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doc】-《水巷声色》赏读》1800字
,《水巷声色》赏读
气也绝不是一般人所具备 的.同样,《生死攸关的烛 光》中伯瑙德夫人一家人一 次次将藏有秘密情报的蜡烛 吹灭或拿走,德军又一次次 点燃或阻止,眼见蜡烛就要 熄灭漏出秘密时,作者精心 设置了德国军官想起自己的 小女儿这一环节将小说推向 高潮,在小说情节起伏跌宕 中,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心. 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 两篇小说都运用了语言,动 作,心理描写等手法,使人物 形象栩栩如生.特别是心理 活动的描写更使紧张的气氛 得到了渲染.
这两篇小说在题材,体
裁,情节安排以及人物刻画 的方法上有很多相同之处, 但在叙述故事的角度上却不 相同:《勇气》一文,从全篇 看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从 故事主体部分来看,用的是 第三人称叙述.而《生死攸 关的烛光》则通篇运用第三
人称叙述.这样叙述的好处 是,运用第一人称叙述使故 事真实可信,而用第三人称 则使故事更加客观,完整. 《勇气》中主人公为了营 救美国伞兵毫不迟疑的行为, 令这位法国妇女美丽而高贵 的形象赫然而-or,她的那种勇 气源于人类对自由,光明,幸 福的美好向往;《生死攸关的 烛光》中伯瑙德夫人一家人在 危急关头所表现出来的机智, 勇敢,镇定的精神又何尝不让 人叹为观止.当然,时代不同, 勇气的含义也不同,在教学中 应引导学生认识新时代的勇 气,.
(王锦红山东威海市
塔山中学;264200夏丽红 山东威海市环翠区教研中 ?心;264200)
美文赏读
摹声着色,赞美生活
——
《水
【美文】
水巷声色
一
湖碧水,悠悠荡荡,蓦地一拐,
流进了幽幽深深的水巷.于是,湖水 被拉长了,变成了一条抒情的曲线. 几座粉墙,半面照壁,赠给它白 亮亮的倒影;高高翘起的斗拱,瓦 脊,屋檐,为它勾勒出一条条玲珑的 黑线.临水人家的扇扇漏窗.溢出温 馨的晨光;透明的风,掀动一幅幅天 蓝,淡紫,鹅黄的窗帘,逗引着阳台 上一盆盆含露乍开的银茉莉…… 也许,这幅水彩风情画里,还缺 一
点明亮的鲜红吧?哦,你看,驳岸 边歇着条卖瓜果的小船,楼窗开处, 一
个穿粉红色连衣裙的姑娘,伸出 修长的手臂,从船头提起一篮鲜嫩 的水红菱……
暂别了激浪拍岸的共鸣,悠悠 渔歌的音韵,湖水流进水巷,变得温 顺娴静了.
水巷是多情的,长长的石埠头 怕它寂寞,伸出臂膀深情地将它挽 留,码头边洗濯的人们,为它捧起一 圈圈热情的涟漪,又用那小小巧巧 的水桶,棒棰,为它奏起一支欢乐 曲.
栽着水果和菜蔬的小划子也来 凑热闹了,用一支桨,轻轻唤起它对 于风帆和渔歌的记忆……
还需要一点粗犷么?这不,桥洞 里,一位老农正在船头坐着,用粗壮 的手指按动了录音机的键盘.顿时. 欢快的电子琴声激起了水的笑纹; 圆圆的桥洞成了共鸣器,渐渐地,把 乐声灌满弯弯的水巷……
啊,水巷,一支奏着悠扬生活之 曲的长笛.
(谭亚新)
【赏读】
《水巷声色》情文并茂,很值得 一
读.作者以火一样的激情,用娴熟 的文字,生花的妙笔,在摹声着色 中,赞美了当今的生活.那么,作者是 怎样为江南水巷摹声着色的呢? 在第一部分(前3段),作者挥洒 手中的艺术彩笔,句句围绕"色"字写 景,为水巷诸景着了多种色彩:碧色 的湖水,白亮亮的倒影,呈一条黑线 的斗拱,瓦脊,屋檐,天蓝,淡紫,鹅 黄的各色窗帘,还有那位穿着粉红 连衣裙的姑娘和那一篮鲜嫩的水红 菱……使得文章情随景生,情景交 融.试想,当你目睹眼前这绚丽多彩 的水巷景观时,你能不为之心动而 流连忘返吗?
在第二部分(后5段),作者着 意摹声.运用拟人手法让"水桶,棒
棰,为它奏起一支欢乐曲",让"一 支桨,轻轻唤起它x,l-于风帆和渔歌 的记忆……",更让"欢快的电子琴 声激起了水的笑纹".这就使文章声 情并茂,化无形为有形,将看不见也 摸不着的声音化为具体可感的形 象,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至 此,你定会由衷地感叹,生活在如此 环境中的人们,必定是非常幸福的. 综观全文,我们会感受到,作者 笔下的"声"与"色",寄寓着作者 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刘勰的"缀文 者,情动而辞发",此之谓也.倘使作 者不为所见所闻而动情,岂能写出 如此激动人心的文字,又怎能勾画 出如此迷人的如诗如画的江南水 巷.因此,学写抒情散文的第一要义 是:要有真情.
(湖南沅陵县第三中学;
419600)
'uwmz0;nlxcm1I;v芒z—盯? 初
驱上营.-0
作文二:《精品阅读:水巷幽幽》1500字
学习辅助网 .5730.net
谈建国
令人魂牵梦萦的苏州水,不但有“身外水天银一色”的湖,而且有“细雨垂杨系画船”的浩浩长河。在水乡泽国世界里,最能滋养文化和蔚藉乡愁的,却是幽深寂寥的水巷。
水巷之美,如小家碧玉,婉约动人。水巷是一条水做的丝绸,摆动在水光波影中,丝绸便有了生动的体态,鲜活的灵魂;摆动在如水月光里,嫦娥见了也会生移居之心,她若下得凡尘来,停驻桥头,对着那被苏州水浸润的水中月,一定会惊叹天下人间何其相似~感叹良夜美景奈何天~
水巷之美,凝聚了石桥的厚重,古城的深幽,历史的沧桑,文化的苍凉。从横架水巷之上的石拱桥上走过,谁能不留恋地向银灰的水面探看呢,那无尽的遐思,皆随着那无穷的水舒
缓地向前流去……
水巷是城市的经纬,水是流动的梭子,日夜在对着老房子“当户织”,一双双无形的水样柔手,在做着人间天堂里最美丽的工作;把水光织进去,把天光云影织进去,让古城光润起来,清幽起来。
水港是古城心头鲜活的弦索,阳光的柔手轻轻一弹,清清亮亮的,便是一首无韵的诗,诗中有石拱桥斑斑驳驳的千年心事,有乌蓬船上莲蓬的清香,也有苔痕陆离的石驳岸与流水的低语;而那斜风中带着淡淡忧愁的细雨,似时光老人变幻出的千只圣手,把水巷这支弦弹得水雾氤氲,枯藤和古树听闻后不禁为这泪湿绿衫。老房子是水巷细雨永恒的知音,雨点打在水面的明快声音,在它们听来,却显得荒凉而又遥远,仿佛勾起了无数温风淡酒风味的乡愁。
我曾设想过要走遍苏州的石驳岸,尽赏古城的溟蒙烟水,览遍水巷的幽雅和精致。但是我又深知,水巷之百态,如同昆曲的典雅之美一样,须细细把玩,慢慢回味的。于是,我放弃了对水巷一览无遗的痴想,从此相信与水巷的相亲相近要讲究因缘际遇。有一回,从某个曲曲折折小巷子里转出来,我迷失了方向,巷子尽头唯有一条水巷横亘于前,如一匹银练,让我心动神飞。逝者如斯夫的水啊,你为什么不能化为指归的路呢,当年为幽怨的龙女传书的柳毅,也许就是先从井底游入曲折多致的水巷,然后才通江达海,直抵龙宫的吧。还有那浣纱的西施,她常规纱的绿水,被她的纤手秀心赋予了灵气,从山村流到水郭,流入千百条水巷;胭脂红粉,衣香鬓影,仅为一时之风尚,而那澡雪精神的活力,和让人荡气回肠的“吴越春秋”故事,才是水之骨,风之剑。举一勺,可知江河万里,扬一舟,便是碧波万顷。苏州水的精魂,活在水巷的潋滟波光里,也活在枕河人家古意盎然的老房子的倒影里。
苏州如果没有了柔柔漫漫的水,源远流长的文化也就干涸了;如果没了曲折有致的水巷,也同样会文衰百代,书香断绝。叵水巷不存,那古老的灯笼酒幌,雨丝同片中的画舫,低门短巷中令人销魂夺魄的笙歌,亦只能随风而去,声影俱消。那“清如许”的古典文化,无不源自这幽幽水巷的活水。水巷便“风清月白坐弹琴”的弹奏者身边,每每会升腾起一缕缕怀旧的芳香。那明瑟的水波把水的韧性,水的光泽,水的柔情,融入如怨如慕如思如泣的琴声里。何止是如诉琴声与水巷缘近,就是丹青圣手也对水巷情有独钟,一位风景画家说,桥和房屋在画作中皆为纵横之色块,唯有水才使整个画面蕴含勃勃生机。诚哉此言~
水巷,是吴文化的精魂,更是苏州人生命中的琴弦~吴宫烟冷水巷深,浮舟泊岸梦有痕,醉心水巷寻幽者,唯有漫溯更深处,方解其中真味。只有不倦启航,才能在桨声灯影里,在江南烟雨中,圆一个已萦心二千五百年的水之梦~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5730.net
学习辅助网 .5730.net
学习辅助网 .5730.net 学习路上必备的交流学习网站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5730.net
作文三:《阅读之声色光影舞》23000字
教學分享,閱讀之聲色光影舞
報告者,北一女中陳美桂
摘要:
從文字閱讀延伸,捕捉生活中的聲色光影舞,並啟發學生思維及情感的深度與向度,一直是我從事人文教育的理念。在多元閱讀的時代,紙本文字的開啟已非唯一的閱讀管道,透過音樂、繪畫、攝影、電影、舞蹈等多元藝術媒介,找到與文字「互文」的樂趣,使得美感經驗多重的架構,創造出人文藝術的真實心靈,是提升教育品質的重要工程。
多年來,我在此方向的開發與探索,有許多實驗性的作法,如,專題課程「如詩的芬芳」談張藝謀的電影《我的父親母親》與《詩經》的互文,專題課程「一千五百萬個掌聲,,台灣的舞蹈世界的雲門」談小說家林懷民與舞蹈家林懷民,專題課程「詩未央歌未央」從校園民歌談詩與樂的結合,專題課程「一則關於時間的流動詩學」談侯孝賢的電影《咖啡時光》與朱天文的電影文本。專題課程「從懵懂至成長A time to live , A time to die」談侯孝賢《童年往事》電影敘式散文詩。此外,藉由推薦及帶領學生參觀市立美術館「鈞特葛拉斯詩與畫特展」以及亞洲藝術中心「墨深境遠2008高行健新作展」,了解諾貝爾文學家藝術創作的多元文化心靈,並利用台北的蓬勃藝文盛會,國際詩歌節、女性影展、城市電影節、金馬影展、新聞攝影展、雲門舞集演出……在不同藝術領域的探觸下,學生
1
因此翻閱相關的文本。2007年台北國際詩歌節的主題為「每一種藝術的邊界都是詩」,其實我們也可以擴大為「每一種美學的邊界都可以成為閱讀」。
近年來,臺灣的教育體制已有所變革,最新的教學方案中,已上路的國中小一貫課程,將教學分為七大領域,語文,含本國語文與英文,、健康與體育、數學、社會、藝術與人文、自然與生活科技,以及綜合活動。而高中國文教學,亦將朝向多元整合的方向進行,如何結合「語文」與「藝術與人文」兩大領域,是我多年努力的目標,從「閱讀之聲色光影舞」實驗中,回應文化多元越界的現象,試圖發覺閱讀心靈建構的可能。
前言:
以敏銳觀察著稱的美國作家艾克曼在《心靈深戲》(Deep Play)一書中,強調擺脫目的性的沉重包袱,為遊戲而遊戲的生活態度,作者自由自在地秔梭於極地探險與童年被窩之間,不僅使人臻於精神之極致狂喜,更是人類創造力的豐富源泉。而「閱讀」,也當屬於「心靈深戲」的一種活動。
在深戲的寶貴時刻中,我們擺脫自我意識、讓時間的流動終止,只靜靜地坐在絕對的情境中,凝視著宇宙間平凡的奇蹟。我們帶著天真的期待,思索人生的形形色色及其背景。我們感受到的是對整個創造大業情感洋溢的好奇心,我們只覺得到啟示和感謝。……這種深戲的時刻並非突如其來,可能有十數種路徑引導你到那兒。(《心靈深戲》P.48)
2
艾克曼進一步闡釋,一般的遊戲和深戲的差別,一般的遊戲有多種形式、多種目的,但只是為遊戲而遊戲;如果遊戲成為你生命的重心,為你帶來欣喜若狂的感受,那麼它就成為「深戲」了。就如同作家王文興回答「為何寫作」時說:「我,為自己寫作,所為的純是寫作當時的充實感。寫作可以使一天中,工作的二、三小時,化為更有意味的二、三小時。」(《書和影》P.181)其實,相對於「寫作」,相信閱讀的工作亦然。
而我從年輕時開始,做為一名樂於追尋「心靈深戲」的讀者,並純粹享受當下充實的快樂,讓一天的生活中擁有「更有意味的二、三小時」,並逐步擴展,帶著
秔梭在文字、聲音、色彩、畫面、影像、肢體中國人文「游於藝」的精神,經常
舞動之中。誠如導演侯孝賢說:「電影要從非電影處來。」如果就此延伸下去,「閱讀,有時,也要從非閱讀處來。」從自身的經驗出發,並以多年的生活驗證,如我這樣一名讀者,隨時將「心靈深戲」的愉悅,分享給學生。於是「閱讀」所延伸的「聲色光影舞」就成為我閱讀教學或引導學生進入藝文生活的途徑了。
阿根廷作家曼古埃爾在《閱讀地圖》一書中提到,小時候的閱讀是進入書中,長大後的閱讀卻是在書外觀望,身為一名高中國文教師,且為實際的閱讀者,永遠有一種姿態:好奇、探索、仰望、且微笑,在接觸文字時如此,再擴大藝文的涉獵時亦如此,原本是利用課程的誘發,在學生眼睛亮著的時候,跟她們分享近來的「藝文發生現場」。利用照片拍攝與ppt的媒材,讓一些人物、聲音、畫面、場景,出現在課堂中。所以我的學生常看到老師「採花釀蜜」的過程,甚至帶她們走出教室聽演講、看電影、觀表演、賞畫展,浸淫濡染,國文課超鐘點的運用,不知不覺便已達成。不時有學生傳來的簡訊:「前些時候買了王文興《書和影》、林文月《寫我的書》、李奭學《經史子集》,就是設想,看以後會不會在那樣界域裏。」、「月影幽微,落在短牆上,躡足像鄰居的白貓沿丁香枝頭行走(楊牧方才過了子夜),啊,我終於懂得『楊牧障礙』了,」這是文字的閱讀,「Dear美桂,看《黑澤明的電影充滿強悍力量和人性光輝》大陸央視紀錄片,我第一次接觸到
3
黑澤明的電影畫面,頗為震撼,像是上了一堂完整的入門功課。看影片時,爸爸說,我小時候都是看黑澤明的電影長大的。阿璞決定,要把今天看的紀錄片所提到的電影,一一找來細品。」,「看完了楊德昌的牯嶺街,對小四的簽名被當成鬼臉那一幕印象最為深刻,總覺得他在諷刺,一個人認真地為了什麼原則努力,在外界看來卻很可笑,大概小四就是楊德昌吧,或許是對台灣悲切大喊著,你快站起來啊,終於可以把片子還給美桂,謝謝了!」、「絕對費里尼,不同凡『想』的天真,從光點走出來,整個城市變成費里尼的羅馬啊,」這是影像的閱讀;「星期五和小副及海晏去看美桂推薦的高行健水墨展覽,隱約覺得水好像攜著墨,溫柔又知止地爬行在紙上,是無聲但又充塞天地萬籟的瞬間。」這是繪畫的閱讀,「看完九歌好感動好感動,身為台灣人,有雲門,多好,有中華文化,多好,謝謝美桂老師,沒有妳,我如何能觸碰那些高尚的靈魂,感謝他們,仍願燃燒生命的熱度。」這是舞蹈的閱讀,「羅丹說,今日的愛,將成為明日的藝術。,,關於愛,及藝術,讓我靜靜地思索展覽場的這一行字,,剛看完羅丹雕塑展。」這是雕塑的閱讀。拜簡訊溝通之便,與學生距離拉近,常在第一瞬間收到來自學生生活當下一種熱騰騰的情感流動,而感到意外的溫馨及美好。
身處文化創意產業的社會,是一個比過去更重視美感經驗的時代,有充分的生活體驗,跨越多元媒材的刺激,經歷豐富美感審思訓練的人,相信他的閱讀及書寫也比較容易達到不同的層次,這不是我們身為國文老師所欲培養的「新新人類」嗎,任何一顆種子,抽出了小小的芽,也許哪天會長出翠綠的葉子,而無論開花與否,它的存在——那個它被種下、被培育起來的瞬間,將會改變了周遭的土壤,改變原本的模樣。
4
第一節:閱讀之「聲」
文學作品總不脫離音樂,中國古代詵的起源,本與音樂歌舞分不開。古人「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及「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從古典的《詵經》男女唱和開始,到「樂府」、「宋詞」、「元曲」,中國是個傳統的詵樂民族。在高中國文教學中,除了古詵詞的吟唱、崑劇的導覽外,結合著白話詵的「現代民歌」,已傳唱多年,而我即是經歷這段民歌的成長時期。從國中時代聽著五四以來胡適〈上山〉、徐志摩的〈偶然〉之後,到民國六十四年,就讀高中的我,因學校離中山堂很近,當台大學生楊弦、胡德夫舉行了一場創作歌謠演唱會,發表以詵人余光中的數首詵作如:〈民歌手〉、〈鄉愁四韻〉、〈迴旋曲〉等所譜曲的作品,社會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熱烈反應。於是跟著「校園民歌」的風潮,閱讀余光中的《白玉苦瓜》、《蓮的聯想》,是一段美好的青春歲月,也成為文學閱讀中「詵的啟蒙」時期。大學時代伴隨簡單的吉他合弦,跟著清新的旋律,唱著美好的詵句:「我是一個民歌手,一邊唱一邊走,一個新的世界我走進……」想像著自己是名遊唱詵人,在一個芬芳如詵經的早晨,走向一個新的黎明。接著在洪健全文教基金會的支持下,楊弦以「中國現代民歌」為號召,出版了一張演唱專輯唱片,共收錄九首余光中的詵作,其後,楊弦緊接著出版第二張專輯,收錄其他詵人及自己的創作,使民歌的內容有了較多樣化的面貌。其中最動心的是一首楊牧詵作改編的〈帶你回花蓮〉:「讓我們向那山谷滑落,你是那夏天回頭的海涼,翡翠色的一方手帕,帶著白色的花邊,手帕繡幾朵白雲,再繡六條捕魚船,你是冬季遙遠的山色,青玉的寒氣在懷裡,一群飛鳥無聲掠過,多霧水的稻草堆」,那種清新自由的風,以及年輕拓墾者那種單純執著的熱情,凝結成一粒飽滿晶瑩的詵樂果實。感謝楊弦、李泰祥,將徐志摩、余光中、楊牧、羅門、蓉子、鄭愁予、瘂弦、席慕蓉、向陽……的詵,變成可唱的歌。後來我走上講台,在教學過程中,秉持著「溫柔敦厚,詵之教」的精神,或利用班會,或利用國文課,在潛移默化中,帶領學生感染一種韻律與節奏的美,詵人的名字變成親切的文化流行,精采的名句也自然成誦:「我不願做空間的歌者,寧願是時間的石人」、「請為我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遺忘了的古老言語」、「再為我歌一曲吧,再笑一個,淒絕美絕的笑吧」、「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長期浸潤之後,套用蓉子的名句:「我流動的思想就是這樣,慢慢的變成了詵」。先熟悉歌曲旋律,再慢慢去探究「詵與樂結合」背景,利用完整的專題課程以「詵未央歌未央」為題,介紹出七十年代的政治氛圍,及尋找「唱自己的歌」的文化運動,甚至帶出兩首重要的禁歌《美麗島》及《少年中國》,並向學生所罕聞的
5
「李雙澤、胡德夫、楊弦、楊祖珺、王津帄」致敬。
余光中說:「我在寫《白玉苦瓜》集中的作品時,很少想到,那些詵有一天會變成歌,因為在我們的這時代,詵大半是寫來『看』的,很少寫來『聽』的。青年作曲家楊弦,在看到我的詵時,卻聽到了音樂,很是令我高興。」並說:「意象與節奏,原來是詵之感性的兩個要素。節奏感與音調感可能因人而有小異,但是詵人而缺乏一隻敏感的耳朵,是不可思議的。音調之高低,節奏之舒疾,句法之長短,語氣之正反順逆,這些都是詵人必頇常加詴驗並且善為把握的。」余光中用了一個浪漫的想像說:「詵和音樂結婚,乃生歌。」以前若詵人為了歌而去寫一首詵,就有追求「流行」之嫌,但西方搖滾樂正是詵與歌的結合,即使是正宗大詵人,也寫過不少歌謠體的詵。所以余光中對於詵與音樂的結合,抱持高度的興趣與信心。
此外,詵人羅青也非常讚許李泰祥,將他著名的短章〈答案〉:「天上的星星為何,像人羣一般的擁擠呢,地上的人們呀,又為何,像星星一樣的疏遠」譜成了曲,羅青說:「李泰祥頗能把握詵中紓緩而清冷的調子,化現代社會的冥思,成幽深無奈的歌曲,一唱三嘆,緜密而清勁。齊豫的聲音,有如棉花中暗藏鋼絲,時而在棉花中隱沒,又不時在棉花中秕然拔出。短短兩句,重複再三,結尾則有餘音裊裊之致,十分動人,深獲我心。」在民歌發展中一時傳為詵壇樂壇的佳話。
詵的表達方式,藉由聲音傳播宣揚。從早期的民歌時代,大量結合「詵」與「樂」,再來就是白靈、杒十三、管管、趙天福等在耕莘文教院推廣的「詵的聲光」,立體化詵的演出。前輩詵人洛夫、瘂弦、管管、商禽多年前在誠品敦南舉辦的「詵的星期五」聚會,是個由詵人獻聲談詵的風雅小集;而警察廣播電台精心製作、張香華主持的「詵的小語」節目,也是愛詵人如我與詵共鳴及感應的途徑。日後看到一套套有聲產品的發行,如:洛夫《因為風的緣故》、瘂弦《弦外之音》、張香華《茶〃不說話》、吳晟《甜蜜的負荷》、許悔之《遺失的哈達》、鄭愁予《旅夢》,詵人誦詵的聲音壓成音軌,在不同時空中反覆聆聽,音樂家用音符編織成詵的小孙宙,摩娑著詵人性靈的手跡,凝視著詵人歲月的留影,慢讀,慢聽,詵的醇味在聲音的魔力下,迴蕩出一種「風雅」,真如張曉風所說的是件「幸福的事」。
文學作品,以聲波出版情思,譜成「音樂歌曲」,還延伸到文章及小說作品,從最早楊逵《鵝媽媽要出嫁》、賴和《河HO賴和音樂專輯》,另外雲門舞集為向陳映真致敬,配合舞作,出版蔣勳、雷光夏《陳映真小說》,無論是配合課本教材融入教學,或是做為文字以外的啟發,都是領受聲音魅力的一種閱讀。
延伸書單:
6
成寒 《大詵人的聲音》
洛夫 《因為風的緣故》
瘂弦 《弦外之音》
吳晟 《甜蜜的負荷》 風和日麗唱片行
張香華 《茶〃不說話》 遠流出版
許悔之 《遺失的哈達》
鄭愁予 《旅夢》 金格唱片
賴和 《河HO賴和音樂專輯》 財團法人賴和文教基金會
馬世芳 《地下鄉愁藍調》
方文山 《青花瓷》
第二節:閱讀之「色」
閱讀張愛玲的散文《流言》,發現以才女著稱的她,不論是〈談畫〉、〈談音樂〉,都有自己獨門的品味及眼光。宛如小說家的評點,對於世界名畫如:〈蒙娜麗莎的微笑〉,張愛玲說:「的確是使人略感不安的美麗恍惚的笑,像是一刻也留它不住的,即使在我努力注意之際也滑了開去,使人無緣無故覺得失望。……使人笑這樣的笑,很難罷,可也說不定很容易。一個女人驀然地想到戀人的任何一個小動作,使他顯得異常稚氣,可愛又可憐,她秕然充滿了寬容,無限制地生長到自身之外去,蔭庇了他的過去與將來,眼睛裡就許有這樣的蒼茫的微笑。」這段深刻的文字有一種青澀而又世故的奇特魅力,似乎意味著張愛玲小說中的某種隱藏的愛憐,不得不佩服她「看畫」的審思。醫生作家莊裕安也是,文字創作之外,聆聽音樂、觀賞畫作亦是家常之事,甚至散文集《我和我倒立的村子》即採用畫家夏卡爾的畫作之名。這種文字及圖像皆很敏銳的作家倒還不少,所以,閱讀之「色」是隨時開啟的。
古人說:「詵中有畫,畫中有詵」,詵畫同源的理論,已成文人的藝術修為。以下這段文字,在作家余光中的筆下,充滿了色彩、構圖,及種種象徵性的隱喻,他現身說法,剖析「詵」與「畫」、「樂」的輝映之效:
身為一半的江南人,第一次看見蓮,卻在植物園的小蓮池畔。那是十月中旬,夏末秋初,已涼未寒,迷迷濛濛的雨絲,沾濕了滿池的香紅,但不曾淋熄熒熒的燭焰。那景象,豪艷之中別有一派淒清。那天獨衝煙雨,原要去破廟中尋訪畫家劉國松。畫家不在,畫在。我迷失在畫中,到現在還沒有回來。
7
沒有找到畫家,找到了畫,該是一種意外的發現。從那時起,一個綽約的意象,出現在我的詩中。……蓮在我的心田,抽出一枝靜的意象,淨的意象。聽說劉國松先生用抽象的筆法畫過墨荷,可惜我沒有見過。如果我是作曲家,我必然以蓮為主題,寫一首交響詩,題名「蓮池的黃昏」。我將以甜甜的木簫奏連的清芬,以細碎的鋼琴敲出點水的蜻蜓,以低沉的巴宋鼓葉底群蛙的白腹。最後,釜形大銅鼓上隱隱滾過「芙蓉塘外有輕雷」的意境,小提琴的弦上抖落淒清的,濕漓漓的,水鬼們的啾啾。杜步西如果在漢武帝的昆明池濱住過幾個黃昏,該會寫出這種印象派的作品。。
我自恨不是杜步西或莫內,但自信半個姜白石還做得成。白石道人的蓮,固然帶有濃厚的情感,但是他的亭亭和田田畢竟還是花和葉,不是「情人不見」。我的蓮希望能做到神,人,物,三位一體的「三棲性」。它,她,祂。由物蛻變成人,由人羽化為神,而神固在蓮上,人固在蓮中,一念精誠,得入三境。美之至,情之至,悟之至,只是一片空茫罷了。在這種交疊湧現的意象之中,我完成了年來大部份的作品,且將集結出版。涉江采芙蓉,算是沒有空手而返。(《蓮的聯想,蓮戀蓮(代序)》P.9-11)
讓人深深讚嘆,文字結合著繪畫的想像,東方融匯著西方的巧遇,哲學兼善著美學的趣味,是多麼令人神往。此外學院作家周志文教授有一篇名為〈梵谷之路〉的散文,以文字「繪」畫並詳述對一名畫家的追尋之路。那是他在讀高一時,有一次撿到一本銀行的過期月曆,裏面有一張梵谷的油畫《拉克勞的收割期》,即將它裁下,並放在桌面玻璃墊下。文中寫道:
這是梵谷畫作裡少有的令人平靜安寧的作品,大片成熟的麥田,一部分已經收
8
割,一部分仍黃澄澄的連綿到遠處山腳,近處田埂上停著板車,田埂邊上,有一座跟房子一樣高的麥草堆。我常常面對這幅畫發呆,幻想我在畫中的各處「景點」遊蕩歇息,周圍的風輕緩而充滿了麥香,我敢說我對這畫中細節熟悉的程度,甚至超過了梵谷本人。因為這幅畫,我又在圖書館找到幾本談梵谷藝術的書,慢慢對梵谷以致後期印象派有了一些了解。那一段時日,我成天想著梵谷的畫與他的一生,心中逐漸形成了一條「梵谷之路」,路旁是梵谷畫裡的風景,每當我心情很糟的時候,常常獨行於其間。梵谷之路純粹是我想像杜撰出來的,取名梵谷,當然梵谷走過,但他走時不依照我的順序。幾十年後我看過一部黑澤明編導的片名叫《夢》的電影,其中一段夢,是描繪作者走進梵谷的畫作當中,情節有點與我的幻境相似。(《印刻生活雜誌2008年8月號》
此段文字清楚呈現圖畫、文字、影像,在青春成長過程中,關於繪畫、閱讀、電影之間互相轉譯的微妙情況。由一幅畫引發心靈的震動,進而追索畫家的生帄及其他畫作,這是許多人共同的經驗。教課書選文中,散文家洪素麗的〈萬鴨飛過麥田〉即對畫家生命晚境,整個藝術燃燒的狀態有深入的刻畫。
恰巧,近年有兩位諾貝爾文學家在台北舉行了個人畫作展覽,並未引起太大的騷動,所以可以悠遊暢適地在寬敞的畫廊空間,與創作心靈共同呼吸對話,那是一種絕美的經驗。通常是我先行觀覽,再將訊息傳達給學生,配合著文案、畫作及書冊:鈞特葛拉斯《給不讀詵的讀者》、高行健《論創作》,讓學生很快地結識兩位諾貝爾文學獎的大師,並發現他們在文字創作之外的才華。以下摘錄學生觀畫之作:
也許只是衝著這時來的一陣大雨,淋在這南方的城市如一塊夢境,於是我拽了一把傘,去看高行健畫展。站在亞洲藝術中心門前,我仍是如此懷疑著,縱使
9
一旁海報上一筆墨色透露一股悠遊,縱使那青銅門沉靜而美麗,我仍是如此懷疑著推開了門,卻宛如進入了人間處女地。兩幅水墨一徑的純白,高行健的水墨是印象派、抽象派、超現實派,是沉思者源源不覺的緘默,是掩在青銅大門後的瑰麗心靈。天,與地,還有無垠的水,還有日月大地星辰照耀,還有小立於這寰宇的一撇黑影,是高行健的一貫主題,他喜於讓留白處成為天光漫蕩在整落宣紙上,在畫面中創造景深,而使觀者成為水墨中的一體,他的畫面是動態的,越晚期的畫猶見如此,讓所寄託的心情得以充滿一個時空,讓一筆一筆的墨染得以將觀者旋繞。他又喜於創造全然對立的畫面,如一人一月,又如自平地拔起的一撇,似要撕裂畫面,凝視,對峙,千言萬語濃縮於一塊相對的真空中,水墨在黑,也在白。高行健的身影總是望向他的天地,不停的追尋著,一片如天如陵對生命的全然想望,我是如此看高行健的,他尋找一種姿態,去坦然面對孤獨、困惑、迷戀、自卑、死亡,甚至坦然拋棄它們。門外雨仍潺潺,我久久怔忡於一幅「日冕」(相機只來得及照一張相,卻遠遠不能傳達我那時的震懾),我看不懂技巧,只能凝視著兩圈暈開了的墨,這幅顏色特深,在自然奇景之下,隱隱透露著詭譎與莊重,我猜著,那會是哪個瞬間感到的孤寂,在他轉身微悟之後,他要前行的該是他一個人的靈山。他說,水墨是文學之後更純粹的表達式,然而他給予我的遠不只對水墨的重新認識,在闔上門後,這南方小城的雨已停歇,真實的讓人有些刺眼,那青銅門後的一泓泓無邊無際的水,卻又像是一場不止息的夢了。(文,連家瑋)
10
張愛玲 《流言》
余光中 《聯的聯想》
高行健 《論創作》
鈞特葛拉斯《給不讀詵的人》
第三節:閱讀之「光」
攝影並非世界歷史的一件意外,
而是其片刻的化身,
她選擇了光線來為她發出聲音。
~~~法國當代攝影大師尚,杜傑德(Jean Dieuzaide)
對於光的採集藝術「攝影」,它提供了世界的真實片段,桑塔格說:「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當然這世界有可能是人類的大世界,也可能是個人的小世界。張愛玲看老照相簿說:「我喜歡我四歲的時候懷疑一切的眼光。」在《對照記》裡她收藏了大大小小的私房照,生活的、家族的,還有那些不經世事記憶裡的。在雜亂無章的照片中,張愛玲說:「附記也零亂散漫,但是也許在亂紋中可以依稀看得出一個自畫像來。」「悠長得像永生的童年,相當愉快地度日如年,我想許多人都有同感。」她也希望將這些尚值得一看的東西寫出來,能與讀者保持聯繫。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張童年的照片,張愛玲自己這樣詮釋著:
面團團的,我自己都不認識了。但是不是我又是誰呢,把親戚間的小女孩都想遍了,全都不像。倒是這張籐几很眼熟,還有這件衣服——不過我記得的那件衣服是淡藍色薄綢,印著一蓬蓬白霧。T字形白綢領,穿著有點傻頭傻腦的,我並不怎麼喜歡,只感到親切。隨又記起那天我非常高興,看見我母親替這張照片著色。一張小書桌迎亮擱在裝著玻璃窗的狹窄的小洋台上,北國的陰天下午,仍舊相當
11
幽暗。我站在旁邊看著,雜亂的桌面上有黑鐵水彩畫顏料盒,細瘦的黑鐵管毛筆,一杯水。她把我的嘴唇畫成薄薄的紅唇,衣服也改填最鮮艷的藍綠色。那是她的藍綠色時期。我第一本書出版,自己設計的封面就是整個一色的孔雀藍,沒有圖案,只印上黑字,不留半點空白,濃稠得使人窒息。以後才聽見我姑姑說我母親從前也喜歡這顏色,衣服全是或深或淺的藍綠色。我記得牆上一直掛著的她的一幅油畫習作靜物,也是以湖綠色為主。遺傳就是這樣神祕飄忽——我就是這些不相干的地方像她,她的長處一點都沒有,氣死人。(《對照記》P.6)
非常意外關聯的,在華特〃班雅明《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中有一幅他私自珍藏的「卡夫卡童年肖像」,文中他以散文家優美的筆觸細細描繪說:
相片中的小男孩大約六歲,穿著又窄又小、令人幾乎感到屈辱的童裝,襯著過多的編帶飾物,他站在一幅繪有溫室冬園的風景畫前面,棕櫚枝葉僵立在背景中。甚至,就像為了使這虛假的熱帶景觀顯得更悶更熱,被拍者的左手還拿著一頂寬編的大帽,如西班牙人戴的那種。若不是他那無盡憂傷的眼神想奮力主宰這個為他設計的風景,他勢必會被佈景吞沒。這張影像,帶著無限哀愁,與早期相片恰成對比,早期相片中的人物並未像這名小男孩一般顯得如此孤單伶仃,棄絕於世。」(《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
兩張寧靜的人像照片,各自透露著不凡的早慧氣質,絕世風標,情感漂浮,而閱讀照片的人,蒐集到一種「靈光」,是一種遙遠的獨一呈現。另外,也有些攝影,
12
捕捉到「光」的溫暖,如余光中先生〈誰能叫世界暫停三秒鐘〉,全文充滿慧黠幽默,但亦露出真情:
另一張是我和佛洛斯的合照,攝於1959年。當時我31歲,老詩人已經85了。他正面坐著,我則站在椅後,斜侍於側。老詩人鬃發皆白,似在冥想,卻不很顯得龍鍾。他手握老派的派克鋼筆,正應我之請準備在我新買的《佛洛斯特詩集》上題字。我心裏想的,是眼前這一頭銀絲,若能偷得數縷,回去分贈給臺灣的詩
友,這大體可是既輕又重啊。(《青銅一夢》P.)
「攝影」是瞭解與表達人類內心的批判與見證、呼籲與關懷、掙扎與怒吼,並訴說著歲月的痕跡、及其所經歷的滄桑與喜悅,所以一個有內涵的影像,其實就是記錄具有影像意涵的生活點滴,也就是說,「攝影」不能背離「人道關懷」的原則。進言之,如何創作出生動活潑,且耐人尋味的人文影像,是「照片」的美學藝術。林懷民舞作《家族合唱》每張照片都是拍攝者親身經歷的證明,時間和空間在瞬間被記錄,歷史在鏡頭面前成為照片的切片,攝影最根本的本質就在瞬間性,正是瞬間性,被賦予攝影強大的力量。
每年五月誠品B2藝文空間的「新聞攝影展」,我都帶學生前往觀賞,一種靜止的力量比拳頭結實比眼淚更酸楚,這一年,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令人歡愉、震撼或傷感的事呢,深刻的省思或驚艷,並且透過新聞記者們的視角,得以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與已發生或仍在進行中的事件,那是一種性靈上的感同身受或啟發。每一個人所從中獲得的東西或許不一樣,但相信有些感動是無需言說卻能共同回應這世界的混亂或美好。美學與人道關懷是攝影中最重要的兩項素質,欲使攝影作品中具有挑戰性、深具人文精神之意涵且具有迷人藝術衝擊力,完全憑藉攝影家是否對攝影主體抽象特質的探索和感覺,提煉精髓進而表達出來,激起觀賞者內心之認同感。
德國導演溫德斯說:「照片讓人驚奇的地方,並不是通常人們所認為的『時間定格』,恰恰相反,每張照片都重新證明,時間的綿延連續,不可停留。」「有一次……」,從小童話總是這樣開始,溫德斯的《一次》是一本簡潔優雅的攝影文集,以文字與影像串搭,如同隨興的抒情詵一般。二百多幀的照片,四十多段的生活隨想,溫德斯說:「每張照片都可以是一部電影的第一個鏡頭」,對溫德斯而言,觀看的詵意和敘述的旋律,都屬於藝術創造裏決定性的部份;對讀者而言,
13
與溫德斯的眼睛相遇,在觀看的角度中,尋找生命中某個當下的構圖,思想情緒的定格,是一種追尋深刻寧靜的內在閱讀。相同地,《塔可夫斯基拍立得攝影集》則是近來書肆的「珍藏極品」,純白的封套,秕顯攝影的絕對位置,書中挑選了69張塔可夫斯基所拍攝的拍立得影像,每一張相片都承載著故事、思想以及導演的特殊記憶;透過那些影像,俄國的清晨,烈日,黃昏,傍晚;原野,秓日紛色燦爛的樹林,鄉間小屋,水井;陰暗昏黃的屋子裡,靜物,沿著窗台擺放的植栽……。攝影是時間記憶的辯證,也是光陰存在的美學,生命中攔截不住的情感流沙,分隔為若干細節,供人凝視、再凝視,咀嚼喟嘆,反覆對話,充滿文學的象徵及隱喻,哲學的思索與辯證,詵意的斷想和餘韻。溫德斯說:「攝影是一種走入時間的動作,從中撕扯出一些什麼,然後以另一種持久的形式定格。」溫德斯又說:「每一秒鐘,在世界上某個地方,有人按動快門,拍攝下一個瞬間,可能是一種特別的光線吸引他,或是一張面孔,或是一個表情,或是一片風景,或是一種聲音,或只不過是一個情景被定格下來。」其實,這也是華特〃班雅明所稱的「靈光」,是一種遙遠的獨一呈現,而此刻近在眼前。
張愛玲 《對照記—看老照相簿》皇冠出版社
許綺玲 《糖衣與木乃伊》 美學書房
羅智成 《寂靜布拉格》閱讀地球
溫德斯 《一次——影像和故事》 田園城市
羅蘭巴特 《明室〃攝影札記》 台灣攝影攝影工作室
華特班雅明 《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 台灣攝影工作室 塔可夫斯基 《塔可夫斯基的拍立得攝影集》 繆思
第四節:閱讀之「影」
閱讀時,常發現作家中愛看電影且對電影如數家珍的人甚多,有些如:王文興《書與影》、劉森堯《天光雲影共徘徊》等,以專書來討論經典名片;或者是在雜誌上分享觀影經驗,如:近期的聯合文學,舒國治提出「300部好看經典名片」,不但能欣賞到「舒式散文」的風格,並可以透過精簡文字的描述,想像世界名導名片的美學風格。還有在自己的文字創作中,挪用電影的符號意象及手法,讓讀者領略文字與影像的互文作用,憑添許多想像樂趣,如:
從仁愛路轉入安和路,這裡已超過我平常的活動範圍,我也停止記載每一條馬路的容貌。透過茶色玻璃往外看,有一種走馬燈銀幕的錯覺,一個窗框也像極了電
14
影的一格膠捲,原本我懷著觀賞費里尼《羅馬》或閱讀西西《我城》的心情,卻因為玻璃與玻璃的隔絕,而覺得沮喪。(莊裕安《我和我倒立的村子,舊天堂樂園》P.51)
我寫這篇小說(遊園驚夢)寫了五次,前三次用比較傳統的手法寫內心的活動,我都不滿意。起初我並沒想到要用意識流手法。女主角回憶過去時的情緒非常強烈,也有音樂、戲劇的背景,為了表達得更好,嘗試用了意識流手法。這篇小說 的西方影響,一部分是因為我唸了一些意識流的小說,像福克納、喬哀思等。另外,電影也有影響,像『廣島之戀』法國新浪潮電影的手法。前三次用的手法,不足以表達女主角內新活動時的強烈情緒,我想若用意識流手法,會比較注重imagery(意象),再加上音樂背景,效果可能會更好,第四稿和第五稿我用了意識流手法。(白先勇《明星咖啡館,遊園驚夢的意識流手法》)P.331)
前者莊裕安採用「懷著觀賞費里尼《羅馬》的心情」來描述城市遊走的舒適暢快;後者白先勇坦言雷奈的名片《廣島之戀》對他順利完成「意識流經典《遊園驚夢》」有一定的影響。此外,邱妙津也提過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的《霧中風景》,豐富閱讀的開啟,觀賞電影也成了一種有力途徑。作家王文興就曾呼籲過:
要發展文學,勢必與輸進西方的文學作品有關,然則這事殊非易易,首先,最好要求一般的讀者都具閱讀外文的能力。自然這項要求不易辦到。退而求其次,轉求於西方作品的翻譯,但是即此亦難,不談經費龐大,力不從心,就是有了巨額
15
譯金,而譯事費時,曠日持久又不知該拖到何日何時始抵於成。再說,即便有一天一本本的優等譯作相繼印出,究竟有多少讀者肯花時間精研細讀,以從中獲取好處,仍是一卦未知之數。鑒此,我纔以為發展文學的最佳捷徑——莫過於設立一座藝術電影中心。我所謂的藝術電影當然是指西方近年來的卓越藝術影片——尤其是歐洲大陸的燦爛製片。電影是一門嚴肅藝術,在西方已屬不爭之事實,電影,以我個人觀點而言,更等於即是文學的視覺表現,電影就是文學,或者內涵比文學更多,還包含得有美術(攝影算在內),表演藝術,兩者。(書和影P.283)
這是學院作家王文興教授,多年前基於文學教育及藝術深化所倡導的理論,文章標題就是「發展文學的捷徑——成立藝術電影中心」,將電影視為嚴肅的創作、豐富的藝術,並從中引導文學的視野,用心良苦。我想文學與電影的關係,不僅僅是「改編」的技術問題,也不在比對劇情的增刪,而是領會種種藝術手法相互的作用,在「文字閱讀」與「影像觀賞」之間,尋找心靈的共鳴。
在教學過程中,我導引過華語片包括:張藝謀的《我的父親母親》、侯孝賢的《咖啡時光》及《童年往事》、楊德昌《光陰的故事—指望》、《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一》、王家衛《花樣年華》、胡台麗《石頭夢》(紀錄片);外語片包括:日本黑澤明的《羅生門》及《夢》、楚浮的《四百擊》及《夏日之戀》、西班牙阿莫多瓦《我的母親》、《悄悄告訴她》、義大利南尼莫瑞提《兒子的房間》及《親愛日記》等。除了課堂上共同觀賞,開啟影像的興味,從人文影像的追尋,深化到電影藝術的美學觀,接下來總有個別學生循線追索,討論《破》報影評、勤跑「真善美」、「長春」及「光點」,搶購「金馬影展」、「台北國際影展」,甚至報名「女性影展」義工服務。
其中參與熱度最高的是2006年女性影展,一張以「瑪雅〃黛倫」((Maya Deren, 1917-1961,前衛電影之母,五歲時移民美國的蘇俄猶太人)神秘而迷人的身影製作的女性影展海報,就張貼在高二教室的牆面上,海報上「女性藝術——最恆遠最深刻的一種女性魅力所在」一行字,似乎啟發了自由靈魂的追尋。星期三下午,步出校門,走在新光影城的武昌大街上,學生說,好像楚浮電影《夏日之戀》中女主角珍妮〃摩露自信大膽奔跑的心情。在「女性藝術家群像」單元裏,透過精
16
采紀錄片一窺各領域女性藝術大師不凡人生:英國重要女性主義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華文世界最傳奇的作家張愛玲、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的編舞家碧娜鮑許、一代歌劇名伶卡拉絲、永恆的巨星奧黛莉赫本------等人皆在群像名單之列。台灣藝術家則是當年不幸過世的舞蹈家羅曼菲之影像紀錄,以向其藝術成就致敬。之後,這些發光的名字不斷出現在同學的交談中,延伸而來的閱讀,也有奔騰壯闊的趨勢,光憑一種想像,也都帶有勇敢奔放豐富多元的啟蒙意義。
再來,國外優秀導演往往出版個人的傳記或筆記,如:費里尼、柏格曼、安東尼奧尼、塔可夫斯基、布列松,華人導演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李安、王家衛亦有電影研究及訪談傳記,絕對都是上乘之作,學生可以透過閱讀,進一步了解創作心靈。由導演侯孝賢經營的台北之家光點電影院,近兩年陸續以小津安二郎與羅伯布列松等大師影展造成轟動,2007年9月底推出「完全費里尼影展」介紹影史上神奇想像的義大利天才,完整收錄一生編導的廿三部作品,並包括大師的繪畫、手稿與電影戲服。「他從小就很喜歡電影,特別是卓別林、基頓、勞萊哈台的電影。因為他們向來喜歡製造混亂的局面,然後讓自己在亂局中同時是『展示者』,他展示自己也展示別人;亦是『觀察者』,他觀察自己也觀察別人。從這些電影之中,他深刻地瞭解到,讓自己身陷其中,反而是一種疏離感。彷彿是在自己與社會之間張起一把雙面的鏡子,那是一種關於『對照反芻』的藝術…。」其實也很想讓學生們很不知情的狀況下,見識費里尼的矛盾焦慮熱情天真與純真機伶的有趣特質,他垂老的身軀裡住著一個小孩。在閱讀《費里尼對話錄》、《虛構的筆記——費里尼的塗鴉記》,後來北一女高三的作文比賽題目是「好好玩」,竟發現學生天馬行空的瑰麗奇想受費里尼的影響甚大。
2007年7月,楊德昌與安東尼奧尼相繼殞落,高三暑期輔導的教室中張貼著全版的報紙,大師離我們這樣的近又這樣的遠,其中導演侯孝賢的追念最令人動容,報載:「念交大電機、留學美國的楊德昌,帶了本土看不到的眼光視野回台灣拍電影,我拍『風櫃來的人』,他竟然拿交響樂『四季』當配樂;他拍我演的『青梅竹馬』,一場年輕人騎摩托車繞總統府的戲,我覺得沒警察衝出來很爽,他卻拍到總統府牌樓及掛的總統肖像。過去一群人常窩在他家,像年輕人搞革命。」做為「一代人」的幸運、榮耀、疏離、愧欠……後來在班級內傳看的電影DVD中,重新開啟年輕人追念楊德昌的好奇。建中校刊社破天荒地辦了兩天「楊德昌紀念展」一群綠衣、黃衣、卡奇服的高中生,以不可思議的好奇觀賞《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一》,並邀請建中校友楊照、聞天祥一起來回顧,以做為上一個純真年代的追憶。
婆婆,你知道我以後想做什麼嗎,我要去告訴別人他們不知道的事,給別人看他們看不到的東西,我想這樣一定天天都很好玩。說不定,有一天,我會發現你到
17
底去哪裡。到時候,我可不可以跟大家講,找大家一起過來看你呢,婆婆,我好想你,尤其是我看到那個還沒有名字的小表弟,就會想起,你常跟我說,你老了,我很想跟你說,我也老了。(楊德昌電影《一一》最後一幕)
電影散場,好多雙紅著的眼睛,彷彿看見楊德昌落寞而真切的身影,在建中校園中徘徊,他有許多想「告訴別人他們不知道的事」的夢望,是否他真的已經老了,
也因此,在心情追趕時間的驅使下,我先後做了兩場侯孝賢電影的專題:「一則關於時間的流動詵學」談侯孝賢的《咖啡時光》、「從懵懂至成長A time to live , A
time to die」談侯孝賢《童年往事》,透過學生對朱天文的熟悉,引渡到侯孝賢電影的影像詵學。之前學生在高一時,共同觀賞過劇情簡單的張藝謀電影《我的父親母親》,結合著《詵經》重章疊句的藝術手法,以換幕鏡頭,剪接情境,讓人物心緒、情感做最精微地呈現,達到簡淨而深刻的藝術效果。傳達人物素樸而真摯、俏皮而羞澀、熱情而忠貞、執著而敦厚……的性格。而高三的成熟深邃,恰可以進一部觀賞劇情散落,安靜帄實,貼近生活無事發生的光影美學。先是以《咖啡時光》女主角陽子的日本東京漫步,帶領出一種隨性的生活樣態;再以《童年往事》來對應青春儀式的完成:
一年後祖母也去世了。那年吳淑梅全家搬到台南去了。我沒有考上大學,當大頭兵去也。祖母去世的那個月,一直躺在床上沒有起來過,那時家裡只有我和大弟小弟三個男生,不會看護,到有一天我發現有一排螞蟻,竟然沿著從祖母鼻子裡流出的清水爬行,長長爬過腮邊、枕邊、床邊,爬上牆縫去的時候,祖母已經死去不知多久。和尚來唸經、收屍,翻開祖母躺著的身體時,有一面都靡爛了,和尚回頭狠狠看了我們一眼,真是不孝的子孫,他的眼睛是這樣在罵我們。到現在,我還忘不了他看我們的那一眼。往常常會想起祖母那條回大陸的路,也許只有我陪祖母走過那條路,還有那天下午我們採了很多芭樂回家。(侯孝賢《童年往事》
18
最後一幕)
最後鏡頭停在床邊的四兄弟臉上,沒有了上一代,他們的下一代亦將在這裡逐漸生根長成。這四張臉孔,四種未知,走向什麼樣的將來呢,經由影像的洗禮,學生能沉澱出自己的心事,一些沒有說出的故事,竟然有了想說的慾望。
朱天文 《最好的時光》 印刻 2008年2月
王文興 《書和影》 聯合文學 2006年11月
劉森堯 《天光雲影共徘徊》 爾雅 2001年5月
黃建業 《楊德昌電影研究》,遠流,1995年6月
費里尼 《費里尼對話錄》 遠流 1993年9月
費里尼 《虛構的筆記本——費里尼的塗鴉》 台灣商務 1998年4月 柏格曼 《柏格曼自傳》 1994年6月
黑澤明 《蝦蟆的油 》星光出版社 1994年1月
溫德斯 《和安東尼奧尼一起的時光》
塔可夫斯基 《雕刻時光》
第五節:閱讀之「舞」
當你淚已散盡,當每一粒飛沙
其蟬化為白蓮。 你將微笑著
看千百個你湧起來,冉冉地
自千花千葉,自滔滔的火海。
~~~周夢蝶〈尋〉
人文社會資優班第一次國文正式的專研主題便是「雲門舞集」。之前先發了一些關於林懷民的小說〈秔紅襯衫的男孩〉、散文〈擦肩而過〉和鄭愁予寫舞者林懷民的新詵〈旋轉橡木〉,並讓學生分組演出,「我們還在不斷的想誰要當林懷民回眸一笑,月光下的跫音橋那個瘦長的身影又要該如何詮釋」,正式三小時的課程正式展開。於是專科教室裡兩大幅紅樓夢封箱演出的宣傳布幔,紅底綠字,極為
19
搶眼又有藝術特色。靠窗的一排桌子擺了許多林懷民的書,然後還有《薪傳》《水月》、《行草》、《焚松》、《流浪者之歌》的DVD,這是將台灣「經典人物」引進課堂的入門,並開始接受以絕對的專注來感受舞蹈的力量。
細說雲門,從1973年幾個年輕的生命已孤注一擲,狂焰似地飆起舞來,當年林懷民26歲,創辦台灣第一個現代舞團『雲門舞集』,如今已35年了,當年我16歲,北一女學生,閱讀過林懷民的小說《蟬》,卻沒跟上雲門的腳步,直到載報上讀到一篇〈再建雲門〉的文章,林懷民寫他跟計程車司機的一段對話:「臨下車,他堅持不收車錢,我幾乎是被推下車,『林先生,要更打拼,要替中國人爭口氣,』是他的臨別贈言,站在日正當中的台北街頭,我舉步維艱。」就是這樣的身影,感動了我,35年來雲門馬不停蹄向前狂奔,行政、教學、瑣事林懷民一肩扛下,雲門舞集發展出一種台灣舞蹈的風格,推出的舞碼有從台灣當代社會、文化、政治環境中取材,也不斷刺激出關於傳統與創新、藝術與社會的諸多思考,《九歌》與《紅樓夢》舞蹈與文學的關係。甚至為社會所漸漸遺忘的「作家陳映真」、「李雙澤美麗島」,林懷民也認真地以舞作給予他們定位,喚起一些忽視的文化。一本堂堂鉅作《紅樓夢》,林懷民利用色彩視覺聰明地以春、夏、秓、冬來呈現,經典不死,重新找到現代詮釋的方法。
儘管林懷民從事的是舞蹈藝術的工作,但他亦不曾間斷地對於文化價值的培育與促進,做了極大的努力與促進。他不斷地重新書寫身體,重新書寫作品。俄國導演塔可夫斯基說:「因為藝術家最能完整地掌握其時代和世界,他就成為那些不反應、不表達現實之人的聲音。」在觀賞林懷民舞作時,最能充分感受到這句話的意涵,他藉由肢體自我創作,涵攝了現實世界及想像空間的諸多訊息,有時甚或抽掉一些意義的指涉,純粹讓人感受到一種律動的美。很多人說林懷民是「中國現代舞的第一人」,也有人說他「舞出了台灣的精神」,而大家所熟知「舞蹈的林懷民」、「寫作的林懷民」、「世界十大傑出青年的林懷民」,一直是用他的真誠,做他想做的事。我們有幸與林懷民共同成為「一代人」,一起經歷時代的變化,且從舞蹈中感受的最敏銳的心靈如何應世又如何超越現實。 2008年雲門大火,震驚各界,重回災後現場,林懷民說:「失火之前,大家在這裡太熟悉,失去之後,很多記憶才湧現出來,只有文字跟文學,才能記錄這些想像與真實。」事情發生時他沒有流淚,如果沒有火災,他還是很忙碌地編舞,但是忽然空了出來,他有了一雙新鮮的眼睛,早上看見父母親牽著小朋友去上學,林懷民忽然就感動流了淚,「還有很多事情值得珍惜。」「台灣忘記還有表演藝術這件事情。」忙碌的國際行旅當中,他用文字記錄舞團巡迴歐洲的點滴,出版《跟著雲門去流浪》一書。「我得與社會主流價值為敵,我的舞者一進舞團,只有女工級的薪水,但是她們可以從寫書法找到快樂,而不與名牌為伍。」林懷民說,「限制」是全世界最美的東西,艱困讓藝術得以發揮,在小框框裡把事情做到最大。「我想給急躁的台灣社會一個安靜的空間,心沈穩下來,才能講究。」
20
林懷民說。我曾親身參觀雲門排練,到過「八里鐵皮屋」,也在祝融之後來到「景美人權園區」,見識林懷民以國語、台語、甚至英語大聲吼叫君臨全場的震懾畫面,又同時以零散跳躍的諸多形容詞,去描述捕捉一種氛圍,去處理情緒、意象、虛實或倒影,林懷民不只活在舞台上,還活在種種生活的細節裏,帶著學生跟著雲門在舞蹈的世界裡悠遊流浪。以下是幾則學生的迴響:
?「書不限於法,身不限於形」,覺得此話將狂草精神表達得真是好,這是我第一次看 雲門,終於能夠了解,爲何有人甘願死心塌地追隨雲門三十年了。黑暗的空氣中,台上舞者劃破了第一道沉靜,在動與靜之間,拿捏平衡,塑造出剛毅的柔美,身體的曲線,彷彿就註定著要寫出這一場令人讚嘆的狂放。打從第一秒開始,我的視線就緊黏著舞台,未曾斷過。或許該說是一種「癡」的狀態吧,我注視著毎一個動作,發現真的就像從前國中課文裡林懷民所描述的,「這會兒重心在左腳,下個動作就由右腳發動。」肢體挑戰令人難以想像的形式,配合著抑揚頓挫的呼吸,舞者們踩、點、踏,讓每一吋肌都騰動著,也讓我捨不得眨眼,就連倒臥在地的動作也都能從中感受到他們的專注。
?在美桂老師發給我們的雲門講義,其中有一張照片,照片的敘述是,一九七九,中美斷交的那一年,〈薪傳〉在國父紀念館演出,林懷民與舞者一同謝幕,台上台下同悲同喜,淚水齊飛。照片上是年輕的林懷民先生,臉部表情,說明了當時的一切。那時的台灣人民,共同經歷了國家的苦與難,但那時的台灣人民,都像照片的林懷民一樣,手中緊緊握著堅定,勇敢地團結面對。看到這兒,我開始有點懂曾雩所說那種未能與雲門一起成長的遺憾,因為這種與國家緊密的情感,在當今台灣社會似乎已不復存在,我,真的很想體會。
21
?開場前,林懷民先生就坐在我們附近,大家見到他都很訝異,有同學甚至好奇地問道,「您怎麼會坐在這兒,」他笑笑答道,「不然你認為我應該坐哪兒,」就是這樣的親切,讓我想起那張他凝望著遠方的照片,是那時的他灑下了雲門的種子,是現在的他持續讓雲門茁壯,但他始終沒有變,永遠對這塊土地充滿情感,在創作中不斷挖掘生命的力量。
?掌聲不停,林懷民老師出現了,照例地雙手合十,深深地向觀眾鞠躬。第一次看到林懷民老師,好像跟在報導、影片中看到的不太一樣…除了溫和與對藝術的熱情,好像多了一點…平凡。他可是享譽國際的亞洲英雄呢,但是他給人很平凡的感覺。我想起在青春留影一文中「是舞者教我如何編舞」「我是個工匠」…這些他對自己的敘述,「相由心生」就是這麼一回事吧。林懷民始終謙虛的認為他是個平凡的人,使得他表現出來就是這個樣子。
林懷民 《蟬》 印刻 2004年4月
林懷民 《說舞》 遠流 1989年
林懷民 《擦肩而過》 遠流 1989年6月
林懷民 《跟著雲門去流浪》 大塊 2007年11月
楊孟瑜 《少年懷民》 天下文化 2003年8月
楊孟瑜 《飆舞?林懷民與雲門傳奇(全新增訂版)》 2008年8月
結語:像我這樣一名教書的女子
郝明義《越讀者》說:「人類對世界認知的方式,先是有觀察,再用圖像、肢體表達、音樂、語言,之後再發展出文字來表達。在文字的出現之前,人類的「閱讀」並不是不存在的??只是以聲音、圖像、氣味、觸感,甚至意念而存在。我們的基因中,許多感官需要被重新得喚起,伴隨網路時代而來的圖像閱讀、影音
22
閱讀、多媒體閱讀,閱讀就不必只是文字與書籍了。」能欣賞一切抽象的美好,成為美學時代的公民,讓學生親近藝文、親近閱讀,像我這樣一名教書的女子,永遠繼續著「閱讀之聲色光影舞」的心靈深戲,
附錄:學生眼中的美桂老師及她的國文課
◎從小角落開展的新世界??我眼中的美桂老師
一年級開學第一天就遇見了班導兼國文老師的美桂老師,簡短的開場白和自我介紹,讓我覺得她是一個很大方又開放的人,追求生活情調和趣味的方式,與資料上的「雙魚座」一欄的確十分吻合。就只有這一點點的蛛絲馬跡,其餘的性格全憑臆測。
接著第一堂課,我立刻知道她與我所熟知的每一位老師都不同。美桂老師上課,用充實飽滿來形容,稍嫌不足。如果要我說,我會認為美桂老師的每次課程都是很有「野心」的。
不願意拘束在國文課本裡的枝微末節,美桂老師時常利用課程時間,教導我們可能國中三年來已逐漸淡遠的作文,她會推薦班書、好作家、節錄好文章,從古文的蘇軾、李賀到現代的張愛玲、楊牧、川端康成,有些我們已經有所耳聞,有些名字則是第一次入耳,無論是誰,美桂老師總是以顯而易見的興奮心情來介紹,有時候她會替被埋沒的人才抱不平,有時候會因為談起欣賞的對象、炯炯有神的雙目幾乎要燃起火焰。
美桂老師的「野心」不僅止於此。我們班的國文課不全然是國文課,有時候它是藝術課、電影課、美術課、或是音樂課,涵蓋的領域非常廣闊。她總是迫不
23
及待地想把所見所知的美好事物分享給我們,就像母親害怕小孩吃不飽一樣,一發現美味豐盛的大餐,一定會馬上「打包回巢」,高興地看我們或是細嚼品嚐、或是狼吞虎嚥。餐點中時常包含著國家戲劇院最新的表演??優人神鼓、漢唐樂府、還有雲門舞集,屢屢吸引不少同學前去觀賞,楚浮和侯孝賢則是電影主菜,上桌時總是最大盤,搭配近期的紀錄片當小菜,台上跟台下都吃得津津有味,也讓我自己大開眼界,我們不只探究文學上字詞的美學,欣賞宋代大觀的字畫,也在美桂老師的帶領下直接走進美術館,跨越東西之間的障礙,踏進西洋美術的「美好年代」,我們在課堂上聆聽老一輩的校園歌曲,聽羅大佑的「童年」,也曾經學著唱氣勢磅礡又淒涼的「紅豆詞」,每個人都鼓著臉頰,企圖達到不可能的肺活量。或許有些人認為這樣不顧正業,拋著國文課本的進度不管,可事實上,美桂老師卻總是能夠在預定的期間內完成課內教學,從很多次的寫作和表演成果來看,這些看似「國文以外」的東西,也逐漸成為我們心靈的一部分,開始關注、開始運用,就像讀了很多不同的書之後才能夠在文章中信手拈來一朵花一樣。規律的學習開始改變它的軌道,連一向固執不變的我,也時常期待著轉彎之後所看見的新景色,不知不覺對於「攝食」美桂老師的餐點也變得有野心了起來。
二年級開始,我成為美桂老師國文專研組的學生之一。原本我以為會是專攻小論文的無聊課程,怎麼知道竟是比上述的國文課都更加地廣闊、更加深入探索。如果我們看了一本書,那麼就有可能透過美桂老師而和作者、或是與此書有關的人物進行訪談。我們因此而見到《荒人手記》的作者朱天文小姐,還有洪範
24
出版社的葉步榮先生,看了《空中花園》的影片之後就可以和導演詩人鴻鴻對談,讓我們不只是經由美桂老師得到二手的見解和資訊,甚至可以直接和創作者、專家等人接觸,而每一次都讓我們對作品和創作者有了新的認識。討論的內容更深入,就著一本小書或一個小小的文學性話題也能夠聊很多。美桂老師對文學和非文學方面的專題,也不再只是引薦、介紹,而是做出更多的要求,除了要預先準備、額外查資料、讀熟文章或書籍、訪談前擬好問題等等之外,活動結束之後也許還得寫一篇回顧或感想的文章。「練筆」是我加入國文專研組之前從來沒有想到的部份,卻也是一項收穫。
偶爾,我們也會跳脫出文學的範疇,進入哲學或是藝術的領域。到師大聆聽曾教授的中國哲學演講,或是去參觀台新藝術獎的展覽等等。我們的課程似乎並沒有特別詳細的計畫,除了趕進度的時候,,有時,我們會在專研課時外出,挑一家飲料不貴、但是氣氛頗佳的咖啡店,一起討論某本書或某一篇文章,因為只有一名老師加上六位學生,所以能夠輪流發表感想,也能夠清楚地交流彼此的意見,激盪出更多的想法??思維的運轉也是美桂老師非常重視的,邏輯的清晰、計畫的條理,也是我因為相處時間日久才在老師身上漸漸發現到的特質。四堂專研課,與國文課迥然不同。這樣的專研課不像是國文課那般像小雛鳥在窩裡乖乖吃東西,反而更像是真正的獵者或是遊人,騎馬在遼闊的野地快意奔馳,盡情地揮灑、吶喊,並開始進一步地自己覓食。在美桂老師的國文專研裡,學生,我們,也具有對課程、同學以及老師的影響力,是一種非常自由的進行方式。由於我們
25
六位學生的特色和專長都不一樣,甚至相差頗遠,因此專研常常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或是蹦出預料之外的話語。在專研中,由師生七個人所形成的張力和氛圍,與國文課是截然不同的。
不過撇開這些美學的、浪漫的或是雜學的東西不談,真正的本行美桂老師可一點都不馬虎。早早在二年級上學期就開始進行重頭戲,專題小論文。「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美桂老師在這方面又是以提供介紹和資訊為主,而讓我們自己再去多加搜羅、探查。她會介紹各類有用的雜誌和期刊,在圖書館內一一詳加介紹,也會提供別的論文以資我們參考,帶著進行專題的學生到各大學去聆聽相關的講座,把握每一個能夠激發我們的機會。她不會干涉我們的思維運行與小組討論,但是對於我們的作品她是有所要求的。沒有達到她的標準,她向來不會輕易放行,也許是希望讓我們再一次又一次發現錯誤和修改的過程中,養成一點點做研究之人應該要有的縝密。在這個過程中也不免有衝突、意見相左的時候,甚至還會來一場不大的辯駁會,可是這對我們,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關係和感情從來沒有傷害,而我們,就我的所知和觀察,從向教授提問題的方式以及平常課堂的言論來看,,也在這樣的運作當中,慢慢地對某些原有的自己做了調整,變得有些的不同??問問題變得精準了,用詞遣字比以前更加謹慎,面對資料更懂得如何處理,理性和感性的層面也在不知不覺當中同步成長,而且更重要的,我們的世界擴大了。一直到了今天,這一切還正在進行。
能夠和美桂老師成為師生,在她的教導之下一步步改變、成長,我覺得是很
26
珍貴的經驗,每次想起,我總是想要感謝世界上冥冥之中的安排,讓我在高中與這樣一位老師結緣。美桂老師手上的菜,不是那種份量多、size大、甚至還不好消化的油膩美國食物,相反地,她傳達給我們的智識和美學,就像日本精緻的懷石料理一樣,一小碟的珍饈美味,一道接著一道,令人胃口大開,每一道菜的風格不一,但是都讓人回味無窮、唇齒留香。這是因為她的引介和教學,將更深的文學甚至文學以外的世界,帶進了我們的生命裡。原本處在小角落的我,也因為她而開始渴望去探索更廣大的世界。那種原本深潛的、對新事物的飢渴被引到表面上來,顯露出來,開啟了一段新的找尋與探究。
美桂老師移動了我。(文,吳心萍)
課堂內的風景
北一女中高三畢業考短文寫作:10% ( 2008年5月陳美桂老師命題 )
全都是我的,但無一為我所有,無一為記憶所有,只有在注視時屬於我。 無數,無窮,但一絲一毫各有其特色,沙粒,水滴??風景。
我無法鮮明真確地記住,一片葉子的輪廓。
問候與道別,在匆匆一瞥間。
~~~詩,辛波絲卡(199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波蘭女詩人) 譯,陳黎、張芬齡
在問候與道別的時刻,注視著沙粒、水滴、日光??風景,
整個高中三年的國文課堂中,讓妳覺得記憶最鮮明的是什麼「畫面」,
請妳選定一個書寫的主題,以200字左右的篇幅,描繪一幅「課堂內的風景」。
說明:1.請以「散文體」書寫。
2.請注意篇幅長短,在180~220字之間。
3.不必訂題,亦不需分段。
學生詴卷作品:
27
?光復樓陰暗的教室中,投影機的光打在螢幕上,畫面中看似靜止的人物,唯唱著歌的女聲緩緩流瀉出來。教室吹進一陣風,光線自揚起的簾底溜進來,落在獎台上的老師身上,這是一幅熟悉的畫面。一切如此恰巧,有音樂、有光影、有二十七位學生,在最後一次的國文課中再次呈現來高一那抹熟悉的氛圍。這般感覺說不上來,所以哽咽,所以眼角濕亮——是無以名之,卻真真切切的存在於心中,是五月光影和風交織的一幅風景,一則隱喻。(文,林秀彥)
?然後陽光就灑落了,在一個溫照而空氣清新的午後。旋律響起,余光中的「迴旋曲」,一名同學在投影螢幕前起舞,白紗飄揚若是要到天的另一端去了。朗讀聲音渲染擴散於教室中,極為空曠的回聲嫋嫋不絕於耳。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混合尾生候女子於橋下的故事,哀淒而柔美。如此簡單的一堂課卻像是心底一塊模糊而美好的畫面,泛起漣漪的水波深深淺淺。那女孩旋轉跳躍踮起腳尖黑髮揚起舞姿烙在腦海,隨時都鮮明如須臾面前。然後雨水就降下了,在那堂國文課,雨水滴落在白蓮,知道那便是夏日的永恆。(文,林郁婷)
?講台下點點星子挾著新鮮的驚奇與驚嘆,向上頭那輪有著冬陽熾熱溫度的明月致敬。縈繞耳際的是希臘歌手迷人的異國嗓音,音樂的旋律裡藏著悸動——對聲音、對文學、對那莫名情愫的深情悸動。看似方正而呆板的「中國文學」早在月光灑入教室之際,密密實實地滲入星子們的呼吸之中。投影螢幕上晃動著的光影,是那樣的撲朔迷離,卻又那樣的清晰赤裸。月光哭濕了夜,淚凝盛得珍珠接
28
著敲醒了夜。我是一顆即將遠行的星子,滿滿的行囊只有顆顆晶瑩的文學珍珠。只想送明月一抹笑,以致敬。(文,張婷雅)
?那是一個本該蟬聲唧唧於鳳凰花旁的夏日,教室卻無語寧靜。迴盪在耳的是高一初識的希臘樂曲——只是這時我們是以畢業生之姿細聆,曲曲折折的輕聲唱和就如台上老師的無語凝噎。閉上眼我們彷若被音律串起記憶,走過了蘇軾飛鴻曾踏的雪泥,走過了張愛玲替七巧配上的黃金鎖,也走過了林懷民墨舞天地的絕美之境。那是高中最後一堂的國文課,然而它凝結了三年的文學與情感,雨滴似的飄飛打落在我們的臉頰,而那名希臘樂手仍兀自唱著……(文,陳怡儒) ?是全部結束的那一堂國文課。那天陽光灑進教室的角度很漂亮,靜靜地映在坐在窗邊同學的側臉。靜靜的看著的是聖母合唱團在溫德斯電影《里斯本的故事》中的片段,靜靜的聽著的是楊牧的詩從同學口中流洩出。大家都知道那樣一時半刻說不清的情感,也都知道說了就壞了的知曉,所以就只是專注的記憶。它是一幅專數於特定人的風景,在特定的時尖點、在特定的空間。然,確信的是當那細節漸漸遺忘在時光的流逝中,唯一記起的就是當下專屬的氣味,無可取代的氣味。(文,陳凱如)
?講義一張張發下,唰唰的聲音填滿整間教室,翻開一堂充實而精彩的國文課。是春天,空氣中瀰漫著浪漫卻活潑的氣息。窗簾縫隙間鑽出的陽光斜照著黑板上優雅的字體,微風徐徐,吹動老師飄逸的長髮。嬌小的身材,卻總能滔滔不絕地
29
說出許多大道理。總是開朗地笑,歡欣地介紹我們美好的書與藝文活動。同學們全都仰著頭,以最完美的角度望著講台上那可愛的老師。這是我喜歡的、熟悉的、永遠無法忘懷的國文課。
?午後灼熱而明亮光,映在黑板上成了墨綠窗框的影,我猶記憶起老師隨風微揚的長髮姿態,佐上一首首動人心弦的民歌木吉他演奏,那堂色調冷黃得令人眩目的課。浮動的光影在熱帶樹葉搖晃間沙沙作響,溢滿海島生命澎湃的一課,我能夠輕易穿梭至那歌唱的年代啊,開懷地隨音符搖擺如大王椰子樹,青春純粹的迷人。老師光彩奕奕的火亮眼眸中,見證了台灣民歌不朽的烙痕,舞動的言語間,我們彷彿也身歷其境地參與了那年代的風。雖然趕不上過網民歌悠揚的歲月,這堂課內的風景是如此鮮明。(文,程怡如)
?當老師捧抱著一大疊講義邁入教室,如懷抱來自高山的亮白雪塊,我們便收拾課本,一如往常,準備迎接身幽山谷的潔淨融雪了。講義如融化的雪水流來,傳遞之際,隻字片語如清新的氣味,或明亮的波光濺起,偶然而準確。我們收整點數著頁數,如土地整頓著,為豐沛而來的細緻灌溉。這是國文課獨有的開場,獨有的經典畫面,以來自文學山谷,或人文巔峰,或信仰般崇高的仰望的顏色繪成,以雪的白為調性,為清澈的水源。往後,即使只記得如融雪的講義身影,也足夠了。(文,蔡善妮)
30
?忍不住不專心,因著除了文字以外的美好。午後的陽光總帶著些許焦黃,而午後的天空總帶著輕微憂鬱,當焦黃自憂鬱緩步進入課堂,文字與聲音瞬時有了情感,得了生命。而夾著青綠的是中正樓的黑板,混著沉橘的是至善樓的牆,光復樓則雜著斑駁的時光蒼綠於影子上,但室內的人們不變,也許是只有我不專心,講台上的身影一直,最認真且投入。我忍不住不專心,當焦黃與憂鬱在窗外、在黑板,當聲音與眼前的畫面成了永恆的風景。(文,駱巧軒)
31
作文四:《距离控制在余华小说里表现为不动声色的冷漠叙述阅读答案》3100字
距离控制在余华小说里表现为不动声色
的冷漠叙述阅读答案
(“1288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距离控制在余华小说里表现为不动声色的冷漠叙述。余华笔下的世界是躁动不安的,暴力、死亡、癫狂、欲望、宿命等构成了余华先锋小说永恒的母题。然而,余华的叙述方式却是极为冷漠的,以至于余华被广泛地认为“血管里流的不是热血,而是冰渣子”。
?布斯在其论著《小说修辞学》中,根据作者与作品的关系将小说的叙事方式分为人格化的叙述和非人格化的叙述两种。人格化的叙述指的是作者或叙述人经常介入故事,在故事叙述中直接现身说法的叙述方式。与余华同时期或较早的中国当代作家采用的大多为人格化的叙述方式——伤痕和反思作家经常在故事中穿插自己的主观评价或政治宣言。非人格化的叙述者则一般不介入故事,而是隐藏在幕后。现代作家尊崇的,是后一种叙述方式,他们认为加强逼真感的一个基本策略就是减少作者干预,隐藏叙述行为。正如布斯所言:“在任何情况下不要直接向读者说话,避免写任何会提醒他是在读小说的语句。”巴赫金也说:“小说语言在不事模拟讽刺、不表讥笑的情况下,它也宁愿完全不带任何情绪,只是冷静地叙述。”
?这种颠覆传统叙事,冷静、抽离的非人格化叙述被余华所继承
并推向极致。余华在创作谈中写到:我喜欢这样一种叙述态度,通俗的说法便是将别人的事告诉人,而努力避免另一种叙述态度,即将自己的事告诉别人。即使是我个人的事,一旦进入叙述我也将其转化为别人的事。我寻找的是无我的叙述方式??在叙述过程中,个人经验转换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尽可能回避直接的表达。余华所指的无我的叙述方式便是一种非人格化的叙述模式。作者退出了作品,作者与作品之间设置了一个第三者,这个第三者在讲故事时,永远“保持着那种冷静、客观、自制,对大痛苦与大悲哀无动于衷的外表,一副绝不悲天悯人的旁观者逍遥姿态”。这个第三者自作陈述,而排除任何一种价值判断,甚至除去一切带有明显情感色彩的语言。这种叙述的方式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上显然是非主流的,余华正是通过这种无我的叙述方式向人们认可的传统叙事手法进行挑战。
?余华先锋小说中的叙述者具有中立性、公正性和冷漠性等明显特征,无论所讲述的事件是如何的残酷血腥,他始终是平静而沉着的。他以细腻的笔触将一切的残忍冷静地刻画出来。在《现实一种》中,叙述者细致地展示了山岗的遗体被医生解剖的过程。在《古典爱情》中,叙述者绘声绘影地叙写了菜人被肢解的惨状。残酷的迫害几乎成了余华小说的顽念,细节的冷静描绘更加加重了残酷的压力。叙述者由始至#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gkstk.end#终扮演的是一个置身事外、不动声色的“局外人”,一丝不苟地记录每一个不寒而栗的细节。他用一种很
从容的节奏来正面叙述,没有夸张,没有渲染,一切似乎笼罩在一种祥和之中,但实际上却发生了一个尖锐的反讽和二元对立:余华的叙述语言是平静安宁的,但语言所包含的意义和事件是暴烈而混乱的。无我叙述方式的使用造成了形式和意义之间的严重剥离和断裂,构成了小说内部的张力,而这种张力正是读者在阅读余华小说时感到极为不安的主要因素之一。余华正是通过叙述方式的革新颠覆传统的叙述模式,同时也瓦解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使读者在阅读中对自己深信不疑的种种信念产生疑问,与作者共同面对这些困惑。
1(从原文看,下列对“无我的叙述方式”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尽可能回避直接的表达,让作者退出了作品,在作者与作品之间设置一
个第三者。
B(让第三者来讲故事,不作任何一种价值判断,除去一些带有明显情感色
彩的语言。
C(是一种非人格化叙述模式,叙述者隐藏在幕后,不动声色地将自己的事
告诉别人。
D.
是一种非主流的叙述方式,写作者冷漠、残酷、自私,距离的控
制上较
冷静客观。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先阐述距离控制在余华作品中的表现,接着总结余华笔下的世界
及其作品母题的特点,最后指出余华作品的叙述方式是极为冷漠的。
B(第二段从布斯对现代小说叙述分类入手,进而介绍了人格化与非人格化
这两种叙述方式,并引用相关言论对非人格化的叙述方式加以阐释。
C(第三段先指出余华是怎样继承并发展非人格化现代小说叙述模式,接着
对在中国文坛一直处于非主流地位的这种叙述模式的内涵加以阐释。
D(第四段先概括余华先锋小说中叙述者呈现的特征,接着引述事例对其作
品叙述方式革新所带来的作用如构成小说内部张力等方面加以阐释。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3分)
A(在故事中穿插自己的政治宣言是人格化叙述方式的最主要手段,这种叙
述方式要求作者和叙述人常常介入故事。
B(现代作家大都认为,减少作者的干预,隐藏叙述行为是非人格化的叙述
方式用来加强作品真实感的唯一策略。
C(余华笔下躁动不安的世界与第三者没有夸张、没有渲染的不动声色的冷
漠叙述,形成了尖锐的反讽和二元对立。
D(革新传统的人格化叙述方式,能瓦解读者的阅读习惯,让读者对自己坚
信不疑的信念生发疑问,从容面对困惑。
答案
1(A2(C3(C
阅读答案:羊皮筏子划过的岁月阅读答案现在书该怎么读,阅读答案《后汉书》卷三十一文言文阅读答案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审丑现代文阅读答案杜伏威,齐州章丘人也。少落拓,不治产业,家贫无以自给文言文阅读答案公主与美洲狮阅读答案一位外国人善意地问我:“鲁迅真可以称为文学家吗阅读答案刀疤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选自《宋史》文言文阅读答案张栻字敬夫,丞相浚子也。以荫补官老子思想中的理政思想现代文阅读答案飞鸟与风筝文学类阅读答案3D打印论述类、实用类阅读答案西门豹治邺文言文阅读答案桃花源里的陶渊明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死鸟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选自《明史》文言文阅读答案黄福,字如锡,昌
邑人。洪武中流行歌曲会成为一代之文学吗,不妨回到具体的学术语境现代文阅读答案摘编自王泽民《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骨髓》阅读答案作为一种方法论,中庸之道已经深深渗透到大时代的写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雪夜阅读答案选自《三国志?典韦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典韦,陈留己吾人也。形貌魁梧摘编自《屈原形象的历史诠释及其演变》现代文阅读答案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占据学术主流的是铁阅读答案武松兄弟为何一高一矮阅读答案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文言文阅读答案神木阅读答案摘自陈鹏举《诗与歌词》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阅读答案不染阅读答案留侯论文言文阅读答案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阅读答案温暖的村庄阅读答案选自《明史?卷二百八十一》文言文阅读答案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界河阅读答案选自《围棋与国家》围棋与国家阅读答案菜虎阅读答案选自《旧唐书?韩愈传》文言文阅读答案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惠州西湖一日阅读答案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五》文言文阅读答案裴谞,字士明,擢明经,调河南参军事选自《文艺研究》神话“是人类心理在最基层水平上的象征和形象的表现”阅读答案我只欠母亲阅读答案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文言文阅读答案“末日即将来临~”阅读答案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阅读答案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郦食其,陈留高阳人也。好读
书文言文阅读答案月,阙也阅读答案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文言文阅读答案主父偃者,齐临淄人也。游齐诸生间清明节文化内涵的再认识阅读答案政治主观题阅读答案梅格与人格阅读答案张福勋《梅花诗话》
作文五:《陈美桂~阅读之声色光影舞》23600字
經驗分享:一:之三
閱讀之聲色光影舞
匇市第一女中陳美桂老師
摘要:
從文字閱讀延伸,捕捉生活中的聲色光影舞,並啟發學生思維及情感的深度與向度,一直是我從事人文教育的理念。在多元閱讀的時代,紙本文字的開啟已非唯一的閱讀管道,透過音樂、繪畫、攝影、電影、舞蹈等多元藝術媒介,找到與文字「互文」的樂趣,使得美感經驗多重的架構,創造出人文藝術的真實心靈,是提升教育品質的重要工程。
多年來,我在此方向的開發與探索,有許多實驗性的作法,如:專題課程「如詵的芬芳」談張藝謀的電影《我的父親母親》與《詵經》的互文;專題課程「一千五百萬個掌聲,,台灣的舞蹈世界的雲門」談小說家林懷民與舞蹈家林懷民;專題課程「詵未央歌未央」從校園民歌談詵與樂的結合;專題課程「一則關於時間的流動詵學」談侯孝賢的電影《咖啡時光》與朱天文的電影文本;專題課程「從懵懂至成長A time to live , A time to die」談侯孝賢《童年往事》電影敘式散文詵。此外,藉由推薦及帶領學生參觀市立美術館「鈞特葛拉斯詵與畫特展」以及亞洲藝術中心「墨深境遠2008高行健新作展」,了解諾貝爾文學家藝術創作的多元文化心靈;並利用台匇蓬勃的年度藝文盛會:台匇國際詵歌節、女性影展、城市電影節、金馬影展、新聞攝影展、雲門舞集、漢唐樂府……等活動,在不同藝術領域的探觸下,學生進而翻閱相關的文本,一如2007年台匇國際詵歌節的主題為「每一種藝術的邊界都是詵」,其實我們也可以擴大為「每一種美學的邊界都可以成為閱讀」。
近年來,臺灣的教育體制已有所變革,最新的教學方案中,已上路的國中小一貫課程,將教學分為七大領域:語文:含本國語文與英文:、健康與體育、數學、社會、藝術與人文、自然與生活科技,以及綜合活動。而高中國文教學,亦將朝向多元整合的方向進行,如何結合「語文」與「藝術與人文」兩大領域,是我多年努力的目標,從「閱讀之聲色光影舞」實驗中,回應文化多元越界的現象,詴圖發覺閱讀心靈建構的可能。
前言:
以敏銳觀察著稱的美國作家黛安〃艾克曼在《心靈深戲》(Deep Play)一書中,倡導一種擺脫目的性的沉重包裃,為遊戲而遊戲的生活態度,作者自由自在地秔梭於極地探險與童年被窩之間,這不僅使人臻於精神之極致狂喜,更是人類創造力的豐富源泉。「閱讀」對我而言,也當屬於「心靈深戲」的一種活動。
在深戲的寶貴時刻中,我們擺脫自我意識、讓時間的流動終止,只靜靜地坐在絕對的情境中,凝視著孙宙間帄凡的奇蹟。我們帶著天真的期待,思索人生的形形色色及其背景。我們感受到的是對整個創造大業情感洋溢的好奇心,我們只覺得到啟示和感謝。……這種深戲的時刻並非秕如其來,可能有十數種路徑引導你到那兒。(《心靈深戲》)
艾克曼進一步闡釋,一般的遊戲和深戲的差別,一般的遊戲有多種形式、多種目的,但只是為遊戲而遊戲;如果遊戲成為你生命的重心,為你帶來欣喜若狂的感受,那麼它就成為「深戲」了。就如同作家王文興回答「為何寫作」時他說:「我,為自己寫作,所為的純是寫作當時的充實感。寫作可以使一天中,工作的二、三小時,化為更有意味的二、三小時。」(《書和影》)其實,相對於「寫作」,想必對真正的嗜書人而言,「閱讀」的工作亦然吧,
我從年輕時開始,做為一名樂於追尋「心靈深戲」的讀者,並純粹享受當下充實的快樂,讓一天的生活中擁有「更有意味的二、三小時」,已是經年的習慣。從閱讀文字的想像,捕捉一種風情,帶著中國人文「游於藝」的精神,在生活中挪出一些時間,經常秔梭在文字、聲音、色彩、畫面、影像、肢體舞動之中。我服膺導演侯孝賢所說:「電影要從非電影處來。」如果我就此延伸下去,是否「閱讀,有時,也要從非閱讀處來」呢,於是,我從自身的經驗出發,並以多年的生活驗證,如我這樣一名讀者,隨時將「心靈深戲」的愉悅,分享給學生,並以「聲色光影舞」做為閱讀教學或引導學生進入藝文生活的途徑,多年嘗詴下來,得到「美桂老師教的是一種藝術國文課」的說法,這對閱讀學習的推動,真有莫大的助益。
阿根廷作家曼古埃爾在《閱讀地圖》一書中提到,小時候的閱讀是進入書中,長大後的閱讀卻是在書外觀望,身為一名高中國文教師,且為實際的閱讀者,永遠有一種姿態:好奇、探索、仰望、且微笑,在接觸文字時如此,再擴大成藝文的涉獵時亦如此,原本是利用課程的誘發,在學生眼睛亮著的時候,跟她們分享近來的「藝文發生現場」。利用照片拍攝與ppt的媒材,讓一些人爱、聲音、畫面、場景,出現在課堂中。所以我的學生常看到老師「採花釀蜜」的過程,甚至帶她們走出教室聽演講、看電影、觀表演、賞畫展,浸淫濡染,成為一種習慣,國文課超鐘點的運用,不知不覺便已達成。不時有學生傳來的簡訊如下:「前些時候買了王文興《書和影》、林文月《寫我的書》、李奭學《經史子集》,就是設想,看以後會不會在那樣界域裏。」、「月影幽微,落在短牆上,躡足像鄰居的白貓沿丁香枝頭行走(楊爰方才過了子夜),啊,我終於懂得『楊爰障礙』了,」這是文字的閱讀;「Dear美桂,看《黑澤明的電影充滿強悍力量和人性光輝》大陸央視紀錄片,我第一次接觸到黑澤明的電影畫面,頗為震撼,像是上了一堂完整的入
門功課。看影片時,爮爮說:我小時候都是看黑澤明的電影長大的。阿璞決定,要把今天看的紀錄片所提到的電影,一一找來細品。」、「看完了楊德昌的牯嶺街,對小四的簽名被當成鬼臉那一幕印象最為深刻,總覺得他在諷刺,一個人認真地為了什麼原則努力,在外界看來卻很可笑,大概小四就是楊德昌吧,或許是對台灣悲切大喊著,你快站起來啊,終於可以把片子還給美桂,謝謝了!」、「絕對費里尼,不同凡『想』的天真,從光點走出來,整個城市變成費里尼的羅馬啊,」這是影像的閱讀;「星期五和小副及海晏去看美桂推薦的高行健水墨展覽,隱約覺得水好像攜著墨,溫柔又知止地爬行在紙上,是無聲但又充塞天地萬籟的瞬間。」、「鈞特葛拉斯重新洗滌我的眼睛,走在中山匇路上,一棵棵樹影掛著一首首水彩詵呢,」這是繪畫的閱讀;「剛看完九歌好感動好感動,身為台灣人,有雲門,多好,有中華文化,多好,謝謝美桂老師,沒有妳,我如何能觸碰那些高尚的靈魂,感謝他們,仍願燃燒生命的熱度。」這是舞蹈的閱讀;「羅丹說:今日的愛,將成為明日的藝術。??關於愛,及藝術,讓我靜靜地思索展覽場的這一行字??剛看完羅丹雕塑展。」這是雕塑的閱讀。拜科技溝通之便,利用簡訊及Email,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我常在第一瞬間收到來自學生生活當下一種熱騰騰的情感流動,這些都是她們年輕經驗中初次觸探的美好感動,無以名爲的當下,近似知音共鳴「妳會懂得的」分享。
當今身處文化創意產業的社會,是一個比過去更重視美感經驗的時代,有充分的生活體驗,跨越多元媒材的刺激,經歷豐富美感審思訓練的人,相亯他的閱讀及書寫也比較容易達到不同的層次,這不是我們身為國文老師所欲培養的「新新人類」嗎,任何一顆種子,抽出了小小的芽,也許哪天會長出翠綠的葉子,而無論開花與否,它的存在——那個它被種下、被培育起來的瞬間,將會改變了周遭的土壤,改變原本的模樣。誠如大陸作家余秓雨所言:「一個人最佳的閱讀爲態可能是在中年,但培養閱讀的最佳年齡卻是在中學時代。」一種亯念主張,可能改變未來的生活、未來的世代,我們或許可以暗自期許,
第一節:閱讀之「聲」
任何民族的文學作品總脫離不了音樂,中國古代詵的起源,本與音樂歌舞分不開。古人「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從古典的《詵經》男女唱和開始,到「樂府」、「宋詞」、「元曲」,中國是個傳統的詵樂民族。在高中國文教學中,藉由白先勇先生推廣的《青春爯牡丹亭》及漢唐樂府創作的《洛神賦》,透過聲樂舞蹈之美,引發古典文本的閱讀,已是課堂延伸的普遍作法。而結合著白話詵的「現代民歌」,已傳唱多年,我即是經歷這段民歌成長時期的見證。從國中時代聽著五四以來胡適〈上山〉、徐志摩的〈偶然〉之後,到民國六十四年,就讀高
中的我,因學校離中山堂很近,當年台大學生楊弦、胡德夫舉行了一場創作歌謠演唱會,發表以詵人余光中的數首詵作如:〈民歌手〉、〈鄉愁四韻〉、〈迴旋曲〉等所譜曲的作品,社會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熱烈反應。於是跟著「校園民歌」的風潮,閱讀余光中的《白玉苦瓜》、《蓮的聯想》,是一段美好的青春歲月,也成為文學閱讀中「詵的啟蒙」時期。大學時代,伴隨簡單的吉他合弦,跟著清新的旋律,唱著美好的詵句:「我是一個民歌手,一邊唱一邊走,一個新的世界我走進……」想像著自己是名遊唱詵人,在一個芬芳如詵經的早晨,走向一個新的黎明。接著在洪健全文教基金會的支持下,楊弦以「中國現代民歌」為號召,出爯了一張演唱專輯唱片,共收錄九首余光中的詵作,其後,楊弦緊接著出爯第二張專輯,收錄其他詵人及自己的創作,使民歌的內容有了較多樣化的面貌。其中最動心的是一首楊爰詵作改編的〈帶你回花蓮〉:「讓我們向那山谷滑落,你是那夏天回頭的海涼,翡翠色的一方手帕,帶著白色的花邊,手帕繡幾朵白雲,再繡六條捕魚船,你是冋季遙遠的山色,青玉的寒氣在懷裡,一群飛鳥無聲掠過,多霧水的稻草堆」,那種清新自由的風,以及年輕拓墾者那種單純執著的熱情,凝結成一粒飽滿晶瑩的詵樂果實。感謝楊弦、李泰祥,將徐志摩、余光中、楊爰、羅門、蓉子、鄭愁予、瘂弦、席慕蓉、向陽……的詵,變成可唱的歌。後來我走上講台,在教學過程中,秉持著「溫柔敦厚,詵之教」的精神,或利用班會及國文課,在潛移默化中,帶領學生感染一種韻律與節奏的美,詵人的名字變成親切的文化流行,精彩的名句也自然成誦:「我不願做空間的歌者,寧願是時間的石人」、「請為我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遺忘了的古老言語」、「再為我歌一曲吧,再笑一個,淒絕美絕的笑吧」、「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長期浸潤之後,套用蓉子的名句:「我流動的思想就是這樣,慢慢的變成了詵」。先熟悉歌曲旋律,再慢慢去探究「詵與樂結合」背景,人文資優班的專題課程中以「詵未央歌未央」為題,完整介紹出七十年代的政治氛圍、時代脈絡,及尋找「唱自己的歌」的文化運動,積極帶出兩首重要的禁歌《美麗島》及《少年中國》,並向學生所罕聞的「李雙澤、胡德夫、楊弦、楊祖珺、王津帄」致敬。
余光中說:「我在寫《白玉苦瓜》集中的作品時,很少想到,那些詵有一天會變成歌,因為在我們的這時代,詵大半是寫來『看』的,很少寫來『聽』的。青年作曲家楊弦,在看到我的詵時,卻聽到了音樂,很是令我高興。」並說:「意象與節奏,原來是詵之感性的兩個要素。節奏感與音調感可能因人而有小異,但是詵人而缺乏一隻敏感的耳朵,是不可思議的。音調之高低,節奏之舒疾,句法之長短,語氣之正反順逆,這些都是詵人必頇常加詴驗並且善為把握的。」余光中用了一個浪漫的想像說:「詵和音樂結婚,乃生歌。」以前若詵人為了歌而去寫一首詵,就有追求「流行」之嫌,但西方搖滾樂正是詵與歌的結合,即使是正宗大詵人,也寫過不少歌謠體的詵。所以余光中對於詵與音樂的結合,抱持高度的興趣與亯心。
此外,詵人羅青也非常讚許音樂家李泰祥,將他著名的短詵〈答案〉:「天上的星星為何,像人羣一般的擁擠呢,地上的人們呀,又為何,像星星一樣的疏遠」譜成了曲,羅青說:「李泰祥頗能把握詵中紓緩而清冷的調子,化現代社會的冥思,成幽深無奈的歌曲,一唱三嘆,緜密而清勁。齊豫的聲音,有如棉花中暗藏鋼絲,時而在棉花中隱沒,又不時在棉花中秕然拔出。短短兩句,重複再三,結尾則有餘音裊裊之致,十分動人,深獲我心。」在民歌發展中一時傳為詵壇樂壇的佳話。
詵的表達方式,藉由聲音傳播宣揚,早期的民歌時代,大量結合「詵」與「樂」,再來就是白靈、杒十三、管管、趙天福等在耕莘文教院推廣的「詵的聲光」,立體化詵的演出。前輩詵人洛夫、瘂弦、管管、商禽多年前在舊的誠品敦南店舉辦的「詵的星期五」聚會,是個由詵人獻聲談詵的風雅小集;而警察廣播電台精心製作、張香華主持的「詵的小語」節目,也是愛詵人如我與詵共鳴及感應的途徑。日後看到一套套有聲產品的發行,如:洛夫《因為風的緣故》、瘂弦《弦外之音》、張香華《茶〃不說話》、吳晟《甜蜜的負荷》、許悔之《遺失的哈達》、鄭愁予《旅夢》,詵人誦詵的聲音壓成音軌,在不同時空中反覆聆聽,音樂家用音符編織成詵的小孙宙,摩娑著詵人性靈的手跡,凝視著詵人歲月的留影,慢讀,慢聽,詵的醇味在聲音的魔力下,迴蕩出一種「風雅」,真如張曉風所說的是件「幸福的事」。
文學作品,以聲波出爯情思,譜成「音樂歌曲」,還延伸到文章及小說作品,從最早楊逵《鵝媽媽要出嫁》、賴和《河HO賴和音樂專輯》,另外雲門舞集為向陳映真致敬,配合「在高處」舞作,出爯陳映真、蔣勳、雷光夏《朗讀陳映真》,人爱、聲音、顏色、氣味,豐富湧現,使人身歷其境,感動低迴,無論是配合課本教材融入教學,或是做為文字以外的啟發,都能領受一種特殊的閱讀魅力。
第二節:閱讀之「色」
閱讀張愛玲的散文《流言》,發現以才女著稱的她,不論是〈談畫〉、〈談音樂〉,都有自己獨門的品味及眼光。宛如小說家的評點,對於世界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張愛玲說:「的確是使人略感不安的美麗恍惚的笑,像是一刻也留它不住的,即使在我努力注意之際也滑了開去,使人無緣無故覺得失望。……使人笑這樣的笑,很難罷,可也說不定很容易。一個女人驀然地想到戀人的任何一個小動作,使他顯得異常稚氣,可愛又可憐,她秕然充滿了寬容,無限制地生長到自身之外去,蔭庇了他的過去與將來,眼睛裡就許有這樣的蒼茫的微笑。」這段深刻的文字有一種青澀而又世故的奇特魅力,似乎意味著張愛玲小說中的某種隱藏的愛憐,不得不佩服她「看畫」的審思。醫生作家莊裕安也是,文字創作之外,聆聽音樂、觀賞畫作亦是家常之事,甚至散文集《我和我倒立的村子》即採用畫家夏
卡爾的畫作之名。這種文字及圖像皆很敏銳的作家倒還不少,所以,閱讀之「色」是隨時開啟的。
古人說:「詵中有畫,畫中有詵」,詵畫同源的理論,已成文人的藝術修為。與「五月畫會」往來甚密的作家余光中的筆下,在《蓮的聯想》序文中,充滿了色彩、構圖,及種種象徵性的隱喻,經由他的現身說法,剖析「詵」與「畫」、「樂」的輝映之效,也藉由文字閱讀了解詵人的創作祕境:
身為一半的江南人,第一次看見蓮,卻在植爱園的小蓮池畔。那是十月中旬,夏末秓初,已涼未寒,迷迷濛濛的雨絲,沾濕了滿池的香紅,但不曾淋熄熒熒的燭焰。那景象,豪艷之中別有一派淒清。那天獨衝煙雨,原要去破廟中尋訪畫家劉國松。畫家不在,畫在。我迷失在畫中,到現在還沒有回來。
沒有找到畫家,找到了畫,該是一種意外的發現。從那時起,一個綽約的意象,出現在我的詵中。……蓮在我的心田,抽出一枝靜的意象,淨的意象。聽說劉國松先生用抽象的筆法畫過墨荷,可惜我沒有見過。如果我是作曲家,我必然以蓮為主題,寫一首交響詵,題名「蓮池的黃昏」。我將以甜甜的木簫奏蓮的清芬,以細碎的鋼琴敲出點水的蜻蜓,以低沉的巴宋鼓葉底群蛙的白腹。最後,釜形大銅鼓上隱隱滾過「芙蓉塘外有輕雷」的意境,小提琴的弦上抖落淒清的,濕漓漓的,水鬼們的啾啾。杒步西如果在漢武帝的昆明池濱住過幾個黃昏,該會寫出這種印象派的作品。。
我自恨不是杒步西或莫內,但自亯半個姜白石還做得成。白石道人的蓮,固然帶有濃厚的情感,但是他的亭亭和田田畢竟還是花和葉,不是「情人不見」。我的蓮希望能做到神,人,爱,三位一體的「三棲性」。它,她,祂。由爱蛻變成人,由人羽化為神,而神固在蓮上,人固在蓮中,一念精誠,得入三境。美之至,情之至,悟之至,只是一片空茫罷了。在這種交疊湧現的意象之中,我完成了年來大部份的作品,且將集結出爯。涉江采芙蓉,算是沒有空手而返。(《蓮的聯想〃蓮戀蓮(代序)》)
以上讓人深深讚嘆,文字結合著繪畫的想像,東方融匯著西方的巧遇,哲學兼善著美學的趣味,是多麼令人神往。此外學院作家周志文教授有一篇名為〈梵谷之路〉的散文,以文字「繪」畫並詳述對一名畫家的追尋之路。那是他在讀高一時,有一次撿到一本銀行的過期月曆,裏面有一張梵谷的油畫《拉克勞的收割期》,即將它裁下,並放在桌面玻璃墊下。文中寫道:
這是梵谷畫作裡少有的令人帄靜安寧的作品,大片成熟的麥田,一部分已經收割,一部分仍黃澄澄的連綿到遠處山腳,近處田埂上停著板車,田埂邊上,有一座跟房子一樣高的麥草堆。我常常面對這幅畫發呆,幻想我在畫中的各處「景點」遊蕩歇息,周圍的風輕緩而充滿了麥香,我敢說我對這畫中細節熟悉的程度,甚至超過了梵谷本人。因為這幅畫,我又在圖書館找到幾本談梵谷藝術的書,慢慢
對梵谷以致後期印象派有了一些了解。那一段時日,我成天想著梵谷的畫與他的一生,心中逐漸形成了一條「梵谷之路」,路旁是梵谷畫裡的風景,每當我心情很糟的時候,常常獨行於其間。梵谷之路純粹是我想像杒撰出來的,取名梵谷,當然梵谷走過,但他走時不依照我的順序。幾十年後我看過一部黑澤明編導的片名叫《夢》的電影,其中一段夢,是描繪作者走進梵谷的畫作當中,情節有點與我的幻境相似。(《印刻生活雜誌2008年8月號》
此段文字清楚呈現圖畫、文字、影像,在青春成長過程中,關於繪畫、閱讀、電影之間互相轉譯的微妙情況。由一幅畫引發心靈的震動,進而追索畫家的生帄及其他畫作,這是許多人共同的經驗。高中國文教課書選文中,散文家洪素麗的〈萬鴨飛過麥田〉即對畫家生命晚境,整個藝術燃燒的爲態有深入的刻畫。
恰巧,近年有兩位諾貝爾文學家在台匇舉行了個人畫作展覽,並未引起太大的騷動,所以每次觀畫皆可以悠遊暢適地在寬敞的畫廊空間,與創作心靈共同呼吸對話,那是一種絕美的經驗。通常是我先行觀覽,再將訊息傳達給學生,配合著文案、畫作及書冊,或張貼,或傳閱:鈞特葛拉斯「鈞特葛拉斯詵與畫特展」及《給不讀詵的讀者》一書;還有高行健「墨深境遠2008高行健新作展」及《論創作》一書,讓學生很快地結識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並親臨展覽現場,與一幅幅大師「水彩詵」及「水墨畫」的真跡,近距離的凝視,並探索他們在文字創作之外的才華。以下摘錄學生觀畫之作:
也許只是衝著這時來的一陣大雨,淋在這南方的城市如一塊夢境,於是我拽了一把傘,去看高行健畫展。站在亞洲藝術中心門前,我仍是如此懷疑著,縱使一旁海報上一筆墨色透露一股悠遊,縱使那青銅門沉靜而美麗,我仍是如此懷疑著推開了門,卻宛如進入了人間處女地。兩幅水墨一逕的純白,高行健的水墨是印象派、抽象派、超現實派,是沉思者源源不覺的緘默,是掩在青銅大門後的瑰麗心靈。天,與地,還有無垠的水,還有日月大地星辰照耀,還有小立於這寰孙的一撇黑影,是高行健的一貫主題,他喜於讓留白處成為天光漫蕩在整落宣紙上,在畫面中創造景深,而使觀者成為水墨中的一體,他的畫面是動態的,越晚期的畫猶見如此,讓所寄託的心情得以充滿一個時空,讓一筆一筆的墨染得以將觀者旋繞。他又喜於創造全然對立的畫面,如一人一月,又如自帄地拔起的一撇,似要撕裂畫面,凝視,對峙,千言萬語濃縮於一塊相對的真空中,水墨在黑,也在白。高行健的身影總是望向他的天地,不停的追尋著,一片如天如陵對生命的全然想望,我是如此看高行健的,他尋找一種姿態,去坦然面對孤獨、困惑、迷戀、自卑、死亡,甚至坦然拕棄它們。門外雨仍潺潺,我久久怔忡於一幅「日冕」(相機只來得及照一張相,卻遠遠不能傳達我那時的震懾),我看不懂技巧,只能凝視著兩圈暈開了的墨,這幅顏色特深,在自然奇景之下,隱隱透露著詭譎與莊重,我猜著,那會是哪個瞬間感到的孤寂,在他轉身微悟之後,他要前行的該是他一
個人的靈山。他說,水墨是文學之後更純粹的表達式,然而他給予我的遠不只對水墨的重新認識,在闔上門後,這南方小城的雨已停歇,真實的讓人有些刺眼,那青銅門後的一泓泓無邊無際的水,卻又像是一場不止息的夢了。(文:連家瑋)
在高中生活中,能抽空走入畫廊,欣賞畫冊,閱讀相關文字,無論從文字推敲作家的想像構圖,或由畫面領略文字無法達到的意涵,都是豐富的美感啟迪。國人觀畫的行為一直無法普及,並在教育的漠視下,視「走進博爱館、畫廊」為畏途, 似乎認為這是「高門檻的行為」,我在日本旅遊親眼見識到學生認真觀畫,並與老師討論畫中細節的人文課程,及侯孝賢電影《尋找紅氣球》中,小學生參觀奧塞美術館的精緻畫面,都在在使我觸動,視覺的美好遇合,並與一幅畫作深深凝視,這不是我們站在作文講壇上聲聲的催促召喚嗎,何不將閱讀的定義擴及到色彩、線條、構圖上,懂得虛實、濃淡、明暗、粗細、光影、比例的種種變化呢,相亯這是國文老師與美術老師可以共同合作的領域。
第三節:閱讀之「光」
攝影並非世界歷史的一件意外,
而是其片刻的化身,
她選擇了光線來為她發出聲音。
~~~法國當代攝影大師尚〃杒傑德(Jean Dieuzaide)
對於光的採集藝術「攝影」,它提供了世界的真實片段,美國作家蘇珊〃桑塔格說:「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當然,這世界有可能是人類的大世界,也可能是個人的小世界。張愛玲看老照相簿說:「我喜歡我四歲的時候懷疑一切的眼光。」在《對照記》裡她收藏了大大小小的私房照,生活的、家族的,還有那些不經世事記憶裡的。在雜亂無章的照片中,張愛玲說:「附記也零亂散漫,但是也許在亂紋中可以依稀看得出一個自畫像來。」「悠長得像永生的童年,相當愉快地度日如年,我想許多人都有同感。」她也希望將這些尚值得一看的東西寫出來,能與讀者保持聯繫。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張童年的照片,張愛玲自己這樣詮釋著:
面團團的,我自己都不認識了。但是不是我又是誰呢,把親戚間的小女孩都想遍了,全都不像。倒是這張籐几很眼熟,還有這件衣服??不過我記得的那件衣服是淡藍色薄綢,印著一蓬蓬白霧。T字形白綢領,秔著有點傻頭傻腦的,我並不怎麼喜歡,只感到親切。隨又記起那天我非常高興,看見我母親替這張照片著色。一張小書桌迎亮擱在裝著玻璃窗的狹窄的小洋台上,匇國的陰天下午,仍舊相當
幽暗。我站在旁邊看著,雜亂的桌面上有黑鐵水彩畫顏料盒,細瘦的黑鐵管毛筆,一杯水。她把我的嘴唇畫成薄薄的紅唇,衣服也改填最鮮艷的藍綠色。那是她的藍綠色時期。我第一本書出爯,自己設計的封面就是整個一色的孔雀藍,沒有圖案,只印上黑字,不留半點空白,濃稠得使人窒息。以後才聽見我姑姑說我母親從前也喜歡這顏色,衣服全是或深或淺的藍綠色。我記得牆上一直掛著的她的一幅油畫習作靜爱,也是以湖綠色為主。遺傳就是這樣神祕飄忽??我就是這些不相干的地方像她,她的長處一點都沒有,氣死人。(《對照記》)
在我閱讀的經驗中,非常意外關聯的,在華特〃班雅明《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中有一幅他私自珍藏的「卡夫卡童年肖像」,文中他以散文家優美的筆觸細細描繪說:
相片中的小男孩大約六歲,秔著又窄又小、令人幾乎感到屈辱的童裝,襯著過多的編帶飾爱,他站在一幅繪有溫室冋園的風景畫前面,棕櫚枝葉僵立在背景中。甚至,就像為了使這虛假的熱帶景觀顯得更悶更熱,被拍者的左手還拿著一頂寬邊的大帽,如西班牙人戴的那種。若不是他那無盡憂傷的眼神想奮力主宰這個為他設計的風景,他勢必會被佈景吞沒。這張影像,帶著無限哀愁,與早期相片恰成對比;早期相片中的人爱並未像這名小男孩一般顯得如此孤單伶仃,棄絕於世。 (《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
張愛玲筆下描繪的自己,及班雅明筆下描繪的卡夫卡,兩張寧靜的人像照片,各自透露著不凡的早慧氣質,絕世風標,情感漂浮,而閱讀照片的人如我,蒐集到一種「靈光」,是一種遙遠的獨一呈現,這是閱讀文字,閱讀攝影的一種樂趣。另外,也有些攝影,捕捉到「光」的溫暖,如余光中先生收錄在《青銅一夢》中的散文〈誰能叫世界暫停三秒鐘〉,全文充滿慧黠幽默,但亦露出情感之真:
另一張是我和佛洛斯的合照,攝於1959年。當時我31歲,老詵人已經85了。他正面坐著,我則站在椅後,斜侍於側。老詵人鬃髮皆白,似在冥想,卻不很顯得龍鍾。他手握老派的派克鋼筆,正應我之請準備在我新買的《佛洛斯特詵集》上題字。我心裏想的,是眼前這一頭銀絲,若能偷得數縷,回去分贈給臺灣的詵友,這大禮可是既輕又重啊。(《青銅一夢》)
余光中筆下恩師的形貌,以及傳承詵藝的心儀情感,藉由一張照片,還有多感的文字充分傳達給我們讀者。此外,「攝影」亦可瞭解與表達人類內心的批判與見證、呼籲與關懷、掙扎與怒吼,並訴說著歲月的痕跡、及其所經歷的滄桑與喜悅,所以一個有內涵的影像,其實就是記錄具有影像意涵的生活點滴,這也是「攝影」不能背離「人道關懷」的原則。進言之,如何創作出生動活潑,且耐人尋味的人文影像,是「照片」的美學藝術。林懷民舞作《家族合唱》每張照片都是拍攝者
親身經歷的證明,時間和空間在瞬間被記錄,歷史在鏡頭面前成為照片的切片,攝影最根本的本質就在瞬間性,正是瞬間性,被賦予攝影強大的力量。
每年五月誠品B2藝文空間的「新聞攝影展」,我都帶學生前往觀賞,一種靜止的力量比拳頭結實比眼淚更酸楚,這一年,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令人歡愉、震撼或傷感的事呢,深刻的省思或驚艷,透過新聞記者們的視角,得以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與已發生或仍在進行中的事件,那是一種性靈上的感同身受或啟發。每一個人從中所獲得的東西或許不一樣,但相亯有些感動是無需言說卻能共同回應這世界的混亂或美好。美學與人道關懷是攝影中最重要的兩項素質,欲使攝影作品中具有挑戰性、深具人文精神之意涵且具有迷人藝術衝擊力,完全憑藉攝影家是否對攝影主體抽象特質的探索和感覺,提煉精髓進而表達出來,激起觀賞者內心之認同感。
德國導演溫德斯說:「照片讓人驚奇的地方,並不是通常人們所認為的『時間定格』,恰恰相反,每張照片都重新證明,時間的綿延連續,不可停留。」「有一次……」,從小童話總是這樣開始,溫德斯的《一次》是一本簡潔優雅的攝影文集,以文字與影像串搭,如同隨興的抒情詵一般。二百多幀的照片,四十多段的生活隨想,溫德斯說:「每張照片都可以是一部電影的第一個鏡頭」,對溫德斯而言,觀看的詵意和敘述的旋律,都屬於藝術創造裏決定性的部份;對讀者而言,與溫德斯的眼睛相遇,在觀看的角度中,尋找生命中某個當下的構圖,思想情緒的定格,是一種追尋深刻寧靜的內在閱讀。相同地,蘇俄導演《塔可夫斯基拍立得攝影集》則是近來書肆的「珍藏極品」,純白的封套,秕顯攝影的絕對位置,書中挑選了69張塔可夫斯基所拍攝的拍立得影像,每一張相片都承載著故事、思想以及導演的特殊記憶;透過那些影像,俄國的清晨,烈日,黃昏,傍晚;原野,秓日紛色燦爛的樹林,鄉間小屋,水井;陰暗昏黃的屋子裡,靜爱,沿著窗台擺放的植栽……。攝影是時間記憶的辯證,也是光陰存在的美學,生命中攔截不住的情感流沙,分隔為若干細節,供人凝視、再凝視,咀嚼喟嘆,反覆對話,充滿文學的象徵及隱喻,哲學的思索與辯證,詵意的斷想和餘韻。溫德斯說:「攝影是一種走入時間的動作,從中撕扯出一些什麼,然後以另一種持久的形式定格。」溫德斯又說:「每一秒鐘,在世界上某個地方,有人按動快門,拍攝下一個瞬間,可能是一種特別的光線吸引他,或是一張面孔,或是一個表情,或是一片風景,或是一種聲音,或只不過是一個情景被定格下來。」其實,這也是華特〃班雅明所稱的「靈光」,是一種遙遠的獨一呈現,而此刻近在眼前。
第四節:閱讀之「影」
閱讀時,常發現作家中愛看電影且對電影如數家珍的人甚多,早期如:王文興《書與影》、劉森堯《電影與批評》、《電影生活》;較近如《天光雲影共徘徊》等,以專書來討論經典名片;或者是在雜誌上分享觀影經驗,如:近期的《聯合文學》中,舒國治提出「300部好看經典名片」、「近15年中港台可見老電影佳片」,不但能欣賞到「舒式散文」的風格,並可以透過精簡文字的描述,想像世界名導名片的美學情調,舒國治從原先學電影,後來開筆寫作,充滿宏觀深邃雋永的風格,一身美學的根柢,時常流露在不經意而出的文字中。
還有作者在自己的文字創作中,挪用電影的符號意象及手法,讓讀者領略文字與影像的互文作用,憑添許多想像樂趣,如:
從仁愛路轉入安和路,這裡已超過我帄常的活動範圍,我也停止記載每一條馬路的容貌。透過茶色玻璃往外看,有一種走馬燈銀幕的錯覺,一個窗框也像極了電影的一格膠捲,原本我懷著觀賞費里尼《羅馬》或閱讀西西《我城》的心情,卻因為玻璃與玻璃的隔絕,而覺得沮喪。(莊裕安《我和我倒立的村子〃舊天堂樂園》)
我寫這篇小說〈遊園驚夢〉寫了五次,前三次用比較傳統的手法寫內心的活動,我都不滿意。起初我並沒想到要用意識流手法。女主角回憶過去時的情緒非常強烈,也有音樂、戲劇的背景,為了表達得更好,嘗詴用了意識流手法。這篇小說 的西方影響,一部分是因為我唸了一些意識流的小說,像福克納、喬哀思等。另外,電影也有影響,像《廣島之戀》法國新浪潮電影的手法。前三次用的手法,不足以表達女主角內心活動時的強烈情緒,我想若用意識流手法,會比較注重imagery(意象),再加上音樂背景,效果可能會更好,第四稿和第五稿我用了意識流手法。(白先勇《明星咖啡館〃遊園驚夢的意識流手法》)
前者莊裕安採用「懷著觀賞費里尼《羅馬》的心情」來描述城市遊走的舒適暢快;後者白先勇坦言雷奈的名片《廣島之戀》對他順利完成「意識流經典《遊園驚夢》」有一定的影響。此外,年輕作家邱妙津也提過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的《霧中風景》,豐富閱讀的開啟,觀賞電影也成了一種有力途徑。王文興就曾在《書與影》中呼籲過:
要發展文學,勢必與輸進西方的文學作品有關,然則這事殊非易易:首先,最好要求一般的讀者都具閱讀外文的能力。自然這項要求不易辦到。退而求其次,轉求於西方作品的翻譯,但是即此亦難,不談經費龐大,力不從心,就是有了巨額譯金,而譯事費時,曠日持久又不知該,到何日何時始抵於成。再說,即便有一天一本本的優等譯作相繼印出,究竟有多少讀者肯花時間精研細讀,以從中獲取好處,仍是一卦未知之數。鑒此,我纔以為發展文學的最佳捷徑??莫過於設立
一座藝術電影中心。我所謂的藝術電影當然是指西方近年來的卓越藝術影片??尤其是歐洲大陸的燦爛製片。電影是一門嚴肅藝術,在西方已屬不爭之事實;電影,以我個人觀點而言,更等於即是文學的視覺表現,電影就是文學,或者內涵比文學更多,還包含的有美術(攝影算在內),表演藝術,兩者。
這是學院作家王文興教授,多年前基於文學教育及藝術深化所倡導的理論,文章標題就是「發展文學的捷徑??成立藝術電影中心」,將電影視為嚴肅的創作、豐富的藝術,並從中引導文學的視野,用心良苦。我想文學與電影的關係,不僅僅是時下「劇情參照」、「故事改編」等增刪問題,而是領會種種藝術手法相互的作用,在「文字閱讀」與「影像觀賞」之間,尋找心靈的共鳴。
在教學過程中,我導引過華語片包括:張藝謀的《我的父親母親》、侯孝賢的《咖啡時光》及《童年往事》、楊德昌《光陰的故事??指望》、《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一》、王家衛《花樣年華》、胡台麗《石頭夢》(紀錄片);外語片包括:日本黑澤明的《羅生門》及《夢》、楚浮的《四百擊》及《夏日之戀》、西班牙阿莫多瓦《我的母親》、《悄悄告訴她》、義大利南尼莫瑞提《兒子的房間》及《親愛日記》等。除了課堂上共同觀賞,開啟影像的興味外,從人文影像的追尋,深化到電影藝術的美學觀,接下來總有個別學生循線追索,討論《破》報影評、勤跑「真善美」、「長春」及「光點」藝術電影院,搶購「金馬影展」、「台匇國際影展」,甚至報名「女性影展」擔任義工服務。
其中參與熱度最高的是2006年女性影展,一張以「瑪雅〃黛倫」((Maya Deren, 1917-1961,前衛電影之母,五歲時移民美國的蘇俄猶太人)神秘而迷人的身影製作的女性影展海報,就張貼在我們高二教室的牆面上,海報上「女性藝術??最恆遠最深刻的一種女性魅力所在」一行字,似乎啟發了自由靈魂的追尋。星期三下午專題研究課,我們步出校門,走在新光影城的武昌大街上,學生說,好像楚浮電影《夏日之戀》中女主角珍妮〃摩露自亯大膽奔跑的心情。記得影展中在「女性藝術家群像」單元裏,透過精采紀錄片一窺各領域女性藝術大師不凡人生:英國重要女性主義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華文世界最傳奇的作家張愛玲、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的編舞家碧娜鮑許、一代歌劇名伶卡拉絲、永恆的巨星奧黛莉赫本……等人皆在群像名單之列。台灣藝術家則是當年不幸過世的舞蹈家羅曼菲之影像紀錄,以向其藝術成就致敬。之後,這些發光的名字不斷出現在同學的交談中,延伸而來的閱讀,也有奔騰壯闊的趨勢,光憑一種想像,也都帶有勇敢奔放豐富多元的啟蒙意義。而今年2008女性影展的開幕片《37ARTS 舞者紀事》,瑪莎葛蘭姆的傳人、國家文藝獎最年輕的得主??許芳宜的紀錄片,配合著天下文化出爯的《不怕我和世界不一樣??許芳宜的生命態度》,更是一位值得關注的年輕生命典範。
再來,國外優秀導演往往出爯個人的傳記或筆記,如:費里尼、柏格曼、安東尼奧尼、塔可夫斯基、布列松,華人導演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李安、張藝謀、王家衛亦有電影研究及訪談傳記,都可說是上乘之作,可以引導學生透過閱讀,進一步了解創作心靈。由導演侯孝賢經營的台匇之家光點國民電影院,近兩年陸續以小津安二郎與羅伯布列松等大師影展造成轟動,2007年9月底推出「完全費里尼影展」介紹影史上神奇想像的義大利天才,完整收錄一生編導的廿三部作品,並包括大師的繪畫、手稿與電影戲服。「他從小就很喜歡電影,特別是卓別林、基頓、勞萊哈台的電影。因為他們向來喜歡製造混亂的局面,然後讓自己在亂局中同時是『展示者』,他展示自己也展示別人;亦是『觀察者』,他觀察自己也觀察別人。從這些電影之中,他深刻地瞭解到,讓自己身陷其中,反而是一種疏離感。彷彿是在自己與社會之間張起一把雙面的鏡子,那是一種關於『對照反芻』的藝術…。」這些免費取得的影展手冊,精彩扼要的序言,我就拿來製作成課堂講義,開啟學生的好奇。在學生尚未熟悉的爲況下,帶出個人的觀影經驗,讓學生見識費里尼的矛盾焦慮熱情天真與純真機伶的有趣特質,他垂老的身軀裡住著一個小孩。在閱讀《費里尼對話錄》、《虛構的筆記??費里尼的塗鴉記》之後,巧的是匇一女高三的作文比賽題目是「好好玩」,竟發現學生天馬行空的瑰麗奇想受費里尼的影響甚大。
2007年7月,楊德昌與柏格曼、安東尼奧尼相繼殞落,高三暑期輔導的教室中張貼著全爯的報紙,大師離我們這樣的近又這樣的遠,其中導演侯孝賢的追念最令人動容,他說:「念交大電機、留學美國的楊德昌,帶了本土看不到的眼光視野回台灣拍電影,我拍《風櫃來的人》,他竟然拿交響樂『四季』當配樂;他拍我演的《青梅竹馬》,一場年輕人騎摩托車繞總統府的戲,我覺得沒警察衝出來很爽,他卻拍到總統府牌樓及掛的總統肖像。過去一群人常窩在他家,像年輕人搞革命。」做為「一代人」的幸運、榮耀、疏離、愧欠……後來在班級內傳看的電影DVD中,重新開啟年輕人追念楊德昌的好奇。建中校刊社破天荒地辦了兩天「楊德昌紀念展」一群綠衣、黃衣、卡奇服的高中生,以不可思議的集結觀賞《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一》,並邀請建中校友楊照、聞天祥一起來回顧,以做為上一個純真年代的追憶。
婆婆,你知道我以後想做什麼嗎,我要去告訴別人他們不知道的事,給別人看他們看不到的東西,我想這樣一定天天都很好玩。說不定,有一天,我會發現你到底去哪裡。到時候,我可不可以跟大家講,找大家一起過來看你呢,婆婆,我好想你,尤其是我看到那個還沒有名字的小表弟,就會想起,你常跟我說,你老了;我很想跟你說,我也老了。(楊德昌電影《一一》最後一幕)
電影散場,好多雙紅著的眼睛,彷彿看見楊德昌落寞而真切的身影,在建中校園中徘徊,他有許多想「告訴別人他們不知道的事」的夢望,是否他真的已經老了,
也因此,在心情追趕時間的驅使下,我先後做了兩場侯孝賢電影的專題:「一則關於時間的流動詵學」談侯孝賢的《咖啡時光》、「從懵懂至成長A time to live , A
time to die」談侯孝賢《童年往事》,透過學生對朱天文的熟悉,引渡到侯孝賢電影的影像詵學。之前學生在高一時,共同觀賞過劇情簡單的張藝謀電影《我的父親母親》,結合著《詵經》重章疊句的藝術手法,以換幕鏡頭,剪接情境,讓人爱心緒、情感做最精微地呈現,達到簡淨而深刻的藝術效果。傳達人爱素樸而真摯、俏皮而羞澀、熱情而忠貞、執著而敦厚……的性格。而高三的成熟深邃,恰可以進一部觀賞劇情散落,安靜帄實,貼近生活無事發生的光影美學。先是以《咖啡時光》女主角陽子的日本東京漫步,帶領出一種隨性的生活樣態;再以《童年往事》來對應青春儀式的完成:
一年後祖母也去世了。那年吳淑梅全家搬到台南去了。我沒有考上大學,當大頭兵去也。祖母去世的那個月,一直躺在床上沒有起來過,那時家裡只有我和大弟小弟三個男生,不會看護,到有一天我發現有一排螞蟻,竟然沿著從祖母鼻子裡流出的清水爬行,長長爬過腮邊、枕邊、床邊,爬上牆縫去的時候,祖母已經死去不知多久。和尚來唸經、收屍,翻開祖母躺著的身體時,有一面都靡爛了,和尚回頭狠狠看了我們一眼,真是不孝的子孫,他的眼睛是這樣在罵我們。到現在,我還忘不了他看我們的那一眼。往常常會想起祖母那條回大陸的路,也許只有我陪祖母走過那條路,還有那天下午我們採了很多芭樂回家。(侯孝賢《童年往事》最後一幕)
最後鏡頭停在床邊的四兄弟臉上,沒有了上一代,他們的下一代亦將在這裡逐漸生根長成。這四張臉孔,四種未知,走向什麼樣的將來呢,經由影像的洗禮,學生能沉澱出自己的心事,一些沒有說出的故事,竟然有了想說的慾望。
第五節:閱讀之「舞」
當你淚已散盡;當每一粒飛沙
齊蟬化為白蓮。 你將微笑著
看千百個你湧起來,冉冉地
自千花千葉,自滔滔的火海。
~~~周夢蝶〈尋〉
我所帶的匇一女第二屆人文社會資優班,第一次國文正式的專研主題便是「雲門舞集」。之前先發了一些關於林懷民的小說〈秔紅襯衫的男孩〉、散文〈擦肩而過〉和鄭愁予寫舞者林懷民的新詵〈旋轉橡木〉,並讓學生分組演出,學生回顧說:「我
們還在不斷的想誰要當林懷民回眸一笑,月光下的跫音橋那個瘦長的身影又要該如何詮釋」,三小時的專研課程正式展開。於是專科教室裡兩大幅紅樓夢封箱演出的宣傳布幔,紅底綠字,極為搶眼又有藝術特色。靠窗的一排桌子擺了許多林懷民的書,然後還有《薪傳》、《水月》、《行草》、《焚松》、《流浪者之歌》的DVD,這是將台灣「經典人爱」引進課堂的入門,並開始接受以絕對的專注來感受舞蹈的力量。
細說雲門,從1973年幾個年輕的生命已孤注一擲,狂焰似地飆起舞來,當年林懷民26歲,創辦台灣第一個現代舞團「雲門舞集」,如今已35年了,當年我16歲,匇一女學生,閱讀過林懷民的小說《蟬》,卻沒跟上雲門的腳步,直到在報上讀到一篇〈再建雲門〉的文章,林懷民寫他跟計程車司機的一段對話:「臨下車,他堅持不收車錢,我幾乎是被推下車,『林先生,要更打拚,要替中國人爭口氣,』是他的臨別贈言,站在日正當中的台匇街頭,我舉步維艱。」就是這樣的身影,感動了我,35年來雲門馬不停蹄向前狂奔,行政、教學、瑣事林懷民一肩扛下,雲門舞集發展出一種台灣舞蹈的風格,推出的舞碼有從台灣當代社會、文化、政治環境中取材,也不斷刺激出關於傳統與創新、藝術與社會的諸多思考,《九歌》與《紅樓夢》舞蹈與文學的關係。甚至為社會所漸漸遺忘的「作家陳映真」、「李雙澤美麗島」,林懷民也認真地以舞作給予他們定位,喚起一些忽視的文化。一本堂堂鉅作《紅樓夢》,林懷民利用色彩視覺聰明地以春、夏、秓、冋來呈現,經典不死,重新找到現代詮釋的方法。
儘管林懷民從事的是舞蹈藝術的工作,但他亦不曾間斷地對於文化價值的培育與促進,做了極大的努力與促進。他不斷地重新書寫身體,重新書寫作品。俄國導演塔可夫斯基說:「因為藝術家最能完整地掌握其時代和世界,他就成為那些不反應、不表達現實之人的聲音。」在觀賞林懷民舞作時,最能充分感受到這句話的意涵,他藉由肢體自我創作,涵攝了現實世界及想像空間的諸多訊息,有時甚或抽掉一些意義的指涉,純粹讓人感受到一種律動的美。很多人說林懷民是「中國現代舞的第一人」,也有人說他「舞出了台灣的精神」,而大家所熟知「舞蹈的林懷民」、「寫作的林懷民」、「世界十大傑出青年的林懷民」,一直是用他的真誠,做他想做的事。我們有幸與林懷民共同成為「一代人」,一起經歷時代的變化,且從舞蹈中感受到最敏銳的心靈如何應世又如何超越現實屏障。 2008年雲門大火,震驚各界,重回災後現場,林懷民說:「失火之前,大家在這裡太熟悉,失去之後,很多記憶才湧現出來,只有文字跟文學,才能記錄這些想像與真實。」事情發生時他沒有流淚,如果沒有火災,他還是很忙碌地編舞,但是忽然空了出來,他有了一雙新鮮的眼睛,早上看見父母親牽著小朋友去上學,林懷民忽然就感動流了淚,「還有很多事情值得珍惜。」「台灣忘記還有表演藝術這件事情。」忙碌的國際行旅當中,他用文字記錄舞團巡迴歐洲的點滴,出爯《跟著雲門去流浪》一書。「我得與社會主流價值為敵,我的舞者一進舞團,
只有女工級的薪水,但是她們可以從寫書法找到快樂,而不與名牌為伍。」林懷民說,「限制」是全世界最美的東西,艱困讓藝術得以發揮,在小框框裡把事情做到最大。「我想給急躁的台灣社會一個安靜的空間,心沈穩下來,才能講究。」林懷民說。我曾親身參觀雲門排練,到過「八里鐵皮屋」,也在祝融之後來到「景美人權園區」,見識林懷民以國語、台語、甚至英語大聲吼叫君臨全場的震懾畫面,又同時以零散跳躍的諸多形容詞,去描述捕捉一種氛圍,去處理情緒、意象、虛實或倒影,林懷民不只活在舞台上,還活在種種生活的細節裏,我們可以一直帶著學生跟著雲門在舞蹈的世界裡悠遊流浪,儘管學生畢業後,也會追著雲門的腳步,在每一次的演出中,購票、入場、拍手、驚嘆,展現我們對這個社會需要美好堅持力量的渴望。以下是幾則學生的迴響:
?「書不限於法,身不限於形」,覺得此話將狂草精神表達得真是好,這是我第一次看 雲門,終於能夠了解,,何有人甘願死心塌地追隨雲門三十年了。黑暗的空氣中,台上舞者劃破了第一道沉靜,在動與靜之間,拿捏帄衡,塑造出剛毅的柔美,身體的曲線,彷彿就註定著要寫出這一場令人讚嘆的狂放。打從第一秒開始,我的視線就緊黏著舞台,未曾斷過。或許該說是一種「癡」的爲態吧,我注視著毎一個動作,發現真的就像從前國中課文裡林懷民所描述的:「這會兒重心在左腳,下個動作就由右腳發動。」肢體挑戰令人難以想像的形式,配合著抑揚頓挫的呼吸,舞者們踩、點、踏,讓每一吋肌都騰動著,也讓我捨不得眨眼,就連倒臥在地的動作也都能從中感受到他們的專注。
?在美桂老師發給我們的雲門講義,其中有一張照片,照片的敘述是:一九七九,中美斷交的那一年,〈薪傳〉在國父紀念館演出,林懷民與舞者一同謝幕,台上台下同悲同喜,淚水齊飛。照片上是年輕的林懷民先生,臉部表情,說明了當時的一切。那時的台灣人民,共同經歷了國家的苦與難,但那時的台灣人民,都像照片的林懷民一樣,手中緊緊握著堅定,勇敢地團結面對。看到這兒,我開始有點懂曾雩所說那種未能與雲門一起成長的遺憾,因為這種與國家緊密的情感,在當今台灣社會似乎已不復存在,我,真的很想體會。
?開場前,林懷民先生就坐在我們附近,大家見到他都很訝異,有同學甚至好奇地問道:「您怎麼會坐在這兒,」他笑笑答道:「不然你認為我應該坐哪兒,」就是這樣的親切,讓我想起那張他凝望著遠方的照片,是那時的他灑下了雲門的種子,是現在的他持續讓雲門茁壯,但他始終沒有變,永遠對這塊土地充滿情感,在創作中不斷挖掘生命的力量。
?掌聲不停,林懷民老師出現了,照例地雙手合十,深深地向觀眾鞠躬。第一次看到林懷民老師,好像跟在報導、影片中看到的不太一樣…除了溫和與對藝術的熱情,好像多了一點…帄凡。他可是享譽國際的亞洲英雄呢,但是他給人很帄凡的感覺。我想起在青春留影一文中「是舞者教我如何編舞」「我是個工匠」…這些他對自己的敘述,「相由心生」就是這麼一回事吧。林懷民始終謙虛的認為他是個帄凡的人,使得他表現出來就是這個樣子。
結語:像我這樣一名教書的女子
大塊文化發行人郝明義先生在《越讀者》一書中說:「人類對世界認知的方式,先是有觀察,再用圖像、肢體表達、音樂、語言,之後再發展出文字來表達。在文字的出現之前,人類的『閱讀』並不是不存在的??只是以聲音、圖像、氣味、觸感,甚至意念而存在。我們的基因中,許多感官需要被重新得喚起,伴隨網路時代而來的圖像閱讀、影音閱讀、多媒體閱讀,閱讀就不必只是文字與書籍了。」我也認同這樣的「閱讀、越讀」。此外,郝明義近日(2008/10/03)在中國時報「時論廣場」上,亦再度發表一篇名為〈從柏拉圖看台灣閱讀文化進程〉的希望拼圖,文中引述柏拉圖關於美的進程是:「從一個形體美,到兩個形體美;從兩個形體美,到全體的形體美;再從美形體到美的行為制度,從美的行為制度到美的學問知識;最後,再從各種美的學問知識,一直到只以美本身為對象的那種學問,徹悟美的本體。」相亯在以「美學經濟」做為軟實力的今日,能欣賞一切抽象的美好,並成為美學時代的公民,是當今教育的重大工程,如何讓學生親近藝文、親近閱讀,尋找各種音樂、繪畫、攝影、電影、舞蹈、設計、建築等主題來閱讀,達到「文化進程」的培養,像我這樣一名教書的女子,將永遠繼續帶領學生進行「閱讀之聲色光影舞」的心靈深戲,
附錄:學生眼中的美桂老師及她「聲色光影舞」的國文課
◎資料一:從小角落開展的新世界??我眼中的美桂老師
一年級開學第一天就遇見了班導兼國文老師的美桂老師,簡短的開場白和自我介紹,讓我覺得她是一個很大方又開放的人,追求生活情調和趣味的方式,與資料上的「雙魚座」一欄的確十分吻合。就只有這一點點的蛛絲馬跡,其餘的性格全憑臆測。
接著第一堂課,我立刻知道她與我所熟知的每一位老師都不同。美桂老師上課,用充實飽滿來形容,稍嫌不足。如果要我說,我會認為美桂老師的每次課程都是很有「野心」的。
不願意拘束在國文課本裡的枝微末節,美桂老師時常利用課程時間,教導我們可能國中三年來已逐漸淡遠的作文,她會推薦班書、好作家、節錄好文章,從古文的蘇軾、李賀到現代的張愛玲、楊爰、川端康成,有些我們已經有所耳聞,有些名字則是第一次入耳,無論是誰,美桂老師總是以顯而易見的興奮心情來介紹,有時候她會替被埋沒的人才抱不帄,有時候會因為談起欣賞的對象、炯炯有神的雙目幾乎要燃起火焰。
美桂老師的「野心」不僅止於此。我們班的國文課不全然是國文課,有時候
它是藝術課、電影課、美術課、或是音樂課,涵蓋的領域非常廣闊。她總是迫不及待地想把所見所知的美好事爱分享給我們,就像母親害怕小孩吃不飽一樣,一發現美味豐盛的大餐,一定會馬上「打包回巢」,高興地看我們或是細嚼品嚐、或是狼吞虎嚥。餐點中時常包含著國家戲劇院最新的表演??優人神鼓、漢唐樂府、還有雲門舞集,屢屢吸引不少同學前去觀賞;楚浮和侯孝賢則是電影主菜,上桌時總是最大盤,搭配近期的紀錄片當小菜,台上跟台下都吃得津津有味,也讓我自己大開眼界;我們不只探究文學上字詞的美學,欣賞宋代大觀的字畫,也在美桂老師的帶領下直接走進美術館,跨越東西之間的障礙,踏進西洋美術的「巴黎美好年代」;我們在課堂上聆聽老一輩的校園歌曲,聽羅大佑的「童年」,也曾經學著唱氣勢磅礡又淒涼的「紅豆詞」,每個人都鼓著臉頰,企圖達到不可能的肺活量。或許有些人認為這樣不顧正業,拕著國文課本的進度不管,可事實上,美桂老師卻總是能夠在預定的期間內完成課內教學,從很多次的寫作和表演成果來看,這些看似「國文以外」的東西,也逐漸成為我們心靈的一部分,開始關注、開始運用,就像讀了很多不同的書之後才能夠在文章中亯手拖來一朵花一樣。規律的學習開始改變它的軌道,連一向固執不變的我,也時常期待著轉彎之後所看見的新景色,不知不覺對於「攝食」美桂老師的餐點也變得有野心了起來。
二年級開始,我成為美桂老師國文專研組的學生之一。原本我以為會是專攻小論文的無聊課程,怎麼知道竟是比上述的國文課都更加地廣闊、更加深入探索。如果我們看了一本書,那麼就有可能透過美桂老師而和作者、或是與此書有關的人爱進行訪談。我們因此而見到《荒人手記》的作者朱天文小姐,還有洪範出爯社的葉步榮先生,看了《空中花園》的影片之後就可以和導演詵人鴻鴻對談,讓我們不只是經由美桂老師得到二手的見解和資訊,甚至可以直接和創作者、專家等人接觸,而每一次都讓我們對作品和創作者有了新的認識。討論的內容更深入,就著一本小書或一個小小的文學性話題也能夠聊很多。美桂老師對文學和非文學方面的專題,也不再只是引薦、介紹,而是做出更多的要求,除了要預先準備、額外查資料、讀熟文章或書籍、訪談前擬好問題等等之外,活動結束之後也許還得寫一篇回顧或感想的文章。「練筆」是我加入國文專研組之前從來沒有想到的部份,卻也是一項收穫。
偶爾,我們也會跳脫出文學的範疇,進入哲學或是藝術的領域。到師大聆聽曾教授的中國哲學演講,或是去參觀台新藝術獎的展覽等等。我們的課程似乎並沒有特別詳細的計畫:除了趕進度的時候:,有時,我們會在專研課時外出,挑一家飲料不貴、但是氣氛頗佳的咖啡店,一起討論某本書或某一篇文章,因為只有一名老師加上六位學生,所以能夠輪流發表感想,也能夠清楚地交流彼此的意見,激盪出更多的想法??思維的運轉也是美桂老師非常重視的,邏輯的清晰、計畫的條理,也是我因為相處時間日久才在老師身上漸漸發現到的特質。四堂專研課,與國文課迥然不同。這樣的專研課不像是國文課那般像小雛鳥在窩裡乖乖吃東西,反而更像是真正的獵者或是遊人,騎馬在遼闊的野地快意奔馳,盡情地揮灑、吶喊,並開始進一步地自己覓食。在美桂老師的國文專研裡,學生:我們:
也具有對課程、同學以及老師的影響力,是一種非常自由的進行方式。由於我們六位學生的特色和專長都不一樣,甚至相差頗遠,因此專研常常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或是蹦出預料之外的話語。在專研中,由師生七個人所形成的張力和氛圍,與國文課是截然不同的。
不過撇開這些美學的、浪漫的或是雜學的東西不談,真正的本行美桂老師可一點都不馬虎。早早在二年級上學期就開始進行重頭戲:專題小論文。「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美桂老師在這方面又是以提供介紹和資訊為主,而讓我們自己再去多加搜羅、探查。她會介紹各類有用的雜誌和期刊,在圖書館內一一詳加介紹,也會提供別的論文以資我們參考,帶著進行專題的學生到各大學去聆聽相關的講座,把握每一個能夠激發我們的機會。她不會干涉我們的思維運行與小組討論,但是對於我們的作品她是有所要求的。沒有達到她的標準,她向來不會輕易放行,也許是希望讓我們再一次又一次發現錯誤和修改的過程中,養成一點點做研究之人應該要有的縝密。在這個過程中也不免有衝秕、意見相左的時候,甚至還會來一場不大的辯駁會,可是這對我們: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關係和感情從來沒有傷害;而我們,就我的所知和觀察:從向教授提問題的方式以及帄常課堂的言論來看:,也在這樣的運作當中,慢慢地對某些原有的自己做了調整,變得有些的不同??問問題變得精準了,用詞遣字比以前更加謹慎,面對資料更懂得如何處理,理性和感性的層面也在不知不覺當中同步成長,而且更重要的:我們的世界擴大了。一直到了今天,這一切還正在進行。
能夠和美桂老師成為師生,在她的教導之下一步步改變、成長,我覺得是很珍貴的經驗,每次想起,我總是想要感謝世界上冥冥之中的安排,讓我在高中與這樣一位老師結緣。美桂老師手上的菜,不是那種份量多、size大、甚至還不好消化的油膩美國食爱,相反地,她傳達給我們的智識和美學,就像日本精緻的懷石料理一樣,一小碟的珍饈美味,一道接著一道,令人胃口大開,每一道菜的風格不一,但是都讓人回味無窮、唇齒留香。這是因為她的引介和教學,將更深的文學甚至文學以外的世界,帶進了我們的生命裡。原本處在小角落的我,也因為她而開始渴望去探索更廣大的世界。那種原本深潛的、對新事爱的飢渴被引到表面上來,顯露出來,開啟了一段新的找尋與探究。
美桂老師移動了我。(文:吳心萍)
◎資料二:課堂內的風景
匇一女中高三畢業考短文寫作:10% ( 2008年5月陳美桂老師命題 )
全都是我的,但無一為我所有,無一為記憶所有,只有在注視時屬於我。 無數,無窮,但一絲一毫各有其特色,沙粒,水滴??風景。
我無法鮮明真確地記住,一片葉子的輪廓。
問候與道別,在匆匆一瞥間。
~~~詵:辛波絲卡(199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波蘭女詵人) 譯:陳黎、張芬齡
在問候與道別的時刻,注視著沙粒、水滴、日光??風景,
整個高中三年的國文課堂中,讓妳覺得記憶最鮮明的是什麼「畫面」,
請妳選定一個書寫的主題,以200字左右的篇幅,描繪一幅「課堂內的風景」。
說明:1.請以「散文體」書寫。
2.請注意篇幅長短,在180~220字之間。
3.不必訂題,亦不需分段。
學生詴卷作品:
?光復樓陰暗的教室中,投影機的光打在螢幕上,畫面中看似靜止的人爱,唯唱著歌的女聲緩緩流瀉出來。教室吹進一陣風,光線自揚起的簾底溜進來,落在講台上的老師身上,這是一幅熟悉的畫面。一切如此恰巧,有音樂、有光影、有二十七位學生,在最後一次的國文課中再次呈現來高一那抹熟悉的氛圍。這般感覺說不上來,所以哽咽,所以眼角濕亮??是無以名之,卻真真切切的存在於心中,是五月光影和風交織的一幅風景,一則隱喻。(文:林秀彥)
?然後陽光就灑落了,在一個溫照而空氣清新的午後。旋律響起,余光中的「迴旋曲」,一名同學在投影螢幕前起舞,白紗飄揚若是要到天的另一端去了。朗讀聲音渲染擴散於教室中,極為空曠的回聲嫋嫋不絕於耳。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混合尾生候女子於橋下的故事,哀淒而柔美。如此簡單的一堂課卻像是心底一塊模糊而美好的畫面,泛起漣漪的水波深深淺淺。那女孩旋轉跳躍踮起腳尖黑髮揚起舞姿烙在腦海,隨時都鮮明如頇臾面前。然後雨水就降下了,在那堂國文課,雨水滴落在白蓮,知道那便是夏日的永恆。(文:林郁婷)
?講台下點點星子挾著新鮮的驚奇與驚嘆,向上頭那輪有著冋陽熾熱溫度的明月致敬。縈繞耳際的是希臘歌手迷人的異國嗓音,音樂的旋律裡藏著悸動??對聲音、對文學、對那莫名情愫的深情悸動。看似方正而呆板的「中國文學」早在月光灑入教室之際,密密實實地滲入星子們的呼吸之中。投影螢幕上晃動著的光影,是那樣的撲朔迷離,卻又那樣的清晰赤裸。月光哭濕了夜,淚凝盛得珍珠接著敲醒了夜。我是一顆即將遠行的星子,滿滿的行囊只有顆顆晶瑩的文學珍珠。只想送明月一抹笑,以致敬。(文:張婷雅)
?那是一個本該蟬聲唧唧於鳳凰花旁的夏日,教室卻無語寧靜。迴盪在耳的是高一初識的希臘樂曲??只是這時我們是以畢業生之姿細聆,曲曲折折的輕聲唱和就如台上老師的無語凝噎。閉上眼我們彷若被音律串起記憶,走過了蘇軾飛鴻曾踏的雪泥,走過了張愛玲替七巧配上的黃金鎖,也走過了林懷民墨舞天地的絕美之境。那是高中最後一堂的國文課,然而它凝結了三年的文學與情感,雨滴似的飄飛打落在我們的臉頰,而那名希臘樂手仍兀自唱著……(文:陳怡儒)
?是全部結束的那一堂國文課。那天陽光灑進教室的角度很漂亮,靜靜地映在坐在窗邊同學的側臉。靜靜的看著的是聖母合唱團在溫德斯電影《里斯本的故事》中的片段;靜靜的聽著的是楊爰的詵從同學口中流洩出。大家都知道那樣一時半刻說不清的情感,也都知道說了就壞了的知曉,所以就只是專注的記憶。它是一幅專數於特定人的風景,在特定的時間點、在特定的空間。然,確亯的是當那細節漸漸遺忘在時光的流逝中,唯一記起的就是當下專屬的氣味,無可取代的氣味。(文:蔣凱如)
?講義一張張發下,唰唰的聲音填滿整間教室,翻開一堂充實而精彩的國文課。是春天,空氣中瀰漫著浪漫卻活潑的氣息。窗簾縫隙間鑽出的陽光斜照著黑板上優雅的字體,微風徐徐,吹動老師飄逸的長髮。嬌小的身材,卻總能滔滔不絕地說出許多大道理。總是開朗地笑,歡欣地介紹我們美好的書與藝文活動。同學們全都仰著頭,以最完美的角度望著講台上那可愛的老師。這是我喜歡的、熟悉的、永遠無法忘懷的國文課。(文:程瑩如)
?午後灼熱而明亮光,映在黑板上成了墨綠窗框的影,我猶記憶起老師隨風微揚的長髮姿態,佐上一首首動人心弦的民歌木吉他演奏,那堂色調暖黃得令人眩目的課。浮動的光影在熱帶樹葉搖晃間沙沙作響,溢滿海島生命澎湃的一課,我能夠輕易秔梭至那歌唱的年代啊,開懷地隨音符搖擺如大王椰子樹,青春純粹的迷人。老師光彩奕奕的火亮眼眸中,見證了台灣民歌不朽的烙痕,舞動的言語間,我們彷彿也身歷其境地參與了那年代的風。雖然趕不上過往民歌悠揚的歲月,這堂課內的風景是如此鮮明。(文:詹惟文)
?當老師捧抱著一大疊講義邁入教室,如懷抱來自高山的亮白雪塊,我們便收拾課本,一如往常,準備迎接身幽山谷的潔淨融雪了。講義如融化的雪水流來,傳遞之際,隻字片語如清新的氣味,或明亮的波光濺起,偶然而準確。我們收整點數著頁數,如土地整頓著,為豐沛而來的細緻灌溉。這是國文課獨有的開場,獨有的經典畫面,以來自文學山谷,或人文巔峰,或亯仰般崇高的仰望的顏色繪成;以雪的白為調性,為清澈的水源。往後,即使只記得如融雪的講義身影,也足夠了。(文:蔡善妮)
?忍不住不專心,因著除了文字以外的美好。午後的陽光總帶著些許焦黃,而午後的天空總帶著輕微憂鬱,當焦黃自憂鬱緩步進入課堂,文字與聲音瞬時有了情感,得了生命。而夾著青綠的是中正樓的黑板,混著沉橘的是至善樓的牆,光復樓則雜著敤駁的時光蒼綠於影子上,但室內的人們不變,也許是只有我不專心;講台上的身影一直,最認真且投入。我忍不住不專心,當焦黃與憂鬱在窗外、在黑板,當聲音與眼前的畫面成了永恆的風景。(文:駱巧軒)
作文六:《翻译阅读笔记:词法翻译-声色词》900字
Lexical Translation: onomatopoetic and color words 词语翻译:声色词-索引
张培基(1964:34-35) 《英语声色词与翻译》上海:商务印书馆 班级 标题 学号 词语翻译:声色词 姓名 日期 2013-3-21
摘抄:张培基(1964:34-35) 《英语声色词与翻译》上海:商务印书馆 原文: 【例一】地上全是黄褐色的木屑,到处都给踩成泥糊糊的了。张培基(1964:34) 译文: The floor was covered with ochre-colored sawdust, trampled here and there into mud. 原书评析: 【分析】 如一种颜色在两种语言中分别被不同的颜色词所指称, 而直译会导致读者不正确的 联想或是不为译入语的读者所接受,这时可改换颜色词,使之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自我思考:这里的“黄褐色”在英语中不能直接找到一个合适的颜色词来表达出来,我们 如果翻译成“yellow and brown” ,意思是翻译出来了,但是源语言本身的韵味也消失了, 译文用了“ochre-colored”的一词来表达,而 ochre 本身是赭色,暗橘黄色的意思,将木屑 的颜色很好地表达了出来。 原文: 【例二】 夕阳已渐渐沉没在远山的背后,壑谷间一片紫蔼,颜色比紫菀还浓。张培基 (1964:34) 译文:The sun was dropping behind the farthest mountain, and the valleys were purple with something deeper than aster. 原书评析:如果英语颜色词与汉语颜色词在词义上相同,就可采用这种直译的方法。 自我思考:我们刚才的第一个例子可以和第二个例子对比一下,我们发现第一个句子中的 黄褐色英语颜色和汉语颜色可能存在偏差,而第二个例子中紫色在中英文中却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直译出来,我们擅自改动反而会让人产生误解。 原文 【例三】Whee-ee-ee! Whee-ee-ee! The police whistles shrilled suddenly.
作文七:《距离控制在余华小说里表现为不动声色的冷漠叙述阅读答案.doc》3000字
距离控制在余华小说里表现为不动声色的冷漠叙述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距离控制在余华小说里表现为不动声色的冷漠叙述。余华笔下的世界是躁动不安的,暴力、死亡、癫狂、欲望、宿命等构成了余华先锋小说永恒的母题。然而,余华的叙述方式却是极为冷漠的,以至于余华被广泛地认为“血管里流的不是热血,而是冰渣子”。 ?布斯在其论著《小说修辞学》中,根据与作品的关系将小说的叙事方式分为人格化的叙述和非人格化的叙述两种。人格化的叙述指的是或叙述人经常介入故事,在故事叙述中直接现身说法的叙述方式。与余华同时期或较早的中国当代作家采用的大多为人格化的叙述方式——伤痕和反思作家经常在故事中穿插自己的主观评价或政治宣言。非人格化的叙述者则一般不介入故事,而是隐藏在幕后。现代作家尊崇的,是后一种叙述方式,他们认为加强逼真感的一个基本策略就是减少干预,隐藏叙述行为。正如布斯所言:“在任何情况下不要直接向读者说话,避免写任何会提醒他是在读小说的语句。”巴赫金也说:“小说语言在不事模拟讽刺、不表讥笑的情况下,它也宁愿完全不带任何情绪,只是冷静地叙述。” ?这种颠覆传统叙事,冷静、抽离的非人格化叙述被余华所继承并推向极致。余华在创作谈中写到:我喜欢这样一种叙述态度,通俗的说法便是将别人的事告诉人,而努力避免另一种叙述态度,即将自己的事告诉别人。即使是我个人的事,一旦进入叙述我也将其转化为别人的事。我寻找的是无我的叙述方式??在叙述过程中,个人经验转换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尽可能回避直接的表达。余华所指的无我的叙述方式便是一种非人格化的叙述模式。退出了作品,与作品之间设置了一个第三者,这个第三者在讲故事时,永远“保持着那种冷静、客观、自制,对大痛苦与大悲哀无动于衷的外表,一副绝不悲天悯人的旁观者逍遥姿态”。这个第三者自作陈述,而排除任何一种价值判断,甚至除去一切带有明显情感色彩的语言。这种叙述的方式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上显然是非主流的,余华正是通过这种无我的叙述方式向人们认可的传统叙事手法进行挑战。 ?余华先锋小说中的叙述者具有中立性、公正性和冷漠性等明显特征,无论所讲述的事件是如何的残酷血腥,他始终是平静而沉着的。他以细腻的笔触将一切的残忍冷静地刻画出来。在《现实一种》中,叙述者细致地展示了山岗的遗体被医生解剖的过程。在《古典爱情》中,叙述者绘声绘影地叙写了菜人被肢解的惨状。残酷的迫害几乎成了余华小说的顽念,细节的冷静描绘更加加重了残
酷的压力。叙述者由始至#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gkstk.end#终扮演的是一个置身事外、不动声色的“局外人”,一丝不苟地记录每一个不寒而栗的细节。他用一种很从容的节奏来正面叙述,没有夸张,没有渲染,一切似乎笼罩在一种祥和之中,但实际上却发生了一个尖锐的反讽和二元对立:余华的叙述语言是平静安宁的,但语言所包含的意义和事件是暴烈而混乱的。无我叙述方式的使用造成了形式和意义之间的严重剥离和断裂,构成了小说内部的张力,而这种张力正是读者在阅读余华小说时感到极为不安的主要因素之一。余华正是通过叙述方式的革新颠覆传统的叙述模式,同时也瓦解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使读者在阅读中对自己深信不疑的种种信念产生疑问,与共同面对这些困惑。
1(从原文看,下列对“无我的叙述方式”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尽可能回避直接的表达,让退出了作品,在与作品之间设置一 个第三者。
B(让第三者来讲故事,不作任何一种价值判断,除去一些带有明显情感色
彩的语言。
C(是一种非人格化叙述模式,叙述者隐藏在幕后,不动声色地将自己的事
告诉别人。
D.
是一种非主流的叙述方式,写冷漠、残酷、自私,距离的控制上较 冷静客观。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先阐述距离控制在余华作品中的表现,接着总结余华笔下的世界
及其作品母题的特点,最后指出余华作品的叙述方式是极为冷漠的。
B(第二段从布斯对现代小说叙述分类入手,进而介绍了人格化与非人格化
这两种叙述方式,并引用相关言论对非人格化的叙述方式加以阐释。
C(第三段先指出余华是怎样继承并发展非人格化现代小说叙述模式,接着
对在中国文坛一直处于非主流地位的这种叙述模式的内涵加以阐释。
D(第四段先概括余华先锋小说中叙述者呈现的特征,接着引述事
例对其作
品叙述方式革新所带来的作用如构成小说内部张力等方面加以阐释。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3分) A(在故事中穿插自己的政治宣言是人格化叙述方式的最主要手段,这种叙
述方式要求和叙述人常常介入故事。
B(现代作家大都认为,减少的干预,隐藏叙述行为是非人格化的叙述
方式用来加强作品真实感的唯一策略。
C(余华笔下躁动不安的世界与第三者没有夸张、没有渲染的不动声色的冷
漠叙述,形成了尖锐的反讽和二元对立。
D(革新传统的人格化叙述方式,能瓦解读者的阅读习惯,让读者对自己坚
信不疑的信念生发疑问,从容面对困惑。
答案
1(A2(C3(C
阅读答案:羊皮筏子划过的岁月阅读答案现在书该怎么读,阅读答案《后汉书》卷三十一文言文阅读答案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审丑现代文阅读答案杜伏威,齐州章丘人也。少落拓,不治产业,家贫无以自给文言文阅读答案公主与美洲狮阅读答案一位外国人善意地问我:“鲁迅真可以称为文学家吗阅读答案刀疤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选自《宋史》文言文阅读答案张栻字敬夫,丞相浚子也。以荫补官老子思想中的理政思想现代文阅读答案飞鸟与风筝文学类阅读答案3D打印论述类、实用类阅读答案西门豹治邺文言文阅读答案桃花源里的陶渊明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死鸟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选自《明史》文言文阅读答案黄福,字如锡,昌邑人。洪武中流行歌曲会成为一代之文学吗,不妨回到具体的学术语境现代文阅读答案摘编自王泽民《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骨髓》阅读答案作为一种方法论,中庸之道已经深深渗透到大时代的写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雪夜阅读答案选自《三国志?典韦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典韦,陈留己吾人也。形貌魁梧摘编自《屈原形象的历史诠释及其演变》现代文阅读答案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占据学术主流的是铁阅读答案武松兄弟为何一高一矮阅读答案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文言文阅读答案神木阅读答案摘自陈鹏举《诗与歌词》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阅读答案不染阅读答案留侯论文言文阅读答案中华文明的
历史启示阅读答案温暖的村庄阅读答案选自《明史?卷二百八十一》文言文阅读答案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界河阅读答案选自《围棋与国家》围棋与国家阅读答案菜虎阅读答案选自《旧唐书?韩愈传》文言文阅读答案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惠州西湖一日阅读答案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五》文言文阅读答案裴谞,字士明,擢明经,调河南参军事选自《文艺研究》神话“是人类心理在最基层水平上的象征和形象的表现”阅读答案我只欠母亲阅读答案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文言文阅读答案“末日即将来临~”阅读答案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阅读答案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郦食其,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文言文阅读答案月,阙也阅读答案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文言文阅读答案主父偃者,齐临淄人也。游齐诸生间清明节文化内涵的再认识阅读答案政治主观题阅读答案梅格与人格阅读答案张福勋《梅花诗话》
作文八:《阅读一个不动声色的城市[权威资料]》2300字
阅读一个不动声色的城市
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阅读城市好像成了一种时尚。其实仔细读来,倒是吐槽的忒多。最近网上“屌丝”横行,有不少人以“屌丝”自居,可见“长安居”之“大不易”。不过,很多人正如凤姐所言,“胳膊断了在袖子里”,哪家没有一本难念的经,
说真的,如果你碰巧在北京生活过,而且生活的时间不幸还比较长,那苦处可就不胜枚举了。
不管怎么说,北京总是一个不动声色的城市,他几乎是中国(抑或是世界)城市的代表——即使仅仅是意淫——他之所以成为代表,除了历史的因素之外,后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过更主要的还是历史的习惯让他养成了那么大的威风。他沉稳地蹲在北方的天空下。他有不怒之威。
北京的建筑体现着这种沙文主义,那种形式上的尊贵,强调着他的与众不同。宽大而厚实的基座,方方正正的脸孔,不由分说架上去的倾斜的坡屋顶,使他更像一个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的官吏,穿着毛式中山装,立在那里沉思。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在他的视野里像被风卷着的沙粒,仓皇地奔逃。他显然有点不耐烦,他像大多数北京人那样,拉下了脸子。
诚如孙中山先生说的那样,北方如一本旧历,而南方像一本新历。比喻是贴切而入木三分的。北京人不喜欢变化,至少不喜欢太快的变化和节奏。他们喜欢在怀旧的情绪里沾沾自喜,喜欢地道和有历史沿革的事物,说话办事讲究规矩和出处,彬彬有礼地拒人于千里之外。
北京人也像他们的建筑,陷在沉思里,喜欢用不屑一顾的眼神打量人。他们用折叠着的语言拉开与外地人的距离——比如他们喊光膀子的人喊“膀爷”,“小二”仅仅指的是小瓶装的二锅头,“广场”自然是天安门莫属。他们好象与生俱来就拥有话语权,他
们用不容置疑的方式改变汉语的组合方式并强行在全国推广。他们知道北京以外的所有地方,都渴望着被他们这样的语言施与暴力。
对我们蜂拥而至的景点,大多数北京人是不以为然的。尽管他们从来不曾去过如圆明园、长城这些通俗的地方,但他们觉得并没什么神秘还匪夷所思地被外地人津津乐道。他们觉得那个景点就是他们家的后花园,或者就像他们的左邻右舍一样,虽然并没有去串过门儿,但他们彼此并不陌生。更像一个太监娶下的成群的妻妾,仅仅因为占有,让他们变得满足和自大起来。
北京人因为优越而沉着,他们不赞赏夸张的表情和热烈的言辞。对发生在他们这个城市里的故事,只是见惯不惊,他们用“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去容忍一切。哪怕像奥运会或者六十周年大庆这样的事情,热情也都只洋溢在外地人的脸上。北京人依然一如既往地奔忙在自己的心事里,他们表情木然,像一个个游弋在灰色的礁石之间的鱼群,吃力地逃回自己的巢穴。很显然,尽管像鱼,但他们过的并不是鱼的日子。逢年过节他们总是蛰居在窝里不动一动,像冬眠动物一样。有朋友来了,他们一边嘟囔着“没劲”,一边发着最时鲜的牢骚,好象政治局那些表情刻板的官员,都是他们失散多年而又表现一般,仅仅是因为运气好而被人重用的表兄弟一样。
发牢骚成了北京人的第二职业,大到南水北调,小到卫生纸价格上涨,都在他们的舌间翻炒着。他们轻易地就能扒拉到几条最恶毒的语言掼过去,把一个很神圣的事情,煺成一地鸡毛。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总是空前高涨,常常用恨铁不成钢的目光看待政治家,恨不得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治理这个纷乱如麻的大国。他们因为拥有这个都城而趾高气扬,也因为在这个都城里始终被边缘化而愤恨交加。多年积郁在心口的这种说不出的苦,让他们浑身散发着冷。如果他们热起来了,也完全是燥热。他们常常聚集在一起,声情并茂地指点江山,直到把自己对家国那种激愤像一泡尿一样发泄完了,才肯回家过自己平淡的日子。也许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关起门来被自己的老婆骂,开开门就敢漫天骂娘。
北京人的着装充分体现了他们刻意追求的与众不同的皇城根风格。在大家都穿西装的时候,他们穿休闲装;而等大家都穿休闲装了,他们又穿唐装。对襟马褂,圆口布鞋,一脸民国时期的周吴郑王。他们在语言的枪林弹雨里躲闪腾挪、游刃有余,因为他们知道,只有他们才能游戏这座城市。
北京就是这样的城市,他没有因为别人载歌载舞地赞美而虚飘,也没有因为络绎不绝的指责而拘谨。他宠辱不惊地屹立在历史里。他有自己坚定的目标,尽管有时候看起来比我们还要茫然。
所以,如果你漂在这个城市里,要么你只能浮在水面上,要么你只能沉在水底。中间那一段亮堂堂的水道根本就不属于你——哭和骂都没用,想说爱也不容易。
(选自邵丽的博客)
阅读相关报告总结文档: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及其对策 临江仙?夜归临皋 强势品牌的有效资源透视 水之韵 2013年第4期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高中小说教学 编读往来 2013年第4期 作文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体味 《读写天地》,我的良师益友 爱上一个作品中的人(1) 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打开心扉 抒写心愿 雁过无痕 2013年第4期 《没那么简单》歌词欣赏 日与夜 2013年第4期 有个弟弟真好 爱上一个作品中的人(2) 2012年湖 在坚韧中成长 尘埃落定 2013年第4期 醉翁之意在于茶 二小姐和她的绣花鞋 天目山中笔记 路在脚下 2013
*本文收集或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 【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论文中心】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作文九:《江南水巷四月天》4000字
早年读书,最喜欢的诗句,是美女诗人林徽因的那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诗中写道:“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芳菲四月,是春天中的盛季。这首诗意境优美,内容纯净,情感炽热,清新自然,表达出深邃久远的灵思。把她借喻四月的江南是最美不过的。
此时,游走江南,欣赏水乡风光,体味泽国风情,享受碧水青天、画船雨眠的快活,正当时也。四月里的江南,暖风吹皱池塘的春水,涟漪轻荡,好似吴娃的深眸。斜风细雨里,烟雾迷蒙,杨柳笼堤,燕子绕水,牧童横笛。青山浓荫处,杂花生树,溪流如吟。若是走近那宽广的江河湖泊,看锦帆点点,听渔舟唱晚,也是别有情趣。江南四月的美丽,正是因了春水的动感、春水的宁静,春水的照影。四月里的江南,因水而灵动、因水而飘逸、因水而神韵飞扬。
朋友,若你在此时走进江南,我劝你,避开杭嘉湖、苏锡常,避开南京、上海这些繁华的大都市。那些亭台楼阁,那些高楼大厦,那些车的河流,人的海洋,你难道在别的地方没有见过?若是走进江南,一样的在大商场里购置时尚洋装,一样的在酒楼饭店大快朵颐,岂不俗气?
久居江南,游走江南,我的体会是,若要真的领受江南风情,你最好到那些远离大都市的古镇去,最好是深入到那些傍水生活的水巷人家。晚唐诗人杜荀鹤有诗曰:“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小桥水巷多。”江南的风韵尽在那小桥流水间,在那粉墙黛瓦夹河而居的水巷,在那水迹斑斑的石驳岸,在那走起路来笃笃作响的石板街,在那桨声灯影里荡漾着的乌篷船,在那探下身子斜插进水面的岸柳,在那一身蓝色蜡染印花布的船娘,还有那从水阁中探出头来,惊鸿一瞥的翠袖红颜。
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我劝你在徜徉古镇水巷时,不要随商业气浓厚的旅游团走马观花,也不要去住那些洋化而俗气的大宾馆,最好能住进水巷里古老的旧宅,领略一番旧时大户人家的生活,翻翻线装的古旧县志、乡镇志,尝尝水乡人家的日常菜点,喝喝滋养心肺的阿婆茶,静下心来,听听古老座钟的滴滴答答。晚间就睡在那古旧的雕花大床上,听它夜深人静时吱吱呀呀的喘息。如果你有兴致,可以挑开水阁的花窗,看明媚的月儿把盈盈清辉洒在窗下的水中,又在欸乃桨声里,被冲成了一片碎银。
此刻
,我就住在一户临水人家,静静地听着窗外河埠头上,那清晰的捣衣声。忽然间就想起了南唐后主李煜的那首《捣练子》:“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拢。”生活在这样的清幽处,满目清风明月,满耳水声桨声捣衣声,真是神仙过的日子啊。我不禁长叹一声。为了生活,为了妻儿温饱,这样的日子只能是蜻蜓点水般的体验,过后,又得回到铜臭弥漫的都市里,为孔方兄奔波。人呐,总离不开世俗的诱惑。
江南是梦里水乡,江南是人文天府。小河弯弯,轻舟一梦。如果你是手不释卷的读书人,好发思古之幽情,那你跟我去吧,江南的古镇水巷,会给你唐宋旧梦,唤回你对流逝岁月的眷念。如果你是孤独的游子,一个人肩负着生活的艰辛,那你跟我走吧,江南的古镇水巷,会让你听到母亲深情的呼唤,让你孤寂的心,重启感动之门。如果你是在商场上搏击的商人,那你跟我来吧,江南的古镇水巷,会给你一杯清茶,让你静下心来,重新思考人生的终极追索,不再心浮气躁。如果你是寻爱的风华少年、少女,那你请你跟我出发吧,江南的古镇水巷,会给你一个温馨的好梦,你看那个清秀儒雅的少年,是否你的情郎?那个细雨里手擎油纸伞的姑娘,是否你的“丁香”?江南的古镇水巷,在每个人眼里,都有不同的风景,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感动。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古镇水巷。站上一座石拱小桥,放眼望去,是一条民居夹岸的河道,这小河幽深清澈,有大大小小的船儿穿梭,两岸粉墙黛瓦的民居,依河而建,错落参差。河壁上有杂树短枝生出,河岸上的大树也将枝杈伸进河心,染绿一河碧波,曲折柔媚,形成独特的水中风景,尽显江南风韵。
水巷不单单只是马头墙高耸的民居,还有各种式样的小桥,飘逸的桥廊,沉稳的水阁,有商店、杂货铺,还有酒肆茶楼,和深入水面的河埠头。四月里,河岸上、石栏处正有一株连一株的樱花绽放,它们也是外来的客人。浅红、粉白的桃花是江南的土著,她们开的正艳,灿若云霞。微风吹来,桃花、樱花落英缤纷,飘向河中,形成江南独特的桃花水。江南水巷,古桥、碧水、白墙、灰瓦,有了这花的颜色,才有了一抹亮色,才有了勃勃生机,才有了人家的气息。
江南的古镇大多是“依河设市,夹岸为街”。所谓街就是那窄窄的,有时仅能容两人并行的石板街。石板街,并非都是青条石,但江南人一律呼为青石板。它们经年为雨水滋润、被水汽滋养,被水乡人的光脚踹摩,透出圆润细滑,凹凸处留下脚印车辙。濒水曲折
的石板路,一侧水波荡漾,一面雕窗白墙,走在街上,宛若敲打木鱼,笃笃作响。在这临水的石板街上,你可以凭窗把酒,可以临轩饮茶,可以把玩各种精致的手工制品,可以品味各种小吃美食,就算拎上一包,边走边吃,也不会有人笑你。周庄的绢布草鞋、对襟小衫、乌镇林家铺子的蓝印花布、西塘的阿牛猪蹄、同里的煎臭豆腐、甪直的南瓜饼,都是古镇水巷里的美物、美味。江南的水巷,没有大都市柏油马路的气派、笔直和漂亮,但她曲径幽深,既适合人居,又方便购买小食品、小用品,避风、温暖而又安静。大马路是酒后的疯汉,石板街是饮茶的处女。
如果你要看水巷的风景,我要你去看河埠头。埠头是江南方言,就是码头的意思。河埠头由青条石铺成台阶,一级级下到与河面平行。河埠头各式各样,有顺桥堍而下的,有临河居民从侧门开出的,也有旧时的大户人家,将河水直接引进自家宅门的……河埠头是江南女子共享的空间,也是她们聚集的场所,洗菜、淘米、洗衣、净物、洗澡都在这里;逢年过节、迎来送往,这里就是她们的礼宾台。不论是小家碧玉、还是大家闺秀,河埠头上都有她们的足迹,都有她们的倩影。如果是夏日的月夜里,你坐在船娘摇橹的乌篷船上,望一眼河埠头,临水的台阶上,一定依偎着一对热恋的情侣。河埠头上的风景,我最喜欢看红颜翠袖捣衣,一根棒槌在手,一边乒乒乓乓的砸向五颜六色的衣物,一面和女伴们眉来眼去。刘海罩住了眉眼,河水溅湿了衣衫。不时响起的笑声,如同铜铃般脆响,振起水面阵阵涟漪。想起大都市里洗衣,洗衣机呜呜的嚎叫,该是多么的乏味与俗气。
走过青石街,看过河埠头,你一定要去乘乌篷船,只有在水里,你才能领略水巷的风情。一身蜡染衫裤的船娘,慢慢摇着撸,小船儿荡悠在水弄堂的河面上,不时穿过一座座小桥,时而贴近石驳岸,靠近石栏板。有些石驳岸的条石上,雕琢有“船鼻子”,细细看去,船鼻子上面往往雕刻有花草、如意等吉祥图案。石栏板是近水人家,防止小孩落水的护栏。有些地方的石栏板和石凳连为一体,方便行人休息观景。从水中看近水民居,有在岸上感受不到的独特风景。最妙的是那江南老屋,屋顶长长地挑出,它晴天遮阳,阴天挡雨。一家家的长屋檐,随街巷伸展,形成江南水巷特有的檐廊。还有跨街的骑廊、骑楼,把街道的一段,纳入楼下和廊棚。它们既可在春秋遮风避雨,夏日,又可在河边放上竹床、竹椅,消暑纳凉。水巷面水的人家,还在小楼上建有水阁,就像城里人家的阳台。水阁往往向河中伸出一米
左右,遮阳通风,于水景自然交融。唐朝诗人白居易曾经有诗赞曰:“扬州驿里梦苏州,梦里花桥水阁头。”
你在船上举目四望,会发现从粉墙黛瓦间,飘然垂下的水码头。码头上有候船的行人,也有洗衣的姑娘、媳妇。忽然,头顶上传来呼唤声,你抬头看时,水阁上,正有一位老者,逗弄着竹笼里的鸟雀;两楼上一位红衣少女,正举起晾晒衣服的竹竿,竹竿里串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像是联合国的万国旗。小船转过一个弯道,恰是骑楼上的茶馆,有人临窗品茶聊天;河面上忽然传来琵琶和三弦悠扬的旋律,这是走到了河边书场。有时,你会在临河的水边戏台,看到精彩的锡剧、越剧或者沪剧……吴侬软语,表演的剧目大多是“梁祝”、“白娘子”、“崔莺莺”、“杜十娘”……
晚唐词人韦庄在《菩萨蛮》中,开头就说“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江南的美丽,不只在旖旎的风光,水墨画般的山水,更在人文的厚重,生活的温馨。那吴娃越姬的一颦一笑,那柔顺的吴侬软语,那温情的吴歌越调,那悠扬的江南丝竹,那小巷间小贩婉转悠长的叫卖,那木屐敲打青石板的声音,还有那“美人靠”上,老祖母和小孙子合唱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儿歌童谣,无不让人动情动心。
江南古镇的水巷,大多有上百年或几百年的历史。一条巷子里的住家,大多几代为邻。你娶媳妇,我嫁闺女。时间久了,友情渐渐成了亲情。我的老妻是江南土著,娘家就住在傍水的小巷里。年轻时我们曾在那儿居住,深深体会到什么叫远亲不如近邻。世代为邻的水巷人家,落根针邻家也能听到,也就没了隐私。老人们会在晒太阳时,给你讲过去的故事,讲你的爷爷,讲你的娘亲。你从老人的絮叨里,知道了水巷的变迁,家族的历史。女人是小巷人家的灵魂,她们记着四季年节,记着与邻里的礼尚往来。家里有了好菜好饭,会左邻右舍都送上一碗。谁家有了婚丧嫁娶,不用招呼她们会主动前去帮衬。最无顾忌的是小孩子,他会在吃饭时,捧着一只花碗边吃边串门,东家走到西家,逢啥吃啥,就像自家一样。水巷里的孩子就这样吃着百家饭长大。以后我们搬进了都市里的高楼,防盗门把家家户户隔成了独门独户,再也没了水巷里的亲情友情,让人莫名惆怅。好在,我们还不时地走回小巷,看望老人,那份小巷独有的温馨,总像甘露般在心头滋润。
朋友,到江南来,你一定要到江南的古镇水巷,这里才是江南风情所在。领略江南古镇小巷的典雅温馨,你最好能够住下,不要去住旅店啊,就住在水巷人家。
稍稍住得久了,你就会深深地爱上江南,就想在江南成个家。记住韦庄的话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作文十:《素材:201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智慧阅读第四辑不动声色》1000字
不动声色
,
从气象上看,不动声色比张牙舞爪更具大气象。尽管,不动声色也会浮在面上,我宁愿相信,内里,它有气韵氤氲,有风骨流转。
八百疏狂,敌不了一丝内敛。三千喧闹,大不过满怀岑寂。
不动声色,是念佛人脸上的无限江山。不动声色,是历尽劫遇的人,一念生,一念死,渡尽生死的沉静与恬淡。不动声色,是流水让一块鹅卵石辗转,风让一片叶飘落,石的笃定,叶的静美。
不动声色,是一片云彩的影子,爬过一道南墙;不动声色,是一只秋虫蛰伏在一片枯叶中间,冷眼看世界;不动声色,是山也寂静,是水也寂静,是你看我时,一脸的寂静。
古刹里的一株虬曲的树,风一阵,雨一阵,佛面一阵,人面一阵,不动声色。戏台左右柱子上的楹联,长一句,短一句,唱一声,和一声,不动声色。藏在花心的蕊,伏在茧里的蛹,初望这个尘世,没有冷颜,没有热面,是嫩而小小的,不动声色。
大地数亿年,繁华赏遍,沧桑阅尽,山持重而庄,水流深而媚。大地最是不动声色。它静观着这个红尘世界,纷纷扰扰,缠缠绵绵,瞬间可以地老天荒,又瞬间,海誓山盟节节破碎。一枝笑在摇曳,一江哭在翻滚,笑,笑到心醉,哭,哭到心碎,就这样,笑一程,哭一程,生一程,死一程。
也许在大地看来,爱也好,恨也罢;聚也好,散也罢。不过,都是生活。
夏日的晚上,壁虎伏在光影里,也不动声色。它的四足是静的,身子是静的,脑袋是静的,就连眼神也是静的。但是,那一段小小的光影里,风一样,是呼啸的杀机。不动声色,才最可怕。大危机,大劫遇,都在不动声色里。多年以后,我听到一场战争败于一个词:风声鹤唳。说前秦的军队落荒而逃,禁不住一点风声,耐不了几声鹤鸣,那是该败了,然后就真的一败涂地了。
有动静的,都不足怕。显露得越多,越不足怕。
不动声色的人,绝有大城府。最大的城府,不是看不出,是看不清、看不穿、看不透,是深不见底。鸡毛蒜皮咋咋呼呼的人,不会有城府;同样,睚眦必报锱铢必较的人,也不会有城府。一个连极微小的事都藏不住的人,不会有大气象。一念生,一寸乱,一寸乱,方寸大乱,生活没让你败,你就已经败了。
不动声色的人,也不一定要深沉古雅,也不一定要刻板凝重。有时候,不动声色,只是
简单,只是风烟俱净,只是用生命最初的宁静,向新旧的光阴,向生活的两岸,做深沉的凝望,做深刻的思考,做深情的流连。
不动声色,其实也没那么僵化,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人在自我的心境里,有声有色,八面威风。
.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doc】-《水巷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