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父爱
6岁。
操场上,一个小男孩学着骑车,旁边站着他的父亲。没有一句指导,没有一丝安慰,小男孩自然是摔了又摔,双腿早已是鲜血淋漓。终于,孩子坐在地上,哭了,哇哇大哭。父亲依旧是那么笔挺地站着,眼中满是不屑与冷漠。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鼓励,没有;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拥抱,还是没有。只是那双空洞的眼睛,让孩子感到冷酷与无情。终于,孩子不哭了,倔强地站起来,跨上车,开始又一次的尝试。父亲早已是兴趣索然,转过身,迈着大步,走了。身后又是一阵金属与地面的摩擦声,父亲只是不经意地回了下头,手却在颤抖。孩子站起来,想着刚才父亲冷漠依旧的眼神,两行热泪莫名其妙地滑过他的脸颊。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
16岁。
礼堂里,当年的小男孩被人群簇拥着走上了奖台。又一次高举奖杯,又一次欢呼如潮。紧拥着荣誉,在闪光灯不停的闪耀下,孩子艰难地寻找他的父亲。人群中,唯独没有他,台下座位上,只有一个他。瞬间,礼堂仿佛空荡荡的,只有孩子与他的父亲在对视着。还是那么冷漠,依旧是如此不屑。父亲那空洞的眼神让光芒万丈的奖杯褪色。站起身,走向自己的儿子,一把夺过紧拥着的奖杯,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它交给后台的老师。两行热泪又一次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
昨天。
校门口,一位青年与他的父亲作着告别。没有寒暄,没有宽慰,没有拥抱,没有一句话。直视着父亲,他的皱纹又深了,他的黑发中又添了些灰白。眼睛里滚着泪水,压抑着。在模糊中,父亲那冷漠的眼神里也有些光亮。颤抖的手伸向自己的儿子,半空中停住了,又缩了回来。向门口指了指,父亲又转过身,没有动。远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接近拐角,父亲定住了,回过头,瞥了一眼,看到儿子。青年人也注视着他的父亲,压抑不住的泪水终于流淌下来。沉默中,心中是那么温暖,一步、两步、三步……
今天。
考场上。有一个孩子在写着沉默的父爱,心中充满感激与骄傲。
我的父亲,他的感情如绵细的秋雨,柔和的春风,没有大起大落,只是淡泊沉默罢了。
沉默的父爱——我很感激它。
回望卧龙
在蓝点黯淡的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了。
诸葛亮少时饱学,且才情肆恣,自恃才高八斗,性格张扬。他自二十七岁走出隆中辅佐刘备,五十四岁在五丈原病逝,恰好半生操劳。他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效忠蜀汉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不折不扣地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公忠体国的精神,“虽九死其犹未悔”,赢得了世世代代的广泛称颂。其实,他也并非完人。
其一,虑多决少。诸葛亮北伐,前后六次,五次进攻,一次防守。后以失败而告终,并非意外。因为战争是政治、经济、军力的综合较量,但又不能以强弱之势论成败。曹、孙、刘三方面最初都是以弱胜强、力挫群雄,力争得三分之势。诸葛亮北伐仍有一线的希望。这希望就在第一次出师,曹魏关中空虚,“朝野恐惧”,陇右三郡叛魏应亮。假若诸葛亮采纳魏延之策,第一次直指长安,一举奄有关中,则天下震动,中原人士旋踵而归,吴人拼力北进,强弱之势不是不可以易位的。只可惜诸葛亮过于谨慎,不敢用奇,丧失了这一取胜的机会。“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斯固悲哉!
其二,怀才而误人误己。诸葛亮误用马谡,迁就李平,就失知人之明和用人之明。魏延、杨仪不相能,诸葛亮未能调和。关羽骄恣,诸葛亮不能喻以大义;对于魏延,他不采用魏延的好计策,不让他参加行动,理由是魏延脑后有反骨。其实魏延真的很有才能,而且对蜀国绝无异心,后来却被诸葛亮逼得反蜀。诸葛亮的后半生,心力交瘁,更重要的是,他忽视了对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在《出师表》中推荐的人才全都为追随他的荆土人士,大多为二流贤才,不能不说气度有些褊狭。对于人才缺乏的蜀国,此举更是雪上加霜。
再锋利的宝剑也会用钝,重剑往往无锋啊。
其三,文人价值的缺乏与错位。诸葛亮可以说是一个文人——出生于名士之家,受到较好的人文熏陶,所以在乱世中并没有很大的政治野心,“淡泊”、“宁静”,无论出山前后都没有称王称霸的志图。况且他还从水镜先生那里学得满腹经纶,对于天下的形势有了深刻的了解,所谓旁观者清。既然就这么回事,便可以坐看天下纷争,推演消长之势,做出一个“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结论。
作为一个文人,诸葛亮的悟性是极高的。倘若他以这份悟性,去参悟天机,解读人伦,恐怕是可以与庄周同乐,共孔丘并圣,甚至为集大成者。然而他却偏要去学什么“经世改用”之学,可谓暴殄天物,舍本逐末。他偏要跑到刘备那里,将一番见识如此如此这番这番,去做了一个军师。他六次北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诸葛亮的后半生,心力交瘁,但他仍执著北伐,连年作战,劳师远征,消耗了国内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结果抱憾终生。这就证明了诸葛亮之才,“于治戒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他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肖之亚匹”,而“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他的此种行为都不符合他的文人理念,但他除此之外无路可走。他被“才”俘虏了,成为一个“才”的载体,而失去了文人自身。文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拥有相当的才学,却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所以,有的人便把施展才华作为目的,渐渐失去自我,为才所误。
把与世无争诠释为逐鹿群雄,一开始就注定了以落尘为归宿;背弃了与青山绿水的约定就注定了在硝烟和溅血中殒身;算尽了星辰,竟忘却了自己仍是误入尘世的沙弥。
马蹄已远去,而今只有这卧龙冢依然年轻。你,寂寞吗?你,后悔吗?
我的奶奶
“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每当刘若英低柔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我总会禁不住想起奶奶。
在童年的记忆中,奶奶占据了我生活的四分之三的空间和时间,听到《后来》,奶奶的点点滴滴就像中秋的月亮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爷爷在奶奶很年轻时便过世了,留下了三个儿女让没有劳动力的奶奶抚养。奶奶终日以泪洗脸,靠着亲朋和政府的资助维持残缺的家,但三个孩子只剩下两个。爸爸结婚时,因为家穷,奶奶是东挪西借才给爸爸完成婚事。穷则思变,爸爸妈妈在生下弟弟后带上弟弟外出谋生,我与姐姐就与奶奶一起生活。
艰难的生活环境让奶奶没少哭过,那时我总是觉得烦,一见她哭我便理也不理地往同学家里跑。奶奶身体很差,常吃药,家里常年有药味,我总觉得我们家的事特多,我最不想呆的地方就是家了。
后来,经过爸爸的拼搏奋斗,家里经济状况改善了许多,奶奶手里也有了多余的钱,于是奶奶总会买吃的买穿的给我。同学们都很羡慕我,说我有个好奶奶。可我却不以为然:钱是我爸妈赚来的,买东西给我那是正常的。在我记忆中,我很少有善待她的场面,那年我念初一,中午放学回家,奶奶依旧躺在床上,我知道她又犯病了,再看看锅——没饭,不知怎的,可能是因为肚子饿,我没好气地问她为什么,她用微弱的声音回答我:奶奶今天没力气去买菜,所以只煮了绿豆,你先吃点,呆会……没等她的话讲完,我又跑了。
不久,我转学到了县城,在人地生疏凡事都要自理的地方,我渐渐感受到了亲情的可贵,与奶奶相依为命的日子是这样的令人难忘!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初和奶奶通的一次电话:奶奶,我好想你,我好想回家念书……这是我长这么大头一次想念她,我想她当时肯定在哭,但我知道她的心里却笑着:小孙女懂事了。
奶奶在世时,我从未买过吃的或用的东西给她。唯一的一次承诺是高一下学期,因为注册,我得提早上去,我跟躺在床上的奶奶说:“奶奶,我要上去念书了,你要好好养病。等大周(学校每一个月放一次长假)回来时,我到超市买好吃的给你,还有,等我赚钱了,我会用头一个月的工资为你买衣服。”她笑了,笑得那么慈祥,那么灿烂,甚至还带有小孩的天真。可是,在我到学校报到的第二天,奶奶却永远地走了,没有跟我说一句话。为什么,到现在我还弄不明白,就在昨天,她对我讲话时,精神不是很好吗?她不是叫我照顾好自己,早点回家吗?
我的诺言成了我最内疚的借口,生离死别是人生最无奈的一件事,不管你是凡夫俗子还是帝王将相。死别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生离前你还可以做许多力所能及的事,让疼你爱你的亲人欣慰,这时,我脑海中又浮现出“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当珍惜以后回来/不知道这份爱/会不会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