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杨修之死 教案》1700字
杨修之死
一、导入课文
人们常说 “三国看智, 水浒看勇。 ” 《三国志》 中睿智的曹操深知在东汉末年的 乱世中, 想要“荡平四海”干一番大事业,人才是相当重要的。所以他爱才如命,求贤若渴。
《三国演义》里也有一位有才之士,有诗评价:“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 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同学们知道这个 人是谁吗?——(学生回答,杨修)
那么, (标榜)爱才如命、求贤若渴的曹操为何而杀杨修呢?今天让我们学习课文《杨 修之死》 ,来探究一下杨修因何而死。
二、初读课文,把握情节结构
1. 根据课文, 杨修因犯何罪而被曹操斩首? (惑乱军心) 我们可以把这件事情概括为 “鸡肋” 事件。那么,杨修仅仅是因为“鸡肋”事件而被曹操所杀吗?(不是,曹操杀杨修之心由来 已久, “鸡肋”事件不过是一个导火索,是直接原因。 )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曹操杀杨修之 心由来已久?(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
2. 文中一共写了杨修哪些事情,又犯了曹操哪些忌讳?请同学们按照小组,每一组概括一个
一种分为日常生活范围,生动地反映了曹操待人接物常以小慧售其奸,故意乱人耳目, 可每次都被杨修揭穿;身边有这样一个才思敏捷、能参透自己心意的人,他如何能不“忌” 不“乱” 。
而后一类则为政治活动范围, 这表明杨修已深深卷入宫廷斗争之中, 他竭力辅佐曹植争 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对曹丕继位,这样一个危险人物,如果留下来必将成为身后大患。 3. 文章先写“鸡肋”事件,再回过头写曹操杀杨修之心由来已久的原因,插入六个事件,最 后再接着开头写“鸡肋”事件最后的结局,这样的其中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插叙。插叙的作用:
1)使内容更充分,情节更充分,人物形象更丰满,使主题更鲜明,更深刻。
2)使文章结构不呆板、单调,行文起伏多变。
三、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杨修之死, 是杨修的过错, 还是有曹操的原因?现在让我们来探析一下这两个人物的性 格特征,从中找出杨修的真正死因。
根据课文内容来概括出杨修的性格特征。
作者在文中用了一词来形容杨修,那是——恃才放旷(请学生齐读该词的释义)
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哪些事件能体现杨修恃才放旷?
(恃才放旷,卖弄聪明,毫无心机,轻率狂妄)
课文第 2段开头第一句:“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 行装,准备归程” 。—— 这里的“便”字,可以看出。 “便”的意思是“就” ,体现了杨修擅 作主张。
第 5段, “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中的“竟”字。
第 7段, “修知其事,径来告操”中的“径”字。 “径”就是“直接” , “其事”是指“曹 丕用大簏装吴质进内府”之事。 “径”可以看出杨修做事草率,根本不考虑后果。
第 6段, “惟修知其意,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一句中“指而叹” 。
那么,曹操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残忍多谋、虚伪多疑、狡猾奸诈、深谋远虑)
四、细读课文,揭露杨修死因
1. 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认为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因此找一个堂堂正 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2. 杨修本身的原因,他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 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因此,他被杀是咎由自取。
3. 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 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也会杀掉他。
五、小结
如果说杨修恃才放旷, 平时在无关痛痒的生活中耍一点小聪明, 曹操还能一忍再忍, 但 杨修不但不收敛, 还得寸进尺, 竟然干涉起曹操的家族内政去了, 而且让曹操再选接班人时 很是苦恼,可以说“是可忍,孰不可忍” ,特别是在封建君主统治的制度下,他的死是必然 的,也是早晚的,即使曹操不杀他, 曹丕也不会放过他, 曹丕接班之后对曹植的待遇就是最 好的例子。
(《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通常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思想倾向, 这一点,我们前面讲过。 事实下历史中的曹操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分裂 的三国时期,对统一北方结束北方人民战乱的生活起了重要作用。 )
作文二:《杨修之死说课稿》4200字
《杨修之死》说课稿
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杨修之死》
一、教材分析: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课文介绍了魏蜀汉中争夺战的最后阶段曹军撤退前的情况,详细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而通过这篇课文也正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
根据以上的内容,我将这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
(1)目标的设定
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
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在“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部分提到:“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确立为: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
能力。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学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触过小说,并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专题学习过,对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应该能够在了解小说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三学生成人感更强烈,更渴望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一定的表现欲和较强的求知欲。
3、存在的问题。
对古典文学名著积累不足以及对小说所体现的三国时代的背景认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尤其在探讨杨修死因以及概括人物形象时,学生往往会局限于课文之中或对文章进行表面化的理解。
三、说教法
作为名著中的名篇,《杨修之死》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为时已久,在学习这篇老课文时,怎样做到略有新意,老文新教呢?我进行了一些不够成熟的尝试。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在早自习时充分预习,掌握故事情节,课堂上就基本
不涉及字词句的讲解。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与探究上,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从而使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我采用了如下教法突破重点: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四、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就是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具体学法如下:
1、圈点勾画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合作、辩论法——学生实践,深入体会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点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初读课文,把握情节——再读课文,探讨死因——研读课文,概括形象——拓展迁移,总结反思
2、具体步骤
①第一环节 导入设计(2分钟)
由《三国演义》开篇词(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进入情境,渲染氛围。
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刀光剑影下一个个鲜活的面容重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知人善任的刘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神勇忠义的关羽,粗犷勇猛的张飞,胆气豪壮的孙权,英姿飒爽的周瑜,耿直朴实的鲁肃??等等典型人物让我们记忆犹新,今天,让我们再来结识《三国演义》中的风流人物曹操和杨修,一睹这两个文学形象的风采。
②第二环节,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③第三环节,初读课文(把握小说情节):(此环节我将以引导点拨发带领学生从课文标题入手)
a课文题目为“杨修之死”,那么杨修是怎么死的呢?请用自己的话回答,要求说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b.提问:杨修主要是因犯何罪被杀? 回答:原来是曹操罚蜀日久,进退两难之际,夏侯惇禀请夜间口号为“鸡肋”,杨修得知,教军士准备归程,曹操以祸乱军心之罪将其斩首示众。
c提问:若没有这一事件,杨修是不是就不会被曹操所杀?
回答: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d提问:课文以插叙的手法,用哪几件事表现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在这些
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
回答:①花园大门”“操虽称美,心甚忌之”、②分食塞北酥饼”,塞北送酥一盒至,面
对一盒酥三个字,杨修竟然直接分给众人吃了个精光,真是恃才放旷,目无君主。难怪“操虽喜笑,而心恶之”③点破梦中杀人”一语道破天机,“操闻而愈恶之”、④告发曹丕阴事谋”径来告操,可见杨修鲁莽轻率,不知不觉已经卷入了皇室权利之争中“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⑤“教曹植斩门吏”“操大怒,因此亦不喜值”⑥为曹植作答教”。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原来“惑乱军心”只不过是曹操杀杨修的借口。 (此环节意在锻炼学生的概括事件的能力。按曹操对杨修的忌恨程度为序,层层加深,最后导致杀死杨修,归纳事件后进入第四环节)
④再读课文(深层探讨杨修死因)
此环节为教学重点难点,突破方法为:辩论激趣法。教师应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多角度概括人物性格。
过渡: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曹操杀杨修。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
下面请同学们以“杨修之死是否完全归因于曹操”展开辩论。
男生为正方,观点为:杨修之死归因于曹操。
女生为反方,观点为:杨修之死不归因于曹操。
辩论要求:要有理有椐(观点要有事实依据)。在辩论中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效果预计:通过辩论学生很容易得出杨修死因归于自己性格或归于曹操,此时我根据学生回答介绍一些背景常识。
小结:杨修之死,实乃杨修之过。卖弄才华,锋芒太露。杨修确实学识渊博、才华过人,但是在一些事情上却过于卖弄聪明,以至一再遭到曹操猜忌,埋下祸根。
曹操外恭内奸,嫉贤妒能,心狠手辣,虚伪狡诈,这是人所共知的。杨修猜透曹操的心思,这让曹操很恼火,杀他是必然的。
杨修在“大簏装绢”的事件中失策,不去冷静地考虑后果,告密不成,反而“倒蚀一把米”,失去曹操信任。他竭力辅佐曹植争做曹操的接班人,参与曹氏家族太子的斗争,本来就是做人臣的大忌,即使曹操不杀他,将来的曹丕也不会放过他,因此也可以看出曹操杀杨修主要是出于身后安宁的考虑,国家政权的稳定,他决定剪除曹植羽翼,除掉杨修以巩固他的接班人曹丕的统治。
归纳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三:1、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
2、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嫉妒他的才能。3、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中,在曹丕已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辩论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⑤接下来进入第五环节:研读课文(概括人物形象):在探讨杨修死因中,学生已对两人性格有所了解,再回归文本,根据课后习题引导学生再次通过事件抓人物性格。试以下边一事为例,讨论曹操性格。“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蔼,下令来 日进兵。……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 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明确:从这件事情中可见曹操的虚伪,奸诈。曹操决不会杀他的爱将夏侯惇,但要装装样子,以遮盖众人耳目,表示自己能公平地处理这件事。曹操出战蜀军无非是为了说明杨修所谓“班师”纯属胡言,却不料战斗失利,自己又“折却门牙两个“。至此,方忆杨修之言,并下令厚葬杨修,既是给自己台阶下,借机退兵,又可表示他有悔悟之意,借以收买人心。最后归纳初两人的性格
曹操——虚伪奸诈 残忍多疑 嫉贤妒能 老谋深算
杨修——才思敏捷 恃才放旷 卖弄聪明 轻率大意
(此环节意在锻炼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⑥然后进入第六环节:拓展迁移,总结反思
杨修这个素负才名的文士,当他自以为能读解曹操的心思时,等待他的却是死亡。
后人诗曰:
聪明杨德祖 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 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 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 非关欲退兵
试一试:杨修的死,留给曹操的是悲痛?懊恼?遗憾?还是……同学们,依你对曹操的了解,他会在杨修墓前(也可以在他自己心里)替杨修拟一幅怎样的挽联呢?
聪慧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
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
为人不可恃才放旷,
做事定要三思而行。
一张巧嘴,道破天机
两片薄唇,招来横祸
五、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杨修(人物)———————矛盾冲突(故事)————————————曹操(人物) 恃才放旷 1.建花园大门 (心忌之)
才思敏捷 2. 分食塞北酥饼 (心恶之) 一般矛盾 虚伪奸诈
卖弄聪明 3. 点破梦中杀人(愈恶之) 残忍多疑
轻率大意
4. 告发曹丕阴事谋(愈恶之) 嫉贤妒能
5. 教曹植斩门吏 (操大怒) 政治矛盾 老谋深算
6. 教曹植斩门吏 (欲杀之)
最后在三国演义片尾曲中进行总结:
小说中的杨修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索,在他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个性飞鸣、恃才放旷,也懂得了做人应谦虚质朴、敏而好学,《三国演义》如甘露琼浆,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无情,政权相争的残酷,人性的丑陋,等等这些内容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请大家课外选读《三国演义》。
作文三:《《杨修之死》》1700字
执教者:惠阳中山中学朱志尚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性格。
2.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文,自己查找工具书为课文生字正音,解释不理解的词语。
2、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过程中作好批注,质疑课文不明之处或者对课文有所感慨的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聆听了这一首歌曲之后,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着那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我们曾经在《出师表》里面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一下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这两位人物又是怎样的形象。(板书课题)
二、教学过程
(一)解读课文
1、思考:在预习的基础上,能否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杨修的性格特点?
明确:恃才放旷。找出原文语句(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恃才放旷”===“聪明”(谁更好?)
“聪明”只概括了杨修的一方面特征,原文中的“恃才放旷”四字一语道尽杨修他的性格特点——杨修不但有“才”可“恃”,而且行为举止非常“放旷”。
2、杨修之“才”表现在哪里?(找出文中典型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
明确:“改建园门”、“分食酥饼”、“梦中杀人”、“告发曹丕”、“教植斩吏”、“教植作答”、“鸡肋事件”等事例都证明杨修确实聪明过人,有“才”可“恃”。
教师提出疑问:上面事例不是都在证明杨修很“聪明”吗?用“聪明”来概括杨修不是更好吗?
3、小说中杨修“放旷”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能够找出原文的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吗?(抓住杨修这一人物的语言、行为,在课文中作好标记。)
明确:学生通过在上面的事例中杨修的表现为证,得出杨修行为确实“放旷”的结论。 发现:杨修的“放旷”由生活小事逐渐卷入到宫廷斗争,由事物到人特别是继承人的(政治)敏感问题,牵涉得越来越紧密。
4、如此有“才”之人为何被杀?(从上面的事例中,你能找出描写曹操心理的句子吗?) (下列内容投影小结)
5、杨修之死究竟是因“恃才放旷”还是因“曹操”的原因,或者是其他原因呢?(探究“之”
字的奥妙,让学生用恰当又凝练的表述置换“之”字,表达对杨修死因的理解。)
明确:指出杨修死于恃才放旷,死于自己的轻率、冲动、做事情欠加考虑。
指出杨修死于曹操的妒忌贤能、阴险狡诈、老谋深算。
指出杨修死于在继承人问题上牵涉过深,涉及到宫廷非常敏感的政治问题,成为权力之争的牺牲品。
6、概括杨修、曹操的人物性格特点。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阴险残忍、狡猾奸诈、虚伪多疑、妒忌贤能(古来第一奸雄)
(二)拓展迁移(联系04年后的中高考考点)
1、对联大挑战
明确:学生自己出对联,或者教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
上联:聪慧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
下联: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
上联:一张巧嘴,道破天机
下联:两片薄唇,召来横祸
2、百家论坛(让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我品读曹操??
我品读杨修??
三、课文总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知道了杨修的死因,也获得了一些启示,希望本节课能激发同学们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也希望大家能在杨修身上学到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
(扩展:罗贯中版本的杨修之死与历史真实版本有何区别?杨修到底死于什么时候?杨修死之前说的话里面又隐藏了什么秘密?曹操与杨修的历史本来面目是怎样的?为什么罗贯中要做这样的改动?请继续阅读《三国演义》,广泛搜集资料,在下节课发布自己的研究成果。)
四、作业设置
阅读《三国演义》,自选一款“作业”完成,在下节课发布研究成果。
作业1、学习了本文,你积累了哪些成语、对联和典故?
作业2、“我从杨修、曹操身上学到了??”(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书笔记)
作文四:《杨修之死教案》1100字
《杨修之死》教案
黄梅县育才实验学校 官少萍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复述并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教会学生多角度分析曹操、杨修的人物性格。
3.引导学生领悟做人要谦逊自持的哲理,要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学习重点】
通过概括典型事件,品析细节、语言、心理描写相关语句等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做人要谦逊自持的哲理,要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作者、作品、背景等资料导入
二、自学
完成导学案上四个自学问题,并在随堂笔记处做好记载。
1.请用简洁的语言依次概括出文中讲述的故事,并说出每次杨修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参考句式:①洞悉鸡肋被杀(大怒)(概括时可以套用参考句式,也可以自己概括)
2.请抓住人物细节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或概括典型的事件来分析杨修、曹操这两个人物形象。
3.杨修这个素负才名的文士,最终落得斩首的下场。关于杨修死因,众说纷纭。你持何种观点? 下面请大家展开辩论。
正方:杨修之死,过在自己。
反方:杨修之死,罪在曹操。
辩论要求:要有理有据(你的观点要有事实依据)。
4.穿越时空,如果你是曹操身边的重臣,又是杨修的朋友,你会对杨修提出什么忠告?这对你为人处世有什么借鉴意义?
三、对学
1.对子间检查自研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等级评定。
2.对子间解决自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
四、群学
语文组长主持并组织组内群学,解决组内疑难。
重点讨论:
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所讲述的故事情节。
②分析杨修、曹操人物形象。
③辩论杨修的死因。
五、展示准备:
①抽签:教师给出抽签顺序,明确各组的展示任务。
②交流:组长组织本组成员交流、明确展示成果,做好板书设计、人员分工、开场白、过渡语和结束语的准备
③预演:围绕展示任务,参照展示方案,进行组内展示预演并做好展示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师导入
二、课堂展示
1.简要概括 梳理文章内容
展示内容:用简洁的语言依次概括出文中讲述的故事,并说出每次杨修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参考句式:①洞悉鸡肋被杀(大怒)(概括时可以套用参考句式,也可以自己概括)
2.细读课文 品析人物形象
展示内容:请同学们紧扣文本,通过品析人物描写语句、提取典型事件等多种方法来感知人物形象。
3.是非辩论 深化人物形象
杨修这个素负才名的文士,最终落得斩首的下场。关于杨修死因,众说纷纭。你持何种观点? 下面请大家展开辩论。
正方:杨修之死,过在自己。
反方:杨修之死,罪在曹操。
辩论要求:要有理有据(你的观点要有
4.设身处地 提升自身修养
内容:穿越时空,如果你是曹操身边的重臣,又是杨修的朋友,你会对杨修提出什么忠告?这对你为人处世有什么借鉴意义?
三、学习小结
鼓励学生对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做一个自我小结:这堂课上,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作文五:《《杨修之死》说课稿》2000字
《杨修之死》说课稿
鸦鹊岭初中 刘锋松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行们:
大家好!今天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说说《杨修之死》这篇课文的教学。1说教材,2说学情,3说教法,4说学法,5说教学过程,6说预期效果。
一、说教材
《杨修之死》是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而《杨修之死》正是一篇能体现这些训练重点的极好例子,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通过这篇课文让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词语。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探究杨修死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确立为: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二、说学情
1、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学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触过小说,并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专题学习过,对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应该能够在了解小说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三学生成人感更强烈,更渴望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一定的表现欲和较强的求知欲。
3、存在的问题。
对古典文学名著积累不足以及对小说所体现的三国时代的背景认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尤其在探讨杨修死因以及概括人物形象时,学生往往会局限于课文之中或对文章进行表面化的理解。
三、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点拨法,设疑激趣法,文献解读法,同时将创设情景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及想象体验法作为辅助教学。
四、说学法
初三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教材。采用以下学法:
质疑提问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法,朗读理解法,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去品味,自己去感悟。达到教师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程序我从八个方面设计。
1、激情导入
2、预习检查
3、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4、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5、回顾全文,探究死因
6、拓展延伸,正视历史
7、全课小结
8、课外作业
第一环节是激情导入
我由《三国演义》中对杨修的评价诗句的前六句入手,营造气氛,进入新课的学习。
第二环节是:预习检查
对于课文的阅读,字词的掌握,作者的理解,学生收获不一,必须加以强化,也为后续教学提供基础文本支持。
第三环节是: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本环节开始用“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随着杨修数犯曹操之忌,曹操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文中进行圈点批注”这样的问题与要求让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对课文中的七个具体事件进行概括,为分析人物形象做准备。
第四环节是: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学生根据问题“你认为文中的曹操、杨修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你又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对文章进行品读,进而弄清人物在事件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第五环节是:回顾全文,探究死因
本环节利用正反双方辩论的形式探究杨修的死因,文本的迁移运用让学生对杨修死因的理解就更加透彻了,同时也给学生以教益,明确“为人不可恃才放旷;做事定要三思而行”。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一方面我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教学内容,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自己总结,又深刻的体会,真正的体现了学习自主性。而师生共同探讨问题,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也体现了互动性。
第六环节是拓展延伸,正视历史;旨通过历史史料让学生全面了解曹操,进而为学生正确理解历史人物与小说人物提供借鉴。第七环节全课小结是对文本的再次升华,让学生对全文有清晰地了解,同时通过环节八课外作业让学生走进历史,用评判的眼光阅读类似文章,达到教为不教的目的。
六、说教学预期
本节课教学以后,95%的学生可了解《三国演义》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了解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方法,也知道了杨修的死因,对于个人处事也将获得一些启示,正确理解“学会谦逊,认清自我”的真正含义。
作文六:《《杨修之死》说课稿》1900字
《杨修之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丁庄子中学的杨小燕,今天说课的篇目是《杨修之死》,我从五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意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文通过事件刻画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杨修和曹操。
教学《杨修之死》这篇小说,力求使学生在梳理情节的基础上,掌握通过事件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通过事件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训练学生拓展创新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阅读《三国演义》以及其他名著的兴趣,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思想上受到启迪。
3.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通过事件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分析杨修之死的原因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破重点,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对人物形象作出分析,形成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为了突破难点,我采取男女生辩论的方式,探讨杨修的死因。当然,为了突破重难点,教师还要适时点拨、启发。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能读懂浅近的白话文言文;另外对名著《三国演义》也有一定的兴趣,通过文学作品以
及影视作品也多少有些了解,可以此为切入点,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
1.引导点拨法。当学生思路阻塞,或争辩得无休无止时,就需要点拨,使他们的思维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
2.辩论激趣法。通过辩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兴趣。
学法:
1.课前:充分预习
2.课上: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教师激情导入。
设计意图:利用主题曲创设课堂情境,烘托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展一展:
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查阅工具书的习惯,质疑的习惯。本环节采用集体展示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同时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既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锻炼学生的胆魄。
3.找一找:
我设计三个问题,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答案。1.杨修因犯何罪被杀?2.若没有这一事件,杨修是不是就不会被曹操所杀?3.课文用哪几件事表现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
设计意图: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设置,学生梳理了情节,对文本有
一个整体把握,为下面教学环节作有利的铺垫。
4.说一说:
首先,让学生以“读了 故事,我认为杨修 ,曹操 。”为例说一句话。然后,采用合作探究方式,在组内总结归纳出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及其这一写法。最后,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全班学生总结归纳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征及其这一写法。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
曹操:虚伪狡诈、老谋深算
设计意图:教师点拨、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借此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5.辩一辩:
首先提出问题: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你持何种观点?然后将男生女生分为两组,围绕“杨修之死是否完全归因于曹操”展开辩论。同时,提出辩论的要求。在辩论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最后总结归纳出杨修的死因。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的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拓展创新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6.晒一晒:
提出问题:“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从杨修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晒明自己的观点,教师指导学生从文中学到人生的智慧,得到人生的启迪。
7.做一做: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将作业分为必做和选做。
1.(必做)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请结合课文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处事勿学曹操阴险狡诈 下联:
2.(选做)假如你穿越了,你是曹操身边一位重臣,是杨修的好友,你会对杨修提出什么忠告?对曹操进一什么言?将你的想法写出来,200字左右。
设计意图:设置作业1,意在将对对联的方法贯穿到平常的教学之中,同时,又能使学生思想再次受到启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设置作业2,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理解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其写作能力。
8.结束:
再次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设计意图:使本课首尾呼应,余味无穷。
五、板书设计分析:
杨修之死
设计意图: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遵循美观,实用,简洁的原则。本板书中,既有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征,又有杨修的死因,很好的突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杨修之死》说课稿
单位:野鸡坨镇丁庄子初级中学 姓名:杨小燕
作文七:《杨修之死教案》3200字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以插叙的方式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曹操、杨修的矛盾冲突。教读本文,应在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征,分析探究杨修的死因,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在个性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启示。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4(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5(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 《三国演义》主题曲、DVD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步骤节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 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 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
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师板 书课题)
师:首先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 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疏理小说情节。
1(检查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 庖官 主簿 谮 绰刀 恃才放旷
2(朗读要求:语速要适中,句子停顿要准确,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场合, 要读出感情来。 3.朗读任务: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用概括性的语言说出来。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朗读后做答。边朗读边指导朗读。
学生活动:找出小说的三要素。 人 物:曹操、杨修。 故事情节:曹操杀杨修。 环 境:战场。
复述文中的六个小故事。
明确:这六个故事分别是:破字,分酥,破梦,告密,出门,答教。
归纳:事件 心理
私解“鸡肋” 怒杀杨修
破译曹操写“活”字的用意 虽称美,心甚忌之
分食一合酥 虽喜笑,心甚恶之
揭穿曹操梦中杀人用意 愈恶之
密告曹丕 愈恶之
教曹植出城 大怒
替曹植作答教 有杀修之心
三、熟读课文,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1(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插叙的顺序。插入的六件事是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以杨修“身死因才误”做为行文线索。
3(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明确:杨修:恃才放旷。 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研讨探究,概括杨修的死因。 辩论活动,了解人物性格(学生各抒己见)
1 辩论活动,了解人物性格。
师: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曹操杀杨修。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有其渊源的,杨修之死也是这样。这是情节发展的必然,也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下面请同学们以“杨修之死是否完全归因于曹操”展开辩论。
男生为正方,观点为:杨修之死归因于曹操。 女生为反方,观点为:杨修之死不归因于曹操。 辩论要求:要有理有椐(你的观点要有事实依据)。 在辩论中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明确:曹操——阴险狡诈;杨修——恃才放旷。 总结归纳: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
”就自行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
做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二、精读课文,把握杨修、曹操的形象。(要求:1、跳读课文,抓关键词;2、品析关键词;3、用短语概括总结二者的形象)
杨修 曹操
恃才放旷 阴险狡诈
才思敏捷 城府很深
卖弄聪明 表里不一
伺察敏锐 虚伪多疑
轻率大意 刚愎自用
果敢大胆 残忍歹毒
谋略不凡 暗藏祸心
料事如神…… 固执虚伪
老谋深算……
两个人物都独具个性,请同学们看一看他们的照片(打出二人图象)但是同学们看这都是《三国》中他们的形象,那么在历史上他们就是这样的人吗,请大家回家搜集材料,经过研讨写个小报告。
三、 课外拓展,为曹操、杨修各进一言,辨证看待历史人物
1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杨修之死》,了解到曹操性格阴险狡诈的一面,但是我们看问题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同学们心中的曹操是个什麽样的呢, 学生讲有关肯定曹操的故事:如他知人善用,他爱惜老百姓的麦田,他胸有大志等。(可背诵已经学过的《龟虽寿》《观沧海》等。)
教师总结:曹操阴险狡诈,奸诈狡猾,被称为“天下第一奸雄”,但这只是他性格中的一个方面,他还是个任人唯贤,善于招纳贤才,又有雄才大略的人。所以,他的性格是多面的,复杂的,我们要辨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问题。 2 那么,假如让你给曹操和杨修各进一言,你会和他们说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今天,有心理学家总结,杨修的 死因与他的心理有关,只是当时的人没有从心理学角度去考虑罢了。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 傲自负…..在这里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四、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知道了杨修的死因,获得了一些启示,望大家能在杨修身上学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祝愿每个人都能拥有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五 、结束语 最后,请大家欣赏毛阿敏演唱的电视剧《三
国演义》的片尾曲,让咱们在悠扬的歌声中回忆那虽已逝去,
但永留在我们心中的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吧。
六、作业:试为曹操写“人物评论”。
作文八:《杨修之死教案》1500字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一、导语2
刚才播放的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经典名著之一~喜欢研读的人非常多。易中天教授就曾在百家讲坛中解读过此书。今天老师也借百家讲坛之名来说说三国演义中的人与事。我要说的这个人名叫杨修。
二、《百家讲坛》之——读杨修之事 识杨修之才10
1、人们常说 “三国看智~水浒看勇。”三国一书中多的是睿智善谋、运筹帷幄的英雄人物。同学们最熟悉的就是诸葛亮。今天要说的这个杨修聪明不在诸葛亮之下~。不信请翻开课文《杨修之死》我们一起去见识见识杨修的聪明。
,幻灯:课文写了与杨修有关的七个故事~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并说说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杨修的聪明,,
2、板书七个故事的小标题
改建园门 分食酥饼 梦中杀人 告发曹丕
教植斩吏 代作答教 鸡肋事件
3、结合课文分析杨修之才
?未见曹操其人~未闻曹操其声~仅凭一句夜间口令便能揣摩曹操心思~聪明:
?人皆不解其意~唯杨修能解活字之谜
?应答曹操质疑~理由冠冕堂皇~令曹操无以指责。
?破解曹操梦中杀人的假象~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唯修知其意。
?曹丕与吴质密谋的事情居然也能被杨修发现~可见他确有过人之处。
?教曹植斩门吏~深知曹操心意~聪明。
?为曹植作答教~竟能让曹植对答如流~料事如神。
补充资料:,幻灯,
4、罗贯中曾用12个字来评价杨修:博学广览 目视五行 九流三教 无所不通
三、《百家讲坛》之--探曹操之心 解杨修之死5+20
1、过渡:看来杨修的确是个聪明人。可这个聪明的杨修却被曹操,板书,给斩了。被斩的直接原因就是鸡肋事件。如果单从这件事情而论杨修该不该死,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擅自做主~私传军令 ?大敌当前~祸乱军心
这两条罪责加在杨修身上别说是死一次~死他百次都不为过。可杨修之死远非鸡肋事件这么简单。因为曹操绝不会轻易地杀杨修。为什么,,幻灯,杨修有才~正是用人之际的曹操也重才~并且重用了杨修~委以行军主簿的官职,相当于曹操的贴身秘书,~对于一个自己提拔起来的有才之人曹操不会轻易杀杨修。,幻灯,还有一个原因~杨修家世显赫。祖宗四代,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都曾任过太尉。(东汉时~太尉是相当于宰相的官衔)而且他的列祖列宗都是有功于汉室的名臣。俗话说得好:“功高震主~不看僧面看佛面。”曹操不敢轻易杀杨修。
2、可曹操最终还是杀了杨修。他为什么对杨修动了杀心,是否还另有原因,接下来我们去探一探曹操的内心~看看杨修是怎样一步一步走上这断头台的。
,出示幻灯,1、细读课文4-9自然段~把6件事情中曹操的心理反应找出来并进行标记。分小组讨论: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是杨修之过还是曹操之过,还是另有原因,,
? 板书曹操心理
? 分析杨修死因
四、《百家讲坛》之--思杨修之过 悟处世之道5
杨修英年早逝~我们除了惋惜之外更多的应该是思考~假如你是才华横溢的杨修~如何与曹操相处~才能做到相安无事~真正体现“大智慧”?
1、对自己的言行收敛一点。
2、做人要谦逊一些~不要太张扬。
3、人要有大智慧~不可耍小聪明。
4、凡事要深思熟虑~不可轻率。
板书:张扬但不张狂 有傲骨不可有傲气
五、结束语:
读完杨修之死~老师也有几句感言送给在座的每一位: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可以选择才华外露、放旷直言的张扬个性~我们也不应该回避韬光养晦的处世哲学~“才”与“智”并行~才能让我们的生命更行更远:
教学后记:果如我所想的时间不够~在概括故事情节和探讨杨修聪明的时候所花时间过多~导致后面杨修之死的原因分析不够透彻~最后两个环节未能如愿完成。如果要压缩时间只能弃情节概括~直接出示情节寻找杨修的聪明~再将时间花在杨修之死的分析上。这样课堂才
能够完整起来。杨修之死原因的分析如何变得有条理仍是最大的问
题。
作文九:《《杨修之死》》800字
课型:复习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②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三、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四、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开篇词)导入
二、作者简介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他广泛搜集相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péi)松之的注释,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创作了历史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了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三、初读课文
1、杨修因犯何罪被杀?
2、曹操对夏侯惇只是“佯怒”,“欲斩之”,为什么对杨修却是毫不留情?
3、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
四、再读课文
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五、研读课文
概括曹操、杨修的形象。
曹操:虚伪奸诈残忍多疑
嫉贤妒能老谋深算
杨修:才思敏捷恃才放旷
卖弄聪明轻率大意
六、拓展迁移
请结合你对文章的感悟,用一句话对杨修进行点评。
七、作业
1、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
2、(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知识,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胡斌
作文十:《《杨修之死》教案》1500字
《杨修之死》教案
陆埠中学 潘玉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师板书课题)
背景介绍:《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整理感知 把握情节
提问:杨修因犯何罪被杀, 回答:惑乱军心
提问:若没有这一事件,杨修是不是就不会被曹操所杀,
回答: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提问:什么叫“恃才放旷”,那么杨修到底是否有才呢,从哪里看出来,
回答:“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点破梦中杀人”、“告发曹丕阴事谋”、“教曹植斩门吏”、“为曹植作答教”。
?探讨死因
过渡:从上面的事例当中,我们可看出杨修确实是才气横溢,既能猜透心事,又有洞察能,处事果断,料问如神,所以连夏侯敦也佩服他,感慨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然,杨修果真知魏王肺腑吗,
围绕这一问题,让学生再细读文本进行探究,抓住小说中的字眼“便”、“径”、“竟”、“指而叹曰”分析杨修“恃才放旷”的性格,从而得出死因——杨修的被杀是他的性格的“恃才放旷”‘与曹操的“忌讳”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
?概括形象
曹操——阴险狡诈、老谋深算、嫉贤妒能;杨修——恃才放旷、锋芒毕露,狂妄轻率
?拓展迁移
提问:小说中的杨修已经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索??,同学们,假如你是才华横溢的杨修,你觉得你应该如何与曹操相处才能做到相安无事,真正体现“大智慧”呢,
(预设答案:对自己的言行收敛一点
既要了解自我,又要懂得谦虚
做人要谦虚,不可太张扬
?课堂小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它扬起的尘土注释着繁华后的沧桑,落魄后的崛起。品书香一缕,读人生百味,希望大家能多读名著,用书来装扮自己,丰富自己的人生。
?作业设计
(1)以《杨修之死给我的启示》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
(2)(选做)通过书籍或网络查阅资料,了解曹操的生平事迹,以《我眼中的曹操》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评。
五、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杨修:恃才放旷、锋芒毕露
曹操:阴险狡诈、老谋深算
杨修之死的原因
1、杨修恃才放旷(内因)
矛
盾
2、曹操的忌讳 (外因)