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我眼中的孔子》2100字
我眼中的孔子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万世师表,创造了许多至今仍不失智慧光芒的教育理论。相比老子的高深莫测,庄子的漂渺遁世,只有勇于入世、至情至性、在黑暗的世界里坚持为理想而奋争的孔子最为可亲可敬。通过《论语》、《史记》的记载,可以看到一个真实鲜活的孔子,看到他的豁达、风趣、积极、率性、无私,看到一个真性情的不朽的孔子。但是,最值得我们所关注的,无疑是其教育思想。也正因为如此,使我对孔子崇敬与热爱。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不分等级、贫富贵贱、善恶、智愚,应一视同仁,均应给予教育,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并首先创办私学、招收平民学生。在孔子的弟子中,有极贫穷的,如颜回;有父亲被看作是“贱人,品行不好”的,如仲弓,他都尽心教诲,成为后世的楷模。
孔子很注意了解自己的学生,“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并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针对高柴智力较差、曾参较迟钝、子张较偏激、子路行为粗俗的特点实施教育。《论语·为政》篇载:针对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四人的不同情况,同是关于“孝”的提问,孔子给予不同的回答。《论语·颜渊》篇还载:针对颜渊、仲弓、司马牛的不同情况,同是向孔子请教“仁”,孔子给的答案也各不相同。孔子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给予切合实际的指导、教育,为后人树立了因材施教的典范。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孔子认为教师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问,要忠于职守,勤于教导学生,不辞辛苦。
孔子在他的教师生涯中,真真正正地实践了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教育思想,在教育思想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学习榜样。另外,孔子在其治国思想上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同柏拉图一样,为世人勾画出一幅宏伟的蓝图。
在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社会里,孔子四处游学,向人们宣扬“仁义”、“爱人”、“以德治国”,他明知不可行,却拚却一生的心血,飞蛾扑火,直落得贫老落魄,仍痴心不改,其精诚之至,足以让逃避现实、独善其身、浑浑噩噩的人汗颜。
孔子和子路曾在路上迷路,向两位种田的人打听,得知是孔子后,其中一位耕者说道,“天下的坏东西像滔滔洪水一样多,你管得过来吗?还不如像我们一样过隐世的生活。”孔子失望又绝决地说道:“正因为天下无道,我才出来,如果天下太平了,我也会过隐世的生活。”孔子不愧为万世知识分子“敢为天下先”的楷模,这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强烈的责任感让人唏嘘不已。
倔强的孔子也有多次绝望的时候,他曾愤闷悲哀地感叹:“我的主张行不通了,我将乘桴浮于海了!”“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好久好久没有梦到周公了。”“凤凰不来了,黄河也没有图出现,我这一生也快完了吧!”凭借这种对理想的执着,孔子永远铭记于我们心中,其精神世代永传。其形象是多么的伟岸啊!
可能,我们认为孔子形象太高大了,使我们只有崇敬之情,而缺少了对其另一面的了解,其实通过史料我们不难看出,孔子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孔子曾坦言自己喜欢富贵的生活,但是要以平常心对待,不能强求,更不能通过不义的手段来达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而即使是清贫的生活,孔子也会乐在其中,生活得有滋有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还说可以通过任何正当的途径追求富贵的生活,他甚至愿意去做赶马车的营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在齐国闻《韶》乐,一下子痴然入迷,浑然忘我,身心处于一种最宁静最舒适的境界,竟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其纯真的赤子之心可见一斑。这也是孔子一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写照。
敢爱敢恨的孔子平日的孔子平易近人,随和达观,知错就改,但孔子也是敢爱敢恨的人,也有气极败坏的时候。因为他说过“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这句话闪着多少人性的光辉啊,因为只有仁者才不惧怕恶的方面,才敢能向恶的一方挑战。他曾大骂兴起陪葬风俗的人会断子绝孙,对白天屡次睡觉的弟子也恨铁不成钢地骂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而孔子心爱的学生颜回死了,孔子大恸,哭得肝肠寸断,“天丧予!天丧予!”。有一次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慌急地问有没有伤人,而不过问马伤了没有。
可见,孔子是个充满人情味的人,他不仅有光辉的形象,他还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老人。
综上所述,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治国理想,以及其生活中大爱大恨,大喜大悲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是一个一生的风尘仆仆,出身卑贱,尔后自强不息,背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鸿志的人;是一个为了万民苍生的福祉,向各统治者宣扬“仁义”、“礼乐”、“德治教化”的人;是一个开中国私学教,育之先河,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人;是的,他还是一个和普通一样具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人。这就是我眼中的孔子,一个穿越了千年的孔子,一个使我崇敬万分的孔子。
作文二:《我眼中的孔子》600字
我眼中的孔子
说到孔子,我们都会想到他的“仁”、他的智慧以及他对教育的一些思想。《论语》这本书就详细记载了他在教育上的一些思想。说到孔子,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在教育上的思想,使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中不要不懂装懂,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我认为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因为在学习中如果你不懂装懂的话,那么一个学期下来你面临的终会是没东西去面对考试;相反的是如果你不懂便去弄懂便会使你记忆更加深刻,这样获得的知识会成为你一辈子的知识。
记得在上初二时,我们开始接触几何证明,对于空间想象不是很好的我来说,学习这一块还真有点吃力。上课的时候跟着老师的思维走还是没问题的,可一到下课自己去做题时问题就大大的存在了。我根本就不知道从何想起,有时候试着去想,却使题目越做越复杂。当时我并没有在意那么多,就以为上课懂了就行了,其实我并没弄懂。一学期过去了,残酷的考试唤醒了我,面对那沉甸甸的分数我不得不承认我那种不懂装懂的行为错得太离谱了。于是决定重新来弥补之前的错误想法,不管是老师讲过的还是课后的练习题,我全都翻出来重新做一遍,然后向老师提问去一道一道的弄明白,从那以后我便不再害怕几何了。
这就是在我身上发生的一个小事例,这件事就告诉了我孔子这个思想道理,让我更加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让我明白了学习要掌握方法,才能学到实处。
总而言之,我眼中的孔子就是给我们生活、教育都有着深远持久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的人~
作文三:《我眼中的孔子》1000字
我眼中的孔子
工商管理专生本(2)班 44号 丁蕾蕾
我认为孔子实践的是实用主义,而非理想主义。确实,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努力去传播他的道(恢复周礼),但抛开这一点,他的言行充满实用主义色彩。比如他的因材施教,对同一问题给不同的人不同的答案;再比如他主张“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就根本没有理想主义者的影子;再比如他对管仲的评价;再比如他的“富而可求也,谁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我觉得在孔子身上体现的实用主义多于理想主义。
孔子不喜欢思想的多样性。我觉得先秦文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思辨性很强,所谓思辨,总归都要先立一个要打倒的对象,但是孔子里很少有辩论性的东西,甚至象两小儿辨日,人家辨了以后孔子却啥也没说。孔子不但不喜欢跟别人辨,而且还说“攻乎异端,斯害也矣”,对少正卯就直接把人家杀了。
孔子美化了一些不好的东西,贬低了另一些本不该贬低的东西,比如他总说“君子讷于言”,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他对克己强调得太多,很压抑人性,他这些观点对中国人性格的影响很坏。
对孔子的最先接触,在于初中课本上的学而.以当时的水平,根本是为了考试去背的,对里面的内容,是不会去理会的.后来,读了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对他对学而的解释很是认可,可是对其他的内容觉得有缺憾,于是决定重新读过.这时的我,人生经历的丰富,使我觉得自己可以理解论语的内容,也可以理解孔子的心.
重新读了论语,既被孔子的智慧所折服,又同情他的郁郁不得志.可是,我觉得只因为他的不得志,才使他有时间整理了他以前的文化,使他有精力教育学生,传播自己的思想.思想家的出现,正在于磨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正是因为孔子的教育和他思想的传播.
孔子的不得志,对他个人来说,是个悲剧,可是对中国文化来说,确是幸事.如果孔子得志于鲁国,充其量不过是和管仲子产相提并论的官吏的典范.
论语是孔门弟子记载孔子言行的书,经过秦火和战乱,里面掺杂了不少不是孔子的东西.可是要了解孔子,论语是必读的书.
我每次读论语,都会微笑孔子的滑头.一个人,如果参照孔子说的要求自己,在世上不是奸雄,就是傻蛋.其实,言行一致,很少能做得到,即使是孔子也不能.后来人把孔子神化了,是孔子挨骂的主要原因,可是,这能怪他吗?
我们现在说的儒学,已经失去了孔子学说的本来面貌,里面掺杂了孔门
弟子自己的思想,再经过历代统治阶级有意识的扬抑,和其他学说的互相影响,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我觉得,孔子学说的根本,在于亲直二字.仁义礼智信耻孝悌,全是以直为根本.
大学里的明明德,也就是亲直.
作文四:《我眼中的孔子》1000字
我眼中的孔子
题记: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从小就知道孔子,是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论语》更是必知的常识,必背的经典。
随着渐渐长大,对孔子的了解也越来越加深。他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我心中的孔子被加予了一个有一个荣誉的桂冠,孔子似乎离我越来越远了。
直到我真正定下心来去读《论语》,去关注孔子所言,去理解孔子所言之意。
从“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中,我读懂了孔子的安贫乐道。
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中我读懂了孔子的做人准则。
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我读懂了孔子的谦逊、好学,也是他学术上大成的原因。
孔子的形象在我脑海中越来越鲜明。那一位大学者似乎正抚着他长长的胡子,带着他传世的经典之作,吟着他常说的那几句话从远处缓缓走近。
在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古琴声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简的孔门弟子,齐声诵读《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礼之用,和为贵”等儒家经典名句;887块活字印刷字盘变换出3种不同字体的“和”字,表达了“和而不同”、“和为贵”的中华人文理念。自此这位文化圣人的思想有一次震惊世界,风靡全球。孔子的形象也将在每个人脑海中鲜明。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我想孔子这一道中国文化、世界文化的独特风景线永远不会老去,不会消逝。
高一(6)班
汤雅俊
19号
作文五:《我眼中的孔子》1800字
冯友兰先生在 《中国哲学简史》 中曾经提到这样的一个观点: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 思。 而儒家作为中国哲学中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流派, 它所重视的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 人人性以及人的价值问题的探讨。 《论语》中曾记载,又一次子路问孔子:“敢问死?”孔子 回答说, “未知生,焉知死?” , 从这一段对话中可以看出,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主要关 心的是社会, 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以及人的今生, 我们如何在现世中发挥自己的价值, 如何 体现人性,儒家对于“人”的重视还可以体现在 孔子 “ 问人不问马 ” 的态度中, “ 天地之性人 为贵 ” 一向为儒家所普遍坚持, 而陆九渊的 “ 天、 地、 人之才等耳, 人岂可轻! 人字又岂可轻! ” 则更是表达了儒家对人的自我价值的尊重和对人的地位的充分肯定。
在这里我想着重阐释一下我眼中关于孔子一些思想的看法。
孔子思想中的重要部分可以分为:礼,正名,仁义,忠恕,知命以及心灵修养。当然还 包括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天和天道。而我着重想要阐释的是关于我对于“礼”和“正名” 思想主张的理解。
说到礼,很多人想到的会是“吃人的礼教” 。的确,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以及时代 的逐步发展,一些人认为孔子所坚持的复礼是陈旧的,是保守的。 但是, 我们首先必须正确 地看待孔子所提的“礼”的概念。孔子所说的“礼”的确是指的周礼,但是更重要的是孔子 看到了人的社会性。 那什么是礼, 我认为在孔子的思想中, 礼本质上更接近于普遍被大家认 可的社会习惯, 得到一致共识的一种社会契约。 所有人都平等地受到礼的约束, 其实这是孔 子“礼”的思想的进步性。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孔子之所以会提出“复礼”的思想主张跟 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又很大联系的: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 旧的秩序已然解体, 而新的秩 序尚未确立, 所以他们急需要为动荡的社会重新建立一种可保社会稳定的秩序。 任何思想的 提出, 都不是凭空想象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将其放到一定的社会背景中去,这样就不难理 解为什么孔子会提出复礼的主张。
而另一个后来饱受争议的便是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是孔子正名的思想 主张。 儒学从一开始就强调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实现人的价值的必要性, 每件事物都应该做到 与他们的名字相一致,在社会关系中,每个人都有其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君之视臣如 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 寇雠。 ” , 在社会里, 任何人都各有责任和义务, 只有当你尽到你所担当角色的责任和义务时, 才算是实现了你人生价值的一部分。这便是正名的意义。
人是社会的人, 人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他有理性,有道德, 有社会规范, 因而人既要提升 自我的道德修养和内在精神, 又要完善社会伦理和社会秩序。 儒学所坚持的也正是这样的观
点:我们生活在社会中, 每个人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 伦理和社会秩序,所以我们需 要先制定这样的“礼” ,并且为每个人以“正名” ,明确每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人要提升 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内在精神, 所以我们要 “知命” , 要 “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 , 要懂得 “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 ,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通过忠恕来完成“仁”的 实践。同时还要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经邦治国联系在一起,由 “ 修齐 ” 而至 “ 治平 ” ,也只有完 成了 “ 治平 ” ,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修身的完成, 这种从个人到社会, 又由社会返归个人所 体现的现实主义的人文精神也是儒家思想的闪光点之所在。
当然, 我们所坚持历史是发展的观点, 就不得不认识到, 想要将儒学的思想主张更好地 引用到现代社会的发展, 我们必须坚持扬弃的观点, 一方面孔子等人思想的产生是有它特有 的时代背景为基础的, 难免会有一些保守的方面, 但是同时, 我们必须肯定儒家思想的优越 之处,在现代社会,尤其是我们现在所担忧的“信仰缺失”的时代,本质上其实与礼崩乐坏 的春秋时期有着相似之处, 我们也需要一种能够引领人去反思, 去思考人的价值之所在的思 想。在现代社会,每个人为了实现自我, 同样必须同时关心他人的实现,并由此而承担起自 己应有的社会责任, 应该为建立一个能让每一个人得到最大实现的社会制度而努力。 也只有 这样, 才能算是对儒家人文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我们相信,人生问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同 样重视个人的价值和现实社会关系的儒学必将在现在与未来继续突现其特有的价值和生命 力。
陈程
社科实验班 1009 3100105152
作文六:《我眼中的孔子》1200字
我眼中的孔子
古文观止与作文(一) 张艺譞
孔子是中国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历史的尘埃中是座了不起的文学高峰。然而,难能可贵的是,孔子是个谦虚谨慎的人。
《列子·汤问》中曾经出现了两小儿辩日,当两个小孩询问孔子关于太阳的大小时,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竟然“不能决也”,可见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与谦虚谨慎的品质。他是位在当时就享有“圣人”名号的人,完全可以对这两个懵懂无知的孩子所说的话不予理睬或搪塞过去,可他不,为什么?因为他是孔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
孔子在学习上有独到的见解。《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更是连孩子都能朗朗上口的千古名句,他虽与老子、庄子(评析:据说孔子向老子问过礼,而庄子是和孟子大约同时代的人,孔子和庄子是没有交往的。)等各派掌门人物有着不同的观点,却总是不远万里地驱车前往他们的住处讨论学习。
孔子倡导以仁服人,固守君子节操。一次,在陈断绝了粮食,许多孔子的学生倒下了,子路生气地质问孔子:“你见过这么穷的君子吗?”虽然孔子也饿极了,却还是对子路说:“君子在穷困时仍能固守节操,但小人在穷困时会做出伤害仁义的事;君子牺牲自己恪守仁义之道,小人因为穷困而做出违背仁义之道的事。”孔子的话让子路一愣一愣的,为什么?因为他是孔子,是“有杀身以成仁”的孔子。
孔子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他可以说是在历史中有着承上启下作用的人,他不仅加快了中国文明、文化的传承,而且还推动了后中国的发展。他创始的儒家学派至今仍然兴盛,他教导出的学生都是具有仁德、礼节的君子,他还是个具有亲民意识的“至圣”,注重因材施教、有较(教)无类,哪怕见面礼只是一串干肉,孔子也会“笑纳”你为他的学生。短短几十年,他的私塾规模几乎就能与官学媲美了,为什么?因为他是孔子,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孔子。
孔子是500年才出一位的伟人,他是代表中国文化的灵魂工程师。在他的启发下,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充满着墨香与仁义礼让的美德。这就是我眼中的孔子。
【评析】: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代表了中国智慧和道德的高度。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果选择一个人来代表中国,他一定是孔子;如果选择一部书来代表中国文化,它一定是《论语》。柳诒徵曾这样高度评价孔子:“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没有孔子则没有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的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由孔子而传承;自孔子以后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由孔子而开创。”林语堂在《孔子的智慧》中指出:“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柢。”美国前总统里根说:“孔子的高贵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的学说世代相传,为全世界人民提示了丰富的为人处世原则。”在本文中,小作者也谈了自己心目中的孔子,揭示了孔子的一些思想,很有意义。望再接再厉!
作文七:《我眼中的孔子》1200字
我眼中的孔子
你可曾听说过一个人,他愿意将一生都耗在宣扬一项没有一位君王认可的学 说之上;你可曾听说过一个人,他的学问可以经受 2500年的历史洗涤,非但没 有消沉而日渐弥新,这个人就是我可亲可敬的孔圣人。
人们都说时间会淡化一切,但孔子的学说却可以突破时间的捆锁而独立存 在,我想其中必有其 “ 永恒 ” 的东西存在,这永恒归其原因有孔子的智慧,亦有孔 子永不言弃的精神。
说到孔子的智慧, 我想首先是他学识上的渊博, 面对他高深的学问, 颜渊曾喟然 叹曰 “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 试想,这是怎样的一种学问 能让这位孔子最欣赏, 最器重的学生发出如此深刻的感叹。 当然, 孔子作为一位 老师,他的智慧也体现在他的教育之中, “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原来 2500年 前的孔子早已指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纵然孔子是诲人不倦的,但这一份 “ 不 倦 ” 却是建立在一个学生对学问痴心向往却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诚然,细想一 下, 如果一个学生他自身就不想学, 那么硬逼着他又能有什么大的效果呢?都说 言教重于身教, 孔子用它自身良好的品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在观看 《孔子》 这部影片的时候, 我们都能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次孔子面见君上, 他都要在殿外 行一个大礼, 这时一旁的太监就会告诉他那是周礼, 现在不需要了, 但孔子照做 不误 …… 就是这样一位极力推行周礼的 “ 固执 ” 的老师教育出了一批批懂礼知礼守 礼的学生。
转眼半个学期也就过去了, 《论语》选读也就要学完了,但在我脑中留下深 刻印象的不是别的,是孔子那一股 “ 倔脾气 ”“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 这有多难啊,人 们常说 “ 三人成虎 ” ,三个人说街上有虎,就会有人相信真有老虎,这是多么荒谬 的言论, 但你试推想一下, 当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极力推讲自己的政治主张, 却无人认同, 他难道不会怀疑自己的学说吗, 他难道不会陷入到矛盾与挣扎之中 吗,然而我们会敬佩他精神的顽强,却有否体会他在挣扎中的痛楚呢,也许在 2500年前的无数夜晚中,孔子也在仰望星空,质问苍穹,也许是上天指引了他, 让他不断的坚持了下来,纵然是 “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
“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 归 ” 这是多么美,多么惬意的画面,然而观其孔子一生,至死也未曾感受到过 “ 三 月之风 ” ,就孔子自身而言,我想他应该是再悲哀不过了,在死前,孔子曾歌曰:‘ 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 因以涕下。 ” 就在生命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 满脸纵横的眼泪到底是哭死去的儿子孔鲤还是哭心爱的弟子颜回和子路, 是哭百 姓水深火热还是哭自己壮志难酬, 我想我们都很难解读清楚了, 但有一点可以肯 定, 孔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陷入痛苦, 不能自拔,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已深深刺痛 了孔子的心 ……
其实恍惚间我觉得孔子离我们并不遥远, 他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生活当 中, 但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些, 我们可以让孔子的仁爱播洒人间, 可以让三月 的风在你我心中吹拂。
作文八:《我眼中的孔子》900字
他的思想,他的人格,他的人生,都是我们的借鉴。他是所有中国人乃至国外人都知道的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没错,他就是——孔子。
孔子出身贫贱,身份卑微,算是社会的最底层。《史记》记载:鲁国的季氏举办宴会,孔子与一些士人前去参加,被一个叫阳虎的人大骂“季氏款待士人,你没有资格来”,于是“孔子由是退”。“孔子由是退”这一句话很妙,孔子当时年少气盛,受此污辱,却并未争辩、气恼,只是默然退出。少年孔子已经初露大度从容的儒家风范。
孔子是个充满幽默细胞的人,他的一言一行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出幽默达观的风范。孔子曾经说“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其实这句话并没有对女性的恶意的歧视,只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戏谑之言,我们不知道孔子受了什么刺激发此感概,但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确实惟妙惟肖地概括了女子部分的心理特征,让人哭笑不得。
在孔子的诸多作品中,《论语》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本书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以“仁”为核心,随之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对我们学生很好示范的论点,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对于我们学生更是好的。
孔子在论语第一篇里就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们不了解我我不生气,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有谁能真正做到?你的苦心没有人了解,你的满腹经纶没有人看到,你能做到不愠吗?孔子一生都在为了实现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而奋争,在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社会里,他四处飘游,向人们宣扬“仁义”、“爱人”、“以德治国”,他明知不可行,却拚却一生的心血,飞蛾扑火,直落得贫老落魄,仍痴心不改,其精诚之至,足以让逃避现实、独善其身、浑浑噩噩的人汗颜。
相比老子的高深莫测,庄子的漂渺遁世,只有勇于入世、至情至性、在黑暗的世界里坚持为理想而奋争的孔子最为可亲可敬。这就是孔子,穿越几千年的时光河流,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个真实鲜活的孔子,看到他的豁达、风趣、积极、率性、无私,看到一个真性情的不朽的孔子。
作文九:《我眼中的孔子》1900字
孔子的豁达
孔子出身贫贱,身份卑微,算是社会的最底层。《史记》记载:鲁国的季氏举办宴会,孔子与一些士人前去参加,被一个叫阳虎的人大骂“季氏款待士人,你没有资格来”,于是“孔子由是退”。
“孔子由是退”这一句话很妙,孔子当时年少气盛,受此污辱,却并未争辩、气恼,只是默然退出。少年孔子已经初露大度从容的儒家风范。
孔子后来立志恢复周礼,规范人们的沦理道德行为准则,但四处碰壁,甚至几处险境,但都能达观地对待。
孔子在郑国和弟子们失散了。子贡去找孔子,这时有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那里站着一个人,一副疲惫倒霉的样子,真像个丧家之犬。”子贡把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乐了,说:“嘿嘿,说得真对啊,我就像个丧家之犬啊。”
孔子的幽默
孔子是个充满幽默细胞的人,他的一言一行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出幽默达观的风范。
孔子周游列国时,由于误会,曾被匡人围攻追打,五天后孔子才和颜回重逢,可谓生离死别,孔子一见到他就惊喜地说,“哎呀,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回也回敬说,“老师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
孔子曾经说“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其实这句话并没有对女性的恶意的歧视,只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戏谑之言,我们不知道孔子受了什么刺激发此感概,但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确实惟妙惟肖地概括了女子部分的心理特征,让人哭笑不得。
《史记》上还记载了孔子的一件让人忍俊不禁的事。阳货当时是位权臣,孔子看不惯他。但阳货去见孔子并给孔子送了礼。孔子虽然讨厌他,却认为“来而不住非礼也”,于是他想出一个万全之策,决定在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访他,这样既避免了和阳货见面,又做到了有礼。谁知道,孔子很倒霉地就在路上碰见了阳货。阳货于是居高临下地批叛了孔子的学说,孔子也乐呵呵地敷衍附合,并未争辩,懒得对牛弹琴。孔子大度友善的形象跃然纸上。
他在论语第一篇里就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们不了解我我不生气,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有谁能真正做到?你的苦心没有人了解,你的满腹经纶没有人看到,你能做到不愠吗?
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老庄是无为而无不为,孔子却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一生都在为了实现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而奋争,在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社会里,他四处飘游,向人们宣扬“仁义”、“爱人”、“以德治国”,他明知不可行,却拚却一生的心血,飞蛾扑火,直落得贫老落魄,仍痴心不改,其精诚之至,足以让逃避现实
、独善其身、浑浑噩噩的人汗颜。
孔子和子路曾在路上迷路,向两位种田的人打听,得知是孔子后,其中一位耕者说道,“天下的坏东西像滔滔洪水一样多,你管得过来吗?还不如像我们一样过隐世的生活。”孔子失望又绝决地说道:“正因为天下无道,我才出来,如果天下太平了,我也会过隐世的生活。”
孔子不愧为万世知识分子“敢为天下先”的楷模,这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强烈的责任感让人唏嘘不已。
倔强的孔子也有多次绝望的时候,他曾愤闷悲哀地感叹:“我的主张行不通了,我将乘桴浮于海了!”“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好久好久没有梦到周公了。”“凤凰不来了,黄河也没有图出现,我这一生也快完了吧!”
我们仿佛可以听到一个理想主义者无奈的呐喊。
孔子的随性自然
孔子曾坦言自己喜欢富贵的生活,但是要以平常心对待,不能强求,更不能通过不义的手段来达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而即使是清贫的生活,孔子也会乐在其中,生活得有滋有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还说可以通过任何正当的途径追求富贵的生活,他甚至愿意去做赶马车的营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在齐国闻《韶》乐,一下子痴然入迷,浑然忘我,身心处于一种最宁静最舒适的境界,竟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其纯真的赤子之心可见一斑。这也是孔子一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写照。
敢爱敢恨的孔子平日的孔子平易近人,随和达观,知错就改,但孔子也是敢爱敢恨的人,也有气极败坏的时候。因为他说过“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这句话闪着多少人性的光辉啊,因为只有仁者才不惧怕恶的方面,才敢能向恶的一方挑战。他曾大骂兴起陪葬风俗的人会断子绝孙,对白天屡次睡觉的弟子也恨铁不成钢地骂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而孔子心爱的学生颜回死了,孔子大恸,哭得肝肠寸断,“天丧予!天丧予!”
有一次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慌急地问有没有伤人,而不过问马伤了没有。孔子是个充满人情味的人。
这就是孔子,穿越几千年的时光河流,我们可以看到他一生的风尘仆仆,出身卑贱,尔后自强不息,背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鸿志,学而不厌;开中国私学教育之先河,诲人不倦;为了万民苍生的福祉,向各统治者宣扬“仁义”、“礼乐”、“德治教化”;整理编纂六经文献……他就这样不停地走啊走,
给我们留下了万世的文化,也造就了泱泱中华“文明礼仪之邦”的盛誉。
作文十:《我眼中的孔子》900字
我眼中的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维系旧有政治秩序的礼乐制度也难以为继。在“礼崩乐坏”的大环境中,鲁国比较保守,不但“犹秉周礼”而且保存的周礼最多,以至有“周礼尽在鲁”之说。 在这样的环境下,由于齐人的离间,鲁定公对孔子态度逐渐冷淡。孔子便率领弟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
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的孔子提出以“仁”和“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仁”指“爱人”,但孔子的“仁”是有等级差别的爱;“礼”指周礼,周礼是周朝人以宗法分封为基础的礼制。为维护“礼”,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正名就是用周礼的等级名分把破坏了的名实关系匡正过来,建立“君君、臣臣、夫夫、子子”的社会秩序。他还提倡遵循中庸之道,在教育上提出“有教无类”出现了文化下移的现象,还提出“因材施教”;对鬼神提出“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人尊称为“圣人”。他的言论被他的弟子收录在《论语》中,他的思想得以流传至今,并且影响深远。“有教无类”打破一切界限,让所有的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他一手把官学转为私学,将贵族垄断的知识才艺传授给庶民百姓。而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
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学习态度,他也提出“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来劝勉莘莘学子。“仁”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发展为现代的“仁”,发展为没有等级差别的爱。 虽然,孔子的思想受到推崇,但并不是所有思想都是积极的。孔子曾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是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就是孔子提出的“正名”思想,也正是孔子思想中消极的地方,是他思想中的局限性,是我们不值得提倡的地方,不该继承的一种思想。
孔子周游列国,广收门徒,大力宣扬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施政原则。所以,对待孔子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继承,应该辩证地对待。对待孔子的思想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