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周瑜人物评价》900字
周瑜人物评价
韦思言
周瑜,字公瑾,三国时东吴名将,总督东吴兵马。
《三国演义》中他心胸狭窄,嫉恨贤能。其实历史上的周瑜雄姿英发,是不亚于诸葛亮的人才……也许周瑜最恨的不是诸葛亮,是罗贯中才对……
《三国演义》把周瑜描绘成心胸狭窄、妒贤忌能的典型,当他一发现诸葛亮的才智超过自己,便想方设法谋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后快,结果他的计谋被诸葛亮一一识破,自己反中了诸葛亮的谋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气得吐血身亡,临到绝命之时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长叹。小说对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战前后一连串的斗智、斗法写得丝丝入扣,极为生动,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讲是相当成功的,但从历史的真实性讲,则全属子虚乌有,纯粹是小说家的文艺创造。 历史上的周瑜,当然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也根本不存在“三气周瑜”的任何蛛丝马迹。若从周瑜与孔明在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俩在赤壁之战前后的政治地位、历史作用看,真正的赢家倒是周瑜而不是孔明。才华横溢、精明老到的周瑜,实际上远远盖过了初出茅芦的孔明。
周瑜24岁的时候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吴中呼为周郎,就是当时他们这个地方的人都管他叫周郎。“郎”是小伙子的意思,这个时候呼他们为郎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周郎就是周帅哥,帅哥都是招美女喜欢的,帅哥也都是喜欢美女的。所以美女最喜欢的那就是少年英雄,周瑜恰恰就是这样的少年英雄。而且,他也娶到了江东最美丽的女孩子,那就是乔公的女儿小乔。这个时候的周瑜真可谓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想想看吧,一个24岁的年轻人,担任了一个地方的高级将领,驰骋战场,建功立业,而且娶得这个地方最美丽的女孩子为妻,作为一个男人还有比这更令人羡慕的吗?连苏东坡提起这件事情来还表现出他的无限羡慕呐!我们去品读一下苏东坡的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是什么样的一种感受?你想这样的一个人他怎么可能会去忌妒别人呢?我们忌妒他还差不多。他又怎么可能因为忌妒别人而会被别人气死呢?那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气量是非常大的,《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就是气量大,品质好;当时的人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刘备说他“器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
所以,《三国演义》里所描写的其实和历史是出入蛮大的,大家不要一味地深信不疑。
作文二:《三国演义人物评价作文之周瑜》600字
江淮之杰——周公瑾
“既生瑜,何生亮”周瑜在《三国演义》里的存在仿佛就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首先是对抗曹操上,写周瑜是动机是狭隘的,是诸葛亮假称曹操有意“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才使周瑜抗曹。而且在赤壁之战中,也仅是发挥了配角作用,处处落于诸葛亮的下风。甚至在人品上也显得心胸过于狭小,稍有不顺就急得吐血,对才华高的诸葛亮嫉妒,下了杀心。同时,他的死亡也正是由于智力落后于人太多且心胸过狭所致,丢了胜利果实,赔了夫人又拆兵,最后意想天开想赚对方,反而连命都丧了。
但虽然这样,仍能让人看出一个光彩照人的周瑜,从出场,到病故,他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一个风流儒雅,潇洒干练,却又意气用事、头脑简单的形象也深入人心。周瑜的风流儒雅,书中描写不多,倒是苏轼的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的形象深入人心。查找了周瑜的另外一些资料后我发现其实周瑜也没有书中说的那么差劲:据《三国志》记载,周瑜年少时精通音律,即使在喝了三盅酒以后,弹奏者只要有些微的差错,他都能觉察到,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而饮醇自醉这个成语更是体现了周瑜的为人宽厚“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这好像就又和书中写的最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有些出入了。
我想评价周公瑾,并不能只看他在书中的表现还要看看历史中的他是怎样的人“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样风流倜傥的青年才俊如果被诸葛亮的光芒完全掩盖住就太可惜了。
作文三:《高分作文素材:古代“感动中国”人物之周瑜》700字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O m 高分作文素材:古代“感动中国”人物之周瑜
 
周瑜:历史长河中的不灭星光
 
【获奖名片】坚守信念,为国捐躯
【评价】
谈笑间,羽扇轻摇,破敌百万;沙场上,征袍染红,血战南郡。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忠诚与智慧的真正含义。
国家危难,他力排众议,强据曹魏,尽显名士风采;赤壁阵
1
前,他泰然自若,拔剑相迎,破百万曹军。他短暂的一生确如高山般让人仰止!
【颁奖词】
权力的巅峰,他触手可及;忠诚的信条,他永生不忘。他火烧赤壁,血战南郡,以自己短暂的生命,成就他人的王者霸业。一颗忠心,东吴元老,他深谋远虑,助吴天下三分。何谓贤谋,何谓良帅,何谓能臣,公瑾是也。
【事迹】
周瑜出身士族,早年与孙策是挚友。他尽心辅佐孙策,为孙策东渡江东立下汗马功劳。孙策死后,周瑜又效力孙权。建安七年,曹操下书责令孙权送其子为人质,众大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周瑜力挽狂澜,分析利弊,最终说服群臣。周瑜对孙氏忠贞不二。他拒绝了曹操派人的游说,态度坚决。
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军三十万会猎江东。周瑜英勇不惧,说服众人,与曹决一死战。面对三十万曹军,周瑜展现的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拥有的豪迈。一句“操直送死”,一计“火烧曹军”,一场“赤壁之战”,成就了他的辉煌。这场大火使曹元气大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熊熊的火焰是周瑜爱国的心火,是他誓死效忠的赤子之心。
赤壁之战后,他为了扩张东吴的势力,主张攻打南郡,在
2
那场战争里他失去了生命,但他在赤壁船头傲立的风姿,依然让人仰望。他将一生都奉献于东吴霸业,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曾倒下。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O m
3
作文四:《周瑜人物特点剖析》900字
周瑜人物特点剖析
周瑜,字公瑾,东汉末年东吴著名将领。这是个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其身上有着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身为一国军事领袖,周公瑾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协孙策破皖城,功寻阳,败刘勋,讨江下,平定豫章、庐陵。孙策死后,传其位于孙权,当时孙权兵弱,周瑜凭借自身谋略,助孙权一路攻城伐地,实力迅速增强。后巧施苦肉计,帅孙刘大军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使其兵力受到重创,从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而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之计也实属周瑜所为,并非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孙策评价周瑜说:“我得公瑾,大事成矣。”
对待孙氏兄弟,周瑜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一生忠心事主,拒绝袁术、曹操的盛情利诱而全力辅佐孙氏。孙权刚刚即位时,只占有数郡之地,手下谋士将才匮乏,势单力微。当时周瑜手握重兵,却对孙权施以君臣之礼,而后南征北战费尽心力帮助孙权稳固并扩大吴国政权。直至病重临危之时,还不忘国之社稷,临终上疏孙权遗言感人至深。在周瑜死后,孙权曾慨叹自己从此无人可以依靠,而称帝大计更遥远而不可及。
对待将士,周瑜也是体恤极深。平时宽厚待人,爱惜将才。苦肉计中对黄盖实施刑罚,他也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平日里威风无限的大都督,也有他的似水柔情。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和夫人恩爱有加。夫妻久别重逢,内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夜风长亭下,一个尽兴弹琴,一个深情观望,尽显男儿气概中的儿女情长。这一切虽是剧中所设的情节,但让人看来却又心生无限感动。
此外,周瑜精通音律,在音乐方面有极高的造诣。著有名曲《长河吟》,常与小乔在江边相依吟唱。另有传说——周瑜酒醉之后,仍能听出奏曲之人所犯的细微错误,便一定要回头顾盼,因此民间有谚谣:“曲有误,周郎顾。”可见周瑜确实具有极高的音乐才华。
史上记载,周瑜面容俊朗,英姿飒爽,气度不凡。苏轼有《赤壁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将周公瑾飘逸潇洒的形象简明刻画,引人无限遐想。谈笑之间,大破曹军,又极其传神地展现出了他的军事才能。而《三国演义》中洪宇宙饰演的周瑜英气逼人,举手投足间形成的强大气场,让人不知不觉中为之吸引,想来历史上的周瑜也应是这样一位才貌兼备之人吧。
而在罗贯中笔下,周瑜是一个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的人,曾慨叹:“既生瑜,何生亮!”并因无法容忍诸葛亮的才能胜过自己而多次加害于他。
作文五:《三国人物周瑜》1500字
周 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汉末名将,庐江舒县人。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周瑜的第一冤智慧之冤
在《三国演义》当中,周瑜显得处处不如诸葛亮,差得远了。周瑜和诸葛亮曾经多次较量,周瑜是屡战屡败,没有一次胜诸葛亮的。比如说在曹操大军压境,占领荆州,要迫使东吴投降的时候,周瑜想试探一下,刘备到底有多大决心?就说:我已经决定了,见主公的话,我就要建议他,请降。接下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诸葛亮淡定的背出《铜雀台赋》,恰好的激怒了周瑜,周瑜听了是勃然大怒,他当时就从座位上起来,面向北方指着说,“老贼欺吾太甚”,曹操你太欺负人了。接着,诸葛亮又恰好的表现出自己不知道大小乔的事。周瑜就说了,其实我早就决定了要跟曹操打一仗,现在这仗是非打不可了。于是有了赤壁之战。
其实我想说,诸葛亮也是挺坏的,他把铜雀台赋给改了。原来《铜雀台赋》它不是这么写,让诸葛亮悄悄地改了几个关键的字,它原来怎么样呢?,它本来是“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dì,dóng”,现在是“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与之共”。
当然了,这个故事很生动,两个人物形象也很生动,可是诸葛亮的形象老成持重、足智多谋,周瑜呢?意气用事、头脑简单。这实际上是个冤案。这是他的第一冤。
周瑜的第二冤功劳之冤
周瑜的第二冤是他在赤壁之战当中的头功被剥夺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当之无愧首功,实际上应该是周瑜:第一,他是东吴主战派第一人,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周瑜。第二,他是东吴军队的实际指挥者,周瑜常年训练的水军,起了决定性作用。另外,由周瑜部将黄盖首先提出。到北宋末年的时候,著名诗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还说了“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就说明人们还普遍认为赤壁之战周郎第一功。诸葛亮故意说曹军百万之众,周瑜就很清楚,他说曹军实际上没有那么多,他也就十五六万,所以他说主公您给我五万精兵,我足以挡之。
后来孙权当皇帝的时候,他讲了一句话,他说如果没有周瑜,我是当不上皇帝的,讲得很实事求是。实际上周瑜最大的功劳就是赤壁一战,为东吴后来的事业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周瑜的第三冤品质之冤
周瑜的第三个冤屈那就更冤了,因为第一冤无非是智慧高下;第二冤无非是功劳大小;第三冤就是把周瑜写成是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多次想杀害诸葛亮而未遂的小人。从诸葛亮草船借箭就可以看出来。
另外关键的这一招,借东风。东风一刮起来,周瑜马上派人,要杀掉诸葛亮。那借东风诸葛亮是头功,你现在这样做是恩将仇报。所以周瑜第三个冤屈,就是他这种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实际上历史上的周瑜他根本就不是这样的,真实的周瑜虚怀若谷、胸怀博大,是一个谦谦君子。典型代表就是老将程普。周瑜接掌东吴兵权以后,程普心里可能有点不平衡,凭什么你那么年轻就当大都督?所以程普多次当众顶撞,甚至凌辱周瑜,让他下不了台,但是周瑜从来不跟他计较,非常地宽容。结果程普彻底被感动了,程普后来跟别人说,跟公瑾交往,就好像喝美酒,不知不觉地就醉了。
《三国演义》是小说,它虽然主要人物形象都是历史上的真人,而且基本上也符合历史上的评价,但是有时候为了艺术需要,就难免要发生一些变化。我们知道长篇小说,小说必须有矛盾,矛盾有冲突,这样故事才好看。周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诸葛亮前期的主要对手就是周瑜,为了突出诸葛亮只能贬低周瑜。《三国演义》至今已经六百年,周瑜的多才多艺,美男子,各方面都非常杰出,却心胸狭窄,这样一个艺术形象已经深深地广泛地活在了人们的心中。我们也没必要去斤斤计较这些事。何况我们通过比较《三国志》历史上的周瑜跟小说中的周瑜它的区别还能得到更多审美享受,这岂非一大快事乎?
作文六:《三国人物——周瑜》21400字
周瑜
周瑜像
周瑜(175,210)字公瑾,汉族,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周瑜精通军事,又精于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
出生日公元175年 中文名:周瑜 期:
国籍: 中国 逝世日公元210年 民族: 汉族 期:
庐江郡舒县(今安徽庐江西职业: 偏将军,领南郡太守 出生地: 南) 主要成赤壁之战时率领孙刘联军大
就: 败曹操
个人简介
周瑜,东汉末年东吴著名将领。出生于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少年时即与孙
《三国志》11周瑜头像
坚之子孙策交好,妻小乔(东吴两大美女之一),有两子一女。周瑜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精于军略,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军。后图进中原,不幸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十二月病故于巴丘(今湖南省岳阳市),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六岁。详细内容请看《周氏族谱》(在江西省新余市凤阳乡焦木村内)大约是756页。
生平详述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为汉太尉。其父周异,曾任洛阳令。周瑜本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瑜长壮有姿貌”《三国志》;“美姿貌”《吴地记》 ;“资质风流,仪容秀丽”《三国演义》),志向远大。周瑜与孙策是挚友。当年孙坚兵讨董卓时,家小移居舒县。孙策和周瑜同岁,交往甚密。周瑜让出路南的大宅院供
周瑜题跋像
[1]
孙家居住,且登堂拜见孙策的母亲,两家有无通共。周瑜和孙策在此广交江南名士,很有声誉。
孙坚死后,孙策继承父志,统率部卒。周瑜从父周尚为丹阳太守,周瑜去看望,时孙策入历阳(今安徽和县西北),将要东渡,写信给周瑜。周瑜率兵迎接孙策,给他以大力支持。孙策十分喜悦,说:“吾得卿,谐也。”(《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于是,二人协同作战,先克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长江北岸)、当利(今安徽和县东,当利水入江处),接着挥师渡江,进攻秣陵(今江苏江宁秣陵关),打败了笮融、薛礼,转而攻占湖孰(今江苏江宁湖熟镇)、江乘,进入曲阿(今江苏丹阳),逼走刘繇(参见孙策平江东之战)。时孙策部众已发展到几万人。他对周瑜说:“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阳。”(《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于是,周瑜率部回到丹阳。
不久,袁术派其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阳太守,周瑜随周尚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袁术发现周瑜有才,便欲收罗周瑜为已将。周瑜看出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只请求做居巢县长,欲借机回江东,袁术同意了周瑜的请求。
建安三年(198年),周瑜经居巢回到吴郡(今江苏苏州)。孙策闻周瑜归来,亲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将,调拨给他士兵两千人,战骑五十匹。此外,孙策还赐给周瑜鼓吹乐队,替周瑜修建住所,赏赐之厚,无人能与之相比。孙策还在发布的命令中说:“周公瑾雄姿英发,才能绝伦,和我有总角之好,骨肉之情。在丹阳时,他率领兵众,调发船粮相助于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论功酬德,今天的赏赐还远不能回报他在关键时刻给我的支持呢!”周瑜时年二十四岁,吴郡人皆称之为周郎。
因庐江一带,士民素服周瑜的恩德信义,于是孙策命他出守牛渚、后来又兼任春谷长。不久,孙策欲取荆州,拜周瑜为中护军,兼任江夏(治湖北新州西)太守,随军征讨。周瑜、孙策攻破皖城,得到桥公两个女儿,皆国色天姿。孙策自娶大乔,周瑜娶小乔。(注:大乔、小乔本姓桥,后桥、乔二姓不分,都作乔,通称二乔。演义中为了抬高二乔身份,把她们的父亲叫做乔国老。)孙策对周瑜说:“桥公之女,虽经战乱流离之苦,但得我们二人作女婿,也足可庆幸了。”(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策从容戏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也有说法,流离做光彩焕发貌讲。)接着进攻寻阳,败刘勋,然后讨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今江西南昌)、庐陵(今江西吉安)。周瑜留下来镇守巴丘(今江西峡江县,并非病逝之巴丘)。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孙策遇刺身亡,时年26岁,临终把军国大事托付孙权。时孙 权只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数郡,其偏远险要之处也尚未全附。天下英雄豪杰散在各个州郡,他们只注意个人安危去就,并未和孙氏建立起君臣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关键时刻,首先出面支持孙权的是张昭、周瑜、吕范、程普等人。周瑜从外地带兵前来奔丧,留在吴郡孙权身边任中护军。他握有重兵,用君臣之礼对待孙权,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军政大事。
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兵威日盛,志得意满,以为天下可运于掌。于是,在建安七年
周郎顾曲
(202年),下书责令孙权,让他把儿子送到自己这里来做人质。孙权亦是人英,当然不愿如此受制于人,便召集群臣会商。臣下众说纷纭,张昭、秦松等重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
孙权本意虽不想送人质,但由于没有得到强有力的支持,也有点举棋不定。于是,他只带周瑜一人到母亲面前议定此事。周瑜立场坚定,坚决反对送人质,他给孙权分析利害说:“当年楚君刚被封到荆山之侧时,地方不够百里。他的后辈既贤且能,扩张土地,开拓疆宇,在郢都建立根基,占据荆扬之地,直到南海。子孙代代相传,延续九百多年。现在将军您继承父兄的余威旧业,统御六郡,兵精粮足,战士们士气旺盛。而且,铸山为铜,煮海为盐,人心安定,士风强劲,可以说所向无敌,为什么要送质于人呢?人质一到曹操手下,我们就不得不与曹操相呼应,也就必然受制于曹氏。那时,我们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也不过就是一方侯印、十数仆从、几辆车、几匹马罢了,哪能跟我们自己创建功业称孤道寡相提并论呢?为今之计,最好是不送人质,先静观曹操的动向和变化。如果曹操能遵行道义,整饬天下,那时我们再归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骄纵,图谋生乱,那么玩兵如玩火,玩火必自焚,将军您只要静待天命即可,为何要送质于人呢?”
周瑜这番话,说到了孙权心里。孙权的母亲也认为该这样做,她对孙权说:“公瑾的话有道理,他比你哥哥只小一个月,我一向把他当儿子对待,你该把他当成兄长才是。”孙权便没给曹操送人质。
对于孙氏,周瑜说得上忠贞不二。《江表传》记载,曹操曾派人去游说,想使周瑜为自己所用,所派的人是九江蒋干。 蒋干仪容过人,很有才气,善于辩说,江淮人士,无人能比。 这次受命后,他头戴葛巾,身着布衣,装作闲游,去见周瑜。 周瑜猜出了他的来意,出来迎接,劈头便问:“子翼真是用心良苦,居然远涉江湖,不是来替曹操来做说客的吧,”蒋干被周瑜开口便道破机关,颇为尴尬。勉强自解:“我和您本是州里乡亲,这次来,不过是来拜访您,顺便看看您的部队罢了。您却说我是说客,岂不过分?”周瑜笑道:“我虽不及夔与师旷,称不上知音,但闻韶赏乐,足知雅曲。”言下之意,你的心理,我是清清楚楚。 于是请蒋干进入营帐,
摆设酒宴,盛情款待,酒罢,对他说:“我有军机密事,您先到外面客馆住下,等事办完,我去请您。”三天之后,周瑜又把蒋干请人营中。这次,先领着他遍观军营,检视仓库和军资器仗,然后,仍然置酒高会。席间,周瑜向蒋干展示了自己的侍从、服饰珍宝,并对他说:“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忠臣之义,内结骨肉之亲,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即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周瑜既已表示得十分坚决,蒋干也就无话可说,只好微笑。 蒋干回见曹操,对曹操说,周瑜器量端雅,趣致高卓,言词说他不动。 天下之士,因此愈加佩服周瑜。
建安十一年(206年),周瑜率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斩其首领,俘万余人。江夏太守黄祖遣部将邓龙率数千人入柴桑,周瑜率军击之,生俘邓龙。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第一个战略目标便是荆州。时刘备中原逐鹿失败,正寄居在荆州刘表那里。孙权也早看中了荆州之地。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孙权讨江夏,周瑜为前部大督,打败了盘踞在那里的黄祖。
羽扇纶巾的周瑜
曹操恐孙权占了先手,在同年九月,大举挥师南下。时刘表病死,刘琮不战而降。刘备力孤,无法与曹操争衡,率众南逃。曹操顺利占领荆州,骄横益甚,扬言要顺流而下,席卷江东。行前,曹操写信给孙权,信中说:“我奉旨南征,刘琮束手就擒。如今我训练了大军八十万,准备与您会猎江东。”
面对这种形势,东吴的谋臣将士十分惊恐。孙权召集他们商讨对策,以张昭为首的大部分人都认为应该“迎曹”。他们说:“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只有鲁肃等少数人力主“抗曹”,然而不足以扭转局势。鲁肃建议孙权把周瑜从外地召回。
周瑜归来,便针对“迎曹”派的观点向孙权指出:“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
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揖,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新?周瑜
孙权闻言大喜,对周瑜说:“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台,此天以君授孤也。”(《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当夜,周瑜为了坚定孙权的信心,消除他的疑虑,又单独进谒。他对孙权说:“大臣们一见曹操的战书上写有水步兵八十万,心中恐惧,也不认真推测一下虚实,就提出了降敌的见解,这是没道理的。现在,我们可以认真地估算一下,曹操所带的中原士兵,最多十五、六万,而且是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之众;收降刘表的人马,最多不过七、八万,而且这部分人尚心怀观望、怀疑,并未一心一德。曹操统御着这些疲惫病弱、狐疑观望的士兵,人数虽多,何足畏惧?我们只要有精兵五万就完全可以战胜他。请您不要迟疑,不要有所顾忌。”孙权听了,大受感动,拍着周瑜的背说:“公瑾之言,大合我心~张昭等人,顾惜家人妻小,只为小我考虑,真让我失望。只有你与鲁肃的看法跟我一致,这是老天让你们二人来辅助我的!五万人,一时难以凑全。但我已选好三万人马,船只粮草和各种战具也已准备妥当,你和鲁肃、程普马上就可以带兵出发。我会继续调发人众、粮草,做你的后援。你能一战破曹,当然好,假如遇到挫折,就回来找我,我将与曹操决一死战!”
那时,刘备欲率军渡江,与鲁肃在当阳相遇,共图计策,刘备于是进住夏口,派诸葛亮谒见孙权,孙权与刘备遂结成联盟,共同抗曹。孙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统兵三万。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周瑜。周瑜及
程普等和刘备部队会师,与曹军在赤壁相遇。此时曹军中已有疾病流行,刚一接战,立即败退,只好驻扎在江北。周瑜所部驻扎在南岸。
而后,周瑜部下黄盖献计:“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周瑜从黄盖计。便选蒙冲斗舰数十艘,里面装满柴草,浇上油脂,外面用帐幕包裹,插上牙旗,做好火攻的准备。
黄盖欲诈降,于是先派人送信给曹操,信中说:“我世受孙氏厚恩,地位待遇本不低卑,但是,为人当识时务。孙氏要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与中原百万之众对抗,众寡悬殊,胜负已定。江东士吏,不分贤愚,均知此理。只有周瑜、鲁肃执意如此。”他还在信中表示:“交锋之日,盖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近。”
交战之日东南风急,黄盖带领数十艘战船,乘风向曹营进发。曹军以为黄盖真来投降,毫不防备,只是指点观看。船队行到距离曹军水寨二里有余,黄盖下令各船同时点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曹操留曹仁守江陵,自己返回北方。
周瑜又与程普进军南郡,和曹仁隔江相持。两军尚未交锋,周瑜先派甘宁前去占据夷陵。曹仁分出五六千兵马包围了甘宁,甘宁向周瑜告急。周瑜采用了吕蒙的计谋,留下凌统守卫后方,亲带吕蒙去救甘宁,解除了甘宁之围。周瑜率兵屯驻北岸,约定日期大战曹仁。周瑜亲自骑马督战,被飞箭射中右胁,伤势严重,退兵回营。曹仁闻周瑜卧病在床,亲自督帅士兵上阵攻击吴兵。周瑜奋身而起,巡视各营,激励将士,曹仁于是退走。
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南郡太守,并把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作为他的奉邑,让他屯兵于江陵。
游戏图片
赤壁之战,让曹操统一中国的进程遭到严重挫折,使三足鼎立的局面初露端倪。周瑜亦凭借此战声威大震,名扬天下。赤壁战后,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并于战时趁机攻占了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驻在公安。刘表旧部多附刘备。刘备为了进一步扩大地盘,到京口去见孙权,以江南四郡地少,不能安民为理由,请求孙权把南郡借给他,使他得以控制荆州地区的局面。
周瑜上书给孙权,书中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但孙权认为曹操在北方势力太大,应该广泛招揽英雄人物才能与之抗衡;而刘备又绝非可以轻易制服之人,所以,没有采纳周瑜的建策。
时刘璋任益州牧,张鲁不断生事滋扰。周瑜对孙权说:“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周瑜这一计划,非常有战略眼光。孙权当即表示同意。 周瑜想赶回江陵,做出征的准备工作。半途染病,死于巴丘(今湖南岳阳。一说死庐陵巴丘,今峡江县巴邱镇),享年三十六岁。
《江表传》载周瑜临终前给孙权的上疏曰:“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 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 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 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 方今曹公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 三国志正文则记载周瑜上疏为:“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原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
周瑜死后,孙权穿上丧服为他举哀,感动左右。周瑜的灵柩运回吴郡时,孙权到芜湖亲迎,各项丧葬费用,全由国家支付。 周瑜精于音律,即使是酒后,仍能听出乐人演奏中很细微的疏失,每当这时,他总会回头一顾。所以当时有谣谚说:“曲有误,周郎顾。”(《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周瑜待人谦恭有礼。当时孙权只是将军,诸将及宾客对他礼仪并不全备,比较草率。只有周瑜对孙权敬慎服事,完全按君臣之礼来对待。
周瑜心胸开阔,以德服人,只是曾经一度与程普不睦。程普认为自己年龄比周瑜大,多次欺辱周瑜。周瑜却始终折节容下,从不跟他计较。程普后来敬重佩服周瑜,曾对人说:“与周公瑾交往,如同啜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至于后人说周瑜气量狭小,忌贤妒能,被人气死,则纯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
对周瑜的才干,刘备、曹操、孙权都非常清楚。刘备曾私下挑拨周瑜和孙权的关系。一次,孙权、张昭等人为刘备送行,张昭等人先离开了,
孙权和刘备谈话。刘备叹息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只是他器量太大,恐非久居人下者!”(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曹操则有意贬低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战,正赶上我的将士们染病,于是,我自己烧船退却,没想到,这下倒使周瑜成了名。”(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不过,不论别人怎样评论,孙权心中有数。周瑜去世,他痛哭流涕,说:“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他称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对公卿们说:“没有周公瑾,我哪能称尊称帝呢?”(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三国演义》中”三气周瑜“的故事人尽皆知,但在历史上,两人实际并无过节,也无正面交锋。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的主要工作是在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征调赋税以充军实,是否与周瑜见过面尚未可知。而周瑜病逝后,为他奔丧至吴的是周瑜的功曹庞统,也不是诸葛亮。
家族资料
正妻:不详
妾室:小乔
连襟:孙策
子女:两子(周循、周胤)一女
第一代 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代 第七
代 代 代 代 代 周荣 周兴 周景 周崇
周忠 周晖
周尚
周异 周瑜 周峻 周护
周循
周胤
周氏(女孙英
儿)
一 高祖父:周荣,字平孙,庐江舒人,官至尚书令。
二 曾祖父:周兴,周荣之子,官至尚书郎。
三 祖父:周兴之子,名不详。
从祖父:周景,周兴之子,字仲飨,官至司空、太尉,追封安阳乡侯。
四 父:周异,周兴之孙,官至洛阳令。
从父:周尚,周兴之孙,周异之兄,官至丹杨太守。
再从父:周崇,周景长子,周异从兄,嗣安阳乡侯。
周忠,周景之子,周崇之弟,官至太尉、录尚书事。
五 自己:周瑜,周异之子,官至偏将军、南郡太守。
兄:周异之子,名不详
再从兄:周晖,周忠之子,官至洛阳令。
六 子女:周循,周瑜长子,官至骑都尉,娶公主孙鲁班(孙权与步夫人之女)
周胤,周瑜次子,官至兴业都尉,封都乡侯,因罪免。娶孙氏宗室女。
周氏,周瑜之女,名不详,嫁太子孙登(孙权长子)。
侄:周峻,周瑜兄子。官至偏将军。
七 侄孙:周护,周峻之子。
外孙*:孙璠,早卒
孙希,早卒
孙英,封吴侯。
*[注]:
(1) 孙璠、孙希、孙英为孙登之子,《三国志》中虽未记其母亲是谁,但为孙登嫡子的可能性极大,故这里推测他们的母亲是孙登的正妃,即周瑜之女。
(2) 周瑜长子周循早卒,无子。按周氏家谱,周瑜应有子女,但未见史书明确记载。
(3) 现有湘乡柳家湾(今湖南双峰)周氏家谱上记载,这一族就是周瑜次子周胤的后裔。
历史年表
熹平四年 175年 1岁 周瑜出生于庐江郡舒县。同年孙策出生。
*初平元年 190年 16岁 周瑜从舒县到寿春,结交孙策;并将孙策一家接至舒县自己家中同住;周瑜与孙策升堂拜母。
(按:三国志中记载,周瑜访孙策在其迁居舒城之前,孙策亦自述与周瑜有“总
梁朝伟版周瑜(9张)
角之好”;儿童14岁以下为总角,故周瑜访孙策应在初平元年之前。)
初平二年 191年 17岁 孙策之父孙坚身亡;孙策离开舒县,葬父曲阿,后迁往江都。(周瑜与孙策第一次分别)
兴平二年 195年 21岁 孙策受袁术之命平定江东;周瑜带兵粮到历阳支助孙策,一同作战,攻下横江、当利(此两处均为军事要地,乃大功也),击退刘繇,进入曲阿。而后周瑜还镇丹杨。(周瑜与孙策第二次分别)
建安元年 196年 22岁 周瑜与伯父周尚回到寿春。
建安二年 197年 23岁 袁术在寿春称帝,孙策与袁术绝交,自立门户。袁术欲以周瑜为将,周瑜只请求作居巢县县长。
建安三年 198年 24岁 孙策获封吴侯、讨逆将军。周瑜到居巢县赴任,趁机东渡回吴,加入孙策旗下。孙策亲自迎接周瑜,授周瑜建威中郎将。
建安四年 199年 25岁 袁术病逝。孙策授周瑜中护军,虚领江夏太守(江夏郡尚在黄祖手中)。周瑜助孙策攻破皖城,夺得庐江郡。孙策、周瑜分纳大、小乔。同年于沙羡大破黄祖,还定豫章郡、庐陵郡。周瑜留镇庐陵巴丘。(周瑜与孙策第三次分别)
建安五年 200年 26岁 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从巴丘回吴,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周瑜向孙权举荐鲁肃。
建安七年 202年 28岁 曹操下书令孙权送嗣子入朝当人质(此时孙权无子,欲送为人质者疑为孙策之子),张昭、秦松等犹豫不决,周瑜反对,遂不送质。
建安十一年 206年 32岁 周瑜与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枭其首领,俘获万余人。周瑜还备宫亭。
建安十二年 207年 33岁 黄祖遣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瑜追讨击,生虏邓龙送吴。
游戏图片
建安十三年 208年 34岁 孙权再次征讨黄祖,周瑜为前部大督。黄祖战死。同年,孙权命周瑜为左都督,带兵与刘备共同抗曹。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军,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建安十四年 209年 35岁 曹操留曹仁、徐晃等驻守江陵。周瑜在南郡与曹仁对峙一年后,曹仁败退。孙权拜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
建安十五年 210年 36岁 周瑜女儿出生。周瑜进京见孙权,请求发兵取蜀,孙权同意。周瑜在去蜀途中病逝于巴陵巴丘。孙权素服举哀。鲁肃代周瑜领兵。程普代领南郡太守。
[注]:标注*的年份为估算,仅供参考。
史籍记载
《三国志?周瑜传》(不带备注)
[2]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阳令。
瑜长壮有姿貌。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於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因谓瑜曰:“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杨。”瑜还。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以瑜恩信著於庐江,出备牛渚,后领春谷长。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复进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
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一年,督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枭其渠帅,囚俘万馀口,还备(官亭)〔宫亭〕。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瑜追讨击,生虏龙送吴。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
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讬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虽讬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埸,又能与我校胜负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
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於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兵未交锋,瑜即遣甘宁前据夷陵。仁分兵骑别攻围宁。宁告急於瑜。瑜用吕蒙计,留凌统以守其后,身与蒙上救宁。宁围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战。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
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戚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於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权素服举哀,感动左右。丧当还吴,又迎之芜湖,众事费度,一为供给。后著令曰:“故将军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问。”初瑜见友於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
瑜少精意於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瑜两男一女。女配太子登。男循尚公主,拜骑都尉,有瑜风,早卒。循弟胤,初拜兴业都尉,妻以宗女,授兵千人,屯公安。黄龙元年,封都
乡侯,后以罪徒庐陵郡。赤乌二年,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曰:“故将军周瑜子胤,昔蒙粉饰,受封为将,不能养之以福,思立功效,至纵情欲,招速罪辟。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於乌林,走曹仁於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夫折冲扞难之臣,自古帝王莫不贵重,故汉高帝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太山如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申以丹书,重以盟诅,藏于宗庙,传於无穷,欲使功臣之后,世世相踵,非徒子孙,乃关苗裔,报德明功,勤勤恳恳,如此之至,欲以劝戒后人,用命之臣,死而无悔也。况於瑜身没未久,而其子胤降为匹夫,益可悼伤。窃惟陛下钦明稽古,隆於兴继,为胤归诉,乞匄馀罪,还兵复爵,使失旦之鸡,复得一鸣,抱罪之臣,展其后效。”权答曰:“腹心旧勋,与孤协事,公瑾有之,诚所不忘。昔胤年少,初无功劳,横受精兵,爵以侯将,盖念公瑾以及於胤也。而胤恃此,酗淫自恣,前后告喻,曾无悛改。孤於公瑾,义犹二君,乐胤成就,岂有已哉,迫胤罪恶,未宜便还,且欲苦之,使自知耳。今二君勤勤援引汉高河山之誓,孤用恧然。虽德非其畴,犹欲庶几,事亦如尔,故未顺旨。以公瑾之子,而二君在中间,苟使能改,亦何患乎~”瑾、骘表比上,朱然及全琮亦俱陈乞,权乃许之。会胤病死。
瑜兄子峻,亦以瑜元功为偏将军,领吏士千人。峻卒,全琮表峻子护为将。权曰:“昔走曹操,拓有荆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初闻峻亡,仍欲用护,闻护性行危险,用之适为作祸,故便止之。孤念公瑾,岂有已乎,”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於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脩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於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
评曰: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於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孙权之论,优劣允当,故载录焉。
历史评价
历代人士评周瑜
?《三国志》陈寿曰:“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孙权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子明??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
?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曰:“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
?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孙权谓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蒋干称瑜曰:“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刘备间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三国 孙权
?吾得卿,谐也。——三国 孙策
?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三国 孙策
?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三国 程普
?周公瑾,江淮之杰,攘臂而为其将。——三国 王朗
?饬法修师,则威德翕赫。宾礼名贤,而张公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江东盖多士矣。——西晋 陆机
?公瑾卓尔,逸志不群。总角料主,则素契于伯符;晚节曜奇,则叁分于赤壁。惜其龄促,志未可量。 公瑾英达,朗心独见。披草求君,定交一面。桓桓魏武,外讬霸迹。志掩衡霍,恃战忘敌。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参分,宇宙暂隔。
——东晋 袁宏《三国名臣赞序》
?呜呼~使周公瑾而在,其智必及乎此矣。吾观其决谋以破曹操,拓荆州,因欲进取巴蜀,结援马超以断操之右臂,而还据襄阳以蹙之,此非识大略者不能为也。使斯人不死,当为操之大患,不幸其志未遂而天夺之矣。孙权之称号也,顾群臣曰:“周公瑾不在,孤不帝矣。”彼亦知吕蒙
之徒止足以保据一方,而天下之奇才必也公瑾乎。——南宋 陈亮《史论 酌古论 吕蒙》
?说者谓天无大风,黄盖不进计,周瑜未必胜。此不善观人者也。方孙权问计于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将军擒之,宜在今日”;刘备见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正使无火攻之说,其必有以制服矣。——南宋 洪迈《容斋随笔》卷五
?孙策攻打刘繇之时,济于横江,大破之于牛渚(即采石矶)。周瑜从攻横江当利及东渡击枺陵,则知在江北。或曰:此功为大,每以语简而忽之,遂令乌林之役独传。——南宋 萧常
?此数语所谓相时而动也。然瑜之言不悖大义,鲁肃、吕蒙辈不及也。 ——元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规图荆、益,及制曹、刘之策,着着机先,真英物也。——清 李安溪《三国志集解》
?周瑜在则可,如无瑜者,权必不能独挡曹,无玄德则无吴耳,子敬之谋未为非也。——清 李安溪《三国志集解》
?公瑾生长江、淮,谙识险要,出入彭、蠡,久涉波涛,熟筹彼我,用能以寡击众,遁走阿瞒,一战而霸,克建大勋,玄德谓为本文武筹略,万人之英者,岂虚语哉。或曰:“公瑾不死,操之忧也,先主亦安能定蜀乎,” ——民国 卢弼 《三国志集解》
?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了他,结果打了胜仗。 ——**《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宋代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国演义形象
《三国演义》由于为了突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将诸葛亮塑造为正面形象,故对周瑜的形象做了大量的扭曲贬低,在此将演义与正史不同之处进行对比,以正视听。
1、 诸葛亮三气周瑜:历史上周瑜气量宽宏,三气之说为无稽之谈,周瑜与诸葛亮身为东吴蜀汉两集团臣子极少碰面,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做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送丧吊唁的是周瑜旧下属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2 、草船借箭:
《三国演义》洪宇宙饰演周瑜
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孙权,演义描写周瑜嫉妒诸葛亮是彻头彻尾的捏造,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借箭的是周瑜。
3、 赔了夫人又折兵:历史上是孙权自己要把妹妹嫁给刘备,这是一场单纯的政治婚姻。
4 、智激周瑜:纯粹捏造,周瑜是东吴最有力的主战派人士,正是听了他的劝说才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继而有了赤壁之战。
5 、赤壁之战:诸葛亮并未参与指挥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乃周瑜等人之杰作。
6、气量狭小的周瑜:三气周瑜纯属罗贯中为抬高他人而虚构,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程普评价周瑜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廓”,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孙权曾为其素服吊丧。周瑜性情开朗,气度宽宏,深得维恩显着。精通乐律,即使在醉酒时也能听出音律的错误。 周瑜受贬低的原因
宋神宗元丰五年,一代文豪苏轼兀立于滚滚奔流的长江之畔,“想公瑾之神”,“壮公瑾之业”,感慨万千,以一阕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出他对风流儒雅,功勋彪炳的周公瑾的无限向往和景仰。
其实,早在三国时代,周瑜便以他的胆略兼人,气度恢宏和雍容大雅赢得了大家,甚至是敌人的仰慕。但遗憾的是,随着千年岁月的流浙,这样一位才华卓越,气度雍容的一代懦将却在百姓的心目中蜕变成一名妒贤忌能,器量狭小,目光短浅而又意气用事的青年将领。以至于虽然没有任何一部史籍提及那位诸葛孔明在赤壁人战开始后到底做了些什么,但在千年后的今天人们仍不得不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争论苏轼词中那位“羽扇轮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英雄到底是谁。由此,不禁令人感叹岁月待周公瑾太不公平。那么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的雄才大略,他的儒雅雍容被岁月的洪流冲刷得面目全非呢,
陈迩冬在《闲话三分》一书中说周瑜“这个人对孙氏忠;对朋友谅;划策有绝招;风头足;名声好;加上人漂亮;夫人更是美人?那些碌碌之辈,自惭形秽之流,难免不生嫉妒之心。”这段话说得有一定道理,但周瑜受贬低,最主要的是周瑜投身的是孙吴集团。
从《三国志》到《汉晋春秋》,从《资治通鉴》到《通鉴纲目》,或以曹魏为正统,或以蜀汉为正统,反反复复,众说纷纭。而人物的善恶褒贬也随之潮起潮落,数度浮沉。身处夹缝中的东吴无论在哪一种正统观念下都处于颇为尴尬的地位。
周瑜虽然以他卓越的才华和崇高的人格在历代的史传文学中始终保持着、固有的稳定性。无论是“拥曹反刘”或是“帝蜀寇魏”,在这些熟读经史深受雅文化熏陶的士大夫们的字里行间依旧始终如一地充盈着对周瑜的无限崇敬和由衷钦佩,但任何一个民族都有雅俗两种文化,虽然以礼乐诗书为内核的雅文化系中,周瑜的形象没有发生多大变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以民间意识为内核的俗文化系统周瑜几成“妒才忌能、意气用事”代名词。
宋元之际出现的话本《三分事略》。在这部为适应市民娱乐需求而产生的话本中,周瑜的形象已经是一落千丈,出现了质的下跌,从作品中不难看出《三分事略》是完全把周瑜作为刘备集团的对立面来处理的,并且采用了一种低层次的单向、平面的手法来贬斥周瑜,以此来反衬出刘备集团人物的忠义智信。这种幼雅朴素的手法,使得周瑜的性格只能显现出单一而平面的狭隘与平庸,甚至是愚蠢,相当的脸谱化,简单化,不过这倒是颇为符合说唱文学易懂易唱,人物性格单纯而鲜明的特征。
元代社会废止了科举制度,读书人没有了进身之阶,由此一大批满腹诗书的文人放弃了儒业,加入到市井文学的创作中来,使其创作日趋成熟。罗贯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不能否认,《演义》中的周瑜形象比宋元以来任何一部戏曲作品中的周瑜形象都更接近史籍中的原形。在塑造周瑜胆略兼人,雄姿英发的儒将风范时,作者广征博引各类史料,但小说毕竟是小说,光有历史的有实性,并不等于有一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更何况指导全书的“拥刘”的思想倾向和小说的创作规律迫使作者必须具有鲜明的立物,于是,在作品中的刘备之仁关羽之义,张飞之猛,赵云之勇以及孔明之智,无不绚丽多资,闪烁着理想主义色彩的浓厚的古典浪温主义色调。对于其它人物,便只能以陪衬面日出现。
因此,无论在历史的舞台上周瑜如何叱咤风云,但在《演义》中去终究无法摆脱作为陪衬的命运,并且可能毫不夸旨地说他是诸葛孔明的头号陪衬人物。的确,《演义》的周瑜确是足智多谋,智勇双全,他的才略甚至可能盖过一世奸雄。但是,在与诸葛亮的交锋中却处处受制,屡屡败北。正如毛宗所说的“以周瑜之乖巧以衬托孔明倍乖巧”。
然而,作为整部作品的中心人物,孔明需要的不仅仅是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还必须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宽宏大量的坦荡气度和觉着老练的雍容气的雍容气质,而这一切与史载的周瑜性格类型太相似,不易产生性格上的碰撞,那么故事情节将无法展开,诸葛亮的个性更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示。
为了塑造那位人格近乎达到自我完善的贤相名臣,作为一名出色文学家的罗贯中不惜突破史料的束缚与限制,吸收民间文艺想象的空间,进行小说艺术的虚构,对周瑜的性格加以改造,并以他的心地偏狭反衬孔明的胸无芥蒂,以他的意气用事反衬孔明的觉着老练。周瑜的气量狭小,意气冲劝和孔明的宽宏大量,沉着光练都在对此中清晰地展现出来。其实,任何一部史书都没有提及瑜亮间的如此恩怨,诸葛亮的主要作为是在刘备死后,在此之前除了出使东吴余下的事,主要是为刘备管粮草后勤等,赤壁之战后周瑜给孙权上书告诫要谨防刘备时,提及的只是关、张二将,对孔明只字未提。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才能与地位在当时都没有引到周瑜的重视,那么周瑜又怎么可能去与一个无名小辈为难呢,但是为了中心人物塑造的审美需求,这种对照性的描写还是始终贯穿着周瑜与孔明的交锋,以经改造了周瑜形象来仅衬出诸葛亮的性格魅力,而市井文学巾周瑜那偏狭冲动的个性经过小说家的妙竺笔生花便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越发地鲜明生动了。
周郎顾曲
“周郎顾曲”现在已经演变成对音乐的欣赏赞美,典出《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周瑜常被称为周郎,同样典出《三国志?周瑜传》,“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
真三国无双五周瑜
《周瑜传》中提到的“曲有误,周郎顾”,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用典故。
魏晋的建安时期是文学史上重要时代。这一时期,三曹、七子、蔡琰等人并出,诗风“慷惯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词逐貌,唯取昭晰之能。”
这种风格被《文心雕龙》誉为“建安风骨”、“汉魏风骨”。具有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风清骨俊里又含政治理想的飞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以及浓郁的悲剧色彩。
除文学外,这也是音乐史上赫赫有名的时代,名曲《广陵散》就是失散在此时,此曲叙聂政刺韩相侠累(名傀)事,是琴曲中唯一有杀伐之气者,嵇康一死,无人能奏。
与《广陵散》并称当时的《长河吟》相传就是为周瑜所做,也有一说,《长河吟》为后人附会之作。
然而,《长河吟》是真是假且不提,周郎雅擅音乐造诣极高确证无疑。
三杯薄醉后,如果发现有人弹错了,就一定能听出来,听出来也罢了,还要一定回头看。至于回头相顾,是为责备之意还只是本能反应就不得而知了。
这个趣致典故很快被引入到诗词中,并且不断赋予新的含义。
魏晋之后的南北朝,庾信就有诗,“悬知曲不误,无事畏周郎。”南朝陈也有江总诗,“弦心艳卓女,曲误动周郎。”
这里诗里的顾曲周郎虽然出现的场合经常不对,但比较端正,一心一意想只要弹好曲,就不必怕周郎了。
但是到了唐朝不一样了,李端的《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从曲有误、周郎顾化作了误拂弦。
唐初释慧净与王绩则有相合诗,前者曰“ 早时歌扇薄,今日舞衫长。不应令曲误,持此试周郎。”,后者和“舞袖风前举。 歌声扇后骄。周郎不相顾。 今日管弦调。”
被动彻底成了主动,误拂弦原是为了试周郎。
刘禹锡也曾做《纥那曲》,“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周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与他竹枝词一脉相通的清新可亲,心平气和的喜悦。
东坡居士的一阙大江东去名垂千古,其中极赞英杰,被誉为豪放派词中之冠,“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他也不曾忘记这个典故。苏胡子的天生诙谐小小发作一次。周郎的音乐金耳朵成了是不是变聋的小试探。
《次韵王都尉偶得耳疾》,“君知六凿皆为赘,我有一言能决疣。病客巧闻床下蚁,痴人强觑棘端猴。聪明不在根尘里,药饵空为婢仆忧。但试周郎看聋否,曲音小误已回头。”
东坡以下,南宋豪放派词家的领军人物辛稼轩出名的爱用典,自然不会放过这般的风流俊赏。
《菩萨蛮》,“画楼影蘸清溪水。歌声响彻行云里。帘幕燕双双。绿杨低映窗。曲中特地误。要试周郎顾。醉里客魂消。春风大小乔。”
除此外,以梅子黄时雨著称的贺梅子贺铸也有名词《诉衷情》。“乔家深闭郁金堂。朝镜事梅妆。云鬟翠钿浮动,微步拥钗梁。情尚秘,色犹庄。递瞻相。弄丝调管,时误新声,翻试周郎。”
“时误新声,翻试周郎”,说不尽的妩媚风情,《诉衷情》的词牌从此又得别名《试周郎》。
最别致潇洒,却是唐张祜的《觱篥》。
“ 一管妙清商,纤红玉指长。雪藤新换束,霞锦旋抽囊。 并揭声犹远,深含曲未央。坐中知密顾,微笑是周郎。”
原来曲误回顾,非冷视相责,仅只会心微笑也。且这个回顾是“密顾”,曲中有误,悄然回头,顾盼间微微一笑。
妩媚可爱当属吴梅英的《声声慢》,“曲中倚娇佯误,算只图、一顾周郎。花镇好,驻年华、长在琐窗。”非常的有邻家小妹娇憨态。
其实演变到这里,周郎顾曲早已不仅指对音乐的鉴赏,它即可能是男女间的思慕,甚至代指情郎,也可以惺惺相惜,知音间不以言喻而以音传的韵事。
如果不能赏音鉴乐,当然不会有顾曲一说。
明确将顾曲与知音相连的诗词,最早见于唐湛贲的《伏览吕侍郎丘员外旧题十三代祖历山草堂诗》,“桑田代已变,池草春犹碧。识曲遇周郎,知音荷宗伯。”
苏轼对此亦有跟和,《送欧阳推官赴华州监酒》中有“知音如周郎,议论亦英发”的诗句,这个知音即指佳友,也许亦指数朝之后,他之欣赏周瑜“言论英发”的一文一武隔代知音。
范成大的《临江仙》则道,“周郎去后赏音稀。为君持酒听,那肯带春归。”
知音再往后演变,周郎顾曲也成了怀才不遇的代指,曲误若有人顾,欣逢知音,若无人顾,则是知音难觅了。
少年时有段飞扬岁月,其后却处处受制主和派,力主抗金的辛弃疾曾有《惜分飞》,“最是周郎顾。尊前几度歌声误。望断碧云空日暮。流水桃源何处。闻道春归去。更无人管飘红雨。 ”一派怅往伤怀。
元邵亨贞另有《贺新郎》,“顾曲周郎今已矣,满江南、谁是知音客。人世事,几圆缺。”
到此时,顾曲周郎早已全然成了诗词中的典故,不必对三国知道太多,对它的出处也无需溯本追源,不再是具体的人,具体的事,而是一种意象,一种表征,历史与文化彻底融合。
不过,在偶尔的时候,它也会还本来面目,而在那种时候,这个清丽明媚的典故总是会以比较忧伤的姿态出现。
王质的《八声甘州?事茫茫》。
“事茫茫、赤壁半帆风,四海忽三分。想苍烟金虎,碧云铜爵,恨满乾坤。郁郁秣陵王气,传到第三孙。风虎云龙会,自有其人。
朱颜二十有四,正锦帏秋梦,玉帐春声。望吴江楚汉,明月伴英魂。浥浥小桥红浪湿,抚虚弦、何处得郎闻。雪堂老,千年一瞬,再击空明。”
正是周郎已去,何人顾曲,
最伤感的则属郑板桥的《周瑜宅》。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 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楼舻云崩,旌旗电扫, 射江流血。 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 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即是君臣又是挚友,江东双杰,周郎与孙郎,总角相交,“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孙策与周瑜同龄,死时年仅二十六岁。十年后,周瑜出征巴蜀时病卒于巴丘,庞统扶灵回返。孙权素服举哀。迎之芜湖。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相关诗词
咏赤壁 李 白 (唐)
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
黄维德版周瑜(20张)
扫空。
烈火初张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满江红 赤壁怀古 戴复古(南宋)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
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赤壁 戴复古
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
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
咏赤壁 (唐 胡曾)
烈火西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破英雄百万师。
题周瑜将军庙 (唐 胡曾)
共说生前国步艰,山川龙战血漫漫。
交锋魏武旌旗退,委任君王社稷安。
庭际雨余春草长,庙前风起晚光残。
功勋碑碣今何在,不得当时一字看。
读三国志 (李九龄 唐)
洪宇宙版周瑜(18张)
有国由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循环。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闲。
偶书三首(之三)(张耒 宋)
周郎战处沧江回,鱼龙荡潏山石摧。
荆州艨艟莫举楫,走君不劳一炬灰。
当年雄豪谁复在,乔木荒烟忽千载。
蕲州截竹作笛材,一写山川万古哀。
赤壁风月笛图 (金 李纯甫)
征鼓掀天旗脚红,老狐胆落武昌东。
书生那得麾白羽,谁识潭潭盖世雄,
裕陵果用轼为将,黄河倒卷湔西戎。
却教载酒月明中,船尾呜呜一笛风。
九原唤起周公瑾,笑煞瞻州秃鬓翁。
过赤壁偶成绝句二首 (明 王奉)
赤壁横岸瞰大江,周瑜于此破曹公。
天公已定三分势,可叹奸雄不自量。
赤壁石刻 (明 朱桢)
赤壁之山上摩空,三江之波浩无穷。
峭壁穷峙江流东,当年鏖战乘天风。
百万北走无曹公,鼎立已成烟焰中。
大书石上莓苔封,千年不泯周郎功。
我今送客放舟去,江山如旧还英雄。
吴?赤壁 孙元晏
会猎书来举国惊,只应周鲁不教
梁朝伟版周瑜(20张) 迎。
曹公一战奔波后,赤壁功传万古名。
周瑜宅 郑燮(清)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
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
楼舻云崩,旌旗电扫,射江流血。
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
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
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
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歇后语
周瑜打黄盖—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周瑜要饭----- 穷嘟嘟(都督)
周瑜谋荆州 -- 赔了夫人又折兵
诸葛亮哭周瑜----假戏真做
影视作品
播出时间 电视连续剧/电影 演员
1990 《关公》 陈道明
1994 《三国演义》 洪宇宙
1995 《三国英雄传之关公》 秦风(中国台湾) 1999 《一代枭雄曹操》 刘家辉(中国香港) 2008 《赤壁》(上)(下) 梁朝伟(中国香港) 2009 《终极三国》 黄少谷(中国台湾) 2010 《三国》(新版三国) 黄维德(中国台湾)
《赤壁》梁朝伟饰演周瑜
《三国》黄维德饰演周瑜
《三国英雄传》秦风饰演周瑜 后世纪念
周瑜之墓
周瑜墓
周瑜之墓相传位于安徽庐江县城东1公里处。墓为圆顶,高,米,封以灰色麻布纹大汉砖,墓门朝东,墓周松竹环绕,墓前有明刻“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石碑一块。为明正统七年(1442年)立。墓前有清代立《汉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周瑜铭》。经修善后陵园总面积扩大到8648平方米。 周瑜城遗址
周瑜城位于安徽舒城县城西南10公里处的干汊河镇瑜城村。此为24岁以前的周瑜在家乡修建的兵营,供练兵习武及驻军之用,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周瑜城为土城,正方形,长宽各296米,高10米,占地面积104亩,四周是土筑城墙,高城之上是平整的台地,东西南北各有一个相对称的宽六七米的城门。原建有兵营、养马场、周瑜井、拜母堂、净梵寺、古塔等。周瑜城的西北方向有呈鼎足之势的三个土墩,名曰“练三墩”,传为当年周郎练兵牧马处。周瑜城及练三墩,古称牧马旧市,为昔日龙舒八景之一。
周郎桥
周瑜在南京有一处遗迹,即“周郎桥”。据明朝《万历上元县志》载:“周郎桥,在丹阳乡。吴周瑜渡秣陵,破笮融,下湖熟,曾经此,故名。” 三国杀中的周瑜
大都督 吴势力
三国杀中的周瑜(2张)
3体力 画师:KayaK 编号:WU005
武将技:
英姿——摸牌阶段,在每一轮的摸牌阶段你可以额外摸一张牌。
反间——出牌阶段,你可以指定一名目标角色:该角色选择一种花色,抽取你的一张手牌并亮出,若此牌与所选花色不吻合,则你对该角色造成1
点伤害,该角色获得此牌。若此牌与所选花色想吻合,则该角色无损伤,
该角色获得此牌。
作文七:《三国人物分析——周瑜》700字
三国人物分析——周瑜
话说周瑜在三国时期,那可是一个身材魁梧,相貌英俊,气质不凡,智慧可与诸葛相提并论的一代英雄人物啊,可要是问道,如此英雄豪杰是如何归天的呢?那回答不得不让人大跌眼镜。是被活活气死的,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
这个回答,我不能否认,因为在《三国演义》这本举世无争的著作中,确有“三气周瑜”,一气,赤壁大战后的第二年,周瑜欲夺荆州,却不料被诸葛亮抢先夺去。二气,周瑜想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以此扣下刘备,逼诸葛交出荆州,怎料,诸葛使计,让他“赔了夫人又折兵”。三气,周瑜向刘备讨还荆州不利,又率兵攻打失败,结果病死了。且临死前,他说“既生瑜,何生亮。”
可这个心胸狭隘的周瑜,纯粹只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角色的塑造,用以烘托此书中的男主,诸葛亮。并非历史上真正的周瑜。
翻开正史,可以发现周瑜可谓是一个完美之人。 刘劭的《人物志》中就有对英雄的诠释∶“聪明秀出为之英,胆略过人为之雄”,再加上一条道德品质高尚。而周瑜,确符合这英雄之称。
周瑜的德才兼备,在三国演义中,也已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此就不过多赞美,至于风度,就要为他澄清澄清了。
周瑜是出了名的儒将,其雅量高致又有“曲有误郎顾”的歌谣流传,不像那些粗莽武夫,是一个绝对的风雅超群人物。
老将程普曾因周瑜年轻,地位却高过自己,多他不服,多次当面侮辱他,周瑜却从不与他计较,程普最后也不得不被周瑜的才华和品
德所折服,感动地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和他成为好友。
此外,只一句“遥想公瑾当年”便知,其人其貌已使人多么心驰神往了。又怎会如三国所述的,心胸狭隘,以至于最终被活活气死?
由此看来,周瑜确像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是一块完美无瑕的美玉。
至于周瑜的真正死因是,由于在一次交战中右肋受伤,战事紧张,而一直未痊愈,渐渐恶化,最终由于伤口在一次行军中崩裂,死于巴丘,年仅35岁。
作文八:《三国人物周瑜》5700字
周 瑜
周瑜的第一冤智慧之冤
周瑜被描写为智知才拙,处处不如诸葛亮。诸葛亮当然是一个伟大的智者,但是周瑜也聪明过人。他跟诸葛亮比可以说略差那么一丁点儿。可是在《三国演义》当中,周瑜显得处处不如诸葛亮,那就不是差一点儿,是差得远了。他的计谋不是被诸葛亮识破,就是慢半拍,甚至是差一拍。周瑜和诸葛亮曾经多次较量,实际上是智慧的较量。我们在《三国演义》里面看到过好多次,唯一的打成平手只有一次,就是什么呢?就是怎么破曹操,说,得,咱们俩各人写一字。一个写一字,最后一看两人手上都是一个“火”字,打成一平手。除了这一次以外,周瑜是屡战屡败,没有一次胜诸葛亮的。
比如说在曹操大军压境,占领荆州,要迫使东吴投降的时候,当时张昭为首的文臣基本上都主降,武将大部分主战,孙权那时候拿不定主意,他就派人紧急召回在鄱阳湖训练水军的周瑜。周瑜当时因为面对诸葛亮,诸葛亮那时候已经被刘备派到东吴来说服孙权,周瑜他想试探一下,刘备到底有多大决心?诸葛亮到底有多大决心?他当时就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势大军猛,威不可挡,战则必败,降则易安。我,我意已决。他说我已经决定了,来是见主公,见孙权的话,我就要建议他,派遣一特使请降。事先鲁肃已经知道,刘备和诸葛亮是主战的,而且鲁肃一直是主战的,鲁肃也知道周瑜是主战的,突然怎么就一下变了?
鲁肃都非常吃惊。鲁肃说你这是懦夫之意,他批评周瑜是懦夫
之意。结果俩人就争辩起来了,争辩起来,诸葛亮在旁边不说话,只冷笑,鲁肃就问他,说你笑什么?诸葛亮说,我笑子敬不识时务耳。(鲁肃说)先生何故反笑于我?(诸葛亮说)公瑾降曹的主意,甚为合理。(鲁肃说)哦?(诸葛亮说)将军决计降曹,一可以保妻子,二可以全富贵,我主系于天命,何足惜哉?然后诸葛亮就说其实没什么大问题,他说只要派个使者,驾一只小船,送上两名美女给曹操,这个仗就打不起来了。根本就用不着献上江东六郡的印信给曹操。他说曹操他百万大军南下,目的就是为了要这两个美女,因此他修了个铜雀台,让他小儿子曹植写了一篇《铜雀台赋》。这个赋里面写的,透露的意思就是说,他曹操命中注定能当天子,一定要得到二乔,姓乔的两个美女。
周瑜说,这赋,你记得吗?怎么写的?诸葛亮说,因为这个《铜雀台赋》文辞华美,所以我就悄悄记下了,我背下来了。周瑜说,你给我念念,你给我念念。诸葛亮就念了,他就把整个《铜雀台赋》念了一遍: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休矣!美矣!。里面有关键性的这么几句,他说,立双台于左右兮,立两个高台在左右。 有玉龙与金凤,这两个台叫什么呢?一个叫玉龙台,一个是金凤台。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与之共。我朝朝夕夕、日日夜夜都和这二乔在一起欢乐,寻欢作乐。毛宗岗在《三国演义》当中,他评点,讲得非常有意思,他在四十四回总批里边说,他说铜雀台的这
个赋,原来《铜雀台赋》那个赋,它不是这么写,让诸葛亮悄悄地改了几个关键的字,它原来怎么样呢?“连二桥于东西兮”,注意,现在“东西”变成“东南”了,东吴不是在曹操占领的北方的东南部吗?它本来是“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这个“蝃蝀”就是指的彩虹,这两座桥就好像彩虹一样,把这两个台连起来了。
它的意思就是说,东西有玉龙、金凤两个高台,而用桥把它连接起来。它下面那一句呀,诸葛亮就把它全改了,若长空之蝃蝀,就好像长空的彩虹,他现在是改成了,“乐朝夕与之共”,还改了一个字,它本来是“连二桥于东西兮”,现在是“揽二乔于东南”,把那个连字改成揽了,揽不就是搂抱吗?左手搂一大乔,右手搂一小乔,搂着俩乔,“朝夕与之共”,觉得乐,周瑜听了是勃然大怒,他当时就从座位上起来,面向北方指着,“老贼欺吾太甚”,欺人太甚了,诸葛亮说,大将军,你何必生那么大气呢?他说当年匈奴单于带领数十万骑兵进攻大汉,逼近长安,汉家天子以公主和亲,求得太平,现在不过是献上两个民女罢了。周瑜说,孔明,你有所不知啊,大乔是已故孙策孙将军的夫人,小乔是我的夫人啊!老贼欺人太甚!我誓与老贼,势不两立。
诸葛亮假装不知道,哎哟,我实在是不知道,我是死罪死罪,死罪死罪。周瑜说,我,其实我早就决定了,我早就决定要跟曹操打一仗,现在这样,这仗是非打不可了,他说我求孔明,助我一臂之力,我们知道孔明到东吴去之前,他跟刘备说“事急矣”,这个事情急得不得了了,“请求救于东吴”,正好鲁肃来吊丧,有这个机会,然后去,
所以诸葛亮他本来到东吴去求救的,现在反过来了,现在成了东吴主战派的第一号人物大将军,大都督周瑜向孔明求救,整个形势逆转了,周瑜整个被诸葛亮给蒙了。当然了,这个故事很生动,两个人物形象也很生动,可是周瑜这个智力差了点儿,而且那么容易就被诸葛亮的激将法一激就激起来了,诸葛亮的形象老成持重、足智多谋,周瑜呢?意气用事、头脑简单。这实际上是个冤案。这是他的第一冤。 历史上的周瑜
历史上的周瑜,他非常聪明,从小就有大志,有远见。十四岁的时候,他碰到一个朋友,这人是谁呢?是孙权的哥哥孙策,孙策怎么会跑到北边去?他会跟周瑜碰到呢?当时十四岁的孙策跟着他的爸爸孙坚参加讨伐董卓的战争。当时孙坚的部队就驻扎在周瑜住的那个地方,俩人就成了好朋友了。周瑜当时就自作主张把家里边的一所大宅子借给孙坚使用,而且他家里面比较有钱,在钱财上给予大力支持,孙策呢?因为他从小也非常聪明,有才干,在讨伐董卓的过程当中,袁术发现了这个小伙子很了不起,他非常喜欢他。所以孙坚死了以后,孙策就接替了他爸爸领那支就是后来成为东吴主力的那支军队。袁术当时想重用孙策,孙策看出袁术这个人,成不了大事,他就跑了,他就到江东去发展。那时候他很年轻只有二十岁左右。我就要讲周瑜,因为周瑜的后来的发展跟他十四岁认识孙策成为好朋友有很大的关系。
当时,袁术也看出周瑜是个人才,这个人能文能武,很有才干,想要重用他,周瑜也看出袁术这个人成不了气候,所以他想另谋出路,
这个时候二十一岁的周瑜收到了孙策捎来的一封信,因为孙策那个时候,已经在江南立住了脚跟,所以他希望周瑜来帮助他成就霸业。这样一来,周瑜就找到了机会,过江投奔孙策,那个时候他二十四岁。周瑜投奔孙策以后,孙策马上任命他为中郎将。周瑜到了江东以后,先在孙策手下,后来在孙权手下,一直很到重用。他帮助孙策打了许多大仗,成为东吴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东吴许多重大问题,关键时刻,周瑜都起了重要作用,在有的事情上,他简直就是一锤定音。比如当时曹操派人给孙策送信,就是说你如果是效忠汉室,因为那时候是皇帝控制他手里,那你就派一个质子,就是你的儿子或者是你的兄弟到京师来作为人质。当时以张昭为首的文臣都诚惶诚恐,因为曹操势力太大了,如果不答应他,曹操就要带兵来消灭东吴,所以呢,他们主张俯首称臣,送一个弟弟或者是他儿子,送到那儿去当人质。周瑜就坚决反对周瑜就说了,他还举了楚国当年的例子,就是你不能把人质送到强敌那儿去。
你如果送去以后,你就处处受制于人。到时候曹操就要你到京师去,你敢不去吗?你儿子在那儿压着呢?他说咱们如果投降了曹操,最多不过封一个侯,封一个侯爵,你有十几个仆从,哪像现在“南面称孤”啊!现在是等于是南面为王,江东这带是咱们说了算,是您孙将军说了算哪,所以孙策的母亲是深明大义,她非常同意周瑜的见解,也就坚定了孙策的决心。我跟你曹操也不彻底闹僵,但是我不送人质。我在江东发展,所以孙策后来临死的时候,他跟孙权交代,一定要重用周瑜,要听他的话。孙策的母亲也跟孙权说,你要“以兄事
之”,你要把周瑜当做自己的亲哥哥,所以就不送人质了。那时候周瑜是二十八岁。
周瑜的第二冤功劳之冤
周瑜的第二冤是他在赤壁之战,当中的头功被剥夺了,我们现在看这个《三国演义》从这场大战的策划,战略的制定以及关键的一招借东风处处都是诸葛亮的功劳。那论功行赏,首功肯定是诸葛亮,实际上赤壁大战的首功应该是周瑜:第一,他是东吴主战派第一人,在说服孙权下决心打这一场大战当中,鲁肃固然起了作用。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周瑜。第二,他是东吴军队的实际指挥者,赤壁大战的孙刘联盟这一方的军队,主要是东吴的军队,尤其是周瑜常年训练的水军,起了决定性作用。另外,火攻这一招,这不是周瑜和诸葛亮俩人都写一个“火”字吗!实际上这“火”跟诸葛亮没关系,火攻之术由周瑜部将黄盖首先提出,现在这功劳,全都记在诸葛亮身上了。那么,这个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比较晚,唐代诗人杜牧的两句诗,杜牧《赤壁怀古》里头,说得很清楚《赤壁诗》“东风不予周朗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人家说得清清楚楚,这是东风帮了周郎的忙,不是诸葛帮了周朗的忙。
如果诸葛亮是头功的话,那应该“诸葛不予周朗便”可想而之,在唐代的时候,大家还认为赤壁大战之胜,周朗应立首功。不仅如此,到宋代,著名诗人大文豪苏轼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他里面不是说了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赤壁”呀,不是“诸葛赤壁”。这就说明到北宋末年
的时候,人们还普遍认为赤壁之战周郎第一功。在整个策划赤壁大战,包括火攻,包括水军、陆军,以及双方兵力如何配合的问题上周瑜都是起了主要作用。你比如说,对于曹军,我们知道知己知彼,你才能百战不殆,是不是?诸葛亮出于建立孙刘联盟的需要,他要虚张声势,要夸大曹军的实力,这样才能够迫使孙权最后下决心跟刘备联合,共同抗曹,所以他就夸大。
说曹军百万之众,孙权有点不信,有那么多吗?诸葛亮故意说,我都不敢多说,实际上一百五十万呢,我怕把你们吓着了,实际上没那么多,周瑜就很实事求是,他非常清楚,而且他这个判断,证明是正确的,他说曹军实际上没有那么多,他也就十五六万,另外还有几万刚刚新投降的,刘表的军队,他们很多人心里都还不服,是不可靠的(周瑜见曰,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所以周瑜讲,他说主公您给我五万精兵,我足以挡之。我五万精兵我就可以把他那十五六万,再加上刘表的加起来总共二十多万,打得溃不成军。 我保证打胜。他这个判断非常实事求是,孙权很高兴,就摸着他的后背,就跟咱们现在拍着后背一样,说你是跟我想的一样,不过他说,一下子就调集五万,我现在有困难,我已经给你准备了三万,你放心去打,赢了你回来,败了你也回来,意思就是我不怪你,你们如果失败的话,我亲自和曹操决一死战。所以周瑜实事求是的分析,和他的决心,和他正确的这种策略,大大坚定了孙权的决心和信心。所以周瑜死了以后,多年了,好几年以后,孙权当皇帝的时候,他讲了一句话,他说如果没有周瑜,我是当不上皇帝的,讲得很实事求是。
实际上周瑜最大的功劳就是赤壁一战,为东吴后来的事业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周瑜的第三冤品质之冤
周瑜的第三个冤屈那就更冤了,因为第一冤无非是智慧高下;第二冤无非是功劳大小;第三冤就是把周瑜写成是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多次想杀害诸葛亮而未遂的小人。你看诸葛亮到东吴,周瑜借口说弓箭不够,让他十日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说用不了十天,三天就够了,周瑜心里就更高兴了,这个不赖我了。(子敬,此汝亲眼所见,他(诸葛亮)自送死,非我逼他,有此物(军令状)在,三日后,定叫他伏箭而亡。军需司,在十万支狼牙箭,清点亦需半日,我命尔等务必小心侍候,孔明所要造箭之物,均予他备齐,三日之后,定叫他无话可说。是。)
另外关键的这一招,借东风,东风起来了,火攻成功。东风一刮起来,周瑜马上派人,要杀掉诸葛亮。(诸葛亮有夺天地造化之法,神鬼难测之术,若留此人,日后必为东吴祸根哪。丁奉、徐盛。在。各带一百军兵,分水旱两路,直奔南屏山七星坛,见诸葛亮,休问长短,立即斩首,将首级拿来请功。是)那借东风诸葛亮是头功,你现在这样做是恩将仇报。这是品质恶劣。所以周瑜第三个冤屈,就是他这种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多次设计谋害诸葛亮,把他写成一个严重的品质恶劣的小人、阴谋家。实际上历史上的周瑜他根本就不是这样的,真实的周瑜虚怀若谷、胸怀博大,是一个谦谦君子。他接掌东吴
兵权以后,善待同僚和部下,威信很高,只和一个人关系没搞好,这个人就是老将程普。程普有点摆老资格,心里可能也有点不平衡,凭什么你那么年轻你就当总参谋长,就相当于咱们现在说的总参谋长,国防部长,你就当大将军?而且程普多次当众顶撞,不尊重,甚至凌辱周瑜,让他下不了台,但是周瑜从来不跟他计较,非常地宽容。 结果程普彻底被感动了,程普后来跟别人说(普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他说跟周公瑾,跟公瑾交往,就好像什么呢?就好像喝美酒,最好的美酒,醇醪,就是在地窑里面搁了好多年的美酒,因为好喝,好喝就多喝,不知不觉地就醉了。就是你跟周公瑾交往,你不知不觉就被他感染了,被他感动了,你不服也服了,你想连程普都服了,所以大伙儿都对周瑜非常地尊敬,《三国志》是史书,在这个基础上长期流传,出现了许多评话,就是说书的,稿本和戏曲,最后由罗贯中重新创作,成为小说《三国演义》。 它虽然基本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主要历史人物,都是历史上,主要人物形象都是历史上的真人,而且基本上也符合历史上的评价,但是有时候为了艺术需要,就难免要发生一些变化,你完全按照历史写,那小说那就没法写了,他这个虚构所涉及的不仅是一些次要人物,有时候某些重要人物的某些个性也不得不加以改变,周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知道长篇小说,小说必须有矛盾,矛盾有冲突,这样故事才好看。诸葛亮他的对手戏,主要矛盾方面都得有代表人物,诸葛亮前期的主要对手就是周瑜,这样一来,注意,周瑜可就吃亏了,你为了突出诸葛亮只能贬低周瑜。
《三国演义》成书,至今已经六百年,周瑜这样一个艺术形象已经深深地广泛地活在了人们的心中,所以还没法平反昭雪,因为他已经成了一个非常成功的艺术形象。多才多艺,美男子,各方面都非常杰出,但是就有这毛病,所以他不能平反昭雪,也没有必要平反昭雪。因为他是个艺术形象,所以我们只要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和历史上的周瑜不一样就行了。何况我们通过比较《三国志》历史上的周瑜跟小说中的周瑜它的区别还能得到更多审美享受,这岂非一大快事乎?
作文九:《[评析]三国人物周瑜》5800字
周 瑜
周瑜的第一冤智慧之冤
周瑜被描写为智知才拙,处处不如诸葛亮。诸葛亮当然是一个伟大的智者,但是周瑜也聪明过人。他跟诸葛亮比可以说略差那么一丁点儿。可是在《三国演义》当中,周瑜显得处处不如诸葛亮,那就不是差一点儿,是差得远了。他的计谋不是被诸葛亮识破,就是慢半拍,甚至是差一拍。周瑜和诸葛亮曾经多次较量,实际上是智慧的较量。我们在《三国演义》里面看到过好多次,唯一的打成平手只有一次,就是什么呢,就是怎么破曹操,说,得,咱们俩各人写一字。一个写一字,最后一看两人手上都是一个“火”字,打成一平手。除了这一次以外,周瑜是屡战屡败,没有一次胜诸葛亮的。
比如说在曹操大军压境,占领荆州,要迫使东吴投降的时候,当时张昭为首的文臣基本上都主降,武将大部分主战,孙权那时候拿不定主意,他就派人紧急召回在鄱阳湖训练水军的周瑜。周瑜当时因为面对诸葛亮,诸葛亮那时候已经被刘备派到东吴来说服孙权,周瑜他想试探一下,刘备到底有多大决心,诸葛亮到底有多大决心,他当时就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势大军猛,威不可挡,战则必败,降则易安。我,我意已决。他说我已经决定了,来是见主公,见孙权的话,我就要建议他,派遣一特使请降。事先鲁肃已经知道,刘备和诸葛亮是主战的,而且鲁肃一直是主战的,鲁肃也知道周瑜是主战的,突然怎么就一下变了,
鲁肃都非常吃惊。鲁肃说你这是懦夫之意,他批评周瑜是懦夫之意。结果俩人就争辩起来了,争辩起来,诸葛亮在旁边不说话,只冷笑,鲁肃就问他,说你笑什么,诸葛亮说,我笑子敬不识时务耳。(鲁肃说)先生何故反笑于我,(诸葛亮说)公瑾降曹的主意,甚为合理。(鲁肃说)哦,(诸葛亮说)将军决计降曹,一可以保妻子,二可以全富贵,我主系于天命,何足惜哉,然后诸葛亮就说其实没什么大问题,他说只要派个使者,驾一只小船,送上两名美女给曹操,这个仗就打不起来了。根本就用不着献上江东六郡的印信给曹操。他说曹操他百万大军南下,目的就是为了要这两个美女,因此他修了个铜雀台,让他小儿子曹植写了一篇《铜雀台赋》。这个赋里面写的,透露的意思就是说,他曹操命中注定能当天子,一定要得到二乔,姓乔的两个美女。
周瑜说,这赋,你记得吗,怎么写的,诸葛亮说,因为这个《铜雀台赋》文辞华美,所以我就悄悄记下了,我背下来了。周瑜说,你给我念念,你给我念念。诸葛亮就念了,他就把整个《铜雀台赋》念了一遍: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休矣!美矣!。里面有关键性的这么几句,他说,立双台于左右兮,立两个高台在左右。
有玉龙与金凤,这两个台叫什么呢,一个叫玉龙台,一个是金凤台。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与之共。我朝朝夕夕、日日夜夜都和这二乔在一起欢乐,寻欢作乐。毛宗岗在《三国演义》当中,他
评点,讲得非常有意思,他在四十四回总批里边说,他说铜雀台的这个赋,原来《铜雀台赋》那个赋,它不是这么写,让诸葛亮悄悄地改了几个关键的字,它原来怎么样呢,“连二桥于东西兮”,注意,现在“东西”变成“东南”了,东吴不是在曹操占领的北方的东南部吗,它本来是“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这个“蝃蝀”就是指的彩虹,这两座桥就好像彩虹一样,把这两个台连起来了。
它的意思就是说,东西有玉龙、金凤两个高台,而用桥把它连接起来。它下面那一句呀,诸葛亮就把它全改了,若长空之蝃蝀,就好像长空的彩虹,他现在是改成了,“乐朝夕与之共”,还改了一个字,它本来是“连二桥于东西兮”,现在是“揽二乔于东南”,把那个连字改成揽了,揽不就是搂抱吗,左手搂一大乔,右手搂一小乔,搂着俩乔,“朝夕与之共”,觉得乐,周瑜听了是勃然大怒,他当时就从座位上起来,面向北方指着,“老贼欺吾太甚”,欺人太甚了,诸葛亮说,大将军,你何必生那么大气呢,他说当年匈奴单于带领数十万骑兵进攻大汉,逼近长安,汉家天子以公主和亲,求得太平,现在不过是献上两个民女罢了。周瑜说,孔明,你有所不知啊,大乔是已故孙策孙将军的夫人,小乔是我的夫人啊~老贼欺人太甚~我誓与老贼,势不两立。
诸葛亮假装不知道,哎哟,我实在是不知道,我是死罪死罪,死罪死罪。周瑜说,我,其实我早就决定了,我早就决定要跟曹操打一仗,现在这样,这仗是非打不可了,他说我求孔明,助我一臂之力,我们知道孔明到东吴去之前,他跟刘备说“事急矣”,这个事情急得
不得了了,“请求救于东吴”,正好鲁肃来吊丧,有这个机会,然后去,所以诸葛亮他本来到东吴去求救的,现在反过来了,现在成了东吴主战派的第一号人物大将军,大都督周瑜向孔明求救,整个形势逆转了,周瑜整个被诸葛亮给蒙了。当然了,这个故事很生动,两个人物形象也很生动,可是周瑜这个智力差了点儿,而且那么容易就被诸葛亮的激将法一激就激起来了,诸葛亮的形象老成持重、足智多谋,周瑜呢,意气用事、头脑简单。这实际上是个冤案。这是他的第一冤。
历史上的周瑜
历史上的周瑜,他非常聪明,从小就有大志,有远见。十四岁的时候,他碰到一个朋友,这人是谁呢,是孙权的哥哥孙策,孙策怎么会跑到北边去,他会跟周瑜碰到呢,当时十四岁的孙策跟着他的爸爸孙坚参加讨伐董卓的战争。当时孙坚的部队就驻扎在周瑜住的那个地方,俩人就成了好朋友了。周瑜当时就自作主张把家里边的一所大宅子借给孙坚使用,而且他家里面比较有钱,在钱财上给予大力支持,孙策呢,因为他从小也非常聪明,有才干,在讨伐董卓的过程当中,袁术发现了这个小伙子很了不起,他非常喜欢他。所以孙坚死了以后,孙策就接替了他爸爸领那支就是后来成为东吴主力的那支军队。袁术当时想重用孙策,孙策看出袁术这个人,成不了大事,他就跑了,他就到江东去发展。那时候他很年轻只有二十岁左右。我就要讲周瑜,因为周瑜的后来的发展跟他十四岁认识孙策成为好朋友有很大的关系。
当时,袁术也看出周瑜是个人才,这个人能文能武,很有才干,
想要重用他,周瑜也看出袁术这个人成不了气候,所以他想另谋出路,这个时候二十一岁的周瑜收到了孙策捎来的一封信,因为孙策那个时候,已经在江南立住了脚跟,所以他希望周瑜来帮助他成就霸业。这样一来,周瑜就找到了机会,过江投奔孙策,那个时候他二十四岁。周瑜投奔孙策以后,孙策马上任命他为中郎将。周瑜到了江东以后,先在孙策手下,后来在孙权手下,一直很到重用。他帮助孙策打了许多大仗,成为东吴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东吴许多重大问题,关键时刻,周瑜都起了重要作用,在有的事情上,他简直就是一锤定音。比如当时曹操派人给孙策送信,就是说你如果是效忠汉室,因为那时候是皇帝控制他手里,那你就派一个质子,就是你的儿子或者是你的兄弟到京师来作为人质。当时以张昭为首的文臣都诚惶诚恐,因为曹操势力太大了,如果不答应他,曹操就要带兵来消灭东吴,所以呢,他们主张俯首称臣,送一个弟弟或者是他儿子,送到那儿去当人质。周瑜就坚决反对周瑜就说了,他还举了楚国当年的例子,就是你不能把人质送到强敌那儿去。
你如果送去以后,你就处处受制于人。到时候曹操就要你到京师去,你敢不去吗,你儿子在那儿压着呢,他说咱们如果投降了曹操,最多不过封一个侯,封一个侯爵,你有十几个仆从,哪像现在“南面称孤”啊~现在是等于是南面为王,江东这带是咱们说了算,是您孙将军说了算哪,所以孙策的母亲是深明大义,她非常同意周瑜的见解,也就坚定了孙策的决心。我跟你曹操也不彻底闹僵,但是我不送人质。我在江东发展,所以孙策后来临死的时候,他跟孙权交代,一
定要重用周瑜,要听他的话。孙策的母亲也跟孙权说,你要“以兄事之”,你要把周瑜当做自己的亲哥哥,所以就不送人质了。那时候周瑜是二十八岁。
周瑜的第二冤功劳之冤
周瑜的第二冤是他在赤壁之战,当中的头功被剥夺了,我们现在看这个《三国演义》从这场大战的策划,战略的制定以及关键的一招借东风处处都是诸葛亮的功劳。那论功行赏,首功肯定是诸葛亮,实际上赤壁大战的首功应该是周瑜:第一,他是东吴主战派第一人,在说服孙权下决心打这一场大战当中,鲁肃固然起了作用。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周瑜。第二,他是东吴军队的实际指挥者,赤壁大战的孙刘联盟这一方的军队,主要是东吴的军队,尤其是周瑜常年训练的水军,起了决定性作用。另外,火攻这一招,这不是周瑜和诸葛亮俩人都写一个“火”字吗~实际上这“火”跟诸葛亮没关系,火攻之术由周瑜部将黄盖首先提出,现在这功劳,全都记在诸葛亮身上了。那么,这个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比较晚,唐代诗人杜牧的两句诗,杜牧《赤壁怀古》里头,说得很清楚《赤壁诗》“东风不予周朗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人家说得清清楚楚,这是东风帮了周郎的忙,不是诸葛帮了周朗的忙。
如果诸葛亮是头功的话,那应该“诸葛不予周朗便”可想而之,在唐代的时候,大家还认为赤壁大战之胜,周朗应立首功。不仅如此,到宋代,著名诗人大文豪苏轼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他里面不是说了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
周郎赤壁。“周郎赤壁”呀,不是“诸葛赤壁”。这就说明到北宋末年的时候,人们还普遍认为赤壁之战周郎第一功。在整个策划赤壁大战,包括火攻,包括水军、陆军,以及双方兵力如何配合的问题上周瑜都是起了主要作用。你比如说,对于曹军,我们知道知己知彼,你才能百战不殆,是不是,诸葛亮出于建立孙刘联盟的需要,他要虚张声势,要夸大曹军的实力,这样才能够迫使孙权最后下决心跟刘备联合,共同抗曹,所以他就夸大。
说曹军百万之众,孙权有点不信,有那么多吗,诸葛亮故意说,我都不敢多说,实际上一百五十万呢,我怕把你们吓着了,实际上没那么多,周瑜就很实事求是,他非常清楚,而且他这个判断,证明是正确的,他说曹军实际上没有那么多,他也就十五六万,另外还有几万刚刚新投降的,刘表的军队,他们很多人心里都还不服,是不可靠的(周瑜见曰,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所以周瑜讲,他说主公您给我五万精兵,我足以挡之。我五万精兵我就可以把他那十五六万,再加上刘表的加起来总共二十多万,打得溃不成军。
我保证打胜。他这个判断非常实事求是,孙权很高兴,就摸着他的后背,就跟咱们现在拍着后背一样,说你是跟我想的一样,不过他说,一下子就调集五万,我现在有困难,我已经给你准备了三万,你放心去打,赢了你回来,败了你也回来,意思就是我不怪你,你们如果失败的话,我亲自和曹操决一死战。所以周瑜实事求是的分析,和他的决心,和他正确的这种策略,大大坚定了孙权的决心和信心。所以周瑜死了以后,多年了,好几年以后,孙权当皇帝的时候,他讲
了一句话,他说如果没有周瑜,我是当不上皇帝的,讲得很实事求是。实际上周瑜最大的功劳就是赤壁一战,为东吴后来的事业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周瑜的第三冤品质之冤
周瑜的第三个冤屈那就更冤了,因为第一冤无非是智慧高下;第二冤无非是功劳大小;第三冤就是把周瑜写成是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多次想杀害诸葛亮而未遂的小人。你看诸葛亮到东吴,周瑜借口说弓箭不够,让他十日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说用不了十天,三天就够了,周瑜心里就更高兴了,这个不赖我了。(子敬,此汝亲眼所见,他(诸葛亮)自送死,非我逼他,有此物(军令状)在,三日后,定叫他伏箭而亡。军需司,在十万支狼牙箭,清点亦需半日,我命尔等务必小心侍候,孔明所要造箭之物,均予他备齐,三日之后,定叫他无话可说。是。)
另外关键的这一招,借东风,东风起来了,火攻成功。东风一刮起来,周瑜马上派人,要杀掉诸葛亮。(诸葛亮有夺天地造化之法,神鬼难测之术,若留此人,日后必为东吴祸根哪。丁奉、徐盛。在。各带一百军兵,分水旱两路,直奔南屏山七星坛,见诸葛亮,休问长短,立即斩首,将首级拿来请功。是)那借东风诸葛亮是头功,你现在这样做是恩将仇报。这是品质恶劣。所以周瑜第三个冤屈,就是他这种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多次设计谋害诸葛亮,把他写成一个严重的品质恶劣的小人、阴谋家。实际上历史上的周瑜他根本就不是这样
的,真实的周瑜虚怀若谷、胸怀博大,是一个谦谦君子。他接掌东吴兵权以后,善待同僚和部下,威信很高,只和一个人关系没搞好,这个人就是老将程普。程普有点摆老资格,心里可能也有点不平衡,凭什么你那么年轻你就当总参谋长,就相当于咱们现在说的总参谋长,国防部长,你就当大将军,而且程普多次当众顶撞,不尊重,甚至凌辱周瑜,让他下不了台,但是周瑜从来不跟他计较,非常地宽容。
结果程普彻底被感动了,程普后来跟别人说(普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他说跟周公瑾,跟公瑾交往,就好像什么呢,就好像喝美酒,最好的美酒,醇醪,就是在地窑里面搁了好多年的美酒,因为好喝,好喝就多喝,不知不觉地就醉了。就是你跟周公瑾交往,你不知不觉就被他感染了,被他感动了,你不服也服了,你想连程普都服了,所以大伙儿都对周瑜非常地尊敬,《三国志》是史书,在这个基础上长期流传,出现了许多评话,就是说书的,稿本和戏曲,最后由罗贯中重新创作,成为小说《三国演义》。 它虽然基本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主要历史人物,都是历史上,主要人物形象都是历史上的真人,而且基本上也符合历史上的评价,但是有时候为了艺术需要,就难免要发生一些变化,你完全按照历史写,那小说那就没法写了,他这个虚构所涉及的不仅是一些次要人物,有时候某些重要人物的某些个性也不得不加以改变,周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知道长篇小说,小说必须有矛盾,矛盾有冲突,这样故事才好看。诸葛亮他的对手戏,主要矛盾方面都得有代表人物,诸葛亮前期的主要对手就是周瑜,这样一来,注意,周瑜可就吃亏了,你为了突出诸
葛亮只能贬低周瑜。
《三国演义》成书,至今已经六百年,周瑜这样一个艺术形象已经深深地广泛地活在了人们的心中,所以还没法平反昭雪,因为他已经成了一个非常成功的艺术形象。多才多艺,美男子,各方面都非常杰出,但是就有这毛病,所以他不能平反昭雪,也没有必要平反昭雪。因为他是个艺术形象,所以我们只要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和历史上的周瑜不一样就行了。何况我们通过比较《三国志》历史上的周瑜跟小说中的周瑜它的区别还能得到更多审美享受,这岂非一大快事乎,
作文十:《走进历史人物----周瑜》700字
走进历史人物----周瑜
听到这位江东名将的名字,一般人肯定先想到“三气周瑜”的故事,“既生瑜,何生亮”的遗言,和“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等等,但是这只是耐人寻味的小说,不是如假包换的历史。历史上诸葛亮并不曾气过周瑜。就算气过,也绝对气不死。为什么呢?因为周瑜的气量是很大的。《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也就是性情开朗,气度宽宏。当时的人对他的评价也挺高。刘备说他“气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所以,那些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一心认定他气量小、嫉贤妒能的人要改改了。
周瑜是个漂亮至极的英雄。他的“帅”,在当时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特别是“妇”。《三国志》说他“长壮有姿貌”,还说“吴中皆呼为周郎”。郎,就是青年男子。呼人为郎,带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周郎”就是“周帅哥”。当然,一个人的“帅”,不仅仅是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气质。而周瑜恰恰是一个气质高贵、气度恢弘的人。他人品好,修养高,会打仗,懂艺术,尤其精通音乐。即便酒过三巡,醺醺然之中,也能听出乐队的演奏是否准确。如果不准,他就会回头去看,当时的说法是“曲有误,周郎顾”。
周瑜打仗也很漂亮,二十四岁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驰骋疆场,建功立业。赤壁之战中,他是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最终克敌制胜,以少胜多。
也就在周瑜24岁那年,孙策和周瑜分别迎娶桥公之女大乔和小乔为妻,众所周知,大乔、小乔国色天香。可见周瑜这个人,是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对于一个男人;来说,难道还有比这更让人羡慕的吗?这样一个春风得意的人,怎么还会嫉妒别人,又怎么会因为嫉妒别人而被气死呢?我们嫉妒他还差不多……
的确,周瑜和刘备集团是有过明争暗斗,也曾经建议孙权软禁刘备、分化关张。但那是其集团政治利益所使然,与心胸和气量无关。
212 杨钧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