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论语译注读后感》1800字
论语译注读后感
还依稀记得,第一次接触论语是过年的时候妈妈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那时候太小,不知道是《论语》里的,但是却马马虎虎知道它的意思了,“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妈妈解释的很简单就是对远方朋友的欢迎。自古以来来,中华名族是礼仪之邦,中华五千年文化一直是历史上的一朵奇异之葩,而中华礼仪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份子自然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而我们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弘扬与传播发展自然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与义务。从小到大,从身边的很多大事小事,生活里的习惯的方方面面上可以看得出来,家长、学校、国家都在这种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与灌输中发挥着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颗种子质量再好还是需要水分和营养才能健康成长的,所以,从小我们就被教导着。我们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现在正在上大学,可以说直接接学习,间接理解到的论语知识有很多很多的,而《论语译注》一本就较好的整合了我们以前学过或者没见过的论语语录知识。在阅读过程中有惊喜,有重逢,有懵懂,有领悟,惊喜其中的奥妙,重逢旧时的“故人”,懵懂于其中的古文言,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 《论语》这部书基本上可以称之为我们中国人的圣经,几乎所有中国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都得从这部书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指路明灯,当然暂且不论此明灯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的道路。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关于《论语》的这种注解类书籍就至少有3000部之多。这其中的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有好的,也有坏的。这里面比较著名的,大概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可以说把儒家的学说推向了顶峰。那么,这浩如烟海的《论语》书籍,如何读呢,哪种思想比较正确反映孔子的真实思想呢?答案是《论语译注》——杨伯峻注。
杨伯峻先生,是一位研究古汉语语言文学的专家,生于清末民初时期,自小接受正统教育,对先秦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力。读这本书,可以让人相对客观的了解到孔子的真实思想,而不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奴役百姓,而这个客观的思想本身,其实就是孔子所要表达的想法。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其中我特别尊崇的是孔子讲究的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另外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
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作文二:《《论语译注》读后感》3700字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上册,书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释,阅读这本书可以一边复习原文,一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这使我收获很大。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第一”,这是《论语》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学习”主题的对话讨论,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学习”,还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经常提出孔子的优点,并心向孔子学习。其为人处世也深得孔子的赞赏。
曾子,姓曾名参,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他的学习方法之一,他每天都会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了心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都复习了呢?”
子禽,姓陈名亢,孔子的学生之一,他的特点是非常好问,遇到什么小问题也要请教孔子,所以进步总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助并耐心讲解。他那么博学却始终保持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人们夸他他也从不骄傲。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如果三个人走在一起,当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去学习,以他的短处为自己改正的参照。”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懂得了: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优点,就算有天大的学问,也要像孔子那样谦逊好学。 有子懂得欣赏他人,曾子坚持每日三省,子禽总是勤学好问,孔子更是善于以他人为师,这些都是我学习的好榜样。以后我还要进一步研读《论语》,做一个有思想、有学问;爱反省、善学习;不骄傲、不自满;懂礼貌、又孝顺,拥有美好品德和更多学识的真正优秀的人。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
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
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兴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欢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欢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他的笔墨不多,但他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他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他生活在现代,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上外交部长了。据说他当年白净的脸上长着有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现在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他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人,即使没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么着也算得上是特别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个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么主动要求给他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他已经到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有几个比他更富的?现在又有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上,似乎没有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他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应该与他的能力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是我在这本《论语译注》中最喜欢的一段话。像颜渊那样,唯唯诺诺,谁都喜欢的弟子虽然缺乏争议,但是过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华,淋漓尽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华,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何必那样束缚自己呢?
《论语译注》读后感
在中华名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作文三:《《论语译注》读后感》2500字
[《论语译注》读后感]
在中华名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译注》读后感。”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
一个新的自我。论语译注》读后感
在中华名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作文四:《论语译注读后感》1900字
精品文档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一:论语译注读后感
孔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试想一下在距今如此遥远的时代,就有人能发出如此真确的主张。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不错,只要真正掌握了孔子的思想,何愁无法在这世上立足?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论语》集齐了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告诉读者大大小小做人的道理。虽然孔子的政治道路不是那么的理想,但是他的教育事业还是十分成功的。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篇二:论语译注读后感
1 / 4
精品文档
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兴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欢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欢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他的笔墨不多,但他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他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他生活在现代,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上外交部长了。据说他当年白净的脸上长着有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现在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他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人,即使没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么着也算得上是特别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个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
2 / 4
精品文档
人怎么主动要求给他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他已经到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有几个比他更富的?现在又有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上,似乎没有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他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应该与他的能力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是我在这本《论语译注》中最喜欢的一段话。像颜渊那样,唯唯诺诺,谁都喜欢的弟子虽然缺乏争议,但是过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华,淋漓尽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华,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何必那样束缚自己呢?
人生意义的大小,不在乎外界的变迁,而在乎内心的经验。应*届毕业生网.yjbys.,帮助毕业生找到更适合的工作,
3 / 4
精品文档
感 谢 阅 读~
4 / 4
作文五:《论语译注读后感》5300字
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译注>读后感(一)
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灵魂,所以当你阅读的时候,你能够走进去,你就能与书中的灵魂对话。每一本好书都体现着人性,所以当你从中体会到人的伟大和崇高,你就会发现这本好书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在这安静的下午,沉浸在书中的我已悄然懂得了这本《论语译注》的内涵。
在慢慢咀嚼那些富有哲理的语言中;在静静地感受那些通俗易懂的译注时,眼前时时会出现几个鲜活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孔子、子路、颜渊、有子……
其中,孔子的言论对我的影响颇大。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助并耐心讲解。他那么博学却始终保持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人们夸他他也从不骄傲。《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在《论语译注》中,我对于'仁'的理解尤为印象深刻。孔子的'仁',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社交性、实用性等。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如何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仁'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这本译注中不仅了解其中含义,更能深入内部奥妙,探求人生哲理。我们能够从《论语译注》不断挖掘出价值内涵,从而推导出人类和谐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根源。孔子的一系列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依旧具有普遍实用性和永恒价值。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其起源于孔子的孝道观。作为一个思想家,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孝是做人的基础,人之行莫大于孝,连孝都做不到,那其他的品质更无法说了。'子曰:弟子,入则孝,谨而信,风爱众,而亲仁。'可见孝之重要性,可谓是对孔子孝道思想的延伸和发展。
孔子的孝道思想分为很多层面,其中最贴近我们的则是子女对父母的孝。孔子在与其弟子的讨论'三年之丧'的对话中这样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子女就算只念到幼时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之丧。可见父母无微不至地疼爱自己的子女,为子女无怨无悔地付出,子女自然会有
报答之心,因而向父母行孝尽孝,子女对父母的孝,则是儒家文化极为重视的思想。
我认为这本伟大的著作,为我们解说了孔子思想的重要性与意义,阐释了生活中的种种都离不开这位伟大人物的思想。因此,当我深究孔子思想后,我开始思索,我应该过什么样的人生?我是否具有思想中的各种品质?我的人生是否有价值?
对于我而言,人的人生真正价值在于精神上的胜利,譬如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其表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的核心理念是'仁爱'主要指一种高尚的品德,仁爱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美德都是围绕这种道德修养而展开的,一个人想追求人生真正价值,应该以爱人为主要前提。'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人在物质上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赢得我们崇高的敬意,真正的敬意在于精神上的,才能使我们感动,并为之震撼,正是因为孔子思想具有精神上的心境,才是我们永远追随,百看不厌,并为之着迷。论语译注》的内容十分广泛,具有哲理性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一滴水是小的,一块石是硬的,但一滴滴的水不断地滴在石头的同一地方,天长日久,水滴竟可穿石,同样我们一次努力的作用是渺小的,但是坚持不懈,不断努力,终会成功。'这是我在看完这本译注后的心声。从这本《论语译注》中可见,孔子他的门人将孔子人生的言行和经历记录下来,长期久积,最终成为一部集子,一笔一划,一字一句,都来自孔子和他的门人不断努力,坚持不懈。
《论语译注》所体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微微动人,这是一本书,是一本好书。
论语译注读后感(二)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生命中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当我静坐书房,捧起《论语译注》这本书,听着耳边沙沙的翻书声,闻着淡淡的书墨之香,何等惬意,何等舒畅。读《论语译注》这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给我带来了快乐,让我摆脱幼稚,逐渐成长。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交流,都是心头的一次洗礼,都是充满乐趣的。在阅读中,我与作者交流,在交流中我>幸福着他的幸福,快乐着他的快乐,追逐着他的追逐。
读了《论语译注》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读到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可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这是一件快乐的事。高山,是那样的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的壮丽无边,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的点滴之长。
读了《论语译注》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宜君子乎',我读到了:我们要把一切都想得美好一些。它告诉我们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快乐的。于是,我不敢让一日闲过,怀抱信念,拥着信心,在快乐中拥抱生活,在充实中感悟人生,在感
悟与交流中得到了心灵的洗礼和灵魂的升华。我们不应该怀着任何的怨恨去对待每一件与自己相关的事,去对待每一个伤害亏欠自己的人。生活于我们每个人只是一段客旅,我们只是生命的过客,也许幸福会让我们停留的脚步久一些,停留的时间长一些,但终究止不住我们前行的步伐,只要我们带着一颗快乐的心,生活就会充满快乐,明艳动人的花朵才会在我们面前尽情开放。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着它笑,它也对着你笑;你对着它哭,它也对着你哭。天地宽广,道路坎坷,带着快乐的心去>倾听花开的声音吧!
面对着《论语译注》这本书,我轻轻翻开书页,与他进行心灵的对话,我仿佛到了一个广阔无比,奇妙非凡的世界。读书给我带来了快乐,这种快乐,像策马于原野之上,如泛舟于西湖之间,似尽欢于游戏之中。与《论语译注》这本书为伴,让心灵在一次次的洗礼中得到升华。
让我们记住'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这句忠告,沉醉在《论语译注》这本书的馨香中,快乐读书,快乐生活吧!
论语译注读后感(三)
在中华名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论语译注》读后感
在中华名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作文六:《论语译注读后感》3800字
《论语译注》读后感
在中华名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在中华名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
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论语译注》读后感
在中华名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
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
作文七:《论语译注读后感》5100字
精品文档
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作为圣人孔子精华的浓缩,从早时的科举,到如今的考试,都会有所涉及,由此可以看出《论语》的珍贵,与古往今来的人对它的重视。《论语》被许多人所注释过,而其中较为认可的,是 杨伯峻的 《 论语译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精髓之所在,我们 逐渐 开始每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开始 不断 审查自己,开始以义作为准则,凡事则需尽仁。
孔子的中心思想与 最高的道德原则 是”仁,“ 仁包括着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而孔子尤为喜爱的弟子颜回,也是因为:”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在”仁“中费了许多笔墨,如:”当仁,不让于师。“ 等,仁,为人之本。是最适合当作标准,审视自己的。
在《论语》中,我对君子感受颇深,所谓君子,是儒家理想的人格典范,是最能体现儒家风范的代表。《论语》中曾多次阐述、 并用详细的比喻告诉我们 君子的标准,如”君子不器。“ 并以小人为最低等次来进行对比,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由此看来,想要达到君子的境界,还有待努力。不过,这并不能使 我们的 理想降低层次,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论语 》 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之作,《论语》拨开人生
1 / 9
精品文档
的层层迷雾,指明了方向,剩下的需要我们去实践。它给予给我们的淳淳教导,是我们一生所要谨记的,是一生所要学习的,是一生所要领悟的。 我们应按照《论语》,去严格的要求自己,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境界获得更大的提升。
以前是不喜欢读《论语》之类的”古董“经典书籍的,觉得生涩难懂,也不符合时代潮流。而这个寒假,却对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爱不释手,不仅是因为他把《论语》很好的诠释出来,也因此让我改变之前错误的想法,对中华名著产生了浓厚兴趣。
看杨先生的这部书,打开来马上就能了解到杨先生治学之严谨,对于研究之认真。《论语》中的文字,他不会随意解释任何一个字,如果不把这个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会写在注释中的,所以,常常会发现,在注释文字中,关于一个字的解释,杨先生需要引经据典,甚至还要讲上一段故事,然后才告诉你,这就是他如此翻译这段文字的原因。可见,他对于这本书所倾注的心血是现在很多所谓教授所不能比拟的。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
2 / 9
精品文档
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孝道方面,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
3 / 9
精品文档
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我们不要把《论语》放在一个神的位置顶礼膜拜,也不必把他放在脚下踩上两脚,这本书是中华民族承继了上千年的文化根基,我们不能轻易把它忘掉,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着《论语》的血,而之所以是中国人,《论语》是我们的根。
《论语》中有一句话我甚为喜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话的原句是:“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在人与人关系中体现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在人与人关系中体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译注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
当我们遇见不会做的事情想做的时候,总会要求自己的父母去完成,然而当父母没有办好事情的时候,我们总是抱怨、责怪。总是责怪父母这个做的不好,那个做的不好。
再向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小男孩,脾气很暴躁,
4 / 9
精品文档
整天都喜欢生气,怨天尤人。后来有一天,父亲对小男孩说,从今天开始,你每生一次气就在墙上顶一颗钉子,只要保持一天不生气,就拔下一颗钉。一开始,墙上钉了好多钉子,后来渐渐地,男孩开始克制自己的情绪,每天拔一颗钉,一颗两颗??,钉子终于拔光了,男孩也逐渐变得开朗了。
我想说的是:面对一切的事物,我们都应该学会宽容和体谅,而不是一味的责怪与抱怨。
《论语》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记录的是孔子与其弟子的日常对话,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使在今天,我们的现代化社会,论语中的思想依然具有意义。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我们变得浮躁,尤其是对于金钱名利的追求,有时甚至使一些人迷失了自我。而《论语》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译注读后感文章论语译注读后感出自
://.gkstk.//wk-78500000843921.html
,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5 / 9
精品文档
这段对话讲的是子贡认为境界,重在”克制“二字,克制内心的欲望而达到清心寡欲,实则可取。然而其危险万分,稍一动摇,便至于不仁不义之地,实在不够坚定。而孔子所谓的君子,则将德行化为自发之道,由内心顺乎自然地感到快乐与敬礼,则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无论欲望功名如何进攻,都不可动摇,才是正道。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都以为做到子贡所说的就好了,其实孔子所指的自发之道才是真正的境界。
在为人处世方面,孔子更是都独到见解。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意思是人不庄重,就无威严可讲,品行浮滑,学问的根基也不能稳固。作为君子,应该有忠信的品德,不要轻教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过失,不要放弃对德行的追求,不要害怕悔改。人谁无过。君子与小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不坚持过失,有不怕改正的勇气。好的品行,不在步步不偏不倚,而在心中存在随时把自己的行为努力向好的一方矫正。君子,不过是内在不”小“的那些人而已。
我一直以为所谓儒学不过是表面上推崇中庸、仁义、 礼教等虚有的东西,做作的让人厌恶。 他和他的弟子连种稻插秧都不会还自居君子圣贤,所有的人民在他们眼里都是低微贫贱的人。”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可见孔子有
6 / 9
精品文档
歧视妇女的嫌疑,另外 我至今还记得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鼓励他的同乡努力刻苦学习,尊师:”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我承认,宋濂真的很尊师。可是正是这种方式让中国由盛转衰,不敢出一言以复就没有新观点新态度,就没有创新。
苏格拉底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主张学生勇于创新,所以出了一个柏拉图,柏拉图同样没有”架子“,又出了亚里士多德。希腊三贤在哲学物理学都有很好的建树~
儒学,是该让人唾弃,放在脚底踩的东西~~~
我甚至觉得古代封建的黑暗落后都是独尊儒术的结果, 没有了”百家争鸣“,那就是剩下了专制。它至今仍旧影响着政治、教育、法律~
可是,事实上是这样吗,
读完《论语译注》我发现了我自己的目光短浅,相反,我觉得孔子不该出现在那个时代,那个黑暗的时代~孔儒的思想很超前,他说推崇的大同社会就是我们现在初级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我们至今也没法做到,古代黑暗帝国怎么可能实现呢,古代君王扭曲了儒家思想,他们黑着心红着眼把儒学当成统治的工具,他们过河拆桥却同样自称君子,因此,”打倒孔家店“不是推翻儒学,而是保护真正的儒学不为小人所用。
孔子推崇的学而思丢失了,人们只学不思,只为应付考
7 / 9
精品文档
试,这是中国教育的失败,也是中国科学家得不到诺贝尔奖的原因。
孔子崇尚的中庸仁义也缺失了,人们自私自利,见人不扶,食物以次充好。真的愧对礼仪之邦~
孔子希望人忠义孝顺,谦虚真诚。可是现在的我们多么肤浅做作~
??
论语译注读后感小学三年级作文
没错,他的想法是无法治国的,至少不适合现在的国情。可是我们不能一竿子打死儒学。政治课里我们要对传统文化发扬”扬弃“,我们却把坏的继承了,好的遗忘了:
我们该谦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都骄傲自满怎么进步,应该不耻下问,谦虚谨慎~
我们该真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该做伪君子,应该真心待客。
我们该反省:”吾日三省“,孔子这样的圣贤都反思,我们也该反省自己,知错认错改错。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认同孔子,但是不得不说他的想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该做的还有很多,那怕双手递物,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等琐事,都是在弘扬传统文化,兴我礼仪之邦~
8 / 9
精品文档
9 / 9
作文八:《《论语译注》读后感》2700字
读《论语译注》(杨伯峻 版) 读后感
似乎很久,没有放下手机,好好的运用一丝时光去潜心阅读;似乎很久,没有在意远方家园父母的关心和问候,淡却了慈母游线和临行密语;似乎很久,没有再放下身边的事务,选择一个阳光合适的日子,去好好贴近山川田野,感受天苍与野茫。
似乎很久,这是一个半命题。半命题总是给人一种遐想的空间,不同与无命题与命题。因为它既给你限定了范围,又给了你发挥的余地。
有时,当你拿起一本泛着岁月年轮的老书,静静的回想。人生不就恰好处于这半命题的状态下么?于是乎,我们每个人承载着生命的最初的起承,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梦想的路途上经历着一系列的转变,最后在肆意挥洒的画卷落款上,重重地刻下一笔属于自己的“合”。
在这一切的过程中,无论我们的出发和落脚,我们灵魂深处的那种文化传承,自始至终都陪伴我们左右。在我们犯错误时告诫我们何为对,何为错。在我们正确的时候,告诉我们要不急躁,不骄傲。我们往往都很难想象,这些文化力量对我们的潜移默化是深刻而又巨大的。因为我们都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根”。以根为精神气源,我们才能在这一条条追求理想,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不忘初心,始终如一。
中国文脉,潜流暗涌。诸子百家,灿若群星。要找到中华文化的根,就必须要回到几千年前的那个“轴心时代”,而轴心时代之一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上正在上演的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光辉的图景,后人称之为“百家争鸣”。说到这里,也就不得不提那个被称当时两大显学之一的“儒家”,而儒家文化也是中国此后几千年来的文化主流,也是在不断吸收各家思想最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国学,自此始也。
也是似乎很久,不曾拿起那本被北宋名相赵普称为“半部即可治天下”的儒家经典。这本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行以及他的学生弟子的言语行事。是四书五经之一,我想,若想寻找那儒家文化自身的秉性气息,也不外乎从此寻觅吧。事实上,我们个人从小就接触《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日三省吾身”等名篇名句,都已经是国人耳熟能详的先贤教诲。然而,诵读,阅读,精读却不是一个意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本书,一本经典,每一次的品析,每一次的领会都不尽相同。杨伯峻先生版的《论语译注》在民众,和学术界都备受好评,杨先生具有深厚的文学语言学功底,在他多年的考据和修正下,他的译注自当是初学者们研习经典读物的不二之选。
翻读《论语译注》之后,曾经阅读原著经典时许多不解之处都有所明了,在通假与谐音之处的纠结也渐渐被理清。文有神,书有魂。阅读的越多,越能感受到一本书,一部经典,便有一个自然的魂魄在与读者的精神思维进行着对话,尽管时光荏苒,文字传承着思想却不曾被岁月消弭,千年前的家园景象,学者间的你来我往,诸侯国间的兼并之战,稷下学宫的王霸之辩等等都似乎历历在目。要谈起论语,我觉得应当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说起最为有趣。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故事是这样的: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
孔夫子微微地笑了。又问:
冉求回答说:
过了三年,可以让这个国家的百姓富足。至于如何搞好礼乐只能等待贤人君子来干。
孔子又问公西华:
公西华回答说:
孔子又问曾晢:
曾晢弹瑟的声音渐渐弱了下来,
孔子问道:
孔子长叹了一口气,说道:
曾皙的这段话,因为深得孔子的赞赏,所以古今学者也都甚感兴趣,并且给予了各种各样的解读。有于丹版,有南怀瑾先生版,此处引用杨伯峻先生版。现代许多学者,热爱国学希望振兴中华文化的研究者往往都采用的新时代的新语言对此篇,《论语》全书,以及其他经典名著进行解读,读者看来往往都生动精彩,立意高深,仿佛从经典中读出了新的感悟与道理。比如,有学者认为孔子认同曾皙“恬淡”、“宁静”的人生追求,是一种洒脱且富有诗意的情怀。但是,辩证法也告诫我们读书,也要辩证的读。不少老师现在也建议学生们在课后阅读国学经典时,尽量不要看名家解注、评论诸如此类的书,最好是要看经典,或者是经典的简单译注版本,为何如此?
那是因为在我们阅读传承多载的古书名著时最怕的就是出现误读,而非“己读”。古今注解论语者,多如繁星。而误读者因因相袭,比比皆是,或固守成见,或依文衍义,或妄发新义。杨伯峻《论语译注》中说,《论语》的词句,几乎每一章节都有两种以至十多种不同的讲解。一方面,是由于古今人物引用《论语》者“断章取义”的结果,另一方面,更有许多是由于解释《论语》者“立意求高”的结果。杨先生还指出,我们不必去反对“断章取义”的做法(这实在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不要认为其断章之义就是《论语》的本义。
解读经典,办法是将前人的理解或观点拿来予以析理,因为那里更接近事实真相的源头,更可靠些。所以我们读《论语》当然要借用古人之思维,加之以其历史背景,从而探求古仁人之道。所以对于上文的理解,我们要从儒家的核心思想做解读,孔子一生追求复古周礼,崇尚礼制。他对曾点的认可实际是对曾点遵循礼仪生活的认同。
当然,我们后代阅读这部孔子言行之书时,会对孔子的保守,倒退做出质疑。但是我们万万不能否认的便是孔子带给我们的震撼 —— 一个中国第一代圣哲的精神背影。孔子是最早的行动派,他一直“在路上”。周游列国,风烛残年之躯却也要步步前行,去宣扬自己的学说,也去求学于饱学之士充实自己的理论,完善自己的学说。阅读完论语,我们更可能的喜欢上的便是这样一个“孔子”的形象。至善、宽厚、优雅、快乐、他在自己一路的苦旅中,让我们永远感觉到这个老人的温暖与真切,让君子充满着魅力。
阅读《论语》可以说是阅读一代宗师的言行一生,也可以说是阅读一个影响中华文脉与精神气脉的学派起源。“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无论何时,那位耄耋老人的谆谆教诲至今仍回荡在孩童的朗朗读书声里,沉积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立志向前的道路里,在笔墨氤氲之间,山水相映,让我们始终有一个精神的指引,在芳华里书写刹那而又恒久的奇迹。
抿一口茶,涤荡两三缕思绪。是啊,似乎很久,没有再去好好读书了。还记得《中庸》里的那句箴言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广泛的猎取,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进而有所不明就要
追问到底,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书籍,经典,必当是应长久地去翻阅与诵读。在读的时候也不能忘了读书之法。合上《论语》,已然是一个时代,再次翻开,嘴角微扬,又会是一个新的篇章。
作文九:《论语译注读后感》1500字
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 这部书基本上可以称之为我们中国人的圣经, 几乎所有中国人的道 德规范,行为规范,都得从这部书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指路明灯, 当然暂且不论此明灯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的道路。
《论语》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走上了神坛的道路, 历朝历代, 都把这本书当做统治阶级的工具书。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显然这 种思想是非常利于统治的, 最起码各阶级的人群能够安于现状, 而且还能听命于 朝。
因此,从汉朝起,至清朝终,所有的学问研究者,读书人,都会对这本书做 出注释、 解析, 力图通过自己的想法来重新诠释孔子的思想, 甚至于我们的邻居, 韩国、 日本, 也有大量的关于 《论语》 的研究文章。 据不完全统计, 光是关于 《论 语》的这种注解类书籍就至少有 3000部之多。这其中的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 有好的,也有坏的。这里面比较著名的,大概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可以 说把儒家的学说推向了顶峰。那么,这浩如烟海的《论语》书籍,如何读呢,哪 种思想比较正确反映孔子的真实思想呢 ? 答案是《论语译注》——杨伯峻注。 杨伯峻先生, 是一位研究古汉语语言文学的专家, 生于清末民初时期, 自小 接受正统教育, 对先秦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力。 看杨先生的这部书, 打开来马 上就能了解到杨先生治学之严谨,对于研究之认真。 《论语》中的文字,他不会 随意解释任何一个字, 如果不把这个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 他是不会写在注释中 的,所以,常常会发现,在注释文字中,关于一个字的解释,杨先生需要引经据 典, 甚至还要讲上一段故事, 然后才告诉你, 这就是他如此翻译这段文字的原因。 可见,他对于这本书所倾注的心血是现在很多所谓教授所不能比拟的。 因
此, 读这本书, 可以让人相对客观的了解到孔子的真实思想, 而不是站在统治者 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奴役百姓, 而这个客观的思想本身, 其实就是孔子所要表达的 想法。
那么,孔子究竟是个具有什么样思想的人呢 ?
首先, 孔子是个人。 这个很重要, 孔子不是神, 不是耶稣、 也不是默罕默德、 释迦摩尼, 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与你我一样, 只是, 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这点与我们不同。 《论语》 是孔子的弟子门生逐渐整理起来的记录孔子言论的书 籍。 这其中有些言论是站在很高的哲学高度来说明一些治国安邦之道理, 有些言 论也是孔子日常要表达某种想法的寻常语言。 所以,从一些寻常语言中也 是可以看到孔子的可爱之处的。比如《论语·雍也篇》 6-25,子曰:“觚不觚 ? 觚哉 ! 觚哉!”,孔子说:“觚不像个觚 (一种容器 ) ,这是觚吗 ? 这是觚吗?”。孔 子用这种简单的事情表达他对于礼制的看法, 着实可爱。 看到这一章好像有一个 生动的画面出现在眼前, 孔子拿起来一个觚, 一边捋着胡子一边气愤地说, 这是 觚吗 ? 啊 ! 你们都成了什么样子 ! 愤世嫉俗的愤青形象跃然而出。
其次, 孔子是个品德高尚的人, 这个不得不佩服。 孔子穷其一生的时间要达 到“仁”的境界, 对待自己、 对待学生、 对待所有他接触的人, 都是用这个“仁” 字来对待。他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他所传授的思想,来逐渐改变那个社会, 从而使天下变得更为和谐, 更有秩序, 当然, 这个秩序同样是有阶级等级的阶级 秩序。但是在当时,能够有这种想法并且付诸于实践的人已经难能可贵了。 那么, 《论语》是不是就是我们现今社会的治疗良方了呢,是不是我们的信 仰归宿已经找到了呢 ? 我看非也 ! 《论语》大致成书开始于春秋末期,编辑完成于 战国初期,这个时代,中国还处于十分动乱的时代,各国诸侯你争我夺,互不相
作文十:《论语译注读后感》2700字
论语译注读后感
导语:“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下面跟大家分享的是《论语译注》的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论语译注》的读后感一
孔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试想一下在距今如此遥远的时代,就有人能发出如此真确的主张。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不错,只要真正掌握了孔子的思想,
何愁无法在这世上立足?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论语》集齐了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告诉读者大大小小做人的道理。虽然孔子的政治道路不是那么的理想,但是他的教育事业还是十分成功的。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论语译注读后感二
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兴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欢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欢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他的笔墨不多,但他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他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他生活在现代,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上外交部长了。据说他当年白净的脸上长着有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现在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他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人,即使没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么着也算得上是特别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个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么主动要求给他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他已经到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有几个比他更富的?现在又有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上,似乎没有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他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应该与他的能力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是我在这本《论语译注》中最喜欢的一段话。像颜渊那样,唯唯诺诺,谁都喜欢的弟子虽然缺乏争议,但是过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华,淋漓尽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华,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何必那样束缚自己呢?
论语译注读后感三
在中华名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
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
“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