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思而不学则殆》400字
思而不学则殆
我向往的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方式,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这种方 式放到生活里, 可叫做自然, 偏激一点儿叫做没有规矩; 放到学习上, 可叫做自主,偏激一点儿叫做缺乏指导。 如果一直缺乏指导, 难免会走许多弯路, 孔子说“思而不学则殆”, 说明弯路走得多了不是好事儿,所以要有指导。有了高效的指导,弯 路就会少很多,但我又一种不安分的想法,就是弯路上有不少乐趣。 这就像某位前人在森林里被蛇咬了一口, 他忍着剧痛将森林用布满荆 棘的栅栏围了起来,并挂上写着“有蛇,危险”的木牌。但偏偏有几个 不听话的后辈总觉得森林里除了蛇还有很多有趣的东西, 于是他们决 定翻过栅栏进去看看。他们很可能也会碰到蛇,但在此之前,他们已 经被荆棘划得鲜血淋漓了。 再继续想下去,不免跌跌撞撞地闯到了孔老夫子指导的界限,如 果把这个栅栏也翻过去,那前面说到的“思而不学则殆”都无处安置了, 仿佛一株蹦蹦跳跳草突然发现自己把根都跳出了土地,心中一惊,只 好赶紧老老实实把自己埋上。
作文二:《思而不学则殆》1200字
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人们付出的辛勤劳动才能结出果实。
——《**谈治国理政》173页
上述两句《论语》引文妇孺皆知,然而关于它们的确切意思,即使最知名的古汉语专家也不大容易弄明白,常常解释错误。这是孔子关于学习的重要思想,所以有必要帮助大众准确理解它们。
要理解这两句话,最关键是要弄懂“罔”和“殆”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王力《古代汉语》是这样解释的:罔,茫然无所得。殆,疑惑。从王引之之说,见《经义述闻·通说上》。
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则把“罔”解释为“受欺”,把“殆”解释为“疑惑”,他的白话翻译是: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
上述两家最有影响力的解释都存在着问题。特别是杨伯峻把“思而不学则殆”翻译成“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则离原意相去甚远,令人迷惑不解。我们认为,要搞懂这两句话的真正意思,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看这两个字在《论语》的其他地方怎么用,因为同一典籍里相同词语的用法往往是一致的。
①“罔”在《论语》中的意思应为“误导、愚弄”。孔子在下面一句话中同时使用“欺”和“罔”,可见这两个词的意思是不同的。一次宰予向孔子提出了一个刁钻古怪的问题:如果井中有仁,君子会跳下去追它吗?孔子很生气,回答道:“(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下面是有关的对话: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欺,欺骗。罔,误导,愚弄,忽悠。可见“欺”和“罔”是不一样的。孔子认为,君子可能被欺骗,但是不可以被愚弄。也就是在批评宰予的问题是在误导、愚弄君子。
②“殆”在《论语》中做“危险、犯错误”讲。在下面一段话里,孔子同时用了“疑”和“殆”,显然这两个词义是不同的。请看原文: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阙殆”就是“不做危险的事,不犯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寡悔”,就是减少后悔。前面一句话则是谈的“疑惑”,一个人仅仅“疑惑”就谈不上“后悔”,只有做了错误的、危险的事才会事后后悔。
王力和杨伯峻都把“殆”解释成“疑惑”,这显然是有问题的,因为孔子上述一段话中同时用了“疑”和“殆”,显然这两个字在《论语》中是有区别的。
《论语》还多次用到“殆”字,都是做“危险”讲。孔子主张“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为什么要远离“佞人”?因为这类人善于阿谀谄媚,如果国君周围都是这些人的话就很危险。楚国的接舆这样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就是感叹道德的衰败,指出执政者处于危险的境地。
根据以上的分析,《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句话的准确意思应为:
只读书而不思考,就容易被误导;只思考而不读书,就容易犯错误。
这是孔子关于读书和思考关系的精辟论述,很值得今人借鉴。遗憾的是,后人关于《论语》的各种解读文本都没有领悟到孔子的这一思想精髓。
作文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1100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参加全国第四届中小学体育观摩大会反思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今天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们参加全国第四届中小学体育观摩大会后的一些思考,感到非常荣幸。
11月2日到5日,由蒋老师带队我们一行12人参加在宁波举行的全国第四届中小学体育观摩大会,其中小学10人,中学1人,武侯区代表1人。这次观摩大会的形式是:在同一时间段不同场地同时进行小学、初中、高中的课堂教学,我观看了12节不同地区不同教学内容的课程,这其中包括技巧、武术、篮球等各个区域的不同教材,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和触动下面简单跟大家汇报一下:
一、三大赛事,建构体育教师成长和展示的平台
中国学校体育教学的三大赛事:
(一)全国“十城市”体育教学观摩研讨大会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的几年,在中国大地上,教育改革之路的一浪高过一浪,体育教学也随着改革的浪潮奋勇向前,体育课到底该什么上,怎样的体育课才是好课,成为了体育教育人的思考。1986年由十个城市(天津、太原、兰州、昆明、广州、重庆、成都、郑州、沈阳、长春、哈尔滨)教研员联合发起全国十城市体育教学观摩大会,他们约定每年举行一次赛课活动,由十个城市轮流承办。(其中)到第二十一届时受到中国教育学会的正式收编,成为全国体育教学赛课的正式赛事。至今已经23届。
(二)全国十四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学与科研研讨会
由于十城市体育教学观摩大会的影响力逐渐增加,有更多的城市申请加入,但因为组织的原因,无法接受更多的城市的参与,于是要求参与的另外的十四个城市自行组织了另外一项赛事——十四城市体育教学观摩大会,包括长沙、深圳、柳州、乌鲁木齐、银川等城市,从2005年起也被中国教育学会的正式收编,成为全国体育教学赛课的正式赛事。
(三)全国中小学体育观摩展示活动
2002开始新课标的实施,很多体育教师对于新课标的理念充满困惑,全国都在实践但缺乏方向的引领,很多体育教师都在叹息:不会上体育课了!因此,由教育部牵头,委托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委会承办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活动,由于是通过行政这条线来开展的,是一个真正全国性的体育教学盛会。每两年一届。自2004年开始第一届由广东肇庆承办了,第二届是在无锡举行的,第三届是在大连举行,本次活动为第四届,由浙江宁波承办。
二、有的放矢,认清学习的风向标
参加一次这样的活动,经常听周围的老师在谈论:“有的课还不如我们区上的赛课”,那么我们参加这样活动到底看什么?听什么?学习什么呢?
1、看开幕式及第一堂课。
本次活动预计2000人,最后到会的人达到4、5千人,说明,第一越来越多人关注体育教学,第二学校越来越愿意为体育教师的成长铺路搭桥。
这次盛会参加的人数太多,组委会只认省级教研员报名的单位,而我们错过了报名时间,到位报到后既无住处亦无开幕式门票。
(找门票的经历,口述)
为什么我们费这么多周折,拼了命地要进去看开幕式和第一节课?
原因在于开幕式展示的内容就是最近几年来在全国中小学提倡的各种体育活动缩影,包括了体锻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体育、艺术2+1项目”等内容。“体育、艺术2+1项目”——掌握两项体育技能、一项艺术特长。(PPT展示)
本次开幕式上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的发言中曾这样讲:今年开始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今后十年教育的战略主题,明确提出要把资源配置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和提高教学质量上来。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教育最主要的渠道,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形式,也是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基础,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应该是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
认真思考这样一段文字,我悟出一个道理:抓住体育教学才是根本。要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要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技巧,要满足体质健康检测标准的要求,要选拔具有运动天赋的学生组建学校运动训练队,都必须源自于体育课堂教学,而体锻一小时和大课间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学生怎么玩?玩什么?都要得益于体育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
体育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质量决定了学生健康的水平,决定了学校体锻一小时和大课间活动的质量,决定了学校运动队的训练水平。
2、看第一堂课
第一堂课:每次赛事的第一堂课是不参加评比的,是由中国教育学会指定上课教师、指定上课内容,具有引领性的方向性的一堂课。
第二届活动的第一堂课是由北京的索玉华老师上的高二女生《双杠》,其目的是在新课标实施以来随着安全压力的增大,很多老师都摒弃了体育教学中的器械内容,通过这么一堂课想倡导大家在教学中勇于开展器械内容的教学。
第三届活动的第一堂课是由上海的一位老师上初二男生的《跳箱后摆腾跃》,体现体育教学中技术教学的回归,其目的是扭转新课标实施中技术教学被淡化的现状,引领教师更加关注体育教学的规律,重新重视运动技能技术的教学。
本次活动的第一堂课是由北京中关村一小的一位教研员张军老师上的小学五年级《跳箱上前滚翻》,主要是体现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如何把握体育教学的本真。
3、看PK课
从第三届开始,除了11节自选教材的内容外,增设10节指定教材内容指定学生年级的PK课。一看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二看教师基本功,三看教师的语言表达,四看场地布置的新颖独到。
4、听专家点评
我们很多老师只喜欢看课,或从别人的课上学到一招半式,模仿到自己的教学中;或看到一堂课后,觉得很好,但不能清晰地作出评价;或从别人的课中看到一些瑕疵,以点概面,认为这不是一堂好课。
专家看课基于其理论高度、经验积累,更加全面、仔细,其评述更加充满理性思考,因此听专家的点评对于我们今后的教学具有指导性作用。
例如:中央教科所吴键老师在点评张军老师的课堂教学时,这样谈到:1、内容选择胆子挺大。跳箱教学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内容选择具有挑战性,也就意味着这个内容具有学生身体发展的价值被重新认识。因此,我们参加赛课,教材
内容的选择就要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2、教学组织,手段挺巧。其中提到,细节的关注,教学技巧的丰富,是形成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的前提。3、教学能力,展现挺酷。其中,说到如果我们体育教师不具备有职业特点的“核心竞争力”,我们拿什么与他人竞争,我们的职业不就容易被别人替代吗?例如,在2002年开始实施新课标的时候,广州某个区提出菜单式体育教学,就是在体育教学中把体育器材搬出来,让学生爱玩什么玩什么,一年后103位体育教师被辞退,因为校长们讲这种体育课连烧锅炉的师傅都会,为什么还要聘请大学生呢?听专家点评才给我们体育教学一些理性的思考。
5、听专家论坛
听专家论坛,了解专家们在思考些什么,研究些什么,如果要参赛、要做展示课、研究课,这是方向,也是体育教学类杂志的争论焦点。例如:2005年广州10城市大会上,当大家在谈论淡化技术教学的时候,蒋丰老师论技术教学的那篇文章迅速引起专家们的重视,以至于在开幕式的专家讲话中,专门问到“蒋丰这个人来了没?”蒋老师最近的两篇关于课堂教学实录以及评价的文章被《中国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发表,就是瞄准了专家们正在研究的话题,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
专家论坛中不一定能得到一个结果,往往是百家争鸣的战场。记得两年前我给大家汇报过,上届论坛中大家都在争论“体育课堂是先有目标还是先有内容?”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如何提高体育课堂的质量及课堂质量的评价体系”,其实我们在蒋老师引领下的研究已经先走了大半年时间。说明,我们金牛区的体育教学研究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三、深入解析《活动综述》
本届展示课的主要特点:
(一)积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体育教学发展学生的身心
本届展示活动的优秀体育课中,在教学设计上大多数教师都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在制订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能把认知(参与)目标、技能目标、身体目标、心理目标、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特别注重通过技能学习与身体锻炼实践来发展学生的身心,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得通过体育的手段促进健康落到了实处。 (用PPT展示)
解读:1、 “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2、通过运动技能教学来发展学生身心健康;3、通过体育的手段来促进健康的落实。
(二)突出以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教学为主线
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是达成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本届展示活动的优秀课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处理上注重适宜的技术难度和运动负荷,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具有较强的教与学的因素;能够以运动技能的教学为载体,把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有关目标有机地整合起来,重视激发学生的行为投入和情感投入,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练习积极性较高,掌握运动技能较好,运动兴趣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学习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用PPT展示)
解读:1、“注重适宜的技术难度和运动负荷”,说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运动负荷的设定,必须有一定难度,例如以前出现的像“郊游课”等内容就不具有技术难度。2、“具有较强的教与学的因素”,说明体育课堂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行为,也不能单一地搞成教师的一言堂。3、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行为投入和情感投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是新课标的理念,不能在关注学
生的技术教学中忽略学生的主题意识和教育价值,因此我们在设计体育课的时候,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选择与需要,让学生真正地乐学好学。
例如,在一节耐久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匀速跑和变速跑,哪种跑更适合运用到耐久跑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习,并引导学生自己测量脉搏,分辨不同的运动负荷,使学生动体与动脑相结合,在锻炼身体、掌握技能的同时,掌握科学健身的方法。
(三)注意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的安排是体育教学所必须面对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适宜的运动负荷是体育课教学的很重要的特点,是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与提高体能的需要,是学生学习掌握体育技能与发展运动能力的需要,更是满足学生运动欲求的生理与心理需要,同时也是他们健康成长与未来高效工作、幸福生活的需要。本届展示课中大多数的课都比较重视学生的运动实践,一方面体现在体育课中的主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运动负荷,另一方面有不少体育课在课的结束部分还专门安排了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尽可能地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有些体育课在这些练习的设计上有所创新,有的是与主教材的内容或器材相结合,有的是采用游戏竞赛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解读:体育课堂必须有适宜的运动负荷,我理解为上体育课,一定要让学生出身汗。
(四)教学步骤清晰、合理,教法手段丰富、有效
运动技能必须通过有效而充分的练习才能逐步掌握、提高和运用。合理的教学步骤和有效的教法手段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事半功倍地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本届展示活动的优秀体育课,大都比较重视对教材的钻研和把握,技能教学的步骤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层次性)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教法手段丰富而有效,较好地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体育教学的优良传统,并注意将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运动兴趣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解读:关于有效的体育课堂,蒋老师那篇关于有效体育课堂的文章已经给了我们引领,特别是我们的“体育沙龙”就有效课堂进行了专题研讨,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在此我就不再赘述。
例如,在一节足球头顶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多人合作的学练方法,从顶固定球到顶悬挂球,再到两人一组一抛一顶,最后用“顶球入门”的集体游戏对所学技能进行强化练习,从而使技能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再如,在一节单杠课中,教师针对前次课中出现的问题利用跨栏架、低单杠来改进拉压杠、腹贴杠技术,利用踏板辅助学生蹬地摆腿,还利用设置标志物来改进学生的摆腿方向,教法手段丰富而有效。
(五)较好地体现了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是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表现出来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体现。在本届展示活动中,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教材处理、组织教法的选择与运用,以及激励和评价等方面都发挥了较好的主导作用,并正确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的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合理采用相应的教法手段,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和提高运动技能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主动给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或是启发学生互相切磋,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探索学
理,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能力的开拓者。不少教师还进入到学生当中参与学生的活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引导学生,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PPT展示)
解读:1、从抓学生主体地位到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再到二者的统一;2、这段话中我特别欣赏这一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主动给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或是启发学生互相切磋,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探索学理,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能力的开拓者。”
(六)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讲求实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习等学习方式,并与讲解、示范、模仿等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适时、适当地给学生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使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都得到较充分的发挥,缺乏实际内容与效果的形式上的合作、自主、探究减少了。
解读:1、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必须与教师的讲解、示范等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不能单一地让学生为探究而探究,为合作而合作。2、学生的探究与合作是以教师的教的内容为基础,抛开内容和基础的合作与探究是不切实际的。
(七)重视教学内容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是吸引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根据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与开发教学内容也是本次展示活动的一个特点。在本届展示活动报送的优秀体育课中,也有不少体育教师在课程标准精神的指引下,选择、开发、引进了符合体育课程性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材内容,如,趣味田径、排舞、刷把健身操、苗族花鼓舞、锅庄、舞狮、棒垒球、板羽球、三门球、橄榄球、满族珍珠球、击剑等。这些内容,有的是民族民间的体育运动项目,有的是以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为素材,经过加工、改造的,不仅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文化价值与技术含量,而且也具有较强的教学、教育因素,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解读:新课程三级管理目标:国家级课程、地方性课程、校本课程,后二者是对国家级课程的有力的补充,也要重视这些东西。
三、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问题还比较多
在撰写教学文件时,教学目标的制定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引起重视。
1.教学目标不准确,表述不规范
如,认知目标定为:“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培养他们能自觉参与运动的习惯”;技能目标定为:“发展灵敏、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
2.以教学内容代替教学目标
如,“复习××××××”。
3.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过多,重点不明确
如,有些课的教案套用课程领域目标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来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有的甚至罗列了8个方面的教学目标,目标过多,重点目标不明确。
4.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具体,难以进行检查评价
如,“培养勇敢、顽强、果断、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自控能力和审美意识”等。
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来说,整个课程目标的达成是依靠每一节体育课的教学来逐步实现的,对于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重点突出,而不能够照搬课程目标或者学期目标。针对知识与技能发展的目标要明确学生学的是什么,要掌握到什么程度,这个程度是可以被观察和评价的,从而保证目标、内容与方法的有机统一。对于针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与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功能和组织教法的特点相一致,要明确阐明其载体,即在什么样的学习过程中达到什么样的教育价值。
此外,关于教案的撰写,有不少体育课教学设计文本与教案基本相同;有的课堂教学设计虽然制订了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目标,但没有提供什么有效的具体教学措施来贯彻落实。
(以上内容,蒋老师已经引领我们这几年来进行了探索,在此就不再赘述。我们早已解决的问题在全国大赛中依然会存在,说明我们早已走在前面去了)
(二)有些课的主教材难度偏低,教学设计仍然存在幼稚化的倾向
有的课的主教材技术含量偏低,学习内容没有什么难度,缺乏必要的教与学的因素,学生不需要教师进行教学都能完成;还有的教师企图迎合学生的兴趣,随意设计一些主题或情境,也存在幼稚化和牵强附会的现象,不仅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甚至干扰了主要内容的学习,造成了喧宾夺主的现象。如有的初中课中的《运坯接力、陶瓷彩绘赛》,将瓷器彩绘作为教学内容在课中与接力跑一起教学;还有《“青海”别怕!我们来了!》、《抗震救援演练(合作跑)》等,用地震灾害等情景作为教学主题来组织练习,都比较牵强,实际效果也不好。
因为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稍差或者为了让学生轻易地体验到成功而采用低难度的内容进行教学,以及有意采用过于幼稚化的情境去吸引学生,是对课程标准精神的误解。体育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应该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果仅仅是利用一些肤浅的内容,在比较幼稚的情境中进行教学,那是无助于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是难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课程标准强调要因材施教,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受益,这是有前提的,是在保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去关注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而不是一味地选用过于简单的内容去迎合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目的是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的教育,从而促进每个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课程标准还强调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其目的是使学生更加热爱体育,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如果仅仅采用过于简单的内容来实施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不仅不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无助于学生的体育发展,也无助于学生体育举?的培养。我们应当通过有效的体育教学,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丰富学生的运动情感和体验,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体会到不断超越自我的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
解读:简单地内容是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不能受到学生真正的喜爱。
(三)有的课练习次数和时间安排不适当
有的教师在撰写教案时对练习的次数和时间按没有做出具体的安排,对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也缺乏预估,或者只是随意地估算。与之相对应,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常常讲解得过多过细,致使学生练习的时间和次数偏少,导致运动负荷
明显不足,体育课堂成为了教师表演的舞台。这样的体育课既达不到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效果,也难以使学生掌握所教授的运动技能。究其原因,仍是对体育教学基本规律认识不足所致。
解读:反之,应精讲多练。体育课堂好坏的评价,应该以学生的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有关目标得以提高或改善来具体呈现,而不是教师的表演多精彩。
运动技能都是经过学习而形成的,练习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教师的讲解示范对于学生了解动作技术的要点和形成正确的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要让学生掌握,形成动力定型,就必须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一般来说,传授动作技术都应注意精讲多练,把必须讲解的动作要领点到、说明白,把该示范的动作展示清楚就可以了。主要是要根据动作技术的具体特点来设计和安排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练习方法和手段,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反复练习,不断提高动作技术的熟练程度和自由运用的水平,并使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发展体能。此外,在练习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认真体会和琢磨动作技术的要领,做到想练结合,还可以开展同伴间的互帮互学等活动。
那么,在体育课教案中是否要写明练习次数和时间呢?有的教师认为,练习的次数和时间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随时安排,在教案中不一定要规定得那么具体。实际上,体育课中练习的次数和时间是与所教授动作技术的复杂程度、学生的运动能力,以及预期的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的。在教案中预设练习次数和时间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的认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的估计和预判,这是达成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尽管由于学生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掌握技术动作所需要的时间与练习次数会有所差异,但却是有一般规律可循的,否则单元计划与教学进度就根本无法制定了。因此,在教案中必须要有练习的大致次数和时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而且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练习次数和时间作出必要调整,但不能在课堂上随意决定练习的次数和时间。体育课的练习次数和时间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运动负荷,而课的运动负荷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和编写教案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科学合理的预设。
(四)有的课教学气氛比较沉闷
朝气与活力,是体育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但有的教师只是按照预设的教学流程去实施,讲解过多,导致学生长时间等待;而有的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对学生学和练的情况关注不够,站得很远,仿佛是旁观者,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视而不见,没有及时纠正学生练习时出现的错误动作,如在某节跳高课上学生大多是左脚起跳,但也有个别用右脚起跳的学生,却被忽视了;有的课教学节奏缓慢,显得很松散;有的教师上课过于紧张,缺乏激情;最主要的还是组织教法有些僵化,缺乏新颖性和趣味性。如此种种,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沉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情感投入。
要上好一堂课,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更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体育基础,研究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学习心理。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服务的。为此,备课时教师一方面要研究这项教学内容怎么教学生才爱学,另一方面研究怎么教学生才学得快、学得好。一定要把严密的教学组织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教法手段的改革创新不明显,有的形式大于实效
从总体上看,有很多课的改革创新不明显,教师采用的大多是常规教法。
有些教师虽有改革的意识与愿望,但却难以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或是比较表浅。如用提问,或让学生讨论以示运用“探究学习”;用分组练习以示运用合作学习;以自选难度练习以示“以学生为主体”和运用“自主学习”。有的课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形式化的东西。例如,小组讨论过多、过频、过快,讨论的效果不明显,还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创编过多,教师教的过程不明显,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六)为课和教材命名的现象仍然存在
有些教案仍在用教学情境误当成教学主题为体育课或教学内容进行不恰当的命名,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形式主义倾向。如,“万宝囊里乐多多”(持轻物掷远)、“小小交巡警”(耐久跑)、“从解放战争到星球大战”(持轻物掷远)、“快乐胶瓶”(投掷练习)。
四、对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
各位老师,从2004年广东肇庆举行的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算起,已经过去六年了。六年来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体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进而提高民族健康素质,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背离了这一目标,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就容易步入迷途。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我们必须以《纲要》的这一要求,以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标准,检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环节的改革,使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前推进。
(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尊重教育规律。 教育改革是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不能盲目沿用政治体制改革的办法,即便是政治体制改革也要强调统筹、和谐。《纲要》特别强调: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贯彻实施《纲要》应该遵循的是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改革的规律,绝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采取“革命”的办法,摒弃前人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那样做就会像一位伟人说过的那样:使人类回到穴居野人的时代。
四次教学展示情况表明,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已经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归结起来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多年来积累下来已经定型的、不大可能再有改变的经验,这一类经验在教学方法方面是比较多的;二是近十年、二十年涌现出来的一些充满生机活力的、难能可贵的经验。但是要达到像第一类那样,还需要经过时间和实践的考验;三是原属于第一类、或第二类,但是却在后来的改革中曾被抛弃、否定、批判,现在又被捡回来的。我们要做到学习和继承第一类的经验,努力创造更多的第二类的经验,更加珍视第三类的经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大家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
(三)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真正把教师当作推动改革的主力军。
《纲要》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按《纲要》的要求,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看,的确
都不尽人意。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引导广大教师摒弃陈旧落后的观念,努力投身改革实践。但其出发点是动员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改革,那种视教师为改革绊脚石,听不进教师对改革的一点批评与质疑的做法是不对的,只能使改革失去群众基础而走入死胡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开创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学校体育工作以及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正如《纲要》所指出的: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并且强调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也必须有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校长的重视,更需要广大中小体育教师锲而不舍的坚持。让我们携起手来,为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为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为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而努力。
解读:教育本来是一种上层建筑,是为社会进步服务的。做为体育教师,我们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让学生在每节体育课上都有所收获,使我们在课堂中体会到成就感。
几点收获:
1、认识了一些全国知名专家,以便我们能够随时了解专家们的研究动向。
2、开拓了眼界,摸清了全国体育教学的现状,了解了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也明白了目前我们所处的地位,让我们更加自信、更加从容,以便于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3、与老师加深了了解,中小学教师间培养了更深的感情。
最后回味一下本次活动的经历。(PPT展示图片)
祝老师们健康快乐!
作文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900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大家应该怎样去理解呢,其实也很是简单。学习了而不去思考的话,头脑就会产生一种迷惑,而思考了而不去学习呢,又会让人产生一种迷糊的状态。对问题只有一知半解。只是懂了个皮毛。
从古至今,很多人就倡导要学与思两样进行结合,要学又要思。这是一个过程,一个很是重要的过程,因为在此过程中,你的头脑会得到一种锻炼,会产生出一种思维,对你以后想问题产生出一种积极的作用,也会在你以后的解决问题中,带来很多办法,所以很多话语都是往这方面去发展的。如孔子的,学而识习之,都有这么一个过程在里面,还有什么温故而知新,吾常终日三省已等等一些名句,都是围绕着学与思来进行的。所以大家大意识到了这方面的东西的时候就应该去好好的利用它,去好好的发挥它,把它形成一种学习的技巧,去为以后的工作生活做好准备。
写到这里,也许有的人会这样问,那我们要怎样去做好这一点呢,对于这个问题,其实也不是很难办。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来看看我的分析。学与思,其实只要大家把这两个字好好的理解了,就知自己要如何去做,学,无非就是去好好的学;思,不就是好好的去思考。对,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只是对于一些人来说,往往越是简单的事情就是越难,在他们看来。对,往往做好一件事情 就只须你认真的去对待它。所以,在此过程中,你要去想好你所要学的东西是什么,还有就是学的东西的目标是什么,是以后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把目标细化分,做好这一步,你其实已经在思考了,接下来呢,你就要去学了,去为你的目标学习,去掌握好相关的知识,去不断的充实自己在此方面的积累。这就是一个学的过程,有了这样的一步之时,你也会对你所学的东西去好好的思考,去思考你的所学知识对自己有什么用,接下来要怎样去学它,才能够把它们运用在实用的方面,等一系列的问题。有了问题,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了, 有了这样的一种思考了,你又会去学你认为你应该学的东西,如此重复,如此循环而已,但往往这样的简单的事情只有少数人能够坚持下来。所以,接下来你又要去好好的发挥好你的意志力方面,毅力等一些综合素质。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你的能力在无形中提到的提升。你对你自己的某些东西也会有相应的转变。
另外,还想说一点就是,其实我们口中 常说的学习,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学了去温习,也就是一个学了去思考的过程。相信你们能够做得很好。。!
作文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600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浅谈在解题教学中的解后反思问题
浙江省瑞安市第八中学 王泽兴
摘要 解题是数学的重要方面,是数学学习的永恒主题,是广大教师和学生十分
关心的数学的一个方面。本文将在解题教学中,从纠错,简化解题过程,观察问题的本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四个方面对解题后进行反思,阐述解数学题后的反思的作用及意义。
关键字 反思 解题 解题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解题是重中之重的一个环节,特别是现在有高考的压力下,显得尤为突出。波利亚将解题分为四个步骤:弄清问题(UNDERSTANDING THE PROBLEM),拟定计划(DEVISING A PLAN),实现计划(CARRYING OUT THE PLAN),回顾(LOOKTNG RACK)。在应试教育下,学生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对回顾这环节就比较少的关注。他们能求得一个结果,就已经沾沾自喜了,那还顾得上反思。殊不知,解答中存在问题,往往会入宝山而空返。
反思是指主动以严肃的态度持续不断地、反复深入地对已有的结论、认识和观念,以及它们的形成过程进行周密、持续的再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完善思维过程,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高中新课程标准强调反思“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本文将从四个方面,阐述解数学题后的反思的作用。
1、反思纠错
解题中往往受思维定势或粗心大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解答不正确。因此在解题后需要对解题的正确性进行反思。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复查求解过程和结果有无错误,指出容易出错的地方,促使学生养成做题后检查的好习惯。第二,学生做题容易发生以偏概全或者漏解的错误,在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思解答是否全面,有没有漏解现象。第三,学生在求出结果后,就以为解题结束,不再去推敲求得的结果是否与题设吻合,这是学生解题失误的常见原因之一。教师应在解题教学中恰当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案例1 求过点(0,2)的直线,使它与抛物线y2=4x仅有一个公共点。
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再回答。
生1:(错解)设所求直线y=kx+2,由y=kx+2,且y2=4x.得k2x2+(4k-4)x+4=0。 令Δ=(4k-4)2-16k2=0,解得k=12,故所求直线方程为y=12x+2。
师:请作出图象分析一样。
生2:还有一条直线y=0
师:引导学生反思思路的形成过程,剖析错误的原因有三个:
(1)所求直线的斜率一定存在;
(2)忽视了“k =0”的情况;
(3)混淆了“相切”与“仅有一个公共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点评:通过反思,学生不仅找出了自己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完善了解题过程,
同时培养了他们思维的严密性和批判性,提升了学生的思维监控能力。 案例2 已知f(x)=ax3+3x2-x+1在R上是减函数, 求a的取值范围。
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再回答。
生1:因为f(x)=ax3+3x2-x+1,所以f?(x)=3ax2+6x-1,要使f(x)在R上是减函数,
则f?(x)0,而f(x)=x3
在R上是单调递增函数.
师:哪位同学能板演此题正确解法?
生4:由f(x)在R上是减函数,应得f?(x)?0在R上恒成立,又因为f?(x)=3ax+6x-1,所以3ac,相离,锐角。
案例6 已知实数a,b,x,y满足a2+b2=4,x2+y2=9,求ax?by的最大值。
a2?x2b2?y2a2?x2b2?y213,by?,ax?by???, 生1:(错误解法)由ax?22222
13。 2
师:何时取到这个最大值? 故ax?by的最大值为
生2:当且仅当a?x,b?y时取到。
师:请同学们观察、判断,上述解答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分析出错的原因. (这时,一些学生发现了其中的“破绽”)
13生3:会推导出4=9的错误结论!故的值ax?by取不到. 2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
(通过讨论辨析,大家领悟到:两次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必须满足两次取等号的条件要同时成立,而两次取等号的条件太苛刻,所以我们必须尽量避免两次使用基本不等式。)
师:能否从上述的错误的解法中获得启示,从而得到正确解法?
(正解)由(a2+b2)(x2+y2)=36得a2x2+b2y2+a2y2+b2x2=36≥a2x2+b2y2+2abxy,当且仅当ay?bx时取到等号,即(ax+by)2≤36,于是ax?by的最大值为6。
至此,问题不应该就此结束,老师要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反思该问题是否还有其他解决的方法。
同学们通过反思,得出了以下几种解法:
另解1(三角代换法)令a=2cosα,b=2sinα,x=3cosβ,y=3sinβ.则
ax?by=6(cos?cos??sin?sin?)=6cos(α-β)。故当6cos(α-β)=1时, ax?by的最大值为6。
另解2(构造向量法)设p=(a,b),q=(x,y),则|p|=2,|q|=3。于是
ax?by=p?q=|p|?|q|cos?=6cos?,其中θ为p与q的夹角。故当cos?=1时, ax?by的最大值为6。
另解3(构造函数法)设f(t)?(at?x)2?(bt?y)2,显然f(t)≥0恒成立。
即f(t)=(a2+b2)t2-2ax?byt+x2+y2=4t2-2ax?byt+9≥0。对于任意实数t恒成立。Δ=4(ax?by)2-4×4×9≤0,即-6≤ax?by≤6,等号当且仅当
at?x?bt?y?0时取到。故ax?by的最大值为6.
至此,大家意犹未尽,对本题又做出了如下的总结和推广:
(1)本题的实质为:(a2+b2)(x2+y2)≥(ax?by)2,当且仅当ay?bx时取等号,
(2)本题若改为:实数a,b,c,x,y,z满足a2+b2+c2=4,x2+y2+z2=9,则ax?by?cz的最
大值仍为6,其实质为:(a2+b2+c2)(x2+y2+z2)≥(ax?by?cz)2。
(3)若把问题推广到n的情形,则其实质为:
(a1?a2???an)(b1?b2???bn)?(a1b1?a2b2???anbn)2。
通过引导学生从反思错误,拓宽解题思路,最后得出了柯西不等式的一般形式,使学生经历了一次由反思错误,到创造发现的数学探索过程.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得以巩固,解题技能得到训练,数学思想方法得以有效的渗透,从而培养了思维的敏捷性,提高了探究能力。
4、反思一题多解,多题一解
数学知识是有机联系的,解题思路灵活多变,解题方法途径繁多,但最终却能殊途同归。即使一次性解题合理正确,也未必能保证一次性解题就是最佳思路,最优最简捷的解法。不能解完题就此罢手,如释重负。应该进一步反思,探求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问题,开拓思路,沟通知识,掌握规律,权衡解法优劣,在更高层次更富有创造性地去学习、摸索、总结,使自己的解题能力更胜一筹。
一题多解,每一种解法可能用到不同章节的知识,这样一来可以复习相关知识,掌握不同解法技巧,同时每一种解法又能解很多道题,然后比较众多解法中,对这一道题那一种最简捷,最合理?把本题的每一种解法和结论进一步推广,同时既可看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巧妙转化和灵活运用。善于总结,掌握规律,探求共性,再由共性指导我们去解决碰到的这类问题,便会迎刃而解,这对提高解题能力尤其重要。
案例7 化简方程x2?(y?3)2?x2?(y?3)2?10
分析 若直接将原方程两边同时平方来化简,则相当复杂;若移项后得
x2?(y?3)2?10?x2?(y?3)2
22222222,再两边同时平方整理得x2y25x?(y?3)?25?3y,最后再两边同时平方整理得??1,则可比上一解1625
法简单。
若认真反思原方程,可见其几何意义为:它表示动点M(x,y)与两个定点F1(0,-3)、F2(0,3)的距离的和为常数10(>6=F1F2),由椭圆的第一定义知,动点M
的轨迹是以点F1、F2为焦点的椭圆,因为2a=10,c=3,所以b=4,所以原方程化简后x2y2为??1,则此法更简捷! 1625
变式1 化简方程x2?(y?3)2?x2?(y?3)2?6
分析 此方程几何意义:它表示动点M(x,y)与两个定点F1(0,-3)、F2(0,3)的距
离的和为常数6(=F1F2),动点M的轨迹是线段F1F2,其方程为x=0(-3≤y≤3)。
变式2 化简方程|x2?(y?5)2—x2?(y?5)2|?8
分析 此方程几何意义:它表示动点M(x,y)与两个定点F1(0,-5)、F2(0,5)的距
离的差的绝对值为常数8(<10=F1F2),所以动点M的轨迹是以点F1、F2为焦点
22yx的双曲线,因为2a=8,c=5,所以b=3,所以原方程化简后为??1 169
变式3 化简方程|x2?(y?5)2—x2?(y?5)2|?10
分析 此方程几何意义:它表示动点M(x,y)与两个定点F1(0,-5)、F2(0,5)的距
离的之差的绝对值为常数10(=F1F2),所以动点M的轨迹是以点F1、F2为端点
的两条射线。原方程化简后为x=0(y≤-5或y≥5)。
数学学习中,学生通过做大量的练习来达到提高数学水平的预设,但结果往往是经验零散,效率低下,简单、重复的训练模式影响了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如何让学生走出这种困境?教学实践表明:引导学生题后反思,能促使他们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与思考,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方法等各个方面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总之,在平时的解题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引导学生将解题后反思作为一种习惯,认识到反思是解题中不可缺少的步骤。只有摒弃原来解题后不反思的不良习惯,才能从题海中解脱出来,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使自己的思维达到更高的层次,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美]G·波利亚著阎育苏译《怎样解题》科学出版社1982年
[2]涂荣豹《数学解题学习中的元认知》数学教育学报第11卷第4期 2002-11 [3]秦卫东 母建军《如何引导学生解题后多思善想》数学教学2004-9
作文六:《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殆》1100字
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我学数学多次碰壁后才“碰”出来的心得。 高中第一学期刚开学,数学老师就说:“‘学习数学要多做习题,边做边思考,先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实事求是,循序渐进,不怕艰难,持之以恒’这是大数学家苏步青的警句格言”。我一字不漏地虔诚地记了下来,执行时却大打折扣,我只执行了头一句“学习数学要多做习题”,我便一味的做题。但是,一个学期下来,做的题目不少,而成绩却似乎与“做题的数量”并不成正比。 沮丧之余,便向一些数学成绩出类拔萃的同学悉心讨教,他们都有同一句话:“题目可适当做少些,却要思考透彻”。既然如此,我自然铭记于心。 但我又犯了“审题不严”之大忌,既末深究何谓“适当”,又忽视了“思考透彻”的要求。于是,很“轻松”的学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可想而知,数学成绩自然是一塌糊涂。我回想了“本学期”自己在数学上所做的一切。自以为执行那条金科玉律时态度一丝不苟,怎么成绩不进反退呢?但一翻开自己的数学习题册,所做的“努力”就昭然于世了。A组题完成的还差不多,但B组题却鲜染指。于是后悔不已。 在一个假期里,埋头苦补救学的我得到了表哥的指点,才恍然大悟,如梦初醒。表哥说的话切中我的要害:“学数学不能有畏难心理,走在老师前面,便会有学习的动力;其次,可少做一些题目,掌握了一定的基础后,只要选择一些妙趣‘进补’一番,自然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我迅速地将此法运用到实践中去,我着手主攻《高中数学精编》,将其梳理了一遍,主要就是围绕课本上所学知识点的应用方式及应用场合做了一些总结工 作。在总结的过程中,我发现例题委实重要,它们有着示范的作用。然而在这之前,我对例题一向不屑一顾,现在想来,深感痛心,做题的量要适当,但不能做得太少。对解题一定要有耐心。以往,一道题做了七八分钟时间仍不得其果,就立马放弃不想了。而现在却坚持想下去,一道题经过冥思苦想看似走投无路,有时忽有灵感出现,之后思路便豁然开朗,可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许这就是解题的契机,老师曾说过的“题眼”。 但是,如果拿来一大本题库,急于想要“十八般武艺榜样样们通”,恐怕不是易事,这无形中会加重畏难心理。何况、有些题目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解题思路早已了然于心了,那就大可不必再去耗费笔墨了。当然,不排除一些看是似曾相识,实际上却暗藏玄机的题,至于题目如何筛选那就因人而异了。一个假期,我 把平时耗费在“一般性”题目上的精力与时间转移到对“精妙”题的钻研上,收效显著。就这样,我对解数学题虽谈不上游刃有余,却也较从前多了几分得心应手的 感觉。如此这番仔细想来,学好数学不外是上课效率要高,课外做题要多思考,正确处理好做题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选自《中学生数学》期刊2001年9月上)
浙江省江山中学高三(6)班
作文七:《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00字
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摘 要:新课改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培养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反思的习惯,是提高教师自我评价能力和教学水平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什么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意义、教学反思的内容三方面谈了看法。
关键词:教学反思;意义;内容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也遵循这种规律。只教不研,就会成为教死书的教书匠;只研不教,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的空谈者。要想成为一名科研型的教师,只有边教边总结,边教边反思,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里的“思”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进行教学反思以及教学反思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一个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完善教师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石,更是促进教师再学习、再发展的动力。教师养成反思习惯是提高和走向成功的基础,现在全社会都在关注教学反思。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如维拉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借助发展逻辑推理的技能和仔细推敲的判断以及支持反思的态度进行的批判性分析的过程。”这个定义告诉我们,反思性教学依赖理智的思考和批判的态度与方法,是教学主体自我解剖的过程,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如果说备课、上课等基本教学实践是元研究的话,那么教学反思就是次研究。
二、教学反思的意义
作文八:《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800字
【摘要】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教学反思被认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对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反思 教学反思 意义
当我想到伟人培根的这句名言时——读史使人明志,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确,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时,我就想说:“新课改能使人勤思,使人善想,让人敢于创造和勇于实践。”
回首新课改实施以来的足迹,我发现它赋予广大教师的是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它打破了传统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具有开放和多元化的教育空间,倡导研究性的教与学。它强调教育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全体,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它灿烂的光辉照亮了教育的每个角落,它如一粒种子在每位老师心中生根、发芽。它同样在我的心中萌发着,太多的感慨汇成一句话:在新课改中反思,我不断提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也遵循这种规律。只教不研,就会成为教死书的教书匠;只研不教,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的空谈者。要想成为一名科研型的教师,只有边教边总结,边教边反思,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所谓的“思”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教学反思。
新课改教会我教与学无止境,新课改倡导反思与重建,它让我审视每一节课,不断反思:记录成功之处,败笔之处,教学的机智,学生的见解。教会我捕捉学生智慧的闪光点和学生创新的火花,重新设计与实践,我也逐渐养成爱反思与研讨的习惯,使我在教学中不断提高,终生受益。
以《假如》一颗为例,在教学这课时,我采用了任务型的教案设计:即小卡片生字认读,然后师生共听磁带,分析文中的小画家用它的马良神笔分别画了些什么?最后展开“假如你有一只马良的神笔,你会做什么?”的讨论交流。课下,我开始反思,审视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再次感悟这首优美的小诗。我发现教学中,大多数学生能在交流活动中得到锻炼和体验的机会,课堂气氛浓厚,积极性很高,学生也能畅谈着自己的美好心愿,如有的同学想画很多的房子给灾区人们住;有的同学想画漂亮的花草树木给学校添美;有的同学想画很多钱给穷人花等等。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好学生与基础差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不够协作,学生们缺乏诗情的激发,缺乏诗意的追求等现象。
于是我重新研究教材,备学生,重拟新教案。不久我又在另一间学校中开展了这一课,深受老师们的称赞和学生的喜欢。这次我注重营造诗意的课堂环境,配以校园的童年小诗,生字渗透其中,开火车认读,人人参与,从中发现问题;品味诗中真情,摒弃繁琐分析,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吟咏,体会诗歌蕴含的深意,充分运用激励的语言和不同层次的评价,学生们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提高;放飞了学生想象的翅膀,以当小诗人的形式引导学生创造美的心灵,让其语言寓有诗意,在学习活动中分角色,分层次管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从中,我品尝了反思后成功的喜悦。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一篇融入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教学《草原》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有感情朗读,让他们在读中体会,借助图片、影视、音乐等手段,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漂浮着白色的花朵”的迷人的景色—— 。课堂上,同学们个个乐于表达,勇于表达,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活跃。一节课下来,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反思本节课教学时,我不禁感叹:阅读教学中如果重视学生的朗读指导,便能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新课标要求:深入挖掘教材,不拘泥于课文表面内容。阅读教学不能流于表面课文的读懂,而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想象,创造思维能力的训练。《草原》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尽享了多次想象,进行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如你想用哪些好词好句来形容此时的草地?面对着这么美的草原,你想述说着什么?写下你最想说的话······,学生们的独创见解,精彩回答,其间迸发出来的思维火花,令我感慨万千。所有这些都归功于新课改让我在课前总结经验教训,课后不断反思提高。
真是“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反思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思考过程,同时也是自身提高的一大途径,新课改中反思,让我不断提高,使我受益匪浅。
作文九:《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2100字
摘要:不论是资历老的教师还是刚从院校毕业的年轻老师,上课时都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所以我们教师应博览群书的同时加强业务能力的培养,把大胆的思维创新与实践、在实践中勇于发现自己、解剖自己的过错,要用教学札记的形势把自己的成长足迹记下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相信教学反思凭着这种总结与实践的作用,将会立足于教学,成为每个老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反思;札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203-01 有句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任何成功的背后都有着不同的艰辛与付出,作为教师不光要备好课、上好课,更重要的是要写好教学反思,要学会通过教后反思,谈谈这节课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为下一节课的备课和教学奠定基础,字数不在于多少却有却深刻的含义。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地追求教学过程,课后而不去反思过程带来的得失将很迷惘,反则只注重于思考而不去实践将会使理论与教学脱节。因此教师应认真对待教后札记这项工作,勇于透视过去实践与未来,现就我这几年的教学经验议一议教后反思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教后反思使教师的业务能力在探究中得到提高 课后经常看到有些教师满脸乌云的从教室走出来,怨天尤人唉声叹气,问其原因,会有这样的回答:“某某学生上课乱回答问题,与我的思路不一样,使我很难堪”等。音乐课堂是师生与音乐在互相交流情感中,个性得到宣扬、人性得到回顾的场所,对于成长阶段的学生来说,正是求知欲最强的时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这种独特的特点,激发学生去进一步发现创造热情,鼓励学生尝试表现创造,把学生的思维完全从课堂的禁锢中释放出来。这些都需要教师通过写教学札记,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找出不足,然后在课余时间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比如:在指导学生欣赏《京调》时,我讲解了戏曲的特点,介绍戏曲文化在我国的悠久历史,教育他们要热爱戏曲等,欣赏完一遍《京调》时,有一个学生可能出于对戏曲的爱好,站起来要求我唱一段,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戏曲对于我来说几乎就是空白,只好推辞。但是我看到学生失望的表情心里却充满了自责,下课后我带着自责写下一篇教后札记,从中找到了不足,我通过上网、翻书、听录像带、拜访戏曲教师等方法搜集大量的关于戏曲的资料并学习了几段京剧,下一节上课时我以优美的唱腔赢得了学生们的阵阵掌声。 二、教后札记能使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在尝试中得到提高 音乐课堂教学要求:“音乐教学应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参与音乐,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在探索中产生兴趣。”老师们积极大胆地创新与实践,努力适应于新课标,一改过去讲授式教学,把时间留给了学生,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教学效果更差,无组织无纪律,老师的嗓子喊哑了,学生也什么也学不到,怎样既能做到乱而有序,又能让学生在活力的课堂中,紧抓住老师手中的一条线,实现个性的张扬,情感的宣泄,人性的回归呢?这就需要教师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与教训利用教后札记,记下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以至更好的促进下一堂课的教学。 比如:在我运用教学方法中的分组活动教学,实践与《春天来了》这首歌曲时,为了想让学生更能感受春天的美,体会春天优美的环境给人带来的感受,我让学生每五个人一组,通过搜集资料用不同的方式表现歌曲的意境,甚至可以用画画、朗诵诗等等,我的话音没落,课堂上一片沸腾,学生处于极端兴奋状态,我很难控制纪律只有加大嗓门,指导学生进行展示,最后学生什么也没做好,真是乱而无叙,事情过后我积极总结经验,找出这种混乱的原因是自己没有安排好课前准备活动,没有个学生规定好教学的要求,而过于追求形式没有实质化,所以老师应该把问题留给学生,凭着小组的智慧得以解决。根据自己总结出来的教训我写了一篇长长的札记应用于以后的教学,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 三、教后札记能使师生关系在教师自查中得到改善 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繁重的学习压力很容易使成长期学生的性格变形扭曲 ,这时教师是学生这个转折点中的希望和寄托,在他们的眼里老师胜过父母甚至一切,所以人们称教师为“园丁”“蜡烛”“春蚕”“临床医生”等,可想老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但老师怎样对待这种尊称呢?就要以实际行动来捍卫每个学生的心灵,才能对得起自己的光辉而神圣的职业,首先教师要有一颗爱心,把所谓的“师道尊严”暂且放到一边,放下老师高贵的架子,俯下身子做一个真诚的倾听着、赏识者、和蔼的传播者,但这些正是我们现在老师所缺乏的,怎样才能做到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把爱洒向每一个角落,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通过教后札记时时提醒自己,在自查中发现缺点,找出不足,不忘把心灵深处的母爱献给嗷嗷待育的孩子,在学生心中扮演一个父母和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不论是资历老的教师还是刚从院校毕业的年轻老师,上课时都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所以我们教师应博览群书的同时加强业务能力的培养,要用教学札记的形势把自己的成长足迹记下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相信教学反思凭着这种总结与实践的作用,将会立足于教学,成为每个老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作文十:《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900字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只埋头苦学,不去思考,避开疑问,到后来总要有“为什么学”的大疑问,使人大迷茫;而只埋头苦思,不去学习,疑问扎堆囤积,积压堵涨无法解决,则会有大危险。
学,不是读书的代名词,也不应该狭隘地理解为在学校里学,它是在天地与社会这个大学堂里,学习知识,学习做人。
思,不是解题的代名词,也不应该简单地局限于课堂和考场中,它是在宇宙中,思考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思考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通过学,我们掌握了技能,武装了自己。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我们的祖先学会了使用工具;在外国火炮的轰鸣下,觉醒的中国人师夷长技以制夷。韩愈说过:“人非生而知之也,孰能无惑?”又有古训曰“人不学,不知义。”学,永远是社会进步的阶梯。
通过思,我们明辨了是非,丰富了灵魂。在纷飞的战火中,诸子百家各成一家之言,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爱国人士思索救国之路。帕斯卡尔曾说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又有这样的箴言:“我不相信一切所谓人生导师,在这个没有上帝的世界上,谁敢说自己已经贯通一切歧路和绝境,因而不再困惑,也不再需要寻找了?至于我,我将永远困惑,也永远寻找。困惑是我的诚实,寻找是我的勇敢。”思,永远是人类前进动力。
然而,正如孔子所云,学和思又是紧密相关的。
学的越多,会越觉得迷茫,那就需间之以不断地思。正如春蚕吃了知识的桑叶,吐思围缚自己,而后能羽化飞翔;又如播洒养料,必先困思之锄松土,使养分更好地被吸收。
思之太过,又易沉迷幻思,不得不辅之以学。子曰:“吴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学思结合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因为这是我们学习的黄金时期,更是思想极为活跃的阶段。而美好的总是易逝的。那些终日空想,不意学习之人,不很可惜吗?那些只学不思,囫囵吞枣之人,不也可怜吗?那些不学不思,整天醉生梦死之人,不更可悲吗?
不要以为哲学家只会思考,没有学习,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的言论中不也集结着前辈的精华吗?
不要以为学者只要学习,没有思考,钱钟书、周国平的著作中会闪现着智慧的光辉吗?
让我们以思为例,以学为灯,在人生之路披荆斩棘!
让我们以思为帆,以学为风,让人生之船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