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理智与情感简介》7500字
理智与情感简介
作品分析
(作者:吴劳)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在她诞生地汉普郡的斯蒂文顿繁荣而稳定的乡间长大,十二三岁就开始写作。她早期的习作都是中短篇,全是十五六岁时写的,后人就编成了两部集子。一七九七年,简二十二岁,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第一面印象》,接着开始写《埃莉诺与玛丽安》。这两本都是书信体小说,十多年后,分别改写成用第三人称叙述的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后者于1811年出版,等到前者于两年后问世时,后者于同年再版。所以,尽管《傲慢与偏见》的原始本子写作在前,她第一部出版的作品却是本书。
和《傲慢与偏见》一样,《理智与情感》也是以英国当时的乡间体面人家的婚姻大事为题材的。事实上,奥斯丁所有的六部长篇小说,以及她的早期习作,都没有跳出这个范围。她最关心的是女主人公——往往是体面人家的没有丰裕陪嫁的淑女——的婚事。不错,这是个相当狭小的天地,但是,因为这正是奥斯丁终身逗留其间的天地,她对之了解得最为透彻,因而有条件创作出公认的第一批英国现代小说。
奥斯丁对当时的妇女问题进行了高度现实主义的探讨。她把笔下的那些女主人公放在当时的父权制社会中来考察。在那个社会中,人的价值建立在财产所有权上。由于一代代的财产都为男继承人所得,她们一开始就处于不利的地位,只能从属于男人。因此,奥斯丁笔下一再出现下列这些类型的人物:“独断独行的父亲;念念不忘社会身分、千方百计想把闺女嫁出去的母亲;条件齐备的青年男子,他们玩世不恭,正反映出他们的优越的社会地位;以及待嫁的女儿,从优雅的没头脑的姑娘到好事多磨的富有理智或情感的青年女子。”
处身在这样一个严峻、要求苛刻而往往带有敌意的世界上,女主人公该怎样通过婚姻来获得个人幸福呢?奥斯丁的告诫是应该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在交男友的过程中,应审慎从事,不能轻易动情,任性行事。她认为情感往往是女性行为的危险的向导。如果逢到一个条件优越而用情不专的男子来追求就以身相许,其后果常常是灾难性的。男方不是由于个人喜新厌旧,就是由于家长的反对而另择条件更好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女方感情用事,就将受到极大的精神创伤,难以自拔。
奥斯丁的这些看法,最鲜明地表现在这第一部长篇小说中。英国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伦纳德·伍尔夫在“简·奥斯丁文中的经济决定论”一文中说得好:“情节和人物在多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金钱问题,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理智与情感》的整个开头部分环绕着达什伍德遗嘱中的财产问题以及年收入一万镑的约翰·达什伍德太太的贪心不足而展开。”就在分遗产的过程中,奥斯丁开门见山地交代了达什伍德家两姐妹相反的性格特征:姐姐埃莉诺“非常有见识,遇事冷静,虽然只有十九岁,却能当好母亲的顾问??她心地极好??富于情感,但是她懂得怎样克制情感;这是她母亲有待学习而她的一位妹妹执意拒绝学习的一门学问”。妹妹玛丽安的“才能在许多方面都不比姐姐差。??她伤心或者欢乐都毫无节制。??一切都好,就是不谨慎 ”。这就是说,玛丽安放任情感去支配行为,而埃莉诺则不愿被这种冲动所摆布。
奥斯丁的创作意图是非常明确的。她干脆把原来的书名《埃莉诺与玛丽安》改为《理智与情感》,以强调她这个主题。
由于两姐妹的父亲逝世后遗产归他前妻所生的儿子约翰,她们和她们的母亲不但经济上拮据,还得摆脱寄人篱下的生活。她们终于在德文郡一座乡间别墅内安了家。这一来,埃莉诺和她爱上的青年爱德华(她嫂嫂范妮的弟弟)分了手,而玛丽安在乡间邂逅并迷恋上的威洛比也突然有事去了伦敦。两姐妹就这样都和她们所爱的人分开了。
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两头恋爱都发生了波折。当埃莉诺听到露西·斯蒂尔私下告诉她和爱德华私订终身已有四年之久时,她硬压住了感情,保证为她保守秘密。埃莉诺把失恋的痛苦藏在心底,在玛丽安终于遭到了威洛比的拒绝,精神大受刺激,后来甚至在病倒的过程中,竭力安慰妹妹,帮助她振作起来。露西遭到爱德华的母亲,富孀费勒斯太太的反对,她硬要她儿子和莫顿爵士的独生女结亲。爱德华不愿,他母亲竟剥夺他的继承权,把财产传给次子罗伯特,这时,埃莉诺心胸还是那样开阔,受人之托,通知爱德华可以得到一个牧师的职位,有条件和露西成婚。哪知露西转而去追求那交好运的罗伯特,和他结了婚。这样,埃莉诺和爱德华才能终成眷属。
奥斯丁在本书中展示了主人公两姐妹性格的对比,从姐姐的人生观、伦理和社交观念出发,叙述大部分故事,从而塑造了一个“明事理的凡人”。这是她心目中的“理想女性”。等她们得悉威洛比充分利用他的优越的社会地位,玩弄了玛丽安真挚的爱情,遗弃了那苦命的姑娘埃莉莎,最后和有钱的格雷小姐成亲,玛丽安才彻底认识到自己的愚蠢,她母亲也承认当初十分赞赏威洛比,未免做事冒失。这都反衬出埃莉诺一贯对事对人的态度是多么明智。玛丽安清醒了过来,认为早该拿姐姐做榜样,慎重处理恋爱和婚姻的问题,这时才考虑到早就爱上她的布兰顿上校。上校和她们姐妹刚结识时,已过了三十五岁,在当时十七岁的玛丽安眼里,“已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单身汉”,“老得能够做我的爸爸”,而且“三十五岁总是谈不上结婚的了”。上校却是一开始就爱上了她,由于知道威洛比诱奸并遗弃单凭热情行事的小姑娘埃莉莎的全部经过,担心这性格相同的玛丽安也会遭到同样的厄运。他始终关怀着玛丽安的幸福。经过长期的接触,埃莉诺和她母亲都深深认识到上校心地善良、品格高尚。在玛丽安病倒后,他去接达什伍德太太时,终于向她透露了对玛丽安的爱意。玛丽安精神上成长了,吸取了教训,只隔了两年,就克服了十七岁时的天真的恋爱观,情愿嫁给上校,开始担负起做主妇的职责。
理智就这样在两姐妹心中都占了上风。奥斯丁给她们安排了幸福的归宿。全书从喜剧开始,中间发生了风波,玛丽安险些酿成悲剧,结果以喜剧告终。
奥斯丁在十六岁时写作的未完成的中篇小说《凯瑟琳》中,就第一次试图把女主人公全面地放在完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探讨她对传统道德和社会习俗的复杂而往往相互冲突的要求所作出的种种反应。作者在这里显出对女人在男人世界中所处的地位有成熟的认识。她强烈批判使她笔下的女主人公遭到不幸的社会习俗,痛惜青年男女在求爱方面的双重标准:男方可以用种种计谋来俘获女方,而女方不得不委曲求全,以天生的美色来换取经济上的稳妥地位。
作者洞察了问题的症结,但是这一点并没有使她像后来的大部分严肃作家如雪莱等那样,成为时代的叛逆。她在作品中揭示了这社会制度的弊端,但基本上相信这制度是健康而能自我完善的,所以至多用犀利的笔触对个人的行为作温和的讽刺,并不流露出深恶痛绝的情绪。这正是她创作中的一大特色:用白描手法,通
过人物的道白和动作,客观地勾勒出那些拥有财产和特权、贪婪自私的老爷太太们的嘴脸。作者在第一章中这样交代了两姐妹的兄嫂的性格:“他不是个品质恶劣的年轻人,要是心肠有点冷,有点自私不算坏的话。??如果他娶的是个厚道些的妇人??他自己也可能变得厚道起来。可惜他结婚时年纪很小,又非常爱他的妻子;而约翰·达什伍德太太正是他本人的惊人写照,心地更加狭窄、更加自私。”紧接着在第二章中就让这对夫妻登场现身说法,煞有介事地讨论该如何履行老庄主临终时要他好好照顾他后母和她的女儿们的嘱咐,结果男的在女的那些“更加自私”的建议的进攻下,节节败退,终于决定什么钱也不用给,只消帮助她们做些找找房子、搬搬家等一般邻里相助的事,就可以心安理得了。这种绝妙的讽刺文章,在奥斯丁其他作品中是屡见不鲜的。
奥斯丁还让书中那些热衷于支配青年男女的命运的闲得发慌的老爷太太们一一在读者面前亮相。例如那“一心只想成全天下人男婚女嫁”的富孀詹宁斯太太深信上校深深地爱上了玛丽安时,认为“这倒是一桩美满姻缘,因为他有钱而她长得俊”。两姐妹的哥哥约翰曾误以为上校对埃莉诺钟情,竟开导她说:“也许因为你财产少使他畏缩不前??但是只要稍微献献殷勤,鼓励鼓励,你就能抓住他??这是姑娘们很容易办到的呀。”他看到玛丽安害了病,姿色差了,便说:“我说不准玛丽安现在能否嫁上一个年收入在五六百镑以上的男人。”这些人满脑子的唯利主义的价值观和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庸俗观点就暴露无遗了。 但是,对那个道德败坏的花花公子威洛比,作者却并没有加以丑化。他第一次出场时,正当玛丽安在别墅附近爬山不慎失足扭伤了脚,他打猎路过,便把她抱起送回别墅。他的容貌和风度立刻征服了她们母女。此后他每次出现,作者总是通过别人的眼光,对他赞美。奥斯丁没有正面描写他犯下的罪行的经过,而是通过上校首先讲出来的,最后还让他本人来表白一番,说他后悔莫及,对玛丽安从未变过心。这一番话竟然博得了埃莉诺的同情,心想“这个人外表和才能样样出众??却因过早的独立生活而养成懒散、放荡和奢侈的习惯,他的心灵、品格和幸福都受到了无可挽救的伤害”。这样看来,作者分明把威洛比也当作那个制度的受害者来看待,并把爱德华跟他作对比。两人都依赖富孀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为了继承财产不得不听命于她们,但爱德华始终为人正直,富有原则性,在个人幸福问题上终于违反母命,而威洛比则屈服于环境所加的几乎毁灭性的影响,为了金钱牺牲了对玛丽安的爱情,和格雷小姐结婚,后来悔恨已来不及了。在本书中,奥斯丁强调了这一点:对当时的男男女女来说,制度比他们个人和别人是更大的敌人,人人都是这制度的牺牲品或潜在的牺牲品。
作者的外甥詹-爱·奥斯丁-利在他的《简·奥斯丁回忆录》中写道:“在简·奥斯丁笔下那些最可人心意的人物的迷人之处,简直没有一个不是她本人那可爱的气质和热情的心胸的真实反映。”埃莉诺·达什伍德就是一个这样的人物,完全体现作者的理想。因此,本书理所当然地主要从埃莉诺的视角来叙述。但是,随着近年来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勃兴,不但有些作家用女权主义的观点来指导创作,评论家们也试图在过去的文学作品中寻找这种思想的表现。在英国文学中,他们特别热衷于以勃朗特姐妹、奥斯丁等著名女作家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在本书中,他们特别赞美玛丽安,因为她敢说敢为,是个不遵守传统规范的大胆女子,敢于反对伪善的社会习俗。例如,当她的表亲约翰·米德尔顿爵士说她在挑逗威洛比时,玛丽安毫不留情地说:“你这种说法我特别讨厌。什么庸俗的话都当做俏皮话来说,真恨死人,什么挑逗男人呀,征服男人呀,尤其不堪入耳。”当她那势利的嫂嫂范妮说埃莉诺在小屏风上画的画“有点莫顿小姐的绘画风格”时,
玛丽安断然不顾莫顿小姐的贵族身分,激动地说:“这种夸奖真新鲜!莫顿小姐关我们什么事???谁管她画得好坏?我们考虑的和说的,是埃莉诺。”所以,相形之下,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埃莉诺所选择的做法显得倾向于更好地维护那既定的社会秩序,旨在如何好歹在其中生存下去,而玛丽安的言行倒能有时对这秩序造成威胁,因而是更可取的。 [1]
图书推介
《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丁富于幽默情趣的处女作。埃诺莉和玛丽安娜两姐妹生在一个英国乡绅家庭,姐姐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妹妹的情感却毫无节制,因此面对爱情时,她们作出了不同的反映??小说以这两位女主角曲折复杂的婚事风波为主线,通过“理智与情感”的幽默对比,提出了道德与行为的规范问题。本书和作者的《傲慢与偏见》堪称姐妹篇,同样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对白叙述没有富裕嫁妆的少女恋爱结婚的故事。
相关版本编辑
《理智与情感》中文译本:
1983年,《理智与情感》,王雨棠译,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年,《理智与情感》(木刻插图本),吴力励译,北京出版社
1984年,《理智与情感》,孙致礼译,浙江文艺出版社、译林出版社(1996) 1989年,《理智与情感》,武崇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年,《理智与情感》,罗文华译,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年,《理智与情感》,殷旭译,南海出版
2001年,《理智与情感》,贾文浩、贾文渊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2年,《理智与情感》,李臣明译,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3年,《理智与情感》,黄慧敏译,南方出版社
2005年,《理智与情感》,王纪卿、唐荫荪译,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7年,《理智与情感》,程随香译,广州出版社
2009年,《理智与情感》,萧羽译,万卷出版
2009年,《理智与情感》,夏佳宁译,吉林出版
2009年,《理智与情感》,成维安译,哈尔滨出版社
(搜集整理:踏破江北街)
作者简介编辑
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
奥斯汀
《理智和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诺桑觉寺》和《劝导》(1818)是在她去世后第二年发表的,并署上了作者真名。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丁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尽管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Janeite这个词大概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最早在1894年,当时的一位著名批评家George Edward Bateman Saintsbury,在给《傲慢与偏见》写序的时候,就自豪地宣称自己是个Janite。这大概就是“简迷”这个词的来源。 不过“简迷”的历史要比这个词更长久。简小姐的同代人,大名鼎鼎的“历史”小说家司各特(其实他是奥斯汀的前辈了,《劝导》里面Anne就很喜欢他的小说)就对她相当推崇,而且认定,喜欢奥斯汀的就一定非常喜欢,要么就根本不喜欢。1831年(奥斯汀小姐过世刚刚14年),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麦考莱(Thomas Macaulay)就在信中提到,在一次Party上,人人都将简小姐吹上了天。有个人说,人人都喜欢《曼斯菲尔德庄园》,但是否真是简小姐的信徒,是不是她的真正“选民”,得看一个人能不能欣赏爱玛。麦考莱本人就是个“简迷”,而且还把简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想想100多年后,这仍然被大部分人看作是言过其实的大话,就知道麦考莱的趣味了。
到了1900年前后,简迷已经不再象司各特设想的那样,属于少数人了。据说在一站后的英国医院里,就推荐用奥斯汀的小说来辅助治疗战后创伤综合症。不过,“简迷”这个名字真正流行起来,要归功吉普林1924年发表的短篇小说“The Janeites”(这个拼法,而不是Saintsbury最初的Janite,成了辞典认定的标准用法)。这部有趣的小说讲了一帮英国士兵靠奥斯汀的小说度过了一战的疯狂和残酷。象吉普林的许多小说一样,“简迷”写得聪明而有人情味。从此,“简迷”的说法就广为人知了。
20世纪简迷的数量似乎仍在增加,其中不乏一些有趣的人。比如看过《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人大概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简”味。而E.M.Forster就是一位极为推崇奥斯汀的作家。他在1923年为Chapman博士的牛津版奥斯汀小说集(大概在剑桥注释版出来前,这仍将是最广泛使用的奥斯汀作品版本)写评论的时候,就说自己是Jane Austenite。简的欣赏者中我们还可以加上从沃尔芙,奥登、Edmund Wilson到C.S. Lewis(看过今年的新片Narnia的人大概会记得这个著名的基督教作家)的名字。70年代,Lionel Trilling在哥伦比亚大学开奥斯汀课的时候,就被蜂拥而至的选课学生折磨得不知所措。
不过,有简迷,自然也就有简的反对派。最著名的自然就是对奥斯汀非常不买帐的夏洛特·勃朗特。她在私人信件里曾经极为严厉地批评过奥斯汀。考虑到我们的读者的感情,就不引用她的原话了。简的另一个著名的敌人是马克·吐温。不过,也有人专门写论文证明马克·吐温并非真的不喜欢简。不过大概奥斯汀小姐不大会真的在乎这个是非吧。
真正奇怪的是亨利·詹姆斯。吉普林的小说中,那帮简迷在提到简小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时,就有人说,谁说奥斯汀没有后裔,她的后裔就是亨利·詹姆斯。后来,利维斯在研究英美小说的大作《伟大的传统》中,还真的把从奥斯汀经乔治·艾略特到詹姆斯看作英语小说最重要的谱系。不过詹姆斯很少提到奥斯汀。他最著名的论述出现在有关巴尔扎克的演讲中。那里他刻薄地说,这种简·奥斯汀的崇拜是商业投机加上感伤的幻觉和自欺的迷恋。詹姆斯的态度,很快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响应。1940年,D. W. Harding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 “Regulated Hatred: An Aspect of the Work of Jane Austen”。其中的著名论断就是,喜欢奥斯汀小说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奥斯汀非常不喜欢的那种人,既市侩又感伤。这篇十几页的小文章现在被公认是奥斯汀研究的真正开端。从此之后,奥斯汀研究和简迷就互不买帐,暗自相互嘲讽,甚至公开诋毁。利维斯在《伟大的传统》中对Cecil爵士这个简迷抱着一副娱乐消闲的态度读奥斯汀就大大不以为然。60年代以后,特别是1968年Marvin Mudrick出版的Jane Austen: Irony as Defense and Discovery,以及1979年Sandra Gilbert和Susan Guhar的《阁楼上的疯女人》,已经使奥斯汀的形象与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读到
《理智与情感》
的大相径庭,再加上最近20年的修正主义传记,奥斯汀后人努力想创造的一个纯洁的天使形象,已经被破坏得差不多了,取而代之的倒是一个女权主义的先锋,文化批评的前驱,甚至刻薄刁钻的小妇人。
不过,简迷并不太在乎这些学术的潮流,她们关心的不是文化与帝国主义的关系,或者奥斯汀笔下的女性自觉意识,而是奥斯汀自己最直截了当提到的问题,那些男婚女嫁里面的道德、心理、经济和政治。简迷的热情从似乎一部接一部的奥斯汀改编电影电视中,从无数奥斯汀小说的续集和仿作(这些续集和仿作从浪漫爱情小说,侦探小说到色情小说,无一不有。这里最有名的大概是Bridget Jones’s Diary了)里,大概仍然可以看得到。或许,这只能表明,奥斯汀关心的问题仍然是我们生活最重要的问题,而奥斯汀的洞察力,即使不能帮我们找到理想的爱人,建立幸福的婚配,但至少能让我们从中获得一些人性的知识。
作文二:《作文理智与情感》1200字
作文理智与情感
篇一:理智与情感读后感600字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600字
人的心灵生活原是一种混沌,可以理解为我们出身以混沌,认识开始也是以混沌开始,然后有所感唔,理性与情感的划分只具有十分相对的意义,相对来说理性、意志、情感、它们自已分别有高低之别。
理性有高低之别:低级理性即科学理性、逻辑、康德所说的知性,是对事物知识的追求,高级理性即哲学理性、形而上学、康德所说的理性,是对世界根本道理的追求。
意志有高低之别:低级意志是生物性的本能、欲望、冲动,归根到底是他律,高级意志则是对生物本能的支配和超越,是在信仰引导下的精神性的修炼,归根到底是自律。
情感有高低之别:低级情感是一己的恩怨悲欢,高级情感是与宇宙众生息息相通的大爱和大慈悲。
按照这一思路,人性实际上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是低级部分,包括生物意志、日常情感和科学理性,一是高级部分,包括道德意志、宗教情感和哲学理性。简言之,就是兽性和神性,经验和超验。丝毫没有新颖之处~我只是想说明,此种划分是比知、情、意的划分更为本质的,而真正的精神生活必定是融知、情、意为
一体的。
周老师说:真正的精神生活必定是融知、情、意为一体的。古代思想家老子到现代伟人**他们给我们这个世界创造了保贵的精神才富,他们身上有着如周国平老师所说:融知、情意为一体的代表人物。我们是否在学习伟人的思想的同时,也看到了伟人的思想的足迹。
篇二:理智与情感读后感500字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500字
这本书是简?奥斯丁的。我非常喜欢她的另一本书傲慢与偏见.我觉得她的书的情节跌宕起伏,让我似乎读了一点就再也放不下了。所以,一看到她的这本理智与情感就不得不放下了正在读的包法利夫人.还好,我的选择是对的~这本理智与情感似乎带给我太多的意外了。我从没想过,小说的剧情还可以是这个样子的。当然,我更喜欢作者本人。知道吗,从这本书里我所感悟到,或是学到的格言就是:这个世界凭理智来领会是个喜剧,凭感情来领会是个悲剧。
不是吗,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理智的姐姐和一个感性的妹妹。最终妹妹还是因为在爱情上受到了无限量打击,随后,终于明白了,理智是很重要的。最后,他们都找到了爱他们,也是他们所爱的人。过上了美满的生活。这个与许多当时英国的小说不同,他们都在用悲惨的结局去抨击当时社会的险恶的时候,简?奥斯丁去却塑造了这样一个圆满而让人向往的结局。当然,就因为这,
在看完其他人的小说的时候,你会觉得,当时社会的肮脏与腐朽,甚至,你会怀疑,世界上是否真的有最圣洁无私的爱情的存在。可是,当你看完简?奥斯丁的作品之后,你的那种消极心态,就会被作者的魔法赶跑了。我相信,作者同我们一样。不愿去承认,也不愿用黑色幽默去讽刺爱情。她试着用良知和美好的结局来唤醒人们的渴望,来教导我们,要善良。要相信,爱情真的存在。
作文三:《理智与情感》1700字
理智与情感
林歌尔
一直清高地以为,这个世界上,值得我去爱的人并不多。
按说,象我这样的年龄,是不该堕入情网的,偏偏一不小心就陷了进去。
写了许多诗,本来写诗的目的是想把激情燃尽,让自己回复于最初的快乐与宁静,却发现,诗越是投入地写下去,越是有那么多的爱和伤悲无端地涌出,正和别人说话时,莫名地走神;表情上在眉飞色舞,心里却流着感伤的泪;坐在电脑前,莫名的苦涩会猝然袭来。人越发憔悴。走至镜前,竟是不认识自己,没有几天功夫,怎么消瘦如斯,沧桑如斯。捂着自己苍白灰暗的脸,禁不住泫然。
不能再写诗了,再这样下去,我会真的成了扑火的灯娥,毁灭的只会是我自己。诗永远属于情感,做诗人是要付出代价的,尤其是爱情诗。纵使你肝肠寸断,却是无法自己抚平自己。流传古今中外的爱情诗,哪一首不是作者蘸着流血的心写成的?诗言志,灵魂是无法作假的。徐志摩说过:“再没有比写诗更惨的事。”
一次次的彻夜难眠、头痛欲裂中命令自己,不准再写诗。有十几天也仿佛从绝境中走出来。可一看见他的微笑,一听见他磁性的声音,那座好不容易用理智砌成的金字塔,又脆弱地倒塌下来。以前那种惆怅和忧伤,如阴云一样,又回到心里。
下班后,驱车绕道至岷江河堤,对着秋风,梳理自己的叹息,或者在暮色苍茫的江边,在无人知晓的角落伤心一回。因为这个秘密只属于自己。感情告诉我,爱可以超越一切。理智告诉我,自由的前提是不去伤害有关联的人。感情常常如脱缰的野马,在心里左冲右突,折腾得你疲惫不堪。理智告诉我,你不可能象年轻的时候,跌倒后还可以重新站起来。一旦陷进去,伤筋又动骨。
偶然间随便翻书,突然一行字,如醍醐灌顶:“放下即得自在,回头即是彼岸。”可是一回到生活,要真正地做到放下和回头,却又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情。也找过几个异性朋友来谈天说地,以为可以转移注意力,竟是不可替代。恍恍惚惚的集中不起精神,让朋友很无趣。 上次回大邑,朋友说:你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怎么没有了以前的神采和丰韵,看着你的眼睛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忧郁。我便心一惊,别人都看出来了?
我开始了最深切的解剖:
要一个成熟的优秀男人来爱你,你有足够的让别人爱你的资本吗?青春已是不再,美丽更是谈不上。你也并没有优秀到让别人可以不顾事业和前程来爱你的地步。人不仅要自信,还要自知。从种子的角度来说,男人是外向的,注定了他对事业、对身外的事情的关注大于对感情对内心的关注。女人是内向的,注定了她们对感情对内心的需要比什么都看得重。 他扛着一份沉重的责任,一举一动都受着众人的关注和无形的监督,就象活在镁光灯下。如果你爱他就不可以让他受到伤害。你的走近就很容易影响到他。还不如把他当作一颗星星,远远地挂在天上,不管它怎样闪光,只要不去触碰,既不会伤害到他,也不会灼伤自己。 你们的爱仿佛相似,更多的是对对方才智(虽然不同)、人格魅力的欣赏和吸引。仔细一想,又有本质的区别。在他,已是阅人无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而自己,虽然并没有天真到想要他的一生,但是你要的这段情,必得双方要有同等的真诚。你要让自己在白发苍苍的老年,坐在夕阳下追忆昔日时分,目光里的那一份温暖和无怨无悔。你们的爱情观,或许从一开始就已错位?纯粹是你在那里单相思或者自作多情?
我的可笑在于,经常被朋友们称为情感方面的老师,常常是黑字落在白纸上的头头是道,可是真正轮到自己,也是不及格的学生。明知感情是世界上最昙花一现,最没有结果的东西,仍然情不自禁陷入其中,“是不能饮不可饮,而又拼却的一醉”。
理智告诉我:在流行速度和效率的现代社会里,古典的爱情恐怕已成绝唱。就是中国目前的婚姻,大多数都建立在以现实的利益为基础上。这样的土壤下,要别人相信你在追求一份真情,谨防阴倒把牙笑掉。人们只相信利益和交换,不会相信浪漫更不会相信你所说的爱情。说不定你自己并不象所说的那么纯粹,一样有私心,那么当你得到时,它已经变味。还是现实一点,随大流一点,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不要徒劳地去追寻不合时宜的东西,唯有这样,你才能活得轻松和洒脱,才象现代人。
到这里,我的思路已经比较清晰。我已经能够比较理性。我想,时间会帮助我的,空间会帮助我的。陷进去,又能拔出来的,只能是我自己。
二OO三年九月
作文四:《浅谈理智与情感》5500字
英美文学史论文写作
姓 名: 黄燕
班 级: 英语1202班
学 号:
外国语学院
2014年11月
浅谈简﹒奥斯丁的《理智与情感》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理智与情感》的写作艺术手法和小说中体现出来的女权主义以及简﹒奥斯汀的婚姻观。
Abstract : the text is mainly write about the writing techniques 、feminism and the view of marriage of Jane Austen.
关键词:《理智与情感》、简﹒奥斯汀、艺术手法、女权主义、婚姻观. Key Words : Sense and Sensibility、Jane Austen、feminism、the view of marriage.
一、《理智与情感》创作背景及简奥斯丁个人介绍 ﹙一﹚、《理智与情感》创作背景
18世纪后期的世界文坛,主要由“哥特小说”与“感伤小说”组成,这些情感小说以浪漫主义充斥世界,小说维持的也是传统的观念和价值观,无疑这样的虚假是索然无味的,此时,简﹒奥斯汀的《理智与情感》
打破了文坛传统守旧的僵局。在当时传统的社会背景下, 《理智与情感》是以反传统著称的,它视角独特,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思想,生动地营造了几对青年男女关于择偶、爱情、婚姻屡遭波折,最后终于圆满的故事。《理智与情感》的语言很有特色,它轻松幽默,情节真实,所有的冲突,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外,格调髙雅,突破了以往单纯追求
浪漫的传统小说理念,在英国文坛独树一帜,可以说创建了一个新的小说派别,它对后世的影响力也不言而喻。
﹙二﹚、简﹒奥斯汀个人简况
简﹒奥斯汀本人,也由此一跃成为英国文学史上最具魅力的女性作家。简﹒奥斯汀作品的写作背景以乡村较多,这与她的农村生活经历有关,所以,她的作品大多在乡村中发生,一般以三两对绅士淑女在择偶上的坎坷故事著称。简﹒奥斯汀的不凡之处,是身处男女不平等的社会中,却一反常规,将笔触伸向处在底层的女性的婚姻和家庭等济问题上,这种独特的视角,成就了简﹒奥斯汀的出类拔萃,也对后世的女性文学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简﹒奥斯汀的一生是短暂的,完成的小说只有六部,但人们鉴于她的贡献和写作风格,给了她很大的荣誉,说她可以与大文豪莎士比亚齐名。1813年,简?奥斯汀的处女作《傲慢与偏见》出版,这是女性文学时期的开端,长篇小说《理智与情感》,将女性文学推向高潮。此后,简﹒奥斯汀又完成了《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劝导》四部女性文学巨著,直到去世。
二、《理智与情感》的艺术手法及创作特色
﹙一﹚、《理智与情感》的语言风格一改前人的低沉抑郁,以轻松幽默著称,这部作品也是简﹒奥斯汀最具魅力的作品。运用了 “反讽”手法,这种艺术特征对社会和
人生的剖析是很独特的。作者的辛辣手笔多见于小说中人物感情和理智一反常态的时候,讽刺的意味很浓。这种笔法是夸张的,也是深刻的,一方面映射了作者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深化了作品的主题。通过简﹒奥斯汀的作品分析,不难看出她的情感细腻敏感,她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超出了常人的范畴,她的睿智和胆略是令人称颂的;简﹒奥斯汀在作品中,以浪漫的手法歌颂真挚的爱情,以反讽的基调去鞭挞生活中的虚假和丑恶。简﹒奥斯汀的写作风格是浪漫的,这也是她有别于同时代人的标志。
﹙二﹚、叙述手法
1、对比、对照
《理智与情感》主要以叙述一对姐妹的情感婚姻为主要内容,对人性的理智和情感进行了剖析。其中主人公埃莉诺是一个非常注重情感但是头脑又十分冷静的人。看似两个矛盾的事物融合在同一个人的身上,这本身就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通过两姐妹同样面对感情困扰做出的不同决定,进行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文章主旨。告诉了读者,在情感和理智的选择中,应该用理智战胜感情才能获得最好的结果,无论何时都不能抛弃理智。小说通过将两个人物故事对比叙述的手法,更能突出和强调小说表达的主题。小说中还通过一些小人物的故事叙述,表现了这些人虽然没有丰富的情感,但是却拥有强大的理智。
2、讽刺
讽刺手法是简 ? 奥斯汀文学创作的最突出的特色,也是人们对于她的作品中评论最多的地方。她不光是通过语言上的讥讽和挖苦,而且还是在整个小说的构思和情节安排上也使用了讽刺的手法,这一文学创作特点是简 ? 奥斯汀文学小说的主要基调和特色。在《理智与情感》的创作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两种讽刺的手法,一个是比较滑稽的模仿形式,另一个是反讽的手法,两种手法交替使用,遥相呼应,使整个小说的讽刺手法运用得如行云流水般顺畅和自然。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作者运用了反讽的手法,比如在玛丽安拒绝布兰登对自己表示爱慕之情的时候,认为已经三十五岁的布兰登已经年迈,根本没有资格考虑婚姻,因此以坚决的口吻拒绝了他,认为自己才不会和这样的人结婚。但是在小说的最后玛丽安还是嫁给了布兰登,成为了他的太太,这种反讽意味的情节设计,讽刺了人的可笑判断和憧憬,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
3、幽默、滑稽
简 ? 奥斯汀在人物形象的创作上也是非常突出的。她一改往日单纯的通过内心和心理的直接描写去塑造人物的手法,而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故事情节的处理去间接突出人物的特点。这种叙述的视角将人物放置在具体的情节和实实在在的谈话中,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具体和生动并且具有感染力。因此我们可以说简 ? 奥斯丁塑造的人物是“立体的”。在《理智与情感》中的斯蒂尔小姐是一个直到 29 岁还没有出嫁的姑娘,因此她总是通过人们的玩笑话来寻求一点精神的
安慰。人们拿她和戴维说笑的时候,她总是表现出得意的样子,但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情感,她会假意让别人帮她辟谣,这种简单对话的描写突出了斯蒂尔小姐对戴维单相思的心理。
三、《理智与情感》中的女权主义
﹙一﹚、简﹒奥斯汀对女权主义的认知
简奥斯汀一辈子没有结婚,家中经济也比较富裕。因为是在乡村小镇居住,都是与中小地主以及牧师等这样的人物接触,过的生活也是舒适、恬静的,所以,在她的作品里不存在重大的社会矛盾。她用女性特有的细致的观察力,把她周边世界的小天地真实的描绘出来,特别是绅士与淑女之间的爱情与婚姻。她的作品的风格就是轻松诙谐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喜剧冲突,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她的作品对女性的智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表明妇女与男人的智力是一样的发达,甚至女性比男性的观察力以及判断力更加的敏锐。她把女性的地位提升了,在作品中女性成了主人公。她笔下的女主角们不再是花瓶,而是有美德与智慧,并且是非常理性的化身,她们是年轻的独立的女性代表,不但敏感,而且有自己的思想。奥斯汀在作品中把女性与男性平等的性格魅力表现了出来,把沉睡已久的女性的主体意识唤醒了,因此,奥斯汀使英国女性文学的主体意识得到提前的表现。在某种意义上说,简 · 奥斯汀是一位女权主义者。简(奥斯丁在小说中描述了不同类型的恋爱婚姻生活,从而表达了她独特的婚恋观: 美满幸福
的婚姻必须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但同时也需要考虑财产及社会地位等因素%简(奥斯丁的小说都体现了财产与婚姻的联系,《理智与情感》这部小说也不例外,但是这部小说的特点在于生动地描写了女性意识由感性向理性转变的过程,对女性的婚恋观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理智与情感》人物中女权主义的体现
埃丽诺的爱情经历—理性的选择
在《理智与情感》中,埃丽诺代表了一位理性的女子,她聪敏美丽,处世态度理智沉稳,对待爱情非常谨慎,懂得用理智去克制自己的情感,她虽然内心十分渴望爱情,但是她性格含蓄冷静,她对于伴侣的选择不注重外表,只重视品行。埃丽诺虽然爱上了性格坦率的爱德华,但是考虑到地位的差距,她理智地克制了自己的情感。埃丽诺的父亲达什伍德先生去世后,他的所有财产由他与前妻的儿子约翰继承,而达什伍德夫人和女儿们得不到任何财产,也没有地方居住,她们只好借住在达什伍德夫人的堂兄的农庄里,家境拮据的埃丽诺心中明白自己的处境与爱德华的家庭背景差距很大,因此,她选择压制自己的情感,暂时搁置了自己的爱情。埃丽诺面对失去父亲的悲痛,她理智地安慰母亲和妹妹,并努力为母亲分忧,帮助家人尽快找到一个新居,这段生活经历的描写体现了埃丽诺坚强、独立的女权主义意识。小说中埃丽诺对待爱情的理智的态度和执著专一的情感使她最终获
得了真正的幸福。小说中关于埃丽诺父亲去世的描写,体现出英国社会的财产继承方面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性具有继承权,而女性是没有继承权的。父亲的去世导致埃丽诺和她的母亲及妹妹们失去了经济依靠,处境拮据。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女性地位非常低下,只有男子拥有财产继承权,因此女子只能依靠父亲、兄弟或丈夫得到经济依靠,女子想要得到经济保障、社会地位只能通过婚姻来实现。所以,当时
英国的女性大部分都努力学习绘画、音乐、舞蹈等才艺,加强艺术修养,培养淑女气质,从而在婚姻市场上取得一定的优势。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埃丽诺对待自己的爱情是理智冷静的,当她遇到心爱的爱德华时,她体现的是一种平和理智的态度,她希望得到爱德华的尊重,希望得到平等的爱情,她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体现出她的自尊、自爱、独立的女性主义意识。
2、玛丽安的爱情经历—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玛丽安是一个活泼、热情、直率的女子,她美丽聪明,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拘泥于传统规矩,大方可爱,但是处事缺乏谨慎的态度。玛丽安对爱情充满浪漫主义的幻想,她的理想对象必须有英俊的外表,有财富,并且有较高的艺术气质,她选择男友的标准过多看重了外表和财产,而忽视了对道德品质的考虑。玛丽安对上校不顾一屑,但是对帅气的威勒却死心搭地。玛丽安经历了重重挫折,她开始赞同姐姐理智的态度,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开始由感性转向了理性,开
始形成了自尊、自爱、坚强的女权主义意识。之后她经过冷静思考,理智地选择了一直爱慕她,但是缺乏浪漫情怀的布兰登上校做丈
夫,并开始踏实地承担起一个妻子的责任和义务,小说中关于玛丽安由感性向理性态度的转变描写体现了玛丽安独立、自尊、自爱的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玛丽安最终放弃了浪漫,走向了现实,但是她并不庸俗,她勇敢地追求真爱和现实幸福生活,她最终形成了正确的理智的婚恋观,并得到了幸福的婚姻,改善了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了真正的幸福。
四、《理智与情感》中体现出简﹒奥斯丁的婚恋观
简﹒奥斯汀的爱情婚姻观:她反对女人为了生活、为了金钱、为了财产而结婚,反对门当户对的观念,坚持婚姻应该建立在爱情上的信条。在简﹒奥斯丁创作的五部爱情与婚姻为主题的小说中,女主角都鄙视建立在门第或金钱基础之上的、使爱情与其外部法律表现形式—婚姻完全割裂开来的所谓中产阶级的理想结合。小说以两位女主角曲折复杂的婚恋风波为主线,通过“理智与情感”对姐妹俩进行了对照描写。姐姐埃丽诺是个“感情强烈”而又“头脑冷静”的年轻姑娘,她在选择结婚对象时,不重外表和金钱,而重人品,爱上了为人坦率热忱的爱德华。在爱德华被费拉斯太太剥夺了他的财产继承权,只能靠其两千镑的利息生活后, 埃丽诺仍然无怨无悔的嫁给了他。
五、结语
综上所述,简﹒奥斯汀对于男女不平等问题是有所不满的,所以在她的小说中屡次以平等问题为主题。简﹒奥斯汀因为在小资产阶级家庭出生,也没有受到过正规的良好的高等教育,而且她大多数时间
都生活在乡下,与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潮相距甚远,所以,简﹒奥斯汀作品的大多数故事情节过于平淡,而且缺乏浓烈的渲染,但是正是因 为她通过对语言艺术的运用才使其文学作品充满了活力,于平淡中显现着不平凡! 理智与情感就是运用了以对话为载体,以反讽为语言表达技巧的诙谐幽默的语言艺术,将《理智与情感》这一矛盾的结合体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在理智与情感的面前让人们也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不做理智与情感的奴隶,而是要做理智与情感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玛丽·伊格尔顿编. 胡敏等译. 女权主义文学理论[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9.
[2]简·奥斯丁:理智与情感[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3]卞变:从《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中看简·奥斯汀的女性主义观点[J].
[4]简·奥斯汀著 . 张隆胜译《傲慢与偏见》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 年 6 月北京第 1 版 .
[5]傅俊:试论简·奥斯汀的现实主义和女性视角[J]. 镇江高专学报,2002.
[6]张倩:从《理智与情感》中看简·奥斯丁的婚姻观[A]. 辽宁师范大学,2013.
[7]李连涛:从《理智与情感》看奥斯汀的现实主义婚姻观[J]. ,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3.
[8]周芳:评价理论视角下《理智与情感》中简·奥斯丁的爱情观[J].山西师范大学,2014.
[9]来元:在理性与情感之间——浅析简·奥斯丁的婚姻观[A].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10]席美云:《理智与情感》婚姻理念及女性心理意识[J].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11]唐景春.从理智与情感看女性主义的发展[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01).
[12]徐韵秋:简论小说《理智与情感》中的语言艺术[J].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13]王金安. 论简·奥斯汀的女性意识与婚姻观[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03) .
[14]左靖:《理智与情感》中的女权主义意识[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2014.
[15]云得煜:解析《理智与情感》中的女权主义[J].时代文学,2012.
[16]张雪:《理智与情感》中女性主义文学探究[J].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17]李中英、贾秋彦女权主义在《理智与情感》中的体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作文五:《情感与理智》4000字
情感与理智
——谈诗歌鉴赏题的应对之法
杭州第二中学 陈欢
这个标题虽有点哗众取宠的味道,但确实符合诗歌鉴赏的特征。诗歌是表达情感最为浓郁的一种文学样式,平常我们尽可以用最自我、最细腻的方式面对它,只求一声叹息、一次击案抑或一个莞尔,然而面对出现在高考试卷上的诗歌,我们就不得不在情感之外,寻求理智的帮助,争取既能从作品中获得精神的愉悦与情感的共鸣,又能通过理智的分析,获得宝贵的分数。
所谓理智,这里指的是方法。要准确地解读一首诗,获得试卷上一个较高的分数,除需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外,懂一点方法恐怕是必须的。下面就以07福建卷、08浙江卷、08全国卷Ⅱ、09湖北卷为例,略谈诗歌鉴赏题的应对之法。
(一)知人论世,结合标题、注解把握诗旨
除一些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苏轼等)外,中学生对试题涉及的大多数诗人的生平并不了解;即便如此,只要理解该诗可以不联系诗人的身世经历,那么高考试卷就不会选择作注,这一方面是控制试卷总文字量和考生阅读量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担心因此误导考生胡乱联系。所以,但凡诗歌之下出现注解,那我们通常就可以认定此注有助于考生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一般说来,试卷中的注包括两类内容:一是诗歌中出现的可能影响到理解的难懂字词;二是作者创作此诗时的个人及时代背景,而这背景又和诗歌抒发的情志密切相关。因此,一旦试题中诗歌之下出现了注,就一定要认真地阅读,以免放走一把命题者提供的打开试题之门的钥匙。
以08浙江卷为例,注解提供了“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一注,这一内容和回答第二问“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就有直接的联系,答案中“谪官的愁思”“宦海沉浮的厌倦”都需联系此注得出。07福建卷第一问“国破家亡的痛苦之情” 、08全国卷Ⅱ第二问“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也都必须联系注解内容方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二)粗略翻译,化为散文,全面理解诗歌内容
除读注以外,将诗歌译成散文也是很好的读诗方法,这个过程能促使我们不忽略诗歌所表现的任何微小细节。当然我们并不需要像翻译文言文那样强调字字落实,而是只需译出大意即可。当我们从文字层面全面准确地把握了诗歌内容时,进一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就有了可靠的基础。
以08全国卷Ⅱ《春日即事》为例,这首七言绝句即使翻译出来也不失其美质。“绵绵春雨就像一张细密的巨大的丝网,笼罩着世间万物,是想要网住这易逝之春吗?细雨之下,满地落英缤纷,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已近黄昏了。有谁会到我这被黜之人的冷落之地来呢?鸟儿在暮色中正纷纷归巢,我也把柴门关上吧。”通过诗歌到小散文的粗略转化,结合注解中提供的诗人被免职的个人境遇,诗人所具有的失意的寂寞情怀我们便完全可以体会到了。
(三)品意象之味,入诗歌之境,准确把握诗人情感
意象乃有意味之物象,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多物象都有各自相对稳定的意味,如柳(别情、送别)、雁(乡思、信使)、云(漂泊、游子)、竹(虚心、高风亮节)、菊(淡泊、清高)等,读诗时要善于抓住意象,体味诗歌意境。
《春日即事》中,丝丝小雨和狼藉落花传达的是绵绵愁绪和伤感情怀,加之黄昏时间,车马冷落,整首诗成功营造了凄凉冷落之境,很好地烘托了诗人被免职后失意寂寞的情怀。再如07福建卷《武夷山中》一诗,水边独立之青峰,雨后空旷寂寥的天地,意象隐蓄清新孤傲之气;另一意象“梅花”则以其雪中绽放、香远益清的形象历来为古典诗词中高洁、孤傲的代名词,谢枋得以“修得到”与“梅花”相连,表明了其以梅格自期的志向。所以,要很好对地领会《武夷山中》一诗作者所表达孤傲寥落的情怀,是离不开对诗中意象准确的解读的。
(四)景不会虚设,情不会架空,辨清景情关系是走进诗人内心的台阶
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少作品都具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其实应该说具有画意诗情更妥当。画意表明诗中有景堪入画,而诗情则往往和画意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我们鉴赏诗歌谈到景情关系时
常说的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几种表述虽然谈的都是情、景之间关系,但彼此之间存有明显区别,并不能一概而论。触景生情有先后关系,写景句在先,抒情句在后,诗人因景而触发某种情怀;借景抒情的特点是从诗歌字面上看,有写景句而无抒情句,诗人之情依托景来表达;融情于景属景中有情,所以多和借景抒情相连;而情景交融则包括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两种情况,因此经常可以在诗词鉴赏中看到“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样连缀表述的形式。鉴于优秀的古典诗歌景不会虚设,情不会架空的特点,考查情景关系也就成了高考诗歌鉴赏题中频现的考点之一。
如《日暮倚杖水边》中首联“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就是触景生情,诗人倚杖水边,瑟瑟西风吹起,摇落一地黄叶,眼前的萧瑟之景激起羁旅之客乱如丝的愁绪。而《武夷山中》“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不言情而情在景中,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空旷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属于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若再联系“几生修得到梅花”这句抒情,则这两句诗在抒情手法上可以说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五)名称各异、九九归一,艺术手法分析体现读诗“理智”
最能体现考生诗歌鉴赏水平的大概是对艺术手法的分析了,它要求我们不仅能依靠情感直觉鉴别诗的好坏,还要能理智地通过分析指出为什么好、好在哪里,高考历年来都把诗歌的艺术手法作为考查重点是有其充分理由的。虽然各省市高考试卷上对此考点的表述各种各样,如艺术手法、手法、表现手法、艺术表现、写法等等,但万变不离其宗,最终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智分析,其所涵盖的内容包括诗歌中常见的衬托、对比、烘托,虚实相生,正、侧面描写,赋、比、兴,修辞,引用化用前人诗句、用典,抒情手法(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多角度描绘(高低、远近、上下、动静、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的结合)、象征、先抑(扬)后扬(抑)等等手法。
如09湖北卷《题西溪无相院》一诗就涉及到对正、侧面描写、多角度描绘(视觉和听觉)及衬托手法的考查,而07福建卷和08浙江卷则都涉及到对抒情手法的考查。
中国是诗的王国,《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历代诗歌展现出的是中华民族非凡的文学智慧;一个人对诗的品味能力的高下展现出的则是其文学鉴赏水平的高低:高考多年来坚持把古诗鉴赏作为热点试题来设定,也可谓是意料之内、情理之中。面对以试题形式呈现的诗歌,我们所要做的不仅是在情感上与诗之灵魂相通,还需在情感之外依托方法,理智地寻求诗歌的正解,达到鉴赏和得分的完美统一。
附:07福建卷、08浙江卷、08全国卷Ⅱ、09湖北卷
(07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①(宋)谢枋得
②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表达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寂寥落的情怀。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08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①日暮倚杖水边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1)此诗颔联以 和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2)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参考答案】
(1)屈原 白居易
(2)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0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① 李弥逊
②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09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方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通讯地址:杭州东信大道76号杭州第二中学162信箱陈欢
邮编:310053
作文六:《理智与情感简介》800字
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社会地位的恶习,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小说中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在当时的英国,这几乎无异于反抗的呐喊。 如同书名里所体现的那样,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以玛丽安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以约翰·达什伍德夫妇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以威洛比为代表的人物在感情上又是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作者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报以赞扬,尽管对这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了鄙夷的态度。作者最终赞赏的是女主人公埃莉诺,因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表现了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理想,即是人不能没有感情,但感情应受理智的制约。 埃丽诺是个“感情强烈”而又“头脑冷静”的年轻姑娘。她在选择对象时,不重仪表,而讲人品,爱上了为人坦率热忱的爱德华。后来发现爱德华早已同露西订有婚约,她尽管极为伤心,却能竭力克制自己,交际应酬,行若无事。最后,爱德华相继遭到母亲和露西的遗弃,埃丽诺对他依然一往情深,与他结为终身伴侣,获得了真正的爱情。同埃丽诺适成对照的,是妹妹玛丽安。她虽然聪明灵慧,但过于多情善感,对爱情抱着富有浪漫色彩的幻想,一心要嫁个“人品出众,风度迷人”的如意郎君。三十五岁的布兰登上校对她表示好感时,她觉得他太老了,因而不屑一顾。随后,她意外地遇见了“风度翩翩”的轻薄公子威洛比,当即陷入热恋之中。不久被对方抛弃,她又悲痛欲绝,自我作践,差一点送掉性命。沉痛的教训,姐姐的榜样,使她终于变得理智起来,最后还是嫁给了一直倾心于她而最没有浪漫色彩的布兰登上校。显然,作者通过这般对照描写,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不能感情用事,感情应该受到理智的制约。
作文七:《理智与情感书评》900字
理智与情感书评
这部小说主要围绕两位女主人公曲折的感情经历展开描写。 正如书名所揭示的, 两位女 主人公——姐姐艾莉诺和妹妹玛丽安, 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一个是理智型, 另一个是情感 型。 小说的大致内容如下:老达什伍德先生与前妻生有一个儿子——约翰·达什伍德, 与后 妻生有三个女儿——艾莉诺、 玛丽安和玛格丽特。 老先生去世后把遗产留给儿子, 三个女儿 几乎一无所得。但是,他临死时要求儿子要好好照顾继母和妹妹们,儿子答应了,然而,约 翰·达什伍德的妻子范妮竭力反对丈夫帮助她们, 自己也对她们颇不友好。 于是, 在约翰·达 什伍德家——诺兰庄园暂住一段时间后, 母女们搬到巴顿乡舍去了。 这乡舍是达什伍德夫人 一个好心的亲叔,约翰·米勒尔顿出租给她们的。 在那里,她们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 米勒 尔顿先生热情好客, 他经常邀请传达室什伍德姐妹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 由此她们逐渐 认识了一个人:米勒尔顿夫人,詹宁斯太太,布兰登上校,帕默尔夫妇和史蒂尔姐妹等。 早在诺兰庄园时, 艾莉诺和爱德华——约翰·达什伍德太太的弟弟, 渐渐萌发了爱意。 艾莉 诺搬到巴顿乡舍后, 爱德华隔了两星期才去看她。 他们俩到相爱慕着, 但那感情并非轰轰烈 烈,而只是平平淡淡。
与姐姐不同的是,妹妹玛丽案在爱情的道路上洒下了太多的泪??
小说里有人, 有人的吃、 喝、 拉、 撒、 睡, 有人的七情六欲, 有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 以及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冲突和调和。从语言习得的角度来看,本套读物实现了使用 3300个基本单词细致入微地表述和阐释生活的细节和人们丰富的内心世界的目的。 走进一部英文 小说, 你实际上就生活在一个“英语世界”里, 这是解决中国人学英语学有英语语言环境的 最佳途径。光读几本教科书就想学英语,这个想法不现实。
本套读物精选了国外 50部值得你在一生中去读的文学作品,读这些作品不但可以掌握 英语,而且可以积淀西方文化,提高个人的品位和修养。
这套读本真正帮你实现了英语学习的生活化! 一年就可以读 20本, 两年读 40本。 读过 40本读物,就相当于在英语环境里生活了两年,绝对能够习得很强的英语运用能力。
王萍
作文八:《理智与情感》3300字
读《理智与情感》后感 早些时候便听说过英国女作家的《理智与情感》。那时候忙着考大学,根本没有时间去读它,现在我已坐在大学的课堂,所以我便开始细细的品读它了。书中埃莉诺和玛丽安两姐妹生在一个体面的英国乡绅家庭,姐姐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妹妹却往往情感毫无节制,因此在恋爱中碰到挫折时,她们作出了不同的反映??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揭露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一种风俗,重门第而不顾儿女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如同书名展现的那样,整个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本书和作者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堪称姐妹篇,同样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对白叙述没有富裕嫁妆的少女恋爱结婚的故事。 《理智与情感》无时不散放着理性的光芒,并以书中主人公卓越的理智的头脑和其机敏与智慧,当然了,还少不了她心中炽热的感情,来表现保持自我的完整与满足社会的要求这一中心思想。《理智与情感》是一部寓于情趣与幽默的作品。它以两姐妹曲折复杂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表达出了理智与情感的关系,以及很多情况下,理智应更胜于情感的主张。在简。奥斯汀的时代,对情感的赞美是当时文学的主流内容,许多人都认为有无法克制的强烈情感才是优秀人物的表现,而无论这种感情是否会给其自身或其家人带来痛苦。如果想要克制或隐藏,那便是错误。而简则通过两姐妹的故事对这种观点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从书中可看出,她认为诚挚热烈的感情固然重要与可贵,但仍需理智去控制与调节,毕竟情感是感性的,任其随意发展可能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痛苦,不论对自己还是家人都会有伤害。只有同时具备理性的头脑和思维,才能避免或把这种伤害降为最低,这无疑对大家都是有好处的。《理智与情感》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独特的个性,然而就读者接触最多和作者想要着重表现的,那就要数达什伍德家的两姐妹了。
埃丽诺,达什伍德家的大女儿,一个感情丰富而又富于理智的姑娘。从故事一开始就显示出了她比她的母亲和妹妹更加有头脑与理智。埃丽诺办事缜密,考虑周全,谈吐智慧。不论是对他所爱慕的爱德华还是厌恶的露西,在众人面前,她都能以礼相待。而且,不论是埃丽诺好奇,喜爱或是厌恶的话题,大家共同讨论时,她总能保持一定的冷静与思考的头脑,既不显示出异常的过分的关注,也不让大家感到自己是个扫兴的角色。任何事,埃丽诺总是拿捏得那么有分寸,那么合适。此外,埃丽诺还是个善良的姑娘,善于从他人身上发现优点,善于替他人着想。对于詹宁斯太太,虽然她的行为充分说明了她缺乏大脑,但埃丽诺却总在自己的朋友与妹妹面前谈起她的热心,慷慨与正义。并且为了詹宁斯太太在伦敦自己家中的时光能舒适的度过,而不受玛丽安的嘲讽与冷漠,也为了玛丽安不做出过火的事儿而使自身受到伤害,即使自己并不心甘情愿,还是同意接受邀请,陪妹妹一道前往。以上的一切都显示了埃丽诺理智的头脑,但并非说明她是一个
缺乏感性的人。相反,埃丽诺同她妹妹一样,拥有一颗富于情感的心,只不过她更善于控制这种情感。她对爱德华的倾心,无论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情况都从未改变过。她没有因爱德华的不善言谈,行为呆板忧郁以及众人对他的指责而遗弃他,她看中他的正直,诚实,稳重,宽容的人品,为他在家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表示不平,为他不幸的第一次订婚表示同情。并且无时无刻不在为爱德华着想,为能使他的境况有所好转而努力。甚至在听说了爱德华早已订婚的消息后,埃丽诺依然钟情于他。得知这消息后即使她极力掩饰,还是不难看出这个消息对她的巨大打击。可见,她对爱德华的感情是强烈的,忠实的,实际的以及是一成不变的。这证明了埃丽诺不仅理智,同样有颗富于情感的心。并有一个清晰而理智的头脑来时刻提醒她去制约一些无谓的感情冲动。理智,善良,机智是她特有的魅力。
同理智思维发达的埃丽诺相比,她的妹妹玛丽安则要显得感性许多。拿中国名着《红楼梦》中的两个女主角与之相比,若把埃丽诺比作八面玲珑的薛宝钗,那么玛丽安当之无愧的要数林黛玉型了。聪明伶俐,却又过于多情善感。看到秋日的落叶与萧瑟,玛丽安会觉得有种悲伤萦绕心头,正如当初葬花的黛玉一般。玛丽安对待爱情总抱着富有浪漫色彩的幻想,总想嫁个“人品出众,风度迷人”的如意郎君,对待感情总追求来的轰轰烈烈,浪漫传奇。对感情的表露也是十分的直白明显,以致于多次被詹宁斯太太拿来取笑。与埃莉诺不同,玛丽安在社交上同她的感情观十分相似,对待自己喜欢的人热情十分,关怀备至,对待不喜欢的连最起码的以礼相待也难以做到,总是冷潮加热讽,给予一副冷漠的面孔。这种情感或许是当时那个时代最推崇的情感观,但简借助玛丽安充分说明了这种情感观的不妥。玛丽安最后被威洛比抛弃,在他们所引以自豪的情感观的支配下限入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差一点丢掉性命,也给朋友和家人带来了不可摆脱的痛苦。这就是过于感性的弊端。但抛开玛丽安“感情有余,理智不足”的缺点,她也是个十分优秀的姑娘。玛丽安聪明机智,有正义感,对于自私狡诈的势力之徒的攻击,总是立即给与不客气的还击。她酷爱读书,头脑充实有思想,不同于缺乏常识的平凡之辈。玛丽安十分爱自己的妈妈和姐妹,无论是感性过头的她,还是后来受到教训,最终变得理智的她,都不愿让自己的朋友,尤其是亲人因为她而感到痛苦和不安。并且,在变得理智后,尽力去弥补自己因过于感性而带来的损伤。像故事里说的“一但玛丽安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他会用一切行动来弥补自己的过错。”他的确是个好姑娘,不是吗?
说完了故事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再来谈一位同样生着俏丽面容,拥有理智头脑的姑娘把,她就是露西。斯蒂尔,詹宁斯太太的亲戚,爱德华的第一个订婚对象。这位小姐既不同于玛丽安,有丰富的情感,也不同于埃莉诺,有理智善良的心。她在感情上可谓是一贫如洗,“理智”上也只能仅仅被称作富有。她是个冷漠自私的人。行事上机关算尽,貌似很有理智,很有情感,实际上满脑子歪门邪道,虚情假意。她财产不多,为了生活的富裕,先与爱德华订婚,当爱德华因为
她被剥夺了财产继承权之后,又将其抛弃,转而嫁给爱德华的弟弟。在这同时,还总是对埃丽诺进行恶意中伤,以满足自己的妒忌心理,表面上还装得无比可怜无辜。好在埃丽诺每次都能给予不卑不亢的还击,让露西无法得逞,看时真是大快人心。露西善于拍马奉承,为此赢得了许多人的欢心,被视为掌上明珠。但要问她究竟喜欢谁,爱慕谁,我想出了金钱也别无他人了。
玛丽安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约翰。达什伍德夫妇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威洛比是感情上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简。奥斯汀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物加以赞扬,尽管对哪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极度鄙视的态度。简。奥斯汀最赞赏的是埃莉诺,因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也阐述了简。奥斯汀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即不能没有感情,也不能过于理智。故事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士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选择伴侣的自由。这在当时的英国,应该是一种叛逆的行为。 通过这三个人,想必作者已经把自己的观点表达的很清楚了。人要有丰富的情感,但不能感情用事。必要的时候应受到理智的制约。简认为谨慎行事和内心冲动应保持平衡。她对金钱可以买到高雅生活的观点表示尊重,但对简来说更重要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部作品是围绕着理智与情感而展开的,实际上也是为绕着保持自我的完整与满足社会的要求这一主题而延伸的,重在说明人固然是一个情感个体,但也需要融入社会。做一个具体的社会人,既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与个性,又有必要的理智加以制约,使其能与社会融洽,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理智与情感好比一把双刃剑,坚持理智,可能会伤了情感,照顾情感,可能又失去理智。能很理智地处理情感,能在情感的一定范围内保持理智,当然最好,这是运用这把双刃剑的最好方式。但是,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面临着取舍时,你是理智多于情感呢?还是情感多于理智?或是像威洛比先生哪样,表面上很有情感内心却很自私自利。所以,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驾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而不是被它所奴役。
作文九:《理智与情感》900字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
小说围绕埃丽诺与玛丽安两姐妹各自的恋爱和婚姻而展开,姐姐埃丽诺有一颗非常善良的心,她性格柔和而感情坚强,同时又思想灵活,很有见解,头脑镇定,妹妹玛丽安各方面的才干都堪与埃丽诺相媲美,她聪慧善感,埃丽诺在选择对象时,不重仪表,而讲人品,爱上了为人坦率热忱的爱德华,后来发现爱德华已与露西有婚约时,尽管极为伤心,却能竭力克制自己,最后,爱德华相继遭到母亲和露西的抛弃,但埃丽诺依然对他一往情深,与他结为终身伴侣,获得了真正的爱情。与埃丽诺形成对照的,是玛丽安,她对爱情抱着富有浪漫色彩的幻想,一心要嫁个“人品出众,风度迷人”的如意郎君,她无意中遇见风度翩翩的轻薄公子威洛比,当即陷入热恋之中,不久被对方抛弃,她又悲痛欲绝,差一点送掉性命。沉痛的教训最终使她理智起来,选择了一直倾心于她的最没有浪漫色彩的布兰登上校。作者通过这般对照描写,来揭示这样一个道理:人不能感情用事,感情应该受到理智的制约。
其实对待感情,她们姐妹俩都没有错,小说的结尾,看似理智战胜了情感,其实不然,在对待爱情和婚姻上,理智和情感是缺一不可的。
当爱情来临的时候,不要奋不顾身的迷失了自己,要学会隐忍,有所顾忌,适度的表达自己的感情,无论最后结局如何,都不会过喜或者过悲。酣畅淋漓的爱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势必要有压抑和伤悲,只有经历了理性的思考和感情的迸发相结合时,才能收获美满的婚姻。
英国学者沃尔波尔有句名言,“这个世界,凭理智来领会是个喜剧,凭感情来领会是个悲剧。”单就这部小说而言,它无疑是切合主题的,但是现实生活中我却是无法苟同的。如果生活只能靠理智的约束,缺乏一时冲动的激情,那么生活会失去很多乐趣。人的生命不在于长短,在于是否痛快活过。三毛也说过,“等我长大了,我要做个拾破烂的??拾荒人眼底下的垃圾场是世界上最抚媚的花园。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的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飞鸟。更重要的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的将许多还可以利用的好东西当作垃圾丢掉,拾破烂的人最愉快的时刻就是将这些蒙尘的好东西再度发掘出来,这??” 这样洒脱的人生与心态,是一个理智在先的人永远无法体会的。
作文十:《《理智与情感》》600字
《百万书库中外文学专题》 《理智与情感》
作者:(英)简·奥斯汀 著
《理智与情感》虽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但写作技巧已经相当熟练。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经作者的巧妙构思,表面的因果关系与隐藏在幕后的本质缘故均自然合理。女主人公根据表面现象产生合情合理的推测和判断,细心的读者虽然不时产生种种疑惑,但思绪会自然而然随着好的观察而发展,等着最后结果出现时,与表面现象截然不同,造成了出乎意料的喜剧效果。而奥斯汀的洞察力,即使不能帮我们找到理想的爱人,建立幸福的婚配,但至少能让我们从中获得一些人性的知识。
第一卷 第一章
第一卷 第二章
第一卷 第三章
第一卷 第四章
第一卷 第五章
第一卷 第六章
第一卷 第七章
第一卷 第八章
第一卷 第九章
第一卷 第十章
第一卷 第十一章
第一卷 第十二章
第一卷 第十三章
第一卷 第十四章
第一卷 第十五章
第一卷 第十六章
第一卷 第十七章
第一卷 第十八章
第一卷 第十九章
第一卷 第二十章
第一卷 第二十一章
第一卷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卷 第一章
第二卷 第二章
第二卷 第三章
第二卷 第四章
第二卷 第五章
第二卷 第六章
第二卷 第七章
第二卷 第八章
第二卷 第九章
第二卷 第十章
第二卷 第十一章
第二卷 第十二章
第二卷 第十三章
第二卷 第十四章
第三卷 第一章
第三卷 第二章
第三卷 第三章
第三卷 第四章
第三卷 第五章
第三卷 第六章
第三卷 第七章
第三卷 第八章
第三卷 第九章
第三卷 第十章
第三卷 第十一章
第三卷 第十二章
第三卷 第十三章
第三卷 第十四章
◆⊙◆百万书库??精品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