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送元二使安西》5800字
戴建荣《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
(2016-01-25 19:33:55)
一、导入
生1:老师,我发现第一句诗少了一个字。
师:再找找,你能发现少了哪一个字吗?
生1:我发现少了一个“氵邑 ”字。
师:你从哪里找到的?
生1:我从注释里找到的。
师: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得更快。请大家帮老师把这个字写进去好吗?(学生开始写字) 师:请注意这个字的偏帝,左边的三点水要写得略窄些,右边部分写得略宽些。看看左右的字,大小要匀称。写完了吗?(师随即表扬写得好的学生)
师:写完了,谁来告诉我这个是什么意思?你来。
生2:是湿润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在“注释六”那里有。
师:(高兴地说)瞧,又多了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指着生1)他今天要和你竞争,你能和他比一比吗?(生1点点头)对,学习要学会方法。方法用得恰当了,你学起来会事半功倍。(指着生2)“注释六”里边写着呢,大声地再说一遍。
生2:“悒”的意思是湿润。
师:很好,请坐。同学们,戴老师第一次来到咱们无锡,可第一次来我就被你们感动了。知道为什么吗? 生3:因为有两个同学在思考。
师:噢,我看到了思考的孩子,我感动了是吗?同学们,我是昨天来的。我昨天静静地坐在台下,观看了一台节目,听到了一位80岁的老爷爷为我们吟诗。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在这一段历史当中,流淌着这样一条河流,这条河流中承载着许许多多人们用真挚的心灵写成的一篇篇文字,我们称它们为古诗文。而这一篇篇文字我们必须用独特的方法去吟诵它们,才能体会到它们的韵味。
(若有所思)今天,我感动了,因为我终于找到了一位知音,他是一位80岁的老人,他用独特的朗诵方法把古诗文的美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老师真的是感动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种吟诵方法好吗?
二、读诗
师:今天,我要和大家一块来学习一首诗一首唐朝诗人王维写的诗。谁了解王维?
生1:(拿起书)王维是永济县人。
师:好的,知道了他的出生地,还有吗?
生1:他9岁就有才名,21岁成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廷任职。
师:完了是吗?(生点点头)好孩子,告诉你,读书要把书读完整,读书要把每个字都读进去。如果你只读一个片断,你记住,那不就读书。明白了吗?
生1:明白了。
师:请坐。(一生举手)你要补充吗?你来说。
生2:王维,701年到761年,今山西永济县人??
师:停,什么叫补充,明白吗?就是说他没有说过的话。
生2:王维??
师:很好。(面向全体学生)学会了看注释,我们学起来就方便多了。王维是山西永济县人,他曾经一度
生:奉使出塞
师:你知道什么叫奉使出塞吗?
生:奉了皇帝的旨意到塞外。
师:去干嘛?
生:去打仗
生:去完成皇上交给的任务。
师:很好。奉了谁的命令?
生:(齐答)皇上。
师:这叫作
生:奉使出塞
师:能不能不去?
生:(齐答)不能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是皇上命令他去的。不去要砍头的。
师:噢,告诉你不单单一个人(作砍头状),而且要
生2:诛九族。
师:你的学识很渊博,肯定平时很爱看书,是吗?
生2:是的。
师:只要多读书,就有学问。出使,奉命出使。课题当中也有这样一个字,(指着板书)谁找到了? 生:是送元二使安西的使。
师:在这儿它解释为
生:在这儿它解释为奉使。(台下学生小声议论)哦,出差。
师:出差去了!(师笑)用现在的话可以说是出差,可内涵不一样。(另一生举手)你来。
生:应该是出使。
师:对呀。谁会读这个题目?(学生纷纷举手)你来试试。
生1:送元二使安西。
师:噢,这个人姓元,叫
生1:二使。(听课老师们大笑,学生马上低下头。)
师:(微笑着走近学生)你想看什么?(生笑而不答)想看注释,是吗?(生笑着点点头)那就拿起来呀,学习哪能这样犹豫呀!
生1:(拿起书本认真读起来)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师:(指着板书)姓元,排行第二。排行第二的意思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
生:元一
师:(笑着说)还有一个哥哥,我们一般称为老大。我们这个班级里面有没有小朋友除了你之外还有一个哥哥或者弟弟妹妹的?有吗?(生纷纷举手)
生:我有个哥哥。
师:那你姓什么?
生:姓姚。
师:噢,那你叫
师生齐说:姚二。(大笑)
师:明白了?这个“元二”清楚了没有?
生:(齐说)清楚了。
师:再来读一读。元二去干什么呀?
生:元二去出使安西。
师:(指着课题)读一读。(生读)谁送元二使安西呀?
生: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师:听我来把这个课题读一遍。送元二使安西。(生1正确读题)
师:(翘着大拇指)我注意到你读的时候脑袋还一点一点的,你在感受我们古诗的韵味儿。(生2正确读题)
师:哦,我感受到你的脑袋一摆一摆的,那又是一种韵味儿。还有谁来读?(生3有情有味地读) 师:真棒,给他点掌声。(掌声响起)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课题)
师:安西是什么地方,知道吗?(学生小声议论)
师:对,马上去看注释。
生:安西是??今新疆库车附近。
师:好的。谁去过新疆?(一女生举手)乘着什么去的?
生:飞机
师:飞机飞了多久
生:忘记了。
师:是不是因为路途太过遥远而忘记?新疆是中国最西边的一个遥远的地方。
师:来,谁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生纷纷举手)为了读得更好,为了表现得更出色,我建议大家别忙着举手,看看注释,理解了以后再来朗读你会读得更出色。(生小声朗读)好了,谁来读?(学生纷纷举手)
师:(指一生)哟,我发现你真是我的知音,每次总是你第一个举手,知道吗,这样下去你离诗人不远了。(指另一生)来,你来读,眼镜博士。
生1: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氵邑 轻尘??
师:别忙着拍手,会思考的人那才是个智者,就是聪明人,听了他的朗读有意见发表吗?
生2:我要说他读得很有感情。
师:对,提意见前先表扬他,你会交到更多朋友,说下去。
生2:他读得很有感情,而且每句话的后面三个字读得都很轻。
师: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谁来说?
生3:我认为他读得很有韵味。让他改进的是不要读得太紧张。
师对生1:我请你把第二句再重新读一读。
生1: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喔,后鼻音读得那么准。
生4:应该是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他错在哪里?
生4:应该把那个舍读成舍(sh)
师:为什么要读舍(sh)?
生5:舍不得。
师:对呀,你舍不得谁呀?
生5:舍不得朋友。
师:说得很好。
师:谁再来读?(指一生)好,你来。
生: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听了大伙这么一读啊,我也想读。能不能让我来读一读啊?(师按照平仄规律,有感情地读完整首诗,响起一片掌声。)
师:别忙着鼓掌,学会思考。(生纷纷举手,师指一学生。)
生1:你读得很有感情,并且你每读一个句子,后面有一个停顿。
师:哪儿停了,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每一句读完了,后面稍微停顿一下,然后再读下一句。
师:对。你说出了读诗的一个很关键的方法,那就是要缓缓地读。还有谁要说?
生2:我觉得你读书的时候好像自己仿佛就是王维,有很舍不得朋友的那种感觉。
师:我陶醉了,是吗?
生2:是的。
师:你也被我陶醉了是吗?陶醉是读诗的一种境界。你陶醉了,你就成诗人了。如果你陶醉到一定程度,刷刷拿起笔来能写了,你就真正的诗人。明白了吗?(生兴奋地坐下)
师:同学们,这就是读诗的方法,这就是古人读诗的方法。明白了吗?(生点头)想学这种方法吗? 生齐声回答:想!
师:怎么读?两个字两价目字一读。“渭城”连着读,“朝雨”连着读,“氵邑轻”连着读,“尘”单独读,读的时候按照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我们称之为平仄的规律。(师板书:平仄)
师:什么叫做平仄的规律?在我们普通话里面有四种声调,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和第四声。这四种声调我们它分成两类,第一类我们称它为平声,也就是普通话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我们用一个符号表示:一横(师板书一横)。如果我们遇到平声的时候,尽量把这个字的声音延长。(师指着第一句诗中的“城”)来,读一读。生:城
师:还不够长,再来。生:城
师:看到过城墙吗?看到过我们中国的万里长城吗?生:看到过。
师:那是怎样的绵延起伏啊!(指一生)你来读。生:城
师:再拖一点点就入味了。生:城
师:再来一点。(师做手势)看着我。生:城
师:告诉大家一个窍门,读的时候摇头晃脑,韵味自然出来了。(指着另一个生)来来来,你来。 (该生摇头晃脑,读得韵味十足。又请了两位学生,都读得很好。第三位学生语速略快了些。) 师;头摇得太快,就没味了。慢一点(该生缓缓地读了一遍)
师:对。渭城(生反复练读,感受平仄)
师:平声会读了,那么仄声呢?仄声,我们用一条竖线来表示。(板书一竖)仄声读的时候声音一出来马上就收掉。我们称为仄短。(板书:短)
师:朝雨。雨字一读马上收。(生练读)
师:对呀,两个字两个字一读,平长仄短,可是在这首诗里面有一个字是不一样的,看,最后一行的一个“出”字。这个“出”现在读音是“出”,而在古时个,它的读音是这样的(师读)。这种音我们称它为“入声”(板书:入)入声归在仄声里面,所以在这首诗里这个“出”也读短促的仄声。预备读。 (学生练习)
师:标上平仄,它就是这样的一首诗。(投影出示标有平仄的诗)听老师把这首诗来读一读好吗?闭上眼睛听。
(师配上《阳关三叠》,曲有感还必须地朗读,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师:别忙着拍手,要学会思考。当你这样静静聆听我的朗读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些什么? 生1: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王维。
师:看到他在干什么?
生1:他在送元二。
生2:我看到了王维正在送元二,而且敬了他一杯酒。
师:敬了一杯酒?你看得比他多,富有想象力。
生3:我还看到王维送元二的时候天正在下雨。
生4:我看到了王维送元二,而且敬了他一杯酒,那时候刚下了一场雨,雨后,王维送元二,而且敬了他一杯酒,那时候刚下了一场雨,雨后,王维还吟了一首诗。
师:(指着生3)你看看,你看到下雨,而他看到雨下完了。(指着生4)再起来,雨后,呼吸!(师生一起作深呼吸状)怎么样?
生4:这种感觉很好。(师一转身,发现一位学生还闭着眼睛在感受。)
师:你还在呼吸呢!
生5:我觉得当时的空气很新鲜。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读出这么美的渭城吗?
生5:(陶醉地朗读)谓城??柳色新。(又请一位学生读,也读得很有韵味。)
师:平仄不够明显。平声尽量延长,(指着投影)看上面的,渭城读。
生:(缓缓地)渭城朝雨,氵邑轻尘。
师:多美啊!
生:客舍,青青柳色,新(台下学生纷纷举手)
师:想一起读了是吗?预备,读。(学生朗读两句诗)多美啊,老师帮着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投影出示渭城图)谓城这里的柳色
生1:很美
师:渭城这里的空气
生:2、很新鲜。
师:渭城这里的旅舍
生3:很舒服。
生4:渭城这里的客舍很干净,很舒适,还很清静。
师:渭城这里的朋友
生5:是知音。
生6: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
师:对呀,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就是在这样心心相通的朋友之间,却马上要分手了。到哪里去了?
生纷纷说:到安西去了。(投影出示阳关图)
师:同学们请看。(深情地)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满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是那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去,要到哪里呀?(投影出示路线图)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称之为渭城。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上,整整三千多公里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学生们惊讶万分)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没有什么话要对他说一说呀?
生1: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师:好朋友,多么关心啊!
生2: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着了。路上要小心一点。
师:想得多么细呀!
生3:元二,祝你一路平安!这一去就是一年,我会想着你的。
师:即使元二一刻不停地返回来也要整整一年哪,孩子。更何况,他是奉着皇帝的使命去的呀。一年能回来吗?生3:一年不能回来。要好几年才能回来。甚至是十几年。
师:那么不定期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3:元二,也许当你回来之后,我已经认不出你了。
师:好朋友怎么会认不出来呢?变老了是吗?同学们,几年后,王维就去世了。(学生万分惊讶,略有所思。)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时候,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该怎么样读啊?来,我为大家配上音乐,一起读一读。
(《阳关三叠》响起,师生深情地朗读整首诗。)
师:(指着一生)劝君更尽一杯酒
生: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
生:喝下了。
师: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
生:品出来了,是悲伤的滋味。
师:这么悲伤地送别你的好朋友,这一杯酒够不够?
生:不够。
师:那咱们就
生:再喝一杯。
(师生作举杯饮酒状,师生共读,劝君??无故人。)
师:(转身问另一位学生)你感受到什么滋味。
生:我感受到一杯酒里还有难舍难分的滋味。
师:既然这样地难舍难分,一杯酒够不够?
生:不够。
(师作举杯状:来吧。生举起了酒怀。师生深情共读:劝君更尽??)
师:还有谁品出别的滋味吗?
生:我品出了痛苦的滋味。因为离开朋友很伤心。
师:这一杯酒够不够呀?
生:不够。
(师举起酒杯:再来一杯。和生干怀。生深情地读:劝君更尽??)
师: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可喝下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该起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 众生举起酒杯,师:预备,起。众生深情共读。
三、唱诗
师:同学们,诗人读啊读,读已不能足以表达他这种情感,那我们就来唱吧。这首诗的乐曲很有名,叫《阳关三叠》。(音乐响起)
师:第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地听,一边听一边感受,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师和着音乐深情地唱起。同学们仔细聆听。)
师:第二遍,如果你能行,那大家就一块儿跟我一起唱一唱,如果还暂时不行,就边听边学,千万别着急。(师第二遍唱完)
师:能行了吗?(学生尝试)第三遍,我们不用音乐。试着回忆一下,看着我的手势,这会看着我的手势非常重要。
(师边做手势边唱,学生小声跟着唱。)
四、吟诗
师:同学们,按照平声长仄声短的规律我们来读(师读),和着《阳关三叠》的曲调来唱(师唱),把这两种混在一起儿就叫作(板书:吟)
生:吟。
师:什么叫做吟?半读半唱就是吟。吟诗是情感最丰富的体现,吟诗是自我陶醉的体现,所以我们古人这样说吟诗作画,诗就是吟的。
(师吟诗,学生跟吟,台下响起掌声)
师:这就是吟诗,莫管它走调,莫管它不动听,只要把情感表达出来,这就是吟诗。(师生齐吟。台下掌声响起。)
师:好的,听课的老师响起了掌声,那就说明他们也在羡慕你们,因为你们掌握了这种方法。
五、舞诗(略)
六、拓展(略)
作文二:《送元二使安西》400字
广宁县南街第二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
班别 小组 姓名 学号
20. 古诗两首
送元二使安西
【学习目标】
1、我能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我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画面等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自学导航:(对学——展示)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读通古诗,并能把握节奏,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 作上标记。
2、读古诗的方法有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 的方式在小组内读这首古诗。
二、合作交流:(群学——展示)
1、 “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王维()代诗人,元二是王维的朋友 , “使” 是() “浥”是() , “更尽”是()的意思。
2、明诗意:借助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3、入诗境、悟诗情:古诗表达了王维与元二借酒饯行时() 的心情。
4、通过学习,我知道《送元二使安西》诗中描写送别场面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作文三:《送元二使安西》9500字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 20课
古诗两首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 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 《古诗两 首》 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 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 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 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 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 不言可知。 这首 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 也不直抒离别情绪, 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 分手在即时的劝酒, 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教学这首诗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作者的思想 感情。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 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 ,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你们在课外都积累了哪些古诗?
学生反馈背诵。
(2)由旧知引入送别诗。
2.指导读诗题,解诗题。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试读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题,想想怎样读比较好?
(2)指名读课题,学生思考:从课题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反馈。教师提醒:诗题告诉我们是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
(3)教师总结,重点强调:
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唐朝时设立在西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 (4)师指导读课题
3.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积累的一系列古诗, 引导学生走进美妙的古诗世界, 创造学习 古诗的氛围。读清、读懂题目,为后面的理解诗意、品味感悟诗情奠定基础。】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现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 101页,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谁来读 读阅读提示?(提醒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两个生字和几个多音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3)指名学生读诗,适时纠正错误读音。
教师相机强调多音字,区别不同意义的多音字的读音,并让学生组词。(舍、朝等) 师指导学生书写 “ 舍 ” 。要求:这是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生字,大家在写的过程中要注意人字头 的写法。教师巡视。
(4)学生齐读古诗。
2.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请大家默读古诗,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这首诗讲了什么?
提醒学生结合注释。
理解地名时,教师可适时出示从渭城到安西的地图,引导学生体会渭城至安西的路途遥远。
(2)同桌之间先试着说一说。
(3)指名学生说全诗大意。
老师发现学生理解的难点,并适时指导理解难理解的词语。(如朝雨、轻尘、故人等)
(4)指名学生具体生动地概括诗的大意。
(5)出示背景视频,教师总结诗意并抒情解说,学生回顾古诗大意,体会古诗中朋友离别 时依依不舍的情境。
3.学生同桌互读,要求读出感情,注意节奏。
(1)师配乐范读古诗。(背景音乐:《阳关三叠》)
(2)学生多种方式读诗,教师指导有感情地读诗。(学生互读、师生共读、教师范读、指 名读)。(背景音乐:《阳关三叠》)
(3)学生配乐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把诗读得字正 腔圆、有板有眼。在读的基础上,学生交流已读懂的内容,教师适时点拨,从而梳理出诗的 大意,感悟诗情。】
(三)创设情境,悟酒中情。
1.过渡:从这首诗中,我们体会到了离别时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请大家看大屏幕,你们 又会有什么感受呢?
出示课件:从渭城到安西一路上地形地貌变化图片。
2.学生交流、反馈。
3.引导学生感受:渭城距安西路途遥远,自然环境恶劣,一路上交通不便,元二孤身前往 安西,远离朋友,举目无亲,作为朋友,王维心中一定充满牵挂和担忧。
4.出示后两句,教师范读。
此地一别不知何日再相见,因此,在这离别的时刻,王维举起酒杯,脱口而出:“ 劝君更尽
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5.启发学生思考:这一杯杯的酒中包含着什么?师生引读后两句。(板书:酒。)
师:离别之际的留恋与不舍,都赋予了临别时的这一杯酒,让我们举起酒杯,送别元二,生 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师:前路珍重的关切与牵挂, 都凝聚为离别时的瞬间豪爽, 让我们再次举起酒杯, 送别元二, 生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
师:建功立业的期盼与祝福,都汇成离别时的这杯酒,让我们再次举起酒杯,送别元二,生 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6.师生共唱《阳关三叠》。
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写出了 1200年前朋友之间的普通送别,却饱含了朋友之间 真挚的惜别之情, 以情谊殷切、 韵味深永而独树一帜, 当时被谱曲传唱, 称为 《阳关三叠》 , 又名《渭城曲》、《阳关曲》。
(师先清唱,再播放音乐,师领唱,学生跟唱。)
7.摘抄名句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角色体验,拓展想象空间,带领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通过感情诵读, 师生共唱千古名曲, 摘抄千古名句, 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 】 (四)尝试背诵,拓展延伸。
1.背诵《送元二使安西》。
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你们来到渭水河畔,看到杨柳依依,你一定会记起两个人在这里依依 惜别的情景,也一定会想起这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因此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 诗。
(背景音乐:《阳关三叠》)
2.古诗中还有许多是写送别的,请同学们读一读你们课外所搜集到的送别诗。
(出示 PPT ,教师和学生一起对诗。)
(五)布置作业,发散思维。
1.口语交际:除了饮酒,他们彼此之间还会说些什么?说一说,演一演。
2.小练笔:试着把这首诗改写成为一篇记叙文。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资源,填充 “ 空 白 ” 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性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设计本环节,使学 生不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在精神上与诗人发生共鸣。】
五、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祝 福 关 切 期盼
王维 元二
依依惜别
送元二使安西
版本: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
执教者:陕西 方会通
整理者:浙江省安吉县昆铜小学 懂懂
上课时间:2010年 10月 20日 15:00— 15:40(第一会场下午第二节)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家以前见过我吗?
生:没有。
师:这是第一次见面,肯定比较陌生,是吧!
生:是。
师:那么大家再向下看, 今天来了这么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 看着这么多的 老师,你们心里紧张吗?
生:不紧张 !
师:不紧张是吧! 好, 那么一般情况下, 人在紧张的情况下, 会表现出来什么呢? 来,你来说。
生:冒出一身冷汗。
生:就是全身颤抖。
师:手会发抖,那么腿会怎么样呢?
生:心跳加速。
师:心跳加速,腿会发软。
师:好,那么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还比较陌生。那么如果,我们通过这节课的 了解以后,我们彼此之间有了了解后,我们就会成为什么呢?
生:朋友。
师:好,那么想不想成为老师的朋友呢?
生:想。
师:想的请把手举起来。对,那位同学举得非常高,非常有诚意,好,好,咱们 把手放下。
师:同学们,知道老师姓什么吗?
生: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老师告诉我们的。
师:老师告诉你们的,好,你说。
生:屏幕上面还有。
师:你是个观察仔细的孩子,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好,老师来自哪里呢? 生:陕西。
师:是的,来自陕西西安。在座的同学,有没有去过西安的?你去过吗? 生:我去过!
师:你对西安有哪些了解呢?
生:我知道西安有兵马俑。
师:秦始皇兵马俑。
生:我知道那里还有大雁塔。
师:对,大雁塔。
生:我去过那里的大唐芙蓉园。
生:我去过秦始皇墓。
师:看来大家对西安了解的非常多,那能不能介绍下你自己啊?你来
生:我叫
,今年十岁了!在实验小学上学。
师:好,还有吗?
生:我叫
,今年在实验小学 4年级 1班上学。
师:好,还有吗?
生:我叫
,今年在实验小学 4年级 1班上学。
师:好,还有吗?你来!
生:我叫
,我在实验小学 4年级 1班上学。
师:能不能说一些其他的?爱好 ?
生:我叫
,我的爱好是发明创造。
师:看来大家已经介绍了自己, 那么还有许多同学想介绍的, 那么把这个机会留 到我们的课堂上, 等会儿我们来认识。 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 西安许多同学已经 去过,也了解过了,那你知道在古时候的西安它又叫什么吗?你来。
生:秦国。
师:秦国当时的国都在咸阳。好,古时的西安又称长安,有长治久安的意思,同 学们,在汉与唐时期,长安尤其的繁荣,特别是在唐时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诗 人,你知道哪些诗人吗?你来!
生:我知道李白。
师:能不能背上一首李白的诗?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如果能再有感情些,那就更好了。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背得倒不错,但这仅仅是在读字,谁来有感情的读一下!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是不是有点紧张?
生:恩。
师:好,是这样,不要紧张。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真棒,小诗人。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也有一首诗,我来读第一句,如果你们知道,就一起请接 下去好吗?
生:好。
师: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遥知兄弟登高处,
生: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生: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
师:是的,这首诗是王维 17岁的时候离开家乡在古都长安所做的,同学们,王 维当时 17岁,不仅才华横溢,就对人生之间的离情别处理解的如此的深刻,可 见,他能写下这样的千古名篇,与他的一些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其实、王维还与 宁夏?有着密切的联系,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赞美生在沙坡湖的黄河岸边。好了,经过现在这 段谈话后,你们还紧张吗?
生:不紧张。
师:好,手还发抖吗?
生:不发抖。
师:手还发软吗?
生:不发软。
师:心还跳吗?
生笑。
师:如果心不跳那就坏了,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上课吗?
生:可以。
师:好了,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今天啊,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来欣赏他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 安西。接下来,请大家把书翻到 101页,老师来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来先读一读 课题,想一想,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好开始吧!
生读课文。
师:好了,谁来说一说,从课题手中你读懂了什么?好你来说。
生:我知道了这是王维的一首送别诗。
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的?
生:送。
生:我觉得这是一首很有情分的师,我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看 出的。
师:从课题中。
生:送元二使。
师:送谁呢?
生(齐):元二使。
师:元二在这里是王维的朋友,他姓元,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因此称他为—— 生齐:元二。
师:如果一个人姓董,在兄弟中排行为老大,我们称他为:
生:董大。
师:董大, 《别董大》, 这也是一首送别诗,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 好, 从课题中你还懂得了什么?
生:这是在安西,王维送元二使。
师:有么有不同意见?是在安西吗?
生:不是驶向安西,是从安西往外走,是送元二驶向安西。
师:在这里,驶是什么意思呢?
生齐:出使。
师:谁出使安西呢?
生:元二呢?
师: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
生:王维。
师:对,是的。王维,送谁。
生:元二。
师:出使安西,知道安西在什么地方吗?好,你来说。
生:安西在陕西。
师 :是吗?你来。
生:安西,是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师:对,你一定预习了,很好。下面谁来读一读课题,好你来读。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注意,在元二后面稍微停顿下。
生再读:送元二使安西。
生 2:送元二使安西。
生 3:送元二使安西。
师:送元二使安西。
生齐读。
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注意看大屏幕,首先,请同 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自己读自己的,读到你满意为止。
生自由读。
师:好,谁先来给大家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都通诗句。
生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他不仅读出了古诗的韵味,而且还带上了自己的情感。好,你来。
生读。
师:非常的准确!谁在来?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题目怎么读?送元二——使安西。
生读。
师:好,同学们。刚才大家读的非常准。在这首诗中有很多的多音字,刚才大家 在读的时候有一个字读错了,好了,看一下,这是一个多音字,那我们可以判断 一下,根据不同的意思,在这首诗中应该读什么呢?
生:舍 shè。
师:那么客舍是什么意思?
生:旅店。
师:对,旅店的意思。同学们,舍,不仅是多音字,而且是我们教材中需要会写 的!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字怎么写的。
师:舍:是个会意字,因此我们在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上面人与一字是屋顶, 十子字架放正中, 口字根基定要稳, 一所房子就建成。 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写字 的纸,来把这个字写两遍,在写字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姿势要正确,头要正, 身要直,臂要?,足要安。来,开始。师:写两遍,好多同学已经写好了,写好 的,请放在桌上。好了,写完了吗?
生:写完了。
师:好,我们再根据要求来读读这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预备——起。
生齐读。
师:好的,大家读的声音真响亮。好,同学们,读懂了,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古 诗, 这是我们学古诗的最基本要求, 如果要想读出感情, 还需要我们了解这首诗 写了什么!接下来,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这首诗,结合注释,想想古诗写了什么? 生轻声读课文。
师:好,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理解了哪些诗句!好,你是说词语还 是读懂了诗句。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思是在这离别的时刻,王维送元二和他离别。
师:好。
生: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这杯酒喝完了, 元二就走出了阳关, 王维就在阳关没有 了故人。
师:好,谁能再来说得具体。
生: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就是西出了阳关就没有了比我们更好的朋友了。 生 2:朝雨的意思是早晨下雨。
师:对,早晨下了一场怎样的雨?
生:非常大的雨。
师:恩?有没有不同意见?你来。
生:应该是早晨下了一场小雨。
师:为什么?你从哪个地方看出下来了一场小雨?
生:邑轻尘!
师:从哪个字?
生:邑。
师:邑,是什么意思呢?
生:湿了。
师:对,湿了路上的尘埃说明是一场?
生:小雨。
师:那么谁能句子连接起来再说一遍?好,你来。
生:这种下起了小雨,路上的尘土。
师:尘土怎么样了呢?
生:咸阳城的清晨下着小雨,很下的雨打湿了路上的轻尘。
师:湿了地上的尘埃, 这就是润物细无声。 谁能再说说第二句的意思, 好, 你来。 生:第二句意思是客舍周围的青青的柳树的颜色更加青青了。
师:为什么更加青青了?你来。
生:因为早上下了一场小雨。
师:在细雨润物中,柳树的颜色更加。
师:那么谁能把前两句连起来说一说呢?好,你来。
生:意思说渭城早上一场零星下雨, 滋润了路上的尘埃, 客舍周周的柳树在雨水 中显得更青了。
师:这样的景色怎么呀?是啊,那你能不能带上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
生: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你觉得他读出了这样的美了吗?
生:读出了。
师:好,读出了,谁再来读一读。
生: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好,谁来说一说后一句什么意思?好,你来。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思是,请你再干一杯别离酒吧 ,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 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师:在这里故人就是什么意思呢?
生:老朋友。
师:不仅在这里是老朋友。在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中,故人也是指?
生:老朋友。
师:好, 那么接下来, 谁能用完整的具体生动的语言描述整个诗的意思呢?好你 来。
生:咸阳城的清晨下着小雨, 打湿了地上的尘土, 旅店旁边的柳树都显得更加亭 亭玉立了, 王维好像再向元二说请再饮一杯酒吧, 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个老 朋友了!
师:王维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下面,让我们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再 一起读读这首诗。送元二使安西。
生齐读。
师:好,同学们。渭城的景色,美丽吗?
生齐:美。
师:然而就在这么一个美丽的早晨, 元二就要启程出发了。 渭城在古城长安西北, 渭水北岸因此被称为渭城。而阳关在今甘肃西南,是古时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 当时的阳关以西就是那么遥远。 这又是一幅怎么样的画呢?一路上云山浩渺, 大 漠茫茫,黄沙漫天,举目无亲,陪伴他的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从渭城到 安西总共 3000多公里,就算用上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得用上整整半 年的时间。同学们,这就是元二一路所经之处,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感触的?你 来说。
生:我感觉元二当时很艰苦。
师:路途非常的。
生 1:遥远。
师:还有。
生 2:人们现在不保护地球, 让那些值得我们去珍惜的故址都已经失去了往日的 ? 元二一路上特别的艰辛。
生 3:我觉得元二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累了,再看见这一幕,肯定要累趴下了。 师:好,说不定啊元二一路非常的辛苦,非常的艰辛。那么作为王维的好朋友, 他知道这些吗?
师:同学们,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曾经有诗云,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读。
师生齐读: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这样一个离别的日子里,王维深知元二此行的艰辛,在这 一刻,王维心里会想写什么?说些什么呢?现在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同桌互说。
师:好了,谁来说一说。在这离别的时刻,王维心里会想些什么 ? 对朋友会说些 什么呢。
生:我觉得王维这时心里很伤心,因为多年的好朋友,就在此时离他而去了。 师:为什么会伤心呢?因为在这时侯对朋友很——
生:思念。
师:思念?对吗?还可以怎么说。
生:他会对老朋友觉得惋惜。
师:惋惜,你来。
生:恋恋不舍。
师:恋恋不舍,除了恋恋不舍还有吗?你来。
生:王维心里很伤心,他希望元二能快点回来,和他重逢。
师:对希望他早点回来。还有吗?你来。
生:王维就想王维肯定恋恋不舍, 想老朋友到了阳关没有朋友, 要记得给我写信。 师:对,还有吗?
生:元二,你就要出使安西了,安西好遥远,而且还要跋山涉水,希望你好运。 师:好个之心的朋友啊。
生:王维希望元二能多陪他一会儿多在这里多呆一会。
师:这是对朋友的留恋,那么想一想,此次元二是奉着朝廷的旨意去安西的,肩 负着建功立业的伟任, 想一想在这离别的时刻元二还会对他说些什么?他又希望 怎么样?好你来说。
生:他希望他朋友也和他一起去。
师:是谁去呢?
生:元二。
师:是元二吗?
生:应该是王维,王维希望元二不要去,留在这里陪他。
师:是吗?有没有不同的?
生:元二说,王维你在这里等我,等我出使完朝廷的旨意后,向皇上辞行后就回 来陪你,你一定要等着我啊。
师:好, 想一想, 在这个时候王维还会希望朋友怎么样呢?他这次是带着朝廷的 使命去的,如果是你,你希望他怎么做。
生:如果是我,我希望他能完成使命。
师:这是对朋友最好的。
生:使命。
师:好, 从同学们的谈话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此时此刻的王维他一定充满了对朋 友的留恋,还有对朋友的关心关起,同时呢,还有对朋友最好的。
生:祝福。
师:然而在这离别的时刻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一杯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阳关无故人。
同学们, 此时此刻, 这还是一杯简单的酒吗?这酒中还包含了王维的什么情意? 包含了什么?
生:恋恋不舍之情。
师:好,带着这种感情,你来读一读。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充满了留恋。还有呢?
生:对他的朋友充满了关爱。
师:既然有这么多的关爱,一杯酒够不够?
生:不够。
师:那我们就来多几杯酒读一读课文。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除了留恋,除了关心,还会有什么?
生:还会有王维对元二的祝福。
师:好,你来读一读 。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好,数不清这是第几杯了,可是,喝了这杯酒,元二就要启程出发了。让我 们也一起举起酒杯再送元二一程吧!劝君更尽一杯酒——预备起。
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同学们,在这里离别的时刻,酒逢知己千杯少,离别方知故人情。从这首诗 中,你体会到了这样的情感了吗?
生体会到了。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配乐朗读一生读。
师:你已经深深地陶醉在其中了,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了。
再指名读。
师:你读出了自己的节奏自己的理解来了。
再指名读。
师:你已经读出了古诗的韵律,等到有一天,你能刷刷刷写出到纸上来,你就是 诗人。好,你来。
再指名读。
师:看到大家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一读,好吗?
生:好。
师配乐朗读。
师:好,一起来。
配乐生齐读。
师:细雨如丝柳色青,离别情深意更浓。根据这首诗,人们把它谱成一首曲,叫 《阳关三叠》,也叫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想听一听吗?
生:想。
师:老师来唱。
老师配乐唱诗。
师: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唱好吗?
师生共唱。
师:当时一杯酒, 千古仍唱曲三叠, 一杯酒,一句话, 一首诗, 一声情, 同学们, 让我们现在闭上眼睛,想像当时的画面,背诵这首诗,预备起。
学生背诵古诗。
师:人生自古多离别, 要想真正理解那段穿越时空的离别之情, 还需要我们在以 后的生活中慢慢的去品味这首诗。好,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下,在学习 这首诗中, 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首先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 呢?
生:我们运用了读准字音的方法。
师: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诗句,好,其次呢?
生:其次是结合古诗,理解诗句。
师:然后呢。
生:联系生活,体会诗情。
师:最后呢
生:读出感情,注意节奏。
师:这就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些好的方法, 同学们, 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我们 写出了朋友之间依依不舍地离别之情, 那么当朋友远去之后, 诗人又是怎样的心 情呢?接下来,让我们欣赏王维的另外一手送别诗《山中送别》。同学们可以结 合我们刚才总结的学习古诗方法, 也可以总结我们平时的学习经验来读一读这首 诗,小组之间合作学习,好,现在开始吧!
生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师:好了,同学们,哪个小组先来给我们读一读,你们是一个个读呢?还是一起 读呢?
小组齐读古诗。
师:好,非常好。你们是一起读呢还是。
小组齐读。
师:你们读的非常棒, 特别是把最后一个标点。 我们一起再来把最后两句读一读。 好,谁来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吗?好,你来。很难说,但是老师相信你们能 说。
生:山中把老朋友相送之后,太阳落山的时候把——日落了,把柴堆掩盖了。 师:是吗?太阳落山后,诗人回到家里关闭了家门后两句谁能来说一说。
生: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的意思是,春草明年还能绿,但是王孙明年还能不 能归来?
师:王孙在这里就是——
生:老朋友元二,故人。
师:那么从这首诗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作者很想念王孙。
师:很想念王孙,就是很想念他的什么 ?
生:老朋友。
师:假如你是他的朋友,你听到了朋友的召唤,你明年还会不会回来啊?
生:会。
师:即便是不能回来,但我也相信啊只要友情在,哪怕天涯海角,我们的心也在 一起,这就是。
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这也是送别诗中的名句。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古诗中还有很多有关送别的诗 句,下课以后我们可以搜集这样的名句,搜集出来读一读,背一背。最后还留给 大家一个作业,试着把《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改写成为一篇记叙文。最后老
师还想借用高适的送别诗送给大家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宣布下课。
作文四:《送元二使安西》2000字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鹰潭师范附小 王文芳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王维的好友元二肩负使命远赴西北边疆,诗人一路送至渭城,饮酒话别。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但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和关切。 那深远的韵味独树一帜,那诚挚、深厚的情谊让人为之动容。
教学目标:
1、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朝”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
“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了解“柳”在古时送别中的意义,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4、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课前准备:
1、查阅诗人王维的相关资料,收集其他送别诗
2、《阳关三叠》古筝曲
3、殷秀梅唱的《阳关三叠》歌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诗之中,有一片闪烁的繁星——送别诗。我们学习
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感受了李白目送朋友渐行渐远,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今天,我们又将摘取一颗明亮的星星,学习另一首送别诗。
二、初触诗文
1、引导观察:请同学们翻开书本到第101页,再观察黑板上的诗句,看看
有什么特别之处。
2、练习写生字: 少了哪两个字?请哪位同学将这两个字写进诗句,其他
学生在书中练习写。
3、理解生字意义:谁能告诉老师,“浥”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那
就请大家对照课后注释轻声读一读诗。(引导学生联系课后注解学古诗)
4、理解“柳”在古代送别时的作用。
三、了解作者并解题
1、今天,我们一块来学习这首诗,一首唐朝诗人王维写的诗。你了解哪些
关于王维的资料?
2、 王维在诗中送谁?元二要去哪里?去干什么?能不能不去?(理解
“使”的意义)
3、读题:谁来读一读诗题?个别读,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4、了解安西,感受遥远:安西是什么地方知道吗?感受这份遥远再读题。
四、初步读诗,了解节奏
1、谁能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
2、学生点评
3、指名再读第一、二句诗,分清“朝”“舍”的读音
4、老师范读全诗,
5、学生点评、谈体会
6、老师略讲“平声长仄声短”的读诗方法,了解古诗节奏
7、再次点名反复练读,齐读
8、 听到同学们读得这么用心,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了。请同学们闭上眼
睛,细细聆听。(教师配乐朗诵,学生闭目细听,以达先声夺人之效果)
五、细读诗句,深入欣赏
(一) 想象理解一二句诗意
1、当你静静聆听朗读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看到渭城怎样的景色?(从柳色、雨后空气、旅舍环境等方面指导理解)
2、指导朗读:你能将渭城的美景读出来吗?(反复指名读,齐读)
3、小结:渭城这里的柳色——(很青翠)渭城的空气——(很新鲜)
渭城的旅舍很——(很舒适)渭城中朋友间的友谊——(很深厚) 过渡语: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两位心心相通的朋友却马上要分手了,
就连旅舍旁的柳枝都无法挽留。元二呀,你要去哪里呀?
(二)深情感悟三四句诗意
体会离别之苦:
1、同学们,当时的阳关以西,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满眼的荒漠,满目的荒凉,这一路,六千多里呀,如果以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元二也要走半年多的时间。此时此刻,你想叮嘱元二几句吗?
2、教师引读:当他们举起酒杯时,
面对漫漫长路,我们该怎样读这两句诗?
想到荒漠戈壁,一路艰辛,我们又该怎样读?
想到往西一去,经年累月,难以再见,我们又会如何读?
3、老师顺势引出:同学们,王维送元二时,已是垂暮之年,几年后,王维便带着对朋友的无限思念去世了。经年一别成永别,让我们带着这份遗憾齐读这首诗吧!
4、师生配乐共同深情朗读全诗
体验离别之情:
1、教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 生:西出阳关无故人
2(在读中理解“更尽”)
3、这里何止是一杯酒啊,这酒里分明还有别的滋味,你们品出来了吗?指几位学生说品出了什么滋味。
4、如此难分难舍,一杯酒够不够?不够就再来一杯,(作举杯状)师生共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指导学生训练)
5、一杯又一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让我们举起酒杯,齐读全诗,再一次送送元二吧。
唱听离别之意:
1、 读已不够表达王维与元二之间的深情,让我们听听后人为他们唱出的心
声吧。(播放《阳关三叠》的歌曲)
2、你听到了怎样的心声?让我们再读起《送元二使安西》吧。
六、课外拓展
1、你收集到了哪些送别诗?把你们欣赏的句子读出来共同分享吧。
2、在生活中,你有过与亲人朋友分别的经历吗?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七、结语:
这些古诗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愿同学们成为辛勤的采珠人,多多阅
读,领略中国灿烂的诗歌文化。
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色新。/春天的美景
劝君/更尽/一杯酒,/难舍的深情
西出/阳关/无故人。
作文五:《送元二使安西》1400字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写作背景 ]
王维 741年隐居终南山,到了 742年便再次复出,可能的原因:
1.生活拮据,没有俸禄的日子,玩不起,王维不是陶渊明。
2.大哥意味着什么?必须担当。 老母谁养?弟弟们都学你, 日子还怎么过?也许弟弟们 还指望你罩着呢。
3.也许寂寞难耐。
诗人当中,王维相对来说比较现实,这样的人多成熟。复出后的职位为左补阙(从 7品上,属于谏官) ,重新过上了早 X 晚 Y 的公务员生活。
期间有朋友元二出使安西,诗人备酒饯行,写下这首诗。
[本诗简析 ]
元二:人名,姓元家中排二。
安西:唐朝在西域设置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指秦都咸阳(故城已不存在) ,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从长安西行的,往往在 渭城送别。
浥(yi4) :湿润。 客舍(she4) :旅店。
这 2句是实写还是虚写?
应该是实写,送别诗很少有瞎编的。
如果是实写,那么此时此刻就是绝佳的创作环境,诗人往往偏爱雨,尤其是春雨。 诗人们为什么喜欢春雨?
1.温柔,诗人的妻子极少泼妇。
2.动感,雨洒全身,是一种交互,绵绵的有亲切感,春雨不会把你弄成落汤鸡。
3.归属,它留在你的身上脸上发梢,就是你的,不像风,一吹而过。
春雨对于诗人来说,就是兴奋剂。
2个人在哪儿喝?旅店内还是旅店外?
应该是旅店外,否则,如何能看见“客舍” 。当然走进旅店前,肯定也对旅店有一个全 貌的印象,但这种写法不多。
“青青”这 2个字是对“客舍”的描述还是对“柳色”?
估计是对 “客舍” , 也许 “客舍” 的墙上爬满了各种花草, 一片青绿。 或者是涂上了 “青 青”的颜色。
总之, “客舍”的“青青”再加上柳色吐绿,春意盎然,这个季节是美好的,什么都刚 刚开始,而朋友却将远行,与离别的伤感形成反差。 “新”字说明是早春,会使这种反差更明 显。
当然, “柳”也暗承“折柳送别”的意思。
有了如此的外部环境,看王维如何送行。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 2句是名句。
王维可能喜欢喝酒,在他的 540多首诗中,涉及酒的 70多首。
好朋友之间喝酒, 往往会喝到各自酒量的临界值, 恰好不醉的那种状态, 这样才会感觉 这酒没白喝。关系一般的差不多就好,比较随意。
诗人为主,元二为客,如何让朋友恰好不醉,来自主人的判断力。
所以王维会根据自己的判断不停地劝酒。喝完 1杯后,根据对方的表现,是否再劝第 2杯,如此反复。
喝酒时,喝的多少确实能反映 2人之间的感情深度。
唐代没有电话飞机,一旦分别,人各一方,可能就是诀别,尤其是去边塞,性命难保。 关系好的会倍加珍惜。
珍惜的具体表现,就是双方都尽量喝足,所以主人王维应该不停地劝。
老朋友好朋友是为对方着想的, 衣食住行是一方面, 情感上的关注则更深。 西出阳关后, 肯定还有喝酒机会,但可能是与新朋友,与新朋友喝酒能有老朋友这种感觉吗?这就是诗人 “劝君更尽一杯酒”的理由。
也许在王维看来,老朋友比新朋友更能相互理解和帮助。
诗人以女性般的细腻,用劝酒的方式表达着 2人之间的友谊,不狂放,略伤悲。 读出了王维的真诚,重感情。
解析完毕。
===================================== =====
王维的这首诗,当时非常出名,很快就有人谱成了琴曲,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 。
===================================== =====
细腻细真情的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作文六:《送元二使安西》2900字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重难字词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发挥想象,感受王维与元二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了解中国古诗中的经典意象,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了解学诗方法,理解重难字词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难:能从诗眼“更”字中,发挥想象。感受王维对元二的关切、祝福与依依不舍之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古代文人作诗,讲求兴之所至,随性而发,借诗表达内心的喜悦、悲伤等情感,细腻而含蓄。
师:那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去感受古诗带给我们的美。 (板书:送元二使安西)
二、 新授
环节一:解诗题,明诗意
师:谁愿意讲课题大声的读一读?
生:送 元二使 安西
生:送元二 使安西
生:送元二使 安西
师:孩子们,有时诗题是对诗内容的高度概括。咱们要学诗,首先得读懂诗题。如何读懂它?
生:课文下边有注释 (板书:看注释)
生:查资料
师:嗯!不错。现在请孩子们自己利用下面的注释,理解诗题。
师:你是如何理解题目的意思?
点生交流
生:送 元二 使 安西
师:嗯!很好,现在我们一起大声的齐读课题:
生:送 元二 使 安西 唐〃王维
环节二:正确流利读诗,粗知大意
师:请同学们自由的读一读本首古诗,注意在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学生读古诗
师:谁愿意起来读一读?
点生读(纠正字音)
重点指导:朝 舍 更
顺势介绍学诗方法:查工具书 (板书)
师:现在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屏幕上的问题
问题:这是一篇(离别 思乡)诗,写了( )送别( )的场景。
点生交流
师:看来,你们已经读懂了本首诗的大意了。
师:同学们,诗是高度精简的语言,所表达的意蕴深远悠长。咱们可不仅仅读懂大意,还要知作者所想、读出诗的韵。
环节三 品读
抓重点句,发挥想象理解诗眼所含深情
师:现在捧起你们的书,自己放声的读一读,边读边思考:
文中哪些句子在写景,哪些句子在达情?
师:谁愿意起来读一读?点生交流
师:孩子们,作者送别朋友元二有感而作,所以想想,是写景更重要还是达情更重要?
生:达情
师:嗯。作者写景只是起兴营造氛围。古代文人写诗表达情感非常的含蓄,一般不会直抒胸臆,在言情之前总会先言其他。而这一种先写他物的方法就叫做“兴”。
师:在前面两句写离别场景的诗句,老师不做多的讲解,只提醒大家,注意第二句在描写离别场景的句子:客舍清清柳色新 中有“柳”一典型的意象。 师:在古诗里面,我们常常会见到柳或者是杨柳的形象。古代,杨柳最初单指柳。最早运用杨柳意象的是《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因柳谐音留,所以一般用于表达离别的不舍之情,有了折柳赠别,见柳伤别。柳表达了不忍分别,永不忘怀之意。但同时,柳又有随插即活的特点,所以柳同时又代表了一种祝愿对方能随遇而安的意思。 (柳意象延伸)
师:像这种写景,却蕴含了作者感情的写法叫做,寓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透过描写的景展现出来)。 板书
师:现在咱们把目光积聚到最后两句抒离情的诗句上面。
师:在这两句中,王维用了一种很特别的方法来送别朋友呢?你们知道么?赶快读一读这两句
点生交流(生:劝酒)
师:嗯,不错。自古以来,在文人精神世界里,酒就是精神寄托。(古代酒文
化知识小介绍)
师:酒,又意寓着愁。它同诗一样都是作者用来表达自己感情的媒介。 临别之际,作者在一杯杯的推杯换盏中,如何展现这份友情? 请孩子们托起书,自由的读一读最后这两句诗,找一找哪个字最能看出作者对朋友隐藏的深情?
生:更
师:诗中更是
生:再,再喝的意思
师:那么也就是说,诗人与朋友已经喝了
生:很久,喝了很多了。
师:孩子们,咱们来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要劝朋友一杯又一杯的喝酒呢?
生:他想多留朋友一会儿
师:嗯,说的不错。
师:人生自古伤离别,人间最难是别离。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会有离别。孩子们,你们是否送别过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者是好朋友出远门?现在就让我们回到那一天,想想当时的心情,想想你想要对他们说的话?
点生交流
教师顺势引导,离别之际,会有依依不舍,会有祝福,会有安慰
师:其实离别有很多种,不是每一种离别都是悲痛欲绝的。虽然有“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的生死壮别;有多情自古伤离别黯然的伤别;但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情别;有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阔别;更有 “劝君更尽一杯酒”的依依惜别。
师:面对着朋友的离别,王维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师:阳关以西是穷荒绝域,大漠风沙。况且渭城与安西的距离又3000多公里。如果按照当时那个年代,马车也得要走上半年左右才会到。所以说,这一别,可能就是
生:永远不能相见了。
师:朋友元二西去,经历的是长途跋涉,可谓是前路渺渺,其途茫茫,何时才会回来,何日再能相见?
师:酒是离别曲,酒中有真意。在一杯再一杯的觥筹交错之中,在一个“更”字背后,隐藏了他多少的心里话。
师:现在,请大家静静地想一想,然后端起酒杯,向他说出你心中所想吧!
点生交流,引导学生从关切,祝福,安慰与不舍方面说
师接词:今送元二去,萋萋满别情(不舍)
别时容易见时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不舍)
此地一为别,望君多珍重(祝福)
愿君多安好,努力加餐饭(关心)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能不识君(安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安慰、不舍)
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元二啊!再饮完我这杯寄予深情厚谊的美酒吧! 生: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如果说一杯酒就代表了一句关切的话,一声祝福,一份安慰,一丝不舍,那么诗中,作者将自己心中的千言万语、依依惜别之情,只是用了简单的一个哪个字就展现出来了?那么,孩子们,这个更字便是我们本首诗的诗眼。 板书:抓诗眼(出示概念)
诗眼:作品中的传神的字或词句。最能表达诗人内心所想,意味深长、引人深思的字或词句。
师:那我们应该如何来读出这两句包含深情的句子呢?先请孩子们自己自由的多读几遍
点生读
师:古诗有它自己独特的韵律。那么要读好诗,咱们要掌握正确的平仄。(介绍平仄)
学诗自己边读边画,点生试读
教师范读,让学生找找不同,引导学生关注除了平仄的停顿,读诗还有轻重缓急的变化。
师:请孩子们注意,无故人是什么意思?
生:出了阳关之后就没有好朋友了。
师:那你们觉得在读这三个字的时候,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速读更合适? 生:轻声缓慢地读
点生交流,试读
师:非常好。理解了诗意,能帮助我们更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千言万语道不尽,一切尽在薄酒中。
生: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酒中有深情,景中亦有别意。现在我们在回过头来深情的诵读整首古诗吧!
环节四
回顾学诗方法,进行课外拓展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咱们感受到了王维与元二之间的这份深情厚谊,也学到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些方法吧!
引导学生注意本节课学诗的方法: 看注释,查工具书,抓诗眼(可是重点句\词\字 想象。
师:对,咱们学诗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抓重点句词。
在这里,有一首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请你们自己读一读,结合本课学到的学诗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解读本首古诗。然后完成学习汇报单
作文七:《送元二使安西》2000字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 能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2、 感悟诗歌的内容,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 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激起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所蕴含的画面,挖掘“酒”中的丰富蕴涵,与作者达致精神契合。
预设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 复习《送孟浩然之广陵》 ,齐背。
2、 出示李叔同的《送别》 。自由诵读,播放歌曲。
二、诵读,初步感知
1、 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一首送别诗。诗的作者是王维。
2、 你对王维有什么样的了解?(王维除诗作优美外,又擅画,为当时著名画手,宋代大诗人 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道:“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
3、 出示全诗,谁来读读课题?其他同学听听他读得对不对。
4、 谁来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指导理解“元二” “使”等词语的意思。
5、自由读古诗,要求把读准诗句的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
反馈:字音:应注意第一句,渭 yi 两个字的读音
多音字 “舍” “更” 。 谁给这个字的另外一个读音组词, 什么时候你会舍不得? 节奏:指名读,指导朗读。
5、 把自己的体会带进去,读出诗的味道来。
6、 带着自己的感觉齐读。
三、初步感知诗意。
1、 苏轼曾说,读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这首诗反反复复读了那么多遍,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 了怎样的画面?
2、 随机板书:景 人
3、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是怎样的景?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读出美来。
诗中的人又是怎样的人?哪个字让你感受到王维和元二是对老朋 友?(劝 更 尽 送 元二 ) 穿插指导朗读
4、 李白站在黄鹤楼前看着“孤帆远影——” ,他是以目送友。王维又是在用什么送别友人呢? 板书:酒。
5、 说到酒啊,我们的脑海中浮现出了许许多多与酒有关的诗篇。你想到了哪一句?
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这是闲适轻松的酒;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 花村”中的酒是一杯浇愁的酒;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这是热情好客的酒;??这 酒一杯有一杯的滋味。 “劝君更尽一杯酒”又是一杯怎样的酒?
7、带着体会齐读。
四、想象画面,挖掘内涵。
(一)追忆往昔
1、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去寻找文字背后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播 放音乐)老朋友再次相逢,举起酒杯,旧时的点点滴滴都如画面一般浮现眼前。也许是在一个春暖 花开的日子里,他俩泛舟碧波之上,一同??也许那是在温暖的灯光下,两人促膝而坐??也许是 在幽静的山林里??,也许??,还也许??闭上眼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 句式出示。
3、 指名说话。 (引导学生用美的语言表达)
4、 小结:??过去的画面历历在目,令人留恋。
(二)想象旅程
5、 然而,元二即将远赴安西。出示地图,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从渭 城到安西, 3000多公里啊,几乎横贯了大半个中国。这一路上,又将是怎样的情景呢?
6、 出示《送刘司直赴安西》配音乐。生自由读,师读。
7、 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漫漫旅程。
(看图片,想象画面。 )
8、 这一路将遇到多少艰难险阻,多少坎坷艰辛?拿起笔,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9、 反复引读后两句。
这一去还有人与你游山玩水吗?读——
这一去还有人伴你吟诗作画吗?读——
14、千言万语都化在了这一杯酒里,还是让我们举起手中的酒杯来送他一程吧! (齐读后两句)
(三)感悟离景。
10、 仅仅是无故人吗?西出阳关,还有什么也不再有了?再读整首诗,你还知道了什么? 11、 这依依垂柳,潇潇细雨也仿佛感染上了此时的离愁别绪。再读读这两句,此时的柳好 象要??,这雨有仿佛是??
15、当你体会到了这一点,再来读读前两句,一定能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四)情感提升
12、 除了美景,除了故人,还有什么也不再有了?
13、 渭城这儿风景如画,安西却是——(引说)齐读全诗
渭城这儿有难舍难分的故人,安西却是——
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家乡水,说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却是——
多少往昔追忆,多少离愁别绪,多少殷殷嘱咐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这哪还是一杯酒啊, 这分明就是—— 板书:情
14、 齐读全诗。播放《阳关三叠》
15、 将读和唱结合起来,既有读的韵味又有唱的节奏这就叫吟。一起在音乐声中吟一吟。
五、延伸拓展,丰富送别之情。
1、 古时由于交通不便,朋友一离别很难再相会,所以文人墨客们留下了许许多多送别的诗篇。 你在课外搜集了哪一些呢?
2、 学生展示自己课外学习的成果。
3、 教师出示《赠汪伦》 《别董大》 ,他们分别是在用什么送别友人?
(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 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 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
板书:歌 语
4、 不管是以什么相送,这里面包含的都是作者那浓浓的一腔真情啊!
作文八:《送元二使安西》3100字
一、 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 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因此送行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还读过“海内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邻。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板书课题。
二、 理解题意
1. 指名读题。 师:元二是王维的朋友,他姓元,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如果姓董,在兄弟中排行老大,我们称他为——董大。《别董大》也是一首送别诗,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
2、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出使)安西是唐朝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立的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谁送元二出使安西?(诗人王维)简介背景是:此次元二是奉朝廷的旨意去安西的。
理解了题目的意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三、初读诗歌,掌握节奏。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
讲解“朝”、“舍”、“更”是多音字。
3、再读古诗
指名读(评价:古诗的韵味,自己的情感)
4、师范读
5、师: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你们再试着读一读。
6、指名读(味道出来了、更浓了)
7、齐读
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伤心、难过、惆怅、依依不舍、痛苦、忧愁)
五、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感受送别景。
1、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读课题。
师:送别时的景是怎样的谁来读读有关诗句?
2.指名汇报并相机出示第一、二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读王维的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谁能根据下面的注释来说一说?
4.指名汇报
5.( 出示画面)师:渭城清晨的一场小雨,湿润了地上的尘土,旅店旁的柳树在雨水的滋润后显得更青翠了。这幅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用一个词来说。
(清新 生机勃勃 清爽 明丽 欣欣向荣) 师:这就是景语。
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6.创设情境导读。
让我们走入景中,去感受渭城的美。
师:看到了春雨润轻尘的清新,闻到了雨后空气的芳香——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绵绵,道路湿润洁净,客舍青青。柳条嫩绿的清爽——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7.渭城的景色美吗?这么美的景色正适合王维和好友愉快地游玩哪,可王维无心流连这美景,因为他心中装着一个“别”字。你从这两句诗中感受到了王维的离别情怀吗?
8.生齐读一二句。
9.教师引导并介绍折柳送行的习俗。 师引导: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飘飘洒洒的细雨和随风摇曳的柳条,王维为什么选了这两种事物,他要向我们传达什么呢?雨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生:绵长、惆怅)师:愁的感觉。 而柳在古人眼里更是有含义的,古代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来到送别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给行人,表示折柳赠别。非常巧的是,;柳树的“柳”跟“留下来”的“留”音相近。表示挽留的意思。 链接诗句: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刘禹锡《杨柳枝》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这一雨一柳搅扰着王维的情思,蒙上了淡淡的情愁。
10. 配乐朗读一二句。
(二)体会送别情。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我们来看地图,从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飞机,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用上半年时间。
2、出示阳关图、沙漠图
从渭城到安西要经过阳关,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是古代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
阳关以西就是安西的范围了。这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黄沙漫天,举目无亲,陪伴他的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
4、唐朝著名诗人岑参曾经有诗云:(出示)齐读: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岑参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5、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王维的依依不舍。 从欣欣向荣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这一路上会发生什么事呢?到了安西,他能顺利完成使命吗?又能平安地回来吗?张骞出使西域用了十三年,苏武用了十九年。更何况,王维此时已到了晚年,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和元二能否再相见很难预料啊。
师:现在,你就是王维,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交流) 师:除了对朋友的留恋,此次元二是奉朝廷的旨意去安西的,肩负着建功立业的伟任,如果是你,你希望他怎么做?(完成使命,早日回来)
然而在这离别之际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一杯洒。
7.指名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洒吧,等你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这是一杯怎样的酒?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痛苦、悲伤、难分难舍、祝福、牵挂、关心、友谊、难以下咽)
8、教师创设情境导读。
你们看,马车已备好,元二即将远行,此时此刻王维有许多的心里话要对他说。 师:朋友,还记得我们一起饮酒赋诗,纵马驰骋的快乐时光吗?可现在,我们就要分别了。怎不让人伤感呢?来,再饮一杯酒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朋友,你这一去,路途遥远,千山万水,千难万险都等着你去经历,你要保重啊。来,我们再饮一杯。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朋友,我真舍不得你啊,出了阳关,谁陪你喝酒,谁陪你聊天?来,再饮一杯酒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朋友,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让我们就此分手吧。祝你马到成功,早日凯旋而归。来,再喝一杯。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数不清这是第几杯了,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读。
5.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离人泪啊!让我们再读这一句。
6.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几年后就病逝了,在这期间,王维和元二是否重逢过,我们不得而知。现在,你理解了王维的依依不舍了吗?
六、欣赏《阳关三叠》。 师:千杯送别的酒,万句祝福的话。此时此刻已难以表达朋友间依依不舍之情。听,是谁唱起了这忧伤低沉的曲子。
1. 播放《阳关三叠》曲。
师:这是后人根据这首诗谱成的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
2.在阳关三叠的背景音乐中学生再次诵读全诗。
听,这熟悉的曲子再次响起,让我们再次诵读,读出你的感受。
3、创设情境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师: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的早晨,王维在渭城送别好友元二,真情流露,创作了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生诵读全诗。
师:于是,千百年来,一代代人口中传送着这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生诵读全诗。
师:一千二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这里学习古诗,诵读经典《送元二使安西》,生诵读全诗。 师:若干年后,当你和好友分别时,你会想起这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背诵全诗。
七、比较送别佳句,体会不同风格。
1. 谈话:送别诗的千古名句还有许许多多,我们一起来看王昌龄和高适这两位诗人的诗句。
2.出示送别名句
八、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除了友情,还有亲情、师生情等,也许,你也有一些话想对亲人或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分别很久的朋友,课后,把你想对他说的话写下来。好好珍惜这份真情吧。
作文九:《送元二使安西》2400字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全诗情意殷切、韵味深远,这就要求我们把这种文字符号转化为一种情感符号,把这种叙述转化为一种有生命体验的联想和想象。通过“读、想、议、画、、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设计】
一、课前交流,师生谈话:
喜欢音乐吗?喜欢什么样的音乐?
二、创设情境,由曲入诗
1.师:刚才我们聊了一个关于音乐的话题。今天我们的课就从音乐欣赏开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很特别的乐曲(出示《阳关三叠》).请大家静静地欣赏,看看它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
2.师:《阳关三叠》是唐代最流行的音乐之一,它之所以流行,不仅因为它的旋律古朴优雅,更重要的是它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著名的诗谱曲而成的。
3.幻灯片出示古诗。
4、范读全诗:请大家大声地读读整首诗,注意把生字读准。指名读。强调停顿。
5、指名读题。从这个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这个人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听我来把这个课题读一遍。送——元二——使——安西。
理解“使”(出使);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谁去过新疆?)
6、找一找这首诗里还有哪些地方名?解读“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汉朝
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在古代是出塞必经的关口。(课件出示地图明确地点)那你知道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吗?
师: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
三、知诗人,配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
1、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友人元二将要远赴安西,王维特意赶到渭城来送行。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一些什么?(课件显示王维简介)
2、过渡:王维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非常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要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会画上一些什么景物呢?需要强调些什么,并说说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早晨;浥:湿润)板书:雨
(2)客舍(旅店)。板书:客舍
(3)柳:怎样的柳?(清新的、绿绿的??)“柳”是“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 风俗。板书:柳
3、这些景物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看到的?(一、二两句)我们来读一读诗中的这幅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4、师:王维和元二是什么关系?从诗歌哪个词中直接可以看出?(板书:故人)
5、师:诗中哪几句能让你感受到元二和王维确实是好朋友?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读出他们是好朋友。)(板书:酒)
那么,“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杯酒只是一杯普普通通的酒吗?你觉得这是一杯怎么样的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离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连心的酒??)
引读“这是一杯( )的酒”──生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师:“劝君更尽一杯酒”,两个好朋友是否只喝了一杯酒吗?(不是)你从哪一个词知道的?(更)是啊,一杯喝完再来一杯。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安西有多远?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课件显示地图。)(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若是元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安西。而且阳关以西,千里迢迢,人烟荒芜。)
师:自古人生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而此次朋友远离故人,奉命出使千里之外,此一去,固然也能得胜回朝,衣锦还乡,然而长途跋涉,其艰难痛苦,何以想象?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切换到幻灯片)
师: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黄沙满天。
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满目荒凉。
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7、(切换到古诗课件。)师:想到朋友即将远赴荒凉的安西,举目无亲,孤身漂泊,王维情不自禁地对元二说(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8、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王维情不自禁地对元二说(生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作者先写景,再写情,是借景抒情。}
9、师顺势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王维无限深情地对元二说??”(课件出示)
老朋友啊,请再喝完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元二说:?? ??
此时此刻,元二会说什么呢?请你写下来。写后交流。
10、师: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逝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
11、同学们,我们学了送元二使安西,你有没有送过你的朋友啊?你有没有送过你的亲人哪?有吗?(一生举手)你来。你送过谁呀?千万别忘了你远方的亲人,千万别忘了你远方的朋友,他们想念着你,你也同样想念着??
四、课外拓展
师:人生自古伤离别。古诗当中,关于送别这一主题,留下了很多名篇佳句。你在课外还搜集了哪些送别诗?愿意和大家分享吗?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这就是一个情啊。(板书情)因为有了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我们才会读啊读,唱啊唱,吟啊吟,舞啊舞,因为有了情,他们才被为称为是名族的瑰宝啊。我们读着这一些带着情感的文字,我们的内心会被他吸引。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吟诵。
五、自己设计作业
作文十:《送元二使安西》3000字
六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与背诵大量古诗,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悟诗情为教学主线并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借助注解,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目标: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情景渲染学习法
对话交流学习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唐朝的送别诗,指课件: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指导好停顿:送\元二\使\安西)
2、解释诗题。
读了诗的题目,你明白了什么?(使是什么意思?安西在哪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连起来说说意思。再齐读。(评价:读很有节奏。)
3、简介作者。
诗题读懂了,那你对于诗人王维又有多少了解?(学生发言后教师课件出示王维介简: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师读完苏轼的评价后说: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就来读读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
二、读诗句,晓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
打开课文,老师有两个要求:1.自由读 。2.反复朗读,直到把诗读正确读的很有味道为止。
2.指名读 ,正音。 【指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 舍 更 尽】
3.初步解释诗意。读了那么多遍古诗,能告诉我你理解了哪句诗?(此处不要求深挖,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注解去理解。】
三、品诗句,明诗意。
1、画中物
1)默读古诗,边读边感受,如果我们为诗配上画,你觉得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从诗句中圈出来。
2)你想画些什么?(边交流边板书:朝雨、客舍、柳色、美洒、故人)
2、画中情
预设一:渭城的景
①、 过渡语:是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说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吗?从
哪里读出来的?
②、 指导朗读第一句。
③、 柳:道路两旁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柳树?从哪句话读出来的?柳色为什么是
新的?
④、 指导朗读第二句。
⑤、 雨后,让我们闭目深呼吸!有什么感觉?(清新、清爽)
⑥、 指名朗读一二句诗。
⑦、 齐读一二句诗。
⑧、 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图呀!(师补充板书:图)
过渡:杨柳不识人间情,抽枝长叶笑春风。课件出示关于柳的诗句
①、 有什么发现?(都有柳)为什么他们的送别诗中都有柳呢?你们猜一猜。
②、 你觉得王维看到这青青的柳树,他感受到了什么?读一二两句,谈谈一二
句诗的意思。
⑨、 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此刻在王维眼中这绵绵细雨仅仅是雨吗?还
是什么?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预设二:美酒 故人
①、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
③、 课件出示地图。
【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④、 课件出示安西阳关的图片,(师: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
了图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词?
⑤、 出示课件。
⑥、 对比评读,(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⑦、 品酒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你想对即将远行的元二说什么?
??指导朗读。
⑧ 、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吗?是王维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板书:相送情)。 ⑨ 齐读三四句诗。
⑩ 解释三四句诗。
四、赏读古诗。
1、就在他们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读全诗 (配乐)
2、不幸的消息传到元二耳中,元二是怎样的心情?(伤心、痛苦)他一句句吟诵着两人离别时的王维留下的诗句。(师读诗题,学生接下去读。)后人还把这诗谱成了曲子。我们来欣赏课件《阳关三叠》)
【在学生对古诗体会的基础上,教师配上古曲《阳关三叠》,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3、听着这伤感的旋律,让我们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静静地抄写一遍。
4、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把它背出来。
五、明古风,体味别意。
1、出示课件。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老师还搜集了一些送别的诗句?
2、情境运用。
你跟朋友离别的时候,你想告诉友人: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时,你会慷慨激昂地吟上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朋友的船走远了,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你会吟上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依依惜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疲此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你会吟上一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或: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3、教师总结。
送别诗表达了我们离别时的情谊,寥寥几句就流露出友人间真挚的情感,让我们课后关注更多的送别诗。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风骨学生的读诗量。】
教学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朝雨客舍柳色图
美酒故人相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