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滇西北的鹰》1700字
杨春山
《 人民日报 》( 2014年02月22日 ? 12 版)
在地处边地的滇西北,阳光不知疲倦地映照着红土高原,也映照着每一个村庄和山寨。有了明媚的阳光,红土高原的村庄和山寨就拥有了斑驳的色彩和浑厚的表情。碧蓝如洗的天际,是红土高原对外亮出的金字招牌,上面写满了“纯澈”“清新”“圣洁”这些词语。偶尔掠过的几丝浅云,仿佛是看到天空太寂寞,刻意为它增添的点缀,在游移之中,不经意就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鹰是高空的舞者。飞翔时,它有着优雅的身姿和从容的倩影。滇西北的天空,以特有的气度接纳了鹰的飞翔。这样洁净而开阔的天空,为鹰的飞翔提供了敞亮的舞台。而鹰也用锐利的目光守望着乡土,有了飞翔的鹰,红土高原的庄稼就会露出开心的笑容。
滇西北的鹰是寂寞的。它们从不呼朋引伴,总是特立独行,有时俯冲,有时滑翔,用强健的翅膀为滇西北的天空增色。
滇西北的鹰是高傲的。它们栖居于峭壁,隐身于丛林,锐眼和利爪的完美结合,让它们能够坦然地享受生活中的美好。自食其力的飞鹰,也就拥有了在滇西北自由翱翔的底气。它们从不需要在污浊的尘世里,用哀怜的目光,去获得果腹的食物,这就成全了鹰的高贵。
滇西北不缺乏陡峭的山岭。而鹰的一生,就是与峭壁互相依恋而又不停搏击的一生。从它们羽翼未丰之时起,就开始在悬崖边一次次地练习飞行。千摔万跌之后,才会拥有一对傲视蓝天的翅膀。
滇西北不缺乏激情的江河。鹰用优雅的身姿,在浩渺的江面上纵横,用无尽的孤傲衬托着江的孤傲,一升一降,时缓时急之间,鹰用它的飞翔,诠释着生命的价值。
滇西北的鹰,喜欢和乡村厮守在一起。在乡村上空飞翔的鹰,不时发出几声鸣唳,清越,苍劲。鹰的呼啸,经常穿越了时空,抵达了人们的内心。儿时,每当看到天空中的飞鹰,我就会赶快跑到后园里,去守护家里养着的那几只小雏鸡,生怕它们被凶猛的鹰抓到空中。多年之后,看到天空中的飞鹰,我仍然会对它产生一种敬畏。它的坚毅、勇猛、担当,让它在我眼中幻化为神灵的替身。鹰是离天最近的鸟,是红土高原上的精灵。
看到飞鹰,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鹰猎。看到这些自然界中的骄子,在人类的驯养之下,消磨了锐气,涣散了眼神,无精打采地站在人们的手臂上,我的心里就会掠过几丝忧伤。鹰的舞台是天空和草原,鹰的战场是丛林和乡野,鹰的归宿是悬崖和峭壁,但人们的手臂,却囚禁了它们冲天的梦想,让它们的翅膀,紧紧收缩在了一块块肉食的诱惑之下。这是鹰的悲剧,也是飞翔的悲剧。很多民族都曾经驯养苍鹰,作为捕捉猎物的臂膀。而我认为,没有哪一只鹰不想拥有自由的飞翔。它们的呼吸和畅想,都只能在广阔的天空展现。被驯养得乖巧异常的鹰,已经丧失了空中勇者的称号。还是把自由还给飞鹰吧,“左牵黄,右擎苍”的场景,就让它深深的隐藏在典籍里。
拥有了飞鹰的滇西北,让红土高原平添了几份狂野的气息。奔涌的江河,茂密的丛林,莽莽苍苍的横断山,只有接纳了飞鹰,才会变得更加完美。那些野向日葵灿然开放的山坡,让鹰的飞翔拥有了更加斑斓的底色;那条曲折漫长的茶马古道,让鹰的飞翔拥有了更为精彩的传奇。
选择用文字来表达与诉说,就是为了把自己历练成一只飞鹰。在凶险的环境里千锤百炼,在寂寞的日子里自我折磨,从而获得一对矫健的翅膀。然后,在山崖之间,在乡野之上,以从容的心态翱翔。遇到不平之事,用劲利的俯冲,涤荡弥漫的雾霾;遇到可赞之景,用清越的鸣唳,唱出高亢的歌声。
苍天眷恋着边地飞鹰。给它一对利眼,就是要让它用敏锐的目光,捕捉人间的卑污;给它一双利爪,就是要让它用冲天的豪情,撕裂尘世的丑恶;给它一个尖喙,就是要让它用无穷的力量,叼取世间的虚伪;给它两只翅膀,就是要让它用坚定的信心,搏击生命的极限。作为一只边地飞鹰,应该拒绝被奴役,拒绝被豢养。牧人的手臂,不应该是边地飞鹰的舞台;喂来的肉块,不应该是边地飞鹰的美食。
边地飞鹰,只能以浩瀚的天空为背景,只能以苍茫的山岭为舞台,哪怕撞向山崖,也要用绝美的姿态,完成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冲刺,体现出生命的壮美与凄凉。
在红土高原上盘旋的边地飞鹰,用真诚的守望,让这里的庄稼更加丰美;在红土高原上翱翔的边地飞鹰,用自由的舞姿,让这里的山河更加雄壮。
在神秘的滇西北,我读懂了边地飞鹰的情怀,也愿意成为一只边地飞鹰,伴随着这里的山河、乡野、庄稼自由飞翔,摒弃丑恶与奴役,留下一地豪情一路高歌。
作文二:《滇西北的鹰滇西北的鹰滇西北的滇》1800字
滇西北的鹰
杨春山
《 人民日报 》( 2014年02月22日 12 版)
在地处边地的滇西北,阳光不知疲倦地映照着红土高原,也映照着每一个村庄和山寨。有了明媚的阳光,红土高原的村庄和山寨就拥有了斑驳的色彩和浑厚的表情。碧蓝如洗的天际,是红土高原对外亮出的金字招牌,上面写满了“纯澈”“清新”“圣洁”这些词语。偶尔掠过的几丝浅云,仿佛是看到天空太寂寞,刻意为它增添的点缀,在游移之中,不经意就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鹰是高空的舞者。飞翔时,它有着优雅的身姿和从容的倩影。滇西北的天空,以特有的气度接纳了鹰的飞翔。这样洁净而开阔的天空,为鹰的飞翔提供了敞亮的舞台。而鹰也用锐利的目光守望着乡土,有了飞翔的鹰,红土高原的庄稼就会露出开心的笑容。
滇西北的鹰是寂寞的。它们从不呼朋引伴,总是特立独行,有时俯冲,有时滑翔,用强健的翅膀为滇西北的天空增色。
滇西北的鹰是高傲的。它们栖居于峭壁,隐身于丛林,锐眼和利爪的完美结合,让它们能够坦然地享受生活中的美好。自食其力的飞鹰,也就拥有了在滇西北自由翱翔的底气。它们从不需要在污浊的尘世里,用哀怜的目光,去获得果腹的食物,这就成全了鹰的高贵。
滇西北不缺乏陡峭的山岭。而鹰的一生,就是与峭壁互相依恋而又不停搏击的一生。从它们羽翼未丰之时起,就开始在悬崖边一次次地练习飞行。千摔万跌之后,才会拥有一对傲视蓝天的翅膀。
滇西北不缺乏激情的江河。鹰用优雅的身姿,在浩渺的江面上纵横,用无尽的孤傲衬托着江的孤傲,一升一降,时缓时急之间,鹰用它的飞翔,诠释着生命的价值。
滇西北的鹰,喜欢和乡村厮守在一起。在乡村上空飞翔的鹰,不时发出几声鸣唳,清越,苍劲。鹰的呼啸,经常穿越了时空,抵达了人们的内心。儿时,每当看到天空中的飞鹰,我就会赶快跑到后园里,去守护家里养着的那几只小雏鸡,生怕它们被凶猛的鹰抓到空中。多年之后,看到天空中的飞鹰,我仍然会对它产生一种敬畏。它的坚毅、勇猛、担当,让它在我眼中幻化为神灵的替身。鹰是离天最近的鸟,是红土高原上的精灵。
看到飞鹰,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鹰猎。看到这些自然界中的骄子,在人类的驯养之下,消磨了锐气,涣散了眼神,无精打采地站在人们的手臂上,我的心里就会掠过几丝忧伤。鹰的舞台是天空和草原,鹰的战场是丛林和乡野,鹰的归宿是悬崖和峭壁,但人们的手臂,却囚禁了它们冲天的梦想,让它们的翅膀,紧紧收缩在了一块块肉食的诱惑之下。这是鹰的悲剧,也是飞翔的悲剧。很多民族都曾经驯养苍鹰,作为捕捉猎物的臂膀。而我认为,没有哪一只鹰不想拥有自由的飞翔。它们的呼吸和畅想,都只能在广阔的天空展现。被驯养得乖巧异常的鹰,已经丧失了空中勇者的称号。还是把自由还给飞鹰吧,“左牵黄,右擎苍”的场景,就让它深深的隐藏在典籍里。
拥有了飞鹰的滇西北,让红土高原平添了几份狂野的气息。奔涌的江河,茂密的丛林,莽莽苍苍的横断山,只有接纳了飞鹰,才会变得更加完美。那些野向日葵灿然开放的山坡,
让鹰的飞翔拥有了更加斑斓的底色;那条曲折漫长的茶马古道,让鹰的飞翔拥有了更为精彩的传奇。
选择用文字来表达与诉说,就是为了把自己历练成一只飞鹰。在凶险的环境里千锤百炼,在寂寞的日子里自我折磨,从而获得一对矫健的翅膀。然后,在山崖之间,在乡野之上,以从容的心态翱翔。遇到不平之事,用劲利的俯冲,涤荡弥漫的雾霾;遇到可赞之景,用清越的鸣唳,唱出高亢的歌声。
苍天眷恋着边地飞鹰。给它一对利眼,就是要让它用敏锐的目光,捕捉人间的卑污;给它一双利爪,就是要让它用冲天的豪情,撕裂尘世的丑恶;给它一个尖喙,就是要让它用无穷的力量,叼取世间的虚伪;给它两只翅膀,就是要让它用坚定的信心,搏击生命的极限。作为一只边地飞鹰,应该拒绝被奴役,拒绝被豢养。牧人的手臂,不应该是边地飞鹰的舞台;喂来的肉块,不应该是边地飞鹰的美食。
边地飞鹰,只能以浩瀚的天空为背景,只能以苍茫的山岭为舞台,哪怕撞向山崖,也要用绝美的姿态,完成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冲刺,体现出生命的壮美与凄凉。
在红土高原上盘旋的边地飞鹰,用真诚的守望,让这里的庄稼更加丰美;在红土高原上翱翔的边地飞鹰,用自由的舞姿,让这里的山河更加雄壮。
在神秘的滇西北,我读懂了边地飞鹰的情怀,也愿意成为一只边地飞鹰,伴随着这里的山河、乡野、庄稼自由飞翔,摒弃丑恶与奴役,留下一地豪情一路高歌。
作文三:《滇西北的湿地胜境》3900字
“如若能趟过杰塘的娥玛措(汉语称奶子河),即使衣服变了色也不后悔!”
这是六世达赖仓央加措留下的感慨。是的,云南西北的香格里拉境内有很多世人向往的高原湖泊。论面积,它们比不上烟波浩淼的“五百里滇池”,也比不上渔船点点的大理洱海。若论“级别”,香格里拉县却有两个国家级保护湖泊,同时也是国际重要湿地,它们就是纳帕海和碧塔海。不知在什么时候地球母亲的动荡中,它们被高高举起在滇西北高原之上,恩赐给了这里善良的藏族人民。
记得我第一次到纳帕海湿地是小学四年级,是老师组织让我们陪军旅大作家白桦去的。来回十多公里,觉得很累,心里也萌生不出什么诗意,只记得他要我们学会骑马。十多岁时的一个星期天,我又跟着比我大些的顽童去湖边,在长满水葱、香蒲草的草丛中捡野鸭蛋。不到半天,书包满了,只好脱下外裤,扎了裤脚,放在左右两边裤筒里。比我捡得多的甚至用筐背。记得有一次,我还活捉了一只正在抱蛋的大母鸭。
后来当了基层公务员,去得就更多了。每次去,特别是春夏,每每都很激动。但见湖周边一碧万倾的草原上,牧民的帐篷星罗棋布,成群的牛羊在绿草丛中不断变换着队行,牦牛甩着它的圆尾巴或觅食或饮水,刚起膘的马驹嘶鸣着互相追逐??入冬,农历九月初之后,黑颈鹤家族结党而来,在这里休养生息,操练儿女,以备开春三月三迁往遥远的另一处栖息地。同时,黑鹳、斑头雁、中白鹭、骨顶鸡、夜鹭纷纷在这里落脚。近几年还有白天鹅、红嘴鸥等不速之客飞来,不知是搞错了方向还是搞族外恋到了这里?
香格里拉另一个赫赫有名的湖泊是碧塔海,系藏语地名,但地名翻译和解释混乱。一说是“栎树成毡的地方”,大多数导游忽悠客人,如是说。殊不知这里的森林以暗针叶林为主,针林与其他林比例为7:3,栎树并非优势树林。一说为“十分幽静的地方”,这是藏语辞典上查到的。笔者调查中有当地老人说,因湖尾北岸山上有一块如毡的草地而得名,“碧”—家畜毛,“塔”—毯也。最明白不过,不用故弄玄虚。
这里过去不通公路,原始生态保存完好。20世纪90年代前,我去过多次都是步行,从县城到湖边22公里,走得很累。当下了“余占余张”(山两面有两块酷似马垫的草甸),走过高大的冷杉林和箭竹林,眼前蓦然一亮,碧塔海像一面巨镜静静地摆在你视线里。
稍事休息,解开衣扣,沁入胸口的是一脉悠悠的清凉。这大森林就是一个大“氧吧”,呼吸着这一尘不染的空气,使人感到振奋。有专家称,如果城市里达到人均有草地20平方米,那完全可以解决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森林里不论乔木或灌木都挂满松罗,植物学者称这是森林里的环境“监测器”,空气有了污染它就死亡了。
这里的植物上千种,是作家们所描写的“树扯衣袖花留客”的地方。入夏,这里是名副其实的花的海洋,满山的杜鹃花丛山脚开到山顶,像是一团团火在你眼中跳跃。峨嵋蔷薇虽不抢眼,还有一身刺,却散发着淡香,十几米外都闻得到,顿时能让你静下心来!
林地、草地上的花,那是一时无法弄清的。最早开的是报春,报春也有几个种,塔黄是内地没有的,那黄色简直要跳出来,弋尾花兰得发黑,随处可见。
秋天,这里“好花秋更丽,何必羡华春”,落叶松成片地黄了,比柠檬色还纯、还亮。羽叶花楸点缀森林间,花样的红叶,充满诗情画意。俄罗斯的花楸可能也很美,有首《花揪树》的歌也是很抒情的。
夏季这里的菌类生物很多,盛产松茸,过去藏民不喜欢吃,说是会引发疾病。上世纪70年代初,我邀约我的同学好友冬瓜到香格里拉度假,俩人在碧塔海住了近1个星期,每天到林中采松茸,不到1小时就采满1筐,回到牧场烤干,返回时两个人背了20多公斤干松茸。而今此境只能追忆了。有次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要拍松茸,只好乘船到湖心岛拍,因为那里没有船是进不去的,还比较容易找到松茸。
这里水生、水禽、陆生动物仅列入国家保护的就有14种,分布有林麝、毛冠鹿、马麝、黑熊、棕熊、水獭等珍稀动物,越冬水禽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颈鹤,留鸟以藏马鸡、白雉等为优势种群,水生鱼类为特有种中甸叶须鱼,系遗孑动物。
记得长子小学毕业我带他在碧塔海小住几天。入夜,似有动物在湖边林中行走,那踩断林地里枯枝的声音越来越近,孩子吓得紧紧抱住我,我虽然带着长短两支枪,也有些紧张,心跳加快,不敢入睡。而一早醒来,听到的是林中鸟儿的合唱,高声部的雌鸟,低声部的雄鸟,一唱一合,有的鸟在带子女出操,口喊“一、二、一”,重复数时,顿时将夜里的紧张烟消云散了。
爬到湖北面的半山坡,找一处树林稀疏的地方,正好俯览碧塔海全景,南偏东那斜头的雪峰正是哈巴雪山,眼下是波光粼粼的碧塔海。四周青山凝碧点翠,湖中水天一色,湖中树林的倒影就像现今披发的时尚美女,倾倒无数墨客骚人!因此也有人称碧塔海为高原湖泊的“形象大使”。
湖中的小岛,仅有60亩,像一顶藏族的狐皮帽漂在湖中,山上长满云杉、赤桦等树木,就如一颗嵌在藏族首饰上的绿松石。据清光绪年间《中甸县志》载,称岛上有珍珠宝石,但欲取之人每每船翻人亡而不得。明朝万历年间,丽江木氏土司经营藏区,曾在岛上修建一座神庙,旧基及人工条石、瓦残片尚遗存。岛东北水中,天晴水清可见一独木沉舟,传说亦系木氏土司所为。
碧塔海以北,翻过一座山就到碧塔海的姐妹湖—属都湖,海拔与碧塔海差不多,带有佛教色彩,意思是普渡众生,到达苦海彼岸。
这里以优质牧场著称,湖周边有许多连片或分散的高山牧场,水草丰盛,旧时属于齐氏土司领地,后来属寺院管辖。到这里放牧的牦牛场,每天必须缴纳放牧税二钱酥油,两年缴一头牦牛,因此这个湖又叫做“硕都湖”,“硕都”系藏语“两钱”的意思,传说这个湖的神是条白牦牛,藏民都很敬畏。
碧塔海和属都湖是我国首个国家公园普达措国家公园的主要组成部分,“普达措”为梵文音译,意为“舟湖”,是“碧塔海”的藏语原名。最早文字记载于藏传佛教噶玛巴活佛第十世法王所著《曲英多杰传记》。书中写道:有一具“八种德”的名叫普达的湖泊,僻静无喧嚣,湖水明眼净心。湖中有一型如珍珠装点之曼佗罗的小岛,周边是无限艳丽的草甸,由各种药草和鲜花点缀。山上森林茂密,树种繁多。堪称天生之“普达胜境”。书中所述正是碧塔海。
拉市海景
拉市海湿地位于云南丽江,该湿地保护区是云南省第一个以湿地命名的保护区,由拉市海、文海、文笔水库、吉子水库等4个片区组成,总面积6523公顷, 2004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拉市海湿地保护区主要功能是保护高原湿地、湿地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湿地生态系统。目前已记录到鸟类229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有中华秋沙鸭、黑鹳、黑颈鹤、白头鹤、灰鹤、大天鹅等35种,是云南省重要的水禽越冬地之一。
纳帕海大草原
纳帕海湿地位于云南迪庆香格里拉县建塘镇境内,总面积3435公顷,2004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纳帕海湿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三江纵谷区东部,四周山岭环绕,主要湿地类型包括草本泥炭地、高山湿地和时令湖,主要是以保护黑颈鹤、黑鹳、喜马拉雅兀鹫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境为目的的。
纳帕海湿地可以调节冰雪融水、地表径流和河流水量,控制土壤侵蚀,对长江下游水位和水量均衡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复杂而完备的特殊生境。
每年春季,纳帕海湿地青翠的碧草像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无穷无尽地铺展在大地上,几乎覆盖了天底下的一切。成群的牛羊随草海起伏, 一副 “风吹草低见牛羊” 的美景。西面的石卡、叶卡、辛雅拉三大雪山俏然挺立,组成了大西南的塞北风光。
碧塔海普达胜境
碧塔海湿地位于云南省迪庆香格里拉县境内,地处横断山系的核心部位,是云南省纬度最北、海拔最高的一个国际重要湿地。
区域内最低海拔3180米,最高海拔4159.1米,相对高差达979米,总面积14133公顷,是集高原湖泊、沼泽草甸和原始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植被于一体的内陆高原湿地生态系统。2004年,碧塔海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云南省海拔最高的国际重要湿地。
碧塔海湿地属内陆湿地,主要湿地类型包括湖泊湿地、高山湿地和草本泥炭地,为原始的高山和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森林生态系统涵养的高山冰渍湖湿地独特类型。主要保护对象是高原湖泊、 草甸,以及特有的中甸重唇鱼、 黑颈鹤等珍稀动物及湖周寒温性针叶林生态系统。
碧塔海承接周边森林诸流水,在保持水土和控制洪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长江中下流的水量均衡和水位调节有着重要意义,其水陆交替的生态系统特性也为南迁北徙的候鸟提供食物和停歇处,成为我国重要的迁徙水鸟越冬地之一。
藏语中碧塔海又意为宁静的海,在晴朗的日子里观赏春天的碧塔海,别有情致。湖畔四周,苍松古栎,遮天蔽日,碧塔海被黛色的群山环抱,像一颗镶嵌在群山中的绿宝石。湖水清澈明亮,在太阳缕缕金辉照耀下,闪闪熠熠,奇秀悦目。高山临湖,山光水色 融为一体,真可谓“半湖青山半湖水”。
大山包:黑颈鹤的天堂
大山包湿地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西北部的大山包保护区,湿地总面积5986公顷, 2004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大山包湿地保护区是世界珍稀濒危动物黑颈鹤的重要栖息地,每年有1200余只黑颈鹤在大山包湿地越冬栖息,占世界黑颈鹤整个种群数量的1/6,是已知的黑颈鹤数量最多、最集中的越冬栖息地。另外这里还有灰鹤、苍鹰、鸢等7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山包湿地所在地大山包乡地广人稀,历史上就是黑颈鹤的越冬栖息地。当地居民历来与黑颈鹤和谐相处,视黑颈鹤为“神鸟” ,若有人猎杀了黑颈鹤,全体村民都要去祭“海子” (当地对湿地的俗称)。
作文四:《滇西北人的食虫情趣》1300字
云南十八怪中,有好几怪都是关于吃的。云南人在吃上是非常富有创新精神的,他们特别爱吃虫子,还专吃害虫。
云南十八怪中,有一怪是“蜢蚱(蝗虫)当下酒菜”。在云南滇西北一带,一到秋季收割谷子的时候,谷田里到处是蜢蚱飞舞的影子。捉了蜢蚱带回家,用开水一烫,去掉翅膀和腿足,在锅里慢慢烤黄,加上香油,花椒调料,黄生生的蜢蚱,清脆中透出一股子诱人的谷草香气。弄上二两小酒,就着一盘炒蜢蚱,那才叫神仙日子。
蚕蛹也是一品佳肴。当上好的蚕茧进行烘干、煮沸、加碱后,送到巧手的蚕妇手里,她们将蚕丝弄好,那金黄色的、肥漉漉的蚕蛹便随着她们的巧手滚了出来。经过在锅里焙干,加上油盐、佐料,就是一品上好的下酒菜,别有一番风味。
柳树虫,也是云南人爱吃的虫子。百年老柳树,被虫子蛀得快要倒了,用斧头划开柳树筒子后,便滚出了又白又胖的虫子。把它们捡起来,在锅里细细的烤。不用多长时间,这种虫子身上便会冒出油来,不用加什么佐料,放口里嚼,酥酥的,香香的,那才叫享受。
飞蚂蚁是云南人难得吃到的珍稀佳肴。一到七八月份,深山里下了几场大雨。那长着翅膀的飞蚂蚁纷纷从蚁洞里钻出来,遍山坡的飞舞,土红色的肥硕身躯飞不高,也飞不远。捡了它们,除去翅膀,在锅里烤黄,放点油盐,那又嫩又香的滋味,真是人间美味。
马蜂仔,更是珍稀药用佳肴。云南当地的马蜂特别毒,只有那勇敢的山里汉子才敢惹它们。天黑的时候,他们来到树下点上一枝火把,再点上一袋辣腥腥的旱烟含在嘴里,手里提上个蛇皮口袋,爬上栗树,乘马蜂们不备,用口袋套了那个马蜂窝,一窝端进口袋里。回到家里把那些活着的大马蜂,捉了放进酒里泡成药酒,是治疗风湿病的上好良药。蜂窝里面有好几层蜂饼,蜂饼里面的就是白白胖胖的马蜂仔,嫩嫩的娇娇的,将它们一只只取出,在铁锅里烤,那滋味不说也是云南一绝。
土海参,又是云南人的一道珍世稀品。到了二、三月的时候,那些河沟里的石块下面,就有营养丰富且味道鲜美的土海参。它们虽然“相貌丑陋”,但对环境十分挑剔,只有那清冽的山泉或者清亮小河的鹅卵石缝中,才能见到它们身影,因此十分珍贵。云南人用鸡蛋调上小粉,初次品尝的人有难以下咽的感觉,但如果你吃过一两回,那鲜美的味道,会让你恨不能生吞活剥了下去。
蝼蛄俗名土狗子,又叫拉拉蛄。它们专干坏事,是农作物暗藏着的“阶级敌人”。一般到五六月前后,正是插秧季节,秧田里一放水,生活在泥土里的蝼蛄便纷纷浮出水面。捉了它们回来,放在水里一烫,除去身上的羽翅和四肢,用栗炭火在烤锅上烤去水分,加上油盐,便是一道非常美味的下酒菜。
臭甲虫生活在阴湿的石缝,或者阴暗的角落里。这种样子丑陋无比,其臭不可闻的东西,也是云南人桌面上的美味。捉到臭甲虫时,将臭甲虫放到子母灰里捂熟,剥去外壳,随着扑鼻的香味袭来,此时此刻你已经垂涎欲滴了。
吃蜘蛛,这更是骇人听闻。其实云南人吃的是一种和蜢蚱同时出现的一种生长在稻田里的蜘蛛,这种蜘蛛吃的就是蜢蚱。捉或吃蜘蛛都要有非凡的胆量,捉了蜘蛛,将腿足去了,放在油锅里煎,香香的味道,甭提多馋人了。
上面列举的是云南人爱吃的9种虫子,如果你有机会来云南,可别忘了品尝这些可口的虫子大宴哦!
作文五:《滇西北的山(外一篇)》3600字
滇西北的山群就像是坐落其上的村落一样以别样的姿态与我对视。我佩服辛弃疾的感觉,山有了灵魂,滇西北的山在我看来本身就有着灵魂,那是一颗淳朴与蛮气相融的灵魂。我感到了十分的羞赧,我感到每一次独自一人对着群山的时候,总是没有做好准备。我感到了内心的虚弱,我感到了群山发出的如冲撞般的空响。我不得不拾起陈旧的抒情与铺张,我想到了自己的陈腐,我同样想到了自己如不用古老的铺排,我将会变得更加迂腐。我打开了滇西北的地图,都是山脉的连接与蔓延,一条又一条蟒蛇相互缠绕,我能清楚地看到石崖上长着的茅草丛。面对着滇西北的山群,血液的闸门突然冲溃,血液在流动,洁白的雪花被血染红。 我站在故乡的最高峰―――千柏山,放眼四望,都是山,都是一种将要使人窒息的环境。再一望,眼前突然又升起了一群的山。山气在放眼望见望不见的天际飘荡。窒息的心灵在山的更高处得到了自由。远近方圆千百里都是山,都是变得深蓝的山,那是奶奶浆洗过的麻布。 一直以来,我都是用膜拜的心理对着闪现于眼前的每一座山。眼前的这些山不仅给我高度的震撼,更给了我亘古不变的生命张力的暗示。我能突然想起山与人的关系,往日里人群彻底消失在笔下的情景再不会出现,群山里正有人进行长途或短途的跋涉,历史在跋涉,山影在摇动。滇西北的男人个个骁勇憨厚,滇西北的女人个个粗犷柔情。爱在这里得到了最具野性的张扬,对着山对着心爱的姑娘都有着唱不完的情歌,个个唱得深情不已,个个唱得暗无天际,个个唱得血流成河。一座又一座山能孕育出爱的坚韧模样。爱的河流从一个又一个的山谷中流了出来,流得急促流得清澈流得羞涩。 在乡村在城市,山总不会脱离自己的视线,山定格于我的眼眶,山是一个超现代的镜框,把生命近乎完美地配置在了一起。穿过城市的霓虹,山群正在集体晃动。城市的背景就是山,青灵灵的山影在夜间苏醒。古老的长剑突然脱鞘,古老的驼铃与马帮混杂。滇西北的山有着厚重的历史,滇西北是最壮阔历史的一个完整缩影。每一座看似恶劣的山,都有着人的足迹,都有着历史的暗涌。苍凉悲戚的魂灵在城市中暂时憩息,我在城市的中央听到了千百年来在骡子脖颈上摇动的铜铃声,粗哑单调,一声声往山的高度传去。 我在古老的某个村子里看到了骡子叫嚣的神态,土木结构的房屋墙角己被风还是雨削去一大块,墙角坐着个或是站着个老人,神情专注地往山上绵延着的路望着。骡子不停地叫嚣,很伤感。这是必然会出现在眼前的古老的模型,一条大道是模型上刻着的某条丝线,一座山也是模型上的某条丝线。一个线条粗糙的模型注定了人生的不清淡不平凡,我久久地触摸着一个模型,我想听听人生的声音,却看到了人生发出的奇异之光,照亮了某座山中看似胶着成一团烂泥的森林中的道路。面对着一座无论大小的山,我们都不能无动于衷,我有过站在山的垭口的经历。站在山的垭口就能看到别一番的景象,就会惊颤地面对着一个新的世界。 与雄壮苍莽的山对视是内心宏阔的一个起始。由滇西北的山群组合的世界里,我丝毫不怀疑会出现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傲俯视着山谷的人群。我厌倦了人们对当地人单一性格的描述,那样姿态万千的山群就会有性格万状的人。人们被群山阻隔了视线,人们被山的高度截断了新奇的想象力,人们被贫困的生活折磨得憔悴不堪。人们只是对着山有着无尽的情意,人们只有关于山与水的简单的想象,人们只习惯了面对着还不是很好的生活劳累操心。北风呼啸而来,吹倒了一片茅草,吹绿了一片青草地,苍鹰一群一群地随着风在群山里来回盘旋,羊群一如既往地在野地里留下洁白或是淡黄的颜色。 游移不定的法则架在山的最高度,落日熔金暮色大开大阖,大地的眼睛照亮古老的神祗,山谷中的溪流激荡地从某个断谷下滑。我每次都不会轻轻地起一捧水轻轻地吸着,我都是直接趴在溪流边大口大口吮吸着由波澜壮阔的山群渗出的甘甜。在品咂着水的甘甜的同时,我会想到青稞酒大麦酒玉米酒的甘烈。我在大口大口吮吸着滇西北的酒,酒与水有着一样清澈的色度与穿透度。一股热烈的情思暖暖地滑向山谷,滑进我的内心。滇西北的汉子一碗一碗地灌着酒香,山坡上山谷中一片又一片的青稞大麦玉米长得雍容华贵。酒,酒的气息在山坡在山谷中弥漫,月夜的寒空滴落苍白的霜泪。我的灵魂在树影里转动,千百年的古树排兵布阵把古战场充满,深谷之幽幽,深谷里传出了一阵惊心的感叹。 那是我的感叹。我对着古老的山谷,古老的山谷里传出了自然界的叫嚣,与尘世的叫嚣丝毫不同,那是生的欢跃那是自然的律动。面对着那样的场景,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孱弱,我可以矫情地感到热泪的下淌,我可以矫情地深吸几口气,把震动与哭泣的内心抚平。对着最真切的生命,我就有种被灼烧的感觉,烫着皮肤烫醒热情就是生命的真实,生命是有着热度的。 山群的组合必然引申了许多条的路,大大小小形状不一,有路就有路人的经过,路人正以飘泊的心灵经过了每一条路,甚至面对着十字路口的迷惑,路人依然一门心思地朝前走。路人不会迷路,路人能感受到群山的召唤。路依旧在延长,路人依然络绎不绝。峡谷、村落、草甸合理地落于群山的某一点上,群山把这一切都收揽于怀中,用的是一种别具一格的呵护。这些都是山的一个组成,如果没有这些鲜活生命的交融,滇西北的山也只是除了苍凉贫瘠外什么都没有的山而已。也许面对着那样的山,提起生命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到芒刺在背,生命只是死气沉沉的一团虚影,浮在某个山头或是山谷,南飞的大雁全部迷失了方向。而滇西北的山是融了生命的活力,看着山,山在移动,生命或是快速或是缓缓地在山间游动。 阳光成了滇西北群山中的点缀,在群山的顶端感受不到阳光的热度,只有凉瑟的风吹过脊背。阳光随着风晃动,摇落了一串又一串的箔片。朝阳的出现,夕阳的下落都是滇西北的群山与阳光的完美组合。山顶堆积了阳光,阳光最先升起也最后落下,阳光把山的骨骼吹裂,山在不停的变动。 大理的雨 秋雨当与别的季节有着区别。我需要付出聆听的认真与创造,才能感觉出一场秋雨对于人的意义。秋雨首先给人的是一种暗示,秋雨中被濡湿的一片黄叶,在雨与风的纠结下在空中荡来荡去。秋雨中的郊外,一片荒凉颓丧,闲置着的田地里堆积着许多秋收遗留下来的玉米茬,没有人理会,只有雨水不断地侵蚀,玉米茬渐渐丧失了原有着的黄,黄渐渐淡成苍白的模样。如果允许我的牵强附会,在雨中我看到了人与环境的一个交融。那是一个过程,那是能在心灵上停留很久的东西。 雨接连下了五天,雨没有要停的样子。我面对着的是大理的雨,雨本应是一个样,而一阵雨与某一个地方连接在一起的时候,给人的就不只是一场雨那么简单了。大理的雨下得久了,便有让人生厌的危险,忽然停下,忽又下得蒙蒙的细碎,转瞬之间又是瓢泼大雨。我因此得出了雨瞬间的感悟。时间的一个段落,时间的一个碎片,天空焦皱成一团,雨点便下落,或者天依旧焦皱成一团,而雨却没有下落。雨在场景的变换中起到了熏染氛围的作用,一场祭礼就需要一场雨,人在黯然神伤的时候就需要一场雨,就如同倍感凄凉的时候需要一杯酒一样,心与场景不自觉地就连接在了一起。雨与生命有关的时候,便是庄稼对雨水期望的时刻,便是人对雨水期望的时刻。现在的我不期望一场秋雨,但秋天的来临却要需要一场符合季节的雨或者多场雨的调拌。 雨是千百年来的一个意象,微带着点凄伤的味道,微雨中的饯别,“渭城朝雨?轻尘”就是此种情调;微雨中对身世的慨叹,李清照就是一例,雨中被困于深宅大院的女子,点点碎碎的雨点雨声都是愁……当我在大理古城里冒雨逡巡的时候,我想到的并不是关于意象的问题。我刻意在雨中来到了古城,雨依旧下着,下得让人百倍的激动。雨濡湿的是一个走南闯北的人,也许某个人只是恰好在这场雨中来到这个城市,到了后被雨濡湿便离开这座城市。一场雨,很平常的一场雨。我在雨中在这个城市的巷子中来回转悠,带着几丝稍微的凉气,而穿透那一丝凉气背后却有着被历史纠葛的痕迹。似乎我直面着城市的历史,这座城市诞生的时候,我就已经在这座城市里如幽灵般徘徊,我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落寞与新生,我见证着一座城市对生命的态度。老人与巷子,不可分割。巷子里回荡着一股老人的气息,巷子里逡巡着一群老人的身影,触目便是老人那深邃的眼眶。有着历史的城市需要的不只是以观感,更需要用灵与心的交融才能品咂到城市的味道,时间流逝,时间在城市上沉淀,酒的味道,人民路的酒铺散发出来的味道。雨中的行走,我可以把自己当作是一个远来的游客,前面是导游的讲解,而我的听觉在那一刻失去了敏锐的洞穿能力,城市、小巷、橱窗、人都是模糊的东西。有些东西在雨中变得很实在,而有些东西却被雨雾纠缠而在人的面前失真。也许,城市就需要二元化或多元化的不完全对立,有许多的东西在城市中是以迷惑的形式出现的,时间本就是迷惑的,就连面前的这场雨在被伞隔开后同样给人以迷惑的感觉。 下落在这座城市的这一场雨丝毫没有要停的样子,我坐在书桌前往窗外望着,一幅凄迷的场景印入眼帘,雨点被雾气连缀,城市的布局被雾气衔接,这时的这场雨与我有了关系,我的思考围绕着这一场雨展开。 【责任编辑 黄哲真】
作文六:《疼痛的滇西北(组诗)》2100字
岩石上的月亮 我不知道那是谁的执意安排,真的, 全部生命都往草丛里隐藏,蛇盘蜷着身子, 把曲线交给了沙地,村庄成了一个典故。 满眼的岩石独霸着天下的空间, 充满了雄性的色彩。坚硬,冷峻,阴郁。 此刻看见了月亮,在陡峭的山坡上, 雪亮的银色,让寂静的山形暴露出剑一样的寒光, 还看见金沙江,愤怒的江水一次次扑向礁石, 月光照着它们庞大的身躯,油黑发亮。 江边是礁石,山上是岩石,它们借助于一块圆圆的月亮, 把脊背展示给荒无人烟的地带,在深夜的滇西北。 蝴蝶停止了飞翔,翅膀上的露水,草一样脆弱, 叶子一样无情。岩石坐落在山坡上,沉默着。 当月亮升起来,把大地上的场景笼罩,它看见了石头 在荒野里站到了花朵前面,于是它看见了胸膛。 是的,月亮应该看到一片胸膛,滇西北的胸膛, 神灵们栖居的地方。那里没有历史,没有虚构的鼓声和 隐埋的脚印,只有暗淡的崖壁,听见,看见,铭记。 月亮照在岩石上,没有记忆也没有收藏, 天地如此的宽阔着,叙述尚未开始。 铺展的寓言,在黑铁一样的夜色里沉睡,风声轻微。 岩石上涂满了月光,爬行的蜥蜴还在寻找洞穴, 飞鸟的影子刻画过的土壤,无足轻重。滇西北一片空旷, 是它,指引着血的声响,通过峡谷和山顶,给热爱和痛哭 一个顺理成章的理由,也带来了路途和泪痕的漫长。 村庄:失意的守望场 天空一片漆黑,草色隐蔽在夜色里, 布满了黑色石头的山坡,顶着苦艾散发出来的味道, 守护着一个村庄。出走的灵魂, 紧紧地缠绕着门前的桑树。僵死的蜻蜓 对一场场命运进入深刻的注释和解说。远去的背影, 压得一条旧船,斑痕累累。一条向西的河流, 承载了所有的场景,这就是我在滇西北的守望场, 我的灵魂守在那里,久久不去。 我曾经听见半夜里有人在长长地号哭,没有姿势 从黄昏到来的拐角处,照亮我的眼睛。 浅浅的水痕留在稻田之间的窄路上,梦里满是泪。 还有一个人始终住在他的故事里,舞动的鬼神 守候在村庄里某一家人的门口,等待着一个迷途的小孩 在夜里哭泣,在祈祷声里睡得安详如水。 长袖遮住了一幅幅对联上浓墨重彩的字迹, 淡黄色的蝴蝶薄薄的翅膀,那简单的图案, 悄悄地穿透了命数。月亮满圆的时候,有人在村边 对着高远的天空喃喃自语。他说着六畜兴旺, 他说着亲戚和睦,他说着财源如水,他说着 一个村庄源远流长的命运和艰辛。村庄一片宁静。 山群静静地观望着。人们的梦想在田埂上流淌着, 叶片随着风摇晃,果实里的汗液是红色的。 是的,凡人的眼睛看不见天桥,马群从村子里缓慢地 走出来的时候,却一次次踩痛了希望。 牵着马匹走在前面的老者,轻声地独自言语, 背影跟在身后,倾听着他的一腔辛酸,目睹了 他在峡谷与山影里的走动,以及一首遗失的情歌。 盛夏的阳光,溶进了飞鸟的恍忽。 一条蛇潜伏着, 果实渐渐成熟,浓烈的甜香弥漫了整个村庄, 点缀了一双红润的手臂,指引着爱。 只是没有人发现脱落的尘土,让坐在院子里的胡须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痛苦不堪。孩子们满身的泥污 深深地刻进了舞蹈的壁画。 沉重的犁铧锈迹斑斑,那是阳光晒着的痕迹。 空旷的村庄里,人们背对着一片辽阔。 古陶色的脊背上隐隐约约的经络,纵横交错。 一片黄叶被风吹起,越过了村庄的屋檐, 我的村庄,狗一样在西北流浪的村庄, 总是显得很寂寞。沉坠的金子,让沙砾满腔羞愧。 星 群 滇西北被照耀着,咒语不时降临。 移动的鞋子,踩在草上的样子,鼓励着霜的延伸, 瞧见的内容一片漆黑,星群高高在上。 隐秘的叶子海一样缄默着,它们的周围, 有寂寞的柴烟,走向无边的峡谷。没有人看到岩画, 在离村庄很远的地方,把一些久远的诗句 抱得很紧很紧。谁也不知道, 探寻的手指,曾经被赋予了怎样的魔法? 它让山道上的那些人,面色凝重地跟随着, 头顶着无数的星星,让脚步声泪水一样流淌。 有人手里端着一杯水酒,另一只手轻轻一弹 辛辣的水珠里,折射出狭窄的天空。所有的痛苦, 先行一步,进入长长的铭文,面对着长满皱纹的脸, 忧伤的召唤与嘱咐,都避不开黑夜里悬挂的星群, 对一片寂静的土地的注视。茂密的森林, 那宽大的披风,隐藏着的鬼神眨着眼睛张望, 夜风里湿热的气息,抚摸着瘦长的枝条,因此才有了 星群对着滇西北的垂泪。一滴水从天而降,足以打湿 几个村庄和彼此之间的路。一片苦荞地, 在春天里绽开的花蕊,铺不开短暂的畅想。 山坡上的胡须和白发,朝着流淌的金沙江望了许多年。 那么多的父辈们,同样只能拄着茂盛的咒语, 在星群辉耀的院子里,把一段从未消失的传说 继续着一贯的口吻,唱着。裙子扫过散落在门前的柴草, 孩子们在树丛里晃动着,踩痛了魑魅魍魉的尾巴, 惊醒了遍地开花的寓言。星群与金沙江同在,生与死 与诸多史诗擦肩而过,它们都是滇西北不干的血, 没有最终的流向和归宿。
作文七:《滇西北地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思考》4500字
COVER STORY
封面专题
——以丽江市永胜县为例
贾红海 袁秀芸/文
“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环节。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了“家庭农场”的概念。而“精品农庄”正是云南省永胜县响应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鼓励发展“家庭农场”的一种积极尝试,也是对云南省“打高原牌,走特色路”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一种有益探索。现代农庄建设是现代农业的一种表现形式。现代农庄是指基于当地农村社会、经济、生态背景,以发展品牌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为特征,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途径,采用生态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手段,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以土地流转为方式,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达到农、工、贸相衔接,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高效、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庄对于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解决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004
2014年1月
滇西北地区地理优势独特,气候优势突出,物种优势明显,生态优势显著,发展优势强劲。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共十六大以来这段时期,滇西北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取得进步,也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农业龙头企业,为滇西北地区在新的起点上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提供了许多值得认真借鉴的成功经验。今后滇西北地区进一步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就是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营养、生态、安全”的要求,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永胜县大力发展精品农庄,通过产业化、品牌化的模式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国内外农庄发展的模式
(一)国外农庄经济发展
欧洲国家数量较多而国土大多面积较小,但是各有特色的自然风光、人文和历史底蕴。同时欧洲各国受各自拥有的资源和游客的偏好不同影响,欧洲国家的休闲农庄因此相对精致而且提供的服务多元化。除普遍的美食品尝外,还会提供露营、狩猎、钓鱼、园艺等其中的数项供旅游者
休闲享受。欧洲的农庄经济刚兴起时以家庭经营居多,提供的服务较单一,到了20世纪中期二战后,农庄数量剧增,经营范围多样化,20 世纪80年代后,步入发展的成熟期,农庄走上了连锁经营或产业园化发展的轨道。
美国自上世纪60年代后,由于政府政策上的鼓励,农庄旅游迅速发展。美国国土幅员辽阔而平均人口低,农业旅游最主要的形式是较大型的度假农场及观光牧场。美国人普遍认同的农业旅游类型是:乡村文化遗产旅游、自然生态旅游、以体验及教育为目的的农业科普旅游。国外农庄主要以先进的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向农民、学生及游人展示新的生产方式为基本主题。其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示范农场,是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基地;二是休闲农场或观光农园,其以农业观光、休闲为主题;三是教育农场,主要以青少年学生为服务对象,向他们提供农业认知、体验与相关教学服务。(二)国内农庄发展模式
就经营范围而言,农庄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观光农业庄园。常见的形式有采果园、挖掘园、花卉园、药材园。著名的番禺市化龙农业大观园、三水荷花世界、顺德生态公园、番禺百万葵园等都属此类。二是集种养业、加工业、旅游农业、商贸于一体的大型开发型庄园。名优企业饶平市榕洽果庄有限公司是此类典型。它占地12000亩,属特大型现代农庄。经过十多年在发展中摸索,确定了以林果农业为发展基本,以科技为助力,以产业化为目标的经营方针。三是在原有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基础上,以股份合作制或公司+农户形式联合组建的庄园。广东湛江的廉江县长青水果场农庄比较典型,该场原先是农户承包的采果园农庄,之后在政府牵头下招商引资升级为生产廉江红橙的基地。农庄种植面积达3000公顷,产品的40%对外出口,在场承包种果的都是附近的农民。
永胜县精品农庄发展现状
永胜县幅员面积4950平方公里,全县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最高海拔3963.56米,最低海拔1056米,相对高差2897.3米,立体气候特征突出。县域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区金沙江中段,丽江市中部,是丽江、大理、宁蒗泸沽湖三大著名旅游景区的结合部,在大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圈中。县城东南至昆明480公里,西到丽江城103公里,南距大理市199公里,东离四川省攀枝花市174公里。
近年来,永胜县充分利用永胜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积极借鉴国内发达地区农业产业示范园和国外发展庄园经济的经验,着力打造一批农业精品庄园和产业示范园。
第一是金沙江太阳谷褚橙高原特色农业精品庄园,项目区位于金沙江沿岸的涛源镇,永胜县西南部,距离永胜
封面专题
COVER STORY
县城76公里,幅员面积442.4平方公里。金沙江流经涛源镇境内117公里,江流平缓,形成两岸台地,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优越的光热资源,全年平均气温18.4~20℃,年积温7500℃,年平均日照时数2700小时,多年平均降雨量606.2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2.5毫米,昼夜温差11~15℃,比较适宜种植褚橙。
褚橙是冰糖脐橙的一种,原名云冠橙,云南特产橙类,以味甜著称。褚橙甜中微微泛着酸,口感细腻,由于它是由昔日烟王褚时键种植而得名。15世纪初期从中国传入欧洲,15世纪末传入美洲。含有大量的糖和一定量的柠檬酸以及丰富的维生素C,营养价值较高。果实还含维生素P,具极高的医药价值。在中国,幼果、落果可干制作药用,耐贮运。成熟期差异大,可延长鲜果和加工原料的供应期。在涛源镇龙开口水电站引水工程覆盖范围,规划建成特色优质褚橙种植示范园20000亩,荒山造林开发种植10万亩,采用现代化的栽培管理技术,进行优质种植,生产优质高端商品水果,亩产值可达万元以上。同时,配合褚橙采摘和果园游玩,精心打造精品庄园。
第二是程海保尔螺旋藻高原特色农业精品庄园,程海保尔生物开发有限公司提出了“建设年产1500吨程海螺旋藻技改扩建项目”,项目新增螺旋藻养殖面积110.7万平方米,年产螺旋藻1500吨,红球藻40吨,销售收入30.66亿元,利润5.85亿元,税收8.88亿元,项目总投资16.95亿元,项目已于2012年12月14日举行了开工仪式。
结合程海螺旋藻产业的开发,永胜县将打造程海保尔螺旋藻高原特色农业精品庄园,把程海保尔螺旋藻项目建成一个以螺旋藻、红球藻产业开发为主导,以环境保护为重点,以旅游观光、休闲渡假,产品营销、环境建设为补充的综合发展项目。
第三是中源食用菌高原特色农业精品庄园,永胜县属于山区县,人多地少,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食用菌生产基地将逐步被城市建设所取代,加上劳动力的转移(从事食用菌栽培的农民越来越少),食用菌生产量逐年减少,所以,鲜菇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基于食用菌营养价值丰富、实体形态优美、颜色各异、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等特点,采用农园采摘型、农园观光型或观光生态农业型等模式,把食用菌开发同观光农业产业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大型的集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食用菌生产精品庄园。
永胜县精品农庄创新及展望
永胜县在发展精品农庄的过程中实现以下几个创新:一是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精品农庄经济通过出租、
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实现了土地的集约使用和适度规模
2014年1月
005
COVER STORY
封面专题
工人员增多,庄园都希望请到长期性的技术工,长期性的技术工一般是两夫妇都在庄园打工,只有这样才能长期性地待下去。一般1个人管理几亩地都签订协议,开始前3年工资一般1500元/月,3年后果树挂果,工资为底薪加销售提成,1人1年可以挣到3~4万元。当农业工人挣到足够的资金可以自主创业的时候,他也可以选择自己创业,他可以在自家的土地和租赁的土地上采用在庄园打工时学到技术进行农产业开发,从而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四是农村融资方式的创新。精品庄园核心功能区要求在1000亩以上,因此总投资都达到了2000万元以上,普通农户根本无力投资。精品农庄经济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投入,企业和城市资金开始到农村投资,实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了农业、农村的发展。
当然,在目前永胜县发展精品农庄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个不足的方面:(1)园区的硬件有余而软件不足,高层次管理人才不多,经营管理机制滞后;(2)硬件建设多,但软环境较差,招商引资能力不足,依靠地方政府投资兴建,投资规模相对偏小,缺乏后续建设资金来源;(3)对农业园区的经济模式、生态模式研究不够,园区的生态链和产业链不够长,资源配置尚未形成良性循环;(4)园区缺少有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以致优势产业也难以做大做强,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低,以及农业产业化链条不长,带动周边农民致富的能力偏弱等。
(本文受国家民委一般科研项目《滇西北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2013-GM-058)和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科研项目《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路径选择——以丽江为例》(2012XY03)的资助。)(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经营,打破了过去以户分散经营的“小农”格局,使农村经营形式实现了新的变革。永胜县的企业同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因土地二轮承包期限从1995~2025年,土地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限,所以土地流转从现年起只能流转12年。土地流转按一年400~1500元/亩价格进行流转。农业精品庄园土地高度集中,适合发展现代农业设施应用农业机械、生产技术模式先进,市场销售有保障,经济效益较好,如中源公司百菌园农庄平均亩产值达到了10万元以上。
二是农业生产模式的创新。生态庄园经济具有吸纳、运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的机制,讲求规模效应,注重综合开发,使过去“人+土地”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转变成依靠成熟的国内、国际市场,实现统一管理、统一配送、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的管理模式,以科技示范园为培训基地,积极组织农民群众进行观摩学习,并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精品庄园除了具有种植基地以外,还有休闲会所和加工厂,游客到精品庄园旅游的同时,可以到基地采摘农产品,农产品就作为旅游产品进行销售,农产品也可以在冻库进行冷冻或者到加工厂进行加工,这样保鲜、储藏的时间就会延长,便宜运到外地销售。进行精品庄园建设的企业都有固定的销售渠道,在精品庄园生产的农产品运到大城市去卖,销售价格就涨了好几倍。总之,精品庄园的收入以农产品生产加工为主,还有一部分旅游收入,精品庄园做到了农旅高度融合。
三是农民身份的创新。农户将田租给企业以后,除得到土地租金以外,农民还可以不离乡、不离土,在精品庄园打工,可以解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问题。因近年来外出务
006
2014年1月
滇西北地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思考--以丽江市永胜县为例
作者:
作者单位:刊名:
贾红海, 袁秀芸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中国商贸
China Business & Trade
2014(3)
英文刊名:年,卷(期):
本文链接:://d.g.wanfangdata../Periodical_zhonggsm201403002.aspx
作文八:《故乡在滇西北的崇山峻岭》1300字
故乡在滇西北的崇山峻岭 中,著名 的 博南古道
便从故乡永 乎穿过 这是个历史悠久,民风淳朴 物产 丰富, 遍地是故事,处处有传说,山山岭岭是绿茶的文 明古县.不仅 以独特风 味的永平白木瓜 、永平香 菇豆 豉, 永平 卤豆腐闻名遗迩, 还以盛产核桃、 板栗 鸡姒著 称。 乡人 以此 为荣,每有外人提及,便如数家珍 般娓 故
日本茶道有重要彩响的人物, 当弟子 问他什么是茶道 的秘诀时,他说:夏天如何使茶室凉爽.冬天如何使 茶室暖和,炭要烧得利于烧水,萘要点得可 口,这就 是茶道的秘诀 茶道的本义就是烧水煮茶,离开了熊 熊的烈火,茶道也就名存实亡了 。 故乡人很少有人研读过 《 荼经》 但却得了 茶经H , 妁真传 让又煎又煮的罐罐茶代代飘香 历久不衰 为 源远流长的荣文化添上了精彩的一笔。在 月上柳梢
头,人约黄昏后”时,农家小院里的罐罐茶便散发出
众
人
娓道来 然而我觉得 那香味醇厚隽永的罐罐茶更值一
提。
话
罐罐茶,顾名思义, 就是用茶罐在火塘边煨边饮 的 茶 别看那黑乎乎 的茶罐 不抢 眼,用它煨出的茶 味道 却 格外醇厚清香 。 当有客人来访 时 好客的主人便 将茶 罐
茶
诱人的魅力。坐在熊熊的火塘旁,一边烤火品菩,一 边听老人吧嗒着旱烟讲那似梦似幻的悠悠往事,听乡 场上青年 男女的嬉笑打闹声、菏塘里的蛙鸣声 ,渠水
洗净放进火塘. 水汽烘 干后再放人 茶叶不停地翻抖,待
茶叶变黄、茶香扑鼻时,倒入开水便可边煨边饮了 在 柴火熊熊的火塘旁. 一边 品尝农家 自制的新茶。 一边嗑 着主人 为你端上的瓜子唠家常,你会 觉得是一种享 受 而在寒风凛冽的冬 日围炉饮茶, 则会有一种暖洋洋 , 乐
的哗哗声、乡间小道上摩托车 的轰鸣声汇威 一曲欢快
的乡村小夜曲,是一 天中最 浪漫温馨的时光了。看着
月光下膊胧 的村庄 .静 静流淌的河水,嗅着夜来香馥
郁的香味,默 诵着 “ 疏影横斜水清浅,瞎香浮动月黄 昏 的诗 勾,几杯茶 下肚, 便会 有一种 身在童话中身 勺
感觉。
融融的感觉, 这就是故 乡人喜欢罐罐茶的原 因。 其实古
人也是喜欢罐罐茶的.牡耒的 “ 寒夜客来茶 当酒, 竹炉 水沸火初红” 、陆游的 “ 焚香细读 斜J 柴,候火亲烹顾 I I 渚茶” 戴复古的 “ 、 午枕不成春草梦. 落花风静煮茶香” 写的便是围炉煮茶的情景 喝惯 了大碗茶的人, 端着小 茶杯在火塘旁慢斟细饮,便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煮茶的历史悠久.陆 孵
茶经》中的 四之器*便
故 乡人 对罐罐茶情 有独钟,不 只自己喝的是罐罐 茶.待客喝 的是罐罐茶 ,就连 祭祀 神灵用的依 然是罐 罐 茶。 每年腊月二十三 、 二十 九迎 灶神、 送灶神 时.家 家户户都要在灶君神位前恭恭 敬敬 献上 一杯 芳香四溢 的罐罐茶,祈求合 家平 安.满门顺利 如今 .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罐罐 茶已走 出蜗居, 袅袅婷婷登上滇西北小镇一些古 色古香的茶楼 。她们
讲了茶叶的烹饪用具, 其中又专讲一套 出门可 以带走的 全套茶具——包括煮茶的炉子 、 盛水的器皿 毛 巾、 甚
至漉水的布袋等等。 五之器 《
此看 出,煎 和煮是茶道中的 茶,大概是图方便的缘故。
作文九:《滇西北紫水鸡的分布及其种群现状》10300字
四川动物2011年第30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