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高中地理》5500字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必修2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增长:
1=出生率—死亡率,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3、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治安混乱等问题;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社会负担过重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育、接纳移民等措施。
4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原始型和传统型出生率>3%,但传统型的死亡率相对较低; 现代型的出生率
3. 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
4. 空气密度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 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2. 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 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纬度:. 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2. 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3. 热量(即阳坡、阴坡) :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1. 地形(a.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 b. 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 原上; c. 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 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 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4. 资源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
1. 交通条件
2. 政治因素
3. 军事因素
4. 宗教因素
5. 科技因素
6. 旅游因素
☆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1.
2. 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
☆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 地形(a. c. 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 地质(a. b. 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 气候(a. b. 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
1.
2.
道>)
3.
☆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
1. 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
2. 加快了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 政治:巩固国防、保持稳定、促进区域繁荣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 (2)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 地理位置
2. 资源因素:原料、燃料
3. 农业因素
4. 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 :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5. 市场因素
6. 科技因素
7. 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
8. 历史因素
9. 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10*.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
11*.个人因素:个人偏好情感
☆工业区经济综合整治措施:
1.
2. 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各类资源
3. 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环境;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
4. 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5. 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社会地理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 土地:地形、土壤
2. 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
3. 水源(灌溉水源) :
「社会经济因素」
1. 市场:
2. 交通:
3. 国家政策
4. 劳动力
5.
6. 工业基础
」
1.
2.
」
1. 经济腹地条件: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客货流量大小、腹地经济性质(经济腹地的广阔与否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 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
2. 城市依托(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3. 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
☆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
1. 地形:平坦,流经平原,水流平缓
2. 气候: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 , 冰期短
3. 河道:宽阔平直,水深
「社会经济条件」
流域内人口多,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量大
☆河流的治理原则、措施:
※治理原则
上游:调洪
中游:分洪、蓄洪
下游:泄洪、束水
※治理措施
上游: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
「自然原因」
1. 水系特征(a. 流域广,支流多; b. 含沙量大; c. )
2. 水文特征 (a.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 b.
3.
「人为原因」
1. 植被破坏(a. b.
2. )
※原因
「自然原因」
1.
2.
1.
2.
※解决措施
1. 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
2. 节流: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如:喷灌滴 灌) 、制定法律法规,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1. 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
2. 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3. 气候水文条件:保证水量充足
4. 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水库的作用:
1. 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2. 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
3. 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4. 具有防洪作用
5. 具有发电价值
6. 具有灌溉功能
7. 提高航运价值
☆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 气候:气温高、降水少、多风、日照强:有利于蒸发
2. 地形: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
☆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 地形:面积广阔的大陆架(阳光直射、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
2. 温带海域:气温变化大、海水上泛
3. 河口处: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4. 洋流:
☆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 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2. 纬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3. 地势:平坦开阔
「人文条件」
1.
2. 交通:交通便利
3.
1. 地下水向两侧渗流, 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 b. 背斜为穹形构造, 不易塌方。 )
1.
2.
3. 工程量大小
☆航空港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 地形: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2. 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
3. 气候:少云雾。
「社会经济条件」
1. 交通条件: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2. 经济: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方向:
1. 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加大绿化,有计划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
2.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农村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商品农业等)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民收入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 (3)
一、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
1、昼长; 2、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 ;天气状况。
二、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即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 1、 太阳高度 2、 天气状况; 3、 地势; 4、空气密度。
如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①纬度较低, 太阳高度较大; ④空气稀薄, 大气洁净。
三、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1、纬度; 2、地形、地势; 3
四、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1、纬度:低纬小,高纬大; 23、天气状 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五、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 做法是修水库、 治理原则是分洪、 蓄洪, 作法是修水库, 修建分洪、
六、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植被 破坏,围湖造田) 。
㈠自然原因:
1
畅。
2
3
1、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七、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流速(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 ;二是径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 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
㈠凌汛的形成条件:
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冰期;二是流向高纬。在我国凌汛最严重的是黄河,主要发生在上游河
段和下游河段(即山东河段) 。
㈡潜水等水位线的应用:
判断潜水的流向:垂直于潜水等水位线从高水位指向低水位的方向,即为潜水流向。
潜水面的坡度(潜水水力坡度) :确定潜水流向之后,在流向上任取两点的水位高差,除以两点间的距离,即 为潜水面的坡度。
潜水埋藏深度: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相交点,二者高程差即为潜水埋藏深度。若所求地点的位置不在等水位 线与地形等高线交点处,则可用内插法求出该点地面与潜水面的高程,潜水的埋藏深度即可求得。
潜水与地表水的相互关系:根据潜水流向来判定。
利用等水位图合理地布设取水井和排水沟,一般应沿等水位线布设水井和排水沟。
㈢解决缺水问题的措施:
理,增强节水意识,提高用水效率,控制需水量的增长;控制人口增长。
八、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雪线是指存在冰雪下线的海拔高度)
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风坡降水量大)
注:可根据该特点来判断迎风坡或背风坡。
九、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一是山地所处的纬度(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
十、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人文因素(地 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
十一、开凿隧道问题:
主要考虑以下 3; 2、选在地 3、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 村镇。
+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 +水源(指灌溉水源)注:自然因素的
㈡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 出。
2、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 为扩展,即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减小。在最适宜的地方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从而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的农产品 生产基地。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阿根廷 5国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 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3、政策 4、劳动力 5、科技 6、工业基础
十四、如何分析某一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1、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2、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 3、 从春、夏、秋、冬 4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分段分析。
例如,试分析华北地区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
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有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收摘。
不利条件: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 (4)
十五、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㈠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
㈡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
㈣环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观布局。
少数几个)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 ②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高速公路沿线地区,
十六、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
㈠分析思路:
粮食、副食品、原料、劳动力等) 9个大 的方面。
注:①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 要抓住当地特色, 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
㈡举例:
例 1
铁路、 公路、 水运、 便于物资、 人员、 信息交流; ②当地及邻近地区资源或原料丰富, 如,
例 2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 居我国大陆南北沿海航运中点, 京沪、 沪杭两条铁路在此相接,
工业区,各种工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钢铁,建立钢铁企业,可以就地消费,减少运输费用,降低成本。
③工业用水方便。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 大型现代化宝山钢铁联合企业就建立在长江之滨, 工业用水极为方便。 ④技术力量信雄厚。上海工业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沿海地区老工业基地,知识技术密集,高等教育、 科学技术都很发达,能为我国生产高、精、尖、新的产品,为全国钢铁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海南岛虽然蕴藏着丰富的富铁矿,但由于能源短缺,开发较晚,技术落后,市场狭小,目前还没有建立大型钢 铁企业。自从 1986年成立海南省以来,它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海南的钢铁工 业也会兴起的。
十七、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㈠自然因素:
1、地形:
⑴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 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⑵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⑶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2、气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纬度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
3
的汇合处或河口。
⑵社会经济因素:
1、自然资源; 2、交通; 3、政治、军事、宗教; 4、科技和旅游。
十八、交通运输网中线的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1、从自然因素考虑归纳如下;⑴地形:铁路多要筑洞架桥;
⑷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2、从人为因素考虑,归纳如下:
节省运营时间。
十九、交通运输网中点的区位因素:
1、 交通运输点的区位选择同样也要受社会经济、 技术、 自然等因素的影响, 但是不同的点主导因素是不同的。 如对港口来说, 自然因素起决定作用; 而对火车站、 汽车站、 航空港来说, 社会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从总体上说:点的区位选择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需要考虑场所条件、交通条件、客货流集中程度等。
港口需要考虑自然条件(水域、陆域) 、经济腹地、城市等。
2、影响港口的区位因素:
⑴水域条件(包括航行条件、停泊条件)河港:沿河,水深、流缓、河宽——提供淡水和空间。
海港:沿海,水深、易靠岸、有避风浪的港湾⑵筑港条件:
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⑶腹地条件:
经济腹地:经济腹地的大小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
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
⑷城市依托:城市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有利于港口建设和发展。
⑸政策条件:
促进作用。
3、影响航空港的区位因素:
4个因素:①路宽;②与市内交 通联系;③与市外交通联系;④工程量。
4、影响航空港的区位因素:
1
学技术 5
。
地联系。
2、
区,最终到达上海市。
⑵沿线选点的主要区位因素:沿线油、气田的分布(西段)以及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沿线穿越多座大山,三垮黄河并穿越多条河流。
高中地理考点—地图专题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 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 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 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 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 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 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 东西半球的划分:20°W 往东至 160°E 为东半球, 20°W 往西至 160°E 为西半球。
8. 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 80°在东经 1°的东面,在西经 170°的西面)
9. 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 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
12. 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 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 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高中地理考点—地球运动专题
第二单元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 :
2、天体系统的层次 :
3、大行星按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 。
4、月球:(1
(2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
6) 、色球 (耀斑 ) 、日冕 (太阳风 ) 。
7、太阳活动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11年。
8. --电离层 --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
10.
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 0外,各地相等)
23h56m4s 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 0度) 。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 /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 ,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 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 (
人文因素 (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 。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 速度:1月初 --近日点—速度快, 7月初 --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
①黄赤交角存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
黄赤交角存在 ---
21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90
,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两次最大值
22
6月 22日昼最长, 12月 22日最短。
23
,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 。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 =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 =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 /2(或 0:00+夜长 /2) ; 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 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 /2(或 24:00-夜长 /2) ;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 18:00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6、典型的季节现象
北半球夏半年地理现象
地球公转: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正午太阳高度:6月 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等温线: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雪线:雪线上升
北印度洋洋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我国的季风: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熟
气象灾害: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
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较多
北半球冬半年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12月 22
昼夜长短: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雪线下降
1
;密集农业(劳动密集与资金密集型)
2、农业的主要区位:自然区位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有:市场、交通运输、政策
3、农业地域类型:①水稻种植业(自给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单产高) ②商品谷物农业(商品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③大牧场放牧业(地广人稀,交通便利)④乳畜业(靠近市场)⑤混合农业(对市场的适应性与灵活性)
4、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优势:
东北:热量不足(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 西北:水资源缺乏(光照充足)
5、我国农作物分布:①东耕西牧;②南蔗北菜;
③南稻北麦(冬小麦—秋种夏收—华北平原,春小麦—春种秋收—东北平原) ;
④茶叶—气候湿润的酸性土壤(江南丘陵) ; ⑤温带水果 ---苹果、梨、桃
⑥商品粮生产基地:洞庭湖平原、 鄱阳湖平原、 江汉平原、 苏皖北部平原、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河西走廊、 南疆、 宁夏平原(太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已不再是商品粮基地)
⑦商品棉基地(热量充足、光照强) :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和豫北平原、黄淮平原 及南疆等
6、①原料指向型工业:甜菜或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新疆的纺织厂
③动力指向型工业:炼铝厂、有色金属冶炼、火电厂、水电站
④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纺织厂、普通服装厂、电子装配厂、包带、制伞、制鞋厂
⑤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芯片) 、卫星、飞机制造厂、精密仪表
7.
8、传统工业区(丰富的煤、铁资源)
9、新兴工业区(企业规模小或技术水平高)
10、产业转移的原因 ---,
较低、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11
12
13
。
14
②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
④劳动力丰富廉价的优势条件;
15
②科研实力比不上长三角地区;
③市场腹地不够广阔;
16
17
公路:灵活性好,但运量少,适于短途运输;
水运:运量大、运价低,运速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
管道:连续性好、运量大,投资大、灵活性差。
空运:运速快,但运量小、运价高;
18、港口区位:①河港要布局在河宽水深(侵蚀岸一侧)地方;
②海港要布局在水深(等高线密集处) 、泥沙淤积少、风浪小、地形平坦处。
②交通最优原则,要求位于市区环行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高考地理考点 -日界线、晨昏线
[知识点拨 ]
1. 日期分界线:1884年的国际经度会议规定:原则上以 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把 这条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 ,简称“日界线” 。实际日界线与 180°经线并不重合,有三个弯曲(俄罗斯楚 科奇半岛、 美国阿留申群岛、 南太平洋斐济岛附近) 。 该经线东侧的西十二区的日期永远比西侧的东十二区晚一天, 但钟点是相同的。因此从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一天,从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加一 天。
除人为规定的日界线外,地球上还有一天自然的日界线——地方时为 0
不断发生变化; 而国际日期变更线是位置不变, 但钟点不断发生变化。 当地方时为 0
全球属于同一个日期,但极为短暂。
在做题时一定要注意是过日界线,还是过 180°经线,过 180
2. 晨昏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
[学法点拨 ]
1. 结合实例分析日界线:一条为 180
明确地球上今日与昨日的分界线共有两条。
一条是人为规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理论上是 180°经线) 0时(或 24
约每小时西移 150时经线之间的地区为新的一天, 0时经线向西到 180
有以下规律帮助我们理解。
(1)当 0时所在经线与 0
(2)当 0时所在经线与 180
180°经线和 0时经线是关键所在。
1.
2.
3.
4. (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影响气温的因素:
1. 纬度(决定因素) :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 于高纬度地区)
2. 地形(高度、地势) :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 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 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 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 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 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 ;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 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 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 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 地势(海拔高度) :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 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
6.
7.
1.
2.
3.
4.
5. 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 、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 长度
3. 流域面积大小
4. 落差大小(水能)
5. 河道曲直情况
6. 支流多少
7. 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 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 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4. 空气密度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 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2.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纬度:.
2.
3. :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
1. 地形(a.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 b. 热带地区城市分布 在高原上; c. 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 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 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4. 资源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
1. 交通条件
2. 政治因素
3. 军事因素
4. 宗教因素
5. 科技因素
6. 旅游因素
☆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1.
2. 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 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
☆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 地形 (a. 平坦:若需开山、 筑洞、 架桥, 工程难度大, 若沿等高线延伸, 延长里程; c. 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 地质(a. b. 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 b. 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
1. 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
2. 里程和运营时间 (尽量修筑桥梁、 隧道, 缩短里程, 以节省运营时间; 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 )
3. 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
1. 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
2. 加快了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 政治:巩固国防、保持稳定、促进区域繁荣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 地理位置
2. 资源因素:原料、燃料
3. 农业因素
4. 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
5. 市场因素
6. 科技因素
7. 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
8. 历史因素
9. 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10*.
11*.eg. 归国华侨投资办厂>
1.
2.
3.
4. 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5. 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社会地理
知识点 :日地关系
日地关系
日地平均距离 1.496亿千米,约 1.5亿千米 (一个天文单位 )
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 (小 ) 、木土天海
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 (水金地火 ) 、巨行星 (木土 ) 、远日行星 (天海 )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太阳活动黑子 (标志 ) 、耀斑 (最激烈 ) 。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分界线 ; 青藏高原 (最高 ) 、四川盆地 (最低 ) 。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 (黑子 ) 、色球 (耀斑 ) ) 。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约 11年。
知识点 :地球
地球
111×cos θ
特殊经线 0°、 °E 、 20°W 、 160°E
90度。
(赤道 ) 、 90°(极点 ) 、 30°、 60°、 23°26′、 66°34′
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南北方向的判断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东西方向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经纬网上方向的判断平行四边形法则
经纬网上距离的计算经度每差一度相差 110×cos θ(当地纬度 ) 、度相差一度相差 110千米 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旋转,南极俯视呈顺时针
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 23小时 56分 4秒 (真正周期 ); 太阳日 24小时 (昼夜交替周期 ) 。 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 (约每小时 15°) ,线速度 (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1670km/h×cos θ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 (近日点 ) 快,七月初 (远日点 ) 慢。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 (365日 6时 9分 10秒 )(真正周期 )
回归年 (365日 5小时 48分 46秒 )
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 23°26
晨线和赤道相交处的经线为 618点
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 14
11个小时。
°地方时 ) 为标准时间。
(即零度经线 ) 。
180°经线 (理论上 ) ,有三处偏离,不通过陆地 (实际 ) 。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 (北右南左 )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太阳高度为 90度,昼半球的中心点,地方时为 12点。
春分日 (3.21.)秋分日 (9.23.)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昼夜等长
夏至日 (6月 22日 )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北半球昼长 >12h
冬至日 (12月 22日 )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南半球昼长 >12h
夏半年的概念 3月 21日至 9月 23日 , 直射点在北半球。此时南半球为冬半年
冬半年的概念 9月 23日至 3月 21日,直射点在南半球。此时南半球为夏半年
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 15度为 1小时。日落时间减去日出时间。
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日出时间为 12-L/2,日落时间为 12+L/2;L为昼长
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往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往南白昼越长。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
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反之为冬季。
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 (2.4/5)、立夏 (5.5/6)、立秋 (8.7/8)
知识点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 构成生物体成分 ; 吸收紫外线 ; 光合、保温作用 ; 成云 致雨
,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
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 (臭氧层 ) 、高层大气 (电离层 )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讯
知识点 :对流层大气的热力状况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选择性吸收、反射 (无选择性 ) 、散射。
辐射定律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 ; 反之越长。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属长波辐射。
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射回地面的部分。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大气的保温效应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保温作用
全球的热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越大 (等压线越密集 )
南半球左偏 ; 斜穿等压线, 指向低压 ; 高空与等压线平行。 左右手法则。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大致来说,对于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冬季主要气压中心 (1月,北纬 60度 ) 亚洲高压 (亚欧大陆 ) 、阿留申低压 (北太平洋 ) 和冰岛低压 (北大西洋 ) 夏季主要气压中心 (7月,北纬 30度 ) 亚洲低压 (亚欧大陆 ) ,夏威夷高压 (北太平洋 ) 亚速尔高压 (北大西洋 )
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南亚 )
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东亚季风 (西北、东南风 ); 南亚季风 (东北、西南风 ) 。
知识点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 96.53%,海洋占地球表面的 71%。热容量很大。 海岸带从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
海岸带与人类活动全球 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 60千米的范围内。
人 -海岸相互作用阶段①很少干预②开始干预③海岸开发④海岸管理
海水热量的收入、支出太阳辐射、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因素太阳辐射、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
知识点 :气候与人类及气象灾害
天气、气候与人类及气象灾害
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 (冷锋 ) (冷锋 ) 、梅雨 (准静止锋 ) 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低气压 ; ;
(四种 ) 、亚热带 (两种 ) 、温带 (三种 ) 、寒带 (一种 )
20-35°。季风环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中海气候 30-40西岸。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 , 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 40-60°大陆东岸 (仅东亚 ) 。季风环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
温带海洋性气候 40-60°大陆西岸。终年盛行西风。冬暖夏凉,降水均匀。
气候的变化地质时期、历史时期、 19世纪末以来。
气候资源的特点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有较大的变率
气候资源与农业种植制度 (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 。
气候资源与建筑小区街道与子午线成 30°-60°夹角,街道方向与风向平行 (利于通风 ) 风与城市规划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上风向。居民区相反。 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铁路、机场 (暴雨、泥石流、风速、桥涵、云雾、地势等 ) 台风 (飓风 ) 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近中心风力 >12级。影响低纬度东岸。
热带气旋强度等级热带低气压 -热带风暴 -强热带风暴 -台风。
臭氧层的保护①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②参与国际合作
酸雨的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我国酸雨区的分布南方酸雨严重①西南 (四川盆地 ) ②中南 (珠江三角洲 ) ③长江三角洲
酸雨的防治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资源综合利用。
(五 ) 气压、气温、降水等值线图、柱状图等的判读技巧
知识点 :海洋开发
海洋开发和海洋环境的保护
海洋资源的分类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能源。
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化工 ; 养殖、增殖 ; 深海锰结核 ; 潮汐和波浪发电。 世界主要渔业国中国、日本。 (
海洋矿产资源分布大陆架 (石油、天然气 ) 滨海 (砂矿、金属矿产 (
海洋空间利用的特点复杂性和特殊性 () 腹地港口的服务区域。
(废弃物、冷却水、杀虫剂、石油渗漏 )
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海岸工程建设、围海造田、过度捕捞、自然环境变化。 石油泄漏清污方法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994年 11月 16日正式生效。领海宽度、国际海底资源。
领海 (主权 ) 、专属经济区 (资源管辖权 )12海里, 200海里
知识点 :陆地的组成物质
陆地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范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 ) ,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矿物的概念单质或天然化合物。
岩石的概念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矿产的概念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
主要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 (喷出岩和侵入岩 ) 、沉积岩、变质岩。
常见岩石玄武岩、花岗岩 ;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
地壳物质循环规律冷却凝固→岩浆岩 -外力→沉积岩 --
知识点 :板块构造学说
地质作用、板块构造学说
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力作用 ((太阳辐射能 ) 。
(褶皱、裂谷海洋 ) 为主、升降运动 (海陆变迁、地形起伏 ) 。
-张裂 (裂谷、海洋 ) ,消亡 -挤压 (海沟、岛弧链、褶皱山脉 )
(大多在洋底 ) 、海沟 (海洋 ) 和造山带 (大多在陆地边缘 )
知识点 :陆地水与水循环
陆地水与水循环
水资源的概念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陆地水的分类地表水 (江河水、湖沼水、冰川 ) 和地下水 (潜水、承压水 )
陆地水的基本来源大气降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冰、内陆湖泊水、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 (河流水、淡水湖泊水 ) 、浅层地下水
潜水埋藏在地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受外界影响大,水位变化大
承压水在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受外界影响小,水位稳定。
我国东部河流的径流变化雨水补给为主,河流径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
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的相互补给高水位补给给低水位。
知识点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外力作用和外力地貌
地质构造的概念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地质构造类型褶皱 (背斜、向斜 ) ,断层 ()
; 华山、庐山、泰山。
(储油 ) 、向斜 (储水 ) 、断层 (不利于隧道、水库等工程 ) 。
; 风蚀洼地、沙丘等。 知识点 :
(非可再生 ) 、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
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和规律①总量有限②潜力无限③分布的规律性④组成的整体性
能源资源的分类常规能源、新能源 (太阳能、地热能、核能等 )
陆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能源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①柴草时代②煤炭时代③石油时代
地震的构造震源、震中、震中距、等震线
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 -喜马拉雅地震带。
地震震级的大小三级以下为微震、五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每增一级能量增大 30多倍
火山的分类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滑坡的成因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
泥石流的成因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饱含泥沙、石块、砾石等。
原发性地质灾害诱发其他灾害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等。
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破坏植被诱发滑坡、泥石流等。
知识点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农业生产的特点①地域性②季节性和周期性
农业的投入因素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
农业按投入分类粗放农业、密集农业
(光、热、水 ) 、地形 (平原、山地 ) 、土壤、水源 (灌溉 )
(郊区农业 ) 、交通运输 (地域扩展 ) 、政策 (商品基地 )
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技水平低
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地美国、阿根廷 (牧牛为主 ); 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养羊为主 )
大牧场放牧业的形成条件分析 (潘帕斯 ) 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阿根廷促进牧牛业的主要措施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③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
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分布地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商品谷物农业区位条件分析 (美国 ) ①自然条件②交通运输③地广人稀④工业基础⑤科技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 (生态农业 ) 甘蔗、果树、桑蚕、鱼
混合农业的分布地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混合农业的发展优势分析 (澳大利亚 )
原料、 交通运输、 趋于重要④生产自动化, 劳动力素质要求高。
(河流下游 ) ,大气污染 (下风向 ) ,与居民区距离,卫生防护带
不同发育程度工业地域的不同特点①发育低 (食品工业 ) ②发育高 (钢铁工业、石油化工、机械制造 )
传统工业区的区位特点分析 (鲁尔区 ) ①煤炭资源丰富②铁矿区近③水源充沛④交通便捷⑤市场广阔
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地位下降③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①中小企业②轻工业③生产分散④资本集中低⑤分散型工业化 高技术工业的特点①人员高水平②增长速度快③研发费用高④面向世界市场
美国“硅谷”发展的主要因素①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③科技教育发达④便捷交通⑤军事订货 知识点 :人类的居住地
聚落的形成人类为生存而聚居,居所由流动到稳定,逐步确立了乡村聚落。
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①圆形或多边形村落 (少河的平原 ) ②带状村落 () 古代城市出现的基本条件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②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古代城市的分布特点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农耕业发展早的地区。
美国三大城市带①波士顿 -纽约 -华盛顿②芝加哥 -
世界三大片城市密集地区① 60°N
(地形、气候 )
(减弱 ) ②交通、自然资源 (一直 ) ③旅游、科技 (新 )
城市化的作用①带动区域经济发展②缩小城乡差别
城市化的主要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①产业革命前 (缓慢 ) ②二战前 (加快 ) ③二战后 (空前 )
作文五:《高中地理》7600字
闸北区 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地理学科期中练习卷(2015.4)
本试卷共 8页,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20分钟。全卷包括两大部分,第一大题为选择题;第二 大题为综合分析题。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水笔填写学校、姓名,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正确涂写 考生号。
2.第一部分选择题(1-30)由机器阅卷,答案必须全部涂写在答题卡上,考生应将代表正确答案 的小方格用 2B 铅笔涂黑。注意试题号和答题卡编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答案需要更改时,必须将 原选项用橡皮擦去,重新选择。答案不能填写在试卷上,填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
一、选择题(共 60分,每小题 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一) 大气圈是地球的保温被、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1.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是因为其能够 A .吸收并放射长波辐射 B .吸收短波辐射放射长波辐射 C .吸收并放射短波辐射 D .吸收长波辐射放射短波辐射 2.大气臭氧层遭破坏将导致 A .极光现象增多,危害人类与生物 B .扰乱电离层,影响地面短波通讯 C .大量紫外线进入地表,危害人类与生物 D .大气失去保温作用,加剧昼夜温差
3.下列关于对流层和平流层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对流层是航空最佳飞行层 B .对流层高度随季节发生变化
C .因臭氧层的存在,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变化而增加 D .平流层天气复杂多变
(二)读下面人口金字塔图,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与 1982年相比,我国农村人口构成发生了明显 变化。
4.我国农村人口的变化特点是
A .总人口持续减少,男女比例失衡 B .总人口持续减少,老年人口快速增加
女
男 女
男
我国人口金字塔图
C .总人口维持不变,少年儿童占比下降 D .总人口维持不变,劳动力人口有所增加 5.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农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 B .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
C .我国城镇化率快速提高 D .大量适龄劳动人口外出务工
(三)读澳大利亚简图, 十八世纪墨累 — 达令盆地开始种植小麦,饲养绵羊,现已成为澳大利亚主要 的农产品输出地。随着农业的发展,该地区出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6.墨累 — 达令盆地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属于
A .旱作农业 B .牧场畜牧业 C .高度发达的商品化混合农业 D .游牧畜牧业 7.该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A .地形 B .土壤 C .气候 D .水源 8.该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能是
①土地盐碱化 ②河水流量增多,河口附近侵蚀作用增强 ③水生动植物大量繁殖 ④湿地萎缩,牧草生长不良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四)右图三是我国某地区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年内分布示意图。
9.该地区位于我国
A .江淮地区 B .青藏地区
C .华北地区
D .西南地区
10.有关该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有梅雨天气 B .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C .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一熟 D .一年中春季最干旱
(五) 部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并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右下图四 示意“世界几种能源使用量年均增长比例”, 甲为一种可再生能源,世界上利用其发电的前三位国家 为德国、美国和丹麦,乙为一种不可再生能源。 11.图中甲、乙两种能源分别代表
A .水能、沼气 B .地热、潮汐 C .风能、煤炭
D .水能、煤炭
12.我国甲能源的丰富区主要分布在
A .江南丘陵 B .内蒙古高原
C .横断山区
D .长江三峡
(六) 工业区位既受自然条件制约, 也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右下图为 “ 甲、 乙两地某类企业 2013年单位产品成本构成图 (单位:元 )” ,产品市场价格均为 102元。 13.目前,该类企业从甲地迁往乙地的主导因素是
A .技术 B .原料 C .集聚 D .劳动力价格
澳大利亚简
图三
图四
14.该类企业转移到乙地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①甲地产业结构升级 ②甲地大量失业 ③乙地产业结构调整 ④促进乙地城市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七) 雪线是指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的界线,雪线处的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右图是“地球上雪线 的分布图”。
15.下列与雪线纬度分布规律具有相似性的是
A .全球年平均气温的纬度分布规律 B .全球年降水量的纬度分布规律 C .全球年蒸发量的纬度分布规律 D .对流层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16.图中雪线②、③处比①处海拔高的原因是
A .②、③处气温高 ,年降水量少 B .①处气温高,年消融量大 C .②、③处年降水量小于年消融量 D .②、③处受地形影响,多高大山脉
(八) 河西走廊地区有一种形状特殊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类似于 “ 蜂巢 ” 下图是该地区景 观示意图和地质剖面图。
17.形成此种花岗岩地貌的外力作用是
A .流水侵蚀 B .流水沉积 C .风力侵蚀 D .风力沉积 18.该地区地质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A .外力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 B .外力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C .岩浆喷出-外力沉积-外力侵蚀-地壳抬升 D .岩浆侵入-外力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九)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下表是地球与火星的对比资料。
19.与地球相比,火星
A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范围大 B .表面平均气温高 C .能够吸附更多气体包围在表面 D .四季更替周期短 20.据资料分析,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自身条件是
A .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B .日地距离适中 C .运行的宇宙环境安全 D .存在自转和公转运动
(十)凸显差异,加强合作,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右下图为 “2012年上海、江苏、安徽三省(市) 产业比重构成图 ” 。
21.图九①、②、③所代表的省 (市 ) 分别是
( )
A .江苏、安徽、上海 B .安徽、江苏、上海 C .安徽、上海、江苏 D .江苏、上海、安徽 22.对三省 (市 ) 间协作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三省 (市 ) 的合作体现了区域的趋同性特点 B .①所示省 (市 ) 最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C .三省 (市 ) 间产业转移的方向可能为① → ② → ③
D .③所示省 (市 ) 具有资金、技术优势,宜大力发展钢铁、化工等资金密集型产业
(十一)日喀则位于拉萨以西的雅鲁藏布江谷地,日照充足、农业发达,是 “ 西藏的粮仓 ” 之一。这里 的农民被称为 “ 离天最近的耕作者 ” 。
23.右图十中 a 、 b 位于同一条等积温线上的主要因为是
( )
A .两地所处经度相同 B .两地的海拔相同
C . a 位于冬季风迎风坡, b 则位于背风坡 D . a 位于阴坡, b 位于阳坡
24.日喀则地区的青稞比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麦类晚两个月左右成熟,其主要原因是
A .日喀则地区的年积温值较小 B .日喀则地区的降水少、晴天多 C .日喀则地区光照强度大 D .日喀则地区年日照时数较长
(十二)某岛屿风光迤逦,降水大多在 1000mm 以上,但东北部和西南部降水差异较大,人口密度 约为 400人 /平方千米。右图为该岛屿简图。
25.关于该岛东北部和西南部降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 叙述,正确的是
( )
A .东北部降水少,洋流与离岸风的影响 B .西南部降水少,洋流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
图九
图十 某岛屿简图
C .东北部降水多,信风和地形的影响 D .西南部降水多,西风和地形影响
26. 据资料推断,甲城市历史悠久,但城市化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 .区域经济发展缓慢,且常受飓风、地震影响 B .交通落后,对外联系不便 C .水资源缺乏,城市发展受到限制 D .人口稀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
27.乙城市拟建一座水泥厂,从大气环境保护角度考虑,厂址应选在
A .城市的东南郊 B .城市的东北郊 C .城市的西北郊 D .城市的西南郊
28.从地域文化来看,该岛屿属于
A .西欧文化圈 B .拉丁美洲文化圈 C .非洲文化圈 D .东南亚文化圈
(十三)全球构造理论经历了著名的“三级跳” 。
29.关于海底扩张学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海底扩张依据之一是海底岩石年龄较轻, 且在中脊两侧呈对称分布 B .海岭是大洋地壳消亡处 C .海沟是大洋地壳生长处
D .上升的地幔物质在海沟开裂处冷凝形成新地壳 层,
并不断向两侧推移
30.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认为岩石圈被不同的构造带分割成许多单元,即板块 B .板块漂浮在硅铝层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C .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肯定形成山脉 D .六大板块均由陆壳和洋壳两部分组成
二、综合分析题(90分)
(十四)尼罗河是一条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的河流,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 它有两条主要的支流:白 尼罗河和青尼罗河。 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是尼罗河下游大多数水和营养的来源, 但是白 尼罗河则是两条支流中最长的。读下面的图表,回答问题。 (19分)
31.分析尼罗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及原因。(7分)
32.分析尼罗河进入枯水期时其径流主要构成来源及其成因。(6分)
33.简述尼罗河径流季节变化对其下游河谷及三角洲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6分)
(十五)长株潭城市群长沙、株洲和湘潭为中心,其“ 3+5”规划范围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 行政辖区和益阳、娄底、岳阳、常德、衡阳 5市的大部分地区。读长株潭城市群图,回答问题 (15分 ) 34.比较常德、衡阳两地风向和风速的差异,并说明理由。 (8分) 35.试分析图示北部地区 6月份易发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3分) 36.图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简析其发展的 有利区位条件。 (4分)
(十六)巴塔哥尼亚地区雪峰与火山映照,冰川同密林交错,辟有大量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自
然环境独具特色。 其主要位于阿根廷境内, 小部分属于智利。 (17分)
37.描述巴塔哥尼亚地区的海陆位置。 (3分) 38.归纳巴塔哥尼亚地区的地形特征。 (4分) 39.分析巴塔哥尼亚东部荒漠广布的主要原因。 (4分) 40.简析巴塔哥尼亚南部海岸线曲折的原因。 (6分)
(十七)钢铁工业是四川省攀枝花市的主导工业部门。读图表资料, 回答问题。 (19分)
材料一:“ 攀枝花市及其附近地区简图 ” 及其 “ 以钢铁工业为基础的生产流程模式图 ”
长株潭城市群
70° 60°
材料二:
表 1 2009年攀枝花地区产业结构横向比较表
41. 简述攀枝花地区发展钢铁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5分)
42. 评析攀枝花地区以钢铁工业为基础的生产流程模式的优点。 (4分)
43. 简析攀枝花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并对其进一步优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10分)
(十八)读右边的“世界某区域海水等温线图“,回答问题。 (10分) 44. 判断图示等温线分布状况出现 1月还是 7月?并说明理由。 (3分) 45.简析图中 A 处等温线比 B 处稀疏的原因。 (4分) 46.分析图中 C 处成为该大洋中较冷地方的原因。 (3分)
A 组
(十九)根据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0分)
世界某区域海水等温线图
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 使水平能见度小于 10千米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 其形成和分布通常主要由污染源和气象条件决定。 下图表示某地区 1961-2008年霾的年平均日数分布。 图中甲地霾日数夏季少于冬季。
47.描述图示地区霾的年平均日数空间分布特点。(6分) 48.分析甲地霾日数夏季少于冬季的原因。(4分)
B 组
(二十)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建于隋代大业年间的赵州桥, 全长 64.4米, 跨径 37.02米, 是世界上年代最久、 跨度最大、 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享有
历经 8次大地震而不倒,经受 54次大洪水而不垮,千百年来老桥见证无数次战乱而不毁,仍历 久弥坚、老当益壮,在 1400年前,中国的能工巧匠们是如何修建这样一座桥?它为什么到现在还如 此结实?自 1933年我国著名学者梁思成发现它以来,关于它的身世及在建筑学上的价值,被不厌其 烦地论述了近 80年。
49. 赵州桥属于 旅游资源中的
50. 下列旅游景观与赵州桥属于同一类别的是( ) A .徽州古名居 B .上海中共 “ 一大 ” 会址 C .北京的颐和园 D .蓬莱的海市蜃楼
51. 有关人文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人文景观只有历史文化价值,而无技术价值
B .人文景观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习俗民风、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 C .埃及金字塔、巴黎凯旋门都属于人文景观 D .现代人建造的各类建筑不属于人文景观
52. 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评价赵州桥的旅游资源价值。
高三地理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 60分,每小题 2分)
某地区霾的年平均日数分布
二、综合分析题(90分)
(十四)(19分)
31.尼罗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洪水期出现在北半球夏半年,枯水期出现在冬半年。 2分
原因:尼罗河及其主要支流的流域大部分区域位于北半球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1分),湿季出现在 北半球夏半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降水量多,径流量丰富(2分);干季出现在冬半年,受内陆 信风影响,降水量少,径流量少。(2分)
32.尼罗河枯水期时,径流主要来自白尼罗河。(1分)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都进入枯水期,产生 的径流量少(1分);白尼罗河源流位于南半球,南半球为雨季,所以白尼罗河产生的径流最多(2分);而且白尼罗河发源于维多利亚湖,湖水补给较稳定(2分)。
33.尼罗河径流季节变化显著,导致其下游河谷及三角洲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洪水每年定 期泛滥,洪水泛滥之后,开始农耕;枯水季节是作物生长及收获季节;洪水泛滥时在被淹农田表面沉 积一层肥沃的淤泥;洪水每年定期泛滥,使土壤年年肥力不减,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每点 2分, 任答 3点共 6分)
(十五) (15分)
34.常德为偏北风,风速较小(2分) ;衡阳为西南风,风速较大(2分)
常德位于低气压西北部,吹偏北风;等压线较稀疏,风力较弱(2分) ;
衡阳位于低气压南侧,吹西南风;等压线较密集,风力较强(2分) 。
35. 6月份该地区进入梅雨季节,持续时间长,降雨量大,河水暴涨;南北侧支流同时涨水,汇入干 流;地势低洼,河道弯曲,泄洪不畅;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湖淤塞;围湖造田,湖泊调蓄洪水能 力下降。 (任答 3点得 3分 )
36. 地势落差大, 水能资源丰富, 有利于发展水电站; 所在省区钨、 锑、 铅锌等有色金属资源较丰富; 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的内外交通便利;东部地区地势平坦开阔。 (4分)
(十六) (17分)
37.位于南美洲最南端;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与南极洲隔德雷克海峡相望。 (任答 3点,得 3分)
38.以山地(高原)为主(2分) ;地势西高东低(2分)
39. 大陆东西面积狭窄; 安第斯山脉位于西部沿海; 地处西风带, 使得东部地区处于背风坡, 降水少; 东部沿岸有寒流流经,降温减湿。 (4分)
40.位于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岩石破碎;纬度高,冰川侵蚀作用强 ;地处西风带,沿岸 风浪大,海水侵蚀作用强。
(十七) (19分)
41. 接近铁矿、煤矿区,原料、燃料丰富;接近煤矿区、水电站,能源丰富;水源充沛;水陆交通便
利;国家政策支持。 (5分)
42. 以钢铁工业为基础,充分发挥了本地区的资源优势;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轻 环境污染;有利于加强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分)
43. 从表 1来看,和全国及广东发达地区相比,第一产业占比比较高;第二产业占比最高;第三产业 占比则比较低;说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工业仍然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 (4分) 从表 2与表 1的对比来看,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比过高;第二产业劳动力占比过低;说明该地区的产业 产值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相背离。 (3分)
建议:依托本地区资源优势,发展水电、钢铁等优势支柱产业;延伸产业链,发展相关产业,促使工 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强化劳动力素质培训,推动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以工业化带动第一 产业的发展,促进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等(任答 3点得 3分)
(十八) (10分)
44. 1月(1分) ;图中等温线数值自南向北越来越小;等温线大致向北凸。 (2分)
45. B 处在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处,温差大,等温线密集; A 处在阿拉斯加暖流与加利福尼亚寒 流分离处,温差小,等温线稀疏。 (4分)
46.所处纬度较高,气温低;离冬季风源地近;受千岛寒流影响;该海区较为封闭,与大洋能量交换 少。 (任答三点即得 3分)
(十九)(10分)
47.总体上,中部多霾;西南部多霾;其中西南部霾日数最多;自中部和西南部向周边地区减少;太 行山东麓多霾; 燕山南麓多霾; 华北平原东南部少,坝上高原少; 城市地区较多, 乡村地区较少。 (6分)
48. 与冬季相比, 甲地夏季盛行东南风; 气流沿太行山东坡上升, 加上近地面气温高 (逆温现象少) , 空气对流旺盛,有利于干尘粒扩散;夏季降水多,有利于干尘粒沉降;与冬季相比生活用煤量省,烟 尘排放少;植被茂盛,吸烟滞尘作用强。(任答四点 4分)
(二十) (10分)
49. 人文 建筑景观类 50. A 51. C
52. 赵州桥是世界上年代最久、跨度最大、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享有
作文六:《高中地理》3000字
气温折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分析利用
最近我们各种考试中多次出现的气温折线图、 降水量柱状图以及它们的叠加图, 虽然是初中 地理的基础技能, 但是却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这类图最重要的在于它是用来表示某地气温和 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的, 我们地理最讲时空分布, 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用等温线和等降水 量线分布图来表示, 而时间分布就用这类图了, 所以重要性不言而喻了, 我们一定要认真对 待。
这是一组典型的气温降水图,首先先看每张图都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横坐标是 12个月,纵 坐标左侧为气温数值,单位为摄氏度,顺便说一下,在美国使用的华式度, 换算还挺麻烦的 (摄氏度 =华氏度 -32的差值再除以 1.8), 60℉大约等于 15℃,外甥发烧经常 102℉,大概 为 38.8℃。右侧为降水量数值单位为毫米。如果要有两幅图的话,一定先要看单位是否一 致,往往由于单位不同造成判断错误折掉好多学生,切记。
其次说说气温折线图的建立和使用。
既然时间是 12个月,所以气温为月均温, 1月和 7月月均气温的地理意义极大,我们要重 视, 尤其是 1月月均温, 则更加的重要。 一点点慢慢说。 第一如果 7月数值高, 1
月数值低,
折线呈正抛物线形式,则代表所在地区为北半球,相反则代表南半球(如东方站。)第二最 高温和最低温之差,就是年较差,如果年较差大,抛物线比较陡, (如北京、莫斯科);如 果年较差小,则比较平缓, (如伊基托斯、孟买)。影响气温年较差大小的因素主要有纬度 位置,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低纬和高纬年较差较小,中纬度较大;其次是距海远近,受海陆 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沿海地区年较差小,内陆地区年较差大。第三最冷月均温地理意义, 记住一定要强调最冷月,或者 1月、 7月,这点很重要,不过还要说一句常说的 “1月不一定 是冬季 (最冷月) ” , 如果最冷月均温大于 15℃, 代表分布于热带, 大于 0℃分布于亚热带, 小于 0℃分布于温带。
最后是降水量, 降水量是用柱状图表示的, 代表每个月的降水量总和, 我们能够很容易的判 断出降水的季节分布,这里需要强调几点,第一有降水量图, 一定要计算降水总量,没办法 12个月相加,但是应该都是整数,很好加,得出总和,如果大于 800毫米我们可以说降水 量大,如果小于 400,我们则可以判断降水量少;第二由于分月份清晰显示,所以降水的季 节分布一定要表述清楚, 这里要用到气候四季的划分, 差一个月也不行, 不如 5月到 9月降 水多,你不能说夏季降水多,而是春、夏、秋三季降水多。当然可以直接用月份表述, 5月 至 9月降水多, 10月至来年的 2月降水少。第三降水没有 7月最多, 1月最少的分布规律, 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出现, 所以会经常出一些题目, 冒出某个月数值异常,问原因, 只要用影 响降水的因素再结合资料就应该能够解决。
当然了,两者一结合就能判断出某地的气候类型,这是基本功,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区域地理重要的是地图的使用, 光记忆是不行的, 为了便于大家复习, 我把一些重要的区域 地图给出来,希望有一定的帮助。
中国地理部分
一、中国政区:
1.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的名称
2. 太平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3. 台湾海峡、琼州海峡
4. 台湾岛、海南岛
5. 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
二、中国地形: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4________, 5________, 6________
7________, 8________, 9________, 10________, 11________, 12________
13________, 14________, 15________, 16________,
17________, 18________, 19________, 20________, 21________, 22________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 E________, F________, G________ H________, I________, J________, K________, L________, M________, N________ O________, P_______
答案:
1. 大兴安岭 2. 小兴安岭 3. 长白山脉 4. 阴山山脉 5. 阿尔泰山脉
6. 天山山脉 7. 阿尔金山脉 8. 祁连山脉 9. 贺兰山脉 10. 太行山脉
11. 秦岭 12. 昆仑山脉 13. 巴颜喀拉山脉 14. 唐古拉山脉 15. 喜马拉雅山脉
16. 冈底斯山脉 17. 横断山脉 18. 台湾山脉 19. 武夷山脉 20. 巫山山脉
21. 雪峰山脉 22. 南岭山脉
A. 内蒙古高原 B. 黄土高原 C. 青藏高原 D. 云贵高原 E. 准噶尔盆地
F. 塔里木盆地 G. 四川盆地 H. 柴达木盆地 I. 东北平原 J. 华北平原
K. 长江中下游平原 L. 辽东丘陵 M. 山东丘陵 N. 江南丘陵 O. 浙闽丘陵 P. 两广丘陵 三·温度带:
A.________, B.________C.________, D________, E________, F.________ 答案:
A. 热带 B. 亚热带 C. 暖温带 D. 中温带 E. 寒温带 F. 垂直温度带 4. 干湿地区:
A.________, B.________C.________, D________
答案:
A. 湿润地区 B. 半湿润地区 C. 半干旱地区 D. 干旱地区
5. 气候类型:
A.________, B.________C.________, D________, E________
答案:
A. 温带季风气候 B. 亚热带季风气候 C. 热带季风气候 D. 温带大陆性气候 E. 高原、高山气候 6. 河流和湖泊: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4________, 5________, 6________,
7________, 8________, 9________, 10________, 11________, 12________,
13________, 14________, 15________, 16________, 17________, 18________, 19________, 20________, 21________, 22________, 23________, 24________, 25________, 26________, 27________,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 E________, F________, G________ 答案:
1. 黑龙江 2. 嫩江 3. 乌苏里江 4. 松花江 5. 鸭绿江 6. 图们江 7. 辽河 8. 海河 9. 黄河
10. 京杭运河 11. 淮河 12. 长江 13. 珠江 14. 澜沧江 15. 怒江 16. 雅鲁藏布江 17. 塔里木河 18. 额尔齐斯河 19. 渭河 20. 汾河 21. 雅砻江 22. 岷江 23. 嘉陵江 24. 乌江 25. 汉江
26. 湘江 27. 赣江
A. 青海湖 B. 纳木错 C. 洞庭湖 D. 鄱阳湖 E. 巢湖 F. 洪泽湖 G. 太湖
作文七:《高中地理》2700字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尤其生物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知道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 2.明白生物进化对地球的改造作用。 3.学会对地质历史时期地史资料的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分析生物演化与环境变迁的地理信息。 2.尝试对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的相关结论进行印证与解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生物演化与环境变迁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生物进化及其对地球的改造作用。 [教学难点]
收集有关地理信息对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相关结论进行解释。 [教学媒体与教具] 资料整合归纳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侏罗纪公园》故事片段,逐一提出问题:(1)电影画面中出现的动物是什么?(2)我们现在还能亲眼目睹恐龙的风采吗?为什么?(3)恐龙的灭绝说明了什么?
(学生观看电影节选片段,逐一思考回答问题)
【过渡】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它们究竟有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呢?且听下面一一分解。
【板书】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讲解】 纵观地理环境的演化历程,不难发现,在地球上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在生命出现以后,有机进化,即生物演化则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阅读分析】阅读课本P66《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分析回答:生物的进化对地理环境演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总结归纳】(1)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2)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因为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3)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
【总结】生物的演化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各地质时代的生物特征表。
环境的演化又促使生物不断进化, 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由此证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会对整体环境演变产生影响,反过来,整体环境的演变也会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造成影响。
【板书】(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阅读讨论】在6500万年前,不知发生了什么灭顶之灾,使恐龙这种在地球上显赫了1.6亿年的动物突然灭绝,给人们留下了种种猜测。
有学者认为,恐龙灭绝是气候骤变所致。其中,有的认为,在中生代末期,冰期突然降临,气候变得寒冷,一些不耐寒植物死亡,使恐龙在饥寒交迫中死去; 有的认为,地球上的气温突然升高,而恐龙是散热能力较弱的动物,不能适应环境,造成内分泌系统紊乱,特别是雄性生殖系统严重破坏,致使恐龙断子绝孙而灭绝。
有学者认为,在6500万年前,地球上的被子植物大量发展,并迅速取代了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不像裸子植物那样四季常青,而是一种秋冬季节就会落叶或枯萎的植物。这样,以植物为食的恐龙在秋冬季节被“饿”死;肉食性动物也由于猎物的失去而死去。
有学者认为,恐龙体型高大,大脑小,是由于体内的内分泌功能失常、代谢调节紊乱、酶的功能异常的结果,是一种病态。由于恐龙大脑和身体比例不协调,失去了对身体的调节控制作用,使恐龙不能在变化了的环境中生活而死亡。
有学者认为,在6500万年前,宇宙中有一颗直径10千米、重1270亿吨的小行星,以每秒20千米的速度撞击地球。撞击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100个最大氢弹的爆炸力。当时,天昏地暗,尘土滚滚,遮月蔽日达3个月,植物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食物链中断,恐龙和其他动物就此灭绝。在意大利、丹麦、新西兰等地的晚白垩纪地层里,发现一层几厘米厚的富铱层,其铱的含量超过地球正常铱含量的30倍。地球上铱含量极少,但太阳系及其他星体含量较多。由此有人认为这些富铱层是小行星撞击后的尘粒形成的。此观点也由此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总结归纳】(1)由于环境的变迁导致了生物的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
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如三叶虫)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中生代末期:恐龙完全销声匿迹;海洋
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2)教材从一个现象(“小行星碰撞”说)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其实,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除了“小行星碰撞”说以外,还有其他不同观点:大陆漂移使气候发生变化、超新星爆发、“宇宙韵律”说,等等,不管是哪一种,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当时环境发生了变迁。
【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阅读分析】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讲解】人地关系是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因此,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反作用。例如东部季风区主要进行种植业生产,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主要进行畜牧业生产,这本身是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是反过来,由于这种影响,东部季风区的人类活动(种植业)使很多自然景观变成了农田景观,而西部则为牧场等。
人地关系中,人类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类可以对环境进行主动自觉的改造,
使之不断发生变化,以适应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人类活动也可不自觉地破坏环境。例如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就体现了人的主导作用。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正面和负面影响的双重性。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某个要素施加影响,会影响整个地理环境发生深刻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黄土高原的开发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总结归纳】
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也是地理环境要素之一,而且是地球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 2.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 3.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着,人类活动已经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可分为两类,一方面是有利的作用,即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另一方面则是不利的,给自然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板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1)古生代末期: (2)中生代末期: 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作文八:《高中地理》7700字
一、生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A. 黄土高原为例治理的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②植树造林;③小流域 综合治理④开矿时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 , 大力开发复垦工作 (典例:甘肃南小河沟)。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②季风气候,降水集中, 多暴雨 ③植被稀少(2)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③开矿。 B. 南方丘陵山区产生原因:农村生活用能短缺。 整治措施:①发展立体农业 ②解决农民生活 用能问题 (大力推广生活用煤) ; ③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 ④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治理措施:①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 法规, 加强管理; ②控制载畜量; ③营造 “ 三北防护林 ” 建设;④退耕还林、还牧; (典例:宁夏沙坡头)⑤建设人工草场;⑥推广轮牧; ⑦禁止 采伐等。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地表覆盖着 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 ②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 ③处内陆地区, 气候干旱降水少。 (2) 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治理意义:①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②有利于保 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③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5、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中低产田 —— 涝洼地、盐碱地、风沙干旱地、水土流失地、 红壤贫瘠地 1)、辽阔的冲积平原 —— 宏观平坦,微观起伏不平山麓 缓斜平原 高 山前冲 积扇 土地质量高冲积低平原 主体海滨 滨海平原 低 地势极低 中低产田集中区严重的旱 涝、盐碱、危害干旱:春旱 4~6月,春泛回升快,蒸发上升,夏季风未到洪涝:7~8月, 降水集中,多暴雨 +地势低平盐碱:水盐运动春秋反盐,夏积盐 冬稳定 2)、问题 ⑴中低 产田的综合治理:①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 (因洼制宜 鱼塘 — 台田模式 ) ②盐碱地的冶理与 开发 ⑵水资源短缺 ⑶风沙危害 ---沙尘天气 3)、缓斜平原肥力最好:①地面坡度较大, 排水通畅, 不易积水形成低湿地; ②沉积物颗粒较粗, 有利于水份下渗; ③地下水埋藏深, 春秋季节蒸发量较小,不易形成盐碱地。 6、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以上海为例)
产生的原因:①过度抽取地下水, 并且下渗减少 ②城市建设高层建筑 ③地质结构不结实危 害:①地面下沉 ②海水倒灌,进而导致土壤盐碱化 7、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 州湾、渤海等。 多发季节:夏季。 5— 10月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气温高; ② 静水;静风; ③海域相对封闭。(2)人为原因: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 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 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 农药; ③由于海洋开发程度 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8、咸潮 咸潮多发生在沿海 (或河口 ) 地 区,以冬季最为严重自然原因:(气候 ) ①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 较小;②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地形)③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天文)④朔望月天 文大潮加剧了咸潮。人为原因:①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②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 等。
形成原因:危害 :①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②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 , 生产设备容易氧化 , 腐蚀 , 锅炉容易积垢; ③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防治措施:①加强监测, 建立预警机制; ②采取调水以淡压咸;③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 等加强统一调度 , 统一管理④节约用水 9、酸雨 分布:西欧、北美、日本;我国南方地区措
施 根本途径:①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有效途径:②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 综合开发和利用, ③开发新能源 植树造林
成因:燃烧煤、 石油、 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危害:①河湖水酸化, 影响鱼类; ②土壤酸化, 危害森林及农作物; 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所以酸雨主要为硫酸型酸雨。 10、光化学烟雾:成因:汽车尾气 中的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 分布:地形条件不利于气体扩散的谷 地和汽车尾气排放多的大城市。危害和: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损害植物和人体健康。对 策 控制汽车尾气排放量。
11、沼泽的保护我国典型地区:三江平原。沼泽的形成: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② 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 ③地势低平 , 地表径流排泄不畅 , 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
开发利用的关键:排水。 协调好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开发利用的负面效应 —— 气 候变迁(盐渍化土地面积扩大;河川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动植物资源减少)
我国雨带的移动规律:5月, 雨带从南部沿海登陆; 6月中旬, 雨带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梅雨); 7月中下旬到 8月,雨带北移到华北、东北等地,长 江中下游地区则出现伏旱; 9月开始雨带南移; 10月雨季结束。(六、七、八月西南、两 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 2、沙尘暴现象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产生的原因:治理措施:(1)自然原因:①冷锋天气影响; ①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 ②控制载畜量; ③春季大风日数多 ③营造 “ 三北防护林 ” 建设; ④地表植被稀少 ④退耕还林、还牧(2)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 ⑤建设人工草场 ②过度 樵采; ; ⑥推广轮牧 ③过度开垦 ⑦禁止采伐等 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4、寒潮(在冷 空气的影响下, 如果一天 24小时或一次过程, 气温下降 8-10℃以上, 最低气温在 5℃以下) 时空分布考虑源地、冬季风强弱、地形地势的阻挡等因素,我国冬半年常发,影响范围大, 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及四川盆地外。
灾害特点:降温辐度大、 风力强、 影响范围广、 出现降温、 大风、 暴雪、 冰害等灾害性天气。 寒潮的利:①冻杀害虫; ②大雪缓解春旱 (瑞雪兆丰年) ③寒潮大风可利用进行发电, (是 地球上热量交换的一种庞大 “ 机器 ” ) 5、地震:形成原因: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 剧烈。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①震级大,破坏性大; ②震中距短;震中 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 ③浅源地震; ④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差; ⑤发生的时间可 能在夜间; ⑥震区交通不便; ⑦诱发其他灾害等减轻灾害的措施: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 的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 ②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 ③加强地质灾害的 管理, 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⑤加强国际合作等。
地理 ] 高中地理 23个常见简答题答题规范
1. 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⑴ 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 河流峡谷 处,原因:
① 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 ② 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⑵ 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
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⑶ 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
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⑷ 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⑸ 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
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 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⑹ 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2. 海洋资源小专题:
⑴ 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 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 ,原因:
① 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 ;
② 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 ;
③ 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 ; 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
⑵ 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规律:① 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② 大陆架浅海海底: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
③ 海盆:深海锰结核 (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 )
3. 盐度和洋流小专题:
⑴ 盐度最高的是红海,原因:
① 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
② 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 .
⑵ 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
① 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
② 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 .
⑶ 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
① 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
② 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 .
③ 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⑷ 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⑸ 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
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
方向方面:由较高(低)纬度流向较低(高)纬。
4. 河流及交通小专题:
⑴ 中国南流出境河流境内外名称变化:
元江 ---------红河 澜沧江 ---------湄公河
怒江 ---------萨尔温江 雅鲁藏布江 -----布拉马普特拉河
⑵ 西欧河流航运价值大的原因:
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稳定,含沙量小,无冰期,航运价值大 .
⑶ 俄罗斯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航运价值不大的原因:
纬度较高,封冻期长,有凌汛现象 .
⑷ 极地航路开辟的重要意义:缩短航程,节时节能 .
⑸ 我国西南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
① 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
② 地处一、二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变式:三峡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
① 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
② 地处二、三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⑹ 南昆铁路建设的意义:
经济意义:① 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
② 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③ 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政治意义:① 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
② 有利于加快西南区脱贫速度。
③ 有利于社会稳定 ;
战略意义:① 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
② 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
⑺ 俄罗斯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重要意义:
① 加强东西部经济联系,促进物资交流;
② 加快资源开发,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地理 ] 世界河流与湖泊基础知识整合
欧洲西部:
莱茵河:是西欧平原和中欧平原(波德平原)界线
以莱茵河为主干形成的西欧航道网, 通过运河与易北河、 多瑙河相连流经瑞士、 法国、 德国, 在荷兰的鹿特丹注入北海水量丰富,水位变化,航运便利,是德国的 “ 黄金水道 ” ,货运量居 世界各国之首流经鲁尔区的河段以运送铁矿石为主
多瑙河: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注入里海
欧洲西部的湖泊很多, 主要分布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阿尔卑斯山脉南北两侧, 大多由冰川 作用形成。
欧洲东部与北亚:
伏尔加河:欧洲最长的河流,自北向南流,注入里海。
俄罗斯的母亲河,水能资源丰富,建有大型的水电站。是俄罗斯最主要的内河航道
西伯利亚地区的三条河流,自西向东分别是: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流动, 注入北冰洋。水量充沛,水能资源丰富,但封冻期长。初冬或春季常会出现 凌汛(河流泛 滥) 现象, 原因是 河流自低纬向高纬流动, 初冬下游较早结冰或初春上游较早解冻都会导 致河流泛滥 ; 世界上主要大河的中下游往往是重要的农业区, 为什么本地区例外? 本区河 流的中下游纬度较高, 气温太低, 不适合发展农业生产 ; 西伯利亚地区沼泽广布的原因是 纬
度高、气温低,蒸发量较小;地下存在冻土层,不利于水分下渗;河流泛滥
贝加尔湖:位于西伯利亚,最深处达 1600米,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东南亚
概况:主要河流自西向东分别是 —— 伊洛瓦底江、 萨尔温江 (在中国境内名怒江) 、 湄兰河、 湄公河、红河。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注入印度洋;其余注入南海。与中国西南部的山水相 连, 形成山河相间, 纵列分布的形势。 例如:在我国西南形成三江并流的景观。 (即:怒江、 澜沧江和金沙江在横断山脉间并列流动) 。这些河流上游流经山区的河段,切割作用明显, 河谷形成 v 形谷, 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下游因泥沙沉积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 成为人口稠 密、农业发达的重要农业区。
湄公河:源于中国,名:澜沧江,出国后流经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最后注入 南海,并在下游形成东南亚最大的平原 —— 湄公河平原。流经区域的气候主要是热带季风、 另有热带雨林气候。 前者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后者的 成因是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该河的汛期出现在夏季(7月附近) 。中国与东盟签定 合作开发湄公河流域的协定。
南亚
印度河:源于我国的西藏,向西南流经南亚西部的干旱地区(克什米尔地区、巴基斯坦的热 带沙漠气候区) ,注入阿拉伯海,河口在北回归线和东经 70度附近,形成印度河平原,是 巴基斯坦重要的灌溉水源。
恒河:源于喜马拉雅山南坡,向东南流经印度和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 河口城市为孟加 拉国的首都达卡 (北回归线和东经 90度) , 形成恒河平原。 其支流在我国为雅鲁藏布江 (水 能资源次于长江,全国第二;出国后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 。流经区域为热带季风气候,汛 期出现在夏季(7月附近)
中亚
概况:位于大陆内部,水气来源少, 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对应自然 带为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 河流为中亚的工农业、 牧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水源。 河流多为内 流河,湖泊多为咸水湖
巴尔喀什湖:位于哈萨克斯坦,西部因有河流的注入,盐度较低
咸海:被东经 60度穿过,位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交界处
里海:被东经 50度穿过,位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阿塞拜疆、俄罗斯的交界 处。世界最大湖泊,也是世界最大的内流湖(咸水湖)
锡尔河和阿姆河:内流河,注入咸海,由于降水减少,蒸发加大,和灌溉等原因使注入咸海 的水量不断减少,导致咸海盐度升高,湖面积减小,丧失调节气候的功能, 湖附近生态环境 恶化。
乌拉尔河:与乌拉尔山同为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 以东是西西伯利亚平原, 以西是东欧平原 自北向南流,注入里海
额尔齐斯河:外流河,源自我国新疆,出国后流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注入北冰洋。
经纬线 穿过的主要地形区 附近重要地物
30oN 撒哈拉沙漠、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伊朗高原、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杭州湾、墨西哥高原、美国南部沿海平原 苏伊士运河、尼罗河、阿拉伯河、长江、密西西 比河河口、开罗、珠峰、拉萨、重庆、武汉、杭州、上海、新奥尔良
60 oN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波罗的海、东欧平原、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北部 奥斯陆、斯德 哥尔摩、圣彼得堡、雅库茨克
北回归线 北非、红海、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夏威夷群岛、墨西哥高原、墨西哥湾 阿斯 旺大坝、利雅得、卡拉奇、加尔各答、广州、檀香山、哈瓦那
赤道 刚果盆地、东非高原、马来群岛、安第斯山脉、亚马孙平原 非洲中部、东南亚、南美 北部、维多利亚湖、新加坡、基多、亚马孙河河口
南回归线 南非高原、大自流盆地、阿塔卡马沙漠、拉普拉塔平原。 非洲南部、澳洲中部、 南美中部。圣保罗(南) 、里约热内卢(北)
20°W 格陵兰岛东侧、冰岛 大西洋东部、非洲西岸
0°经线 大不列颠岛、伊比利亚半岛、地中海、撒哈拉沙漠、几内亚湾 欧洲和非洲西部、 伦敦、巴黎 (0°经线东侧 )
20 °E 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波罗的海、巴尔干半岛、波德平原、地中海、刚果盆地 非洲 中部、斯瓦巴德群岛(黄河站) 、开普敦(好望角)
30°E 东欧平原、黑海、小亚细亚半岛、土耳其海峡、地中海、东非高原、南非高原。 欧 洲中部、非洲东部、摩尔曼斯克、莫斯科、开罗、尼罗河
60 °E 乌拉尔山、咸海、伊朗高原、阿拉伯海 亚洲西部、霍尔木兹海峡(西)
90 °E 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恒河三角洲、孟加拉湾 亚洲中部、叶尼塞河、乌鲁木齐、拉萨、加尔各答、中山站(80°E )
120 °E 中西伯利亚高原、大兴安岭、渤海、山东丘陵、台湾海峡、马来群岛 亚洲东部、 澳大利亚西部、勒拿河、北京、杭州、马尼拉
150 °E 东西伯利亚山地、千岛群岛、大分水岭 亚洲、澳大利亚东部、悉尼、堪培拉 180 °E 阿留申群岛、新西兰南北二岛以东 白令海峡、惠灵顿
60°W 拉布拉多半岛、西印度群岛、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德雷克海峡 北美东部、南美中部、布宜诺斯艾利斯、麦哲伦海峡、长城站
90°W 中部大平原、苏必利尔湖、墨西哥湾、中美洲 北美中部、密西西比河、芝加哥、 新奥尔良
120°W 落基山脉 北美西部、旧金山(西) 、洛杉矶(东)
行政区及城市 附近主要地形区及山脉 重要地物
20°N 琼/海口 琼州海峡 粤海铁路、热带作物区
23°261N 台、 粤/广州、 汕头、 桂、 滇 台湾山脉、 珠江三角洲、 云贵高原 怒江、 澜沧江、 西双版纳、个旧锡矿、珠江、玉山
30°N 浙/杭州、皖/黄山
赣/湖口(九江) 、鄂/武汉、湘、渝、川、藏/拉萨 长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 盆地、横断山脉、青藏高原、 钱塘江、长江、雅鲁藏布大峡谷、大冶铁矿、自贡天然气、 浙赣线、川藏公路、商品粮基地、长江沿岸工业地带
40°N 辽/大连、冀/秦皇岛、津、京、晋/大同、内蒙古/包头、甘/酒泉、新/喀什 辽东半岛、渤海、华北平原、太行山、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 山 海关、迁安铁矿、津京唐工业区、大同煤矿、玉门油田、塔里木河、南疆长绒棉基地
50°N 黑/黑河、内蒙古/满洲里 小兴安岭、松嫩平原、大兴安岭、呼伦贝尔高原 80°E 新、藏 伊犁谷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仑山、青藏高原 伊犁河、塔里木河、雅 鲁藏布江、新藏公路
90°E 新/乌鲁木齐、 青、 藏/拉萨 阿尔泰山、 准格尔盆地、 天山、 吐鲁番盆地、 昆仑山、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 雅鲁藏布江、羊八井地热资源、纳木错、各拉丹东、罗布泊
100°E 内蒙古、甘/酒泉、 、青/西宁、川、云/丽江 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 巴颜喀拉山、横断山 青海湖、龙羊峡、三江源、三江并流、青藏牧区
110°E 内蒙古/包头、陕/西安、鄂/十堰、湘/张家界、桂/桂林、粤、琼 内蒙古高 原/阴山、黄土高原、渭河平原、 秦岭、 汉水谷地、 巫山、雪峰山 华山、 武当山、 神农架、 长江三峡、白云鄂博稀土矿、神府 -东胜煤矿、桂林山水、雷州半岛
120°E 内蒙古、辽、鲁/青岛、苏、浙/杭州、闽/福州 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辽西 走廊、 山东丘陵、 江淮平原、 浙闽丘陵、 台湾海峡 伊敏河/元宝山/霍林河煤矿、 山海关、 太湖、商品粮棉基地、长江三角洲
130°E 黑/佳木斯、 吉/绥芬河 小兴安岭、 长白山 三江平原、 鹤岗/双鸭山/鸡西煤矿、
作文九:《高中地理》9100字
自主广场
我夯基我达标
1. 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为( )
A. 以荒漠为主
B. 以草原为主
C. 以森林、草原为主
D. 以草原、荒漠为主
思路解析:西北地区气候以干旱半干旱为主,主要景观为草原、荒漠。
答案:D
2. 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
A. 位于非季风区,基本不受季风的影响
B. 温带大陆性气候,东西有显著差异
C. 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D. 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下
思路解析: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本区受夏季风的影响较小,但冬春干旱季节的冬季风日数很多,A 项错;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的不同,本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东西气候有显著差异,B 项对;本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C 项错;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东部,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属半干旱的草原地带, D 项 错。
答案:B
3. 关于过度放牧造成的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分布于绿洲内部草原中
B. 分布于草原牧区地表集水坑和放牧点井泉附近
C. 分布在旱农业区内部
D. 分布在河流上游
思路解析:绿洲内部以种植业为主,其荒漠化原因是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和樵采,A 项错;过度放牧地点在井泉附近,B 项对;旱农业区荒漠化原因是过度农垦,C 项错;内陆河流上、中、下游用水不合理,会造成下游缺水荒漠化,D 项错。
答案:B
4. 关于荒漠化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据统计,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中,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占90%以上,由此可见,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是引起荒漠化的根本原因
B. 持续干旱促进了荒漠化的进程,所以气候干旱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 疏松的沙质地表、集中而多大风的天气是形成荒漠化的决定性因素
D. 松散的地表物质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经大风吹扬极易形成流沙,而人类过度樵采、放牧、开垦则加速了土地退化,使荒漠化土地大大增加
思路解析:本题的中心问题是荒漠化的原因。A 项,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要有自然原因作基础,因而不同地区由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自然基础条件不同,引发的环境问题也不同,因此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基础条件。B 项,强调气候的作用因素不全面,因为在多雨的情况下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再则即使在干旱的条件下,也还得有疏松沙层地表的物质条件、大风日数多而集中的动力条件。C 项同B 项一样,片面强调某种自然因素,不恰当。D 项把
B 、C 两项的问题都克服了,还提出了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引起土地退化,答案全面。 答案:D
5. 关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
B. 大风日数多,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
C. 河流水量大,流水作用显著
D. 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思路解析:西北地区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C 项错。
答案:C
近年,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据报道,2002年4月中旬,在世界四大沙尘暴中心之一爆发的一场强沙尘暴扬起的沙尘,随高空气流运行,导致瑞士山地的一场“泥雨”,将雪白的山峰染成了咖啡色。据此完成6~7题。
6. 这次沙尘暴的源地是( )
A. 中亚和中国西北部
B. 北美中南部
C. 撒哈拉大沙漠南部
D. 澳大利亚中部
思路解析:要掌握瑞士与世界四大沙尘暴中心的位置关系,这次沙尘暴的源地是撒哈拉大沙漠南部。
答案:C
7. 在瑞士降泥雨的主要原因是( )
A. 自东向西的海洋气流与含有沙尘的气流在山地相遇
B. 含有沙尘的北上气流与冷空气在山地相遇
C. 由东向西的含沙气流在迎风坡被抬升
D. 含沙气流在阿尔卑斯山的背风坡下沉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在大气环流背景下,对不同区域降雨过程形成的理解程度。针对本题,可采用排除法作答。首先可排除C 项,因为瑞士处于北半球西风带,含沙气流不可能是从东向西运行的;同理,排除A 项;根据降雨形成原理,下沉气流不会成雨,排除D 项;故答案为A 项。
答案:B
下表反映了50年来科尔沁沙地重心移动的情况。据此完成8~9题。
年份
东经
北纬
年份
东经
北纬 1949 121.97 43.57 1978 121.86 43.63 1955 121.93 43.51 1985 121.75 43.80 1960 121.94 43.54 1990 121.80 43.68 1970 121.88 43.59 1995 121.71 43.84
8. 从整体上看,科尔沁沙地重心的移动方向是( )
A. 向西北方向移动
B. 向东北方向移动
C. 向东南方向移动
D. 向西南方向移动
思路解析:此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数据的能力。从科尔沁沙地重心移动的经纬度的变化看,移动方向是从东南向西北。
答案:A
9. 科尔沁草原沙化土地出现连片发展趋势的主要原 因是 ( )
A. 农牧交错带过度垦殖
B. 过度樵采破坏固定沙丘的植被
C. 牧区严重超载放牧导致草场退化
D. 水资源利用不当,浪费严重
思路解析:科尔沁草原位于农牧交错地带,过度垦殖导致土地沙化呈现连片发展。 答案:A
(经典回放)读下图,图中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完成10~12题。
10. 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
A. 东北 B. 西北 C. 东南 D. 西南
11.Q 对P 点相对高度(H)最大可达到(米)( )
A.40<H<41
B.49<H<50
C.59<H<60
D.60<H<61
12. 该类地形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
A. 东北地区
B. 东南地区
C. 西北地区
D. 西南地区
思路解析:第10题主要考查对风力堆积地貌的理解与记忆,以及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能力。图中等高线闭合呈半月形,由此可判断出风向:背风坡往往较陡且向内凹,如图中Q 点右侧;而迎风坡往往坡度较缓,向外伸出若舌状,如图中Q 点左侧。对等高线图而言,等高线密集处坡度较陡,反之较缓。故图中风应从左侧向右侧吹,结合图中指向标,风向应为西北风。第11题主要考查对相对高度的理解能力。P 与Q 之间有5条等高线,故PQ 间的最小相对高度不小于4×10=40米,最大相对高度不超过4×10+2×10=60米,那么H 的最大值的范围应是59<H<60。第12题主要考查对我国地貌分布的熟悉程度。图中所示地形是风积地貌——沙丘的形态。该地形主要集中在气候干燥、风力较大的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湿润,西北广大地区因为远离海洋,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植被稀疏,沙漠、戈壁广布,所以多为图中所示的风积地貌分布。
答案:10.B 11.C 12.C
13. 阅读分析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其中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千米, 防治土地退化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1)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入上图中对应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限填一次)。
A. 风力作用为主
B. 流水作用为主
C. 年降水量多且多暴雨
D. 年降水量少且不稳定
(2)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了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既是当前热点问题,也体现了中学教育加强环境教育的方向。第(1)题,图中提示了干旱、湿润地区分别起主导作用的外力。湿润地区河流发育,多流水的侵蚀作用;干旱地区,水分缺乏,温差大,风力作用强烈。湿润地区降水多,我国的降水受冷锋活动影响较大,多暴雨,其冲刷力强,对地表的破坏力大;干旱地区,受海洋影响小,大陆性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且变化明显,极不稳定。第(2)题,由于人口的压力,人类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工矿城镇建设等对植被的破坏,地表缺乏保护而使土地退化;同时,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大水漫灌、只灌不排、过度开采地下水等会导致土壤沙化、板结、盐碱化等土地退化现象。
答案:(1)由左到右、由上到下依次为:A B D C
(2)人类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的破坏等导致土地退化。
14. 读“我国内蒙古商都县西井子土地荒漠化状况图”和“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以风力作用为例) 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内蒙古商都县西井子土地荒漠化状况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以风力作用为例)
(1)荒漠化是人类过度的___________和潜在的___________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它不是简单的___________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___________,并最终连在一起,
形成类似荒漠的自然景观。
(2)从图中可以看出,内蒙古商都县西井子土地荒漠化面积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
(3)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气候因素特别是___________,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但“我国内蒙古商都县西井子土地荒漠化状况图”说明___________因素对荒漠化的进程并非起决定作用。结合“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以风力作用为例) 图”可以看出,___________在荒漠化的进程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在“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以风力作用为例) 图”中A 是___________,B 是___________,C 是___________。
思路解析:造成荒漠化的因素中,气候变异等自然条件对荒漠化过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加速了这一过程的发展,并且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的作用。气候中的降水因素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相反,如果多年持续干旱,导致地表植被受损,就会加剧荒漠化进程。第(4)题通过读图回忆教材内容可答出。
答案:(1)经济活动 自然因素 荒漠扩张 退化
(2)变大再变小
(3)降水量 气候 人类活动
(4)水资源利用不当 过度樵采 过度农垦
我综合我发展
15.2001年3月,我国对楼兰古城及罗布泊的考古和科学考察表明( )
A. 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时代,古代不曾出现过
B. 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瘟疫等人为原因造成的
C. 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
D. 荒漠化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
思路解析:荒漠化问题在历史上就时有发生,在塔里木盆地南部边缘、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人们利用昆仑山、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发展屯田,使这些地方成为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但是随着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大量破坏固沙植被,河流水量锐减或者改道,绿洲水源枯竭,加上战争、瘟疫等原因,大部分古绿洲在经历了汉、唐、明、清几次大规模开发后,相继被迫放弃,楼兰古国就是一例。这也说明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
答案:C
16. 限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稀缺性资源是( )
A. 水资源
B. 石油资源
C. 天然气资源
D. 太阳辐射能
思路解析:西北地区光热资源丰富,淡水资源严重不足。
答案:A
17. 下列荒漠中,比较容易治理和利用的是( )
A. 自然原因形成的荒漠
B. 塔克拉玛干沙漠
C. 原生沙质荒漠和砾漠
D. 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的荒漠
思路解析: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原生荒漠,水源比较贫乏或很难利用,治理难度大,A 、
B 、C 项错;人类活动造成的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的次生荒漠,治理难度小,D 项对。
答案:D
18. 关于荒漠化治理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都是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B. 我国“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的实施,可以彻底解决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
C. 由于沙障固沙成本高、费工大,而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又不高,所以不适合采用这种措施
D. 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沙拐枣、马尾松等都是优良固沙植物
思路解析:“三北”防护林是有效措施之一,但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沙障固沙是很有效的方法,带来的环境价值远高于经济价值;马尾松不是固沙植物,选A 项。
答案:A
19. 下列地区中,依靠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灌溉,发展成我国著名灌溉农业区的是( )
A. 河套平原
B. 宁夏平原
C. 河西走廊
D. 成都平原
思路解析:河套平原、宁夏平原主要靠黄河水灌溉;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人民利用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发展屯田,使这里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成都平原降水丰富,利用都江堰工程引岷江水灌溉,形成商品粮基地。
答案:C
20. 防治荒漠化,既是科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土地荒漠化,既有工业化进程的原因,更有贫困导致的破坏。因此( )
①任何有效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预防为中心 ②任何有效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中心 ③因地制宜防治荒漠化,不仅要因自然地理的“地”,还要因当地社会经济现状的“地” ④只有先富起来,才能再去治理荒漠化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②③④
思路解析:人口过多往往导致人们生活贫困,增大对现有生产性土地的压力,采取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毁林及落后的灌溉方式等不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往往造成荒漠化,因此防治荒漠化应以消除贫困为中心,帮助当地人们选择发展替代产业项目,停止采用现行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方式。有效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边发展经济边治理荒漠化。
答案:C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有“中华水塔”之称的青海省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据测算,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里。这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的地区,被科学家誉为“生态处女地”。近年来,三江源地区过度放牧、淘金、采药、偷猎野生动物等现象屡禁不止。据此完成21~22题。
21. 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遭破坏,产生后果的正确叙述是( )
A. 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的径流增加,而地下水相应地减少
B. 地表蒸发更加旺盛,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源头会干涸,长度也会缩短
C. 由于这里野生动植物资源稀少,破坏后较容易再生并恢复原貌
D. 植被退化、减少,既会造成荒漠扩大,又会导致水土流失
思路解析:森林、湿地具有蓄水功能,对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如果作为江河的发源地,对江
河的水量有重要影响。
答案:B
22. 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适宜采取的发展战略、措施,叙述正确的是( )
A. 必须停止经济建设,将居民全部迁出自然保护区,切实保护环境
B. 只有加快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当地居民转产、迁移、脱贫,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C. 正在建设的青藏铁路不应在此穿过,否则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划将落空
D. 要积极建设人工草场,恢复天然林,此地不能实施把生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战略 思路解析:保护生态环境宜疏不宜堵,既要促进经济发展,保护人民利益,又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因此要综合考虑。
答案:B
据报道,我国江西中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的“红色沙漠”。据此完成23~24题。
23. “红色沙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 风化作用
B. 风蚀作用
C. 水蚀作用
D. 沉积作用
理想的事物,存在于我们生活本身之中。——苏霍姆林斯基
24. “红色沙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 滥伐森林
B. 过度放牧
C. 开山取石
D. 环境污染
思路解析:第23题,江西省属于我国的湿润地区,外力以水蚀作用为主。第24题,江西中南部山区的水土流失,只能是滥伐森林造成的。
答案:23.C 24.A
25.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A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年来导致A 周边地区沙尘暴常有发生的气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A 周边地区沙尘暴现象的出现应采取哪些治理措施?
(4)B地区酸雨现象严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治理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部分河流水质严重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依据新课标,举例说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教材仅以西北荒漠化为例,实际上应该多了解几种生态环境。从图中可看出,A 地区为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加上人为的不合理开垦及过度放牧,土地沙化现象严重;在风力的作用下易产生沙尘暴现象。B 地区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工业排放的废气中含大量二氧化硫。从图中看出,长江、黄河、珠江部分河段水质较差,其原因是流域内工农业发达,废水排放量大。
答案:(1)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垦殖,过度樵采,使植被破坏严重
(2)降水少,春季风力强
(3)退耕还牧,植树种草。
(4)该区有色金属冶炼发达,排出的废气中有大量的二氧化硫,易形成酸雨 减少SO 2的排放,回收利用,制成硫酸
(5)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河流
26. 读“西北地区主要沙漠和沙地的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西北地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加上______________,特别是______________隆起对水汽的阻隔。由于______________条件的影响,本区植被、草场载畜量和土地生产力都由东向西发生变化。
(2)图中字母代表的沙漠或沙地名称: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
(3)在以上字母代表的沙漠中较难治理的是(填字母) 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E 处沙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D 处沙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沙地D 、E 容易治理和利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是防治荒漠化的核心。它包括的内容主要是预防具有______________,扭转______________,恢复______________。
(5)防治荒漠化,应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在半干旱农牧过渡和旱农区,应调整______________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施相结合;在干旱地带的沙漠边缘绿洲,应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合理分配内陆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发展______________农业。
(6)恢复______________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西北各族人民有丰富的治沙经验,如宁夏中卫县沙坡头的______________等技术措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荒漠化的具体分布情况以及防治措施,重点是荒漠化产生的人为原因及防治问题,这项内容是本节的基础知识,只是在教材的基础上加以深化和外延。
答案:(1)远离海洋 高大山地阻挡 青藏高原 水分
(2)塔克拉玛干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呼伦贝尔沙地 科尔沁沙地
(3)A 、B 、C 水资源缺乏,几乎寸草不生,很难 利用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 过牧,乱挖乱垦 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
(4)人与自然的协调 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5)土地利用 节水
(6)自然植被 草方格沙障
27. (2006全国高考文综,36)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图1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2、图3依次表示1464~1913年华北地区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和逐年统计次数。分析图1、图2、图3,完成下列问题。
图
1
图
2
图3
(1)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两大盆地是______________盆地、______________盆地。
(2)西北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地理区域有______________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_______________高原和_________________平原。
(3)说明图1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
(4)指出图2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5)在图3显示的450年间,沙尘暴发生次数的变化呈现出______________的规律。在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约发生了______________次。
思路解析:沙尘暴形成时间:大多在冷空气过境影响时出现,北方都是在春季容易出现。沙尘暴形成条件:主要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气温高、降水少、大风多是形成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沙尘暴的形成及其大小,直接取决于风力、气温、降水及与其相关的土壤表层状况。气温高、降雨少、大风多是形成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也是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春天气温常常偏高,使土壤解冻的时间比往年提前,加速了土壤水分的蒸发。而北方地区冬春降水稀少,地表土壤干燥、疏松,植被还未形成,难以抑制沙尘天气的产生。与此同时,全球性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等气候异常,造成冷空气活动异常频繁,多大风天气,为沙尘天气的形成提供了动力。生态环境是形成沙尘暴的重要
原因——我国西北和华北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为破坏活动造成土地沙化不断扩展,为沙尘天气提供了重要土沙物质。此外,在北方城市建设中在建工地很多,由于缺乏工地表土保护设施,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极易扬尘,也是加剧沙尘天气的一个重要原因。第(5)题,图中变化曲线的波动起伏,说明沙尘暴的变化是有一定周期性的,值得人们去研究;明朝灭亡的时间是1644年。
答案:(1)塔里木 柴达木
(2)准噶尔 黄土 华北
(3)干旱、半干旱(缺水),沙漠(荒漠和黄土)广布,植被稀疏。
(4)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地表)增温快、表土(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大。
(5)(一定的)周期性(起伏、节律、振荡、波 动等 ) 12
作文十:《高中地理》3700字
高中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2011-03-30 11:15:59)
转载
标签: 分类: 世说新语
宋体
洋流
鸭子舰队
阿留申群岛
地理环境
教育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自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基础上,以地球上的水开始,以水资源的开发结束,以“人水关系”为主线,分别讲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以本节课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
(2).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根据课程标准及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以下三个教学维度建构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1].知识与能力
①. 了解洋流的概念、类型及成因,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②. 通过与气压带、风带知识的联系,对地图的观察比较分析,提高知识迁移和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能力
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探索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②通过自主探究和案例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读图能力及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②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洋流模式图的成因分析,描绘世界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依据:依据课程标准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其为重点。
[2].难点: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及分布规律。
依据:该部分知识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存在知识缺陷,故确定其为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建构主义理论是本次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因此结合本节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的特点,本着把课堂交给学生的理念,为了更好的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自主学习、合作解决问题能力。我借助自制多媒体课件,采用了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本节课结合地图主要采用以“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有:
1.读图分析法和归纳法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式来说明风海流的形成原因;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2.绘图分析法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绘制各海区洋流简图,逐步培养其动手能力,再通过对比洋流简图,寻找分析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3.比较法
通过比较总结出洋流的分布规律。教给学生“多读图、对比分析、综合思考、动手绘图”来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使他们成为教学活动中真正的主体。
4.导学案学习法
通过导学案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有学习提纲、课外材料(中国“鸭子舰队”海上漂流14年)、巩固练习。
5.师生互动学习法
引导学生通过绘制理想洋流分布模式图,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6.探究学习法
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置问题,提供分析方法和分析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或合作解决问题,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教学手段:情境教学法
2.教学案例:《中国“鸭子舰队”海上漂流14年》并设问:“鸭子们”是如何远渡重洋,来到异国他乡?
3.预期目标: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堂。
【新课教学】
(一).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洋流的概念
理解突破:由于洋流比较抽象,故而可以把它形容成海洋中的河流,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它的概念。
2.洋流的分类(按性质分)
[1].教学手段:图表导学法
[2].教学案例:在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冬季)”中,红色表示暖流,如日本暖流;绿色表示寒流,如加利福利亚寒流
[3].师生归纳: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
[4].预期目标:学生学会判断洋流的性质。
3.洋流的形成
[1].教学手段:图表导学法、三板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
洋流受盛行风、密度差异和水位高低的影响分别形成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等三种类型,其中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
[2].重点突破:要求学生完成教材58页的活动。在学生填图画图的时候,我在黑板上画出“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等学生完成活动内容之后,请两位学生上黑板写出风带名称和画出洋流流向。利用案例2“二战时德军潜艇在直布罗陀海峡成功躲避联军追查”解说密度流和补偿流的形成。
[3].预期目标:引导学生学会以已有的风带知识去分析风海流的形成,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并由此过渡到第四个层次“洋流的分布规律”。
4.洋流的分布规律
[1].教学手段:图表导学法和自主讨论法
[2].难点突破:联系气旋与反气旋的低空风向,结合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冬季)”和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第一小组观察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方向,第二小组观察南、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方向,第三小组观察对比南、北半球西风漂流的异同,第四小组观察北印度洋海区冬、夏季洋流的方向。
[3].点评鼓励:老师根据各小组的完成情况作适当的点评,并给予鼓励肯定,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
[4].归纳展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以副热带为中心的中低纬度环流:反气旋型(北顺南逆,东寒西暖) 以副极地为中心的中高纬度环流:气旋型(北逆南无,东暖西寒) 南极大陆外围形成寒流性质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绕极流
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冬逆夏顺
[5].预期目标:学生学会总结规律,培养他们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二).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教学手段:自主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
2.重点突破:学生阅读课文并归纳出洋流对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沿岸气候、生物资源、海洋航行、海洋污染的影响。利用课件讲述北大西洋暖流对西北欧气候的影响、秘鲁寒流对南美大陆西岸气候的影响以及世界著名渔场的形成。
3.预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课堂小结: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再一次强调重点和难点知识。
5.巩固练习:《学海导航》第57-58页选择题
五、板书设计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洋流的概念
2、洋流的分类(按性质分)
暖流――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
寒流――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
3、洋流的形成
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4、洋流的分布规律
以副热带为中心的中低纬度环流:反气旋型(北顺南逆,东寒西暖)以副极地为中心的中高纬度环流:气旋型(北逆南无,东暖西寒)南极大陆外围形成寒流性质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绕极流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冬逆夏顺。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沿岸气候、生物资源和渔场、海洋航行、海洋污染 案例附件
案例1:《中国“鸭子舰队”海上漂流14年》
一艘中国大陆货柜轮上掉下的黄色塑胶玩具鸭,意外成为科学家观测洋流的远征军!这批小鸭从阿留申群岛“出发”,在海上已经漂流了14年,其中一批预定明年抵达英国。
这批玩具鸭原本是浴缸玩具,1992年载运玩具鸭到美国西雅图的中国货轮在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岛遭遇暴风,其中几个货柜被打落海中破裂,2万9000只黄色鸭、绿色青蛙和紅色水獭和蓝色乌龟塑胶玩具从此展开海上漂流“历险”。美国海洋学家艾伯斯麦尔认为这是研究洋流的很好标的物进而展开追踪,配合民众通报拣拾到这群塑胶鸭的位置和电脑模拟洋流循环图做比较。
这群鸭子的漂流路线大致分南北两路,一路从阿留申群岛往北经过美国阿拉斯加与俄罗斯之间的白令海,进入北冰洋,塑胶鸭历经酷寒气候,被冰封了就静静等待冰融,或者随着冰山漂浮,据信花了五年时间经过北极,2001年抵达冰岛,然后进入北大西洋,2003年7月记录出现在美国缅因州﹔这批鸭子大致循着北太平洋的副极地环流漂流,为数约1万多只,现在,估计2007年会有一批鸭子抵达英国,漂流了3万5000公里。
另一批约两万只鸭子南下,从阿留申群岛突破副极地球流,进入循着副热带环流前往夏威夷,1996年7月和1997年3月都分別有出现在夏威夷的纪录﹔这批鸭子估计漂流了4万8000公里。
追踪显示,这群鸭子会环绕上述环流多达四次,第一次约花两年时间,后面三次要花三到四年时间,后面几次比较慢的原因可能是塑胶鸭破损,影响速度,但是还能浮在水面上。
塑胶鸭的制造公司也配合学者的研究,“悬赏”100美元给发现鸭子的美国民众﹔而这些塑胶鸭经过长途旅行也身价倍涨,据传收藏价值有的喊价到1000英鎊。这些塑胶鸭在酷寒或烈日暴晒加上海水浸泡,有的破损不堪而“魂断”旅途中,被人捡拾到的,也多半已经褪色,不守黃色和红色褪色的比较明显,绿色和蓝色相对来说还保持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