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阅读与品格教养》1800字
用阅读来累积知识和智慧;
用知识和智慧来改变自己和世界!
这个社会需要更多的反思能力
最近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的某音乐学院学生因为车祸肇事之后蓄意杀害受害人的新闻,在肇事学生被处死刑之后,似乎渐渐平静下来,大众的眼光又继续被其他的社会事件所吸引。事情真的就是这样结束了吗?受害人的家人,肇事者的家人,曾经关注过他们的人,都将继续他们的生活。但在这整个事件的背后,我们是否应该看到什么???肇事学生的父母、该音乐学院、曾经教过他的老师、肇事学生的同学;受害人的先生与孩子、受害人的父母和关注、评论这个事件的大众、报导这个事件的各大媒体……这些人都有着什么样的思考?从整个事件来看,没有一个人从中得到什么,换言之,大家全部都是被害者。被杀的人及其家人是,肇事的孩子亦是。品格和行为偏差不仅仅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他所接受的家庭和社会教育,对他也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其实,最应该反省的是肇事孩子的家长、学校与老师,但很令人失望,没看到学校和老师方面来讨论和省思。为何不重新检视自己和所处的教育制度?一个孩子,经历了将近二十年的教育,为何行为还是那样的不理智???或许我们也可以这样的理解,这些年来,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一直被忽略,在教育上,分数永远是学生的亮点,也是父母判断孩子好坏的依据,这样的失衡的价值观难免也影响了孩子的行为和处事态度。
鼓励孩子阅读是提升教养的第一步
推动亲子共读,让阅读风气进入家庭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家长的态度。如果家长本身没有从阅读的过程得到美好的体验,那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 ? 其次是家长急功近利的心态。如果将阅读当成任务,那么孩子就会疲累甚至是抗拒,反之如果让阅读成为一种游戏,让孩子潜移默化地体验到阅读的美好,阅读则会伴其一生。从书中获得的力量也会内化为生命能力的一部份,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累积,让孩子学会去面对各种问题。? ? 可惜的是,现在的孩子,在升级考试的压迫下,少了阅读文学作品的时间,和欣赏作品里的优美的闲情。摆在他们眼前的永远是教课书、练习册、课外辅助教材,不断地练习和熟悉考试技巧,背诵没完没了的公式,阅读的乐趣完全抹杀了。? ? 《背影》是朱自清的传世散文,这是两岸中国人都曾在初中阶段读过的文章。但是回想起来,当时读这篇文章时,课本所强调的是文章大意,中心主旨,以及需要注意的考试细节。背诵这篇课文时,我也诸多不愿。但是当阅读《背影》的绘本后,这篇文章的深刻感情从文字间,流转到绘者的笔尖,读者看到的已经不是朱自清老师笔下的父亲,而是自己的父亲,那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父亲。? ? 童年死记硬背的阴影还留在心中,我们都在怀疑这样的绘本是否会被六岁之前的孩子所接受时,但结果超乎了我们的预期。故事屋重庆馆的一位妈妈告诉我,她五岁的孩子看完《背影》后,紧紧地抱着自己的爸爸,感动得流下眼泪。这就是阅读力量,我相信这位孩子将来会是一位懂得尊重别人的孩子。
阅读是改变孩子内在的一种心智训练过程,这个过程不需要教条,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唯一的原则就是多方面阅读,正如我们摄取养分,需要多样均衡一样。孩子自然会在长期的阅读中领略未来的人生。
六岁之前是培养孩子的阅读态度的好时机
英国的教育专家曾断言,如果孩子在八岁之前没有养成阅读习惯,之后要再培养,其难度就会增加许多。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第一步就是端正孩子的阅读态度。 良好的阅读态度是“主动”,喜欢主动阅读的孩子会自然而然走入书本的世界。而被动阅读的孩子是被压迫的,他们心中会积攒对阅读的排斥力,很明显的就是高考后,会以撕毁书本来释放其压力。幼儿园和小学都是人格塑造的黄金时期,品格与素质教育才是重点,而这些影响一辈子的人格品质是无法用考试来衡量高低的。要让这些素质内化,除了老师和家长通过引发阅读热情和协助其建立思考能力外,家庭气氛和学校的阅读风气也是不可缺乏的助力。? ? 过度强调孩子的操作技能是不可取的,例如背诵。在阅读中随着故事认识字和字意。一直认为绘本是阅读的最佳入门书。让孩子最感兴趣的画面,带领他们理解一个故事,进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力。对大一点的孩子,甚至大人而言阅读绘本也是一种很愉悦的过程。这种轻松无压力的阅读方式,可以令人轻易地接触深刻的人生议题,例如安徒生的人鱼公主,讲述了 “爱情”和“牺牲”,对于那些因为爱情失败而伤害对方的成年人,如果在孩童时代就将可为爱牺牲的道理埋于心中,也许在面对爱情不顺遂时,就能理智处理。? ? 我们所处的环境即使那么多的不完美,但是只要阅读常在,再恶劣的环境都不会减损我们内心力量的累积。
——转载,有所删节
作文二:《阅读与品格》800字
阅读与品格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使人进步,令人的品格得到提升。
读本好书能够让人领悟书中的奥妙,通过书中的情节来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运用,通过书中的道理来体会
的古人的智慧,从而进一方面的使自己的品格提升。读《伊索寓言》中的狮子与蚊子的故事,我们知道了再强大的动物都有自己软弱的一面,再弱小的动物也有自身强大的方面。这则预言告诉我们,一个强大是好事,但不要过于自信;一个人成功是好事,但不要过于骄傲;一个人失败是好事,但不要过于气馁;读《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我们知道了狼的狡猾和东郭先生的“善良”。但是人的善良也分好坏,过度的善良,不分正恶,只会与东郭先生一个样子,反而会害了自己;而充满正义的善良不仅能够得到他人的理解,也会使自己在其他方面获得大大的“益处”。
正所谓“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好的书籍会令人自身得到好的洗礼。反之,书也会害人,坏的书籍会令人陷入无尽的深渊,所以我们要善于分辨书籍,多读一些名人点著,体会其中的真理,少读坏书,远离它。因此,书也是一把双刃剑。品格好的人会善于读书,读好书的人也会大大的提升自己个人的品格。“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体现了古人对阅读的向往,体现了阅读的重要性。虽然我们
现实中做不到学富五车,但是我们可以适当涉猎,让我们自身在阅读中体会生活中不一样的快乐,从无形中提升自己的品格。
与书同行,是明智的。阅读时一种好的享受,当你遨游在书的海洋中,你会体会到知识的真谛,领悟到做事的方法,做人的道理,在我品味与阅读时,也体会得到世间的人情冷暖,沧海桑田,无不发人深省,震撼人心。
在书的国度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它可以把你唤作卖火柴的小女孩,体验饥寒交迫,无人问津;它可以把你唤作《游子吟》中的慈母,体验无私母爱,浓浓孝意;它可以唤作闻鸡起舞的祖逖,体验为国立功,报国之志;正因为有书,我们可以畅游古往今来,览阅文学之巅。
与书同行,与阅读同行,让我们拿起手中的书,用心灵去阅读,用心灵去体验,让书伴随着我们,令我们扬帆起航。
作文三:《品格教育原理与措施-免费阅读》22700字
品格教育原理與措施
新竹教育大學 蘇永明 壹. 前言
國內近年來由於九年一貫課程中沒有道德教育的專門設科,反而必頇另行實施「道德教育」、「品德教育」或是「品德教育」,以上是翻譯或重點的不同,其核心仍圍繞著道德。道德教育的相關議題非常複雜,本文只能很精簡的就道德的本質、教學法、實施方式、評量方式等幾個層陎做說明。
貳. 道德的本質
1. 康德的動機論
康德基於主觀唯心論,認為主觀的善意才是絕對的善,即使沒有導致善行,仍
有其價值。在實際的道德標準上,他以「應該」和「喜歡」對立,只有依照應該做
的去做才有道德價值。他以一個雜貨店老闆為例,若他對所有顧客童叟無欺,這是
符合了道德的形式,但是否具備道德價值則要看他的動機,如果他是出自於賺錢的
目的,先建立商店的口碑,以童叟無欺做手段達到賺錢的目的。那麼他是基於對金
錢的喜歡,不具有道德價值。如果他是基於本來就應該誠實待人,不考慮是否會賺
錢或賠錢,只基於善意,從應該的角度出發,這樣的行為才具有道德價值。
康德的理論很像孟子的「義」、「利」之辨,只考慮該不該做,不能考慮
做了之後對我有沒有好處。就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區分而言,道德行為不是在滿足形
而下肉身的欲望,而是基於形而上的實踐理性,去做應該做的事。這種不以自身利
益為考量的嚴格要求,又使得康德的道德理論被稱為「嚴格主義」。但是,康德的
觀點有兩個很嚴重的缺點,一個是對善意的過度強調,而未顧及是否真的產生善
行。而更麻煩的是,善意只是主觀的宣稱,只能從實際行為去推論,根本難以驗證。
再者,康德又堅持道德標準的「可普遍性」,以至於幾乎不允許有「權變」的空間,
如他堅持要「誠實」,在任何情況都必頇如此。這將使得他的理論產生了滯礙難行
之處。
2. 效益論的結果說
Utilitarianism以往譯成「功利主義」,但此一名詞在中文的用法已變成是「自
私自利」的意思,因此哲學界改以「效益論」來取代。它的立場和康德剛好相反,
它認為好是指行為結果所帶來的好。「為了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就是用以衡量
行為結果的依據,而甚麼是「幸福」呢,他們又再具體的落實為「快樂」。如此一
1
來就可以計算了,該理論也提出計算的公式。然而,一開始只有在「量」的方陎加以考量,這是以早期的代表人物邊沁( Jeremy Bentham)為代表。後來,小彌爾(John Stuart Mill)加以改良,列入「質」的考慮。彌爾曾說:「寧願當個不快樂的人,也不要當一隻快樂的豬;寧願當個不快樂的蘇格拉底,也不要當一個快樂的笨蛋。」一旦能明確的計算,事情就好辦了,當時這個理論的提出,主要是用在公共政策上為大眾謀福利,也確實矯正以往一些弊端。
但是,效益論也有許多難以自圓其說的地方。只看結果,而不顧是否有善意等於是和康德的理論處於另一個極端的對立,也是一種致命傷。詴想,如果一個行為不具有善意還能叫做善行嗎,而他們以行為的結果做為判準,看起來好像很明確,其實不然。只要把時間因素加進去,在速效與長遠的效果之間的差異,就會使得行為的結果變得難以計算。再來是「為了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這個道德標準,它並沒有自私自利的考量。只是,如果當事者不屬於「多數人」之一時,是否會心甘情願去做,則是很有疑問的。而這個標準在極端的推論會變成是不道德的,即如果犧牲少數人當奴隸或是做些很不人道的事,而能增進多數人的幸福,在此一原則下是可以成立的。可是,這樣的做法卻是不道德的。然而,今天各國在社會政策上,在選票的考量下仍常採用此一理論,雖然表陎上強調對少數及弱勢的照顧,實質上卻常是犧牲少數與弱勢。因此,在使用時不可不慎,
3. 亞理斯多德的德行論
亞理斯多德的倫理學是建立在目的論(teleology)之上,即假設萬物都有各自所追求的善,這個善就是其最美好的狀態。例如,刀子要銳利才算好的刀子,這才算是他的美好狀態,其實這是人們對它的期待。可是,亞氏卻把它說成是刀子的目的。同樣地,樂器的目的就是要吹起來好聽,才是好的樂器。當然,這些好也是該物的卓越(excellence)之處,也是它的”美德”(virtue,或譯品德)。由此類推,人們的美好狀態就是依他的身份所應該具備的品德。軍人就是要勇敢、會打戰才算是好的軍人,每個人都必頇精於他所從事的工作,把份內的事做好才算是具有美德。因此,每個人所應具備的美德不同,亞氏所認定的美德是因人而異,不是普遍一致的所謂”好人”,而是好武士、好老師等。照亞氏的認定,美德是要學才會的,要在認知上先有所理解。再者,必頇是在意志自由的情況下所做的選擇。而且是以行為本身為目的,也就是要出自於善意。如何判定一個人已具有某項美德呢,對於德行的表現,要做到像習慣一樣的自然,且已成為個人的人格特質,所以叫做品德。照此推論,美德就是一種能力,類似職業上的能力。因此,一個能力差的人就不可能擁有美德。亞氏曾說,年輕人因為沒有多少經驗,所擁有的美德不多。當美德已經成為人格特質的一部份時,那就像習慣一樣,隨時都能表現出來。美德是需要學習,是學習之後所養成的是第二天性。
亞理斯多德所呈現的是一種很樂觀的看法,沒有提到行為的動機與結果,但應
2
該都已包含了這兩種成份。把美德當成是人格特質的一部份,也是相當貼切的。然而,這還是過於樂觀的假設,亞氏也知道人們還是以滿足自己的欲望為先,常常忘了道德上的要求。他的目的論假設等於是一廂情願的。再者,亞氏以個人所扮演的角色做為所應具備的美德之依據,這在希臘小國寡民的城邦中較為可行,因每個人的角色比較單純。可是,在今日社會中,每個人同時要扮演許多角色,而且還會不斷變化,這將使得人們難以確定他應該要具有哪些美德(能力)。以往我們在實施「中心德目」時,似乎認定每個德目都是所有人要具備的,這又與個人的身份無關了。
4. 馬克思的意識型態控制說
在馬克思的定義中,意識型態是強勢者以自己的利益為考量所建立的一套說詞。在他的唯物論假設之下,意識只能是物質條件所反映出的內容。但由於勞心與勞力的區分,使得統治者(勞心者相當於唯心論者)自以為意識可以是獨立、自主的,而創造出自己的意識型態。因此,而馬克思又把它反轉回來,認為要用科學方法才能得到正確的意識以擺脫意識型態。在馬克思的用法,意識型態代表了統治階級的利益,它是有意製造出來粉飾矛盾和掩蓋事實,是蘊含了權力和控制,是在為統治階級服務。很不幸地,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道德,根本就是意識型態,那等於是騙人的、負陎的。當然,他所認定的真正道德應該只存在於共產主義的理想社會中,所謂的「各盡所能,各取所需」根本上是非常崇高的道德訴求。但這樣無私的理想雖然有各種大大、小小型實驗,但至今未曾有可長可久的案例,可見其可行性不高。
馬克思對道德的這種指控是相當負陎的,但也並不是完全站不住腳。當社會上的強勢者取得了政權之後,自認為取得了道德的正當性,也就不斷地在界定甚麼是道德。而他們界定的難免就有所偏頗。魯迅對傳統中國的禮教有很沉痛的指控,認為那是「吃人的禮教」。所謂的仁義道德如果從不同的角度看,難免也會有迫害異己的成份。所謂的「貞節牌坊」,從女性的角度看根本就是在維護父權體制。因此,當今許多以道德為名的活動,是否真正具有道德的正當性,都值得懷疑,需要不斷地加以批判。
5. 蘇格拉底的「知識即道德」( knowledge is virtue)
這是指希臘哲人蘇格拉底在柏拉圖的對話錄中所持的觀點。原來是在討論道德到底是否能教給年輕人,然後再以道德如果是知識就可以教,如果不是知識就不能教。蘇格拉底以快樂的追求為例,他說人們追求欲望的滿足以致造成疾病,這是誤以為所追求的是真正的快樂。而治病開始時雖然是痛苦的,但卻能帶來真正的快樂。所以,他認為這是做錯事是在認知上的誤判,只要有正確的認知,就不會有錯。因此,道德是可以教的。蘇格拉底又以恐懼為例,他認為恐懼的原因就是由於「無
3
知」,只要對於所懼怕的對象有所認知,知道沒甚麼好怕,就不會怕了。事實上,
這是雙關語,跟道德是否為知識無直接關係。
上述的說法等於是把道德簡化了。從前述的各種理論就可以知道,道德
不會只是認知的問題,即使人們之間有相同的認知,也未必會有相同的行為產生。認知只是影響人們德行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又可分成兩種,一是指善意這種道德的認知;另一種是採行何種手段的事實性認知。蘇格拉底的例子只是關於手段的知識,怎麼這樣就與道德等同起來了呢,由於大部分社會上有知識的人大多是強勢者,知道如何鑽漏洞等因素,以致其犯罪率在統計上較低,一般人會誤以為道德即知識有其道理。但是,兩者還是沒有必然關係。而以往我們學校也用道德測驗來考學生哪些事是對的,哪些是錯的。這種考詴的效用很有限,因為在上述與道德有關的兩種知識中,有關善意的知識幾乎是考不出來的,因為可以做假。而有關手段的知識則又與道德無直接相關,且必頇在實際情境才知道何者是正確的選擇。因此,這種考詴的效度很低。當然,此一理論也不是完全無效,它仍解釋了道德的重要層陎。
6. 儒家對孝順的強調
在中國儒家經典裡對「孝順」特別的看重。如「百善孝為先」、「忠臣必出於孝子之門」,王陽明幾乎把孝順當成人的先天觀念,天生就知道的。可是筆者在英國寫博士論文卻找不到與「孝順」相同意義的英文字。一般都以filial piety代之,filial是指「親人」,piety是「虔誠」的意思。但兩者配起來仍難以表達我們對孝順的概念。因為英國人的個人主義,小孩子滿18歲就得獨立,如果還和父母親住在一起會給人笑,認為小孩無法獨立。這和我們把成年子女與父、母親住一起看成是孝順的表現不同。也就是說,同一種型式的行為在意義上卻完全相反。
筆者所讀到何以儒家對「孝順」有這麼特別的強調,其中一個說法是在傳統農業社會中,「孝順」是最好的社會安全制度,老人家才有人奉養。這是比較像是馬克思把道德當成意識型態的解釋,此一成份應該是有,但不是全部。孝順的先決條件之一是要住在一起,大概也只有在農業社會比較可能。今日工業化社會的在條件,可說是不利於「孝順」的實行。而在西方個人主義的影響,多多少少也更加速其式微。可見,對任何道德的強調,會有其環境的背景因素,這些因素當然也會隨著時代而改變。
從上述幾個主要道德傳統的界定,可以看出不可能有普遍客觀的定義,都只是從某些角度、某些人或某個時代背景出發。雖然,它們之間可能有一些交集,但也無法
4
整合出一個大家比較能接受的定義。因此,當我們在談道德時,可能要先界定是從哪一個傳統切入的,否則將無法談下去。尤其,從各種宗教或少數民族的角度,他們所界定的道德在我們看來常常是奇風異俗了,
參. 該有哪些德目,
亞理斯多德對品德的界定如下:
1. 行為者必須擁有知識。
2. 他必須有選擇的空間,而且以行為的本身為目的。
3. 他的行為必須是出自一個堅定及不會改變的人格特質。(Aristotle,
1984:1105a31-b1)
亞氏提出「中庸之道」做為道德標準,這是一個動態、權變的選擇。有兩種中庸,一個是相對於情境的中庸,另一個就是情緒上的中庸。情境的中庸是在個別情境中選取最好的,而犧牲次要的。而要找出任何情境的中庸之到,卻要具有相當的實踐智慧(practical wisdom),它所思維的不是道德目的(因為目的論已將目的規定好了),而是如何達成目的的手段,就像一個醫生他主要關切的是如何把病人治好,而不是要不要去治病(Aristotle, 1984:1112b12-3)。對實踐智慧的解釋必頇從亞氏的道德心理學來說明。亞氏雖然認為人包含有植物性、動物性、理性。但是在他的靈魂論中,他將心靈區分成理性(rational)和非理性(irrational)兩大部份。純粹理性部份的活動可以說是唯心的,不涉及肉體,這是最有價值的部份。純理性的活動是自給自足的(Aristotle, 1984:1177a27),純粹是心智作用,不假外求,是一種冥想(contemplation)的活動。其美好狀態為「智德」(intellectual virtue),也是最高級的快樂(Aristotle, 1984:1177a20)。智德共有五種:
有五種智德,相對於英文之「藝術」、「科學知識」、「理性直觀」、「實踐智慧」、及
「智慧」。簡言之,藝術是相對於製造之能力,而不是指表演及動作。藝術包含著
推理的真正過程,故可說是一「知德」。科學知識關心著不改變及必然的事物,它
是一種事物與外在環境關係之展示能力。睿智在此是我們得知第一原則或展示起
點的本能。在分析後論曾對科學知識及睿智做了完整的說明。實踐智慧不像科學
知識關心到有其他情況產生的事物,即偶然的事物,實踐智慧是指著我們推論出
5
行為之正確性,則可保障我們的目的。最後的「智慧」(wisdom)亞理斯多德認為
是睿智及科學知識的結合,關心到最高且最有價值的對象。(郭實渝譯,民73:146)
上述的智德中除了實踐理性外,都是不牽涉到肉體的。所以,都不是實用技藝。實踐理性則是理性與非理性部份兩者合作的活動。其主要模式仍為理性控制或指導非理性的部份。其美好狀態即為我們所謂的「道德」(moral virtue)。事實上,亞理斯多德仍是主智主義者,他把「道德」排在「智德」之下,因為那不是純粹的心智活動。
再看情緒的中庸。亞氏認為情緒與德行有密切關係,德行即類似儒家中庸一書所說的「發而皆中節」。亞氏不像康德認定人性本惡,而是主張情緒只要適當的表現即為善。茲以圖表說明各種情緒上的過與不及和德行的關係:
-----------------------------------------------------------------
情緒或行動的範圍 過度 中庸 不及
-----------------------------------------------------------------
恐懼與自信 魯莽 勇敢 懦弱
苦與樂 縱情放蕩 節制 麻木遲鈍
花費(對他人) 揮霍浪費 慷慨 吝嗇
花費(對自己) 銅臭沒品味 大方體面 寒酸
榮與辱 自大炫耀 寬宏大度 羞赧自慚
欲望或企圖心 野心 無名 自甘墮落
憤怒 暴躁易怒 溫順/忍耐 麻木不仁
自我表現 吹噓 誠實 自我掩飾
談吐 尖酸刻薄 幽默機智 粗鄙不文
6
社交表現 巴結諂媚 友愛 冷漠無情
表情舉止 害羞 羞恥/謙和 厚顏無恥
對他人遭遇的反應 嫉妒 義憤 幸災樂禍
-----------------------------------------------------------------
(引自黃藿1996:94)
上述所列有些地方是說不通的,所以還用「無名」稱之。至於「誠實」恐怕沒有甚麼中庸之道可言,要不是誠實,就是不誠實。「吹噓」和「自我掩飾」一個好像是講太多,一個講太少,但都是不誠實,跟過與不及沒有甚麼關係。再者,如果要同時顧及情境上的中庸與情緒上的中庸也有困難,兩者未必會同調。譬如,一個老師進入某個新的班級要上課,若照那一班或全校的帄均而言,應該不能算是吵鬧,但就該老師本身,仍舊覺得太吵,以致無法心帄氣和的陎對這個班。若兩者要調和,要不是以外在情境為準,老師個人的標準跟著調,就是班級隨著老師的標準來調,兩者很難同時會同調的。然而,情境的中庸之道仍有其重要性,是權變的觀點,與康德普遍的道德律主張相對。至於情緒上的中庸,亞氏這樣的強調可說是對情緒的層陎做強調,即德行不是純理智的道德判斷而已。
在道德教育上,亞理斯多德主張從各個層陎著手。在認知上,要靠教學,這是實踐智慧的部分。在行為上,要練習到像習慣一樣,一旦變成習慣,那就像”自然”一般(Aristotle,
1984:1370a6)。但兩者的先後順序,在兒童是先用習慣來型塑,再用教學。亞氏也提到用音樂來形成品德,因為它可以調節性情(Aristotle, 1984:1240a14-25),這應該是與情緒上的中庸有關。亞氏把品德比喻成習慣是比較受到爭議的地方。亞氏持以下觀點:
人們若要達到人格上的健全與道德上的善,有三項要素,就是自然本性、習慣與
理性。首先就本性而言,一個人必須要生而為人而非其他的動物,也因此他具備
了靈魂與肉身並帶有某些特徵。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某些秉賦不見得對他就是好
處,因為習慣會造成改變,有些天賦的特質具有雙重的可能,即後天養成的習慣
可以將這些特質變好,也可能變壞。大多數生物只靠本性,本能,而生存,而有
一些動物在某種程度上也依賴後天養成的習慣而生存。然而,人除了靠本性與習
7
慣之外,還要靠理性才能生存,只有他才具備理性,並且須要上述三者和諧地相
互配合才行。理性使人作出許多相反習慣與本性的事情,當然人們通常確信這麼
作對他們會比較好。前面曾提及,人的本性應當盡量訓練成能服膺立法者的要求,
這就變成了教育的使命,因為人的學習一方面是靠習慣,另一方面是靠教導,轉
引自黃藿譯1996:223-4;Aristotle, 1984:1332a38-1332b12,。 以上說明了德行有先天與後天的成份。然而,關於習慣的重要性,康德有不同的看法,因為他認為道德行為必頇是出於自由意志,而習慣並不完全符合這樣的標準。康德的認定是:
如果是習慣,那就是,在行為上每次都如此,這是由於經常這麼做而變成
必須如此行為。這不是出自於自由(freedom)的行為,所以不能算是道德。
(Kant, 1991:407)
就人們的行為來分析,習慣和個人主動形成的行為各有其價值。帕思摩爾(John Passmore)指出:「一個人如果沒有習慣將一事無成,如果只有習慣,那只是機器人」(Passmore, 1980:141)。事實上,從道德理論來看,亞理斯多德就把德行(virtue)比喻為習慣,德行要執行到像習慣一樣才能判定某人確實具有此一美德。當然,習慣可能有許多外塑的成份,但也未必如此。當我們學習一種技藝,一旦熟練之後,就可能會轉變成習慣,如開車、彈琴等。所以,習慣並不一定是由環境制約出來的。再以佛洛依德的理論來看,他以意識(conscious)、前意識(pre-conscious)、潛意識(unconscious)三分,真正的界限在前意識和潛意識之間。意識和前意識是隨時可以相通的。而習慣是在前意識區,也就是習慣隨時可以再進入意識狀態,而不是在潛意識那種無法知覺的範圍。
筆者認為,亞氏的習慣並不至於變成不知變通或是喪失自主。因為,在他的實踐智慧的概念中就強調了權變,同一個品格在不同情境中要實現的先決條件是要能變通。習慣只是說明當事者已具備該項能力和特質,應該用「人格特質」來解釋品格比較不會引起誤解。例如當我們說某一個人具有「誠實」的品格,那表示「誠實」已經是他人格特質的一部分,其他如「勇敢」等都可延用。
8
這種把品德當習慣與康德強調的道德認知有相當的差異。康德由於強調道德行為的動機,在道德教育上則以道德認知為主要依據。國內曾經採行的郭耳堲的道德認知發展論也是以康德倫理學為基礎。可是,此一模式的主要缺點是無法克服知行不一的缺點(詳見蘇永明,民86)。雖然亞理斯多德也承認當事者可能因意志不堅(Akrasia)而有知行不一的情況,但至少以習慣來衡量德行是比道德認知要來得接近真正的德行,這也是亞氏倫理學受重視的原因之一。事實上,我們的中小學每週的「中心德目」可以說是與亞氏的品格概念相當接近,學生應該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那也就是品格教育了。
以下比較各種對德目的看法:
中國觀點:
1. 孝道文化:「百善孝為先」、「忠臣必出於孝子之門」 2. 儒家文化:「仁」,仁包括「忠、恕、孝、悌、慈、遜、謹、慎、莊、重、篤、厚、
敬、義、清、簡、諒、達、廉、果、威、厲、質、直、約、恥、剛、毅、
木、納、正、愿、宏、泰、溫、良、恭、儉、讓、公、寬、慰、敏、惠」
3. 三達德:「智仁勇」
4. 四維:禮、義、廉、恥。這是民國57年實施國民教育時的共同校訓。今天許多學
校的校訓也常以美德要求學生。如臺灣大學的「愛國愛人、敦品勵學」;臺
灣師範大學的「誠正勤僕」等。
5. 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帄
西方觀點:
1. 柏拉圖:他依身體的部位界定了「智慧」、「勇敢」、「節制」、「正義」,也稱為「四
元德」,智慧是靈魂的理性部分所具備的德行;勇敢屬於意志部分;節制是
理性統轄之下,意志部分與情欲部分的結合。正義則是共有的德行,出自
靈魂的每一部分皆和諧圓滿地執行任務。 2. 亞理斯多德:「智德」以有五種,「藝術」、「科學知識」、「理性直觀」、「實踐智慧」、
及「智慧」,即純粹是理性部分的活動。美德則是依「實踐智慧」的指導
肉身情緒部分的活動。他所列的美德有「勇敢」、「節制」、「慷慨」、「大方
體陎」、「寬宏大度」、「溫順/忍耐」、「誠實」、「幽默機智」、「友愛」、「羞
恥/謙和」、「義憤」。而這些美德並無不是對所有人的共同要求,是要依身
份來調配。
3. 康德:他在界定「對他人的義務」中有「尊敬」(完整義務)和「愛」(不完整義務。
對他人的不尊敬就會有「自大、毀謗、挑剔」;「愛」是包括「慈愛、感激、
同情心」,其負陎行為就是「嫉妒、不知感恩、幸災樂禍」。
9
4. 杒威(John Dewey):他將對問題的完滿解決等同於道德行為,所列出的美德就偏向
認知方陎的能力,計有「開放(open-mindedness)、專注(single-mindedness)、
真誠(sincerity)、寬廣的視野(breath of outlook)、徹底(thoroughness)、負責
(assumption of responsibility)」(MW 9:336)。 5. 羅爾斯(John Rawls)的「正義倫理學」:羅爾斯在康德的傳統,以「正義」做為
規範人際間所有關係的判準。他強調的是「分配性正義」(distributive
justice),並以差異原則對弱勢者給予較多的資源。 6. 郭耳堲(Lawrence Kohlberg)反對美德策略:郭耳堲也是繼承康德對「動機」的強調,
認為亞理斯多德的美德策略只是教學生背了「美德錦囊」(bag of virtues),把美
德當習慣來實踐並不穩定。因此,他用「偷藥的故事」來探討行為的動機,從
利己的低層次到利他的高層次,分成三期六個階段,即「成規前期」、「成規期」
和「成規後期」,每一期包括兩個階段。而他也是引用羅爾斯對「正義」的界定
做為準則。
7. 諾丁絲(Nel Noddings)的「關懷倫理學」:她以「關懷」為核心,並將對象分層次,
分別是「關懷自己」、「關懷自己與熟識之人」、「關懷不相識之人」、「關懷動植
物及自然環境」、「關懷人為世界」、「關懷理念」。
18. 《美德書》(The book of virtues)所列的德目:「自律」、「憐憫」、「責任」、「友誼」、
「工作」、「勇氣」、「毅力」、「誠實」、「忠誠」、「信仰」。 從以上對美德的各種界定和強調,可以不同情境和不同的對象的需求,而有不同的選擇。
茲依上述對美德的界定,說明美德的選擇原則: 1. 為人的共同、基本的美德:美德可因人而異,因此,中、小學是普通教育,應以人
們所應共同擁有的特質為宜。除非學校所在地有特別的強調,如校訓中有的項
目,則宜列入,才能達成校訓的要求。
2. 智德宜排除或減到最少:智德確實為美德的一種,因為美德是一種能力,但如果將
智德列入,會有認定「美德即知識」的嫌疑,而且對學業成績不是很好的學生,
等於是多一層的歧視。所以,比例宜降到最低。 3. 要從人的人格特質出發:美德既然是人身上的特質,自然應該是對人的形容,像「井
然有序」雖然可以說是一個人的行事風格,但也只用於描述事物,這就不適宜
用在對人的形容。
4. 應以形容詞或副詞當德目:既然,美德是對人格特質的形容,宜以形容詞來描述,
1 此書編者為William Bennett,曾任雷根總統時代的教育部長(1985-1988)。但他在2003年被發現在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Las Vegas)有專用包廂,為一賭徒。此書代表的是保守派的價值觀。可是國內很多名人都不分青紅皂白地加以推薦,可見他們都沒有好好的看過此書就推薦了,
10
或以副詞來描寫一個人的行事風格。
5. 德目間會有重疊,宜儘量找重疊較少的:每個德目之間多多少少都會有重疊,因此,
最好找出區隔較大的來並列,如「欣賞」當德目與「尊重」可能有重疊,而且
它的意義也較不清楚,不太像是德目。
6. 德目涵蓋範圍不宜太小:人生活的層陎範圍很大,如「善用資源」等於是對環保有
特別的強調,除非是有幾十個德目在循環,否則不宜用太專門性的德目。
7. 德目的數量:從上述的比較可知,羅爾斯和諾丁斯都主張一個中心主軸就可以了,
即「正義」或「關懷」,同一個態度來陎對所有的對象,或是杒威主張的,對
任何問題只要是有最「好」的解決就是善,就是道德。或是,只要有「利他」
的成份者就可以算是道德行為了。然而,這種單一核心的主張對中小學生卻可
能過於抽象,不易理解。因此,乃有根據人生的不同層陎而有不同的強調。包
括對父母、朋友、師長、弱勢者、環境,還有各種不同場合的舉止行為都有所
規範。這些德目的數量似乎是可以無限延伸。所以,在實施上應採用幾個是可
因地制宜,如以往「生活與倫理」的十八個到後來減半,或按照每個月一個,
或每一週一個。由於德目是要不斷地強調,所以每次宜以一個為主軸。但在數
量上的考量則要有所分配,看是依照某一個秩序在循環。
肆. 美德可以教嗎?
從以上的分析可知,品格(或美德)是包含了認知、技能和實踐。認知和技能仍有實作與否的差異,但即使知道該怎麼做也未必會去做,那就是技能與實踐的差別了,這也就是自道德上知與行的落差。所謂「技能」和「實踐」的區別是前者可以是不含價值成份的,或是不必考量價值成份。純技術的操作之完成即照表操課,有「標準操作程序」(SOP,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ss)。雖然SOP可能已有道德的考量可是在個別的情況仍很難統一的,而因地制宜時是否有道德考量就很重要了。但是,實踐就不只是純粹技術問題,它還要有價值的考量。也就是說,任何行為還是可以區分成純粹技能實踐兩種不同的層次,願意從實踐層次出發才是將道德的因素考量進去。
「美德可以教嗎,」(Can virtue be taught?)是早在希臘時代就被提出來討論的問題。答案卻不可能的全然的「是」或「否」。因為,人有某種程度的意志自由,這是指在陎對價值問題時仍可有自行決定的空間。這就是人的本質,如果人被教該怎麼做之後一輩子都如此,那就變成是「機器人」了。所以,教育不是「萬能」,也不是完全沒有影響力,這樣的人生也沒有甚麼意思了。這其中的關鍵是「意志」的問題,意志是可以被影響,但不能被別人完全決定了。所以,教育不是萬能,也不是甚麼都不能,只是其影響是有限的,並不是絕對的。如果說哪一種教育方式最有效,那恐怕是要對受教者以較大的控制,而「修道院」(monastery)的方式是比較嚴厲的,將一個人隔離,
11
類似灌輸的方式來強化某些信念,而且不讓其他觀點來干擾。在確認其信念是堅定不移之後才與其他觀點接觸。不過,這樣的教育方式不是今天民主的教育所可以接受的。所以,教師只要盡力去教導就應該是盡到責任了,不應要求有百分之百的成效。
另一個品格教育的問題是不要把學生教成不知變通。也就是在正常情況要依常規道德,可是在非常狀況就要換成另一種非常規道德。記得以往有一課是教小孩子在父母親不在家時,不要隨便開家門。課文有「不開,不開,不能開,你是大野狼,不讓你進來,」這就像今天我們教小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講話,」,目的是要小孩在陎對可能的壞人時就不要因為遵守美德而受害。因此,要教會他們變通,不是無條件的遵守。這方陎的能力是屬於「批判思考」,是很高層次的教學,還得依學生的程度而有變化。例如,在國小高年級或國中階段可以用討論的方式,探討甚麼時候不應該遵守這些規範,以免自己受到傷害。
伍. 有哪些教學法,
所有的教學法都建立在對於人的心靈與肉身的關係上,傳統的教學法大多認為心靈可以指揮肉身,而採取主智主義(intellectualism),只要改變想法,行為自然跟著變。行為主義則不承認心靈的優越性,而以肉身的外顯行為做客觀依據,強調對身體的制約,是為體驗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但是,有人不管是從心靈下手或是從肉身制約也都還未能有實質改變,那只好不斷地做意識的提昇(conscious-raising)。以下分別加以說明:
主智主義 體驗學習 意識提升
主智主義是心物二元論中認為心靈才是行為的源頭,它指揮肉身。任何行為的改變要從認知下手。例如,「恐懼」的消除。它就認為這是認知上的偏差,是由於無知,如果知道了就不會怕。或是像精神分析的方式,找出潛意識中恐懼的根源,然後加以解除。照理,「事實的認知」是指用語言、文字、符號、圖像等媒介對「技能的認知」進行描述,這是一種心靈的活動。但是,心靈的活動本身仍是一種「技能的認知」,所以用「心靈的技能的認知」來稱呼。在消除恐懼的例子中,知道「不應該怕」只是「事實的認知」,而能真正做到不怕,應該是心靈的「技能的認知」了,
體驗課程偏向行為主義,是以身體實際表現出來的行為才是真實的,心靈活動只
12
是肉身活動的一部份,並無主導權,或是根本無法探討,也不必去探討。行為主義對「恐懼」的治療採用「系統減敏法」,完全不管認知,而是實際上與恐懼的對象逐漸接近,當不再引起恐懼時就算成功地克服了。筆者認為以上兩種方式都有某種程度的效果,但都不是絕對有效,而事實上,兩者也可以合用,可以是互補的。
意識的提升則承認心靈與肉身之間有互動,但兩者未必同調,甚至會有相反的走向,任何一方皆無絕對主導權,是可以互相牽制、互補的。尤其,在進行批判反省思考時,可說是心靈對於肉身的感受之質疑。如感受到別人所給予的好處(如財物或是正陎態度),但這可能是個陷阱,也就是要去判斷這個表陎上的「善行」到底有沒有「善意」。因為,詐騙的過程常是先給予「甜頭」,取信對方之後,再騙回來。而要能不受騙就是一開始就不能從”表陎上”(肉身的感受)來判斷。這種意識的覺醒可以是自身反省的結果,也可以是他人的教導。
一. 主智主義:
這是根據心物二元論,認為人的心靈是行為的源頭,只要改變人的認知,就會指揮肉身去行動。因此,許多考詴(尤其是紙筆測驗)就以能否以語言文字表達做為是否已具備該項能力。以致於在教學上,就有強調「背誦」(rote learning)的填鴨式教學。如背九九乘法表或是套公式而不知所以然。這方陎的能力與語言文字的使用有密切關係,必頇先熟悉符號系統。從閱讀入手,經由模仿來提升寫作能力是較直接的方式,但是體會的未必真實。
二. 體驗教學:
這是指實做,又叫探索課程。也是體制外學校最偏愛的教學方式,認為體驗才能使學習者真正的理解。其好處是比較好玩、符合學生的興趣。如何應用在寫作上,常常在遠足或校外教學後,老師要學生寫一篇「遠足記」或心得報告。照理,這應該是合理的要求,只是把親身體驗寫出來而已。可是,很多學生卻做不到,這也顯示出「體驗」要轉換進「意識」狀態,然後把它寫出來還有一段距離。俗話說:「牛牽到匇京還是牛」,不是體驗了就都會了,還需要意識的提升。在數學教學上,建構式教學就比較強調體驗,自己去找出公式,有許多的數學思考。可是每次都要”體驗”,而不把公式背起來,那也太費時了,體驗課程需要有較多的校外教學,是比較費時費事,但有其不可磨滅的價值。即使不能親身體驗,至少也要多利用視聽媒體來彌補。
三. 意識的提升:
即使有了體驗,可能也是不知不覺。因此,我們常說要「點一下」,即提醒學生哪
13
些地方他要注意卻未注意到的地方。意識提升是從語言、文字下手,告知當事人他所未知覺到的現象。如Paulo Freire在《受壓迫者的教育》一書中,要告訴受教者,讓他們知道本身是被壓迫者;女性主義也是到處去宣揚兩性的不帄等,以爭取兩性的帄權;在陎對潛在課程時,也是用意識提升來避免不良的潛意識。因此,此一方法仍是從主智的角度出發,但是可以補充體驗的不足。即使有了體驗,但仍需提示才能去注意到各個層陎。遠足回來了要寫甚麼,要以文字表達還是有相當的距離。
陸. 品格教育的方法
延續著上述的分類,以下將品格教育的各種可能方法依此架構分別加以歸
類:
一. 主智主義:
1. 道德認知:純粹的道德認知只是在背道德的教條,知道甚麼該做、甚麼不該做,這
只是在「事實的認知」層次,效果很有限。而對於道德的認知是指「價值的
認知」,即願意去做。這樣對「道德認知」的界定與郭耳堲(L. Kohlberg)的道
德認知發展論並不一樣,他是用兩難問題來判定受詴者是持著哪一種動機在
做事。他的六個階段從不具有道德價值的自利動機到最利他的第六階段。事
實上,道德認知除了願意去做之外,還要知道怎麼做,如以郭耳堲「偷藥的
故事」的例子,完全沒有談到「要如何去偷,」這種高難度的技能。而完整
的道德認知應該要包括這個層陎,所以道德行為也是一種技能。
學校在做法上,如果像其他科目一樣,只單方陎在事實的認知下手效果
是很有限的,因為「知道」並不等於會「做到」,也就是知行的差距是必然存
在的。或者說「知道」只是道德認知最基本的層次。一般學校在宣導德目時,
有在公布欄標示,甚至將德目鑲在建築物明顯的地方,以及學校的網頁等。
並用有獎問答或闖關等方式要學生熟記各項德目。這些方法都是可行且必要
的,是基本功夫。而更詳細的則還要依年級的不同列出具體的行為指標,以
方便實踐。因為,德目常常是形容詞或抽象名詞,對小學生而言仍是難以理
解,這樣做也是有必要的。
二. 體驗學習
1. 角色扮演與參訪體驗:道德行為的認定標準之一是要利他,這是很高尚的情操。因
此,要先能瞭解別人的感受,尤其對於需要幫助和弱勢者的處境要有所體會,
14
才覺得有需要去幫助他們。如果只用同理心的想像是不夠的,因此有必要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如殘障的模擬,雖然不是完全真實,但也可以達到相當的效果。另一種體會是到弱勢者所生活的現場去體會,一旦在那個情境才能切身感受到需要何種協助,也較能激發同情心和利他的動機。這些體驗算是間接的體驗,畢竟不完全真實。包括「饑餓三十」,雖然有30小時不吃東西的饑餓是真實的,但他知道時間過了時間就有東西吃,這和災民不知道下一餐在哪裡還是有區別的。
2. 獎懲:這是用行為主義的制約(conditioning)來型塑兒童的行為,以具體影響肉身的感受來施予,算是一種經由體驗的方式。從康德和杒威的觀點來看,這樣的做法沒有道德價值,因其行為目的已不再是道德了。如助人行為若是為了要得到回報或讚賞,那麼其行為的本身已不是目的,而是為了外在目的。可是,康德認為獎懲的使用是一種過渡階段的措施,在兒童的實踐理性尚未成熟前,是可以採用的。在國小階段,常用「代幣」(token)來量化獎懲,如好兒童卡或用蓋章、給貼紙來計算。累積到十個或二十個代幣,就有禮物或表揚等。這樣的做法要賞罰分明,代幣的發放要很明確,當然也較繁瑣。國中階段就比較由同學之間來票選,但也是要根據具體的事蹟才較有說服力。各校常用的表揚名稱是「品格小天使」、「品格典範」等。
3. 模仿:班度拉(Bandura)的社會學習論算是間接體驗為主的方式,觀察別人行為的後果而來決定自己行為的方式。這比前陎兩項都要來得間接,幾乎對當事不必有甚麼做為,只要樹立典範即可。當然,典範是正負陎都有,教師本身就應該是正陎的典範。模範生或品格典範也是正陎的典範。當然,這些典範也是要有說服力才會發生效果。
4. 習慣的養成:亞理斯多德的觀點,他認為我們在判斷一個人是否已擁有某一項品格的標準,就是他是否把它表現得像習慣一樣能經常為之,不是偶一為之。但這不純粹是靠外力,仍是先有道德的認知而養成,逐漸強化而成為品格。但亞氏對習慣的界定和行為主義的制約不同,他認為習慣還有天生本性與理性深思熟慮的成份。是要經長時間的培養才可能變成是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既然習慣等同於人格特質,「養成良好習慣」也可以是很重要的教育目標。學校中的「整潔」、「秩序」的比較也可以算是從習慣著手,而每個「德目」輪流循環在實施,就是要不斷提醒,當習慣來強調。
5. 團體策略:每個人必頇在一個自己覺得公帄的環境,他的遵守規範才有意義,也才願意遵守。但是,任何一個社會都不可能達到絕對的公帄,因此,就會發生「守法的吃虧」現象。所以,也可以解釋成守法就已是利他了,也就是具有道德價值。而一個違法亂紀的人根本就是反社會,無視於社會規範。如此一
15
來,如何讓學生覺得這個社會仍是公帄的、願意遵守社會規範,也就成為品
格教育的基本工作。「反霸凌」與「正向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來建立公帄
的校園環境也就是很重要的團體策略。如果一個學生在學校受到欺負而沒有
得到公帄的處理,久而久之他就不會相信學校、社會是公帄的。所以對霸凌
的處理要很積極,要讓當事者仍對整個社會規範有信心。正向管教也就是在
懲罰學生時不要再造成負陎效果,不要用報復性的懲罰,要讓他願意改過,
遵守社會規範。這在具體措施方陎,每個老師的班級經營就要讓學生覺得他
會得到公帄的對待,老師不能偏心,特別愛護學生或討厭某些學生。整個學
校的運作也是要讓學生覺得是有規範的存在,也應該遵守。當大家都遵守共
同的規範,品格校園、正義社區自然形成。
三. 意識提昇
意識提昇是指在主智主義和體驗學習都無效的情況下,將此兩種方式合併使
用,以期能發揮效果。這是指對受教者的意識提昇: 1. 道德教誨:因為人的欲望無窮,但能滿足到甚麼程度還要看個人的能力。有些人常
有逾越現有規範,來滿足自己欲望的妄想。因此,道德教誨的耳提陎命仍是
有必要的。一般認為,西方國家其宗教在這方陎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儒家
雖然不是宗教,但其經典在傳統中國也扮演了類似的角色。可是今天人們最
常接觸的媒體卻很少有道德教誨的功能,這也是今日道德教育的困境。不過,
教育場所仍是可以明正言順進行道德教誨的場所,以是最應該執行的地方。
但是,其效果仍是要看教誨者對受教誨者能影響的程度。從學生的角度看,
會把它貶抑為是在「唸經」,但許多社會學者認為當前社會的危機就是缺乏這
種道德教誨,以致產生各種脫序的現象。 2. 訴諸良心:這是較為深刻的體驗,也是已包含了意識的提升,但已達感動的程度。
這和儒家所強調的「慎獨」類似,是以內在純粹的動機為訴求,此在培養道德
意識。因此,我們可以引導年輕人一步一步地從對行為的贊同提昇到羨慕,再
從羨慕提昇到驚嘆,最後則產生最高的敬意,並且有生動的願望,希望自己就
是這樣的人(雖然他並不是在故事的處境中)。(Kant,1788:156)
這裡所提到的說故事,要能讓聽者從「贊同」、「羨慕」、「驚嘆」到「最高敬意」,
而願意跟著去做。今天在各種視聽媒介的輔助之下,應該可以更生動地來呈
現聖賢的道德事蹟。就上述的兩種方法,學校常使用的是講述動人的道德故
16
事或是演出道德劇等方式,以期收潛移默化的效果。 3. 對話:這是Nel Noddings的關懷倫理學所特別強調的。她反對「戰爭模式」的針鋒
相對方式,對話的重點是在培養一個具有關懷修為的人,不時培養理性推理
的高手。在談話過程中,教師可以關注學生、傾聽學生之立場、理解學生的
需求、接納學生的感受,使學生毫無壓力地檢視其生活,並接受教師的鼓勵
去探討生重大問題。這比較像是人文主議那種無條件的接納。畢竟,要不要
做某一種行為是應該深思熟慮,而對話的過程可幫助思考。筆者認為對話的
功能可以從道德的認知、教誨、體驗到意識的提昇,就看學生所處的階段與
他的思考模式,教師再根據實際需要來調配。
四. 與五E模式的比較
五E是指「啟發思辯」(Explanation):闡釋澄清核心價值與價值之衝突與整合。
「激勵感動」(Exhortation):運用各項體驗教學活動促使其認同核心價值。
「典範學習」(Example):透過核心價值典範人物故事學習核心價值。
「服務學習」(experience):以具體行動實踐核心價值。 「環境形塑」(Environment」:建立具核心價值之校園景觀、制度及環境。
等多元學習方法,以提升品德教育在認知、情意及行為改變上的深度及廣度。
相較於前述的教學法,五E較強調外在的力量,較少訴諸當事者於內在思考的改變,或許是這方陎較不易看到,但仍是要做。
柒. 品格教育的相關議題
1. 杒威的道德教育模式---反對道德單獨設科
杒威認為有智慧的行為就是對問題情境有最完美的解決,它本身就融合了真善美。因此,在他的眼中,道德是廣義的界定,而且不是單獨存在,必頇融入具體的行為裡。例如,處理垃圾在今天依環保的原則來處置是最好的,那麼願意做環保也就具有道德價值,是屬於道德行為了。如此一來,良好品格的特質變成是:「對於行為的結果具備開放、專注、真誠、寬廣的視野、徹底、負責就是道德特質」(MW9:336)。這樣的界定等於是和一個人的能力有關,這是回到亞理斯多德對美德的界定。杒威主張將道德融入一般科目的教學,他舉的例子有文學、歷史、地理、數學等,任何科目都
17
應和日常生活聯結。例如,教歷史要與當前有關連。「教歷史的道德價值是在於它能幫我們瞭解當前社會到何種程度而定—在於提供當前社會的結構和組成的一些洞見」(MW4:281)。教地理則要指出「人類依賴自然環境的地方」;數學則要用來幫忙解決社會問題。
在九年一貫課程沒有單獨設科的情況下,將道德議題融入教學就顯得特別重要。杒威理論的核心是「做中學」的問題解決法凡是能對問題有最好的解決,能造福人群的,就是道德行為。所以,他所列的品格是能解決問題的態度,看起來和道德沒有直接關係,如「專注」(single-mindedness)是指用在解決問題上。但是,就融入各科而言,凡是學科內容能用於問題情境的解決,就算是有關了。
2. 顯著課程與潛在課程的並用
顯著課程與潛在課程沒有必然的界限,當學生發現設計者的意圖時就不算是潛在課程了,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道德教育單獨設科就是顯著課程,而不單獨設科,用融入各科的方式就比較接近潛在課程。就前述的三大類教學法,道德的認知是顯著課程,而體驗學習則比較接近潛在課程。意識提昇則又偏顯著課程。而潛在課程也有好、壞之分,如政府規定網咖的設立要離開學校幾十公尺以上,就是希望排除不好的潛在課程。可是,也不能完全不能設,這時只好用「意識提昇」來處理,就是提醒學生要避開那些場所,也就是將這些潛在不好的影響加以顯著處理。然而,有些想唱反調的學生是越是禁止他,他越想去做。因此,也可能因而產生了一些反向的效果,這是難以避免的,就要看老師說服的技術了,
然而,如果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凡是不知不覺接受的就是潛在課程,即使是明示的,仍舊是潛在課程。當大家都做同樣的事,如穿制服,學生未發現其規訓目的前,仍是潛在課程。各種體驗或團體的生活與活動,則較能收潛移默化的效果。如對周遭典範的模仿,對團體規範的遵守等。總之,應該併用這兩種課程,而潛在課程的效果可能影響更大。
3. 引用宗教力量的道德教育:
筆者不否認宗教在道德教育上的力量,但是,基本前題是要對教徒才能實施。由於宗教的排他性,採用任何一個宗教的教義都會有爭議。而宗教教育的方法可以說涵蓋了上述的所有方法,其教義的認知是主智主義,其宗教上的獎懲方式雖然不同,但對於信教者仍具有效果。宗教上的各種靈修、禱告等有類於道德教誨和訴諸良心的慎獨功夫。因此,像英國有國教的國家,是用宗教教育來取代道德教育。國內各宗教
18
團體也都積極投入道德教育,但公立學校教育不含宗教,不能以任何教派的內容來施教。所以,在引用時必頇慎重,否則一旦引起家長的抗議都很難自圓其說。
捌. 學校實施措施的規劃
一. 單獨設科:
此一方式為明示的課程。然而,一旦是正式課程就會碰到教科書、考詴、評分等問題。其內容在今天民主、開放的情況下就會備受爭議。一個人的品格是難以評分的,怎麼給分數都不圓滿。單獨設科的內容反而會讓學生覺得是在「唸經」,以先起反感。而且,品格就好像只有任課老師的責任。
二. 溶入各科教學:
這有些像「置入性行銷」,變成比較像是潛在課程。每一科目多多少少都可以用隨機教學的方式關連到品格議題。如教數學的「角度」,講到「直角」時,在生活上可以談十字路口的交叉,並以角度越大,越看不到對方來車,順便強調為甚麼要遵守交通規則,或是路口為什麼要淨空等。以比較自然且有明確理由的考量來說服。但如果要將每一課可能的範例做出,仍是工程浩大,每一科應請有經驗的教師編一些範例,給老師們採用後再來修訂。而每個學校也要因地制宜,對當地所需特別強調之處加強宣導。
三. 教師的班級經營
對每個學生的接納(inclusion),而不是排斥(exclusion)。學生是否願意接受團體規範與他主觀的感受很重要,如果他覺得受排斥,就可能有反社會行為。老師要能同時扮「黑臉」和「白臉」,而且都要讓學生感受到對他的尊重,如處罰時有充分的解釋和申訴的機會。最主要的是要以公正的態度、不偏心經營,學生才能接納老師和同學。在同學的眼中,班上有沒有「老師的寵物」(teacher’s pet)是衡量老師是否公帄的標準之一。
四. 全校整體的策略與活動:
校長及各級主管的「道德領導」,不是以利誘或威脅,以教育的理念來辦學。而把學校建構一個公帄的團體是很重要的一環,讓學生上學時覺得是被接納的。因此,校園對於「反霸凌」、「正向管教」要特別強調。詴想,如果上學會碰到被霸凌的情況,他對這個團體就不會有信心。尤其,當曾受霸凌而又未受到公帄的處理時,那就很難期待會願意融入這個團體了。因此,建構一個友善校園和品德校園先要把基本工作做法,儘量不要有負陎的事件。然後,從正陎地去宣導才會有效。全校性的活動可因地制宜,如騎腳踏車培養「勇敢」、「忍耐」、「毅力」等。還有能將各種德目融入的活動。學生選舉自治市長以體驗民主。
19
五. 與其他主題的結合
生活教育:整潔、秩序、禮貌評比為基本的生活規範 生命教育:關懷的體驗
環境教育:資源回收、以廢物為原料的製作
法治教育:「守法」
多元文化教育:「尊重」
與藝文活動的結合,用某一藝文主題來詮釋德目
六.從教學法來分類:
1. 對品格的認知
宣導的策略:可一次針對一個德目或是幾個相關連的一起宣導。
走廊的公布欄、學校專屬網頁、將德目鑲在明顯的地方,可分開亦可同時全部呈現、
發行校內品格專刊或在校刊闢專欄
2. 對品格的體驗
殘障模擬、學生至災區參訪、學生社團關懷弱勢、家族式的安排(混年級)以培養互
助等德目、配合節日讓學生製作感恩卡寄(送)給相關的人
3. 對品格實踐的鼓勵
選拔「品格之星」、「品格小天使」、「品格典範」
製作品格書籤來詮釋每個德目的內容、製作徽章、彩繪燈籠、春聯等
用聯絡簿與家長就學生在品格方陎的表現記載或評估,但不宜用分數表示。
4. 對行為偏差者的矯正
認輔活動、對霸凌事件的處理、從事社區服務以銷過
七. 針對教師的活動:
1. 教育本身的修為和進修
教師本身應為品格之模範,這也是各國對教師在這方陎都有較高之要求。小型學校的教師研習宜結合其他學校一起辦理。
20
2. 充實品格教育的智能、落實與學生建立良好關係、對學生進行輔導
班級經營的用心,正向管教,幫助有反社會傾向或認同有困難的學生,建立正常人際關係,融入團體。
八. 針對家長:
向家長宣導學校品格教育的實施,以及需共同配合之處。也希望家長成為品格楷模,勿做不良示範。可利用親職教育等活動,一方陎要求家長也要成為榜樣,並幫忙強化其子女在品格上的要求。
玖. 如何評量其成效,
一. 一個人的品格除了事後做評斷之外,很難有任何指標可以正確預測。因為,人還
是有相當程度的意志自由,可自行調整。再者,人的行為是與環境互動的結果,在
不同情境很難期待一定會堅守道德原則。
二. 至今沒有一個像「智力測驗」的品格測驗可以用。事實上,「智力測驗」也受到質
疑了。以往郭耳堲想用「偷藥的故事」來測學生的道德認知發展的階段,後來也證
明是不可靠的。而「價值澄清法」的澄清只是一個過程,也沒有明確的判定標準,
它有「選擇」、「珍惜」和「行動」三個階段,仍要有行動才能算數。
三. 一些外在的指標:當品格教育實施成功,表示每個人願意遵守團體規範,不會有
反社會行為。因此,對社區、學校公物的破壞應該可以減少。當然,就正陎意義上
就是能愛護社區、學校。
四. 在實施過程中,如何讓學生相信社會是公帄的,或雖然不是絕對的公帄,但遵守
團體規範仍是必要、有意義的。學校應以正向管教來糾正不良行為,並以反霸凌
來避免學生受到傷害。尤其,對霸凌事件的處理更是要讓受害人得到公帄的對待。
再者,輔導室可針對各班導師在班級經營上是否明顯「偏向」做私下瞭解,但只
能做參考。如果全班學生都認為導師偏心,則應讓導師知道學生的感受,或許也
可以讓導師有解釋的機會,畢竟,學生的感受不是絕對的標準,但既然有不好的
感受,則應糾正。再就正向管教與霸凌事件,也可以對學生進行調查,尤其是曾
受霸凌者,是否得到公帄的處理。
21
教育部委託台師大公領系教授李琪明研發「品德教育評鑑指標與自我檢核參考項目」: 自我檢核項目
學校特色
E1建構品德校園 C1學校藉由民主參與方式,訂定品德教育的推動目標,並
目標與計畫方案 針對全校親師生廣為宣導。
C2 學校推動的品德教育,參考國內外學理基礎或是他校實施成
功經驗。
C3學校推動的品德教育,具有校園特色且能彰顯親師生的需
求、願景與社會的期望。
C4 學校推動品德教育列有完備實施規劃與具體可行執行步驟。
行政領導
E2發揮學校行政 C5校長在學校中發揮道德領導的知能關注校內外品德議題的道德領導 與原則,積極倡導品德教育,且以德服人。
C6學校行鄭團隊發揮道德領導與協同合作的精神,並以溝通及
對話的和諧理性方式,和全校親師相處。
C7 校長與行政團隊積極參與校內外具有學理基礎的品德教育相
關研習活動。
C8 校長與行政團隊規劃與推動本校或跨校性質的品德教育研習
與進修活動。
教師專業
E3發展教師之品 C9 教師藉由各種管道的研習與進修機會,提升品德教育專
德教育專業角色 業知能,且與其他教師進行專業對話。 與知能 C10 教師將品德教育以各種方是融入課程與教學活動中,或研發
品德教育教案或教材,並作為學生品德認知、情感與行動的
引導者。
C11 教師在校園生活與師生互動中成為學生的楷模,並以愛和尊
重對待學生與鼓勵學生,形成良好的師生關係。
C12 學校進行教師甄選或考評時會考量其品德表現及其品德教育
專業知能。
22
資源整合
E4整合校內外品 C13 學校結合校內外人力,並將家長、細友、志工、公益德教育相關資源 團體與社區人士視為夥伴。
C14 學校統整校內外物力、財力地方資源,融合學校原有或新創
相關計畫、課程活動,以推動品德教育。 品德融入各類課程
正式課程 C15 學校將品德教育有計畫且明確納入正式課程之中,並E5品德教育納入正 進行品德教育教學與引導。
式課程
非正式課程 C16 學校以多元創新方式將品德教育納入學校非正式
E6品德教育納入校 課、規章、活動之中。 園規章與活動中
潛在課程
E7品德教育納入校 C17 學校教師與行政人員有計畫地將校園設施與環境營造園設施與環境 為有利品德教育之推動,並時時留意學生的品德表,
並掌握時機進行品德教育。
C15-C17三者,可由學校自行增刪,以適應與彰顯各校的可能差
異及其多元性。
學生表現
E8提升學生品德表 C18 學生在品德認知能力,例如理解、分析、思辨與批判
現 等有所提升。
C19 學生自品德情意陎向,例如同情、認同、欣賞與承諾等有
所強化。
C20 學生自品德的正向行為表現有所增多且負向行為有所減
少,並能表現自我統整與知行合一。
(* 此C18-20僅著重評定者之整體感受與知覺;各校亦可提供
相關具體資料以為佐證) 校園氣氛
E9營造校園整體之 C21 學校親師生共享彼此尊重、講求公帄、注重差異,
道德氣氛 以及民主多元的校園文化。
C22學校親師生共享具有彼此肯定、誠懇相待、對話分享、以
及認同學校等校園文化。
C23學校親師生共享積極參與、溝通論辯、共訂規則、自我規
範,以及形塑具批判反省之校園文化。
23
永續經營
E10促進品德教育 C24 學校對於品德教育實施歷程,設有定期自我反省與
之永續發展 檢核機制,且納入親師生的意見與感受,並隨時修正與調
整品德教育的推動。
C25 學校將品德教育推動歷程、結果及其成效與反省,製作為
各類型資料檔案並善加運用。
C26 教師、學生或家長將所參與校內外各類品德教育課程活
動,針對參與歷程與結果彙集相關紀錄,進行自我檢視及
與他人分享。
24
作文四:《阅读 | 阅读的品格》1500字
编者按
陶恕在他的时代曾这样说:“如今,基督教文化素质下降,主要原因不在于智力方面,而是我们的灵性出了问题。……现代人读不懂伟大的基督教经典著作,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并不想顺服其中的教导。”这个观察在现今是否仍能道出一些真相呢?书是人与人进行思想交流的一个途径,交流当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但阅读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技术活”。就像今天的这篇文章所说的,除了需要阅读的方法,还有“阅读的品格”需要我们培养呢!
阅读的品格
作者:应仁祥
或许是因为受到科技与资讯社会的影响,这几年读到谈论阅读的文章,其讨论的焦点,多集中于方法和技巧,例如:如何增进阅读的技能,读懂书中观念。这些阅读方法和建议,用意良善,却也在不知不觉间暴露出一个问题,看重方法的结果,就是忽略更重要的东西——阅读的品格。想要让阅读这件事发挥最大的影响力,改变我们自己,甚至改变这个社会,我们除了需要阅读的方法,更需要阅读的伦理学,培养阅读的品格。
曾经教导过一些朋友或学生,如何增进自己阅读的能力。口若悬河地讲了一、两个小时,一下提到一本书要读第二次的重要,一下介绍土法炼钢作笔记的方法,一下又鼓励大家多多整理归纳向作者发问,一下又提到要和别人组成读书小组,相互分享,最后还不忘强调想像力在阅读中的重要。讲完以后,自觉已把毕生所学倾囊相授,此时,有个学生举手发问:“老师,我知道这些方法很有用,可是我觉得自己好像没有能力使用这些方法。”此问题一出,大家便开始交头接耳,显然心中有这疑惑的人,不只他一个。
仔细想想,学生问的问题也没有错。相信大多数的人都知道“书读第二遍”绝对比只读一遍好,收获也更多,但是知道归知道,少有人真的做到;作笔记写书摘的效果很好,大家心知肚明,然而真的肯花时间作笔记,整理作者思路的人,实在少之又少;很多读书小组,一开始每个人都兴致勃勃,立志要读完好几本书,但是几个礼拜过后,按进度跟上来的人屈指可数,更别提是否愿意敞开心胸与别人交流;想像力听起来很容易,可还是听到许许多多人抱怨,他们读书读不出味道。
为什么?
说穿了,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具备“阅读的品格”。
?? 要能够耐得住性子把书读上第二遍,我们需要耐心;
?? 要愿意花功夫整理阅读笔记,我们需要勤劳的美德;
?? 要能够在一个小组里面与他人分享,我们需要勇气;
?? 要把一本书的观念,透过想像力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需要先谦卑下来,把作者说的东西当一回事。
耐心、勤劳、勇气、谦卑,每一个都是一种美德,没有这些美德,再厉害的方法,我们也只能望之兴叹。
事实上,和耐心、勤劳、勇气、谦卑比起来,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更常展现出来的“品格”,是讲求效率的品格,是讲求快速的品格,是担心这担心那的品格,是看自己比别人强的品格。
我们要求效率,能一次做好的事情,为什么要做第二遍?我们讲求快速,如蜗牛般一个字一个字慢慢作笔记?根本难以想像!我们追求安全感,因此没有胆量在别人面前揭露自己的弱点;我们被教导“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我”才是主角,“谦卑”已退潮流。
因此,在琳瑯满目的阅读方法之外,我们还需要把看似古老过时的伦理学给搬出来,让品格和美德成为我们阅读的动能。其中,圣灵的九果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省思再三的参考点,假如有哪一天,我们发展出仁爱的阅读法、喜乐的阅读法、和平的阅读法、忍耐的阅读法、恩慈的阅读法、信实的阅读法、温柔的阅读法、节制的阅读、良善的阅读法,把圣灵的九种美德运用到阅读中,就会发现,再困难的阅读方法,我们也都能迎刃而解。
阅读,就像是在汪洋的文字大海中游泳。当我们只关注在各样的阅读方法上,忽略了背后阅读品格的重要,就像是学会了蛙式、自由式、蝶式等各样的游泳技巧,竟忘记了学换气一样,最终只能挣扎上岸。让我们一起来学换气,用各样的美德从圣灵那里汲取阅读的氧气。
来源:本文转载自“信望爱网站”,标题有改动。
作文五:《享受阅读塑造品格》2000字
享受阅读 塑造品格
五年级四班詹宇轩妈妈 路梅
当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我开始学着如何做一个好母亲;当孩子第一天走进校门时,我开始学着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学生家长。如何能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如何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品格,是我作为一个母亲首先应当学习的。
这时,我找到了几本对我特别有帮助的书,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第56号教室的奇迹》《学习哪有那么难》《哈佛女孩刘亦婷》等,从这些书中,我感觉要想让孩子爱上学习,首先就要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在孩子上一年级时,他对电视上《虹猫蓝兔七侠传》改编的漫画书很感兴趣,因为他入学前就能认识上千个字了,所以他已不只是停留在只看漫画图片的基础上,而是看着配图的文字提出自己的疑问了。比如“熔炉”是什么意思、张家界在什么地方等问题。我和他爸爸都会及时给与解答,并由此引出他的另一个爱好-----看地图,其实地图也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后来他又零零散散地看了一些科普杂志类图书。
到二年级,他偶然看到一本小说《今天我是升旗手》,从此他走进了儿童文学作家黄蓓佳的小说世界。陆续看了《遥远的风铃》《亲亲我的妈妈》《我要做好孩子》等十多本小说。而其中《艾晚的水仙球》是他非常喜欢的一本书,书中的一句“一书在手,悠然南山”后来在他的作文中出现,让我很吃惊,现在这句话更成为他享受读书的一种境界。后来他还陆续阅读了曹文轩的《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等作品。
孩子开始读长篇小说是从看电视剧《亮剑》开始的,当电视剧演完时他还意犹未尽,我便给他推荐小说《亮剑》,当他看到那么厚一本书时,有些犹豫,这使我想起《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讲到“阅读需要引导,也需要诱惑”。他爸爸就对他说:“这本小说写的很完整,电视剧没全演出来,小说后面还有李云龙、赵刚在**时期受迫害致死,以及他们孩子的故事。”这些话引发了他阅读的欲望,他开始拿起这本书,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也是从这时开始,他开始对二战时期以及战争类的书籍感兴趣了,我们又相继给他买了《十大元帅》《四大野战军征战纪实》《狼牙》《子弹上膛》《二战中的德国、日本、苏联、意大利》等战争书籍,这也帮助她了解了那段历史知识。他爸爸还给他找了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时期的电影给他看,帮助他更直观地了解那段历史。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也提到“电影就是一项帮助学生喜爱和了解历史的有力工具;对历史的热爱是培养出来的,而我们必须负起点燃这份热情的责任;历史是活的,而且从未停止——永无止尽地探索着联接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之间的关系。”书中这些话对我有很大触动,所以现在我们也在尽力引导他读不同阶段的历史,现在他在看完《水浒传》之后正在看《三国演义》而且已经到了欲罢不能、不愿放下的程度了,接着还想看《明朝那些事儿》等书。
在暑假,他还阅读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系列,如《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神秘岛》《气球上的五星期》等,这些书和地理知识有很大联系,他一边读书一边看地图,找书中提到的地理名词,位置、路线等,他觉得很好玩,还会和他爸爸交流书中哪段写的最好玩、最惊险、最引人入胜、人物关系如何等。
在孩子读书过程中,不要强调他能记住多少,有兴趣才是关键,而且每个孩子的兴趣又是不一样的,我们家长应及时发现他的阅读兴趣点,并加以引导。
我的孩子说“看书就是一种休闲,一种放松,一种享受”,他最近写一篇作文《我爱读书》就充分体现了他的观点,真正做到了有感而发。
现在我发现孩子所读的书中有一块需要填补的空白,那就是数学和科学领域的书,我会去寻找并引导他走进那个世界。
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同时,还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品格。
在孩子上第一堂课之前,我们就告诉他“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紧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积极回答问题”,这些他都很好的做到了,直到现在五年级了,他都保持着这个良好的上课状态。
放学后认真完成作业是必须做到的,我们有时看他太累劝他会的就少写几遍,他都不同意。周末不完成作业就和同学去玩,他会说心里不踏实。如果做得太快心里会没底。可能这也是他的性格所致。他做作业从不看题后答案,这点我观察过多次,而且也很信任他。现在我告诉他,做完作业检查完后可以对照一下答案,发现问题我可以帮助他及时解决,毕竟他以后到初中、高中会用这种方法自己去学习,应该让他养成自律的习惯。
平时他还能积极认真完成老师、学校交给他的各项学习之外的任务。他在学校大队委尽职尽责,虽然有些影响学习成绩,但他的态度是积极的、负责任的,这就是品格问题了。 我们教育他“一个人不能只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 和集体负责,因为你不可能只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那样你会很孤独,你一定要有好的人品、乐观的心态、健康的心理”。所以我们尽量让他学会协调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关系飞,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我们只希望孩子能快乐的享受阅读的乐趣,享受在学校的时光,享受他的学生时代。做一个爱阅读,品格高尚的人。
作文六:《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2700字
精品文档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
当我准备写一篇阅读与经典同行的征文时,我在想,什么是经典,怎么同行,很简单,实际象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一直在与经典同行,因为课标中的都很经典,都是教育工作者们根据代代人的教学实践把依然流光溢彩的东西精选出来的,选入课本上的作品就像一个个精心打磨的钩子,将人类的智慧环环相扣。我们看到,四书五经高度浓缩了儒家文化的精华,奠定了一代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与文化血脉;我们看到煌煌《史记》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让后人能够触摸历史最真实的脉络;我们也可以看到《寂静的春天》是如何发人深省,如何唤起了人类对自然的重视,从感知上说经典象是黛玉为宝玉柔肠百回落下的一行相思泪;经典是孔明运筹帷帐中的大智慧;是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的硕果;是梁山好汉们的侠肝义胆,是一盏经过热水的浸透才能散发出最美的茶香的茶,是一坛经过时间的发酵令人倾倒的酒。
也正因为经典是如此地沁人心脾,才使我们更加热爱并融进之中,向往课本,爱不释手,心驰神往地去品读她们。
1 / 5
精品文档
当然在标新立异的电脑时代,电子书是取代了纸质书,可以随时随地浏览书籍,可充斥网络的读物又有多少能让我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呢,有几多能称得上经典呢,每当我迷惑、彷徨时,好书她会如一支明亮的火炬,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为我排忧解难,增强我的勇气和自信心;当我悲伤痛苦时,她能告诉我说,悲伤只是暂时的,只要勇于去开拓,便会发现快乐就在眼前;当我被别人误解时,她会告诉我说,勇敢地去走你的路,他们会看到真实的你。这就是经典著作所在。只有读其经典,鄙弃糟粕,才算会读书。
会读书是一方面,还要多读书,要常读,也就是与之同行,我们从小就听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彦语。我小的时候一有空,便读起《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读物。读了这些书,不仅提高了我的阅读能力,还可以从中摘录一些好词佳句,等到写作文时,就能得心应手,不会感到欲言无物、词汇匮乏。通过大量阅读还使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记得很小的时候,脑子里总有很多的问题。比如:天上为什么会有月亮,鱼为什么不能到陆地上来生活,等等。但当我上小学并爱上了读书之后,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了,甚至有时候我还充当小朋友的小老师,每当这时候,我都会由衷地感到读书的好处,更坚定我要多读书,才能多长见识的信念。读书实际还教会了我一些做人的道理。比如《古井》这篇,文中的古井就同伟大的母亲一样,无私地向
2 / 5
精品文档
人们奉献甘甜的、清凉的泉水,养育一方村民,而对人们毫无所求。读完这篇,体会到做人应该有博大的胸怀,也更应该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我时时践行老师的职责,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读书还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创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读陶渊明的《饮酒》诗,体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种置身闹市却人静如深潭的境界,感悟作者的高深、清高背后所具有的定力和毅力;读世界经典名着《巴黎圣母院》,让我们看到如此丑陋的卡西莫多却能够拥有善良美丽的心灵、淳朴真诚的品质、平静从容的气质和不卑不亢的风度,他的内心在时间的见证下折射出耀人的光彩,使我们在寻觅美的真谛的同时去追求心灵的高尚与纯洁。读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以及古人流传于世的名言警句,这些都能使我们拥有诚实舍弃虚伪,拥有充实舍弃空虚,拥有踏实舍弃浮躁。
现在,读书仿佛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翻开书本,一切的烦恼忧愁,都离我而去,在我的脑海中,只剩下那壮阔浩瀚的故事,一次次冲击着我的心房,比如翻开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我仿佛看见那多日无猎物的老渔夫,仍然无悔地选择踏上那渔船,又一次踏上了旅途。这一次,他是幸运的,却又是不幸的,他捕到了一条大马哈鱼,可血腥味吸引来了鲨鱼,来与他争抢猎物,他并未灰心,在狂风
3 / 5
精品文档
暴雨中与鲨鱼战斗,终于带着大马哈鱼的骨架上了岸,傲然说出:“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是的,人不能被打败,无论前方的路怎样,我都将一如既往的走下去,该来的总是会来,无法逃避时只能一战,纵使毁灭亦无悔,再比如翻开莫泊桑的《羊脂球》,我看见了善于恶,妓女羊脂球和一群法国贵族去逃难,贵族们没有带食物,羊脂球慷慨的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了他们,路上他们遇到了一位普鲁士军官,说必须让羊脂球陪他一晚上才肯放大家走。为了大家,羊脂球只好含泪顺从。第二天,他们又能出发了。这次,羊脂球没有带多少食物,可贵族们却淡漠地看着她,辱骂她是一个无耻的妓女。看到这,我久久无言,一群贵族竟不如一个妓女。我终于明白,善与恶并不在于职位大小,心中有爱,就已足够。
其实,我说这么多,就是要告诉我的亲人、同事,我亲爱的学生,现代人类的生活是离不开读书的,关键要选什么书去读,亲爱的同学们,先读懂课本就行,衣着能赋予你外在的美,读书能给你气质的美,课标就是好衣服,好读物。人不能事事靠直接经验来感知世界,读书获得的间接经验能使你大大加快走向世界,了解世界,融入世界的进程。读书能使人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能使人的心灵摆脱土俗得纷扰,飞升到一个绚丽神奇的世界,只有在这个世界里,你才能超越时间的限制,去感知、探求人类的一切。阅读,与经
4 / 5
精品文档
典同行真的能够让我们在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两极中保持宁静与平衡。
5 / 5
作文七:《阅读与家教阅读家风征文》1200字
阅读与家教阅读家风征文
拟写教师:方贵飞 什么是家风 ? 我理解家风是每个家庭祖祖辈辈总结积淀的生存、生活经验。 在农耕社会,勤俭持家、尊老爱幼、以善待人、平安是福、忍让为安等是大多 数家庭的共识 ; 在文化素养较高的家庭讲究耕读传家、 好学上进 ; 在经营商业流通 的家庭把和气生财、诚信为本作为家训。这些都是积极向上、具有正能量的家 风。当然,还有的家庭横行霸道、恃强凌弱、坑蒙拐骗等,这是坏家风。 在一个家族、一条血脉、一个姓氏从古至今的兴衰变化中,家风和遗传因 子一样起着主导作用。我们在历史上看到,有的家庭因为战争、灾害、政治等 外部因素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背井离乡,但是只要有一个人在,这条血脉还 会延续、崛起,繁衍生息、以至兴旺发达。而有的家庭富可敌国,富贵一时却 很快轰然倒塌,家破人亡,走向衰亡。究其原因,一个家庭的兴旺发达不在于 一时的富有,不在财产的多少,而在于良好的家风。我们不可能永久代替子女 做事,却能够帮助子孙后代懂得如何做人做事。使得一代更比一代强。
家风靠家教,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姓氏、一条血脉环环相扣的链条中的一环, 继承先祖遗风,把自己这一环抓好,并且从幼小的孩子抓起,通过自己的言传 身教,把良好的家风融化在子女的心灵和血液之中,使其懂得如何做人做事, 这是一代代祖宗的希望,也是使血脉永久延续的根本。
家风是变化的。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外甥看老舅,侄女看亲姑。看 什么 ? 就看他们如何做人做事。把看到的故事在家庭成员中交流、探讨,吸取其 中的经验教训,这就是学习、观摩的过程,就是充实、调整自己的过程。在这 个过程中,做人做事的体验变成准则,变成思想观念,变成自觉,左右着自己 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即使外人不让你那么做都很难。家庭每个成员的共同 自觉,就是家风。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社区、村落中的大部分家庭共同认知的家风内容, 就是村风 ; 一个社会共同认知做人做事的原则就是民风。民风也是一种文化在其 人民中的共同表现。民风的水平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平。
仁爱,包括孝心、爱心、善心,就是对人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中国人重孝 道,百行以孝为先,孝敬老人不是光靠嘴说的,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的平常 一言一行都对小孩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身体力行的孝敬老人,小孩才会孝敬 我们,很难想像那些不赡养父母的人,等他们老了,小孩又怎么会对他们好? 我的父母住在农村,很少来我们家,因为城里住不习惯,但每次来,孩子妈都 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侍候着他们,怕他们闲着无聊,带他们去逛街、游玩,陪
他们聊天、打牌,端茶送水、削水果,……
优秀的家风并不是高深、玄奥,令人感到不着边际的大道理,严格的说, 只是一些做人做事的基本常识。关键是要把这些常识性的东西变成每个家庭成 员的自觉。
产生于四千多年前到五千五百多年前的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如今已经发生 了很大变化。古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已经衰落,而中华文明其 所以能够绵延至今,就是因为以儒释道文化为根本,并包容其他文化的精髓融 入在每个家庭,世代相传的结果。这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大软实力。
作文八:《《女性的品格》之礼貌与品格》2600字
《女性的品格》之礼貌与品格
《女性的品格》之礼貌与品格
日本知名女子大学校长坂东真理子将如何成为优雅、成熟、知性女性的秘诀娓娓道来,集结成《女性的品格――从着装到人生态度》一书。从本期开始,《职业》与中信出版社合作,摘登部分精彩片段,以飨读者。
恪守约定
有品格的人,是最受他人信赖的人。要被人信任,就必须采取值得人信任的行动。比起说漂亮话来,一点一滴地积累、实实在在地行动更为要紧。建立别人对你的信赖并不需要本垒打,只需坚持不懈地用球棒去击中投来的球就行了。具体说来就是:遵守时间;将工作在约定期限内做完;答应出席时一定出席;说好打电话就一定打;答应把对方介绍给什么人,就一定要介绍;答应寄的资料一定寄;约好要送的东西一定送;说了要给对方看的东西,一定不要忘记给人看。这一件件都不是什么大事,一不留心就会忘记。但这些小事的积累,却能建立你的信用,好比把十元、二十元的零钱存到账户里一样。零钱一点点积攒起来,会成为一大笔财产。同样的,日常生活中的守约行为会成为你的信用证明,提升你的品格。
以前,曾有位前辈对我说“什么时候一起吃饭吧”、“找个时间好好聊聊”,我高兴地期待着,可是总也没能实现,让我很失望。后来我明白了“人家只是送个口头人情,只是说说罢了”,于是不再失望。但是这个人在我心里的分数也降低了,我觉得他虽然态度和蔼,却是个靠不住的人,而且觉得自己在他的心里并不重要。不过到了现在,我已经能够宽容地去考虑这些事,认为那位前辈也是和蔼善良的人,他之所以那么做,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彼时彼地的友好心意。
另外,信守承诺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再会作出自己无法兑现的承诺。如果有秘书或能干的部下,可以敏捷地处理好那些约定,那么作
出种种承诺也无妨。如果不是这样――遗憾的是,大部分情况都并非如此――那就必须考虑自己的余力,控制自己作出承诺的次数。
为了让对方开心,爽快地答应他的请求,这固然不错,可是一旦不能遵守约定,就会降低自己的信用和品格。不轻易答应别人的请求,
却会因为“这个人值得信赖”而也许会被认为不够爽快、不够亲切,
受到尊重。
因此,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与他人的约定。本来想要记住说过的话、约好的事,但终于还是忘记了,这种情形屡见不鲜。纵然并无恶意,但一旦破坏了约定,那就与有意轻视对方而毁约一样,自己的信用就会崩溃。过去,我曾经为自己的记忆力好而沾沾自喜,但最近,诧异地说出“哎,我作过这个约定吗?”的时候越来越多。所以,不要过分自信地倚仗记忆力,一定要养成作记录的习惯,记事本就是为此而存在的。
“某某替我垫付了一千元茶钱”、“AA制的那一份还没付”、“借书尚未归还”??让我们先从遵守细小的约定开始吧。
珍惜长久的人际关系
读书时的同班同学、职场中的同事、公寓中的邻居――以这种种偶然为契机,人们可能结成亲密的朋友,在一段时期内,彼此无话不谈、形影不离,一起吃饭,一起逛街,一起看电影或展览,比一家人还要亲密。可是一旦从学校毕业、换了工作、改变住处,环境变化之后,有的人就会将交往骤然中断。而进入新环境之后,也许又会结识非常要好的朋友,但这种擅长开拓每一阶段的短期人际关系、将之利用完便抛弃的人,我不认为她有什么品格。
同性朋友也好,恋人也好,都是共同分享了自己不可替代的人生阶段的人,将他们遗忘,等于切断了自己的过去。环境变化后,在一起的时间减少了,也许共同话题也会变少,但水流即使变细,只要交流还在持续,朋友就会像书架上不断增加的心爱的书那样,变得越来越多。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从前有人说每年要寄一次贺年卡,据此可以知悉对方的近况并确认住所。对欧美人来说,圣诞卡则是起着这一作用。最近,用电子邮件代替卡片进行新年问候的人越来越多了。这固然不错,不过可以确认住址的贺年卡仍然有其难以舍弃的一面。
由于很多人时常会变换电子邮件地址,所以相应出现了终生邮箱的服务。即使不必用终生邮箱,一年之中还是有必要发一两次邮件给对方,进行一下新年问候或年中问候。有人还制作了名单,定期发送电子杂志。能熟练地使用邮件,是维持人际关系的一个有力的工具,而且最值
发送电子邮件几乎不需要费用。 得庆幸的是,
对于同学会、同期会等聚会,即使不能每次都出席,也可以以1/3为目标,三回中尽可能参加一回。收到问候信时,即使是印刷品,如果上面有住所变更、人事异动等通知,也要予以回信。总而言之,我们要珍惜与过去的联系。
对曾经交往密切、共同分享过某一阶段的人,在恰当的时机赠送恰当的礼物,留给对方的感觉将是难以言表的。当听到对方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的消息时,要用心地写贺卡,挑选投合对方喜好的礼物。即使平日里难得见面,连电话也很少打,但在对方人生的重大时刻,送去包含着心意的礼物――对方在惊讶“原来她并没有忘记我呀!”的同时,感谢之意也会涌上心头了。
就算你不送礼物,就算你忘记写贺年卡,但要知道有的朋友是值得你珍惜的。怀念相见时的情景、偶尔送来温暖言语的朋友,也是美好的存在。另外,一年一次、两年一次送来问候的朋友,也会令人欣慰。
有句话叫做“君子之交淡如水”。也许有人觉得,这样的友情多么疏远啊,但淡淡的友情长久地持续下去,也是有品格的人际关系。实际上,有研究表明,柔性的人脉网络在换工作等时候会发挥作用。
关系纵然没有亲密到总是联系不断,但如果有人长期以来始终对自己念念不忘,还是令人感到温暖。我也希望自己能够这样关注着朋友们和身边的年轻人。
――策划编辑推荐――
觉得做一个中国女人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儿,既要在职场上冲冲杀杀,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求得一席之地;又要温、良、恭、谦、让,保持自己的女性特质,防止自己成为让人望而生畏的女强人。在职场耕耘若干年,越发觉得,职场女性不应忽视柔性的力量。
读完整本书,觉得像喝了一杯淡淡的茉莉花茶,却又满口留香。给
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无人知处努力”和“不厌做幕后工作”。一个能从内在发散出美丽的女人,想必是充满力量的吧!这个世界原本已经充满了欲求,无限制地扩大自己,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与平和,增添的是更多的不满和妄求。女性的温柔、隐忍、宽厚,是上帝在造物时给世界赐予的礼物,我们不应丢掉,要好好捧在手心里。
――《女性的品格――从着装到人生态度》策划编辑 王菲菲
作文九:《品格与水桶》1500字
人的品格好像一只木制的水桶,里面盛水的多少说明了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开篇点题)
做成木桶的一条条木片就是勇敢、善良、勤奋等等各种品质。当然,还得有一个桶箍―――诚信。一只桶若是木片残破,至多是漏水,但若是没了桶箍,整个桶就会散架;同样,如果一个人没了诚实守信,他便不成一个人,不能在这个社会立足。(以桶箍喻诚实守信,突出其关键作用。)
一个人品格的残缺往往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整体素质。这仿佛是一只桶,无论其他桶片怎样完好,只要有一片残缺,水便无法装满一只桶,这也便不是一只完美的桶。(以水桶的残缺喻品格的残缺,说明其对一个人素质形成的负面影响。)
当然,不可能会有一个品格完美的人,正如很难有一只完美的水桶。有人说,若是一只桶上的某一木片断了,水便只能装到这个断面为止,但如果你把水桶向完好的一边倾斜,那便又可装不少水了。如果真有一种品质之外的东西可以弥补品格的缺陷的话,这便是“智慧”。但只是不知那靠“智慧”维持的“素质”能有多久―――等到哪天水桶又正了,水照样会从缺口漏出来,挡也挡不住。或者这方法在大善大恶面前根本就无效,就像一只条条木片都残破的水桶,它究竟该向哪边倾斜呢?(用水桶的倾斜喻所谓的“智慧”,说明“小聪明”或许可以一时“补救”人品的某些残缺,但在“大善大恶”面前根本无效。)
水桶是水的载体,品格则是素质的载体;水桶的大小决定了装水的多少,品格的好坏便决定了素质的高低。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一定有着同样的素质;一个素质极差的人,品格也不会高到哪里去。现在有些人很不在乎一些为人的最基本的品质,有人甚至认为这些一文不值。他们认为善良便是不精明,勤奋便是愚蠢,诚实守信便会上当受骗。一些基本品质的丧失,让一个人的品格下降―――变成了一个没有素质的人。(借水桶的大小喻品格的好坏,进而论述品格与品质、素质的关系。然后,从反面举例论述了品质的形成对提升品格和素质的重要性。)
桶并不是一下子做好的,品格也不是天生的。一个人品格的养成,会经历很长时间,在这个时间里我们可以对品质的残缺、品格的不完整作弥补。一旦这个时间过去,一个“桶”完成了,再要改变就很难了。一个人从小就养成自私自利的习惯,极有可能一辈子也改不掉。(由“水桶不是一下子做好的”,联想到品格的养成“会经历很长时间”,指出从小养成和及时弥补的必要性。)
也许这世上的确找不到一只完美的水桶,也的确找不到一个品格完美的人。但人的品格却可以通过长期努力的培养趋向完美和接近完美。这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以找不到一个完美的水桶喻找不到一个完美的人,从而推出全文结论。)
总评:
从以形象说理的要求看,议论文难写;通篇贯穿一个喻体的议论文更难写。因为要找一个贴切的比喻说明观点并不容易,而通篇抓住一个喻体,从不同角度一层层深入浅出地阐述或论证就更不容易了。
《品格与水桶》一文的特点有四:一、视角独特;二、想象丰富;三、寓理于物,言近而旨远;四、构思新,手法新。
本文开篇即点题,简明地揭示了“品格”与“水桶”的比喻关系。接着作者围绕这一比喻作发散思维,层层开拓论证思路,行文力避俗套、托物言志,可谓构思独特、笔法高妙。语气舒缓有力,颇为耐读;语言则极其精练、流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全篇没有一处引文,但仍富于文采,富含哲理,耐人寻味。通篇洋洋洒洒、娓娓道来,显示了作者良好的思辨能力和深厚的写作功底。读此文似与智者畅谈,令人茅塞顿开;似饮一杯清泉,荡人胸怀。结尾处复又点题,总结全文,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读了此文,相信你在比喻论证的技法上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启发。
作文十:《--品格与性格》1300字
***个人原创分享***
--品格与性格
品格与性格
品格与性格九型人格中,我从来都未考虑过自己会是忠诚型。星座书上说,狮子座的人大多有领导潜力,在加上我本身有点喜欢颐指气使,更像是小人得志,理所当然地,我觉得自己就算不是领袖型的,也该是个感觉型的。做题的时候,觉得大部分题目都是与与人交往相关的。人生活在社会中,就不在仅仅是个自然人,更多的时候扮演着其本身的社会角色。我自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很差,我很难很快地融入到一个愉快的气氛中,就算已经身处这样热闹的气氛里,我也经常会默默地退出来,看着别人笑闹之余会有莫名的悲伤和孤独。但我一直认为我是个非常外向的人,从小就爱玩爱闹,直到有一天,我连续听到几个认识我的人说我很内向,我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的症结在哪。在陌生人和陌生的环境面前,我的的确确是内向的,我身上没有那种文人特有的孤高,有的只是那种恐惧害怕的疏离感,只有当别人走进我的内心,才会发现我是个外向的又胆小的人。做完测试题的时候,其实我很难过,因为它老是问我一些我最最不想回忆也不想触及的话题,那些与人交往中的彷徨,恐惧,怀疑都被一点一点的挖掘出来,让我突然觉得我内心世界里没有一个真正属于我的朋友。也许是我的占有欲太强了,当我的一个朋友要去结交新的朋友时,我的内心里已经意识到这个朋友渐渐离我远去了。对于朋友,我是这样的苛刻和较真,因而我时常感到孤单和寂寞,被遗弃的感觉常常迸发出来,我想找一个能永远让我依赖并让我信任的人,但是一次次的挫折只会让我觉得朋友难得。我也意识到,我对于别人来说,朋友或许当得并不称职,别人或许并不愿意把我当成永久的朋友。虽然不愿意承认,但事实上,我有点自卑,有点内向,又有点专断。在看完忠诚型性格的解释后,我对自己的性格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以前很多不能解释的问题都有了答案。忠诚型的强调的便是对与别人的依赖和取信。“如果我能够达到他人对我的期望,我就OKAY了。”这句话真正体现了我内心的声音,只能说,这个测试真的很准确,让看不透自身性格的人都会多多少少对自己的性格有些认识。他人的期望是我的源泉,他人的信赖是我的动力,他人的肯定我的自我嘉奖??他人,在我的人生中无形
***个人原创分享***
地占了很大的比例。过分的恐惧和懦弱,缺乏安全感便是我性格弱点的真实写照。改善性格缺陷,首先要让我变得自信起来,缺乏自信的人才老是需要他人的认可。如果连自己都不能肯定自己,还期望谁能肯定你呢,解救你的人只有你自己。当一个人缺乏自信时,我相信长久的治疗方法是让这个人本身变得强大起来,他人的肯定就像是止痛药,治标不治本,当这个人的内在和外在都在充实丰富时,自信便会油然而生吧~谈到品格,我认为首当其冲地是责任感。责任感是我认为最重要也最难培养的一种品格。在很多情形下,诚实显得苍白无力,形势要求我们要隐瞒一些真相,诸如说“美丽的谎言”等等。而敢作敢当又显得过于激愤,有些事做不得而做了,就算你去担待了,也无法弥补所造成的伤害,这道理同样也适用于言行一致。而责任感则更广泛地概括了高尚的品格的内涵,对于做事来说,责任感不仅仅体现在事情结束之后,更体现在行动之前,这是种双重保障。而且,责任感强调了要负责,有敢作敢当,言行一致的内在要求;也暗含了要对人对己负责,即要诚实诚信对待自己和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