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邓稼先》7000字
第三单元《邓稼先》第一课时
课标解读:“有感情的朗读”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材分析:人物传记,是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课外读物之一。名人们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往往为人们所景仰。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道路的起点,他们自然而然地把名人奉为自己崇拜的偶像,处处效仿名人。
《邓稼先》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名人传记,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引导:①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学生阅读起来可能从整体上不容易把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章思路。②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作者既有传统眼光,又有历史视野,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体会深沉的情感。③文章语言很有特色,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并试着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前预习:
提前一天下发预习学案,在自习课上按照设计的预习任务进行自主预习,不会的组内交流,仍不能解决的做好标记,然后进行预习诊断,组长检查预习情况并反馈给教师预习诊断的结果和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预习目标】
1. 通过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积累生字生词。
2. 通过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 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生字生词,理清文章思路。
难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预习过程】
任务一: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自己不会的字词,给“读一读,写一写”里面的字词注音,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任务二: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文体特点
1.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杨振宁(1922—),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3、背景介绍: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对于
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教授无限悲痛,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文章。
4. 人物传记。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任务三:自主阅读,认真思考:
1、文章写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的历史?
3文章既然是写邓稼先,为什么还要写奥本海默?
4 标示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来,用“我们看到了一个 的邓稼先”为句式说话。
【预习质疑】
通过预习,你有哪些疑问需要提出来交流?请写在下面。
(二)课堂实施
一、导入:那为改变中国屈辱史,使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这位名人的足迹,去深入他的灵魂,去感悟他的精神??
二:出示目标
1. 通过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积累生字生词。
2. 通过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 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三、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查:
(二)感知内容
1.本文采取横式结构方式,共分6部分,试着给每部分概括一下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
中来写邓稼先,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
第四部分:写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举例具体述写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巨大贡献。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
书信中的几段话总体评价邓稼先。
(三)合作研讨
1. 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祖国、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文章既然是写邓稼先,为什么还要写奥本海默?
(通过对比,表现了邓稼先那种中国学者特有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心胸宽阔的气质,正因为有如此好的品质,才得以团结众多的科学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3. 标示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来,用“我们看到了一个 的邓稼先”为句式说话。
一颗心,一颗红彤彤的心,透过这颗心,我们看到了:
一个鲜为人知的邓稼先,
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邓稼先,
一个才智超群、意志坚强的邓稼先,
一个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邓稼先,
一个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
四、拓展延伸: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赞颂他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了一些平常小事,于平凡中见高尚。
五、我的收获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他忠厚朴实,诚真坦白,他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性格。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为了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六、达标测评
1. 下发达标测评试题(见达标测评试题)
2.学生做题
3.出示答案,学生互批或自批
4.强调易错点,指导做题方法
5.订正
七、课后作业:完成第二课时学案
附:达标测评题: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当堂达标测试题目
1.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2分)
热泪盈眶( ) 可歌可泣( ) ..
鞠躬尽瘁( ) 彷( )徨 ..
2. 根据意思写成语:(4分)
(1)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
(2)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
(3)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
(4)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
3.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年屈辱的历史: (2分)
4. 为什么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照起来写? (2分)
第三单元《邓稼先》第二课时
主备人:叶金梅
课标解读:“有感情的朗读”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材分析:人物传记,是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课外读物之一。名人们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往往为人们所景仰。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道路的起点,他们自然而然地把名人奉为自己崇拜的偶像,处处效仿名人。
《邓稼先》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名人传记,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引导:①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学生阅读起来可能从整体上不容易把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章思路。②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作者既有传统眼光,又有历史视野,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体会深沉的情感。③文章语言很有特色,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并试着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一)课前预习:
提前一天下发预习学案,在自习课上按照设计的预习任务进行自主预习,不会的组内交流,仍不能解决的做好标记,然后进行预习诊断,组长检查预习情况并反馈给教师预习诊断的结果和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学习目标】
1.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2.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难点: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预习任务】
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考:并思考以下问题:
1.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怎样阐释这两句话?
2.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3. 本文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4. 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预习质疑】
通过预习,你有哪些疑问需要提出来交流?请写在下面。
(二)课堂实施
一、导入:一篇回忆性人物传记,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
二、出示目标:
1. 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2. 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三、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查:
(二)感知内容
1.阅读第五部分,思考:本部分主要写什么?
(第五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三)合作研讨
1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荒凉凄惨, 说明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恶劣。)
2. 文章写1982年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表现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3. 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呼应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置于近一百年来的历史背景之中。)
四、拓展延伸: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像邓稼先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例或成就。
(钱学森,钱三强)
五、我的收获。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
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六、课后作业:拓展阅读
跨越百年的美丽(节选)
1998年是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100周年。
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的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她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无力。而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科学定理,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她得到了永恒。“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就像化学的置换反应一样,她的青春美丽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屹经百年,这是用她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六岁的小女孩去当玩具。上帝给的美貌她不为所累, 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实事求是,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在一般人要做到这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身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 ;有的人止于
勇, ;有的人止于心, ;有的人达于理, 。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刀;**指挥军民万众,在战斗中打出一个中国,却不授军衔,不背一枪。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恃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
1. 在节选第三段中“上帝给的美貌她都不为所累, ”这句横线上选择最恰当的一句是( )
A 、尘世给的美誉她也许不肯背负在身。
B 、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
C 、尘世给的美誉她是不可能背负在身的。
D 、尘世给的美誉她肯定不会背负在身。
2. 在“有的人止于形, ;有的人止于勇, ;有的人止于心, ;有的人达于理, ”这段话在横线上选填恰当的一组是( )
A. 而售其貌;而呈其力;而用其智;而有其技
B. 而呈其力;而售其貌;而有其技;而用其智
C. 而售其貌;而呈其力;而有其技;而用其智
D. 而呈其力;而售其貌;而用其智;而有其技
3. 作者在文末说:“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文中谈到的理由是:
(1) (2) (3)
4. 在第三段画横线句后补充论据,要求符合语境。
5. 分析文中第二段划线句的特点,用“??从??,变成??,变成??,变成??”写句话。
达标测评题:
课文精彩语段阅读题(10分)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急,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
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1.选文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作者引用它的目的是什么? (2分)
2.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请你联系上下文揣测邓稼先此时的心情。(3分)
3.“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这句话的内在含义是什么?(3分)
4.“我不能走。”这句话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品质?(2分)
本节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
1. 本文篇幅较长,课上时间有限,不能组织学生通读全文,要求学生课前必须熟读课文。
2. 文中两个古文小段,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吊古战场文》,课前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它。
3. 课前搜集邓稼先的事迹及图片并非随意提出,要督促学生查找,如此,既能丰富学生课外阅读,锻炼他们检索资料能力,又能使他们先对这位功勋人物有个比较全面地了解。
4. 至于对“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问题,笔者认为难度很大,本文所确立的难点已不少,故不作讨论。如学生提出,教师可临场适时点播、诱导。
作文二:《《邓稼先》》700字
《邓稼先》教学设计
沙市二中 张先才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梳理信息,感受人物形象。(重点)
2、 揣摩写人角度,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技巧。(难点)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时代都不缺乏偶像。好的偶像能给人精神的鼓舞和奋斗的勇气。下面请大家看一个视频。演讲者是清华大学博士三年级学生梁植。你是否被打动了呢?今天让我们随杨振宁先生一道,来认识这位居功至伟的科学家邓稼先。
二、 感性认知:传
1、 说一说 首先请同学们回顾预习内容,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文中邓稼先的什么表现最令你感动钦佩。
2、 理一理 这篇长文作者巧设了六个部分。假如我们要快速了解邓稼先,你会给大家推荐哪个部分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为这位名人写小传。抓住要领,其实很简单。提示:
(1)开头:概括介绍人物。一般包括姓名、职业、称号、籍贯、出生日期等。
(2)主体:以时间为序,叙述人物主要经历及重大成就等。
提示:标出时间词,找出主要事件并加以概括。
(3)结尾:对人物的地位与影响作出概括评价。
根据提示,梳理文中信息,个人口头表达。学生与教师展示交流。
三、 理性评价:赞
1、 夸一夸 作为相识五十年的好友,作者是如何评价邓稼先的?请大家从文中每个部分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句子。用“ 的邓稼先”再拟小标题。把同学的发现综合起来,就是我们要认识的一位全面的人物形象:
2、 品一品 为了突出邓稼先的精神品质,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把六个部分分给各小组,组内交流,推荐发言人全班展示。
交流方式:我发现 (文中具体部分、句段)运用了 (方法),表现了邓稼先的 。
四、 传赞合一
1、 写一写 邓稼先,他是中国的奇丈夫,民族的好男儿。他值得我们为他点赞。下面让我们用满腔热情和生花妙笔,来为邓稼先写一则颁奖词。
作文三:《邓稼先》9200字
《邓稼先》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 抒情的特点。
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时划分: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十世纪, 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化。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 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 人无法替代的, 然而, 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 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 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 1、背景说明:
⑴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 党 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 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 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 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 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 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⑵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 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 45年抗战胜利时, 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 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 美研究生考试, 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 于他学习成果突出,缺乏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优秀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 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 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 毅然决定回 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 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⑶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因 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 共获1957年诺贝
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 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检查预习,理解生字词。
邓稼 ji à先元勋 x ūn 至死不懈 xi a
鞠 j ū躬尽瘁 cu ì选聘 p ìn 无垠 y íng 殷红 y 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 非常感人。
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 辛勤地贡献自身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 劳苦;
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担,接受; 无愧:不羞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一起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 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时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结构 , 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 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3、教师评议同学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本文共有大局部,且每一局部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局部,展示背景。
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 让读者管窥百年 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 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 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局部,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 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局部,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 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 锋芒毕露, 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 程领导人。 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 忠厚朴实, 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 保守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局部, 通过写邓稼先的诚实周到和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发明 出来的成绩,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 傲。
第五局部, 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身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 执著与 勇敢。
通过回顾同学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 ,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 凉与凄惋, 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 严 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和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
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经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局部, 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 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 国的颂歌和恋歌。
本文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 =民族建立 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敬重之情。
四、作业
考虑课后第一题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文中的生字词。
2、导入新课,明确本节课教学要点。
二、整体感知
1、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语句。 (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 语句。 )
第一局部最后一小节;第二局部最后两小节;第三局部第九、第十 小节;第四局部最后一小节;第五局部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 局部。
三、研读欣赏
1、以第三局部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⑴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 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我们通过 第三局部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 找出第三局部第九、 第十两小节中的关 键词语, 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局部的那些内容, 说一说这样表 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⑵四人合作小组讨论2~3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⑶教师在同学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中国“保守文化”孕育的─ ─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
“奉献精神” , “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 目,没有私心” 。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 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
2、 默读第一局部。 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历史对于表示人物的作用:通过鲜明 的对比,突出“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发明的伟大成绩,从而把邓 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 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胜利, 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突出了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3、默读第三局部。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 说说邓稼先性格特点。
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 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生长起来的科学家, 作者的意图 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 而是通过对比, 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4、默读第四局部。说说你对“事后我连想自身为什么会有那样大 的感情震荡,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的理解。
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身为什么会 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 ? 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 ? ——我始终想不清楚” 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 充沛 表达了自身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 它含蓄地告诉读者, 作者既为中 华民族感到自豪, 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 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四、质疑问难
鼓励同学提问并参与解答问题。
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译文如下:广大呀,广大呀! 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 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 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 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凄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 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 场啊!经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 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
五、拓展延伸
1、 同学自主选择其他局部, 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 抒情的好处。 (在征求同学意见的基础上, 着重研究两三局部即可, 不必面面俱到。 )
2、全班讨论:你认为邓稼先的那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3、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你对他的情 感。
六、总结课文
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 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 而是以民 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 了一个憨厚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 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 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 文化, 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 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 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七、安排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思想内容;品析文章美点妙处。
教学重难点:
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回顾课文内容。
2、回顾本文的作者。
二、美点析读
1、快速阅读课文,用小圆圈标示出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来, 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 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 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
――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 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 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 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我发现“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 它好 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 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 中受到了教育。
2、跳读课文,用波浪线标示出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来,然 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 式组织语言,闪亮登场发言。
――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 有一位长期以来鲜 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 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 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 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 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 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 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 ? 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 ? ——我始终想不清 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 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 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 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 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 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 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 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3、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修辞手法上、标点符 号上、结构安排上、描写方法上的精妙之处。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 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 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 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 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 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 止。
三、精读探究
1、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 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你能 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 了’”部分, 举了 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 又如“‘两弹’ 元勋”部分, 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 句式也相对整齐; 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 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 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 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 与短句交错使用, 形成一种交错美。 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 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2、 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 这样写,原因有三。其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 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 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 上。 其二, 作者与邓稼先有着 50年的友谊, 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 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 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 节。其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 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 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因 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四、课堂小结
邓稼先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他胸中滚烫着一颗爱国之心, 将个人 的生命无私的奉献给祖国的国防事业。 他是我们的自豪, 我们的骄傲! 阅读散文、 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发现阅读法, 它 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 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五、布置作业
学习了本文后, 同学们有什么感受?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谈一下 自己的理想。
六、板书设计
邓稼先
杨振宁
坚定 执着 勇敢
百年屈辱
舍身忘我 无私奉献
两弹元勋
忠厚朴实 无私心
传统文化 最不要引人注目
最有奉献精神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积累生字词, 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 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闻一多热爱祖国、 为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终生的优秀品质。
2、体会掌握过渡段的作用
3、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敬重 之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的好“做人要有做人的原则”,就是说为人处事要有自己的 主见、方法和准则。这个单元记载的都是名人,他们身上都有一些闪光 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今天我们来学习臧克家的文章, 了解一下闻一多 先生的事迹,并且思考一下,我们应学习他怎样的精神。
二、介绍作者和闻一多
臧克家,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 1932年 开始写新诗, 以一篇 《老马》 成名, 1933 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 《烙印》 , 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1923年出 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 1928年出版第二部 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 的研究。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 留了一把胡子, 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 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 宝贵的生命。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三、字词积累。
地壳 qi ào 仰之弥高 m í兀兀穷年 w ù
校补 ji ào 锲而不舍 qi a沥尽心血 l ì
赫然 h a炯炯目光 ji ǒng 群蚁排衙 y á
函寄 h án 目不窥园 ku ī迥乎不同 ji ǒng
漂白 pi ǎo 警报迭起 di ?气冲斗牛 d ǒu
目不窥园: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 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
诗兴不作:“作”,起的意思。诗兴不作,不是不做诗,而是写诗 的兴致不起、不发。
一反既往:既,已经。既往,过去。与过去完全不一样。
潜心贯注:用心专注而深刻。
慷慨淋漓: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法十分畅快。
四、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 ? “说”和“做” 各有什么特征?
2、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 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 一个人 ?
4、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怎样过渡的? 讨论并归纳: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 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 , 这句话领起了文 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的十分紧密,“仅??还??”“一个 方面??另外一个方面??” 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 “学者的方面” “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这两个部分之间,用了 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 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关联, 这样就使两 个部分的过渡自然。
5、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
6、 文章两个部分写出了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 闻一多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讨论并归纳:闻一多先生的前期是一名卓越的学者, 后期是言行一 致的民主战士。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是, 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 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 一名伟大的爱国者, 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五、拓展、延伸
1、探究了闻一多先生这位英雄,我们应学习他怎样的精神? 例如: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 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
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
我们更要学习他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 健全自己的人格, 做一个品 德高尚的人 。
2、人们很崇拜明星,那像闻一多先生这样的民族英雄,我们是否 应该去追随?假如我校要设置闻一多先生的雕像, 请设计高度概括闻一 多先生精神的话。
例如: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六、布置作业
1、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题。
2、抄写课后词语。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难点:
品读文章,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文中的生字词,并用部分词语说话。
2、指名学生简介作者。
二、朗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 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 用?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领起全文,表现闻一多
2、“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
“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0年代,闻 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 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3、闻一多向古代典籍钻探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他想吃尽、 消化尽 ...... 文化史” “他要给我们 ...... 文化药方” 4、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是什么意思?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是比喻, 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 来的方法。
自 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 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5、“‘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该怎 样理解?
“望闻问切”是拟人,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
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 也还仅仅是走出了 第一步。
6、“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 节,表现了闻先生怎样的研究态度和精神?
专心致志的研究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
7、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这句是什么意思?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 行学术研究。 “它” 指深夜灯火。 “漂白了的四壁” 引自闻一多诗 《静 夜》 , 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引用 “漂白了的四壁” , 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 承。
8、“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 句该怎样理解?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 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三、朗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 文中哪些内容分别说明闻一多是 “口的巨人” 、 “行的高标” ? 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以及在群众 大会上演讲等内容说明他是“口的巨人”; “走到游行队伍的前头,昂 首挺胸,长须飘飘”等内容说明他是“行的高标”。
2、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这些描写有什 么作用?
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还有细节描写, 例如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 他们中有叱咤风 云的政治家,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家,由博学睿智的科学家, 还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家, 你在语文课和课外一定读过不少名 人的传记,知道很多名人的丰功伟绩,轶闻趣事,请讲讲你认为最有价 值,最感人的故事片断,看谁讲得生动有趣。
五、总结全文: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 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 做 了不说,表现他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 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文章从说和做 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六、作业布置:
在闻一多先生去世之后,许多文人、学者、革命家都给予了他极高 的评价。 请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 体会人们对这位伟大的诗人的深刻缅 怀。
七、板书设计
作文四:《邓稼先》2100字
《邓稼先》尖子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
2、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学法指导】
1、 整体把握六部分大意,其中把重点放在第五部分。
2、 翻译“吊古战场文”。
――广大呀,广大呀! 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 ”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相关链接】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土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1950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了,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l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氢弹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杨振宁,美籍华裔科学家。1922年生于合肥。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45年赴美从事核子物理学研究,荣获美国五所大学的博士学位。1957年同李政道合作,创立“李杨宇称
不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奖。担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杨教授经常回国讲学,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导学过程】
一、1、快速阅读课文,迅速捕捉文章信息,文章共由六部分组成,阅读后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及体现的精神品质。
第一部分: 精神品质:
第二部分: 精神品质:
第三部分: 精神品质:
第四部分: 精神品质:
第五部分: 精神品质:
第六部分: 精神品质:
二、再次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文意,合作完成下列各题。
1、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3、重点精读第五部分,为什么这段要重点学习?
三、邓稼先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请你为他写一篇颁奖辞。
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邓稼先)他,一个忠厚朴实的人,却毅然决然地参与了我国核研究工作;他,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戈壁的风沙吹散了他的姓与名;他,一个满腔热血的人,为祖国隐姓埋名几十年。当岁月的车轮碾过那片戈壁时,他的脸上也留下了车辙;当戈壁风沙在天空狂舞时,那个不知道是谁的灰色身影与风沙融合在一起。他是党最忠心的儿子,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邓稼先)国难当前,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他面对重重困难,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站在选择面前,他毫不犹豫,愿以身许国,因为他心中怀有梅风傲骨,是龙的传人,这是不可动摇的内心、血液。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却又在众人面前不动声色,默默无闻。他,是忠义之大者
作文五:《邓稼先》400字
在我国有一位“两弹一星”的伟人,他是中国的原子弹之父,也是我国氢弹之父,他就是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 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这位伟人是我们的骄傲。
作文六:《邓稼先》3200字
冀州市第二中学初中部学生导学卡
班级:姓名:科目:语文
任课老师:时间:
课题:11、 《邓稼先》
主备人:梁丹 协备人:王春桐 李秋香 吕剑
【教学目标】
1、 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 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 奉献精神。
2、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导入课题】
你知道“两弹元勋”是谁吗?他是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随着他的朋友一起感悟这位不 平凡的科学家。
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 9月 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 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 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 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 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 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 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 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 文答辩。此时他只有 26岁,人称“娃娃博士” 。 1950年 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 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 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 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关于杨振宁 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 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22年 9月 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 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 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 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传记可繁可简, 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当然,重点是写人 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短小的传记(小传) ,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 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一、定向自学
(一)积累字词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邓稼先___元勋____至死不懈___鞠躬尽瘁___选聘___
无垠___殷红____彷徨____鲜为人知___锋芒毕露___
2.根据拼音写汉字
jié__然不同chóu___划yǜn___育妇rú__皆知
马革guǒ___尸céng___出不穷家yǜ___户晓
3.你能根据下面的词义说出成语吗?
①.比喻人的锐气、才能完全显露出来,多用于爱逞强显能,好表现自己。 () ②.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为止。 ()
③.每家每户都知道。 ()
④.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
⑤.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得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
(二)根据你掌握的文学知识填空。
《邓稼先》的作者是______,美籍华裔____学家,获 1957年诺贝尔____学 奖。他和邓稼先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情。
(三)速读课文,试用一句话说说“我眼中的邓稼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合作探究
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
1、
2、
3、
4、
5、
6、
思考: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展示交流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2、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过程和巨大贡献 上,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地介绍?
3、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什 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 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邓稼先 (1964年) 研制并成功地 服从祖国
(博士) 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需要,为人
(科学家) (1967年)研制并成功地 民建功立业,
爆 炸 了 中 国 第 一 颗 氢 弹 无 私 奉 献 自 己 。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四、检测反馈
(一)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鲜 为人知() 任 人宰割() 至死不 懈 () 截 然不同() 孕 育()
2.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鞠躬尽瘁:②死而后已:
③家喻户晓:④妇孺皆知:
(二)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题。
我的母亲
老舍
当我在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望是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 找饭吃, 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 可是, 我也愿意升学。 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 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
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坐了半个月的摊,把这巨款筹到,而后 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她不辞劳苦, 只要儿子有出息。 当我由师范毕业, 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 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 ”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眼 泪。
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有点偏爱的话,她应 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 右手,但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以至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桥来 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 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下母亲自己。她还须自 早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
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 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 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 “去吧,小子! ”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 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今天,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 入了土。
1.这篇文章写了哪三件事?各用一句话概括。
(1)第一件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件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件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是按照 ________为顺序记叙的。
3.老舍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试根据示例,用一两句话简析下面 的话。
示例:“她愣住了” ,写出母亲听说儿子还须辞母返校时感到突然,爱子情深。
[甲]“母亲笑了” ,写出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写出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 ‘去吧,小子! ’ ” ,写出母亲 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课后作业
六、总结反思
作文七:《《邓稼先》》2100字
《邓稼先》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回民中学的陈莉,我说课的题目是《邓稼先》。(板书课题)
确定目标
一、 课标摘引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是:
1、能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2、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课标分析
1、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共六个部分,思路严谨而清晰。七年级的学生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较准确的概括内容,理清思路。
2、杨振宁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赞美了邓稼先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的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在教学过程“潜入—内化—释放”的层层推进中,学生充分感受到邓稼先的人品风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名人的敬仰之情,从中获得健康的审美享受。
三、确定目标
针对课文类型人物传记散文,依据课标确定以下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2、品读重点语句,归纳人物形象。
落实目标
一、课前预习
依据目标,教师将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理解完成的知识点与题目做成导学案,学生在课下提前完成。实现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链接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而教师则借助“学案导学”,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既要注重课前的预设,也要注重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回答实际进行灵活的创设。给课堂留下未曾预约的精彩。
结合调节教学的课型模式,针对本课的学习目标,课堂上通过:情景导入——整体感知——品析人物——质疑讨论环节,完成目标的落实。
二、情景导入
影像创设情景:多媒体放映“任人宰割”的中国实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的实况。
话语激情导入: 这撼天动地的一声巨响,一个东方巨人站在了世
人的面前!这是中华民族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邓稼先就是为我们中华民族铸造了“铁的脊梁”的人。他用自己的血和生命,谱就了一部为祖国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华美篇章。今天让我们追随杨振宁饱含深情的笔触,走进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
【设计理念】历史的鲜明对比,视听效果的震撼,触动了学生心中的激情。从而创设了情景,渲染氛围。符合课标要激发学习兴趣的精神。
三、整体感悟
1、朗读课文,结合学案交流生字词的学习。
2、速读课文,概括六部分的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这六部分与塑造邓稼先的形象有什么关系?
【设计理念】课标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常用汉字。这两个有梯度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完成学习目标1,并能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四、品析人物
1、朗读课文,文章写了邓稼先的哪些事例,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2、诵读课文,体会深情。找出文章哪部分直接表达对邓稼先深情和评价?并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设计理念】对人物的品析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大多数的同学在预习的前提下,通过课堂的交流,能感知人物的奉献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对于杨振宁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写这篇文章的,他站得高、看得远,在思想认识上超乎寻常。学生体会起来有一定困难。通过问题2,降低了学习难度。对评价语段的深情朗读,让学生更深切的感受人物形象,受到熏陶感染。 完成学习目标2
五、质疑讨论
默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教师提前准备引导性问题,在学生不能提出时,教师适时抛出。如:
1、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2、第五部分古诗文和歌词的引用,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设计理念】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此环节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习能力。
检测目标
一、检测反馈
1.给加粗的字注音
鲜为人知( ) 至死不懈( ) 截然不同( ) 筹划 ( )
2.解释词语
鞠躬尽瘁: 妇孺皆知:
3 ,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设计理念】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1、2两题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第3题检测目标1的学习,第4题检测目标2的学习,再次体会邓稼先的伟大之处。。当堂检测,检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互批互改,获得了信息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二、拓展延伸
1、邓稼先,用他的朴实的语言和满腔的热血,诠释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热情澎湃的中国心。千百年来,在中国历史上涌现了着许多像邓稼先一样的人物,他们中有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他们的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你所知道的有哪些人?他们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2、结合在课堂上的介绍,以 “大写的人”为 题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设计理念】延伸性练习、将阅读和表达、写作相结合,教书育人相结合。
作文八:《邓稼先》3900字
11、 《邓稼先》
教学目标:
1、识记并积累“可歌可泣、鞠躬尽瘁、鲜为人知、马革裹尸”等词语
2、划出你认为最感人的、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语句并解释、分析
教学重点:
划出你认为最感人的、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语句并解释、分析
教学难点:
理解邓稼先的贡献对当时中国的意义,从而真正地认识邓稼先这个人
教学方法:
自读、品读、发现阅读、小组合作等方法相结合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抗日史,回顾近代史,那是中国屈辱的历史。以 1898年为例,这一年我们国 家的很多地方被列强割据,那时的中国是任人宰割的。但是,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中 国站起来了,这其中有很多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科学家—— 邓稼先
二、学习目标展示
对于这篇文章,我们重点掌握以下两点,大家齐读,做到任务明确、心中有数:
1、识记并积累 “ 可歌可泣、鞠躬尽瘁、鲜为人知、马革裹尸 ” 等词语
2、划出你认为最感人的、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语句并解释、分析
三、了解背景及主要人物
课前大家做了预习,导学案上老师提供了一些关于邓稼先和杨振宁的资料我们都知 道,邓稼先获 “ 两弹一星 ” 勋章,两弹分别指原子弹、氢弹,一星指卫星。课文中也提到 了 1964年中国原子弹爆炸, 1967年氢弹爆炸。这是爆炸升空的图片,那一刻天上宛若
两颗太阳,无比耀眼闪亮,中国实现了通过原子弹、氢弹以壮国威。谁能再说说你对邓 稼先和杨振宁的其他了解?
一生说邓稼先的一个小故事:小时候撕毁日本国旗的事情。你能看出邓稼先中学时 代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爱国我相信正是这种爱国心,让他做了一生的选择 —— 隐姓埋 名 28年研究原子弹
一生说有一次实验失败后,他坚持走进实验区,手抱原子弹碎片的事情。
你怎么知道的?上网搜查的上网查资料是学习的好途径,大家向他学习
邓稼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是原子弹理论设计部的负责人,而理论设计部堪称原 子弹研发的龙头,邓稼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杨振宁呢,是一位科学家,和邓稼先是同学、老乡、朋友深厚的友情、爱国的感情 把他们紧紧连在了一起。杨振宁正是从一位科学家、一个好朋友的角度来写这篇怀念邓 稼先的文章,字里行间处处饱含着真情。正如大家在学案中所写的,在那个内忧外患的 时代,邓稼先等科学家把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奉献给了国家。希望大家怀着真诚、崇 敬的心走进邓稼先
四、识记词语
首先我来检查大家对字词的预习情况
1、你会读吗?找一生读
会读:邓稼 jià先 元勋 xūn 至死不懈 xiè殷红 yān彷徨 páng huáng 锋芒毕露 lù大家注意 “ 勋 ” 的读音和写法
2、会用:
这些成语你会用吗?找两生从中选择三个成语组一段话,不妥当的教师强调成语意思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军人战死于沙场
鲜为人知:很少被别人知道
锋芒毕露、妇孺皆知、当之无愧等词语的意思)
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会造句或从中选择三个组成一段话
从大家的造句中,我能看出大家理解的邓稼先是一个鞠躬尽瘁的人,他的事迹可歌 可泣,获得勋章当之无愧。我们一起来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真情与感动
五、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大家快速默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的内容 老师给大家一些方法提示:记叙文采用要素串联法,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 起因、经过、结果。这篇文章很长,长篇的文章常常要使用小标题,使用小标题可以把 相同的内容独立起来,自成章节,使文章的焦点更加醒目清晰,便于读者阅读和思考 老师给大家的方法是:巧用文章小标题,采用题目扩展法,或摘录文中的重点句 生思考,后找一生说,分别说出六段内容。找另一生补充。
第一部分,回顾中国历史,突出邓稼先的历史地位和伟大贡献
第二部分,简介 “ 两弹一勋 ” 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以凸现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第四部分, 写作者得知中国原子弹工程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 不禁为中华民族而自豪, 为邓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描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荒凉,赞颂他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 勇敢
第六部分,对邓稼先一生的总评价,他是永恒的骄傲
而采用表示先后顺序的关联词,比如首先、然后等等,将段意串联、合并就可以概 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
2、《邓稼先》这篇文章我是怀着崇敬之心读的,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认为邓稼先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一生说你喜欢他吗?为什么?你能用几个词语来表达你对他的感情吗 ? 师:为了对邓稼先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我们再跳读文章, 找出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 用文中的词语或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些事情表现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大家边读边圈出、勾画出重点的词语,并在语句旁边做批注写出自己的理解
生快速跳读课文,后找三生回答师总结
明确:他参与研制原子弹,但守口如瓶,表现他做事谨慎认真;他能说服工宣队,表 现他无私、朴实、可信的人格魅力;他亲自证实中国自主研制原子弹,表现他处处为国
着想,忠诚于民族,不愿国家蒙受委屈、误解;常年在戈壁滩工作,环境艰苦,埋葬同 事,危险上前,表现了他学识渊博、专业过硬、不怕吃苦、无私奉献、沉稳果断、认真 执着的精神品质
文中的词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死不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勇进的胆识和 稳健的判断,危险时说自己不能走 …… (ppt 出示)
3、预习学案上,大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老师整理了一下,主要有两个,大家一起 来帮助解决谁当老师来解决这两个问题?生说师分析总结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师:老师借用同学的话 “ 时代呼唤邓稼先这样的人,需要邓稼先这样的精神 ” ,足可见 邓稼先对中国社会的巨大贡献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对比手法,更利于突出人物形象,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一个真诚坦白的邓稼先, 一个低调朴实的邓稼先,这种性格正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
中国孕育培养了邓稼先,一句 “ 祖国的建设需要我 ” ,邓稼先从美国回来了,续写了 28年的奇迹与感动。下面让我们深入课文,感受这份感动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走进邓稼先
大家纵观全文,划出你认为最感人的、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语句并解释、分析 明确:以 “ 我最感动的词语或句子是 …… 原因在于它 ……” 作答
我最感动的句子是 …… 因为他表现了邓稼先 …… 的精神品质(3到 4人)
3小标题 邓稼先最忠厚平实 …… 大科学家,没架子 …… ,鲜为人知不能 …… 4标题 证实情况 实事求是、严谨认真;不希望国家被轻视、误解
5标题 一句
师:大家都通过具体的语句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动,其中文章第五部分的描写最能体现 邓稼先奉献精神和品质大家细细品读,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文章
(1)工作环境怎么样?哪些语句能看出来?
(2)面临怎样的工作压力?
(3)从事的工作性质怎样?
大家自己思考,后小组交流、总结后全班交流
明确:环境恶劣、艰苦,比如:马革裹尸这个词语你能说说什么意思?罗布泊,唐 守业老师给我们做过报告,那里是死亡之海。引用《吊古战场文》能看出来这段大意什 么意思?生说,师补充写了空旷的沙漠不见人烟,大风怒吼,百草枯死,天寒地冻,野 兽飞鸟无处栖身, 全军淹没, 时常鬼哭。 那引用它的作用是什么?生说突出环境的恶劣、 艰苦,营造了悲凉、悲壮的气氛,烘托邓稼先不怕吃苦、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借用音 乐,凸显了邓稼先的时代精神和壮志豪情
(补充:运用排比的修辞,增强语势,加深感情,利于刻画出一个有智慧、有胆识、 能吃苦、讲奉献的邓稼先
师总结 “ 不能走 ” :一句普通的 “ 我不能走 ” 让我们看到了科学家的奉献精神,正是这种 精神让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让世人震惊,让中国人由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无怪乎 作者要用五四时期的传唱曲《中国男儿》来赞颂邓稼先
让我们齐读第六部分杨振宁写给邓稼先夫人的书信,进一步加深对邓稼先的认识(大 声朗读,从 “ 稼先为人忠诚 …… 开始到段末 ” )
是的,邓稼先的一生虽然只有短暂的 62年,但是他的精神足以名垂千古
七、拓展延伸
我每每想到电视剧《国家命运》中邓稼先面对重大事件凝重的表情、颤抖的双手时, 我的心都会为之感动;想到他全身大出血、过早去世时,我的心都会为之一痛。让我们 来看一段影响资料
放视频
看完后你有何感想?你想对邓稼先说些什么?邓稼先的经历对你又有什么启迪? 生说,两生交流(我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我想到了奥斯特罗夫斯基的一段话 “ 当我回首往事的时候 ……” 所以多为别人着想,为社会、为国家着想,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结:
邓稼先带给我们的有思考、有感动 “ 如果这件事做成了,那么我的一生过得很有价值, 我死而无憾。 ” 邓稼先的声音仍旧萦绕在耳旁,让生命绽放一次灿烂,让思想散发一次光 芒,让信念穿透一次时空,邓稼先做到了。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为了灵魂深处的希
望,为了不受宰割的中国,邓稼先让生命喷发着绚烂激情,他对生活乃至人生永恒的理 解和感悟,丰富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虽然他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会一 直激励着我们,请大家牢记这位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是我们 “ 永恒的骄傲 ” 的大漠英 雄 —— 邓稼先
八、布置作业
1、巩固基础:积累课文内字词,摘抄感人的句子
2、素材积累:二十世纪的中国造就了一大批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 家 …… 邓稼先只是其中之一同学们选取其中一位,搜集整理他们的小故事,感受他们的 伟大精神
作文九:《《邓稼先》》3800字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时,在西北大漠,罗布泊那惊天动地的一幕,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胜利那激动人心的局面!这是足以让全体中国人扬眉吐气欣喜若狂的局面;这是一个醒来的民族震天动地的呐喊!这是足以载入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辉煌历史的伟大时刻,这是中华民族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就是这撼天动地的一声巨响,一个东方巨人彻底站在了世人的面前!当晚10时,消息传来,北京街头,万人空巷,尤其那些饱受外国侵略者凌辱的老一代人更是热泪盈眶、奔波相告(语调兴奋哽咽地):我们中国人也有自身的原子弹啦!外国人再不敢欺负我们啦!中国再也不会有八国联军入侵、九一八和南京大屠杀啦!……。
有人说:原子弹是一个民族“铁的脊梁骨”。 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咱们中国人挺直了腰板。
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欧洲的一个餐馆里,中国的服务生再也不向外国人下跪;就是从这一天起,国民党的前代总统李宗仁的门前再也不见垃圾如山(他们说有如此(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WWW.Lspjy.cOm 原文地址://.lspjy./thread-64595-1-1.html)智慧和力量的民族应当赢得尊重)!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咱们中国人说话有了分量!全世界每个人心灵的天平上都称出了 “中国”这两个字的重量!……
今天就让我们结识一位为我们中华民族铸造了“铁的脊梁” 的人──中国的 “核弹之父”、“两弹元勋”:邓稼先!(板书)
本文的作者是谁?干什么的?他和邓稼先什么关系?知道的请回答──(板书:杨振宁)
生1:杨振宁。
生2:作家……(教师点击有关图片)
师:作家吗?
生: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
师:(赞许)那么他和和邓稼先什么关系?
生1:同学、朋友。
生2:同乡
他们是
同乡
同学
情同手足的
好朋友
一个获诺贝尔奖
蜚声世界半世纪
一个为国造核弹
隐姓埋名28年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邓稼先》课堂实录,大家一起来分享下吧。
师:这篇文章在形式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全篇文章由六部分组成,每部分内容都有一个小标题来概括。
师:不错,文章采用的是“横式结构法”,巧立了小标题,运用“板快”拼接的并列结构,形式是散的,但主题却是集中的,又因为是作者通过回忆写成的,所以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也叫人物传记)。
师:文章的这六个板块都是正面描述邓稼先的吗?
生:不是,第一板块主要是交代背景,引出邓稼先这个人物。
生:第六板块是引入作者给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在电报和书信中四句评价他的话。
师:好!本文既然是介绍邓稼先的,那么运用了大篇幅文字介绍我国任人宰割的近代历史有什么作用?
生:是要印证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
生:是为了说明中国人民站起来,这是千千万万的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的,在这一历史变革中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之一就是邓稼先。
师:文章第六板块写了什么内容?
生:是杨振宁写给邓稼先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的内容摘录。
师:从这四句话里,你感受到作者对邓稼先什么感情?
生:赞颂之情。
生:惋惜之情。
师:提到杨振宁,你们知道他和邓稼先是什么关系吗?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杨振宁图片)
生:是朋友关系。从“挚友”和“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可以读出来。
师:不错,两个人有着半个世纪的深厚友情,下面就让我们来结识一下杨振宁(图片:二人的合影)。哪位同学能简要介绍一下杨振宁?
生: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生于安徽省合肥,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师:补充,杨振宁后来不顾美国政府的一再阻挠毅然回国,报效国家。
师:这“永恒的骄傲”板块,表明作者对邓先生的高度评价,他把自己献身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目标,他以实际行动实现了人生的追求,至死不渝,这样的人不多!作者杨振宁以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文明史、以百年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屈辱史、以五十年来同学挚友的深情厚谊、以科学家的独特视角、以饱含深情的笔触书写了邓稼先的人生心路。这是一篇怎样的散文?下面我们自由读文,可以任选其中的某一板块中的精彩语句或语段,谈谈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邓稼先。
(三)自由赏析
(五分钟默读)
讨论交流:
生1:我喜欢“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第三板块,这部分内容中提到在**初期,邓稼先竟然能说服工宣队和军宣队,避免了惨案的发生,通过这件事,我读出了一个善于做思想工作,具有卓越领导才能的邓稼先。是他高尚的人格魅力,使得群众非常信任他。
生2:我觉得“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和“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放在一起写,是为了对比衬托,突出邓稼先的忠厚朴实和真诚坦白的高贵品质。(课件:奥本海默和邓稼先的对比图片)
生3:我读到“'两弹’元勋”这一板块,对于邓稼先得癌症,最后去世这部分文字,我心情非常沉重,非常感动。他为了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不怕死的精神会让我永生难忘。(板书: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师:哪个同学知道邓稼先因何得了癌症?
生 4:是由于一次航投试验出现了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受到放射性物质的辐射,也是由于长期从事核武器研究工作,而导致得了这种不治之症的。中央尽了一切力量,也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予的待遇。从这可以看出:邓稼先只愿奉献,不图回报的高尚品质。
师:你知道的真多,看了不少相关的资料。还有自己的感悟!
生5:我发现的是问题。“民族感情?友情?”这第四板块,文中有两处内容让人疑惑:一、提到参加了美国原子弹制造的寒春,于1948年3月来了中国,曾参与了中国原子弹工程,是否真实?二、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在援助一词上加了双引号,为什么?
师:同学们,谁能为这位同学解除心中的疑惑?
生 1:我曾上网查询过有关资料,了解到邓稼先没有直接告诉好朋友杨振宁,而是先请示了**,然后才回信说:“寒春没有参与中国原子弹的制造”,完全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因为这是国家高度军事机密,所以要先请示国家领导人。对于“援助”被加上双引号,是因为攻关时,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数字时,邓稼先和周光召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理论,从而解决了关于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同学们,自发送以掌声)
师:没想到这位同学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么强,知识面如此宽阔,口语表达能力也很强,那么杨振宁到底是为哪一种感情而落泪?
生6:我认为二者兼而有之。
生2:我认为邓稼先是一个身先士卒,无私奉献,具有大无畏牺牲精神的人。从第五板块“我不能走” 就能读出。在《吊古战场文》中,感受到邓稼先和他的战友们工作的环境非常恶劣,时常面临着生死考验,他们却毫不退缩,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倾尽了全部心血。
师:找学生读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引文描述了古战场荒凉凄惨的景象,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民造成的苦难。那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指导朗读)
生7:悲凉语调,缓慢,低沉些……
生8:夐(xiòng)不见人,“夐”很生僻。意思是辽阔得不见人影。(按照感受朗读)
生9:文中引用“五四”时代一首歌,表现了男子汉英雄气概。我想朗读?(掌声)
师:我们用洋溢着激情的语调,齐声朗读这段文字吧。
生:齐读。
师:以上同学们通过自主赏析,喜欢上这篇课文,也发现了问题,体验了文中精美的语段,积累了不少字词,收获颇丰。老师觉得学完全文,我读出了一个“推动了人类历史前进,树立中华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不想送给老师一点掌声吗?
师:同学们,我们的老一辈为了国家的强大,舍生忘死,无私奉献,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发奋图强,努力拼搏,使中国早日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生:热烈掌声。
(四)延伸拓展
师:研制原子弹,是一项复杂、漫长而又极其危险的工程,那么邓稼先是凭着什么甘愿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呢?那就是一颗火热的——
生:中国心(板书:在邓稼先名字外画红色心形图案)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唱响中国心:让我们的心与邓稼先走得更近,让我们的心与祖国贴得更紧。(课件:《我的中国心》)师生齐唱。
师:你热血沸腾了吗?你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了吗?
生:沸腾了!骄傲了!
师:邓稼先的不朽功绩让我们骄傲,那么从古至今,还有哪些中国人做的哪些感人事也同样让你骄傲?以你周围的同学为合作伙伴,打开记忆之门进行搜索。
生10: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生11:用胸口堵枪眼的**。
生12:成功完成飞天任务的杨利伟、聂海盛、费俊龙。
生13:成功举办奥运会开幕式的张艺谋。
师:以上是同学们小组合作的智慧的结晶,中国强大了,邓稼先功不可没,虽然他的身影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高尚灵魂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现在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给这位中国人民的好儿子,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的墓碑上书写一段文字,以表达我们的敬仰和哀思……
生:朋友,此墓中长眠着的老人为了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是他,在西北大漠的上空升起了令世人瞩目的两朵蘑菇云;是他用超人的智慧和精忠报国的壮举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邓稼先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愈来愈高大,他功绩卓著却鲜为人知的高尚情操铸就了荡气回肠的中国魂,让我们踏着这位伟人的足迹,去开拓,去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
课件:最后,播放张明敏的歌《我的中国心》
作文十:《邓稼先》2000字
文/张礼军
【教学创意】
此课的教学创意是:发现阅读。
发现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课文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然后用自己的话按照一定的表达句式把它表达出来的一种阅读方法。它要求学生在较为充分的预习和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用审美的眼光阅读审视课文,从中提取精美的词、句、段、修辞等内容,然后用“我发现……用得好(精美、贴切、美妙等),它好在(精美、美妙在于,写出了)……”的句式品评出这些内容的精妙之处,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
对学生进行发现阅读训练,既突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以教师的指导、点拨为辅,双边活动热烈。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探索态度,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创新精神。它要求教师全面占有材料,精心备课,指导、点拨要有步骤,有层次,力争达到少而精。“发现阅读”教学方式一般适用于课文内容较为浅显、文质优美、情感丰富的一类课文的教学。
【平台展示】
下面请看根据此创意而设计的《邓稼先》的主要教学过程。
1.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
任人宰割: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
2.教师: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再次闪亮登场发言。归纳学生发言:
①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②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③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④我发现“——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的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段话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3.教师:同学们肯定还有许多发现,诸如在修辞手法上、标点符号上、结构安排上、描写方法上等,请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出来。
学生发现文中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和细节描写等,并争先发言。教师总结归纳出下列内容:
①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②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用的是发现阅读法,它也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