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安史之乱的历史教训》4600字
学习辅助网 .5730.net
作者 老六月雪
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讨平了东、西突厥、吐谷浑等,使盛唐拥有了极为辽阔的版图。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及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后,国势大增,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至鼎盛状态,属史无前例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共29年。然而,就在国力鼎盛之时,深谋远虑的玄宗却厉行节俭,规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内宫后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制作的饰物,并且遣散宫女,节省开支。他又下令全国各地均不得开采珠玉及制造锦绣,一改武则天以来后宫的奢靡之风。
勤、俭、廉是亲兄弟,相伴而生,共同构成贪腐的天敌。
唐玄宗李隆基
大唐子民在皇恩浩荡中快乐地生活着。
一般来说,繁荣富强是辟邪的利剑,不会发生外敌入侵和内乱。然而,就在开元盛世不久的天宝十四年,唐朝历史上却发生了影响中国历史久远的安史之乱,带来了空前的浩劫。这一悲剧是如何发生的呢,
走近唐玄宗,我们便不难发现酿成安史之祸的四大原因。其中,居于首位的便是皇上怠政。开创了盛世之后,唐玄宗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坐江山理念的变化,必然伴随重臣的洗牌。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官,小人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病死后,庸碌的奸臣杨国忠掌权,致使政治更加黑暗。玄宗由治国通向“霍国”的路,更加平坦了。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更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他曾将一年各地之贡物慷慨地赐予李林甫,此一端足见玄宗的大手笔。
虢国夫人游春图
公元736年,唐玄宗宠爱的妃子武惠妃病死,玄宗日夜寝食不安。他听说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氏美貌绝伦,艳丽无双,于是不顾礼节,将她招进宫里。
为了掩盖自己夺儿媳的丑恶行径,唐玄宗让杨妃自己请求进宫做女官,住进南宫,赐号太真。后封为贵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杨贵妃。贵妃的地位仅次于皇后,但当时尚无皇后,故杨贵妃实际上就是唐玄宗的皇后了。玄宗对她恩宠备至,称她是自己的“解语之花”。
杨氏一族开始飞黄腾达。
为讨贵妃欢心,唐玄宗可谓费劲心机。专门为贵妃提供服装服务的人就达七百多人。为让她吃上喜欢的新鲜荔枝,玄宗下令开辟了从岭南到长安的几千里贡道,把荔枝用快马快速运抵长安。
贵妃受宠,哥哥杨国忠平步青云,一步登天,做上了唐朝宰相。杨贵妃的姐姐们也各有所封: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二姐封为秦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其他的兄长也有封赏,做了朝中的高官。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5730.net
学习辅助网 .5730.net
醉死梦生的唐玄宗,与杨贵妃“玩耍”成了坐江山的主要内容,然而,这并不是他的全部。
唐代以贵、淑、德、贤四妃为夫人,后宫设立六局二十四司,共190人,还有女史10人。这些都是有品级的,无品级的宫女人数相当多。唐肃宗宝应元年,一次就放宫人3000人。而到了玄宗开元、天宝中,仅长安大内、大明、兴庆三宫和东都大内、上阳两宫,即有宫女40000人,可知唐玄宗的宫女是超过四万人的,而当时唐朝的总人口也就5000万人左右,相当于一千人里就有一个是唐玄宗的妻妾,比唐代的官员总数还多。要评历史上拥有宫女最多的皇帝,唐玄宗当之无愧。
当然,唐玄宗与女人并非只周旋于床第之间,他谱曲的《霓裳羽衣曲》,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现在,它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且据《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梨园的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与专司礼乐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教坊鼎足而三。后世遂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唐玄宗也成了梨园弟子的祖师。
由皇帝怠政,衍生出宰相专权。特别是奸臣为相,结果可想而知。
李林甫是口蜜腹剑的宰相,任内凭着玄宗的信任专权用事达十九年,杜绝言路,排斥忠良。杨国忠因杨贵妃得宠而继李林甫出任右相,他只知搜刮民财,以致群小当道,国事日非,朝政腐败。
是年,暴雨造成严重灾害,玄宗询问灾情,杨国忠却拿着大个的粟穗子给玄宗看,说雨大但没有影响收成。下边有的官员报告灾情,请求救助,他大发雷霆,命令司法机关进行严惩。杨国忠能力很差,却喜欢处理朝政,正事做不好,坏事很在行,接受贿赂、拉帮结派等应用自如。
朝政混乱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均田制在这个时期瓦解,税收急剧减少,但朝廷的花费却因为玄宗奢侈的榜样而逐渐增多,国库入不敷出。政治的腐败影响到军队,招募的兵士多是无赖之徒。
玄宗对国家的危机丝毫没有察觉,反而不合时宜地对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政治腐败与黑暗,激发了将领贪功求官的欲望。为了挑起战争,并在战争中立功受赏,加官进爵,边镇的很多将领肆意挑衅,使得边境战乱不断。初期形成的边境安定局面被打破了,西边和吐蕃的关系恶化,开战后互有伤亡,损害了历来的和睦友好关系。由于边境将领的骄横跋扈,致使本该平息的与西南的南诏国冲突日益升级,结果唐朝征兵和南诏开战。先后战死、病死的唐兵达二十万之多。
”被挥霍怠尽,只剩下了表面的繁荣。 唐朝大伤元气。开元年间的“鼎盛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5730.net
学习辅助网 .5730.net
地方势力尾大不掉,膨胀了其野心,是安史之乱的诱因之三。
为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唐玄宗于开元十年便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然而,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等职而兼管辖区内的行政、财政、户口、土地等大权,令原为地方长官之州刺史变为其部属。据《新唐书?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节度使因而雄据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室隐忧。
唐初,全国实行府兵制共置634个折冲府,当中261个位于保卫京师长安的关中,故军力是外轻内重,保证唐室有足够的兵力保卫京师及其政权。唐玄宗开元十年设之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开元十四年时,京师守卫改由彍骑负责。而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人,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渐渐形成地方威胁中央的危机。
朝政腐败,加剧各种矛盾并促其总爆发,是安史之乱的原因之四。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引重”。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隋唐以来,河北北部幽州一带杂居着许多契丹、奚人,唐太宗打败突厥以后,又迁徙许多突厥人在这一带居住。他们的习尚与汉人不同,互相歧视,安禄山正是利用这点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反唐的亲信。史称安禄山于天宝十三载(754)乱前,一次提升奚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将军和中郎将。在他的收买下,当地少数民族竟把安禄山和史思明视为“二圣”。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
安禄山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自此,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后来这种状况遍及全国。这些方镇或“自补官吏,不输王赋”,或“贡献不入于朝廷”,甚至骄横称王称帝,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直到唐亡。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公元9世纪后期,爆发了唐末农民大起义。907年,唐朝灭亡。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5730.net
学习辅助网 .5730.net
安史之乱的历史教训是深刻的。
唐开元盛世号称世界强国,历史鼎盛,但一次安史之乱便使其土崩瓦解,由此可见,没有清明的政治、优良的制度、谋国的大臣,仅有强大的经济,不过是腐败泛滥的虚胖而已,一旦矛盾爆发,便不可收拾,历史性的洗牌便不可避免。作为统治者,必须透过浮华的表象,洞察内在的忧患,采取得力措施,才能使国祚长久。
中央与地方,历来有不同利益诉求,中央对地方的监管一旦失控,局部利益必然伤害全局利益。中央的政策便会被拆解得七零八落不成样子,落到实处时已被改造得面目全非了。年深日久,就会形成政令不畅、腐败盛行的局面。地方的权利,必须限制;官员的行为,必须控制。地方势力一旦做大,中央必然被架空。
史载:春秋时,朝歌曾是卫国都城,卫国的卫懿公特别喜欢鹤,整天与鹤为伴,如痴如迷,丧失了进取之志,常常不理朝政、不问民情。他还让鹤乘高级豪华的车子,比国家大臣所乘的还要高级,为了养鹤,每年耗费大量资财,引起大臣不满,百姓怨声载道。公元前659年,北狄部落侵入国境,卫懿公命军队前去抵抗。将士们气愤地说:“既然鹤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待遇,现在就让它去打仗吧~”懿公没办法,只好亲自带兵出征,与狄人战于荥泽,由于军心不齐,结果战败而死。人们把卫懿公的行为称作“玩物丧志”。古人有诗云:“曾闻古训戒禽荒,一鹤谁知便丧邦。荥泽当时遍磷火,可能骑鹤返仙乡,”《尚书?旅獒》云:“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唐玄宗玩美女,丧失了江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此是也。
学习辅助网 .5730.net 学习路上必备的交流学习网站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5730.net
作文二:《安史之乱的历史教训》4500字
安史之乱的历史教训
:l-读史以史为鉴{
?老六月雪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
安史之乱的历史教训
盛唐拥有了极为辽阔的版
图.历经唐太宗"贞观之冶",
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
及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后,
国势大增,文治武功在唐玄
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达到鼎盛,属史无前例的盛世.唐玄宗在位
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天下大 44年,
治,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共29年.然而, 就在国力鼎盛之时,深谋远虑的玄宗却厉行节俭,规定三品以下的大臣 以及内宫后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制作的饰物,遣散宫女,节省开支. 他又下令全国各地均不得开采珠玉及制造锦绣,一改武则天以来的后宫 奢靡之风.
勤,俭,廉是亲兄弟,相伴而生,共同构成贪腐的天敌.
大唐子民在皇恩浩荡中快乐地生活着.
一
般来说,繁荣富强是辟邪的利剑,不会发生外敌入侵和内乱.然 而,就在改元后的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唐朝历史上却发生了影响中 国历史久远的安史之乱,带来了空前的浩劫.这一悲剧是如何发生的呢? 走近唐玄宗,我们便不难发现酿成安史之乱的四大原因.其中,居于 首位的便是皇上怠政.开创了盛世之后,唐玄宗开始满足了,逐渐沉溺于 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了改革时期的节俭之风. 坐江山理念的变化,必然导致重臣洗牌.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先后被
罢官,小人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病死后,庸碌的奸臣杨国忠执掌大 权,致使政治更加黑暗.玄宗由治国通向"祸国"的路,更加平坦了.唐玄 宗改元天宝后,更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他 曾将各地一年之贡物全部慷慨地赐予李林甫,仅此一端便足见玄宗的 "大手笔".
公元736年,唐玄宗宠爱的妃子武惠妃病死,玄宗日夜寝食不安.他 听说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氏美貌绝伦,艳丽无双,便不顾礼节,将她招 l伪党课?2011?2围1
f
f以史为鉴读史ll_
进后宫.
为了掩盖自己夺占儿媳的丑恶行径,唐玄宗让杨妃自己请求进宫做 女官,住进南宫,赐号太真,后封为贵妃,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杨贵妃.在后 宫,贵妃的地位仅次于皇后,但当时尚无皇后,故杨贵妃实际上就相当于 唐玄宗的皇后了.玄宗对她恩宠备至,称她是自己的"解语之花". 杨氏一族开始飞黄腾达.
为讨杨贵妃的欢心,唐玄宗可谓费尽心机,专门为杨贵妃提供服装 服务的人就达七百多人.为让她吃上喜欢的新鲜荔枝,玄宗下令开辟了 从岭南到长安的数千里贡道,只为把荔枝直接运抵长安. 贵妃受宠,哥哥杨国忠也得以平步青云,一步登天做了唐朝宰相.杨 贵妃的姐姐们也各有所封:大姐为韩国夫人,二姐为秦国夫人,三姐为虢 国夫人.其他的兄长也有封赏,都做了朝中的高官.
醉生梦死的唐玄宗,把与杨贵妃的"玩耍"当成了坐江山的主要内 容,然而,这倒也并不是他的全部.
唐代以贵,淑,德,贤四妃为夫人,后宫设立六局二十四司,共190人, 还有女史10人.这些都是有品级的,而无品级的宫女人数那就相当多了. 唐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一次就遣放宫人3000人.而到了玄宗开 元,天宝年间,仅长安大内,大明,兴庆三宫和东都大内,上阳两宫,就有 宫女4万人,而当时唐朝的总人口也就5000万人左右,相当于每1000人里
就有一个是唐玄宗的妻妾,比唐代的官员总数还多.要评历史上拥有宫 女最多的皇帝,唐玄宗当之无愧.
当然,唐玄宗与女人并非只周旋于床第之间,他谱曲的《霓裳羽衣 曲》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现在,仍无愧 为我国音乐舞蹈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且据《新唐书?礼乐志》载:"玄 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 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梨园的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与 专司礼乐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教坊三足鼎立.后世遂将 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被称为梨园弟子.唐玄宗也成 了梨园弟子的祖师.
由皇帝怠政,才衍生出宰相专权.特别是奸臣为相,后果便可想而 知.此为原因之二.
;;读史以史为鉴I
李林甫是个口蜜腹剑的宰相,凭着玄宗的信任专权用事达19年,堵 塞言路,排斥忠良.杨国忠因杨贵妃得宠而继李林甫之后出任右相,可惜 只知搜刮民财,以致群小当道,朝政腐败,国事日非.
是年,暴雨成灾,玄宗询问灾情,杨国忠却拿着大个的谷穗给玄宗 看,说雨大但没有影响收成.下边有的官员报告灾情请求救助时,他就大 发雷霆,命令司法机关严惩.杨国忠能力差却喜欢处理朝政,正事做不 好,坏事很在行,接受贿赂,拉帮结派等倒应用自如.
朝政混乱影响了国家经济,均田制瓦解,税收急剧减少,但朝廷的花 费却因为玄宗的奢侈榜样而逐渐增多,国库入不敷出.政治的腐败也影 响到了军队,招募的兵士多是无赖之徒.
而玄宗对国家的危机丝毫没有察觉,反而不合时宜地对外发动了 一
系列的战争.政治的腐败与黑暗,激发了将领贪功求官的欲望.为了 能在战争中立功受赏,加官晋爵,边镇的很多将领便肆意挑衅,使得边 境战乱不断.初期形成的安定局面被打破了,西边和吐蕃的关系恶化,
开战后互有伤亡,损害了历来和睦的友好关系;西南本该平息的与南诏 国的冲突目益升级.唐朝不得不征兵和南诏国开战,结果战死,病死的唐 兵达20万之多,唐朝大伤元气.开元年间的"鼎盛"被挥霍殆尽,只剩下了 表面的繁荣.
地方势力尾大不掉,膨胀了其野心,是安史之乱的诱因之三. 为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唐玄宗于开元十 年(公元722年)便于边地设10个兵镇,由9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 然而,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 安抚使,支度使等职而兼管辖区内的行政,财政,户口,土地等大权,令原 为地方长官的州刺史变为其部属.据《新唐书?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 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节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 大不掉,成为唐室隐优.
唐初,全国实行府兵制,共置634个折冲府,当中261个位于保卫京师 长安的关中,故军力是外轻内重,以保证唐室有足够的兵力保卫京师及 政权.唐玄宗开元十年所设的节度使,率兵镇守边地,军力日渐强大,渐 有凌驾中央之势.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时,京师守卫改由弦骑负责. 而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边镇兵力达50万人,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 l?,党课?2011?2围l
l以史为鉴读史..
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0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为诸镇之中的 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当时中央兵力则不足8万,形成外重内 轻的军事局面,渐渐形成地方威胁中央的危机.
朝政腐败,加剧各种矛盾并促其总爆发,是安史之乱的原因之四.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 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 据势力的矛盾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 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19年之久.他排 斥异己,培植党羽,"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 引重".继他之后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
只顾徇私误国之人,公行贿赂妒贤嫉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奸臣当 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的争权夺 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 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 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安史之乱 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隋唐以来,河北北部幽州一带杂居着许多契丹, 奚人,唐太宗打败突厥以后,又迁徙许多突厥人在这一带居住.他们的习 尚与汉人不同,互相歧视,安禄山正是利用这点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 层,作为反唐的亲信.史称安禄山于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乱前,一次 提升奚人和契丹族2500人任将军和中郎将.在他的收买下,当地少数民 族竟把安禄山和史恩明视为"二圣".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 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
安禄山拥兵边陲,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 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致使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 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历时8年,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 传》i己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 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 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 凉.自此,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
0读史I,X史为鉴I
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
割据,各自为政,后来这
种状况遍及全国.这些
藩镇或"自补官吏,不输
王赋",或"贡献不入于
朝廷",甚至骄横到称王
称帝,与唐王朝分庭抗 礼直到唐亡.唐王朝也 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 民族的控制力,内忧外 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 可危.9世纪后期,爆发 了唐末农民大起义.公 元907年,唐朝灭亡. 安史之乱的历史教 训是深刻的.
唐凭借开元盛世号 称世界强国,走向鼎盛, 但一次安史之乱便使其 土崩瓦解.由此可见,没 有清明的政治,优良的 制度,谋国的大臣,仅有 强大的经济,不过是腐 败泛滥的虚胖而已,一 旦矛盾爆发,便不可收 拾,历史性的洗牌便不 可避免.作为统治者,必 须透过浮华的表象,洞 察内在的忧患,采取得 力措施,才能使国祚长 久.
——丽广]
i
太湖之畔,水乡众多.随着近几年水乡旅
游的火热,众多有特色的水乡小镇也被开发
出来,令南来北往的游客流连驻足.同里就是 这众多小镇中的一个.由宋代建镇开始,经明 清两朝兴旺发展,浓厚的人文底蕴,秀美的水 乡风光,独具特色的建筑群落,让这个被誉为 "东方威尼斯"的古镇,以独特的气质吸引着 人们的目光.
如果想在同里玩得尽兴,购买一张景区 联票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也可以选择在每晚 5点后免费进入景区.这里的居民依然保持着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繁荣的旅游 业并没有让他们改变自己的作息时间以迎合 游客们的需要.晚上的同里,丝毫不会让你联 想到她白天的喧嚣,一条条安静的街道,一盏 盏明亮的灯,偶尔开着的几间店铺,所有的景 区都关门谢客.夜游同里需要换一种平淡的 情怀,这里仿佛不再是一个旅游景点,而只是 一
个梦境.
还是看看白天的同里吧!这个用一天就 可以走遍的小镇,被"川"字形的15条小河分 隔成七个小岛,49座古桥又将其连成一体,民 居多临河而建,家家临水,户户通船,颇有"小 桥流水人家"的风情.历史上,同里因地处泽 国,交通不便,所以少有兵戎之灾,在悟静祥 和的环境中,镇中古建保存完好,也是江苏省 保存最为完整酊水乡古镇之一.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 深,有龙则灵."同里不大,却是块人杰地灵的 风水宝地.同里人世代以读书为荣,教育发
作文三:《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6000字
抗 日 战 争 史 话
八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
敌后战场的反攻作战
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 5 月 13
战线展开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 1943 年 2 月 2 日, 斯 日, 美英联军胜利结束在北非的军事行动, 9 月上旬在
有利于同盟国家的根本性转折。 反法西斯盟军在各条
1943 ~ 1944 年,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发生了
后战场军民渡过了最困难的阶段, 进入恢复和发展的 新阶段, 并于秋季开始了局部的攻势作战。 根据国际形势的变 化 , 中 共 中 央 确 定 1944 年 的
日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美军开始战略反攻。 中国敌
于 2 月 7 日, 取得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的胜利, 从此
意大利登陆, 迫使意大利投降。 在太平洋战场, 美军
斗争方针是 : 继续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 , 集中力量打 始 , 华北 、 华中 、 华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 , 遵照中
击日 、 伪军 , 巩固和扩大抗日 根 据 地 。 从 1944 年 开 共中央的指示 , 抓住有利战机 , 对日伪军普遍展开局
部反攻 。
150
失地 6 万余平方公里, 改变了根据地被分割的局面。 晋绥边区军民共收复敌伪据点 92 个, 收复村庄 3108 个, 扩大面积 2. 4 万余平方公里, 解放人口 40 余万。① 1265 处, 毙伤日军 4580 余人, 俘日军 292 名, 歼灭伪 山东军区进行主要战斗 3514 次, 攻克与逼退日伪据点
诚 3200 人, 收复县城 11 座, 解放人口 500 多万, 收复
伪军 3. 8 万余人, 俘 3. 49 万余人, 争取敌军反正、 投
个, 解放人口 758 万。 晋冀鲁豫根据地军民共毙伤日、
投诚、 反正 2. 22 万余人, 拔除敌据点、 碉堡 1600 多
余次, 毙伤敌军 2. 29 万余人, 俘日、 伪军及争取伪军
在华北, 1944 年, 晋察冀根据地军民共作战 4400
八 抗 日 战 争 的 最 后 胜 利
军 5. 4 万人, 争取伪军 1. 1 万人反正, 解放国土 4 万余 平方公里, 解放人口 930 万, 军队发展到 15 万人, 民 兵游击队发展到 37 万人, 形成了渤海、 胶东、 鲁中、
鲁南、 滨海 5 个巩固的根据地。② 1944 年, 华中敌后 过最困难时期, 进入恢复和再发展的新时期。 战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华中敌后军民从 1943 年冬渡 在华中 , 新 四 军 根 据 中 共 中 央 、 中 央 军 委 的 指
地有重点地 对 敌 展 开 攻 势 作 战 。 1944 年 1、 2 月 间 , 苏中军民向日 、 伪军连续发动攻势 , 相继攻克大官庄 等敌据点 17 处 。 3 月 , 苏 中 军 区 发 起 车 桥 战 役 。 此
示 , 决定进一步恢复原有地区 , 争取新的发展 , 主动
役 , 共歼灭日军上校以下官兵 460 余人和伪军 500 余
① ②
1945 年 1 月 9 日 《 大众日报》 。
告。
晋绥军区副参谋长陈漫远 1945 年 1 月在武工队长会议上的报
151
人 , 解放国土
100 余平方公里 , 进一步沟通了苏中与
抗 日 战 争 史 话
再也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 4 月 , 苏北军区发 余人 , 收复了六塘河两岸地区 , 使淮海 、 盐阜两区完 全连成 一 片 。 5 月 , 苏 北 军 区 又 攻 克 淮 盐 重 地 陈 家 港 。 淮北军民在攻势作战中 , 解放泗洪 、 灵璧 、 睢宁 起高 ( 沟 ) 杨 ( 口 ) 战役 , 经 16 天血战 , 歼敌 2000
转入反攻的标志 。 车桥战役后 , 苏中地区的日 、 伪军
苏北 、 淮北 、 淮南的联系 。 车桥战役是华中敌后战场
阳等县城 。 淮南部队攻入盱眙 、 定远县城 。 皖中 、 浙
三县城之间的广大地区 。 苏南军民一度攻入长兴 、 溧
1944 年 , 华中 敌 后 军 民 共 作 战 6500 多 次 , 歼 灭 日 、 伪军 5 万余人 , 收复失地 7400 多平方公 里 , 解 放 人 口 160 余万 。 随着斗争形势的变化 , 华中抗日根据地 东 、 鄂豫皖 8 个根据地 , 极大地改善了各地区的斗争 发展为 苏 北 、 苏 中 、 苏 南 、 淮 北 、 淮 南 、 皖 江 、 浙 局面 。
东部队在 1944 年 , 也对日 、 伪军进行了积极的作战 。
上的游击兵团, 威逼广州市郊, 出没于香港地区的九
在华南, 1944 年东江纵队由数千人扩大为万人以
龙附近, 组织海上游击队, 炸毁九龙铁桥。 在广九路 以西, 成立抗日民主政权; 在广九路以东, 也控制了 大部分地区。 9 月至 10 月, 东江纵队对部队进行整编,
建立支队编制。 战斗在珠江三角洲的人民抗日武装, 挺进中山县五桂山后, 积极向日、 伪军出击, 在战斗 中壮 大 了 部 队, 巩 固 和 发 展 了 五 桂 山 抗 日 根 据 地。
1944 年 6 月, 雷州人民抗日游击队在雷州半岛成立,
152
中共中央的指示, 将独立总队改编为广东省琼崖人民
并在各地普遍发动抗日武装起义。 中共琼崖特委根据
4000 余人, 冯白驹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各支队积极 等县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
抗日游击独立纵队 ( 简称琼崖纵队 ) , 下辖 4 个支队, 寻机作战, 积极打击日、 伪军, 在琼山、 文昌、 澄迈 1944 年, 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局部反攻作战中,
八 抗 日 战 争 的 最 后 胜 利
军 6 万余人, 争取日、 伪军将近 3 万人反正, 缴获各 收复县城 16 座, 攻克据点碉堡 5000 多个, 收复国土 8 万多平方公里, 解放人口 1200 多万。①
共作战 2 万余次, 毙伤日、 伪军 22 万人, 俘虏日、 伪
种火炮 100 余门、 轻重机枪 1200 挺、 步枪 8 万余支,
大解放区 24 万多平方公里, 解放人口近 1000 万, 把 重要地区。 到 1945 年春夏, 全国已建立 19 块抗日根
歼灭日、 伪军 16 万余人, 攻克与收复县城 61 座, 扩
八路军、 新四军在 1945 年的春、 夏季攻势作战中, 共
1945 年, 敌后军民普遍对日伪军展开
了新攻势。
敌人进一步压缩到大中城市周围和主要交通线及沿海 据地, 如陕甘宁、 晋察冀、 晋冀豫、 晋绥、 山东、 苏
鄂豫皖、 湘鄂、 东江、 琼崖等根据地, 总面积约为 95 人民武装发展到 91 万人, 民兵 220 万人。
北、 苏中、 苏浙皖、 淮北、 淮南、 皖江、 浙东、 河南、
万平方公里, 人口 9550 余万, 八路军和新四军及其他 敌后战场的局部反攻作战, 在战略上有力地策应
1944 年 12 月 31 日 《 解放日报》
①
153
抗 日 战 争 史 话
为对日转入全面大反攻准备了重要条件。
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和英、 美盟军的对日作战, 同时也
2
抗战后期的正面战场
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朝着有利于反法西斯人民 本性的变化, 日军已被迫转为守势。 在印缅战场, 盟 的方向发展。 同年秋, 太平洋战场的形势也发生了根
1943 年初, 苏联红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最后
身, 加强了对华攻势作战。 随之, 中国正面战场战事 开始频繁。 常德会战
军也正积极准备反攻缅甸。 日军为早日从中国战场抽
战, 牵制中国军队南下进攻, 发动了常德会战。 在此 师团, 总计 28 个联队, 另有飞行第四十四战队及大批
1943 年 11 月, 日军为了策应太平洋战场和印缅作
次会战中, 日军投入的兵力有: 第十一军, 下辖 5 个
伪军, 共计 10 万余人。
军, 第七十二军等。 总兵力: 2 个战区, 计 16 个军 43 个师, 共计 21 万余人。
等; 第九战区, 包括第九十九军, 第十军, 第五十八
括第二十九集团军, 第十九集团军, 第三十三集团军
国民党军投入此次会战的部队有: 第六战区, 包
门户, 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武汉失守后, 这里更成 为重庆大后方的物资唯一补给线。
常德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属于湘西重镇, 川贵
154
则拼死作战, 在常德及其附近地带多次与敌反复厮杀, 后投入约 3 万兵力, 300 余门火炮。 中国守军第七十四 战况惨烈, 牺牲惨重。 日军进攻常德市一地时, 就先
在会战中, 日军求胜心切, 疯狂进攻, 中国军队
军第五十七师兵力仅 9000 余人, 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 然牺牲惨重, 但官兵宁可战死, 绝不投降。 在整个 50
况下与敌鏖战, 坚守 16 昼夜, 重创敌人, 中国守军虽 余天的会战中, 中国军队付出了伤亡 6 万余人、 师长
八 抗 日 战 争 的 最 后 胜 利
阵亡者即有 3 人的代价, 也给骄狂的日寇以沉重打击, 共毙伤日军 2 万余人。 日军虽然曾艰难攻占了常德, 但中国军队二线兵团随即展开反攻。 会战以日军的被 在此次会战中, 中国空军以及美军驻中国基地的
迫退却而告终。
空军也积极参战并取得重大战绩。 中美空军集结轰炸 展开攻击, 有力地支援了地面作战。
机和驱逐
机约 200 架, 对日军飞机、 舰船、 地面部队 常德会战, 中国军队依托阵地节节顽强阻击, 迟
滞日军进攻, 给敌重大消耗, 并以反攻恢复了原来态
势, 给日军重创, 粉碎了日军的作战企图; 同时在战 争, 并配合了盟军在印缅战场的反攻作战。 豫湘桂战役
略上也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反 “ 扫荡 ” 、 反 “ 清乡 ” 斗
场, 美军对日军的反攻与进攻不断增强, 日本在南洋
胜利, 日本侵略者被动挨打, 处境困难。 在太平洋战
1944 年初, 反法西斯战争在世界各主要战场节节
的海上交通线被切断, 而且在中国的长江补给线也在
155
抗 日 战 争 史 话
的命运, 日本决定在中国战场上打通平汉、 粤汉和湘
中美空军的攻击下也受到严重的威胁。 为了挽救覆灭
美空军基地。 日本大本营把这次豫湘桂作战称做 “ 打
南宁通往东南亚的大陆交通线, 并摧毁中国南部的中
桂铁路, 以 连 接 从 中 国 东 北, 经 北 平、 郑 州、 武 汉、
通大陆 交 通 作 战 ” , 代 号 为 “ 一 号 作 战 ” 。 日 军 参 加 “ 一号作战” 的总兵力约 51 万人、 战马 10 万匹、 火炮
1551 门、 坦克 794 辆、 汽车 15550 辆, 从 1944 年 4 月 之广、 作战距离之长、 作战时间之久, 都超过日本陆 对于日军的大规模进攻, 国民政府缺少足够的准 至 12 月, 历时 8 个多月。 其参战人数之大、 作战区域
军以往的任何一次会战。
寄托在英美方面, 因此出现积极配合盟军作战而忽略 虽然国民党先后出动了 100 万军队节节抵抗, 却最终 豫湘桂战役包括河南会战、 长衡会战和桂柳会战
石的战略指导方针发生改变, 他把胜利的希望过多地
备。 另外, 太平洋战争爆发及中国战区成立后, 蒋介
国内作战的思想。 这种松懈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没能阻挡住日军的进攻。
三个阶段。 战役的第一阶段是河南会战, 日军出动的
兵力约 15 万人, 中国军队在 35 ~ 40 万人。 由于作战
准备不足, 日军在 4、 5 月间 先 后 攻 陷 郑 州、 洛 阳 等 地。 之后, 日军以 13 个师团为基干, 总共投入 36 万 余人开展了长衡会战, 中国方面投入 30 多万兵 力 阻 场, 并包围衡阳。 中国政府调集各路援军增援, 但未
敌。 日军 6 月攻陷长沙。 6 月 26 日, 日军占领衡阳机
156
因敌我力量悬殊, 阵地被日军突破, 8 月 8 日中国军队 向广西进攻, 开始了桂柳会战。 11 月, 日军攻陷桂林、 山。 国民政府为之震动, 为了保卫西南后方, 立即集 放弃衡阳。 随后, 日军从湖南、 广东及越南三个方面
日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使日军遭受重大伤亡, 终
能突破包围圈。 4 万守军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 反复同
八 抗 日 战 争 的 最 后 胜 利
柳州。 之后, 日军
向贵州方向进攻, 12 月 2 日占领独
中一切可用之兵力投入贵州作战, 8 日收复独山, 迫使 从华北到华南再至印度支那的通道。 日军退回广西。 12 月, 豫湘桂战役结束, 日军打通了 在短短的 8 个月中, 国民党军在豫湘桂战场上损
146 座, 失去空军基地 7 个、 飞机场 36 个。 日军在付 出重大代价之后, 虽然打通了大陆交通线, 但始终没 能全线通车。 并且, 在 “ 一号作战 ” 中日军消耗了庞
兵六七十万人。 丧失国土 20 余万平方公里, 丢掉城市
为分散, 占领区守备更为薄弱。 日军在中国的攻势开 始由强转弱。 豫西鄂北和湘西战役
大的兵力和作战物资, 也使其战线拉得更长, 兵力更
建湖南西部芷江、 湖北西北部老河口的机场, 使之成
的中美空军基地尽遭摧毁。 在此情况下, 中美开始扩
在豫湘桂战役中, 衡阳、 桂林、 柳州及粤赣边区
为美军在华空军的两个最大的航空基地。 1945 年初, 华北、 华中的铁路、 公路和长江、 湘江的航运展开攻 所建的空军基地投入使用, 连续向日军主要交通干线
击。 为了消灭美国空军力量, 日军于 1945 年初接连发
157
抗 日 战 争 史 话
攻, 豫西鄂北和湘西战役开始。
动老河口和芷江作战, 向豫西鄂北和湘西地区发动进 1945 年 3 月, 日军第十二集团军集结 4 个师团约 7
106 架, 分别集中在湖北荆门以北地区到河南舞阳、 叶 西、 鄂北日军同时发起攻击。 在豫西方面, 日军第十 县、 鲁山、 洛宁等附近地 区。 1945 年 3 月 21 日, 豫
万人的兵力, 坦克 100 余辆, 骑兵 2000 人, 各型飞机
三路向西进攻。 25 日, 日军以一部进攻南阳, 主力向 西突进。 26 日, 日军骑兵第四旅向纵深突进, 占领了 战于 4 月 8 日攻占老河口。 4 月 12 日, 中国军队在老 老河口机场, 随后, 在日军第一一五师团支援下经激
二集团军分别由鲁山、 叶县、 舞阳、 沙河店地区, 分
六十八军第一四三师与日军激战 7 天后, 由城东南突 于 23 日黄昏进占宜城, 29 日攻陷襄阳, 30 日占领樊
河口实施反击, 将日军逐出该地。 30 日, 南阳守军第 围, 南阳失陷。 在 鄂 北 方 面, 日 军 由 荆 门 地 区 北 犯, 城。 4 月 16 日、 18 日, 中国军队分别收复襄阳、 宜城 国空军第四、 第十一大队及中美混合团, 直接支援地
以及樊城。 襄河以西恢复会战前态势。 在作战中, 中 面作战, 攻击日军及其后方, 共出动各型飞机 1000 余
击, 伤亡 1. 5 万余人。
豫西控制老河口空军基地的目标, 但遭到相当大的打 豫西鄂北战役刚刚结束, 日军又向湘西发起了进
架次, 取得了显著战果。 此次会战, 日军虽达成进占
贵阳、 重庆的军事要冲地带,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中
攻。 湘西地处黔川东
面的门户, 是进出黔、 川, 通向
158
美设在粤赣边及湘桂地区的空军基地被日军破坏之后, 芷江机场, 成为空军的重要基地。 为了侵占芷江空军 基地, 掩护湘 桂、 粤 汉 两 铁 路 交 通 线, 1945 年 4 月, 日军以第二十集团军第一一六、 第四十七、 第三十四、 第六十八师团等部共 8 万人, 由益阳、 邵阳、 东安之 线向湘西地区发动进攻。 湘西会战从 1945 年 4 月 9 日 第四方面军、 第十集团军等共 10 个军 20 个师, 加上
八 抗 日 战 争 的 最 后 胜 利
开始, 至 6 月 7 日结束。 中国 军 队 调 集 第 三 方 面 军、 空军第五、 二、 三等 4 个大队和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共
400 余架飞机, 总兵力 11 万人, 采取节节阻击, 诱敌 深入, 包围聚歼的作战方针。 4 月 9 日起, 日军由邵阳地区分四路向西进攻。 中
国军队在邵阳、 新宁以西地区对日军展开逐次阻击, 并准备向日军实施反击。 4 月 30 日, 中国军队完成集 中后向武阳地区日军实施反击, 5 月 1 日克复武阳。 日 军残部 3000 余人在向东溃退中再遭我军的截击, 伤亡 军向东南溃退。 我军向东追击, 于 12 日克复高沙。 日 惨重, 最后被围歼于武冈附近。 5 月 6 日我军日攻克新 我军于 5 月 6 日挫败日军 6000 余人的进攻后, 在空军 湘西会战 , 中国军队作战指挥得当 , 反击行动有
宁城。 此后, 中国军队以全力向东追击。 在邵阳方面, 的有力支援下, 于 8 日向日军实施全线反攻。
力 , 会战中共毙伤日军 2. 4 万余人 , 缴获大小火炮 24
门 , 步枪 1300 余支 , 机枪 100 挺 , 战马 347 匹 , 其他 日军攻占芷江机场的企图 。 湘西会战后日军已无力在
战利品 20 余吨 , 基本实现了预定作战计划 , 粉 碎 了
159
中国战 场 进 行 攻 势 作 战 , 开 始 转 入 战 略 收 缩 防 御
抗 日 战 争 史 话
阶段。
桂柳反击战
国军队乘势追击, 发动了桂柳反击战。 桂柳反攻作战 军、 1 个集团军、 6 个军共 14 个师, 其中多数是新编
1945 年 4 月, 日军从广西等地实行战略收缩。 中
中, 中国军队已处较大的优势, 参战兵力为 2 个方面 练和装备的美械师, 日军只有久战疲惫、 兵员不足的 3
个师和 2 个独立混成旅。 在空军方面, 中国已完全掌
版的战史说: “ 不及三月之间, 推进七百五十余公里之 之先声。” 距离, 进展五万余平方公里之幅员, 此实乃反攻致胜 缅北反攻战
等湘桂铁路沿线各城镇, 毙伤敌军 9000 余人。 台湾出
始至 8 月结束, 中国军队先后收复南宁、 柳州、 桂林
握了制空权, 占有绝对优势。 桂柳反攻作战从 5 月开
滇西, 一部翻越野人山进入印度, 后组成中国驻印军。
日军占领缅甸, 英军败退印度, 中国远征军大部退回 缅甸的失守, 对远
东反法西斯战争产生了消极影
1942 年 5 月, 中英联军在缅甸防御作战中失利,
响。 日军占领缅甸, 打开了进攻印度的门户, 印度已 日军便可进逼中东, 控制印度洋, 与德国、 意大利在
处于日军的直接攻击之下, 岌岌可危。 印度一旦失守, 军事上直接呼应, 这将增加盟军在北非和欧洲战场的 军从缅甸失守后, 就开始考虑如何反攻缅甸。
压力, 影响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能力。 因此, 盟
160
报关于在印度训练 10 万中国军队和在云南装备训练 30
1942 年 6 月, 史迪威由印度返抵重庆, 向**汇
八 抗 日 战 争 的 最 后 胜 利
个师与收复缅甸的计划, 得到蒋的赞同。 7 月 18 日, 史 迪威正式向蒋提出 “ 反攻缅甸计划”。 10 月 15 日, 史迪 随后经过中、 英、 美三国的磋商, 三方同意在 1943 年春 威飞赴印度与英印军总司令韦维尔商讨收复缅甸计划。
季发动代号为 “ 安纳吉姆” 的作战行动。 1943 年 5 月, 罗斯福、 丘吉尔及美、 英高级军事幕僚在华盛顿举行 北的攻势, 打通中印公路, 作战主要由中英军队从印 “ 三叉戟” 会议, 会议决定于 1943 年秋季发动收复缅 度东部的利多及中国军队从云南进夹击缅甸北部来实 施。 反攻缅甸的作战任务主要由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 征军担任, 英军只担任助攻。 作战目标主要是收复缅 北和打通由利多经胡康河谷、 密支那、 八莫连接滇缅
一次被列入议程进行商讨。 会后, 罗斯福和丘吉尔致 密函给**, 得到**的积极回应。
的魁北克再次召开战略会议, 收复缅甸的作战计划又
路的中印公路。 8 月, 美、 英首脑和军事当局在加拿大
以中国驻印军主力, 联合英、 美盟军一部, 沿中印公 路向缅北推进, 正式开始实施缅北反攻作战。
北克会议的决定及东南亚战区攻势计划, 与盟军协定,
1943 年 10 月,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依据同盟国魁
举进军。 1944 年 3 月 5 日, 中国驻印军攻克缅北门户
重大胜利。 12 月 28 日, 中国驻印军分兵两路向缅北大
康河谷的日军重要据点于邦, 取得缅北反攻的第一个
1943 年 11 月 28 日, 中国驻印军先行部队攻克胡
161
孟关; 6 月 28 日, 攻克战略枢纽孟拱; 7 月 11 日, 打
抗 日 战 争 史 话
通了从加迈, 经孟拱到密支那的铁路、 公路交通。 当 中国驻印军主力在孟拱与日军激战之时, 中国驻印军
一部对孟拱以东的密支那开始攻击。 从 5 月中旬开始, 密支那, 歼灭日军 2000 余人, 日军城防司令官水上源 经过 2 个多月的激战, 8 月 3 日, 中国军队终于攻克了
握。 缅北反攻作战第一阶段作战结束。
藏自杀身亡。 至此, 缅北各战略要点均为中国军队掌
中印公路, 并与中国远征军会师。 3 月 8
日, 中国驻印 军攻克腊戍。 3 月 9 日, 英印军占领曼德勒。 3 月 30 部被歼灭。 缅北作战胜利结束。 日, 中国驻印军与英印军于乔梅会师, 缅北之日军大 在缅北反攻作战中, 中国共投入 16 个师 17 万余
坎。 1945 年 1 月 27 日, 中国驻印军攻取芒友, 打通了
段作战命令。 中国驻印军相继攻占缅甸重镇八莫、 南
行整补。 10 月 10 日, 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下达第二阶
1944 年 8 月至 10 月, 中国驻印军决定利用雨季进
600 余辆, 打通了中印和滇缅公路, 牵制了日本缅甸方 甸战场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滇西反攻战 面军的预备队, 为英印军在帕尔地区的作战和整个缅
人, 缴获 步 枪 1100 余 支, 轻 重 机 枪 600 余 艇, 汽 车
人的兵力, 收复缅北城镇 50 余处, 毙伤日军 3. 1 万
令长官, 负 责 训 练 部 队, 筹 划 反 攻 方 案。 1943 年 11
撤至滇西。 1943 年 2 月, **任命陈诚为远征军司
第一次缅甸战役失败后, 中国远征军一部由缅甸
162
任命卫立煌接替该职。
月, 陈诚因病辞去远征军司令长官职务, 军事委员会 1944 年 4 月中旬, 中国远征军为策应缅北方面中
八 抗 日 战 争 的 最 后 胜 利
国驻印军作战, 打通中印公路, 制订作战计划。 5 月, 大的炮、 空火力支援下, 强渡怒江成功, 揭开中国远 中国远征军下达攻击命令, 第二十集团军各部, 在强
征军反攻滇西的序幕。 经过 1 个多月的激战, 第二十 据点, 并越过高黎贡山, 向腾冲攻击。 第十一集团军 集团军先后攻克马面关、 桥头、 北斋公房等日军坚固
各部队也于 6 月初, 分别在惠通桥、 毕寨渡、 三江口 附近渡过怒江。 6 月下旬, 远征军长官部电令第二十集团军分兵 3
东岸, 四面环 山, 地 形 险 峻, 且 城 内 工 事 极 为 坚 固, 冲、 龙陵、 松山、 平戛为日军在滇西高黎贡山的 4 大 团军第五十三、 第五十四军, 分别越过龙川江上游向 外围各据点也是半永久性工事, 易守难攻。 当时, 腾
路, 向腾冲攻击。 腾冲扼滇缅公路要冲, 位于大盈江
据点, 其中尤以腾冲最为险固。 6 月 25 日, 第二十集 腾冲推进, 至 28 日迫近腾冲外围。 日军据险顽抗, 第 二十集团军攻击进展迟缓, 苦战月余, 日军被迫退入 城内固守。 经过 2 个月的苦战, 中国军队于 9 月 14 日
克复腾冲, 日守军全部被歼。 与此同时, 远征军于 9
月 8 日攻占松山, 全歼该地日军; 11 月攻克龙陵。 腾 余人, 缴获日军步枪 1777 支, 轻重机枪 164 挺, 火炮 冲、 龙陵作战, 远征军总计毙伤日军 1 万余人, 俘 260
16 门。 中国远征军伤亡 2. 5 万余人。
163
抗 日 战 争 史 话
侧分 3 路, 向芒市、 畹町进攻以扩大战果。 11 月 20 日 攻克芒市, 11 月底进至遮放。 1945 年 1 月上
旬, 3 路 大军均进抵畹町附近, 对日军形成包围, 1 月 24 日攻 在芒友会师。 至此, 中国西南国际交通补给线完全打
远征军攻克龙陵后, 于 11 月 6 日沿滇缅路及其两
占畹町。 27 日, 中国远征军与缅北作战的中国驻印军
通, 中国云南省的领土完全收复。 1 月 28 日, 中、 美 腊戍, 缅北、 滇西作战至此结束。
高级将领在畹町举行会师典礼。 3 月, 中国驻印军攻占 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发动的缅北、 滇西反攻作
战, 历时 1 年多, 收复缅北大、 小城镇 50 余座, 解放缅
远征军也付出了重大牺牲, 伤亡官兵约 6. 7 万人。
共歼灭日军 4. 8 万余人, 俘日军 647 人。 中国驻印军和 缅北、 滇西反攻作战, 揭开了正面战场反攻的序
甸领土 8 万余平方公里, 收复滇西失地 8. 3 万平方公里,
幕。 反攻的胜利, 不但粉碎了日军封锁中国并从西南
的信心。 当胜利的消息传到国内后, 各大报纸竞相刊 也通过 《 新华日报》 表示热烈祝贺。
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 坚定了抗战必胜
进攻中国抗战大后方的企图, 保卫了西南边陲, 而且
登这一振奋人心的喜讯, 进行热烈的庆祝。 中共中央
3
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和 苏联对日宣战
1945 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 在各战场的反
164
攻和进攻势如破竹,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临近最后的胜 利。 苏、 美、 英等同盟国军队从东西两线加速向德国 推进。 4 月 25 日, 苏军和美军的先遣部队在易北河畔 会师。 4 月 28 日, 墨索里尼被执行死刑。 30 日, 希特 勒在柏林自杀身亡。 5 月 2 日, 苏军攻克柏林。 5 月 8 件投降。 至此, 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八 抗 日 战 争 的 最 后 胜 利
日, 德国最高统帅部宣布向苏、 美、 英、 法四国无条 德、 意法西斯的覆灭, 使日本法西斯陷于完全孤
立的境地。 盟军作战的重心也迅即东移, 全力对付日
本法西斯。 然而, 日本法西斯却孤注一掷, 准备做垂
本拼凑 40 多个师团约 240 万兵力, 建立起从菲律宾的
死挣扎, 进行所谓本土决战。 1945 年 2 月至 5 月, 日 吕宋岛经台湾、 琉球群岛至小笠原群岛的防线。 在中
国东北及朝鲜北部、 日军配备 75 万兵力, 企图以此与 日本本土及外围诸岛连成一体, 坚持长期作战。 6 月 8 日, 日本御前会议制订了实施 “ 本土决战 ” 的战争指 国土。 6 月下旬, 美军进攻并占领冲绳, 完成 “ 越岛
导基本大纲, 提出 “ 发挥一亿国民玉碎精神 ” , 以保卫
大孤、 横滨、 神户 6 个大工业城市遭到美国空军的多 次大规模轰炸, 日本完全丧失了制空权。
进攻” 的最后一战。 此时, 日本东京、 川崎、 名古屋、
国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举
行会议。 7 月 26 日, 波茨坦会 坦公告 》 ( 简称 《 波茨坦公告 》 ) , 敦促日本立即无条
府首脑斯大林、 杜鲁门、 丘吉尔 ( 后为艾德礼 ) 在德
1945 年 7 月 17 日至 8 月 2 日, 苏、 美、 英三国政
议以宣言的形式发表了 《 美英中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
165
抗 日 战 争 史 话
告。 公告通告日本政府: “ 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 无条件投降, 并对此种行动诚意实行予以适当及充分 本拒绝接受 《 波茨坦公告》 。 之保证。 除此一途, 日本即将迅速完全毁灭。” ① 但日 由于日本公开拒绝接受 《 波茨坦公告 》 , 促使美国
件投降。 8 月 8 日, 苏联对日宣战, 也正式声明加入公
美国决定使用原子弹的一个因素。 4 月至 6 月, 美军在 代价。 战 役 结 果 是: 日 军 死 亡 9 万 余 人, 被 俘 7400 冲绳的登陆战虽然胜利, 但此役美军也付出了极高的
按原计划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另外, 冲绳岛战役也是
人; 美军伤亡 5 万余人。 为了加速日本投降, 8 月 6 日 和 9 日, 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 导 致日本平民死亡 20 余万人。 为尽快结束战争, 美、 英等国一直希望苏联参加
英三国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召开 会 议, 会 议 商 定, 英、 美于 1944 年 5 月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而苏联则允诺 一旦欧洲战争结束, 立即参加对日作战。 1945 年 2 月
对日作战。 1943 年 11 月 28 日至 12 月 1 日, 苏、 美、
4 日至 11 日, 美、 英、 苏三国首脑再次在雅尔塔举行 会晤。 会议签署了 《 雅尔塔协定》 , 协定规定在德国投 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 2 个月或 3 个月内, 苏联将参加
须予以维持, 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归还苏联,
①
同盟国方面的对日本作战, 其条件为: 外蒙古的现状
国际条约集编辑部: 《 国际条约集 (1945 ~ 1947) 》 , 世界知识 出版社, 1959, 第77 ~ 78 页。
166
大连商港须国际化, 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 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对担任通往 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 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① 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苏中合办 《 雅尔塔协定 》 确定了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时间, 《 雅尔塔协
八 抗 日 战 争 的 最 后 胜 利
本法西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 定》 也践踏了中国主权。
协调了同盟国对日作战的军事行动, 对于加速击败日
从 9 日起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 同时宣布参加 《 波茨 “ 苏联今已向日本宣战。 中国全国人民深为振奋, 余谨 代表中国政府及全体军民, 向阁下及贵国政府与英勇 致电斯大林说: “ 我们代表中国人民, 对苏联政府的对 日宣战, 表示热烈的欢迎。 中国解放区的一万万人民 万恶的日本侵略者。
”
1945 年 8 月 8 日, 苏联发表对日作战宣言, 宣布
坦公告》 。 8 月 9 日, **在致斯大林的电文中说:
之苏联军民表示诚挚之佩慰。” 同日, **与**也
及其军队, 将以全力配合红军及其他同盟国军队消灭 苏联宣布参战后, 立即以 11 个合成集团军、 1 个
3 个防空集团军, 共计陆军 80 个师, 火炮 2. 6 万门, 坦
坦克集团军、 1 个骑兵机械化集群、 3 个航空兵集团军、 克和自行火炮 5500 余辆, 作战飞机 3800 余架, 海军各
种舰艇 500 余艘, 海军航空兵飞机 1500 余架, 总兵力
①
1974, 第 241 页。
《 德黑兰、 雅尔塔、 波茨坦会议记录摘编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67
150 余万人进入中国东北。 此时关东军辖第一、 第三方
抗 日 战 争 史 话
12 个旅团, 70 余万人; 伪满、 伪蒙军 8 个师又 12 个旅, 20 余万人; 日、 伪军总兵力近 100 万人。 作战飞机 150 部分是刚组建的部队, 其战斗力大大下降。 架, 坦克 160 辆, 各种火炮 5000 门。 但是, 关东军绝大 8 月 9 日, 苏联分四路越过中苏、 中蒙边境, 向驻
面军, 6 个集团军和第 2 航空集团军, 共计 24 个师团又
扎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发动全线进攻。 15 日占领多伦、 北、 齐齐哈尔, 20 日占领哈尔滨、 长春、 沈阳。 苏联 协同陆军作战, 切断了日军的海上退路。 在苏联发起 康保, 17 日占领牡丹江、 佳木斯、 赤峰, 19 日占领张
海军太平洋舰队也先后在朝鲜北部、 千岛群岛登陆,
60. 9 万人被俘。 苏军伤亡 3. 2 万余人。
军, 日军损失官兵约 70 万人, 其中 8. 3 万人被击毙, 苏联军队出兵中国东北, 对日本关东军发动进攻,
的对日远东战役中, 歼灭全部关东军、 伪满军和伪蒙
时间。
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覆灭, 缩短了同盟国对日作战的
4
战争的最后胜利
日本投降与中国抗日
表 《 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 , 号召对日军发动全面反攻。 100 万正规军、 220 万民兵, 向日、 伪军展开了宏大规 此后,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 华中、 华南根据地近
在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的 8 月 9 日, **发
168
模的全面反攻。
市 22 座。 晋冀鲁豫边区部队于 8 月 13 日开始对日、 伪 军进行全面反攻, 共歼灭日、 伪军 5 万余人, 收复县城
多座城市。 晋绥军区部队经 10 余天反攻作战, 共收复城
集宁、 丰镇、 承德、 秦皇岛、 山海关、 绥中、 锦州等 70
大部, 山西、 绥远、 辽宁各一部, 收复张家口、 宣化、
伪军 7 万余人, 解放了察哈尔、 热河省的全部, 河北省
晋察冀军区部队在 8 月以后的大反攻中, 共歼灭日、
八 抗 日 战 争 的 最 后 胜 利
59 座。 山东军区于 8 月 11 日进行全面反攻, 共歼灭日、 伪军 6 万
余人, 解放县城 46 座, 攻克烟台、 威海卫等沿 发出最后通牒, 随后向日、 伪军展开全面反攻。 新四 海城市、 港口 6 处。 8 月 11 日, 新四军向华中各地日军
军各部队在这次大反攻中, 共歼灭日、 伪军 7 万余人, 解放县城 40 座, 重要市镇 440 余处, 收复了大片 国 武装力量也发动了反攻作战并取得辉煌战绩。 东北抗 日联军, 也随同苏联红军参加了消灭关东军的战斗。 八路军、 新四军、 华南人民武装力量和东北抗日 土。 在华南, 东江纵队、 珠江纵队、 琼崖纵队等人民
联军, 在对日军实行全面反攻中, 伤俘日、 伪军 39. 87 万余人, 收复县以上城市 250 余座, 取得了重大胜利。
许多城镇。
的收缩, 国民党军队跟进占领了沿海及交通线附近的 此时, 日本军国主义统治集团已经穷途末路。 8 月
在正面战场, 日军已无力继续作战, 而随着日军
9 日, 日本军政要人在皇宫防空洞内召开最高战争指导 会议, 讨论战与降的问题。 铃木首相根据美国在广岛
169
抗 日 战 争 史 话
经到了不得不接受 《 波茨坦公告 》 的地步。 陆相阿南 惟几、 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 军令部总长丰田贞次郎 也不得不默认严峻的事实, 但反对无条件投降。 正当
投掷原子弹、 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等情况, 认为日本已
首相请天皇 “ 圣断” , 天皇同意以不变更天皇统治国家 大权作为 接 受 《 波 茨 坦 公 告 》 的 附 带 条 件。 8 月 10 日, 日本外务省通过中立国瑞士、 瑞典政府, 将日本 接受 《 波茨坦公告 》 的照会转交中、 美、 英、 苏四国 政府。 照会称: 日本政府准备接受美、 中、 英三国政 府赞同的联合公报所列条款, 而附以一项谅解, 即上
长崎投下了第 2 颗原子弹。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 铃木
日本最高战争指导会议争论不休之时, 当日美军又在
府首脑于 1945 年 7 月 26 日在波茨坦发表、 后经苏联政
项公告并不包括任何有损天皇为最高统治者权利的要 求。 日本政府竭诚希望这一谅解获得保证, 且切望迅 速得到关于对此的明确表示。 8 月 12 日, 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代表美、 英、 中、
苏四国政府答复日本。 答复强调: 自 投 降 之 时 刻 起, 最高统帅之命令。 日本天皇必须授权并保证日本政府 日本天皇及日本政府统治国家之权力, 即须听从盟国
及日本帝国大本营能签字于必须之投降条款, 使 《 波 本政府之最后形式将依日本人民自由表示之意愿确定。 茨坦公告》 之规定能获实施, 按照 《 波茨坦公告》 , 日
国复文。 14 日, 召开御前会议, 天皇见大势已去, 做出
开内阁会议、 皇族会议和最高战争指导会议, 讨论同盟
8 月 12 日和 13 日, 日本军国主义统治集团反复召
170
日, 日本政府正式照会中、 美、 英、 苏四国政府, 表示 接受 《 波茨坦公告》。 8 月 15 日中午, 日本天皇裕仁以 广播播送 《 终战诏书》 的形式, 宣布无条件投降。 8 月 16 日, 日本天皇向国内外的日本陆海军人颁
接受盟国答复的决定, 并要政府起草 《 终战诏书》。 是
国军队投降。
平洋地区和太平洋诸岛的 300 多万日军, 陆续向同盟 9 月 2 日 9 时, 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 “ 密苏里 ”
降。 从这时起到 9 月中旬, 远东、 东南亚各国、 南太
布敕令, 命令他们遵照 《 终战诏书 》 向同盟国军队投
八 抗 日 战 争 的 最 后 胜 利
治郎代表日本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 向同盟国
本外相重光葵代表天皇和政府, 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
号战列舰上, 举行了日本向盟国投降的签字仪式。 日
及澳大利亚、 加拿大、 法国、 荷兰、 新西兰等国政府 的代表签字。 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在签字仪式上 机, 从过去的流血和蛮行中, 奠定更美好的世界— — — 发表简短宣言。 他说: “ 以今天这个严肃的仪式为转
代表福莱塞海军上将、 苏联代表杰列维亚科中将, 以
国代表尼米兹海军上将、 中国代表徐永昌上将、 英国
无条件投降。 受降的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上将、 美
理想的愿望即自由、 宽容和正义的实现做出贡献的世 界— — —才是我最大的希望, 也才是人类真正的希望。” 军舰上空, 庆祝这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纪念时刻。 签字仪式结束后, 数千驾美式飞机越过 “ 密苏里 ” 号 至此,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世界反法西斯战
建筑在信赖和谅解之上的、 能为人类的尊严和人类最
171
争也胜利结束。 国民政府决定 9 月 3 日为抗日战争胜
抗 日 战 争 史 话
利纪念日。 同日, **为 《 新华日报》 题词: “ 庆祝 将 9 月 3 日作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抗日胜利, 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此后, 中国人民一直 日本政府宣布投降后, 各战区分别举行了日本投
降签字仪式。 中国战区的受降范围包括: 中国 ( 东北
10 月 25 日, 中国战区台湾受降典礼在台北市公会堂举
除外) 、 台湾、 越南北纬十六度以北地区之全部日军。
行。 受降主官陈仪代表中国政府正式宣告: 自即日起, 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 所有一切土地、 人民、 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 至此, 被日本帝 国主义侵占长达 50 年的宝岛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经过艰苦卓绝的长期抗战, 中国人民终于在世界
10 月 25 日被定为台湾光复日。
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的进程中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 者。 中国人民的巨大民族觉醒、 空前民族团结和英勇 的民族抗争, 是中国人民
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军队进行大小战斗共计近 20 万 结束时接受日军 128 万人投降。 中国战场歼灭的日本 次, 重要战役 200 余次, 歼灭日军 150 余万人, 战争 军事力量, 约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的
70% , 对其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 中国 以上, 其中军队伤亡 380 余万人。 中国遭受的直接经济 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 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中国军民伤亡 3500 万人
损失达 1000 亿美元, 间接经济损失 5000 亿美元。 中国
172
作文四:《抗日战争的启示》3200字
1937年至1945年爆发的日本蓄谋已久的抗日战争是中华名族史上最大的灾难,
是中国人民最大的耻辱,最终中国虽然战胜了,但归付出的代价却是产痛的.
在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中国驻屯军借口一个兵士失踪,
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要求。日本军阀遂开枪开炮猛轰北平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吉星文团进攻。由此, 打响了抗日战争的第一枪,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
中华民国最高统帅蒋中正在庐山先后发表谈话。7月16日、17日,中华民国最
高统帅**在庐山先后发表《对于芦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谈话,表示:“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国家生存。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地无分南北,年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至此表明了对日本军阀挑衅的退让底线。7月28日、30日,日本军阀相继占领北平、天津,第二十九军退守保定一线。平津一带的大学纷纷迁移。7月31日,**发表《告全体将士书》:和平既然绝望,只有抗战到底”,宣告战争已经全面爆发。 抗日战
与其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抗战,还不如说是中华民族中一些先进分子的自
我觉醒……
任国民党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兼右翼兵团总司令张自忠,忧愤国事,投笔从戎,
历任排长、连长、营长、旅长、师长等职。1940年4月中旬,日本侵略军集中了10多万人的兵力,再度侵犯湖北襄樊,首当其冲的就是张自忠所指挥的右翼兵团,张自忠率部浴血奋战,日寇攻了五天五夜,未能越雷池半步,只得掉头鼠窜,张自忠亲率部队,尾追敌人,沿途斩杀无数,敌寇死伤达五六万人。同年5月7日,张自忠杀敌心切,率总部直属特务营和74师3个团共2000余人,从宜城窑湾东渡汉江,夜宿距宜城东北6公里的南营。8日拂晓,率部北进,清晨抵达山西麓南瓜店。于是,一场惊英豪泣鬼雄的战斗便在这个小山村一带拉开。在南瓜店,张自忠部队活捉一掉队日本兵,得知敌三昼夜不停息地向北窜犯。我部稍作休息,即冒雨出罐子口向北追,因道路泥泞难行,薄暮方赶到距南瓜店不远的襄阳境境内方家集。知敌刚从这里离开,现行军在方家集东贡几里外,张自忠遂令部队向敌人发起猛攻,我军一发发炮弹在敌阵地开花。直到敌人发现我兵力不多时,便掉过头来猖狂反扑。部队在方家集一带一连激战了两昼夜。当时,日军约万人,多于我军数倍,且敌人拥有飞机、坦克,而我军连日行军作战,无一日修整,加之远离后方,得不到补充,又拼杀了几日,几乎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我军终因力量悬殊,于5月16日,部队被迫退回南瓜店,电台已被敌炮炸坏,与后方联络中断。凌晨,敌人集中兵力,从东南西三面向我南瓜店猛扑,12架敌机在空中盘旋,扫射轰炸,掩护步兵冲锋,我方浴血备战,多次击退敌人。到上午10时许,南瓜店到处是枪炮声,如同六月滚雷,震得大地都在颤抖,尘土硝烟弥漫空际。太阳也变成了昏黄色的圆盘,整个阵地笼罩在铁和血的火海之中。张自忠将军始终站在一个小山包上,拿着望远镜一边观察敌阵,一边传令:对敌人要狠狠地打!子弹打完用刺刀拼,刺刀断了用拳头打,用牙咬!敌三面围攻,网开一面,企图把我军向北压迫至长山坪开阔地带围歼,三面火力集中到我军不到1平方公里的阵地上。此时,我军已打退敌军5次进攻,伤亡惨重,险况频生。李致远参谋对张自忠说:“敌人三面包围我们,不如暂时转移,重振旗鼓,再与敌作战。”张自忠火了,大声说:“当兵的临阵退缩是要杀头,当总司令遇到危险可
以逃跑吗?难道我们的命是命,前方战士的都是士坷垃?什么包围不包围,必要不必要,今天的事有我无敌,有敌无我,一定要血战到底。”我军杀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但敌人凭借其兵力优势,一股刚退下来,另一股又蜂拥而上。我军在弹药殆尽之际,用刺刀和大刀冲杀。突然,飞来一颗子弹从张自忠左臂三角肌处穿过,鲜血立刻渗透了呢子制服,警卫人员不约而同地围在他身边做掩护。激战到下午两点,张自忠所带官兵仅剩20多人。敌人包围圈在缩小,情况万分危急。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张自忠激动地说:“这正是军人杀敌报国的好机会,我决不后退!”接着又飞来一颗子弹从他的胸部左侧穿过,敌人已从四面八方围了过来,眉目可见,敌我短兵相接,混战一起,展开了肉搏,张自忠自知伤重不救,大声对左右说:“我这样死得好,死得光荣,对国家、对人民、对长官问心无愧,大家要努力为国杀敌,勿忘我志!”刚说完,从东南又飞来几颗子弹,张自忠太阳穴和左眉梢上部各中一颗,倒地身亡。
八路军副参谋长,中国共产党军事将领之一的第七名将的左权,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国民政府针对陈炯明的东征,不久前往苏联留学,1930年返回中国,任红一军团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升任八路军副参谋长,与彭德怀一同指挥针对日本军队的百团大战,取得巨大战果。1942年日本军队出动大兵团突袭八路军前敌指挥部,左权负责断后,在山西辽县(现左权县)的十字岭突围战争中被炮弹击中身亡。左权曾协助彭策划并指挥百团大战。还担任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指挥黄崖洞保卫战,以极小的代价消灭了日军800余人。此战对提升我军的士气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这是当年晋察
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为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题的词。抗战时期,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战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位英雄,为掩护群众和主力撤退,毅然决然地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在子弹打光了的情况下,纵身跳下了万丈悬崖,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在这场战争中还有杨靖宇,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郝梦龄、戴安澜等高级将领舍身赴死,为国捐躯。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守卫宝山的国民党军姚子青营以及回民英雄马本斋、归国女侨李林等千千万万普通官兵血染疆场,壮烈殉国。在民族危难时刻,这些爱国志士勇敢的站了出来,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中华儿女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抛头颅洒热血,用血肉筑成了捍卫祖国大地的新长城。然而与时代英雄相反,那些充当日本汉奸的中国人,却不知廉耻,一直昧着良心帮日本人践踏着自己的国土,宁愿当日本的走狗!
曹汝霖,上海人。早年留学日本。1921年7月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回日本求学,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系。1924年脱离共产党,加入国民党。1938年底,随汪精卫投敌。1940年后,历任汪伪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汪伪政府警政部长、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上海市长等职。日本投降后曾被**任为上海行动总队总队长。后在舆论压力下被捕。1948年死于南京狱中
与抗日英雄相比,这些人比比皆是……汪精卫周佛海 、陈璧君 、 郑孝胥 、 章宗祥 、 陆宗舆 、 褚民谊 、 江朝宗 、 齐燮元,一个个名族的窃取者,一个个名族的耻辱,他们不但没有替抗日战争出一把自己的力,而且还给中国人拉后腿….. 抗日战争中诞生的一批又一批的英雄,但是不否定一些人有很强的劣根性,见风使舵,利欲熏心,出卖了中国广大人民,陷中国广大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给中国抗日带来了极大阻力。
为什么抗日战争中,中国损失了那么多军队?死亡了那么多无关的平民百姓?为什么在全国人民正在拼命抗日时,会有那么多的汉奸出现? 厌倦深思:团结和统一是战胜 一
切敌人和困难的法宝。我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于扭转战局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华儿女不分民族宗教,不分阶级阶层,不分有无党派,不分性别年龄,不分何种职业,不分在大陆或海外,只要有爱国之心,出救国之力都可以加入到统一战线中来。从而形成了拳头、迸发出了强大的力量,终于使日本帝国主义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抗日战争的胜利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分裂则国运衰,统一则民族兴。只要全体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实现祖国统一,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再现中华民族的辉煌!
作文五:《伟大的抗日战争》8400字
《伟大的抗日战争》导学案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学习目标 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重点: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阐述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难点: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一、民族危难——侵华日军的罪行
1、军事侵略
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1937年八一三事变→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
思考:为什么要侵华?
既定国策;经济危机;中国内战(中国国内局势动荡,特别是**大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
2、暴行
屠杀与蹂躏、细菌与毒气??
3、血腥的殖民统治
政治:建立伪政权、经济:掠夺军需、文化:奴化教育、抢夺民财
二、共赴国难——中华民族的抗战
1、局部抗战——抗日救亡运动
(1)概况
中共表明坚决抗日的态度:九一八事变后发表宣言;华北事变后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确立方针。 东北抗日武装的形成(关外) :、抗日义勇军、中共组织抗日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
国民党爱国官兵的自发抵抗(将领、事迹) :①蔡廷锴、蒋光鼐;②安德馨;③宋哲元;④冯玉祥 西安事变:①西安事变是怎样发生?②中共主张怎样解决西安事变?③西安事变的结局如何?有何历史意义?
后方各界人民的救亡运动(关内) :①工人②爱国工商业者③学生:一二·九运动
(2)特点
自发性、形式多样;局部性、分散性,尚未形成统一的力量;抗日与反蒋相结合
2、全民族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认识
形成过程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及时发表宣言、通电,提出“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 华北事变后,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七. 七”事变第二天,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
“八·一三”事变第二天,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抗战。
“八·一三”事变后,国共两党达成协议,红军接受改编。两党首先在军事上实现了合作。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3日,**发表谈话,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认识:
民族矛盾的激化是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主要动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国共十年对峙后期初步形成,抗战初期正式形成的。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策略来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八一宣言”发表前是“抗日反蒋”阶段,从“八一宣言”发表到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逼蒋抗日”阶段,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到1937年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是“联蒋抗日”阶段。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两党阶级利益的不同是导致统一战线破裂的主要因素。
抗战胜利后,由于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导地位,加上**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国共关系逐渐破裂。1947年春,**限令中共撤销驻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代表团,封闭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国共关系完全破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复存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虽然国民党在军事力量和政治地位上占据主导地位,但中共始终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和维护者,在思想路线上处于主导、核心地位。
特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但国内的阶级矛盾仍然存在的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它具有许多重要的特点。
广泛的民族性和极大的复杂性。它是全民族的统一战线, 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还包括除了汉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政治力量。这种广泛性决定了统一战线的复杂性,而复杂性集中表现为国共两党不同的抗战路线及两党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国共两党两个政权、两个军队的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突出的特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为国共两党所共同承认和正式公布的政治纲领。
处于既有利而又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下,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国际发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获得了广泛的国际同情和支持,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有利条件。但英美等国在较长时间的对日“绥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集团对日妥协的倾向,这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又是不利的。
(2)国民党正面战场
主要会战:
凇沪会战:一寸山河一寸血,成功地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太原会战:国共合作得最好的一次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的胜利——平型关大捷。
徐州会战:1938年,为打通南北战场,日军决定进攻徐州,国民政府又组织了徐州会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的胜利——台儿庄大捷。
武汉会战:1938年秋,此后进入相持阶段。
枣宜会战 :1940年,张自忠。
总体评价: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未能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
(3)共产党敌后战场
1937.8,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建立陕甘宁边区-----??
开展各种形式的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斗争:①“百团大战” (时间、指挥者、战果) ②少数民族抗日武装
☆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比较
1、不同点
(1)指导思想:前者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后者是全面抗战路线。
(2)斗争对象:前者是国民党反动派;后者是日本侵略军、顽固派、伪军等。
(3)分布地域:前者主要在江南地区;后者主要在华北地区。
(4)斗争结果: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根据地大部分丧失,红军被迫长征。抗战胜利前夕,抗日根据地抗击着侵华日军的大部分和几乎全部伪军,根据地得到发展,成为抗战的主战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2、相同点
(1)战略构想:都是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试图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2)发动群众:都是着眼于到农村发动和依靠群众,壮大革命力量。
(3)根据地建设:都是通过发展生产、政权建设、土地革命等方式巩固和建设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区别和联系
1、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区别
(1)抗战路线不同。正面战场推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敌后战场实行动员和依靠全民族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
(2)依靠的武装力量不同。正面战场依靠的是国民政府的正规军,敌后战场依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
(3)战场范围不同。正面战场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内划分成若干战区,正面阻击敌人的进攻。敌后战场在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4)作战规模和方式不同。正面战场多是大兵团的大会战,打的是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敌后战场基本上是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5)战略地位不同。正面战场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敌后战场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起主导作用,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
2、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联系
两个战场的联系实际上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他们是互相依存的,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驱逐日寇的目标是一致的,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两个战场互相配合,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抗击了侵华日军的主要兵力,从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开辟。在战略相持阶段,正面战场仍坚持抵抗,但战略地位日益降低,敌后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国共双方在战役或战斗中的配合日益减少,但两个战场还是保持着互为需要的战略配合关系。从1944年4月开始,正面战场又重新成为日军战略进攻的重点,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时,敌后战场展开了仍属游击性质的局部反攻,这时,两个战场的对立和各自的独立性更为突出,但在战略上的配合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
三、日落东瀛——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向盟国签署投降书,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
四、浴火重生——胜利的意义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它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限。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 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2. 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
3. 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
4. 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
5.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抗日战争的特点
1. 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 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连成一体。
3. 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的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前期积极,后期消极是正面战场的特征,而敌后根据地则始终如一。两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国共两党阶级属性的差距决定了该特点的存在,也决定了统一战线内部存在尖锐斗争。
4.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做出巨大让步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制定并贯彻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方针,坚持敌后抗战始终不动摇、不退缩,决定性地消耗了日军的力量。以斗争求团结,始终高举抗日大旗,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存在。
5. 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6. 持久性。是所有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基本形势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却完全不同: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中国取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主要有:
战争领导:甲午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民众动员: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抗战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战略战术: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中共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
国际环境: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结束语:
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进一步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并表现出许多鲜明的特点,这就是: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主席在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典型练习题阅读与感悟一:
1.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材料表明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在于( )
A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B .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成
C .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D .扭转了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
解析: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或解决历史观点和问题是高考的基本能力要求之一。日军企图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为此发动淞沪会战。
抗日战争
由于国民政府的积极抵抗,淞沪会战“抗战亘于三月”,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答案:C
2.(2011·苏州月考)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该歌词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 .扶清灭洋 B .抵制日货C .打倒列强 D .抗日救国
解析:“倭奴”是对日本侵略者的蔑称,歌词中“从军”、“倭奴”等关键信息明显地表达出其反映的时代主题是抗日救国。答案:D
3.(2011·合肥学业水平测试) 从下图中,你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 .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B .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C .国民党军队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D .抗战前期国民党军队抗战比较积极
解析:抗战中后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力量逐步成为抗战的主力,故A 、C 错误;统计图反映的信息不能体现国共合作,故B 错误;抗战前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多,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一时期国民党军队抗战比较积极。答案:D
4.**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肯定了国民党军队的抗战B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
C .抗日军队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D .国共两党是中国抗战的主要力量
解析:国共两党合作抗日,采取的是党外合作的方式,双方各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没有统一的国防政府和军队,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各自的抗日军队。故C 项表述不正确。答案:C
5.阅读下列材料: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全国上下应该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1937年7月8日)
请回答:
(1)卢沟桥事变发生在哪一年?
(2)卢沟桥事变后,为实现全民族抗战,中共与国民党达成协议,实现了红军的改编。当时的红军被改编为哪两支军队?
解析:本题以卢沟桥事变为命题切入点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第(1)问直接回答出1937年即可。第(2)问要围绕改编八路军、新四军作答。
答案:(1)1937年。
(2)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典型练习题阅读与感悟二: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观察右面历史图片
下列对此图的解释说明正确的是( )
①图片中的场景发生在1937年7月 ②图片中
的军人在安德馨率领下英勇抵抗 ③图中的场景表
明全国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④图片反映的史实说
明国共已开始合作抗战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①
②③④
解析:本题是一道组合型选择题。该图片是1937年7月中国守军在卢沟桥抗击日军,②图片中的军人在安德馨率领下英勇抵抗是不正确的,因为安德馨是在日军进犯山海关时,率东北军奋勇还击。答案:C
2.央视6套电视节目《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中,描写了1933年中国军人与日军拼死肉搏,守卫长城,勇夺喜峰口的事迹,这支部队是( )
A .东北抗日义勇军 B .国民党第二十九军C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D .东北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从守卫长城,勇夺喜
峰口等描述,可以判断是宋哲元领导的国民党第二十九军的英勇事迹。
答案:B
3. 右图所示的纪念碑纪念的是( )
A .甲午中日战争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D .辛亥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日军侵华罪行。根据纪念碑上的数字可知是纪念
南京大屠杀中30万遇害同胞。答案:C
4.(2011·烟台期末)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弹起我心 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这首脍炙人口的《铁道游击队》主题曲描述的历史发生在( )
A .1840~1842年间 B .1927~1936年间C .1937~1945年间 D .1946~1949年间
解析:由“游击队”可排除A ;B 、D 属于内战时期,斗争对象不是“鬼子”——日本军队;只有C 项符合题意,这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答案:C
5.在这幅摄于20世纪日军占领区的照片里,一名日本军官正手把手教中国孩子学写日语。日本军官此举的目的是( )
A .帮助中国扫除文盲B .为中国培养翻译人才
C .向中国儿童灌输奴化思想D .便于和中国人进行语言交流
解析:本题主旨是日本采取的殖民统治中奴化教育的典型史实,是从思想上侵蚀中国儿童。答案:C
6.有一支军队的军歌歌词是:“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地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这支军队是( )
A .八路军 B .新四军C .义勇军 D .抗日联军
解析:从“扬子江头淮河之滨”可知这支军队的活动区域在南方。答案:B
7.以下有关侵华日军罪行的控诉正确的是( )
①南京大屠杀的被害人达30多万 ②在中国土地上研究细菌和化学武器 ③用活人进行试验 ④在20
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A .① B .①②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解析:依据教材内容可知①②③④均属于侵华日军所犯下的罪行。答案:D
8.**对骁勇善战的彭德怀评价甚高,曾经赋诗颂扬:“山高路远坑深,大军
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1940年8月,彭德怀直接指挥的重大战
役是( )
A .平型关战役 B .台儿庄战役C .百团大战 D .淞沪会战
解析:依据教材知识,1940年8月彭德怀指挥了著名的百团大战,极大地提高了
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答案:C
9. 在抗日战争中,既存在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也存在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
后战场。关于右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对日作战上是互相配合的 ②国民党在抗战初期正面战场
的抗战,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 ③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④正面
战场的抗战,丢失了大片领土,不值得肯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中国爱国官兵英勇作战的民
族精神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故排除含④的选项。答案:A
10
.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
的形象。右图是该剧中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 )
①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③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基本一致 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两人代表了两党,体现了两党的合作,①③不符合史实。答案:C
二、非选择题(2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在1938年写下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话:“八个月中,国共两面都做了英勇的奋战,中国实现了伟大的团结,几百万军队与无数人民都加入了火线;其中几十万人就在执行他们的神圣任务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我们真诚地追悼这些死者,表示永远地纪念他们。”
请回答:
(1)**提出“八个月中,国共两面都做了英勇的奋战”主要依据有哪些?(8分)
(2)“全国实现了伟大的团结”的标志是什么?(4分)
(3)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8分)
解析:从材料内容分析,**1938年写的一段感人肺腑的话,回答时要注意“八个月中”,要围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共两党的抗战分析。
答案:(1)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等战役;中共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国家间的相互配合与支持。
作文六:《抗日战争的爆发》2400字
抗日战争的爆发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日本帝国主义先侵占东北,又侵略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全国掀起抗日救亡高潮。
2.使学生知道张学良、杨虎城为联共抗日发动西安事变,扣留**。中国共产党以全民族利益出发,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使学生知道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我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教学重点:西安事变的原因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教学难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甲午战争爆发在哪一年?交战的双方又是谁和谁呢?
2、导入:早在1894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发动了对我国的侵略战争。由于当时清政府的妥协投降,致使中国大面积的割地赔款,几乎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在这以后30多年来,中国的历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然而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仍然不死,他们策划了一个更大的侵略阴谋,是什么阴谋呢?
二、学习新知:
(一)学习“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1、名读47页课文第一段,思考以上问题,并回答。
小结:这一企图就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贪婪的侵略本质。
过渡:日本帝国主义是这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
2、默读第二节,思考并回答。
A 强调:1931年9月18日,日本进攻东北军,炮轰沈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板书:1931、9、18“九一八”事变)
B 提问:日军这样做的结果怎样?(板书:东北三省沦亡)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胆敢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呢?(小组讨论后回答:**正在围剿红军,坚持“攘外必先安内”,下令决对不抵抗)
3、了解“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带来的后果:
A 、攘外必先安内”——攘:排斥;攘外:抵御外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想抵御外患,首先得使国内安定下来。
B 、充:我想,同学们一定非常想知道当时驻东北三省的中国军队共有多少人?日军又有多
少人吧?我们来看投影。19万比1万,从这个数字看,你想到了什么?(中国必能很快赶走侵略者)为什么那么多的中国守军却守不住东三省,而使国土大片沦丧呢?(**下令绝对不抵抗)
C 、月19日清晨,日军占领了沈阳城。随后又侵占了黑、吉、辽三省。就这样,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丰富的矿产资源,竟由于**的不抵抗政策断送得干干净净。后来,日本又侵略了华北大片土地,威胁到了北平和天津。
D 、问:东北沦陷后,3000万同胞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播放录象)从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E 、结:这歌声是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烈控诉。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中国人又该怎样做呢?(团结起来,一致抗日)
过渡:那么,又是谁首先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日的呢?
4、学习共产党提出全民族抗日的主张:
A 、自由读48页课文,思考以上问题。
B 、强调:就在这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是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向全国人民提出一项十分重要的主张。
C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重要主张?(板书:提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你怎样理解这项主张?(引导学生从国民党、共产党、全国人民的利益方面考虑)
D 、小结并过渡:这项主张符合全国人民的利益,所以,主张一提出:立刻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也正是共产党和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强烈愿望,深深的触动了国民党两位爱国的将领。他们是谁?又是怎样做的呢?
(二)学习“西安事变”:
1、认识国民党两位爱国将领。
A 、投影出示(张学良、杨虎城),关于这两个爱国将领,你都知道他们的哪些情况呢?(引生介绍这两个人的简单事迹)
B 、提问:他们是怎样对待共产党提出的这项主张的呢?(接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自由读课文49页第一节,划出答案,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
2、学习西安事变的经过及意义:
A 、教师讲解西安事变的经过。(板书:1936、12、12西安事变)
B 、讨论:那么,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呢?(逼蒋抗日)**答应这个请求了吗?西安事变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C 、自学49页第二节思考:通过这节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板书:和平解决) 过渡: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内战争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板书:形成)全国人民就团结起来,积极奋战,准备一致对敌了。
(三)学习“卢沟桥事变”:
1、讲解:1937年春季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了侵略我国的步伐。
2、默读51页第一节,边读边思考,并在书中划出答案。
投影出示:A 、日本帝国主义又把魔爪伸向了我国哪些地区?
B 、他们在这些地区又是怎样做的?
3、(出示卢沟桥战势图)教师讲解:卢沟桥在西南永定河上,旁边有连接平汉铁路线的铁路桥。日本侵略军已三面包围北平,只有卢沟桥是北平与外界相连的通道。
强调:日本侵略者想占领卢沟桥,困死北平。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侵略行动。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4、谈话:同学们打开书50页,自由读课文后两节,边读边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A 、刚才同学们已经读课文了,我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很多知识,下面同学们就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你读懂的知识提出问题考一考其他人。
B 、你们刚才都提出了哪些问题呢?谁来说说?
C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在这些问题中,你会解决哪些问题?愿意解决哪些问题呢?
谁来解决一下?(板书:1937、7、7 卢沟桥事变)
D 、强调:卢沟桥事变抗日的正义行动,得到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但是由于国民党的妥协
退让,战士们奋战了20天左右,且得不到有力支援,7月29日,北平沦陷了。从此,日军发动了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卢沟桥事变就成为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也成为我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板书:日军全面侵华 全民族抗战)
三、总结全文: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2、讨论: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总是谁挺身而出,挽救中国,挽救人民?
3、小结: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她领导着全国人民赶走了列强,取得了抗日战
争的伟大胜利。那么,中国共产党又是怎样赶走列强,取得全国革命的伟大胜利的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作文七:《抗日战争的诗》1100字
1** 挽戴安澜将军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2** 太行春感 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 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 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
2** 大梁山打游击 寇深日亟巳无家,策马洪山踏日斜。风自寒人人自瘦,拼将赤血灌春花。
3田汉 江南战火 敌弹如雷江岸摇,枯枝断干委堤腰。神州岂是无生气,又见春风舞嫩条。
吉鸿昌 就义诗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沿如此,我何惜此头。
4 丘逢甲 春愁 春愁难遣独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邓拓 勖报社诸同志 笔阵开边塞,长年钩剪风。 启明星在望,抗敌气如虹。 发奋挥毛剑,奔腾起万雄。 文旗随战鼓。浩荡入关东。
5沙文汉 浪淘沙·留别 相聚兴方浓,谈己论公。乍面行色又匆匆。 如此国家多事日,难卜重逢。 大地正秋风,烽火弥空。 萧萧征马各西东。谁把倭奴歼灭尽,算是英雄。
6朱緼山 车过嘉兴 眼中血泪旧啼痕,海寇东来天地昏。 岂可瓦全宁玉碎,国亡家破我何存。
7毛翼虎 伤时感怀 痛哭河山寇祸深,伤时伤事更伤心。 济民有意空劳碌,救国无方枉费神。 十载飘零为食苦,半生潦倒因书贫。 行装检点无余物,两袖清风洁白身。
8虞天石 记南京大屠杀(选二) 活埋如草杀如麻,烧屋强奸千万家。 大辱奇耻今古绝,千年史笔复难加。 日本虽知原子弹,无人识得杀人滩。 南京内外千万个,血海风掀百尺澜。
9毛翼虎 伤时感怀 痛哭河山寇祸深,伤时伤事更伤心。 济民有意空劳碌,救国无方枉费神。 十载飘零为食苦,半生潦倒因书贫。 行装检点无余物,两袖清风洁白身。
10王惟敏 南京大屠杀 岂只金陵王气收,刀光弹影遍神州。 兽行到处陈封豕,神社当年聚沐猴。 三十万人成厉鬼,百千余亩尽荒丘。 可怜湛湛长江水,难洗故园禾黍羞。
11(录四首) 一 敌后常撑亦壮图, 三师能解国家忧。 神州尚有英雄在, 堪笑法西意气浮。
12黄河东岸太行陬, 封锁层层不自由。 愿与人民同患难, 誓拚热血固神州。 朋辈志同意自投, 团成砥柱止中流。 肃清日寇吾侪事, 鹬蚌相争笑列侯。 13 抗战连年秋复秋, 今秋且喜稻如油。 迷漫烽火黄河岸, 父老齐声话御仇。 14 吉鸿昌(二首) 诗一首 渴饮美龄血, 饥餐介石头。 归来报命日, 恢复我神州。 就义诗 恨不抗日死, 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头。 伟志兮!何能消减, 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
15第三路军成立纪念歌 一 绚烂神州地, 白山黑水间。 八载余,强敌嚣张, 铁蹄肆踏践。 中华民族遭蹂躏, 惨痛何堪言! 骨露原野, 血染白山巅。 义忿填胸, 揭竿齐向前。 誓驱倭寇, 团结赴国难。 民族自救抗日军, 铁血壮志坚, 杀敌救国复河山。
作文八:《抗日战争的起点》3800字
抗日战争的起点应该是“七七事变”而不是“九一八事变”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教科书,都一直把抗日战争的起点,定为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可是近些年来,很多学术专家、文史爱好者和一般民众都提出,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才是抗战的正式开始,而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九一八事变”之后6年才发生在北平(今北京)的“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应该是14年而不是8年。
我曾经也是这个观点,可是我现在觉得自己错了,更严格、更科学地来说,“七七事变”才是抗战的真正起点,中国抗战确实只有8年,海峡两岸的教科书是正确的,我们民间的讨论没有道理。为什么呢?
“九一八事变”又称“沈阳事变”;日本称“满洲事变”,因中国东北被日本称作“满洲”。它指的是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具体说是沈阳,当时也叫“奉天”)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的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
当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炸毁,却谎称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借机当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翌日凌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从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五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使得日军轻易占领北大营。上午8时,日军几乎尚未受到任何抵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东北军撤向锦州。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
其时,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事变发生之前,**即于8月16日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其实当时日本关东军不到2万人,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16.5万人,在关内还有近10万人,显然敌寡我众。但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违反**命令进行英勇抵抗以外,其余均不战而退。
“九一八事变”前后,**的主要精力并不在日本军队上,而是“攘外必先安内”,围剿红军;因此,为不至于和日本人闹僵,使自己手忙脚乱、分身乏术,他才出此下策。(可是,张学良在1991年重新获得自由之后,竟在各种场合多次承认“不抵抗”的决策完全是其一人所为,与**无关。导致此事更加罩上了一层非常浓郁的历史烟雾,更加迷蒙离奇。)
“九一八事变”爆发以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此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之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所占领,因此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直至今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9月18日都被称为“国耻日”。
在中国现代史上,“九一八事变”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可是,在当今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上,都并未将其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真正开始。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是1937年7月7日发生在中国北平卢沟桥(亦称芦沟桥)的中日军事冲突,日本就此全面进攻中国。“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是它全面侵华的开始,率先在世界东方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中国东北以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军事演习,表示挑衅。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军借机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翌日凌晨,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发动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第37师第219团奋起还击,排长申仲明亲赴前线,指挥作战,最后战死。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余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此战就此掀开中华民族全面抗日的序幕。
其后,日本增派大批援军,向天津、北平大举进攻。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等先后在北平的南苑战死。7月,天津沦陷。(至今,在北京还有一条佟麟阁路、一条赵登禹路;第三条纪念抗日英雄的街道则为张自忠路。)
“七七事变”爆发之后,中国共产党立即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抵抗;**也很快发表了关于解决“卢沟桥事件”的谈话。自此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中国在东方开辟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
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是中国8年抗日战争时期的正式开端。
过去我们为什么要把抗日战争的起点,确定于1937年7月7日而不是1931年9月18日呢?历来学术界有这么7个主要的理由:
第一,1931年9月18日时,日本发起的只是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局部侵华战争;1937年7月7日时,日本发起的才是对整个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
第二,1931年9月18日时,中国东北军基本上采取不抵抗政策;1937年7月7日时,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以**为首的中华民国政府公开对日宣传,中国全体军民正式开始真正全面抗日。
第三,1931年9月18日时,中日之间的零星和小规模战斗还只是在东北举行,中国还没有到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战争的危机还不是那么严重和关键;1937年7月7日时,中国确实已经到了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中国人民必须奋起反抗,消灭或赶跑侵略者,迫在眉睫,别无选择。
第四,1937年“七七事变”之前的东北战场只能算是敌后战场,之后出现的才是正面战场。
第五,“七七事变”之前即使有所作战,那也只是消极应战,之后才是真正积极应战。 第六,“七七事变”之前,就全国范围来说,还是属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当时主要矛盾还是阶级矛盾;“七七事变”之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整个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矛盾在全国范围内上升为主要矛盾,于是抗日战争时期正式开始了。
第七,1937年7月7日之前,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基本上并未参加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而且当时工农红军还未被承认是合法军队);1937年7月7日之后,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武工队、民兵、人民群众等力量,都投入了抗战的洪流之中。 当然,反对“七七事变”、同意“九一八事变”者,亦有其一定的理由,总结归纳主要有11点:
第一,虽然“九一八事变”之后的中国东北是所谓的“局部侵华”、“局部抗日”,但以此作为抗日战争的开始并非就是完全不合理。
第二,“九一八事变”及其之后,中国东北军还是与日军作战过,并非就是完全不抵抗。 第三,“九一八事变”后的很长时间里,日本并没有能完全占领东北,特别是黑龙江。所以,在东北被完全占领之前,这里并不是敌后战场,而是正面战场。且除东北之外,中日两国政府军队的直接碰撞也从未中断,甚至还有大规模作战。
第四,要说中国正式对日宣战,那还是1941年12月9日太平洋战争之后的事情,而不是在“七七事变”之后;到那时,即使所谓的“八年抗战”,也已经打过一半了。
第五,日本入侵东北,是抗战的“原罪”和起点;而中国抗日又以暂时失去东北为开始,以胜利收复东北乃至台湾为结束。
第六,“九一八事变”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即已经由国内本民族内之阶级矛盾为主,变成中日两国家、两民族之间的矛盾为主),而“七七事变”并没有这种作用。 第七,“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以及一部分国民党爱国官兵就已经投入抗日战争,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并且成了全国政治生活的主流。
第八,**在1937年5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也把这段时间称作“抗日时期”。
第九,日本侵华战争从一开始就不是所谓的“地方性”事件。“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对华侵略总政策中的一个战略转折点。日本帝国主义从侵略东北开始,就通过一系列侵略步骤把战火引向全中国;东北军民的局部抗战和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是一个具有全国意义的事件。
第十,抗日战争作为一场战争,需要考察它的全部过程,包括其发生、发展和结束,这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照此分析,“七七”抗战不过是“九一八”以来中国抗日战争的继续、发展和扩大,所以把中国抗日战争史的上限定于“七七事变”是不符合史实的,而应定为“九一八事变”。
第十一,“七七事变”发生时,日军已对北平形成包围;而日本人当初的构想,是想把华北平津作为“满洲国”,也就是东北的隔离带。而这个时候,东北已被日本入侵达6年之久。 据说“八年抗战”的说法是来自**,这就造成“二战”结束后联盟国决定日本对中国战争损失赔偿的计算日期之上限定为1937年,而不是1931年。虽然中国最终放弃了赔偿要求,
但这一决定被有的人认为是带有“歧视”,因为它抹杀了自1931年到1937年之间中国军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历史;而在此期间,中国因战争迫害致死的人数应该不止几十万,还有大量运往日本的矿产、木材等。
此外学界还有几种观点认为,抗日战争的起点,既不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也不是1937年“七七事变”,而应该是1935年“一二九运动”、1936年“西安事变”、1937年“八一三事变”等等。
但是,根据前文提到的把“七七事变”定为抗日战争之起点的7大理由,我认为这种说法和决定更好。
作文九:《抗日战争的启示》3300字
抗日战争的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
2010-2011年(1)纲要期末考试: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是以“抗日战争的启示”为题谈谈你的认识。
内容提要:抗日战争给我们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这种落后不仅是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的落后,还表现在组织能力上的落后,总的来说,也可以说成是综合国力的落后。落后的结果就是要受到强国的侵略,当然,这是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更具明显性的结论。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并不是落后就一定会遭到挨打,如落后的中国打败了强大的日本,只是说“落后就要挨打”是一般的规律,正义战胜邪恶也是一般的历史规律,二者并不矛盾。中国现在还不是个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落后仍然是我们国家很大的忧患。
关键词:落后就要挨打、综合国力、一般规律。
正文:抗日战争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教训,有主要的有次要的,在这里我只谈论其中的一方面,这就是“落后就要挨打”。落后果然就要挨打吗?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有许多事实证明了这个说法,一个落后的民族或国家,容易招致外敌的入侵。但是也有人会说,从另外的史实却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比如,古罗马并不是被比它更先进的文明种群征服的,而恰恰灭亡于野蛮的汪达尔人入侵。在中国,宋、明两个王朝都是被北方经济、文化落后的少数民族灭亡的。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第一,最早提出“落后就要挨打”的是斯大林,他所说的“落后”还仅止是工业或者说是重工业的落后,而实际上,对于近代中国来说,它的落后并不仅仅是工业的落后,也不仅仅是经济的落后,而是综合国力的落后。这个落后既反映在经济方面,也反映在政治方面,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国家的分裂与民族内部的涣散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国力的低下。第二,“落后就要挨打”,指的是近代以来,或者说是帝国主义时代到来以后的现象,从中国的经验来看,它确实是一个被证实了的规律,因此它也被**所强调。 中日战争的发生,印证了“落后就要挨打”的规律。中日两国的近代历史有着相似的地方,两个国家都是在西方列强的炮舰下被迫开港的。但是,开港之后两国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日本通过维新运动走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由于19世纪后半期世界已经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因此,日本在当时的“富国强兵”、“脱亚入欧”等口号,已经显露了它的对外扩张野心。与日本对比,中国被列强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之后,并没有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尽管在19世纪70年代曾经出现过洋务运动,但是这个运动本身并不是以发展现代资本主义为目的,而是以维护封建王朝为目的,所以它并没达到发起实施者“富国强兵”的目的。如果说这时两国的差距还不明显,那么甲午战争的发生,则彻底地改变了两国的命运。
1894年甲午战争发生的时候,中日两国大致处在力量平衡的状态。但是如前所述,衡量国家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还有许多非经济的因素。与日本相比,清政府的腐朽决定了它的战争组织能力的低下。战争的结局可想而知是中国的失败。甲午战争后中日两国签订的《马关条约》,使中国遭到了割地赔款的极大耻辱。台湾与澎湖列岛被日本霸占,中国还向日本交付了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中包括赎回辽东半岛的3000万两赎金)。这笔巨款,相当于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倍,日本年财政收入的4倍。中国被迫向西方列强大举借款,由此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恶浪,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加深。而日本恰好相反,利用从中国榨取的巨额赔款,它不仅加速了军事工业的发展,还加速了其他工业的发展。如至今仍很著名的日本八幅铁厂,就是用这笔赔款的一部分建立起来的。另外,日本还利用这笔赔款的一
部分发展近代教育,以利于综合国力的增长。
胡绳曾经说过:“在近代中国前面摆着两个问题:即一、如何摆脱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二、如何使中国近代化。这两个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如何相关?他解释:“因为落后,所以挨打;因为不断挨打,所以更落后。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胡绳的话是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经验总结,很有道理。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处在了更加落后的地位,而日本也因国力的增长而更富侵略的野心。近代中日两国的基本关系,即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就这样被确定下来了。
如果说甲午战争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命运和确定了两国的基本关系,那么到了20世纪30年代,“落后就要挨打”的规律,伴随着日本对中国的步步侵略和最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更加无情地显示了它的作用。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时候,在中日两国的力量对比中明显地反映出敌强我弱的特点。日本具有亚洲最强的陆海军,卢沟桥事变之初,日本现役兵38万人,预备役及后备役兵160万人;陆军17个师团(编制大体与中国的军队相等),海军舰艇约190万吨,飞机约2700架。日本军队经过长期的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的训练,装备和战斗力比较强。当时中国陆军兵力现役兵170余万人,壮丁已训练完毕和正在训练的约150万人;陆军编制派系复杂,装备、训练落后;海、空军力量更无法与日本相比。海军新旧舰船仅约6万吨,空军只有314架飞机。另外,中国工业远远落后于日本,1937年中国的工业总产值约13亿美元,不到日本的四分之一。日本当年的钢产量有600余万吨,而中国却不足10万吨,机器制造业几乎是空白。尤其是化学、钢铁、机械、光学仪器等工业的薄弱,使中国几乎没有生产诸如飞机、舰艇、坦克以及各种重武器的能力。
而以上还仅仅是军事与经济实力方面的对比,中国的落后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如在战争组织力方面,日本在法西斯国家体制之下,动员了日本的全部人力资源,而中国虽然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集合了全民族的抗日力量,但由于国民政府长期坚持内战政策,并且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下,在全面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抗日的动员仍然不够充分。当然,随着战争的深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对于中国来说又变成了坚持长期抗战的一个优势条件,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否认“落后就要挨打”给予中国人民的教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所有的参战国家中,中国是人员伤亡最多的国家。据统计,在战争中,英国武装部队、本土加殖民地人民共死亡80余万人;美国海陆空军死亡32余万人;苏联伤亡2600余万人;而中国军民伤亡则达到了3500万人,超过了上述国家伤亡的总和。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了中国人民不屈服于强敌的民族牺牲精神,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抵御侵略能力的低下,而这种能力的低下,究其原因是落后造成的。从抗日战争比较大的战役中可以看出,以落后的武器装备去对抗先进的武器装备,结果只能是付出更多的牺牲,这是中国军队伤亡远远超出了日本军队伤亡的主要原因。当然,日本军国主义的种族灭绝政策,如对于平民的大规模屠杀,也是造成中国军民伤亡特别重大的原因之一。但是从总体来看,如果中国与日本同样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恐怕战争的伤亡要小了许多。
“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人民通过近代历史,尤其是抗日战争史而得出的惨痛教训。但是,还需要看到问题的另一个方面,那就是落后就一定要挨打吗?历史还证明了,不畏强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之一。抗日战争是因为中国的落后而遭受了日本的侵略,但战争的结局却是落后的中国战胜了先进的日本。这说明,“落后就要挨打”是一般的规律,而正义战胜邪恶、进步战胜反动,同样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还有一个著名的论断,那就是“一切帝国主义和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也是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上总结出来的经验。应当承认,到现在为止,中国还不是一个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为了改变落后的面貌,中国还要走过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提高综合国力,使中国真正强大起来,是中国人民当前的奋斗目标。在我们坚持不畏强暴并保持民族尊严的时候,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落后仍然是我们
民族的最大忧患。
参考文献:(1)刘庭华《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系年要录·统计荟萃(1931-1945) 》(修订本),海军出版社1995年版
(2)樊永强《反思历史 抗战胜利给我们的三个启示》,原载《半月谈》
(3)《抗战中让中国人难堪的数字》,“自由中国论坛”
(://210..62.226:100/member.php?action=lostpasswd)
(4)《**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郭汝瑰、黄玉章.《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上册 ,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文十:《伟大的抗日战争》5900字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同学们,一说起日本这个国家,许多人都不会有好感,说到底还是日本在历史上曾多次侵略多我们。近代以来,日本有过哪些侵华行为呢?19世纪70年代 侵略台湾,1894—1895年 发动侵华甲午战争,1897年 参与瓜分中国,将福建作为势力范围,1900年 参加八国联军侵华,1904—1905年 日俄战争,将侵略势力扩张到我国东北,一战期间 日本对德宣战,侵略山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而三十年代日本有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那日本为何会在这个时候发动侵华战争呢?
其根本原因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请看到你们的资料卡片的田中奏折。“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这是1927年的奏折,此奏折确立了把满洲(中国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的证词。所以这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其实早在丰臣秀吉时期,就是明朝后期,日本就确立了逐步吞并朝鲜——中国东北——中国——亚洲的想法。这帮人一直窝在一个岛国上做着同一个梦,而且这个梦几百年都没有醒过。(2)第二个原因,20世纪30年代国际上发生了什么大事?(经济危机),30年代初,经济危机已经扩展到日本,国内大量失业,阶级矛盾尖锐,社会也不稳定,为了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转嫁危机发动了侵华战争(3)此时中国国内的背景是什么呢?1927——1937年是国共对峙的十年,那个时候国民党正在围剿红军,这也给日本以可趁之机。
我们来看看日本侵华的主要经过:(1)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并于次年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标志着日本侵华的开始(2)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企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3)1937年卢沟桥 事变,标志着全面侵华的开始(4)1938年10月占领了广州、武汉, 此时日本占领了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土地,战争进入相持阶段。(5)1945年9 月,日本正式投降。而中国从1931年到1937年中国实行片面抗战,1937年进入全面抗战阶段。
在日军侵华的过程中,日军发现了滔天罪行(1)无视人民的基本生存特权。被杀害的不仅有士兵还有大量手无寸铁的平民,甚至妇女,婴儿。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37年南京大屠杀,这严重违反了国际人道主义。据中国统计被杀害平民有30万人。那么日本会什么会进行南京大屠杀呢?这是有深层次原因的。首先日本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先辈与后辈,不同阶层之间,如军官打士兵、丈夫打妻子、都被视为正常现象,而日本的种族主义又认为中国人是下等民族,所以杀害中国平民也不会有负罪感;另一方面,日本曾计划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但在淞沪会战就打了三个月,就打破了他们的计划,所以一进入南京就对手无寸铁的平民疯狂抱负。日本自诩为近代文明国家,而他们做的这些事却极其野蛮,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这其实是日本学习了西方文明但并没有虚心接受人道主义的结果。(2)细菌实验和化学战。日本的细菌部队广泛的分布在中国的东北、上海、广州、其中以731部队最为臭名昭著。七三一部队1932年在中国哈尔滨设立研究中心,队长为石井四郎。残忍地对各国抗日志士和中国平民的健康人体用鼠疫、伤寒、霍乱、炭疽等细菌和毒气进行活人实验和惨无人道的活体解剖,先后有一万多名中、苏、朝、蒙战俘和健康平民惨死在这里,这些人只有编号而没有名字,感觉是实验的小白鼠。1945年8月,七三一部队为了销毁罪证,在败退时炸毁了这里的主要实验设施。而这些细菌很多要上百年才会灭绝,这些生化武器至今还威胁着我们,所以现在新闻也时不时报道有人感染当年遗留的细菌。(3)劳工和慰安妇制度。现定凡年龄在20岁至3 0岁的男性青年,除服兵役外,均须“奉勤队”服役12个月。通过这种手段无偿地占有大批劳动力,将之驱至边境地区修桥筑路、营造军事工程或从事井下采掘等繁重艰苦的劳动,其中被掠往日本的劳工仅仅华北地区就有4万余人,在超强度的体力劳动、恶劣的生活条件、监工的残暴虐杀下,很多劳工已经死了。慰安妇多由强行征集的中国、朝鲜、日本女子组成,他们的生活是屈辱的,在1945年战败之际日军又杀害了大
量慰安妇,只有少数人幸存下来,而这段可怕的经历将下来的那部分人一辈子的阴影(4)血腥的殖民统治。政治上,扶植伪政权以华制华,如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在南京建立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华北建立猛将联合自治政府。经济上,进行野蛮的掠夺,以推行“以战养战”,以中国作为其战争的供给来源。文化上,进行奴化教育,泯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比如日语成为必修课,每天还要向日本皇宫方向90°鞠躬,其结果呢,就是培养了不少汉奸。
面对日本如此猖狂的侵略,中华民族该怎么办呢?我们之所以称1931年到1937年的抗战为局部抗战,是因为社会各种抗战势力没有统一联合起来,战争初期国民党甚至推行不抵抗政策。那我们来来看关内外社会各阶层的抗战。东北军民:由于张学良的东北军实行**的不抵抗政策,东北领土大片沦陷,于是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了抗日义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马占山的义军,这些义军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但由于没有统一领导,这些义军很容易被各个击破。
所以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发表宣言,呼吁发动民族战争以驱逐日寇,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于是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12月召开了瓦窑堡会议,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确立下来了。另一方面1936组织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武装抗日力量的核心,著名的有杨靖宇、周宝忠等。杨靖宇在原始森林隐蔽了20多天,被日本逮捕后,日本人好奇杨靖宇为什么在冰天雪地,没有食物的情况下活下来的,把他杀了后就解剖了,看到他肚子里只有棉絮、草根,这需要多么坚定的信念、忍耐力。
国民党爱国人士:1932年,日本计划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为了转移国际实现,就在上海袭击国民军第19路军,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率领下,奋起抵抗。(长城抗战):1933年1月山海关之战,安得馨和全营300人全部殉国。占领承德后,日军向长城进犯,占了东北又想占华北,得寸进尺啊。抵抗他们的是国民军二十九军,29军装备很落后,很多枪是老式步枪,老到什么程度,兵工厂停止制造相应的子弹了,所以弹药不足,每人两个手榴弹,一把大刀和日本重炮联队干仗,收回了喜峰口,日本方面称明治维新以来从未遭此惨败,还是败在冷兵器下。所以你们看抗战片鬼子用刺刀是从这场战役之后的事。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联合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省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出了察哈尔省。(内蒙古、河北交界处)西安事变:到了1936年,**还是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来西安督促张学良和杨虎城继续剿共,此时中日民族矛盾以上升为主要矛盾,加上受到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他们把**扣压下来,实行兵谏,逼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又叫“双十二事变”,这个时候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裂,以何应钦为代表的亲日派主张轰炸西安,对**取而代之,以宋庆龄为代表的亲英美派积极奔走,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共高瞻远瞩,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反对新的内战,派**赴西安进行谈判,**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这就解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也为后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所以国民政府是从不抵抗到逐渐改变态度,走向抗日。 工商各界就以各种方式投入抗日战争,如罢工、募捐、抵制日货、拒收日钞等,主要是经济上的。而学生主要是负责宣传,如1935年“一二九”运动,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掀起全国抗日救国的高潮。
那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是怎样实现的呢?其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决定因素还是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在此之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主要表现为国共的十年对峙。随着日本侵华,尤其是1935年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主要矛盾
的变化引发主要任务的变化,国共两党只有停止内战,一直对外。推动因素是国内抗日运动的高涨,共产党,国民党爱国人士、学生、工商各界都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抗日活动,现在又必要把它们联合起来,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主导作用是共产党的倡议、主导和促成,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将抗日,对国共合作起了重要作用。转择点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解开了国共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我请同学来概括一下抗日统一民族站在的形成过程: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1937年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了《自卫抗战宣言书》,表明了国民政府抗战的决心和态度———改编军队——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是建立。改编军队主要是把共产党军队改编入国民革命军,这样才有合法的地位。把在西北的中国红军,也就是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从南方长征到西北的红军,改变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由**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辖115师120师及129师,把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也就是,第五次反围剿掩护主力部队突围留下来的那部分红军,改变为新四军,叶挺、项英为正副军长。
全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以后,抗日战场分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共击日寇。正面战场主要有:淞沪会战,从1937年8月到11月,浴血拼杀3个月,上海及其周围地区还是失守了,但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阴谋,随后,日军进入南京,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在淞沪会战的同时,国民政府组织了太原会战,八路友军开赴山西,其中**的115师在平型关歼敌千余人,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首次大捷也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这次胜利振奋了全国人心,加强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1938年,i在徐州会战中,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的胜利。正面战场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由于双方实力悬殊,中国只能以血的代价延缓了日军进攻步伐,无法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中国丧失了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同时也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为什么说是相持阶段?中国方面,损失惨重,无法在短期内打败日本侵略者,日本方面,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但是国民党军队并没有放弃正面战场的抗战,如1940年的枣宜会战,虽然最后失败了,但他们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其牺牲的将领张自忠是抗战以来军衔最高的军官,是国民党第33集团总司令。
我们来看中共的敌后战场。1937年八月洛川会议后,在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并成立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战争根据地 指挥中枢和总后方。游击战更灵活,伤亡没有正面战场那么大,但是让日军很是头疼。由于战略相持阶段,很多人看不到希望,认为中国必败,国民党也走向消极抗日,为了扭转抗日颓势,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进行百团大战,歼敌四万多人,打击了日军侵略的气焰,让中国人民重拾抗战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提高了共产党的军队。此外还有许多反扫荡战争如少数民族的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两者根本区别:是否依靠和发动民众。
形成的区别的根本原因: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
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
都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其同仇敌忾、驱逐日寇的总目标是一致的,两个战场互相配合,共同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我们接下来看抗日战场的胜利,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
1945年春,中共召开七大,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1945年5月 ,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1945年7月,中英美发表《波茨坦公告》, 促令日本投降。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放 两颗原子弹。
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东北,击溃关东军
**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举行反攻
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并在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0月25日台湾光复,至此,中国抗日战争取得玩去胜利。
中共七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 确立**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七大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是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那么是谁打败了日本呢?
罗斯福: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 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斯大林: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 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 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抗战。(取得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
国共两党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是抗日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根本原因) 中共七大——奠定政治和思想基础。
中国人民与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人民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加快了抗日战争决定性胜利的进程。
同学们,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平越发显得珍贵,日本侵华给中国造成的伤害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而日本作为施害者,同时也是受害者,可能做为中国人,很难对日本人民遭受战争的苦难表示同情,但许多日本平民也是战争的牺牲品。在战争中凶残的日军,在参军之前,也是普通的平民,但当他拿起枪的那一刻,他就变了,在日本战败后,东北的大量日本移民被日军抛弃,这个时候留在中国肯定是不好过的。这一切都是战争引起的,所以我们都应该铭记这段历史,不让悲剧重演。那么日本政府有没有认真反省呢?应该说日本战后经历民主改革,大部分人民还是主张和平,很多人知道日本的侵华史,但不
愿意提及,于中国人谈话也尽量回避此话题。更令人担忧的是日本右翼势力猖狂,修改历史教科书,美化侵华史,日本政要参与靖国神社,这都是对历史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们中国也要时时警惕日本郡国主义的复活,避免战争的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