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守住内心的宁静》700字
守住内心的宁静
人是富有集合行为的动物,这也决定了人融入社会的必然性,也就是说,社会真正留给个体的时间少之又少。那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我们独处的时间又有多少呢?当一个人呆着时,我们是否会感觉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
独处时,平静地将自己安放在一个寂静的地方没有熟悉的人打扰,任凭自己的思想驰骋翱翔。在这里,我们赤裸裸的面对自己,回想自己人生中的独特经历和美好感觉;在这里,我们让灵魂无限的生长,从复杂的社会中抽身而出,放纵自己的性灵,回归到自己的本性,感受作为人的无尽快乐;在这里,我们的心灵将与无数大师的思想交流,我们的灵魂将接受大自然的教诲,体味世间万物的无穷变化。
泰戈尔曾经说过:“我的生命中有贫乏和沉默的地带,它们是我忙碌时得到阳光和空气的空旷之地。”是啊,心灵的自留地是多么的重要,它让人在繁冗的工作中收获温暖和喜悦。当然,它也成就了泰戈尔伟大的一生:他的思想伴随绿叶而闪耀;他的心灵因接触阳光而欢唱;他的生命因与万物共同漂流在浩瀚的宇宙中而快乐无比!
泰戈尔守得住内心的平静,而其他伟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贝多芬双耳失聪仍然继续创作;米开朗琪罗将自己困在地下室里,忍受潮湿,不顾自己的皮肉和靴子连成一片仅为解决一个小小的美术问题;詹姆斯?卡梅隆为拍摄《泰坦尼克》
竟沉寂十四年??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真正能静下来的人又有多少呢?很多人无法忍受孤独,把独处看成一种折磨,一旦自己空出大把的时间,便会拉上朋友去打发,什么酒吧,卡拉OK厅,饭馆,舞厅,多半聚集的都是这些人。这些人看似生活非常充实,其实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因为他们惧怕面对自己,他们的内心早已是一块贫瘠的土地,这样的土地,定不能种出甜美的果实,我想,他们对别人和社会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吧。
守住自己内心的宁静吧,珍惜自己独处的时光,让灵魂更好的生长。
杨正于2009年冬
作文二:《守住内心的宁静》2500字
守住内心的宁静
朱煜
记得刚走上讲台时,学校为我们这些新教师每人指定了一位师傅,而且专门举行了拜师仪式,还邀请家长参加。仪式的最后一个议程是家长发言。父亲当时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希望我能尊敬师傅,好好学习。”
师傅,有时也可以写成师父。在古代,年轻人向师傅学习手艺,等于师傅给了自己活命的“饭碗”,因此师傅和父母是同等的重要,以师为父也是自然了。到了当代,“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主要是指尊师重道的意思了。我的师傅与家父同龄,是音乐教师出身,后来年纪大了,改做语文老师。或许觉得在语文教学上没有什么可以教给我的,所以他几乎不跟我讲语文的事情,讲得比较多的是,如何做好常规教育教学工作,如何与家长交流,如何为人师表。
现在想来,师傅当年教我的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如果没有这些能力,何谈学科教学的钻研。就像还没有学会走,就要学习跳一样,结果如何可以想见。一种职业有一种职业的操守,一种职业有一种职业必备的技能。如果突破了职业道德的底线,如果学不会必要的职业技能,那么套句古话——祖师爷没有赏你这口饭吃——最好还是改行。
逢年过节,有些家长感念教师平时的辛苦(有的家长是为了让老师多照应自己的孩子),送钱送礼聊表心意。教师如若收下,便是破了底线。如果因为收了这个家长的礼,就对这个孩子多加照顾,没有收到那个家长的礼,就对那个孩子不管不顾,那更是大错特错。一经发现,按照制度处理就是。道理不用多讲,常识而已。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一个班级中,如果教师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除去上述特殊的例子,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如何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呢,我看,首先要正确认识学生间的差异。在小学阶段,孩子先天的记忆能力、事物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感受能力会对其学习产生重要影响。我遇到过学习很轻松的孩子,她在整个小学阶段,从来没有让家长帮助她默写过词语,都是一堂新课上完,生字新词便都记住了。我也遇到过一个词语默写数天还是记不住的孩子。这样的先天差异,注定了有的孩子听老师讲一遍就能学会,而有的孩子必须听好几遍才能掌握某个知识。教师在备课、上课时就必须关注这些得听几遍才能学会的孩子,要将目光更多地集中在班级成绩靠后的百分之三十的孩子身上,特别是一些家庭教育背景不佳的孩子,课堂上的学习几乎是他们学习经历的全部,教师把这些孩子教好了,用老话说,就是积下了大功德。另外,教师应该为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并不是人人都要考到一百分才可以得到表扬。比如,一个常考不及格的孩子,如果能考到60分,便是极大的进步,教师要抓住这样的契机,在全体学生面前鼓励他,帮助他树立信心。
其次,要想让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就得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坚持不懈地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进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概念,它不只是一堂课中某个教学环节的修改调整,而是基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观照,对教材的钻研,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对同伴经验的分享,是通过有效的校本研修来实现的一种持续性的专业能力提升行为。
怎么做,课堂改进才能更有效?
教师在琢磨课堂改进时,不能就课论课,而是应该从课程的角度来思考这堂课中牵涉的知识点、能力点在各个学科中所处的地位。每个学期初最好依据课程标准,研究一下学科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业目标,将每个阶段、每个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学习要求梳理出来,制成表格,做到了然于胸,使其成为寻找课堂教学不足、实施教学改进的参考标准。久而久之,教
师的课程意识就能’增强,教师上课、听课、评课、研究课就不会再拘泥于细枝末节,而能从高处着眼、小处人手,抓住学科本质,明确教学目标,一合理开发利用教材,关注全体学生需求,最终实现有效教学。
前辈名师往往靠着自己的努力奋斗,在教学上闯出新路,获得成就。据我所知,个别名师因为种种原因,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非但得不到他人的帮助,还受到不合理的阻挠。所幸,这样的事情现在几乎绝迹了。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机会越来越多,教师的业务能力普遍提高。但是,我们发现,在当下,一名教师凭着一己之力去发现、解决自己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好办法。闭门造车式的教学改进,终究比不上博采众长后的教学,所以个人的教学改进最好和整个教研团队紧密联系起来。教研团队的引领者应该将成员需要改进的点整合起来,提炼成一个或者多个校本研修的主题,然后设计方案,逐步实施。这样,团队的发展就能成为个人成长的土壤,个人的发展则会提升团队的整体品质。而此时,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学生。
常有同行问我如何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我说,克服倦怠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发现教育教学的乐趣。乐趣从何而来,先决条件是教师能够真正地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将心比心地帮助爱护他们。在小学里,教师和学生是可以互为老师的。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知识、能力,教师从学生身上感受童心童真。由此,可以推想到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因此,应由教师讲的地方,教师就该清清楚楚讲个明白,应由学生自己学的地方,教师就放手让其自主地学。有一次,我去听一节三年级作文课,内容是描写玩具鲨鱼,教师让学生们观察之后随意描述玩具的外形。一个学生说:“这条鲨鱼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好像很凶恶。我很喜欢它。”明明是“凶恶”,却不害怕,还“很喜欢”,这是典型的儿童思维,学生一旦长大,这样的思维就会消失。这样的思维是教师给了学生和谐平等的环境、自由自在的空间才出现的,让执教者和听课者感到教学是那样的美好。它是多么美妙,它需要呵护~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把学生当作独立的生命个体善待,实在应该成为教师的职业意识、职业操守。这需要我们不断反思,自我修炼。在如今浮躁的环境中要这样做,不是易事。可是,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必须要有正确的学生观,练好过硬的教学技能,就必须得守住内心的宁静。
(责任编辑 张振清)
作文三:《守住内心的宁静》900字
世界喧嚣,人心也容易浮躁,宁静的环境只能阻挡外来的噪音,而来自内心的噪音却愈演愈烈。要享受生活,体味人生,就得不管外界的风云变幻,守住内心的宁静。
守住内心的宁静,才能享受美好的生活;守住内心的宁静,才能领略多彩的世界;守住内心的宁静,才能体味百态的人生;守住内心的宁静,才能守住自己想要的温馨与幸福。
因为守住了内心的宁静,陶渊明才能享受诗意的生活。出仕为官,大济苍生是他的初心;鄙弃官场,隐居田园是他的醒悟。官场的混乱与黑暗扰乱了他的心,于是,为守住内心的宁静,他毅然辞官,躬耕南山下。决不“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不论世人的评论和说辞,只为守住内心的宁静,享受闲适与自在。
因为守住了内心的宁静,杨绛才能欢度晚年,铸就百年生命。十年**动荡,让中国老一辈的知识分子们倍受摧残,杨绛守住了内心的宁静,才熬过了动乱。而丈夫和女儿的相继过世又给这个不幸的老人以沉重的打击。欲哭无泪,那可看透疾苦的心也已伤痕累累。浓浓的感情汇于笔尖,成了一本虽薄却沉甸甸的《我们仨》。一时,她又声名大噪。而这时,她却捐掉书稿,拒绝采访,在小屋中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只为守住内心的宁静,避免名利的困扰。
因为守住了内心的宁静,杜拉斯才能离开世界的灯红酒绿,在与世隔绝的小村庄几十年,书写对人生的感悟。她穷困却从未向世俗投降。任世间烦扰,她只跟着自己的心走。不带着世俗人眼中的目的,拒绝碌碌一生,最终年逾七十,得以名扬天下。而这时,她却从容地写下了这样的句子“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杜拉斯继续在这小村庄里过着平淡的日子,只为守住内心的宁静,远离世俗的繁琐。( 书村网 .mcqyy. )
守住内心的宁静,其实世界很美;守住内心的宁静,其实生活很精彩;守住内心的宁静,其实人生很丰富。可是,现在有多少人,他们只追求环境的宁静而忽视了内心的宁静,他们追求利益,追求地位,追求功名,却没能守住内心的宁静。
让我们远离无谓的喧嚣,守住内心的宁静,给自己留一片可栖息的净土。
高二:李若男
作文四:《守住内心的宁静作文 守住内心的宁静》1800字
守住内心的宁静作文 守住内心的宁静
守住内心的宁静 世界喧嚣,人心也容易浮躁,宁静的环境只能阻挡外来的噪音,而来自内心的噪音却愈演愈烈。要享受生活,体味人生,就得不管外界的风云变幻,守住内心的宁静。
守住内心的宁静,才能享受美好的生活;守住内心的宁静,才能领略多彩的世界;守住内心的宁静,才能体味百态的人生;守住内心的宁静,才能守住自己想要的温馨与幸福。
因为守住了内心的宁静,陶渊明才能享受诗意的生活。出仕为官,大济苍生是他的初心;鄙弃官场,隐居田园是他的醒悟。官场的混乱与黑暗扰乱了他的心,于是,为守住内心的宁静,他毅然辞官,躬耕南山下。决不“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不论世人的评论和说辞,只为守住内心的宁静,享受闲适与自在。
因为守住了内心的宁静,杨绛才能欢度晚年,铸就百年生命。十年**动荡,让中国老一辈的知识分子们倍受摧残,杨绛守住了内心的宁静,才熬过了动乱。而丈夫和女儿的相继过世又给这个不幸的老人以沉重的打击。欲哭无泪,那可看透疾苦的心也已伤痕累累。浓浓的感情汇于笔尖,成了一本虽薄却沉甸甸的《我们仨》。一时,她又声名大噪。而这时,她却捐掉书稿,拒绝采访,在小屋中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只为守住内心的宁静,避免名利的困扰。
因为守住了内心的宁静,杜拉斯才能离开世界的灯红酒绿,
在与世隔绝的小村庄几十年,书写对人生的感悟。她穷困却从未向世俗投降。任世间烦扰,她只跟着自己的心走。不带着世俗人眼中的目的,拒绝碌碌一生,最终年逾七十,得以名扬天下。而这时,她却从容地写下了这样的句子“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杜拉斯继续在这小村庄里过着平淡的日子,只为守住内心的宁静,远离世俗的繁琐。
守住内心的宁静,其实世界很美;守住内心的宁静,其实生活很精彩;守住内心的宁静,其实人生很丰富。可是,现在有多少人,他们只追求环境的宁静而忽视了内心的宁静,他们追求利益,追求地位,追求功名,却没能守住内心的宁静。
让我们远离无谓的喧嚣,守住内心的宁静,给自己留一片可栖息的净土。
高二:李若男
守住内心的宁静相关内容:心态 有人说:心有多大,世界便有多大。心态的不同,往往导致了眼界的不同,也决定了个人的成败。一种良好的心态,是前往辉煌,迈向成功彼岸的第一步。二战期间,在纳粹集中营的一间牢房里,关着两个犯人,受着相同的待遇。...
我是一个人 俗语道: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我是一个人。自出生起,我们就一直沐浴在父母的悉心呵护下,无忧无
虑的成长着。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如今的莘莘学子,没有哪一样是通过自己一个人独立完成的。
感父母之恩 人生怀感恩之心。幼儿园里唱着歌:妈妈妈妈快坐下,请唱一杯茶,让我亲亲你吧这是人的本性。肤发受之于父母,父母更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他们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人。我们需要学会感恩父母。这便是孝--。谓有百行孝为先。
吃的漏洞 民以食为天,21世纪的人类更爱吃得好吃得健康。依老子的矛盾对立思想,有好货必有劣货,可惜人性本不善,劣货总能扮成优等货,于是乎有了种种漏洞,有了吃的漏洞,甚至人性的漏洞。利益对于自然或者人类社会无疑是重中之重。
现在,我只想做我自己 我把自己分成了两份,一个是现实的我,一个是内心的我。--题记可以说我的性格就并不讨人喜欢,可是我现在却不想改变,我只想做现在的自己。因为我不想去费劲去讨好别人,对于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可以说我有些偏执,但是,这就是我。
战胜悲伤 尘埃在云层里徜徉,凝结了泪滴的心伤,划破空气滑落到我的脸庞。忘了是谁说过,人的悲伤就像是尘埃,落在过去飘向未来,落尽眼里就流出泪来。悲伤,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许存留在内心的某个角落,不可避免的。
欲望是人类难以跨越的墙 人心难测深似海。人有七情六欲尽归于心,快乐、感动、欲望有太多太多,甚至连自身都无法驾驽。学者说:左脑是控制人类活动的唯一。却不然,我觉得:心中的
欲望,才是人类生活的主宰。
为善,为德 人皆有恻隐之心,这位战国时期的贤者曾在游说之时凭井中有子,围人之心证实了人性本善的说法。确实,人如若能够坚持上善若水,天下则大同。人是有思想有谋略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体现了最朴素最客观的善。
作文五:《守住内心的宁静执着耕耘》1000字
守住内心的宁静执着耕耘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声明: 本人此次的演讲是在经济暂时无忧~孩子暂时无虑~父母无恙的情况下所写,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守住内心的宁静执着耕耘》。
先给大家介绍一则消息: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56%的人认为与20年前相比~老师的社会声望“下降了”~而主要原因是现在的老师“过分追求经济利益”,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觉得部分老师“缺乏职业道德”。
听到这里~我们不妨要问一问:跟其他受尊敬和被羡慕的职业比起来~老师不是最能挣钱的职业。那社会对老师的不满来自于什么呢,我想:第一~从古至今~公众对老师这个职业的过分圣人化的定位~寄予了老师过高的道德期望~觉得老师天生就该崇高~应该回避铜臭,第二~在公众看来~老师代表了教育~而教育改革带来了高收费~公众需要一个发泄对象~所以老师很不幸恰好充当了这个悲情角色。第三~个别老师在校外辛苦加班~赚了点生活补贴~引发了有的人眼红。
在公众看来~如果老师只安享本该拥有的福利~也不会招致太多的社会批评。老师穷是我们这个越来越重视教育的社会最不愿看到的事情~尽管没有人希望老师穷~但我们更不愿看到~为了钱~在公众心目中地位高高在上的老师连“教育”这两个字的
本义——传道、授业、解惑——都忘了。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老师的这个“道”~就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本身。所以~与其说老师的声望下降~不如说教育体制本身有负民心。我们希望老师富~但更希望是合理的制度让老师走上富裕之路~而不是像其他行业靠资源垄断致富~或得意洋洋地侵吞公众利益致富。作为安贫乐道了几千年的老师~何必在市场面前表现得太浮躁,在我们的市场秩序建立过程中~在先富与后富的心理博弈中~公众希望我们老师恪守师道的尊严与美德,:安分等待后富的到来。因此~守住内心的宁静~执着耕耘才是本色当行。
我不想做春蚕~也不愿意是蜡烛~更不想太阳的光辉只洒在我一个人的头上。我只愿意做一只森林里的老兽~温暖而又严格的呵护着孩子们的纯真与善良,也愿意做一个虔诚的神父~教会孩子们坚守纯洁与高贵。或者是面对充满挑战的未来~我是一只从暴风雨中飞回的海燕~坚强而宁静的立在水边。或者是面临幸福和苦难~我是一个不畏风雨的淡定园丁~依然坚守在希望的花园。只希望我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成为他们美好未来的肥沃土壤。让每一朵理想的小花~都能灿烂的开放:
我要以陶行知先生“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守住心灵的宁静~建设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精神家园:谢谢大家:
作文六:《[优秀作文]守住内心的宁静》900字
世界喧嚣,人心也容易浮躁,宁静的环境只能阻挡外来的噪音,而来自内心的噪音却愈演愈烈。要享受生活,体味人生,就得不管外界的风云变幻,守住内心的宁静。
守住内心的宁静,才能享受美好的生活;守住内心的宁静,才能领略多彩的世界;守住内心的宁静,才能体味百态的人生;守住内心的宁静,才能守住自己想要的温馨与幸福。
因为守住了内心的宁静,陶渊明才能享受诗意的生活。出仕为官,大济苍生是他的初心;鄙弃官场,隐居田园是他的醒悟。官场的混乱与黑暗扰乱了他的心,于是,为守住内心的宁静,他毅然辞官,躬耕南山下。决不“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不论世人的评论和说辞,只为守住内心的宁静,享受闲适与自在。
因为守住了内心的宁静,杨绛才能欢度晚年,铸就百年生命。十年**动荡,让中国老一辈的知识分子们倍受摧残,杨绛守住了内心的宁静,才熬过了动乱。而丈夫和女儿的相继过世又给这个不幸的老人以沉重的打击。欲哭无泪,那可看透疾苦的心也已伤痕累累。浓浓的感情汇于笔尖,成了一本虽薄却沉甸甸的《我们仨》。一时,她又声名大噪。而这时,她却捐掉书稿,拒绝采访,在小屋中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只为守住内心的宁静,避免名利的困扰。
因为守住了内心的宁静,杜拉斯才能离开世界的灯红酒绿,在与世隔绝的小村庄几十年,书写对人生的感悟。她穷困却从未向世俗投降。任世间烦扰,她只跟着自己的心走。不带着世俗人眼中的目的,拒绝碌碌一生,最终年逾七十,得以名扬天下。而这时,她却从容地写下了这样的句子“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杜拉斯继续在这小村庄里过着平淡的日子,只为守住内心的宁静,远离世俗的繁琐。
守住内心的宁静,其实世界很美;守住内心的宁静,其实生活很精彩;守住内心的宁静,其实人生很丰富。可是,现在有多少人,他们只追求环境的宁静而忽视了内心的宁静,他们追求利益,追求地位,追求功名,却没能守住内心的宁静。
让我们远离无谓的喧嚣,守住内心的宁静,给自己留一片可栖息的净土。
作文七:《沉淀内心的嘈杂,守住心灵的宁静》3000字
恬淡虚无心灵的宁静
《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宁静是万物归真的自然写照。拥有宁静是一种非凡的气质,当全神贯注地独享时,能感觉她的力量足以穿透一切事物,愈发触及到自己生命中心灵的冰冷和温暖,阔展自己的胸襟,直达"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的境界。
恬淡虚无,出自《素问·上古天真论》。是指生活淡泊质朴,心境平和宁静,外不受物欲之诱惑,内不存情虑之激扰,物我两忘的境界。
心灵的宁静,能使人化气宽心,大量谦恭,灵光独耀,言语道断。享受心灵的宁静之美,从红尘喧嚣、物欲弥天的烈焰中走出;在宁静中发现自我,超越自我,在透视人生的过程中实现思想的自制;升华了的自由自制的思想又能化作一种无形的力,撕破原有的缰化的思维之网,慢慢蒸腾;情感、向往及心灵的追求如喷泉和自由的鸟儿,自由地喷涌和飞翔。
每隔一段时间,抽身让自己全身心地享受一次这样的宁静。在宁静中,思想有时象一片流云,轻轻盈盈地飘着,悠闲而浪漫;有时象亲临大海边,尽情地倾听、体会曾经有过的汹涌澎湃;有时象是一朵蓝色的小花,安安闲闲地开着,不妖也不艳,在宁静中舒展着平淡、自然、轻松和从容。
宁静是婴儿熟睡后母亲在摇篮边编织毛衣的恬淡;在繁闹的公园的一角,身着白纱裙以优雅座姿捧着书本静静读书的女孩,专注的神情,仿佛是置身于世外而将又世界全部集中她所读的书中;野外,穿着白色T恤的大男孩,支撑起画架,拿起画笔对着湖对岸的山峦聚精会神地涂上油画颜料或泼上水墨,那一刻,他欲将所有的湖光山色收纳于他的笔下;每日悠闲而清新的早上,和着优美的音乐,在公园一偶打几套轻柔、松体的太极拳。
宁静时,映入眼帘的乡村尤如一幅超凡脱俗的淡彩画,站在绿意盎然的松树林边,迎着微风长发和衣衫随风飘摆,心情如诗一般美丽飘逸;葱笼的树木依然那么苍翠,无垠的天空依然那么湛蓝明净,清凌凌的小河,如洁白的飘带柔柔地环绕着绿色的、金黄色的田野;呼吸慢慢地恢复超然地节律,醉了意境,慰了心情。
宁静致远,超凡脱俗;一种境界,一生的追求。以淡泊之心笑看身边、天下事,只求无愧我心,心自静如秋水碧玉潭,洁如悠悠白云飘。"岁月春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春意是娇嫩温柔的:绿了一片痴情;夏意是热烈奔放的:红了一生浪漫;秋意是庄重肃穆的:金黄了满树硕果;冬意是深沉严峻的:白了一片乡野,醉了山川大地。
恬淡虚无,清静自然,清澈透明的气韵,一种极致的安然一种境界。
经历了无数的曾经沧海,历经了几多的人生磨难,来回往复迂回曲折的人生经验教训;金山银海、功名利禄;花天酒地、山珍海味的享乐享受,而人生的幸福最需要的是自我陶醉;感叹自己的无能无力,感叹自己的命运不济,感叹自己无有良机无有机遇,感叹自己光阴虚渡于美好的年华里,感叹自己的父母亲戚也和自己一样生活在贫民窟,感叹人生险恶世事难料陷阱多多,都不如以坚韧无比的力量呵护着内心,克服着不安、烦扰和燥动的追求,守候着内心的静谧。
我们常常把心灵的平静形容为心静如水,水能滋养万物;水本性柔弱,随圆就方,顺自然而不争;水性柔弱,自甘卑下,能方能圆,坚忍负重,居卑忍辱,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和他人争名夺利。
心灵的宁静是心中一片优美的风景,一种超然的境界。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刻来临,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心灵角落,那是个宁静的港湾。疲倦时,她在召唤我停憩片刻,顷刻间,我又会神采飞扬;烦忧时,她给我送来安慰,让我抛开烦恼忧愁,拥有如歌般的快乐;孤独时,她充溢着温馨,为我驱谴寂莫,让我享受美好人生;失意时,她带给我奋斗的动力,迎来希望的曙光;成功时,她让我感受平和,不会失去自我。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出自中国智慧的代表人物:诸葛亮。他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宁静致远"是人生的一种高境界,一个人的才学和修养都与宁静联系在一起。
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自然与恬淡中保持着宁静;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在冷清与寂寞中守住了心灵的宁静;范仲淹、林则徐,一个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个强调"无欲则刚",胸怀在宁静中的分量便显得更重。道家则是将心灵的空明清静奉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庄子在《天道》中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在大千世界里,要做到心态平和、心灵宁静,需要看淡许多东西,需要学会等待、忍耐,更需要我们懂得顺其自然。
我们有时会得到意料不到的赞扬,有时会遭到过于苛求的诋毁,这都是人之常事,不值得放在心上。人生在世,要追求自身与环境的融合,个人也要努力获得社会的认可,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外界看法和评价都会客观、公正,值得自己用心考虑。宁静,需要我们对自身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凡事不能太苛求自己,也不能太在意他人的看法。不奢望于外界,不为世俗的名利所累;不苛求于自身,不为"不虞之誉、求全之毁"所左右,这是孟子两千多年前对宁静的诠释。
"昨夜在梦中,我又回到了曼德利,月光很白,野藤爬满了庄园的小路…"这是琼·芳登在电影《蝴蝶梦》中的开场白,幽悠如梦幻的声音,月光下爬满野藤的小路。电视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镜头:一大片干旱的土地,裂成一块块的黄褐色的小板块,寸草不生,这就有如人们的心灵,当日复一日缺少滋润的时候,也会变得干枯板结,没有弹性,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更没有了浪漫。心灵如土地一样需要滋润,更不要让心灵蒙上灰尘。
身受命运嘲弄的安徒生,写出了人间最美丽的童话;从未体会过生活甘甜的贝多芬,奏出来的却是生命的赞礼…也许生活并没有给予他们多少快乐和幸福,然而他们却充满了感恩和惜福,是轻风吹去了他们心灵上的灰尘,坦露出了最善良的质地。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生活的反讽,失去平和的心理,但无论怎样不要让自己的心灵蒙上一层灰垢。
放慢速度,让心灵呼吸,人生在世,学会美化自己的心灵。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更幸福、更快乐、更有成效;如果自己的心灵充满了抱怨、愤怒、不安、害怕、不满…人生怎么谈得上幸福快乐呢?在一切环境中保持宁静心态的人,就具有高贵的品格修养,只有当我们保持心灵的宁静时,快乐和幸福才会涌动在我们的心间。
当下,生活在一个安稳平淡的和谐环境里,几十年的似箭光阴,过眼烟云而恍若梦境般的从心中飘逝着;原本争勇好强的心,曾经汹涌澎湃的情,还有那激情无限的梦想和欲望,被无情的岁月和生活的磨砺,搓磨的早已不见踪影而消声匿迹,行走的只是麻木而僵硬的肢体,激情昂扬的时代悄然为低声细语,心中跳跃的不在是激情扬溢的冲动,脉管里涌动的不在是湍急奔流的热血,呼吸进出的只有恬淡虚无的空气,悄悄然地、静默静寂地于旋转的寰宇,于光阴荏苒的时光,波澜不惊地游动。
宁静是水滴石穿;宁静是绳锯木断;宁静是锲而不舍;宁静是不骄不躁;宁静是不言放弃;宁静是一种特立独行;宁静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事业的专一。
在宁静中,自我的那颗骚动的心,恢复正常的跳动;在宁静中,那个游离不定的灵魂找到了真正的家园;在宁静中,我于2008年优雅的转身,全身心地投入我的爱好和人生追求之中,全身心地写作,宁静也伴随着寂寞,文句在指尖流淌,爱、被爱、去爱在海阔天空中翻滚、追随…
"沉淀内心的嘈杂,守住心灵的宁静"。
作文八:《儒释道三家箴言:守住内心的宁静》2800字
人生一世,草本一秋,谁都想活得幸福。
什么是福?
生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是“长寿”之福;
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是“富贵”之福;
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是“康宁”之福;
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是“好德”之福;
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临命终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是“善终”之福。
这就是古人追求的“五福”。
其实,这福那福,归根结底心灵的安宁才是真正的福祉。宋代无门和尚有诗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人生没有比心灵宁静安祥、自由快乐更重要的事情了。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又说:“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心安的人吃饭香,一日三餐虽无山珍海味,粗茶淡饭亦津津有味;心安的人睡觉甜,用不着什么金屋龙床;心安的人气定神闲,即使面对人生苦难,一切皆可淡化,生命也会绽放出美丽之花。
然而,世界物欲横流,世事纷杂,人心贪婪,浮躁不安,追名逐利,没有片刻安闲。安身立命于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当如何自处,何以心安呢?
儒家:慎独心安
“慎独”源自于儒家经典《中庸》,郑玄注《礼记》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对自己的行为也要加以约束,不可以放纵。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遗嘱中第一条说到的就是“慎独”。他说:“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曾国藩的意思是说,自身修养,没有比养心更难的。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有恶,却不能真正尽力为善去恶,这就是自己欺骗自己。心里是否自欺,别人是不知道的,只有自己知道。
如果能够做到喜欢善如同喜欢美景,讨厌恶事如同讨厌恶臭一样,尽力去掉人欲而存天理,那么《大学》中所说的自慊,《中庸》中所说的戒慎恐惧,都能切实做到。所以能够慎独,则自我反省不会感到内疚,可以无愧于天地鬼神,肯定不会有行为不合于心意而导致不安。
人若没有一件内心感到羞愧的事情,心里就会泰然,常常感到愉快平和,这是人生自强的首要之道,寻乐的最好方法,守身的首要之务。
历史上最有名的关于慎独的故事当数“杨震暮夜却金”。
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杨震曾四次调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到郡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时,过去他曾经推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正在做昌邑县令。
晚上,王密去拜见杨震,怀中揣着十斤金子,作为拜见礼。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意思是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说:“暮夜无知者。”他认为天黑了没人会知道这件事。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意思是说有天地、鬼神、你和我知道,怎么可以说是没人知道!王密听罢只好羞愧的退出去了。
杨震作为王密的上司,同时又是他的恩师,在夜间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本可笑纳王密敬献的重金,但他却坚决拒收,并铮铮铁言,其“慎独精神”,堪称历代师表。
道家:心斋虚静
所谓“心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杂念,使心志专一,然后就能虚以待物。心志专一了,自然心安。出自《庄子·人间世》:“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於听,心止於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斋”,在中国古已有之,其形式有沐浴、不饮酒、不茹荤、不闻舞乐、不近女色等,但这只是外在形式上的斋,属“祭祀之斋”,庄子在此提出的“心斋”,是内在深层意义上的“斋”。“心斋”的终极目标就是与道合一,即“道通为一”。
人们的心平常都是向外追逐,追逐许多具体的东西而不知道回头,以致忽略了这个心本身只有一个作用,就是要让它静下来,从虚到静,从静到明。
心如果充满各种欲望的话,它就是乱糟糟的,把所有的欲望都排除掉之后,它自然就虚了,
虚了之后它自然就静下来,静下来有什么好处呢?
水如果静下来,就可以当镜子来用,照出一个人长什么样子。心也是一样,从虚到静再到明,心若澄明的话,宇宙万物皆在我心中,我一看就看到真相。
但是心由虚静到清明的过程中,还要警惕对虚静的过度执着,若是过度执着,并不能带来心安,反而会产生心病。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罗汝芳,是王阳明后学泰州学派的重要传入。他小时候读薛文清语录,语录中说“万起万灭之私,乱吾心久矣,今当一切失去,以全吾澄然湛然之体”,于是决定照书上说的去做。
罗汝芳闭关于家乡的临田寺,置水镜于桌几上,对之默坐,使心与水镜同一,但这种消除杂念的办法不能奏效,久而久之引起“心火”病,大致类似于今天的神经衰弱。
一次经过某僧寺,见榜上有“急救心火”字样,以为是名医招贴,于是拜访。恰好那是颜山农聚众讲学,罗汝芳随众人听了很久,认为这样能够救他的“心火”,次日五鼓,即往纳拜称弟子,尽受其学。
罗汝芳初次见到颜山农,说了自己求“安心”的办法,以及由此造成的“心火”病。颜山农说道:“你那是强力克制欲念,不是体味仁道!”
佛家:将心安心
达摩祖师曾经与弟子慧可有过一次著名谈话,慧可问祖师:“我心未宁,乞师与安。”(我的心总是不能平静,希望师父能让我安心。)
祖师回答:“将心来,与汝安。”(把你的心拿来,我给你安。)
慧可等了半天说道:“觅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我的心。)
祖师说:“我与汝安心竟。”(我把你的心安好了。)
达摩祖师“安心”公案的意思是,惶惑和疑虑的心并非真正的心,只是一时妄念,只是虚幻情境,所以不管如何努力寻找都没有用,只有识破这一关,才能了然于“心”,真正安下心来,明心见性。
后来慧可传扬佛法,经常出入酒楼屠场,烟花之地,有人指责他作为出家人,不应该出入这些场所,慧可回答:“我是给自己调心,和你有什么相干?”
世界的净与不净,全在于心怎么看,心无杂念,心安则世间事变得无可厚非,一切随缘自在,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苏东坡在《赠惠山僧惠衷》一诗中用了这个“将心安心”的典故:“行遍天涯意未阑,将心到处遣人安。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严》已不看。”其中有他自身的写照。
自22岁中进士以来,苏东坡一直在宦海中沉浮。先后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处地方官。苏轼的一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在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及62岁贬至儋州。
苏东坡去世前在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虽然有对政治事业的自嘲,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自己坎坷的仕途生涯。
大半生的坎坷流放生涯,苏东坡依然达观自在,是因为他的“心安”,他在词中这样说:“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东坡的“心安”,正如白居易说的:“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当今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居住环境和职业的不稳定性大大增强,不管生活如何风云变幻,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心安”,只要心安,处处都是家乡,守住内心的宁静,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作文九:《守住宁静的心灵》6900字
守住宁静的心灵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我开始思考这个话题,是在和学生对话的过程中,陡然发现学生的言语间多了几分浮躁、迷惘,少了一些理性和乐观。出于教育者的敏感,我有意识地关注这个问题。后来,由学生而社会,关注的面也不断地拓宽。于是,在一派平静祥和的社会表象下,我越来越觉得这个话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和价值。
下面,我借用三首古诗作为标题,分三个层次说一说我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认识和体会,和大家交流。
(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晋)陶渊明《饮酒》诗之五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快得让人心躁,让人疲惫,让人无所适从,让人找不到心灵的家园。放眼当今社会,有人为养家糊口,往返于北上南下、劳碌奔波;有人为追名逐利,热衷于迎来送往、觥筹交错;有人为消闲自在,沉溺于麻将、扑克等游戏之中。总之,在市井的繁华、喧器的热闹、笑容的洋溢之中,心灵的空间被挤得满满当当,很难有宁静的空隙。
不管我们愿不愿承认,现在的人们已经习惯于追求嘈杂的浮华,已经缺失了内心弥足珍贵的宁静。而缺失了心灵的宁静,就必然造成心态的失衡,于是一系列问题就随之而来,乘隙而入。
一、心态的失衡有害于自身的健康。心态失衡最显示性的表
现是牢骚满腹,睁眼全是社会的阴暗面,似乎全世界的人都对不起他,没有一个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牢骚太盛防肠断?,虽然?肠断?的现实不一定出现,但心情长期悲观抑郁会让一个人疾病缠身,难以自拔。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癌症病人和一个感冒患者同时到一家医院就诊,结果医生弄错了诊断书,于是两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年以后,原本的癌症患者病症好转,而原本的感冒患者却撒手人寰。故事的结果极具戏剧性,却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良好的心态是健康生活的首要保障。我们还可以看看我们的周围,就不难发现,所谓的工作劳累、抑郁、失眠等引发的疾病,大多是我们的心态失衡所致。我们大多不是?身累?,而是?心累?,是失衡的心态拖垮了我们的身体。
二、心态失衡有害于我们的事业。心态失衡必然导致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变形,这样就会产生信念的动摇,这就好比拉车,一旦拉车人对方向有了怀疑,要么消极怠工,不思进取;要么调转车头,倒行逆施。无论哪种情形都会有害于我们的事业。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凡是牢骚满腹的人,有哪个在工作上是满腔热情、奋发向上的?大多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连钟都不撞;更有甚者,利欲膨胀、腐化堕落,危害国家和人民。2003年湖北省武汉市原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局长杨世洪涉嫌贪污受贿数百万元,被判死刑。当检察官问他,生活本来已经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贪财。得到的回答是?心态失衡?。最近有记者总结,几乎所有贪官没有因为缺钱才去贪污受贿的,究其根源是在心态上出了问题,最终身败名裂,为人所不齿。
有人这样说:?现在的社会充斥着欲望、喧器,就像一望无垠的大海,没有一天停止过风浪;生活就像大海中航船,没有一刻停止过颠簸。?且不论这种比喻贴切与否,但我们都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人活在世上不可能风平浪静,波澜不惊。?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一个人即使生得再幸福,活得再滋润,也不可能没有忧愁,没有烦恼。况且人生在世,谁都不可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面对压力、竞争、喧哗、浮躁,宁静的心灵也偶尔会泛起涟漪,或者掀起波浪。关键是我们要告诫自己,要守住心灵的守静。
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心灵的宁静补偿了我经历的一切苦难。
守住心灵的宁静就是以一颗平常心面对世事纷纭。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于公于私,守住底线,不投机,不偷懒,带着宁静的心态去从容追求。
守住心灵的宁静,是一种风度,一种境界。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观天上云卷云舒。宁静不但能为我们带来心灵的安宁,更能让我享受生活的乐趣。心灵宁静就能洞明世事,看世间荣华,阅人间沧桑,评是非功过,任人情冷暖。宁静是淡定超脱,是人生境界的极致。宁静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更不是随波逐流,而是能保持独立的自主意识,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迷失方向。
守住心灵的宁静,是对信念的执著,是一种睿智。从生活到工作,从宏观到微观,从伟人到平民,守住心灵的宁静,可以使人超脱,使人向善,使人知可为而为,知不可为而不为;知其该
为而为,不该为而不为。
当然,要守住心灵的宁静,会面临许多的阻力和诱惑;有时,甚至会感到寂寞和孤独。因为我们的周围已不再宁静,很多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天空布满云雾;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让我们不知道如何平息自己狂躁迷惘的心。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守住心灵的宁静,呵护心中的静土,找到心灵的家园呢?
(二)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诗
朱熹的诗说非常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论世事风云变幻,使心灵澄澈宁静的活水,就是读书。
或许,大家都会说我解决问题的方法过于简单:上了十几年学,别的且不说,难道不会读书吗?但我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研究发现,我们中很多人确实不爱读书,不会读书。
其一、说?不爱读书?就是读书越来越少,导致国民阅读量下降。本来,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人们是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传统的;中国人历来把读书定义为最高雅的行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现在残酷的现实是爱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据2006年中国出版研究所组织进行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我国人民阅读率从1999年的60.4%下降到了48.7%,首次低于50%。在我国图书阅读者中,每人每年平均阅读图书只有4.7本,这个数字与犹太人每人每年64本、前苏联每人每年55本、
美国人每人每年21本、日本人每人每年17本的阅读量相比,的确是太低了。还是在2006年的那次调查中,识字但每年连一本书都不读或者基本不读书者在回答不读书的原因时,选择?没时间?的占43.7%,选择?不习惯?读书的比例为29.1%。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国民中有读书?习惯?的读者大概只占到5%左右。
我们难道已经忙到这个份上了吗?泱泱古国,13亿国人,除了那些暂时不识字的和20%的在校学生,95%的人都已经忙到?没有时间?读书了吗?现在面对人们从大到小都不爱读书的现状,面对人们正在逐渐失去的阅读兴趣甚至是阅读能力,我们不妨想一想,当不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世风?时,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大家知道,读书不仅关乎个人的修身养性,更关乎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竞争力,一个民族的阅读史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史,读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以色列是弹丸小国,却是科技强国;犹太民族屡遭不幸,却名人辈出。这都与犹太人视书如命、崇尚读书是息息相关的。在我国教育者正在为多年未培养出一个诺贝而奖获得者而进行反思的时候,仅仅到1984年为止,犹太人中就已经有98人获得诺贝尔奖。我国国民的读书率在下降,这不只是简单的兴趣和爱好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民族素质的下降,其后果是严重的。一个国家不是靠庞大的人口基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是靠读书的人口,靠国民的素质。国家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精神的力量,而精神力量取决于阅读力。可见不读书的民族就会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毫不夸张地说,不读书的贻害将不止三年五年。
其二、我所说的?不会读书?具体有三种表现:为什么读书,功利性强;读什么书,视野狭窄;怎么读书,太随意。
先说读书的功利性强,这与我们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和价值取向有直接关系。在很多时候,读书就是为了考证、上学、晋级、升级,是晋身之价、求财之路。古代的?书中自有千钟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仕?就毫不掩饰地宣扬读书的功利性:而这种?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的做法,自然也就不可能有不竭的动力,一旦时过境迁,读书就变得可有可无了。所以,一些人以工作忙、应酬多为由长期不读书,一些人以读书无用,不如搞好上下级关系为由放弃读书,这就实让人忧虑。看看那些失足者在狱中的忏悔书,虽然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不读书、不学习是他们共同的特点。特别是今年重庆市上万名考生的?弃考?事件,尽管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一点就是通过读书,上大学已不能得?吾之所大欲?,既然作为工具的读书没有了价值,自然就会被随时抛弃。一种?新读书无用论?在国人中漫延,归根结底还是现代社会对于读书的功利心理在作怪。功利性的读书目的会使人在失去学习的自觉性,使人思维钝化;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功利性的阅读将不利于其人格的完善、精神的发育、知识构成的合理化,甚至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其危害将不可估量。
二是读书的选择面窄,这与读书的功利性密切相关。读书如饮食,读什么书往往反映一个人的生活情趣与价值追求。2007年的一项统计显示,2007年我国人均购书不足5本,且80%是课本
教材,其目的无非汲汲于经世致用;而学校所倡导的读书也大多是读教科书和教辅书,一些所谓的?闲书?同样会被无情的没收。正是这种读书模式抹杀了孩子们真正的阅读兴趣,让读书沦为换得一纸文凭做?稻梁谋?的敲门砖。这让我想起了以前流行的?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底?不怕?什么呢?究其实质,就是不怕饿肚子,不怕不能出人头地。这就无疑在告诉我们,只要专业精,其余如何都无所谓。这种?唯专业?的读书观,造成了几代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专业书’?,知识体系的单一,通识和常识的缺乏,创新能力的贫乏就成了时代的文化征候。当然,我并不是反对大家读专业书,而是说读书应不厌其杂,不厌其多,既要读专业书,也要读人文书,读科技书,读健康书,读哲学书,读经典著作。特别是经典著作,不但要读,而且要背;因为经典是永恒的星辰,是一般作品无法相比的,对人们有普遍的意义。我就常给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讲,如果你能背育200首诗词,100篇散文,你的说话、做事、行为就会有大的改变,经典的熏陶力量是巨大的。
三是怎么读书,太随意。古人读书非常讲究,书房要清幽雅谈,读前要沐浴焚香,可见读书是一件多么神圣的事情!虽然现在我们大可不必如此行事,但读书却也不是可以太随意的事情。经常听到有的同志说:?我几乎每天都在读书,有时候是一天看一本,但总觉得收获了了。?我认为之所以会这样,就是他读书太随意,深度不够,是?浅阅读?。《中国教育报》曾刊发过一篇文章,专门讲了这种当下很时尚、很流行的?浅阅读?的读书方法。所
谓?浅阅读?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是一种以在线济览为主、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的阅读。不可否认,?浅阅读?在当今时代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但我认为?浅阅读?是读书人应该力戒的一种倾向,因为仅仅把读书当成简单的消闲方式是阅读的庸俗化,是极不可取的;而阅读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了提升学识修养、理论水平和自身能力,以适应自身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平时不思考问题,不研究问题,遇到新情况时,就拿出一本相关的书顺手翻几页临时?抱抱佛脚?,这种不求甚解的?浅阅读?又很可能演化成百害而无一利的?浅思维?,如果再以这种?浅思维?为指导做出?浅决策?,弊端就会更多。
有人说,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的传承、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个浅薄、浮躁的民族是无法发展和强大的。已有专家指出,如果仅仅满足于?浅阅读?,或者过分热衷于?浅阅读?,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这也是为什么在高科技浪潮中,一些网络发达的国家反而更强调传统式的阅读。美国政府陆续提出了?美国阅读挑战??阅读优先?等计划,英国政府设定?读书年?,要打造一个?读书人?的国度。许多国家都把提倡阅读风气,提升阅读能力列为教育改革的重点,通过一系列措施重新唤起?深阅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今天,我们身处一个经济高速发展、文化碰撞融合、人心浮躁不安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个因特网、电视机、应酬、麻将桌等等充斥的世界中,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读书其实是越来越难。
因而我们更需要深度阅读、深度思维,不能满足于?我在读,这就够了?,不仅要?用眼?读书,更要?用心?读书。
?用心?读书,不是为了接受采访时的装点门面,也不是为了人前引经据典的卖弄。古人说:?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养性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一种内在的需求,可以慰藉人的灵魂,培养人的气质,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充实人生、激扬斗志;可以使人变得聪慧、成熟、睿智、豁达;可以修身养性、平衡心态。
所以,应该把读书作为一种兴趣、一种需要、一种境界、一种生活常态,进而固定为一种习惯。所谓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读书习惯的培养是人的心灵成长的过程。之前我们谈到我国国民的读书状况确实不容乐观,也需要切实加以改变。然而,国民读书习惯的培养,绝不是一日之功,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通力合作。
(三)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明)于谦《观书》诗
读书习惯的养成首先应从教育抓起。教育必须改变目前的应试体制,砍掉泛滥的教辅,压缩课堂讲课,扩大课外阅读,或许对于国民读书习惯的培养有利。尤其是大学,作为个性教育的阶段,可供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充裕,应该是最适宜培养读书习惯的阶段,许多人的读书习惯也应该是在大学养成的。当然,
人的一生中,学校教育毕竟是阶段性的,谁都不可能一辈子都呆在学校里。人是需要终身发展的,要发展就要终身学习。学校虽然是培养读书习惯的好地方,也不可能包打天下。有的人在学校就没培养好的读书习惯,有的到了社会,把好的读书习惯丢掉了。工作、生活等压力四面八方挤压过来,文化快餐、影像媒体又有那么大的诱惑;加之当今社会人们的心态日益浮躁、生活节奏加快,稍不坚持,读书习惯就溜掉了。而此时,单位和社会,尤其是公共文化设施对读书习惯的培养就有了责任,不仅仅是道理上如此,实际也有这方面的开拓空间。
读者失去了读书兴趣,进而失去了读书习惯,既有读者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责任。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出版事业有了很大发展,过去年出书是以千计或万计,而现在加上进口书,当以数十万计!而我们的读者面对如此数量之众的图书,而如今书如烟海,也会给读者带来读书障碍。更何况我们的图书良莠不齐,不乏平庸之作、外形漂亮华美而实则空洞无物之作,坏了读者的胃口。此等情况下,引导阅读,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引导阅读是学校的责任、社会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家庭和个人的责任。
读书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家庭。因为我们人生的一半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家庭不仅会?遗传?性格,也会?遗传?读书习惯。所谓的书香门第,就是讲一个家庭,几代人都有读书传统;一个家庭,成员中多是读书人。譬如魏晋南北朝时的王、谢家庭,就是几代人文脉相传的。如此说来,书香门第现象就很值得我们思考。进入现当代以来,王、谢那样的数代相传的书香门第日渐
少了,但是一家皆有读书良好习惯的家庭却有很多。这实际上可以称为读书的?群?现象,与此相似的是升学的?群?现象。前些年,一家中姐妹弟兄几个很普遍,常常有这样的现象,要么一个考不上,要么一上上几个,这也是?群?现象。读书的?群?现象的产生,决定于家庭的风气、习惯和环境的熏陶。我们稍微留心就会发现,有的家庭装饰豪华,所有现代的摆设应有尽有,环顾四周,就是没有书橱书架;有的家庭,居处也许简单,然而却是四壁皆书,?出入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家庭氛围怎样,其实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要培养国民读书习惯,就不能忽视家庭这个社会细胞。不但要倡导社会阅读,建书香社会,还要倡导家庭阅读,建书香家庭。
总之,读书习惯的养成,社会要提倡,创造条件;家庭要鼓励,形成氛围;我们领导干部要带好头,起到表率作用。但关键还是要个人自身认识到读书对于人生的重要性,认识到在诸多媒介中,书的不可替代性,形成个人的读书的自觉性,这是读书的原动力。如果没有这原动力,提倡就不会发生作用;甚至有了读书习惯也会失去。如果我们不是把读书看作一种生活之外另加的负担,不是把它看作一种熬灯费神的苦差事,而是把它视为人生智慧之源,欢乐之源,久而久之,读书便会成为每一个人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日不读,若有所失;两日不读,寝食不安;三日不读,便觉得生活了无意味。这样,读书的习惯自然就深深扎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了。
清人山阴金曾说:?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书籍具有
不朽的本质,在人类所有的奋斗中,只有书籍最能经受岁月的磨蚀。丰碑与雕像在风雨中颓毁倒塌了,而经典书籍则与世长存。一部好书就是尘世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也照亮了人类历史的路径。每一次细细地品读,就是一次心灵的远行。
**副主席在2009年中央党校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要?做带头读书,读好书的表率。不读书,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
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愿我们守住心灵的宁静,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让书籍把我们引导向思想的远方,让我们的灵魂获得宁静和充实,让我们的目光和胸怀日渐清澈、宽广,让我们的精神超脱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活出人生的大境界。
作文十:《守住心灵的宁静》1100字
精品文档
守住心灵的宁静
“魏书生”这个名字耳闻已久,我还在念书的时候他就已是一位享誉全国的教育改革家。读过他的书,你就能明白其中的奥妙,给我感受最深的还是他字里行间的豁达、他广阔的精神世界。细细品味,总结三句话:荡涤心灵、重燃理想、再踏征程。一、荡涤心灵魏书生的言论荡涤着我的心灵,使我受到了一次精神洗礼。魏书生说:“埋怨、灰心、等待的结果,是学生越来越难教,自己的脾气也变得更糟糕,一事当前,不是千方百计想办法战胜困难,而是先指责埋怨一番。用黄金般宝贵的光阴,换来一大堆无用的指责埋怨,这真是人生最悲哀的事情。”是啊~埋怨能换来什么呢,只会使自己变得更苦恼,工作效率更低下。正如魏书生所说的,用七分力量去埋怨、指责环境,可能一丝一毫也不见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助长别人的愚昧和自己的野蛮。但只要省下七分力气中的一分,用来改变自己,就能使自己发生变化。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只有先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人总要面对一个不尽如人意的环境,总要从改变自己做起,才能适应环境,进而使环境朝着如人意的方向改变一丝,改变一毫。因此,我更加懂得一个人是否快乐不取决于他在什么岗位,而取决于他爱不爱自己的岗
1 / 2
精品文档
位,守住了心灵的宁静,才能在平淡如水的日子里享受到职业生活的快乐。二、重燃理想。“所有的人活一辈子都是这样,有上坡的时候,也有下坡那一天,有成功的时刻,也有失败的时候。”魏书生的这句话,不但揭示了我意识形态的上坡和下坡,也道出了我现实中的挫折成败。“非不能也,实不为也。”魏书生引用孟子这句话,也让我精神为之一震。他写到“能给咱搏一回,咱感恩不尽”,是的,别人给我们事干,就等于是给我们一个体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即使再苦再累,也要心存感恩,只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工作的热情才会熊熊燃烧。三、再踏征程魏书生说:“人世间,许多毛病都出自小事没做好。”他在工作中无不践行这样的理念。比如:“五个一分钟”(即一分钟踏步,一分钟做家务,一分钟日记,一分钟唱歌,一分钟注意力训练);教育教学质量就是从这一分钟、一堂课、一天快快乐乐地抓起;看完了这本书,让我经历了一场人生的顿悟,使我在逐渐丧失热情的今天重拾理想,找回了属于自己内心的那一片宁静,那一份淡泊。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