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广州的特色小吃》400字
广州的特色小吃
人们都常说:“吃在广州。”的确,广州的食物也常常使我白吃不厌,尤其是广州的小吃。下面让我来介绍一下广州的特色小吃。
首先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萝卜牛杂。据说萝卜牛杂是光绪年间一个居住在光塔寺附近的回族厨师发明的。光塔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清真寺,附近一带曾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民聚居地。一个回民厨师就想到在光塔寺附近开了一家牛香店。他用牛肠、牛膀、牛肺、萝卜用加了花椒、八角等五种味料做出来,就成了萝卜牛杂。直到现场,这个小吃还一直按照这个方法做,那美味的萝卜与牛杂让人看了就垂涎三尺。
然后就是蒸肠粉。 这是一种米制品,又叫布拉肠。它是将米浆置于 特制
的多层蒸笼中或布上逐张蒸成薄皮,分别放上肉类、鱼片、虾仁等,蒸熟卷成长条,剪断上碟。当你吃蒸肠粉时,一口咬它,就会感到十分滑嫩,里面的肉充满了鲜美,加上肠粉的外观显得十分可口,吃了还想吃。
最后我给你介绍一下绿豆沙。 绿豆沙是广州人最喜爱的甜品之一。绿豆沙选用颜色新鲜、品质优良的绿豆为原料,加人香草、陈皮、白糖黄糖调味,将绿豆堡至起“沙”,去“衣”而成。
怎么样?广州的小吃是不是十分有特色,有机会你还要亲自去尝尝,感受那别具一格的小吃。
作文二:《不能超过的广州特色》800字
根子牛腩粉
牛腩粉是著名的汉族传统风味小吃之一。根子牛腩粉,指的是一个叫祝亚六做的牛腩粉。祝亚六,根子公垌人,做牛腩粉30多年,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姓名,只管称他“牛腩六”。据说其父,其祖父也是一辈子制作牛腩粉,三代相传,可谓牛腩粉世家。根子牛腩粉食之鲜美、滑嫩、消渣,令人流连忘返
炒猪大肠
“炒猪大肠”又是一道苏东坡喜爱的客家菜,相传苏在贬滴途中经江西赣州(同属客家地区)初尝此菜时就被其独特的风味倾倒。寓惠后念念不忘此菜那特有的韵味,每饮必以炒大肠佐酒,百姓见其如此如痴如醉,常用炒大肠换取其墨宝,有的干脆就称此菜为“炒东坡”。
梅菜客家鸡
是一道广东省的汉族传统名菜,属于粤菜系。
把嫩鸡去内脏洗净、用盐、玫瑰酒、八角、桂皮、葱姜入鸡肚内,装盘上笼约蒸15分钟,取出拆骨,再切成长1寸半、宽六分的条块,另将火腿去皮去肥膘,切成同鸡块一样大小的薄片,再用一片鸡一片火腿相互合起来,分两排整齐地摆成腰子型的盘内。再将梅菜芯倒入油锅,加适量盐、味精,炒熟转边,然后用淀粉、麻油加些鸡汤下锅勾薄欠(要烧成金黄色),浇在鸡上即可食用。
甜薯羹
又被广东廉江称之为“蛤仔跳塘”, 口感软韧、爽口、清甜。每年中秋前夕,甜薯陆续收获,甜薯羹也纷纷上市。
品质特征:
红薯,又名番薯、甘薯、山芋、地瓜、红苕、线苕、白薯、金薯、甜薯、朱薯、枕薯等。常见的多年生双子叶植物,草本,其蔓细长,茎匍匐地面。块根,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皮色发白或发红,肉大多为黄白色,但也有紫色,除供食用外,还可以制糖和酿酒、制酒精。
绵绵冰
一说到芒果,杨小贤绵绵冰,甜品,女孩子嘛是克制不住的,又收到一个惊喜,点的招牌芒果牛奶绵绵冰芒果非常新鲜而且量很多,是我吃到的最OK的,
价格也很ok
的,之前只是走过,但是最后还是忍不住要进去尝尝。果肉是新鲜的芒果,而且很多,是我到目前为止吃的绵绵冰中最多的芒果果肉!
沿海水糍
水糍是惠东沿海人春节必做的“年糍”。它风味独特,很受当地人的喜爱。
享用方法:
食时切成小块,可煎可炒,咸甜随意。
时下沿海人的吃法是:在煎好的水糍里拌上用鲜肉、鳗鱼、虾仁、香菇、芹菜、蒜仔等炒成佐料一起吃,味道独特。
作文三:《广州特色》21100字
广州饮食特色:
1、早茶; 早茶, 广州 人把饮早茶称为 “ 叹茶
” (即享受之意) 。至今仍流传着 “ 叹一盅两件 ” (即享受一 盅香茶、两件点心之意)的口头禅。清早起来,口带涩味,饮杯香早茶,清净口腔,提提精 神,唤起食欲,再食点心,更能品尝到各款点心的美味,确实是一种享受。
简介
早茶
谈及广东的传统文化,早茶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每逢周末或假日, 广东人 便 扶老携幼,或约上三五知己,齐聚茶楼 “ 叹早茶 ” 。 “ 叹 ” 在广东话中是享受的意思,由 此可见,喝早茶在广东人的心目中是一种愉快的消遣,在这个层面上来说与其他娱乐 活动并无二致。 说起 广东早茶 的来源,要追溯到 咸丰 同治年间。当时 广州 有一 种名为 “ 一厘馆 ” 的馆子,门口挂着写有 “ 茶话 ” 二字的木牌, 供应茶水糕点, 设施简陋, 仅以几把木桌木凳迎客, 聊供路人歇脚谈话。 后来出现了茶居, 规模渐大, 变成茶楼, 此后广东人上茶楼喝早茶蔚然成风。直到今天,广东早茶中茶水已经成为配角, 茶点 却愈发精致多样,这种传统文化随着广东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但没有消失的迹象,反而 越来越成为广东人休闲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既名为 “ 早茶 ” ,茶水便自然 是广东早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早茶的茶水以红茶为主, 取其暖胃去腻, 利于消化。 常见的有乌龙茶、 铁观音、 普洱茶, 有的人也喜欢喝菊普茶, 即在普洱茶中加入菊花, 取其清凉祛火。红茶色深红,汤浓稠,味苦涩,虽在视觉和味觉上都不如绿茶,却与 广东早茶中味道浓郁的茶点恰是绝佳配搭。
发展
扬州富春早茶
广东早茶的长盛不衰,与广东自古以来贸易兴盛,经济发展迅速是分不开的。在 广东,早茶时分可以倾谈生意、交换信息,也可以会朋聚友、谈天说地。生意人把茶 楼当作商谈重地,普通人则在此抒解压力,换得浮生半日闲。旧时广州的 “ 妙奇香 ” 茶 楼有一副对联:“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 苦, 苦中作乐, 拿壶酒来。 ” 而广州著名的茶楼 “ 陶陶居 ” 三楼也有一副对联写道:“ 陶潜善饮,易牙善烹,恰相逢作座中君子; 陶侃惜飞, 惜寸,最可惜是杯 里光阴。 ” 想来应是绝大部分广东人喝早茶时的心理写照吧。
起源
品种丰富造型精美的早茶点
说起广东早茶的来源,要追溯到咸丰同治年间。当时广州有一种名为 “ 一厘馆 ” 的 馆子,门口挂着写有 “ 茶话 ” 二字的木牌,供应茶水糕点,设施简陋,仅以几把木桌木 凳迎客,聊供路人歇脚谈话。后来出现了茶居,规模渐大,变成茶楼,此后广东人上 茶楼喝早茶蔚然成风。直到今天,广东早茶中 茶水 已经成为配角,茶点却愈发精致多 样,这种传统文化随着广东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但没有消失的迹象,反而越来越成为广 东人休闲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还有一种叫 “ 二厘馆 ” 也供同样的点心,区 别在于价格和设备, 茶楼的茶资要三分六厘, 而二厘馆的茶资只需要二厘, 相差甚远, 足足十六倍。老式茶楼有些分等级,楼上比楼下的贵,因楼上有空调(或电风扇)而 且地方较宽敞之故。
茶点
早茶点心
而茶点在广东早茶中的地位就更为重要了。茶点分为干湿两种,干点有饺子、粉 果、包子、酥点等,湿点则有粥类、肉类、龟苓膏、豆腐花等。其中又以干点做得最 为精致,卖相甚佳。如每家茶楼必制的招牌虾饺,以半透明的水晶饺皮包裹两三只鲜
嫩虾仁,举箸之前已可略略窥见晶莹中透出一点微红,待入口以后轻轻一咬,水晶饺 皮特有的柔韧与虾仁天然的甜脆糅合出鲜美的口感,教人回味无穷。又如某些高级茶 楼特制的燕窝酥皮蛋挞,几层金黄酥脆的蛋挞壳内盛着嫩黄色、丝丝通透的燕窝,甫 见之下已叫人食欲大动, 更不用说入口以后燕窝的甜蜜柔软与酥皮的粉香酥脆完美结 合,美味得让人欲罢不能。而各色粥点,如 及第粥 、皮蛋瘦肉粥、生滚鱼片粥等,皆 以绵软顺滑的粥底,配上不同肉鱼蛋类,再以香脆 虾片 、青嫩葱花佐之,撒上一小勺 胡椒粉,喝来绵糯爽甜,鲜味浓郁。 说到这里,看客诸君也许已经按捺不住, 想要一尝广东早茶的美味了。但是且慢,各位对广东早茶的礼节可有了解呢?其实说 来也并不复杂,广东人在别人替自己倒茶时,习惯以右手食指与中指微屈,叩击桌面 以表谢意。 这个简单的动作, 原来源于一个饶有趣味的传说。 话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 有一次扮作仆人,给扮作主子的随从倒茶。随从受宠若惊,若是在皇宫里,此等待遇 当跪拜叩头谢之。但是这是在宫外,不能暴露乾隆的天子身份,于是随从灵机一动, 便发明了以上手势代替跪拜叩头之礼,并流传沿袭至今。
文化
吃早茶的人们
早晨起来,买一份 报纸 ,轻轻松松地走进茶楼,要一壶茶,买两样小点心,边吃 边看。或者约一两个好友,叫几样点心,边吃边聊。特别是老人,不用着急上班,晨 练过后,一壶早茶就可以喝到九十点钟,然后顺路到街上转一转,买点儿鱼、肉、蔬 菜什么的,再慢慢地走回家去。 茶楼是广东最有代表性的、最传统的吃早餐的 地方。茶楼里的点心有的几十种,有的上百种,比如虾饺、咸粽子、鱼片粥、米粉以 及各种各样的小菜,等等,非常丰富。这些东西放在一个推车里,推到客人面前,由 客人随意选择。外地人常常感到奇怪,每天那么忙碌的广东人,怎么舍得把早晨的大 好时光消磨在茶楼上呢?其实,上茶楼也是一种社交活动,无论是会友聊天,还是去 谈生意,这种场合都会让人感到非常从容,非常自在。 由于海外 华人 中广东人 特别多,广东的早茶很早就传到了海外。在 纽约 、旧金山这样的大城市,很容易找到 广东茶楼,可以到那里去喝广东早茶。就连偏远的南 太平洋 小岛上,也经常看到中餐 馆的门前挂着 “ 天天早茶 ”“ 全天供应早茶 ” 的牌子。在这里,早茶其实是一种广东的风 味小吃,同时也是一种文化。 进到茶馆里,首先是服务小姐给你一张记录卡, 先问清楚有多少人并在卡上作记录(这叫茶位,每人一个茶位;每个茶位费要一到几 块钱不等) 。选好桌子坐好,先来两壶茶。茶叶是任选的,有乌龙、普耳、菊花、菊 普(菊花加普耳)等等。 倒茶时也有学问:不能先倒自己的,必须从别人开始,
最后一个才是自己。别人给自己倒茶时为了表示谢意,应该用手指头在桌子上敲几下 (用左右手似乎不限) 。我想这个风俗的来由是:礼貌上应该要表示谢意,但用嘴说 似乎不雅, 因为嘴里一堆东西, 太难看了; 嘴在动时手应该闲着, 故此用手意思意思。 还有就是不管别人的杯子里是否满了,都应该点滴几下以示尊重。 点心是不用 自己去拿的,茶馆有专门的服务人员推着小车轮流在大厅里面转悠,车上放着各色点 心和风味小吃,只要小车到了跟前,你就可以把它叫停,看看有什么好吃的就尽管拿 就是了, 服务小姐会主动把账记在记录卡上。 这里要说明一下, 所有的点心分为六等:小点,中点,大点,顶点,特点,超点,价格不用说是芝麻开花 ----节节高啦,小点 一般两三块钱,超点大概就有六七块了。小姐知道各类点心的等级,用一个小章在记 录卡的相应的等级上盖一个小印,最后结算时就凭这些小印来付钱。 专门为了 吃而来的茶客当然是上下其手,狮子大张嘴了;只是想聊天的茶客三五一堆,桌上一 两碟小菜,悠闲地喝着茶,偶尔才下筷夹一口。两者各得其所,彼此是毫不相干的。 肠粉
肠粉 亦称卷粉、猪肠粉 (因形似猪肠 ) , 抗日战争 时期由泮塘荷仙馆创制,现小食 店、茶楼、酒家、宾馆均有供应。它是将米浆置于特制的多层蒸笼中或布上逐张蒸成 薄皮,分别放上肉类、鱼片、虾仁等,蒸熟卷成长条,剪断上碟。加以上原料的叫牛 肉肠、猪肉肠、鱼片肠和虾米 (仁 ) 肠;不加馅的则称斋肠;米浆中加入糖的叫甜肠。 在香港广东等地,肠粉多配以生抽或者辣酱加花生油来调味。而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 地区则多加添芝麻以及甜酱,这对于粤港的食客可能会有不习惯,但是却有不错的地 方特色。
艇仔粥
汉末以后,广州成为通商 大港 。明代著名剧作家 汤显祖 曾用 “ 临江喧万井,立地 涌千艘 ” 来形容 广州港 的繁忙景象和雄浑气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艇仔粥这种特 色粥品于广州 西关 荔枝湾问世了。那时广州西郊一带河涌纵横,荔红荷绿,被评为 羊 城八景 之一 —“ 荔渔唱 ” 。 许多文人雅士泛舟游览, 艇家们便在小艇上煮粥向游客兜售。 这种粥用新鲜鱼片、炸粉丝、海蜇皮、花生仁作料,味极鲜,加之景美舟轻,风清水 冷,极富诗情画意。
精髓
消耗时间是消极的,消遣时间是积极的,广东早茶,不是消耗时间,而是消遣时 间,时间因此变得有滋有味,呈现出生命的趣味与丰富。 吃早茶就是吃时间的 滋味,你必须有这份优哉游哉的闲情。不同于一般茶楼,纯粹喝茶,广东早茶则丰富 得奢侈,茶,只是个借口,更广泛的是广式点心菜肴粥品。 喝茶、看报、会友、 聊天、想心思、谈生意。时间原来是空空荡荡的,需要内容填充,你可以选择吃早茶, 吃早茶在语文老师的眼里,是动宾搭配不当的病句,但在这里,早茶真的是吃的!茶
的标题裹不住佳肴的美味。
2、正餐特色:
粤菜:
海鲜:
野味:鳄鱼(在长隆欢乐世界附近) ,蛇(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附近) ,鸟(各种 鸟类,模仿红卫军的场景)
3、景点:
1)珠江夜游:(旅游时间:晚八点到十点,门票 150)
珠江夜游
珠江包括 东江 、西江和 北江 等支流 , 汇合至广州河段 , 景色十分秀丽。入夜 , 华灯璀璨 ,
海珠广场 花园、白天鹅宾馆 , 沙面洋房建筑等。全程两个小时左右。
珠江概述
珠江夜游 (3张 )
天字码头 珠江全长 2129千米 ,是我国第三大河,其名来自 “ 海珠石 ” 。当千 里珠江流经 广州 城下时,江有一巨大的 石岛 ,石岛长期被江水冲刷,变得圆滑光润, 形如 珍珠 ,称 “ 海珠石 ” 。由此,坐
倘若不游珠江沿岸的文化史迹,可以说,就未曾真正游览过广州。珠江沿岸的文 化史迹既可日游,又
珠江夜游
可 夜 游 ,由西向东,沿着 “ 珠江走廊 ” 可观赏到丽日蓝天下的秀丽景色和夜晚两岸灯 光璀璨的动人美景。如果你有足够的体力和兴致,不妨沿着珠江两岸一路寻去,去追 寻广州悠久的历史以及新潮的 文化 ,去阅尽广州说不尽的文化 风情 。
白鹅潭
羊城 八景之一, 白鹅潭 又名 “ 鹅潭夜月 ” ,是羊城八景之一,是广州市荔湾、海珠、 芳村三区的交会处。入夜,清风送爽、月色 朗朗 ,环顾四周,白天鹅宾馆似少女沐浴 江风楚楚动人; “ 芳村花地 ” 鸟语花香阵阵,由远而近向东望去,数座跨江大桥灯饰分 明,音韵悠扬的美景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沙面建筑群
广州第九景之称,沙面可能是中国最富于欧陆风情的地方,一座
0.3平方公里的 小岛上坐落着上百座集新 古典 、新巴洛克、券廊和仿哥特式风格的近代建筑群,从这 里眺望珠江白鹅潭更有江阔天高、心旷神怡之感,有 “ 广州第九景 ” 之称。 爱群大厦
典型的西方骑楼建筑, 爱群大厦 又名 爱群大酒店 ,是早年同盟会陈卓平先生集华 侨资本创办的,大厦建于
大沙头码头
1934年初, 64米高共 15层,是当时中国最高的建筑物,又是一座典型的西方骑楼建 筑。每当夜幕降临,登上大厦俯瞰美丽珠江两岸的万家灯火,对比今昔,使游人油然 而生 “ 别有一番滋味甜在心头 ” 之感。
天字码头
天字码头,俗称 “ 广州第一码头 ”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沿江中路及北京路交界,有 渡轮渡过珠江来往对岸海珠区的纺织码头及中大码头,现除了用于渡江外,最大的用 途是用于旅游观光,珠江夜游的船只多在这里启航。名字来源 天字码头据乾隆 《广州府志》记载,雍正七年(1729年) ,布政使王士俊在天字码头建日近亭,供接 官之用,官员卸任离广州时,也在此亭恭请圣安,然后才下船启航赶路。当时,这码 头只供官员使用,民船不得在此停泊,由于它具有如此显赫的特殊身份,所以称为天 字码头。亦有人认为:原来古人编排号码多用《千字文》作顺序,其开头是:“ 天地 玄黄 ……” 即是第一号码头,亦是说最好、规模最大的码头。说起来,这个码头是一 名水手独资建造的。 “ 天字码头 ” 四个字,不仅仅是一座码头的名字,更是成为 一种情结。中山大学教授康保成认为,按照目前的界定,天字码头不能算非物质文化 遗产,这也促使我们思考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条例中只有十个类别的局限, “ 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外延应该拓宽 ” ,康保成说, “ 天字码头集中反映出来的 ? 集体记忆 ? 其实非常 重要,对于一个
珠江夜游
城市的市民来说,这种情感是很珍贵的。 ” 康保成表示:“ 应该修改非物质文化遗产条 例,外延应该把这部分加进去,就是 ? 集体记忆 ? 、 ? 集体情结 ? 等。 ”
海珠石
掏空后让游人进入观光,自古珠江宽达 2公里,其北岸甚至宽敞至 中山路 ,而无 一石浮出水面,除被誉为 “ 羊城三石 ” 的海珠石、 海印石 、礁石岛外。其中海珠石现存 于长堤 海珠花园 ,政府即将把其四周泥土掏空,饰以玻璃壳,让游人走入地下观光, 成为海珠石公园景观。
星海音乐厅
犹如江边欲飞的天鹅,坐落在珠江之畔风光旖旎的 二沙岛 ,那檐角高翘、造型奇 特的外观,富于现代感,犹如江边欲飞的一只天鹅,与蓝天碧水浑然一体,形成一道 瑰丽的风景线。星海音乐厅设有 1500座位的交响大厅为双曲抛物面钢筋混凝土壳体, 室内不吊天花板,做到 建筑空间 与声学空间融为一体,是一座设备先进、功能完备、 具有国际水平的音乐厅。
沙基惨案纪念碑
纪念穗港工人抗敌事迹是为了纪念在 1925年 6月 23日 香港 罢工工人联合广州群
众 10万人,举行声势浩大
天字码头 2
抗英、日 帝国主义 在上海制造 “ 五卅惨案 ” 示威游行活动而遭惨杀的反帝事件。并于 1926年 6月在沙面西桥头东侧建立 纪念碑 ,上刻 “ 毋忘此日 ” 四个大字以志世代铭记。 新中国成立后,被定为 广东省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整顿、修葺、扩建成为一个沙基 惨案纪念广场。
永安堂
侨领 胡文虎 上世纪所建,位于珠江的北岸,坐西向东,平面呈四方型,正侧面均 五开间,首层后街以骑楼建筑形式跨建在人行道上。该堂建筑面积 4251平方米,楼高 5层,以上的 5层为 钟楼 ,四层均设钟,顶部设旗杆。永安堂亦是侨领胡文虎先生 20世纪 30年代在国内生产经销 “ 虎标 ” 万金油的主要场所。 1994年胡文虎女儿 胡仙 女士将 此捐献给广州市政府建立少年儿童图书馆。
风景不夜宴
夏日周末的夜晚,沙面玫瑰园的露天 临江 座位。与亲密朋友相对而坐,沐浴着舒 爽的江风,聆听着舒缓的乐曲,浅啜冰凉的饮料,时不时来一口海鲜 烧烤 。珠江两岸 五彩灯光深深浅浅,明明灭灭,闪闪烁烁。不时有夜游珠江的游船驶过,扬起粼粼的 水波。柔风轻拂脸庞,笑意在细语轻言中荡漾,都市的繁华喧嚣逐渐退去,成为若有 若无的背景。 8点钟到了,配合着音乐背景,白鹅潭灯光表演开始。珠江两岸夜空被 一片炫目的华灯魅影所笼罩,激光、空中利剑、时空之门等或并列、或交织,华丽炫 目,变幻万千。 借 “ 哥德堡号 ” 访问中国并完成其 梦想之旅 的机会,位于沙面公 园内的玫瑰园举办了 “ 狂饮任食 BBQ 欢乐节 ” , 海鲜 、 蔬果 、 贝壳 等八十多个品种, 及多种 红酒 、 生啤 ,每人 98元就可以任意取用。据悉,欢乐节活动期间还举行丰富多 彩的抽奖活动,食家将有机会获得 “ 哥德堡号 ” 精美纪念礼品或门票。 穿过沙面 一栋栋富有欧陆风情的建筑, 步入全线江景的沙面玫瑰园, 面对 羊城新八景 之一的 “ 鹅 潭夜月 ” ,欣赏着绚丽的灯光汇演,的确是另一番情调和享受。 豪华游轮,各具 特色:信息时报号:300客位三层游船,采用 “ 水晶宫 ” 式的透明设计使得该船具 有很好的观光性。首层、二层均为通透的落地玻璃空调观光大厅,提供特色风味中式 自助餐、特色表演及现场导游讲解服务。 花城明珠号:250客位三层豪华游船, 整体以中式建筑设计风格为主,装饰具有浓厚的广州西关风情。提供西式自助餐,落 地玻璃与配以中国古代传统艺术风格的 “ 镂空图案 ” 满清窗相间, “ 中西揉合 ” 更显艺术 美、传统美。 广东电台号:168客位双层游船,整个外观设计来源于太空理念, 720°的视觉享受,使游客无论在船上任何位置均可欣赏到星光月华。船头大厅的木棉
花形天花板布局,金色格调的空间布局尽显豪华与高档。 珠水明珠号:250客位 双层游船,外形设计灵感来自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游船的风格,简洁、流畅的线条成为 珠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以上游船均可承办商务接待、年会庆典、婚礼寿宴、 私人派对等活动。
广州塔
广州塔,建于广州市海珠区 赤岗塔 附近,距离珠江南岸 125米,与 海心沙岛 及珠 江新城隔江相望。是一座以观光旅游为主,具有广播电视发射、文化娱乐和城市窗口 功能的大型 城市基础设施 ,为 2010年在广州召开的 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 提供转播服 务。该塔由广州建筑和 上海建工集团 负责施工,已于 2009年 9月竣工。 广州电视观光 塔 整体高度达到 600米,取代 加拿大 的 CN 电视塔 成为 世界第一高 自立式 电视塔 ,也 成为广州的新地标。其中塔身主体 450米 (塔顶观光平台最高处 454米 ) ,天线桅杆 150米,总高度 600米。广州塔已于 2010年 9月 29日正式对外开放, 10月 1日起正式公开售 票接待游客。 广州塔娱乐设施 蜘蛛侠栈道 Spider Walk
益民团 广州塔门票预订
沿着 1028级凌空而出的云梯漫步白云之间,带给您蜘蛛人般漫步高空的神奇体 验。分全透明镂空玻璃地板带来非同凡响的刺激感受,带给您蜘蛛人般漫步高空的神 奇体验。 (现位于广州塔内 168m-334m 处的蜘蛛侠栈道不包含在团购的门票内容当 中,如需观光,请另买门票。开放时间为 10:00-21:00) 摩天轮 Bubble Car 细品 360度极 致珠水 美 景,邀 您一 同见 证摩 天 轮的浪 漫都 市童 话。 速 降 座 椅 Mega Drop 于 484米高空自由落体运动 30米,带来终极疯狂玩乐体验,挑战您 的心理极限! 望远镜 广州塔 107、 108层观光层安装了 5台具有互动功能的 新型望远镜,给游客带来实时的互动观景体验。游客可根据喜好,选择预设模式或实 时模式,控制放大及缩小按键,通过望远镜屏幕观看广州城的美景。动态数据将于手 触屏幕瞬间显示该地点相关信息,方便快捷。
2、长隆大马戏(游玩时间:晚上五点一场,七点半一场,门票 250元)
长隆国际大马戏 拥有全球最大的专业马戏表演场, 始创于 2000年, 秉承 “ 汇粹全球马戏精华 ” 的一贯理念, 坚持全球化采购国际顶尖马戏节目, 从最初的世界马戏荟萃集锦, 到由 好莱坞 著名导演多丽安娜 ·桑切斯执导的半主题式星空马戏《天启》 ,以及由世界马戏泰斗扎巴斯内
创作的全球最大主题马戏 《月球侏罗纪》 , 再到全球最大情景马戏《森林密码》 ,历经四代创 新发展,不断引领世界马戏新潮流,先后被评为 “ 广州最具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 和 “ 《新周刊》 2006年度生活体验奖 ” 等,现已成为享誉中外的 “ 广州文化名片 ” 和 “ 羊城夜游首选 ” !
2007年 10月, 长隆国际大马戏 对节目、舞台、灯光、特效、服装进行全面升级, 推出《新森林密码》 ,引领国际马戏再创新高!
灯光:国际最顶尖特效灯光
灯光可以说是全新长隆国际大马戏的最大亮点之一。 此次全部采用国际最先进的 特效灯光替换原有灯光,可以说是一次颠覆性的提升,新的特效灯光以电脑编排手段 控制,色彩、纯度和亮度都大为增强,光源巧妙地分布于舞台的上、前、后、侧方, 带来了更多的灯光变幻模式,配合节目及剧情的需要,能够很好的营造梦幻、神秘、 震撼等各种灯光效果,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森林舞台布景的 “ 小溪 ” 内还加装了 LED 灯,配合烟雾共同使 用, 使水池出现红、 绿、 蓝三种颜色, 为节目故事发展营造了不同和多变的舞台情境。
舞台:“ 舞台中的大自然 ”
作为《森林密码》最大特色之一的森林式舞台布景,在全新长隆国际大马戏得到 了进一步的升华。在总结前期舞台布景不足的基础上,此次特别投入巨资,增加了移 动式森林布景,并对两侧进行了绿化升级,使整个森林舞台更加真实和神秘,在这个 有山、有水、有树、有草、还有动物出没的全球最大情景式舞台,观众仿佛置身到了 久违的大自然当中。
特效:进口高科技彩色音乐焰火
从国外进口高科技焰火,可以随音乐不断变幻造型,共有六组,每组高达 8米, 相当于 三层楼 的高度,而且有四种不同的颜色可以变换,如此高科技的音乐焰火用于 马戏表演,尚属首次,更好地增加和丰富了舞台效果。
服装:国际服装大师量身创作
所有演出服装均聘请国际著名的服装设计大师重新设计,全新服装以森林为背 景,紧紧贴合节目及主题进行创作,服装色彩丰富,造型更为大胆和怪异,并在服装
上应用了大量的荧光灯,极大提升了视觉效果和观众感受。
节目:再创多项神奇
灯光、舞台、特效和服装的升级,均是为配合大量全新节目的更好发挥。全新调 整和创新的马戏节
长隆大马戏
目,情节更加流畅和吸引,除了对原有保留经典节目的调整升级外,既有 明星 小 象和森林女王的全场穿插和牵引,更有大量首次亮相的重磅好戏。 “ 单手顶 ” 是 新节目中的最大亮点之一。 在一个宽幅 50米的全球最大马戏表演场, 以一己之力撑起 一个节目,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表演单手顶绝迹的是一位年轻的女演 员,来长隆之前,曾在著名的太阳马戏团工作了两年,其表演的单手顶绝技广受观众 喜爱。在茂密的丛林中,年轻女演员化身美丽的精灵,身体倒立,单手撑在树桩上, 随着清澈、空灵、悠扬的音乐起伏,不断舞动自己的身体和做出各种高难度的动作, 旁边是栖息的鹦鹉,树桩下是漫步的孔雀,不时还有可爱的白鸽成群结队的飞来,停 落在精灵少女单手倒立的身上, 一副人类与飞鸟和谐相处的动人场面, 让人如痴如醉。 在偌大的舞台上一个人独撑一个节目,让鸽子 “ 自然 ” 地栖息在少女身上,而单手倒立 的少女同时还要保持身体的平衡, 这些都是全新长隆国际大马戏的神奇创举。 让 猛兽与草食动物同台献艺、和平共处,以及让 13头熊同时演出,则是全新长隆国际大 马戏的另外两大创举。全新马术节目中,在舞台中央增加两头白虎,白虎和骏马同心 协力、同台演出,这是史无前例的。长隆人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光是马和白虎的 “ 相 互认识 ” 就用了半年时间,首先让马和白虎由远及近的慢慢靠近停放,让马逐步适应 和习惯猛兽在身边出没,然后则是漫长的同台献艺训练过程。 13头熊同场演出 是全世界数量最多的一次,更非易事。熊生性凶猛,要让 13只熊相安无事,还能服从 指挥,卖力地进行脚踏三轮车、单车、滑板车、手推车、摩托车等各种表演,是世界 性的难题。为此,长隆请来了世界著名的驯熊世家 —— 俄罗斯 佐尔金家族,其中的佐 尔金先生更是从 1961年开始从事驯熊,至今已经四十余年,经验丰富,是国际驯熊界 泰斗级人物。 全新长隆国际大马戏还增加了梦幻飞车表演, 在直径 4米的铁球中, 四个人同时骑着摩托车疾驰狂奔,最惊险时,铁球上半部分悬空,摩托车手在上下半 球分别飞车,惊险刺激,无法抵挡。 长隆大马戏是一台超越历史、超越时空、 超越国界、 超越物种的马戏节目 , 它拥有世界最大的实景式舞台 ; 在全球最大的长隆万 人马戏表演场打造的世界最大的森林实景式舞台布置,堪称有史以来的舞美奇迹,刷 新舞台 吉尼斯 世界记录。在宽幅 100多米,纵深 50多米的舞台内,布景层次达到 11层
之多,恢弘的舞台配合多层次布景,把整台演出的节目发挥到了极致,难怪中西马戏 泰斗都说,只有在长隆万人马戏表演场才能创造这样的前所未有的舞台,在世界任何 一个演出场地都不可能演出这台气势恢弘的演出。 新版长隆大马戏的舞台模式也突破 了任何传统舞台的极限,以多中心、多层次、多角度、多视点为设计原则,同时采用 敞开式舞台、镜框式 舞台 、马圈式舞台、推拉式舞台、旋转式舞台多达 5种舞台模式 也是绝无仅有的。在这些多层次舞台布景中,实景式的森林、小山、溪流、小船、动 物与众多森林精灵交相辉映。 《森林密码》的演出阵容也是全球空前的。 300多名中 外演职人员,其中近半来自世界各国,包括俄罗斯、 美国 、哥伦比亚、哈萨克斯坦、 泰国 、肯尼亚、 乌克兰 等国,堪称联合国马戏嘉年华。 400多只训练有素的动物在一 场马戏演出中同台演出,可以说全世界只有长隆集团才能做得到,因为训兽资源是长 隆独特的马戏演
马戏表演
出资源。 新版长隆大马戏《森林密码》在节目方面更是精挑细选。几乎所有主 体演出节目都获得了国际顶级马戏大奖。有第一次引入马戏室内表演的 “ 美国高空滑 稽跳水 ” ,由俄罗斯国家马戏公司提供的多次获得国际马戏金奖的 “ 俄罗斯大飞人 ” , 体现黑人力量与柔韧极限的 “ 肯尼亚武术 ” ,挑战动作精密与技巧极限的 “ 阿拉丁飞 毡 ” ,全球最优秀的哈萨克斯坦马术表演,以及众多的动物表演和滑稽表演,使整台 演出融合惊险、刺激、滑稽、神秘等多种体验,让观众真正感受全球顶级马戏的真正 魅力。 演出场地使用各种电脑灯、 马田 灯等灯光多达 2000多支,灯光投入多达两千 多万。奢华的灯光投入营造了从清晨、白天、黄昏到夜间的多种效果,极大地增强了 舞台效果的丰富性和时空感 ,300多名中外演职人员, 400多只训练有素的动物在一场 马戏演出中同台演出 .
长隆大马戏世界四大大马戏
1. 世界最大的实景式舞台 ;
在全球最大的长隆大马戏森林密码表演场打造的世界最大的森林实景式舞台布 置,堪称有史以来的舞美奇迹,刷新舞台吉尼斯世界记录。在宽幅 100多米,纵深 50多米的舞台内,布景层次达到 11层之多,恢弘的舞台配合多层次布景,把整台演出的 节目发挥到了极致,难怪中西马戏泰斗都说,只有在长隆大马戏森林密码表演场才能
创造这样的前所未有的舞台, 在世界任何一个演出场地都不可能演出这台气势恢弘的 演出。 新版长隆大马戏森林密码的舞台模式也突破了任何传统舞台的极限,以 多中心、多层次、多角度、多视点为设计原则,同时采用敞开式舞台、镜框式舞台、 马圈式舞台、推拉式舞台、旋转式舞台多达 5种舞台模式也是绝无仅有的。在这些多 层次舞台布景中,实景式的森林、小山、溪流、小船、动物与众多森林精灵交相辉映。
2. 全球出演人数和动物最多的马戏表演 ;
长隆大马戏森林密码的演出阵容也是全球空前的。 300多名中外演职人员,其中 近半来自世界各国,包括俄罗斯、美国、 哥伦比亚 、哈萨克斯坦、泰国、 肯尼亚 、乌 克兰等国,堪称联合国马戏嘉年华。 400多只训练有素的动物在一场马戏演出中同台 演出,可以说全世界只有长隆集团才能做得到,因为训兽资源是长隆独特的马戏演出 资源。
3. 2006年风靡全球最奢华的马戏表演 ;
新版长隆大马戏森林密码在节目方面更是精挑细选。 几乎所有主体演出节目都获 得了国际顶级马戏大奖。有第一次引入马戏室内表演的 “ 美国高空滑稽跳水 ” ,由俄罗 斯国家马戏公司提供的多次获得国际马戏金奖的 “ 俄罗斯大飞人 ” ,体现黑人力量与 柔韧极限的 “ 肯尼亚武术 ” ,全球最优秀的哈萨克斯坦马术表演,以及众多的动物表演 和滑稽表演,使整台演出融合惊险、刺激、滑稽、神秘等多种体验,让观众真正感受 全球顶级马戏的真正魅力。
4. 长隆大马戏森林密码表演场 ;
演出场地使用各种电脑灯、马田灯等灯光多达 2000多支 , 奢华的灯光投入营造了 从清晨、 白天、 黄昏到夜间的多种效果, 极大地增强了舞台效果的丰富性和时空感 ,300多名中外演职人员, 400多只训练有素的动物在一场马戏演出中同台演出 .
五代巨制
★ 2000年,第一代长隆大马戏随长隆夜间动物世界问世,当时的大马戏以世界 马戏荟萃集锦的方式推出,一炮走红。 ★ 2003年,长隆推出了半主题化的第二 代马戏力作星空马戏 —— 《天启》 ,被喻为马戏艺术的
魔幻传奇的 “ 三高 ”
高难度演出
世界上唯一一台由演员和动物们密切配合完成的高难度情景马戏演出, 演员的技
术表演水平是一流的,动物演员们的动作表演难度也是一流的。
高科技特效
从国外进口高科技焰火,可以随音乐不断变幻造型,共有 六组,每组高达 8米, 相当于三层楼的高度,而且有四种不 同的颜色可以变换,如此高科技的音乐焰火用 于马戏表演,尚属首次,更好地增加和丰富了舞台效果。
高水平服装制作
国际服装大师量身创作,所有的服装制作紧紧贴合节目及主题,服装色彩丰富, 造型更为大胆和怪异,并在服装上应用了大量的荧光灯,增加夜间桑巴巡游的视觉效 果,极大提升了视觉效果和观众感受。
3、开平碉楼与村落(旅游时间:8:30— 17:30 ,离广州 2个小时车 程 , 门票 180)
历史背景
开平碉楼
始建于清初,大量兴建是在 20世纪 20~30年代。广东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市 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市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 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 恩平 、新兴 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 “ 四不管 ” 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 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 鸦片战争 以后, 清政府 统治更为颓败,开平人民迫于生 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搏渐渐有些产业。到了民战乱 更为频仍,匪患尤为猖獗,而开平因山水交融,水陆交通方便,同时侨眷、归侨生活 比较优裕,故土匪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当时县内较大的土匪有 张韶 、朱炳、胡南、 候晚、谭钦、 吴金发 、张沾、黄保诸帮,他们四处劫掠,制造了无数惨案。据粗略统 计, 1912年至 1930年间, 开平较大的匪劫事件约有 71宗, 杀人百余, 掳耕牛 210余头, 掠夺其它财物无数,曾 3次攻陷当时的县城苍城,连县长朱建章也被
掳去。 从 民国 元年
(1912年 ) 至民国十五年 (1926年 ) 这 14年中,匪劫学校达 8次,掳教 师、学生百余人。其中,民国十一年 (1922年 )12月众匪伙劫 赤坎 地区开平中学时,被 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 17人。此事轰动全县,海 外华侨闻讯也十分惊喜,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节衣缩食,集 资汇回家乡建碉楼。 后来, 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 财产不受损失, 在回乡建新屋时, 纷纷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宇。 开平碉楼介绍 开平 碉楼分布在 广东省 开 平市,是 中国 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 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 产生, 到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 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 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分布在开 平市的乡村。 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 古罗马 及伊斯兰等风格多 种。 自明朝( 1368 — 1644 年)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 台山 、恩平、新兴 四县之间,为 “ 四不管 ” 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 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 2001年 06月 25日,作 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 单。 2007年,广东 “ 开平碉楼与村落 ” 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成为中国第 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开平碉楼融合 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北方建筑文化的独特建筑艺术,为多层建筑,高于一般 的民居,比普通民居坚固厚实,窗比民居开口小,外设铁板门窗。碉楼上部四角都建 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可居高临下还击进村之敌。
作用
开平碉楼
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开平设县,希望从此开始太平,故取名 “ 开平 ” 。自建县 后, “ 社贼之扰 ” 有所收敛,治安较以前安定,故清朝碉楼数量不多。到 1840年鸦片战 争爆发之前的时期是开平碉楼发展的初期阶段。 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 美国 、
加拿大等国实施排华政策, 在海外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开平华侨只能将传宗接代的愿 望寄托在家乡。他们把建房、买田、娶亲看作在外拼搏的最高人生目标,不断将自己 积蓄的血汗钱寄回开平,从而为 开平碉楼与村落 的建设提供了充实的经济基础。在匪 风炽盛的日子里,为防贼患,开平的父老乡亲和华侨们纷纷集资在村中兴建碉楼。中 西合璧的碉楼大量兴建是这一时期开平村落最突出的变化, 林立的碉楼从此成为开平 乡村壮观的文化景观。 19世纪末到 20世纪 40年代以前便成为开平碉楼与村落发展的 兴盛时期。特点
开平碉楼为 多层建筑 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碉楼的墙体比普通 的民居厚实坚固, 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 碉楼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 都有铁栅和窗扇, 外设铁板窗门。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俗 称 “ 燕子窝 ” ) ,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 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 开平碉楼的上 部造型最具表现力,人们着力运用外国建筑中的穹顶、山花、柱式等建筑元素大做文 章, 形成了千楼千面的建筑式样。 根据上部造型可以将开平碉楼分为柱廊式、 平台式、 退台式、悬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多种式样。这些不同的建筑造型反映着楼主人的 经济实力、审美情趣和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的程度,是开平碉楼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分类
按建筑材料分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种类繁多,若从建筑材料来分,可以分为四种:石楼 、夯土楼、青砖楼、 混凝土楼。 石楼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在当地又称为 “ 垒石楼 ” 。墙体有的
由加工规则的石材砌筑而成,有的则是把天然石块自由垒放,石块之间填土粘接。目 前开平现存石楼 10座,占碉楼总数的 0.5﹪。 夯土楼分布在丘陵地带以赤水镇、 龙胜镇 为多。当地多将此种碉楼称为 “ 泥楼 ” 或 “ 黄泥楼 ” 。虽经几十年风雨浸蚀,仍十 分坚固。现存 100座,占碉楼总数的 5.5﹪。 砖楼主要分布在丘陵和 平原 地区, 所用的砖有三种:一是明朝土法烧制的红砖,二是清朝和民国时期当地烧制的青砖, 三是近代的红砖。用早期土法烧制的红砖砌筑的碉楼,目前开平已很少见, 迎龙楼 早 期所建部分,是极其珍贵的遗存。青砖碉楼包括内泥外青砖、内水泥外青砖和青砖砌 筑 3种。少部分碉楼用近代的红砖建造,在红砖外面抹一层水泥。目前开平现存砖楼 近 249座,占碉楼总数的 13.6﹪。 混凝土楼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又称 “ 石 屎楼 ” 或 “ 石米楼 ” ,多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华侨吸取世界各国建筑不同特 点设计建造的,造型最能体现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整座碉楼使用水泥(一般由 英国 进口,当时称为 “ 红毛泥 ” ) 、砂、石子和钢材建成,极为坚固耐用。由于当时的建筑 材料靠国外进口,造价较高,为节省材料,有的碉楼内面的楼层用木阁做成。目前开 平现存混凝土楼 1474座,在开平碉楼中数量最多,占 80.4﹪。 按使用功能分
碉楼 (15张 )
按使用功能,开平碉楼可以分为众楼、居楼、 更楼 三种类型:● 众楼 建在村 后,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同兴建,每户分房一间,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 使用。其造型封闭、简单,外部的装饰少防卫性强。在三类碉楼中,众楼出现最早, 现存 473座, 约占开平碉楼的 26﹪。 ● 居楼 也多建在村后, 由富有人家独资建造, 它很好地结合了碉楼的防卫和居住两大功能,楼体高大,空间较为开敞,生活设施比 较完善,起居方便。居楼的造型比较多样,美观大方,外部装饰性强,在满足防御功 能的基础上,追求建筑的形式美,往往成为村落的标志。居楼数量最多,现存 1149座, 在开平碉楼中约占 62%。 ● 更楼 主要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岗、 河岸, 高耸挺立, 视野开阔,多配有探照灯和报警器,便于提前发现匪情,向各村预警,是周边村落联 防需要的产物。更楼出现时间最晚,现存 221座,约占开平碉楼的 12%。
价值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与村落具有突出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一、它是中国乡村主 动接受外来文化的历史见证 夯土楼分布在丘陵地带,以 赤水镇 、龙胜镇为多。 当地多将此种碉楼称为 “ 泥楼 ” 或 “ 黄泥楼 ” 。虽经几十年风雨浸蚀,仍十分坚固。现存 100座,占碉楼总数的 5.5﹪。 开平碉楼大规模兴建的年代,正是中国传统社会 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方式各不相同,国内一些沿海大 城市的西式建筑,主要是被动接受的舶来品;而以开平为中心出现的碉楼群,则是中 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 充分体现了他们面 对外国先进文化时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上自 己的审美情趣,融合在碉楼上,使之成为留置于故土的一片精神守望地。不同的旅居 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 二、它是中国乡村移植外国 建筑艺术的集中展示 在开平建筑中, 汇集了外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 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拱券和穹窿, 欧洲 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兰风格 拱券、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中的骑楼、 文艺复兴时期 和 17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 建筑等在开平随处可见。这些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宗教门类的建筑元素在开平表现出 极大的包容性,汇聚一地和谐共处,形成了一种新的综合性很强的建筑类型,表现出 特有的艺术魅力。 三、它是中国华侨文化的杰出代表
开平碉楼
华侨是文化的传播者。中外多种文化交融和碰撞是华侨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 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广泛触及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阶层。这也是世界移民 文化的共同规律。这种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在开平表现得极为外在化。随便走到一座 碉楼或民居都可以看到中外文化交融的痕迹。因此,开平碉楼与民居非常突出地体现 了中国华侨文化的深刻性和普遍性。 四、它寄寓了中国人的传统环境意识,是 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碉楼主要分布在村后,与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池塘、村口
的榕树,形成了根深叶茂、平安聚财、文化昌盛的和谐环境。点式的碉楼前面是成片 低矮的民居,在平原地区宛如全村的靠山,满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护的心理。开平碉 楼成为侨乡民众构建和谐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
开平碉楼的历史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的兴起, 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 开平地势低洼, 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 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 “ 四不管 ” 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 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 治更为颓败,开平人民迫于生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 搏渐渐有些产业。到了民国,战乱更为频仍,匪患尤为猖獗,而开平因山水交融,水 陆交通方便,同时侨眷、归侨生活比较优裕,故土匪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据粗略统 计, 1912年至 1930年间, 开平较大的匪劫事件约有 71宗, 杀人百余, 掳耕牛 210余头, 掠夺其它财物无数,曾 3次攻陷当时的县城苍城,连县长朱建章也被掳去。稍有风吹 草动,人们就收拾金银细软,四处躲避,往往一夕数惊,彻夜无眠。华侨回乡,常常 不敢在家里住宿,而到墟镇或亲戚家去,且经常变换住宿地点,否则即有家破人亡之 虞。 从民国元年 (1912年 ) 至民国十五年 (1926年 ) 这 14年中, 匪劫学校达 8次, 掳教师、 学生百余人。其中, 民国十一年 (1922年 )12月众匪伙劫赤坎地区开平中学时,被鹰 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 17人。此事轰动全县,海外 华侨闻讯也十分惊喜,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节衣缩食,集资 汇回家乡建碉楼。后来,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在回乡建新屋时, 纷纷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这样,碉楼林立逐成为侨乡开平的一大特色,最多时 达 3000多座,现存 1833座。 2007年,开平碉楼被评为 世界文化遗产 项目。 开平 现存的碉楼,大多是民初开始建立,建碉楼的本意不是让人观赏,而是御贼和走避洪 水。建国前,开平境内盗贼蜂起,洪涝不断,民不聊生,不少华侨、归侨、侨眷被害。 苦不堪言,有见及此,乃在侨居国请人设计好碉楼蓝图,带回家乡建造。由于侨居欧 美各国的影响,所以碉楼的建筑风格和式彩就多种多样。
开平碉楼的历史,也曾有光辉的一页,抗日战争时期,开平赤坎民乡团自卫队七勇士 凭借雄踞在谭江边的险要 —— 一个南楼的碉楼,七天七夜狙击企图从水路进犯的日寇 汽船,消灭日寇十六名。后来日寇恼羞成怒,公然不顾国际法,用大炮将南楼击穿一 个大洞,发射毒气弹、毒昏七勇士。后日寇将七勇残酷地杀害。南楼七勇士抗日英雄 事迹至今在开平人民中广为传扬。南楼,就城为开平人民抗日战争的丰碑。 开 平碉楼的多姿多彩及其迷人的欧美风情,早就吸引了无数过客。本世纪七十年代初, 香港的一个摄影记者团就专门来到开平农村采访拍照数日,拍摄了大量的碉楼照片; 1984年, 驻香港各国领事五十多人一行到广东江门四邑参观考察时, 就突然被开平碉 楼深深吸引。 开平碉楼独特的建筑风格及其历史背景,受到国家的重视和爱惜。 1983年秋,国务院建设部委托由北京、天津的几所大学的教授、学者六人组成的中国 古代建筑考察组各地考察。在广州,由广东省建筑所推荐,专程驱车来到开平考察碉 楼。在开平,考察组先后在碉楼数量最多、式样最丰富的月山、水口、沙冈、塘口、 赤坎、百合和蚬岗等地速绘、拍摄碉楼图片四百多多幅,并采集了大量的碉楼详情和 史料。 中国古代建筑考察组认为,开平碉楼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中有关特殊的一 页,其洋为中用的艺术手法尤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开平碉楼,以它的奇异的 风采,成为侨乡的一大奇观。
造型
碉楼的下部形式都大致相同,只有大小、高低的区别。大的碉楼,每层相当于三 开间, 或更大; 小碉楼, 每层只相当于半开间。 最高的碉楼是赤坎乡的南楼高达七层, 而矮的碉楼只有三层,比一般的楼房高不了多少。 碉楼的造型变化主要在于塔 楼顶部。从开平现存的一千四百多座楼来看,楼顶建筑的造型可以归纳为一百种,但 比较美观的有中国式屋项、中西混合式屋顶、 古罗马式 山花顶、穹顶、美国城堡式屋 顶、欧美别墅式房顶、庭院式阳台顶等形式。
特点
开平碉楼罕有的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中国乡村的广泛交流;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乡 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的独特建筑艺术,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也是那 个历史时期中国移民文化与不同族群之间文化相互影响、交融、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 最有说服力的历史见证。它还突出的体现了中国华侨与民众主动接受西方文化的历 程。同时,开平碉楼丰富多变的 建筑风格 ,凝聚了西方建筑史上不同时期许多国家和
地区的建筑成群,成为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它极大的丰富了世界乡土建筑史的 内容,改变了当地的人文与 自然景观 。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城镇农村,举目皆 是,多者一村十几座,少者一村二三座。从 水口 到百合,又从塘口到蚬冈、 赤水 ,纵 横数十公里连绵不断,蔚为大观。这一座座碉楼,是开平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见 证,它不仅反映了侨乡人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一段历史,同时也是活生生的近代 建筑博物馆,一条别具特色的艺术长廊。可以说,开平作为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和艺 术之乡,她的特色在碉楼上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对碉楼资源进行保护和挖掘,对于 研究华侨史和建筑艺术,对于开发旅游资源和开展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 育,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开平碉楼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 于居高临下地防御;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碉楼 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 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俗称 “ 燕子窝 ” ) ,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 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 楼内居民的攻击点。 开平碉楼的上部造型最具表现力,人们着力运用外国建筑 中的穹顶、山花、柱式等建筑元素大做文章,形成了千楼千面的建筑式样。根据上部 造型,可以将开平碉楼分为柱廊式、平台式、退台式、悬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多 种式样。这些不同的建筑造型反映着楼主人的经济实力、审美情趣和受外来建筑文化 影响的程度,是开平碉楼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开平碉楼种类繁多,若从建筑材 料来分,可以分为四种:石楼、夯土楼、砖楼、混凝土楼。
开平碉楼群
自力村碉楼群 自力村碉楼群位于开平市塘口镇,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 该村自然环境优美,
水塘、荷塘、稻田、草地散落其间,与众多的碉楼、居庐相映成趣,美不胜收,形成 一幅阳春烟景田园诗意般的农耕水墨画, 独具岭南乡村气息的洋式城堡村落。 自 力村有 15座风格各异、 造型精美、 内涵丰富的碉楼, 是开平碉楼兴盛时期的杰出代表。 自力村碉楼多建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是当地侨胞为保护家乡亲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 兴建的。 自力村碉楼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 起,罕有地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在中国乡村的广泛交流,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 碑和独特的世界建筑艺术景观。楼内保存着完整的家具、生活设施、生产用具和日常 生活用品,丰富而有趣,是当时华侨文化与生活的见证。 自力村碉楼群于 2001
年 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 7月被评为 “
广东最美的地方、
最美的民居 ” ; 05年 11月评为 “ 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 ; 2006年 4月荣获 “ 中国最值得外国 人去的 50个地方 ” 金奖; 2007年 6月 28日被第 31届世界遗产大会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 现经开平市人民政府整治维修后,更加体现她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协调性,以她独特 的面貌吸引前来观瞻的海内外游人。 开平立园 立园 —— 华侨园林中一颗 熠熠生辉的明珠,集传统园艺、江南水乡特色于一体,其中西合璧的独特建筑艺术风 格在中国园林中独树一帜,足可与广东四大名园媲美。 立园位于广东著名侨乡 开平塘口镇北义乡赓华村,是已故旅美华侨谢维立先生创建于二十世纪初的花园别 墅。建园历时十载,全部工程于 1936年告竣。该园以《红楼梦》中描绘的大观园为依 托,对中国园林古典建筑艺术兼收并蓄,并对欧美当时流行的别墅建筑特色加以融会 贯通,达到中西合璧之化境,从而拥有 “ 小观园 ” 的美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后,县人民政府曾多次拨款修缮。 1957年,广东省人民政府领导人**等曾到立园参 观,并指示对其一草一木要加以保护; 1983年 3月 23日,县人民政府把立园列为第一 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 10月 10日,园主夫人谢余瑶琼女士在美国欣然修书将 立园委托开平市人民政府无偿代管 50年。 从那时起开平市委、 市府就投入巨资对立园 进行全面修葺、扩建, 2000年 10月 1日正式对外开放, 2002年 12月被评为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 马降龙碉楼群 马降龙碉楼群 位于开平市 百合镇 百合墟东南 面,东北距开平市区 15公里,是由
永安 、南安、 河东 、庆临、 龙江 5条自然村组成,为黄、关两姓家族于清朝末年和民 国初年兴建。现有村民 171户、 506人, 80%为侨户。海外侨胞多于国内人口,主要 分布在美国、加拿大、 澳大利亚 等国。马降龙村背靠气势磅礴的百足山,面临清澈如 镜的潭江水, 5条自然村像一条珠链,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该村有 13座 碉楼,这些碉楼造型别致,保存完好,掩映于村后茂密的竹丛中,与周围民居、自然 环境融为一体,登高远眺近观,疑为天上人间。马降龙碉楼在保护当地村民的生命财 产安全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据记载, 1963、 1965、 1968年开平发生 3次大水灾, 洪水漫过民居屋顶,村民登上碉楼得以避难。 锦江里瑞石楼 开平市蚬冈镇 锦江里的瑞石楼, 是中西建筑风格完好结合的典型, 也是开平现存最高、 最美的碉楼, 有
的碉楼建到第 6层时,还没有封顶的迹象。 朴实的老人不希望太张扬,于是要黄璧秀 就此封顶。黄璧秀没有听从父亲的劝言,碉楼继续向上施工。他告诉父亲,这座碉楼 的设计是 9层,他就是要在全村、全乡、全县建最高、最壮观的碉楼,让人们远远就 能看到黄家的碉楼,无人可比。最后,一幢 9层高的碉楼傲然矗立在 80多年前的开平 农村,直到今天还令人叹为观止。 瑞石楼全部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部总体造 型是西式风格,有罗马穹窿顶、拜占庭穹窿顶等充满异国风格的建筑造型,而内部的 布置、用具则是岭南传统的样式,门窗上都是雕龙附凤,有
方氏灯楼 坐落在开平市 塘口镇 塘口墟北面的山坡上,东距开平市区 11公里。民国 九年(公元 1920年)由今宅群、强亚两村的方氏家族共同集资兴建,原名 “ 古溪楼 ” , 以方氏家族聚居的古宅地名和原来流经楼旁的小溪命名。该楼高 5层 18.43米, 钢筋混 凝土结构 ,第 3层以下为值班人员食宿之处,第 4层为挑台敞廊,第 5层为西洋式穹窿 顶的亭阁,楼内配备值班预警的西方早期发电机、探照灯、枪械等,是典型的更楼。 方氏灯楼历史上为古宅乡的方氏民众防备北面马冈一带的土匪袭击起到了积极的预 警防卫作用。 雁平楼 位于百合镇齐塘村委会河带村, 1912年旅居加拿大 华侨为防止匪盗而兴建,耗资三万双毫。因其是当地最高的建筑,号称与天际飞雁 齐 平 , 故名 “ 雁平楼 ” 日升楼与翼云楼 日升楼与翼云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赤水 镇大同村村口,始建于 1926年,属于私人建造用于防匪、居住 碉楼 。两楼并排而立、 相互依偎,数十载风雨侵蚀使之留下斑斑痕迹。该楼为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 积极作用。
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2007年 6月 28日, “ 开平碉楼与古村落 ” 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 新西兰 第 31届 世 界遗产 大会上获得通过。这也是 广东 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至此,中国的 世遗已经增至 38处,位居世界第三。
让子弹飞电影外景
让子弹飞—姜文—开平碉楼
《让子弹飞》又名《火烧云》 ,是著名导演姜文继《太阳照常升起》之后的又一 力作,该剧演员阵容强大,集合了周润发、葛优 、刘嘉玲、胡军、陈坤、廖凡、邵 兵、姚鲁、张默等影视界知名演员。 《让子弹飞》在广东拍摄,看中的正是被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群落。这些一百年前的碉楼,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十分 符合影片的梦幻色彩以及时代背景。而为了配合姜文的拍摄,当地政府更是破例首度 允许剧组进入碉楼的内部进行拍摄,不过前提是签订了天价的保护协议。 该剧 制片人马珂表示说:“ 第一次看到开平碉楼群落,就觉得怎么会有这么巧的地方。 《让 子弹飞》的年代背景是北洋军阀时期,那正是一个中西交融的传奇年代,而发哥扮演 的也是一个有海归色彩的当地霸主,碉楼既保留了明朝建筑风格,又混搭了西式华丽 风的建筑,作为发哥的府宅简直是天衣无缝的选择。 ”
作文四:《以端午节为话题的作文:端午节广州本地特色习俗》3700字
“凼凼转,菊花圆,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叫我睇龙船,我唔睇,睇鸡仔,鸡仔大,摞去卖,卖得几多钱?卖得三百六十五个仙。”
“龙船扒得快,好世界。”
在江南、华南一带,每年“端午节”前后一个月内的一次较大降水过程,被称为“龙舟水”。当然,既然是民俗的称法,自然还有诸多有不同的概念版本。有些人讲:行龙舟遇大雨才是吉兆“龙舟水”。在此暂且不论。广州人不管什么事情,都很讲“意头”,每每此时,本地人会带着自家的小孩走到江边,让孩子小手小脚都“浸浸”龙舟水,龙舟水有辟邪的作用,“洗洗”龙舟水能够使小孩子身体健康,快高长大。而在南方大厦对面建起的亲水堤,会有很多戏水的市民在“洗龙舟水”,一应习俗。
赛龙舟是广州人过端午最大的活动项目。赛龙舟,广州人称“扒龙船”,过去多为郊区农民为之。
龙舟竞渡在廣州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每年端午节,都要举办端午赛龙舟的活动。明、清两代,廣州是龙舟竞渡的鼎盛期。古时廣州龙舟竞渡与今天不同,是"舟大人多",一种艺术性很强的群众艺术活动。正如屈大均当年所形容的:"舟龙长十余丈,高六七尺,龙须去水二尺,龙额与项坐六七人,中有锦亭,坐倍之。旗者、盖者、钲鼓者、挥桡击楫者,不下七八十人。"有的龙舟,"上建五丈樯,樯上有台阁二重,中有五轮阁一重,下有平台一重。每重有杂剧五十余种,童子凡八十余人。"而现在则是舟小人少。龙舟竞渡变成了一种体育竞技比赛活动。
20世纪30年代前,在四月初八的浴佛节便将去年端午节后沉入涌底的龙船起出,俗谚谓“四月八,龙船随海滑”。30年代以后,逐渐改为五月初一才起出龙船。俗语顺口溜:“初一龙船起,初二龙船忍,初三初四游各地,初五龙船比,初七初八黄竹岐,初九初十龙船打崩鼻。”初五是赛龙船的高潮,得胜者可获赏全只烧猪与赏银元。初八郊区各乡龙船多集中到市郊黄竹岐进行表演比赛,因那时黄竹岐地方有一座龙母庙,初八为龙母诞。
1994年,广州市政府正式定五月初五的龙舟活动为龙舟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在廣州市区海珠桥到人民桥的珠江河面上举办龙舟况渡活动。其时,廣州城区万人空巷,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游客前来参观龙舟比赛,可同时参与"洗龙舟水"、"挂香囊"、"尝龙舟宴"等多项民间习俗活动。
广东划龙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划龙船,叫做“趁景”。兄弟村、老表村的近百条龙船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联络感情。只表演技巧,不排名次,轮流在各乡举行,从五月初一至五月二十,几乎天天有“景”;初一珠村景,初二海珠大塘景,初三车陂景,初四庙头景,初五石牌、猎德景,这已是广州传承多年的习俗。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天河区、番禺区、海珠区、黄埔区、越秀区各村的龙舟都会到珠村“应景”游玩。珠村人就在农历五月的第一天进行“招景”,各村的龙船都到来“应景”,有兄弟村、老表村、友好村,深涌上下一时间彩龙飞舞、百舸争流,当天近百多艘龙舟在珠溪水竟渡巡游,让两岸群众大饱眼福。另一种形式是斗龙船,比赛夺标,又叫“斗标 ”。
广东龙船制作十分讲究,多选择坚韧轻便的坤甸木作龙骨。每年龙舟比赛之后,便将它埋于村边河底处,直至来年农历四月初八,即传说中佛世祖生日(浴佛节),才由村中父老主持,拜祭之后,由青壮农民下水将龙船挖出,肩托上岸,打整涂油,这一仪式,叫做“出水龙”。
据悉,3xx年前,龙舟比赛,盐步龙舟和泮塘龙舟进入决赛。盐步龙舟眼看夺标在即。不料泮塘龙舟上的年轻人扑下水去夺了锦旗,随后领回奖品烧猪。泮塘父老知晓后,将烧猪送回盐步。盐步人礼让再三,又将奖品送回泮塘。双方你来我往,终于有泮塘长者说:“请盐步受礼吧,今后盐步同泮塘结交,深厚之情,世代相传。”于是盐步龙舟作了契爷,泮塘龙舟作了契仔。传说此事后来传到京城后,慈禧太后钦赐盐步龙舟“盐步老龙”之美称。
且看某年的“盐步老龙”的出场描述:
……
“泮塘景”(景即龙船活动)的高潮就是“契爷”南海盐步老龙的露面。上 上午约10时,一阵锣鼓声响,盐步老龙前边的两只小船首先出现。据介绍,这叫“龙标”,寓意龙的爪子。紧接着,一艘威风凛凛的黑色“老龙”缓缓划了过来,引来两旁泮塘乡亲一阵欢呼。三四位老者划着一条小船迎过去,为盐步老龙簪花挂红。热情的泮塘人还为“契爷”准备了双份礼物,包括一整只烧猪、烧酒以及地方特色的“泮塘五秀”。老龙接下礼物后,也向“契仔”送上请柬,邀请泮塘龙舟参加他们农历五月初六的“景”,并且回赠其特产“秋茄”。
老龙簪花挂红后,开始与陆续到来的邻村龙舟一起“游龙”。一时间,群龙奋髯,健儿举桨。每当老龙游过,旁边龙舟都纷纷让道,并且舟上人和岸上老者也都礼貌地拱手打揖致意。
……
广州珠村有一艘二百多年的龙船叫“乌龙公”(即龙船王),此龙船比一般龙舟鼓位处宽多15厘米,长多七米,造船的船板也加厚,人可以从船头沿着船舷走到船尾,“乌龙公”也丝毫不受影响,所以“乌龙公”扒出珠村与风浪博击时,特别稳,人人都争着扒“乌龙公”。有“乌龙公敲起锣鼓快过风”的美谈。以前“乌龙公”扒到那里都有老人带着小孩到“乌龙公”上取龙船水喝,据说可以消除百病、身体健康,“乌龙公”名噪一时。在乌龙公每天在珠村出发时,都会用圣水兜装上圣水,然后用珠村北帝庙前的龙眼树叶蘸水洒在各龙船划手的头上才会出发,以求顺风顺水,平安、吉祥。龙船盛事结束后,圣水兜就会高价投标。
“起龙”是端午龙舟节第一个传统习俗,流传至今已有约3xx年历史。民俗选吉日良辰,清早由丁壮、父老来到上年沉塘的船坳(即船坞)前,焚香烛、上酒果、燃鞭炮。随着隆隆的龙舟鼓锣声,丁壮们争先跃入泥淖,锄去杂草挖开淤泥,舀却积水,待船只慢慢浮起。由于早潮已退,一般还需待下午或次日潮涨,将船起出空地,或以龙架将其支起,用柚叶或艾叶水洗净,再经数天至一周的抹猪油、补桐油、添新漆等,再另择时日采青、安上平时供在祠堂的龙头龙尾,这样龙舟才光彩夺目。广州周边有传统龙舟的村埠频频看到。连日雨霁交替,龙舟水涨,老城区内,天河车陂、石牌、猎德;海珠龙潭、土华、小洲;荔湾沙涌、坑口;黄埔下沙、双岗、南湾等等大小百多处龙舟纷纷出水。
广州旧俗,一般在端午节前开始,初一祭祖,初二便有送礼之举,礼物包括粽子、酒肉、香包等。已婚妇女要用“全盒”盛上粽子、生果、猪肉、酒等,送回娘家。清末民初时,私塾学生亦依例送上述礼物给先生。这些风俗,1949年后城市中已不多见,乡村中仍有。节日期间,姑娘、儿童身上多佩带五色丝线绣织的香包,一般由新嫁娘制作送给亲友,俗称“新抱手艺”。香包内装香粉、朱砂、雄黄等物,意在“辟邪
粽子是端午必备的食品,据说与祭奠屈原有关,各地皆然。广府地区的粽子有咸肉粽、碱水粽、裹蒸粽三类。成肉粽以糯米、猪肉、绿豆、五香粉等为原料,用芒草叶包裹,呈坟堆形;碱水粽以碱水或草木灰泡浸糯米制作,用芒草叶包裹,呈三角锥形,俗称三角粽;有加豆沙馅的,亦有无馅料的,食时加白糖或糖胶,金黄爽滑,别具一格;裹蒸粽为肇庆特产,以当地特有的荷叶包裹,用料比成肉粽更讲究,除咸肉粽配料外,有加粟子、咸蛋黄、香菇等的,呈方形。其最大的特点是裹粽的荷叶,煮熟后会留下一股清香,十分可口。
旧时的端午中午,家家贴“午时符”,一般请道士用黄纸书写,作为驱魔辟邪的一种镇符手段,符章多为汉字形体的变异。然后用水果、粽子拜神,烧艾草以薰蚊,撒雄黄酒以杀虫,另外,还用雄黄酒调朱砂、涂在小孩的额头、胸口和手心上,谓可辟邪。
龙船饭”是初四晚龙舟大赛前招待桡手的。龙船在出水打整之后,初三初四到各地游大比试;并到关系较好的邻村去拜访,主家村寨必以礼相迎,放鞭炮、敲锣打鼓,中午则以“龙桥饼”(类似核桃酥)招待客人,晚餐则以烧猪肉、鸡等宴请客人,互祝大赛成功。初五大赛之后,初七初八便到市郊黄竹岐去拜龙母,因五月初八是龙母诞,故廣州俗谚云:“正月生菜会,五月龙母诞”,这是广府地区两个大的民间诞会。当时南海黄竹歧有间龙母庙,附近江面也较宽阔,拜祭龙母之后,又在那里举行“绵龙盛会”,再赛龙舟。
赛龙夺锦:又叫《龙舟竞渡》,广东音乐名家何柳堂的代表作。是一首流传很广的广东音乐,也是广东音乐兴盛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赛龙夺锦》原是一首丝竹乐曲,后来为了表现乐曲的气势,改编为吹打乐合奏形式,增加了唢呐和打击乐器,全曲以曲首的音调为基础,加以不断衍生和发展。并从表现龙舟竟赛的内容出发,借鉴外来作曲技巧,大量使用模进和变形等手法,是我国传统乐曲中较少见的。
乐曲开头以唢呐吹出号召性的引子,表示比赛开始。接着是 乐曲的主题,逐渐活跃,表现了龙舟竞发,生气勃勃的景象。然后是比赛正式开始,情绪逐渐热烈,并加进了打击乐,刻画了龙舟在水上前进的形象;随后速度进一步加快,节奏多变,犹如龙舟你追我赶,气氛相当热烈。最后吹响唢呐象征比赛结束,结尾再现了前一段的曲调,表现了龙舟在碧波上自由荡漾,令人心怡。
作文五:《2016广州著名的特色小吃》1700字
永春葱油饼
地址:荔湾区龙津东路644号
推荐理由:小小的一家店面,一不留意就行过。新鲜整起既葱油饼真系好香,一定要即刻食。朝早反工时间最多人帮衬,见过有人排队等D饼整起。
梁师傅面家
地址:海珠区前进路基立新村(前进路小学对面)
推荐理由:好食不怕巷子深。尽管店面不大,位置也不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即使在小街边也不乏食客。三宝云吞是招牌,所谓三宝,即每个云吞里都包着一个干贝、一个鲜虾仁和一些肥瘦相间的猪肉,汤的味道可口,韭黄的香气扑鼻。
姜汁豆腐花
地址:海珠区前进路基立北街18-2号
推荐理由:这是一家不起眼的小店,特意去找也会一不留神错过。各式甜品,可外带也可堂食。一走近店台,甜香的芝麻味道令人陶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姜汁豆腐花,豆花滑嫩香美,姜汁甜辣适口。
佳香潮汤粉世家
地址:越秀区东华西路214号(较场西路口)
推荐理由:牛筋丸粿条,肉丸都比较细粒,睇到有d失望,不过一吃落即时掂晒,味道好正超正非常正!牛肉丸汤面非常好吃,吃得出是人工打的鸡蛋面,牛丸很弹牙,各方面都不错。
杨小贤
大块大块的鲜芒果的瞒过牛奶绵绵冰能让你瞬间对老板产生好感!那么大块的芒果,让人无法抗拒,吃起来特满足~这完全就是任性+土豪+大方的老板才做得出来!铺得满满一碗水果的彩虹牛奶绵绵冰,甜甜糯糯的蜜红豆,让人直流口水!配料是十足!配料是十足!配料是十足!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石牌东路31号石牌东商业大厦1楼
推荐理由:从超大份的绵绵冰到一碗烧仙草,任何小细节都能做到十分的用心,也难怪这么久以来大家对小贤的喜爱依然是热度不减啦!
风味龙虱
龙虱无论是成虫还是幼虫,都能够在空中飞行,而且善于游泳,速度极快。它以鱼苗及其它水虫为食,是肉食性昆虫。龙虱具有滋阴补肾、活血强筋的功效。“秘制椒盐龙虱”、“和味龙虱桂花蝉”是大受欢迎的佳肴。
肠粉
肠粉又叫布拉蒸肠粉,英文名叫steamed vermicelli roll是广州著名的特色小吃,肠粉分咸、甜两种,咸肠粉的馅料主要有猪肉、牛肉、虾仁、猪肝等,而甜肠粉的馅料则主要是糖浸的蔬果,再拌上炒香芝麻。肠粉制作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制作经验。出品时以“白如雪,薄如纸,油光闪亮,香滑可口”著称。因为早市销量大,多数店家又供不应求,人们常常是排队候吃,因此又被戏称为“抢粉”。肠粉又分布拉肠粉,抽屉式肠粉,由于使用 的制作工具不同,所以导致做出的肠粉都不相同。
布拉肠粉品尝馅料为主(肠粉浆大部分是使用粘米粉再添加澄面、粟粉和生粉)。 抽屉式肠粉(肠粉浆是使用纯米浆做成)主要品尝肠粉粉质和酱汁调料!
云吐面
云吞面又称馄饨面、细蓉、大蓉。是广东省的汉族特色小吃,最早源于广州,属于粤菜系。一般以云吞拌面,分为汤面与捞面。云吞面是一种在中国十分普遍的食品。以煮熟的云吞和竹升面,加入大地鱼、虾皮、瑶柱、火腿熬成的汤底即成。一般来说,云吞面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是汤底,这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竹升面与云吞,评价一碗云吞面的好坏,就是根据这三方面进行的。虽然面食在广东并不是以主食的地位出现,但出奇的是大部分的广东人对云吞面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据考据,云吞面最早在清末民初,广州的西关一带出现,相传是同治年间从湖南传入。当时一位湖南人在广州双门底(现在的北京路)开设了一间“三楚面馆”(三楚即湖南湖北一带),专营面食,其中就有云吞面。只不过那时的云吞做得很粗糙,基本上只有面皮肉馅白水汤。后来几经改良,以鸡蛋液和面擀成薄皮,包以肉末、虾仁和韭黄制成的馅料,自成一派。很显然,广州并不是以面为主食的地区。然而,广州人却对这碗云吞面情有独钟。“三楚面馆”因而生意红火,不久就有许多人争相效仿。初期,云吞面由小贩肩挑四处贩卖,以敲竹板作“独得独得”声招徕顾客,不久便发展至成行成市。吃云吞面也有讲究,正牌的云吞面需要”三讲“: 一讲面。地道的面要从面粉加鸭蛋做起,而且最讲究的应该一点水都不用,正宗竹升面完全靠鸭蛋。这样做出来的面煮出来带点韧度,吃到嘴里非常爽脆。 二讲云吞。关键在于里面的馅,用新鲜的虾球,三分肥七分瘦猪肉混合而成,正是如此,一口咬下“卜卜脆”(粤语,意思为:弹牙有嚼劲)。 三讲汤。正宗做法是用大地鱼和河虾子(或者柴鱼虾壳)熬出来的汤即要有鲜味且清甜,加味精是大忌
作文六:《2016一种特色吃货的广州》1100字
吃货眼中的广州
广州讲究“边逛边吃”,因此可以看到各类小吃布满街头巷尾,除了吃早茶时可以品尝到的,还有很多特色小吃。
一、玫瑰白糖伦教糕
玫瑰白糖伦教糕因是广东汉族特色糕点,首创于广东顺德县伦教镇而得名。玫瑰白糖伦教糕问世于明代, 据成书于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载:"伦敦糕,前明士大夫每不远百里,泊舟就之。" 此糕用大米发酵蒸制而成,其糕体晶莹雪白,表层油润光洁,芳香清甜。鲁迅很喜欢这种传统美食。在《鲁迅日记》里,也有关于糕点的记载。
二、肠粉
广州的一种特色小吃,是广州人爱吃的小食,也是广州大小茶楼、酒家早茶夜市的必备之品。因形似猪肠,广州人也称之为猪肠粉。据说,在抗日战争时期由泮塘荷仙馆创制,现小食店、茶楼、酒家、宾馆均有供应。
三、杨小贤绵绵冰
好出名的杨小贤绵绵冰,其实第一次在攻略里看到杨小贤绵绵冰的出现频率那么高,总感觉这个只是噱头,本来就很喜欢芒果的我,又这么多人推荐,当然义不容辞毫无悬念地就规划入了我的广州行程中啦~都不用刻意去找,反正往人多的地方转悠,基本上行程规划里的点都能踩到,也是无意间就逛到这里来的,也没留意店里怎么样,就觉得店面装修风格很符合我一下子我就凑过去了,瞧了瞧价格,还真实惠,索性就来个芒果绵绵冰的吧~大家都推荐~果真好好吃,芒果多多,超级开心的!
四、马蹄糕
马蹄糕是一种广东,福州及闽南地区的中华传统甜点名吃之一。以糖水拌合荸荠粉蒸制而成。荸荠,粤语别称马蹄,故名。其色茶黄,呈半透明,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断,软、滑、爽、韧兼备,味极香甜。
马蹄糕口感甜蜜,入口即化;夏季蚊虫比较多,吃完马蹄糕极容易被蚊虫叮咬,建议品尝美食后建议不要外出,以免被蚊虫叮咬, 在室内做好防蚊虫措施。
伍、鸡仔饼
鸡仔饼是广东四大名饼之一。仅是外形,就让人一见钟情:娇小的身段,椭圆形略似美女的鹅蛋脸,在几乎清一色正圆形的饼饵群体中显出另类美。皮薄馅少的,吃起来比较脆;皮厚馅丰的,酷似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笔下正在俯首觅食的小鸡,外脆内软,很有嚼头。咬一口,只听“咯咯”作响,浓香像一股决堤的洪水奔涌而出,再咬几口,恍若引爆了一个香料库,复合香气从馅里迸射四溅,浓得化不开,直至进入了深度咀嚼阶段,才逐渐分辨出蒜茸的辛香、南乳的鲜香、芝麻的油香、肥肉的甘香??鸡仔饼的最大特点是耐人寻味。它有深度,越嚼味越好,吃完后隐藏在牙缝里、舌底下、嘴角边的美味余香仍在不断辐射,久久萦绕;它也有广度,主食与副食、荤食与素食,主料、辅料、佐料、调料集于一身,融于一炉,《水浒》的“五味瓶”之喻用于鸡仔饼,显得单调乏味,鸡仔饼不啻是一桌微缩的盛宴!因此,它宜佐茶、佐酒甚至佐膳。这样的多面手,在饼饵一族中堪称出类拔萃,令人青睐有加。
作文七:《2016最具广州特色的小吃》1100字
一、红烧大裙翅
原是广州大三元酒家特有名菜,为“翅王”吴銮首创。用裙翅炮制而成,故名。 原料众多,工序复杂,清脆爽滑,营养丰富,是传统粤菜的代表作。
二、艇仔粥
传有一个船上人家的女孩叫金水,心地非常善良。 一日她把父亲捕到的一条鲤鱼放回到江里。过了几年金水的父亲患了重病,她非常伤心,来到江边祈求仙人保佑。这时一位仙女从水中出来说:“我是几年前被你救的鲤鱼。你只要煮一些鱼虾粥再加些油脆之物卖给人家,便可换钱带你爹去看大夫,10日之内即可痊愈。”金水依法照做治好的父亲的病,从此这粥就被取名为“艇仔粥”。
三、白切鸡
白切鸡是粤菜鸡肴中最普通的一种,制作简易,不加配料且保持原味。白切鸡色洁白带油黄,皮爽肉滑,具有葱油香味,葱段打花镶边,清淡鲜美。食时带芥末酱、酱油,是广东家乡菜,食之别有风味。
四、煲仔饭
广式煲仔饭的风味多达20余种,如腊味、冬菇滑鸡、豆豉排骨、猪肝、烧鸭、白切鸡等。煲仔饭的制作需斯文慢火,不急不躁,方能火到功成。米要选用泰国香米,软硬适中,香气扑鼻。加入各种味料和食材,制作出独一无二的美味佳肴。广州有很多卖煲仔饭的小店,一般开在路边,好吃而且价格不贵。
五、干炒牛河
干炒牛河是非常著名的一道粤菜小炒,在广东的粤菜餐馆、茶餐厅都是必备的菜品。主要以芽菜、河粉、牛肉等炒成。先把嫩牛肉炒至半熟。然后下油,炒香芽菜及洋葱,下河粉快炒,加入酱油及熟油,最后放入牛肉炒匀。干炒牛河十分讲究火候和手法,是考验厨师炒菜技术的一大测试,也是食客的美食天堂。
六、杨小贤
位于石牌东的杨小贤家的榴莲芝士绵绵冰真的好吃,里面还可以另外加红豆燕麦之类什么的。喜欢吃芒果的走的时候还可以另外单独打包芒果走,他们家的芒果很大块还很好吃,不会酸呢。
七、花雕鸡
花雕鸡是广东一道暖身暖胃的私房菜,味道非常鲜美,且有荤有素,营养均衡。在蒸花雕鸡的时候,整个厨房充盈着迷人馥郁的清香,花雕的醇厚与鸡肉的鲜甜相结合,产生了奇妙的香味。以其独特的口味和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得广大群众的喜欢。
八、及第粥
伍湛记为民国时期着名小食店,坐落在荔湾文昌巷,它的粥类以及第粥最为出名,粥底有腐竹白果大地鱼等,粥色白鲜明,米水交融,味鲜香厚。
九、粤式打边炉
粤式打边炉类似于火锅,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汉族名肴,属于粤菜系。粤式打边炉通常以高汤为底,加上各式海鲜、野味及山珍入味,如生鱼片、鱿鱼、生虾片等。其酱料主要以特色秘制沙茶酱为辅。
十、萝卜牛腩
萝卜牛腩是广州有名的传统小吃,以白萝卜、新鲜牛腩,配以佐料长时间炖制而成。在一些繁华的路段如北京路、上下九路等地,萝卜牛腩的清香飘满街。在街上,你会常见到端着碗吃着萝卜牛腩逛街的人,特别是少男少女们。
作文八:《很有广州特色的饮品》800字
很有广州特色的饮品 ---凉茶
(图 片 来 源 :金 羊 网 )
广 东 凉 茶 , 是 广 东 特 有 的 一 种 茶 , 具 有 清 凉 散 热 、解 暑 去 湿 的 功 效 ,起 到 保 健 止 渴 作 用 。 广 东 地 属 岭 南 , 多 雨 潮 湿 , 冬 暖 夏 热 , 先 民 们 为 了 除 湿 去 热 , 便 将 一 些 清 热 解 毒 、 消 暑 去 湿 的 草 药 配 制 成 各 式 各 样 的 凉 茶 ,制 售 凉 茶 的 药 店 、摊 档 、 作 坊 , 也 随 着 社 会 的 需 要 , 不 断 得 到 发 展 。
广 州 属 亚 热 带 季 风 海 洋 性 气 候 , 同 时 , 广 州 人 爱 吃 , 会 吃 , 有 时 吃 的 煎 炸 东 西 多 了 , 难 免 会 上 火 ,于 是 饮 凉 茶 也 成 了 广 州 人 常 年 的 一 个 生 活 习 惯 。每 到 夏 天 ,凉 茶 是 广 州 人 必 不 可 少 的 饮 料 。 今 日 为 大 家 介 绍 几 间 在 广 州 本 地 比 较 火 爆 的 “ 凉 茶 铺 ” 。
如 果 你 发 现 身 边 的 店 铺 我 们 没 有 收 录 , 欢 迎 大 家 将 商 家 资 料 提 供 给 我 们 。 广 州 地 铁 网
(h t t p ://w w w. g z m t r. c n /) 欢 迎 大 家 踊 跃 投 稿 , 内 容 为 广 州 食 喝 玩 乐 、 生 活 服 务 的 介 绍 或 者 报 道 文 章 。 一 经 录 用 , 会 以 原 创 文 章 投 放 在 广 州 地 铁 网 上 。 如 果 你 觉 得 自 家 商 铺 够 特 色 、 有 新 意 , 欢 迎 随 时 联 系 我 们 , 广 州 地 铁 网
(h t t p ://w w w. g z m t r. c n /) 会 委 派 专 人 亲 身 到 访 贵 店 进 行 采 访 。 我 们 的 联 系 方 法 是 :
i n f o @g z m t r. c o m
作文九:《大众喜爱的广州特色小吃》800字
广州美食美季
千层糕
千层糕 吃起来有点像广州的萝卜糕,是先将一层面粉蒸熟后,再淋上另一层继续蒸,不知道蒸了好几层,然后在面上洒虾肉再蒸,可以看到的确是明显的一层一层。吃的时候,淋上酱汁,洒上鱿鱼丝和肉丝等。味道不错,很有风味。
2、竹升面
竹升面是广东省汉族传统面食,讲求的是面要爽脆弹牙,韧性十足;汤底为清爽的高汤,配以鲜虾馄饨韭黄粒,咸里带鲜,鲜里带甜,广受大众喜爱。竹升面用传统的方法搓面、和面,用竹升(大茅竹竿)压打出来的面条、云吞皮的一类面食。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部第二集面食专题中为南派面食挣得一席之地的老牌传统面。 地址:海珠区前进大街17号(市红会医院公交车站往前80米对面马路进
3、煎堆
煎堆又叫麻团、珍袋,麻球,汉族小吃,流行于全国各地大部分地区。在广东是指拳头大小、油炸糯粉团,表面满是芝麻的食品。它是用糯米粉加糖、油炸花生碎、芝麻等,放到锅里用油煎成,风味独特,制作考究。色泽金黄,外形浑圆中空,口感芳香酥脆体积膨大滚圆,表皮薄脆清香,而又柔软粘连,馅又香甜可口。有团圆甜蜜的寓意
4、云吞面
是广州人对馄饨的俗称,在上下九路、西华路、人民路一带都很多这种卖云吞面的小吃店。由于此品汤味浓郁,云吞皮薄馅多,蛋面有弹牙之感,因而成为广州人早餐、小点的美食。云吞面又称馄饨面、细蓉、大蓉。是广东省的汉族特色小吃,属于粤菜系。一般以云吞拌面,分为汤面与捞面。云吞面是一种在中国十分普遍的食品。以煮熟的馄饨和蛋面,加入热汤即成。云吞面也是香港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云吞就是馄饨,最早云吞以全猪肉制,所以称做"净肉云吞"。古代云吞很讲究,要肥三瘦七,弄成肉糜,正宗的且先切后剁。现今我们平常吃的云吞面多数是以鲜虾云吞制成,云吞材料有云吞皮、鲜虾、猪肉。
5、杨小贤
在广州天河区,
有一家杨小贤绵绵冰,店里有各种绵绵冰和烧仙草,仙草冻很绵软,有三种
口味,奶茶,蜂蜜和红豆。绵绵冰里面可以加芒果、燕麦、红豆、芋圆等等,价格很实惠,而且 她们的招牌超级芒果绵绵冰特别的大份!
作文十:《富有地方特色的广州茶楼业》9700字
by 冯明泉
2014-08-05?羊城读书会
广州市的茶楼行业,是所有饮食行业中资金最庞大、经营最踏实的一个自然行业。这个行业中,百年老号比比皆是,为其他自然行业所少有。
笔者从事茶楼行业数十年,仅就个人所知、所见,忆述如下:
二厘馆——茶居——茶楼
广州人嗜好饮茶,人们早上相逢,都以“饮咗茶未?”(喝了茶没有?)作为问候早安的代名词。饮茶乐趣,确是人们工余之暇,上班之前,会亲友,话家常,相互聊天的好去处。所以不论农、工、商、自由职业、肩挑负贩人等,不少是茶楼和粉面茶点业(下级茶居)的座上客。
广州的茶楼业和所有其他饮食自然行业一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它经历了一个由小而大,由少而多,由简陋而豪华的过程。清咸、同之世(1851-1874年),广州没有茶楼。根据现年91岁,11岁开始参加饮食业的老前辈张本师傅忆述,他出身时(1910年),前辈讲述,广州咸、同年间,甚至光绪初年,还只有“二厘馆”,设备十分简陋,平房作店,木枱木凳,供应糕点,茶价二厘(每角钱等于七十二厘),招牌都是某某“茶话”,顾客全是劳苦大众,是肩挑负贩者歇脚地方,也是街坊群众聊天叙话的好去处。光绪中期,开始出现茶居,茶居有楼而矮小。为表示比“二厘馆”高级、舒适,以招徕有闲阶层,因以“居”为名,意谓可媲美隐者之居。例如第五甫之“五柳居”则取材于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第三甫有“永安居”,寓意永远安居乐业(还有姐妹店“永乐居”在第七甫)。由于适应了当时社会需求,自然兴旺起来。于是后起者亦多以“居”字名其店,是以广州人至今仍有不少称茶楼为“茶居”,甚至茶楼工会,也自称茶居工会,习惯难改,信然。以后“二厘馆”也逐步发展成为广州市三大饮食行业之一的粉面茶点业,而茶居则发展为现代的茶楼饼饵业。
广州开放为通商口岸之后,欧风东渐,原来四大名镇之一的佛山逐渐衰落,资金转移到广州。佛山七堡乡人(现在是石湾地区)也纷纷来广州投资,经营茶楼业,遂有金(华)、利(南)、其(昌)、祥(珍)之兴。这四家茶楼的创始者都是七堡人。凡七堡人开设的茶居,均先购置地皮,占地较广,筑而为楼(三层),号为“茶楼”(广州未开辟马路,多为平房广厦,很少高楼,自此,开始突破)。这些新建茶楼,一则显示规模远超“茶居”;二则在当时群众中,“高楼”殊富新鲜感,其号召力特强,于是广州人又泛称去茶楼品茗日“上高楼”,家喻户晓。
茶楼地方通爽,空气清新,座位舒适,水滚(沸)茶靓(好),食品精美,“一盅(茶)两件(点心)”成了广州人饮茶的代名词,所费无多。
由茶居“升格”为茶楼,原来都是供人们工余之暇,上班之前的消费场所,但自辛亥革命(1911年)后,民国初年,工商各业,日趋兴旺,交往频繁,茶楼已不是单纯的消费场所,而且成为各行各业买卖“斟盘”(洽谈)、互通信息的地方。
在浅斟细酌的幽雅环境中,可能蕴酿着一笔笔大大小小的成功交易,这比在自己企业洽谈,别具一种惬意的环境。
从选址到建构特色
茶楼选择地点要求相当严格,其标准是:1.人烟稠密的商业区;2.靠近车站、码头的来往要道;3.靠近路口、街口或丁字路的交叉汇合点;4.有较大的店铺面积。只要符合上述四点要求,便不惜重资高价购买,甚至采用拆、拼、重建的办法兴建。所以,不少茶楼用于置业的资金就占总资金的50%以上,其余一半则是装修设备与流动资金,茶楼具有了这样的几个条件,才可以在同行的激烈竞争中立足和发展。
茶楼的建筑物,早期一般只有三层(当时没有电梯,不能过高)。铺面部份,第一层要高,有高达7米的,使人们视觉有宏大宽敞之感,同时也方便悬挂宣传招牌。如每年中秋佳节,每家茶楼都设有一块精工特制的月饼招牌。这块牌子木制,雕刻全套古典人物、花鸟龙凤,贴上真金,高度2.5米左右,宽度亦达1.5米,簪花挂红(绸),如铺面没有6-7米高的空间,是不能挂上这块庞然大物的。后座用作制饼工场和仓库,楼层在4米左右便可。二、三楼则是客座,考虑到人多、烟雾多、话音噪杂,楼层一般均达五米,并尽可能广开窗户,使空气流通。
茶楼的产品是即制即销的,而且还要保持“镬气”、温度,所以茶楼厨房的建筑也很特殊,一般建在二楼与三楼之间,使食品方便二、三楼的供应。此外茶楼的下水道要比一般的深阔数倍,不少还备有隔油池,每距6-7米或转弯地方必设沙井,以便清理。
茶楼的装饰设计,以中国古代的装饰为多。间格多采用满洲窗,彩色玻璃图案或人物山水图,有的写上唐诗宋词或治家格言,有的画上廿四孝、桃园结义等图像。
不论是方杉木楼或水泥钢筋结构,均不设天花板,而对格头上的横楣花檐,则十分讲究,用全木雕通花,饰以山水人物或动、植物图案,精细的多贴以真金。由于茶楼规模不一,店主要求各异,刻工亦各有精粗。一些较精致的雕饰,确是上好的工艺品(合营后,已为新开的大型酒家所罗致,作为古色古香的陈列装饰品)。
楼梯的建筑设计装饰十分讲究,级距要适中,扶手多用坤甸木制或用全铜,级沿镶扁铜条。每天均由杂工打磨。墙壁、柱子、梯台的显眼地方,多悬挂诗画。
茶楼购置家私用具是以耐用为主,因此枱、椅结构要坚固,用具也多用铜质,以减少“低值易耗”的损失。例如现存的老茶楼仍使用云石枱、花旗椅(圆形整块木座,脚和靠背均圆而向外略弯),均属百年前的产品。
协福堂与“如”字号的诞生
协福堂原来只是行业会馆性质,称协福堂公会。公会(在桨栏路)设正副理事长各1人,理事若干人,每3年选一次,连选得连任。它的作用在于代表东家利益,应付官府衙门的干预。更重要的是公会经常聚集各茶楼的“在事”(司理)交流市场信息,研究社会动向,预测地头(点)未来旺淡(兴衰),决定哪里可以投资等问题。但协福堂到底是个群众组织,不少人公余之暇总爱在此闲聊。据说“如”字号茶楼,也是在协福堂“闲聊”中“聊”出来的。
用“如”字号命名,大家望能发展到九家(如岗、如阜、如丘、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后因“如”字号果然成功,信用昭著,人们乐以此命名,最多时竟达10余家。但均独立组织,不相统属,股东各有异同。由于全是七堡人经营,故称“围内”。它们是:东如、西如、南如、太如、惠如、多如、三如、五如、九如、天如、瑞如、福如、宝如。
创办人和司理
绝大多数茶楼都有几位创办人。按照茶楼的老规矩,必须尊重股东利益,因此创办人没有工资,也不在职工应得的下栏收入中占一份,只有期望年终盈利分红,一般分配的方法是在纯益中提出15-20%作为创办人的花红,其余按股均分。
谭新义是广州茶楼业的早期创办人。他主办或参与创办的茶楼先后达10余家,其中主要有:西如、东如、南如、五如、三如、太如、茗珍、和心、襟江(澄江)、惠如、莲香等。谭新义有“开荒牛”精神,甚为同行称道。他还重视扶助茶楼业的经营人才。自己虽然文化不高,却尊重有文化的同事,如当时惠如楼的司理兼创办人谭晴波、三如司理陈岳洪、南如司理梁厚、和心司理陈杰臣、东如司理招立卿、五如司理李泽、太如司理谭协、莲香司理区汉波(原西如楼正柜)等都得到他的扶助。宣统元年(1909年),谭晴波等几个人同时筹备襟江楼和莲香楼(称为姐妹企业),得到谭新义的大力支持,终于在宣统二年(1910年)先后顺利开业。
谭新义认为茶楼的成败,半是靠地点,半是靠人事,所以他为了解决选址困难问题,曾成立一家合兴置业公司,专门收购适合建设茶楼的产业,使其业务相得益彰。
1932年,谭新义逝世。谭晴波被人称为第二代茶楼王。当时他已拥有惠如、澄江、莲香等企业,并与颜乐天(原广州莲香楼的正柜)等在香港及九龙开设了莲香楼,后又将承购的金华(四牌楼)、宝如(一德路)两茶楼改为大元楼,又在太平南十三行口再开设一间大元,一时盛极。当时能与谭晴波媲美的则为赵俭生(广州瑶头人)。谭、赵两人交情甚笃,均为惠如楼创办人,赵拥有省港“添男”、“庆男”和“得男”等茶楼;谭晴波创办的“元”字号各间茶楼,他也是参与者兼监督。抗战前夕,他的主要企业都毁于火。
自谭新义之后,谭晴波继而主持协福堂直至广州解放。
还有一位茶楼行业的锐意经营者谭杰南(七堡人),他原出身于金华茶楼,后到襟江茶楼当点心师傅。民国9年(1920年),他同里人陈伯绮(梓仁)主持创办陶陶居。陶陶居开业时既设有饼柜(茶楼标志),又设有低柜(酒楼标志),所雇请的工人是酒楼、茶居两工会各占半数,本想经营酒家兼茶楼,但开业之日,遭到茶居工会出动百多人干涉,其承建商又遭工务局勒索,陶陶居被迫勒令停业。 后虽复业,但只限于经营茶楼业务。谭杰南除拥有陶陶居外,还有涎香茶楼、镇海楼(已毁)。他头脑灵活,勇于开创,继茶楼之后,致力于向酒家方向经营发展,先后创办省、港、澳六国饭店。并且在其侄儿焕章和原陶陶居正柜冯海潮的协助下,,又先后创办七妙斋酒家、金陵酒家、金陵茶室、金陵饭店、金陵茶厅、大同酒家等。他实际主持酒楼同业公会(怡颐堂)直到解放。
茶楼业除上述几位前辈外,从抗战后至解放前夕(1937一1949年)广州茶楼业还崛起两位经营者——江能和区祺。两人原都是小本营生的小字辈,由于经营有术,聘用得人,生意不断发展。江能原先开有独资经营的小型茶楼永乐园,后发展到开设以他为主要创办人的富国、南昌、海天、泉珍、擎天、富华等六七家较大的茶楼。至于区祺则从摆街边起家,发展到拥有明星、明珍、维新、瑞如(后期)、金山(后期)等茶楼。他们与前人不同之处是个人所占每家股数均达一半以上(除富华外)。
80多年来,在广州、香港同时拥有三四家茶楼的人士很多,如谭伯益、招桂庭、谭许(火水许)、江进、杨端、简义、招立卿、冯海潮、冯荫庭、何高、陈明佑等。茶楼业的投资经营者懂得,只有企业赚钱才能增加股东收入,所以在筹备期间,对司理人的选择是非常慎重和严格的。老茶楼的最高决策人就是司理。司理人的职权很大,创办人是不能干预其经营管理权的。
司理之外,还有三位主要的辅助人员:正柜(正柜既是门市龙凤礼饼的主持人又是司理的助手)、买货手、大案板师傅。在陆续发展的茶楼中,其司理人绝大多数是从这三个岗位的人中选拔。
如果创办人中没有适当的司理(现称经理)人选,就宁愿聘请“雇佣司理”。而且,茶楼的司理不少是兼顾若干家店号的,所以大多数的茶楼都聘请一名雇佣司理,俗称在场司理,是具体执行管理人。他权力很大,全权处理日常业务,仅对司理一人负责,如果司理人对企业提出改进意见,都要通过在场司理共同研究、执行。雇佣司理的选拔,一般是在“围内”(本店创办人参与或有联号关系的各企业)职工中挑选,而且多是在正柜或师傅中挑选。这些人都是经过长期考察的,这种提升不单使本企业能有称职的人主持业务,更能鼓励“围内”的企业职工争取上进。这个职位主要是看能力是否胜任,不靠私人情面,不是“用人唯亲”的。
同业竞争
解放前,笔者原是十八甫南富国饭店的职工。江能在承办长堤南昌茶楼后,聘请我当“雇佣司理”。事前,江同我商量,怎样才能在酒楼林立,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立足?我们认为从西濠口至靖海路,所有大同、七妙斋、爱群(十一楼)、金城、金轮、金龙、六国、一景、总统、大三元、冠华等,全是一个酒家模式,装修设备讲究,做同样顾客(社会层次较高)的生意,因此,他们有共同的弱点:经营费用大,酒楼用人多,虚职多,企堂(服务员)手脚慢。而且,因资金匮乏,进货靠赊,入价必昂,成本更重。而且,它们所雇女招待,没有工资,全靠“手震”(客奖钱)维生,这就增加顾客负担,一般消费市民对“手震”尤感尴尬。南昌楼位于长堤,营业对象是沿江一带居民、店员、码头工人,在这一带地方需要有适合他们消费的地方。
我们分析了以往酒楼业的弊端,以及分析了我们要争取的主要顾客对象,决定改变经营作风。我们决定把长堤最先垮台的总统酒家收购下来,并以茶楼姿态出现,既有原来酒家的装修,又有茶楼的实惠,有适合大众消费的点心和菜式。进货用现金,不是赊销,因此降低成本价格。我们全部雇佣男服务员,不用女招待,顾客无需“手震”。开业以后,其门如市。
于是,引起了同业间的竞争。先是附近两家酒家的经理亲自来谈,要求搞“大联合”,定价同进退,为江能婉拒。后是最贴近的一景酒家,实行免茶费,但这只能独供一味“太平茶”(冲一大桶廉价质劣的茶,然后分小壶供应顾客)。其它许多酒家也划出地方相继效尤。当然这种办法日子难长久,有违广州人爱品茶的习惯,且顾客遭人奚落为贪图小利(免茶资)的“寒酸鬼”(即吝啬人),由于面子问题,长期的顾客也不会多。于是南昌茶楼越发兴旺起来,造成在长堤一带“众家皆损,唯我独盈”的特殊景象。
老茶楼特点——用茶讲究 各司其职
茶楼对茶叶的质量非常重视,买货手要有鉴别茶种的知识。这功夫很不简单,不仅要懂得区分各种茶,而且还要懂得区分各种副品茶,包括青茶、茶骨,以及不发酵的、半发酵的和发酵的各种品类繁多的茶。所以每家茶楼几乎都有一名“较”茶师傅(多是买货手或仓管员兼),把同类型的不同产地或不同价格的高、中、低档茶,混合达到具有色、香、味和耐“冲”(泡)等性能,既适应茶客要求,又降低了成本,这确实是不容易的。笔者曾亲眼见到他们品评各种同类茶叶,以同量的茶叶同时泡在若干茶盅里,逐一品评,即时可说出茶叶的产区、特点和采摘季节。
贮存茶叶也十分讲究,特别青茶要严防失味,所用盛茶器皿均用锡制品。一般茶楼柜架所陈列的、标上茶叶名称的大罐,是没有装进茶叶的,因它的贮量少,如果频繁取、存,罐子容易凹陷,所以这些罐子只是一种标志。
茶楼对普洱茶的贮存更特别讲究,因为这种茶越陈越好。据说存这种茶比把钱存入银行好。既然靓茶可以招徕茶客,因此,巧心、太如、莲香等老字号茶楼,存贮普洱之多,一般可供六七年使用。
茶楼所用开水,最为紧要,是双重煲沸的。除设有专用的开水炉外,每个厅均设一个座炉,座炉多烧煤球,炉面用厚铁板一块盖上(中有孔如炉口大),可放四个大铜吊煲。“企堂”(服务员)在开水炉取水后,要再放在座炉上保温、加温。
茶楼“企堂”各有分工,分茶炉和执盘。茶炉是“企堂”中主管开水的;执盘是主管桌上食品的,二者都是“企堂”份内的职责。还有打杂(杂工)是清洁茶渣、擦铜吊煲等学徒式工作。
六七十年前的茶楼,每张桌面上都放有食品,如蜜饯糖果、饼食等,任由顾客吃多少算多少。执盘就是主管这些的。开市要把食品分派各枱,顾客吃了多少要补充多少,收市要执拾回尾。做这些工作均须用托盘,所以叫做“执盘”。此外桌上还放有小餐具,它们是用粗铁丝制成的长叉(状如V字加只脚),是吃干蒸“烧卖”等用的。还有“茶洗”一个(状如无脚平底碗)。过去每位客人各用一个茶盅。来客开位,“企堂”必先在茶洗内注入开水,让茶客自己将茶杯消毒。枱下设有一个大茶渣盆,状如扁痰盂。有的茶渣盆在定造时还刻上本店的名字。“企堂”所用铜吊煲重达九司斤(连水)。泡茶时要运用阴力,使冲水不溅溢,同时把吊煲的煲嘴整成鸭嘴形,使出水如扇形(不能过宽),以减少冲击力,这样便不会飞溅。“企堂”要手足眼耳脑并用,结帐只用脑算,高声报数,并目注客人是否已经“找数”(付帐)。
非内行人,不少以为茶楼的收款员多是老板的“皇亲国戚”。事实上,恰恰相反,因为收款员不易当。在白银国有之前,甚至之后,茶楼行业是以银两为本位的,每元等于七钱二分,“企堂”报数是两、钱、分、厘,顾客付款是用元、毫(角)、仙(铜板)以至铜钱。收款员起码得应付四五位“企堂”,每当“企堂”报一声数,收款员要应四五声,并须在顾客付款时,立即换算成元、毫收款,还要注意每位客人谁应付多少(当时“企堂”是没有结帐单的),所以茶楼的收款员,多是由柜尾杂工、帮柜逐步培训选拔的。由于收款多少,无据可查,所以收款员必须是诚实可靠,还要头脑灵活的人才能称职。并且还有严格的规章,收款员身上不得带有半文钱,私人财物要公开存在帐房。发现有贪污的,就立即开除。情节严重的,在“协福堂”挂名公布,那就永远没有茶楼再录用他了。
“银本位制”——茶楼价格、工资之一例
据老前辈回忆,宣统年间(1909-1911年),茶楼除茶价外,一般食品,毛利只有20%,食品件件要精打细算。为了方便在价格上竞争,不得不保留银两本位制。迨至陈济棠主粤时(1929-1936年),白银国有,全面使用纸币,物价上涨,才陆续改为十进制的元、毫本位。原因是银两本位每角钱(七分二厘)之下有七十二厘,可以伸缩定价,“厘”作为小数。而元、毫本位每角钱之下只有十分(分为最小数)。如用元、毫本位制订价格,高低之间起码相差十分之一,在物价稳定时,对拟订价目不便,因此茶楼仍然使用银两作本位定价。与此同时,购进货物、支付工资等则早在白银时代已经改用元、毫本位了,帐目也是元、毫本位的(1919年,茶楼劳资协议,工人工资也用银元为本位)。
先说茶楼工人的工资,原来是较低的,也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视企业规模和工人能力,由老板、工人双方面订。工时则在12小时以上,这是全行性的。以1911年为例,初入行小工没有工资,每月由老板给1元或几角钱,师傅年薪65元至70元(白银,下同),服务企堂年薪48元,大杂工年薪30元至36元。他们均另有下栏钱,每月1至2元,小工几角钱。1919年茶居工会成立,规定成年杂工最低工资每月(下同)7.5元,茶炉17元,执盘16元,大案板24元,打面22元,小案21元,另烧酒、芥酱、香烟由职工出售,收益金拨入下栏。
茶楼的茶价,1919年,茶价一分二厘、一分六厘、二分四厘,最高(太如楼)三分六厘。大包每个一分六厘、一分八厘,烧卖、虾饺每碟一分八厘至二分四厘。同年代一般茶楼,茶价每位八厘至一分二厘,最高二分四厘,大包每个一分二厘(六个重1司斤),南乳肉角、叉烧包每个四厘,烧卖每碟一分二厘,桌上糖果、饼食每件四厘(每碟6件),虾饺每碟四件一分六厘(规格52件重1司斤),所得毛利20%。
笔者以手头资料举例,不过是说明当时工资物价之一斑。
店无闲人 人无闲时
一家茶楼新开业,除了极少数的小工、推销员、柜尾杂工外,所有职工都是围内抽调的熟练工。每个工作岗位都没有冗员,而且在安排具体工作的时候是相当“精密细致”的。例如,茶楼的开市、收市时间,顾客比较少些,他们就在开市前把服务员(企堂)安排到点心部去做辅助生产工作,这样点心部可以少用一些人。收款员开市无款可收,就兼当企堂,顾客渐多了,才回本岗位,最旺时间才全部出齐人力。又如将近收市,又分配部份人力送礼饼(交货)。至于柜尾杂工如无临时任务,又要帮忙“打”纸袋、秤茶叶、剥虾肉、摘菇脚等等,很少有“停手”的闲时。
茶楼对买手品德的重视甚于师傅的技术,因此工资也与师傅相同,但决不准许买手收受“回佣”,以免“羊毛出在羊身上”。至于有例98%找数的,则公开入帐。在进货交易上,均以现金即时结帐。至于师傅,则有管好本部门职工及传授技术的责任,有建议提升或裁换职工的权力。
不论生产或服务部门的正职,均由下一级职务提升。例如:服务员(企堂)由楼面杂工提升,柜面由帮柜提升,正师傅由副师傅提升,不能越级。
茶楼各部的主要管理人员是师傅。他们大都注意克勤克俭,特别是老一辈司理人的勤、朴程度,如非亲历,很难相信。例如抗战胜利之初,饮食业曾畸形发展,拥有10多家茶楼的茶楼王谭晴波,在店内仍是穿“面袋衣”(用面粉袋缝制),因此,在他“门下”当雇佣司理的也比较朴素。
大案与小案
茶楼点心师傅分大案和小案。
大案(大案板之意):
大案师傅主制的是饼食。20年代的茶楼还生产各式蜜饯糖果。它是桌上常设的食品,又是送礼“全盒”的佳品。
大案每年还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制作中秋月饼,二是制作年宵品。
小案(小案板之意):
小案主制的是茶市供应的食品,即点心部的产品,是茶楼的主要生产部门。衡量小案师傅技术高低,主要是看制作质量,如叉烧包,要以雀笼型,馅有汁为佳;虾饺皮则以爽薄为好,“蛋散”、“马仔”则主要看上糖(浆)是否适度,质地是否松化。
茶楼的竞争,不但须在产品上求精、求新,还要吸取各地名家之长,如仿制姑苏、京、沪和西点的品种。不少师傅在自己原有的技术基础上,集中西式的特点,使点心得以不断改进。如十八甫陆羽居茶楼点心师郭兴推出星期美点,很受顾客欢迎。尤其省港出现点心四大天王(区标、李应、余大苏、东凌)之后,茶楼的点心师不得不急起直追,使原来几十个品种的点心,逐步发展到数百种。
茶居工会
广州市茶居工会(即茶楼业职业工会)始创于1919年,地址在天成路。它在茶楼行业的发展中,有其促进作用,主要表现有如下四个方面:
(1)议定了工资和福利的条件。在未有工会之前,茶楼工人没有组织,工资只按资方单方的意见订定,而物价则在不断上涨,工人生活得不到保障,所以,工会成立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把全行的各工种工资订下来,与资方同业公会协福堂商定执行。确定最低工资的极限(7.5元,详见上节)。以后并根据物价情况及时提出协商,特别是白银收归国有之后,通货不断膨胀,严重影响工人生活,工会及时提出调整工资。在沦陷时期使用“中储券”和胜利后使用“关金券”、“银元券”时,物价一天涨几次,工会领头协商,提出改革工资的要求,由固定货币工资改为米薪加提成工资,使工人减少遭受货币贬值的痛苦。
(2)维护职工人身安全。茶楼是公共场所,职工(尤其是服务员)每天面对三教九流、官僚、盗匪、黑社会等诸色顾客,职工常受欺负。他们饮霸王茶(不付帐)还殴打职工等等,因此,茶居工会在全市各地段均设有“分部”,俗称为“馆”的机构,各“馆”均有武术教头,联合起来,一旦哪家有事,就近的“馆”立即可以到现场排解。
(3)采取措施维持失业工人生活。工会规定,会员失业可回各自参加的“馆”食宿。在业会员每月可休息(最少)3天,休息时可聘请失业工人前往替工,其工资按本人实际收入支付。另经劳资协议,资方发薪时须另加10%的休假工资。
(4)促进工人的技术交流,保证了企业各生产服务部门的出勤。茶楼的工作岗位,多是“一个人头一顶帽”的。有了“馆”以后,任何职工有事,随时可以从“馆”找人替工,而使企业不致缺员。就在替工这个环节中,作为流动在各家店号的替工工人,由于经常“博览”各店师傅的技术,因而每每比固定工学艺更快,于是常为老板所罗致,这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生产技术的发展。
工会的经费,一是来源于各会员店号每月的“板面钱”(即下栏);二是入会费和月费(入会费一次过);三是广告收入(在茶楼内张贴广告)。
茶居工会属下的“分部”计有10余间,分布全市东南西北,其著名者有莲义社、孔怀馆、礼和馆、结庐、息庐、合群、颖新和业余等。
这些“馆”又称工人外寓,已成了茶居工人业余健身习武、娱乐(备有乐器、醒狮、锣鼓等设备)和交流经验的场所。
茶楼行业在陈济棠主粤时,可说发展达到顶峰。其所谓发展,主要是指店号的增加,食品(特别是点心)的改良,陆续吸收了“西点”的制作技术;但经营、管理,装修、设备仍然坚持勤俭朴素,耐用为主,没有多少改进,整个行业保守性是相当严重的。特别是在1936年以后,茶楼、酒楼、粉面三个自然行业的差别已逐渐消失,几乎所有的酒家(楼)都已开设早午茶市,成为茶点、饭市、筵席兼营的综合体,装修设备则日趋现代化。但老式茶楼业却依然故我;再加上当时的茶楼(居)工会比酒楼和粉面工会对资方的制约较多,故此后开张的店号几乎全部都加入到酒楼或粉面公会去,甚至有些旧茶楼,饼饵门市不多的也宁愿撤销门市饼部而成为粉面茶点业会员。
广州沦陷,长达7年,竟无一家加入茶楼公会,这对茶楼(居)工会的收入(会员店号交纳的“板面钱”等)当然大有影响。
茶楼行业如果不在经营上打破旧框框,尽管资金有多么雄厚,也将不能发展经营。是以在抗战胜利之初,即有不少大茶楼决心改变旧作风,开始把企业变成综合性的饮食业,如陶陶居、莲香、涎香、大元(十三行)、惠如、占元阁等均属先行者,这为日后全市各饮食自然行业成立统一的“饮食同业公会”创造了条件。
直至解放前,茶楼同业公会的会员店号已下降至50余家(几乎全是老字号),而酒楼则发展到300一400家,粉面已达200多家。
本文承91岁老前辈张本师傅,79岁招筹师傅,67岁李江师傅以及莲香楼、陶陶居的老职员周佳同志、冯炎同志,还有谭新义老前辈的59岁孙子谭虾同志等大力协助,提供有关资料,谨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