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教育类作文素材》3200字
智慧之井
有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每天都要分别到山下去挑水。不知不觉过了五年,突然有一天,在左山上的和尚发现右山上的和尚再也没有下山挑过水,便前去拜访右山上的和尚。右山上的和尚带他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也会挖,能挖多少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了水,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了,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练习我喜欢的拳。”左山上的和尚恍然大悟,原因右山上的和尚为他自己挖了一口智慧之井。
道理:日积月累的经验将成为自己巨大的“财富”。
无声的教育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看见院墙边有一张椅子,他立即明白了有位出家人违反寺规**出去了。老禅师也不声张,静静地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下。不到半个时辰,果真听到墙外一阵响动。少顷,一位小和尚**而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自己踏上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师傅的责备和处罚。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很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人格的力量:张伯苓先生以身作则戒烟(以身作则)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1919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 南开小学。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宽容的力量: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宽容、仁爱)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教育需要换位思考
有一位作母亲的很喜欢带着5岁的女儿逛商店,可是女儿却总是不愿意去,母亲觉得很奇怪,商店里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东西那么多,小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呢?直到有一次,孩子的鞋带开了,母亲蹲下身子为孩子系鞋带,突然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可怕的景象:眼前晃动着的全是腿和胳膊。于是,她抱起孩子,快步走出商店。从此,即使是必须带孩子去商店的时候,她也是把孩子扛在肩上。“蹲下来看看孩子的世界”,与学生换位,反思我们的教育,真的有点可怕。学生犯了错事时,经常采取一些责问、训斥、罚站等做法。这样的做法学生根本不会有安全感,设想一下没有安全感的教育怎么会有效呢?难怪很多老师在教育学生之后,没有期待到想象的效果时,也多半觉得委屈,“好心没好报”。其实,这样的大动肝火,不如宽容、谅解和体贴入微的感情上的感化。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接受程度,以关爱学生的态度教育学生,这样的教育有安全感,有安全感的教育才会有效,学生才会有自信,才会有追求,才会有奋斗的行动。老师给予学生一分关爱,然起学生一分自信。切记,教育行为开始之前一定要换位思考。
对学生要一视同仁
(以“教师如何对待差生”、“信任的力量”为话题)
有三个这样的孩子:一个孩子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
他曾经还遭遇到退学的命运;一个孩子曾被父亲抱怨是白痴,在众人的眼中,他是毫无前途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他叔叔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一个孩子经常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耗子,将来怎么办?”所有教师和长辈都认为他资质平庸,与聪明沾不上边。这三个孩子分别是爱因斯坦、罗丹和达尔文。这个答案不会让你感到意外吗?我们做过类似的傻事吗?其实,每个学生都心存着一个梦想,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天堂,我们不能发现它,那是我们还缺少一双智慧的眼睛。
责任重于泰山
神圣的职责是责任,更是一种良心。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一个名字叫范美忠的都江堰普通教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那些不顾及自己生命来保住学生的性命的老师相比,范美忠最大的关注点则在于在面对危险时他暴露了人的本性,或者说不叫人的本性,而是人性中最弱的一点。范美忠并不把自己的行为定位为道德的缺陷,反而将自己的行为说是成提供给社会作为分析道德与人性的案例。“范跑跑”也许并不是个别现象,却被很多人当作是个例来研究。人性与责任在危难时该如何抉择或者说是否有必要来抉择?不禁让人想到在地震中报道的另一条新闻:在地震中有这样一对夫妻,在地震发生时丈夫只大喊了一声“地震了”便独自跑到楼下,等他安全时才想到妻子,转而去救自己的妻子。在这个小事情上,我们看到了丈夫第一次的举动体现了人性,而当他返回的那一刻,他已将
责任看终于生命,原来责任可以如此高贵。
正如很多人所说的那样:解放军的职责就是在国家遇到困难时来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稳;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群体中的个人,彼此互相依赖互相帮助。解放军不能因为随时而来的余震而畏缩不前,医生也不能因为大灾过后必有大疫而不履行救死扶伤的责任;而作为一个老师,当一群学生把你当成是一个信赖者,当一群家长把你当成是孩子的保护者时,你却独自逃脱。每个人都有最人性的一面,就像一个即将饿死的乞丐不会因为另一个也饥饿的人放弃自己获得的食物一样,可贵的是他可以在维系自己的生命的同时分一半或者几分之一去救助另一个生命,前者是人性,而后者是责任,一份对社会、对同伴的责任。
在大家还在讨论教师职责时,一条由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教育局6月2日出台的一条新规定引起了更多人的参与讨论:今年高考期间,碰上余震发生时,在场的3名监考老师要负责考场内考生的疏散工作,不能先于学生撤离考场。监考老师都要保证将全部学生疏散完毕后方能离开,违反规定者将遭到停职或开除的处理。迎合了即将进行中的高考。而现在,当我们再来想由事件本身所引出的这个规定时,不禁觉得用法律法规等形式来限制或制止住的行为可能也就体现不出人性与责任了。因为二者都不是法律法规等所限制和能限制的。换句话说,用相关的制度能限制的也就不叫人性了。重新翻看事件本身,范美忠本身的逃跑也许并不可恨,因为每个人都有求生欲,每个人都有利己心理,甚至可以说不可能每个人都那么伟大,可恨的是他之后
“洋洋自得”地在天涯论坛上发表的那篇《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的帖子,宣扬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是在挑战中国的传统道德观。而且在文章最后表白:“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此文一出,引来一片哗然。
人性与责任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矛盾的,可是当它们同时出现于同一个事件或者同一个人身上时,我们似乎才觉得这个人是完整的人。想到几年前的安徽阜阳假奶粉事件、南京冠生园月饼事件等,当一个人的人性超过了他的责任时,一个人开始失去了自己,也失去了世界。争论还在继续,可是通过范美忠事件也让我们开始了一个自我的反省,如果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会做第二个“范跑跑”吗?责任在你的生命中究竟占到了多大的比率——让每个人反思吧。
作文二:《教育理论作文素材》8200字
三、教育理论【深】
1.师德
师德是教师在学生中赢得威信的基础,是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的精神力量。
一、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是师德的思想基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所以,教师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彻底清除“拜金主义”“仕爵主义”观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无论何时,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
二、热爱、尊重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的作为。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就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保护和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好书是师德的关键。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浪头上行舟,难免惊心动魄,但也有欣慰与欢畅。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所以,教师要有进行教育所需的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透彻地懂得所教学科。仅仅熟悉教学大纲和本学科内容是不够的,教师的知识应比这宽广得多。“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育好人是师德的归宿。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工程师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觉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尊重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稚嫩的心灵。良好的心理氛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是学生进步的一个前提。作为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温情的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是非常有利于我们的教育教学的。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营造温情心理氛围的先决条件。
当自尊心理使人去克服各种困难和自身的弱点、合理的维护自己的尊严时,它在人们的行动中起积极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保护学生的积极自尊心,才会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并获得成功。要保护学生自尊心,以下几方面是不应忽略的。
首先,坚持平等对话。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过去的“师道尊严” 已为时代所摒弃,学生是与老师完全平等的人,尊重是教育民主的第一原则。有了这种健全的心理,才能平等地、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才不会压抑学生的个性,才会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次,关注弱势群体。维护自尊是每个正常人的基本需要,班级里的那些后进生及有某方面生理缺陷的学生则更渴望在集体中居于适当的地位,得到较好的评价和重视。因为他们的自尊心往往更脆弱,更容易受伤害,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关注这些学生的心理需求,更加细心地呵护他们的自尊心。我们要像给朱元璋画像的聪明画家那样,既要保护弱势群体的自尊,又要做得巧妙,使他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弱势。
再次,挖掘前进动力。渴望积极的肯定性评价而获得自尊,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需要。即使老师们眼中的双差生(学习差、品德差),表面上看似什么都不在乎,其实他们的内心深处同样也有十分强烈的自尊需求。对待这些学生,我们不能因为“恨铁不成钢”,就总是恶语相讥或横加指责,那样只能使他们在背
离我们的方向上越走越远。我们应积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长处在集体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并以此为契机,激发他们的荣誉感、自尊心和上进心。
最后,宽容学生过失。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小过失是不可避免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并非故意,而是在不经意间造成的。“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我们应允许学生犯错误,而且要懂得宽容他们的错误与过失,不要盯住他们的错误不放或对他们的过失穷追不舍,只要让其明白错误行为及错误所在就罢手,要保护他们敏感的自尊。
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我们要细心呵护学生露珠般脆弱的心灵,精心为他们营造一个充满温情的心理氛围。我们给予学生的尊重、理解、关爱,就是对他们“润物细无声”的浇灌和培育;老师善解人意的温情就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明灯。
3.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刻,他都在成为却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
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学习成绩就象一只绩优股一样一路飚升的毕竟只是少数,还有很多人像华罗庚、巴尔扎克等一样,在很小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天赋。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实际上这是一种静态看人的观念。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从一个人小时候的表现就能预测其在事业中的成就。要真是那样的话,教师就不是一个教师,而成为一个预言家了。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以静态、更不能以眼前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强,潜力大,我坚信对学生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首先意味着应该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中国有句古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确切的反映了这样一种动态的眼光。发展意味着变化。儿童作为一个发展的个体,其变化是永恒的。儿童潜在的能力是无限的,正如有人所说,学生的潜能是气体,你给其多大空间,他就有多大的体积。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意味着应该以一种独特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个性。现代儿童身心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在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
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个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其原因是:每一个具体儿童在某个阶段的智力水平、认知水平、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方面各不相同。教师不能用机械的、凝固的、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而应当尊重个别差异,促进健康发展。因此,了解和关心学生的个别差异,善于捕捉和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灵性,加以培植,培养其自信心,促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完善。这是发展的应有之义。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是新一轮课改中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形成科学的学生观和评价观的基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就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做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思想、有丰富情感、有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的个性的张扬与完善提供宽松的环境。
4.快乐学习
快乐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减负。“减负”这一话题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并不陌生。减负,让学生快乐的学习,也是我们教师的追求目标。
由于我国教育,长期被应试主宰,教育也偏离了方向,剥夺了学生的自由和创新。纵观之前,过重的课业负担,过高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学起来乏味,枯燥、畏惧、逃避,学生被动地学,强迫地学,有道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样的学习过程和效率,学何其堪。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在教学中,我们应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多为少,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磨刀不误砍柴工”,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其效率也必定会更上一层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早在两千多年前,著名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主动需要。因此,老师必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做到快乐的学习!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给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不仅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能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使学生从内心感到知识的不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要问我”为“我要问”。 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是家长和老师们共同的心声,也是孩子们迫切的期望。把中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拯救出来,让孩子们有更多的玩耍时间,
还他们一片快乐的天空。作业不是不布置,不是没有,要少布置,要精练,要像武术切磋中的“点到为止”,要杜绝以往家庭作业、课后作业的布置都是以多取胜,让学生在题海中游啊游,疲惫不堪,究竟大量作业效果如何呢?我想,除了抹杀孩子的快乐和时间以外,还能起什么作用?!
“减负”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份快乐学习的心情,变“苦学”为“乐学”。让“欢声笑语”成为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学生焕发出这个年龄段应有的青春活力!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会说:“学习是轻松而快乐的,我爱学习!”
5.发展个性让每位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之间是有差别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是我们当前工作中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就算是双胞胎兄弟或姐妹,也是性格各异的。正因为万物的五彩缤纷,才使世界变得耀眼迷人。一个班级的学生,性格各异,才使这个班级变得生机活泼。人的高贵之处在于有思想。任何一种思想,都有鲜明的个性,尊重并采纳学生的正确思想;对待有“异己思想”的学生,要因势利导的说服,不去命令或斥责,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权利和机会,也就促成了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性,只有学生得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才能得以调动和满足。俄国教育家乌审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与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培养性格”。陶行知先生所也说过:“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出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求平等,出头处谋自由。”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做到欣赏学生,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赏识教育是前提、是精神生命中的阳光、空气和水,它体现的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尊重。渴望认同,渴望赏识,是每一个学生深层次的精神需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在班级管理中,提倡“与人为善”、“严格待己,宽容待人”的原则,让学生都学会珍惜在一个班级的缘份,相互之间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他们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没有哪个学生不想读书,也没有哪个学生喜欢跟老师顶撞。他们最大缺点就是少部份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情不能持之以恒,喜欢搞小动作,只要经常提醒,他们就会改过的。因此,
我们要让学生从小养成健康的心态,去热爱班集体,热爱学校,热爱老师和同学,热爱身边的一切,我相信,将来他们一定也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这难道不就是我们想要的教育目的吗?
6.无私奉献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用灵性的语言描绘教师的形象。“赞美,扬起生命的风帆”,这是最质朴的教育智慧。“请不要吝啬你的微笑”,“带着微笑走进课堂”这是最简单的教育手段。“用心去爱你”,这是最平淡的教育艺术。其实教育很简单,但是教育又很复杂,因为教育是关乎心灵的工作。 真正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滴滴雨露,离不开教师的心灵!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教育是一件雕刻心灵的工作。我们的对象是一群有着灵魂和理想的人,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次行动,每一次喜怒哀乐,都是在孩子心灵的白板上刻下了重重的一刀,都是在孩子心灵的扉页上写下了浓浓的一行。那一刀下去,那一笔下去,写下的是正义还是邪恶,是美德还是丑恶,是真理还是谬误,不在孩子的心灵是什么,全在于我们教师是什么!唯有美德才能雕刻美德,唯有正义才能书写正义,唯有真理才能传播真理。我们自己是什么,才可能塑造什么。换言之,我们希望我们塑造的对象成为什么,你自己必须首先成为什么。世界上不可能有一种完全空洞的塑造,单凭想像就能完成的雕塑那只能是唯心主义的幻想,心手合一不仅仅对于雕刻家是这样,对于教育家更是这样。所以,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不在于给孩子传授多少知识,而恰恰在于丰富自己的灵魂,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一块宝石,那样孩子天天看着这块宝石,捏着这块宝石,听着这块宝石,耳濡目染,他们也就具有了宝石的特质。教育的真谛不在于说教,而在于熏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心灵。孩子最终能不能够成为一件艺术珍品,全在于雕刻家的品质。
有一位哲人说过“教师的爱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教师的爱是用深情融化学生心灵上久积而成的?坚冰?,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我相信,只有我们把爱无私的献给孩子们,真心的与他们做朋友,我们就会收获更多的爱!
7.倾听理解学生
要成为一名受学生拥戴的老师,就应该蹲下身子,静静的等待孩子开花,同时老师和学生也会一起成长,一起变得更加智慧。
学生对老师有特殊的信任,他们特别希望能得到老师的信任,像朋友一样和老师平等的交流。他们认为,只有父母和老师的信任,才是真实、可靠的。老师的信任意味着压力、重视和鼓励,这是真正触动他们心灵的动力。反之,如果师生间的情感疏远,心理距离大,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一种敬而远之的回避心理,那么,这个教师首先就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其教育的内容就更难被接受了。当老师与学生打开心灵,当老师与学生真情涌动,更多的信任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
特别喜欢泰戈尔的一句诗:“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随时包围着你却又给你充分的自由。”他让我懂得在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上,老师对学生的爱也应该像阳光一样,温暖着学生,同时宽容学生,尊重学生。蹲下身子做老师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的学生也是非常可爱的!成长中的孩子关注自我,追求理解,他们希望与老师交流,渴望和真情互动,老师每逢学生出现认识、行为上的偏差,如果蹲下身子从学生的位置考虑,就会发现,学生产生某种想法、做某件事是情有可原的;要是自己碰到这类事,也难免会产生类似的想法或做法。这样,教师处理问题时,要学会宽容,就会为学生着想,不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求全责备;学生也会觉得教师是和他(她)站在一起的,于是就会比较容易接纳教师提出的建议。
有个叫皮格马利翁的人,他精心雕刻了一座女神像,他被自己雕刻的女神像迷住了,整天对着她膜拜,最后女神像被他的虔诚打动,终于变成了美丽的少女。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它传递给我们的教育信息就是以欣赏者的眼光对待学生,会产生积极的效应。每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希望老师多看自己一眼,有些甚至以闹事的方式来引起老师的注意。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作为教师,我们要求自己能够触觉敏锐,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但是表
扬不能太“廉价”或过度,这会使学生觉得老师的表扬不是真心的,而是一种惯用的手段。教师的表扬要公平、公正,不能因个人的心情,不同的学生而受影响。
蹲下身子做老师,给学生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真诚的欣赏,让学生能经常感受到老师的爱,并转化为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在互相信任的氛围中,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认同感,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建立了。
8.严爱结合
师爱是严格的。很多人认为“严”与“爱”是对立的,殊不知,严是爱的一种体现,严与爱是对立统一的。作为教师是应当要像慈母般的关爱学生,让学生在爱的怀抱中成长。但是在爱学生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提出比较严格的要求,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许多优秀教师正是因为将“严”与“爱”双管齐下,使一个个思想散漫、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一个个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使一个个误入歧途的少年在攻读学校毕业后成了生产的突击手和标兵;使一个个对生活失去信心,满以为自己“看破红尘”的胡乱消磨时光的学生,毕业后入了党,当了老板等等。
母爱是一种个体的爱,它的体现通常是物质多于精神。而师爱是一种社会化了的教育的爱,它注重灵魂的塑造,是一种更广泛更深刻的爱,是一种社会主义的理智情感和奉献。教师爱学生,不只是停留在用慈祥、关注的态度来庇护孩子,不仅仅在生活上关怀备至,更主要的是在思想上、政治上、心理上关怀爱护孩子。教师爱学生,关心、尊重学生,不是一味迁就、盲目顺从、无原则地偏袒学生,师爱不同于溺爱和宠爱,是一种理智的爱、冷静的爱。教师要通过爱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到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自觉地成为自尊自强的人。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了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爱是教育的生命线,爱是教育的润滑剂、催化剂也是粘合剂。”在教学中,对学生充满爱,融“严父”、“慈母”于一身,会是我们教师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在“严父慈母”的精心培育下,一棵棵幼苗将会茁壮成长,一朵朵鲜花会更加绚丽多彩。
9.启发式教学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慢慢品味这句至理名言,更觉自己要学、要做的还有很多。
教育不是灌输,也就是不能把学生当作物,我们应把他们看成是不断地处于动态发展中的富有生命活力的个体。教育就是生命体之间的对话过程,其间充满着爱与恨、喜与悲、信任与怀疑、果断与犹豫、顺利和挫折。教师作为对话的参与者,在不同的情境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很多场合,教师因其独特的社会身份需要扮演点火者的角色。而点火者是要讲究一点技巧的。既要把握好点火的时机,又要把握好点火的程度。其实很关键的一条是要充满智慧地点火,以自己的智慧之火来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从最初的星星之火,不断增加“理性和感性之合金”类燃料,使其成燎原之势,让每个学生感受其魅力,唤起其沉睡的或清醒的细胞,提高其活性,积极参与对话,不断观照自己的人生发展之路。
现代的学习观指出,“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而哲学的本质并不在于对真理的掌握而在于“对真理的探究,哲学就意味着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的哲学教学要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不愧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从求知出发,与智慧同行,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的哲学教学,就是要在完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三位一体”的基本任务的同时,让她充满着对人文精神积极的追求,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同自己的心灵对话,培养“健康而丰富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就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摆脱哲学教法定势化的束缚,以提高人的生命价值为目标,让学生成长为有智慧、有幸福感的人。这是我们教学中值得每个教师去探讨和努力的根本。
美好的人生是因为爱的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从这个角度讲,学生的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教师手中。所以,教师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用真爱去点燃教育理想的火焰,用真爱去为学生美好人生铺设道路。
作文三:《作文素材教育实例》1700字
法国十九世纪的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曾浪漫地说道:“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宽容是智者深沉而无声的教育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遛达了。老禅师也不 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 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
“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老禅师宽容了他的弟子。他知道,
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宽容是智者聚心与融智的技巧
宽容能得人得心,能获得发展壮大的机会。领导宽容,就可以使近者悦、远者来,天下归心;就可以融四方才、八方智,智慧无穷。 美国总统林肯在别人批评他与敌人做朋友而不是去消灭他们时,林肯十分温和地说: “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时,难道我不是在消灭敌
人吗?”
曹操之所以能从仅有几个子弟兵,到剿灭北方群雄,占据中原,拥有百万大军,与他“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胸怀是分不开的。唐朝谏议大夫魏征,常常犯颜苦谏,屡逆龙鳞,可唐太宗宽容为怀,把魏征看作是照见自己得失的“镜子”,终于开创了史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三国时,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称之为“如鱼得水”,而关、张兄弟却未然。在曹兵突然来犯时,兄弟俩便“鱼”呀“水”呀 地对诸葛亮冷嘲热讽,诸葛亮胸怀全局,毫不在意,仍然重用他们。结果新野一战大获全胜,使关、张兄弟佩服得五体投地。如果诸葛亮当初跟他们一般见识,争论 纠缠,势必造成将帅不和,人心分离,哪能有新野之战和以后更多的胜利呢?
宽容是智者成熟与自信的宣言
大人不计小人过,是一种力量悬殊的宽容。而同行相处,同处一地,同为一级,相轻相对立的却屡见不鲜。那些善于宽容,能够宽容,懂得宽容的人总是给人以成熟与自信的力量。躏相如与廉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材:
蔺相如自荐携璧赴秦,临危不惧,斥责秦王,完璧归赵。在渑池之宴,又智斗秦王,保得赵王安然回国。出身卑微的相如连立大功,
被赵王封为上卿。老将廉颇自恃功高,心理不服,在大街上三次有意挡住蔺相如人马的过道,有意羞辱蔺相如,蔺相如都命左右改道而行,主动避开。
后来,廉颇得知相如以国事为重,不与他争斗,深感惭愧,于是负荆请罪,将相和睦。蔺相如智勇双全,才华出众,拜为上卿 理所当然,是众望所归。当廉颇轻视和有意为难蔺相如时,他没有以牙还牙,而是以大局为重,宽容为怀,自信而成熟地以退避,并智借佣人传话,赢得了廉颇的理 解,写就了“将相和睦”的千古佳话,用宽容赢得了自己的尊严。
宽容是成就伟业的基石
清代康熙年间有个叫张英的,官居宰相。家中与邻居因地界争论不休,请他出面打招呼。
张英却给家中寄诗一首说: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的这种豁达大度教育了家人,家人当即遵命拆墙,退让三尺,邻居十分感动,也后退三尺。于是,安徽桐西后街便有了个“六尺巷”,至今犹存。
宽容是有原则的。宽容有度,才不至于纵容,淡泊得体,才不称为懦弱。一个理想的民主社会就应当具有这样的群落效应,它管理而非管制、宽容而不纵容。大海辽阔深邃,诚如晋朝人木华在《海赋》中描绘的那样:
“弘往纳来,以宗以都,品物类生,何有何无”,在大海的胸怀中,真是包罗万象,万类游翔,万流归宗,岛屿岩礁,密如繁 星,然而却是“水火不相容”;大海虽宽容,却容不得一点火星。同样,当代组织工作者的宽容也是有原则的,离开了原则,离开了正确的批评,这种宽容就会成为 无原则的迁就与放纵,就会危害党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我们必须掌握宽容的度数与尺寸,使宽容成为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事业兴旺发达的催化剂。领导干部的“雅 量”,是坚持党的原则前提下的“雅量”。在涉及重大原则的问题上,决不能含糊和让步,必须遵循法制和道德规范,“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事关长远,不 可宽容;事关原则,不得宽容;事关重大,不能宽容。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这是何等的气度与胸怀!面对大海,我们要懂得博爱,面对人生的潮起潮落应有人生的豁达、平和与潇洒,只有如此,心胸便不再狭窄,大海便没有了疆界。
作文四:《尝试——作文素材[教育]》10300字
尝试——作文素材
话题作文素材大全之成长话题--尝试 思路
不断尝试才能有所发现
尝试需要勇气和智慧
尝试也是一种实践
尝试要量力而行
尝试是发明创造的前提
尝试需要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作为基础 不敢尝试的人永远不会成就一番事业 在尝试中总结经验,不断进步
在不断的尝试中走向成功
浅尝辄止不会有所成就
名言
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莎士比亚
路是人的脚走成的,为了多辟几条路,必须多向没有人的地方去走。——契诃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来源:高考资源网
人的一生就是进行尝试,尝试得越多,生活就越美好。——爱默生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鲁迅
有所尝试,就等于有所作为。——朗费罗 信仰是一种尝试,一种用人类语言解释超越人类现实的高尚的尝试。
——克?达?莫利
不愿尝酸的人也就不配吃甜。——托?富勒 真理和正直为我们的艰难尝试设置了界限,而鲁莽和伪善却很容易超越这种界限。
——赫兹里特
即使是不成熟的尝试,也胜过胎死腹中的策略。——民谚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古语
生命中任何一次尝试,从本质上讲,都是成功的。——佚名
大量尝试等于一半胜利。——美国谚语
经典素材
钟离意为民试药
(尝试需要勇气和牺牲精神)[来源:高考资源网] 汉光武帝时期,会稽爆发了一场大瘟疫,几天之内就死了一万多人。面对这种惨景,县令钟离意寝食不安,他不住地责备自己:“百姓遭难,我无法解救,还算什么父母官~” 钟离意不顾被感染的危险,一家又一家地去慰问病人和家属,并下令用重金招募医生研制新药。几天之后,新药研制出来了,就是不敢马上给病人喝,因为其中有几味有毒的草药,不知会不会带来什么副作用。这时钟离意说:“这不是很简单吗,让我来试就是了。”说完,不顾大家竭力阻挡,伸手夺过药就喝了下去。他喝过之后,没有中毒的迹象,于是药就被分发了下去。很快,瘟疫被控制了,钟离意紧皱的眉头也舒展开了。
海尔的启示
(尝试才有可能成功)[来源:高考资源网] 现在的中国恐怕没有人不知道海尔:海尔空调、海尔冰箱、海尔洗衣机,你能一连串儿说出好多海尔电器。确实,海尔在今天可谓是家喻
户晓、举世闻名,它在欧、美、亚、中东都建立了生产基地,销售网络遍布全球。2000年,全球总资产达167.5亿元,可谁能想像:它的前身却是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短短的十几年间,竟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关键就在于海尔人上下一心,努力尝试,不断拼搏。
由此可见,尝试、拼搏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多么重要。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尝试,往往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但也常常能创造出骄人的成绩,朋友,不去尝试,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去拼搏,我们什么也做不成。尝试,会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拼搏,会让我们更加相信自己。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努力尝试吧,尝试一种新的方法;让我们努力拼搏吧,搏出一片新的天地。在不断地尝试与拼搏中,我们将会变得更自信、更坚强、更完美~
爱迪生寻找灯丝
(坚持不懈的尝试才可能通向成功)
爱迪生可以说是19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家,他的名字和一系列辉煌的成就联系在一起。但是在他的成功背后,其实却经历过许许多多失败的尝试。据说他在研究电灯的过程中有过上千次失败的记录。1877年爱迪生开始了改革弧光灯的试验,为了使实验达到满意效果,需要寻找一种能经住2000度的高温燃烧1000小时以上的灯丝。爱迪生开始了艰苦的寻找过程。他先后做了1600种不同的试验,试用了各种各样的物质。奋斗了近五六个月,结果发现只有白金比较适合,但是白金比黄金还贵重,用来做灯丝是根本不现实的。后来他全力在碳化上下工夫,仅植物类的碳化试验就达6000多种。他做了200多本笔记,达4万余页。先后共经过3年时间,直到1880年上半年,爱迪生才研制出比较满意的竹丝灯丝。后人在此基础上研制出用钨丝做的灯丝,一直沿用到今天。
《黑人文摘》终于感动总统夫人
(再试一次,希望也许就在眼前)
1943年,美国的《黑人文摘》刚创刊时,前景并不被看好。杂志的创办人约翰逊为了扩大发行量,决定撰写一系列“假如我是黑人”的
文章,请百人把自己摆在黑人的地位上,换一个角度思考黑人的处境问题。他想,如果能请到罗斯福总统的夫人埃利诺来写这样一篇文章,结果将会是非常有号召力的,不管是对杂志的发行量还是对黑人问题来说都是如此。于是,他给总统夫人写了一封言辞非常恳切的信。罗斯福夫人回信说她太忙,没有时间写。但是约翰逊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又给她写了一封信,结果还是被回绝了。以后,每隔半个月,约翰逊就会准时给总统夫人写一封信,言辞也更加恳切。 后来,罗斯福夫人因公事来到约翰逊所在的芝加哥市,会在该市逗留两天。约翰逊得到这个消息以后,立即给她发了一份电报,请她在芝加哥期间抽空给《黑人文摘》写篇文章。或许是他的诚心感动了罗斯福夫人吧,这一次她没有拒绝,她把自己的想法写成文章寄给了《黑人文摘》。消息传出后,全国都知道了。一个月内,《黑人文摘》的销售量就从2万份激增到15万份。
肯德基的故事
(尝试永远不会晚)
凡是去过肯德基的人都会看到一个外国老人的标志:身穿白西装,态度和蔼可亲。他就是桑德斯上校,一个65岁才开始他的事业的人。桑德斯上校退役后,身无分文,拿到的平生第一笔救济金只有105美元。他问自己:“我到底还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呢,我还能对人们做些什么贡献呢,”他苦思冥想,突然想起自己有一份秘方,那是一种炸鸡的秘方,人们很可能都会喜欢它。我何不把这份秘方卖给哪家餐馆,教他们如何制作美味的炸鸡呢,接下来的两年里,桑德斯驾着自己那辆“老爷车”,穿着可笑的白西装,踏遍美国的每一个角落,逢人便叫卖他的秘方。他被拒绝了1009次,直到第1010次,他才听到一声“同意”。许多年后,“肯德基”的身影遍布世界各地。
儒勒?凡尔纳的故事
(再试一次,就能成功)
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04部科幻小说。但是,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气球上的星期五》曾经接连被15家出版社退稿。他失望极了,打算将书稿付之一炬。他的妻子
及时阻止了他,给了他很多鼓励。于是,他又走进第16家出版社。出版社老板阅读后,当即表示同意出版,并与他签订了一个为期20年的写作出版合同。正是以此为起点,儒勒?凡尔纳接连写出了如《环绕地球八十天》等多部蜚声中外的科幻小说佳作。有时,生活中的失败和否定会接二连三地到来,也许每个人都会产生对自己的怀疑,但是最终获得成功的人只是多坚持了一下,再尝试了一次,结果他们征服了命运。因此,在我们心灰意冷,想要放弃时,不妨对自己说:再试一次。
意林故事
承担风险
有一天,园艺师向井植岁男请教说:“社长先生,我看您的事业愈做愈大,而我像树上的一只蝉,一生都在树上,太没出息了。请您告诉我一点创业的秘诀吧~” 井植点点头说:“好吧,我看你很适合做园艺方面的事情。这样吧,我工厂旁边有2万坪空地,我们就种树苗吧~一棵树苗多少钱,”“40元。”
井植又说:“好~以一坪地种两棵计算,扣除道路,2万坪地大约可以种2.5万棵,树苗成本刚好100万元。,年后,一棵树苗可以卖多少钱,”“大约3000元。”
“那么,100万元的树苗成本与肥料费都由我来支付。你就负责浇水、除草和施肥工作。3年后,我们就有600万元的利润,那时我们一人一半。”井植认真地说。不料园艺师却拒绝说:“哇~我不敢做那么大的生意,我看还是算了。”
要创业,必须要有胆量。否则,最好的机会到来,也不敢去尝试,只有失败的顾虑,却失去了成功的机会。 2500个“请”
3年前,四十来岁的米?乔依遭遇公司裁员,失去了工作。为了找到工作,米?乔依一边外出打工,一边到处求职,但是所到之处都将其拒之门外。然而,米?乔依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他看中了离家不远的
一家建筑公司,于是便向公司老板寄去第一封求职信。信中他并没有吹嘘自己如何能干如何有才,只简单地写了这样一句话:“请给我一份工作。”
这家公司的老板麦?约翰收到这封求职信后,让手下回信告诉米?乔依“公司没有空缺”。但是米?乔依仍不死心,又给公司老板写了第二封求职信。这次他只是在第一封信的基础上多加了个“请”字:“请,请给我一份工作。”此后,米?乔依一天给公司写两封求职信,每封信都只是在信的开头比前一封信多加一个“请”字。三年间,米?乔依一直写了 2500封信,也就是说,在“给我一份工作”这句话之前,已经有了2500个“请”字。见到第2500封求职信时,公司老板再也沉不住气了,亲笔给他回信:“请立即来公司面试。”当地电视台的一位记者获知此事后,专程登门进行访问,老板不无幽默地说:“当你看到一封信上有 2500个‘请’字时,能不受感动吗?” 很多人会不停地去尝试,但他们都抱着这次不行再试下一次的心理,不真诚地对待这一次的尝试,而这恰恰使他们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眼前的机会。
成功需要大胆尝试的勇气
一位年轻人在公司工作半年后很想了解总裁对自己的评价,虽然他觉得事务繁忙的总裁可能不会理睬,但这位年轻人还是决定给总裁写一封信。他在信中向总裁问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我能否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干更重要的工作,”
没想到总裁回信了,他只对他最后的问题作了批示:“公司决定建一个新厂,你去负责监督新厂的机器安装吧。但你要有不升迁也不加薪的准备。”随同那封回信,还有总裁给他的一张施工图纸。年轻人没有经过这方面工作的任何训练,却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在一般人看来,这是非常困难的。年轻人也深知这一点,但他更清楚,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如果自己因为困难而退缩,那么可能永远也不会有幸运垂青于他。于是他废寝忘食地研究图纸,向有关人员虚心请教,并和他们一起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且提前完成了总裁交给他的任务。
当这位年轻人向总裁汇报这项工作的进展时,他没有见到总裁。一位
工作人员交给他一封信,信中说:“当你看到这封信时,也是我祝贺你升任新厂总经理的时候。同时,你的年薪比原来提高10倍。据我所知你是不能看懂这图纸的,但是我想看看你会怎样处理,是临阵退缩还是迎难而上。结果我发现,你不仅具有快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还有出色的领导才能。当你在信中向我要求更重要的职位和更高的薪水时,我便发现你与众不同,这点颇令我欣赏。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想都不会想这样的事,或者只是想想,但没有勇气去做,而你做了。新公司建成了,我想物色一个总经理。我相信,你是最好的人选,祝你好运。”
生活中确实有许多的“不可能”在我们心头,它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我们的意志和理想,许多本来能被我们把握的机遇也便在这“不可能”中悄然逝去。其实,这些“不可能”大多是人们的一种想像,只要能拿出勇气主动出击,那些“不可能”就会变成“可能”。我们很多时候之所以不能成功,缺乏的不是才能和机遇,而是缺乏那种大胆尝试的勇气。
尝试之后再做选择
阿丹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位擅长画虎的画家,画家热情地请他到家里做客。推开房门,一头咆哮的猛虎迎面扑来,阴风乍起,顿感毛骨悚然。半晌,阿丹才转过神来,分辨出眼前的只不过是用墨彩绘的国画。可它实在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那威严的气势从天棚直逼地板。
“您画虎炉火纯青,为什么不开拓一些画路,画画猫狗,画山水草木呢,”阿丹感叹半天之后,虔诚地向画家请教,企望他发表一番高论。谁知画家摇了摇头,沉吟片刻,从床底下拉出一只大木箱,“看看这里的画,你就明白了。”他低声说。
哗啦一声开启箱盖,啊,全是山水、花鸟、百兽的画稿,可是,阿丹拿起来仔细揣摩着,不由得闭紧了善于恭维的嘴。这时听到画家说道:“你现在看到了我薄弱的一面,知道我为什么画虎了吗,”
探索,让人无悔;失败,令人思索;剩下的便是心平气和、专心致志,既不瞻前顾后,又不无目的地四面出击。成功不外乎具有两个条件:
其一,方方面面尝试过;其二,选准目标竭尽全力。 尝试一种新的生命状态
如果让你用一句话形容你的个性,你会用如下的语言吗?
“我长得很丑”;
“我很马虎”;
“我特懒”;
“我记性不好”;
“我不太合群”??
这些描述自我挫败行为的语言也许是你过去生活经历的写照,但这无疑是一种消极状态。习惯性地采用这类语言,表明你虽然也知道这是缺点,却出于惰性而默认它们。面对蓬蓬勃勃的生命,难道你不想尝试一种新的生命状态吗,你可以试试如下的方法,或许对你转换生活观念有所益处:
1(你可以承认“我过去曾认为自己??”但是不要把自己限定在这个判断中,而是用行动证明你已经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完全是一个鲜亮充满活力的个体。
2(选出那些最常用的消极描述,每天消除一个。 3(为自己制定行动上的目标,从小事做起。 4(用写日记的方式记下每天你使用自我挫败性标签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并努力减少这种行为。
5(每当你发现自己又说了上述令人沮丧的话,就立即改正自己。告诫自己“只要努力一下,我就可以改变自己”、“懒惰和颓唐都不是我的个性”。
6(不要为你的消极和惰性寻找借口,默许自己的不良状态无异于未战先败。相信你只要肯尝试,你就能够从过去暗淡的阴影中走出来,成为一个全新的自我。
尝试新领域发掘你的兴趣
为了成为最好的你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追逐最感兴趣和最有激情的事情。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你会在走路、上课或洗澡时都对它念念不忘,你在该领域内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更
进一步,如果你对该领域有激情,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连睡觉时想起一个主意,都会跳起来。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相对来说,选择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只会事倍功半,有可能一事无成。即便你靠着资质或才华可以把它做好,你也绝对没有释放出所有的潜力。
因此当你对自己的工作或者生活方式感到无聊时,不妨换一个新的领域。成功的秘诀就在于给自己最多的机会去接触最多的选择。惟有接触你才能尝试,惟有尝试你才能找到你的最爱。那些敢于去尝试的人一定是聪明人。他们不会输,因为他们即使不成功,也能从中学到教训。所以,只有那些不敢尝试的人,才是绝对的失败者。
机会是尝试出来的
人生就像我们蹒跚学步的时候一样,每一次尝试,每跨出一步都是一种改变,都是一种新感觉,都会有一种意外的收获和喜悦。不去尝试就没有机会。有句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无非就是他得到尝试的机会多,因此学到的东西也多。尽早尝试,及早动手,先期难免失败,后来自然成功。早期或者初期的实践不大可能一次成功,多半是失败。“第三只小板凳”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爱因斯坦在劳作课上交上了一只粗陋的小板凳,令老师很不满意。而爱因斯坦却举着另两只小板凳说:“这两只是我前两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不令人满意,但总比这两只强些。”
当一个人害怕失败到极点,他就再也不敢行动。这样,他自己就剥夺了尝试的机会,他就永远不能给自己制造改变命运的机会了。年轻人要敢于去尝试,不要想想就算了。一件事情的背后往往会遇到很多新的机遇,而这些机遇不尝试是不会遇到的。你所跨出的一步,往往会给你下一步的人生带来很大的改变。如果我们跳出成功与失败的圈套,我们就会获得一个广阔的尝试的空间,并找到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之一:幽默,我们就可以享受尝试过程中的滑稽,即使跌倒了,也可以笑自己的跌姿。
尝试的意义
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都有勇于尝试的经历。尝试也就是探索,没有
探索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不会有成就。所以说,成功人生自尝试始。
尝试需要有好奇心和自信心。好奇也就是对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感兴趣,想着去研究它、钻研它。当然仅有好奇心又是不够的,还要有自信心和勇气。因为每当开始做一件事情时,我们都不可能知道面临的困难有多大,会有多少不可料及的事情发生,这就需要有很强的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尝试最大的敌人是半途而废。科学界的人们信奉这样一句话:在一万次失败之后的那一次可能就是成功。这一万次,就是一万次的失败。成功就躲藏在无数次失败之后。失败的人,往往是做事半途而废、浅尝辄止的人。
尝试就是开拓。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所以他十分赞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些在人类前进道路上披荆斩棘的人。
人不光靠成就显示自身价值,尝试也能体现自身价值。经过尝试,我们会发现自己具有取之不尽的智力潜能,会发现生命中潜藏着许多连自己也无法想像的能力。如果不去尝试,这些能力永远也没有机会大放异彩。尝试,是铸造卓越与杰出人生的一种方式,是事业成功的一条重要途径。
再试一次
成功路上,没有失败,惟有放弃。跌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站起来的勇气。就如小孩子学走路,刚开始摇摇晃晃老是摔倒,刚刚站稳,就扑向妈妈的怀抱。接着,妈妈又把孩子放在离自己远一点的地方,张开双手鼓励孩子说:“来,孩子,再试一次”。于是,孩子又在害怕和摇晃中扑向妈妈怀里。如此,一次又一次,妈妈迎接孩子的距离也一点一点的增加,而摔倒后的孩子,总是在妈妈“来,宝贝,再试一次”的鼓励下一次又一次地站起来。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母亲的呵护和鼓励下学会走路的,尽管一次又一次地摔倒,却一次比一次进步了。而面对人生的许多挑战,许多坎坷和陷阱,谁能保证不输,一帆风顺呢,但是,为什么不再给自己一次机会,为什么不再试一次呢,也许,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会是沼泽
遍布;也许,我们开垦过的土地是荒凉的,寸草不生;也许,我们的信念被困难和挫折重重包围。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就失去信心;而是我们失去信心,有些事情才显得难以做到。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以勇者的气魄,坚定而大声地说“再试一次”呢,“再试一次”,是战胜自己和困难的开端,是走向成功的伊始;“再试一次”,机会会垂青于你,让人刮目相看;“再试一次”,你将走出原有的困惑,把握明天的机遇。
敢于尝试,掌握命运
尝试,一个人生的关键,它使多少人“一跃冲天”,它又使多少人“名落孙山”。
曾有一个故事这么讲到:一个大富翁,他去世之前,对他的女儿说:“你用我的遗产,买下一辆宝马车,然后将它转卖出去,只卖一元钱。”说完便归天了。他的女儿十分惊讶,但这是她父亲的遗愿,便买了一辆,然后在网上发广告,过了好久,没有一人来买,看见的人都说:“哪个人开这种玩笑,想耍我,没门。”又过了两三天,一位年轻的美国人走进了她家,对她说:“这是一元钱,这辆宝马是我的了。”说着把钱给了她便开着车走了。这就是美国强大的原因,他们有一颗敢于尝试的心,他们不管结果是好,是坏,是胜利还是失败,他们都去尝试,即使失败也从不灰心。因此,他们才会成为世界上百万富翁的聚集点,有500万个左右。
为什么我国还不是最强、富翁最多的国家呢,许多人都会说:“因为我们人多嘛。”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借口,是那些灰心丧气,没有信心,不愿去尝试的人才说得出口,那些充满自信,敢于尝试的人是不会为自己找借口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相信命运的决定,他们要掌握命运,不让命运控制自己,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有大志,成大器。据记载,百万富翁几乎有90%是从破产到富翁的,可想而知,这段时间里,他们经历了多少风浪,可是他们没有放弃,他们掌握自己的命运,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百万富翁。 记住敢于尝试,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样才会有辉煌的成就。
尝试
尝试是一种追求,一种信念,一种无畏,一种越过冷漠荒原后,看到生命绿洲的快乐。尝试的过程是美丽的、充实的,孕育着希望与憧憬。它因此魅力无限,吸引着我们不懈奋斗。 有了尝试,你的面前没有胡同,到处有路可走;有了尝试,梦的翅膀便会劲舞苍穹,领略搏击长空的豪迈与洒脱;有了尝试,才能激发出你的潜能,你会惊喜地发现你自己原来还行。尝试需要勇气,勇气永远是成功的催化剂;尝试需要坚忍,坚忍铸造卓越与杰出;尝试需要参与,参与才能增长才干,开阔眼界。如果不去尝试,虽然避免了失败,但也失去了成功的机会,相信我们不是屡试屡败,而是屡败屡试,跌倒一万次,第一万零一次仍能微笑站起来的人,生活永远难不倒他。也许奔流却掀不起波浪,也许攀援却达不到顶峰,但我们毫无怨言,因为尝试过,人生无悔。
尝试——成功的第一步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有一件非常重要的国家大事,需要委派一位大臣到邻国去办理,但他想来想去也不知道派哪一位大臣最合适。在他反复思考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一天他把所有的大臣都召集到一块儿,并把他们领到一扇巨大的铁门前从容地对众臣说:“谁要是把眼前的这一扇铁门推开,我一定会给予重赏。”话音刚落,大臣们众音皆哑。都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感到非常惊讶,心想这么大一扇铁门,就是全部大臣一起,也不能推开,更何况一个人啦。最后所有的大臣都带着一种“根本不可能”的表情摇摇头。突然一位大臣从人群中走出来,到铁门前毫不犹豫地用一只手就把铁门推开了。这时大臣们都惊呆了,国王走到他面前满意地笑了,并把这个重任交给了他。理由很简单,他是一个思想独特敢于尝试的人。[来源:高考资源网][来源:Ks5u.]
的确,尝试对我们非常重要,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有许多人渴望着成功,却逃避尝试新思想、新事物。因为他们害怕尝试会给他们带来失败的痛苦和众人的嘲笑,这种心态使他们失去了许多可以成功的机会。反过来讲具有尝试精神的人往往使自己的前途扭转乾坤,使自己一下子从逆境中跳了出来,好比在饥渴的沙漠中找到了水源,在浩瀚的森林中找到了出路,在黑暗的道路上找到了光明,像陆游所说:“山重水
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样。
瑞典化学家诺贝尔致力于炸药的研究,一次次失败,一次次炸伤,终于研制出了爆炸力极强的TNT炸药。农药“六六六”就是经过666次实验才成功的。所以对我们当代青年来说,尝试精神就更为重要,它可以引发我们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以及培养我们创新的能力。当然尝试需要勇气,要有不怕失败的精神,不去尝试,肯定不会失败,但也绝不会享受成功的喜悦。
[来源:Ks5u.]
应用与创新
一味固执地尝试未必可取
一个年轻人去拜访一位大师,向他请教为人处世之道,大师给他讲了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壮的青年,一拙一巧。两人奉命在同一块地上各自挖井找水,很快两人都挖了两米深,但丝毫没有水的迹象。拙者继续在原地深挖,而巧者则换了个地方作新的尝试。终于拙者通过不懈的努力找到了汩汩的源泉,而巧者虽然不断地更换地点,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年轻人听罢,若有所悟地点点头:“我明白,做人就应该持之以恒,不应该朝三暮四,蜻蜓点水,否则终将一事无成。” 大师只是笑笑。
第二个故事:还是这两个人,巧者在经过数次的尝试后,终于在一个地方发现了有水的迹象,于是深挖,最终找到水源。而拙者始终在原地,一如既往,埋头苦干,越挖越深,结果虽然付出了很多却始终没有找到水源。
“这,”年轻人有些迟疑,“我想也许人还应该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尝试最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而不应该刻板教条,更不应该执迷不悟。”
大师还只是笑笑。
第三个故事:两个人虽然都竭尽全力,但无论拙者挖多深,也无论巧者换多少地方,两个人都没能找到水源。
“为什么,”年轻人疑惑起来,“那做人还有准则吗,”
“因为这个地方可能根本就没有水。”大师从容道,“其实为人也是如此,生活中没有一成不变的处世原则,一切都要靠你自己去摸索和体味。”
没有明文禁止的就可以尝试吗
死刑犯行刑前可以与家人合影吗,这个问题要在以前,怕是谁也不敢提出来,随着公民自由度和社会宽容度的扩大,“人性化”一词充斥社会生活的各个空间,加之一些人喜欢钻法律的“空子”,认为法律没有明文禁止的就可以去尝试,都可以打破惯例,因而只要有人敢想,就有人敢做。4月12日的《现代快报》就发表了这样一条消息,3月19日,重庆市黔江区21岁男青年蔡孟林被枪决,但是,他在中国第一个享受到了行刑前与家人合影的待遇。 在此之前,学术界有一种“理论”甚嚣尘上,一些人为了捍卫自己的人身权利,抛出了所谓“法律没有明文禁止的就可以去做”,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人们的胆子更大,以至于一些人的言行出了格、离了谱,反而自诩有创新意识。恕我直言,这种倾向一旦蔓延开来,有百害而无一利,令人深思,值得警惕。不错,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性化”东西确实太少了,但是,如果说仅仅因为法律没有禁止,就可以无所顾忌,为所欲为,我们的社会还有什么公序可言,尽管我们出台了各种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并不意味着法制建设已经彻底完善了,按照某些人的“观点”,法律上没有明确的事项还有很多很多,那么作为一名死刑犯,莫非都可以主张自己正当的合法权利,都可以趁机争取各种类似与家人合影的“待遇”,如果我们放纵这样的“理论”,一些人还会得寸进尺,提出种种看起来过分但却合法的要求,到那时,就不是简单的与家人合影的小小要求了。 对于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我们向来是非常钦佩其胆识和勇气的,在对待死刑犯问题上,给其一点“临终关怀”似乎也无可非议,但凡事皆有个度,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只要法律上没有明文禁止,一律大开绿灯,那是非常有害和危险的。看来,让死刑犯与家人合影的“口子”还是少开不开为好,免得还会有更多的“首例”问世~
作文五:《作文素材中国教育》13100字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演进的基本历程及其特点分析
蔡俊兰
高等教育的规模(主要包括在校生数、招生数和学校数)是衡量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其量变以及量变到质变可以引起高等教育结构和体系的变化,体现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1950—1976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规模和速度上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曲折过程:前10年速度和规模迅速上升,到1958—1960年形成了一个发展的波峰,在校学生总数近90万人,高等教育入学率从0.37%提高到1.9%,超过亚非地区同期发展水平;随后迅速下降,1970年出现了一个波谷,在校学生总数仅有6.8万人,高等教育入学率几乎为零。高等教育发展起伏如此之大,实为世界高等教育史上所罕见,它反映出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控制的机制存在严重的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高等教育规模决策方面的非理性。1977年,在结束十年动乱后,中国开始恢复高考招生制度,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增长与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最重要动因,由此使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规模扩张和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根据高等教育增长与波动轨迹,同时考虑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特定 影响因素,运用划分周期阶段最基本的速度法,我们可以将中国1978-2003期间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进一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一、1978—1991:高等教育的恢复发展阶段
在结束十年动乱后,中国于1977年开始恢复高考招生制度,高等教育从此进入了恢复性的发展阶段。由于**十年间高等教育几乎萎缩到了零入学率,所以在各高等学校纷纷恢复招生以后,使高等教育在学校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等规模指标均有了快速的增长。这种快速的增长在社会上普遍认为具有补课的性质。1983年,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初步设想,要求高等教育规模在1990年的在校大学生数(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
教育)达到500万人,研究生达到10万人。随后,在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报告》的号召下,全国各级各类高等教 育加速发展。到1986年,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猛增至1054所,在校生数增至188万人;成人高等学校亦急剧增长到1420所,在校生数达185.6万人。应该说,在1986年之前,除了蒋南翔(1982)和潘懋元(1983)对如此快速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进行了反思,并分别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应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积极稳步扩大数量和高等教育的外部规律,极少有人去认真思考过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问题。当时主张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观点居于主流。总的来看,整个80年代中前期的教育战略目标是以高等教育的发展为重点,而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又是以外延式的规模扩大、提高增长速度为重点。
伴随高等教育规模的过度扩张,这种外延式的数量增长与高等教育办学条件的资源约束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质量下降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按照国务院于1986年12月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中规定的有关指标衡量,全国1054所普通高等学校有90%达不到要求。基于高等学校盲目升格诱致的高等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和教育质量低下的现实,以及不顾高等教育外部规律的高等教育扩张而出现的经济与高等教育之间的结构性矛盾①(结构进入障碍),理论界和决策层开始重视高等教育规模问题。因此,针对80年代中期高校数量增加过快而衍生的各种问题,从1986年开始,对高等教育的发展采取了稳定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方针。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88年发布了《关于部分普通高等学校充实整顿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并进一步展开了控制高等教育规模和整顿高等教育质量的工作。据统计,1989-1991年的三年间,共通报了277所达不到规定条件的高等学校名单,停止了57所高等学校的招生。从一些主要变量所反映出来的高等教育规模演进的特点则是,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一个前期迅速扩张和后期收缩的波动过程(见表
1)。
表1 中国高等教育增长的波动幅度和波动系数(1978-1991)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年鉴》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表1的数据显示,相对而言,高等学校规模的增长波动幅度(4.9%)和波动系数(104%)要比在校生数和招生数的波动幅度(10.9%和15.5%)和波动系数(147%和344%)小,其中招生数的波动幅度和波动系数表明这一规模指标属于非常剧烈的波动类型,换言之,即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体现出巨大的起伏波动特征。
二、1992—1997:高等教育的精英(Elite)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突出特征依然是外延式的发展模式,尽管高等学校的数量处于稳定甚至减少,但在校生数和招生数的规模继续进一步扩大。普通高等学校数量由1991年的1075所调整为1997年的1020所,在校生数和招生数在1997年分别达到317.4和100万人,平均每万人口中的大学生数也从1978年的8.9人增加到1997年的25.7人。按照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的理论②,中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从1993年开始超过5%,1997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1%,明显地进入了5%—15%的区间,因此可以界定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仍处于“精英阶段”。
与此同时,这一阶段高等教育规模演进中的波动特点与依然存在(见表2)。
表2 中国高等教育增长的波动幅度和波动系数(1992-1997)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年鉴》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从表2中的数据不难发现,与前一阶段相比较,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规模波动幅度要明显地减少,高等学校数、在校生数和招生数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6%、6%和3.9%,三者的波动幅度分别为1.7%、4.8%和10.6%。特别是在校生 数的增长回归到正常的周期波动范围。这也是决策层开始注意控制高等教育发展 规模的结果。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出 台也起到了规范教育发展的作用,1995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明确要求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高校走内涵
发展为主的道路,通过改革办学体制、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招生、收费和毕业生
就业制度,以及教学制度,使高等教育发展趋于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同时反映出了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外部规律给定的 均衡路径。此外,高等教育规模的地区结构差异非常明显。在地区布局结构上,超过80%的高等学校和学生数均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南京等东中部地区。在高等教育入学率、平均每万人口的大学生数等规模指标方面,虽然全国来看是属于精英阶段,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却业已跨越精英阶段而进入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阶段。
三、1998—2003:高等教育发展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Mass)阶段的转变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始告别短缺经济时代而进入过剩经济时代,换言之,即由卖方市场形态转入买方市场形态。在面对有效需求不足进而试图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背景下,政府从中确定将扩大高等教育的需求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正是在高等学校扩大招生的政策安排下,一直在民间蕴藏着的巨大高等教育需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高等教育规模开始进入新一轮的扩张阶段。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108.4万人,比上一年增长8.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8%;1999年,我国高等学校比上一年扩招47.3%,当年招生159.7万人,毛入学率达到10.5%;2000年,我国高等学校扩招38.1%,当年招生220.6万人,毛入学率为12.5%;2001年我国高校扩招21.6%,当年招生268.3万人,毛入学率达到13.3%;2002年高校扩招19.5%,当年招生320.5万人,毛入学率达到15%;2003年高校扩招19.3%,当年招生382.2万人,毛入学率达到17%。1998—2003年的5年间,中国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由108.4万人扩大到382.2万人,增长3.5倍,年均增长20.5%。在大规模地扩招专科、本科的同时,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扩张更是惊人,1998—2003年的5年间,我国普通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由7.25万人扩大到26.89万人,增长3.7倍,年均增长27.9%。 按照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计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表的一份有关世界高等教育情况的题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与趋势》报告中指出,中国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在过去非常短的时间里翻了一番,高等教育体系在2001年已经形成世界最大
的规模,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已超过美国、印度、俄罗斯和日本而跃居世界第一。
这一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突出特征是:
1.由于精英型高等教育特征的实际存在和延续,以及出现了向大众型高等教育转变的趋势,该期间既仍保留精英型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又开始离弃纯粹精英型高等教育的形态,开始出现大众型高等教育的某些特征,因而是两种类型高等教育的特征或因素同时并存和混合的局面。例如,从毛入学率来看,这一时期的前段(1998—2001)仍属精英阶段(高等教育入学率介于9.8%—13.3%之间),但又离初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入学率15%)已不远,后段(2002—2003)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15%,达到17%)。
2.在两种类型高等教育的特点或因素并存及混合的同时,这一过程的变化表现出明确的方向性,表现为由精英型向大众型的逐步转换,但尚未达到一种全面的稳定的大众化形态。在对象上,继续重视精英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同时又通过扩大机会,使更多具有一定资格的普通人享有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入学选拔标准仍以考试成绩和学术成就为主,但也开始考虑某些非学术标准;在办学质量标准上,仍认同共同的高标准,但对不同层次、类型和形式的高等教育的学术标准要求也开始趋向多样化,等等。比如,在学校类型与规模上,尽管精英型高校仍占主导地位,但学校类型的单一性已不复存在,类型的多样性已成为基本的特征,与此同时,各个高等学校之间的合并,各地大学城的建设,使得高等学校规模普遍扩大,大型化运动方兴未艾。
与此同时,高等教育规模的地区结构差异进一步拉大。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每万人口的大学生数等规模指标来衡量,2003年上海和北京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是53%和52%,也就是说这两个城市18~22岁适龄人口的半数以上可以享受到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在全国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国内有望第三个达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省市是天津市,2003年天津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4%。目前,国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以上的地区还有江苏省和辽宁省。
表3 2001年我国各地普通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和相对规模分布
资料来源:转引自沈百福:“简评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地区差异”,《教育与现代化》,2003(3)。
从表3也可以看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地区分布是很不平衡的,
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普通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前5名的地区占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比重相当于后18名地区比重的总和(沈百福,2003)。
这一阶段高等教育规模演进中,除了高等学校数量增长有所波动外,在校生数和招生数的波动幅度比较小,表现出单向的扩张趋势(见表4)。深入地分析可以发现,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主要是基于科教兴国的大前提、高校扩招的大背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城市化加速的大契机。表5中的数据显示,高等学校数量年均增长率为8%,与同期经济增长率持平;但在校生数年均增长率(24.3%)和招生数年均增长率(20.5%)则大大超过了同期的经济增长率,如此之高的高等教育规模增长,特别是各地大学城的遍地开花③,反映出典型的高等教育发展的外延式扩张特征,也使得高等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表4 中国高等教育增长的波动幅度和波动系数(1998-2003)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年鉴》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四、高等教育规模演进的特点分析
总体上看,1978—2003年间,由学校数与招生数和在校生数表明的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总量是在不断地扩张(见图1和图2),但从年度增长率看的发展速度则起伏波动较大(见图3)。
自1978年至2003年,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演进先后经历了多次扩张—收缩—扩张—收缩的周期波动和调整过程。上列规模增长数据清晰地表明,整个1978-2003期间,高等学校规模扩张的年均增长率为4.1%,最高年份的增长速度达到17.7%;高等教育招生数年均增长率为10.6%,最高年份的增长速度达到47.3%;高等教育在校生数年均增长11.3%,最高年份的增长速度达到35.1%。
计算结果显示,高等教育规模增长表现出明显的波动特征,波动幅度和波动系数分别是:高等学校数是5.9%和144%,在校生数是11.4%和101%,招生数是16.2%和153%。如果以平均波动幅度是否大于平均增长率作为区分高等教育规模 增长是否剧烈波动的标准,那么,很显然,高等学校数和在校生数的增长波动幅度属于较为剧烈的类型,招生数的增长波动幅度则属于非常剧烈的类型。这些特
征量值与直观的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增长事实基本一致。当然,引起高等教育规模增长过程中出现较大的波动的原因比较复杂,除了经济增长的因素影响之外,诸如高等教育观念的改变、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 从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89年作出“凡是全民所有制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本单位职工总数的2%进大学毕业生”的硬性规定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结构进入障碍已经非常严重。
②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通过对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认为高等教育入学率占适龄人口组5%至15%时,高等教育属“精英”阶段,15%至50 %时,进入“大众化”阶段,50%以上则进入“普及化”阶段。)。
③大学城在中国的迅速崛起是20世纪90年代继高校合并、高校扩招之后高教领域的又一大手笔。2000年8月,廊坊东方大学城拉开序幕,其后上海松江、北京昌平等大学城相继拔地而起,仅两年时间,全国规划建设的大学城达50多座,涉及21个省、市。2002年投入325.89亿元,校园建筑总面积达1436.97万平方米,容纳高校134所,在校学生59.7万人。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试论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2] 卢晓中.高等教育大众化──当代的观点[J].教育导刊,2000,(11).
[3]袁锐锷,吴超林.经济发展中的高等教育—亚洲“四小龙”比较研究[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M].
[5] 沈百福.简评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地区差异[J].教育与现代化,2003,(3).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的质量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作为一个高考扩招后才进大学的人,作为一个在大学里已经生活了三年的人,我想凭我的理性,我的良心,说几句真实反映大学里的话。
没有活灵魂。我之所以要把“灵魂”放到第一位,就是认为大学首先是一个“精神组织”,对一个精神组织来说最重要的当然是灵魂了。组织的文化,组织的追求,就是大学的灵魂。不过也不是什么文化,什么追求都能称之灵魂的,比如我所在的大学,以及我所在地区的好多大学,组织的文化:是得过且过的文化,而不是积极进取的文化;是墨守陈规的文化,而不是勇于创新的文化;是官僚主义的文化,而不是一所大学的文化。组织的追求:是学生轻松过关,老师轻松考核;是在校人数的多寡,硕士博士授予权的有无;是漂亮的塑胶跑道,气派的行政楼。这些是大学的灵魂吗?这些是死灵魂,而不是灵魂。大学的精神和理想完全沦为世俗文化的一部分时,大学还存在吗?
缺乏合格的老师。无论大学文化的塑造,还是传授为人之道,教授做事本领,都离不开一个合格的老师。然而,现今的大学合格的老师又有几个?为什么我好多老师上课要么照着书念,要么就让我们自己读?为什么没有讲课的思路就可以走上讲台?为什么很多人总是听着老师的课睡着?这虽然有学生们不努力的原因,但老师们难道没有提高一下自己的素质和讲课技巧的必要了吗?学生好比水,老师犹如渠。只有渠道深且直,水才能流的快,才能流到它本想流的地方去。 人满为患与硬件设施的不足。高校扩招后,在校生人数增加了几倍。经济学上有“规模经济”这一概念,是说在资源还没充分利用时,通过增加投入,不但可以增加产出,而且可以使得平均成本更低,从而获得更大收益。有些人据此就认为高校扩招还有很大的潜力,然而真实情况是这样吗?先说说教室,平时上课人刚好把教室塞满,上自习常常找不到位置。所以提前占一个位子便是老生们传授新生们的一条重要经验,一本书占有一个位置便成了大学里的一道靓丽风景。再来看看图书馆,本来书不多,图书馆地方又小,借的人多,借本书要借半小时,有的书还始终借不到了。再看看宿舍和食堂,都挤得要命。这样看来虽然理论上说大学里还有多少个经常空闲的位置,就应该再扩招多少个学生,可是人毕竟是人不是机器,人需要一定的独立空间,而且在教室里学生和老师还不能离得太远。就我观察而言,一个教室一般是前五排(每排大约八人)的听讲,后面的学生很少听讲或者不听讲,这样看来一个普通的教室(八十平米左右)最多能容纳四十个学生了,那么这样就不是讨论应不应该扩招的问题,而是应该认真考虑缩减的问题了。条件艰苦些,其实我们可以忍耐,但这般拥挤是不是太影响教育质量呢? 大学现有问题的形成是有历史原因的,但更多的问题是最近造成的,所以我们不能总把现今的问题记到历史的账上,逃避问题,推卸责任。发现了这么多问题,最终的目的还是寻找解决之道。
怎样培养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文化,这是一个短期内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是它是一个关乎大学根本的问题,我们不得不重视它。我想,虽然文化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文化的改变也非一时之功,但我们可以积跬步以至千里,在学生和教师的日常评价上更多向创造和发明倾斜,在年终考核上也主要是一些能激发创造力的题目。当然前提是能够招收到有创造力的学生和老师。这又涉及到招生制度和教师招聘制度的改革了。只要这样能够坚持下去,不多时日,进取创造的新文化可成也。
如何改革教师选拔和淘汰制度。广开招聘渠道,不论文凭高低,从事何种职务,只要有才能,只要学校需要,都可以招。当然这里需要监督,否则选择标准
放开后,学校又会养一大帮闲人,受害的还是国家和学生。可以向西方大学学习,成立校董会,人员由教育主管部门代表,教师代表以及学生代表组成。校董会选聘校长,并对校长有一票否决权。校长任命其它行政主管并对校董会负责。淘汰制度也许更加重要,淘汰制度的关键是建立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我是这样设想的:评价体系的任务是给每一个老师年终最后得分,分数是由学术得分,授课得分,领导评分三项加权平均得到。学术得分是由发表论文得分构成。授课得分是由学生评价得分和辅导的学生获奖的分两项加权平均得到。领导评分市领导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从事不同任务的教师,三者的权重不同。比如专门从事科研的授课得分的权重就可以是零(当然专门从事科研的也应该从事一下教学,这样可以相互促进)。年末分数最低的一部分教师必须辞退,而且在一年之内不能参加本学校的招聘。评价体系由校长负责,校董会监督。至于校长和其他行政人员的考核不实行这个标准。我不懂行政绩效的评价标准,在这里就不说了。
我觉得扩招前应该好好调研一下,要量力而行,没有那么多的教室就不要招那么多的学生。而且要听一下学生的意见,包括在校大学生和应届高中毕业生,要重视学生们的意见和感受。每个学校都有他自己的优势,一定要好好分析一下自己的优势,然后一心意义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发展,这样学校才有发展前途,才有竞争力。千万不要盲目扩张,比如像我们学校要发展成万人大学,要建新校区,借银行几个亿,每年光利息就两千万,刚好是全年所有学杂费收入。现在学校不仅面临财政危机,而且学校的办学宗旨改变了,个性也消失了。
我写这篇文章主要就是因为不愿看着我们学校这样一天天下去。我希望学校的领导能多听听学生们和老师们的意见。有些问题我们认识的很肤浅甚至可能理解错误,但终归是从学生的视角来看这个问题,可以看得更加细微些。我好多同学在全国各地不同的大学,通过了解其它大学的情况,我发现其它大学主要也是存在上面那些问题,于是我想这些问题恐怕存在整个中国高等教育中,至少是大部分高校存在这些问题。我们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参与者,高等教育兴旺,我们则是受益者,国家也会是受益者。高等教育衰败,我们则是受害者,整个国家也会是受害者。所以我请大家勇敢地拿起自己的笔,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抒发我们对高等教育的感受,指出她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也是我国实施科技兴国的战略重要途径,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推进器。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桥梁,世界上经济科技大国,多数也数教育大国。高度发达高等教育,完善的教育体制,是其成为战略人才的生产商与人才的创库。高等学校是一个为国家为人民培养社会金银、尖端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基地。
中国的高等教育开始清末民国年间,由历史上著名戊戌变法为发端。在当时就有了一定高等学校数量,虽说没有完善的体系和学科体系,但它初步建成中国高等教育的锥形。到了民国年间,中国高等取得长足的发展,几乎每一个省都一所大学或者要多一点,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高等
教育遭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和摧残,但是由于一些知名的高校迁入西南地区。保存中国高等教育的火种。当时在昆明联合组建西南联合大学,浙江大学迁入贵州湄潭。在此期间,在贵州成立包括贵州大学在瑞,贵阳医学院等高校,为贵州高等教育的发展奠下了一定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等教育迎来前所未有发展新曙光,更为重要的,创建一大批有利于民族大团结;有利于民族地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解决新中国成立时民族干部缺乏的难题。因此创建民族院校,分别在北京、武汉、成都、兰州、贵阳等城市建立民族学院,这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历史创举。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总趋势是发展的,前进的。在这里我们,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给我国高等教育的摧残。同时也造成国家后备人才的缺失,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国的高等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时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全国科技大会。灰复在“**”中取消的高考制度。自从1978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飞速的发展,无论是高等学校的数量、学生数量、培养人才的层次,还是高等教育的体系招生体系都有新的发展。逐渐形成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到目前,我们建立起数十所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大学,若干所国家“211”“985”工程重点大学。和十余所民族大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所取得得成就。随着其不断发展和壮大,发展中凸显出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重视和研究。
(二)学校学生规模的扩大和教育质量的关系:
学校规模的扩大;在中国的大学里都出现一种趋势,扩大校区更名或合并,校企联合办学。这样的好处是实行强强联合,实现教育多元化,达到资源上的共享。从而实现学校知名度的提升,形成规模效益。远的不说,就拿我省的贵州大学来说吧,它是前贵州大学,贵州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成的新的贵州大学,是其成为国家“211”工程的大学,结束我省无国家重点大学的历史。这是贵州省各族人民的喜事,是鼓舞人心的。但是出现许多的问题,校区分散,管理难度大、如图书馆和体育馆共享程度低,如果在各大校区分建又会造成重复浪费,加大财政上的困难。这些问题应该说贵州大学发展中的紧瓶。
一所大学,正如梅老先生所说“大学并不是有高楼,是要大师也”这样说来大学关键还是在于大学的教师,教师的学术水平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像王国伟那样的大师才行,但起码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高超师德,严守职业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用人才的合格教师。如果一所大学
面积的扩大,它必然结果就要扩大学生人数,那么这出现一个关键的问题,教师是否跟得上呢,即使数量可以跟上,但是质量呢。
就拿我省的一所师范院校来说,由几年前一所专科院校组建的本科院校,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学生人数几近万人。堪称踏入贵州万人大学的高等学府,教育质量如何呢?大学不同于企业或工厂。但有一点事相同的,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规模小,还是大,追求的应该效益吧。企业的产品是商品,一个企业是否盈利就来源于其产品是否被人们接受,说白了有没有人去买它。而大学的产品是学生和学术,我们怎么来评价一所大学的效益呢。就是你的学生人家用人单位接不接受,和企业的产品一样有没有人要,你的学术是否符合实际,对地方经济社会是否有指导作用。对于大学来说,应该还有一点,就是每一年的招生情况,有多少人报考,高分段人数。**同志不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所以说学术价值体现在实践上。但是我省的这所师范院校并不是这样的,他们在我省某一县里办分校,而毕业的学生做的工作是不需要大学文凭就可以去的。从而没有体现大学的价值。
我们再回过头谈谈,学校的扩招和老师的关系。学生多了就必然缺老师,一名老师的成长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由于学生多对老师的需求,那质量就难以保证了。现在很多大学都是这样的,把学校刚招进来的博士硕士马上就派往教学一线,从一名学生成长到一名老师过程,是上几节课可以解决的,是简单的在黑板写,是在讲台讲就能培养出来的吗?不能不让人担心他教育质量。我个人觉得,大学规模要适可而止,最好是集中校区办学,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不但要学生数量,更要学生质量。才能实现强校的目的,提高教育质量。
(三)学校专业的多而全及人们对专业的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的大学为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设置新的专业和学科,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加了学校的学科门类。这本身没有什么错。但是一个专业的设置,一个新学科的建设及发展,不同于一个企业新增一条生产线那样简单,没有相当的设备,师资和图书资料。所设置专业的质量是可想而知了。如今的大学都追求专业的多而全,虽说一些新增的专业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是好事,像一所市属级地方师范院校,本来就应该师范为主,传统学科为支撑,但是扩招后它就有政法财经类都有了,正在向一所综合性大学发展。比如说新闻学这一个专业,要求高,设备,师资都有较高的要求,目前在贵州的高校中,设置新闻学专业学校不少,但是具培养有能力学校应该不多吧,粗算一下有几所,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和贵州民族学院了,其他的都不知怎么样了。
在我省很多人看来,特别广大的农村地区,对专业的认识有较大的误差,都认为,师范类。医学类专业是最好的。但实际上也如此,近几年来师范类和医学类的就业率都要高于其他学科门类,所以说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一定认清自己的办学定位,大力加强本科师范教育,适度的发展其他专业,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医学院校也一样。人们也要对专业的认识上,要客观的看待,一个专业及学科的存在,就一定有它的市场和自有它存在的道理,理性的看待当前所存在的专业。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是各种专门人才的结合体。还有就是一个学科的建设发展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可能刚开始的几届学生成了该专业的试验品,我和一些就读于新新专业的同学交流过,他们大部分都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的不满意,主要是设置的课程不合理。在毕业寻找工作时,人家用人单位,要人家商专毕业的,也不要贵大、财院,民院毕业的。我个人觉得新设专业的学校,不断的加强该专业的实质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合理化、科学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核心竞争力。多和其他该学科优势的名校或其他院校交流与合作,促进新学科的成长。
(四)高等教育的效力与公平:
高考到来之际,社会上都会涌起一股高考改革和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的浪潮。很多人都反对用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能力和智商。再者就是对地区的歧视,是我国很多边远山区和西部省份,青年享受不到高质量的教育,特别是那些名校招生人数少,分数高。是我们贫困山区的青年们可望而不及啊。这种招生制度,既无效益,又不公平,在当前吵得最热就是高考的招生制度,更多的人更关注的是教育的公平。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我们西南省区招生人数比较少,我们贵州省就不用说了。虽然近几年来,每一年都有所上升,比起北京地区来说,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平民化转换,自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以来,如我们贵州民族学院,无论你怎么平民化都存在效益与公平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如果像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刚要》那样,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40%以上,任何一个没有能力成为社会精英的人都有上大学的权利,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只要不是“**”高校扩招未尝不可,提高整个国民的综合素质。但是肯定要分层次培养了,正如北京大学教授梁小民先生在《适用经济学》中指出,高等应有层次的培养人才,一般说来,名牌大学注重精英人才的培养,而普通大学要注重平民化教育,虽然这不完全是这样,北京大学培养出的人才也庸才。普通大学培养出来精英也不少。高等教育的效益就是培养精英人才和普通人才的结合体。所以说,我们这些地方大学要为本地区服务,这一点,我们的贵州民族学院做得很好,培养一大批献身基层的人才。
当前一些高校实行“自主招生”制度,这一制度,在以程度上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的制度,是高校招生走向多元行,招收各类专门人才。有利于全面的选拨人才,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但是有一点,高等教育不是“扶贫工程”更要注重质量,而是培养人才的基地。
(五)对非名牌或重点大学的歧视:
每年高考成绩下来的那一刻,最紧张不是考生自己,而是考生父母。在选择大学时,一般都选择重点名牌,去上名校专科、自考都不去一般的本科院校。甚至还有一些被录取都放弃了入学。一些学生家长宁愿上那些招生骗子的当,也不让自己子女去上一般的本科院校。那些招生骗子往往打着某重点大学的旗帜到处行骗。其实是我们自己助长骗子的成长。在很多人看来,上了好大学就等于有了辉煌的前途,丰厚的经济收入、难道名牌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就一定找到那样的工作吗?因此才有今天的悲哀,一些学生非北大、清华不读,复读一年又一年,只有理想这固然没有错,关键看看自己有没有那个能力和天分啦。一些家长也为子女上重点名牌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事来。
我个人认为,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认知过程成长起来的,要成就一番大的事业,或者就是人们认为的成功人士,是取决于他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他从社会得到了什么。哲学里不说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嘛。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更需要人们的这种贡献精神。这一点上我们要学学日本人、德国人和韩国人了。不说大家也知道,他们能有今天的辉煌是离不开国民所作出的牺牲。市场经济是按贡献来分配,能力好,收入就高,一个人只要有能力,只要去奋斗,去拼搏,无论你是否上过名校都可以成人成才的,许多成功人士就一定出自于名校嘛,我们的伟大领袖**同志是出自名校嘛?还有那些在国际国内作出作卓越贡献的人,也不见得全都出自名校吧,其中著名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易中天教授,连大学都没有上过,人家是自学成才,更不要说上什么名校了。难道只有在清华、北大才能成才嘛。
大学里,我觉得最重要就是像我校校党委书记高万能所说三会了“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成功”只要把这三会你都会了,你就是成功人士了,要学好自己学的专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消除自己不如名校学校那种心理。社会应该给非名牌重点大学新的认识,企业更给?更多的优惠。政府加大对非名牌重点大学的财力支持,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办学环境。各大学要认清省情、校情,找准办学定位,突出优势,采取分层发展实施“科技强校、人才强校”斩月。各教育主管部门给于政策上的照顾,支持共建或更名,体升学校整体实力。
中国高等的发展,必须注重教育的效益与公平。中国整个高等教育的格局由名牌大学和非名牌大学共同组成,单靠名牌大学来实现教育的公平,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可能的。毕竟中国是有着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
作文六:《作文素材,教育方式》1600字
高考热点作文素材:教育的方式 热点素材:
1、香港商人萧百佑,自称“中国狼爸”, 将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结合自己的理解,创造出一套别具一格的“萧氏教育理论”。 他在倡导“快乐教育”的今天,常备藤条和鸡毛掸子,用最传统的方法来教育孩子。但是他通过这种“打”的教育方式,将四个孩子(其中两名香港籍,二名美国籍)送进北大。萧百佑也跻身成功父母行列,出版教子经《所以,北大兄妹》,介绍自己的教育经验。因为“三天一顿打,孩子上北大”的口号,而在国内掀起对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大讨论。
2、经过公开面试和专家组评定,南师附中2012年北大清华推荐生正式出炉:高三(15)班的朱妮成为北大推荐生;高三(16)班的时羽剑成为清华推荐生。他们的父亲与孩子们一同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因为对孩子平等温和,这两位爸爸被媒体称为“羊爸”。
3、一位“大款”家长,当孩子受到司法机关的处罚后,他竟然把孩子带到大饭店,接风压惊。结果孩子以后更加肆无忌惮,又再次犯罪,被法院判处了有期徒刑。
4、郭美玲,微博昵称“郭美美baby”湖南人。2011年6月20日,郭美玲在网上公然炫耀其奢华生活,并称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而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6月22日中国红十字会称“郭美美”与红十字会无关,新浪也对实名认证有误一事而致歉。
关键词:教育(爱)的方式
扩展题目举隅:教育的真谛;教育是一种智慧;教育应有个性化;个例不是必然;等等。
微博炫富事件
2011年6月21日,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网友颇受关注,这个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20岁女孩,其认证身份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其真实身份也众说纷纭,有网友称她是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的女儿,由此引发很多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的非议。
微博炫富
郭美玲,微博昵称“郭美美baby”湖南人。2011年6月20日,郭美玲在网上公然炫耀其奢华生活,并称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而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6月22日中国红十字会称“郭美美”与红十字会无关,新浪也对实名认证有误一事而致歉。
“今天小白限行把小MINI开出遛遛,开着有点不习惯”这是6月21日凌晨,“郭美美Baby”发布的一条微博。早在此之前,据媒体报道,其微博中就已发布了一系列的“炫富”内容。脸庞稚嫩、打扮时髦,再加上名包、名车、别墅,“郭美美Baby”迅速成了网民关注的焦点。 年轻、名车、豪宅……使得网民很难将其与红十字会这样的慈善组织联系在一起。“人家刚20岁就这么有出息”,“红十字会看来真的很有
钱”,陆续有网友质疑说。此外,还有网友将其与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联系起来,“建议查查是啥关系”。尽管其认证已被腾讯微博取消,但在个人说明里,“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仍然停留在照片旁边的显著位置。
6月21日早上,腾讯微博上出现了一个名为“郭长江RC-”的未认证微博与“郭美美”互相关注。其发布三条的微博,发布不到两个小时,就引来了诸多网友的口水,不少网友认为这是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的微博。有些网友还在留言中表示:“唾沫淹死人啊,您闺女太高调了。”6月21日晚23时,博主本人“郭美美Baby”继6月19日发了微博后又再度现身,澄清其身份,称自己“所在的公司是与红十字会有合作关系简称红十字商会,我们负责与人身保险或医疗器械等签广告合约,将广告放在红十字会免费为老百姓服务的医疗车上。之前也许是名称的缩写造成大家误会”。
郭长江RC-”则迅速删除了之前的三条微博,并发布了新讯息,“清者自清,八卦别人的生活真那么有趣吗,偷窥狂可以休矣。” 豪车估价
“郭美美开的那车,值多少钱?怎么那么贵?”没错 ,说起当下最热门的“网络红人”,非郭美美莫属。被朋友们问得多了,仔细一看才发现 ,什么限量版 、超级跑车、全球纪念版……几辆车价格加起来足有四五千万。抛开郭美美不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技术围观一下,这些随着郭美美一起被推到风口浪尖上的车中极品。更对郭美美的身份产生
了极大的怀疑。不信你看,郭美美的哪辆车不是车中极品?
作文七:《教育类作文素材》6300字
教育类
【现象一】
上大学值不值?“读书无用”引争议
9月1日,是许多高校开学的日子。在大一新生们开始忙着迎接大学生活时,玲玲却在为上大学的事和父亲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谈判。虽然拿到了成都某高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但玲玲的父亲却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
19岁的玲玲出生在川北的一个小村子。父母原本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读完小学后,就开始自己做小生意。5年前,觉得成都是大城市,更好赚钱,父母便带着玲玲和弟弟举家搬到了成都,全款买了一套房和一个小铺面,靠着这个铺面做着小生意。“我们家经济条件不错,不缺上大学的钱。”玲玲说,父亲反对的原因主要是认为上大学没什么用。去年,玲玲考上了三本。但她觉得成绩不理想,就决定复读。与父亲进行了长达一周的“谈判”之后,她征得了父亲的同意。
复读一年,她终于考上了自己满意的成都某高校本科,却再次遭到父亲的反对。父亲是这样认为的:大学4年学费加生活费要8万,如果高中一毕业就打工,4年至少可赚8万,一来一回就是16万。这16万拿去做首付买房子,或者开个店做生意都能赚钱。拿去读大学,毕业后也许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一个工作每个月就两三千元,又要四五年才能赚回这16万。而玲玲却认为只有读大学,才能让自己更有修养、更有层次,读大学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我不想成为只会做小生意的人,不想过父亲那样的生活——思想封闭,眼界和层次低,没有任何精神追求。”
【观点一】
知识就是力量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弗朗西斯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我们也通常说:“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是通过读书和学习获得的。现在由于社会经济大潮的冲击,一些目光短浅的人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其实不然,读书的确可以改变命运,这不只是让一些贫困者改变窘困的现状,更能开阔一个人的眼界,提升一个人的素质,锻炼一个人的能力,是对一个人整体的提高,这比单纯的“有钱”更重要。认真读书、学习,用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头脑,真的可以成为更有力量的人。
【观点二】
读书完善自我
玲玲说:“我不想成为只会做小生意的人,不想过父亲那样的生活——思想封闭,眼界和层次低,没有任何精神追求。”这说明这个19岁的女孩已经知道,读书不只是获取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一种途径,更重要的是通过读书来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物质化、功利化意识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脑海中,一切东西都得用金钱衡量,就连读书也要考虑化不划算,这就使读书带上了很强的功利性。其实,读书归根结底是为了完善自我,人除了物质,还需要精神。 【评论】
父亲拒绝女儿上大学,谁最该反思?
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学本科,父亲虽然有钱供她读书,但认为“上大学无用”而拒绝提供学费和生活费,这条新闻引起了广泛争论。昨日,一万多名网友在参与大成网专题调查投票时,七成网友均认为“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在哪里都可以学习”。55名热心市民则打进热线表示,不读大学肯定会遗憾,如果玲玲父亲仍然拒绝,他们愿意资助玲玲读书。(9月2日《成都商报》) 父亲的态度明显是新时期“读书无用论”的折射,单纯从投资的角度看不能说父亲没有道理。许多人读大学,使本不富裕的家庭变得穷困潦倒。这倒不说,一个大学下来,就不了业,干不了事,又回到了“原点”,应验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古话,经济的投资也得不到快捷的回报,似乎“竹篮打水一场空”。可以说,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无疑也就使“读书无用论”越发有了市场。
读书真的无用吗?其实这是个伪命题。读书肯定是有用的,道理很浅显,几乎不值一辩。且不说古人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就是今人的“合格公民”之需也当读书。更有“修齐治平”
的远大理想都离不开读书。读书的回报,不仅仅是用金钱来衡量,还需从安身立命综合素养等方面来考量。
七成网友反对读大学的注脚是:“上大学并不是唯一出路。”这观点也并没彻底否定读大学。是的,不读大学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自学成才,但就知识点积累而言,走的歪路至少会更多。真正的发展,还是要多读书。读了大学,就会有个新的高度,就会有了更多的资质条件,无论是“敲门砖”还是“入门票”,都会有个很好的起点。
其实读大学是有用的,父亲的眼光很短浅,不客气地说还有点太功利太自私。其实教育投资的回报远远大于经济的回报,从人生角度考量,是“一本万利”的投资。父亲不能舍不得钱,说什么“可明明知道她(的选择)是错的,却还要去支持她,这点我做不到。”“书读得越多的人越迂腐,连基本生活自理都不会了。”这些观点都是很偏执的。
面对父亲的拒绝和七成网友的反对,最该反思的是大学教育和大学生本人。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要更加接地气,要让大学毕业生变成香饽饽,让人看到可观的“回报”。每一个大学生都要奋发图强,刻苦学习,挽回自身形象。不能把宝贵的大学时光用于打游戏谈恋爱。逃课享乐成风,挂科成为家常便饭,考试就舞弊,一学期下来课本几乎没翻开过。大学成了走过场,混张文凭出社会。我想,当这一切得到了改观,逆袭了旧有形象,像父亲的“读书无用论”就没有了市场。
【现象二】
犀利标语:不是高富帅,就滚去学习!
每个备战高考的高三班级可能都悬挂过励志标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等老生常谈似乎已经过时,如今出现了很多如“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不学习的女人只有两个下场:逛不完的菜市场,传不完的地摊货。不学习的男人只有两个下场:穿不完的阿迪吊丝,捡不完的破瓶烂罐。”等不走寻常路的标语。而四川内江一所中学的某高三班级则把论语和网络流行语相结合,打出了自己班另类冲刺标语:“五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
据了解,该标语是一位同学提出后,经过全班公选后悬挂的。公选程序的进行,让该班班主任从最初的“不太认可”到最终“表示赞成”。而该校政教处主人表示,尽管“高富帅”价值观并不可取,“滚去学习”的“滚”字又颇为犀利,但会尊重每个班的班级文化。他还提到,在这个信息网络化时代,学生们从网络上获得的信息较多,网络用语相对而言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用网络用语来做冲刺标语也无可厚非,“教育业应跟上时代的步伐,给予学生们相对宽松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观点一】
情感宣泄
高考临近,学生会顿觉压力,带有“高富帅”等字眼的标语本身也是一种情绪宣泄,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平衡。另外,古代诗词、名人语录等励志标语在学生们那里已经出现审美疲劳。确切地说已无法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喧嚣的网络时代,他们需要更具个性化、更出彩的标语,以激励自己或调侃自己。将成为高富帅作为高考目的并无“原罪”,也不低劣,不必给予过渡解读和阐释。一群刚刚向社会睁开好奇眼睛的年轻人,他们为各自人生的幸福美好而奋斗,在这个过程中,来一点“口味有点重”却无伤大雅的“调侃”式激励和娱乐的“花絮”,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年轻的时候,“奋斗”终究比没有奋斗过要值得怀念,“功利”或“势利”色彩的“花絮”,无损它的价值,只是青春的一种年轮。
【观点二】
期待公平
在流行拼爹的年代,对平民子弟来讲,班级挂出如此犀利标语也是实话实说,折射出对社会不公的焦虑心态,不失励志意义。我们可以看到,“从高分到低分录取”仍然是公众普遍认可的公平竞争规则。这种“一刀切”的招生模式固然容易扼杀特殊人才,但是在当前的制度语境下,越是“一刀切”的政策,权力介入的空间越小。在目前的国情下,高考是必须的,而且是相对公正的人才选拔办法,也是亿万平民子弟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完善当前的高考制度,规范高考自主招生制度,清理升学加分政策,并把高考招生程序和信息放到阳光下曝晒,让权力魔力失效。
2014届高三议论文写作专题 作文素材之文化类
让高考更加体现教育公平,让平民子弟拭目以待,这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否则,如果高考制度不公,即便屌丝考生都“滚”去学习,也拼不过高富帅特别是管二代、富二代。
【评论】
“滚去学习”励志背后的教育悲情
“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这是悬挂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高三(14)班黑板上方的另类冲刺标语。记者获悉,该标语是在一位同学提出后,经过全班公选后悬挂的。公选程序的进行,让该班班主任从最初的“不太认可”到最终“表示赞成”。
急剧的社会变迁,在励志标语上留下厚重的时代印记。不论是“不努力当屌丝”,还是“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抑或是“滚去学习”,都异曲同工地说明:社会阶层生存状态的鲜明反差,让人人渴望“出人头地”;然而,对于无数渴望“争上游”的社会底层来说,高考这条狭小逼仄的“独木桥”,依然是改变命运的路径。
作为一个身份界定的词汇,“高富帅”揭示了有钱人在日常生活和婚恋市场上的抢手地位。当一个社会习惯用财富来衡量一段生活的好坏,并乐于在文化上建构这样的标准的时候,缺少优越家庭背景和现实物质财富的“屌丝”就成为失败者。当先天的“高富帅”可遇不可求,通过后天的努力摆脱“屌丝”的命运便具备了励志意义。
社会流动藩篱越树越高,通过高考寻找一种人生突破的可能,成为寒门子弟最大的希望所在。与早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自信与豪迈相比,“滚去学习”多了一份决绝与艰辛。为了在未来拥有一条光明大道,学生们不惜矮化自己、鞭笞自己,逼迫自己“往死里学”,成为一种悲壮得近乎残酷的励志。
“滚去学习”的潜台词,是通过高考“飞上枝头变凤凰”,与社会底层拉开距离。换言之,“滚去学习”的动力是追求更加富足的物质生活,而不是追求更为丰盈的精神世界。过于关注物质生活和知识学习,却忽视了精神世界的发育与建设,是对励志的片面化解读。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只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可是,现实却令人无奈,明知道功利化教育不可取,却又身不由己地被裹挟在教育流水线上。“滚去学习”的现实与庸俗,不过是阶层固化的产物。倘若社会流动的路径多元,又有多少孩子愿意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绝尘狼奔?
“滚去学习”的励志标语,是高中生价值观的外部投影。我们当然希望他们能够走出认知误区,但是,要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需要社会提供更多向上流动的渠道。只有这样,才拥有改变他们观念的更多的机会。
课堂笔记,手写还是拍照?
新学期开始,同学们又回归了课堂。不过,有人发现如今的大学课堂出现了一道“新风景”——课堂笔记“升级”了,同学们不再担心记不下这么多的内容了,而是用手机拍照代替了纸笔记录。
曾有记者采访武汉某大学的学生和老师,有学生说:“手写有点麻烦,直接拍下来很方便。”不过他也表示,虽然拍下来,但一时半会不会去看,一般都是快考试复习的时候,才会把照片翻出来看。另一位同学则觉得,课堂上拍照很方便,但回寝室之后就头大了,根本懒得整理,最后啥也没干。有时直接找老师拷贝一份PPT可见,也很省事。并且,拍照会影响听课的注意力,思维会被打断。
被采访的老师反而不介意,表示拍照做笔记是可以接受的,只要关掉快门的“咔咔”声,关掉闪光灯,不影响课堂秩序就行。因为现在都是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内容很多,由于版权问题,也不是每位老师都愿意让学生拷贝。拍照之后回去再整理是可以理解的。
在这个科技时代,课堂笔记也“与时俱进”了,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现象三】
大学课堂的手机“拍拍族”
“同学们,现在我正在讲的内容非常重要,请大家务必记下来!”老师话音未落,“咔嚓”“咔嚓”一声声清脆的快门声便随之响起。“大家倒是挺会利用先进工具的,时代在进步,学习习惯也在改变啊!”面对此情此景,老师无奈地给自己找着借口。
2014届高三议论文写作专题 作文素材之文化类
而原本安静的课堂,伴随着“拍客一族”频频打开的闪光灯,课堂犹如新闻发布会现场那样热闹起来。
【评论一】
课堂笔记:效果好才是真的好!
用手机拍照、录音来代替笔记,这种情况的出现,学生有他们的苦衷:高科技进入课堂,特别是在大学校园,老师在课堂上有时会播放上百张ppt,手抄笔记根本记不下来,而且“立体笔记” 的复习效果比传统笔记要好。
这种做法值得理解,但相比传统的笔记,使用高科技设备记笔记会使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因为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很可能会被电子设备分散,而笔记的主要功能,一是帮助理解和消化知识,二是为了方便复习。如果一味的记录而不去理解课堂的内容,就好比一个学生用ipad对整个课堂进行录像,即便他能最大限度的还原课堂现场,但他作用无异于一台摄影机,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同学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一个教室上课,不如老师直接录个讲课视频发到每个同学的邮箱来得高效、便捷。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课堂上最重要的不是学生记下了多少知识,而是弄懂了多少知识。而学生弄懂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他拍了多少张课堂照片,录了几个小时的音,而在于他真正领悟了多少内容。换句话说,如果学生真的把老师课堂上的知识都弄懂了、掌握了,记不记笔记、怎样记笔记,其实关系不大。
因此,不管用手机、平板电脑拍照录音这种高科技的“立体笔记”也好,还是用笔抄写种类传统的“单一笔记”也罢,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掌握得更多,因此,不管使用何种笔记,只要把握好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这一前提,其他的都无关紧要。毕竟,效果好才是真的好。 【评论二】
别让课堂笔记成绝迹
优秀的课堂笔记,不仅可以帮助同学们解课堂知识,掌握学科重点,也方便以后的复习,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以前,上课时,老师也会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以此来检验学生上课是否认真,对知识点是否理解。由此可见,学生记课堂笔记的作用不可小视。但是,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科技走进课堂,老师上课用ppt课件,学生也是用手机拍照、录音来代替笔记。 课堂笔记淡出课堂无疑与互联网催生的新式教学方式息息相关。课堂笔记升级成“机记”,有一定优势。电子设备的声音、影像等功能可以弥补以前仅靠笔头记录的缺陷,帮助学生课后学习,同时还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但是与传统笔记相比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一是在课堂上,电子设备的操作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打断学习思维;二是电子设备带进课堂,不利于课堂纪律的管理;三是减少了学生书写汉字的机会,让不利于汉字书写的发展。四是每一个学生经济状况有差距,一部分同学“机记”,另一部分同学“手记”,不利于统一课堂节奏。
“书非借不能读也。”学生在课堂上图一时之便,用电子设备记课堂知识,可是在课后在电子产品上复习与笔记本上进行复习取得的效果也是截然不同。此外,我们还要看到,现在的人们已经对电子产品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倘若还准许学生用“机记”取代课堂笔记,无疑是推波助澜,让学生养成离不开电子产品的习惯。
课堂笔记快成绝迹是个不好的信号。电子设备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不应当成为课堂上的手段,不能简单地用电脑的“人机交互”,代替沟通师生情感交流的“人际对话”。学校要注重引导老师和学生合理利用,做到有的放矢。老师在课堂上别完全依赖ppt教学,将课件一放了之,让学生一拍了之,应当充分发挥传统教学师生互动的优势,调动学生思考能力。同时,老师也应当把握原则,在心中有一个度——学生什么时候能用“机记”,什么时候必须用手写记笔记。同时,还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教育,通过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课堂笔记的重要性,自愿做课堂笔记,尽可能让电子数码产品远离课堂,让课堂笔记回归成为课堂主角。
作文八:《教育类作文素材》4900字
教育类作文素材
导读:教育类,其实教育投资的回报远远大于经济的回报,最该反思的是大学教育和大学生本人,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要更加接地气,“教育业应跟上时代的步伐,2014届高三议论文写作专题作文素材之文化类,让高考更加体现教育公平,“滚去学习”励志背后的教育悲情,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只是生活的过程,明知道功利化教育不可取,却又身不由己地被裹挟在教育流水线上,又有多少孩子愿意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绝尘狼
教育类作文素材
教育类
【现象一】
上大学值不值?“读书无用”引争议
9月1日,是许多高校开学的日子。在大一新生们开始忙着迎接大学生活时,玲玲却在为上大学的事和父亲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谈判。虽然拿到了成都某高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但玲玲的父亲却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
19岁的玲玲出生在川北的一个小村子。父母原本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读完小学后,就开始自己做小生意。5年前,觉得成都是大城市,更好赚钱,父母便带着玲玲和弟弟举家搬到了成都,全款买了一套房和一个小铺面,靠着这个铺面做着小生意。“我们家经济条件不错,不缺上大学的钱。”玲玲说,父亲反对的原因主要是认为上大学没什么用。去年,玲玲考上了三本。但她觉得成绩不理想,就决定复读。与父亲进行了长达一周的“谈判”之后,她征得了父亲的同意。
复读一年,她终于考上了自己满意的成都某高校本科,却再次遭到父亲的反对。父亲是这样认为的:大学4年学费加生活费要8万,如果高中一毕业就打工,4年至少可赚8万,一来一回就是16万。这16万拿去做首付买房子,或者开个店做生意都能赚钱。拿去读大学,毕业后也许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一个工作每个月就两三千元,又要四五年才能赚回这16万。而玲玲却认为只有读大学,才能让自己更有修养、更有层次,读大学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我不想成为只会做小生意的人,不想过父亲那样的生活——思想封闭,眼界和层次低,没有任何精神追求。”
【观点一】
知识就是力量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弗朗西斯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我们也通常说:“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是通过读书和学习获得的。现在由于社会经济大潮的冲击,一些目光短浅的人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其实不然,读书的确可以改变命运,这不只是让一些贫困者改变窘困的现状,更能开阔一个人的眼界,提升一个人的素质,锻炼一个人的能
力,是对一个人整体的提高,这比单纯的“有钱”更重要。认真读书、学习,用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头脑,真的可以成为更有力量的人。
【观点二】
读书完善自我
玲玲说:“我不想成为只会做小生意的人,不想过父亲那样的生活——思想封闭,眼界和层次低,没有任何精神追求。”这说明这个19岁的女孩已经知道,读书不只是获取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一种途径,更重要的是通过读书来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物质化、功利化意识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脑海中,一切东西都得用金钱衡量,就连读书也要考虑化不划算,这就使读书带上了很强的功利性。其实,读书归根结底是为了完善自我,人除了物质,还需要精神。 【评论】
父亲拒绝女儿上大学,谁最该反思?
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学本科,父亲虽然有钱供她读书,但认为“上大学无用”而拒绝提供学费和生活费,这条新闻引起了广泛争论。昨日,一万多名网友在参与大成网专题调查投票时,七成网友均认为“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在哪里都可以学习”。55名热心市民则打进热线表示,不读大学肯定会遗憾,如果玲玲父亲仍然拒绝,他们愿意资助玲玲读书。(9月2日《成都商报》) 父亲的态度明显是新时期“读书无用论”的折射,单纯从投资的角度看不能说父亲没有道理。许多人读大学,使本不富裕的家庭变得穷困潦倒。这倒不说,一个大学下来,就不了业,干不了事,又回到了“原点”,应验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古话,经济的投资也得不到快捷的回报,似乎“竹篮打水一场空”。可以说,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无疑也就使“读书无用论”越发有了市场。
读书真的无用吗?其实这是个伪命题。读书肯定是有用的,道理很浅显,几乎不值一辩。且不说古人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就是今人的“合格公民”之需也当读书。更有“修齐治平”
的远大理想都离不开读书。读书的回报,不仅仅是用金钱来衡量,还需从安身立命综合素养等方面来考量。
七成网友反对读大学的注脚是:“上大学并不是唯一出路。”这观点也并没彻底否定读大学。是的,不读大学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自学成才,但就知识点积累而言,走的歪路至少会更多。真正的发展,还是要多读书。读了大学,就会有个新的高度,就会有了更多的资质条件,无论是“敲门砖”还是“入门票”,都会有个很好的起点。
其实读大学是有用的,父亲的眼光很短浅,不客气地说还有点太功利太自私。其实教育投资的回报远远大于经济的回报,从人生角度考量,是“一本万利”的投资。父亲不能舍不得钱,说什么“可明明知道她(的选择)是错的,却还要去支持她,这点我做不到。”“书读得越多的人越迂腐,连基本生活自理都不会了。”这些观点都是很偏执的。
面对父亲的拒绝和七成网友的反对,最该反思的是大学教育和大学生本人。大学教育的培养
目标和专业设置要更加接地气,要让大学毕业生变成香饽饽,让人看到可观的“回报”。每一个大学生都要奋发图强,刻苦学习,挽回自身形象。不能把宝贵的大学时光用于打游戏谈恋爱。逃课享乐成风,挂科成为家常便饭,考试就舞弊,一学期下来课本几乎没翻开过。大学成了走过场,混张文凭出社会。我想,当这一切得到了改观,逆袭了旧有形象,像父亲的“读书无用论”就没有了市场。
【现象二】
犀利标语:不是高富帅,就滚去学习!
每个备战高考的高三班级可能都悬挂过励志标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等老生常谈似乎已经过时,如今出现了很多如“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不学习的女人只有两个下场:逛不完的菜市场,传不完的地摊货。不学习的男人只有两个下场:穿不完的阿迪吊丝,捡不完的破瓶烂罐。”等不走寻常路的标语。而四川内江一所中学的某高三班级则把论语和网络流行语相结合,打出了自己班另类冲刺标语:“五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
据了解,该标语是一位同学提出后,经过全班公选后悬挂的。公选程序的进行,让该班班主任从最初的“不太认可”到最终“表示赞成”。而该校政教处主人表示,尽管“高富帅”价值观并不可取,“滚去学习”的“滚”字又颇为犀利,但会尊重每个班的班级文化。他还提到,在这个信息网络化时代,学生们从网络上获得的信息较多,网络用语相对而言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用网络用语来做冲刺标语也无可厚非,“教育业应跟上时代的步伐,给予学生们相对宽松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观点一】
情感宣泄
高考临近,学生会顿觉压力,带有“高富帅”等字眼的标语本身也是一种情绪宣泄,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平衡。另外,古代诗词、名人语录等励志标语在学生们那里已经出现审美疲劳。确切地说已无法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喧嚣的网络时代,他们需要更具个性化、更出彩的标语,以激励自己或调侃自己。将成为高富帅作为高考目的并无“原罪”,也不低劣,不必给予过渡解读和阐释。一群刚刚向社会睁开好奇眼睛的年轻人,他们为各自人生的幸福美好而奋斗,在这个过程中,来一点“口味有点重”却无伤大雅的“调侃”式激励和娱乐的“花絮”,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年轻的时候,“奋斗”终究比没有奋斗过要值得怀念,“功利”或“势利”色彩的“花絮”,无损它的价值,只是青春的一种年轮。
【观点二】
期待公平
在流行拼爹的年代,对平民子弟来讲,班级挂出如此犀利标语也是实话实说,折射出对社会不公的焦虑心态,不失励志意义。我们可以看到,“从高分到低分录取”仍然是公众普遍认可的公平竞争规则。这种“一刀切”的招生模式固然容易扼杀特殊人才,但是在当前的制度
语境下,越是“一刀切”的政策,权力介入的空间越小。在目前的国情下,高考是必须的,而且是相对公正的人才选拔办法,也是亿万平民子弟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完善当前的高考制度,规范高考自主招生制度,清理升学加分政策,并把高考招生程序和信息放到阳光下曝晒,让权力魔力失效。
2014届高三议论文写作专题 作文素材之文化类
让高考更加体现教育公平,让平民子弟拭目以待,这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否则,如果高考制度不公,即便屌丝考生都“滚”去学习,也拼不过高富帅特别是管二代、富二代。
【评论】
“滚去学习”励志背后的教育悲情
“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这是悬挂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高三(14)班黑板上方的另类冲刺标语。记者获悉,该标语是在一位同学提出后,经过全班公选后悬挂的。公选程序的进行,让该班班主任从最初的“不太认可”到最终“表示赞成”。 急剧的社会变迁,在励志标语上留下厚重的时代印记。不论是“不努力当屌丝”,还是“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抑或是“滚去学习”,都异曲同工地说明:社会阶层生存状态的鲜明反差,让人人渴望“出人头地”;然而,对于无数渴望“争上游”的社会底层来说,高考这条狭小逼仄的“独木桥”,依然是改变命运的路径。
作为一个身份界定的词汇,“高富帅”揭示了有钱人在日常生活和婚恋市场上的抢手地位。当一个社会习惯用财富来衡量一段生活的好坏,并乐于在文化上建构这样的标准的时候,缺少优越家庭背景和现实物质财富的“屌丝”就成为失败者。当先天的“高富帅”可遇不可求,通过后天的努力摆脱“屌丝”的命运便具备了励志意义。
社会流动藩篱越树越高,通过高考寻找一种人生突破的可能,成为寒门子弟最大的希望所在。与早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自信与豪迈相比,“滚去学习”多了一份决绝与艰辛。为了在未来拥有一条光明大道,学生们不惜矮化自己、鞭笞自己,逼迫自己“往死里学”,成为一种悲壮得近乎残酷的励志。
“滚去学习”的潜台词,是通过高考“飞上枝头变凤凰”,与社会底层拉开距离。换言之,“滚去学习”的动力是追求更加富足的物质生活,而不是追求更为丰盈的精神世界。过于关注物质生活和知识学习,却忽视了精神世界的发育与建设,是对励志的片面化解读。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只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可是,现实却令人无奈,明知道功利化教育不可取,却又身不由己地被裹挟在教育流水线上。“滚去学习”的现实与庸俗,不过是阶层固化的产物。倘若社会流动的路径多元,又有多少孩子愿意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绝尘狼奔?
“滚去学习”的励志标语,是高中生价值观的外部投影。我们当然希望他们能够走出认知误区,但是,要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需要社会提供更多向上流动的渠道。只有这样,才
拥有改变他们观念的更多的机会。
课堂笔记,手写还是拍照?
新学期开始,同学们又回归了课堂。不过,有人发现如今的大学课堂出现了一道“新风景”——课堂笔记“升级”了,同学们不再担心记不下这么多的内容了,而是用手机拍照代替了纸笔记录。
曾有记者采访武汉某大学的学生和老师,有学生说:“手写有点麻烦,直接拍下来很方便。”不过他也表示,虽然拍下来,但一时半会不会去看,一般都是快考试复习的时候,才会把照片翻出来看。另一位同学则觉得,课堂上拍照很方便,但回寝室之后就头大了,根本懒得整理,最后啥也没干。有时直接找老师拷贝一份PPT可见,也很省事。并且,拍照会影响听课的注意力,思维会被打断。
被采访的老师反而不介意,表示拍照做笔记是可以接受的,只要关掉快门的“咔咔”声,关掉闪光灯,不影响课堂秩序就行。因为现在都是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内容很多,由于版权问题,也不是每位老师都愿意让学生拷贝。拍照之后回去再整理是可以理解的。
在这个科技时代,课堂笔记也“与时俱进”了,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现象三】
大学课堂的手机“拍拍族”
“同学们,现在我正在讲的内容非常重要,请大家务必记下来!”老师话音未落,“咔嚓”“咔嚓”一声声清脆的快门声便随之响起。“大家倒是挺会利用先进工具的,时代在进步,学习习惯也在改变啊!”面对此情此景,老师无奈地给自己找着借口。
作文九:《高考作文教育素材》3700字
英国广播公司(BBC)今年费大力气拍了一部,邀请5名中国中学老师到英国汉普郡一所顶级中学,对该校的学生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结果,中国老师明显“水土不服”,英国学生的不少举动让他们十分“抓狂”;而英国学生也无法适应高强度教学,被中国老师训哭。8月4日,历任《泰晤士报》和《伦敦晚旗报》总编的特约专栏作家西蒙·詹金斯(Simon Jenkins)在英国《卫报》刊登评论文章《中国学校是考试工厂,为何英国却要效仿?》,以犀利的言辞质疑中国的教育方式,称中国学校是“考试工厂”。
对于中国人来说,西蒙·詹金斯所说的“考试工厂”并不陌生,从衡水中学到毛坦厂中学,即使在媒体的围剿之下,不仅对社会评论熟视无睹,反而显得更加高调,甚至诸如衡水中学还得到官方的嘉奖。我的朋友蔡朝阳,是一位自称不热爱中国教育事业的中学教师,几十年来一直撰文批判中国教育,并与一帮朋友对中国语文教材进行调研,不仅在国内引发反响,还在国际上被报道。蔡朝阳曾在一篇文章中说,中国教育模式更像是监狱模式。 监狱的战争
衡水二中的教学楼
按照巴尔塔尔的定义,监狱是彻底而严厉的规训机构。以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为典型代表的中国教育模式,基本已经将学校改造成了一所监狱:从应试教育到日常行动,从日常作息到目标决断,通过铁窗隔绝外界以消除内部断裂,几近绝对的专制纪律,最大限度地对内部人员进行全面规训。对分数指标的追求,又让这所学校几近劳改营对挖掘运动的时间目标的追求,对分数指标的时刻追赶填满了所有时间,彻底剥夺行动自由及其思想自由。 在几十年的发展与完善过程中,应试教育终于在中国达到了它的巅峰时刻。“考试工厂”与学生家长之间共谋,建构成了一种完美的罪行:既无加害者,也无受害者,互相之间,彼此颔首。
将学校的目标装扮成学生的未来,通过善的谎言让学校的利益与学生的利益完成媾和,形成利益联盟达到完美罪行的和平状态。在目标达成一致的状态下,个体差异是理性目标的罪恶表现,通过规训的道德使学生接受服从学校即服从自己的魅惑秩序,个人秩序服从整体秩序,个人理性服从整体理性,以进一步使用残酷的手段进行技术的规训,对教育知识进行工艺复制,对学生进行产品加工。
应试模式去除了教育的道德和生活的欲望,在科学化、工具化和制度化的价值方向上,用严格的工序、标准的技术进行特定的操作,强行对学生的中学生涯进行去生活化,全心全意地服从分数指标的规训,构成完美的操作系统,形成特有的系统逻辑,并演化成绝对的武器。然而,任何系统越是接近操作的完美就越是接近自身的死亡,接近了彻底的滑稽也就接近了立即可能出现的倾覆状态——比如,衡水中学学生的多场“纵身一跃”,便是这种竞速赶死的秩序暴乱。中国教育模式,正如波德里亚所说的那样:“有目的的东西才能够有结束,因为目的地一旦到达,剩下的只能是消失了。人类种群之所以幸存下来,就是因为它没有最终的目的地,那些想给人类提供一个目的地的人们,他们通常只能加快人类的毁灭,也许是出于幸存的本能,集体与个体渐渐放弃了任何确定的目的地,放弃了意义、理性和启蒙思想,仅仅留下了野性的直觉,即对不确定境况的野性直觉。”
技术的赶死
西蒙·詹金斯说,中国教育只是擅长制造机器人;博航特学校的学生罗伊斯同样说道,听中国老师讲课基本是“机器人模式”:“我习惯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经常以团队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大量时间在做实验。但是在‘中国实验班’中,唯一令我感到我在学习的就是如何快速记笔记以及听老师给我们讲课。” 显而易见,中国教师在英国依旧照搬中国课堂模式,无视学生的差异,采取灌输教学方式。当这种试图取消差异的中式教学,遭遇尊重差异的英式教学,必然引发师生之间的摩擦冲突。
英式教学在于培养个人兴趣,而中式教学在于成绩竞争,以课堂专制的方式来促进学生成绩的“进化”。对差异的忽视必然导致对标准的追求,对标准的追求必然刺激速度的追求。 自工业革命以来,速度的发展和对速度的改进成为社会结构的决定因素,人类从此疯狂的竞速。功利主义所催生的教育病理,不仅将学校逐步改建成为流水线工厂,更是将学生物化成加工的产品由技术主宰的教育模式所指定的理想目标,在追求过程中必然陷入绝对理性的线性竞速。在商品化、技术化、标准化、均一化、齐一化、模式化和强迫化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成为理性建构的牺牲品。技术进化论让接受教育的应试学生时刻处于提速状态,提速的狂热让学习的加速度反过来对自身进行暴力统治,删除空间与时间、人以及思考,用制度和秩序来摧残肉体,熄灭生活的欲望和压制生命的本能,通过繁忙的生产抛弃生命的本真,最大限度地消除个体的差异,以接近神话的巅峰。在保罗?维利里奥看来,绝对追求速度等于法西斯主义,被剥夺了个体辨识和身份认同的战士们,不过是藏骨堂前的寿衣罢了。
为达到分数指标的最佳成果,产品必须在恐惧之下进行改造,祛除人格与尊严,消除技术之外的可能性,产品生产的过程是工厂的战争状态,对分数进行追赶的应试教育在异化的教育观之下,学校必然时刻出于备战状态,各家中学的激情动员便是宣战的表现。然而,激情动员只是参战的标志,入学的时刻便是宣战的开始。从前的城墙是对战争进行减速的防御,而如今的城墙是对内部加速的疯狂,衡水中学的铁窗教育就是内部疯狂的鲜明写照。
对分数指数的追赶让学生删除了自身,为确保理性的权威和秩序的严谨,感性与欲望被制度所钳制,教学课堂也随之成为彻头彻尾的专制机器、生产机器、理性机器。这种删除自身的教育模式必然造就虚假的人格,也远离真理与自由,在去生活化的秩序里失去人之为人的真正意义,创造力的潜能只能在规训机器的严厉管制之下进行内耗,丧失肉体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应试成功的绝对目标导致教学程序的绝对复制。教师对课堂的目标只在于对分数的追求,课堂内容最终沦为标准答案的机械复制,整个教育过程不过是内容灌输的技术复制。 从学生到家长,在道德规训的教育之下,与“狱卒”形成共舞的局面,通过自身的毁灭来完成速度的追求和分数的追赶,在技术复制的理性宰制之下形成赶死的美学:加速度就是学生、家长和学校共同的所需所想。在这种加速度所创设的绝对论、信号论和控制论的学校环境里,从身体到思想都被技术重构,掏空了全部的想象,进入最平庸的现实之中,如同活在无菌的冷冻室。这种完全程序化的加速生活,对学生进行重新编码,如同卡夫卡笔下那种按照功能对人的绝对指数的计算:公务员的年龄是一种死亡文化的年龄。
数学老师用15分钟讲完了英国学生要学一整周的三角函数公式
精神的绝经
在这场BBC直播引发的中国式教学与英国学生之间的话题议论中,我们可以鲜明地发现,中国教师的教学旨在通过独断专制的方式拔高学习成绩,而英国学生希望的是通过课堂教学为自我实现提供多元机会。西蒙·詹金斯对此写道:“我们不知道这些孩子以后表现如何,多大程度上过上更忙、更富有、更幸福、更安全和更充实的生活。评分的人并不关心这些。我们知道的是,半个世纪以来,虽然美国和英国在这些排名榜上始终表现差劲,却在学术研究、科学专利、发明创新、繁荣、创造力等方面引领全球。对他们来说,民主活力很重要。”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精神的独立,教育的过程既是教师的引导和启迪,也是学生的体验与创造,属于二者之间的互动性交往,而非单方面的技术灌输。在知识教育的过程中,知识需要转化为精神成长的引导力量,当知识沦为升学或竞争的工具,知识的学习也就与精神的成长进行了分离,工具价值凌驾于生命价值,这种失去生命价值的赶死美学是对伦理秩序和道德追求的毁灭性颠覆。
当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绝对入场,对教育的目的进行强行侵略时,知识与学生之间的工具
关系使教育成为机械操练,学生与知识同步沦为工具,学生的成长和知识的积累进入理性建构的发展模式。绝对的功利使得教育背离了原本的目的,绝对的灌输导致知识的固化,排除和拒绝了知识创造和精神发展的可能性,不仅学校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了结扎手术,学生自身也强迫自己进入绝育状态,使得精神过早地进入绝经岁月,大脑不再排卵。毛喻原将这种语言固化下的工业文化产品比喻为阻孕精神发展的避孕套:“不过它要去阻止的并不是什么生理之孕、生育之孕,而是人的思想之孕与观念之孕。其目的是维护它肉体的战略,完成它反精神的大业。”
文化知识与精神生活在这种赶死的加速中被技术灌输所异化。去道德化、去生活化的应试炼狱,使得学生生活丧失了审美的维度,精神的萎缩让学生不仅面临缺乏善之价值的良性引导,而且容易让学生沉湎于异化的功利计算,任意地把自己置放在去道德化的现代生活中,方向感的失去和价值感的物化使得道德生活只能成为偶然性的奇迹。没有反思的生活不具有意义,丧失意义的生活不过是行尸走肉的机械运作,毫无精神的创造,也无人生的启示。 2011年夏,许知远在江西临川,面对同样是“高考工厂”的临川中学,他在《亚洲周刊》写道:“倘若你要了解中国社会是被如何管理的,这个中学一角,是再好不过的侧面。”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这种全方位摧残青少年身心灵及其尊严的中学不被调查叫停反而得到政府鼓励及表彰,最主要原因是治学方略与其社会治理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有着惊人的暗合。
作文十:《[幼儿/小学教育]作文素材》18700字
(一) 价值观
1(价值的内涵。经济和科学高速发展、市场竞争剧烈、倡导人文关怀的今天,赋予了价值新的内涵。
2(价值可变。曾经千金难求的铝如今变得廉价,古代最普通的铜币如今是珍贵文物。
3(生命的价值。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它是无价的,珍惜生命。
4(失败的价值。失败虽然带给我们沮丧,但如果我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失败也是财富。
5(微笑的价值。在陌生的地方,看到一张微笑的脸,心里也变得暖洋洋的。
6(对价值的认识。可以介绍说明一种事物的价值,从而折射出对价值的认识:它不因我们身份的高低而改变,而是取决于我们自身有何作用。
7(金钱与价值。价值的大小并不一定以金钱来衡量,许多看似廉价的东西往往最珍贵。 【名人名言】
衡量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是看他在这个世界上获得了多少物质享受,而是应看这个人向人类贡献了多少有益的东西。——曲啸
我们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为!——方志敏
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一旦成为时髦,就必然贬值。——周国平
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之中。——马克思
生命的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奉献计算。——裴多菲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
人生的最终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亚里士多德
世间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努力、辛勤劳动而能够得到。——爱迪生
【经典事例】
施药济贫的董举
——“杏林春暖”是人生的一种价值
三国时期著名医学家董举,为人治病从不收诊费,只希望病愈者为他种数株杏树。数年之后,杏树成林。他便用杏换粮食,并将换来的粮食用来解决病人伙食和周济穷困的人,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称赞。董举的“杏林春暖”佳话一直流传至今。
泥土是我父亲的宝贝
——对事业的追求体现人生的价值
侯光炯是我国著名的土壤学家。他对事业有一股执著的追求精神。有一次,他带着女儿从上海飞往四川,路经长沙机场休息,发现四周的土都很潮湿,唯有香树下的泥土很干燥。他想,这里面一定有什么文章,便执意要带些土回去研究,可又没有东西装。他灵机一动,想到了自己的旅行袋,于是就叫女儿把旅行袋里的衣物、食品倒出来,立即装了满满的一袋土。在场的人都感到很奇怪。他的女儿向大家解释说:“泥土是我父亲的宝贝,没有什么东西比泥土的价值更高了!”
人生的真正价值
——金钱之外,还有别的价值
前美国首席富豪萨姆?沃尔顿,是美国庞大超级市场连锁集团的创办人,有分店1334家,分布全美各地,财产高达90亿美元。但是,萨姆出城开的只是一辆陈旧的小货车。其妻海伦开一辆米佳士拿旧车,常到丈夫开的超级市场购物,与其他顾客一样在收银机前静静地排队付账。海伦不爱化妆,不讲究衣着,自己拣菜,洗碗碟。有人问:“你这样一个腰缠万贯的富婆,为什么过这样简朴的生活,”她说:“我只想过自己所喜欢的生活。在我生命中,丈夫、孩子、孙儿和朋友,占据重要位置,其他都无所谓。”
对价值的理解
——价值会转化
因伪造臭名昭著的《希特勒日记》而入狱的西德人库乔,出狱后重操旧业,他以毕加索和雷布拉特的风格画图,还帮助警察鉴别伪造文件。1988年,警察拿着一张110万的支票,请他鉴别支票上签字的真伪,原来名字写在支票上的那个女士拒绝签字。库乔通过调查,了解这位女士因丈夫遭遇车祸而得了抑郁症,得了这种病的人笔迹通常有所变化,而支票上的签字却不见这种迹象,因此他推断这张支票是伪造的。后来事实证明了他的判断。
砒霜是有毒的,摄量过多的人就会七孔流血而死,但砒霜也是一种极好的镇静止痛的药,能治好多病。
利也能变害。为了创造经济价值,人们对森林滥砍乱伐,随意弃置工业废物,结果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危害。
麦克阿瑟的失策
——昂贵的信息
20世纪50年代,在朝鲜战争爆发前8天,德林公司索价500万美元向美国对华政策研究室出卖一个信息,那信息只有7个字:“中国将出兵朝鲜。”美国对华研究室认为这是无稽之谈,一笑了之。直到美国从朝鲜撤兵,有汜者问麦克阿瑟将军对此事的看法,他不无感慨地说:我国最大的失策是舍得几百亿美元和数十万美国军人的生命,却吝啬500万美元的代价。事后,虽然时过境迁,美国政府仍以280万美元买下这个信息。
乔丹的身价
——明星造就价值
美国NBA明星乔丹价值连城。据估计:以乔丹为主题的书、乔丹系列滑雪衣、内衣等为晶牌的经济活动价值为7(01亿美元;对于任何以“NBA指定用品”名义销售的产品,乔丹创造的总价值为31亿美元;乔丹是耐克公司的形象代言人,其总价值为52亿美元。此 外,对电视业、对可口可乐、麦当劳的广告,乔丹的贡献也无与伦比。一颗明星创造了难以计算的商业价值。
永远不会丧失价值
——生命的价值取决于我们本身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元的钞票。
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
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而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
“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这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贬值。它依旧值20元。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在上帝的眼中,你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在他看来,肮脏或洁净,衣着齐整或不齐整,你们依然是无价之宝。生命的价值不依赖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本身!你们是独特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哲理故事】
存在的价值
有人划着了一根火柴,用它去点燃蛋糕上的蜡烛。火柴燃烧着,对蜡烛抱怨道:“知道吗,我就是为了你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可是,我又能得到什么回报呢,”蜡烛听了火柴的话,满
腹委屈地回答:“你把我点燃,让我奉献出光亮,你为我牺牲,可我又是为谁从这个世界消失的呢,”
蛋糕望着那即将被扔掉的火柴棍儿和闪着烛光的蜡烛说:“知道吗,就连我也要被人们一口一口地吃掉。咱们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人们服务,否则咱们都不会存在啊!”
乞丐与露珠
一个乞丐很早就上路了,当他把米袋从右手换到左手,正要吹—下手上的灰尘时,一颗大而晶莹的露珠掉到了他的手心。
乞丐看了一会儿,把手掌递到唇边,对露珠说:“你知道我将做什么,”
“你将把我吞下去。”
“看来你比我还可怜,生命全操纵在别人手里。”
“你错了(我还不懂什么叫可怜。我曾滋润过一朵很大的丁香花蕾,并让她美丽地开放。现在我又将滋润另一个生命,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运,我此生无悔了。” 【精彩片段】
世间万物所具有的价值,皆有分量。这分量或轻如鸿毛,或重若泰山,一如人生。你可以虚度——生的光阴,也可以选择精彩的生命。只要你看中生命的价值,那它必然会用不凡的分量来镌刻你未尽的人生。
(二) 话题作文辅导内容(一)
1、选择较小的切入点
话题作文,写作范围一般都十分宽泛,如果仅把话题当做一个僵死的概念,视为“铁板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笼统地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点要求就是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定“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五六百字左右的篇幅内定出立意鲜明、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善于“化大为小”,还要善于“以小见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这就要求作者在选择“小的方面”的时候,注意所选材料的“现实性、针对性、典型性”。俗话说:“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做到了“化大为小”和“以小见大”,文章才容易出彩。实践证明,凡是选择了较小切入点,并做到了“以小见大”的作文得高分的可能性就相当大。
2、拟好题目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话题作文允许自己
拟题目,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拟题水平,力争使自己拟的题目准确、凝炼、含蓄、新奇,使阅卷老师“一见钟情”。
3、材料新鲜
选材,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本上出现了模式化、规律化的选材倾向,写老师总牵扯到“蜡烛”,写同学总写到“半块橡皮”,写爱心总离不开“希望工程”……诸如此类,把生活生硬分割,使人读之生厌。文章的材料好比建造房屋的材料,但文章对材料的要求永远是“力求新鲜”。想想就可以知道,假如一位阅卷教师连续不断地看到“歌颂蜡烛”的文章,他会怎么判分~所以新鲜的材料是文章获得满分的基础条件。
4、构思精巧
记叙文要写得精彩、写得让人难以忘记,就不得不在文章的构思上下工夫。构思的精巧起“以小见大”、“选材新鲜”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互相包含。一般说来,构思精巧的文章,一定是“以小见大”的,也一定是“选材新鲜”的。构思的范围不能局限在内容或形式,文章的开头、
结尾、过渡、遣词造句都可以纳入。在作文之前,审好文题之后,构思就应该开始了。 5、善于联想
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性的作文形式,要求考生放开手脚,尽情地驰骋在想象的空间,善于多方位地展开联想,这样,才能生发出丰富多彩的思路来。比如话题
“风”,你可以联想到自然界的风:微风、大风、狂风、飓风、龙卷风等等;你还可以联想到社会风气:拍马风、送礼风等等;你可以联想到一种像风一样的流行时尚:金庸热、韩寒热等等;你甚至可以联想到假如你是风,假如你遇到风等等。
6、写出新意
话题作文既然是应试作文,总得给评卷老师一个好的感觉,得—个好的分数。因此,写出特色、写出新意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写作时,要善于“独辟蹊径”,也就是要求我们在立意上要有特的感悟,不人云亦云;选材上要有独到的眼光,不陈题旧话;构思上要独具匠心,不四平八稳,波澜不惊语气上要有独到的魅力,不平铺直叙泛泛而谈。 7、内容真实
与“材料新鲜”一样,内容真实是记叙文的生命保证。那些胡乱编造的所谓“感人”故事,只会让读者反感。有一些同学为了表明自己的“崇高”,文章始终不离“助人为乐、希望工程、捐钱救灾”等,事实上,我们希望社会充满爱,充满关怀,可是我们不希望我们的文章里始终充满假话、充满谎言。
我们作文时应牢记:只有真实的,才是动人的~如果我们一味地为了打动人而胡编乱造所谓的动人故事,只能让阅卷老师反感。当然,我们所说的真实并不是要大家把生活原封不动地照搬上去。我们所谓提倡的“艺术的真实”实际就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技巧性的加工,如设置悬念、修饰语言等。它和内容的虚假是完全不同的。
8、设置亮点
凡优秀作文,都要在“发展等级”中大显身手。要使整篇文章有新意,有特色,对许多考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文章中设置一两处亮点,还是可以做到的。在文章中有一两处让阅卷老师眼睛发亮的闪光点,就可以起到一俊遮百丑的作用。
亮点的表现的多种多有的。何永康说,它可以是一个巧妙的、亏你想得出来的构思,可以是一个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可以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好句,可以是一个用得很有个性的词,可以是一个精练出来的字,甚至可以是一个别具风采的标点……总而言之,它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作文就只能在“基础等级”里徘徊了。 ?醒目的标题。标题醒目,是整篇文章的一个亮点。仅这一点就能使阅卷者为之瞩目,并对尚未谋面的文章产生较大的好感。先声夺人,这是提升作文档次的一种极有效手段。 ?精彩的开头。开头是展现给阅卷者的第一缕“阳光”,考生尤需悉心打造。它不仅奠定了行文的基调,而且也带给阅卷者一份好心境。
?意味深长的结尾。结尾是留给阅卷者的最后一道“风景”,一定要给阅卷者“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惊喜。
?深刻的议论。一段甚或一句精彩的议论,不仅可以升华文章的主旨,而且还能给人以心灵的感悟和启迪。
?动人的细节。如果说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那么细节就是人物的血肉。只有抓住了“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朱自清语),才能使形象丰满起来。
?美化的文面。文面整洁干净,书写端正美观,字体清晰规范,标点准确无误,篇段合乎款式,字数合乎规定,等等。文面美化是也是作文获得高分的一张王牌。 9、写好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描写
心理活动的描写好像是人物无声的语言,它能够把人物的思想活动,复杂而变化的感情
直接表现出来,让读者了解人物在想什么或者想要做什么,人物的情感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它是读者了解文中人物的窗口,也是展示文中人物特点的平台。所以,我们在写作文时,应该学会心理活动的描写。
心理描写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加以描写,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的写作方法。
先看一段精彩的心理描写: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穷人》
[《穷人》中的这一描写,是心理描写中最常见的手法——“内心独白”。这段内心独白把桑娜的内心矛盾刻画得多么细腻、曲折~桑娜未征得正在海上与风浪搏斗的丈夫的同意,而抱回寡妇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孤儿,内心忐忑不安。“他会说什么呢,”“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写出了桑娜的担心——丈夫会反对,因为自家生活极为贫困。“他会揍我的”,表明桑娜很害怕。“这是闹着玩的吗”“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写出了桑娜的自责。“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表明她已下定决心,为了两个孤儿甘愿作出任何牺牲,突出了她心地善良、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美德。]
?我们同学往往是怎么写作文的呢,
“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
[虽然,他用“紧张得要命”、“很是伤心”等词,但我们并不感觉到他有多紧张,有多伤心,原因就是他用抽象的概述代替具体可感的描写。]
?那么如何进行具体可感的心理描写呢,
(1)、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就是自己对自己讲的无声的话。人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会对自己讲不同的话,这不同的话就能反映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把特定状态下自己对自己讲的话详尽地描写下来就能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注意在内心独白之前应加上“想”、“心说”等提示语。
例如要描写上文中那位同学的紧张心理就可以这样写:
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录音机,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2)、用梦幻,巧妙地发出心灵的呼唤。
幻境是反映人物心理的一种特殊而又新颖的表现方式。它常常是一种尚未有过,却可能出现的生活现象的形象表现。
还是以上面那位同学的“紧张”为例。人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下,眼前或耳边会有虚幻的画面或声音,其内容往往是自己最怕看到或听到的,把这些详细地描绘下来,就能十分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进行幻觉描写前也要用一些提示语,如:“似乎看见”“仿佛听到”等。
例如:我好象看见满试卷鲜红的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卷来,使我不得动弹,不能呼吸。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悲伤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笑声。 (3)、用神态语言动作反映内心的变化
一个人的思想的波动,往往能够从人物的言语神态中表现出来,语言行动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人物的心理通过语言行动向外界传达。通过抓住人的形态的变化来刻划心理活动,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写作方法。
话题作文辅导内容(二)
话题及范文学习
1、话题:梦想
梦想是人的翅膀,有了它,人才能飞翔;梦想是最温暖的光芒,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候,它也能把前方的路照亮。儿时的梦想,你还记得吗,长大后,梦想会实现吗,今天的你还会做梦吗,是经历了太多的风雨,还是不再抱有希望,在成长的过程中,你事后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梦想,就做一个梦想大记实,记下你梦中的故事。
我长大了当村长
我长大了当??????当什么呢,说起来也让人可笑,因为我的志向并不怎么宏伟。我是想当——当个村长。
唉,说了半天,只不过是个比芝麻还要小得多的“官”。噢,别笑我想当的官小,它可是我梦寐以求的最理想的官呢。要问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那我就告诉你吧。
我们村地处山区,交通闭塞,土地贫瘠,文化落后。因此长期以来人们不能摆脱掉贫穷的帽子。而现在有些村干部,文化水品不高,平平庸庸,整天只知道围着他自己的几亩责任田转,仅仅在向农民要几项上交款时才到群众中去。这样的领导怎能带领我们致富呢,所以我暗下决心,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当村长,用我自己的理想和才干,干出個样子来,为大家服务。
首先,如果我当了村长,一定要将我们的山村小学办好,将所有的学龄儿童送入学校,学习科学文化只是。其次,我要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真心实意地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同不良风气坚决斗争。再次,就是把我们村的几条土路修成机耕路,让汽车、拖拉机能开进所有居民点,改善这里的交通条件。再就是大力培养一批农技人民,进行科技宣传和只是传授,实行科学种地,广开门路,让人们尽快致富。还是??????
当然,我当村长的理想,并不是靠一时的感情冲动、几句豪言就能实现的,我必须具备做村长的必要条件,而且大家乐于选我。因此我从现在起,就要努力学习,学习政治,了解政策,学习文化,精通业务。为当好村长做准备。亲爱的老师,同学们,不是我说句大话,十年以后,看我的吧~
2、话题:爱
爱是一种信仰,坚定我们前行的方向;爱,是一种力量,给我们最无限的支持;爱,是一种幸福,拥有它,便拥有了快乐;爱,是一种奉献,是无私的给予而不奢回报。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人生无止境的追求。
最深沉的爱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下的《少年爱国者》一文。
故事梗概是这样的:一个贫穷的意大利少年,从小被卖到马戏班,受尽了班主的虐待,过着悲惨的生化。一次,马戏班到西班牙演出,他趁机逃了除涝,坐上开往意大利的轮船,准备返回祖国。同舱的几位外国乘客同情他的遭遇,送给他一些钱。晚上那些外国乘客露骨地攻击意大利人是土匪,意大利是骗子的居住地??????这位频于死亡边缘的意大利少年听到他们对祖国的诽谤后,怒不可谒。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民族的气节,他毅然将钱仍在地上,并高声怒吼:“我不要说我祖国坏话的人的东西~”小小年纪,特别在他飘流异乡,举目无亲,饥寒交迫之时舍弃了怜悯,维护了祖国的尊严,真是可钦可佩啊~我的心被意大利少年对祖国深深的爱所打动。这本书加深了我对什么是“爱国者”的认识。
是啊,对祖国的爱是一种伟大而深沉的爱。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祖国贡献了自己的一切。忆往昔,南宋名将岳飞,他少年是就立志“精忠报国”,曾激励过多少有为青年奋发青年奋发向上;民族英雄邓世昌,为了祖国,率舰向抵减撞去??????看今朝女排大姐姐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终于为祖国赢得了一个又一个冠军;解放军叔叔,保卫祖国,不怕流血牺牲??????
但现在也有少数人却不爱自己的祖国,他们嫌她穷,一味地追求国外的生活方式,在“洋人”面前低声下气,丧失了中国人的尊严,他们为了个人的享受不惜损坏国家利益。这些人是多么渺小,他们的灵魂是多么丑恶啊~
诚然,我们祖国的经济还不够发达,人民生活还不富裕,但是我们祖国有辽阔的疆土,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勤劳勇敢的人民,还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我相信,她没有的一切在不久的将来是会有的。昔日,为了祖国的解放,民族的独立,有多少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献身沙场;如今,我怎能不热爱前人为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呢?
我们从小就应树立爱祖国的思想。爱祖国品是应体现在爱人民、爱集体,关心同学,爱护公物上。爱祖国就一定要为祖国好好学习,使自己具有为祖国建设服务的本领。
“爱祖国要为祖国增添荣誉~”这就是我读了《少年爱国者》的主要感想。
3、话题:笑
笑,选材范围比较广泛,但是要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正因为它是我们生活中平常之事,要写好,就更加困难。首先,选材要新颖,要有新鲜感;其次,语言要优美,有一定的文采,会使文章大大增色。
秋天的笑声
又到秋收时节。每当看到红艳艳的苹果,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令人啼笑皆非的童年趣事——苹果籽儿的风波。
那时,我5岁。一天晚饭后,我们一家人吃起橘子来。我天真地问道:“爸爸,橘子籽儿能吃吗,”爸爸笑着对我说:“这可吃不得哟~要是吃了它,那你就会变成一颗橘子树。”“那吃荔枝核呢,”“那你就会变成一颗荔枝树。”“吃别的水果也会这样吗,”“会的,所以,你吃东西不能吃得太快,要小心得吃。”5岁就是5岁,什么话都听,什么话都记。于是,每当吃水果的时候,我总是小心翼翼地嚼着,生怕把籽儿或核儿吞进肚里。
没过几天,爸爸给我买来一箱苹果。苹果可是我最爱吃的呀~
于是,我三步并作两步,拿起一个大苹果就吃了起来。苹果可真甜呀~我大口大口地吃着,连那条被我视为圣旨的规矩也抛到九霄云外。苹果快吃完了,这时,只听“咕噜”一声,糟了~一粒苹果籽儿被我吞进了喉咙,“哇”,我一口吐掉了嘴里的苹果,用手指一个劲儿地抠,抠得眼泪汪汪,就是抠不出来。
唉~刚才真不该吃得太快。我想:待会儿变树时一定很痛苦,还是睡了再变吧。于是我去睡觉了,梦中,我变成了一棵苹果树,伸手一摸身子,呀!干巴巴硬梆梆像石头一样。我惊醒了,叫起来:“我没变,我没变,是神仙救了我~”话音刚落,爸爸妈妈就是就哈哈大笑起来。妈妈把爸爸哄我的用意说出来——让我养成吃到细嚼慢咽的好习惯。我听了妈妈的话,也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
秋天的笑声多么幼稚,多么快乐~它将永远留在我的心田里。
4、话题:温暖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总有一个角落,可以包容你的一切;总有一个地方,可以温暖你的心灵。
有家是温暖的,因为家是避风的港湾,在那里,你可以躲避寒冷的风雨。
有爱是温暖的,因为爱是冬天的阳光,可以融化你心中一切的冻结。
有朋友式温暖的,因为朋友式雪中的红炭,可以再你最需要的时候,向你伸出温暖的手。
温馨的灶膛
鲁迅先生小时候的乐园实在“百草园”,而我的乐园却是在老家的灶膛后面。
老家的灶膛后面堆满了柴火,柴火旁边有一张烧火凳。它是用一截粗木头做成的,也不知用了多少时间了,已被坐得光滑滑的。灶膛外侧是一只老式的风箱。每当风箱“呼呼”响起,整个灶间便充满欢乐,似奏起了一首优美的交响曲。
小时候我最大的乐趣是跟奶奶一起烧火。奶奶安详地坐在小凳上,熟练地把柴火换成一小把,堆放在风箱旁,然后,由我把它塞进灶膛。奶奶把划亮的火柴丢进灶膛里添柴火。奶奶悠悠地拉着风箱,灶膛里的活越烧越旺,有时火星还会窜出来,把我的头发烧焦好几根。当锅里发出咝咝的响声,冒出缕缕白烟,我的眼前便晃悠着香喷喷的饭菜,直诱得肚子咕咕地叫。于是我就帮着奶奶拉风箱。累了,身子往后一仰,躺在暖烘烘的柴堆上,嘴里含着根麦秆,朝奶奶的耳朵里吹气,害得奶奶直痒痒。每逢这时,奶奶总是笑眯眯地假装用手打我,可是手举到半空又停下来,用她那双粗糙的手抚摸着我的脸。我就依偎在奶奶怀里,摸着她额上的皱纹。那灶膛里跳跃的火光一闪一闪地映照在奶奶的脸上,这时,奶奶显得特别慈祥。
当这个屋里飘着饭菜香味时,我趁着灶膛里还有火星,赶紧将几只番薯埋进草灰里。不一会儿,就闻到了一句香味。我惊喜地从草灰里把番薯拿出来,剥了皮,就往嘴里送,那又松又香的番薯一会就被我吃完了,再咂咂嘴:嗯,好香啊~奶奶看到我这副模样,笑着说:“小馋鬼。快吃饭。”
灶膛,我的乐园,在那里有我儿时无穷的乐趣~
5、话题:未来
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未来社会将变得更加文明,更加美好。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升华、我们自己、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切,在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呢,你不好奇吗,请你展开大胆的想象,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去看看吧~
未来世界
昨夜,爸爸放工回家之后,带了一本科幻小说给我看。我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突然之间,我正站在一个隧道里,我抬头一望,隧道的上面刻着“时间隧道”几个字。我觉得十分新奇,于是便走进去看看。走着,走着,忽然有一线光透出来,原来是隧道的出口,我便赶快走出去。当我一走出隧道的出口,发现那里的世界和我们现代的是不相同的。
我觉得肚子有点饿,便去进餐厅里,想吃点食物。一个店员走过来问我吃什么,我拿起一本菜谱,见菜谱里面的食物都十分好吃,我便叫了一个猪扒,但店员送来的却只是一只大碟子,上面盛着一粒橙色的药丸,我十分惊奇地堆店员说:“我要的是猪扒,不是药丸~”但那店员说:“这里药丸就是猪扒,它含有大量的营养,请你尝尝吧~”我吃了这里药丸之后,觉得味道不错,而且还有很浓很浓的猪扒味道。
我走出了餐厅,想乘车都别处看看。当我一上车,那车上的景物更令我惊奇。车上有茶楼、游泳池、快餐店等等。我十分喜欢游泳,看到游泳池边有泳衣售卖,便走过去买了一件。急忙地换上便跳下水去。那里的水比其他游泳池的水要清凉、舒服。游完不久,我就到快餐店买些食物吃。那间快餐店十分别致,它是由糖果砌成的:它的门是由巧克力砌成的,屋顶是由饼干砌成的,四面的墙是由糖砌成的。我到门边,咬了一口巧克力门齿,味道十足,当我走到巴士门口,正想下车的时候,突然被人一推,我便跌下车??????我被吓醒了,原来是自己掉下了床~
6、话题: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线路,将地理位置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许多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按某种协议进行数据通信,以实现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在这个信息时代,网络成了人们查阅资料、聊天交友的最大平台,网络给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和快乐,也给日常生活带来
了一些不良影响。
网虫就是偶
我最爱玩电脑游戏。
我可是一个电脑游戏迷,不打游戏的时候,手指直发痒;但一碰到电脑,就如鱼得水,什么烦心事都抛在了脑后。爸爸妈妈对我发布“封杀令”,只许周五晚上到周日才可以玩电脑。
因此,周一到周四就是我的“痛苦时段”。每逢周五,我就盼星星,盼月亮,盼着快点放学。当“放学”这两个字从老师口中说出时,我就如获“特赦”,像箭一般朝家跑去。这时的我恨不得能插上翅膀。一回到家,我便把书包往床上一甩,三下五除二,迅速而熟练地打开电脑,津津有味地玩起游戏来。
那天,余老师说要回家查查关于动物的资料,这可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眼珠骨碌碌一转,计上心头,可以??????一到家,我便急忙打开电脑,妈妈跑进来虎着脸说:“今天又不是休息日,你怎么可以玩电脑啊~”“老师说了,今天要查资料~”妈妈不信,打电话给同学,知道我没有骗她后,只得勉强同意:“只许查一个小时候哦~必须做完作业才能查。”我听了一蹦三尺高,心中像绽开了一朵艳丽的鲜花。晚上,我以飞快的速度完成好作业,当检查过没有错误后,“圣旨”又来了:“不许做与查资料无关的事情。”我听了连连点头,用15分钟就把要查的东西查好了,剩下的时间干什么那,我何趁妈妈看电视的时候玩一会儿。哈哈??????
有一回,我又忍不住想玩电脑了,有什么办法可以通过妈妈的审查呢~想了好长时间,一个计谋浮上了脑海。做完作业,我又像往常一样把作业给妈妈看:“妈妈,今天老师说要写一篇作文,先打腹稿,叫《我最爱玩——》。我想写玩电脑,可您??????”还没等我说完,妈妈便抢过话头:“你不是前天才玩过吗,想想以前是怎么玩的,写一篇不就完了。”“前天玩什么我忘了,今天打算再?复习?一遍。”我耍起了小心眼。妈妈又不信,打电话问同学,这一招可难不倒我,我早已和同学们串通好了。打了一会儿,妈妈就挂了,看来我的计谋是成功了。妈妈嗯嗯唔唔:“算了,再放你一时马,时间到了可别怪我无情哦~”“是~”我向妈妈敬了个“军礼”,大声叫“耶”,急忙跑向电脑。
哈哈,这就是我,一个爱玩电脑游戏的人。
7、话题:环保
21世纪,环保是人类关注的重大问题。你知道这些日子吗,
3月21日,“世界森林日” ;
3月23日,“世界气象日” ;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
6月5日,“世界环境日” ;
6月17日,“世界防止荒漠化和干旱日” ;
7月11日,“世界人口日” ;
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
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 ;
12月29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
一个个纪念日表现了世界人民对于各种环保课题的关注,一次次行动体现了世界人民对于恢复自然与维护生态平衡的信心,全世界都在努力地行动,保护全人类的家园,我们也应该关心爱护生态环境,从“我”做起。
“请不要破坏地球环境”
鸟爸爸、鸟妈妈、鸟宝宝和其它小动物们一起生活在一片安静祥和的大森林里,和睦相处,非常幸福。
有一天,一辆大卡车驶入了美丽的大森林,动物们都好奇地张望着。只见从车上下来了几
个彪壮大汉,他们手里提着电动伐木机器,在“吱吱”的噪声下,一颗颗参天大树纷纷倒下了,小动物们只好个个弃家而逃。终于。伐木工准备伐鸟妈妈居住的那刻大树了,这时,鸟妈妈正在孵鸟蛋,鸟宝宝个个都恐慌地向鸟妈妈叫喊,鸟爸爸围着伐木工拼命地啄,百般阻扰,希望能阻止他们破坏自己可爱的鸟窝,好让鸟妈妈把蛋孵化成功。但是,无情的伐木工还是将鸟爸爸打死了,鸟妈妈十分难过,伤心地带着鸟宝宝们逃出了大森林。
鸟妈妈发现地球上的森林被砍伐得越来越少了,无处安家。她带着孩子们不停地找地方安家,又不停地搬家。同时她发现有无数的枪口在对着它们,鸟宝宝们已越剩越少,它们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呼吸不到清新的空气,更要时刻堤防“猎人”的袭击。
一个晚上,鸟妈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和孩子们又回到了安静的大森林里。森林里依然是那么美丽,鲜花遍地,绿树成荫,幽雅怡静,空气里到处浮荡着野草嫩枝的香味,鸟宝宝们在无忧无虑地歌唱,不时还引来无数的蝴蝶翩翩起舞??????“叭叭”的猎枪声打断了鸟妈妈那甜甜的梦。她真不知道它们还会不会再过上原来那宁静的生活,她多想对人们大喊:“地球属于你们,但也是属于我们的~请不要破坏地球环境~”
8、国庆
祖国妈妈,我爱您
——观国庆阅兵有感
2009年10月1日,我们伟大的祖国成立60周年,在首都北京举行六十周年盛典。参加六十周年盛典的,有**同志、**同志、刘祺同志,等等,还有分别来自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等嘉宾来参加盛典,场面非常热闹、壮观~
天安门前面的道路上耸立着56根团结柱,每个柱子上画着一个不同民族人民的肖像,象征着56个不同民族团结一致守护我们祖国。
早上10点整,典礼正式开始。这时六十门大炮齐发,在排山倒海的炮声中,护旗手拿着红旗踏着整齐的步伐,一步一步地从人民英雄纪念碑走向升旗台,接着,升国旗。这时全场唱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五星红旗在洪亮的歌声中慢慢地升起来了,多么壮观啊~
接着,阅兵式开始了,首先我们的首长**同志亲自站上小桥车从白石桥出发,一边看着受检阅的部队,一边对海军、陆军、空军等士兵们说:“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士兵们接着说:“首长好、为人民服务。”
到了10:45分,阅兵式开始了。海军、陆军、空军、炮兵等等陆续步行经过了主席台,接受首长等领导们的检阅。这时,人民空军的飞机排着人字形和梯形飞过来了,你看那歼击机、直升飞机尾部喷出来的彩色烟雾是多么迷人啊~这象征着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 阅兵式完毕,到了群众游行的时间了。你看这些年轻人拿着花圈和花球,一边唱着动听的歌曲,一边舞步向主席台经过,它们多么有朝气啊~接着到彩车表演了。34辆来自中国不同省的彩车向主席台经过,它们五颜六色。色彩斑斓,多么漂亮啊~然后一千名少先队员戴着花环,手拿着彩气球,在天安门前放气球,顿时天安门的上空五颜六色。这时广场上充满了欢呼声和喝彩声。气球逐渐升高、飘远,象征着祖国蒸蒸日上、国泰民安。 我们的祖国,亲爱的祖国妈妈祝您生日快乐;亲爱的祖国妈妈祝祝您百业兴旺;亲爱的祖国妈妈我爱您~
祖国,我为你骄傲
让我们五十六个名族的兄弟姐妹,团结一致,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奋斗吧~让我们的祖国为有我们而骄傲~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弹指一挥间,半个世纪过去。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60华诞的光辉日子。通过阅兵大会,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强大。庆典开始时,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响彻了整个天安门广场,鲜艳的五星红旗像一束火焰在天幕上燃烧。**总书
记肃立在敞篷车的正中央驶过金水桥,向海陆空三军问好。“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的问候如和煦春风,温暖军心。 “首长好~为人民服务~”官兵们的回答似惊雷回荡,山呼海应。包括三支“娘子军”在内共徒步方队14个,装备方队30个,空中梯队12个,共计4732人,每个方阵都有着雄伟的气势,精良的装备,高昂的士气,充分展现了中国的力量。
60周年的国庆阅兵庆典,激起了我们滚滚心潮~我情不自禁地感叹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多少的艰难困苦,才有了今天的伟大成就啊~伴随着共和国逐步发展壮大的步伐,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解放军在**、**、**,**为核心的几代领导人的带领下,发扬光大我国优良传统的美德。他们为了中国能够更好的发展,不惜献出了他们一生的心血,他们是多么的无私、伟大啊~如果没有他们,本文来自于免费范文网就不会有中国的今天了……这次国庆阅兵典礼,向全中国展现了他们一生心血的结晶,向世界展示了新时期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我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我为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感到自豪……
记得60年前的今天,**就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解放全中国”~今天,****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发表重要讲话。如今,中国繁荣昌盛,蒸蒸日上。作为中华民族子女的我们,难道不应该努力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发扬光大吗,难道不应该为祖国作出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吗,是啊,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未来的发展需要靠我们的努力。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也曾写道“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让我们五十六个名族的兄弟姐妹,团结一致,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奋斗吧~让我们的祖国为有我们而骄傲~
观国庆阅兵有感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60年弹指一挥间。金秋十月,秋风送爽在这个让人心旷神怡的日子里,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60华诞。我们迎来了祖国母亲60岁的生日。在这个不平凡的日子里,在首都北京举行了盛大的国庆阅兵仪式。
上午10时在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的伴随下,随着一声响亮的声音“起步~走~”。阅兵开始了。
在鲜艳的八一军旗引领下陆军学员方队,空降兵方队,女兵方队,预备役方队等14个徒步方队,迈着整齐步伐,雄纠纠气昂昂,齐刷刷地走来。
紧接着伴随着隆隆的轰鸣声,战术装备方队缓缓驶来。接受检阅的500多台装备,为我国自行研制,其中大多数为首次亮相。巡航导弹、机动雷达、无人机和卫星通 信车等信息化装备,性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由陆、海、空三军航空兵151架战鹰编成的12个空中梯队呼啸而至。预警机、加受油机联袂亮相,轰炸机、歼击机气势如虹,武装直升机、侦察直升机气贯长空。 随着我国首批战斗机女飞行员驾驶着高级教练机在天安门上空拉出五道彩色烟带,气势磅礴的国庆60周年阅兵圆满结束。
这次国庆阅兵向世界展示了新时期我军建设的巨大成就,更向世界展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和强大的军队而感到自豪。
中国正以一个更高的姿态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巍然屹立在世界之林。 让我们一起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明天更加繁荣昌盛。
畅想亚运
感动,2010年
感动,2010年
百年的期盼,千年的等待。历史的时针,终于指向了2010.
2010,活力广州的再次腾飞;
2010,激情亚运的崭新纪元;
2010,亚洲一家亲的伟大盛会。
白云山上。我托信鸽,捎去羊城人民用千年文明谱写的音符,向亚洲隆重宣告——2010,广州准备好了~
珠江之源。我请山泉,汇集叶面清晨收获的第一滴露珠,去酿造吐鲁番的美酒,和着新生儿“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一声欢喜向全亚洲热情发出邀请——2010,广州欢迎你~
南海尽头。东方地平线,太阳升起的地方。中华民族素能为人类领航。如今,她更不负众望,精神抖擞、整装待发,轰轰烈烈地擂响了猎猎战鼓。
五羊之巅。劲松不老、青春永驻。智慧与力量的汇合、理想与实现的碰撞。我们雄起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与世界拉近了距离。
此时此刻,我感动了。
美丽富饶的广州哟~你高楼林立,绿树成行。在五羊的幸福目光里,鲜花盛开、欢歌笑语,你繁华迤逦的景色让亚洲友人赞不绝口,你享誉世界的美食让远方宾客流连忘返。
文明和谐的广州哟~南越王墓的豪放、镇海楼的雄伟,见证了你是东方的曙光,你是南海的水源;2010年的广交会,向人类诉说着你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如今你更是一年四季莺歌燕舞、瓜果飘香,用南国明珠的灿烂,为祖国赢得了骄傲。
此时此刻,我又感动了。
我为我生逢盛世而庆幸、我为我能亲眼见证2010而自豪、我为我能亲手传递亚运圣火而骄傲。
我真想为2010做点什么,我不知自己能不能为2010做点什么。我始终高呼:中国加油~亚运加油~
摘一朵玫瑰装点你,彩虹说,那不够鲜艳;谱一首曲子歌颂你,号角说,那不够激昂;写一行诗词赞美你,蝴蝶说,那不够高亢。我只好用汉字的横平竖直,为你立下一座座丰碑。
此时此刻,我不只是感动了。
我明白了,2010来之不易。她是神州大地血与泪的诉说;她是中华民族苦与乐的融合;她更是长江与黄河千年不老的见证。
我懂得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肩负着祖国的明天、民族的未来。
此时此刻,我热血沸腾了。
腾飞吧,广州~
跳跃吧,亚运~
专家点评:文章的开头气势不凡,关于2010年的4句话4个评价,简洁有力。接下来,“白云山上”、“珠江之源”、“南海尽头”、“五羊之巅”,4个概括力极强的短语为4个自然段的开头,显示了小作者驾御语言游刃有余的实力。全文中,“感动”贯穿始终,紧扣题目,结构完整、整齐,浑然一体。文字相当有感染力,整篇文章读来让人有一种愉悦之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和心中的亚运相遇
我对花城广州的印象,一直是浅白而单纯的。潮湿的空气比水更沉静;争艳的百花比光更热情。
依依的杨柳绿了春岸,炎夏的荷娇笑推推搡搡,秋日的桂香化成软绵绵的糖,冬天的窗害羞的抹上了薄薄的霜。这些碎片拼成了悠然的诗意花城。
如今,和谐亚运张开双臂拥抱了这个热情的城市。广州人心中的喜悦,像是正在盛放的充满希望的木棉。
真正和心中的亚运相遇,是在这个优雅的春天,文明和希望组成了和谐的风景线。
造型优美舒展的亚运会会徽在城市中央升腾,似一把不息的火炬,带着这个城市特有的骄
傲熊熊燃烧。
这时候,我拦住了一辆的士。
的士司机看到了我手中的英语书,司机咧开嘴笑了一下,用英文跟我打了一个招呼。我十分惊奇,试着用简单对话跟跟他交流,司机俏皮的用有点生硬滑稽的语调一一回答。神色十分骄傲。为了准备亚运会,展现文明广州的自信和魅力。而开始学习英语,以便更好的与外国友人沟通。他眉开眼笑的说。
一路风景,小鸟充满希望地吟唱着勤劳;摇曳多姿的花传达着喜悦的信息;刚刚路过的公告栏还挂着亚运的倒计时(((((((
看到这些,我想到了我心中的亚运(那是一个洋溢着欢乐与激情、精彩和力量的体育盛会。代表了广州欣欣向荣的城市风貌,使广州拥抱亚洲、走向世界的象征。鲜活富有活力的亚运会,是凤凰涅槃中复苏的希望,是“祥和如意乐洋洋”所传达的对“吉祥、和谐、圆满和快乐”的美好向往。
亚运,是高飞的梦,洁白的翼。也是对未来憧憬的一双双稚嫩的眸中的风景。我捕捉到羽翼下如秋毫的细微(((((((
我看见几个女孩自觉地弯腰拾起了地上的垃圾,轻轻丢进垃圾桶。简单的动作,温暖落在她们栗色的发梢上闪着幸福的微光。
我看见一位穿着中山装的老爷爷,热情的为迷路的外国友人指明方向。虽然他们肤色不同,语言不通。但那双布满皱纹的手,着急的做着夸张的动作,让这两颗异乡的心挨在一起。听着外国友人一连串的“谢谢,谢谢((((((”爷爷如释负重般露出笑容。微黑而善良的脸乐成了一朵大菊花。
一瞬间,我感受到一种内心深处的欢愉。仿佛看到,许多双手正紧紧地握在一起;许多颗真诚的心契合的交织在一起,变成了鲜艳如木棉色的两个大字――团结~
我看见广州人的心中闪着熠熠光辉,自豪的情感带着麦的金色,流光幻彩在含着笑意的眸。 我心中的亚运会,辉煌、盛大。我们灵魂的善良美好被召唤在这个美丽的地方,人们彼此微笑着、鼓励着,因为有着相同的理想和情怀而欢聚在一起。为未来,为世界,为希望,热情高歌~
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团结。在路上的这段时间,我看到的一个和谐的花城,心灵与心灵的契合在云霄中碰撞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妙响,我在这徜徉不去余音中,倾听出孔子所言的“是谓大同”
向远望去,阳光恬静的亲吻着笑的正欢的一切生灵。我知道,这条通往理想的道路不会停止;对于美好的追求不会消失。我们欢笑地在大地上与麦色的阳光一齐奔跑。
,,,,年亚运盛会不止一次出现在我的梦中,大家携手一起向前奔跑。看那一树花开、一树繁花似锦,亚运忽的眉开眼笑了。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幸福~
在这个优雅的春天,我和心中的亚运相遇。
呼啸而过的风景中,一轮明亮依旧微笑;
灵魂深处,酝酿着破晓的希望光芒
然后,温暖撒了进来
传说,太阳再次冉冉
耀以心畔。
专家点评:相当富有诗意的开头,“依依的杨柳绿了春岸,炎夏的荷娇笑推推搡搡,秋日的桂香化成软绵绵的糖,冬天的窗害羞的抹上了薄薄的霜”,四个排比句将一年四季的特点跃然纸上,文笔优美行文流畅。以诗意开头,再以诗意结尾,前后呼应,结构紧凑、完整。凤头豹尾,是此文最大的优点。
话题作文辅导内容(三)
话题练习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书伴随着我们长大,书牵动着我们的喜怒哀乐,维系着许多亲情友情……请以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可以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也可以写童话、寓言等故事。
2、请以“珍惜”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定。(你也许遇到过许多:幸福、理想、成功、失败、友谊……的体验使你珍惜)
3、一位年迈的北美切罗基人教导子孙人生的真谛。他说,在我内心深处,一直在进行着一场鏖战。交战是在两只狼之间进行的。一只狼是恶的——它代表恐惧、生气、悲观、悔恨、贪婪、傲慢、自怜、怨恨、谎言、妄自尊大、高傲自私和不忠。另一只狼是善的——它代表喜悦、平和、爱、希望、承担责任、宁静、谦逊、仁慈、宽容、友谊、同情、慷慨和忠贞。同样的交战也发生在你们的内心深处,在所有人的内心深处。
听完他的话,子孙们沉默不语,若有所思。
过了片刻,其中一个孩子问:“那么,哪一只狼能获胜呢,”
饱经世事的老者回答说:“你喂给它食物的那只。”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想呢,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在所有人的心灵深处,进行着一场善狼与恶狼怎样的较量呢,请以材料所表达的意思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
4、因为小儿麻痹症,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忧郁和自卑感越来越重,甚至拒绝所有人。但也有个例外,邻居家那个在一场战争中失去一条胳膊的老人却成为她的好伙伴。 这天,老人用轮椅推着她去附近的一所幼儿园,操场上孩子们动听的歌声吸引了他们。当一首歌唱完,老人说道:“我们为他们鼓掌吧~”她吃惊的看着老人,问道:“我的胳膊动不了,你只有一条胳膊,怎么鼓掌啊,”老人对她笑了笑,揭开衬衣扣子,露出胸膛,用手掌拍起了胸膛……
晚上,她让父亲写了一个纸条贴到墙上:一只巴掌也能拍响。从那以后,她开始配合医生做运动,试着扔掉拐杖独自行走……她相信自己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行走、奔跑…… 11岁时,她扔掉了拐杖。1960年罗马奥运会上,她夺取了100米短跑冠军。 论文她就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美国女人——威尔玛.鲁道夫。
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5.假如你的一生是倒过来活的——也就是说,如果你能活150岁,那么你一生下来就是150岁,第二年是149岁,第三年是148岁,依此类推——你真的是越活越年轻了。如果是这样,你想想会有什么可喜、可乐、可悲、可叹或可笑的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