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理智看待就业与考研》2100字
理智看待就业与考研
马上要进入 11月了,考研要确认报名,招聘会也将拉开序幕。对于 2011届毕业生而言,一个迫切需要做出决定的事情就是:考研还是就业,哪个才是 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就业考研难取舍
目前应届毕业生选择考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 乐观,考研能够暂缓就业压力,扩大就业门路和增加就业砝码;其次,考研是 提高学历和自身的能力的一种方式,能拓展以后的发展空间。
是直接就业好呢,还是考研好?对于这一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即将毕业的 大学生难以作出取舍。不少学生道出了其中的苦衷:如果现在完全选择就业, 本科学历含金量实在不高,在求职大军中竞争力不强;如果现在只作考研的打 算和准备,可暂缓一时,但两三年后的形势会有什么样的变数不好预测。
考研能否规避就业风险
在继大学本科生摘下天之骄子桂冠,面向人才市场,接受市场选择之后, 近一,二年,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也正在由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转变。一 些冷门专业的硕士就业前景不如热门专业的本科生,甚至出现硕士研究生与本 科生工资倒挂的现象。其实,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一种正常情况,并不 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然而,一些媒体对此大肆渲染,对国内的研究生褒少贬 多,并把一些著名企业强调工作经验的做法与当今读研对立起来;把理论与实 践对立起来,在客观上造成了本人前面提到的大学生们的迷茫。
一份初步意向统计表明: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中,有 86%的人表示曾经考 虑过要考研。面对如此庞大的“研民”队伍,就业指导专家们的看法并不乐 观。他们解释道,虽然从 2000年起,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也不 断增加,但是如此快速的增长不可能满足更快速度的考研人数数量的增长,因 为我国现有的研究生教育毕竟是高级别的精英教育,不可能成为一种大众化的 义务教育。这就意味着必定会有一部分一门心思打算考研的大学生最终无法考 上,从而也就错过了就业的机会。
其次,即使有一部分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研究生,两三年以后他们所 学专业的就业形势未必会和现在一样,这种变化谁也不可能很准确地预料到。
第三,读完研究生出来后,学历起点高了,但社会经验和实践经验与已经 就业的同届毕业生比起来,会显得有些单薄,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不利于
就业的。
因此,考研不一定能规避就业风险,这是在报考之初应该想清楚的。 你是否具备考研的“本钱”
一位已经参加工作的毕业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建议说:考研前,一定要从实 际出发,综合自己的优势,认识自己的劣势,充分评估自己吃苦勤奋等各方面 的能力。如果自己确实没有与别人竞争的优势和实力,那就要考虑是否应该牢 牢把握现有的就业机会。
两年前,这位毕业生对自己认识不足,加上自己自制力不强和身体原因, 不仅在考研的队伍中名落孙山,而且还因为考研错过了多次比较好的就业机 会,结果是既丢了西瓜,又没有捡到芝麻,过了一年才找到工作,说到这里他 后悔不迭。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考研。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做任何事情的先 决条件,考研是一个艰难辛苦的过程,需要具备充沛的精力,所以身体素质要 好;考研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意 志,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么很难在考研大军中胜出;考研的过程中, 牵涉到的复习资料名目繁多,但是目前图书的价格普遍偏高,资料费是一笔不 能小视的数目,考上了研究生,学费也是比较高的,所以经济上的负担也是不 能不考虑的。
先就业再考研?
湖北工大外语系的女生小郑选择了暂时放弃考研而先就业,她的理由是现 在考研的人如此之多,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倒不如先就业。在工作的过程 中如果觉得知识累积不够,发展受到限制,再来考研也不迟。
不少专家称,“先就业再考研”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在有较好的 就业机会条件下,经过一定的职场历练后,自己可了解目前市场需要什么人 才,缺乏什么样的人才,这样自己的努力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不至于像无头的 苍蝇一样到处乱撞;而且此时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不用太担心读研 带来的经济压力。
这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虽然比较严峻,但并不是非常糟糕,如果不是冷门 的专业,而且学生不是非常挑剔的话,就业机会还是比较多的。这对于有考研 和就业两手准备的学生来说,应该不成为问题。虽然每年的 10~12月是各单位 招聘的高峰期,但现在许多招聘单位都会预留一些指标,专门投放给考研学生
的,他们会在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之后的春季,再举办一 , 二次招聘会,由此可 见,社会已经认同了考研一族这一既成事实。
究竟是选择考研好还是就业好呢?这一点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的学习、 身体、经济等方面的条件都是不同的,关键是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做出适合自 己的选择。考研是否有利于就业,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不过有一点需 要注意的是,不管你是选择就业还是选择考研,都必须要摆正自己的心态,看 清自己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结果。
从一定意义上说,就业与考研并不冲突,都是个人发展的理想道路。在面 临选择的时候,最关键的是头脑清醒,要明确自己今后要走什么样的道路。什 么事情,都有利有弊,凡事因人而异,我们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进行综合考 虑以后再作定夺。
作文二:《正确看待道德与利益6篇》12900字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正确看待道德与利益的资料6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正确看待道德与利益篇1
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之间关系
根据领导决定,在公司内部从三个方面讨论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下是我个人的看法:
1、他人不努力,自己抱着老好人的思想,给企业带来的利益损害
这条基本上是目前公司年轻一辈的员工都存在的想法,这种思想是万万要不得的,害人不利已,你想一下,你身边的某位同事工作没有做好,你也发现了,不但不帮忙指出他的错误而且也不向领导反应这种情况,表面上看这事和你没关系,但是长此以往他的工作没进步,虽然大家可能都进步了,总体上我们的业绩啊或是工作效率啊就都下来了,因为我们
1
是一个团队,只有这个团队好了,大家才能都好。
2、个人不努力给企业带来的利益损害
这条基本上和第一条的利害关系一样,你既然已经进了这个公司,说明你认可了这个公司,来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你的心态很重要,你要学会把公司当作你自己的一部分,把公司的利益摆在自己之前,更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虽然这样做,有人会说比较愚昧,但是恰恰这是智慧的体现,当你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你得到的将会更多,除了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你更会得到上司的器重,更会委以重任,公司效益好了,你自然而然的会得到你应该得到的那部分利益。有时候身处职场,更要有长远的目光,有的小利
你肯舍得放弃,你得到的将会更多。反之你将一无所获。
3、企业的利益就是团队的利益,最终影响个人的利益 首先要满足企业利益,然后再考虑个人利益,在企业利益满足的前提下,个人利益也就可以得到满足,也就是说大河有水小河满。说到利益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在犹豫。其实最根本的问题你要明白,有了公司的利益,你个人的利益才会得到保障。
有句诗不知道出之那位诗人的口,说的是“模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同”,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论也不同,但我们尽量要用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处理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维护好企业的整体利益,要让自己真正树立“企业好,员工就好”思想理念。
2
杨国飞
2012-3-22
正确看待道德与利益篇2
【摘 要】 正义是面向每个人的,它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自觉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能够分辨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养成积极健康的社会正义感;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规则和程序为荣,努力做有正义感的公民。
【关键词】 义 利 诚信 市场经济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2012年,3.15晚会对全国各地所出现的假冒伪劣商品的曝光,令人触目惊心,让人深恶痛绝,国人为之愤慨不已。美国的麦当劳用的是国企的猪肉;销量欧洲第一,全球第二的家乐福超市竟然随意窜改食品的生产日期,用三红鸡冒充柴鸡,价格抬高一倍;广东生产的儿童玩具竟然是二次,甚至是多次用过的有毒塑料,严重推残了很多儿童的身心健康,这是一个殃及民族振兴大业的违法行为,怎能不让国人为之痛心呢,难怪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济是发展上去了,但是有些厂商道德滑坡了,不讲
3
诚信。
有位年轻人在外资企业当经理,被炒了“鱿鱼”,因为他试图漏缴个人所得税。公司的外籍老板说:“在我们国家,偷税和偷东西是一样的。如果某人有偷税的记录,他在法庭上都没有资格当证人。”一个人如果没有诚实正义可言,他就失去了人们对他基本的信任。诚实做事,诚实做人,是诚信的基本要求。没有信任又何以谈及其他,何以能够立身发展,
正义,原指事物之间的一种平衡的关系或程序。根据古希腊人的观念,每件事物都有它的规定地位和职责,一旦有事物突破它的界限,就会有一种超人类的法则来惩罚这种侵犯,恢复侵犯者所破坏的那种永恒的程序。这种永恒的程序就是正义。现在,人们用正义来表示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合理的、平衡的关系。
正义能够维护社会的程序,利益则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正确处理好义与利之间的辩证关系,自觉地维护正义,社会才能沿着健康的道路不断前进。
义与利的关系自古以来争论不休。追求利源于人共同的天性,崇尚义则取决于人后天的修养,利与义是人们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追求。以下是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 重义轻利
重义轻利是自儒家以来传统的道德观念。孔子在《论
4
语?述而》中有句名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说:人生在世,谁都想又富又贵,但是如果要通过不正当的行为才能获得富贵,君子则不屑为之。
2 贵义尚利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对义与利进行了更细致的分析。他说:人既需要义(精神需要),也需要利(物质需要),如果少了其中之一,人就不能正常生活。但人心比人的身体要高贵,因此,养心的义就高于养身的利。
3 见利思义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有的人则见利思义,饮水思源。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义与利的关系,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倡人们追求正当、合法的物质利益,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也有一些人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无视道德准则、党纪国法,甚至铤而走险。因此,打击不法行为,惩治不义之徒,弘扬法治,维护正义,就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论语
5
2 春秋繁露
3 中学思想政治参考书
4 时事政治
正确看待道德与利益篇3
孔子学生救人后接受了报酬就该被说成贪心吗,难道用爱托起孩子的最美妈妈吴菊萍不应被授予感动人物的颁奖吗,难道解决千万人粮食问题的袁隆平不应获得最高科技荣誉奖吗,难道奉献之后一定不能拿回属于自己应得的利益吗,接受并不代表贪心,更能代表的是一种责任心,能鼓励更多人去做好事。
道德与利益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有时是统一的。在一些国家通过立法实现了伦理的制度化。日本的法律就规定:如果有人拾到东西归还失主,无论失物是金钱还是物品,失主须按照失物价值的5%至20%支付酬报。如果不支付这笔
6
酬金,就无法领回失物。当然,如果拾物者可以不接受酬金,但如果接受了也是应该的,任何人都不应说他贪心,这只是他平衡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这样的规定会鼓励更多的人行善,同样也让人们学会先义后利,学会感恩,学会细心。
当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焦点访谈”一则报道说,有年轻人在一家医疗美容诊所花了一万多元做了增高手术后,不仅没有达到诊所承诺增加的高度,连正常的走路也成了问题。像这样见利忘义的事情在现在的社会中几乎成了常事,38元一只的青岛大虾,“天价鱼”,3.8万元一次的理发店。此之谓失其本心,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损害顾客的利益,最终得到应有的惩罚。
75岁老人沈兆骅,先后资助了13位贫困学子,后来老人生病了,被资助的学生不是境况不好无力照料老人,就是因为资助中断而再不跟老人联系。在现在的社会中,又有多少人能像老人这样呢,而像学生这样见利忘义的却不少。人们总说这个社会很现实,确实,在利益面前什么都愿意,没有了利益就形如路人,他们曲解了道德和利益的关系。在现在,社会更多需要的是像老人一样的人。更需要的是懂得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做好事应该抱着不求回报的想法,事后就算得到回报也是心安理得的。
人生路漫漫,你或许会不经意地帮助了别人,也许在
7
你的眼里这只是举手之劳,但是在他人的眼里却是天大的恩情。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或许他们会在茫茫人海中苦苦寻觅,想尽千万百计来报答你,弥补心中的那份愧疚。既然你已帮助了他们,何不再帮一次,完成他们的心愿呢,那就坦然接受他们对你的报答吧。
正确看待道德与利益篇4
2016-02-22 14:55 来源:北京日报 我有话说
2016-02-22 14:55:33来源:北京日报作者:责任编辑:李贝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在《改革内参》上撰文认为,在公务员和干部勤政务实、干事创业的动力中,不能缺少物质利益。
对公务员和干部不是不要讲物质利益,恰恰相反,它在公务员和干部勤政务实、干事创业的动力源里是不可或缺的。马克思早就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
当然,作为公务员和干部勤政务实、干事创业的物质动力源,不是一种偏狭的拜物教,不能简单地将其等同于追逐金钱利润、追求升官发财,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
首先,讲干事创业的物质动力源,就是要求干部苦干实干,
8
拿出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政绩成效。公务员和干部为什么勤政务实、干事创业,还不是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嘛~如果离开这样的物质成果、实绩业绩,公务员和干部勤政务实、干事创业就难有意义。
其次,对于勤政务实、干事创业而成就斐然的公务员和干部,应该给予适当优厚的物质待遇,给予一定的物质褒奖激励,否则,公务员和干部勤政务实、干事创业也就感受不到任何自豪光荣。
由此可见,改造物质世界的成就,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公务员和干部获得与自身才能、地位相合适的物质待遇,以及因政绩明显得到职务拔擢和物质激励等等,都会构成推动公务员和干部勤政务实、干事创业的物质动力。
(贡北)
[责任编辑:李贝]
上一篇:坚持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做好高校共青团工作
正确看待道德与利益篇5
摘要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道德底线的关系的问题。本文将对个人利益和道德底线二者的概念、关系以及处理二者关系的意义和原则
9
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词个人利益 道德底线 关系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
1 个人利益与道德底线的分析
1.1 相关概念的分析
个人利益包含在利益之中,是指单个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个人身体的保存和健康,个人才能的发挥和发展等。正当个人利益是社会化的需要,是人们通过一定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不正当的个人利益虽然也通过一定社会关系表现出来,但它不是社会化的需要,而是个人自身欲望、需求不断扩大膨胀所致,最终也不适应社会化的需要,会带来种种社会问题。
底线是指最后界限,最低标准。“所谓道德底线,就是守卫人的最基本的尊严、良知的最低防线,也就是使人不至于堕落为禽兽的那条最后防线;是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在调整利益关系中符合善的最低、最基本要求,而履行的基础性道德义务。每一种文明都必须具有道德底线,只有这样的道德底线存在,才能防止人的集体性道德犯罪与无意识全面堕落。”?底线道德一般以“不准”、“必须”等形式来规范人们
10
的行为。
1.2 个人利益与道德底线的关系
第一,个人利益是道德底线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个人最基本的利益得到保障,才能确保道德的实现和道德底线的存在。任何一个社会的道德底线或道德合理性要求如果忽视了人们的个人利益,或者抹杀了人们的个人利益,那就说明那个社会所提倡的道德底线具有一定的虚假性。
第二,道德底线制约着个体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人们追求个人利益不仅仅限于最基本的生命保障,在这些基本利益得到满足后,会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个人利益不能也不会这样无限度地发展下去,有制约它的工具,这就是道德底线。
第三,个人利益和道德底线相互促进。一方面,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有道德底线的限制,遵守道德底线刚开始或许是被迫的,但随着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遵守道德底线会由被迫变为自愿,由单纯的追求个人利益转向在为国家、集体、他人做出贡献中实现个人利益。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过程中不断制止不合理的个人利益,自觉意识越来越强,道德底线的水平也必然会随之提高。
2 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道德底线关系的意义
11
2.1 对个人的意义
一方面,有利于个人在合理范围内追求个人利益。个人利益的获得是受道德底线的制约的,道德底线会制止个人对不正当利益的追求,是个人在追求利益过程中的一条警戒线。
另一方面,有利于个人实现人生价值。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过程中必须有正确的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正确的手段。正确的手段是不能突破道德底线的,因此个人利益必然是通过劳动、创造和贡献来实现的,这样也便在获得个人利益的同时实现人生价值。
2.2 对国家和集体的意义
第一,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道德底线的关系有利于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道德底线的关系要以维护国家、集体利益为前提。
第二,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道德底线的关系有利于实现国家和集体利益。个人在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道德底线关系中不断实现人生价值,不断提高道德水平。这样,人们的行为活动已不是单纯的为了实现个人利益,而是在实现国家、集体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利益。
3 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道德底线关系的原则
第一,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原则。这是正确处理个人利益
12
与道德底线关系的最基本原则。对于个人利益的正当性问题的标准有这样一种出于对人性的一般事实的理解。“在任何历史条件下,社会现实中那些能够维持个体生存的最低需求的个人利益,或者以那个历史时代或社会现实的经济水平来衡量的可提供给个人的、与历史时代或现实社会的经济水平相适应的个人利益,都可看作是正当合理的个人利益。”?
第二,目的和手段的一致性原则。“选择的道德价值首先就体现在目的的善恶高卑之中。利己主义的目的,必然支配着利己主义的行为,体现出利己主义的价值;利人的目的必然支配着利人的行为,同时也体现着利人的高尚价值。”?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没有手段,目的只能停留在意识中。因此要严肃认真的选择手段、使用手段,决不能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
第三,追求个人利益的道德限度原则。我们追求个人利益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进一步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即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那么最起码的要求就是严守道德的限度――道德底线。
注释
?陈壁生. 文明的道德底线[J]. 社会科学论坛 ,2004(6).
?龚群. 论道德与利益[J]. 教学与研究,2008(3).
13
?罗国杰. 伦理学[M]. 人民出版社,2003:387.
正确看待道德与利益篇6
[摘要]文章通过对慈继伟先生的《正义的两面》的分析,深入挖掘正义、利益与道德情感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正义以利益和道德情感为基础,同时反作用于利益和道德情感,是他们的存在的合理的配置器,使之达至和谐的共同体并良性运转,最终实现人类最大化的自由,也即实现了正义的根本目的”这一结论。 [关键词]正义;利益;道德情感 [作者简介]高雪娟,厦门大学宪法与行政法方向2005级研究生,厦门361005 [中图分类号]1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10,0177,04 正义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类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正义的追求,因而也就导致了各个法学流派对正义的不同见解,并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和完善的体系。
14
由此,正义的主题成了学者们尤其是法学家们的聚讼焦点,思想家和法学家在许多世纪中业已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不尽一致的“真正”的正义观,然而当我们深入其中时却往往深感迷惑。正义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变幻无常,随时可呈现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那么,在这多变的面孔背后有没有恒定不变的本质的灵魂?慈继伟的《正义的两面》帮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提出并系统阐发了正义的两面性,即:个人自愿遵守正义原则之动机的有条件性与社会正义要求对个人的无条件性。 引 子 作者在其引言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他的中心立论,即:“正义有两个相反相成的侧面:一方面,作为利益交换的规则,正义是有条件的;另一方面,作为道德命令,正义又是无条件的。”作为全书的主干线贯穿到底,本文试图将利益和道德这两个核心概念作为重要支点来分析正义、利益与道德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深入理解:什么是正义?如何实现正义?正义的目的何在? 作者以深邃和独到的见解定义“正义秉性”。“正义秉性由两个因素构成:一是具体内容,二是结构性特征。”具体内容即正义的具体社会规范性内容,这些规范具有多样性和不恒定性;而结构性特征即正义的恒定不变的普适性的深刻本质内涵。在这里,我们得以将作者所谓的定义与以往各思想家和法学家从各种不同层面和价值判断标准形成的对于正义的观点体系作一比较。比如,有承认正义即强权,
15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正义就是社会中各个等级的人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得其所。这种表面上看似合理的不平等的正义观成为等级制度的一个正当依据;有从平等的尺度出发,亚里士多德相信平等就是正义,但正义又分为“数量相等”和“比值相等”,前者指平均的正义,即在平等的个人之间各人的所得在数目和容量上都相等,后者指分配的正义,即在不平等的个人之间根据各人的价值不等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这种比例平等的观点同其社会分层和承认特权的观点是一致的;而康德从自由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唯一原始的和自然的权利这一前提出发,认为正义是意志自由的结合;休谟认为公共福利是正义的唯一源泉;穆勒断定正义是关于人类基本福利的一些道德规则;再有从功利角度出发,形成了传统的边忒公式和雷根的现代版本等等。 可以说,上述这些正义观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同时作为对正义的具体现象的解说不可避免地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社会制度建构产生利弊不等的重要影响。而作者对“正义秉性”的结构性特征的抽象分析解释并规范了正义的具体现象,“不论正义的规范性内容是什么,这些内容能否得到实施,能实施到什么程度,怎样才能得到实施,都取决于正义秉性的结构性特征”。即通过分析“正义(的结构)是怎样的(即如何运作的),为什么是这样的(即为什么会这样运作)”来理解正义的具体内容应该是怎样的。 二、
16
正义与利益 (一)正义源于利益。休谟指出:“正义起源于人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 从主观条件上讲,人永远摆脱不了对于物质和精神等个人利益的无止境的追求,个人利益是个人欲望的满足,是个人自我要求的一种享受。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也认为,追求个人的自保、个人的利益与幸福,是人的本性。所以人们的行为必然永远服务于这一自我利益意志。甚至“正义”之事也不例外。“以正义为中心概念的道德观的基本预设是,不论是在本体意义上还是在道德意义上,个人利益都是第一位的,而集体利益只是个人利益的集合。”“我们所熟悉的现存社会,充满了以共同利益为名追求自我利益的所谓‘利他主义者’。” 从客观条件上讲,作为利益对象的物质资源的缺乏和利益冲突。人类在总体上无法摆脱资源的稀缺,无法摆脱资源有限性的困扰。人类无穷的利己的欲望同有限的资源永恒存在。这就意味着不同主体的需要无法同时满足而且同一主体的不同需要都无法同时满足。由此利益冲突不可避免。休谟也认为物资资源和利他精神的缺乏是导致个人和群体利益冲突的根本原因。作者由此推理:“正义是一种弥补性品德:如果一个社会不缺乏物质资源和利他主义精神,正义的品德就不再必要。”并将休谟的这一观点同汉普希尔的善观念冲突作了区分。汉普希尔认为“正是通过不同善观念的作用,不同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才能达到互不相容的尖锐程度,正义制度也
17
才成为必要”。也即“正义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不同善观念之间的冲突,而不是单纯的个人利益之争”。但利己主义本身并不能构成善观念的内容,何来善观念的冲突。所以汉普希尔又提出善观念的冲突是“偏倚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善观点,从而对别人的利益、别人的善观念缺乏足够尊重的倾向”。这又回归了休谟正义条件论的潜在内涵。总之,正义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善观念多元化与冲突,而是人们在追求自我利益的过程中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的倾向。 (二)正义平衡并保障利益。哲人认为,正义是人德性的发挥,拥有正义的心灵便活得快乐,生活得好;从而是最大的利益,正义的人拥有最大的利益,因快乐而获得的最大利益。 1(正义体现利益的相互性和交换性。我们知道,利益是对某种需要或愿望的满足,甚至可以直接认为利益就是一种需要或需求。从自我与实现自我相联系的角度诠释利益,与其相近的另一种说法是客体对主体的肯定的价值关系以及主体之间的关系。因为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个体必须不断地同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形成个体与个体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和交换关系。正如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所说的:“人的社会性不仅仅意味着社会是人类生活之必需,也不仅仅意味着人们通过在某个社团里生活而获得了需要和利益,这些需要和利益促使他们按照他们的体制所允许和赞成的某些具体方式,为相互利益而共同努力。”那么正义是如何体现
18
利益的相互性和交换性,并实现对利益的合理分配和矫正?作者用“正义的命令”解决了这一问题,即“正义的命令是假言命令而非绝对命令;正义感是他律而非自律的道德情感”。假言命令涉及正义的“最低限度的相
互性”。“最低限度的相互性”乃是正义秉性中的最基本要素。它涉及的是恒定不变的正义动机,不是灵活可变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规范性内容。当抽象的正义秉性的这一基本要素与实质性的正义观(公道、自由、平等的正义观)相结合时,正义便合理的分配并保障了利益。 我们将从利益的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来分析:(1)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指国家一社会复合体的再造要求或安全要求。它包括四种需要:生存、独立、经济财富、集体自尊。国家必须保障个人的生存发展、公共秩序的安定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国家利益通过社会利益、公共利益及普遍性个人利益加以体现。那么,国家和个人之间如何通过明示或默示的规则完成彼此间的相互交换而实现正义呢?1)个人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自由,出让部分自由给予国家,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并在法律制度的范围内追求个人
19
利益的最大化。这表明个人在获得国家给予的各种权利时,应当保护国家利益,必要时甚至牺牲个人生命。2)国家应当保障个人的自由平等,合理分配利益资源,并保证在出现不当行为或违法行为时进行矫正。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在这种互动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体现并实现了正义。(2)个人利益之间。穆勒认为,正义乃是一种动物性欲望,即根据人的广博的同情力和理智的自我利益观,对自己或值得同情的任何人所遭受的伤害或损害进行反抗或报复。也即正义是为了实现自我利益并保护自我利益领域所涉的人和物。1)人们对于人格尊严和身份地位平等的需要,以及因这一需要而产生的利益冲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换应当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这是正义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认定,正义的首要任务就是保障人的平等尊严,资源的贡献和分配是次要任务?作者引入布坎南、罗尔斯和哈贝马斯的正义主体为中心的正义观,布坎南认为个人的根本道德平等是正义的首要范畴,而分配正义则是正义的次要范畴。罗尔斯写道:“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对基本自由的完全可行的平等分配去尽可能的实现自尊这一基本善。”而哈贝马斯则是强调正义的自律性,使人出于同情心而以正义待人。以上这些正义要么不合逻辑,要么不切实际,不可实现,因为“事实上,自尊和自由根本无法分配,更谈不上平等分配”。很明显,利益资源在现存社会中构成了人的自尊和尊重的重要基础。正义
20
只有实现了对有限的利益资源在人们之间的合理分配,才能满足人们对于尊严和平等的需要,解决人们为争夺构成自尊基础的社会条件而发生的冲突。2)个人利益之间的相互交换应在平等对待基础上遵循法律并诉诸法律。哈贝马斯在普遍性原则中指出:“要使某一个规范具有合理性,它的普遍遵守可能给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的满足带来的后果和副作用都必须是所有受其影响的人都能自由接受的。”沟通行为的起点是严格意义上的自我利益,这种自我利益的行使是建立在或者坚信是建立在大家共同遵守分配并规制这一利益的规则基础上,也即相互交换行为的合理性证明是诉诸法律而非诉诸个人利益。 2(正义体现了各个利益主体的内在和外在的和谐关系,使每个人都能在合理范围内追求最大的自我利益。正义与社会的基本结构相配套,主要的社会体制分配基本权利与义务和确定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的分配方式。罗尔斯将其概述为:如果社会主要体制的安排获得了社会全体成员总满足的最大净差额,那么这个社会就是一个井井有条的社会,因而也是正义的社会。每个人在实现自身利益时都会根据自己的所得来衡量自己的所失,社会的幸福由个人的幸福构成,个人的原则是尽量扩大自己的福利,满足自己的欲望,社会的原则则是尽量扩大群体的福利,最大限度地实现所有成员的欲望构成的总的欲望体系。正如惹尼法官所说的,认识所涉及的利益、评价这些利益各自的分量、
21
在正义的天平上对它们进行衡量,以便根据某种社会标准去确保其间最为重要的利益的优先地位,最终达到最为可欲的平衡。 3(正义保障了各方面的利益。正义作为制度设计的重要考量,它的核心内涵已经无形化为一种强制性的力量。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需要强制性的保障,正义在这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正义的首要原则必须能够作为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的共同蓝图;原则在应用中应对每个有道德人格的人起作用(,限制的条件应当是公开的,让每个人知晓,还要赋予各种互相冲突的要求以一种次序,最后从原始状态推出的原则应当是决定性的,在它们之上没有更高的标准。各方面的利益在交互中获得界定,从而获得了最强有力的保障。 三、正义与道德情感 通过对正义与利益的分析,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正义是纯相互利益的关系,而与道德无涉?休谟曾说过以下一段耐人寻味的话:“自我利益是建立正义的原初动机,然而,对公共利益的同情却是对正义美德的道德认可之源。”作者在第七章中提到:“如果相互性等同于‘相互利益’,相互性就无异于理性利己主义。……这说明,除‘相互利益’之外,相互性还应该有别的内容。”同时着重阐明“相互性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不是一个单向的因果关系过程,只需以利害交换关系的保障为前提,而必须具备另外一些条件,其中包括一定程度的相互善意或正义感,亦即相互性的高级形式” (一)正义无
22
法脱离道德情感因素而独立存在,道德情感产生正义的动力。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道德情感是人的一种属性,这些属性是人们可以向自己和对方相互合理要求的。个体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衡量、评价别人或自身的行为,或由于道德需要得到满足所引起的情绪体验。它是人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一般成为品德的情感特征。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结合而成为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便是道德动机。所以,道德情感是从“知”到“行”的中间环节,是个体道德行为的内驱力。在道德情感的内容上,包括愤恨感、公正感、自尊感、宽容感、正义感等等。这些就成为正义的道德动机。罗尔斯认为:“道德人格表现为两种能力:一是具有某种关于善的观念的能力,一是具有某种正义感的能力。第二种能力的获得表现在按照某些正当原则办事的规定性欲望。……二者统一的基础就是按照符合他的正当和正义感的方式,采用合理选择原则的更高层次的欲望。” 彼得?斯特劳森认为,人无法长期避免人际交往而不丧失人性,而只与人交往,我们就会产生某些道德情感。他把这些道德情感称为反应性态度。作者将这些反应性态度归结为三种:愤恨、义愤、负罪感。其中愤恨的强度往往高于义愤和负罪感,因此,愤恨更能体现正义的相互性特征。 (二)正义内含道德情感的条件性。道德情感的条件性主要表
23
现为道德情感的对等性和相互性。 1(个人之间的关系在道德情感上的表现形式是等利害关系:“以德报德,以怨报怨。”所以才有
感激、愤恨、宽恕等情感。正义是如何来规制这种因遭受不对等待遇或对外界行为感到强烈不满而产生的愤恨、义愤、报复?正义将个人极不稳定的相互性转化为社会维持的相对稳定的相互性。在道德情感上表现为一种合理的道德心理期待,“个人必须无条件的遵守社会的正义规范,把正义理解为无条件的命令和德行”。这时国家便介入其中,出现作为报复的制度化形式的惩罚,同时保留了愤恨这一补偿作用的情感。因此,正义实现了它的根本目的:维持不同个人之间的等利害交换。 2(这一相互性使我们区别了正义、仁爱和理性利己主义。作者归纳如下:“出于等厉害交换的动机,正义者的利他行为必须以相互性为条件;仁爱者的利他行为不需要这一条件;利己主义者则尽可能逃避自己在相互性关系中的责任。通过这三者的区别,我们可以看出相互性和愤恨的关系。正义以相互性为动机,所以必然导致愤恨的反应性态度。仁爱在动机上高于相互性,所以能超越愤恨
24
的反应性态度,利己主义在动机上低于相互性,所以不会导致愤恨的反应性态度。所谓的正义是介于纯粹的利他主义和纯粹的利己主义之间的情感,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三)正义道德情感的升华。我们知道,交换是正义的原初动机。“遗忘”和“宽恕”这种道德情感的存在表明,正义动机已在意识层面上得到了一定的升华,但这是否表明二者已经超越了正义逻辑,同时不再具有条件性?作者分析论证了“在无意识层面上,正义行为仍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于利害交换的愿望”。遗忘也即遗忘正义的原初动机,遗忘具有自发性,作者认为这种自发性实际上有赖于良好有序的互利局面,只要这一局面失去了保障或稳定性,被遗忘的正义原初动机就会再现,在这个意义上说明,遗忘本身就具有条件性。而宽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双方面的,宽恕是建立在对方认错的基础之上,其实质是个人无条件的遵守正义规范,同时国家确保正义的条件性和相互性,包括法律手段的制裁;另一种是单方面的,宽恕是你认为对方错并原谅对方不加追究,这种无条件的宽恕完全超越了正义的逻辑,不再是正义行为,是正义逻辑之外的另一选择。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知“正义、利益与道德情感”三者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正义并非是一个纯粹的概念,也正是因为与利益和道德情感的千丝万屡的联系才塑造了多样性的面孔。同时,也由于正义的多样性和不恒定性,它深入了
25
关系人类之根本的利益和道德。这里,我们又回归了慈继伟先生的正义的两面性,即一方面,作为利益交换的规则,正义是有条件的;另一方面,作为道德命令,正义又是无条件的。 总之,正义是以利益和道德情感为基础,同时反作用于利益和道德情感,是他们的存在的合理的配置器,使之达至和谐的共同体并良性运转,最终实现人类最大化的自由,也即实现了正义的根本目的。 [责任编辑:白 云]
26
作文三:《理智看待就业与考研20061026144932614》2000字
马上要进入11月了,考研要确认报名,招聘会也将拉开序幕。对于2007届毕业生而言,一个迫切需要做出决定的事情就是:考研还是就业,哪个才是
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目前应届毕业生选择考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
乐观,考研能够暂缓就业压力,扩大就业门路和增加就业砝码;其次,考研是
提高学历和自身的能力的一种方式,能拓展以后的发展空间。
是直接就业好呢,还是考研好?对于这一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即将毕业的
大学生难以作出取舍。不少学生道出了其中的苦衷:如果现在完全选择就业,
本科学历含金量实在不高,在求职大军中竞争力不强;如果现在只作考研的打
算和准备,可暂缓一时,但两三年后的形势会有什么样的变数不好预测。
在继大学本科生摘下天之骄子桂冠,面向人才市场,接受市场选择之后,
近一,二年,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也正在由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转变。一
些冷门专业的硕士就业前景不如热门专业的本科生,甚至出现硕士研究生与本
科生工资倒挂的现象。其实,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一种正常情况,并不
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然而,一些媒体对此大肆渲染,对国内的研究生褒少贬
多,并把一些著名企业强调工作经验的做法与当今读研对立起来;把理论与实
践对立起来,在客观上造成了本人前面提到的大学生们的迷茫。
一份初步意向统计表明: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中,有86%的人表示曾经考虑过要考研。面对如此庞大的“研民”队伍,就业指导专家们的看法并不乐
观。他们解释道,虽然从2000年起,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也不
断增加,但是如此快速的增长不可能满足更快速度的考研人数数量的增长,因
为我国现有的研究生教育毕竟是高级别的精英教育,不可能成为一种大众化的
义务教育。这就意味着必定会有一部分一门心思打算考研的大学生最终无法考
上,从而也就错过了就业的机会。
其次,即使有一部分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研究生,两三年以后他们所
学专业的就业形势未必会和现在一样,这种变化谁也不可能很准确地预料到。
第三,读完研究生出来后,学历起点高了,但社会经验和实践经验与已经
就业的同届毕业生比起来,会显得有些单薄,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不利于
就业的。
因此,考研不一定能规避就业风险,这是在报考之初应该想清楚的。
一位已经参加工作的毕业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建议说:考研前,一定要从实
际出发,综合自己的优势,认识自己的劣势,充分评估自己吃苦勤奋等各方面
的能力。如果自己确实没有与别人竞争的优势和实力,那就要考虑是否应该牢
牢把握现有的就业机会。
两年前,这位毕业生对自己认识不足,加上自己自制力不强和身体原因,
不仅在考研的队伍中名落孙山,而且还因为考研错过了多次比较好的就业机
会,结果是既丢了西瓜,又没有捡到芝麻,过了一年才找到工作,说到这里他
后悔不迭。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考研。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做任何事情的先
决条件,考研是一个艰难辛苦的过程,需要具备充沛的精力,所以身体素质要
好;考研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意
志,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么很难在考研大军中胜出;考研的过程中,
牵涉到的复习资料名目繁多,但是目前图书的价格普遍偏高,资料费是一笔不
能小视的数目,考上了研究生,学费也是比较高的,所以经济上的负担也是不
能不考虑的。
湖北工大外语系的女生小郑选择了暂时放弃考研而先就业,她的理由是现
在考研的人如此之多,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倒不如先就业。在工作的过程
中如果觉得知识累积不够,发展受到限制,再来考研也不迟。
不少专家称,“先就业再考研”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在有较好的
就业机会条件下,经过一定的职场历练后,自己可了解目前市场需要什么人
才,缺乏什么样的人才,这样自己的努力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不至于像无头的
苍蝇一样到处乱撞;而且此时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不用太担心读研
带来的经济压力。
这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虽然比较严峻,但并不是非常糟糕,如果不是冷门
的专业,而且学生不是非常挑剔的话,就业机会还是比较多的。这对于有考研
和就业两手准备的学生来说,应该不成为问题。虽然每年的10~12月是各单位
招聘的高峰期,但现在许多招聘单位都会预留一些指标,专门投放给考研学生
的,他们会在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之后的春季,再举办一,二次招聘会,由此可见,社会已经认同了考研一族这一既成事实。
究竟是选择考研好还是就业好呢?这一点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的学习、
身体、经济等方面的条件都是不同的,关键是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做出适合自
己的选择。考研是否有利于就业,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不过有一点需
要注意的是,不管你是选择就业还是选择考研,都必须要摆正自己的心态,看
清自己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结果。
作文四:《理智与迷狂:如何看待青年“粉丝”》1100字
理智与迷狂:如何看待青年“粉丝”
【摘要】:伴随着一拨接一拨的选秀活动的展开,”粉丝现象”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粉丝”也日渐成为流行和时尚的代名词,但社会对”粉丝”的评价却褒贬不一。文章从对青少年”粉丝”群体间的个体差异进行分析,重点讨论了怎样看待青少年”粉丝”,并对青少年偶像崇拜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关键词】:”粉丝”; 青少年; 崇拜; 教育引导
“粉丝”,是英文单词FANS 的音译,意思是”热心的追随者、狂热者、爱好者等”,现在主要用来指各类明星特别是娱乐明星的崇拜者和支持者。”粉丝”成为被普遍使用且有固定含义的词语,是从2005年平民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唱响全国开始。”粉丝”分老、中、青三代,但青少年是其中为数最多的。近年来,一浪高过一浪的选秀活动造就了大批的”粉丝”,疯狂的粉丝们也成为众多选秀活动中一道特别的风景线。尤其随着在社会上的日益流行和普遍认可,”粉丝”已不仅仅单纯替代”追星族”、”歌迷”、”影迷”、”球迷”等,而成为所有人、事、物的迷、狂热者、喜爱者、支持者的统一称谓,成为狂热迷一族的最强代名词。
有人说:”脆弱是粉丝的第一特性,疯狂就是第二特点,而偏执也是粉丝必须的特质。”还有人说:”粉丝是个天使与魔鬼同在的连体儿。”一直以来,社会各界对于粉丝们的意见,批判的声音占了大多数,特别是2007年3月,刘德华的终极粉丝、兰州女子杨丽娟的悲剧被各大媒体报道后,各种批判之声更是高于之前,甚至引起了许多人的愤怒。这些愤怒的人们表示:他们被这些低俗化的节目所毒害,他们的疯狂追星的各种行为是不理智的,粉丝们对于偶像的痴迷则是一种对偶像的妖魔化崇拜,等等。虽然,从一方面来说,这些评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批判和教育意义,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些评论可能并未能反映粉丝们的真实情况。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庞大的 “粉丝”群体呢?
“一半清醒一半醉”:青少年”粉丝”间存在个体差异
新时代的”粉丝”群体,区别于过去跟风式的被动崇拜,越来越以一种主动而独立的方式,为自己吸取养分、为社会增添活力。在这个变革的年代,青少年”粉丝”群体的种种的行为,散发出颠覆的味道。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师张嫱说:”当代粉丝的主体是主动的、积极的,网络的连接使得粉丝如虎添翼,展现了庞大的力量。那种粉丝都是无知与被动的评价,是因为对粉丝没有正确的理解,可以说是典型的偏见。”的确,下面就有很多例子证明,不是所有的”粉丝”都是疯狂和偏执的。
一是,在追星过程中,学到明星们的才学,增长自身的知识。北京崇文区某学校一个网名叫樱桃的中学生,她是”超男”苏醒的崇拜者,她说”他是我学习的动力,我不仅喜欢他漂亮的转音,更喜欢他在比赛中的拼搏精神。他的英语特别
作文五:《理智看待就业与考研-精品资料》2000字
马上要进入11月了,考研要确认报名,招聘会也将拉开序幕。对于2011届毕业生而言,一个迫切需要做出决定的事情就是:考研还是就业,哪个才是
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目前应届毕业生选择考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
乐观,考研能够暂缓就业压力,扩大就业门路和增加就业砝码;其次,考研是
提高学历和自身的能力的一种方式,能拓展以后的发展空间。
是直接就业好呢,还是考研好?对于这一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即将毕业的
大学生难以作出取舍。不少学生道出了其中的苦衷:如果现在完全选择就业,
本科学历含金量实在不高,在求职大军中竞争力不强;如果现在只作考研的打
算和准备,可暂缓一时,但两三年后的形势会有什么样的变数不好预测。
在继大学本科生摘下天之骄子桂冠,面向人才市场,接受市场选择之后,
近一,二年,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也正在由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转变。一
些冷门专业的硕士就业前景不如热门专业的本科生,甚至出现硕士研究生与本
科生工资倒挂的现象。其实,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一种正常情况,并不
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然而,一些媒体对此大肆渲染,对国内的研究生褒少贬
多,并把一些著名企业强调工作经验的做法与当今读研对立起来;把理论与实
践对立起来,在客观上造成了本人前面提到的大学生们的迷茫。
一份初步意向统计表明: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中,有86%的人表示曾经考虑过要考研。面对如此庞大的“研民”队伍,就业指导专家们的看法并不乐
观。他们解释道,虽然从2000年起,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也不
断增加,但是如此快速的增长不可能满足更快速度的考研人数数量的增长,因
为我国现有的研究生教育毕竟是高级别的精英教育,不可能成为一种大众化的
义务教育。这就意味着必定会有一部分一门心思打算考研的大学生最终无法考
上,从而也就错过了就业的机会。
其次,即使有一部分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研究生,两三年以后他们所
学专业的就业形势未必会和现在一样,这种变化谁也不可能很准确地预料到。
第三,读完研究生出来后,学历起点高了,但社会经验和实践经验与已经
就业的同届毕业生比起来,会显得有些单薄,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不利于
就业的。
因此,考研不一定能规避就业风险,这是在报考之初应该想清楚的。
一位已经参加工作的毕业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建议说:考研前,一定要从实
际出发,综合自己的优势,认识自己的劣势,充分评估自己吃苦勤奋等各方面
的能力。如果自己确实没有与别人竞争的优势和实力,那就要考虑是否应该牢
牢把握现有的就业机会。
两年前,这位毕业生对自己认识不足,加上自己自制力不强和身体原因,
不仅在考研的队伍中名落孙山,而且还因为考研错过了多次比较好的就业机
会,结果是既丢了西瓜,又没有捡到芝麻,过了一年才找到工作,说到这里他
后悔不迭。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考研。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做任何事情的先
决条件,考研是一个艰难辛苦的过程,需要具备充沛的精力,所以身体素质要
好;考研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意
志,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么很难在考研大军中胜出;考研的过程中,
牵涉到的复习资料名目繁多,但是目前图书的价格普遍偏高,资料费是一笔不
能小视的数目,考上了研究生,学费也是比较高的,所以经济上的负担也是不
能不考虑的。
湖北工大外语系的女生小郑选择了暂时放弃考研而先就业,她的理由是现
在考研的人如此之多,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倒不如先就业。在工作的过程
中如果觉得知识累积不够,发展受到限制,再来考研也不迟。
不少专家称,“先就业再考研”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在有较好的
就业机会条件下,经过一定的职场历练后,自己可了解目前市场需要什么人
才,缺乏什么样的人才,这样自己的努力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不至于像无头的
苍蝇一样到处乱撞;而且此时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不用太担心读研
带来的经济压力。
这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虽然比较严峻,但并不是非常糟糕,如果不是冷门
的专业,而且学生不是非常挑剔的话,就业机会还是比较多的。这对于有考研
和就业两手准备的学生来说,应该不成为问题。虽然每年的10~12月是各单位
招聘的高峰期,但现在许多招聘单位都会预留一些指标,专门投放给考研学生
的,他们会在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之后的春季,再举办一,二次招聘会,由此可见,社会已经认同了考研一族这一既成事实。
究竟是选择考研好还是就业好呢?这一点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的学习、
身体、经济等方面的条件都是不同的,关键是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做出适合自
己的选择。考研是否有利于就业,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不过有一点需
要注意的是,不管你是选择就业还是选择考研,都必须要摆正自己的心态,看
清自己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结果。
作文六:《道德与利益作文》1800字
遮掩掩下的自身利益至上,是当今世界主流。
这个世界很现实的,虽然欧美一直高呼民主自由,实际上一肚子男盗女娼,从来都是他们自身利益至上。只是不像一百年前那样的赤裸裸,在世界各处公然侵略、杀戮。至于俄罗斯,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从来都是赤裸裸的利益至上,能占中国便宜的时候从来没有手软过。其实,只要我们稍微认真看看这个世界,就不难认清这个现实。
为什么中国不能很好理解、贯彻国际利益至上?不能理直气壮的在国际上维护自身的利益?自身利益至上不难理解,只要我们放下孔夫子的仁义道德,就很容易发现这个现实真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尔虞我诈,不也是如此吗!
或许从孔夫子的儒家思想普及开始,中国人开始遮遮掩掩,开始要面子,老是讲什么仁义道德。仁义道德当然好,这也是我们要推广的理念,要推广的到中国社会乃至全球人类社会的理想,但千万不要被理想冲昏了头脑,把理想当成了现实就很麻烦了!
孔夫子提出仁义道德,周游列国想推广,结果在各国屡遭挫折,几次性命不保,最后郁郁返回鲁国。当时的客观环境,没有推广儒家思想的空间。到了汉武帝时期,天下一统,外患逐渐消除,儒家思想才逐步推广开来。现在的世界,很类似春秋战国时期,联合国就像软弱的周天子,那有讲认识道德的环境,奉行的是利益至上,儒家思想只能是我们倡导的理想。
把理想当成现实,不仅会丧失实现理想的机会,也会给国家发展、人民生活带来很多麻烦。可惜,许多人至今还没有看清现实,潜意识还沉浸在天朝大国的梦幻中。**就很典型,在国内为了维护统治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可是对外国还是很讲仁义道德的,比如倡导并推行对日本以怨报德,放弃日本侵华的战争赔偿,结果受苦的是中国人自己。他很像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骨子里还是有天朝仁义道德的思想,姑息日本养虎为患,却让自己人民受苦。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不再是整个世界(天下),而是弱肉强食的世界上的一个国家,也就丧失了推行儒家思想的大环境—相对统一和谐的世界。
在这个尔虞我诈的世界,儒家思想是我们的理想,讲利益是中国在行动中要真正贯彻的
-----------------------
材料:
一杭州市民不慎在晨练时跌入西湖,周围多人将她救起送至医院,见义勇为者为者中有一位八旬老人,被救者向老人不要一分一厘,但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宣传这件好人好事。
近来,南京城惊现一“失物招领”公司,实行失物招领方面的有偿服务。开业仅5天,便收集到了一堆战力品,公司在参考市场行情后定价:身份证50元;公交卡、银行卡20元等。
凡此种种,有人认同。有人反对。选择角度,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利益的追求与道德的缺失
最近惊闻一八旬老人勇救落水者,但是事后要求宣传此事;另有一南京公司开始办理失物招领方面的有偿服务。这一切都让人觉得难以想象,难道帮助别人就一定需要获得报酬吗?
我并不赞同这种观点。我认为,救人是值得表扬的。但要求宣传大可不必,救人的出发点应是把人救上来,并非为了宣传。失物招领公司这固然是一种利益的追求,但是这同时也是摒弃从小就被教导的“拾金不昧”的道德。
这种现象的背后,透露着现在社会是一个金钱至上的背景。在现阶段的中国,利益的追求和道德的冲突到了应该重视的地步。现在社会上,大名鼎鼎的教授论文被发现抄袭的还少吗?这就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名声利益,而违反的道德的表现。连打工皇帝唐骏也随意捏造自己的文凭,这难道不是道德的缺失吗?我认为,即使是这个物欲横流的中国,道德也是不可缺少的,是十分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保证,是社会安定的必要条件,是国家和谐稳定的基本要求。从小就被教导的道德,和国家长期的“素质教育”都被这个利益的追求轻而易举的打败了。
在这个以金钱为上的社会里,竟有人在电视上公开说:“我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在这样的社会上,道德到底去了那里?为了成功不择手段,竟还有人为了结婚谎称自己的父母是企业的董事长,这难道不是道德的缺失吗?山寨机、假冒伪劣商品、盗版光碟;“三鹿奶粉”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就可以损害人的生命吗?“艳照门”何尝不是电脑公司的员工弃职业道德于不顾?司机送失款上门竟需5千元的费用?这些东西也是道德缺失的体现。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难道为了利益的追求,我们就可以不择手段,把道德抛弃了吗?
我觉得利益的追求可以在道德的领域内实现,超过道德的底线的利益就不用追求了,过分的追求只会让道德的缺失愈演愈烈,我希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从我做起,这个社会越来越团结,中华民族雄起!
作文七:《道德与利益》3200字
道德与利益
贫穷和贪婪是不可能有道德。当一个人连饭也吃不饱时,又何以谈得上道德精神上追求。可是在我们社会里就有一小部份人,虽然自己已十分贫穷可在精神道德却十分富有。象白芳礼老人,为了让贫穷的孩子能读上书,以60多岁高龄每天踏着三轮车不止,不管是白天黑夜,日晒雨淋,为别人的穷孩子能读上书而操劳着。白芳礼老人他选择了道道一种高尚的情操。可是象这样贫穷的老百姓又有多少个人是选择了道德呢?穷人是不可指责的,因为他们并不想穷是社会的分配不公才造就了他们穷了。可以指责的是社会为什么让他们贫穷!
贪婪的追求是从不要面子和道德的。在他们的心理;道德是算老几。而实实在在的利益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在他们的眼里是没有道德的。这种人是当今社会中最为可狠,而又具有伤害性的团体。贪婪是可以杀人的。为了达到夺取到他们所需要的利益他们可以干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是在所不辞。
当中央下令;要求参与煤矿投资党员干部在一个月内撤资。有些人却向中央叫板;宁可不要党证和官帽子,也不撤资。气恼十分嚣张张。这主要原因是他们每天就有几千元的利益收获。为了点利益,他们可以不要面子了,不顾身份体面了。人间悲剧除了生离死别,还有象这些人为了一点毫无生命的金钱而走险了。这里正中了古人曰;鸟为食亡,人为财死。你说可悲不!
一旦社会已形成了贪婪风气后,社会将无道德可言了。人人都象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一样,盲目地追求着他们所锁定的目标——金钱。他们哲学论理就是“弱肉强食”。他们就象野兽一样,只有狂叫而没有表情和人性。弱势团体和妇女们成了他们的发泄对象。他们一面是残暴而又无情的怪兽,而另一面又以他们雄厚的资金给予社会一种表面上繁荣兴旺。而我们的经济学家们就象狐狸一样忙为他们叫好贴金。只乞求他们能在茶余饭后所剩下的一点碎未烂肉留给这些可怜的经济学家们。
我们知道道德是精神范畴之内的问题。是体现人的品行和性格方面的问题,社会道德但子反映出社会民众整体素质水平问题。也同时反映了这个社会的人民信仰和理念。如果我们过份强调体现出个人价值观的话其结果必然会把个人利益的得失放在重要位置上来。我们主张个价值应当在集体主义中才能得到体现。而我们现在却主张个人私自存在的价值理念。这种私自价值存在的理念其实也就是自私自利的追求。这种一事当前先为自己的利益所出发,想到的只是个人利益的得失。目前社会已形成的利益集团的理念只是为了他们所在集团的利益得失。其中最重的环节是集团里的小数人的利益之所在。在他们眼里整个社会大局利益并不关他们的事。他们好象生活在真空一样。在寻找着他们的利益所在。这种现象在**年代是决不允许有存在的空间。之所以这样;在过去物资十分贫困的年代里。社会整体道德素质是比现在物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今天要高得多。关键就是国民整体素质教育我国政府在这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最为失策的一面。
这种政策上的失误造就了我们要负出的血的代价和国民整体素质滑坡。目前;摆在我们面前仍然是道德与利益的重新选择。两者是不可调和存在东西。个人利益必须要服从集体的利益。团集利益必须要服从大局利益。过去**年代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而且是成功的。为什么我们要放弃。力争双赢只是一种利益的交换。而两者利益在交换中也就有可能产生第三者利益的损失。这是利益交换过程中必然基本规律。
医疗改革,教育改革,企业改革都是因在利益交换中损害了广大老百姓的利益。造就了社会十和谐局面。
目前想搞和谐社会提高全民素质,首先要纠正过去的利己主义思潮。重从树立起奉献精神、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把个人价值溶合到国家利益和集体上来。只有如此社会风气才有可能得到好转。社会风气想要得到基本上好转主得由我们共产党党员带头。由我们的领导干部带头。上梁纠正了下梁才能得到扶正。
")> 近年来,人们在道德与利益面前;有些人选择了利益。道德在利益面前显示得那么苍白无力。往往人们在利益面前不择任何手段,也可以不顾身份。不要面子了。谁说中国人最要面子,在争夺利益的时候就有人连面子都可以不要了。这就是我们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所负出的最沉重的代价。
贫穷和贪婪是不可能有道德。当一个人连饭也吃不饱时,又何以谈得上道德精神上追求。可是在我们社会里就有一小部份人,虽然自己已十分贫穷可在精神道德却十分富有。象白芳礼老人,为了让贫穷的孩子能读上书,以60多岁高龄每天踏着三轮车不止,不管是白天黑夜,日晒雨淋,为别人的穷孩子能读上书而操劳着。白芳礼老人他选择了道道一种高尚的情操。可是象这样贫穷的老百姓又有多少个人是选择了道德呢?穷人是不可指责的,因为他们并不想穷是社会的分配不公才造就了他们穷了。可以指责的是社会为什么让他们贫穷!
贪婪的追求是从不要面子和道德的。在他们的心理;道德是算老几。而实实在在的利益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在他们的眼里是没有道德的。这种人是当今社会中最为可狠,而又具有伤害性的团体。贪婪是可以杀人的。为了达到夺取到他们所需要的利益他们可以干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是在所不辞。
当中央下令;要求参与煤矿投资党员干部在一个月内撤资。有些人却向中央叫板;宁可不要党证和官帽子,也不撤资。气恼十分嚣张张。这主要原因是他们每天就有几千元的利益收获。为了点利益,他们可以不要面子了,不顾身份体面了。人间悲剧除了生离死别,还有象这些人为了一点毫无生命的金钱而走险了。这里正中了古人曰;鸟为食亡,人为财死。你说可悲不!
一旦社会已形成了贪婪风气后,社会将无道德可言了。人人都象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一样,盲目地追求着他们所锁定的目标——金钱。他们哲学论理就是“弱肉强食”。他们就象野兽一样,只有狂叫而没有表情和人性。弱势团体和妇女们成了他们的发泄对象。他们一面是残暴而又无情的怪兽,而另一面又以他们雄厚的资金给予社会一种表面上繁荣兴旺。而我们的经济学家们就象狐狸一样忙为他们叫好贴金。
只乞求他们能在茶余饭后所剩下的一点碎未烂肉留给这些可怜的经济学家们。
我们知道道德是精神范畴之内的问题。是体现人的品行和性格方面的问题,社会道德但子反映出社会民众整体素质水平问题。也同时反映了这个社会的人民信仰和理念。如果我们过份强调体现出个人价值观的话其结果必然会把个人利益的得失放在重要位置上来。我们主张个价值应当在集体主义中才能得到体现。而我们现在却主张个人私自存在的价值理念。这种私自价值存在的理念其实也就是自私自利的追求。这种一事当前先为自己的利益所出发,想到的只是个人利益的得失。目前社会已形成的利益集团的理念只是为了他们所在集团的利益得失。其中最重的环节是集团里的小数人的利益之所在。在他们眼里整个社会大局利益并不关他们的事。他们好象生活在真空一样。在寻找着他们的利益所在。这种现象在**年代是决不允许有存在的空间。之所以这样;在过去物资十分贫困的年代里。社会整体道德素质是比现在物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今天要高得多。关键就是国民整体素质教育我国政府在这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最为失策的一面。
这种政策上的失误造就了我们要负出的血的代价和国民整体素质滑坡。目前;摆在我们面前仍然是道德与利益的重新选择。两者是不可调和存在东西。个人利益必须要服从集体的利益。团集利益必须要服从大局利益。过去**年代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而且是成功的。为什么我们要放弃。力争双赢只是一种利益的交换。而两者利益在交换中也就有可能产生第三者利益的损失。这是利益交换过程中必然基本规律。
医疗改革,教育改革,企业改革都是因在利益交换中损害了广大老百姓的利益。造就了社会十和谐局面。
目前想搞和谐社会提高全民素质,首先要纠正过去的利己主义思潮。重从树立起奉献精神、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把个人价值溶合到国家利益和集体上来。只有如此社会风气才有可能得到好转。社会风气想要得得到基本上好转主得由我们共产党党员带头。由我们的领导干部带头。上梁纠正了下梁才能得到扶正。
作文八:《道德与利益》2000字
如果失你了今天去,不算失败你,因明天为再来会 。
如果失去了金你钱你不算,失败,因人生的为价值在钱不。
袋如果失去你了明文,是你彻底底的彻败,因失你为已失去经了人做的真。谛
明文涵盖人与人、了与社会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它的的要作用主一是追,个人道德求完善,是维一公护众益、公利共序秩。
说 文明礼到仪我想,了到一个事故有一次。,列同志下宁,在楼楼梯窄狭的过道上正碰,见个一女端工着一水盆上楼那。女工看是列一,宁要就回退去让给路。列阻止宁她:“不必这样说你,端东西着走已半了,截我而现空在手请,你先去过吧”!把“他请”字说很得亮,响亲切很然。自己紧后靠墙着,女让上工了,楼他下才楼。不这也是好文明礼良仪体的现?么
这
里不想我过地举伟人的多子,因例这为很容易大家令产生种一觉错:为认明礼仪文是伟人只、名人才备,那具么我们将需无为自或多或少的不己文言明而行疚愧或;认者为即使行践了文明要的,也求不因并成之伟人、名人为。们不但要我有道德讲大人物,的我更需们要一群有德道民众的
一。个会的公共文明社水平,可折射出以个社会一一个国家的文程度明,个人如一果遵守不会社文明,小会的影自响身象形大的,影会国响家声。在誉清朝时的候大,李鸿章出使俄臣国在一公,开合场恶习,作发随地,了一吐口,被痰国记外者加渲大染嘲、,弄丢尽中了人的脸。国这是一不遵守个会社明的文史历训教。
共公文是明会意社的识一体种现而,公共明又建文在立个的道德修养水平人之。试想上下一,如果人不注有自身重的明修养,他会文良有好的共公明文?吗会!个不文人明礼是仪根是本、。人要有良的公共好明必文须先自身做从,从身起做起。所边鲁迅先以生:说中国“欲存于争天,其首在下人立,人而立后凡举事。“立””的意人思是要完便善人思的和想明文修,养的人文修养明不并与生是来的,而是靠俱天不断完善后的。完要善人个养修首先,致力要读于书学,求完自善的身认水知;认平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知辨明是非能力;有了的分辨是善非的能力恶,就要正端身的自态心不违背,己自良知的,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努符合道德的都准,标自的修养便得到己善完这。是就人古所的:格说物致、知诚意、、正、心修。完身个人善道修德养便,有推进社会了共公明的文基。
础
一而社会个的文氛明围他的民对亦有众大莫的响影。为什这么讲么呢?相信的同学有去欧洲或日过本,就有很身亲体会。的不说大,看看只马路这样的过事小。只
要亮起红灯纵,马路使一辆车上都有,没国外人不会过马绝。他路认为们是这须遵守的必公共文明。试,问如在的此氛中,围谁有会肆无惮忌闯的红灯呢这?是就会氛围社的量力所。在但再想一,如果我想不是们自从身做起,社会氛这又从何而围呢来 ?
记者访有问一获个诺贝得奖尔的科学,家“教授您,生最重人的要西是在哪东儿学的呢?到”“,幼在园。儿那里在我,学了到令我身受益终的东,比西如说有好东,西要与友朋分,享让,吃谦前要洗手……饭我”完善自己的文们明养也一修样,并一非定有要什了不起的举么措而,是要身边从饭洗手吃些小事做起这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明的观念从意文识次层进入无识层次意,使文明贯我们的一穿举动一。
我
们小从接文受礼明的教育仪,多同很学可都以滔不滔地绝大文明谈仪。可是礼看见园中校随处丢的弃饭盒饮,料,听着瓶些某学同口吐出中脏的,怎话能不教人心痛首疾!难道呢我都是“语们的言巨,人动行的矮”人么?明代大者学守王仁说知是“的主行,意是行知功夫;知的是之行始行,是知成之知;和行是一个体、一本个功。知夫而行,只是未知不。我”接们文明礼受的仪育,教己却吝于自履、甚行至反其道而行,之这从来跟没接受社会教有有育什么区别!所以们我实践社会文明要就,要从“这知合行一上下”功夫从、自的坐言起己行上功夫下,就要别告文不明的行。为
礼是仪类人维为社会系常生活而正求要们共同人守遵最起码的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期长共同生和相活交往互逐渐形中,成并以风且、习俗惯传和统等式方定下固来对。一个人来,礼仪说是个人一的思想道德平水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表现,对在一个会社来说礼仪,一个是家国社文明会程序道、德风和生活尚习惯的映。重视、开展礼反仪育已教为道德成实的一个践要内容重。礼仪教 育的容内涵着社会生盖的活各个方面从。容内看上有容、举仪、止情、表服、谈饰吐、待接物等人从;对上象看个有人礼、仪公共场礼仪、所待客作客与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交往等明在人际交。往程中过行为规的称为范节礼,礼在仪言语作上的动表现为称貌礼加强道德实践。应意礼仪,使注人们“敬在人、律自适、度真诚、”的原则进行人上际交往,告不别明的文言。 礼仪行礼、节、礼貌容内丰多样,但它富有身自规律性,的基其的本仪原礼则一:是人的原敬;二则自律是的原,就则是交在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主极、动觉自自愿、礼待貌人表、如里,自一我照,对自反我,自我省求要自我,检点自,我约
束,不能妄自尊,大是心非;口三是适的原度则适,得体,度掌握寸分
;
作文九:《道德与利益》600字
道德与利益
道德,是一种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道德往往是为人处事的一个重要衡量点。曾经有一句话:“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
同样的,若是没有道德,那么世界就将混乱不堪,??
一般的,一个人做了件好事,但他没有得到任何利益,只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表扬了一下,或许人们会夸奖他的道德高尚,做好事,但是会有几个人那样做呢?因为人们觉得物质更现实,心中的道德却比不上手头的那几个硬币。社会是残酷的,而在社会中立于不败的基础便是手头的那一点金钱而已。道德在当今社会之中不能当饭吃,就像我用了卑鄙的手段得到了一大笔钱,虽然有人说你道德不好,但人们还是会亲近你,还是会拍你的马屁什么的,就因为你有钱。而那些募捐的人,捐个百八十万的在世人面前认为他有道德,但这些钱却是九牛中的一毛,花这么多钱只不过是为了一个名份而已。
这些都不过是那些见利忘义的人而已,而这种见利忘义的人却在社会中生存了下来。但遥想当年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宁肯不当官,宁肯自耕自锄,宁肯无人照料,也不为那五斗米而拍马奉承。我们再来看孔子,他一个圣贤,德就不用说,但他没有钱。好吧,再看看他徒弟,一个颜回,一个子贡。一个没钱有德之人,一个有钱德不高之人。那么孔子为什么收子贡为七十二门徒之一呢?那就是因为子贡他有钱,能够为孔子的出游,讲学,周游列国凑够本钱,这便是原因。
所以,道德不能少,金钱也不能少,咱不能见利忘义,也不能像陶渊明那样只利不义,所以只有既利既义这样才能生存于社会的同时,也是(成为)社会的脊梁,这便是我的观点。(议论精到,观点独到!!)
作文十:《道德与利益》700字
道德与利益
做人要讲道德,有道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高尚的人。但是,道德与利益是分不开的。如果道德全无,那么公民的利益如何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如何保障。
现在,有许多人在道德与利益的抉择上让人发而深醒。有人选择了利益,他们认为利益是最重要的,他们的内心深处无条件地认为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名,为了权,为了利。他们以为拥有了名、权、利、就拥有了一切,可以生活得更好,可以很充分的享受人生。有人选择了道德,他们天真的认为只要自己拥有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就会闻名天下。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道德的背后还得有一样东西辅助,那样,才会让更多的人去做有意义的事。 道德与利益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道德与利益兼并的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他们最大的功效。社会公德是每个人应该遵守的道德是人们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遵守社会道德能让社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合法的取得个人利益而不超过道德底线才可以说道德。俗话说得好:“君子爱财,取之以道。”但是,当我们的道德受到了别人的夸奖并得到了利益,这也会去使更多的人去做。
孔子赞成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的收下,因为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孔子反对学生赎回奴隶后自己报账,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则说明了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我们应该理智地看待利益与道德。当我们口中所说的道德已经危及了国家的利益时,我们应该放下道德去拿回属于自己的利益,那样才会有更多的人去抢着做。善良的行为就应该得到报酬,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
当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理性地看待和处理道德问题。让道德和利益去追求社会价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