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港澳的回归》1800字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导入: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回答视频反映了什么事件?(生答)对,1997年6月30日晚,十万群众聚集天安门广场,,庆祝香港回归,,这是香港一百年来扬眉吐气的时刻,更是中国人民洗雪一百年耻辱的时刻。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探究这段沧桑的历史。 新授:
一、历史沧桑——港澳问题
1、师:请同学们观看香港被英国侵占示意图,依据所学知识简单说明香港被侵占的过程,回答很正确,我们可以用“蚕食鲸吞”一词来形容香港被英国侵占的过程。
2、师:我们再来看澳门被侵占示意图,回答澳门问题和哪个国家有关?老师请一位同学讲一讲葡占澳门的过程,回答很有条理,我们可以用“鹊巢鸠占”一词来形容澳门被葡侵占的过程。
3、师:请同学们思考:香港澳门问题的产生说明了什么?是的,我们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必然挨打。
师:多灾多难的祖国母亲,眼含泪水看着自己的两个孩子离她而去。从此香港、澳门成了有家不能回的游子。假如你是香港澳门居民,在经历了多年的殖民统治后,你最大的渴望是什么?(学生回答)
师:渴望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怀抱。设想一下你是当时的领导人你会用什么方式来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对,和平方式。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有哪些利处?回答得很棒,这样不会给人民带来灾难;不会影响中英、中葡关系;有利于港澳的繁荣稳定。
**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让我们步入第二篇章:伟大构想——一国两制
二、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0页相关内容。回答:什么是“一国两制”? 对,“一国两制”体现了坚定的原则性 +高度灵活的策略性,请同学们四人小组讨论,我们为什么提出“一国两制”?同学们回答得很有道理,我们一起阅读摘录《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的一段话,从中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一国两制”有利于保证香港澳门的继续繁荣稳定,不但对这两个地区的人民有利,而且对于全中国有利。对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但无害,而且有利。 关键词就是“有利”。各国对“一国两
制”的赞誉不绝,如“天才的创造”,“令人神往的伟大构想”等等。
师:“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为香港澳门的回归开辟了途径,成为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随后,中英、中葡相继进行了多轮艰辛的谈判,终于使香港澳门回归成为现实。让我们步入第三篇章:成功实践——港澳回归。
三、成功实践——港澳回归
师:让我们通过一组图片来重温一下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母亲怀抱庄严的、激动人心的那一刻。假设你是中央电视台驻香港记者,请你报道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师:报道得很精彩,我们送给他掌声。请同学们从课本找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生(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师:香港和澳门终于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香港、澳门回归的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生)是啊,同学们,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扬眉吐气。今昔对比,我们思绪万千。让我们步入第四篇章:历史沉思——回归感想
四、历史沉思——回归感想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议一议1回顾中国近代历史,中国能够收回香港和澳门的原因有哪些?可以总结为1、正义力量的支持2、中国人民的决心与信心3、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4、“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师:议一议2回归说明了什么?生:“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说明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
师:议一议3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总而言之,综合国力的提升与国际地位的提高密切相关。
师:在你们茁壮成长的同时,香港澳门也与祖国一起更加繁荣。让我们步入第五篇章: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请欣赏图片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成果
五、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师:香港和澳门在回归后更加繁荣,更加开放,更加和谐了。香港澳门回归后的繁荣说明了什么?(一是有祖国大陆作为其强大的后盾;二是说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课堂小结】
1、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全面,本课我们通过四个篇章学习了两个知识点,一是
【课堂检测】
1、学生对照大屏幕上的知识体系快速记忆本课主要知识点。
2、考一考
A层:选择题
B层:材料题
【作业布置 拓展延伸】
一是以香港或澳门回归祖国的发展情况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二以“
未来。最后让我们在歌曲《我的中国心》的旋律中结束本节课,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第12课香港澳门的回归
一、 港澳问题的由来
二、 一国两制的提出
三、 港澳的回归
1、 时间
2、 意义
四、 回归感想
五、 再创辉煌
作文二:《港澳回归》5300字
一、教学内容分析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主要内容是“一国两制”构想以及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和意义。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中国现代史的大事。顺利回归说明中国开始强大起来,能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是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教材。港澳回归,为最终实现祖国的统一,实现台湾的回归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对特别行政区也有浓厚兴趣,但是对于“一国两制构想内涵”、“特别行政区特别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来解决港澳台问题”等理论性强的问题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设计思想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我充分利用了地图册以及音乐、视频资料,使学生学习用多种方式靠近了解历史;在教材处理上,我采用问题教学法,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逻辑推理,层层推进,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讨论理解掌握课堂内容,提高综合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时间及意义。
②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的内容,总结出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利用地图展示香港被殖民者侵占的过程,让学生形成直观形象,培养学生识记历史的基本能力。 ②组织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讨论,养成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
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地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最终实现台湾的回归。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一国两制”;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2、难点:为什么要采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港澳台问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
向学生介绍爱国诗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把近代史上被列强夺走的七个失地,比做被迫离开母亲的七个孩子。通过多媒体播放欣赏其中的两首,请学生听听看分别讲述的是什么地方?在这两首诗歌中,香港和澳门都在哭述着“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那么香港和澳门是如何离开母亲怀抱,又是怎样回归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板书:《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由此导入新课。 首先了解香港澳门是怎样从祖国母亲的怀抱中被强盗夺去的。请学生看地图册。
一、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板书:一、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
教师通过提问:香港曾经沦为哪个国家的殖民地?(英国)看地图册结合近代史回忆,英国是怎样一步步割占香港的?(英国通过1842年的《南京条约》割占了香港岛、1860年的《北京条约》割占了九龙,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99年,从而实现了对整个香港地区近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澳门曾经被哪个国家所强占?(葡萄牙)葡萄牙是怎样强占澳门的?(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行贿明朝地方官进入澳门;1557年,葡萄牙买通明朝当地守将,取得在澳门的暂居贸易权;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又先后占领氹(dang)仔岛和路环岛。)使学生了解香港、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并且通过使用地图册,加强学生读图的能力。注意在学生看图回答的过程中,对他们的读图能力进行肯定鼓励。 教师进一步指出:香港、澳门的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辛亥革命以来历届中国政府都没有承认这些不平等条约。就像课文第一段说的那样,实现祖国统一是全国人民、包括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既然愿望如此强烈,为什么在建国初期不收回香港和澳门呢?(学生很可能会回答使因为我们国家还比较落后。教师要加以引导,如果我们想用武力解决,解放军几百万的兵力拿下香港那是不成问题的。或者更简单,只要我们不向香港提供淡水,香港就要变成“臭港”了。究竟是为什么呢?在讨论后教师明确向学生指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在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封锁,中央做出了“暂不收回,维持现状”、“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决策。保留香港作为国际通道,新中国没有立即收回香港主权。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从来没有承认关于香港地区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声明将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 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如何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多次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请学生思考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方式有哪几种?(一种是非和平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后进一步引导分析:如果用非和平方式,就是用武力解决会产生什么结果?(这既会影响中英、中葡关系的正常发展,又会伤害港澳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使用和平方式有什么好处?(和平方式,符合历史潮流,各方应该接受,可以减少阻力,有利于港澳顺利回归。)
使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就必须照顾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历史和实际情况,再请学生思考:香港和澳门地区在回归前是什么情况?(香港和澳门长期被英国和葡萄牙控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当地人民
在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与祖国内地有不少差异。)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分析后指出,如果强行在香港和澳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会影响香港和澳门的顺利稳定回归。进一步提问:怎样才能照顾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历史和实际情况呢?(实行一国两制。)从而自然过渡到本课第二部分,也是重点部分。
二、“一国两制”构想(板书:二、“一国两制”构想)
1、提出(板书:1、提出)
教师通过提问:什么叫做“一国两制”,它的含义是什么呢?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的构想是谁提出的?(80年代初**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1982年**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提出用这一方法来收回香港。)实行两种制度的前提是什么?(一个国家,说明实行一国两制必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其中占中国绝大多数的主体部分是什么制度?(社会主义制度,这就维护了社会主义在我们国家的主体地位。)1982年,我们国家把“一国两制”写入《宪法》说明什么?(使得这一制度具有了长期的稳定性,做为基本国策稳定下来。也体现了我们依法治国。)使学生掌握“一国两制”的基本概念。
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分析能力后过渡到下一知识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国两制是如何成功实践的。
2、成功应用——港澳回归(板书:2、成功应用——港澳回归)
(1)、中英、中葡联合声明的签署(板书:(1)、中英、中葡联合声明的签署)
教师讲一个小故事创设历史情境:“一国两制”构想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开辟了道路。1982年撒切尔夫人访华,**会见了她。那是一场气氛表面上平和,实际却刀光剑影,剑拔弩张的谈判。素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没有实现她的如意算盘占到一点便宜,在会谈结束后,她走出人民大会堂心情非常沉重,一不小心还摔了一跤,幸亏摔得不重,有人戏称她这是给中国人民谢罪了。关于香港问题,他们会谈些什么呢?请学生阅读课本60页方框里引用的**说的一句话:“现在时机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请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说“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英国政府同意把香港主权交还给中国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还提醒英国我们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为什么要把香港岛和九龙一起收回呢?(学生可能会回答说新界、九龙、香港岛是一个整体,都属于香港,收回新界,也不能遗留下九龙和香港岛。)教师要向学生指出:新界是被英国强行租界的,到1997年99年的租期满了;香港岛和九龙是被不平等条约割占的,新中国成立后始终不承认与列强签定的所有不平等条约。中国人民要将颠倒的黑白颠倒回来,收回香港和澳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我们中国的态度是很强硬的。**同志曾经说香港的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1984年中英双方正式签署了联合声明。关于香港联合声明为解决澳门问题提供了范例。1987年中葡两国也签署了联合声
明。中英中葡联合声明,圆满解决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的问题。请学生回答,根据联合声明,香港和澳门分别在什么时候回归祖国?(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2)回归:(板书:(2)、回归)
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板书: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
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板书: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
学生在明确了中英、中葡签定联合声明的时间,以及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联合声明中,中英、中葡双方要规定在十几年后才收回港澳的主权呢?(保证平稳的过渡)
教师通过提问:2016是香港回归多少周年?是澳门回归多少周年呢?(香港回归19周年,澳门回归17周年。)使学生知道如何计算历史时间。
关于香港、澳门回归的场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片,并播放香港、澳门回归视频资料使学生切身体验历史,体会民族自豪感,教师利用时机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香港澳门回归是时政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本60页小字部分,根据一国两制的政策,回归后的香港澳门要设立特别行政区。请学生思考讨论特别行政区,“特别”在哪里?(社会制度不变,保留资本主义制度;仍是国际自由贸易港;高度自治,军队只是维护国家安全,不干预内部事物;有专门的区旗区徽。)请学生阅读课本64页的自由阅读卡片,香港和澳门的区旗和区徽,请学生边阅读,边完成填充图册上的第一题。
(3)历史意义(板书:(3)、历史意义)
教师向学生提出:港澳回归的意义如何。(香港、澳门的回归,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经验。)
百年前,我们的领土被强占了,骨肉分离了;百年后,香港和澳门终于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中国人民终于雪洗了百年的耻辱,扬眉吐气了。今昔对比,请学生谈感想。(“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说明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
针对香港澳门回归后的现状,教师提问学生:在香港回归前撒切尔夫人曾断言:“香港离开了英国人的管治,就会很快垮台了。”是否如撒切尔夫人所言呢?(不是。)教师指出:香港和澳门在回归后更加繁荣,更加开放,更加和谐了。香港澳门回归后的繁荣说明了什么?(一是有祖国大陆作为其强大的后盾;二是说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3、一国两制的意义(板书:3、一国两制的意义)
在学习了上面的内容后学生对一国两制有了充分的认识,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实行“一国两制”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好处,也就水到渠成。(“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有利于保证港澳台回归后的繁荣与稳定,也有利于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也为解决一些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
教师总结全课,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而最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成功运用。香港、澳门回归了,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然而台湾何时才能回归我们祖国母亲的怀抱呢?下节课我们将通过学习《海峡两岸的交往》来一起探讨。
板书设计:
香港和澳门问题由来
提出 联合
声 香港1997.7.1
成功应用:港澳回归 回归
“一国两制”构想 澳门1999.12.20
历史意义
意义
七、教学小结与反思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在处理教材上,我采用的是问题教学法,以“启发——引导——讨论——探究——评价分析——总结”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逻辑推理,层层推进。通过对“为何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不马上收回香港澳门”、“用什么方式收回港澳”、“一国两制构想内涵”、“特别行政区特别在什么地方”、“港澳回归历史意义”、“一国两制的意义”等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对课文重点理解掌握,并在过程中给予学生积极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把“一国两制”的意义调整到最后处理,使学生在学习完本课之后能够自然理解。
在制造历史情境方面,我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七子之歌》导入教学,引导学生回忆近代史上香港和澳门是如何离开祖国怀抱,体会国家统一是全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对于香港和澳门回归的过程,使用视频资料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香港澳门回归的激动人心的时刻。
课后,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达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创新能力不足,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学生此方面能力的培养。
作文三:《港澳回归对一国两制的看法》1300字
结合澳回归经验港,谈我谈一对国制两的识
认三初14班 铂方
中 为了 早日实现祖统国大一业,中国政府出提尊重香港澳现状门实现香,澳港和祖门国大陆和平统的一“一个 家国,种两度制,”因香为港澳经门多年的时过间已经外国被同化给,了所受的接全部都是西的教育方和文化法。又律因为香港澳在外国门的带领。下时当的济是比我经们中的国省城市好市很多因此,各在港澳问种上一题两制国就解了决很的多问题。澳港的制和度们我以可不。同但终坚持始一同个家。国这港样人澳的生也不活会再什有么化变政,上也治了少很多纷的争。
香港已于9917年7月1回日归祖国,国我政对香港恢府行复使权主,199年192月0日,我国政府对2门澳复行恢主使权,港、澳香的顺门利归回在回归,之后两,地有原的生方活式并有改变,没人们尊重法和制司法立,独区特府也重视民政主。国中恢复香港、澳门对行使主权以来的事说实,“一明两制”国构的想到得成实功施并为解决其,历他史遗问题留提了供供借鉴可宝的经验贵。
一国 制”两香在特港行别政和区门特澳别政区行成功的实践,对湾同胞台产了积极的生影,响来越多越台湾的同从胞中理了解一国两制“”精神和的处益近,来台年湾胞同中认同一“两国”制人的明显上数升就最是的证明好 。
港香澳门、题问帝国是义主侵中略国产物,的湾问台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题的题问维护。族民团结捍卫,国统一,祖中是华民的族良传优。统中华文在明上史无,英雄志数为这士一统不传血惜疆场洒,身祖献国。港、澳台、区地祖与国期长分离违背民族意是的,完愿祖成国一大统是中业华族的民根本利益在所是,包括湾台同、胞港同澳胞海外侨和在内胞的体全国人中民的同共望愿。但,由于港、澳是、台地与祖区国期分长离在资,主义制本度下之成了目形的状前况:经发展,济会稳定,人们的社生活水平遍普高较香,港还是远的金融东心中、运中心航、转贸口易中。心如以社会主果制度统一义国,必然中致港导、澳台地区、的烈剧会社动,荡影当地人响民的生水活平;果如以本资义制主度一统国中,让大放弃陆过实践经检验唯的可行的一会主社义制,度行实适合国情的资不主义制本,“可能在某度局部地区些数少更人快富起地,来而大量人仍然摆的脱不贫了穷甚,至连饱温问题不都能可解。” 决因,统一祖此不能采国传取统的“国一一制的”方,在法界世上不社同制度会的国家以和平共处可,会社义主度与资制本主制度义能互相交够流和
渗透彼,借鉴此对的
长方,处补弥己自的足不在一个国,之内,家种社会制度之间也两该能够应平和处,社会主义共度制与本资义主度在一制之内应该更能互相国流、交相互鉴、借相互作合、相互促。进“
国两制一”根,目本和核心问的题就和平是一祖国统,、港、澳回台归祖以国,后国之中内将存并会主社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即度两制”“要处,理这好“制两”之间的关,就必系须行实“一国两制下的和”平共原则。 19处797年月1中国政府恢复对日香港行使权主以后,港“治人,高港度自治”机制的平稳、效有作,运说明国已经开始我了一个家内部国种制度之间两和平共的处新实全。践确我国保安定团结,的心一一从事经意建设济对,高人民生活水提,平展发经具有重济意义。大
作文四:《我的港澳回归学案B4》2600字
学案 香 港 和 澳 门 的 回 归
学习目标 :1、了解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
2、掌握:(1)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2)香港、澳门 回归祖国的时间及意义
3、感受、理解:香港、澳门与祖国血肉相连,港澳回归 洗雪了百年耻辱,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
学习重点 :理解、掌握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课堂导学】
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通过课前预习,你能说出下面的内容吗 ?
1、正式提出 “一国两制” 的是 __________,这一伟大构想的内容 是怎样的?这一构想对祖国统一大业有什么影响?
2、 香港和澳门各是什么时间回归祖国的 ?__________、 __________
3、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4、 “一国两制”构想和香港、澳门回归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合作探究,智慧碰撞。
1、 观看视频 《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 , 深刻理解港澳回归洗 雪国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意义。
2、联系近现代历史和港澳回归的事实,你认为英国、葡萄牙 最终将香港澳门归还中国说明了什么?
三、畅所欲言,总结收获。
学习完本课,你有哪些感想和收获?试着说一说。
【课后延伸】
(小组内三选一实践活动)
1、学唱香港、澳门回归的相关歌曲。 (如《归航》 、 《七子之歌》 等)
2、香港、澳门回归图片集锦。
3、访问你的父母,记录下他们在香港回归祖国那一时刻的感受 。
同步训练,当堂达标。 (自主完成下面的单项选择题)
() 1、 “ 一国两制 ” 是针对下列哪些问题提出的构想
①西藏问题 ②台湾问题 ③香港问题 ④澳门问题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③④
() 2、 “ 一国两制 ” 的确切含义是
A . 一个国家,两种政党执政 B . 一个政权,两个国家联盟 C . 一个国家,两个中央政府 D .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 3、下列关于香港回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B . ** “ 一国两制 ” 的构想,在香港地区得以实现
C . **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D . 结束了葡萄牙统治香港的历史
( ) 4、我国能够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最重要因素是
A . 新中国已经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B . 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C .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
D . “ 一国两制 ” 的构想为有关各方接受 () 5、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占领的标志是
A 香港的回归 B 澳门的回归
C 新中国的成立 D 抗美援朝的胜利
() 6、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与深圳等经济特区、西藏等 自治 区 最主要的区别是
A 生产力水平不同 B 与中央的关系不同
C 社会制度不同 D 各自的权限不同
【课前预习】
历史回顾 :你知道历史上香港和澳门是怎样被列强逐步占有(或强租) 的吗 ?
香港岛 ____________________ 澳门半岛 __________________ 香港 九龙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澳门 氹仔岛 ____________________ 新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环岛 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前预习:阅读课文,找到以下问题并做好标记 :
1、**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祖国统一方面, 他有什么重要的贡献?这一构想的主要内容是怎样的, 有什么重 要的影响?
2、 1984年中英两国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87年中葡两国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这两则声明的主要 内容各是什么?
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具体时间和意义。
4、标记出自己的认知疑点和感兴趣的其他知识点。
材料阅读 :阅读《谈判中的较量》 ,了解中国收回香港的坚定立场。 阅读材料 谈判中的较量
1982年 9月 24日上午 9点,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 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了来访的撒切尔夫人。会谈原定时间一个半小时,但 实际上整整延长了 50分钟,足见双方较量的激烈程度。
会谈进入正题后,撒切尔夫人摆出强硬姿态,打出“ 三个条约有效” 和“ 维 护香港繁荣稳定离不开英国 ”这两张牌, 坚持三个条约必须遵守 。她恐吓** 说 :“ 如果中国收回香港,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要想继续维持香港的繁 荣,就必须继续由英国来管理它 。 ”
**寸步不让,他毫不含糊地指出 :“ 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 率地讲, 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现在时机已经成熟, 应该明确肯定 :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就是说, 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 而且包括香港岛、 九龙。 ” **重申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不承认 19世纪三个不平等条约的一贯立场。 **强调, 如果 1997年不收回香港, 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无法向 中国人民交代, 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 “ 如果不收回, 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 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 ”
**对撒切尔夫人说, 在不迟于一两年的时间内,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 香港的决策。 “中国宣布这个决策,从大的方面来讲,对英国也是有利的,因为 这意味着届时英国将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时代,在世界舆论面前会得到好评。 ” 针对香港的繁荣离不开英国管理的观点, **说 :香港继续保持繁荣, 根本 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 ” 1997年收回香港,香港会不会发生波动?撒切尔夫人问 。**回答 :小波 动不可避免, “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 动。 ”他还告诉撒切尔夫人,中国政府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 “还考虑了我们不愿 意考虑的一个问题, 就是 如果在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 怎么办?那时, 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 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作出决策。 ” 会谈结束后,撒切尔夫人显然被**极其坚定而严密的话所震撼,以至于 神思恍惚,在大会堂门外的台阶上摔了一跤。她被扶起来后说,没事。
下午,撒切尔夫人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她的声音一时变得嘶哑,撒切尔夫 人没有想到**如此强硬。回去之后,她私下对英国驻华大使说 :“ 哎哟,邓小 平真残酷啊 ! ”
作文五:《港澳回归对一国两制的看法》1300字
结合港回归澳经验谈,我对一谈两制的认国识
三1初班 4 方铂中 为
早了日实祖现国一大统,业国政中提府尊出香重澳港门状现,实香现澳门港祖国和大和陆平一的 统一个“家国,种制两度,因”为港香澳经过多年门的间已时经外被给国化同了所接受的,部都全西是方教的和育文法律。又因为化港香澳在外门的带国领。当时的经济下比是们我国的中市城省市很多好因此在,各港种澳题上问一国制就两决了解多的很题问港。澳的制和度我可们以不。但始终同坚同一个国持。这样家港人的生活澳不也再有什么变化会,政上治少也了多很的争纷。
香 港于1已997年月7日回归1国,祖国我府政香港对复行恢使权主,91991年月22日0,国我府政对门恢澳行复主使权香港,、澳的门顺回归利,在归之后,两回地有的原生方式活并没改有变,们人重法制和司尊法立独特区,府政重视民主也。中恢国对香港复澳、门行主权以来使的事实说,“明国一两制的构”得想成到实施,功为并解决他历其遗史留题提问了可供供鉴的宝借经验贵
。 国两一”在香港制别特行政和澳门区特行别政区的功成践实,台湾对胞产生了同极的积响影,来越越多的湾同台从中理胞解了一国“制”的两精神和益处,年来台近同湾胞中同“认国两制”的一数明人显上就是最好升的证。明
港、澳香问题门帝国主是义略侵中国的产,台湾物题是国问内战遗争下留来问题。维护民的团族,结捍卫祖国统一,中华是族民优良传的统。中在文华明史,无数上雄志士为这英一传统不血洒疆场惜,身祖国。献港澳、、地区台祖国长与期分离是背违民意愿族,的成祖国统一完大是业华民族的根本利中所在,是益括包台湾同胞港、澳胞和海同侨外胞内在的体全中国民的人共同望愿。是,由于但、港澳、地台与祖国长区分期离,在资本主制度之义下形了成目的状前况:济经发,展社稳会定,们的人生活平水遍普较高香,还是港远的金融中东心、航中运心转口贸易、中。心果以如社主会义制度一中国统,然必致港导、澳台地、区的烈剧社会动荡,响当影人民地的活生平水如果;资以主义制本统一度国,让中陆大弃放过经实践检的唯一可行的验社主义会度,制实行适不国情的合本主资制度义,“能在某可些局地部少数区人更地快富来起而大量的,人然仍脱摆了贫不穷,至甚温连饱问都不题能可解。” 因决,统此祖国不一能采传取统的一“国一”制方的法在,世界上不社同制度的国家会以和平共处,可会主义社制度资本与义制度主够互能交相和流透,彼渗借此鉴对方的
长处,弥补自的不己,在足个国家一内之,两社会制种度间也应之该能和平够共处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义制主在一度之内国应该更互能相流交、互相借、互鉴合相、作相促互进。
一国“两制”根,目本和的核问心就是题和统平祖一国港,澳、、台回归祖国后以中,之国将内存并社会义制主度资本和主义度制即,两“”,要处制好理“两制”这之的间关系就必须实,“行一国两制下的和”共平原处则。 997年17月1中国日政恢复对香府港行主权使以,“港人后港治,度高治”自机的平稳、有制运效作,明说国我经开已了一个始家内国部种两度制间之和平共的处全实践新确。保国我的安定结团,一心一从意经事济建,设对高人提民活水平生发展经,具济重有意义。
大
作文六:《港澳回归 香港回归中的中英较量( 钱其琛)》16300字
港澳回归 香港回归中的中英较量
香港、澳门回归,是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代中国人曾为之英勇奋斗。回归历程漫长,作为这一代人,我能够亲眼见证回归,已深感幸运,又有机会亲身参与回归历程,更是感到无比荣幸。在我的外长任期内,正值两地回归过渡时期的后期,我参与了外交谈判,主持了两地成立特别行政区的筹备工作。这在我的外交生涯中,是一段十分难得而又颇为独特的经历。
香港回归中的中英较量
过渡时期
香港的回归问题,首先是一个外交问题。从外国占领者手中以和平手段收回祖国固有的领土,必须通过外交谈判。
自回归的原则达成协议到政权交接,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英方要保证做好香港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保持当地的稳定和繁荣;中方则要承诺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为收回后的特别行政区制定出一系列符合实际的具体政策,以落实“一国两制”,保持长期的稳定和繁荣。
在这漫长的过渡期内,双方为落实协议、履行彼此的承诺,要在众多领域进行外交谈判。当时,中方根据协议确定了总体谈判方针:对于对方在过渡期间的日常行政管理,中方给予合作但不干预;对跨越回归、涉及未来特别行政区权益的事务,中方有发言权甚至参与权。
**在思考按“一国两制”构想解决香港问题时,曾敏锐地洞察到,这种解决办法的关键,在于过渡时期是否能保持稳定。
当时,我们对香港的前景——领土的最终回归,是充满信心的,但对这么一个漫长的过渡时期能否保持平稳,还是有所担心的。我们希望不要出现大的波动和曲折,以致危害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中英合作生变
在有关香港回归问题的外交磋商中,中英之间曾有过一个“蜜月期”,双方合作顺利。我于1988年直接参与香港问题的磋商时,“蜜月期”尚未结束。
当时,两国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香港进入过渡期的头几年。双方就一些具体事务的磋商和谈判比较顺利,取得一些进展。会谈的气氛不错,遇到意见不同,双方还是可以考虑对方的立场,交换看法,达成一些共识。
我的第一位英方谈判对手,是英国外相杰弗里·豪。当时,他任外相多年,参与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的全过程。他对中国和香港问题都十分熟悉,一直与中方有着很好的合作。
1988~1989年间,我同杰弗里·豪会晤过三次。前两次分别是在1988年6月纽约的裁军特别联大和9月的联大会议期间,第三次是在东京参加日本天皇裕仁的葬礼之时。记得当时主要的议题,就是中方正在起草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港人的信心问题,双方交换意见比较充分,谈得不错。
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了政治风波后,中英关系风云突变,出现逆转。
随着英国同其他西方国家一起对中国实行制裁,双边关系严重受挫。英国似乎对1984年12月正式签署的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有些后悔了。
6月19日,杰弗里·豪给我来信,单方面提出推迟原定于7月举行的中英联合联络小组第十三次会议。这是一个不寻常的举动,因为自联络小组1985年成立以来,从未发生过单方面推迟会议的事情。
不久,杰弗里·豪又致信吴学谦副总理,在对中国国内形势做出评论的同时扯到香港问题,说香港的信心严重受挫。他公然提出中国军队在香港回归后究竟还要不要在香港存在的问题,并表示英方准备重新考虑1991年香港直接选举的安排,同时要求中方推迟基本法颁布的时间。
中国将在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一事,早已写入中英联合声明;而对香港1991年选举的安排,双方磋商中也已有共识。此时英方突然这样提出问题,显然是想“翻案”。
两星期后,由我给杰弗里·豪回复一信,着重批驳了英方关于香港信心的说法,指出恰恰是英方的一系列不友好举措,打击了港人的信心。关于香港政制问题,中方不能同意英方单方面的改变。
不久,英国外相换人。我的第二位英方谈判对手是梅杰。梅杰平民出身,凭着自己奋斗,成为保守党里的后起之秀,这在十分重视传统的英国官场并不多见。梅杰任外相的时间很短,后来他接替了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
我同梅杰只有过两次交往。一次是在1989年7月底,我们在巴黎召开的柬埔寨问题国际会议上相遇。梅杰举止比较谦和。我说他是一颗“上升的星”,前途无量;他赶紧说自己还是一名“新兵”。会晤中,他试图影响我们的基本法起草工作,如要求修改草案中有关驻军的条款。我说,基本法是中国自己的事,如英方有好的建议,中方可以考虑,但对中方施压以改变双方商定的条款,那是徒劳的。我强调说,驻军问题已写入联合声明,是已经解决的问题,不应该重新提出来。在这次会晤中,梅杰同意双方恢复联络小组的工作。
第二次见梅杰,是在那年秋天的纽约联合国大会上。他再次提出,英方打算加快香港政制改革的步伐,增加香港立法局议员直接选举的名额。我表示,政制改革必须与以后颁布的基本法相衔接。中方主张在香港推行民主,但必须循序渐进。
此时,中英双方围绕着香港政制改革问题,悄然摆开了对立的阵势。一场旷日持久的外交纷争就要展开。
英国密使访华
中英在香港政制改革问题上的分歧,很快变成了外交谈判桌上的争端。
1989年底,随着我国局势稳定下来,经济持续发展,西方国家开始松动制裁中国的立场。美国先派了特使秘密访华,寻求与中国改善关系。英国不甘落于人后,也采取了主动。撒切尔首相决定派其外交顾问柯利达作为首相特使,于当年12月4日秘密访华,转交她给****的正式信函,并与中方探讨改善双边关系的可能。
这是中英双方一次重要的接触,为今后几年双方在香港政制问题上的交锋拉开了序幕。
柯利达曾任驻华大使,是一位“中国通”,还直接参与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他对中国事务很熟悉,同时也深知如何捍卫英国的根本利益。在香港问题上,他与保守党主流人士持有不同看法,卸去公职后,一直对英国政府的香港政策持批评态度,坚持主张维护与中国的合作,不与中方对抗。
但是,此次他作为密使来访,是为了忠实地履行撒切尔首相的方针。
撒切尔首相致江**的信相当长。她在信中表示,希望双方扭转两国关系恶化的趋势,恢复过去的良好沟通,并重申了英方的立场:信守联合声明,特别保证“无意让香港被用做进行颠覆的基地”,也不试图使香港问题“国际化”。
然后,撒切尔笔锋一转,提出英方面临着“大大增加”香港1991年立法局直选议员名额的巨大压力,对此不能视而不见。她要求中方起草基本法时,能与英方的安排保持协调。
柯利达抵京后,与周南副外长会谈了一整天,全面讨论了中英双边关系和香港问题。柯利达提出了增加两国贸易、恢复官方高层接触等改善双边关系的具体设想,也提出了英方准备大量增加1991年香港立法局直选议席数目的要求,由10席增至20席。
第二天,江**会见柯利达,会谈进行了近两个小时。此时,柯利达亮出了英方的真意,说了这样一段话:中英关系应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如在某一方面发生了困难,从整体上就很难取得进展。双方如能就基本法和香港直选问题达成谅解,恢复两国良好关系的大门就是敞开的。
这显然是把香港选举问题当做恢复双边关系的先决条件。
江**当即顶回了英方这种施压的手段。事后,英国驻华大使还特意向我方人员解释说,柯利达这番话,是根据伦敦上级指示而谈的。
大约半个月后,江**正式复信撒切尔首相,充分肯定来信对中方示好的积极方面,并就香港立法局直选比例问题表示,估计基本法最后方案与目前草案“不会相距过远”。如果英方在1991年选举中直选议席数目超出过多,将来恐难同基本法相衔接。
这个意思就是说,中方不会接受英方方案,但草案也还有修改的可能,双方可以进一步商量,大门并未完全关死。
柯利达来访的最后一天,我同他进行了会谈。这是他此行中的最后一次正式会晤。他对前两天会晤中没有取得任何进展深感失望,急于抓住最后机会取得一点儿成果。
柯利达对我表示,双方立场有很大距离,担心这可能影响两国关系。他问我,江**复信给撒切尔首相之前,我能否让他先给她捎个口信。我原则地表示,请他向首相转达:中英两国政府应当严格按联合声明的原则办事,已商定的事情,不要轻易改变,这样才有利于香港的稳定繁荣。
会晤开始时,柯利达向我转交了刚刚上任的英国外交大臣赫德给我的一封信。赫德此信正式、全面地提出了英方对香港基本法草案的具体意见,是一份详细的清单。我同第三位英方谈判对手的交往,就这样通过信件交换而开始了。
在我的外长任期内,一共与五位英国外相打过交道。除了这里提到的三位,还有里夫金德和库克。 前四位都属保守党政府,只有最后一位罗宾·库克外相属于工党政府,与他首次见面时已是在香港回归的交接仪式上了。在五位外相中,打交道时间最长的,就要算是这位赫德外相了。从1989年底开始到1995年中,我们交往了近六年,而这一段时间,正是双方围绕香港政制问题争执最为激烈的时期。我们通过交换信件、正式互访以及在国际会议场合会晤,频繁接触,反复磋商,就是因为香港问题不仅复杂繁多,而且双方就一些问题争持不下,再加上有一个紧迫的时间表。这种情况,在我与其他国家的外长交往中是很少有过的。
赫德的第一封信也反映出,在1989年风波后的新形势下,英方在香港问题上改变了主意。基本法草案形成之前,中英双方曾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过详尽沟通,最后,英方对公布的草案稿已无意见。但在赫德的这封信里,重新对草案,特别是在香港政制发展方面提出了许多不同意见,大大提高了要价,其中就包括要求大幅增加立法局直选比例。
对于这封信,我没有直接回复,只表示中方同意由双方法律专家进一步交换意见。
七份外交文件
1990年初,形势更为紧迫。香港基本法即将于2月定稿,英方对香港1991年选举的方案也到了最后拍板定案之时。但是,柯利达访华,以及双方其他渠道的磋商,都未能就直选比例问题达成一致,双方处于僵局。
英方有些着急了,希望能在基本法定案之前与中方就此事达成妥协。当时,赫德来不及等到与我会晤面谈此事,便开始连续通过信件与我交换意见。那一段时间,英国驻华大使与中方人员多次接触,转交各自外长的“信息”。这虽非亲笔签名的函件,却是书面文件,不是“口信”,我们便称之为“书面信息”。这种方式十分便捷,在中英多年磋商、谈判过程中经常采用。
从1990年1月18日赫德给我来信起,至2月12日赫德来信确认达成共识止,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双方交换了七份书面信息。当时,这属于内部磋商,对外严格保密。后来,随着政制问题争执的加剧,双方分别公布了这七份文件。
这一轮交涉的焦点,就是香港立法局的选举安排。
现在,当人们读到这批外交文件时,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中英双方会为了多几个还是少几个直选议席如此兴师动众呢?
其实,中英双方所争的,不仅仅是几个直选议席的多少,而是香港回归后的主导政治体制。
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了解香港政制发展的背景和英国在香港过渡时期制定“政改”政策时的基本考虑。
在香港100多年的殖民统治时期,英国一直采用由伦敦委派总督独揽大权的政治体制。总督下设行政和立法两个局,作为咨询机构。议员都是由港督委任。这是一种行政主导的体制。
上世纪80年代,中英就香港问题签署联合声明后,中方就开始着手制定未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基本法,设计一套能体现“一国两制”的全新政治体制。
这时,英方企图利用香港过渡期,加紧推行所谓的“代议政制改革”,想在基本法颁布之前造成既成事实,以影响基本法对未来政制的安排。
“代议政制改革”的目标,说穿了就是要把行政主导改为立法主导,通过提高立法机构的权力和地位来制约行政机构,并最终把回归中国后的香港演变成一个“独立实体”,与祖国隔离开来,以利长期维护英国在香港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在联合声明签署以前,英方已开始了这方面的筹划。联合声明签署后,英方马上启动了政改部署。1985年,先是在香港立法机构通过功能组别(代表不同的行业或专业)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部分议员;然后又在1991年决定选举时再引入分地区直接选举部分议员的新制度;并计划于1995年完全取消委任制,使全部立法局议员都由功能组别、选举委员会的间接选举和地区直接选举三种方式产生。
在中方就基本法起草工作听取英方意见过程中,英方曾向中方极力推荐过香港的行政主导体制。中方也认为,这种体制适合香港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实行高效率的行政管理,保持稳定繁荣。
同时,中方也赞同在香港逐步推行民主制,立法机构议员最终全部经普选产生。但中方认为,根据香港的实际,民主制的发展应该循序渐进。当时,英方对这一点也是同意的。
基本法的有关内容,就是按行政主导和循序渐进这两条原则拟定的。
1989年以后,英方改变了主意,要大大加快政制改革步伐。其中最主要的,也是争议最大的,就是要急速增加立法局直选议员的比例。
直选议席数额的增长速度和比例,便成为当时中英磋商中的焦点问题。
在赫德于1月18日给我来信之前,英方已向中方提出要把 1991年直选名额由10席增至20席,1995年再增至24席。这与中方基本法草案设计中的1997年18席的主张差距甚大。如果接受英方的安排,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的政制衔接将会出现问题。
为了香港的平稳过渡,中方做出了重大让步。1月15日,提出了1991年15席、1997年20席的建议。
英方对中方的“积极精神”表示赞赏,并表示将研究“1991年少于20席的可能”。
随后,出现了赫德和我之间的紧急书面谈判。概括起来,大致的情况是这样的:英方对中方15日的方案做出回应,提出 1991年18席、1997年24席的方案。中方又提出1991年18席、 1997年20席的方案。英方拒不接受,威胁说,如中方不修改基本法草案的名额,香港行政、立法两局议员将辞职,还建议派高级官员来北京面谈。中方回应说,中方的重大让步未获英方积极响应,因此英方没有必要再派人来京磋商,如英方不接受中方建议,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只能按原定方案做出决定。英方又提出几个关于选举委员会的安排以及选举方法等问题,要求中方澄清。中方澄清时,采纳了英方的一些意见。最后,英方应中方要求,正式书面确认接受1991年18席、1997年20席的方案,并保证保持“九七”前后的“连续性”。
这期间还有一个小插曲:在英方最后确认前几天,赫德还曾来过一信,说时间紧迫,可能赶不及在基本法草委大会之前做出最后答复,要求草委会在确定1997年直选席位时,先不要写入文本,只留一个空白,待以后填写。我们判断,双方有可能在会前达成协议。最后果然达成了协议。由于此信不涉及实质内容,故后来未随七份文件一同发表。
七份外交文件表明,在基本法定案时,双方就香港政制发展的进度正式达成了协议和谅解。此时,英方还不得不遵守同中方磋商一致和与基本法相衔接的原则。
我同赫德外相尚未谋面,便通过交换信件达成了一项重要协议。这也是我任外长期间与英方达成的惟一的书面协议。没有想到的是,它后来竟被英方所毁弃。中英双方以及大众传媒还就这七份外交文件的内容和形式到底算不算是双方的协议和谅解,有没有约束力,开展了一场辩论。其实,任何具有外交常识的人,更不用说熟悉中英谈判历史的人,对此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中英外长互访
1990年4月,在中英就香港选举问题达成协议和谅解之后,香港特区基本法正式颁布。
至此,中英之间有关香港政制发展问题的争议,似乎应该告一段落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香港立法局1991年选举前后,英方加紧了所谓“代议政制改革”的步伐,只是这个问题暂时不像前一阶段那样紧迫了。
这时,中英两国外长实现了自1989年以后首次互访,双边关系有所改善。
赫德外相于1991年春访华,我与他正式会晤。中方领导人会见了他,给予他相当高的礼遇。
赫德外相早年曾在英国驻华使馆工作过,十分熟悉中国事务。1974年,又曾随前首相希思访华,会见过**主席。
赫德这次来访中,双方商定今后要加强联系,两国外长每年要会晤两次,以及时磋商香港过渡期中陆续提上日程的议题。
1990~1991年,中英之间有关建设香港新机场的磋商正在紧张进行,其他问题一时显得不那么突出了。赫德来京,主要谈的也是新机场问题。香港新机场问题与香港政制发展问题本是两件不同的事,但同样具有跨越“九七”、影响特区政府权益的性质,需要双方磋商,取得一致意见。新机场问题的磋商前后延续了数年,是另外一个颇为复杂的故事,这里就不做专门记述了。
约一年以后的1992年春天,我首次正式回访英国。那时,正值中英外交关系升格20周年前夕,两国领导人又刚刚签署了关于新机场问题的谅解备忘录,所以,访问的气氛较好。
不过就在那个时候,英方又酝酿在香港立法机构中推行一种所谓“常设委员会”的新制度,意在提高立法机构的权力,以制约行政机构。
针对这一动向,我在会谈中特意向赫德提出,基本法已为未来特别行政区设计了行政主导体制,这种体制也是多年来在香港行之有效的。如果现在改为立法主导,势必与基本法抵触。中方不希望发生这种事。当时,赫德还是表示,英方无意改行政主导为立法主导。
关于1995年下一届立法局的选举,我提醒英方,这最后一届立法局选举的办法应该与基本法相衔接,否则不能直接过渡。赫德说,英方将于1993年就此做出决定,此前将与中方磋商。
然而,我访英后不久,英国政府于4月任命曾任保守党主席的“强势人物”彭定康,取代了被视为对华“软弱”的卫奕信,出任最后一任香港总督。
彭定康一上任,就进一步大幅度地改变英国对香港的政策。两国围绕香港政制发展方向的分歧,很快就演变成新一轮公开而严重的较量。
英方“三违反”的政改方案
按理,最后一任港督的使命应该是在香港过渡期的最后阶段,与中方很好合作,保证平稳过渡和政权顺利交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功德圆满,可以名留青史。
不想,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却反其道而行之,就怕向中方交接政权时太顺利。
他于1992年7月上任后不久,便推出了一个与中方对抗的香港政制改革方案,对香港面临的1994年区域组织选举和1995年立法局选举完全搞了另一套设计。表面上,这个方案仍然说要维持行政主导制;实际上,却要急剧改变政制,迅速提高立法机构的地位和权力。其主要措施有:把立法局的功能团体和选举委员会的间接选举改为变相的直接选举;马上取消在香港行之有效的区域组织委任制,改变区域组织的非政权性质和职能。
彭定康于10月7日做了上任后的第一次施政报告,公布了他的政改方案。此前,9月25日,在我出席纽约联合国大会期间会晤赫德外相时,他向我通报了政改方案的内容;同时,英方在北京通过外交渠道,也提交了文本。我当场做了原则表态,强调对1995年选举的安排,必须先经双方磋商一致,并应与基本法的规定相衔接。几天后,中方经研究,决定由国务院港澳办公室主任鲁平会见英国驻华大使麦若彬,对彭定康方案做初步评论,具体说明了方案与基本法相违背之处,并指出按方案产生的立法机构无法过渡“九七”的前景,还特别提醒英方,不要进行公开论战。
英方显然已决定挑起事端,完全无视中方的反对和提醒,未经磋商达成一致,便单方面公开发表了这份政改方案。这种做法违反了联合声明的规定,是蓄意挑起公开争论,企图借舆论向中方施加压力。方案一出台,英国首相和外相就马上公开表示支持。
中方也立即公开表明立场,对英方举措深表忧虑,并指出将来香港回归前后的政制不能衔接,其责任不在中方。特区的有关机构将按基本法和全国人大的决定来设立。
彭定康先发表方案,然后才于10月22日到北京访问。他想以既成事实来要挟中方,要中方以他的方案为基础,提出反建议。
我们坚持按照联合声明所规定的原则办事,认为1994/1995年度选举安排直接关系到平稳过渡,须由双方讨论,达成一致,英方不应不经磋商,便单方面采取行动。所以,中方要求彭定康应首先改变态度,公开收回其政改方案。
在会晤中,中方反复、详细地分析了政改方案如何违反了联合声明,如何违反与基本法相衔接的原则,以及如何违反双方过去已达成的有关协议和谅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三违反”。
当时,我们得出的印象是,彭定康本人似乎还不大了解上述中英两国外长1990年已达成的有关协议和谅解。在我同彭定康的会见中,我严肃地指出,他的方案是“对中英合作提出了挑战”,今后的问题在于双方是继续合作,还是“分道扬镳,另起炉灶”。这些话说得很重,在过渡期以往的交涉和谈判中,我们还从未使用过这种语言。可惜的是,彭定康置若罔闻,完全听不进中方的忠告,也不理会中方的警告。
彭定康的北京之行没有任何成果,双方的立场形成了公开的对立。
这时,我们对形势做了冷静的分析,判定英方“三违反”政改方案的出笼绝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背景。方案严重威胁着香港的平稳过渡,是完全无法接受的。
为了应付可能到来的危机,我们做好了两种准备:一方面采取坚定的立场,进行必要的斗争,争取维护双方合作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要为最终可能出现的政制不衔接的情况,做好“另起炉灶”的准备。
1993年3月,就在彭定康将他的政改方案刊登于宪报之后,中方即采取了第一项反措施,在第八届全国人大全体会议上通过了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预备工作机构的决定。
17轮外交谈判
英方见中方对彭定康的政改方案采取了坚决拒绝的态度,而其政改方案又遭到各方面舆论的强烈批评,于是,建议通过外交渠道正式谈判,来解决分歧。
1993年2月6日,赫德外相给我来了一封信,建议双方“不附加先决条件地”进行谈判。我们当时还是希望英方能够回心转意,重回“三符合”之路,同中方继续合作下去,就从大局出发,同意了英方的谈判建议。
我于2月11日回信答复赫德,提出谈判应在“三符合”的基础上进行,作为对英方“不附加先决条件”的回应。我还指出,如英方此时将政改方案提交立法局讨论,将无益于谈判,希望英方慎重考虑。
此后两个多月里,双方就谈判的新闻发布和双方代表团的组成等问题,进行了反复的内部磋商。最后商定,于1993年4月22日在北京开始两国政府代表间的谈判。中方代表为姜恩柱副外长,英方代表为英国驻华大使麦若彬。
中英之间的这一次交锋,长达半年之久,一共进行了17轮谈判,过程相当曲折、复杂。中方抱着诚意,为维护双方的合作,做出了许多努力,提出了不少合理建议,也做了必要的让步和妥协。遗憾的是,英方一直不肯放弃其“三违反”的立场,更在最后阶段,在双方就大部分问题几近达成协议的情况下,突然节外生枝,单方面中断了谈判。随后,英方即把其政改方案交立法局通过,从此与中方“分道扬镳”,最终走上对抗的不归路。
后来,中英双方分别发表了有关谈判的详细经过,因立场不同,双方是各说各的。
原来,中英已就香港“九七”前后政制的衔接达成了谅解和共识。七份外交文件,正是就香港最后一届立法局的议员过渡到香港回归后的安排问题所达成的协议。随后,1990年4月通过的全国人大决定,更是明确规定了这一届立法局议员如何直接过渡成为特别行政区第一届立法会的成员。这就是所谓的“直通车”安排。
1993年的17轮北京谈判,主要议题就是详细讨论了香港1994/1995年度选举的安排,其总目标就是在英方“三违反”政改方案的威胁之下,争取挽救“直通车”的安排,以确保“九七”前后政制的衔接。
在谈判期间,我同赫德外相有过两次长时间的会晤,详细讨论了谈判中遇到的各个难题,谋求解决办法。“直通车”问题就是双方讨论最多的难题之一。
1993年7月,赫德外相再次访华。当时,北京谈判还处于初期阶段,重点还在讨论较为原则性的问题,进展不大,前景也不明朗。我建议双方就前一段谈判中涉及的原则性问题搞个文字纪要。赫德则表示,还是先讨论细节问题,双方距离拉近了,再搞文本。在这个问题上,双方没有谈拢。
根据当时的谈判进展情况,我又着重谈了“直通车”的重大意义,希望英方珍惜这个经双方多年磋商来之不易的成果。 “直通车”安排是在两个不同性质政权之间进行交接时,一方同意让另一方管治下的原立法机构议员经过一定手续,直接过渡成为新机构的议员。我对赫德说,一个国家内两党,比如英国的保守党和工党,竞选后换班交接时,各方面都会有变化,不可能由两个政党来讨论执政班子的“直通车”安排,而中英关于香港的政权交接,却与两党竞选不同,可以搞“直通车”,这是一件完全创新的工作,史无前例。
这时,赫德重申了英方在谈判中的要求,即中方的特区筹委会在确认“直通车”时,应有明确、客观的标准。
此次会晤后,外界已看出中英谈判的症结所在。有香港报纸称,中英谈判能否达成协议,取决于双方在“直通车”问题上所能做出的让步。
1993年10月初我同赫德在纽约再次会晤时,北京谈判仍处于僵持状态。双方都表示对谈判的进展感到失望,对前景不太乐观。英方已开始在会外散布不怕会谈破裂的论调。
当时,两国双边关系也处于日渐紧张的气氛里。
赫德本人不久前公开讲话,反对中国申办2000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很伤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中方在9月下旬公开发表了**同志1982~1984年间关于香港问题的三篇重要谈话(1982年9月24日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1984年7月31日同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的谈话和1984年10月22日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小平同志的这些谈话,虽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英谈判解决香港问题时说的,但在1993年发表,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篇谈话引起了舆论界的强烈反响,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对英方搞对抗的警告,具有很大的震撼力。
小平同志说,如果在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做考虑。我们非常关注香港的过渡时期,希望过渡时期不出现问题,但必须准备可能会出现一些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问题。
实际上,我在筹委会预备工作机构于1993年7月举行的第一次全体大会上,就曾宣读过小平同志与撒切尔夫人的谈话。小平同志的谈话已在港人中传开,只是当时还没有正式发表罢了。这篇讲话实际上成为中方针对英方政改方案的反措施的主旨声明。
我与赫德的纽约会晤,就是在这种形势与气氛中进行的。这次会晤,是一场尖锐的交锋,时间也最长,整整进行了两个半小时。
分道扬镳
在对北京谈判做了一番总的回顾与展望后,我和赫德都认为,中英谈判面临两种可能:达成或达不成协议。
我强调说,达成协议当然对各方面都有好处,但即使达不成,中方也有信心和能力实现平稳过渡,并保持香港的稳定和繁荣。
赫德摆出了达不成协议也不在乎的姿态,他用了SECOND BEST(次好)一词,说如果没有协议,只能是一个次好的选择,而这将对香港的信心和繁荣造成相当大的损害。
听他这么说,我便点明了中方“另起炉灶”的前景。我告诉他,如达不成协议,1995年产生的立法局议员的任期只能到 1997年6月30日为止。特区筹委会将在1996年制定出特区第一届立法会的产生办法。
双方都明白,大家都在为谈判破裂做准备了。
关于选举方式的具体安排问题,双方都重申了各自的立场,无法取得任何进展。
在北京谈判的这个阶段,双方对于几类选举的具体安排方案和所持的立场,差不多都已表明。
英方更是明确地提出,要求把“直通车”的确认标准问题与选举安排问题“平行地”进行讨论。在这次纽约会晤的前十天,赫德曾先给我转来一个信息,强调“直通车”的确认标准,对英方来说是个“根本性”问题,而在下一轮(9月26日的第12轮)谈判中开始讨论这个问题是“至关重要”的。这将使英方能够在纽约会晤时全盘考虑谈判的前景。如果把讨论推后,就无法就各项选举事宜取得进展。
我回复时没有同意他的意见,只重申了中方的立场。
所谓“直通车”的确认标准问题,是英方在北京谈判初期提出的一个想法。英方的想法是,议员只要根据基本法第104条履行一个宣誓手续,即可过渡成为特区第一届立法会的议员。
中方认为,中方只能按全国人大的决定和基本法的有关规定行事,不能侵犯全国人大授予特区筹委会对议员进行确认的权力。中方还认为,这次谈判应该先解决1994/1995年度选举安排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香港最后一届立法局的组成,如果符合全国人大决定和基本法的有关规定,才能谈得上对议员的确认。也就是说,要先有“直通车”,才能谈得上议员过渡的确认标准。
在纽约会晤中,赫德仍是重点促中方马上具体讨论确认标准问题,把这个问题称为谈判能否取得进展的关键。我们清楚,英方最担心的,是全国人大决定中关于议员必须“拥护”基本法、“愿意效忠”特区的规定。我当时表示,选举安排圆满解决了,如能与基本法相衔接,过渡便不会成为什么问题。关于确认标准,我们不能替特区筹委会来定标准,只能谈点个人的解释性看法。如果有个别议员不愿效忠特区、不拥护基本法,甚至反对基本法、反对“一国两制”,不仅有言论,而且有行动,那他们就不符合标准,就不能过渡。
鉴于时间紧迫,为了推动北京谈判早日取得一些进展,我便向赫德再次建议,双方按“先易后难”的原则,先解决比较简单的香港1994年区域组织的选举安排问题,而1995年立法局选举安排问题比较复杂,双方也还有时间,可以延后讨论。
赫德没有同意中方的建议,仍坚持主要问题应一起解决,要有总体一揽子解决办法。
后来,在北京谈判中,英方还是同意了先讨论区域组织选举安排问题,但又提出一些先决条件。中方也做了不少让步,双方在区域组织选举安排方面基本取得一致。可惜的是,英方在最后关头又提出要把1995年立法局的选举方法也扯到一起解决。17轮谈判因11月27日英方单方面宣布而被迫中断。
北京谈判由此走向破裂。
11月30日,赫德外相给我来信,一方面就英方坚持一起解决1995年立法局选举方法进行辩解;一方面提出,英方决定在12月中旬即把政改方案提交立法局讨论。
实际上,这是英方在向中方摊牌。
针对英方的无理态度,我马上于次日回复赫德:中方绝不接受英方向香港立法局提交立法草案,而且不能把立法局的意见置于两国政府的会谈之上。对中方来说,这是原则问题。
我重申了中方在4月谈判之始所做的声明,即如英方将政改方案提交立法局,就意味着双方谈判的中断。
英方不听中方的警告,一意孤行,坚持把政改方案付诸实施,于1994年2月和6月,陆续交由香港立法局通过。
中方立即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正式发表声明:根据中英联合声明的规定,英国对香港的行政管理到1997年6月30日为止,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作为英国管治香港的政制架构的组成部分,即港英最后一届区议会、两个市政局和立法局,必将随英国管治期的结束而终结。从1997年7月1日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制架构将依据中国全国人大的决定和基本法的有关规定予以组建。
这表明,“直通车”因英方的破坏而“不通”了,中方不得不“另起炉灶”。 中英双方围绕香港政制发展的这场交锋,至此告一段落,双方“分道扬镳”,渐行渐远。
余波不断
1996年3月,香港特区筹委会正式决定成立特区临时立法会。
由于没有了“直通车”,在特区1997年7月1日成立之时有许多预备工作,特别是立法工作,必须提前做好,而特区第一届立法会又不可能在此之前成立,所以有必要成立一个特区的临时立法机构,来完成必需的立法工作。这个临时立法会于回归之日起,才正式开始执行特区立法机构的职能,为期一年,即到特区第一届立法会成立时为止。
按理说,这种安排完全是中方自己的事了,英方无权干预。当然,我们还是希望英方能对各项特区筹备工作给予合作,提供一些方便。可是,在两年前成立筹委会预备工作机构的问题上,我们早已体会到了英方的不合作态度,在设立特区临时立法会的问题上,更是对英方不抱什么希望。
正如我们所预料的,英方对临时立法会就像对预备工作委员会一样,也进行了抵制。例如,临时立法会议员选出后,英方无论如何不同意临时立法会在香港当地开会,临时立法会只好在深圳开始工作,直到香港回归之后,才迁回香港。在这段时间里,在外交层面上,英方也不时把临时立法会问题提上两国外长讨论的议程,反复纠缠。
此时,我的英方谈判对手已换成了里夫金德外相。我在1995年10月再次访英时同他会晤过。后来,他回访了中国,还同我有过一些信件往来。一次,他来信对中方预备工作委员会法律小组建议废止香港人权法案条例某些条款一事提出异议,说此举将严重损害香港的信心,希望中方三思而行。我回信指出,香港其他法律应服从基本法这项根本大法,而不应与之抵触。到了1996年4月初,即中方决定成立临时立法会后不久,他便来信提出了临时立法会问题,说有的中方官员要求凡想要参加特区候任班子的香港公务员,必须声明支持临时立法会,此举对香港公务员造成相互冲突的效忠问题,会动摇人心,等等。对此信,我未予回复。
那年4月20日,我与里夫金德外相有机会在海牙中国驻荷兰大使官邸又一次会晤。会晤中,他仍就临时立法会问题纠缠,说什么在香港交接前成立临时立法会,不符合联合声明所规定的英方负责香港的行政管理,对香港信心造成了极大破坏;又说,两个立法机构并存,会引起香港社会很大混乱。这显然是颠倒了“直通车”争议中的是非和因果。
当时,我仍然耐心地说明,正是因为没有了“直通车”,而特区第一届立法会选举无法在1997年7月1日之前进行,所以,才有必要在一段时期内,成立一个临时的立法会。临时立法会所做的准备工作要到7月1日起才生效,因此,不存在两个并行的立法机构的问题。我希望,英方能够面对这个现实。
我还强调,在香港回归前余下的400多天里,双方应多做实事,不要吵架;多搞合作,少找麻烦。
里夫金德在后来的往来信件中,还不时制造出一些麻烦,我也没有一一回复。当然,双方之间的合作也有比较令人高兴的进展,那就是在1996年秋我们在纽约会晤时,共同确认了中英联络小组所达成的关于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纪要,了结了香港回归前的一桩大事。
错估形势
回顾香港回归历程,中英双方由政制问题上的分歧而导致“直通车”安排的取消,最终走向完全的不合作,无疑是整个回归过程中最大的一场风波。
为了避免这种结果,中方曾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终未能如愿。原因何在呢?
对此,舆论界有过种种说法。较为普遍的一种观点,是强调彭定康的个人因素。虽然当时我们也有伦敦政府听命于港督的印象,但我想恐怕还是应从更广阔的背景来看待这段历史。
1989年后,英方提出要大大加快香港“民主化”进程,那时还不得不同中方事先磋商,以与基本法衔接。到了1992年,英方却置双方的协议和谅解于不顾,不同中方磋商,单方面提出“三违反”的政改方案,挑起公开争论,并在立法局通过,从而最终破坏了回归前后政制衔接的可能性。
英方如此大幅度改变在香港问题上与中方合作的政策,大概很难说全是个人因素所致,自有其深刻的国际背景。
上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英国的当权人士根据这种变化,错误地估计了中国的形势和发展前景。他们认为,过去与中国签署的香港问题协议,英方让步过多,吃了亏,想趁机“翻案”。我想,这才是英方在香港政制问题上引发一场大风波的根本原因。
1997年7月1日,我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出席了香港回归的政权交接盛典。目睹着祖国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想到祖国领土被外国占领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不禁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漫长过渡期中的日日夜夜、风风雨雨,都浓缩在了这个历史性时刻。令人难忘的是,交接仪式的那天,终日大雨滂沱。我想,不同心境的人会由此产生不同的感受。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都会觉得这场大雨畅快淋漓,将中国的百年耻辱洗涤干净,使香港迎来一个全新的未来。
港澳回归平静中的澳门回归
平静中的澳门回归
风平浪静
如果说香港回归祖国的历程,是“风高浪急,波涛暗涌”,那么,澳门的回归,就可以用“风平浪静,波澜不兴”来形容了。
中国和葡萄牙两国就解决澳门回归问题的谈判过程相当顺利,合作良好。究其原因,这要追溯到葡萄牙在上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一场革命。
1974年4月25日,统治了葡萄牙近半个世纪的独裁政权被年轻军官组成的“共和国救国委员会”推翻。这场政变被人们称为“4·25”革命。革命后,新政府放弃了殖民主义政策,对葡属殖民地实行“非殖民化”。先是让在非洲的殖民地走向了独立。然后,于1975年底开始从澳门撤出军队,并在后来颁布的《澳门组织章程》中,承认澳门是中国领土,由葡萄牙管理。
1979年中葡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时,葡方又正式向中方承认,澳门是中国领土。
20世纪80年代,当中葡开始谈判解决澳门问题时,领土主权的归属问题已经解决。这不像香港问题那样,领土主权归属是首先面临的大难题。因此,双方谈判有了良好的基础;在起草联合声明时,很快就领土主权的表述达成一致意见。在协议文本中,由双方共同声明,澳门地区是中国领土,中方将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相比之下,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因英方不愿说香港是中国领土,双方无法达成共同的表述方式,只能由两国政府各自做出声明:收回香港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方决定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方将交还香港。
主权归属这个原则问题解决了,中葡谈判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中方收回澳门的具体时间了。当时,葡方希望尽量晚一点儿,最好推迟到21世纪。中方从统一大业的全局考虑,认为必须在20世纪结束之前收回,但可以和香港回归的时间错开一点儿。中葡双方在这个问题上花了较多时间和精力,最后商定,在20世纪结束前十天,即1999年12月20日,完成澳门回归的政权交接。
由于两国关系一直友好,又充分考虑到澳门的一些特点和实际情况,中方根据“一国两制”方针,在制定对澳门的具体政策时,对葡方提出的合理意见和要求都尽量予以照顾。澳门有一批葡裔居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即所谓“土生葡人”,他们有较特殊的社会地位,也有一些自己的特殊利益。中方在联合声明中承诺,要依法保护这批居民的利益,并尊重其习惯和文化传统。又如,葡方十分看重葡萄牙在澳门的文化遗产和影响的延续,中方觉得有些要求是合理的,便同意在协议中特别写入“依法保护在澳门的文物”,并同意葡萄牙语除作为正式语文外,仍可作为教学语言的内容,将文化、教育、语文方面的条文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有关澳门回归时政权交接的安排上,中方考虑到葡萄牙早已从澳门撤军,我解放军进驻澳门时,便没有像香港那样的军事交接问题。因此,解放军没有在政权交接的午夜零时开进,而是在回归日的白天,在灿烂的阳光下,威武进驻。
平稳过渡
澳门的过渡期几乎与香港的过渡期同样长,但面临的问题颇不相同。
为了实现平稳过渡,澳门在过渡期要解决“三大问题”:即语文、人才和法律。这三大问题成为中葡外交磋商中自始至终的重要议题。中方在各个层面都积极地推动并协助葡方解决这些难题。这中间,当然也会出现一些意见分歧,但双方基本没有公开争论过,而是协商解决,最终完成了工作。
在此期间,两国领导人曾多次互访,澳门问题自然也是双方磋商的重点。在澳门问题上的良好合作,可以说促进了两国双边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
1991年2月,我首次访问葡萄牙,受到了友好的接待,并与葡方就中、葡语文在澳门的官方地位正式达成协议,为推动上述“三大问题”的解决迈出了重要一步。
说起来,葡萄牙成为1989年之后第一个接待中国外长正式访问的西方国家,并不是偶然的。由于在澳门问题上合作得很好,双方在过渡期中可以展望到澳门交接之后中葡友好合作的广阔前景。因此,在两国高层交往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即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可以有力地推动中葡关系以及中国与欧盟之间关系的发展。
在过渡期内,我同葡萄牙外长多次会晤,讨论澳门过渡的有关问题,也以外长身份或陪同我国领导人几次访问过葡萄牙。其间,还第一次访问了澳门,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99年3月,我以中国副总理的身份,应澳门总督之邀,去澳门出席澳门文化中心揭幕典礼,并在那里与葡萄牙总统桑帕约会晤。
这是我第一次踏上澳门的土地。而在香港回归前,我并未能以官方身份正式访港。
澳门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地方,既有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葡萄牙的传统文化,更有澳门本身的文化。澳门同胞有着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孙中山先生早年就在澳门生活、行医。著名作曲家、《黄河大合唱》的作者冼星海也是澳门人。
在与桑帕约总统会晤中,他表示很关心澳门回归中国后,能否继续保持自身的特色,并希望澳门过渡期的结束,将给中葡两国关系带来新的积极因素。他还特别告诉我,他将亲自出席澳门的政权交接仪式。在这次会晤中,我们就澳门过渡期最后的270多天里的双方合作和所有有待解决的问题交换了意见,取得了进展,双方谈得十分融洽愉快。
1999年12月20日,中葡之间终于顺利完成了澳门回归的政权交接。
我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出席了那天的交接盛典,见证了那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至此,港澳两地回归的任务都已完成,中国人民更有理由期盼,台湾能够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从而最终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何日两岸同,天意遂人愿。”这也是我晚年的心愿之一。
作文七:《港澳回归1》1200字
香港是基于基本法的准国级待遇在国际事务 中香港澳门和中国大陆是三个席位分别叫做中国 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准国级待遇有别于一般意义 上的省级或者直辖市区划港澳拥有自己的立法司 法行政货币金融的完全自主以及相当大程度上的 外交自主权换句话说港澳和内地的关系不是一般 意义上的归属关系而更类似于一种联盟的性质比 较确切关系不是母与子的隶属关系而是兄弟之间 的互助关系所以说白了港澳都是国中之国基本类 似于独立的国家当然啊绝对不是主权国家但是基 本是出于独立单列的地位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明 智的在国际事务中港澳充分的充当资本世界与共 产主义过渡和中间人的作用作用非常大我觉得内 地政府最明智的抉择就是港澳单列
港澳回归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 权。香港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并可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 事务的高度自治权。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也是国际 和亚太地区重要的航运枢纽和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连续 21年经济自由度指数位居世界首位。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经过400 多年欧洲文明的洗礼,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共存使澳门成为一 个风貌独特的城市,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澳门历史 城区于2005年7月15日正式成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
香港全境的三个部分(香港岛,九龙,新界)分别来源于不同时期的三个不平 等条约。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60年签订《北 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 国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 年6月30日结束。新界的租借,让当时香港的面积扩大了十倍之多。 1980年代, 中、 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 于1984年签订 《中英联合声明》 , 于1997 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香 港将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 并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 自治权,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澳门回归了。虽然澳门无论在面积、人口 和经济总量方面不能与香港同日而语但是澳门回归启示的重要性却丝毫不逊香港, 前者和为贵,後者不和也得和。
香港回归,又称香港主权移交,是中华 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 联合王国(英国)政府根据1984年《中 英联合声明》的双方共同承诺,于1997 年7月1日开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
民政府对香港行使主权、联合王国政府 将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历史 事件。1997年7月1日当日,香港特别行 政区成立, 结束长达155年的英国殖民地 身份, 香港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管理, 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为政府首 长。绝大部份香港华裔居民自动成为中 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同时有350万香港居 民终身保留英国国民(海外)身份。
初二十六班 焦婉莹
作文八:《港澳回归颂》500字
伟业千秋??? 199705???????? ???????? 改革春来国运昌,龙飞“九七”凤朝阳。雄风万里新图艳,伟业千秋史册香。
两制兴邦收港澳,双珠还我庆炎黄。神州一统辉煌再,明日青云路更长。
浪淘沙?? 香港回归赋???? 970621
百载话沧桑,多少悲伤,香江明月照兴亡。割地赔银千古恨,我弱人强!
今日看东方,万里晴光,龙珠还我笑眉扬。外侮内忧追往事,励志图昌。
庆香港九七回归???? 970604
不动干戈失地收,珠还璧合固金瓯。威生玉帛千龙舞,喜漫山河百族讴。
国祭忠魂怀旧彦,民酬壮志展新猷。扬眉七一朝霞艳,万国衣冠庆九州。
其二
龙威扬九七,旧耻洗今朝。国强两制立,旗艳五星飘。
落后曾挨打,争先应戒骄。珠还辉赤县,明日更妖娆。
咏香港回归??????? 960607
万里神州添锦绣,明珠香港喜回归。百年湔耻抒民志,千曲扬欢壮国威。
两制兴邦辉汉域,三图治世乐春晖。未忘车鉴闻鸡舞,快马加鞭再奋飞。
港澳回归赋??? 19991107
双凤还巢唱大风,炎黄儿女竞豪雄。百年反覆磨珠玉,八国侵凌铸剑锋。
月朗尧天人杰盛,春回禹甸物华荣,台澎寄盼归心日,一统神州颂太平。
双光杯迎香港回归征联????? 19970425
出句:四海高歌,万众扬眉,百年耻辱今朝雪;
对句:九天同庆,五星耀目,再度辉煌古国昌。
自撰联
衰国逾百年,叹财尽民穷,竟三分禹鼎;
兴邦行两制,喜珠还璧合,将一统神州。
作文九:《12港澳回归》2200字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内容标准】
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了解“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含义及深远影响;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过程和意义;了解香港和澳门区旗、区徽及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学会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通过歌曲演唱、观看香港、澳门回归图片等资料,感受香港、澳门艰难的回归历程,加深对港、澳回归意义的理解以及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必然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说明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
【教学重点】香港、澳门回归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及其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探讨新课
画卷一:沧桑的历史(展示)
1、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
(1)(展示香港被侵占示意图)(英国通过1842年的《南京条约》割占了香港岛、1860年的《北京条约》割占了九龙,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99年,从而实现了对整个香港地区近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
(2)(展示澳门示意图)(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行贿明朝地方官进入澳门;1557年,葡萄牙买通明朝当地守将,取得在澳门的暂居贸易权;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又先后占领氹(dang)仔岛和路环岛。)
(3)提出问题:香港澳门问题的产生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落后必然挨打的道理,为理解后面祖国强大,实现港澳回归,埋下伏笔。】
师:百年前的中国由于落后,使得香港、澳门被列强夺走,每一个中国人,都忘不了这个耻辱,每一个中国人都希望香港、澳门早日回归。闻一多先生所作的《七子之歌》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心声。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如何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就多次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画卷二:伟大的构想
1、在英国和葡萄牙长期的殖民统治下,香港澳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和大陆有哪些不同?【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一方面香港与澳门发展起来,香港成为国际贸易与金融中心,是亚洲四小龙之一。另一方面,在长期资本主义制度下,港澳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很大变化。从历史来看,大陆与港澳台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从现实来看,港澳台的人民和大陆人民都希望有一个安定团结的局面。】
2、(展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不同的方式会有什么结果?)
师:用武力解决,这既会影响中英、中葡关系的正常发展,更会伤害港澳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和平方式,既照顾到香港、澳门地区的历史和实际情况,又有利于保持港澳地区的稳定,促进经济的繁荣,更符合人民的心愿。据此,诞生于我们四川的一位伟人创造性的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他是谁----?
3、师:什么叫做“一国两制”,它的含义是什么呢?阅读教材60页相关内容。
(学生了解回答“一国两制”的内容。)
4、师:结合“自由阅读卡”,以香港区旗为例,说明是如何体现“一国两制”精神的?
(展示香港、澳门区旗区徽)(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5、师:再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实行“一国两制”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好处呢?
(课件显示资料。学生归纳回答问题,加深对“一国两制”深远影响的理解)
【生:“一国两制”尊重了港、澳、台的历史和现实,有利于保证它们的繁荣与稳定,也有利于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统一;在大陆和港澳台实行两种制度,维护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主体地位,维护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对港澳台的回归起了促进作用。】
师:“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为香港澳门的回归开辟了途径,成为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随后,中英、中葡相继进行了多轮艰辛的谈判,终于使香港澳门回归成为现实。
画卷三:港澳的荣归
师:让我们通过一组图片来重温一下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母亲怀抱庄严的、激动人心的那一刻。
(展示回归图片,教师适时解说图片内容)(播放后给学生回味的时间) 师: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了;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了。百年前,我们的领土被强占了,骨肉分离了;百年后,香港和澳门终于回归祖国
母亲的怀抱。中国人民终于洗雪了百年的耻辱,扬眉吐气了。今昔对比,大家有什么样的感想?学生交流回答。
(或分解提问:为什么能回归?回归说明了什么?)(或者假设你是中央电视台驻香港记者,报道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香港、澳门回归的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生:“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说明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
师:同学们,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在你们茁壮成长的同时,香港澳门也与祖国一起更加繁荣。
(展示图片:四张左右)【世博会图片说明“一国两制”、回归的成果】
【如果学生说出回归意义,只说繁荣方面。】(展示画卷四)
画卷四:民族的企盼
展示《乡愁》学生阅读思考: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愿?
师:续接一句:将来啊/乡愁是一座长长地桥/你来这头/我去那头。
香港和澳门如今已经回归了,但是,台湾至今仍然与大陆隔海相望。实现祖国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一国两制”不仅适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同样也适用于解决台湾问题。我们希望在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下,不久的将来,台湾回归祖国的怀抱,中华民族早日实现大团圆。
作文十:《从港澳回归后的变迁看一国两制政策》1700字
从港澳回归后的变迁看一国两制政策
一、一国两制具体概念:
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二:香港
(1):香港回归后对中国的影响
回归15年来,香港在中国经济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大量的内地进出口商品都要通过香港转口。另外,港股还为我国企业的证券融资开辟了一个重要的国际渠道。香港建立的第一个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不仅如此,香港还为学习现代经济管理模式提供了平台,这样的条件是其他转轨国家所不具有的。拥有香港是我们的荣幸,希望香港能够继续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
(2)香港回归后和中国之间的关系
在香港回归后,1998年香港迎来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楼市泡沫随之破裂,2003年经受亚洲金融危机和非典的影响,香港紧急下入谷底。但中央政府一系列“挺港”、“惠港”措施,为维护香港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签署了CEPA,特别是开放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带旺了香港人气,刺激了消费需求,拉动了就业,推动了香港旅游业率先复苏,并带动整个经济回升。香港也与内地进行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内地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低廉,而香港则拥有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目前,香港大约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生产生活资料来自祖国内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工业也已经转移到内地,通过香港这个自由贸易港,内地可以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同时也促进了香港贸易事业的发展
三、澳门:
(1):经济飞鸿腾达
,,,,年至,,,,年澳门本地年均增长率约为,,,。,,,,年,澳门特区人均,,,达到,,(,,,,万澳门元,是,,,,年的,(,倍。 回归期间,政府财政累计盈余由不足,,,亿澳门元,增至,,,,亿澳门元,财政实力增长近,倍。
自,,,,年,月内地城市陆续实施赴澳门“个人游”后,内地客源大幅增加。,,,,年,澳门全年入境旅客人数,,,,万人次,是当地人口的,,倍多。 ,,,,年,当地失业率达到回归以来的峰值,(,,,以后逐年下降,至,,,,年已降至,,。
可见在澳门回归后实行了一国两制政策,大陆澳门之间的经济变为一线,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旅游业指数在不断增加,失业率在不断减少。 (2):澳门人们享受成果
,,,,至,,,,学年全面落实,,年免费教育
平均在每名学生身上的投入由,,,,至,,,,学年的,,,,澳门元增至,,,,至,,,,学年的,(,万澳门元,增,(,,倍
截至,,,,年,,月,特区政府已有,,个部门提供共,,项“一站式服务”,大大便利居民生活。十年来,特区政府共颁布,,,项法规,有关经济、民生的法规共,,,项。
在一国两制的政策下,澳门拥有自己的制度和法律,而有关法律对于当地的百姓来说十分适合,例如在15面免费教育、235项民生法规等等。为百姓谋取了很
大的福利。
(3)治安问题让人们更加安心
回归前,由于黑恶势力争夺利益、澳门的治安恶化达到了失控的地步。纵火、绑架、杀人、黑社会火拼层出不穷,发展到后期,甚至出现枪杀政府官员的事件,黑恶势力的嚣张气焰达到了顶点。在那段时间里,澳门绑架勒索案时有发生。治安不靖严重影响了澳门市民正常的生活,吓走了外国投资者,更败坏了澳门的国际形象。澳门一回归,特区政府就将打击犯罪作为施政重点。在中央支持下,经过特区政府多方努力,回归后的澳门治安状况迅速得到彻底改变,境内外有舆论称之为世界最安全的地方之一。据统计,回归一年内,澳门的凶杀案件减少了,,,,纵火案下降了,,,。自此,澳门的社会治安一直保持良好。 一国两制政策的出现和澳门的回归使澳门的治安在政府和中央的重视下有了好转,并且设立的相关的特区法律,正是由于可以在特区执行自己的法律,特区政府将司法警察局纳入保安司属下,成立了警察总局这有利于统一指挥警务行动保证澳门的长治久安。一国两制是大陆的澳门经尽了联系,在治安整顿方面,中央大力支持,内地尤其广东省公安厅给予澳门警方的密切配合。虽然解放军驻澳部
威武之师’的队不担负澳门日常的治安工作,但解放军驻澳部队进驻澳门,其‘形象,也对犯罪分子起到了心理上的震慑作用。”只有治安良好,经济才能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