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如何上好科学课》600字
“如何上好科学课” ——之我见
小学科学课时以培养小学生素养为宗旨,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为主的学习活动,下面我结合我的教学实际,简单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 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创造轻轻松松学习氛围。 我常常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以先进的教学思想为指导,精心备好上好每一节课,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活跃、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孩子们乐学、爱学。
二、 围绕教办提出的“读、议、练、测”,课前做大量工作,课堂上轻松完成任务,达到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
三、 加强动手操作训练。对于科学课上的所有实验,我尽量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亲手去操作,去探索,去总结,让他们享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这样可以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记忆。
四、 狠抓知识落实,把科学课上成语文课,生字一个都不放过,必要时上黑板听写,对于学过的知识,及
时复习,及时巩固,做到凡是学过的牢固掌握。因为只有牢固掌握,才能灵活运用。
五、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发展。我经常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开阔学生思维,通过训练,提高学生全面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一些抽象的问题变为具体的问题,用所学知识去探索解决方法,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六、 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我善于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电,及时鼓励,根据已有的经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好“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策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总之,在这紧张的学习阶段,我坚持把爱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赞美、鼓励带进课堂,我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成绩定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文二:《如何上好科学课》1700字
如何上好科学课
CG教程 ://.cgebook./
科学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但是,现在各学校的科学课老师普遍反映科学课难上,课堂乱、效果差。个人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
一、副科意识的存在
无论家长还是学生,都认为科学课课时少,不计考试成绩,思想上就把这门课列入“选修”一列,对科学课普遍存在轻视思想。最突出的表现,是科学课不能与语数外等课一视同仁。如四年级的科学老师的亲身经历:课堂上一位学生没有认真听课,玩弄自己的铅笔,这位老师就没收了学生的笔。结果,下课一会儿,班主任就找到她说,家长打电话了,让你尽快把笔还给孩子。这位老师心理是不舒服的。在家长眼里,孩子在科学课不认真,小事一桩,甚至都不用跟任课教师交流都能解决,科学课老师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二、实验的限制
科学课每门课的安排上,都有一个质疑―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过程,其中实验一环是最重要的。所谓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极少有学校能保证实验的良好开展。大部分学校都存在无实验场地、器材、实验管理教师的“三无”现象。学生们缺少工具,任凭教师怎么高谈阔论是都不行,课堂效果不好,还有一些需要专业器皿的实验,更是无从下手。然从我自身与教学中,我总结出三点:
(一)思想上要重视
这貌似一句空话,但其实是一句实话。无论其他人怎么看,作为科学课老师,自己要重视。因为一旦自己确定了自己
是副课,就等于给自己找了一个松懈的理由。思想支配行动,思想轻视,行动必然消极,还何谈课堂质量,科学课教师要坚信自己课程的必要性,对学生深远发展的重要性,愉快地投入教学。有的老师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自己重视有什么用,你看学校、家长,对待语数英教师与科学教师(还有音体美)态度明显不同。其实所有科任课老师都深有体会,无论什么学科,想上好一堂课都不容易。就因为周围存在着这种轻视的态度,我们更要自己重视,努力上课,逐渐改变他人轻视科学课的态度。
(二)备课要充分
1.熟知教材。每堂课要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一定要明确,课堂目标容易达成,对学生保持对科学的兴趣、坚持科学实验与观察有很大促进作用。
2.备足实验材料。科学课强调动手实验、提高观察能力,让学生从亲手实验中发现、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所以实验占了绝大部分。而目前学校不能自己满足学生的实验材料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发动脑筋,尽量多地让学生多准备。
事实证明,良好的示范加充足的材料准备加清晰的环节就能成就一堂较好的科学课。比如我教授科学课《种子的发芽试验》,事先布置,自己也发了一盆绿豆,准备了足量的纸杯。通过分组对照试验,让学生懂得了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之后两人一组种植绿豆芽。因为我保证了材料的供给,并带领孩子们到小花园中,实地取土、种植,孩子们兴致勃勃,圆满地完成了课堂任务。直到下课,还有学生不停地围着询问疑惑;《蚯蚓的选择》中,我们到树林里挖蚯蚓,进行蚯蚓喜欢的环境试验。孩子们就跟探险一样,当挖出几条足足一尺多长小拇指般粗的蚯蚓时,全班笑声、尖叫声一片,然后我们把蚯蚓聚到一起,分别进行了干湿土的对照、阳光和阴凉处对照的实验,效果很好。
(三)加强课堂组织能力
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是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教师对课堂纪律的把控、课堂评价机制的运用和个人气质、语言魅力等因素。我的做法是事先跟班主任沟通,了解班级日常管理,尤其是评价机制,先熟悉学风、班风。课堂上就延续班主任的做法,将科学课的课堂学生表现情况纳入班级管理。课堂上,只要学生注意力不急中课堂暂停,等学生注意力再次集中后课堂继续。另外,注意自己的语言,简明、幽默、拟人化的语言,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而且,能将科学道理通俗化,易于被学生接受和记忆。
总之,要想上好科学课,教师要以班主任的教学责任感来组织课堂,以每节课作为独立单位,向每节课要质量,只要用心,科学课同样可以被学生喜爱,而教师也能从中体会到价值感。
CG教程 ://.cgebook./
作文三:《如何上好科学课》1700字
如何上好科学课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教育要“以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课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又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还可以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科学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象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良好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
一、激发探究的欲望
探究是儿童的天性,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科学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儿童在探究过程中会不断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兴奋感和自信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但是,课堂上学生不提问,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何才能让学生的探究的问题意识变强呢,兴趣是每一个人做好一件事的主要因素,只要学生对事情感兴趣,就能激发他们对事物探究的潜能。由于孩子的好奇心,对于自然现象的许多问题很感兴趣。如:苹果熟了,为什么掉在地上而不掉在天上,动物有尾巴,为什么人没有尾巴,太阳离我们有多远,为什么月亮总跟着人走,学生的探究欲望一旦被引出来,那么整个课堂气氛就显得非常活跃,对于接下来的教学就会非常关注,教师无须多说。 二、创设探究的问题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科学的发现始于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能选择有价值的,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只有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感兴趣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多种预测和假设,然后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活动,在活动中得出结论,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教学中,我经常通过对各种生活现象的演示,引发学生的“旧问”。有了这些他们很早就想了解,但又一直未能如愿的问题,学生必然会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
1 / 2
和迫不及待的探究热情。比如,在教学《热空气》一课时,我用酒精灯和小纸片的装置演示了生活中“炉火上方晾晒的手帕不断飘动”的生活现象,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对生活的回忆。许多学生都急切地发出犹问已久的问题:“为什么火炉上方的手帕会不断飘动呢,”“是什么使手帕不断飘动的呢,”??同学们带着自己急于了解的问题,一个个积极主动,跃跃欲试,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探究的创造性发展。
三、注重探究的方法
“动手做”是科学课的灵魂。强调动手做就是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只有学生亲自做了,亲自探究了,才能培养他们的能力,学会科学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理解科学的含义,才能真正做到“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因此,教师要彻底打破旧的教学观,为学生创造动手做的机会,为学生开发学习资源和器材,给学生尽量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刀实枪地进行科学实验。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还要去思考,去动手操作,即经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只有动手做才能调动多种感官协调活动,才能学得投入、扎实,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迅速提高。 四、培养探究的能动
良好的参与兴趣固然可以激发强烈的求知欲,然而兴趣只是探究的动力,要使这种动力持久,关键还要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参与方法。全体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和投入,才有可能实质地,深刻地参与,学生的探究能动性才能被调动起来,才能更好地体验科学,理解科学。因此,在科学探究中不仅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条件,而且要加强方法的指导。让全体学生全身心参与,积极运用多种感官,自主地探究,做好收集事实,整理事实和研究事实三件事,鼓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问题,获得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动性。
总之,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与内容,又是科学学习的过程与方式。在开展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勇于创新,走进生活,走进广大的自然界中,去发现科学。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才能使科学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好阵地。
2 / 2
作文四:《如何上好科学课》6900字
教师如何上好科学课
《科学》课作为一门新课程,它体现了课程改革整合的趋势,立足于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注重实践,注重能力的培养,注重研究过程,强调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而教师在新课程的推行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新的课程内容要靠教师去实施,新的课程标准要靠教师去实现,新的教学方法和规律要靠教师去探索。
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1)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做到这一点: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们所任教的的学科呢?它需要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去吸引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
进入课改以后小学的自然课改为科学课,我现在已经成为一名科学老师,“科学老师”比“自然老师”好听多了,但是在局外人的眼里我仍然是一位教自然的老师,因为很多人只知道现在的科学就是原来的自然,科学学科与语文、数学学科不同的是容易被学生轻视,在学生心目中科学是副课,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我们现在的《科学》和以前的《自然》不一样,书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很多结论都是老师在实验中生成的,科学课难教,这是老师们共同的感慨。一堂科学课40分钟看上去简单,老师却为此要花上一星期甚至一个多月的时间来备课,因为实验的结果有很多种可能,作为老师必须有这种预见性,在科学课上出现了无法解释的科学错误是最尴尬的。此外,科学课对老师的要求也非常高,不仅要精通生物、化学知识,有时候还要了解音乐、美术知识,比如讲到“声音”,我们就要花很长的时间来研究各种乐器的声音。我们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学校里没有器材,实验室里也没有材料,学校里除了给科学教师一本教材,一本教师用书之外什么也没有了,真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学习三年级上学期的《蜗牛》一课时,学生由于第一次在课堂上如此近距离的研究小动物,因此探究兴趣很浓厚,他们不但研究了教材中涉及的蜗牛的外形、运动方式、食物等,还提出了许多问题“老师,蜗牛有雄、雌之分吗?它是怎样繁殖小宝宝的?”“冬天,蜗牛是怎样过冬的?”??这些问题把我难住了,我深感自己备课的马虎和知识上的贫乏,也使我产生了继续学习、完善自我、拓展知识的强烈愿望。如果我们不能正视这一切,去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改变这些不利的因素,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教师的风范靠教会学生来体现。俗话说“欲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并且这一桶水必须是活水,是充满生机、富有活力、
长流不竭的活水。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知识和智慧的“池塘”挖深挖宽。只有知识渊博、教艺高超的教师才具有吸引力,才更能显示出人格魅力来。“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为了获得教学的成功,必须在台下不断的学习,不断寻找源头活水,丰富教学内容,我系统地学习了一些名著,如《给教师的建议》、《十万个为什么》、《智慧》、《自然与人》《自然教育与素质教育》等。同时,我还从期刊杂志中获得最新信息,如《科学课》、《小学科技》、《小学教学设计》等等,仔细阅读,及时补充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有新颖性。
执教科学课以来,我觉得学生们非常喜欢我们的科学课,只要我们少用一点力气,学生们就喜欢的不得了,保证有一大群孩子围着你转来转去,上学期一个语文老师跟我说,我教孩子三年不如你教孩子一个学期,你教一个学期就把我们的孩子吸引过去了。可见我们的科学课、我们的科学老师的吸引力多么大呀,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是我们科学课老师的拿手。一个小实验、一个小游戏、一片小树叶、一只小蚂蚁都能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只要我们认真对待每一堂科学课。做一名优秀的科学老师就要作个有心人,寻找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一是收集,研究身边的材料,易拉罐、小磁铁、小铁钉、小木块、细铁丝、铜钥匙、雪碧瓶、塑料杯、注射器、玻璃片等凡是人们看不上、用不上的东西往往在我们的科学课上有用武之地,我们要把它们收集起来,有价值的最好贴上标签,以便日后利用。我们要了解周围的事物,如最近农田里长些什么作物?我们当地有哪些最常见的植物?有哪些常见的动物?当地的生态环境怎样?等等,这些东西到时都可以及时的补充到我们的科学课中来。
在县教研室送教到校活动中,我曾经讲过《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节科学课,在这节课中第四个实验需要的实验材料是四个大小不同的小瓶子,而且需要准备相同的六组,当时为了找这24个小瓶子一放学就到医院注射科跑,找了好几天终于找齐了。
(2)教师要用开放的观念看待科学课程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讲解更有效。开放性首先表现在内容、活动等方面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环境和各种媒体等多种资源进行学习。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丰富他们学习的经历。其次教师要有开放的观念,要尊重学生的意愿,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因此,我们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里,教室外才是学科学的天地。不要把铃声当做研究学习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活动不是一节课能完成的,所以要重视课前调查准备和课后的探究活动。
例如我们三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二单元是动物,可以说是动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大千世界的动物千奇百怪,各有其生活习性,单凭几节课来让学生了解动物,激发探究的的兴趣,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我们要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活动,感受和体验什么是观察,启发学生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周围环境中小动物的研究兴趣。我们要使学生把蜗
牛、蚯蚓、蚂蚁、金鱼的研究作为探究动物的开始,延伸科学探究的时空。我们可以把那些对某种小动物有共同爱好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引导他们做好分工,制定简单的探究方案,指导学生尝试着在家中喂养小动物,长期观察小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做好记录,在观察中有所发现。在这种广阔的课外探究活动中,学生会自始至终兴趣盎然的去发现、去思考、去总结,体验着科学探究者的愉悦。
(3)教师要做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亲密的伙伴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可接受性学习,只传授知识。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教学成绩的评价者,是一言堂。即使让学生说、讨论,也是走形式,始终按老师的思路走,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学生亲密的伙伴,在科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表现应给予理解和尊重,要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应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要使学生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运用者,学习的探究者。引导启发他们自行探究。学生不是教学的倾听者和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被激发。在师生交互活动中教师要经常说,你看怎样?你认为怎样做比较好?你说呢?这样亲切而激励的语言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有所发现。另外,教师的角色是多重性的,可以成为二传手,也可以成为引路人。要根据学生在探究研讨活动中的进程,随时注意调整自己的角色,同时,也应该是良好氛围、问题情景的创造者,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学习矛盾的挑起者、课堂方向的调控者。要在背后帮助学生,成为学生的亲密伙伴。
如三年级上册《我的大树》一课,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操场的大树下。夏天的大树长的郁郁葱葱,非常茂盛。学生站在树阴里,感受着大树带给他们的愉悦,教师向学生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你想研究大树的什么内容?”同学们会争先恐后的提出自己的问题;“大树的叶子叶子都是一样的吗?大树的树干有多粗呀?为什么有一段树枝枯萎了?大树有多高?大树几岁了?大树上面接什么样的果
实???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明确这节课研究的问题,教师努力的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究的课堂氛围,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我曾经教过三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这一课有这样一组活动,教师向学生提供一堆大小轻重不同的物体,先猜想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再把它放入水里观察。推测有的和事实一致,有的和事实矛盾。这时学生产生问题:这是怎么回事?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我们是根据什么推测的?物体的浮沉和什么有关?学生的经验和事实产生了矛盾,再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是不是大的沉,小的浮;重的沉,轻的浮?然后按大小、轻重顺序排一排,学生发现“物体的浮沉和它的大小、轻重无关”;接着又提供材料:一组大小相同轻重不同,另一组轻重相同而大小不同,让学生继续实验,学生发现原来物体的浮沉跟轻重和大小还是有关系的,学生又产生了认知矛盾,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物体的浮沉和它的轻重、大小到底有没有关系?学生每一环节的探究学习目标层层推进,不断生长。正是在这样“发现-否定-再发现-再否定”的辩证过程中层层深入,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锻炼和发展,越来越趋于理性。
2、要创造性的处理教材
( 1)学会领悟教材编写的意图
要想上好科学课就要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新《科学》是一个大教材观。教材是什么?是提供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是给你一个思路,你遇到这个素材和思路要想办法达到你制定的教学目标。因此不能照本宣科,把教材当圣经来念。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的教学是把目标单一的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更大程度上把知识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因此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同时教学过程也不是忠实地执行你的教案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是动态的、发展的,是师生互动的学习活动。
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就可以抛开教材的限制,不按教材中的知识点组织教学,而是把探究的权利交给学生。教学时教师为学生选择了玉米、虾、羊肉、花生、大豆、菠菜、大米、鸡蛋等生活中常见的食物,课堂上让各小组选择感兴趣的食物自主探究,一节课几乎都是学生在观察,在探讨,内容完全超越了教材。这节课学生不仅掌握了通过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具体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的知识能力,而且在科学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实验习惯,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
教学《观察蚂蚁》一课,就可以抛开教材的限制,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自由组合进行探究,教师不一定非要按教材中的顺序或知识点组织教学,要把探究的权利教给学生,学生一定会研究的非常投入。教学时,因为蚂蚁是他们熟悉的小动物,每个学生都急于动一动、戳一戳,课堂上各小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学生不仅研究了蚂蚁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还研究了蚂蚁传递信息的方法,蚂蚁家族等级形成及分工的形式等等。一节课几乎都是学生在观察,在探讨,内容完全超越了教材。这节课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也唤起了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2)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为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资源。教师要树立开放的课程资源观念,除了教材还要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的资源。例如实验室、科学教室、图书馆、学校环境布置、花草树木、生物角、科技景点以及家庭的教育资源和社区的课程资源。从学生喜欢的生活场景、情境人手,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学习,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有创新的教师才能培养创新的学生,教师必须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就是将教材提供的材料创造性地转化为课堂教学。
例如学习《各种各样的叶》让学生采集不同植物的叶进行观察;学习《奇妙的指纹》时,就设计“想了解更多关于指纹的奥秘,请上中国指纹网”;另外,布置学生在课外看一些科普读物和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栏目,也是对课堂的重
要补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在教室设置生物角,让学生把自己饲养的动物,如金鱼、小蝌蚪、蜗牛等和栽培的植物放在身边,利用课余时间随时观察,自由探究,让学生在自己亲手创造的环境中,体会科学的乐趣。
(3)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结果,仅靠单一接受式教学模式是难以奏效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要通过做,通过体验来养成,所以教师要加强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儿童只有通过探究才能认识并掌握一般方法和过程。儿童只有在实际体验科学技术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和问题,才能领悟科学双刃剑的含义。所以应特别重视探究学习在科学素养形成中的作用。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就意味着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方式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自主探究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第一节课
每学年伊始,当你带上地理教材,走进教室,面对一张张可爱而陌生的面孔,一张张热切而企盼的面孔,一张张信赖而猜测的面孔,站在讲台上的地理教师,你将会如何处理这第一堂地理绪论课呢?如果能够处理好这关键的第一堂地理课,就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让学生轻松下来并一下子记住和喜欢你这位地理老师,并因为喜欢你而喜欢上你的课,也喜欢上你所教授的地理学科。
一、整洁而靓丽的外部形象
上第一堂课前,一定要多花点精力装扮一下自己,你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通过学生的眼睛来建立的。所以,作为一名青年男老师,一定要将自己打扮得体,并尽可能帅一些,梳理一个适合自己的发型;修修面,将胡子刮干净;穿一套刚熨烫过的西装,系上领带,皮鞋一定要擦得倍亮;如果你更喜欢穿休闲装,最好是品牌货,像“红豆”、“以纯”、“真维斯”等,价格不贵,色彩样式学生也喜欢。至于女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二、简短而风趣的自我介绍
课堂中教师只有一位,学生却有许多,所以作自我介绍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我一般是这样作自我介绍的。
我叫黄晓坤,性别,男(学生肯定会笑,就是要他们笑,一笑,师生间的距离缩小了),毕业于XX学院地理系地理教育专业。今后大家可以叫我黄老师或黄Sir。
其实这不算什么,也谈不上风趣,可是能给学生一种轻松和亲切的感觉,他们会把你当作朋友。
三、借机“推销”地理
1.我一般是这样处理的:今天我是来给同学们推销地理的,如果经过我的推销,你已经喜欢上了地理,那么请努力吧,因为100分在等着你;如果我推销过后,你依然对地理不感兴趣,那么也请努力吧,因为60分是学生应该达到的最低线。
2.接着就沿着地理能够帮助学生在一些重大活动中有精彩表现这一思路举例。首先可以列举一些学生喜欢的周末娱乐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词典”、“幸运52”等,让学生回忆这些节目中有关地理问题所占的比例(一般在40%左右),体现出要参加这些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好成绩,认真学习地理可以提供很大帮助。其次可以列举一些国家级的重大比
赛活动,如“中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国小姐或先生评选赛”等,让学生回忆这些比赛中有关地理的问题所占的比例(一般在50%左右),再次体现地理知识在比赛中的重要作用。
3.从地理技能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方面入手举例。如利用影子上午在西方和下午影子在东方,判断某地的东西南北方向。又如,利用太阳东升西落这一地理规律,解决夏季(热)上午乘车去学校和下午乘车回家,应该坐在公共汽车哪侧不会晒太阳。再如,利用气温在大气对流层的垂直变化规律,解释为什么夏季登山可以避暑等。
4.推荐两本课外读物,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维。在地理课堂上,一谈到课外读物,学生都以为是地理杂志。而我推荐的却是《科幻世界》和《科学世界》一“幻”一“真”两本看似与地理无关的杂志。在我看来,《科幻世界》可以改变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更容易接受新思维,成为一个有想象能力的人;《科学世界》却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目前世界最先进的真实科学技术,给学生一种高技术的震撼力。
四、一次简单有用的课堂作业
第一节课的课堂作业我是这样安排的:
1.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白纸(是白纸而不是作业本),在纸上写下你的姓名,班级和学号。
2.在白纸上完成三个自然段(是自然段而不是题目或作业)。
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作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不要超过80字。
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们最喜欢的旅游风景名胜。
第三自然段同学们在完成了前两自然段的基础上,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字数不限。
经过上面四个步骤,学生会觉得地理课挺有趣、很轻松,地理老师有个性、风趣、帅,会盼望着第二堂地理课的到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希望每位地理教师都拥有一个精彩的开始。
摘自:《地理教学》2004年第6期
作文五:《如何上好科学课》3900字
谈如何上好科学课
朗梨 龙华小学 陈耀君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的总目标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科学,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科学教师是负责落实科学教学目标的具体的实施者、操作者,如何上好科学课,让每个不同学生“一举多得”的受到科学启蒙的教育,使他们的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思想、还有创造精神、创新精神诸方面得到尽可能的培养,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是当前每个科学教师当前积极探讨、研究的主题。
我认为在科学教学诸目标中最为重要的是科学兴趣和科学能力,所以科学教师上课关键的的是激发、培养、提高学生对学科学的兴趣,指导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
一、 激发、培养、提高孩子们学科学的兴趣
心理学表明:只要学生对呈现材料与呈现方式发生兴趣时,才能最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只有那些形象直观、新颖有趣的认识材料,才能最有效地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不感兴趣的东西,儿童是不会主动去关注和了解的。因此,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兴趣。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如;六年级《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我就带学生到学校自行车停放点去上课,让学生都能近距离的观察到自行车上有那些简单机械。三年级的《植物》一章,观察大树、小草、树叶等,教学也在室外大树进行。面对室外的活的教材,学生兴趣高,观察更仔细,学习效果更好。
2、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兴趣。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广播、电视 、电脑等,它们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展示研究对象的动态、静态图象和声音来激发了儿童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培养了儿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如:在学习鸟类知识时,利用幻灯可出示鸟的标本,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其外形、羽毛、喙,思考为什么它要这样生长?
有什么用?这与它的生活习性有什么关系?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能被吸引。让学生上科学网站,可以从中了解大量的科学信息,其量大、面广、更新的速度是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无法相比的。
3、要让兴趣伴随于教学过程中持续发展。教学开始,可以利用语言“讲故事”、演示实验等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可以使他们在探究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如:学习电路知识时,先演示安装一个有小电珠或小电扇的简单电路,看到电珠亮了、电扇转了,学生都会跃跃欲试。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多提问,要让学生的发现成为采摘到的果实,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的语言成为教师的慨括。对他们的一切科学参与活动及时展示,充分的肯定,将他们的研究有意拓展到课外,让他们的兴趣持续发展。
二、指导孩子们亲身经历、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指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从中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独立活动能力及互相协作精神,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儿童思维、活动能力的形成,知识、经验的获得,最主要、最重要的途径是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科学课安排了大量的各种实践活动,但它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相对来说,其实验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这个过程推导出结论。因为教师不可能告诉他世上的一切,更多的东西需要儿童自己去探索、发现和创造。同时,在大量彼此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的活动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1.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
探究活动的开展需要材料,特别是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实际探究课题,提供给学生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同时还可以在教室内创建一个科学角,在室外建一个小的实验园地,供学生自由实验,让他们把课堂上没能解决的问题利用课后完成。不要担心他们不会运用这些材料、不能发现实验的现象。
动手操作活动包括各种实验操作、手工制作(操作)活动。在课内,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动手,教师既要对学生进行具体细致的示范指导,又要做宏观的组织和调控。在实践中,逐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研究、归纳和创造,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例如:教五年级《声音的产生》时,可先演示尺子振动实验,指导学生观察具体操作方法及尺子振动方式,然后才让学生动手实验。此后,逐步做皮筋、鼓、吉它发声实验。指导学生边实验边思考:它们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点?声音的产生与什么有关?一步步引导其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出声音产生的原理。当学生明白声音产生的原理之后,则可通过研究声音的高低变化,培养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如问:“研究声音的产生有什么用?利用物体产生
高低不同的声音我们可以做什么?”学生自然会想到利用某些发声原理而制造的各种乐器,他们也同样会明白为什么有的人会把嗓子喊哑,……课后还可让学生自制乐器,拿同样大小的玻璃瓶(汽水瓶、啤酒瓶),分别加入高度不同的水即可。
2.结合教材组织学生参与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包括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界各种事物、现象的户外观察、考察、分析、研究,以及搜集和查阅各门各类的资料。学校教育不论在时间、空间上都很有限,接触社会、自然,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能力,比在教室里的“清谈”更重要。结合教材,利用各种活动(如郊游、参观等),带领学生到外面的世界去,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神奇及人类对它的干预,从而真正理解人与科学。如:三年级学习做植物压制标本,应与学生一起到大自然中去采集植物,在学习制作中既贴近大自然,又获得了许多知识,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在实际活动中,学生会发现许多不知名的植物,它们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用处?如何培植?……此时,教师可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可以到图书馆、书店、电脑去搜集和查阅各门各类的资料,或者向父母和其他长辈请教,从中就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动物和环境》、《植物和环境》、《保护大自然》等课程比较枯燥,如果与学生一起,选择一片树林、一个鱼塘、一条河流或某个生活区,溶入这样的世界:天空烟尘弥漫、耳中轰鸣不断、绿色植物剧减、高楼大厦猛增、鸟儿无影、鱼儿无踪、人群拥挤、污水横流……以及地面硬化、植被减少和一次次刻骨铭心的大洪水,思考人类、动物、植物、环境有怎样的关系,想想我们的地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人类对地球有何等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我们周围大自然的一切…。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写一点科学考察小报告。这样在对自然界的实地考察中,不但使枯燥的知识变得具体化,而且能让学生在身心共鸣中得到深刻的教育,同时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今天的社会里,单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固然不容忽视,但一滴水永远不能称其为河流,一棵树也构不成整个绿色的森林。因此,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与人合作意识,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师的新任务。在科学教学中,应针对学生不同特点进行合理搭配,一个实验小组里有侃侃而谈的“外交官”,有不善言语,但认真细致的“观察员”;也有敢想敢做的“冒险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小组的最优组合。为他们互相启发、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合作学习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实验操作是自然课的一个显著特征。教学中要抓住每一次实验,锻炼学生与人合作,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六年级《电磁铁》一课为例。在探求“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条件有关”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行探究,并将比赛竞争的意识贯穿其中。很快地,每个小组的小组长进行了有效地分工:你制作线圈为10匝的电磁铁,你制作20匝的,你做30匝的,你负责记录结果,你------整个实验过程显得
井井有条。分工合作使得活动效率得到了提高。这一活动将学生的兴趣点推向了高潮。 “三个臭皮匠能顶一个诸葛亮”,通过四个人的共同努力,他们敲定了自认为最精妙的方案,满怀信心地去向其他组挑战。获胜组体会到了合作的优势,每张小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之情,其他组也不甘示弱“等着瞧,还有下次呢!”小组合作,使得每个人的思想都得到了交流,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信息共享。最后,提倡、鼓励组与组之间的合作。划分实验小组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的不同想法得到有益补充,从而节省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在自然教学中除了生生合作、组组合作之外,也不能忽视师生合作。培养学生的与人合作意识,让他们通过合作学习各取所需,各得所需,也是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与人合作,学会与人合作,对于每个人的成长,无疑是铺设出了一条捷径。因此,教师应从各方面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大胆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创建合乎教学规律,又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运用符合校情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然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探求自然知识奥秘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快乐地投入探索科学知识的学习中去,就一定会达到科学教学的目的。
2009年12月15日
作文六:《如何上好科学课》4100字
如何上好科学课
小学科学新课标明确指出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已经成为科学一个基本教学特点。新教材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惟一依据,而是越来越成为一种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范例。教师也不再是单纯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教师正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关注将更加全面~把儿童的主体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更重要的是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之中来因此~科学课的教学必需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以下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想学
科学课是学生认为的“副课”~学生不重视~学习兴趣也不浓~要让学生对我们的科学课感兴趣~就要让学生家长了解科学课的重要~例如在我们的教学中让学生写出观察过程中有趣的现象~观察一棵树的特征~让学生先去描述~再把自己的观察记录下来~小组内互相交流~他们会写“可爱的蜗牛” “种绿豆” “如果地球没有引力将会怎么样”~通过观察~开发学生智力~学生会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小小科学家~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
二、 践行五大策略
1.学会联想
在备课、上课时我们的眼睛不要死盯在教科书上~教科书上说“小鸡”非上“小鸡”不可。其实~你可以联想:与小鸡相似的小动物有哪些,金鱼、蜗牛、小猫、蚯蚓、蚂蚁等都可作为教学的材料~关键是哪一种最容易找到就用哪一种~当然教科书上的材料应作为首选材料。
2.学会跳跃
跳什么,就是教材上的内容暂时不能上的、没有条件上的或者不会上的先跳过去再说~把后面能上的内容先拿过来上。以后可以上了、有条件上了再回过头来上。如上《太阳和影子》可外面恰恰在下雨~怎么办,跳!再如《种茄子》从播种、发芽、开花、结果长达几个月的时间~但教科书上安排在一个单元内~在教学时就要根据植物的生长情况调整教学的进度~不能一口气就把这一单元的内容在一两周内教学完成。
3.学会利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物品是我们上科学课的好材料~易拉罐、小磁铁、小铁钉、小木块、细铁丝、铜钥匙、雪碧瓶、塑料杯、注射器、橡皮管、玻璃片等等~在研究导体、绝缘体时可作为研究材料,在教学《土壤与植物的生长》时雪碧瓶、塑料杯可作为装水的容器,在教学《倾听声音》时可作为发声的器材等等。有的往往是人们看不上、用不上的东西而在我们的科学课上就有用武之地~不妨把它们收集起来~有价值的最好贴上标签~分类存放~以便日后利用。
4.学会抓一把
抓什么,抓上课用的材料。在上课之前结合教学内容可以到校园、农田、沟边或者农贸市场转一圈抓一点东西回来~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抓~哪怕抓一把泥土、抓几棵小草回来。抓了回来怎么办,让学生猜、让学生画、让学生看、让学生做、让学生写、让学生研。举个例子:如果抓了几片叶子回来~就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猜一猜是什么植物的叶子~画一画这种植物或者这种植物的叶子、花、果实、种子等~做一做叶子的标本或拓片~说一说这种植物的生长环境及其他有关这种植物的事情等。
5.学会讲故事
爱听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故事能增长孩子的知识、启迪孩子的智慧、激发孩子的想象、丰富孩子的情感。因此~平时要有意识地收集一些科学故事放在旁边~以备急用。故事可以是科学家的故事、可以是人与自然的故事、可以是动物的故事、可以是科学发展史等等~如果遇到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内容上科学课时就讲科学故事~偶尔讲讲科学故事也是一个不错的策略。
三、以鼓励的方式激励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
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第斯多惠就曾说过~要给予儿童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如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如果他(她)“自讨苦吃”~一定要对某个问题追根究底~非弄个水落石出不行~教师不应嫌厌或禁止~而应接受、肯定~甚至鼓励、赞扬~并提供帮助和支持。同时关注课堂中学生的需求~想方设法让更多的学生卷入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来。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
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来~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
现代教学论指出:在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不能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习也只能是表层的、形式的。所以一节科学课中期待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是达成这节科学课的目标之一。这就需要教师更好的鼓励。
解决问题是实现目标的关键。科学素养的形成规律和科学探究的意义告诉我们~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是教给的~不是灌输的~而是在成长中、在科学化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养成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是使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科学课堂中探究是过程~问题的解决是目标。
无疑~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了~还需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实验时要做到:
1、明确目的。每次实验前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说的白一点~就是让他们明白为了研究什么做这个实验。
2、设计实验。此环节是重中之重~因为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设计好实验。设计实验的过程~要靠学生的猜想~学生会有很多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契机。
3、明确任务。在做实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
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另外还可以直接给学生出示实验记录表~让学生边做边认真填写。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事物。
4、明确结果。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
5、应用结论。学科学~关键是要用科学~如在教完:磁铁的力量:这一课后~我设计了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巧取缝衣针”~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这样~不仅联系了生活实际~还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这时~再让学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找出生活中利用磁铁的例子~也为后面学习“磁的应用”作了铺垫。
所以~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即通过“动手做实验”来进行~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次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会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四、师生互动、合作使课堂更精彩
新课程和新教材对教师角色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亲密合作者~还应作到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织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
作交流的时间~教师要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将课堂变成展示、交流的舞台~让学生把课下研究的成果在课上充分的展示、交流~使课堂更精彩(可以说这样是一种最优方法。
五、赏识教育更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课堂上~我总是鼓励学生上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如学习《根和茎》一课时~在完成猜想“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后~我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此时学生思维积极~设计方案也层出不穷~有的学生干脆走上讲台~像个小老师一样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台下的同学听得很认真~不时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对设计得好~讲得精彩的~还自发地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想这样的课堂效果比一味的说教来的优势吧。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善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用心走进学生的心里~对一些学习困难的或甘于自暴自弃的学生~要坚持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保护学生的自尊~重树学生的自信~逐步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形成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课堂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学会选择,课堂上学习是快乐的~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和感悟,课堂中是充满挑战的~给孩子一点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尝试解决,课堂外是不断延伸的~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孩子每次成功的机会~就是给自己最成功的、最大的机遇:
总之~只要我们认识到了科学的重要性~能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
资源~因地制宜~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动口、亲身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那么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该论文获市教育论文一等奖
张家口市2009年优秀论文评选
如何上好科学课
黄锦玉
高新区下小站小学
联系电话:4565215
作文七:《如何上好科学课》1600字
科学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但是,现在各学校的科学课老师普遍反映科学课难上,课堂乱、效果差。个人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 一、副科意识的存在 无论家长还是学生,都认为科学课课时少,不计考试成绩,思想上就把这门课列入“选修”一列,对科学课普遍存在轻视思想。最突出的表现,是科学课不能与语数外等课一视同仁。如四年级的科学老师的亲身经历:课堂上一位学生没有认真听课,玩弄自己的铅笔,这位老师就没收了学生的笔。结果,下课一会儿,班主任就找到她说,家长打电话了,让你尽快把笔还给孩子。这位老师心理是不舒服的。在家长眼里,孩子在科学课不认真,小事一桩,甚至都不用跟任课教师交流都能解决,科学课老师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二、实验的限制 科学课每门课的安排上,都有一个质疑―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过程,其中实验一环是最重要的。所谓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极少有学校能保证实验的良好开展。大部分学校都存在无实验场地、器材、实验管理教师的“三无”现象。学生们缺少工具,任凭教师怎么高谈阔论是都不行,课堂效果不好,还有一些需要专业器皿的实验,更是无从下手。然从我自身与教学中,我总结出三点: (一)思想上要重视 这貌似一句空话,但其实是一句实话。无论其他人怎么看,作为科学课老师,自己要重视。因为一旦自己确定了自己是副课,就等于给自己找了一个松懈的理由。思想支配行动,思想轻视,行动必然消极,还何谈课堂质量?科学课教师要坚信自己课程的必要性,对学生深远发展的重要性,愉快地投入教学。有的老师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自己重视有什么用?你看学校、家长,对待语数英教师与科学教师(还有音体美)态度明显不同。其实所有科任课老师都深有体会,无论什么学科,想上好一堂课都不容易。就因为周围存在着这种轻视的态度,我们更要自己重视,努力上课,逐渐改变他人轻视科学课的态度。 (二)备课要充分 1.熟知教材。每堂课要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一定要明确,课堂目标容易达成,对学生保持对科学的兴趣、坚持科学实验与观察有很大促进作用。 2.备足实验材料。科学课强调动手实验、提高观察能力,让学生从亲手实验中发现、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所以实验占了绝大部分。而目前学校不能自己满足学生的实验材料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发动脑筋,尽量多地让学生多准备。 事实证明,良好的示范加充足的材料准备加清晰的环节就能成就一堂较好的科学课。比如我教授科学课《种子的发芽试验》,事先布置,自己也发了一盆绿豆,准备了足量的纸杯。通过分组对照试验,让学生懂得了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之后两人一组种植绿豆芽。因为我保证了材料的供给,并带领孩子们到小花园中,实地取土、种植,孩子们兴致勃勃,圆满地完成了课堂任务。直到下课,还有学生不停地围着询问疑惑;《蚯蚓的选择》中,我们到树林里挖蚯蚓,进行蚯蚓喜欢的环境试验。孩子们就跟探险一样,当挖出几条足足一尺多长小拇指般粗的蚯蚓时,全班笑声、尖叫声一片,然后我们把蚯蚓聚到一起,分别进行了干湿土的对照、阳光和阴凉处对照的实验,效果很好。 (三)加强课堂组织能力 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是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教师对课堂纪律的把控、课堂评价机制的运用和个人气质、语言魅力等因素。我的做法是事先跟班主任沟通,了解班级日常管理,尤其是评价机制,先熟悉学风、班风。课堂上就延续班主任的做法,将科学课的课堂学生表现情况纳入班级管理。课堂上,只要学生注意力不急中课堂暂停,等学生注意力再次集中后课堂继续。另外,注意自己的语言,简明、幽默、拟人化的语言,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而且,能将科学道理通俗化,易于被学生接受和记忆。 总之,要想上好科学课,教师要以班主任的教学责任感来组织课堂,以每节课作为独立单位,向每节课要质量,只要用心,科学课同样可以被学生喜爱,而教师也能从中体会到价值感。 (作者单位:河北保定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作文八:《如何上好科学课》2300字
摘要: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是我们科学老师值得探究的课题。就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而言,变化大,可以说每年都在变化, 如果我们的教学方法方式还停留在原有的教学层面上,我们将违背教材的改编原则和意图,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更达不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质疑;合作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9-0230-01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科学课呢?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鼓励质疑
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比如在讲授火山爆发和地震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但是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老师都要给予必要的肯定,鼓励学生始终保持一颗质疑的心。然后,经过老师的总结,可以得到许多课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就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引导学生带着质疑产生的好奇心进入课程学习,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学习的效果也会大幅提高。
2.鼓励合作
《科学》课的知识传授大多是通过科学探究和实验操作来完成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活动,我们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来完成。 在讲授《动物的分类》一课时,我们可以针对课程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一些动物的小品,即时表演,学生们参与性就很强。学生们在合作中观察事物,在合作中分析现象,在合作中思考问题,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学生的学习合作意识得到了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3.鼓励体验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这一宗旨下,《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既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根据这一宗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等体验活动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
4.鼓励性评价
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龄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往往重视指出学生的缺点,而忽视了表扬学生的优点。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加以鼓励。比如,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很荒谬,但是作为老师,我们却可以鼓励他敢于质疑的精神;一些学生上课时坐得歪歪扭扭,我们可以表扬那些坐姿好的同学,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表现,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一个表扬的轻轻的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每一个激励性评价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5.鼓励思考
科学课的学习过程,一般是先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再进行实验取证,经过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形成概念和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其中分析、归纳过程是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也是提升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关键,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与培养。通过教师引导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等方法,使每个学有所得的感性认识更加丰富和完整,并将此提升为理性认识,形成对科学知识的自我建构。如六上科学《增强抗弯曲能力》一课的教学,在对"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研究中,教师通过"同学们推测形状改变可以增强材料抵抗弯曲的能力,下一步你们准备怎样研究?可以折哪些形状?估计哪些形状有较好的抗弯曲能力呢?怎样进行测试?"等一系列问题的交流与讨论,可以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实验操作中更好地把握住观察的重点,更好地控制相关变量,使实验方案更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实验操作结束后,又通过"观察测试的数据,与没有折的纸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的研讨与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深层次的思考,从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把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成抽象思维,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让学生切切实实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和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课教师,必须坚持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不断转变观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索,正确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用自己的方式去探求问题,去发现问题,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
参考文献:
[1] 厉伟.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1(01)
[2] 马春华.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低效现象分析及其对策[J]. 教育科研论坛. 2011(01)
[3] 陆昌明.浅析构建高效的小学科学课堂[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1(02)
[4] 时以亮.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1(02)
[5] 阮莉萍.浅谈小学科学课的有效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 2011(02)
作文九:《如何上好科学课?》2900字
精品文档
如何上好科学课,
我作为一个小学科学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怎样做才能有所创新呢,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和几年的教学经验,我体会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教学创新,教师的教学创新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得出新成果的一种教育手段,教育创新要有具体的实施目标,实施措施,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改革课堂教学。教学中,教学中要有新观念,新方法,教法和学法要有自己的创新理念,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不满足于书本或生活中所给予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2、科学课教学创新不能离开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基础知识的条件下,才能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当代科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开发潜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创新能力。但由于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经验、知识构架的不同,还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创新中注意层次,普遍开发。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和能力。
1 / 6
精品文档
3、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对所教班的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经验、知识构架做了充分了解,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培养,有机利用一些课件,进行资源整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的情境中,树立创新精神,主动发现问题。还要使他们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从而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
4、科学教师在教学创新中,应当针对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及认知方式不同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培养学生的认知,从而形成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再结合丰富的教学经验,将教学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使学生产生新的体会,得到新的知识。
总之,科学课教学创新是一门艺术,它要求科学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如果教师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那么他的教学就富有了创新的活力,就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做到探究性学习。
科学课是一门让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 / 6
精品文档
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教学中,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情感与价值观的养成。科学课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在科学课上可以做许多有趣的实验,可以参加一个个的探究活动学生很开心,这也成为学生越来越喜欢上科学课其中一个重要因素。科学课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参加这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实验教学可以说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科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本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一(创建动手实践的条件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有必要加强科学课探究实验的教学指导,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在活动中增长科学知识,在操作前教师自己要先认真研读科学教学大纲,了解各册教材中的实验安排的目的,分清哪些实验需要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的,哪些实验可以由老师进行演示性的操作。根据科学课教学,积极去探索、开发。根据学校实际办学条件,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废旧物品,自制教具。
3 / 6
精品文档
二(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在小学阶段学生“玩”的兴趣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课堂上的实验活动其实有许多是学生认为很好玩才去做的,这样的活动必然带有盲目性,这种纯粹被玩的意识支配的实验活动是很难收到成效的。所以在做每个探究实验前,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一番讨论,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证明什么问题,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怎样才能让实验更准确,怎样才能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现象等等。在学生的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前提,以激发学生创造思维为根本,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中吸收知识,获得创造性技能和思维,养成科学的创造态度。兴趣是创新产生的必要条件,创设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培养观察想象的能力
观察是认识事物最基础途径,是发现问题的前提,教学中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观察启发学生想象力。如通过巧设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思维发现;教师演示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了解操作方法,实验要求;引导学生观察了解
4 / 6
精品文档
事物本质,特点等。并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先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性的教育。从中使学生懂得做科学实验很有趣但却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实验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活动。作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
四(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
创造能力的获得最终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学生虽具备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但如缺乏动手,还是不会有所创造。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中,通过手脑并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科学教学鼓励学生自由探究,鼓励他们能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通过探究,学生可以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提高探究的本领。我们是提倡民主、开放、创造性的科学探究,但我们更希望学生能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规范化的实验操作。因为规范化的实验操作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5 / 6
精品文档
6 / 6
作文十:《如何上好科学课》1700字
科学这门课,不像语文那样优美深邃,不像数学那样逻辑严谨,更不像英语那样活泼灵动,因为它蕴涵着对大自然、对这个世界的诸多“为什么”,从而引领孩子们走上一条新鲜而刺激的奇异之旅。小学生不知道的奥秘有千千万万。科学课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独特的认识对象。它以学生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为主要认识对象,涉及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和宇宙等诸多科学知识领域。孩子们的好奇心也使科学这门课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学科之一。那么,如何上好科学课,让孩子们在科学课中体验到探索、发现、释疑的乐趣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小学生易兴奋,但注意力也容易分散,怎样在每节课开始的几分钟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老师这边来呢?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智力小实验等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他们创设乐学的情境。如《光和影子》这节活动课,一上课我就出了一个谜语:“有个朋友伴你走,或前或后或左右,见光他就自动来,黑暗降临便分手。”让小朋友们去猜,接着演示一个影子游戏,用白布遮住模拟各种动物的动作,放出形象的动物叫声,让他们去猜出现了什么动物,这是什么原因。让同学们思考,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了起来。学生会充满热情的讨论,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被激活了。 二、通过实践,掌握方法 科学课有大量的观察实验,我们要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实验,使学生不仅从中学习科学知识,获取探索乐趣,还培养了科学的行为方式。在实验方面,要指导学生认识和使用一些简单的仪器,学习初步的设计实验的方法,会做一些基本的分组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测定性实验等;在观察方面,要指导学生观察各种事物现象的观察方法,包括明确观察目标,把握观察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按顺序观察、多角度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观察边研讨、边观察边记录等,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我们还要教给学生记录与整理、思维和逻辑等科学研究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养成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的习惯,养成他们全面而不片面、联系而不孤立、发展而不静止地看问题的习惯,从而使学生学会良好的科学方法。 三、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恰当运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帮助。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即多媒体的综合运用能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融视、听、说于一体,把声、形、色、动态和静态安排在不同的界面上,与学生产生交融。这些形式多样的信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尽快进入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在其头脑中形成疑问,从而促使探索欲望的产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实现学生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转换,引导他们在下一过程中进行观察、实验和思考。如在教学《地震》一课时,我先播放了一段关于地震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大地剧烈震动,房屋倒塌,道路错位,树木被连根拔起的景象。学生被这恐怖的画面惊呆了,他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此时再让学生分小组说一说这是一种什么现象,把自己知道的一些有关地震的情况说给同学听一听,然后再从现实中来推测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地震,最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壳的不断运动,当地下的岩层承受不住来自地球内部的压力的时候,地壳发生断裂,这时地震就发生了。在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情绪激动,一节枯燥的课变成了形象生动的高效课。 四、利用互联网,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审美能力 现代科学教育强调学生阅读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获得信息,将获得的信息以他人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网络资源使图文、声像并存,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科学教学中同样渗透着审美教育,美丽的大自然本身就能给人们无限美的感受。高质量的教学课件精雕画面细琢声音,在很好地表现教学内容的同时,也使人赏心悦目。 总之,科学是一门涉及各个方面知识的学科,在小学教育中往往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和科学素质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一定要多动脑筋多创新,利用现代的科学教法,就一定能上好科学课。 (作者单位 甘肃省山丹县东乐乡静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