员备受重视的
珍品.
台上英雄龙腾虎跃好不威风,台下豪杰捉对厮
杀尽显本领.洽谈会伊始,我省众多企业直奔合作
主题.在建材办大楼的6间大会议室里,分水泥,陶
瓷,玻纤及深加工,新型建材,非金属矿及制品和外
经外贸6个专题组,由中非集团专家坐阵同我省企
业对接.在短短两天时间里.我省的87家企业的
150人与中非的专家进行了接洽.加深了了解,建立
了联系.很多单位和企业找到了双方合作的方向和
项目.实现了会前拟定的为今后的发展合作牵线搭
桥的会议目标.仅水泥合作一项会上就拟定了12家
企业的15条生产线合作意向.投资总额超过30亿
元.里能集团的曹务顺总经理率10人到会.与中非
集团达成了在水泥,玻纤及深加工,新型建材,资源
综合利用等领域合作和在里能建立中非新产品研发
基地的合作意向.省建材办与中非集团签订了信
息,技术交流,产品转让等领域的全面合作协议.双
方约定,中非研发的新产品,新技术优先向山东企业
转让,山东提供优良的服务环境;支持和鼓励双方企
事业单位间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建立双方信息交流
的直通车;建立半年一次的联席会议制度;双方共同
组建山东鲁非建材工业发展合作办公室.
洽谈会结束,我们对这次会上的洽谈项目进行
了疏理,确立了重点,按项目和行业分工,派专人靠
上去跟踪,监控,督促合作向深层次发展.据我们掌
握的情况,洽谈会后近2O天来,中非集团来山东企
业出发的人员超过30次,近百人.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企分开,政府对企业没有了
指令性计划指导.行政干预日趋减少.有所不为必
须有所为,事在人为.市场经济如同一条还未被驯
服的烈牛,需要引导和调理,牵握市场经济的牛鼻子
就成为新形势下政府调控市场的新的课题.
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正确的调控.建材
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水平的提升离不开众多企业
的共同努力.把企业自身发展的兴奋点和宏观经济
发展的切入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一拍即合.收到
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因势利导,微观活了,宏观赢了.
这次洽谈会参会人员之多,取得的成果之大,会后反
映之强烈都出乎事先的预料,其原因就在于这是一
件大家意中有语中无的事.山东的企业急需新技术
的注入,寻求新项目的愿望十分强烈,中非集团作为
科技型企业需要研发项目的工厂化产业化的市场,
双方优势的互补性和利益的双赢性是这次行动成功
的根本原因.正是在他们一见钟情,相见恨晚的热
烈的氛围中,省建材办履行了政府部门的职能.为提
升山东建材工业整体水平,由大变强加强发展的目
标出了一把力.
这次活动给了我们一些很深的启示.市场经济
呼唤政府,但是政府的行为应符合其内在的要求;只
要牵住牛鼻子,市场是可以驯服的;政府调控企业应
选准切入点,寓调控于服务之中,政府在市场经济面
前是大有作为的.
只有开始没有结束,这是我们工作的格言.与
中非的结合有了开始,还会有更多的结果,但不会有
结束;为企业服务的领域和道路很广阔也很漫长.有
开始永远没有结束.我们会致力于山东建材工业的
发展.努力奋斗.
(作者系山东省建筑材料工业办公室主任)
《山东建材》2003年第24卷第1期9’
作文十:《一次有益的尝试》2600字
一次有益的尝试
——关于赵菊香老师活动课的点评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教育改革以她固有的步伐一路走来。从应试教育到素质
教育;从学洋思到学东庐;从新课程到杜郎口,大有“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的气势。一波又一波的教育改革浪潮呼啸而过,但是处在这个浪潮最直接覆盖范
围内的人们——一线的教师——好象仅仅是淋了一身的水,除了弄得浑身难受、
满腹怨言以外,其他什么都没有得到。面对改革,我们——一线的教师更多感受
到的是破茧而未成蝶的痛苦,却没有凤凰浴火重生的快感。而事实上我们——改
革的实践者应该得到一点东西,不管是为了自己、为了这个职业、为了学生甚至
是更大的形而上的东西;我们也应该拿出一点东西,拿出我们的干劲、拿出我们
的精神、拿出我们的改革。一面是地动山摇的教育改革大潮,一面是水波不兴的
教育现实,身边的改革在哪里,身边的改良在哪里,身边的变化在哪里。于是看
到了今天赵菊香老师的一节活动课,也许它算不上真正意义是杜郎口,也许它和
一节尽善尽美的优质课还是相去甚远,但是我依然在这节课上看到了一些元素:
属于新课程、属于杜郎口、属于生态课堂,看到了一些信号:和改革有关。所以
我说,最起码,这节课对于推进我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学生活动的真实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空前的加强。听
了很多的课,随堂的、公开的,很多老师都已经在积极的尝试让学生去自主学习,
希望通过学生小组的合作、交流、探究,来达到释疑、解疑的目标,但是每次看
到这种形式的时候,心里总有一点别别扭扭的感觉——假的东西见的多了,但是
当面玩假的,是不是也太不把人——自己和别人当一回事了。为什么有这种感觉
呢?请看:师说,下面大家把这个问题交流一下,前面的同学可以转过去,限定
3分钟,有时甚至是一分钟。我就一直在想:什么样的问题经过3分钟甚至是1
分钟的学生交流就能搞定呢?要么是问题太简单,要么是学生素质太好,而这两
个综合起来,只能得出一个结论,这样的交流、讨论不搞也罢。而赵老师的这节
课则完全不是这样,听课期间我一直在看表,可以肯定的是赵老师整节课讲解的
时间没有超过15分钟,剩下的时间完全是学生根据老师的布置自己完成。当然,
不是说学生活动的时间多就一定好,也不是说学生活动的时间多就一定真实,那
样的话,干脆让学生直接背书或做题目,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本节课学生活
动的真实性、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一、课前预习有效果。从老师角度来说,老
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具有鲜明的指向性、较好的可行性。从学生角度来说,老师布
置的预习任务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易操作性。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课堂上自然
而然的生成——预设的生成、生成的预设。二、小组活动有内容。为什么一般的
小组交流要么草草收场要么单纯流于形式,其实主要是活动内容有问题:要么活
动内容空泛,无从下手;要么活动内容过难,无法下手;要么活动内容过易,无
须下手。但是要想小组活动能做到有内容,预习是关键,赵老师的这节课正是在
有效预习的基础上展开了小组活动,也只有这样的小组活动才是真正的学生活
动,学生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活动。三、小组分工很明确。一般的小组交
流,有的学生确实想努力解决老师设置的问题——忙的要死;有的想解决却根本
无法可想——茫的要死;有的压根不想——闲的要死。这样的小组是整个的一个
大锅饭形式,反正是小组集体的事情,做多和做少、做坏和做好没有区别。而本
节课的小组活动则是承包责任制。连同制作封面共计5个任务,而每个小组都是4~5人,可以设想的是4人小组,基础好的可以完成2个任务,其他每人一个,还可以设想的是,这5个任务,有的相对简单,可以让基础较差的同学完成,这
样,人人都有习可学,人人都在学习。而且,这样的分工既体现了自主、合作、
探究的理念,又充分照顾了个体的差异,每个小组成员在互帮互助中找到了成功
感,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本节课第二个亮点是教师的“导”。市教科室钱爱萍主任在一次生态课堂的
讲座中提到,生态课堂把老师从“引导者”变成“导引者”,强调了一个“导”
字。“引”者,牵引也,强调的手把手的教,是拉着被牵引者走——这样被牵引
者只有被动性,没有主动性;“导”是指导的意思,是指明方向,让被指导者自
己走——这样,尽管有导引者在指路,被指导者却无疑有更多的主动性。赵老师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理念:一、课前“导”的巧。课前预习既不
能太难——学生不会;又不能太易——学生不屑;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能调动最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赵老师设置的“让学生查找一些国家的相关信
息”很好体现了老师的匠心独运,激发了绝大多数同学自主学习的兴趣。于是,
在学生所查找的国家中,不仅仅是老师所预设的课文当中已经出现的诸如美国、
法国、日本等,而是生成了韩国、新加坡等没有出现过的国家,这也从另外一个
角度说明只要巧妙导引,学生的学习潜能是不可以预料的。二、课上“导”的实。
学生小组活动之所以能够做到人人都有习可学,人人都在学习,就是因为人人都
拿到自己可以独立或者在其他同学帮助下可以完成的任务,之所以这样,就在于
老师把课文巧妙的分成了四个版块:Name, capital, sizePlaces of interestWeatherFestivals and food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这样分解,势必出现一般意义
上的小组交流:忙的忙,闲的闲,根本不可能出现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的充满生
命张力和活力的生态课堂。
总之,正如华南师大叶澜教授所说的,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必须是有意
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
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
是他越来越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对照以上观点,不能不说赵老师的这节课是
一个有益的尝试。
当然,个人观点,我觉得这节课和理想中的生态课堂、有效课堂还是有一定
距离的。生态课堂有七大特征:课堂各种元素关系是协调的,学生参与程度是主
动的,课堂气氛是热烈的,教学组织是智慧的,内容是生成的,学习品质是个性
的,目标达成是高效的,对照以上观点,我认为,本节课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这
些特征,但是又都相应的显得比较的薄弱,具备了形,而缺少了神。
不管怎么说,这节课是对新课程理念的一次实践,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
颠覆,是对生态课堂的一次有益的尝试。我想,如果我们的老师都能按照这样的
模式去尝试的话,也许生态课堂会与我们渐行渐近。
南丰中学 郑道林
2008.4.9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作文,一次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