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宋史·苏洵传》原文及译文(四)》1900字
《宋史?苏洵传》原文及译文(四)
(“128815”);《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四)
宋史
原文:
或曰:“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成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之世矣乎,未也,吾未见机之可去也。且夫天下之变,常伏于安,田文所谓“子少国危,大臣未附”,当是之时,而无腹心之臣,可为寒心哉~昔者高祖之末,天下既定矣,而又以周勃遗孝惠、孝文;武帝之末,天下既治矣,而又以霍光遗孝昭、孝宣。盖天下虽有泰山之势,而圣人常以累卵为心,故虽守成之世,而腹心之臣不可去也。
《传》曰:“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彼冢宰者,非腹心之臣,天子安能举天下之事委之,三年不置疑于其间邪,又曰:“五载一巡狩。”彼无腹心之臣,五载一出,捐千里之畿,而谁与守邪,今夫一家之中必有宗老,一介之士必有密友,以开心胸,以济缓急,奈何天子而无腹心之臣乎,近世之君抗然于上,而使宰相眇然于下,上下不接,而其志不通矣。臣视君如天之辽然而不可亲,而君亦如天之视人,泊然无爱之之心也。是以社稷之忧,彼不以为忧,君忧不辱,君辱不死。一人誉之则用之,一人毁之则舍之。宰相避嫌畏讥且不暇,何暇尽心以忧社稷,数迁数易,视相府如传舍。百官泛泛于下,而天子惸惸(qióng :同“茕”。没有兄弟,孤独)于上,一旦有卒然之忧,吾未见其不颠沛而殒越也。圣人
之任腹心之臣也,尊之如父师,爱之如兄弟,执手入卧内,同起居寝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尊其爵,厚其禄,重其权,而后可与议天下之机,虑天下之变。
宰相韩琦见其书,善之,奏于朝,召试舍人院,辞疾不至,遂除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卒。赐其家缣、银二百,子轼辞所赐,求赠官,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蜀。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译文:
有人会说:“所谓心机,只有创业之君才借助于它,作为守成之世,君子有什么必要把事情搞得那么神秘,有什么必要信用心腹之臣呢,”这真是一种可悲可叹的论调,试问,我们现今的守成之世能与太古之世相比吗,不能,这就说明心机不可不用。况且天下之变常陷伏于所谓太平盛世,就像田文所说:“子少国危,大臣未附。”这种景况没有心腹之臣难道不#from 本文来自爱师范文.is97.,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叫人寒心吗,过去,汉高祖临终前天下本已安定,然而刘邦仍嘱咐周勃辅佐孝惠帝、孝文帝。汉武帝临终前,天下本已大治,但他也吩咐霍光做孝昭帝和孝宣帝的心腹之臣。纵然天下有泰山不倒之稳势,圣人也常有累卵之忧心。由此可看出,守成之世,圣人不可不要心腹之臣。
《左传》说“:百官总己以听于宰相。”宰相如果不是腹心之臣,天子怎能把天下大事委托给他管理,而且三年不对他产生怀疑呢,《左传》还说:“五载一巡狩。”如果天子无心腹之臣,在他五年一度的例行出巡时,怎能放心抛开千里之外的京城。又要谁来为他守护京城呢,现在一家中必有宗老,一介寒士必有密友,借以开启心胸,接济缓急。为什么作为天子就不该有腹心之臣呢,近世的一些君王威然高高在上,而使宰相渺然听命于下。君臣之间界线分明,上下之间没有沟通。臣视君仿佛有天上的星星那么遥远而不得亲近,君主也像在天上俯视臣子,泊然无抚爱之心。这就容易造成这样一种状况:国家有忧,臣子不以为忧;君主有忧,臣子不感到屈辱;君主受到污辱,臣子不去为君主而死。另外,近世君主用人没有自己的尺度,有一个人说某人好就马上任用他,而有一个人说某人不好就马上割舍他。在这种氛围下,作为宰相,他避嫌畏讥都来不及,哪里还有时间专心以国事为忧呢,外降无常,信疑不定,使宰相视宰相之府如传舍。百官泛泛于下而天子高高在上,一旦有紧急之忧,君臣莫不颠沛流离甚至遭杀身之祸。所以我认为,圣人之任用心腹之臣,要尊之如父师,爱之如兄弟,相互之间无猜疑和禁忌,同起居寝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夸奖他我是这样,百人诋毁他我也是这样,仍使他有高贵的爵位,有优厚的俸禄,有十足的权力,然后与他共同商议国家机密大事,共同考虑应付天下之事变。
宰相韩琦看到苏洵的文章后十分赞赏,并将此文章奏报到朝廷,
苏洵因此被召试舍人院,但他以有病为由没有到任。于是又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当时正赶上太常修撰建隆以来的礼书,故以苏洵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一起用修礼书,并撰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可惜书成之后,刚刚上奏而没有得到回音,苏询就去世了。皇帝特意赐绸、银二百给他家里,但其子苏轼辞退了所赐之钱,只求赠官,因此皇帝特赠苏洵为光禄寺丞,并敕令有关部门用船将苏洵的遗体运回四川。苏洵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作文二:《《宋史·苏洵传》原文及译文(二)》2200字
《宋史?苏洵传》原文及译文(二)
(“128815”);《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二)
宋史
原文:
《心术》曰: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太山覆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待敌。凡兵上义,不义虽利不动。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当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嶮。邓艾缒兵于穴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迁,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
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敛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译文:
《心术篇》说:
做将帅之道,应当首先正心。即使泰山倾覆于眼前也不变脸色,麋鹿出现在身旁也不眨眼睛。只有这样才能胸有成竹镇定自若地对付敌人。对于士兵要使之有正义感,没有正义感的士兵,即使以利相诱惑恐怕也不好指挥。只有正义之气可以激励士兵,也只有士兵的正义之气被激发出来之后,才可以跟随将领打好一次又一次的战斗。凡要进行一场战争,必须做到战争之前注意养财,搞好物质准备工作;即将开战的时候要注意养力;战争开始后要注意养气;战争胜利之后,要注意养心。具体说来,所谓养财,就是要谨慎地燃起报警的烽烟,注意派士兵侦察摸清敌人的底细,使老百姓无所害怕,无所惊慌,从而安心种田,发展生产,准备
财力;所谓养力,就是要丰厚犒赏士兵,使之养精蓄锐,无精神负担;所谓养气,就是要使士兵胜不骄,败不馁,始终保持旺盛的#from 本文来自爱师范文.is97.,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斗志;所谓养心,就是用人不尽其所为,以保其有一个正常的心理态势。总之,要让士兵蓄有怒气,怀有欲望,并且不让这种怒气发泄干净,不让这种欲望得到完全满足。因为有怒气就会有勇气,怒气不尽则勇气不尽。有欲望就会有贪念,欲望不尽则贪念不止。这样一来,即使天下统一了,士兵也不会厌恶战争,这就是为什么黄帝发动七十场战争而士兵始终毫不懈怠的原因所在。
将帅要有智谋和威严,士兵就不要太聪明了,使之愚钝一些为好。因为将帅有智谋就可使士兵感到不可捉摸,深不可测;有威严就使士兵不敢违抗命令;士兵愚钝,就会老老实实地听命于将帅,就会效忠将帅而不怕死。大凡调兵遣将,必须做到知敌之主,知敌之将,然后可以冒险发奇兵。三国时,魏将邓艾越过悬崖峭壁突然攻击蜀军,如果不是蜀主刘禅的无能,则邓艾的百万之师可以轻而易举地被击破。邓艾之所以敢这样出奇兵,就是因为他了解刘禅的无能。所以说,古之贤将不仅能以自己的士兵向敌人挑战,而且能通过对其将帅情况的分析试探而摸清敌军的底细,这样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决断了。
作为主帅,应该是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所谓知理即是知道战争的意义和目的,只有这样,
主帅才能不屈不挠;所谓知势即是知道战争的形势,只有这样,主帅才能胸有成竹,不至于沮丧;所谓知节即是知道掌握战争的节奏及用兵的节度,只有这样,主帅才能伸缩进退自如。主帅应不为小利所动心,不为小患而不安,因为小利小患足以玷辱我军的技艺与本领。要把心思用在处理大利大患方面。只有深怀技艺与本领而又自爱的人才能无敌于天下。所以说,一忍可以应付百勇,一静可以制服百动。
军队总有长处和短处,这在敌我双方都是一样的道理,试问:“我之所长,我拿出来运用,敌人当然不敢与我较量;而我之所短,我收起来不用,敌人也会硬与我争斗,怎么办呢,”答曰:“虽然我有所短,但我如果表现出顽强抗暴的精神,敌人就会怀疑而退却。而对于我之所长,应悄然加以掩蔽,敌人就会因轻视而陷入我之圈套中。此长短之术也。
善于用兵的将领,要使士兵无所顾忌而有所依恃。士兵无所顾忌才会不怕一死,有所依恃才会对战争充满信心。比如说,如果我们手中拿着短短的一截棒棰,遇到凶猛的老虎时,大家都会呼喊着一起围攻老虎,而如果我们空手无依恃时,即使遇上小小的壁虎也会畏而却步,此乃人之常情,知此者方可为将。即使穿内衣睡觉,但只要你以手按剑,取时刻警惕的态势,则强者也不敢逼近你;相反,即便你穿甲戴盔地靠在武器上入眠而不警惕,那么孩童也可举弓将你射杀。所以说善于用兵的人要始终保持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姿态,只有这样,你才能显示出一种无穷无尽的力
量。
作文三:《《宋史·苏洵传》原文及译文(四)》2800字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宋史?苏洵传》原文及译文(四)
《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四)
宋史
原文:
或曰:“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成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之世矣乎,未也,吾未见机之可去也。且夫天下之变,常伏于安,田文所谓“子少国危,大臣未附”,当是之时,而无腹心之臣,可为寒心哉~昔者高祖之末,天下既定矣,而又以周勃遗孝惠、孝文;武帝之末,天下既治矣,而又以霍光遗孝昭、孝宣。盖天下虽有泰山之势,而圣人常以累卵为心,故虽守成之世,而腹心之臣不可去也。
《传》曰:“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彼冢宰者,非腹心之臣,天子安能举天下之事委之,三年不置疑于其间邪,又曰:“五载一巡狩。”彼无腹心之臣,五载一出,捐千里之畿,而谁与守邪,今夫一家之中必有宗老,一介之士必有密友,以开心胸,以济缓急,奈何天子而无腹心之臣乎,近世之君抗然于上,而使宰相眇然于下,上下不接,而其志不通矣。臣视君如天之辽然而不可亲,而君亦如天之视人,泊然无爱之之心也。是以社稷之忧,彼不以为忧,君忧不辱,君辱不死。一人誉之则用之,一人毁之则舍之。宰相避嫌畏讥且不暇,何暇尽心以忧社稷,数迁数易,视相府如传舍。百官泛泛于下,而天子惸惸(qióng :同“茕”。没有兄弟,孤独)于上,一旦有卒然之忧,吾未见其不颠沛而殒越也。圣人之任腹心之臣也,尊之如父师,爱之如兄弟,执手入卧内,同起居寝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尊其爵,厚其禄,重其权,而后可与议天下之机,虑天下之变。
宰相韩琦见其书,善之,奏于朝,召试舍人院,辞疾不至,遂除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卒。赐其家缣、银二百,子轼辞所赐,求赠官,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蜀。有文集二十卷、《谥法》
1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三卷。
译文:
有人会说:“所谓心机,只有创业之君才借助于它,作为守成之世,君子有什么必要把事情搞得那么神秘,有什么必要信用心腹之臣呢,”这真是一种可悲可叹的论调,试问,我们现今的守成之世能与太古之世相比吗,不能,这就说明心机不可不用。况且天下之变常陷伏于所谓太平盛世,就像田文所说:“子少国危,大臣未附。”这种景况没有心腹之臣难道不#from 本文来自爱师范文,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叫人寒心吗,过去,汉高祖临终前天下本已安定,然而刘邦仍嘱咐周勃辅佐孝惠帝、孝文帝。汉武帝临终前,天下本已大治,但他也吩咐霍光做孝昭帝和孝宣帝的心腹之臣。纵然天下有泰山不倒之稳势,圣人也常有累卵之忧心。由此可看出,守成之世,圣人不可不要心腹之臣。
《左传》说“:百官总己以听于宰相。”宰相如果不是腹心之臣,天子怎能把天下大事委托给他管理,而且三年不对他产生怀疑呢,《左传》还说:“五载一巡狩。”如果天子无心腹之臣,在他五年一度的例行出巡时,怎能放心抛开千里之外的京城。又要谁来为他守护京城呢,现在一家中必有宗老,一介寒士必有密友,借以开启心胸,接济缓急。为什么作为天子就不该有腹心之臣呢,近世的一些君王威然高高在上,而使宰相渺然听命于下。君臣之间界线分明,上下之间没有沟通。臣视君仿佛有天上的星星那么遥远而不得亲近,君主也像在天上俯视臣子,泊然无抚爱之心。这就容易造成这样一种状况:国家有忧,臣子不以为忧;君主有忧,臣子不感到屈辱;君主受到污辱,臣子不去为君主而死。另外,近世君主用人没有自己的尺度,有一个人说某人好就马上任用他,而有一个人说某人不好就马上割舍他。在这种氛围下,作为宰相,他避嫌畏讥都来不及,哪里还有时间专心以国事为忧呢,外降无常,信疑不定,使宰相视宰相之府如传舍。百官泛泛于下而天子高高在上,一旦有紧急之忧,君臣莫不颠沛流离甚至遭杀身之祸。所以我认为,圣人之任用心腹之臣,要尊之如父师,爱之如兄弟,相互之间无猜疑和禁忌,同起居寝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夸奖他我是这样,百人诋毁他我也是这样,仍使他有高贵的爵位,有优厚的俸禄,有十足的权力,然后与他共同商议国家机密大事,共同考虑应付天下之事变。
宰相韩琦看到苏洵的文章后十分赞赏,并将此文章奏报到朝廷,苏洵因此被召
2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试舍人院,但他以有病为由没有到任。于是又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当时正赶上太常修撰建隆以来的礼书,故以苏洵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一起用修礼书,并撰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可惜书成之后,刚刚上奏而没有得到回音,苏询就去世了。皇帝特意赐绸、银二百给他家里,但其子苏轼辞退了所赐之钱,只求赠官,因此皇帝特赠苏洵为光禄寺丞,并敕令有关部门用船将苏洵的遗体运回四川。苏洵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参考文献
1、《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 (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3、《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4、《群众路线教育时间活动 党员干部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5、《**上海讲话实录》(人民出版社)
3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作文四:《《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400字
《宋·史洵传苏》文及翻译原
史宋
原文:
洵,字明允,眉州苏山人。眉二年七始发愤为学十岁,余进举,士举茂才又等,皆不中。悉焚异所为常,文户益闭书读遂,通六《经、》百之家,下笔说顷数刻言千至和、嘉。祐间与其,子轼、二辙至皆师京翰,林学欧士修阳其所上著书十二篇,二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者竞效学氏为苏文。章所《著权书》、《论》、衡《策机》,文多不悉录,可录其心术》、《远《》虑篇二。
译文:
苏 洵字明,允眉宋眉山州人。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始开愤学发习,在参加进士但及特殊学的考才中,都没有测如愿以,偿是苏于将洵自以前己文章全部焚的,关烧闭户苦门诗书读终,精通六经及百于之家,说达了读书到万卷、破下如笔有的神地。至境、和嘉..年间苏洵和,他两个儿子的轼、苏苏一同辙到来师,翰京学林欧士阳修将他父们子三人所的做十二篇二章上文呈给廷朝朝廷,将些这文刊章印出之来后士,大夫们争传阅相,时间一学者,写文章都仿效们氏苏风文。洵著有《苏书》权、衡《论、《》机策》文等因其。章文多,太可不一能抄录,现将其一心《术》《、虑远二》文篇章摘于此。抄
作文五:《《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10600字
《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 下文是关于《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第一篇:《《宋史,杨时传》原文和翻译》
《宋史,杨时传》原文和翻译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日:"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考。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关西张载尝著《西铭》,二程深推服之,时疑其近于兼爱,与其师颐辩论往复,闻理一分殊之说,始豁然无疑。
杜门不仕者十年,久之,历知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张舜民在谏垣,荐之,得荆州教授。时安于州县,未尝求闻达,而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时天下多故,有言于蔡京者,以为事至此必败,宜引旧德老成置诸左右,庶几犹可及,时宰是之。会有使高丽者,国主问龟山安在,使回以闻。召为秘书郎,迁著作郎。
李纲之罢,太学生伏阙上书,乞留纲与种师道,军民集者数十万,朝廷欲防禁之。吴敏乞用时以靖太学,时得召对,言:"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贰,则将自定。"钦宗曰:"无逾于卿。"遂以时兼国子祭酒。
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陛对言:"自古圣贤之君,未有不以典学为务。"除兼侍读。乞修《建炎会计
录》,乞恤勤王之兵,乞宽假言者。连章丐外,以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已而告老,以本官致仕,优游林泉,以著书讲学为事。卒年八十三,谥文靖。《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
时在东郡,所交皆天下士,先达陈瓘、邹浩皆以师礼事时。暨渡江,东南学者推时为程氏正宗。与胡安国往来讲论尤多。时浮沉州县四十有七年,晚居谏省,仅九十日,凡所论列皆切于世道,而其大者,则辟王氏经 学,排靖康和议,使邪说不作。凡绍兴初崇尚元佑学术,而朱熹、张栻之 学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脉络皆出于时。
翻译:
杨时,字中立,南剑州将乐县人。幼年时特别聪明,能做文章,稍长大以后,潜心于经典史书。熙宁九年(1076),考中进士。河南人程颢与弟弟程颐讲授孔子、孟子绝学于熙宁、元丰之际,河、洛一带的读书人都集结那里拜他们为师。杨时被选调官职却不赴任,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颍昌谒见程颢,师生相处很是快乐。到他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时说:“我的道学思想现在向南传播了。”四年以后程颢去世,杨时知道这件事后,就在寝门设灵位哭
祭,并又用书信转告他的
同学们。到这时,又到洛阳拜见程颐,杨时
大概已有四十岁了。有一天去见程颐,《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
怀疑它近于(墨家的)兼爱之论,与他的老
师程颐多次辩论,才豁然开朗没有疑问。
杨时闭门读书不去做官有十年,很久以后,才历任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知县,都有好的政绩,民众思念他始终不忘。张舜民在谏司,推荐他做了荆州教授职。杨时安心在州县任职,从没有想到寻求闻达显贵,
而他的品德越来越好,声望越《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
李纲被罢免之后,太学生跪伏于宫廷前上书,请求留任李纲,集合在一起的军民有几十万,朝廷想禁止他们集中。吴敏请求任命用杨时来平息太学生的集结事件,杨时得以被召到朝廷谈论对策,他说:“各位太学生纷纷俯伏在宫阙之前,这是忠于朝廷,并没有其他的用意,只要选择老成持重而有品行、道义的人担
任主帅,那么这件事就会自然平息。”钦宗皇帝说:“大臣中没有谁比你说的更有道理。”于是任命杨时兼任国子祭酒。《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 高宗即位,杨时担任工部侍郎。他与陛下论对时说道:“自古圣贤的君王,没有不以致力于圣贤之学为首要任务的。”授命兼任侍读。杨时连续上章请求外任,以龙图阁直学士职提举杭州洞霄宫。不久告老,以本官辞职家居,优游于山林名胜之地,把著书讲学当作自己的主要事务。去世时八十三岁,谥号“文靖”。
杨时在东郡,交往的人都是天下的名士,先贤显达之士陈瓘、邹浩都以老师的礼仪事奉杨时。宋室南渡长江以后,东南的学者都推举杨时为程氏的学问正统传人。晚年居任谏省,才九十天,他所论说列举的都切中时弊世道。并且南宋绍兴初年崇尚元祐
时期的学术,而朱熹、张栻的学问之所以能够得到程氏的正统之传,它的源委脉络相承都是出于杨时。第二篇:《《宋史?赵立传》阅读原文及翻译》
《宋史?赵立传》阅读原文及翻译
赵立,徐州张益村人。以敢勇隶兵籍。靖康初,金人大入,盗贼群起,立数有战功,为武卫都虞候。建炎三年,金人攻徐,王复拒守,命立督战,中六矢,战益厉。城始破,立巷战,夺门以出,金人击之死,夜半得微雨而苏,乃杀守者,阴结乡民为收复计。金人北还,立率残兵邀击,断其归路,夺舟船金帛以千计,军声复振。乃尽结乡民为兵,遂复徐州。 时山东诸郡莽为盗区,立介居其间;威名流闻。会金左将军昌围楚州急,通守贾敦诗欲以城降,宣抚使杜充命立将所部兵往赴之。且战且行,连七战胜而后能达楚。两颊中流矢,不能言,以手指麾,既入城休士,而后拔镞。诏以立守
楚州。明年正月,金人攻城,立命撤废屋,城下然火池,壮士持长矛以待。金人登城,钩取投火中。金人选死士突入,又搏杀之,乃稍引退。五月,兀术北归,筑高台六合,以辎重假道于楚,立斩其使。兀术怒,乃设南北两屯,绝楚饷道。承、楚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始受围,菽麦野生,泽有凫茨可采,后皆尽,至屑榆皮食之。
立遣人诣朝廷告急。签书枢密院事赵鼎欲遣张俊救之,俊不肯行。乃命刘光世督淮南诸镇救楚。高宗览立奏,叹曰:“立坚守孤城,虽古名将无以逾之。”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金知外救绝,围益急。九月,攻东城,立登磴道以观,飞炮中其首,左右驰救之,立曰:“我终不能为国殄贼矣。”言讫而绝,年三十有七。众巷哭。金人疑立诈死,不敢动。越旬余,城始陷。
立家先残于徐,以单骑入楚。为人木强,不知书,忠义出天性。善骑射,不喜声色财利,与士卒均廪给。每战擐?甲胄先登,有退却者,捽而斩之。仇视金人,言之必嚼齿而怒,所俘获磔以示众。忠义之声远近皆倾下之,金人不敢斥其名。
讣闻,辍朝,谥忠烈。
(节选自《宋史?赵立传》)
《宋史?赵立传》翻译
赵立,徐州张益村人,因为勇武被招募成为士兵。靖康初年,金人大举入侵,盗匪群起,赵立因屡立战功,被任为武卫都虞候。建炎三年,金兵攻打徐州,王复据险坚守,命令赵立
督战,赵立被六支飞箭射中,却越战越勇。徐州刚刚破城时,赵立和金兵巷战,抢夺城门想要逃出,结果被金兵击晕过去。后夜时下了小雨,赵立这时候苏醒。杀了掉了金军守卫,赵立暗中联系乡民想要重新收复徐州。得知金国的军队向北归还,赵立立刻率领残兵在后面追杀,切断金兵的退路,夺得舟船锦帛博数以千计,军队的士气得以振奋。趁机招募乡民,重新夺回了徐州。
这时候山东诸郡强盗草莽四起,赵立在暗中帮扶,一时威名流传。此时正值金军左将军昌围楚州,楚州告急。通守贾敦诗欲以城降敌。宣抚使杜充命令赵立带领自己的兵马前往解围。赵立且战且行,一连七战全胜,最后才到达了楚州,这时赵立的两个脸颊都被飞箭射
中,不能说话,所只能用手指挥,直到进入楚州城,安排将士休息后,才拔出箭簇。皇帝降诏让赵立留守楚州。第二年正月。金军再次围攻楚州,赵立命令拆毁废弃的房屋,在城下点燃形成火池。手下的士兵则持兵刃严阵以待。金军登城,则钩取后投入火中(猜想应该是像铁钩一样的守城兵器,金军登城时,钩断云梯,士兵全部坠下火池)。金军组织敢死队通过突击登城,又被杀尽。金军无奈撤军。五月,兀术南征北回,筑起六座高台,想要借楚州运送辎重。赵立斩杀了兀术派遣的使者。兀术大怒,在楚州南北设立了两个屯兵之处,断绝楚州的粮饷。 在承州、楚州之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个大湖。金军将部队散落其中,断绝两地的联系。因此楚州的粮道被阻塞。刚开始被围困的时候,可以吃一些野草,水草。后来就只能吃榆树皮。
赵立派人向朝廷告急。签书枢密院事赵鼎想要派遣张俊前去解围,张俊不肯前去,于是任命刘光世督淮南诸镇前往救援楚州。高宗看到了赵立的奏章后,感叹说:“赵立坚守孤城,既然是古代的名将也没有办法了。”后来又五次让刘光世动兵,刘光世都推辞不行。金军知道外援已经断绝,更加紧的了围困。九月,金
军攻东城,赵立在城楼的台阶上观望,被火炮击中了头部,周围的人赶快将他救下。赵立说:“我终不能为国灭贼了。”说完气绝身亡。当时只有37岁。楚州城的大街小巷都被赵立恸哭。金国的人以为赵立诈死,不敢轻举妄动。过了10多天,城池才被攻陷。《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
赵立家人之前在徐州被诛杀,赵立自己进入楚州。赵立为人刚烈秉直,没有读过书,但是天性忠义。善于骑射,不喜欢声色财利,所得物品都当作俸禄发放给与士兵。战斗必定身先士卒,如果发现有逃遁的人,就会大声怒喝,提着他的头发,怒斩其首。赵立仇视金人,每次谈到金人都会咬牙切齿,所抓到的俘虏也都会枭首示众,赵立的忠义之名远近皆知,金人都不敢说出他的名字。第三篇:《《李仕鲁传》原文及翻译》
李仕鲁传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少颖敏笃学, 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宋朱熹之传, 往从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 洪武中, 诏求能为朱氏学者, 有司举仕鲁。入见, 太祖喜曰:“吾求
子久。何相见晚也,” 除黄州同知, 曰: “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期年, 治行闻。十四年, 命为大理寺卿。
帝自践阼后, 颇好释氏教, 诏征东南戒德僧, 数建法会于蒋山, 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 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 皆拔擢至大官, 时时寄以耳目, 由是其徒横甚, 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 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 未闻缙绅缁流, 杂居同事, 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 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 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 视萧何、韩信, 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 悉取德行文章之彦, 则太平可立致矣。”帝不听。诸僧怙宠者, 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 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 皆高其品秩。道教亦然。度僧尼道士至逾数万。仕鲁疏言: “陛下方创业, 凡意指所向, 即示子孙万世法程, 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 亦不听。
仕鲁性刚介, 由儒术起, 方欲推明朱氏学, 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 遽请于帝前曰: “陛下深溺其教, 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 乞赐骸骨, 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 命武士搏之, 立死阶下。
(节选自《明史?李仕鲁传》)
译文:
李仕鲁,字宗孔,濮地人。年少时聪颖灵敏,专心好学,三年不出大门一步。听说鄱阳朱公迁得到宋代朱熹的真传,前往跟随他学习,
全部学到了他的学问。太祖原来就知道仕鲁的声名,洪武年间,皇帝下诏寻求通晓朱氏学说的人,有司推荐仕鲁。入朝受到皇帝的接见,太祖高兴地说:“我寻找你很长时间了,为何到现在才能见到你?”任命他为黄州同知,说:“我暂且拿民事来考考你,等你展现才能后再召见你。”一年后,治理的政绩显著。十四年,任命他为大理寺卿。
皇帝自登基后,对佛绷艮爱好,下诏征寻东南戒德僧,多次在蒋山建法会,对应答问题符合皇帝心意的人就赐给他金袈裟衣,招入宫中,赐坐和他谈论佛教之事。吴印、华克勤这些人,都被提拔为大官,他们经常被皇帝当作耳目来监听时事,因此这批人十分蛮横,用谗言诋毁大臣。满朝官员无人敢说,只有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为此事和皇帝争辩。汶辉上疏说:“自古有帝
王以来,没有听说官员和僧人共同任官成为同事,可以相互帮助的。现在功高德少的老臣都考虑辞去俸禄和爵位,而僧人竟更加用谗言诬陷。如刘基、徐达被猜疑,李善长、周德兴被诽谤,和萧何、韩信相比,其危害疑忌相去能有多远呢?真心希望陛下任用辅佐帝王的亲信,全部选取德才兼备的俊才,那么国家太平彳良陕就可以实现了。”帝不听从。那些依仗受到宠幸的僧人,就请求为佛门创立专职官员。于是把原先所设置的善世院改为僧录司,设置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职,都提高它们原先品级俸禄。对道教也是这样。估计僧尼道士超过几万人。仕鲁上疏说:“陛下正在创建千秋功业,凡是意图所指的方向,就应是指示给子孙万世的法规章程,为什么舍弃儒家圣人之学而崇尚异端呢?”奏章上了数十次,均不被皇帝采纳。
仕鲁性格刚直耿介,是从学习儒术起家的,正要推崇发扬朱氏之学,把排除佛学作为自己的职责。等到上疏的建议不被采纳,就向皇帝请求说:“陛下沉溺佛教,怪不得我的话听不进去。我把笏板归还陛下,请求允许我告老还乡,回归故里。”于是把笏板放在地上。皇帝大怒,命令武士击打他,立即毙命于台阶下。
第四篇:《《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宋史 原文: 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
言。【《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所著《权书》、《衡论》、《机策》,文多不可悉录,录其《心术》、《远虑》二篇。 译文: 苏洵字明允,宋眉州眉山人。【《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文章《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出自absolute; LEFT: -10000px”>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及特殊才学的考测中,都没有如愿以偿,于是苏洵将自己以前的文章全部焚烧,关门闭户苦读诗书,终于精通六经及百家之说,达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地。至和、嘉..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同来到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将他们父子三人所做的二十二篇文章上呈给朝廷,朝廷将这些文章刊印出来之后,士大夫们争相传阅,一时间,学者们写文章都仿效苏氏文风。苏洵著有《权书》、《衡论》、《机策》等文。【《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默认分类第五篇:《《枯树赋》原文及翻译》
庾信原文: 殷仲文风流儒雅,海内知名;世异时移,出为东阳太守;常忽忽不乐,顾庭槐而叹曰:此树婆娑,生意尽矣。 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根抵盘魄,山崖表里。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声含嶰谷,曲抱《云门》;将雏集凤,比翼巢鸳。临风亭而唳鹤,对月峡而吟猿。乃有拳曲拥肿,盘坳反覆;熊彪顾盼,鱼龙起伏;节竖山连,文横水蹙。匠石惊视,公输眩目。雕镌始就,剞劂仍加;平鳞铲甲,落角摧牙;重重碎锦,片片真花;纷披草树,散乱烟霞。若夫松子、
古度、平仲、君迁,森梢百顷,搓枿千年。秦则大夫受职,汉则将军坐焉。莫不苔埋菌压,鸟剥虫穿;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于风烟。东海有白木之庙,西河有枯桑之社,北陆以杨叶为关,南陵以梅根作冶。小山则丛桂留人,扶风则长松系马。【《枯树赋》原文及翻译】《枯树赋》原文及翻译。岂独城临细柳之上,塞落桃林之下。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拔本垂泪,伤根沥血。火入空心,膏流断节。横洞口而敧卧,顿山腰而半折,文斜者百围冰碎,理正者千寻瓦裂。载瘿衔瘤,藏穿抱穴,木魅睒睗,山精妖孽。况复风云不感,羁旅无归;未能采葛,还成食薇;沉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弥嗟变衰。《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斯之谓矣。乃为歌曰:建章三月火,黄河万里槎;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译文:殷仲文气度风流,学识渊博,名声传遍海内。因为世道变异,时代更替,他不得不离开京城改作东阳太守。因此常精神恍惚忧愁不乐,望着院子里的槐树叹息说:“这棵树曾婆娑多姿,现在却没有一点生机了~” 至於白鹿塞耐寒的松树,藏有树精青牛的文梓,根系庞大,遍布山崖内外。桂树为什么而枯死,梧桐又为什么半生半死,过去从河东、河南、河内这些地方移植,从广大遥远的田地迁徙。【《枯树赋》原文及翻译】文章《枯树赋》原文及翻译出自absolute; LEFT:
-10000px”>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乡临风的亭上一听鹤鸣,现在却只能飘落异地对着明月峡听猿声长啸。有的树枝卷曲如拳,根部磊块隆起肥大,曲裏拐弯,形状有的像熊虎回头顾盼,有的像鱼龙起伏
游戏,隆起的树节像群山相连,木纹横看像水池裏泛起的波纹。灵巧的木匠惊奇地观看,有名的鲁班也惊讶得目瞪口呆。粗坯雕刻刚就绪,再用曲刀、圆凿精雕细刻:削出鱼、龙密鳞,铲出龟、鼈硬甲,刮出麒麟尖角,挫出虎、豹利牙;层层像彩纹密布的织丝,片片有如真实的花朵。而被砍削的树林,却草木纷披,笼罩在烟霭云霞中,狼籍散乱。至於松梓、古度、平仲、君迁这些树木,也曾茂盛劲健,覆盖百亩,斜砍后继续发芽抽枝,千年不死。秦时有泰山松被封五大夫职衔,汉代有将军独坐大树之下。它们现在也无不埋没於青苔,覆盖上寄生菌类,无不被飞鸟剥啄蛀虫蠹穿;有的在霜露中枝叶低垂,有的在风雨中摇撼颠踬。东方大海边有白松庙,西方河源处有枯桑社,北方有用“杨叶”命名的城关,南方有用“梅根”称呼的冶炼场。淮南小山曾有咏桂的辞赋留於后人,晋代刘琨写下“系马长松”的佳句。又何止是见於记载的细柳营、桃林塞呢,至於山河险阻,道路隔绝,飘零异地,离别故乡。树被拔出根茎泪水垂落,损伤本根就滴沥鲜血。火烧入朽树的空处,树脂流淌,枝节断裂。横亘在山洞口的斜卧躯干,偃仰在山腰上的躯干中段折曲。【《枯树赋》原文及翻译】默认分类://
作文六:《《宋史·苏洵传》原文及译文(二).doc》2200字
《宋史?苏洵传》原文及译文(二) 《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二)
宋史
原文:
《心术》曰: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太山覆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待敌。凡兵上义,不义虽利不动。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当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嶮。邓艾缒兵于穴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迁,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敛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译文:
《心术篇》说:
做将帅之道,应当首先正心。即使泰山倾覆于眼前也不变脸色,麋鹿出现在身旁也不眨眼睛。只有这样才能胸有成竹镇定自若地对付敌人。对于士兵要使之有正义感,没有正义感的士兵,即使以利相诱惑恐怕也不好指挥。只有正义之气可以激励士兵,也只有士兵的
正义之气被激发出来之后,才可以跟随将领打好一次又一次的战斗。凡要进行一场战争,必须做到战争之前注意养财,搞好物质准备工作;即将开战的时候要注意养力;战争开始后要注意养气;战争胜利之后,要注意养心。具体说来,所谓养财,就是要谨慎地燃起报警的烽烟,注意派士兵侦察摸清敌人的底细,使老百姓无所害怕,无所惊慌,从而安心种田,发展生产,准备财力;所谓养力,就是要丰厚犒赏士兵,使之养精蓄锐,无精神负担;所谓养气,就是要使士兵胜不骄,败不馁,始终保持旺盛的#from 本文来自爱师范文.is97.,全国最大的免费 end#斗志;所谓养心,就是用人不尽其所为,以保其有一个正常的心理态势。总之,要让士兵蓄有怒气,怀有欲望,并且不让这种怒气发泄干净,不让这种欲望得到完全满足。因为有怒气就会有勇气,怒气不尽则勇气不尽。有欲望就会有贪念,欲望不尽则贪念不止。这样一来,即使天下统一了,士兵也不会厌恶战争,这就是为什么黄帝发动七十场战争而士兵始终毫不懈怠的原因所在。
将帅要有智谋和威严,士兵就不要太聪明了,使之愚钝一些为好。因为将帅有智谋就可使士兵感到不可捉摸,深不可测;有威严就使士兵不敢违抗命令;士兵愚钝,就会老老实实地听命于将帅,就会效忠将帅而不怕死。大凡调兵遣将,必须做到知敌之主,知敌之将,然后可以冒险发奇兵。三国时,魏将邓艾越过悬崖峭壁突然攻击蜀军,如果不是蜀主刘禅的无能,则邓艾的百万之师可以轻而易举地被击破。邓艾之所以敢这样出奇兵,就是因为他了解刘禅的无能。所以说,古之贤将不仅能以自己的士兵向敌人挑战,而且能通过对其将帅情况的分析试探而摸清敌军的底细,这样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决断了。
作为主帅,应该是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所谓知理即是知道战争的意义和目的,只有这样,主帅才能不屈不挠;所谓知势即是知道战争的形势,只有这样,主帅才能胸有成竹,不至于沮丧;所谓知节即是知道掌握战争的节奏及用兵的节度,只有这样,主帅才能伸缩进退自如。主帅应不为小利所动心,不为小患而不安,因为小利小患足以玷辱我军的技艺与本领。要把心思用在处理大利大患方面。只有深怀技艺与本领而又自爱的人才能无敌于天下。所以说,一忍可以应付百勇,一静可以制服百动。
军队总有长处和短处,这在敌我双方都是一样的道理,试问:“我之所长,我拿出来运用,敌人当然不敢与我较量;而我之所短,我收起来不用,敌人也会硬与我争斗,怎么办呢,”答曰:“虽然我有所短,但我如果表现出顽强抗暴的精神,敌人就会怀疑而退却。
而对于我之所长,应悄然加以掩蔽,敌人就会因轻视而陷入我之圈套中。此长短之术也。
善于用兵的将领,要使士兵无所顾忌而有所依恃。士兵无所顾忌才会不怕一死,有所依恃才会对战争充满信心。比如说,如果我们手中拿着短短的一截棒棰,遇到凶猛的老虎时,大家都会呼喊着一起围攻老虎,而如果我们空手无依恃时,即使遇上小小的壁虎也会畏而却步,此乃人之常情,知此者方可为将。即使穿内衣睡觉,但只要你以手按剑,取时刻警惕的态势,则强者也不敢逼近你;相反,即便你穿甲戴盔地靠在武器上入眠而不警惕,那么孩童也可举弓将你射杀。所以说善于用兵的人要始终保持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姿态,只有这样,你才能显示出一种无穷无尽的力量。
作文七:《《宋史·苏洵传》原文及译文(四).doc》1900字
《宋史?苏洵传》原文及译文(四) 《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四)
宋史
原文:
或曰:“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成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之世矣乎,未也,吾未见机之可去也。且夫天下之变,常伏于安,田文所谓“子少国危,大臣未附”,当是之时,而无腹心之臣,可为寒心哉~昔者高祖之末,天下既定矣,而又以周勃遗孝惠、孝文;武帝之末,天下既治矣,而又以霍光遗孝昭、孝宣。盖天下虽有泰山之势,而圣人常以累卵为心,故虽守成之世,而腹心之臣不可去也。 《传》曰:“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彼冢宰者,非腹心之臣,天子安能举天下之事委之,三年不置疑于其间邪,又曰:“五载一巡狩。”彼无腹心之臣,五载一出,捐千里之畿,而谁与守邪,今夫一家之中必有宗老,一介之士必有密友,以开心胸,以济缓急,奈何天子而无腹心之臣乎,近世之君抗然于上,而使宰相眇然于下,上下不接,而其志不通矣。臣视君如天之辽然而不可亲,而君亦如天之视人,泊然无爱之之心也。是以社稷之忧,彼不以为忧,君忧不辱,君辱不死。一人誉之则用之,一人毁之则舍之。宰相避嫌畏讥且不暇,何暇尽心以忧社稷,数迁数易,视相府如传舍。百官泛泛于下,而天子惸惸(qióng :同“茕”。没有兄弟,孤独)于上,一旦有卒然之忧,吾未见其不颠沛而殒越也。圣人之任腹心之臣也,尊之如父师,爱之如兄弟,执手入卧内,同起居寝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尊其爵,厚其禄,重其权,而后可与议天下之机,虑天下之变。 宰相韩琦见其书,善之,奏于朝,召试舍人院,辞疾不至,遂除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卒。赐其家缣、银二百,子轼辞所赐,求赠官,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蜀。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译文:
有人会说:“所谓心机,只有创业之君才借助于它,作为守成之世,君子有什么必要把事情搞得那么神秘,有什么必要信用心腹之臣呢,”这真是一种可悲可叹的论调,试问,我们现今的守成之世能与太古之世相比吗,不能,这就说明心机不可不用。况且天下之变常陷伏于所谓太平盛世,就像田文所说:“子少国危,大臣未附。”这种景况没有心腹之臣难道不#from 本文来自爱师范文.is97.,全国最大的免费 end#叫人寒心吗,过去,汉高祖临终前天
下本已安定,然而刘邦仍嘱咐周勃辅佐孝惠帝、孝文帝。汉武帝临终前,天下本已大治,但他也吩咐霍光做孝昭帝和孝宣帝的心腹之臣。纵然天下有泰山不倒之稳势,圣人也常有累卵之忧心。由此可看出,守成之世,圣人不可不要心腹之臣。
《左传》说“:百官总己以听于宰相。”宰相如果不是腹心之臣,天子怎能把天下大事委托给他管理,而且三年不对他产生怀疑呢,《左传》还说:“五载一巡狩。”如果天子无心腹之臣,在他五年一度的例行出巡时,怎能放心抛开千里之外的京城。又要谁来为他守护京城呢,现在一家中必有宗老,一介寒士必有密友,借以开启心胸,接济缓急。为什么作为天子就不该有腹心之臣呢,近世的一些君王威然高高在上,而使宰相渺然听命于下。君臣之间界线分明,上下之间没有沟通。臣视君仿佛有天上的星星那么遥远而不得亲近,君主也像在天上俯视臣子,泊然无抚爱之心。这就容易造成这样一种状况:国家有忧,臣子不以为忧;君主有忧,臣子不感到屈辱;君主受到污辱,臣子不去为君主而死。另外,近世君主用人没有自己的尺度,有一个人说某人好就马上任用他,而有一个人说某人不好就马上割舍他。在这种氛围下,作为宰相,他避嫌畏讥都来不及,哪里还有时间专心以国事为忧呢,外降无常,信疑不定,使宰相视宰相之府如传舍。百官泛泛于下而天子高高在上,一旦有紧急之忧,君臣莫不颠沛流离甚至遭杀身之祸。所以我认为,圣人之任用心腹之臣,要尊之如父师,爱之如兄弟,相互之间无猜疑和禁忌,同起居寝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夸奖他我是这样,百人诋毁他我也是这样,仍使他有高贵的爵位,有优厚的俸禄,有十足的权力,然后与他共同商议国家机密大事,共同考虑应付天下之事变。
宰相韩琦看到苏洵的文章后十分赞赏,并将此文章奏报到朝廷,苏洵因此被召试舍人院,但他以有病为由没有到任。于是又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当时正赶上太常修撰建隆以来的礼书,故以苏洵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一起用修礼书,并撰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可惜书成之后,刚刚上奏而没有得到回音,苏询就去世了。皇帝特意赐绸、银二百给他家里,但其子苏轼辞退了所赐之钱,只求赠官,因此皇帝特赠苏洵为光禄寺丞,并敕令有关部门用船将苏洵的遗体运回四川。苏洵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作文八:《苏洵传》6400字
父亲苏序,母亲史氏,有两位兄长苏澹、苏涣。苏洵少时不好读, 19岁时娶妻 程氏, 27岁时立下决心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苦读,学业大进。 仁宗嘉 祐元年 (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 的《权书》 、 《衡论》 、 《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 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嘉祐二年(1057年) , 二子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 嘉祐三年(1058年) ,仁宗召他到舍人院 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祐五年(1060年) ,经韩琦推荐任 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又授命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 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宋史》卷四百四十三·列传第二百二·文苑五·苏洵传
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 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 、百家之说,下笔 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 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所著《权书》 、 《衡论》 、 《机策》 ,文多不可悉录,录其《心术》 、 《远虑》二篇。 《心术》 曰: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太山覆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然后可以待敌。凡兵上义,不义虽利不动。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 战。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 严斥堠, 使耕者无所顾忌, 所以养其财, 丰犒而优游之, 所以养其力。 小胜益急, 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当蓄其怒、怀其 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 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 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凡兵之动, 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嶮。邓艾缒兵于穴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 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 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 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 不迁, 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 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 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敛而置之,彼将 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 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 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 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乌 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 形固,则力有余矣。 《远虑》曰:圣人之道,有经、有权、有机,是 以有民、有群臣而又有腹心之臣。曰经者,天下之民举知之可也;曰权者,民不 可得而知矣,群臣知之可也;曰机者,虽群臣亦不得而知之矣,腹心之臣知之可 也。夫使圣人无权,则无以成天下之务,无机,则无以济万世之功,然皆非天下 之民所宜知;而机者又群臣所不得闻,群臣不得闻,则谁与议?不议不济,然则 所谓腹心之臣者,不可一日无也。后世见三代取天下以仁义,而守之以礼乐也, 则曰“圣人无机” 。夫取天下与守天下,无机不能。顾三代圣人之机,不若后世 之诈,故后世不得见。 其有机也,是以有腹心之臣。禹有益,汤有伊尹, 武王有太公望,是三臣者,闻天下之所不闻,知群臣之所不知。禹与汤武倡其机
于上,而三臣者和之于下,以成万世之功。下而至于桓、文,有管仲、狐偃为之 谋主,阖庐有伍员,勾践有范蠡、大夫种。高祖之起也,大将任韩信、黥布、彭 越,裨将任曹参、樊哙、滕公、灌婴,游说诸侯任郦生、陆贾、枞公,至于奇机 密谋,君臣所不与者,唯留侯、酂侯二人。唐太宗之臣多奇才,而委之深、任之 密者,亦不过曰房、杜。夫君子为善之心与小人为恶之心一也,君子有机以成其 善,小人有机以成其恶。有机也,虽恶亦或济,无机也,虽善亦不克,是故腹心 之臣不可以一日无也。 司马氏, 魏之贼也, 有贾充之徒为之腹心之臣以济, 陈胜、 吴广,秦民之汤、武也,无腹心之臣以不克。何则?无腹心之臣,无机也,有机 而泄也。 夫无机与有机而泄者, 譬如虎豹食人而不知设陷阱, 设陷阱而不知以物 覆其上者也。 或曰:“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 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成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之世矣乎?未也,吾未见 机之可去也。且夫天下之变,常伏于安,田文所谓“子少国危,大臣未附” ,当 是之时,而无腹心之臣,可为寒心哉!昔者高祖之末,天下既定矣,而又以周勃 遗孝惠、孝文;武帝之末,天下既治矣,而又以霍光遗孝昭、孝宣。盖天下虽有 泰山之势,而圣人常以累卵为心,故虽守成之世,而腹心之臣不可去也。
《传》曰:“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 ”彼冢宰者,非腹心之臣,天子安能举天下之 事委之, 三年不置疑于其间邪?又曰:“五载一巡狩。 ” 彼无腹心之臣, 五载一出, 捐千里之畿, 而谁与守邪?今夫一家之中必有宗老, 一介之士必有密友, 以开心 胸, 以济缓急, 奈何天子而无腹心之臣乎?近世之君抗然于上, 而使宰相眇然于 下, 上下不接, 而其志不通矣。 臣视君如天之辽然而不可亲, 而君亦如天之视人, 泊然无爱之之心也。是以社稷之忧,彼不以为忧,君忧不辱,君辱不死。一人誉 之则用之, 一人毁之则舍之。 宰相避嫌畏讥且不暇, 何暇尽心以忧社稷?数迁数 易,视相府如传舍。百官泛泛于下,而天子惸惸(qi óng :同“茕” 。没有兄弟, 孤独) 于上, 一旦有卒然之忧, 吾未见其不颠沛而殒越也。 圣人之任腹心之臣也, 尊之如父师,爱之如兄弟,执手入卧内,同起居寝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 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尊其爵,厚其禄,重其权,而后可与议天下之 机,虑天下之变。 宰相韩琦见其书,善之,奏于朝,召试舍人院,辞疾不 至,遂除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与 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卒。赐 其家缣、 银二百, 子轼辞所赐, 求赠官, 特赠光禄寺丞, 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蜀。 有文集二十卷、 《谥法》三卷。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 ,是为了 “施之于今” 。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 治革新的主张。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 、 “定所尚” 。他主张“尚 威” ,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 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 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曾巩 说苏洵“颇喜言兵” 。苏洵的《权书》 10篇、 《几策》中的《审敌》篇、 《衡论》 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 、 《制敌》和《上皇帝书》 ,都 论述了军事问题。在著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实际上 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 《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这种贿敌政策的实 质是残民。 《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 《权书》系统 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 在 《项籍》 中, 他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 他还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决战、突击取胜等战略战
术原则。 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在《送石昌言使北 引》 中, 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强暴, 藐视敌人, 写得很有气势。 《张 益州画像记》 记叙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 塑造了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象。 《木假山记》借物抒怀,赞美一种巍然自立、刚直不阿的精神。 苏洵的散 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 他“博辩宏伟” , “纵横上下 , 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故霸州文安县主 簿苏君墓志铭》 ) ;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 , “烦能不乱, 肆能不流” (《苏明允哀词》 ) ,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 而又富于变化。 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 纡徐宛转见长。 苏洵在 《上田枢密书》 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 孙、吴之简切” 。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 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说》 ,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 写,即是一例。 苏洵论文,见解亦多精辟。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 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 ,写“胸中之言” ;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 , “言必中当世之过” 。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写法。他特别善于 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例如《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对孟子、 韩愈和欧阳修文章的评论就很精当。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 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 (《石林诗话》 ) 。其《欧阳 永叔白兔》 、 《忆山送人》 、 《颜书》 、 《答二任》 、 《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 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苏洵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 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 《四部丛刊》影宋钞本、 《嘉祐集》 15卷。
云兴于山 云兴于山,霿霿为雾。匪山不仁,天实不顾。山川我享,为 我百诉。岂不畏天,哀此下土。班班鸤鸠,谷谷晨号。天乎未雨,余不告劳。谁 为山川,不如羽毛。 有骥在野 有骥在野,百过不呻。子不我良,岂 无他人。絷我于厩,乃不我驾。遇我不终,不如在野。秃毛于霜,寄肉于狼。宁 彼我伤,人不我顾?无子我忘。 有触者犊 有触者犊,再箠不却。为 子已触,安所置角?天实畀我,子欲已我。恶我所为,盍夺我有?子欲不触,盍 索之笠? 朝日载升 朝日载升,薨薨伊氓。于室有绩,于野有耕。于 途有商,于边有征。天生斯民,相养以宁。嗟我何为?踽踽无营。初孰与我,今 孰主我?我将往问,安所处我? 我客至止 我客至止,我迎于门。来 升我堂,来饮我尊。羞鳖不时,詈我不勤。求我何多,请辞不能。客谓主人:唯 子我然。求子之多,责子之深,期子于贤。 颜书四十韵 任君北方来, 手出《邠州碑》 。为是鲁公写,遗我我不辞。鲁公实豪杰,慷慨忠义姿。忆在天 宝末,变起渔阳师。猛士不敢当,儒生横义旗。感激数十郡,连衡斗羌夷。新造 势尚弱,胡马力未衰。用兵竟不胜,叹息真数奇。杲兄死常山,烈士泪满颐。鲁 公不死敌,天下皆熙熙。奈何不爱死,再使踏鲸鳍?公固不畏死,吾实悲当时。 缅邈念高谊, 惜哉我生迟。 近日见异说, 不知作者谁。 云公本不死, 此事亦已奇。 〈或云公尸解。虽见杀,而实不死。 〉大抵天下心,人人属公思。加以不死状, 慰此苦叹悲。 我欲哭公墓, 莽莽不可知。 爱其平生迹, 往往或孑遗。 此字出公手, 一见减叹咨。 使公不善书, 笔墨纷讹痴。 思其平生事, 岂忍弃路岐?况此字颇怪, 堂堂伟形仪。 骏极有深稳, 骨老成支离。 点画乃应和, 关连不相违。 有如一人身, 鼻口耳目眉。 彼此异状貌, 各自相结维。 离离天上星, 分如不相持。 左右自缀会, 或作斗与箕。 骨严体端重, 安置无欹危。 篆鼎兀大腹, 高屋无弱楣。 古器合尺度,
法物应矩规。 想其始下笔, 庄重不自卑。 虞柳岂不好, 结束烦馽羁。 笔法未离俗, 庸手尚敢窥。 自我见此字, 得纸无所施。 一车会百木, 斤斧所易为。 团团彼明月, 欲画形终非。谁知忠义心,余力尚及斯。因此数幅纸,使我重叹嘻。 欧阳 永叔白兔 飞鹰搏平原,禽兽乱衰草。苍茫就擒执,颠倒莫能保。白兔不忍 杀,叹息爱其老。独生遂长拘,野性始惊矫。贵人识筠笼,驯扰渐可抱。谁知山 林宽,穴处颇自好。高飚动槁叶,群窜迹如扫。异质不自藏,照野明暠暠。猎夫 指之笑,自匿苦不早。何当骑蟾蜍,灵杵手自捣。 六国论
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故曰:
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
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
臣, 以事秦之心, 礼天下之奇才, 悲夫! 之所劫哉!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地理概况
苏洵墓 夫人程 氏、 修。 旧志载:“苏洵疾卒于治平三年(1066)戊申四月,享年五十有八,天 子闻而哀之,特赐光禄寺丞,有司具载其丧归于蜀。 ”欧阳修《苏洵墓志铭》中 有“苏君,讳洵,字明允??葬于彭山之安镇乡可龙里。 ”早在北宋嘉祐二年 (1057) ,苏洵为葬亡妻程氏,便在武阳县(属眉州)东北安镇乡可龙里的“老 翁井”侧面,距“老翁井”仅十余步的地方寻得墓地。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 苏轼的前妻王弗病逝于京师,明年苏洵亦病逝于京城。苏轼、苏辙扶柩归蜀,将 苏洵、王弗葬于此。苏轼《亡妻墓志铭》载 :“ (王弗)葬于先君、先夫人墓之西 北八步。 ” 宋时, 曾于坟之东南 2公里处建有祀祠广福禅院, 有寺僧管理苏 坟祭扫。
发现经过
自宋以降,经南宋、元、明四百余年的变迁,苏洵墓碑志腐蚀剥落,失去了 考查的依据。明成化年间,州守许仁曾奉命寻找苏洵墓,先在蟆颐山前后找,未 找到。后据记载及苏轼诗 :“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在可龙里柳溪 山中找到了老翁井,从而找到了苏洵墓,认明了苏坟山。 自此以后又一百 年无人访及,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眉州学政段子文经过多方查考,始到墓前
造访,回县后与太守金一凤详谈了情况。金一凤“率僚属绅士往谒,焉斩荆棘, 刈藤罗,见碑二,一为老泉墓碑,为待一明御俞公(时)求公墓及获公墓碑,原 委井然。其一碑小而卧者,则为明判官,公之裔孙苏大间赎祀田边界碑也,慨焉 久之。 ”当即捐囊, “命士人封筑之,极高且大,使樵牧不侵” ,并建祠祭祀,置 祀田、山场数百亩,以收租作为主持焚献,修葺祠宇之用。 自此以后,直 至 1949年,每年清明节,城内官绅文人,都要前往祭扫。
修葺保护
民国初年,眉山专署培修过老翁井,并置有“老翁井”三通碑,背面刻草书 碑文,现存村民组中。 “苏祠”建在墓旁约 50米的地方,离老翁井不远。 1949年以后,因无人照管,祠被拆毁,改建民房。苏洵墓也于 1967年被附近农民挖 平,种上庄稼。 1986年,眉山县(今东坡区)人民政府拨专款,重修了苏
,墓碑为仿木石牌坊,墓基红砂石 600平方米。 2001年,东坡区人民政府拨专款,修建了进出坟地的公路,方便民众 拜祭三苏。
苏洵在谱学领域贡献巨大, 他创造了现代修谱方法之一的苏氏谱例, 影响巨 大,时至今日仍然是许多地方和姓氏的修谱范例。其体平列,世序直陈,用表格 的形式记述先祖世系。在表中人名下注出其仕宦、行迹、配偶、死葬、享年并依 次书写子孙后代, 各代标明辈分。 其谱例以五世为表, 以宗法为则, 详近而略远, 尊近而贬远,主张睦族、恤族、化俗。其特点是篇幅大,记载内容多。苏氏谱例 与欧阳修创立的另一谱例一道,被世人称为“欧苏谱例” 。
作文九:《宋史廖刚传 宋史 廖刚传 翻译》1700字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宋史 廖刚传 翻译”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的支持!
我来回答:原文: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秦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者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
1
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因,欲救此患莫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朝廷推究章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洲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
参考译文:
廖刚字用中,是南剑州顺昌人。宜和初年,从漳州司录授国子录,提升监察御史。当时蔡京掌权,廖刚论奏无所顾忌。因双亲年老要求补授地方官,出朝为兴化军知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回。父亲去世服丧,服丧期满,授工部员外郞,因母亲有病推辞不受。绍兴元年,邻州出现了盗贼,官吏全
2
都逃走,顺昌人听廖刚的命令。廖刚告知跟随盗贼的人回来就业,接着其它盗贼进入顺昌,路监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廖刚派长子廖迟规劝盗贼,贼知道廖刚父子有信义,也都散去。君主的威势,希望考核旧制,挑选精锐为亲兵,平常作为防御,行动时作为中军,这是强干弱枝之法。”又进谏说:“国家艰难已达到顶点,现在正要图谋革新,像会稽这样的地方确实不是可以长久停留的。请营建建康,亲率六军前往作为固守的计策。以杜绝金人有攻占的想法。”母亲去世服丧,服丧期满,重新为给事中。廖刚进谏说:“国家不能一天没有军队,军队不能一天没有粮食。现在众将的军队防守江、淮,不知几万人,开始没有储蓄,每天等待东南运来的粮饷开饭,浙民已经贫乏,想除去这个忧患不如屯田。”于是献上三说,将校有能射猎耕种的,应当给予优厚的奖赏,每耕田一顷,给他升一级武阶;百姓愿意耕种的,借给他们粮种,用租赋偿还。皇上命令都督府安排这件事。当时朝廷追究章敦、蔡卞误国之罪,追贬他们,又下诏子孙不得在朝中做官。到这时章杰从崇道观任婺州知州,章仅从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监事。廖刚密封交还诏书,认为这样做,以什么来表示惩戒,于是一并给与祠禄官。当时徽宗已经去世,皇上遇到初一十五还率领群臣遥拜洲圣,廖刚进谏说:“礼有厚薄,哥哥为君就用君礼对他,希望抑制圣心,只要逢年过节在内廷行家人礼就可以了。”郑亿年因与秦桧关系而得到美
3
官,廖刚上疏明显揭发他的恶行,秦桧恨廖刚。金人背叛盟约,廖刚请求起用
德高望重的旧相,安排到近藩,秦桧知道后说:“这是想把我放到什么地方呢,”改授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御史中丞。当初,边报到时,从官聚集在都堂,廖刚对郑亿年说:“你用百口保金人,现在金人已经背叛盟约,有什么面目还待在
朝廷呢,”郑亿年为祠禄官而离朝。廖刚第二年退休,绍兴十三年去世。 21083希望对你有用~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您的在线图书馆
4
作文十:《宋史·寇准传》6000字
学习辅助网 .5730.net
宋史?寇准传编辑本段原文 宋史?列传四十(寇准传)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父相,晋开运中,应辟为魏王府记室参军。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对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淮为可用矣。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准与知院张逊数争事上前。他日,与温仲舒偕行,道逢狂人迎马呼万岁,判左金吾王宾与逊雅相善,逊嗾上其事。准引仲舒为证,逊令宾独奏,其辞颇厉,且互斥其短。帝怒,谪逊,准亦罢知青州。 帝顾准厚,既行,念之,常不乐。语左右曰:“寇准在青州乐乎,”对曰:“准得善藩,当不苦也”数日,辄复问。左右揣帝意且复召用准,因对曰:“陛下思准不少忘,闻准日纵酒,未知亦念陛下乎,”帝默然。明年,召拜参知政事。 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太宗览奏不怿,曰:“古羌戎尚杂处伊、洛,彼蕃夷易动难安,一有调发,将重困吾关中矣。”准言:“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帝因命准使渭北,安抚族帐,而徙仲舒凤翔。 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贰,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且曰:“卿来何缓耶,”准对曰:“臣非召不得至京师。”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准曰:“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帝俯首久之,屏左右曰:“襄王可乎,”准曰:“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帝遂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于是立为皇太子。庙见还,京师之人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也。”帝入语后嫔,宫中皆前贺。复出,延准饮,极醉而罢。 二年,祠南郊,中外官皆进秩。准素所喜者多得台省清要官,所恶不及知者退序进之。彭惟节位素居冯拯下,拯转虞部员外郎,惟节转屯田员外郎,章奏列衔,惟节犹处其下。准怒,堂帖戒拯毋乱朝制。拯愤极,陈准擅权,又条上岭南官吏除拜不平数事。广东转运使康戬亦言:吕端、张洎、李昌龄皆准所引,端德之,洎能曲奉准,而昌龄畏忄耎,不敢与准抗,故得以任胸臆,乱经制。太宗怒,准适祀太庙摄事,召责端等。端曰:“准性刚自任,臣等不欲数争,虑伤国体。”因再拜请罪。及准入对,帝语及冯拯事,自辩。帝曰:“若廷辩,失执政体。”准犹力争不已,又持中书簿论曲直于帝前,帝益不悦,因叹曰:“鼠雀尚知人意,况人乎,”遂罢准知邓州。 真宗即位,迁尚书工部侍郎。咸平初,徙河阳,改同州。三年,朝京师,行次阌乡,又徙凤翔府。帝幸大名,诏赴行在所,迁刑部,权知开封府。六年,迁兵部,为三司使。时合盐铁、度支、户部为一使,真宗命准裁定,遂以六判官分掌之,繁简始适中。 帝久欲相准,患其刚直难独任。景德元年,以毕士安参知政事,逾月,并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准以集贤殿大学士位士安下。是时,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准曰:“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是冬,契丹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5730.net
学习辅助网 .5730.net
果大入。急书一夕凡五至,准不发,饮笑自如。明日,同列以闻,帝大骇,以问准。准曰:“陛下欲了此,不过五日尔。”因请帝幸澶州。同列惧,欲退,准止之,令候驾起。帝难之,欲还内,准曰:“陛下入则臣不得见,大事去矣,请毋还而行。”帝乃议亲征,召群臣问方略。 既而契丹围瀛州,直犯贝、魏,中外震骇。参知政事王钦若,江南人也,请幸金陵。陈尧叟,蜀人也,请幸成都。帝问准,准心知二人谋,乃阳若不知,曰:“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乘势深入,天下可复保邪,”遂请帝幸澶州。 及至南城,契丹兵方盛,众请驻跸以觇军势。准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且王超领劲兵屯中山以扼其亢,李继隆、石保吉分大阵以扼其左右肘,四方征镇赴援者日至,何疑而不进,”众议毕惧,准力争之,不决。出遇高琼于屏间,谓曰:“太尉受国恩,今日有以报乎,”对曰:“琼武人,愿效死。”准复入对,琼随立庭下,准厉声曰:“陛下不以臣言为然,盍试问琼等,”琼即仰奏曰:“寇准言是。”准曰:“机不可失,宜趣驾。”琼即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 帝尽以军事委准,准承制专决,号令明肃,士卒喜悦。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上还行宫,留准居城上,徐使人视准何为。准方与杨亿饮博,歌谑欢呼。帝喜曰:“准如此,吾复何忧,”相持十余日,其统军挞览出督战。时威虎军头张瑰守床子弩,弩撼机发,矢中挞览额,挞览死,乃密奉书请盟。准不从,而使者来请益坚,帝将许之。准欲邀使称臣,且献幽州地。帝厌兵,欲羁縻不绝而已。有谮准幸兵以自取重者,准不得已,许之。帝遣曹利用如军中议岁币,曰:“百万以下皆可许也。”准召利用至幄,语曰:“虽有敕,汝所许毋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吾斩汝矣。”利用至军,果以三十万成约而还。河北罢兵,准之力也。 准在相位,用人不以次,同列颇不悦。它日,又除官,同列因吏持例簿以进。准曰:“宰相所以进贤退不肖也,若用例,一吏职尔。”二年,加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准颇自矜澶渊之功,虽帝亦以此待准甚厚。王钦若深嫉之。一日会朝,准先退,帝目送之,钦若因进曰:“陛下敬寇准,为其有社稷功邪,”帝曰:“然。”钦若曰:“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而谓准有社稷功,何也,”帝愕然曰:“何故,”钦若曰:“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也。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帝愀然为之不悦。钦若曰:“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由是帝顾准浸衰。明年,罢为刑部尚书、知陕州,遂用王旦为相。帝谓旦曰:“寇准多许人官,以为己恩。俟行,当深戒之。”从封泰山,迁户部尚书、知天雄军。祀汾阴,命提举贝、德、博、洺、滨、棣巡检捉贼公事,迁兵部尚书,入判都省。幸亳州,权东京留守,为枢密院使、同平章事。 林特为三司使,以河北岁输绢阙,督之甚急。而准素恶特,颇助转运使李士衡而沮特,且言在魏时尝进河北绢五万而三司不纳,以至阙供,请劾主吏以下。然京师岁费绢百万,准所助才五万。帝不悦,谓王旦曰:“准刚忿如昔。”旦曰:“准好人怀惠,又欲人畏威,皆大臣所避。而准乃为己任,此其短也。”未几,罢为武胜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徙永兴军。 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时巡检朱能挟内侍都知周怀政诈为天书,上以问王旦。旦曰:“始不信天书者准也。今天书降,须令准上之。”准从上其书,中外皆以为非。遂拜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 三年,祀南郊,进尚书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时真宗得风疾,刘太后预政于内,准请间曰:“皇太子人所属望,愿陛下思宗庙之重,传以神器,择方正大臣为羽翼。丁谓、钱惟演,佞人也,不可以辅少主。”帝然之。准密令翰林学士杨亿草表,请太子监国,且欲援亿辅政。已而谋泄,罢为太子太傅,封莱国公。时怀政反侧不自安,且忧得罪,乃谋杀大臣,请罢皇后预政,奉帝为太上皇,而传位太子,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5730.net
学习辅助网 .5730.net
复相准。客省使杨崇勋等以告丁谓,谓微服夜乘犊车诣曹利用计事,明日以闻。乃诛怀政,降准为太常卿、知相州,徙安州,贬道州司马。帝初不知也,他日,问左右曰:“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左右莫敢对。帝崩时亦信惟准与李迪可托,其见重如此。 乾兴元年,再贬雷州司户参军。初,丁谓出准门至参政,事准甚谨。尝会食中书,羹污准须,谓起,徐拂之。准笑曰:“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谓甚愧之,由是倾构日深。及准贬未几,谓亦南窜,道雷州,准遣人以一蒸羊逆境上。谓欲见准,准拒绝之。闻家僮谋欲报仇者,乃杜门使纵博,毋得出,伺谓行远,乃罢。 天圣元年,徙衡州司马。初,太宗尝得通天犀,命工为二带,一以赐准。及是,准遣人取自洛中,既至数日,沐浴,具朝服束带,北面再拜,呼左右趣设卧具,就榻而卒。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准少年富贵,性豪侈,喜剧饮,每宴宾客,多阖扉脱骖。家未尝爇油灯,虽庖匽所在,必然炬烛。 在雷州逾年。既卒,衡州之命乃至,遂归葬西京。道出荆南公安,县人皆设祭哭于路,折竹植地,挂纸钱,逾月视之,枯竹尽生笋。众因为立庙,岁时享之。无子,以从子随为嗣。准殁后十一年,复太子太傅,赠中书令、莱国公,后又赐谥曰忠愍。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 论曰:吕端谏秦王居留,表表已见大器,与寇准同相而常让之,留李继迁之母不诛。真宗之立,闭王继恩于室,以折李后异谋,而定大计;既立,犹请去帘,升殿审视,然后下拜,太宗谓之“大事不糊涂”者,知臣莫过君矣。宰相不和,不足以定大计。毕士安荐寇准,又为之辨诬。契丹大举而入,合辞以劝真宗,遂幸澶渊,终却钜敌。及议岁币,因请重贿,要其久盟;由是西夏失牵制之谋,随亦内附。景德、咸平以来,天下乂安,二相协和之所致也。准于太宗朝论建太子,谓神器不可谋及妇人、谋及中官、谋及近臣。此三言者,可为万世龟鉴。澶渊之幸,力沮众议,竟成隽功,古所谓大臣者,于斯见之。然挽衣 留谏,面诋同列,虽有直言之风,而少包荒之量。定策禁中,不慎所与,致启怀政邪谋,坐窜南裔。勋业如是而不令厥终,所谓“臣不密则失身”,岂不信哉~编辑本段译文 寇准,字平仲,是华州下邽(音:gui,一声)人。他的父亲名叫寇相,被征召做魏王府记室参军。寇准年轻时才华出众又认真努力,精通《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十九岁时中进士。太宗选拔人才,经常亲自到殿前平台看望询问,年纪小的人经常不被录取。有人教寇准增报年龄,寇准回答说:“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怎么能欺骗君主呢,”后来寇准考中,授予大理评事的官职,先后担任归州巴东县、大名府成安县的县令。每次到了交税赋服役的时候,从没拿出官府征调敕命文书,只根据乡亲的姓名张贴在县门口,百姓从没有敢误期的。连续升职担任殿中丞、郓州通判。皇帝在学士院将他招来考试,授予寇准右正言、直史馆的职位,做为三司度支推官。后来又变成担任盐铁判官。早晨会师官员们讨论国事,寇准极尽陈述事情的优点和缺点,皇帝更加的器重他了。把他提升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寇准曾经在宫殿之中向皇帝启奏事项,他的话与皇帝的想法不相符,皇帝很生气地站起来,寇准于是就拽住皇帝的衣服,让皇帝又坐下,等事情解决后才退下。因此皇帝奖赏他说:“我得到了寇准,就像文皇得到了魏征一样。” 至道元年,又担任给事中。这时候太宗在位已经很久了,冯拯等上奏请求立储君协助皇帝,皇帝非常生气,将他们贬斥到岭南,朝廷内外在没有敢说这件事的人。寇准刚刚从青州回来,进入宫殿拜见皇帝,皇帝的脚受伤严重,自己提起衣服给寇准看,并且说:“爱卿是来帮我缓解它的吗,”寇准回答说:“臣没有得到诏令是不能回到京城的。”皇帝说:“我的儿子中哪一个可以把国家交给他,”寇准说:“陛下为了国家选择君主,询问嫔妃和宦官是不可以的;询问亲近的大臣是不可以的;只有陛下选择天下百姓所希望的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5730.net
学习辅助网 .5730.net
人才可以。”皇帝低头思考很久,屏退身边的侍从说:“襄王可以吗,”寇准说:“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了,您既然考虑到他可以,,您的希望就是决定。”皇帝于是让襄王担任开封府尹,改封他为寿王,于是册立他做皇太子。从宗庙拜见回来,京师的百姓拥挤在道路旁边欢呼雀跃说:“这是少年天子啊。”皇帝听说了之后就不高兴了,召来寇准对他说:“人们的心都归属于太子了,将我放置在什么地方啊,”寇准拜了两拜恭贺皇帝说:“这是国家的福气啊。”皇帝把这些话告诉后宫的嫔妃,妃子们都前往祝贺。皇帝后来又出来,在宫殿和寇准喝酒,非常醉才回去。 至道三年,在南郊祭祀,寇准升任尚书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那时候真宗得了风疾,刘太后在内宫干预朝政,寇准请求改变说:“皇太子是百姓都期望的人,希望陛下考虑到宗庙的重要,传给他帝位,选择为人正直的大臣辅佐他。丁谓、钱惟演,都是宦官,不可以辅佐少主。”皇帝认为他说的对。寇准秘密命令翰林学士杨亿上书,请求太子监国,并且想要帮助杨亿辅助朝政。后来事情泄露,免去太子太傅的职位,封为莱国公。这时周怀政想要谋反,而且害怕有罪名,于是就谋杀大臣,请求罢免皇后干预政治的权利,尊真宗为太上皇,拥立皇太子即位,让寇准从新担任宰相。客省使杨崇勋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丁谓,丁谓连夜化装乘牛车到曹利用那里商量对策,第二天就听说了。于是杀了周怀政,把寇准贬为太常卿,担任相州知州,流放安州,贬为道州司马。皇帝一开始并不是情,有一天,问近侍说:“我很久都没看到寇准了,这是为什么,”身边的近侍都不敢回答。皇帝驾崩的时候依然相信只有寇准和李迪可以托付,可以看出寇准很受重视。
学习辅助网 .5730.net 学习路上必备的交流学习网站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573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