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明成祖讲官》阅读答案》400字
明成祖讲官
仁宗为太子,曾侍侧,成祖顾问讲官:“今日说何书?”对曰:“《论语》君子小人和同章。”问:“何以君子难进易退,小人易进难退?”对曰:“小人逞才而无耻,君子守道而无欲。”问:“何以小人之势常胜?”对曰:“此系上之人好恶,如明主在上,必君子胜矣。”又问:“明主在上,都不用小人乎?”曰:“小人果有不可弃者,须常警饬①之,不使有过可也。”
[注释]①警饬:警告,告诫。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成祖顾问讲官( )
(2)君子守道而无欲(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小人果有不可弃者,须常警饬之,不使有过可也
3.为什么“小人易进难退”?(用原文回答)
4、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主张“远小人”,本文却认为小人也可用。你倾向于哪一种观点?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1)看 (2)道义,真理
2、小人确实有不能放弃的才能,必须经常告诫他,不让他有过错就可以了
3、小人逞才而无耻
4、略(讲出道理即可)
作文二:《《明成祖讲官》阅读答案》500字
《明成祖讲官》阅读答案
(“128815”);《明成祖讲官》阅读答案
明成祖讲官
仁宗为太子,曾侍侧,成祖顾问讲官:“今日说何书,”对曰:“《论语》君子小人和同章。”问:“何以君子难进易退,小人易进难退,”对曰:“小人逞才而无耻,君子守道而无欲。”问:“何以小人之势常胜,”对曰:“此系上之人好恶,如明主在上,必君子胜矣。”又问:“明主在上,都不用小人乎,”曰:“小人果有不可弃者,须常警饬?之,不使有#from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gkstk.,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end#过可也。”
[注释]?警饬:警告,告诫。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成祖顾问讲官()
(2)君子守道而无欲()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小人果有不可弃者,须常警饬之,不使有过可也
3(为什么“小人易进难退”,(用原文回答)
4、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主张“远小人”,本文却认为小人也可用。你倾向于哪一种观点,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1)看(2)道义,真理
2、小人确实有不能放弃的才能,必须经常告诫他,不让他有过
错就可以了
3、小人逞才而无耻
4、略(讲出道理即可)
作文三:《《明成祖讲官》阅读题的答案》400字
《明成祖讲官》阅读题的答案
仁宗为太子~曾侍侧~成祖顾问讲官:“今日说何书?”对曰:“《论语》君子小人和同章。”问:“何以君子难进易退~小人易进难退?”对曰:“小人逞才而无耻~君子守道而无欲。”问:“何以小人之势常胜?”对曰:“此系上之人好恶~如明主在上~必君子胜矣。”又问:“明主在上~都不用小人乎?”曰:“小人果有不可弃者~须常警饬?之~不使有过可也。”
[注释]?警饬:警告~告诫。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成祖顾问讲官( )
(2)君子守道而无欲(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小人果有不可弃者~须常警饬之~不使有过可也
3.为什么“小人易进难退”?(用原文回答)
4、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主张“远小人”~本文却认为小人也可用。你倾向于哪一种观点?说说你的看法。
《明成祖讲官》阅读答案
1、(1)看 (2)道义~真理
2、小人确实有不能放弃的才能~必须经常告诫他~不让他有过错就可以了
3、小人逞才而无耻
4、略(讲出道理即可)
[《明成祖讲官》阅读题的答案]
作文四:《明成祖朱棣》2100字
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是明朝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皇帝或永乐大帝。
本文主要对朱棣的功与过进行了一些论述,希望能用客观的态度来面对这位明朝的风云人物! 明成祖朱棣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
一 永乐迁都
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他在此经营30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有利于维护全国统
一。因此,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永乐元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四年,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五年,明成祖开始筹建于北京紫禁城,九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十三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十八年九月,诏自明年改京师为南京,
北京为京师。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成。十九年正月,明成祖将都城由南京迁至北京。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此后至明亡,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师。
二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文献大成》。《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全书正文22877卷,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
3.7亿字。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宋元以后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8000余种,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三 扩大外交
为开展对外交流,扩大明朝的影响,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起,朱棣派郑和率领船队七次出使西洋,先后到达三十余国,宣扬了国威,提高了明朝的政治外交地位,加强了明朝与西南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促进了彼此间的文化经济交流,朱棣在国内的威望也因之提高,地位更加巩固。郑和的航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红海海口,是当时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壮举 。 明成祖朱棣在中国历史上的暴行
一将功成万古枯,其实皇帝也是如此
明成祖穷兵黩武、嗜杀成性、好大喜功的一面,在他攻克南京时,当时的名儒方孝孺责骂其谋逆夺位,劝降不成时便诛杀了方孝孺“十族”;此外,他还曾活剐三千宫女,其残忍程度可见一斑;而且,他于1406年出兵安南,并不久占领安南,并在那里设立了布政司,将安南纳入明王朝的管制之下;后来在1410年,他亲率近50万大军,开始了连续十多年的五次亲征蒙古。他的一系列高压手段及铁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及政权安定,巩固了边防,但同时也给人们
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 那么,我们对明成祖这样一个人怎么评价呢?我们先从明朝本身说。第一,他继承了明太祖的事业,对明太祖的政策有所调整,完善了明朝的文官制度,使明朝的事业建立在更巩固的基础上,把明朝的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第二,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明成祖是一个关键人物,他推动了中华民族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文化的进程。 第三,明成祖既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残暴的一面。他的残暴不仅仅体现在他夺取政权以后对于政治反对派的残酷镇压和杀戮,也表现在他夺权以后建立的东厂对于全国政治、官僚队伍加强控制,同时造成以后宦官擅权的弊病。 第四,我们说永乐盛世是一个远迈汉唐的盛世,但是这个盛世又是一个艰难的盛世,这个盛世是让老百姓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得到的。 如果我们要求一个帝王既做大事业,又要保护老百姓的利益,这是我们的理想,但是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不能够不指出他的缺点。他既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又是一个给大家带来沉重负担的君主。在明朝历史上明成祖成为关键人物,在中国历史上明成祖也是一个重要人物。经过明成祖完善了中国的文官制度,奠定了明、清两朝的政治格局,影
响了明、清两代五百余年的政治生活。
一般而言,在每个王朝兴盛昌隆的背后总又难以掩盖其奢靡浪费、好大喜功的一面,其后不久也会因此而矛盾丛生,民怨沸腾。因此就我们个人而言,不可锋芒太过暴露,可以适当地学着“藏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而对我们整个国家而言,就是要继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对内要改善民族关系,对外要睦邻友好,互利共赢,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会长治久安,国富民强,并不断取得人民的支持与国际社会的尊重,实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文五:《明成祖本传》700字
明成祖本传
作者:徐彻 出版日期:1996 页数:399 关键词:明成祖 传记 胡凡 分类: 文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
在线阅读明成祖本传
显示全部目录 章节目录
一 朱元璋第四子诞生在戎马倥偬之际
二 取名为朱棣受封为燕王
三 受教与演武中都
四 之藩北平
五 道衍和尚与术土袁珙
六 受命率师征讨乃儿不花
七 燕王节制沿边士马
八 生性仁柔的皇太孙
九 太祖崩逝了
十 建文帝面临的局势
十一 削藩之举
十二 燕王有病是真是假
十三 倪谅告变
十四 谢贵与张?被轻易地除掉了
十五 靖难起兵
十六 解除后顾之忧
十七 老将耿炳文率师讨伐燕王
十八 真定之战
十九 黄子澄举荐了李景隆
二十 燕王计夺大宁军马
二十二 燕王回军郑村坝大败李景隆
二十四 幸亏铁铉与盛庸坚守住济南
二十六 燕王东昌大败主将张玉阵亡
二十八 藁城之战打败吴杰平安
三十 击败平安房昭方解北平之危
三十二 从藁城到淝河之战
三十四 齐眉山之战
三十六 燕王直捣扬州耀兵长江
三十八 李景隆和谷王朱?打开了金川门
四十 建文忠臣惨遭杀戮
四十二 建文帝遗踪之谜
四十四 遣御史巡行天下
四十六 削藩与藩禁
四十八 修纂《永乐大典》
五十 征请乌斯藏僧哈立麻
五十二 邦交朝鲜与李?来华
五十四 封琉球国三王
五十六 封汉王和赵王
五十八 巡海备倭与改善对日关系
六十 李景隆下狱
六十二 郑和一下西洋
六十四 午朝与勤于政事
六十六 安南之叛与明朝出兵
六十八 营建北京
七十 郑和二下西洋
七十二 上元节
七十四 天寿山报恩寺与武当山
七十六 丘福率师征讨本雅失里竟全军复没
七十八 陈瑛之死
八十 皇太孙
八十二 郑和三下西洋
八十四 封阿鲁台为和宁王
八十六 东宫官因太子受罚
八十八 纪纲之死
九十 郑和四下西洋
九十二 尊崇儒家
九十四 望海埚之捷
九十六 特务机构东厂的设立
九十八 郑和五下西洋
一○○ 夏原吉因反对北征而下狱
一○二 四次亲征漠北无功而返
一○四 五次亲征漠北病逝榆木川
后记
作文六:《明成祖朱棣》1700字
明成祖朱棣:轮奸建文忠臣的妻子 并活剐三千宫女
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是明朝数一数二的暴君,比起老爹朱元璋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无不及。
夷十族,送教坊,手段卑鄙
1402年,他夺了亲侄子的皇位,导致了几十万人的战死沙场;建文帝宫中的宫人、女官、太监被杀戮几尽;他一次性枉杀1万4千多人。他还将忠于建文帝的旧臣如方孝儒等人全部杀死;仅方孝儒一家,灭“十族”就杀掉873人!对于建文忠臣的妻女,朱棣竟把她们送进妓院、军营,让人轮奸。有被摧残至死的,朱棣就下圣谕将尸体喂狗吃了。
鲁迅先生《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也曾提到明成祖如何对付建文帝的旧臣:
景清剥皮,铁铉油炸,他的两个女儿则发付教坊,叫她们做婊子。
据《明史》记载,景清不但被灭族,而且“转相攀染”,到处牵连,所谓瓜蔓抄,结果整个村庄成了废墟。进入教坊,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送到妓院。教坊是国营的妓院,可不是人待的地方,《教坊录》有这样的记录:
永乐十一年正月十一日,本司右韶舞邓诚等,于右顺门里口奏:有奸恶齐泰的姐,并两个外甥媳妇,又有黄子澄四个妇人,每一日一夜,二十条汉子守着,年小的都怀身,节除夜生了个小龟子。又有三岁的女儿,奉钦依由他,小的长到大,便是摇钱的树儿。又奏黄子澄的妻,生一个小厮,如今十岁也。又有史家,有铁铉家个小妮子,奉
钦依都由她。
“二十条汉子守着”,是轮奸的意思,这种惩罚骇人听闻,奸后生了孩子,还得继续受罪。
邓之城《骨董琐记》曾引《南京法司记》上一段文字:
永乐二年十二月,教坊司题卓敬女杨奴、牛景妻刘氏,合无照依谢升妻韩氏例,送淇国公转营奸宿。
所谓转营奸宿,就是送到让淇国公部属各个营地,让士兵们轮奸。
心狠手辣,屠戮宫女
朱棣的大老婆徐皇后,于永乐五年(1407年)病死。徐氏死后,朱棣一直未立皇后。后宫有一位权贤妃,是从朝鲜选来的美女,美艳殊丽,能歌善舞,且善吹箫,聪慧过人,最受朱棣宠爱。不料永乐八年(1410年),权氏随朱棣率兵北征,死于归途,害得朱棣为宠妃很掉了几滴眼泪。
朱棣正为失去宠妃而悲伤之际,有宫女揭发说权氏是被吕妃串通太监和银匠用砒霜毒死的。朱棣大怒,也不细查,即下令将被告下毒的太监、银匠处死,对吕氏则采用酷刑,用烙铁直烙了一个月才死。受吕氏牵连而被杀者达数百人。
揭发吕氏毒死权妃的人也姓吕,是一位朝鲜商贾的女儿,史书称其为“贾吕”。
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准备立为皇后的宠妃王氏暴死,而恰于此时,皇宫内又有人告发贾吕、鱼氏与宦者“通奸”(宫女和宦者结为夫妻一样的伴侣,实际上没有实质上的性行为,仅仅是相互慰悦、
相互照顾而已,宫内称为“菜户”或“对食”)。明朝后期的皇帝对此类事,往往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明熹宗甚至还亲自将宦官与宫女结为对食的。
朱棣却勃然大怒。贾吕、鱼氏惧祸,上吊自杀。
朱棣并不罢休,又兴株连之法,拘捕与贾吕亲近的宫婢,亲自审讯,看贾吕等人是否还有其他阴谋。宫婢受了酷刑,竟诬服称后宫有人要谋害皇帝。这一口供,激起朱棣嗜杀本性。于是,接连有更多的人被抓,更多人的屈打成招。百连千扯,自承“谋逆”的宫婢侍女,竟然达近三千人之多。
朱棣下令将这些从全国选来的美丽的宫女全部处以剐刑。所谓剐刑,即是凌迟处死。此刑主要用来处死“谋大逆”、“谋反”等政治犯。
行刑时朱棣亲临刑场监刑,经常还亲自操刀,残杀宫女。一位河北籍宫女受刑时斥骂朱棣:“你年老阳衰,我们宫人与宦者相悦,又有何罪!”
朱棣更加恼怒,令画工画了一张贾吕与宦官相拥图,遍示内宫,羞辱无辜的宫女之余,亦不啻自我羞辱。《李朝实录》记载,朱棣大肆屠杀宫女之际,适有宫殿被雷电击毁,宫女们暗喜,以为朱棣会因害怕上天惩罚而停止屠杀,但朱棣“不以为戒,恣行诛戮,无异平日”。
公元1424年,朱棣第五次出兵大漠,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大内以30余宫女生殉朱棣。她们吃完饭以后,被带上殿堂,哭声震殿阁。殿堂内置有小木床,使宫女立在床上,梁上结有绳套,把她们的头放在圈套中,然后撤掉小床,使她们吊死。
“永乐大帝”无改一生嗜杀气度,死了也要祸害别人。
作文七:《明成祖朱棣》6600字
明成祖朱棣
新皇帝究竟在唱哪出戏,
说到朱棣的出身,可能会有读者觉得好笑,这有什么好讲的,他不就是老皇帝朱元璋与正妻马皇后所生的。《明实录》与《明史》等“正史”都这么说的,难道还有什么不对,
其实,如果你仔细阅读一下明代流传下来的有关永乐皇帝的一些官方史料的话,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朱棣不失时机地到处在喊着、嚷着:我是皇帝老爸和皇后嫡母所生的~
建文元年七月“靖难”兵起时,朱棣就告诉他的将士们:“我,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嫡子,国家至亲。”(《燕王令旨》卷2;《奉天靖难记》卷1) 同年七月癸酉日朱棣在给建文朝廷的上书中又这样说道:“切念臣与懿文皇太子同父母至亲也??”(《明太宗实录》卷2,注:本著所用《明实录》为红格本,以下略)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七月癸亥日,朱元璋的三儿子晋王朱棡之子朱济熺来南京觐见刚刚完成篡位登基的新皇帝,朱棣就赐敕给侄儿朱济熺说:“吾与尔父皆皇考妣所生,自少友爱深厚。”(《燕王令旨》卷2)
??
这就奇怪了,一个原本就位近人主的藩王自起兵造反一直到篡位登基后逮住机会就说自己是某人所生的,如果真是这样,有这个必要吗,一个人由某对男女所生,那是板子上钉钉子的事,根本用不着挂在嘴边上,要不然就是这里边有猫腻,还有,朱棣在登极不久接受昔日“老冤家”三哥朱棡的儿子朱济熺的朝贺后,做叔叔的他居然在给侄儿的敕书中还没忘那老掉牙的台词:“我与你老爸都是高皇帝、高皇后所生的,从小我们兄弟之间就手足情深~”如果朱棣真是跟朱济熺的父亲晋王朱棡是同一父母生的,有必要那么讲吗,这也太不合常理了;更有,如果翻阅永乐帝钦定的《奉天靖难记》等官书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当年朱棣与他的三哥等不仅不是手足情深,而是绝对的冤家。这就令人更加一头雾水了:已经登临九五之尊的大明新主朱棣大可不必向晚辈大肆吹嘘自己兄弟之间的“团结友爱”史呀。
那么,新皇帝朱棣究竟在唱哪出戏,
朱棣的生母到底是谁,
唱戏的主角是朱棣,旁边有着一大帮子的吹鼓手和啦啦队,其所唱出的“主旋律”当然是朱棣为绝对的龙种、嫡子;台下看戏的人很多,尽管有人早就知道秘密或看出了破绽,但迫于朱棣的血腥高压政治谁都不敢、也没有这个能力出来甄别是非或正本清源。
大明永乐朝官方主唱的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主旋律”果然能糊弄一时,却无法做到绝对与永远。自朱棣踩着建文忠臣的鲜血登上皇帝宝座的那一刻起,有关建文帝出亡的传言不胫而走;朱棣非嫡出,其登极称帝实属大逆不道??尽管朱棣穷凶极恶地肆意屠杀政治异己或潜在的政治危险分子,但诸如此类的“流言蜚语”还是在悄悄地流传着。好奇的人们在偷偷地不停追问:朱棣登极合法不合法,如果不合法,那么他到底是谁的儿子,
从明到清,从民国到现代,无数的人们一直在追寻着被朱棣所掩盖的历史真相。直到20世纪30年代,著名学者陈寅恪、傅斯年和吴晗等人在综合历代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抽丝剥茧般地展开了分析和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基本上揭开了明成祖朱棣的生母之谜,但也留下了一些疑问,譬如朱棣的生母最终怎么啦,她对朱棣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等等。
今天在我们解答所有这些问题之前,不妨先将明成祖朱棣生母的几种说法给大家讲讲。
? 朱棣是由嫡母马皇后所生的,
这种说法的始作俑者就是朱棣自己。“靖难”成功后朱棣的御用文人这样写道:“今上皇帝,太祖高皇帝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生五子,长懿文皇太子,次秦王,次晋王,次今上皇帝,次周王也。”(《奉天靖难记》卷1) 《明实录》也有相似的记载:“母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生五子,长懿文皇太子标,次秦愍王樉,次晋恭王棡,次上,次周定王橚。”(《明太宗实录》卷1)
按照朱棣钦定的说法,马皇后共生了5个儿子,即太子朱标、二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四子燕王朱棣和五子周王朱橚。
与此说相近的还有在大明皇家族谱里流传着另一种版本,那就是:四皇子燕王朱棣和五皇子周王朱橚都是马皇后生的,而太子朱标、二皇子秦王朱樉、三皇子晋王朱棡则是由诸妃子所生。明代学者郎瑛见到过大明皇室《鲁府玉牒》,他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太祖二十四子,生母五人。长懿文太子标,第二秦愍王樉,封西安;第三晋恭王棡,封太原;第四燕王棣,原封北平,今入继大统;第五周王橚,封开封,高后所生也。??右《天潢玉牒》之数人,予得于顾尚书者。今鲁府所刻玉牒,又以高后止生成祖与周王,因其不同,故录出之。”(,明,郎瑛:《七修类稿?国事类》卷10)王世贞在《二史考》中也有类似的说法:“《皇明世系》谓太宗、周王为高皇后所生,而懿文、秦、晋诸妃子。”(,明,王世贞:《弇州史料》卷61)
以上这种“朱棣为马皇后所生”之说的关节点在于马皇后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正妻,按照中国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游戏规则,到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朱标、朱樉、朱棡等三个兄长都已经薨世,朱棣就成为不是长子的长子了,而且还是“嫡出”,因此他的“靖难”篡位就会变得“合礼”又“合法”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以上这种说法主要见于明成祖朱棣钦定的官方文书当中。“明仁宗以下各朝都是明成祖的直系子孙,他们的臣民自然也不敢在钦定的史料以外横生异议。”(《明成祖生母记疑》,详见吴晗:《明成祖生母考》,原载《清华学报》第10卷,第3期,1935年7月,民国二十四年三月九日) 但就此类官方钦定的“朱棣为马皇后所生”之说而言也并非完全一致,一会儿说是太子朱标与朱棣等五兄弟全是由马皇后所生的,一会儿又说马皇后只生了朱棣与朱橚,其他三个兄长全是妃子生的。由此可见明代官方记载的“朱棣是由马皇后所生”之说很不可靠。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漏洞百出的官方说法呢,这就要从朱棣两次重修《明太祖实录》说起。
据有关史料来看,在朱棣篡位登基之前,合法继位的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遵循中国历代王朝的修史传统,于建文三年十二月前将逝去的洪武朝之国事整理与修
简称“一修”《明太祖实撰出来了,这就是历史上第一版的《明太祖实录》,(
录》)。(《明史?恭闵帝本纪》卷4;,明,谈迁:《国榷?惠宗建文三年》卷11,中华书局1958年12月1版,第1册,P828,以下只标卷数、册数与页码) 但篡位上台后的朱棣对此极为不满意,因为他起兵造反以来一直嚷着叫着自己是高皇帝高皇后嫡子,与以事实为依据的一修《明太祖实录》中的记载有着极大的不同。为了压服人心和证明其夺取皇位的“合法性”,朱棣决定于“(建文四年
己未,(重)修高皇帝实录,敕太子太师曹国公李景隆、太子少保兼兵部尚十月)
书忠诚伯茹瑺监修,总裁官翰林院学士解缙总裁,务合至公,以光简册。是日,又敕纂修官翰林学士王景、右通政李至刚??命以建文事附其后焉。”(,明,谈迁《国榷?惠宗建文四年》卷12,第1册,P883;《明太宗实录》卷13)但实际上这次重修是由总裁官解缙主修。解缙,人称“大明第一才子”,既然是第一才子,别说他有多聪明,想当年他被老皇帝朱元璋看中的,不就是他满肚子的才气啊~新皇帝一番指示,隐含了什么,解缙当然非常清楚,于是他遵照新皇帝的“微言大义”,将朱棣的出身给改了。
差不多与此同时,朱棣还下令全面“修改”专门记载大明皇家血脉传承的《玉牒》。在建文转向永乐的那个非常年代,能够在新皇帝血腥统治下得到重用的文人还真是个个“有才”,他们充分领悟“一代雄主”的指示精神,“妙笔生花”地在《明太祖实录》(二修稿)和大明皇家《玉牒》等官方文书中记载道:太子朱标、二皇子朱樉和三皇子朱棡都是庶出,只有四皇子朱棣和五皇子朱橚是嫡出,即马皇后所生。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编辑:点儿)
文章摘自 《大明帝国之朱棣卷》 作者:马渭源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更多文章进入书摘频道>>>
文章摘自《大明帝国之朱棣卷》
作者:马渭源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简介:自来到这个世上起,明成祖朱棣似乎注定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尽管目前为止有关朱棣的传记和永乐朝的历史之作有几部,但真正触及到本质的却少之又少。本书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弄清朱棣“靖难”诸谜;第二,运用??[连载内容]
从表面来看,御用文人们这么一改,新皇帝的一切烦恼困惑似乎皆可迎刃而解了。殊不知这里边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朱标、朱、朱等三皇子的嫡出身份早在朱标被册立为皇太子和朱、朱被分封为秦王和晋王时已经公诸天下,而解缙等人明目
产地”与身份全改了,这岂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后来恰巧张胆地将三个皇子“
有个与解缙有过过节的人出来告发说,解缙等人之所以留下这么大的破绽,其真实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们考证出它的真实情形来。给人这么一挑拨,朱棣的火就上来了,他找了个借口,将大才子解缙发配到广西去。但也有人说是因为解缙参与了永乐朝皇储派系斗争,为朱棣所忌恨,最终被贬谪远地。(《明史?解缙传》卷147)
解缙被处罚后的永乐九年冬十月,朱棣下令让姚广孝、夏原吉和杨士奇等人再次修订《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卷120)由自己的第一谋士、铁杆“心腹”姚广孝领衔,花费了七年时间重修的这部大明第一“正史”就此不再有什么令篡
出身”。三修《明太祖实录》位皇帝不安之处了~朱棣再次被巧妙地安排了一次“
说:马皇后一共生了5个儿子,即太子、秦王、晋王、燕王和周王。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薨世后,大明朝廷曾经为皇储问题展开了一场讨论,老皇帝朱元璋说:“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于此命也。古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朕第四子贤明仁厚,英武似朕,朕欲立为皇太子,何如,”不料大臣刘三吾出来挡道,他说:“陛下,您要是立了燕王为皇太子,那么将燕王的两个兄长秦王和晋王放到何等位置呢,”刘老头的一番高论点到了朱元璋决策的“软肋”之处,最终老皇帝只好放弃了立燕王的念头。(《明太祖实录》卷217) 这三修稿《明太祖实录》这么一编“故事”,至少说有三大好处: 第一,朱棣与朱都是嫡出,“靖难”之后朱棣当皇帝似乎不太成问题,因为老皇帝“有过指示”:“国有长君,社稷之福”,朱棣前面三个兄长都已经死了,轮也该轮到他这个“嫡子”的头上。
第二,老皇帝本来就有立燕王为皇太子的念头,虽然这事被人“搅了”,但现在“言归正传”,还是应该由燕王来入继大统,这也符合“祖制”啊~ 第三,与先前公布的太子、秦王、晋王的“产地”与出身身份相吻合。 这下朱棣可高兴了,“披阅良久,嘉奖再四,曰:‘庶几小副朕心。’”(《明太宗实录》卷200)
就这样,一部“正史”在最高统治者的“亲切关怀”下终于出笼,一个人的出身在几年里换个不歇,连他妈是谁都可以任意换换,最后换成了5个皇子都是马皇后所生的。
对于这样率性篡改官书与正史的过程,清初学者夏燮说得最明白。他说: “明成祖于建文所修之《太祖实录》,一改再改,其用意在适(疑“嫡”字)出一事。盖懿文太子薨,则其伦序犹在秦晋,若洪武之末,则秦晋二王已薨,自谓论序当立,借以文其篡逆之名也。并引周王为五人同母者盖燕周本同母也。《明史?黄子澄传》曰:‘周王,燕王之母弟,削周是翦燕手足也’。此初修本之仅存者。”
“解缙奉诏再修,尽焚原草而独存此数语者,盖缙等欲取媚成祖,遂谓懿文太子秦晋二王皆诸妃出,惟燕周二王同为高后生,以证立适(疑“嫡”字)立长,礼之所宜。是则缙之所谓同母,乃母高后,与子澄传中同母之语词同而意异矣。缙之得罪在永乐九年,时必有谮之于成祖者,谓懿文庶出之语骇人听闻,修《实录》者留此罅隙以滋天下后世口实,于是成祖并疑李景隆、茹等心术不正(语见沈氏《野获编》),乃于九年复命姚广孝、夏原吉等为三修之役,而杨士奇等主之,因自懿文太子以下五人悉系之高后所出,遂为定本。而忘却子澄同母一语自相矛盾未及追改,又入之《永乐实录》中,而燕周二王之为庶生,反成铁证,是目论而不自见其睫者也。”(,清,夏燮:《明通鉴?义例》)。
那么,到底是不是马皇后一口气生了这么多的儿子呢,
明史专家吴晗先生曾经对朱元璋的第一夫人马氏生子之谜进行了考证。他首先引了《明太祖实录》的记载:“乙未九月乙亥皇长子(即朱标,笔者注)生,孝慈皇
《明太祖实录》卷3)参照《明史》所录:“(朱)标,太祖长子也,后出也。”(
母高皇后。元至正十五年生于太平陈迪家。”(《明史?兴宗康皇帝传》卷115) 换句话来说,朱标太子于元顺帝至正十五年九月乙亥日生于安徽太平(今当涂)一个叫陈迪的人家中。这时朱元璋正率领将士们在太平周围与元朝军队展开激烈的战斗。而在这之前的至正十五年五月朱元璋才定计渡江,六月攻克太平,随即就陷入了元军的包围之中。
“时太平四面皆元兵,右丞阿鲁灰、中丞蛮子海牙等严师截姑孰口,陈先水军帅康茂才以数万众攻城,太祖遣徐达、汤和、邓愈逆战,??秋九月郭天叙、张天攻集庆,先叛,二人皆战死。先寻为民兵所杀,从子兆先收其众屯方山,与海牙犄角以窥太平。”(《明太祖实录》卷1)又有明人所撰的《皇明记事录》记载说:“(至正十五年)九月元义兵元帅陈先领兵攻太平府,士卒登城,上亲率死士拒之,城中危急。是时上娶孙伯英妹为次妃,妃言于上曰:‘府中金银若干,何不尽给将士。使之奋身御敌,倘有不虞,积金何益~’次日敌再至,上尽置金银于城上,分给将士,遂大败敌兵,生擒先。”(,明,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2)再者,宋濂撰《开平王神道碑铭》中说:“丙申(至正十六年)春二月元中丞蛮子海牙复以兵屯采石,南北不通,上虑将士虽渡江而其父母妻子尚留淮西,势莫可致,命
王统兵攻之。王至设疑兵以分其势而以正兵与之合,及战,别出奇兵捣败之,悉俘其精锐,自是元兵扼江之势衰矣。”(,明,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4) 由此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朱标诞生的九月份,从安徽当涂到南京一条线上一直是战火不断,且太平城还处于元军的包围与窥视下。那么这时马皇后已到太平城里生儿子朱标吗,非也。接着他又引《明史》:“太祖既克太平,后率将士妻妾渡江。”(《明史?高皇后传》卷130)
也就是说至正十六年春二月到来之际,朱元璋尚未扫清从太平到南京一线的敌对军事势力和取得很大军事胜利之前,马皇后率领的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家眷们是不可能冒险渡江的。而朱标已在上一年(至正十五年)的九月在太平城里生下来了,因此说朱标不是马皇后所生。
那么朱标是谁生的,
据明代人李清所记:“予阅《南京太常寺志》载懿文皇太子及秦晋二王均李妃生??”(,明,李清:《三垣笔记?附志》)史学家谈迁在《枣林杂俎》中也说,据《南京太常寺志》记载:“孝陵享殿,太祖高皇帝高皇后南向。左淑妃李氏,生懿文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
《太常寺志》是专门记载皇家内府之事,不应有错,连它也在说朱标生母不是马皇后而是李淑妃,由此,吴晗先生认定:“懿文与秦晋二王同母,懿文既非高后所生,则秦晋二王亦必非高后所生。高后既已考定无子,则《南京太常寺志》所记淑妃李氏生懿文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妃生成祖事当属可信。”(吴晗:《明成祖生母考》,原载《清华学报》第10卷,第3期,1935年7月,民国二十四年三月九日)
不过,笔者认为,这里面有三个问题被忽视了:
第一,朱棣登基后肆意篡改对他不利的官方文书,《明太祖实录》重修了两次才过关,难道《南京太常寺志》这样重要的官方文档他就不篡改了, 第二,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最重长幼尊卑之类的等级秩序,有史为证。 明代立国规制:武官子孙承继职位与文官封赠荫叙都是确立以嫡长子孙为第一继承原则。洪武四年三月丁未日朱元璋下“诏凡大小武官亡殁,悉令嫡长子孙袭职,有故则次嫡承袭,无次嫡则庶长子孙。??著为令”。(《明太祖实录》卷62)洪武五年正月戊辰日“申定武选之法。??凡武官亡故老疾征伤,以嫡长男承袭,嫡长男有故,则嫡长孙承袭,无嫡长子孙,则嫡庶子孙”。(《明太祖实录》卷71)
上面史料是讲,朱元璋在洪武四年就作出规定:凡是大小武官死了,他的职位必须由他的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继承,要是嫡长子没了,就由嫡长孙继承。要是嫡长子、嫡长孙全没了,那么依次就由嫡出子孙来继承;万一嫡出子孙全没了,
这时才可由庶长子孙来继承。洪武五年老朱皇帝再次发出诏令,对于武官职位的嫡长子继承制予以强调。
洪武十六年五月庚申日,朱元璋“诏廷臣拟文官封赠荫叙之制。??荫叙之例五:其一,用荫以嫡长子,若嫡长子残废,则嫡长之子孙以逮曾玄,无则嫡长之同母以逮曾玄,又无则继室及诸妾所生者”。(《明太祖实录》卷154)
作文八:《魅力明成祖》2900字
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
——靖难成功原因分析
一、简介:
1,
2,
3,
4,
5,
6, 姓名:朱棣 生卒年:1360——1424年 在位年份:1402——1424年 谥号:文皇帝 庙号:太宗,嘉靖时改称成祖 生平简介:
朱棣是位马上天子,因武功而立威名,因武功而夺皇位,因武功而拓疆土。他的一生起于兵,最后也是卒于行军途中。
洪武三年(1370),朱棣被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就藩北平(今北京)。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起兵,以清君侧为名开始了一场历时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朱棣率军攻进南京,以次年为永乐元年(1403),从此开始了他22年的统治。
7,
等
8,
残暴行径:屠戮建文余臣、“诛十族”、“瓜蔓抄”等 丰功伟绩:郑和下西洋、奴儿干都司、《永乐大典》、八征漠北
二、研究现状
1,研究成果:
对他的研究,从各方面看都已趋于完善。在学术论著上,除了有对明成祖一生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研究的《明成祖传》(晃中辰),还有类似《明成祖朱棣》(北史,肖春生)这样的论著。而关于他的学术论文,更是应有尽有,《“永乐定制”考论》(晃中辰),《元顺帝、明成祖身世之谜》(郭丽清),《试论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原因)))(李英来)等,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明成祖一生的事迹进行研究,将一个活脱脱的明成祖呈现在我们眼前。
2,现存不足:
关于明成祖的许多作为,研究者也做出了各种假设和猜测,但仍然存在着许多疑惑,比如:八十万大军下安南的真正动机,隐藏生母的动机等等。
三、成功原因分析
主观原因:
1,准备阶段:朱棣用尽一切办法争取到了足够的准备时间,并做好了准备。
(1)金陵觐见
建文帝上位后听信大臣建议开始了削藩,在几个藩王被废后,,
燕王感到了危机,在燕王集团内部都在谋划着起兵。但是当下燕王还没准备好,为了消除建文帝的疑虑,并赢取准备时间,建文元年(1399),燕王进宫觐见。史书不一记载有认为确有此事,有的则认为没有这件事情。从各种史料的记载来看,确有此事。燕王进京朝勤,昂首上大殿,并不拜,监察御史曾凤韶弹勃燕王“大不敬”。但建文帝说:“至亲毋问。”’不但如此,在明太祖一周年祭日时,为了打消朝廷的顾虑他做了危险的决定:命自己仅有的二个儿子一起进京致祭。
从燕王这次进京的目的和作用来看,不仅消除了建文帝的疑虑,也可以堵住主张削藩大臣的嘴。另外,他还可以顺便看看朝中虚实,人心向背,做到心中有数。
他的这次行动,体现了一位雄才伟略的政治家的成熟和胆量。
(2)韬光养晦:
为了应对建文帝随时可能派的大军,朱棣私下里培养了一批死士。同时在燕王府里打造兵器,但这些进行的是的十分隐秘,他在王府后院修建了很大的地下室,围墙很高,围墙下埋着很多缸瓮,防止声音传到外面。还养了许多鸭鹅,用鸭鹅的叫声掩饰打造兵器和操练的声音。
朱棣秘密进行的准备为以后的战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装疯卖傻
没有不透风的墙,燕王秘密准备的消息还是被人告发到了建文帝那里,建文帝下诏斥责了他,他意识到建文帝马上就要动手了,但是
现在他还没有准备好,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想出了一个让人膛目的办法,装疯,大热天穿棉衣,在大街上乱跑,语无伦次。
为了争取到时间,朱棣不顾一切。
2,战争阶段:长达四年的战争将朱棣的马上功夫和计谋及其雄才大略、爱民之心、个人魅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1) 有勇有谋
起兵后,朱棣以有限的兵力,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迅速取得了蓟州、怀来战役的胜利。当建文帝派耿炳文北伐时,朱棣以在北平一代站稳了脚,可全面迎接正面之敌。在对付耿炳文时,朱棣趁南军立足未稳之际,采取远距离快速奔袭的战术,在运动战中捕捉战机,迅速取得了雄县、莫州和真定战役的胜利,是的南军的第一次北伐破产。在对付李景隆时,朱棣在内线打防御战,固守北平坚城,拖垮敌人。在外线打运动战时,壮大自己,由弱变强,最后内外夹击,转危为安,使南军的第二次北伐又遭失败。在夹河战役中,朱棣扬野战之术,避攻坚之短,将敌人诱出坚城,各个击破。在他得知南京空虚时,则毅然改变战略,不在于南军进行一城一池的争夺,而是长驱南下,直取金陵。以京师号令全国,各地传檄而定,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2) 集天下英才而用之
朱棣麾下尽是或英勇能战,或饱读战书的忠心之士。朱棣的将领有次子朱高熙、丘福、陈亨、张玉、朱能、薛禄、李远、谭渊、王真、姚广孝等。在战争中,他不仅为朱棣奋勇杀敌,而且在危急时刻以自己的生命保护朱棣脱险。
朱棣的部下能如此忠心与朱棣的个人魅力是分不开的。
(3) 胜不骄,败不馁
在怀来大破宋忠后,部下向朱棣贺喜,他只是淡淡的说:“这区区小胜,哪里值得那么高兴呢?如果真的获得了大胜,又会高兴成什么样子呢?喜容易生骄,一骄傲就不谨慎了,不谨慎就是失败的苗头。”部将听后“皆称善”。
在东昌之役大败后,又忍着悲痛和压力,鼓励将士。
朱棣在胜利时能不忘自己远大的抱负,告诫部下,在失败时又能够及时调整自己和将士的心态,证明朱棣出色的领导才能。
(4) 体贴下士
东昌之役中,朱棣最得力的助手张玉战死,他流泪对部下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值得忧虑,只可惜失去了张玉,艰难之际,失我良辅。”他亲自撰写祭文,抚恤家属,祭奠阵亡将士,并脱下袍服为死者焚烧,嘴里念念有词:“愿袍服为死者御寒。”还对身边的人说:“虽其一丝,以识余心!”
在建文四年挥军南下从馆陶渡过漳水时,当燕王渡过河后,看到一个士兵躺在路边呻吟,朱棣便停马下来,命侍从将生病的士兵扶上自己备用的马匹。侍从犹豫,朱棣说“人和马孰轻孰重?人生病了不能行走,不载他,是弃之不管。我岂能贵马而贱人哉!况且你们跟随我南征北战,尽心竭力而病,我要是不体恤他们,其实为人父母之道?”将士们知道此事后,深受感动。
燕王体恤部下,在各种史书中都不乏记载,虽难免有溢美之词,
但燕军将士乐为燕王所用,临阵舍生忘死,常以少胜多,几乎不见叛将者,这与朱棣体恤部下有很大关系。
(5) 心怀百姓,深受爱戴
朱棣严格约束部下,不许扰民。在燕军入京时,“城中军民皆具香花,夹道相迎,将士入城肃然,秋毫无犯。市不易肆,民皆安堵。”
客观原因:
1, 建文的迟疑
在建文准备削周王时,燕王为周王说情的委书使建文帝“观之戚然”,看了深受感动,想就此罢手。
燕王的准备阶段,建文帝在大臣的建议之下做出了一些防范措施,在燕王周围部署了兵力,并且开始调走燕王的部队,削弱他的实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建文帝认为,燕王已经没有什么可怕了,已经不具有威胁了,但是他低估了燕王的实力。
建文元年,在燕王的二个儿子进京后,有人建议建文帝将他们留在京师,但是建文帝没有听从,事实证明建文帝的这个决策是个很大的失误。
2, 朝中无能臣
由于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在燕王起兵后,此时朝廷无将可用,建文帝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幸存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13万伐燕。
经历了四年的战争,朱棣进军金陵,登上了皇位。无论历史对其皇位的取得有什么样的说辞,都不能否认其出色的个人能力,尤其是在四年战争时期他表现出来的才能和个人魅力,都让后人钦佩和赞叹。在他统治时期,明朝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时期。
参考资料:
《明成祖转》 晁中辰著 人民出版社
《细说明成祖》 王日根、何峰著 人民出版社
《细说明朝十六代》 朱孟阳著
《明成祖施政心态研究》 中国知网
作文九:《明成祖朱棣》17100字
明成祖朱棣
第一节“靖难”取胜,朱棣即位
封燕王,就藩北平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据说他“姿貌秀杰,目重瞳子,龙行虎步,声若洪钟”。洪武三年(1370),朱棣被封为燕王,十三年(1380)就藩北平(今北京),成为威震一方的亲王。
分封诸王是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而后决定的。他认为,元朝的灭亡,有一条重要原因就是主弱臣强,皇帝不得藩屏之助。因此,朱元璋要让众子孙都来出力,以维护朱家皇朝。每位亲王拥有被称作“护卫”的少量军队,少的三千人,多的一万五千人。名义上,亲王不得干预地方事务。但是在紧急情况下,亲王可调遣王国所在地的镇守兵。每有军事行动,诸王都要带领护卫随军出征,那些在疆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帅,虽身为大将军,也要受到这些年轻亲王的节制。在诸王之中,以晋王、燕王最被倚重。
洪武初年,虽然元顺帝带领臣属北遁朔漠,但仍拥有相当的实力。为了降服强敌,朱元璋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北征。故元势力在明军的打击下日趋衰落,镇守边塞的亲王却在战斗中成长起来。
洪武二十三年(1390)正月,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大将军,率列侯赵庸、曹兴、王弼、孙恪等赴北平,训练军马,听燕王节制,以出征漠北。山西的军队归晋王节制。燕王率傅友德等出古北口,侦知元将乃儿不花等驻牧迤都,遂麾师前进。这时适逢大雪,诸将欲待雪止再进军。朱棣说:“天雨雪,彼不虞我至,宜乘雪速进。”大军进抵迤都,与元军仅隔一沙碛,竟未被发觉。虽以重兵压境,朱棣仍欲智取。于是他派部将观童前往敌营劝降。观童与乃儿不花是老相识,两人相见,不禁相抱而泣。正在这时,明军已近围敌营。元军大败,乃儿不花想乘马逃走。观童告诉他这是燕王的军队,不必害怕。于是,乃儿不花与观童一起到明军营帐中请降。燕王设酒款待,乃儿不花深受感动,便带领他的全部部落和马驼牛羊,一起归降了明军。捷报传到京师,朱元璋高兴地说:“肃清沙漠者,燕王也!”朱元璋屡次命令燕王帅师出征,又令他节制沿边军马,燕王威名大振。史书说他“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又说他“料敌制胜,洞烛万里,威震朔漠”。“燕王扫北”的传说至今还流传在民间。
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太子,引起诸王,特别是秦、晋、燕王的不满。他们之间早已开始了明争暗斗。史载晋王到朱元璋处告燕王“劳师冒险”,又日夜搜求燕王的“国中细故”,“专欲倾陷燕王”,燕王每入朝,太子“数以语见侵”等等,其间剑拔弩张之势十分明显。 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子朱标死,秦、晋、燕王无不窥伺皇位,但朱元璋接受了学士刘三吾的建议,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以杜绝诸王对皇位的觊觎。不久,洪武二十八年,秦王死。洪武三十一年,晋王死。朱棣的两个强有力的对手消失了,他成为诸王中最年长者。这时朱棣的羽翼已经丰满,不但有久征惯战的护卫军,权限上也早已超出了“列爵不临民”的规定了。
晋王死后一个多月,朱元璋曾给朱棣一道敕谕:“朕诸子独汝才智,秦、晋已薨,系汝为长,攘外安内,非汝其谁?..尔其统率诸王,相机度势,防边乂民,以答天心,以副朕意。”①无疑,这时朱元璋已把朱棣看作维护朱家皇朝的一个支柱,对他寄予很大希望。然而,朱元璋毕竟精明过人,他也虑及燕王权势过大,对继任皇帝构成威胁,所以,朱元璋临死时告诫:“燕王不可不虑”,并下遗诏:“诸王临国,毋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正显示出他的这一忧虑。
“靖难之役”
朱元璋笃信佛教,诸王初封时,都要为他们选一名僧人加以辅佐。有一位僧人法名道衍(本名姚广孝),是一位颇有谋略的人。朱棣向朱元璋要了道衍。道衍到了燕邸,还向朱棣
推荐了一位术士,名叫袁珙。这两人都成了朱棣的谋士。朱棣还设法结纳地方文武官员,以培植自己的力量。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辞世,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朱允炆用齐泰、黄子澄之议削藩,不到一年时间,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朱棣则在加紧活动。他挑选壮士充实自己的护卫军,以勾逃军为名,收罗异人术士。表面上,朱棣藏起锋芒,假称有病,暗中则加紧练兵。他还利用燕府崇深之便,赶制军器。
斗争终于公开化了。这年六月,燕府官校于谅、周锋以图谋不轨被逮到京师处死。朝廷同时下诏切责燕王。燕王朱棣佯狂称疾,走呼市中,夺酒食,语多妄乱。有时竟卧在土中,整日不起。
朱棣的佯狂只不过是缓兵之计,毕竟不能持久,他想在大军到来之前做好准备。他命令亲信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将士八百人入卫王城。这时,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已经接到朝廷的命令,带领在城的七卫军队和屯田军士包围了王城,并用本栅截断了端礼门等的通道。朝廷削夺朱棣王号和逮捕燕府官属的诏书也在这时到达北平。
朱棣临事不乱,与部属设计擒杀谢贵和北平布政使张昺。他在端礼门内设置了伏兵,把张、谢诱入燕府,张、谢二人被杀。北平守军群龙无首。燕王命张玉等率兵乘夜攻夺九门,北平迅速被朱棣控制。
朱棣正式起兵,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革除建文年号,仍称洪武三十二年。他谕令将士,同时上书朝廷,声称根据《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从此便开始了一场历时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
战争开始后,朝廷命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师四十余万北伐,军驻真定。燕王躬擐甲胄,率师至涿州,连败官军,耿炳文退守真定。耿炳文是硕果仅存的老将。他的失败,引起建文帝的忧虑。太常卿黄子澄却认为无足虑,并推荐了曹国公李景隆代替耿炳文。建文帝亲饯江浒,赐以斧钺,期在必胜。
李景隆是开国元勋李文忠之子,不过是个膏粱子弟,未尝习兵见阵。朱棣出兵永平,诱李景隆攻北平,而以世子留守北平,戒其坚守勿战。朱棣打败永平守军,进击大宁,勾结兀良哈三卫渠长,挟迫宁王与之结成联盟。李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十。
景隆攻北平不克,背后又有朱棣回军杀来,一战而败,退走德州。建文二年(1400)夏,双方再战于白沟河。白沟河流经华北平原,在保定与涿县之间。李景隆合兵六十万列阵以待。第一天战斗十分激烈,直至深夜双方才各自收军。这一仗燕军损失很大,朱棣在深夜混乱中竟迷失了方向,下马辨别水流才找到归途。第二天再战,南军气势更盛。朱棣坐骑三次被创,弓矢皆尽,剑锋折缺,马又却步不前,几乎被官军射及。双方鏖战,天已过午。忽然一阵大风,将官军大将旗折断,军阵为之震动。朱棣带劲骑绕到敌后袭击,反败为胜,官军大溃,被斩首及溺死者十余万,横尸百余里。李景隆单骑走德州。燕军又破德州,围济南。山东参政铁铉坚守济南,三月不克,朱棣暂时退师。
朝廷命左都督盛庸为大将军,再次率兵北伐。朱棣佯称攻辽东,发兵攻打沧州。沧州陷落。燕军再经临清、馆陶、大名,至于东昌,与盛庸、铁铉所率主力相遇。双方大战,燕将张玉战死,燕王朱棣挺身短兵接战,有几次处境十分危险。燕军大败,被擒斩万余人,燕王独以一人殿后,赖二子朱高煦带兵营救,始免于难。不久两军再战于夹河,官军大败。 一个月后,两军再战于藁城。燕军再次乘风击败官军,斩首六万余级,擒其骁将,获其军资。
自举兵以来,已经三年了,燕军所克城邑,兵去后又为官军所据,所得不过北平、保定、永平三府。双方处于僵持状态。这时有一批被罢斥的宦官从南京来投奔燕王。他们向朱棣透露了南京布防的情况,说南京空虚可取。朱棣决心迅速了结这场战争,“临江一决,不复反顾!”
建文四年(1402),朱棣麾师南下,由馆陶渡河,循徐州,与官军大战于齐眉山下(在今凤阳灵璧西南)。不料官军连连获胜,燕军几员大将相继战死。朱棣下令有进无退,麾军继续前进。燕军下泗州,克盱眙,徇扬州,驻军江北。朱棣凭藉大江麾师强渡。谷王朱橞、李景隆开南京金川门迎降,朱棣率师进入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
建文四年六月己巳,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他以次年为永乐元年(1403),从此开始了他二十二年的统治。
残杀建文“奸党”
朱棣上台后的首要任务是宣传自己即位的合法性和处置政治反对派。这两点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不利于统治的巩固。朱棣对政治反对派的镇压不仅是残酷的,也是空前野蛮的。起初,他公布的“奸党”名单不过齐泰、黄子澄等二十九人,而实际被杀戮和被迫害的难以统计。
朱棣进入南京后,打算借重著名文人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遭到拒绝。
方孝孺说:“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见方孝孺不为所用,便以诛九族相威胁。方孝孺说:“便诛十族奈何!”于是便酿出一场诛杀十族的惨祸。朱棣令人“以刀挟其口两旁至双耳”,并将其投入狱中,接着便大肆搜捕他的门生,连坐被处死者八百七十三人,谪戍边远而死者不可胜计。对兵部尚书铁铉,则割了耳鼻,又割了肉烧了,塞到铁铉的嘴里让他吃,还问他“甘否”。铁铉说:“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铁铉至死骂不绝口。户部侍郎卓敬不屈,临刑,神色自若,也被灭三族。礼部尚书陈迪不屈,朱棣派人把他的儿子捉来杀掉,并割其鼻舌,强塞给陈迪吃。陈迪唾向凶手,骂得更厉害,终于被凌迟处死,宗族被戍者一百八十余人。刑部尚书暴昭不屈,“先去其齿,次断手足,骂声犹不绝,至断颈乃死”。左佥都御史景清,因刺杀朱棣不成,被“抉其齿,且抉且骂”,含血喷了朱棣一身,朱棣下令“剥其皮、草椟之”,“碎磔其骨肉”。右副都御史练子宁,被逮语不逊,“命断其舌,磔死,宗族弃市者一百五十一人,九族之亲被抄没戍远方者数百人”。其他不一而足。
第二节文治武功
恢复洪武旧制,俭朴勤政
朱棣执政,特别是在永乐初年,努力恢复洪武旧制,凡建文年间更改者,罢废殆尽。 首先,朱棣在对众亲王的态度上与建文帝相比有所变化。凡在建文年间被废黜幽系的诸王一律恢复了王位。他们纷纷到京师朝见新天子,朱棣动辄给予大量赏赐。这在表面上看来是遵从祖制以笃亲亲之谊,但实际上却寓有驾驭之意。在胁迫宁王结盟时,朱棣曾许宁王以“事成当中分天下”,但朱棣做了皇帝却不认旧账,不要说中分天下,就是宁王乞求苏州、钱塘也不获准,终于改封南昌。朱棣还暗中削夺诸王的实际权力及军权。代王、岷王、齐王的护卫先后被削,连同母弟周王的护卫也被迫交出。必使其力不足与一镇相抗。
建文帝曾说《大明律》量刑较前代往往加重,因而稍稍放宽。朱棣则声称“刑名一以《大明律》科断”。看似恢复祖制,实际他的严刑酷法比朱元璋更有过之。他登上皇位后,对反对派的残酷杀戮令人发指。更为恶劣的是,朱棣强化了恐怖的特务统治。皇帝的亲军锦衣卫设有监狱,称为诏狱,它曾是朱元璋实行残暴统治的工具。后来朱元璋也认为这太过分,先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继而又宣布内外刑狱不得上交锦衣卫,而由司法机关审理。朱棣上台,重新设立了诏狱,而且刑罚花样翻新,为后世开了恶端。朱棣由藩王夺位,为钳制人口,又用宦官组成了东厂,专门“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厂卫联结,形成一个严密的特务网。 苏松重赋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建文年间曾宣布减免,而且解除苏松人不得在户部做官的禁令,这一德政也在恢复旧制的口号下被取消了。结果是“吴民大困,流亡日多”,特别是在迁都北京之后,苏松农民不仅要交纳重赋还要承担税粮北运的费用,负担更加沉重。更有甚者,朱棣连建文年间限制僧道占田的规定也予以废除。
建文年间,对官制作了若干变革,文职官员的地位有所提高。朱棣上台则强调“悉复皇
考之旧”,“纪纲政令一出于天子”。当然,这并不是说朱棣不注重文官,在他身边也常聚集着一些文士。他们不仅与皇帝一起说文论史,吟诗作赋,有时还参预机务。这些文士虽接近皇帝,但品级都不高,多为翰林院编修、检讨、侍讲、侍读官。他们在文渊阁入直,地处内庭,故称内阁。
内阁的出现,是明朝官制的一大变化。以后,阁权日重,逐渐成为明朝政务中枢。 朱棣夺得天下,主要凭借武力,所以他多少带有开国君主的气质,不少表现很像朱元璋,居安思危、俭朴勤政。
朱棣常以安不忘危告诫群臣。他说:“天下虽安,不可忘危。故小事必谨,小事不谨,将至大患。小过不改,积之将至大坏。皆致危之道也。”永乐十五年(1417),他又说:“朕德凉薄,托于万姓之上,惧弗克负荷,夙夜祗事,不敢暇豫..夫戒谨者,治之所兴,宴安者,乱之所自。”朱棣确实是个勤奋的皇帝。永乐初,他每天“四鼓以兴,衣冠静坐”,“思四方之事,缓急之宜”,上午有早朝,下午有晚朝,外朝处事完毕,还要处理宫中之事,“闲暇则取经史览阅,未尝敢自暇逸”。有人建议他务简默,他回答说:“人君固贵简默,然天下之大,民之休戚,事之利害,必广询博闻,然后得之”,“不如是不足以尽群情。”因此,他事必亲闻。他曾指责通政司:“四方奏疏非重务者悉不认闻。”他说:“朕主天下,欲周知民情,虽微细事不敢怠忽。盖上下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昏君其不知民事者多至亡国..凡书奏关民休戚者,虽小事必闻,朕听之不厌也。”他曾令人将中外官员的姓名写在武英殿南廊,闲暇观览,以熟悉政情。永乐初年,朱棣处事也较为谨慎。他自称“每退朝静坐,必思今日所行几事,其事于礼如何,于人情如何,若皆合宜,心则安矣;有不合宜,虽中夜必命左右记之,俟旦而改之。盖一事失当,人受其蔽,故不得不勤。”
朱棣对民情也比较关心。永乐元年,他说:“朕即位未久,尝恐民有失所,每宫中秉烛夜坐,披阅州郡民籍,静思熟计,何郡近罹饥荒,当加优恤,何郡地近边鄙,当置守备。旦则出与群臣计议行之。近河南数处蝗旱,朕用不宁,故遣使省视,不绝于道。如得斯民小康,朕之愿也。”
朱棣比起后世皇帝也还算是节俭的。他曾说:“内库所贮,皆天下财,待赏有功,虽朕不敢妄费。”永乐十二年(1414),一次百官奏事毕,朱棣退朝坐在右顺门,“所服衷衣衣袖敝垢,纳而复出。”有侍臣称赞他贤德,他说:“朕虽日十新衣未尝无,但自念当惜福。故每濯更进。”这一点和朱元璋相类。他说:“昔皇妣躬补绩故衣,皇考见而喜曰,皇后富贵勤俭如此,正可为子孙法。故朕常守先训不忘。”
以上所述,不免有朱棣的自我标榜,有史臣的溢美,但与明代中后期的皇帝相较,实胜多多矣。明人称他“英武神授,决机应变,飙发川流,群臣莫窥其际。爱惜下民,屡蠲租赋,犹嗜俭朴,不喜纷华”。均不为无据。可惜,他的好大喜功,使他的政绩大为减色。
修书
朱棣以武力得天下,又以高压治国,但却锐意标榜文治。他喜欢聚众编书,编有《古今列女传》、《历代名臣奏议》、《五经四书大全》、《为善阴骘》、《孝顺事实》等。其中以《永乐大典》最为著名。
永乐元年,朱棣命翰林侍读学士解缙等人,广采天下书籍,分类编辑成书,不厌浩繁。第二年冬便编成了一部大型类书,朱棣命名为《文献大成》。但朱棣仍嫌此书简略,又命姚广孝等人重修,自有书契以来,凡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各书无不包罗。永乐五年(1407),书成,朱棣赐名《永乐大典》。这是一部规模空前的大型类书。全书22937 卷,其中仅目录就有16 卷,共11095 册,总计约三亿七千万字。自先秦至明初,所引书七八千种之多,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极为珍贵。
朱棣修书为了标榜文治,同时也为了进行思想控制。明清之际的人将其比拟于宋朝修《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其用心实有深意。
另一部引人注目的书是《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一朝史实的《太祖实录》在建文年间已经修成。但朱棣以为这部实录不利于自己的统治,于是又命人重修。重修之后,朱棣仍然不满意,又命三修。三修实录历时七年之久才完成,这时朱棣才说:“庶几稍副朕心。”重修实录无非是想掩盖历史事实,说明自己做皇帝的合理性。与此同时,朱棣将有关建文的史籍一概禁毁,于自己不利者则片纸不留。
在掩盖历史事实的同时,朱棣更懂得从思想意识上进行统治的重要,为此,他进一步强调程朱理学为学术正统。朱棣派人编辑的《五经四书大全》,其目的就是为了宣扬程朱理学,用以控制士人的思想。朱元璋与朱棣的文化专制政策,对后世的影响至为恶劣,至为深远。而朱棣在这方面的活动较其父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开边
朱棣继承了朱元璋的政策,对北方故元势力怀柔与武力兼施。朱棣曾说:“朕为天下主,覆载之内,但有贤才,用之不弃。近世胡元,分别彼此,柄用蒙古、鞑靼人而外汉人、南人,以至灭亡,岂非明鉴!”因此,在朱棣的军队中有不少“鞑官”和“鞑军”,这些人在靖难之役中为他效了力。他即位后,更以优厚的待遇给予归服的蒙古军民,除根据原有官爵授予官衔外,还赐予衣、钞、牛羊、孽畜。有愿居京师者,还给以居第及日用什器。在蒙古族聚居地,凡归顺的,也如内地设置卫所。这些卫所以当地酋长为首领,给予都督、副都督、都指挥等官衔,管理当地政务,朝廷则不加干涉,因而这些卫所被称为羁縻卫所。羁縻卫所的首领定期入塞朝贡。他们带来马驼牛羊,而朝廷赐予锦缎丝绢,多余部分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因此,这种朝贡不仅表现出一种政治上的隶属关系,而且实际上是一种贸易形式。在交往中,朱棣主张“厚往薄来”,即赏赐给予要厚,不吝金钱财物;所取要薄,不要失远人之心。这些政策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永乐初,故元势力相互混战,已分为瓦剌、鞑靼和兀良哈三部。名义上的可汗本雅失里和鞑靼太师阿鲁台野心甚大,想统一全蒙古并与明朝抗衡。永乐七年(1409)二月,朱棣派使节赴鞑靼,要求“相与和好,朕主中国,可汗主朔漠,彼此永远相安无事。岂不美哉!”不料,使节被杀,朱棣大怒,声称“逆命者歼除之”。当年七月,朱棣派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率师十万征讨鞑靼。但由于明朝对鞑靼的力量估计不足,再加上指挥失当,十万人马竟在胪朐河全军覆没。高傲的大明皇帝为保住尊严,只好亲征了。
永乐八年(1410)二月,朱棣率五十万大军深入漠北,亲征鞑靼,在斡难河畔大破本雅失里军,本雅失里仅以七骑逃遁。明军又击破阿鲁台军于兴安岭。阿鲁台部众溃散,阿携家属远遁,明军大获全胜。后来,阿鲁台降顺,朱棣封其为和宁王。在此之前,朱棣已封瓦剌首领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勃罗为安乐王。但瓦剌势力不断强大,不仅阻遏明朝到西北的通道,而且企图控制鞑靼。朱棣不允许北方出现强大势力,于永乐十二年(1414)再度出塞,亲征瓦剌。这一仗,明军以五十万之众对付约三万人的瓦剌军,却打得异常艰苦,明军虽胜,而双方杀伤相当。第二年,瓦剌马哈木等遣使向明朝谢罪,恢复了对明朝的朝贡关系。
永乐二十年(1422)到二十二年,朱棣又三次率师出征漠北,但所获甚微。其后,又两次征鞑靼,均未见效。就在最后一次北征回京途中病死。五次北征虽然使故元势力受到打击,但是除了阿鲁台、马哈木这些人接受了明朝的封号外,故元宗室始终未对明朝表示臣服。 在西北,永乐年间也建立了众多羁縻卫所,其中以哈密卫的建立意义最为重大。哈密地处西北要冲。朱棣先后封其首领为忠顺王、忠义王,颁给金印,建筑王城,置官一如朱姓亲王。哈密卫的政务由朝廷直接控制。哈密则以“诸番领袖”的地位,为朝廷“译诸番贡表,侦察向背”。明朝对哈密的控制,对钳制蒙古也起了一定作用。
在东北地区,居住着以女真族为主的众多民族。元朝曾在这里设立辽阳行省。朱棣特别关心这一地区的情况,在北征中,他曾详细询问当地风土山川。永乐元年(1403),朱棣派
另一部引人注目的书是《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一朝史实的《太祖实录》在建文年间已经修成。但朱棣以为这部实录不利于自己的统治,于是又命人重修。重修之后,朱棣仍然不满意,又命三修。三修实录历时七年之久才完成,这时朱棣才说:“庶几稍副朕心。”重修实录无非是想掩盖历史事实,说明自己做皇帝的合理性。与此同时,朱棣将有关建文的史籍一概禁毁,于自己不利者则片纸不留。
在掩盖历史事实的同时,朱棣更懂得从思想意识上进行统治的重要,为此,他进一步强调程朱理学为学术正统。朱棣派人编辑的《五经四书大全》,其目的就是为了宣扬程朱理学,用以控制士人的思想。朱元璋与朱棣的文化专制政策,对后世的影响至为恶劣,至为深远。而朱棣在这方面的活动较其父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开边
朱棣继承了朱元璋的政策,对北方故元势力怀柔与武力兼施。朱棣曾说:“朕为天下主,覆载之内,但有贤才,用之不弃。近世胡元,分别彼此,柄用蒙古、鞑靼人而外汉人、南人,以至灭亡,岂非明鉴!”因此,在朱棣的军队中有不少“鞑官”和“鞑军”,这些人在靖难之役中为他效了力。他即位后,更以优厚的待遇给予归服的蒙古军民,除根据原有官爵授予官衔外,还赐予衣、钞、牛羊、孽畜。有愿居京师者,还给以居第及日用什器。在蒙古族聚居地,凡归顺的,也如内地设置卫所。这些卫所以当地酋长为首领,给予都督、副都督、都指挥等官衔,管理当地政务,朝廷则不加干涉,因而这些卫所被称为羁縻卫所。羁縻卫所的首领定期入塞朝贡。他们带来马驼牛羊,而朝廷赐予锦缎丝绢,多余部分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因此,这种朝贡不仅表现出一种政治上的隶属关系,而且实际上是一种贸易形式。在交往中,朱棣主张“厚往薄来”,即赏赐给予要厚,不吝金钱财物;所取要薄,不要失远人之心。这些政策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永乐初,故元势力相互混战,已分为瓦剌、鞑靼和兀良哈三部。名义上的可汗本雅失里和鞑靼太师阿鲁台野心甚大,想统一全蒙古并与明朝抗衡。永乐七年(1409)二月,朱棣派使节赴鞑靼,要求“相与和好,朕主中国,可汗主朔漠,彼此永远相安无事。岂不美哉!”不料,使节被杀,朱棣大怒,声称“逆命者歼除之”。当年七月,朱棣派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率师十万征讨鞑靼。但由于明朝对鞑靼的力量估计不足,再加上指挥失当,十万人马竟在胪朐河全军覆没。高傲的大明皇帝为保住尊严,只好亲征了。
永乐八年(1410)二月,朱棣率五十万大军深入漠北,亲征鞑靼,在斡难河畔大破本雅失里军,本雅失里仅以七骑逃遁。明军又击破阿鲁台军于兴安岭。阿鲁台部众溃散,阿携家属远遁,明军大获全胜。后来,阿鲁台降顺,朱棣封其为和宁王。在此之前,朱棣已封瓦剌首领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勃罗为安乐王。但瓦剌势力不断强大,不仅阻遏明朝到西北的通道,而且企图控制鞑靼。朱棣不允许北方出现强大势力,于永乐十二年(1414)再度出塞,亲征瓦剌。这一仗,明军以五十万之众对付约三万人的瓦剌军,却打得异常艰苦,明军虽胜,而双方杀伤相当。第二年,瓦剌马哈木等遣使向明朝谢罪,恢复了对明朝的朝贡关系。
永乐二十年(1422)到二十二年,朱棣又三次率师出征漠北,但所获甚微。其后,又两次征鞑靼,均未见效。就在最后一次北征回京途中病死。五次北征虽然使故元势力受到打击,但是除了阿鲁台、马哈木这些人接受了明朝的封号外,故元宗室始终未对明朝表示臣服。 在西北,永乐年间也建立了众多羁縻卫所,其中以哈密卫的建立意义最为重大。哈密地处西北要冲。朱棣先后封其首领为忠顺王、忠义王,颁给金印,建筑王城,置官一如朱姓亲王。哈密卫的政务由朝廷直接控制。哈密则以“诸番领袖”的地位,为朝廷“译诸番贡表,侦察向背”。明朝对哈密的控制,对钳制蒙古也起了一定作用。
在东北地区,居住着以女真族为主的众多民族。元朝曾在这里设立辽阳行省。朱棣特别关心这一地区的情况,在北征中,他曾详细询问当地风土山川。永乐元年(1403),朱棣派
人到地处黑龙江下游的奴儿干地方招抚诸部落。奴儿干地方在元朝先后归辽阳行省的开元路和水达达路管辖。永乐二年(1404),朱棣下令在这里建立奴儿干卫,永乐七年(1409)闰四月,又设立了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任命内地官员康旺为都指挥使同知,王肇舟为都指挥佥事,并派钦差内官亦失哈同往就任。永乐年间,朱棣多次派亦失哈等到奴儿干地方视察。永乐十一年(1413)亦失哈在特林地方的江边上修建了永宁寺,供奉观音、佛像,并立碑为记。《永宁寺碑记》载奴儿干都司建立的经过,和明朝对当地管理的情况。亦失哈宣示朝廷旨意,并“赐男妇以衣服、器用,给以谷米,宴以酒食”,所至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奴儿干都司的统辖范围极广,西起黑龙江上游的斡难河卫(今鄂嫩河流域),东到黑龙江下游的囊哈儿卫(今库页岛西岸北部郎格里地方),北起古里河卫(今精奇里江上源支流吉柳伊河),南至建州卫(先在今绥前河流域,后迁至辽宁苏子河上游)。明初所建卫共二百个。这些卫所的官员大都由本地酋长担任,而且是世袭的,但他们的任命、袭职、升迁、罢黜都要由明廷决定,由朝廷颁给诰敕、印信,作为凭证。各级官员要按规定定期到京师朝贡,朝廷根据官员等级给予不同待遇和赏赐。各卫所必须听从朝廷的调遣,执行明朝的法律政令;各卫所之间如果发生纠纷,必须听从朝廷的处理;各卫所若要迁居,也要经朝廷批准。在东北地区,为了保证使节朝贡往返和文书传递,在各交通要道上都设有交通驿站。这些驿站的建置,保证了明朝对奴儿干地区管理的有效实施。永乐三年(1405),明朝在广宁、开原等地开设了马市,各种土特产品均可在市上贸易。马市的开设促进了各民族人民间的经济交流,有利于东北地区的开发建设。
明朝把青海、西藏一带称作西番。在这里居住的藏族信仰佛教,宗教领袖亦即行政长官。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沿元旧制,尊礼当地宗教首领,并在西番地区设立了许多羁縻卫所。朱棣即位后,曾派司礼少监侯显、僧智光赴西藏。番僧哈立麻也来到南京朝贡。朱棣派驸马都尉前往迎接,并亲自接见于奉天殿,又在华盖殿设宴款待哈立麻,给予大量赏赐。朱棣请哈立麻在南京灵谷寺大斋七日,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祝福。不久,朱棣封哈立麻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存佛”,命其统领天下释教,同时赐给诰印、金银、彩币、法器、鞍马,其徒也被封为大国师。永乐六年(1408),哈立麻归藏,朱棣又命中官护行。朱棣还敕封许多番僧以王号,如大乘法王、大慈法王、阐化王、赞善王、护教王、辅教王等等。朱棣还命阐化、护教、赞善等王和川藏诸族修通了雅川(今四川雅安)至乌斯藏的驿路,沿途设立了驿站。从此,朝廷与西藏地方“使臣往还,数万里无虞寇盗矣”。这些做法,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有所加强,但朱棣所封番僧过多过滥,也有流弊:“其徒交错于道,外扰邮传,内耗大宫,公私骚然。”
永乐初年,贵州地方思州宣慰使田仁智之子田琛、思南宣慰使田茂安之子田宗鼎分别承袭了宣慰使的职位,因争夺沙坑之地,互动刀兵,当地百姓深受其害。朱棣派行人蒋廷瓒前去调查此事。田琛随蒋廷瓒入京辩白。朱棣劝他守土安疆。田琛回去后,仍不思悔改,于是朱棣派镇远侯顾成率校卫将二人秘密抓获,逮至京师处斩。为了安定贵州地方,朱棣下令将思州宣慰使司改为思州府,思南宣慰使司改为思南府,并设立了贵州布政使司,辖一司六府十五卫和若干千户所。贵州布政司的建立,对西南地区的开发起了促进作用。
第三节长驾远驭迁都北京
明初朱元璋定都于南京,以开封为北京,以临濠(今安徽凤阳)为中都。但朱元璋早有将国都北迁之意,他曾派太子朱标巡视河洛和关中,朱标返回后不久病死。这时朱元璋也已年老,迁都之事暂时搁置。
朱棣起于北平。他在登上帝位后立即宣布以北平为北京,并在北京设立行在六部。永乐四年(1406),诏建北京宫殿。永乐七年后,朱棣多次北巡,长期住在北京,而以太子监国南京,天下奏章都要送往北京行在所。这时北京已成为实际的政治中心。永乐十四年,又下令营建北京宫殿,到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落成。这年九月,朱棣下令以北京为京师,正式
迁都北京。朱棣迁都北京时,曾遭到不少人的反对。永乐十九年,新建成的北京奉天殿等三大殿毁于大火,朱棣下诏求言。群臣再次提出了不该迁都的问题。朱棣震怒,将主事萧仪下狱瘐死。朱棣说:“北平之迁,我与大臣密计,数月后而行,彼书生之见,乌足达英雄之略哉!”
什么是朱棣的英雄之略?当时,朱棣已将镇守边塞的宁王、谷王内迁,并将处于北京东北的大宁都指挥使司南迁至保定,山西行都司的一些卫所也迁到北京以南,因而北部边防空虚,北京直接面临前线,许多人据此认为朱棣迁都北京是为了抵御蒙古人的南下。其实,朱棣另有目标,永乐十四年六部都察院给朱棣上的一道奏疏中,清楚地道出了朱棣迁都的本意:
(一)北京是朱棣的“龙兴之地”;(二)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永乐十八年朱棣颁布的迁都诏更明确提出要“君主华夷”,而北京“实为都会”。因此,朱棣的迁都北京(即元大都),其目的主要在于“君主华夷”、“控四夷,制天下”。
大都曾作为元朝的首都将近百年。历史上中原政权为北方少数民族困扰的局面在元朝不复存在。元朝建立的是一个真正的华夷一体、四海浑一的国家。元朝定都于大都,不仅是因为蒙古贵族兴起于漠北,或是为了方便而简单地承辽、金之旧。以大都作为首都,是中国封建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中的一个重大步骤。大都作为全国政治中心,使漠北与中原地区统一在一个政治中心之下,加强了长城内外、大漠南北的联系。朱棣迁都北京,正是继续推进这一进程,肯定了北京作为全国统治中心的地位。它不仅可以统治广大中原和南方,而且还包括北方的黑龙江、贝加尔湖、阿尔泰山一线广大地区。它不仅是联系汉人与南方各族人民的纽带,而且也是联系女真人、蒙古人、西域各族人民的纽带。朱棣的迁都表现出了他的政治远见,也就是他的“英雄之略”。
改安南为交阯
自朱元璋以来,明朝与周边诸国大多都保有通使通贡的关系。明朝皇帝即位要诏谕各国,各国国王拥立、袭位都要到中国请封,即求得中国的承认。每值节日或喜庆丧葬,明与各国间都要遣使庆吊。许多国都派有学生在明朝的国子监中学习。朱棣在与诸国的交往中,也采取厚往薄来的方针,常常通过使臣给外国以大量赏赐,而不计较贡物的多少,且准其携带货物到中土贸易,即使有时违反中国禁令,也不予追究,这在当时叫做“怀柔远人”。永乐元年,日本贡使来到中国,礼官李至刚说,根据惯例,“番使入中国不得私携兵器鬻民”,应该命有关机构严格检查来船,凡犯禁物资全部籍送京师。朱棣说:“外夷修贡,履险蹈危,来远,所费实多。有所赍以助资斧,亦人情,岂可概拘以禁令?至其兵器,亦准时直市之,毋阻向化。”
洪武初,安南(今越南北部)曾派官员到京师朝贡。朱元璋派使封其首领陈日煃为安南国王,赐以驼钮涂金银印。诏书称颂他在朱元璋一即位便奉表称臣,专使来贺。朱元璋希望他“永为藩辅”,并赐给他明朝的历书《大统历》、织金文绮、纱、罗等物。从此双方往还不断。
朱棣即位时,安南内部正因王位发生争斗。国相黎季犛擅权,国王陈日煃及其子孙相继被杀,黎氏自立,改姓名胡一元,说先祖是帝舜的后裔胡公。朱棣不了解内情,封胡一元之子胡■为安南国王。胡■一方面遣使谢恩,表示臣服,另一方面却在国中自称皇帝。
胡■等豪霸一方,侵夺广西思明府所辖的禄州、西平州、永平寨等地,朱棣谕令归还,不听;又侵掠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朱棣诏令修好,而侵掠如故,并强收占城为其从属,明朝赐给占城的物品也被安南劫去。永乐二年,原安南陪臣裴伯耆和国王陈日煃之弟陈天平先后绕路逃至明廷,请求发兵诛讨叛逆。云南宁远州又告胡■侵夺七寨。胡■闻讯,遣使到明廷,佯称谢罪,请迎归陈天平,立为国君。于是朱棣派广西兵五千人护送陈天平还国,并敕封胡■为顺化郡公。不料,这一行人在归途中,中了胡■设下的埋伏,陈天平被杀,护送的明军败还。朱棣闻讯大怒,决意发兵征讨。
永乐四年(1406)七月,朱棣命成国公朱能佩征夷将军印充总兵官,西平侯沐晟为左副将军,新城侯张辅为右副将军,督师南征。中途,朱能病卒,以张辅代将其军。明军进入安南,传檄数胡一元父子二十大罪,并告谕国人将辅立陈氏子孙。明军连战告捷。胡氏烧掉宫室,驾舟入海,后为明军所获。安南郡县相继归顺。朱棣下诏,访求陈氏子孙。但耆老一千二百余人前往军门陈说:“陈氏已为黎贼杀尽,无人可以继绝。安南本中国之地,请仍划入中国,如同内地郡县。”于是朱棣下诏,改安南为交阯,设立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及都指挥使司,辖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一县,由布政司直隶五州,分辖二十九县,凡要害处,均设立卫所,加以控制。
朱棣下诏,凡陈氏诸王被弑者都给予赠谥建祠治冢,宗族被害者赠官,军民亡死暴露者加以掩埋,居官者仍任旧职,与新任官员共同治事。黎氏的苛政一切蠲除,遭刑者全部放免,礼待高年硕德,鳏寡孤独无依者收入养济院,又征求怀才抱德之士,凡山林隐逸、明经博学、贤良方正、孝弟力田、聪明正直、廉能干济、练达吏事、精通书算、明习兵法者,但有一技之长,都送往京师录用,先后被举者达九千余人。后黎季犛被安置广西为戍兵,其子因善兵器,被赦免录用。这是永乐五年的事。
应当说明,朱棣打安南,并在安南设交阯布政司,是违反当地人民愿望的,因而遭到反抗,不久,便发生了陈氏故官简定等造反事件,以及自称为前安南王孙陈季扩等的反抗事件。明朝宦官马骐等到交阯采办,掠索珍宝,也激起当地人的不满,人情骚动,直到宣德初年,仍不能平安,明廷不得已于宣德五年(1430)撤销交阯郡县,仍令安南为蕃属。
遣郑和出使海外
就在朱棣发兵安南的前一年,即永乐三年,又开始了另一件对后世影响甚大的事,这就是郑和下西洋(明朝人对海洋的概念,是以今婆罗洲为界,婆罗洲以西称西洋,婆罗洲以东为东洋)。郑和曾七下西洋,其中六次在永乐年间,一次在宣德年间。
当时,中国东南海上局势很是动乱,不仅有安南的四出扩张侵掠,而且还残存着许多反明势力,有元朝的残余,有方国珍、张士诚的余党,还有沿海一带反抗明朝统治的豪强武装。他们不仅不遵守明廷的通海禁令,而且私自交通外国,往往为寇。广东人陈祖义等因犯事逃到旧港(今苏门答腊岛巨港),招募流亡,控制了这一通往西洋的交通孔道,许多海外贡使被拦劫,使明朝向海外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同时,南洋一些地方对明朝的情况不甚了解,或抱有敌对态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早在永乐元年便派了宦官马彬出使爪哇诸国。到了永乐三年,郑和的航海活动便开始了。
郑和奉命出使,先后到达三十余国,宣扬了国威,提高了明朝的政治外交地位,加强了明朝与西南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促进了彼此间的文化经济交流,朱棣在国内的威望也因之提高,地位更加巩固。郑和的航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红海海口,是当时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壮举。
第四节宫闱
朱棣在做藩王时,朱元璋便为他册封了王妃,那便是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的长女。靖难之役中,朱棣颇得力于这位王妃。朱棣带兵去攻打大宁,李景隆乘机围攻北平。当时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形势很危急,多亏了王妃徐氏的谋划。城中兵少,徐妃便激劝将校士民的妻子参战,组成一批女兵,披上铠甲,登城拒守,终于坚持到朱棣回师。
朱棣做了皇帝后,徐妃册为皇后。她常规劝朱棣与民休息,又劝朱棣对新旧官员不要有不同对待。在靖难之役中,徐妃的弟弟徐增寿常把建文帝朝中的情报送给燕王,因而被建文帝所杀。朱棣要为他追赠官爵,徐皇后反对。后来朱棣还是将徐增寿封为定国公,并让其子袭封,徐皇后说这不是我的意愿,而不向朱棣道谢。她还曾将那些朱棣所倚重的大臣的夫人们召进宫来,让她们以民生为念,做好内助。徐皇后明于治理,还采辑《女宪》、《女诫》,编成了《内训》二十篇,及《劝善书》,颁行天下,以化育人心。
永乐五年(1407),徐皇后病逝,临终时还劝朱棣要爱惜百姓,广求贤才,恩礼宗室,不要骄宠外戚。对于她的死,朱棣十分伤心,为她在灵谷寺、天禧寺举行了大斋,听群臣前来致祭。谥为仁孝文皇后。后来朱棣在北京天寿山为自己营建了陵墓长陵,首先将徐后安葬其中。从此,朱棣不再册立皇后。
朱棣还有两个心爱的妃子,一个是昭献贵妃王氏,一个是恭献贤妃权氏。王氏有贤德,侍奉徐皇后很恭谨,为朱棣所倚重。朱棣晚年性情暴躁,臣属动辄得罪,不论太子诸王公主还是大臣,都得到过王氏的调护。徐后死后,宫中一切大事实际都由王氏掌管。
权氏是朝鲜人,姿质秾粹,善吹玉箫,甚受朱棣宠爱。永乐八年(1410),权氏随朱棣北征,在还师时死于山东临城。
朱棣一共有四个儿子,长子朱高炽便是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虽为长子,又仁贤,却不为朱棣喜欢。他很胖,因而很笨,走路要人搀扶,还不免失足,当然难以带兵出去打仗了。朱棣最喜欢老二朱高煦。朱高煦被封为汉王,他从小不肯读书,为人凶悍,靖难之役中屡立战功,几次救朱棣转危为安。朱棣想立他为太子,却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大学士解缙的死,黄淮的下狱,就与他们跟朱高炽的关系有牵连。幸亏朱高炽有位聪明伶俐的儿子朱瞻基,很受朱棣宠爱,朱高炽的太子地位才得以保住。朱棣死后一年多,朱高煦便起兵想夺取皇位,这时是朱瞻基(明宣宗)在位,亲自率兵东征,兵临城下,朱高煦不战而屈。朱棣的三子朱高燧,封为赵王。四子朱高爔,未封而殇。朱棣的母亲是谁?自明朝以来便众说纷纭。按宗法制说,谁与朱元璋最亲,谁便有资格做皇帝。于是朱棣反复宣称自己“乃父皇太祖高皇帝亲子,母后孝慈高皇后亲生,皇太子亲弟,黍居众王之上。”这一招确实在他夺取皇位中起了大作用。但人们逐渐发现各种官私记载与朱棣所说大不相同,这些记载之间又互不相同。有的说朱棣与周王朱是高皇后所生,而太子及秦王、晋王等都是庶出。有的说朱棣是达妃所生,太子与秦王、晋王则是高皇后所生。有的则说朱棣的生母是碽妃。还有说朱棣是元顺帝妃洪吉喇氏所生的,或是说元顺帝妃瓮氏所生的,或是说元顺帝的高丽妃所生的。
朱棣既然说他是皇帝亲子,皇后亲生,他于即位后便无法改口了,应有的礼仪封典也只能给高皇后了。朱棣的生母究竟是谁?明南京《太常寺记》认为是碽妃,而懿文太子、秦王、晋王,皆李妃所生。这不仅从看守孝陵的阉人口中得到旁证,而且明朝就有人为此专门进入寝殿探寻究竟。果如《太常寺记》所记;在享殿中,太祖朱元璋与皇后马氏座位南向,左淑妃李氏等座东向西,惟碽妃座西向东。明人尚左,这说明碽妃除高皇后外地位高于其他妃嫔。原来这是个不可张扬的秘密。朱棣为了自己皇位坐得稳一点,不敢公开承认自己的生母,只好把碽妃偷偷供奉在这里。明人有诗写道:“成祖重所生,嫔德莫敢齐。一见异千闻,《实录》安可稽?”关于碽妃,有的野史说她是高丽人。燕王出生后,马皇后养为己子,便将碽妃赐死了,据说是用铁裙之刑致死的,是否确实,已不得而知了。
朱棣好色,吃饭要有宫女伴唱,晚年朝参也要有宫女陪伴。这在明初是很特殊的。他曾多次派人到朝鲜去选淑女,弄得朝鲜君民不得安宁。朱棣最宠爱的朝鲜妃子权氏享年不永。对她的死,起初无人怀疑。后来宫人吵架,有人揭发是朝鲜妃子吕氏串通中官和银匠用砒霜毒死了权妃。朱棣大怒,将中官、银匠处死,命令用烙铁烙一个月杀死吕氏,并杀死吕氏在宫中的从人,牵连至死者达数百人。其实这是个冤狱,到朱棣晚年才暴露出来。永乐十九年(1421),诬陷吕氏的宫人鱼氏与宦官的私情被揭发,二人自杀。朱棣将他们的侍婢拘捕审讯,侍婢们因受不了拷掠,诬服认罪,并说要谋杀朱棣。这一来非同小可,后宫连坐者竟达二千八百人之多。行刑之日,朱棣亲临刑场,看着她们被一一剐死。有的宫人在临死时大骂朱棣:“自家阳衰,故私少年寺人,何咎之有!”两案所杀竟达三千余人。为了自己的私欲,朱棣何等阴毒残暴!
永乐二十二年(1424),朱棣在第五次北征归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这一年,他六十五岁。
这时六师在外,京师无主,朱棣左右商定绝对不泄露皇帝逝世消息。内臣马云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商议,将军中的锡器收集起来熔成一椑(棺),将朱棣收殓了,然后将锡匠杀死。又将椑放在辇上,每天早晚照常上膳。大军继续朝京师进发,同时派人密报太子。 不久太子朱高炽即位,便是仁宗。朱棣被安葬在天寿山长陵,与徐皇后合葬,尊谥称“启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嘉靖十七年(1538),皇帝闹大礼,要尊本生父母,于是修改朱棣谥号为“启天宏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则称成祖了。
第五节余论
一代雄主
明成祖朱棣的业绩不仅对明朝,对后代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朱棣本人也常以“圣主”“明君”自许,希望留芳百代。但朱棣为政过猛,步伐太急,给当时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再加上他好大喜功,而财力、精力有限,不免顾此失彼。南征安南,战争持续近二十年,八十万大军疲于奔命;郑和六下西洋,“费钱谷数十万,军民死者以万计”,修建北京宫殿,赴四川、云、贵、湖广采木,工程历时十数年,“所费数以万计,役死军士百姓不计其数”;五次亲征漠北,每次动员兵力三十万至五十万不等,搜尽天下府库以充军饷,数十万军民为之转输,造成“财力大窘”,正如仁宗洪熙元年(1425)湖广布政司左参政黄泽上言所说:“向也,南征北讨,出师连年,辎重牛马,耗散巨万,又江北困于营造,江南疲于转输”,“土木屡作,劳者弗休”,结果是“丁男疲于力役,妇女困于耕耘,富者怨征敛之繁,贫者罹冻馁之苦”。为支付巨大的开支,永乐末年甚至将官吏的俸给都撙节了十之六七,官吏家属已有冻馁之虞,百姓生活可想而知了。“人民流离,饿殍盈路,税粮逋负,盗贼横生”,便是永乐末年的社会生活图景。
永乐十八年(1420),就在朱棣要准备进行第三次北征,郑和准备第六次下西洋,北京的宫殿刚刚修完,交阯的战事正打得火热的时候,山东爆发了著名的唐赛儿起义。
唐赛儿起义是人民群众对永乐太平盛世的断然否定,是对朱棣“以爱民为本”的统治的恰当评价。仅就《明太宗实录》统计,永乐一朝所谓“民乱”、“强贼”就达四十起之多。永乐末年,山西、河北,甚至号称富庶的苏、常、嘉、湖等地都出现了成伙的“强盗”和大批“流民”。
在其他方面,永乐时期也表现出不少问题,如官僚队伍中“贪风,永乐之末已作”,“请托贿赂,公行无忌”,官员任用“渐循资格”,办事“循习”成弊;经济上钞法败坏,“物价腾涌”;军队中“自永乐以后,新官免试,旧官即比试,贿赂无不中”,造成“军职日滥”,而其间“多贪暴怠懈,纪律不严,器械不利,城池不修,军士缺伍,攻战屯守之法渐废弛”,由于“调度频繁,营造日久”,致使“虚有屯种之名而田多荒芜”,“兵之力疲而农之业废”。总之,朱棣一意要建立大功,垂名后世,而举国上下已经漏洞百出。
然而,朱棣毕竟是个有作为的皇帝,迁都,修《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等都出现在永乐一朝。虽然这些事就朱棣来说,是为了巩固扩大自己的统治,但它们同时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明人王世贞说:“太祖之后而功者,孰不知成祖乎?”焦竑说:“高皇帝翦除凶残,鸿业未固,必须大圣人继起乃能定之。汉、唐、宋统一天下皆有太宗,乃克永世。”他们都指出了朱棣在明史上的地位。
朱元璋建立明朝,其制度可算完备,但分封过侈,皇朝虽未易姓,却引起了内乱。朱棣以藩王即位,削弱诸藩势力,强化皇权,使明祚延至二百余年。朱棣继承了朱元璋开创的制度,同时使它立于更巩固的基础之上,虽无开创之功,但走了关键性的一步。当然,为了巩固统治,这一步朱允炆或其他什么人也必须走,但朱允炆跌倒了,而朱棣成为明朝历史上的关键人物,从而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经过他,完善了中国封建制度,奠定了明清两朝的政治格局。
作文十:《明成祖朱棣》700字
明成祖(1360一1424)名朱棣,14O2至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原来被封为燕王,后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取了皇位。他死后的谥号是“文皇帝”,所以有的史书又称他为“文皇”。他的庙号是太宗,所以在《明实录》中他的实录就被称作《太宗实录》。后来,嘉靖皇帝将他的庙号改为“成祖”,所以后人便一直称他为“明成祖” 在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当中,和明成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是郑和下西洋、奴儿干都司、《永乐大典》等等。稍有点历史知识的人还知道,明成祖五征漠北,80万大军下安南,浚通大运河,大规模营建北京。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明成祖能干好其中一件事就足可济身到著名帝王之列,他却干成了那么多,而事实上还不止这一些。但是,他的名字也和“诛十族”、“瓜蔓抄”之类的残暴行为联系在一起,因而使得他的形象严重受损。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大明皇帝的波澜壮阔的一生吧! 青少年时代明成祖出生于元末的战乱时期。那时群雄并起, 互相征伐。在成祖出生时,朱元璋与陈友谅正打得不可开交,以至于连给儿子起个名字的工夫都没有。明成祖朱棣自称是马皇后嫡生,实际上他的生母是个贵妃,为此衍义出许多的野史和传说。明成祖长大后被封为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他娶徐达的长女为妻,成了他的好内助。燕王是诸王当中势力最强的一个,在抵御蒙古诸部的内扰中,他得到了锻炼,也初步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乱世婴儿元末是个战乱年代,大批老百姓流离失所。真是乱世出英雄,朱元璋异军突起,以应天(今南京)为根据地,积极扩充地盘。朱元璋多妻多子,朱棣是他26个儿子中的第四子。其中有好几个儿子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谁。明朝建立时,朱棣已是一个八九岁的儿童。那时全国仍很凋敝,满目疮痍。这一切都在朱棣的幼小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