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初中作文片段训练ppt》7300字
篇一:片段作文训练
片段作文训练——人物外貌描写
外貌包括:容貌、身材、衣着、表情等
抓住个性特征,做到人各有貌;
1、一定要抓住人物的主要外貌特征;
2、要有一定的顺序;
3、善于用比喻来强化描写的效果。
一、揣摩一下下面描写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丁丁今年9岁,头发披散着,垂到脖子边,见人就羞得把头
低下去,或者跑开了又悄悄望着人,或者等你不知不觉时猛
然叫一声来吓唬你。
她叫常常,一头有些发硬的卷发,凸额头、塌鼻梁,穿一件
红底白点小罩衣,总是不声不响,像个静默的小哲学家似的。
常丁长得像她娘,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清,黑眼
1
珠
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
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从人的眼睛可以感受到人的性格。
请看看下面几双眼睛,试着体会一下人物不同的性格。
“她的眼睛真正的美是美在笑,不论是浅笑,还是大笑,只
要一笑,那双眼睛里就会有鲜花开放。那花儿鲜艳、娇媚、逗人
喜爱,使她的脸面顿时甜蜜、俊俏、神采飞扬。即使她气恼,那
眼里依然隐约有花儿颤动。”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
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
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的近的,更不必说。”
她扎着两条小辫子,一双大眼睛整日里忽闪忽闪的,使得那
张堆满笑容的脸显得格外明亮。她一哭起来,那就我能给人留下
甜甜的印象。不过她发脾气时,两眼瞪得吓人,你最好躲
2
远一点。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
(1) 门一开,班主任领进一位女生。她长得很好看,衣着
朴素。“我叫李华,请多光照。”简单的开场白后,她被分到我的
旁边,以后我们成了同桌。
(2) 门一开,班主任领进一位女生。她中等个儿,梳着两
根长辫子,黑里透红的脸上,有一对明亮的眼睛。穿着一身洗的
褪了色的学生装,裤子的膝盖处还缀着两个像眼睛一样的补丁。“我叫李华,请多光照。” 简单的开场白后,她被分到我的旁边,以后我们成了同桌。
评价:这两个文段同写一个人物,哪一种好,为什么,
片段作文写作
相对于整体作文而言,片段文的范围广泛,可以是文章局部,可以是练笔短文,可以是微型作文,可以是几句话的一小段。从表达方式上看,可以记叙、议论、说明,也可以描写、抒情。总之,它的写作目的相对单一,要求相对集中,文字量往往在200字左右。但是,文段虽短,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内部结构仍要围绕中心展开,仍要层次条
3
理清楚,和相关的文体要求基本一样。
常见的题型有三种:?提供文字材料,要求学生表达意见、观点(定向写作);?提供漫画,要求学生结合画面(图示)作文;?设定情景,要求学生想象作文。
片段文写作虽说文字量不大,但技巧性很大,具体写作要求有:?弄清要求(命题的意图),把握写作方向,并将其一一落实;?阅读所供材料(或漫画、或特定的情景),要善于扣住要点,发现“热点”,不能话不对题或隔靴搔痒;?上题要快,切忌开头绕圈子,不必刻意追求开头、结尾和故事的完整性,宜采用单刀直入、直奔主题的方式;?符合相应的文体要求。
【典型例题精讲】
例1 《江淮晚报》开设“‘减负’大家谈”专栏,刊登广大师生、家长谈“减负”的文章。在发表的文章中,有的学生说:“‘减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支配时间,有利于我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的家长说:“激烈的升学竞争状况不
改变,谁敢去‘减负’:”有的老师说:“‘减负’,并不意味着降低对学生学业的要求。”??
请你也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谈谈对“减负”的看法。
【分析】 这是一道议论性片段写作题。写作时首先要看懂提供的材料,寻找写作的突破口。材料中,学生的观点是:
4
“减负”有利;家长的观点是:不敢“减负”;老师的观点是:“减负”不减压。除此之外,围绕“减负”还会有哪些话题,这就是应试者的落脚点,“减负”会不会影响教学质量,“减负”是不是放任自流,“减负”的利与弊等都可以纳入笔端。值得注意的误区有:?所述看法与材料重复,没有新意;?融合观点多,结果造成中心不明确;?观点不正确,不能以理服人。
例2你有课外读书笔记本吗,请你为自己心爱的课外读书笔记本(或课外阅读摘抄本,或课外练笔本,或收视笔记本??)题写一段自我勉励的话。相信你一定会做到文字简洁、语言明快、意思明了、富有文采、自勉性强;字数不超过50个。请先在横线上填出笔记本种类。
【分析】 这篇片段文要求写一段自勉的话,目的是引导学生对课外阅读有充分认识。就题目的要求来看,有对内容的要求,有对字数的要求,有对题目进行补充的要求,对语言风格的要求。写作本题时,一定要弄清题意,看清要求,联系平时课外阅读的情况,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谈点自己的认识。当然,这段话可以是议论性的,也可以是抒情性的,要紧扣“语言明快、富有文采、自勉性强”行文。
总之,写好片段文的关键在于“会看、会抓”。“会看”即会看材料,会看画面,能较快的理解材料、画面、题干的意思。“会抓”是指善于从材料中抓住构思的要害,善于从画面里抓
5
住作者的创意。片段文写作要力求做到:小中求新,小中求巧,小中求精。
当我走进考场的时候
当我走进考场的时候,不再有开怀大笑的心情,不再有哼小曲儿的兴致,更失去了往日一副满不在乎的神采。这时的我,心里只是在打鼓。
我慢慢走到座位上,坐下来,把文具放在桌子上。沉下心来,像过电影一样,复句的各种类型,单句的各种成分,某些背诵的段落,某些词语的注释,又一次浮现在我的头脑中。考场安静极了,我看了看周围的同学,一个个都仿佛胜券在握了。
考场铃声响了,这一刻,我全身的血脉都好像凝固了,脑袋里涨得要命,又犹如一张曾经写过什么,但又瞬间全都消失了的白纸。耳朵里只能听见那急速、剧烈的心脏跳动声,仿佛震撼着我整个身体。手脚冰凉,指尖还冒着冷汗。整个人好像不是自己,哪里都不听使唤。正在这时,我脑袋里一闪,我是怎么了,怎么紧张成这样,我没有别人复习的充分?我没有别人记性好?还是我天生就是临阵脱逃的人?不!都不是!我付出了努力,付出了汗水,不比谁差,缺的只是信心,只要拥有必胜的信心,就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于是,我就怀着信心去迎接考试,去迎接挑战!(郭维)
,简析,这个小作文,要求写进入考场的心理活动,字数
6
不超过300字。例6的内容、字数都符合这一要求。这篇小作文,写自己的心理活动,很有层次,内容也很深刻。尽管文章不长,中心很突出。文中写自己的心理活动,运用比喻,写得很精彩。看来写这样的小作文,更需要周密的思考,选材上更要下功夫,才会有言简意赅的效果。
优秀作文片段欣赏(二)
1( 模拟考场作文:懂得放弃
篇二:片段作文训练(1)
“片段作文训练——人物描写”教研活动案例
主笔:韩照丽
参与者:王雅娟 史丽琴 范立慧 王智俊 张晓丽
一、案例产生背景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 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实现写作的个性化。”而《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对写作提出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里村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学校,生源素质较差,家庭所营造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也较差,阅读面与课外积累的有限,使得写作对学生来说是一件谈虎色变的事。学生写作时,要么抄作文选,要么东拼西凑,要么仿写范文、编织故事,要
7
么缺乏想象力,总之虽然搜肠刮肚,仍是三言两语,作文内容千篇一律的现象普遍存在,根本谈不上创新与个性表达。
我校学生写作现状与课标要求相去甚远,老师们一筹莫展。因此,改进和加强我校的写作教学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上好写作指导课成为写作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如何让学生学会借鉴名家、怎样掌握写作技巧、如何调动学生写作兴趣、如何对彼此习作相互评价、如何让学生在写作课上个性表达等等这些问题时常困扰着我们。作为语文半壁江山的作文,直接关系着语文成绩与语文素养的高低,为了让老师们上好习作指导课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我们语文组开展了以“片段作文——人物描写”为主题的写作教研活动。
二、案例描述
教研主题:片段作文训练——人物描写
教研时间:2016.4 .21 .
教研地点:里村中学小会议室
教研主持单位:里村中学语文组
教研主持人:韩照丽
参加人员:王雅娟 史丽琴 范立慧 王智俊 张晓丽
教研方式:学情分析式、教法研讨式、经验交流式
教研过程:
8
1、听课活动
“片段作文训练——人物描写”示范课,王雅娟老师执教。
2、授课教师谈自己的教学反思。
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不会借鉴好的文章片段,教了许多方法后,仍是无从下笔,即使动笔写了,内容也比较空洞,人物形象干瘪、僵硬不够典型,缺乏生活气息,课堂气氛令人尴尬。
3.课后教师互动,探究焦点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依据学生对人物描写知识的理解、巩固、掌握、运用、提高的认知规律,逐层深入,高效达成教学目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就以下这些话题进行探究讨论。
话题一:如何教学生学会借鉴,
范立慧: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关于人物描写的课文,在语言表达、材料组织、结构安排等方面表现出典型的写作特点。我们应当让学生就地取材,将之前学过的课文中关于人物描写的语段全部找出来分析。 王雅娟:全部找出来,我考虑学生任务量会不会太重,
王智俊:教师应该全部找出来,做成课件,直观呈现,可以减轻学生负担。
史丽琴:但是这样做,又会把老师弄得太累。
韩照丽:全六册去找,既浪费时间又浪费学生精力,事倍
9
功半。我们不妨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六册课本,小组自愿选择,一组一册,找出经典片段,合作探究名家人物描写的方法,比比哪个组概括的多而精。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来自:WWw.xlTkwj. 小龙文 档网:初中作文片段训练ppt)负担,又可以展开小组间的竞争,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老师用心挖掘课文中有利于提高学生人物描写写作能力的素材,通过针对性训练,让学生学会借鉴。这样做,以学生为主体,又使老师得到真正的解放。
话题二:学生怎样才能合理运用写作技巧,
王雅娟:小组展示交流他们的借鉴成果,然后老师引导他们合并归类。 王智俊:归类这个环节要特别注意。示范课中我想提这样一个问题:写作方法及技巧不应当只是简单的罗列,要根据修辞手法或者写作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方法等进行分类。
话题三:如何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
韩照丽:学生明确写作方法之后,教师应当怎样做,才能让学生不将写作当成负担,这一直是个难题。现在,请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范立慧: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尽量选取身边的人或事,让学生好下手,愿表达,露真情。
张晓丽:就人物描写而言,我们可以让学生写他最熟悉的一个人,或者就写同桌,一边写,一边观察。这样的写作学
10
生有观察、有素材、有体验,自然不愁笔下无物,写作兴趣自然会提高。
王雅娟:和谐、融洽、欢快的课堂气氛十分重要。我们先暂且不谈技巧如何,先在学生展示习作后,其余同学去猜他写的是谁,这样,写作课上,学生才会兴致高涨,思维活跃,不少平时畏惧写作的学生,也定会跃跃欲试。
韩照丽:从身边的小事、熟人写起,慢慢引导学生去关注更多的东西。他们视野不断开阔的过程,就是素材积累的过程,更是慢慢爱上写作的过程。
话题四:学生如何互相评价,
韩照丽:在听课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问题,一篇习作展示出来之后,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评语只是简单的好或不好,这个问题我们应当怎样解决,
王雅娟:示范课结束后,我也反思了这个问题,我认为关键是之前的方法、练笔与之后的评价脱节了。
范立慧:应当让学生选取评价角度,从方法入手,才能避免学生无话可说。同时老师要适时强调,一篇好的文章,绝对不是单纯的方法技巧的叠用、罗列,只选择自己认为必要的、合适的。
张晓丽:老师可以与学生一块写作,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让学生比较评价,教师的下水文在条理,具体方面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韩照丽:在掌握了评价方法之后,我们可以
11
将作文点评权真正交到学生手中,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议、自主修改,进一步巩固人物描写的方法。学生用审视的眼光评价同组作文的同时,增强了问题意识。
话题五:如何在写作课上让学生个性化表达,
王智俊:一直以来,学生写作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千篇一律,缺乏个性。这个问题我们应当如何解决,
韩照丽:新课标中倡导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舒服,所以,老师要创设宽松的氛围,淡化教师权威,比如片段作文中有学生写到了老师自己,可以适时地抓住这个契机,用幽默的语言去点评、夸奖,以此激励学生,与学生交流,使学生善于观察,敢于发表意见,勇于探索学习。
王雅娟:对,只有在民主的氛围当中,才有学生人格的自由舒展,才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才有创新的思想迸发。
范立慧:当学生看到老师不介意学生们去对他品头论足,而且还对学生能抓住老师某个鲜明特点扩大去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真切体验和感悟,都会去抓住人物最具特征的一面。所以习作教学,教师要善于发掘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有趣的活动,形成个性化的习作。
4.在教研后,针对各位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二次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中,首先老师们注重了调动学生知识储备,意在温故知新。其次,
12
篇三:记叙文写作片段训练教案
记叙文写作片段训练教案
师导入:我们都知道作为记叙文最常用的表达方式除了记叙之外,还有描写、抒情和议论。尤其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我们的目的就在于让同学们一起探讨描写手法的熟练运用。下面我们有请第一个扩写训练的主持人上场。
扩写训练主持人:5分钟小组讨论,确定最优扩写作品,准备分角色小组展示。之后分别由3个小组进行展示,同学们分小组进行点评,总结心得收获。
一、 请结合下面一段对话进行扩写,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公鸡儿子:爸爸,我们为什么长着高高的鸡冠,
公鸡爸爸:这是向敌人展示我们的威严。
公鸡儿子:那我们的嘴为什么尖尖的,
公鸡爸爸:这是攻击敌人的武器呀~
公鸡儿子:那我们的嗓门儿为什么那么高,
公鸡爸爸:那是为了在气势上压倒敌人。
公鸡儿子:可是,爸爸......
公鸡爸爸:怎么了,
公鸡儿子:可是,我们那么强悍,怎么会在养鸡场里,
我的写作心得:
小组讨论收获:
13
二、请将下面一段文字进行续写(不超过150字)
续写训练主持人:提前安排4个组的学生上黑板展示自己的作品,主持人引导各小组8分钟讨论,之后进行全面点评,点出优劣。
三年的高中拼搏,我成了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明天是我大学开学的日子,可是5000多的学费依然有一半没有着落。夜深了,屋外起风了似乎有雨要下……黑暗中我蜷缩在里屋自己的床上,透过虚掩的门缝,外屋中昏黄的灯光透进来洒在床前的地上,是爸妈还在为我没凑
齐的学费发愁……
“咱家孩子明天就开学了,你倒是再想想办法啊……”是母亲压低了的焦急的声音。
……(续写部分)
我的写作心得:
小组讨论收获:
教师片段展示(请同学们点评):
“村里我都借遍了,要不,要不你去孩子他舅和小姨家里问问看,”父亲无奈的声音里隐藏着些许的乞求。
“又是他舅和姨,”母亲的声音带着些愤怒,“我前头跟人家借过多少了,到如今都没还上。连回娘家我都不好意思回了,还让我去借,~你两个兄弟两个妹妹呢,你咋不问他们去借,”
14
“我要能借出来,还用你,~”父亲的声音也高起来了。
“借又抹不开面子,钱又挣不来,你说你一个大男人……”
“是,怨我,都怨我没本事……”
“我不上了……”我再也看不下他们这重复上演了上千次的战争,猛地冲出里屋,“我不上了,行么,明天我就跟他们去干建筑,挣钱,猛挣钱~”
母亲瞪大了双眼惊愕地望着我。
“唉——”父亲一声悠长的叹息几乎引下我的泪来……
“哗……”雨突然下来了,被风裹着敲打着门窗,敲打着我这风雨飘摇的家。
长久的沉默之后,父亲低低地说道:“我出去再借借看。”说完,拎起桌旁的雨伞,走进外面黑黑的雨地里。
“哎,你穿上雨衣啊……”母亲喊着追了出去……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我恹恹地起床走到外屋。桌子上,厚厚地,放着一沓钱。父亲和衣躺在床上,鼾声震天。地上是父亲终日穿着的黄胶鞋,鞋底满是厚厚的泥巴,鞋面早成了泥浆的颜色。我的心似乎被什么揪住,隐隐作痛。
“醒了,”不知什么时候,母亲站在了我的身边。“你爸刚回来没多久,昨夜去邻庄房贷的那借了钱,一年9分的利钱。我和你爸紧上几年就还上了……”
听着母亲的话,我向熟睡中的父亲望去,在他布满皱纹满是愁苦的脸上,我居然发现了淡淡的笑意~
15
泪水终于难以抑制的顺着我的脸颊流了下来。“爸,妈……”重重地,我跪在了地上……
三、记叙文写作升格班级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本节课进行心得规律总结。
四、 随堂升格训练
每天放学上学经过这个路口时都会看到一对父子,年迈的父亲用轮椅推着智障的儿子驻足在路口的一侧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来往的行人也往往会注意到他们。一天……(续写部分)
教师作文片段训练展示.ppt
16
作文二:《初中片段作文训练教程》10800字
初中片段作文训练教程
七上
课文:第二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训练内容:对话描写
知识链接:对话描写四法 有些同学写作文时,一碰到人物曰埃
以下4种写法。
⒈提示语在前,引语在后,引语之前用冒号。
例如:
小男孩哭着说:“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小摄影师》)
这是最常用的写法。可强调提示语。如上句就是强调这些话是“小男孩哭着说”的。
⒉引语在前,提示语在后,提示语后面用句号。
例如:
“150岁,您记错了吧?”小槐树有点儿不相信。(《院子里的悄悄话》)
这种写法多见于人物接话很快的对话中,或先闻其声,后见其人情形下的对话描写,可强调,突出引语。
⒊引语在提示语的前面和后面。即提示语在两个引语的中间,提示语后面用逗号。
例如:
“我留在村子里。”第三个孩子说,“也许在村子里,我就能明白幸福究竟是什么。”(《幸福是什么》)
这种写法,一是表明人物说话时中间有停顿,二是强调人物前半部分的话语。
⒋只有引语,没有提示语。
例如:
“哦,你这么一说,北大荒好得哪儿也比不上啦?”
“就是哪儿也比不上!”
“那你说说,现在怎么个好法?”(《可爱的草塘》)
这种写法一定要在读者不会产生误解的情况下用,而且,每个人的对话内容一般要单独成行。
其实,对话的写法还有很多,相信同学们在实际运用中会摸索出更好的表达方式。
习作精选
课文:第三课 短文两篇之《蝉》
训练内容:抑扬法
资料链接:先抑后扬
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指为肯定某人、事、物、景,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注意抑少扬多,扬能压抑。
先写坏的,后写好的,就好像山峰要用低谷来衬托。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宦尚础癤X说”,显得呆板单调。要写出生动活泼的人物对话,可灵活交叉运用
如茅盾《白杨礼赞》,要写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开篇先写它的生长环境——黄土高原的的“单调”,使人恹恹欲睡,这是抑,突然看到挺拔的白杨,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是扬;杨朔《荔枝蜜》先写自己不喜爱蜜蜂都后来赞美蜜蜂,也属于欲扬先抑;小思《蝉》先写蝉鸣烦人以及蝉的弱小,后写蝉的生命虽短暂非常有意义,使作者敬佩。小说中写人也可以先贬后褒,同属于此。
《这个婆娘不是人》 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做个祝寿词助兴。老纪也不推辞,当着满堂宾客脱口而出:“这个婆娘不是人。”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十分尴尬。老纪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顿时全场活跃、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老纪接着高声朗读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满场宾客变成哑巴,欢悦变成难堪。老纪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
学生习作
第十一课《春》
训练重点:运用“五觉”写景
材料链接
美国新闻学家D.C.雷特狄克在谈到描写技巧时说:“在人们的心里,蕴藏着各种各样的记忆,如果你能唤起他们心中的这些形象,你的描述就具有了激动人心的力量。”用什么唤起读者的记忆呢?答案只有一个,用生动的语言。生动的语言,能够在读者的头脑中唤起对光、色、态的丰富联想和想象,使读者的头脑中产生具有光、色、态的具体形象,从而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人们心中那些深刻的各种各样的记忆并不是只从视觉得来,也来自嗅觉、味觉、听觉、触觉。同学们在写作时很重视视觉形象,只写自己看到的一切,而实际上,要反映出一种景物的特征,仅仅调动一种感官是不够的。只有突破视觉印象的单一描写,综合调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多种印象,才能立体地反映景物特征,丰富客观画面,加强景物形象的高度真实感,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绘景时,要把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受结合起来,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描绘。这样可以多角度地展示景物特点,使读者获得准确、全面、深刻的印象,唤起读者心中的记忆形象,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再创造出更为动人的艺术境界。
运用“五觉法”绘景,就是通过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来描写景物。课本中很多名家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运用此法的范例。如朱自清的《春》(苏教版七上)在描写春风时,就是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突出春风和煦与清新的特征。文章先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和煦。作者引用“吹面不寒杨柳风”,既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又写出了春风的柔和;接着用一个比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更巧妙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与柔情。再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但“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这就使得春风中带着一种特有的芳香了。最后从听觉角度写春风吹送的悦耳的声响。春风“轻悄悄的”,本身也没有什么声响,但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宛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演奏了一支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曲。作者从不同感觉写来,把
难以捉摸的无形、无味、无声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情有感。作者在文中描写春花的那段文字,我们阅读时也不难发现,同样是从视觉、听觉、味觉等多个角度描绘春花竞放景象的。多种感官的感受勾连映衬,烘托渲染,将竞相开放的花态写动写活,写出了百花争春的“形”和“神”,画面立体感很强。
老舍先生在《在烈日和暴雨下》(苏教版九上)描写天气炎热时,也运用了“五觉法”。“干巴巴地发着白光”“每一个颜色都刺目”从视觉上写热,“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喘不过气来”从触觉上写热,“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每一个声响都难听”从听觉上写热,“每一种气味都搀合着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是从嗅觉上写热,作者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的感受的描写,渲染出烈日之猛,酷热之甚,把“热”写得逼真形象,使人感到“热”无处不在,仿佛亲历一般。鲁迅先生也是运用“五觉法”描写景物的高手。他在《社戏》(苏教版七上)中描写去看社戏途中见闻感受,从视觉方面写了碧绿的豆麦田地、水中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星星点点的渔火,从嗅觉方面写了豆麦和水草的清香,从触觉上,感到清香夹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从听觉上,写了宛转悠扬的歌吹,写得充满诗情画意,渗透着主人公当时愉快而又急切的心情,同时表现了主人公对航行在船上所见到乡村美景的喜爱之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苏教版七下)的第二自然段,描绘了儿童心中美丽欢愉、富有情趣、充满生机的百草园生活,从中表现出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的儿童心灵世界,让人仿佛置身其中,同作者一样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同样也是运用“五觉法”,从视觉、听觉、味觉几个方面描写所产生的效果。
“五觉法”的妙用是多渠道的,富有立体感的:用视觉,可以察形观色巧描绘,使人如见其状,历历在目;用嗅觉,可以吞芬吐芳妙描摹,使人如闻其馨,沁人心鼻;用味觉,可以含英咀华泼浓墨,使人如品香茗,秀色可餐;用听觉,可以聆听妙音精绘画,使人如雷贯耳,余音绕梁;用触觉,可以身临其境细体会,使人如影随形,真实可亲。以上所举的例子,都是调动了各种不同的感官,从各种不同的感觉进行描写,读来生动细腻,引人入胜。运用“五觉法”描写景物,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绘景方法。我们要想在写作中运用“五觉”法来描写景物,首先要在观察景物时,学会使用多种感官,从多方面感受景物特征,其次在描写时要注意围绕景物最主要的特点,把多种感官感受结合起来写,在描写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描述,以使描写对象清晰完整,活灵活现。
学生习作
第二十二课《羚羊木雕》
训练内容:人物描写
材料链接
写作专项训练:人物描写一——怎样描写人物外貌
外貌描写,又叫肖像描写,它是指对人物的外貌、情态、姿态、服饰等的描写。外貌描写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为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服务,因为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状态,会通 过一定外貌表现出来,最典型的就是鲁迅在《故乡》中对闰土形象的描绘: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这段外貌描写,深刻地揭示了闰土的悲惨命运,特别是与闰土少年时期的外貌呼应,更加深刻地突出了主题。但是外貌描写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要有,这要根据文章的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好的外貌描写必须有利于反映中心思想,有利于表现人物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注意事项:要写好人物外貌,关键在于平时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注意人物的身分,了解、熟悉他们的个性。还要留心他们的变化。具体来说:
第一,描写人物外貌要抓住人物外貌的特点,这样,就不会出现“千人一面”的毛病。
第二,描写外貌要注意人物的身分,不能张冠李戴。
第三,描写外貌要注意人物内心感情的变化。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年龄、经济地位、职业、心境、感情都在起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反映到人物的外表来。因此,写人物外貌,不能一成不变,要通过人物外貌的描写反映出人物的心内世界。
第四,描写外貌,还要注意人物的性格特点。人,各有各的性格,就是一对双胞胎,尽管长相一样,但性格和气质是不尽相同的。描写外貌的时候,就要注意“以形传神”地把人物的性格特点反映出来。
外貌描写四法:
一、白描式描写。就是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的词藻,而以简练单纯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来。这种描写方法的运用,可以给读者一个简单而明快的印象。如《藤野先生》中写藤野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糊”,冬天穿旧外套。抓住特征,几笔勾勒,就活画出了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二、漫画式描写。在人物描写中需要强调人物外貌的某一特征,可以采用夸张的手法。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的外貌就是漫画式描写。如鲁迅笔下的阿Q:“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鲁迅先生抓住阿Q外形上最引人注目的、最富幽默色彩的特征——头上的癞疮疤,以诙谐的语言进行了夸张的描写。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幽默的漫画。
三、工笔式描写。工笔描写指对人物多用笔墨作细致入微的刻画。犹如电影中的人物定格特写或绘画中的工笔肖像画,人物的外貌特征、服饰、穿戴以及细微的表情,都能让读者看得清清楚楚,留下深刻印象。如刘绍棠《榆钱饭》中:“丫姑野性,胆子比人的个儿还大:她把黑油油的大辫子七缠八绕地盘在脖子上,雪白的牙齿咬着辫梢儿,光着脚丫,双手合抱比她的腰还粗的树身,哧溜溜,一直爬到树梢,岔开腿骑在树岔上。”这段文字用工笔细描法,把一个“野性”“胆大”饥不择食的“丫姑”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出来。对人物的外貌作了细致入微的描绘,使人过目难忘。
四、间接式描写。就是作者不直接写出人物的外貌特征,而是通过写周围人物的反应来表现特定人物的外貌。此法含蓄隽永,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陌上桑》描绘罗敷出众的美貌:“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行者”见到罗敷放下担子摸着胡子,身心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少年”见到罗敷脱下帽子,只戴纱巾,希望引起姑娘的注意。和罗敷邻里的“耕者”、“锄者”,他们该不是第一次见到罗敷吧,可也因观看罗敷而常常停下活计导致贻误了工时。这几句,没有一词半句直接描绘罗敷的容貌。我们甚至无从知道罗敷是高还是矮,是苗条还是丰满,可我们就是觉得她很美。间接描写十分含蓄,平添了无穷的神韵和魅力。
示例:
客人男性,年过半百,瘦削,白净,脸上皱纹不很多,却深,尤其额上和眼角的几道,足似刀刻。一头黑白相间的花发,鬓角却全白了,白得扎眼。一件半袖浅灰的确良衬衣,看样子穿在身上足有三四年了,洗得却透亮,规规整整地扎束在腰里。客人没带什么东西,只有一只深蓝色的尼龙方便袋,空空瘪瘪的,却一直绾了袋口放在腿上。(孙春平《通天有路》《人民文学》2000.1P59)
写作专项训练:人物描写二——人物神态动作描写
行动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情境下进行描写,包括举手投足、跑跳坐卧等。出色的动作描写能生动形象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现人物的性格。优秀作家往往格外注重任务动作的描写,鲁迅先生和巴尔扎克就是杰出的代表。高尔基也说:“为了使艺术作品有教育和说服力量,必须尽可能地是主人公多行动、少说话。”
一、下面通过名著中的具体实例来体会行动描写的妙处:
1、凸现性格特征
于是他噗嗤一笑,磕了磕吸尽了的烟灰,??慢吞吞、笑嘻嘻地吐了一口痰,把嘴一抹说道:“??你怎么知道我是共军呢?嗯?!你说说我这个共军的来历吧!”说着他朝旁边椅子上一坐,掏出他的小烟袋,又抽起烟来。
——曲波《林海雪原》
【背景】小炉匠一说出杨子荣“不是胡彪,是共军”,局势危急得一触即发。
2、反映内心世界。
众人连忙收拾。谁知小春、婉如忽然不见,四处找寻,好容易才从茅厕找了出来。原来二人却立在净捅旁边,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倒像疯癫一般,只管大笑;见了众人,这才把笑止住。
——李汝珍《镜花缘》
【背景】秦小春、林婉如得知考中才女后,竟反常地躲到茅厕里。
3、交代身份地位
刘姥姥??到了荣府大门前石狮子旁边,只见满门口的轿马。刘姥姥不敢过去,掸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溜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门上,说东谈西的。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 ——曹雪芹《红楼梦》
【背景】来自乡下的刘姥姥初到贾府进门前的情景。
二、那么,如何才能写好人物的行动呢?
首先,要写好人物的连续动作。人物的行动都是由一连串的动作完成的,把这些前后连贯的具体动作写好,就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不仅要写人物“做什么”,还要写他是“怎么做的”。这就需要在人物动作的前面加上些恰当的描写。 最后,要善于抓住那些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最能反映人物内心世界和行动进行细致的描写。
1、综合法
即把动作描写与语言、心理等其它描写有机结合,取得最佳表达效果。
红梅枝上正开着花,清香一阵一阵地送到他(觉慧)的鼻端。他伸手折了短短的一小枝,拿在手里用力折成了几段,把小枝上的花摘下来放在手掌心,然后用力一捏,把花瓣捏成了润湿的一小团。他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可是他满足了,因为他毁坏了什么东西。他想有一天如果这只手变大起来,能够把旧的制度像这样地毁掉,那是多么痛快的事。 ——巴金《家》
2、特写法
运用细致笔调使行为动作如影视中的特写镜头凸现于读者面前。
老头儿放下了钓丝,把它踩在脚底下,然后把鱼叉高高地举起来,举到不能再高的高度,同时使出全身的力气,比他刚才所聚集的更多的力气,把鱼叉扎进正好在那大胸鳍后面的鱼腰里,那个胸鳍高高地挺在空中,高得齐着一个人的胸膛。他觉得鱼叉已经扎进鱼身上了,于是他靠在叉把上面,把鱼叉扎得更深一点,再用全身的重量推到里面去。 ——海明威《老人与海》
3、对比法
书记官站起来,开始宣读起诉书。??结果他的声调就混合成不间断的嗡嗡声,听得人昏昏欲睡。法官们一忽儿把胳膊肘倚在圈椅的这边扶手上,一忽儿倚在那边扶手上,一忽儿闭上眼睛,一忽儿又睁开,彼此交头接耳。有一个宪兵好几次把刚要开口打呵欠的那种痉孪动作压下去。??玛丝洛娃听着书记官朗读,眼睛盯住他,时而呆呆不动地坐着,时
而全身一震,仿佛打算反驳似的,涨红了脸,后来却沉重地叹了口气,把手换一个放处,往四下里看一眼,随后又凝神瞧着宣读的人。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4、特征法
精选富于特征性、个性化的词语简洁传神地进行描写。
在那山坡前,战经八九个回合,八戒渐渐不济起来,钉耙难举,气力不加。??那呆子道:“沙僧,你且上前来与他斗着,让老猪出恭来。”他就顾不得沙僧,一溜往那蒿草薜萝荆棘葛藤里,不分好歹,一顿钻进;哪管刮破头皮,搠伤嘴脸,一毂辘睡倒,再也不敢出来。但留半边耳朵,听着梆声。
——吴承恩《西游记》
三、延伸训练
结合神态和动作描写一同学在课堂上的表现。
写作专项训练:人物描写三——语言描写
一、指导:
在我们的作文中,常常是叙述多,对话少。因而,使所写的内容呆板、枯燥。为了使作文的内容生动、活泼,在记叙人物、事物的时候,要写好人物间的对话。
什么是对话呢?就是作者让人物出来直接讲话。“言为心声”,写好对话,不但可以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而且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
1、语言精炼。并不是把人物语言都写进作文里。应经过选择、加工,写有意义的话,能表现中心的话。 2、表现人物性格。每个人的思想、感情、愿望,都可以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3、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的年龄和身份特点。
4、注意恰当运对话形式。
①提示语在前
②提示语在后
③提示语在中间
④没有提示语
5、描写对话时,可适当描写说话人的神态、动作。语气。
二、示例:
①老槐(huai)树支起绿篷(peng)伞,挡住热辣辣的阳光。我和李华坐在树荫下做着数学作业。
我问:“李华,第四题会做吗?”
“会!”李华说。
“你给我讲讲吧,我不会做。”
“再想想,”李华说:“实在不会我再给你讲”。
“好!”于是,我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着。
②老槐树支起绿篷伞,挡住热辣辣的阳光。我和李华坐在树荫下做着数学作业。
我问:“今天天真热。李华,第四题会做吗?”
李华说:“可不是吗?会!”
我说:“你给我讲讲吧,我不会做。”
李华说:“你太笨了,简直不可救药。再想想,实在不会我再给你讲。”
我说“好!”于是,我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着。
③傍晚,四岁的玲玲凑到爸爸耳边说:“爸爸,我的画又得了个红旗,阿姨还亲了我一下哪!”
④家里的一段对话
爸爸喜欢抽烟,妈妈为了这件事不知生了多少气。一天晚上,我们全家聚在屋里聊天,爸爸又拿出一支烟,刚要抽,妈妈在一旁瞪了他一眼说:“还抽,还抽,你就不会戒了!”爸爸只是嘻嘻一笑。我趁机插话说:“有抽烟的钱,还不如给我买冰棍吃呢!”妈妈又瞪了我一眼,说:“别胡说!”望着妈妈阴沉的面孔,吓得我直吐舌头。“人家宋大爷原
来不是抽烟吗?现在人家戒(jie)了,那才叫有志气呢!”妈妈一边低头织着毛衣一边说。“烟草有毒。”我赶快改变了话头,顺着妈妈说,“报纸上常讲,烟草化学成份复杂,含有毒物质二十多种呢!”妈妈听了直点头。接着我和妈妈滔滔不绝,轮番作战。爸爸自己孤立无援,只得把烟放进衣袋里。
评语
写对话时,还要注意对人物的神态进行刻画。这样,可以使读者闻其言,观其神,更富有感染力。这篇片段,写妈妈和“我”劝爸爸戒烟的一件事,对人物的神态,说话的声调,恰当地进行描写。笔墨不多,却使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⑤吃西瓜
一个夏天的傍晚,我们全家人坐在院里乘(cheng)凉。?这时妈妈抱出一个滚圆、碧绿的大西瓜。妈妈还没开口,我马上用命令的口吻()说:“妈妈,我要半个 (kuai)着吃。”哥哥说:“你怎么老是这么霸(ba)道,这一回不能再惯着你了!”我听后一下子冲到了他面前,恨不得鼻尖对鼻尖地向他喊道:“谁霸道,谁霸道,你都是中学生了,还不说让着我一点!”妈妈说:“哥哥说得对,你也太??”话还没说完,姥姥便说:“得了,得了,哪有这么多话说,就算俺要半个瓜吧,赶紧切给他。”妈妈无可奈何地把半个西瓜递给我,我拿过瓜便狼吞虎咽(yan?)地吃了起来。哥哥在一旁瞪了我一眼,随后便把一块瓜递给了姥姥。“还是老大孝(xiao)顺。”姥姥夸赞着哥哥,我听了心里感到真不是滋味。
评语
写几个人之间的对话,一要注意层次清楚,二要注意人物的特征。这篇对话,写的是为吃西瓜引起的一场争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哥哥礼貌让人;弟弟专横(heng)拔扈(ba hu);?妈妈遇事迁就;姥姥溺爱外孙。人物的性格特点,流露于字里行间。小作者所以写得这样真切,是出于自己对事物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⑥老师教育学生
放学后,我和王敏吵得面红耳赤。老师把我叫到了办公室里。我涨红着脸,准备“挨训”。张老师望望我,喃喃(nan?)地说:“怎么啦,一下课你们就吵起来了。”老师的一句话勾起了我的伤心事,我气呼呼地说:“王敏把我的铅笔盒碰在地上,还说活该!”说着,我说着,眼泪在眼圈里直转。
“原来就为这点事呀。”老师听了不住地抿(min)嘴笑。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初中作文片段训练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