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城南旧事》3000字
《城南旧事》名著阅读
Part1例题及答案
1、《城南旧事》是女作家是: 。
2、请在下面的空格中写出上面几个故事对应的主要人物。
3、20世纪20年代,小女孩,住在北京城南附近 的一个小院里。爸爸是 ,家里还有一个小弟弟和乳母,她的童年就在这种无忧无虑的氛围中度过。
4、英子在胡同玩耍时,总会看到会馆门前痴立的“疯女人”,渐渐地,他们熟识了,秀贞非常喜欢英子,英子也很喜欢她。从秀贞口里, 她的女儿“ ”也被人扔到齐化门城根底下,至今生死未卜。
5、“的经历和命运,发生在善良的英子寻找友谊的际遇里,是在英子生活的时序中出现的一幕悲剧。所以,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 ,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
6、英子家的乳母抛下自己的儿女、家庭,来到林家当佣人,辛辛苦苦地赚钱养活在乡下的男人和孩子,宋妈勤快、诚实,她很喜欢小英子和她的弟弟。一天,英子放学归来,看见宋妈呆呆地坐在屋檐下。原来
7、英子参加毕业典礼是佩戴了爸爸种的领 。
8、因为,英子的爸爸急得吐血。英子的爸爸因为 没能去参加英子的毕业典礼。
9、在《惠安馆》这个故事中,爸爸教我描红,有一首我们学过的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
10、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来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 。
11、“小戏子”妞儿很怕他的养父打,养母骂,娇弱的身子骨却有着自己独自找亲爹亲妈的决心,并且她付出了行动。她提前偷两件衣裳藏在,准备自己带着包袱走到 。
12、宋妈的丈夫每年都会有次时间牵着一匹驴来英子家看望宋妈。后来宋妈得知她的女儿送给了拉马车的人。宋妈和英子一起去找小丫头子歇息的时候,看见有人买一种吃的叫 ,那是把黄米面煮熟了,里面包黑糖,再在绿豆粉里滚一滚,很香。找不到自己的女儿,她最终决定
13、《兰姨娘》主要叙述了兰姨娘从三岁被卖给人家,十四岁从京,二十岁嫁给一个六十八岁老头的经历。她在这个家庭受尽了欺辱,后来逃离了那里,来到了英子家里,从此打乱了英子家平静的生活。新青年闹革命的时期,不少革命青年被杀害。一个叫 的人,经常到英子家里躲藏,在和兰姨娘接触的过程中与兰姨娘产
生了爱情。北京形势吃紧,兰姨娘和他离开了北京去了 。
答案:
3、林英子 台湾 北京 惠安会馆 大学教授
4、秀贞 小桂子
5、小偷 小铜佛
6、宋妈 她的儿子小栓子被淹死了,她的女儿也不知被丈夫卖到什么地方……
7、夹竹桃,毕业证书
8、她的叔叔被日本人害死,重病在床
9、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10、思康,火车轮下
11、英子家的杂物室,小时候被人捡的齐库门(地方)
12、两次,驴打滚儿,跟随丈夫回家
13、苏州,德先,天津和上海
Part2文学常识 主要内容
1、《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2、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小说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3、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后记”里说:“这几年来,我陆续的完成了本书的这几篇。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却不断涌现在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的小偷。”仅从这个简单的人物罗列里就不难看出,作者虽然是书香门第出身的知识分子,但她小说里的人物却不局限于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她关心广大的社会,擅长描写形形色色的社会众生相。她小说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阶层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则是各种各样的妇女。她致力于刻画中国妇女的勤劳、贤达、温柔、善良的美德,更擅于表现她们心灵的桎梏和命运的悲剧。夸张一点说,她的每一篇小说都离不开妇女的悲剧。有人对此评价说:“她的写作大都是针对妇女问题。但她往往能从世界性妇女问题的症结,来思考今日台湾妇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达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作老一辈女作家的灵魂性人物,那么可以说,由于时代潮流的限制,她们只拥有较少反叛性,她们的控诉和抗议是温和与微弱的。”
林海音的小说内容大抵是童年回忆中的“城南旧事”,小说中或深或浅含有自传的痕迹。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窄狭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样,她的小说是以小见大,从《城南旧事》可以窥见时代风云。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对台湾文坛也有一定的影响。
4、《惠安馆》
《我们看海去》
《兰姨娘》
《驴打滚儿》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冬阳·童年·骆驼队》
《城南旧事》
在林海音众多作品中,大陆读者最熟悉的莫过于她的《城南旧事》了,作者通过英子的眼睛,引领读者走进了20世纪20年代北平。而童年中小英子,惠安馆的疯子,惨遭父母虐待的妞儿,看海去的偷
儿,受尽凌辱与损害的兰姨娘,丢下儿女来林家当奶娘的宋妈等人物形象鲜明,他们或身份特殊、或命运悲惨,深深吸引着读者去探讨,去解剖。
Part3 人物分析
一、富有正义感、童稚可爱的英子
英子以第一人称出现在小说里,用她的眼睛来看周围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她的童年里,有调皮的时候,有贪玩的时候,但与其他伙伴比起来,英子的身上多了一份勇敢与正义,多了一份迷惑与疑问。 小英子聪明伶俐,活泼可爱。
二、 中国广大农村劳动妇女的代表—宋妈
《城南旧事》的中心人物仍然是女性,她们的命运全融在小英子的大眼睛里。从《惠安馆》里活泼可爱的少女秀贞到《兰姨娘》中出生于贫苦人家受尽凌辱和损害的兰姨娘,再到《驴打滚儿》中奶娘宋妈,这些女性的命运都是悲惨、凄凉,让英子难过,让读者心碎。在英子家,她用无私的母爱、勤劳的双手和民间的情趣,哺育着娇小的孩子。”
三、惠安馆的疯子及看海去的小偷儿
惠安馆里活泼可爱的少女秀贞。疯子与偷儿身上都有着美好的东西,有天真与善良,正因为这样,小英子才敢跟他们在一起玩。
四、妞儿,兰姨娘,英子的爸爸妈妈
妞儿是英子儿时玩伴,童年里有她们的笑声,但是妞儿的没有英子幸运,她经常被养父母毒打,最后为了寻找亲生父母,而被碾死于火车轮下。兰姨娘三岁时为了给哥哥治病被父母卖掉,从十六岁起被迫过了整四年的“烟花苍”生活。二十岁时,又去做一个六十三岁有钱人的姨太太,受尽凌辱与损害,最后设法逃离出那个罪恶的家庭,在英子家,她邂逅了从事革命活动的北大学生徳成叔,两人倾心相爱,一起离开了北平。英子的妈妈是一个温柔贤惠的妇女,她生了一大群孩子,爸爸要严厉些,但对英子很疼爱。在英子毕业那一年,爸爸的花儿落了,从此家里就靠大小姐英子撑起,因为妈妈经常拿不定主意,平时都听爸爸和宋妈的话,爸爸去世,宋妈走了,英子代替着爸爸做了很多决定,顶起家中大梁。
作文二:《城南旧事》3000字
《城南旧事》
一、填空题
1、「城南」是指什么城?_____________
2、在书中第18页裡,林海音说到她之所以写下这本《城南旧事》是因为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 ),我们还学过她的作品《 》。《城南旧事》借一个孩子——( )的眼光看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
4、城南旧事是一部( )小说,这部小说是由( )个故事组成, 分别是《 》、《 》、《兰姨娘》、《 》、《爸爸的花儿落了》、《 》。
5、在“惠安馆”一章当中妈妈叫“惠安馆”是( );宋妈叫“惠安馆”是( );爸爸叫“惠安馆”是( )。
6、主人公小英子最喜欢吃( )。
7、疯子秀贞给女儿取了什么名字?( )
8、我送给秀贞( )和( )。
9、在《惠安馆》这个故事中,爸爸教我描红,有一首我们学过的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 )。 10、《我们看海去》这则故事发生在作者几岁的时候?( )
11、英子在草地上看见的人是( ),他送给英子一个( )。
12、 宋妈来我家时的“工资”及“工龄”是多少? ( )
13、小英子不喜欢宋妈的丈夫,一口黄板牙,就像他的( )。
14、宋妈离开我家时最舍不得( )。
15、英子爸爸说,无论什么困难事,只要( )就闯过去了。
16、作者( )岁时,爸爸去世,因为( )急得吐血,导致肺病复发而死。
17.在毕业典礼上,英子都想起了谁?( )
二、照样子,请你补充相应的故事名称或主要人物。
《 》——( 秀贞 )
《 》——( “小偷” )
《兰姨娘》——( )
《 》——( 宋妈 )
《 爸爸的花儿落了》——( )
三、选择题(18分)
1、《城南旧事》的体裁是( )
A、儿童小说 B 、散文 C、诗歌
2、《城南旧事》谨此献给( )
A 先母林黄爱珍女士 B 林海音的父亲 C 宋妈
3、“一位中国的女儿,中国的妻子,中国的母亲”指的是( )
A 兰姨娘 B 母林黄爱珍女士 C 宋妈 4、秀贞口中的“小桂子”是( )
A 小英子 B妞儿
5、秀贞的“小桂子”背上有一块( )。
A青记B 肉瘤C 伤疤
6、德先叔是( )。A 国民党 B贼 C 大学生 7、“我们去看海”中的把皮球踢掉的是( )。
A妞儿B 秀贞C 刘平
8、在杂草堆里的那个人是( ).
A坏人 B好人
9、《冬阳 童年 骆驼队》描绘了英子童年生活中哪些场景( )
A 学咀嚼 B议驼铃 C问行踪 D 剪驼毛
10、《爸爸的花儿落了》暗示爸爸病情严重,将要离开人世的句子( )(多项选择)
A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
B 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 C、爸爸的花儿被驴踩坏了。
11、《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我的爸爸是个( )的人。(多项选择)
A 爸爸表面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B 鼓励孩子要坚持,战胜困难。
C 很重感情,为弟弟被日本人害死而吐血;D 特别有爱心,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12、《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我”在课堂上差点儿流出泪来,原因分别是什么?
( )(多项选择)
A在课堂上,“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懂得了爸爸深深的爱,差点儿又流下泪来。
B我想马上要毕业了,心理难受。 C我想到父亲偏爱弟弟。
四、下面的片段描写的是谁?出自哪个故事?(10分)
1、他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他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他”指的是( ),出自《 》
2、她从矮桌上拿起了一件没做完的衣服,朝我身上左比右比,然后高兴地对走进来的她的妈妈说: “妈,您瞧,我怎么说的,刚合适!那么就开领子吧。”
“她”指的是( ),出自《 》
五、判断题
1、《冬阳 童年 骆驼队》的作者是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 。 ( )
2、《惠安馆》讲述的疯女是秀贞,妞儿是她的亲生女儿。( )
3、《城南旧事》一书中的兰姨娘年轻、聪明、美丽,是个时代觉醒的反抗人物。 ( )
5、小说《城南旧事》由五个短篇组成。用小英子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旧北京20世纪30年代末的几个故事。 ( )
6、林海音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 )
7、《城南旧事》写童年居住在北平城南的景色和人物,是她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
8、“驴打滚儿”不是一种小吃,是宋妈的丈夫牵来的驴在打滚。 ( )
9、《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爸爸生病了。爸爸托我把钱寄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 )
10、宋妈在我家当奶妈。她的一个孩子送人,另一个孩子也不慎掉入河中溺死。 ( )
11、《我们看海去》一文中我在空草地上碰到的那个人就是贼,后来被抓。 ( )
12、《兰姨娘》的结局就是兰姨娘和德先叔一起走了。 ( )
13、《城南旧事》写了英子成年后的故事。 ( )
14、兰姨娘不会吸烟。 ( )
16、林海音有四个兄妹。 ( )
17、“我”唱了五年的骊歌。这“骊歌”的意思是告别歌。 ( )
18、林海音的新家搬到了新帘子胡同,很像一把汤匙。 ( )
19、宋妈的丈夫很勤劳,每次来我家总会带些家乡特产。 ( )
20、《城南旧事》中的主人公林海音7岁来到北京生活。(错)订正:5岁 六、简答题
1、宋妈是个怎样的人? 结合事例简单评价。
2、小桂子是谁?她有怎样的经历?
3、为什么妈妈叫小英子写一本书,写一个坏人怎么做了贼,又怎么落得这么下场,小英子说绝不是像妈妈说的这么写,而是写《我们看海去》。
4、读英子与厚嘴唇的人的第一段对话。为什么当“厚嘴唇的人”问英子,他是好人还是坏人的时候,英子不回答,只是一个劲儿地摇头呢?
5、如果是你像小英子那样遇到荒地草丛中的那个「偷儿」,你认为他是好人?坏人?为什么?
6、书中哪一篇小说最让你感动?原因是什么?
7、对于书中角色,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为什么?。
8、看完小英子的故事,是否也让你回忆起什么童年往事?
作文三:《城南旧事》5500字
1.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
2.领略本文以舒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的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
3.品味课文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话的语言。
二、教学设想:
1.阅读时要注意剧本所反映的时代特征,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感情。
2.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电影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全剧通过一个女孩子英子的感受和眼光,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北京的风土人情,并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反动政府对革命青年的血腥镇压,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等动乱的社会面貌。
(二)词语解释:
英姿飒sà爽:形容威武豪迈,意气风发的神采。
摇曳yè:①晃荡;飘荡②逍遥
萧瑟sè:①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②寂寞凄凉。
逞能:炫耀、显示自己的才。
彤tóng云密布:天空布满乌云
(三)林海音介绍
林海音原先叫含英,最早叫英子。台湾人,生于日本。作家、编辑和出版人。 作家的林海音,不隶属“著述等身”一类。她的小说、散文和童话作品统共不过300万字。她的处女作《冬青树》,是一部专写家庭琐事的散文集。
自1957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五个短篇。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高阳评论林海音的小说:“不仅故事感人,她的文笔令人击节赞叹: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干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对于气氛的渲染,更是她的拿手好戏。”1960年以《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引起社会关注。20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城南旧事》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
林海音是由编辑起步的作家。她早年在北平编《世界日报》,后来到台湾又在几家报社做编辑,继之在《文星》《纯文学月刊》和纯文学出版社工作。在编“联副”十年期间,她发现、培养了黄春明、林怀民、张系国、七等生等一批新人;重视、支持了钟理和和钟肇政,使一批台湾本土作家在文坛崭露头角。
林海音在文学上有自己的追求。面对通俗低级、充满色情暴力的读物充斥坊间,而真正的文学园地却一片荒芜时,她坐不住了。时已年过半百的她,与丈夫何凡及友人不计风险和利弊,毅然创办了《纯文学月刊》,为台湾的纯文学发展鸣锣开道。《纯文学月刊》除了发表浓厚文学味的原创作品外,还辟专栏大胆引介20世纪30年代的作家和作品,传承“五四”,弥补当代读者对现代文学脱节的不正常现象。林海音浴血奋战了四年,杂志销路始终打不开,期期赔本。不得已,于四年后停刊。然而,林海音不死心,稍稍调整身心后,她专心投入经营纯文学出版社,为纯文学作家开辟一块绿洲。
林海音是个“比北平人还要北平”的老北京。一口京片儿。她深切地眷恋她的第二故乡北京。她非但自己把纯文学出版社的全套样书捐给北京现代文学馆,还动员其他兄弟出版社也捐,大大地丰富了现代文学馆馆藏。此外,她又提议并牵头,在祖国大陆出版《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来回奔波,乐此不疲。
林海音像经营出版社一样,精心地去经营友情。世界各国作家常来此聚会。改革开放后,大陆许多作家都去过。海内外客人留言虽是吉光片羽,但韵味悠长: “字字珠机自生光,深情至性入文章,信手拈来皆佳作,不拘一格尽流芳。” “这是台北最有人情味的地方。”
“这是我们一生乐观奋斗的最佳酬报。”面对朋友们的友情,林海音如是说。
(四)关于小说《城南旧事》
林海音是台湾战后初期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这样说,并不是因为她在20世纪50年代当过联合报副刊主编,曾提拔不少年轻辈作家(事实上这是她于文坛史另一样影响力,这方面的成就,至今为文友津津乐道),而是说她在小说艺术上,创造了独特的风格,将在台湾文学史占有一席之地。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作,便是既拍成电影也彩画成儿童书的《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成为台湾战后小说巨著,可以简单归纳出下面几个特色:
1.就小说结构来看,它是由五个独立的短篇结合成一部完整的长篇。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时候,就曾在不同刊物上分别单独发表,但集合成书时(1960年初版),却是情节互相连贯,主题前后呼应的长篇。因此它在结构上是很别致的,既是短篇也是长篇小说。
2.就文类的特殊性来看,它既是小说又是散文。从其回忆“旧事”,自叙童年生活的性质笔触来看,多少具有散文的形式风格,但林海音也不反对别人将其列为“自传体的小说”。
3.就叙事观点来看,它透过小女孩“英子”一对童稚的眼睛看世界,从头至尾,由英子的第一人称观点循序发展,她既是懂懂的孩子,一个好奇的旁观者,又是叙述主体,经验着复杂的成人世界,并随之逐步成长。从这个角度,它也可以是一部主角经历人生磨难的成长小说。
4.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是作者隐藏在故事背后的女性意识。英子虽然只是个孩子,但她是极聪敏的女孩,具有一双属于女性、敏于同情的眼睛,特别能看见那挣扎在性别压迫中难以翻身的女人。《城南旧事》四段中,女性故事占了三大段,三段中又正好包括了老中青三代不幸女人的三种典型。追寻她们不幸的源头,自然都与男人有直接关系,从这个方向来看,这部小说的精神, 以及要表达的女性主义主题,不但一点不老“旧”,并且还十分新颖。
第二课时
(一)简析课文:
影片主要讲述了三个故事:“疯女人”秀贞的故事,宋妈的故事,“小偷”的故事。课文节选的是第二个故事。
宋妈的故事,共ZI个画面,情节围绕着宋妈爱护人家的孩子却无法照顾自己的孩子这个矛盾展开。可以分成两个层次理解。
第一层次(从“林家庭院里’倒“看看英子妈又看看英子”):写宋妈思子之苦。
第二层次(从“院子里的树”到“说着向门道走去”):写宋妈丧子之哀。 第一个画面是林家庭院。交代宋妈在照应孩子。我们看到的是她的慈爱。
第二个画面是林家门口。宋妈在换凳子。从其讨价还价的投入中,可以感到宋妈对这个家庭的投入。
第三个画面是葡萄架跟前。宋妈给孩子们哼歌谣。歌谣的内容耐人寻味,“人家姑娘都来到,就差我的姑娘没有来”,歌词透出了宋妈想念孩子的心思,也透出了她内心的悲哀,使整个画面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
第四个画面是屋里。写小英子拿出了照相簿。这是一个过渡段,为后面情节的发展铺垫。
第五个画面是林家客厅。孩子们看相片。宋妈也看到了她家的照片,看到了照片上她的儿子和女儿,进一步勾起了她对自家孩子的惦念。但是,叹气又表现了她对目前的现状无法改变的无奈和悲哀。这时,小英子写信使她的思念之情终于有了一个宣泄口,那实际上是一段内心独白。于是我们也就明白地看到了她对自家孩子的思念之苦。这一情节同时也为后面冯大明来到小英子家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第六、七个画面分别是临街的小铺和小英家的饭桌。小英子寄信。这一情节既是前面情节的自然发展,同时又巧妙地交代了故事的时代大背景,暗示宋妈们悲惨命运中所蕴含的社会原因。
第八、九、十个画面写宋妈照顾出疹子的孩子,进一步体现宋妈照顾人家的孩子,却无法看护自己的孩子的悲哀。其中有一些非常感人的细节。哄弟弟吃药,弟弟不肯吃,妈妈吓唬弟弟的有效武器是说宋妈要回家去,吓得弟弟喝下了苦苦的药,这就形象地体现出了宋妈为林家的孩子献出了母亲般的爱。而来妈的一句“我不要小栓子,不要丫头,我要俺们弟弟”,却是说在嘴里,苦在心里,其中含有丰富的潜台词,表现了她复杂的内心情感。我们似乎听到她的心里在说,小栓子啊,丫头啊,你们好吗?你们吃得饱吗?天气有些冷了,你们冻着了吗?你们想妈妈了吧?你们还记得妈妈的模样吗?我也是没有办法才离开你们的,你们能体会妈妈内心的苦吗?所以,她嘴里说的是“不要小栓子,不要丫头”,而眼泪却憋不住地掉了下来。英子和爸爸、妈妈关于宋妈眼泪的对话,则从侧面交代了宋妈是为了生活,才不得不忍受着母子离散的无奈和悲哀。
这是课文的第一层次。
第十一个画面是林家院子里。写宋妈的丈夫接到了宋妈的信后来到了林家,宋妈质问他为什么不带孩子来。
第十二个画面是里屋。英子和妈妈谈论冯大明为什么不带小栓子来。怪声怪气叫唤着的驴和冯大明老也掸不完的灰暗示着不祥的预兆。
第十三个画面是宋妈房间里。宋妈为小栓子的死讯哭泣。第十四个画面是宋妈房门外。小英子偷听谈话。
第十五、十六个画面是宋妈的家乡的田埂、一座凉亭。交代小栓子的死因。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
第十七个画面是宋妈房门外。小英子听后的反应。
第十八、十九个画面分别是廊下、客厅。写宋奶强忍悲哀,继续照顾林家的孩子。 第二十个画面是内室。正面谈论小英子爸爸的病情,和前面许多画面里隐隐约约、时断时续的咳嗽声相呼应,为后面小英子爸爸的死作情节发展的铺垫。小英子一家和宋妈感情深厚,宋妈决定不回家了。
第二十一个画面是林家院子。小英子发现毛驴不见了,暗示宋妈的丈夫冯大明独自走了。为什么独自走了?走时夫妻俩如何交代的?冯大明到底是怎么想的?这些都没有交代,一则省去了情节的枝枝蔓蔓,二则也给观众留下了一定的想象余地。
这是课文的第二层次。
(二)讲析课文:
这些画面塑造了善良敦厚,吃苦耐劳,可亲可敬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她的不幸和苦楚,令人同情,小英子一家对宋妈的感情,对于宋妈这个人物的形象也是有力的烘托。
课文以“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基调,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创造了一种“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以第三个画面为例。宋妈对自己孩子的思念始终没有正面表现,我们只能根据她哼唱的歌谣去体会她的内心感受。于是,在画面中出现的哄孩子的宁静氛围中就隐隐出现了一种不安的情绪,歌谣成为了一种思乡背景。
课文以舒缓的节奏,运用象征、对比、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了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例如课文的第一个画面和第十一个画面。 在第一个画面中,作者寥寥几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花盆里的花都谢了,只有菊花盛开着。”表明是深秋时节。在第十一个画面中,院子里的树叶都落光了,风摇曳枯枝,花都已凋零,菊花也开败了。表明是初冬时节。作者运用了象征、对比的手法,含蓄地暗示了宋妈的悲剧命运和林家即将遭遇的沉重打击。本剧以“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基调,在剧中,我们没有听到宋妈的开怀大笑,甚至在听到儿女的死讯时,也没有听到她的号喝大哭,但是我们却能时时感受到她的悲哀,从而发人深省,思考造成其悲剧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
作品洋溢着时代气息、家庭生活气息和童稚的情趣。作者文笔流畅、朴素,结构
新颖,具有散文诗的韵味。
(三)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
1.本题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人物对话中蕴含的潜台词。参考答案:
在第十个画面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妈妈哄出疹子的弟弟吃药,弟弟不肯吃,妈妈吓唬弟弟的有效武器是说宋妈要回家去,吓得弟弟喝下了苦苦的药,形象地体现出了宋妈为林家的孩子献出了母亲般的爱。而宋妈的一句“我不要小栓子,不要丫头,我要俺们弟弟”,却是说在嘴里,苦在心里,其中含有丰富的潜台词,表现了她复杂的内心情感。我们似乎听到她的心里在说,小杜子啊,丫头啊,你们好吗?你们吃得饱吗?天气有些冷了,你们冻着了吗?你们想妈妈了吧?你们还记得妈妈的模样吗?我也是没有办法才离开你们的,你们能体会妈妈内心的苦吗?所以,她嘴里说的是“不要小栓子,不要丫头”,而眼泪却憋不住地掉了下来。
2.本题引导学生全面地欣赏电影,不要只是单一地欣赏情节。参考答案: 课文以“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基调,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创造了一种“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以第三个画面为例。宋妈对自己孩子的思念始终没有正面表现,我们只能根据她哼唱的歌谣去体会她的内心感受。于是,在画面中出现的哄孩子的宁静氛围中就隐隐出现了一种不安的情绪,歌谣成为了一种思乡背景。
附有关资料:
1.影片内容梗概
20世纪20年代末,6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6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9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来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2.电影《城南旧事》主题曲介绍
《城南旧事》中的《骊歌》是一首在我国流行于20年代到40年代的学堂乐歌,李叔同的歌词,英国人奥德维的名曲,由于它所倾诉的迷惆惆怅之情很能代表当时大多数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心绪,因此获得广泛的喜爱,并且赋予这首歌以当时的历史感和时代感的品格。《城南旧事》开头是抱签加竖琴的《骊歌》送别,之后每一段离别之后都有同主题音乐出现,影片离情别绪的营造和音乐所塑造的情境是分不开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声,随着影片那“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的基调成为一张发旧、珍贵而无法重拍的老照片,音乐是有穿透力的,即使那青涩看上去很膘肥,依然萦绕、净化着我们的心灵。
作文四:《城南旧事》7000字
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城南旧事》
【音乐】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看了第一句词相信很多人就可以哼出那熟悉的旋律,虽然未必知道这是奥德维的名曲。歌名叫《送别》,但我更愿意叫它《骊歌》。同是李叔同填的词,不知道为什么和我们小时候唱的《送别》不同,但《城南旧事》的开头就是抱笙加竖琴的《骊歌》?? 音乐是有穿透力的,一段插曲把“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点染开去,翻开一张发旧、珍贵而无法重拍的老照片。僻巷的驼铃、挑担剃头的情景,沿街的卖唱,井台的打水,小学生放学的画面,丝丝入扣,一路下来使人陷入无言的哀伤。影片寻着林海音的心里情绪,以舒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勾画出淡淡的的并不面目狰狞的悲剧场景。黑沉沉、雾蒙蒙的城门楼下,缓缓前行的驼队,单调而复沓的街口的井槽,幽静而蝉声如雨的小巷,在悲剧氛围中弥散着纤美的忧伤与诗意。
故事的终结,所有的人物都离小英子而去,包括父亲,英子也不再是小孩子。如同我们的成长一样,一再地失去东西,不管是朋友、玩伴、记忆、时间或亲人。原以为痛心不过如此!可是,当我漫步在林海音论坛上,看到88年她回国时大喊的那一声:“我的城墙呢!”不由得再次陪她心碎,陪她落泪。失去的痛仍然迷漫在我们这代人的心上?? 永远不要因为一时的浅见做美的破坏者,那是不可原谅的。
《城南旧事》,一个小女孩用清澈的眼眸看世界,不得不让心沉浸在她心灵的童年里,也一直沉浸在自己心灵中的童年中??唤醒了那五光十色、朦胧而又耀眼的斑斓。 凌梦说:总以为自己是个不爱回忆的人,没有保留旧物的习惯,也没有知心的老友可以叙叙旧,况且,二十几岁的生命,纷纷扰扰,有知觉的岁月何其得少,回忆,要它来作什么?--直到《城南旧事》。
总以为混沌中的童年,没有外祖母的歌谣,没有门前的小溪,没有月夜篱下的蛙声,没有夏日老槐树的荫蔽,甚至没有呼朋引伴采蝶去,应该是忘却了吧。--直到《城南旧事》。 以为忘却的东西,以为忘却的那些事那些人,却原来一直潜藏在心的某个角落里,此刻竟像潮水一般慢慢涌来。以为了无印象的童年,以为早已消褪殆尽的那些童年玩伴的脸,此刻竟又鲜活起来,仿佛就在眼前。其实每个人记性都一样好,只是芸芸如我们,总是不经意间失落了那把钥匙,无从开启罢了。--庆幸有《城南旧事》。
【结构】
电影的美学意蕴与影像表达
(一)、“远游的诗神”:对形而上“道”的追寻
中国的文学艺术在庄禅诗学精神的熏染下,追求一种“形而上”的境界。文人电影作为一种电影艺术形态,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浸染。文人电影对“道”的体悟与实践不仅在内容上同时也在形式上决定了其抒情、写意的审美取向。首先庄禅诗学讲求“空”可以纳万境,“境”又可以由心生。庄禅的“空”、“无”之象所表现的“象外之意”最为丰富,最能发人深省。“进而言之,对实有的否定,对现实的批判,就是肯定存在的意义在彼岸在别处,这样就使人对远方世界保持着眺望和想象的热情,这无疑诗意的,是美的。由此,文人电影对庄禅“空”、“无”思想的借鉴,在电影文本上主要表现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追求,以及空镜头、远景画面、空白等影像表意手段的运用。如电影《城南旧事》中,水井沿子边上静静停着的轱辘、秀珍走后人去屋空的居室、北京秋天鸣响着鸽哨的天空、传出孩子们歌唱的校园??这些静止的画面,象一幅幅渗透着强烈感情色彩的风俗画卷。透过小英子那好奇、惆怅的大眼睛把这幅画卷铺展开来,从而使北京的街道、胡同、城墙、会馆、骆驼、井窝子、吱吱作响的送水车等景物与片中的人物一起共同编织成一曲《送别》的挽歌。
(二)“此岸是家园”:对人情感的现世关怀
中国文人电影具有注重文化含量的高雅品质,富于人文关怀,具有透辟的人性烛照力。文人电影多以某一隅的小人物为描写对象,通过对他们的生活、情感、命运的描摹,给予他们最深切的关怀和透视式的审视,传达出文人性的深沉哲思与心绪感怀,并强调对个体情感的独特人性分析及人文关怀。
艺术根源于情感表达,文人电影的主旨就是要像一首隽永的抒情诗一样,去抒发情志、吟咏性情与哲思,并依靠这些浓郁的情感亦或淡淡的忧伤来抚动观众心潮的波澜,表现出文人对周遭世界及人生际遇的某种感性的审美体悟。因此情感抒发是文人电影的重要艺术特质。与此同时,“情景交融之理,虚实结合之道,形神兼备之说,意在言外之致,含蓄蕴藉之旨,空灵飞动之趣”,文人电影对这些传统诗画理论的借鉴,形成了文人电影在情感表达上的特点。文人电影着重于情感的抒发和心境氛围的营造。如影片《城南旧事》非常注重情感的贯穿,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这一情绪基调统领整部影片。整部影片正是以一个童稚未消的小女孩英子的视角触摸往事,通过对人物命运悲剧的呈现、对别离的无奈和对人生无常的喟叹,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明丽的北京风俗画,在京味十足的乡土气息中,浸润着淡淡的哀愁和悲悯,同时也倾注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沉沉相思。影片通过小英子纯真的视角再现老北京的风貌,散落于影片画面之中的镜头,看似可有可无,与影片故事关联不大,但却正如一颗一颗珍珠一般,串联出一个有欢笑、有泪水、有团聚、有离别的纯真多彩的童年,以此来表达对逝去岁月的眷恋和无限神往之情。画面情真意切,给人无限留恋和暖意,不经意之间在观众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涌出一股暖流遍及全身,仿佛自己也重回童年。导演吴贻弓曾对《城南旧事》的影片风格作了一番形象的描绘,认为它应当是“一条缓缓的小溪,潺潺细流怨而不怒,有一片叶子飘零到水面上,随着流水慢慢地往下淌,碰到突出的树桩或堆积的水草,叶子被挡住了。但水流又把它带向前去,又碰到一个小小的旋涡,叶子在水面打起转转来,终于又淌了下来,顺水淌了下去”。不论是“淡淡的哀愁”,还是“沉沉的相思”,都追求着“行云流水”般的效果,没有大悲大喜的情绪性跳跃,而是呈现为一种节制含蓄、藴藉内敛的抒情方式。
(三)“世间一切皆诗”:对诗化意境的精心营造
意境的营造是文人电影的第三个美学特征。
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是艺术的意境”《城南旧事》就是意境深远之作。这些影片作为成功的诗电影,
恰到好处的运用了诗电影创造意境的各种表现手法,每一个电影镜头,每一组电影画面都洋溢出一种诗的色彩和诗的情愫,从而体现出导演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达到了形与神、境与思、情与理的高度融合和有机统一。
意境的营造主要有以下三点特征。
1.. 讲究诗性意境
中国文人电影是一个有着相对独立的主题内涵、审美品格、艺术形态、文化特征以及较为鲜明的电影语言与独特表意系统的电影形态。作为文人文化和中国艺术精神积淀的物化形态,中国文人电影蕴含着深厚的美学意蕴。它具有诗意抒情之趋向—讲究诗化意境,细腻抒情,饱藏诗思,意蕴纯厚,余韵无穷; 它具有写意韵致之品藻—讲究写意,追求韵致,气韵生动,含蓄蕴藉,而不一览无余,直白空洞; 它具有空灵淡雅之格调—讲究空灵简淡,朴实淡雅而不张扬乖决,自然简洁,如盐入水,“羚羊挂角”,以一鸳十,以少胜多,简中寓繁。 诗意抒情的趋向是文人电影的第一个美学特征。文人电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以意境作为作品审美的最高境界和标准之一,继承中国“主情”的民族文化精神,文人电影呈现为讲究诗性意境、注重主观抒情的特征。 像《城南旧事》就是意境深远之作。
2、写意韵致之品藻
写意韵致是中国文人画的内在美学特征和艺术规律。而文人电影也以写意风格、气韵生动作为其美学追求和审美境界。电影就其本性而言,同样也具有传神写意的魅力。[费穆先生在拍摄影片时,十分注重吸取中国绘画的美学精神。他说:“中国画是意中之画,所谓‘迁想妙得,旨微于言象之外’—画不是写生之画,而印象却是真实,用主观融洽于客体,神而明之,可有万变,有时满纸烟云,有时轻轻几笔,传出山水花鸟的神韵,取不斤斤于逼真,那便是中国画。”写意有整体立意的写意倾向,也有具体表现手法的写意笔调。
电影,也被看作是在用镜头来做画。文人电影中,随处可见气韵生动的美学特征。气韵生动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是从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绘画之六法开始的,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追求(即追求超意识的全整性) 的一个概念。气韵生动,是绘画创作追求的最高目标,最高境界,也是绘画批评的主要标准。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只是运用气韵生动的基本精神来评价和衡量文人电影作品的艺术完整性与和谐性的特点,而不是把古代艺术作品所特有的具有时代特殊性的气韵生动作为一种万古不变的标准来要求一种与古代诗画有很大不同的当代电影作品。我们这里强调的是,文人电影所追求的气韵生动的基本精神和美学品格。
3、空灵淡雅之格调
空灵淡雅作为一种艺术格调普遍存在于中国的一切艺术形式之中,文人电影也不例外,它以清空灵动、简淡深致之美质,构筑起中国文人电影的基本格调,同时也成为中国电影美学的重要因素。中国文人电影轻功利,重审美。“强调关系、韵律而不是对象、实体; 强调的是内在生命意义的表达而不是模拟的忠实、再现的可信。”清空灵动的审美追求,与文人的文化精神、心灵情感是息息相通的,因而,作为文人文化载体的文人电影,自然以清空灵动为美学指标。清空,是具有民族特色、显示古代文人高蹈精神的风格之一。用它来形容文人电影,主要是指一种经过艺术陶冶,在题材概括上淘尽渣滓,从而表现为澄净精纯,在意境铸造上突出影片的冲淡襟怀,从而表现为朴素自然的艺术特色。它说明文人电影的主创人员的立足之高和构思之深,也说明画面的余味和脉络的婉转、谐和。但最主要的,恐怕还是含蓄与自然的交织、峭拔与流转的交织。清空的作品,其境界必有高度。
“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文人电影的影片往往在形式上极其朴实,而在思想上却异常深刻。即“浅中有深,平中有奇,故足令人咀味”。文人电影的简约是指以寥寥数笔而意趣盎然,即以极其简化的镜头传达极其丰富的意蕴,从而使人想象于无穷。从美感经验的角度说,简约是指简化的外形中蕴含着丰盛的美感发生之力,每一意象、每一场景、
色彩、音响都凝聚着旺盛的、生生不息的美感张力。在表演风格上,文人电影追求高层次的表演境界。即“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的境界。《城南旧事》就是以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宁静而悠远地感染着观众,在最后一幕“爸爸的花儿也谢了,我的童年结束了”的离别伤感中,观众看到的是香山满山的红叶六次化入化出,“一切景语皆情语”,明媚的视觉冲击很快转化为深沉的情绪冲击,浓郁的情感力量既震撼人心又润物无声地烘托与强化了情感。借景传情、立象尽意,叠化的红叶传达出了无尽的情思与哀痛。
(四)、“被言说的世界”:对诗化影像的独特表达
1、长镜头的运用
文人电影的镜语风格多以长镜头为主,便于营造出某种情绪氛围,渲染与凝聚某种情思状态。“长镜头中时间的绵长往往让观众“出戏”,去产生自己的思考与联想及调动自己的情感,并体味到情感的蕴积与升华。这里,镜语就体现出从影像和镜头来把握电影风格及参与叙事的可能性”。
2、构图与景深
文人电影在构图与景深上体现出明显的偏好,在取景模式上多以“中景的镜头系统”为主,多采用“以远取象”的空间布局结构。中国古典绘画在构图方面的空间广阔和人物渺小的特点,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 表现空间的深度和广度的特点来说,就存在节奏的问题。而且,这种构图上的节奏处理有着深刻文化含义。它有力地体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吞吐宇宙、情寄八荒、天人合一的博大气度。费穆多次说中国画和中国电影“同其血流,淡淡地传神几笔,迁想妙得,给人们欣赏那内在的美”。他也非常注重电影本身的艺术特性的探求。强调电影的形式,讲求作品意境、“空气”的营造,研究电影不同于戏剧的本质特性,探索中国画式的“用主观融洽于客体”的“电影构图”,努力实现“无技巧”的技巧追求,以最终造成和推动融合现代艺术和现代思想的中国电影的民族风格的确立。构图是画家把通过立意孕育在头脑中的艺术形象,以物质手段传达出来,有机地组织在可视的有限的画面上,使其成为可供观赏的完整的绘画形象。文人电影构图中的喜用中、远景,与它注重盈构气韵、氛围是相一致。在表现人物方面,也多采取从整体上去描写人物,刻画人物性格,从人物的行为举止、举手投足、顾盼神情间传达人物的神韵,而不注重细部的具体描绘呈现,这也是“写意传神”审美追求的一种体现。景深作为电影化的场面调度的重要因素,能够显示处于不同景位空间中的不同人物的动作和心理表现。纵深场面调度,往往是和摄影机或快速或徐缓地不停地运动,也就是和镜头调度结合在一起的。这时画面空间不再是一种呆板的框框,而变成一种“流动而活跃的表现元素”,镜头运用比较活泼自由。电影镜头的大远景恰似我国传统的山水画的画面,而特写镜头,则近似我国传统绘画中的人物画。
3、空白的使用
在文人电影里使用空白可以传达具有虚空意味的意境,空白可以构成含蓄意指或模糊象征,体现出文人电影高度的写意性与抽象性。中国传统美学的空间意识,在传统绘画中表现为画面上的空白。作为构图的重要元素的空白,不仅缘自俯瞰视角、以大观小的全景性取景布局所致,更在于“空白”体现了道家和禅宗在哲学本体论中的寄寓。“画的空白处也是画,纸上未着色的地方,可能是云天水色,也可能是需要阅读者以体验补充与想象的地方,蕴涵了最富有包孕性的内容,飞白处恰恰特见意趣,而笔笔丰润饱满,可能就有夯实之嫌”。空白的使用是以虚代实,造成“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审美效果。空白在中国画里不复是保举万象位置万物的轮廓,而是溶入万物内部,构成飘渺浮动的烟温气韵。在电影里表现空白,又通过空白传达具有“虚空”意味的意境,比较贴近中国山水画的特点。空白在本文之中可以构成含蓄意指或模糊象征,体现出高度的写意性与抽象性。
4、非叙述性
文人电影不同于以“情节”取胜的影片,其叙事结构比较松散,往往打乱、延缓或者根
本不组织情节链,不注重“情节”的推衍,而着重于“情感”的抒发、心境氛围的营造,是一种非情节化的叙事。文人电影的主旨就是要像一首隽永的抒情诗一样,去抒发情志、吟咏性情与哲思,并依靠这些浓郁的情感抑或淡淡的忧伤来抚动观众心湖的波澜,表现出文人气质的对周遭世界及人生际遇的某种感性的审美体悟。因而,文人电影的叙事特征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庄子所追求的,一切伟大艺术家所追求的,正是可以完全把自己安放进去的世界,因而使自己的人生、精神上的担负得到解放。”在电影中也基本如是。例如,我们在情节性强的,或者外部动作性强的影片中,关注的焦点往往是人物关系和人物的命运,作者的思想感情多半是“贴”到上面,或者塞进去的。而人物较少说话的镜头,观众则能从中得到更多的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城南旧事》这本书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影,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长篇小说,也可视作她的代表作。它可能在座的老师看过《城南旧事》的影片,应该说看书和看电视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想许多老师有这种经历,看了书以后,再看电视,会觉得在影片中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正如著名作家秦文君女士所说:看电视不需要动脑思考,而看书则是有一个思维过程。通过前段时间对《城南旧事》的阅读,我了解到此书描写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乐的一家。它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 "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八十年代还被搬上银幕,还获得了" 中国电影金鸡奖" 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骆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京华古都的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为何人世这般凄苦 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
50多年过去,如今远离北京的游子,对这一切依然情意缱绻。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记忆里,永不消退,也深深地打动着我。
读《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作文五:《城南旧事》2400字
电影文学欣赏之《城南旧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电影的欣赏和评价,学习关经典文学以及掌握电影的一些基本知识。
2.通过欣赏电影作品,学会从不同侧面鉴赏电影,体味电影文学的独特之处。
3.通过欣赏电影作品,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通过欣赏电影作品,学会从不同侧面鉴赏电影,体味电影文学的独特之处。
2.通过欣赏电影作品,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程
学生讨论:谈谈你对在我的想法 电影是导演或编剧向世人表达自己的世界观、爱情观或者对某些现象的看法,电影的认识
好比文学是文字作品 电影就是影像作品,一部好的电影具备很多的必要条件 拿导演来说比如导演的表达和控制功力、导演的思想高度、导演的“表达”能力等,其他的编剧、演员条件就不说了。
一个好的电影肯定有好的导演 但有些专业的影评或影迷经常从电影里某些场景表现手法而推断出这个导演想表现什么 并且升华到评论导演思想境界有多高 我想未必就是这样。 都说一部影片一百人看有一百种感受对我自己来说 电影是感性之后再得到理性思考的东西 首先要愉悦或者打动了某一部分人 哪怕一个人。
(二)欣赏电影片段 《城南旧事》
明确:电影是以银幕上的画面与声音为媒介,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直接诉诸观众感官的视听综合形象,是电影区别于文学(文字间接形象)、造型艺术(纯视觉形象)、音乐(纯听觉形象) 的主要审美特征。银幕视听语言的运动性和时空转换自由,又使它突破了同为“综合艺术”的戏剧和舞蹈的舞台局限。 三、 电影基本知识介绍 以《城南旧事》的片段为例
1.画面和声音是电影艺术最基本的语言。 学生思考:影片中都有哪些语言?
影片中老北京的画面,人物对话声音、插曲音乐、驼铃、水车声??构成了美妙的电影语言。
2.蒙太奇指:每个镜头的组成形态,相连镜头的组接关系,整部影片的镜头构成。
(1)学生思考:在电影片段中寻找你留意到的蒙太奇手法?
参考答案:如英子在雨夜中晕倒醒来已在医院,内容上是她另一段生活的开始。 每天早上水车的声音连接起每一个日子。
(2)教师指导:蒙太奇形成的历程介绍 法国——美国——苏联
3.电影艺术的综合性
结合电影《城南旧事》讨论电影的特点有什么?
归纳:
(1)演员扮演的人物作为银幕的中心
(2)电影艺术提供的是随时间的流动而流动的造型,分别透过光线表现手段、色彩表现手段、动向表现手段、光学表现手段来塑造。
(3)导演是电影创作的中心。导演要注重影片的艺术完整性、影片的艺术独创性。 具体分析:
第一个段落惠安会馆门口站着一个疯女人,她的家人被带走去过堂了,她的孩子一生下就被仍了,别人都不理她。只有英子愿意跟她玩,妞儿是英子的伙伴,她不是她父母亲生的,所以经常挨打。妞儿发誓要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英子没料到她们后来会惨死在火车轮下。
第二个段落英子搬了新家,她开始上学了,并交了一个朋友,她不知道那人为了送弟弟上学,当了小偷后来被捉去了。
第三个段落宋妈是英子的奶妈,她的亲生儿子被大水淹死了,女儿卖了所以她才来英子家当上了英子的奶妈。后来宋妈也被丈夫接走了。
第四个段落英子爸爸是位爱孩子的好老师,如今也长眠在台湾异地冰凉的地下。一切都远去??。
为什么要给这个电影分段呢?我是这样想的。在我看完〈〈城南旧事〉〉以后我觉得它就好象一篇质朴清新的散文。具有散文化的叙事风格。影片一方面在更大程度上打破了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形成一种具有较强段落感的叙事风格。另一方面它在真实自然的基础上,更强调了整个影片艺术表现的情感化和主观色彩,为影片创造了抒情散文的格调。导演吴贻弓将“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确定为影片的总基调,成功的再现了原作那种充满了“回忆感”和“往事感”的神韵。
( 三)电影的分类和样式简介
让学生回忆自己看过的所有电影,尝试将他们分类。 教师归纳
(1)、新闻记录影片 (2)、科教影片 (3)、美术片 (4)、故事片 五、如何欣赏电影 提问:你对《城南旧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结合本课所讲,你认为该如何去欣赏电影? 参考欣赏:《城南旧事》
一部经典影片,看了之后甚至让人有种悲凉感,一直漫延到心里。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如南城一样,由许许多多可笑的悲剧掺合在一起,令人苦笑不已。而影片那古朴的小镇,古得朴素的地方,更透出一股哀伤。
笑。影片从头至尾都在笑,不过是纯粹的悲伤的笑,令人唏嘘不已。而这世间又存在于许多不公平的待遇与不由自主的生活之力量,改变人,就如同溪水把美丽的岩石经过岁月蹂躏而虐杀,而《城南旧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
就比如秀贞与妞儿还有妞儿的养父养母,相互之间微妙的关系使得这第一件“旧事”更加复杂,让人捉摸不透。最后这件“旧事”本应来个喜剧收场却又峰回路转,用火车来结束这对母女的命运,而她们,只能成为记忆,在人们的心中。这让人不得不赞叹《城南旧事》那微却妙的细节。
再比如那个年轻人,蹲在草地上,虽与英子逗乐,可内心却是多么地黯然神伤。因贫穷而被迫走上“盗”这一职业,而且他的亲人也毫不知情,这该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啊!而英子也回答不出他到底是坏还是好。可最后大人们代替她回答了这个问题——逮捕。我想,恐怕任谁也无法“真正地”回答这个问题吧??
而骊歌,从头至尾贯穿整部影片,无时无刻不在响起,可作为背景音乐的骊歌,却恰似有意无意地作为影片的主线索,在秀贞与小桂子惨死时,在离开南城时,在年轻人被捕后遇见英子时,在宋妈离开时,在大礼堂即将离去时,在英子父亲死去时,在所有一切发生时??离去。
这世界,就是如此,复杂而又简单,矛盾而又统一,混乱而又整齐,可笑而又悲凉。
(四 )课堂小结
电影是以银幕上的画面与声音为媒介,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叙事、达意、娱情的一门艺术。直接诉诸观众感观的视听综合影象,是电影区别于文学(文字间接形象)、造型艺术(纯视觉形象)、音乐(纯听觉形象)的主要审美特征;银幕视听语言的运动性和时空转换自由,又使它突破了同为“综合艺术”的戏剧和舞蹈的舞台局限。所以它值得我们去认真观看、认真欣赏。
(五) 板书设计:
作文六:《城南旧事》5200字
城南旧事(节选)
伊 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风
格特点。
2、品味课文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化语言。
能力目标:领略本文的舒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的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
般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
德育目标:了解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北京的风土人情及社会面貌。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人物对话中蕴含的潜台词。
2、体会作品洋溢的时代气息,家庭生活气息和童稚的情趣,了解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北京的风土人情及社会面貌。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全面地欣赏电影,而不是单一地观看情节。
2、把握作者文笔流畅、朴素,结构新颖,具有散文诗的韵味。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赏析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板书设计?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影片内容梗概。
2、简介林海音及小说《城南旧事》。
3、赏析课文的前十个画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的记忆是朦胧的,但她一定萦绕在我们心田。
今天我们欣赏的影视剧作,就是通过一个女孩子英子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再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旧北京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面貌。
(板书题目)
二、简介作者
林海音原先叫含英,最早叫英子。台湾人,生于日本。作家、编辑和出版人。
作家的林海音,不隶属“著述等身”一类。她的小说、散文和童话作品统共不过300万字。她的处女作《冬青树》,是一部专写家庭琐事的散文集。
自1957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五个短篇。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高阳评论林海音的小说:“不仅故事感人,她的文笔令人击节赞叹: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干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对于气氛的渲染,更是她的拿手好戏。”1960年以《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引起社会关注。20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城南旧事》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
林海音是由编辑起步的作家。她早年在北平编《世界日报》,后来到台湾又在几家报社做编辑,继之在《文星》《纯文学月刊》和纯文学出版社工作。在编“联副”十年期间,她发现、培养了黄春明、林怀民、张系国、七等生等一批新人;重视、支持了钟理和和钟肇政,使一批台湾本土作家在文坛崭露头角。
林海音在文学上有自己的追求。面对通俗低级、充满色情暴力的读物充斥坊间,而真正的文学园地却一片荒芜时,她坐不住了。时已年过半百的她,与丈夫何凡及友人不计风险和利弊,毅然创办了《纯
文学月刊》,为台湾的纯文学发展鸣锣开道。《纯文学月刊》除了发表浓厚文学味的原创作品外,还辟专栏大胆引介20世纪30年代的作家和作品,传承“五四”,弥补当代读者对现代文学脱节的不正常现象。林海音浴血奋战了四年,杂志销路始终打不开,期期赔本。不得已,于四年后停刊。然而,林海音不死心,稍稍调整身心后,她专心投入经营纯文学出版社,为纯文学作家开辟一块绿洲。
林海音是个“比北平人还要北平”的老北京。一口京片儿。她深切地眷恋她的第二故乡北京。她非但自己把纯文学出版社的全套样书捐给北京现代文学馆,还动员其他兄弟出版社也捐,大大地丰富了现代文学馆馆藏。此外,她又提议并牵头,在祖国大陆出版《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来回奔波,乐此不疲。
林海音像经营出版社一样,精心地去经营友情。世界各国作家常来此聚会。改革开放后,大陆许多作家都去过。海内外客人留言虽是吉光片羽,但韵味悠长:
“字字珠机自生光,深情至性入文章,信手拈来皆佳作,不拘一格尽流芳。”
“这是台北最有人情味的地方。”
“这是我们一生乐观奋斗的最佳酬报。”面对朋友们的友情,林海音如是说。
三、简介小说《城南旧事》
林海音是台湾战后初期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这样说,并不是因为她在20世纪50年代当过联合报副刊主编,曾提拔不少年轻辈作家(事实上这是她于文坛史另一样影响力,这方面的成就,至今为文友津津乐道),而是说她在小说艺术上,创造了独特的风格,将在台湾文学史占有一席之地。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作,便是既拍成电影也彩画成儿童书的《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成为台湾战后小说巨著,可以简单归纳出下面几个特色:
1、就小说结构来看,它是由五个独立的短篇结合成一部完整的长篇。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时候,就曾在不同刊物上分别单独发表,但集合成书时(1960年初版),却是情节互相连贯,主题前后呼应的长篇。因此它在结构上是很别致的,既是短篇也是长篇小说。
2、就文类的特殊性来看,它既是小说又是散文。从其回忆“旧事”,自叙童年生活的性质笔触来看,多少具有散文的形式风格,但林海音也不反对别人将其列为“自传体的小说”。
3、就叙事观点来看,它透过小女孩“英子”一对童稚的眼睛看世界,从头至尾,由英子的第一人称观点循序发展,她既是懂懂的孩子,一个好奇的旁观者,又是叙述主体,经验着复杂的成人世界,并随之逐步成长。从这个角度,它也可以是一部主角经历人生磨难的成长小说。
4、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是作者隐藏在故事背后的女性意识。英子虽然只是个孩子,但她是极聪敏的女孩,具有一双属于女性、敏于同情的眼睛,特别能看见那挣扎在性别压迫中难以翻身的
女人。《城南旧事》四段中,女性故事占了三大段,三段中又正好包括了老中青三代不幸女人的三种典型。追寻她们不幸的源头,自然都与男人有直接关系,从这个方向来看,这部小说的精神,
以及要表达的女性主义主题,不但一点不老“旧”,并且还十分新颖。
四、词语解释
英姿飒s à爽:形容威武豪迈, 意气风发的神采。
摇曳y è:①晃荡; 飘荡②逍遥
萧瑟s è:①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②寂寞凄凉。
逞能:炫耀、显示自己的才。
彤t óng 云密布:天空布满乌云
五、作业布臵
诵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析课文
影片主要讲述了三个故事:“疯女人”秀贞的故事,宋妈的故事,“小偷”的故事。课文节选的是第二个故事。
宋妈的故事,共ZI 个画面,情节围绕着宋妈爱护人家的孩子却无法照顾自己的孩子这个矛盾展开。可以分成两个层次理解。
第一层次(从“林家庭院里’倒“看看英子妈又看看英子”):写宋妈思子之苦。
第二层次(从“院子里的树”到“说着向门道走去”):写宋妈丧子之哀。
第一个画面是林家庭院。交代宋妈在照应孩子。
我们看到的是她的慈爱。
第二个画面是林家门口。宋妈在换凳子。
从其讨价还价的投入中,可以感到宋妈对这个家庭的投入。
第三个画面是葡萄架跟前。宋妈给孩子们哼歌谣。
歌谣的内容耐人寻味,“人家姑娘都来到,就差我的姑娘没有来”,歌词透出了宋妈想念孩子的心思,也透出了她内心的悲哀,使整个画面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
第四个画面是屋里。写小英子拿出了照相簿。
这是一个过渡段,为后面情节的发展铺垫。
第五个画面是林家客厅。孩子们看相片。
宋妈也看到了她家的照片,看到了照片上她的儿子和女儿,进一步勾起了她对自家孩子的惦念。但是,叹气又表现了她对目前的现状无法改变的无奈和悲哀。这时,小英子写信使她的思念之情终于有了一个宣泄口,那实际上是一段内心独白。于是我们也就明白地看到了她对自家孩子的思念之苦。这一情节同时也为后面冯大明来到小英子家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第六、七个画面分别是临街的小铺和小英家的饭桌。小英子寄信。
这一情节既是前面情节的自然发展,同时又巧妙地交代了故事的时代大背景,暗示宋妈们悲惨命运中所蕴含的社会原因。
第八、九、十个画面写宋妈照顾出疹子的孩子,进一步体现宋妈照顾人家的孩子,却无法看护自己的孩子的悲哀。
其中有一些非常感人的细节。哄弟弟吃药,弟弟不肯吃,妈妈吓唬弟弟的有效武器是说宋妈要回家去,吓得弟弟喝下了苦苦的药,这就形象地体现出了宋妈为林家的孩子献出了母亲般的爱。而来妈的一句“我不要小栓子,不要丫头,我要俺们弟弟”,却是说在嘴里,苦在心里,其中含有丰富的潜台词,表现了她复杂的内心情感。我们似乎听到她的心里在说,小栓子啊,丫头啊,你们好吗?你们吃得饱吗?天气有些冷了,你们冻着了吗?你们想妈妈了吧?你们还记得妈妈的模样吗?我也是没有办法才离开你们的,你们能体会妈妈内心的苦吗?所以,她嘴里说的是“不要小栓子,不要丫头”,而眼泪却憋不住地掉了下来。英子和爸爸、妈妈关于宋妈眼泪的对话,则从侧面交代了宋妈是为了生活,才不得不忍受着母子离散的无奈和悲哀。
这是课文的第一层次。
第十一个画面是林家院子里。
写宋妈的丈夫接到了宋妈的信后来到了林家,宋妈质问他为什么不带孩子来。
第十二个画面是里屋。
英子和妈妈谈论冯大明为什么不带小栓子来。怪声怪气叫唤着的驴和冯大明老也掸不完的灰暗示着不祥的预兆。
第十三个画面是宋妈房间里。
宋妈为小栓子的死讯哭泣。第十四个画面是宋妈房门外。小英子偷听谈话。
第十五、十六个画面是宋妈的家乡的田埂、一座凉亭。
交代小栓子的死因。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
第十七个画面是宋妈房门外。小英子听后的反应。
第十八、十九个画面分别是廊下、客厅。写宋奶强忍悲哀,继续照顾林家的孩子。
第二十个画面是内室。
正面谈论小英子爸爸的病情,和前面许多画面里隐隐约约、时断时续的咳嗽声相呼应,为后面小英子爸爸的死作情节发展的铺垫。小英子一家和宋妈感情深厚,宋妈决定不回家了。
第二十一个画面是林家院子。
小英子发现毛驴不见了,暗示宋妈的丈夫冯大明独自走了。为什么独自走了?走时夫妻俩如何交代的?冯大明到底是怎么想的?这些都没有交代,一则省去了情节的枝枝蔓蔓,二则也给观众留下了一定的想象余地。
这是课文的第二层次。
二、讲析课文:
这些画面塑造了善良敦厚,吃苦耐劳,可亲可敬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她的不幸和苦楚,令人同情,小英子一家对宋妈的感情,对于宋妈这个人物的形象也是有力的烘托。
课文以“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基调,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创造了一种“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以第三个画面为例。宋妈对自己孩子的思念始终没有正面表现,我们只能根据她哼唱的歌谣去体会她的内心感受。于是,在画面中出现的哄孩子的宁静氛围中就隐隐出现了一种不安的情绪,歌谣成为了一种思乡背景。
课文以舒缓的节奏,运用象征、对比、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了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例如课文的第一个画面和第十一个画面。
在第一个画面中,作者寥寥几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花盆里的花都谢了,只有菊花盛开着。”表明是深秋时节。在第十一个画面中,院子里的树叶都落光了,风摇曳枯枝,花都已凋零,菊花也开败了。表明是初冬时节。作者运用了象征、对比的手法,含蓄地暗示了宋妈的悲剧命运和林家即将遭遇的沉重打击。本剧以“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基调,在剧中,我们没有听到宋妈的开怀大笑,甚至在听到儿女的死讯时,也没有听到她的号喝大哭,但是我们却能时时感受到她的悲哀,从而发人深省,思考造成其悲剧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
作品洋溢着时代气息、家庭生活气息和童稚的情趣。作者文笔流畅、朴素,结构新颖,具有散文诗的韵味。
三、影片内容简介
20世纪20年代末,6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6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9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来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四、电影《城南旧事》主题曲介绍
《城南旧事》中的《骊歌》是一首在我国流行于20年代到40年代的学堂乐歌,李叔同的歌词,英国人奥德维的名曲,由于它所倾诉的迷惆惆怅之情很能代表当时大多数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心绪,因此获得广泛的喜爱,并且赋予这首歌以当时的历史感和时代感的品格。《城南旧事》开头是抱签加竖琴的《骊歌》送别,之后每一段离别之后都有同主题音乐出现,影片离情别绪的营造和音乐所塑造的情境是分不开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的歌声,随着影片那“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的基调成为一张发旧、珍贵而无法重拍的老照片,音乐是有穿透力的,即使那青涩看上去很膘肥,依然萦绕、净化着我们的心灵。
五、作业布臵
书后练习题
作文七:《城南旧事》3300字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1960年出版。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想念,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可视作她的代表作。导演吴贻弓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获得了巨大成功,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 《冬阳·童年·骆驼队》(为城南旧事的出版后记, 选入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6课)
《惠安馆》
《我们看海去》
《兰姨娘》
《驴打滚儿》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它曾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喜爱,曾经风靡一时。小说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林海音的小说内容大抵是童年回忆中的“城南旧事”,小说中或深或浅含有自传的痕迹。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窄狭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样,她的小说是以小见大,从《城南旧事》可以窥见时代风云。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对台湾文坛也有一定的影响。
《城南旧事》一书既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城南旧事》为《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之一,该书系既是有史以来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集大成出版工程,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文化积累与传承工程,又是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精品重塑新生的推广工程。 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2001年12月1日),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作家, 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3岁随父母返台湾,5岁来到北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生活。25年后英子与夫君何凡扶着妈妈,携着、背着、抱着三个孩子。1948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湾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的祖母级人物”,1998年荣获“终身成就奖”。家父母曾在日本经商,出生后不久回到台湾,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往北平居住,曾就读北京城南厂甸小学、春明女子中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与笔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结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以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闻名,是关于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则小故事,曾改编成电影。1963年因故离开主编十年的联副,但这样的挫折并未打击到她,1968年她和几位朋友合办了一份文学杂志《纯文学月刊》。编这份 杂志时,她曾亲笔发出了一百多封信,向编报时所拥有的基本作者邀稿,她的热情和真诚感动了好多人。《纯文学月刊》得到好评,产生了不少佳作。而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如彭歌译的《改变历史的书》,子敏的散文集《小太阳》《和谐人生》,长篇小说《蓝与黑》《滚滚辽河》等都历久不衰。林海音夫婿何凡撰写《玻璃垫上》专栏超过三十年(1953-1984),仿佛是一部台湾社会发展史,纯文学特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出版《何凡文集》,这套书荣获图书主编金鼎奖。1990年,林海音回到阔别了四十一年半的北京,并成为两岸文学交流的重要桥梁。她寄出全套的纯文学丛书和纯文学月刊给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还号召台湾出版界大量捐书以充实台湾文库;她又担任《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代 表作大系》顾问,完整介绍台湾作家作品。林海音的
文学成就也获得中国大陆文学界的重视,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曾于1997年以及2000年举办“林海音作品研讨会”。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富的。她已出版了18本书。
散文集《窗》[与何凡(夏承楹)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 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另外有《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其中,《窃读记》被选为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课文。城南旧事的序:《冬阳·童年·骆驼队》被选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被选入人教版初一下册课本,苏教版六年级课本,北师大版五年级[迟到]。
作家的林海音,不隶属“著述等身”一类。她的小说、散文和童话作品统共不过300万字吧。她的处女作《冬青树》,是一部专写家庭琐事的散文集。当时,有人认为她尽写身边琐事,有点小家子气。丈夫何凡不以为然,为其作序。他说:结识林海音是他生命中最大的收获,林海音为他生了四个儿女是她的最大成就,林海音以文债抵了儿女债。他认为,女作家写家庭生活,是顺理成章的事,“家齐而后治国”。何凡于幽默中为太太护“短”。
自1957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五个短篇。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高阳评论林海音的小说“不仅故事感人,她的文笔令人击节赞叹: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于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对于气氛的渲染,更是她的拿手好戏。”1960年冠《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引起社会关注。20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城南旧事》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
林海音2001年12月1日因中风、肺炎、败血症并发在台北振兴医院病逝,享年83岁。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
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院里,住着英子温暖的一家。《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的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来大学生回了老家,再也没回来。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送到城墙根脚下,不知去向。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在不经意间发现妞儿的身世与小桂子极其相似,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但最终在赶火车时母女二人一同丧命于火车下。英子发着高烧,昏迷了十天,差点丢了性命。后来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便衣警察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后来,兰姨娘来到英子家,英子发现爸爸对兰姨娘的态度不对,英子想了一个办法,把兰姨娘介绍给德先叔,后来他们俩相爱,最后他们一起乘马车走了。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被淹死,女儿也被丈夫送给了一对没有儿女的骑三轮的夫妇,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宋妈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的爸爸也因肺病去世。英子因为爸爸的离开,体会到了自己的责任,觉得自己长大了。
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文章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文章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本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文章中的人物最后都离小英子而去,表现了告别童年的悲伤和怀念的情感
作文八:《城南旧事》3500字
1 内容简介
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睦的一家。《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
林海音《城南旧事》插图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小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是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她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来大学生回了老家,再也没回来,而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因此英子对她非常同情。当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小桂子)去找寻爸爸。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后来,被赶出家门的兰姨娘来到英子家,英子发现爸爸对兰姨娘的味道不对,英子很伤心,想了一个办法,把兰姨娘介绍给德先叔,使他们俩相爱,最后他们一起乘马车走了,爸爸很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宋妈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英子随着爸爸的离开,真正地体会到了自己的责任,真正的长大了。
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文章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文章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本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2 章节目录
《冬阳 童年 骆驼队》 1
《惠安馆》4
《我们看海去》70
《兰姨娘》100
《驴打滚儿》124
《追寻母亲的足迹》142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150
3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进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
林海音《城南旧事》插图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告诉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骆驼队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儿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们,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的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选自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
4 小说评价
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它曾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小说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后记”里说:“这几年来,我陆续的完成了本书的这几篇。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却不断涌现在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的小偷。”仅从这个简单的人物罗列里就不难看出,作者虽然是书香门第出身的知识分子,但她小说里的人物却不局限于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她关心广大的社会,擅长描写形形色色的社会众生相。她小说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阶层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则是各种各样的妇女。她致力于刻画中国妇女的勤劳、贤达、温柔、善良的美德,更擅于表现她们心灵的桎梏和命运的悲剧。夸张一点说,她的每一篇小说都离不开妇女的悲剧。有人对此评价说:“她的写作大都是针对妇女问题。但她往往能从世界性妇女问题的症结,来思考今日台湾妇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达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作老一辈女作家的灵魂性人物,那么可以说,由于时代潮流的限制,她们只拥有较少反叛性,她们的控诉和抗议是温和与微弱的。”
林海音的小说内容大抵是童年回忆中的“城南旧事”,小说中或深或浅含有自传的痕迹。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窄狭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样,她的小说是以小见大,从《城南旧事》可以窥见时代风云。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对台湾文坛也有一定的影响。
5 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2001),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 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3岁随父母返台湾,5岁来到北京。1948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湾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的祖母级人物”,1998年荣获“终身成就奖”。家父母曾在日本经商,出生后不久回到台湾,当时
林海音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往北平居住,曾就读北京城南厂甸小学、春明女子中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与笔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结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以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闻名,是关于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则小故事,曾改编成电影。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富的。她已出版了18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 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另外有《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其中,《窃读记》被选为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课文。城南旧事的序:《冬阳·童年·骆驼队》被选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被选入人教版初一下册课本。
林海音2001年12月1日因中风、肺炎、败血症并发在台北振兴医院病逝,享年83岁。
5.1 相关作品
小说:《晓云》、《英子的乡恋》、《生命的风铃》、《城南旧事》、《英子的心》、《冬青树》、《琼君》、《金鲤鱼的百裥裙》、《蟹壳黄》、《血的故事》。
散文:《秋游狮头山》、《 吹箫的人》、《悼钟理和先生》、《念远方的沉樱》、《虎坊桥》、《文华阁剪发记》、《旧时三女子》、《冬阳· 童年· 骆驼队》、《 骑毛驴儿逛白云观》、《我的童玩》、《北平漫笔》、《绢笠町忆往》、《窃读记》、《窗》、《两地》、《家住书坊边》、《一家之主》等。(其中许多都出自于《城南旧事》此书)
代表作:《城南旧事》。
作文九:《《城南旧事》》400字
读《城南旧事》有感
五年七班 张钰洋
生活的标杆摇摆着, 城南旧事的轮廓在脑海中回荡, 仿佛文 学的殿堂正召唤着我??
翻开了第一章“惠安馆” 。故事中,小英子认识了“疯子” 秀贞和小伙伴妞儿。 两人各自遭遇了生活的不幸。 她们原为母女, 踏上了寻找小桂子生父的道路, 最终双双惨死于火车轮下。 生活 的巨大压力,扛住了就是光明。被生活所迫,乐观面对、坦然接 受,也许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城南旧事》还教会了我许多道理:如“我们看海去”讲述 了社会底层人物也是被生活所迫, 他们也有自己的难处。 我们要 学会关爱、 体谅他们; 如 “驴儿打滚” 展现了宋妈虽然失去儿女, 但她仍然善待东家孩子,体现了宋妈博大的胸怀;再如“爸爸的 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毕业典礼上,小英子回想起爸爸 的严格,我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我们要明白自己肩头的担子, 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城南旧事》 就像抹不去的烟云一样, 深深的刻印在我的脑 海中。它是我生活中时刻提醒我、纠正我的老师,它是我平日里 寂寞时陪伴我的知心朋友。
作文十:《城南旧事》600字
《城南旧事》读后感
童年生活多姿多彩,许多铭记在心的事都为童年添上浓厚的一笔。看了《城南旧事》给人最直接的就是作者林海音的童年往事真是有一种一种让人无限回味的感觉!
《城南旧事》主要以五个小故事以单元的形式组成,最详细的莫过于第一篇:惠安馆。里面讲的主要内容是在大家眼中的疯子秀贞,成了主人公英子最好的朋友这一,同时还有一个好朋友叫妞儿。每次英子到秀贞家玩的时候,秀贞总是提到两个人,思康与小桂子,但英子每次听得不甚其解。机缘巧合,后来发现妞儿就是秀贞所说的小桂子,也是秀贞的女儿。为了追求她们的幸福,秀贞和小桂子俩人结伴逃出北京,但是却在火车轨上被碾死了。看到这我也似英子般的心如刀割,当我们想像一下闺密或好兄弟离你远去,漂泊他乡不在人世那种感觉那将是多么的伤感。
相对《惠安馆》,作者对《兰姨娘》书写的笔调却显得轻松诙谐,故事的情节主要以兰姨娘为了反对封建思想从施大爷家逃了出来,寄人篱下。因为父母的好心将兰姨娘接到自己家中住下,但是兰姨娘却每天和英子爸爸打情骂俏,这让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为了家庭和谐,聪明机智的她为兰姨娘与“四眼狗”德先叔牵线搭桥,使他们俩走到了一块。这样即热情帮助到了别人也为她们母女解决了烦恼。
《城南旧事》,还有许许多多唯美有趣的故事,这本充满京城韵味的书让我们这群五年级的小朋友在之中流连忘返,享受于其中。这本书犹如一眼潺潺的小溪不停地流淌,喷发出甘甜的泉水,让我们汲
取其中的精华。我想为大家诚实地推荐一本好书——《城南旧事》。
罗鹏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