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关于中国古建筑的资料》1400字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是世界伟大的古代建筑奇迹之一。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它早就和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教堂等一起被誉为世界的奇迹。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时达2000多年,总长度达5千万米以上。我们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西起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中国东北辽宁省的鸭绿江边,长635万米。它象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
颐和园原是清朝的皇家花园和行宫。颐和园规模宏大,是中国的四大名园之一,原为帝王的行宫和花园。位于海淀区,距城约15公里。是我国现存最宏丽、完好的大型皇家宫苑。占地290万平方米,水陆面积约为三比一。金贞元年完颜亮设行宫,明时皇室改建称好山园。清乾隆十五年修建后称清漪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所毁。光绪十四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重建,改称颐和园,作为避暑娱乐场所。全院由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部份组成,占地约290公顷。总计三个活动区域。主要景物如佛香阁、德和院大戏楼、排云殿等,均是清末木构建筑的代表作。其园林布局,集我国造院艺术之大成,特别是借西山、玉泉山群之景,扩展空间艺术中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典范。园内山清水秀,廊回阁耸,金碧辉煌,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有极高的地位。慈禧、光绪等人常在园内处理政务,园内至今留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痕迹。辛亥革命后,于1914年开放,1924年正式辟为公园。1949年后,经不断修葺,面貌一新。全园拥有殿宇3000余间,重要文物名胜有仁寿殿、玉澜堂、德和园戏楼、绘画长廊、排云殿、佛香阁、石舫、画中游、铜亭、铜牛、十七孔桥,及后山苏州街、谐趣园等。古典公园更加美丽,“博物馆公园”驰名中外。颐和园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始皇兵马俑坑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城东6公里的西杨村南,西距秦始皇帝陵1225米,是秦始皇陵园中最大的一组陪葬坑,坑中所埋藏的浩大俑群是秦王朝强大军队的缩影。 1974年西杨村农民打井时发现了震惊中外的秦始皇兵马俑。它是由三个大小不同的坑组成,分别编号为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坑内共有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约8000件,实用兵器数以万计。
俑坑中陶俑、陶马按古代军队的编队排列。一号坑内是由6000多件陶俑、陶马及40余辆战车组成的长方形军阵;二号坑为步兵曲型混合军阵,有陶俑900多件、战车89辆、驾车陶马356匹、鞍马100余匹;三号坑中有68件陶俑、4匹陶马和1辆战车,它是一、二号坑军团的统帅部。 出土的各类陶俑,按照不同身份分为将军俑、军吏俑、武士俑等几个级别,其服饰、冠带、神姿各不相同,千姿百态,几千件俑没有一张相同的脸。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最伟大发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兵马俑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财富
作文二:《关于古建筑保护的调查》6200字
118
200910~20101
古建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也在不断地发
展,并在发展中遇到挑战。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大,古建筑正在被高楼所代替,人们终日与混
凝土为伴。与此同时,我们的传统古建筑也正在消亡,许多古建筑因为长期无人居住、管理,
日益破败、倒塌。怎样保护好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人类在进步 城市在发展,这是历史的必然。古典建筑是人类进步的见证,是人类精神的
象征,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保护古典建筑是人类的需
要。
搜集资料、问卷调查、分析研究、作出总结。
1
20091015~20091022分析现有资料,针对主题,列出正确的研究方向。使我们的研究更方便和成功。
20091022~20091210由陈思远、王丹、张晓纯、陈荣波等成员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收集相关信息,主要在百度搜狐等网站上抄写,并对其进行整
理、分析。
20091028~20091210由陈思远、陈荣波、魏赏杰、蔡玲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排编,并作出相关的访问,访问对象主要是周围居民。
20091124~20091210由庄人金、张晓纯、蔡玲针对相关信息作出相关问卷,并分别分发到各班同学手中,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整理。
20091210~2010120研究小组成员交流各自想法、观
点,对所得的信息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后由陈显雄、陈思远、庄人金、王丹、
魏赏杰进行整理、编写。
2
采访地点:府城中学周围
采访时间:2009年10月28日—2010年12月10日 受访对象:周围居民
采访计划:采访当地居民,或上网采访网友。认真做好记录。最后整理出需要的材料!
3文字。
1
我们以该研究课题为中心。询问一些长者,了解当地一些历史以及对于古建筑的看法。
并且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主要查询各地对古建筑的关注情况,以及采取的措施。
2
1、你了解你所在的地区的古建筑麽?
A了解 28% B一点 51% C不了解 21% 2、知道我国的古建筑的风格和特点么?
A知道 40% B知道不多 46% C不知道 14% 3、对于古建筑VS世博馆新蜀门OL跨时空的PK,你更支持哪个? A古建筑 43% B世博馆新蜀门OL 39%
C不了解,所以无法决择 18%
4、对比西方,你更喜欢我国的古建筑还是西方的? A我国古建筑 43% B西方建筑 31%
C都喜欢 14% D没研究过 12%
5、对于我国古建筑的保护,你觉得够好么?
A好 14% B一般 43% C不好 43% 6、对于前段时间的热门话题“保留或拆了骑楼”你的看法是 A拆了 28% B保留 51% C无所谓 11% 7、你喜欢我国的古建筑么?为什么?
?还可以啦,我觉得古建筑是一种当地艺术和象征。 ?一般,又不是所有的古建筑都好看,除非是那些贵族建造的,才有艺术价值。
?喜欢啊!它们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结晶,还是所有现代人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3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同学还是比较喜欢中国古建筑的。只是很少关注,所以对
古建筑不太了解。但还是有一点保护意识而的。并且大部分居民都比较关注当地古建筑。他
们觉得这是他们当地的象征,需要保护!
4
我们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集中、筛选、分析、归类及整理。形成我们所需要的材料。
5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与符妙老师共同协讨了该课题,由于我们经验不足,使我们一开始
没有确定正确的研究路线,但是老师与我们及时交流,让我们更好的把握了研究课题的中心,
并顺利进行研究。
6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但因为我们的团结互助,我们渡
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受益匪浅。比如,在采访过程中,我们提高了自身的语言表达和交际
能力;而通过查资料,使我们在信息处理能力方面得到了煅炼,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也体会
到了团结的力量。总之,这次的学习,为我们步入社会增加了一定的经验。
人类的遗产——古建筑
走过老街,我们的注意力并没有被那些古朴的民间艺术所吸引。却看到了那些焕然一新的
古建筑,不知在修复之前,那些老房子的状态如何,但看到这些翻新的建筑,就觉得这是保
护和弘扬古建筑的一种手法。为什么要保护他们呢?因为它们不仅是人们的住所,还是文化
的遗产。是我们应当保护的,而且经过我们的研究得出它是也有一定价值的:
:
历史价值指通过古建筑而形成的、对历史的认识。它体现在古建筑历经沧桑之后,被附加
上的种种可以作为人类生活见证的历史信息。这种依附于古建筑的实体而存在的历史信息涉
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认识价值是文献资料所不能替代的。文献记载在客观性与
感知程度上远不如历史遗物真切实在。
比如北京城东南角楼,建于明正统年间,是研究明清北京城整体格局的重要实物。它代表
了明代军事防御建筑的典型形制,反映了当时的建造工艺水平;重檐歇山顶十字脊、绿琉璃
剪边,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这些都生动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军事的、政治的、
文化的、艺术的以及建筑的和城市规划的等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内容信息。
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在于,古建筑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所获得的信息叠加,并不仅仅取决于
其建造年代的久远。在东南角楼上,“嘉靖”年号的砖、“乾隆”年号的瓦反映了历代的修缮;清
朝正蓝旗为插旗而修建的夹杆石、北洋政府修建京师环城铁路所开的券洞、八国联军攻打北
京时刻在墙上的文字,这些五百年来逐渐附加上的历史的印记共同记录着中国封建社会到近
代社会的发展变迁。
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具有“不可再现性”,因为历史价值在于对历史真实面貌的展示,这种展示是通过保留在古建筑上的真实的历史印记实现的,它们一旦遭到破坏就永远不可能再现。
严格地讲,任何“复原”或“重建”的历史建筑都不具有历史价值。
:
艺术价值指古建筑所具有的审美欣赏的价值,这还包括它所反映的那个建造年代的审美趣
味与艺术水平。古建筑还体现了一种深沉悠远的、饱经历史沧桑的美。它们不但给我们美的
享受,更是建筑师、艺术家创作灵感的重要源泉。
:
科学价值指古建筑作为科学技术史(包括建筑科学)的实物例证,所具有的对科学发展的
认识价值。科学价值也可以作为历史价值的一部分来看待。
古建筑大都体现了其建造年代的科学发展和建筑技术的最高水平。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反
映了埃及人民几千年前在天文学、几何学及建筑学上的杰出成就。它们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
至今仍然给我们以智慧上的启迪。
:
文化价值指古建筑与某一特定文化之间的联系,或在这种文化的发展、延续过程中所起的
作用。
古建筑是构成地方民俗、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对无形文化
遗产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云阳的张飞庙,它是长江风景线上重要的人文景观,为纪
念家喻户晓的人物张飞而建。每年这里举行的祭拜张飞的活动,是当地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自古以来,人们自然而然地把张飞庙与许多三国时代动人的故事联系起来,这都使得
它在当地“三国文化”的发展延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湖南的岳阳楼,宋代重修时因为范仲
淹的不朽名篇而驰名天下,也同样具有了很高的文化价值。
这两个古建筑都不具重要的历史价值。现存张飞庙最早的建筑是清代重建的,现存的岳
阳楼也为清代的,但它们都被列入了国家重点文物。由此可见,文化价值也应被看作一个重
要的价值。
:
情感价值指古建筑由于与地方文化、历史、环境所特有的密切关系而成为地方文化、历
史、环境的标志物,并与特定的人群产生情感联系。
古建筑是形成一个社会群体或民族认同的有力物证,重要的古建筑往往成为这个群体或
民族的象征,比如西藏的布达拉宫、北京的天安门。古建筑还寄托着丰富的情感记忆,它包
括个人的、集体的、民族的,直到整个人类文明的,如校友记忆中母校的图书馆、人民心中
的虎门炮台。
大多数古建筑都具有使用价值,有的一直保持着设计之初的使用功能,从未改变其使用
性质,如英国的白金汉宫。有的古建筑随着历史的变迁,使用功能发生了转变,如法国的卢
浮宫,从最初的王宫转变成现在的美术馆。还有一部分古建筑,在历经沧桑之后彻底丧失了
使用功能,其建筑本身被作为见证历史的巨大展品。如法国的凡尔赛宫。
总之,古建筑及其内部的空间及结构,“能够使人们去了解那个建造了它们的时代和建造者”,代表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及技术水平,具有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应
受到相当程度的保护。
而在市建设开发中,保护古建筑不能是孤立的保护,而应当将古建筑和它所处的历史环
境统一起来考虑。在认识古建筑的价值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认识古建筑的环境的意义和作用。
古建筑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是古建筑自身价值得以体现的必要条件。
首先,古建筑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关系体现了设计的意图。比如北京故宫,黄色的琉璃瓦
如果没有周围灰色民居的衬托,其皇权至上的象征意图将会大打折扣;明、清的天安门,其
建筑体量与前面“ T”形广场空间的相互关系,也因千步廊的拆除及广场的扩宽而改变。古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同样体现了设计的意图,比如赖特的落水别墅。
第二,古建筑的环境体现着古建筑形成与发展的背景。它帮助人们理解古建筑在周围环
境中的文脉关系,以及古建筑在这一特定环境中产生、发展的意义。佛罗伦萨主教堂在城中
大片富有历史感的红屋顶的衬托下,使人体会到了教堂与城市悠久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教
堂也因而显得更有文化底蕴;在鲁迅故居的保护中,保留了与故居相邻的一段胡同,胡同中
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使人体会到故居原来浓郁的生活氛围。
第三,古建筑的环境是古建筑自身价值的外延,对体现古建筑各方面的价值起着重要的
作用。比如对于历史价值来说,古建筑形成与发展的背景就构成了它自身历史的一个组成部
分。而设计意图的体现,则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另外,古建筑的艺术价
值还体现在它与环境所构成的一个艺术上的整体,如恒山的悬空寺与它所依附的山崖共同创
造了一幅完整的画面。一个和谐完整的背景环境也可以帮助古建筑来展现其自身的艺术价值,
如城市中高大的教堂,常辅以周围低矮的民居来展示其优美的天际线。符合古建筑精神内涵
的环境氛围也是其艺术价值得以体现的重要方面,比如,中国古典园林的和谐与意境,为园
中的建筑营造了富有文化品位的氛围。在许多乡土建筑中,生态上的考虑都与它们的自然环
境息息相关,环境同样也是古建筑科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既然了解了古建筑的价值,我们对它还能无动于衷吗?还能对废弃的古艺术置之不理
吗?读完此文,希望你们能得到点什么!
通过这次的研究,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古建筑的美。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是多么悠久而深
远、文化优秀的内涵,是多么深奥而让人向往。我们深深为之自豪。而得到的远远不止这些。
更得到了珍贵的友谊。我们在这次活动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共同面对困难,以此
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将是我们今后的一笔财富。
1。
在本次活动中,我认真的对待每一件事,努力做到完美。可作为一个组长,我还是不算
最好。但我对自己还是很满意的。不仅作出了正确的指导,而且还调节一些矛盾。
——陈思远
这次的研究性学习能完成,基本上是大家的功劳。由于我的经验太少,所以没能更好的
帮助大家。 ——陈显雄
在本次活动中,我很勤劳,负责任,并且听从组长安排,积极完成任务,使本次活动能
顺利完成。 ——魏赏杰
在本次活动中,我积极地配合组长及各组员工作,提供了要研究的课题所需的材料,促
使了本次研究性学习顺利的完成。同时我也在本次活动中学习到了很多,受益很大,希望以
后能多参加这种活动。 ——庄人金
在本次学习中,我又学到了很多东西。对我国古建筑也有了更深的了解。虽然,在本次
的活动中我负责的工作只有一小部分,但我知道,在团体里,我们大家都在学习着合作和团
结,而这也是这次活动中,最宝贵的财富,最深刻的认识。 ——张晓纯
在这次活动中,我学会了很多,例如:合作、团结??虽然,在这次工作中,表现并不
完美。但我相信,在下次活动中,我会做得更好。 ——王 丹
我在这次活动中,认真处理组长安排的事物,以及配合组员的工作。自我感觉良好
——陈荣波
研究性学习即将结束。在活动过程中,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对组长安排的工作尽力去
完成。总的来说这次活动收获了不少! ——蔡 玲
2
陈思远——
我们都认为陈思远是一个非常称职的组长。他不仅领导着我们,还一直鼓励我们,很尽
力的帮着我们,使这次的活动顺利完成。
陈显雄——
我们觉得陈显雄在这次活动中非常认真,不仅积极配合组长,还很热心的帮助各个组员。
他得到我们的信赖。
陈荣波——
他为我们做了很多事情,不仅收集了大量资料,还做了问卷。并且都是自告奋勇的,值
得我们学习。
张晓纯——
在这次活动中,总得来说她都很配合。只是她有时候觉得这太麻烦了。但她还是很好的。 王 丹——
她让我们的感觉就是很认真很努力。什么事都会出一份力,就象一个副组长。 庄人金——
我们觉得他在此次活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他的人际关系好,几乎每个班都有他的朋
友。这使我们的问卷发到每个班。
蔡 玲——
我们觉得她的头脑特别灵活。她为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使我们的进度加快了很多。 魏赏杰——
我们觉得他做事特别认真,有点憨厚老实。对我们的要求一般只有答应的,除非是他真
的没办法。
3。
在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中老师看到了你们课堂以外的那一面,是那么的认真负责,团结合
作。十分意外惊讶,最大的感受就是你们都很棒!这次的活动做的很全面,考虑很周到。每
个人的分工合作都完成的很理想。相信大家都能从中得到很好的启发。论文内容写的有条有
理,涉及面也广。但是举例过于太少。漏掉离我们最近的那么多,那么有意义的古建筑群没
提到,有些遗憾!
作文三:《关于古建筑测绘的笔记》11700字
关于古建筑测绘的笔记
2010-03-16 21:17:07| 分类: 学而时习之 |字号
明天又要去测绘了,之前觉得来这个单位自己应该是主力,因为学的专业小众所以还有点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可以做的很多,来了这么久才知道自己就是个替补,规划缺人我就上,测绘人少加上我,我是救火队员嘛!找不到优势找不到定位,好彷徨!明天测绘的消息是我在今天下午四点半才知道的,而其他人早都知道,并且为之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为什么让我心里觉得很不爽?!认真做事,低调做人,稍安勿躁,心里自我安慰了无数遍,还是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吧,起码让自己本来拥有的不要丢弃。
一 基本测量知识及其应用
1 地面点位的确定
相关的几个概念:
水准面——地球表面三分之二是海水,假想某个时刻静止的海水面向内陆延伸穿过陆地,包围整个地球,形成一个封闭的曲面,这个封闭的曲面就是水准面。
大地水准面——测量学上将长期观测得到的平均水准面称为大地水准面。大地水准面是个既不规则的复杂曲面。
参考椭球面——测量学上选用一个和大地水准面吻合较好,同时能够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式表达的理想曲面来表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作为测量工作的基准面。这一理想曲面是由一椭圆绕其长轴转得到的椭球体。
看完这几个概念什么感觉?我的感觉是测量学真是难啊,这么抽象这么复杂,我的脑袋不停的转那个球体,快抽了! 接下来谈谈点位的确定和测量坐标系(依旧有难度看懂)
确定点的位置,通常转化为:(1)确定空间点在参考椭球面上的投影位置,即坐标。(2)确定空间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即高程。
测量计算需要在平面上进行,但地球是一个不可展的曲面,必须首先通过地图投影的方法将地球表面上的点投影到平面上。我国采用的是高斯投影:事先将地球表面进行分带,设想用一个空心椭圆柱横套在参考椭圆球外面,使椭圆柱与投影带的中央子午线相切,圆柱体的母线与地球的赤道相切,将椭球面上投影带内的点位按等角投影的原理投影到圆柱体表面上,然后将圆
柱体沿着过南北极的母线切开,展开成为平面,将中央子午线的投影作为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X轴,将赤道线的投影作为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Y轴,这样定义的坐标系称为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晕不?忽然觉得自己的基础知识这么不扎实,惭愧一个! 2 测量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工作
测量的基本工作是在不同情况下根据需要进行距离、高程、和角度的测量。
基本原则:
测量工作遵循布局上“从整体到局部”、在精度上“由高级到低级”、在程序上“步步检核”、在次序上“线控制后细部”的原则。 距离测量:
确定两点之间的距离方法有钢尺测量、视距测量、电磁波测量和GPS测量等。
高程测量:
常用仪器有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等。
角度测量:
角度测量使用的仪器是经纬仪和全站仪。
定向:
确定地面上一条直线与标准方向间的水平夹角称为直线定向。 未完待续吧……
古建筑测绘的笔记(二)
2010-03-20 12:05:05| 分类: 学而时习之 |字号
二 古建筑测绘基本知识
1 古建筑测绘的工作深度和分级
测绘工作的深度主要体现在测量对象范围的大小和图纸深度。比例尺大小是反映图纸深度的重要指标。
1) 比例尺选择
除少数外,古建筑的最大轮廓尺寸(指通面阔、通进深
或通高)多在35米以内,同时,细部、装修又较为复杂,因此测绘图所采用的比例尺通常不宜小于1:50。
人眼对细小对象的分辨能力是存在极限的,当图上两点距离小于0.1毫米时,人眼就无法分辨了。如比例尺1:50,则图上0.1毫米代表长度为5毫米,5毫米以下的距离即使测量出来也是画不出来的。因此,相当于图上0.1毫米的实际长度代表了测量的准确程度,称为比例尺精度。但是在古建筑测绘中,为了减小误差,考虑到操作上的简便和可行性,要求测距读数时统一精确到1毫米。即使所用尺具刻度最小不到1毫米也应估读到1毫米。
2)古建测绘的分级
测绘等级:在对单体建筑的测量中,按测量对象的范围,即测量工作涉及的部位或构件范围大致可以分为全面测绘、典型测绘和简略测绘三个等级。
3)测绘成果
测绘图:即按投影原理和建筑制图规范和惯例绘制的图样,现在多用计算机制图。
照片:记录测量对象基本特征和测量工作方法的摄影资料,内容涉及建筑的环境、空间、造型、色彩、结构、装饰、附属文物等信息。
数据图表:测量成果数据列表、曲线图表、统计图表等。 文字报告:对测量对象的历史沿革、现状情况、规划布局、法式特征、形式语汇、尺度比例、历史文脉、装饰装修等相关方面进行调查和研究的报告。另应包括测绘的实施方案和技术指标方面的成果。
在允许的情况下,还应该逐步形成以下成果:
录像:记录内容与照片类似,但形式上是以动态视频的方式呈现的摄像资料。
表现图:效果图。
实物模型。
点云数据。
计算机模型。
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
2 常用测绘工具
1)测量工具
常用手工测量工具包括以下工具:皮卷尺、钢卷尺、小
钢尺;水平尺、垂球和细线;角尺。
2)测量仪器
手持激光测距仪、水准仪、平板仪、全站仪、罗盘仪等常规测量仪器,用于总图测量和单体建筑控制性测量。
全站仪、数字相机、数字化近景摄影测量工作站等组成近景摄影测量系统。
三维激光扫描仪,可快速获取测量对象的空间坐标数据,生成点云模型,据此可以形成三维模型和正摄影像和线划图等成果。
3)测量辅助工具和设备
摄影摄像器材、梯子、脚手架、安全帽、保险绳、保险带等安全装备、便携式照明灯具、竹竿、复写纸和宣纸、细软钢丝、粉笔、记号笔、斧子、木桩、钉子、细线、对讲机。
4)绘图工具和设备
计算机及打印机、扫描仪等相关外围设备及CAD软件、铅笔、橡皮、丁字尺、一字尺、三角板、圆规、裁图刀、胶带纸、图板、画夹、A3复印纸及常规画图工具。
3 一般工作流程
对一座单体建筑进行测绘,大体经历准备——勾画草图——测量——整理数据——制图——校核——成图——存档等阶段。
三 测绘前的准备
1物质方面的准备
1)搜集资料和图纸
为了解所测对象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了解其历史沿革和当前的整体情况,测绘前应尽可能地搜索测绘对象的相关档案盒图文资料,内容包括:测绘对象所在地的地图、地形图等;测绘对象所在地的工程地质、水文、气象资料等;测绘对象的老照片、航拍照片及其相关图像资料;测绘对象原有的测绘图、修缮工程设计图、竣工图等;测绘对此昂的管理档案和研究文献。
2)勘察现场,确认工作条件
确认测绘的工作范围,如总图的测量范围,哪些建筑列入测绘项目等;了解建筑的复杂程度,确认每个单体建筑所需人数和总得工作期限;确认测绘时能否安全到达的部位,以准备相应的脚手架、梯子、安全设施和照明设备等;了解测绘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相应防范措施和预案。
3)制定测绘计划
2 知识技能方面的准备
了解掌握古建筑测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古建筑的结构、构造和材料等方面的知识,尽可能多地了解所测对象的法式特征;尽量了解所测对象的背景、历史沿革、价值和其它相关信息。
3 思想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安全第一;迎接挑战,战胜困难!
未完待续……
古建测绘笔记(三)
2010-04-05 12:26:32| 分类: 学而时习之 |字号
ps:有博友问有关测绘的问题,我很高兴你对这么枯燥的文字还能感兴趣,有什么问题可以留言我集中回答,当然这是个互相学习的过程,而且我是学建筑出身的,对测绘学也还处在学习的起步阶段,希望高人有机会也能指点指点我,嘿嘿。
四 勾画草图
1 草图概述
测稿:标注了尺寸的草图称为测稿。
测稿内容大致包括:总平面图、平面图、剖面图、梁架仰视以及细部详图等。对于一时无法到达或者看到的部位不能随主观意愿随意画,应留白。
2 各类草图的画法要点
1)平面图
根据建筑物的现状绘制平面图,如果是多层的,应该绘制各层平面图。图中应该表达清楚柱、墙、门窗、台基等基本内容。铺地、散水以及台基石活要反映出铺装规律。一般应该从定位轴线开始,然后定柱子、画墙、开门窗,再深入细部。
平面图应该“关窗开门”。
平面图中的柱子以柱根尺寸画。
2)立面图
画法。例如画立面的翼角,顺序:先画连檐线,再画分瓦
垄,并画出戗脊走向;详画瓦顶,翼角部分画出每一瓦垄,注意与其吻兽的对应关系;向下分椽子,并画出角梁,斗栱分位。 需要绘制详图的部位:台基、踏跺、栏板;雀替、挂落、花板等构件;山墙墀头;排山和山花(注意搏风板上的梅花钉和内部檩子的对位关系)。
必须标清并标明数量的构件:瓦垄排列的规律和数量;檐椽的分布和数量;砖墙的排列组筑方式和层数。
立面中应该“关门关窗”。
3)剖面图
横剖面的剖切方向与矩形平面的长方向垂直,一般向左投影。纵剖面一般向后投影,纵剖面的实际剖切位置是单脊檩时剖切位置稍偏,而双脊檩时剖切位置正中。
需要绘制详图的部位:
梁架节点局部放大,以便详细标注梁、枋、檩的断面尺寸以及倒角;要注意梁头、梁身尺寸变化,以及椽子上下搭接方式及脊檩上的椽子搭街方式。
檐出部分局部放大,交代清楚瓦件、瓦口木、连檐、檐椽、飞椽等构件的关系。
纵剖面图上要详细交代悬山或者歇山的出山部分,包括山花
、博风等。
必须数清并标明数量的构件:
出山部分的椽数。
各步架排列不一致的情况下,椽子数排列的情况。 另外注意:
檐椽是一根直椽,不能画成弯曲或者弯折的。
角梁大样可归入梁架仰视草图中。
在地面勾画草图时,高处的梁架不易看清楚,这时不要勉强,可留白,或有条件后补画。
剖面图中应关门关窗。
4)梁架仰视
梁架仰视是在柱头的部分剖切,然后对剖切面以上的部分采用镜像投影法得到的平面图。镜面投影的结果是其方位与平面完全一致。
仰视图的剖切位置:有斗栱的一般从坐斗底面剖切,无斗栱则从檐枋或者额枋以下剖切。
需要绘制详图的部位:
角梁大样。按仰视和剖切45°绘制;必须画清楚梁头、梁身及后尾露明部分的形态以及檐檩、金檩的关系,不可见部分留白。
翼角椽子的排列,包括翼角椽的数量,起止分布规律及其和角梁的关系。ps:官式做法中,翼角椽子的椽头部分,断面尺寸基本保持不变,并不是有些人想当然的“一头大一头小”,地方做法中如果有此现象当另当别论。
用于抬升翼角椽的衬头木。也叫枕头木。这个部件说起来有点小故事,学习古建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从书上看到的和实际的东西联系不到一起,记得有次带着本科生去测绘,有一组一直争论翼角的生起问题,甲不解地说能生起来可见椽子不能是均匀的,乙说生起了,那岂不是翼角有部分是空的?其实大家只要仔细的看书和联系实物就会发现垫起翼角的正是这块衬头木,一般来说形状是三角形的。
天花:除画仰视图外还应该勾画天花节点大样。 藻井:除画仰视图外应勾画藻井剖面及节点大样。 必须数清并标明数量的构件:
天花的分格。
各步架椽子排列不一致时,椽子数量的变化情况。 藻井中斗栱和其它重复性构件的数量。
5)屋顶平面图
屋顶平面图的内容相对简单,可只画一个平面简图,然后从上面索引即可。
需要绘制详图的部位:
不同部位的屋面曲线、屋脊曲线,一定要交代清楚曲线的起点和终点。
不同屋脊交接的节点,如正脊与垂脊、垂脊与戗脊的交接处。
屋面转角处,例如歇山顶翼角。
不同 屋脊的断面图。
不同吻兽的简图。
脊饰、勾头、滴水等其它瓦件。
6)斗栱大样图
勾画斗栱时最好熟悉斗栱的“材”和“斗口”,以及权衡比例,循其规律勾画,效率可大大提高。勾画时宜从侧立面入手。 以一攒斗栱为例来说下侧立面的绘制步骤:首先按斗栱单材和足材高(关于基础概念问题,在此均未详细说明,查询应很容易)及出跳尺寸画出网格,然后将中心线(柱中心)及内外跳上的栱和枋一一勾画出来;画出栌斗记忆交互斗、散斗等大小斗;画出华栱、昂、华头子及耍头等构件的基本轮廓形状,最后画出盖斗板加粗枋子的剖断线。
斗栱侧立面画好之后,可以按照“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原则,对照侧立面画出仰视平面、正立面、背立面等其它视图。
7)门窗大样图
门窗大样图不仅包括门扇、窗扇、而且包括门槛、抱框及其相连的柱、枋等构件,应将平面、正背立面、剖面若干视图画在一起。
隔扇的隔心部分可单独画成详图。
8)其它详图
除上述详图外,还有诸如丹陛、花罩、楼梯、板壁、博古、彩画等许多建筑细部以及经幢、碑碣、塑像、佛龛、暖阁等附属文物,应根据具体情况画出详图。注:所有的详图都要画出三视图或者二视图。
古建测绘笔记(四)
2010-04-11 11:47:18| 分类: 学而时习之 |字号
五 单体建筑测量
1 测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无论测量时采用什么仪器,都应遵循以下原则: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细部;方正、对称、平整等不能随意假定(应用数据验证!)选取典型构件测量时,应注意构件或部位的同一性;充分注意一些特殊情况(柱的收分、侧脚、生起,翼角起翘,地面合溜,墙体收分等等)。
控制性尺寸有:台明面宽、进深;通面阔、通进深;柱网;最高点高程;正脊上皮高程、正身处檐口高程;步架;举高;地
面高程;各个脊的上皮高程;正身处檐口的高程;柱顶高程。这些也就是我们画图的时候一定要标注的尺寸。
2 测量的基本方法
手工测量时应掌握以下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1) 测量由两三个人配合进行。一般来说,勾画草图者作为记录人,是测量的主导者。
(2) 连续读数。在可能情况下,同一方向的成组数据必须一次连续读数,不能分段测量后叠加。
(3) 测距读数时务必以毫米为单位,之报数字不报单位,以免记录时产生混乱。
(4) 在测量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时,尺面的水平或者垂直状态只需要目估即可。
(5) 所用皮卷尺要注意比长,也就是找出皮尺拉紧后其名义长度与实际长度的关系,必要时将所有皮尺测量值按比例进行尺长改正。
(6) 不能直接测量时,可用间接方法求算,但必须测取同一部位。
3 尺寸标注
(1) 尺寸数字标记在尺寸线处,表示该点读数,而不是相邻起止点间的长度.
(2) 尺寸起止点用箭头代替建筑制图中常用的斜杠,表示测量时的起点及连续读数过程中各测量点的位置。尺寸线最下端箭头与其他箭头方向相反,表示测量的起点。若起点为卷尺零点则标0,如不是则写出相应数字。
注意:这两种方法标注只是在标记测稿的时候用。
(3)除标高单位用米外,其它尺寸单位均用毫米,书写时省略单位。
(4)关联性尺寸应沿线或者集中标注,不许分别写各处,更不许分页标记。
(5)文字方向一般随尺寸线走向写成向上或者向左,不许颠倒歪斜,随心所欲。
构件断面尺寸的标注:
(1)梁、枋等构件的断面尺寸:厚x高
(2)瓜柱、蜀柱类:看面(宽)x垂直面(厚)x高
(3)坨墩、角背、替木、驼峰等构件:长x宽x厚。 4 曲线、异性轮廓及艺术构件测量
尺度较大的曲线形式,可采用定点连线方法求得。
(1)定点连线
所谓定点连线,就是测定曲线起止点及中间若干特征点的位置,然后利用这些点得到一条光滑曲线,使之尽量接近或通过所测特征点。屋面、屋脊和檐口曲线及山花轮廓、券洞等均可采用此法。
(2)拓样
这里所说的是一种简易方法,主要工具是宣纸和复写纸。步骤:将宣纸铺在所要拓构件表面,必要时可用胶带纸固定大致按纹路走向,用手摸索着把纸按压在构件表面,使之“服帖”。取复写纸揉成小团,按轮廓或者纹样走向在选址表面轻擦,拓完后,必须当场参照事物用粗软的铅笔或者马克笔在拓样上将纹样描画清楚。
(3)简易摄影测量
这个我想大家都应该常用的,在cad里面描图,我就不多说了。 古建筑测绘笔记(五)
2010-04-25 12:13:49| 分类: 学而时习之 |字号
5 各阶段测量工作要点
按常规经验,一般按“工作面”安排工作单元。所谓“工作面”就是测量时主要测量人能够连续自由到达的“表面”——自下而上大体分为地面、架(梯)上及屋面三个工作面。其中中间一层稍微复杂,可能包括梯上、脚手架或者天花板上多种情况。 通常情况下可按“地上——梁上——房上”,即从地面、架上到屋面的顺序自下而上进行测量,但实际工作中往往因为梯子、仪器的调配问题而打乱顺序。按工作面划分单元的意义就在于能够针对上述情况,明确任务,抓住重点,不致产生混乱。
(1)工作面一:地面
在地面上不借助梯子或者其他设备登高而能直接进行测量的为地面测量。
主要工作内容:
地面上要测量的内容有:控制性尺寸——台基总尺寸、柱网尺寸、墙体总尺寸、出檐尺寸、翼角尺寸。细部尺寸——柱子细部、墙体细部、门窗尺寸、台基地面细部尺寸、栏杆和栏板、周边道路、散水及其与其他建筑交接关系、其它。
地面测量步骤举例:——清代单檐歇山建筑
第一步:台基总尺寸、柱网、墙体总尺寸、定位尺寸等。 第二步:选择特定部位或典型部位测量墙、柱的细部尺寸。如柱径、柱础的各尺寸、柱与墙体或门窗交接部分、山墙与院墙交接部分的尺寸等。
第三步:台基、地面的高程和细部,包括踏跺、阶条、角柱石、台帮、铺地砖石、散水,以及与道路的关系,附属文物如碑刻等。
第四步:测檐出尺寸和翼角起翘尺寸,主要通过测定檐口上特征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确定。因需要将特征点投射到地面上测量,故归地面测量部分。
第五步:隔扇、槛窗等装修的平面尺寸及较低部分的尺寸。地面上不可触及的较高部分尺寸留待下一步工作面上测量。 地面测量的方法和技巧:
a. 台基总尺寸和柱网尺寸
台基尺寸和柱网尺寸都是重要的控制性尺寸,所以需往返测量以提高精度。测量之前要先找到测量柱子的柱中用粉笔标出。
确定柱中的方法有:柱础十分规整,且柱根与柱础中心一致的时候,可用柱础中线代替柱中线进行测量;
两柱完全露明时,也可用细线在两柱间紧贴柱根拉标志线,再利用角尺和直尺确定柱子两侧四分点在标志线上的投影,从而确定柱中。说起来很复杂,其实也就是把柱子边线投影在有刻度的尺子上然后找到柱中;
如果柱身一部分隐入墙内或安装了门窗,绝不能简单根据露明部分确定柱中。需要下面方法确定——当柱子两侧完全对称时可大致按露明部分中点确定柱中;
当柱子未发生倾斜、柱身上半段露明,且两侧对称时,可设法从柱顶中线或柱身中线向下引铅垂线直接确定柱根的柱中;或者从相关特征点向下引垂线。
柱子包砌与墙内但留有透风眼时,可先按透风眼大致确定柱中。如果测量的数据与相关数据校核一致时,可采用,无法校核时,必须在图上特别注明,待有条件直接测量时再进行修正。
如果柱身全部包与墙内,做如下处理:如果有金柱和檐柱相呼应,可根据金柱柱距推算。无金柱时,可测量柱头之间的中距,再结合已经取得的尺寸(如前檐各间的面阔),并充分考虑柱子的侧脚和生起,经过分析研究后确定。
凡屏推测得到的结果,必须在图上特别注明,待有条件直接测量时再进行修正。
根本无法测量时,只可画墙,不画柱子。定位轴线暂不按墙中线定,并在图上加以特别说明,待有条件直接测量时再进行补测。
b. 柱径
一般情况下,木柱的柱径从柱根到柱顶是逐渐收小的,因此,柱径的测量至少包括柱底柱径和柱顶柱径。注意,平面图上的柱子断面习惯上按柱底直径画,而不是剖切位置的柱径。 当柱子为圆形时:
用卡尺或者利用水平尺、角尺(三角板)组成临时卡尺进行测量;两相邻柱子完全露明且柱径相等时,可利用细线缠绕的办法直接测得柱径;柱子断面基本上是正圆的时候,用皮尺量取周长推算;不能直接测量时,如柱身与门窗槛窗相连时,需要间接测量。
当柱子为六角形、八角形时:
六角形、八角形应视为方形断面倒角后的结果,因而很有可能并非正六角形或正八边形,因此应该连续读数测出总尺寸及倒角尺寸。
这部分内容比较多,这次就写这么多吧,未完未完噢! 古建测绘笔记(六)
2010-05-16 15:22:28| 分类: 学而时习之 |字号
接上篇中地面测量的方法和技巧。
c. 柱础
鼓镜(圆形部分)的直径可通过测量其与柱径之差来确定,前提是鼓镜和柱子比较规整,且圆心重合;否则,可依据础方尺寸间接求得。柱础的高度则辅以水平尺测得。如柱础是较复杂的几何形体并有莲瓣等各种雕饰时,可利用实拓或摄影方法辅助测量。
d. 墙厚
墙厚在古建筑中往往不是一个数字,而是包括墙体下碱厚度、上身厚度及收分尺寸等一组数据。
很多情况下,通过墙上的门窗洞口可直接测得墙体厚度,只是有时候必须辅以水平尺。若墙面平整无收分,一般平直的木棍,甚至制图工具中的一字尺、丁字尺或平整的图板都可以作为代替品。
但是很多情况下,无洞口可利用的墙体就无法直接测得墙厚,必须要采用间接方法。
e. 墙与柱交接处节点
测定墙体转折及柱子露明部分的细部尺寸。可直接采用直角坐标法,必要时辅以水平尺、角尺(或者三角板)等。 f. 铺地
对室内、台明和散水范围内及相接甬路上的各式铺地砖和地面石活,除测量本身尺寸外,还应找清规律,测出定位尺寸,必要时还要摄影和拓样。
注意:与按一定规格烧制的砖不同,同类石材的尺寸也会不同,如阶条石的宽基本一致,但长度一般都不相同,务必逐一测量。 g. 踏跺
踏步必须分别测量每步踏跺的宽、高尺寸,不能假设每步尺寸相同,平均取值;同时,务必测量所有踏步的总高和总宽,用总尺寸校核分尺寸。
h. 出檐
出檐需要测许多特征点,我们一般是用全站仪测量的,相对比较准确,虽然,每次测这些点我都交给了别人,为啥呢?因为我搞不定全站仪呗,又要建站又要记录,我还需要好好学习这玩意儿,学会了再给大家详细解说吧。
i. 翼角起翘
方法与测出檐一样,哎,我这点列的貌似多余。一般选取状况良好的翼角,以角梁为对称轴,取其中一侧,逐一测量各特征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在这里需要注意:我们所说的特征点投射到地面后,其平面位置需要二维坐标确定,故而要从两个正交方向测量其与台基外缘的距离。
j.柱高、生起和侧脚
与柱子高度有关的尺寸有两个:柱子的长度和柱顶的实际高程。前者直接从柱顶量到柱根即可,后者则按一般高程测量原
则和方法进行测量。如果遇到柱子因根朽烂而下沉,测得的柱高与对应位置其它柱高相差悬殊时,应综合分析研究,一般可取各类柱子的最大尺寸为准。
正常情况下,如果柱子无沉降走闪,生起尺寸可将相邻檐柱的柱高逐根想减求得。若柱子下沉,须待其准确柱高测得后,再据此计算出柱生起的尺寸。
侧脚,是指外檐柱子柱头略向内倾斜的现象。由于柱子本身除设计上需要倾斜外,还可能年久失修而发生走闪、沉降变形,因此侧脚的确定较为复杂。最好的方法是用建筑物的柱顶平面和柱根平面综合分析、比较推算。为了核对和验证所得的数据是否准确可靠,可以单独测量一两根柱子的侧脚。
单根柱子的倾斜情况也可以用垂球测量。垂球细线上端的位置可有若干:(1)柱顶边缘(2)倾斜方向上的任意点(3)与柱头相连的额枋中线上。根据不同数据均可得出柱顶相对柱低的偏移量。
古建测绘笔记(七)
2010-06-25 16:42:40| 分类: 学而时习之 |字号
(2)工作面二:梯上、架上、天花上
这个工作面测量的对象主要是梁架部分。
1.主要工作内容
控制性尺寸:柱顶平面、举架尺寸、梁枋定位尺寸、角梁定位尺寸、翼角瓦作定位尺寸。
细部尺寸:各梁、枋、檩的断面尺寸,檐口处细部。各柱柱顶直径。斗拱尺寸。歇山细部、悬山山梢等部位。屋面檐口、翼角瓦作细部尺寸。门窗、墙体的上部尺寸。天花尺寸。其它。
2. 测量步骤举例
第一步:廊内梁架尺寸,包括正心桁、挑檐桁高程及断面尺寸,檐柱柱顶柱径、各梁枋定位、断面及出头部分尺寸,斗拱定位尺寸及细部尺寸,檐出部分椽子及连檐等细部尺寸,雀替、门窗及墙体的上部尺寸等。
第二步:下金桁及相关梁枋尺寸,包括下金桁高程及断面尺寸;梁枋、垫板等定位及断面尺寸,金柱上部尺寸等。
第三步:上金桁及相关梁枋尺寸,包括脊桁、上金桁、下金桁水平间距(步距),上金桁高程及断面尺寸,梁枋、垫板等定位及断面尺寸,瓜柱尺寸等。
第四步:脊桁及相关梁枋尺寸,包括脊桁高程及断面尺寸;梁枋、垫板等定位及断面尺寸,瓜柱尺寸等。
第五步:歇山部位的各种数据。包括采步金的定位和断面尺寸,收山、山花板、博风板、踏脚木、草架柱等尺寸。
第六步:天花及其它较高部位装修的尺寸,如天花、藻井等。
3. 测量技巧
(1)柱顶平面
如果有条件周围设脚手架,必须测量柱顶平面。其要求与地面柱网测量类同,须四面全量,以便核对。注意事项:
柱头部分十分规整,易于找中时,直接按柱中测量。 可以利用斗拱的坐斗或头翘中点为标志,测量柱网尺寸。 如平板枋完整规矩,可测其全长,作为校核面阔尺寸的参考。
正常情况下,同一开间的柱顶柱距不应大于柱底柱距。如有异常,须仔细观察,分析原因,通过复测加以修正。 必须加减因梁架走闪拔榫而造成的误差尺寸。
(2)举架
凹曲屋面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而屋面曲线则取决于一系列椽子所形成的折线,即所谓的举架或者举折。而要想描述折线各段的倾斜程度,就必须提供各段的水平和竖向高差,也就是各桁檩的水平间距(步距)和竖向高差(举高)。因此,步距、举高就成为梁架测量中最关键的步骤。
首先,必须逐一测量各桁檩的水平间距,测量时可以借助垂球。测量各桁檩的高程时,均应从檩的上皮和下皮直接测量到地面,并在地面做好记号,然后用水准仪测出地面各对应点的高差加以修正。
(3)桁(檩)径
桁或者檩的断面尺寸包括上下径和左右径。一般来说,左右径大于上下径,这是因为如果檩子上、下有构件相叠时,需将上、下皮砍平。
注意:一般来说,正心桁左右径可能无法测量,挑檐桁径则可以通过出头部分量取。
(4) 梁枋断面和细部尺寸
可借助水平尺、角尺,垂球等辅助工具加以测量,并尽量测出断面的倒角尺寸。有些倒角很难判断或者断面不规整,我们可以用细铁丝取样,再将曲线描画在纸上。
(5)角梁
翼角起翘是中国古建筑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包括翼角的竖向翘起和水平伸出,而这些特征则取决于角梁,包括老角梁、仔角梁等的坡度和长度。
角梁的坡度可通过测定梁身上2~3个相关特征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来确定。要注意,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角梁的平面投影与正交方向并非呈45°,应将特征点投射到地面上,运用直角坐标法或距离交会法仔细测量。
上述测量中包括了对角梁水平投影长度的测量,在允许的情况下可量取其真实长度(斜长)以做校核。老角梁和仔角梁的高和宽,应在头、腹、尾不同的部位上分别测量。如果遇到角梁尾有拔榫、移位或梁头糟朽等情况,应分析、核对数据,务求准确可靠。梁头、梁尾如有复杂的轮廓或者纹样,应测量其轮廓尺寸,并拓样或摄影。角梁上如有风铎、垂头等构件应单独测量,并测定其定位尺寸。
(6)斗拱测量
斗拱看似复杂,其实规律性非常强。在清官式做法中,斗口是斗拱的基本模数,所以首先要测定斗口的尺寸。应量取若干不同位置的斗口,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确定斗口数值,然后从高、深、宽三个方向量取。
材高:竖向上则应先测出斗拱的总高,然后用连续读数的方法测出相应翘(昂)、耍头的高度。
拽架:利用水平尺读出每一跳的出跳尺寸,可统一测量各跳拱的外皮间距,代替中—中间距。
拱长:逐一测量瓜拱、万拱、厢拱的长度。如果可能应测量拱的全长。但一般情况下只能分别测出拱的左、右长度,再加上斗口尺寸为拱长。
对轮廓较为复杂的拱、昂、耍头等构件主要利用拓样测量。
(7)其他提示
在门窗、天花、花罩等装修部分,常有分格的情况,若能确认是均分的,可只测量总尺寸,制图时加以均分即可。因总尺寸不可能总是理想的数字,所以一些分割看似方格其实都是长宽不等的矩形,测量和绘图时要注意。
古建测绘笔记(八)
2010-07-18 13:38:51| 分类: 学而时习之 |字号
工作面三:屋面
1.主要工作内容:
控制性尺寸:屋面的平面总尺寸;重要控制点高程;屋面曲线;各屋脊的定位尺寸和屋脊曲线;各屋脊的定位尺寸和屋脊曲线;各吻兽的定位尺寸。
细部尺寸:各屋脊、天沟断面尺寸;吻兽轮廓尺寸;山花细部尺寸;其它瓦件的细部尺寸;与其它建筑的交接关系;其它。
2.测量步骤举例:
第一步:总尺寸,重要定位尺寸及高程。屋面的总尺寸可将特征点投射到地面测量,所以也可归入地面测量工作。定位尺寸包括两垂脊间距、两戗脊起始端间距等。这些特征点,可使用全站仪测量,也可以将水准仪安置在屋面上进行测量。
第二步:屋面曲线、屋脊曲线。
第三步:各脊断面、吻兽及各类其它瓦件细部尺寸。注意:屋脊断面有变化的,应分别测量。
第四步:搏脊、山花部分。测出博风板曲线、厚度。山花图案,搏脊的定位尺寸、断面和挂尖细部尺寸。
3.测量技巧
(1)屋面曲线和屋脊曲线
利用水平尺和垂球,沿筒瓦测得屋面曲线上的一系列特征点的水平位置和高差,用定点连线的方法即可还原出这条曲线。测量时须注意——必须交代清楚曲线起止点的位置及其定位尺寸;带翼角的屋面,须选择一垄不在起翘范围内的瓦垄进行测量;由于各点位置是分段测得,故必须与其他方法量取的数据进行校核。
(2)脊的断面
可用水平尺配合小钢尺,细心测出线脚上各个转折点、特征点的水平位置和高差,即可得到断面的轮廓。测量垂脊时,应连带测出内外瓦垄和排山勾滴细部尺寸,但注意其剖切方向饰垂直于垂脊本身,而不是铅直方向的。
(3)吻兽的定位尺寸和轮廓尺寸
以正吻为例,除测出正吻的最大论过尺寸外,还应测出其定位尺寸,如通过与垂脊的关系确定平面位置,通过正脊的关系确定高
程等。另外,所有吻兽都应该单独测出其吻座或兽座的尺寸。
作文四:《古建筑作文》1500字
古建筑作文(一)
我的家乡就坐落在新安江畔,是一个千年古镇----梅城。它历史悠久,共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我的家乡有许多有名的建筑物。
“双塔凌云”就是其中两座有名的建筑物。南峰塔和北峰塔是两座七层砖塔,它屹立在新安江,富春江和兰江的汇合口,隔江相望,构成“双塔凌云”,其中南峰塔高57米,为七层八角空心砖塔,始建于隋唐,今存宝塔为明朝嘉靖年间所修建。在古塔周围有严陵文化碑廊,先贤堂,报恩寺,潇洒亭,梅园等景观。站在宝塔里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梅城景点。每一次我参观完宝塔,心里都感慨不已,我为我们的祖先而骄傲,在那么久远的时代,他们仅凭双手创造出如此壮观的建筑物,这难道不是奇迹吗?
啊!我的家乡真美,能造出这么美的建筑物。我爱我的家乡,我更爱能造出这些建筑物的奇人伟才。
古建筑作文(二)
我爱南京的灯、南京的小吃、南京的交通设备。总之我爱南京的许多东西。虽然现在有许多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可我还是最爱南京的一座座古建筑。
南京既然是六朝古都和中华民国时的首都。当然古建筑也很多,随着岁月的变化,虽然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已在南京的风风雨雨中淹没了。可南京还是有许多古建筑被保留了下来。
民国时的总统府,它位于南京的长江路上。节假里那里游客总是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客流量至少有几万人来此参观游玩。我一来到大门前看见门顶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微风中飘扬时,便回想起当初解放时一群群勇敢的战士骑着一匹匹剽悍的马向总统府冲来,占领了总统府。把民国时的军旗烧毁,挂上了五星红旗的情景。大门里遍地鲜花,一座座富丽堂皇的大房子,有许多房子已被粉刷一新。这个建筑可是很有名气的了。
在东南大学里也有许多古建筑群,比如大礼堂就是其中之一。大礼堂造型庄严雄伟,属西方古典建筑风格。我每天上学都从它前面走过,有几次还在大礼堂前照像和打羽毛球。它给我留下的印象实在太深了。
南京的古建筑群实在太多了,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我爱南京那一座又一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
古建筑就是我最爱南京的100种东西里挑出来的,这就叫做:“百里挑一”。
我爱南京!我爱南京的古建筑!
古建筑作文(三)
这是一曲绝响,一曲我国古代纯木结构的绝响。
它就是广西容县的真武阁,(m.lz13.)静静地耸立在绣江边上,一立就是430多年。
真武阁是430多年前一位无名工匠创造的一栋技艺高超的纯木结构建筑,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它的惊世骇俗不亚于法国巴黎的艾菲尔铁塔和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真武阁与岳阳楼、黄鹤楼、腾王阁并称古代“江南四大名楼”,并非过誉。
尽管它二楼以四根悬空的金柱承担着三楼的重量,但狂风撼不动它,暴雨打不散它,雷电击不碎它,地震摇不倒它,火灾躲避着它,虫蚁敬畏着它,人们更是小心翼翼地守护它。
由于时代和地域的局限,真武阁没能像艾菲尔铁塔、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万里长城等那样引起世界性的关注,但它在建筑史上的意义却仍然是十分重大的。作为与黄鹤楼、腾王阁、岳阳楼并称“江南四大名楼”的它,就现存楼阁的历史和建筑艺术而言,完全无愧于魁首的地位。黄鹤楼和腾王阁都是当代重建、年龄仿佛20出头的小弟弟呢,岳阳楼也才100多年,而真武阁却高寿达4个多世纪了!
这个奇迹,建造的初衷,是因为容县非常干燥,一不小心就会引起火灾。根据迷信的说法,人们想到了要建一座祭祀北方水神的天帝玄武的庙宇,也就是真武阁。
当年建造真武阁的工匠不会知道真武阁会如此惊世骇俗,他们只是默默地劳作着,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灵巧的双手,不经意间就创造出另一个世界奇迹。
* 我的理想建筑师
* 长城游记作文
* 作文游记
作文五:《古建筑作文》1600字
古建筑作文一:古建筑研究(457字)
前个星期,周老师布置了一样很好玩的作业,让我们自由组成小组,完成一样实践活动。我和李城欧、郑柯、程群涵组成了一个活动小组,由我来担任组长。活动的主题是:古建筑研究。
古建筑对我来说是一个很神秘的东西,我对它充满了好奇。回到家后,我们决定把这次活动的地点放在九峰公园里,主要研究瑞隆感应塔和江南古建筑群。接着,我联系组员们,约定好时间和地点。
到了星期天中午,我们小组成员准时来到了瑞隆感应塔下。只见塔高高地耸立在山脚下,通过石碑的介绍,我们了解到:瑞隆感应塔建于北宋开宝年间,塔高35.2米,为八面七级仿楼阁式砖塔。由于千年来风摧雨蚀,导致塔受到破坏,在20XX年进行了重新修建。我们现在看到的塔,就是修建后的塔。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江南古建筑群。由于大门关着,我们无法进去参观,但是从外观看上去就很精美了。李城欧的爸爸告诉我们:九峰古建筑群为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是黄岩企业家将它从江西按原形、原物搬移过来的。
这次的实践活动让我学到了许多课外的新知识,让我对瑞隆感应塔和古建筑群有了一些了解。以后,我还要多参加这种活动。
古建筑作文二:秦建筑随感(2)(596字)
长城——梦里花落知多少
长城就像一条巨龙仰卧在世界的东方,就像一颗明珠嵌在华夏大地上。可又有谁知道这举世闻名的八大奇迹之一是多少人的坟墓?
长城本是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到中原侵犯而建造的巨大防御工程。
到了公元前221年,随着最后一个国家齐国的毁灭,六国终于在秦始皇手里统一了。可是北方游牧民族依旧来中原侵犯,秦始皇于是就在公元前214年召集工匠们修筑长城。
当时全国有30万的男人都被征去修筑长城了。
这每一块石阶都重十几甚至几十公斤,当时科技落后,这都是工匠们一块一块背到长城上,每一块台阶上都是工匠们的汗水和泪水啊!
当时还有许多监工的人在长城上。他们手握鞭子,哪个工匠停下来休息一会儿,他们就走上前用鞭子抽打工匠们,连老人也都不放过,一鞭子一鞭子狠狠的抽,直到把工匠们抽得皮开肉绽。
很多工匠们因为受不了抽打和这无尽的工程,终于死在了长城上。可秦始皇并没有把他们安葬,只是把他们的尸骨埋在了长城里。
今天我们拾阶而上,可又有谁知道这一块块的石阶下是近乎12万人的尸骨?那石阶上都是工匠们的汗和泪,甚至还是血水啊!
12万人在当时的中国又岂是一个小数目?12万同胞就此沉眠于长城里,再也不能苏醒过来。
一个人死去就有一个家庭悲痛,何况现在死去的是12万人,那全国就几乎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啊!
长城于我们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但是这个梦太凄凉,因为这个梦里有太多的花谢了,永远不再复发。
梦里花落知多少,往事何时了?
古建筑作文三:观岭南建筑有感(546字)
观岭南建筑有感
今天,我观看了我们广州的名胜古迹结果真让我受益匪浅。
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许多岭南的民间建筑。岭南的建筑装饰中,常可以见到特有的砖雕、灰塑人,内容包括民间传说、神话、戏曲故事的人物,其中以广州陈家祠内塑造的人物最富有特色。
陈家祠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岭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特点最鲜明的清末民间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整座建筑中的石雕、砖雕、木雕、陶雕和灰塑等装饰琳琅满目,令人叹为观止。其中的砖雕、灰塑人物造型等古朴生动,人物之间互相呼应,栩栩如生。作品精雕细刻,反映了民间艺人精湛的技巧和岭南民间艺术的典型风格。我最喜欢在陈家祠里面那块大砖雕了。那是根据《水浒传》所作的巨幅砖雕,高2米,宽4.75米。画面以聚义厅为中心,两边分列粱山好汉,背景雕梁画栋,周边饰精花边,结构精巧繁密,是广东砖雕之精品。
在观赏过程中我不仅见视了陈家祠的气势雄伟还观赏了精美的开平碉楼,威武的顺陵石狮,还有史上最古老的大跨度石桥——“赵州桥”。
赵州桥位于河北赵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跨度石拱桥,披肩两旁各有两个小拱,以减轻主拱负荷及洪水的冲击力。整座桥既雄伟稳重,又秀逸舒展,两旁栏杆上还有精美的石雕,是桥梁建筑艺术中的瑰宝。
在观赏完这一系列瑰宝后,我脑子里只剩下一句话:“建筑艺术真奇妙!”
作文六:《关于武当山古建筑群的传说》13800字
关于武当山古建筑群的传说
[十堰]《峭壁上的故宫探秘》
编导:张 鸥 摄像:张军涛 赵 强
谁都知道武当山,但是武当山在哪里,这些修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宫殿楼阁,充满了神秘与传奇的色彩。为什么修在这里,峭壁上的“故宫”有那些故事,藏着什么秘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武当山,探究它的奥秘。
赵:观众朋友,你们好~这里是《走遍中国》。说道武当山,有人说武当山是中国湖北十堰的一座巍峨的大山,也有人说,武当山是人们心中的一座充满历史文化和神秘故事的“神山”。今天就武当山的建筑问题,演播室请来了湖北省十堰市的杨立志先生。杨先生你好~
赵:杨先生我知道您是一位历史学的教授,又是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的会长,应该说您是武当专家了~
杨:专家不敢当。我只是对武当山有一些了解罢了。我们武当山不但是一座道教名山,而且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它的对面是丹江口水库,背后是神农架林区。北接秦岭,南通大巴山,武当山纵横800里。
赵:武当山应该最让人感到惊讶,也是最让人迷恋的,就是那些依山而建的亭台宫殿。据说武当山的建筑群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建筑群。那为什么要选在武当山修建道观呢,
杨:武当山修建道观的历史非常久远。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了道士们修炼的岩庙。到了唐朝又有了朝廷赐建的寺庙。宋元时期,武当山供奉真武大帝的庙观就越来越多。明朝永乐皇帝起源于北京,在北修故宫的同时,南修武当。为了表示神权与皇权的威严,道士们修炼也追求一个清静高远的地方,所以修建的许多庙观都在悬崖峭壁之上。
赵:怪不得有人说这个武当山是“峭壁上的故宫”,这个说法是从这儿来的。
武当山,又叫“太和山”。由于地壳造山运动的结果,武当山几乎所有山峰都朝着主峰金顶,所以当地有个说法叫:“七十二峰朝大鼎,二十四涧水常流”。
自中国东汉道教诞生以来,历代帝王曾数次在武当举行封山仪式,特别是在明代,武当山曾被皇帝敕封为"大岳"、"玄岳",地位在"五岳"诸山之上。
据说从某个角度看,武当山主峰的山形恰似一个昂头前行的神龟,而那些依山建造的宫殿楼宇,又恰似一条游动的金蛇,两者相得益彰,形成了龟蛇合体的图腾象征,据说这就是玄武的化身,也是道教追求的天人合一的表象。
由于武当山是道教名山,又是皇家道场,所以在武当山有着信仰的神秘与建筑的奥妙。以致有很多海外的客人,并不知道武当山的真实存在。
武当山上最早的建筑应是修建于唐
朝的“五龙宫”。到了元朝末年,由于战乱四起,武当山上的建筑大部分毁于兵乱。
为什么古人选在这里修建如此浩大的宫殿群,这似乎成了武当山最大的谜团。
明永乐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413年,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后,成功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认为是真武大帝保佑了他,于是,在被修故宫的同时,还开始史无前例地大修武当派工部侍郎郭瑾等,役使30多万军民工匠,在武当山大兴土木,用了十多年时间,建成了9宫8观,72岩庙等33处大型建筑群。此外,还铺砌了全山的石道。整个武当山成为一座"真武道场"。 据说当年武当山最鼎盛时,道时曾达到2万之众。
与北京故宫不同的是,武当山的建筑在设计上充分利用了峰峦的高大雄伟和崖洞的奇峭幽遂,布局巧妙,将每个宫观都建造在峰峦岩洞间的合适位置,使人看上去宛如仙境,有一种神迷莫测的感觉。
无论是山上还是山下,宫观与宫观之间各具特点又互相联系,整个建筑群体疏密相宜,与周围林木、岩石、溪流和谐一体,相互辉映,宛如一幅天然图画。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
在武当山的三十六岩中,最美的应该是南岩,南岩宫就在武当山独阳岩下,大约修建于公元1285年,它依山而建,雄踞在悬崖峭壁之上。现保留有南天门、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龙虎殿等建筑共21栋。特别是始建于元朝的“天乙真庆万寿宫”石殿,依然保留得非常完好,无论是天乙真人像,还是500灵官,看上去都完美如初,栩栩如生。
在南岩宫的峭岩之上,有一个神迷的建筑,是一个伸出悬崖近3米的龙头石梁,它就是着名的“龙头香”。
赵:杨先生且不说这个龙头香是否灵验,就单看这个在峭壁上修建工程的难度和构思的巧妙,就足以让人很叹服了。我记得咱们这个当地有这样一种说法“北有故宫,南有武当”。那么故宫与武当究竟有什么关系,有什么不同呢,
杨:故宫和武当山当然有很大的不同。虽然他们都是同一个时代的建筑物。首先从他们施工的角度来讲,故宫是在平原地代修建的,没有武当山那种复杂的地形。武当山工段施工的难度要更大一些。第二个方面,从建筑的风格来讲,故宫中轴线非常分明,它严谨、规整,是在平地上铺开的建筑。武当山的建筑是修建在悬崖峭壁之上,它要依山就势,顺其自然。体现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第三个方面,从它们的用途来讲,故宫是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在这些方面发挥作用。武当山是朝廷祭祀真武大帝的地方。很多朝廷的官员和民间信士,到武当山来祈祷真武大帝,保佑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
赵:武当山的由来是不是和真武大帝有关,
杨:对,在道教经典里头说,武当山这个名字是带有"非真武不足以当之"的意思。武当山整个建筑群,它都供奉有真武大帝,体现了皇权与神权的接合,武当山的建筑群既体现了皇权要求的威武庄严,也体现了道教要求的神奇玄妙。
道教是发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本土宗教,从唐代修建了五龙祠以来,到了宋代直接为皇室服务的武当道教基本形成。明朝一直扶持武当道教,加封武当,扩建宫观,使它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室家庙、全国道教活动中心。
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隐藏在这些峭壁上的另一个秘密,那就是明成祖大修武当的真实目的,不只是为了酬谢神灵,更是为了巩固统治。然而武当山的道教却不因皇家的加盟,而改变了它的初衷。
这片精美的建筑群是“复真观”,又叫太子坡,它位于武当山狮子峰前,大约修建于公元1412年。它的修建本身就隐藏着说不清的秘密。因为它是依照真武大帝在此修道成仙的过程复制的。
从侧开的宫观大门望去,山势夹墙复道,不能让人一下看透其中的隐秘。“九曲黄河墙”指的就是这段崎岖的琉璃瓦山墙了,别看它蜿蜒在山坡之上,却也是天下绝佳的建筑杰作。这段宫墙不算长,却有着“一里四道门”的说法。
每当宫观的钟声响起,声音就会通过这弯弯曲曲的宫墙,传得很远。人们说:它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有异曲同工效果。
从远处看去,整个道院的建筑,都体现出依山造势、重叠错落的建筑风格。其中最让人吃惊的秘密就是:“一柱十二梁”。在整个建筑群的一处,有一座看上去像似普通角屋的房间,房屋建在整个宫殿群的边缘,当你走进房间,就会发现,它的空间特别大,完全不像是建在陡峭的山崖上的房屋。
五云楼是武当山建筑最高的木构建筑,其装修建筑、设计都独具匠心,“一柱十二梁”,也被人们誉为“金柱”,它采用了12根梁枋交叉迭搁,穿针式裂架和硬山式墙体,并通过变换屋面高低错落等方式,尽量使建筑臻于完善,从而达到了建筑技巧与功能技术的和谐与统一。
赵:真的是神奇。我听说武当山有这样一种说法,就是人们说武当山山势奇特,既有泰山之雄,又有华山之险,要说武当山最辉煌的建筑应该是“金殿”,就在主峰天柱峰的金顶上。
杨:金殿是一座铜铸镏金的建筑,是一件绝世的工艺珍品。有一个谜,当时人们在想,金殿在古代没有装避雷设施,在雷雨天,它怎么来避雷,实际上金殿本身就是一个导体。每当夏天雷雨时候,雷电和球状闪电在金殿的屋面
上翻滚,雷电过后,我们看金殿,它灿然如新、金光夺目。所以说当地人叫:“雷火炼殿”。
赵:好像这个金殿里面的长明灯,从来就没有熄灭过,据说是金殿内还悬挂着一颗“避风仙珠”。我记得,好像中国传统小说《西游记》里面说道,孙悟空到武当山借这个“避风珠”,来制服妖怪。是这样的吗,
杨:《西游记》里面确实有孙悟空到武当山去搬神兵的故事,至于说避风珠,这个还是后人给它附会的传说。金殿之所以里面灯火常明不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整个铸造的工艺非常精密,而外面又镏上黄金,这样,通体就可以防风。你看我们点火柴的时候手拿着很紧,这个风就吹不到,火苗一直在燃烧。
当太阳把它的第一缕光芒洒在武当的山水之间时。这些位于武当山最高峰金顶上的建筑,首先沐浴在金色的光芒中。
这座金碧辉煌的镏金铜殿,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铜铸镏金大殿,它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
关于金殿的运输和安装,也许是武当山的一个千古之谜。
从建筑特点上看,“金殿”确实采用了木建结构的方式,结构严谨,合缝精密,据说只是金属铸件就有3000多个,有人估计,整个金殿重达100多吨。它虽经五百多年的严寒酷暑,至今仍辉煌如初。“金殿”代表了中国明代初年,15世纪的科学技术和铸造工业的重大成就。
殿内塑有真武大帝的铜像,还有金童玉女侍奉左右,水火二将拱卫两厢,这些铜像如真人大小,面容庄严。在神坛的上方,有一块高悬的镏金匾额,上面铸有清代圣祖康熙大帝的手迹"金光妙相"四个字。
整个金顶的太和宫是由紫金城、古铜殿、金殿等建筑组成。包括有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其中“紫金城” 与北京的故宫的“紫禁城”,仅一字之差。当然,住在北京故宫里的皇帝,和住在武当山上的道士想的是不一样的。
从空中看去,金殿在武当山群峰之巅,恰似“天上瑶台金阙”,远离人间。这些峭壁上宫殿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赵:杨先生,我听说在武当山的脚下有一个叫老营的地方,这个地方商旅贸易十分的繁忙,是一个很繁华的地方,这个地方为什么这么繁华,又为什么叫老营呢,
杨:在元明时期,凡是军队驻扎的地方都叫老营。它就是指军队的大本营。那么你可以想象,30万军民夫将,驻扎在武当山下,他们生活的用品,他们各种各样的需求,包括各种建筑材料的运送,都要通过这个地方周转,它当然是很繁华的了。
赵:说到武当山,我听说还有这样一种说法:一道道封建帝王的圣旨
,让这个修建在悬崖峭壁上的武当山,上下弥漫着一种皇家氛围。但是,这些帝王将相们的足迹从来没有迈进过武当山山门。这是为什么,
杨:我想皇帝当时不上武当山,主要是没有一套到武当山祭拜的礼仪,他到武当山来了以后怎么跪拜呢,另外到武当山的路途遥远,也非常的艰险,皇帝也不是很方便来这个地方,所以没有来。皇帝没有来武当山并不等与他不重视武当山。我们到武当山去,我们就会看见一道道的圣旨碑和巨大的石龟驮着那种碑亭,这些石碑和圣旨,反映了皇帝对武当山的重视。
人们说:故宫了的珠宝多,而武当山的石碑多。武当山究竟有多少块石碑,谁也数不清。武当山是根据真武大帝修仙神话,并且按照“君权神授”的意图营建的,它体现皇权和道教所需要的“庄严”、“威武”、“玄妙”、“神奇”的氛围。
往事如烟,当年修建武当山的30万众,已悄然逝去。而留在武当山下的水井,似乎还在诉说着当年武当山修建时的浩大工程。
紫霄宫是武当山最像北京的故宫的建筑群,也是武当山现存古建筑群中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这里与北京故宫所不同的是,故宫的建筑所用的是红墙黄瓦,而武当山用的是红墙绿瓦。在中国古代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黄瓦。
紫霄殿是武当山最具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其建筑式样和装饰具有明显的明代特色,殿内有金柱36根,供奉玉皇大帝塑像。
武当山各宫观中神像、供器、法器及宝幡、神帐等设施多为皇室钦降,富丽无比。当时盛传武当山道场是“富甲天下”的“黄金白银”世界。
这些建筑在艺术上、美学上都达到了极为完美的境界,有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内涵,是研究明初政治和中国宗教历史以及古建筑的实物见证。
称武当山的建筑是“峭壁上的故宫”不仅是因为武当山的宫殿建筑大多修建悬崖峭壁之上,更主要的原因是它宫殿的建筑所营造的出的"五里一底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艺术效果。
赵:观众朋友,看完今天的节目,真实感觉武当山的建筑群是具有浓郁的建筑韵律和天才的创造力。
武当山古建筑群是在1994年12月的时候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巧了 我刚做完关于武当山的东西
关于玄岳门的传说:
玄岳门”的石牌坊,是武当山金顶的大门,是古神道的起点,是仙界与凡间的一个界碑,更是向世人昭示武当山崇高地位的一个标志。
玄岳门是三间四柱五楼式仿木石结构建筑,高12米,宽12.4米。它代表着道教所信仰的“五城十二楼”,即这个地方是等侯和相遇神仙的场所
。故又寓意此地是阴阳交界处,为武当山第一道神门,被称为仙界第一关。
传说:
嘉靖命令能工巧匠在人间仙境交界处建立起一座最宏伟的石牌坊,务必在真武大帝生日那天建好,否则格杀勿论。能工巧匠们竭尽全力使各个部件雕刻完毕,但却不知如何将这些又大又重的石坊部件立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无计可施之际,走来一位白须飘飘的老人,听完缘由,意味深长指着脖子说,我当了一辈子的工匠,黄土已经堆到脖子了,才能见到这种稀奇事,说罢腾云驾雾而去。工匠恍然大悟,则是鲁班老祖显灵,细细揣摩,悟出了万足 土法,即先立下面的部件,一边用土持续向上堆,一边按设计方案将部件安上,全部装好后,再将土运走。这样一座举世无双的石牌坊终于立了起来。
金殿传说:
金殿雷火练殿:最为奇特的地方就是它本身是良导体,每逢电闪雷鸣的时候,光球在金殿四周滚动,但霹雳却击不到金殿,金殿经受一交次雷击后,不仅豪无损伤,无痕无迹,反而其上的烟尘锈垢被烧去,雨水一洗,辉煌如初。这一奇观被称为“雷火炼殿”。金殿造了已经有六七百年了,但还是完好如初,仍然光彩夺目。 【原因:其实这是一种自然现象。金殿本身就是一座庞大的导电体,雷雨前夕,带电荷的积雨云向金殿移动,当达到一定距离时,云层与金殿的电位差增大,使空气电离,金殿上的电荷与云中的电荷间频频闪击,火球滚动,于是产生了“雷火炼殿”奇观】
平地惊雷:
夏秋雷雨季节,有时,金顶上空晴朗无云,烈日当空;天柱峰四周乌云滚滚,千山万壑沉没在云海之中,八百里武当如银铺平地
海马吐雾:
这座纯铜打造的宫殿。这个金殿大概用了20万斤铜,几千两黄金制作而成,应该说在这种建筑物当中的规智非常高的,首先使用的是重檐庑殿制的建筑,再有,在它这个上面还有仙人、兽头,一共是五个,第一个是龙,第二是凤,第三个是狮,第四个是天马,第五个是海马,今天的故事就说说这个海马。这个海马实在是太奇怪了,据说每到夏季下雨的时候,这个海马就会口吐云雾,这个云雾升华到空中,马上就变成了紫色的烟霞,非常非常的美丽,
其实,这与烧水时水壶嘴喷出白雾是一个道理。海马本身是铜制的,内部中空,当温度过高,造成内部温度也很高,当温度下降的时候,形成汽化现象,使海马内部空气形成水蒸气,,然后从海马的嘴里散发出去
避风珠:
相传,殿内藻井上,曾悬挂一颗铜质鎏金宝珠,能镇住山风,确保神灯长期不灭,故名“避风珠”。
? 实则金殿设计精确,
构筑科学,无论春夏秋冬,金殿各构件之间均严丝合缝,没有任何空隙。这样殿外山风呼啸,殿内神灯却纹丝不动,所以金殿内不进风,并非是“避风仙珠”的神力。然而,在海拔1612米的天柱峰顶,气温温差大,金属构件会产生严重的热胀冷缩,明代工匠们是怎样完成这些既让金属严丝合缝,又不留焊接痕迹的技术难题,我们现在还是个谜,只能反映我国明代铸造技艺的高超。
玉石院子:
金殿的须弥座及殿前精雕石栏院子,为光滑细腻的石材叠砌而成,以整块紫色纹石墁地,台四周绕以同一石质雕刻的莲花柱饰栏,雕刻细腻柔和流畅。由于石质光滑,被人们称为“玉石院子”。据考证:该“玉石”为竹叶状化石和三叶虫化石,距今约5亿年,像这样的化石作为古建筑材料,在我国尚属罕见,它的文物价值和意义远远超过了玉石的价值。
天象奇观:
可以领略到雷火炼殿、平地惊雷、海马吐雾、陆海奔潮、天柱晓晴、月敲山门等诸多天象奇观,历来令人叹为观止。
真武铜像:
按永乐大帝相貌所塑,这也有段传说,太多了我就不打了
有传说的东西:太子坡,紫霄大殿,金顶天象玄武还有什么风水,人地天为3:2:1 啦等等
武当山金顶之谜
武当山,位于鄂西北丹江口市境内,方圆八百里,高险幽深,气势磅礴,标奇孕秀,云飞雾荡,千百年来,它一直是使历代墨客骚人留连忘返的仙境,也是使无数人向往的旅游胜地。我虽不是名流逸士,但是,武当山那美姿妙态,那奇景佳色,那名胜古迹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慕名而去。
武当山临岩跨涧修建有九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这些庞大的建筑群,都是利用峰峦岩涧的雄伟高险和奇峭幽深,分布在合适的位置上。那一色青石铺成的一条七十公里“神道”,就象一条缀珠银线,把大小建筑全部串起来,其规格的大小、间距的疏密,都恰到好处,达到时隐时现、若明若暗、迂回曲折、玄妙超然、浑为一体的艺术效果。
因此,有人说,武当山象一幅展不尽的山水画卷;也有人说,武当山似一部辉煌的交响乐;更有人说,武当山犹如一条丰富多彩的艺术长廊。依我看,武当山倒是一个充满着谜的世界。就金顶来说,那建筑之谜、铸造之谜、雕刻之谜,也真够游客猜的啦!
武当山的最高处是天柱峰。天柱峰的顶端就是武当精华一一金殿。金殿四周,在千仞危岩之上,建有雄伟的紫禁城,紫禁城又叫皇城,高达数丈,周长三里,筑墙的条石,每块重达五百公斤以上。从里看墙体向外倒,从外看墙体向里斜,工程浩大而又艰巨。
说
来让人费解。这座巍峨的紫禁城没有浇铸一点混凝土、没有凭借一寸钢筋。那么是什么使石石相衔,而且又是那样的牢固呢?
如果说,现在我们把架高压线称为高空作业,那么,远在五百多年前,古人要把这几百公斤重的条石架在那千仞危岩之上,论难度、论高度,这又叫什么作业呢?更何况,五百多年前,哪有什么大吊车、起重机?
这的确是个难解的谜。
至于城墙从里看向外倒,从外看向里斜,那是古人把数学中的梯形运用到建筑上了。墙底宽、墙顶窄,就象现在修建的土坝一样。
铜铸鎏金的金殿,建于一四一六年。面阔进深均为三间,高五?四四米,宽三(一五米,重檐迭脊,翼角飞举,下设圆柱12根。殿基为精雕花岗石砌成,四周装饰华丽的玉石花栏杆,殿中间供奉着真武大帝神像,殿内神案、几案、供器都是铜铸鎏金。整个金殿是用精铜和黄金铸制而成。
凡到金殿游玩的人,都会看到殿内的神灯长明不灭,即使殿外狂风大作,殿内神灯火苗仍一丝不摇,相传是殿内“避风珠’’在避风,其买不然,它是我国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聪明智慧的结晶。他们考虑到精密铸件的热胀冷缩的系数,因此在焊接上技艺惊人,毫无铸凿痕迹,四面密不透风,殿内空气不能形成对流。风到殿门,又被反弹回去,所以殿外狂风暴雨,殿内神灯不闪不摇。
在金殿的房脊上,装饰着很多铜铸鎏金的龙、凤、马、鱼、狮等珍禽异兽,它们金光闪闪,栩栩如生。其中有一只金马全身发黑,道教称之为海马。有人神秘地告诉我,每到夏季,它经常口吐雾气,飘向碧空,化为紫霞,同时还会对天空发出“咴咴”的长啸声,这就是“海马吐雾”。相传是它给雷公雨师发的信号,雷公雨师听到叫声,火速赶来,马上就会出现“雷火炼殿”。
我带着满腹的疑惑向在庙道人打听,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海马真是一匹神马?道人告诉我,这海马内部是空的,里面经常充满着湿度很大的气体,雷雨前,武当金顶气候闷热,冷暖气流上下剧烈交替,加上日光的曝晒,海马体内的气体受热膨胀,便从口中吐出,吐出的气体在外界冷空气的影响下,凝聚为水雾,看起来就象海马吐雾一样,这和人们严冬呼出的热气遇冷凝聚成雾气是同样的道理。
据在庙道人讲海马那“咴咴”的长啸声是上下交替的气流与马口互相摩擦而产生的。至于“雷火炼殿”,那也是一种自然现象。武当山重峦叠峰,受热不匀,气候多变,金殿又矗立在天柱峰之巅,是一座庞大的导电体,很多带电积云雨都向金顶运动, 当达到一定距离时,云层与金殿上的尖
角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电位差,使得空气电离,拉上弧线,这就是闪电。同时,强大的电弧使周围的空气剧烈膨胀而爆炸,于是,电弧发生变形而成了火球,并发生惊天动地的雷鸣。原来“雷火炼殿”是这么回事。
徘徊在武当山金顶,有数不清的谜在向我涌来。我在想,这么重的金殿,是在哪里铸造而成呢?前些年在金顶土石中发现了一些铜渣,于是引起了一些学者、专家的争论。有人认为,它是就地整体浇铸出来的,也有人认为,它是在外地铸造,然后搬到山上焊接而成的,发现的铜渣不过是焊接时的遗留物而已。明嘉靖年间的《武当山志》证实了后一种说法。
然而吸引人们去研究,去证实的还有许多、许多。
它是怎样冶炼的?它是怎样铸造的?它又是怎样焊接的?(这可是五百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所掌握的科学和技术啊!
是的。武当山有许多谜面需要人们去研究、去证实。它不仅只是这建筑之谜、铸造之谜,还有那雕刻之谜、自然资源之谜、武当拳法之谜、道人不食人间烟火之谜。人们常说,武当山无峰不秀、无水不碧、无洞不奇、无岩不险,那峰、那水、那洞、那岩,无处不是谜面。正是这扑朔迷离的世界,吸引着无数游客和那些信男善女慕名而来,接踵纷至。
现在,有的谜已被解开,有的谜即将解开,还有一些谜正等着我们去解开。如果,你想领略那“万山来朝”的奇观,你想欣赏那“海马吐雾”的佳景,你想听听那“月敲山门”的声音,你想观看那“陆海奔朝”的壮观,你想揭开武当山的某个谜底。那么,还是劝君到此寻幽揽胜。
千年雷火炼“金殿”
武当山最高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如擎天一柱,四周有72峰环揖拱立,形成“七十二峰朝大顶“的地貌奇观。
坐落在天柱峰上的金殿是武当山古建筑的精华。金殿内供奉着真武大帝的圣像,以及捧册端宝的金童玉女、执旗捧剑的战将等,其造型艺术达到了后来者不可企及的水平,是我国古代铜铸艺术的瑰宝。
金殿是铜铸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类似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建造在天柱峰顶约160平方米石筑平台正中。据《明史》及《武当山志》记载,金殿全部构件在北京铸成后,由运河经南京溯长江水运至武当山,拼装榫铆而成。永乐皇帝对运送船只还专门发布一道圣旨:“务要小心谨慎,遇天道晴朗、风水顺利即行。船上要十分整理清洁,不许做饭。”
铜铸鎏金的金殿为重檐庑殿式仿木结构,结构殿身的立柱、梁枋以及瓦鳞、檐牙、窗棂、门限等诸形毕备;面阔进深均为三间,高5、54米,重檐迭脊,翼角飞举,上饰龙凤、天马
、仙人等吉祥之物,栩栩如生。
金殿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建筑技术的高超,随气候和风云变幻,时时会出现陆海奔潮、飞蚁来朝、祖师映光、平地惊雷、雷火炼殿等奇观胜景。其中雷火炼殿是最让人惊心动魄的~
古时的金殿没有避雷设施。每年夏秋雷雨季节,当雷电交加时,金殿周围闪电奔突,不时有巨大的火球在金殿左右滚动,耀眼夺目,遇物碰撞即发生天崩地裂的巨响。有时雷电划破长空,如利剑直劈金殿,刹那间,武当山金顶金光万道,直射九霄,数十里外可见武当峰巅之上,红光冲天,其景如同火山喷发,惊心动魄,神奇壮观。
而在这无数次的雷击电劈之下,金殿却泰然自若,毫发无损。而金殿左右的签房、印房和后面的圣父母殿,均是砖木结构,自打金顶修造了这些建筑后,因“雷火炼殿”被击毁和烧毁数次,轻微的损伤就更难以胜数。八十年代后期,金殿后的一棵千年古松也因此而丧生。令人奇怪的是,经受过一次次雷击后的金殿,不仅毫无损坏,无痕无迹,而且更加金光闪耀,新灿如初。雷击一次,好像回炉冶炼了一次,如同古诗云:“雷火铸成金作顶”。
于是,雷火炼殿就成了武当山金顶的一大奇观。
人们传说,真武大帝既怕香客染脏了金殿,又怕偷走了金殿内的稀世珍宝,便每年派雷公、电母来洗炼金殿。一是把金殿上的污物除去,保持金殿清洁干净;二是使图谋不轨的小人心惊胆寒,魂飞丧胆。
其实,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有专家认为,原来金顶上只有一座金殿,金殿与天柱峰合为一体,是一个良好的放电通道,又巧妙地运用曲率不大的殿脊与脊饰物(龙、凤、马、鱼、狮等),保证了出现炼殿奇观而又不被雷击。而其它建筑导电性能差,当雷电的强大电场无处被传导释放,便突然会爆发轰炸,建筑物自然会被击损击毁了。
为加强金顶文物保护工作,有关部门在1980年,对金顶安装了避雷网、避雷针。防雷问题解决了,但金殿的“雷火炼殿”奇观再也没有重现过。
金殿历经近600年的风雨雷电,至今仍金光夺目。这座我国古代流传至今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稀世国宝,它所显现的千古奇观,是明代建筑科学家和工匠们的高深学问和精湛技艺带来的异彩。而如何做到既要防雷保护文物,又要使金殿重新显现“雷火炼殿”的奇观,则又是留给现代科学工作者和文物研究家们所要解开的谜。
风景奇幽的武当山,古时叫“太和山”。它北通秦岭,南接巴山,绵亘
起伏,方圆400 多公里,有奇峰72,拔地刺天,十分雄伟。山间林木葱茂,
泉冽洞幽。主峰
天柱峰,更是一峰独秀,高1600 余米,好似“一柱擎天”。
而其它各峰略有倾斜,象是俯首朝拜天柱峰。明代着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
霞客领略武当风光后,赞美它是“气吞秦华银河近,势压岷峨玉垒高”。宋
代书法家米帝曾为武当山写下了“第一山”三个大字,此碑如今仍耸立在“元
和观”旁。
武当山又是道教名山。据《大岳太和山志》记载,早在1300 多年前的唐
代贞观年间,就开始在武当山兴建五龙祠,宣扬道教。道教,形成于东汉晚
期,尊东汉末年张道陵为创始人,奉老聃为教祖和天神。武当山的道教,敬
奉“玄天真武上帝”,据说武当山就是由“非真武不足以当之”而得名。
相传,明代朱元璋打天下时,在武当山被元朝兵马围困,只得退守山顶。
当时山顶有个小石庙,庙里供着真武祖师。朱元璋磕头祷告:“北海玄天真
武祖师,保佑我冲下山去,得帝以后,我住什么房子,你住什么房子;天下
百姓朝拜我,一样朝拜你。”说罢,武当山刮起一阵怪风,成群的虎豹满山
奔跑。山下元兵围困了几天,不见朱元璋影子,以为其早被野兽吃了,就退
守撤围。朱元璋以为真武大帝显灵救了自己,他临死时,把四太子朱棣和太
孙允炆喊到面前嘱咐:“武当山真武祖师保佑我打了天下,你们要把武当山
庙字和京城宫殿修得一样好。”
公元1398 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建文帝即位推行“削藩”策。此时,
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靖难”,经过四年战争攻入京师,称号永乐。
公元1413 年(永乐十一年),为了报答真武帝君相助之恩及表示对名教圣地
的敬意,朱棣命工部侍郎郭琎、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听,役使30 多万军
工民匠,大兴土木,用了近10 年时间,建成了武当山宫观,并赐名“大岳太
和山”。永乐皇帝命令在天柱峰顶安置一座铜铸鎏金大殿。天柱峰高,金殿
耀日,晖映百里。金殿,全是铜铸部件铆榫拼合焊接成功的,从房脊到墙角,
都焊成囫囵个儿,没有一点缝隙。殿高5.5 米,宽5.8 米,进深4.2 米。金
殿内供祀着“真武大帝”鎏金铜像,面貌丰润,衣纹飘动重达10 吨。两旁金
童拿着文簿,玉女托着宝印,水火二将执旗捧剑,神情各异。
自明永乐年间这座金殿建成,天柱峰又称金顶,并且给这里带来了三大
奇观。
其一是“祖帅出汗”:每当大雨来临前,殿内神像上水珠淋漓,如人汗
流浃背;
其二是“海马吐雾”:天柱峰金殿屋脊上立着许多栩
栩如生的金兽金禽,
其中只有一头金马,却全身发黑,每当夏季,金殿上的脊饰物海马口中“吐
出”串串白雾,并“喂喂”有声时,随后必有暴风雨荡涤金殿;
其三是“雷火炼殿”:当大雷雨来临时,金殿四周便出现一个个盆大的
火球在其旁来回滚动,任凭电闪雷鸣、震天裂地,但金殿却丝毫未损。雨过
天晴,金殿经过雷震雨洗,倍加辉煌。
这些千古奇观,在民国初年后逐渐发生了变化,甚至有的消失了。原因
是在金顶添置了新的设施。民国初年,在金殿后立父母殿,左右立签房和印
房。三幢建筑物粗俗简陋,三面包围,使金殿黯然失色。此后,金顶上屡遭
雷击,说来也稀奇,雷击的是这三座建筑物,而金顶却岿然不动,于是人们
说这是真武君打扫门前,不要它们存在碍手碍脚。其说虽是游人打趣,可是
那客观的自然现象却令人惊讶不已。
解放后,政府为了金顶避免雷击,保护文物,于1958 年在金顶上安装了
避雷针。想不到,这样一来更糟糕,不仅雷击次数增多,损坏了父母殿,而
且连金殿本身的“须弥座”也多次被损坏,并且“雷火炼殿”的奇观也因之
而完全消失。科学避雷却遭雷击,这也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
为了揭开永乐后500 年间的金顶奇观和近70 年屡遭雷击之谜,有关科学
工作者进行了反复的调查研究。这座金殿的各构件结合十分严密,殿内密不
透风,在铸造时已为各种铸件留有热胀冷缩的系数,使之严丝合缝,又留有
余地。当空气中水分增多,气压突变时,神像上便出现了一层水珠,犹如出
汗;而殿脊上的海马内部是空的,与金殿相通,严密的殿内的温热空气上升
从“海马”口中“吐出”并发出声响,水气遇冷而成雾状。原来金顶上只有
一座金殿,金殿与天柱峰合为一体,是一个良好的放电通道,它却又以巧妙
地运用曲率不大的殿脊与脊饰物(龙、凤、马、鱼、狮),保证了出现炼殿
奇观而又不被雷击。而后增添的建筑物破坏了金殿放电系统,而这些建筑物
和设施又建立在易导电的地质裂隙上,并非真武帝神意而招来的灾祸。
为了恢复金顶奇观和防雷,丹江口市于1980 年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再
一次对金顶实施新的科学方案,安装了避雷网、避雷针。这一次,防雷问题
解决了,但金殿的辉煌和“雷火炼殿”再也没有重现过。
这座供奉着永乐皇帝化身的金殿,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最大的铜铸鎏金
大殿,稀世国宝,它所显现的种种奇观,是明代营
建科学家和工匠们的高深
学问和精湛技艺带来的异彩。而如何做到既要防雷保护文物,又要使金殿重
新能显现“雷火炼殿”的奇观,则又成为一则科学工作者和旅行家们所要解
开的谜。
(傅丰渭
雷火炼殿
武当山在湖北的西北,这里山林茂盛,风光秀丽,洞、泉、岩、涧点缀其间,峰峦独与它处不同,七十二座山峰,峰峰俯首朝向主峰天柱峰,而天柱峰鹤立于群峰之巅,如王者之临诸侯。武当山高险幽深,飞云荡雾,相传,武当道教所崇奉的真武大帝就生于这仙境一般的地方,并在此修炼、得道、升天,因此这“神仙窟宅”自古以来便吸引着许多求仙学道者来此栖隐。
武当是风景胜地,道教名山。不仅如此,武当的武术也非同小可,与少林功夫南北并雄。武当武术与道教渊源极深,道士修炼学道,往往伴以习武,武当武术以养身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自成一派,被称为“内家拳派”。
使武当独领风骚的,还有它宏伟玄妙的古代建筑。武当有着中国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建筑群,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有人也许会问:道教是发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本土宗教,当时中国有多座道教名山,而武当的宫观为何举世无双,其中缘由与明成祖朱棣密切相关。武当宫观始建于唐代,宋元陆续有建置,到了明代,藩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的皇位。为了使这种违背封建伦理纲常的行为名正言顺,天下归心,他的理论依据之一便是皇权神授,得到了武当真武大帝的阴佑。他在功成即位后大兴土木,北修故宫,南修武当,后者便是为了酬谢神灵,巩固统治。朱棣还把真武钦定为皇室的主要保护神,这些举动为武当道教的鼎盛拉开了序幕。以后明代诸帝一直把武当作为专为朝廷祈福禳灾的朝廷家庙,扶持武当道教,加封武当,扩建宫观,使其成了“天下第一山”,全国的道教活动中心,在明代,其政治地位,如日中天,众名山不可同日而语。几百年来,武当信徒不仅广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而且远及台湾、香港和东南亚。
据记载,当年朱棣修武当前后共动用了三十万工匠,历时十二年,修成宫观大约有八千余间,武当山各宫观中神像、供器、法器及宝幡、神账等设施多为皇室钦降,富丽无比。当时盛传武当山道场是“富甲天下”的“黄金白银”世界。后来,由于不断的扩建,武当的道教建筑达到了2万间之多。
武当山建筑是根据真武帝修仙神话来安排布点的,并且按照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意图营建,体现皇权和道教所需要的“庄严” 、“威武” 、
“
玄妙” 、“神奇”的氛围。从山脚下到山巅天柱峰金殿,用一色青石铺成一条70公里长的“神道”,沿神道两旁修建了八宫、二观、三十痔茅p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梁、十二亭台等庞大的建筑群。在十二年里,朱棣始终关切殷殷,前后共发60多道上谕,其内容大到调遣人力,小至设计图纸审批,建筑余料处理,事无巨细。朱棣再三叮咛顺从自然,对山体不要分毫修动,这也是武当道教建筑群的又一个特点,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 的思想。武当建筑充分利用了峰峦的高大雄伟和崖洞的奇峭幽遽,将每个宫观都建造在峰峦岩洞间的合适位置,使它们与周围林木、岩石、溪流和谐一体,相互辉映,宛如一幅天然图画。
明人自豪地称武当建筑群为“万世之伟观”,今日虽然许多宫观已成瓦砾,然而现存的仍透着宏伟和精美,且有许多绝妙之处令人称奇。如复真观一座五层高楼中,有一柱支撑十二根梁枋的结构奇特的杰作;九曲黄河墙可传递声音,与北京天坛回音壁异曲同工;转身殿里的大钟在撞击时殿内几无声息,而殿外却分明听到钟声袅袅;山巅那座铜铸鎏金的金殿是一件工艺珍品,围绕着它有几大奇观,其中之一为“雷火炼殿”:古时金殿未有避雷设施,雷雨时,金殿四周往往电光闪烁,火球翻滚,景象绚丽万千,而每次雷击过后金殿不仅分毫未损,而且灿然如新??凡此种种使人不由得为古人的智慧发出由衷赞叹。
作为一座道教名山,武当山今日香火依然,那历经沧桑的宫观,悠扬的道家音乐,丰富的神话传说,连同那些远路而来的虔诚香客,传递着古老的文化气息。
作文七:《关于古建筑修缮的若干思考》2500字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C
关于古建筑修缮的若干思考
闫苏峰
陕西古建园林建设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61
摘要:古建筑的修缮是非常严峻的课题,其密切关系到物质遗产保护的成功与否。对古建筑遗存予以实质性的关注及实践性的保护,使古建筑这一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发展及传承下去,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古建筑的修缮,从古建筑工程的特点、保护管理工作的原则出发,从根本上找到古建筑工程修缮的质量通病,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同时,完善古建的保护修缮技术,为古建筑的修缮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还需要各界学者们共同努力。本文就将对古建筑修缮的相关工作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古建筑;修缮;思考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10(2015)36-0203-01
1 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渊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不仅有著名的诗篇、人物,还有诸多值得保护的古建筑。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许多古建筑遗存正在消失殆尽。目前,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几乎各个省份基本上均存有不同历史朝代的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因而,对破坏的古建筑进行及时的保护修缮,使得这些古建筑得以发展和传承非常重要。
2 古建筑修缮基本原则 2.1 原真性原则
文物具有不可替代性以及不可再生性,因此在进行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时,应当注重对文物的保护工作,保证古建筑的原状。建筑虽然是满足使用者使用要求的“容器”,但也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它能传递出当年的历史、文化、经济信息。在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中一旦改变其原状,古建筑便失去了的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在进行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时,应当在古建筑原有的结构基础上,制定最佳修缮方案,避免出现与古建筑不协调的构建、构筑物,同时也要避免擅自增加、减少文物的结构、外观,避免采用违背古建筑设计、施工意指的修缮工艺,并尽量保存古建筑物内所有原始物件,最大限度的保障古建筑物的原貌。
2.2 整体性原则
我国的古建筑大多都是特定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重要施工工程,经过多年的历史考验,体现出了其不朽的施工技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修缮需要对传统建筑的整体特征具有深刻的理解。建筑单体的完整性表现在:整修存在“病害”的构件,去除影响整体风貌的改造,有可能补充恢复的局部,如檐口、屋脊等。近年来,经过无数古建筑修缮工程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已总结出极具操作性和实用性的古建筑修缮工程经验,为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同时还能够指导和规范古建筑修缮工程的施工工艺,保障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大限度满足古建筑的修缮要求,实现古建筑的修缮。
2.3 可逆性原则
在理解、尊重传统建筑结构方法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对原有建筑予以维持、修复、加固的前提下,引入现代生活元素。利用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离的特性,对建筑空间作具有可逆性的调整,以提高居住者的生活质量。
3 加强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3.1 保证修缮工程所需材料的质量
在古建筑的修缮中,使用的新工艺相对较少,施工工艺风险相对较小,因此,施工材料便是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质量的一大重要影响因素,应该建立专门的材料选购团队,他们应该在采购之前订立详细的采购计划,尤其需要注意用量较少的材料和用量相对较大的材料。修缮材料的质量,保证古建筑修缮使用的石料、木料以及漆料质,必要时应当对使用材料进行特殊的加工工艺处理,保证古建筑修工程的质量。3.2 保证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
在具体的修缮之前,应当注重对施工人员技术水平的考核。对于技术不合格的人员严禁参与实际的修缮工程,并且
建立起一支技术过硬的队伍,充分确保修缮工程质量及修缮效果。
3.3 完善古建筑修缮工程图纸的设计
古建筑修缮的施工单位协助项目的负责人组织技术和经济专家评定古建筑修缮的施工技术和经济效益,评估古建筑的修缮方案,并确保古建筑修缮工程图纸设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将图纸设计中不详、遗漏和不合理的地方统一反馈给设计人员,力求调整后的图纸设计满足施工要求,尽量减少施工中设计变更。
4 古建筑修缮工程特点
4.1 认真遵守古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 2004年,《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其中第一章第三条有这样的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的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按照国际、国内公认的原则,保护文物本体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纵观国际和各个国家,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大多数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和“最大限度地维持原貌原则”。根据上面的规定,在进行古建筑修缮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已经出现损坏的部分加以修复,使其正常运转,同时不得擅自扩大建筑的修缮范围及随意改变建筑本来的历史信息。
4.2 古建筑修缮的方法具有多样性
在对古建筑进行修缮的过程中,对于其中出现破损的构件,基于“最小干预原则”和“最大限度地维持原貌原则”,如果能够通过修补维持正常运转的构件,尽量要避免更换。如果确实无法修补,必须用新材料来弥补,而新材料的选用应注意与原构件的颜色、质地等方面保持一致,切勿破坏整个建筑的感觉和风格。
4.3 创新性
对于古建筑的修缮并不同于普通构件的修补,应当如同新建工程一样,在修缮之前需要进行立项、规划、设计、监理、招标、现场施工和竣工交付,这些工程必须由专业的建筑团队来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及施工。因此,为了保证古建筑的修缮,其管理要具有创新性。在常规的工程管理方法基础之上,有效结合古建筑修缮的实际特点,进而找到全新的古建筑修缮的管理方法,全方位完成古建筑修缮的工作,以便于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
结束语
我国古代建筑是中华建筑的一笔宝贵财富,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对其如何实现科学的传承、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由于时间久远,另一方面加上人为的破坏,有些古建筑都已经逐渐出现破损现象,有待于相关部门及人员的维护、修复,但在具体修缮的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同时,完善古建的保护修缮技术,为古建筑的修缮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还需要各界学者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江华蓥. 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管理模式探索[J].价值工程,2012,31(24):50-51.
[2]陈勇苗. 谈发掘?传承传统工艺技术的重要性[J].中国园林,2013.29(12):131-132.
2015年36期 203
作文八:《关于加强古建筑防火安全工作的通知》1100字
关于加强古建筑防火安全工作的通知
2007-12-10 09:57:39 点击:46
(国家文物局 公安部 国家宗教事务局 文物博发 [1998]6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 (文物局、文管会 ) ;宗教局民宗委 (局、厅 ) ;公安厅、局:
今年 5月,****、**副总理对消防工作分别作了重要指示。公安部等国家 九部委、 局联合组成检查组赴部分省市进行了消防安全检查。 国家文物局向全国发出了 《关 于加强防火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并对一些地区和直属单位的防火安全工作进行了检查。 通过检查,发现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防火工作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隐患,且今年以来, 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火灾事故呈上升趋势。 为了保护祖国文化遗产, 避免文物古建筑发生火 灾事故,特通知如下:
一、各级文物、宗教管理部门要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副总理关 于消防工作的重要指示,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从改革、发展、稳定的高度充分 认识消防工作的重要性,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确保文物古建筑的安全。
二、各管理、使用文物古建筑的部门和单位要严格执行《消防法》,落实防火安全责任 制和消防安全制度,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切实做到制度到位,责任到人。
三、认真组织检查,消除火灾隐患。各管理、使用文物古建筑的部门、单位要组织一次 安全防火大检查, 对检查中发现的火灾隐患要及时进行整改, 一时整改确有困难的, 要采取 临时有效措施。
四、加强电源、火源和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各管理、使用文物古建筑的部门、单位 要对用电线路进行检查, 对年久失修的用电线路要进行改造, 杜绝超负荷运转; 禁止在古建 筑内使用电热器具和煤气、石油液化气,禁止在古建筑保护范围内堆放易燃、可燃物品。
五、加大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消防设施。各管理、使用文物古建筑的部门、单位要 逐步建设配齐避雷、 消防供水设施, 配齐消防器材,并按规定定期进行检查和维修保养,保 证避雷、消防设施和器材处于完好有效状态。
六、严格控制香火。凡未被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的,严禁烧香、点灯、烧纸。被开放为 宗教活动场所的,必须指定点灯、烧纸、烧香的地点,附近要备有灭火器材及消防供水,并 设专人看管、值班巡逻。
七、各管理、使用文物古建筑的部门、单位要根据规定,组建专职、义务消防队,加强 日常训练,提高防火、灭火技术水平,增强自防自救能力。
八、古建筑管理、使用单位的上级文物、宗教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督促各项消防设施的 建设和制度的落实, 并在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当地公安消防部门, 要认真履行消防监督 管理职责,确保我国文物古建筑的安全。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五日
作文九:《关于古建筑修缮原则的理解与把握》14200字
关于古建筑修缮原则的理解与把握
时间:2004-7-18 19:23:41 文章来源:福建省文物局
作者:何经平 浏览次数:2337
一、关于古建筑的文物价值
我们保护古建筑,主要是保护它的文物价值,即保护它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这些价值是通过现存的古建筑实体体现出来的。因此,保护古建筑的根本就是要保护现存的古建筑实体,具体地说,就是要保护该建筑的形制、结构法式、构件质地以及制作工艺。任何一个古建筑一经破坏就不可能重建,它的文物价值也就随之消失。
目前,在古建筑维修中往往对其所具有的文物价值认识不足,常有任意更换构件,彩绘一新、甚至改变建筑物原有的形制、结构等现象发生,从而造成对文物的破坏,这种破坏称之为保护性破坏。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种:(1)把文物建筑与现代建筑等同看待,认为既然修就应该彻底地修,以求焕然一新和一劳永逸,从而大动干戈,大换构件。这种现象在宗教、旅游、园林等非文物部门使用的古建筑修缮时最容易发生;有时候是地方行政领导缺乏文物意识而进行的不合理的干预而造成的。(2)认为古建筑的修建年代越早戛有价值,因此在修缮时往往把建筑的形制、结构、材料和制作工艺人为地统一到始建年
代的状况,从而造成对其后重修的古建筑的破坏。其实,这种“越早越有价值”的认识完全是对古建筑价值的误解。一座经多个时代重修的部分都具有文物价值,只是重要程度有所区别而已。(3)对新材料、新技术的迷信,滥用新材料、新技术。(4)修缮设计时用现代人的审美观来看古建筑,对原有建筑的式样和不合理的结构加以改动。以上这几点归结起来,就是缺乏对古建筑文物价值的全面的认识。还有一种是由于有关人员知识贫乏、保护不当造成的,例台建一些保护性的建筑物,从而改变了古建筑原有的环境,造成文物的风化、腐蚀等破坏现象;在古建筑周围植树、种草等环境绿化也有可能造成类似的现象。
总之,我们进行古建筑修缮、保护时,应牢牢记住:我们保护的不仅仅是古建筑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实体体现出来的文物价值。一旦这一实体遭到破坏,其所具有的文物价值也就随之消失,而且不可能再生产。
二、保持现状与恢复原状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古建筑“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但在具体执行时各人对“原状”的理解有所不同,归结起来,大致存在有台下看法:第一种看法是认为古建筑的原状应该是指它始建时状况,因此在进行修缮时应该把后人改变或增加的部分予以取消,然后再按原来的面貌予以恢复。如果按这种办法进行维修就难免要造成保护性破
坏,所幸的是我们文物部门持有这种观点的人甚少。第二种看法是古建筑的原状就是现存的状况,应以现存实物的鉴定年代为准;现存的古建筑上保持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修建痕迹都是历史记录,都应加以重视,维修时应予以保留。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日常的保养、加固维修等。第三种看法是在没有充分依据的情况下要保存现状;如果条件合适,即确实需要和依据充分,也赞成恢复始建时而貌。 对于“古建筑原状就是始建状况,因此维修时必须恢复其始建面貌”的观点,本人不敢苟同。恢复始建原状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依据不充分,恢复时仅是按当时的建筑风格、特点进行的。这样恢复的建筑物已不是该古建筑 本身了,充其量只能算做一个仿古建筑而已。二是有充分的文字、图件记载作为依据,按这些记载进行复原。我认为,这们恢复的建筑虽然与原建筑很接近,但不管它如何做旧,始终还是现代所修建的建筑实体;这些恢复的部分不能算作文物,因为它被毁坏了仍可按其所依据的文字、图件记载加以复原。而复原所依据的文字、图件记载倒是可以作为文物加以保护。同理,某一古建筑若已完全毁坏,在其原建地点复原重建的建筑物,不管其依据充分与否,都只能是一座仿制品或复制品,而不是文物本身,因此,不应将此类建筑作为文物加以保护。至于说因为政治、宗教等方面的需要进行的复原,若其意义不太大,应加以限制;若其意义大于古建筑所具有的文物价值,那么它就超越了我们所讨论的文物保护的范畴。
古建筑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所记录下来的各个朝代修建时的建筑形制、结构法式、构件质地以及制作工艺。在进行修缮时对现存建筑实
体的保护,应着重于经常性保养维护和加固工程;保护性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修建应注意与文物和环境风貌相协调,更不能破坏文物的保存环境。也就是说,保存现状是古建筑维修所要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
当然,保存现状并不是说一切都不能动。首先,当古建筑的某些构件业已腐朽或损坏,如果不更换将要危及该文物的安全时,应根据原存的建筑特征予以修缮或局部复原,但所要恢复的原状也应是该部分现存的修建年代的状况。其次,在古建筑上附加的保护性建筑,如果会造成对文物的破坏或与文物的风格不协调,应予以取消。第三,近现代增加的一些非建筑性或艺术性的东西,造成对文物本身或文物环境的破坏,应予以取消。就好似一件雕刻艺术品被人涂上墨水而面目全非,我们就应该将墨水清洗掉以恢复其本来面目。 总之,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应尽量保存古建筑的现状;如果古建筑有危险而需要修缮或局部复原时,所要恢复的原状也应以现存实物的鉴定年代为准。
三、整旧如旧还是整旧如新,
在进行古建筑修缮时,是否需要作旧这一问题,目前还是看法不一。整旧如旧还是整旧如新呢,我认为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区别对待。
1(对古建筑进行整体装修,使之焕然一新,这是封建时代修缮者所要达到的目的,因为当时还不是把古建筑当作文物看待——这种做法也就无可非议了。然而,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古建筑由于某种需要而
被装修的“焕然一新”;这实际上是对古建筑的破坏,严重损害了古建筑的文物价值。例如,现在有许多地方为了表示对革命领导人的尊重而将其故居装修一新,甚至加进了现代气息,给人以豪华的感觉;然而,参观者看了之后,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怎么???在那么困难时期还住这样豪华的房子,这不是脱离群众吗,”这样,它所具有的教育意义岂不是完全变了样,
2(新更换的构件应该适当作旧,以求得与周围原有建筑的协调。但应当通过建档、立碑等方式加以说明,构件本身也应具有某些不太显眼的标志。作旧时还应注意不可改变构件原有的质地。
3(油饰彩画不但具有装饰作用,对木质还有保护作用。由于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就会自然褪色、脱落,为了保持其所具有的两种作用,就应该予以重新彩绘。在重新彩绘时应严格按其原有的材料、制作工艺和风格特征进行。由于它会自然褪色,一般不需要作旧而顺其自然;且如果作旧,势必改变原有的材料。
4(作为艺术品存在的壁画、雕塑等,我认为不存在作旧问题,因为根本就不应该对其进行修饰。任何形式的修饰都有损于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因此,我们所要做的是保护,而不是修饰或修复。只有当某些艺术品破裂为数块时可以将其粘接起来,以求得整体的艺术效果。
5(为了保证古建筑的安全而增加的保护建筑或构件,一般不需要作旧;如果作旧,则鱼目混珠,反而不好。不过这些附加建筑或构件应力求与其所保护的古建筑的风格保持协调,不要造成对古建筑的环
境风貌的破坏。至于附加建筑或构件的显露与否,我认为不是主要问题。
四、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问题
使用新材料、新技术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保护古建筑,保护其文物价值。
新材料的使用不是替换原材料,而是补强或加固原材料、原结构。例如,古建筑的某个构件有所损坏时,首先我们不应当用新材料(如水泥、钢筋等)来替换原材料,而应考虑用灌注黏合剂,使用金属材料加固等办法将原材料保存下来;用与原材料质地相同的构件更换旧构件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对于一些具有可逆性(即可以拆除而不损坏文物)的新材料(如金属材料)的使用可以提倡,因为它既可起加固作用,又不破坏原材料的质地,在有更好的办法或更优良的材料时,还可在不破坏文物的情况下将其拆除。对于一些不具可逆性的材料(如化学物质)的使用,应十分慎重,经过实验取得成功经验后才能使用;若不是十分必要时,也不应使用。
新技术的应用大多不会改变文物本身,又能减少劳动量,减轻劳动强度和加快速度,应予以提倡。但为了保持原有的工艺效果,部分工序还应使用传统的工艺技术。例如,木、石构件表面的处理和油饰彩画等,使用新技术很难达到原有的工艺效果,因此,还是以传统手工做法处理为好。
古建筑维修原则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兼谈文物建筑保护维修的中国特色问题
注:古建筑一词,过去曾被称作过文物建筑、建筑文物、历史建筑等等。在国外也都称之为古建筑、历史建筑。现在也大都称为古建筑。在文物法和不少法规公约、宣言、准则中也称古建筑。随着文物保护的发展,在古建筑中又增加了近现代建筑和现代化的科技、工业、公共建筑等。应称作为“文物建筑”为宜,但古建筑仍然是文物建筑中的重要部分且已习称了,目前仍以古建筑称之。本文是1990年在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亚洲太平洋地区历史文物保护会议上的学术报告,主要突出了中国特色,受到了亚太地区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16年过去了,情况虽然有了发展,但原则问题、特色问题仍然值得参考。“四保存”的原则。得到了不少国内外同行们的共识。现根据一些新的发展作了部分修改,请教方家高明,错误之处,敬请不吝批评指正。
文物保护工作,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针对破坏而言的,针对各种不同的破坏原因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以制止或延缓其破坏,达到保护的目的,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
文物破坏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不外是人为的破坏和自然的破坏两种。所谓人为的破坏,即是由于人为的原因所造成的,如拆毁、改造、敲砸、污染、失火、环境破坏等等。其防止的方法,主要是采取宣传教育,说服劝导,执行法律、命令、规章制度,加强管理等措施来加以解决。此方面的问题较多需另行专门讨论,这里主要谈一谈防止自然破坏的问题。
古建筑的自然破坏, 主要指非人为所引起的破坏, 如风雨侵蚀、阳光照射、空气干湿变化,冷热缩胀、洪水、雷电、地震以及鸟兽、虫蚁、细菌的损害等等。对于防止自然的破坏、主要是采取科学技术的方法。通过保养、维修、修理、修复以及灭菌、除虫、驱鼠、防兽、避雷、防水、防火、抗震、控制温度、湿度、防止紫外线等手段来加以解决。防止古建筑的自然破坏要做的工作很多,涉及的范围很广,而且随着人为破坏的减少,防止自然破坏的任务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在防止自然破坏的每一个方面都有专门的方法和技术问题,比如安设避雷针和消防设备,就要请这方面的专家来解决。我这里只谈带有普遍性的古建筑修缮原则和修缮工作中的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问题。 中国古建筑以其物质的建筑材料,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多民族的历史文化形成的独特风格独立于世界之林,被称之为以木结构体系东方建筑(包括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的代表,有着鲜明的特色。它的保护与维修,也必然是要根据它本身的特色来进行。本文所述的维修原则主要从中国古建筑的物质与文化两个方面的因素和实际的情况来分析介绍。就是以木结构体系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各自的特色,不能完全一样,仅供参考而已。
一、古建筑的价值在于历史的原貌
古建筑和其他一切历史文物一样,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东西,不可能再生产,再建造,一经破坏就无法挽回,纵或是有条件可以重建一个,也只是一件复制品,较之原物,其价值应大减了。因为任何一座古建筑或一件文物都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产生的,所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工艺技巧、艺术风格、风俗习惯等等。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们是历史的产物,是历史的物证。就以古建筑来说,那一个时代出现什么样的平面布局,那一个时代出现了什么样的建筑类型,那一个时代出现了什么样的建筑材料,因而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构方式,都是历史发展进程中所留下的痕迹。如果一座古建筑失去了历史的特征,就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了,也就不是文物建筑,只能当作一般房屋来使用了,但如果一座古建筑
仅是作为一般房屋使用的话,它远远不如现代的房屋适用,当然也就不必保护了。举个例子来说,山西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如果把它雄大的斗拱去掉,梁和柱子也换掉,那么这座唐代建筑也就没有任何价值可言了。
任何文物都是如此,如果失去了原貌,它的价值就大减,或完全没有了价值。
二、不要在维修工作中对古建筑造成破坏,不要把好事变坏事 对古建筑的保养维修,其目的本来是要利用科学技术的方法来保护古建筑,使之能“益寿延年”,长留人间,但是,有时就是在维修工程中反而造成了对文物的破坏。这种情况并不鲜见,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古建筑及塑像、石刻、壁画等,由于善男信女们的“好善乐施”,在重修庙宇、再塑金身的美名下就破坏了。近百十年,在维修过程中破坏古建筑原貌的例子也有不少。我们参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的时候,都不免要惋惜那一堂精美的唐代塑像被火红翠绿的油漆涂抹。而河北正定隆兴寺内原来精美的宋代塑壁,我们也只能从五十多年前《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中梁思成先生的照片上去观赏了。这堂精美的塑壁已经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一次修缮工程中被毁掉了。
解放以后,我们对于古建筑的维修工程是力求按照原状来进行的,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和原国务院公布的《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文化部制定的《革命纪念建筑、古建筑、石窟寺修缮管理办法》中都有明确规定,但是由于主持工程的人对古建筑修缮原则的认识程度有限,加之其他各种原因,也产生了一些(甚至不少)因维修所造
成的损失。这与因为新的建设而破坏了文物所称的“建设性破坏”对应,可称之为“保护性的破坏”。如浙江宁波的宋代天封塔,原来的外形古朴美观,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修缮外部时,却使用了大量的水泥包砌。群众批评说,这座塔已不是八百年前的天封塔,而是现代化的水泥塔了。(此塔现已按宋式复原)佛光寺大殿的北魏时期的祖师塔,具有极高的历史及艺术价值,但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修缮工程中此塔被损坏了,一是把塔身上层檐下所绘的人字形斗和额枋蜀柱随着铲除旧灰皮去掉了。其不仅有艺术价值,而且也是此塔的时代的标志。二是塔内原来有两尊泥塑,形象十分精美,有北朝风格,是塔的主人,开创佛光寺的祖师的肖像,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然而也在这次的修缮工程中去掉(现已找回原位)。四川成都附近新都宝光寺里的千佛碑,为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的石刻,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但是在移交给宗教部门管理之后,寺僧不懂得文物原状的重要性,为了把好看便把碑文深刻了。这也许是好意,但它的艺术价值就一落千丈了。这种行为可以称作“无知的破坏”,也是令人痛心的。像这种重翻碑刻,重描壁画,重刻及重塑佛像、神像、人像的事,恐怕还是不少的,因此,我们必须大声疾呼,千万不要因为保护、维修反而造成破坏,把好事变成了坏事。
三、古建筑修缮的原则
为了使古建筑的维修工程能够真正达到保护文物的目的,除了要加强设计施工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外,还必须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关于如何进行勘测、图纸、报告、施工说明,审批程序等,在国家的文物
保护法令、条例、规章制度之中都有具体规定,古建筑修缮的设计施工人员必须认真地学习和遵守。在这里只谈谈修缮古建筑的几个原则性问题。
保存现状或恢复原状,是古建筑修缮(包括一切文物)的一个重要原则,曾被多次写入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和修缮办法之中,文物保护法把它概括为“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这一原则是总结了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并参考了国外的经验而得出的,在实践中也是可行的,但在什么是原状,如何恢复原状和什么是现状及如何保持现状等问题上还有这样或那样的见解。这里谈谈我的看法。
关于什么是原状问题,有的同志认为不少古建筑都经多次修缮或改动,很难说哪个算原状。我认为问题虽然复杂,但是只要认真分析一下,还是不难解决的。我的看法是某一建筑最初建成时的面貌,就是它的原状。如果后来经过修改,就不能算是原状了。为什么一定要坚持最初建成时的原状呢,前面已经谈到,文物是历史的产物反映的是历史的情况,只有它的原状才能说明问题,才最有价值。关于古建筑的原貌,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个的建筑物或规模不大的建筑群,如一座楼阁、一个殿宇、一个桥梁、一个寺观、一个坛庙、一个陵墓等等,它们大多数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的,或者说是一次建成的。恢复原状即是恢复这次创建时的原状。另一种情况是在比较长的时间里形成的古建筑群,有的用了几十年,有的甚至用了几百年才完成,如北京的故宫,是经过了明、清两个王朝,几十位帝王相继不断兴建才完成的,在总体布局上可以以它的鼎盛时期为主要原状,当然不是
说以后建的都无价值,而是以它内容最丰富的一个时期为主,作为代表性的时期。单组建筑和个体建筑仍以它建成时期的面貌为原状,是明代的建筑就恢复它的明人的原状,是康熙、乾隆时期所建成的,就恢复它康熙、乾隆时期的原状。是嘉庆,道光时期建的就按嘉道时期的原状,当然都要有科学依据。如承德避暑山庄,是经过康熙、乾隆两代,用了将近九十年才建成的,它的总体布局应以乾隆完成的时期为原貌。单组或单个建筑,当然是以它们各自建成的时期为原貌了。像明十三陵,清东、西陵这样的建筑群,本来就是一个皇帝建一处,最初不可能预测有多少葬在这里,也不可能事先有完整的布局。每座陵的建筑都有自己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因此只能是按每座陵建成时期的原状去恢复。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如一些历史悠久的寺庙,它们最终建成时的原状已被历史改动,重修或是重建,改动的时间也较早,重建部分的价值也很大,它们的原状只能按各个时代的原状去恢复了。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主要建筑东大殿是唐代的,但是金代重建的文殊殿价值也很大,决不能把它拆掉去恢复唐代的什么殿。有时在一座殿上可能会出现各个时期维修所用的不同风格的构件,如何恢复就要认真研究,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结构或形式上被后代修缮时篡改了,就应当去除其不合理的部分,恢复原来的形式。河北正定隆兴寺内的两座宋代建筑转轮藏和慈氏阁,在维修时应去除了后来增添上去的腰檐,恢复了宋代初建时候的样子,这里应该强调的是在恢复原状的时候,必须要有可靠的科学依据,不能凭想象或臆测。在有些建筑物或艺术品的身上,后来增添的部分年代已久且价值也大时,就
不能轻易拆除,即使拆除也要设法把拆除的部分保护下去。近年来比较好的例子是敦煌莫高窟中的一个窟门,经过勘查发现一千多年前的壁画被稍晚的壁画覆盖了,而早期的壁画保存着尚好,覆盖上去的壁画也已有千年历史,经过细致的工作,覆盖上去的壁画被完整的揭了下来,如此便有了两份精美的窟门壁画。我认为像这种后来覆盖一层或几层的壁画的情况,如果经过认真检查,内部确实完好,又值得保存的话,都可以这样办理,但必须慎重对待,技术上要保证在内外都无损坏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关于保持现状的问题,是指在原状已无可考或是一时还难以考证出原状的时候所采取的一项原则。另外也是由于恢复原状需要较大的资金和较强的技术力量,而且前不能进行时所采取的措施。这种保持现状的修缮工程,现在就是一种慎重的办法。因为保持现状可以保留继续进行研究和考证的条件,待到找出复原的根据以及经费和技术力量充实时再进行恢复也不为晚。相反,如果还没有考证清楚就去恢复,结果只能造成破坏。对保持现状,曾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一切都不能动。甚至是后来增添的不合理的部分也不能动;另一种说法是凡是后来增添的都一律去掉。这两种说法都有点过于绝对化。我认为保持现状并不是一丝一毫都不能动。我们所要保持的现状是有价值的部分,那些与原来建筑布局、建筑结构毫不相关,而且有损古建筑艺术面貌、危及建筑安全的东西,如近年来的保护范围内添建的房屋、棚舍,在建筑物身上添设的多余部分,不仅不应被当作现状保存,而且还应逐步加以清理拆除,但是那种不分青红皂白,不问什么时候添
建,不管有无价值一律拆除的作法也是不妥当的。
四、保存的原则
古建筑的修缮包括修理修复以及科学复原等等,是古建筑保护最为重要的一种手段。修缮古建筑的目的,是要以科学技术的方法防止其损毁,延长其寿命,而且还必须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而后者尤为重要。如果因为修缮工作而损害了它原有的价值的话,那么这一维修工程就毫无意义了。在维修工程中如何才能保存其原有价值呢,根据前人经验国内外各方面专家和我自己几十年工作的经验总结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制
古建筑的形制包括建筑原来的平面布局、造型、艺术风格等等。我们知道,每一个朝代的建筑布局与造型都有它的特点,不仅反映了建筑功能、建筑的制度,也反映了社会的情况,民族文化的风格。如果改变了原状,或张冠李戴乱了套,这一古建筑的价值应减小或丧失了。 (二)保存原来的建筑结构
古建筑的结构主要是反映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各种建筑物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各种时期的建筑物的结构方式因此产生了差异。它们是建筑科学价值进程的标志。建筑结构也是决定建筑类型的内在因素,如同人的骨骼,什么样的骨骼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体型。如果在修缮过程中改变了原来的结构,建筑的科学价值就会降低,也会影响它的形式。还要十分注意一些特殊的结构,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顶部的人字叉手(唐代)是国内仅存的弧例,万一损坏需要加
固时,绝不能在当中加添蜀柱。佛光寺文殊殿的复梁(金代)、朔县崇福寺观音殿的大叉手梁架(金代)、赵城文胜寺的大人字梁(元代)、广西容县真武阁的杠杆悬柱结构(明代)等等都是具有特殊价值的结构,在维修工程中是一点都不能改变的。砖石结构、铜铁结构、竹蔑结构也都有其时代、地区、民族等的特点,在修缮一程中应特别注意。 (三)保存原来的建筑材料
古建筑中建筑材料的种类很多,有木材、竹子、砖、石、泥土、琉璃、金、银、铜、铁等。根据不同建筑结构的需要而选择使用不同的材料,什么样的建筑物用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样的材料产生什么样的结构与艺术形式。木材的性能产生了井干式、抬梁式和穿斗式的结构,砖石材料产生了叠涩或拱券式的结构,铜铁金属必然要用铸锻的方法才能建造。因此,建筑材料、建筑结构与建筑艺术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随着建筑的发展,建筑材料也不断产生、更替、组合。它反映了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艺术发展的进程,反映了各种建筑形式的特点。如果我们随便用现代化的材料来代替古建筑原来的材料,那么将会使古建筑的价值蒙受巨大的损失。纵使你能把古建筑的形式、构件、外观、结构等都模仿得非常想像,甚至可以乱真,但是这座古建筑也只剩下了躯壳。它那几百年、几千年的经历已经一扫而光了。所以我们极力主张修缮古建筑的时候,提出一定在保存原有的构件和材料,想尽办法保护它的“本质精华”。确实原构件必须更换时也要用原材料来更换,原来是木材就用木材来更换,原来是砖石就是用砖石来更换。最好是原来是松木就用松木,原来是柏木就用柏木,是什么硬杂木就用
什么硬杂木。
这里我还要多说几句,就是有一些人曾对水泥十分观赏,极力推行用水泥来代替古建筑原来的砖石和木材。其理由:一曰水泥坚固,二曰木材缺乏,三曰水泥现代化,可能还有别的说法。乍听起来似有道理,但实际考察一下并不是如此。我曾经调查过多处近代纪念建筑,凡用石料修筑的,至今完好无损,而用水泥修造的则多已产生裂缝或崩塌,有的甚至已土崩瓦解了。水泥作灰浆勾缝、铺顶更不可用,很难做到不漏雨渗水。木材缺乏是事实,但就全国范围来说,用于古建筑修缮的木材数量实在不多,恐怕只占全国用材的千分之几、万分之几。我想,为了保存祖国的珍贵文化遗产,计划部分应肯予支持的。至于说水泥双木材坚固也未必。佛光寺大殿的柱子、梁架已历经一千多年,仍然十分坚固,如果保护得好,再过一千多年,也还是坚固的,而水泥恐怕应难说了,再说水泥的性能与木材完全不同,很难捏合在一起。英国费尔登教授在清华大学讲学时曾说:“水泥是古建筑维修工作中的大敌”。我很赞成他的观点,千万不要让水泥在古建筑维修工作中泛滥成灾。当然在一些隐蔽之处,或大面积基础之下,参用一些水泥为了坚固,是可以的,在外表切忌水泥。
(四)保存原来的工艺技术
要真正达到保存古建筑的原状,除了保存其形制、结构材料之外,还需要保存原来的传统工艺技术。我对于新创作、新设计的新建筑并不主张复古,能推陈出新,也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是修缮古建筑则正与之相反,就是要复古,复得越彻底越好。陈毅同志在三十多年前全
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候,曾经说过:“对文物古建筑千万不要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因为经过改造的古建筑就不是文物了。对古建筑维修的工艺技术,我认为应该提出“继承传统的工艺技术”的口号,如油饰彩画的地仗,原来是三麻五灰、七麻九灰的,绝不能把它改成一层厚厚的油灰或是采用其他的做法。瓦时的灰背按原来传统作法是要拍打出浆,晾干后再瓦,绝不能不加拍打,在尚有出水晾干的情况下就把瓦上去。因为这种工艺程序不仅是为了保存原来的传统,而且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与坚固问题。许多古建筑维修工程的例子说明,不按工艺技术程序操作施工的,很快就出了问题。 在这里还需补充一句,保存传统的工艺技术并不排除使用这些现代化科研、测绘、施工和运输工具。
五、在古建筑修缮工程中,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使用问题 上面谈到的古建筑维修工程的保存原状(包括恢复原状和保持现状)的原则以及“四保存”的具体内容,其目的主要是保存古建筑的文物价值。只要能够达到这一目的,我认为古建筑的修缮及一切文物的保护维修,不仅不排除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使用,而且还要高度重视和积极研究这一课题。也许会有人要问,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不是与“四保存”矛盾吗?其实只要使用得当,不仅没有矛盾,而且能更好地保存原状。我们在使用新材料和新技术时必须明确这样一个观点,即所使用新材料、新技术能够更多的、更好的保存古建筑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更有利原工艺技术的操作,也更有利于古建筑的保护。 (一)新材料的使用不是替换原材料,而仅仅是为了补强或加固原材
料、原结构。
我们在进行古建筑的修缮工程中,如果明确了这一点,许多问题都好处理。如在木构建筑的维修工程中,常常会遇到大梁或柱子等构件糟朽、劈裂的情况。如何修缮可以有几种方法,是把它换了还是想办法不换而保存下来,就需要认真考虑。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是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的建筑,距已经将近一千年了,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早期木构建筑之一,大殿的柱子大部分已被白蚁蛀蚀。在修缮时可以采用三种办法。第一种是换水泥的。这种办法绝不能采用,因为它会大大降低古建筑的价值,(广州光孝寺大殿已是一个失败的教训了。这是上世纪50年初期的事,当时对文物保护的原则还没有很多的认识,也无法律规章制度可依)。第二种是用新木料来替换。这种办法虽然保存了木结构,但那些柱子九百多年来的经历就失去了,况且原来的那种木料也不容易找到。于是采用了第三种办法,即是用新材料、新技术的方法来解决。用环氧树脂配剂予以灌注、充填,这样即保住了九百多年的大殿主要构件,又解决了柱子的加固问题。我认为这是维修古建筑工程中的一佳例。环氧树脂配剂还可用于黏结木料,拼镶一些原来构件的残缺、糟朽部分及砖石建筑、古窟崖壁的黏结加固、灌注填充。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的崖体加固、溶洞缝隙填充工程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使用环氧树脂配剂也必须慎重:因其一经用上就很难更改了。我们主张在用新材料、新技术时,必须先做试验,局部进行不能大面铺开。
钢、铁、铜、锡等金属材料本是我国加固古建筑的传统材料,在建筑
的实物中经常可以看到。如用于木结构梁柱劈裂加固的铁箍,梁柱拔榫加固的铁扒锯、铁拉扯、梁头榫卯加固的铁托垫等等,效果非常显著。金属材料加固的最大优点是不改变原来材料的本质,只是作为附加的东西,也不改变原结构的性能,仅起辅助加强作用。金属材料作为加固补强最大的优点是可逆性强,如果有其他的原因需要去掉时,也比较容易拆除。现代化锻制技术的进步,更有利于所需钢铁加固部件的制做,钢材性能也比以前的铁件好得多了,因此,将金属材料用于古建维修工程加固的方法很值得重视。
金属材料不仅适用于木结构的加固,而且用于砖石建筑的加固效果也是很好的。一千多年前隋代赵州桥上就用了腰铁、铁拉杆等来增强它的坚固性。在我国南方各地许多居民、祠堂、寺庙的高大砖墙上也用了丁字形的傀拉杆来拉固。在近几十年来的古建筑维修工程中,使用金属构件加固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好在古塔的加固工程中,将破裂的塔身外壁用钢箍箍住,把钢箍嵌入塔体表层之内,而外观依然如旧。西安小雁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原北京大学红楼的抢险加固工程也是一个用钢材加固的创造性设计。该楼是一座20世纪二十年代建成的砖木混合结构,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波及下,出现了墙裂顶塌、门窗破裂的情况。设计人员采用了水平钢桁架和槽钢、扁钢壁柱相结合的隐蔽钢制框架结构体系,使原来摇摇欲坠的结构能抗八度以上地震。这些钢结构大都嵌入了墙体之内,水平钢桁架则隐藏于楼板夹层之间,因此内部结构得到了很大的加固补强而外观如旧。 环氧树脂黏结与钢铁金属构件合并使用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木
构梁柱的加固除了用钢箍、钢钉、暗榫等之外,再加环氧树脂黏结就更加坚固了。又如砖石建筑和岩壁加固,除了用环氧树脂配剂黏结、灌注之外,再加上钢箍、钢杆,效果会更好。
水泥虽然被称之为古建筑维修的大敌,但是由于目前的一些条件所限,有些地方还不得使用。这种新的建筑材料在现代化建筑中使用非常广泛,有许多优点,但在古建筑维修中必须慎用。如果确属必须使用,也应在“不是替换而仅仅是补强、加固”的前提下。如赵州桥内部的加固就是一例。前些年来一些非关键性的维修工程,如故宫的地面铺砖,天坛、颐和园等处,采用了以水泥砖代替的办法。其尺寸、规格、颜色都尽量与原来的相似。这是由于原来生产的好青砖没有了,因而采取的不得已办法。我认为这种临时性的、小部分的更换尚可,绝不要把故宫大部分的地面砖都换成水泥砖。最近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已在将原来被换成水泥仿制的砖地面,按原来的规格尺寸恢复了原状的砖地面,再现了原真。这是有条件的时候该做的事,值得提倡。其他重要的砖地面,如古塔、长城、宫殿及寺庙的墙壁等,则绝不能用水泥砖来代替。我还建议有关部门应该恢复一些高质量的青砖的生产,古人都能办到的事,我们今天也不一定不能做到。 (二)新技术的应用要有利于保持原状,有利于施工,有利于维修加固的效果
在不损害古建筑原来价值的前提下,大胆地运用新技术。下面谈几个工艺技术性的问题。
1(新的测绘技术和仪器设备应被广泛地采用
测绘的目的是要更准确、更迅速、更方便地把修缮之前的古建筑情况记录下来,以便更好地进行分析研究和制定方案。正常的测绘工作对古建筑本身毫无损害。水平仪、经纬仪、绘图仪器已比较常见了,近些年来又出现了测绘复杂的不规则的建筑外形,以及石雕、塑像等立体艺术品,应当广泛加以应用。陕西扶风的法门寺塔突然崩塌了三分之二,摇摇欲坠,因为人不能靠近,所以用一般的测绘仪器很难进行工作,后使用照相测绘仪才把它测绘下来,至于在施工中用水平仪测平放线、用经纬仪测倾斜垂直等,就更是经常需要采用的。 2(现代化运输和提升机具的采用
运输和提升工作在古建筑维修工程中所占的劳动量往往很大,古代劳动人员曾利用各种自然条件(如水的流动和升降,冰上滑行等)以及简单的机具完成了艰巨的运输和提升任务,但毕竟主要还是靠艰苦的人力劳动。现代化的运输工具,起重机具等的应用,将大大减轻人的劳动强度,加快运输速度,有利于维修工程的进行,应当视条件广泛加以采用。
3(现代化电动和机动锯、钻、磨等工具的采用
这些现代化机具的使用在古建筑维修工程中可以减轻维修工人的劳动强度,加快工程进度,有的还能提高工程质量,如钻孔、磨砖、磨石、刨平等,但在使用这些电动工具时,千万注意不要改变原有的工艺效果。如原来是用锛斧锛出的板面就不能把它刨得光光平平的,原来是用手锤砸出的或跺斧的石面也不能把它磨得十分光亮。 4(关于附加工程的隐蔽技术问题
在古建筑修缮工程中,有一些项目是附加上去的,如钢箍、铁拉扯等,是把它们隐蔽起来,还是暴露在外,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是要完全隐蔽,外表一点也看不出来。另一种意见则是要充分予以暴露,认为既然是附加上去的就应该让人知道是后加的,不要与原结构混淆起来,扰乱了原结构的真实情况。两者都有一定道理,但不能走极端,要具体分析。我的意见不管隐蔽与暴露,都应当是以有利于建筑物本身和附加结构的坚固耐久为准,并要考虑到外观的效果。如小雁塔的加固钢箍全部隐藏在塔体之内,不仅外观整齐,而且有利于保护钢箍,以免风雨锓蚀。原北京大学红楼抗震加固工程,为了保持室内的原貌,把附加钢结构藏于楼层和墙体之内,外墙的槽钢和角钢则部分未嵌入墙内,其目的是为了不多损害原来墙体结构的强度,而在钢件上刷以与原来墙身近似的红、灰和金色油漆,效果甚好。钢铁构件若隐于墙体之内可长久保存,并且也不益于外观,所以我主张仍以隐蔽为好。至于与原来结构的区别,可以记入档案或刻碑立石记录下来。如能将此情形刻在结构内部,待将来再进行维修时有据可查那就更好了。 5(关于修补部分的“做旧”问题
古建筑(包括其他文物)在修补之后是否要把新修补的部分按照原样做旧,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要将修补的部分完全按原来的颜色、质感、纹饰等做旧,达到“乱真”的效果。另一种是要新修补的部分与原来的有所区别,明确表示出它的新修补的。在五十多年来的实践工作中,我们基本上采用了按原状做旧的办法。凡是新配的斗拱、梁柱都按对称或相邻的部分做旧,使之协调。石刻和壁画的修补部分
也是按原状做旧的。如云冈石窟的第20窟露天大佛和龙门石窟奉先寺的阿难头像的修补部分,在做旧之后很难分辨出来。山西永乐宫的壁画在搬迁复原时,也将切割的缝子描绘复原了,使人看不出切割的痕迹来。我认为这种办法是好的,不然的话壁画上留下道道切块沟痕就太不雅观了。另有一种情况我认为可以不必完全做旧,即修补的部分是比较大块的壁画或是大体量的雕塑部件,如一只手、大半具身躯等,那就可以与原来有所区别,以表现其为新补配者,但也需要略为“随旧”一下,使之不要过于刺目。程序应以晃眼一看不觉得,仔细一看能区别就行了。
最后,还需要强调一下在谈到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时,还必须注意传统技术的保存发掘工作。如木结构修缮中的偷梁换柱、打牮拨正、拼镶补缺、墩接暗榫以及砖石结构中的补石剔砖等等,都有许多宝贵的传统工艺技术的经验,绝不应忽视。目前有两个问题必须重视。 一是工艺技术的实践者身怀绝技的老工匠、老技师、老艺人大多年事已高,如何能把他们的技艺传承下来,是刻不容缓之事。 二是维修古建筑的合格材料也面临缺乏的境地,尤其是彩画原料,琉璃瓦件,木材砖石等等如果达不到要求,就很难保证工程的质量,过去古建工程讲究“工精料实”就是要有好技艺还要有好材料,二者缺一不可,希望国家各级主管部门拿出大力量来加以解决。否则有多完善的规章制度,有多正确的原则,有多好的方案设计都是不能实现的。
作文十:《关于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问题》1800字
摘 要:古建筑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不同的古建筑象征着不同的文化与习俗,因此对于古建筑进行保护与修复非常必要。本文简述了中国古建筑类型,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原则及相关问题。通过一定的探讨分析,以期对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保存起到相应作用。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修复
1 中国古建筑的类别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古建筑类型颇多,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寺院古建筑、宫廷古建筑、园林古建筑、祭祀古建筑和民居古建筑。寺院古建筑有灵隐寺、白马寺和兴教寺等;宫廷古建筑有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及末代皇宫等;园林古建筑有留园、拙政园、蠡园等;祭祀古建筑有十三陵及乾陵等;民居古建筑有王家大院、洛阳卫坡村和乔家大院等。
中国古建筑在不同的时期其规制划分也有比较大的不同,例如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主要将其划分为殿堂、厅堂和余房三类基本的规制;在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中则主要划分为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1]。由此可见,古代的历史记载中并没有对古建筑的规制给出明确规定。此外,中国古建筑雄伟庄严的风格体现出了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
2 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原则
古建筑如同其他的历史文物一样,是经过若干年的积淀保留下来的东西,不能够再生产及再建造,如果遭到破坏就不能挽回。因此,在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与修复时必须正确认识和掌握相应的基本原则。
我国在《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中对古建筑的保护及修复提出了具体的规定。其中“原状”是指古建筑建设时的原来状况,未被他人修缮改动的状况,是古建筑健康真实的状况而非残破的状况。通过相应地勘察得到其建造时间、工艺和类型等具体信息,分析出古建筑中的原有构件和后变构件,以此来确定古建筑是否“原状”。
《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中强调“恢复原状”的基本原则,但是在恢复原状所需资料不足时,可以“保存现状”,等资料足够时再“恢复原状”。此外,对于一些经历过修改变动但其形象独特、为大家所接收的古建筑可以“保持现状”。
总而言之,在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与修复时应严格按照以上基本原则实施,不能随便加入个人主观看法。
3 古建筑的修复方法
对于古建筑中损坏的构件,能够修复的都尽量不替换。当必须替换时,应参照原材料的外形特点及内部构造选用匹配的新材料。倘若修复缺失的构件,必须有准确的历史资料和相应数据,而不能通过臆测想象来进行修复工作。对于替换的构件涉及结构本体时,需要对古建筑进行详细的勘测调查,以便确定最优的修复方案。当情况不清楚或者不易探查时,需要事先设置必要的临时支撑再进行下一步工作,例如在米兰大教堂柱子的修复工作中,曾使用过一种繁复的拱顶架体系,由于此结构的支撑,可以对柱子进行任何的修复。
英国的巴格雷府邸是一栋早期的木构架建筑,为防止其倒塌,曾经提出过两个加固方案:原位补强和落架大修。最后根据现场情况综合分析后选择了落架大修的方案 [2]。此外,归位复原法在古建筑的修复中也是一种常用方法,将现场挖掘得到的散乱部件进行原位组合重建,使得古建筑的面貌全部或者部分再现。由于归位复原法的独特优点,使得其应用相当广泛。
4 古建筑保护与修复的一些问题
4.1 缺乏针对性
由于古建筑的建造时间不同和历史背景各异将导致建筑结构形式多样,在进行保护和修复时,应当因地制宜,从建筑类型、气候环境、结构类型、所用材料及构件部位等进行全面
考虑,避免出现一概而论的情况。
4.2 技术选择的不合理
现在,虽然古建筑有关部门对于其修复工作已有足够的重视,但是由于修复人员掌握的技术比较陈旧而无法给出优秀的修复方案。古建筑修复规范指导的缺乏是非常突出的问题,使得修复人员没有一定的学习指导,无法得到相关培训,对于古建筑缺乏保护意识。此外,一些修缮单位盲目使用新技术,使得古建筑产生一些严重的损伤。
4.3 缺乏对木结构破坏的认识及维护措施
木结构建筑中的微生物劣化机理是进行古建筑保护及修复不可忽略的问题,应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木构架建筑其劣化现象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地理原因、气候原因及自身原因等,但是微生物腐蚀是影响最严重的因素。微生物腐蚀具有其特定的降解模式及衰变信号,为技术人员进行分析提供了重要信息。
5 古建筑保护与修复的未来
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有着许多历史遗产,其中古建筑数不胜数,但是岁月的侵袭、自然的影响及人为的损坏使其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急需进行合适的修复。随着国家相应法令政策的出现及相关技术人的培养,为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相信未来古建筑将会更加辉煌。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关于中国古建筑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