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林则徐的故事》读后感 1000字1100字》1100字
《林则徐的故事》读后感 作文 1000字1100字 小学作文 ...
《林则徐的故事》这本书主要是叙述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林则徐,他出生於一七八五年八月三十日,小时候家境十分贫苦,常常吃不饱、穿不暖。但是林则徐并没有被逆境所打倒。他从小便勤奋好学,往往因学习而废寝忘餐。长大后,他不负众望,考中了进士,同时,亦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林则徐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声名显赫,辉煌一时的风云人物。林则徐作风严谨、“拒之千礼”、名扬四海。他“不屈”、“赤诚”、“忧国忧民”、“铁面无私”。是当朝的一员大将。他一生严格要求自己,履行做人之道。
当我看完《林则徐的故事》这篇文章,心中如打翻了五味瓶,我痛恨鸦片,憎恨腐败无能的清zf,更加崇敬虎门销烟的英雄——林则徐。
在道光年间,英国侵略者利用鸦片打开了中华大门,大量鸦片开始输入我国,许多人都沾染了吸食鸦片这种恶习。鸦片已严重地威胁著清zf的统治地位。
林则徐向道光皇帝请求前往广州禁烟,抱着“鸦片一日不禁掉,就一日不回京城”的决心,顶着沉重的压力,让不可一世的洋人乖乖交出了所有鸦片,烧掉了这残害中国人一箱箱的毒品,是他在广州率领大军英勇抵抗,为打击侵略者立下了汗马功劳。并在虎门滩上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为中国人民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沉重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是不
可欺侮的,使中国士气大增。
林则徐“一尘不染,两袖清风,”。也不摆大臣气势,二不接受贿赂,廉洁之名,并非虚传,乃货真价实。一官不明,于是乎,宰猪杀羊,张灯结彩,泥工铺路,装修新房,林则徐得知绕道而行,并馈予其人惩罚也,传为一时佳话。由此可见,林则徐之廉洁名副其实。
为了民族振兴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使我深受感动。一个世纪以来,他的精神深深地感召着无数正直的中华儿女。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无数抗日英雄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祖国的>
首页12 尾页
《林则徐的故事》读后感 孙梦颖 1100字
利益出生入死,赴汤蹈火,改革开放的今天,炎黄子孙在各行各业中发奋工作,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我们高兴的看到祖国正在飞速迅猛地发展,经济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红火,尖端科技已走到世界前列,祖国的统一大业也逐步实现,飘摇百年的香港已顺利回归祖国,澳门也投入了祖国的回报。
林则徐,一生以爱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为民除害为荣,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如果您还活着,一定
为当年的所作所为倍感欣慰,更会为有这么多的后继者把祖国建设得如此繁荣而欣慰不已吧~
首页 12尾页
《林则徐的故事》读后感 孙梦颖 1100字
作文二:《林则徐的故事》3000字
林则徐的故事 虎门销烟 1839年6月3日,天刚蒙蒙亮,广州城就沸腾起来了。城门旁张贴着一张大布告,人们纷纷 前来围观。有的人大声宣读着:“钦差大臣林则徐,遵皇上御旨,于6月3日在虎门滩将收缴 的洋人鸦片当众销毁,沿海居民和在广州的外国人,可前往观瞻……”老年人边听边点头, 笑盈盈地捋着胡须。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 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呀~” 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起劲地舞着狮子和龙灯;孩子们用竹竿挑着一 挂挂鞭炮,劈里啪啦,震耳欲聋。浩浩荡荡的人流,向虎门滩涌去。 前往虎门滩的群众,经过英国洋馆。那里,过去英国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可今天,洋馆 却死一般寂静,几个在窗口向外探望的英国商人,见人海如潮,喊声震天,吓得赶忙把头缩 了回去。 虎门离广州城约有一百多里地,人们冒着6月的骄阳,经过长途跋涉,前来观看。虎门海滩 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虎门滩高处,挖了两个15丈见方的销烟池,池子前面有一个涵洞?,直通大海,后面有一 个水沟,往里灌水。池子周围搭了几个高台,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文武官员,在高台 上监督销烟。 销烟民夫先把池子灌上水,然后把一包包海盐倒入池内,再把烟土切成四瓣扔进水里。等烟 土泡透后,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不一会儿,池子像开了锅似的,黑色的鸦片在池 子里翻来滚去,一团团白色烟雾从池子里往上蒸腾,弥漫了整个虎门滩。围观的群众欢呼跳 跃。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通向大海的涵洞被打开了,销毁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 许多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天动地的场面,都非常震惊,便恭恭敬敬地走到林则徐的台前,摘下 帽子,躬身弯腰,表示敬畏。林则徐浩然正气地对他们说:“现在你们都看到了,天朝严令 禁烟。希望你们回去以后,转告各国商人,从此要专做正当生意,千万不要违犯天朝禁令。 走私鸦片,自投罗网。”商人们洗耳恭听,连声称是。 两万多箱鸦片,23天才全部销毁。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外国侵略者
的威风。 林则徐流放新疆大有作为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以虎门销烟、奋力抗英而闻名中外,成为一代名臣、民族英 雄,为后人称颂。但也是因为禁烟和抗英,使林则徐成了朝廷的一名“罪臣”,遭受了5年悲壮的 流放生活。 功臣当了“替罪羊 替罪羊” 功臣当了 替罪羊 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功绩,最初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充分肯定。 1839年7月28日,道光帝阅毕林则 徐的虎门销烟报告,欣喜万分,誉为:“可称大快人心事!”不久,林则徐过55岁生日,道光帝又亲笔 书写“福”、“寿”二字的大楷横匾,差人送往广州,以示嘉奖。不久,林则徐先后被任命为两江总 督、两广总督。 但时隔不久,林则徐所面临的形势就迅速恶化起来。1840年6月,英军派舰队封锁珠江口,进攻 广州。 林则徐严密布防,使英军的进攻未能得逞。 英军受阻后沿海岸北上,于7月5日攻占定海,8 月9日抵达天津大沽口,威胁北京。这时,道光帝惊慌失措,急令直隶总督琦善前去“议和”;又命 令两江总督伊里布查清英军攻占定海的原因,究竟是由于“绝其贸易”还是“烧其鸦片”,意欲将 林则徐作为“替罪羊”。 从此,各种诬陷、打击和指责连续降临到林则徐的头上。琦善是妥协派的骨干,当然不会错过 这一陷害和打击林则徐的机会。他声称英国所不满的只是林则徐一人,只要清廷惩治林则徐, 所有问题都可解决。其间,林则徐两次上奏,大胆陈述禁烟抗英的合理性和正义性。道光帝翻 脸,指责林则徐简直是一派胡言,实在可恶! 9月29日,道光帝下旨,革了林则徐的职,并命令“交部严加议处,来京听候部议 ”。 这只是林则徐 受到的初步惩罚,后面还有更严重的惩罚在等待着他。10月25日,林则徐又收到吏部文件,通知 他暂留广州,等待新任钦差大臣琦善的审问和发落。 1841年5月1日,林则徐又接到圣旨:降为四 品卿衔,速赴浙江镇海听候谕旨。到镇海后,林则徐积极参与了当地的海防建设事宜,力图“戴 罪立功”。 不久,接替琦善的靖逆将军奕山在率军与英军作战中打了败仗。为了开脱罪责,他竟 造谣说,英方是愿意议和的,他们恨之入骨的只有林则徐一人。 言外之意,就是必须再次惩办林 则徐,英方才能罢兵议和。 道光帝求和心切,便把广州战败的责任再次归罪于林则徐,说他在广 州任职时没有积极筹划防务,以致英军发起进攻后,奕山招架不住。6月28日,道光皇帝下旨,革 去林则徐“四品卿衔”, “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遣戍途中治水患 林则徐再次遭到惩办,真是晴天霹雳。他深感报国壮志未酬,却身蒙不白之冤,心中充满悲伤和 愤慨。他自制印章一枚,上刻“宠辱皆忘”四字,意欲把以往皇帝对自己的所有宠爱和屈辱统统 抛到九霄云外,对仕途心灰意冷,今后但愿能为民众多做些好事。1841年7月14日,他怀着忧郁 伤感的心情,一一告别前来送行的友人,凄然乘舟离开镇海。 但是,林则徐毕竟做过高官,也不是平庸之辈,只要有机会,他还是会去 “戴罪立功”。在路过扬 州时,林则徐接到道光帝的谕旨,要他推迟赴伊犁,先到河南开封去协助治理水患。 原来,这年8月初,黄河水势猛涨,开封西北祥符堤防决口,淹没了河南、安徽所辖六府十余县, 开封城被洪水围困,当地官员惊骇万状,束手无策。清廷急命军机大臣王鼎赶赴河南治水。王 鼎是林则徐的至交,他乘机向道光帝提出:林则徐做过东河河道总督, 是治河能手,可以让他到
河南协助完成抢堵决口的任务。 王鼎的请求得到道光帝的批准。 林则徐接到谕旨后奔赴开封 城,旋即来到堵口工地,投入治河工程。他日夜奔波,亲自督率民工挑土筑坝。经过6个月的艰 辛努力,1842年3月19日,坝口终于合龙,制住了水害。 到开封治河效力“赎罪”,本是道光帝给林则徐许下的诺言,但这一出自圣口的诺言却没有兑 现。林则徐抢堵黄河决口,功劳最大,理应可以受赏免罪。王鼎也上奏道光帝说:林则徐治河认 真得力,论功行赏应是第一,请皇上撤销对他的处罚,委以重任。 但道光帝居然食言不认账,就在 河工合龙之日下达了继续惩治林则徐的圣旨:“林则徐于合龙后,著仍往伊犁。” 林则徐的诗 1、天山万笏耸琼瑶, 寻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青山相对笑, 满头晴雪共难消。 2、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林则徐 3、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清)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生平介绍 林则徐1785年生。 嘉庆三年(1798年), 林则徐中秀才, 就读鳌峰书院。 嘉庆九年(1804 年)中举,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后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 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先后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嘉庆二十五年(1820
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浙江杭嘉湖道,任上修海塘,兴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声。 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 世界的第一人”。 青少年 林则徐于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侯官鼓东街(今福 州市鼓楼区中山路)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 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入无法维持生活,于是,母亲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 在科举时
作文三:《林则徐的故事》500字
意 问 坐在 旁边 的广东 水 师 提督关天培 : “ 我们扣 了他们 多少条鸦 片船 ?” 关天培大声 回答 : “ 2 ,每条船装 10 多箱 ! 2条 00 ” q 林则 徐突然用严厉 的 目光 盯住 义律说 : “ 这就是说 ,13 箱 这个数 目还 07 到鸦片总数 的二十分之一 ,是 吗?”
义 律 哑 E无 言 。 l
过 了一阵 ,林则徐又微笑着 问 : “ 你们 的鸦 片老板颠地 呢?” 义律 早 已指 使颠 地 和伍 绍荣 化装 潜逃 ,所 以他 随便 地答 道 : “ 从 澳 f 我 时 ,没有见过他 。” 只见林则徐厉声下令道 : “ 把逃犯带上来 !” 义律一惊 ,只见颠地和伍绍荣像两 只癞皮狗一样 ,被 士兵押 了出来 。
义律又羞又恼 ,咆哮着说 : “ 我要抗议 你们拘禁无辜 的英 国公 民! ”
林则徐 一拍桌子 ,大声喝道 : “ 什么 叫无辜 ?颠地 私贩鸦 片 ,拒不缴 勾搭汉奸 ,化装逃跑 ,这是 ‘ 无辜 ’吗 ?领 事先生 ,对这样 的罪 犯 ,你 但
贼 被惫下头无可。地在旁不作。 义 问 了,话说颠缩一,…声伍 律得 低 敢 绍
如土色 ,两脚发抖 。义律 的阴谋彻底失败 了。
作文四:《:林则徐的故事》1400字
姓名 : 葉秋萌
班別:4A
書名 :《林則徐的故事》 作者 : 莊葳
出版社 : 少年兒童出版社
看了《林則徐的故事》這本書之後,我的心潮便好像是大海裏的波濤起伏著,久久難以
平靜下來。
《林則徐的故事》這本書主要是敍述中國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林則徐的生平
事跡。
出生於一七八五年八月三十日的林則徐,小時候家境十分貧苦,常常吃不飽、穿不暖。
但是林則徐並沒有被逆境所打倒。他從小便勤奮好學,往往因學習而廢寢忘餐。長大後,他
不負眾望,考中了進士,同時,亦開始了他的為官生涯。他在任期間,認真地打擊奸商、救
濟災荒、清理積案,做了許多有利於人民的事情,令百姓對他讚不絕口。
在道光年間,大量鴉片開始輸入我國,許多人都沾染了吸食鴉片這種惡習。鴉片已嚴重
地威脅著清政府的統治地位。於是,道光皇帝不得不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派他前往廣東
禁煙。
林則徐憑著一顆愛國之心,一到廣東便頂風逆浪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從外國鴉
片販子手中收取了二百多萬斤的鴉片,並在虎門灘上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虎門銷煙」,為中
國人民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但是,英國的資產階級為了保護可恥的鴉片貿易,擴大對中國的侵略,便公然對中國發
動了鴉片戰爭。林則徐眼見英國發動武裝入侵,非但沒有退縮,反而堅持抵抗,並多次擊退
敵人的武裝挑釁。但是,由於北方的防備不足夠,讓敵人有機可乘,很快北京便受到英軍的
威脅,而一些反對禁煙的投降派官僚亦乘時而起,紛紛捏造事實,陷害林則徐。當時的道光
皇帝聽信了奸臣的讒言,把有功之臣林則徐撤職查辦,並流放到遙遠的邊疆。我為林則徐這
種悲慘的結局感到無限的同情和悲哀,也為這班奸臣的所作所為感到萬分可恥,更為這樣一
位皇帝感到無比的氣憤和可悲。
以往,我對林則徐這位愛國英雄的事跡僅是一知半解,大都是從課本上以及老師的教授
中得知,所知的只是表面的認識,並沒有深入地了解這位歷史上著名的人物。但是,自從看
了《林則徐的故事》這本書之後,我對林則徐的了解有了深一層的認識。
從這本書中,我了解到林則徐在讀書時代的勤奮好學,我了解到他身為父母官時,如何
的清廉、剛正不阿,時刻想著為老百姓服務;我了解到歷史上著名的「虎門銷煙」以及「鴉
片戰爭」這其中許多的詳細情形;我了解到為人民立下不可磨滅的功績的林則徐的悲慘結
局……,這一切一切,都比課本上以及課堂上老師所提及的更深入。
看了《林則徐的故事》之後,我對林則徐的認識已不再只停留在他是一位負責禁煙的欽
差大臣上。他的勇氣和智慧令我佩服不已,他勇於與惡勢力鬥爭和誓死效忠祖國的精神,更
令我對他產生了萬分的崇拜。
林則徐千里迢迢由北京來到廣東,身體力行大搞禁煙工作,這其中遇到過不少困難,但
是林則徐並沒有被困難嚇跑,反而積極地面對困難,想辦法解決困難,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去
學習。平時,我在學習上、日常生活上也遇到過不少的困難,而對於處理困難的方法,我和
林則徐簡直有天壤之別。面對困難,我往往採取逃避的態度,我不敢向困難挑戰,只是一味
退縮,結果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看來,我應該好好地向林則徐學習。
林則徐面對英國的入侵,堅持抵抗,與敵人進行強烈的抗戰,不愧是一個愛國愛民的民
族英雄。但時至今日,仍擁有這種高尚的精神的人又有多少個呢?我深信答案絕對是寥寥無幾。
一個國家要繁榮富強起來,不僅要有一個為國民認真辦事的政府,而且要有一群像林則
徐這樣忠心報國的官員。有好的政府,有好的官員,有好的人民,一個國家還愁強不起來嗎?
作文五:《林则徐的爱国读后感》1600字
精品文档
林则徐的爱国读后感
在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侵略者利用鸦片打开了中华大门,残害中华儿女,霸占中华领土,在我中华国土上横行霸道,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正当中华民族灾难法天的时刻,一位爱国爱民的官员林则徐挺身而出,为受苦受难的中华民众出一口气,是他向道光皇帝请求前往广州禁烟,抱着“鸦片一日不禁,就一日不回京城”的决心,顶着重重压力,让不可一世的洋人乖乖交出了所藏鸦片,销掉了残害中国人民的一箱箱毒品;是他在广州率领大军英勇抵抗,为打击侵略者立下汗马功劳。可就是这样一位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却被腐-败的清政府革职了。
看完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林则徐这种为了民族的振兴,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我痛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更崇敬你——林则徐,崇敬你的智慧和勇气,崇敬你敢于和恶势力进行硬斗争的精神。一个多世纪以来,你的精神深深地感召着无数正直的中华儿女,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无数抗日英雄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祖国的利益出生入死,赴汤蹈火,即使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改革开放的今天,炎黄子孙在各行各业中发奋工作,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我们高兴地看到祖国正飞速地前进,经济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人民生活越来越红火,尖
1 / 3
精品文档
端科技已走在世界前列,祖国的统一大业也逐步实现,飘摇百年的香港已顺利回归祖国了,不久又迎来澳门的回归??这一切的一切怎不使我们的祖国母亲更加青春焕发呢?
林则徐爷爷,我想如果您还活着的话,一定会对当年的所作所为倍感自豪,更会为有这么多的后继者把祖国建设得如此繁荣而欣慰。
我们都知道,林则徐是清末著名的民族英雄,因为他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自从我观看了《林则徐对联立志》这个故事后,受到了很多启发。其中,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林则徐小时候进学堂时,起初调皮捣蛋,不认真学习,后来,他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学堂里的优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在人们心中成为了懂事、爱学习的孩子。他只要觉得好奇的东西,他就会不由自主地爬到桌子上去观察。登山的时候,林则徐总是在别人后面,但他不辞辛苦,通过自己的努力登上了山顶。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我从他的这副对联知道了林则徐小时候是一个从小志向远大并且坚持不懈的人。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在历史上,像这样的榜样还有很多,比如,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抱负、在青少年时代就立志“救国救民”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潜心学画的唐伯虎??
2 / 3
精品文档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同林则徐一样志向远大、不辞辛苦、坚持不懈的人。老师像春蚕一样不辞辛苦,用心血培育我们;解放军自愿日日夜夜保卫着我们的祖国;大部分学生胸怀大志,每天都认认真真地学习??
可是,在我们身边还有好玩的、懒惰的、害怕累的人。他们让老师和家长操了很多的心。像这样没有树立志向,并且不能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人,不可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有一句很好的谚语:“鸟最要紧的是翅膀,人最要紧的是志向。”鸟从小就有一个志向,那就是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同样,每个人也应该拥有自己的目标。
立志是成功的起点,有了壮志和不懈的努力,就能迈向成功。
3 / 3
作文六:《林则徐的读后感1500字》1500字
林则徐的读后感1500字
看完《林则徐》这篇文章,我的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我仇恨侵略者,痛恨鸦片,憎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更崇敬“虎门销烟的英雄———林则徐。
在鸦片战争中时期,英、法侵略者利用鸦片打开了中国大门,残害中华儿女,更霸占中国领土,在我中华国土上横行霸道,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正当中华民族灾难当头的时刻,一位爱国有民的官员林则徐挺身而出,为受难的中华民族出了一口恶气,是他向道光皇帝请求前往广州禁烟,抱着“鸦片一日不禁,就一日不回京城”的决心。顶着重重压力,让不可一世的洋人乖乖地交出了所藏鸦片,烧掉了这残害中国人民的一箱箱毒品,是他在广州率领大军英勇抵抗,为打击侵略者立下了汗马功劳。可就是这样一位立下赫赫功劳的功臣,却被腐败的清政府革职了,。
看完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林则徐这种民族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我痛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更崇敬你——林则徐,崇敬你的智慧和勇气,崇敬你敢于和恶势力进行硬碰硬和精神。一个多世纪以来,你的精神深深地感召着无数正直的中华儿女。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无数抗日英雄为人民幸福,为了祖国利益出生入死,赴汤蹈火,即使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辞。改革开放的今天,炎黄子孙在各行各业中发奋工作,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我们高兴地看到祖国飞速的发展,经济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人民生活越来越红火,尖端科技已走在世界前列,祖国的统一大业也逐渐实现,澳门、香港已顺利回归祖国了,两岸正在实行三通,也许不久将来就会祖国统一??????这一切一切让我们的祖国母亲更加青春焕发。
林则徐爷爷如果你还活着的话,一定会对当时所作所为倍感自豪骄傲,更会为有这么多的后继者把祖国建设得如此繁荣而欣慰的。
看完《林则徐》这篇文章,我的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
辣、咸五味俱全。我仇恨侵略者,痛恨鸦片,憎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更崇敬“虎门销烟的英雄———林则徐。
在鸦片战争中时期,英、法侵略者利用鸦片打开了中国大门,残害中华儿女,更霸占中国领土,在我中华国土上横行霸道,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正当中华民族灾难当头的时刻,一位爱国有民的官员林则徐挺身而出,为受难的中华民族出了一口恶气,是他向道光皇帝请求前往广州禁烟,抱着“鸦片一日不禁,就一日不回京城”的决心。顶着重重压力,让不可一世的洋人乖乖地交出了所藏鸦片,烧掉了这残害中国人民的一箱箱毒品,是他在广州率领大军英勇抵抗,为打击侵略者立下了汗马功劳。可就是这样一位立下赫赫功劳的功臣,却被腐败的清政府革职了,。
看完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林则徐这种民族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我痛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更崇敬你——林则徐,崇敬你的智慧和勇气,崇敬你敢于和恶势力进行硬碰硬和精神。一个多世纪以来,你的精神深深地感召着无数正直的中华儿女。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无数抗日英雄为人民幸福,为了祖国利益出生入死,赴汤蹈火,即使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辞。改革开放的今天,炎黄子孙在各行各业中发奋工作,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我们高兴地看到祖国飞速的发展,经济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人民生活越来越红火,尖端科技已走在世界前列,祖国的统一大业也逐渐实现,澳门、香港已顺利回归祖国了,两岸正在实行三通,也许不久将来就会祖国统一??????这一切一切让我们的祖国母亲更加青春焕发。
林则徐爷爷如果你还活着的话,一定会对当时所作所为倍感自豪骄傲,更会为有这么多的后继者把祖国建设得如此繁荣而欣慰的。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作文七:《林则徐的家风故事》3000字
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
1785年,林则徐出生在福州一户普通家庭中,其父林宾日是一位私塾先生,收入微薄,一家11口人,生活过得十分艰难。林澕说,“尽管如此,林宾日依然十分重视对林则徐的教育。”
林则徐4岁那年,父母就把他带到自己任教的罗氏私塾,常抱他在膝上,“自之无以至章句,皆口授之”。7岁时父亲教他作文,12岁时他又随父亲到文笔书院就学。
林宾日反对闭门读书、脱离实际、逃避现实的为学术而学术的学风,喜读“经世有用之书”。林宾日为了林则徐早日成材,在教授传统知识的同时,还时常讲述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精忠报国的动人故事,处处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林澕说,林宾日教育林则徐极有耐心,从不打骂,连大声呵斥都很少,“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向学”。
林宾日一生淡泊名利,“固守儒业”,绝不沾染社会的丑恶习气,更不贪图不义之财,经常告诫林则徐要“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
从为官之日起,林则徐就牢记父亲“不妄取一钱”的家教。他曾写过一副有名的对联告诫后代:“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后来,无论林则徐做官到哪里,在他的房间总是挂着父亲亲笔题写的对联:“粗茶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这副对联,后来成了林家的家训,不仅林则徐的儿孙铭记不忘,而且林家的儿女亲家、子弟也视作传家宝,模仿誊写,悬挂于中堂之上。
在“清廉自律 慎守儒风——林则徐家风展”上,有一封林则徐于1847年在陕西巡抚任上时,为三个儿子写的分家文书《析产阄书》。
信中写道:“余服官中外已三十余年,并无经营田宅之暇。惟祖父母在时,每岁于俸廉中酌留甘旨之奉,祖父母不肯享用,略置家乡产业……”“……田屋产业,各按原置价值匀作三股,各值银一万两有零……”
就是说他自己做了30多年官,没有时间经营家业。历年供养父母的俸银,老人除了帮助亲友外,舍不得享用,添置些房产,只值三万两银子,每个儿子只能分到价值一万两的房产,至于现银则无可分。
林澕说,林则徐曾想晚年退休后定居北京,因无力购置房产而作罢,最终回到福州,住在父亲购置的老屋子里。可见,父亲“不妄取一钱”的身教,他奉行终生。
一灯在壁
除了父亲,林则徐的母亲陈帙也对他影响至深。陈帙是闽中宿儒陈时庵的第五女,知书达理,为人贤惠。
因为家中的人口众多,经常困难到靠稀饭度日的地步,林则徐母亲靠做一些针线活来补贴家用。为了多挣一些钱,林母和林则徐的姊妹们日夜不停,有时甚至要劳作到很晚。
林澕说,看到母亲和姊妹们如此辛劳,在一旁读书的林则徐内心很不安,也想帮忙,林母却说:“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耶?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
林澕说,在父母的影响下,林则徐也十分勤奋,每天早起晚寝,手不释卷。同时,他也十分懂事,小时候,林则徐每天上学,都要先将母亲和姊妹们所剪制的彩花提到店铺寄卖,晚上从书院归来,再到店里收取货款回来交给母亲。
在书院读书期间,如若写了好文章,便有“膏火”奖励,为此,林则徐非常用功,经常获得“膏火”奖励贴补家用。
林家生活虽然清贫,一家人却团结和睦。在“清廉自律 慎守儒风——林则徐家风展”的展品中,有一幅青花瓷灯的照片,这盏油灯讲述的就是林则徐后人口口相传的“一灯在壁”的家族故事。
林澕说,“为了省油,林家用来照明的油灯平时只放一根灯芯,到了大年夜,才加一根。年夜饭,也只有一盘素炒豆腐。有一年除夕,邻居听见林家在吃年夜饭,欢歌笑语,十分开心。他好奇地过来,却看到这一家大小十多人围坐在饭桌前其乐融融,而桌上只有一盘素炒豆腐。”林则徐及后人,均以此事来教诲子孙,让子孙知晓“家和万事兴”“人穷志不穷”与“乐观豁达”的道理。
尤为可贵的是,林则徐的父母为人善良、品德高尚,同情弱者、慷慨助人,并注意对儿子言传身教这些美德。尽管林家早已家徒四壁,自顾不暇,但每当遇到比自己更困苦的人,林则徐的父母总是慷慨解囊、热心救助。在《先妣事略》中,林公记述其母亲“平日济困扶危,在人若己,必曲尽其心而后即安”“亲族乡党缓急,无不周恤”。
有一次,林则徐的三伯父家揭不开锅,父亲把家中仅有的一点米送给了三伯父,为此林则徐一家断炊挨饿。为了不让伯父得知难过,饿着肚子的父母再三叮嘱饥肠辘辘的子女们不要说出去,“汝伯父来,不得言未举火。”
林澕说,贫寒的家庭环境,也让林则徐更了解民生疾苦,使他很小就树立了扶弱济贫的爱民思想。
从未有如此认真者
在“清廉自律 慎守儒风——林则徐家风展”上,有一幅林公素服图。道光四年(1824)闰七月,林则徐母亲病逝,按例辞官回家守制。
年底,黄河高堰十三堡决口,清廷遂命林则徐赴南河督工。清代河工事务积弊甚深,林则徐本欲以母丧尚未终制而规避,但事关漕运大务和千万百姓的生命财产,父亲林宾日明训不许推诿,林则徐毅然接受了“夺情”,急赴南河督修。
林则徐身着素服,不用顶戴,奔走于泥泞工地上。为保证工程质量和堤工进度,他每天必亲赴工地查验督催,逐段勘察,不放过任何有损工程质量的细节,而且常常劳作到深夜。
“苦热不成寐,残灯还渡河……行行有幽意,莫问夜如何?”这首诗,正是林则徐当年勤于河工的真实写照。连道光帝也承认“向来河工查验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
新疆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区,林则徐在新疆的三年时间,始终心系各族人民,关心民众疾苦。
林则徐看到边疆兄弟民族的生活同内地一样贫困,不禁满怀同情地慨叹“穷边鸿雁倍堪怜”。林则徐在奏稿里也有类似这样的具体描述:“南路八城回子(指维吾尔族)生计多属艰难,沿途未见炊烟,仅以冷饼两三枚便度一日,遇有桑葚瓜果成熟,即取以充饥。其衣服褴褛者多,无论寒暑,率皆赤足奔走。”为了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状况,林则徐踏勘南疆,行程二万里,赢得了各族人民的爱戴。
慎守儒风,省啬用度
林则徐同样十分注重对后代的教育。读书明理是林则徐对子女的最基本要求。在督促子女读书方面,他非常注重以身示范,正可谓“在官时无日不读书,暇手一编,数十年寒暑不辍”。前往广东禁烟时,林则徐带的行李共四千六百余斤,其中绝大多数是书籍。即使是流放边远的新疆,他也不忘带着书籍。他的好友、福州藏书家郭柏苍在《竹间十日话》中称,林则徐西戍登程后,“大车七辆,载书二十箧,曰: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余皆公卿求书绫绢宣纸也。”
林澕说,林则徐还很注意与家人和孩子沟通,子女们经常把诗文习作和书法寄给父亲评点,林则徐无论公务多忙,总是抽空复信给予指导。在《训次子聪彝》中,他说:“惟尔奉母与弟妹居家,责任綦重,所当谨守者五:一须勤读敬师,二须孝顺奉母,三须友于爱弟,四须和睦亲戚,五须爱惜光阴。”他又说:“尔既奉母弟居京华,务宜体我寸心,常持勤敬与和睦”。
1839年,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抵达广州后,在给夫人的信中写道:“做官不易,做大官更不易。人以吾奉命使粤,方纷纷庆贺,然实则地位益高,生命益危。古人一命而伛,再命而偻,三命而俯,诚非故作诊持,实出于不自觉耳。务嘱次儿须千万谨慎,切勿恃有乃父之势,与官府妄相来往,更不可干预地方事务。”
林澕说,从中可以看出,林则徐不仅认为治家教子是个人的私事,更与国家和人民利害相关。而恪守清廉,除了要自律,也要管住家人。林则徐在《析产阄书》中嘱咐儿子:“产微息薄,非俭难敷,各须慎守儒风,省啬用度。”他还告诫后人:“凡我子孙,当念韩文公‘辛勤有此,无迷厥初’之语,倘因破荡败业,即非我子孙矣!”(文/摄影 首席记者卢钟)
作文八:《有关林则徐的故事》700字
有关林则徐的故事
;
林则徐从小就很机灵聪明,但他有一个很明显的缺点,就是性子急,办事粗糙,经常因为这个原因做事而出些差错。他的父亲觉得如果再这样下去会养成他急躁的毛病,怕他以后做事的时候会出大错。
有一天,父亲给林则徐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判官,因为他自己对父母非常孝敬,所以每当遇到犯人不是很孝顺的话,他就会特别严厉的判决这个犯人。话说有一天,有两个人捆着一个年轻人来到县衙,禀告这个判官说这个年轻人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大逆不道,并都请求这个判官加以严惩。判官一听,火冒三丈,就喊:给我打这个不孝子狠狠五十大板。这位年轻人想开口申辩几句,可是嘴巴早已经被一块棉布给堵住了,一句话也无处申诉,只好硬着头皮挨了五十大板,屁股是被打得开了花。
一会儿,有个老太婆拄着拐杖迈着小步急匆匆地走到县衙,向这个判官哭诉,说有两个盗贼偷了她家的耕牛,及时被发现,当场就被她的儿子逮住了,并把他们要押送到官府来,可是我儿子一个人不是对手,反而被那两个盗贼用绳子给捆走了,不知所踪,
老妇接下来又向判官描述她儿子的长相,判官一听,心里暗想:这和刚才被捆起来的那个不孝子长相一样,该不会我判错人了吧,他忙叫手下把那两个押送那个不孝子的那两个人叫来,但他们早已经开溜了。这时,被打昏过去的那个年轻人挣扎着爬了起来,老太婆走过去仔细一瞅,是自己儿子,惊叫一声,昏倒在地,爬不起来了。
聪明的林则徐深深体会到了父亲的这个故事的用意,从此以后,他暗暗的记住这个故事,慢慢的改掉了办事毛躁的习惯,最终成为晚清的封疆重臣,成为人们铭记的民族大英雄。
作文九:《林则徐的家风故事》1800字
来源: 福建法治报 作者: 綦芬/文 记者张人峰/摄 2016-08-11 07:06:46
林则徐成长在一个“志节清高的书香之家、亲情融洽的仁爱之家、奋发进取的勤勉之家”。父母的教诲以及林家忠孝、仁爱、勤俭的家风,使他形成了清正廉洁、勤奋严谨、亲民爱民的从政作风。林则徐不仅身体力行、严于律己,更是将其优良家风传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不少著名的家教箴言,影响和培育了一代代杰出的林家后人。
“十无益”成为林家百年传世家训
在林则徐纪念馆“林则徐家风展”上,有一幅林则徐手书“十无益”格言的石刻拓片。清朝末年,针对世风日下的时弊,时年50多岁的林则徐手书了“十无益”格言。该格言成为林家传承百年的家训。
“存心不善,风水无益。不孝父母,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时运不通,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1
省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林则徐纪念馆原馆长、文博研究馆员林峰说,“十无益”从唐代开始为世人所推崇,到宋代容纳到儒家思想里面来,变成更多人知晓的修身格言。林则徐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且身体力行。他觉得“十无益”对个人修身、对良好家风形成有益,可以作为家训。他很推崇这个格言,从目前发现二三个林则徐书写“十无益”格言的石刻看,落款都是“则徐敬书”或“少穆敬书”,可见他是很尊敬地去抄写。“十无益”包含自身修养,人与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忠、信、孝、悌”八字方针都在里面,全方位地对人的身心起教化作用。“十无益”涉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能起到很好的教化、传承、促进的作用。如能按这做,起码对自身来说起到修身作用,对家庭、社会来说,将更加和谐地发展。从《先妣事略》看林家清贫、和睦家风
在林则徐家风展上,有一份涂改较多的林则徐手稿——《先妣事略》,为林则徐后人捐献的;还有一盏嘉庆道光年间民间极普通的青花瓷油灯。
林则徐纪念馆展陈部主任林澕说,《先妣事略》是林则徐怀念母亲所写,是了解林则徐家世的第一手材料。这盏油灯讲述的是林则徐后人口口相传“一灯在壁”的家族故事。
林则徐父亲林宾日是私塾先生。他37岁时生下林则徐,全
2
家12口,生活十分艰难。母亲陈帙出身知识分子家庭,靠做女红来贴补家用。林则徐在《先妣事略》中追忆母亲:“幼读书,通晓大义,勤于女红”“先妣每忍饥饿不使家君知之”“率诸姐妹勤于所事,往往漏尽鸡号尚未假寐”。
林则徐幼年时,每年除夕,林家大小十多人围在一起津津有味地享受唯一的一大盘素炒豆腐;林家夜间照明也依赖唯一的一盏油灯,“敝庐四壁,短几一檠,读书于斯,女红亦于斯”(《先妣事略》语)。平时油灯只放一根灯芯,只有到了大年夜,才加点一根,过年的喜庆气氛便被熊熊地燃了起来。
林则徐童年得到开明父亲的教导,受母亲勤勉的生活态度影响,一家人虽然生活困苦却也温馨和睦。林则徐及后人均以此事来教诲子孙,让子孙知晓“家和万事兴”、“人穷志不穷”与“乐观豁达”的道理。
从为官之日起,林则徐就牢记父亲“不妄取一钱”的家教。他要儿子记住韩愈的话,辛劳勤俭,才挣下这份家产,不要迷惑心智,忘记当初的艰苦。他曾写过一幅有名的对联告诫后代:“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从《析产阄书》看林公的清廉、勤俭家风
在林则徐家风展上,有一封林则徐于1847年在陕西巡抚任上时,为三个儿子写的分家文书《析产阄书》。
3
信中写道:“余服官中外已三十余年,并无经营田宅之暇。惟祖父母在时,每岁于俸廉中酌留甘旨之奉,祖父母不肯享用,略置家乡产业,……”“……田屋产业,各按原置价值匀作三股,各值银一万两有零……”
就是说他自己做了30多年官,没有时间经营家业。历年供养父母的俸银,老人除了帮助亲友外,舍不得享用,添置些房产,只值三万两银子,每个儿子只能分到价值一万两的房产,至于现银则无可分。
他在《析产阄书》中嘱咐儿子:“产微息薄,非俭难敷,各须慎守儒风,省啬用度。”他还告诫:“凡我子林则徐的家风故事孙,当念韩文公‘辛勤有此,无迷厥初’之语,倘因破荡败业,即非我子孙矣~”曾国藩闻讯,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说:“闻林文忠公三子分家各得六千串。督抚二十年,家私如此,真不可及。吾辈当以为法”。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您的在线图书馆
4
作文十:《林则徐的故事[原创]》5300字
林则徐的故事
虎门销烟
1839年6月3日,天刚蒙蒙亮,广州城就沸腾起来了。城门旁张贴着一张大布告,人们纷纷前来围观。有的人大声宣读着:“钦差大臣林则徐,遵皇上御旨,于6月3日在虎门滩将收缴的洋人鸦片当众销毁,沿海居民和在广州的外国人,可前往观瞻……”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盈盈地捋着胡须。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呀~”
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起劲地舞着狮子和龙灯;孩子们用竹竿挑着一挂挂鞭炮,劈里啪啦,震耳欲聋。浩浩荡荡的人流,向虎门滩涌去。
前往虎门滩的群众,经过英国洋馆。那里,过去英国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可今天,洋馆却死一般寂静,几个在窗口向外探望的英国商人,见人海如潮,喊声震天,吓得赶忙把头缩了回去。
虎门离广州城约有一百多里地,人们冒着6月的骄阳,经过长途跋涉,前来观看。虎门海滩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虎门滩高处,挖了两个15丈见方的销烟池,池子前面有一个涵洞?,直通大海,后面有一个水沟,往里灌水。池子周围搭了几个高台,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文武官员,在高台上监督销烟。
销烟民夫先把池子灌上水,然后把一包包海盐倒入池内,再把烟土切成四瓣扔进水里。等烟土泡透后,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不一会儿,池子像开了锅似的,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来滚去,一团团白色烟雾从池子里往上蒸腾,弥漫了整个虎门滩。围观的群众欢呼跳跃。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通向大海的涵洞被打开了,销毁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
许多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天动地的场面,都非常震惊,便恭恭敬敬地走到林则徐的台前,摘下帽子,躬身弯腰,表示敬畏。林则徐浩然正气地对他们说:“现在你们都看到了,天朝严令禁烟。希望你们回去以后,转告各国商人,从此要专做正当生意,千万不要违犯天朝禁令。走私鸦片,自投罗网。”商人们洗耳恭听,连声称是。
两万多箱鸦片,23天才全部销毁。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林则徐流放新疆大有作为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以虎门销烟、奋力抗英而闻名中外,成为一代名臣、民族英雄,为后人称颂。但也是因为禁烟和抗英,使林则徐成了朝廷的一名“罪臣”,遭受了5年悲壮的
流放生活。
功臣当了“替罪羊”
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功绩,最初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充分肯定。1839年7月28日,道光帝阅毕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报告,欣喜万分,誉为:“可称大快人心事!”不久,林则徐过55岁生日,道光帝又亲笔书写“福”、“寿”二字的大楷横匾,差人送往广州,以示嘉奖。不久,林则徐先后被任命为两江总
督、两广总督。
但时隔不久,林则徐所面临的形势就迅速恶化起来。1840年6月,英军派舰队封锁珠江口,进攻广州。林则徐严密布防,使英军的进攻未能得逞。英军受阻后沿海岸北上,于7月5日攻占定海,8月9日抵达天津大沽口,威胁北京。这时,道光帝惊慌失措,急令直隶总督琦善前去“议和”;又命令两江总督伊里布查清英军攻占定海的原因,究竟是由于“绝其贸易”还是“烧其鸦片”,意欲将
林则徐作为“替罪羊”。
从此,各种诬陷、打击和指责连续降临到林则徐的头上。琦善是妥协派的骨干,当然不会错过这一陷害和打击林则徐的机会。他声称英国所不满的只是林则徐一人,只要清廷惩治林则徐,所有问题都可解决。其间,林则徐两次上奏,大胆陈述禁烟抗英的合理性和正义性。道光帝翻
脸,指责林则徐简直是一派胡言,实在可恶! 9月29日,道光帝下旨,革了林则徐的职,并命令“交部严加议处,来京听候部议 ”。这只是林则徐受到的初步惩罚,后面还有更严重的惩罚在等待着他。10月25日,林则徐又收到吏部文件,通知他暂留广州,等待新任钦差大臣琦善的审问和发落。1841年5月1日,林则徐又接到圣旨:降为四品卿衔,速赴浙江镇海听候谕旨。到镇海后,林则徐积极参与了当地的海防建设事宜,力图“戴罪立功”。不久,接替琦善的靖逆将军奕山在率军与英军作战中打了败仗。为了开脱罪责,他竟造谣说,英方是愿意议和的,他们恨之入骨的只有林则徐一人。言外之意,就是必须再次惩办林则徐,英方才能罢兵议和。道光帝求和心切,便把广州战败的责任再次归罪于林则徐,说他在广州任职时没有积极筹划防务,以致英军发起进攻后,奕山招架不住。6月28日,道光皇帝下旨,革
去林则徐“四品卿衔”, “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遣戍途中治水患
林则徐再次遭到惩办,真是晴天霹雳。他深感报国壮志未酬,却身蒙不白之冤,心中充满悲伤和愤慨。他自制印章一枚,上刻“宠辱皆忘”四字,意欲把以往皇帝对自己的所有宠爱和屈辱统统抛到九霄云外,对仕途心灰意冷,今后但愿能为民众多做些好事。1841年7月14日,他怀着忧郁
伤感的心情,一一告别前来送行的友人,凄然乘舟离开镇海。 但是,林则徐毕竟做过高官,也不是平庸之辈,只要有机会,他还是会去 “戴罪立功”。在路过扬州时,林则徐接到道光帝的谕旨,要他推迟赴伊犁,先到河南开封去协助治理水患。
原来,这年8月初,黄河水势猛涨,开封西北祥符堤防决口,淹没了河南、安徽所辖六府十余县,
开封城被洪水围困,当地官员惊骇万状,束手无策。清廷急命军机大臣王鼎赶赴河南治水。王鼎是林则徐的至交,他乘机向道光帝提出:林则徐做过东河河道总督, 是治河能手,可以让他到河南协助完成抢堵决口的任务。王鼎的请求得到道光帝的批准。林则徐接到谕旨后奔赴开封城,旋即来到堵口工地,投入治河工程。他日夜奔波,亲自督率民工挑土筑坝。经过6个月的艰
辛努力,1842年3月19日,坝口终于合龙,制住了水害。 到开封治河效力“赎罪”,本是道光帝给林则徐许下的诺言,但这一出自圣口的诺言却没有兑现。林则徐抢堵黄河决口,功劳最大,理应可以受赏免罪。王鼎也上奏道光帝说:林则徐治河认真得力,论功行赏应是第一,请皇上撤销对他的处罚,委以重任。但道光帝居然食言不认账,就在
河工合龙之日下达了继续惩治林则徐的圣旨:“林则徐于合龙后,著仍往伊犁。”
林则徐的诗
1、天山万笏耸琼瑶,
寻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青山相对笑,
满头晴雪共难消。
2、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林则徐
3、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清)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生平介绍
林则徐1785年生。嘉庆三年(1798年),林则徐中秀才,就读鳌峰书院。嘉庆九年(1804
年)中举,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后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
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先后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浙江杭嘉湖道,任上修海塘,兴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声。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青少年
林则徐于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侯官鼓东街(今福州市鼓楼区中山路)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入无法维持生活,于是,母亲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
在科举时代,林则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宦之途发达上升。林则徐性聪颖,在4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较早地读了儒家经传。嘉庆三年(1798年),他14岁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受教于具有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嘉庆九年(1804年),20岁中举人。父亲的谆谆教导使林则徐的学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此后由于家庭日难,外出当塾师。在十一年(1806年)秋,应房永清之聘到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这里的鸦片烟毒引起他的注意。同年,受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招入幕府。他在张幕中获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礼、乐等知识以及官场经验,为他日后的“入仕”准备了些必要条件。
入官场
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会试中选,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入了官场,实现了父母所期望的入仕做官。十九年(1814)授编修。此后历任国史馆协修、撰文官、翻书房行走、清秘堂办事、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在京官时期,他矢志做一个济世匡时的正直官吏。于是,他“文学而潜修”。为了通于政事,“益究心经世学,虽居清秘、于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综核无遗”。在京
师为官七年中,他广泛搜集元、明以来几十位专家关于兴修畿辅水利的奏疏、著述,写了《北直水利书》。书中明确指出“直隶水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农为天下本务,稻又为农家之本务”。认为只有发展华北水利,提倡种稻,就地解决漕粮,才能合理解决南粮北运及由此产生的漕运积弊问题。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林则徐曾在京参加过一些士大夫“雅歌投壶”的文艺团体“宣南诗社”,结识了龚自珍、魏源等人,在诗社里进行诗文酬唱活动。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林则徐外任浙江杭嘉湖道。他积极甄拔人才,建议兴修海塘水利,颇有作为。但他感到仕途上各种阻力难以应付,曾发泄“支左还绌右”“三叹作吏难”这样的苦闷。终于在次年七月借口父病辞职回籍。林则徐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但由于性情过于急躁,请人写“制怒”大字悬挂堂中以自警。
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复出,到浙江受任江南淮海道,未履任前曾署浙江盐运使,整顿盐政,取得成效。林则徐受到道光皇帝的宠信,很快跨入官场上青云直上时期。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提任江苏按察使。在任上,他整顿吏治、清理积案,平反冤狱,并把鸦片毒害视为社会弊端加以严禁。江苏这一年夏秋之际大雨成灾,松江饥民聚众告灾,汹汹将变。林则徐反对调兵镇压,亲自赴松江安定灾民,采取一系列救灾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年底入觐归来,署江宁布政使,让林则徐负责全省灾赈事务。但道光四年秋,林则徐先后遭父母丧,在籍守制。直至十年正月再度出仕。
道光七年(1827年)六月任陕西按察使、代理布政使,在任一月即调任江宁布政使。等待交接期间,陕南略阳一带发生水灾,遂留陕暂理原职,赴略阳察看灾情,安置受灾百姓,同时还参与了县城移建事宜。往返陕南时,曾赴紫柏山张良庙、定军山诸葛亮墓、武侯祠凭吊。他在《定军山谒武侯墓》诗中写道:“大星虽陨大名留,一线皇纲诩汉刘。抱膝之人知管乐,鞠躬终右匹伊周。定寒沔水居民泪,月黑祁山故垒秋。归首定军军莫定,墓门深锁阵云愁。”
道光十年(1830年)服丧完毕。道光十年(1830)秋任湖北布政使,翌年春调任河南布政使,擢东河河道总督。从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则徐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宁布政使。“—岁之中,周历三省、所至贪墨吏望风解缓。疆臣重其才,皆折节倾心下之。”他为清朝统治的长远利益,锐意整顿财政,兴修水利,救灾办赈”,“一时贤名满天下。”十月,升任河东河道总督。面对关系到河道民生重大问题,决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节,工固澜安。”为了治理黄河,亲自顶着寒风,步行几百里,对备用的几千个治水商梁秸进行检查,还将沿河地势,水流情况。绘画张挂,便于了解和治理。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调任江苏巡抚。从这一年起到十六年间,他对农业、漕务、水利、救灾、吏治各方面都做出过成绩,尤重提倡新的农耕技术,推广新农具。他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地力必资人力,土功皆属农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林则徐这种农耕思想,是在实际考察中体验出来的。道光十二年(1833年),江苏大水灾,林则徐不顾报灾限期和朝廷斥责,详尽陈述灾情,呼吁缓征漕赋,提出“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请求,这对发展生产,苏息民困在客观上起了有利的作用。同时,他分析水灾原因是由于吴淞江、黄浦江、娄河及与之相表里的白茆河年久失修,逐年淤塞所致,于是决定兴修白茆河、娄河,还修建海塘,这些在我国水利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在这一时期,林则徐对清王朝的财经政策、贸易政策提出异议,反对一概禁用洋钱,并第一次婉转地向道光帝提出了一套自铸银币,建立本国银本位制度的主张。这是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这也是适应政治经济形势变化,保护本国工商业者,保护民族经济独立发展,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先进思想。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升湖广总督。面对湖北境内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滥成灾,林则徐采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并支河里堤,亦无一处漫口,”对保障江汉沿岸州县的生命财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林则徐整饬吏治,严惩贪赃枉法。“要正人,先正已”。“身教重于言教”,林则徐十分注意严
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则,处处为人表率。在出任湖北布政时,入湖北发出《传牌》,
禁止沿途阿谀奉迎,借端勒索。在总督任内,仍保持“一切秉公办理”的作风。林则徐办
事兢兢业业,是当时官场中最廉明能干、正直无私受群众爱戴的好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