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教学勇气读后感》800字
培育自主教育特色
读《教学勇气》感受
温晓会
每当拿到一本书~随手翻两页~总能看清楚书中所写内容~而《教学勇气》却让我遇到难题了。因为无论我翻开到书的哪一页~我似乎都看不清楚~他究竟想告诉我什么。
有人告诉我~这本书很好~值得一读~也有人说这个书不好~别人的经历永远无法替代我的思考~因此~我决定好好读一读他~希望会与书中的作者有直面心灵交流的机会。在书中~作者介绍了自己30年来在教学方面的探索~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说明~他教过成千上万的学生~参加过很多教学研讨会~观摩过其他老师的教学~阅读了不少教学著作~反思了自己的经验~也积累了一大堆实实在在的方法~但是每逢走进一个新的班级~好像一切又都重新开始。
30年来~他努力探索教学技巧~但上的每一节课似乎都会遇到同样的情况的:我的学生和我~面对面地进行一种古老精深的、被称之为教育的交流。但他发现~教学技巧虽能应付~但是仅仅靠技巧是不够的。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唯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如果没有这种意识~我就意识不到学习者“你”的存在。
由此~我反思到我们的教学经验固然是重要的~但我们不能固定我们的思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我们不能对学生的期望太死板~不能禁锢学生发展成我们给他们塑造的形象。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最终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使我尊重真实的自我。我认为教师只有释怀了内心的恐惧~放下所有的欲望~不以成绩为目的~不祈求名利~不断反思、关注心灵的需要~才能修炼好自身的内心~从而才能找到在教学时兢兢业业地为学生服
七台河市第三小学
培育自主教育特色
务~养成怡然自得的心情~排除面对的一切困难~到达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快乐的境界。因为学习要的不是成绩~而是自我的认知~不仅是教师~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需要的。
七台河市第三小学
作文二:《《教学勇气》读后感》1900字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最近看了《教学勇气》,刚看到这本书,对书名很是琢磨了一番。教学是一种探险吗?教学也需要勇气吗?不得而知,却又满怀期待,于是利用空闲之余,手捧《教学勇气》,越看越觉得有意思。最后的两章,竟让我要一口气读完。好久没有这样酣畅地读过书了,我不由掩卷而思,书中的话语慢慢充盈于脑际,竟有那么多的共感与反思。品味着作者的话,“痛苦源自于其所爱”,也许正因为是这样吧,我有些恍然,毕竟我也曾深深地体验过那种快乐与痛苦。
“毫不奇怪,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眼前不由得浮现出这样一个镜头:“ 如果孩子是花,那么我愿是雨,滴滴滋润孩子纯洁的心田;如果孩子是树,那我愿做太阳,缕缕阳光伴随孩子的成长。”现在是我成为教师的第二年,教师道路还很漫长,还有很多要去学习,要去探索,选择教师渡过人生,不需要勇气吗?
书中描写了这样一段话,“那堂课有30名学生,可能有29位是想学的吧,但我无从得知。在最后一排的远远的角落里,有一位‘来自地狱的学生’没精打采地坐着,像个幽灵。”帕克如此地描述着他曾被人请进一个要上政治课的班级时的感受。虽说时间只有一小时,但那位“来自地狱的学生”的一举一动完全打乱了教学思路,帕克的心思与教学注意几乎都投向了这个年轻人,竭尽全力地想把他从僵化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但所有的努力,好像都没有效果,甚至帕克越努力他越后退。就这样,帕克忽视了其他学生的需要,使得其他的学生都成了可有可无的人。在作者的表述中是如此诉说他的感受的:“那天我知道什么是黑洞——黑洞就是物质的密度太大以至于光线都消失了的地方。”
这无疑是最能让我产生共鸣的地方。在我的教学中,我不也是这样时常关注着那极个别走神的孩子或捣蛋的孩子,竭力地想让他回到课堂教学中心,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他的“行为”不仅搅扰了我的教学情绪,也影响了整体教学策略。虽说,这样的事往往不为他人所觉察,因为毕竟课堂上绝大多数同学的表现还是让人满意的,更何况我们对课堂纠正个别同学的“走神”与“开小差”是司空见惯的事,谁也不会怪罪于教师的“多此一举”。可这恰恰是我恐惧的地方,面对课堂上那个茫然的孩子、捣蛋的孩子,我表现出令人惊讶的无能,曾记得刚踏入教师行列的时候,因为教学经验不足,我对自己在教学方面没有很大的信心,作为孩子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我也是在摸索中。我想在教学中我本身也存在恐惧,一个人要面对这么多孩子,教授他们知识,我要有充足的上课准备。在我的班上有几个孩子,自控能力差,上课的时候总是喜欢做小动作,每次上课看到这样的孩子总会停下提醒,甚至会大动肝火。一年级第一个学期的时候,一次一个调皮的孩子,上课时总是影响周围的孩子,身子转到后面和其他人说话,在这节课上我停下来提醒了很多次,反而变本加厉,上着上着整个人在地上爬,此时的我因为他的行为已经生气了,所以停下来狠狠地批评他。导致自己的上课情绪受影响,也影响了整体的教学策略,也影响了班上其他孩子的情绪,课不能继续下去。就是这样的感受,明白真切!我常常会自我怜惜,面对着“来自地狱的学生”,这不需要勇气吗?
事实上,这样的学生是常常被忽视的社会边缘的人。也许课堂上我所面对的
“沉默”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经常采用的一种沉默——“这些人恐惧那些有权力的人,懂得不说话较安全”。帕克的话无疑是醍醐灌顶,原来,学生面对我的竟也是一种恐惧。我们之所以会“自乱方寸”于自我恐惧,问题始于一种更内在、不易处理的地方,始于我们自己不能敏锐地读懂这些个别学生的行为这一事实,真正地去了解这些学生并走进他们的心灵,这不需要勇气吗?
在教学的每一天里,我也曾热切地盼望有这样的时日:我能对教学全局了如指掌,我能如此称职、如此有经验、如此有权威性、如此有力量,所以我无论何时走进教室,心中都不会再有害怕的感觉。但我深深意识到:如果我不拓展教与学的能力,复杂、混淆、冲突缠身的快速变化将会最终消磨与拖累我。为此我不再埋怨、不再自欺欺人,转向踏实与坦诚,我将教与学等同视之,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面对现代教学的日新月异,与时俱进地发展自我,这不需要勇气吗?
我们真的没有必要去抱怨我们的学生是多么多么的无知或难缠,更无任何理由去回避我们内心的“恐惧”,直面恐惧,与学生组成共同体,一起去克服。在《教学勇气——漫步心灵》封底,我读到了这样的话:“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仅仅源自于其所爱,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最后,想起了有首歌叫《勇气》,里面有句歌词——“爱真的需要勇气”。
作文三:《教学勇气读后感》1100字
教学勇气读后感
生活的繁续,总是像那梅雨的季节,绵延不绝,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而有时生活的小小收获,却让你喜上眉梢,兴奋的余味,让你品尝几日,抑制不止。在你我的教学生涯里,这样的迷茫和喜悦,是否会在每堂课后悄悄浮上你的心头,我们不知道我们的“明天”是否还有继续教学的勇气。 面对教师这种心灵的迷失,《教学勇气》一书里,描述的淋漓尽致,让我如现自我的真切感受。“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然而在另一些时候,教室却如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如此无能为力——此刻的所谓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于是敌人无处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那有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都与我作对了。 ”
自我大学毕业,满怀青春的活力,和一份近亲学生的心,踏入教室,就织起了每一个让我感受酸甜苦辣的课堂。从中,我体验过每堂课后带我的快乐和痛苦。我想这书是适合我的,因为我爱学生,理解学生,我体会过在课堂上师生精彩的配合,有着因心灵的撞击而产生的教与学双方都感受到的欣喜,一堂课下来,自己都会久久回味。那时一整天所有的事情都那么的美好,因为心情是如此的舒畅。这是学生给我的最美好的喜悦,融入了我的点滴生活。曾经,为着心灵的自由,选择了教师作为职业,并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堂。但是面对自己的学生,当发现他们痛苦彷徨自己的学业的时候,我却无法扭转,有着种抑郁的触动;面对学科教学,个人魅力与课堂的融合,如何能更加高效,让学生更加轻松的学习,是不断探究的痛苦;面对外部的“教学要求”常常使得我战战兢兢,失去了教学的勇气。正如书中所说:“教师为着心灵的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但是教学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心灵失落。”
有时会有那么一二次心情的低潮,害怕走进教室,害怕见到学生,害怕去面对各种问题,不是胆怯的害怕,而是迷茫的害怕,不知该如何面对平日里这些可爱的学生,因为上节课的余波,处理的不够顺畅,让我觉得没有使他们最好的掌握知识,而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好远好远。我很害怕这样的时刻。但是却也给了我不断提升自己的机会,思考如何让自己更好的掌控课堂,多给学生一份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能在课堂的训练中有所得,而不是匆匆一堂课,成为飘然的烟云。
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我们应该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
《教学勇气》正是冥冥中我们所要追寻的答案,更是对我们内心呼唤的回应。读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掩卷沉思,会不自觉地把帕尔默的描述和我的心灵状态或教学状态进行比照,在比照中感慨、顿悟!
作文四:《《教学勇气》读后感》800字
《教学勇气》读后感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就在想,或许这本书能解决困扰我许久的问题。虽然从小就很喜欢幼儿,总觉得看到他们笑靥如花就什么也不重要了。但从大学读学前教育这个专业以来,我就在不断地问自己,我真的适合吗?我真的能做好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吗?但只是实习期间看着孩子们的一点一滴,我义无反顾地彻底投入了这项事业。至今,我仍然担心我的能力能否让孩子得到很好的教育。《教学勇气》告诉了我,作为一名教师,我首先应该去认识本我,本我就是内心深处真正的自我,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放下书的我,不停地想着。我只是一个一直以来很爱孩子的平凡的人。而平凡的我一直在我平凡的生活中努力为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学习、思考。想到这里我释怀了,我想,这份爱能支撑我为了他们奋斗一辈子,这样的我,又为什么质疑自己是否合适当幼师呢?在认识本我的基础上,我才真正有资格去了解我的孩子们。每个孩子不仅长相、身高、体重、姓名不一样,他们的性格、家庭环境和最近发展区都是不一样的。作为幼师,我们需要使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使他们身心健康并且社会适应良好。孩子是娇柔的花朵,需要呵护更需要锻炼。这种种都促使现如今的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其中就需要知识储备全面、技能过硬的幼师队伍。大专出身的工作经验不足的我,技能方面和知识储备都没有其他老教师来得成熟,但我对孩子的爱并不比他们少,只要我能多看多问多付出,我相信总有回报的,哪怕是孩子一个笑脸,一声老师。《教学勇气》认为教师是是将庞大的知识储备内化成为系统的知识体系,但幼师有别于其他教师的是,讲复杂的东西,简单、形象、生动、具体地展现在幼儿的面前,并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使幼儿内化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孩子认为的“玩儿”、“游戏”,都是我们幼师为他们精心设计的一个个活动环节,每个环节都有需要达成的目标,每个目标都因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难度,这就需要作为幼师的我们在平时的一日生活中留心观察,并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制定活动过程。每个活动过程的背后都藏着我们的“教学勇气”,这种勇气不是空的,虚的,没有根据的,依据的恰恰是我们对本我的认知以及对孩子的观察与了解。
作文五:《《教学勇气》读后感》3200字
《教学勇气》读后感:过一种有勇气的生活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对绝大多数人,的确如此。我们的意识无法超越现有物质阶段,而伸向未来。所以,我们的生命历程犹如穿行一个漆黑的隧道,只能看见已走过的路,只是回头看看自己哪几步走歪了,哪几步走得“帅极了!”,得一些经验而已。我们无法看见前方。对着漆黑的隧道尽头,我们只好拿深深的回忆当作暖暖的暇想。上帝可怜我们,说得有光照亮,于是我们有了若干带头大哥。他们是孔子,孟子,亚里士多德,牛顿,莎士比亚,弗洛伊德,爱因斯坦,约翰威尔逊,杰斐逊等。伟大的他们可以“无中生有”,超越若干世纪,至今仍然指引我们前行。
作为一个在隧道里还摸索前行的一个队员,我正昏昏沉沉不知所措时,忽地从天而降一本“武林秘籍”,名曰《教学勇气》,是一位名叫帕克. 帕尔默的美国同行写的。我如获至宝,欣然学习之,不禁凄然泪下。这本秘籍反而使我回忆起了久违了的教育江湖??光明顶上,飘渺峰前,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旌旗招展,一队队人马整齐站成了方阵,各武林门派名号字迹忽然明朗起来。最左侧的是“学习理论”方阵,他们人多势众。一下子竖起了四面旌旗,第一面旗子上写的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排头的几位是大师级人物,名震江湖。碰巧我都见过。第一位是巴甫洛夫,只见他一挥手,身后一众人马齐呼:“嘿——哈——经典条件反射”。第二位是斯金纳,他也一挥手,身后人马齐呼:“操作性条件作用,强化,嘿——哈——”。第三位是桑代克,他一跺脚,身后一干人马也齐呼:“联结——试错,嘿——哈——”。第四位是班杜拉,只见他一击掌,身后众生也高呼:“观察,嘿——哈——”。 第二面旌旗上面写的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排头也是几位大师级人物,江湖地位不可小觑。我却不大认识,听说第一位是苛勒,他一挥拳,身后一干人马齐呼?“完型——顿悟,格式塔,嘿——哈——”。第二位是布鲁纳,我比较熟知。只见他也一声吼,身后一众人马高呼:“认知——发现,哈——嘿——”。第三位是奥苏贝尔,只等他一声长啸,身后一众干将高呼:“有意义——接受学习,嘿——哈——”。第四位是加涅,只见他一仰勃子,身后一众干将齐呼:“信息加工,嘿——哈——”。第三面旌旗上写的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排头也有几位领军人物,江湖名声响彻云霄。我只熟知其中一位,罗杰斯。第四面旌旗上面写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排头几位也是名震江湖,我以及我等众多同行都很熟知,他们是皮亚杰和维果斯。这一干人等时尚新潮,不屑于呼天喊地表态度,他们都表情疑重,若有所思。强调“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这便是知识”。留览完第一方阵,我已汗流浃背,这不是因累的,而是心虚汗颜。再抬眼望去,还见“学习动机”方阵,再紧邻着“学习迁移”方阵,“学习策略”方阵??
天色已晚,风沙再起。已看不清方阵的各武林门派的名号字迹了,唯独隐约看见了“学习动机”方阵里的几面旌旗,可能是“斯金纳强化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习得性无力感理论”??他们在干什么?十年磨一剑,他们在“华山论剑”,已经矗立上百年了??
想当年自己曾拜师于名门之下,却因资质愚钝,还加上贪玩,以上各派武功只识皮毛就拜别师傅下山了。学艺不精就行走江湖,如今在工作中,——咦,我是干什么工作的? 教师。专门清除“普天下孩童有效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一只掉睛白额大虫”。由于疏于技艺,只好用从生活经验中摸爬滚打习得的“五禽戏”与之博斗,数载,难分胜负,近来还有点处于下风。??不知不觉地,周围已经黑压压一片人了,是我的同行们——教师。难道大家都来“华山论剑”了?彼此有认识和不认识的,嘘寒问暖,嘈嘈声一片。不知谁喊了一声,帕尔默大师到了,大家顿时安静下来,人们让出了一条道。只见一位长者,飘然而至,脚下似黄金铺地。他笑容可掬,和蔼可亲。朗声说到:“来,大家围坐在一起。我们都是同行,有共同语言,咱说说教育教学的事。首先声明,我不属于上面‘华山论剑’中的任何一派,没有‘藏经阁’,没有独门‘兵器’。我只教大家些‘吐纳运气之法’。大家别拘谨,都围着坐一圈,就当这是课堂,只要我们心灵相通,这也是教堂。”忽地天外传音,“我们围着圆圈跳舞,但是秘密就坐在中间且知道一切。” “咦,帕尔默大师是基督教静修会的?”不知谁问了一声。帕尔默仍然朗声道:“是的。
现在我问你们几个问题,第一,你们的教学是源自心灵的吗?你们在教学中认同自身吗?你们在教学中认为自身完整吗?”这时,我那愣头青的劲儿上来了,回答道:“当然,我们教孩子们时掏心掏肺,是源自心灵,我很认可自己,教不教孩子我都认为自已很完整。”帕尔默大师说到,“肤浅,再静静地想一想。” 于是大家安静了。顿时,我明白了,帕尔默说的不是技术层面的,而是关于心灵,生命,爱等主题。让我再想想,我之所以能爱不是我自己孩子的一群孩子,是源自我对这孩子将来像吾辈等立世为人的悲悯之心。这是孟子所说“人之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心之明镜,常擦常净,我有这四心,算不算完整?帕尔默好像知道了我的静思,说到:“你不要在我这儿说孔子孟子。看来你还得继续静思。好了,第二个问题,你们在教学中恐惧过吗?如果是,那是因为你们过着分离的生活!”我又二起来了,说道,“我不恐惧,只是孤独和焦虑。焦虑自已的付出与学生成绩的产出比,目前还没有伤及性命的恐惧的事。我倒是常孤独无知已。我在教学中不与学生分离,除给孩子们讲知识外,我还给孩子们讲故事,讲我自已的爱恨情仇。”帕尔默说,“肤浅,再想想。你难道就没有遇到过‘来自地狱的学生’?难道你没有过入错行的感觉?”
我静静地思考后说到,“遇到过这样的学生,做法就是拉长时间去解决,诊断,分析,从“学习动机”门派那儿看能否找到几样“兵器”,再好好琢磨“使用说明”,然后实践,再评估,再改进。这不正是你们美国人一贯的学术做法?怎么你倒像我们东方古人一样遇到这事而要靠静思,顿悟?至于入错行的事,就不在此说啥了”。这时旁边一位同行说到,“看你绕的远的,咱们手头就有一件‘兵器’——‘同理心’嘛!对于来自‘地狱的孩子’应该管用。”帕尔默说,“看把你们都一个个能的,还不停地反驳我。你们找一找,有多少‘秘籍’是关于学生的?有多少‘秘籍’是关于教育教学的?汗牛充栋。有几本是关于你们教师自已的?凤毛麟角!唯有我这本‘教学勇气’是关于你们自已的,还不知好歹!好了,既然你们如此博学,那就谈一谈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反正我爱主观主义,讨厌客观主义!把人弄得像机器一样。顺便再谈一谈教与学的悖论。”这时大家面面相觑,悔恨当初师从于黑格尔大师时,没有好好练习“辩证法”这门“兵器”。此时大家不再出声了。帕尔默这时说到,“刚才说你们在教学中过着分离的生活,还不承认。我更要说的是建立志同道合的共同体,就像现在咱们围坐在一圈讨论一样。要有‘第三事物’——‘伟大事物’坐在中间,要存在共同联系的关系网,要存在一个个自由的个体,要畅所欲言但要有敬畏心,而不要吵闹却专制的暴君。这样,你们还纠结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体吗?”大家这时被深深地说服了,不再说话,周围一片寂静,皓月当空。帕尔默又说道,“我再问你们,我们为什么要建立共同体?难道仅仅是因为开头发言那位愣头青所说的孤独吗?”大家都说应该建立共同体,却想不出原因。帕尔默继续问到,“你们在教育教学中有一种无力感吗?如果有,想过改变吗?”大家听到这话后都惊异不已,后心一凉,不觉得衣衫早已湿透。帕尔默最后起身朗声说到,“起来,同行们。决心过一种不分离的生活,建立共同体,走向公众,促使选择性激励系统形成!这就是教育改革从你我的心灵出发!”顿时,掌声雷动。然而一股青烟之后,帕尔默大师已不见踪影,地上只留下一本“武林秘籍”名曰“教学勇气”,封面已泛黄且卷角了。大家凝视远方一会儿,自发地原地吐纳运气,几个回合之后,顿时觉得功力倍增,神清气爽,下山继续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了。
飘渺峰,晨钟暮鼓,松涛云海。
作文六:《教学勇气读后感》900字
教学勇气读后感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美国口述式的著书模式,尤其是他的写作方式,他们特别喜欢引用别人的话,一本书下来光参考文献就要好几页。当初拿到教学勇气这本书的时候应该说是随便翻了几页,到第四页的时候我看到了这么一句话“仅仅依靠增加拨款额、重组学校结构、重新编制课程以及修改教科书,改革永远不能成功。”。正是因为这句话,吸引着我读完了着本书,细细品来终于发现原来真正的教学与其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相遇,还不如说人与人在教学中的相遇。所以说,教学不是教书,而是教人。
综观全书,它都基于这样一个逻辑前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帕尔默在书中提出了产生教学困惑的三个原因:
一是我们所教的学科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而我们对此的理解总是残缺不全;
二是我们所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和复杂,要清晰、完整地认识他们,需要整合所罗门和弗洛伊德的智慧;
三是作为教育者,我们由于不认识自我,而经常处于一种不自觉地与自我的分裂甚至对立中。
帕尔默主要就上面三个原因中的第三个原因来作为重点来讨论,在他看来,教师在教室里体验到的纠缠不清只不过是折射了教师内心生活中的交错盘绕。就优秀教学而言,认识自我与认识其学生和学科是同等重要的,甚至可能是前提性的是第一重要的,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于关于自我的认识。因为当我们不了解自我时,我们就不了解我们的学生们是谁??当我们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们也
不能够懂得我们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的、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科。我们只是在抽象的意义上,遥远地、视其为疏离于世界的概念堆砌一样看待学科”。
当然,教学技巧和教育理论并不是不重要的。拿帕尔默自己的话来说:“30年来,我努力探索教学的技巧,我上的每一节课都是这样的:我的学生和我,面对面地进行一种古老精深的、被称为教育的交流。”内化的教学技巧是肯定存在的,但它是与教师的自我认识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被波兰尼所说的“个人知识”与斯腾伯格所说的“成功智力”中的。
“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在帕尔默的《教学勇气》里,以心理学的角度,简化教育技术层面的东西,让我们知道,相遇,要先认识你自己,更自觉、更清晰地认识自己,认识到教育与自己生命复杂性的同一关系,真正走上反思性成长的第一步!
作文七:《《教学勇气》读后感》1500字
[《教学勇气》读后感]
“我是用心的教师,《教学勇气》读后感。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喜欢。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也许正是这种感觉吗?记忆中,常常享受着小资或从政发达了的同窗好友们总喜欢问我同样的问题:教书有什么意思?我每每语塞,以笑笑了之,无奈只能由得他们恣意地来“点拨”我一番了。事后想来,总觉得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总找不出那最能表达心意的句式啊!这回不由大彻大悟了!在翻开此书的那一刻,我恐怕就已经让这句话给征服了。
读帕克?帕尔墨的《教学勇气》这本书,看着看着,好像进入了情境,书中的事例仿佛娓娓道说出的是自己心中的困惑与反思。
“那堂课有30名学生,可能有29位是想学的吧,但我无从得知。在最后一排的远远的角落里,有一位‘来自地狱的学生’没精打采地坐着,像个幽灵。”帕克如此地描述着他曾被人请进一个要上政治课的班级时的感受。虽说时间只有一小时,但那位“来自地狱的学生”的一举一动完全打乱了教学思路,帕克的心思与教学注意几乎都投向了这个年轻人,竭尽全力地想把他从僵化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但所有的努力,好像都没有效果,甚至帕克越努力他越后退。就这样,帕克忽视了其他学生的需要,使得其他的学生都成了可有可无的人。在作者的表述中是如此诉说他的感受的:“那天我知道什么是黑洞——黑洞就是物质的密度太大以至于光线都消失了的地方。”
这无疑是最能让我产生共鸣的地方。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不也是这样时常关注着那极个别走神的同学,竭力地想让他回到课堂教学中心,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他的“沉默”不仅搅扰了我的教学情绪,也影响了整体教学策略。虽说,这样的事往往不为他人所觉察,因为毕竟课堂上绝大多数同学的表现还是让人满意的,更何况我们对课堂纠正个别同学的“走神”与“开小差”是司空见惯的事,谁不会怪罪于教师的“多此一举”,甚至在“为了一切学生”的幌子下,这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堂而皇之的正常教学行为,读后感《《教学勇气》读后感》。可这恰恰是我恐惧的地方,面对课堂上那个茫然的学生,我表现出令人惊讶的无能,“虽然我笨拙的表现没有被其他同仁所察觉,但我的自尊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就是这样的感受,明白真切!我们常常会自我怜惜,嗔怒于那个“来自地狱的学生”。
事实上,这样的学生是常常被忽视的社会边缘的人。也许课堂上我们所面对的“沉默”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经常采用的一种沉默——“这些人恐惧那些有权力的人,懂得不说话较安全”。帕克的话无疑是醍醐灌顶,原来,学生面对我的竟也是一种恐惧。我们之所以会“自乱方寸”于自我恐惧,问题始于一种更内在、不易处理的地方,始于我们自己不能敏锐地读懂这些个别学生的行为这一事实,更谈不上去感受他们面对我时的内心的恐惧了。我们从来就没有按照他们的状况来解读他们,我是以我自己的观点来剖析他们,那些对他们作出的自以为是的
结论往往促使我们陷入教学低落时刻。
其实,“恐惧无处不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文化中、存在于我们的制度中、存在于我们的学生中、存在于我们自身,它把我们与一切阻隔开”。在教学的每一天里,我们也曾热切地盼望有这样的时日:我能对教学全局了如己掌,我能如此称职、如此有经验、如此有权威性、如此有力量,所以我无论何时走进教室,心中都不会再有害怕的感觉。因为我深深懂得,教与学对于我个体和集体的生存,对于我的生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直面教与学的恐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不再停滞、失望,让师生化为一个不可分离的志同道合的共同体。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
作文八:《教学勇气_读后感》1800字
做一名享受教育幸福的的老师——《教学勇气》读后记
《教学勇气》是美国一位备受尊敬的作家和教师、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博士帕克·帕尔默的教育经典名著。学校要求教师认真阅读《我的教学勇气》一书,我读后感到这本书震撼着我的心灵之旅,吹醒了我沉睡的教师心灵,吹起了我曾经失落的教学勇气。
翻开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这一段话:“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然而在另一些时候,教室却如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如此无能为力——此刻的所谓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于是敌人无处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那有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都与我作对了。”
毕业后踏上了讲台,我渴望自己的教学能让孩子们喜欢,渴望课堂上师生精彩的配合,使教与学双方都感受到欣喜。但是面对一些孩子的不配合,面对一些孩子上课时不思考、爱做小动作等不良习惯,面对自己教学经验的不足,面对一些家长过高的要求,常会失去教学的勇气。正如书中所说:“教师为着心灵的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但是教学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心灵失落。”
现在是我教学生涯的第四个年头,之前的两年所教的都是科学,科学课经常要做实验,带领学生探知科学的世界,所以科学课很受学生欢迎,我也上得轻松。后来,因为学校调整,我开始执教数学。孩子们都非常的可爱,由于他们还很小,注意力常不集中。对于没经验的我来说,如何吸引孩子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还不能做到游刃有余。有时候,由于经验不足,想不出好方法让一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孩子能更好学会某个适应点,能跟上别的孩子;由于自己没能把握孩子们学习的起点或不得要领,而把学生弄糊涂;由于事先没有讲清要求或纪律,孩子们动手操作学具时闹哄哄的。每当这时我的恐惧感会油然而生,恐惧自己是一个教学水平很低的教师。
帕尔默给予了我勇气。“不要害怕”,可以有恐惧,但“不必置身心于恐惧之中,可以在好奇、希望、同感或诚实这些与我心的恐惧一样真实的感受中教学。”当你非常热爱你的工作时,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是深入地了解教学。面对教学中
的困惑,我们须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这不仅仅是为了守住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
我要重新振作起来,丢弃过重的思想包袱,背起“教育理想”和“教学激情”两个行囊,到《我的教学勇气》中找寻已经丢失“我的教学勇气”,然后勇敢地在教育这片土地上不断修炼,不断前行。我会牢记,“好教师坚信两个真理:首先,他们必须想办法超越这种可怕的分崩离析的同侪文化;其次,如果有可能的话,再想办法帮助这个相互纷争的群体转化成为相互支持的集体”。
正如帕尔默教授所说好的教学来自心灵,源于内心深处对学科和学术的喜爱。一位拥有如此完整而诚实内心的教师,用任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可能非常有效。对于产生优质教学的原因,帕默尔在《教学勇气》书中写道:“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一位拥有如此完整而诚实内心的教师,用任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可能非常有效。而一位内心分裂的教师——这种分裂,即脱离了学科、学生、同事和自己人格的完整性——使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可能会失败。因此,教学方法虽然重要,但也只是获得有效教学的次要因素。
教学是一项神圣的天职,是一种需要让头脑、心理和精神不断得到更新的职业。就是之所以从事教学,是因为有一种要帮助他人学习的激情;他们之所以投身教育,是因为有一种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有一种想培养后带来改变世界的使命感。优秀教师不但留意一切且总是寻找各种方法与学生保持联系,他们不会关闭自己的心灵之门。
如果教师首先关注的是完整的心灵,关心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完整人格,那么就会成为优秀教师。每个教师都必须问自己:“我是谁?我为什么要教学?我究竟想要完成什么任务,为何他们是我想要完成的?我的个性体现出来的思想和情感会对我的教学产生什么影响?我能将这些与学生结合在一起吗?”教师要始终如一地保持全心全意的教学与引导的热情,需要的不仅是技巧,而且需要内心的力量和昂扬的精神。
《教学的勇气》恰好是引领教师进行心灵之旅的导航图,帮助教师找回“失落的心灵”的导师。我会努力像帕尔默所期望的那样,真正地向世界、向生活、向同伴、向学生敞开心扉,做一名享受教育幸福的“心灵之师”!
作文九:《《教学勇气》读后感》1900字
《教学勇气》读后感 春花秋月总能引发诗人的感怀,而寒来暑往却能激起老师的惆怅,在你我的教学生涯里,这样的疲惫,迷茫偶尔会悄悄浮上心头,我们不知道“明天”是否还有继续的勇气。 面对教师这种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帕尔默认为 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 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 毫无疑问,《教学勇气》正是冥冥中我们所要追寻的答案,更是对我们内心呼唤的回应。读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掩卷沉思,会不自觉地把帕尔默的描述和我的心灵状态或教学状态进行比照,在比照中感慨、顿悟! 1、“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感到被贬低,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的标准。这时,他们必然会感受到痛苦。”的确,在现实的教改实践中,时不时会有某种“教学方法”的流行,在流行的季节里,正如大家对“名牌服饰”的追随,不论内心是否真正认同,不论是否真的契合自身特质,大家都会自愿或不自愿的去使用,惟恐自己被排除在潮流之外。这样的使用,效果可想而知。做为一个普通教师,我不敢惶论这种流行的是与非,但我真的感受到“理性消费”的必要。当我们要选择某种“流行”的时候,我们应该先深入的去了解它,也深入的追问自己“这种方法所体现的价值是我所推崇的吗?我有推行这种方法的个性特质和优势吗?”。帕尔默认为“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的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与我们中国的说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当我初遇“尝试教学法”的时候,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乐趣。而当年的激励纳粹“棒、棒、你真棒!”每次在别人的课堂听到就不自在,在自己的课堂使用也觉得羞愧,那时,我也会责备自己的落伍,而今,帕尔默终于令我释然,与其违心地痛苦地“时尚”,不如真实地坦然地放弃! 2、“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117)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而今已步入“学生中心说”,学生和学习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而帕尔默认为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里,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就产生了。读到这里,帕尔默为我们描绘的美好愿景宛如就在眼前,只是,要实现它,真的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不过,我们已经上路了,不是吗? 3、“除了问一个诚实而开放的问题外,‘明确委员会’成员禁止以其他任何方式与焦点人物对话”(153) 帕尔默认为“要想在实践中成长,一个是达成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一个是由教师同行所组成的共同体。”对于后者,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非常重视,我们通常称其为“同伴互助”,在“同伴互助”中许多老师走出孤独和封闭,在互帮互助中迅速成长起来。但帕尔默的“明确委员会”与我们的“同伴互助”相比,却是别有一番洞天。需要帮助的人被称之为“焦点人物”, “明确委员会”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帮助他——“没有忠告、没有过量确认、不会把问题转移给他人,不用提建议。共同体的成员只会提焦点人物诚实而开放的问题(如,这样的事情以前发生过吗?你有什么感觉?)??”读到这里,
我的好奇心被极大的激发——这样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终于陷入了另一种沉思。帕尔默认为,如果“明确委员会”成员不能走进另一个人的心灵,其实根本无从知道另一个人所问问题的答案。而且除非这个人发自内心的领悟,否则任何的建议也会收效甚微。所以,只问问题好了,需要做的其实只是帮助焦点人物发现内在的智慧。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看出帕尔默不浅的心理学造诣。他的观点甚至对于我们“帮助学生”也有同样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真心地充分地聆听学生的声音,在那开放的空间里,接受学生也接受自己。
作文十:《《教学勇气》读后感》600字
均来自个人收藏,觉得不错,上传到文库,与大家分享!
《教学勇气》读后感
读帕克?帕尔墨的《教学勇气》这本书,看着看着,好像进入了情境,书中的事例仿佛娓娓道出的是自己心中的困惑与反思。
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不也是这样时常关注着那极个别走神的同学,竭力地想让他回到课堂教学中心,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他的"沉默"不仅搅扰了我的教学情绪,也影响了整体教学策略。
事实上,这样的学生是常常被忽视的社会边缘的人。也许课堂上我们所面对的"沉默"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经常采用的一种沉默--"这些人恐惧那些有权力的人,懂得不说话较安全"。
其实,"恐惧无处不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文化中、存在于我们的制度中、存在于我们的学生中、存在于我们自身,它把我们与一切阻隔开"。在教学的每一天里,我们也曾热切地盼望有这样的时日:我能对教学全局了如指掌,我能如此称职、如此有经验、如此有权威性、如此有力量,所以我无论何时走进教室,心中都不会再有害怕的感觉。因为我深深懂得,教与学对于我个体和集体的生存,对于我的生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我更加明白了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直面教与学的恐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不再停滞、失望,让师生化为一个不可分离的志同道合的共同体。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
霍雪亭
均来自个人收藏,觉得不错,上传到文库,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