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关于古代诗人的作文》2000字
关于古代诗人的作文
人若有情月有情
是月有情,是人有情。
——题记
秦雨(湖南省安化县马路镇中学九年级170班)
?杜甫
作为唐末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诗写下自己的凌云壮志,借月抒发对妻儿的思念。“今夜廊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从他的《月夜》中,我似乎可以想象,这个满怀抱负的诗人,在面对妻子时,有男儿的柔情;在面对儿女时,是一位可亲可敬的慈父。“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当我的老师说,此诗是诗人以妻子的角度来写自己的思念时,我一度以为杜甫是封建制度下的大男子主义武人物。后来,认真读了几遍“双照泪痕干”,我更深地了解了杜甫,突然明白那个关心women to rise in revolt, breaking with the feudal ethics. "The village" publicized the anti-imperialist and anti-feudal revolutionary thought, unity and educatio
国家、心系民族的诗人,不但满怀“铁汉柔情”,更是“铮铮铁骨”。杜甫爱小家,更爱大家,虽不曾血战沙场,却也是伟丈夫。
?李白、苏轼与月
相比于杜甫,盛唐时期诗人的诗往往带有豪迈之风,他们骨子里透着洒脱、飘逸,也因为没有战乱,他们更富于想象。就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而言,他有着异于常人的思想感情,人称“诗仙”的他,也如神仙般带着脱俗的气息。他的诗便是他的仙境。对李白来说,他可以没有亲人相陪伴,但绝不可以没有诗相伴。
李白与咏月诗是一体的,咏月诗一旦离开李白就失去了仙境的感觉,李白一旦离开了咏月诗便没有了仙人的味道。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诗人醉了,朦胧的醉眼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深邃。他深深地凝望着那轮明月,想道:月是永恒的,人事变迁了,时间从未曾停留。既然人与人分离是必然,那么他只能说“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人不能women to rise in revolt, breaking with the feudal ethics. "The village" publicized the anti-imperialist and anti-feudal revolutionary thought, unity and educatio
永相伴,就让明月作伴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许多时候,我认为苏轼与李白很相似,他们总能看透世俗,放宽心态,又有着对人情世态的无可奈何。是啊,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自古便难周全,苏轼也只能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的心中,明月居在高处,因“高”而“寒”,因“寒”而令人不敢“攀”;李白的观点与他有所不同,“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人固然不能到达明月之上,但明月也不会因此变得生疏。人在走,月随行,李白认为,人有时还不如月来得亲切。
?杜甫、苏轼、李白与月
杜甫不喜欢看月,他和大多数诗人一样,只把月当作思念的寄托,在他心中国家民族永远最大。苏轼是不懂月的,他认为明月太高而太寒冷。李白心中有一轮新月,那月有着丰富的情感,那月令人神往,那月有着皎洁的光芒,那月永恒对人,不离不弃。
women to rise in revolt, breaking with the feudal ethics. "The village" publicized the anti-imperialist and anti-feudal revolut3 / 4 ionary thought, unity and educatio
月说:人若有情,我亦有情。人若爱我,我亦爱人。
文章分述了杜甫、李白、苏轼三人对明月的不同认识以及情感,由于时代不同,三人对月的诗作有了明显的差异。作者通过对比,通过诗作的品读,悟出他们三人对月的差异所在。人若有情月有情才是他们三人的共同点,这也是所有吟月诗人的共同点。
指导老师:龚赤清
women to rise in revolt, breaking with the feudal ethics. "The village" publicized the anti-imperialist and anti-feudal revolutionary thought, unity and educatio
作文二:《关于古代诗人的作文 》1300字
关于古代诗人的作文
人若有情月有情
是月有情,是人有情。是
——题记
秦雨,湖南省安化县马路镇中雨学九年级学170班,
?杜甫甫
作为唐末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诗写下自己的凌云~壮壮志~借月抒发对妻儿的思念。“今夜廊州月~闺中只念独看。独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从他的《月夜》中长~我似乎可~以想象~这个满怀抱负的诗人~在面对妻子怀时~有男儿的柔时
情,在面对儿女时~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儿慈父。“香雾云鬟湿~慈
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玉泪痕干。”当我的老师说~泪此此诗是诗人以妻子的角度来写自己的思念时~我一度以写为杜甫为是封建制度下的大男子主义武人物。后来~认真子读了几遍“双读照泪痕干”~我更深地了解了杜甫~突然我明白那个关心国家、明
心系民族的诗人~不但满怀“铁汉族柔情”~更是“铮铮铁骨”柔。。杜甫爱小家~更爱大家~虽不曾血战沙场~却也是伟虽丈夫。丈
?李白、苏轼与月
相比于杜甫~盛唐时期诗人的诗往往带有豪迈之风~他的们们骨子里透着洒脱、飘逸~也因为没有战乱~他们更富也于想于象。就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而言~他有着异于常人的白思想感情~思人称“诗仙”的他~也如神仙般带着脱俗的他气息。他的诗便气
1 / 3
是他的仙境。对李白来说~他可以没有。亲人相陪伴~但绝不亲
可以没有诗相伴。有
李白与咏月诗是一体的~咏月诗一旦离开是李白就失去了李仙境的感觉~李白一旦离开了咏月诗便没李有了仙人的味道。有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人古人。古人今人若流古
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诗人醉了看~朦胧的醉眼在月光下显~
得格外深邃。他深深地凝望着格那轮明月~想道:月是永恒那的~的人事变迁了~时间从未曾停留。既然人与人分离是曾必然~那必么他只能说“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当里”。人不能里永相伴~就让明月作伴吧:明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欢许多时候~我认为许
苏轼与李白很相似~他们总能看透世白俗~放宽心态~又有着俗
对人情世态的无可奈何。是啊~情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人缺缺~自古便难周全~苏轼也只能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只共婵共娟”。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归不胜寒。”苏轼不的心中~明月居在高处~因“高”而“月寒”~因“寒”而令寒
人不敢“攀”,李白的观点与他有“所不同~“人攀明月不可得所~~月行却与人相随”~人固然不能到达明月之上~但明然月也不月会因此变得生疏。人在走~月随行~李白认为~在人有时还不人如月来得亲切。
2 / 3
?杜甫、苏轼、李白与月
杜甫不喜欢看月~他和大多数诗人一样~只把月当作多思思念的寄托~在他心中国家民族永远最大。苏轼是不懂民月的~月他认为明月太高而太寒冷。李白心中有一轮新月寒~那月有着~丰富的情感~那月令人神往~那月有着皎洁月的光芒~那月永的
恒对人~不离不弃。离
月说:人若有情~我亦有情。人若爱我~我~亦爱人。亦
文章分述了杜甫、李白、苏轼三人对明月的、不同认识以不及情感~由于时代不同~三人对月的诗作有代了明显的差异。了
作者通过对比~通过诗作的品读~悟出比他他们三人对月的差异所在。人若有情月有情才是他们三人人的共同点~这也是所有人
吟月诗人的共同点。月
指导老师:龚赤清师
3 / 3
作文三:《关于描写古代诗人的作文》900字
开门见山
在所有的诗人里,我最爱李白的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四句诗仿佛脱口而出,想说话一样自然。究竟是他胸有成诗,抑或是诗已经融入了他的心,融入了他的魂。这一首《赠汪伦》,已足以让李白不朽,让唐诗不朽! 举例说明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月下独酌》是李白寂寞的绝唱。那时的李白来到长安,当了唐玄宗的御用文人。虽然这是一个歌功颂德的职位,李白也没有为五斗米折腰。他敢天子呼来不上船,他敢让贵妃研磨,他敢要力士脱靴。他注定不是一只养在黄金笼子里的金丝雀,皇宫容不下他,权贵容不下他,他处处受排挤。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消沉下去,潇洒的来一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就是李白,他比常人多了一份洒脱,多了一分不羁。他头也不回地走出了长安,重新做回一只倚天长啸的大鹏。
走出长安对李白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古人学而优则仕,李白怎么会没有政治抱负?当日他走进长安时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可是他的个性注定了他的政治抱负只是一座空中楼阁。他失意,他苦痛,他迷茫。他无助地对天呐喊: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前途渺茫,他在漫漫长夜里踽踽独行,黑暗蒙住了他的眼睛,可是蒙蔽不了他的心。他的内心始终坚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既然无路可走,就自己踩出一条路吧!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终于想通了,长安只会让他窒息。不自由,他会死,他的心会死,他的才华也会死!有的人懂得适者生存,命运给他们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他们就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这个环境;有的人则非要天生反骨,不肯向命运妥协。宁为玉碎,也不肯委屈自己的个性。李白就是这种人,他棱角分明,像块顽石。无论激流怎么冲击都磨不去他的棱角,戳不断他的傲骨。命运给他贫穷,他高唱:千金散尽还复来。命运给他钱,他豪口一开:五花马,千金裘,忽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里愁。命运根本束缚不了他。他这个人,拿荣辱来下酒,明明是酒入愁肠,口中吐出的却是豪情万丈。我最爱的,就是他这种不羁,不妥协,不言弃的铮铮傲骨。 总结点题
有人觉得他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有人认为他是太白金星下凡;而在我眼里,他从来都不是个人,凡人怎么会不受俗世的羁绊?李白不是凡人,他是个无落凡尘的嫡仙人。
作文四:《关于古代诗人的故事》2000字
关于古代诗人的故事
刘禹锡一生生活不幸、仕途坎坷。他结婚九年后便丧妻,对他感情上的打击很大。因反 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于公元 805年从监查御史贬为朗州司马;十年后返京,再出为连 州刺史;六年后转夔州刺史;三年后转和州刺史;两年后罢官还京,公元 831年出苏州刺 史; 835年转同州刺史;一年后升为太子宾客,六年后去世。
刘禹锡的修炼道路和他的生活道路一样地坎坷不平。他开初对佛教的认识比较浅,甚至 把它与养生相提并论;他不同意陶渊明抛官不仕的作法,认为在官场中也可逍遥自在。他 是个勤于思考的人,但把思考限制在常人感官所及的范围,势必不能看到更高层次的理。 因此他在自己的《天论》三篇里不接受“因果报应”和“天人感应”的理,而自己提出了 “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说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不能“逃乎数而越乎势”。这实际 上反映了他对自己“远大政治抱负”放不下,希望时来运转,还有大显身手的机会。这也 为他自己在修佛的道路上设下了一个极大的障碍。他这种因执著而妨碍自己真修的情形, 也被他的高僧朋友指出过。
但他毕竟是个佛缘中人。公元 820年左右,他有过一次梦游,受到神人点化,明白了许 多道理,特别对以往自己给自己制造思想障碍感到后悔,并因得到点化而深感幸运。他一 生中有过很多佛门中的朋友,甚至有来自日本、遍访名山而又悟性极高的僧人。他和这些 朋友在一起谈经论道、研讲佛理;有些高僧讲的超常的经历,使他渐渐打破了眼耳的屏障, 认识到单靠常人感官无法理解更高层次的真相。
有一次到一高僧山房留宿。禅房高入云端,向下一直看到清江如练。白天燃香听僧讲道, 晚上听到山林中猛虎啸吼,秋涧里巨龟长鸣,令人胆寒。但坐禅者观心入静,各种音响也 就悄然而逝;另一位禅师知他名心太重,为使他出迷而让他看到玄关开启,体悟到不可言 状的理,明白了人世间这个身体不足为贵,慧性不能因此而受到任何障碍,并产生了要修 成正果的希望。但想到自己一晃二十年,百思而无一得,最后才明白了出世间法是自己真 正要追求的东西,又怕生命已不长久,力不从心,不免悲从中来。
刘禹锡另一方面的生活经历也使他修佛之心渐趋稳定。由于他是有名的文学家,又是大 家都知道的修佛居士,因此有佛门中人请他写一些碑铭、塔记之类的文章。他曾为禅宗六 祖慧能写过第二碑 (第一碑是大文学家柳宗元写的 ) ,其中有 “无修而修,无得而得;能 使学者,还其天识;如黑而迷,仰见斗极。”的认识;在为牛头山融大师新塔写的塔记中, 他记述了这位高僧曾经坐在石室之中,运用神通使久旱的山麓涌出泉水,从皑皑白雪中生 出莲花,制伏了一条巨蟒,以及群鹿都来听他讲法的种种异象。他还在一位高僧的碑文中 记述到,这位高僧坐化以后,火化而得舍利子,晶莹如珠者竟有几千粒之多。
他和白居易是同年出生的,一次相遇使他们交上了朋友。公元 826年,他从和州罢官返 洛阳,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人在扬州相逢共饮。席间白居易赠他一首诗,对他仕途坎坷 深表同情和安慰,也为自己的类似经历而叹息。白居易在诗中说,“你为我添酒举杯来痛 饮,我为你筷子敲着盘儿唱诗助兴。虽然是举国知名的诗人哪又有什么用啊,命运面前只 得把头低。满眼风光遇上这寂寞的心,一大堆官儿站满朝也没你我的份。你也真该遭一点 不幸,谁叫你才华和名声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也未免太过份!”对于白居易的 安慰和委婉的赞扬,刘禹锡写了一首酬答的诗。他在诗中说,“在四川和湖南那一类偏僻 荒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时光,好象被这世界抛弃了一样。回来后人事全非、恍如隔 世,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我只能吟诵闻笛赋聊表思念。我自己虽如病树、沉舟没有了希 望,但毕竟还能看到万木逢春、千帆竞发的境象。今天我听了你为我深情歌唱,又举杯共 饮,我觉得精神多了,心情也大不一样。”他不为自己厄运而悲,能为他人成功而喜,对 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表现了十分豁达的胸怀。他诗中的两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
头万木春”,至今还被人们引用。到公元 836年刘禹锡迁升为太子宾客以后,他和白居易 更是往来频繁、互相唱和、情意深厚,世人把他们合称“刘白”。白居易晚年修炼很认真, 把交游、宴饮都取消了,连剑佩等玩物都收拾起来,甚至酒也戒了,经常就是焚香打坐。 有一次白居易持斋一月修禅,斋满后他写诗赞扬;另一次他说到白居易在家里试着炼丹, 结果没有炼成。白居易认真的修炼态度对刘禹锡晚年的真修肯定是有积极影响的。
随着真修而来的是体悟的提高。他在一首诗的引中说,“??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 万景入??因定而得景,??由慧而遣词??”,可见他于“戒定慧”的修持已到了较高 层次了。 他还多次在诗中提到一些高僧的前世, 说一个高僧的前世是“雪山童子”, 是“金 粟如来”的弟子,另一高僧是释迦弟子阿难转世。值得一提的是,他哥哥也是归山隐居的 修道人,他还希望与哥哥一同修成呢!
作文五:《关于古代诗人的称号》900字
关于古代诗人的称号
指出下面的称号所指的认识谁?
1昌黎先生( )2香山居士( )3杜工部( )
4 王右丞( )5柳河东( )6王临川( )
7易安居士( )8随园主人( )9柳泉居士( )
1昌黎先生(韩愈 ) 2香山居士(白居易 ) 3杜工部(杜甫 ) 4 王右丞(王维) 5柳河东(柳宗元 ) 6王临川(王安石 ) 7易安居士(李清照 ) 8随园主人(袁枚 ) 9柳泉居士( 蒲松龄)
中国古代诗人的称号?
1、诗骨--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2、诗杰--王勃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3、诗狂--贺知章 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4、诗家天子 七绝圣手--王昌龄 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5、诗仙--李白 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6、诗圣--杜甫 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7、诗囚--孟郊 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8、诗奴--贾岛 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9、诗豪--刘禹锡 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10、诗佛--王维 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11、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12、五言长城--刘长卿 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13、诗鬼--李贺 其诗善于熔铸词采, 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14、杜紫薇--杜牧 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15、温八叉--温庭筠 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称他为“温八叉”。
16、郑鹧鸪--郑谷 以《鹧鸪诗》而闻名,故有“郑鹧鸪”之称。
17、崔鸳鸯--崔珏 赋《鸳鸯诗》,别具一格,人称“崔鸳鸯”。
18、诗神--苏轼 苏轼诗,挥洒自如,清新刚健,一帜独树,人称诗神。
作文六:《关于古代诗人的素材》9700字
撑船的度量宰相的气质--欧阳修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推行“庆历新政”,也就有了我们《岳阳楼记》,当时,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弊病开始显现,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范仲淹着手呼吁改革,他把社会问题归咎为腐败,而欧阳修看得更深刻,认为冗官冗员才是根本问题。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最终,范仲淹的改革冒犯了既得利益者,受到了打击,被贬饶州。欧阳修作为范仲淹一派也受牵连,从河北都转运使的高位上,降知滁州(今属安徽)。
欧公来滁州后,作为地方官的首脑,首先注意的还是了解民情、关心农业、进行建设。这时,他所写的诗文一再提到“夫宣上功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像2017年全国卷就考到了他向朝廷举荐有志之士的爱国情怀。 他老人家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与任务。了解到滁州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地僻事简”、“风俗安闲”,“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便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经过一年的整顿治理以后,滁州的社会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他在给梅尧臣的信中写道:“小邦为政期年,粗有所成,固知古人不忽小官有以也。” 他并不因为滁州地方小、官小而闹情绪,他是认认真真在干事,才做出了应有的成绩,那里会一来就成天游山玩水、吃喝玩乐呢?只是在经济建设、社会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遇上了“丰年”,欧公才“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根据物质条件和群众的愿望,开始开发旅游景点建设的。
欧公开发的第一个景点,是滁州城西郊丰山幽谷的丰乐亭。他作有《丰乐亭记》。另一景点是琅琊山醉翁亭,作《醉翁亭记》以记其事。醉翁之意不在酒,当然是别有用意的。是不是“在乎山水之间”呢?可能是!美丽的山水确实是令人陶醉的。但从欧公不久又筑“醒心亭”之事看来,又似乎不仅止于此。
欧公“寄意”于山水的真意,是“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
欧公在滁州开发了许多景点,是要 “使民知所以安于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枫枫翻译一下,就是,人们能够享受游览的快乐,是由于朝廷的政策好,创造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人们能够生活在没有战争骚扰,没有沉重负担的好时代啊!
所以,欧阳修的贬谪和其他诗人不同,人家毕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人家见识过大风大浪,自己的志向也舒展过了,没有那么多愤慨啊,不平啊,和李白啊、柳宗元啊、甚至是同时代的苏东坡,都不一样。人家被贬谪后依然心念朝廷,国家。这正是我们高考语文要求的思想品德啊!
庆历八年(1048)春,欧公从滁州调往颍州,说:“汝阴西湖,天下胜绝,养愚自便,诚得其宜。”很愿意在这里生活。在《初泛西湖》中说:把它和扬州的瘦西湖相提并论:“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里秋。”欧公还在西湖新建宜远、飞盖、望佳三桥,分别作诗描绘其景色。举其“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欧阳修的官位越来越高,他写过的歌词也在社会上越来越流行。传说,颍州有一位歌妓会唱欧阳修所有的词。后来欧阳修出使辽国,接待官员请来当地一位歌妓助兴,嘱咐她好好款待欧阳大人。歌妓只是答应,并不多说话,大家还以为她毕竟是边远地方的歌妓,什么都不懂。谁知席间歌妓一开口,唱的竟全是欧阳修的词。由此也可见欧阳修的词在当时影响之大。
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已届知天命之年的欧阳修做了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当时有个文学派别“太学体”,领袖刘几是一名太学生,最大的特长就是常玩弄古书里的生僻字词。欧阳修的古文向来是通达平易的,最反对“太学体”的文风。批阅试卷时,欧阳修看到用字看似古奥,其实很别扭,坚决不录取!在这次考试中,欧阳修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为北宋朝廷及整个文学史做了一份突出的贡献。 欧阳修晚年,还经常拿出自己年轻时写的文章来修改。夫人心疼地规劝道:“这么大岁数了,还费这个心。难道还是小孩子,怕先生骂你吗?”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生笑。”这种文学史意识和认真的态度,成就了一代文学巨匠。
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他的许多政论作品,如《本论》《朋党论》,恪守自己“明道”、“致用”的主张,紧密联系当时政治,表现了一种匡时救世的怀抱。他还写了不少抒情、叙事散文,《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言辞优美,风格清新。他的诗歌,具有流丽宛转的风格,娓娓如诉家常。
总之,不论是讽世刺政,还是悼亡忆旧,乃至登临游览之作,无不充分体现出他那种从容宽厚、真率自然的艺术个性。
三年写两句,动不动就要哭--贾诗奴
贾岛年少时在《剑客》里写道:“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借此来表达他自己英雄豪侠慷慨悲歌的心情。贾岛之所以成名,却并非由于他的英雄气概,而是由于他的苦吟。
像我们最熟悉的“推敲”的典故,出自后蜀 何光远《鉴戒录·贾忤旨》。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拥到韩愈的面前。贾岛也是命好,正好碰到的是韩愈,和他一样喜爱诗歌的,要是枫枫,估计就赐他葵花宝典了。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于是,两人英雄相见,惺惺相惜,据说,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基情。
贾岛的苦吟,实际上是在炼意、炼句、炼字等方面都用了一番苦工夫。贾岛的每句诗和每个字都经过反复的锤炼,用心推敲修改。但是到了他写成之后,却又使读者一点也看不出修改的痕迹,就好像完全出于自然。这样说来也很心酸啊,辛辛苦苦呕心沥血写的诗句,众人品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诗人辛苦……像背诵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长大后看到文学大师们的评价都是什么: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
苏东坡曾经评价贾岛是“瘦”,主要指他的诗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穷愁的情绪和苦吟的精神。
贾岛的家乡范阳曾是安禄山的地盘,安史之乱平定后,这里又长期为藩镇所据,处于半隔绝状态。贾岛出生于平民家庭,门第寒微。所以他早年行事率不可考。传说他30岁前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失意之余,又迫于生计,只好栖身释门为僧,取法名无本。贫困的家庭景况,枯寂的禅房生活,养成他孤僻冷漠而内向的性格。他酷爱吟诗,常常为构思佳句而忘乎所以,“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后来碰上大文豪韩愈,并幸运地得到了韩的赏识,他这才还了俗又去应举。
《唐才子传》说有一天,宣宗微服私访,偶遇正在桌子上睡觉的贾岛,看到桌子上有诗卷,便展卷流览,贾岛醒来后,非常生气,你竟然随便动我的东西!劈手将诗卷夺过,然后愤愤然说道:“看你穿得衣服这样鲜亮,长得又是如此肥头大耳的,就不是一块懂诗的料!声色俱厉,冷言嘲讽。皇上只好自己下楼一走了之。贾岛政治小白花好不容易得到韩愈的举荐做了官,就这么一闹腾,被皇帝一贬再贬。不过呢,这段故事毕竟算作野史,读来一笑便可。 贾岛长年生活在穷苦潦倒之中,虽然都曾得到过当时韩愈的资助,但并没摆脱现实生活的困顿。所以在诗中, “泪”、“恨”、“死”、“愁”、“苦”这样的字眼随处可见。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贾岛《戏赠友人》)
因为诗人长年生活在穷困之中,才能深入地接触社会底层——额,因为他自己就是底层……他写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样超脱闲逸的诗,也曾流露出“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试君,谁有不平事”这样昂扬的豪气。但更多的是,像《送无可上人》“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这类与僧人交往的诗歌。在这类诗中,作者表达了他对尘世的厌恶和对佛门清静的向往,以及他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我们高考就曾考过他的 《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去, 蟾蜍亏复圆。秋风生渭水, 落叶满长安。此地聚会夕, 当时雷雨寒。兰桡殊未返, 消息海云端。” 其中“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一联,强劲的秋风从渭水那边吹来,长安落叶遍地,显出一派萧瑟的景象。特意提到渭水是因为渭水就在长安郊外,是送客出发的地方。当日送朋友时,渭水还未有秋风;此时渭水吹着秋风,自然想起分别多时的朋友了。
这一联呢,为后代不少名家引用。如宋代周邦彦《齐天乐》词中的“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元代白朴《梧桐雨》杂剧中的“伤心故园,西风渭水,落日长安”。
贾岛自己说自己“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他的诗有科考碰壁的失意和怨愤,有贫穷窘困生活的哀叹,有对于清寂之境和佛禅境界的感受,及与僧人隐士的交往。我们在学习和欣赏他的诗歌时,不妨多去品读那种清寂空灵、禅意满满的山水诗,体味里面的自然纯真美以及巧妙的艺术手法。
十年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紫薇
说起杜牧,总会想起杜牧的《叹花》这首诗。“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籍,绿叶成阴子满枝。”
晚唐人高彦休《唐阙史》卷上说这首诗,讲的是杜牧他自己在宣州幕下任书记时,听说湖州美女如云,便到湖州游玩。湖州刺史崔君素知杜牧诗名,盛情款待。把本州所有名妓唤来,供杜挑选。可杜牧看了又看,没有一个合意的。湖州刺史就为杜牧选美,举办一次竞渡活动。结果杜牧看中了一个小女孩,当场和人家父母定了文书,给了礼金。(注意啦,当时杜牧是有老婆的,此时不是再娶老婆,而是挑小妾哈)过了十四年,杜牧四十七岁,获得湖州刺史的职位。杜牧找回那女孩的家人,才知道女孩已经出嫁三年,都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于是,万分感慨,写下了《叹花》,用自然界的花开花谢,绿树成阴子满枝,比喻少女青春已过,含蓄委婉地抒发机缘已误,时不再来的惆怅之情。
在枫枫看来,分明就是杜牧中年老男人还想吃嫩草。诗歌写得美是美,剥开背景一看,龌龊不已。
当然啦,我们高考命题老师是不会选这种不合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诗歌。那么杜牧的诗歌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呢?
林建略《晚唐诗人杜牧之》认为,杜牧的诗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豪迈的,一是香艳的,前者“或为遣愁,或为吊古,或为感怀之作,多是用一种拗峭的笔调写成,立意奇特”;后者“大半是用一种清新的笔调来轻描淡写的,所以便满纸都脂粉气了”。
我们评价杜牧的诗风时,会用俊爽一词来形容。这是杜牧平生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与伤春伤别柔情交织在一起,表现出来的特征。葛晓音《杜牧和他的诗歌》认为,“渴望为国立功的理想,给杜牧的诗歌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和豪放的气概,但他的务实精神又,使他的想象和比喻从不带有神仙世界的险怪色彩。”说白了,就是陶渊明怀才不遇,归隐田园;李白仕途不顺,寄情山水;杜甫颠沛流离,关注民生——而我们杜牧,仕途多变,把关注点就放在了轻松愉悦的事情上……这叫做“从日常的景色中发现独特的美,并找到某一种与意境最相和谐的情调,通过画面的巧妙组织表现出来。”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又号“杜紫薇”,生于晚唐,是宰相杜佑之孙。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的杜牧进京赶考,高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此时的杜牧,可谓少年得志,天之骄子,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
从政后,杜牧看到唐帝国的种种内忧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为。 “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文宗太和元年朝廷派兵镇压沧州抗命的藩镇,他写了《感怀诗》,慨叹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急征厚敛造成的民生憔悴。《河湟》里通过写朝廷无力收复河湟,直接说出朝政昏乱和国势衰微……甚至在他的《华清宫诗》:“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乡”直接讽刺君王。
杜牧在朝堂上不会揣摩圣意,自以为胸怀大志,能力可以兼济天下,眼里容不得与自己不同意见,不久被人排挤不容于朝,先后去到江西、宣州、扬州诸使做幕僚。幕僚是什么?就是州县的小官。
晚唐时藩镇割据,地方的节度使、观察使等都由武人军阀充任,杜牧就是给这些武夫军阀当幕僚,长达十多年,他的满腹救世抱负都只能凭着自己从来瞧不起的一介武夫的喜好,强大的自尊心遭到严重损伤,郁郁寡欢,他认为自己无法用满腔热血去实现理想换来天下百姓的福祉,于是,转身逃避,放浪形骸与沉醉醇酒美人,就有了“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沉醉、沉醉,最好一直醉下去,最好永远不要醒来。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这首《遣怀》的前两句是杜牧对自己昔日扬州生活的回忆:一个落魄的文人,潦倒江湖,漂泊四方,走到哪里都不忘借酒浇愁;那些秦楼楚馆里的美人们,舞姿曼妙,撩人动情,浪漫的风流韵事自然不必细说。
从诗的字面上看,两个典故,都是在夸赞扬州妓女之美,但请注意,杜牧这首诗的开篇就是“落魄”两字,仔细玩味这“落魄”两字,就不难看出,杜牧对自己一事无成、寄人篱下的遭遇是多么的慨叹和不满!
可更悲更痛的是,“十年一觉扬州梦”却还“赢得青楼薄幸名”,流连风尘十年,蹉跎岁月,最后竟连流连的青楼也责怪自己负心薄幸!他的《题乌江亭》,杜牧于官池州刺史时,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诗一开头,杜牧就写道,战争的胜败是很难预料的,能够“包羞忍耻”,经受住失败、挫折等羞辱的考验才是真正的好男儿。诗写得好,有朝气有志向,可实际上杜牧的人生却没有像自己的诗歌一样,正气凌然,反而是应了“俊爽”一词,既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讽刺腐朽的朝政,又自诩怀才不遇,整日沉浸在用华丽词藻描写颓放糜烂的生活之中。在枫枫看来,杜牧固然有值得我们
背负一身骂名——李商隐
李商隐的诗歌,大概是我们在学校生活里唯一能读到的官方爱情诗了。所以小时候对他充满了好奇。你看,白居易杜牧的爱情诗都被屏蔽在课本外了,怎么他的就能进来呢?赶紧来看看他究竟有什么厉害的。在文学批评史里呢,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李商隐的名号也很多啊,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
不过呢,《新唐书》《旧唐书》对他的评价都是“无行”,也就是说人品低劣,原因都是“背恩”,那到底这其间发生了什么呢?李商隐自幼坎坷,十来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经白居易推荐,拜谒当时权要牛党的令狐楚。这位令狐大人不但身居要位,骈文在当时写得也是堪称魁首,是唐代名副其实的骈文大家,和白居易、刘禹锡是好基友。据说,令狐楚见到李商隐之后甚为欢喜,当做自己的孩子来养,还传授李商隐骈文技巧。李商隐从唐文宗大和四年开始一连考了四次均以失败告终,唐文宗开成二年,第五次李商隐高中还是多亏了令狐家族的帮忙,从这个层面讲,令狐家已经对李商隐仁至义尽了。
后来牛党的政敌,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李商隐便供职于王茂元的幕府。因此而遭到原来牛党好友的排斥,被视为背信弃义。这也就是《新旧唐书》评价李商隐“无行”的原因。说白了,就是李商隐被牛党令狐家族养大还帮他走上仕途,却最后娶了李党要员的女儿,还成为其幕僚。这在讲求“忠孝礼仪”的儒家思想里,就是大逆不道了。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终身。
我们在学,李商隐的诗的时候,课本的讲解时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韵深微,有些诗可作多种解释,好用典,有些诗较晦涩。清朝诗人叶燮在《原诗》中评李商隐的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用典太过,犯了晦涩的毛病,使人无法了解他的诗意。
让我们难以理解文意的鲁迅都嫌弃他生涩难懂:“玉溪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1934年12月致杨霁云的信)
李商隐的诗经常用典,而且比杜甫用得更深更难懂,而且常常每句读用典故。喜用各种象征、比兴手法,有时读了整首诗也不清楚目的为何。而典故本身的意义,常常不是李商隐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义。
为什么他这么喜欢用典故,晦涩地表达思想情感呢?这要从他小时孤贫,家道衰微讲起。李商隐早年的贫苦生活对他性格和观念的形成影响很大。一方面,他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事实上,他也确实努力承担起家族的责任。李商隐曾利用为母亲守孝的时间,将寄葬在各地的亲属灵柩迁葬到荥阳。另一方面,早年的经历使他养成忧郁、敏感、清高的性格,这些特征既大量地从他的诗文中流露出来,也表现在他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
在古代呀,京城里的任职会比外派的官员有更多的机会升迁,而李商隐所在的秘书省,又比较容易受到高层的关注。当时,宰相李德裕获得了武宗充分的信任,全权处理朝政。李商隐积极支持李德裕的政治主张,他踌躇满志,期待受到重用。然而,李商隐在秘书省不到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他必须遵循惯例,离职回家守孝三年。这意味着年届而立的李商隐不得不放弃跻身权力阶层的最好的机会。
他闲居在家的三年(会昌二年末至会昌四年末),是李德裕执政最辉煌的时期。随着不久之后武宗的去世,李德裕政治集团骤然失势,李商隐已经难以找到政治上的扶持。接着,会昌三年(843),他的岳父王茂元在讨伐藩镇叛乱时去世。王茂元生前不仅没有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李商隐的升迁,他的去世还使李商隐的处境更加困难。 从现存的部分诗文中可以看出,李商隐一直在调整自己的心态,淡化对政治生涯的兴趣和期待。他有时从事农耕,声称自己“渴然有农夫望岁之志”,模仿陶渊明的风格写作田园诗歌。如此这般,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李商隐为什么这么喜欢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隐秘难言的心思,实在是一个闷骚到极致的诗人。所以,我们在学习他的诗歌,需要注意到他常用的艺术手法——用典,二,他的用典和其他诗人不太一样,其他诗人是用典故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心思,他的典故不一定是讲典故里的故事,表达典故里的情感。
以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如《咏史》批判了统治者的荒淫、愚昧和无能。《隋宫二首》其一,意在提醒晚唐统治者要接受前车之鉴。又如《马嵬二首》其二,对唐玄宗为皇帝而弄得众叛亲离,连自己的宠妃也保不住的可悲结局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嘲弄。含蓄深沉,意在言外。《贾生》深寓作者对晚唐统治者佞佛信道以求长生,而不恤国事的讽刺和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又如《瑶池》借周穆王讽刺唐代皇帝们求仙,《随师东》借古事影射朝廷东伐李同捷。因此,除了分析典故本身外,我们也要注意到背后的政治含义、抒发志向的情感。
爱国与归乡的矛盾人生——岑参
小学时学过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我们填写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当时填的是夸张,参考答案是比喻,把雪比作梨花……老师就给了一个×~~内心是崩溃的,老娘从未见过梨花,哪里知道梨花是白色的?何况夸张又有何不对?!于是,从小就对岑参没有什么好感,以至于初中那会儿班主任读到“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泪牛满面的时候,我只觉得好笑,离家的时候没哭够么?男儿志在四方,哪里就到这个程度了?!上了大学,被丢进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系统地学了古诗文,才觉得岑参的诗歌确实不可多得,那种笔下的金戈铁马,那种高尚的爱国情操与思乡之情的碰撞。
我们在初中就学过他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锺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当时课本只是简单地揭示“思乡之情”,却没有深刻挖掘这思乡背后的意味。
在他的边塞诗中,突出地反映了他出塞与思乡、建功与归隐的矛盾心态。我们全国卷就曾考过他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问最后两句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很多同学只回答道了梦中归,思念亲人,却无法理解你不是思念家乡么?怎么还要 “勤王道”,为帝王的霸业做牺牲,这多矛盾啊。
是的,矛盾才让人心思复杂,才让人情思如泉涌,历代的评论家认为岑诗俊逸悲壮——其实就是说他的诗歌体现了 热衷功名,勇于进取,和想要隐遁,回归家乡这两种思想矛盾。这种思想矛盾,在唐代诗人中是具有普遍性的。我们之前讲李白,一方面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另一方面却多次上书州官,以毛遂自比,《与韩荆州书》说:“而今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岑参在诗歌中反映出来的心情,不过大同小异罢了。
岑参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以边塞诗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更加壮观。连绵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是孕育盛唐边塞诗歌的沃土。火热的军旅生活,恢宏的战斗场面,都吸引了许多诗人的倾注力,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和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 ,以引发创作的兴致。于是,以反映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为主题的“边塞诗歌”就产生了。
盛唐时代,在大唐帝国百战百胜的强大军事力量面前呢,任何敌人都是渣渣,在天朝诗人的眼里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对手,所以岑参并不常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他更喜欢写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一种伟大的力量——严酷的自然,用“雪夜风吼、飞沙走石”等自然风景来衬托英雄气概。
边塞生涯,戎马风尘,使诗人的豪情壮志得以淋漓挥洒。在那些奇景中,岑参注入了安边报国的宏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让我曾经愤恨不已的诗句,把雪景写的磅礴宏大,最让人惊叹的是他把落雪的场景比作千万株梨花开,不仅体现了边塞风光的神奇壮丽,而且体现了战士们不畏严寒的精神。
岑参和王昌龄,高适他们不同,曾祖、伯祖、祖父均位至宰相,至其父家道始落,岑参也想重振家门,先是入了仕途,成为文官,但是玩不过朝堂上其他人,一度被降职,当时,唐王朝先后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及北庭都护府,将西域划归陇右道,建立了完备的行政体系。于是诗人把目光投向西北,想通过参军,在西域边疆建功立业。满目是, “平沙莽莽黄入天”独具西域特色的苍凉雄浑的景色,这里不仅是 “功名只向马上取”实现伟大理想的崭新天地,伴随而来的还有孤寂之情。枫枫前面说我们初中课本把“马上相逢无纸笔”写得太浅显了,岑参这种思乡之情,不是简单的,哟,看到老熟人了,就故园东望,就双袖龙锺泪不干了。而是,他想念家里的年迈父母,想念妻子,想念儿女,可是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远离家乡来到边疆,求一份功名。我们要知道,他不是一开始就想要在边疆建功立业的,而是仕途不顺,养不了家糊不了口,才不得不去边疆,过着刀剑无眼的生活。
诗里是展现大唐的赫赫声势和国威,诗里写的是奋勇杀敌、献身报国的热血豪,可是,夜深人静,涌上心头的依然是挥之不去的乡愁。岑参能够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与对祖国的爱心系在一起,“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这种为理想和抱负执著追求的精神是他人所不及的。《逢入京使》事情很平凡,而情意却很深厚,反映出久戌不归思乡心切复杂的思想感情。
岑参边塞诗的可贵之处,既反映军中的光明面, 也反映军中的黑暗面。他在热情歌颂边防将士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 也对当时军中的一些弊端进行了揭露。 “灯前侍婢泻玉壶, 金铛乱石野驼酥。”描写了将军淫乱豪奢的生活,反映了边将的骄盈跋扈。与守边将士出生入死、以身许国豪迈气概形成鲜明对比。
岑诗的边塞诗表达了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体现了其不畏艰苦、勇往直前的健康心态,正是因为这种精神使得他的边塞诗具有一种雄伟的壮美,这种壮美不是由于敌人力量而体现,它是由将士的献身精神所体现的。这种思想十分符合我们如今强调的“爱国教育”的语文改革精神,我们需要领略岑参诗里的爱国美。
作文七:《关于描写古代诗人的作文_最爱李白》1100字
使用前删除此我爱浪漫樱花文档主页:://.docin./mtl168168,分享文档快乐生活快乐无阻 开门见山
在所有的诗人里,我最爱李白的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四句诗仿佛脱口而出,想说话一样自然。究竟是他“胸有成诗”,抑或是诗已经融入了他的心,融入了他的魂。这一首《赠汪伦》,已足以让李白不朽,让唐诗不朽~
举例说明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月下独酌》是李白寂寞的绝唱。那时的李白来到长安,当了唐玄宗的御用文人。虽然这是一个歌功颂德的职位,李白也没有为“五斗米折腰”。他敢“天子呼来不上船”,他敢让贵妃研磨,他敢要力士脱靴。他注定不是一只养在黄金笼子里的金丝雀,皇宫容不下他,权贵容不下他,他处处受排挤。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消沉下去,潇洒的来一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就是李白,他比常人多了一份洒脱,多了一分不羁。他头也不回地走出了长安,重新做回一只倚天
1
使用前删除此我爱浪漫樱花文档主页:://.docin./mtl168168,分享文档快乐生活快乐无阻 长啸的大鹏。
走出长安对李白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古人“学而优则仕”,李白怎么会没有政治抱负,当日他走进长安时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可是他的个性注定了他的政治抱负只是一座空中楼阁。他失意,他苦痛,他迷茫。他无助地对天呐喊:“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前途渺茫,他在漫漫长夜里踽踽独行,黑暗蒙住了他的眼睛,可是蒙蔽不了他的心。他的内心始终坚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高中作文)
既然无路可走,就自己踩出一条路吧~“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终于想通了,长安只会让他窒息。不自由,他会死,他的心会死,他的才华也会死~有的人懂得适者生存,命运给他们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他们就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这个环境;有的人则非要天生反骨,不肯向命运妥协。宁为玉碎,也不肯委屈自己的个性。李白就是这种人,他棱角分明,像块顽石。无论激流怎么冲击都磨不去他的棱角,戳不
2
使用前删除此我爱浪漫樱花文档主页:://.docin./mtl168168,分享文档快乐生活快乐无阻 断他的傲骨。命运给他贫穷,他高唱:“千金散尽还复来”。命运给他钱,他豪口一开:“五花马,千金裘,忽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里愁”。命运根本束缚不了他。他这个人,拿荣辱来下酒,明明是酒入愁肠,口中吐出的却是豪情万丈。我最爱的,就是他这种不羁,不妥协,不言弃的铮铮傲骨。 总结点题
有人觉得他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有人认为他是太白金星下凡;而在我眼里,他从来都不是个人,凡人怎么会不受俗世的羁绊,李白不是凡人,他是个无落凡尘的嫡仙人。(
3
作文八:《关于古代诗人的故事.doc》1900字
关于古代诗人的故事
刘禹锡一生生活不幸、仕途坎坷。他结婚九年后便丧妻,对他感情上的打击很大。因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于公元805年从监查御史贬为朗州司马;十年后返京,再出为连州刺史;六年后转夔州刺史;三年后转和州刺史;两年后罢官还京,公元831年出苏州刺史;835年转同州刺史;一年后升为太子宾客,六年后去世。
刘禹锡的修炼道路和他的生活道路一样地坎坷不平。他开初对佛教的认识比较浅,甚至把它与养生相提并论;他不同意陶渊明抛官不仕的作法,认为在官场中也可逍遥自在。他是个勤于思考的人,但把思考限制在常人感官所及的范围,势必不能看到更高层次的理。因此他在自己的《天论》三篇里不接受“因果报应”和“天人感应”的理,而自己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说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不能“逃乎数而越乎势”。这实际上反映了他对自己“远大政治抱负”放不下,希望时来运转,还有大显身手的机会。这也为他自己在修佛的道路上设下了一个极大的障碍。他这种因执著而妨碍自己真修的情形,也被他的高僧朋友指出过。
但他毕竟是个佛缘中人。公元820年左右,他有过一次梦游,受到神人点化,明白了许多道理,特别对以往自己给自己制造思想障碍感到后悔,并因得到点化而深感幸运。他一生中有过很多佛门中的朋友,甚至有来自日本、遍访名山而又悟性极高的僧人。他和这些朋友在一起谈经论道、研讲佛理;有些高僧讲的超常的经历,使他渐渐打破了眼耳的屏障,认识到单靠常人感官无法理解更高层次的真相。
有一次到一高僧山房留宿。禅房高入云端,向下一直看到清江如练。白天燃香听僧讲道,晚上听到山林中猛虎啸吼,秋涧里巨龟长鸣,令人胆寒。但坐禅者观心入静,各种音响也就悄然而逝;另一位禅师知他名心太重,为使他出迷而让他看到玄关开启,体悟到不可言状的理,明白了人世间这个身体不足为贵,慧性不能因此而受到任何障碍,并产生了要修成正果的希望。但想到自己一晃二十年,百思而无一得,最后才明白了出世间法是自己真正要追求的东西,又怕生命已不长久,力不从心,不免悲从中来。
刘禹锡另一方面的生活经历也使他修佛之心渐趋稳定。由于他是有名的文学家,又是大家都知道的修佛居士,因此有佛门中人请他写一些碑铭、塔记之类的文章。他曾为禅宗六祖慧能写过第二碑(第一碑是大文学家柳宗元写的),其中有 “无修而修,无得而得;能使学者,还其天识;如黑而迷,仰见斗极。”的认识;在为牛头山融大师新塔写的塔记中,他记述了这位高僧曾经坐在石室之中,运用神通使久旱的山麓涌出泉水,从皑皑白雪中生出莲花,制伏了一条巨蟒,以及群鹿都来听他讲法的种种异象。他还在一位高僧的碑文中记述到,这位高僧坐化以后,火化而得舍利子,晶莹如珠者竟有几千粒之多。 他和白居易是同年出生的,一次相遇使他们交上了朋友。公元826年,他从和州罢官返洛阳,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人在扬州相逢共饮。席间白居易赠他一首诗,对他仕途坎坷深表同情和安慰,也为自己的类似经历而叹息。白居易在诗中说,“你为我添酒举杯来痛饮,我为你筷子敲着盘儿唱诗助兴。虽然是举国知名的诗人哪又有什么用啊,命运面前只得把头低。满眼风光遇上这寂寞的心,一大堆官儿站满朝也没你我的份。你也真该遭一点不幸,谁叫你才华和名声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也未免太过份~”对于白居易的安慰和委婉的赞扬,刘禹锡写了一首酬答的诗。他在诗中说,“在四川和湖南那一类偏僻荒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时光,好象被这世界抛弃了一样。回来后人事全非、恍如隔世,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我只能吟诵闻笛赋聊表思念。我自己虽如病树、沉舟没有了希望,但毕竟还能看到万木逢春、千帆竞发的境象。今天我听了你为我深情歌唱,又举杯共饮,我觉得精神多了,心情也大不一样。”他不为自己厄运而悲,能为他人成功而喜,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表现了十分豁达的胸怀。他诗中的两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
头万木春”,至今还被人们引用。到公元836年刘禹锡迁升为太子宾客以后,他和白居易更是往来频繁、互相唱和、情意深厚,世人把他们合称“刘白”。白居易晚年修炼很认真,把交游、宴饮都取消了,连剑佩等玩物都收拾起来,甚至酒也戒了,经常就是焚香打坐。有一次白居易持斋一月修禅,斋满后他写诗赞扬;另一次他说到白居易在家里试着炼丹,结果没有炼成。白居易认真的修炼态度对刘禹锡晚年的真修肯定是有积极影响的。 随着真修而来的是体悟的提高。他在一首诗的引中说,“??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因定而得景,??由慧而遣词??”,可见他于“戒定慧”的修持已到了较高层次了。他还多次在诗中提到一些高僧的前世,说一个高僧的前世是“雪山童子”,是“金粟如来”的弟子,另一高僧是释迦弟子阿难转世。值得一提的是,他哥哥也是归山隐居的修道人,他还希望与哥哥一同修成呢~
作文九:《关于古代诗人狐狸的诗》9100字
关于古代诗人狐狸的诗
篇一:古代诗歌散文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期末复习指导复习思考题,指导册P30,答案:
1、《诗经》中的风雅颂指的是什么,(P22)
答: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2、试举例分析《诗经》风诗和雅诗表现了哪些内容,,P22,
答:《诗经》中风诗的内容:风诗主要抒发个体的情感~表现他们真实的“私人”生活和心愿~以爱情诗和怨刺诗为主。
1、婚恋诗。,1,自由开放的爱情~如《周南〃关雎》 《郑风〃野有蔓草》等。,2,有乐有悲的婚后生活~如《郑风〃女曰鸡鸣》、《卫风〃氓》等。2、怨刺诗。,1,揭露了统治者的丑行~如《邶风〃新台》,,2,表现了下层民众的悲苦。,邶风〃北门》。
3、何谓“赋比兴”,试举例说明, (P25)
答:赋——是铺陈叙事~如《七月》便是运用赋的手法~交代了一年四季农夫的生活。 比——是打比方~如《卫风。硕人》用比喻来描述硕人到容貌。 兴——是以物发端~借他物引起所咏之词。
4、为什么说《诗经》确立了中国古典诗关注人生的传统,(P28) 答:首先~《诗经》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抒情传统。其次~《诗经》奠定了以“风雅”精神为最高追求的诗学旨趣。“风雅”既指温柔敦厚到诗风~也指反映现实、干预时政的政治情怀。其次~《诗经》确立了中国文学重视“比兴”的创作原则。所谓的“比兴”就是说文学作品的形象必须要有寄托~要讽喻政治~批评现实~而不是空虚无所指。
5、《离骚》是如何“寄情草木”“托意男女”的,这种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何影响, 答:《离骚》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主要有两类:草木和女人。1、草木是借以比喻高
贵品格的意象系统。,1,以香草作为主人公的配饰~象征主人公高洁的品质。,2,以香草象征古代三后身边的君子。,3,以培植的香草象征培养的人才。2、美人。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甚至中国文化以“男女之情”英隐喻“君臣之义”的传统。,1,以美人自拟~
以美人和众女、美人和灵修的关系比喻现实中诗人与党员的关系、诗人与楚王的君臣关系
,2,以“求女”来象征求君或者通君侧。
《离骚》在艺术手法上也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为中国古代文学奠定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它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造诣和独特的风格。~它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浪漫传统。,1,情感表达上表现为上下求索、不屈服于黑暗势力的斗争精神~以及主动担当、直面悲剧的勇气。,2,艺术方面~表现为神话和宗教因素的运用以及香草美人的表现手法。
6、试以屈原作品为例~说明楚辞体的诗体特征。(P39) 答:《楚辞》是《诗经》之后~一种兴盛于楚地、具有楚地特色的新型诗体~在体制上有四个不同于《诗经》的显著特征:
一、楚辞的句式和规模接近于散文,二、大量的使用“兮”字~而且~不只是用在句子结尾~还常常用在句子中间。三、聚聚用韵~以增强节奏感。四、楚辞经常使用三字节节奏。
7、试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汉代乐府诗的艺术特色。(P册
17) 答:汉代乐府诗的特色:1. 叙事手法的娴熟巧妙。,1,善于选取生活中富有诗意的片段~统管压缩叙事空间~把矛盾集中在一个焦点上。,2,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到艺术形象。善于运用一些富有表现力到艺术手法~如细节描写、传神的对话、层层烘托等~刻画人物突出人物性格。2. 感情抒发到质朴纯挚。感情到抒发往往不事雕琢~平实流畅~自然道来~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3. 语言“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
8、谈谈你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理解。 ,P册16,
答:“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是著名的史学家班固对汉代乐府诗歌的经典评价。班固的本义指乐府的作者有感于事~心生哀乐~因此作歌以抒情。“事”就是本事~是引发该首诗歌创作的具体事件~是触发诗情的契机~诗可以把这事叙述出来~也可以不把这事叙述出来。缘事与叙事并不是一回事。“感于哀乐” 概括汉乐府的创作动机~强调为情造文~而不是为文造情。乐府诗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汉代乐府诗的风格各不相同~或深婉~或率直,或悲怨~或慷慨~但它们都被统一在质朴这一总体风格之下。所谓质朴是指乐府诗感情的抒发往往不事雕琢~平实流畅~自然道来~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其语言也是“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尤其能体现其质朴纯挚的抒情特征。如《江南
可采莲》。“缘事而发” 概括汉乐府的传播特点~即汉乐府民歌在传播过程中形成的本事和诗文相结合的特点。
9、试结合作品分析《孔雀东南飞》一诗的艺术成就。,P册17, 答: 艺术成就:1. 卓越到叙事技巧:,1,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刘兰芝与婆母、兄长的矛盾冲突~另一条线索是刘兰芝、焦仲卿之间的爱情。,2,. 精心选择了几个具有表现力的叙事单元~在叙述主要情节单元时显得从容有致。2. 塑造了几个鲜明到人物形象:,1,. 其一~诗人把人物臵身于矛盾的漩涡中~运用了个性化到对话和行动~环境或是景物衬托等多种艺术手法。
,3,. 两条叙事线索都是围绕刘兰芝展开的~这也使她处于矛盾的中信~让她与众多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3. 明显的民间文学特征~富有浪漫色彩。
10、试述汉乐府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 (P册17)
答:1、开窗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传统。2、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即咋掩体和五言诗。3、艺术手法~特别是汉乐府民歌叙事诗的写作技巧~影响也非常大。
11.试析汉代乐府诗内容和艺术上的特色。,P册17, 答:乐府诗内容:“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下层民众的生活及其生命体验~尤其注重反映他们的艰辛与痛苦~揭示出社会矛盾的尖锐。 1.揭示社会矛盾~尤其是社
会不公。 2.描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3.展示个人情感世界。 艺术上的特色:
1、叙事手法的娴熟巧妙。
,1,善于选取生活中富有诗意的片段~通过压缩叙事空间~把矛盾集中在一个焦点
上。 ,2,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善于运用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如细节描写、传神的对话、层层烘托等~刻画人物突出人物性格。
2、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感情的抒发往往不事雕琢~平实流畅~自然道来~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3、语言“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
12.简述曹操乐府诗的特点。,P册17,
答: 1.内容上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理想。
2.继承并发扬了汉乐府质朴的文学传统~语言毫无雕饰琢磨得痕迹。
13.杜甫新题乐府在内容和艺术上个有什么特点,,P册18,
答: 1.善于综合运用汉魏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传统手法~通过高度概括的场面描写~以史诗般的大手笔展现出广阔的社会背景。
2.他善于利用哥行的赋化和容量大的长处~以及富有跳跃性和抒情性的特点~丰富了叙事手段~增加了叙事的多面性。
3.取法汉乐府却不重形似~而是化用汉乐府的神理~极大地创新了乐府诗的表现手法。
14.试结合作品分析白居易的新乐府是如何实践其“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理论主张的。 答:新乐府 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
入乐与否作标准。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
在《新乐府序》中~白居易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 “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
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
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讽谕诗在表现形式上~多数采用直赋其事的方法。《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缚戎人》、《井底引银瓶》等,叙事完整,情节生动~刻画人情物态细致传神~对发展中国叙事诗的传统有积极的贡献。另一部分讽谕诗则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以寄托作者的政治感慨~如《黑潭龙》写家家户户杀猪祭龙王~酒肉实际上喂了狐狸~而深居九重的龙王却什么也不知道~形象地描绘出皇帝耳目闭塞、官吏近侍贪污中饱和小民惨遭剥削的情况。《题海图屏风》则通过海中大鳌兴风作浪、鲸鲵助威肆虐,造成“万里无活鳞,百川多倒流”的 景象~为当时藩镇割据、联合叛唐的政治局面作了真实的写照。
15.举例说明五古的体质特点。 (P册18)
答: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
古,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实除
了五言、七言之处~还有所谓杂言。简单的说,七、五是以诗每句的字数而言的。律诗的限制比较严格~而古体诗的限制比较松。。《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 五古的体质特点有: 1.句数不限,
2.是否对仗没有严格要求,古体诗的对仗是极端自由的。一般不讲究对仗,如果有些地方用了对仗~也只是修辞上的需要~而不是格律上的要求。像杜甫《岁晏行》这样一首长诗~竟没有一处对仗,岑参《白雪歌》只用了一个对仗句~也还是宽对。?在近体诗中~同字不相对,古体诗则同字可以相对。如杜甫《石壕吏》:“老翁踰墙走~老妇出看门。” ?在近体诗中~对仗要求平仄相对,古体诗则不要求平仄相对。如白居易《伤宅》:“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
?在近体诗中对仗求其工~在古体诗中对仗求其拙。 3.不限平仄,
上声和去声可以通韵~但是平声和仄声一般不能通韵~入声字一般不能与其它各声通韵。例如:?唐?白居易《伤宅》:“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全篇两句一用韵~都是用的平声韵。 4.用韵自由。
古体诗既可通韵~也可一韵到底。例如:?唐?李白《古
风五十九首》之十四:“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全篇两句一用韵~都是用的仄声韵~且一韵到底,都是用的“上声七麌”韵,。
16.何谓“建安风骨”,它对中国诗歌创作有何影响, ,P71,
答: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表现了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这些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风格雄健深沉、慷慨悲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后人把建安诗歌的这种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被后人尊为典范。
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方面。首先~文学观念进一步明确。其次正是基于对诗歌辞情的重视~两晋诗坛辞藻大行~唯美风气昌炽。影响巨大的是 建安风骨魏晋风度所给予盛唐气象的养料以及对近现代五四文学的影响。
17.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如何将情、景、事、理结合在一起的,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P74) 答:陶渊明是中国文学
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关重要的~而情又是最为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如《归鸟》诗~全篇寓意明显~这只倦飞的归鸟~正是作者人格的象征。归鸟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诗人的思想和性格~诗中的每一项景物~无不带上陶渊明的感情色彩。又如《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一章~无法说是田园诗还是咏怀诗、哲理诗~因为诗中景、情、理水乳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领略到不同的奇趣~享受到无尽的美。这种深厚醇美的艺术境界~决定了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替代的地位。
篇二:古代著名清明诗词赏析
古代著名清明诗词赏析
作者:张明源
清明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历代文人骚客描写清明的诗词数不胜数~精彩纷呈。
最脍炙人口、传诵不绝的当属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本该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诗人却独自奔波在漫长的旅途上~孤单凄凉的感受可想而知。又遇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诗人的焦虑和惆怅~遂向牧童打听酒家的所在~牧童便指点着远处的杏花村。前两句令人愁肠寸断心神恻然~后两句则开拓出广阔的想象空间。全诗意境悠远、清新明快~留韵邈然、耐人寻味。黄庭坚的《清明》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时节春雷阵阵、细雨绵绵、万物复苏~大地上到处芳草萋萋、桃李盛开~一片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野田荒芜之处~是死者的坟墓~使人心生悲哀。诗人触景生情~由清明的百花想到荒原的逝者~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鲜明的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南宋诗人高翥在《清明》一诗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郊野扫墓、悼念亡灵的情景~历历在目~令人凄然:“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诗中的“酒”字涵盖了人生的一切~包
括物质的充裕和精神的愉悦,一个“醉”字~形象地写出了尽情享受的诸多乐趣。人生在世~应该珍爱生命~理智而聪慧地享受人生。这种享受将随着生命的结束而停止~无论皇帝权臣还是贵族富豪~都不能把没有享受完的幸福和欢乐带进坟墓。至于对逝者的祭奠和哀悼~不过是生者的自我安慰罢了~对逝者已经毫无意义可言。
明朝王磐在《清明日出游》一词中描绘了清明节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古代清明时节~除了要禁火、扫墓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丰富多彩的风俗活动。清明节既有祭奠先人的悲情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生者对逝者祭奠悲悼、寄托哀思~也是对生者心灵的一次洗礼。古诗词里的清明意象万千、意味深远~无论是烟雨蒙蒙、青草离离~还是哀思悠悠、悲情渺渺~它留给后人的~是中华民族绵绵不绝的精神慰藉和代代相传的文化理念。(来源:燕赵晚报)
篇三:古代诗歌意象归类
古代诗歌意象归类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是第一步。那么~了解我国古诗词中的意象则是我们写好这篇文章的关键。下面我根据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对意象进行一下归类。
A自然意象
1.自然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
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例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风、烟、霜。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陆游《蝶恋花》:“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
2.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梧桐、萍、芭蕉等。
杨柳,垂柳、柳枝、柳,。“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落花,落红、残红,。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陆游《落花》:“满地残红点绿苔。”
松、菊、梅。多传达高洁、坚贞之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梧桐、萍、芭蕉。多传达光阴易逝、青春不再的惆怅与哀愁。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又如:“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3.动物类:鸦、杜鹃,杜宇、布谷、子规,、猿、蝉、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等。 鸦、杜鹃、猿、蝉。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辛弃疾《永遇乐》:“可堪回首~狐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白居易《琵琶行》:“此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雍陶《蝉》:“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
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李商隐《无题》:“蓬山此
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欧阳修《渔家傲》:“叶笼花罩鸳鸯侣~白锦顶丝红锦羽。”金志章《鹧鸪塘》:“忽听一声行不得~鹧鸪塘外鹧鸪啼。”
B人或事意象
1.人造物象类:舟、湖、长亭、灞陵,桥,、镜、灯,烛、蜡、炬,等。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杜甫《夔州歌》:“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心若风。”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白居易《照镜》:“皎皎青铜镜~斑斑白丝鬓。”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2.行为类:登楼、凭栏、吹笛、吹笙、饮酒、折柳、捣衣,捣练,等。
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杜甫《登高》:“万里
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冯延巳《抛球乐》:“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
饮酒。多传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折柳。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树~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捣衣,捣练,。捣衣,捣练,有时是为了给远行的人赶制寒衣~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衣,捣练,~风吹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又~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捣练,”。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煜《捣练子令》:“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
另外: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拦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等等。
作文十:《作文素材 古代诗人》3100字
作文素材 古代诗人
作文素材
2014-01-04 09:34
晋朝的菊花
文/孙守名
(一)
掠过滚滚烟尘,一脚踏进朝思暮想的东晋。远处,群山连绵起伏,层峦耸翠;山水相接处,八九间草屋坐落在幽深静谧的绿草丛林间。一望无际的田园拥围着这些简而幽、陋而雅的房舍,像平静的大海上飘着几叶风帆。近看,房前屋后榆柳桃李间杂,浓郁的香气随风四散,或浓或淡,或疾或徐,幽幽远远。门东百余步,是一处菊园所在。秋风起处繁花落尽,少了番浓艳,却见菊花迎霜傲立,满眼金黄自有一种别样的风流。丛菊摇黄吐蕊,黄白间杂,蜂蝶戏舞,淡香清幽,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曾经留下过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无数的足迹,而今,那座让人留恋忘返的陶公祠寂寞地立于那被称为“菊江”的长江边,经日月,暴霜露,见证着菊园的盛衰,体悟着自然的沧海桑田,感受着世人的景仰和怀悼。十月的菊黄里,丛丛金菊注定要承载着太多的伤感。眼望滚滚而逝的菊江水,满目萧条,霜寒菊艳中,哪儿去找寻陶渊明单薄的身影??
百年东晋,君王历十一次更替,“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些养尊处优的帝王少有胸怀大志者,大多承继基业,随波逐流,少者三两载,多者二十余年。治国乏术,事端迭起,战争频仍,民生凋敝,国不泰民不安。这里,不得不提一提那个臭名昭著的孝武帝,因为陶渊明就在他的手下为官。此人刚愎自用,嗜酒如命,整日沉湎酒色不能自拔;又特别信佛,与他交往者尽是三姑六婆,尼姑巫士。正因如此,大权旁落在另一位酒徒琅琊王司马道子的手中,两人志同道合,别无他事,一睁眼就开怀狂饮,酣畅淋漓处,酩酊大醉,然后颐指气使,发号施令,一时间朝廷上下乌烟瘴气,只搞得民怨沸腾。最终,这位酒仙皇帝醉酒发疯,痛骂爱妃张贵人,最终被捂死在龙床上,做了个不折不扣的“仙帝”。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对陶渊明来说,是悲,还是喜?
今天看来,我们对那个荒漠的时代了解的实在太少,对生活在风烟迷蒙中的陶渊明了解得更是少之又少。他从彭泽令任上封印辞官,凄然写了篇《归去来兮辞》,潇洒地驾舟归隐田园,这只能是我们诗意的想象。那个倒霉的督邮做梦也不会想到鬼使神差会遇上这么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以致遭万世唾弃。事实上,督邮实在有些冤枉,即使没有他,历经风尘、内心忧思幽愤的陶渊明迟早也会辞官归隐,去寻找一处心灵的栖息地的。他清醒地认识
到,官场的尔虞我诈救赎不了自己如飘蓬似的灵魂,那颗悲苦无依的心,注定要在某一天飞落于碧水蓝天,飘逸于山水田园,走向大地山川,走向那丛菊蕊飘香的美丽所在。那个浮躁喧嚣的东晋朝廷,那股斗富的侈糜之风,随着阵阵菊香统统被涤荡得干干净净。
(二)
九岁丧父,与母妹相依为命,有谁能体会到幼小的陶渊明内心彻骨的寒意?说实话,陶渊明也曾经有一个显宦之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屡建奇功,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为荆、江三州刺史;祖父陶茂,父亲陶逸均官至太守,就连外祖父也是东晋名士,家学渊源颇深,母亲出身名门,温柔娴静。按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陶渊明理应仕途坦荡,一帆风顺。然而,命途多舛的他偏要在乱世遭受生命的磨难。
慈父见背,陶渊明与母妹无奈而又凄凉地回到外祖父家,开始了他的童年追梦生活。外祖父孟嘉是东晋的大才子,与他酬唱往来者全是风流倜傥的名流世家。家里院落颇深,最后一进三间通堂大屋里摆放着些旷世奇书。这对年少的陶渊明来说充满了神奇和向往。他躲开外人,沿着那条幽深的小径,愉快地跑去,然后偷偷地坐在那间从窗外射进阳光的书房读书。那些对他类似天书的古籍从他的手上一本又一本飘然而过,那些优美高雅纯粹无比的文字静静地流淌在他的心田上。《论语》、《孟子》在一个淅沥的雨后读完了,《老子》、《庄子》在一个夕阳西下的日子读完了,一部部经史子集慢慢融入了他的血液中。每当吃饭时,心疼儿子的母亲总是牵着陶渊明的小手从小径幽然而过,那片醉人的天地间忽然就飘逸出淡淡的菊香。
终于有一天,外祖父惊异地发现,站在自己面前的,不再是年少无知的外孙,而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东晋才子。他开始不断地向来访的朋友介绍陶渊明,那些曾经口若悬河、纵谈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博学家们在陶渊明面前忽然变得口笨舌拙。这个青年人,哪儿来的这么大的才学?他们互相探问,陶渊明只是笑笑,然后转身离去。
而此时,“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大相径庭的情趣已深深扎根于陶渊明的内心深处。壮志报国的陶渊明凌空出世,然而,在远远的山峦间,一丛经秋的菊花正在次第开放??
(三)
东晋一代,上不逮先秦,下不及唐宋,门阀制度森严,侈糜之风盛行。与政治混乱相应的是文化的衰落,举目四顾,百年历史中除了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之外,瞩目于史册者寥若晨星。春秋战国的硝烟弥漫中,一颗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在华夏的上空,诸子百家相继拥入文化的大潮,争当勇立涛头的弄潮儿。他们从不同的视角观照自然社会,提出济世经邦的箴言睿语,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科举试度的盛行,让唐宋催生了一批批文学才子,他们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唐诗宋词的江河中划出道道涟漪。然而,在东晋这个昏黄的朝
代中,那些我们熟知的名字因其凤毛麟角而显得更加耀眼,虽然他们就像一颗流星划破寂静的夜空??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二十九年的陶渊明背上行囊去江州做那个小小的祭酒。这个祭酒来之不易,但确是凭着自己旷世才华和卓绝的文学才能而得。此时的陶渊明感到前途光芒万丈,他的脚步轻松而又愉快。江州的天空是蔚蓝的,山川景致也是那么赏心悦目。可是,他的这种兴奋心情并未持续太久,很快就遭到沉重打击。当时门阀制度严格,士族为官盛行,而陶渊明由于父亲早故,沦为庶族。江州的上官下吏开始对他进行冷嘲热讽,诽谤挖苦让他痛苦不堪而又无可奈何。他想念自己的温暖的小家,想念把自己养大成人的母亲。也许在那里,他可以找到温暖和灵魂的慰藉。一个残烛将尽、淅淅沥沥的苦雨飘落的深夜,他给母亲写了一封长长的书信,把内心的悲苦痛痛快快地倾诉了一番。他告诉母亲,他想回家,离开这个让自己倍感羞辱的官场。十多天后,母亲回信。那封让他永世难以忘怀的信中,母亲含泪召他回转。翌日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他就是辞官。一身轻松的他怀着惊喜的心情迈着焦急的步伐奔向温暖的故乡,泪水时时漾在眼中,流在心里,是惊喜,是怅然,还是??
没多久,州里重新召他为主簿,刚刚获得自由哪里还有心思重回樊笼,他干脆婉言谢绝。生活像清凉的溪水,时刻不停地流淌。妻子的温柔贤惠,幼儿的调皮愚顽,让他感到温馨幸福。不过,随着孩子的增多,生活也愈来愈显得拮据。他需要去为生活奔波,唯一的路途还是离家为官。七年后,他远涉荆州,投奔桓玄门下。不久,他发现误入虎口,狡诈阴险的桓玄正依靠长江天险窥伺东晋的政权。他顿感担惊害怕,考虑着如何离开这个是非之地。正当此时,母亲病逝的消息传来,陶渊明一下子跌倒在地,只哭得天昏地暗,多次晕厥。早知如此,纵有高官厚禄,他那里会离开生他养他的母亲?悲痛欲绝的他拖着疲惫的身子,乘舟返回老家奔丧。
明年,桓玄谋逆篡权,随之刘裕率兵讨伐。重孝中的陶渊明以家国利益为重,在一个深夜,离别妻儿乔装打扮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消息告之刘裕。四十余岁能做此一件惊天动地的壮举,他感到非常欣慰。刘裕看重他的才华与勇气,将其留在幕府,这让陶渊明感到有了大展抱负的机会。然而,功成名就的刘裕开始剪除异己,那些战功赫赫的名将早不虑夕,转眼间成了阴朝厉鬼。陶渊明再度陷入绝望的境地,他终于在无奈和不安中,悄然离开了建康。
(四)
官场是什么?对陶渊明来说,就是不折不扣的苦痛!东晋时代注定不能成就陶渊明,陶渊明也注定会与这个时代决裂。只是,生活是一团乱而无绪的苎麻,越想理出个条理,越是粉丝错杂凌乱。拮据的生活,困窘的手头,让陶渊明感到尴尬和苦闷。在家呆了一段时间,高邻四舍劝他再入官场,去挣些官俸养家糊口。越想逃出苦海,越非要在这个尘网中绝望的挣扎。谁能告知,这样的痛苦怎能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